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劫案、追货和3000亿热钱 巨头们被“困住”的这一年
封面来源 | The World Ecnomic Forum 6月18日,一起两天前发生在香港的抢劫案却在汽车业引起轩然大波。 14箱总值约500万港元的电子芯片,由物流公司运输途中,遭到三名男子抢劫。混乱中,匪徒不仅打伤了送货人员,还带着这些贵价芯片一起逃去无踪。 在传统车企工作的常潇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把新闻转给同事,大家一方面惊讶于劫匪如此“与时俱进”,“连黄金都不抢了改抢芯片了”。另一方面,让他们对芯片产生异乎寻常的关注度的,正是因为这些小小的电子零件,已经成为影响汽车市场发展的最大阻碍。 事实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汽车缺芯成为一个常态化事件,恐慌情绪也像洪水猛兽般蔓延至汽车业的各个角落。 01 “芯”惊胆战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球状闪电》里,他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地球因为收到了一种特殊攻击,导致所有电子设备的芯片全部消失,整个世界因此而陷入瘫痪。 在如今的现实世界里,汽车业也因为一场始料未及的重击,正在走向“瘫痪”。 当下,车企停工不再是新鲜事。从大众、本田、福特、到蔚来,各家车企都因为一颗小小的芯片,让原本24小时轰鸣作响的工厂陆续熄火。此前声称不缺芯片的丰田,也在近期宣布,将在下个月暂停日本两个工厂装配线的生产,时间最长为8天。 刚到6月,吴凡所在的车企工厂就放了高温假,这比往年提前了近一两个月之久。除了例行对设备进行升级维修,今年早到的假期还带着因芯片短缺而带来的产能闲置的无奈。 始作俑者正是疫情这只黑天鹅。车企因生产线停摆而悲观下调销量预期,同一时间,却迎来了手机、PC以及云服务的持续火爆,为了应对这一激增的需求量,芯片厂将更多产能挪到了电子设备身上。而汽车销量的反弹速度却超出人们预期,汽车业悄然复苏,汽车芯片却不够用了。 平衡的供应链条一旦被打破,一时间,车企变得被动起来。 因为缺少芯片,一汽-大众奥迪在给各地特许经销商的公告显示,从2021年7月5日起,部分国产奥迪车型在交付时,仅提供一把遥控钥匙和一把机械钥匙齿,待产能恢复后再补发第二把遥控钥匙。 消费者对此却表示不能理解。在不少车主看来,“缺芯”只是车企想“减配”、“省钱”的理由,“销量还是蹭蹭地涨”就是最好的佐证。但一位奥迪销售表示,不只是少了一把钥匙,目前现车数量也已告急。另一些车主觉得,“车内没减配就行,至于钥匙给一把还是两把都不重要了。” 不久前,宝马宣布由于芯片短缺导致部分车型减配,涉及到自动驾驶辅助系统Pro、哈曼卡顿高端音响、手机无线充电和数字钥匙等配置,价格也随之下调。自主车企管理层董一琛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大部分的减配措施还是会选择使用在盲区监测等不影响使用的功能上。 来源:网络 受芯片影响更严重的,则直接打乱了新车发布的节奏。7月5日,由于缺芯导致的零部件供应短缺,原本定于当天上市的起亚智跑Ace被临时叫停,不得不宣布延期上市。 “芯片是现在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沃尔沃汽车供应链部门任职的陈宵坦言,目前,沃尔沃在华的三家工厂里,有两个是停工状态,集中一个保生产。但即便这样,芯片也无法保证供应,工厂只能“开一天,歇一天”。 这直接导致工厂产能直线下降。董一琛发现,全球汽车受影响的产能数据,每周都在变化。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预测,截至7月5日,全球因缺芯导致的汽车产量损失已达到493.8万辆,预测全年会损失610万辆的产量,而在一周前,这个数据还是580万辆。 在多位行业内人士看来,停工影响效率,但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不少车企可谓是各显神通,宁可减产,也不能停产。 陈宵告诉未来汽车日报,目前不少车企选择调整生产策略。“如果芯片的总量是固定的,就会从需求端做分配,将数量向盈利程度高的车型倾斜。”目前,沃尔沃在生产的车型以XC60为主。 此外,为了不让生产线闲置,芯片甚至可以“重复利用”。一位自主车企内部人士称,为了不让生产线闲下来,工人会将已经下线的车开到停车场,把芯片卸下来,再重新装到生产线上,留着给下一批汽车组装下线。而已经下线的车,会在芯片到位之后再补充安装。 02 “追”芯片的人 当在Tier 1公司任职的刘宇,听闻长城汽车因为缺少芯片,董事长魏建军不得不亲自出马追货,他才真正意识到,芯片的断供,直接刺痛了多少车企的命脉。 除了高层出面施压,一时间,身处这个链条上的人几乎都在满世界地找芯片。各家都闻风而动,向有限的芯片池子里撒下更大的网。 陈藩在一家美资车企采购部门工作,在他的印象中,工作节奏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突然加快,“2020年下半年大家都看到缺芯的情况,但直到今年,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大量囤货”。 正常情况下,车企不会大量囤积芯片,“芯片本身也有寿命,存放条件不当或者时间太长也会失效”。但面对来势汹汹的缺芯潮,人人都想掌握主动权,不少车企还是选择在全球范围内扫货。 来源:Shutterstock 在车企采购部门,往常与之对接的,大多都是国际上的一级供应商,而芯片供应商和晶元供应商则由Tier 2对接,并不用车企亲自出动。但在芯片短缺的当下,为了提高效率,“除了Tier 1,车企也会通过Tier 2甚至Tier 3的渠道直接沟通。” 压力也随着并无进展的困境而蔓延,不再局限于采购部门。陈藩看到,如今公司上上下下都在为了抢芯片而努力,催货也成为高管们的日常工作。 芯片公司林立的上海则成为所有人的目标。 因为不少芯片厂商都选择将销售办公室设在上海,陈宵称,为了保证供货正常,车企高管定期拜访都是常事。一名自主品牌车企采购部门的员工透露,公司已经派了采购员在供应商那里蹲点抢货。 在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透露,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已在上海派驻高层领导蹲守,与芯片制造商保持紧密沟通。 在车企任管理层的董一琛也开始频繁往返于上海,核心任务就是“催货”。“现在Tier 1向供应商要货,也希望主机厂能出面,这样更能施加一些压力”。 时间久了,陈藩也挖出不少追芯片的门道。在一个可能有10个子零件的BOM(物料清单)里,每个零件受影响的程度都不一样,想要快速地买到芯片,就需要十分了解产品需求量,并快速锁定最为重要的供应商。 和供应商对接之余,陈藩还要对接内部确认不同部门的需求,“OEM的部门本来就多,一二三级供应商网络也很复杂”,协调内部物流、追踪航班动态等琐碎的任务也开始涌入采购部门。 为了避免囤货带来的进一步短缺,供应商需要练就火眼金睛,从众多订单中识别出是囤货,还是刚需。刘宁告诉未来汽车日报,有时候不得不通过加价,或者要求预定更长周期的采购量,来筛选客户的优先级。 在抢夺芯片的混战里,“黄牛”也加入进来。一些通用类的芯片,也有分销商经手销售。但在陈藩眼中,就像以前抢火车票,这类芯片通常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前一秒还能刷到有一定的数量,但下单的时候可能突然就没货了。” 这也考验着买家的鉴别能力。除去芯片厂商官方认可的经销商渠道,小的分销商能否提供可靠的芯片,仍然有待于甄别。“尽管卖的不一定是假货,但如果库存比较久,买回去也无法使用。” 03 “长期踩踏事件” 当车企缺芯的难题传导至芯片代工厂,金字塔式的供应关系也开始随之崩塌。 通常情况下,芯片的平均生产周期为26周,而为芯片提供基础原材料的晶圆代工厂会根据客户的需求提前分配产能。在车企和代工厂之间,隔着芯片设计公司、一级、二级供应商等中间商,信息传导的速度也远远慢于供应端紧缺的加剧。 半导体咨询行业资深人士王雷告诉未来汽车日报,打破汽车芯片供需平衡的始作俑者正是疫情。“车企和芯片工厂之间微弱的供需平衡被打破,双方同步存在延迟,并且对市场行情出现了严重误判。” 如今不光是车用芯片,手机、PC甚至洗衣机和电磁炉等设备的芯片需求也在上涨,整个芯片行业都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王雷称,“主要晶圆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超过95%,产能供给非常紧张,供应链一旦中断,车企很难从中插足。” 和不少车企甚至按照以往数倍的采购量恐慌性下单一样,生产端的芯片制造企业也开始从上游疯抢用于制造芯片的原材料晶圆。 “目前晶圆产能已紧张到不可思议,客户对产能的需求已达恐慌程度”,早在去年11月,芯片代工商力积电董事长黄崇仁就点出了晶圆产能紧张的现状。 随着芯片行业的推陈出新,大部分汽车芯片使用的8英寸晶圆早已不再是芯片制造商的排期重点。 2018年,台积电宣布在南科六厂旁新建一座8英寸厂,这是其15年来第一次新建8英寸厂,之后几年,全球几乎没有新的8寸纯晶圆代工厂出现,而国际半导体设备厂也多已停止或减少8英寸厂设备的生产。 当市场整体需求不断增长,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让8英寸的产能旧患又添新愁。王雷告诉未来汽车日报,代工厂会优先消化既有订单,并保证长期客户的生产,对于不少芯片设计公司来说,现在很难拿到8英寸晶圆的产能,也很难排单。 巨大的缺口之下,车企不得不倒逼芯片代工厂扩充8英寸产能。“目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在积极建厂扩产能。”杜飞告诉未来汽车日报,作为芯片代工厂的软件服务商,自去年芯片短缺以来,他的工作节奏比以往要忙碌得多,需要经常去合肥、浙江等地的新工厂出差。 从国家到各大公司,都开始加快芯片制造的速度,不过因为一些国家限制其国内公司向中国出口相关设备,层层压力之下,生产设备的严重不足,也限制了芯片代工厂的扩张。 来源:平安证劵 一个更为残酷的事实是,如今芯片代工厂积极扩充产能,但对车企来说,似乎是远水难解近渴。杜飞表示,从工厂打桩、设备调试、软硬件安装再到芯片量产,最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另一边,新能源车对芯片用量只增不减,这意味着对于车企来说,若要达到芯片供需平衡,或将等待近两年的时间。 华芯金通创始合伙人吴全判断,国外市场基于半导体产业制造能力基础,缺芯的时间预计不会太长。“但国内则不然,面临境外供应链封锁和国内产业能力亟需提升的双重负担,缺芯或将面临更长期的压力。在他看来,国内业界对此应有足够认识,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将当前的困境形容为一起“踩踏事件”,“踩踏是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的,这也反映了一个时代长期的趋势。” 04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减配、减产,被芯片扼住脖子的车企们不得不选择Plan B。 自2020年起,不少车企开始掉头转向国产芯片商,多位半导体行业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以往很难进入车企供应链的国产芯片企业,不少都借机拿到了入场券。 芯片国产替代的风也越刮越大。事实上,自华为、中兴“断芯”以来,国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企业纷纷上马芯片项目,相关的芯片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半导体从业者发现,在多如牛毛的行业会议上,最不缺的就是投资人。 火爆的融资景象成为行业风向变化的见证。根据企查查数据,仅在今年上半年,我国芯片半导体行业投融资事件达到205起,总金额达2944.02亿元,远超2020年全年的1097.69亿元。 “对企业来说,现在最值钱的是时间。”杜飞表示,在关乎企业生死的当下,所有企业都不想落后,“尤其站在风口上,人人都想实现借机超车。” 然而如潮水般涌来的热钱并不能抵消涌缺芯的焦虑。 “这个行业太窄,而且门槛太高,只有产业链发达才能吸引人才,以前国内的发展环境并不允许。”一位半导体行业从业者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对于这个技术迭代迅速,马太效应和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来说,国内芯片商一旦失去先发优势,很难追赶。 和国际巨头相比,在核心技术方面,国内厂商依然处于劣势。而技术成熟与否,则直接决定着其在产业链里的话语权。 一位自主品牌高管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如今不少主机厂在采购基础芯片时虽然降低了标准,但在中高端芯片的选择上,国内可供选择的并不多。 “一些合资企业,部分主导权在外方手中,国内厂商更难进入其供应链。国外企业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国内和其相比,仍有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差距。” 车规级芯片,不仅要求更高的良品率和质保期,还需要花费更长时间进行研发和验证。从前期研发到正式量产,需要经过诸多检验流程。部分车规芯片,则需要通过车规认证的产线才能生产。不少芯片前期设计好,之后却卡在了流片阶段。 在国内的芯片设计企业中,华为虽然能够设计出7纳米甚至5纳米的芯片,但国内却没有芯片制造厂能够生产。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不少芯片设计公司的命运,几乎全部系在像台积电这种代工厂巨头身上。 也正因为如今处在“卖方市场”,台积电也一再上调汽车芯片的价格。仅在今年4月,台积电就在一个礼拜之内三次调价。多位芯片行业告诉未来汽车日报,芯片设计公司排不到产能就会导致资金链断裂,未来两年会有大批芯片设计公司因此而倒下。 来源:平安证劵 与此同时,当前国内半导体生产设备仍严重依赖进口,根据《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约为18.8%,国内集成电路设备国产化率仅为8%左右。 6月底,有消息称华为将在武汉新建首个晶圆制造厂,预计明年即可分阶段投产。中芯国际的扩产也在路上。前不久,中芯国际回复投资者称,根据公司今年的CAPEX支出计划,拟扩建1万片12英寸和4.5万片8英寸晶圆的产能。 造芯这场战役之艰难难以想象,但对困在这场危机中的所有人而言,自救仍在继续。
香港海关首破用虚拟货币洗黑钱案 涉案金额达12亿港元
【环球网综合报道记者 赵友平】香港“星岛网”消息,香港海关本月采取代号“破币”的执法行动,瓦解一个疑似洗黑钱集团,涉案金额高达12亿港元,拘捕4名涉案男子。报道称,这是海关首次侦破疑似洗黑钱集团利用虚拟货币洗黑钱的案件。案件仍在调查中,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 报道称,香港海关表示,年初根据情报进行深入调查,锁定3家报称从事运输、红酒及健康贸易公司,并开展深入调查,发现3家公司均涉使用同一秘书公司,而其中两家公司在公司注册处的登记地址为虚构。在经详细分析后,发现这3家公司在各自的户头有大量大额不寻常交易,怀疑有洗黑钱集团利用“空壳”公司洗黑钱。 香港海关经过多月的深入调查后,在上周四(8日)出动40名人员,在位于屯门、黄竹坑、太子及天水围的住宅及旺角一家办公室,拘捕4名男子,他们涉嫌“处理已知道或相信为代表从可公诉罪行的得益的财产”,俗称“洗黑钱”。4名被捕男子年龄介于24至33岁,其33岁的男子为骨干成员,另外3名人士报称保险人士、地盘(建筑工地)工人及健身教练,每月收入均少于1万港元。 香港海关表示,涉案4人于去年2月至今年5月期间,通过在香港多家银行开设的账户,以及在一个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处理共约12亿港元涉及银行汇款和虚拟货币的可疑款项。 报道称,这3家公司去年2月至今年5月通过开设的虚拟货币交易帐户和银行户口,利用“币入币出”及“币入钱出”方式,处理大量不寻常巨额交易,其中3个虚拟货币帐户的交易频繁、去年2月至5月期间共处理超过1800宗,最高达一日19宗。每次交易所涉及的虚拟货币平均达40万个,最大一宗更超过2000万港元等值的虚拟货币。期间交易总额达12亿港元,当中包括8.8亿港元虚拟货币及3.5亿港元现金,款项不排除为犯罪所得。据悉,该批虚拟货币为“泰达币”。
搞锤子不如搞直播来钱快:老罗3年还清6亿债 咋做到的?
