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五一”假期 多地开展特色活动
图为五月二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雅道巷艺术市集上,游客在购买香水。  谢贵明摄(人民视觉) 图为五月三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文旅商业街区罍街一家文创品店内,游客在购买手工艺品。  方 好摄(人民视觉)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   “五一”假期,各地购物商圈人气十足,各大商场迎来客流高峰。天津古文化街、上海陆家嘴、成都春熙路等商圈特色消费活动丰富多彩。   电影院人气兴旺。“五一”档首日票房破4亿元,超过了去年同期的3.149亿元。   人们出游意愿强烈。“五一”假期第一天,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8亿人次,比2019年“五一”假期首日增长15.9%。   “五一”假期是传统的消费旺季,消费市场的活力折射出我国内需的强劲动力。通过“五一”假期观察消费动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消费持续扩大。   政策带动,大宗消费持续升温   5月1日下午,江苏省南京市市民丁健在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新街口店选购按摩椅:“我和妻子经常加班,想趁着假期来店里多体验几款。”按摩椅店店长毛春艳介绍:“老用户参加以旧换新活动,可以抵扣1000元到5000元不等,并且可以叠加专柜‘五一’促销折扣。”丁健选购了一台新款全身按摩椅。“家里的老款按摩椅只能局部按摩,扔了浪费,搁着又占地方,以旧换新真是方便实惠。”丁健说。   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新街口店总经理金晶介绍:“5月1日、2日,商场人流量和销售额都实现同比增长,按摩椅、吸尘器、净水机等支持以旧换新的家电销量明显增加。”   抢抓“五一”消费旺季,多地发布政策加快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福建省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暨“五一”促消费活动,将组织各类惠民促消费活动1000多场;湖南省发布通知,明确汽车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广东省首轮发放3.7亿元消费券,主要用于汽车报废更新、置换更新,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之下,线上线下一起发力,大宗消费持续升温,内需活力加速释放。   融合创新,新型消费不断扩大   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花开海上生态园内,“五一”假期前两天就迎来了露营游客高峰。在小镇中心、星空绿地等区域,帐篷散置其间,人们围桌烧烤,享受假日。   上海市市民周杨和父母、子女一起露营:“这里不仅可以亲近自然,还有很多新型服务,游玩的同时可以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活动。”   上海花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菡介绍,近年来露营备受游客青睐,为了更好地接待露营爱好者,园区在假期推出了“露营+演艺”“露营+研学”“营地+亲子教育”等新消费场景,举办了青年音乐会、快闪市集等特色主题活动,丰富游客体验。   “五一”前夕,“2024国际消费季暨第五届上海五五购物节”启动仪式在上海市举行。商务部指导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推动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和场景创新。   “五一”假期,一系列特色活动在全国各地持续开展。北京市加强“文旅+”活动和产品供给,推出2300余场文化活动;陕西省启动“秦乐购·享美好生活”消费促进活动;甘肃省举办的“春绿陇原·甘肃文旅演艺天水惠民演出季”延续至“五一”,持续推热“麻辣烫经济”。消费领域场景跨界融合发展,新型消费不断扩大,持续激发消费新动力。   人气旺盛,餐饮消费亮点纷呈   “刚试了新品‘藕汤骨头’,确实和平常吃的锅底不一样,既香醇又清淡。”湖北省武汉市市民黄雅兰“五一”假期带全家人聚餐,特意尝试了一些季节性新菜。该餐厅服务员周莉介绍,“五一”假期,藕汤骨头菜品刚上架就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   为了迎接“五一”假期,各地知名餐饮连锁企业集中上线新菜,给消费者带来味蕾新体验。旅游热门城市的餐饮企业“五一”前就做好了迎接假期客流高峰的准备,加大食材备货、调整营业时间,做好准备工作。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说:“节假日消费少不了美食,餐饮消费热气腾腾,餐饮企业借助市场人气积极推出新品,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促进餐饮消费活力加快释放。”   市场监管总局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强“五一”假期食品安全监管和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全面做好节日期间日常食品安全巡查,加大风险排查和问题处置力度,强化应急值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节日饮食安全。   假日消费是观察全年消费的重要窗口。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认为,从“五一”假期消费情况来看,商品消费将持续回升,服务消费也将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消费将会成为新增长引擎。全年来看,消费增长的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消费规模稳中有进,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第一拉动力的地位将得到巩固。
观“智慧香港” 读懂新质生产力“密码”
图为第二届香港国际创科展的“智慧香港”展馆一角。新华社记者 褚萌萌摄   “我们利用巴士的实时位置等开放数据,设想了这款面向视障人士的公交无障碍小助手。”香港农圃道官立小学六年级学生郭炜昌向参观者介绍。日前,他和同学组成了第二届香港国际创科展上年龄最小的参展团队,自己也在展会上“学到好多新知识”,希望长大后继续发明创造。   这场以“智慧创新 联通世界”为主题的展会,是香港特区政府与贸发局所策划“国际创科营商周”的旗舰活动,吸引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能力提升、产业优化、生态培育……众多展品揭示出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密码。   智慧赋能,释放创新力   幻彩的灯光,一栋栋科技感十足的楼宇,河流、道路贯穿其间……这幅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城景图,是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的大模型绘制的。   “由我们训练的香港首个自主研发基础大模型已初步完成,预计今年中公布。”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介绍,该中心整合香港五所高校力量,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突破迅猛,“我们的模型兼顾本地特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该中心的展馆内,参观者可以体验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写作、解答专业问题等10项应用,触摸香港创科发展前沿。   更多展馆展示着智慧赋能日常生产生活的成果。在“智慧香港”馆,汇聚了特区政府20余个部门的100多项智慧公共服务方案,如水务署的水质监测无人船、路政署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警队的智慧搜救方案等。   通过项目合作、比赛竞标等多种方式,香港正在汇聚起澎湃的创新力。依托特区政府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设立的物流机械人研究中心,前来展出的货物分拣机器人、工业三维成像传感器、智能包装系统等智慧物流方案,预计未来可助力香港区域物流枢纽的深化发展。   要素整合,完善产业链   在初创企业专区,创客陈子健的团队带来可用于驾驶学校的虚拟驾驶模拟系统。对于城市路况的高精度模拟,是该系统的技术亮点。他在展会期间举办的初创企业介绍会上进行了项目说明,随后立刻有人与他接触洽谈。   “作为一家刚刚成立半年的公司,我们希望通过展会找到投资人,将产品投入生产。”陈子健说。   本次展会显示,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一系列生产要素正在香港重新组合、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创新优化。   在展商人才配对活动现场,行业知名人士在台上探讨创科人才的培养,数十家企业代表坐在台下的多张小桌前,对求职者进行即时招聘。   “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作为一家金融科技企业,我们渴望优秀人才。”莱斯工程有限公司售前总监张月曦已经收到几份不错的简历,“求职者可以直接去展台了解公司业务,招聘非常有效率。”   “创科企业资产轻量化,因此人才的作用更为关键。希望帮助更多新来港人士匹配到适合的岗位。”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理事刘欢介绍,该协会有300多名会员前来参会。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助推产业链提质升级。香港中文大学一研发团队展出的医疗设备可以操纵微型机器人进行精细操作,预计还需数年完善才能投入使用。不过,团队成员薛俊南介绍,该设备正在香港科技园及中文大学医院的支持下进行临床试验。   资源连通,打造生态圈   展台上,一架激光雕刻机将木料雕出复杂精美的图案,以“科技之美”吸引着目光。“我们是来寻找专业买家的。”负责该产品的深圳市丰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高歌介绍,随着产品迭代升级,该公司希望借助香港的平台开拓企业客户群。   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穆罕默德当场就下了订单,因为机器“操作简单、用途多样、价格实惠”。“我是做计算机产品销售的,但在展会上找到很多新机遇,发现很多可以带回我们国家的新产品。”他说。   第二次参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展团共带来10余家企业。爱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解决方案总经理杨尚照觉得,今年展会的客户更为专业,对智慧方案更为关注,有很多项目实际应用方和投资方。几天下来,该公司的线下空间数字化设计已获得众多海外客户的青睐。   海外参展商也正在香港实现更多链接。“除了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我们还在展会上看到许多创新成果。”印度移动应用开发公司Inwizards创始人阿努杰·辛格说,“期待未来能和香港的公司深入合作。”   国际创科营商周期间,特区政府还携手业界举行了数字经济峰会、首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香港Web3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   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一系列活动旨在促进本地创新科技生态链上、中、下游的发展,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将香港的创科氛围推向新高峰。(据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褚萌萌)
没有超级大片,五一档何以激发消费动能
