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B站崩溃以后,被网友们送上了热搜第一
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前天晚上「 B 站崩了 」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讨论热度比其他话题加起来还多。 喜提一流互联网企业认证 ▼ 昨晚临发文时,差评君在后台也收到不少差友的问询,但当时已经来不及写文章了。 今天补上,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吧,还是蛮好玩的。 首先,之所以 B 站崩了能登上热搜,获得全网讨论的原因是因为它真崩了( 好像是一句废话 ),紧接着全网网友奔走相告,以玩梗的方式把这件事传遍了大半个互联网。 你很难想象这届网友的脑洞能有多离谱。。。 一般一家互联网企业软件崩了,大家会思考是不是服务器挂了,离谱点会聊是不是程序员删库跑路。 但 B 站崩了,首先加入战场的是宿命论。。。 黄旭东 4 月份的微博 ▼ 就连外星人也逃不掉。。。 叔叔,外星人把 B 站总部带走了 ▼ 颇为好笑的是,原本服务器崩溃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不利消息。 得挨小皮鞭的那种。 但 B 站服务器故障后,却因为全网的热评,让大家发现,卧槽,原来这小破站有这么多人关注,股价反而还大涨。。。 以上网友对于 B 站崩了的讨论,明眼人都能看出,其实只是在玩梗而已。 那么,B 站崩溃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有多轮交战。。。 一开始有人附上了一张图,说 B 站大楼停电了。 但很快,不但 B 站大楼停电了,B 站的服务器还特么起火了! 老实说,如果网友们说得是真的,B 站能一夜做两次究极倒霉蛋,那差评君不得不相信,B 站崩了就是外星人干的了。 不过今天凌晨两点,B 站官方微博发布了公告说,只是服务器机房发生了故障造成了无法访问。 具体服务器什么故障没有说明,有可能是某个端口出现了问题之类。 解释完了后,B 站还在今天给所有用户发了个阳光普照补偿:一天大会员。至少面对宕机这事儿用实际行动向用户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四舍五入,也能说是发了一个亿。。 瞅了一眼,不少网友们已经领完利用起来了 ↓ ↓ B 站崩了的事,大概就是这样。 另外,围观这整件事情时,差评君还产生了一个疑惑: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网友的关注? 你想啊,B 站崩溃是在 23 点前后,一个接近凌晨的时间,大部分人都睡了,或在过夜生活,更何况,B 站也并没有崩溃很长时间。。。 抱着疑惑,差评君在网上又探索了一番,发现其实 B 站半夜崩溃,还有一些有趣的后续。 有人半夜嘴馋,想靠着 B 站上学习炸猪大肠,结果炸一半 B 站视频炸了,猪大肠也炸糊了。 那个...有人讲下 猪大肠炸起来好吃么?▼ 有人半夜整了点刺激的,播起了恐怖游戏,结果播到一半发现观众全部消失了。。。 有人在 B 站看火车司机的第一视角视频,火车停靠车站的时候去洗澡,结果洗完澡火车还在原地,当场体验火车晚点之司机视角。 而对于那些正在靠健身视频入门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的用户,B 站崩了成为让他今天偷懒早睡的借口。 而在笑过以后,今天差评君来上班,发现类似的吐槽,居然也发生在我的身边的圈子里。。。 我有个同事,睡前习惯是在 B 站听三好大叔的 dota2 比赛解说睡觉。昨天 B 站崩了以后,他去其他视频网站试了一圈,发现都没有。 幸亏他还有郭德纲。 有同事每天下班回家一定要看史莱姆的测评解压,这个 “ 史莱姆 ” 其实就是用胶水加甘油加硼砂水加淀粉之类做出来的一种泥。 一开始是出于猎奇,后面觉得很爽很解压。现在,她不但会每天看,自己也会根据这些测评去买泥。。。 这是她之前拍下来 发给自己姐妹看的 ▼ ‍ 沉迷撸宠的同事,发现今天收藏夹里猫猫狗狗仓鼠蜥蜴们直接 404 了,没有了每天固定的吸猫狗栏目,只能叫养猫的女朋友多发了几个视频。 喜欢看各种各样的纪录片入睡的人,在没有《 守护解放西 》、《 宠物医院 》 、 《巡逻实录 》 们以后,也进入了漫长的失眠。 同事还特地去坡子街派出所 圣地巡礼过 ▼ 另一个同事特别喜欢在音乐区听双琴侠 “ 刁难 ” LingLing ( 可以简单理解为别人家的孩子 )们,让他们用小提琴两倍速拉高难度的古典音乐。 昨天晚上只能默默放弃常规娱乐项目,默默早睡。 听完大家的吐槽,差评君有两个感受,第一个是,现在 B 站上的内容真的丰富,甚至有些千奇百怪的意思,无论你是喜欢听睡前音乐,喜欢看猫猫狗狗,还是喜欢看人撕膜玩泥巴,都可以在上面找到 up 主和同好。 第二个是,好像刷小破站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一个习惯,平时习以为常,有一天没得刷了,你会突然发现,哎,好像生活之中还真少了一点什么。 也许这才是为什么 B 站崩溃引发了这么大关注的原因吧。 它已经涉及到了大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早就成为了大家的一种生活习惯。 但是,有一说一,这次崩溃根本就没有影响到差评君。 因为凌晨正是我在公司奋力敲键盘时候 :)
为造出好用的中文打字机,林语堂把自己搞破产了
一提到民国大师林语堂,大伙们肯定不会陌生,是他,首次把英文中的 “ humor ” 译为了 “ 幽默 ”,幽默这词儿,也才有了如今的含义。 他还曾官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就算这些你都没听过,那你也应该对他写的小说《 京华烟云 》有所耳闻,或者看过翻拍的电视剧。 然而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就是这么一位大家熟知的翻译家和作家,还有一个拉轰的身份,那就是发明家。 而他的发明也都很硬核,由于爱打桥牌,他自己整出了台自动桥牌机。 又因为嫌刷牙时挤牙膏麻烦,又设计出了可以把牙膏注入刷柄,按个按钮,牙膏便能从牙刷头部挤出来的牙刷牙膏一体机。 其中付诸林语堂先生最多时间和精力的,则是一个名叫明快打字机的发明。 这个打字机的来头就大了,IBM 都曾花钱买过这个打字机的授权。 甚至连我们现在使用的某些输入法,也都受到林语堂这个发明的影响。 而今天,差评君就准备和大家讲讲,发明家林语堂和打字机的故事。 首先,差评君想和大家描述一个画面: 唐人街里有一群打字员,他们围在一个有两个房间那么大的机器周围,这个机器有个 3 米宽的键盘,键盘上有着 5000 多个按钮。 这些打字员们手脚并用,用着这机器打字。 当然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 100 多年前美国报纸上的一则笑话。 他们在笑话中文的 “ 落后 ”,有成千上万的字符,要是中文打字机被发明出来了,用起来肯定就是如画面中描述的那么不便。 别说老外了,在当年那个年代,就连不少的中国人也都曾觉得汉字是个 “ 累赘 ”,希望将中文字母化。 而当时中文打字机也确实不够争气, 相传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是由美国传教士谢卫楼发明的。 体积大再加上操作不便,让这个玩意完全推广不开,它的外表大概长这样。。。 彼时的英文打字机就小巧得很,长宽高大概 25 厘米左右,毕竟英文只有 26 个字母。。。 为此,在 1915 年留学生祁暄就发明了一种中文打字机,使用了当时流行的 “ 组合理论 ”。 例如 “ 好 ” 字就能分成 “ 女 ” 和 “ 子 ”,而 “ 女 ” 和 “ 子 ” 又可以单独拿去组合成其他的字,所以说,就不用重复造轮子了,只要造出些类似的汉字积木,绝大部分的汉字都能拼出来。 虽然这台机子结构完备,字迹又清晰,也大大减少了字模的数量。 但是在打字时,需要人工地去检索字模,拼起来后再打字,打字极其效率低下。。。 另外在 1919 年,商务印书馆的工程师舒振东还发明了 “ 舒氏中文打字机 ”,这也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使用最多的打字机。( 之后流行的万能、双鸽打字机,其实也都是舒氏的小版本升级 ) 这台机子用了 “ 常用字理论 ”,因为大伙们发现,虽然汉字有那么多个,但实际上常有的就那么几千个。 于是乎舒氏打字机就把字模分成了常用字和生僻字,一般情况下用常用字模盘打字,有需要时再去生僻字里找。 虽然相对方便,但这款打字机的操作门槛还是很高,一般人没经过培训是很难熟练掌握的。 而此时,林语堂先生也早就坐不住了。 喜欢捣鼓东西的他,在 1916 年就开始筹划发明一个体积小、效率高,并且学习门槛又低的中文打字机。 据说每天早上,林先生便会在书房里抽着烟斗,翻阅着《 机械手册 》,修改着自己的设计草图。 外出开会时,也常常去拜访一些工程师,打听些关于打字机的知识,并且买了一堆的打字机回家,把它们拆开后进行研究。 在 1931 年,林语堂先生就完成了打字机的设计图,但是因为自己口袋里票子不够,并没有把这玩意儿做出来。 好在林语堂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个文化人,没钱,咱们就写书呗。 长住国外期间的他用英文狂写了不少的书。 其中就包括他的代表作之一《 吾国与吾民 》,给西方人介绍了一波中国,告诉洋人们,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脚,并不是真正的中国。 著名的《 京华烟云 》则也是在他旅居巴黎时写下的英文长篇小说。 赚到了稿费后,他也开始找机械工程师,希望能把自己的设计图变为实现。 在 1947 年,林语堂的中文打字机终于横空出世,它被命名为 “ 明快中文打字机 ”。 而此时距离他构思这台机子开始,已经过去了 30 多年。 但这台机子可就牛 X 了,它的大小和英文打字机相当。 而且还结合了 “ 常用字理论 ” 和 “ 组合理论 ”, 学习门槛极低,据说普通人花个几天时间,就能达到每分钟四五十字的打字速度,就算不是识字,也能达到每分钟二十个的速度。 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林语堂自创的 “ 上下形检字法 ”,你只要知道一个汉字的左上和右下部分,就能完成输入。 例如想要打 “ 题 ” 这个字。 根据上下形检字法,你只要在键盘上按入下 “ 目日 ” 和 “ 乀 ”,打字机的 “ 魔术眼 ”( 放大镜 )中就会出现 8 个备选汉字,你要做的按下数字键,选择你想要的那个。 明快打字机的键盘排布▼ 就靠这种简单的输入方法,明快打字机能打出 8 千多个常用汉字和符号,再利用一波 “ 组合理论 ” 拼一波字,剩下的生僻字也能轻松地打出。 而且这一切操作全靠都是靠机械完成。 其中最核心的部件,便是机子内部的满是字模的滚轮,8000 多个字模排列其中,有种玉米棒的即时感。 而纸上的字,就是由这些如玉米粒般的字模印出。 明快打字机的出现,也受到了不少大佬们的赞赏。 著名的语言学界赵元任就这么说:有个好处是这键盘不用学便可打。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打字机了。 连林语堂自己也高兴地说到:这是我送给中国人的礼物。 之后,Mergenthale 排字公司还花钱买下了这台打字机专利,并且按合同规定,机子量产之后,每卖出一台打字机,林语堂将会获得 5% 的版税。 就连之后 IBM 的中译英机也曾运用过明快打字机的专利。 只不过。。。 最后明快打字机还是没能真正地投入量产,因为当时中国时值内战,由于担心市场的不稳定,并没有国外厂商愿意花大价钱生产这个东西。 再加上如机械艺术品一般的明快打字机制造成本极高,也并不适合量产,明快打字机在之后也没流行开来。 但此时的林语堂,却已经在打字机上投入了快 12 万美元,他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稿费,还四处举债,欠下了不少的钱。 后来的故事大伙们都很熟悉了,就是电子打字机的出现,将机械打字机拍在了时代的沙滩上,明快打字机则更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了。 但好在 “ 上下形检字法 ” 也启发了不少的后人,台湾的神通公司就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简易计算机输入法。 王永民发明的五笔输入法,在某些方面也和林语堂的思想一脉相承。 而这些,都是林语堂去世后的故事了。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林语堂的明快打字机是个失败的发明。 但差评君时不时还是会幻想,或许在另外一个时空里,在那个中国人率先捣鼓出打字机和计算机的时空里,咱们的键盘或许就长这样。。。 最后呢,差评君想说的是,其实除了林语堂,不少的大作家其实也都有着发明创造的爱好。 例如卡夫卡就曾发明了民用安全帽,马克吐温也曾拥有过类似于胸罩扣的专利。 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可能真的只是爱好之一。 毕竟在这些大佬的眼里,世界是那么的有趣,来人间走一遭只干一行,也难免太过无趣了。 就像晚年的林语堂所说的: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我仍是一个孩子,睁圆眼睛,注视这极奇异的世界。
