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30多年来首款新硬件:Commodore 64 Ultimate复古电脑发布
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Commodore 是与苹果公司同时期的个人电脑公司,曾在上世纪 80 年代广泛流行。 经过一系列管理变动,Commodore 公司终于迎来 30 多年以来的首款新硬件 —— Commodore 64 Ultimate。这款新型家用电脑产品现已开始预售,起售价为 299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2145 元人民币),但最早要到 10 月才能发货。 这款复古电脑宣称“不是软件模拟器”,而是围绕 AMD Artix 7 FPGA 构建的复古设备,并声称兼容“10000 多款原版游戏、卡带和外设”。 Commodore 64 Ultimate 有三个版本可供选择,但实际上只在外观上有所不同。这些机器被宣称是 30 多年来首批新的官方 Commodore 64 计算机,进行了硬件升级和设计更新。据称,该硬件“与所有 80 年代 / 90 年代的游戏、卡带和外设至少有 99% 的兼容性。” 此外,购买者还将获得一本用户手册、一个 64GB USB 卡带驱动器,其中包含 50 多款完整游戏,包括授权经典游戏,以及音乐、演示、快速入门指南和一系列贴纸。 新机配有 128MB DDR2 内存 + 16MB NOR 闪存,以及 USB 闪存驱动器,集成 Ultimate-II + 功能,支持磁带模拟和 DMA 加载器,配有 HDMI 接口并兼容 DVI。 新机配有丰富的 I/O 接口,包括 3 × USB-A 2.0、1 × USB-C、MicroSD 插槽、HDMI(含线缆)、8pin DIN 模拟视频接口、3.5mm 耳机插孔、光轴 S/PDIF、100Mbps 以太网、Wi-Fi、卡带端口(>99% 兼容)、磁带端口(6pin 边缘连接器)、磁盘驱动器端口(6 针 IEC DIN)、2 × DB-9 摇杆 / 操纵杆端口、用户端口(26pin,需单独购买适配器)。 Commodore 64 Ultimate 自带 66 键机械键盘,采用佳达隆 Pro 3.0 55g 轴体,原版 C64 布局和造型,配有 70 颗 RGB LED 灯,还内置 12V DC 电源适配器。 299 美元的标准版采用复古的米色外壳,配备“永久蚀刻在主板铜线上的 C64 创始人及现任创始人的亲笔签名”。 升级到 Commodore 64 Ultimate:Starlight Edition,需额外支付 50 美元(现汇率约合 359 元人民币),用户将获得一台带有半透明机壳的机器,配备“世界上首款半透明机械键盘 PCB”。此外,新机还有 LED 灯,可以配置为对计算机发出的声音做出反应。 标价 4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3580 元人民币)的 Commodore 64 Ultimate:Founders Edition 是顶配版本,这款电脑装在一个半透明的琥珀色机箱中,带有纪念性的 Commodore 金色“share”证书。 此外,新机还有一个 24k 金 Commodore 徽章,以及从 00000001 开始的金色标签全息序列号贴纸。这款收藏版还包括一件“I Rebooted C=”的 T 恤。
《纽约客》:你是否不再发朋友圈了?
Are You Experiencing Posting Ennui?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我们生活中的休闲时刻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意义了。 Photograph by Marco Arguello / Connected Archive 作者:Kyle Chayka 2025年7月9日 早餐照片是自恋型互联网的原始文本,其他人未必会对其中的内容感兴趣,但发布者却觉得有必要,甚至有责任,将其公开,让所有网友都能看到。在 Twitter 和 Instagram 的早期,我们会上传自己某天早上吃的东西,当时这感觉很新奇:突然之间,你可以和一群等待的陌生人分享你生活中最平凡的时刻,他们可能只是很高兴看到这些。从某种程度上说,早餐照片代表了社交媒体的乌托邦梦想:数十亿普通人可以几乎不加任何干预地将他们生活的片段——他们的饭菜、他们的宠物、他们洗澡时的想法——发布到互联网上,它不仅会变成引人入胜且至关重要的东西,成为来自底层的现实动态记录。发布帖子并与他人的帖子互动,就是参与一个盛大的计划,该计划重视业余性、平庸性和某种基于内容的精英管理制度:任何人、任何事都可能很有趣,甚至会迅速传播,只要你以正确的方式发布。 然而,最近我发现自己开始怀念早餐照片以及网络上类似的内容。现在似乎没有那么多人会随意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事实上,这样做已经没什么意义了,甚至有点难以置信以前有过。社交媒体诞生十五年多以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一大批追求高预算润色的网红和创作者;头条新闻宣扬着国际战争的最新恐怖;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及迎合用户根深蒂固的恐惧、或多或少受到平台自身认可的无节制的恶意攻击和注意力种植。在这个领域,日常琐事已经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了。因此,很多人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发帖了。最近,我看到一位住在华盛顿特区的调酒师朋友在一个工作日的早上在她的Instagram快拍上发布了几张欢快的自拍照。后来我注意到那些帖子不见了——她删掉了。“有时候,世界上发生这么多事,我就会担心自己发这种东西会显得不敏感,”她后来解释道。“我会很在意。” 这种巨变背后隐藏着代际因素:在社交媒体上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正步入中年,或许在生活中寻求更多隐私;一旦你有了伴侣和孩子,安定下来,或许就不会那么明显地在网上展现自己的个性了。“我认为人们普遍对过度分享更加谨慎,这或许是对十年前我们分享内容的有益且健康的矫正,”我认识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律师艾玛·赫尔丝告诉我。但在与数十人聊起他们现在的发帖习惯时,许多Z世代及更年轻的用户表示,他们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到反感。他们也正受着发帖倦怠的困扰。 24岁的卡妮卡·梅赫拉说:“我感觉我们这代人现在都有点像偷窥者,” 只会刷内容却不发帖。她还说:“大家不想被别人审视,” 就算发了帖,也“会有种暴露后的不安感”。 17岁的塔里克·贝卡雷维奇表示,他和朋友们从未经历过社交媒体随意分享的时代,现在他们还在琢磨怎么排列Instagram上的轮播图。“说实话,我根本无法想象拍一张早餐的照片发出去。顶多放在‘照片垃圾堆’的第六张吧,” 贝卡雷维奇说。(他心中理想的“照片垃圾堆”组合公式是:“一张单人照,一张和朋友的合照以证明自己有社交生活,再加点好看的风景、食物,或者最好是能体现某个独特爱好的照片。”)他还说,就连朋友们的私人账号,“也是精心打理过的,只为显得随意,而非真的随意。”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对发帖的基准期望一再提高。匆匆而过的推文被精心构图的Instagram照片所取代,而Instagram照片又被TikTok短片所取代,后者越来越追求电视般的制作价值。网红和品牌账号有能力适应更高的标准,投资环形灯和手机支架,而我们其他人则在iPhone相机应用程序上苦苦挣扎。音乐家兼网络艺术家曼·巴特利特(Man Bartlett)是20世纪初他所谓的“生活直播”(lifecasting)的先驱。在2011年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中,他在港务局巴士总站待了24小时,实时发布他遇到的人的推文,并向他的在线观众征集旅行故事。但他告诉我,创作精心制作的内容和培养准社会关系的压力变得“有害且令人作呕”。