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小鹏汽车副总裁:2026年有购置税后,15万元车多花6637元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2日,小鹏汽车副总裁“托马斯电火车”发文称,2026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期间,购置新能源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按车价15万元计算,明年将多花约6637元。信息显示,购买一辆219800元的长续航ultra版全新小鹏P7,需要多付约9276元。 日前,“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将于2026年1月结束”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采访时分析称,“明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将被征收5%购置税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相关主管部门早在2023年就曾发布过政策,明确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据了解,早在2023年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中明确: 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 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而目前,我国车辆购置税税率为10%,如果减半征收购置税,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实际征收税率将维持在5%的水平。
Rivian CEO:中国电动车虽然便宜 但技术比许多西方品牌更先进
快科技9月12日消息,据报道,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 CEO RJ Scaringe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们过多关注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事实上,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技术水准。 对于中国电动车的成本优势,RJ Scaringe指出,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在成本上的优势并非来自某种神秘技术或魔法,而是多种经济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补贴政策、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本支出优势。 “我们拆解过很多车型,每个厂商都会这么做。仔细观察会发现,并没有什么令人意外的魔法技巧。” 对于西方厂商而言,这意味着即便产品技术先进,也难以在价格上完全竞争。Scaringe强调,中国的成本优势覆盖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整个制造链条。 不过,相较于价格,RJ Scaringe对中国电动车的技术水准更是意外。 Scaringe表示:虽然中国电动车成本低,但在技术上非常先进,甚至超过大多数西方制造商。美国的Rivian和特斯拉是少数能够与之匹敌的西方品牌。 Scaringe还强调,公司通过持续拆解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车型,确保自身技术不落后。 而在去年9月份时,Scaringe就曾透露,Rivian公司已购入小米SU7电动汽车,用于基准测试。并称,“中国的电动汽车在软件、制造、成本效率等方面都极为先进,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在购买这些车辆以学习其技术。” Scaringe认为,中国电动车成本优势并非“黑科技”,而是系统性经济和政策优势的结果。西方厂商若想在技术和成本上竞争,必须在研发、供应链布局以及全球合作上持续投入,否则未来还是没有真正可以和中国电动车竞争的西方企业。
华为悬赏单项最高100万,6支科研团队获第五届“奥林帕斯奖”
IT之家 9 月 12 日消息,据华为数据存储官方今日消息,在 2025 全球数据存储教授论坛上,第五届“奥林帕斯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 来自国内外的 6 支顶尖科研团队,凭借其在数据存储领域的技术突破,分别斩获 1 项奥林帕斯奖与 5 项奥林帕斯先锋奖。其中,清华大学武永卫教授团队因创新性提出“以存换算”技术方案,解决大模型推理的性能和效率瓶颈,荣膺最高荣誉奥林帕斯奖。 IT之家注:“奥林帕斯奖”(OlympusMons Awards)是由华为公司于 2019 年起设立,旨在鼓励全球科研工作者投入数据存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产学研合作共赢。奥林帕斯奖自设立以来,已吸引全球 12 个国家的超过 310 名学者参与,共评出 6 个奥林帕斯奖和 18 个奥林帕斯先锋奖。 2024 年华为设置 2 个奥林帕斯奖、5 个奥林帕斯先锋奖,其中奥林帕斯奖奖金 100 万元,奥林帕斯先锋奖奖金 20 万元。获奖人 / 团队与华为建立技术交流渠道并获得科研助力。 2024 年的第五届“奥林帕斯奖”将难题聚焦于“每 bit 极致性价比的存储技术”与“面向 AI 时代的新型数据底座”两大核心方向。此举旨在破解当前 AI 发展中,因数据规模爆炸式增长、数据价值持续攀升所引发的系列难题 —— 包括 xPU 与存储带宽不足、算力集群可用度低、模型推理时延长、数据存储成本激增等,推动存储产业持续前行。 据统计,本届赛事共吸引了全球 19 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 95 位专家学者申报,最终经评审选出 6 支获奖团队。最终获奖团队名单如下: 奥林帕斯奖: 清华大学:《以存换算:高性能大模型推理系统》 奥林帕斯先锋奖: 复旦大学:《面向多模态数据的高维向量近似检索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高效缓存管理与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 AI 数据底座》 华中科技大学:《极致性价比的高密度磁 / 光存储介质技术》 香港城市大学:《超压缩:一种基于超函数的模型压缩算法》 柏林工业大学:《大规模异构与分布式数据集和数据流的声明式数据处理》 论坛现场,华为数据存储产品线研发管理部部长常胜同步公布了第六届“奥林帕斯奖”的两大方向与四大难题。 方向一是“面向 AI 时代的新型介质技术”,包含“高性能、大容量 AI SSD 技术”和“温数据存储介质技术”两大难题,旨在突破现有存储介质技术瓶颈,满足 AI 负载对高性能、大容量存储介质的迫切需求; 方向二是“Agentic AI 原生的数据底座”,包含“多模态数据的管理和知识生成技术”和“AI 数据加速网络架构技术”两大难题,引导探索高性能数据网络关键技术,构建多模数据处理、知识生成的智能数据平台。
苹果AirPods实时翻译功能首发未覆盖欧盟iPhone用户
