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台积电再次确定要在美国生产5纳米芯片,要钱不要命?
7月15日,台积电再次确定要去美国建厂,并生产5纳米芯片。这个事情看来是板上钉钉了。而台积电在南京却扩建28纳米工艺生产线。一对比,还是会让人不舒服。 这对中国非常不利。台积电是在该天2021年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当时,台积电CEO魏哲家说:“台积电将扩大在南京的产能,并计划于2024年第一季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始制造5纳米芯片。 全球十大芯片巨头中有8家在美国,包括英特尔、美光、高通、博通、德仪、铠侠以及NVIDIA,但美国唯独却芯片生产能力,全球90%的芯片生产能力都在东亚。而台积电在美国建厂,将大大帮美国补足短板。 这对全球芯片业的布局不利。据悉,台积电应该是看中了美国的补贴政策。按照美国方面此前给出的“条件”,该国将拨出540亿美元的资金,奖励这批到美国扩大产能的芯片巨头。据悉,目前韩国巨头三星、台积电、还有美国巨头英特尔都是这笔资金的有力争夺者。这样的话,将使美国在芯片领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加上英伟达又要购买ARM,将使得美国越来越在芯片领域居于垄断地位。 有可能使台积电越来越倒向美国。根据外媒此前曝出的消息,台积电可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6座工厂。一旦台积电在美国的工厂破土动工,未来台积电在美国的工厂很可能成为美国要挟台积电的筹码,台积电不听美国的都不行,这将容易增加美国对全球芯片业卡脖子的能力。
文化产业展开“数字羽翼”
  7月2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文化综合站内,浙江理工大学学生正通过直播的方式,介绍讲解当地红色文创产品。   张 斌摄(人民图片)   非遗直播、“图书外卖”、文创推广平台……近年来,以“文化+科技”为基础的“新文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对于中小型文化企业来说,尤其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文创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   新兴非遗品牌齐“上线”   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技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近年来,一批新兴非遗品牌崛起,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纷纷转型线上拓展市场。   成立于2017年的“汝山明”是一个专注于汝瓷的年轻非遗品牌,创始人李可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南汝州向父辈学习技艺,成为汝瓷制作技艺的新生代传承人。李可明将传统技艺与创意设计融入汝瓷产品,其创作的“汝醉”酒具及“月光宝兔”“蟹蟹汝”系列产品,通过年轻人熟悉的众筹、直播等网络营销模式,一上线就广受欢迎。经过几年的品牌沉淀,“汝山明”已拥有将近20万的忠实用户。   “穿月楼梳篦馆的每把梳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包括梳子的木质种类、造型含义、篦箕巷的传说等。”身着汉服、头戴梳篦的“80后”女孩郭隋曦在直播中这样介绍商品。她是“穿月梳饰”品牌创始人,在日本留学、工作6年后回到家乡江苏常州创业。“将常州梳篦做成精品,让传统和时尚交融,这是我的信念。”郭隋曦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汉服及传统非遗文化,通过直播推广宣传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类似汝山明、穿月梳饰这样新兴的非遗品牌还有很多,它们成立时间不长,或以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为发力点,或立足非遗故事的现代演绎,巧妙地通过互联网营销推广方式将品牌融入消费者生活中。   近些年,电商平台助力越来越多新兴非遗品牌进入大众视野,在年轻人中掀起一阵阵“国潮”热。在文旅部、商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支持下,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等平台日前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共7000余家非遗店铺、6万余种非遗产品参与线上线下销售活动。据了解,京东等利用平台大生态的优势,一方面将非遗机构与作品带入更广泛的营销体系中,让非遗产品更好地实现价值变现,一方面促成传统手艺与大品牌创新携手,使更多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非遗产品上线。   “当前消费方式转变要求中小企业只有转型才能触达市场和消费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培丽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中小企业转型是必然的,不仅包括通过互联网、数字化等改造升级,而且还包括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的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虽然有资金等各方面的劣势,但关键还是观念的转变,不见得一定是进行大的研发投入、开创性的大创新,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中小企业的创新和转型可以是模式的、可以是业态的,也可以是产品品种、品质和品牌等各方面。”   实体书店“翻开新的一页”   “我试着点了图书外卖,很快就送来了。”家住北京海淀的郭先生从美团外卖骑手手中收到了自己30分钟前下单购买的新书。当前北京已有多家实体书店入驻外卖平台,开启“图书外卖”营业模式——急需购买图书的读者可以像点外卖一样一键下单、快速收到新书。   据悉,去年防疫期间,为减少书店运营压力,北京市政府帮助书店与美团搭建互联网运营体系,助力实体书店增加线上获客渠道,拓宽盈利模式。北京地区的钟书阁、建投书局、小众书坊、码字人书店、雨枫书馆等成为首批入驻“美团外卖”的实体书店。美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图书外卖”是将书店的线下服务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展示、运营、配送,加速实体书店线上转型进程,尤其是中小型书店从中获益不少。   业内人士指出,实体书店已“翻开新的一页”,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成为一种新趋势。西西弗、钟书阁、大众书局、字里行间等书店改变“等读者来”的姿态,积极利用短视频、社交、直播等平台,通过举办线上新书发布会、线上读书会、作家线上讲座等,让好书被更多的人看到。直播的高效互动和短视频的丰富画面,有效扩大了书店活动的覆盖面及影响力。   除了实体书店,出版业也积极探索“互联网+”转型发展之路。如天地出版社近年加强网店的自主经营,加大对用户群的运营力度,同时利用喜马拉雅、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和新兴渠道拉动销售,从图书作者到编辑、销售人员再到管理层都成为天地出版社的出镜主播。据悉,2020年其累计直播场数近100场,有的书仅通过直播就“带货”上万册。对此,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数据智能部主任黄蕾说,直播、短视频、电商等被广泛应用于中小企业的品牌营销中,有效提升了信息沟通和商品交换效率。   还有不少企业注重数字文化消费的场景创新,积极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拓展文化服务种类、优化消费者体验。例如咪咕数字传媒按照“创新阅读全场景沉浸体验”的发展方向,在原有数字阅读的基础上,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云书店”,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阅读场景、更智慧的体验。   “中小企业需要从本企业出发,结合自己领域去转型升级。要用技术切实提高用户体验,切实提高效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要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新技术对于中小企业赋能最大的贡献,就是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   “云平台”打通产业创新链   近年来,主营文具、文创类产品的贝发集团积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联合中小型企业建立“云平台”,创建“文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带动文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了“文器谷”产业发展新引擎。   据了解,“文器谷”含有多个实用系统。其中,“文器社”集聚4000多名大学生和创业者,收集各种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文器创”负责发现可“变现”的设计思想,并联系天使投资或由贝发直接注资;“文器链”以贝发的供应链资源为依托,让设计稿变成实物样品;“文器库”将文创产品展示给亚马逊、沃尔玛等国内外大经销商和千百万消费者。   “贝发在构建产业创新链、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又一次转型升级。”贝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到构建文创行业生态平台,贝发用数字技术赋能,促进文创产业不同门类、环节之间的交融;并联合中小企业建立文创产业生态全网营销平台,利用自身资源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打开小微企业、创业大学生的无限可能。对此,慈溪双爱制笔公司负责人翁通达说:“贝发仅用5天,就把我们的想法变成标准化产品,这样的开发速度对我们小企业来说是不可能的。”据悉,当前贝发已整合带动文创产业链1000多个品牌,渠道连通线上线下,产品畅销国内国外。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于大企业,要主动为中小企业打好辅助,帮助其发展。”盘和林说。   “大企业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比如利用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优势,通过订单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等合作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订单少、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依托大企业采购平台构建供应链数字化工具,能带动中小企业在技术、产品、业态等模式的创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黄蕾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速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融合发展的步伐,密切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联系,可实现产业链整体效益最大化,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互利共赢的新格局。(李雪钦)
智慧新基建再提速 长三角首个智能计算中心投运
  2021年7月16日,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在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落成并投入运营,中心采用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和算力机组构建,已运营系统的AI计算能力达每秒80亿亿次 (800P OpS),这将成为长三角当前投运的最高算力的智能计算中心。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市发改委相关领导、市工信局副局长郭玉臣、市信息中心主任翁晓泳、市大数据集团副总韩冬等相关部门领导,中科院计算所书记李锦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张旭,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吴雪峰,浪潮信息CEO彭震、寒武纪CEO陈天石等约200多位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见证南京智能计算中心的正式落成投入运营。   麒麟科创园管委会主任樊向前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南京智能计算中心采用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和算力机组构建,第一期设备已经全部完成上架调试验收。目前已运营系统的AI计算能力达每秒80亿亿次,已与近10家科研院所、人工智能生态企业签署了云平台服务协议,行业涵盖金融、制造及医疗领域,储备算力使用率超过20%,已初步形成生态聚集效应。此外,正积极对接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落地园区,未来,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将为麒麟科创园打造“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创新技术的研发高地”提供核心动力。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正式启动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由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携手浪潮、寒武纪共同打造,采用获得全球AI基准测试冠军的浪潮AI服务器算力机组,搭载领先的寒武纪思元270和思元290智能芯片及加速卡。通过算力的生产、聚合、调度和释放四大关键作业环节,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的强大算力服务。已投入运营的AI算力规模,1小时可完成100亿张图像识别、300万小时语音翻译或1万公里的自动驾驶AI数据处理任务。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当前AI计算能力达每秒80亿亿次   在运营模式上,南京智能计算中心采用“一中心、一底座、N平台”模式运营,即一个算力支撑中心、一个PAAS生态拓展底座、N个应用平台,将有力支撑科技金融、智能制造、智慧零售、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创新。目前,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唯仁科技、南栖仙策、南京图泰、行文智教、江苏拓邮等一批智能创新产学研力量已经依托智能计算中心开展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创新。其中,中科院计算所利用南京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平台开展蛋白质结构预测的AI推断服务,唯仁科技、南栖仙策、南京图泰等企业已经基于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在智慧医疗、智能车联网、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开展AI模型的训练推理任务研究,以实现多场景、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服务。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合作首批企业签约仪式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在演讲中表示,“长三角是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未来智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智能计算中心作为构建未来智慧社会和智能经济的关键性公共算力基础设施,将有效推动南京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智能产业创新集聚与经济能级提升“。   依托南京智能计算中心,以“基础设施+框架+算法”为底层基础、以AI模型生成和多场景应用的AI技术生态链正在逐渐形成,将进一步推进南京AI产业要素资源聚集,打造产业创新聚集生态。未来,元脑生态中的4000多家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将依托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形成有效的生态汇聚,共同孵化落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和行业应用。   截至2020年底,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已初具规模,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大层级,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近300家,核心产业规模超过6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近800亿元。同时,南京也在不断积聚人工智能研发优势,相继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以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21家,集聚人工智能研发人员5000余人,引育人工智能领军人才超过50名。
清盘基金数量同比接近翻倍 投资者如何避险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沁  2021年7月14日,融通基金发布融通通远三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清算报告,原因为该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终止基金合同的情形。翻看详细资料发现,该基金的持有人户数为229,均为机构所持有。 同日,嘉实基金发布嘉实新添荣定期开放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的财产清算及合同终止的公告,清算原因为截至本年度开放期最后一日(7月12日),基金资产净值已低于5000万元,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此前一日,银河基金旗下产品因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而进入清算程序;上投摩根则是由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通过清算决定。 类似的公告,频频出现在基金投资者面前。截至7月16日,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30只基金进行清算,与2020年同期相比数量几近翻倍。在今年清盘的产品中,不乏头部基金的身影,南方基金、招商基金、广发基金等均在其列。“与去年相比,今年基金清盘的数量确实增加不少。”身在北京的一位中型公募基金经理感叹道。 过去,公募市场视基金清盘如洪水猛兽,避而不谈。而随着打新基金与委外基金的盛行,以及新基金发行数量的增多和清盘程序的变化,基金清盘潮也渐渐涌入公募市场。对于公募市场而言,推陈出新、及时斩断表现不佳的基金枯枝是市场进步的表现,而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而言,持有的基金被清盘往往要面临一定的收益波动风险。 对于公募业眼中的“清盘常态化”,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 数量翻番 清盘潮起 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7月16日,已有130余只基金发布清算报告。而去年同期发布清算报告的基金数量为76只。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基金清算数量近乎翻倍,一波清盘大潮已然掀起。“基金清盘一般是受业绩和规模的影响,基金种类发生变化也可能是造成清盘的原因,例如之前的分级基金或封闭基金。”北京某公募人士表示。 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发现,这130多只基金清算的原因包括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通过,和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因触发合同终止情形而清算的产品有70只,其中27只为主动权益型基金,8只为“固收+”产品。 在众多的基金清算报告中,南方基金以14只基金的清算数量居首,其中有10只基金的清算原因为“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4只基金为“触发合同终止情形”。 南方基金对此表示,今年以来,公司的确在有意地对一些基金进行清算。清盘是成熟资本市场的体现,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尤其对于迷你基金来说,清盘是负责任的表现。 具体来看,在前述南方基金旗下10只主动清算的基金中,包含5只权益类基金、3只指数型基金以及2只偏债混合型基金。在4只被动清算的基金中,包括1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2只偏债混合型基金和1只被动指数型基金。 这4只被动清算的基金分别是南方聚利一年A、南方荣欢定期开放、南方荣发定期开放和南方国企改革A。其中,南方荣欢定期开放与南方荣发定期开放均为委外定制基金,其机构持有人占比超过99%。 南方荣欢定期开放的清算公告显示:“本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日为2016年8月3日。截至2021年6月3日日终,本基金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触发上述《基金合同》约定的基金合同自动终止情形。” 南方荣发定期开放的清算报告显示:本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日为2016年11月8日。截至2021年6月3日日终,本基金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触发上述《基金合同》约定的基金合同自动终止情形。 东方Choice数据显示,南方荣欢定期开放为“固收+”类的产品,其今年来的收益率达17.71%。