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五一”假期 郑州超百场文博活动带你“穿越古今”
  原标题:“五一”假期,超百场文博活动带你“穿越古今” 市民在商都书院街城市考古课堂参观体验(资料图片)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者的共同节日,也是致敬匠心、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今年“五一”假期,郑州市各大文博场馆以“劳动铸就文明”为主题,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包括主题展览、特色展演、工匠技艺体验、劳动主题研学等百余场活动,带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博物馆中感受劳动的价值与荣耀,体验劳动的乐趣。   丰富展览解码文明基因   古代先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守护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专家研究表明,裴李岗文化时期,社会已有明确分工,男子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渔猎劳动,女子则主要从事粮食加工和家务劳动。裴李岗时期人们会用到哪些生产工具?在郑州博物馆,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镰、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将带观众了解数千年前裴李岗先民使用的劳动工具。   此外,郑州各大博物馆、纪念馆也将在“五一”期间推出一系列主题展览,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魅力。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推出“文明互鉴——世界图纹与印记展”,汇聚亚洲地区90余方古印章,开启跨越3000年的篆刻艺术对话;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丝路融合之美”专题展首次公开展示希腊、波斯等地的珍贵来通与唐代杯具,再现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巩义市博物馆“汉服雅韵”展览通过40余件复原服饰与数字投影,还原“衣冠上国”的礼仪之美。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的“乙巳蛇年·灵蛇贺春·蛇文化特展”和巩义市博物馆的“杜甫诗全国名家书法作品展”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蛇文化特展通过展示蛇文化的演变历程、与蛇相关的文物以及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让观众充分了解蛇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书法作品展则通过多种书体的书法作品,展现了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诗歌的魅力,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陶冶文化情操的场所。   科技赋能沉浸体验   作为早商王都的郑州商城曾发生过哪些动人的故事?汉代冶铁“高科技”是如何诞生的?……为了让观众深入体验郑州历史切片中的多样魅力,4D影院、MR眼镜等也运用到各大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活动中。   据了解,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推出的“MR冶铁工场”体验,观众佩戴混合现实眼镜即可目睹汉代“炉火照天地”的壮观景象;VR大空间、考古盲盒等互动项目,让文物“活”起来。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4D影院将上演《桑林祈雨》,以全息技术还原3600年前商汤祈雨场景,在专业团队精心打磨下,光影与烟雾交织将为观众上演覆盖多重感官的视听盛宴。   此外,巩义市博物馆的“劳动颂歌·博物馆音乐会”将在“五一”期间举办。音乐会将搭配文物影像背景,演唱与劳动主题相关的古典乐、民歌,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   文创市集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5月1日,二七万达广场将集结16家非国有博物馆举办文创市集,青铜器复刻品、客家擂茶体验、金石传拓等特色项目集中亮相;郑州瓷源博物馆也将举办瓷博文创市集惠民活动。活动现场将展示陶瓷拼图、投壶游戏等传统游艺项目,让观众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化消费的乐趣。木华苑民居博物馆更有汉服打卡赠券、射箭擂台赛等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   此外,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商都书院街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等三大考古工地在“五一”期间升级开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院内每周六开展的露天电影放映活动,都将在这个“五一”带给广大市民观众不一样的节日体验。   延时服务惠民便民   为满足游客、市民需求,郑州博物馆、二七纪念塔、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等10家文博场馆将实施延时开放。同时推出1元4D观影、公益文物鉴定、考古工地开放日等惠民活动。