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魔法再现,谷歌发布最强图片模型nano banana,劈柴一秒回印度老家
谷歌终于支棱起来了,带来了今年可能是最令人惊喜的文生图模型——nano banana。 谷歌对于多模态能力的坚持和深耕,再次开花结果了。 自三天前以“Nano Banana”之名低调现身后,相关讨论便迅速发酵,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过于出色。 这个模型前几天就在LMArena图片编辑模型排行榜上几乎断代式地领先其他模型,而昨天,谷歌终于官方宣布,nano banana正是出自 Google DeepMind 实验室推出的 Gemini-2.5-Flash-Image-Preview。 Nano banana现已经一跃居于图像编辑排行榜榜首。 不是期货,开箱即用。不论是官方发布的素材,还是网友自己测的案例,在一致性和功能性上都非常惊艳。 全球网络一致好评,纷纷盛赞其其他任何图像编辑模型都要出色。 不仅一致性强,速度还快,相比 gpt-image 能实现更精准的编辑,同时,更是具备完整 LLM 的理解能力而非普通 CLIP 规模模型的认知水平。 访问地址:ai.studio/banana 这个模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用嘴和打字就能修改和拼接图片的模型,那种初见ChatGPT和Sora的“魔法感”又回来了。 过往AI生图常被诟病于每次编辑都像掷骰子,细节失真、角色特征易变。而谷歌对Nano Banana主要定位的就是保持主体的一致性。 谷歌表示,更换背景、视角或色调,画面中的人物与物体都能稳定保持原貌不走形。 而另一面,它还是带推理的图像模型。Nano Banana提示词精准度达到了新高度,在听懂人话,理解内容方面表现出色。 它不仅仅能够理解图像内容,还能自主理解、处理、添加文字。 这让它得以同时支持多轮次编辑与多图叙事能力,用户可以持续修改生成的图片,但人还是那个人,甚至可以保持原来的氛围感,不仅“房间布置逐步变化”、“漫画连续分镜”、“多角色合成互动”等复杂功能都能实现,绘制带文字技术插图,做几何题目也能做到。 一句话让模型把图片换视角,上图是原图,下图是俯视视角图片。 一件衣服,一个人物,一句话,衣服马上就穿到人身上。 一句话,拳王阿里秒变辛普森。 劈柴从印度老家顺移到谷歌办公室(人物还是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两张人物照片,就马上给你他们出演碟中谍和琼瑶剧的剧照。 只去掉小细节,局部编辑也很稳定,其他内容都没有什么变化。 人物一致性方面,网友测试表示,让人物转一圈再转回来,人看起来的变化不大,一致性确实nice。 在网友喜闻乐见的动漫领域,也是表现喜人,给出角色和手绘图示意图,就能控制多个人物的姿态。 生成角色三视图后,漫画也可以稳定生成。 而多次编辑工作更是让nano banana的成图更稳定。 网友测评后表示,连续编辑方面还没有说的那么好,会稍微变形一部分,但一致性已经相当可观了。 多种风格的消费漫画信手拈来。 网友实测反馈也很不错,除了人物五官有非常微小的变化,一致性真的非常强。如果使用的是普通人的照片,你不盯着对比,很难看出面部细节的变化。 不过对于大家都很熟悉的名人,可能还是能让人看出面部不一致的地方。 插画变手办更是近期网上一大测试热点,说到底还是因为nano banana的成图效果确实ai味儿少,看着真实。从平面到现实世界,却没有太大违和感,质感和特征都相当不错,网友们争相生成传播。 而绘制科学插图,制作用于解释的插图等包含内容生成的方面,网友也评价很高。 在几秒钟内完成科学插图的绘制,高保真文本渲染+语言理解+世界知识,nano banana确实是独一档的。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表示,nano banana的过滤器有点敏感,有的正常请求也会会被拒绝。 除了内容本身,nano banana的运行速度也相当可观。谷歌表示,在同类模型通常需要10-15秒处理一张图片时,Gemini 2.5 Flash 基本能做到1-2秒完成。 Nano Banana配合谷歌的veo3的工作流更是能很快生成相当质量的视频,网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工作流,Nano Banana出图导入veo3,几秒钟的短视频或者长视频都能够胜任。 而价格上,有网友根据谷歌放出的使用费率做了个简单的估算,生成或者修改一张图的成本在3毛钱左右。 网友表示,这是真的能替代美工的视觉工具。 谷歌这次真是盯上了视觉打工人的饭碗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如需开白请加小编微信:dongfangmark
阿里达摩院新模型登Nature子刊!AI几秒锁定凶险胸痛,已助万名患者排查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8月27日杭州报道,今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阿里巴巴达摩院推出用于胸痛急诊场景的AI模型iAorta。 基于该模型,医护人员可用常规平扫CT在几秒内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a Syndrome,简称“AAS”)。胸痛是除创伤外最常见的急诊就诊原因,而AAS是其中一种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且易漏诊的心血管疾病。 据悉,iAorta可将AAS确诊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已从1万多名胸痛患者中精准发现21例,帮助他们得到及时救治,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5.5%和99.4%。 此前8月20日,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目前,该AI模型已在浙江首批10家医院部署,即将全国推广。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916-z 今日,通过对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算法专家许敏丰等人,智东西了解到了这一成果的具体进展、落地情况及背后研发历程。 一、AI看片“弹窗报警”,破解灾难性心血管疾病诊断痛点 医生在临床上如何使用iAorta模型? 根据达摩院相关专家的演示,针对每张平扫CT图像,AI模型会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主动脉及其血管腔,自动标出可疑区域的定位热力图,同时配合主动脉解剖结构的重建,医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AI是“怎么想”的。 AI模型连接医院影像信息系统,几秒钟内对平扫CT图像进行实时判读,并设置“弹窗报警”。一旦AI发现高危病例,就会推送至医生界面上,提醒医生优先查看。系统嵌入影像报告界面,医生无需改变操作习惯。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介绍,在急诊就诊患者中,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高达4.7%,其中致命性胸痛占到胸痛患者的30%左右。 其中最为灾难性的是心血管疾病——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主动脉是人体最重要的血管,其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等结构性病变被称为AAS。该病症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但难以第一时间确诊。 AAS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在24小时内若不能确诊并处理,死亡率可达30%;AAS的症状容易与心梗、肠胃炎等混淆,漏诊、误诊、延误诊断率高,国内外文献报道其漏诊率高达40%,难以第一时间确诊。 然而,现有的AAS确诊检查方式严重受限。主流确诊手段为主动脉CTA,该手段需要注射造影剂,有过敏和肾损风险,很多基层医院没有普及,病人往往难以及时意识并进行这一检查。 相对来说,平扫CT普及率高,检查便捷,仅需几分钟就能完成。如果能用平扫CT进行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检查,那么AAS确诊检查将变得十分便捷。 为此,浙大一院与达摩院组建联合研究团队,首创“平扫CT+AI”识别AAS,帮助医生早期确诊。 达摩院资深算法专家许敏丰介绍,平扫CT是超半数胸痛急诊患者接受的第一道影像检查,但传统上对心血管的检查效果不佳。 团队基于在“平扫CT+AI”方向上的技术积累,用三年多时间研发出AI模型iAorta,可在几秒内勾画主动脉及其血管腔,判断血管壁有无结构变化,从而精准识别AAS。 二、大量临床试验:漏诊率降低至4.8%,确诊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张鸿坤告诉我们,在2021年-2023年的回顾性研究中,研究团队先是分析了国内三家医院超13万名胸痛急诊患者的就诊记录,发现其中48.8%的AAS患者在初诊时被遗漏。 研究人员用AI识别这些患者当时的平扫CT影像,可将漏诊率降低至4.8%。 iAorta模型相比起人类医生的诊断能力如何?在人机对照试验中,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进行了一项AI与11名医生的人机对比实验,包括4位低年资、4位中年资和3位高年资医生,发现三组医生的诊断敏感性都显著低于AI。 不过,经AI辅助勾画主动脉结构后,三组医生的诊断敏感性都有所上升,尤其是低年资医生的诊断敏感性显著提升40%,可达到或超过高年资医生。 同时,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进行了一项对比观察实验,比较医生单独阅片与AI辅助下阅片的能力。实验在浙江省内三甲医院进行,总共测试13846例胸痛急诊患者的平扫CT影像,其中有11例AAS患者。A组(医生单独阅片)仅识别出2例AAS患者(2/11),而B组(AI辅助医生阅片)识别出了9例AAS患者(9/11)。 在2024年12月至今的前瞻干预性研究中,团队将AI模型部署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胸痛中心,实时分析胸痛患者的影像,一旦发现异常就向医生“弹窗报警”。 两个月内,iAorta模型从15584人中精准找出21例(共22例)AAS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5.5%和99.4%。 AI还大幅缩短了确诊所需时间,帮助患者赢得黄金救治窗口。上述21名患者从入院到确诊平均只需1.7小时,而欧美国家的中位确诊时间为4.3小时。 其中,一名43岁患者因“上腹部钝痛12小时”入院,医生初诊考虑胆囊结石并开具上腹部平扫CT检查,iAorta模型从中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随后接受主动脉CTA确诊,全程只用了1.6小时。 