将业绩拉长来看,该只基金在2019年和2020年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收益率分别为12.03%、13.13%。不过,2021年一季度,该基金遭遇机构大额赎回,赎回份额达4.2亿份,期末份额为782.35万份。 南方荣发定期开放的持有人同样以机构为主,其今年来的收益率为13.01%。将业绩拉长来看,该只基金在2019和2020年的业绩分别为6.65%、9.31%,在同类排名中相对靠后。该基金在2021年一季度遭遇大额赎回。 除定制基金受机构赎回影响外,南方基金旗下产品亦有因资产净值触线而走向清算的情况。南方国企改革A的清算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4月16日日终,本基金资产净值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1亿元,已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合同终止情形。 南方国企改革A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0.40%,在同类993只基金中排名第397位。拉长时间来看,其在2019年和2020年的收益率分别为 38.16%和30.35%,排名在同类产品中位于中间位置。 对于今年以来旗下14只基金清盘的情况,南方基金表示,基金发行和清盘是公募基金市场新陈代谢机制,让不具市场生命力的产品退出,这是市场的选择机制,也是基金公司优化资源配置的办法,长期来看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公司基金清盘严格按照基金合同和法律法规的约定,履行监管备案和信息披露的相关程序,依法召开持有人大会(或有),并充分提示投资者相关风险。希望通过对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将公司的投研、人才等资源更加聚焦,提升公司资源利用效能,从而更好地为投资人服务。 基金清盘常态化 在天天基金网、支付宝等基金讨论区中,有投资者对手中的基金遭遇清盘不知所措,也有投资者痛斥基金不争气,使得自己要面临所持产品清盘的境地。 在面对日益增多的公募基金产品清盘,投资者们大多还没有做好准备。 那么,在中国基金行业迅速壮大和成熟的过程中,基金公司对待清盘,也是发生了从谈之色变,逐渐到理性看待,甚至主动为之的变化。 时间拉回到2014年9月17日,汇添富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大会讨论的重点是《关于终止汇添富理财 28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有关事项的议案》。 彼时,中国公募市场尚未出现主动清盘基金的情况。经过表决,汇添富理财28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进入清算程序,拉开了中国公募市场基金清盘的序幕。 彼时,公众和行业都对基金清盘另眼相看。基金公司往往为了维护清盘线上的规模,到处拉帮忙资金维系产品运作。 2018年开始,基金市场迎来清盘常态化。华东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往基金发行数量较少,基金公司往往不愿轻易舍弃其“壳资源”。近年来,随着基金发行政策的宽松,“壳资源”逐渐贬值。此外,基金清盘流程的简化,由审批制向备案制过发展,同样是基金清盘数量增多的原因。 “在管理基金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很担心管理的基金会清盘,这是大事。如果管理的产品因为业绩太差导致赎回、规模表现,对我们的考核也会受影响。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太小的基金我都不碰。加上太小的基金会牵涉不少帮忙资金的利益,说不清楚。我们能做的就是遵守基金合同约定,努力做业绩,积极配合销售。”前述北京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 南方基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美国等海外成熟市场的基金行业,基金清盘是一种市场化发展的“常态”,维持了基金业的生态健康。据《美国基金业年鉴》统计显示,美国近十年平均每年有超600只基金整合或退出,2020年更是有826只基金整合或退出。近年来,国内市场和海外成熟市场逐渐接轨,基金清盘正在成为国内基金行业一种正常的市场化现象。 那么,投资者们要如何适应这样的常态化趋势,来做适合自己的投资呢? 天相投顾高级基金研究员杨佳星提醒,个人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尽量避开规模比较小的基金,例如小于2亿规模的基金。因为基金小于5000万就属于“迷你基金”,有较大概率会遭遇清盘,而一个小于2亿规模的基金,如果在短期内业绩没有起色的情况下,很容易遇到赎回潮导致降为迷你基金。同时,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规模小于2亿的基金通常会遇到基金经理提高持股集中度或行业集中度的情况,以此来博取高收益吸引投资者申购,而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往往提高了基金的波动与风险。因此在投资时应尽量避免投资规模在2亿以下的权益类基金。 此外,对于债券类基金,除了2亿的规模需要注意外,还应避免投资机构投资者占比过高的基金,这类基金往往是机构定制类产品或单一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的情况,一旦机构投资者赎回,则该债券基金会迅速变为迷你基金。  
【金融头条】城投债危与机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7月初,公司对金融机构有到期逾2亿元的非标债务尚未偿还,许江心急如焚,周转各方筹集偿债资金。 作为贵州省一家市级城投公司的总经理,公司债务到期后,其已经与放款的金融机构做了一轮又一轮沟通,最终达成约定,获得同意延期2个月还款。 许江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是,公司还有超过60亿元的有息债务也陆续到期,短期流动性压力非常大。尤其是2亿元的债务已经公开违约,他更担心后续再融资时遭到金融机构拒绝,这对公司目前整体项目业务开展都可能带来影响。 不仅许江所在的城投机构非标发生逾期,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城投非标违约逾期事件超过25起,涉及城投平台20家(以非发债平台居多),整体高于去年同期。其中,涉及城投包括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湘潭九华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遵义市播州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在城投非标债务违约数量有抬升迹象的同时,部分牵涉债务的金融机构从业者也在面对不良增加的压力。在一家融资租赁机构任项目经理的周斌告诉经济观察报,2018年左右其曾向贵州松桃县政府所辖的三级公立医院——松桃县人民医院放出一笔融资贷款,而这笔资金实则被县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此前经济观察报记者也经采访获得确认,上述情况属实。目前,该笔贷款逾期金额将近7000万元。令周斌为难的是,这笔债务逾期超过2年了,但目前其仍然在不断催款。期间,借款方也曾陆续偿还部分资金。 据记者了解,2020年之前,金融机构对于城投债务的安全性可谓“信仰”满满。尽管偶尔个别地区城投机构出现债务违约,但多数风险最后得到化解。包括周斌在内的多位金融机构人员,仍将城投机构看成“香饽饽”,为后者提供融资贷款。 此一时,彼一时。今年以来,随着部分弱地区城投债务的风险暴露频次增加,城投机构逾期的债务均转化为金融机构的不良。“周斌们”对于部分弱经济地区的城投机构的风险资质、尤其是部分县级别的城投机构也开始审慎看待了。 另一方面,监管政策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问题也在持续收紧。尤其是今年来针对城投平台不断出台的监管政策,更是令金融机构从业者们思考:“兜底”落幕,城投债投资要变吗? 与此同时,分化加剧、监管持续收紧的当下,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监管持续收紧 上半年以来,许江明显感受到,其所在的城投机构在金融市场再融资环境比往年差了一些。今年公司在发债时遭遇了很难卖出去的情况。 而这与监管对城投平台债务问题的政策指导方向息息相关,而这些方向牵动着金融机构从业者敏感的神经。 7月10日,一份名为《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21]15号,以下简称“15号文”)的文件在行业间流传,该文指出各银行保险机构要严格执行地方政府融资相关政策要求,打消财政兜底幻觉,强化合规管理、尽职调查,不得以任何形式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并做实作细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地方政府债务。 这旋即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中掀起讨论,也引起了相关金融从业者对城投平台债务风险的关注。 针对网传15号文的真实性,7月14日,记者向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求证,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应。记者也向多位机构人士求证,其中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向记者称,该文件应该是银保监会向银行、保险机构发的征求意见稿,尚未公开发布。另一位券商做债人士也表示,该文件流传已经很早了,而且确有收到过。 今年上半年,多位信托、银行、租赁从业者向记者透露,城投机构融资端的监管也在收紧,尤其是部分弱资质、低评级的城投机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监管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及规范管理等政策不断。 2021年4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意见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 2018年9月13日《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第五条中也曾明确指出,“对严重资不抵债失去清偿能力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坚决防止‘大而不能倒’,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 以及更早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2017年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财预〔2017〕5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 对于前述流传的15号文谈及内容,中证鹏元评级研究表示,基本保持了银保监会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以贯之的政策精神,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相关细节,倒逼城投公司放弃无序融资思路,进一步规范化融资,其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均出现较大幅度提升,因此市场一时风声鹤唳,对城投融资的悲观情绪有所发酵。 防范债务风险 监管政策持续收紧的背后,或与城投债违约风险频发相关。 根据天风证券统计,2021年1-6月期间,城投贷款违约仅春华水务一起;非标逾期事件共计28起,涉及城投平台26家(以非发债平台居多),整体高于去年同期。     此外,从地区分布来看,2021年以来,非标逾期情况仍多集中在债务压力较大的偏尾部区域当中。2021年1-6月的28起非标逾期违约事件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内蒙古、河南、陕西、天津6个省市。其中,贵州省共发生15起非标违约事件,新增首次违约主体6家;云南省共发生7起非标逾期,新增首次违约主体5家;其余4个省份非标逾期事件均在1-2起。从行政层级看,区县级平台的非标逾期情况较多,违约主体的行政层级及信用资质整体偏低。 就此,周斌向记者表示,城投平台逾期增多,对于牵涉进入的金融机构而言,均转化成了不良,压力也比较大。 在此背景下,一位券商债券承销人士向记者表示,监管对于城投债务问题的监管并非“一刀切”,而且监管政策主要的目标是为了控制与防范风险。 对于流传的15号文所谈内容,中证鹏元评级称,旨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而一个有力、有序的金融闸门,有助于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的内部控制、明细责权划分,并规范城投公司的公司治理及投融资行为,长期来看对总体市场的健康发展呈正面影响,对此不应过度悲观。 7月12日,国海证券研报也表示,整体来看,本轮城投监管思路是从信托到债券再到银行端的逐步深化,作为城投平台最重要的融资来源,银行端监管的深化,反映了监管部门对于城投债务管控的高度关注。但与此同时,本轮城投监管的重点在于严控城投新增债务,本质目的还是防范债务快速扩张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 关于城投债总规模,根据7月12日申万宏源研报数据,截至2021年5月31日,按照Wind口径,存量城投债11.78万亿,占非金融信用债的50%以上,占整个债券市场的10%左右,是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根据上述国海证券研报数据,今年下半年城投债市场仍面临1.6万亿元的到期和行权规模,其中8月有3187.5亿元的城投债待偿还。在非标、债券和银行端共同收紧的背景下,部分弱资质区域债务接续难度将有所提升,下半年城投平台风险或将加大。 城投分化加剧 在市场从业者对城投融资的悲观情绪发酵之际,两则贵州地区私募债发行终止的项目信息也引发了债券圈的关注。 2021年7月13日,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非公开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公司债券被终止发行,该笔债券的受理日期为2020年12月25日;7月14日,松桃九龙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20年非公开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公司债券同样也被终止发行。 此外,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贵州也一直是非标逾期的高发区域。根据天风证券统计,截至目前,贵州已有近70只非标产品涉及逾期,且发债平台的非标逾期现象愈发增多。从省内情况具体来看,遵义市、黔南州的区县是逾期非标的主要分布所在;这些地市或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较低,或财政平衡能力较弱;或债务率较高。 天风证券表示,聚焦2021年的非标违约的发债主体:非标逾期的原因或在于平台的货币资金整体下降,债务短期化的同时,账上预留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越来越低,资金短期周转愈发困难;此外,平台对外担保规模也整体增加,地区互保风险加大。 显然,城投机构的分化开始显现加剧的迹象。 7月初,作为贵州地区城投机构总经理,许江向记者表示,受永煤违约事件等影响,公司在公开市场发债时投资者不认可,产品很难卖出。而且,也受贵州非标债务逾期增多等事件影响,整个区域的城投平台再融资难度上升。 此外,一位券商债券承销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在做城投平台项目时,第一县级别城投平台需要城投平台增加强担保,上级平台公司或者专业担保公司增加强担保措施;第二,在城投平台严监管的大环境下,在接触部分市县级别城投机构时了解,要求原有的债务可以通过借新还旧解决,但是明确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因此未来几年的趋势是,要求金融机构对待城投平台抛弃幻想、打破兜底幻觉等。 而且,该人士补充称,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所辖城投平台债务风险问题也非常关注。比如个别省份对于市级以上的标准化产品,要求每个月要报送一次,之后列出详细还款计划,监测有无问题出现,如果出现问题则需及时进行解决。 对于银行及保险配置城投债的渠道受阻,国元证券研报认为,在城投债的严监管环境下,具体来说,若银行及保险配置城投债的渠道受阻,城投债面临的流动性会大幅缩水。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我们应知道,银行及保险的资金体量巨大,仅广义基金层面,银行和保险就占据着资管行业的近半壁江山。若银行保险机构无法参与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的话,那未来新增的城投债将可能减少近一半的市场,而考虑到当前新发城投债的收益偏低的问题,这部分的市场不一定能由公募基金等其他类机构完全弥补。 此外,此前联合资信评级总监丁继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有助于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鼓励债务人、债权人协商处置存量债务,切实防范恶意逃废债,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加强督查审计问责,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在近年来城投债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的大背景下,该政策文件的出台,较大可能会加速分化这一进程。”丁继平表示。 走向“市场化” 下一步,许江认为,城投机构必须要走向市场化运作的道路。 许江表示,城投公司职能要发生改变,将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专门负责融资,增加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要向实体化经济转型,如何利用各方面资源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关于城投机构的分类,中证鹏元研报指出,根据业务性质的不同,可将城投公司的业务分为公益性业务、准公益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一般城投公司业务以公益性业务为主,但由于公益性业务收入大多来自地方政府,同时伴随着回款周期长、资金占用大等问题,城投公司需要通过大量融资维持公益性业务的开展。 回顾所在城投机构债务违约原因,许江解释时表示,公司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口环境整治、棚户区改造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用了部分2-3年期的短期资金,投入到长期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类项目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短期内未产生直接经济收益,加大了公司的短期偿债压力。 “尤其是受金融机构压缩信贷规模等因素影响,资金出现了暂时流动性不足,少部分债务未能按照原计划及时归还。但目前也在积极筹措资金。”许江称。 记者也了解到,2018年以来,部分地区城投机构发生债务逾期的原因也与许江所在城投机构逾期的原因类似:一方面是短贷长投,2-3年到期后造成短期还款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城投机构将融入资金投入到棚户区改造、园区市场建设等项目中去,短期难以产生收益性现金流,因此需要继续靠外部融资或者出让土地收入来获取资金维系债务流动。一旦融资政策出现变动,短期偿债便会承压。 许江也表示,从2017年开始,监管对于城投平台融资政策整体是趋严的,尤其是今年以来,监管政策频出,但并非“一刀切”形式。调控目的是为了控制新增政府类隐性债务继续增加,部分城投平台受到了影响。 许江称,2020年之前城投平台在进行融资时,金融机构更多考虑政府的隐性兜底,但目前银行放款也开始参考实体化程度、未来产生收入,现金流等情况。目前政策是对部分项目进行限制,但是例如乡村振兴等,监管也希望城投平台将资金投入到新的经济增长版块里,希望城投公司以实体经济为抓手。 另一方面,关于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原因,中证鹏元研报也分析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空间的不断缩小,城投公司的公益性业务量也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为更加健康地和持续地发展,城投公司有发展市场化业务以获取现金流和丰富自身业务结构的内在动力。在此大背景下,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许江、周斌为化名。实习生陶雅雯对本文亦有贡献。)  
