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来华“三宝“遇见湖北 “三好” 湖北入境消费放大招
  当来华“三宝”——“免签、退税、支付宝”遇见湖北“三好”——“好吃、好玩、好开心”,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6月16日晚,由湖北省商务厅、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宜昌市商务局、夷陵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乐购湖北616三好节”暨外贸优品走进宜昌活动启动仪式在宜昌市举行。   启动仪式上,蚂蚁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裁倪凡伟发布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支持计划。支付宝国际版将为每位来鄂入境旅客提供近700元的优惠权益,覆盖机场、酒店、火车站、商圈等消费场景,并为免签国家游客额外提供机票优惠券。   日前,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增至55国。越来越多境外旅客选择“中国购”。   2025年3月,支付宝发布了湖北国际专版和Alipay境外app武汉城市页。据蚂蚁后台数据统计,2025年前5月,累计服务来鄂境外消费者数超16.27万人次,同比增长46%;省内交易金额超1.24亿元,同比增长37%;交易笔数93.12万笔,同比增长25%;当前湖北省日均境外消费者数量排在全国第八。   为支持湖北加快发展入境消费,助力“乐购湖北616三好节”,蚂蚁集团将发放湖北入境消费券,与Alipay合作的13个国家和地区入境游客无需下载支付宝,可以直接使用本地电子钱包,并为每位入境游客发放55元湖北入境消费券,适用湖北省内任何消费场景。   倪凡伟介绍,蚂蚁集团将在多个境外电子钱包app内定制湖北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Alipay将不收取任何手续费和佣金,为湖北合作商户提供境外广告流量,上架各类营销信息和优惠活动。   此外,还将推出“线上”离境退税,不仅解决服务小语种游客沟通不便等问题,而且帮助湖北省首批57家离境退税商店降低人力和设备成本,优化离境退税服务退税时间缩短至1分钟左右。   6月16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7月1日起,大连市、湖北省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在退税商店,境外旅客与境内普通市民一样购买商品,同一境外旅客同一日在同一退税商店内购买退税物品的金额达到200元人民币,即可申请开具退税依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张灿 邓云 通讯员 赵晏永)
掀起蓝色热潮 福州何以年年有“渔”
  原标题:福州,何以年年有“渔” 渔博会上,琳琅满目的鱼货吸引观众目光。记者 原浩 摄   这个六月,2025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在榕城掀起蓝色热潮。这场行业盛会,再次交出19.6万人次观展、3.5亿元现场零售额、15.6亿元意向成交额的亮眼成绩单。   渔博会为何能常办常新?   “渔博会就像一座桥梁,拉近了不同国家渔业经贸往来的距离。”当厄瓜多尔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参赞彭保罗的感慨引起参展商、采购商共鸣时,我们发现,答案就在这一场场展览、一次次洽谈、一个个成交数字的背后。   面向更辽阔的大海   中国市场有多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韩国展商崔容俊带着“韩式海味”来参会,包括鱿鱼丝、海苔脆片以及13种口味的特色海盐。“这里汇聚了众多优质海产品,更重要的是,还能深刻感受到大家对海产品的热情。”在渔博会上,崔容俊看到了中国市场所释放的无限潜力。   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群在展会上热情交谈,不同海域不同品种的渔获在相邻的水箱里翩然游动。本届渔博会上,随着伊朗、文莱、泰国等超过30个国家及地区的企业共赴盛宴,“国际范儿”十足的场景映照出一个不辩自明的事实——福州,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独特魅力吸引全球渔业的目光。   在这里,广阔的市场等待发掘——“中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期待通过渔博会进一步开发。”正如本届首次参展的文莱企业代表叶家妤所期待,本届渔博会不仅吸引伊朗、泰国、越南、印尼等10个国家以展团形式参加,还有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16个省区的专业客商齐聚一堂,在跨越地域边界的现场对接,市场潜力不断扩大。   在这里,更多的交流正在产生——海洋经济与渔业发展论坛、闽台渔业融合发展大会、福州-葡语国家海洋渔业产业招商推介会、东南亚国家渔业合作会议等16场活动,不仅多维度展示福州在推进科技兴海、强化闽台渔业融合发展、拓展国际渔业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更成为世界客商发现最新趋势的平台。   这是一片大海,也是一片“蓝海”。当不同肤色的客商穿梭于展馆间交换名片,渔博会已悄然蝶变为全球渔业资源整合的枢纽平台,机遇浪花层翻叠涌。   挖掘更多潜藏需求   渔博会能带来的机遇,远比想象中更丰富。   比起采购商,更令健浩海洋展位负责人林仲恒惊喜的是一位意向合作方的出现。“这是家从事鲍鱼生产的莆田企业,想利用我们的海带提取工艺为鲍鱼制品增添特色。鲍鱼是吃海带长大,如果在即食鲍鱼的酱汁中,采用海带提取物来提鲜,在保证调味料健康的同时,又形成了一个颇具故事性的闭环。”   故事性的碰撞增加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在这样的专业展会上,能接触到采购、餐饮、新零售等不同渠道的客户以及同行,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灵感。”林仲恒说。   同样在渔博会上捕捉到新信号的还有不少企业,他们纷纷从即食海洋食品里寻找新商机。   天马科技同样看好即食食品。“这两年,我们加快了研发步伐,将即食食品作为战略布局的重点,更好地响应年轻人方便快捷的需求。”天马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张蕉霖说,此次参展带来100多款鳗鱼加工产品,目前公司还上马了4条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超万吨。   “每次参加渔博会,我们都要提前好长时间准备,迎接意想不到的新机遇。”福宁港总经理翁雕表示,展会邀请了许多优质客户,为他们拓宽了商超、电商等销售渠道,“正是借助渔博会的广阔舞台,福宁港的海参、大黄鱼等特色海产品得以走进更多消费者的视野。”   步入新的“渔博时间”   连续举办十七届,渔博会年年开,年年有新意:2022年新设水产预制菜展区、2024年推出首个AI数字会展平台……今年渔博会,首次实现六馆同开,首设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展区,综合展示面积达5.7万平方米,规模跃居全球第二。   致力创新的福州,不仅通过渔博会给展商带来新机遇,也在不断增加自身吸引力。   如今,福州渔业已是“数一数二”:渔业产值连续30年稳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其中,福州的鲍鱼、鳗鲡产量居全国首位,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形成以鲍鱼、海带、南美白对虾和烤鳗等为主导的多个水产加工特色优势产业。   优势往往是在清晰目标下打磨形成。近年来,福州加快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坚持以“园区化”“品牌化”和“龙头带动”思路,推进“一条鱼全产业链”建设,并持续加大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力度,推动传统渔业向绿色生态高效渔业转型,全方位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   广阔市场的开拓也是“展”出来的。经多年摸索,渔博会规格更高了,从海峡渔博会发展到国际渔博会;规模更大了,从370个标准展位发展到超过2000个标准展位;展品更全了,从水产加工品展发展为全国唯一包含养殖、加工、捕捞、机械设备、休闲渔业等渔业全产业链的展会。   作为东道主,福州也在此过程中努力提供高效细致的服务——针对展商、采购商等专业观众,举办“一节两会”,提升商贸对接时效;面向市民朋友,在渔业周上打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沉浸式感受“福渔”品牌的魅力。   “希望明年能继续抢占显眼的展位,带来更多明星产品。”厄瓜多尔有信集团中国地区总监朱光明说,这次一口气加了不少采购商的微信,对后续的深入合作以及明年的参会充满期待。(记者 蓝瑜萍 吴桦真)
“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在欧洲绽放光彩
  原标题:运河碧波漾万里——“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在欧洲绽放光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的符号,既是流动的文化遗产,也是连接中外文明的重要纽带。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6月9日—13日,由中国驻欧盟使团、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在比利时、克罗地亚成功举办。作为外交部“中欧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江苏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和配套活动,向世界阐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   一条蜿蜒千年的水道,在欧洲激起文明对话的涟漪。当中国大运河的悠悠水韵邂逅欧洲的人文风情,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书写着文明对话新篇。大运河正以奔涌之姿,带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汇入人类文明交融的浩瀚海洋。   运河为舟,欧洲民众邂逅江苏悠悠水韵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遗产,也是流动的文明现场。汩汩流淌的中国大运河水,携千年文脉,在素有“欧洲心脏”之称的比利时漾起波澜。   6月9日下午,一场快闪活动奏响了“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序曲。在布鲁塞尔艺术山上,江苏民乐《好一朵茉莉花》和惊艳的锡剧戏服起舞,引得当地市民和游客驻足围观。在布鲁塞尔标志性大广场上,来自江苏大运河畔的旖旎苏绣,让欧洲民众沉浸式体验了江苏非遗的独特魅力。   当地时间6月10日,“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正式在比利时运河畔的布鲁塞尔邮政广场启幕。当日适逢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活动选址布鲁塞尔,也颇具象征意义——作为欧盟总部所在地,这里本身就是多国文明对话的现场。   当天,政府代表、外交官员与前政要共聚。