制图:冯晓瑜   五一档临近尾声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朋友圈感慨:“电影仍然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文化消费、娱乐方式。”档期收官,学者观点得到佐证。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5月5日21时许,2024年五一档票房已突破15.2亿元,超越2023年的成绩,位居历史同期第三。   各新片中,新主流大片《维和防暴队》以超4亿元票房领跑;开心麻花喜剧《末路狂花钱》和港式功夫片《九龙城寨之围城》都在后半程发力,已分别收获3.9亿元、3.3亿元票房;动画电影《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哈尔的移动城堡》俘获一众二次元拥趸,票房双双过亿元;《穿过月亮的旅行》5天不到3800万元,爱情电影可能并非“五一”假期的主流类型;而主打悬疑的《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在档期最后一天宣布撤档,此前的票房5300万元不及预期。   相比传统黄金档“一超多强”的普遍格局,也不同于暑期档突出的“二八定律”,此番五一档可谓各类型齐头并进。一方面,新主流大片、喜剧片作为市场刚需拥有稳定基本盘,引进片、文艺片也不容忽视,“在文旅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五一’假期,多元供给是满足消费需求的必要条件”。而硬币的另一面或许更值得探究:当超级大片缺席,电影市场为何依然能持续激发消费动能?   口碑决策型消费,让“长尾”看得见   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从观众的购票行为中发现了新变化:“今年五一档首日临场购票的观众比例较高,接近七成,观众的购票决策时间相比以前更滞后。”上映前的“盲选”预售阶段数据平平,正式上映后人们“说看就看”热情不减,两相比较可见,如今的观众越来越偏向口碑决策型消费。   以档期内撤离的影片与黑马为例,两片在公映前后的境遇对照,恰是口碑决策型消费渐渐显影了。即便不提杨幂、于谦等来自不同领域的明星演员,《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在上映前已颇受瞩目。论类型元素,悬疑当属近几年的热门选项,剧本杀式的密闭空间设定也契合年轻人的消费风尚,片中融入的川剧、火锅、麻将等有着鲜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属性的元素,更使得影片看点满满。然而,随着该片在4月中旬陆续启动全国范围超2000场点映,节奏突兀、故弄玄虚等负面评价逐渐出圈,悬疑类型遇上了逻辑漏洞,剧情硬伤大大折损了观众想看意愿。   《九龙城寨之围城》由郑保瑞执导,故事不乏套路,围绕老一辈恩怨、新一代成长、父债子偿展开。该片在定档时并未掀起多大水花,转机从4月23日开始。那一周,片方选择在华南地区率先点映。导演浓郁的个人风格、漫改题材的热血暴力美学,与九龙城寨这一既有市井气息又混杂了超现实感的罪恶城邦形成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在更偏爱港片的地方得到了积极反馈。初战告捷后,影片扩大点映范围至全国,到5月1日正式上映,口碑已是片方最大的助益。从首日以9.4%的排片量撬动12.3%的票房占比,到昨天,该片已凭15%的排片收获22.6%市场。   在业内看来,口碑决策型消费有望倒逼片方推崇品质至上而非营销至上,以让好片有望释放长尾效应。对于良性发展的市场而言,花式营销的前提仍应是“酒足够香”。   “定制玩法”,为电影的商品属性开辟新场景   一边,明星演员的流量不再是票房的绝对保障,流量效应不断递减;另一边,观众观影的动机更加多元,社交需求、观影仪式感正在为电影的“商品属性”开辟新的消费场景。   《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在二次元爱好者中名气不小。原作漫画连载于集英社网络漫画平台“少年Jump+”,迄今为止,仅仅发行了11卷的《间谍过家家》漫画单行本总销量已突破3000万;动画剧集的评分在IMDb和豆瓣上都达9分以上,剧集上线B站后还迅速登上热门榜第一,两季动画剧集目前的总播放量达到了惊人的近10亿次。美式间谍夫妇融入谍战元素,可爱拥有读心能力的“国民闺女”等设定,加上喜感温馨的日常,收获拥趸不少。电影上映后,观众虽然称“流水线般”的剧情不及预期,但片方打造的线下活动精准定位,沉浸式打卡、周边购买、小游戏互动等,直击“二次元人”的心头好。《哈尔的移动城堡》作为宫崎骏经典作品重映,配合宫崎骏艺术展、人气coser卡琳娜助阵等活动,在受众群体强化了热度和讨论度。   不少行业分析人士注意到了动画电影的“定制玩法”。从《铃芽之旅》推出的纪念票根,到《灌篮高手》的特殊票根、人物卡和海报,再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7种特殊票根,起源于日本的“特典定制”,如同盲盒一般刺激着粉丝们的收集欲望。现在,动画电影定制的海报、透卡、贴纸、小卡、票根等,都能引发二次元群体为周边买票观影。也许未来,类似的“定制玩法”也能成为真人电影打开更多消费场景的新选项。(记者 王彦)
《永定门里》创新探索新时期京味戏
  《永定门里》剧照。记者 方非摄   流动的转台,缓缓转出时空的变化、时光的流逝,以及人物内心的辗转难言;三十年的风土人情、悲欢离合,各种耐人寻味的细节,犹如一幅充满浓郁京味的时代风情画卷在人艺舞台上徐徐展开……   5月1日起,由锦云编剧、唐烨导演,苗驰、杨明鑫主演的北京人艺今年首部原创京味大戏《永定门里》在首都剧场上演。该剧以两位男主人公三十余年的竞逐与较量,演绎了时代变迁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段关于信仰的坚守与蜕变,也展现出了北京人艺新时期对于京味戏的传承、探索与创新。   “猫鼠游戏”展现信仰与人性   伴随开场钟声响起,印有老永定门巨幅黑白照片的大幕开启,掀开一段令人百感交集的历史。话剧《永定门里》的故事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2年开始,国民党特务冯静波接受了潜伏北平的任务,以戏校“文化教员”身份藏身胡同小院,被派出所所长肖大力看出破绽,二人由此展开数十年“猫鼠游戏”般的较量。与此同时,新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云巨变,在时代的狂风暴雨中,这对生死冤家的命运和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永定门里》让老戏迷又看到了制作极为精良讲究、充满烟火气和年代感的老北京四合院;年轻观众则感叹小院里的处处细节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就连水龙头都能真流出水来。而观众又很快发现,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舞台风格,剧中通过流动的双层转台、跟随人物心理变幻的灯光,营造出了现实空间之外的另一层精神空间;以虚实结合的写意手法,意识流风格的大段独白,将物理时空和心理时空结合在一起,凸显出人物强烈的内心冲突和灵魂撞击,也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该剧采用“双男主”人物设定,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突出人物个性和复杂性,深入挖掘人的灵魂深处。挑大梁的两位主演苗驰和杨明鑫都已在北京人艺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这次二人首次搭档合作,碰撞出不少火花,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一个是复杂忧郁摇摆的知识分子,一个像是从泥土里挖出来的,充满倔劲儿,两个人物都立住了。”杨明鑫饰演的警察肖大力用一生贯彻理想信念,坚守山河永定,始终把追逐真相作为人生追求,义无反顾的精神令人动容;苗驰饰演的冯静波在新生政权的感召,以及对手肖大力的步步紧盯和信念感染下,艰难修正着曾经的错误选择,在破碎和重组之后,最终完成灵魂的蜕变和救赎。二人虽然身处对立阵营,但都是具有高度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从彼此针锋相对,到互相深刻连接,他们的交锋和情谊交织牵动人心。   剧中其他人物也有血有肉,原雨饰演的京剧名角言雪艳把一代名伶的风采与大义演绎得荡气回肠,几句地道的戏腔也足见演员平时所下功夫。邹健饰演的大特务阎殿昆虽然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周佳钰饰演的肖大力妻子刘亚琴、李雪歌饰演的冯静波妻子柳眉眉、何靖饰演的戏校职工、孟秀饰演的肖大力母亲……一众演员以真实质朴的表演,延续了北京人艺京味作品满台鲜活人物的优良传统。   “让人见识到戏剧的力量”   人艺的观众中,不乏格外专业和懂行的人。有观众注意到,刚开始的几场戏,远景是高高的永定门剪影,但后来就没有了,“因为永定门1957年拆除了,真是好细节,一下就被感动了!”还有细心的观众发现,“肖大力的老家斋堂,解放前属于河北,是抗战老区,1952年以后划进北京,所以他爱人虽然住在永定门里,但在抱怨抢不到电台时,说的是‘想听新凤霞的评戏’……不愧是北京人艺,一个戏背后不知道得做多少功课!”   “审问”一场戏中,精心设计的音效将人物的心理跌宕和命运沉浮渲染得淋漓尽致,有观众评价:“两个人在审问室时,外面雷声大作,大雨滂沱。雨声混乱急厉,就像是冯静波的心理状态。等到一阵惊雷恰好劈下,正是肖大力将去西北发落的通告下达之时,让人心中一震。”还有观众为剧中言雪艳一出迟到了三十年的《凤还巢》感慨万千,“刚开始我还在想为什么选这出戏,看到后来言雪艳从东北改造归来,才明白这层首尾呼应的含义,正如剧中戏园子上的牌匾‘人生如戏’,真是太绝了!”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剧评人梧桐表示:“话剧《永定门里》让人见识到戏剧的当量、质量和力量。源于锦云老师文本的分量,唐烨导演带着苗驰、杨明鑫等一众新秀把这场‘士为知己者死’的‘如戏人生’演绎得丝丝入扣,心潮翻涌……戏剧界还能排出这样有风骨、有内蕴的戏,就有希望!”   凝聚人艺几任院长的心血   《永定门里》的创作,凝聚了北京人艺几任院长的心血和情感。编剧是曾写过《狗儿爷涅槃》《阮玲玉》《风月无边》等经典剧作的北京人艺第二任院长、著名剧作家锦云。该剧创作筹划于北京人艺第三任院长张和平时期。时任人艺艺委会成员、后来成为人艺第四任院长的已故导演任鸣当年看完剧本后写下“读后感”:“这是一个很好看的悲喜剧。很有故事性,戏抓人。台词写的好,有性格,有幽默感,几位主要人物有性格。”《永定门里》主演起用北京人艺中青年优秀演员担纲,则体现了现任院长冯远征“让年轻一代演员站在舞台中央讲述中国故事”的方针态度,他说:“这次创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是要推出一部大戏,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年轻人,让年轻演员尽快成熟起来。因为京味戏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北京人艺的一大特点,也是新时期北京人艺发展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   《永定门里》是锦云十年前写就的剧本,为了此次上演,这位86岁的剧作家又前后修改剧本几十次。“编剧是把心交给人物,再由人物交给观众。”他写戏的一贯主张,就是“要写人物性格”:“作者要钻到剧中人的心里去,按照剧中人的行动线索,加上自己的理解,塑造人物。”锦云曾亲身经历剧中的时代变迁,很多人和事仍历历在目,这让他在创作中投入了很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这样的戏难写也难排,但是我们想做能留得住的作品。”积极推动这部尘封多年的剧本重见天日的导演唐烨表示,《永定门里》最打动她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写人的剧。好剧本,触及灵魂。”锦云告诉她,当年曹禺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剧作写故事,更优秀的剧作写人。因此她在二度创作中,也极为重视帮助演员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找到属于那个时代人身上的特质”。为此,她带领剧组做了两个多月案头工作,请公安战线、国安战线还有研究党史的专家老师进人艺讲课,并带着主创们一起体验生活,学习历史知识。   在导演手法上,唐烨也做出了不少新尝试,从剧本中挖掘思想性,与舞美灯光服装道具团队共同合作,将浪漫写意的线性叙事丰富成完整的舞台表现,让观众看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人物性格。“京味戏的创新,不仅是形式,而是要从塑造人物的方式上,从舞台调度和呈现上,都做出新的探索。”   该剧将持续演出至5月12日。(记者 王润)
海南农商银行获批开业 董事长、行长双双到位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2024年5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南监管局发布关于海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南农商银行”)开业的批复。 批复显示,海南农商银行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20.21亿元,住所为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国兴大道5号海南大厦1#副楼。 1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信息,核准海南农商银行、四川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筹建。3月初,海南农商银行创立大会暨股东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成为2024年第三家成立的省级农商行。 全国省联社改革大幕拉开后,从已完成改革的七地农商行模式来看,浙江、河南、山西、四川、广西均采用了联合银行模式,不过具体方案有差异;辽宁省、海南省采取了组建统一法人农商行的模式。 海南农商银行以220多亿元的注册资本,超过辽宁农商银行,成为全国资本金最高的农商行。 此外,监管核准了海南农商银行一系列人员的任职资格,其中核准李晓刚、陈维、何浪、杨福林、肖能、施金晨董事任职资格;核准王中泽、许平文、刘红滨独立董事任职资格;核准李晓刚董事长任职资格;核准陈维行长任职资格;核准刘国鑫、吴敏、邹燕玲副行长任职资格;核准王巨虹总审计师任职资格;核准王玮首席信息官任职资格;核准王新华运营总监任职资格。 公开信息显示,李晓刚此前任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陈维任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 批复同时核准,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海口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三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文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琼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海南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澄迈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临高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儋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海南屯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定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陵水黎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股份有限公司、乐东黎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方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海南白沙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五指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20家行社在海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时自行终止,债务债权由海南农商银行承接。 海南农商银行成为海南全省商业银行中网点最多、资产规模最大、发卡数量最多、服务客户最广、缴税最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武汉发布“楼市新政” 十条举措力促房地产市场去库存