业绩与股价背离 行业市值一哥易主 券商半年报掀起一角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梁冀  券商半年报预披露正如火如荼。 7月以来,陆续有券商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或快报。截至7月16日的数据显示,券商业绩呈现出巨大分化,中信证券成为唯一一家上半年净利润突破百亿的券商,然而另有数家金控公司下属券商业绩却难言向好。 股价表现方面,互联网券商龙头东方财富市值超越券业龙头中信证券。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交易额突破百万亿元,同比大增超过20%,而券商上半年行业利润亦大增20%,然而证券指数却跌逾10%。近期A股市场屡屡出现万亿级别日成交额,券商股价则一跌再跌。券商业绩与股价表现发生背离,成为当下证券行业里热议的话题。 业绩分化加剧 截至7月16日收盘,已有西南证券、中信证券等14家A股上市券商发布2021年半年报预告或快报。其中,中信证券独占鳌头,成为上半年唯一一家净利润超百亿的券商。海通证券和招商证券等5家券商净利润超过40亿元。以利润增速计,上市甫两月的财达证券一马当先,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几近翻番,同比增幅达到85%至125%。另外,东方证券、国信证券和中金公司等7家券商净利润增速预计达到或超过50%。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预计实现净利润107.11亿至116.04亿元,同比增长20%至30%,也成为唯一一家净利润超过百亿的券商。海通证券与招商证券分列第二、三位,预计分别实现净利润74.02亿至82.24亿元和55.04亿至59.38亿元,同比增长35%至50%和27%至37%。 除前三甲净利润突破50亿元关口外,国信证券、中金公司和中国银河等3家券商预计分别实现净利润45亿至51亿元、44.25亿至50.35亿元和40.85亿至42.6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 53%至 73%、45%至 65%和15%至20%。 截至目前,A股上市券商上半年净利润在30亿元区间出现断档,东方证券和兴业证券净利润预计均超过20亿元。长江证券和东吴证券净利润预计超过10亿元。浙商证券、国元证券、西南证券和财达证券预计净利润均不超过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几家金控公司子公司券商上半年业绩表现差强人意。五矿资本财报显示,公司旗下五矿证券上半年实现营收8.13亿元,同比增长9.76%,主要受益于投行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增幅;但净利润同比减少3.8%至2.04亿元。主要受收入结构的变化及费用整体同比增加的综合影响。 锦龙股份旗下中山证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29万至1629万元,同比减少90%至110%。锦龙股份表示,中山证券因2020年8月收到监管部门的行政监管函,新增资本消耗性业务被暂停,导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另外,中山证券部分持仓债券估值下跌,公允价值变动出现损失。 市值一哥易主 相较于传统券商,互联网券商东方财富业绩毫不逊色。数据显示,东方财富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35亿至40亿元,同比增长93.53%至121.18%。在前述14家A股上市券商净利润排名中介于中国银河和东方证券之间,排在第7位。 东方证券在公告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基金第三方销售服务业务基金交易额及代销基金的保有规模同比大幅增加,金融电子商务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公司证券业务股票交易量及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和证券业务相关收入也同比实现大幅增长。虽然报告期内营业总成本同比大幅增长,但综合前述因素等影响,净利润仍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财信证券非银分析师刘敏表示,随着居民理财需求日益增加,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基金持续扩容的趋势,东方财富互联网流量变现成为市场上受益较大的标的。尤其是东方财富旗下天天基金凭借其互联网模式,在基金代销领域竞争实力较强。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东方财富旗下天天基金非货币基金保有量为4324亿元,测算市场份额达3.47%,位居市场第5位。中证协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东方财富总资产、净资产、营收和净利润分居行业第22、第24、第23和第16位。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互联网券商龙头的东方财富股价颇受市场追捧。6月25日,东方证券市值达到3380亿元,超过“券业一哥”中信证券,位列券商板块总市值第一名。截至7月16日收盘,东方财富市值为3359亿元,仍高于中信证券3080亿元的市值水平。 至于东方财富的市值表现,市场对此有所分歧。深圳某基金经理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东方财富作为互联网券商,在运营成本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投资者可能会将其视为互联网标的而非券商股,所以其估值和股价表现也优于后者。 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表示,东方财富股价高企也与其遇上了金融科技的东风有关。不过证券行业资深人士王骥跃向记者表示,相较于传统券商,东方财富除了“互联网券商”这一概念外并无其他优势,估值也偏离合理水平。 股价与业绩背离 虽然券商业绩普遍向好,但其股价表现却差强人意。A股上市券商存在着股价与业绩背离的趋势,一直受到证券业人士的关注。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记者表示,券商股确实很多时候呈现出业绩和股价背离的态势。一方面是因为券商股作为行情风向标,往往与大盘的走势密切相关,但今年以来大盘整体上出现大幅震荡,影响到券商股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券商行业仍处于充分竞争的阶段,未出现寡头垄断的格局。当下例如佣金大战等都可能影响到其估值。不过当行情启动,大盘出现大幅上涨时,往往就是券商股表现的时候。 付立春也表示,资本市场往往讲究预期,特别是某些高弹性的行业,其股价波动性是非常强的,而预期的兑现也是比较超前的,这种情况下股价很难与业绩保持同步。不过,他也表示,券商行业与资本市场是高度的同步性,其在资产配置当中仍有独特的意义。特别在大类资产配置当中,券商股往往会成为提高收益水平,降低投资风险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遭险企相继减持 杭州银行怎么了?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尽管杭州银行的业绩表现不俗,但自今年以来已多次遭到险企减持。 与此同时,该行房地产贷款明显高于监管要求,且因违规开展房地产贷款相关业务,在今年上半年收到监管部门开出的多张大额罚单。 此外,业务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资本充足率常年不高,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一降再降,尽管多轮“补血”,但自2016年后再未超过9%,也成为制约杭州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频遭险企减持 7月8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自2021年4月12日起至2021年7月8日,太平洋人寿已通过集中竞价累计减持公司股份4830.2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815%。 截至公告日,本次减持计划实施时间已过半,减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目前减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据悉,太平洋人寿计划自2021年4月9日起的六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所持杭州银行部分股份,合计不超过5930万股(含本数),不超过杭州银行普通股总股本的1%。 就在7月8日杭州银行还被沪股通减持552.57万股,最新持股量为1.19亿股,占杭州银行A股总股本的2.01%。 根据杭州银行2020年年报显示,其第一大股东为CommonwealthBankofAustralia,持股比例为15.57%,第二大股东为杭州市财政局,持股比例为11.86%,此外,杭州银行第五大股东中国人寿的持股比例为4.80%,第七大股东太平洋人寿的持股比例为3.97%。 在此之前的5月18日,第五大股东中国人寿也宣布减持合计不超过5930.2万股股份,不超过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1%。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险资减持银行股频现,与以往银行股备受险企青睐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均被险资减持。 进入二季度后,仍有多只银行股被险资减持。除杭州银行被太平洋人寿和中国人寿减持之外,中国人寿在4月份减持的基础上于5月份继续减持农业银行2000万股港股。此外,5月5日,民生银行公告称,华夏人寿在未来12个月内选择合适的时机减持不超过民生银行总股本4.91%的股份。而4.91%即为华夏人寿所持民生银行全部股份。 对此,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对记者表示,险资一般倾向于中长期价值型投资策略,风险偏好相对低,从目前宏观经济平稳复苏、央行降准,银行板块没有明显利空,以及险资并非清仓式减持等方面看,近期险资减持更多是处于战术性调整。 东吴证券研报中指出,险资也有自己的投资节奏,只要不是超大规模的减持,险资当前减仓银行股,不至于对整体板块形成冲击。2020年全面“净化报表”后,优质银行的信用成本将持续回落,保证全年盈利高增速;贷款利率已经开始回升,构筑了未来净息差企稳回升的基础,提振银行股基本面预期。 “具体到杭州银行接连被险企减持,其背后可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是近期该行受监管问责;二是该行补充资本压力加大,加之房贷占比超监管要求,可能拖累其接下来经营表现。”周茂华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5月份因授信审批不审慎、贷款资金流入房企等原因,杭州银行多次收到监管部门行政处罚,其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点也在不断显露。 5月24日,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公布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浙银保监罚决字〔2021〕25号)显示,因房地产项目融资业务不审慎、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审慎、授信投放不审慎、理财资金管理不审慎、个人经营贷款管理不审慎、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不审慎等六大违法违规事实,杭州银行被罚款250万元,余晓因对杭州银行房地产项目融资业务不审慎负有主要责任,被给予警告。 5月14日,银保监会宁波监管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甬银保监罚决字〔2021〕33号),显示杭州银行宁波分行存在授信审查审批严重不审慎、信贷资金被归集使用、贷款资金被挪用、违反宏观调控政策、委托贷款资金来源审查未尽职、员工与授信客户发生非正常资金往来、非现场监管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等七项违法违规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八条,对杭州银行宁波分行罚款人民币220万元,并责令机构对相关直接负责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根据2020年年报显示,杭州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和房地产贷款总额分别为720.77亿元和1178.9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 14.90%和24.38%。 而在2020年年底,央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城市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 17.5%和22.5%。杭州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总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高出监管要求的1.88个百分点。 3月26日,银保监会、住建部等联合发文,要求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多方面对银行业经营贷提出要求,进一步强化审慎合规经营。 杭州银行能否在监管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加强内部风险管控防治违规行为再发生,还需更多时间检验。 资本充足率承压 公开资料显示,杭州银行成立于1996年9月,2016年10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上市当年总资产为7201.25亿元,同比增长32.06%。截至2020年末,其资产规模达到11692.57亿元,同比增长14.18%。 杭州银行2017年至2020年的营收和净利均呈上涨之势,不过增速在2020年均出现明显下滑。 具体来看,2017年至2020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41.22亿元、170.54亿元、214.09亿元、248.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83%、20.77%、25.53%和15.87%;净利润分别为45.50亿元、54.12亿元、66.02亿元、71.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3.17亿元、18.94%、21.99%和8.09%。 其中,在2020年营业支出增加,导致净利增速不及营收增速。具体来看,税金及附加2.47亿元,同比增加35.57%;业务及管理费65.35亿元,同比增加6.3%。 此外,杭州银行2020年共计提信用减值损失99.59亿元,同比增加21.95亿元,增幅28.28%。其中计提贷款减值损失76.18亿元,同比增长6.23%;计提金融投资减值损失22.75亿元,同比增长273.22%。截至2020年末,该行拨备覆盖率469.54%,较上年末提高152.83个百分点。不过,增幅远超行业水平的拨备覆盖率,也让杭州银行受到外界的质疑。 在业绩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杭州银行资本充足率也在不断承压。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杭州银行各年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9%、8.17%、8.08%和8.53%,均仅略高于7.5%的监管红线。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一般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内源性主要是银行利润留存,外源性主要是增资扩股、通过债权和股权类融资资本工具进行补充等。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脱媒与行业竞争加剧,监管环境变化,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部分中小银行加大不良处置,同时,部分中小银行融资渠道较窄,其网点、品牌、产品创新能力与部分大行仍有差距,使得部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上升。 实际上,杭州银行也一直在想法设法解决这一问题。近些年补充资本计划不断,今年3月29日该行公开发行15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在可转债持有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然而,由于可转债转股不够充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未见明显提高。 “银行资本金不足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一方面会制约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利润增速可能放缓;另一方面,资本金不足也将直接降低银行吸收坏账与风险资产能力,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足。”周茂华进一步表示,此外,指标不达标也可能面临监管问责。  
解码淡马锡投资策:关注四大结构性趋势 敢于在下行周期加大投资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淡马锡做得对的就是敢于在这么动荡的一年成为一个最大的投资年。”7月15日,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吴亦兵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如是说。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财年中,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创新高。7月13日,淡马锡发布财报显示,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为3810亿新元,比上一财年增加了750亿新元,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24.53%。这一财年,淡马锡大进大出,投资额为490亿新元,脱售额(注:也即减持额)为390亿新元,均创历史新高。 从淡马锡投资组合标的资产的地理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占比从上财年首次超过新加坡本土后,本财年占比仍居第一,不过占比从2020财年的29%下降至27%,新加坡市场占比保持在24%不变。 吴亦兵表示,从投资策略而言,淡马锡看好中国的经济,中国投资占比变化更多是因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动态调整。从一级市场看,全球和中国去年都是积极投资的一年。 敢于在下行周期中加大投资 截至2021年3月31日,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为3810亿新元,比上一财年增长了750亿新元。 淡马锡董事长林文兴在财报中称,投资组合回报稳健增长,包括在支付、科技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国和美国市场尤为显著。另外,一些非上市投资组合公司在市场反弹时成功上市。 截至本财年淡马锡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24.53%,相比前两年实现大幅增长。截至2020年3月31日财年1年期股东回报率-2.28%,2019财年1年期股东回报率为1.49%。 自1974年成立至今的47年来,复合年化股东总回报率为14%,20年期和10年期的复合年化股东总回报率分别为8%和7%。 从淡马锡的资产流动性来看,45%是非上市公司,55%是上市资产;而上财年两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48%和52%。“去年资本市场是有水涨船高的效应,但是我们做得好是敢于在下行的周期中加大投资。”对于业绩大幅增长,吴亦兵如此解释。 吴亦兵进一步解释,淡马锡有45%的投资组合公司是未上市公司,而且不是mark-to-market(按市值计价),是按账面价值计的,所以总体的24.53%股东回报率是整体资产两者综合的数字,如果单看二级市场数字,估计比这个数字要高。 淡马锡也一直强调自身作为长期投资者,而不看短期的套利。吴亦兵表示,淡马锡的投资策略还是看到基本面好的公司,从内涵价值的判断,好的公司会持续长期投资。淡马锡是跨世代投资者,希望能够穿越周期的投资。“最终的数字只是一个结果,我们也不只看一年的数字,我们做得对的就是敢于在这么动荡的一年成为一个最大的投资年,去年投了490亿新币,我们内部的话来说就是,能够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敏捷。”吴亦兵表示。 过去一年淡马锡投资和减持均创历史新高,脱售390亿新币,吴亦兵表示,“脱售分为两种,一种是风险控制,一种是逢高调整。认识到了风险,淡马锡还是要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我们不是基金管理公司,是资产的所有者,能保持这么高的敏捷性,是淡马锡做得比较好的一个事情。” 关注四大结构性趋势 淡马锡本财年在科技、金融服务、工业与能源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金融服务和电信、媒体与科技仍是投资组合中占比最高的两大行业领域,分别占24%和21%。不过,淡马锡也表示,这些行业的投资组合结构在过去10年出现了显著变化,部分是由数字化进程所驱动。 在金融服务领域,淡马的投资组合从以银行为主,扩展到包含金融科技、保险和支付等领域。投资了包括英国财富管理平台FNZ,以及辅助全球数字支付和卡片发行的新加坡初创企业Nium。 在电信、媒体与科技领域,随着数字化进程成为主流推动力,淡马锡现在重点关注充满活力的科技领域,包括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共享经济、云计算和数字内容。 科技领域投资包括美国线上娱乐平台Roblox、英国网络安全工具软件开发商 Snyk及英国线上活动直播管理平台Hopin,对国内著名企业快手科技追加了投资。 从行业分布来看,生命科学和农业食品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从上一财年的8%提高到10%。“这个比例确实比过去几年有较大的提高,未来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淡马锡中国区执行总经理沈晔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沈晔称,淡马锡对生命科学行业包括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院等,都进行了很多投资。从全球来讲,最近也发现了很多新的技术,而且不断在进行突破,这方面是淡马锡非常关心的。 另外,沈晔谈到,中国原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数也比较低,随着医保发展、整个消费能力的提升,包括现在消费类的医疗的出现,淡马锡觉得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空间依然很大,未来会加大投资。 相比之下,消费与房地产行业的占比则从上一财年的17%下降到14%。吴亦兵否认了这是因为房地产占比下降所致,淡马锡一直将消费和地产放在一起统计,而近年来淡马锡几乎没有新增地产投资,更多地产是间接投资,比如凯德置地,既有消费,又有地产,(地产)规模小就合到了一起。 淡马锡的投资重点把握数字化进程、可持续的生活、未来新消费和更长的寿命这四大结构性趋势。 消费是淡马锡重点发力的一个阶段。吴亦兵表示,新兴的95后Z世代的崛起,需求方的崛起,再加上总体中国95后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因为是数字原住民(nativedigital),再加上整体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造成了中国的消费从量的增长到了质的增长的阶段。消费质量的提升到了一个阶段,造成一个巨大的土壤,需求方土壤就有新兴的品牌崛起。从供给方来说,像元气森林这样的企业,一开始就有数字化在整个供应链的赋能,这造成了整体新兴消费品牌的崛起,这是淡马锡很重要的一个主题。 投资策略依然是重仓中国 从淡马锡投资组合的地理区域分布来看,在上一财年,淡马锡持中国资产比例为29%,首次超过其持有新加坡本土市场的资产的比例24%。 本财年,中国市场占比从2020年的29%下降至27%,占比仍位居第一。与此同时,新加坡市场在淡马锡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保持在24%不变,而美洲市场占比则从18%上升至20%。 吴亦兵表示,在美洲和欧洲的投资逐渐加强,是因为基数较小。淡马锡从全球而言,在不断增加欧洲和美洲的投资,也是要整体更加平衡,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淡马锡的投资策略就是重仓中国,中国、美国都是重要的市场。 本财年淡马锡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对支付领域和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对于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机会,吴亦兵对记者表示,淡马锡作为金融行业大规模的投资者,也是科技行业大规模的投资者,金融的实质就是对风险的管理,风险的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所以,淡马锡在投资时强调的是,只投持牌的金融机构。淡马锡认为,因为金融在全球都是强监管行业,如果在擦边走监管的边缘迟早是要被淘汰。所以,淡马锡没有投P2P。“这么多年我们确实看到有很多创新,但是创新迟早要到监管视野中来。”吴亦兵表示,继续看好这一个赛道,“淡马锡投得比较多是以科技赋能金融企业,但是金融企业都应该是持牌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我们也是沿着这个方向,从全球投资的金融方向看,像支付确实带来了总体支付效率的提升,还有保险、财富管理。” 去年,曾经一度备受关注的蚂蚁集团上市被按下暂停键,淡马锡曾在2018年参与蚂蚁金服(现蚂蚁集团)的C轮融资。对此,吴亦兵表示,淡马锡寄望投资组合公司倡导良好的治理,从怎么更好地尊重监管的方向加强治理。对于蚂蚁集团未来的预期,是如何把科技能力在监管的范围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在牌照业务之下怎么进一步发挥作用。“有强大科技能力的企业虽然会有波动,长远还是会有增值。” 今年5月,淡马锡参与投资的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已获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并已在中国开展理财业务。贝莱德持有合资理财公司50.1%的股份,中国建设银行通过全资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40%,淡马锡持有9.9%股份。 在淡马锡中国区执行总经理刘晖看来,国内的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大概27万亿,市场广阔且增长非常健康。“在过去,可能更多银行的理财产品都是保本或者承担隐形担保的功能,这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同质化经营,过度竞争,未来在净值化管理过程中,更多需要机构加强他们资产配置的能力,辨识很好的投资资产的能力。” 至于淡马锡在贝莱德建信理财的运营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吴亦兵表示,三方互补,建行有对中国客户的理解和渠道,贝莱德更多是基金管理经验,尤其是对于指数基金和固定收益,淡马锡是具有股权和私募方面的专长,在这方面有广泛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参与者都贡献自己的能力。  
