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台积电冲刺先进制程,高雄2nm厂扩建
台积电高雄新厂2nm进度超前,有意扩大高雄投资,规划于前中油高雄炼油厂土地兴建第三期厂房(P3),第四期(P4)、第五期(P5)也启动环评,并争取扩大开发面积,将在P3东侧接续扩建,延续先进制程。根据规划,P3厂在2026年完工后,预计P4、P5厂也将在2027年接力完工。 法人看好,台积电扩大高雄先进制程投资,意味客户订单持续涌入,公司有必要增加更多产能,为后续运营增添更多动能。 台积电在中国台湾布局2nm,新竹宝山、高雄新厂两路并进,预计2025年量产。高雄厂是台积电在当地的首座12英寸厂,原定以成熟制程切入,2023年8月董事会拍板朝2nm扩充发展,原规划相关设备最快2025年第三季进机,已提前至11月底进机,较原计划超前半年以上。 台积电高雄厂布局顺遂,规划在原中油高雄炼油厂土地内兴建P3,但全球半导体业急剧变动及国际竞争力,基于产业制程全球布局考量,仍具紧迫持续推动建厂运营需求,规划在P3厂房旁土地启动扩建P4、P5计划,发挥产能群聚综效。 根据环评数据,台积电正争取扩大P4、P5开发面积,原本10月规划面积约41公顷,最新定案面积增至43公顷左右,加计原申请的P3厂面积后,合计基地面积约60公顷。台积电12月26日将召开“原中油公司高雄炼油厂土地新建半导体厂扩建计划”环境影响说明书公开会议,正式对外说明。 台积电在一期园区启动第一期(P1)、第二期(P2)建厂后,今年启动P3扩建计划,但扩厂用地迫切,决定在P3厂旁接续启动P4、P5厂扩建计划。
论剑老山!2024年“石景山杯”击剑马拉松大奖赛启动
  国际在线消息:2024年“石景山杯”击剑马拉松大奖赛于2024年12月14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全民健身基地综合馆拉开帷幕。本次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局主办,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老山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此次大奖赛的举办地为石景山区老山全民健身基地,这里既承载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金牌记忆,又见证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绝伦。   创新赛制 汇集全国选手   赛事为期四天,设置U8、U10、U12、U14、公开组5个组别,覆盖全部剑种。区别于其它击剑赛事,比赛“打过瘾”是2024年“石景山杯”击剑马拉松大奖赛的宗旨。本次大奖赛将采用双循环小组赛、16进8“双败淘汰赛”等创新赛制,让参赛选手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根据报名情况统计,本次赛事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西、辽宁、湖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广东、江苏、浙江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约400名选手报名参赛。   赛事奖牌设计独具匠心   2024年“石景山杯”击剑马拉松大奖赛的奖牌汲取了击剑运动的精髓,同时又融合了石景山的文化元素,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击剑运动的崇高敬意。   奖牌正面,以击剑运动员与石景山新首钢大桥为主要设计元素,剑指苍穹,将运动员的优雅之姿与刚毅之魂凝结于奖牌的方寸之间。可视窗中的流沙和雪花,也呼应了“冬奥之区”石景山的无限魅力。奖牌背面,既有象征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雪花元素,还有彰显石景山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绵延山脉。石景山的底蕴巧妙融入进了奖牌中,这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记,也是每一位参赛运动员的无上荣耀!   击剑为媒 文商旅体联动   2024年“石景山杯”击剑马拉松大奖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宴,更是展示石景山文化的平台。   本次赛事吸引了全国众多击剑高手前来参赛。除了赛事奖牌加入了石景山区文化元素,比赛现场更是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击剑市集”,不仅有击剑周边产品,还有石景山区文创产品的精彩展示及售卖,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通过比赛,了解石景山、爱上石景山。   持续打造特色体育赛事   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充分利用中心自行车、击剑、铁人三项等项目的人才、经验、专业技术、资源等方面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相关项目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2024年,组织举办自行车、击剑、铁三的群众性赛事活动30余场,参与人数3万余人,包括“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系列赛、老山击剑C级赛、老山击剑公开赛秋季赛、“717京东骑行节”老山公路自行车挑战赛、老山自行车单圈计时赛、齐动力小铁人赛等。   石景山区作为“双奥之区”,不仅打造了金秋体育盛会、阳春社区体育节、“魅力双奥城,精彩双奥区”徒步大会、市民快乐冰雪季等系列群众性品牌赛事,还成功举办了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北京站、国际冰联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等众多国际性体育大赛,为石景山区后冬奥时期“体育+”产业、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   此次击剑马拉松大奖赛的举办,将充分利用石景山区奥运遗产,传承奥运精神,持续丰富群众赛事活动,推动石景山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擦亮“双奥之区”金名片。
湘财股份涉罗静案一审败诉,浙江富豪黄伟遇到新麻烦
雷达财经鸿途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此前因一桩旧案,新湖集团实控人黄伟牵扯到的一宗百亿矿权案尚未了结,如今这位富豪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近日,湘财股份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不存在与相关方签署阴阳合同、为相关违法行为提供协助等违规情况。 此前,昆明中院在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称“云南信托”)作为原告的两起民事案件中,判决湘财证券需对罗静旗下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诚公司”)约3.4亿元债务承担56%的补充责任。 卷入罗静案的湘财股份由黄伟实际控制,但由黄伟一手打造的“新湖系”近年来遭遇流动性问题,不仅无奈将衢州发展“易主”国资,数月前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湖集团”)相关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逾期更引发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黄伟、李萍夫妇的财富规模也不断缩水,在胡润百富榜上其身家由2020年的320亿元降至2024年的70亿元。 一审湘财证券承担赔偿责任 罗静案件余波未了,相关方的责任认定有了新进展。 12月3日,湘财股份公告称,公司子公司湘财证券于近日收到昆明中院送达的民事判决书,对两起((2024)云 01 民初 414 号、(2024)云 01 民初 415 号)案件作出一审判决。 根据一审判决,作为被告一的中诚公司需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原告云南信托支付回购价款,分别为1.49亿元和1.94亿元,并支付相应的利息。同时,同为被告的湘财证券对中诚公司负担的上述债务分别承担56%的补充责任。 公告指出,目前案件尚在一审判决上诉期,判决尚未生效,公司子公司湘财证券对上述一审判决不服,将依法提起上诉。 对于上诉的原因,湘财股份还给出了理由。据公告,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出具的与上述案件信托产品有关的罗静案刑事判决书,确认云南信托是案涉信托产品的管理机构,湘财证券为代销机构,认定湘财证券为受害机构之一,湘财证券及其相关方未参与罗静等人的合同诈骗。 同时,针对云南信托作为管理方的案涉信托产品,曾有投资者对云南信托、湘财证券等机构提起诉讼,在以往已生效判决中,湘财证券全部胜诉。 基于此,湘财证券认为,本次昆明中院上述两起案件的一审判决事实认定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将依法提起上诉。 