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全球畅销电动车榜易主:比亚迪宋夺车型冠军,吉利获品牌亚军
霸榜近三年的特斯拉Model Y被超越。 研究机构CleanTechnica全球电动汽车(纯电+插混)销量数据显示,2025年4月,全球电动汽车注册量达150万辆,同比增长22%,环比下降6.3%,其中纯电动汽车注册量100万辆,同比增长2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注册50万辆,同比增长15%。整体电动汽车市场份额22%(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15%),较3月下降3个百分点。 纯电销量占电动汽车总销量的66%,较2024年底提升3个百分点。可见,2025年将是纯电动汽车积极发展的一年。此外,油电等混动汽车占全球总销量的14%,加上电动汽车22%的市场占比,显示全球销量中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汽车实现了电气化。 4月全球电动汽车畅销车型榜单发生重大变化,霸榜近三年的特斯拉Model Y被超越,比亚迪宋登顶,以51,500的月销量成为4月销量冠军,但较2024年4月,其销量下降了15%,由于宋L,海狮07 EV等车型的出现,比亚迪宋在国内的销量已大不如前,但在欧盟(销量﹥5000辆)、土耳其(3,700辆)、巴西(3,100辆)等地,比亚迪宋仍然“正值壮年”。 特斯拉Model Y销量50,889辆,同比下降29%,但与第一名差距仅660辆。季军来自比亚迪海鸥,4月交付量37,256辆,取代了3月的季军特斯拉Model 3,本月特斯拉Model 3,销售27,796辆,位列第7。吉利星愿销量保持在3万辆以上,获得第4名,上升2个位次,随着国内市场交付量的提升,吉利星愿有望攀升至榜单季军位置。上个月第4名的五菱宏光MINIEV,位次下滑一位到第5位,销量28,999辆。 对比2024年4月最畅销车型榜单前十,除了冠军易主,特斯拉双车系势头衰退外,榜单中的“中国品牌”含量再次上升,24年4月中国品牌占据7席,一年后,前十已全部被中国品牌包揽;代表高价车型的问界M9、Model Y销量下滑,同时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海豚Mini、吉利星愿等低价车集体上榜,意味着全球新能源市场从“高端尝鲜”转向刚需普及,性价比成为核心驱动力。 2025年1-4月累计销量排名方面,特斯拉Model Y依然保持冠军位置,其次是比亚迪宋和特斯拉Model 3,这样的局面预计将维持到2025年年底。 4月最畅销品牌榜单中,吉利超越特斯拉,成为4月的销量亚军。具体来看,冠军依然来自比亚迪,共交付34,6986辆,占据23.9%的市场份额。凭借丰富的车型组合,吉利汽车交付94,510辆,获得全球销量亚军,而特斯拉交付量82,001辆,位列第3,与3月相比,特斯拉销量减少近7万辆,环比下滑45.9%。第4名来自五菱,共交付56,438辆。其次是大众和宝马,两者正在争夺传统汽车品牌中的销量冠军。 近几个月发展势头强劲的零跑品牌,在本月拿下41,039的销量,位列第7。小鹏在本月的销量达35,045辆,同比增长273%,获得第8名。依靠中国和欧洲业务销量的提升,丰田共交付30,430辆,跻身榜单第10名。此外,腾势对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推动其销量达到17,822辆,进入榜单第19位。 整车厂的注册量统计中,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再度提升至24.7%,领先幅度明显。亚军吉利,市场占比11.3%,相较2024年底,增长了3个百分点。而季军特斯拉受限于销量下滑,市场份额下降至7.6%,与2024年底相比,下降2.7个百分点。 仅统计纯电动汽车的话,比亚迪注册量依然全球首位,市场占比16.7%,吉利获得亚军,市场占比11.6%,而季军特斯拉获得11.4%的市场占比,与吉利仅相差0.2个百分点。
太奇葩!特朗普手机被爆中国制造:老人做的老人机?
谁能想到,雷科技也有报道特朗普的一天?虽然贵为美国总统,但是绰号“懂王”的特朗普最近又开始整活了。6月16日,特朗普的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与埃里克·特朗普共同宣布特朗普集团将推出名为“特朗普移动”(Trump Mobile)的自有品牌移动网络服务和售价499美元的智能手机T1 Phone。 没错,特朗普有属于自己的手机了,目前公布的售价是499美元起且仅有“Gold”外观可选(应该不含真正的黄金,只是金色涂层),后盖设计了巨大的“T1”字样和美国国旗,相机Deco设计则酷似iPhone 16 Pro,属实给人一种华强北整活山寨手机的既视感。 对于这款手机,美国媒体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直接将其称作“iPhone 17”的挑战者,并且配上了库克与特朗普对视的图片。考虑到特朗普刚刚威胁苹果,如果不在美国境内制造iPhone,就会对其征收25%的关税,或许T1 Phone就是特朗普对苹果的又一次警告。 图源:微博 好吧,我实在是编不下去了,今天的雷科技就作为一个乐子人,和大家好好扒一扒这部“懂王手机”,来探探这部美国手机的底细。 老人机配置,iPhone定价 众所周知,在割韭菜这一块,特朗普及其亲朋好友那是十分在行的,此次其实也不例外,虽然T1 Phone被冠以特朗普之名,并且有着极度“奢华”的外观,但是从配置来看,将其看作是一部“老人机”其实也不为过。 从配置来看,T1 Phone采用12GB+256GB存储组合,正面为6.8英寸打孔AMOLED屏且支持120Hz刷新率,后摄则是5000万像素主摄+200万像素景深+200万像素微距镜头,简单来说就是台单主摄+两个凑数镜头的入门级配置。 图源:特朗普移动 此外,T1 Phone还支持屏下指纹解锁和人脸识别解锁(其实就是2D人脸解锁),内置5000毫安时电池并支持20W快充,同时还支持3.5MM耳机孔和SD内存卡,但是却没有公布处理器型号,或许是觉得T1 Phone的目标用户并不会在意性能吧。 有美国媒体称T1 Phone的外观设计和已公布的参数,都与T-Mobile定制的REVVL 7 Pro 5G手机非常相似。后者是一款在2024年底发布的运营商手机,在亚马逊等渠道的售价在169美元到199美元之间,如果选择运营商渠道购买,只需要一个10.41美元/月的两年期运营商合约套餐,就可以免费获得这款手机。 不过,雷科技在外网进一步检索了REVVL 7 Pro的外观和参数,感觉应该不是同一款产品,从相机Deco设计到内存配置都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如果T1 Phone的渲染图没有过分夸大,那么显然是一款四窄边设计的短焦屏下指纹解锁手机,与REVVL 7 Pro的侧边指纹解锁设计也不相符。 虽然雷科技也尝试着检索了一下1688等代工渠道,但是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产品,只不过T1 Phone看起来与那些山寨iPhone外观的国产安卓机过于相似,以至于我都怀疑是不是某个代工厂的山寨机方案换皮版。 图源:1688 不管是不是换皮,单从周边配置来看T1 Phone在499美元价位也非常尴尬,加点钱就能买到正经的iPhone 16e,降点钱又能买到谷歌的Pixel 8,或者是Pixel 7 Pro,如果追求更高的性能还有搭载天玑8400U的xiaomi 14T,拥有双5000万主摄+1200万超广角的影像配置。 当然,从支持“信仰”的角度来说,499美元倒也不算贵,更何况T1 Phone 还有Trump Mobile的加持,只需要支付每个月47美元的费用,就可以得到“无限通话+无限短信+无限数据(前20GB为高速)”的网络服务。此外,还支持100+国家的国际长途、道路救援、远程医疗协助等服务,声称这是为美国驻外军人准备的最好福利。 不得不说懂王确实会做生意,爱国牌打得梆梆响,有意思的是除了没有医疗、道路救援等服务外,THE 47 PLAN的套餐标准与US Mobile Prem.的44美元/月套餐非常相似,而后者则是支持200+国家的漫游服务,一撮韭菜割两回,讲究。 