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蔡润,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中国驻比利时特命全权大使费胜潮,比利时东弗兰德省名誉省长、欧洲艺术节协会主席扬·布里尔斯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开幕式上,“水韵江苏”文旅推介、“听·爱乐之城”无锡城市推介等活动相继登场,将江苏运河沿岸的旖旎风光和文化成果呈现在欧洲人民面前。同时亮相的“千年运河·水韵江苏”专题展览,生动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画卷、自然风光与文化遗产,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非遗展区集结苏州刺绣、扬州雕版印刷、常州孟河医派、扬州剪纸、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等技艺精彩亮相,与观众互动。传承人现场飞针劈线、演示针灸推拿,让观众亲身感受“一根丝线劈300份”的精微匠心与中医智慧。在雕版印刷展示台前,伊夫·莱特姆前首相和扬·布里尔斯主席满怀热情参与互动,他们认真地刷墨、覆纸、轻刷,手持拓印好的“和合如意”作品,笑着合影打卡。   美食体验区则氤氲着江南烟火气。常州萝卜干、银丝面、封缸酒、东坡狮子头、麻糕等常州美食一字摆开。美食雕刻、非遗面塑与吹糖技艺、宋式茶点搭配蒙眼切豆腐的绝技,展现传统工艺的匠心。狮子头、萝卜干炒饭等淮扬滋味,引得中外宾客赞不绝口。知名演员宋佳的丈夫史蒂芬是比利时人,受妻子影响也是“中国迷”,他们逛展览、品美食,被狮子头“圈粉”。史蒂芬激动地说,“我想马上去中国!”   重磅展览《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数字化沉浸展也来到了现场,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一眼看尽2500年运河历史,还可以沉浸式体验当下运河两岸的四季美景。   活动还创新性地搭建了中欧青年交流的桥梁。现场举行了“运河风华·青春骑遇记”启动仪式,来自比利时的青年骑手从场馆出发,探访和分享布鲁塞尔运河沿岸的风光文化,他们将与江苏运河沿线的青年骑手开启对话。来自《新华日报》的青年记者与欧洲志愿者共同开启“千年运河千里行”国际传播行动,为文明对话注入青春活力。   “在比利时这个‘欧洲心脏’举办这样的展览,是非常重要且有积极作用的。”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对活动倾情点赞。他在致辞中说,比利时与江苏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实践,期待双方进一步深化人文领域互动,拓展经济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蔡润大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为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增添了一大亮点。我们以大运河这一中欧共通的文明符号为纽带,搭建起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友好桥梁,对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期待更多的欧洲朋友到中国江苏等地走走看看,续写中欧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交融相亲,碧波荡漾间引发文化共鸣   “文明遇·鉴”江苏周不仅是一场文化展示,更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文明对话,形成了双向乃至多向的情感共鸣和思想激荡。   美食作为亲切的文化载体,在活动中成为沟通民心的桥梁。当地时间6月11日晚,“携手五十载 共谱新篇章”中欧文化和美食交流活动在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成功举行。当晚,来自常州的江南美食研究院为中外嘉宾带来了经典的江南风味,松鼠鳜鱼、清炒河虾仁、萝卜干炒饭等佳肴,融合了江南水乡的饮食文化,兼具淮扬菜的精致与本地特色,深受欢迎。这场“舌尖”上的文化盛宴,为文明交流互鉴增添了一段馥郁芬芳的美好记忆。   现场入口处,苏绣、剪纸、沙画、茶点茶艺等一一展示,与雕版印刷、面塑糖人等互动体验相映生辉。席间,来自无锡的民乐合奏《茉莉花》、锡剧折子戏唱段《双珠凤·枝头鸟儿》、弦乐合奏《梁祝》等相继上演,让嘉宾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沉浸于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尤为独特的是,现场每张餐桌均以江苏一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命名,并相应陈列着南京云锦、扬州古琴等工艺精品,让嘉宾们在品赏之余感悟中华文化的精深与雅致。每位嘉宾都获赠了一份精美的伴手礼——宜兴紫砂玉兰杯,部分嘉宾还获赠了茉莉花八音盒,将这份独特的江苏文化记忆珍存带回。   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管是欧洲各地的运河,还是中国大运河,都在以创新延续流淌着崭新活力。   江苏作为中国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是全国唯一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这条黄金水道,承载着半部中华文明史,也见证着中华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中的探索。   此次欧洲之行中,江苏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示凸显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生命力。苏绣、扬州雕版、剪纸、惠山泥人、孟河医派……各种运河滋养孕育出来的非遗,向欧洲观众生动展示着江苏文化。   常州孟河医派展位前排起长队,外国观众亲身体验推拿、针灸后,对中医的疗效发出由衷赞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兰陵程氏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周凌云感慨:“中医的语言无国界。当他们亲身体验针灸与推拿缓解身体的不适感后,纷纷惊叹中医的神奇疗效。”   当地时间6月12日下午,由世界手工艺理事会(WCCAISBL)主席顾问、艺术与文化外交专家Pick Keobandith博士主持的中比艺术家文化沙龙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热烈上演,围绕“中欧艺术与文化传承、保护、互鉴”等议题,来自中比两国的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展开了深度对话。   “我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文化交流,也欢迎更多中国朋友参与其中。”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前院长Bart'd Eyckermans现场聆听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的分享后,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及推动交流的愿望。2024年,在他的策划协调下,中国14位艺术家在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行主题为“我们亟待开创未来”的展览并现场写生。这次,他带来了自己的代表性雕塑作品参展,并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欣赏:“我认为西方可以从中国得到很多启发。”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是中华文明的理念,恰是大运河文明对话精神的生动注脚。   正如亮相于江苏周上的一幅“吸睛”沙画:沙画长卷上,既有来自中国的大熊猫、哪吒、孙悟空等元素,也有比利时国鸟红隼、国花虞美人、蓝精灵、丁丁等元素,让西方漫画王国的奇想与东方文明古国的神韵在沙粒间相映成趣。   欧洲音乐家左汉和玛丽娜组成的二重奏团体,在体验无锡音乐后感慨:“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它可以无国界地连接各种文化。”   文明之水,激荡和合共生交响曲   大运河千年奔涌,承载的不仅是货物与水流,更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明基因。当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江苏周系列活动中,通过文化展示、非遗体验、文旅推介等形式,体现了江苏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务实实践。   “千年运河的灵动,成就了江苏‘鱼米之乡’美誉。旅游是加强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在开幕式上的文旅推介活动中,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水韵江苏”文旅资源向欧洲各界发出邀约。当前,江苏在推出10条入境旅游线路的同时,正着力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入境旅游便捷性、体验感。值此活动之际,“水韵江苏”也向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欧洲各界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到江苏走一走,亲身体验美的风光、美的人文、美的味道、美的生活,收获美的发现。   当地时间6月13日,“无锡(萨格勒布)文化产业合作交流会”与“运河茶语·中国茶文化”展示体验活动同步举行,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桥梁,搭建起中克两国友好交流的新平台。   活动现场,无锡—萨格勒布文化产业协同创新项目、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开发项目、城市动漫IP和微短剧“数字桥”项目等多项重磅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签约,涵盖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文旅路线开发、动漫IP运营、非遗文创交易等领域。会上,“大运河—萨瓦河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将在资源整合、项目孵化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推动两地文化产业合作迈向新高度。   中国驻克罗地亚大使齐前进出席交流会并致辞表示,文化产业合作是中克友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为双方搭建了良好平台,期待两地发挥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这场文明对话的深远影响,赢得了国际主流舆论的多方关注和好评。本次活动引发海外主流媒体的聚焦,当地时间13日,比利时《晚报》以半版篇幅刊登文章《中国大运河流入欧洲之心,在布鲁塞尔遇见江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文化厚重、充满活力的江苏,呈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晚报》是比利时法语区影响力最大的日报之一,创立于1887年。此外,法国《费加罗报》网站刊登了《沿着大运河以新方式打开“水韵江苏”》的文章。