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理光GR影像+可换Deco,真我GT8 Pro体验评测
这次小编不得不夸赞真我 GT8 Pro 太会整活,可更换 Deco 设计、理光 GR 联名的影像,让真我 GT8 Pro 在秋季新机潮中颇为抢眼。IT之家也提前拿到了这款新机,对于一直种草理光 GR4,但又碍于逆天溢价没有入手的小编来说,最近也一直用这部手机当街拍机,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聊一聊真我 GT8 Pro 的使用体验。 一、外观设计 真我 GT8 Pro 共有怀特(White)、布鲁(Blue)、格林(Green)三款配色,IT之家收到的是怀特配色,机如其名,其后盖为白色但略微偏暖,采用 AG 玻璃工艺,手感顺滑不易沾染指纹。出厂镜头 Deco 为圆形,位于左上角,喜欢方形 Deco 的朋友也别失望,因为真我 GT8 Pro 的 Deco 是可以更换的。 小编在开箱真我 GT8 Pro 时网上还没有相关爆料,对于这款手机的外观配置全然不知,看到真我 GT8 Pro 的摄像头 Deco 上的螺丝钉以为是机械风设计,但得知其可自行更换 Deco 时倍感意外。近些年国产手机设计逐渐趋同,类似个性设计海外也仅有 CMF Phone,真我 GT8 Pro 的出现着实让人耳目一新,甚至线上已经有很多整活的 3D 打印 Deco 方案。IT之家收到了另外两款方形 Deco,一款为金属材质,另一款为透明塑料材质。 金属材质的方形 Deco 名为金属舷窗,与机身轮廓更为和谐统一,而透明的 Deco 则称为透明魔方,看上去更有科技感,也有些许梦回千禧年的时尚感。 更换真我 GT8 Pro 的 Deco 非常简单。手机包装内会附送一把梅花螺丝刀,卸下镜头旁的两枚螺丝即可更换,还是很方便的。 真我 GT8 Pro 机身的右上角还印有 RICOH GR 标志,这也意味真我 GT8 Pro 的影像理光 GR 团队有着深度参与,并不只是加个滤镜那么简单。 真我 GT8 Pro 机身背面同样印有 realme 的 Logo,工艺与 RICOH GR 标志一致,较为淡雅。 真我 GT8 Pro 正面搭载了一块 6.79 英寸的 2K 144Hz 屏幕,其来自和京东方定制的 Q10 + 材质。分辨率为 3136×1440,支持全亮度 DC 调光,最高 2000nit 的全局亮度,最高 7000nit 的局部峰值亮度,各项参数直接拉满。另外,屏幕下方隐藏着指纹识别模块,其采用 3D 超声波方案,安全性、准确性都要更为出色。 真我 GT8 Pro 采用流畅的大 R 角设计,四边等宽。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手感上都很舒适。 IT之家实测,真我 GT8 Pro 的机身厚度约为 8.2mm,机身重量为 217.2g,因为不同的 Deco 重量不同,所以这个数据仅供参考。 二、影像拍照 影像方面,真我 GT8 Pro 与理光 GR 影像团队合作,从镜头模组、算法引擎、GR 胶片影调以及理光 GR 专属相册、水印等多个方面打造充满仪式感的创作过程。用过理光 GR 系列的朋友在使用真我 GT8 Pro 理光 GR 模式拍照时一定觉得很熟悉,无论胶囊形状的快门以及快门声,或是复刻了 GR 系列的等效 28mm 和 40mm 两大黄金焦段,都十分适合人文摄影。 真我 GT8 Pro 还内置了标准、正片、负片、单色、高对比黑白五大经典影调。这些影调从色彩科学、颗粒模拟、暗角控制等方面对理光 GR 的色彩风格进行了模拟,并且用户也可以进一步进行微调。 IT之家使用了这四款色彩风格的默认设置下拍摄了一组照片,无论是日系小清新的负片,还是森山大道最爱的黑白高对比都很有特色,比较容易出片。 理光 GR 标准风格下画面色彩较为真实,相比直接拍摄数码处理痕迹更少。例如,这张烤炉的照片,远处天空雨后的天青色、近处砖土的纹理细节、管道深邃且纯净的暗部,画面质感十分扎实。 傍晚雨后光线较暗,从飞驰而过的汽车来看快门较慢,但画面也没有糊,也明显的噪点或者锐化痕迹。 理光 GR 模式下的正片色彩风格相比标准模式来说对比度要更高一点,暗部也要更深邃。适合拍食物、颜色鲜艳花卉植物等物体。 理光 GR 的负片是小编最爱的色彩风格,胶片味道很足,旧看不累,随手拍都能很出片。也是最近小编用得最多的模式。 单色模式下基本可以理解为黑白照片,在一些颜色比较杂乱的环境同样能拍出干净的画面,同时也有着复古的质感。 最后一款高对比黑白色彩是一款不太好上手,但是非常出片的模式,也是很森山大道的粉丝选择理光的原因。其对比度极高,风格十分强烈,很容易拍出有故事感的画面。 真我 GT8 Pro 联合理光推出了四款水印,几天用下来,小编觉得前两款水印适合朋友圈发单张照片,大面积留白比较有意境,第三款适合发组图,第四款会详细展示色彩设置配方,更适合小红书等平台分享调色教程。 真我 GT8 Pro 的主摄是一枚 5000 万像素摄像头,传感器尺寸为 1/1.56 英寸,其与理光 GR 团队定制了 7P 镜头结构,并覆盖五层超低反镀膜,炫光鬼影控制十分出色。 真我 GT8 Pro 的长焦传感器拥有两亿像素,传感器尺寸同样为 1/1.56 英寸,为 3 倍光学变焦,在 6 倍或 12 倍的情景下依旧有着不错的画质表现。 此外,50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画质也同样不错,画面中心锐利,边缘同样能保留较为丰富的细节,畸变控制得很好。 在视频录制性能上,真我 GT8 Pro 支持 4K / 120FPS 的杜比视界视频以及最高 8K / 30FPS 的视频录制规格,也同样支持 10bit 的 Log 模式进行拍摄。总体视频表现不输 Ultra 级别的旗舰机。 三、性能 作为真我的旗舰产品,GT8 Pro 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以及电竞独显芯片 R1。其中,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采用台积电最新的 N3P 工艺打造,在 CPU 方面,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延续了自研 Oryon CPU 架构,同时引入了硬件级的 AI 加速能力。具体核心架构上,由 2 枚最高主频 4.6GHz 的超大核心和 6 枚最高主频 3.62GHz 的性能核心组成,单线程性能提高 20%,多线程性能提高 17%,总缓存达到 24 MB。 GPU 方面则搭载 1.2GHz Sliced Architetecture 架构的 Adreno GPU,性能拥有 23% 的提升。同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支持众多虚幻 5 引擎的优化技术功能,包括支持 Lumen 全局光照的实时硬件加速光线追踪、Nanite 虚拟几何体、屏幕空间环境光遮蔽、时间性抗锯齿和时间性超分功能。 IT之家分别使用安兔兔评测、GeekBench 6、3DMark 在 GT 模式下对其性能进行测试,首先,安兔兔评测 V11.0.3 的总分达到了 3884574 分,其中 CPU 得分 1117101 分,GPU 得分为 1422845 分。 而在 Geekbench 6 的测试中,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真我 GT8 Pro 单核得分 3431 分,多核得分 10047 分。 在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测试中,其获得了 7405 分,平均帧率 44.35 帧。 电竞独立显示芯片 R1 则支持超分超帧等技术,通过双芯并线渲染技术与骁龙的 GPU 协同工作,可以极大地提升帧率和画质表现,发挥 2K 144Hz 屏幕优势。以最高画质的原神为例,原本最高帧率上限为 60FPS,开启超级帧率后,通过 R1 芯片的插帧可轻松达到 120FPS,操作更为丝滑流畅。 在分辨率的超分优化上,真我 GT8 Pro 提供了高分辨率与超级分辨率两种增强方式,其中高分辨率比原始分辨率虽然清晰了很多,但边缘有明显锯齿,开启超级分辨 具体到游戏环节,IT之家使用 PerfDog 性能狗进行实测。《逆水寒》开启最高画质的重载负载下,帧率仍能稳定逼近满帧,1% Low 54 帧;整机平均功耗不到 4W,机身表面温度在 38.2℃ 左右,15 分钟耗电 5%,性能释放与散热控制得平衡做得很到位。 四、续航与充电 续航方面,真我 GT8 Pro 配备 7000mAh 电池。具体IT之家也做了 2 小时的续航测试。测试全程在 Wi-Fi 环境下进行,屏幕亮度和系统音量设为 50%,初始电量为 100%,手机在均衡模式下进行测试,蓝牙关闭。 30 分钟《原神》,耗电 6%; 45 分钟《哔哩哔哩》观看 1080P 高帧率电影,耗电 4%; 20 分钟《抖音》短视频,耗电 3%; 15 分钟《微博》,电耗 2%; 10 分钟的《IT之家》,耗电 2%。 整体来说,在 2 小时的续航测试中,真我 GT8 Pro 共耗电 17%,剩余电量 83%,续航表现十分优异。 充电方面,真我 GT8 Pro 支持 120W 的超级闪充以及 50W 的无线闪充。IT之家也对真我 GT8 Pro 做了充电测试,充电时手机初始电量为 0% 关机状态,使用标配的 120W SuperVOOC 充电器,10 分钟可充到 30% 的电量,充满需要 45 分钟。另外,真我 GT8 Pro 支持旁路充电,游戏党边充边玩能有效减少发热。 五、总结 综合来看,真我 GT8 Pro 无疑是秋季新机潮中一款极具诚意与特色的旗舰产品。它没有陷入同质化的设计困局,而是以可更换 Deco 的巧思,为用户带来了个性化表达的空间,让手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通讯工具”,更成为了彰显风格的载体;与理光 GR 的深度联名,则精准戳中了人文街拍爱好者的需求,从焦段复刻到影调模拟,再到专属的操作仪式感,让手机也能拍出兼具质感与情绪的“GR 味”照片,为移动端影像玩法开辟了新方向。 性能上,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与电竞独显芯片 R1 的组合,不仅交出了亮眼的跑分成绩,更在实际游戏中实现了高帧率与低功耗的平衡,无论是大型手游还是日常多任务处理,都能轻松应对;7000mAh 大电池搭配 120W 闪充的续航组合,更是解决了用户的“电量焦虑”,长续航与快补能的双重优势,让使用体验更显从容。 从设计到影像,从性能到续航,真我 GT8 Pro 精准捕捉了不同用户的核心需求,用差异化的创新和扎实的硬件表现,在旗舰市场中树立了鲜明的产品标签,无论是追求个性的潮流玩家、热爱街拍的摄影爱好者,还是看重性能与续航的实用主义者,都能在这款手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使用乐趣。
最可爱的全新酷路泽 FJ 上线,这真不是方程豹在日本失散的兄弟?