然而,就在上述公告披露数日后,12月6日,华夏时报报道称,湘财证券前期在代销云涌系列信托产品时,在明知相关融资方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为相关融资方借新还旧、资金空转提供帮助,在相关合同诈骗案件中存在过错,并提供了聊天记录截图等证据。 华夏时报获得的多份据称为湘财证券有关项目负责人杨光与罗静妹妹罗岚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杨光甚至答应冒充罗静公司工作人员,以帮助罗静获得过桥资金。 该报道之后,湘财股份收到了上交所关于公司媒体报道有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要求对相关事项进一步说明和披露。 在随后的回复中,湘财股份撇清了湘财证券及其相关人员与罗静案的关系,称公安机关在相关刑事案件调查中,对各方当事人进行了案件调查,未对上述“所涉相关聊天记录”进行认定,自查也未发现湘财证券及其工作人员为相关违法行为提供协助。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还有待法院的进一步查明。复盘来看,备受关注的罗静案案发已有5年多时间。 2019年案发前,彼时“承兴系”实控人罗静是赫赫有名的“商界花木兰”。在她的经营之下,“承兴系”曾涉足泛娱乐、智能硬件、大健康三大产业,并在此前短短几年内收购了A股、H股和新加坡的三家上市公司。 2019年7月5日,A股上市公司博信股份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罗静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这起涉资高达300亿元的供应链融资诈骗案,由此逐渐浮出水面。 有媒体统计,此次事件实际造成多家机构经济损失共计80余亿元,其中上海歌斐涉及34亿余元,摩山保理涉及27亿余元,云南信托涉及15亿余元,湘财证券涉及9亿余元,安徽众信涉及损失约1亿元。 从结果来看,“承兴系”实控人罗静因犯合同诈骗案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截至目前由刑事案衍生的民事案件仍在陆续进行中。 富豪黄伟身家大幅缩水 根据湘财股份2024年半年报,公司最终控制方是黄伟。 作为名声在外的温商之一,黄伟一度被称为“温州首富”“浙江首富”,但因其本人多年来始终保持低调,有关其发家历程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公开资料显示,1959年出生的黄伟系温州人,其发迹是从卖眼镜、做股票和炒期货开始。1991年前后,黄伟在杭州国际大厦租下几个柜台卖眼镜,当时眼镜制造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黄伟就通过开眼镜店赚到了2万多元,成为当时少有的万元户。 此后,黄伟的创富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他凭借购入股票认购证走进了资本市场,靠炒股、期货获利颇丰。凭借这些资金,黄伟开始涉足资本市场,通过国债期货和商品期货市场迅速实现“财富自由”。 在资本市场上发家的黄伟,开始投身房地产行业、金融投资领域。2000年后,“新湖系”接连入主绍兴百大(后改名新湖创业,2009年并入新湖中宝)、哈高科(现名湘财股份)和中宝股份(后改名新湖中宝、衢州发展)三家上市公司,形成新湖系的“三驾马车”。 最辉煌之时,2009年,黄伟及其夫人李萍以300亿元身家上榜胡润排行榜,名列中国百富榜第五,一度力压宗庆后,成为浙江首富。 然而,一手金融一手地产的黄伟,在市场调整时还是未能避开危机。由于金融投资回报周期长,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急剧下行周期,黄伟的“新湖系”资本版图开始萎缩。 今年7月份,新湖中宝在引入国资后变更实控人为衢州工业集团,证券简称从新湖中宝更名为衢州发展。 除了衢州发展“易主”,7月以来,新湖集团还陷入了员工理财“爆雷”风波。 据报道,前期该集团以“员工福利”的名义,鼓励员工认购公司定制的信托产品,但到了今年6月份,新湖集团被曝出内部员工理财产品华鑫信托的两只产品发生兑付问题,涉事金额高达46.8亿元。 在该事情发酵后,鲜少露面的的黄伟对投资者表示,“矿拿回来,大家的钱才有着落,拿不回来可能我都要破产了。” 而黄伟口中的“矿”,是指新湖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浙江新湖能源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北京华易隆鑫贸易有限公司(下称“华易隆鑫”)持有的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下称“新疆宜化”)41.08%的股权。 据悉,因华易隆鑫前股东之一胡某的行贿行为,最终法院认定要对华易隆鑫所持股权予以追缴。 天眼查App显示,今年8月份新疆宜化发生多项人事和股权变动,其中股东华易隆鑫退出,新增股东宜昌市国资委,后者持股恰好为41.08%。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新疆宜矿未分配利润为67.37亿元,股东权益为73.71亿元,易隆鑫所持股权价值超过百亿元。”新湖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海报新闻10月底的报道,新湖集团相关负责人称,公司已对此案提起申诉。 伴随着“新湖系”公司风波不断,黄伟、李萍夫妇的财富规模也不断缩水,在胡润百富榜上其身家由2020年的320亿元降至2024年的70亿元。 湘财股份业绩下滑拟清仓大智慧 因相关诉讼事件受关注的湘财股份,近年来经营业绩并不理想。 同花顺iFinD显示,2022年、2023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5.16亿元、23.21亿元,同比下降23.08%、33.9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26亿元、1.19亿元。 资料显示,湘财股份前身哈高科于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20年6月,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收购湘财证券股权,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为证券服务业。 对于今年以来的经营状况,湘财股份在半年报中表示,2024 年上半年,A 股三大指数区间涨跌幅均为负。由于指数走势及交投活跃度不及预期,券商行业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及资管业务表现承压。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湘财股份营收下滑15.19%,净利润下滑46.3%。 整个前三季度,湘财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5.49亿元、1.46亿元,同比下降15.62%、2.93%,公司业绩继续承压。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持公司大智慧股价暴涨之后,湘财股份拟择机减持该公司股份。公司12月5日公告称,截至2024年12月3日,公司持有约2.54亿股大智慧股份,占其总股本的12.66%。 湘财股份表示,公司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及协议转让等方式减持所持有的大智慧股份,交易价格不低于9元/股。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公司持有的大智慧股票数量。 近期,金融科技公司大智慧股价在多个交易日里涨停,截至12月13日收盘,其股价以10.3元/股收盘,年内累计涨幅超过45%。 即便以设定的最低价格9元/股减持,也有望给湘财股份带来可观收益。根据披露,因权益法核算,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持有大智慧股票的账面价格约7.74元/股。
礼来“试错”,来凯“富贵”
凭借替尔泊肽的大卖,礼来成为全球毫无争议的“药王”。对于国内药企而言,如果谁能与礼来达成合作,那么必定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来凯医药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11月20日,来凯医药发布公告,将与礼来签订意向临床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核心产品LAE102针对肥胖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其中,礼来将负责执行一项I期研究并承担相关费用,而来凯医药则继续保有LAE102的全球权益。 虽然这项合作并没有任何的款项交易,礼来仅承担少量的研究成本,但消息公布后来凯医药股价还是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股价当日大涨48%。 从表面看,来凯医药获得了礼来的青睐,所以投资者才会有如此热烈的反应。但如果投资者站在礼来的位置思考问题,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礼来的一次简单“试错”,甚至没有耗费任何BD费用,几乎相当于一次“白嫖”。 01 礼来豪赌“增肌药” 爆火的减肥需求,造就替尔泊肽很可能成为礼来未来十年的业绩增长主线。拥有如此强力的大单品,礼来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巩固替尔泊肽的统治地位,建立起属于它的产业护城河。 