欠下6亿债务,3年左右还完,能做到么? 罗永浩即将做到。 日前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前锤子科技CEO,现交个朋友直播间带货主播罗永浩称自己的还款进程远超预期,预计到今年年底可以还清6亿债务。对此消息,交个朋友直播间方面也表示罗永浩正在努力工作,争取于今年年底前还完所有债务。 作为一位自带流量的人物,老罗即将还清债务的消息一出也引发了热议。因为这6亿余元的债务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更不用说在短期内全部偿还。那么,老罗是如何做到加速还清债务的呢?今天小刚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01 老罗的前半生:从理想主义坠入现实 在探讨老罗是如何成功地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还清6亿元债务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老罗那颇具传奇意味的“前半生”。 罗永浩,1972年生人,高二辍学。曾摆过地摊、卖过羊肉、做过买卖,很多不同的工作老罗都有尝试过,不过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且能赚到钱的工作。此时,罗永浩27岁。 蛰伏五年:三次试讲进入新东方 在即将进入30岁但对人生还是十分迷茫的时候,有个朋友推荐罗永浩去新东方当英语老师。就这样,在“百万年薪”的诱惑下,老罗给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写了一封万字求职信。这封信让老罗成功地迈入新东方的大门,也让他得以暂时找到了一些人生方向。 不过,单凭一封信还不足以让罗永浩成为众多新东方老师中的一员,随后罗永浩还将面临新东方的面试,也就是让老师上台给学生讲课,让学生决定这个老师是否应被录用。不过在这个环节罗永浩显然表现欠佳,前两次面试由于过度紧张令俞敏洪十分失望。但在老罗的坚持下,俞敏洪给了他第三次机会。得益于之后老罗较为优异的表现,他顺利成为新东方的一名英语老师。 在新东方授课的那段时光,老罗在课堂上经常会和学生们讲一些搞笑段子,他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本应该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们享受学习,对于这个诙谐幽默有点东西的老师自然也是十分喜欢的,以至于有学生还将老罗说过的话录音并上传到网上,比如“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些话也成为了后来的“老罗语录”,同时也为罗永浩后来成为所谓的“初代网红”奠定基础。 至于工资嘛,当然也没有外界传言的年薪百万,但是凭借独特的授课风格和在学生间较高的“知名度”,老罗拿到的年薪也并不低。每年五、六十万元的税前收入,放到现在这个收入水平也着实不低。 不过老罗并不满足于现状,于2006年递交辞呈离开了新东方。至此,罗永浩的“5年新东方英语老师”阶段结束。收获了一定的资金,攒到了一定的人气,老罗有所动作了。 小试牛刀:建牛博网,办过培训 离开新东方德罗永浩自然也没闲着,同样在2006年,罗永浩借助当时的互联网热潮,与好友黄斌共同创立了博客网站牛博网。这个颇为理想主义的“网络乌托邦”不仅承诺绝不删帖,同时还有韩寒、方舟子、薛兆丰、柴静等作家、精英人群的入驻,名人效应+网红加持让牛博网短时间内即获得过百万的流量,也让其成为当时众多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好景不长,牛博网仅存在两年时间就被迫关闭。虽然作为老板的罗永浩亏了些钱,但同时他也获得了一些钱买不来的东西——其他圈层的人脉、更为高涨的影响力和人气。 2008年,老罗在朋友的帮助下再度入局英语培训,共同创立了罗永浩至圣嘉德培训学校。同样也是因为理想主义,让老罗的这家英语培训学校相较于其他培训都很不一样:从独具特色的推广手段到颇具“老罗范儿”的授课方式再到给学生&老师们实打实的“内容”,老罗英语培训走出了自己的路。 不过在2008年金融风暴的席卷之下,这家英语培训机构同样也没能做长:长期亏损再加上后期老罗更专注于做“其他事情”导致老罗英语培训最终在2015年倒闭,其办公区也已被转让给其他机构。 虽然流量&课程变现没能行得通,不过这个阶段老罗还发生了很多进一步提升个人知名度的事情,最关键的当属2011年:这一年老罗拍了电影,贡献了一波经典表情包。同时他还在西门子大楼门口怒砸西门子冰箱,事后还把残骸带走了。后者这波“伤害性很高,侮辱性也很大”的操作令一众网友圈粉这位彪悍的男子,让老罗真正的名声大噪。 理想的高潮与沉寂:创办锤子手机 同样也是关键的2011年,老罗有了做手机的想法。在获得500万元融资后,老罗于2012年5月创办了锤子科技。 之后,锤子科技又于2013年获得7000万元投资,同年锤子科技发布了SmartisanOS第一版。2014年正式完成1.8亿元的B轮融资,估值超10亿元。有钱了自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一年锤子科技正式发布了Smartisan T1,也即锤子手机T1。这部凝聚了老罗及众多研究人员心血的产品也成为了集话题度、设计美学于一身的锤子科技经典机型。 凭借独特的系统,加上不妥协的手机外观,锤子手机T1获得了第62届iF国际设计奖金奖。这也是自iF设计奖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的智能手机产品首次获得iF国际设计奖金奖。但是,也正是由于老罗的理想主义和偏执,让锤子手机T1的量产、品控、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研发周期过长、相关领域人才积累不足、生产供货遇难题,再加上非常理想化的定价,让锤子手机T1的销量并不理想。在2015年的坚果手机和Smartisan OS 2.0发布会上,老罗公布了锤子手机T1的销量——255626台。 即便是后期相关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锤子手机也愈发完善并推出了坚果手机,但是仍然难掩销量惨淡的事实。因为智能手机的蓝海已经逐渐变成了红海,而锤子手机仍没能站住脚跟,无论是华为三星还是OPPOvivo都已在各个价格区间拥有完备的产品系列,定价更合理且体验也更为完善,对锤子手机构成了十分强大的压力。 再说到老罗的营销,其利用个人影响力为产品站台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很容易搞成“叫好不叫座”:发布会很多人去,但是实际买锤子手机的用户却很少。这个问题也延续到了之后锤子科技推出的很多款产品中,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买锤子手机普遍都“讲究个情怀”。同时老罗本身的高话题度也意味着:有人捧自然也有人黑,对于锤子科技、锤子手机的影响显然也很大。 诸多问题终于在2018年下寻集中爆发:裁员、倒闭等负面信息不断传出。最后,在2019年的坚果手机发布会现场,新石实验室总裁吴德周宣布,除罗永浩外,原锤子科技的软硬件核心团队都加入了字节跳动。同时他表示,罗永浩已经离开了坚果手机团队。至此,“老罗锤子”也变成了“字节锤子”。 同样也是在2019年,罗永浩的锤子科技已负债6个亿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而后老罗也被江苏丹阳法院下发限制消费令。同时,老罗也发布了一封名为《一个“老赖”CEO的自白》的自白信,更多人也开始关注老罗该如何偿还剩余的债务。 罗永浩在文章中透露,自2018年下半年出现经营危机以来,锤子科技最多时欠了约6亿债务。为了挽救公司,他签下了个人无限责任担保的1个多亿,在过去10个月里已经还掉了3个多亿的公司债务。同时他表示会继续努力还债,哪怕是卖艺。 从老罗的前半生来看,自离开新东方开始,理想主义、偏执就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业之路,也成为了他身上的标签。虽然创业项目大多以失败告终且最后还背上了巨额债务,但罗永浩是愈挫愈勇并也开始逐渐转变,这些都为他后来的经历奠定了基础。 02 后半场:借助直播还清债务并“翻身”? 前文提到,到2019年老罗所背负的债务还剩3亿余元,对老罗来说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该考虑如何加速赚钱并为之后做打算。于是,老罗选择了很火爆的直播带货。 2020年4月1日,老罗正式在抖音直播间开始了直播首秀。虽然出现了一些小“翻车”但是无伤大雅,而且初次直播的成绩十分亮眼。有数据显示,老罗抖音直播首秀刚一开播就拿下了抖音小时榜第一名,3小时直播就已达成了超1.1亿元的总支付交易额,更有超过4800万的累计观看人数,创下抖音直播带货的新纪录。 第一次直播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好在老罗及时进行优化,在2020年4月10日的第二次直播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老罗在直播过程中专业了很多,但此次的在线观看人数骤降80%,总销售额仅为3580多万。不过,随着老罗在直播带货方面愈发得心应手,对整个流畅的把控更为到位,其直播成绩和产品销售额也逐渐高涨。 根据交个朋友官方公布的罗永浩2020带货成绩单显示,罗永浩开播当月GMV(24小时实际支付)即达到2.1亿元,而接下来的3个月GMV数据则持续下滑,低至0.6亿元;不过从2020年8月起GMV则持续飙升至3.5亿元,后期基本维持了这个数值;11月份GMV则上涨至5.2亿元,观看量也逐渐保持稳定。最后,根据蝉妈妈数据显示,罗永浩2020年总共卖出1349.14万件商品,销售额高达20.5亿,进一步奠定其直播带货一哥的地位。 有了如此强大的直播带货能力,还清剩下的债务对老罗而言并不难。因而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言论:预计到今年年底还清所有债务。至于将通过哪些途径还清,其实老罗在接受访谈时候已经给出了答案:直播+其他方式。 抓住了直播带货的风口 在面对如何偿还剩余债务时,老罗放下了身段、十分现实地选择了最火爆的,同样也是来钱更快的直播带货。 带货主播若想获得超高GMV,除了本身技能过硬之外自然离不开用户对主播的信任,即有人认识你。有流量、有曝光度、有话题度的人,自然会更吸引观众点进直播间购买商品,同时也会吸引更多厂商与主播合作。这些点,拥有堪称传奇创业经历,自诩为“初代网红”的罗永浩基本上都占上了。而这些关键点,也正是老罗的前半生中历经创业失利背上债务后所收获的东西。 再有,罗永浩也的确愿意通过直播带货赚钱还债:为了强调产品带货效果,老罗直接现场刮掉自己留了很久的胡子;为了直播效果,230斤的他在直播卖跑步机时还气喘吁吁地在产品上演示效果;随着直播事业的不断成熟,老罗参与直播的次数也在不断上升。这些虽然都是一名职业主播应该做到的,但是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老罗完全接受了自己带货主播的身份而没有受制于面子、身份等虚无缥缈的东西。为了加速还债,老罗更愿意走进现实。 除了罗永浩之外,从众多明星、网红纷纷加入直播带货的行业中不难看出,直播电商的确很挣钱。根据QuestMobile 统计,直播用户的支付率为55.6%,高于非直播用户49.7%的支付率。同时随着直播带货变现逻辑愈发成熟,整个营收方式也愈发多样化。对于主播而言,“来钱”的途径已经不仅局限于打赏,更有商家佣金等其他商业变现手段。同时随着直播电商的持续发展,未来势必会催生出更多的“来钱”途径。 同时,借助老罗直播所获得的成绩,交个朋友直播也逐渐将这种经验复制到其他人身上。不仅让老罗直播时的助手独立开播,而且还签约了包括李诞、戚薇等明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明星主播阵容”,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抓住了直播风口的老罗不光有望能借助直播带货的东风还清剩余债务,其未来更是有着无限可能。 直播以外:代言、脱口秀也“来钱” 除了加速还债外,通过1年多的直播带货也让老罗的人气、知名度等都得到进一步扩大,其身上的娱乐特质也被逐渐发掘出来。 除了直播带货外,老罗还通过代言游戏、参加脱口秀节目、参与做其他公司等方式赚得更多钱。而这些途径比光靠直播售卖低价产品同样来钱更快。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罗不光能够赚到钱,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样也会越来越高,有了流量就有了更多可能。 总的来看,在欠下6亿元债务后老罗也清醒了许多,也现实了很多。从去年的直播数据来看,老罗选择进军直播带货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虽然其并没有完全依靠直播带货偿还债务但不可否认这部分收入是其还债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借助较高的知名度和流量,老罗在年底完全还清债务,靠直播带货“翻身”也只是时间问题。 03 搞锤子不如搞直播 回顾老罗的整个创业过程不难看出,相比于老罗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搞出的锤子科技,最终让老罗真正意义上赚到钱的还是选择进军直播带货这次“违背理想主义”的决定。不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自己创办的锤子手机相信在老罗心里仍然占据很高的地位。 正如人民日报曾发布的一篇文章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努力创业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也许罗永浩在言语、行为等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但是冲他背下这份本可以避开的巨额债务,这个人就值得人们的尊重与学习。也希望老罗能够在年底顺利还清债务,老罗yyds!