丰田官方曾讲过: LAND CRUISER(兰德酷路泽/陆地巡洋舰) 的历史即丰田的历史。 在丰田皇冠和卡罗拉还未曾问世的 1951 年,兰德酷路泽以「丰田 BJ」的名字问世,并成为首台攀上富士山六合目的汽车。 此后的七十多年里,它凭借可靠性、耐久性与强悍的越野性能,走入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约 1215 万辆,一步步从技术图腾走向品牌符号。 兰德酷路泽的产品谱系长期由三条路线共同构成: 承担旗舰与「进化」使命的 Station Wagon 300 系列; 以耐久和易维护著称、在全球荒野和工地上久经考验的 70 系列重型越野车; 以及在 2024 年回归「质朴刚健、支撑用户生活」本质的 250 系列。 在此基础上,10 月 20 日酷路泽家族又迎来一位气质有别的新成员——Land Cruiser FJ。 与以往更强调严肃任务属性的同门不同,FJ 将「Freedom & Joy(自由与乐趣)」写在了产品的第一行——在保留酷路泽基因的同时,让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亲近越野与出行。 需要厘清的是,虽然丰田曾在 2018 年前销售过名为「FJ 酷路泽」的越野 SUV,但这一次的 FJ 并非旧作的继任,而是一个完全全新的系列。 ▲ Land Cruiser FJ 2014 款 新酷路泽 FJ 是目前家族中最小的车型,其车身尺寸仅为 4575 / 1855 / 1960mm,轴距为 2580mm,与路虎卫士 90 的尺寸相仿(4583 / 2105 / 1969mm,轴距 2587mm)。 造型上,FJ 把兰德酷路泽的硬派基因,装进了当下流行的紧凑「方盒子」躯体里,呈现出一种「一眼就是酷路泽、却又有点可爱」的气质,而且莫名有种方程豹钛 3 的即视感。 ▲ Land Cruiser FJ ▲ 比亚迪方程豹钛 3 车辆提供了两种前脸造型,一种是向经典车型致敬的复古圆灯造型,另一种则是更加现代的方形灯组配合 C 字形日向灯样式,两种风格都与带有「Toyota」字样的极简格栅相搭配,前脸下侧的塑料前保险杠也稍有差异。 丰田官方将新酷路泽 FJ 的造型描述为「类似骰子的长方体」,车辆确实通过矩形车身和倒角设计勾勒出了紧凑但不失力道的质感,宽大的 C 柱、侧面外扩的轮眉、黑色侧裙,以及黑化的轮圈,进一步提升了新车的越野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车辆外观设计的负责人是来自中国的华人设计师易路,其从清华毕业,现任丰田设计中心外观负责人。 ▲ 易路 FJ 的乐趣不只停留在观感。围绕「可玩、可拓展」的理念,丰田准备了丰富的原厂个性化选装:两款前脸之外,还有可拆卸的前后保险杠、侧踏板、高位涉水喉与车顶平台等装备;车辆后备箱内还提供了一块挂板来存放各种越野工具。 新车内部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丰田传统内饰了,虽然还没有具体的配置表,但可以观察到新车将配备数字仪盘、触摸式中控屏、皮质包裹档把以及似乎略显局促的的后排空间。 新酷路泽 FJ 的动力则来自一台 2.7 升 2TR-FE 直列四缸发动机,可以输出 161 马力与 246 牛·米扭矩,匹配匹配六速自动变速箱与分时四驱系统——这套组合对普拉多车友而言并不陌生。 车辆平台源自与 Hilux(海力士)、Fortuner(穿越者)同脉的 IMV 架构,但为了这台更灵活的 LC,丰田为其追加了底盘加强件,以获得更高的车身刚性与更好的操控稳定性。 丰田称新款酷路泽 FJ 将「不负 Land Cruiser 之名的越野性能」,为此工程团队将精力放在接近角、离地间隙与悬架行程(轮胎贴地性)等关键指标上,并通过大量越野测试逐项打磨改进点,最终把「真正的 Land Cruiser 味道」凝练到这台更小巧的车里。 已知信息显示,FJ 的离地间隙与接近角与 250 系列相近(约 215.3 mm、31°),再加上更短的前后悬与紧凑轴距,理论上的通过性与脱困冗余都处在让人放心的区间。 丰田还把「自由与乐趣」延伸到了车外。 他们正在同步开发一款名为 Land Hopper 的电动化个人移动产品,它既能装进行李厢,也能在山林与非铺装步道上把体验继续推进——当汽车抵达不了的地方,它负责把旅途的最后一公里变得轻盈而不受束缚,在目的地也能担当灵活的短途代步工具。 新款酷路泽 FJ 将于明年年中在日本上市,虽然官方尚未透露是否会将其引入其他市场,但考虑到目前国内流行的「方盒子」风格,我们应该有很大概念能见到这辆车的国产版本。
MAU被豆包反超,Deepseek挤了点牙膏
在R2多次传闻更新然后被“鸽”之后,Deepseek又挤了一点牙膏。 10月20日,DeepSeek团队在Hugging Face与GitHub上线并开源了DeepSeek-OCR,参数规模约3B,采用了“视觉-文字压缩”方案,相较传统OCR模型提升了的扫描效率。DeepSeek-OCR的出现,有望补上DeepSeek在工具模型领域的又一块拼图。 然而,最近两个月,这家火爆2025的AI独角兽,在C端用户规模上遭遇了头号竞争对手——豆包的反超。根据QuestMobile此前披露的数据,中国消费级AI助手的榜首在近期易位,8月数据显示,“豆包”月活(MAU)约为1.57亿,环比增长6.6%,反超DeepSeek约1.43亿升至第一。在一些业内分析视角,“豆包”的反超源于其多模态能力的广泛应用,以及与抖音生态的深度接入。 不过,DeepSeek方面似乎坚信凭借模型技术迭代,也可以走出差异化道路。 在最新的OCR模型发布说明中,团队再次强调了“基础能力”的重要性——这个模型不仅能识别中英文混合文本,还能处理手写体、复杂表格等高难度场景,准确率在多个公开数据集上刷新了纪录。随着AI“六小龙”为代表的AI创业公司在2025年多少都呈现出一些“方向调整”的态势,Deepseek似乎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与“OpenAI模式”类似的企业:凭借出色的模型能力在C端市场冲到领先位置,并持续深耕超大参数模型赛道。 如果把2025年看作国内C端AI的“分水岭”,上半场无疑是DeepSeek以开源与推理能力拉动的“技术爆炸时刻”,下半场豆包的反超,则更像是互联网巨头在深度整合资源后的“反击时刻”。而让出C端市场头把交椅的Deepseek,却迟迟没有对旗下主力模型进行大版本更新。本次DeepSeek-OCR的“挤牙膏”,似乎是这家国内顶流AI创业公司,技术链路优先理念的又一次延续。 01 OCR,一项大众并不陌生的技术,指将文本图像转换为机器可读文本格式的流程。和此前的OCR系统/模型不同,Deepseek-OCR采用了“视觉-文字压缩”方案,这样一个只有3B大小的模型,却在OmniDocBench测试中,仅使用100个视觉标记就胜过了GOT-OCR 2.0,后者用了256个视觉标记。而在标记数量少于800个的情况下,它也击败了MinerU 2.0,后者每页需要超过6000个标记。 另一方面,百度在此前正式发布并开源其自研的多模态文档解析模型PaddleOCR-VL。这一模型在全球权威的文档解析评测榜单OmniBenchDoc V1.5中,以92.6分的成绩登顶全球第一。而Deepseek紧随其后发布的Deepseek-OCR的操作,在一些行业社群中被冠以“阻击竞争对手”的标题。 回到Deepseek-OCR的“视觉-文字压缩”方案,通常情况下,大语言模型在执行OCR任务时计算成本极高——处理的文字单元越多,计算量就会呈二次方增长。传统的OCR系统在识别一页文档时,往往需要处理上千个文字标记才能完成用户指令。 而在Deepseek-OCR,模型工程人员尝试了一种更高效的路径:利用视觉语言模型(VLM),直接在语义层面对图像中的文字信息进行压缩,将原本需要成千上万文字标记才能表达的内容,映射为更少量、更具语义密度的视觉标记,从而显著降低整体计算成本。 此外,DeepSeek-OCR还拥有“深度解析模式”,能将财务类图表直接转化为结构化数据,自动生成Markdown表格与图像。这意味着,一份包含数字、曲线、图注的财报截图,不再需要人工复制粘贴或二次整理,系统就能还原出可编辑的分析稿格式。 这套系统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负责图像理解的DeepEncoder,以及基于DeepSeek-3B-MoE架构的文字生成模块。DeepEncoder约有3.8亿参数,专门分析图像并生成压缩后的视觉特征;而文字生成部分启用了5.7亿个活跃参数,用于根据这些视觉特征生成高精度的文字描述。 据了解,Deepseek-OCR在10倍压缩下解码精度可达97%,即使在20倍压缩下也能保持60%的准确率。这意味着一张图像仅需LLM所需token的一小部分,即可表示整篇文档。 从技术维度看,该模型代表着DeepSeek正在从“语言模型+Chatbot”核心路径,向更多的用户场景拓展。伴随着Deepseek-OCR的正式开源,其相关能力有望进一步产品化,在长文本、表格、跨页文档的压缩与提取场景均有应用空间。 回顾Deepseek的通用大模型产品线不难发现,OCR能力一直是R1系列的能力短板。此前,尽管DeepSeek R1在成本效益和逻辑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PDF解读等场景与其他顶级模型(Claude Opus 4和ChatGPT-5)相比仍然较为有限。缺乏原生OCR、文件大小限制以及文件API缺失,使得DeepSeek R1无法成为完整的文档解决方案。 所以,DeepSeek-OCR既有可能衍生出独立工具产品,也可能是后续通用模型迭代的“技术积累”动作。而传说中的大版本更新,根据《The Information》在此前的报道中披露,“尽管DeepSeek工程师过去数月一直在高强度开发R2模型,但CEO梁文锋对新模型的性能表现并不满意。” R2的面世时间也因此一拖再拖,但产品领域的竞争对手却已经拍马赶到。