基于此,礼来将目光聚焦于能够与替尔泊肽形成互补的产品线上,而能够起到增肌减脂作用的ActRII抗体无疑就是替尔泊肽的黄金搭档。 ActRII是一种在脂肪和肌肉细胞中都有表达的激活素受体,其传导信号的活化,会引起肌肉细胞萎缩和脂肪组织中脂肪的累积。如果能够将这一信号通路阻断,那么就极有可能在减少脂肪积累的同时,增加机体的肌肉量。 图:ActRII增肌减脂原理,来源:太平洋证券 一直以来,GLP-1药物虽然减肥疗效出众,但也存在肌肉流失的缺点,若将ActRII药物与GLP-1药物联用,极有可能大幅提升GLP-1药物的减肥效果。如果礼来真的探索出“GLP-1+ActRII”的新思路,那么无疑将会大幅提升替尔泊肽在减肥领域的竞争力,因此礼来决定重金入局。 2023年7月,礼来以19.25亿美元收购Versanis公司,获得ActRII增肌减脂药物Bimagrumab。要知道,在两年Bimagrumab还是诺华旗下的药物,但由于在其他适应症的临床中接连失败,最终诺华仅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了刚成立不久的Aditum公司,礼来19.25亿美元的出价几乎是当年诺华售价的27.5倍。 如此高的溢价充分表明了礼来的决心,今年10月礼来正式启动了Bimagrumab联合替尔泊肽增肌减脂的II期临床试验,就是希望能够将替尔泊肽塑造成坚不可摧的“减肥药”堡垒。 02 一次精准“试错” 既然礼来已经重金收购了ActRII药物,那么为何还要与来凯医药开展合作呢?这其实就是一次极低成本的“试错”。 之所以礼来会收购Bimagrumab,其核心原因在于其单药减重的IIa期临床试验数据较好:第48周数据显示,可使受试者脂肪质量减少20.5%,腰围减少9.0厘米,去脂体重增加3.6%,而且患者在停止治疗12周内并未观察到体重反弹。 图:Bimagrumab对总体脂的影响,来源:公司公告 但在优秀的减重疗效背后,Bimagrumab却依然存在诸如肌肉痉挛、腹泻等副作用,甚至有5例患者(约14%)在IIa期临床试验中因不良事件而导致研究终止。尽管这并没有影响药物的疗效,但若将药物适用范围过大,这样的副作用概率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因此礼来必须想办法找到诱因。 从原理上看,Bimagrumab是一款ActRIIA/ActRIIB双靶点抑制剂,双靶点往往就意味着会产生广谱抑制,极有可能造成副作用的诱因就存在于此。所以礼来决定在推进临床的同时,做一次对照试验。 由于来凯医药的创始人吕向阳博士恰是Bimagrumab的共同发明人,而LAE102又是一款ActRIIA单抗。礼来可以通过获得的LAE102试验结果,与Bimagrumab进行直接对比,进一步锁定导致副作用的原因,并尝试加以改进。 结合礼来激进的BD风格,其对于LAE102更多是试水性质,并没有特别多的期待,否则也不会不出首付款了。当然,如果后续Bimagrumab效果较差,而LAE102效果出众,那么亦不排除LAE102“转正”的可能,但这些全都要靠最终的数据说话。 关于礼来与来凯医药的合作,更像是一种资源互换:礼来低成本完成了试错,来凯医药获得了礼来的背书。 03 礼来撑起的赛道 ActRII完全是靠礼来一家撑起来的靶点。 在礼来重注之前,Bimagrumab实则已经经历过多次临床失利。2014年,依托于ActRII机制优秀的增肌效果,诺华决定将Bimagrumab推进临床,用于治疗包涵体肌炎。虽然初期临床数据不俗,但错过了IIb期试验的主要终点,最终只能以失败收场。除包涵体肌炎适应症外,Bimagrumab还曾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癌性恶病质等适应症进行过尝试,均没有实质性进展。 多次失败后,诺华最终将减脂增肌作为Bimagrumab的最后一搏。2019年,诺华正式推进Bimagrumab关于减重的II期临床试验,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与安慰剂组相比,Bimagrumab组患者全身脂肪质量显著减少20.5%,去脂体重增加3.6%。正是基于II期临床数据的成功,诺华才成功将Bimagrumab以7000万美元的低价转手给了Aditum公司。 对于ActRII靶点,礼来是具有明显倾向性的。Bimagrumab是礼来重注近20亿美金买来的药物,而LAE102则是一次低成本的合作,孰重孰轻相信大部分投资者都能很清晰地看出。 如果没有礼来的入局,那么ActRII靶点很可能并不会有太多的市场关注度,即使礼来豪掷近20亿美金去重注这个靶点,也很难吸引更多的巨头去跟进ActRII减重策略。换句话说,在ActRII靶点这个被礼来撑起的市场中,想要找到其他的大买家并不容易。
汤晓鸥逝世一周年,商汤科技的变与不变
汤晓鸥逝世一周年,商汤科技还是没能解决持续亏损、营收下滑、裁员不断、股价续创新低等一系列老问题。不过,商汤也在积极求变,调组织架构,调业务,配售融资,广交朋友,全力发展生成式AI。 文|韩 湘 12月15日,商汤科技官方账号发布《今天,致敬汤晓鸥老师》的推文。 2023年12月16日,商汤科技官方发布人工智能科学家、创始人、浦江实验室主任、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因病救治无效,在2023年12月15日23时45分逝世的讣告。 汤晓鸥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衔者,于2014年携团队发表的GaussianFace人脸识别算法,在LFW(Labled Faces in the Wild)数据库上测试得出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8.5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当年,汤晓鸥团队发表的DeepID系列算法又将人脸识别准确率提高到99.55%。汤晓鸥收获无数美誉,福布斯将其称为“中国人脸识别技术背后的面孔。” 汤晓鸥的逝世,对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是一笔损失。对商汤科技来说,他制定的“坚持原创,让人工智能引领人类进步”的使命激励着所有商汤人勇攀高峰。 汤晓鸥逝世这一年来,商汤科技取得了不少的突破。如在GenAI IaaS市场云巨头和新势力厂商的市场份额排名中,商汤以46.4%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业务规模和未来增速也是首屈一指。 不过,这一年来,也有很多维持不变。如仍深陷亏损泥潭,仍然缺钱,商业化仍然不顺,裁员消息频出、股价长期低迷等影响着商汤科技的发展。 商汤“坚守初心” 商汤的亏损,仍在持续。 虽然出现亏损缩减迹象,但仍未走出泥潭。从2018年至2023年的六年间,商汤归母净亏损分别为34.28亿元、49.63亿元、121.6亿元、171.4亿元、60.45亿元和64.4亿元,累计超过500亿元。 若加上2024年上半年亏损24.57亿元,六年半的时间商汤归母净亏损超过了525亿元。不过,汤晓鸥逝世这一年来,商汤科技的归母净亏损,出现了明显收窄的迹象。 也许是和汤晓鸥科学家创业的基因有关,商汤科技对于研发一直很重视。从财务数据上看,2018年至2022年间,商汤科技分别投入研发费用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36.14亿元和40.14亿元,占营收比例不断增长,从2018年的45.8%增至2022年的105%。 研发投入在增长,但商汤的营业收入却出现了下滑。业内人士对「数智研究社」表示,商汤虽然是AI四小龙,但在生成式AI时代,其光环已经不如后起之秀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谱AI和MiniMax等,上述新创公司一定程度上蚕食了商汤的市场。 自2021年上市至2023年间,商汤科技分别实现营收47亿元、38.1亿元和3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36.39%、-18.97%和-10.57%。2024年上半年,商汤科技实现营收17.40亿元。 亏损在持续,研发在增长,营收在下滑,这样的商汤科技难言出彩。在生成式AI大行其道的当下,商汤还要不断加注研发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因此在2021年12月上市后融资55.52亿元花完之后,在2024年的6月至12月的半年间二度融资。 2024年6月,商汤科技配售16.73亿股,累计融资约19.95亿港元。12月初,商汤再度宣布18.65亿股股份的配售,融资约27.87亿港元。 在融资的间隙,商汤科技不断曝出裁员消息。10月底,商汤科技智慧城市和商业事业群、智能汽车事业群、研究院和医疗等部门均有裁员。 2023年8月,商汤科技也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财报中看,从2021年至2023年底,商汤科技的员工数量从6114人减少至4531人。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商汤科技员工为4672人。 在生成式AI迎来黄金发展期,商汤也处于下一波增长的有利位置时,其股价却在2024年来经历了至暗时刻,一度暴跌至0.58港元/股,市值不到200亿港元,和上市初期一度超过3000亿港元相比,实现了“脚踝斩”,简直惨不忍睹。 商汤科技“谋变” 汤晓鸥逝世这一年来,商汤科技先后与金山办公、华为昇腾、瑞莱智慧、库醇科技、上咨集团、上海电信、上海国投公司、中国联通、上海市农委等达成合作,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同时,商汤科技接见了哈萨克斯坦总理、联合国秘书长技术特使、陕西省委书记代表团、山东省委副书记、百年投资管理公司OMAI组团的到访。