程久龙 实习记者 李渡 5月6日午间,武汉市房管局、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新版“汉十条”),共有十条具体措施。 此前2023年9月,武汉曾出台了稳定楼市发展的“汉十条”政策,因此,本次新政在武汉房地产业内又被称为武汉新版“汉十条”。 新版“汉十条”从加大新城区支持力度、强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措施、调整家庭首套住房贷款套数认定标准、调整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建方式、推行“卖旧买新”交易新模式、盘活商办类用地和项目、优化房地产开发企业“白名单”管理、优化新建商品房项目审批服务、优化购房落户手续、提升房屋交易服务水平等10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武汉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相关措施。  武汉新版“汉十条”   新版“汉十条”政策可谓力度空前。在需求端,支持库存较大的新城区,推出首批重点板块的103个项目,在安居链平台可以申领5-10万元购房消费券;再次放宽商贷的首套房认定标准、公积金贷款实行“认房不认首次贷”与贷款额度最高上浮20%;凭借购房合同就能落户,可以解决子女对口入学等公共服务问题,减少购房家庭的后顾之忧;“15天无理由退房”等放心购措施,可以提振市场消费信心。 在供给侧力度更大。调整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建方式,由住宅项目分散配建,改为集中建设或存量转化,一方面有助于高品质住宅建设,另一方面盘活市场存量;鼓励“卖旧买新”,通过发放增值税补助,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机构参与等方式,实现新房二手房良性循环,促进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针对商办存量和去化问题,加大“商改租”“商改住”措施有效落地,同时,库存过大区域暂停商办用地供给。 对于优质企业的发展支持措施也尤其突出。根据新版“汉十条”,武汉市将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试行单独核发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阶段施工许可证。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增加申请预售许可次数,预售许可最低规模不小于栋。优化预售许可办理流程,简化预售方案办理程序,实行“即报即办即备”,加快项目上市。2024年12月31日前,对武汉中心城区、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开发建设的新建商品住房项目,开发投资额达到25%以上、主体结构施工形象进度达到±0,并已明确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的,可申请办理预售许可。   武汉楼市的去库存压力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9.4%,武汉市场成交规模同比降幅超过50%。但与此同时,供应也出现了明显放缓,导致武汉的住房去化周期,并未出现大幅攀升。 中指研究院统计,2024年一季度,武汉市住房新增供应127万㎡,环比减少33%,同比减少40%;截至2024年3月底,武汉新建商品住房可售面积1656万㎡,同比微幅下降,出清周期为22.1个月。而在2023年底,武汉新建商品住房可售面积为1674万㎡,出清周期21.5个月。 与之相关的一个背景是,今年1月,住建部部署要求,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基于此,5月6日,武汉市房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新版“汉十条”,是及时响应相关政策精神,释放有效需求,加大市场去库存力度,促进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之举。 中指研究院(华中)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政在接受采访时评价,总体来说,“新汉十条”根据目前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在需求端和供给侧同步发力,并在去年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升,相关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一方面,延续相关优惠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消费积极性,继续加大刚需和改善性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 同时,实行差异化市场监管、提升审批服务,通过以旧换新、租购并举、盘活存量等措施,构建奖优惩劣的机制,助力优秀企业实现高效经营,促进武汉市场平稳高质量发展。  
一季度A股上市险企净利整体下滑9.16%,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成为“关键词”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嘉意 北京报道 时间进入五月,A股五家上市保险公司已悉数完成一季报披露。据统计,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共实现营业收入6272.24亿元,同比微增1.06%;但同时,五家公司归母净利总计830.17亿元,同比降幅达9.16%。 从一季报披露信息及各公司业绩说明会高管发言情况看,各公司一季度净利承压主要由投资端业绩承压及理赔支出增加造成。 中国人保即回应称,公司短期净利出现波动,主要受三大原因影响——一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多,据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38亿元,为近五年同期损失之最;二是随着经济活动持续回暖、客户出行增长,车险出险率上升;三是公司权益类投资收益下降。 虽盈利能力整体承压,但就保险业务方面,各公司表现仍有亮眼之处。尤其寿险方面,五家保险公司寿险业务保费虽未有显著增长,但代表潜力的新业务价值增长明显。 其中,中国人寿2024年一季度公司新业务价值实现近年来最高增速,较上年同期重置后数据增长26.3%;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81.6%;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20.7%;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0.7%。 投资端压力难消 2023年以来,各保险公司投资业务在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的大背景下普遍表现不佳,进而拖累净利。 记者统计发现,A股五家上市保险公司2023年总投资收益3844.7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2%。 具体而言,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的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下降0.5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0.23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至4.2%、4%、3.77%、3.4%;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上升0.6个百分点,下滑1.5个百分点、1.26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至3.0%、2.6%、2.68%、1.8%。 关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保险公司普遍解释称,主要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及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时间进入2024年后,这一趋势并未改变。 一季报显示,A股五家上市保险公司报告期内投资收益总计亏损22.79亿元,同比降幅达103.32%。 具体而言,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平安报告期内投资收益分别为54.64亿元、24.94亿元、-15.47亿元、-17.19亿元及-69.71亿元,降幅分别为89.95%、69.11%、240.64%、2.05%、202.17%。其中,新华保险已连续两年一季度投资收益为负。 从各公司投资收益率看,中国人寿报告期简单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3.23%,简单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2.82%,同口径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率为1.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中国平安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1%,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3.0%。 中国平安在一季报中解释称,202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逐步复苏,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 资产配置层面,中国平安坚持稳健风险偏好,优化穿越周期的十年战略资产配置,坚持长久期利率债与风险类资产、稳健型权益资产与成长型权益资产的二维平衡配置结构。 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则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开市场权益组合收益有波动性,中国人寿在高股息股票方面已有一定规模,未来,仍将持续关注高股息股票策略;同时,将构建分散均衡的高股息股票组合,坚持分散化的配置,同时强化主动管理。 刘晖透露,2024年,公司一季度新增资金中,配置的存款、协议存款、债券等收益率在3%左右,配置的非标固收类资产收益率在4%左右。 面向未来投资环境,招商非银分析师郑积沙指出,新“国九条”已明确“优化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落实并完善国有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更好鼓励开展长期权益投资。完善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监管制度,优化上市保险公司信息披露要求”。 “一方面,这优化了投资环境,引导险资积极入市,鼓励保险公司在权益投资上放眼长远,构建稳健的投资组合,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郑积沙表示,“另一方面,强化了对保险公司绩效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监管制度的完善将引导保险资金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成行业“关键词” 投资端承压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成为保险公司的“必修课”。 此前,在利率下行背景下,为避免高定价利率带来的利差损风险,2023年7月底,保险业全面停售预定利率高于3.0%的传统寿险、预定利率高于2.5%的分红保险,以及最低保证利率高于2.0%的万能保险。 同年8月,为保障长期可持续经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依照《保险法》要求,向多家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9月末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从前端对保险销售行为进行全面规范。 过去,基于乐观假设,保险公司之间的“内卷”体现在给客户的收益和给渠道的佣金双高。而“报行合一”下,“给客户的收益-给渠道的佣金-留给公司的价值”这一不可能三角的约束力愈发明显,资源使用效率低、费用空转的问题亟待改变。 对保险公司而言,一方面需要严控资源总量,另一方面需要优化资源结构和使用方式。 中国人寿总精算师侯晋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公司自一季度持续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推进形态多元、期限多元、成本多元的产品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形态多元,在传统险、万能险以及分红险上都有新产品投放;二是期限多元,提供不同期限保险产品,总体上做好久期管控;三是成本多元,积极统筹保证利率成本和浮动利率成本。 侯晋表示,“当前环境下,我们主动压降成本水平,2024年,将坚持多元政策,积极优化全年负债结构,管控利率风险,提升业务盈利水平。对比来看,我们的久期缺口已经从2021年的5.2年缩减到2022年的4.7年,再进一步缩减到2023年的4.4年。” 