就在几周前,另一款AI App取代了Deepseek ,成为了新的C端AI应用月活冠军。豆包,带着字节系产品的庞大生态,在下半年卷土重来。 02 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5年8月,豆包月活用户数约为1.57亿,环比增长约6.6%;同期DeepSeek月活约为1.43亿。豆包时隔两个季度,在国内C端AI应用市场中重新夺回头部地位。 夺回“月活冠军”,豆包的成功离不开其生态优势与用户触点积累。和Deepseek不同,豆包定位为面向所有“大众用户”、强调场景化体验,在语音、图像、社交分享等领域均延展了模型能力,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与此相比,DeepSeek虽在技术上表现强劲,却更像ChatGPT模式的聊天应用,入口单一、使用门槛相对更高。 具体而言,豆包对于Deepseek的包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一方面,豆包天然可以借助抖音等字节系社交平台的分发能力。从豆包面世以来,字节方面在AI产品投放上积攒了大量经验,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各种“剧情”的豆包广告层出不穷,许多新用户往往在这一过程中被动接触并转化。 另一方面,豆包在立项一开始就瞄准了最广泛的受众,产品体验面更宽。甚至在两个产品的名字上就可以窥探一二。相比起“Deepseek”的极客风,“豆包”这个名字,对于国内用户也相对更朗朗上口。在APP的logo设计上,豆包也选择了更加拟人化的处理。据了解,在豆包立项之初,人格化交互能力就是豆包能力建设的板块之一,随豆包一同公测的还有聊天Agent“小宁”,可以说,陪伴/拟人的属性在一开始就是豆包基因的一部分。 此外,凭借着字节在语音/视频生成等多领域建立起的模型矩阵,如今的豆包堪称AI圈的超级APP。支持多种多模态(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生成)功能,功能繁杂的同时也有清晰的用户引导逻辑,小白用户上手快,让“非AI玩家”也能有不错的体验。 《WIRED》在此前披露的一篇专栏中这样形容“豆包”:“它就像ChatGPT、Midjourney、Sora、Character.ai、TikTok、Perplexity等众多功能集成在一个应用程序中。”事实证明,这种大而全的一体化AI解决方案,对于0基础的AI产品用户确实相对友好。 据《南华早报》报道,今年1月,爆火的DeepSeek取代ChatGPT,一度夺得App Store美区榜首位置。但在随后一段时期,国内几大AI巨头纷纷开始发力,C端AI应用市场陷入了投流和“内卷”的竞争中,除了刚刚夺回第一名宝座的豆包,腾讯旗下的元宝在8月也收获了22.4%的用户增长,MAU达到3300万。蚂蚁集团旗下的AQ健康应用也冲进了榜单前十,该应用于6月推出,8月用户数环比增长60.1%。 而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5月份离开DeepSeek的用户中,约有40%转投豆包。在“好用”和“好玩又好用”之间,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后者的吸引力显然更大一些。 在这场头名竞逐中,豆包和背后的字节跳动拥有了科技巨头级的体量、数据和全球布局,而DeepSeek的优势在于灵活、学院派的研究范式,以及一条更“专注”的技术路线。而在2025年10月的节点,是豆包凭借着更大的生态体量,成功挤到了队伍最前面。 03 尽管DeepSeek在2025年初曾取得引人关注的用户增长与技术突破,但其后增长势头出现减缓迹象。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此前披露的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2月,DeepSeek与豆包在中国Top 10 AI应用中并列,但彼时Deepseek领先豆包约3600万MAU。此后,豆包在8月完成反超。 从产品更新节奏看,DeepSeek在2024年底发布V3模型,今年5月发布R1-0528,优化了R1模型的幻觉问题。但在这之后,尽管大版本更新传言不断,但传说中的R2却迟迟未现真身。在本次OCR模型发布之前,Deepseek在下半年的主要动作是更新了V3.1模型,支持混合推理模式以及128K tokens的长上下文输入。 而在月活榜单被豆包挤到第二名后,Deepseek也并未在App端交互/生态上做出大幅优化动作。事实上,从年初爆火到至今,Deepseek App一直沿用着类似“ChatGPT”风格的交互逻辑,没有豆包里各种第一方/第三方Agent,坚定走在“模型即产品”的道路上。 在战略路径上,Deepseek始终坚持“技术深耕”的路线。本次更新的Deepseek-OCR模型也说明,这家AI独角兽在LLM领域仍然有着领先的技术探索能力。但面对竞争对手们庞大的生态优势,Deepseek眼下的产品理念和风格,对于用户规模的转化效率仍有待观察。 不过,DeepSeek确实没理由太过焦虑,即使被豆包反超,Deepseek仍然坐拥1.5亿月活,在C端领域已经打响了口碑。而在技术指标上,Deepseek也一直在延续超大参数模型策略,V3系列总参数量高达671B,同期AI“六小龙”其他的开源模型,如智谱GLM-4.5只有355B。 此外,在一些业内视角看来,DeepSeek-OCR的发布,一方面在C端工具类场景有着不错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可能成为模型训练的“催化剂”。据了解,Deepseek-OCR每天可以在单个Nvidia A100 GPU上处理超过20万页数据。如果使用20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运行8块A100处理器,吞吐量将跃升至每天3300万页。 这样的吞吐效率,可以有效帮助构建其他大模型的训练数据集。对于走超大参数路线的AI企业而言,LLM训练中往往需要海量高质量文本,而DeepSeek-OCR出现,无疑在这一领域指向了一条更高效的解决链路。 未来,DeepSeek如果想要在后续和豆包“掰掰手腕”,生态因素仍然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强如OpenAI,进入2025年后,也在积极拓展模型能力在各领域生态的构建,不管是参与AI玩具等硬件方案的研究,还是Sora2以短视频平台的方式与用户见面,OpenAI已经给Deepseek留下了参考模板。 换言之 ,Deepseek眼下的要紧事,除了加速下一代模型的迭代外,利用好手上的庞大的C端用户规模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模型产品线不同,Deepseek短期内显然无法复刻字节/OpenAI的生态策略。但对于这家技术底色浓厚的AI独角兽而言,在C端生态上能否搞出一些差异化的路线,将是它能否再度向豆包发起冲击的重要因素。
刚刚,真我发了一部能DIY摄像头造型的手机,随手拍8K照片,3999元起
作者 | 陈骏达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10月21日报道,今天,真我手机发布了旗舰真我GT8系列。该系列机型全行业首发了定制的理光GR影像系统,实现对复杂街拍场景的适配。 影像是这次GT8系列升级的重点。GT8 Pro搭载了理光和真我联合打造的理光GR防眩光主摄,同时具备2亿超光影潜望长焦,并通过直觉算法引擎进一步复刻理光GR的经典胶片影调。 此外,GT8 Pro还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其后置镜头模组设计为了可拼装更换的样式,能切换成机能罗伯特、经典圆形、透明魔方、金属舷窗四种形态,用户也可自行定制。 与往年分开发布GT系列手机不同,今年真我选择在同一场发布会上发布了GT8和GT8 Pro两款手机,两款机型有不少相同的配置,如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2K 144Hz苍穹屏、电竞独显芯片R1等。 其他配置方面,GT8系列手机搭载了7000mAh泰坦电池,标准版拥有100W光速秒充,Pro版本拥有120W光速秒充和50W无线闪充。 GT8全系还搭载了苍穹信号芯片S1,支持包括n79 5G频段在内的全球21个5G频段,能让手机在演唱会、发布会现场也有较好的信号表现。 GT8的起售价为2899元,顶配16GB+1TB版本售价4099元。 GT8 Pro的起售价为3999元,顶配16GB+1TB版本售价5199元。 一、首创Deco拼装设计,已有用户自制镜头、散热模组 发布会现场,真我realme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首先详解了本次行业首创的机械拼装设计。这一设计受到玩具拼装概念的启发,把闪光灯、色温传感器等零部件都融入了设计。首销用户能拿到3个Deco模块,和一把定制的螺丝刀,便于更换模组。 同时,拼装并不影响防水表现,GT8 Pro支持IP66、IP68、IP69三重满级防水,能在2米深的水中浸泡30分钟。 真我还和3D打印机厂商拓竹合作,开放了Deco模块的设计参数,允许用户自由定制。 提前拿到这一手机的博主已经玩出了不少花样,比如三星堆面具模组和外接镜头模组、散热器模组等等。 真我GT8 Pro白色版本的机身采用了AG磨砂玻璃,不易沾染指纹,蓝色和绿色版本则采用类纸再生皮革,基底由回收的纸张与涤纶制成,具备耐磨、轻薄、耐腐蚀等特性。 