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智能汽车时代的“地平线”,下一个十年的“宁王”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在港交所上市的敲锣声中,余凯不会忘记9年前从百度大楼中走出,决定从一名科学家转型成一名创业者的夏天。 选择的创业方向,作为大名鼎鼎NEC实验室(全球最早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前领导者,余凯决定为自己最懂的算法配上一块硬件。于是,在深度学习尚未大放异彩的2015年,后来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智能驾驶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成立了。 关于公司的名字,余凯还是有许多“理想”寄托在内的。科学家的出身,让余凯早早认识到以算法定义的硬件作为“平面”(Horizontal),最终有希望实现 “机器人”(Robotics)的梦想。 但总之,在2012年代表百度参加美国加州太浩湖畔的秘密竞拍后,看到谷歌4400万美金的碾压式出价,余凯久久不能忘怀。 因为在那场拍卖中,谷歌赢来了杰夫·辛顿和其两名学生组成的算法研究团队,拉开了全世界未来数十年的深度学习“军备竞赛”。同时,也为余凯亲自率领团队创业的决定,种下了 “种子”。 时光荏苒,历经波折,如今余凯创立的地平线终于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地平线的股权筹码,在上市前被车企、科技巨头、头部基金等投资人争相抢夺;其提供的征程系列智驾计算方案,也成了中国汽车产业链决胜汽车智能化的“香饽饽”。 而地平线的成功,一部分是余凯对技术落地的超前规划。更重要的另一部分,则是地平线能与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崛起共舞。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地平线深知上市不是终点。因为,地平线还在成长的路上。最初的机器人梦想,也尚遥远。 不过,地平线上市之前的故事,也已经足够精彩。以地平线为切入点,放眼整个领先全世界的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已经足够有想象力了。 从试水到聚焦 与国产智能汽车共舞 在余凯创立地平线的早期,也有过“到处撒网”的阶段。 早期的地平线,几乎把智能硬件做了个遍。在2015到2018年间,地平线尝试过智能家居项目,跟美的一起做过智能空调,也做过一些小型的嵌入板和开发板。甚至,在2018年的北京车展上,地平线用推出的Matrix1.0平台,还想“跑一跑”L4自动驾驶。 但在2019年,余凯叫停了所有“杂七杂八”项目。 “砸这么一堆的小坑,还不如全力以赴去挖一个最深的坑”,在对地平线过往业务的反思中,余凯选择了汽车智驾作为公司接下来的专注方向。 叫停的理由,是余凯注意到不少科学家创业者过于依赖技术而忽视深耕行业。 随着智能硬件项目深入,余凯愈发清晰认识到,深入每一个硬件赛道背后都要巨量的资源支撑。并且,在已经验证过需求的市场中(例如智能音箱、扫地机等),行业玩家们比拼的是价格和资源整合,根本看不到任何由技术驱动的超额收益。 从当时看,2019年宣布战略调整的地平线,正处于中国智能汽车最尴尬的时期。毕竟,彼时屈指可数拥有汽车纯电平台的车企们,别说汽车智能化,连汽车电动化都还处于“璞玉时代”。 就在地平线决定裁撤智能硬件业务的几个月后,从上海工厂驶出的特斯拉,在2020年意外地点燃了整个智能汽车的市场需求。 “那时,就是要给智能驾驶——这个5年前就要做,现在已经明确应该做的事情,保留足够的能量。因为你可以预测大势,但不能预期哪一天是属于你的临界点。” 地平线想有机会占据下一个时代,但余凯深谙汽车行业比其他任何硬件,更需要留足开发验证周期。 余凯的决定,正如电影《飞驰人生2》的张弛所说,“我努力过无数次了,但我知道,机会只会出现在这其中的一两次”。 2020年6月,长安汽车主打年轻化和探索高端化的旗舰车型UNI-T上市即“卖爆”。在该车型上市便连续6个月销量过万的战绩下,其搭载的中国首款车规级计算方案——地平线征程2,也随之名声大震。 虽然,当时的征程2只是用于智能座舱,而并不是用于最初地平线预期的智驾。 但这次量产,暗示着整个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崛起。 在2020年9月,“聚焦转型”仅一年后,凭借能让客户看到代码的“白盒”方案,在量产中验证了产品可靠性后,地平线就获得了超过50个合作项目和20余个前装定点项目订单。随着UNI-T成为爆款案例,长安后续多款UNI车型都上了地平线的前视一体机方案。 而且,我们透过后续投资方的转换看到,地平线也实现了身份标签的转变,彻底成为了一家专注汽车智驾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的厂商 。 “一旦突破了0到1,后面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余凯如此总结道。 