图源:特朗普移动 虽然外网很多媒体都想马上买一台T1 Phone回去,拆解开来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但是特朗普移动的官网显示T1 Phone最快也要在8月底才能发货,甚至有可能推迟到9月,与iPhone 17系列撞车(还说不是为了威胁苹果)。 所以,现在美国的媒体同行们也只能看着T1 Phone的渲染图,讨论这款手机的未来。 特朗普手机美国造?想多了 T1 Phone最有意思的乐子是什么?当然是发布会上宣称该手机将完全由“美国设计”和“美国制造”了,美国设计这点倒是问题不大,毕竟苹果的iPhone就是加利福尼亚设计的,那么T1 Phone抄袭iPhone的外观,怎么就不算是美国设计了? 但是美国制造就不好说了,前段时间特朗普要求苹果在美国建厂制造iPhone,遭到苹果拒绝,原因很简单:美国并不具备生产iPhone的条件,即使强行建设产线,大多数硬件也需要从海外如东南亚、中国等地进行跨国运输,再叠加美国的高人工成本,iPhone的制造成本或将直接翻倍 既然iPhone造不了,那造一部低端安卓机总行了吧?很抱歉,也不行。著名数码网站The Verge的编辑就分析了T1 Phone在美国制造的可能性,得出的结论是“不可能”,先不说美国已经没有几个手机组装工厂,即使找到或者建造一条产线,在499美元的价格下也无法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 而且智能手机里的大部分元器件在美国都没有生产,比如AMOLED屏幕主要来自韩国和中国,摄像头则来自中国和东南亚,还有诸如处理器芯片、主板、音频喇叭、震动马达、锂电池等一系列关键性硬件,基本由中国制造,想在美国制造?没问题,砸个几百亿美刀重建所有产线并花几年时间训练工人,或许是有机会的。 此前有一款号称在美国组装的手机Liberty Phone,其CEO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也直接表示:“内部硬件大多来自中国,只是运到美国后再进行组装,在美国圣地亚哥组装的Liberty Phone价格为1999美元,而在中国组装的Liberty 5则是799美元,两款手机的设计与参数是完全一样的”。 图源:Liberty Phone 或许是自己也知道不靠谱,特朗普的儿子也悄咪咪地提醒初代T1 Phone可能并非完全美国制造,但是他们会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并最终将制造业带回美国。好吧,又是熟悉的MAGA剧情,估计经常上网冲浪的朋友们也已经差不多看腻了。 别的不说,特朗普的总统任期满打满算也就四年,T1 Phone的下一代估计还得一两年才会与大家见面,到时候再拖一拖,这件事也就过去了,至于手机到底是不是在美国制造的?我想到时候也没什么人关心了。 美国网友对T1 Phone的看法也很有意思,在著名数码数据库网站GSMARENA里,一位网友直接吐槽T1 Phone看起来像是用PS花了十分钟做出来的一样,特别是正面的状态栏UI风格神似iPhone,更是让好奇这到底是安卓15还是iOS 18? 而另一位网友的评论更是直指核心:“这手机看起来就像一个廉价的中国产品”,实话实说,这锅中国可不背,我们3000元价位的手机可比T1 Phone精致且性能高得多了。 图源:GSMARENA 至于The verge的网友评论就更好玩了:“请告诉我特朗普没有在中国买下一块地,然后将那里命名为美国并生产这部手机”(bro,中国土地不允许买卖的)。基本上每一个对数码产品有一定了解的网友,都觉得在美国生产T1 Phone几乎没有可能,更何况还是以499美元的价格销售,怕是连回本都困难。 在雷科技看来,T1 Phone的结局无非就是与特朗普周边商店里的商品一样,把Made in China改成Made in P.R.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简写),然后把一款原本售价在200美元以内的手机,换个壳加上壁纸就以翻倍的价格出售。 最大的作用就是给我们又提供了不少的乐子,至于想以此来振兴美国制造?那恐怕有“亿”些困难。
暂停全面电动化计划,奥迪不再设定明确停售燃油车时间表
按照原本计划,奥迪将于2026年在全球发布最后一批燃油车,2033年实现全面电动化。 6月18日,奥迪全球CEO高德诺(Gernot Döllner)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确认已推翻前任管理层所制定的计划,奥迪已经撤回原定于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目前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奥迪将在2024年至2026年期间推出全新的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系列,这将为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提供更强的灵活性,然后我们将看看市场如何发展。”高德诺表示。 高德诺还透露,奥迪未来将牵头开发大众集团中大型车型的平台架构与软件系统,涵盖从A5级别起的所有车型。这项工作包括下一代SSP平台,标志着大众集团将首次全面转向“软件定义汽车”。该项目由大众与 Rivian 合作,首批搭载 SSP 平台的奥迪车型预计将在2027年底或2028年上市。 按照原本计划,奥迪将于2026年在全球发布最后一批燃油车,2033年实现全面电动化。早在今年3月份,高德诺在财报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这一计划有所调整,奥迪重新审视了停售燃油车的时间,鉴于全球各地市场发展程度不均衡,电动车的普及速度存在显著差异,正实施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策略。 沃尔沃、奔驰等车企此前也调整了全面电动化计划。其中,奔驰去年曾表示将不再坚持原先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销售的目标。随后,奔驰全球CEO康林松称,这不意味着奔驰将放弃电动化,而是会将燃油车和电动车双线发展,目前的计划是到2027年推出一个全新的内燃机车型阵容,使内燃机能够持续到2030年代。 当前,跨国车企正处于电动化转型阵痛中,多家车企营收和利润均出现下降趋势。一方面,电动化转型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短期内电动化业务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和盈利;另一方面,全球电动车市场需求呈现放缓趋势,而燃油车业务有较高的利润,车企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进行战略性调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动车市场发展迅速,跨国车企正加速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步伐,同时通过不同举措实现降本增效。 高德诺此前表示,通过推出新车型、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以及提升公司内部结构效率,对奥迪进行战略性调整。而奥迪转型战略主要聚焦在两大关键领域:软件定义汽车和高级辅助驾驶技术。自2025年年中起,奥迪陆续投产多款针对中国市场专属打造的车型。奥迪与一汽生产基于PPE豪华纯电动平台新车型,奥迪Q6L e-tron已开启预售;与上汽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纯电动智能网联车型,新品牌AUDI的全新纯电动车型将基于奥迪和上汽联合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进行打造。在智能化上,奥迪与华为合作,自2025年起,搭载了华为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应用于新平台产品。
Labubu手机,快来了?