二、与理光联手打造GR影像系统,支持默认8K超清照片 发布会上,真我花了大量时间介绍他们与理光合作的GR影像系统。据徐起介绍,双方的合作已有4年时间。 GT8 Pro搭载了双方联合打造的理光GR防眩光主摄,这也是一颗达到理光GR光学标准的手机镜头。其采用7P镜头结构,并覆以五层“超低反”镀膜,反射率低至0.2%。 GT8 Pro镜头最外侧的保护玻璃,采用行业领先的“高光透”双层AR镀膜,透光率提升至97%。此外,真我GT8 Pro还在镜组中加入深吸收蓝玻璃,吸收并过滤杂光。此外,这一镜头模组的厚度也较前代减少了11%。 硬件之外,GT8 Pro通过直觉算法引擎,联合理光GR复刻了标准、正片、负片、单色、高对比黑白五大经典胶片影调. 要进入理光GR模式,用户仅需按住快门键并下滑,0.6秒就可以开启。这一模式还提供了取景框的选项,点击后可以去除多余的选项,提供和光学相机类似的拍照体验。 快拍对焦模式则支持选择焦距,拍摄时无需二次对焦,从而实现更快速的抓拍。 GT8 Pro还搭载了一颗2亿超光影潜望长焦镜头,采用三星最新的HP5传感器,拥有2亿像素和1/1.56英寸感光面积。 望远方面,GT8 Pro通过2亿像素ISZ技术,可实现3×光学变焦、6×及12×无损变焦。 拍摄时,GT8 Pro支持2亿像素多帧融合,支持默认8K超清照片模式,解析力可以达到普通照片的4倍。除了拍远,GT8 Pro还支持25cm长焦特写。 视频方面,真我GT8 Pro支持了4K 120帧杜比视界拍摄规格,分辨率为1080P的4倍。此外,GT8 Pro还支持4K 120帧 10bit Log录制和8K 30帧视频录制,后者带来了更大的二次创作空间。 三、搭载电竞独显芯片R1,打游戏还有“AI大神”辅助 真我GT8系列搭载了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相较上代,CPU单核性能提升20%,GPU性能提升23%。 GT8系列的电竞独显芯片R1则通过双芯并线渲染技术,与主芯片CPU协同,提升游戏体验。其散热系统也进一步升级,拥有7000mm²冷锋VC散热系统。 为协调两颗芯片的合作,真我打造了GT性能引擎的“先知能效调度”,可提前预测游戏性能需求,实现从头到尾满帧运行。其“超帧超画”技术还首次为开放世界手游带来原生的2K+120帧超分超帧模式,并支持超10款游戏实现2K+144Hz超分超帧并发。 真我GT8 Pro还通过扬声器、触控芯片和震动马达的升级,来提供更好的游戏体验。 屏幕方面,真我GT8 Pro搭载6.79英寸的2K 144Hz苍穹屏,采用京东方Q10+发光材料,拥有508 PPI的清晰度。 在亮度上,这块屏幕支持7000nit局部峰值亮度,也拥有从极亮到1nit极暗显示的护眼方案。全亮度DC调光实现了SVM值低至0.07的硬件级0频闪。 真我GT8 Pro首发搭载了全新realme UI 7.0。拥有设计更新的“浮冰光影图标”和“雾影玻璃控制中心”,全新AI灵感主题提供了“大文字大时钟”风格,还通过AI实况壁纸,将Live Photo设为锁屏。 AI功能方面,realme UI 7.0的AI构图辅助不仅能帮用户找到最佳拍摄角度,还能解释构图原理,帮助用户学习构图思路。AI大神辅助新增《王者荣耀》排位阵容建议、小地图追踪敌人动向等功能。 realme UI 7.0的灵动窗口迎来升级,现在支持多达12个应用后台挂起与游戏息屏运行。真我GT8 Pro承诺,支持五年系统维护和四个大版本更新。 结语:4千元价格带竞争激烈,真我能凭性价比取胜吗? 今年是真我realme成立的第七个年头,徐起称,今年真我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本次发布的GT8系列在同级手机中具有一定价格优势。 不过,4千元价格带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小米、OPPO、vivo、荣耀等品牌此前已经发布了在这一价格带的产品。 GT8的发布是真我时隔800多天再次在国内举办发布会,作为一个在海外市场起家的品牌,真我在全球手机销量的排名已经6年位居全球前10,未来其在中国市场的动作值得持续关注。
马斯克:Grok 5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概率为10%,且还在上升
IT之家 10 月 21 日消息,埃隆・马斯克近日分享了他对 Grok 5 能力迄今最为乐观的预测。他在 X 平台(原 Twitter)上发帖表示,他目前认为 xAI 公司即将推出的这款大型语言模型更新版本,有 10% 的可能性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且这一概率仍在上升。 就在上个月,马斯克曾估计,xAI 有可能通过 Grok 5 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当时这一言论已引发广泛关注,原因在于截至目前,全球尚无任何一家公司真正实现 AGI,尽管当前已有众多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正积极致力于该目标。 IT之家注意到,在上周的一则 X 平台帖子中,马斯克指出:“我目前估计 Grok 5 实现 AGI 的概率为 10%,并且还在上升。”在另一条帖子中,他还补充称:“Grok 5 将是通用人工智能,或至少达到与之无法区分的水平。”尽管 Grok 5 尚未正式发布,但马斯克的这些言论无疑已大幅提升了外界期待。 通用人工智能(AGI)指的是在思维、推理及其他认知任务方面,能够达到甚至显著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 AI 系统。一旦实现 AGI,从机器人技术到制造业等众多行业均有望迎来显著变革与飞跃。 根据国际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CIRSD)的一份报告,AGI 最终可能为“人工超级智能”(ASI)铺平道路。这种 ASI 不仅将超越 AGI,其智能水平甚至可能超过全人类智慧的总和。
纽北圈速 6:59.157!仰望 U9X 超越小米,登顶最速量产电动车
今天,靴子终于落地了。 仰望和纽北官方正式公布了 U9 Xtreme(简称 U9X)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圈速成绩: 6 分 59 秒 157。 这一成绩,正式刷新了此前由小米 SU7 Ultra 创造的 7 分 09 秒纪录,让「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的名号易主。 ▲目前的纽北纯电量产车圈速榜,前三分别是:仰望 U9X、小米 SU7 Ultra、Rimac Nevera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这个圈速其实是在今年 8 月 22 日创下的。 驾驶这台车的是德国家乡车手 Moritz Kranz,一位在 GT 赛事中已经在这条「绿色地狱」跑了近 10000 圈的「老炮」。这无疑为这个「破 7」的成绩增加了不少含金量。 这也让 U9X 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同时包揽「纽北最速量产电车圈速」和「全球汽车极速纪录(496.22 km/h)」的车型。 要同时做到这两点,起点是一个 3000 匹马力的目标。仰望为此打造了全球首个量产全域 1200V 超高压平台。这得益于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工程师得以在自家的碳化硅芯片中「百里挑一」,筛选出最优秀的组件来满足 U9X 的需求。 为 U9X 供能的是一块磷酸铁锂电池。仰望的解释是:对于超跑而言,它在耐高温性、低电量放电能力以及安全性上拥有更确切的优势。这块赛道级刀片电池,让 U9X 获得了「纽北劳模」的称号——在赛道日可以全天候满负荷运转。 但强大的动力输出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控制才是关键。 这就要归功于易四方与云辇-X 的技术架构。易四方的四电机独立驱动,让 U9X 的扭矩控制响应速度做到了传统机械结构的 10 到 20 倍,在纽北 177 个弯道的测试中,超过 60% 的制动能量依靠电机进行动能回收。 一个更极致的例子是,在去年的一次测试中,车辆在接近 300 km/h 的高速下发生爆胎,正是依靠易四方系统的瞬间调整,车身姿态被牢牢稳住。 而云辇-X,则首次在超跑领域引入了「垂向控制」。它不再是那个用于展示的「跳舞」功能,而是通过主动控制四个悬架的垂向姿态,实现载荷的精准转移,为每个轮胎榨取出最大的抓地力。 当然,这套技术架构也增加了车重。为了抵消这一点,仰望将金属 3D 打印技术引入到车身设计中,其整个前舱和后舱结构均采用 3D 打印的铝合金部件,刹车卡钳则使用了钛合金。 最终的结果是,U9X 的整车重量相比 U9 降低了 100 公斤。衡量车身轻量化水平的轻量化系数,也从 U9 的 0.95 进一步优化到了 0.83,数值越小意味着效率越高。 极速跑那么快,圈速跑那么快有什么用?高速限速 120km/h。 面对这样的质疑,仰望总经理胡晓庆在发布会上用高铁举例: 20 年前,没人能想象今天 350 km/h 的高铁带来的便利。「总有人要为未来而造车,」胡晓庆说,「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很酷,它就是仰望应该干的事情。」 她强调,U9X 并非停留在实验室的成果,它是一款完全符合量产标准的车型。 仰望 U9X 已于 9 月 20 日晚正式宣布面向全球限量发售 30 台,并已开启预定。每一台车都将提供独一无二的整车定制方案。至于其售价,官方并未公布。