斑马智行获30亿元增资,汽车操作系统“护城河”逐步建立
文 | AI财经社 牛耕 编辑 | 冒诗阳 7月14日,斑马智行获得新一轮增资,由阿里巴巴集团、上汽集团、国投招商、云锋基金四大股东联合增资,总额30亿元。 图/视觉中国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国内智能汽车与汽车科技领域40多笔融资,30亿元属于TOP10,排在前面的是智己、威马、小鹏、零跑、极星等车企。 这家公司由阿里巴巴和上汽在2015年联合孵化,2020年AliOS整体注入斑马后,阿里巴巴集团成为大股东。目前斑马已经拥有11年操作系统技术沉淀,代码超过1亿行,操作系统相关专利超过2000项,覆盖智能汽车用户超过300万,是国内少有的拥有技术沉淀和庞大装机量的公司。 据业内人士告诉AI财经社,斑马智行和华为鸿蒙是国内唯二的两家从底层做起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公司,在这一赛道上,独特性价值逐步凸显。 斑马智行三部曲战略,构建三道护城河 许多人熟悉斑马智行的名字,是其作为阿里系的车联网企业。但车联网是什么,为何重要,却很少有人知晓。斑马智行联席CEO张春晖说:“今天大家说车联网,最开始寄予了特别高的期待,最后发现车联网就是车里的一块屏幕,然后又瞧不起它。” 张春晖阐释车联网的本质价值,一方面在于人、汽车、路在线,可以逐步构建数据闭环;另一方面在于,是走向整车智能的开端,两方面价值的结合在操作系统。 事实上,斑马智行所做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是连接汽车底层硬件如芯片,和主机厂生产的整车的关键一环。其范围也不只限于车内屏幕,而是涉及从整个座舱互动,到车控和自动驾驶的更多环节。 据斑马智行联席CEO张春晖透露,斑马的操作系统规划分为三部曲,从“车机操作系统”到“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再到“整车智能操作系统”。 在第一部,斑马智行所做的是车内大屏的“交互智能”。简单来说,人们可以在车内屏幕上看视频、通过语音唤出导航,或是用语音AI控制家里的智能设备。这部分业务与其他企业智能车机业务相似,区别在于对用户的理解和数据沉淀,基于阿里巴巴大数据能力和百万级量产车,斑马智行获得庞大的用户基数,是其在交互智能方面形成的第一道“护城河”。 在第二部,斑马智行所做的是不局限于一块屏幕的“服务智能”。张春晖解释说:“当你的车越来越智能之后,你会越来越少去关心驾驶,而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在前不久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斑马智行人士向AI财经社演示了这套系统的部分能力:在车内贯穿主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彼此相连的三块屏幕上,驾驶者能呼出钉钉参与线上会议,或是在主驾控制副驾的屏幕应用。 在这一步,斑马从底层设计操作系统的意义就已经显现出来。斑马智行资深系统架构师郑建平告诉AI财经社,如果使用国外的QNX系统或者安卓,多屏互动的体验较差,不同应用只能以互相隔离的窗口显示出来。但斑马智行可以做到各个应用的显示边界融合、应用间彼此通信。这都源于斑马智行从底层开始设计操作系统。 业内大部分智能汽车还处于分散式智能状态,部分企业提出智能座舱采用QNX+Android+中间件的应用级融合方案,但与单系统多核异构方案,存在一定差距。从技术角度来看,操作系统融合智能上,斑马智行已经超过了QNX和Android系统,这是第二道“护城河”。 按照计划,这一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会在2022年推向市场。但实际研发进度远超计划,在2021年下半年起,就将有多款车型都搭载斑马智行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 在第三部,斑马智行计划打造整车智能操作系统。在第一步里,操作系统只能涉及较浅的人机互动;在第二步里,操作系统能涉及仪表盘,这是重大一步,因为仪表盘的显示不容延迟和差错,需要主机厂配合并达到车规级安全;在第三步里,操作系统则能涉及车控,这使得斑马智行有参与自动驾驶的能力。 据张春晖透露,在这一步,斑马智行的“抓手还是操作系统”。虽然布局自动驾驶的企业无数,但大家都是垂直的烟囱。如果有平台型企业,能够管理硬件,比如将传感器的感知层更多连接,或者将底层计算平台做得更好,那么无人驾驶的算法演进会更快。未来,一定会出现一个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能够发挥操作系统的功效:分层解耦、释放硬件计算能力和可复用性。这时,大家能更专注在数据层面上比拼,自动驾驶产业才会踏入快车道。 以整车智能操作系统降低产业门槛,可能是斑马智行的第三道“护城河”。 中国智能汽车崛起,自主汽车操作系统不能缺席 在芯片和软件等多个领域,中国自主产业链上由于关键环节缺失,被扼住喉咙的例子屡见不鲜。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汽车时代,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我国智能汽车缺芯少魂的产业状况始终没有缓解,其中一个重要的卡脖子领域就是汽车操作系统。”国投招商的董事总经理翟俊说。 据介绍,除AliOS外,目前可用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类。首先是像特斯拉一样,自研芯片、操作系统和应用,形成闭环的企业。其次是国内企业如华为,不仅向北汽新能源提供汽车操作系统,但又能做到软硬件一体化,从芯片、操作系统到自动驾驶方案“绑定销售”,对主机厂而言合作门槛较高。第三是国外汽车操作系统,如QNX、Linux和安卓,这也是许多主机厂选用的方案。 但国外操作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QNX是商业闭源操作系统,存在被终止授权、卡脖子的风险。安卓虽为开源,但本身是为手机等移动终端设计,不符合车的需求。另一方面,未来整车安全方面势必包括数据安全,这也给使用国外操作系统留下隐患。 目前,国外操作系统在车上具有压倒性占有率。在能够显示仪表的层级,主要使用Linux和QNX,占有率超过95%;在涉及车控的层级,基本被德系软件所控制。目前,国内能提供底层操作系统,同时在合作中不向整车厂绑定销售整套方案的并不多。 为什么呼唤操作系统自主?郑建平表示,底层操作系统其实起的是“承上启下”的功能:下层是芯片,来自地平线、黑芝麻、芯驰这样的国产汽车芯片公司;上层是应用和算法开发,来自主机厂。操作系统需要对芯片适配,让主机厂和tier 1公司能基于操作系统开发应用。 但问题是,国内的汽车芯片公司占有率较小,像QNX这样的操作系统不会为国产芯片适配。这给开发应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如果生产出国产汽车芯片,却没法应用在智能汽车上,仍无法打破国外卡脖子的链条。斑马智行则能适配主流国产芯片,成为国产汽车自主可控的重要一环。 斑马智行采用云端一体架构,始终支持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甚至到未来,汽车本地算力不足时,操作系统可以利用云端做计算,这使得斑马智行的操作系统从诞生就不同于国内和国外其他玩家。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科技公司和主机厂合作都会非常激烈地争夺话语权,导致智能座舱或自动驾驶产品无法落地。而阿里与上汽共同入股的斑马智行则成为少数幸存者。有斑马智行人士告诉AI财经社,上汽新推出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智己,就是阿里与上汽合作最深入的产物。 正是在智己上,选择了AliOS智能座舱OS方案,而不是“QNX+安卓”的方案。斑马智行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正是自身努力与合作伙伴齐心的产物。 隐形门槛已然形成 斑马智行获得30亿元增资,对其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这笔钱是斑马智行继续发展的珍贵弹药。此外,即将搭载斑马智行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的多款新车,也能帮助它看清主机厂的普遍需求,摸清整个行业演进的方向。 斑马智行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张春晖表示,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用户层面,汽车操作系统能让最终用户即车主的体验千人千面,提供沉浸式的车内体验。其次,面对主机厂,斑马智行会提供能支撑他们做定制化的基础软件。第三,在社会层面,由于斑马智行的系统从诞生起就云端一体化,对未来的数字交通、智慧城市大有裨益。“这个社会属性之前是被忽略的,但今天会越来越重要。” 从竞争的角度讲,斑马智行在国内汽车操作系统领域已处于优势。 事实上,国内从底层做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仅有斑马智行、华为鸿蒙两家。斑马智行与主机厂的合作模式更为开放,这种合作模式,与大型汽车集团的习惯更为匹配。 而在斑马智行和华为鸿蒙之外,其他巨头做智能座舱时往往只涉及第一层面,不会涉及整个智能座舱和整车智能。目前斑马智行的整车智能系统已经开始研发。 此外,斑马智行所做的业务并不太容易有小公司后来反超。“整车操作系统,动辄需要上千人团队,是大公司的生意。”。不仅语音、地图等模块需要大量积累,在与主机厂合作时,也需要搭建强大的工程支持团队,在交付前就做好培训,建立起开发应用的工具,这在斑马智行身后已经形成了门槛。 据张春晖透露,在三部曲战略之后,斑马智行还会与车企合作将用户网联的服务进行联合运营。这将帮助主机厂将“车主变用户,用户变会员”。而运营用户也是传统主机厂的短板。这可能为斑马智行在未来找到更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手机市场战事暂停,荣耀小米再战笔记本市场
文| AI财经社 麻策 编辑| 赵艳秋 经历了上半年密集的手机新品“大战”之后,多家国产手机厂商又将目光转向了笔记本电脑市场。 手机厂商大战笔记本市场 粗略统计,整个上半年,除了苹果尚没有到新旗舰发布时间点外,其他手机厂商加起来共发布了四五十款新机型,低中高端全面覆盖。在头几个月激烈角逐之后,6月手机新品发布数量锐减,几乎只剩下荣耀50一款。 可以预见,到9月苹果iPhone 13系列发售之前,整个手机行业都将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手机市场的残酷竞争,很大程度上导致各个品牌厂商在2021年竞赛开始后的前几个月,就快速打光了弹药。 然后,它们将“战火”带到了笔记本市场。 最新发布笔记本新品的是荣耀。紧随荣耀50系列手机之后,7月14日荣耀带来了Magicbook14/15 2021款。这也是荣耀从华为独立后发布的首款笔记本。半个月之前,小米也刚刚发布了笔记本Pro X 15。而在荣耀之后,有消息称OPPO的独立品牌、主打性价比的realme也将首次推出笔记本产品线,realme很快也将成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市场的“搅局者”。 此外,更早之前就有传言,OPPO也可能入局笔电市场,其公开的一项专利,疑似是可拆卸笔记本电脑的设计。手机厂商做笔记本并不新鲜,像华为、小米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系列。但如今,入局这一市场的手机厂商多了起来。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电脑市场过去多年一直被认为是“夕阳产业”。早期的传统电脑厂商,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也一度被卷入了智能手机的大潮。在智能手机行业完全成熟且饱和之后,手机企业回过头来,又瞄准并期望颠覆传统笔记本、平板行业。 一位分析人士对AI财经社表示,笔电市场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夕阳市场,实际上仍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这里面存在疫情催生的偶然性,但也是刚需增长所在。 上下游大把机会 根据咨询公司报告,2020年因远程办公与在线教学等需求爆发,笔记本电脑出货位于强劲阶段。有机构预计,2021年的笔电出货量有望突破2.36亿台,实现约15%的年增长。电脑起家的苹果公司,今年依靠搭载自研M1芯片,让Mac系列电脑产品线的营收实现了爆发性增长。根据今年第一季度财报,苹果个人电脑的营收增长达到了70%。 上述分析人士告诉AI财经社,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增长将持续。其所在的机构预计,今年全球笔电和平板电脑的总收益有望再增长15%以上。2020年,这一增长比例达到了25%。 “智能手机并非无所不能。”他说,日常生活办公中,个人电脑设备仍然必不可少。电脑产品作为生产力工具,在效率和便捷性上仍然无法被取代。 他预计,伴随着一些手机引领的新技术例如OLED、性能更强悍的芯片设计等,被引入应用于电脑设备,对行业是一个大的利好机会。 有市场机构指出,OLED材料行业快速增长趋势明确。OLED面板在手机应用普及之后,大尺寸面板方面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据Omdia数据,OLED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到2022年将达257万台,较两年前有10余倍的增加。 与此同时,芯片端也存在很大的机会。近日,高通新上任的CEO阿蒙表示,2022年高通将为笔记本电脑制造商提供芯片。而他的目标,是做出比苹果M系列更优秀的桌面级芯片。 在荣耀最新的笔记本发布会上,荣耀CEO赵明为自家笔记本宣传的核心在于为用户带来“智慧办公及娱乐新体验”。 事实上,“多屏协同”是手机厂商们主打的一张牌。以智能手机为核心,配合笔电、平板在内多款显示设备,实现颠覆式的传输互联新体验,达到数据在设备间的无缝切换,极大提升效率和自由度。 一位业内人士对AI财经社称,手机厂商做笔电的核心仍然是更好地推动和维护自身的智能生态。而这个生态中,“智能手机是必不可缺的核心”,一切设备的打造都是为了巩固品牌而存在。 “对于现代人来说,多设备生活办公已经是常态。”该人士说,“多屏协同针对的是用户的需求痛点,同时多屏时代也带来手机外显示设备的市场空间。”这是手机厂商需要把握,而且必须把握住的机会。
暂停赴美IPO背后 小红书怎么了?