IT之家 9 月 12 日消息,科技媒体 MacRumors 昨日(9 月 11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苹果计划于 9 月 15 日发布的 iOS 26 稳定版中,为 AIrPods 系列耳机推出实时翻译(Live Translation)功能,但首发并未覆盖欧洲数百万用户。 IT之家注:实时翻译依赖 Apple Intelligence,可以将听到的声音翻译为其他语言。该功能最早亮相于 AirPods Pro 3 发布会,并将向支持主动降噪的 AirPods 4 和 AirPods Pro 2 推送。 用户只需佩戴兼容耳机,就能进行免手持的跨语言交流,与未佩戴 AirPods 的对话者交谈时,iPhone 会横屏显示实时字幕,并以对方偏好的语言呈现翻译内容。 若对话双方均佩戴支持实时翻译的 AirPods,系统还会自动降低对方原声的音量,帮助用户聚焦于翻译音频,同时保持自然交流体验。 该功能需 AirPods 安装最新固件并配合运行 iOS 26 或更高版本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iPhone 15 Pro 及更新机型均可支持。 不过苹果在其功能可用性网页上表示,如果用户身处欧盟,且其 Apple 账户所在地区也位于欧盟,则“Apple Intelligence:AirPods 实时翻译”将无法使用。苹果并未说明限制的原因,但法律和监管压力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释。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AI Act)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目前对语音处理和翻译服务设有严格合规标准,涵盖隐私保护、用户同意、数据流动与使用权等方面,监管机构可能需要先审核该功能的运行机制,而苹果也希望确保系统完全符合法规后,再向欧盟账户全面开放。 首批支持的语言包括英语(英、美)、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巴西)及西班牙语,苹果计划于年内新增意大利语、日语、韩语及简体中文。
张一鸣迟早要做“余额宝”
长期被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压过一头的抖音支付,正以字节擅长的“大力出奇迹”,再度向两大支付巨头发起挑战。 近期,网络上流传的一份资料显示,抖音开始测试线下收单,消费者可以在商超、餐馆等用其付款。抖音支付还筹谋部署“碰一碰”设备,以简化线下支付流程。 早在去年4月,字节斥资14亿元人民币,收购一家名叫“联动优势”的公司,拿到线下收单业务许可,引发抖音入局线下支付的猜想。近一年半后,靴子终于落地。 除了拓展支付场景、增加资金入口,在资金出口侧,抖音提供高额优惠,试图将用户引导至小贷、消费贷等泛金融场景。 目前,抖音支付链接的金融服务主要是现金贷“放心借”,以及消费贷“抖音月付”,分别对标支付宝“借呗”和“花呗”。字母榜近期实测发现,抖音放心借面向新用户提供“0息0费用”等优惠,借款额度可达6万元。 此外,抖音月付也有不少福利,包括分期付款免手续费、优惠券,以及在电商消费中赠送运费险等。 把资金入口和出口同时做大,是抖音金融眼下的主攻方向。 字节2021年1月推出抖音支付,并赞助央视春晚红包进行推广。随后几年,抖音电商和本地生活等业务飞速增长,抖音支付规模也水涨船高。 同时,抖音逐渐淡化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全平台露出,并从2023年下半年起,部分关闭团购等场景的微信支付功能。 抖音没有公布过支付业务的具体规模。但今年1月,抖音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将注册资本从1.5亿元增至31.5亿元,跻身行业前四,折射出这块业务已经有了数量级的跃升。 另一方面,2023年底,抖音将旗下中融小贷的注册资本从90亿元增至190亿元。彼时有消息称,截至当年底,抖音放贷余额接近4000亿元,随后被抖音方面否认。如今,通过提供0息0费用的优惠,抖音试图吸引更多用户借钱,继续做大金融业务的体量。 与四年多前刚刚入局支付相比,抖音金融今天更需要做大做强。 据路透社、The Information等报道,字节今年前两个季度营收反超Meta,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社交媒体公司。但第二季度25%的同比增速,相比去年上半年的35%回落明显。而字节对AI大模型的巨额投入,也会对盈利造成拖累。 在公司外部,字节的挑战也比以前更多。 美团、京东、淘宝上半年的即时零售大战,以及近期高德大举入局本地生活,都会对抖音的电商、本地生活等板块产生影响,分流消费者和订单;抖音囿于配送、地推等方面的短板,难以第一时间正面回击。 在此情况下,抖音把金融板块做起来,可以立竿见影地获取更多收入和利润,还能借此锁定更多用户,进一步激发抖音各个板块的消费活力。 但抖音金融要想起飞,迟早要摸着支付宝、理财通过河,深入理财的各个细分板块,端出自己的“余额宝”。 此番追赶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抖音支付再度祭出字节“大力出奇迹”方法论,舍得投入、多管齐下。 网络流传的资料显示,为了打入线下场景,抖音支付提供一系列用户补贴,包括粉丝专享优惠、专享价、下次享优惠等。 此外,抖音还把线下支付与线上内容生态打通。用户完成支付后,平台会提示关注品牌或商家的抖音号;用户使用商户视频投稿、转发,还能获得支付券。线下商家接入抖音支付,可以将用户从公域沉淀到私域,拉升复购。 除了折扣和流量,抖音还在尝试做支付硬件。 据“电商观察家”报道,部分第三方已拿到抖音“碰一碰”支付设备,不过暂未上线。支付宝之前大力推广“碰一碰”,缩短线下支付流程,攻略微信支付占据优势的线下场景。抖音显然也想试试。 在线上场景,抖音支付加速寻找盟友。 9月初,抖音支付被纳入苹果生态。用户完成账号绑定后,可在App Store应用商店、Apple Music音乐服务、iCloud云服务、Apple Care+延保服务等“苹果全家桶”使用抖音支付。此前,用户只能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或银联支付。 除了牵手苹果,抖音支付还陆续接入多家第三方线上购物平台,包括朴朴超市、多点等。 与此同时,抖音也在尝试扩大支付之外的金融服务,推广手段同样是提供补贴。 例如,“放心借”宣称免息用6个月,提供新人2万元内6期免息、首笔借5万元内30天免息等福利,相当于补贴了几十元至一百多元的借贷费用。作为对比,微信微粒贷提供前30天0利息;支付宝的贷款优选,提供新人专享的1000元30天0利息。 一边从线上线下尽可能吸引新用户,一边拿出真金白银补贴,鼓励用户使用小贷、消费贷等金融服务,抖音金融野心不小。 此前,背靠庞大的流量池,抖音支付已经切到了一大块蛋糕,但相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还有较大差距。后两者合计占据第三方支付市场约九成份额;接入的现金贷、消费贷等金融服务,体量同样庞大。 抖音目前主要的追赶手段,是从入口下功夫。 此前,抖音支付已经全方位融入字节业态,特别是短视频、电商、本地生活等板块,都把它作为默认选项。如今,抖音支付拉开阵势,不仅要服务字节的姊妹业务,也要覆盖千百万线下商家,以及苹果、朴朴超市这样的第三方线上交易场景。 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强大,并不仅仅在于支付。两大APP不仅作为支付基础设施,贯穿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更接入了大量泛金融服务——从货币基金到定存,从股票到基金,从保险到黄金,用户几乎能够接触到所有类型的金融服务。 相比之下,抖音不仅“入口”不如别人多,“出口”也非常有限。用户只能在抖音花钱,却不能存钱、赚钱,抖音支付的版图仍未补全。 在此情况下,与其说抖音金融“大力出奇迹”,倒不如说“大力补课”,尽可能补齐短板。 与几年前刚刚涉足支付相比,如今的抖音更需要把金融培育成新的增长引擎。 最近几年,字节几块新业务成绩斐然。抖音之外,三大新锐APP——红果短剧、豆包和汽水音乐,成长速度惊人。 根据QuestMobile、海豚投研等机构的数据,2.1亿月活的红果短剧、1.1亿月活的豆包、1亿月活的汽水音乐,组成了一个高达4亿MAU的新流量池,相当于在抖音体外再造大半个抖音。 但问题是,三大APP均尚不足以“接班”抖音,成为字节的下一头利润奶牛。 红果短剧主打免费模式,用户看广告才能看短剧,但近年来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整体增速并不快。至于另外两个APP汽水音乐和豆包,仍处于跑马圈地的投入期,均尚未大规模启动商业化。