DeepSeek新模型被硅谷夸疯了!“谷歌核心机密被开源”
DeepSeek最新开源的模型,已经被硅谷夸疯了! 因为实在太DeepSeek了。3B规模、指数级效能变革、大道至简,甚至被认为把谷歌Gemini严防死守的商业机密开源了。 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被“OCR”命名耽误了。 是的,DeepSeek刚刚开源即火爆的模型就叫:DeepSeek-OCR。 这个模型瞄准的是大模型处理长文本时的算力爆炸难题…… 虽然模型参数很小,但四两拨千斤,其背后所代表的“用视觉方式压缩一切”的思想,大道至简,既是人类智能的现实,也不断出现在诸如《三体》的科幻作品中。 简单来说,由于一张图能包含大量文字(用的token还更少),所以他们想到并验证了“将视觉作为文本压缩媒介”这一方法——就好比优秀的人看书都是扫一眼就知道内容,不必一字一句读完才理解内容。 一图胜千言。 而且DeepSeek研究后发现,当压缩率小于10倍时(即文本token数是视觉token数的10倍以内),模型OCR解码准确率高达97%;即使压缩率高达20倍,准确率依旧能保持在60%左右,效果相当能打。 更主要的是,DeepSeek再次展现了高效能风格,他们的方法之下,生成训练数据——仅凭一块A100-40G GPU,每天就能生成超过20万页的优质LLM/VLM训练数据。 所以这个研究一经公布,已经快速在GitHub斩获了3.3K star。HuggingFace则已经热榜第二……X上热议,好评声一片。 刚“尖锐”评价过AI现状的卡帕西说:我很喜欢……特别是图像比文字更适合LLM输入,妙啊。 还有人认为这是“AI的JPEG时刻”,AI记忆架构打开了新路径。 还有爆料猜测,谷歌Gemini的核心商业机密被开源了: 当然,如此火爆的工作还带了更多思考——不少人看过论文后,认为这种统一视觉与语言的方法,或许是通往AGI的大门之一。 以及DeepSeek还在论文中,谈到了AI的记忆和“遗忘”机制。 所以,DeepSeek的新模型,论文究竟是怎么说的? 【DeepSeek新研究:两大核心组件实现“以小博大”】 概括而言,DeepSeek这次提出了一种名为“上下文光学压缩”(Contexts Optical Compression)的思路。 其灵感来自这样一个巧妙的逆向思维: 既然一张图片能“装下”成千上万个字,那我们能不能把文字信息压缩到图片里,让模型通过“看图”来理解内容呢? 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视觉-文本压缩范式,通过用少量的视觉token来表示原本需要大量文本token的内容,以此降低大模型的计算开销。 为验证这一想法,他们构建了3B大小的DeepSeek-OCR模型,结果发现它在主流文档解析基准OmniDocBench上取得了新SOTA。 下图显示,DeepSeek-OCR(红色圆点)在“平均每张图的视觉token数”(横轴)上位于最右侧,这说明它使用的token数量最少;而在“整体性能”(纵轴,越低越好)上,它却达到了SOTA水平,而且大多还是“以小博大”。 更具体的对比如下: 仅用100个视觉token,DeepSeek-OCR就超过了每页使用256个token的GOT-OCR2.0;当使用400个视觉token时(其中有效token为285),DeepSeek-OCR就能和之前的SOTA模型表现相当;使用不到800个视觉token,DeepSeek-OCR便大大超过了平均每页近7000个视觉token的MinerU2.0。 这一切背后都不开DeepSeek-OCR架构的两大核心组件: 编码器DeepEncoder:负责把图片转成高度压缩的视觉token;解码器DeepSeek3B-MoE-A570M:负责从压缩的视觉token里重建文字。 这里重点说一下整个系统的创新关键——编码器DeepEncoder。 其核心使命为,在处理高分辨率图像时,能够产出数量极少但信息密度极高的视觉token。 为此它采用了“先局部处理,再压缩,后全局理解”的串行设计: 局部处理:利用仅使用“窗口注意力”机制的SAM-base模型(8000万参数),第一步先在高分辨率图像上进行细粒度的局部特征提取。尽管此时生成的视觉token数量庞大,但由于窗口注意力的高效性,内存开销仍在可控范围内; 再压缩:然后在中间部分加一个16倍卷积压缩器,从而在特征进入全局注意力模块前大幅砍掉token数量,比如一张1024x1024的图片,经过第一阶段会产生4096个token,但经过压缩机后,只剩下256个token进入第二阶段; 后全局理解:最后利用使用“全局注意力”机制的CLIP-large模型(3亿参数),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经过浓缩后的少量token,此时由于输入的token数量已经大幅减少,所以这里的计算开销也变得可以接受。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灵活应对不同的压缩比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DeepEncoder被训练成支持从“Tiny”(512x512, 64token)到“Gundam”(动态分块,近800token)等多种输入模式。 就是说,同一个模型可以根据任务需要,随机应变地调整其“压缩强度”。 总之,基于以上原理和组件搭配,目前DeepSeek-OCR除了具备常规识别能力,还支持对金融报表、化学分子式、数学几何图、100多种语言等更为复杂的图像进行深度解析。 【三位作者亮相】 如此被夸赞的新研究,来自三位研究人员,依然很DeepSeek——几人都相对低调,网上公开资料很少。 Haoran Wei,曾就职于阶跃星辰,当时还主导开发了意在实现“第二代OCR”的GOT-OCR2.0系统。 (2024年9月发表的这篇论文显示,身为论文一作的Haoran Wei所处单位为阶跃。) 此次DeepSeek-OCR的工作也可谓延续了GOT-OCR2.0之前的技术路径,即致力于通过端到端模型解决复杂文档解析问题。 Yaofeng Sun,从去年开始就陆续参与DeepSeek多款模型研发,包括R1、V3中都有他的身影。 Yukun Li(李宇琨),谷歌学术论文近万引研究员,也持续参与了包括DeepSeek V2/V3在内的多款模型研发。 有意思的是,这三人在提出DeepSeek-OCR之后,还贡献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想法—— 用光学压缩模拟人类的遗忘机制。 只需将上下文光学压缩与人类记忆的衰退过程进行类比,我们就能发现二者高度相似: 近期记忆:就像近处的物体,清晰可见。所以可以将其渲染成高分辨率图像,用较多的视觉token来保留高保真信息。 远期记忆 :就像远处的物体,逐渐模糊。所以可以将其渐进式地缩放成更小、更模糊的图像,用更少的视觉token来表示,从而实现信息的自然遗忘和压缩。 这样一来,理论上模型就可以在处理超长对话或文档时,动态地为不同时期的上下文分配不同数量的计算资源,从而可能构建出一种无限长上下文的架构。 团队表示,虽然这还是个早期研究方向,但不失为模型处理超长上下文的一种新思路。 这个思路确实也更像人类的智能。 之前AI的上下文研究,对于短期中期远期的都是一视同仁,机器味儿十足,但计算资源和响应问题也会相应暴涨…… 而现在,DeepSeek提出新思路,是时候让AI记忆更像人了。
苹果市值暴涨1万亿!iPhone 17卖爆,股价创新高
编译 | 王欣逸 编辑 | 程茜 智东西10月21日消息,今日,伴随iPhone 17系列的强劲销量,苹果最新股价飚至新高,最新市值已达3.89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7万亿元),或成全球第三家市值超4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47万亿元)公司。 全球知名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iPhone 17系列在中国和美国市场的早期销量高于前几代机型,上市10天内,iPhone 17系列销量已经比iPhone 16系列高出14%。 截至10月21日美股收盘,苹果股价为每股262.24美元(约合人民币1866.75元),单日涨幅为3.94%,总市值达3.89万亿美元。相比前一天收盘,苹果市值大涨14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502亿元)。 10月21日美股收盘苹果股价 目前,全球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的公司仅有英伟达、微软,不过微软已经于今年9月初回落到4万亿美元之下,苹果或成为第三家4万亿美元市值巨头。 一、iPhone17系列“加量不加价”,标准版销量吊打iPhone 16 苹果公司于9月发布了新一代iPhone,包括iPhone 17标准版、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iPhone Air,起售价与上一代保持一致。 Counterpoint称,在中国市场,iPhone 17标准版同期销量较iPhone 16几乎翻倍;而在中国和美国市场中,该型号的销量整体增长了31%。 iPhone 17系列(图源:路透社) 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张萌萌在报告中称:“iPhone 17标准版对消费者来说极具吸引力,性价比很高。更好的芯片、性能更强的显示屏、更大的存储容量、升级的前置摄像头,价格却与去年的iPhone 16标准版持平。” 