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的“沉浸式趣味闯关”将带观众在好玩的寻宝游戏中深度逛展;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还特别设计“商都匠作密码”解谜游戏,完成挑战可获限定文创礼品;郑州博物馆将在“五一”假期推出多项文物活化利用新项目,如VR大空间、4D影院及小剧场周边配套、文创纪念牌等,这些新业态既可以丰富游客体验,提升博物馆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带动文化消费,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从考古工地的厚重到非遗技艺的灵动,从数字光影的炫酷到露天电影的怀旧,郑州“五一”的文博活动编织成一张文化网络,无论是历史爱好者、科技迷,还是亲子家庭、文创达人,都能在郑州找到“心之所向”。需要提醒的是,部分热门活动需提前预约,可通过各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查询详情。   这个假期,让我们相约郑州,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记者 左丽慧)
豫中南七市文化旅游推广联盟“五一”产品发布会在平顶山市举行
文化演出《二胡齐奏》   4月25日,2025年度豫中南七市文化旅游推广联盟“五一”产品发布会在平顶山市举行。本次活动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旨在通过资源整合与跨市合作,推动豫中南区域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杰致辞   据悉,地处豫中南的平顶山、许昌、周口、漯河、驻马店、南阳、信阳7个地市于2020年成立旅游推广联盟,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共塑,提升区域文旅竞争力。   发布会上,豫中南七市的文旅推介官逐一登台,通过播放视频、情景演绎等形式详细推介当地文旅资源,并发布“五一”假期及夏季一系列文旅活动、优惠政策。发布的线路产品中,既有文化探源之旅,又有趣味休闲项目,包含亲子研学、非遗传承、生态康养等多元体验,既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又为豫中南地区的文化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 豫中南七市代表联合发布《豫中南七市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发展促进宣言》   豫中南七市文旅部门共同发布《豫中南七市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发展促进宣言》,提出在品牌共建、客源互推、业态创新、服务提升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资源共享、线路互联、市场共拓,打造豫中南文旅共同体,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旅游体验。(文/图 赵飞)
湖北文旅代表团亮相第13届澳门旅博会
  4月25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澳门中联办及外交部驻澳特派员公署支持,澳门旅游局主办的第13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展馆开幕。   此次旅博会以“趣游旅博 乐览世界”为口号打造6大亮点,吸引来自70个国家及地区共755家旅游相关企业及官方机构参展,展会面积约3万平方米,设置了包括内地展区、澳门展区、香港展区、国际展区以及“一带一路商品馆”“美食荟”“咖啡荟”及“美酒荟”等1500余个展位。   在湖北高规格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之际,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门组团参加第13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以知音湖北·江山如画为主题,通过专场推介、图文展示、资料派发、非遗展示,向各国展商和澳门民众展现荆山楚水间的靓丽风景和独特文旅资源,重点宣传推介了白云黄鹤、武当神韵、壮美三峡等旅游品牌和“神武峡”“赤黄红”“赛博武汉”等旅游线路。展会现场,湖北展台人气火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汉绣和蕲春艾灸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吸引当地游客和市民踊跃体验,圈粉无数。武昌区文旅局和恩施旅游集团、湖北嘉诚国际旅行社等7家省内文旅企业跟团参加旅博会。   展会期间,湖北文旅代表团还拜访了澳门旅游业议会,双方围绕鄂澳两地文旅交流合作、游客互送和非遗研学等内容开展了座谈交流。(通讯员鄂文旅)
贵州: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前不久,遵义会议陈列馆数字化展陈全新亮相,科技赋能让“伟大转折”的历史画卷更加生动鲜活;贵州红色文化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推动红色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增强;今年清明小长假,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观演人数再创新高,红色文化绽放时代魅力……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建筑外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之地,长征时期,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是多彩贵州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贵州将“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列为“四大文化工程”之首,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卢忠南 摄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春回黔贵,黎平会议纪念馆内,升级后的沉浸式展陈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该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以来,黎平会议会址展示工程及纪念馆改陈布展提升工程相继实施,一批现代展陈技术得到应用,红色文化展陈水平显著提升。