三大APP可以给抖音乃至整个字节带来新用户,但暂时无法带来大量收入。 另一方面,从行业格局来看,抖音在电商和本地生活赛道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 上半年,外卖“三国杀”激战数月,三大平台未分胜负,却让即时零售进一步深入人心。相比美团等平台,抖音由于缺少运力,依赖第三方配送或商家自配送,往往只能做到“小时达”,与“秒送”“闪送”的半小时达体验差距明显。 其结果是,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快速膨胀,抖音却不容易参与这场盛宴。而即时零售天然对电商有分流作用,尤其是食品杂货、美妆日化等品类;抖音没有搭乘这趟快车,却要承受伴随而来的需求侵蚀。 本地生活方面,抖音此前以探店视频打开局面,再加上流量浇灌,这块业务的体量已经很大,到店餐饮和酒旅堪称美团、携程的最强对手。此前,雷峰网援引多位行业内人士称,抖音本地生活2025年GMV(商品交易总额)目标约8000亿元。抖音对此不予置评。 但随着京东入局、淘宝将高德推上前线,曾经的挑战者抖音面临后来者的进攻。特别是高德近期上线“扫街榜”,从内容切入到店消费场景,而这恰恰是抖音当年走过的老路。 在此情况下,抖音除了想办法迎战,更需要找到一块门槛高、规模大、利润丰厚、格局不容易被撼动的市场。而金融,恰恰符合这样的特征。 坊间素有“互联网的尽头是金融”的说法,各大公司的争相布局,也侧面反映了金融业务的价值。抖音很早就看到这一点,一度意图独享其利,将微信支付从自家电商服务移除,并推出自己的“花呗”“借呗”。 随着互联互通风潮渐起,微信支付又在抖音生态内重新现身。但时至今日,主要电商平台并没有接入抖音支付,其实让抖音吃了个暗亏。 从近期动作来看,抖音不再寻求以排他手段来发展金融,而是主动出击,一边发动地面战争,一边拓展线上,拉拢苹果、大型线上商城等合作伙伴;同时,又拿出真金白银的补贴,吸引用户使用。 与广告、电商、本地生活等赛道相比,金融赛道的门槛高得多。尤其是“出口”侧,在严格的牌照管理下,企业涉足这类业务必须慎之又慎;局外人就算有心,也很难打一场闪电战。 抖音虽然晚于阿里腾讯,但也在这块市场耕作了四年之久,牌照资源也相对齐全。沿着“大力出奇迹”的路径,把金融板块做大做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但抖音想把金融业务做大,仅靠地推、结盟、补贴这三板斧,短时间内恐怕很难如愿。 过去几年,抖音金融动作不少,资源投入也算丰富,却一直位于第二梯队。关键原因是,它始终没能解决“钱为什么要留在抖音”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用户把钱留在某一平台,未必是放在支付钱包,而是留在由支付链接的金融服务中。这类服务越多,平台的“留钱”能力也就越强大。 比如,微信、支付宝多年前就借助活期+、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完成了“留钱”的用户教育。用户“留钱”可以获得收益,自然愿意存放更多资金,并更频繁地使用相关服务。 历经多年演进后,微信、支付宝的理财功能已经十分完善。常见的个人金融服务,比如定存、保险、股票、基金、黄金、个人养老金,甚至私人银行、海外资产配置,都在两大APP的射程之内。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谈论支付宝、微信支付,其实谈论的不仅是支付功能,更是背后的金融服务。相比之下,抖音支付停留在支付环节,理财远远做得不够。 现阶段,抖音金融的两大场景都不太容易“留钱”:支付充当资金桥梁,而放心借和月付是借钱给用户。“留钱”主要靠抖音钱包;但由于不能获得利息,用户也没有动力把钱放在里面。 参考微信支付、支付宝的生长路径,不难得出结论:抖音金融要想真正挤上牌桌,除了做支付,更要做理财,拿出自己的“余额宝”“活期+”。 抖音之前没有涉足理财,或许是由于缺少牌照。比如,要做“余额宝”,就需要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但对于资金雄厚的抖音而言,这一问题通过收购并不难解决。有了自己的理财产品矩阵,抖音金融才能在支付之外,构建更稳固和庞大的业务基本盘。 抖音现在做理财,固然比支付宝、抖音晚了快十年,但也并非没有机会。 从外部环境来看,银行定存利率一路走低,甚至出现零利率,理财需求得不到满足。余额宝这类货基理财产品,虽然回报率早已不如当年,但在其他产品的“陪衬”下,反而是比较靠谱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理财的“保本”追求远大于获利;把钱放在货基,远比投资股票稳当得多。对于高净值客户而言,理财选择变多,同样具有价值。 从同业竞争来看,蚂蚁、微信起步早、用户多,但并不存在真正的壁垒。 一般人理财,从来是哪里利息高,就把钱放在哪里。抖音只需要以补贴等方式,提供更高的回报,就能吸引用户纷至沓来。 抖音对于金融产品的拉新,从来不吝啬。在消费贷、现金贷等产品中,针对较大额度的贷款,其三个月的优惠力度可达上千元。倘若将这些补贴用在理财上,很容易吸引用户。除了“挖角”其他平台,抖音支付的老用户也可以转化为理财新人。 倘若把这块业务做起来,抖音有望获得丰厚收入。 参考蚂蚁招股书,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旗下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为4.1万亿。同年上半年,蚂蚁理财科技平台收入高达112.83亿元。 放在更长远的视角下,抖音也有机会借着做理财,真正冲进支付第一集团。 微信支付、支付宝之所以断崖式领先,原因在于并没有囿于腾讯或阿里生态,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扩张,成为绝大多数场景的通用工具,且链接了非常广阔的理财和金融服务场景。 相比之下,在大多数人眼中,抖音支付仍是抖音的配套设施。抖音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这次入局线下收单,但都是围绕支付做文章。 事半功倍的方法,是做出类似余额宝的给用户赚钱的产品,逐步培育在抖音理财的心智,并借助丰厚的补贴,让用户主动传播、二次拉新。 抖音金融补齐理财场景,其实也是在补齐产品心智和用户认知。完成“补课”后,抖音支付才有了跻身第一梯队的用户根基。 金融是新BAT的标配。多年前,阿里腾讯接连打响红包大战、货基大战,先后完成支付和理财的用户教育。最终,微信支付、支付宝成为两家公司的基石,其效用至今仍无可取代。 如今,抖音也需要打一场这样的战役。 “大力出奇迹”固然重要,但推出“余额宝”、四两拨千斤,同样是抖音金融值得选择的打法。补齐这块短板,抖音金融将具备和蚂蚁、腾讯掰手腕的实力,并让新BAT的三巨头格局更加稳固,更难以被其他企业撼动。
韩国议员参访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夸赞“实力让人叹为观止”
IT之家 9 月 12 日消息,据北京日报今日报道,9 月 10 日至 13 日,韩国釜山市政府联合釜山全球城市财团组织 38 人代表团访京。代表团由釜山市议会议员黄锡七带队,成员包括釜山市政府官员、财团代表、企业家和青年代表,重点开展产业对接和企业交流合作。 9 月 11 日,代表团实地参访小米汽车工厂,团长黄锡七深感震惊,并表示“小米的技术实力让人叹为观止”。 据小米汽车官方介绍,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工厂(IT之家注:占地 71.8 万平方米),入选“2024 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与研发基地,园区现对外开放技术展示与生产观摩体验。 小米汽车工厂六大核心车间 —— 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专为新能源时代量身打造,搭配总长 2.5 公里的测试跑道,共同构成智能制造的基础框架。园区内设有独具特色的小米汽车工厂店和包含 29 个试验室的试验楼,形成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功能体系。 参观人员将亲眼见证小米 SU7 的关键技术,从平台架构、一体化压铸件,到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人车家全生态体验。参观结束后,可选购工厂特色文创纪念品,在小米食堂体验小米特色餐食。