他继续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内容变成了视频,我个人根本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视频这种媒介上。”如今,他的主要作品是在新兴平台Bluesky上发布有关他的音乐项目的简短帖子。 过去几年,社交媒体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复杂,新平台不断涌现和衰落,用户流失现象也随之而来。正如有人所说:“我没有耐心再去学Discord、Bluesky之类的新应用。” 许多人抱怨自己一直在与科技抗争。社交媒体的设计不鼓励随意发帖,其指标让用户因为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而感到自卑,算法信息流会优先显示那些持续发帖的热门账户——这些账户的内容并非平凡的瞬间,而是评论、挑衅和自我推销。佐治亚大学的学生本顿·威廉姆斯告诉我:“现在没人能在信息流中看到朋友的帖子,所以这甚至算不上生活更新了。” 独立音乐人凯勒·弗莱明总结了她的沮丧:“算法从来都对我们不利。” 我们的信息流过去常常会发现未被发现的精彩内容;现在只有知名账户才能获得奖励。如果连朋友都能看到我们发布的内容都无法保证,那我们还有啥动力继续发帖呢?即使发帖,我们也时刻意识到需要取悦算法,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发帖总是有被人看不起的风险。如今,它还越来越有可能被淹没,或者更糟的是,显得格格不入。在2020年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活动期间,许多个人用户和企业账户都不愿发布任何与行动主义无关的内容。如今,随着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以及特朗普总统动员ICE(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打击移民等事件的发生,这种感觉又回来了。“全球危机与个人动态之间的反差如此鲜明,以至于造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冲击,”一家传播机构的创始人阿里·莫兰告诉我。莫兰继续说道,“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声明,发布一些与此无关的内容也是一种声明。感觉这样做并不对。” 彻底退出,在私人群聊或短信中分享个人想法或图片,可能会感觉更安全。因此,更广泛的互联网略微减少了其赖以生存的平凡事物。 “Google Zero”这个短语用来描述一个假设的未来互联网,在这个互联网中,搜索引擎不再为其他网站带来流量,因为它们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自己生成查询的答案。我们可能也会走向类似“Posting Zero”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普通人——非专业化、非商品化、未经雕琢的大众——会停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东西,因为他们厌倦了噪音、摩擦和曝光。Posting Zero 意味着社交媒体的终结,因为它曾经被概念化为任何事物,即任何经历的人创造的世界实时记录。但正是普通人的存在让社交媒体值得关注。在他们之后,就像曾经繁忙的海滩上的碎屑一样,只会有枯燥的企业营销、人工智能生成的垃圾,以及渴望骗子的垃圾,他们试图将越来越少的偷窥者群体货币化。 不过,目前仍有一些发帖者仅仅因为热爱这项游戏而坚持发帖。Doubleday(我最新著作的出版商)的宣传总监迈克尔·戈德史密斯就是其中之一。我一直很钦佩他在 Twitter(现为 X)上持续向不到两千名粉丝随意发帖。戈德史密斯最近在一篇插图中沉思:“如果狗可以吸烟,他们会用两只爪子夹着香烟,还是用一只爪子夹着香烟,夹在两个指甲之间。”这篇帖子没有得到一个赞。我问他为什么坚持下去。“这只是起到了宣泄的作用,把我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放到另一个容器里,”他告诉我,并补充道,“我不在乎我发了三十次帖子,得到两个赞还是一个赞——总有下一篇帖子。”♦ 作者凯尔·查卡 (Kyle Chayka)是《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他的专栏“无限滚动”探讨了塑造互联网的人物和平台。他的著作包括《过滤世界:算法如何扁平化文化》。 本文出处: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infinite-scroll/are-you-experiencing-posting-ennui
13款苹果新品曝光,iPad进入年更模式
离 9 月份的「科技春晚」苹果 iPhone 17 发布会越来越近,今年算是少有的大年,以下是我们整理的看点: · iPhone 17 :预计将配备最高 120Hz 高刷屏 · iPhone 17 Air:机身将在 5.5 毫米左右 · iPhone 17 Pro(Max):摄像头模组采用新设计 · Apple Watch S11:传言将搭载一定的血压监测功能 · Apple Watch Ultra 3:配备独立卫星通信能力 · 全新 Apple Watch SE:此前爆料的彩色塑料壳设计可能被搁置,屏幕对标 Watch S7 而这还没算完,彭博社爆料,这场发布会之后的九个月,将有大量不同类型的产品陆续发布: 2025 年秋季: · iPad Pro:将首发搭载 M5 处理器,采用台积电全新 3 纳米工艺,属于小改款,外观设计不会有太大变化,依旧轻薄。 · Vision Pro 换芯版本:从 M2 升级到 M4 处理器,也有消息称是最新的 M5 处理器,而外观和其他配置基本不变。 2026 年上半年: · M5 系列 MacBook Pro:从秋季改档到明年春季,除了芯片之外基本保持不变。这也意味着 MacBook Air 更新很可能推迟至下半年。 · iPhone 17e:从「se」到「e」,这款入门机型也进入「年更」模式。预计 iPhone 17e 的设计将和 iPhone 16e 保持一致,搭载 iPhone 17 同款的 A19 处理器。 · iPad 12:主要更新是更强的处理器,但具体信息未知,存储有望 256GB 起步,提供 512GB 升级选项。 · iPad Air:从 M3 处理器升级到 M4,其余预计保持不变。 · Studio Display 2:配备 mini-LED 技术,带来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或将配备 90Hz 刷新率。 在上个月迎来 iPadOS 26 的「史诗级更新」之后,苹果明显将比以往更重视 iPad 产品线,不仅 Pro 系列继续首发最新的 M 系列处理器,连带 Air 和数字系列都将进入年更模式。 不过这些新品大多数都只是常规的性能升级,接下来真正值得期待的苹果新品,还得是眼镜、折叠 iPhone 和「全玻璃」iPhone。
从日常助手、架构搭档到“CTO”:怎么用AI让你的开发提效10倍