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军足迹遍布全省9个市(州),留下众多见证革命历程的文物资源。目前,贵州共有不可移动长征文物750多处、可移动长征文物2500多件(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多处,高等级长征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为加强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贵州建立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和重点红色场馆管理委员会,先后制定出台《贵州省红色资源认定标准》《关于优化重要红色纪念场馆展示展陈提升红色文化整体呈现水平的指导意见》,启动编制《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规划》等,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   2019年以来,贵州聚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实施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遵义会议会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黎平会议会址等一批重要红色文物的保护展示水平。   助力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春风拂过黔北大地,红色教育生机涌动。   4月1日,绥阳县实验中学学生走进遵义苟坝会议旧址开展研学活动,瞻仰革命遗址、情景再现体验,数百名师生在重温历史中感悟革命精神,深化家国情怀。 苟坝会议会址。苟坝村 供图   据贵州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重要革命遗址广泛分布。其中,主要是以遵义市红花岗区为中心的覆盖黎平、瓮安、桐梓、习水、仁怀、赤水等县市的点线结合的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群;以沿河为中心的覆盖德江、印江、松桃、石阡等县的黔东革命根据地遗址群;以毕节为中心的覆盖大方、黔西、赫章、威宁等县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革命遗址群;以贵阳为中心的覆盖息烽、修文、开阳等县的地下党、爱国进步人士革命斗争遗址等。   近年来,贵州在红色阵地培育上持续发力,着力培育提升一批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发挥好贵州长征干部学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阵地作用;在红色研学方面,持续开展好“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等系列活动,制定实施红军长征村、长征历史步道建设保护计划,持续推出红色研学精品课程,持续办好红色讲解员大赛,提升贵州红色文化整体呈现水平。   如今,红色文化已成为滋养贵州人民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为这片红色热土持续注入生机活力。   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清明小长假,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成为热门打卡地。“红飘带”相关负责人侯菲介绍,3天假期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游客较上年同期增长30%。   贵州近年来加快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优化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红色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打造“文化+”产业链,推动红色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红色旅游产业方面,2021年以来,贵州以长征遗址遗迹为重点,结合其他红色资源,与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深度融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活动发布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沿线地区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收。与此同时,贵州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文旅创新,亮点频出。在贵阳,全国首个长征主题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红飘带”已成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的成功典范;在遵义,以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为特点的《伟大转折》剧目持续演出,科技与历史的碰撞,为游客带来震撼的沉浸式体验,让红色革命历史鲜活再现。(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川剧盔帽将在大阪演绎“七十二变”