列举“八大罪状”,千名用户联名控诉三星
摘要: 请愿书措辞严厉,指出三星相机部门存在“严重管理不善与战略失误”,并列出八大具体问题。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杨睿琦 编辑|董雨晴 9月12日,一场由三星电子忠实用户发起的联名请愿活动,将这家科技巨头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据海外媒体Android Headlines,超过2500名用户在Change.org平台上签名,要求三星移动体验(MX)部门负责人卢泰文(TM Roh)撤换相机业务负责人,并彻底重构移动影像战略。这一罕见的集体抗议,不仅暴露了三星在相机技术、用户沟通和品牌战略上的多重问题,更折射出其在高端手机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千名用户联名控诉,“八大罪状”直指系统失误 请愿书措辞严厉,指出三星相机部门存在“严重管理不善与战略失误”,并列出八大具体问题: 1.硬件升级停滞:相机硬件多年未实现实质性创新,核心硬件迭代缓慢; 2.技术落后竞品:在算法、成像质量、夜景处理等方面明显落后于苹果、华为等竞争对手; 3.忽视用户反馈:长期对消费者诉求置若罔闻; 4.长期技术缺陷:包括阴影细节丢失、噪点控制不力、肤色还原不自然等问题迟迟未修复; 5.盲目跟风苹果:设计语言和功能策略逐渐丧失品牌特色; 6.肤色处理偏见:对亚洲人和高加索人肤色均呈现不自然的“黄黑色调”; 7.更新策略歧视:旧机型系统更新延迟严重,且缺乏针对性优化; 8.拒绝采用人工智能计算摄影技术:包括谷歌HDR+和华为XMAGE等先进影像解决方案。 高调营销与体验割裂,用户: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用户发起请愿的前一天(9月11日),三星刚刚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一场针对苹果的“#iCant”标签攻势,嘲讽iPhone 17“像素低、没折叠屏、创新滞后”。 相机规格成为三星攻击的主要目标。面对iPhone 17 Pro搭载的三颗48MP镜头配置,三星直接发帖称“48MP x 3 still doesn't equal 200MP”,暗示即便是三颗镜头的总和,也无法匹敌Galaxy S25 Ultra单颗2亿像素主摄的拍摄能力。 “三星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传‘技术领先’,但我们的手机连最基本的夜景噪点都控制不好。”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道。也有用户直言:“三星应该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忙着攻击别人。” 凤凰网科技发现,还有用户以幽默的形式,在帖子下面暗示手机出现问题。 用户们怒其不争,为三星如今的“堕落”感到遗憾,请愿书中写道:“三星曾是世界移动影像领域的领军者,但现在Galaxy系列在硬件、软件、算法和整体用户体验上已全面落后。” 传感器四年不换?专家批三星“吃老本” 三星在相机领域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在2022年,就有用户在全球多个社区平台抱怨Galaxy S22系列在低光环境下成像质量不稳定。 三星Galaxy S23系列用户也反馈,称升级至基于Android 15的One UI 7系统后,手机相机性能出现显著下滑。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在折叠屏和AI功能上的“抢先”宣传,并未能掩盖其在基础影像技术上的短板。 据TechAdvisor报道,知名爆料人IceUniverse近日透露,三星Galaxy S系列Ultra机型的长焦相机升级策略令人失望。消息指出,从当前已上市的三星Galaxy S24 Ultra到未来将发布的S27 Ultra,四代旗舰产品将持续使用同一款1/2.52英寸、5000万像素的后置长焦传感器。 若消息属实,这并非三星首次作出此类决策。自Galaxy S23 Ultra以来,该公司持续使用同款2亿像素ISOCELL HP2主传感器,该传感器也应用于最新推出的三星Galaxy Z Fold 7。 业内分析师指出,这一保守策略可能使三星在高端手机市场面临压力。小米15 Ultra、OPPO Find X8 Ultra等竞争对手正在相机技术方面快速迭代,三星显然需要拿出更具突破性的方案来应对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三星在算法策略上也显得摇摆不定。面对华为、谷歌等厂商大力推动的计算摄影和AI影像解决方案,三星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技术路线,甚至在部分机型中完全依赖高通和谷歌的底层支持,缺乏自主优化能力。 从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发布的报告来看,三星正面临高端市场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苹果在生态和体验上的持续优势,另一方面是中国品牌在硬件、算法和性价比上的快速追赶。如果三星不能及时回应核心用户诉求,其高端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流失。 一边嘲讽苹果,一边“撞脸”模仿 在不少用户看来,三星自身的矛盾重重。 例如,三星强调“2亿像素”的硬件优势,却未能解释为何在实际成片中细节表现仍不如苹果的4800万像素传感器+计算摄影方案。同样,三星嘲讽苹果“功能延迟”,但其自身在肤色还原、夜景算法等基础体验上的落后已持续多年。 更令人质疑的是,三星在“嘲讽”苹果的同时,其下一代旗舰GalaxyS26系列原型设计却被曝“撞脸iPhone 17 Pro”。根据曝光信息,S26 Edge采用横向矩阵镜头模组,与iPhone 17 Pro高度相似。这种“一边嘲讽、一边模仿”的行为,难以服众,让原本的三星粉丝也感到失望。 曾经领先的科技巨头,颓势往往就从失去用户开始。请愿书中特别强调,粉丝群体已对三星的“品牌发展愿景失去信心”。截至发稿,三星官方尚未对请愿事件作出回应。
贾国龙认怂了!有问题会认会改,罗永浩没吃热乎就给他弄热乎了
鞭牛士综合报道,12日晚间,《中国企业家》杂志刚刚发布了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的对话摘录视频。 贾国龙在视频中对罗永浩指责西贝预制菜事件有了180度的大拐弯,不再咄咄逼人和起诉罗永浩,而是态度软化下来,整体看起来应该是要避老罗的锋芒了。 贾国龙表示,对接下来的发声不抱希望,真正的声量在门店一桌一桌的顾客,准备开放厨房,希望自己人接得住。 同时,贾国龙表示,如果西贝真的有毛病,就改,就认,老罗迟到饭不是热乎的,那就往热乎上做。 这非常明显看出来贾国龙「认怂」,不知道是感受到了罗永浩三路兵线推掉高地塔的恐惧,还是因为自己发现企业内部认知和公众认知存在巨大差距,亦或是发现了自身的问题难以扭转印象,或者是发现顾客才是上帝,争议无意义。 罗永浩也没闲着。 今晚8点30进行了直播,就与西贝、贾国龙预制菜事件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开播5分钟同时在线10万加,持续一个小时均是10万加,足以看出罗永浩还是那个流量王者。 在直播中,罗永浩展示了目前网络上的媒体探访西贝后厨视频与网友提供的部分冷冻食材,认为这和西贝与公众认知有巨大偏差,同时,罗永浩认为贾国龙根据国家规定认为西贝无预制菜有问题,因为目前尚未有预制菜国标。 相关报道: 罗永浩西贝预制菜事件直播要点总结:冷冻食品存巨大争议,消费者有知情权 @罗永浩,西贝刚刚获得多款预制菜设备专利 罗永浩连晒证据质疑西贝:报告称西贝预制菜80%,牛肉焖饭堂食系预制 误会了!罗永浩只是想告诉大家他能坐飞机了,并不想撕西贝 西贝为反击晒罗永浩消费账单或违法,罗永浩:大傻X
对话西贝贾国龙:生意不做了也要刚到底