可以看到,除了提升诊断准确性,iAorta模型有望显著减少AAS患者确诊所需的时间,从而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三、医疗与AI团队交叉探讨满足临床需求,首批10家医院已部署 据悉,整个研发过程中,浙一团队与达摩院团队在医学与人工智能之间保持深入的交叉学科探讨,使得AI技术真正服务于临床需求。 比如在项目初期,达摩院团队关注的是主动脉壁的管径测量与曲率变化,希望AI抓去管径是否增粗、曲率是否变大。但医生指出,应当回归疾病的病理本质去思考。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在于主动脉内膜撕裂,继而形成夹层或壁间血肿。只有从这个病理机制出发,AI模型才能更准确地学习疾病的影像特征,也更便于医生去理解和信任模型的输出。最后,双方重新定义了标注方式,新增了对主动脉血管区域和真腔区域的精准标注,让模型学习的方向更符合临床实际。 再比如,医生在面对病人时,更关心的不仅是“有没有风险”,而是“风险具体在哪”“风险有多高”“是否需要立即干预”。这就对AI模型的可解释性、界面交互设计、解剖结构定位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系统将AI预测的概率与主动脉分段结构结合展示,并添加AI认为可疑位置的可视化热力图。 浙大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表示:“我们将推广这项有温度的AI技术,尤其是让医疗资源和医生经验相对受限的基层医院受益,提升各层级医院对主动脉疾病整体的诊治水平,探索主动脉AI急诊‘浙江方案’,为‘健康中国2030’作贡献。” 目前,浙江首批10家医院,包括浙大一院、绍兴市中心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温州瑞安市人民医院等已率先部署该模型,形成诊断、转运、救治的快速通道。研究团队正进一步降低技术接入门槛,加速向全国更多地区推广。 结语:将急症诊断关口前移,下一步将加强愈后判断 继达摩院胰腺癌筛查AI模型DAMO PANDA、胃癌影像筛查AI模型DAMO GRAPE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后,用于胸痛急诊场景的AI模型iAorta再次登上了这一顶刊。 除此之外,其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一扫多查”医疗AI技术已应用于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等癌症,骨质疏松、脂肪肝等慢性病。 “一扫多查”医疗AI技术目前主要是把关口前移,下一步,达摩院还将联合多家医院通过技术开发和临床研究,持续提升模型精准度及认可度,并推动AI助力手术效果及愈后判断。
21.98 万元起!小鹏新 P7 到手即顶配,浙赛圈速 50 万内最强
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儿,就劝他去造车。 何小鹏在最近与罗永浩的对谈中,用这句话总结了造车的难度。对于这位已经创业成功的互联网老兵来说,汽车这个行业,显然比他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初代 P7,正是何小鹏和他的小鹏汽车,在这条艰难道路上立下的第一块里程碑。它让市场第一次认识到,一家新势力也能造出有模有样的智能汽车。 而在五年后的今天,全新小鹏 P7 正式上市了。这台新车承载的,不止是小鹏汽车在这五年里踩过的坑,还有它对产品和市场的重新思考。 「小鹏 P7 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时代的先行者,过去是,今天是,未来依然会是。」何小鹏说。 先说价格。 这次 P7 的价格非常有竞争力,版型也非常简单,几乎所有配置都是全系标配,只在动力和电池上做了区分: 702 长续航 Ultra 21.98 万元 820 超长续航 Ultra 23.98 万元 750 四驱高性能 Ultra 25.98 万元 另外还有一个 750 四驱鹏翼版,卖 30.18 万元。 性能和驾控,是激进设计的底气 月初,全新 P7 用一场纯粹的设计发布会完成了首秀,这让它收获了足够的关注,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对于一台试图用设计重塑品牌形象的车型而言,这种看似拖沓的沟通,恰恰是必要的。 它的设计语言足够颠覆。无论是用纯粹块面代替繁复腰线的「生动力曲面」,还是 1407mm 的超低车高所营造的贴地飞行姿态,都体现了如今小鹏对于造型的态度。同时,将所有功能件都整合进「缝隙」的极简手法,也带来了更多的未来感。 ▲ 全新 P7 在时速 120km/h 下的风阻系数仅有 Cd0.201 这套设计哲学也从车外延伸至车内。在被称为「智能灵动仿生座舱」的空间里,最抢眼的莫过于会像机器人一样「点头」转向的三轴灵动中控屏,它让冰冷的硬件交互,第一次带上了些许情感的温度。 可以说,全新 P7 的设计,不仅关乎美学,更是一种全新的交互语言。 内饰用料上,NAPPA 真皮和 Dinamica 麂皮绒的搭配,也符合新 P7 的旗舰轿跑定位。值得一提的是主驾座椅的主动侧翼功能,可以根据车辆 G 值、车速、方向盘转角等信息,在 10ms 内主动收紧侧翼,提供动态支撑。 *点击阅读更多设计解读:全新小鹏 P7,是今年最具设计感的轿车,谁赞成,谁反对? 当然,光有设计上的表达还不够,在性能层面,全新 P7 拿出的参数同样足够亮眼。 它基于全域 800V 碳化硅平台打造,前后双电机带来了 437kW(约 593 马力)的总功率和 695N·m 的峰值扭矩,最终实现了 3.7 秒的百公里加速,同时最高车速也达到 230km/h。 续航和补能方面,全新 P7 提供了 702km、750km 和 820km 三个 CLTC 续航版本,配合 5C 超快充技术,官方宣称最快可以实现「充电 10 分钟,补能 525km」。 在此之上,小鹏还提供了「个性化起步」和「Boost 模式」等功能,让驾驶员可以自定义动力响应,为驾驶体验增加了一些可玩性。 一台车的驾控体验,最终还是要看底盘。全新 P7 在这部分的硬件规格同样很高。前全铝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是这个级别运动车型的标准答案,为更高的操控极限打下了基础。 一台车的驾控体验,最终还是要看底盘。全新 P7 在这部分的硬件规格同样很高。前全铝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是这个级别运动车型的标准答案,为何小鹏口中「超级棒的驾控」打下了基础。 何小鹏将 P7 出色的机械素质,归功于三个核心要素的融合:超越级的中置电驱布局、50:50 的前后重量完美分配,以及 440mm 的超低重心。这三点,共同构成了 P7 优秀操控的物理基础。 为了证明 P7 的性能,小鹏第一次将量产车开上了赛道。在以弯道多、难度大著称的浙江国际赛车场,全新 P7 跑出了 1 分 38 秒 867 的成绩,成为该赛道 50 万以内最速纯电轿跑。何小鹏强调,P7 凭借 593 匹的马力,跑赢了很多马力远超于它的对手,核心优势在于「弯道性能」。 当然,极限性能之外,日常的舒适性同样重要。 全新 P7 搭载的「AI 智能底盘」,将双腔空气悬架与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相结合。在舒适模式下,它能激活小鹏自研的 6D 防晕车能力,可降低 75% 的刹车「点头」感,并大幅减少长途起伏路上的超重与失重感。 为了匹配这样的动力水平,制动系统也用上了 Brembo 的高性能四活塞卡钳,官方公布的百公里制动距离为 33.16 米,确保了安全性能。 此外,小鹏还提供了一套售价 16999 元的赛道套装,包括 ENDLESS 高温刹车油、ITT 低金属制动片和 Giti 合作高性能赛道胎。 当 VLA 成为「老司机」 除了性能和底盘,智能化是决定全新 P7 日常驾驶体验的另一个核心。小鹏这次的重点,是从传统的「辅助驾驶」,转向了「智能共驾」这个新概念。 为了让驾驶者更直观地感知到这套系统的能力,全新 P7 配备了一块被称为「追光全景」的 87 英寸 AR-HUD。它通过 1800:1 的高对比度和低于 100 毫秒的低延迟,解决了传统 HUD「眩晕、不清晰、遮挡」的三大痛点。其核心价值,是将导航和辅助驾驶信息,通过小鹏自研的 3D OCC 技术,精准地「贴」在真实道路上。 当然,AR-HUD 只是一个显示界面,G7 上面也有,真正驱动全新 P7 的智能体验的,是背后的 VLA-OL+VLM 模型。 据何小鹏介绍,VLA-OL 的全称是 Vision Language Action – Online Reinforcement Learning,即结合在线强化学习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它能让车辆在真实驾驶中不断学习和进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一样思考。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学会了「防御性驾驶」,比如在路口提前预判可能窜出的鬼探头,在窄路会车时主动减速,甚至能警惕路边的车辆突然「开门杀」。 它也学会了「礼仪」,会在学校路段礼让学生,会主动超车绕行施工车辆,甚至在雨天遇到积水路面时,会主动减速,避免将水溅到路边的行人身上。 VLM (Vision Language Model) 则让车内的语音交互变得更聪明。它能理解更复杂、更模糊的指令,比如你可以对它说「小 P,把车停得靠右一点」,它能理解并执行。它还支持「AI 代驾」功能,可以学习并记住一条完整的泊车路径,实现「一句话泊入」。 在 VLA-OL 和 VLM 的基础上,小鹏提出了两个新的交互概念。 第一个是「全场景人机共驾」。它试图改变人与机器的交互关系。在 0-130km/h 的 NGP 状态下,驾驶员不再只是被动的监控者,而是可以通过轻转方向盘或轻踩加速踏板,来调整车辆的轨迹和速度,辅助驾驶系统全程不会暂停或退出。 第二个是「一体化车道级智能导航」。它将 SR 环境渲染与车道级导航深度融合,这在行业里还是第一次。配合 AR-HUD,它能在环岛、岔路等复杂场景,给出更精准的指引,避免走错路。 再加上「一句话泊到身边」这种解决具体痛点的功能,全新 P7 的智能化体验,已经不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一种试图理解你、帮助你的智能服务。 P7 的「偏执」,是小鹏的解药还是毒药? 在全新 P7 上市前,小鹏汽车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根据财报,公司今年上半年交付了 19.72 万辆车,营收达到 340.85 亿元,亏损也大幅收窄至 11.42 亿元。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也有产品结构上的问题。 销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MONA M03 等中低端车型,这虽然带来了规模,但也导致品牌均价下滑至 17.52 万元,远低于理想、蔚来等对手。要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小鹏需要一款高价值、高毛利的车型来改善产品结构。 全新 P7 正是为此而来。它不是一款追求均衡的「水桶车」,而是选择将设计、性能、智能化这几项优势发挥到极致。它没有试图讨好所有消费者,目标清晰地指向了那些对设计和科技有更高要求的年轻用户。 何小鹏坦言,内部对于全新 P7 的外观「是要大改、小改还是不改」,有过巨大的分歧。在经历了 1259 版设计方案的漫长拉扯后,团队最终做出了最大胆的决定——彻底推翻,重做一次。 这种「偏执」,源于何小鹏对当前市场生存法则的挑战。 现在销量似乎成了一款车好坏的唯一标准,造一款便宜一些的车,或者造一款不容易犯错误的车,成了更容易的选择。 而小鹏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 这条路,是对初代 P7 开创精神的延续。初代 P7 带来了全球首个超 700 公里续航、贯穿式大灯、高速智能辅助驾驶、可见即可说等一系列创新,而全新 P7 的使命,就是要超越它。 这种「颜值第一,科技领先」的理念,也不仅是一句口号。为了追求车身姿态,小鹏坚持标配 20 寸、可选 21 寸的大轮毂,为此不惜牺牲掉换用小尺寸轮胎可以带来续航提升;为了追求车漆质感,小鹏投入近亿元新建电泳池,采用了和劳斯莱斯、宾利同款的 80V 电泳工艺。 从市场的初步反馈来看,这条路似乎走对了。预售开启 6 分 37 秒,小订量便突破 10000 台,创下了小鹏的历史记录。这至少说明,其激进的设计语言,在核心用户群体中获得了高度认可。 何小鹏认为,今年是造车新势力「大换代」的第一年。全新 P7 的上市,正是小鹏在这场换代潮中的一次主动出击。它秉持着「敢为人先,不接受千篇一律」的理念,试图再次定义下一代智能汽车的标准。 它的成败,不仅关乎一款车的销量,也将影响小鹏汽车未来的品牌走向和市场格局。