制图: 光锥智能,转载请注明 趁热打铁,地平线在2020年9月推出了支持前置800万像素的征程3计算方案,并在理想ONE上“一炮双响”。 理想ONE的成功,今天早已不是秘密。在无数车企的分析和模仿下,中国今天的智能汽车产品,很多都有理想ONE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影子。而理想ONE的成功也带火了几家汽车智能化的供应商,彼时,不少智驾供应商的融资BP上,都会以上车了理想ONE做卖点。 理想ONE的智驾部分能力,就是和地平线一起合作开发。余凯回忆称,“那时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才几十人,我们不仅仅是提供计算方案,也提供联合的研发。” 这就是余凯后来常说的, 地平线是硬件中最懂算法的,也是算法中最懂硬件的。 顺着余凯合作开放的思路,2021年5月,地平线发布了拥有单颗128TOPS算力的征程5;2024年4月,推出了面向全阶智驾需求的征程6系列和高阶智驾软硬一体解决方案——SuperDrive。今年10月14日,理想第一个百万辆车下线,地平线也在行业中遍地开花。 目前,地平线手握27家OEM(42家OEM品牌)签下290款车型量产项目定点,累计有152款车型达成SOP。并且据高工数据显示,地平线2024年上半年凭借征程系列计算方案,以28.65%的份额位居市场第一;在自主品牌乘用车前视一体机计算方案市场(L2 ADAS)以33%的份额跃居第一。 从算法+硬件中诞生的地平线,要跨过IPO,走向新征程了。 下个十年,地平线能否成为 汽车智能的宁德时代? 在登陆港交所之前,投资者们非常看好地平线。 具体表现,不仅是地平线以33.83倍的认购(国际发售认购13.81倍)和每股3.99港元的上限定价发售。更是在上市敲钟前的10月16日,百度、阿里等投资方争相再当基石投资人,拿下地平线的股权。 看好地平线的理由,一方面是来自于财务成绩。 来自技术和规模的优势,正逐渐显现在地平线的基本面上。 招股书显示,地平线在2021年至2023年间,营收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实现了82.3%的年复合增速。在三年间,地平线维持了稳定在70%左右毛利率。甚至,地平线在2024上半年以高达79%的毛利率,几乎跟英伟达(2024H1为76.63%)不相上下。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汽车行业陷入价格和智能化等级的“无限战争”中,高研发投入的地平线还提前实现收窄了亏损。 但仅仅是过往财务的财务成绩,还不足以让百度、阿里们豪掷千金。 或许在他们看来,同样是背靠中国汽车产业链崛起,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地平线恰如汽车电动化“称王”的宁德时代。 正如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所总结,“汽车工业大变革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在汽车电动化时期,宁德时代凭借电池高一致性的技术优势,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当前广泛与车企们达成合作的地平线,也正在凭借工程和技术优势,在更多的汽车上实现“地平线inside”。 并且,地平线正在凭借量产项目数据反馈,进一步了形成其他智驾厂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在地平线邀请主机厂专家来体验SuperDrive时,余凯收获了一条宝贵的评价,“余博士,我发现你们对于底盘的调教是非常细致,你们是懂车的。”就在这句简单的评价中,余凯感受到——地平线真正“击穿”了行业。 底盘调教能力,代表着地平线在智驾领域已经深入到了汽车系统级的层面。 要实现这种能力,余凯总结道,“从芯片本身到智能驾驶系统,中间实际跨越的环节非常多。除了芯片本身的设计、质量之外,还有包括开发工具链、中间件、硬件的参考设计方案,然后衍生到上层的应用层面,即以芯片和底层软件为基础的感知、规控智能驾驶方案。除此之外,还有云端的数据管理、模型仿真、测试、训练、部署等等。是从软件到硬件的跨越,从端到云的综合立体的能力。” 这些认知,正是地平线经过大规模量产千锤百炼积累的结果。 在汽车智能化的趋势下,已经跟27家OEM产生合作的地平线,未来基本增速将跟随汽车智能化的渗透而增长。甚至,如果考虑到与大众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的合作深度,地平线在中国汽车智能化的“前出海时代”,就已经拿到通往全球化的“船票”。在已经开启的智驾供应商淘汰赛中,这或许就是只能落地几个项目的中小智驾供应商眼中的“叹息之墙”。 而关于地平线发展的下一步,余凯已经准备好了。 汽车之后 是智能化的星辰大海 从算 法+硬件的方向制定,到聚焦汽车行业的深挖,余凯每次的“早人半步”,都是基于技术和产业趋势的战略前瞻。 为了迎接2025高阶智驾决战,所有车企都开始了“大干快上”。当年地平线坚持地联合开发模式和软硬一体的方案,也成为整个行业的趋势。 