省级非遗川剧盔帽“耳不闻”将亮相大阪世博会 受访者供图   绘图、雕版、拔丝、加纱、烫壳、弹丝、沥粉、绷面、贴金、成装……经过20多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平均耗时1个多月,一顶川剧盔帽才算正式完成。   “川剧盔帽有‘七十二顶半’的美誉,通俗讲就像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可以在基础框架上,通过不同部件的组合,演绎出1000多种不同角色的特征。而川剧盔帽还多了‘半顶’,特指川剧老旦戴的羊角帽,用来束头发,只有后边一块,没有前沿,故称半顶。”4月25日,作为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的德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邱粟杨告诉记者。   随着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临近,邱粟杨的两件川剧盔帽作品也跨越山海,即将在四川活动周上亮相。据他介绍,此次带去的两件作品分别是川剧传统文状元头(民国版)和“耳不闻”(80年代改良版——元宝顶)。   传统文状元头造型和色彩源于清代,是现各剧种中保留最古老的样式,并“川剧化”的特色盔帽,为扮演文状元所戴,常用于文小生佩戴,也有生角佩戴。若扮新科文状元,如《三难新郎》中的秦少遊、《绣襦记》中的郑元和,则在帽的两侧插上宫花。   而耳不闻则是平顶方盔,两侧有耳幞,寓不听谗言之意。全盔作云龙图纹,为扮演一般钦命大臣或巡按所戴。盔顶矗立枪头簪缨,则用于统兵主帅,如《马嵬坡》中的陈元礼、《扬州恨》中的史可法等大臣所戴。去簪缨加朝天板,寓进贤退不能,并垂流苏寓意目不邪视,则称冕旒,专用于古代明君贤主,如周天子、夏禹王等所戴。在冕旒的朝天板正中矗立一枪头簪缨,横加红绫一幅,则用于扮演玉皇、轩辕或阎罗等。   “这两顶盔帽无论在造型还是配色上,都非常有川剧特色,无论整体还是细节上的蝙蝠纹、祥云纹等,寓意也很好,所以选取了这两件作品去日本展示。”邱粟杨说,“其中体现的绷、拉、扯、烫这些技法非常复杂,也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让外界能够看到中国传统非遗技艺工艺品的匠心。”   据了解,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源于德阳市旌阳区。该技艺起源于中国戏曲艺术,以明代帽式为蓝本,结合唐宋制式,经过清代与民国的继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风格和技术特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实习生 何淑蔓
贵州安盘高速天门特大桥猫道安装完成
  日前,记者从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安盘高速公路6标段项目部获悉,天门特大桥猫道已完成安装,为后续的施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门特大桥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境内(如图),横跨北盘江大峡谷,是安盘高速公路的标志性和控制性工程之一。天门特大桥桥面至江面高度差达560米,相当于200层楼高,建成后为双向六车道钢桁梁悬索桥世界第一高桥。大桥全长1553米,由15座常规墩身、2座桥台、2座重力式锚碇及2座主塔组成。其中两岸锚碇混凝土方量均达6.9万立方米,两岸主塔,11#主塔高192米,12#主塔高135米,均采用全封闭式爬模施工。   据了解,天门特大桥单幅猫道由8根φ50镀锌钢丝绳组成猫道承重索,猫道面网采用φ5mm承重网及φ2mm步行网。扶手绳则由1根φ22mm钢丝绳及2根φ16mm钢丝绳组成。   “为增强大桥猫道抗风稳定性,我们增设7道横向天桥,其中中跨5道,两岸边跨各1道。猫道架设前,项目部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每一批材料送到现场后都由项目部实验室在现场再次抽检,保证每一批材料合格后才会投入使用。”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安盘高速公路6标段项目部副经理梁剑鑫介绍说,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专门成立现场质量监督小组坚守施工一线,积极解决现场遇到的施工难题。   目前,项目部施工团队正在对天门特大桥上部结构的主缆架设施工。按照当前的施工进度,预计今年12月天门特大桥可完成合龙。(记者 彭绍良 江弢 曾杰 吴伟)
发布6大低空应用场景 成都造走向世运大显身手
活动现场展示的“成都造”无人机   4月24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赋能世运场景供需对接会——低空经济专场活动举行。现场,执委会宣传部(开闭幕式部)对成都世运会市场开发及低空应用场景进行推介。据介绍,科技赋能世运低空应用场景包括低空火炬传递演示、低空应急救援保障、低空智能安防巡逻、低空赛事宣传服务、低空区域物流运输、低空飞行互动体验6大场景。   例如,在低空火炬传递演示方面,将探索低空飞行器与世界运动会历史上首次火炬传递活动的融合创新,打造具有炫酷科技感的“无人机火炬传递演示”;在低空应急救援保障方面,探索为参赛客群提供“低空救援”和医疗保障应用场景的可能性,打造世运会“世运低空救援队伍”;在低空智能安防巡逻方面,针对世运会范围广、竞技难度高的户外和水上项目,探讨依托无人机智能安防体系,构建赛事低空安全巡防保障服务。   在低空赛事宣传服务方面,结合成都世运会大事件,利用无人机编队技术打造3D吉祥物、赛事口号等空中表演。同时,打造世运会“空中直播间”;在低空区域物流运输方面,为世运村、媒体中心到赛区之间提供紧急物资、快件物流的低空运输服务,打造世运会“空中快递员”;在低空飞行互动体验方面,将探索在世运村、世运公园等主要场景打造低空经济科普互动集市,向全球展示成都低空科技创新实力。   事实上,科技赋能世运,正加快由“场景”转变为“实景”。成都世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世运会科技赋能工作通过建立“需求牵引—技术供给—场景验证”的闭环机制,已推动多项低空技术进入实测阶段。(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文/图)