二、苹果公司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逼近4万亿美元 最新数据显示,新款iPhone销售势头强劲,苹果公司距离成为全球第三家市值达4万亿美元的公司仅一步之遥,目前,苹果公司位列美国市值第二,仅次于英伟达。 10月21日美股收盘苹果与英伟达股价 上周末,美国投资研究机构Evercore ISI将苹果股票纳入“战术跑赢大盘”名单,预计苹果本季度业绩将超出市场预期,并对第四季度业绩做出乐观预测。 Evercore ISI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称:“苹果公司最近在中国推出的线上订购服务可能对第四季度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初步交付时间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首发需求相对于其他地区推出时更强劲。”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股价一度承压,原因是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感到担忧,以及不确定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印度等国家的高额关税。 不过,自8月初苹果公司承诺向美国额外投资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17.1亿元)以来,其股价已小幅回升。 如果涨势持续,该股将创下四周以来的最高单日涨幅,年初至今累计涨幅将超过5%。 结语:iPhone 17系列需求超预期,助推苹果业绩持续向好 美国投行B Riley Wealth首席市场策略师阿特·霍根(Art Hogan)称:“苹果公司推出的最新版本的iPhone销量比预期要好得多……iPhone的需求趋势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普遍认为iPhone 17系列的超预期需求助推了苹果股价暴涨,并对苹果本季度业绩做出了利好预测。随着iPhone系列销售强劲、苹果公司市值登上美国第二,市场对科技股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苹果将于10月30日美股收盘后公布季度财报。
华为鸿蒙HarmonyOS 6升级准备教程发布
IT之家 10 月 21 日消息,华为官网现更新了鸿蒙 HarmonyOS 系统的升级准备教程,介绍了从 HarmonyOS 4 和 HarmonyOS 5 升级至 HarmonyOS 6 系统的准备工作,主要提醒用户如何备份数据资料等。 IT之家注意到,在 HarmonyOS 4 升级 HarmonyOS 6 的升级准备介绍页面,提及了如何通过外部存储设备备份数据,并公布了适用此方法的产品: HUAWEI Mate 30 (全网通版 8GB+256GB、移动定制版 6GB+128GB、全网通版 6GB+128GB、全网通版 8GB+128GB、移动定制版 8GB+128GB), HUAWEI P60 Art nova 6 (全网通版 8GB+128GB) HUAWEI P40 (全网通版 8GB+256GB、全网通 4g 版 8GB+128GB、移动定制 8GB+128GB、全网通版 6GB+128GB、移动定制 8GB+256GB、全网通版 8GB+128GB) HUAWEI Mate 40 RS 保时捷设计典藏版 HUAWEI Mate 30 RS 保时捷设计 HUAWEI Mate 40 Pro (全网通 8GB+128GB、移动定制 8GB+256GB、全网通 8GB+256GB、全网通 8GB+512GB) HUAWEI P40 Pro (全网通版 8GB+256GB、全网通版 8GB+512GB、移动定制 8GB+128GB、移动定制 8GB+256GB、全网通版 8GB+128GB、全网通 8GB+256GB 双卡) nova 6 (5G) HUAWEI Mate 50 (全网通 256GB、全网通 128GB) HUAWEI Mate 30 Pro (全网通版 8GB+256GB、移动定制版 8GB+256GB、全网通版 8GB+128GB、移动定制版 8GB+128GB) HUAWEI 麦芒 9 5G (全网通 8GB+128GB、全网通 6GB+128GB) HUAWEI Mate 40 RS 保时捷设计 (全网通 12GB+256GB、全网通 12GB+512GB、全网通 8GB+256GB) HUAWEI Mate30E Pro 5G HUAWEI Mate 40 HUAWEI P60 Pro (全网通 12GB+256GB 双卡、全网通 8GB+256GB 双卡、全网通 12GB+512GB 双卡) HUAWEI Mate 40E (全网通 8GB+128GB、全网通 8GB+256GB) HUAWEI Mate 30 Pro 5G HUAWEI P60 (全网通 8GB+512GB 双卡、全网通 8GB+128GB 双卡、全网通 8GB+256GB 双卡) HUAWEI Mate 20 Pro (移动 4g+ 版 6GB+128GB) HUAWEI Mate 50 Pro (全网通 512GB、全网通 256GB、全网通 512GB 昆仑玻璃) HUAWEI P40 Pro+(全网通版 8GB+256GB、全网通版 8GB+512GB、移动定制 8GB+256GB) HUAWEI Mate 30 5G (全网通版 8GB+256GB、全网通版 8GB+128GB) HUAWEI Mate X3 (全网通 12GB+256GB、全网通 12GB+512GB、全网通 12GB+1TB) HUAWEI Mate 40 Pro+(全网通 12GB+256GB) 有用户猜测上述功能适配机型为支持升级鸿蒙 HarmonyOS 6 系统的老机型,但准确性存疑,需待华为官方公布最终适配情况。但根据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今年 8 月在央视财经《对话》栏目透露信息来看,华为存量几个亿用户的手机会陆陆续续开放升级到鸿蒙 5.0。
真我GT8系列发布:2899元起,2亿潜望长焦,可拆换Deco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1日,真我GT8系列发布,新机首发搭载理光GR影像系统,并在外观设计上引入了可定制的机械拼装概念,2899元起。 据发布会介绍,真我GT8 Pro的核心配置包括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2K分辨率直屏以及一颗2亿像素的潜望长焦镜头。其最具辨识度的特点是行业首个“可拆、可拼、可换”的镜头Deco设计,用户可在“机能罗伯特”、“经典圆型Deco”和“方形Deco”等不同风格的模组中进行更换,以满足个性化审美。 影像系统是此次新机的重点。真我GT8 Pro深度联合理光GR相机,提供了包括经典28mm和40mm焦段、沉浸式取景器、快拍对焦等定制化拍摄模式。同时,内置了高对比黑白、正片、负片等五款理光GR经典胶片影调滤镜,旨在还原GR系列的标志性成像风格。硬件上,主摄采用了理光GR防眩光技术,通过多层镀膜工艺提升透光率并抑制眩光。 长焦方面,其搭载的2亿像素潜望长焦镜头支持3倍光学变焦、6倍无损变焦以及最近25cm的特写拍摄,并支持8K格式照片录制。 新机提供了“怀特”、“布鲁”、“格林”三款配色,其中两款采用类纸再生皮革材质。 售价方面,真我GT8 12GB+256GB版本2899元;16GB+256GB版本3199元;12GB+512GB版本3399元;16GB+512GB版本3599元;16GB+1TB版本4099元。 真我GT8Pro 12GB+256GB版本3999元;16GB+256GB版本4299元;12GB+512GB版本4499元;16GB+512GB版本4699元;16GB+1TB版本5199元。
外观“丑”又如何?人们抢着买iPhone 17,苹果公司市值又创新高
10月20日晚,苹果公司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飙升至3.89万亿美元,反超微软,成为美国第二大市值公司。苹果公司的表现再度打脸此前对iPhone 17系列的看衰者。 9月10日,苹果公司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四款产品:iPhone Air、iPhone 17、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 与往常一样,新手机还没发布,外面各种各样的信息被露个底朝天,新机发布后,对iPhone 17系列的吐槽依然不少,比如,“挤牙膏式创新”、“摄像头难看”、“外观丑”,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用户反映iPhone 17及iPhone 17 Pro Max无法激活问题。如果用户经常刷视频,必然会被iPhone 17系列的负面信息所影响,继而被“劝退”。在某些用户眼里,跑去买iPhone 17系列的人,可能就是个傻瓜。 事实上,现实中的商业情况,与网络上短视频推送给用户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就像此前的西贝、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短视频中所反映的情况,与消费者在现实情况中买不买,完全是两码事。iPhone 17也跟西贝、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情况类似,网上爆火的短视频,究竟是否影响消费者的最终购买决策,这是个玄学。 