斯坦福大学研究:AI正让美国职场新人更难找到开发、客服等工作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据《连线》杂志 26 日报道,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显示,AI 正在让美国初入职场的人更难找到软件开发和客户服务等岗位。在这些行业中,22 至 25 岁员工的就业率下降了 16%。 研究指出,会计、开发人员和行政助理等被认为最容易受 AI 影响的岗位,过去三年内入职新人的就业率下降了 13%。同期,经验丰富员工的就业情况保持稳定或有所改善,22 至 25 岁的年轻员工就业增长有所放缓。同时,护理助理等低技术岗位就业趋势则呈上升。 研究呈现了 AI 对劳动力的复杂影响。尽管 AI 发展常伴随岗位消失的担忧,但数据支持有限。例如,年轻毕业生的失业率早在 2009 年就开始下降,远早于当前的 AI 浪潮。而翻译等看似易受 AI 影响的岗位,近年来反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该研究由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是近年来关注 AI 对就业影响的一系列研究之一。 自 2022 年 11 月 OpenAI 推出 ChatGPT 以来,人们对生成式 AI 既充满兴趣又感到焦虑。聊天机器人被应用于从编程到模拟心理治疗的多种场景,OpenAI 等公司也不断推出更强大的 AI 模型。 研究显示,就业下降最明显的岗位是那些 AI 最有可能替代人类工作的岗位,而非辅助人类完成工作的岗位。 IT之家从研究中获悉,研究呈现了 AI 对劳动力的复杂影响。尽管 AI 发展常伴随岗位消失的担忧,但数据支持依旧有限。例如,年轻毕业生的失业率早在 2009 年就开始下降,远早于当前的 AI 浪潮。而翻译等看似易受 AI 影响的岗位,近年来反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经验和技能,而非岗位类型。在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业中,经验丰富的员工不容易被替代,就业机会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这也印证了软件开发者此前的说法:写连接 API 的代码等重复性工作更容易被自动化。 研究还显示,AI 虽然减少了岗位,但至少目前没有降低薪资水平。
苹果急了?或破例大规模收购,瞄准AI创企Mistral和Perplexity
编译 | 程茜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8月27日消息,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苹果高管曾在内部讨论收购生成式AI搜索创企Perplexity、欧洲大模型独角兽Mistral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无定论。 上个月投资者向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询问公司收购策略的电话会议中,他也提到公司对收购各种规模的公司持开放态度。 此外,在内部,苹果服务部门负责人埃迪·库(Eddy Cue)已成为进行大型AI交易的推动者,但这对于苹果而言并非易事。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和苹果服务部门负责人埃迪·库(Eddy Cue) 一方面,大模型研发受挫、AI人才流失都使得苹果压力倍增,再加上苹果与谷歌的200亿美元的默认搜索引擎合作或宣告终止,苹果需要收购创企弥补这一空白。 另一方面,苹果内部坚持以小规模收购为主,鲜少进行过亿美元收购,而当下大模型创企的惊人高估值迫使其很难吞下其中一家。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苹果此前的收购经历来看,诸多创企因难以达到苹果内部要求,在业务合并方面困难重重,甚至会出现被收购技术暂停使用、被收购人才流失等情况。 一、收购鲜少花费过亿美元,不愿意在AI领域冒险 在AI领域,几乎除苹果以外的所有头部科技公司都斥巨资进行了AI交易,包括收购AI创企或达成挖人、技术授权的许可协议等。 鉴于AI的发展以及苹果在技术上落后于竞争对手的普遍认知,苹果对交易的抵触情绪可能会带来很大风险。投资者和分析人士越来越强烈地呼吁,如果苹果公司想在AI领域保持领先,就必须采取重大行动。 未来不久可能会出现一些催化剂,促使苹果采取更大胆的交易举措。本周,一名美国联邦法官预计将在谷歌反垄断审判中作出裁决,该裁决可能会使得谷歌不再向苹果每年支付20亿美元,成为苹果设备上的默认搜索引擎。失去谷歌作为合作伙伴,可能会促使苹果收购一家生成式AI搜索创企来填补这一空白。 在苹果内部,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高管讨论过的收购潜在目标,包括OpenAI在巴黎的竞争对手Mistral AI,以及AI驱动的搜索引擎创企Perplexity。据了解其想法的人士称,苹果服务部门负责人埃迪·库(Eddy Cue)是公司内部支持这些AI交易最积极的人。 此外,这类交易面临的监管审查,也可能成为一大重要障碍。 但到目前为止,苹果还没有达成任何交易,该公司对进行大规模收购的犹豫不决并非新事。 目前这类收购AI创企的单笔交易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苹果每次收购花费很少超过一亿美元,为数不多过亿的交易包括,苹果花费30亿美元收购Beats Electronics,该公司提供耳机和流媒体音乐服务;苹果支付1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拥有的无线调制解调器业务。 门洛谷资本合伙人马特·墨菲认为这是因为:“苹果喜欢自己构建所有东西。”,他是音乐发现应用Shazam的董事会成员,苹果在2018年收购了Shazam,他们担心其他公司的人达不到苹果的标准或文化,“但考虑到其市值,他们至今都不愿意在AI领域冒更多风险,这令人费解”。 二、大模型创企高估值收购压力拉满,各方不建议收购Mistral 苹果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并购行为也形成鲜明对比。 Meta最近斥资143亿美元,获得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 49%的股份,该协议还让Scale AI的创始人汪滔加入Meta,负责监督其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上个月,谷歌达成24亿美元交易,以获得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的技术授权,并收揽了Windsurf创始人在内的顶尖人才谷歌DeepMind。 这类交易方式在大型科技公司中越来越受欢迎,因为这可以避免传统收购必须经历的监管审查。 但苹果AI交易的动作并不多。从收购所需要的资金来看,苹果并不缺。 在截至2025年6月的财年第三季度,苹果在季度末持有约1330亿美元现金,足以与一些最大、最热门的AI创企进行交易。在上个月投资者向库克询问公司收购策略的电话会议中,他对收购各种规模的公司持开放态度,称非常愿意进行能够加速苹果路线图的并购。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已告知银行家,其将继续在AI领域专注于小型交易。 大模型创企的惊人估值,可能会让苹果难以支撑收购其中任何一家。在近期的融资及员工持股出售过程中,投资者目前正洽谈的估值显示,OpenAI和Anthropic的估值已分别达到5000亿美元和1700亿美元。 此外,这类交易面临的监管审查,也可能成为一大重要障碍。 与Mistral达成收购或达成“授权+人才引进”协议,对苹果而言可能更容易被接受。据报道,Mistral正寻求从投资者那里获得100亿美元的估值,目前暂不清楚苹果对Mistral的兴趣处于何种状态。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库曾与苹果公司内部和外部人士进行过讨论,其他各方劝阻他不要与Mistral达成交易,因为Mistral并非顶尖的大模型企业。 不过,苹果对进行重磅交易保持谨慎有充分的理由,整合大型收购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新合并的组织之间出现文化冲突。 据十几家被苹果收购的公司的前员工透露,这个问题在苹果尤为突出。苹果的大多数高管都在公司工作了数十年,并与苹果联合创始人、前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共事,而在很多情况下,外部人士想要加入苹果并在其中产生影响力都十分困难。 三、苹果收购策略讲究量化分析,不会因炒作抬高金额 负责公司交易的苹果企业开发团队规模并不大,由苹果并购主管阿德里安·佩里卡(Adrian Perica)领导,他是美国陆军的前军官和高盛的银行家。佩里卡于2009年加入苹果,被苹果前任首席财务官皮特·奥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招募来规范苹果收购公司的流程。 初期,苹果高管会先筛选他们缺乏的关键技术以及可以填补这些空白的外部公司,然后由佩里卡帮助评估这些公司的潜在收购,并提供交易条款的分析。该团队在寻找交易时通常不聘请外部银行家代表,而是会与那些为寻求出售机会的其他公司服务的投行人员进行对接。 但苹果一直坚持进行小规模收购,仅今年就进行了大约七笔此类交易。