原标题:专访西贝贾国龙:我现在陷入自证清白循环 “这是个是非问题,谁对谁错一定要搞明白。这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价值观。”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文静 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邓攀 沉默许久,贾国龙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我又进入了这个循环。” “什么循环”,记者问。 “要自证清白。” 9月12日下午两点,在位于北京中粮祥云小镇的西贝店——就在罗永浩吃饭的那个包间里,《中国企业家》见到了贾国龙,此时的他一身疲惫,满脸憔悴。接受采访时,也明显不在状态,甚至不愿意多说话,他已连续两个晚上没怎么睡。 北京中粮祥云小镇西贝店 摄影:邓攀 2025年是他创业的第37个年头。1988年,他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县创立西贝。如今的西贝有370多家直营门店和1.8万多名员工,2023年营收为62亿元。2024年9月,他重回CEO的岗位,启动一线变革,恰在回归满一年之际,罗永浩炮轰西贝,贾国龙将之称为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从9月10日发布第一条吐槽西贝的微博开始,到12日晚上9点半,罗永浩连发了30多条针对西贝和预制菜的微博。甚至在12日晚上8点半,他还开了场针对西贝的直播,开播1分钟,在线人数破10万。 单从线上来看,这是一场不对等之战,罗永浩全网粉丝达数千万。在罗永浩的连番攻势下,西贝的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贾国龙透露:“昨天(11日)和前天(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12日)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除了生意受影响,随之而来的是网上的众多质疑声。对此,贾国龙说,他很在意,“但很无奈,一点办法都没有。” 采访结束后,贾国龙从包间出来,遇到两位正在用餐的顾客,他告诉他们,“罗永浩刚刚黑过我”。 从目前的局面来看,双方都选择针锋相对,硬刚到底。贾国龙称,哪怕生意不做了,和罗永浩的官司一定要打。但最终结局会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 8月,罗永浩进入了播客赛道,推出一档长访谈节目,名为“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现在虽然他在直播中说“诉求不是打西贝或贾老板,是希望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但却不可避免的把贾国龙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与贾国龙对话内容(有删减): “日营业额一天掉了100万元” 《中国企业家》:这次事件对你和西贝有什么影响? 贾国龙:我现在陷入自证循环了。也谈不上痛苦,但有点生气,这事对西贝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 《中国企业家》:对西贝的伤害有多大? 贾国龙: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昨天和前天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中国企业家》: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件事的? 贾国龙:(10日)当天下午5点左右。罗永浩是当天下午4点多发的微博,5点的时候同事就给我打电话了。 《中国企业家》:你之前跟罗永浩认识吗? 贾国龙:没有接触过,也没有过节。 《中国企业家》:看到这件事,第一反应是什么? 贾国龙:第一反应还挺紧张的,我立马联系同事,第一时间查到底争执的是什么,了解罗永浩是在哪家门店消费的、点了什么菜、吃得怎么样,然后复盘,到底是菜没做好,还是没服务好,或是没吃好。 《中国企业家》:在你正式回应这件事之前,罗永浩就发了那一条微博,说“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对吧? 贾国龙:没有,在我们正式回应前,他发了五六条了。 《中国企业家》:出现这样的风波,估计应该会有不少人给你建议,比如向老罗道个歉,再邀请他做西贝品鉴官,推出老罗菜单等等,为什么没有采用更缓和的处理方式? 贾国龙:那太商业了。 我问服务员,服务员说他当时吃的时候,还是不错的。吃完后,服务员送他们的时候,他还说“挺好的,挺好的”。我估计有个别菜不合口味,但他说“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也太伤人了,而且完全背离了事实。他一共点了13道菜,其中3道菜点了两份,一道预制菜也没有。 生意我可以不做,但是非黑白,我必须要说清楚。 《中国企业家》:你9月11日说要起诉罗永浩,是一时冲动,还是经过理性思考的? 贾国龙:肯定要起诉。如果说昨天说要起诉他,是冲动,那今天(这么说)还是冲动吗? 《中国企业家》:即使会给西贝门店带来短期收入下降的影响,你还是打算硬刚? 贾国龙:我一定还会把顾客找回来的。相信西贝的顾客、喜欢西贝的顾客,还会回来。 《中国企业家》:现在已经开始走法律程序了吗? 贾国龙:我们公司有法务部,具体什么程序我不太清楚,这事由公司法务部的人在做。我生意可以不做,但官司一定要打。 《中国企业家》:“生意可以不做”,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心。 贾国龙:也不是决心,这就是个决定。这是个是非问题,谁对谁错一定要搞明白。这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价值观。 摄影:邓攀 《中国企业家》:当你打算用这种方式来应对这件事的时候,周围有人劝你吗? 贾国龙:有,很多。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我收到了几百条信息,我一个一个地回。在公司内部,意见也不完全一样,也有人说,“忍了吧,不理他。”其实大多数人都建议我忍,不要这样强硬地对抗,但我仍然坚持这个选择没有错。 《中国企业家》:你做生意这么多年,应该也会遇到很多顾客意见,以前遇到类似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一贯的处理方式和风格是什么样的? 贾国龙:我们对顾客有承诺的,不好吃不要钱,超时半价,保证上菜快、菜品好。顾客觉得不好吃,可以退。 一般碰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赔礼、道歉、免单。很正常啊,顾客没吃好,我就不应该收他钱,而且向他道歉。如果他下次还能再来,那就是给我机会。 《中国企业家》:有流量的超级IP猛烈攻击的情况,以前碰到过吗? 贾国龙:特别少。 《中国企业家》:你有找朋友尝试和罗永浩沟通吗? 贾国龙:那不是我的为人。 《中国企业家》:未来你和老罗有对话的可能吗? 贾国龙:(沉默了几秒)我肯定不会主动约他、也不会找他。 《中国企业家》:外界有消息说,罗永浩在跨界做方便面,你怎么看? 贾国龙:我不评论。希望他把方便面做好吧,方便面做好了也很好,可以有口感、口味,也可以有性价比。 《中国企业家》:你刚刚在组织厨师拍摄菜品制作过程,接下来还要做哪几件事? 贾国龙:我要把罗永浩点的13道菜,完全按照作业指导书,重复做一遍,记录下来,然后发视频,对外完整公开我们的菜品制作过程。 对于这次事件,其实我希望认认真真地往前推,认真地回应他,抓自己的管理,至于未来发展成什么样,我们也左右不了、控制不了。 “这是西贝遇到的最大一次外部危机” 《中国企业家》:于东来刚刚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动态,他说,“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你和于东来沟通过这件事吗? 