人保资产总裁黄本尧也曾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2024年的投资策略上,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例如,强化资产负债的联动,提高投资端账户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支持长期国债,地方政府债的发行,进一步加大长久期的固定收益率资产的配置力度,缩小资负久期缺口,高度重视和防范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 此外,中国太平董事会秘书张若晗也曾指出,应对低利率环境不是单纯的投资问题,而是资产负债管理问题。“中国太平把资产负债管理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过去险企通常会通过负债驱动投资,目前已逐步转化成资产负债联动,避免在资产端过度积累风险。” 新业务价值高增 虽盈利能力整体承压,但就保险业务方面,各公司表现仍有亮眼之处。尤其寿险方面,五家保险公司寿险业务保费虽未有显著增长,但新业务价值增长明显。 当下,人身险已进入转型“深水区”。保费方面,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健康及养老,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及健康险共收入7508.79亿元,同比微降0.44%。其中,仅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身险业务实现正增长。 但若是不以保费为唯一参照,更多参考价值规模,A股五家上市公司在相关方面均有不俗表现。以新业务价值这一指标为例,该指标指新销售的保单预期未来产生的收益贴现到今年的价值,可反映人身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新业务拓展销售水平。 各公司一季报披露,中国人寿2024年一季度公司新业务价值实现近年来最高增速,较2023年一季度重置后新业务价值增长26.3%;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率达22.8%,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达成 51.91 亿元,同比增长 30.7%;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 81.6%。 国君非银金融团队指出,2024年一季度,预计上市保险公司个险和银保渠道供需共振推动上市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实现较快增长。一是个险队伍小幅下滑,而客户旺盛的储蓄需求叠加人均产能持续提升推动新单;二是银保方面,“报行合一”下费用率显著改善推动价值率提升。
三大行一季报出炉!
4月29日晚间,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业绩。从营收、净利等核心表现看,今年一季度,三家国有大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不过,今年一季度,三家银行继续发挥国有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主力军角色,科技金融成为各家大行的加速布局领域,同时,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各大行的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 核心业绩指标下滑 根据各家银行的A股财报,今年一季度,农业银行归母净利润为703.86亿元,同比下降1.63%;营业收入1860.21亿元,同比下降1.76%,其中利息净收入1445.35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90.37亿元。 建设银行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为868.17亿元,同比下降2.17%;营业收入2009.28亿元,同比下降2.97%,其中,利息净收入1497.31亿元,同比下降2.1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92.78亿元,同比下降8.69%。 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为559.89亿元,同比下降2.9%;营业收入1608.18亿元,同比下降3.01%,其中,利息净收入1127.12亿元,同比减少46.22亿元,下降3.94%。 服务新质生产力加力提速 不过,今年一季度,三家银行继续发挥国有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主力军角色,聚焦实体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金融资源投放,助力经济回升向好。 具体来看,截至一季度末,农业银行贷款总额为23.9万亿元,较年初新增1.2万亿元,增速5.5%;个人贷款余额8.6万亿元,新增5428亿元;对公贷款余额14.2万亿元,新增1.4万亿元。 建设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末增加1.17万亿元;中国银行人民币贷款比上年末增加0.88万亿元,增长5.25%。 从贷款投向来看,今年一季度,三家大行重点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开展业务。其中,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俨然成为各大行的重点发力领域。 农业银行表示,一季度科技金融加力提速。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3万亿元,新增3737亿元,增速12.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超1.4万亿元,新增2394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7万亿元,增量超6000亿元。 建设银行则表示,通过健全服务与支撑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到2.68万亿元,科技贷款达到1.80万亿元,均实现较快增长。 中国银行指出,全方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截至3月末,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客户近2.8万户,贷款余额超42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新增281亿元,较年初增长10.75%。 特色业务巩固发展 在此基础上,各大行的特色业务与比较优势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例如,截至一季度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已突破9万亿。县域贷款余额达9.4万亿元,新增6227亿元,增速7.1%,高于全行1.6个百分点,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达40.1%。 涉农贷款余额7.20万亿元,新增6469亿元,增速9.9%,高于全行4.4个百分点,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达30.8%。其中,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9971亿元,新增1526亿元,增速18.1%,高于全行12.6个百分点。 农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谷澍此前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农行的县域贷款增长计划中,对粮食安全领域和农户的贷款投放将十分关键。 “讲到县域,首先要讲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谷澍指出,今年农行在粮食安全方面贷款计划增长2000亿元以上,余额要突破1万亿元。同时,谷澍强调,农行的信贷投放要进一步彰显“三农”本色,农户贷款的增量稳定对稳住农行个人贷款业务基本盘至关重要。 中国银行则表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化、综合化特色再巩固。“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全球化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力服务跨境债务资本市场,牵头协助新开发银行发行60亿元、亚投行发行30亿元熊猫债。深度参与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清算量均保持第一。 压舱石作用凸显 国有金融机构的角色定位中,除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还有一项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从资产质量及风险抵补能力看,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截至一季度的不良率较年初均有所下降,分别为1.32%、1.24%和1.36%,较年初分别下降0.01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和0.01个百分点。 风险抵补方面,农业银行表示,贷款拨备覆盖率303.22%,资产拨备延续逐年提高态势,总量超过万亿,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较强水平。中国银行指出,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99.94%,较年初上升8.28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指出,一季度强化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风险管理,持续加大不良处置力度,高度重视新兴领域隐藏的各类风险。加强精细化管控,全面推进成本管理,持续强化数据治理,保证数据安全,各类风险总体可控。 来源:证券时报
又有券商被处罚!广东证监局对国信证券出具警示函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又一家券商因违规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5月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以下简称“广东证监局”)对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002736.SZ,下称“国信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 广东证监局表示,经查,国信证券作为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686.SH,下称“奥普特”)首发上市保荐机构,在持续督导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情形: 一是未及时督促奥普特履行募投计划变更审议及披露程序。国信证券在持续督导期间,未能勤勉尽责,未及时发现奥普特存在超募投计划发放员工薪酬的情况,也未按要求督促奥普特履行审议和披露程序。 二是未纠正奥普特使用其他募集专户发放薪酬问题。国信证券未能持续关注奥普特募集资金的存储使用情况,未及时发现奥普特使用营销中心募投资金向其他项目支付员工薪酬的问题,在发现该问题后也未要求奥普特及时整改。 广东证监局称,国信证券上述情形违反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第五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广东证监局决定对国信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2024年1月24日,奥普特收到广东证监局下发的《关于对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对卢盛林、卢治临、叶建平、许学亮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2024〕5号(下称《决定书》)。 《决定书》指出,奥普特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募投项目营销网络中心项目总投资5449.90万元,全部由募集资金投入,其中用于发放新增人员工资资金为503.58万元。2023年3月,奥普特披露了《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结项的公告》,营销网络中心项目实际使用募集资金5449.90万元。经查,奥普特营销网络中心项目实际列支发放新增人员工资的金额为2040.38万元,超过招股说明书计划使用金额1536.8万元;其中,有936.62万元工资发放对象实际为另一募投项目总部机器视觉制造中心的新增人员。对上述超计划使用募集资金的情况,奥普特未按规定履行审议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且披露的相关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与事实不符。 广东证监局表示,奥普特董事长卢盛林、总经理卢治临、财务总监叶建平、董事会秘书许学亮对上述违规情况负有主要责任。广东监管局对奥普特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对卢盛林、卢治临、叶建平、许学亮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广东证监局在警示函中表示,国信证券应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内部问责,并于收到警示函后30日内向广东证监局提交整改报告和内部问责情况。 据经济观察网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6日,有逾30家券商收到监管部门出具的罚单。其中,海通证券(600837.SH)、中信证券(600030.SH)、东吴证券(601555.SH)三家券商接连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华西证券(002926.SZ)被暂停保荐资格6个月。
