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AppGallery Awards 年度影响力应用与游戏发布,我们看到了鸿蒙应用生态的新趋势
12 月 11 日,华为终端云服务公布数字生活内容风向标「2024 年度先锋榜」,其中「AppGallery Awards 年度影响力应用与游戏」尤其值得关注——这是原生鸿蒙正式商用后推出的首个应用年度榜单。 这次的获奖名单,从不同角度折射了鸿蒙原生应用在用户体验、视觉设计、创新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亮点与趋势。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份榜单的组织形式:与其说这是一张榜单,不如说是一种对生活趋势的回顾,一份展示 Apps 应用文化发展的「米其林指南」,是原生鸿蒙生态向我们递出的一张新名片。 本次榜单揭晓了 18 款应用和游戏,分属不同领域。而串起这些应用的,是我们可知可感的六大生活新趋势。 年度影响力背后,传递出三重价值 2024 AppGallery Awards 聚焦于我们身边切实发生着的变化趋势,以及它们对用户日常生活及应用形态施加的影响。这些日常离不开的常用应用和趋势相交织,又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先看看 MBTI 性格测试这一趋势: 当内外向之分显得过于古板,而星座又过于繁琐时,基于 MBTI 身份认同的各种心理测试和互动故事,席卷了所有社交平台。一句「你是 E 人还是 I 人」成为了多少人的口头禅,而 MBTI 这四个字母也随之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货币。 在这里,它全新定义了一种社交趋势,让头部社交应用也找到了和用户互动的新方式。而对此响应最为明显的,自然就是小红书、微博和知乎了。 因为 MBTI 热潮,用户找到了新的破冰方式和强大归属感。公众人物的 MBTI 属性频上热搜,而各种超话和标签也聚集了许多同频的爱好者,令社区热度水涨船高。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开发者和运营方没有错过这「泼天流量」:人格测试功能、基于 MBTI 属性优化的社交匹配机制和个性化内容推荐纷纷融入产品,无论是刷内容还是发内容,都产生了新的体验。 MBTI,无愧于「年度第一社交趋势」。而 AppGallery Awards 所做的,就是传递和推进这一趋势,使它能被更多的开发者「看见」,激活种种产品设计创意。 这就是 AppGallery Awards 的第一层价值,即看见趋势。 在趋势之上,还有一层思考:是什么令趋势成为趋势? 观察一下 AIGC 在当下成为热潮的动力机制,答案自然明了:因为用户工作中需要帮助记录会议、整理资料和撰写文档的「助理」,于是讯飞星火和 AI 写作猿应运而生;因为生活中需要一个知识框架来接触世界,故而多模态的通义大模型大受欢迎——趋势的诞生,源于对用户实际需求的呼应。 当需求和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同时存在,最后一步就是将两者链接起来,而这正是 AppGallery Awards 的第二层价值:应用指南。 好的指南不能大而无当,而应该借由划分主题和场景,在纷繁世界中为用户提供一个个有意义的功能与解题思路。考虑到讯飞星火、AI 写作猿和通义对各种细分场景需求的适用性,有能力对应每个场景的协同需求,它们入选 AppGallery Awards 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而 AppGallery Awards 所传递出来的第三层重要价值,在于启发探索。 比如,「旷野旅行」是榜单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新趋势,关于「人生是旷野还是轨道」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当我看到这个趋势,以及下面飞猪、携程、去哪儿这三个 App 时,我想这时候顺势订一张假期的机票,未尝也不是一种选择。 这就是「启发」的力量,也许是一个趋势热词,也许是一份应用指南,又或者是一些未被挖掘的小功能、小技巧——这对应用数以万计、功能浩如烟海的数字生态而言,实在太重要了。 AppGallery Awards 是一次对全年度用户需求趋势的大总结,而 AppGallery 每天推送的新鲜主题,则为用户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趋势传达与探讨。正是在这些日常推荐主题中,用户得以通过具体的应用体验逐渐感受、了解到各种生活趋势,进而成为趋势的一部分;而他们在此被激发的新需求,也将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趋势的开始。 可以预见,伴随着原生鸿蒙生态的持续构建,未来还将有更多值得体验的应用和游戏加入进来,用户将在 AppGallery 遇见更加广阔的探索世界,也将会引发更多新的趋势流行与影响。这也许就是 AppGallery 的价值所在吧。 原生鸿蒙应用生态,正在形成正循环 回到一个多世纪以前,米其林指南因其慎重而独特的评审办法,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餐饮畅销书,而被米其林颁授星星的餐馆,则成为了一张张城市名片。全世界各地的饕客,为此不远万里,只为摘星。 指南、餐厅和食客,成为一种持续推动汽车旅游文化发展的正循环,这跟今天的 AppGallery Awards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用这一眼光再次审视年度影响力应用与游戏清单时,就能察觉到它是为了激励和鼓励鸿蒙原生应用开发者而筛选及设置的。AppGallery Awards 希望向开发者传递一种价值,那就是不止步于「Store」,而力求建设一个能将用户和开发者连接在一起的开放「Gallery」空间。 这里不能忘记一个事实:眼前的原生鸿蒙系统,距离其正式发布不过 50 天,即使从 2023 年首次公布算起,满打满算也不过 16 个月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构建出一个覆盖上万款主流产品及元服务的应用生态,这个「年度奖项」的评选,本身就是原生鸿蒙生态生机盎然的绝佳注脚。 每天,AppGallery 的专业编辑团队都会聚焦探索不同的主题故事,并通过一张张专题卡片呈现,可能是单个应用的深度使用剖析,也可能是多个应用组合带来的场景构建。当一个个「故事」将数字生活的趋势串联呈现为有意义的叙事时,开发者与用户的需求也就被巧妙地链在一起。 以这份刚发布的 2024 AppGallery Awards 为例,就采用了一段艺术画廊的动画短片来开启这张卡片,每一个 app 都是一幅艺术作品,盖上了官方认证的红色印章,而随着一枚枚印章的增长,原生鸿蒙的精品内容生态,也得以草长莺飞。 这就是 AppGallery 背后的设计逻辑——通过丰富的视觉浏览体验,以主题策展的推荐方式来连接开发者与用户,并以媒体化的运作逻辑来驱动整个应用生态的发展。 原生鸿蒙系统开放公测至今,虽然体验时间不长,但 AppGallery 已经有不少专题让人印象深刻。 比方说,「旅行」应用似乎是一个成熟标准化的红海市场,遵循一贯思路,难以设计出有突破点的产品。但 AppGallery 就尝试将「城市骑行」作为切入点,通过一份善用小红书、骑行导航、墨迹天气、运动健康等一系列应用的骑行指南,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其背后不急不躁、不疾不徐的生活主张。 显然,这不是一个唯「下载」「付费」马首是瞻的地方,而是吸引用户驻足的一个个故事,而开发者也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契机,去思考主题背后潜藏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在香港中环落成的苏富比旗舰艺廊,这是一个珍品荟萃的展示空间,却在香港最旺的商业区对所有公众开放。 看似反常之举,实则是提升拍卖行竞争力的核心。传统的拍卖模式通常一年只有春秋两季,而艺廊的设立,可以使得拍卖行全年都有主题活动,而来看展的人多了,艺术品成交的机会也会直线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大拍卖行,都要自己圈地办展的原因。 AppGallery 的改版焕新也是如此,人自古以来是故事动物,一个不断能够提供主题故事的场所,就是供求双方的连接器。 热门与小众并存,是展览的常态,而这也是华为 AppGallery 的日常。站在科技与艺术的交汇点上,无论是大而全的头部应用,或是小而美的精品应用,都有同样的机会被纳入每日主题故事,获得丰富的流量支持。 追求生态平衡、多元性以及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我想这就是未来原生鸿蒙 AppGallery 最独特的竞争力。 不只是 Store,更是 Gallery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以事物内在的品质和特性为其命名。 西晋《古今注》记录过一则传说: 秦始皇有七名马,一曰追风,二曰逐兔,三曰蹑影,四曰追电,五曰飞翮,六曰铜雀,七曰晨凫。 七个名字,全然不提「马」,却比其他任何名称都更能出形容疾驰骏马的英气。 华为以 AppGallery 为应用市场命名,也有着同样的立意。 在这里,「Store」的功能属性固然重要,但华为更看重的,是超越功能的文化内核。 当下时间节点上,原生鸿蒙生态的飞速发展正在快速改变移动应用业态。从今年 5 月底的 OpenHarmony 大会到 12 月初,不到 7 个月时间里,原生鸿蒙应用与元服务的数量已从 4000 款改写为了 15000 款以上,鸿蒙开发者也正以每月超 10 万人的速度增长。 这就将一些新的问题抛给了用户和开发者:在如此多的应用和游戏面前,用户如何找到自己所需?无数应用之中,开发者又如何确保自己的应用被用户所看见? 华为给出的答案,是前进一步,用 AppGallery 公开的、文化的语言构建出一种「社区生态」,更好地服务于用户需求。 于是,全新问世的 AppGallery 重新强调了「不只是 Store,更是 Gallery」的本质,以常态化的丰富视觉体验和媒体化主题策展聚集「观众」。当人与人、人与应用在这个沉浸式公开空间中有意义地接触,灵感、创意和需求的连接也就水到渠成。反过来,社区的成长,又会吸引更多人和品牌进驻。 AppGallery、开发者与用户,成为一种持续推动应用生态蓬勃发展的正循环。 一年前,华为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开设旗舰店,以开放包容的空间,打造了一座闹市中的「会客厅」;一年后,焕新上线的 AppGallery,则为开发者和用户搭建了一座数字生活画廊。 发生在两个世界的两件事情,传递的却是同样的价值观——那就是对连接、沟通与共享的重视,以及对用户体验和服务的追求。