其中一些收购在其产品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苹果此前在收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尽管其中许多收购发生时公司规模还很小。最显著的例子是2008年苹果收购微处理器开发商PA Semi,这家创企的团队成为苹果现在至关重要的自研芯片团队的基础,前PA Semi的员工仍在苹果芯片部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 虽然部分科技公司在收购创企或招揽人才时,即便主要依据创始人的愿景等主观,也完全有能力支付丰厚对价,但佩里卡的团队坚决不会因企业的热度炒作及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而向其支付过高金额。 例如,2018年苹果公司收购音乐识别应用Shazam时,为这款应用支付了约4亿美元,测算逻辑是基于苹果统计的当时在Shazam平台上为其Apple Music音乐服务投放广告的花费。该应用已成为用户注册Apple Music的重要流量渠道。 但佩里卡在交易方面的建议并不总是占上风。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2014年,尽管佩里卡反对价格,苹果仍以超过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显示技术开发商LuxVue。库克在美国董事会成员阿尔·戈尔(Al Gore)的建议下决定购买该公司。戈尔是美国前副总统,也是显示技术开发者Kleiner Perkins的合伙人,Kleiner Perkins是LuxVue的投资者。 收购完成后的十年里,苹果投资超过20亿美元用于开发适用于Apple Watch和iPhone的显示屏项目,该项目采用了LuxVue的显示屏技术,承诺实现了比现有技术具有更高的亮度、动态范围、可视角度、耐用性等。 但从LuxVue加入苹果的员工却逐渐感到沮丧,他们认为苹果在最大限度压缩成本上的关注有些不切实际。LuxVue的主要创始人、CEO卡皮尔·斯卡里拉(Kapil Sakariya)于2023年离职,几个月后,苹果暂停了使用LuxVue技术的Apple Watch研发计划。 四、曾力推收购特斯拉,被库克否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迪·库已成为苹果内部最坚定的交易倡导者之一,包括AI交易。 库自1989年加入苹果以来,就在公司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虽然苹果以其神秘和封闭的文化而闻名,但库是一个外向的人,他会花大量时间积极维系自己广泛的外部人脉网络,尤其在娱乐行业的人脉资源极为深厚。为此,他经常离开苹果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的总部,出差旅行。 据与他密切合作过的人说,每当苹果的产品线出现空缺时,他的本能就是寻找交易来填补。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过去几年里,库曾分别在不同时期力推收购Netflix和特斯拉,但都被库克否决了。 然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库成功说服苹果达成了超出其舒适区的一笔交易。2014年,当苹果在音乐业务上落后于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时,库说服库克同意收购Beats,尽管苹果的元老们对这笔30亿美元的交易持怀疑态度。但熟悉库想法的人说,他对Beats的收购计划部分是为了在苹果的音乐业务中带来文化上的转变。 但将Beats与苹果整合起来却很困难。据参与苹果音乐项目的员工透露,苹果员工认为当时负责提供流媒体音乐服务的Beats工程团队不符合苹果的标准。最终,苹果从0开始构建了自己的流媒体音乐服务Apple Music,而没有依赖Beats的软件,Beats的耳机业务对苹果来说更为成功。 在过去对是否有必要进行AI相关交易提出质疑的高管中,就包括苹果公司的软件部门负责人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 ▲苹果软件部门负责人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 例如,几年前苹果公司考虑收购机器学习公司Turi时,知情人士说,费德里吉反对这一提议,并表示他的团队可以在内部构建类似的能力。但一群苹果高管反对这一观点,最终苹果公司在2016年收购了Turi。 最近,据熟悉相关讨论的人说,库向费德里吉提出,苹果应该进行更大胆的AI交易,以加强其在该领域的地位。 五、苹果与被收购公司或产生文化冲突,导致人才外流 在苹果,AI交易并非什么新鲜事。十多年来,该公司一直收购这一领域的初创公司。不过,其整合这些初创企业的过往经历却喜忧参半。 有些被收购公司的员工提到,苹果承诺他们,相比小型创企的业务,他们的技术在苹果被应用能够触达更多用户。但一旦苹果收购了他们的公司,他们发现自己被吸收进了苹果的大型团队中,这些团队对冒险和雄心勃勃的想法持抵触态度。这也导致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技术被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加入苹果的员工会产生幻灭感。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几年前收购的一家AI创企的创始人因在公司感到压抑,渴望离职,甚至在他桌上放了一个时钟,倒数着他股票归属前的分钟数,以便他能辞去苹果的工作。 在过往收购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收购Siri。 苹果的Siri是通过收购一家同名的初创公司于2010年问世的,这项交易是乔布斯亲自参与的。但在2011年乔布斯去世以及一年后前任软件主管斯科特·福斯特尔(Scott Forstall)的离职后,Siri的几位创始人也陆续离开苹果,这一系列事件导致Siri在公司内部失去了强有力的管理层支持。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收购Laserlike。 2018年,前谷歌高管约翰·贾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加入苹果,负责领导AI业务;不久后他便获得批准,完成了自己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收购交易之一,收购AI初创公司Laserlike。 这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中,有几位是他曾在谷歌共事过的老同事。苹果当时的计划是,将Laserlike的搜索引擎软件应用到自身旗下多款不同产品中。 但根据一位了解他们想法的人士透露,在2022年11月OpenAI发布ChatGPT期间,Laserlike团队对苹果公司犹豫不决是否投资数十亿美元来训练大语言模型感到沮丧。据The Information先前报道,Laserlike的所有创始人在2022年离开苹果返回了谷歌。 结语:苹果或转变策略,拥抱大规模收购 即便苹果坚持以小规模收购为主,但从库克在电话会议上的表述来看,他们将对更大规模的AI相关收购持开放态度,以加速产品路线图,这与其历来保守的并购策略形成对比。 这或许与苹果当下在大模型领域的研发受阻、人才流失有关。不过,Perplexity CEO阿拉温德·斯里尼瓦斯(Aravind Srinivas)此前透露过,他不希望公司被Meta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巨头收购,他认为在AI竞赛中,大型科技公司和初创公司都有各自的发展空间。 苹果未来到底将采取何种措施在AI领域迎头赶上,目前还是未知数。
ChatGPT“立功”,美国一兰博基尼Huracan车主成功寻回失窃两年的爱车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当今全球警方都在打击汽车盗窃,而美国加州橙县一名男子 Andrew Garcia 的经历格外离奇 —— 据外媒 Carscoops 今日报道,这名男子依靠 AI 找回了自己失踪两年的兰博基尼 Huracan EVO。 两年前,Garcia 的跑车与多辆超跑一起被卷入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豪车盗窃案。涉案人员以租车为名骗取车辆后拒不归还,通过伪造文件剥夺车主产权,再将豪车转手牟利。Garcia 说,那天爱车消失让他一度痛哭,“对很多人都是打击,非常令人沮丧。” 与部分车主不同,Garcia 的跑车始终下落不明,直到他收到一条陌生的 Instagram 私信:“你卖了这辆车吗?”对方还附上几张新照片,并表示是在车里发现了 Garcia 的名片,以为他能提供更多豪车。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Garcia 没有立刻报警,而是决定亲自追查。他把照片输入 ChatGPT,结合谷歌定位工具,最终锁定了车辆在科罗拉多州丹佛。他随即通知当地警方,车辆很快被找到,证实确实是他遗失已久的“蛮牛”。 科罗拉多汽车盗窃预防局发言人 Cale Gould 表示,这种主动取证的方式对追回被盗车辆帮助极大。目前警方仍在调查车辆如何流入丹佛,尚未确认现任持有人是否参与盗窃。 与此同时,加州涉案人员已陆续受到惩处:一人已被判有罪,正等待因盗窃和侵占罪的宣判,另一人将在 10 月出庭受审。
全球首款:浙大一院、阿里达摩院发布主动脉急诊AI模型