“知音湖北 旅游消费季”在赤壁启动
  4月26日晚,湖北省旅游景区提质赋能展示交流活动暨“知音湖北 旅游消费季”启动式在咸宁赤壁举行,同步全球首演《赤壁借东风》沉浸式实景演艺项目。   为激活“五一”期间文旅消费市场,湖北省将提供“穿越青铜纪”VR剧场、“夜上黄鹤楼”光影秀、荆门圣境山低飞体验等100余个多元化消费场景,开演荆楚文化代表作《乐和长歌》等500余场经典剧目,组织1600余场次群众文艺活动。此外,全省17个市州300余家景区将共同联动,通过门票减免、折扣优惠、组合套票等方式,诚邀国内外游客畅游荆楚。   当晚首演的实景演艺剧目《赤壁借东风》以赤壁之战“借东风”为核心情节,通过“说书人”这一角色,用现代人的口吻,生动讲解“空城计”“苦肉计”及“草船借箭”等历史典故。值得一提的是,演出融合现代剧场技术、互动环节与阵营机制,每个观众席下配备一个战鼓,以古代战士的身份击鼓借东风,实现演员与观众深度融合的沉浸式体验。   赤壁话三国,荆楚论英雄。启动式上,身着古装的文旅推荐官,在舞台上化身三国英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他们穿越历史时空,分别代表武汉、荆州、宜昌、襄阳、鄂州、咸宁对外推介各地三国旅游景点和线路。   赤壁是长江经济带和京港澳经济带交汇,赤壁古战场景区是全球唯一以“赤壁之战”为主题的5A级遗址类景区。“我们将融入长江旅游经济带,与武汉、黄冈、红安共同打造‘赤黄红’荆楚文化旅游线路。融入三国文化城市圈,与襄阳、宜昌、荆州等城市共同打造三国文化旅游线路。融入‘万里茶道’旅游圈,与3国9省共同打造新的‘丝茶之路’。”赤壁市委书记董方平说,该市还以三国古战场为核心,整体布局建设了东风宴综合体、金城土城商业街等40多个文旅提升项目,重塑古战场的文化体验。(记者夏中华、通讯员童金健、吕志海)
世界花园大会启幕 武汉迎来“繁花盛宴”​
  原标题:世界花园大会即将启幕 武汉迎来“繁花盛宴”​   新华网武汉4月26日电(余凌云、秦雨萱)武汉2025年世界花园大会将于4月27日在沙湖公园主会场启幕。本届大会以“携手并肩 共赴繁花”为主题,设1个主会场、3个分会场,共展出90个各类花园作品和全球千余种新优花卉品种。 图为世界花园大会沙湖公园主会场进入布展最后阶段 新华网发 王媛摄   “今年武汉世界花园大会,整体布局除沿用沙湖公园C区的广场和中轴线展区外,新增永久展区,包括综合展示厅和花木温室两栋主体建筑,用于展示新优品种和举办科普文化活动。”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赵慧娟介绍。 图为沙湖公园月季园 新华网发 古月摄   在沙湖公园主会场,永久展区、创意阳台及滨水广场十大场景已进入布展收尾阶段,市民共创花园、AI农业技术、花期调控等亮点提前揭晓,一场融合科技、生态与人文的繁花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沙湖公园主会场新建的永久展区位于C区南侧,包括1000平方米综合展厅和2500平方米花木温室。本次大会期间,永久展区的露天场地汇集企业与设计师创作的17座主题花园,涵盖“可食花园”“生态科技花园”等多元主题。花木温室则集中展示1000余个花卉品种,其中月季占比超60%。 图为沙湖公园永久展区主题花园 新华网发 宋宛凌摄   在武汉农业集团打造的“可食花园”内,AI水肥管理系统实现手机远程操控灌溉,薄荷、迷迭香等香草植物与水晶绿茄子共生,既传递智慧农业理念,也让市民体验从田园到餐桌的乐趣。   花木温室内,法国“龙沙宝石”、日本“蓝色风暴”等国际月季名品与芍药、绣球等花卉竞相争艳。“市民可看到直径超12公分的鲜切花‘伟大世纪’,也能发现适合阳台种植的迷你盆栽月季。”上海虹越花卉有限公司副总黄林芳介绍。   沙湖公园C区今年实施改造提升,中轴线拓宽至18.5米,两侧新建12个创意阳台及300余种花卉组成的双花境景观;滨水广场扩容4000平方米,新增环绕月季园的300米四季花溪;主园路拓宽至6米实现人车分流,全面提升大型花事活动承载力和游客体验。​ 图为沙湖公园C区创意阳台 新华网发 王媛摄   “厨余垃圾经堆肥变成种植土,变废为宝就在举手之间。”唐蔡社区“花仙子”团队代表刘英手持自制沤肥装置,介绍养花经验。他们用废弃罗马柱、旧木箱搭建的环保花园创意阳台引人关注,值得借鉴。 图为沙湖公园主会场花卉景观 新华网余凌云摄   滨水广场十大花卉场景则以色彩美学吸睛。粉紫色“粉雾花岛”用月季与绣球打造层叠景观;蓝白色“罗马花庭”复刻矮牵牛与月季拱门的欧式风情;黄色“阳光花墙”通过立体种植展现城市活力。   此外,解放公园、中山公园及武商商圈三个分会场各具特色。解放公园以英伦风月季园为核心,中山公园打造“紫粉过山车”与杜鹃花海,武商商圈推出沉浸式“玫语花谷”“流光幻境”等消费场景。   大会期间,武汉全市十大公园月季园将联动绽放,呼应大会主题花卉“月季”。   “本次世界花园大会除了有针对园艺企业、科研机构、专家的讲座、评选活动以外,还推出植物拓印、香薰手作、月季诗词会等30余场惠民活动,市民可通过‘绿小武’平台预约参与活动。”沙湖公园副主任余红芳介绍。   这场持续至5月5日的繁花盛会,将以千种花卉为媒,向世界讲述武汉“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故事。(参与采写:郑希贝)
贵州:完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让养老变“享”老