在2024年12月2日,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还宣布商汤科技CEO徐立出任首任轮值主席,第四范式CEO带文员当选秘书长。 这一年来,商汤科技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多份报告里,商汤科技均取得了不错的排名和成绩。如《2023年中国大模型行研能力评测报告》显示,商汤语言大模型:日日新·商量”在12款主流大模型中斩获总榜第一,在报告撰写能力、模型基础能力两个子榜位居第一。在《2023年中国AI开发平台市场报告》中,商汤科技在增长指数和创新指数两大维度上也位列国内第一。 在IDC发布的多份报告中,商汤科技也有不俗的表现。如在《中国智算服务市场(2023下半年)跟踪》中,商汤科技与火山引擎、阿里巴巴一起跻身2023年下半年中国GenAI IaaS服务厂商TOP 3。在新势力厂商中,商汤科技更是以46.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在《中国大模型平台市场份额》报告中,商汤科技也以16%的市场份额占据前二的位置。IDC表示,“在生成式AI爆发的关键节点,商汤率先完成业务转型,占领先机。”在《中国AI数字人产品2024年厂商评估》报告中,商汤如影AI数字人生成平台位居中国AI数字人产品第一梯队。 后来,为了顺应技术及需求的演进趋势,商汤科技将重心全面调整至生成式AI领域,业务板块也被整合划分为生成式AI、传统AI和智能汽车三大板块。 2024年底,为了应对AI 2.0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商汤在组织架构方面也做出调整,重组建立了新的“1+X”架构,“1”代表集团核心业务,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AI云,实现大装置、基础模型和AI应用无缝集成。“X”则代表如智能汽车、家庭机器人、智慧医疗和智慧零售等生态矩阵,各生态企业将由独立CEO负责,独立经营,可以自主面向外部融资及上市。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希望在汤晓鸥不在的日子里,商汤科技能“前进之志不息,最好时光永驻。”
OpenAI吹哨人之死:ChatGPT的阴暗面
被称为“OpenAI吹哨人”的Suchir Balaji,11月26日被发现死在旧金山的一间公寓中,终年26 岁,当局裁定他的死亡为自杀。 据外媒报道,Suchir Balaji在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长大,一直对人工智能很着迷。2013年,DeepMind的进步激发了他对此的兴趣,促使他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计算机科学,并于2021年毕业。同年他加入OpenAI,很快就参与到GPT-4的开发工作中,他的工作是帮助OpenAI搜集和组织大量的互联网数据,用以训练ChatGPT大模型。 最早,他也如同其他人一样被人工智能的前景所吸引,认为神经网络可以解决从治愈疾病到应对气候变化一系列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对Suchir Balaji而言,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串串代码,而是一种炼金术、一种将想象变成现实的工具。 但随着他目睹越来越多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诉案发生,他的观点慢慢发生了变化。 Suchir Balaji在个人博客上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OpenAI 在数据的使用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因为它未经许可就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训练其模型,所以侵犯了从程序员到记者等无数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这相当于在原创者作品的基础上生成了“替代品”,并拿走了属于原创者的利益。 马斯克在X上分享了这一新闻,图源:马斯克X账号截图 生成式AI因何而侵权? Balaji所言非虚,无论是ChatGPT还是其他生成式AI应用,它们都是通过从互联网上抓取大量数据(包括受版权保护的内容)来构建自己的算法模型。 我们总结类似OpenAI一类大模型的常规训练过程就会发现,其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步骤一:OpenAI从互联网上收集大量文本,包括博客、文章和书籍等等。其中部分数据是公开的,但大部分数据受版权保护。 步骤二:AI分析这些数据以学习如何生成人类理解的文本。 步骤三:当你向ChatGPT提问时,它不会告诉你被训练时的原始数据,但它的回答通常会大量借鉴原始数据中的信息。 为什么说OpenAI会拿走属于原创者的利益?举一个不那么准确的比方,当你向ChatGPT发问之后,如果它能生成一个类似知乎专业大V的回答,那么知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V们也再无存在的必要,整个生态就坍塌了。 回溯历史,OpenAI曾针对Balaji的呼吁为自己辩护,声称其使用的公开数据符合版权法。OpenAI表示:“我们正使用公开数据构建我们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一行为合理合法……并且这对创新者来说是必要的,对美国的科技竞争力更为重要。” 一个事实是,生成式AI发展至今,除了Balaji以外,还有大量批评者认为生成式AI将造成大量的道德困境,他们呼吁监管层出台相关法律。 外媒指出,Balaji在AI伦理问题上的直言不讳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批评,且反映了创新与责任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Balaji的离世留下了一个核心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 此外,还有部分外媒指出,Balaji掌握的信息可能会在针对OpenAI的诉讼中发挥关键作用。 更大的伦理困境 巴拉吉并不是唯一一个发起控诉的人。2023年年底,《纽约时报》曾对OpenAI及其合作伙伴微软提起诉讼,指控他们非法使用数百万篇原创文章来训练他们的大模型。《纽约时报》辩称“这种未经授权的使用直接损害了他们的业务”。 从更深远的影响来看,《纽约时报》认为在ChatGPT能够生成与传统新闻机构质量相当的内容之后,下一步将会是人工智能取代传统新闻业。 再往前看,2022年年底也曾有三位艺术家组团起诉多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理由是人工智能未经许可使用他们的原创作品来训练他们的大模型,而用户用AI生成的作品与艺术家现有的作品极其相似,艺术家认为这些应该被认定为“未经授权的衍生作品”。其结果是,如果法院认定AI生成的作品未经授权且为衍生作品,那么就适用严厉的侵权处罚。 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案例,最流行的是“魔改”——利用AI普通人能够将经典影视剧中的角色和场景“移植”到全新的场景中,这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十分常见。 北京市两高(郑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博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指出,无论是换脸、改台词还是加入新情节,都是对原影视剧内容的再创作。但是,在追逐流量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新型侵权行为。 张博认为,AI“魔改”视频涉及影视演员的形象,比如利用AI工具改变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台词,涉嫌侵犯了演员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此外,在第八届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上,一众专家也对AI带来的版权风险进行了探讨。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易继明指出,大部分情形下,AI研发企业并未获得版权人的授权,潜藏着侵犯他人版权的法律风险。 在此背景下,产业界迫切需要法律与公共政策能够明确提供关于使用语料的合法性指引,创作者与公众也需要高度关注自身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AI大模型训练中使用语料的合法性及合理性问题,成为AI时代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但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目前看来还十分困难,难点一是在人工智能侵权行为难以界定,二是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很难界定。 