编者按:本文作者现身说法,戳破“万能AI提示词”的营销泡沫,分享其基于任务类型(日常编码/宏观设计/并行开发)精准选用AI工作流的实战经验。通过三种分层协作模式,作者将编程效率提升至新维度,为开发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LLM应用范式。文章来自编译。 过去需要我花一周时间编程的工作,如今几小时就能完成。诀窍在于弄清楚哪种AI工作流最适合你的问题。 我上周在X平台上花了三个小时,看着那些提示词大师推销他们最新的“万能灵药”: “用这个ChatGPT提示词,就能取代你整个工程团队。” “搭配这个秘密系统提示词来使用Claude,就能超越所有开发者。” “我这份497美元的提示词库,能让你成为效率10倍的码农。” 与此同时,我给Cora(我们的AI邮件助手)推出了五个新功能,里面用到了Anthropic、Google以及OpenAI这三家提供的模型,但上述“神奇提示词”一个都没有用。我没找到一个完美的提示词或工具来包揽我所有工作。事实上,我已经不再寻找这种“万能钥匙”了。相反,我根据手头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不同的工具。 这种方法彻底改变了我的代码交付方式。我设定目标并明确规则,然后我所有的拉取请求(pull request)百分之百都是由像Claude Code这样的AI工具开启的。每一个研究任务都会经过ChatGPT和Claude的处理。AI帮我完成了30%的代码审查工作,并解决了我遇到的一半bug。过去需要我整整一周编程的事情,现在几小时就能搞定。 我知道这有点自相矛盾:我一边在批评那些“一刀切”的AI解决方案,一边自己也在打造一款AI产品。但Cora可没承诺包办你所有的邮件工作——它只是帮你把时间从不重要的部分节省出来。我用AI工作的原则也一样:清除那些机械性的编程任务,从而专注于真正需要思考的部分。 在多年大语言模型(LLMs)开发实践中(最近项目是邮件智能分诊回复系统Cora),我提炼出三种优化认知负荷的核心编程模式。正是这套方法论,让我从 X 上的“AI大师”吐槽者,蜕变为午休前就能交付新功能的开发者。 日常编码搭档:Windsurf 和 Cursor(心流伴侣) 当我进入程序员的“高效状态”——清楚知道要开发什么,准备好动手编程时——我就会用 Windsurf 和 Cursor,配上像 Claude Sonnet 4 或 Gemini 2.5 Pro 这样的思考模型。这套组合适用于: 在现有代码基础上做增量开发 解决已理解透彻的问题 在编码时保持专注和心流状态 这个工作流的特别之处在于轻量和响应迅速。我用简单的话口述编程指令——“添加一个验证电子邮件地址的函数”——AI就把它们翻译成代码。AI编辑器不会打扰我的专注,减少了我的意图与实现之间的摩擦。在这个模式下,我是思考者,AI纯粹是执行者。所有决策都是我推动的,而AI处理编码的机械性部分。我对架构和设计选择保持完全控制。 举个实例:我需要给Cora添加一个新的筛选选项,类似于“所有邮件”视图,但只显示重要信息。这工作很简单——我手动敲20分钟就能搞定。但我更想把这20分钟花在规划下一个功能上。所以,我待在编辑器里,用自然语言描述了我的需求——只显示重要邮件、高效地编写查询、检查索引、确保它能干净利落地接入现有上下文——然后看着AI实现。20分钟的编码,对比2分钟和编辑器的对话——哪个更划算,一目了然。 Cursor 为我构建了一个“重要邮件”收件箱——证明它能处理常规的编码杂务。 表面上看着似乎跟“氛围式编程”(vibe coding)很像,但在意图上有重要区别。氛围式编程是由外及里的:你告诉AI你希望软件做什么,让它自己想办法实现。我的方法是由里及外的:我既知道目的地,也知道路线。我已经决定了架构、模式和具体的实现细节。我只是把将决策转化为语法的机械性工作委托出去。AI是我的双手,而非我的大脑。 关键优势在于速度,且不牺牲质量或准确性。我说出来,AI就将我的意图转化为代码。感觉就像和一个永不疲倦的搭档进行结对编程。 这种模式在风险不高、方向明确时的效果最好。我不依赖AI做重大的架构决策——我用它来实现我自己也能编写、但更愿意委托出去的解决方案。 我在以下情况会选用这个工作流: 我确切知道“完成”是什么样子。 我正在处理一个单一的、专注的任务。 我需要高效开发,同时不打断心流状态。 当开发冲刺(sprint)进行到一半,或者接近尾声只需要持续推进时,这是我默认使用的模式。 利用搜索和推理模型进行宏观思考:架构师之道 当我面对一张白纸——从头开始一个项目、设计一个新的系统架构,或者梳理复杂的遗留代码时——我需要不同的方法。这时就用到了我专注于研究和探索的工作流,使用: ChatGPT(搭配 o3 与工具) RepoPrompt 或 Claude Code agentic search(一种工具,能让AI全面了解你的代码库,而不是盲目工作) 并行使用多个模型(Claude 4 Opus, Gemini 2.5 Pro, o3) 跟日常编码我主导每个细节不同,在这里我把AI当作真正的思考伙伴。我以开放的心态开始,并刻意避免向任何方向施加过大的推力。目标就是收获惊喜——发现我自己根本想不到的方法和解决方案。 最近,我们在想办法解决如何让营销网站与Cora应用跑在在同一个地址上,好让访问者能在两者间无缝切换。我完全不知道从何入手。我们是该加一个转发流量的“前门”服务器(反向代理),在离访问者更近的数据中心运行轻量级代码(使用边缘函数),还是仅仅调整我们的网址设置(DNS)将人们指向他们需要去的地方? 我把问题抛给了三个不同的模型,但没有规定解决方法:“我们需要把营销网站放在 cora.computer,同时让应用也保留在根域名(root domain)。有什么选项?” ChatGPT 列出了托管选项——展示了AI在为大方向选择进行头脑风暴时的价值。 每个模型对同样的核心方法给出了略为不同的看法,但各自的解决方案框架不同。ChatGPT 按照每个选项的构建难度来组织输出。Claude 关注哪个方案运行最快。Gemini 则担心哪些方案可能会破坏我们现有的设置。 这些解决方案提供了足够的差异性,给了我选择的空间,这正是以这种方式编程时你所期望的。随着深入探索,我的问题变得更加具体:“给我演示一下Cloudflare Workers如何处理认证透传(authentication passthrough)”,或者“在这个用例中,使用worker(边缘函数)对延迟有什么影响?”对话从“我有哪些选择?”演变为“哪个方案最适合我们的特定约束条件?” 这种工作流的核心是发现和探索。我用这些工具来研究API、最佳实践和架构模式——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方案,详细说明了各个组件该放在哪里以及它们如何连接。通过把同样的提示词喂给多个模型,我可以比较它们的建议,找出盲点,并综合得出一个更全面的方法。 其实我是在知道如何做之前,先找到并理解我想要做的东西。我试图定义问题空间本身。 我把这些回复当作草稿,把最好的想法整合在一起,剔除重复内容,并将集体的输出重塑成一个连贯的计划。当我开始看到想法雏形浮现时,我的流程也随之改变。我转入精炼模式,深入更多细节的同时,修剪边缘、简化内容、不断提炼,直到触及解决方案的核心。这个逐步聚焦的过程至关重要——先广撒网,然后逐步聚焦,直到得到精准且可操作的东西。 举个实例:我想把一个模糊的功能构想变成具体计划,于是我让ChatGPT创建一个实施方案或产品需求文档(PRD)。几秒钟后,右侧窗格就填满了一份可直接编辑的文档——目的、背景、目标和后续步骤——而我们简短的聊天记录留在左侧用于后续调整。一条提示词,计划就完成了80%。 ChatGPT 将零散的笔记转化为整洁的计划——展示了AI在梳理行动清单方面的天赋。 当我满意这个方向后,我就把这项研究转化为详细的实施方案或PRD,然后用我的日常编码工作流来执行。 这种方法的关键区别在于,你一开始要给AI宽松的自由度。与日常编码工作流注重具体性不同,这种方法最初得益于一定的模糊性。让模型用你未曾考虑过的方向给你带来惊喜,然后随着计划的成形,再逐步优化和聚焦。 我在以下情况会选用这个工作流: 我还不太确定“完工”是什么样子。 各组件紧密交织,需要彼此协作才能工作。 我在动手开发前需要思考和探索。 当问题庞大到感觉自己的脑子hold不住时,我就会选用这个方案。 Claude Code、Devin或Cursor智能体三管齐下:CTO之道 我最具实验性(也最令人兴奋)的工作流是同时处理多个功能,这很像CTO监督多个工程团队的方式。我确信这代表了软件开发的未来,尽管目前因为这种做法是全新的、实验性的,所以也最难掌握。还没有任何既定的最佳实践,因为我们还没来得及总结出来。 在以下情况下,CTO方法能行得通: 你有多个可以独立开发、彼此不依赖的组件。 每个组件都有清晰的边界和规格说明。 你已经提前完成了架构层面的思考。 我的做法是:先把一天的工作分解成独立的任务,为每项任务创建详细的规格说明,然后将它们委派给不同的AI智能体——可以是Devin(它能创建完整的拉取请求),也可以是配合git工作树(git worktrees)的Claude Code,或者是OpenAI的Codex,或者Cursor后台智能体(Cursor Background Agents)来处理代码库的不同部分。 可以把它想象成拥有5到10名熟练的工程师同时处理不同功能,而你负责提供指导和审查。这有望带来巨大的潜在生产力提升——顺序执行可能需要一周的工作,在并行模式下可以压缩到一天完成。 实际上大概是这样的:在完成了几个Cora功能的研究阶段后,我得到了五个需要构建的独立功能或修复的清晰规格说明。我同时启动了多个后台智能体:一个智能体修复了我们的晨间简报发送时间的bug。另一个改进了我们评估邮件分类准确率的方式。第三个执行系统升级,应用上更新的AI模型。每个智能体都有自己的git工作树、上下文和专注的任务。 