苹果VR头显终于敲定?或亮相于WWDC 2022,iPod将成“遥控器”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7月16日报道,近日爆料人士Scoble在推特上称,苹果的第一款VR头显将在2022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首次亮相,并且该头显可能与“新款iPod”实现互动(closely integrate)。 一直以来,业内有关苹果VR/AR设备的消息很多。除了Scoble提到的VR头显和新款iPod,郭明錤等人还预测苹果将在2030年推出AR隐形眼镜(AR contact lenses)。 ▲Scoble的相关推文 7月15日,Scoble在推特上暗示苹果的新款iPod可能具有“良好的音频体验”,并且将成为“AR世界的遥控器(controller)”。但目前行业内有关苹果VR头显和新款iPod的细节信息较少,Scoble爆料的相关信息也难辨真假。此前,他曾在2017年错误地预测了苹果将与卡尔蔡司(Carl Zeiss)合作推出一副AR眼镜。 据悉,苹果很可能正在开发几款不同的、具有AR/VR功能的头戴式设备,这其中将会包括一个类似遮阳帽(avisor-like)的头戴式设备。这款类似遮阳帽的头戴式设备具有VR和MR功能。这意味着该设备将会让用户完全沉浸在虚拟环境中。此前,郭明錤和外媒The Information都曾证实了这个消息。 郭明錤表示,“遮阳帽”将会是苹果的第一款头戴式产品,紧随其后的是更轻便的“Apple Glass”头戴式眼镜。该眼镜将通过AR技术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形成互动。他甚至预测苹果AR隐形眼镜将在2030年问世。 结语:苹果下场会让VR/AR市场迎来爆发吗? 爆料人士Scoble向人们透露最新有关苹果VR头显和新款iPod的消息,称它们将为人们带来良好的体验。此外,郭明錤也曾透露苹果正在研发几款不同的头戴式VR/AR设备,并认为2030年苹果将推出AR隐形眼镜。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计,到2023年VR/AR头显总出货量将达6860万台,较2019年实现近十倍增长。当苹果入场VR/AR设备时,是否能通过新的技术加速VR/AR设备落地,我们静观其变。
小米超越苹果成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市值正式冲击6000亿大关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7月16日消息,据国外调研机构Canalys报道,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了12%。其中,小米首次以17%的出货量市场份额位居第二,领先于苹果。三星以19%的出货量市场份额占据第一名,苹果以14%的出货量市场份额位列第三,OPPO,Vivo并列第四。 ▲Canalys 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报告 小米在2021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增长83%,首次在出货量上超越了苹果。消息传出后,小米今日股市大幅上涨,涨幅逾5%,公司市值增加约330亿左右人民币,目前小米市值近6000亿人民币。 ▲小米7月14日至7月15日的股价变化图 Canalys研究经理Ben Stanton说,“小米正在迅速拓展海外业务。比如说,小米在拉美、非洲和西欧这三个市场的出货量分别猛增逾300%、逾150%和逾50%。小米在不断壮大海外市场。”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0年印度市场销量最高的5款机型全部来自于小米旗下的子品牌红米,红米系列在印度市场一直稳居出货量第一的宝座。据悉,7月20日红米将在印度发布红米Note 10T手机,定价约为1300元。 Ben Stanton提到,现在小米正将自身的商业模式从挑战者向在位者转变。小米启动了多项计划,比如整合渠道合作伙伴、更精细化地管理市场上的旧手机库存。尽管市场身份有所转换,但小米仍主要侧重中低端市场。小米的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分别比三星和苹果的手机便宜约40%和75%。 “小米今年需要注重提升其旗舰产品(比如小米11 Ultra)的销量,但这将是一场艰苦的市场较量”,Ben Stanton认为,“因为OPPO和vivo也拥有相同的想法,而且这两家厂商都愿意在宣传推广上投入巨资,以不同于小米的方式打造品牌。” 市场分析公司Counterpoint的董事总经理Jan Stryjak将小米的成功归功于小米11系列带来的商业反响。“由于小米推出旗舰产品小米11系列,小米在欧洲取得了历史上最高的市场份额。” Jan Stryjak说,随着小米11 Ultra即将进入欧洲市场,小米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市场态势。 结语:技术创新不断,小米能否“站稳”全球第二? 小米在2021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超越苹果,出货量市场份额达到全球第二。这些也正说明小米的技术产品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近年来,小米在屏幕、充电、镜头等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小米在全球首发了1亿像素相机、液态镜头等技术产品。 据IDC数据显示,小米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稳坐全球第三宝座,出货量遥遥领先其他国产手机品牌,现在小米又向前跨越一步,跃居全球第二。 但三星和苹果也在不断增加自身的市场优势,据悉,三星将会在7月推出三款Galaxy系列新品,苹果也将iPhone 13的备货量提高到9000万。面对三星和苹果的“新机”发布带来的市场优势,小米能否维持住自己的地位,我们拭目以待。
智能手机变局十问:小米成为世界第二的深层逻辑
看似已经成熟的智能手机市场,却总能在波谲云诡中,产生一些意外。 7 月 15 日,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发布了 2021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报告数据,其中显示:小米以 83% 的同比增长率和 17% 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第一名三星(占比 19%)——并由此超越了第三名苹果(占比 14%)。 这是小米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位居第二。 与此同时,三星、小米和苹果这三甲,与 OPPO 和 vivo(占比均为 10%)一起,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 70%——而且前五名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当然,在这份报告中,小米无疑是最亮眼的一匹黑马。面对这份成绩,小米 CEO 雷军也在次日发布全员信表示:这是梦幻般的成绩,也是小米发展史上的最大里程碑。 当然,在小米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包括苹果三星在内的几个大玩家也正在智能手机这个竞争激烈的战场苦心孤诣地布局、谋划、竞争;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严重缺位,也给这些玩家提供了一定的增长空间。 因此,手机市场往往是看似大局已定,但实际上还是变量重重。 为了更加透彻地了解到 Q2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成绩单背后的深层逻辑,雷锋网与 Canalys 移动业务副总裁 Nicole Peng 进行了深入对话。以下是对话内容: 一、小米 Q2 同比增长率为 83%,整体原因是什么? 第一,小米本身的增长大部分是来自于一些新兴市场,比如拉美、中东非,对于一些成熟市场也有一定的提升。 第二,去年疫情爆发后,很大部分海外市场是在 Q2 开始受到影响,中国市场则是 Q1 受到影响。这是小米今年 Q2 同比实现 83%增长的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就是新兴市场在疫情之后对智能手机智能设备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小米在这些市场的高速推进,抓住了这些市场对于性价比手机的强劲需求。 第三,从供应上来看,在海外的许多地区,比如拉美、中东非甚至南亚等市场,多个品牌都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没有很多厂商可以进行大规模铺货。这对小米来说,构成了绝佳的增长机会。 二、有观点认为小米手机出货量增长主要体现在中低端产品,你怎么看? 中国其实是全球最大的高端市场,中国的高端市场是比美国还要大的,所以相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境外的大部分产品从零售价上来说是更低端的。 中国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了,上个季度披露的 ASP(平均销售价格)已经达到了 400 多美金,这个数值只有西欧和美国达到了,并且只有美国的 ASP 比中国要高。所以相对于其他市场来说,中国其实已经算是高端市场,全球大部分地区其实都是大众市场。 