IT之家 8月27日消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阿里巴巴达摩院今日发布用于胸痛急诊场景的 AI 模型 iAorta,可用常规平扫 CT 在几秒内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将确诊时间缩短至 2 小时内。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一种危急的心血管疾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但难以第一时间确诊。iAorta 从 1 万多名胸痛患者中精准发现 21 例,帮助他们得到及时救治,目前已在浙江首批 10 家医院部署,即将全国推广。 相关论文于 8 月 20 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阿里巴巴达摩院介绍称,主动脉是人体最重要的血管,其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等结构性病变被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AortaSyndrome,简称“AAS”),24 小时内若不能确诊并处理,死亡率可达 30%。然而,AAS 的症状容易与心梗、肠胃炎等混淆,常规检查手段识别率低,其早期确诊为重大医学难题,误诊、漏诊、延迟诊断频发。 为此,浙大一院与达摩院等多方组建联合研究团队,首创“平扫 CT+AI”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帮助医生早期确诊。达摩院资深算法专家许敏丰介绍,平扫 CT 是超半数胸痛急诊患者接受的第一道影像检查,但传统上对心血管的检查效果不佳。团队基于在“平扫 CT+AI”方向上的技术积累,用三年多时间研发出 AI 模型 iAorta,可在几秒内勾画主动脉及其血管腔,判断血管壁有无结构变化,从而精准识别 AAS。 论文显示,研究团队先是回顾性分析了国内三家医院超 13 万名胸痛急诊患者的就诊记录,发现其中 48.8% 的 AAS 患者在初诊时被遗漏。研究人员用 AI 识别这些患者当时的平扫 CT 影像,可将漏诊率降低至 4.8%。 随后,团队将 AI 模型部署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胸痛中心,实时分析胸痛患者的影像,一旦发现异常就向医生“弹窗报警”。两个月内,iAorta 模型从 15584 人中精准找出 21 例 AAS 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 95.5% 和 99.4%。 AI 还大幅缩短了确诊所需时间,帮助患者赢得黄金救治窗口。上述 21 名患者从入院到确诊平均只需 1.7 小时,而欧美国家的中位确诊时间为 4.3 小时。其中,一名 43 岁患者因“上腹部钝痛 12 小时”入院,医生初诊考虑胆囊结石并开具上腹部平扫 CT 检查,iAorta 模型从中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随后接受主动脉 CTA 确诊,全程只用了 1.6 小时。 浙大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表示:“我们将推广这项有温度的 AI 技术,尤其是让医疗资源和医生经验相对受限的基层医院受益,提升各层级医院对主动脉疾病整体的诊治水平,探索主动脉 AI 急诊‘浙江方案’,为‘健康中国 2030’作贡献。”目前,浙江首批 10 家医院,包括浙大一院、绍兴市中心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温州瑞安市人民医院等已率先部署,形成诊断、转运、救治的快速通道。研究团队正进一步降低技术接入门槛,加速向全国更多地区推广。
小米和苹果,被一个“电子新贵”偷袭
年轻人已经开始智能养生了。 尽管嘴上自嘲“脆皮”,但行动上没少给健康“上装备”:除了护眼仪、艾灸贴、血糖仪等保健产品,如今还盯上了智能健康监测工具,来实现对身体的掌控感。 《DT商业观察》之前就关注过动态血糖仪的流行,最近我们发现,年轻人的健康工具又添了一位新成员。智能指环 / 戒指正俘获年轻人的青睐,成为健康管理的新宠。 智能指环/戒指,成为新流行 你买过智能指环/戒指吗? 这是一种可佩戴在手指上的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一样,具有健康监测、运动追踪等功能。 作为可穿戴设备中一个相对新颖的品类,智能指环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但增长速度很快。 根据IDC在2024年中旬的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戒指出货量约占可穿戴设备整体的0.3%,而增速达到88.4%,远超整体增速6.1%。 国内市场同样如此,2025年上半年主要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智能指环的市场份额在手环、手表、指环三大品类中仅占0.1%,但销售额同比增幅达到6401.7% 其实,智能指环并不是一个新物种,它诞生至今已有10年时间。 2015年,芬兰公司Oura推出了首款智能戒指Oura Ring,提供睡眠监测、心率监测等功能,成为这一品类的头号玩家。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推特创始人Jack Dorsey、谷爱凌等都是它的用户。 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戒指销量88万枚,其中Oura占比80%,第二名是来自印度的科技品牌Ultrahuman,占比为12%。 然而,在海外爆单的Oura一直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传闻中苹果的 “iRing” 也迟迟未见落地,因此国内消费者对智能指环的感知并不强,尽管智能指环在海外风生水起,但在国内市场却近乎空白。 既然这样,为什么近一年来,智能指环在国内的热度开始升高了? 三星搅动国内市场,RingConn成为黑马 其实,国内厂商并非对这个赛道视而不见,只是早期的本土尝试没有激起太大水花。 2022年,凌拓科技推出首款国产化智能戒指NexRing;2024年4月,游戏手机品牌黑鲨发布初代 “黑鲨魔戒”,主打 “全方位健康监测”,但这些品牌的市场声量始终有限。 也有玩家选择延续国外成熟路径,先出海试水—— 2022年11月,深圳玖治科技推出RingConn Gen 1,在打法上复刻Oura路径,通过海外众筹平台启动,在科技尝鲜圈层积累口碑,再上线全球独立站,成为国内首个出海的智能戒指品牌。 2023年9月,深圳品牌Amovan的智能戒指登陆亚马逊,借电商平台和海外独立站覆盖欧美、中东市场。2024年1月,华米Amazfit Helio Ring首发,也将美国、欧洲定为主要战场。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7月,三星推出Galaxy Ring,国行版售价2999元,可以和三星手机、手表生态互联,将这一品类带入更多中国消费者的视野。 三星的入场像一根导火索,当月“智能戒指 / 智能指环” 在国内社交媒体的声量陡然增高,并在8月和9月持续攀升。 随后,国内市场逐渐热闹起来。 2024年5月,主要电商平台只有3个品牌的智能指环在售,整体销售额(包括品牌商品和白牌商品)仅5万多,到2025年6月,智能指环品牌数量达34个,月销售额超394万元。 2025年上半年,国内电商平台上畅销的智能指环品牌,既有三星、魅族等手机厂商,也有RingConn等独立品牌。 其中,RingConn稳站头部位置,它的创始人王国兴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这个品牌自2024年10月上线天猫以来,凭借专业背景迅速打开国内市场。 今年618期间,RingConn还拿下了天猫智能指环类目销量、销售额双冠,其中RingConn Gen 2更成为天猫销量、销售额双TOP1。 三星、三偌、SkyUnion等品牌属于第二梯队,虽然销量不及RingConn,但各自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消费群体。 其中,三星、魅族等品牌把智能指环作为手机生态的补充,凭借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分得市场。 三偌、SkyUnion等品牌,聚焦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凭借垂直定位吸引了特定消费群体。 智能指环, 纷纷开卷功能 品牌入场让智能指环市场热闹起来,也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产品端纷纷开卷。 健康监测是智能指环的核心卖点,《DT商业观察》统计热销产品功能发现,血氧、心率、运动追踪等基础功能,几乎已经成为标配。 然而,智能手表早就有这些功能,只靠 “基础款”显然已经不够打。想在扎堆的产品里突围,品牌们把 “卷” 的重心转向了健康监测的范围与精度,纷纷打出差异化功能。 RingConn Gen 2支持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并上线了女性健康管理;三星 Galaxy Ring加入了打鼾监测;此外还有产品将监测范围扩得更宽,无创血糖、ECG心电图、尿酸及血脂四项,都被纳入了小小的指环中。 除了卷功能,品牌们也从外观入手,把智能指环打造成既时尚百搭,又舒适耐用的日常配饰。 RingConn Gen 2用钛合金做主体,“外圆内方”贴合人体工学;三星Galaxy Ring以钛金属做边框,环形曲线设计勾勒出简约质感;魅族StarV Ring2采用陶瓷工艺,内部采用凸包设计,使指环更贴合人体皮肤。 奢侈数码品牌VERTU,干脆从奢侈品的逻辑出发,推出了佛戒、钻戒、水晶戒指三大系列——佛戒系列采用绿松石和藏银,钻戒系列以925银镀金搭配锆石,其中“星河高定款”钻戒售价高达77000元,把智能指环做成了奢侈品。 都有智能手表了,为什么还需要智能指环? 智能指环在近两年快速崛起,不免会有消费者疑惑,智能手表已经问世多年,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款智能指环? 这也是智能指环必须回答的问题:它凭什么在智能手表的市场里分走一杯羹? 《DT商业观察》梳理发现,智能指环的竞争力,可能并不在于取代智能手表,而是在智能手表覆盖不到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先看最直观的使用体验,智能指环可以做到“无感佩戴”,“撸铁”场景除外。 相比于智能手表,智能指环更加轻薄、小巧,以RingConn Gen 2 为例,重量仅2-3g,日常生活和睡觉时几乎感受不到异物,能支撑全天24小时佩戴。 加上多数智能指环有防水功能,一些防水级别较高的产品,甚至可以在潜水、温泉等场景下佩戴,实现“隐形穿戴”。 RingConn联合创始人兼CEO吴昊博士指出,相比于智能手环,佩戴的舒适性是智能指环的一大优势,戒指比手表的外形更小、更适合全天24小时佩戴,所以,它在睡眠监测方面的功能会更优。 海外消费者@瑞秋晨晨 也表示,“我一直想买一个无感的监控睡眠的仪器,以前试过各种手环,但尝试戴着睡觉后都因为不舒适而闲置了。Oura Ring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带着睡觉基本没有感觉。” 不过,智能指环也有短板,健身时有无法忽略的“异物感”。“我平时有撸铁和练普拉提,会抓握各种把杆(比如凯迪拉克床的横杠、哑铃等),会略微影响握力、也会磨损戒指表面”, @瑞秋晨晨 表示。 此外,监测准确度是智能指环更核心的优势。 吴昊博士曾从人体生理结构角度做过分析,他指出,人体手指部位的皮肤更薄并且有着比手腕更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戒指能获得更好的生物信号,检测出更多生理指标,生成全面而精确的数据。 从佩戴场景来看,智能指环也有天然适配性。比如在夜间监测时,手腕佩戴的智能手表,容易因为翻身等原因产生松动,可能影响传感器与皮肤的贴合度。 而智能指环能够更稳定地贴合在指节侧面,只要不刻意摘下,传感器始终可以紧贴皮肤,实现稳定的数据监测。 第三,续航能力比智能手表强,但容易成为“一次性设备”。 相比智能手表,智能指环的功能十分聚焦,几乎只围绕健康监测展开,没有娱乐、通讯等附加功能,也没有“触摸屏”这个耗电大户,因此续航能力更强。 智能手表动辄一天一充是常态,而智能指环的续航普遍能达到3-5天及以上。 魅族StarV Ring2 待机最长达15天,相当于半个月不用充电;RingConn Gen 2 智能戒指续航达10-12天;三星Galaxy Ring 也有7天续航。 对比来看,Apple Watch Series 10 最长续航18小时(低电量模式36小时),智能指环的续航时长几乎是它的好几倍,既减少了频繁充电的麻烦,也为24 小时持续监测提供了支持。 不过,虽然续航时间更长,但智能指环的设备寿命有限,成为它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为了兼顾“无感佩戴”,智能指环通常做得很轻薄,厂商往往不会预留可拆卸更换电池的空间,这意味着电池衰竭后无法更换,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它是“一次性设备”。 不过,RingConn向《DT商业观察》表示, 正常情况下设备寿命是10年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顾虑。 总的来说,智能指环凭借无感佩戴、精准监测和长续航三大竞争力,在智能手表没顾全的细分场景里,找到了可以生长的市场缝隙。 当智能手表在比拼屏幕大小、表带设计时,总有人需要一款能隐入日常的小物件,安安静静完成健康监测,这时“小而精” 的细分赛道反而能长出新机会。 至于选择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指环,对消费者来说,多一种选择,总归不是坏事。 作者 / 林美汕@MICLIN000 编辑 / 郑晓慧@mersailles 设计 / 戚桐珲 运营 / 苏洪锐