贾国龙:我都不认识人家于东来。 《中国企业家》:你对他力挺你这件事怎么看? 贾国龙:我觉得这也是真心照真心。我们是认真做企业的,也很认真地在学习胖东来,虽然没有胖东来做得那么极致,但也在努力往那个方向学习。 于东来挺西贝,我很感激。 胖东来是我最尊敬的品牌,于东来也是我最尊敬的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你带团队去过胖东来学习吗? 贾国龙:10年前我就去过,去年和今年又各去了一次。 《中国企业家》:你在创业过程中,肯定遇到过很多槛。从西贝遭遇的危机等级来看,如果按照一至五个级别来分,你认为这次应该归为什么级别? 贾国龙:到底评到几级,我也不好定,但我觉得还是一次比较大的危机,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以前我们遇到的危机,都是内部危机,自己选错了路、战略错了、业务没做对、管理没抓实等。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外部危机,这个危机来自大V的诽谤,让我们的客流量断崖式下滑。 过了这个坎,我相信西贝组织力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来源:中企图库 《中国企业家》:这次事件前,西贝是什么样的发展状态? 贾国龙:有些跌跌撞撞,总体还是健康的。虽然遇到一些波折,但太正常了,人在成长中都要经历很多事,一个企业更是如此。 《中国企业家》:去年,你说你重回一线,担任CEO,亲自抓业务,每天带着团队去一线巡店,晚上开会复盘,效果怎么样? 贾国龙:我觉得效果不错。2024年9月20日,我正式担任CEO,到现在马上就整一年了。 《中国企业家》:对自己这一年的工作怎么评价? 贾国龙:基本满意,大概能打80分。 “西贝有预制工艺,没有预制菜” 《中国企业家》:罗永浩昨天发了一条微博,说有读者在评论区贴出两个西贝的产品,袋装的小牛焖饭牛肉包和椒麻鸡,外包装上显示“堂食袋装”“非直接提供消费者”。这是预制菜吗? 贾国龙:那是我们去年的一个快餐品牌,叫西贝小牛焖饭与拌面,是跟西贝中央厨房订的货。这个品牌在今年初就关了。品牌关了以后,还剩下一点尾货,非常少,内部员工消化了一部分,在外卖渠道也处理过一部分,但今年4月最后一批货卖完以后就再也没卖了。 你要说它是预制菜,也说得过去。不过从今年5月开始,在西贝,也就是之前的西贝莜面村这个品牌系统中,是完全不存在预制菜的。 《中国企业家》:有一段时间你做了很多品牌,其中是不是有预制菜品牌? 贾国龙:叫西贝放心早餐,但那只在线上以及沃尔玛、山姆等商超卖,西贝门店没有。 《中国企业家》:你对预制菜的定义是什么? 贾国龙:就是按照国家的标准定义的。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用水浴、微波炉或蒸箱加热后就吃,这是预制菜。 《中国企业家》:比如说像大骨,提前炖出来,到了中午再加热出餐,这算预制菜吗? 贾国龙:这都是在门店完成的。门店做好,放在冰箱冷冻,吃的时候回热,它是符合标准的,第一保证品质,第二保证出餐速度。这在国家标准里并不属于预制菜,这其中有预制工艺,但不是预制菜。预制菜和预制工艺要区分开。 《中国企业家》:现在社会上对预制菜存在焦虑情绪,你有感觉吗?您会在意这个吗? 贾国龙:感觉到了。原来挺在意的,现在我反而更冷静了。 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所有的菜都需要用到预制工艺,需要提前做,无非是在什么状态、用什么原料、工艺、调味品做。越是好的菜越要提前做,比如鱼翅、鲍鱼,得提前好几天发制,红烧肉也得提前十几个小时做。出餐效率、标准化程度越高的餐饮企业,预制程度越高。 《中国企业家》:所以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是没有预制菜? 贾国龙:对,可以这么说。很难说哪家餐厅没有预制工艺,做任何一道菜都需要预制。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比如把毛菜预制成净菜,也是预制。 现在已经不是毛菜时代了。我是开传统酒楼出身的,在餐饮行业37年,最早我们去市场采购,土豆、萝卜、大葱、白菜都是一捆捆买回来的,自己摘菜、初加工。猪肉也是买一半或者一头整猪买回来,自己分割。 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现在不进毛菜,必须是净菜,而且净菜标准很高。为什么净菜要用塑料袋装、抽真空?因为一旦接触空气,氧化后不仅颜色不好看,风味也发生变化。 《中国企业家》:西贝现在有300多家门店,每天把净菜分发到各个门店吗?供应链如何管理? 贾国龙:现在我们有袋装净菜,也有箱装净菜,有整的净菜,也有切的净菜,看实际需要。有些菜不适合切,就到了门店再切,一般是早晨、中午集中切,不可能用的时候再切,餐厅是流量很大的生意。 来源:中企图库 《中国企业家》:现在大家一提预制菜,就像洪水猛兽一样,你怎么看? 贾国龙:我不知道,我也代表不了大家。 从我个人来说,我是商家,也是消费者,我也不喜欢品质不好、质量低劣的预制菜。应该说,不管是预制菜也好,现做也好,质量低劣的我都不喜欢。即使现做,用品质不好的肉、菜、调味品,同样口味不佳、不营养,甚至影响健康。所以,不能按预制和现做来区分,应该按一定的等级、标准来区分。 消费者对预制菜有很多误解,觉得预制菜是洪水猛兽,是黑科技、狠活儿,有很多添加剂。其实很多预制菜反而一点添加剂都不用,尤其防腐剂,直接通过零下18度冷冻,冷冻锁鲜是最好的技术。 食物逐渐工业化、标准化,一定是趋势,但工业化、标准化也分等级,与用什么材料、工艺,加什么调味品,有什么储存条件都有关系。它是一门科学。 《中国企业家》:您会在意网上的评论或者情绪吗? 贾国龙:在意,但很无奈,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企业家》:你现在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贾国龙:事实上,我对接下来的发声不寄任何希望。真正的声量,是在门店,一桌一桌的顾客来了,我们做好准备,让他们体验好。还有,我们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有错就改正,顾客没吃热乎,我们就往热乎做、往热乎上。
罗永浩:今天直播几乎没人骂我 我不习惯 你们骂骂我吧
快科技9月12日消息,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引发关注,今晚罗永浩开直播详细介绍了预制菜。 在这次直播中,罗永浩展示多张图片,比如西贝店里的去骨黄花鱼柳、儿童餐的牛肉酱是保质期9个月的,羊排保质期24个月,鸡肉也是9个月保质期,猪排烩酸菜也是保质期9个月。 他表示,预制菜还没有正式的国家标准,自己不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卖预制菜伪装成不是预制菜,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 罗永浩在直播中还提到了老乡鸡,他说餐饮企业用预制菜是合法的,老乡鸡是行业表率,每道菜现做就是现做,预制就是预制,标注很清楚。 在直播接近尾声时,罗永浩表示,今天受宠若惊,几乎没人骂我,你们骂骂我吧,我不习惯,我习惯一半人支持我,一半人骂我。 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永浩直播的同时,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西贝晚上11点还在开会。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表示,商家的责任是让顾客吃好,如果吃不好,商家有责任道歉和补偿,这才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健康的正常关系。 他认为,罗永浩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这一范畴,并且在持续发酵,他的现在行为已经超出正常消费者的行为了。他还表示,公司不会陷入与罗永浩的口水战中,我们只能用法律武器。
提前泄漏车内设计 男子偷拍未上市问界M9被判赔25万元