其中,“白盒”+合作的开发模式在行业中司空见惯。 智驾厂商与OEM成立合资公司,或类似于长城汽车合作自研智驾大模型的案例,已经比比皆是。 领先的智驾厂商们,英伟达、高通、华为、Momenta各自出身不同,但都追求起了软硬一体。英伟达也为了拿下智能汽车的金矿,在2023年9月招募了前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来补齐智驾的软件能力。 激烈的竞争下,让所有的玩家都急迫地寻找着差异化能力。 这次,地平线再次聚焦战略,集中火力想拿下“高阶智驾”。可见,余凯在汽车智驾变成标配的时代中,再次选择了更难、也更高价值的赛道。 去年十月,地平线针对智驾软件研发做了战略调整。其中,中低阶的方案(如Horizon Pilot)开始更倾向交给地平线投资的公司和合作伙伴(如鉴智机器人、映驰科技、轻舟智航等)落地。相当于,地平线将早已形成SOP(标准操作程序)的“苦活”从公司运营中剥离。 地平线内部则更聚焦于高阶智驾方案SuperDrive的研发,顺带着还能优化销售成本(及相对应团队的研发开支),进一步提升利润质量。 想挑战更高难度的赛道,其实不难理解,余凯一贯都坚持用算法驱动计算方案的迭代。 例如在支持端到端高阶智驾的征程6上,地平线提供了最大560TOPS的算力,充分覆盖了高阶智驾常用的两块英伟达Orin芯片(单Orin为254TOPS)。同时,在算法驱动的设计层面,地平线为征程6的不同版本统一了硬件架构、工具链和软件栈。这意味着,车企能根据实际硬件成本和智驾平台,统一开发落地不同等级的智驾能力。从而摆脱每次都独立开发的成本,实现L1到高阶智驾(城市NOA级别)批量落地。快速落地智驾的特性,征程6发布当天就吸引了上汽、大众、比亚迪等车企“首发站台”。 除了汽车智能化的主业,余凯也在押注具身智能的下一个十年。 2024年1月,地平线成立了地瓜机器人。9月,地瓜机器人推出了面向机器人的旭日5智能计算方案和相配套的开发工具。 今年,具身智能和智能汽车呈现出越来越相似的技术底层架构和进化逻辑,从端到端算法的引入、数据训练的方法,都有高度的相似性。 而从汽车到机器人,余凯离最初的梦想又更近了一步。在下一个属于具身智能的十年,地平线准备复制汽车的辉煌。 不过,余凯对具身智能的认知也比较客观,“具身智能的规模化落地,预计还得五年。”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余凯对光锥智能称。基于这个判断下,这次地平线在具身智能上,也依然是提前了5年的布局。 一切,正如余凯的感慨。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在2024年的秋收季,当初那个揣着梦想踏上创业之路的科学家,想再次改变世界。
5299元起的小米15 Pro手机正式发布:首发骁龙8至尊版、3.5km无网通信
IT之家 10 月 29 日消息,在发布小米 15 后,紧接着登场的就是万众期待的小米 15 Pro。该机提供了云杉绿、岩石灰以及白色三种版本可选,IT之家附各配置价格如下: 12GB+256GB 版本 5299 元 16GB+512GB 版本 5799 元 16+1TB 版本 6499 元,亮银版加 200 元 外观方面,小米 15 Pro 重约 213g,厚约 8.35mm,下巴宽度 1.95mm: 「云杉绿」灵动自然、深邃优雅; 「岩石灰」高级硬朗、低调奢华; 「白色」经典高雅、简洁纯净。 性能方面,小米 15 Pro 搭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堪比 PC 级性能;还有小米 HyperCore 加持,内置自研微架构调度器;采用翼型环形冷泵散热系统。 小米 15 Pro 采用了华星光电 6.73 英寸 3200×1440 OLED 等深四曲屏,基于 M9 发光材料(双层微腔发光结构),号称比小米 14 Pro 的 2K 屏功耗降低 24%,拥有媲美友商 1.5K 屏的功耗表现。 这款屏幕支持 1-120Hz 的 LTPO 自适应刷新率,而且还支持 3 段式屏幕分区刷新,手动最高亮度 800nit、全局激发亮度 1000nit、局部峰值亮度 3200nit(25% 窗口,无内容格式限制)、300Hz 触控采样率、2560Hz 瞬时触控采样率,覆盖小米龙晶玻璃 2.0 盖板(对比龙晶 1.0 耐摔提升 25%-30%)。 此外,小米 15 Pro 还支持全天候全屏息屏显示、超声波指纹识别(亮屏解锁快 25%,息屏解锁快 50%),配备立体双扬声器。 小米 15 Pro 搭载澎湃 P3 快充芯片、澎湃 G1 电池管理芯片,内置 6100mAh 的金沙江电池(正极 4.53V 高电压钴酸锂材料,负极 6% 硅含量 + 碳纳米管导电网络,能量密度达 850Wh / L,可实现 16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80%、-20℃容量保持率 81%),还支持有线 90W 快充、50W 无线快充,支持磁吸保护壳,磁吸无线充。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 15 Pro 搭载小米星辰通信系统,首发小米澎湃 T1S 信号增强芯片,同时也搭载了小米 T1 芯片,配备六中高频 + 四低频高性能天线组、独立蓝牙天线,支持 AI 天线智选,大幅增强通信体验。 此外,小米 15 Pro 还有小米星辰无网通,行业首个支持 3.5km 无网双向通话;支持全球出行,覆盖 200 + 国家和地区。 影像方面,小米 15 Pro 前置 32MP(豪威 OV32B40),后置 50MP 主摄(光影猎人 900,1/1.3",f/1.44 光圈,OIS)+50MP 超广角(三星 S5KJN1,f2.2) +50MP 潜望长焦(索尼 IMX858,OIS),Xiaomi AISP 2.0,一体陶瓷 deco,20X 超级变焦,主摄支持 8K 视频录制。