工作流变成了迭代循环:我启动多个开发流,然后轮流查看,审查进度、提供反馈,接着转向下一个,同时智能体们正在实现我的建议。 Claude Code 完成了一项功能:向停用Cora的用户发送邮件寻求反馈——同时它也在创建等待审查的拉取请求。 这种方法需要你扮演双重角色,运用你可能已经具备或观察到的技能: 首先,你需要具备产品经理的能力——将复杂的功能分解成边界清晰、可操作的规格说明。你必须擅长范围界定、优先级排序和精准地沟通需求。如果你写过用户故事(user story)或创建过产品规格书(product spec),你就已经具备了基础。 其次,你需要具备技术主管(tech lead)的技能——高效审查代码、快速发现架构问题、提供清晰的技术方向。在代码库之间进行上下文切换,同时保持一致的愿景,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虽然这种并行运行多个智能体的方法在条件合适时是最快的模式,但它对项目管理技能和专注力的要求也是最高的。上下文切换成了主要挑战,你需要一个强大的结构来防止分心。 这种并行推进方式之所以如此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是因为我们的工具和大脑还没有为这种工作流做好万全优化。我们还处在探索如何高效管理多个AI开发流的早期阶段。认知负荷很大,但生产力上限却远高于其他任何方法。 传统的软件开发始终受限于顺序执行的流程。即便是人类团队,依赖关系也会制造瓶颈。借助AI智能体,我们可以打破这种模式——并行运行多个开发流,而无需人类团队间那种协调开销。一旦掌握,这种工作流能让单个开发者的生产力提高5到10倍。 这种方法在以下情况效果最佳: 我清楚多个独立任务的“完成”标准。 各个部分有清晰的边界且不会相互干扰。 我需要协调多个工作流。 它是最快的模式——但前提是工作范围界定清晰。 为人类创造力腾出空间 运用大语言模型(LLMs)的目标不是自动化思考,而是为更深层的思考腾出空间。当我的工作流与问题的形态相匹配时,我的进展会更快——以小时而非天为单位加速——更易摆脱困境,并能交付更好的成果。如今唯一的真正阻碍是疲倦、分心或缺乏灵感——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解决的人为因素。 这些工作流让我能利用多年的工程经验,同时卸下开发的机械性负担。我贡献的是知道需要研究什么的智慧,而AI贡献的是能同时探索多种选择并高效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 我们才刚刚开始。这三种工作流代表了我目前的最佳实践,但我预计下周可能就能发现新模式。这个领域在飞速发展,最好的方法是持续尝试、调整并优化我们与这些强大工具的合作方式。 译者:boxi。
“大数据杀熟”和网络追踪:我的上网习惯,怎么全被扒光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朋友聊完某款新手机,打开购物APP,首页推荐里立马出现同款;刚在旅游网站搜过机票,转眼就收到“特价机票”的短信轰炸;甚至点外卖时,老用户的价格总比新用户贵几块钱…… 这些“巧合”背后,其实是互联网时代最隐秘的“游戏规则”——你的上网习惯,早已被算法扒得干干净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APP和网站,到底是怎么“偷窥”你的生活的? 你的每一次点击,都在给算法“喂数据” 想象一下,你每天用手机刷社交媒体、网购、订外卖,这些行为就像在互联网上撒下了一张张“数据渔网”。而藏在背后的“渔夫”,就是那些看似无害的Cookie、像素标签和用户画像技术。 ●Cookie:你的“电子身份证”。Cookie是网站存放在你浏览器里的小文件,记录着你的登录状态、浏览历史,甚至购物车里的商品。比如,你登录某电商平台时,Cookie会记住你的账号和偏好,下次访问时直接跳转首页,省去了重复登录的麻烦。但问题在于,Cookie不仅能记住你的偏好,还能被广告商用来追踪你的跨站行为。比如,你在A网站搜索了“跑鞋”,B网站的广告位可能马上就会给你推送跑鞋广告。 ●像素标签:藏在暗处的“小间谍”你可能没听过“像素标签”(也叫Web Beacon),但它几乎无处不在。它通常是一行隐藏在网页或邮件中的代码,能悄悄记录你是否打开了某个页面、停留了多久。比如,你收到一封促销邮件,里面嵌入了像素标签,当你打开邮件时,商家就能知道你“已读”,甚至能追踪你点击了哪些链接。 ●用户画像:你的“虚拟分身”广告商最擅长的事,就是把你变成一个数据标签的集合体。比如,你经常搜索宠物用品、点赞萌宠视频,算法就会给你贴上“宠物爱好者”的标签;你常点外卖、买零食,又会被标记为“宅家吃货”。这些标签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精准的“用户画像”,广告商可以据此向你推送个性化广告。 “大数据杀熟”:为什么老用户总被“割韭菜”? 如果说精准广告只是让你“被安利”,那“大数据杀熟”就是直接掏空你的钱包。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高,会员价反而比非会员贵……这些现象背后,是算法对用户消费能力的“精准预判”。 ●价格歧视的“数字游戏”“大数据杀熟”的本质是价格歧视,但算法让它变得更隐蔽。比如,某旅游平台发现你经常订高价酒店,就会默认你“不差钱”,给你推送更贵的套餐;而新用户因为历史数据少,反而能享受优惠。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操作,让很多人感叹:“我拿你当朋友,你却拿我当韭菜!” ●会员的“反向福利”更讽刺的是,有些平台的会员反而成了“冤大头”。比如,某视频平台被曝出,会员用户看到的广告比非会员更多;某外卖平台给会员的配送费比普通用户高。算法的逻辑很简单:会员已经养成了消费习惯,对价格敏感度低,自然可以“多赚一点”。 ●沉默的代价:不投诉=默认接受很多人即使发现自己被“杀熟”,也懒得投诉或维权。这种沉默反而让平台更加肆无忌惮。毕竟,算法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用户的不反抗,就是最好的“助攻”。 如何反杀“数据追踪”?5招教你保护隐私 既然躲不过算法,那就学会“反套路”。以下5招,能帮你减少被追踪的风险: ●浏览器设置:关掉“偷窥开关”:禁用第三方Cookie:在浏览器设置中,找到“隐私和安全”选项,关闭“允许第三方Cookie”。这样,广告商就无法跨站追踪你的行为。开启“请勿跟踪”(DNT):虽然不是所有网站都会遵守,但开启DNT至少能表明你的态度。 ●隐私浏览模式:用完即焚Chrome的“无痕模式”、Safari的“隐私浏览”都能避免本地存储Cookie和浏览历史。不过要注意,隐私模式只能防止本地追踪,你的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和网站本身仍然能看到你的行为。 ●广告拦截器:直接屏蔽“小尾巴”安装uBlock Origin、AdBlock Plus等广告拦截插件,不仅能屏蔽烦人的弹窗广告,还能阻止部分追踪脚本。不过,有些网站会检测广告拦截器并限制访问,这时可以选择“暂时禁用”或换用其他浏览器。 ●定期清理Cookie和缓存就像定期打扫房间一样,定期清理浏览器数据能减少被追踪的可能性。在浏览器设置中找到“清除浏览数据”,勾选“Cookie及其他网站数据”和“缓存的图片和文件”。 ●虚拟专用网络(VPN):给数据“穿马甲”VPN能隐藏你的真实IP地址,让广告商难以定位你的地理位置。不过,免费VPN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建议选择信誉良好的付费服务。 隐私保护是场持久战,但你可以选择不妥协 在算法主导的时代,完全不被追踪几乎不可能。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不成为“透明人”。比如,购物时多比价、少留个人信息;注册平台时用临时邮箱、避免授权过多权限;发现“杀熟”现象时,果断投诉或更换服务。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隐私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当算法试图用“个性化服务”换取我们的数据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真的值得吗?”