快科技9月13日消息,昨日,《人民法院报》公布了一起因为偷拍未上市新车谍照而被判赔的案件。 2023年7月11日,网络平台上一段关于未上市新车问界M9的视频,拍摄地点就在厂区内部,引起了赛力斯公司的注意。 此次谍照暴露了问界M9的门板、方向盘、副仪表台、空调系统等内饰设计。 赛力斯马上向平台反映情况,发布者陈某很快删除了视频,但还是引发了广泛传播。 内饰泄露导致消费者新鲜感丧失,扰乱了新车发布计划,如果试验车与交付车辆有差异,可能导致消费者负面评价,基于此,赛力斯主张以上设计构成商业秘密。 之后,赛力斯公司将陈某起诉至重庆一中院,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该案由重庆知识产权法庭负责审理。 原来男子是从方便员工通行的临时小门溜进了厂区内,法庭上还辩称自己是这款车的粉丝,出于喜爱、好奇和炫耀的心态拍摄车辆并发布到网络,不构成侵权。 法院审理认为,案涉内饰设计构成商业秘密,“陈某明知赛力斯公司采取封闭厂区、伪装车衣等保密措施,仍对未上市车辆进行拍摄,在被要求删除拍摄内容后又将其恢复并发布到网络,明显具备不正当性。” 今年1月13日,陈某被判侵权,向赛力斯公司赔偿25万余元,判决后,陈某迅速兑付了全部赔偿款。
iPhone Air电池续航缩水?苹果CEO库克回应
库克展示iPhone Air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3日,据科技网站9to5mac报道,苹果公司CEO 蒂姆·库克(Tim Cook)周五回应了外界对于iPhone Air电池续航时间的担忧。库克称,苹果从内到外对iPhone Air进行了重新设计,电池续航将会非常出色。 周五,库克参观了位于美国肯塔基州哈罗兹堡的康宁公司工厂,并与财经频道CNBC主持人吉姆·克莱默(Jim Kramer)交谈,内容涉及苹果新发布的iPhone以及苹果对康宁的投资。 库克在访谈中先是重点介绍了iPhone 17 Pro的“惊艳配色”:星宇橙,随后又展示了iPhone Air。库克称,iPhone Air的 “小巧机身中承载了专业级性能”。他和其他苹果高管此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iPhone Air会让消费者在性能与时尚美学之间作出艰难选择。 克莱默向库克提出了iPhone Air的电池续航问题,表示大多数观众推测续航时间肯定会大幅缩短。 对此,库克表示:“电池续航非常出色,你一定会喜欢它的续航表现。我们从内到外进行了全新设计。它只支持eSIM,因此我们得以利用原本放置实体SIM卡的空间来扩展电池。因此,这是一项不可思议的创新。”(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苹果公布iPhone Air维修预估费用:换屏2698元、换电池969元
IT之家 9 月 13 日消息,苹果中国官网昨日(9 月 12 日)发布博文,公布了 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 四款机型的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在更换电池方面,苹果并未提高更换费用,iPhone Air 和 iPhone 16 Pro 系列一样为 969 元。 为降低风险和成本,苹果推荐用户购买 AppleCare+。在 AppleCare+ 保障下,大多数维修费用可降至 188 元至 628 元之间。 IT之家查询苹果中国官网,附上相关信息如下: iPhone Air 维修费用   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Apple Care+ 服务 屏幕破裂(仅正面) 2698 元 188 元 背面玻璃损坏 1298 元 188 元 屏幕破裂和背面玻璃损坏 3429 元 376 元 电池 969 元 0 元 后置相机 1299 元 628 元 其他损失 5699 元 628 元 iPhone 17 维修费用   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Apple Care+ 服务 屏幕破裂(仅正面) 2698 元 188 元 背面玻璃损坏 1298 元 188 元 屏幕破裂和背面玻璃损坏 3429 元 376 元 电池 809 元 0 元 后置相机 1299 元 628 元 其他损失 4699 元 628 元 iPhone 17 Pro 维修费用   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Apple Care+ 服务 屏幕破裂(仅正面) 2698 元 188 元 背面玻璃损坏 1298 元 188 元 屏幕破裂和背面玻璃损坏 3429 元 376 元 电池 969 元 0 元 后置相机 1949 元 628 元 其他损失 6099 元 628 元 iPhone 17 Pro Max 维修费用   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Apple Care+ 服务 屏幕破裂(仅正面) 3198 元 188 元 背面玻璃损坏 1298 元 188 元 屏幕破裂和背面玻璃损坏 3929 元 376 元 电池 969 元 0 元 后置相机 1949 元 628 元 其他损失 6499 元 628 元
不理解西贝招惹罗永浩干嘛?
现在是凌晨,我躺在床上睡不着。 我现在充满了迷惑和不解,我翻来覆去像一个扭曲的鸡蛋卷在床上打滚。 为什么? 到底为什么? 西贝闲着没事儿招惹罗永浩老师干嘛?图啥? 事情是这样的。 首先,罗永浩老师发了个微博,做了一些抱怨。 (截图来自微博账号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就这事儿,按照罗老师日常的攻击力,这个甚至都不叫有力度。 叫爱抚。 甚至他的语言重点都不是西贝,是冲着预制菜去的,顺道带了一下西贝。 观点不仅不新,还很旧。 这对企业来说都称不上是个事儿,不理会就好了,类似的讨论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又不是食品安全卫生这种底线问题。 原本无事发生,结果今天,哦不对,昨天(11号),让人迷惑的事情发生了。 (截图来自澎湃新闻) 西贝的反应之大,像是被按了按钮一样。 我都看傻了。 图啥啊这是? 本来没事儿,现在事情可大了,罗老师开始对线了。 罗老师论创业水准是“行业冥灯”,但论对线水准那是旋风冲锋龙卷风。 上一个让他这么高兴的是空调之虎,再往前是某德国冰箱超人。 好啦,这回罗老师可高兴啦。 这件事情上,西贝唯一正确的策略就是不理会。 不仅是因为对手是罗老师,而是这件事情对餐饮企业来说是没必要讨论的。 因为讨论越大,对西贝品牌的冲击就越大。 虽然“预制”这个概念,本身大众还存在分歧。 但对一个客单价不便宜的餐饮企业来说,只要这件事情讨论起来,就坏了。 别管自己是还是不是,只要聊起来,就不是好事儿。 这时候讲行业标准也没用,因为预制的“法律概念”,和大众对预制的认知和期待,就不是一回事儿。 一开始,就不该聊。 二 即使抛开定义分歧,单从成本角度,西贝都很亏啊。 因为对罗老师来说,成本根本不高。 哪怕被告,说真的,论被告和赔钱经验,西贝还真不一定有罗老师资深,这个领域罗老师是真正的专业人士。 但西贝还得做生意呢。 一堆门店还要接待顾客呢。 这咋博弈啊?大家成本都不在一个量级。 这相当于俩人约架,但打架在你家打,你家里一堆宝贝古董。 这还打啥? 随便碰掉几个东西你赢了也输啦。 所以再说一遍,这时候唯一正确的操作是不理会。 当一个事情不好讨论,以及不论怎么讨论自己都亏的时候,唯一正确的就是不讨论。 剩下的交给下一个社会热点就好了,日子一样过,罗老师也急着赶下一班车。 你在路上骑摩托,你看到一个大卡车。 你居然想的是自己没错?还在那按喇叭呢? 这东西的水准大概是公关的幼儿园小班课。 但离奇的是,真的发生了,在成本如此不对称的情况下,成本更高的一方把事情点起来了,这你受得了嘛。 我就一围观的一思考都受不了,要么这会儿在床上睡不着呢。 三 尤其是,看到老板蹦出来聊预制菜的时候,我甚至笑出来,人在极度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出来。 还在那聊预制菜定义呢。 这事情的根源是预制菜嘛? 根源的核心矛盾,根本不是怎么定义预制菜,也不是西贝用没用预制菜。 麦和肯这么多年谁不知道都是冻品,但大家都不觉得有啥问题,预制菜根本不是核心问题,谁没吃过预制菜。 