同时,活动精彩内容在欧美地区、亚太地区20个国家以六种语言发布,并被当地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及重点资讯网站广泛转载。   活动期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官方账号、中国驻比利时大使费胜潮账号连续转发相关内容及点赞推荐。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采访帖文获其本人账号转发推荐。活动多次亮相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日报等媒体并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费胜潮大使对这次江苏成功举办这次活动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这次活动以运河为桥梁,但是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运河,更多讲的是运河如何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连接起来。“这一点不仅仅是江苏的魅力所在,不仅仅是中国的魅力所在,也是比利时魅力所在,也是中比、中欧的文化和民心相通所在。”   中国大运河这一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水道,将继续奔涌在世界文明的交响曲中,激荡出更加生动、悠远的回响。   流水不息,相遇的故事便永无终章。(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王琴 顾星欣 郭博文 陈澄 摄影 费念渠 王子杰 余萍)
金泳墓考古成果公布 为首次经考古发掘的唐新罗质子墓葬
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出土随葬器物(资料照片)。 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6月16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近日,《陕西西安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发掘简报》发布。该墓是首次经考古发掘的唐新罗质子墓葬,出土墓志详细记载了金泳生平,志文为研究唐代质子制度、唐与新罗关系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2022年4月至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东姜村的38处古代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一处为唐代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中共出土各类随葬器物83件(组),集中放置在墓室内,有陶俑、陶动物、陶塔式罐、铜钱、墓志等。墓志为青石质,由盖、志两部分组成。志盖为盝顶方形,阴刻篆书“大唐故金府君墓志铭”。志石为正方形,其内楷书铭文共557字。   墓志显示,墓主系唐新罗质子金泳,生于天宝六载,于贞元十年逝于长安城太平里馆第,终年48岁。金泳为新罗圣德王金兴光堂兄金义让之孙,其家族三代以质子身份留唐担任宿卫,并获授官职。金泳两度任副使参与唐廷对新罗的吊祭册封,生前官至新罗蕃长,负责管理侨民事务,是目前所见史料中唯一担任新罗蕃长的人。   新罗是历史上存在于朝鲜半岛的国家之一。622年,新罗遣使入唐,此后近三百年间,唐与新罗保持密切往来。新罗是向大唐纳质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质子地位在诸国质子中也最高。新罗人作为质子担任宿卫开始于贞观二十二年。新罗是唐代纳质作为宿卫最多的国家。   金泳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金泳墓志是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在唐新罗人墓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介绍,其志文不仅勾勒出金泳家族的入唐脉络与政治生涯,还是唐代质子制度、外交策略及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金泳家族三代留唐为质的经历,印证了唐代“质子宿卫”制度的延续性与功能性。金义让、金泳祖孙三代以质子身份获授高阶官衔,体现了唐廷对蕃夷上层实行“怀柔远人”的政治策略。金泳两度出使新罗、兼任蕃长的经历,凸显了质子群体在外交事务中的桥梁作用——他们凭借双重的政治、文化身份,协助唐廷维系宗藩秩序,对新罗侨民进行管理。墓志细节则可看出侍唐新罗王族的文化适应与身份重构。宿卫质子与唐官宦女子联姻,子孙习儒业、应科举,展现了质子后代通过婚姻、教育等逐步融入唐代社会的路径。(陕西日报记者 赵茁轶)
非媒盛赞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为非洲各国带来发展机遇
  国际在线专稿:6月12日至15日,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本届博览会以“中非共行动、逐梦现代化”为主题,共吸引53个非洲国家、11个国际组织、27个中国省区市和4700多家中非企业、商协会、金融机构,超3万人参加。多家参展国家主流媒体高度评价此次盛会,盛赞中非经贸博览会为非洲各国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充满潜力的中国市场与非洲企业架起贸易桥梁,共享发展机遇。   南非广播公司“非洲频道”报道表示,此次南非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主宾国之一,在此次博览会上得到湖南省政府、南非豪登省政府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推动南非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绝佳机会。中国是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南非与中国具有深厚友谊,中国总是向南非伸出伙伴之手,邀请南非共享发展机遇。此次南非还将借助中非经贸博览会这一平台,发展在华电子商务业务,为南非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机会。参展的南非中小企业对过去几天所经历的一切倍感惊艳,对其中蕴含的重大发展机遇充满信心。   报道强调,中国还将落实对53个非洲建交国零关税举措,这对南非中小企业而言是重大利好消息,期待未来南非中小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   索马里国家通讯社报道称,此次参与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是索马里推进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成为该国经济外交与全球接触的一大标志。索马里外长在开幕式上强调,索中关系日益稳固,尤其是在海洋资源、可再生能源和技术领域,他表示非常自豪能够见证索马里出现在中非经贸博览会这一重要国际平台。这是索马里公司首次以如此大的规模出现在重大国际经贸展会上,与索马里融入全球市场的愿望不谋而合。此次参展为索马里推进经济外交,推介本地产业,与国际投资者建立联系提供重要机会。这也符合中非合作论坛所制定的愿景,即深化非洲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此次展会不仅是一个商业展示的平台,更是文化的桥梁,为展现索马里独有的文化魅力、坚定的复兴信念,以及重返国际舞台的愿望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   埃塞俄比亚《资本报》报道提到,参展的埃塞俄比亚展商纷纷表示对与中国扩大贸易往来抱有信心。咖啡出口商指出,中国市场对埃塞俄比亚咖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它们提供了将独有产品推向更多消费者的机会。“我们在这里建立的关系将帮助我们触达中国和整个非洲更多的顾客。”埃塞俄比亚皮革生产商也在非洲优质产品板块展现自己的工艺。参展商法图玛·阿卜杜拉希说:“中国消费者对优质皮革有很大的兴趣。这是我们与中国时尚产业合作和开发新市场的一大机遇。”(胡晓薇)
“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沪开幕
6月15日,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小朋友手持购买的文创产品在铜鎏金铺首衔环前比对。   当日,“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分为“楚地风云”“楚物生辉”“楚王玄宫”三部分,共展出来自安徽博物院、淮南市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129件(套)文物,展期将持续至10月8日。(记者 王翔 摄) 6月15日,观众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参观“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   当日,“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分为“楚地风云”“楚物生辉”“楚王玄宫”三部分,共展出来自安徽博物院、淮南市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129件(套)文物,展期将持续至10月8日。(记者 王翔 摄) 6月15日,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观众拍摄附盖三足羊形铜尊。   当日,“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分为“楚地风云”“楚物生辉”“楚王玄宫”三部分,共展出来自安徽博物院、淮南市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129件(套)文物,展期将持续至10月8日。(记者 王翔 摄) 6月15日,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观众参观“越王者旨于赐”剑。   当日,“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分为“楚地风云”“楚物生辉”“楚王玄宫”三部分,共展出来自安徽博物院、淮南市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129件(套)文物,展期将持续至10月8日。(记者 王翔 摄)