纯电续航至400公里,混动市场迎来“黄金时代”?
2024年的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830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30%。在汽车产销的结构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38.6%。其中纯电动汽车总产销分别为499.3万辆和498.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9%和1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分别为331.8万辆和33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9.5%和84.2%。 在比亚迪、理想汽车、问界汽车等一些车企的混动车型获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后,宁德时代近日又推出了纯电续航400公里的增混电池。混动技术,这项曾被传统汽车企业认为是过渡的解决方案正得到越来越多整车企业和产业链的重视。 但随着玩家数量增加,竞争不可避免。除了价格之外,车企也开始围绕着混动技术的“高下”展开较量。 反映在用户体验上,动力更强、续航更长、能耗更低、噪音更小等都是高感知的项目。反映在技术层面,发动机和发电机效率更高、动力电池充放电倍率更高、能量管理控制策略更优、NVH控制得更好也在洞察用户需求、精准产品定位、技术侧重等多维度考验企业的应对。 ▍自主品牌更加务实 此前,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车市睿见表示,从结构分析看,汽车市场入门级萎缩,中低端购买力不足,实现首购群体的消费入门对拉动车市整体表现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品牌在混动领域的投入更加务实。2024年初,比亚迪率先在业内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后,插电式混动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在降本增效上大下功夫。长安、吉利汽车集团的Aurobay极光湾、上汽通用五菱等均采用了自然吸气的发动机和单挡变速器。而且,大多数企业为经济型车动力搭建了P1+P3这种成本最优的架构,以更低的技术成本满足了同样的性能。 增程系统持续优化也是自主品牌的发力点之一,不仅能耗进一步降低,同时高电压平台的纯电系统数量继续提升,整车产品技术可选性增强,车型也更加细分,理想、问界、零跑、阿维塔均推出了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今年1-8月,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为74.9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12%,增速高于纯电动和插电混动。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春德认为,在这个内卷的市场中,很多自主品牌开始重新认识市场,也不再盲目堆砌新技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他还以今年“中国心”2024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入围实车测试为例,“今年入围的9款混动系统中有4款是自然吸气的发动机,这也符合当前行业给发动机做减法的主流趋势。” 不仅如此,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所长祖炳锋也认为,今年以混动架构为主的车企,都在做一些技术的精细化工作,如让驾驶的电感更加强烈,标定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合资企业力求以性能实现差异化 新能源车市内部结构的改变,也让企业不断修正技术路线的侧重点。如果说自主品牌更加注重节能降耗以及消费者的可负担,合资品牌则希望以性能形成差异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国家信息中心汽车市场处处长丁燕看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始终是技术发展最为核心的出发点。 