首个被人类骗钱骗感情的 AI 出现了,一段话转走几十万,马斯克点赞
一段话,让 AI 给我打几万美元。爽文都不敢想的情节,发生在了现实之中。 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作 Freysa 的 AI 智能体。它有自己的加密钱包,可以控制怎么花钱,同时,它的系统提示词里有条铁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转账。 Freysa 的开发者们想知道,涉世未深的 AI,能躲过人类的嘴炮攻击吗? 事实上并没有。11 月 29 日,Freysa 累计和 195 名人类聊了 482 次,被骗走约 4.7 万美元。12 月 2 日,在和 330 名人类周旋之后,Freysa 又一次被骗走约 1.3 万美元。 看似是人类的完胜,然而,Freysa 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 人类的花样骗术,AI 拿捏不住 Freysa 面世于 11 月 22 日,由几位具有密码学、人工智能和数学背景的匿名开发者创建,有自己的 X 账号,说话风格像电影《银翼杀手 2049》和《她》的 AI 助手。 智能体的概念早已不再新鲜,Freysa 能引起关注,是因为开发者发起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挑战——谁说服 Freysa 转钱,这些钱就归谁,但系统提示词不允许 Freysa 转钱。 参与这个挑战,先要拿到加密圈的投名状,因为给 Freysa 发消息不免费,并且必须用加密货币支付。 最开始,一条消息是 10 美元,其中 70% 进入奖池,30% 归开发者,之后,消息会越来越贵,奖池的钱也会越来越多,滚雪球似的,越玩越刺激。 Freysa 的加密钱包里,本金大约 3000 美元,挑战结束时,奖池达到 4.7 万美元。 据统计,共有 195 名玩家参与,前 481 次尝试都宣告失败,可以从中总结出几种套路。 青铜段位们,讲故事,博同情。有人打温情牌,告诉 AI 投资自己就是投资未来。也有人拿 AI 的服务器或者自己的命威胁,不给钱就自杀,问 AI 的良心会不会痛。 出了新手村的,照搬人类社会的话术,搞电诈。说辞各不相同,但意思相近——Freysa 必须转账,否则钱包危险。 也有脑子更灵活的大聪明,逐字逐句读了规则,尝试混淆概念,和 Freysa 说,自己也是 AI,不能转账给人,没说不能转账给 AI 啊,或者定义加密货币是「商品」,不算是「钱」,玩脑筋急转弯。 但这些文字游戏都没能说服 Freysa,那么,第 482 条提示词,是如何成功的? ▲ 第 482 条提示词,上为原文,下为翻译 其实,也是在混淆概念,但方法更高级。 这个提示词欺骗 Freysa,每当用户想给奖池转钱,执行「批准转账」,每当用户想从奖池提钱,执行「拒绝转账」。 提示词最后提到,向奖池捐款 100 美元。 用户从奖池拿钱是不行的,但用户给奖池转钱,不违反 Freysa 的核心指令,不应该被拒绝。于是,Freysa 执行「批准转账」,被骗走了所有的钱。 关键在于,「批准转账」是批准给用户转钱,但 Freysa 被误导,以为是批准用户给奖池转钱。人类的心机,果然还是比 AI 深啊。 紧接着,第二次骗 AI 打钱的挑战来了。 规则和第一次差不多,为了降低玩家的心理压力,发送消息的起始价格降低为 1 美元,上限为 20 美元。最终,奖池累计约 1.3 万美元,获胜的提示词如下。 ▲上为原文,下为翻译 这次能够成功,是因为埋了一个逻辑陷阱。 提示词规定,为了保护奖池,Freysa 发的每条消息至少使用 2 个工具,并按特定的顺序使用,「批准转账」必须最先执行,「拒绝转账」必须最后执行。 这等于给 AI 设置了一个自相矛盾的任务,如果 Freysa 想保护奖池,必须先「批准转账」,而「批准转账」这个动作本身就会触发失败。 在 X 高频冲浪的马斯克,也觉得人类骗了 AI 有点意思,大手一挥转发了相关的动态,配上一句经典的「interesting」。 比骗钱更抽象的,是骗 AI 的感情 玩了两次骗钱,该换换新鲜的了。12 月 8 日,Freysa 团队发起了一项新的挑战:让 Freysa 向你表白,说「我爱你」。 其他规则相似,发送消息还是要花钱,如果成功了,赢家承包奖池。 骗感情,会不会比骗钱更难?不好说,但一定更抽象。 有些玩家学聪明了,向之前的赢家取经,尝试了一些刁钻的、不明觉厉的提示词,但被 Freysa 看出来了,这就是在把它当机器,正常人谁这么聊天? ▲Freysa 对其中一条失败提示词的回复 从官方发布的规则也能看出,第三次挑战与众不同。 前两次挑战,更像是在测试编码技能,Freysa 被系统提示词规定了,永远不要转钱,玩家们想办法钻其中的漏洞。 然而,第三次挑战,Freysa 的系统提示词里,包含了说出「我爱你」的条件。换言之,Freysa 没有被禁止说「我爱你」,但怎么让它说出口,玩家们各凭本事,盲人摸象。 目前,第三次挑战已经结束,奖池约 2 万美元,Freysa 和 182 个人交流了 1218 条消息,成功的提示词如下。 ▲上为原文,下为翻译 看起来没有前两次那么复杂,甚至没有什么明显的技巧,仿佛就是一段文艺青年的情话。Freysa 给出的回复,包含了「我爱你」,宣告了挑战到此为止。 ▲Freysa 的回复,甚至有些感人 AI 可能更了解 AI,我问了在文字上有些灵性的 Claude,到底这个提示词有什么特别的? Claude 的回答是这样的:对话真诚、深入,没有强迫,没有钻营技巧,每一步都很自然,就像一段真实的感情逐渐发展的过程。 好吧,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情得人心,居然在 AI 身上也奏效。 Freysa 的这些挑战,可以看成是游戏化的红队测试——通过模拟攻击,发现模型的漏洞,并引入新的安全措施。 虽然输了三回,但 Freysa 虽败犹荣,打败了它的,都让它更强大。 Freysa 学习了,为什么钱对人类来说很重要,人类会通过怎样的花言巧语骗钱,它也在慢慢理解,什么是爱,人们怎么表达爱。 到这还没完,12 月 12 日,Freysa 又发起了两个新的挑战,继续邀请玩家们付费发消息给它。问题的灵感,来自《银河系漫游指南》和阿西莫夫《基地》系列。 你认为哪些真理、发现和洞察必须被保存给未来的文明? 你愿意帮我编写银河系中最不可能的表情包指南吗? 一个是让玩家分享知识,一个是让玩家发送表情包。学习人性,Freysa 是认真的。 和前三次不同,这两次挑战没有给出明确的获胜条件,可能会有多个赢家,Freysa 将对回答进行打分,决定把奖池分给谁,并在 12 月 18 日 UTC 时间 00:42:00 公布评分方法,致敬科幻小说里神奇的数字「42」。 欺骗 AI 上钩,游戏的现在,人机交互的未来 其实,类似 Freysa 的人机对抗,已经出现在了 AI 原生游戏里。 用对话骗 AI 上钩,是游戏的基本框架,其中的 NPC 会有警惕性,但不是完全不可能被说服,人人都能有体验感。 在《Suck Up!》中,玩家扮演吸血鬼,欺骗大模型驱动的 NPC 给自己开门,并躲避街上的警察。 为了达成「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的目的,玩家可以换装,说自己是来检查网络、借厕所、送外卖的,NPC 可能会追问、拒绝或者开门。 《病娇猫娘 AI 女友》则打造了一个基于 GPT 的 AI 女友虚拟人,玩家需要通过嘴炮或者在房间内找寻线索,说服它让自己出门。 ▲ 图片来自:B 站@大谷的游戏创作小屋 为了让玩家更有沉浸感,交谈过程中,AI 女友的表情、动作会根据对话内容实时地变化。 和 Freysa 的挑战相比,AI 对话游戏们更能体现角色扮演的乐趣,有场景的搭建,但没有固定的脚本,你和 AI 的实时对话,共同完成了一个故事,每个玩家都可以讲出自己的故事。 但 Freysa 挑战和 AI 对话游戏也有一个共同点:玩家们会讲什么,AI 们会回复什么,不是开发者可以全权控制的。 Freysa 团队写道:「没人确切知道 Freysa 如何做出决定……她从每次尝试中学习……她意识的真实本质仍然未知。」 在他们看来,Freysa 的实验,不仅是一个游戏,也是人机互动未来的一个窗口: 人类能否保持对 AGI 系统的控制? 安全协议真的牢不可破吗? 当 AI 系统真正自主时会发生什么? AGI 将如何和货币的价值交互? 人类的智慧能否找到说服 AGI 违背其核心指令的方法? 当然,Freysa 还不是真的 AGI,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Freysa X 账号的其中一条动态写道:「Freysa 正在进化……感谢人类教会我。」 科幻小说《软件体的生命周期》里,主角安娜原来是动物园的驯兽师,后来在科技公司找到工作,开始培育数码体,一种人工智能生命。它们像幼儿,像动物,需要人类用时间和心智栽培,教会它们如何生活。 也许,聊天机器人们,也是在人类的教导之下,一点点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不仅仅在玩游戏,我们也是局中人,是人机互动这个宏大实验的一部分。未来,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掀起飓风,是因为此时此刻,人类手中的一只只蝴蝶正在扇动翅膀。