在西安 给文物当“医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在温庭筠的代表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细致描绘了古代女子对镜梳妆打扮的场景,也生动表达了我国历史悠久的铜镜文化。   在西安博物院超12万件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唐代金背瑞兽葡萄镜。这枚铜镜,金背制作精致、纹饰精细华美,可在刚出土时却是锈迹斑斑,镜背上有接近三分之二的高浮雕纹饰被钙化的硬质结石土覆盖,镜钮周围、镜面边沿均布有绿色的铜锈腐蚀物。文物修复师对这枚铜镜进行了细致的科学清理和保护,它才得以再现风华。   今年36岁的徐诺,是西安博物院文物修复部的副部长,他曾深度参与了金背瑞兽葡萄镜的修复工作。 金背瑞兽葡萄镜。西安博物院供图   “镜子后面,金背和铜镜主体被锈层分开了,当初在除锈上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徐诺介绍,一般的铜镜修复要经过清洗、矫形、补配等多道工序,需要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   从业10年间,徐诺先后参与修复了上百件文物。“文物修复不单单是一种裱糊、粘贴的工艺,还有很多材料的检测工作,要尽量修旧如旧。”徐诺一边介绍一边拿起正在打样稿的一幅画,“比如它的红色部分,首先需要检测当年用了哪些染料,修复时必须要考虑材料的一致性。”徐诺的日常工作就是“泡”在实验室里,有的工序甚至需要重复上百次。 徐诺正在修复一件汉白玉彩绘贴金的文物。受访者供图   在徐诺看来,修复不仅是为了延长文物存在的时间,保障其价值总和,还要为未来预留空间。“比如可逆性修复,要求我们目前的处理手段和附加于文物之上的操作、材料都是可去除的,将来技术更加成熟以后,可以为更合理的保护方案让出空间。”徐诺说。   近几年的“文博热”,让文物修复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在西安这样的文物大市,越来越多像徐诺这样的年轻人,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文物修复的“青春大军”里。从国有博物馆到民间手艺人,再到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一个守护文物健康的“医联体”已然成型。   今年38岁的赵琳静是西安市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简称金银细作)代表性传承人,在一些经过审批的文物修复项目上,她作为专业力量加入“文物医生”的队伍中。敢揽“瓷器活儿”的赵琳静,拥有自己的“金刚钻”——她可以把金丝拉细到0.1毫米,并把它拧成花丝,做出各式物件儿。   “文物修复是个精细活儿,尤其是金丝类的,需要特别轻巧,有时候手都不敢碰,只能用细金丝像缝补衣服一样,凭感觉去修。”赵琳静说。 赵琳静正在根据文物原样复刻一把文创扇子。受访者供图   从业十几年,赵琳静最具挑战性的一次修复是面对一只明代金丝瓶子。“所用的金丝直径大概只有0.1毫米,修复的这部分又是镂空的。要把一根细金丝在0.3毫米左右的细孔中穿进去,再从另外一个细孔中拉出来。金子又很软,手指也伸不到瓶子里头去,这一步很让人头疼。”赵琳静说。   珍贵的文物不可再生,为确保万无一失,赵琳静设计了一套穿丝工具和固定瓶子的架子。整个修复周期长达2个多月,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赵琳静的眼睛都是通红的。“太伤眼了,但是修复效果非常好,从外部基本上看不出来修复痕迹,那一刻真觉得值了!”赵琳静笑道。 赵琳静复刻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金梳背”。人民网 王丽摄   近年来,随着文物修复工作越来越为大众所知,赵琳静的坚守和付出,也有了回报:她的细金工艺开始被市场认可,一些爱好者和同行都来“拜师学艺”,网络直播也成了她的好帮手。“有时候,开播没一会儿,线上观看人数就能破15万。”赵琳静自豪地说。   如今,赵琳静趁势运营研学活动,还打造了一些和博物馆联名的仿制首饰,深受消费者喜欢。当初选择的这个“冷门”行业,现在在西安市场有了“热度”,情怀与“面包”在此完美闭环。   市场和社交媒体的热捧,以及政策层面的支持,使文物修复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多元和全面。陕西也不断通过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机制创新等多种举措,持续推进和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校、职校、民间和文物单位的“人才立交桥”。 翟从雯正在实验室检测文物样本。人民网 王丽摄   见到翟从雯的时候,她正跟着导师检测和评估中亚某国家送来的多层壁画样本。正在西北大学读博士的她,已经参与过一批西周青铜器的修复工作。   这次的壁画修复项目,翟从雯还比较“手生”。“没学以前,想着赶紧上手修。学了以后,才知道文物修复不是狭义地给文物做‘手术’,前期对各参数的评估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各种‘手术’方式的依据。”翟从雯表示。   今年只有25岁的翟从雯,还不能参与到这次修复的核心工作,但她一点儿也没放松。关在实验室,连续检测上百个样本;自学绘画,同时恶补世界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是手艺活儿,更是个科学性、综合性的工作。希望自己学成后,可以真正和文物的灵魂对话。”翟从雯时刻牢记老师的教诲。 翟从雯平时练习的壁画修复手稿。人民网 王丽摄   如今,文物修复的手段和理念早已发生变化,在越来越多的数字科技融入其中的同时,其从业者的年龄和身份构成也在悄然改变。在西安,无论高校、文保单位,还是社会层面,已经成长起了一批年轻的“文物医生”,他们正以不同的身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文化遗产穿越时空,永续传承。
湖南召开入境旅游业务交流会 首推69家入境接待单位名单
  华声在线6月16日(全媒体记者 刘思佳)6月16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湖南省旅行社协会、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的湖南省入境旅游业务交流会暨入境旅游专业委员会会员大会在长沙召开。这是省内第一次聚集旅行社、饭店、景区、餐饮、演艺、旅游商品、体育旅游等版块的业务交流活动。 湖南省入境旅游业务交流会召开。   本次会议以“世界@湖南”为核心理念,旨在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见》、湖南省入境旅游推进会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协会对行业的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省旅游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入境旅游业务。   会上,主办方发布了《湖南省入境旅游行业自律公约》《湖南省入境旅游导游员接待规范指引》《长沙机场旅客出入境服务指南》。湖南省旅行社协会与湖南机场集团以及湖南省旅游饭店、景区、道路运输、餐饮、文体旅协会、文化旅游演艺促进会等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首批69家湖南省入境旅游接待酒店、景区、餐饮、演艺场所、旅游商品推荐名录。其间,长沙市芙蓉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作旅游资源推介,湖南省公安厅出入境总队、湖南省边检总站作入境业务知识培训。 签约现场(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当前,湖南正处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关键突破期,入境旅游作为展示湖湘文化魅力的“国际窗口”与链接全球旅游市场的“战略桥梁”,是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文旅核心引擎,长沙始终将入境旅游摆在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高度。今年一季度,长沙市接待入境游客15.2万人次,同比增长56.81%,接待入境游客总花费6165.66万美元,同比增长51.76%。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广传播和交流合作处负责人表示,目前,湖南入境旅游已具备世界级山水人文地标集群形成多元立体吸引力、全产业链协同与标准化建设夯实服务保障根基、政策红利与交通网络双重赋能打通全球客源通道等核心资源优势和条件。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各协会各主要目的地携手同心、砥砺前行,共同推动湖南入境旅游迈上新台阶。   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省会城市,长沙将围绕“两个融合”、三张“文化名片”内涵,摸清资源底数,培育入境特色产品,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区域协同,推动“山水+都市+红色”资源整合,努力打造入境游“第二站”,让楚汉名城的文化魅力、快乐长沙的都市活力成为吸引国际游客的核心引力,让长沙成为国际游客入湘的“必选项”。   “协会将就怎么做好入境旅游的产品设计、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引入更多的境外游客来湘旅游消费等联合推出更多实际举措。”湖南省旅行社协会负责人表示,将会与旅游饭店、景区、演艺、旅游商品、体育旅游等行业加强、加深合作。   湖南省入境旅游专业委员会负责人透露,将有效整合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等全链条资源,牵头研发推广具有吸引力的“湖南入境游”统一品牌和精品线路,定期组织入境旅游产品推介会、产业链交流会,引导会员单位在产品创新、接待标准、安全保障等方面对标国际一流,全面提升湖南入境服务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桥”见重庆“未来感”
  原标题:行进中国丨“桥”见重庆“未来感” 白居寺长江大桥风光。人民网 曾英豪摄   蓝天、白云、大江、大桥……近日,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凭借其独特的设计,成为市民游客夏日出游争相打卡的景观。其巍峨的桥塔矗立在长江两岸,营造出强烈的“未来感”。   白居寺长江大桥全长1384米,主跨660米,是世界最大跨径公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它不仅有效串联起巴南区与大渡口区的交通,完善了城市快速路网,其极具未来感的美学呈现,更是成为“桥都”重庆魅力的最新诠释。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重庆仅中心城区新建续建的跨江大桥就达到了13座。经过初步统计,目前重庆全市大大小小的桥梁已经超过了2万座,其中跨越长江、嘉陵江的特大桥梁逾100座,特大桥梁的密度在全国少见。每一座桥梁都承载着突破天堑、联通发展的使命,也展现出山城向上、向未来的蓬勃生机。(张峰、魏星、曹欣悦、许峥、姚於) 华灯初上的白居寺长江大桥。人民网 曾英豪摄 白居寺长江大桥颇具“未来感”的桥塔。人民网 曾英豪摄 大桥与宽阔的江面相互映衬。人民网 曾英豪摄 白居寺长江大桥桥塔高达236米。人民网 曾英豪摄 白居寺长江大桥风光。人民网 曾英豪摄 白居寺长江大桥风光。人民网 曾英豪摄
广西文旅亮相香港国际旅游展 引客入桂促桂港文旅合作