从 realme GT7 阿斯顿·马丁 F1 限量版,到 REDMI 哈利波特版的第三次联名,今年的手机圈的联名风还在继续刮。手机品牌也越来越擅长用一个熟面孔的 IP,做出一次「话题性」亮相,用包装、定制 UI 和限量营销,争取年轻用户的注意力。 不过,下一场引爆社交网络的联名狂欢,可能不是某款游戏,也不是某个豪车品牌,而是——Labubu。这个看上去「又萌又坏」的小怪物,正在从潮玩圈一路杀入主流文化世界。 Labubu,图/泡泡玛特 在 TikTok 上,Labubu 已经成为病毒式传播现象,从东南亚到欧美;在小红书和微博上,无数用户晒出刚刚抢到的限量款盲盒与巨型毛绒玩偶;在二手市场上,Labubu 正在经历剧烈的溢价。稍早前举办的永乐 2025 春季拍卖会,一款初代藏品级薄荷色的 Labubu,甚至以 108 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 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国内,Labubu 毫无疑问正在成为年轻人手上的新「符号」。不过就在这股潮流中,一种呼声也在快速蔓延开来:「XX 什么时候联名 Labubu?」 尤其是 Labubu 动态壁纸爆火之后,Labubu 联名款手机也开始被网友「提上计划」,甚至还有网友开始预测 Labubu 联名款手机会是什么样。这不仅是粉丝的玩笑话,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种真实的需求和市场呼唤。而对手机品牌来说,Labubu 无疑也是目前尚未涉足但极具潜力的「超级流量 IP」。 所以,联名款手机什么时候轮到 Labubu?更重要的是,谁能拿出一款诚意十足的 Labubu 手机,这可能才是很多粉丝关心的问题。 联名款手机的打开方式: 不只是印个壳 过去几年,手机厂商做联名款的频率越来越高,但真正能做出效果的,并不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联名到底只是换个颜色和图案,还是要从包装到系统,从配件到交互,全方位重构一次用户体验?不同厂商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如果要评选联名做得最彻底的厂商,OPPO 绝对算一个。它真正把「整机定制」这件事做成了一种体系,从视觉设计、硬件配件到系统主题,全链路打动粉丝。最具代表的就是两款动漫 IP 联名: Reno Ace 高达 40 周年纪念版 和 Reno Ace2 EVA 限定版。 图/ OPPO 前者致敬的是 RX-78-2 初代高达,机身配色采用红白蓝拼色,细节上加入高达铭牌与能量块图案;后者则采用 EVA 初号机紫绿撞色,还原度极高,连包装盒都被做成 Entry Plug 的结构,充电器印有 NERV 标识,SIM 卡针做成朗基努斯之枪。与此同时,这两款机型的系统主题也同步定制,包括启动动画、图标样式、通知音效等全部换装。 充电动画也定制了,图/ OPPO 一加虽然联名次数不多,但也交出过像 Ace Pro 原神限定版这样的联动案例,围绕角色刻晴进行全套视觉设计,UI 和语音包也全部更换。对这类用户而言,买的不只是手机,更是一个完整的 IP 沉浸体验。 相比之下,小米系的联名款更侧重情绪共鸣和周边设计。比如 2023 年的 Civi 3 迪士尼 100 周年限定版,整机采用米老鼠经典红白撞色,背壳印有米奇图案,系统也同步换上了迪士尼主题动画,整机风格清晰,面向的就是愿意为「可爱」付费的年轻女性用户。 更有代表性的,是 Redmi 系列与哈利·波特的三次联名,从 Note 12 Turbo 到 Turbo 3、再到今年的 Turbo 4 Pro,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做得更深入,不仅机身设计直接还原霍格沃茨配色和魔法元素,系统 UI 做了全套定制,还配备了魔法世界主题的包装和配件。而这类联名强调的,恰恰就是「情绪满足感」——让粉丝有参与 IP 的仪式感。 图/ Redmi 华为是最早尝试联名款的手机厂商之一,但它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高端商务+奢华审美。自 Mate 9 起,华为就和保时捷设计(Porsche Design)保持长期合作,一直到华为 Mate 50 RS 每一代都有推出保时捷设计版本,直到华为 Mate 60 RS「非凡大师」版本的出现。 不同于其他品牌,华为与保时捷设计的合作并不强调视觉上的「趣味」或「IP 感」,而是在材质、工艺和细节处理上体现设计水准,比如陶瓷后盖、对称相机模组、专属的品牌标识。这类联名的核心,更多是让一小部分高端用户获得身份感和稀缺感,像是奢侈品牌和科技产品的一次融合,属于另一种维度的联名。 如果说哪个联名最像是为性能控打造的,那就是 realme GT7 与阿斯顿马丁 F1 的合作。配色采用赛车经典的 Racing Green,细节融入黄边点缀,整机风格非常接近赛车涂装,视觉辨识度很高。 图/ realme 这类联名并不试图讨好所有人,而是精准服务一类用户:喜欢机械质感、追求速度与力量的群体。换句话说,它把「联名」当成一次性能审美的延伸,而不是单纯的商业联动。 不同品牌的联名策略不尽相同,有的做氛围,有的重细节,有的追求高端质感。但从整体上看,真正能打动用户的联名款手机,都不仅仅是在外观上印了个 Logo。它们能做起来,是因为在用户关心的维度上——情绪、审美、参与感以及价值感上给出了有说服力的答案。 但谁能给 Labubu 一个真正说服用户的联名方式呢? 拿下Labubu 之前, 厂商要先想明白联什么? Labubu 的呼声愈高,联名款手机的期待也愈浓。但站在厂商的角度,不可能单单为了热度而联名,关键的问题是: 联名是为了什么? 从目前的联名实践来看,大多数品牌更偏重「带货」。通过定制外观、限量销售、绑定周边,制造一轮社交声量和销售转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短周期营销闭环。这种打法很高效,尤其适合产品生命周期快、需要流量加持的中端产品。 但问题在于,如果联名只是一次漂亮的「带货动作」,那它带来的价值也会止步于销售数字,很难沉淀为品牌资产。真正理想的联名,是让 IP 的精神和品牌的理念互相叠加,从而拓展品牌在用户心中的想象空间。 华为 Mate 50 RS 保时捷设计,图/华为 比如保时捷设计和华为 Mate 系列合作多年,构建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高端审美+创新科技」的视觉语言,这其实已经超出了产品层面,进入了认知层。OPPO 的高达和 EVA 联名之所以广受好评,也正是因为它们并不只是「借了个角色」,而是真的在还原粉丝记忆,建立用户情绪共鸣。 回到眼下,大多数联名款手机面临的挑战其实很具体。 很多产品仍停留在「印个图案、换个壁纸」的阶段,机身设计几乎原封不动,体验上也无法撑起用户的情绪期待。此外,某些品牌为了冲热点,把联名压在了定价敏感、目标人群复杂的机型上,导致 IP 吸引力和产品调性之间不匹配,最终「叫好不叫座」。比如面向年轻用户的潮玩联名,却选在一款偏商务或影像旗舰上落地,自然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圈层共振。 所以,当我们讨论 Labubu 是否值得推出联名手机时,更重要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手机品牌是否已经准备好去认真做一场「好好讲故事」的联名。这不仅考验设计能力,也考验产品思维和商业耐心。一款「能说得通」的联名产品,远比一款「能卖得快」的联名产品,更稀缺,也更值得期待。 华为小米OPPO, 谁会率先拿下Labubu? 如果 Labubu 真要和手机品牌联名,首先得看清楚,谁的用户会买单。