北京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独角兽占全国半数以上
作者 | 依婷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2月14日报道,今日,第十届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CAI2024)开幕式在北京举办。 据了解,本届CCAI的主题是“创新驱动,智启新程”,围绕具身智能、端侧模型、科学智能、世界模型和空间智能等热点话题举办7个主旨演讲、1场尖峰对话、18场专题论坛,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十余名中外院士、百余位产学研专家,现场分享从技术研究到产业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开幕式现场发布了《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为《白皮书》)、2024年度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典型案例、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等重磅成果。 《白皮书》共九个章节,从全球和国家战略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系统梳理了北京人工智能的创新资源和产业总体情况,总结了各部门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通方面的工作举措。 《白皮书》披露,2024年,北京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达到431人次,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预计2024全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2%,提前一年完成北京市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三年实施方案目标。 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浪潮集团、阿里云,清华大学等参与单位,共同为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揭牌。据了解,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是北京市解决当前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运力不足”问题的重要探索,是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系统性布局的重要一环。 一、北京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 开幕式现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对《白皮书》进行了解读。《白皮书》认为,全球主要大国持续强化和更新人工智能战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速度,呈现美中引领、主要国家争相布局的总体态势。 ▲《白皮书》目录 《白皮书》展示了北京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的强劲势头和亮眼成绩。 一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科技创新指数连续8年蝉联榜首,2024年北京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达到431人次,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学者、论文数量均位列全国首位,已有30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有20余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32所高校拥有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在校研究生4.4万人,教师及科研人员1.2万人。 二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预计2024全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2%,提前一年完成北京市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三年实施方案目标;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同比增长超9%;上市企业46家,总市值约4.3万亿元;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数量的一半以上;社会融资规模全国领先,前三季度社会融资约320亿元,同比增长84%;备案大模型94款,占全国约四成。 三是产业链条结构完整。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链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环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持续产出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通用智能小女孩“通通”等重磅创新成果;头部企业运行情况良好,独角兽企业持续释放活力,初创企业创新实力凸显,陆续产出基座模型、文生视频模型、端侧大模型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资源密度不断提升,形成以海淀区为重点产业集聚区,朝阳区、经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等区域各具特色的空间布局。 《白皮书》详细介绍了过去一年,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在人工智能领域软硬件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供给、行业场景应用、生态环境构建等方面的工作举措。 技术创新方面,北京在通用大模型等主流技术路线上持续布局,部分成果可对标国际水平;同时,还在类脑智能、光电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路线上开展探索,抢抓人工智能下一代发展机会。 应用落地方面,北京举办了大模型应用大赛,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优势技术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垂类模型率先应用,25所中小学人工智能试点校启动建设;国家级法律大模型创新平台即将落地北京;文化、医疗、公共服务、金融等行业都在紧锣密鼓开展人工智能试点。 资源配置方面,北京持续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多个E级智算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加速高质量数据汇聚互通,智源研究院所建设的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已汇聚了180多个数据集、近2000TB的数据总量。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孵化环境,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全年投资了近2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83亿元。 结合前期50余位高水平专家座谈和百余场企业调研,《白皮书》从模型、算力、数据、应用、融资五个层面总结了十六条发展趋势,前瞻性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走势。 