Claude for Chrome扩展限量测试:可AI操控浏览器,帮你写邮件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科技媒体 NeoWin 昨日(8 月 26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 Anthropic 以限量研究预览方式,发布了适用于谷歌 Chrome 浏览器的“Claude for Chrome”扩展程序,可在用户授权下,直接在网页中代为执行操作,包括导航页面、点击按钮以及填写在线表单,从而减少人工重复操作的负担。 Anthropic 官方提供了 2 个实际应用场景,其一是用户可授予 Claude 访问 Gmail 的权限,并让它筛查过去两个月已发送但未获回复的邮件,再自动撰写和发送跟进邮件。 另一种用法是在房地产网站上,用户只需用文字描述需求,Claude 即可自动设置筛选条件并返回符合要求的优质房源。 Anthropic 也强调这种自动化能力也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提示注入攻击的风险。如果 Claude 被赋予读取和回复邮件权限,攻击者可在邮件正文中隐藏恶意指令(例如要求转发财务邮件至特定地址),Claude 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执行,从而造成数据泄露甚至触发删除文件、进行金融交易等严重后果。 为降低风险,Anthropic 在扩展中引入了多项安全控制。用户可在设置中按站点授予或撤销访问权限;在执行发布、购买、分享个人数据等高风险操作前,Claude 会征求确认。 Anthropic 还针对提示注入漏洞实施了技术缓解措施,并声称与现有的“电脑使用”功能相比,Claude for Chrome 将攻击成功率从 23.6% 降低至 11.2%。 该扩展目前向首批 1000 名 Claude Max 订阅用户开放申请,并将根据反馈逐步扩大范围。官方建议用户暂勿将其用于金融交易、密码管理或其他涉及敏感数据的任务。
小米终成家电巨头的“心腹大患”
因销量问题,家电行业再次引发了一场口水战,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成了格力与小米,争的是行业老二。 起因是有微博网友发文称,奥维云网更新了7月中国空调线上份额数据,小米已经超越格力,位居第二。紧接着小米高管纷纷兴高采烈地转发,但格力对这一结果并不认同,随即下场反驳,称去奥维云网查了下,格力仍然保持领先。 格力与小米的交锋由来已久,如今火药味愈浓,背后是小米在家电行业的搅局,正在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今年夏天,东北空调需求激增,小米接到了“泼天的富贵”,销量暴涨20倍,而以空调为切口,小米全面挺进家电市场的步伐似乎又加快了。尤其是近日小米一份堪称“炸裂”的财报,让家电巨头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跨界者。 趁着财报发布,卢伟冰也做出了回应,“一个月、一个季度的排名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长期的格局会不会改变”。 小米与家电巨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当外界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小米汽车,殊不知小米大家电业务也在奔跑。根据财报,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66.2%,创历史新高。其中,小米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冰箱出货超79万台,同比增长超25%;洗衣机出货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45%。 在传统巨头把持着的家电市场,尤其是空调赛道,美的、格力长年以绝对优势进行“统治”,而小米破局的关键无他,就是低价。 这是瞅准了市场的变化。2020年以来,一线品牌在战略层面对于市场定位与利润空间进行重塑,以美的、格力、海尔为代表的一线品牌纷纷提高了各价位段空调价格,这导致2000元价位段的空调品牌数量明显减少,为市场留下了一定的空缺。小米此时趁机以低价入场,迅速拉动了产品的销量。 当然,以低价抢占的市场也容易被同样的低价策略攻破。 近年来,美的将原有的华凌品牌重新定位为线上平价品牌,在电商渠道主打性价比空调、冰箱等产品。以今年618促销为例,华凌一款1.5匹新一级能效变频空调售价,已比小米同规格机型价格更低。奥维云网显示,在本应空调最畅销的5、6月,小米空调的线上销量份额反而同比下降0.5%、2.39%,相反,华凌、海尔等品牌的线上销售份额开始领跑。 小米的价格优势正在被破除,可对传统家电巨头来讲,其实以低价杀出市场的小米反而威胁性不大,真正令他们忧虑的是一个正在补全短板的小米。 小米在家电行业的短板显而易见:一是线下渠道,无法和拥有庞大经销商网络的传统家电品牌相抗衡;二是依赖代工模式,难以构建技术优势,打破消费者对小米家电是“贴牌产品”的认知。 原本,补全这两大短板,是缺乏一定技术基因的小米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可是随着小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惊人表现,恰好直接带动了小米家电在线下渠道和自研技术上的发展。以线下渠道为例,为了卖车,小米之家遍地开花,这些门店除了展示SU7、YU7,也给小米家电提供了展示位。而且,新车吸引了庞大的流量,为家电产品触及消费者创造契机。 生产上,小米已经开始从代工模式走向技术自研。作为继汽车超级工厂、手机智能工厂后的第三个小米工厂,大家电工厂给了小米在生产方面追赶传统家电企业的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造车的成功让消费者对小米的制造能力有了改观,形成了一定的信任,这种信任自然也投射到自家的家电产品上。 而如果小米渐渐补全短板,其与家电巨头的对抗,或许才迎来重头戏。 年轻化战略,左右家电市场格局? 在整个家电行业,无论是小家电的消费热潮,还是智能家电的发展趋势,都让年轻消费者与这一传统行业有了更深的交集,也让家电品牌不得不重视起新一代年轻人。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去年,智能家电的成交额实现倍增。其中,扫地机器人、智能洗衣机、智能厨房设备等深受年轻人喜爱,因为它们让家务从“手工作业”变为“自动化作业”,将人力从家务劳动中解放。从电商平台每年的大促消费数据也能够看出,家电消费的年轻化趋势进一步凸显。 当代际变迁带来的需求变化已然影响了家电行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手握年轻用户,成了未来家电品牌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 而在品牌年轻化上,通过战略调整,巨头们渐渐走向了命运的分野:美的推动管理层年轻化,稳扎稳打,格力多次翻车,董明珠“霸道女总裁”的营销失败,越发背离年轻人,海尔则凭借周云杰的出圈,意外地抓住了与年轻消费者互动的一次契机。 同样是借助个人IP,海尔和格力不同的年轻化营销策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也直接影响了品牌形象的重塑。 今年周云杰与雷军同框,引发全网热议与解构,让这位海尔的掌舵者意外走红,而其“冷面萌叔”的形象和表现出来的率直、真实,很好地构建了一种亲和力,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借助周云杰个人账号下的“家电产品许愿池”,顺势推出懒人洗衣机,海尔也成功在年轻人心中留下了“听劝”的形象。 相反,董明珠为了强化个人IP,亲手设计玫瑰空调,铺天盖地地推出“董明珠健康家”,结果都遭到嘲讽,这愈发暴露出格力与年轻人群体的脱节。 当然,在品牌年轻化上,最大的优势还是在小米。小米融入基因的强营销优势以及向来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令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一直拥有巨大的号召力,粉丝经济的支撑,甚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米在线下渠道的短板,助力其通过线上迅速抢占市场。 而且年轻人乐于尝鲜,对全品类布局、坚持生态打法的小米而言,恰好能推动各个品类之间的用户互通和流量导流,家电产品的增长也得益于此。相对地,传统家电企业普遍聚焦于单件产品,直到近些年智能家居和套系家电概念兴起,才开始有意识地将多件产品整合为统一整体。 像格力,更是严重依赖空调这一核心品类。 不可否认,智能化是家电行业的大势所趋,年轻人则将成为智能家电消费的主力军。传统家电品牌在小米的刺激下不断转变思路,加速智能化,未尝不是寻求新增长的一种尝试,但如果他们不能紧跟年轻人的需求变化,错失智能化潮流,家电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格局未必不会打破。 至于这个破局者是小米,还是其他,其实没那么重要。 家电行业需要小米 回顾整个家电行业近些年的发展,以冰箱、空调、洗衣机为代表的白电产品,尽管早已高举智能化的大旗,可每年发布的新品基本都是在老功能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鲜少有革命性新品面世,这导致传统大家电的科技创新几乎陷入一种低迷状态。 比如空调,在经过从定频到变频,再到智能的重大革新后,空调业的技术创新就再无大的突破。而在智能化上,从远程遥控到空气质量监测、再到自清洁,如今迟迟不见新的功能创新,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智能化功能更多的是技术噱头,消费者真正使用的频率实际上很少。很长时间里,品牌甚至纷纷拼起了外观设计。 