向股东致歉、向公安报警 易见股份115亿巨亏背后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晓晖  7月16日,易见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600093.SH,以下简称“*ST易见”或“易见股份”)的股价开盘就被钉在3.93元的跌停价位上,直至收盘。这已经是它连续的第11个跌停,从8元之上,一路坠落到如今的4元之下。这家曾被市场奉为“区块链第一股”的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 此前不久的7月10日,*ST易见公告称,公司就部分前任高管涉嫌违法犯罪向公安机关报案,昆明市公安局已于7月8日受理。 7月14日,经济观察报记者致电*ST易见证券部,询问报案进展,以及是否与某些高管相关,*ST易见证券部人士回复称:“现在不方便透露,具体进展请见我们公告”。记者追问该高管涉案金额,*ST易见证券部人士重复了上述的回复。 公司报案的背后,是*ST易见高达115亿元的巨额亏损,以及亏损前夕一系列股权操作和董监高密集辞职。 董事会向股东致歉 在停牌之前,*ST易见已经走出连续3个跌停,加上复牌之后的连续8个跌停,其已经遭遇11个跌停,股价腰斩之下,其总市值缩水至7月16日的44.11亿元。 7月9日,*ST易见披露了“难产”的2020年度报告——公司净利润亏损115亿元,以市值粗略计算,亏损金额超过两个上市公司。 在年报的首页,是一封*ST易见第八届董事会致全体股东信,董事会就*ST易见2020年报迟迟未能公布向全体股东致歉。 *ST易见董事会在致股东信中表示,由于公司部分保理业务发生逾期,引起管理层和董事会注意,公司组织自身力量和中介机构对逾期保理等资产及主要客户进行核查,并以现场催收方式要求客户对债务进行确认和清偿。尽管全力推进,但仍未能在有限时间内对相关业务商业实质、资产可回收性、关联方认定、减值计提判断等重大事项形成结论,致使未能在2021年4月30日披露2020年年报。 4月30日之后,公司继续围绕上述重点事项开展工作,但与此同时,公司大量保理资产陆续逾期、预付款未能按期交货,资产质量严重恶化。核查过程中,公司发现大部分客户不具备还款能力,企业状况与业务规模不符,且部分客户可能与公司特定股东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同时,公司股东九天控股(指第三大股东云南九天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来函,在函件中其主动承认截至2021年6月20日对公司形成了42.5亿元资金占用,并承诺在2023年6月30日前逐步清偿完毕。基于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公司资产的实际状况、资金占用方信用等情况,出于会计谨慎性考虑,公司对逾期资产计提了信用减值准备,以求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上述减值准备的计提导致公司2020年发生大额亏损且期末净资产为负数,给公司的流动性和持续经营能力造成影响。会计师向公司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且中国证监会对公司的立案调查也尚未结案。上述事项导致公司可能存在退市风险。 自从年报披露115亿元巨亏之后,上证e互动*ST易见的主页上,投资者连连发声。多位投资者提及:小股东e互动联名提请公司杨复兴董事长、史顺总裁,为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即刻对挪用公司资金的九天控股和冷氏兄弟提起法律诉讼,申请财产保全。 还有更多的投资者发出质疑:“作为易见小股民,提请公司尽快回复上交所问询,你们计提的天文数字损失,钱究竟跑哪去了,进谁的口袋了?上市公司不是你们的提款机!”“为什么九天公司在不是控股股东的情况下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能通过四个账户挪占近50亿资金?且会计年报凭证收不回,这是为什么?”“请问如何索赔?” “公司莫名产生大量银行应付票据,商业承兑汇票转成银行承兑汇票。公司业务真实性存疑,支付任何往来款都有挪空上市公司资金的巨大嫌疑,请公司立即停止应付票据和应付往来款的支付!并请清查彻查业务真实性。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停牌查证。” *ST易见尚未对投资者的质疑作出回复。 巨亏背后 易见股份是在2015年介入商业保理和供应链管理业务的。 2014年,易见股份的控股股东为九天控股,九天控股的实际控制人为冷天辉。冷天辉有个弟弟叫冷天晴,冷氏兄弟二人,均出任过易见股份的董事长。 易见股份的旧名为禾嘉股份。2012年,冷天辉通过云南九天工贸有限公司(九天控股的前身)从禾嘉股份第一大股东禾嘉集团处受让23.57%的股权。此后,冷天辉通过定增和二级市场增持,最终在2017年2月对禾嘉股份持股达到了37.17%。 2017年4月21日,禾嘉股份更名为易见股份。 现在回头看,巨额亏损的雷可能在2017年就已经埋下。禾嘉股份更名为易见股份之后不久,冷氏兄弟就决定将九天控股的实际控制权拱手让人,希望引入投资人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云南世博”),通过签订增资扩股协议,让云南世博成为易见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但这笔交易没有获得云南世博母公司华侨城集团的同意。 与此同时,易见股份还宣布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投资设立区块链基金。并在霍尔果斯设立子公司——霍尔果斯易见区块链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这家子公司也是日后造成易见股份资金黑洞最大的一家子公司,有几十亿的保理款未能收回。 2017年的年报显示,易见股份取得了154.4亿元的营业收入,8亿元的净利润。 但易见股份有一个动作,让该公司实际控制人的问题初露端倪。 2018年4月27日,易见股份试图将控股子公司深圳滇中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滇中保理”)的商业保理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管理人是东莞证券,总额为7亿元。 五个月之后,2018年9月28日,易见股份控股股东九天控股所持上市公司全部股权(38.11%)被司法冻结。 2018年10月,九天控股放弃了易见股份的部分表决权,持股29.4%的第二大股东云南省滇中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滇中集团”)顺位成为易见股份新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云南滇中新区管理委员会。 2018年10月30日,董事长冷天辉辞职,不过在辞职当日,派出其兄弟冷天晴出任易见股份的总经理。 滇中集团入主之后,易见股份的股价在2019年2月底疯狂上涨,股价从8元附近涨到19元附近。 外界以为易见股份的经营状况发生了重大改变,经济观察报记者亦在2019年参观了易见股份,当时新管理层展示了他们的智能仓库项目:无人运输叉车可以根据远程控制取放仓库内货物,人工智能可以识别货物和库存变化,整个仓库的货物都可以数据化并且资产化。 这个试验性质的项目被称为易见仓库,其样本仓库确实让不少投资机构和媒体感受到——易见股份有机会转型成为一家拥有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科技技术”的公司。 2018年,易见股份的营业收入下降至135.5亿元,其管理层仍然在兴致勃勃地描绘公司蓝图,易见的区款链技术被形容为“易见区块链”,该股受到二级市场的追捧。 2019年6月,九天控股持有的易见股份开始被司法轮候冻结。 2019年8月30日,滇中保理的供应链资产证券化项目(ABS),达到60亿元规模,但该项目尚未实施。 2020年2月,九天控股决定将18%的股权转让给云南工投君阳投资有限公司,滇中集团决定转让8%的股权给云南省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工投集团”)。 2020年8月,易见股份的控股股东变更为云南工投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云南省国资委,易见股份成为一家地方国企。 易见股份的爆雷巨亏,在云南工投集团接手之后发生。实际上,在巨亏曝出前夕,股份巨亏发生了频繁的高管变动。 2020年5月1日,独立董事赵起高辞职;2021年1月6日,董事长阚友钢辞职;2021年3月15日,副董事长冷天晴辞职;2021年3月24日,董事、总裁吴江辞职;2021年4月28日,监事吴育辞职;2021年4月28日,财务总监肖琨文辞职,2天之后,易见股份2020年报难产;2021年5月19日,独立董事高巍、刘譞哲辞职;2021年6月4日,上任未满一年的董秘薛鹏辞职;2021年6月12日,监事吕玲辞职;2019年6月19日,独立董事王建新辞职。 自此,易见股份的董监高近乎于全部辞职,无论是董事长、副董事长、总裁,还是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或是监事。 在上市公司中,这样的高管层纷纷辞职相当罕见。 7月7日起,易见股份被实施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易见。 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了易见股份辞职的高管,其中有一位前任高管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易见股份报案的缘由:“他(亦为易见股份前任高管)占用的资金窟窿太大了。” 2020年报显示,易见股份营业收入降至90.9亿元,净利润为负115亿元。目前,尚未有信息显示,易见股份能够将巨额亏损追回。这家公司何去何从,尚是一个未知数。  
“首贷户”一年考:银行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蕾  “首贷户”与“银行”之间隔着什么,一户一户能否“啃”下来? 刘凯是一名银行分行的普惠业务客户经理,从业三年多的他觉得开展普惠业务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多了“首贷户”这个指标,而且现在总行对他们这样分支机构的考核,也加入了这个指标,并且要按季度报送。 “首贷户”是指第一次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普惠,我的理解是要先普再惠,换句话说,就是应该先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得到贷款。”刘凯说。在他看来,银行在普惠业务这块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并且之前更多的是存量竞争,有了“首贷户”考核后,会助推银行去拓展增量市场。 不过,正如银保监会将银行下沉服务重心,覆盖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空白地带”表述为“啃硬骨头”,拓展首贷户这条路,对于刘凯这样的客户经理来说,并不容易,“目前拓展首贷户,做不到批量获客,更多是能做一户是一户。” 首贷户政策落地这一年 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增加“首贷户”数量;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引导银行持续增加“首贷户”;2021年4月,银保监会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发挥行业带头作用,强化“首贷户”服务,努力实现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量高于2020年,大型银行要将“首贷户”纳入内部考核评价指标。7月14日,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行要继续落实“两增两控”考核要求,特别是要助力拓展首贷户…… 政府和监管的密集发声,让刘凯等银行从业者切实感觉到拓展“首贷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成效也是显著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17.8万户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其中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7.91万户,比去年同期多增3.75万户。 不过,在他看来,目前银行在拓展首贷户上效果有待改进。以他日常的工作为例,更多的时候是能做一户是一户。他曾多次去到周边农村,想要拓展农产品方面的公司,结果发现一家一家走访,人工和资金成本都很高,而且单独靠他自己,也难以识别出企业是否存在重大风险。 据他观察,同业拓展“首贷户”的差距在逐步扩大,主要有金融科技和资金成本两方面因素。比如有的银行金融科技赋能比较强大,贷款可以做到无纸化或者是全手机操作,再者在不考虑金融科技的情况下,银行利率是小微企业选择的第一要素,“客户对价格还是最敏感的。” 这一点,砀山吾家吾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小辉感受颇深,这家位于安徽省砀山县的小微企业,成立于2017年他返乡之际,主要通过电商渠道进行砀山梨的销售。对于王小辉来说,最烦恼的事情就是保证资金的流动性。企业从农户手中收梨子要付现金,卖出去之后,需要一个周期才能回款,一般为一到两个月,资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作为初创企业,想从银行贷到款来讲,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没有什么资产可以抵押。王小辉此前和银行有过接触,但是手续比较复杂,而且条款很多,所以基本都放弃了。“银行找到我想做贷款,我告诉他们,我的主要诉求就是简单和便捷,然后就是资金成本要低,有些银行服务特别好,但是利率比较高,我也不会选择。” 2020年9月,砀山县政府与蚂蚁链合作,搭建区块链平台,王小辉所在企业销售的梨是“上链”的农产品之一。通过区块链技术提供的数据,银行能够较为清晰地掌握企业的产供销情况,去年王小辉得到了第一笔银行贷款——农业银行提供的30万元信用贷款,今年网商银行也给了他一笔一年期30万的无息贷款,“基本上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他表示。 王小辉说后续企业有扩展规模需求,还是会继续考虑向银行贷款,并且更倾向于贷过款的银行,第一是程序流程比较熟悉,第二是有了贷款记录和信用基础,相信额度也会增加。 刘凯表示,这的确也是银行做“首贷户”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可以留存客户。相关研究也表明,企业“试水”银行贷款后,后续有融资需求继续向银行贷款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等小微企业成长到中小企业的规模,从银行获贷会变得更为容易。长沙标朗住工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环保新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公司CEO周立连表示,企业向银行借款比以前要好很多,银行贷款审批流程越来简化,放款速度要比以前快了许多。目前公司和5家银行有合作,其中4家为公司所在地湖南省宁乡市的本土银行。“今年的资金成本较去年是有下降的,一些银行都下调了贷款利率。比如说建设银行宁乡市花明北路支行,年利率从去年的4.5%,降到今年的4.25%。” 周立连表示,目前公司既有抵押贷款也有信用贷款,据其了解,大部分银行还是需要抵押质押的,当然也有信用贷款可以选择,这具体要看银行推出的产品和国家政策,资质好的企业是可以向银行申请到信用贷款的。 哪些企业尚未获得贷款 福建省农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从事新材料研发和传统行业升级(纸质包装箱),公司董事长柯瑞荣表示,截至目前尚未从银行贷过款,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对资金的需求往往节点上是个“急”字,需要尽快融到资金解决的是当下需求,解决问题或渡过难关。大部分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可能是短期的,也就二三个月内的事,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企业,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就产生不了相应效果。因此,银行的审批手续及放款效率就很重要。 柯瑞荣表示,在融资的一些关键节点,企业更多还是会去找熟人借贷,“尤其是在民间资金发展相对成熟的地方,资金来源广,流动快,手续也不复杂,一般都是打个欠条,但是利率还是较高的。” 国家一系列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出台后,身边的确越来越多经营小微企业的朋友从银行贷到款。不过大部分还是要找第三方中介公司,或者进行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很少。他也曾想过从银行贷款,但是经过了解发现,银行要求的流程太复杂,手续繁琐,还要跑现场,在公司业务繁忙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分出精力去做,“也有银行一听我的贷款需求,就直接扔下一句‘有没有抵押物’”。” 他说能理解银行担心贷款放给小微企业带来风险,但是也希望有更合理的方式考察小微企业资质,“毕竟从身边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是认认真真地想做好企业的。”他认为建立信用体系或许是一个解决的好办法。 刘凯在展业过程中也有思考过信用体系的问题。以信用贷款为例,银行要想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贷款,利用大数据建模、对用户进行画像这个核心动作不可缺少。目前,现有的征信大数据(如社保、工商、税务、电力等),都分别被大数据对应的来源或者第三方科技公司掌握。银行进行大数据画像、利用模型给予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可能存在数据采集困难、小微企业最终实际承担第三方科技公司提供的数据的使用成本、中小银行缺乏相应大数据建模与应用能力等问题。 哪些领域的“首贷户”可能会受到银行青睐?从目前的小微企业放款方向来看,刘凯认为,一是与疫情相关的行业,比如受疫情影响需要恢复的餐饮、旅游业等,比如在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医疗健康、生活服务业等。二是与国家战略方向一致的行业,比如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 周立连说从公司实践来看,目前银行贷款主要看重企业的三个方面:第一是企业经营能力,业绩越好贷款相对也容易些;第二是看企业在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越是有发展的企业,银行也越有兴趣;第三是银行会比较关注股东的经济实力,有实力雄厚的股东,贷款也会容易些。 7月8日,据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丁晓芳介绍,目前,江西、福建、青岛等银保监局实施“首贷户”提升专项行动,引导银行加大对拓展“首贷户”业务的激励考核;支持银行从内部挖掘客户数据资源,比如账户开立、存款理财等,结合从外部收集的企业纳税、水电气、社保、公积金等信息,破解“缺信息”的难题,同时广泛对接专业市场、商圈、供应链企业上下游,解决“获客难”的问题。北京、广西等银保监局联合地方政府,在政务服务大厅开设贷款服务中心,实现小微企业开办、融资等“一站式”办理。 (应受访者要求,刘凯为化名)  