原本4月传出年中赴美上市的的小红书,如今被外媒报道暂停在美国上市。 滴滴等三家6月赴美上市公司接连遭遇安全审查,国内监管收紧,企业赴美IPO面临较大不确定,不少选择观望,或者转道香港。 外部上市环境变化,内部商业变现路径仍需探索,小红书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彭博社7月16日报道称,小红书暂停在美国上市。 成立8年的小红书是国内热门的种草社区。今年4月,小红书曾传出年中前后计划赴美上市,当时小红书回应称,对传闻不予置评。 三个月之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滴滴等三家6月赴美上市公司接连遭遇安全审查,国内监管收紧,企业赴美IPO面临较大不确定。 不少有赴美上市计划的公司选择了观望,或调整到香港上市。 外部IPO环境生变,内部商业变现路径仍需探索,小红书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广告和电商是小红书目前主要的变现方向,但是营销泛滥对社区生态形成影响,种草容易但内部电商拔草闭环难以打通,小红书如何用更强的变现能力来支撑未来估值? 01 IPO之路生变? 2013年从海淘攻略起家的小红书,逐渐发展为生活方式种草聚集地,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同样聚集大量年轻人的社区B站、知乎等先后赴美完成上市,小红书也在加快脚步。 2021年3月底,前花旗集团高管杨若宣布加入小红书,担任公司CFO一职,这被市场解读为小红书上市前夕的准备。 从2013年接受真格基金天使轮投资,到2018年6月,获得阿里、腾讯等3亿美元融资,小红书投后估值也达到30亿美元。而这之后的一年小红书的活跃用户迅猛增长,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19年6月,小红书月活接近一亿,为9300万。 到2020年3月,晚点报道小红书进行E轮融资,估值达到50亿美元。其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小红书月活过亿。到今年4月上市传闻传出,小红书估值在60亿美元。 如今外媒报道小红书暂停在美国上市,更主要与外部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动相关。 滴滴抢跑,7月监管的安全审查重锤砸下,让近期有意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平台公司,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7月6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明确将修改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压实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体责任。 7月10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更早之前递交招股书的哈啰、Soul、福佑卡车、七牛云等在上市前选择立正观望,媒体还报道称,Keep已撤回赴美IPO计划。 此外,二级市场上中概股一直处于震荡下跌的趋势,今年赴美上市的互联网科技类公司不少处在破发状态。 与小红书同属于社区类的知乎,今年3月末在纽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即破发,目前市值为62亿美元,距离最高点蒸发了15亿美元。知乎2020年四季度平均MAU为7570万,2020年去年营收13.52亿人民币。 不少企业转道港股,据报道,“喜马拉雅”已取消赴美IPO计划,认为赴港上市较为适宜。货运平台货拉拉考虑调整上市地点,从美国转移到中国香港。 7月16日,彭博社报道称,中国计划让赴港上市的公司免于申请网络安全监管机构的批准,从而为选择香港、而不是美国发行股份的互联网公司消除担忧。 或许,小红书上市的目标也会转移至香港。 02 种草背后“杂草”难拔,一条代发只需15元 做为头号种草机器,小红书一直是用户粘性高、内容分享活跃的社区,这也为小红书的广告变现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种草平台背后,“杂草”活跃,虚假信息充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红书。 这些问题曾让小红书在2019年遭遇巨大危机。 彼时小红书先是被工信部点名,2019年一季度电信服务质量通告中称小红书存在误导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责令整改;后公司又经历虚假笔记、违规烟草营销等风波,当年7月底,小红书在部分安卓应用商店被下架。 2019年底,央视揭秘货圈黑幕,点名小红书存在笔记代写代发,软文过多等问题,种草、试用笔记多为虚假内容,只为吸引消费者购买。 与此同时,小红书也试图拔除“杂草”。 在小红书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社区反作弊报告中,小红书表示平均每天清理刷量笔记4285篇,清理的笔记中,除机器刷量外,每天另有被清理的人工刷量笔记为920篇。 不过,“杂草”们并没有彻底被清除,代写代发的产业人员,整理出小红书规则规避手册,将主阵地转移到豆瓣等,实现代写招聘、广告代发一站式作业。 “需要在小红书笔记推广吗?全程代写代发种草内容,旗下有优质团队,大量素人可铺发笔记。” 《豹变》浏览豆瓣,发现不少这样的1-2人“小作坊”。一篇笔记字数为300-600字,代发价格为10-30元不等,由百位粉丝和千位粉丝代发,每条内容发布价格分别为20元和30元。 作为素人博主的小红书粉丝,用户简化为报单上的价格表,每个小红书粉丝价值在0.2-0.3元。 “我只做小红书平台,从事代发代拍3年。”一位小作坊店家向《豹变》承诺发布的内容绝不会被小红书鉴定为虚假笔记。从店主提供的聊天截图来看,从事代发的小红书博主有专门的教程,如何进行文案修改。 《豹变》在小红书笔记上发现,代发种草素人博主的品类杂乱,多为不知名小品牌。图文点赞数量为个位数,粉丝互动量极低。根据店主发布的价格单和已发链接来看,每天平均接单量为12单,以10条起发价格,店家日均收入为2400元以上。 粉丝量在千人或者更少的素人代发博主,大部分都是兼职,从事代写代发的蒲英告诉《豹变》,接单时店主特别强调文案“真心实意”,但是“代写代发挣得特别少,还没有议价空间,300-600字的笔记可能只赚1-2元,大部分都是店家拿走了”,自己只能靠多写多发获得一些收入。 这些小红书代写博主并没有什么创作权,更没有测评过产品,仅根据店主规定的字数和风格进行测评写作,店主只在意文案的提交速度和字数。在聊天记录中,店家给博主提供文案修改模版,声称小红书笔记中要粘贴统一的测评效果图片。 博主是真,种草广告为虚。“杂草”看似让社区更活跃,但是不断吸取平台的养分,只会消耗用户的信任感。 素人博主苦练文案代笔,而粉丝上万的达人博主,商业价值会更高。他们都可能成为小红书上营销链条的一环。 过去完美日记等初创品牌从小红书上走红,背后投放分为蓄势、养草、引爆、破圈和晒单等。初部蓄势和尾部晒单环节中,KOC(关键意见消费)博主启用比例达到90%。 KOC和品牌直接对接,但是挣得金额特别少,“有商家找我发广告,但是都是小品牌,给出的价格特别低,内容创作仅为400-700元。”小红书数码测评博主告诉《豹变》,粉丝量过七千就有商家寻求合作,但是都是不知名的小品牌。她坦言小红书就是个种草广告基地,除了在小红书变现挣钱,自己并不相信小红书上的产品测评。 在营销泛滥的情况下,原创用户体验消费的分享欲望越容易被稀释。“小红书的定位就是广告里插播内容节目。”小红书用户王宸告诉《豹变》,打开小红书follow博主后,发现更多是广告,最烦人的很多产品博主并没有“亲测”。王宸告诉《豹变》,自己在小红书上锻炼出了分辨能力。 03 电商起不来,吸引力打折扣? 电商+社区是小红书的两条腿,需要蹚出商业化变现的大道。 不少报道中称,小红书的广告收入占比八成,电商业务占比只有两成。 目前活跃的社区已经滋养了小红书的广告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小红书社区的故事已经很成熟了,潜在拓展空间有限。另外,商业化后越来越多的广告,会对社区的核心生命力、原创力和用户体验感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广告收入之外,小红书需要另一条能撑起来的腿。从国内其他社区平台的营收结构来看,大家不会只依赖单一的某项业务。知乎2019年广告服务收入占比在86%,到2020年也下降到62.36%。 而对于小红书来说,只有电商的故事讲起来,小红书在资本市场才更有吸引力。 如何打通跟电商的链路,小红书的进展一直并不顺利,自身的定位也在“社区”和“电商”中游移。 2013年成立的小红书,次年开始便发力电商领域,上线了自营跨境电商平台“福利社”。但是由于没有供应链,人才、经验欠缺,真假货问题也一直困扰,最终政策收紧后,小红书这一轮试水没有掀起大浪。 2016年下半年,小红书拓展了第三方平台和品牌商家,做了一系列社区电商尝试。《财经》报道称,2018年小红书自营电商没有完成100亿元GMV的目标。 期间小红书在电商变现路上受挫后,转头又去掘金社区。2019年初,小红书对电商业务进行拆分,原社区电商事业部变为“品牌号”部门,围绕入驻的品牌进行从社区营销一直到闭环交易的资源整合。“福利社”仍独立发展。 2019年下半年,小红书的slogan从“全世界的好东西”变成“全世界的好生活”。 社交电商尝试失败后,小红书也再次开启了直播电商的尝试。不过,作为种草圣地的小红书,始终没有走出一位大流量的头部主播,李佳琦小助理付鹏单飞后在小红书进行了一段时间直播,随后也转战抖音。而小红书上素人主播的直播流量明显不足。 与此同时,电商直播赛道里,抖音、快手、淘宝等大玩家混战,小红书一直颇为谨慎。 更重要的是主播需要有完善的供应链、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做支撑,而这些一直是小红书的弱项。所以,小红书的种草在完成了30%的前端行为后,始终难以往后延伸,形成电商闭环。 线上电商屡屡受挫,小红书的线下尝试也仅仅点到为止。2018年6月,小红书在上海静安大悦城开设实体店小红书之家RED home,这家实体店所有业务与线上社区、商城相连通。2020年元旦该线下店已经撤店。小红书方面曾回应,大部分线下门店已经实现盈利,但开店数量和盈利规模本身,不是小红书探索新零售业务的目的。 对于小红书来说,社区现有的想象空间到头后,也在挖掘新领域,小红书开始打起了男性主意,挖掘更多的男性用户。但是,只有电商这条腿彻底立起来,小红书才能走的更远。
一数科技宁述勇:LCOS技术将打破激光投影市场垄断现状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全球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是,在光学上,我们还不算是强国,特别是激光在工业产品上的应用。” 近日,一数科技在其北京总部举办了媒体沟通会。现场,一数科技汽车事业部总裁宁述勇表示,本质上讲一数科技是一家光学企业,希望通过LCOS激光投影技术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现状。目前,基于LCOS技术,一数科技布局了汽车、消费电子、轨道交通,教育4个主要领域。 宁述勇曾在2018年7月加入长城汽车,负责新能源与皮卡两个事业部,工作职责包括销售、渠道、品牌和市场传播等。加入一数科技后,宁述勇则主要负责公司在汽车领域的产品研发和落地销售。一数科技成立于2015年,目前已获融资超6轮、年营收过亿元,资方包括海尔、小米和京投集团、深投控和中海投等产业资本。 “市面上目前几乎采用的都是以DLP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宁述勇表示,现在DLP技术已经占到了投影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技术体系封闭,目前该技术主要由美国TI公司掌握,其核心零部件DLP芯片难以实现国产化。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以其他技术路径突破,车载AR-HUD在激光投影领域将会同样遇到“卡脖子”的难题。于是,一数科技在5年前开始研究不同于DLP技术的另一项技术路径,也就是LCOS激光投影技术。 所谓LCOS激光投影技术,就是一种反射式的液晶面板技术,通过反射式技术路径,100亮度的光源传出去可以达到40%—50%的亮度反馈,光效率较高。同时,其耐热、耐潮程度也很高,可以让车载AR-HUD的成像效果更加稳定和清晰。 汽车HUD静态 “最重要的是,LCOS技术有点像安卓,中国可以自主生产芯片,包括设计、应用到车上或其他场景里去,不存在卡脖子问题。”宁述勇表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LCOS芯片由于是由微机电制成,加之应用的是市面最普遍的液晶屏技术。所以,其制作成本比较低。在成像方面,DLP能做到1920×1080的真实分辨率,而LCOS则能够做到4k甚至8k的真实分辨率。 在可视角度上,一数科技AR-HUD采用的LCOS技术,可以实现10-15米以上的成像距离,视场角(FOV)可以达到12°x4°。DLP技术的FOV只能做到10°x4°,且相比一数科技AR-HUD7.5L的整机体积,前者的整机体积为12L。 “目前最主要是问题在于,主机厂愿不愿意尝试这套新的技术方案。”宁述勇坦言,主机厂的工程师从专业层面都是认可LCOS技术会更好,但DLP技术给主机厂带来的是一种安全、成熟和稳定。接下来,一数科技能否获得主机厂的认可,就取决于公司在产品稳定性、量产良品率等进度上的突破。 据悉,目前一数科技与一汽富晟为奔腾E01打造的AR智能尾门已经实现量产,并投放市场。同时,旗下AR-HUD产品已与三家汽车制造商展开合作。
亚马逊云科技加持,轻舟智航自动驾驶小巴加速实现量产落地
在一些城市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内,市民打车,驶来的可能是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坐公交,有可能坐上一辆自动驾驶微循环小巴。 自动驾驶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落地的关键时期。不管是RoboTaxi,还是RoboBus,自动驾驶车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据 IDTechEx 发布的《Robot Shuttles and Autonomous Buses 2020-2040》报告显示,2040 年,单固定线路无人小巴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 180 亿美元。 自动驾驶小巴巨大市场发展潜力,不仅吸引到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也加快自动驾驶驾驶技术在该领域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应用。 自动驾驶小巴加速实现量产落地 作为国内第一个实现自动驾驶公交车常态化运营的城市,苏州继去年10月开通第一条自动驾驶公交车线路之后,第二条自动驾驶公交车线路也于日前面向市民全面开放。 据钛媒体了解,苏州市新近开通的第二条自动驾驶公交车线路,采用的是由轻舟智航部署的龙舟ONE无人小巴。 目前,轻舟智航推出的龙舟 ONE 已在苏州、深圳、武汉等多个城市落地,并在苏州启动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的 5G 自动驾驶公交项目,在深圳推出全国首张自动驾驶公交月卡,今年还将推出全国首个自动驾驶驾驶共享网约巴士。 轻舟智航龙舟系列的自动驾驶小巴基于自主研发的“Driven-by-QCraft”自动驾驶方案,主要特点是高配低打,以 Robotaxi 的技术降纬打造。 当前,轻舟智航也在跟车厂紧密配合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新车型。现阶段,轻舟智航的自动驾驶车辆借用的是车厂现有车型进行改装,龙舟ONE是由厦门金龙旅行车小巴改造而来。 在功能上,轻舟无人小巴可实现 360 度无盲区感知,支持无安全员运行,拥有 5G+V2X 车载显示系统等。作为龙舟系列无人巴士的首款无人驾驶小巴,龙舟 ONE 的车辆速度为 20 到 50 公里每小时,可合法在城市开放道路上运行。 轻舟无人小巴设有9个乘客位和1个驾驶位,坐在驾驶位上的是监控车辆正常运转的安全员,车辆的驾驶操作将由轻舟智航自研的自动驾驶软件系统完成。 据轻舟智航介绍,每辆小巴早期将配备一名安全员,后续在政策的指导下,将去掉安全员。龙舟ONE无人小巴只是轻舟智航自动驾驶方案落地的第一个场景,后续还将会推出更多车型,以独特的技术路径推进Robotaxi的大规模落地。 微循环公交的特点是车身小、路线短、运行灵活、周转快,可以及时疏散交通流量,也可以保证公共交通系统的快捷高效性。 因此,轻舟智航合伙人、商务副总裁郝景山认为,短期内最适合自动驾驶的场景既不是传统公交,也不是出租车,而是公交领域的新物种——处于爆发期的微循环公交。 “轻舟智航接下来的车型会做得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兼顾时间节奏,如果太快、太激进,有可能只能作为测试样车存在,没办法实现规模化。”郝景山说。 亚马逊云科技加持 对于自动驾驶公交车的技术开发和运营,云计算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轻舟智航在创业初期就拿到了亚马逊云科技云创计划给初创公司的一些支持,因而可以快速地将整个系统运行起来。 据郝景山透露,轻舟智航在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里,主要有仿真平台和数据闭环两个大的应用场景。 在仿真平台上,轻舟智航使用了亚马逊云科技的Amazon S3、Amazon EC2、Amazon EFS等服务。 在这个仿真平台里,轻舟智航在基于云平台提供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仿真系统部署上去后云化,使其可以实现规模化。 轻舟智航的核心技术包括大规模智能仿真系统、可自主学习决策规划框架和多传感器融合和时序融合方案等。不同于传统的无人车部署方式,在实地测试之前,轻舟智航会借助其智能仿真系统进行大量仿真测试,能做到第一次实地上路就十分可靠安全。 在这个数据闭环里,轻舟智航主要是从数据的收集、预处理到数据的存储,收集L3+车型数据,促进L4技术持续迭代,使用了亚马逊云科技的Amazon S3、Amazon Lambda等服务。 亚马逊云科技提供的各个技术模块以及一些高级功能,轻舟智航可以将其有机地整合起来,根据自己的实际应用来做灵活的调配。 郝景山举例称,如在数据存储方面,就有热数据和冷数据的区分。热数据是马上就要用到的Corner Case数据包,又或者是某一个地方热点的历史数据。但是也有一些数据是暂时用不到的,就可以将其放到冷数据的存储空间里去,等到需要时,又可以快速拿出来使用。 “这个过程既可以有效控制项目的成本,又能够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效率。”郝景山说。 值得注意的是,轻舟智航打造的自动驾驶超级工厂,可自动化地完成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标注、仿真评估以及大规模仿真场景生成等流程。 其中大规模智能仿真系统让测试成本大大减少,达到路测成本的1/100,还可以拓展1000倍于实际路测里程、模拟各种极端情况,同时准确衡量各个自动驾驶软件版本的水平。凭借自动驾驶超级工厂,轻舟智航可基于多种车型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应对各类城市复杂交通场景。 轻舟智航在与亚马逊云科技开展合作的过程中,郝景山表示有两大收获,在自动驾驶领域生态圈内,凭借亚马逊云科技,轻舟智航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公司,进行扬长避短,提高效率,从而实现成本最优化;同时,在业务拓展方面,亚马逊云科技可以赋能轻舟智航,助力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及场景落地对接。 总之,轻舟智航通过与亚马逊云科技结缘,在多个方面都加速了其快速发展,促使自动驾驶小巴实现量产与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落地。(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张敏)