近期,有博主透露称,自9月10日发布以来,苹果iPhone 17系列截至10月12日国内已激活接近400万台,iPhone 17 Pro Max单周激活超60万。 10月20日晚,苹果公司股价的上涨,实际上也是对iPhone 17真实销售情况的反映,即iPhone 17卖爆了。为什么iPhone 17身上会出现这种反直觉的情况?为什么iPhone 17会卖爆?为什么网上那么多看似对iPhone 17不利的信息,并不影响iPhone 17系列的最终销量? 其原因在于: 1.iPhone 17没有对手。过去,华为、三星等手机厂商都会在苹果新机发布会期间发布新机,继而与新iPhone抢市场,但目前在iPhone 17这代机型身上,并未看到明确的竞争对手可以和它抢市场。 可能有人认为,小米17 Pro、小米17 Pro Max难道不能跟iPhone 17竞争吗?确实会有部分用户选择小米,但在更大的用户群中,用户要想从苹果切换到小米,还是蛮难的。至于vivo、OPPO和荣耀等手机厂商,虽然也有高端机型,但要想抢更多的iPhone 17用户,难度也很大。 并不是说,手机厂商自己想“对标”iPhone 17,或者用一些营销手段就能把用户抢过来,而是要靠产品力来竞争,在这一点上,以往是靠华为、三星的旗舰机来进行PK,但现在三星把旗舰机放在了第二年的1月份所有,三星在9月份推出的主力机型是折叠屏手机,而不是Galaxy S系列。华为Mate80系列要到11月份才有可能推出。三星和华为的“缺席”,让苹果捡了便宜。 2.没得选。如果说竞争因素,会让消费者有机会选择华为、三星、一加等手机厂商,那么,苹果的操作系统很多时候让人没得选,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耳机、智能手表等一整套产品,会让用户很难脱离出苹果的范围,最终,导致用不得不选iPhone 17. 对于用户来说,要换新手机了怎么办?看来看去,最终只能选苹果,所以,哪怕iPhone 17的负面信息再多,当用户没得选的时候,只能选iPhone 17,这就导致“看衰者”和购买者出现反差。 苹果的“挤牙膏式”创新,经过不断叠加,到了iPhone 17这代终于爆了,iPhone 17系列销量大涨。但是,在iPhone 17卖爆背后,苹果公司看不见的危机一直都在。 成败过于依赖iPhone 17 “管理派l 思想与人文”账号作者郝亚洲在他的《没有创新力的印钞机:苹果的成长性还不如达美乐披萨,很可能成为下一个GE》一文中,用苹果造车失败的隐喻,以及库克与乔布斯的不同管理风格所导致的企业文化变化,暗示出苹果公司与GE公司命运的相似性。 他写到: 不是说苹果会像GE那样崩盘。而是说它正在经历同样的文化转变,从工程师主导到经理人主导,从长期愿景到季度业绩,从创造未来到优化当下。这个转变在短期内(10年)会带来辉煌的财务数字。 管理派l 思想与人文 如果说在管理风格上,库克与乔布斯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在产品上,两者的差别更大,比如,乔布斯曾表示,3.5英寸是手机的“黄金尺寸”,更大的屏幕愚蠢至极,但是到了库克时代,手机屏幕不断变大。乔布斯身上有着“极客”的影子,同时也有着用户对苹果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潜在期望,可这一切都被库克所推翻,在库克时代,苹果公司的追求是——稳定不犯错。 对于当前的苹果公司来说,它的危机在于,成败过于依赖iPhone 17,即苹果公司接下来一个年度究竟“行不行”,全靠这代iPhone 产品是否受欢迎,就像iPhone 14、iPhone 15一样,当产品一般甚至不及预期的时候,市场表现就会不佳,当iPhone 17略超预期的时候,公司市值创下历史记录。 大卫·卡普兰的《硅谷之光》一书中提到过,硅谷有两大原则:“我们不为赚钱”、“我们容忍犯错”。《硅谷百年史》一书中也曾提到过类似的提法:硅谷能成功,是因为它鼓励明智的失败。 然而,硅谷的容忍失败文化,并不适用于苹果公司。一是苹果公司的体量太大,万一新iPhone因为过于激进的创新而导致市场部接受,那么,损失将会是巨大的;二是容忍失败文化是对创业公司而言,对于一家成熟的大巨头来说,新的主力产品失败,可就没那么宽容了。 也就是说,“接受失败”这一点,到了苹果公司身上,反而成为一种束缚,而这种束缚,恰恰是由它的成功所造成的。iPhone 17在目前看来越是成功,它这种大巨头累积起来的风险和危机就会越高。 所以,作为用户,要想再次看到iPhone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就像当初的iPhone 6和iPhone X一样,苹果公司已经很难再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iPhone产品。 郝亚洲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一个细节: 设计团队领导不再直接向CEO汇报,而是向首席运营官Jeff Williams汇报,一个以运营效率而非产品愿景著称的高管。 管理派l 思想与人文 当初乔布斯因为他的设计,让人们“惊为天人”,如今,库克却用极致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让苹果公司惯性滑行。 早在2019年开始,华为、三星等手机厂商就开始陆续推出折叠屏手机,坊间一直在传闻,苹果也将进入折叠屏手机领域,但直到目前仍未推出,这里面,同样也有着“不允许失败”的因素在。只有足够“成功”,苹果才敢试水。 幸亏iPhone 17 先声夺人,但下一代iPhone呢,苹果还能超预期吗? 成长性问题 “苹果的成长性还不如达美乐披萨”可能是一种略为夸张的说法,但却也点出了苹果公司的危机:成长性问题。 乔布斯时代,iPod、iPad都曾风靡一时,并为苹果公司带来非常可观的营收。但到了库克时代,虽然他推出的Apple Watch、AirPods也很不错,却缺乏iPod、iPad那种“极客感”。 对于苹果公司而言,要想在成长性上有所突破,一定是依赖于创新的产品线,而不是iPhone这条产品线。 而在创新业务线上,目前几乎所有公司都在重度参与的AI领域,苹果公司的表现却并不突出。苹果在2024年就推出的Vision Pro产品线也并未风靡。 从2018年开始,Apple Store逐渐成为苹果新的业务增长点,如今,App Store单季度危苹果公司贡献的营收超250亿美元。与硬件业务相比,App Store业务线面临两个问题: 1.增速逐渐见顶。App Store与苹果公司能卖出多少产品有非常大的关系,现在包括iPhone、Mac、iPad、Apple Watch在内的用户量增速都在放缓,这就意味着App Store也将很快迎来增速见顶。 2.存量以及第三方开放问题。目前,在有些国家已经开始要求苹果公司开放第三方应用商店,这就意味着苹果从应用内抽成的盈利模式直接消失,这个大门一旦打开,App Store的稳定收入体系会被直接打破。另外,App Store也严重依赖苹果体系内的消费,苹果只能从存量抢市场。 继App Store之后,谁又能成为苹果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来看,苹果并未有所尝试。 这代iPhone 17系列恐怖的点在于,iPhone 17系列最让人有看点的“iPhone Air”在国内还未正式大规模销售,iPhone Air一出,留给其他手机厂商的机会就更少了。照这个架势,苹果公司还会涨。 说白了,无论任何公司,最终还是靠产品说话,产品才是核心,对苹果是这样,对华为、一加、小米、vivo、OPPO、荣耀、三星等手机厂商也是这样。
工信部计划修订《车辆出厂合格证》国标,将包含辅助驾驶等信息
IT之家 10 月 21 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发文,公开征集对《车辆出厂合格证》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IT之家从项目建议书获悉,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生产、流通及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行业重要管理标准《车辆出厂合格证》,其信息规范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 《车辆出厂合格证》作为机动车出厂合格证明的技术依据,自实施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溯源等新需求,现行标准的部分条款需要进行补充及优化,从而去顺应当前行业发展趋势。 合格证包括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储能装置单体及总成等关键信息为核心,在合格证上完整、准确地展示其关键信息,旨在强化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监督管理,从源头筑牢产品安全防线,支撑汽车行业生产者履行信息公开责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标准规定了机动车出厂合格证的样式及项目内容,适用于汽车及其非完整车辆、摩托车(含轻便摩托车)、挂车、无轨电车、组成拖拉机运输机组的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特型机动车等车辆在制造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准予出厂后,随车配发的《车辆出厂合格证》。
“汽车界优衣库”驶入高端赛道,性价比还在吗?