【首席对话】余永定:中国经济之问与宏观政策之考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北京报道 “不均衡的复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消费内生动力不足”“稳字当头”……或许可以用这几个关键词勾勒中国经济的中期考。 上半场的中国经济答卷业已揭晓。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二季度实际GDP同比7.9%。 这天,按照中国央行7月9日公布的“降准”决定,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亦如期下调0.5个百分点,置换到期MLF后,释放7000亿的流动性,从而支持实体经济。 不过,甫一进入三季度,中国央行就宣布全面降准;这种意外操作让市场判断:央行在稳经济与稳通胀之间,似乎选择前者。有专家甚至认为,内需不足、经济存下行压力将成为三季度以后面临的问题。 而全球通胀风险仍在加剧,此时,中国经济下半场怎么走?“以我为主”的宏观政策与改革、结构调整的关系如何?该怎样厘清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稳增长”与“稳通胀”,包括“控风险”之间保持平衡? 经济观察报对话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余永定,试图甄别中国经济的亮点与不足,包括发现宏观政策之“考”与经济运行的均衡逻辑;从其字里行间,我们读到有关“反弹过于依赖外需、为什么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一路下滑?”之问,以及“2021年财政政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经济偏冷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而非需求过度”之答。 不均衡的经济恢复 经济观察报: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了今年前半年的主要经济数据。您对到目前为止的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上如何看待?具体来看,得益于基数效应,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高达18.3%,二季度增速回落;人大CMF报告预测中国第四季度 GDP的增速是5.5%,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团队的预测也是5.5%,经济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隐患? 余永定:今年1季度和2季度,GDP增速分别达到18.3%和7.9%,上半年同比增长12.7%。从全球范围横向比较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好成绩。但是,当前内需仍然不够强劲、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不仅如此,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问题比较突出,过度依赖外需。 我不知道人大团队是如何预测的。我们并没有预测,而仅仅是假设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为6%, 根据这一假设,中国GDP的季度环比增速应该为1.4674%。以疫情爆发之前的2019年4季度的GDP水平作为起点(即将其作为100),可以推出:2021年中国四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应该分别为19.1%、8.3%、6.7%、5.5%;全年为9.57%。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速才相当于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我想强调,上述增速数字并非预测,而仅仅是我们用来分析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是否同潜在经济增速一致的基准。在基准情况中,由于基数效应,即便经济一直在比较理想的路径上运行,2021年GDP的季度同比增速也会逐季下降。 2021年1季度和2季度,实际GDP增速分别达到18.3%和7.9%,低于基准情况要求的19.1%、8.3%。这就意味着,如果在2021年3季度和4季度,中国GDP增速不能高于基准情况中所设定的6.7%和5.5%, 2021年中国GDP增速将低于我们所假定的潜在经济增速,即低于疫情之前的水平。换言之,中国经济增速将延续自2010年开始的逐季、逐年下跌的过程。 中国经济的反弹过于依赖外需。从2020年2季度到2021年1季度,贸易顺差大幅上升。2020年我国商品贸易顺差为5269亿美元(海关口径),较疫情之前的2019年上升了1059亿美元。2021年前4个月贸易顺差已经达到1579亿美元。 相应地,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程度有所上升。2016年至2019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例一直维持在2%以下。2020年前低后高,后3个季度的经常账户顺差GDP占比在2.4%到3.1%之间,2021年1季度这一占比暂时回落到了1.8%,后续变化仍待观察。经常项目顺差增加的镜像反映是资本与金融项下海外资产增加。在大国冲突和美联储放手印钞背景之下,我们不得更多考虑海外资产的安全性。 尽管事出有因,贸易顺差为中国经济得以维持较高增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不能回到过度依赖外需的老路上去,而且,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供给能力恢复,中国出口的强劲势头恐怕也难以维持。 自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很大程度上贡献了经济的“一枝独秀”,不过,内需依然疲弱。2021年1季度和2季度同比增速都低于我们的基准情况,2021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当然也低于我们的基准情况。虽然中国GDP增长在全球范围内独占鳌头,但以我们自己的标准来看,还差强人意,内需依然疲弱的原因则在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够强劲。到目前为止,我们既没有等到报复性消费反弹,也没有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强劲反弹。事实上,2021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速为4.4%,大大低于2019年的全年8.0%。2021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速也4.4%,也明显低于2019年本来就很低的全年5.4%。 更令人担忧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出现减弱迹象,以致市场参与者调低了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宏观政策之“考” 经济观察报:您为什么认为我们现在谈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常态化还为时过早? 余永定:首先,我认为经济是否恢复到常态主要看经济增速是否恢复到潜在经济增速的水平上。其次,这种恢复不是暂时的,而是可持续的。换言之,即便财政、货币政策恢复中性(如财政收支处于平衡状态),经济增速也不会下跌。 中国经济目前运行在增速略高于5%的轨迹上。即便中国潜在增速在5%和6%之间,而目前中国经济正运行在这个区间之中,谁能保证一旦退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增速不会进一步下跌呢?为慎重起见,我们还不能退出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上的主要经济都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应该说,自2008年后直到今天西方主要经济体都仍然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后果。美国2010年就在考虑退出问题,2013年、2015年、2018年、2019年也多次提出退出的问题,2021年又提退出和不退出问题,但每一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都没退出,反而是变本加厉。尽管今年以来关于退出的谈论明显增多,但直到现在,西方主要国家都还未退出2008年以来所执行的超宽松财政货币政策,没有实现经济政策的“常态化”。以美国为例,直到到现在,美联储依然每月买进1200亿美元资产,时至7月7日,美联储的资产仍高达8.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自新冠疫情以来,美国政府推出了极其扩张性的“4万亿美元”刺激计划,2020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为3.1万亿美元,赤字率14.9%,预计2021年赤字率将超过10% 。由于长期执行超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长达10余年,2021年美国经济终于恢复强劲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将高达7.0%,为数十年来最高值。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政府执行了强有力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开始回升,在第三季度回到2008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到中国之前的9.7%,实现了V型反弹。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速达到12%的峰值,以后逐季下降,到2019年GDP增速几乎跌破6%。到现在为止,我们仍不知道到什么时候GDP增速可以稳定下来。为什么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一路下滑?这是由于某种宏观经济政策所无法左右的深层次原因所决定的抑或中国的扩张性财政、货币退出过早?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可以简单回顾2009年以来的几个关节点。 第一,2009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到危机前(2008年第三季度)的水平。换言之,当时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状态。当然,此时的经济增速是否大致等于潜在经济增速还需另行讨论。 第二,外部冲击下GDP增速下跌的基数效应往往使经济复苏呈V型;下跌幅度越大,复苏时间越快,V型越显著。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实现了12%的同比增长。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经济出现异乎寻常的增长。事实上,12%是个数字假象,与其说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超高增长,不如说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危机爆发前的正常增长速度。 第三,2010年第二、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逐季下跌也不意味着2010年经济复苏的力度减弱。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反映了基数效应的削弱。 第四,2011年中国GDP增速未能实现稳定。由于在2009年第三季度GDP增速已经恢复到危机前(2008年第三季度)水平,基数效应消失。2010年第三季度后,GDP增速应该稳定在大致等于或略低于2008年第三季度的水平。但实际情况是:自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GDP季度同比增速持续下降,分别在2011年第四季度破9;2012年第二季度破8;2015年第三季度破7;2019年第四季度逼近破6。2021年破6并逼近破5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为什么2011年后GDP增速为何未能实现企稳?是某些长期因素(如新增劳动适龄人口下降),还是某些短期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所使然? 第五,2011年第一季度,在GDP增速迅速回升的同时,CPI也迅速回升,从2009第一季度的-1.5%回升到2011年第一季度的5.1%。CPI的迅速回升,引起了经济过热的担心。房价则由2009年7月开始持续飙升,并在2010年4月创下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增速15.4%的历史纪录。2011年初央行提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2011 年信贷、广义货币和M1的增速下降趋势都比较明显。2011年央行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 3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共12次), 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 0.75 个百分点。由于执行了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2012年第二季度CPI便回落到3%以下,PPI则从2012年三月开始维持了54个月的负增长。房价则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负增长。事后来看,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数效应而不是的结果经济过热的结果。抑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成功的代价则是GDP增速的持续下降。2012年第二季度, GDP增长率从2011年q1的10%降至7.6%,跌破“保八”底线。2011年成为中国多年来经济增速下跌最为剧烈的一年。2012年3月起PPI连续54个月负增长,CPI则长期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当时实际上已处于通缩状态。 在十年后的今天回顾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后来经济形势的变化,不难看出,如果当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经济增长,巩固四万亿刺激计划的成果,而不是抑制通胀;不是依靠货币紧缩而是依靠其他手段来抑制房价上涨;不是压缩财政赤字,而是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当然,应该不光是“铁公机”),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就不会在以后的10年中持续下跌。 经济观察报:此次全面降准远远超过市场预期,一边是通胀范畴的大宗商品涨价,一边是祭出应对通缩的政策工具“降准”,对此,您如何看?包括上半年的政策效果……目前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是否匹配或一致? 余永定:降准是直接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是在经济和疫情形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银行未必将增加的准备金贷出去。贷款给制造业,尤其是把钱贷给中小企业,对于银行来说一直就是比较具有风险的贷款业务。在投资者因对经济前景比较悲观、风险偏好较低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一定十分有效。正是考虑到这类情况,凯恩斯认为出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当前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势头出现了显著分化。一方面,上游的采矿工业、原材料制造业利润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中下游的制造业成本上升较快、盈利能力甚至受到削弱,这些中下游行业也是中小企业分布更多的领域。 同比来看,截至6月PPI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同比增速分别为11.8%、0.3%,增速差达到11.5%,这是1996年有数据以来的最大值。当前内需疲弱阻碍了PPI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传递。 其中上游价格的高涨主要是供给冲击的结果,货币政策难以对这些供给冲击做出反应。货币政策需要对疲弱的内需做出反应,促使打通从PPI生产资料到PPI生活资料的传导,这样才能真正改善中下游的企业生存状况,并进一步改善总体的就业。降准是否足够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不管怎么样, “降准”的决定是值得欢迎的。 经济观察报:今年1-5月的财政状况显示,中央财政支出的速度不断下滑,财政支出增速或是2008年以来最低的水平;有专家认为,归根到底,财政才是真的能放水的龙王爷。您对此如何看? 余永定:在疫情之前几年我国财政减税降费压力较大,疫情期间的2020年我国财政再次经历了减收压力。今年初以来,财政总体上转向了“稳定宏观税负”的阶段,财政收支关系出现了转向。今年前5个月,财政支出完成了全年的37.4%,而财政收入完成了全年的48.8%。 我认为2021年财政政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2021年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4.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6%。两者增速的差距之大应该说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经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后遗症和新冠肺炎双重打击下,实现如此严厉的增收节支政策是令人诧异。 财政宽松不宽松,直接的尺度是财政赤字对GDP之比。2021年财政预算规定2021年全国财政赤字35700亿元,比2020年减少1900亿元。考虑到2021年GDP增速普遍预期超过8%,2021年财政赤字对GDP比将比2020年明显下降。换言之,同2020年本来就比较谨慎的财政政策相比,2021年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力度会有明显下降。 财政政策是否足够宽松要看其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 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也可以用来衡量财政政策的宽松状况。在“4万亿”时期,基础设施增速在30%-40%。 2021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2.4%。两者之间的对比可能是过于强烈了。当然,我们知道存在地方政府不愿发债、钱用不出去等问题。这种情况确实说明,不解决激励机制问题,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不能光凭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也看到,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各种浪费现象还相当严重,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也远不能令人满意。确实应该“落实好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格依法依规组织税收收入;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和监督。”但是,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看,中国有必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中国政府不应该过于担心增发国债可能带来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政府增发国债以弥补财政赤字的余地比西方发达国家大得多。 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应该大大加强相互之间的配合。在财政部增发国债的同时,中央银行应该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压低国债收益率,以支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国的中央银行也可以考虑执行类似QE的政策。 宏观政策与改革、结构调整的关系 经济观察报:有经济学家认为,多年来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宽松的,但经济增速却持续下跌。这种情况说明中国经济的减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体制和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解决,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就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对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余永定:有效需求不足的背后确实有体制和结构的原因。不解决体制和结构的问题,经济就难于维持可持续增长。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短期宏观调控问题。试问:如果退出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体制问题和收入分配就能得到解决吗?另一方面,如果降低利息率、减税增支,企业投资、居民消费不会增加,经济增速不会提高吗?如果是这样,宏观经济政策还有什么意义?确实,没有18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后来基本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的高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济是偏冷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需求过度。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宽松没有固定不变的尺度。例如,财政赤字对GDP为3%表明财政宽松吗?货币供应增速为12%、基准利息率为1%表明货币政策宽松吗?不一定。宽松不宽松要看执行了相应政策之后,经济是否出现过热、通货膨胀率是否过高、产能是否已经得到充分利用、贸易是否出现逆差等等。如果扩张性宏观政策会引起通胀过高(在某些情况下也要考虑资产泡沫),以致失控,则不应采取进一步的扩张政策,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就应该继续或进一步采取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在中国当前情况下,宽松一些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较高的经济增速有利于还是不利于推进各项改革呢?我们可以问问广大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改革就会进一步受到挫折,民营企业就会进一步萎缩,当然就需要考虑是否放弃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实际情况恐怕还不是这样吧? 把经济政策区分为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也十分重要。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短期政策,它所考虑的是如何在短期(如1年内;也可以长一些,如在一些国家有所谓“中期框架”)内实现事先制定的经济增速(就业)和通胀率目标(年度目标,某些国家也可能是几年的平均数),虽然宏观经济政策作为总需求管理政策,在短期(当期)只影响经济的需求面,但在长期会对经济的供给面发生影响:投资经过一段时间后变成新增资本存量,增加了生产函数中的K,从而提高潜在经济增速。