这么多年西贝顶着骂声都过来了,已经说明了当前模式就是没有问题的,他们面对的客群已经认了。 根源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是很多人觉得西贝这个价格有点不值。 甭管西贝是不是预制菜,他们并不关心,只是觉得贵,就希望看你倒霉。 就这么直接。 而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因为贵和便宜的评价背后,是不同人的三观和对一个事情的估值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有人觉得西贝放心,有人觉得作为工作餐非常好,有人觉得作为儿童餐太划算了,就有人觉得这个价格不好看。 没有谁对谁错,他们都是对的,因为大家评估标准和钱包厚度就是不一样。 那对企业来说,就很难受啊。 找谁对线啊? 不可能赢一种情绪的。 就像对着天空丢石头一样,除了伤到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对手表面上是罗老师,其实是一种“价值概念”。 尤其是就算不讨论概念,罗老师就足够让企业喝上好几壶了。 四 面对大家对价格的不满意,其他比较贵的牌子是怎么做的? 答案是,不对抗,也不跳出来。 态度都是不卑不亢,我们有自己的定价策略,你觉得贵你没错,或许是我们不适合您,期待有一天能和您有生意。 期待为您服务的那天。 所有有溢价的品牌,都是这么做的。 不讨论贵不贵,只说或许不合适。 甚至直接不回应,就好了。 但这时候跳出来把事情扩大,就太离奇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觉得西贝价格不合适的人声量更大,不然奶茶之王不会是蜜雪冰城。 且更离奇的是,尽管罗老师本身的形象堪称魔幻,每次在舆论中都很难借到东风。 但在这个事情上,罗老师从预制菜定义到价格贵不贵这两点上,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这就代表,很多人尽管对罗老师不感冒,日常也喜欢看罗老师笑话,甚至换个议题都得冲罗老师,但在这个事情上,是支持罗老师的。 他们不一定喜欢罗老师,但看西贝的价格不开心。 对罗老师来说,甚至都没打过那么美妙的顺风局。 关键是,这风,还是企业自己给加大的。 真的是,魔幻。
西贝真正的敌人 从来都不是罗永浩
今天最热的事,毫无疑问,罗永浩大战西贝。 如果你还没关注,也没事,差评君给你简单说下来龙去脉。 10 号,罗永浩发了条微博,说西贝都是预制,价格还贵,很恶心,呼吁强制餐厅注明预制菜。 西贝,全国有近 400 家门店,规模庞大,是全国知名的连锁餐饮。 其创始人贾国龙看完微博,感觉没法忍,公开回应称,目前西贝没有预制菜,要起诉罗永浩。 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上线罗永浩同款菜单,共 13 道菜,支持直接点餐,也可以根据菜单增减菜品。同时开放后厨,允许顾客参观制作过程。 一来,贾老板可能觉得这事自己在理,搞大了能收获大流量,二来,近年来老板网红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贾老板也没少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或许也有借此机会打造个人 IP 的想法,所以态度特硬。 这下好了,矛盾彻底升级,从《 舌尖上的预制菜 》快进到《 今日说法 》了。 罗永浩也没闲着,连发 20 多条微博对线,又是转发送 iPhone ,又是悬赏十万,甚至还顺势开了一场直播,就来讨论这事。 一轮又一轮的互掐中,这事从老罗个人吐槽升级成了一场全民在线的热点,今天挂在热搜上都快下不来了。 西贝一下子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去厨房探班的,扒老总各种言论的,搜西贝过往新闻的。 甚至西贝官方的账号也被猛冲了。 在差评君看来,这事之所以会陷入争议,根源很简单:大家对预制菜的定义就不一样。 老罗说的有道理嘛?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出我吃到嘴里的菜没锅气,不像现炒的,有预制成分,这没毛病啊。 但,西贝敢这么硬气,也不是晕了头,而是真有点底气。 为了规范市场,2024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规范。 在这则通知中,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甚至,说不好,西贝一开始还以为自己这波稳赢。。。 但很显然,西贝没有迎来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相反好像越走越远了。 因为做生意,合不合规是一方面,能不能让老百姓支持又是另一方面,上一个学到这个道理的,应该是张小泉。 首先,现阶段,什么是预制菜,众说纷纭。你别跟我说什么有规定,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未必会跟着这个规定走。 比如,有人认为,只要不是新鲜材料,现做现吃,就是预制菜。通过保鲜科技能放越久,就越让人担心。 但也有人觉得,按照这个说法,那卤味、肉夹馍、速冻饺子以及麦当劳的很多品,不都是预制菜嘛?都不安全吗? 有人一听到预制菜想到的是料理包,没法接受自己花了大价钱,换来的却是加热服务。 毕竟,大家之所以愿意下馆子,很大一部分是在为了厨师的技艺、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锅气买单。 有人理解的预制菜,是半成品,由中央厨房完成前期费时的材料炖煮,再急冻锁鲜,送到门店再进一步加工。 对预制菜的定义,本身也有过好几波讨论。 除了前面提到的通知以外,2022 年,中国烹饪协会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预制菜产品规范》中,也尝试对预制菜下过定义。 主要思路是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把预制菜分成了: 即食,卤味等到手可以直接吃的; 即热,各种料理包等加热/解冻就能吃的; 即烹,深度处理的食材,让你到手简单烹饪就能吃,比如牛腩帮你炖好; 即配,有点类似于净菜,食材给你配好,你到手自己烹饪。 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西贝偏偏以为这事是预制菜的定义之争,属于是彻底搞错了方向。 这不,今天西贝官方微博发布九宫格长图,逐道公布制作流程,想要论证自己不是预制菜。 结果网友一看,浓汤宝、大包番茄汤、大包南瓜泥,这还不是预制菜?! 现在西贝最惨的地方就在于,它发的越多,被审视的越多,就容易输更狠。 我说白了,现阶段老百姓心里的非预制菜就一种。 点完菜,后厨开始把新鲜食材框框放锅里给你一顿爆炒,又香又烫,端上桌还冒着热气。 咱说句实在话,西贝从头到尾的敌人,都不是罗永浩,而是是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里,预制菜泛滥且不透明的长期不满。 大家讨论的已经不是它的对错了,相反的,西贝这波只是成了一个出气筒。。。 你看啊,西贝的莜面算是一大招牌产品,由员工现场手搓制作,非常手工,看着一点也不预制。 可这些视频的评论区下,通常都是群嘲。预制不预制的,根本不是大家在意的核心。 现在的消费者希望得到的,其实是两个点:合适的价格跟知情权。 你要么就便宜、快速、预制;要是卖得贵了,就得做到好吃、现做、费功夫。 但很多餐饮企业靠着中央厨房,实现了餐饮工业化的同时,却并没有让客人享受到相对应的福利。虽然食材比不上当天现买的,成本也压低了,但价格丝毫没变。 当然,你要真能把预制菜卖上价格,那也是种本事,但前提是,你得公开透明,确保消费者是心甘情愿掏钱。 现在很多餐饮企业,用预制菜,卖高价,却不告诉消费者,你觉得这对吗? 咱就拿老乡鸡举个例子。老乡鸡也是搞预制菜的,但是人家不但价位合适,还标的明明白白,把选择权交到消费者手里,反而为自己赢得称赞。 所以,有件事我觉得老罗说的真没错,这次西贝非要硬刚上来,也许是个好事,说不好能倒逼餐饮行业对于预制菜的明示规范。 消费者讨厌的,从来不是预制菜。 而是这单买了不明不白。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