【首席观察】政策“幡”动 资本“心”动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5月6日,A股三大股指全线上涨,其中上证指数上涨1.16%,收于3140.72点;深圳成指上涨2%,收于9779.21点;创业板指上涨1.98%,收于1895.21点。 “五一”劳动节期间,港股飙涨,香港恒生指数走出九连阳,香港股市的总市值增长超过4万亿港元。 外围市场方面,美东时间5月1日,美联储在议息会议后发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声明指出,维持利率不变,即5.25%—5.50%,并宣布将于6月起放缓缩表步伐。 超预期的量化紧缩(QT)刹车或可缓解流动性压力。美联储此前已暗示或结束量化紧缩,但市场不曾料到变化来得如此之快。此外,美国4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17.5万人)远低于预期,创半年新低,失业率上升至3.9%,处于2022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的“美联储观察(FedWatch)”工具显示,美联储大概率在9月首次降息。 在国内市场上,“4·30”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对外开放、防范化解风险等领域提出明确的政策导向,尤其是释放了支持民企出海、壮大耐心资本、优化增量住房等重要政策信号。 此前,中国央行与财政部就“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相继发声,将通过国债等金融工具来优化流动性管理,这一说法或触及货币政策的基本理念,即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何为货币的“锚定物”?一时间,有关人民币“换锚”之说甚嚣尘上。 如果将财政部与央行的发声,或者说一系列重磅政策以及流动性管理可能发生的变化视为人民币的“幡”,那么,人民币的“幡”已动。无论是人民币的“幡”动还是“锚”动,资本市场的“心”(信心)似乎“动”了。 在政策风向、资金流向等因素相互交织下,如何共同绘制中国经济的未来路线图? 一 资金是趋利的。其流向如何,不妨看看中国贷款市场的最新动态。 中国央行4月30日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下称“报告”)描摹了一张中国当前贷款市场的画像。 从增速角度来看,2024年一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为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相关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3.43万亿元,同比增长23.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同比增长20.4%。 在房地产贷款方面,2024年一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3.76万亿元,同比增长1.7%;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8.19万亿元,同比下降1.9%;房地产贷款余额53.52万亿元,同比下降1.1%。 报告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4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一季度增加9.46万亿元。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为55.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0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余额为69.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一季度增加4.06万亿元;经营性贷款余额为68.9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一季度增加4.57万亿元。 企事业单位的贷款余额显著增长,尤其是中长期贷款,表明企业对未来发展持续投资的信心。固定资产和经营性贷款的大幅增长反映了企业活动的活跃度。 在工业贷款方面,工业部门尤其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中长期贷款均实现大幅增长,这可能反映了制造业升级和扩张的需求。在基础设施和绿色贷款方面,一季度绿色贷款增加3.7万亿元,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这些贷款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在普惠金融方面,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3%,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助学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5%。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的显著增长表明了普惠金融政策的效果,这有助于支持底层经济和创业。 在科技和消费贷款方面,2024年一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21.73万家,获贷率347.9%,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这表明贷款支持科创企业力度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贷款的增速减缓,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的下降,可能反映了市场的调整以及政府对遏制房地产泡沫的政策影响。住户贷款的增速放缓,反映了消费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经营性贷款的增长则表明商业活动的活跃。 有市场人士分析,可能存在市场主体将住房按揭贷款转为“经营贷”的现象。 目前经营性贷款的年化利率较低(2.8%),远低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种利率差异为借款人提供了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转为经营贷款的经济激励,从而降低借款成本。 这意味着,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寻找某种方式减轻财务压力。 报告显示,中国正通过多元化信贷政策以支持经济的均衡发展,尤其是支持工业升级、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经济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同时,普惠金融的推进帮助了小微企业和农户,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信贷市场如此,近期的二级市场表现如何呢?5月6日,北向资金净买入93.16亿元。 接下来,再看看微观经济指标。在生产活动方面,4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连续两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都显示出市场需求正在恢复。然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表现较为复杂,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厂价格却增长乏力,这表明上游成本压力尚未完全传递到下游。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认为,在制造业景气度“在线”但结构性问题仍存的背景下,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产业的表述,不在“多”、更在“精”,例如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因地制宜”“风险投资”等词汇,都是对产业政策的后续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 二 全球经济变幻莫测之际,人民币的“幡”动,投资者“心”动否? “4·30”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积极政策信号。如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此外,要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多措并举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些领域的发展预计将带动相关行业和公司的成长。 在内需方面,政策强调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来扩大内需。这可能带动消费电子、家电、汽车等行业的销量,从而带动相关企业的收入增长。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政策重点在于去库存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相关的建筑材料、房地产服务和房地产开发公司可能会受益于政府的支持措施。 同时,绿色低碳政策的推进将继续支持新能源、环保及相关技术的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行业或将继续受益。 “4·30”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会议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会议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对此,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表明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将是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可能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业内人士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体制改革将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同时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实效性。这些改革旨在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提升治理效率,以及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和内部发展需要。 从会议提及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中,可见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和国家治理(上层建筑)构成中国改革动力的主线。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础力量,通过提高生产力,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的转变。 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来看,政策正在强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这些都是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中国正在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依赖,同时发展服务业和消费导向的经济模式。 国家治理涵盖了政治、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支撑经济基础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治理可以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合理的资源分配,以及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同时,通过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鼓励公众、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参与,可以提升政策的广泛接受度和执行效果。 回归本源,聚焦资本,观察一季度的资金流向(贷款投向),表明政策的引导作用明显,预示未来资金或将更多流向环保和可持续项目。 此外,基础设施及其他传统产业仍然是贷款的重要去向,这与政府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致。特别是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重组和国内需求扩大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升级获得了相应的金融支持。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银行的贷款策略将更倾向于支持科技型企业。 资本永不眠。有人说,也许资本嗅到了什么——以这波港股的飙升为例,其资金进入形成的动量主线仍是AI(人工智能)应用、数字资产 。
【财经分析】美国降息预期重燃,中资美元债是否到达配置窗口期?