此时,宏观经济问题就转化为经济增长问题了。 城市化政策、结构转型政策、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环境政策、科教政策和产业链重构政策等等属于长期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政策目标难于在短期内实现,它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间维度,一般而言,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属于经济体制改革范畴的经济政策一般也是长期经济政策。尽管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不同于长期经济政策,但同后者密切相关,其方向受后者制约。例如,在根据短期考虑决定采取扩张行财政政策之后,决策者还要面临鼓励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的选择;在决定了鼓励投资需求之后,还要面临在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之间主要鼓励何种投资的选择;在决定了鼓励基础设施投资之后,还要面临是鼓励“铁公机”投资还是教育、医疗养老等“软环境”投资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则受到长期政策目标的制约。当然,短期目标也可能会同长期目标会发生冲突。这时,就要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做出抉择。如何取舍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很多情况下,抉择超出经济学范畴。 经济学家对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相对滞后表现的强烈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里我想再次强调,宏观经济政策是短期政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解决长期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争取更多时间。当然,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是不能无限使用的,但也不应低估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空间。呼吁加速“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完全正确的,但把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改革、同解决长期、体制和结构问题对立起来是不对的。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中国经济下半场? 余永定:在当前形势下来观察中国的宏观经济,主要的问题不是通胀问题。中国经济下半场面临的挑战有三方面:其一,通胀率进一步上升的压力,但这方面压力我认为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二,出口的超预期走弱,这种风险是存在的,尤其值得注意,到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我们都应关注这一挑战。其三,企业端的分化,在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化。由于疫情扰动、外需扰动,现在经济结构分化的问题非常突出。观察宏观经济增长的时候,除了一些总量指标,一定要更多关注具体的结构性指标。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中国应该学会容忍高于3%的通货膨胀水平——有点通胀在中国不是件坏事;但目前全球通胀风险仍在加剧,我们应该如何在“稳增长”与“稳通胀”,包括“控风险”之间保持平衡? 余永定:中国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存在莫名的恐惧。在1980年代初,经济学界谈论最多的就是通货膨胀的“笼中老虎”。可惜这个老虎等了四十年也没出来。2010年还未结束,我们就开始退出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了。而我们之所以急忙“退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货膨胀率的上升。2010年5月份,PPI同比增速 2011年下半年通胀数据开始下降,PPI在2012年3月开始持续54个月负增长。从CPI和PPI变动途径就可以看到,过去十多年,PPI大部分时间处于负增长状态。CPI在大部分时间都是低于3%的。现在PPI增速上涨,如果看它的定基指数,生产者产品价格指数(PPI)并无太多的提高。中国的问题不是通货膨胀,不是CPI太高,PPI太高,而是在过去十几年中CPI和PPI增速太低,以PPI为标准,中国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是处于通货收缩状态。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总体上(除囤积居奇导致的物价上涨外)物价有所上涨是个积极的现象。自3月以来,铜、煤、铁矿石和铝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实现了两位数的上涨。然而,由于最终产品特别是消费品的需求仍然低迷,供应链中下游的制成品价格未能充分上涨。供应链下游的生产者无法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最终产品的使用者。于是,在上游产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的同时,下游产业的利润率进一步受到挤压。同时,计算机芯片的库存短缺和减排目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CPI和PPI的背离。 因而,中国宏观经济的最基本问题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因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使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水平,这样PPI的上涨就可以转移到生产链条的下游,使我们的企业利润得到好转。PPI上涨导致CPI上涨,是我们经济增长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不但不应该害怕,而且应该欢迎。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注物价问题。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不要让物价呈现螺旋式的上涨,涨价-涨工资-涨价-涨工资,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是要制止的。但现在还看不到这种趋势。一旦出现这种迹象,再采取抑制物价上涨的措施也不迟。 中国应该学会容忍高一些的通货膨胀率。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靠物价变动指引。相对物价水平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由于一些产品价格上升,另一些下降,理论上,相对价格的变动不应该影响一般物价水平。但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工资刚性和其他刚性,物价下降的刚性比较强。在一些产品价格上升的同时,其他一些产品的价格未必下降(或下降幅度足够大)。所以,即使在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的变动往往导致价格总水平的向上的变动。此外,由于难于度量产品质量的改进,发展中国国家还普遍存在高估通货膨胀率的问题,中国可能也有这种情况。如果日本、美国等国货币当局把通胀目标定在2%,中国把通货膨胀率目标定在3%到5%大概也不为过吧? 经济观察报:市场有观点认为,下半年经济将逐季放缓,下行压力较大,政策迎来宽松周期;展望经济下半场,货币政策会重启宽松吗? 余永定:疫情以来,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疫情本身。曾经我们以为疫情过去了,结果去年底和今年初疫情在欧美又有显著反弹。之后疫情缓和、而且有了疫苗,又以为疫情过去了,结果是印度第三波疫情,以及现在的进一步扩散。特别是印度作为疫苗的产能大国,发生疫情之后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COVAX(新冠疫苗供应)计划。 因此,我们的货币政策是否会重启宽松、进入到一个政策周期当中,严格来说看不到那么远。疫情期间关于宏观政策的争论多、预期的变化也快。美联储的点阵图从去年到今年初、再到现在,其变化也是剧烈的。所以宏观政策的重点仍然是关注当下,要为经济社会稳定提供空间、为结构改革提供空间。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政策框架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上适应性的货币政策,这样的组合比较理想。但是当前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中央财政可以适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通过行政改革、反腐、税改提高财政效率的同时,应该更多考虑增发国债这一选项。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财政政策空间仍然相当充足。货币政策的某种宽松可能难以避免。但根据“四万亿”的经验教训,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财政应该发挥更大主导作用。货币政策则应该发挥好第二小提琴手的作用。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目前全球复苏趋势?中国是否需要警惕海外货币政策的影响?怎样理解“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 余永定:当前来看,中国仍然是疫情之后全球经济中恢复最快的主要国家。美、英的产出水平也即将在近期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其他发达经济体也将在晚些时候达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随着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宏观政策的正常化也正在路上。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仍然处在疫情之中、或社会混乱当中。近期印度的疫情又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蔓延,给全球经济形势又带来了一些新的不确定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某个时刻,美国是要退出QE的,这种退出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将会造成何种冲击,需要中国经济学家进行沙盘推演,以便最大限度减少美国政策变化对我们造成的冲击。 在全球不平衡复苏的背景下,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客观分析、做出必要反应。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小国经济不同,我们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大国模型,甚至近些年来也开始具有显著的国际溢出效应。中国已必须承担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要做的事情不仅涉及财政、货币政策,而且涉及人民币汇率政策、资本跨境流动管理政策、外汇储备管理政策、海外资产结构调整政策、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国际结算和数字货币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政策等等。相信所有这些有关部门已经做了通盘考虑。
接管任务尚未完成 证监会宣布延长对新时代证券等三家公司接管期限一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证监会7月16日宣布因接管任务尚未完成,延长新时代证券、国盛证券和国盛期货三家公司接管期限一年。 证监会表示,实施接管以来,接管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但接管任务尚未完成,因此接管延至2022年7月16日。 去年此时,证监会宣布接管上述三家机构,接管期限为期一年,即自2020年7月17日至2021年7月16日。 2020年7月,国盛金控子公司国盛证券、国盛期货因隐瞒实控人或控股比例,治理失衡,被证监会实行接管。 国盛金控公告显示,证监会分别组织成立接管组,证监会委托中航证券及招商证券成立国盛证券托管组,委托国泰君安期货成立国盛期货托管组,分别托管国盛证券和国盛期货。托管组在接管组指导下,按照托管协议开展工作。 自接管之日起,接管组行使被接管公司的经营管理权,接管组组长行使公司法定代表人职权。被接管公司的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停止履行职责。接管期间,接管组负责保持公司经营稳定,规范公司股权和治理结构。接管期间,被接管公司正常经营,客户交易不受影响,资金转入转出等均正常进行。 2020年8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国盛金控控股股东张家港财智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深圳前海财智远大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北京凤凰财鑫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及北京凤凰财智创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立案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国盛金控曾在2020年三季报中并表已被接管的国盛证券。然而,国盛金控时任董事、董秘兼财务总监赵岑表示不能保证2020年三季报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她认为,根据相关规定,前述接管导致国盛金控失去对被投资单位国盛证券的控制;另外考虑到数据的可取得性,最晚自2020年8月1日起,国盛金控不应将国盛证券纳入合并范围,公司对国盛证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改按权益法核算。国盛金控的并表操作与赵岑的分歧,一度引起舆论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2020年10月14日,赵岑对国盛金控当年三季报预告表示不能保证公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10月30日就《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提出异议意见,当日即被解除财务总监职务;12月14日被解除董事、董事会秘书职务。在A股上市公司中,财务负责人不认可自家公司的财务报告,提出异议意见后即被解除职务的情形实属罕见。 最新公告显示,国盛金控2021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1600万至240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33亿元。国盛金控表示,公司各项业务经营稳定,报告期内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主要系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信用减值损失减少所致。 新时代证券方面,其并无披露半年报义务,截至目前无2021年半年报数据。 启信宝信息显示,新时代证券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宜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5.48%;后者第一大股东为明天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0%。 证监会表示,对前述三家公司延长接管期间,接管组织、接管内容保持不变,被接管公司正常经营,客户交易不受影响,资金转入转出等均正常进行。证监会将指导接管组继续依法履职,抓紧完成处置任务。
华夏银行落地全国碳市场首笔 远期交易履约保函业务
7月16日,举世瞩目的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华夏银行与国家能源集团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落地的碳远期交易保函业务于当日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完成实物交割,这是全国碳市场首笔实现交割的远期交易,是碳金融领域的又一创新。华夏银行为全国碳市场首创的专项碳金融服务,能够帮助碳交易双方提前锁定交易价格,防范有关风险。该模式是金融服务碳资产管理的新路径,是绿色金融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信用中介等方面发挥作用的集中体现。 华夏银行是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关心支持下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推进绿色金融战略作为服务国家绿色发展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市场化道路,开展创新性实践。目前,该行绿色贷款占比位列全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首位,先后荣获国际金融论坛(IFF)“2020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银行业协会“最佳绿色金融成效奖”、美国环球金融杂志(GlobalFinance)“最佳绿色能源发展银行”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 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全资子公司,是国内成立最早、水平领先的碳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荣获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集团碳资产管理奖”、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集团碳资产管理卓越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内部专业化服务单位,承担集团碳资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开发、统一交易”职责,具有丰富碳交易经验,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
“零售之王”招行破圈 财富开放平台要这么干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老盈盈  7月15日,“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下称“招行”,600036.SH)“秀”了一下自己的大财富管理朋友圈。 在招行首届“财富生态合作伙伴大会暨财富开放平台发布会”上,百余家基金公司、40余家私募机构、超30家保险公司、25家信托公司、16家贵金属公司、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前来捧场。 招行一直是业界公认的“强渠道”,但在寻找优秀合作机构和投资经理时,招行素来都是“主动出击”。招行与机构间是一种双向的合作关系,招行不喜欢以“甲方”自居,也从不坐等合作机构上门,而是以开放的心态走出去,主动做大做强自己的朋友圈、生态圈。 显然,这是一个“苦差事”,但同时这也是招行打造大财富管理新生态的鲜明态度。 财富开放平台如何搭建 今年3月,招行提出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将大财富管理作为全行经营的逻辑主线,串起行内各个业务单元,包括零售金融内部、“一体两翼”及整个招商银行集团,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飞轮”,更好地整合内部力量,有效作用于市场,服务于客户。 在此战略基础上,招行进一步提出了打造财富开放平台。 据了解,招行财富平台部人员构成主要由原来的零售金融总部和财富管理部两个部门人员合并而成,主要的工作职责包含两大块,一是原有的财富管理业务,二是原零售金融总部并入财富平台部的业务。首先,是传统的财富管理业务,即由网点客户经理提供的理财服务,总行会对分支行进行业务管理与指导;从客群来划分,AUM在500万以下的客户,即除了私钻客户之外,都是财富管理的服务范围;还有一个专门的市场拓展团队,主要从事代发工资业务的拓展和经营,他们会深入到企业,提供上门服务;此外另一部分职责,也就是由原来的零金总部并入到财富平台部的业务,主要包括一些基础线上平台的功能,如招商银行App、招行零售内部系统、网点VTM/ATM,客户经理展业工具等,在此之下还有大数据系统、大数据基础设施、数据中台、风控系统等。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成一个‘冰山’,水上可能是你们日常使用的招商银行App或是在网点看到的VTM,过去我们主要在APP上去完成交易,我们发展的核心是让客户能够很顺利地完成他的交易。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第二个阶段,如何对这些非网点密切接触的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这是一个不依赖于网点的新模式,是由财富平台部的相关团队直接承接的。”招行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目前,负责招行财富开放平台相关工作的主要包含APP产品团队、大数据团队、运营团队和互联网产品等四个团队,他们都有各自相应的考核规则,例如运营团队考核的指标包括在APP上面被转化的客户人数、销量量等,但还没有深入到像分支行那种跟经营效果、收入、利润等方面相关的程度。 今年上半年,招行以“招商银行APP”为依托构建了财富开放平台,目前已有40余家资管机构入驻。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很多金融机构都想进入招行财富开放平台入驻的“白名单”。 机构入驻有哪些标准?招行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上进行考虑,首先是合作机构和招行有共同的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其次是机构的专业程度、机构和产品的过往业绩表现;第三方面是合作机构的线上运营能力,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持续生产线上陪伴的内容并策划相关的营销活动;第四方面,合作机构是否尊重招行的底线,即机构是否能够接受招行对于客户隐私以及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要求。 