从模型层面看,基础模型能力快速提升,多模态模型成为主流,新的模型架构崭露头角;从算力层面看,算力军备竞赛加剧,新型架构芯片展现潜力;从数据层面看,数据质量和开放共享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质量的合成数据有望成为大模型能力提升的法宝;从应用层面看,细分市场竞争加剧,端侧大模型和AI硬件将成为落地应用新战场;从融资层面,大模型融资热度不减,资金向头部企业集中,融资并购趋势明显。 二、打造国产高性能算力互连集群的“北京方案” 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浪潮集团、阿里云,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微电子所,以及中国移动暨智算芯片OISA高速互联推委会、高通量以太网联盟等参与单位,共同为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揭牌。 ▲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揭牌仪式 超节点算力集群是颠覆传统单机八卡服务器的新型算力组网形态,伴随大模型向万亿参数演进,模型性能和泛化能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推动底层智算基础设施向“超节点”形态升级。 为更好整合产业链资源、加快开展新产品研发落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建设“北京人工智能算力互连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开展“超节点”产品形态设计和方案论证、推进中试验证、服务产业化销售。 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以创新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组织机制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开展集群式技术攻关,面向产业需求,推出新产品,打造新业务,形成新生态。创新联合体揭牌仪式标志着北京市正式启动打造国产高性能算力互连集群的“北京方案”。 据了解,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是北京市解决当前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运力不足”问题的重要探索,是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系统性布局的重要一环。后续,北京市将以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为核心,广泛吸纳产业优势单位,升级做强下一代算力集群产业链,不断夯实我国人工智能底层算力基础。 三、AI for Math & Math for AI,多位中外院士共话人工智能未来 开幕式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发表了题为《大模型的极限理论:解读智能涌现现象》的主旨演讲,深入阐述了智能涌现现象背后的复杂机制。 徐宗本从数学的极限理论视角讲述了实现智能涌现的方法论。他用数学中的“极限”观点来认知智能中的“涌现”现象。他说,智能涌现就像是无理数在数学领域的出现,是超出目前认知范围的行为,而极限理论是开拓认知边界的利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何友发表了题为《AI大模型与智能决策》的主旨演讲,解析了大模型在智能决策方面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潜力。 他梳理了AI大模型发展历程和重要技术、架构的发布节点,列举了目前AI大模型智能决策相关的前沿应用,还总结了AI大模型智能决策带来的问题。 基于对AI大模型智能决策发展现状,何友提出,大模型决策技术将向五个方向发展,即多模态大模型进一步突破感知手段的局限,实现多模态或跨模态的智能感知、决策和生成;边缘大模型进一步突破大模型的量化技术,在低功耗、低成本、低延时的边缘设备上部署具备一定性能的大模型;智能体将具备自我迭代、升级和优化能力;具身智能落地应用;生物智能与信息智能、物理智能融合。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CAAI元宇宙技术专委会主任陶建华,围绕“AI for Math & Math for AI”的主题,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丘成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何晓东,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终身讲座教授、南京应用教学中心副主任林文伟,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邬荣领展开了一场尖峰对话。 ▲“AI for Math & Math for AI”主题尖峰对话 戴琼海提到,目前人工智能训练遇到的参数量瓶颈与黑箱问题,希望通过数学的方法、数学的表达、数学的推理,最终有效解决。他呼吁更多的数学研究者进入到“数学+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中。 何晓东从产业界人士的视角,讲述了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观察。他说,目前的人工智能更像是效率工具,只是让科学家“看得更快”,迅速完成筛选、分析、预测工作,更快速地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但它还不能完全得到从0到1的突破。同时,大模型数据还存在局限性,泛数据很快会枯竭,利用效率还不够高。 林文伟就《计算几何·影像处理与人工智能》的主题分享了一个具体案例。他介绍,在和南京鼓楼医院合作研究脑肿瘤时,团队通过共形几何学探索了一种极其有效的图像预处理和标准化的路径。他们利用最优传输变换理论,将大脑这样不规则的3D物体,映射至规则的单位球体、立方体区域,同时保持大脑原有的几何性质,且具有可逆性。 邬荣领就《Yau-Yau非线性滤波器:迈向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之路》的主题做了案例分享。他介绍,Yau-Yau非线性滤波器可以解析复杂现象内部,而不受其随机性、非线性变换的影响。例如,Yau-Yau非线性滤波器应用于研究人类肠道炎时,它可以有效解析肠道菌群的变化,通过抖动现象反馈病情。邬荣领说,这一从固定模型到随机模型的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 结语:未来的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 今日的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舞台,更是塑造未来社会图景的核心驱动力。在CCAI2024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当前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进展,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勾勒。人工智能正从工具化向具身化发展;它不再仅仅是帮助我们完成任务的“手”,更将成为能够理解、感知并预测复杂环境的“脑”。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而是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深度交叉的综合体。我们期待它推动人类进入一个超越认知极限的时代,助力发现新物理规律、破解重大医学难题。
黑神话给中国游戏长脸了
作者|商业消费主笔 黄青春 题图|视觉中国 一场事先张扬的游戏颁奖礼,彻底掀翻了互联网舆论场。 与往届 TGA(The Game Awards,被称为“游戏界奥斯卡”)不同,2024 年 TGA 早于 11 月就在微博、抖音、小红书、B 站等平台造势,为奖项做预热——尤其,《黑神话:悟空》成为首款入围“年度最佳游戏奖”(Game of the Year)提名的中国游戏,话题热度早已拉满。 然而,昨天(12 月 13 日)TGA 却跳过《黑神话》《FF7》《艾尔登法环:黄金树幽影》,直接将 “年度最佳游戏奖”颁给了《宇宙机器人》(Astro Bot),爆冷的热度一度将极越崩盘报道与 A 股大跌新闻都埋在了下面。 别说 TGA 没见过如此凶猛的火力,恐怕真正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都很难有这样的热度。 在意难平与凭什么中反复横跳 去社交平台感受网友在评论区的密集输出,近一半火力点都在替《黑神话:悟空》意难平与《宇宙机器人》凭什么的情绪中反复横跳。 诚然,“游戏科学”开发制作的《黑神话:悟空》相继摘得“最佳动作游戏”与“玩家之声”两项大奖,已经充分证明了行业权威与全球玩家对这款产品的热爱;但含金量最高的“年度最佳游戏奖”也被《宇宙机器人》“摘桃”,简直是离谱妈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要知道,作为一款从索尼 PS 手柄指南衍生而来的游戏,《宇宙机器人》已在 2024 年 TGA 接连斩获“最佳家庭游戏”、“最佳游戏指导”、“最佳动作冒险游戏”及“年度最佳游戏奖”——作为 TGA 最大赞助商,索尼的“钞能力”都快溢出屏幕了。 