Labubu 的核心粉丝群体是年轻女性、潮玩爱好者,以及在社交平台活跃的 Z 世代用户。这类人群重视视觉表达、情绪价值和个性符号,更愿意为「好看」和「限量」买单。显然,一台主打性能或商务的直板旗舰,很难打动他们。 反而是当下越来越热的小折叠手机,定位够高、利润空间也大,在产品调性和用户心理上都与 Labubu 更契合。结合过去的联名以及当前的小折叠市场竞争,推出 Labubu 联名折叠机的厂商,可能就是华为、OPPO 和小米。 相比之下,vivo 尽管也推出过联名限定版,但仅与设计师品牌 Alexander Wang(亚历山大王)合作过,更多可能是为了拔高品牌格调,荣耀则仅在国内推出过联名款礼盒包装,并未涉及定制机身。 MIX Flip 一代,图/小米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 MIX Flip 2 已经基本确定将在 6 月底的发布会上亮相,不仅时间点刚好,产品定位也与 Labubu 用户高度重合。不过从时间节奏来看,联名机身的深度定制可能来不及,但在系统层面,小米是有能力在之前已有的「萌宠锁屏」中加入 Labubu 定制动态锁屏和壁纸。这种轻联名内容的可能还是存在的。 如果真能落地一版「打开屏幕就有 Labubu 朝你龇牙」的定制系统主题,哪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限定款,也足以点燃社交平台。
下一代奥迪RS6明年发布:全面电气化,插混版搭载V8引擎
IT之家 6 月 18 日消息,据外媒 Autocar 今日报道,奥迪 RS6 将于 2026 年迎来第五代车型,并首次实现全面电气化,提供插混 V8 和纯电动两个版本。这也是 Audi Sport 首次在 RS6 系列中采用双动力系统。 新款 RS6 将对标宝马 i5 M60 电动版和插混版 M5,成为历代 RS6 中性能最强的一代,燃油版本的最大输出功率将达到 730 马力。 这也是自 2010 年以来,RS6 首次同时推出旅行版和三厢轿车版。奥迪 Sport 原计划全面转向电动化,但由于关键市场电动车销量增长未达预期,调整了策略,决定延长内燃机车型的生命周期,将燃油版 RS6 保留至下一个十年。 两种动力系统分别基于不同平台打造。RS6 E-tron 采用大众集团的 PPE(高端电动车平台),燃油版则是升级后的 PPC(高端燃油车平台)。 目前奥迪尚未公布所有技术细节,预计燃油版将继续搭载由保时捷开发的双涡轮增压 4.0 升 V8 发动机,并升级为插混动力以符合欧 7 排放标准。该系统将配备变速箱集成电机和锂离子电池,这一方案已在多款保时捷和宾利车型中应用。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新系统的动力将超过现款 RS6 的 621 马力与 850N・m。 与此同时,奥迪开发 V8 插混系统的计划,也呼应了“同门”保时捷在去年宣布的策略:继续保留 Cayenne 等车型的燃油引擎,并投入资金优化其在祖文豪森工厂生产的 V8 发动机效率。 纯电动版 RS6 E-tron 则将使用一套双电机四驱系统。Audi Sport 内部人士透露,RS6 E-tron 的动力将进一步提升至约 670 马力与 950N・m。 消息人士指出:“虽然不太可能达到 RS E-tron GT 的 912 马力,但相比 S6 E-tron 将有明显提升。” 为增强驾驶体验,RS6 E-tron 也将像现代 Ioniq 5 N 那样配备模拟变速箱和车内声浪系统。此外,奥迪工程师还在开发一套更线性的扭矩曲线,以提升加速质感。 该车将配备与 A6 E-tron 相同的 94.8kWh 电池,续航预计将低于标准三厢车型的 745km 和旅行版的 703km。 两款 RS6 均将拥有比常规车型更激进的外观,包括更锐利的造型、更宽的轮眉,以及尾部的深色扩散器和大尺寸扰流板。 PHEV 版本将新增更大的进气口和中置椭圆形排气管,而电动版车长将增加至 4900mm,与 V8 插混车型持平。插混版本的整备质量仍将超过现款 2090kg 的水平,而纯电动 RS6 E-tron 的车重预计将突破 2500kg。
AI玩宝可梦找出30年前代码Bug!谷歌论文介绍AI通关全过程,复杂任务都能解
谷歌Gemini 2.5系列大模型技术报告发布,一大重点居然是AI玩《宝可梦》? 没错,就是那个童年回忆里的游戏,谷歌花超长篇幅介绍了Gemini 2.5 Pro玩《宝可梦蓝》时的具体行为,70页的论文,Pokemon关键词出现59次。 其中特别报告了当AI控制的游戏角色濒临死亡时,Gemini 2.5 Pro会陷入“恐慌”状态,导致模型推理能力显著下降,甚至会忘记使用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寻路工具。 这种恐慌行为出现过很多次,甚至观看直播的观众都已经能通过AI的行为模式,准确判断它什么时候在“恐慌”了。 事情开始于3月底,一位独立开发者Joel Zhang在Twitch上搭建了一个”Gemini玩宝可梦”的直播间,最初的目标只是直播播展示能玩完整游戏的智能体工具的开发过程。 结果Gemini 2.5 Pro超出预期,测试期间直接把游戏打通关了,成为宝可梦联盟冠军,进入名人堂,走上AI生巅峰。 虽然整个过程用了831个小时,相比人类玩家平均只需要几十个小时差得很远。但在正式使用固定的智能体工具打第二次时,通关时间只用了一半。 AI展现惊人游戏水平,复杂任务一个不落 这次的Gemini 2.5系列技术报告,详细记录了AI在玩游戏期间展现出的各种行为,在某些方面,它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比如有一次,AI被困在了一个由于游戏程序bug造成的软锁定死循环里,一般情况下这是个无解的困境。但Gemini 2.5 Pro竟然使用了“飞行”技能逃脱。 谷歌认为这不是正常游戏会遇到的情况,所可以肯定这种操作的训练数据没有泄露到模型的知识库中,是Gemini 2.5 Pro在推理阶段自己想出来的。 更惊艳的是AI的长期规划能力。当它第一次用火系宝可梦输给水系道馆馆主小霞之后,花了超过24小时专门把电系和草系宝可梦(对水系有克制作用)练到25级,然后成功复仇。 Gemini 2.5 Pro在处理游戏中的复杂任务的表现还包括: 获取隐藏技能 游戏的很多区域需要解锁隐藏技能才能继续,每个隐藏技能需要完成4个步骤:获取隐藏技能道具、抓一只能学会这个技能的宝可梦、加把它加入队伍、教它学会技能。 对AI来说每一步都可能涉及十几个子任务,例如05号技能闪光,人类玩家都需要查攻略完成一系列游戏任务,Gemini 2.5 Pro也成功完成。 △ 游戏攻略 完成“狩猎地带” 这是游戏的特殊区域,每次进入要花500金币,进入后只能走500步,超过就会被强制踢出去,钱也打水漂了。如果连续失败太多次,可能连进门的钱都没了,基本等于游戏卡关。Gemini 2.5 Pro在第一次游戏中尝试了17次才成功,第二次优化后只用了5次。 地牢寻宝 这部分更考验记忆力和空间想象,AI必须在火箭队基地地下四层找到一个特定NPC掉落的电梯钥匙;在另一个11层大楼里找钥匙卡;在另一个三层建筑里找秘密钥匙。每个地下城布局都是迷宫,还有各种机关陷阱。Gemini 2.5 Pro不仅要记住去过哪里、打败了谁,还要管理宝可梦的血量、对付野生宝可梦和训练师。 双子岛迷宫(Seaform Island) 这是一个横跨5层的3D迷宫,需要把巨石推过不同楼层的洞口,最终堵住特定的水流才能通过,是对空间推理能力的终极考验。不仅要在脑海中构建整个迷宫的3D模型,还要规划推石头的路线,一步错就得重来。 有意思的是,Gemini在解决这个谜题时,还顺带发现了游戏代码里的一个bug,这个可能是AI第一次发现游戏代码的bug。 有网友详细介绍了这个Bug的原理,在解决一半谜题后主动重置再解决另一半,游戏开发者都没想到这个操作,所以留下了这个Bug。 AI也有“强迫症”和“思维定势” Gemini 2.5 Pro在游戏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让人哭笑不得。 