零跑汽车虽销量屡创新高,却在资本市场面临“高增长、低估值”的困境。定位高端的D系列,被视为破解此局的关键。D19的真正挑战不仅在于与理想、问界等对手的产品力对决,更在于能否赢得市场对“高端零跑”的价值认同,进而提升品牌溢价,成为影响该品牌未来发展的核心变量 文| 《财经》特约撰稿人 王欣 赵成 继发布全新旗舰车型D19的四天后,零跑汽车管理层向市场又传递出一则利好信号。 10月20日,零跑汽车(9863.HK)公告显示,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首席执行官)朱江明及股东傅利泉进行了二次增持,此次合计增持324.35万股,均价为63.19港元。截至目前,零跑单一最大股东集团累计增持金额约8.5亿港元。 受此消息影响,零跑股价应声上涨,该股当日报于59.15港元,涨幅6.19%。 资本市场对这一信号给予积极回应,中信里昂发布研报,维持零跑汽车“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80港元。 从主打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汽车界优衣库”,到推出30万元级全尺寸豪华旗舰SUV D19,零跑汽车作为以性价比著称的新势力车企,正试图突破原有的市场定位。 “汽车界优衣库”的高端命题 在跨越百万辆产销里程碑后,零跑汽车正加速向高端市场突破,在寻求新增量的同时,着力提升品牌价值与市场定位。 10月16日,零跑发布旗舰D平台及首款车型D19。这款车身长度5.2米、轴距超3.1米的全尺寸SUV,零跑为其打出的营销口号是“顶配中的顶配、旗舰中的旗舰”,直接对标市场上主流的高端新能源SUV。 “现在车圈最卷的、价格最参差不齐的,就是9字头的车。”朱江明表示,“我们要跟9字头的车对标,而且希望成为最好。” 在零跑的“平替文学”中,C级车可以看作“平替理想”,B级车又被认为是“平替特斯拉”,从配置对比图来看,零跑D19的配置正在向问界M9看齐,甚至有所超越。 (D19配置对比“9系”车型,来源:企业) 不同于发布会时的“豪言壮语”,在采访中,朱江明显然冷静了很多:“D系列不是豪华车,只是零跑的高端系列。零跑还是坚持一贯的理念‘好而不贵’,产品很豪华,价格不豪华。D系列不会改变零跑一贯的定价策略,还是以多少成本定多少价格。” 据中信里昂研报,零跑汽车定价具备竞争力,瞄准25万至30万元高端SUV市场。 从配置上看,D19堆料十足。在智能化方面,D19搭载双8797芯片,算力达1280TOPS,支持端侧大模型智能座舱和VLA辅助驾驶功能。驾控方面,D19采用三电机矢量控制,百公里加速时间为3秒级。此外,D19还配备双腔闭式空悬、CDC减振、主动预瞄系统、LMC2.0底盘系统支持双轮爆胎控制、3.6米级半径圆规掉头以及车规级供氧系统等。除自研技术外,D19整合了宁德时代电芯、高通双8797芯片、博世转向系统、大陆线控制动等全球顶级供应链资源。 (零跑D19配置,来源:企业 ) 值得关注的是,新车提供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版本。增程版配备80.3kWh电池,CLTC纯电续航超过500公里;纯电版配备115kWh电池,CLTC续航超过700公里。 此前,岚图汽车董事长卢放向《财经》指出增程车型的续航技术难题,他认为增程车型续航达到450公里仍有难度,需综合考虑车身尺寸、电池容量与整车配置。“四驱车型在综合性能上更优,若想进一步突破续航,往往需改用两驱架构,并牺牲部分性能表现。” 作为首家搭载超过80度大电池的增程产品,零跑D19实现了“大电池、小油箱”的技术突破。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解释称:“增程系统本身占用空间较大,为此我们通过将排气管集成至门槛梁内,实现物理层面的突破性布局;同时将零跑首创的CTC技术应用于增程车型,取消电池上盖,把集成度做得更高,实现在有限空间内容纳八十多度电量,结合宁德时代的高效电芯,形成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D系列能否打破“高增长、低估值”困境? 2025年,零跑汽车表现亮眼。9月25日,零跑完成第100万台整车下线,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迈入“百万俱乐部”的造车新势力。9月交付量达66657台,连续7个月位居新势力交付榜首。财务方面,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转正,毛利率提升至14.1%。 “今年四季度,我们订单各方面都非常正常,达到了预期的结果。零跑今年至少会完成去年定的50万辆目标,一定可以提前达成。”朱江明说。 在创下新势力单月交付新高的同时,零跑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却持续承压。截至10月20日,零跑市值约841亿港元,在新势力车企中处于相对低位,形成了“高增长、低估值”的反差。 “市场定价肯定有其合理性,至于低估还是高估,那是投资人自己去判断的,我们努力做好零跑自己的产品和业绩。至于股价,需要资本市场自己去判断值多少钱。我们也不会刻意去维护股价。”朱江明称。 在回应盈利能力时,朱江明表示,高端品牌毛利高但销量有限,零跑坚持做大众化产品,不追求高毛利,靠规模取胜。今年上半年零跑仅仅过了盈亏平衡点,下半年盈利水平会进一步提升。 尽管如此,市场疑虑仍未完全打消。有分析称,零跑的盈利过度依赖成本控制,在价格战环境中可持续性存疑。其次,零跑汽车主销产品的价格区间在8万-20万元,并占到零跑汽车整体销量的90%,这一价格带恰恰也是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的优势所在。如果品牌溢价能力不足,“性价比”标签将成双刃剑。 一位投资界人士向《财经》直言:“缺乏足够的科技投入,估值自然难以提升。更关键的是,如果产品平均成交价无法实现有效突破,企业将被长期锚定在主流市场的估值区间,依靠性价比生存却难以获得高端品牌真正的估值溢价。” 零跑D19成破解智能化短板关键 推出D19并进军高端市场,是零跑破解估值困境的关键。 尽管D19“一身名牌”,但零跑在智能驾驶上采取“跟随策略”,实际体验能否在明年上半年如期达到“第一梯队”,是决定D19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朱江明补充道:“智驾技术路线快速迭代,从高精地图到无图方案,从端到端到VLA世界大模型,每六个月就有新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跟随策略比盲目引领更具效率优势。当技术真正成熟并能为用户创造价值时,零跑一定不会落后于行业。” 对于“零跑搭载华为乾崑智驾”传闻,曹力明确否认:“我们将采用自研的高阶智驾系统。” 在研发投入方面,2025年上半年零跑研发费用18.9亿元,甚至不足“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企业研发费用的一半。这也是市场对其智能化等长期竞争力存疑的核心原因之一。 “近两年我们在智驾上面的投入非常高,是目前研发这块资源投入最多的,所以我们也会在智驾水平的差距上尽可能缩短,明年就能看出我们D系列车型的真实表现。”曹力坦言。 那么,一贯以“优衣库”自称的零跑汽车,又如何能让消费者接受“30万元的产品”? 在渠道和营销层面,零跑汽车正在进行相应调整。曹力表示,D系列将聚焦“优秀门店能够承载的市场”,重点布局北上广深等潜力城市。同时,零跑首次为D系列聘请代言人费翔,试图提升品牌形象。 (零跑为D系列聘请代言人费翔,来源:企业) 但高端化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D19进入的30万元级SUV市场,已有理想L系列、问界M系列等强劲对手。在30万元以下的价格带,乐道L90整车购买价26.58万元起,深蓝S09为23.99万元,吉利银河M9更是进一步下探到17.38万元。 “旗舰车型把价格拉高,一方面可以体现技术实力,另一方面又能带动品牌向上,但总体上零跑还是卖10万元到20万元的车型,再加上现在蔚来、腾势价格下探到30万元以下,市场竞争还是很激烈。”汽车行业资深专家张君毅告诉《财经》。 面对价格压力,曹力回应说:“如果要和其他竞品比较,要看配置是不是在同一梯度上。如果成本接近30万元,还要卖18万元,那就不合理。我们有信心在同样配置的情况下,价格肯定是最有优势的。” 据悉,2026年将是零跑汽车的产品大年,除已发布的B系列、Lafa5、C系列外,D系列还将推出2-3款产品,A系列也将推出2款产品。而此次亮相的零跑D19预计明年上半年预售并上市。“我们希望每一个系列都是主力车型。”曹力说。 定位高端的D19车型能否在竞争白热化的“9系”豪强阵地中成功突围并取得市场份额,又能否成功带动零跑品牌向上?接下来需要零跑在定价策略、营销策略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解答。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