具体而言,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但AI生成的内容是否具备独创性,以及如何判断其独创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的问题,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例如美国版权局明确表示AI自动生成的作品不受版权法保护,而中国法院则在一系列案例中认定,只要AI生成内容能体现出自然人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其次,传统的著作权法体系下,作品的作者是具有法律人格的自然人或法人。但AI作为生成内容的主体,其法律地位并不明确,无法直接作为作者享有著作权。这导致在立法时需要重新考虑作者身份的认定问题。 最后,立法者还需要在保护著作权人权益和促进AI产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过于严格的法律可能会抑制AI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而过于宽松的法律则可能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管就死,放就乱”这也是监管难推进的原因之一。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生成式AI的发展大概率将一去不回头,而人们对AI生成内容与人类生成内容的判断边界也将越来越模糊,最终走向混乱。 或许,另一位Balaji的预测将解决这一问题,他是一位“80后”印度裔创业者兼投资人,其在《巴拉吉预言:技术、真相和构建未来的指南》(此书被称为“解读硅谷创业家思想‘右转’的入门读本”)中指出,新兴技术“区块链”之不可篡改的“真实”才是可信的“真实”;以加密货币在工作流中加入激励机制,通过智能合约来推动协作,才是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式。 国内也曾有专家学者指出,相关部门的机构应开发更高效的数字指纹技术和使用区块链技术,让每个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作品享有独特的数字身份,可追溯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来源,保证人类原创作品和人工智能创造作品的版权。 以未来视角看现在,Suchir Balaji的离世或许只是AI伦理问题被揭开的“第一章”,技术的流向并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我们唯一能期待的是AI成为人类的工具,而非人类成了AI的奴隶。
苹果失败了,但谷歌+三星不服,合体再啃头显这块“硬骨头”
大家还记得苹果重磅推出的AR眼镜Vision Pro么? 当时刚推出时好火,很多都说苹果要用Vision Pro来革iPhone的命,你的下一台手机,不一定是手机,更不一定是iPhone,可能是一个眼镜……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苹果的Vision Pro没有撑起苹果的野心,AR眼镜项目,应该是失败了。 目前Vision Pro在市场上的表现很一般,关注的人不多了,买的人更不多了,甚至还有传出苹果的Vision Pro即将停产的消息…… 不过,在苹果Vision Pro失败的同时,同为巨头的谷歌+三星,似乎有点不服,他们觉得苹果的Vision Pro不行,那是苹果的问题,不是AR头显本身的问题。 所以双方决定联手,合体来打造一个头显产品。 这个项目的代号为Project Moohan,谷歌负责软件,而硬件将由三星负责制造。 谷歌提供的软件叫做Android XR,它不仅可以用于AR眼镜,还能够用于其它各种头显、智能眼镜内的产品,算是谷歌为头显专业打造的操作系统了。 在Android XR中,还会嵌入谷歌Gemini AI,以提升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性能,实现语音控制等等。 谷歌认为,在未来,Android XR操作系统下的类似智能眼镜的产品,或许会在不久将来,会成为手机的外接屏幕工具,头显会成为手机的一部分,构成一个更大生态圈。 但在硬件部分,谷歌还是认为三星比自己水平更强,所以硬件将由三星负责制造,按照媒体的说法,谷歌三星联合推出的Project Moohan看起来更轻、视野更大,比苹果的Vision Pro体验会更好。 那么问题来了,苹果雄心勃勃要搞的AR眼镜,算是失败了,谷歌+三星真的能行么?只有让时间来检验了。
元保IPO:第二大人险分销商,2元费用换1元收入,合规性存伏笔
2015年,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取消,面对这个低渗透率的市场,险企们纷纷采取人海战术,让“卖保险”成为一项近乎“无门槛”的工作,一度成为职场人的保底选择(与滴滴司机、外卖员相似)。 粗放式的发展和高提成的吸引,让大量的散兵游勇进入保险业,营销人员数量从2015年的500多万持续增长至2019年的912万。 近乎全民皆兵的营销战术,让行业增速提前兑现——同期的保费规模从2.4万亿元猛增至4.3万亿元。但高度同质化的保险产品在存量市场中的竞争更加激烈。 承压之下,险企们开始弃量寻质。 由于营销团队波动大、人员素质低、脱落率高一级误导客户等因素在竞争环境中愈发显著,行业就此开启了一波浩荡的“清退潮”,叠加保险佣金压缩严重、无职业保障等原因造成的自然流失;保险营销人员数量自2019年开始下滑,至2023年年末仅剩余281.34万人(较峰值减少7成)。 人数减少,但营销和增长还得继续,险企们开始寻求数字化等科技手段来实现提质增效——元保,就诞生于行业拐点处。 从成立到冲刺纳斯达克,仅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从元保身上可以发现,“AI + 保险”的故事讲到了卖“铲”章节了。 01,AI+保险,第二大互联网人险分销商 元保,成立于2019年12月,自2020年6月取得全国性的保险经纪代理业务(保险分销)牌照后开始在通过互联网分销人身险。 公司的创始人为方锐,成立元保之前曾担任网易集团副总裁及技术部负责人;在长达17年的网易职业生涯中,方锐建立了网易支付、创立了网易电商事业部(孵化了虚拟电商、网易考拉等项目)、代表网易与传音设立合资公司(传易互联)并出任CEO。丰富的互联网与金融底蕴让方锐选择“AI + 保险”作为生涯的新起点。 按照首年保费额计算,元保目前为国内互联网个人人寿、意外及健康保险市场第二大分销商和最大的独立分销商。 线上分销并非元保首创,方锐在网易就曾经孵化过在线保险项目,但运用人工智能实施精准分销的方式是元保的亮点。 AI与产业的结合,底层逻辑皆是来自数据库和算法库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模型的落地。元保亦是如此,其商业模式的起始点在于:预测需求。 例如分销业务:通过用户模型分析和预测不同类型的群体的保险需求,再利用媒体模型进行曝光吸引潜在消费者,最终利用产品模型与活跃用户相匹配撮合交易,用户在平台购买保险产品后公司抽取佣金。而系统服务业务是分销业务底层逻辑的泛化,主要为保险公司提供精准营销和客户分析。 02,每1元分销收入,需要近2元营销投入 基于需求预测到价值链闭环,元保的保险分销流程基本与线下营销员完成保险销售的流程几乎是一致的,但只是形式上的一致。 要知道,元保成立的时候,恰恰是国内保险营销人员数量最高峰的2019年,九百多万一线人员的竞争场面想想就知道有多激烈了;但是,竞争主要集中在中高价值的险种,客单价低且提成少的耗时费力的险种很难驱动营销人员;而元保,通过AI赋能和线上化销售,咽下了这盘残羹剩菜。 假设提成比例皆是5%,一单100万的险单和一百单1万的险单,仅时间就足以在“手动”中拉开差距。 从数据上看,2022年和2023年,通过元保购买保险的用户数量分别为460万人和810万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元保撮合的新保单数量分别为650万、1250万和1660万,首年保费金额分别为85.5亿元、175.87亿元和213亿元。 以抽佣闭环的分销业务的收入水涨船高: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元保的分销业务收入分别为3.34亿元、7.12亿元和7.84亿元——但是,惊人增速的背后,是一门极为艰苦的生意。 元保分销的保险产品99%以上是以医疗和重疾为主的短期险,本身不具备展期保障(2022年和2023年平台活跃用户的留存率仅有11.3%和27.6%),平均1300元左右的年客单价和险种的风险敞口使得佣金低,单件佣金约50元、佣金率仅4%左右。 薄利多销是走量产品实现规模利润的核心,但是本身不具备流量基础的元保,需要为分销业务打造渠道,而但凡跟“互联网引流”相关的无不需要发动钞能力: 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元保的销售费用为6.57亿元、14.62亿元和14.16亿元,整体上相当于每1元的分销收入需要近2元的营销费用。 这是AI赋能这门生意的BUG,因为追求效率和去人化的服务流程,使得分销的险种必须是“简明扼要的”,像医疗、重疾这类短期险就符合该属性;重要的是,这类型产品容易引起冲动性、焦虑性的消费,不需要像大额、长期保险得反复跟进(整体员工就454人,营销人员就31人还是To B的)。 就这种“倒贴”的模式,元保还能在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首次盈利,为什么? 03,卖铲效应显著,合规性存伏笔 元保能够在短短4年的时间便实现盈利,得益于其系统服务业务,通过为合作的保险公司提供精准营销服务、客户分析服务等取得收入,主要是利用自身的媒体模型和用户模型为险企提供更高效的销售策略。 目前,元保累计开发了700多个媒体模型、3100个用户模型和700多个产品模型,这些模型的相互结合能够让保险公司的营销和产品设计更具针对性。 2022年至2024年前三个月,元保的系统服务业务收入分别为5.16亿元、13.21亿元和16.04亿元,占总营收的60.71%、65.6%和66.94%,这把“铲”才是元保的核心。 