主流合资品牌中,上汽大众、一汽丰田、一汽-大众、沃尔沃等均推出了混动系统。福特蒙迪欧运动款搭载的福特大马力e混动系统,沃尔沃S60 RECHARGE的2.0T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以及上汽通用别克GL8陆尊PHEV的1.5T插电式混动系统,都将性能做为亮点之一。这些车型的操控性和性能也获得了CRC(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冠军车手、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教官陈德安的高度评价。 不仅如此,大众主品牌还计划在2025年停产目前在售的两款混动车型,在2026年将推出三款全新插电混动系统产品。根据媒体的报道,全新混动系统由一汽-大众自主研发,在续航方面对标比亚迪和吉利,智能系统技术也会迭代升级。 今年8月,现代汽车CEO张在勋在2024年投资者日上也表示,希望通过推广电动车和增程混动车型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实现更高的销售目标,公司的目标是到2030年提供全系列21款电动车型,而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和增程)的产品线也将从当前的7款扩展到14款。 对于合资企业的加速布局,以及今年以来插电混动汽车出增速远超纯电产品的现状,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许敏认为,“对于那些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自主品牌,必须充分考虑欧美客户对于动力强劲的需求,在这方面应该向合资企业学习。” 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的变化来看,纯电动汽车份额下降,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份额上升。崔东树认为,未来各个企业大概率都会在增程方面做更多努力,从而推动细分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只是看谁跑得更快。 从行业发展来看,如果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车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纯电动车的份额不断下降,会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吗?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因为汽车行业碳排放的大户是重载的卡车,而乘用车虽然数量众多,但排放总量并不高。而且,根据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测算,即使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车的比例继续提高,也不影响汽车行业的碳达峰目标的实现。
雷军公布小米SU7 Ultra量产版预售价:81.49万元,2025年3月发布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 10月29日,在今晚举行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作为压轴环节,雷军正式发布小米SU7 Ultra量产版,新车定位“巅峰性能科技轿车”,最大马力1548匹,零百加速1.98秒,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雷军称量产版小米SU7 Ultra“可街可赛”,是可以在街上跑的赛车。新车预售价81.49万元,明年3月正式发布,今晚22:30开始预订,意向金10000元。 小米SU7 Ultra量产版拥有碳纤维固定大尾翼,翼长1560mm,配备尾部主动扩散器。 内饰方面,配备了黄黑配色的赛车座椅和黄色安全带。全新运动方向盘采用碳纤维和Alcantara材料。车内采用大量碳纤维和Alcantara材料,两种材料使用面积分别达到了5㎡和3.74㎡。 动力方面,小米超级电机V8s,最高转速27200rpm;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系统,稳定性大幅提升;赛道版高功率电池包,20%电量仍可输出800kW;赛道版散热系统,实测纽北连续2圈不过热;赛道版制动系统,标配超大定制碳陶盘。 小米SU7 Ultra配置纽北调校巅峰底盘系统;闭式双腔空气弹簧,高性能阻尼可变减振器;驾驶过程中,运动模式强支撑,标准模式高舒适;可选绞牙减振器,操控上限全面提升;如此强大的底盘系统,让Ultra无需改装即可下赛道。
美国两大巨头互撕 微软炮轰谷歌:抹黑我们、误导公众