华盛顿邮报:为什么你应该扔掉你的拉杆箱
Why you should ditch your roller bag 携带行李袋可以节省您在机场及其他地方的时间和麻烦。 2025年7月12日美国东部时间 (插图:Min Heo/华盛顿邮报) 作者: 娜塔莉·B·康普顿 我通常对那些承诺用一个简单的技巧就能带来巨大好处的技巧很警惕! 但这正是我要告诉你的。只需改变你的旅行方式,你就能节省每次旅行的时间、金钱和麻烦。秘诀是什么?把你的拉杆箱换成旅行袋或背包。 四年前,我把我的Away牌硬壳登机箱深深地埋进了衣柜里。我的灵感来自我丈夫,他总是背着背包旅行,还有大卫·科金斯——一位撰写旅行、时尚和礼仪文章的作家——他坚决不带轮子。我想像我丈夫一样灵活,而科金斯以身作则,让我明白,这也可以做得很时尚。 虽然我买不起男装专家的华丽行李箱,但我可以买一个简单的黑色行李袋(首先是Boarding Pass NYC品牌的100美元行李袋,然后是我在越南迫不及待地买的North Face仿制品)。效果非常显著。 我已经用无轮行李箱旅行四年了。这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拖东西更费力,而且限制了你能带的东西——但它确实帮我省了很多时间和麻烦,所以我必须分享我的行李箱宣传💫 在拥挤的航班上,当我周围的旅客被迫在登机口托运行李时,我那不太硬的行李袋总是能通过,这样我就不用在登机桥或行李提取处等行李了——如果你的转机时间很紧,这可是个关键步骤。在迷人的欧洲城市,我不会因为车轮碾过鹅卵石发出的嘎嘎声而感到尴尬。匆忙中,我会跑上自动扶梯,跳上出租车——而不会因为拖着行李而放慢速度。 我可能省去了托运和领取行李的繁琐手续,节省了好几个小时,更不用说航空公司丢失行李可能带来的长达数天的痛苦了。我可以更自由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Airbnb 的楼梯、缅因州的渡轮以及越南的摩托车。这让我感觉自己像詹姆斯·邦德一样,随时准备应对一切——即使我只是想尽可能高效地出行,而不是拯救世界。 让我告诉你最近一次行李袋小妙招:在我上次从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飞往伦敦的航班上,我乘坐的超廉价航空航班上的其他所有人都必须称量他们的随身行李(并且因为超过 22 磅的限额而被收费),而我和我的行李袋却被放行了,为我节省了 80 美元。 我现在成了行李袋的铁杆粉丝,无论什么旅行。无论是去日本度蜜月,参加婚礼旅行——当然,为了不让衣服起皱,你或许应该带个衣服袋——还是露营,或是去欧洲一个月,我都会选择它。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适合不带轮子的行李箱;对于那些需要携带超过一个行李袋容量的物品的旅行者来说,这不太现实。对于受伤或 残障人士来说,滚轮行李箱通常也是更方便的选择。根据你打包的物品数量,用行李袋来拖拉物品可能是一种耗费体力的方式。在漫长的旅途中,我往返于火车和酒店之间,或者骑自行车穿越城市,我的行李袋会给我的背部和肩膀带来负担。像LL Bean这款带轮子的行李袋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不想让它显得太笨重。 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用行李袋。它的好处太多了,舍不得放弃。就在前几天,我终于可以退房离开柏林的酒店,骑上自行车,在阳光下最后一次穿过这座城市,然后赶上去布拉格的火车——而且行李袋都没掉下来。 本文出处: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ravel/tips/duffel-bag-travel-hack/
100%国产化!中国研发成功首套40兆帕高压离心式压缩机
快科技7月1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近日,中国石油首台完全国产化的40兆帕高压大排量离心式注气压缩机,在我国首座深层在役凝析气藏储气库——塔里木油田牙哈储气库成功落地,目前正进行安装调试,计划于10月正式投用。 该设备的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在储气库关键核心装备领域首次实现100%国产化,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牙哈储气库位于新疆阿克苏库车市,是国内首座深层在役凝析气藏储气库。其建设分两期推进:一期已形成2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保障南疆五地州季节调峰和应急供气;二期建成后将提升至50亿立方米战略工作气量,有力支撑西气东输管网调峰和战略应急需求。 这台国产化压缩机性能卓越,日处理天然气量达550万立方米,注气压力高达40兆帕(相当于400个大气压),电机功率23兆瓦,将大幅提升储气库的注气效率。 为实现这一突破,塔里木油田公司联合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成攻关团队,针对高压缸体设计、高压转子动力学与密封技术、高效通流模型等核心技术难题展开联合研发,最终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部件及整机成套技术。 经过严格测试,这台国内首创的40兆帕压力等级储气库离心压缩机组,机械运转和性能试验主要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推动高压离心式压缩机的国产化,研发团队攻关形成了多项关键创新技术。首创的驱动结构在国内储气库机组中首次采用“变频电机+齿轮箱+高低压缸同轴”的紧凑型驱动方案,显著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投资成本。 创新的叶轮制造则应用了窄三元叶轮电火花加工技术,成功研制出适用于高压、高效、小流量工况的模型级叶轮。同时,团队还优化了高压缸转子结构,通过精确计算高压工况下的转子推力并量化其动力特性,解决了密封难题,采用“蜂窝结构+反旋流密封”组合技术,有效应对高差压条件下的密封变形和气体激振问题。 责任编辑:鹿角
AI危机动摇苹果CEO帅位?美媒:库克不会走,权力甚至会变大
库克会继续担任CEO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4日,据彭博社报道,苹果首席运营官(COO)的离职只是更大范围管理层重组的开始,但是CEO蒂姆·库克(Tim Cook)短期内不会离开,甚至还会兼任董事长一职。 尽管苹果在AI发展上陷入了多年来的最大危机,但库克依然展现出了与其他行业知名领袖相当的持久影响力,比如迪士尼公司74岁的CEO鲍勃·艾格(Bob Iger),或摩根大通69岁的掌舵人杰米·戴蒙(Jamie Dimon)。虽然库克今年11月将满65岁,但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他很可能会继续领导苹果。 董事会无意换人 库克的长期副手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刚刚宣布将于今年晚些时候退休。这意味着,苹果目前没有可以立即接任CEO职位的人选,公司内部也没有迹象表明库克有意离职,或开始着手培养接班人。 而且,苹果董事会也不认为有必要更换CEO。苹果董事会成员是库克的死党,例如董事长亚瑟·莱文森(Arthur Levinson)、苏珊·瓦格纳(Susan Wagner)和罗纳德·休格(Ronald Sugar)。他们基本上放手让库克自主管理公司。和大多数上市公司CEO一样,库克的业绩主要取决于苹果股价的表现。虽然苹果今年股价下跌了16%,但自他2011年出任CEO以来,苹果股价累计上涨了大约1500%。 二号人物威廉姆斯将退休 2011年,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去世,这原本可能会让公司陷入动荡期。然是,库克不仅保留了乔布斯的多位核心助手,还主导推动了iPhone向大屏幕转型、大举拓展中国市场,并推出了Apple Watch和AirPods等新产品线。他还推动苹果进军订阅服务业务,打造出了一个新的持续创收引擎。 或兼任董事长 毫无疑问,库克要为苹果当前的困境承担责任,其中包括在AI方面的失误、产品线老化、以设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逐渐流失、十年来缺乏突破性的主流硬件产品,以及与开发者和监管机构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苹果董事会仍然认为库克是唯一有能力扭转局面的人选。 