当然,小米的手机定价决定了它有能力做好大众市场,另外一个能够在大众市场去把规模做起来的,就是三星了。 三、在海外市场,小米本土化的能力如何呢? 我觉得小米在这方面还有上升的空间。实际上,相对于三星来说,中国手机厂商出海的时间还是比较晚的;三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玩家,在每个地区,无论是渠道,还是像电视、家电等其他产品,三星在本土化上都做得非常深入。 除此之外,三星还有像当地供应链、物流、仓储等优势,还有跟当地零售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些方面,其他厂商是不可能和三星同日而语的。 对于小米来说,他们需要做一些精细化运营,有了一定得业务收入才能进行慢慢推动,把规模做上去,接着做更深入的一些策略规划,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后续较长期的发展。 四、Q2 小米在国内的表现如何? 我觉得国内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是有一定回调的。由于有大量新产品上市等因素,第一季度是达到历史新高;对于一个成熟市场来说,这个增长是非常鲜有的,考虑到渠道需要时间消耗,所以会有一段时间的回调。 成熟市场的竞争和海外的竞争的模式类型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在国内市场,小米并不能像在海外一样实现三位数或两位数的增长,如果它能够稳住国内市场份额、甚至有所提升,那么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目前小米在国内市场的一个重心是线下布局。因为线上对于厂商来说作为一个渠道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然后再加上线上的竞争对于产品价格压力也是非常大。考虑到小米的线上增长空间,因为它本身在线上已经做得很好,所以唯一能找到增长的部分就是要往线下去深耕。 但是线下深耕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运营提升投入,都是非常多的。 现在可以看到小米稳住了,就说明线下的运营是比较稳定的,长期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毕竟我们都是要看长期的一个成绩。从最近三个季度出货量和市场份额来看,小米都是在稳步提升的。 五、小米如果要与三星争第一,难度在哪里? 这个有一定难度,从现在来看的话,前三名(三星、小米、苹果)各自的差异化是非常大的,各有各的优势。 三星,首先它是老玩家,无论是从产品还是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来说,它都比小米大得多,甚至巅峰时期的华为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跟进。尤其是在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上,三星有自己的芯片,屏幕,存储和组装工厂。三星受到外围因素的影响非常少,哪怕是中美贸易。 当然,在三星没有办法关注的一些市场,小米也是有一定优势的;小米有非常多的渠道方面的创新,比如说在拉美、中东非等一些线上渠道小米是带领这个渠道转型的潮流的。在某些区域某些市场的话,我觉得小米在往三星靠拢,甚至是有可能超过三星,不过全球范围来说,这将会是一个难度相当高的目标。 六、小米要想冲击高端,有什么破局之道? 第一,在资源有限和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小米要服务好现有的客户,稳固阵地,然后考虑对于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拓展高端产品线,抓住不同的用户群体,精细化高端产品运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我们看三星,它的产品线就非常丰富,它可以在每个价位段都做到覆盖,而以小米现在的资源的话,是没办法做到的。 第二,要和苹果三星做出差异化,而不是单纯跟 OPPO 和 vivo 做差异化。这要求小米在各种能力上的逐渐提升,才可以往高端靠。从战略性来看,做高端,就必须要投入一些能产生差异化的研发,这个方面其实小米 OV 都在努力。 七、如何评价本季度 OPPO 和 vivo 的成绩表现? OV 相对小米来说,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是非常大的。对于 OPPO 和 vivo 来说,至少 50% 的出货是来自于中国市场的,对于小米来说可能 70% 都已经在海外了。需要注意的是,realme 和一加品牌都是单列的,并没有加入到 OPPO 的总销量成绩当中。 对于 OPPO 来说,第二季度的一个重要动作是一加回归,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对于 OPPO 来说,高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一加在高端长期的耕耘有着非常好的成绩,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品牌基础和运营能力。 当然整合供应链,提高运营效益,提高利润率,应该是今年的主旋律,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包括零部件、人工成本等。所以对于硬件厂商来说,现在生存压力非常大,如果能把中间有一部分的运营打通的话,对于双方都好。 八、vivo 上半年没有更新 NEX 系列旗舰新品,你怎么看? 目前,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它们首先要想怎么去聚集自己的资源,对于产品上面一定会有一定的调整,目的是整合资源。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某个系列或者某个价位段上面是有任何失败的。 在我看来,市场要给中国手机厂商多一点的空间和时间,让它们去调整好自己在高端上的市场策略,这样才能在长期可持续发展。单个产品的上市节奏并不能说明太多。我觉得市场需要留意它们在整个价位段或者高端上面的策略,或者品牌怎么去定位,这些才是更前瞻性的一些关注点。 九、华为、荣耀是否会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市场中的重大变量? 智能手机市场变化非常快,每一个季度都有这种新的变化,无论是从厂商或者是从渠道上面。 华为如果要回归的话,我相信必须得用另外一个形式 ,因为毕竟它现在还没有完全退出这个市场,还有 4G 手机在卖,以及 IoT、鸿蒙系统等。我觉得对于华为来说,鸿蒙早期阶段需要建立自己的差异度和商业价值;一旦它有足够的商业价值,我相信和其他厂商也是有合作的可能。 我得要把荣耀作为一个新的厂商来看待。它有很多的宝贵资源是从华为带来的。一个新的公司未必能短期学会,但是荣耀跑得比较快,因为它已经知道怎么样去运作渠道,怎么样去和运营商合作,还有怎么样去深入理解每一个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很多中国公司来说,都是需要在不断的试错的过程中学习的,但是荣耀已经学到了。 十、手机厂商该如何应对缺芯的难题? 缺芯是会影响到下一年的,因为如果现在下单,要到下一年才能拿到这个产品。 所以,如何前瞻性地考虑未来一年市场的变化,这对手机厂商的要求是非常高;并且以往可能有一个计划就够了,但现在按照趋势可能要做三个计划备胎。现在所看到的小米好成绩,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它在一年前的计划。 所以,小米在 Q2 能有那么大的供应量,可能是因为它在一年前就在低端产品上做了高增长策略,并且策划了海外新兴市场战略,要不然供应链上是不能稳定出货的。 相对于小米,其他厂商还没有哪个像小米一样下这么大的决心,在一年前就把供应策略准备好,所以这个是可以看出来厂商的前瞻性的。
门禁卡有望!iphone进一步开放NFC权限
苹果早在2014年的iPhone 6开始,就为手机标配了NFC功能,但是一直以来都仅支持系统内部调用,仅能实现系统自带的刷卡等功能。 造成这个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苹果非常重视iOS系统的安全问题,因此将很多权限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允许第三方APP来调用,而iPhone又迟迟不跟进门禁卡等各种NFC功能,一度导致iPhone的NFC成为摆设。 反观安卓阵营则多年前就能实现充值、公交卡等功能,甚至还能模拟门禁卡,出门无需再携带小区和公司的卡片,手机即可解锁,近年来还推出了车钥匙功能,一碰就能打开车门,整体效果将iPhone甩出了几条街。 不过,在iOS 15发布以来,这个情况似乎发生了转变。 在iOS 15发布会上,苹果介绍他们为iPhone带来的NFC新功能,支持了门禁卡等操作,虽然并不支持复制等功能,且基本只能在国外使用,但是这也就证明苹果正在逐步开放并扩展NFC的使用权限。 前不久,北京一卡通和交通联合App都支持了贴卡充值、充值码充值功能,根据网友最新反馈,近期成都天府通iOS版4.0.3更新也上线了贴卡充值功能,将卡片贴于手机背面顶部NFC感应区即可为公交卡充值,非常方便。 虽然随着公交互联的普及,iPhone用户已经能通过互联卡通刷全国300多个城市,但是许多地区并不能支持优惠政策,实体卡依然拥有很大的用户群体,该功能的上线也省下了专门去地铁站、网点充值的时间。
曝华为P50已开始线下盲约 预计7月29日发布
按照此前消息,华为P50系列将在7月底正式发布,但是官方一直迟迟未有任何动静,让人等得十分焦急,毕竟这是一款本该在3月发布的旗舰,如今已经推迟了4个月的时间。 不过,大家的等待或许真的要在这个7月迎来结果了。 根据网友曝光的最新消息,某华为下线店铺员工表示,华为P50已经开始盲约活动,并且将会如期在7月29日正式发布,这个时间点也与此前多方传闻相互吻合。 据此前消息,华为P50系列其实在上个月就已入网,其中显示该机将预装鸿蒙OS操作系统,并且有一款机型仅支持4G网络,不出意外的话该机将搭载此前传闻的骁龙888 4G版,但是性能方面却与5G版本并无差别。 值得一提的人是,由于现阶段5G普及度并不太高,甚至许多用户会主动关闭5G,以换取更高的续航和更低的发热,因此该机对于一些不在意5G的用户,还会带来更高的续航和发热控制,并且售价也有望降低,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爆料显示华为P50除了搭载骁龙888的4G版本外,同样也提供了5G版本,核心方面将搭载麒麟9000L芯片。 影像系统一直是华为旗舰的最大亮点之一,此次华为P50的实力也同样不俗,此前就有海外知名爆料者@Teme(特米)曝光了华为P50系列的后摄详细规格。 据爆料,华为P50将采用三摄方案,其中主摄采用最新升级的IMX707传感器,同时还配备了一颗IMX600镜头,应该是超广角,另外还拥有一颗3倍长焦镜头。 至于华为P50 Pro则更进一步,升级为四摄组合,规格分别为IMX800+OV64A+5倍潜望镜+新ToF传感器,其中主摄的IMX800是索尼史上最大底传感器,拥有1/1.18英寸超大底,能对该机的拍照水平带来质的提升,尤其是夜拍表现十分值得期待。