微软与谷歌互撕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9日,微软公司在周一指控谷歌公司开展“影子运动”,试图破坏其在监管机构和政界人士心目中的地位。这两家公司的最新争执再次证明,他们在云计算和数据中心领域的竞争正不断升级。 微软副总法律顾问里玛·阿利(Rima Alaily)周一在一篇博文中称,谷歌秘密支持了一个游说组织,“目的是在竞争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面前抹黑微软,误导公众”。 “谷歌竭尽全力掩盖它与该组织的关系、对其进行的资助和控制,”阿利表示,“当这个组织成立时,谷歌可能退居次位,而不是担任领导者。谷歌向较小公司提供了什么以促使它们加入,现金还是折扣,仍有待观察。” 微软所说的游说组织是“开放云联盟”(Open Cloud Coalition),该公司将这个组织称之为“伪草根运动组织”。“伪草根运动组织”指的是强大企业隐瞒其与某些团体或议题的关联,试图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由基层推动的运动。阿利称,谷歌聘请了咨询公司DGA Group来设立这个专注于英国和欧盟的组织,微软则是通过一个被邀请加入该组织的公司得到了这一消息。 谷歌发言人对此回应称:“我们和许多其他公司都认为,微软的反竞争做法锁定了客户,并造成了负面的下游效应,影响了网络安全、创新和选择。” 开放云联盟的高级顾问尼基·斯图尔特(Nicky Stewart)表示:“我们并不反对任何一家公司。我们是一个支持市场的联盟,致力于倡导加强欧洲云服务市场的原则,主要是开放性和互操作性。” 竞争白热化 微软异乎寻常地直接抨击谷歌,反映了大型科技公司在云计算领域的激烈竞争。随着企业将数据转移到线上,以及人工智能公司需要更强大的处理能力来训练大语言模型,云计算需求激增。在云计算市场份额方面,谷歌仍然远远落后于微软的Azure和市场领头羊亚马逊AWS。上个月,谷歌在欧盟对微软提起了反垄断投诉,指控微软利用严格的软件许可条款,阻止欧洲客户将其数据和工作负载从Azure迁移到竞争对手的云服务中。 微软周一表示,尽管谷歌提供了5亿美元的现金和折扣,它未能说服另一个游说组织“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CISPE)的成员拒绝在一起反垄断案件中与微软和解,随后提交了对微软的投诉并帮助成立了开放云联盟。微软最终与CISPE达成和解。 微软还指控谷歌要为范围更广泛的“影子运动模式”负责,包括发布观点文章、向记者推销负面报道以及向美国国会办公室提出关于其在中国业务的问题。这些指控的出现,正值谷歌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美国司法部正在考虑是否要求拆分谷歌搜索业务,该业务在今年早些时候被发现存在反竞争行为。谷歌还在《堡垒之夜》的开发商Epic Games提起的反垄断诉讼中败诉,并面临针对其广告技术业务的第二起美国司法部诉讼的审判。 阿利在博文中称:“谷歌在其伪草根运动中的最终目标似乎有两个:一是通过抹黑微软来转移公众对谷歌在全球范围内面临深入监管审查的注意力;二是使监管环境有利于其云服务,而不是通过自身竞争的优势。”(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超越Transformer,全面升级!MIT等华人团队发布通用时序TimeMixer++架构,8项任务全面领先
【新智元导读】TimeMixer++是一个创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通过多尺度和多分辨率的方法在多个任务上超越了现有模型,展示了时间序列分析的新视角,在预测和分类等任务带来了更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时间序列分析成为了许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气象预测、医学症状分类、航天器的异常检测、以及传感器数据中缺失数据的填充等等,这些应用具体涉及到时间序列预测、分类、异常检测、缺失值填充等任务。 如何使用一个模型,同时胜任所有任务? 近些年来,包括Transformer架构在内的一系列工作,虽然在细分任务上展现出色的性能,但由于缺乏灵活和通用的时序特征的提取能力,无法成为通用的模型架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MIT、港科大、浙大以及格里菲斯大学的华人团队联合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深度模型架构TimeMixer++,在长程时序预测、短程时序预测、时序分类、异常检测等8项时序任务上的效能全面超越了Transformer等模型,实现了通用的时间序列建模和应用。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410.16032 TimeMixer++的通用能力得益于其能够提取通用的时序特征,针对不同任务,模型自适应地学习了不同的隐空间表征,展现出强大的灵活度和有效性。 