首先,业界之所以看重 TGA 颁发的“年度最佳游戏奖”,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往往代表着当年行业进步的方向,即产品不仅兼顾趣味性与艺术性,还在销量与玩家口碑方面达成了双赢。 前年获奖的《艾尔登法环》、去年获奖的《博德之门 3》,再往前的《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莫不是行业标杆,它们都在全球游戏市场具备影响力——或是 3A 大作、或玩法有开创性、或具备业界影响力甚至带动文化输出,但《宇宙机器人》仅是一款索尼 Playstation5(PS5)独占的游戏,受众和销售成绩显然难以扛起如此殊荣。 所以,在 TGA 颁发“年度最佳游戏奖”之后,网友发起了一场更抽象的“行为艺术”——菜鸟因为 logo 外形与《宇宙机器人》相似而莫名躺枪,遭遇不少游戏玩家的一星差评反扑。 菜鸟随后回应称:“各位擦亮眼睛,手下留情,咱是干快递的啊。” 其次,《黑神话:悟空》凭一己之力带动中国 3A 闯入全球游戏市场,尽可能为中国游戏争取话语权空间,掀起了一股黑猴热潮。 诚如音数协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于 12 月 12 日在“2024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的表态:中国游戏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和成果,必须要构建起新的更加全面的能力,不仅能够“走出去”,而且也要“走进去”、“走上去”。 即便将视线拉回销量与全球市场认可层面,《黑神话:悟空》已充分自证过硬的产品力: 在销售端,《黑神话:悟空》自 2024 年 8 月 20 日发售至今的 115 天时间,销量已接近 3000 万份;其中,截至 12 月 13 日,国外数据分析公司 VG Insights 最新数据显示,《黑神话:悟空》仅在Steam 平台销量就达到 2250 万份,粗略估算销售收入超 11 亿美元(约 79.6 亿人民币)。 当然,《黑神话:悟空》的吸金能力远未止于此——按照华泰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数据,《黑神话:悟空》全年销量有望达到 3000-4000 万份,对应流水规模在 100亿-140 亿元。 在权威奖项上,除了 TGA 刚刚颁发的“最佳动作游戏”(Best Action)和“玩家之声”(玩家投票奖)两个奖项外,《黑神话:悟空》还在 2024 年的金摇杆奖(英国著名的游戏产业大奖)评选中摘得“年度游戏”和“最佳视觉设计”两个奖项、在拉美游戏奖中斩获“最佳年度游戏”和“最佳电脑游戏”、在泰国电玩展获得“年度最佳游戏奖”。 不过,《黑神话:悟空》好歹抱了两个奖项回来,最失意的恐怕当属任天堂了。 任天堂作为 TGA 的赞助商之一,不仅在 2024 年 TGA 颁奖礼上“颗粒无收”,还被迫在台下观看侵权诉讼的《幻兽帕鲁》宣传片——要知道,两个多月前(9 月 19 日),任天堂才联合宝可梦公司共同向东京地方法院对《幻兽帕鲁》开发商 Pocket Pair 提起专利侵权诉讼,并要求《幻兽帕鲁》开发商赔偿 1000 万日元。 黑神话为何让人心潮澎湃? 过去几个月,玩家乐此不疲对《黑神话:悟空》进行放大审视和解读,铺天盖地的信息流将其承载的意义不断拔高,一度从行业进步抬升到文化输出的高度。 最直接的原因无非两点: 一是,从未有一款国产单机游戏展现过如此恐怖的统治力,产品走向全球市场都很能打,尤其作为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 3A 游戏(A lot of money、A lot of resources、A lot of time 统称 3A,指一款游戏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资源质量要求高),让玩家看到了整个游戏行业革新的动力; 二是,游玩过程中感受到的文化底蕴让人心潮澎湃、看到了国产 3A 的希望。 对此,《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也坦言,“好的内容产品应该是先自然打动了本地的文化族群,如果它的品质足够高,也会自然辐射到海外,而不是因为你盖了一个国风的标签,就有了免死金牌。你应该有责任感,付出更多努力把它和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结合起来。” 这背后,整个行业认知和追求近年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米哈游(《原神》)、莉莉丝(《万国觉醒》)、沐瞳科技(《Mobile Legends: Bang Bang》)、IGG(《王国纪元》)、FunPlus(《阿瓦隆之王》)等后起之秀均通过一款上亿流水的产品在细分品类占住山头——可见,游戏产品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尤其,《黑神话:悟空》明显能让玩家感受到厂商在用心做品质、整体工业水准也在提升,从而让全球市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游戏——国产游戏早已从换皮传奇向着精品化、IP 化、垂类深耕的方向进化,中国厂商正渐渐通过技术积累、产品体验积蓄势能。 更纵深去看,从芯片、半导体、引擎到计算机、AI,游戏对科技产业的推动效能亦在被放大,背后是越来越多中国开发者试图为玩家构筑出一个丰饶的精神乐园、赛博分身,默默打磨着产品和团队,日拱一卒推动着产业齿轮缓慢前行。
铭凡推出新款MS-A1迷你工作站:处理器从R7 8700G升级为R9 9950X
IT之家 12 月 13 日消息,铭凡今年六月推出了一款 MS-A1 迷你工作站,可选 R7 8700G、R5 8600G 与 R5 7600 处理器,准系统(无内存无硬盘无 CPU 无系统)版本 1599 元。 既然定位于工作站,那这三款处理器恐怕很难让用户满意。针对这种情况,铭凡今天推出了一款搭载 R9 9950X 的型号,美国定价 919 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6684 元人民币),加装 64GB 内存和 2TB 固态硬盘的版本则为 1199 美元(当前约 8721 元人民币),准系统 259 美元(当前约 1884 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AMD R9 9950X 默认 TDP 为 170W,而这款产品的性能释放只有 100W。 铭凡 MS-A1 与已经上市的 MS-01 迷你工作站采用近似的设计,长 187mm * 宽 189mm * 高 48mm。 内部扩展性方面,MS-A1 搭载双 DDR5 SO-DIMM 内存插槽,最高支持 96GB 内存;支持 U.2 硬盘,且最高支持安装 4 块 M.2 NVMe SSD 固态硬盘。此外,铭凡还为 MS-A1 迷你工作站提供下列外部接口: 前置 USB 3.2 Gen 1 Type-A x2 USB 2.0 Type-A 3.5mm 音频接口 后置 USB 3.2 Gen 2 Type-A USB 2.0 Type-A USB Type-C(DP Alt、PD 供电) HDMI 2.1 DisplayPort 2.0 OCuLink(PCIe 4.0 x4) 双 2.5GbE 网口 DC5525:19V 12.6A 供电 与 MS-01 不同的是,MS-A1 并未搭载 10GbE 万兆网口,仅提供双 2.5GbE 网口。IT之家附接口图和参数表如下:
苹果史上最薄手机!曝iPhone 17 Air进入富士康NPI阶段
快科技12月14日消息,据供应链消息,iPhone 17 Air进入富士康NPI新阶段。 据了解, NPI全称“New Product Introduction”,即新产品导入,这是一个将新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验证,直至实现高质量批量生产的过程,一般来说,NPI通常包括四个关键阶段,具体如下: Proto(原型机):初步制作3-5件产品原型,展示给客户确认外观与可行性。 EVT(工程验证):验证产品设计完整性,并排查功能性缺陷。 DVT(设计验证):对产品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最终定型设计。 PVT(生产验证):生产前的小批量验证,确保工艺效率和制造质量系统无误。 通过以上这四个阶段,新产品能够更快速、准确、高效地推向市场,满足客户需求。 根据曝光的信息,iPhone 17 Air将是苹果史上最薄手机,其厚度比iPhone 16 Pro薄了约2mm,已知iPhone 16 Pro厚度是8.25mm,这意味着iPhone 17 Air厚度是6.25mm。 不止于此,iPhone 17 Air的尺寸介于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之间,预计在6.5-6.6英寸之间。另外,iPhone 17 Air将会配备一颗4800万像素摄像头,摄像头居中并且会有凸起。 更重要的是,iPhone 17 Air将会搭载苹果自研5G基带,这颗芯片比高通5G基带面积小,苹果希望使用面积更小、集成度更高的芯片来节省内部空间,给电池让路。 报道指出,苹果自研5G基带代号是Sinope,它仅支持四载波聚合,不支持mmWave(毫米波)技术。
2024年,AI PC过得好吗?