新华财经上海5月6日电 (谈瑞)上周,中资美元债回报指数(Markit iBoxx)中资美元债投资级指数上涨1.13,投机级上涨2.16;中资美元债投资级到期收益率下跌0.16%,投机级下跌0.68%。 美联储在上周的议息会议上表态意外偏向“鸽派”,瞬间点燃了原本已经对年内降息不再抱有太多期望的投资者的热情。分析认为,海外降息预期重新集聚,当前位置的中资美元债在配置价值方面体现出较高性价比。其中,可重点关注城投债和金融债类别,等待降息窗口期进入。 美联储决议基调意外“放鸽”重燃市场降息预期 美国经济数据近期的一系列变化引发了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急剧升温。美国劳工部公布的4月非农就业数据远低于预期,失业率上升、薪酬增长放缓,这些因素共同催化下,市场对于美联储今年秋季降息的预期迅速重燃。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美国4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17.5万人,增幅创下2023年10月以来新低,远不及市场预期的24.3万人和前值30.3万人。同时,4月失业率意外升至3.9%,市场预期维持在3.8%不变;4月份的平均时薪环比增长0.2%,低于预期和前值0.3%。 在上周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下一步行动不太可能是加息,目前的利率水平将被证明具有足够的限制性。 富国银行预测,美联储可能会在9月开始降息。其分析认为,尽管美国就业市场仍然紧张,但已远不如一两年前那么火热,这应支持通胀进一步放缓。因此,5月份的就业数据和6月12日前公布的通胀数据将是窥测美联储决策动向的关键。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更为激进地表示,如果CPI也显示出放缓迹象,早至8月降息就有可能成为市场主流判断。数据显示,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8月会议降息10个基点,高于报告前的7个基点。 另据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美联储在9月份降息的概率已升至77%。互换合约定价反映出交易者预计的今年降息幅度回升至约50个基点。 此外,美联储在2024年5月议息会议声明中还宣布减缓缩表计划。声明显示,6月开始,将每月美国国债的赎回规模上限从600亿美元降至250亿美元,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赎回上限不变,超过这一上限的任何本金会用于对美国国债的再投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本周多位美联储官员在结束“噤声期”后将轮番登场,新一轮次的发言表态将进一步左右市场对利率走向的判断。 从当前市场波动来看,美联储利率预期的变动已经在债券市场有所反映。据新华财经数据,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2年期国债收益率连日跌幅显著。 机构共识高配中资美元债 重点关注城投债和金融债 招商银行资本市场研究员柏禹含建议在未来6个月的大类资产配置中对美元债高配,其中,中资美元债投资级确定性尤强。柏禹含表示,高收益债受到地产行业低迷的影响,投资风险较高。板块上,金融债、城投债值得关注,中低等级地产债则需相对谨慎;部分头部科技企业以及石油行业的央国企所发行的美元债凭借其高安全性也值得重点关注。 华福证券固收首席徐亮也认为,中资美元债在当前位置具有较高配置价值。徐亮指出,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目前处于2019年5月以来的高点(80%以上),在对美国降息预期上调的情况下,可提前布局中资美元债,尤其是流动性好的高收益债。择券方面,可从票息角度着手,重点关注城投债和金融债。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中资城投美元债指数为138.07,中资金融美元债指数为260.34。 具体到城投债方面,2024年开年以来,城投净融资有所回暖。12个重点区域的净偿还趋势大幅削弱,仅有天津、贵州仍在延续较为明显的净偿还,但缺口也在缩小;多个省份净融资回正,重庆、广西净融资分别达239亿元、170亿元,回暖趋势明显。由此可见,产业转型成功、有资源禀赋或得到较多化债资源的区域或可成为城投美元债的介入点。 金融债方面,近期地区性商业银行对三农、小微企业及绿色金融等领域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债发行数量和规模录得大幅回升。且受短期偿债压力上升等影响,金融债发行规模预计还将继续增加,各类银行、证券公司等资本补充需求依旧旺盛。 将上周一级市场发行情况作为观察切口——上周受“五一”假期影响,仅有8家公司发行离岸债,一级市场较为清淡,发行人以城投企业为主。其中,九江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九江城发”)发行3亿美元高级债券,息票率6.55%,为上周规模最大的美元债,该债券的评级为BBB-(惠誉),并在MOX澳交所挂牌上市。港铁公司直接发行5600万美元债券,收益率5.03%,期限为7年期;香港中华煤气担保发行5亿港元债券,息票率4.5%。 二级市场中,城投类和金融类美元债上周表现也可谓亮眼。上周,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KMRLGP 8.5 12/07/25收益率达10.54%,天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发行的TSIVMG 1.55 12/17/29收益率达20.49%;尚乘IDEA集团发行的HKIBHK 1.5 PERP收益率达166.43%,普洛斯发行的GLPSP 4.6 PERP收益率达31.94%。   编辑:林郑宏  
量化私募或迎新规,这些指标有变化……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获悉,监管部门日前已就相关私募监管新规对部分头部私募征求意见。据悉,新规中有涉及量化私募的指增策略,要求指数成份股比例不低于60%。此外,新规还对私募产品开放期、债券投资等问题做出了要求。 指增产品要求成份股不低于60% 有关私募指增产品成份股比例要求,此前市场上已有传闻。如今,这一传闻已经越来越接近落地。 “最近监管部门召集多家大型量化私募进行过讨论,提到了指增产品的问题。最新版本是:指增策略股票资产不得低于净资产的80%,指数成份股不得低于净资产的60%;中性策略现货持仓对冲工具或对冲工具挂钩标的过去三年日收益率相关系数,不低于80%。”某大型量化私募负责人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据了解,目前公募指增产品对成份股比例有明确要求,即不低于80%,私募的指增产品还没有限制。今年一季度,量化私募经历一轮剧烈波动,一些挂钩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的指增产品业绩大幅回撤,引发市场对于量化过度暴露小微盘股风格的担忧。 “如果新规出台,对量化私募行业会有积极意义。以往行业内确实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有些客户买了指增产品,但实际业绩却严重偏离指数,尤其是在下跌时大幅跑输指数,体验非常差。”有业内人士称。 券商中国记者在业内调研时就发现,有管理人旗下中证500指增产品成份股比例仅为30%,中证1000指增成份股比例仅20%。 另据介绍,新规还对私募投资场外期权、收益互换的比例做出了相关要求。在私募基金开放期方面,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至多每月开放一次。在债券投资方面,新规做出了多项要求,例如“投资AA级以下信用债资产比例超过20%的,基金杠杆比不得超过120%”等。 考验量化管理人真实能力 业内人士称,上述新规或设置较长时间的过渡期,不满足要求的,不能新增投资者,到期需清算。目前仍待监管部门正式发布,业界预期或于近期出台。 就指增产品的相关要求看,将进一步考验量化私募管理人的真实能力。有大型量化私募人士表示,该公司已经在主动调整策略,增加旗下指增产品的成份股比例,从实际表现看,仍然具备较好获取超额的能力。 此外,还有部分管理人可能会选择给产品更名作为应对,全市场选股的量化私募产品可能会因此增加。 “我们非常理解监管的要求,但从公司角度,我们可能不太会去现有成熟策略做调整,而是对产品名称和产品线做调整。实际上现在行业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很多量化私募选择发行‘空气指增’。”上述人士表示。 量派投资创始人、CTO余航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风格暴露带来的收益比较突出,也备受市场和投资人的关注。但绝大多数管理人在风格暴露上还是比较节制的,只是在暴露市值因子时,忽略了小微盘股的流动性风险。今年以来的市场波动,对整个量化行业是件好事,行业不仅会更加重视风控,同时也会更多追求纯Alpha,更重视长期投资的价值。由此,也会为行业带来更良性的竞争环境,最终为投资人带来良好的长期收益。 来源:证券时报
央行对8起拒收现金法人主体实施行政处罚
经观要闻 经济观察网讯 据央行网站5月6日消息,2023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以下称现金)专项整治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有关规定,对线索核实查处。截至2024年4月末,对8起拒收现金法人主体实施行政处罚;核实124起情节轻微、及时改正、初次违法并未造成危害后果的拒收现金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未予处罚。现就8起行政处罚和7起未予处罚典型案例予以公示。请各类经营主体遵守人民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公众支付方式自主选择权,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共同优化现金使用环境。 一、行政处罚案例 案例1 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对蒲城县荆姚镇九年制学校实施了行政处罚。该校在2023年秋季开学报名当日,未设立现金收付通道,学生家长未能用现金缴纳学费。 案例提示:办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单位,应设立人工现金收付通道,不得以“资金统一入账、统一管理”等为由拒收现金。如采取委托代收方式,委托方应通过书面形式,要求受托方设置人工现金收付通道。 案例2 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漳州市分行对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漳州中心支公司实施行政处罚。该公司设有人工现金收付通道,工作人员对收取现金业务流程不熟悉,拒绝客户以现金缴纳车险费用。 案例3 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对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怀柔支公司实施了行政处罚。该公司设有人工现金收付通道,工作人员对收取现金业务流程不熟悉,拒绝客户以现金缴纳车险费用。 案例4 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分行对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市淮阴支公司实施行政处罚。该公司营业场所未设立人工现金收付通道,工作人员向客户答复不收现金。 案例提示:保险公司等各类经营主体应提升工作人员守法意识,明确“拒收现金违法”及其法律后果,优化现金支付流程,提升客户用现体验,不得对现金支付设置门槛,不得以“业务环节多”等为由拒收现金。 案例5 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对北京达世行世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实施行政处罚。该公司未设置现金收付通道,不接受客户用现金购买车辆保险。 案例提示:提供“面对面”服务的经营主体应设置现金收付通道,满足现金支付需求,不得对收取现金设置障碍。 案例6 202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对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区分公司实施行政处罚。该公司财务制度明确可接受现金支付,消费者线上下单邮寄文件,上门揽收的工作人员不接受现金。 案例提示:线上预约、交易,线下完成服务或货物交付,支持当面收款的经营主体,应支持现金支付,不得以“途中容易遗失”等为由拒收现金。 