不摘智能手表就能充电!这项研究让人体变电线
智东西7月16日报道,健康监测功能逐渐成为大家使用智能穿戴重要原因之一。智能穿戴设备需要取下来充电,这会影响监测健康数据的完整性。 近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无需取下智能穿戴设备就可以充电的新解决方案,名为ShaZam。 ShaZam其中的原理涉及体内能量传输(Intra-Body Power Transfer,IBPT)技术,利用人体作为传输电力的媒介,实现在用户与日常物品交互时以无线方式为可穿戴设备充电。 该研究论文题目为《ShaZam一种通过人体体内能量传输技术,利用日常物品为智能穿戴设备充电方案(ShaZam:Charge-Free Wearable Devices via Intra-Body Power Transfer from Everyday Objects)》,于6月24日发表在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会议录上。 一、保证人体安全情况下,让电能流入流出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IBPT的概念就被引入,但是可行性评估及现实应用等方面的探索还不是很多。与IBPT相关的主要技术挑战是,在电流正向流入人体和反向流出人体的过程保证人体的安全。 受体内通信(IBC)领域的启发(IBC是一种把人体当作电缆,利用通信装置进行双向数据通信的技术),利用人体充电有两种潜在的解决方案,一是以人体为前向路径,利用准静态近场电容耦合建立信号返回路径的电容耦合方法,二是视人体为有耗导电介质的电容耦合方法。 在电容耦合方法中,功率发射器和接收器都将具有一个电极(称为皮肤电极)与人体建立电容耦合和一个浮动的金属板(称为接地电极)在空气中建立另一个与环境的电容耦合(包括两个接地电极之间的寄生耦合)。 在这种配置中,人体周围的时变电场可以近似为一个均匀的相场,它会诱导电流流过人体组织,从而传递能量。 ▲利用人体导电的示意图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研究人员的ShaZam智能穿戴设备充电解决方案,就采用这种电容耦合机制,其中正向电路构建方式是通过干燥的铜材质电极让射频信号进入身体组织,返回电路则通过一对漂浮在空气中的铜制金属电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固有自然电容建立。 研究人员实验了在人与三种不同设备(台式机外接键盘、笔记本上的键盘和汽车方向盘)接触时,这些设备通过人体导电,将电力传输给腕戴式智能设备。 ▲研究人员采用3种日常设备进行实验 研究人员设计的这种充电方案目前可以支持Fitbit Flex和小米手环等超低功耗健康追踪器,但还无法支持为像Apple Watch这种功耗高的可穿戴设备充电。 二、ShaZam指标、设备区别于其他无线充电 其实无线充电已经不算一项新技术了,各大手机及智能穿戴厂商都大秀其无线充电技术,像今年小米、OPPO发布了它们自己研发的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是指利用磁感应、磁共振以及电容耦合等机理实现电源到负荷的近场电力传输技术。 无线电力传输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可以接收和发射无线电的天线,对进行能量传输的射频无线充电,另一类是使用仪器化的基础设施,可创建允许成对设备建立耦合的电场或磁场的电磁耦合无线充电(具体有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和电磁谐振无线充电两种略有区别的充电方式)。 射频无线充电设备要么使用专用发射器/接收器进行周期性电能传输,要么从环境波源(如电视或广播电台)中收集电能。 像小米的隔空充电就是,隔空充电桩会有对设备进行空间定位用的相位干涉天线,探测设备位置,以及相位控制天线阵列,通过波束成形将毫米波定向发射给设备。设备端装有信标天线,在空间场内广播设备位置信息,和接收天线阵列将充电桩发射的毫米波信号,通过整流电路转化为电能。 电磁耦合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更多研究是关注电容和电感传输模式,它们在大房间内产生电场或磁场,允许设备通过场耦合获得功率。虽然比基于天线的充电系统更节能,但是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改造,以确保电场或磁场可以无处不在地覆盖所需的区域。 现在很多智能手表大多用这种电磁耦合无线充电方法,这些设备会通过磁场的无线磁路代替有线电线,实现电力的传输。充电时,充电器和被充电设备都得有线圈,而且两者的线圈必须对齐,并在极近的距离下(触碰)才能正常工作。 需要对齐线圈、距离限制、充电设备数量限制这三项限制了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的发展。例如,华为的HUAWEI WATCH 3说明书中介绍,要确保2个方面操作正确才能顺利安全的充电,一是需“将手表放置在充电底座上,使手表背面贴合充电底座,调整贴合度直到手表屏幕出现充电指示”,二是“在无线充电时,请使用专用底座并确保线圈正对”。 电磁谐振无线充电技术对位置和距离要求更低,有助于解决充电位置和充电数量等问题。像OPPO今年发布的隔空充电技术,就是采用电磁谐振传递能量,即使发射端与接收端的线圈位置没有完全吻合,也可以保持充电。 ShaZam智能穿戴设备充电解决方案结合了射频无线充电、电磁感应和电磁谐振无线充电一样都是利用了电磁原理进行充电,差异点在于它们使用的电介质不同。电介质可以分为自由空间、人造基础设施和人体组织等等。而通过人体组织需要更注重其安全性。 ShaZam方案使用的电介质不同,其各设备和指标的设计与常见的无线充电方法上有较大区别。 ShaZam方案包含的IBPT的工作原理严格限制人体组织直接耦合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发射功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发射器的尺寸和对人体介质的损耗。 三、无线充电需考虑对其他设备的影响 近场无线充电使用安全性方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特别是在高频(HF)范围内,入射时变电磁场(EMF)波会通过人体组织产生位移电流(即空间中电场的时间变化),这可能导致组织的热损伤,因此需要对选定的工作频率进行限制。 射频无线充电暴露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主动/被动医疗植入物的电磁干扰以及对同样用到射频的设备会有影响。 工信部在今年2月发布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就有相关内容规定,提到为了保护射电天文业务、保证船舶、航空器专用无线电频率的使用安全,禁止在射电天文台址的保护距离内和船舶、航空器内使用无线充电设备。 如何解决或者减少这些影响,同样是智能穿戴无线充电需要考虑的事情。 结论:用户需求带动设计变化 从技术层面,通过人体为智能穿戴设备充电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安全性测试还比较简单,参与实验的志愿者数量不多,有些数据还不具有代表性。但是为利用人体做电介质充电的下一阶段进展已经夯实了基础。 像佳明生产的一款智能手表就配有太阳能充电功能,MATRIX的PowerWatch有利用人体热能充电功能,这些可能更偏向于户外用智能手表,各厂商也在研究有没有更多的智能穿戴设备充电方法。
很多癌症是“省”出来、“懒”出来的!这6个坏习惯,很多人都有
如今癌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每年都会带走无数鲜活的生命,是名副其实的“健康杀手”。很多人都非常疑惑:为什么癌症说来就来,让人一点防备都没有? 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癌症的发生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除了基因,一些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可能会导致癌症,尤其与“省”和“懒”这2个字密切相关! 1、省电:做饭不舍得开油烟机 现在几乎家家都安装了油烟机,但有些节省惯了的老人,总担心它费电,做饭时能不开就不开。 但食用油在高温下性质会改变,能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 130℃时,不饱和脂肪开始分解,会逐渐形成苯并芘、二硝基苯酚(DNP)等可能致癌物; 150℃时会产生“丙烯醛”,会刺激眼、鼻、喉等部位,导致眼睛干涩、咽喉发干、胸闷头晕、有呕吐感等不适症状; 200℃以上会产生氮氧化物等强毒性物质,长期过量吸入会影响到呼吸系统,可能引发鼻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 数据显示,长期接触油烟的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这也是女性肺癌高发的一大重要原因。 【建议】:开火前就要打开油烟机,做饭结束后等上几分钟再关;油烟机更推荐下吸式、吸力强的,更能吸走油烟,降低危害。 2、省钱:蔬果坏了不舍得丢,日常用品不舍得换 ①蔬果腐烂,可能滋生“致癌因子” 花生、玉米、苹果……很多食物买回家里后,放着放着就坏了。这时总有不少人为了节省食物,选择将腐烂发霉的部分切掉继续吃,但这样真的安全吗?当心里面已经产生了大量的“致癌因子”! 比如花生、玉米等淀粉类食物腐败变质后,可能会滋生黄曲霉菌,长期食用,可导致DNA改变,诱发肝癌;而苹果、香蕉等水果腐烂,多是由链格孢霉菌、扩展青霉等微生物侵染导致的,轻则可能引起代谢功能紊乱、肾脏水肿,重则可损伤神经、呼吸、泌尿系统,甚至导致肝脏癌变。 更重要的是,这些病菌的杀伤力往往比肉眼可见的要大,当腐烂达到一定范围时,可能整个水果都已经“有毒”了。 【建议】: 花生、玉米、豆类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应干燥密封储存,可用花椒+干海带制成除湿包,有助于防蛀防霉。一旦食物发生霉变,最好整包丢弃。 水果尽量挑新鲜的,现买现吃,如果腐烂了,哪怕看起来影响不大,也最好不要食用。 ②日常用品不换新,可能成为“病菌温床” 还有的人为了省钱,厨房里的砧板、竹木筷往往一用就是好几年。殊不知,就是这并不起眼的地方,很容易藏污纳垢! 砧板长时间使用后上面往往有较多的刀痕,而竹木筷长时间使用后往往会出现开裂的情况,容易隐藏食物残渣并导致发霉,可能产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甚至随着进食摄入,增加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癌症的风险。 此外,厨房的环境往往比较潮湿,尤其是梅雨季节,木质的砧板和筷子很容易滋生霉菌,因此及时换新很重要。 【建议】: 砧板、筷子使用半年后就要进行更换,如果已经出现发霉的情况,一定要扔掉,不要再继续使用了;在用砧板时也要注意,生食和熟食分开切,并且要定期消毒。 3、省菜:隔夜菜不舍得倒掉 很多人都有吃隔夜菜的习惯。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第三天继续吃,不放到变质发馊绝不倒掉。其实这种“节省”也容易让身体“遭殃”。 一方面,隔夜菜不仅会流失大量营养,还容易滋生细菌,对于胃肠功能本来就弱的人,吃后易腹泻;另一方面,隔夜菜放置过久,会产生亚硝酸盐,当它进入胃里,会跟蛋白质反应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长期食用就可能导致细胞突变,诱发胃癌。 【建议】: 吃不完的菜应该及时密封冷藏,并在27小时内食用,但更建议现做现吃;而且剩饭菜吃前一定要高温加热。 4、懒得运动:能坐着就不站着 很多人平时不是久坐办公,就是在家卧床休息;偶尔出门一趟,也是能坐车绝不走路,将“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的理念贯彻到底。殊不知,这种“懒法”会悄悄埋下癌症风险。 研究发现,久坐的人患肠癌的风险会增加约44%!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循环不畅又直接导致肠道的蠕动速度变慢,以及有毒代谢产物向下运送和排出身体的时间变长,长年累月便会增加肠炎,甚至是肠癌的风险。 而久坐人群更容易腹型肥胖。若是脂肪大量沉积在肝脏,会慢慢演化成脂肪肝,不仅会影响肝脏解毒功能,进一步增加肝纤维化、肝癌等风险,还易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建议】: 每坐1小时就站起来活动活动,勾勾脚尖、踮踮脚,或者按摩一下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 每天坚持30~40分钟的中强度运动(即保持运动心率=(220-年龄)*50%~(220-年龄)*70%),可以充分调动棕色脂肪,燃烧白色脂肪,帮助控脂减肥。 5、懒得吃早饭:身体能量不足 早餐是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人体每日所需能量的30%左右都来自早餐。然而许多学生和上班族,在工作日为了多睡会,常常不吃早饭;即使到了周末,也经常一觉睡到中午,直接将早饭连着午饭一起吃。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反抗”。 首先,长期不吃早饭会导致营养不良,容易出现头晕、乏力、昏厥等低血糖症状; 其次,甲状腺等内分泌系统会失调,身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增加便秘、胃炎、胆结石等多种疾病的风险。更有德国埃朗根大学对7000人长期跟踪调查后发现,40%的人习惯不吃早餐,比其他人的寿命平均减少了2.5岁! 【建议】:每天一定要按时吃早餐,且时间最好不要晚于9:30;早饭还得吃得有营养,尽量吃到3类食物:包子等淀粉类主食,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1-2种新鲜蔬果,以保证营养均衡。 6、懒得体检:错过癌症最早发现期 1/3的癌症其实是有治愈希望的,只要你发现得早。但在我国,很多人缺乏早筛意识,懒得去医院,懒得体检,忽视了身上的癌症信号,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硬生生将其“拖”成了不治之症! 以结直肠癌为例,早期肠癌的五年平均生存率高达90%以上,而晚期生存率仅为14%。因此,树立定期体检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要注重癌症筛查,早发现、早诊治。 【建议】: 乳腺癌筛查:一般情况下,年轻女性可以做乳腺B超检查;40岁之后则最好1-2年进行一次钼靶检查。 胃癌筛查:建议普通人40岁做第一次胃镜,一切正常后每两年做一次;有基础疾病或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肺癌筛查: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有肺癌家族史的人、长期吸烟的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建议提早开始检查。 结直肠癌筛查:普通人群建议50岁后每年体检时做一次肛肠检查;而有家族性息肉病的人群,有炎症性肠病的人、饮食不良的人都是高危人群,建议提前到30岁,每年进行肠镜检查。 肝癌筛查:慢性肝炎病史、家族史的人,以及糖尿病、肥胖、酗酒人群都是肝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彩超,同时抽血化验甲胎蛋白,检查肝功能以评估肝脏状态。
NA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已完成三个新的重要里程碑
据外媒报道,随着NASA准备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射这台强大的仪器,哈勃望远镜的有效继任者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已经完成了三个新的重要里程碑。对韦伯望远镜来说,正在越来越接近关键时刻,这将使得科学家对遥远星系获得前所未有的了解并有助于解开宇宙如何形成和继续演化的秘密。 几十年来,这项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对比哈勃望远镜,韦伯望远镜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根本性的。它的质量约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一半,但主镜的体积是哈勃望远镜的六倍多。哈勃望远镜看到的是光谱中的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韦伯将优先考虑近红外天文学及橙色和红色可见光和中红外区域。 因此,它将能看到宇宙中较老的特征,它们的红移太高,这些则是哈勃无法分辨的。 当然,在完成这一切之前,韦伯需要真正发射,并且在它能够前往发射台之前,NASA及其合作伙伴--ESA和加拿大航天局--需要在各个部分上签字。NASA表示,这意味着对可部署塔组装的测试。 据悉,该塔是韦伯望远镜的一部分,它将使镜子和仪器跟航天器本身分离。望远镜的科学部件需要保持冷却,所以韦伯将把宇宙飞船放在它们和太阳之间。这个10米长的塔最近得到了充分部署,然后被再次堆积。NASA表示:“下一次这个塔将在韦伯进入太空的时候部署。” 与此同时,望远镜的“透镜盖”--AOS(全称Aft Potics Subsystem)--已被移除。在韦伯组装时,它被留在了原地,但为了让望远镜可以折叠,它被拿了下来。 由于韦伯望远镜太大了,目前的任何火箭都容纳不下它,所以折叠是必需的。NASA团队现在已经折叠了组合式托盘结构以进入他们的最终发射配置。在韦伯进入太空之前,它们也会一直待在那里。 据悉,韦伯望远镜的发射目标是在今年秋天,届时,它将被装入Ariane 5火箭中并从法圭亚那的欧洲航天港发射。这将是一趟漫长的旅程。该望远镜计划占据距离地球约93万英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L2)--大概需要四周时间才能到达L2。
Facebook八年卫星梦碎 “接盘侠”亚马逊能否实现扎克伯格的未竟理想?