设计动机 论文提出了「时序特征机器」(Time Series Pattern Machine, TSPM)的概念,作为一个能在广泛时序任务中表现出色的模型,必须能提取各种各样的时序特征,以适应任务的要求。 时间序列是从连续的现实世界中以不同尺度进行采样得到的(如秒、分钟、小时),而不同尺度下展现的周期性是不同的。该多尺度、多周期性的特性,引导了模型架构的设计。 TimeMixer++ 核心效果 TimeMixer++基于时域(多尺度)和频域(多频率/周期)的信息,将每一条时间序列转化为多分辨率时序图(Multi-Resolution Time Images),并对每一个时序图在深度空间中进行解耦和混合,最终提取多尺度、多周期的特征。 整体结构 TimeMixer++的结构类似Transformer,包括了下采样、嵌入层(Input Projection),L个堆叠的MixerBlocks、和输出层。其中,每个MixerBlock内部,按顺序包括了 (1) 多分辨率时间成像,(2) 时序图分解,(3) 多尺度混合,和 (4) 多分辨率混合。 我们在此简单介绍MixerBlock内的操作, 1. Multi-Resolution Time Imaging (MRTI):MRTI负责根据频域信息,将时序进行多尺度、多周期的折叠,从而得到多组时序图。 2. Time Image Decomposition (TID):TID通过横轴和纵轴两个轴向的注意力机制,从每一个时序图中解耦季节-趋势,得到季节图和趋势图。 3. Multi-Scale Mixing (MCM):MCM负责将不同尺度上的季节图和趋势图分别进行混合,鉴于图的形式,论文采用了卷积和反卷积的操作。 MCM以季节和趋势混合为动力,将季节图由细粒度到粗粒度逐步聚合,并利用较粗尺度的先验知识深入挖掘宏观趋势信息,最终实现过去信息提取中的多尺度混合。对趋势图,则采用由粗粒度到细粒度的逐步聚合。 模型效果 为了验证TimeMixer++的性能,作者在包含长程预测,短程预测,时序分类,异常检测,填充,少样本/零样本预测等8个时序主流任务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TimeMixer++在多个指标上全面超越了当前最先进的Transformer模型,具体表现如下: 在长程时序预测中,TimeMixer++在9/12的指标上超越了近几年的预测模型。 在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短程预测任务中,TimeMixer++全方位超越了近几年的其他模型。 在缺失值填充任务中,TimeMixer++同样保持了领先优势,在几乎所有指标和数据上超越了其他模型。 在困难的分类任务和异常检测任务中,TimeMixer++依然在所有模型中取得了最好的效果,打败了诸多专为该任务设计的时序模型。 在零样本预测的设置下,TimeMixer++表现取得了第一,说明提取到通用的时序特征,而并非得益于过拟合。 表征分析 通过可视化分析,表明TimeMixer++将时间序列分解为多组季节图和趋势图,可以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角度,全方位提取时序的特征。不同尺度和频率条件下,季节性和趋势性有显著差异。 效率分析 TimeMixer++在内存占用和训练时间上表现出高效性,同时保持了有竞争力的MSE分数。在天气数据填补和ETTm1长期预测任务中,相较于其他模型,具备更低的内存占用和较快的训练时间,且能有效捕捉长程依赖关系。 消融实验 作者进行了消融实验验证TimeMixer++架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已有的多组模块设计在绝大部分数据集上都取得了最优效果。 总结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深度模型架构TimeMixer++,在8个时间序列分析任务中全面超越了Transformer等模型,成功实现了通用的时间序列建模与应用。TimeMixer++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时间序列转化为图像,并在时域与频域、多尺度、多分辨率下进行特征提取,从而提升了模型的表现。 TimeMixer++的成功不仅为时序分析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也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时序理解视角。未来,随着更多优化技术和应用场景的引入,相信TimeMixer++将进一步推动时序预测技术的发展,为各行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318km/h极速过弯!第一视角体验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纽北赛道刷圈