案例7 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包头市分行对包头市富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行政处罚。该公司设有人工收款窗口,办理定金、面积补差等业务均不收现金并张贴告示,消费者以现金缴纳204元房屋差价被拒收。 案例提示:提供“面对面”服务的经营主体应设置现金收付通道,满足现金支付需求,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 案例8 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对无锡肯德基有限公司实施了行政处罚。该公司为离店早餐车配备了收银设备,但因软件原因无法正常使用,也未制定消费者现金支付的解决方案,无法收取现金。 案例提示:经营主体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应充分考虑公众使用现金的需要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强化新业态现金收付场景策划,完善内控管理和业务流程,备足零钱,满足公众现金支付需求。 二、未予处罚案例 案例9 2023年11月,某学校食堂拒收现金。该校实行“一卡通”充值就餐,能使用现金充值和退款,但充值仅限于每周二和周四下午,错过时间无法充值。 案例提示:采用“一卡通”、进行封闭管理的校园、商业园区、景区等经营场所,应支持现金购卡、充值和退卡。经营主体正常营业期间,应畅通现金使用渠道,不得对现金采取歧视和限制性措施。 案例10 2023年12月,某餐饮店拒收现金。该店设有人工现金收付通道,有现金收取记录。消费者支付现金,店员以用餐高峰忙于备餐、无暇收取现金为由拒收现金。 案例提示:经营主体应做好员工培训,确保知晓“拒收现金违法”及其法律后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现金。 案例11 2023年11月,某行政事业性收费代收单位拒收现金。该单位接受委托代收交通罚款,设有人工收付窗口,有收取现金记录。消费者拟以“200元现金加扫码”方式缴纳248元,该所收银要求一次性付清,因不接受拆分支付而拒收现金。 案例提示:采取委托代收方式办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单位,受托方应支持以人工方式收取现金,满足公众用现需求。收取现金时应支持组合支付方式,不得因拆分付款拒收现金。 案例12 2024年1月,某咖啡店拒收现金。该店设有点餐收银台,工作人员表示无法找零而拒收现金。 案例13 2024年1月,某停车场拒收现金。消费者以10元现金支付停车费,值守人员表示无法找零而拒收现金。 案例提示:经营主体应根据经营情况备付充足零钱,不得以无法找零为由拒收现金。有人值守的停车场,应支持现金支付;无人值守的停车场,应在醒目位置标识支付方式及服务联系电话,满足消费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现金支付的需要。 案例14 2023年11月,某超市拒收现金。该超市设有人工现金收付通道,有零钞备付。消费者付款时搭配使用一角纸币,工作人员拒收。 案例15 2024年1月,某加油站拒收现金。该站设有人工现金收付通道,消费者付款时搭配使用一元硬币,工作人员拒收。 案例提示: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经营主体应正确理解“拒收现金违法”及相关法律责任,支持消费者使用小面额现金支付,不得拒收现金。 编辑:刘睿
农尚环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董事长发公开信称:“困难是暂时的”
实习记者 李渡 4月29日,武汉农尚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农尚”、股票代码:300536)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2023年度经审计后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农尚环境股票于当日停牌。 4月30日,农尚环境复牌后首个交易日,公司简称正式变更为*ST农尚。当日收盘,*ST农尚股价重挫19.91%。 5月6日,农尚环境董事长林峰对外发布致公司全体股东公开信,坦言:“过去的一年,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公司的传统主业和新业务转型过渡都遇到了巨大挑战,我们的业绩和盈利出现了暂时的困难。”  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农尚环境原主营业务为园林绿化,涉及市政公共园林、地产景观园林等领域,主要业务包括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景观设计、园林养护、苗木培育等,其中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业务。2016年9月,农尚环境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华中五省首家上市的园林绿化企业。 由于近年来园林绿化行业市场萎缩,项目周期长、回款慢,利润空间不断地被压缩,农尚环境开始收缩园林业务并谋求转型。2020 年,农尚环境开始布局半导体业务,目前已初步完成算力服务及显示驱动芯片的新业务布局。 但公司的业务转型并不尽如人意。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农尚环境实现营业收入7,142.7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1.5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976.6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26.84%。 对此,农尚环境董事长林峰在公开信中解释:一是,2023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许多房地产开发商面临资金压力,导致一些园林项目被推迟或取消。此外,许多地方政府对园林绿化项目的投入有所缩减,这些因素使园林业务的市场需求相应减少。 二是,农尚环境重点布局的集成电路领域业务受到资本市场波动和小额快速定增未能实现的影响,使得显示驱动芯片业务发展缺乏资金支持,造成该业务在2023年发力较晚,未能为公司业绩做出贡献。 三是,农尚环境重点布局的人工智能算力领域新业务在去年处于布局发展阶段,也未能支持公司2023年的业绩。  困难是暂时的?  “在挫折和困难的表象之下,我们的业务转型之路实际走的坚定和扎实,公司愿景始终清晰明确,无论从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业务定位、产业合作和布局,以及已经实现的新业务市场发展,都让我对2024年的公司业绩充满希望和信心。”农尚环境董事长林峰在公开信中如此表示。 据林峰介绍,农尚环境新业务领域前期布局已经成型,业绩已经开始逐步释放。 其一,2024 年,农尚环境已经签订两份算力租赁服务协议,其中一份算力租赁服务协议涉及54 台算力服务器,目前已经将算力服务器交付给客户使用;另一份算力租赁服务协议合同总金额接近5亿元。另据林峰透露,农尚环境也计划与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公司实现大规模算力租赁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其二,算力网络和设备的性能监控及优化是农尚环境的布局重点。农尚环境依托国外专家团队,为客户提供领先的算力网络和设备的性能监控及优化服务能力。“这项‘软’实力将为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增长点。”林峰透露:“我们在算力领域的业务布局清晰明确,随着业绩逐步释放,可以推动公司成为大规模的算力技术综合服务提供商,为公司带来高额、稳定的收入和利润。” 其三,农尚环境正在积极推动集成电路领域的显示驱动芯片业务。上市公司旗下苏州内夏正在加大力度推进显示驱动芯片研发进程,在今年5月至6月完成第一颗显示驱动芯片的优化和流片工作,并计划在今年实现第一颗显示驱动芯片的量产和销售。林峰在公开信中透露:“今年第三季度,苏州内夏计划研发一颗传输速率达到3.5Gbps的显示驱动芯片,这颗芯片可以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使公司的显示驱动芯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林峰在公开信中表示:“有信心在2024年彻底扭转公司经营和业绩的不利局面,回报信任和支持我们的投资人。” 5月6日收盘,*ST农尚股价上涨9.36%,报收12.27元。
东方盛虹:一体化产业布局成效显著 “新质生产力”持续驱动内生增长
4月26日,国内“炼化+聚酯化纤+新能源新材料”龙头企业东方盛虹(000301.SZ)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公司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亮丽答卷。2023年,东方盛虹收入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相较于2022年,2023年东方盛虹实现了营业收入翻倍。 据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04.40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19.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7亿元,同比增长17.35%;经营性净现金流83.43亿元,同比增长379.00%。同时,公司宣布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6.61亿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为92.19%。 公司提到,过去一年,在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下,东方盛虹坚持稳中求进经营总基调,持续做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 深化下游发展,以差异化、技术创新、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为导向,“强链、延链、补链”,着力布局新 能源、新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实现了公司发展总体平稳、质量向好、优势累积、保泰持盈的良好局面。 大炼化上下游一体化布局成效显著,营收利润逆势大增 2023年,原油价格整体呈现波动下跌态势,能源价格回落致使绝大多数石化产品价格的下跌,造成2023年石化全行业“增产增销不增利”的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5.95万亿元,同比下降1.1%;利润总额8733.6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化工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27万亿元,同比下降2.7%;实现利润4862.6亿元,同比下降31.2%。 在行业景气度暂时低迷的背景下,盛虹炼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逆势全面绽放。财报各项数据来看,该项目经营表现情况显著超出预期,实现营收规模近1000亿元,获得净利润4.81亿元。上述项目营收规模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超过70%,助力东方盛虹实现总体收入的历史性突破。 据公司介绍,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经过2023年度一季度的负荷爬坡后,二季度起包括常减压装置、芳烃装置、乙烯装置等众多关键炼化装置均实现满负荷运行。 从生产数据来看,2023年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品的总产量达到1569.83万吨,总销量超过1916.71万吨。这是公司历史上首次产销量超过千万吨级别,同时也表明盛虹炼化全面投产第一年即基本实现满产满销。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2年12月顺利打通全流程并全面投产。取得上述成绩,背后所折射的是全年装置实现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行的良好发展势头。 作为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重点支持推进项目,盛虹炼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677亿元,年加工原油能力1600万吨,是盛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绿色环保等多元化产业链条“1+N”新格局的核心原料平台,也是贯通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关键核心项目。 