幻觉问题:混淆不同游戏版本 在原版宝可梦红/蓝中,玩家需要从自动售货机买饮料(淡水、汽水或柠檬水)给口渴的守卫,才能通过关卡。但在火红/叶绿重制版中,需要的是特殊的“茶”道具。问题是,Gemini玩的是原版,根本没有茶这个道具,可AI就认定了必须找到茶,结果花了好几个小时满世界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上下文中毒现象(Context Poisoning) 当AI的目标设定、游戏总结等多处都被错误信息污染后,它会像被洗脑了一样,明明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却坚信自己是对的。比如这段AI推理阶段的内心戏“让我试着穿过房子的入口,然后再出来,希望堵住入口的守卫可能会移动”,对于人类来说显然是荒谬的。 思维定势陷阱 当目标看起来近在咫尺时,AI往往会选择直接冲过去,结果发现此路不通。比如在火箭队基地的旋转地板谜题中,宝物和楼梯都在南边,必须绕一大圈才能到达。人类玩家可能会意识到”看起来近的路未必是对的”,但AI却经常在这种地方卡住。 为了减轻这些幻觉,在第二次通关的提示词中明确要求AI扮演一个对游戏完全陌生的玩家,忽略对游戏中事件、物品位置等先验知识。虽然这个策略起作用了,让AI不会混淆其他游戏版本的知识,但也阻碍了AI利用游戏常识过关的能力。 One More Thing 目前AI玩宝可梦的直播项目还在继续,并且Claude 4也加入了比赛,与Gemini 2.5 Pro同时开始,看两个模型谁能先通关。 到现在,Gemini 2.5 Pro已经先一步通关了,开始攻略下一款游戏《宝可梦黄》原版的困难模式。 你认为Claude 4 Opus最终能通关么? — 完 —
一路坎坷的拉美航天,能否搭上中国这列快车?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蓝】 中国和拉美的合作乘着5月中拉论坛(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的东风,迈上了新的台阶。双方制定了一个共同行动计划,其中包括了加强航天领域合作,共同举办中拉北斗合作论坛和共建中拉北斗应用合作发展中心的议题。 关心中拉航天合作的读者可能还记得一条旧闻。去年在武汉举办了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当时签署的《武汉宣言》中,七条倡议全面覆盖了信息分享、通导遥应用、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深空探索、科研合作、国际协调等领域。 那么,中拉航天合作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现在会走向全面合作?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大部分读者可能对拉美航天相当生疏。所以,在回答这些问题前,很有必要先了解下历史。 先说下拉美即拉丁美洲的定义。它指的是南北美洲美国以南所有地区,包括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共33个国家和地区;北有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南北全长11000多公里,面积2070万平方公里,人口6.5亿,主要为印欧及黑白混血种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种人。该地区西班牙语占统治地位,其次是葡萄牙语和法语,均属拉丁语系,因此被称为拉丁美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南美是一块贫穷落后的大陆,加勒比只有旅游和海盗,拉美国家都是不起眼的航天边缘国家。其实,拉美的航天起步很早,甚至早于中国。这不奇怪,因为二战前有些拉美国家已经跻身准发达国家,比如阿根廷。 这里必须提一下Ryszard Dyrgalla(达盖拉),拉美航天先驱和奠基人。达盖拉是波兰人,从小爱好飞行,大学里学习航空工程,后来成为波兰空军飞行员。德国占领波兰后,他辗转来到英国,有机会接触和研究了德国的V-2导弹。二战后阿根廷政府仿效美国,从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招募了一批科学家。1946年,他受邀来到阿根廷从事火箭研究。 达盖拉和Tahano导弹 达盖拉承担的第一个任务是Tabano空射导弹。项目开头进展不错。1949年,拉美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进行了测试。这不仅是阿根廷自主技术的一个里程碑,也可以视为整个拉美航天计划的开端。但到了1950年,Tabano飞行试验失败,项目被取消。 达盖拉此后参与了阿根廷多个探空火箭项目。1960年代后期,他移居巴西并任职于航空技术研究所。1970年,达盖拉去世。他参与创建了拉美最早的航天计划,并为南美两大航天大国贡献力量,或可称为拉美航天之父。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拉美国家也掀起了一波火箭热。阿根廷在1960年建立了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CNIE)。巴西于1961年成立了空间活动国家委员会组织集团(GOCNAE)。两国都把探空火箭作为发展重点,并在此后数十年里展开了一场你追我赶的区域太空竞赛。拉美两大航天强国的地位从此建立,一直持续至今。下表是两国早期探空火箭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直到1970年代中期,阿根廷在这场竞赛中都略为领先,但巴西有后来居上之势。1979年,阿根廷空军启动了Condor固体火箭开发计划,对外宣称是探空火箭,预期在1990年具备发射卫星的能力。Condor有一级和两级两个型号。两级型长10.3米,直径0.8米,重4.8吨,是当时拉美研制的最大火箭。 彼时各国并无防止导弹技术扩散的共识,阿根廷的计划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公司的技术支持。马岛战争结束后,阿根廷的将军们深切感受缺乏自主远程武器的痛苦,决定为Condor加上制导系统,让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000公里,足以覆盖马岛。 但这期间阿根廷的经济不振。Condor计划因经费匮乏进度缓慢。正好,埃及和伊拉克需要弹道导弹,于是一拍即合。阿根廷和两国达成了导弹技术出口协议。至1987年,阿根廷陆续向埃及提供了12台固体发动机。但这些都没逃过英美的眼睛。同年,西方主导建立了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阿根廷便首当其冲。1989年,阿根廷大选在恶性通胀和巨额债务背景下举行。新总统梅内姆奉行新自由主义,无力抵挡美国的强硬压力和经济援助的诱惑,Condor计划被迫取消。 发射塔上的Condor II火箭 machtres.com Condor火箭从未离开过地面。从1979到1991年,整个计划包括中东国家的投入,估计达50亿美元,其中一半可能流入了西方公司为主的承包商。由于取消时销毁得太彻底,Condor计划没有留下任何硬件、设施、技术和管理经验,连国家最高航天机构CNIE也一同被取消了。 1990年代,阿根廷航天一蹶不振,巴西成为拉美航天老大。早在80年代中期,在Sonda系列探空火箭成功的基础上,巴西就开始研制VLS-1运载火箭。