手机正常使用四个月 我的小米11翻车了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托尼前阵子发现自己买的小米 11 突然不能使用 WiFi 说起。 那天托尼正躺在床上愉快地刷着手机,手机突然毫无征兆的黑屏重启了一下,重启之后我的小米 11 就再也打不开 WiFi 开关了,只能使用数据流量上网。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系统 BUG,于是就对手机进行了一次重启,结果发现主动重启后 WiFi 还是无法打开。 具体情况是状态栏里的 WiFi 开关就像是跟我杠上了一样,无论我的手指怎么点,它都没反应: 即使我转到设置里选中 “ 开启 WiFi ” 选项,手机也搜索不到任何 WiFi 信号,退出后再重新进入 WLAN 页面,然后你会发现 WiFi 开关又被自动关上了。。。 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怀疑是不是手机出故障了,所以就去网上搜了下,结果还真找到了跟我一样遇到这种情况的人,有网友疑似是因为温度太高烧坏了 WiFi。 Em 。。。 虽然骁龙 888 功耗高导致发热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至于能热到把 WiFi 模块都烧了吧? 由于手机还在保修期内,托尼在找了小米售后后,事情解决起来倒是挺顺利的,把那台出问题的手机寄出去没过几天,售后那边就给我换了一台新手机过来。 然而 “ 为啥手机 WiFi 会突然不能使用 ” 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毕竟要是手机过了一年保修期之后还出现这种问题,那我到时候岂不是要自费花钱维修了? 这个困惑一直持续到最近托尼在 B 站偶然刷到一位专门帮人修手机的 up 主发布的一条视频,我才为我前面亲身经历的事情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视频里,名为 “ 新哥手机维修 ” 的 up 主同样拿到了一台打不开 WiFi、其它功能却都正常的小米 11,这台手机因为后盖摔碎遭到拒保所以到了他的手里。 在刚开始维修的时候,这位老哥试过拆下手机 WiFi 芯片,但是不管是给它换一个 WiFi 芯片也好,还是给它怎么弄的也好,手机就是没有 WiFi : 结果在尝试着给 CPU 和运行内存重新植完锡后,手机的 WiFi 功能就又变正常了,因此他猜测手机没 WiFi 可能是因为手机发热导致 CPU 虚焊所造成的。 这位 up 主所说的 CPU 虚焊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它会导致手机 WiFi 无法使用,托尼后来也是搜集了一下相关资料,接下来就跟大家展开说说吧。 原来手机上的 CPU 其实是以贴片的形式通过焊锡焊接在主板上,而虚焊则是指 CPU 与主板之间的焊点出现了剥离现象,从而导致 CPU 与主板接触不良。 由于手机在运行的时候,CPU 跟电脑一样是通过主板来与其它硬件交换信息,所以一旦它与主板接触不良,手机就可能出现黑屏、死机等各种各样的故障。 造成 CPU 虚焊的原因有很多。 一种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因生产工艺不当引起的,比如被焊接处没有事先做好清洁致使焊锡不牢,焊锡焊好后 CPU 没有经过封胶固定等等。 另一种则是在手机使用过程中引起的 CPU 虚焊,比如手机发热虽然不至于直接将焊锡融化,但是高温会加快氧化,从而加速 CPU 与主板焊点的老化剥离。 除此之外,手机遭受到猛烈的撞击或者变形也有可能导致 CPU 与主板之间焊脚处的焊点发生剥离。 总之,造成 CPU 虚焊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现在如果差友们去网上搜,可以搜到很多产品都有过 CPU 虚焊的案例,这些案例有些是人为的产生的,也有些是产品本身的设计缺陷所导致。 之前 LG G4 就出现过大面积的死机,后来 LG 官方正式回复,确认了手机出现大面积死机是因为元器件之间的接触不良导致,当时手机还在某些地区停售了。 当年微软在推出 XBOX 360 后,众多用户曾向微软投诉游戏主机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主板受热变形导致显示芯片脱焊所致。 由于小米官方目前还没有对小米 11 出现 WiFi 故障的原因作出回复,所以托尼在这里也不好断言这是硬件本身存在的缺陷还是系统的问题亦或是其它原因。 但是如果你去网上搜的话,还是能搜到不少用户反馈小米 11 出现了 WiFi 故障。 比如光是在雷总四月份发布的一条吃包子微博下边,就有不下十几个网友留言要求雷总关注一下小米 11 烧 WiFi 的问题: 另外我在遇到自己的手机出现 WiFi 故障时,曾经加过一个名为小米 11 主板问题群,里面的成员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一千五百多个人。 打开这个群的群相册,从他们贴出的官方检测报告单或者售后服务记录单照片中,你会发现其中有很一大部分是遇到了手机无法开启 WiFi 的情况。 在 B 站输入关键词 “ 小米 11 WiFi ” 搜索,搜索结果中有关反馈小米 11 WiFi 故障的视频也不在少数: 包括黑猫投诉的搜索结果也是如此: Em 。。。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别的骁龙 888 手机在网上都没大面积曝出过手机出问题,偏偏小米 11 出现了,问题还普遍集中在 WiFi 故障上,你跟我说这是幸存者偏差我肯定不信。。。 现在网友们谈及小米 11 WiFi 故障的现状是什么呢? 还没遇到 WiFi 故障的小米 11 用户在担心某天自己的手机会不会突然出现这种问题;已经出现 WiFi 故障的用户又不满小米目前以换代修不延长保修的做法。 而在其它吃瓜网友当中,有觉得这是其它手机用户不嫌事儿大来反串黑的,有觉得这仅仅只是极个别现象的,甚至还有人编了一段 “ 三字经 ” 来调侃这事儿: 这场风波最终该归向何处? 或许只有等小米来告诉我们答案了。
首次超越苹果!小米手机销量冲上全球第二宝座 3家中企入围前五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的角逐越趋激烈,而中国几家头部手机品牌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不少好成绩,其中一些厂商更是跻身于前列,例如小米。 据7月16日消息,市场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4-6月(第二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机榜单中,小米手机的销量拿下全球第二的好成绩,这也是小米首次将苹果“挤”下第二。 具体来看,榜单的榜首位置被韩国三星拿下,占总出货量的19%;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厂商则是小米和苹果,占比分别为17%、14%。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第五名也同样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vivo和OPPO。 据悉,此次小米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主要得益于其在海外市场销量的飙升。根据报告,小米在拉丁美洲、非洲和西欧市场均取得好成绩,分别实现增长300%、150%和50%。有媒体报道称,当前小米已经成为印度、俄罗斯和西班牙等12个国家智能手机市场中最能卖座的品牌。 除了发力海外手机业务,小米也还在坚持走自主研发芯片的道路。6月9日消息称,小米正在招募人才,拟组建团队重新杀入手机芯片赛道。据悉,小米的最终目的是做手机芯片,但前期先会从周边芯片入手。 如今,小米已成为继华为后拥有芯片设计能力的手机厂商,相信随着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小米将能为国产芯片的发展助力。 文 | 林妙琼 题 |曾云梓 图|卢文祥 审 |曾云梓
33°C高温下 哪款散热背夹能让手机火力全开
市面上的手机散热背夹种类繁多,上周编辑部在50-200元的主流价位,参考销量、评价和功能分类等因素采购了5款散热背夹来进行测试。这5款散热背夹分别是: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黑鲨冰封散热背夹、YOUMAKER散热背夹、果果帮散热背夹和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那么“一分钱一分货”这个亘古不变的定律是否应验于手机散热背夹呢? (红外热成像仪与5款待测散热背夹) (5款散热背夹的购买订单截图) (5款待测背夹详情) 经笔者测试,手机散热背夹难逃“一分钱一分货”的定律。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在高温模拟的测试下也能保持不错的表现,是本次参与测试手机散热背夹中的上限代表,甚至在我们采购时其价格已从159元上涨至179元。 在常温环境下玩游戏,百元上下的黑鲨冰封散热背夹和YOUMAKER散热背夹也是不错的选择,散热能力应对常温时的游戏负载绰绰有余,并且方便携带,收纳轻松。 果果帮散热背夹体积更为小巧、不影响侧边按键的设计值得肯定,但实际的散热能力有待提升。 摩登斯水冷散热背夹将PC的分体式水冷方案带到了手机上,让人期待满满,不过由于硅胶导热性一般,并没有发挥出水冷方案的应有水平。悉知测试结果后,来看看这5款散热背夹的详情和测试过程吧。 (测试结果) 说明:本次测试仅代表我们所购买五款散热背夹的个体表现,也与环境以及测试手机的性能有关,因此结果仅供大家参考。 外观 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为黑色,有两个风扇和像火箭尾翼的凸出,看起来很有科技感和速度感;黑鲨冰封散热背夹则是清新的白色,单风扇,看起来文文静静,像办公室常用的小风扇;而黑色的YOUMAKER散热背夹虽然也是单风扇,但是风扇的直径比较大,看起来十分威武;果果帮散热背夹和前三个完全不同,闪耀的电镀青色,窄小的身段显得十分苗条;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是个大家伙,由定制透明硅胶套、透明水管、透明水槽和水泵组成,幽绿色的水冷液覆盖了手机背部区域绝大部分。 (散热背夹正面) 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的散热接触面最大,其次就是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YOUMAKER散热背夹、黑鲨冰封散热背夹,最小的是果果帮散热背夹。材质上,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黑鲨冰封散热背夹、YOUMAKER散热背夹都为橡胶材质、果果帮散热背夹为金属材质、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是硅胶材质。 (散热背夹背面) 手感与兼容性 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体积适中、两个尾翼可以触及更多手机背部面积,但是右侧的尾翼在握持的时候会被中指触及;黑鲨冰封散热背夹、YOUMAKER散热背夹上机后体积合适,观感也十分和谐,手指可放置区域充足;果果帮散热背夹上机后十分小巧,使用时基本无感,还能更贴近热源;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接触面非常大且十分牢靠,不过右侧水冷管的接口会有稍许挡手。 (5款散热背夹上机效果) 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黑鲨冰封散热背夹和YOUMAKER散热背夹都为双夹扣式设计,可灵活沿手机短边方向调整接触面的位置,但沿手机长边方向调整则有几率会误触侧边按键。 (误触电源键将引起熄屏甚至关机) 单夹扣设计的果果帮散热背夹则反之调节不影响侧边按键,能尽可能贴近热源位置,但是无法沿手机短边方向调整散热面位置。摩登思水冷散热定制的背夹则无需考虑散热接触面调节相关的问题,毕竟除了摄像头模组的位置,水冷影响区域已经基本覆盖手机背面了。 (避开侧边键的设计) 测试环境准备 测试设备:高通骁龙888芯片手机 测试设备系统版本:Android 11 王者荣耀版本:v3.65.1.14 游戏图像设置:超高帧率、高分辨率、抗锯齿、极致画质 屏幕亮度设置:50% 设备音量设置:50% 游戏测试方式:回放本地数据 笔者选择了一台性能调教比较激进的骁龙888旗舰手机,并且该手机的平直后盖设计能与散热背夹更好的贴合,提高散热效率。同时辅助测试设备用了红外热成像仪、环境温度湿度检测仪、分贝仪等将数据更客观的展现。 (红外热成像仪与待测手机) (环境温度湿度检测仪与待测手机,附近温度25.6°C) (分贝仪在测试运行的冷却装置) 在测试温度上,除了室温25.6°C左右的测试环境,我们也想知道在广州夏季长期30°C+的高温环境下,手机散热背夹的表现如何?我们在室内搭建了一个最高温度在33.9°C左右,并且有强力灯光照射的模拟场景,以尽量减少温度和光照等变量因素的影响。 (被照射区域持续升温中) (高温区域温度最高33.9°C) 我们先完成两局王者荣耀排位赛并保存游戏回放,待手机降至室温后,播放两局回放,记录相关数据作为对照组,然后再待手机降至室温后,依次装上散热背夹进行测试、降温并记录数据,直至测试完成,两局回放耗时近35min。王者荣耀回放与实际游戏并无二致,是手机重新计算游戏数据,本质并非录屏,因此可以较大限度保证每轮测试数据的统一性。王者荣耀作为国内热度最高的MOBA手游,因此本次测试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游戏图像设置) (游戏回放) 空载噪音测试:不会对他人造成太大影响 待测散热背夹空载运行稳定后,笔者进行噪音测试,测试距离为1cm。果果帮散热背夹最为安静,比环境噪音仅仅高出1dBA,而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的水泵处也有着50dBA的不错表现;黑鲨冰封散热背夹、YOUMAKER散热背夹的噪音在59dBA上下,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为66.8dBA,使用时会轻微察觉其工作噪音。 (黑鲨冰封散热背夹稳定运行噪音为59.1dBA) (噪音测试结果图) 常温散热测试(22°C~25.6°C):红魔、黑鲨、YOUMAKER表现优异 散热背夹产生噪音的能力与散热背夹的降温能力基本正相关,可以看到,在常温空载稳定后,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的散热面最低温度达到了-4.3°C,黑鲨冰封散热背夹也不示弱,达到了1.7°C。除了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余下两款散热背夹也有较为显著的温度降低。 (无散热器对照组的帧率机温度情况) 第一次接触散热背夹的朋友也许会惊讶,小小的体积居然可以把温度降至0度以下。其实市面主流的散热背夹并不是靠风扇散热,而是利用了帕尔贴效应不同导体间的电流回路释放热量和吸收热量的特性,将吸热的那一端贴合设备,放热那一端安上散热风扇,通上电,就是我们常见的手机散热背夹了。 (常温温度测试结果图) 在进行两局游戏回放后,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的散热表现最佳,而黑鲨冰封散热背夹其次,YOUMAKER散热背夹、果果帮散热背夹、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表现都差不多。而在CPU的平均温度上,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的降温效果最好,黑鲨冰封散热背夹其次,其他几款并没有将CPU的平均温度压到40度以下。 (常温温度测试结果图) 再看看两局回放的平均帧率,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黑鲨冰封散热背夹、YOUMAKER散热背夹的两局回放都在84fps以上,表现相当不错,而果果帮散热背夹在第一局的平均帧率已经开始下降,第二局的平均帧率已经降至80fps以下了,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两局回放的帧率都低于80fps,可能是硅胶手机套阻碍手机热量散发。 (常温帧率测试结果图) 高温散热测试(29°C~33.9°C):努比亚红魔散热实力不容小觑 在30多度的高温,哪怕用了散热背夹,手机的正面温度已经开始放飞自我了,除了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和黑鲨冰封散热背夹,其余的散热背夹测试数据基本在40°C上下。而手机正面的最高温度,可达47.2°C,也是相当的烫大拇指了。 (高温温度测试结果图) 而在炙热的手机背面,情景又是如何呢,只能说依旧Very Hot了。除了比较“佛系”的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温度变化不大,其余的散热背夹的最高温度均在40°C以上,果果帮散热背夹的最高温度竟达到了令人颤栗的54.3°C。 (令人颤栗的54.3°C) CPU的温度测试数据竟然出奇的接近,各散热背夹均将温度控制在43.5°C上下,而没有采取散热措施的CPU的平均温度已经48.3°C了,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是CPU平均温度控制最好的。 (高温温度测试结果图) 在游戏帧率上,更高的温度终于让散热背夹之间的差距变小了,摩登思水冷散热背夹的表现罕见地反超果果帮散热背夹。可见在模拟室外高温的情况下,哪怕用了手机散热背夹,也是不容乐观,难道就不能愉快的在热浪下尽兴玩两局王者荣耀吗? (高温帧率测试结果图) 高温散热番外测试(29°C~33.9°C):双散热器对高温环境作用有限 满头大汗的笔者看着桌上的散热背夹,不禁陷入沉思。如果能够将两个散热背夹组合,牺牲手感,结果又会怎么样呢?于是笔者将散热能力位于前列的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和黑鲨冰封散热背夹组合在一起,与办公室常见的桌面风扇近距离直吹方案,一决高下。 (“1+1”散热组合) (“1+1”散热组合背面温度情况) 双散热背夹的散热能力符合预期,手机正面和背面的温度都得到下降,不过CPU的温度与使用单散热背夹的区别不大,双散热背夹的最高温度相比单散热背夹也略有升高。 (高温温度番外测试结果图) 双散热背夹的回放帧率同样较单散热背夹得到了提升,在两局的回放中,都能保持帧率稳定在77fps以上,可以说是一个测试上的小惊喜。小风扇直吹散热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作为没有散热背夹的时候,可以考虑应急一下,就是吹久了手背比较难受。 (高温帧率番外测试结果图) 从番外篇的测试可以看到,环境温度对手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哪怕两个散热能力强劲的背夹同时工作,也没办法将高温测试数据扳回至常温下的数值。因此远离高温使用环境,与强劲的散热背夹同等重要。 测试结语:避免手机处于高温环境使用才是重中之重 散热背夹的散热能力难逃“一分钱一分货”的定律,价格更高昂的散热背夹产品相比平价的散热背夹产品,带来散热能力的上限是非常可观的,不过室温的环境下,普通的半导体制冷散热器也是够用的,我们推荐首选风扇强劲、接触面积大的。水冷背夹方案的测试结果既在笔者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是在某些项目上还能压半导体制冷散热背夹一头,意料之中就是由于成本的限制,生产商无法采用高导热的纯铜去完美地继承PC上的分体式水冷效果。 努比亚红魔散热背夹是这5款散热背夹中散热体验很好,对于预算充足的朋友是非常推荐的,同时它还有APP辅助,让散热背夹拥有更个性化的体验;黑鲨冰封散热背夹在文静的外表下也有着不俗的散热性能,多项测试中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是百元级别不错的选择;YOUMAKER散热背夹的表现也能胜任常温的游戏场景,价格也是大家能接受的;而果果帮散热背夹和摩登斯水冷散热背夹的散热能力还需加油,虽然价格是处于较便宜的价位,但在常温下的第二局游戏测试已经开始掉帧了。 (手机温度与散热能力共同决定游戏帧率) 评测结果也说明了手机的温度对游戏帧率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除了用散热背夹,合理的游戏时间,适当休息也是避免手机过热的良方。在炎热的环境下尽量少用手机,在合适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手机散热器,才能不受手机过热的束缚,玩的尽兴,玩的开心。
马斯克亲口承认 CyberTruck皮卡可能失败!原因与众不同
7月16日消息,特斯拉CEO马斯克日前在社交平台上与粉丝交流时表示,特斯拉即将推出的CyberTruck电动皮卡“失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尽管如此,马斯克还是计划保持CyberTruck电动皮卡的“生产设计”与其展示样车——-一个巨大的金属梯形——几乎完全相同。 但马斯克也表示,他“不在乎”CyberTruck可能会失败的任何风险,因为他个人很喜欢这种电动皮卡的设计。 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坦率地说,CyberTruck失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为它和其他任何东西都不一样。我不在乎。我非常喜欢它,即使其他人不喜欢。其他卡车看起来像是同一东西的复制品,但CyberTruck看起来像是来自未来的外星人制造的。” 2019年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首次亮相,凭借着特立独行的外观,收获了全球车迷的喜爱。并且因为国内仅1000元的订金,让这款车不到2年时间内,就收获了超100万的订单。 同时该车的价格也具有竞争力,单电机后驱版(售价:3.9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双电机四驱版(4.9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3万元)、三电机四驱版(6.9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9.5万元)。 其中最入门的单电机车型0-96km/h加速时间6.5秒,极速176km/h,EPA续航里程超402km;顶配的三电机全驱车型0-96km/h的加速时间小于2.9秒,极速可达208km/h,EPA续航里程超805km。 据特斯拉官方表示,Cybertruck预计将在2021年小批量交付,2022年全面量产。那么你认为特斯拉CyberTruck皮卡能够成功吗?