在招行看来,市场上筛选基金的方法大同小异,很多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来实现,其中包括基金经理管理年限,管理规模、业绩的稳定性、风格的成熟度,他所在基金公司的平台等,这块称为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之外,也有很多定性的指标。这要靠产品团队走出去,不断主动地跟基金经理交流来实现。“基金经理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很难用非常量化的指标去评判他,但是市场总是在波动,我想没有哪个基金经理的判断每次都是对的。当你跟对了,我们会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跟;没有跟,你为什么不跟;跟错了,你是怎么考虑的。我们内部有一个平台,我们产品经理会定期、不定期地根据市场的一些热点去跟这些基金经理交流,形成的材料会放在我们的系统里面,作为基金经理全程的追踪。追踪完之后,再由这个团队一起去讨论、去评价,这样得出来的是一个很鲜活的基金经理的形象,不是简单的列一个表一筛,这个中间就是一个苦力活。”上述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道。 相比产品,招行更看重的是平台,一个好的平台有强大的投研支持能力和强大的售后服务能力,一个好的平台也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好的投资经理。一个好的平台对总体的风险偏好、风险控制、投资纪律等都会有比较成熟的体系,也可以避免投资经理因个人发挥偏离整个市场大的判断,产生不好的投资结果。 开放运营生态如何运转 近期,招行还升级了其公募基金费率体系,将优选一批权益类基金陆续进入一折销售范畴,并且将加大前端不收费的C类份额基金布局,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其实我们一直也在推C类,只是说C类之前在市场上大家讨论得比较少。它没有前端的费用,当然它的持有期需要支付销售服务费,按持有的周期时长来计算,它是能够满足很多客户的需求,我们在这方面并没有说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占比,就是客户体验最好,招行的价值也能得到相应的体现。”前述负责人道。 入驻财富开放平台,合作机构可构建自己的“招财号”直接触达其持仓客户和潜在客户。招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财富开放平台整个流量上会分成两块来进行规划,一是给予机构私域的流量,这部分是通过机构的粉丝关注来进行的,在粉丝流量的经营上,招行会开放一定的内部推送以及消息推送的权限给予机构,允许机构在这一块针对自己的粉丝,在自己的私域阵地上进行经营;二是公域流量的推送,在公域流量上,招行建立了一个推广激励的机制,会根据制定的标准规则给予优秀的机构在公域流量的扶持。这些规则围绕机构的运营基础能力、与用户内容互动的能力、为用户提供陪伴的能力、产品营销能力、对客户服务能力等展开。 据记者了解,流量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对于合作机构来说是有优胜劣汰淘汰机制的,财富开放平台目前有40多家进驻,合作比较深的有20多家。出于对客户负责原则,招行表示不可能让平台上的伙伴无限制地增长。 那么多的机构入驻,如何平衡入驻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还有招行跟合作机构的利益分配问题值得关注。“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跟我们的平台化关系并不是非常的大,即使没有引入平台只是在引入产品的阶段,资管机构之间也是有相互竞争的,我认为这种竞争是良性的。因为他们比谁的产品管理得更好,谁的产品更适合客户,谁的服务更到位,我觉得基本是在良性竞争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在平台也不会陷于无序。”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招行财富开放平台而言,他们希望今年内可以引入更多优秀的合作资管机构,让整个开放平台的运作模式和系统体系能够成型,这是他们短期的目标。从中期来讲,招行希望合作机构和招行在财富开放平台这个生态中一起提供投资者教育、全旅程陪伴服务,一系列优质的产品策略以及产品的推荐,能够在这个模式下运作起来,实现双方的共赢。 招行似乎远未止步于短中期的目标。未来从长期来看,招行希望探索出一条不同于纯互联网,也有别于传统银行机构的第三条道路的新模式。“这涉及两点,第一是在更大的开放下,我们希望未来的开放平台与银行的分支行机构和网点,能够走向融合、更好地作为一个整体,就是财富开放平台为分支行的网点去赋能,分支行的网点也能够与机构形成一个更好的合作方式。另一个方向下,我们也会去探索更大的开放,不只是限于金融机构的开放,也包括机构端以外的个人的开放,以及非金融、泛金融生态的开放,这可能是我们在更长远的目标上要看的。”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力碳金融,华夏银行打造绿色金融新优势
7月16日,华夏银行与国家能源集团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落地的碳远期交易履约保函业务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完成实物交割,这是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首笔实现交割的远期交易,是华夏银行在碳金融领域的又一创新。 作为一家国有金融企业,华夏银行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服务国家绿色发展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市场化道路,聚焦国家“30·60”双碳目标,积极创新业务管理和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华夏银行实际的特色化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夏银行新五年规划起步之年,华夏银行焕新升级推出“可持续 更美好”品牌理念,着力构建ESG理念下的绿色金融新特色、新优势,为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华夏人的金融力量。 碳市场启动 华夏银行率先布局 7月16日,举世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赵英民表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我们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他同时表示,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三是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四是依托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打开了碳金融服务空间。作为国内低碳时代浪潮中的绿色金融先行者,华夏银行率先布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月16日,华夏银行与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系统对接、产品创新、融资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同日,华夏银行与国家能源集团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落地了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首笔实现交割的远期交易,成为该行在碳金融领域的又一创新,也为碳交易提供了新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服务绿色产业 率先布局碳市场举措背后是,华夏银行深耕绿色金融超过13年,已经探索一条符合华夏银行实际的特色化绿色金融发展道路。 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排头兵,华夏银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工作机制,成为首批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签署成员,在总行成立了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设立了绿色金融中心,大力培养和引进绿色金融专业化人才。截至2020年末,华夏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800亿元,比2016年末翻了两番,四年复合增速达到了48.5%。根据人民银行2021年一季度绿色信贷执行情况通报,华夏银行绿色贷款占比在全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中位列第一。凭借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突出表现,华夏银行先后荣获国际金融论坛(IFF)“2020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银行业协会“最佳绿色金融成效奖”、美国环球金融杂志(Global Finance)“最佳绿色能源发展银行”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获得政府、合作伙伴和客户的广泛好评。 华夏银行支持的水治理项目 华夏银行支持的绿化项目 在污染治理领域,华夏银行紧紧围绕“水十条”及《长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计划》,为贵阳赤水市严家河污染治理及综合整治项目提供融资,水质及周边环境切实得到改善,有力支持了旅游城市经济转型中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农业领域,华夏银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支持了长三角区域一批绿色农林牧渔项目,有力保障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绿色生态新农村的建设;在生态修复领域,华夏银行支持了大理州宾川县某废旧矿山生态修复试点项目,项目完工后新增耕地约220亩,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以“绿筑美丽华夏”为口号的华夏银行绿色金融品牌得到各界广泛认可。 深化国际合作,打造业务特色 国际合作是华夏银行绿色金融的一个特色。通过与世界银行、法国开发署等机构的国际合作,华夏银行已累计引进外资超10亿美元,转贷款项目实现投放超100亿元。2016年,独家承接了世界银行在我国资金量单体最大的“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并采用了结果导向型贷款工具,使资金支付与项目实施的环境效益相关联,创新了绿色金融项目资金管理理念和机制,有力促进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利用。2019年,与世界银行再度合作,顺利落地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通过支持电池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服务国家能源革命战略。这些长期限、低成本的国际资金有效促进了国内企业,包括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华夏银行支持的清洁供暖项目 华夏银行支持的风电项目 华夏银行支持的储能项目 为积极服务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华夏银行运用转贷款支持了山西怀仁县余热供暖项目,满足了现有600万平方米的供暖需求,年节约标煤6.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为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华夏银行支持了全国多地风电、光伏项目建设,在广西南宁恭城县,该行支持的49.5MW风电项目年发电1.05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3.36万吨;为保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华夏银行运用“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支持安徽某水泥企业削峰填谷储能项目,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性电力成本,实现企业集团清洁用能的发展目标,为金融支持国家能源革命关键技术——储能,提供了示范。 秉持“可持续 更美好”理念 助力“双碳”目标 2021年,不仅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华夏银行新五年规划的起步之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绿色”关键词成为高频词汇,提及次数达50次,从绿色制造、绿色环保、绿色消费,到绿色产业、绿色城市、绿色经济、绿色生活方式等等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可持续”关键词出现13次,可以预见,一股“绿色革命”和“可持续发展”浪潮正扑面而来且势头不可逆。 面临新的变革大潮,华夏银行在新五年规划中焕新升级推出“可持续 更美好”品牌理念。在华夏银行看来,“可持续”是行动指引,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地区乃至全球,我们都需要在可持续理念下行动;“更美好”是奋斗目标,即用金融的温度和力量,更好地服务那些踏实笃行的奋斗者,更有力地支持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一起携手在不断实践和创造中实现彼此对更美好未来的愿景。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深受华夏银行全行接受的一种价值理念。据了解,“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华夏银行围绕气候变化的国际应对体系、国内外碳市场进程、碳计量方法学与行业运用、碳中和投资机遇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对气候变化减缓和气候变化适应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打造ESG专业特色,探索构建“气候友好型银行”。华夏银行已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采用了世界银行最先进的《环境社会框架》,建立了《环境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环境风险识别及管理制度,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增强银行应对环境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 当前,华夏银行已对社会做出庄严承诺,将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作为国内首家提出自身碳中和目标的银行,华夏银行将制定实现自身碳中和的计量监测和中和路线图,通过技术减排、办公运营低碳化、消纳机制应用等措施,确保按期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 未来,华夏银行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继续做出特色、走在前列,不断强化“绿筑美丽华夏”的绿色金融品牌影响力,为“双碳”目标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全国碳市场启动 华夏银行成为资金结算行
7月16日,举世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华夏银行与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成为资金结算银行。 近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打开了碳金融服务空间,作为一家国有金融企业,华夏银行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系统对接、产品创新、融资服务等方式,加大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以高远政治站位和务实举措,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倾情助力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华夏银行新五年规划的起步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夏银行焕新提出“可持续 更美好”的品牌理念。“可持续”是行动指引,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地区乃至全球,都需要在可持续理念下行动;“更美好”是奋斗目标,即用金融的温度和力量,更好地服务那些踏实笃行的奋斗者,更有力地支持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一起携手在不断实践和创造中实现彼此对未来美好的愿景。 未来,华夏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推进绿色金融战略作为服务国家绿色发展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秉持“可持续 更美好”理念,坚持市场化道路,开展创新性实践,不断强化“绿筑美丽华夏”的绿色金融品牌影响力,着力构建ESG理念下的绿色金融新特色、新优势,为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华夏人的金融力量。 为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华夏银行率先明确提出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目前,华夏银行绿色贷款占比位列全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首位,先后荣获国际金融论坛(IFF)“2020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银行业协会“最佳绿色金融成效奖”、美国环球金融杂志(GlobalFinance)“最佳绿色能源发展银行”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
从坚称无罪到部分认罪 建行一部门副总陈德受贿改判11年半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微敖 种昂 上诉之后,51岁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601939.SH/00939.HK,下称:建设银行或建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原副总经理陈德,减少了半年的刑罚,如果不考虑将来可能的减刑、假释等因素,他要在监狱中待到2030年5月。 2021年7月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陈德案的二审判决书。北京高院判决,陈德犯受贿罪,处有期徒刑11年6个月,并罚金65万元。 此前的一审,他被判有期徒刑12年,罚金7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一审、二审法院认定陈德受贿的总金额为555万元,其中有100万元为其索贿。至二审结束,他还有480万元的赃款,尚未被追缴到位。 助力商人 延揽建行印刷业务 1970年5月,陈德出生在吉林长春九台,曾任建设银行会计部柜面业务管理处高级副经理(主持工作)、会计部操作管理处高级经理、会计部总经理助理,渠道与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等职。任职期间,陈德负责过的工作包括:建行全行的存单存折的凭证设计,并与采购部一同进行存单存折的招标、采购等。 事后他的案发,也就出在这个存单存折的印刷招标采购上。当事的另一方,即承担这些存单存折制作印刷工作的企业,为湖南省华威金融印刷有限公司(下称:华威印刷)。 华威印刷公司成立于1999年9月,注册在湖南长沙。2016年之前,这家公司的股东是杨兆锡和其妻子姜玉芬二人。 根据陈德在调查阶段的供述:2004年年初,他在建行湖南省分行一位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杨兆锡,杨兆锡想承接建行《柜面服务技巧实用手册》的印刷任务,希望他能够帮忙。 彼时,陈德是建行会计部柜面业务管理处高级副经理(主持工作),他向采购办推荐了华威印刷公司,并在签报上写了同意。华威印刷公司顺利地成为了建行的供应商。 同年4月,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华威印刷公司获得了《柜面业务应知应会手册》的印刷业务。 2005年1月,杨兆锡让陈德给其一张银行卡。陈心领神会,给了一张他表妹的银行卡。杨兆锡就此分3次,汇入了75万元的钱款。 两人的“合作”从此增多,华威印刷公司从建行获得的业务,也拓展到了印刷存折、存单等领域。 这其中的利润颇为可观:一张存折的印刷成本5毛左右,建行的采购价则为9毛钱。 成立公司 陈德的妹妹空手代持股30% 2006年,杨兆锡筹划将公司搬迁到北京,在北京继续从事特种印刷行业。杨向陈德提出,合资成立公司。 2006年2月,华威银通(北京)安全印刷有限公司(下称:华威银通)成立。这家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初始股东3人:杨兆锡持股60%,陈德的妹妹代陈德持股30%,另一位自然人持股10%。同年8月,杨兆锡的女儿受让了后者那10%的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陈德的妹妹从小过继给了他人,她并不姓陈,而是姓李。因此,一般外人难以察觉他俩的实际关系。 同时,无论是陈德,还是他的妹妹,都没有真正为那30%的股权支付资金。300万元的出资款,来自杨兆锡,杨将钱款汇入陈德妹妹的账户后,再转入成立公司的验资账户。 华威银通成立后,并没有开展太多的印刷业务,但是在北京的马驹桥附近买了不少土地。购买之初的价格大概33万元/亩,一共买了大约28亩。到2009年,这些土地的市场价达到了每亩130万元左右,土地增值收益巨大。 不仅仅是股权出资款,包括买土地、盖厂房等等,陈德和他的妹妹都没有出钱。陈德的妹妹还在2008年年初至2009年6月,在华威银通公司工作,负责财务,并按月获得工资。 杨兆锡和陈德兄妹就此产生了矛盾,他想让陈德的妹妹按股权比例实际出资,即出资300万元,后者则回答说没钱。 2009年,杨兆锡提出,让陈德的妹妹退出公司,将那30%的股份转让给他的孩子。陈德同意了,但提出按照两人原来的约定,把前几年存折存单印刷的利润给分了。 杨兆锡称,陈德提了个数字,给他380万元。“2005年至2009年,一共印制了2000万本存折存单,总利润约700万元”,杨兆锡觉得380万元这个数额差不多,于是答应了。 2009年7月,杨兆锡的儿子受让了陈德妹妹所持有的30%的股权。双方还签署了一个股权转让协议。380万元,则打到了陈德妹妹的账户。 