  “这里离家近,工作人员也很负责,在这里养老,孩子们不仅放心,过来陪我也很方便。”入住贵阳市云岩区渔安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一年以来,91岁的曹爷爷对中心的环境和服务赞不绝口。   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不仅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更与民生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贵州积极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致力于将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转变为“享老”时光,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贵阳市云岩区中心敬老院帮助老人恢复身体机能   在城市,贵州以标准化县级老年养护楼为核心,打造出“县级老年养护楼—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的三级服务网络。   其中,县级老年养护楼主要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并为街道层面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则设立在人口密集、老年人口众多的区域,提供长期照护、短期托顾、临时照护等多样化服务,同时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技术支持;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则围绕“15分钟”养老服务圈广泛布局,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健康管理、数据采集等社区养老服务,极大地便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渔安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便是贵阳贵安“15分钟养老服务圈”首批设立的16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之一,自2016年创建以来,就以其便捷的社区地理位置,为周边老年群体提供专业、个性且公益的护理与医疗服务。 贵阳市云岩区渔安街道养老服务中心   据该中心主任马琳介绍,中心设置床位74张,入住老人70余名,中心能为辖区老年群体提供上门照护、助餐助洁、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护理培训、健康评估、适老设施设计咨询等。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老年群体近35万人次。   在农村地区,贵州同样在建立并完善“县级中心敬老院—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通过县级中心敬老院的示范引领,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将服务延伸到农村老年人家庭,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照料护理、助餐助洁、家庭照护员培训支持等服务,而村级农村互助幸福院则主要是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互助交流场所。 遵义虾子养老服务中心   “这里环境很好,我向来喜爱花草,看到自己管护的花草绽放,特别有成就感。况且这也是我长期生活的地方,所以更要维护好环境卫生。”76岁的张光荣老人居住在遵义虾子养老服务中心,自入住后,每日管护院里的花草便成了他的一大爱好。   遵义虾子养老服务中心作为一所乡镇敬老院,主要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目前,该中心设有108个床位,住着103位老人。据院长杨中鸟介绍,近年来,在提质改造和适老化改造的资金支持下,院里环境得到全面升级,增添了防滑地胶、暖气、热水器、适老化设施等,居住环境极大改善,老人们生活得愈发安心、舒适。   2022年,为确保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开展,贵州出台《贵州省养老服务条例》,确立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落地的载体和路径,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遵义虾子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围坐一起下棋娱乐   同时,围绕打造标准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贵州积极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质量体系,逐步形成“专业化运营商+专业化服务质量标准+专业化日常服务质量监测”的服务质量模式。目前,全省公建民营床位占比已达41.1%,全省在运营社区养老服务站1330个,省级先后投入资金13.05亿元,打造标准化养老机构287个,现有护理型床位4.66万张。   如今,在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站,老人们或是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享受午后的悠闲时光;或是参加健康讲座,学习养生知识。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专业的护理人员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贴心照料,康复训练室里,老人们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努力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而在农村,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助餐助洁服务,村里的幸福院里,老人们聚在一起排练文艺节目,欢笑声不时传出。   贵州正通过持续推进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完善与发展,让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丰富多样、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助力老年人从单纯的生存保障迈向高品质生活,真正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莎)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