“电池荒”背景下 动力电池二梯队能抢到宁德时代的蛋糕吗?
文/周雄飞 “董事长要排着队拿电池。” 两年前,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这样感叹过车企与电池厂合作的方式,殊不知,这一幕如今再次上演。 近日,据央视财经报道,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为了拿到电池,不惜在宁德时代门口蹲守一个星期,不过很快,何小鹏对此亲自下场辟谣,“此报道不实”。 虽然闹了场乌龙,但“电池荒”确实正席卷着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 早在今年1月底,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限制旗下首款电动卡车Semi生产能力的唯一因素是电池供应;两个月后,蔚来CEO李斌同样表示:“相比于芯片,今年二季度电池供应将是量产的最大瓶颈”。 而到了上月,据财联社报道,比亚迪旗下DM-i车型无法实现交付,其中包括宋PLUS DM-i和唐DM-i等车型,定了这些车型的车主只能“望车兴叹”,而这背后的原因同样是因为受“刀片电池”产能拖累。 新能源车企被动力电池牵制,电池厂的日子同样煎熬。 据宁德时代今年5月发布的投资者调研报告指出,供应链资源紧缺和本地化供应不足,是其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换句话说,虽然宁德时代已是动力电池行业中的“一哥”,但想要用产品覆盖所有新能源车企,现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边是众多车企拿不到电池,另一边是头部电池厂产能受限。这个困局,对于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和亿纬锂能等二梯队电池厂而言,却可能是机遇。 这些电池厂虽然早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夜”就已诞生,但成立之后由于供应链整合能力弱、对市场发展不敏感等问题,一直生存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大巨头的阴霾之下。 而随着此次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电池荒”的出现,新能源汽车电池供给就出现了一个“缺口”。面对这一情况,这些电池厂开始了向上“突围”,一边通过投资来扩大自身的产能,另一边试图争夺更多新能源车企。 那么,国轩高科等二梯队电池厂们真能借此机会,突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封锁,实现突围吗? 1 “电池荒”,正是突围的好机会? 对这场“电池荒”风暴感知最深的,无疑是众多电池厂商。 近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股东大会上曾表示,最近客户的催货,已经快让他受不了了。另据未来汽车日报援引宁德时代负责销售的人士表示,目前相关的动力电池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 除了宁德时代之外,比亚迪的情况同样焦灼。据电动时代报道,比亚迪位于惠州的电池工厂目前已满负荷运转,但还是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装配需求。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站在风暴中心,是在情理之中,毕竟它们站在整个行业的最前面。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名中,宁德时代以20.32GWh排名第一,比亚迪和LG化学分别以5.91GWh和3.92GWh分列二三位。 在这些一梯队电池厂身后,中航锂电、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孚能科技等二梯队电池厂依次拿走了装机量排名的四到八位序列。虽然这些电池厂在装机量方面并不如宁德时代他们,但依然被席卷进这次“电池荒”中。 2021年1-5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情况, 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连线出行制图 今年5月初,亿纬锂能在一封公告中披露,公司现有工厂及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但预估近一年将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中。此外,“为确保下游重点客户的电池供货,生产基地在加班加点赶工”,国轩高科员工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 对于目前这场“电池荒”,其实今年1月就有业内人士做出过预测。 “即使电池供应商以最大速度生产,2022年及以后电池供应仍将严重短缺。”今年1月底,马斯克曾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这样预测到。在他看来,电池供应已成为“目前电动汽车普及的障碍”。 “电池荒”出现的原因,与近两年电动汽车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8和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25.6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61.7%和下滑了4.9%。而就在经历了2019年的下滑后,经历疫情考验的2020年却实现逆势上涨。 2020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6.7万辆,同比增长13.4%,超乎意料的增长让众多电池厂经受了一次不小的考验。 而到了今年,除了特斯拉、蔚来、小鹏和理想等新能源车企继续在销量方面高歌猛进之外,随着岚图汽车、极狐和赛利斯等新玩家的入场,让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进一步实现增长。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实现了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均实现2倍增长。才过上半年,累计销量就已与2019年全年持平。 与此同时,由于电池原材料的稀缺,导致价格的波动,也是影响电池厂商产能的关键因素。 氢氧化锂和碳酸锂,是行业内常用的动力电池正极主要原料,但随着疫情的影响,导致全球锂矿开采量下滑,电池厂采购该原料的价格也在同步抬升。 “电池级氢氧化锂现货均价为每吨89500元,较去年年底上涨了80%;碳酸锂材料价格已从去年年中的每吨3.8万元涨到了目前的9万元”,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汽车报表示。 氢氧化锂原料价格走势情况,图源格隆汇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动力电池的供应都会受到影响。 为了减缓这一影响,对于电池厂而言,首先的选择就是扩产能。 据宁德时代规划,到2025年其动力电池产能就能提升至450GWh,为达到这一目标,宁德时代在上月接连在四川和江苏投资了两大电池工厂项目,投资金额共计420亿元。 与宁德时代相同,比亚迪也提出了自身的扩产计划。据比亚迪规划,预计到2022年包括“刀片电池”在内的总产能有望提升至100GWh。 就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提升产能的同时,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二梯队电池厂也紧随其后。 国轩高科在今年5-6月,分别在江西和合肥投资开工建设锂电生产项目,按计划将在明年投产,到2025年产能将提升至100GWh。中航锂电的动作更是密集,今年5月内接连在厦门、成都和武汉投资了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及矿产项目,计划在2025年,产能提升至200GWh。 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和蜂巢能源也相继在4月-6月期间在国内等多地投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项目。 二梯队电池厂除了在扩产能方面不输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在原材料的布局上也是更进一步。 早在去年12月,宁德时代就计划在印尼投资50亿美元兴建一家锂电池工厂,来抢占当地镍矿资源。据了解,印尼是世界第一大镍生产和出口国,镍矿资源储量约13亿吨。 相比于宁德时代建立电池工厂,亿纬锂能和国轩高科更是延伸至原料生产的源头——矿业资源方面。 今年5月底,亿纬锂能联合华友钴业在印尼投资建设了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并成立公司,按照计划这一项目年产约12万吨镍金属量和约1.5万吨钴金属量的产品,总投资约20.8亿美元。 亿纬锂能印尼公司完成注册公告,截图自Wind 而在两月前,国轩高科发布公告披露,已与宜春市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合资矿业公司,这也是其首次布局动力电池上游锂矿资源。 从积极投资建厂,来扩增产能,到向上游投资锂矿资源,这一系列动作都被业内看做是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二梯队电池厂的向上突围。毕竟,它们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围堵下生存太久。 2 被围堵的二梯队电池厂们 2001年,国内大地上吹起了一股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微风。 当年9月,国家开启了“863”计划,特别将电动汽车设为重大专项计划,这意味着我国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正式启动。而对于彼时身处美国的王瑀来说,虽然对于国内发生的改变并未察觉,但与动力电池的缘分就已开始。 基于对电池的兴趣,王瑀与曾经的同事与2002年在美国硅谷创立了美国孚能,主营业务是研发和制造电池。成立初期,王瑀就将软包三元锂电池作为了之后的方向。 就在美国孚能成立的七年后,王瑀带着技术回到了中国开始创业,并创立了孚能科技。“主要是看中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我们希望能在中国市场落地。”王瑀曾这样向媒体解释道回国创业的原因。 他并没有说谎,因为次年新能源汽车就被国务院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发展方向为插电式混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而动力电池,被视为这些车型的“心脏”。 虽然在动力电池领域,王瑀算是先行者,但他彼时压力或许并不小,毕竟在彼时国内的动力电池赛道上,已有众多玩家。 早在2006年,一家名为国轩高科的电池厂在安微悄然成立,由于其母公司国轩控股是由房地产起家,当国轩高科成立后备受业内的质疑。正因如此,国轩高科在成立初期就选择了磷酸铁锂电池路线,毕竟磷酸铁锂是当时业内公认的正确路线。 图源国轩高科官微 与国轩高科前后脚成立的,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电池企业——中航锂电。它的前身天空能源(洛阳)有限公司,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旗下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与一代奇人钟馨稼联合创办,后者曾号称“用中医理论攻克稀土锂电池技术难关”。 到了2009年,钟馨稼未实现他的承诺后黯然退场,天空能源也正式被改名为中航锂电,与国轩高科一样将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主要研发方向。 而在那时,在它们前面,已然站着一个高大的身影,这家企业就是比亚迪。 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企业,在十多年后的2008年,下线了旗下首款混动电动汽车F3DM,并且搭载着自家研发的动力电池,就此率先成为了行业内实现“自给自足”的新能源企业。 与比亚迪相比,国轩高科们俨然已经落后,毕竟在当时,国轩高科和中航锂电的动力电池业务才刚刚起步,而孚能科技也才刚成立。 但很快,国轩高科们等来了一个发展机会。 