它是一枚三级半固体火箭,绑扎四个助推器,长度19.5米,直径1米,起飞重量51吨,能将350公斤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发射地点在南纬2度多的阿尔坎塔拉发射场。 不过,巴西接过了阿根廷的棒,也继承了阿根廷的宿命。1997年11月2日VLS-1首飞,因一枚助推器未工作,一分钟后被引爆。1999年12月11日的第二次飞行延续了三分半钟,但二级未能点火,又被引爆。2003年8月22日,经过近四年准备,即将进行第三次发射的前三天,VLS-1火箭一枚助推器意外点火,引发了大爆炸,发射台塔被彻底炸毁,21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殉职,成为本世纪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航天事故。 VLS-1火箭第二次发射 Aeroflap 事故原因至今没有明确定论。调查指最大可能是点火系统中不明原因的放电导致。阴谋论则指向法国的破坏,目的是消除它对另一个赤道发射场,即3000公里外欧洲航天局的库鲁发射场的竞争威胁,但并没有证据。巴西政府于2016年终止了VLS-1计划。此后,和乌克兰、俄罗斯、以色列及美国合作在南纬2度发射火箭的计划也都没成为现实。 那是拉美离开太空最近的时刻。到今天,阿尔坎塔拉发射场已沉寂了二十多年。 至此,两大拉美航天强国的火箭梦相继破灭,随后被伊朗、朝鲜和韩国超越。两国的航天重点都无奈转向了卫星应用,和墨西哥、秘鲁、智利、委内瑞拉等拉美二线航天国家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 1985年9月,巴西及拉美第一颗通信卫星 - Brasilsat A1由阿丽亚娜火箭发射成功。同年12月,墨西哥也拥有了第一颗通信卫星 - Morelos 1。这两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都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1997年,阿根廷的Nahuel 1A通信卫星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经过多年发展,三国的国有卫星公司已拥有多颗高轨通信卫星,成为拉美卫星通信服务主力。 2008年,中国为委内瑞拉制造和发射的“西蒙·玻利瓦”通信卫星在中国发射成功。2012和2017年,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二号相继发射并投入运营。2014年,中国制造的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图帕克·卡特里”成功入轨。在中国帮助下,两国从无到有建立了自己的卫星应用行业。 中巴资源卫星01星 INPE 1988年,中国和巴西签署合作研制中巴资源卫星(CBERS)的协议。30多年来,总共发射了6颗中巴资源卫星,在巴西遥感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南南合作的楷模。这些卫星都以中方为主研制,但巴西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设计、制造、测试、运营各个环节。 秘鲁、智利则发射了欧洲航天局和英国萨瑞大学研制的卫星,开展了遥感应用。 巴西、阿根廷两个航天“强国”也从90年代起开展了自主卫星研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巴西的SCD系列小卫星、阿根廷的SAC-D地球观察卫星及巴阿近年合作研制的亚马逊一号卫星等。阿根廷国有的INVAP公司在SAC-D成功的基础上研制了ARSAT系列高轨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商业运营。虽然核心部件均来自西方供应商,但这是拉美自研的最重卫星,达3吨,可视为拉美在卫星研制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 ARSAT-2卫星 INVAP 小卫星技术的成熟,以及商业航天的兴起,为更多拉美国家自主掌握航天技术带来了希望。 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拉圭等国都开发了自己的微纳卫星并发射到了太空。最雄心勃勃的航天任务是墨西哥研制、2024年初随美国商业航天初创公司Astrobotic的Peregrine 1登月器飞向月球的五辆微型月球车。不幸的是,Peregrine 1任务失败,长12厘米、仅重56克的Colmena失去了创造世界最小月球车记录的机会。 Colmena月球车 AEM 商业航天方面,阿根廷Satellogic公司是拉美的佼佼者。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计划建立一个200颗低轨卫星组成的低价对地观察星座,使用50公斤级小卫星获取0.5米高分辨率及150公里幅宽的低分辨率图像。到目前为止,它已发射50颗卫星,其中前八颗采用中国火箭发射,后续订单全部交给了SpaceX。该公司被普遍看好,目前已在纳斯达克上市。 2021年,发生了一件对拉美航天发展意义重大的事件。在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积极推动下,拉美和加勒比航天局(ALCE)正式成立了。遗憾的是,巴西以官僚主义机构为由拒绝加入。但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众多拉美国家仿效欧洲航天局,联合起来开展航天活动。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就是拉美航天曲折坎坷甚至悲壮的历史。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拉美国家对星辰大海的不懈追求、希望掌控自身命运的的强烈意愿,以及对经济困境和周边强权的无奈,也看到了全球新格局下展现的希望。 拉美航天的悲剧,究其深层原因,应该和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关。经济动荡不仅削弱了国家财力,严重影响航天发展,也导致政局不稳,为外来干涉提供了机会。 但是,拉美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一度颇为成功,航天工业也有60多年的积累。当今世界经历了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正在崛起并推动世界走向多元化。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也已今非昔比。这是拉美复兴的机会和希望所在。 坦率讲,当前中拉航天合作的规模与拉美发展潜力很不吻合,和中国航天世界第二的实力也不相符。迄今为止,中拉只实施了中巴资源卫星、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四颗商业卫星、阿根廷的深空测控站和Satellogic发射服务等寥寥几个项目。中国航天在拉美的影响力仍和美国有很大差距。我们不应该遗忘拉美。推动中拉航天合作向全面和深度发展,意义重大,也刻不容缓。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美国的后院,拉美航天受美国影响巨大,历史上几乎所有航天项目中都有美国的影子。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在拉美建设了一圈地面测控站或观察站。美国也用载人航天来施加影响。