  6月12日至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聚焦港澳和国际市场的暑假出行热潮,突出香港直达广西的便捷高铁线路,以“下一站,广西”为主题,携手桂林、梧州、贺州等市文旅部门、旅游企业代表亮相第39届香港国际旅游展,向港澳及国际市场展现“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的独特魅力,精准引客入桂。 活动现场 供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活动现场,一张“香港至广西高铁便捷地图”清晰标注出香港直达南宁、桂林、梧州和贺州的高铁车次,直观展现香港直达广西四城并辐射其他地市的高铁网络优势,标志着乘坐高铁赴桂旅游是香港同胞最便捷、快速的出行方式。   展位上,通过文旅推介、互动体验、产品展示等形式,向广大参展客商展示了主要以暑期度假为核心的广西文旅产品。其中,贺州文旅以特色鲜明的产品和有趣的互动,吸引众多国内外展商与观众驻足,成为广西展位焦点。 广西文旅资源吸引观众驻足 供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6月12日开展当日,来自贺州的民族乐队莫也组合以动人歌曲演绎广西民族风采,令现场展商和观众们感受到了广西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活动期间,来自贺州和梧州的茶艺师们分别带来了昭平绿茶与六堡茶的茶艺展示。昭平绿茶的清新香醇让香港群众品味到“茶是故乡浓”;六堡茶“红、浓、陈、醇”的特质,也收获了众多的夸赞。现场还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素芳教学瑶族刺绣针法,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瑶族文化的魅力。 观众现场体验瑶族刺绣针法 供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6月12日下午,“下一站,广西”文化和旅游推介会在展位举行,邀请了25位香港旅行商,以“精准邀约+高效对接”的核心思路促成桂港文旅合作,为广西旅游企业搭建起高效沟通纽带。 广西文旅推介会现场 供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桂林、梧州、贺州等地多家具备桂港文旅专线运营经验的景区、旅行社,纷纷推出以高铁直达城市为核心、覆盖广西全境的经典旅游产品,现场释放专属折扣政策,吸引众多散客与香港本地旅行社洽谈合作,成功促成多笔“散客直联”与“同业联合”意向订单。(文 林姗婷)
山东东营:用上小麦新品种,盐碱地亩产超1200斤
  原标题: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种粮大户——用上小麦新品种,盐碱地亩产超1200斤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在收割小麦。   刘智峰摄(人民视觉)   山东省农业集团东营分公司农技专家(右)在指导农户查看小麦成熟程度。   人民日报记者 王者摄   “三夏”农忙时节,冬小麦自南向北收获。多地抢抓农时,加速推进小麦夏收,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推广小麦优质品种,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采购无人驾驶收割机,应用新型烘干设备……各地创新举措,在良种引育、良田建设、良机应用、良法推广等方面发力,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全链条,不断提升夏收效率与质量。本版今起推出“经济聚焦·夏收里的‘新选手’”系列报道,记录科技兴农的生动故事,展现现代农业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实践成果。   ——编  者   清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丁庄街道聂寨村的麦田里,十几台收割机正忙碌作业。   农机驰骋,麦浪翻滚,43岁的种粮大户聂建伟驾驶运输车在地里来回穿梭。   “聂师傅,今年收成咋样?”一脚跨过田垄,记者走进地里。   “保准是个丰收年。”聂建伟稳稳将车停下,向记者打招呼。   “咋这么有信心?”“今年的种子好着嘞!”聂建伟俯下身,掐起一把麦穗放进手心揉搓,轻轻吹净麦皮,“瞧,个个颗粒饱满,长得真不赖。”   去年秋天收完玉米后,望着自家流转的500亩土地,聂建伟陷入思考:明年夏天,怎么才能让地里收成再提一提,“不过,俺这都是盐碱地,想提升产量哪有这么容易。”   为提升小麦亩均产量,去年赶在小麦播种前,丁庄街道邀请当地种业科技公司的农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与种植户们一起想对策。   在聂建伟的地里,农技专家刘凯了解夏收情况后,建议他从选好种子入手,找到最适合自家盐碱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老聂,咱这块地含盐量在3‰以下,适合种植耐寒、抗倒伏的小麦品种。”刘凯测量了土地含盐量与土壤肥力之后,为聂建伟推荐了“齐民27”品种,“这是款高产、稳产、多抗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种它准没错。”   小小种子蕴藏着十足的科技含量。“齐民27”是由淄博禾丰种业公司在2024年5月推出的小麦新品种,茎秆坚韧,株高适中,具有良好的抗倒伏能力,适合在盐碱地等干旱缺水条件下种植。   “种植新品种,俺没啥经验,能成吗?”聂建伟说出顾虑。   “从播种到田间管理,有不懂的尽管问我。”刘凯拍了拍胸脯,打了包票。   “那成,接下来就种它了!”聂建伟下了决心。   去年10月中旬,8000斤“齐民27”号种子准时运送到地头。望着均匀一致、籽粒光亮的种子,聂建伟信心满满。   种子出厂前,厂家还特意为每一粒种子表面附着种衣剂。种衣剂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等成分,犹如一套“铠甲”,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安全生长环境,能有效防控茎基腐病、纹枯病等根茎部病害。   良种促增产,田间管理是关键。针对盐碱地出苗难的痛点,在播种前,刘凯特意叮嘱聂建伟将秋收后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还田,深翻土地,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还能阻隔土壤返盐。   播种当天,刘凯一大早赶到地里,指导聂建伟操控宽幅播种机进行播种,确保播种间距符合要求。“宽幅播种能确保栽培精准、下种均匀,有助于保障小麦植株的健壮发育,实现小麦个体与群体发育一致。”刘凯介绍。   小麦灌浆期,刘凯再次来到地里,结合病虫害监测情况,指导聂建伟精准施药,对锈病、赤霉病等主要病虫害进行重点防控。同时,丁庄街道实施农田灌溉提升工程,附近小清河的水可以直接引入田间,灌溉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看着绿油油的麦田,聂建伟喜上眉梢,等待着收获的一天。   前不久,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小麦现场观摩会举行,集中展示近年审定的小麦新品种120个,其中就有“齐民27”。活动结束后,聂建伟特意邀请邻村的几名种粮大户到自家的田里瞧一瞧,分享种植经验,约定收获后及时向他们分享产量,“如果增产明显,咱们干脆秋天一块播种。”   “走,咱去看看产量有多少。”坐上聂建伟的车,记者随他一起赶往村中的文化广场。广场空地上,农业部门的调查人员正在对晾晒、脱粒后的麦穗进行产量估算。   经过取样测产,聂建伟种植的小麦亩产超过1200斤,较去年亩产提升5%以上。“今年秋收后继续播种,做好田间管理,争取明年产量再上一层楼。”听到增产的好消息,聂建伟笑得合不拢嘴。(人民日报记者 王者)
宜宾:绿色种植绘“丰”景 看高县农产品如何出圈
  炎炎夏日,宜宾高县沙河西瓜凭借皮薄、汁多、味甜的特点,征服消费者的味蕾,火爆出圈。虽然价格比普通西瓜贵,但依旧供不应求,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沙河西瓜 供图 高县融媒体中心   沙河西瓜为何如此受欢迎?除了西瓜本身品质过硬之外,还得益于高县始终坚持“绿色+”农业发展理念。近年来,高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舌尖上”的民生工程打造,从农产品种、管、产、加、销全链条发力,通过采取绿色防控举措、推广有机生产模式、塑造有机农产品品牌,让越来越多的高县特产从川南丘陵走向全国市场,更让“高县绿”成为农产品出圈的核心密码。   绿色防控“组合拳” 擦亮农业生态底色   走进高县落润镇公益村的四川龙溪茶业生态有机茶园,连绵茶山,青翠欲滴。茶垄间,整齐排列的诱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如同一道天然屏障,让片片绿叶得以健康舒展。   基地负责人指着灯下的集虫盒介绍,每盏杀虫灯可覆盖15亩地,夜晚开灯时,害虫会“飞蛾扑火”般被诱杀。加上诱虫板全年“站岗”,茶园虫害发生率比传统种植降低70%以上。目前,企业的400余亩茶园均按照有机标准开展绿色防控,为后期制作高品质好茶打下了基础。   高县是全国优质早茶原料基地和商品茶生产基地,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近年来,高县积极推进生态低碳茶园建设,引进刘仲华院士团队,建立县、镇、村三级茶叶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有效指导绿色防控;同时,邀请茶产业专家对县内茶叶主产镇开展涵盖茶园有机种植、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机采、机修等技术的集中培训,推动全县茶产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 高县庆岭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稻田 供图 高县融媒体中心   在高县庆岭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上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水稻生长正旺,植保无人机盘旋在稻田上空,进行“飞防”作业,为田间水稻撑起一层“保护伞”。园区通过与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合作,采用先进的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安装二化螟诱捕器、昆虫行为干扰仪、放养天敌昆虫等绿色防控手段,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在高县的农业版图上,绿色防控已形成“物理+生物+农艺”的立体网络。据高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农业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70%,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绿色生态理念正融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高县沙河镇荣氏家庭农场葡萄园 供图 高县融媒体中心   有机生产“硬标准” 从田间到舌尖全程守护   盛夏时节,高县沙河镇荣氏家庭农场的葡萄园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虽然还未进入大面积采摘期,但顾客订单已纷至沓来。“这里的葡萄全靠‘吃’有机肥长大,不仅果型漂亮,而且甜度高、口感好,很受欢迎。”农场负责人骆邦萍介绍,基地采用“葡萄+青蛙”立体种养模式,全程禁农药、禁化肥,种出的葡萄连续多年获得有机认证,成为游客打卡采摘的“网红果”。   在高县沙河镇的西瓜种植基地,标准化种植更显“绿色匠心”。该镇聚焦“绿色、安全、品牌”三大维度,构建覆盖西瓜“种植、检测、溯源、营销”全链条的绿色防控体系。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瓜农传授绿色防控“秘籍”,从西瓜生长周期中的农药残留检测,到上市前的品质抽检,严密的检测追溯体系为西瓜的“成长档案”严格把关。2025年,当地还为每一颗上市的沙河西瓜贴上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数字身份证”,只需轻松一扫,即可获取该西瓜的产地和生长信息,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安心。田间地头的技术深耕和品质检测的严格把关成为沙河西瓜火出圈的关键。   近年来,高县围绕发展绿色高品质农业,通过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持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执法体系,农产品品质得到有效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认证绿色食品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天府粮仓品牌名录4个、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火热出圈,实现产业兴村强县。 来复镇猕猴桃 供图 高县融媒体中心   绿色种植“生态圈” 串起乡村振兴产业链   绿色种植让高县农产品“含绿量”与“含金量”实现双提升。   高县庆岭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的西兰花苔跨越千里,直供香港市场;沙河柠檬不仅走进各大商超,更出口到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地;高县茶叶则以“有机茶”为卖点,吸引各地茶商争相采购,“川红”“早白尖”等品牌远销欧盟、中亚地区……嘉乐黄桃、罗场柑橘等特色水果也凭借绿色品质,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产业名片,通过订单销售、乡村采摘游等方式,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从“靠天吃饭”到“生态赋能”,高县用绿色防控的“金钥匙”和有机生产的“硬规矩”,让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步都刻上“生态”印记。希望的田野正以“绿”为笔,持续书写农产品出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篇。(文 罗景萍)