简单来说:还没有哪场危机大到足以动摇苹果董事会对库克的信任。实际上,他的影响力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苹果的长期董事长莱文森已经超过了公司建议的董事退休年龄,如果未来库克亲自担任苹果董事长,也不足为奇,因为艾格、戴蒙、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以及思科CEO查克·罗宾斯(Chuck Robbins)也都兼任董事长。这将使得库克对苹果的掌控更加稳固。 库克 尽管如此,苹果最高层的决策者们也意识到,某些方面确实需要改变。作为库克最信任的顾问之一,苹果服务业务主管艾迪·库伊(Eddy Cue)已经在内部,甚至在公开场合警告称,如果苹果不能迅速适应变化,就有可能重蹈黑莓或诺基亚的覆辙。 其实,苹果一直为一场范围广泛的管理层重组做准备。现在,这一重组终于开始。苹果COO威廉姆斯将由运营高管萨比赫·可汗(Sabih Khan)接任,长期担任CFO的卢卡·梅斯特里(Luca Maestri)已于今年1月将职位交给凯文·帕雷克(Kevan Parekh)。另一位直接向库克汇报的高管丹·里奇奥(Dan Riccio)也已于去年底离职。 苹果之所以预计将迎来全面管理层重组,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高层已年过60。他们每人都已赚取数以亿美元计的财富,而又无望晋升CEO。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确实到了考虑退休的阶段。 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办? 对于苹果来说,一个挥之不去的担忧是: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苹果缺乏能迅速接替CEO的人选。和任何一家公司一样,苹果必须为突发事件做好准备。 以威廉姆斯为例,他既是苹果的COO,也是公认的苹果“二号人物”。虽然可汗将接任COO头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明确的接班人。他并不具备威廉姆斯的丰富经验,后者曾负责设计、健康科技以及Apple Watch等核心业务。虽然成为了COO,但可汗的日常职责可能不会发生变化,他也缺乏在紧急情况下立即接任CEO所需的全面能力。 如果库克突然无法履职,苹果很可能会暂时由一个“委员会”接管领导工作,这个委员会可能是整个高管团队,也可能是由可汗、CFO帕雷克以及在苹果工作了35年的迪尔德丽·奥布莱恩(Deirdre O’Brien)等少数人组成。奥布莱恩曾担任运营、人力资源和零售等关键岗位,也是库克最亲密的顾问之一。 未来CEO人选 从长期来看,最有可能接替库克的人仍然是硬件负责人约翰尼·特努斯(John Ternus)。 特努斯成为潜在接班人有多个合理理由。首先,他比库克年轻约15岁,即便库克再干五年,特努斯仍有望在未来掌舵十年或更久。其次,他在苹果已经任职超过20年,具备了公司CEO职位所需的深厚资历。 潜在接班人特努斯 特努斯可以说具备了作为一名“以产品为中心的CEO”的特质,尽管有一些与特努斯共事过的人可能会质疑这一称号。这正是许多苹果观察人士认为库克继任者应具备的核心特质。 话虽如此,他在财务和运营方面的经验相对有限,因此他很可能需要出色的CFO和COO来辅佐。 更大的问题是,由特努斯领导的苹果是否会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也就是库克时代的延续,而非打破陈规。归根结底,虽然库克最终会提出自己的接班人建议,但决定权仍掌握在董事会多数成员手中。 对于苹果来说,最大胆的做法莫过于收购一家大型AI公司,然后将该公司的CEO培养为库克的接班人。但是说实话:这不可能发生。(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英媒:印度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赢家吗?
Can India be an AI winner? 这个国家要在该领域引领潮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插图:卡尔·戈弗雷(Carl Godfrey) 印度对人工智能(AI)已到了痴迷的程度。该国是ChatGPT增长最快的市场,据估算,其用户占比全球最高,约达14%。很快,这款热门聊天机器人可能迎来本土竞争。5月23日,班加罗尔初创企业Sarvam AI推出了一款“印度语系”大型语言模型(LLM),能够用印地语、马拉雅拉姆语等印度语言与人对话。本月初,由公共资金支持的模型Bharat Gen也首次亮相。两者均旨在帮助用户用母语与AI交互。 印度政府的野心更为远大。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希望该国在AI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并坚称若没有印度参与,全球在该领域的任何进展都称不上完整。今年2月,负责科技事务的部长阿什维尼·瓦什纳夫(Ashwini Vaishnaw)承诺,印度将在十个月内发布本土基础模型,并在三到五年内开发国产AI芯片。 但迄今为止,进展甚微。Sarvam的系统基于法国公司Mistral的技术搭建,Bharat Gen则依托其他开源模型。在基准测试网站LMArena排名的全球前200大LLM中,没有任何印度模型上榜。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编制的《AI指数》显示,2024年印度仅吸引12亿美元私人AI投资,全球排名第12位,落后于奥地利和瑞典。同期美国为1090亿美元,中国为90亿美元。 印度的数字基础设施也严重滞后:其数据中心容量仅占全球3%。当美国和中国从零开始构建基础平台时,印度仍停留在“适配器”角色,将外国模型改造后用于国内需求。这究竟是过渡阶段,还是长期软肋,仍是未知数。 政策制定者如今正试图追赶。去年,印度政府宣布一项12亿美元计划,支持本土AI发展。部分资金用于采购超3.4万枚芯片,供研究人员和初创企业使用(美国社交媒体巨头Meta的芯片数量是其十倍)。Sarvam将在六个月内获得4000枚芯片的使用权。负责监督该项目的机构“印度AI使命”(IndiaAI Mission)负责人阿比谢克·辛格(Abhishek Singh)表示,目标是启动国内生态系统。该机构以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成本提供AI处理器,并已选定包括Sarvam在内的四家公司,开发完全本土的AI模型。 启动障碍 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有信心。风险投资公司India Internet Fund的阿尼鲁德·苏里(Anirudh Suri)认为,政策制定者过于执着于芯片和代码。他指出,与其试图“挑选赢家”,不如专注于构建让AI发展繁荣的基础设施。 其中一个缺失的环节是数据。印度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用户、互联网用户和数字交易群体之一,其国家生物识别ID系统、实时支付平台等面向公众的数字平台也产生海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大多被孤立存储,研究人员和开发者难以获取。尽管“印度AI使命”已开始发布数据集,但进展缓慢。没有开放、高质量的数据,印度开发者将难以突破创新。 人才是另一个难题。印度培养了大量程序员,但尖端AI研究的专家寥寥无几,其中许多人选择出国,主要流向美国。美国智库MacroPolo 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印度顶尖AI研究人员中仅有五分之一留在国内。斯坦福大学印度裔AI研究员哈什特·贾恩(Harshit Jain)表示,海外工作的吸引力在于更容易获取资源,以及与全球最优秀人才合作的机会。他说,若留在印度,“错失机遇的恐惧”会一直笼罩着他。 留在国内的人才往往在美国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的印度分公司工作,这些公司运营着印度资金最充裕的AI实验室之一,但它们的存在并未催生繁荣的本土生态系统。金融科技公司Zerodha首席技术官凯拉什·纳德(Kailash Nadh)认为,原因之一是印度缺乏耐心进行长期研究的文化。“行业与学术界缺乏凝聚力,”他说。结果是,原创研究仍零星且孤立。 局限的野心 印度的AI推进也严重依赖国内市场。政策制定者常提及让AI“为印度服务”,这看似合理——从医疗到教育,印度的许多挑战都可能从AI中受益。但狭隘的本土视角也可能限制野心。苏里认为,若想真正抓住机遇,印度需要“大胆押注”的思维。他指出,AI不仅是工具,更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印度此前已听过类似的故事。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过去的数字变革浪潮主要由美国科技公司主导。印度是谷歌、微软、Meta等公司产品的最大用户之一。这些变革确实催生了一些本土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商和金融科技领域,但很少有公司实现海外扩张。对于一个有志攀登创新阶梯的国家而言,AI带来的机遇不容错过。 ■