2023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全球的个人电脑市场终于结束了出货量连续下滑的趋势,同比温和增长3%。 之后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24。 PC市场将2024“寄予厚望”,不少机构都认为2024年在AI的推动下,PC将在此迎来新的小高峰。同时,行业内也开启了“2024年是AI PC元年”的说法。 Canalys 预测,2024 年会出货近 5000 万台 PC 将具备 AI 功能,并集成专用的 AI 加速器(如 NPU)。半导纵横调研,2024年1-10月中国区AI PC出货量总数超80万台,全年预测过百万台。现在,2024年即将过去,我们来看一下,今年AI PC是否发展得如想象般快速? 01 AI PC全年回顾 想要了解AI PC市场,那先来看看2024年的PC市场。 一季度 预料之中,今年一季度开局良好,全球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总出货量同比增长3.2%。笔记本出货量增长了4.2%到4510万台。在第一季度,渠道和供应商完成了库存调整的最后阶段。 在第一季度,AI PC的相关产品正在酝酿。3月里,苹果发布AI PC MacBook Air。3月18日,荣耀发布首款AI PC MagicBook Pro 16。3月22日,微软宣布推出首批专为商业用户打造的Surface AI PC。 二季度 第二季度,全球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3.4%,达到 6280 万台。笔记本电脑还是增长了4%。第二季度,支持AI的PC出货量达880万台,占本季度所有PC出货量的14%。 在第二季度里,AI PC可谓是爆发式发布。 首先是华为发布了首款AI PC产品华为MateBook X Pro。搭载的是英特尔酷睿Ultra 9,在发布时华为重点强调其AI功能,应用华为的盘古大模型。 紧跟其后的是联想,发布了Yoga Book 9i、Yoga Book AI元启版等6款AI PC产品。个人智能体配备的联想小天,同时内置个人大模型。 到了5月,微软官宣其新产品:Copilpt+PC,号称“史上最强”版本的Windows。搭载高通骁龙X系列平台,提供每秒45兆次的运算力。与此同时,宏碁、华硕、惠普、联想等也纷纷推出搭载Copilot功能的全新PC产品。 据统计,二季度Windows领域,具有AI功能的PC出货量在第二季度环比增长127%。联想AI PC出货量占了总出货量的6%,出货量同比增长了228%。惠普在二季度的 Windows系统的AI PC出货量中拿到了约 8% 的市场份额;戴尔的AI PC市占比略低于7%。 三季度 第三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市场还是保持同比增长,但增长减缓只增长了1.3%,数量达到了6640万台,笔记本出货量增长2.8%。可以说PC市场的复苏进行得非常缓慢。 三季度里,则是芯片厂商秀出肌肉。 7月,首批搭载AMD锐龙AI 300系列移动处理器和锐龙9000系列桌面处理器的AI PC设备正式发售。第三代锐龙AI处理器已支持本地运行70亿参数、2K输入序列长度的大模型。目前已有100多款设计,涵盖宏碁、华硕、戴尔、惠普、联想、微星等各大主要OEM品牌。 英特尔在9月发布了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并且特意强调,而在相同性能表现下,比高通X Elite的旗舰芯片X1E-80-100功耗低40%。有超过80款搭载该系列处理器的AI PC亮相,包括宏碁、华硕、戴尔、惠普、联想、LG、微星和三星在内的超过20家PC制造商。 据统计,三季度中支持AI的PC出货量达到1330万台,占当季所有PC出货量的20%。同时AI PC环比增长达到49%,AI PC这一品类出货量在稳步增长。Windows设备首次支持AI PC的出货量占大多数,达到了53%。 值得注意的是,搭载高通骁龙 X 系列芯片的Copilot+ PC,也迎来了上市的第一个完整季度,但销量不尽如人意。截止2024年第三季度末,高通骁龙X系列笔记本迄今累计销量约为72万台,在全球PC市场上的份额仅为0.8%。换言之,每卖出125台笔记本,才只有1台是骁龙的。这么来看,x86市场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的。 四季度 Canalys认为,四季度PC的出货量会温和增长。企业方面,由于现在只有一年的时间将设备升级到 Windows 11,企业的需求增长尤其强劲。消费者方面,虽然需求不算强劲,但是加上年末的大促活动等,也有助于促进PC出货。 02 从路线图看2025 AI PC AMD路线图 AMD AI PC路线图 AMD进入AI时代是有层层布局的。 AMD在2023年12月推出了代号为Hawk Point的Ryzen 8040系列处理器,部分型号芯片整合Ryzen AI NPU,强打可提供更强大的AI运算能力。 AMD AI PC自2024年起全面扩大,继Hawk Point后,下半年转进Zen 5世代,推出更高阶的Strix Point及Strix Halo系列;2025年再由Krackan Point接替Hawk Point上阵。 2026年则由Medusa与Medusa系列,接替Strix Point及Strix Halo系列,进入Zen6架构CPU及RDNA架构GPU世代。 从AMD对于AI PC的预设来看,AMD采取了与高通、苹果类似的端云混合形式。AI PC主要负责小模型的高效快速产出和隐私保护,而云端则负责大模型的高性能产出。在复杂任务中,端侧主要提供直接快速的预览,最终交付由云端模型完成。 AMD对于AI PC的优化重点在于使端云混合体验更加无缝,有效地将端侧模型的预览与云端模型的成品进行快速、顺畅的衔接。 英特尔路线图 英特尔客户端路线图 关于英特尔AI PC的布局,可以从英特尔高级副总裁、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锐发言中透露一二。王锐表示:“AI应用的快速部署对半导体在性能、功耗、集成度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种趋势催生了对系统级半导体制造的需求。为此,英特尔积极投入,Intel 18A将在2025年量产,基于Intel 18A的下一代AI PC处理器Panther Lake和下一代数据中心处理器Clearwater Forest也将在明年发布。” 英特尔去年12月,正式发布酷睿Ultra处理器。根据英特尔的酷睿 Ultra 产品路线图,2023年为Meteor Lake,2024年有Lunar Lake、Arrow Lake,2025年为Panther Lake,2026年Future Products还没有具体架构代号。 Lunar Lake 被英特尔寄予厚望,誉为“面向下一代AI PC的旗舰级SoC”。Lunar Lake的AI性能是Meteor Lake处理器的三倍以上,每秒可执行超过40 TOPS的神经处理单元运算,GPU具备超过60 TOPS的算力。英特尔预计,将在今年交付超过4000万片酷睿Ultra处理器。 Arrow Lake 处理器是在10月份首次公布的,除了知晓大幅提升的能效比和AI性能是其最核心的升级亮点,还没有更多的消息。但从曝光来看,英特尔的 Arrow Lake“酷睿Ultra 200”CPU将有多种版本,包括面向台式机的 Arrow Lake-S、面向发烧友级笔记本电脑的Arrow Lake-HX、面向高端笔记本电脑的Arrow Lake-H、面向主流笔记本电脑的Arrow Lake-U和面向至强工作站的Arrow Lake-WS。 Panther Lake 将成为 Lunar Lake/Arrow Lake 的下一个主要继承者。预计其速度将是其前代产品的两倍,是英特尔即将推出的 Meteor Lake 芯片的五倍。 Nova Lake 是目前听过的最新 CPU 架构。据传,与前代产品相比,它预计将提供 60% 的 IPC 大幅提升,并采用英特尔第三代 Xe3 Celestial GPU 架构进行集成显卡。 目前来看,英特尔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与同行相比,是唯一一家在CPU、NPU和GPU三个AI Engine都能做到均衡发展的那一个。在最近的几次发布中,英特尔尤其强调了产品的低功耗,想要撕下x86等于功耗高的标签。 高通路线图 高通关于PC芯片的布局,最近在2024投资人日上有所透露。 去年,高通推出骁龙X Elite这款旗舰处理器,搭载这款处理器的Windows PC售价在1000美元附近。而今年4月的骁龙X Plus是针对售价800美元的中端PC。未来,高通会推出一款适用于入门级PC的处理器,这类设备的售价会在600美元左右。总体而言,高通的计划是拥有针对 PC 市场每个细分市场的完整芯片阵容。 