借口买房 陈德又索贿100万 2007年1月,陈德还以买房借款为名,向杨兆锡索要钱款100万元。钱款到手后的第二天,陈德将钱转给了自己的妹妹,用于她个人其他公司的增资。 在找杨兆锡借款时,陈德表示,这钱非常急需,很快会还,不过他并没有出具借款手续。 杨兆锡事后作证称,在把这100万汇给陈德一年多后,他曾通过陈德的妹妹,委婉地表示希望陈德还钱。陈德则打电话问,他的资金是否紧张,是否需要还这100万元。杨兆锡说,现在资金是比较困难。但陈德并没有还款的意思表示和行为。并且,在借款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也一直未归还这100万。 在被调查后,陈德曾供述称,杨兆锡借钱给他,是因为他管着建行的存折、重要单证业务,杨有求于他。他之所以没有还钱,是因为这些年帮了杨兆锡不少忙,他知道即使不还,杨也不会再要。 “对抗组织审查” 2018年,陈德要被调查的风声,已在一定范围内流布。 2018年5月,建行总行纪委询问陈德的妻子,她名下100万元钱款的转账情况。她回家问陈德,陈德说是向杨兆锡借的钱。 陈德还对杨兆锡说,如果建行纪委问他这钱的情况,就说已经还了。并且,陈德还拿了一张借款100万元的借条出来。 杨兆锡的妻子姜玉芬则作证称:在2018年6-7月,陈德带了一名女子来到他们公司。杨兆锡让她手写了一份消防安装合同,然后再录入打印出来,盖上公司公章。后来那段时间,杨兆锡夫妇听说了建行纪委对陈德进行调查一事,夫妻俩觉得那个合同很不合理,于是第二天,杨兆锡就去找陈德要回了合同,随后撕掉。 一位秦姓证人亦称,其名下有一张尾号6068的银行卡,常年是被陈德的妹妹拿着的。2018年夏季,有一天,其和陈德的妹妹、陈德的一个于姓亲戚,被叫到陈德的办公室。他们要协商的内容是:杨兆锡曾经往6068这张银行卡里打过27万元,陈德让其说成是其业务提成所得。实际上,对这笔钱的来龙去脉,其并不知情。 不过这一切似乎徒劳。2018年9月17日,北京市监察委收到国家监察委的指定管辖通知,初核之后,同年11月27日,纪监人员将陈德从建行带走,将其留置。 但是,直到半年之后,这一消息才对外公布。 2019年5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建设银行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对中国建设银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原副总经理陈德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这则通报还称,“陈德身为中管金融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丧失,背离党的宗旨,执迷不悟,不知敬畏,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法纪意识淡薄,私欲膨胀,将公权力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靠山吃山,优亲厚友,近亲繁殖;生活腐化;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性质恶劣,情节严重”,“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 从坚持无罪 到部分认罪认罚 2019年7月,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就陈德案,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一审期间,陈德坚称自己无罪。他辩护的主要理由包括:杨兆锡给他的75万元,是杨主动借给他的,而他把这些钱用在了单位小金库的支出上;杨给的另外100万元,是他要买房的借款;对于妹妹入股华威银通公司一事,他开始不知情,也没有向杨要求妹妹替他代持股份。2009年退股时,他曾向杨兆锡表示,要把之前借的175万元还掉。此外,在他被调查期间,调查人员对他采取了诱供、篡改笔录及威胁要羁押他妹妹的方法,因此申请作为非法证据排除。 一审法院没有采纳陈德和他的辩护人的意见。 2019年12月27日,北京市二中院一审判决,陈德犯受贿罪,处有期徒刑12年,并罚金70万元;同时,责令陈德退赔555万元,该笔钱款将没收上缴国库。 陈德不服,随后上诉,并要求二审法院宣告其无罪。 但是在北京市高院就此进行的二审开庭审理期间,陈德又“当庭部分变更,对于一审判决认定其收受杨兆锡75万元的事实、以及该项事实构成受贿罪的罪名,不持异议,并表示愿意退赃;对于原判认定的其他受贿480万元事实,陈德承认确实收到相关钱款,但其中100万元是其向杨兆锡借的款,已于案发前归还,另380万元是妹妹和杨兆锡经营土地增值获得的部分股权转让合法收益,其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为杨兆锡谋取利益,不是受贿。” 陈德的二审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与此相似。其律师还称,“2007年间(陈德)向杨兆锡借款100万元是实非虚,不是‘以买房借款为名向杨兆锡索要钱款100万元’,虽改变了借款用途,但并未改变借款性质。” 陈德的妻子在一审之后,也联系了包括杨兆锡在内的多位证人并录音,试图为丈夫辩白。后来,又按照陈德的意愿退缴了75万元赃款。 北京市高院则认为,他妻子收集的这些“证据来源不清、无法判断其内容的真实性;其提供的录音资料如何取得,是否经被录音者确认,均不详,也不能否定原判认定的案件事实”,因此均不予确认。 不过,北京市高院多少还是给了陈德一些宽待。最终,二审将其改判为有期徒刑11年6个月,处罚金人民币65万元——即减少了半年的刑期,减少了5万元的罚款。同时,“继续追缴上诉人陈德受贿犯罪所得人民币480万元。”
瑞士再保险:预计2021年中国保险市场保费增长3.6% 政策红利消退但细分市场前景广阔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7月份中国央行下调了所有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这是一次政策上的微调,而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量化宽松,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并不需要量化宽松,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收紧确实有感受和反应,但实际上它只是一次政策微调。由此带来的保险市场的需求也将会继续增长,我们预测会有一些相关政策陆续公布出来。”7月14日,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Jérôme Haegeli)在瑞再举行的“2021年宏观经济和全球保险市场前瞻”媒体圆桌会上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瑞再预计,到2022年底的时候,全球的保费将会达到历史新高,略高于7万亿美元市场规模。2021年,由于监管趋严,中国保险保费收入预计增长6.3%,低于趋势增速;但中国的总保费收入预计在2024年之前超过1万亿美元,全球份额持续提升。 预计2021年保险市场保费增长3.6% 7月14日,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最新一期sigma报告《世界保险业: 加速复苏》(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受益于刺激措施和疫苗接种,全球经济将稳健复苏,中国也将继续领跑全球复苏之路。 《报告》显示,保险行业发展前景乐观,全球保费收入预计今明两年相继增长3.3%和3.9%,高于历史趋势水平,全球保险市场规模在2022年首次达到7万亿美元。新兴市场继续成为全球保险保费增长的主要驱动,中国在全球保费总额中的份额将持续扩大,总保费收入预计在2024年之前超过1万亿美元。 安仁礼认为,随着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资产在全球主要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升,人民币或渐进走强。保险业方面,2020年,在全球保额下降1.3%的背景下,中国保险市场保费逆势增长3.6%。2021年,由于监管趋严,中国保险保费收入预计增长6.3%,低于趋势增速;但中国的总保费收入预计在2024年之前超过1万亿美元,全球份额持续提升。 不过从A股市场来看,保险公司的市场表现并不乐观,上半年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头部保险公司股价跌幅都超过20%。 安仁礼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这种市场预期下调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上半年保险市场的表现略低于预期,导致公司的市值下降;第二,大家对于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当然是在降准之前产生的预期。这两个因素可能导致了一些公司市值的下调。 对于国内保险公司,安仁礼认为未来的展望还是向好的。第一个原因是中国在疫情之后,大家都提高了保险意识;第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里面也强调了保险行业的重要性,包括其在社会保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第四,中国目前的保险深度仍然非常低,未来会快速发展。这些因素让我们相信之前市值出现调整的这些公司,在未来的前景仍然是非常好的,包括中国的保险业未来整体的情况也会非常好。 政策红利消退 未来关注细分市场 “长远和宏观来看,中国保险业前景非常好,但现在进入了一个突然的低潮,业务好像都增长不动了。”瑞再中国总裁陈东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保险业总资产2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原保险保费收入2.9万亿元,同比增长5.2%。 从具体业务来看,陈东辉观察到目前寿险及个险增长困难,健康险在经历前几年快速增长后,势头慢了下来,寿险公司的健康险增速只有2%,而前几年增速在20%、30%;财险方面,车险增速7%。他认为这标志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就要开始了,原来行业高增长、简单粗暴的增长模式劲头开始弱化。 在陈东辉看来,过去的高增长来自四个原因,一是来自政府政策,例如,大病政策出台,保险保费等业务会增长。 第二个来自于新的场景,比如说百万医疗、互联网平台,这些新的场景、新的领域、新的风险出来,业务机会随之而来。现在行业感觉到增长的红利枯竭,再希望政府出台特别大的政策不太现实,再发现新的风险池也不容易。 第三个是细分市场,市场越来越细化、个性化。陈东辉举例称,上海整个寿险增长非常不好,太保的寿险增长也非常不好,但是太保有一个团队专门针对高净值客户做高端医疗险,今年的增长率在40%以上。也就是说针对特定人群做个性化的产品,解决服务的痛点。 第四个增长来源是服务产品化,也即把保险的价值链上游、下游进一步拓展,不只做保险,而是把服务纳入进来,比如说风控平台、健康险的健康管理等。未来这方面空间广阔,利用高层的服务带动低层的保障,这方面会带来新一轮的增长。 前面靠政策红利、靠发现新市场的红利已经衰退了,所以陈东辉认为,中国细分市场增长空间广阔;另外是服务产品化,短期进入低潮,原来的模式触顶,但是看好新的增长曲线的。 中国保险业数字化程度领先 《报告》认为,数字化和保险科技将在转型中起到关键作用。数字化正在改变寿险和非寿险公司的销售和服务。消费者迅速适应了线上方式,并逐渐在所有的保险触点进行线上交易。保险公司不断加大对保险科技的投资,持续改进并拓展线上服务范畴,将功能逐步从获取新客户、提供咨询建议拓展到保险产品定价和承保、生成保单、处理付款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线上化。社交媒体(例如中国的微信)和健康追踪应用程序等更广泛应用的在线平台将成为寿险销售的主要来源。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最佳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高以及能够满足在线购买保险单的地区可能会迎来寿险保费的最大增长。 安仁礼认为,中国设定的到 2022年80%的财险业务线上化目标,以及加速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核心科技的投入,将成为中国促进保险业数字化、科技化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前,瑞再对于中国消费者做过一个调研,调研显示,在过去12个月里购买过保险产品的,80%的中国消费者是通过各种线上渠道购买的,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亚洲的其他国家,也远远超过亚洲的平均水平。 对于目前保险的数字化进程,安仁礼表示,相对于美国和欧洲来说,中国保险业的数字化运用是遥遥领先的,可以说中国在引领全球保险业的数字化进程,无论是在解决方案的提供,还是在产品的分销和销售方面。 安仁礼认为未来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中国银保监会也计划到2022年,财产险和意外险业务将实现80%的线上化率销,这个目标会使得中国可以继续保持目前的领先地位,也会使全球在数字化转型的方面会有更多应用机会。这对于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会让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提供消费者可以负担得的保险产品,也可以覆盖原来一些普及率不高的保险领域。我们有一些数据证实,去年即使是在疫情特别困难的时候,中国在保险科技上的投资相对于2019年,年均增长率了27%,投资增长也会帮助中国能够继续在未来引领保险科技的发展,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这都有助于新技术的普及。
这哥们做了一台能在现实里开的“高达” 这就是男人的浪漫
说起现在的机器人,想必差友们脑海中首先蹦跶出来的,应该是波士顿动力机器狗这类萌萌的跟小动物似的玩意吧。 这些小玩意,能钻缝,能巡逻,还能拉卡车,总之就是突出一个小巧玲珑。 除了机器狗还有这批波士顿动力的人型机器人,大家对它最大的印象就是:它会表演后空翻~ 偶尔还能来个杂技啥的。 虽然这些机器人看起来确实身手矫健,但是他们和小辣椒心中那些,举手投足间就能够毁天灭地的机器战甲,明显有着很大的差距啊! 相信和小辣椒差不多年纪的差友们,对于机器人的终极幻想绝对是高大的,拥有毁天灭地的力量的。 我们从小看到的动漫和电影作品里,这些类似人类外骨骼的机器人会像救世主一样战斗,保卫地球。 而这份浪漫,我愿称之为“ 机器人的终极浪漫 ”! 在加拿大一位名叫 Jonathan Tippett 的大佬,心中就一直坚守这份对机器人的终极浪漫。 他花了 15 年的时间去设计完善,终于造出了一台被他取名为 Furrion Exo-Bionics 的外骨骼机器人,这玩意重量接近 4 吨,体型比一般的卡车还要巨大。 可以说,这台 Furrion Exo-Bionics 是小辣椒看过的这么多大佬造的机器人中最威武的,无论是走路还是驾驶都充满着力量感。 差友们可以感受下,这台外骨骼机器人的破坏力,小汽车在它面前就像玩具一般脆弱。 正常需要几十只机器狗拖动的大卡车,这台外骨骼装甲可以轻轻松松的帮你搞定了。 并且 Jonathan Tippett 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希望组织一支由 Furrion Exo-Bionics 机甲组成的战队,让他们在巨大的足球场中冲刺、对抗。 把驾驶 Furrion Exo-Bionics 发展成一项多人运动。 为了这个梦想,他已经酝酿了整整 15 年了。 早在 2015 年 Jonathan Tippett 开发设计了一套腿部的动力系统,这个看起来有些愚蠢的玩意,就是这台外骨骼机甲的原型了。 在之后的几年内, Jonathan Tippett 把机甲的内部机械设计交给了一个专业的机械设计团队 Tippett 来进行设计。 在完成了标准的工业化和零件化的组装后,这套机甲就成了差友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这台外骨骼机甲的骨架采用了赛车和航空航天中常用的合金制成,并且采用了电力驱动。 在经过这十几年的不断改进之后,这台外骨骼机甲,逐渐向着“ 变态 ”的方向发展,成为了一台能够适应全地形的装甲猛兽,无论是赛道、沙漠还是雨林都能够轻松驾驭。 不过,让这套外骨骼机甲动起来,并不是难点,有了成熟的技术方案做支持,这台钢铁猛兽很快就能够进行一些基础的动作了。 如何让它成为一台“ 载人机甲 ”才是 Jonathan Tippett 和他的设计团队遇到的大问题。 在 Jonathan Tippett 的设想中,这台外骨骼机器的是为了机甲运动而生的,所以驾驶这台机器需要极高的门槛。 它没有配置任何辅助驾驶的设备,没有自动化、没有陀螺仪、甚至连个保持机械平衡的基本辅助设备都没有。 所以驾驶员在驾驶舱的任何动作,都会通过最传统的传动方式反应到这套外骨骼机甲上,因此每一个驾驶员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有一说一,这种设定应该非常符合小辣椒心目中对装甲机器人的幻想。 Jonathan Tippett 在英国山区的一片空地上,建立了一片培训基地,任何想要驾驶这台机甲的朋友都必须在这个训练基地内完成三四天的培训,才能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 想要熟练操控这台机甲,则需要更多的训练时间,这熟悉的味道和配方,总会让小辣椒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些机甲类的影视作品。 并且 Jonathan Tippett 已经离他想要举办一场热血的机甲大战的梦想越来越近了,在 2017 年的时候,一家制造家用电器的技术公司,给了这个项目一笔不菲的投资。 根据 Jonathan Tippett 的介绍,建造一台这样的外骨骼机甲的成本大约在 150 万美金到 200 万美金之间。 估计过不了几年,差友们可能会看到一场热血澎湃的“ 真·机甲大战 ”了。 小辣椒给差友们介绍过很多国外在制作机器人方面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大佬,但是 Jonathan Tippett 制作的这套机器人外骨骼装甲,可以说是最贴近我想象中的。 也希望这个项目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吧,能够让我们早日在电视上看到一群机甲战斗的场面吧。
硬件不够系统来凑 苹果开发者大会被网友吐槽“看了个寂寞”
中国商报(记者 祖爽)一年一度的苹果2021WWDC(苹果开发者大会)拉开帷幕,但这次却被网友吐槽“看了个寂寞”。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会并未发布任何硬件新品,而是让各种软件更新、优化和新功能“唱大戏”。iOS15有哪些新变化作为新一代iOS系统,iOS15在大会上首个登场亮相。iOS15主要对FaceTime功能进行了增强和优化,新增了空间音频、人像模式等,麦克风模式可以将用户声音与背景杂音分离,降低背景噪音,新版FaceTime将为实时视频通话带来空间音频技术,使用户在视频通话时具有更加真实的声场效果。人像模式则可以虚化背景,让焦点集中在说话者身上。多人分享成为FaceTime此次更新和优化的重点。FaceTime还支持多人通话,通过FaceTime Link邀请好友加入通话。Windows和安卓系统也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FaceTime通话,这是FaceTime首次跨操作系统得到支持。除此之外,加入FaceTime的用户还可以通过SharePlay一起用AppleMusic听歌、看电影,共享性更强。除了在FaceTime各项功能上推陈出新外,iOS15还加强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例如全新的邮件隐私可以应对邮件自动加载远程内容时,泄露本机IP和定位的问题。iCloud正式升级为iCloud+,功能更多,并且更加注重隐私保护。苹果还推出了“数字遗产计划”,用户将遗产联系人添加到账户后,如果用户不幸离世,遗产联系人就能请求访问用户iCloud账号中的相关内容。苹果在这次更新中也推出了为广大工作者设计的功能。iOS15中引入的“Focus(专注)”模式可以让用户保持在工作中的专注度,“专注”功能能够设置工作、个人等模式,且iPhone会在设备本地AI的支持下,去猜测用户到底想要看到哪些通知,并允许用户设定对“非必要”信息的折叠显示。另一项实用的功能是苹果相机的实况文本功能,当用户把相机对准文字时,相机可以直接识别图片中的文字,并可以进行实时提取和操作。同时,该功能也可以识别图片中的其他物体和场景,例如地标、动物等。AirPods Pro也迎来了一项重磅功能。苹果对AirPods Pro、AirPods Max进行了升级,新增支持查找功能,当AirPods被遗落时,手机上也会有消息通知和提示。更新幅度小被网友吐槽除了iOS15外,macOS Monterey、watchOS 8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功能升级。macOS Monterey上Safari进行了全新设计,新增了标签群组功能,备忘录还可以整理快速笔记,笔记协作中可查看他人活动,在内容中@他人。UniversalControl则可以让Mac、iPad等多设备协同工作,可以将电脑上的鼠标直接从屏幕边缘滑到iPad上,在Mac上打字时,iPad上也会同步出现内容,iPad上的文件也可以直接拖拽到电脑中。AirPlay功能则可以在Mac上直接播放或呈现其他苹果设备上的内容。而watchOS 8新增了人像表盘,可以将人像模式下拍摄的照片设置为表盘。当附近有其他智能设备时,iwatch会自动提出建议,可以查看监控录像和智能家居设备。呼吸App增加了冥想功能,可以监测睡眠时的呼吸频率,运动模式中则增加了太极和普拉提。在智能家居方面,多设备的协同能力继续加强,用户可以通过Siri语音控制观看Apple TV上的视频,Apple TV可以选择HomePod mini作为音箱来播放音频。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之前的大会,此次苹果开发者大会并未发布任何硬件产品,曾盛传的14英寸MacBook Pro也未透露任何蛛丝马迹,操作系统方面的“修修补补”让不少“果粉”大呼失望,甚至有网友称熬夜“看了个寂寞”。是否对标华为鸿蒙系统不可否认,对于苹果来说,新的竞争才刚刚开始。6月2日晚,华为HarmonyOS(鸿蒙操作系统,以下简称鸿蒙)开启规模商用,通过鸿蒙可以控制连接进来的所有设备,也可随意将几个设备组成一个新的“超级终端”,根据需求自由调用。通信高级工程师杨波表示,鸿蒙的定位原本就是物联网设备,具有适配物联网的天然优势,支持手机、汽车、大屏,同源的实现机制让鸿蒙更能够实现多端流传和多端部署。在万物互联时代,鸿蒙拥有机遇,其决胜点在于生态,在于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愿意加入鸿蒙生态,中小开发者愿意为鸿蒙开发应用软件。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表示,受限于现在的技术水平,任何厂商实际上都难以在硬件上做出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所以大家纷纷将研发的重点放在了软件方面,至于操作系统,其实也不是华为的所谓高瞻远瞩,主要还是因为5G带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已经到来。所有的厂商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包括苹果、谷歌、微软,也包括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他还表示,就行业来看,苹果跟华为在下一代操作系统或者智能家居方面并不会产生过多的直接竞争,因为苹果的一些智能家居产品都没有在国内落地,对华为来说,它的主要对手应该还是小米、vivo、oppo等公司,还包括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家电企业。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