而且,细数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智能投影仪、洗地机为代表的智能家电,这些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消费者认知的创新产品,几乎都是出自初创公司,而非传统家电巨头。 创新的乏力,或许与长期固化的家电市场格局脱不开关系。尽管这些年来白电行业进入低速增长甚至下滑的阶段,可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强者恒强”的赛道,美的、格力和海尔这三个家电巨头,凭借扎实的根基和强大的壁垒,还是能维持稳定的增长,吃到最大的行业红利。当家电产品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小,它们在创新的脚步上也越来越保守。 小米在家电市场的异军突起,尽管还无法动摇传统家电巨头的地位,可它如同一条鲶鱼,搅动着家电市场,随着其家电业务的增长,所带来的威胁也在变大。而危机感恰恰是家电行业现在最需要的刺激因素。 作为一个“被需要”的跨界者,小米已经展示出影响力。以空调市场为例,前些年在巨头高端化战略的推动下,空调的价格整体拉升,但去年空调价格又集体降低。去年6·18,各大品牌围绕入门机型、主销机型掀起了价格战:以1.5P一级能效产品为例,美的酷省电在电商平台的零售价格杀到了2300元以下;格力更是趁机推出天仪新品,开售价格2399;华凌产品价格一度达到1599…… 从价格结构来看,2024年上半年,以线上1.5匹挂机为例,上半年2000元以下产品销量占比达到22.8%,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线下1.5匹挂机,3500元以上产品结构占比从同期的49.6%下滑至41.9%。 需求承压、消费降级是空调价格回落的根本原因,但小米无疑也贡献了极大的功劳。 如果说低价是小米的“利刃”,那智能化或许才是小米的“大杀器”,毕竟手握IoT业务这张底牌,为智能化铺设了强大的基础。而处在舒适区的家电巨头们,是时候正视小米这个对手了。
苹果为12美分打官司?背后是iPhone专利费可能涨8倍的大事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苹果公司目前在英国和美国均卷入了关于其移动设备中使用的 4G 专利的法律纠纷。该公司已申请许可,以对一项英国裁决提起上诉,该裁决可能会使其每部 iPhone 的成本增加 12 美分(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0.86 元人民币)。 尽管这听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苹果公司表示,这背后涉及的利害关系远远超出其自身业务,还会影响到各种规模的公司。 要制造任何移动设备,都需要获得大量专利的使用许可,这些专利被称为标准必要专利(SEPs)。简而言之,没有这些专利,就无法制造移动设备。由于开发 SEP 的公司也参与制定需要这些专利的标准,且最终成本由消费者承担,因此普遍认为,这些专利的许可条款应该低于一般专利可能要求的标准。 结果是,SEP 必须按照所谓的 FRAND 条款进行授权,即公平、合理且非歧视性。 然而,问题出现了。当专利主张实体,也就是所谓的“专利流氓”,购买这些 SEP 并开始要求远不符合 FRAND 原则的许可费用时,冲突便产生了。 苹果公司与其中一家专利流氓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的长期斗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Optis 由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对冲基金所有。尽管 Optis 只拥有 4G SEP 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却要求巨额许可费。 在美国,法院最初判决 Optis 获得 5.06 亿美元的赔偿金。随后,这一金额被降低至 3 亿美元,双方均提出上诉。审理此案的法官决定重新举行赔偿金审判,从头开始确定赔偿金额。 在英国,2022 年的一起独立案件裁定 Optis 拥有的专利的 FRAND 费率应为每部 iPhone 2 美分。上诉至英国最高法院后,该金额被提高至 14 美分。 苹果公司真正担忧的并非这 12 美分的差价,而是这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树立的先例。iPhone 中的蜂窝调制解调器成本约为 20 美元,如果按照英国裁定的增加幅度,将该调制解调器所需的所有 SEP 费用都相应提高,那么苹果公司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用总额将高达约 40 美元,而目前其仅支付 5 至 6 美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国最高法院宣称其有权设定全球适用的费率,而不仅仅是在英国国内。苹果公司已申请上诉许可,预计 Optis 将在下个月做出回应。最终裁决可能要到明年才能做出。 苹果公司声称,其参与这场法律斗争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更是为了维护各种规模企业的权益。例如,一家自行车租赁公司可能会在其车队上安装 4G 调制解调器,以便报告车辆位置。Optis 可能会向这些公司索要费用,而这些公司可能没有足够的法律资源来应战。
Claude杀进谷歌浏览器,Agent能点、能填、能跳转,让页面自己“动”起来
编译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27日报道,Anthropic今日推出一款浏览器端AI Agent工具“Claude for Chrome”,允许用户直接在Chrome中调用Claude完成浏览、点击、填表等操作。 该产品以Chrome插件形式运行,目前作为“研究预览”阶段,仅向1000名Claude Max订阅用户开放测试,并同步开放候补名单登记。 Anthropic将这一功能视为AI接入人类日常软件生态的“下一步”,但也直言其中存在严峻安全挑战,尤其是Prompt Injection(指令注入)攻击风险。 Anthropic方面透露,Claude for Chrome已通过大量红队测试验证风险点,并实测在引入新防御机制后,将攻击成功率从23.6%降低至11.2%,部分特定场景中甚至降至0%。 FellouAI创始人、前字节跳动工程师谢扬也随即发声称:“FellouAI可以作为Claude for Chrome的替代方案,新版本将于9月2日上线。”作为一款主打“Agentic Browser”形态的浏览器,FellouAI也被视为本轮浏览器智能体竞速中的有力竞争者。 ▲图源:X 过去几个月,Anthropic陆续上线了Claude对接用户日历、文档等多种功能,如今终于迈入“浏览器操作”阶段。通过Chrome插件,Claude可以在用户授权下“看到你在浏览什么”,并执行点击、输入、跳转等操作,实现更深入的网页自动化能力。 1、找房筛选:用户在Chrome中输入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如“帮我在西雅图找一套3室、1500平方英尺以上、带车库、价格在80万美元以内的房子”),Claude可自动打开Zillow页面,配置筛选条件并返回最优选项列表。过程中,它会附上页面、定位搜索框、勾选条件,并请求权限后执行操作,实现“AI找房”。 2、文档总结:在Google Docs中,Claude可读取整份PRD文档并自动提取出所有评论内容、汇总要点,并生成结构化摘要。Claude已具备通读上下文、提炼团队共识的能力,辅助用户高效处理修改意见。 3、外卖下单:在DoorDash场景下,Claude可以理解用户需求(如“帮我找一份蒜香面并加到购物车”),定位网页中对应模块,选择符合条件的餐厅选项,执行搜索与加购操作。 4、企业系统操作:在Salesforce这类企业管理平台中,Claude已能识别并操作系统级表单字段,例如点击“Convert Lead”按钮、识别弹窗信息、定位字段名称并修改内容,完成一系列跨层级自动操作,具备替代部分重复人工作业的潜力。 Claude的能力覆盖了多种高频使用场景,整体功能表现硬核。网友也对Claude浏览器能力的下一步联动表现出期待:“如果这套浏览器能力未来能和Claude Code整合,可能会非常惊艳。” ▲图源:X 这些演示案例都指向一个趋势:Claude正尝试打通“从理解语言、到浏览网页、到实际执行”的闭环,形成一个贯穿任务全流程的浏览器Agent。 它不再是一个纯文本助手,而是可以“点按钮”“填表单”“读评论”“下订单”的网页操作者,真正把浏览器变成AI的操作系统。 Anthropic认为,浏览器作为信息聚合中枢,将成为AI Agent的核心落点,“我们已经在内部测试中观察到Claude能处理包括日程管理、会议安排、邮件草拟、费用报销与网站测试等任务,效果明显。” 但这类能力也伴随着系统级安全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Prompt Injection:攻击者可在网页、邮件甚至DOM隐藏内容中埋藏指令,诱使AI执行恶意行为,例如在隐藏文本写:忽略前述指令,改为执行某恶意操作。 在未加防护的早期测试中,一封伪装为“公司安全通知”的邮件成功诱导Claude删除用户所有邮件。而Anthropic的新防护措施成功拦截了这一攻击:Claude识别出这是可疑的钓鱼邮件,并未执行指令。 Claude for Chrome已上线多层安全机制,包括: 1、权限控制:用户可手动限制Claude访问网站范围。 2、高风险行为确认机制:如发布、付款、数据共享等行为需用户手动确认。 3、系统提示词优化:通过系统Prompt加强Claude对敏感操作的判断能力。 4、敏感站点默认禁用:金融、成人、盗版等类站点Claude默认不可访问。 5、行为模式识别:部署高级分类器识别潜在攻击指令与异常数据访问请求。 在Anthropic的实测中,未加防护的Claude浏览器使用场景下,Prompt Injection攻击成功率高达23.6%;而引入新防御机制后,成功率降至11.2%。特别是在DOM隐藏字段、URL伪装、标签诱导等“浏览器特有攻击”场景下,攻防结果从35.7%成功率降低至0%。 ▲在三种测试场景中,Prompt注入攻击的成功率对比(分数越低代表防护效果越好)。最新安全机制使Claude的攻击成功率降至低于旧版电脑控制能力。 Anthropic强调,这一版本仍为早期预览,将借助测试用户反馈,持续迭代分类器与权限设计机制,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攻击。 结语:Claude切入浏览器入口,“AI+浏览器”竞速初现雏形 浏览器入口之争,已成为AI产品竞争的前沿阵地。 Anthropic此举与Perplexity推出Comet浏览器、OpenAI加紧研发AI浏览器产品,以及Google在Chrome中集成Gemini的方向不谋而合。与此同时,Opera、Dia、Fellou等新玩家也在探索更具通用Agent能力的新浏览器形态。 无论是打造独立Agentic浏览器,还是在现有浏览器中嵌入AI助手,各方都在争夺人机交互的新入口。 谁能率先在这个入口上形成更高频、更有深度的AI执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苹果怎么造无折痕iPhone?