00后整顿直播带货
一场00后主播不停“劝退”消费者的直播带货,卖了22000000。你敢信? 不久前,拥有超290万粉丝的李嗲和丈夫付铁寒在小红书开启直播带货。在长达13小时的直播中,两人讲了112个品牌的商品,GMV突破2200万元,8个品牌的销售额超百万元,其中既有妮维雅这样的国际一线品牌,也有Beautigo、理肤泉等新兴国货。 在直播中,李嗲多次提醒观众“你们别急,听完缺点再买”,足足重复了47遍。她没有“321上链接”,也没有预先准备台本、剧情,而是既讲优点,也不避讳缺点,尽可能客观呈现一款产品的真实样貌,鼓励消费者“三思而后买”。 不按套路出牌的“劝退式带货”,反而让李嗲既收获了销售额,也得到了粉丝和用户的认可。 在李嗲的直播战报笔记下,有用户表示:“他们推荐的东西我没有一个踩雷过”“反正没有觉得浪费钱的单品”。也有用户认为,“真心换真心”,是李嗲直播带货受到欢迎的原因。 在小红书,像李嗲这样“整顿直播带货”的00后博主,正在释放独特的商业潜能。 以时尚领域为例,00后博主亚克力枪枪以富有想象力的穿搭风格、契合年轻人的语言和视觉表达出圈,以53万粉丝,做到每场直播保持过亿热度。另一位00后博主nia886粉丝量只有18.2万,开启直播带货后,单场预约人数多达1.5万。 与带货圈子常见的“无情的过品机器”相比,00后博主在小红书带货,主打“活人感”。这或许是他们能够以较小粉丝量为杠杆,撬动庞大的关注度、销售额的关键原因。 “活人感”源自博主与粉丝的长期高密度互动,也和内容创作密切相关:博主替粉丝着想,不吝于将产品的优缺点全都掰开揉碎,摆在观众面前;或是把自己变成粉丝的赛博衣架子,亲自上身体验每一件商品;还可以成为粉丝口中“行走的种草机器”,以不拘一格的个性化穿搭,教粉丝如何成为时尚girl。 在电商大促遇冷、超头主播隐身的当下,00后博主正在小红书搞一种充满“活人感”的带货。 00后在小红书带货,赛道、品类、调性、方法各不相同,但共同特征是充满了“活人感”。 直播带货发展至今,早已从初期的百花齐放,走到了措辞四平八稳、风格千篇一律的成熟阶段。大主播们看似依旧激情四射,实则永远在设定好的话术和剧本内打转,戴着镣铐跳舞。 最大的问题是,带货主播无论粉丝多少,大都不愿对客户的产品稍有微词。通过聚焦和放大一款产品的优点,淡化或无视缺点,带货主播营造了一种“局部的真实”。 酷似企业营销部打卡上班的“伪人感”,以往还能被主播的个人魅力和超低价的商品所遮掩,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破。近年来,头部大主播再无新人,而老牌主播的粉丝量、场观、GMV等数据也在萎缩。 相比之下,小红书的年轻主播们,仍然保留着00后的耿直和较真。面对商单,他们并不会死守企业划定的条条框框,而是会根据自身的专业认知,基于详细的体验测试,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展现产品本身的优劣长短,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种锐利的真实与坦诚,是“活人感”的来源。 比如,李嗲和付铁寒本身就是北大人大的名校学霸,属于认知能力出类拔萃的人群。入驻小红书初期,两人经常制作一些刨根问底型的视频,比如“徒手把植物切到只剩一层细胞”之类;即便包含广告植入,也主打学霸味儿十足的专业硬核和深入浅出。 带货之初,李嗲认真思考了究竟怎么做,才能让更多消费者满意。她找到的答案,颇有00后常见的中二气息:带着自己对网红带货“最恶的偏见”,只说真话,不吝啬夸奖,不回避缺点。 粉丝们很快发现,李嗲主打“劝退式带货”。比如,在给一款防晒霜带货时,李嗲认为这款产品防水效果很好;但她通过UV相机发现,普通的洗面奶无法清除防晒霜,必须用卸妆产品才能彻底清洁。 这一普通用户很难注意、传统带货主播根本不会提及的细节,被李嗲摆在了所有粉丝的面前,以求100%的客观真实,同时也“以退为进”,从另一个维度巧妙强化了“防水效果好”的产品卖点。这让消费者对于产品有了更准确的体验预期,可以有效减少售后压力、降低退货率,并为品牌积累口碑。 又比如,用户通常会怀疑,带货主播拿了客户的广告费,自然要帮“金主爸爸”粉饰一番。为了尽可能消除这种疑虑,李嗲还把科学实验中的单盲测试引入直播带货,让用户也成为测试的一环。 在卖一款冷静精华时,李嗲让蒙眼受试者用辣椒素刺激不同部位的皮肤,模拟皮肤敏感状态下的泛红灼烧感;再根据用户现场投票,在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的产品,最后让受试者如实反馈感受。带货产品必须足够优秀,才能在单盲测试中胜出;而测试结果也比主播个人推荐更加令人信服。 “劝退式带货”只是00后在小红书直播带货的一个切面。其他00后主播各怀绝技,凭借层出不穷、千姿百态的“整活儿”,同样把“活人感”拉满。 例如,亚克力枪枪和Nia886同处时尚赛道,内容创作和直播带货的风格大不相同。前者注重都市时尚girl的百搭创意和百变场景,后者则更像一个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小女孩,与粉丝们一起“玩”时尚。 两者直播带货时,技巧不多,全是感情。小红书用户之所以大量涌入,除了身为老粉支持关注多时的优质博主,更多人其实是被两位00后年轻人的真诚、率性所打动,并愿意为这份带货圈不多见的“活人感”买单。 00后博主的“活人感”带货,让他们以相对较小的粉丝量,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回报。同时,优质内容与直播带货的无缝融合,让00后博主非但没有因为“恰饭”而掉粉,反而通过粉丝围绕直播内容和带货商品的正向讨论,吸引了更多路人的关注。以李嗲为例,她在直播带货前的粉丝量约为260万,如今已涨至291万。 充满“活人感”的00后博主,粉丝爱看、爱买,“路人粉”也很多。而这恰恰是品牌格外看重的突破圈层的能力。 在李嗲那场GMV高达2200多万的直播带货中,小红书的后台数据显示,下单用户只有30%是李嗲的老粉,其余都是被好内容吸引而来的新用户。 这并不难理解:在小红书以内容品质为核心的流量推荐机制下,李嗲反套路的直播带货很容易进入更多用户的视野。“路人粉”被博主耿直“劝退”和专业内容所打动,撑起了整场直播的大部分销售额。 对于包含商业信息的优质内容,小红书平台和社区一直有较高的宽容度,不吝于流量注入和点赞、互动、二次扩散。00后博主直播带货,除了直接触达粉丝,还具有高度稀缺的破圈属性,可以向整个小红书乃至站外用户渗透。 苦苦寻觅新增长点的品牌,亟需这种自带破圈能力的创作者。 一般情况下,企业与带货主播合作,对于后者的粉丝量、单场投流规模等有很高要求。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带货主播并不具备吸引路人的能力,其影响力和转化力的投射范围局限于自家粉丝。毕竟,如果不是铁粉,几乎没人有耐心花费数小时,去看一个素不相识的主播吆喝带货。 这意味着,品牌要想让更多人看到购买链接,就必须支付天价,去超头、大主播的直播间去抢占“坑位”,在短暂的过品时间里,向尽可能多的粉丝曝光自家商品。 在超头、大主播的驱动下,这套玩法已经高度成熟。但小红书的00后博主,正在集体冲破这一看似牢不可破的行业规则。 00后博主之所以能够让“路人粉”点进直播间、看品下单,关键在于将带货与内容创作融为一体,先做好内容,再谈上链接。他们或以专业客观取胜,或以创造力、表现力吸引人,尽可能减少商单的违和感。当商单被巧妙嵌入信息量满满的直播、vlog中,“路人粉”就有了看下去的兴趣。 