自2009年开始,由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四部委牵头,一个名为“十城千辆”的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即通过财政补贴通,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 此项目启动后,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电池厂纷纷接到了电池订单。2010年,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被应用于全球首条纯电动公交的运营线路;同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航锂电的动力电池也被应用于巡游花车、警用巡逻车和新能源公交车中。 次年,国轩高科和江淮汽车达成合作,不仅共同推动了能量密度为95Wh/kg的磷酸铁锂电池批量生产,并且还推出了585辆第一代江淮iEV新能源电动车示范运行。 而就在那一年,一家由成立当地地名为企业名的企业成立起来——宁德时代。该企业成立后,就被业内视为一个“异类”,因为宁德时代不仅算是动力电池赛道上的“后来者”,同时它还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市场普遍认可的磷酸铁锂电池,而是选择成本更加高昂的三元锂电池。 图源宁德时代官方公众号 宁德时代入场的三年后,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也随着特斯拉的强势进场得到了加速。 据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仅为40家,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增长至78家。而随着2015年工信部推出“白名单”政策后,日韩动力电池厂被“驱逐出境”,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达到高峰期。 2014-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从78家,快速增长至217家,整个行业充斥在疯狂之中。国轩高科也乘势在2015年实现了借壳上市,成了国内“动力电池”第一股。 在这样的好势头下,成立七年之久的孚能科技也在2016年迎来了北汽这一大客户,并一举成名。此外,早于2001年成立的亿纬锂能也于2014年正式入局动力电池行业,并且很快与韩国SK集团达成合作。 虽然各家彼时发展形势都很喜人,但它们的压力却更大了。 因为在它们面前,巨头玩家从之前仅有的比亚迪,变成了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双寡头”局面。据高工电动车网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中,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分居一、二位,而在它们身后才是国轩高科、孚能科技和亿纬锂能等二梯队玩家。 对于这点,国轩高科们或许并没有时间反应,毕竟行业中出现了一个更大的噩耗。 2016年,由于中央对新能源汽车开始了补贴政策,并将电池能量密度设为关键指标。很多新能源车企为了得到高额补贴,逐步放弃了低能量密度的磷酸铁锂电池,转而投向拥有更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 受此影响,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中企业的数量也从2016年的217家,迅速跌落至2019年的69家。 2013-2019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情况,数据来源于高工锂电,连线出行制图 由于将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主要路线,比亚迪、国轩高科和中航锂电虽然最后得以存活,但均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比亚迪的霸主地位被宁德时代夺走,而国轩高科们也因为转型过慢,失去了继续向上冲击的可能。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格局已呈现“金字塔”式分布:第一梯队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牢牢固守;第二梯队中有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孚能科技等电池厂;第三梯队就是以蜂巢能源为代表的厂商。 原本这一行业格局已经趋于稳定,但随着今年逐渐凸显出来的“电池荒”,让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二梯队看到了向上突围的可能。这些电池厂最终能突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围堵吗? 3 国轩高科们有机会突围吗? 虽然在外界看来,目前的“电池荒”看似是一场危机,但在众多电池厂商眼中却是一次机会,对于二梯队的电池厂商们尤是如此。 先来看作为供给端的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虽然今年开始都扩充了自身的产能,但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即使是这样的巨头玩家,也很难完全满足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动力电池前三名企业装机量占整体份额的73.38%,而到去年这一数字下降至73.13%。可见,虽然行业集中度依然很高,但并不意味着二梯队电池企业没有空间。 2018-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前三名企业装机量份额情况,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连线出行制图 需求端这边,也就是众多新能源车企,自然也了解这一情况。 为了避免日后的产能被动力电池“卡脖子”,除了比亚迪原本就造电池之外,特斯拉、蔚来、智己、长城和广汽等车企相继开始向动力电池领域布局。 早在去年9月底,在特斯拉的“电池日”上,马斯克发布了特斯拉新电池技术,并表示这项技术可以使搭载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无独有偶,蔚来同样对1000公里电池特别钟爱。 今年初,在蔚来今年的NIO Day活动上,蔚来CEO李斌发布了备受关注的150kWh固态电池。据他介绍,蔚来之后的在售车型都会搭载这块电池包,尤其是新款车型ET7,续航可达到1000公里。 这之后,智己汽车和广汽也加入研发电池的队伍之中。前者在今年1月发布新车的同时,宣布将搭载两款新型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将同样可以达到1000公里。 两个月后,广汽推出了名为“弹夹”的动力电池,简言之就是在电池包外面包了一层保护壳,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增加了电池的安全性。 而到了上月底,长城汽车在咖啡智驾2.0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大禹电池”。据长城介绍,该款电池属于完全自研,并且将这项新电池技术向全行业免费开放专利。 长城汽车“大禹电池”,图源长城汽车官微 虽然众多车企都已发布了各自在电池领域的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电池还算是“期货”。这其中,广汽的弹夹电池量产需要等到今年下半年,蔚来、长城和智己汽车的电池需要等到明年,而特斯拉的电池量产则需要在等待2-3年。 一边是宁德时代的电池无法满足车企的需求,另一边车企们的电池量产还需要时间,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一个电池供需“缺口”。而据SNE Research预测,到2023年这一缺口将达到18%,再到2025年这一缺口甚至会达到40%。 对于常年被宁德时代、比亚迪压一头的二梯队电池厂商,这一缺口的出现就成为一个向上突破的机会。但这些电池厂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市场份额排名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分别以43.9%和17.3%分列一、二位。反观中航锂电、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以7.5%、5.0%和1.3%仅位列第四位至第六位,孚能科技甚至仅以0.9%位列第九位。 相较之下,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国轩高科等二梯队电池厂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差距依旧很大。 “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电池厂在供应链整合和良品率(即指产线上最终通过测试的良品数量,与投入材料理论生产出产品数量的比例)方面,现阶段还无法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相比拟。”格林邦普研发工程师孙淼对连线出行表示。 但在孙淼看来,按照国轩高科们目前的实力,虽然无法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地位造成挑战,但也有一条“捷径”可以让二梯队电池厂们拉近与头部选手的距离——与车企绑定。 就拿国轩高科为例。今年4月初,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国轩高科完成与大众中国的绑定,后者将用约合人民币87亿元人民币换得国轩高科26.47%的股权。 国轩高科在之后的公告中表示,会将募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高比能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和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有了钱的国轩高科,首先在电池产业链方面进行大力布局,包括正极、正极前驱体、负极材料、隔膜、铜箔电解液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补课”的效果是明显的。据高工锂电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160Wh/kg,而根据工信部目录中有关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方面,从原来的145Wh/kg降至125Wh/kg。 这也意味着,在磷酸铁锂细分赛道中,国轩高科与第一梯队企业已不相上下。 磷酸铁锂电池 或许是看到同梯队玩家的进阶,二梯队其他电池玩家也开始纷纷与车企“绑定”。 今年开始,中航锂电已通过与Smart量产定点验收,并开始向广汽本田、广汽丰田批量供货;孚能科技接到了戴姆勒奔驰递来的“橄榄枝”,达成战略供货协议;亿纬锂能三元锂电芯为华晨宝马定点量产,并也向戴姆勒供货。 “电池荒”带来了机会,但这个难得的发展期,动力电池二梯队选手们能抓得住吗?如果不能借此实现进阶,未来突围的希望就渺茫了,一旦头部玩家的产能跟上,二梯队玩家们要经历更残酷的生存之战。 原标题:“电池荒”下 动力电池二梯队能抢到宁德时代的蛋糕吗?
马斯克自爆特斯拉大升级 充电速度堪比加油
当下提升充电速度最佳的方法,就是提升充电的功率。而特斯拉的V3超级充电桩,最大充电功率可达250kW,为市场上功率最高的之一。不过为了更进一步缩短充电时间,特斯拉还将会进一步提升充电桩的充电功率。 7月16日,特斯拉CEO马斯克证实,特斯拉正在更新Supercharger V3网络,其最大输出功率将从目前的250 kW提升至300 kW。此举将为特斯拉电动汽车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创造条件,也让驾驶特斯拉开启长途旅行变得更方便可行。 据悉,马斯克在回应《名车志》(Car and Driver)“EV 1000”活动测试结果的推文中透露了上述消息。 这项活动涉及11款电动汽车,测试要求参赛车辆完成1000英里的长途旅行。特斯拉共有3款车型参与测试,即: Model S Long Range、Model 3 Performance和Model 3 Performance。这三款车在比赛中分别占据了前三的位置。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马斯克并不满意,其表示,如果使用长续航版而不是性能改款,Model 3和Model Y还能表现得更好,因为长续航车型都进行过最大续航里程的优化。 最后,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Supercharger充电网络正在从250 kW升级到300 kW。2019年3月发布V3超级充电桩,搭载1MW动力柜,可实现250 kW的最大充电速率。 当时,Model 3 Long Range在最高速率下使用V3超级充电桩可以在5分钟内充电75英里,如提升至300 kW或意味着在相同时间内充电续航里程更接近100英里。 特斯拉估计,在电池预热的理想状态下,一辆特斯拉汽车使用普通V3充电桩只需15分钟即可充满电,如充电速率提升至300 kW,充电时间还将会大幅缩减。 考虑到一辆内燃机车通常需要5分钟的时间来补充燃油,随着特斯拉V3超级充电桩的充电功率,提升至300kW后,其充电的速度也开始向加油速度看齐。