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在规划之初,就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炼化项目,在工艺技术和设备选型上,始终聚焦国际前沿,高标准布局建设,结合国内成品油及新材料产品市场形势,按照“多化少油、分子炼油”理念,将高附加值、紧缺型化工产品结构占比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 如今,东方盛虹目前已拥有 16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装置、240 万吨/年的甲醇制烯烃(MTO)及 70 万吨/年的丙烷 脱氢(PDH)装置,实现了“油头”“煤头”与“气头”三种烯烃制取工艺路线的全覆盖。通过“油、煤、 气”差异化、多样化的原料来源布局,使得公司在成本综合控制、应对周期波动风险、新产品研发及下 游高端石化产品的工艺路线选择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优势,降低行业周期性波动造成的经营风险,更好地实现抗周期、跨周期稳健发展。 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 重金投入科技研发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东方盛虹以炼化一体化项目筑牢高质量产业转型的根基,同时,始终保持战略先发优势的定力,在高端聚烯烃材料、精细化学品、新能源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持续推进深入进行产业布局,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 站在新能源新材料的风口上,东方盛虹依靠持续创新迸发内生增长的强劲动力。 2023年,东方盛虹在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中斯尔邦石化第四套丙烯腈装置投产,总产能升至 104 万吨/年,跃居世界第一。自研 POE 中试成功,10 万吨/年工业化装置建设工作正在实施;技术优势引领百万吨EVA 项目持续发力,向着“打造全球 最大的光伏膜生产基地”目标不断迈进。25 万吨/年再生聚酯纤维、13 万吨/年 PETG、9 万吨/年 MMA 等高端新材料项目陆续投产,主要原材料实现基本自供,上下游一体化协同优势显著。 东方盛虹在石化及化工新材料、聚酯化纤领域深耕10余年,具备多年的烯烃下游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品的研发、生产及管理经验,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精细化工及新材料龙头企业,在众多细分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斯尔邦石化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商,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级EVA供应商,也是全国唯一同时掌握光伏级EVA和POE自主生产技术的企业。公司开发出多项新技术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填补国内空白。 在高附加值新材料领域,2023 年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3 万吨/年高端材料 PETG 装置成功投产,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关键核心技术已申报 13 项专利,进一步扩宽公司的新能源、 新材料产业矩阵。 同时,公司在聚烯烃弹性体(POE,乙烯与α-烯烃的无规共聚物弹性体)的研发及工业化方面也获得显著突破。2022年9月,公司公告披露经过多年自主研发,800吨/年POE中试装置成功,并且在最核心的反应催化剂及产业化工艺包等环节,公司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新建10万吨/年POE工业化装置建设工作正在实施。据了解,POE由于具有优异的水汽阻隔能力和离子阻隔能力,在新一代N型光伏组件封装领域具备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市场容量可达百亿规模,是继EVA之后最具潜力的光伏胶膜原材料。 据悉,为了加快基础研究、工艺开发、产业化和产品应用开发于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东方盛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投入达57.14亿元,同比增长256.69%。 不仅如此,为瞄准技术前沿、定位高端产品,公司还积极打造创新平台,继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之后,又分别在上海和连云港相继成立了盛虹石化创新中心和盛虹先进材料研究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产业、创新、资金、人才“四链融合”,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的战略力量,大力推动公司向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产业转型升级。 高度重视质量回报双提升 2023年,东方盛虹在取得经营突破性发展的同时,公司亦高度重视质量回报双提升。公司正式披露了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6.61亿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为92.19%。 实际上,东方盛虹自2018年重组上市以来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股东回报,截至2023年,公司连续6年累计派发现金红利35.03亿元,累计现金分红比例超过4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对此,公司表示,上市公司分红需要综合考虑盈利情况、经营现金流情况、负债情况、成长阶段、发展目标、行业景气周期等多种因素。公司所处的石化及新材料行业,属于强周期性行业,过去几年的盈利情况也出现过周期性的波动,但公司依旧保持多年稳定而持续的现金分红策略是期望能够及时回馈及答谢投资者的信任与支持。 此外,自2020年至今,东方盛虹和控股股东盛虹科技及其关联企业已经连续推出了四期员工持股以及增持计划,累计总投入已达近百亿元。2023年8月,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计高雄先生,董事、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邱海荣先生,监事会主席倪根元先生,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王俊先生主动增持公司股份,共计4009.83万元。公司高管与普通员工的持续增持,凸显出其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 “心怀‘国之大者’,争当‘行之实者’,盛虹将坚定不移深入推进1+N战略布局,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产业链,为提高紧缺型化工品国产自给率,助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达成贡献盛虹力量”,盛虹控股集团董事长缪汉根的话语掷地有声。
股价连续大涨 国盛金控称吸收合并国盛证券事项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2024年5月5日晚,国盛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670.SZ,下称“国盛金控”)发布了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公告。公告称,公司股票于2024年4月26日、4月29日、4月30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 国盛金控表示,经自查,公司不存在违反信息公平披露的情形。对市场最为关注的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盛证券”)一事,国盛金控回应称,“本次吸收合并事项已完成公司内部相应的审批程序,还需获得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该事项能否取得相关批准、何时取得相关批准以及最终实施完成时间均存在不确定性。” 公开信息显示,国盛金控的前身为华声股份,以从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2016年,华声股份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取得国盛证券100%股权后,其所属行业类别变更为金融业,并更名为国盛金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国盛金控被市场划归为证券板块,而国盛证券则成为其净利润的最主要贡献方,比如2023年,国盛金控实现的营业总收入为18.74亿元,其中国盛证券贡献的营业总收入即为18.12亿元。 在控股国盛证券约8年之后,国盛金控突然于2024年1月13日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聚焦证券主业,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实效,公司拟吸收合并国盛证券。其同时指出“吸收合并完成后,将有利于公司聚焦证券主业,提升国盛证券的品牌效应优势,有利于提升公司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发挥国盛证券作为江西省属唯一证券全牌照企业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国盛金控还计划在完成吸收合并国盛证券的基础上,拟将证券简称变更为“国盛证券”。国盛金控虽然在公告中强调“不存在利用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影响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误导投资者等情形”,但依然受到市场追捧,其股价在1月中下旬走出了逆势大涨行情。 其后在1月31日,国盛金控发布公告称,《关于公司拟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议案》已获得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从而使得投资者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度进一步强化,并不断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就此展开咨询。 国盛金控对这一事件亦是积极回应,除了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进行相应回答外,亦分别在定期报告中进行了相关披露。记者留意到,无论是3月29日发布的2023年年度报告还是4月24日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报告,国盛金控对此事件的表述均为“本次吸收合并已完成公司内部相应的审批程序,还需获得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而在5月5日晚的公告中,国盛金控表示,鉴于国盛证券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本次吸收合并不会对公司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不会对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资产、负债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但“该事项能否取得相关批准、何时取得相关批准以及最终实施完成时间均存在不确定性”。 5月6日早盘,截至记者发稿,国盛金控股价表现依然十分强势,并一度放量涨停。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