文丨有牛财经(ID:yncj_cn),作者:黑桃与长剑 Facebook CEO 马克 ·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持续八年的卫星梦,彻底碎掉了。 据 Business Insider 援引 The Information 消息称,亚马逊已经于近期收购了 Facebook 的卫星研究团队,以及附带的知识产权和设备,据称,这一团队拥有十几名卫星互联网专家。 目前,两家公司的发言人都证实了这一消息。Facebook 方面的发言人表示,鉴于短期内没有计划推出自己的卫星网络,亚马逊的收购将使这一卫星团队能够继续工作。" 我们将继续与 Eutelsat 等合作伙伴合作,并继续扩大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 看上去,亚马逊对于 Facebook 卫星团队的收购是皆大欢喜——前者正在创始人杰夫 · 贝索斯(Jeff Bezos)的带领下努力追赶埃隆 · 马斯克(Elon Musk)的星链计划,后者则在一连串挫折后彻底放弃了通过卫星进军太空产业的打算。不过,Facebook 历时八年都没能做成的卫星组网大业,亚马逊难道就能够轻易实现吗? 八年卫星梦,终成一场空 就像前文所说,Facebook 对于无垠太空的渴望始于八年前—— 2013 年,扎克伯格成立了 Internet.org,这是一个致力于将互联网扩散到全球范围的组织,其成员除了 Facebook 外,还包含了一些实力强大的通讯、科技巨头,比如爱立信、高通、诺基亚和三星。 在 Internet.org 成立后不久,扎克伯格发布了一篇名为《网络连接是基本人权吗》的博文,指明了 Internet.org 的愿景以及短期目标。他认为,如果要将互联网带到世界上那三分之二的无网络地区,就需要开发出一种成本更低、性能更优的互联网服务,除了和当地运营商合作外,无人机技术甚至是卫星都被列入了扎克伯格的考量中。 在卫星这一领域,Facebook 多年来做了不少探索,但成功几率并不高。 最初,Facebook 选择的是传统的卫星网络接入方式,即在地球同步轨道上部署通信卫星,但因为成本过高(单颗卫星造价超过 5 亿美元),Facebook 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转而考虑起卫星租赁和小型卫星组网的可能性。但此后两年间,它都没能拿出像样的方案。 由于 2015 年后竞争对手变多(尤其是马斯克的星链计划),Facebook 才亦步亦趋地加快了对卫星组网业务的投入。2017 年,Facebook 成立了名为 PointView Tech LLC 的子公司,并投入数百万美元研发试验卫星。这个卫星网络以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战争女神雅典娜命名,据 PointView Tech LLC 发布的声明,它的数据传输速度要比星链网络快上十倍之多。 然而,在披露了这份令人心动的组网计划后,Facebook 就再无卫星领域的动作,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在 2018 年关闭了更有希望的 Aquila 无人机网络项目。直到今天,它又卖掉了自己的卫星研发团队,种种迹象表明,Facebook 似乎并不想在这条难度颇高的赛道上跑下去了。 Facebook 没做成的事,亚马逊就能吗? 与 Facebook 相比,亚马逊的卫星组网计划丝毫不逊色。 2019 年 4 月,亚马逊公开了旗下的库伊伯(Kuiper)项目,并且通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一份申请,计划将 3236 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根据已公布的资料显示,这些近地卫星包含在 367 英里(590 公里)高度的 784 颗卫星、在 379 英里(610 公里)高度的 1296 颗卫星,以及在 391 英里(630 公里)轨道上的 1156 颗卫星。 在这之前,亚马逊和贝索斯的另一家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已经在为卫星初创企业提供地面支持了。2018 年,蓝色起源和洛克希德 · 马丁公司展开合作,成立名为 AWS Ground Station 的新业务,这项业务可以让客户使用由 12 个地面站天线的全托管网络服务。 就和 Facebook 一样,亚马逊也想借助太空互联网将更多的地区纳入高速网络,从而扩展其互联网服务的潜在消费人群。毕竟,40 亿潜在消费者对谁都是个极大的诱惑。 总的来说,亚马逊在资金等方面均比 Facebook 更强,同时也更愿意为卫星项目 " 割肉 "。 从财报数据来看,亚马逊在 2020 年的营收达到 3860.64 亿美元,而净利润则为 213.31 亿美元,两项数据分别同比增长 38% 和 84%。此外,贝索斯早在 2017 年就宣布,要每年出售价值 10 亿美元的亚马逊股票以支持太空项目,而他也确确实实在执行着这个计划。2020 年,他套现了将近 100 亿美元的股票,并在今年 5 月出售了价值 25 亿美元的亚马逊股票。 技术和人力方面,此前亚马逊已经实质执行的卫星地面支持计划,以及蓝色起源旗下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亚轨道火箭的多次试飞,都体现了它在这一领域的实力。这之外,蓝色起源还在开发名为新格伦号(New Glenn)的更大规模火箭,用于向低轨道运送有效载荷。 然而,这项业务的困难依旧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竞争对手众多的今天——当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曝出一个又一个惊人之举,即便强如贝索斯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应敌。 竞争对手众多,实用性尚待检验,卫星组网还没那么香 对于贝索斯的蓝色起源而言,马斯克旗下太空公司 SpaceX 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敌人,它们的竞争已经持续了许多年,甚至连两位创始人都亲自下场打起了嘴仗。 2015 年,马斯克推出星链项目后不久,贝索斯就提出了一项与他类似的计划,引得马斯克在推特上 @对方,说他是 " 抄袭猫 "(copycat);就在同一年的晚些时候,SpaceX 的猎鹰 9 号火箭成功完成一次助推器回收,贝索斯随即在推特上 " 祝贺 " 马斯克,欢迎他加入火箭回收俱乐部,言下之意很明显——我早就是这个俱乐部的一员了。 抛开两位创始人无尽的抬杠,SpaceX 在太空探索上的成就确实足以让亚马逊眼馋。以它旗下星链计划为例,目前其组网卫星已经达到了 1500 多颗,活跃用户数量也达到了 6.924 万名。在近期召开的 2021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马斯克还夸下海口,称星链 " 将很快拥有几十万用户,12 个月内可能将超过 50 万人 "。 相比之下,亚马逊的进展就有些落后了。今年 4 月 20 日,亚马逊才与 " 联合发射联盟 "(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合资企业)签订了合同,将使用后者的 Atlas V 火箭发射第一颗库伊伯卫星。这份合同中也提到," 联合发射联盟 " 将为亚马逊提供 9 次发射,但其中并未透露每次发射将携带多少颗卫星进入轨道。 当然,SpaceX 先发制人的优势可能不是蓝色起源要担心的唯一问题——在这之外,卫星组网这一商业模式的实用性和危害依旧需要证明。 单以 SpaceX 已经开始运转的星链网络为例,其面向普通用户的实测速率在 50-100Mbps 区间,确实达到了 4G 增强型网络的水准,不过,地面通信基站可以根据人口密集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配置和布局,在灵活性和成本上都较星链有优势。此外,卫星互联网服务目前还需要通过天线中转才能接入手机或电脑,用户体验上还需改善。 同时,无止境的卫星网络竞赛也有可能对近地轨道的环境造成影响,毕竟这些卫星体积小、寿命短、数量巨大,对地面上的各类天文台有着不小的干扰,还会产生太空碎片增加安全风险。而且卫星一旦增多,本身也会造成 " 拥堵 " 现象—— 2019 年,初创公司 OneWeb 的一颗卫星就险些撞上了 SpaceX 的星链卫星,所幸后者手动操作卫星避开了道路。 总而言之,企业们纷纷押注卫星组网的初衷是良善的,商业巨头之间的竞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避免技术上的停滞不前。但在它们互相赛跑的同时,也要好好想一想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踏上这条跑道——是一心要跑在竞争对手前面?还是为了给那些难以上网的居民带去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场 " 战争 " 本身就不需要什么赢家。
挖来Facebook VR/AR高管!网飞发力VR和游戏业
作者 | 杨畅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7月16日消息,据外媒UploadVR报道,近日Facebook负责VR和AR内容的副总裁迈克·威尔杜(Mike Verdu)即将离职。 威尔杜将加入美国网飞(Netflix)公司,并担任网飞游戏部门副总裁。网飞曾透露公司未来发展涉及VR和游戏领域。 一、时隔两年,Facebook VR和AR部门高层发生变动 2019年Facebook的VR和AR部门的领导层发生变动,选择迈克·威尔杜(Mike Verdu)担任新设的特殊游戏高管。 ▲迈克·威尔杜(Mike Verdu) 在此之前,威尔杜在美国游戏公司Electronic Arts担任手机部门高级副总裁,还曾在Zynga、EA Los Angeles、Atari等其他几家游戏公司工作过。威尔杜作为产品主管负责过例如《命令与征服3:泰伯利亚战争(Command & Conquer 3:Tiberium Wars)》等游戏。 在Facebook任职期间,威尔杜负责Facebook的VR和AR平台上的游戏和应用,有时还会负责发布相关工作室的收购、内容销售业绩等内容的更新。在最近的Facebook Connect VR开发者大会上,经常是他在台上和屏幕上宣布新游戏和发行协议。 二、网飞计划扩增VR和游戏业务 据彭博社报道,网飞正计划向视频游戏市场扩张,所以聘请威尔杜来担任公司的游戏开发副总裁。 网飞在本周早些时候,宣布扩大和美国制片人Shonda Rhimes的制作公司之间的内容合作伙伴关系,增加的合作范围涉及独家制作、流媒体、发行故事片,以及游戏和VR内容。 UploadVR认为可能由于两家公司合作内容中都包含游戏和VR内容,所以威尔杜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选,因为他在这两方面都有涉及。UploadVR还联系了Facebook,询问谁可能接替威尔杜成为Facebook VR和AR内容的副总裁,但Facebook拒绝回答。 结语:多家科技公司进军VR/AR游戏领域 不止网飞,还有很多公司已经入局或者即将入局VR和AR游戏,例如腾讯、谷歌等。这些公司的目标方向主要分为三类,VR和AR设备、内容、开发平台等。 尽管当前VR/AR市场依然小众,但其内容生态的未来发展潜力正获得越来越多公司的认可。而当VR/AR内容体验逐渐优化,也将加速VR/AR设备走向普及。
茶饮之王的荣耀与挑战:1.5万家门店大跃进
对于新茶饮之王来说,如何管好上万家门店,是它的荣耀,亦是它的挑战。当然面对挑战的不止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少得多的喜茶、奈雪也都陆续暴露过多起食品安全事故,新茶饮之王的争夺战,注定还任重道远。 这个夏天最火热的赛道,莫过于新茶饮。 奈雪的茶(以下简称奈雪)上市成就新茶饮第一股,喜茶据称完成5亿美金融资估值600亿,蜜雪冰茶神曲刷屏火爆出圈。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6月3日,蜜雪冰城品牌官方号在B站上传了主题曲MV,凭借着简单好记的歌词、活泼轻快的旋律、可爱的动画形象,这首改编自美国民谣《哦,苏珊娜》的主题曲很快就冲上了B站热榜。 随之,蜜雪冰城又趁热打铁,上传了中英双语版,截至7月10日上午,这首神曲在B站收获了1565.7万次的播放量,而在微博,“这是蜜雪冰城新歌吗”话题也获得了6.4亿阅读量和5.2万讨论。 蜜雪冰城再一次成功地营销了自己。网传一波波小姐姐在蜜雪冰城门店唱“神曲”打卡,也给加盟店也带来了不少流量。 神曲网上爆红是否转化为了门店业绩增量?蜜雪冰城的万店家模式,扩张速度与扩张质量能否齐头并进? 为此,《财经故事荟》在郑州蜜雪冰城总部所在地郑州,走访了多家蜜雪冰城门店。 一 线下顾客不爱“神曲”,门店打卡者寥寥 郑州,是蜜雪冰城门店最为密集的总部根据地。 二七广场,位于郑州市区中心,是郑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周围百货商铺林立,店员齐齐工作的蜜雪冰城门店就在此地。 由于地理位置好,该门店一度曾是门店老板八个加盟店中业绩最好的一家。10平米不到的小店,4名员工在里面稍显拥挤,晚上与周末忙得顾不上吃饭。 如今,因隧道建设,整个二七广场被围起来、分割成了若干部分,从二七天桥通往齐齐所在门店的道路被堵死,门店业绩大幅下滑,上午只有一个店员,下午与晚上也仅有两名店员。 老板为了重新提振人气,要求门店循环播放“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神曲,还特意准备了300个甜筒准备送给打卡小姐姐。 然而,连续数日下来,店员们听“神曲”都“听够了听烦了听吐了”,打卡者却寥寥无几,都是嘴馋的小朋友,送出的甜筒不到50个,店里的茶饮销量,自然也提高得微乎其微。 “热度就几天,后来就换了,反正也没啥人来打卡了。”齐齐满脸失望地告诉《财经故事荟》。 此外,《财经故事荟》走访发现,德化新街的其他店铺均未播放“神曲”,有的播放其他流行音乐,有的干脆不播放音乐。 其中一家门店的店员透露,此前他们也想蹭神曲热度,为打卡者送出三元代金券,但鲜有打卡者上门。 另一门店店员则声称,公司并未统一安排门店播放神曲,所以,门店就未参加活动,“我们门店平时的生意还行,老板也不指望靠神曲蹭热度。” 