小米汽车设独立期权 年销百万辆可全部变现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 据 36 氪消息,小米汽车将授予员工独立的汽车公司期权,分 5 年发放完毕。 在期权成熟后,有两种变现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常规的上市通道,“临上市前一股汽车期权对应一股上市后的汽车主体股票”。 第二种是小米汽车主体未上市,但依然可以将期权变现。如果小米汽车主体未上市,员工可以按照约定的业绩里程碑将手中的汽车期权兑换成同等价值的小米限制性股票单位,“并在 3 个月后兑现为小米股票或者同等价值的现金”。 具体的计算规则如下: - 达成小里程碑 1(新车发布):可变现不超过 30% 已成熟的股票期权; - 达成小里程碑 2(健康经营下汽车年销量达到 50w):可变现不超过 30% 已成熟的股票期权; - 达成大里程碑(健康经营下汽车年销量达到 100w):可变现剩余已成熟的股票期权。 也就是说,小米汽车如果不上市,员工可按照不同的业绩锚点,将手中期权兑换成小米限制性股票,并在 3 个月后选择换成可流通的股票还是现金。 IT之家了解到,今年 3 月 30 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并由其负责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小米造车首期投资为 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 10 年投资额 100 亿美元。此外,小米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近日,小米汽车招聘岗位已从 24 个增加至 25 个,均为自动驾驶领域。据悉,小米汽车整车部分也即将开放招聘。
小米狂开线下店,干得过OV吗?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王敏 编辑 | 向小园 小米盯上线下了。 “渠道商里一部分人的共识是,小米给的利润空间比以前高,大家都在抢着筹备开新店。”手机行业观察者刘楠表示。 这其中不乏各地的头部渠道商,有着一种抢占区域布局的战略意味。“我们所在的省,小米线下店已经全面覆盖各县城,如果想加入开新店,就要考虑到乡镇开店了。”小米一位城市业务经理告诉深燃,渠道商们只有占住更多地盘,才能赚更多的钱,在下沉市场也是如此。 一年前,线下渠道商对于小米线下店的态度倾向于质疑与担忧,如今,似乎发生了一些转变。小米2020年重新调整了线下渠道的策略和打法,最大的变化是,给线下店的利润空间较此前有所上升。多位行业人士透露,其中小米手机的毛利空间从7%上升至10%左右,小米生态链及家电产品利润空间则更高一些,能达到15%-20%,比如智能电视能达到20%。 小米合伙人、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卢伟冰在2020年11月针对小米线下战场,提出了“将小米之家开到中国每一个县城”的目标,2021年4月又提出“到年底,开设1万家小米之家乡镇授权店”。 近日,小米副总裁尚进向媒体透露的最新数据是,一年之内,小米已经开设了近8000家线下门店。就在7月10-11两日,广东又有16家专卖店开业。 然而,OPPO、vivo一直发力线下渠道,且去年开新店的房租补贴最高达50%;离开华为的新荣耀今年也是发力线下,弱化“互联网手机”标签。疯狂开店的小米,在门店数量上还没赶上对手,与约有20万家门店的OV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同时,新模式下的高速扩张,也会带来管理成本、物流成本增加等一系列新问题,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担心的——小米在线下的门店数量达到某一临界点后,便不得不慢下来去消化解决这些问题。 小米线下狂飙,渠道商买账吗?门店数量持续增加的背后,小米线下模式又暗含着哪些隐忧? 小米能在线下“说了算”吗? 从2021年的种种动作来看,小米的重中之重是抢夺线下渠道。尚进近日对媒体透露,小米在线下的拓展重点,一是购物中心里开大店,以图带动高端机销售;二是县镇下沉,意在做深入,能做多深做多深;三是城市角落,社区型位置以及通讯街。这是经过2016年开始试水、中间5年试错期,走过一些弯路后的小米,在2020年摸索出的一套线下打法。可以说,上述三个方向覆盖了手机线下渠道的核心场景。 来源 / 视觉中国 转变发生在2020年11月,小米将线下渠道的策略调整后,将线下店定位三种模式,分别为旗舰店、专卖店和授权体验店,统称为小米之家。 据深燃了解,具体的开店要求是,地级市及以上的小米之家专卖店,一般使用面积在100-200平米甚至更大,前期投入资金在100万以上;在下沉市场,小米对县城的授权店一般要求使用面积在80平以上,前期投入资金在70万左右;乡镇授权店要求使用面积在40平以上,首期投入资金在30万以上。投入资金包括装修、首单进货资金、储备资金等。 三种模式下的小米之家,都会“统一标识、统一设计、统一陈列和统一服务”。小米线下城市业务经理任明向深燃提及,统一形象能够加强用户认知,在加盟商基础装修后,小米会为线下店投入数字化系统及家具,包括手机桌、收银台、背柜等。 不同之处在于,小米之家旗舰店为小米自建自营,以一线、新一线城市为主,数量较少;而授权体验店和专卖店是加盟性质,由渠道商投入建设。 但授权体验店和专卖店的管理模式不同,授权体验店为他建他营,专卖店相当于是他建自营。刘楠提到,对于月营收在40万以上的专卖店,小米会派驻店长进行运营并承担店长工资。这使得小米加强对线下渠道掌控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现在小米做到了统一供货渠道,线下渠道商如果没有实体店,是拿不到货的。”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告诉深燃,过去小米在线下是省级代理商、县级代理商层层分级,甚至会出现价格、货源混乱、线上线下打架的情况。小米新的线下渠道策略,取消了层层分级的分销制度,将货权收回,意在掌握更多话语权。 他建自营的专卖店模式下,小米给专卖店直接供给货物,收回店铺每日营业额,再定期将利润结算返还给加盟商,前提是专卖店加盟商需要缴纳一定保证金,但不再承担库存压力。对于下沉市场的授权体验店,小米的策略依然是由加盟商进货,加盟商赚取一定差价,同时需要承担库存压力。 为了加强对线下店的管理,小米于2020年上线了数字化管理系统“小米零售通”,各个门店的销售、库存情况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展现出来。这套系统也掌握着小米线下店的货源分配。“专卖店的销售能力越强,便越能得到货源的倾斜。即使是在县城开小米授权店,如果要开二店也是同一个渠道商来开。”任明提到。 货源分配的倾斜,是小米对于连开多店的地方头部强商的吸引力,意在引导有资金实力的渠道商从授权店向专卖店转变。但也意味着,在越下沉的市场,小米的管控力越弱,同时,底层授权店小米加盟商可能面临缺货情况,话语权会相对较弱。 手机利润薄,渠道商买账吗? “渠道商处于价值链的末端,他们往往是跟着利益跑,忠诚度很低。”刘楠说道,“产品只有能被消费者所接受,又有一定价格空间,渠道商们才会接纳。”换言之,小米要被渠道商接纳,最重要的要让他们赚到钱。 “小米手机利润比较薄,已经形成了行业刻板印象,2020年之前给到渠道商的利润只有5%-7%,如今能够达到10%。”孙燕飚表示,但这相较于其他手机厂商线下15%甚至25%的毛利空间并不算高。 那么,小米的吸引力究竟在哪?卢伟冰曾向媒体提到,小米的周转率是对手的3倍,那么投入的钱就比友商多赚三圈。卢伟冰提出的资金回报率,计算公式是“(毛利-费用)*周转率”。任明告诉深燃,专卖店渠道商不再需要考虑库存压力,可以用资金开设更多门店,提升货物周转,进而获得更高的资金回报率。 对于大型商场、通讯一条街的专卖店而言,小米的优势在于效率,产品流转越快,则赚的钱越多。而对于县城、乡镇的授权店而言,小米的生态链产品及生活消费品则成了渠道商们看重的点。 “开小米线下店,要主攻两条线,一条是卖手机及生态链产品,一条是卖大家电”,某县城小米授权体验店店长周浩表示,“夏天卖空调,冬天卖电视。一个月卖手机的利润和大家电的利润基本相当。” 周浩的老板在当地有一家手机大卖场和两家手机授权店,去年新开店时选择小米,是因为小米的产品线更丰富,看到小米造车的消息之后觉得未来发展空间更大,“以后还能卖车,汽车的毛利会更高”。 来源 / Unsplash 和周浩的观点类似,多位县城级别小米授权体验店从业者告诉深燃,选择小米是因为做小米不仅仅可以卖手机,还可以卖生态链产品,卖家电。而智能电视这一毛利能达20%左右的产品也确实是小米的爆品之一。其一季度财报显示,据奥维云网统计,小米电视在中国大陆出货量已经连续9个季度居于第一。 开业一年左右,周浩所在的授权店,每个月毛利润在3-5万元。“开的店越多,货物可以在不同店铺之间周转,利润可以越来越高。”周浩认为。 任明也向深燃透露,其所负责四线城市的授权店中,一家80平以上使用面积的小米线下授权体验店,毛利基本在3-5万元每个月;目前已经开业的乡镇授权体验店,月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 并非所有小米线下店店主都持乐观态度。“个人投资了两家授权店,已经投资了200万流动资金进去,钱没赚很多,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某县城小米授权店店主说道。另一位小米授权店店主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其在2019年就投资了一家小米授权店,但两年过去,利润仍不达预期。 小米线下突进,干得过OV吗? 从业者对小米线下店这门生意的观点不一,但小米进军线下的态势已经十分迅猛。事实上,国内手机厂商对于线下渠道的抢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各家集体争高端的当下,线下场景的体验功能利于高端产品的销售,线下渠道的布局能否更广更深,也将影响着各家未来的座次排名。 伴随华为因为供货困难而让出部分手机市场,各家都在发力,想成为补位者。 2020年下半年,有消息称,OPPO、vivo开店的房租补贴最高达50%。荣耀CEO赵明曾在今年1月份透露,计划在2022年实现线上、线下4:6的销售占比。 线上模式起家的小米,在线下布局上本就慢了一拍,一组数据可以作证:2021年一季度财报会小米提到,小米手机一季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5%,其中小米在线上的占有率为33%,而在线下仅为7%;今年6月下旬,卢伟冰曾在微博分享中国手机销量市场的数字:线下市场和线上市场的比例为7:3,而在线下市场中,城市市场为55%,县乡市场占45%。 来源 / 视觉中国 线下市场,始终是小米的短板。尽管短短一年之内,小米在线下开店速度很快,已经达到了8000家,但相较于同行,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在线下占比70%销量的中国市场,小米公司目前的短板还是线下覆盖问题。”卢伟冰在微博中坦言。尚进近日也向媒体表示,“我们线下的市场份额真的低。”他形容,小米在线下市场依然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与“阵地稀缺状态”。 不过卢伟冰也提到,与友商大约20万家门店的覆盖相比,小米之家要讲好“效率”的故事。小米不少专卖店是轻资产的重模式,当然意味着投入的增加,包括管理成本、软装成本、高周转的物流成本以及一定的库存压力。 “在这种模式之下,小米的扩张是有一定限度的。”孙燕飚认为。“当前小米的开店速度已经非常之快,但新的模式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管理成本、物流成本等,小米在线下的数量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便不得不慢下来去消化解决。” 至于小米模式的临界点在哪里,下一步走向更加分散的乡镇市场,又是否能够实现年底万家店的目标,这些问题都还需要时间检验。行业更关注的是,小米能否借线下市场走向高端、提升市场占有率。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楠、任明、周浩为化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