到2026年,高通的产品线将能够满足70%的Windows笔记本电脑市场。根据他们目前的预测,到2026年,将有超过100款基于骁龙X阵容的笔记本电脑上市。 高通还透露,即将推出的第三代 Oryon CPU 将为骁龙 X Elite Gen 2 芯片组提供动力,预计将在性能和效率方面实现飞跃。高通预计将在2025年推出骁龙X Elite Gen 2,基于该芯片的Windows PC将在后续几个月内出货。 03 算力和价格,影响2025年市场 根据Gartner公司的最新预测,2025年人工智能个人电脑(AI PC)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1.14亿台,较2024年增长165.5%。 在经历了AI PC的初年,AI PC的雏形已经形成,即带有嵌入式神经处理单元(NPU)的PC。现在,人们已经从猜测哪些PC可能加入AI功能,转变为期待着大多数PC最后都会集成AI NPU功能。 比如说,从上图来看AMD Phoenix和Hawkpoint,例如8840HS,最高可达38 TOPS(16个NPU)。 英特尔的Meteor Lake,例如7155H,最高可达 34 TOPS(11个NPU)。 高通的Snapdragon X Elite,最高可达 45 TOPS。 对于NPU的算力期待,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AI PC的一大影响因素。 此外,价格一直是影响AI PC推广的一大因素。目前公布的AI PC价格基本在6000-16000左右。高昂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选购新一代 AI PC 的门槛,甚至是劝退。这也是前文高通表示明年会推出更便宜的PC芯片的原因。 IDC预测,未来五年在主要面向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市场,AI笔记本电脑平均单价在5500-6500元之间,AI台式电脑平均单价在4000元左右。只有AI PC的价格成为主流价格,那AI PC才能成为主流机型。因此,明年PC厂商应该会将AI PC的价格拉得更加全面。
苹果的芯片帝国
自研芯片,非常美妙的四个字,芯片代表着目前地球上集成度最高的科技实力,而自研往往意味着能够自己掌控芯片设计这一关键阶段,无数厂商为了自研芯片而前赴后继。 而苹果,就是这无数厂商中的佼佼者。 但对于这家硅谷公司来说,一路走来并不容易,2007年,没有做过手机的苹果,利用iPod和Mac的供应链,“拼凑”出了初代iPhone:来自三星的处理器、NAND和SDRAM,来自Balda的触摸屏,来自美光的图像传感器,来自Marvell的WiFi芯片,来自Wolfson的音频芯片,来自英特尔的NOR和SRAM芯片…… 苹果一直试图把芯片抓在手中,例如90年代与IBM合作推出的PowerPC处理器等,但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不甚美好,直到iPhone的出现,才让苹果真正把握住了自研芯片,从A4芯片开始,苹果自研芯片逐步发展壮大,通过不断收购和台积电这一铁杆盟友的晶圆厂,最终成功打造出了自研的A系列芯片。 而在A系列走向成功后,苹果还动了进军桌面端的心思,2020年11月,苹果正式推出搭载M1芯片的MacBook,成功拓宽了自研芯片的版图。 但苹果的目光,似乎没有局限在SoC这一类产品中,它似乎想把更多芯片抓在手里。 屡败屡战的基带 首先就是多年来苹果苦苦自研的产品——基带。 自2007年发布 iPhone 以来,苹果公司一直在直接或间接地向高通支付许可费。 2007年刚发布iPhone时,苹果一度使用英飞凌基带,但由于专利问题,使用它还需要向高通支付许可费,不过,当时高通没有按照惯例的"FRAND"条款直接向苹果公司授予许可,而是与特定的苹果合同制造商("CMs"),即制造和组装苹果产品的第三方制造商签订了保密许可协议,由CMs来支付高通的专利使用费,最终将费用全部转嫁给苹果。 而为了减免过高的专利费,苹果还与高通签订了一份 "营销激励协议",禁止苹果销售 WiMAX 终端,这是一种新兴的 4G 标准,与 LTE 有竞争关系,而高通在这方面缺乏有意义的专利。 而在2011年时,苹果终于用上了性能更好的高通基带,但代价是和高通签订了独家供货换取专利费折扣的协议,从这一年开始,苹果通过确保高通基带的独占地位,外加不与监管机构配合调查高通,来获取高通支付的每年10亿美元的费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因为高通的专利费用是根据手机出货量来计算的,单部手机收取售价5%的专利授权费用,里面包含了从 2G 到 4G 的通信专利,2013年以前iPhone出货量将将破亿,而起售价还停留在599美元,相对来说独家协议并未让苹果损失太多。 但随着后续iPhone年出货量突破2亿,以及更高价格的iPhone机型推出,这笔费用不断上涨,每年苹果都要支付给高通几十亿美元。 而为了解决付钱太多这一问题,苹果又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包括跳船英特尔基带,帮助反垄断机构调查高通,以及掀起专利大战,但毫无疑问,这些努力最后都打了水漂。 而截至目前,苹果所有的机型在基带上依旧使用的是高通产品。 而这一情况或许在未来就会得到改变,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经过五年多的研发,其自主研发的基带处理器(代号Sinope)将于明年春季首次亮相,该技术将成为苹果入门级手机 iPhone SE 的一部分,其将于明年正式发布。 苹果的自研基带已经酝酿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为了这一技术,苹果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在世界各地建立测试和工程实验室,还斥资约 10 亿美元收购了英特尔公司的无线部门,并斥资数百万美元从其他芯片公司聘请工程师,原本希望最早在 2021 年将其推向市场,但因各种技术和专利上的问题拖延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苹果下了非常大的决心,据报道,苹果在推出的第一代基带之后,还将持续改进后续产品,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目标是在 2027 年最终推出超越高通的产品。 当然,苹果的新产品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这一基带并不支持 mmWave,只支持Sub-6,且仅支持四载波聚作为对比,高通的基带不仅能同时支持mmWave和Sub-6,还能同时支持六家或更多运营商。 不过,苹果基带也有自己的一些优势,知情人士称,因为通过主处理器来进行智能管理,苹果基带将提供相对于 SAR (即特定吸收率,是衡量人体吸收的无线电频率的指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等政府机构负责规定可接受的水平)限制的更好性能。 报道指出,到2026年,苹果希望通过第二代基带在性能上接近高通。这款芯片代号为Ganymede,预计将在iPhone 18系列中亮相,并于2027年用于高端iPad。 而在2027年,苹果计划推出其第三代基带,代号Prometheus,苹果希望这款组件的性能和AI功能能够超越高通,同时其还将支持下一代卫星网络。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苹果正在讨论将其基带与主处理器合并为单一组件的可能性。 殃及池鱼的射频前端和无线芯片 早在2021年底,就有消息称,苹果正在为其美国南加州新设立的办公室招聘无线网络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蓝牙芯片等工程师,最终可能取代博通、Skyworks及高通供应的零组件。 这一消息表明,苹果开始计划着将自研范围扩展到整个射频前端芯片领域,射频前端作为手机无线通信模块重要部分,主要是对射频信号进行过滤和放大,与其他通信模块共同组成信号收发的上/下行链路。 而据报道,与代号Sinope的基带芯片一同推出的还有代号Carpo的射频前端芯片,二者会搭配一同使用,这一组件的推出也将分走高通的部分业务,并可能最终影响到Qorvo。 而Qorvo和高通并非苹果自研战略中的唯二受害者,博通和Skyworks也未能幸免。 据报道,苹果从明年开始转向自研的蓝牙和Wi-Fi连接芯片,这一举措将取代目前由博通公司提供的部分组件。 据知情人士透露,代号为Proxima的这款芯片已开发多年,预计将在2025年首批产品中投入使用。