总之,蜜雪冰城“神曲”在网上炒作得很火爆,并迅速出圈,但带给加盟店的业绩增量并未凸显。 二 奶茶届的拼多多,低价才是王道 吸引线下客户下单的不是神曲,而是低价。低价带来的高忠诚度,让用户可以容忍5月那场食品安全风波。 “篡改食材有效期、违规使用隔夜奶浆、徒手抓珍珠、不清洗柠檬表皮……”,今年5月,蜜雪冰城爆出食品安全风波后,《财经故事荟》走访发现,当时,郑州蜜雪冰城门店的顾客要么对此风波不知情,要么不在乎。 郑州二七区德化新街的一条小吃街上,一张餐桌围着五名顾客,每人手边都放一杯蜜雪冰城饮品,看起来,顾客们对蜜雪冰城是真爱。 “看到这个新闻报道了,但还是会买,毕竟价格很实惠。” “喝惯了蜜雪冰城,店铺很多,买着也方便,主要是价格很友好,一杯奈雪的茶可以买三四杯蜜雪,也就不会很介意(食品安全事件),还会一直买。” 蜜雪冰城这个创始于1997年,最早做刨冰摊起家的茶饮品牌,有着生俱来的低价基因,深耕下沉市场,大多数门店开在大学城、商业街、车站附近,客单价在7-8元, 因此蜜雪冰城被称为“茶饮界的拼多多”。 同为茶饮界网红,奈雪、喜茶则“高大上”不少。 喜茶的平均客单价为52-56元,杯均客单价为25-30元,两项数据均排名行业第一;奈雪门店通常在200平方米以上,客单价在45元左右,也远超行业35元的平均客单价水平。 不过,喜茶、奈雪、蜜雪冰茶都不甘心于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蜜雪冰城一直试图向上突围,早在2009年蜜雪冰城就开始尝试高端店铺,为此其高管还特意入职DQ学做“高端冰淇淋”,但高端店铺尝试两年,就已黯然关门。2018年上线的高端子品牌“M+”,单品在20元左右,也未成声势。 而喜茶在2020年3月推出了喜小茶,平均杯单价仅为13元,意在争夺中低端市场。《喜小茶一周年小报告》提到,一年时间里喜小茶卖出了280万杯,不过截止今年4月初,其门店仅有区区22家,也都偏居华南地区,商业模式还未得到验证。 除低价外,蜜雪冰城的扩张速度也堪称行业翘楚。据36氪报道,蜜雪冰城2008年加盟店达到180余家,现在已接近1.5万家,预计年底将达到2万家。 相比之下,2015年奈雪在深圳开了第一间门店,到2020年底,奈雪的茶门店数量达491间,截至到招股书最后可执行日期达562间。而成立于2011年的喜茶有约700家门店,近一半分布在北上广深。 蜜雪冰城的加盟费用也远远低于奈雪,其官网显示,省会城市加盟费1.1万,地级城市0.9万,县级市0.7万,其余成本约为30万,空间设计和物流配送都是免费。 而《财经故事荟》查询奈雪的招股书发现,奈雪目前门店的平均投资成本大约在185万元(标准店)和125万元(PRO店)。 低门槛、低投入,也是蜜雪冰茶门店扩张速度碾压奈雪和喜茶的主因——前者瞄准的是金字塔底部市场,而后两者聚焦的则是中腰部市场。 三 区域经理高压管控,未堵住食安漏洞 凭借低价以及加盟为主的扩张模式,蜜雪冰城缔造了它的奶茶王国。然而,近1.5万家门店的体量,也给蜜雪冰城的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 “蜜雪冰城定价偏低,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导致其对员工以及门店的管理有漏洞。另一方面,蜜雪冰城的上市压力较大,加速开店也让门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为了弥补总部与基层加盟店过于“松散”的短板,为了堵住加盟店质量失控的风险,蜜雪冰城设置了深扎一线的区域经理指导门店日常经营。 一位蜜雪冰城加盟商告诉《财经故事荟》,蜜雪冰城在较大城市通常布局十几位区域经理,每人只管很小一个片区。 具体来说,区域经理监督职责定期巡查监督区域内门店的食材安全,比如开封的果酱罐头是否准确标注日期,是否已过保质期,有无篡改日期等;抽查产品是否符合公司的配方标准,例如所用柠檬的克数,果酱添加量;所用的物料是否是为公司总部配送,包括吸管、杯子;门店卫生情况,包括吧台边角、操作间(后厨)、地面卫生、冰箱摆放等;店员日常操作是否规范,有无主动向顾客推荐产品,有无问候语,节假日是否执行公司的优惠活动等,堪称事无巨细。 “最害怕区域经理去店里检查,查的特别严,而且来的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 前蜜雪冰城门店店员刘幻想告诉《财经故事荟》。 刘幻想曾经工作的门店开在一家平价超市门口,是福清的第一家蜜雪冰城,由于地段好人流量大,夏季每天都能卖出1000多杯。 “一刻都闲不住,等候的顾客多,有时候一着急就把罐头里的果酱洒到地上,脚踩在上面会留下污渍,或者洒到地面的水没及时拖干净,留下脚印,柠檬的克数不够,这些被总部来检查的人看到,就罚款,一次罚款有大几千吧。” 据刘幻想介绍,有次同事太忙忘记给新开封的罐头注明日期,直接被罚款4000元。为了不被罚款,该门店老板要求店员严格执行总部的规范,并在日常加强监管。 单从区域经理监督制度的落实程度上看,蜜雪冰城似乎很规范,食品安全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其实,低毛利可能才是隐藏的原因之一。 有蜜雪冰城加盟商测算,蜜雪冰城产品毛利润在50%左右,而奶茶行业普遍的毛利润是65%左右,刨除房租、水电后,纯利润仅剩两成。 另据《加盟评论》透露,蜜雪冰茶不少门店毛利率徘徊在40%左右。 蜜雪冰城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后,一位蜜雪冰城加盟商在帖子下回应,“但凡有得赚,都不会做这种事。蜜雪单价太低,但是现在房租贵,人工贵,外卖收费率高,只能从这边省出一点点来了。” 而且,快速扩张的1.5万多家加盟店,导致部分区域店与店之间分布过密,客流量被分散,也加剧了门店之间的内卷,利润空间和营收业绩可能进一步被压缩。 比如,郑州二七区,密布着近30家蜜雪冰城门店,有直营店也有加盟店,仅在德化新街上,就盘踞着10家蜜雪冰城门店。 这样的情况可能并不罕见。 据《加盟评论》透露,蜜雪冰城总部实时监测终端门店的营收额,一旦营收额超过一定额度,总部就会询问加盟商是否愿意再开新店,如果加盟商没有意愿,总部就会重新招商,导致500米长的街道上就密布三到五家门店,“竞争就这么惨烈”。 一些加盟商们为了赚钱,便从压缩原料上下手。 刘幻想向《财经故事荟》透露,为了节省成本,老板要求他们偷偷更改果酱罐头的开封日期。 且她认为,“更改开封日期,是因为总部总部配送原料都是大包装,有时压根用不完”。 比如,一罐燕麦罐头900g,每杯燕麦奶茶只用50g。然而,总部规定,燕麦罐头有效期仅有10小时。“燕麦奶茶销量本来就不多,天一热买的人更少,一罐10小时内根本用不完。” 刘幻想的老板对此怨声不断,“既然900g的燕麦,大多数店都不能在有效期内用完,总部为何不改用小罐装?” “不只是燕麦罐头,其他食材也是,次数多了,有的材料难免忘记及时更改日期,被区域经理抓到,会被罚款。”刘幻想说。 “但这些产品又不能不上”,据了解,蜜雪冰城总部规定,加盟商不能擅自下架产品,也就是说,即使某款产品销量太低,导致原材料浪费,加盟商家也不敢下架。 当然,也有顶风作案者。 《财经故事荟》在德化新街发现,有两家门店没有上线燕麦奶茶和红豆奶茶,还有一家门店没有上线珍珠奶茶,有顾客点单,店员回复“今天暂时没有”。 顾客走后,该店员告诉《财经故事荟》,“天这么热,点的人太少,开一罐材料,有效期内卖不完,就要倒掉,所以宁愿不卖,有人问就回答暂时未到货”。 而5月发生的那场食安风暴也与此有关,郑州永安街店员工私下篡改的门店常用食材中,就包含燕麦罐头。 因此,蜜雪冰城食品安全问题,看似是个别加盟商不遵守规则,连累了整个品牌。其实,根本原因是蜜雪冰城加盟模式有待优化,供应链管理比较粗放所致。 对此,朱丹蓬表示,“虽然加盟连锁有利于畅通品牌方的资金流,但是如果扩张速度过快,会给品牌调性、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四 门店大跃进,加盟商满意度还高吗? 扩张提速之下,蜜雪冰城加盟门店与总部一度鱼水之欢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 蜜雪冰城最早的一批加盟商,一度对其加盟模式非常认同,对其专送的供应链模式也相当认可。 据《加盟评论》早期报道,一位加盟商认为,蜜雪冰城的原料垄断供应,给加盟商带来了实惠,“我有10多家蜜雪冰城,一年光柠檬的采购量就有50万斤。50万斤什么概念?我从蜜雪冰城拿货一箱30斤100块钱,新发地现在批发价至少也要120元起。” “以这个杯子举例,我也可以去批发市场或者定做杯子的工厂去谈,也可以去淘宝或1688上去定做,做杯子一箱1000个最低价有多少?你可能最低能谈到7毛,但蜜雪冰城是4毛多,跟你谈的最低价还有3毛钱的利差,你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跑这些东西了,蜜雪冰城配送还直接给你免运费,你说你选谁的?” 但《财经故事荟》最新的采访发现,随着蜜雪冰城的快速扩张,新晋加盟商对蜜雪冰城总部怨言不少。 郑州一家蜜雪冰城加盟店的老板陈永就是其一。 他的门店位于郑州二七区,地理位置优越,周围方圆一公里内,有多栋写字楼,对面还有一家市级医院,周围密布多个居民小区,不愁客流量。 他一度对门店营收期待满满,然而,开业三个月后,陈永大跌眼镜 。 “入夏以来,整条街就数我的生意好,尤其是中午晚上下班后,排队顾客很多,其他家看了都眼红,但晚上一盘算,才3000多块,毛利率大概五成,再除去水电、房租、人工费,还赚啥钱?最奇葩的是,加盟合同三年一签,且门店要重新装修,至少需要7-8万的投入,且所有设备三年内必须全部换新,又是七八万的投入。” 谈起什么时候回本,陈永现在心里没底了。 失望之余,陈永抱怨总部对他不管不顾,“除了平时有人来各种检查,在生意上基本没提供过多少帮助,每年交6000块的管理费呢!” 据一些加盟商介绍,即便在县级城市开一家蜜雪冰城,所耗也不菲。其中,加盟费为7000元/年,但算上设备费、原料费、保证金、门店装修费用等,需要交给蜜雪冰城总部的费用至少在35万元。 此外,部分加盟商对于总部统一供应原料的模式也不认可。 陈永告诉《财经故事荟》,总部的物料是不是比市场上的贵,他不确定,“公司规定不让用外面的物料,如果偷偷用,一旦被查到,轻则罚几千,重则关店,就是外面的便宜一点,这样一比,也划不来,从未比较过。” 也有加盟商透露,目前原材料每换一次包装就涨一次价。 导致原料综合成本上升的另一个原因是严苛的有效期,5月爆出食品安全事故后,蜜雪冰城的管控越发严格。 一些加盟商们声称,部分食材保质期可以是两天,但总部规定一天用不完就要倒掉,“倒的都是加盟商的成本,总部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加盟商多进货”。 另外一个让加盟商吐槽的则是设备有效期。 蜜雪冰城总部规定,门店每三年必须更换一次设备,这也引得不少加盟商不满,“三年的设备还能使用,为啥要淘汰,又要增加我们的成本?!”。 前后期的加盟商对总部管理服务评价有明显的差别,与蜜雪冰城极速扩张不无关系。 一位加盟商在知乎上发帖称,近几年蜜雪冰城开店扩张过快,管理却跟不上,公司就采用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罚款,“从此区域经理就是噩梦”。 他表示,区域经理一天几十条通知,必须回答收到,要是看了消息没及时回答收到,就会罚款200到500元。而且,区域经理发来的消息永远是命令式的,必须执行,不允许有疑问。 蜜雪冰城也并非不想精细化管理,过去,蜜雪冰城总裁张红甫曾多次与高层组织门店巡视,但近如今门店数量高达1.5万家门店,高管团队也没有能力奔赴全国各地一线巡店。 今年5月,有报道称,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已经接近1.5万家,预计年底将达到2万家,成于斯亦有可能毁于斯,现在,对于这家新茶饮之王来说,如何管好上万家门店,是它的荣耀,亦是它的挑战。 当然面对挑战的不止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少得多的喜茶、奈雪也都陆续暴露过多起食品安全事故,新茶饮之王的争夺战,注定还任重道远。
Facebook放弃研发头戴式脑机接口!称专注于手腕式输入设备
作者 | 杨畅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7月16日消息,Facebook在当地时间7月14日发表博客称,决定停止研发头戴式光学脑机接口(BCI)技术,转而专注于一种不同的神经接口方法——由肌电图驱动的手腕式设备。 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Facebook提到这种方法能在短期内进入市场,但他们仍相信头戴式光学脑机接口技术的长期潜力,计划开源其脑机接口软件,并与关键研究人员及其他同行分享其头戴式硬件原型,以帮助推进辅助技术等新用例。 博客链接: https://tech.fb.com/bci-milestone-new-research-from-ucsf-with-support-from-facebook-shows-the-potential-of-brain-computer-interfaces-for-restoring-speech-communication/ 一、基于手腕式设备,探索AR/VR的高带宽交互 Facebook在其博客中提到,Facebook的VR/AR研究部门Facebook Reality Labs(FRL)将专注于把脑机接口概念应用于其肌电图研究,从而加快基于手腕式设备的神经接口AR/VR输入研究。 今年3月18日,Facebook曾展示其基于腕式设备的AR输入装置。手腕式设备使用了肌电图来感知通过手臂传递到手和手指的神经信号,取代光学手部跟踪方式,不再受摄像头的限制。 肌电图(EMG)的工作原理是,当你决定移动手和手指时,大脑会通过运动神经元发送信号,告诉它们以特定方式移动,以执行敲击或轻扫等操作,而肌电图可以在手腕上提取和解码这些动作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设备的数字命令。 Facebook称这些信号将使得用户能以“高度可靠、精细、可个性化并适应多种情况”的控制程度与设备通信。 随着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基于肌电图的神经接口有可能大幅扩展人们与设备通信的带宽,从而开启高速意念打字等应用的可能性。 FRL研究总监Sean Keller提到他们正在开发更自然、直观的方法来与AR眼镜交互:“我们仍处于释放手腕式肌电图潜力的早期阶段,但我们认为这将是AR眼镜的核心输入。应用我们所学到的脑机接口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它。” 