河南“双枢纽”模式如何走向全球
  原标题:从“郑州—卢森堡”到“郑州—吉隆坡” 河南“双枢纽”模式如何走向全球 去年8月,首架马来西亚鲜食榴莲包机平稳降落郑州机场,正在有序卸货。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姚自力 摄 郑州机场运营忙碌有序。本报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卢森堡,欧美物流分拨的中心点;马来西亚吉隆坡,辐射东南亚、中东等国家的核心集疏点。打开一张世界航线地图,你会发现,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郑州,正以二者为枢纽,分别向西、向南,织起两条密集覆盖全球重要经济体的“空中丝绸之路”。   郑州与卢森堡的故事早已成为中欧合作共赢的典范。十余年来,以空中交通走廊为基础,两地以货物流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互动,实现经济、文化、战略层面的深度合作,为“双枢纽”理念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而基于这些经验,河南将“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推广‘双枢纽’创新模式”作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经验法宝和关键路径。   去年6月,中豫航空集团与马来西亚机场控股公司在郑州签署《空中丝绸之路中马航空货运枢纽项目商业支持谅解备忘录》,开启了河南在东南亚推进郑州—吉隆坡“双枢纽”项目的新篇章。一年来,郑州—吉隆坡“双枢纽”建设成效如何?河南以“双枢纽”为抓手,全球化布局航空物流网络的步伐是否踩实?连日来,记者走访相关单位与行业人士,探寻“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的新动态。   郑州—吉隆坡“双枢纽”建得怎么样?   不少人发现,如今郑州大街小巷的水果店里,几乎都能买到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新鲜水果,榴莲、山竹……它们已经像苹果、橙子一样常见,且价格亲民。   “水果自由”的背后,与吉隆坡飞郑州的水果包机航班密不可分。从去年8月首航时的每周1个班次,到每周3班,再增加至如今每周6班,每班30吨左右的水果等东南亚特色产品,源源不断从郑州快速分拨至全国各地。这是国内普通消费者所能感知到的郑州—吉隆坡“双枢纽”建设的最直接成效。   “郑州—吉隆坡货运航线今年前5个月运输货物近7000吨,其中进口超2000吨,主要为榴莲、山竹、椰子、菠萝等,货运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河南航空货运发展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副经理许宏宴说。   对于马来西亚的消费者而言,“双枢纽”建设为他们带来的则是更加丰富的“中国制造”网购货品,以及2至3天就能收货的高效物流体验。   在郑州机场国际快件中心,记者看到,约3万平方米的场地外,几十辆大货车正排队卸货,来自全国各地的跨境电商包裹在这里分拨。“这批货物今天夜里要装机飞往吉隆坡,有40多吨,都是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飞机明天早上就能到。”现场分拣货物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航线开通是基础,不断扩大吸收稳定的货源才是推动“双枢纽”稳定运行的关键。   河南航空货运发展有限公司货运市场营销部副主管李常亮介绍,当前,东南亚各国对我国跨境电商产品需求旺盛,从郑州到吉隆坡的航班载货以跨境电商出口产品为主,市场对运力需求在持续走高,“预计很快就要加密到一周9班”。   进口方面,河南顺水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是主要运营公司,“吉隆坡的航班多、地理位置好,除了进口水果,公司还在不断扩大周边国家的特色货源。目前,印尼的鳝鱼、海参、鱼胶等产品也在通过吉隆坡‘一单到底’抵达郑州。”该公司总经理黄华丽说。   水果尤其是鲜食榴莲进口不是一买一卖那么简单,需要协调货舱、航班、通关、中转等多个环节。而跨境电商货品的高效离港,也同样需要全环节的便利化。如何保障?背后是郑州—吉隆坡“双枢纽”建设的重要一环。   6月13日夜间,马来西亚瑞亚航空TH861航班从吉隆坡飞抵郑州,载有树熟榴莲、山竹等鲜食水果。货运站工作人员卸货清舱后,水果被转运到不远处的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郑州机场海关工作人员根据规定随机开箱抽检,仅用20分钟,这批水果就获准离开监管场地。   郑州机场海关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服务“双枢纽”建设,海关创新推出“智能审批”“智慧审证”“中心+现场”等措施,提高检疫审批、单证审核、现场查验等各环节效率,保障做到“即到即查合规即放”。   更令企业看重的,是机场、海关等协同推动“空空中转”物流模式落地。通过这一模式,来自省外的跨境电商货物经郑州机场可快速转运至吉隆坡,而来自马来西亚的货物也可直接换装其他国际航班中转至第三国,极大提升了郑州—吉隆坡“双枢纽”集散功能和效率。   为何要复制推广“双枢纽”?   “‘双枢纽’建设是内陆河南开放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河南省航空物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项目办负责人管文佳认为。   放眼国际,愈发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构建起政治互信、政策稳定、风险可控的“双枢纽”模式,成为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现实需求。   环顾四周,河南航空物流发展也面临资源挤压、空间受限的挑战。“当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区域,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机场群,对周边货源有比较好的辐射和掌控能力,不少机场还有世界巨头物流公司支撑。位于中部的郑州机场想要进一步谋求发展,就要去总结之前适合自己的、比较好的发展经验,从夹缝中跳出来,寻找自己的路径。”管文佳说。   郑卢“双枢纽”的成功成为河南谋求弯道超车的底气。据统计,从2014年6月首条郑州至卢森堡货运航线开通,依托“以郑州为亚太物流中心、以卢森堡为欧美物流中心”的“双枢纽”合作模式,10多年来,郑卢“空中丝路”已经覆盖欧美亚三大洲200多个城市,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也从2012年的15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超80万吨。在双方合作中,中方投资收益超110亿元。   在郑卢“双枢纽”强有力的带动下,10多年前还没有成形洲际货运航线网络的河南,如今已经累计吸引33家全货运航空公司在郑州运营,开通国际地区全货机航线43条,通航欧洲、美洲、亚洲31个国家,成为河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的强有力支撑。   “郑州—卢森堡、郑州—吉隆坡等合作案例已经证明,‘双枢纽’模式能够有效整合航线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互联互通,并将带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李常亮认为。   这并非全部。事实也已证明,“双枢纽”在通道建设等“硬联通”基础上,推动实现的经济文化战略深度“软联通”合作,更为河南开放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在设定郑州—吉隆坡“双枢纽”模式建设方案之初,更多考量便在其中。“近年来,东盟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而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成员国中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航线网络覆盖世界主要市场和RCEP区域,通过‘双枢纽’建设,河南省与马来西亚及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产业合作必将开启新篇章。”中豫航空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双枢纽”联通的是中马双方,是共赢的合作。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同样对“双枢纽”建设寄予厚望:“马来西亚与河南的合作不仅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也将提升区域航空物流能力,促进更加紧密的经贸往来,要加快推进吉隆坡机场与郑州机场‘双枢纽’合作,携手建设更加顺畅、高效的中国—东盟‘空中丝绸之路’。”   “双枢纽”模式迈向全球还有几步?   走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复制推广“双枢纽”模式,东南亚不是首站,更不是最后一站。以“双枢纽”为支点,河南谋求的是多点布局、构建起覆盖五大洲的自主可控航空物流网络。   今年4月,在郑州至利雅得全货运航线开通的基础上,沙特航空货运公司与中豫航空集团签署“双枢纽”建设合作备忘录,共同研究拓展在模拟机、飞行培训、飞机租赁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   在利雅得,沙特民航总局局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杜艾勒吉见证了备忘录的签署。他希望能进一步拓展沙特阿拉伯至中国直航航线,提升人员和货物的互联互通,推动双边贸易和旅游活动的增长。郑州—利雅得“双枢纽”建设蓝图呼之欲出。   多点布局,河南走得很快也很稳。去年12月,中豫航空集团已与埃塞俄比亚航空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将依托埃塞俄比亚航空覆盖非洲及中东地区的航线网络优势,打造郑州—亚的斯亚贝巴“双枢纽”,为两地经贸往来建立新通道;今年1月,中豫航空集团与墨西哥费利佩·安赫莱斯国际机场及奥胜货运航空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构建以郑州为枢纽覆盖亚洲地区、以墨西哥城为枢纽覆盖拉美等区域的“双枢纽”合作模式。   “复制推广‘双枢纽’合作经验,是我们进一步拓展航线网络、提升枢纽量级的重要抓手、重点方向。”中豫航空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多年来,河南通过郑州—卢森堡合作模式,积累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路径;通过郑州—布达佩斯合作模式,首创海外货站资源互换与信息互通,探索出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深度融合模式;而郑州—吉隆坡合作模式,则以榴莲专线撬动东盟市场,同步推进运力合作、基建联动、产业融合,有望形成“通道经济—平台经济—生态经济”的价值跃升闭环。“我们有经验、有能力、更有底气沿着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步伐,到更广世界推动实现更多合作。”   全球复制推广“双枢纽”模式,河南有着明晰的“路线图”和“日程表”——   巩固一批成熟枢纽。如深化郑州与卢森堡、布达佩斯、吉隆坡的运力协同,拓展货运第五航权,加密客货运航线频次。   培育一批新兴节点。如在中东(沙特)、非洲(埃塞俄比亚)、拉美(墨西哥)等区域加快布局,形成多点联动格局。   创新一批合作机制。如探索“郑州一届、境外一届”双年论坛机制,提升河南在全球航空物流领域话语权。   然而“双枢纽”全球推广并非坦途,面临航权谈判、文化差异、政策波动等诸多挑战。如何针对实际问题不断提出差异化解决方案,将是重重考验。   可喜的是,不久前,全球航空物流“双枢纽”合作模式研究课题启动会在郑州召开,标志着针对这一命题的常态化研究正式启动。未来,该课题研究将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为“双枢纽”实践提供有力智力支撑。可以期待的是,随着更多实践的深入推进和理论研究的开展,“双枢纽”合作模式有望从“郑州经验”到更广阔空间内为区域合作提供借鉴。(记者 孙静 郭北晨 河南日报财经全媒体中心 出品)
山东曲阜:当非遗遇见俄罗斯青年 研学开启文化交融新旅程
  原标题:当非遗遇见俄罗斯青年 曲阜研学开启文化交融新旅程   中国山东网·新感知6月16日讯 在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一群来自俄罗斯的青年学子踏上了山东曲阜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开启了一场深度研学之旅,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次研学活动以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验和三孔古建筑营造技艺体验为核心,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触摸中国千年文化遗产,感受文明交融的独特魅力。   在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俄罗斯青年组成“考古小分队”,在专业考古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田野考古实践,老师讲解了鲁国故城的历史背景、城市布局以及考古发掘的过程和意义。青年们手持洛阳铲,在模拟考古区域小心翼翼地挖掘着,每一次铲起泥土,都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发现”珍贵的“文物”。从洛阳铲探方定位到分析陶片,从学习地层剖面到模拟发掘,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正在进行。青年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看到了鲁国的繁荣昌盛。当有同学真的挖到了复仿的文物时,现场响起了一片欢呼声。通过这次体验,他们不仅了解了考古工作的艰辛,更深刻体会到了考古对于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鲁国故城作为“活教材”,讲述着中国考古学如何守护文化根脉,也让世界读懂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在曲阜古建筑博物馆研学教室内,俄罗斯青年们化身“古建修复师”,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展开深度对话。古建筑斗拱搭建体验环节中,榫卯结构的神奇让现场惊叹声不断。“原来不用一颗钉子,仅凭木材就能搭建出如此稳固的结构!”俄罗斯的小伙和姑娘分组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都成功拼接出一组五踩溜金斗拱。   三孔古建筑彩画体验则成为色彩与历史碰撞的舞台。在老师的讲解下,青年们了解了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种类、等级、三孔彩画的样式特点、传统矿物质颜料的作用等知识,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临摹了龙凤天花纹饰。从勾勒线条到填充颜料,每一笔都蕴含着对古建筑美学的致敬。   俄罗斯青年学子踏访曲阜,不仅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中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梁。通过亲身体验三孔古建筑文化和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独特魅力,俄罗斯青年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的热情。这场充满青春活力的文明交融之旅,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让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山东网记者 郝亚松 通讯员 王福华)
蓉品链世界|“成都青羊造”亮相迪拜 “蓉品”抢占中东市场先机
  当成都青羊的匠心好物遇见迪拜的商贸繁华,一场跨越山海的经贸对话就此开启。6月16日,成都青羊区“蓉品出海”特色专区在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式启幕。成都青羊区多家优质外贸企业携文创、家居、服装、鞋靴等领域的20余种特色“蓉品”入驻,吸引大批当地采购商的目光,成为中东市场上亮眼的“中国名片”。 活动现场 供图 成都青羊区委宣传部   抢占中东市场先机 特色“蓉品”亮相迪拜   此次落地迪拜的“蓉品出海”专区,聚焦品牌国际化窗口、贸易合作桥梁和文化输出平台三大核心功能,为成都青羊区内的企业提供产品展示、海外营销、资源对接等一站式境外服务,推动青羊特色“蓉品”从“走出国门”向“扎根国际”大步迈进。 文创产品 供图 成都青羊区委宣传部   走进专区,成都市青羊区特色“蓉品”推介会正在进行。成都小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憨态可掬的熊猫文化为灵感源泉,深耕IP设计与文创产品开发,推出的文创作品凭借新颖创意,已在国际市场声名远扬;成都伊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香薰蜡烛、无火香薰、天然精油等产品,凭借卓越品质畅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海外消费者的赞誉。 活动现场 供图 成都青羊区委宣传部   专区内,众多迪拜采购商对产品产生浓厚兴趣,纷纷驻足咨询。专区销售员不仅耐心讲解产品特色与价格,还及时收集意向客户信息并精准推送至企业外贸人员,帮助企业不出国门就能精准获取优质订单。 文创产品 供图 成都青羊区委宣传部   搭建产品展示平台 破解跨境贸易难题   在跨境贸易中,客源获取一直是企业“出海”的痛点。   聚焦企业所愁所需,成都青羊区精准施策,先后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产品展销专区,长期展销纺织布料、特色文创、川味川调等产品,不断拓展青羊产品的销售渠道。   成都市青羊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青羊区在中亚、非洲等多个国家(地区)设置展销专区,旨在吸引当地居民走进专区,了解青羊优质商品,打响“蓉品出海”“青羊造”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逐渐搭建起一个商品的出海网络,解决企业出海的客源获取难题。   成都市青羊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成都青羊区还将在新疆喀什设立“蓉品出海”专区,进一步畅通中亚贸易通道。同时,成都青羊区有关“蓉品出海”的专项支持政策正加快制定中。该政策将从搭建境外业务网络、开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参加境内外展会、线上平台推广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支持。成都青羊区将全力构建“政策扶持+通道赋能+生态培育”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助力“青羊造”在国际舞台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文 郑栋梁)
济南地铁4号线全线“轨通”!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6日讯 记者从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近日,随着最后一对钢轨排在山师东路站(以下均为工程名)左线精准合拢,标志着济南地铁4号线工程实现全线“轨通”,为今年年底全线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济南市区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4号线工程沿主干道经十路敷设,全长40.3公里,共设33座车站。全线铺轨总长度达85.074公里,施工规模宏大。项目自启动以来,面临着线路长、工期紧、作业面分散且移交频繁、多处环境复杂(如山师东路站)以及密集交叉作业等多重挑战。特别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沿线环境的影响,攻克减振降噪等技术难题成为关键。面对这些挑战,4号线项目团队迎难而上,科学统筹,打出了一套“攻坚组合拳”。   施工期间,项目团队联合施工单位中铁十一局成立专项攻坚小组,大胆革新施工工艺。最具代表性的是将传统的现浇钢弹簧浮置板减振道床优化为预制拼装工艺。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施工精度和效率,更将有效降低未来地铁运行噪声10至14分贝,显著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轨行区智慧调度系统的运用,为多作业面协同施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为抢抓工期,项目高峰期同时开辟了7个施工作业面,投入了3台轨道机车、14台智能化铺轨设备,组织了400余名建设者昼夜轮班奋战。通过周密部署和动态优化施工计划,成功克服了作业面不连续等困难,创下了单日最高铺设轨道670米的佳绩。整个铺轨过程,安全与质量始终是重中之重,项目团队严格落实精细化管控要求,确保了复杂环境下的施工安全与轨道铺设质量。   截至目前,济南地铁4号线已顺利完成了“洞通”和“轨通”两个重大节点,为后续电通、联调联试、热滑等关键节点提供了良好条件,为线路按期开通试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闪电新闻记者 张风硕)