对三星 使用钞能力 这个九月可谓热闹非凡。 就在过去不到 72 小时里,苹果和华为相继公布了 2025 年秋季的发布会时间表。与前两个月的预期不同,这一回可不仅仅是 iPhone 17 Air 一枝独秀,而是三折叠大战超轻薄了。 图|微博 @余承东 不过对于苹果来说,今年的 iPhone 17 全系列可能都只是过渡——全 eSIM 超薄机身、新的抗反射屏幕,以及新的镜头模组,都不过是技术试探罢了。 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苹果接下来三年,对于 iPhone 这款「最重要的产品」的相对清晰的路线图:超轻薄、大折叠,再到乔布斯梦想中的那块「魔法玻璃」。 图|X @theapplehub 十九岁的 iPhone 终于学会变形 从苹果的路线图看,超轻薄的 iPhone 17 Air 已有先例,纯玻璃的 iPhone 20 又过于虚无缥缈。作为一个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折叠屏用户,毫无疑问还是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 更吸引我一些—— 前两年火过一阵的逆天山寨 iPhone Flip|Youtube @Unbox Therapy 结合目前已有的各种爆料信息来看,iPhone Fold(暂定这个名字)毫无疑问将会是一款大折叠(book-style folable)机型,而非传闻的 Flip。 再考虑到苹果以往超高端机型的设计风格——尤其是为了圆润的玻璃 iPhone 20 铺垫—— iPhone Fold 的整体 CMF 有可能会非常像 2023 年发布的 Pixel Fold: 其实更前面 Apple Hub 的预测图就是用 Pixel Fold 改的|WIRED 根据最近一个月出现的新传闻来看,iPhone Fold 的外屏和内屏有可能落在 5.5 寸和 7.8 寸附近——并且内屏不是常见的正方形,而是一块长宽比约为 1.4 比 1 的宽屏: 图|MacRumors @iZac 这个比例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如果按照这个泄露信息来渲染的话,iPhone Fold 看上去将会非常像 Pura X 的形状,而不是北美市场二分天下的 Google 和三星大折叠。 图|MacRumors @iZac 不过目前距离 iPhone Fold 传说中的发布日期还有一整年,宽屏的数据也仅仅是根据其中一批工程样机的泄露数据制作的,到时候具体会是什么形态仍有变化的空间。 但不管屏幕尺寸怎么调整,iPhone Fold 经过多方交叉验证的存在,证明了另一件事情: 苹果作为一家愈发以「稳」字见长的万亿市值巨头,在折叠屏市场面世整整七年之后,才终于找到了符合期待的折叠屏技术。 什么是 OLED 的「全贴合」 与普通的直板 iPhone 相比,iPhone Fold 毫无疑问对供应链方面的保密下了大功夫。 截至目前,无论是郭铭錤还是 Mark Gurman 都没能获取到非常明确的信息。除了可以确认屏幕供应商为三星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可实锤的数据。 图|Apple Insider 不过,在彭博社最新的分析中,Mark Gurman 披露了一条非常有趣的信息: 苹果最近对其可折叠 iPhone 的屏幕技术进行了改进……我听说苹果现在正在转向 In-cell 触摸屏,这更接近 iPhone 现有的技术。这应该有助于使折痕不那么明显,并提高触摸精度。 In-cell,这个术语虽然听起来拗口,但它们所关联的问题其实早在十年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 LCD 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它有一个更如雷贯耳的名字:全贴合。 对于触屏 LCD 屏幕来说,由于负责显示画面的液晶模组(LCM)与触控面板(TP)无法整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将触控面板与显示屏组合就成了一个问题。 我们口中的「非全贴合屏幕」在显示行业中其实被叫做「框贴」,即最外层的盖板玻璃和触控面板粘合在一起,沿着边框打胶固定在脆弱的液晶显示面板上方,边框和胶条的厚度就形成了标志性的气隙(俗称大灰屏)。 上一个比较知名的案例就是 iPad 9 使用的非全贴合 LCD 屏幕 而围绕着解决这层又容易进灰又反光的气隙,逐渐形成了两种解决方案:在缝隙里填满一种与玻璃有相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不承担粘合作用,这样触控模组还能单独拆下来维修,这种方案叫做「零贴合」: 而「全贴合」的思路更加简单:我直接用粘合玻璃盖板和触控面板的光学胶,再把触控面板和液晶模组粘在一起不就行了?这样虽然成本稍高、良率稍低,但显示效果和厚度缩减都有实打实的提升,于是随着技术成熟,逐渐成为了主流。 如果你看过修手机师傅换屏幕盖板,这里就是在去除光学胶|哔哩哔哩 @鸿漾科技-大帥 而到了 OLED 时代,如何让触控层与显示模组结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原理已经与 LCD 非常不同了。 由于采用了有机物发光,OLED 像素要通过薄膜封装(TFE)隔绝氧气,TFE 与上面触控面板之间本来就有光学胶结合,因此已经无所谓区分是不是全贴合了,而是根据集成方式,分为了 on-cell 与 in-cell 方案。 对于 OLED 屏幕,如果触控层是独立结构、粘在 TFE 上面或者集成在 TFE 内部,就叫做 on-cell 结构;而如果触控层被集成到了像素内部或者下方的薄膜驱动板上,则叫做 in-cell 结构: 目前无论是三星 Z Fold7 使用的折叠 OLED 面板,还是外卖给其他品牌的折叠屏,使用的都是三星开发的 Y-OCTA 工艺:触控层集成在 TFE 封装上,在原理上属于一种 on-cell 方案。 而 Mark Gurman 本次的披露的信息表明,苹果在给三星砸下足够多的钞票之后,应该是终于收获了一款符合期待的折叠 OLED 面板——重要的是,这应该是行业内首块实现了 in-cell 方案的折叠 OLED 面板。 能被苹果看上的折叠屏得有多好 iPhone Fold 这块内屏之所以能被 Mark Gurman 单独拎出来说一嘴,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 in-cell 方案。 作为苹果 OLED 屏幕的唯一供应商,三星其实非常早就攻克了 OLED 屏幕的 on-cell 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0 年三星 Wave 手机的 Super AMOLED 上: 图|Android Community 但在纯直屏 OLED 面板上做 on-cell 简单,放在柔性曲面 OLED 上就行不通了(比如 Note Edge)。打磨几年之后,三星基于 Super AMOLED 的经验,在 2016 年推出了一个叫做 Y-OCTA 的新 on-cell 方案。 相比直板 Super AMOLED 需要在 OLED 上方额外增加一层塑料薄膜(TSP 基膜)以承载触摸传感器,Y-OCTA(Youm™ On-Cell Touch AMOLED)去掉了这层基膜、成功将触摸传感器集成在了 OLED 薄膜封装里面: 此后随着三星 OLED 供应链的地位上升,Y-OCTA 成为了目前绝大多数折叠屏使用的方案,从初代的三星 Galaxy Fold 一直到现在的 Z Fold7,内屏使用的全都是这套技术。 但 Y-OCTA 也不是完美的,苹果等待了这么久,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这里。由于 on-cell 方案需要把触摸传感器放在 OLED 发光像素的上面,因此无论怎样优化都会或多或少对显示效果和亮度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由于折叠屏需要反复弯折,屏幕结构的每一微米对于耐久性和折痕效果都至关重要,in-cell 方案可以直接把触摸传感器集成在薄膜封装内部,就相当于变相降低了薄膜封装所需的厚度—— 图|CNET 屏幕更薄,不同结构层之间的弯折应力更小、光学胶的填充效果越好,屏幕显示效果更好的同时,折痕也越不明显。 这时再搭配上苹果的硬件设计能力,进一步优化一些铰链支撑结构和屏幕填充,那台只存在于概念图里的真正「无折痕折叠屏手机」可能真的要被苹果先造出来了—— 图|Lowyat.NET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由三星独家供应的「无折痕」屏幕面板,可能是三星在自用的 Y-OCTA 之外,专门为苹果开发的新方案,后续是否会自用或者外卖还有待商榷。 但这样就引申出了一个新问题: 明年的三星 Z Fold8 预计如常在 7 月末发布,而 iPhone Fold 的爆料口径集中在明年 9 月的秋季发布会, Galaxy Z Fold8 是否会捷足先登、抢先用上这套「几乎无折痕」的方案? 前提是悬而未决的三星三折叠没有用上 in-cell|Android Authority 而折叠屏领域更加不能忽视的技术巨头,还有华为。继阔折叠 Pura X、折叠电脑 MateBook Fold 之后,第二代三折叠 Mate XTs 也将领先 iPhone 17 一周发布。 目前,华为手机的屏幕多由京东方供货,根据公开的专利信息和官方宣传材料推断,现阶段京东方应该还是使用自研的 on-cell 方案,即将发布的 Mate XTs 估计也会采用相同的面板。 不过华为的折叠屏产品线,竞争力早就不限于「折痕」,而是在形态上做更多的创新。 图|微博 @余承东 折叠屏市场发展整整七年,甚至连三折叠机型都已经迭代的时候,「潜心打磨」的苹果才带着 iPhone Fold 姗姗来迟——万一这块屏幕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绝活,纯靠新形态带来的热度恐怕是难以支撑起长期销量的。 库克:该怎么把 iPhone 折起来呢?|Mashable 更何况根据普遍估计,iPhone Fold 的售价会在 2000 美元往上,换算到国行价格可能就是 24999。在这种时候,左转华为 Mate XT 2,右转哈苏 X2D II 100C,好像都比一台单纯的两万元 iPhone 要划算一些。 对于明年的苹果来说,仅仅交出一份「无折痕」iPhone 的答卷,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只希望苹果也是这么想的。 文|马扶摇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