语音是Facebook脑机接口研究的重点,其本质是高带宽,你说话的速度比打字快。但Facebook不想仅仅研究基于语音的神经接口,他们意识到,其用于光学脑机接口研究的生物反馈和实时解码算法,可以加速我们使用基于手腕的肌电图。 因此,尽管决定专注于基于手腕式AR/VR输入设备,FRL希望继续支持其外部合作者开发的头戴式光学脑机接口技术,为此开源了其脑机接口软件,还将分享其头戴式硬件原型。 二、四年以来,意念打字研究屡有进展 FRL脑机接口项目始于一个雄心勃勃的长期目标:开发一个无声、无创的语音界面,让人们只需想象他们想说的话,就能打出字来。 早在2017年,Facebook在F8开发者大会上就首次隐约透露过他们想创建一个无需植入电极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能直接将人类大脑里想说的话转化成文字,以每秒100个单词的速度输出。这种设备有望成为AR或VR的输入方式。 这项脑机接口工作最初是在Facebook的Building 8高级研究部门进行的,由Building 8部门的前任主任Regina Dugan负责。后来,该部门于2018年底解散,此项目又改由FRL负责。 Facebook曾在一篇技术博客文章中详细介绍这一项目,它利用近红外光成像技术来实现大脑活动的间接测量,即感知神经元在活动时消耗氧气时导致的“大脑氧气水平变化”。 当时它的原型还很笨重,不过Facebook希望,有朝一日它能识别人类脑子里想到的“回主页”、“选择”、“删除”等少数命令,这样它就有可能会与眼动追踪等其他技术相结合,成为未来AR眼镜的一种交互解决方案。 除了自己研究外,Facebook还资助一些学校或科研机构进行脑机接口相关的研究。 例如,受Facebook资助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BCI项目已经完成,通过在人脑相关区域植入电极阵列,成功实现让瘫痪失语男子再次“开口说话”。不过,这种方法属于入侵式脑机接口,跟Facebook想要探索商业化路径的非入侵式脑机接口有很多不同。 结语:押注VR/AR的未来 过去数年来,Facebook一直相当看好VR/AR设备的长期潜力,并为此推进了大量相关软硬件研究。就连在推进另一项前沿研究脑机接口技术时,Facebook也希望它能为未来的VR/AR设备提供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 在今年的财报会议上,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提到他相信VR和AR的运用会比现在任何平台都具有更深的存在感和社会连接性,并承诺公司会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
让AI拥有人类的“想象力”!深度神经网络新突破,或用于合成药物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7月16日消息,据外媒Tech Xplore报道,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在2021年学习代表国际会议发表了名为《基于组监督和零样本的学习(Zero-Shot Synthesis with Group-Supervised Learning)》的论文,他们正在研究如何让AI模仿人类的想象过程,以合成或了解从未见过的事物。 当我们去想象一只猫在长城上奔跑时,我们大脑中的一系列神经元将会被快速激活,然后在大脑中呈现不同的图像。这个想象的过程对人类来说很简单,对于深度神经网络系统来说很难。尽管它在某些领域中取得了超过人类的表现,但该系统仍难以做到人类的“想象”。 研究人员通过解耦(Disentanglement)技术让AI产生与人类相似的“想象力”,以合成不同属性的、前所未见的物体。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技术不但可以协助人们合成新药,而且还能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并且让人工智能消除数据算法带来的潜在偏见。 “我们受到人类视觉概括能力(human visual generalization capabilities)的启发,试图在AI中模拟人类的想象”,该研究的第一作者(lead author)葛云皓说,“人类可以按属性(例如形状、姿势、位置、颜色)将他们已知的信息分类,然后将它们重新组合去想象一个新的事物。我们的研究主要通过神经网络系统模拟这个过程。” 一、AI难以分清事物的属性特征 事实上,如果你想让一个AI可以自行生成一张汽车图像,理想情况下,您可以通过为这个AI提供几张汽车的图像,它就可以从颜色、类型等角度生成多种类型的汽车,如红色的保时捷,绿色的皮卡等。 完成这类的任务是人们设计AI的长期目标之一——AI创建可以推断的模型(models that can extrapolate)。这意味着当人们给AI几个样本时,AI就应该能从这些样本中提取基本的共性,并将它们应用于大量的新事物中,即便AI此前从未见过这样的事物。但是目前AI最常接受的样本特征训练是像素等,这些并不需要考虑对象的属性。 比如说,长方形的木板,具有长方形、木质、板等属性,但AI并不清楚长方形的木板有哪些属性,它只能从给定的一些木板图片中提取事物的共性如木板长度相同,而这些共性不一定都是事物的属性。因此目前大部分AI模型都难以分清事物的属性特征。 二、通过“解耦”让AI理解事物属性 在该项目中,研究人员试图使用“解耦”的概念来克服AI模型难以分清研究对象不同属性的难题。 简单来说,解耦是指就是当你直接替换事物的某个特性时,对原来事物的理解不造成影响。 比如说,你有一台黑色的电脑,并且从未见过黑色的水杯,但是你知道水杯是什么样的。你会将从黑色的电脑上知道什么是黑色的, 然后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水杯上,你就知道黑色的水杯是什么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实现了“解耦”。 ▲来源:Tech Xplore 与传统算法一次只分析一个样本不同,AI学习拆解事物的属性需要通过解耦技术分析一组样本图像,并挖掘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实现“可控解开表征学习(controllable disentangled representation learning)”。然后,AI将重新组合这些属性信息,以实现“可控的新图像合成(controllable novel image synthesis)”,或者可以叫做“想象力”。 葛云皓以变形金刚为例解释,“AI可以采用威震天的形状,大黄蜂的外观和动作,以及纽约时代广场的背景进行‘想象’。最终,即使在此前训练期间AI从未见过这个场景,它也将呈现这样的一幅画面:在时代广场,黄色的威震天做着大黄蜂标准动作。” 这样的想象方式有点类似于人类的推断行为,当人们看到一个物体的颜色时,我们可以用新颜色替换原始颜色,并轻松地将轻松地推断这个颜色的其他物体会是什么样的。 解耦还可以应用于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s)。例如,将人脸的运动和人的身份分开,AI模型可以将A的身份替换为B,但保留A的动作,合成新的图像和视频。 此外,在进行该项研究时,该研究团队生成了一个156万张的图像数据集(dataset),可以帮助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开展研究。 三、拆开后重组事物属性后,“解耦”可协助研发新药 虽然解耦并不是一个有关AI“想象力”的新设想,但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设计框架可以让AI适应于大多数的数据和知识领域,这将扩大AI“想象”的应用范围。此外,AI还可以从相关信息中完全抹除种族、性别等容易造成歧视的属性,让人们的信息在被数据分析时,得到相同的处理方式。 在医学领域,学会分辨属性的AI可以帮助医生和生物学家发现更多有用的药物。AI将药物的功能与药物的其他特性分开,然后将不同药物的特性重新组合,以合成新药。 不仅如此,当AI具有“想象力”后,它还可以帮助创建更安全的人工智能。比如说,它让自动驾驶汽车“想象”如何避开训练中从未遇见的危险场景。 “深度学习在很多领域都展示了较大的前景,但这些往往通过让AI浅层模仿(shallow mimicry)人类行为发生的,这些技术并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每个研究对象独一无二的属性特征”,计算机科学教授Laurent Itti说,“第一次真正地释放了人工智能的想象力,使它们能更加理解人类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结语:AI解耦或成“双刃剑” 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解耦技术,让AI能够分清事物的不同属性。并且,AI可以将不同事物的属性重新组合,形成以前从未见过的事物。该技术还可以让自动驾驶汽车避开从未遇见过的危险前景,以及协助合成新药物。 当AI学会了如何拆解事物的属性之后,可以重新帮助人们了解事物的多样性,提高人们对事物认知。但是当AI解耦应用于造假时,又将给人们造成一定危害。AI解耦技术或成为一把“双刃剑”,而人们在利用AI技术优势时,如何掌控好技术的“缰绳”,人们还将继续探索。
那些被拐卖20多年的孩子,到底是如何被找到的?
最近,你应该有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电影《 失孤 》的原型人物郭刚堂,在 24 年不懈寻子后,7 月 11 号成功找回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并不了解这个人,那世超给你简单讲讲。 1997 年郭刚堂的儿子郭振被人贩子拐卖,从此他踏上了寻子之路,基本上最好的青春都花在了找孩子的路上。 期间他骑坏了十多辆摩托车,陪伴他的只有印有他儿子照片的旗帜。 现在,24 年过去了,他终于找回了他的孩子。 红点是他去找过儿子的地方 ▼ 在这个久别重逢的报道背后,你很难想象,凝聚了公安们多少心血。 今天,世超就简单给大家聊聊,“ 郭振 ” 们是怎么被找回来的。 20 多年前,技术条件有限,监控视频不多,消息传播渠道也不如现在发达,孩子被拐后,想要短时间内找到难度很大。 要是短时间内没找到,随着人贩子多次倒手孩子,孩子长大样貌发生变化等等,再找更是大海捞针。 在当时,如果孩子被拐,那你可以当他没了。 这样的情况,在近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给大家品品好了。 我们整个编辑部,昨天都在微信上认识了 5 万块。 你看,在平安长垣发布的通告里,身份证、户籍、姓名、照片,简直不要太详细清楚。只要她出现在我们园区,嘿嘿嘿,这个月我们能喝奶茶喝到爽。 已经公示的在逃人员就不打码了...▼ 而今消息传播速度之快,警方获取信息之快速精准,如果你多 上班摸鱼刷微博、群消息 关注新闻的话,那人贩子就是行走的赏金。 现在拐卖案件早就越来越少了。 很多正在开展的打拐行动针对的是发生在前些年,尤其是二三十年前的积案。 面对这些年代久,线索少的案件,除了出动大量警力调查摸排外,警方还在 2009 建立了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 DNA 数据库 ( 后文简称打拐 DNA 数据库 )。 它的工作机制大致上是这样的。。 被拐孩子的父母报警后,警方必须且免费采集父母血样,分析 DNA 录入打拐 DNA 数据库。 同样,警方在解救被拐儿童后也要采血录入相关 DNA 信息,被送到救助站的 14 周岁以下来历不明的儿童也要采血,发现奇奇怪怪可疑儿童也可以采血。 然后,计算机将 DNA 信息自动检索对比,搜索亲子关系。 这个数据库有多有用呢? 用江宁婆婆的话来说,孩子被拐只要父母报警,被救回的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父母。 也许数据会更直观一点,数据库建立后,找到父母的被拐儿童逐年递增,在 2012 年后每年找到父母的被拐儿童直接从数百人冲到了 3000 余人 ↓ ↓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有了科技加持,被拐儿童仍然不能 100% 都能找到自己的父母。 有时候是孩子不知情,并不知道自己是被拐卖的;有时候是父母不会报警,因为他们是自己卖掉了孩子,或者遗弃了孩子。 嗯。。。 聪明的差友看到这里可能会想,那我们能不能不全民录入呢? 这样每一个离散家庭不就都能重逢了? 好想法!但不太能够实现。。。 首先问题是采集范围太广,成本太高,采集并且制作一例 DNA 样品的费用通常在 60-70 元,父母+被拐儿童,一个家庭至少要做 3 例。 另外 DNA 采集工程量大,专业性强。采血到 DNA 检验入库整个流程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计算机 “ 盲比 ” 可能会出来多条信息,需要人工再次复核,最后确定哪些数据有用。 除了 DNA 数据库以外,公安部还建立了 “ 被拐/失踪儿童信息系统 ”、“ 全国公安机关团圆会战平台 ”。 大家更为熟悉的应该是 2016 年公安部发布的 “ 团圆系统 ” 。 当小朋友走失的时候,团圆系统会以失踪地为中心,通过合作的移动应用和新媒体向特定范围内的群众推送失踪儿童的信息。 失踪超过 3 小时 推送半径为 500 公里▼ 在技术不发达的时候,被拐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你面对的很有可能是没有监控,也没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人贩子大概率是流动人口,你根本不知道是谁带走了你的孩子,不知道他们去向何方。 想要再见,或者是十年后、二十年后,或许是永远不会再见。 世超不敢想象,在所有拐卖案件里会有多少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有多少个等待重逢的郭刚堂和李静芝。 而这样的情况,在近十年间,可以说是被科技和警察叔叔们一步步改变。 真好啊。。。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