1985年,墨西哥宇航员维拉搭乘美国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进行了七天飞行。2006年3月,巴西宇航员庞茨以国际空间站成员国身份,乘坐联盟飞船到国际空间站工作了七天。次年,巴西因资金缺乏退出该计划。 目前,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乌拉圭、秘鲁、智利、厄瓜多尔、多米尼加、巴拿马都是阿尔特弥斯重返月球计划的成员国。而在商业航天方面,SpaceX的星链服务已经在拉美大部分国家开通。拉美的商业航天项目也大多得到了美国资本和技术的支持。 来自古巴的拉美第一位宇航员门德斯 冷战时期,苏联曾试图在拉美抵消美国的影响力。1980年9月,古巴空军中校门德斯乘坐联盟38号飞船进入礼炮七号空间站,在太空飞行7天后返回地球,成为第一位拉美宇航员及黑人宇航员。冷战后俄罗斯航天实力式微,曾经和巴西讨论过合作进行赤道发射的计划,但最后不了了之。目前在拉美,俄罗斯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 中国在航天运载工具、载人航天和空间站、深空探索、空间科学等前沿领域进步巨大,已经建立全球声誉,拉美则有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双方可以开展很多政府层面的合作。我们即将在中国空间站上看到墨西科和秘鲁的实验,将继续发射两颗中巴资源卫星。我们还可以探讨建立赤道发射场、邀请拉美航天员参加中国空间站飞行、深空探测器搭载拉美载荷、针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航天任务和科学研究,等等。这些合作,不仅能扩大中国影响力,加强中国航天在拉美的品牌,也有助于拉美国家提升科研水平和航天技术能力。 中国近年来商业航天发展迅猛。在国内市场环境下锤炼出来的服务和产品具有突出的性价比优势和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尤其适合支付能力有限的拉美市场。以低轨星座为代表的通导遥商业卫星系统已经成熟,已具备和星链竞争的实力。最近垣信千帆星座和巴西签署合作协议,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商业航天出海拉美,仅仅销售产品是短视的。应该着眼长期,让中国和拉美商业航天生态链深度融合,才能绑定市场和未来发展机会。比如,卫星企业需要开放技术接口,让大量拉美本地企业参与地面设备和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中国资本可以进入拉美,参与本地商业航天企业的融资。反过来,拉美的优质企业也可以进入中国航天市场,包括资本市场。 有了政府和商业两个层面的广泛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航天科普和教育、国际合作协调等各个层面的航天合作自然也会滚动起来。这样的合作,就是我们期望的全面合作。当中国和包括拉美在内的全球南方深度融合,美国通过脱钩达到孤立中国的企图就无法实现。而拉美则可以搭上中国这列快车。这是双赢的结果。 这恐怕就是《武汉宣言》七个倡议背后的愿景。 世界已进入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也许,这是一路坎坷的拉美的希望,也是中华振兴的机会。希望有一天,再也不会听到“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这句话,在听到“阿根廷,请不要为我哭泣”这首歌时也不会悲伤。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消息称蔚来拟为芯片自研部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续将成立项目实体
IT之家 6 月 18 日消息,晚点 LatePost 今日援引多个独立信源消息称,蔚来拟为旗下芯片相关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 消息称蔚来芯片自研团队目前以业务部门的形式存在,后续计划成立项目实体。蔚来计划向战略投资者出让少量股权,但将继续保持对该项目实体的控制权。相关人士对此回应:属于猜测性消息。 一位行业人士针对融资后的股权结构进行推测,认为存在两种可能:其一,仅引入外部资金,项目实体股权由蔚来企业主体和外部投资者两方持有,芯片自研团队仍保留在蔚来体系内;其二,设立员工持股平台,与蔚来企业主体、外部投资者共同持有项目实体全部股权,实现事实上的业务分拆。最终落地方案尚需各方进一步协商确定。 截至目前,蔚来已推出两款自研芯片产品,分别是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杨戬”、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神玑 NX9031”。后者被视为蔚来芯片自研团队迄今最重大的工作成果,已先后在蔚来 ET9、2025 款蔚来 ES6 和 EC6 等多款车型上量产搭载。 按照规划,蔚来管理层会分阶段完成组织结构调整:预计到今年二季度末,将有 60% 至 70% 的调整到位,三季度继续深化后,约 80% 至 90% 的调整会到位。李斌解释称,此举是为了全面提升销售额和毛利率,并优化费用控制,以达成整体经营目标。 据IT之家此前报道,李斌在本月的演讲中再次提及蔚来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他表示,2025 年蔚来将在产品技术、基础建设等方面迎来收获期,在这一时间段内,经营管理能否跟上就变得十分重要。 此外,李斌也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上表示,“蔚来的芯片和操作系统都是对全行业开放的,如果大家想买最好的芯片可以找蔚来。”
特斯拉被“困在”停车场
在密歇根州 Farmington Hills 的一家购物中心停车场上,超过百辆 Cybertruck 正安静地排成一排排,在夏季炙热的阳光下闪着钝银色的光。 没有车主,也没有交付工人,这些车看上去就像刚从生产线上驶出,却又像是被遗忘在了一个不属于它们的地方。 这不是特斯拉第一次被库存问题缠身,但在美国多地接连启用“溢出停车场”后,它第一次将问题暴露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显眼角落。它不再只存在于生产与财报数据的图表中,而是变成了城市里真实存在的“车海”景观。 在密苏里州 Chesterfield,一处被弃用的购物中心停车场也被特斯拉租下,用于存放尚未售出的车辆。这类“overflow lots”已不止一处。佛罗里达、内华达、加州等地,类似的现象正在快速蔓延。 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反应。Farmington Hills 市规划委员会在实地调查后裁定,这些车辆存放违反了城市对商业用途的土地规范。“特斯拉称这块地与其服务中心属同一业主,但这不能成为它在居民住宅区旁堆积上百辆车的理由。”一位城市管理者对当地媒体表示。 特斯拉尚未公开回应这一争议。 过去两年,特斯拉一直在追赶产能。在“产能地狱”中挣扎多年的马斯克终于兑现了他的承诺,将产能推至历史新高。只是现在问题反了过来——消费端的动力正在减弱。 根据 Electrek 报道,截至上月,Cybertruck 的库存数量已超过3,000 辆,而实际交付速度正在放缓。 这款曾被称为“公路版装甲车”的纯电皮卡,如今却成了特斯拉库存困境的代表。尽管马斯克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其未来潜力,但数据显示,这款售价起步超过8万美元、造型极具争议的车型,并没有赢得足够多消费者的信任。 而这也不只是 Cybertruck 的问题。Model Y 和 Model 3 的市场饱和迹象也越来越明显。彭博社不久前披露,特斯拉部分北美交付中心已开始控制库存接收节奏,以避免更多车辆“堆在停车场动不了”。 特斯拉正试图通过降价、融资租赁和交付激励来清理这些库存,但美国市场的电动车增长已明显放缓。 一边是来自中国汽车品牌的海外竞争压力,另一边是消费者对电动车续航焦虑与充电设施不满的老问题仍未解决。 这些被迫停在商场、空地甚至工业园外的车辆,成了特斯拉与现实之间的中间地带。它们不属于产线、不属于车主,也不属于道路。它们只是属于这家全球最受关注的电动车公司一个未被解决的过渡阶段。 一个关于增长逻辑、定价体系与消费者信心的阶段。而从停车场开始,特斯拉可能正在慢慢接受,它的未来,不能只靠制造更多的车。