卖“铲”吸金效应显著,但持续性值得验证。 近两年,国内保险业整体承压,尤其是2022年全行业的原保费增速仅有4.58%(部分险种还出现下降),政策对行业的监管越发严格,代理人数量锐减和银保渠道的重塑,让险企们不得不寻求新的营销方式。 像元保这种AI赋能的营销方案供应商迅速成为香饽饽;元保自然也乐见其成,往好里说是给营销赋能,但实际上是险企大佬们的一场改革与试错。 但是,不论是分销保险还是为卖“铲”给险企,元保的一切都是围绕着B端客户。 尽管服务的客户数量从2022年的56家增长至2023年的69家,但是业绩增量却高度集中: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皆为前六大客户的且占比超过10%的有三家,贡献营收比例从去年的41%提升至今年的59%,三家客户带来的业绩增量为7.81亿元,占全部增量的87.26%。 问题在于,保险产品本身高度同质化,大客户们极有可能会限制元保进一步卖“铲”,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是不允许元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 而元保的模型并非独家(现有竞对有众安、有家等,新进者如最近迈富时与乐橙云服携手启动AI+保险项目),当越来越多超级营销员出现的时候,技术的溢价也会快速消失,最终没有用户沉淀能力且依赖大客户的元保该如何延续“卖铲”之后的故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元保的累计投诉量近1200条,主要涉及虚假宣传、诱导营销、莫名扣费等。其中质疑低价“套路保”的情况层出不穷。 实际上,这是保险行业模式创新类产品顽疾,元保亦在招股书中表示,如果无法获取或积累足够的数据、数据包含缺口或不准确之处,可能无法推荐最适合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进而影响到公司业务。同时,若对第三方信息保护不当或不当使用此类数据,也可能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如是,合规性问题是实则恰是元宝商业模式的一大伏笔。 04,IPO另有深意 元保本身并不卖保险,赚的是险企的钱,一切围绕着提高保险公司的销量,头重脚轻导致用户端服务不到位(“0元/1元保”等诱导宣传、用户投诉“乱扣费”),这是需要加以平衡的。 此外,元保其实并不缺钱,井喷的业绩让账面上躺着11亿元的现金,本身轻资产模式对于扩张而言不着急5000万美元,冲刺IPO或许更是为投资者寻求兑现渠道—— 自2019年底成立至2021年5月,从种子轮到C轮共4轮融资,其中C轮融资近10亿元人民币(由源码资本领投,凯辉基金及老股东山行资本、北极光创投、启明创投、SIG跟投),当时估值就已经超过10亿美元了。
古尔曼:苹果增强现实智能眼镜短期内不会发布
IT之家 12 月 16 日消息,长期以来,关于苹果公司正在开发某种形式的增强现实(AR)智能眼镜的传闻不绝于耳。虽然目前苹果已经推出了具有诸多潜在 AR 眼镜特征的 Apple Vision Pro,但其形态仍然相当笨重,与人们对轻便 AR 眼镜的期待相去甚远。 尽管 Meta 和 Snapchat 等公司已经展示了令人惊艳的 AR 眼镜原型,但据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报道,苹果在“找准方向(getting the approach right)”方面可能还需要 3 到 5 年的时间。 古尔曼在其最新一期“Power On”通讯中指出,虽然苹果仍在继续研发 AR 智能眼镜,但短期内不会有任何产品问世,他表示:“据我了解,苹果仍在致力于研发增强现实智能眼镜,但近期不会有任何成果。” 苹果需要解决诸多关键问题才能成功推出此类产品。这包括将大量计算组件微型化、打造时尚的外观设计、提供足以保证产品实际使用性的电池续航能力,以及开发不会过度牺牲媒体体验的高分辨率显示屏。 苹果或许能够打造出一款价格极其昂贵的眼镜,但要推出一款面向消费者的友好型产品,则面临诸多挑战。Snapchat 和 Meta 等公司已经发布了 AR 眼镜,但它们并非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据IT之家了解,Meta 的眼镜只是一个原型演示,而 Snapchat 的眼镜则仅供开发者使用。这两家公司都没有公布价格,因为其高昂的成本难以吸引消费者。 这意味着,期待苹果在短期内推出真正成熟、面向大众市场的 AR 眼镜,恐怕还为时过早。
不止超薄iPhone 17 Air,消息称苹果正研发可折叠iPhone、MacBook
IT之家 12 月 16 日消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 Aaron Tilley 和 Yang Jie 发布了一篇报道,透露苹果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对 iPhone 进行一系列“重大设计”和“形式变更”。 IT之家注意到,这篇报道证实了此前广为流传的“iPhone 17 Air”的传闻,该机将采用“超薄”设计,比现有 iPhone 机型更薄。报道并未提及具体厚度,但此前的传言表明,该设备的厚度可能在 5 毫米到 6.25 毫米之间,而 iPhone 16 系列的起步厚度为 7.8 毫米。史上最薄的 iPhone 是厚度为 6.9 毫米的 iPhone 6,因此 iPhone 17 Air 有望打破这一纪录。 与之前的传言一致,报道称 iPhone 17 Air 将“放弃”Pro 机型上的一些功能。例如,报道指出该设备将配备“简化”的摄像头系统,但没有提供其他细节。相应地,该设备的价格将低于 Pro 系列。 预计苹果将于 2025 年 9 月发布 iPhone 17 Air。 此外,报道还透露,苹果正在计划推出两款可折叠设备。其中一款本质上将是史上最大的 MacBook,配备 19 英寸的可折叠屏幕;另一款则是可折叠 iPhone,展开后将拥有一个朝内的显示屏,其尺寸将大于 6.9 英寸的 iPhone 16 Pro Max。 报道称,苹果的目标是在 2026 年或 2027 年发布可折叠 iPhone,而配备可折叠屏幕的 MacBook 可能会稍晚推出。近年来,关于这两款设备正在开发的传闻已多次出现。 据悉,苹果在开发可折叠 iPhone 的过程中面临着重大挑战,包括设备的铰链和覆盖屏幕的保护层方面的问题。报道称,苹果曾考虑过采用外向折叠显示屏的可折叠 iPhone,但最终决定采用大尺寸的内向折叠显示屏。
【央视快评】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当下发展所急,精准洞察未来大势所趋,定基调、树目标、明思路、谈举措,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点提出具有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现实针对性的重要指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精辟深邃,既有宏观布局,又有具体部署,为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全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运行明显回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新发展奇迹最可靠的主心骨。只要我们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定能战胜任何风险挑战,成功到达胜利的彼岸。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分析、科学解决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要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这“五大关系”,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在经济发展复杂进程中对多元矛盾的精准把握与科学驾驭。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辩证思维,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明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要完成会议提出的这一系列任务,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有力指引,离不开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我们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会议明确了明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很多部署直面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譬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我们要扎实落实好各项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保持战略定力,紧抓关键环节,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努力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央视评论员
连看三天报告,刷屏一年的飞行汽车真能飞了?