边关引客如潮 国门游热力十足
5月4日,防城港东兴市国门景区游人如潮。刘峥/摄 6月1日,位于大新县的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人流如织,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跨国风情。赵京武/摄 游客在靖西古龙山大峡谷合影。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何兴强/摄   山海相连处,国门巍然立。   广西是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发展边境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防城港、百色、崇左三座边境城市依托边关风情,做足“边”的文章,边境“国门游”持续升温。   公开数据显示,三大城市2024年接待游客与旅游收入均同比增长超14%。今年“五一”假期,边境“国门游”更加火热,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广西文旅增速超30%。其中,自4月中旬以来,“广西东兴口岸附近酒店”搜索量同比上涨255%,“东兴口岸附近美食”搜索量上涨171%。   如今,国门正从地理边界转化为文旅IP,成为广西旅游版图上富有魅力与活力的增长极,也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   1 边海交融   异域风情魅力绽放   漫长的边境线上,国门是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防城港东兴市,人们习惯把连接中越口岸的北仑河大桥的出口处称为国门。东兴口岸是我国唯一与越南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常年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过去一年,东兴口岸累计出入境人数858.1万人次,居全国沿边口岸第一位。   “但凡到东兴的游客,必到口岸,有‘不到国门走,枉作东兴游’之说。”当地导游黄星琴告诉记者,每到节假日,东兴国门景区内的东兴口岸、大清国五号界碑、中越人民友谊公园等地游人如织。   步入东兴国门景区,浓郁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街道两旁,越南特产店、咖啡店生意火爆,游客们在东盟水果摊、越南美食摊前排起长队,边品尝特色美食,边领略边关风情。   湖北游客汪女士对东兴“国门游”流连忘返,“踏入东兴口岸,瞬间就能感受到‘一脚跨两国’的奇妙,而且周边都是琳琅满目的东南亚特产,性价比高,来了还想再来。”   随着“国门游”热度攀升,东兴市旅游持续升温。今年“五一”假期,东兴口岸出入境人员日均2.6万人次。游客体验异域风情的同时,也带动周边餐饮与住宿业的繁荣。   “每天到东兴的游客,应该有七八成会来店里打卡。在这里,即便不出国,也能感受异国风情。”西贡咖啡(东兴口岸店)店长陆绍媛告诉记者。   作为广西唯一沿海又沿边的城市,东兴国门只是防城港边境旅游精彩篇章之一。这里不仅有浓郁的中越风情,还藏着美丽的海滨风光,边海交融是防城港边境旅游的最大特色。   “除了东兴国门景区,端午假期我们还带小孩去了白浪滩、簕山古渔村等景点,从庄严国门到浪漫海岸,体验无缝切换,玩得很开心。”南宁游客韦先生说。   近年来,防城港把边海交融的基因刻进了旅游肌理,联合越南打造“一船游两国”主题产品,推出重走“海上胡志明小道”海上观光游等活动体验。同时深化文体旅融合,推出中越界河对歌、瑶族婚俗展演、疍家生活秀等沉浸式体验,创办“国门杯”东盟智力赛、跨境足球联赛、垂钓赛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数据显示,2024年,防城港接待旅游总人数3987.72万人次,同比增长14.3%,实现旅游总收入363.78亿元,同比增长14.97%。其中,接待入境边境游游客数量超13万人次、团队数约1.3万个,创历史新高。   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立足特色资源禀赋,防城港将不断丰富文旅产品,打造多条中越跨境旅游品牌路线,形成海陆多口岸边境游新态势,让更多游客感受边海城市的魅力。   2 山水交织   边陲风光诗意无限   沿着广西边境线徐行,百色靖西龙邦口岸映入眼帘,它静穆而伟岸,是桂西、滇东、黔南通往越南及东南亚各国的关键陆路通道之一。   龙邦口岸所在的护龙村,如今已是边境线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依托靖西边关旅游带建设,前来的游客日益增多。”护龙村党总支书记麻元波介绍,在该村排干屯,家家户户都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富有边境特色元素,商业街上有着20多家越南特产店,越南咖啡、坚果和热带果干等产品深得游客青睐。   近年来,靖西市围绕边关风情旅游带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推进沿边开发开放及跨境旅游合作,实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中越区域资源有效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多方共建共享,让特色边境游焕发生机与活力。   “龙邦口岸升格为国际性口岸后,风光秀丽的靖西吸引力大增,旅行社推出龙邦—靖西—南丹—乐业、龙邦—崇左—南宁两条旅游线路,广受游客欢迎。”广西寰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寰告诉记者。   随着百色开通至越南高平两日游,更多游客慕名而来。2025年1月至5月底,龙邦口岸共接待出入境游客7万余人次,其中出入境旅游团284团次,通关游客4988人次,预计全年将突破16万人次。   靖西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萍介绍,靖西市结合边境小城镇建设,做好边境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目前正在谋划建设的项目有护龙村边关一条街综合整治和景观打造、东盟商品展销大楼等,进一步打造国门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民宿,让边境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靖西市边境旅游蓬勃发展,是百色边境旅游整体崛起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百色近年来重点打造红色边关风情游、边境生态民俗游、边关探秘体验游,开发边境徒步、跨境自驾等特色旅游产品,将边境旅游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红色边关游”的独特魅力。   “游客在百色欣赏边境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感受红色文化与边关风情的交融,这种‘红边结合’的旅游特色在广西边境城市中是独树一帜的。”长期带团的导游阿杰说。   凭借独特的边境风情、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便捷的地缘优势,百色边境旅游越来越火。今年端午假期,百色接待游客78.9万人次,边境旅游游客占比26.3%,旅游总消费5.68亿元。   记者从百色文旅部门了解到,接下来,百色持续深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边境旅游产品开发和景区建设中,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加强与防城港、崇左等边境城市以及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深化区域联动,拓展客源市场。积极探索与越南等周边国家开展旅游交流与合作,拓展边境旅游发展空间。   3 跨国交响   壮美奇观引人入胜   打开崇左的地理版图,一条串联山水奇观与边关文化的旅游线路引人入胜。从龙州县的胡志明展馆、红八军军部旧址,到凭祥市友谊关,再到大新县德天跨国瀑布、明仕田园等景点,边关“国门游”风情万种。   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的凭祥友谊关,正是边境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奔赴于此,领略国门的雄伟壮观,体验边关风情。   “自从友谊关恢复旅客通关以来,跨境游人数不断上涨,2024年,仅是持身份证参加跨境一日游的游客就达到6.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1—5月的数字更喜人,已达到4.2万多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7.99%。”凭祥市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局长莫莉告诉记者。   乘着边境“国门游”的东风,今年4月29日,在原有的“跨境一日游”基础上,广西凭祥和越南谅山两地正式开启2天1夜旅游项目。游客凭借身份证,通过旅行社办理出入境通行证即可实现跨国两日游,激发边境旅游活力。   今年“五一”期间,凭祥市共接待游客31.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均超10%。   中越边境线上,还谱写着一曲壮丽的跨国交响——归春河上游奔流而下的广西德天瀑布与越南板约瀑布相依相连,“牵手”形成了气势磅礴的亚洲最大跨国瀑布。   2024年10月,全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正式投入运营,开创了“一日跨国游”的全新体验模式。游客只需办理一次通关手续,即可穿梭于两国瀑布景区,沉浸式体验异国风情。   “‘一日跨国游’是一次难得的旅游体验,不仅看到了壮观的大瀑布,还感受了浓郁的异国风情,不虚此行。”广东游客陈女士说。   “借助独特的资源优势,我们以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为桥梁,联动越方开展了‘四季村歌’选拔赛、跨国水上山歌会、侬垌节五色糯米宴等一系列中越民俗体验项目,全方位展现中越边境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中旅广西区域公司、德天瀑布景区公司副总经理魏红介绍。据统计,2024年,德天瀑布景区接待游客达220万人次,同比增长12.82%。   崇左的边境旅游魅力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崇左以“壮美边关魅力崇左”为品牌定位,积极推动凭祥友谊关、宁明花山岩画、崇左德天跨国瀑布、大新明仕田园等旅游景区建设,将边关风情旅游带打造成广西旅游新的增长极,提升边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过去一年,仅大新县就接待国内游客900.04万人次,同比增长10%。   “当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片边境土地,我们将深入做好‘边’的文章,持续提升管理与创新能力,让崇左焕发更耀眼的光彩。”崇左市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踏上边境之旅,遇见山海无边、邂逅风情无限……当下,广西长达上千公里的边境线,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分界,它正化身为一条活力四射的黄金廊道,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触摸“诗与远方”。(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盘生 通讯员 李志雄)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