以李嗲为例,她的直播带货的人均停留时间为11分52秒,远远超过直播带货停留时间“及格线”45秒。粉丝和路人的长时间驻足,成为提高转化率、推升GMV的根基。 对于品牌而言,与00后博主进行直播带货合作,除了较容易预估的粉丝订单,还能收获大量“路人订单”,并通过站内外的扩散,在更长周期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购买。这相当于在目标触达人群之外,创造了新的“买点”,触达更多场景的更多消费者;品牌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圈层穿透力。 除了破圈,00后带货博主能够给品牌带来的长期价值,还有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与年轻人沟通的能力。 品牌自己经营社交媒体账号,常常会困于“伪人感”,陷入自说自话、无人共鸣的困境。借00后博主之口,向年轻一代输出品牌理念、产品功能等,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捷径。 00后博主本身就是草根年轻人的一员,可以以年轻人熟悉的语言方式,进行平视式的日常沟通和对话。用户也乐于回应博主,比如经常在评论区“求链接”,甚至跟着博主买全套穿搭。品牌与00后博主合作,可以真正触达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语境,并将自家产品融入年轻人的消费决策路径中。 相比浮光掠影的传统带货,品牌可以通过年轻博主获得更高的带货GMV,吸引不同圈层的消费者,并在年轻人心目中形成长久的品牌认知和好感。对希望获得年轻用户青睐的品牌方来说,挖掘像李嗲这样人群画像精准、粉丝黏性高的博主进行合作,可谓事半功倍。 在“整顿”职场、酒桌、内娱、学术圈之后,00后正在“整顿”直播带货。 过去几年,直播带货行业在顶级大主播的驱动下狂飙突进。“超头”的一举一动,不仅搅动行业风云,也成为中小主播和长尾主播的效仿对象。 但如今,“超头”的影响力和带货能力都呈现下滑趋势。为了维持ROI,主播们不得不进一步加快过品节奏、营造稀缺感,以刺激观众下单。就连以“知识带货”著称的董宇辉,也逐渐减少了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的占比,朝着吆喝式带货猛踩油门。 另一方面,品牌也为直播带货效率下滑而困扰。无论做达播还是店播,品牌都面临ROI不断走低的难题,甚至陷入“赔本赚吆喝”。究其原因,用户对于吆喝式的直播带货早已审美疲劳,只是想捡便宜;但在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下,直播带货的价格优势已经被逐渐拉平。 直播带货涨不动了,却又看不到突破口,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整个行业下一步该怎么走,所有人心里都没谱。 00后博主入局直播带货,以真实和真诚为“必杀技”,给整个行业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直播带货行业素以“便宜”为核心竞争点,但00后博主用一场场直播证明,年轻人在直播间下单时,同样看重品质、个性化、情绪价值等元素,而非以低价为唯一追求。李嗲以不到300万粉丝,撬动2200万单场GMV,关键就在于把握住了年轻人的多维消费需求。 除了重新发现消费者需求,00后博主也在改写带货主播的能力图谱。 以往,带货主播的核心能力是镜头前的表现力,也就是以夸张、吸睛的语言和肢体表达,将消费者卷入预设的消费语境中。谁能“放得开”,谁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但李嗲证明,冷静克制、客观专业的直播风格,同样可以博得粉丝和路人的青睐。亚克力枪枪和nia886的成功,也证明了清新可爱、时尚多变的直播风格具备“观众缘”。00后博主把直播带货玩成了千变万化的万花筒,而非一成不变的聒噪吆喝。 此外,带货主播过去的能力象限集中在直播间内。00后博主则丰富得多,既能开直播,也能写图文笔记、拍vlog,与粉丝沟通的方式和场景大幅扩宽,带货的路径也丰富得多。 在传统的吆喝式带货日渐乏味后,消费者用脚投票,涌入“活人感”拉满的00后博主的直播间下单,让直播带货往哪里走有了备选答案,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货主播在大主播之外,有了新的“抄作业”对象。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即将开幕:向实同行 共创融合新生态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杨睿琪)7月18日至19日,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将于上海世博中心召开。中国联通与全球合作伙伴一道,探索数字技术融合创新的中国范式,谱写智能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 回望2024年,以“向新同行”谋篇,中国联通在“百年传承 三十向新”的重要节点,携手广大合作伙伴,共绘向新发展蓝图。 聚焦2025年,以“向实同行”落子,中国联通与广大合作伙伴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并肩突破,把蓝图绘进现实,共创融合新生态。 本届大会以“向实同行 共创融合新生态”为主题。大会主论坛将于7月19日召开,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共话技术变革与产业变革新机遇,系列重磅成果发布和重量级签约集中亮相。大会期间还将举办联通云AI焕新论坛、工业智能论坛、网安共链论坛、数字消费论坛、数智医疗论坛等分论坛,围绕网络筑基、科技赋能、产业革新、消费升级、安全护航等领域,共推数字技术融合突破,加速数实深度融合进程。 大会展览、专场发布等环节,中国联通与广大合作伙伴以多种方式生动立体展示融合创新成果。在精心呈现主展区的同时,中国联通联合头部企业、汇聚中小企业共同布展,人工智能新生态、新产品一览无余。大会期间预计举办15场成果发布会、12场线上数智发布,琳琅满目的创新成果接连登台。大会还设置了合作交流区,为合作伙伴与中国联通各分子公司搭建现场交流平台。 大会信息已在官网与微信小程序上线,涵盖嘉宾阵容、会议日程、VR展厅等六大板块。大会期间,官方会同步提供参会报名、会议信息等服务。
美参议院:特朗普竞选集会遭枪击源于安全疏漏
  美国国会参议院当地时间7月13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去年7月13日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市竞选集会上特朗普遭枪击源于“一连串本可避免的安全疏漏”。报告严厉批评美国特勤局“纪律涣散”,包括在袭击发生后未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开除处理。   2024年7月13日,20岁的枪手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在竞选集会上开枪击中特朗普的耳朵,并造成现场集会参与者一死两伤。这份在枪击事件一年之际发布的报告指控特勤局在活动策划与执行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疏忽和沟通不畅。   参议院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共和党主席、肯塔基州参议员兰德·保罗称,“这不仅是判断失误,更是各级安全体系的全面崩溃——官僚主义冷漠、缺乏明确规程以及对直接威胁的惊人漠视,共同酿成了悲剧。”   枪击事件10天后,时任特勤局局长奇特尔在舆论压力下辞职。特勤局近日又宣布,当值6名特工被处以10至42天不等的停职处罚。   但参议院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认为应受惩处人员远超6人,且其中2名受罚者所受处分轻于建议标准,并特别指出“无人被开除”。现任特勤局局长肖恩·柯伦回应称“已收到报告并将继续配合调查”。柯伦称,“事发后已全面审视特勤局运作机制,实施实质性改革以解决暴露出的问题。”(央视记者 刘旭)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