快到年底了,不知道大家对今年的科技新词有啥看法,反正在咱编辑部这边,倒是一直有个高频出现的词——低空经济。 自打去年年底,国家把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这个概念就火了一整年,甚至今年两会的时候还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而在世超身边嘛,不仅微信群里群友们经常贴新闻,开会的时候大家也围一起讨论这东西,甚至后台的私信留言,都经常看到差友们提问,这低空经济到底是个啥情况啊? 同样出于好奇心,经过一番调查以后,世超我只能这么跟大家说: 这低空经济,很可能会是像新能源车一样的下一个风口。 图源:中国新闻网 先别着急,听咱慢慢道来。 首先低空经济到底是个啥,其实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标准定义。 按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赛迪研究院 )一份白皮书里的说法,低空经济产业,是指各类低空航空器在飞行活动中所关联的新兴产业,包括了下面图片里的一大堆项目。 虽然这文字密度看起来有点费眼睛,但要一句话总结的话,那其实就是玩无人机,还要大玩特玩。 而所谓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也就是无人机的玩法,才是低空经济这个词里最需要关注的。 具体来说,首先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消费级无人机。 也就是掏个千八百就买得起的那种,就比如航模佬手里的,还有航拍摄影的、玩具一类的、还有列阵表演啥的,上回在沙特大出风头的那个就是。 除了这种大家玩的,还有一类是工业级无人机,这个就相对专业些,比方说喷洒农药、电力巡检、还有无人机物流、送外卖、搞马蜂窝。 但要说低空经济里最重要的,也就是无人机最牛逼最有看点的用法,那还得是载人。 打个比方,上面说的消费级无人机,就相当于自行车;而工业级无人机就相当于摩托车,虽然更工业化一点,但在产业中的地位还是赶不上象征着工业化的汽车行业。 而只有载人的交通级无人机,才有跟汽车掰掰手腕的可能。行内现在把这玩意叫电动垂直起降飞机 ( eVTOL ) ,俗称飞行汽车。 这飞行汽车之所以说它牛逼,其实还是因为它产生的变革挺大,首先就是生活方式上的变革。 可别小看生活方式这几个字,别的不说,光只在地面上跑的汽车,对咱现在的城市生活影响就大得很了,大到城市规划房地产商圈,小到停车位充电桩导航软件自驾旅游,这说白了都还建立在内燃机主导的地面交通上。 但要是能把大家的出行选择从地面扩展到空中,把交通网络从平面搞成立体,高度可以开放到 3000 米,你琢磨琢磨,这种从 2D 到 3D 的变革,得带来多少变化。 除了宏观上的变化,飞行汽车这玩意更牛的在于,它是一个能带动全产业链的行业。 在动力上,它一个大号无人机,也得有电机有电池吧,这直接就关联到了新能源的上下游; 然后在平台操控上,又得有相当的电控水平,还得智能化,最好无人驾驶;在交通管理上,得有大数据、智慧交通系统啥的搁后面调度,保证安全。 到了消费者这头,光咱能想到的就有空中快车、无人机物流、空中旅游观光啥的,加上人民群众的才智又不知道能开发出多少种使用场景,拉动多少经济。 而且最关键的是,上面咱说到的这些配套产业链,好巧不巧,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耕细作下,咱国家全都有。 换句话说,虽然看起来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东西,但实际上飞行汽车几乎全部建构在新能源车上,相当于二阶段产物。 这也就是为啥,不少汽车厂家现在也在纷纷发力飞行汽车赛道。 比如吉利就有个子公司沃飞长空,原型机 AE200 已经完成了首飞,计划在 2025 年成为国内首个完成载人飞行试验的 6 座 eVTOL ; 小鹏旗下的小鹏汇天也是干这个的,除了展会上经常能看见的旅航者 X2 ,几个月前还出了一个 “ 陆地航母 ” ,就是把载人无人机塞进车里,用的时候拿出来直接起飞。 还有广汽的飞行汽车 GOVE ,丰田投资的 SkyDrive ,本田还正在开发一个叫 Honda eVTOL 的混动版本。。。 总之,这样一个能同时拉动一二三产业,带动全产业链向前发展,甚至改变未来生活场景的东西,又赶上了国内供应链和技术相对成熟的好时候。 所以它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其实也就不奇怪了。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布了超过 60 个涉及低空经产业的相关政策文件,各地方的相关文件加起来超过两百个,一些企业( 如亿航智能 )甚至已经拿到了中世界首个 eVTOL 航空器型号合格认证。 当然除了咱国家,美国和欧盟实际上也紧盯着这个赛道, 2022 年 10 月,美国两院就通过了《先进空中交通( AAM )协调和领导法案》,发动国家力量,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去发展低空产业; 除了波音空客这些老牌航空巨头以外,像 Joby Aviation 、 Lilium 这些新的科技公司也做了不少工作,甚至在商业化运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就现在来看,全球的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美元级别,预计 2028 年将达到 13 万亿美元。而在我国,根据云图智行预测信息, 2022 年我国低空经济行业市场规模就有 2.5 万亿元,未来几年将达到 3 万亿元至 5 万亿元。 不过看到这的差友们,先别急着投资,虽然这个概念确实挺美好,但目前要实现起来还是有点问题。 首先是在技术上,目前的飞行汽车还不够成熟。市面上那些试飞的原型机,普遍续航都在 30 分钟左右,在固态电池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前面的设想就都是浮在纸面。 还有在智驾和安全性上,飞行汽车作为一个全新概念的航空器,在航空适航安全上也是一个新领域,还有大量的测试和改进空间。 除此之外,监管上这也是一个麻烦事,我国的空域都归空军和民航局管,未来要发展低空载人交通也要有新的监管机构和管理工具来保障。 一些网友也指出,目前行业内主要都还在讲故事阶段,还没有形成正儿八经的商业模式。 即使是目前已经做出成果的公司,实际还要考虑到价格问题。 以亿航为例,双座版 eVTOL 单架售价 239 万元,距离像汽车一样家用化还有相当远的距离,行业内也还没有出现一个类似福特 T 型车一样意义的产品。 总而言之,世超我是觉得,现在的低空经济,特别是其中的重点 eVTOL ,目前的状态有点像十多年前的新能源车。 虽然这东西很有潜力,在未来极大概率会变成现象级的产品,但目前还是处于一个不太成熟的早期阶段。 不过,毕竟这个即将过去的 2024 年才是低空经济的元年,未来行业会有多大的发展也是犹未可知。 相信再过 5-10 年,没准这小飞机真就走进千家万户了,咱还是拭目以待。
深观察丨德国政治困局如何破解?