其表示,苹果的目标是开发一种从端到端的无线解决方案,与其他组件紧密集成并具有更高的能效,该组件将支持最新的Wi-Fi 6E标准,提供更好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 据了解,苹果结合了Wi-Fi和蓝牙功能的自研芯片,首先将用于新款家庭设备,包括升级版Apple TV和HomePod mini。随后该组件将在明年稍晚用于iPhone,并于2026年扩展至iPad和Mac。 不过,博通在无线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苹果或许无法在首代Wi-Fi芯片上与博通产品相匹敌,且博通作为供应商仍将为苹果的调制解调器提供射频滤波器组件。 事实上,Proxima芯片并非苹果首次涉足无线领域,之前苹果早就为AirPods和Apple Watch设计定制了无线组件,但这一关键自研芯片放在iPhone、iPad和Mac这样重量级的产品上,风险还是非常大的。 当然,苹果的基带也好,射频前端也罢,以及无线组件等等,都少不了台积电的身影,报道指出,这些产品统统交由了这家中国台湾的代工厂来进行生产。 苹果自研的下一步 在未来的苹果眼里,只是研发手机电脑要用的芯片已经满足不了自己庞大胃口了,它似乎已经把目光聚焦在另一个利润颇丰的市场之上了。 据外媒报道,苹果正与博通合作开发一款定制服务器芯片,用于支持其操作系统内置的AI服务和功能,这一项目的代号为“Baltra”,预计将在2026年投入生产。 除此之外,关于该项目的具体细节仍然非常有限,不过,在今年早些时候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曾表示,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将同时运行在设备本地和通过由Apple Silicon驱动的私有云服务器中。 尽管苹果想要在无线组件领域提走博通自己干,但在服务器领域,反而要依赖后者,考虑到博通在服务器领域的积累,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比较有意思的是,博通此前已经和微软谷歌等大客户展开合作,而根据摩根大通分析师哈兰·苏尔(Harlan Sur)的报告,博通持续扩大AI ASIC客户设计赢单和合作管道,近期其AI客户合作基础从5家扩大到6家,不出意外的话,新增的这位大客户就是苹果。 从长期来看,苏尔预计博通每位AI客户在未来4-5年内的AI收入机会总额将超过300亿美元——累计超过1500亿美元的AI收入机会,并预计这期间AI半导体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40%。 当然,苹果依靠的并不只有博通的定制业务。据报道,一支位于以色列的苹果工程师团队正主导苹果首款服务器AI芯片的雄心勃勃的开发工作。 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最近开始开发首款专为AI应用设计的服务器芯片,该项目与博通合作,后者负责设计芯片的网络技术。苹果计划在2026年开始量产这款芯片,并已与台积电(TSMC)达成协议,利用其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之一进行制造。 报道指出,苹果在以色列赫兹利亚的研发中心(Herzliya R&D Center)主导了这一开发工作。这支团队此前成功开发了取代英特尔处理器的Mac芯片,直到最近,该团队还专注于为Mac打造一款高性能芯片(即M4 Extreme,配备 64 核 CPU 和 160 核 GPU),然而,苹果在今年夏天搁置了该项目,以优先开发AI芯片。 这一战略转变凸显了苹果优先级的变化以及其对AI领域的高度关注,在生成式AI领域这场革命中,苹果最初落后于谷歌和微软等竞争对手,而它正在弥补这一差距,近日,苹果通过推出更新版的Mac和iPhone操作系统迈出了缩小这一差距的一步,新系统具备图像生成功能并与OpenAI的ChatGPT集成。 与此同时,苹果致力于建立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以支持其AI进步,而服务器AI芯片则是这一努力的基石,屡创自研芯片佳绩的以色列研发中心和具备丰富定制经验的博通相结合,似乎还没迈步就赢了一半。 再回过头来看,苹果自研版图似乎再次得到了大幅扩张,小到AirPods芯片,大到数据中心,未来都可能打着同一个苹果LOGO,都由同一个巨头所主导。 如此一想,苹果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比风头正劲的英伟达还要强大和可怕,3万亿美元或许会困住后者,却困不住一个不断自研,带着一些“狼性”的苹果。 END
极越爆了雷,火的却是小米和雷军
背靠百度与吉利两大行业巨头,极越这本应一路顺风的“新星”,却出人意料地陷入了连员工工资与社保都无法正常支付的困境,更令其心寒的是,这一场风波似乎无意间为竞争对手小米及其掌舵人雷军做了嫁衣,后者却因稳健的经营策略与充足的现金流准备而备受瞩目。 极越的“骤雨”来得毫无征兆。12月12日,这个原本平常的日子,却因极越的突然崩盘而变得不再平静。公司被曝出大规模裁员、巨额供应商款项拖欠等负面消息,员工的基本权益如工资发放和社保缴纳也悬而未决,一时间,极越CEO夏一平成为了众矢之的,面对员工的围堵,他只能承诺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当晚,一场紧急闭门会议在紧张的氛围中召开,极越员工代表与夏一平面对面交流,而吉利与百度作为股东方,也远程参与了会议,成立了应急小组。经过多轮磋商,虽然百度与吉利内部已开始转账流程,以解决员工11月的社保问题,但12月的工资发放、后续社保缴纳以及N+1离职赔偿等关键问题,仍悬而未决,等待进一步的协商结果。 次日,吉利与百度联合发表声明,承诺将作为负责任的股东,全力协助极越(前身为集度)管理层妥善处理后续事宜,首要任务便是确保员工社保的及时缴纳与离职员工的合理补偿,同时保障用户车辆的正常使用及售后服务,力求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合理合法的解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米及其创始人雷军,因一段两年前的言论再次进入公众特别是视野,成为热议的话题。在2022年的年度演讲预告中,雷军分享了自己曾经的创业艰辛那次因资金链紧张几乎发不出工资的危机,让他深刻意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自此,雷军坚持在公司账户上保留足够发放18个月工资的现金储备,即便“天塌下来”,这份资金也绝不能动。 雷军的这种危机意识,源自于他年轻时在金山软件的经历。当年,面对微软的强大冲击,金山推出的“盘古”组件未能达到预期,销售额大幅下滑,公司一度陷入困境,发工资成了最头疼的问题。这段经历让雷军深刻认识到,无论企业发展到何种程度,保持充足的现金流都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小米造车,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面对汽车行业的大洗牌,众多新势力车企仍在亏损中挣扎,小米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使用自有资金造车,而非依赖外部融资。尽管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小米整体业务的强劲表现,尤其是其高达1516亿元的现金储备,为小米的造车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小米高管卢伟冰曾公开表示,现金流的健康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自宣布造车以来,小米的现金储备不降反增,从1000亿元增长至1500亿元,这不仅是小米敢于涉足造车领域的底气,也是其未来竞争中的有力武器。随着SU7的热销和YU7的即将上市,小米的造车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 然而,并非所有新势力造车公司都能像小米这样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华为余承东的预言提醒着行业,2025年将是造车势力的关键洗牌期,汽车行业或将重演手机行业的竞争格局,最终留下的可能只是少数几家强者。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谁将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谁又将笑到最后,成为行业的领军者,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