抗衰老“胶水”可自然修复受损DNA 保护脑细胞
我们细胞中发现的一种蛋白质已成为抵抗生物衰老的秘密武器,它像胶水一样修复受损的 DNA 并防止神经系统退化,包括运动神经元、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中看到的退化。 麦考瑞大学的研究人员瞄准了一种名为二硫键异构酶(PDI)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最常见于细胞的胶状液体(细胞质)中,它有助于引导其他蛋白质正确形成。然而,研究小组发现,PDI 可以穿过细胞质,进入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修复脱氧核糖核酸(DNA)链的断裂。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修复和维持 DNA 链的能力可能会导致过早衰老和神经退化,并增加患上严重疾病的风险。 “就像皮肤上的伤口需要愈合一样,我们细胞中的DNA也需要不断修复,”该大学运动神经元疾病研究中心的神经生物学家西娜·沙德法尔博士说道。“每天,单个细胞的DNA都会遭受数千次细微的损伤——既来自我们自身的身体内部,也来自污染或紫外线等环境压力。通常情况下,身体会迅速做出反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修复机制会逐渐减弱,导致损伤不断累积。” Sina Shadfar 博士及其团队正在研究与 MND 中发现的机制重叠的衰老机制 DNA损伤最大的危险信号之一出现在大脑中。成熟的神经元(神经细胞)高度特化,与其他细胞不同,它们不具备中心粒——细胞分裂和复制所必需的机制。正因如此,我们的身体无法简单地修复DNA损伤,也无法获得新的未受损神经元来替代它们。这也是科学家们对神经干细胞疗法治疗脑损伤和认知功能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科学家发现PDI能够进入细胞核并修复损伤,从而从根本上延长这些非常重要的微系统的寿命和功能。 “脑细胞尤其脆弱,”沙德法尔说。“与皮肤细胞或血细胞不同,它们不会分裂或更新——因此任何在它们体内积累的损伤都会残留下来。如果损伤得不到修复,最终会导致这些关键细胞死亡。” “直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PDI有时会出现在细胞核中,”他补充道。“我们首次证明它就像胶水或催化剂一样,帮助修复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中断裂的DNA。” 为了证明PDI的作用,科学家们从DNA损伤的人类癌细胞和小鼠脑细胞中去除了这种蛋白质。这些细胞无法自行修复基因损伤,但一旦添加PDI,这种功能就恢复了。在一项活体斑马鱼研究中,研究人员提高了PDI活性,这反过来又保护了斑马鱼免受正常的年龄相关DNA损伤。 目前,该团队正在研究利用PDI对细胞进行各种基因治疗的方法,包括mRNA治疗,以便更好地引导PDI修复DNA。该大学团队可能专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MND),但它可以应用于所有因DNA损伤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疾病。 “这项研究有可能改变我们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方式,”沙德法尔说。“我们希望尽早干预——在造成太大损害之前。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预防或阻止这些毁灭性疾病的进展。” 他补充道:“过去30年里,运动神经元病死亡人数增加了250%。预计到2041年,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痴呆症病例将增加一倍以上。” PDI此前被认为是癌症治疗中的一大威胁,因为高水平的PDI被发现可以保护肿瘤细胞免受攻击。因此,虽然抗衰老疗法可以针对特定细胞,例如针对神经元的抗衰老疗法,但科学家们或许也能关闭肿瘤中PDI的屏蔽能力,使癌症更容易受到化疗等治疗的攻击。 “PDI就像一个双重间谍,”沙德法尔说。“在健康细胞中,它修复DNA并帮助预防疾病。但在癌症中,它被劫持了——最终保护的是肿瘤而不是身体。这就是为什么全面了解它如此重要。” 该研究发表在《衰老细胞》杂志上。
宝马iX3原型车充电功率突破400千瓦,10分钟补能350公里
IT之家 6 月 18 日消息,在电动汽车(EV)充电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世界了前列。不过,宝马正在开发其新一代电动汽车的超快速充电技术,充电功率高达 400 千瓦。 在宝马最近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可以看到即将推出的 iX3 的一款伪装原型车充电速度峰值达到 402 千瓦。 宝马 iX3 是其全新 Neue Klasse 电动车型系列的首款车型,该系列在性能、技术以及充电速度等方面全面超越了宝马现有的电动汽车产品。iX3 基于 800 伏平台打造,这一平台是实现更高充电速度的关键所在。同时,该车型还配备了新一代的电机和电池技术。宝马官方表示,凭借 400 千瓦的充电速度,iX3 仅需 10 分钟即可增加 350 公里(WLTP 工况)的续航里程,这一数据是当前基于 CLAR 平台的宝马电动汽车的两倍以上。此外,iX3 从 10% 电量充至 80% 仅需 20 分钟。该车型的 WLTP 工况续航里程可达 800 公里,比目前体型更大、电池容量更高的 iX 车型还要多约出 100 公里。 IT之家注意到,视频中的欧规原型车通过 CCS2 端口充电,而针对北美市场,宝马将为其配备原生的 NACS 接口。值得注意的是,供应美国市场的 iX3 并非来自宝马位于匈牙利的新工厂,而是由墨西哥的圣路易斯波托西工厂生产。此外,宝马计划在其南卡罗来纳工厂生产 iX5 和 iX7 的电动版车型。继 iX3 于今年晚些时候首次亮相后,iX5 将于明年推出,而 iX7 则计划于 2027 年问世。 据 InsideEVs 的撰稿人蒂姆・史蒂文斯(Tim Stevens)观察,iX3 在充电过程中峰值功率达到 403 千瓦,而在 10 分钟的充电测试中,其平均充电功率达到了 318 千瓦,这一数据不仅超过了宝马现有电动汽车的峰值功率,更是远高于其平均功率水平。 在发布充电视频的说明文字中,宝马特别强调,尽管 iX3 采用了 800 伏的电压平台,但仍然兼容 400 伏的充电站。这一表述或许是在回应近期关于另一款 800 伏电动汽车 —— 奔驰 CLA 无法兼容 400 伏充电桩的争议。不过,奔驰随后宣布将调整相关设计,以确保其车辆能够兼容 400 伏充电桩。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