  按照德国总理朔尔茨几天前提交的动议,德国联邦议院(议会下院)将于当地时间16日对他领导的政府进行信任投票。   根据德国宪法,如果政府不能赢得信任投票,总统可在总理建议下解散联邦议院,并在60天内举行新的选举。   这意味着,原定于明年9月举行的德国联邦议院选举或将提前至明年2月23日。 德国之声报道截图 他为什么希望提前选举?   本届德国政府是在2021年秋季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后组成的。因执政联盟里的社民党、绿党、自民党代表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黄色,因此该联盟也被形象地称为“交通灯”政府。   三年多来,朔尔茨政府日益面临经济持续低迷、社会治安恶化、军援乌克兰加重财政负担、执政联盟三党内部围绕经济财政政策的分歧严重等压力,德国选民对其执政表现的不满与日加剧。   近期民调结果显示,朔尔茨所在社民党的支持率只有16%,不到最大在野党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的一半。此外,绿党和自民党的支持率也显著下降,其中自民党的支持率只有4%,甚至低于5%这一进入联邦议院的得票率门槛。   而在今年的欧洲议会选举和德国多场地方选举中,执政三党均表现糟糕。 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报道截图   德国联邦议院共有733名议员。为继续执政,朔尔茨必须获得至少367名议员的支持票。但目前,仅有拥有207名议员的社民党议会党团表达了对朔尔茨政府的支持,拥有117名议员的执政伙伴绿党议会党团预计将在信任投票中弃权。   德国媒体普遍认为,如无意外,朔尔茨将无法通过信任投票。 欧洲版《政治报》网站报道截图   而这正是朔尔茨所希望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分析认为,朔尔茨之所以提交信任投票动议,就是希望能拯救目前的政府。   崔洪建:“德国民意对三党联合执政的表现很不满意,导致三党的支持率不断下降,而两个主要反对党,也就是右翼的基民盟和极右翼的选择党的支持率则在不断上升。联合政府在勉强维持了几年以后,现在三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劳症,觉得像他们这样一种形式的联合政府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了,所以朔尔茨提出举行信任投票,就是希望能够尽快有个新的政治选择。” 德法危机削弱欧洲整体实力   实际上,在社民党与自民党分道扬镳后,朔尔茨领导的执政联盟已经举步维艰。   而导致社民党与自民党最终决裂的,正是两党关于2025年财政预算案和德国经济政策走向的深刻分歧。   时任德国财政部长的自民党主席林德纳曾提出一份政策文件,主张政府严格执行德国宪法中的“债务刹车”条款、削减福利保障项目以大幅节省开支,同时反对增税。而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则希望抬高债务上限、加大政府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   由于缺乏“合作的信任基础”,朔尔茨11月6日宣布解除林德纳的财长职务。林德纳则将执政联盟分裂归咎于朔尔茨对德国民众的经济忧虑视若无睹。 路透社报道截图   林德纳被解职后,自民党宣布退出本届联合政府,致使朔尔茨政府在议会力量对比的角度上成为“少数政府”。   有分析认为,执政联盟解体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执政三党从一开始就有分裂的隐患,因为三党在经济和财政方面的理念并不一致。基于此,在能源危机、财政改革等重大问题面前,三党很难达成共识。   三党联合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无力,也使得德国经济长期无法脱困。   德国央行最新预计,德国要到2026年才能将通胀率控制在2%的正常水平左右。   此外,据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预测,今年德国经济将萎缩0.2%,失业率可能升至6%。而明年德国经济仍可能陷入停滞。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官网截图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近日警告,德国经济不仅面临持续的逆风,还面临结构性问题,包括劳动力严重短缺、税收大幅增加、能源价格高企等。这些因素导致德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多年来一直在下降。   由于法国政局近期也在剧烈变动,欧洲舆论普遍担心,德法两大国双双深陷内政危机削弱了欧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削弱了欧洲人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西班牙《国家报》报道截图   对此,崔洪建教授指出:“现在德国和法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府危机,这首先会使两个大国不得不在短期内把主要政治资源和精力放在国内事务上,要形成新的政府,新的政府和议会还需要磨合。接下来,对于周边问题,他们就不可能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所以德法两国当前的问题对整个欧洲的政治、安全和经济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多国谴责以色列计划扩建戈兰高地犹太人定居点
  当地时间15日下午,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以色列政府“一致”批准了一项计划,将投资扩建以控戈兰高地上的犹太人定居点。对此,多国表示谴责,称以色列的这一决定破坏叙利亚安全与稳定,并要求以色列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    沙特:戈兰高地是被占领的叙利亚的土地   当地时间15日,沙特对以色列决定在戈兰高地扩大定居点以及继续破坏叙利亚恢复安全与稳定的机会表示谴责。   沙特通讯社发表声明,沙特外交部重申沙特呼吁国际社会谴责以色列的这些侵犯行为,并强调必须尊重叙利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重申戈兰高地是被占领的叙利亚的土地。   卡塔尔:强烈谴责以色列相关行径   当地时间12月15日,卡塔尔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扩建戈兰高地犹太人定居点计划。   声明说,以色列此举是针对叙利亚一系列侵略行动的最新举措,公然违背国际法。声明敦促国际社会采取行动,迫使以色列停止对叙利亚领土的侵占并遵守相关的联合国决议。声明还重申卡塔尔支持叙利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并支持所有旨在实现叙利亚安全与稳定的外交努力。   阿联酋:此举或加剧紧张局势   当地时间15日,阿联酋强烈谴责以色列扩建戈兰高地犹太人定居点计划,称此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的紧张局势。   阿联酋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强调,阿联酋致力于维护叙利亚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强调这一决定是蓄意扩大占领,违反并违背了国际法。   此外,阿联酋外交部强调,阿联酋坚决反对一切旨在改变被占领的戈兰高地法律地位、威胁叙利亚安全、稳定和主权的措施和做法。   伊拉克:以色列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   当地时间12月15日,伊拉克外交部发表声明,对以色列在其占领的戈兰高地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决定表示强烈谴责,称这一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及相关国际合法决议。   声明指出,伊拉克坚定支持叙利亚恢复对其领土的全部主权,并强调戈兰高地是叙利亚的被占领土,任何试图改变其法律和人口状况的举措都将被视为无效且非法的。   伊外交部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坚定立场,谴责以色列持续的侵犯行为,并努力维护叙利亚的统一和领土主权,以确保地区安全与稳定。   埃及:以决定是对叙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公然侵犯   当地时间15日,埃及外交部发表声明,对以色列政府在被占领的叙利亚戈兰高地扩大定居点的决定表示谴责和坚决反对。   声明称,以色列的决定是对叙利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公然侵犯。以色列计划在被占领的叙利亚戈兰高地扩大定居点,违反国际法,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其行为再次反映出以色列对实现地区公正、和平缺乏意愿。埃及呼吁国际社会和联合国安理会履行职责,反对以色列侵犯叙利亚主权的行为,并为以色列的定居点设定限制。   以色列计划将其占领的戈兰高地人口翻倍   当地时间15日下午,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以色列政府“一致”批准了一项计划,将投资扩建以控戈兰高地上的犹太人定居点。   声明称,这一计划的背景是目前以色列正在面临的冲突和叙利亚局势的新变化,希望可以将以控戈兰高地的常住人口增加一倍。   声明表示,该计划总投资将超过4000万新谢克尔(约合人民币8076万元),旨在扩大以控戈兰高地上的定居点,并加强教育和可再生能源等设施的建设。(总台记者 张亚宁 张卓雅 赵远方 王寅 吴爱民)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