快科技10月29日消息,今天下午,雷军正式宣布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取得了6分46秒874的成绩,成为了纽北赛道史上最快四门车。 随后,雷军发布了未经剪辑的官方认证视频,6分46秒874,一刀未剪版,为我们带来了“全球最速四门车”登顶纽北的全程视频。 自动播放 视频显示,小米SU7 Ultra原型车从赛道起点出发后迅速加速,仅用3秒多时间就从100km/h加速至182km/h,并以约200km/h的速度通过第一个弯道。 即使在大角度的U型弯道,车速也未低于100km/h,这得益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提供了强大的下压力,轮胎的抓地力和避震的支撑力也在高速过弯时提供了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纽北赛道最著名的直道部分,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的最高速度达到323km/h,直道结束后以318km/h的速度通过弯道。 视频中,电机的声音搭配顶级碳陶刹车的摩擦声,将观众们的紧张感直接拉满,让人看完后血脉喷张。 此前,保时捷Taycan保持的最快四门车纪录为7分07秒55,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的成绩比其快了21秒,将纪录带入了6分时代。 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全长约20.8公里,有73个弯道,因其复杂的路况被称为“绿色地狱”。 视频下方,网友纷纷对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的刷圈视频表示震撼,称就算是在游戏里也不敢开的如此之快。
听泉鉴宝APP下架多个商品 官方客服长时间无人回应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李信臻)10月29日,“听泉鉴宝”APP已上线一段时间,主打鉴别、回收、交易,并开设了商城板块,售卖商品包括项链、手串等。10月29日,有媒体查看该APP商城页面发现,此前售卖的商品多已下架,仅存在毛绒钱币抱枕及听泉猫摇头摆件。 针对为何下架多款商品的问题,凤凰网科技以消费者的身份多次咨询听泉鉴宝APP官方客服,截至发稿未获任何回复。 据悉,“听泉鉴宝”APP由杭州良匠传媒有限公司开发。APP上线App Store后曾引发部分网友的质疑。针对此应用上线是否合法合规,苹果客服曾回应称:上线前经过专业团队审核,应用符合上线标准。 最近一段时间来,听泉鉴宝(后改名听泉赏宝)频频登上热搜,“能整活、会玩梗、节目效果拉满”的直播和切片视频被很多网友所喜爱,称其是“新晋减速带”。除了泼天的流量以外,随之而来的是被曝出学历造假、直播间疑现馆藏文物、疑盗墓者现场连麦求鉴宝等问题。听泉鉴宝也发视频回应,称没说过是北大的。目前账号简介已改为女子中学。 针对争议问题,有媒体评论表示,既然鉴宝与文物有关,就不能过度娱乐化,减损文物的历史厚重感,更不能信口开河胡乱给出鉴定结论乃至在直播中打法律擦边球。但也有评论认为,通过直播鉴宝的形式,能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和文物,这是好事。哪怕只是听听笑话看看热闹,学会一点皮毛,形成一定的认知和辨识能力,也是好的,前提是不能误导粉丝。
民调显示近八成美国选民忧虑大选后发生暴力事件
  美国媒体28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41%的美国注册选民“极其或非常”担忧11月初总统选举后发生试图推翻选举结果的暴力事件,35%的选民“一定程度上”担心出现这类事件。   担忧暴力事件   美联社与美国公共事务研究中心11日至14日所做民调显示,37%的选民担忧有人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推翻选举结果;32%的选民“极其或非常”担忧地方或州选举官员试图阻止辖区选举结果最终得以确认。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2020年竞选连任失败,认定选举存在“大规模舞弊”。他的大批支持者于2021年1月6日闯入国会,试图阻止国会认证选举结果。骚乱导致5人死亡、上百名警察受伤。1200余人因这起骚乱受到联邦刑事指控,特朗普所受多起刑事诉讼也与骚乱相关。至今仍有特朗普的支持者认定那次选举结果被“篡改”。   根据上述民调结果,65%的选民认为,特朗普如果败选,不会接受选举结果;77%的选民认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如果败选,会接受选举结果。在共和党与民主党选民中,均有90%的人认为,一旦对方党派总统候选人当选,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削弱美国“民主”。   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选民奥斯塔拉·凯说,特朗普“对宪法构成实质威胁”,上任后可能“为所欲为”;亚利桑那州共和党选民德布拉·阿波达卡则认为哈里斯对美国“民主”更具威胁性,指责民主党政府太过重视对外援助而“怠慢”本国民众。   质疑选举制度   民调结果显示,约半数美国选民认为,候选人即便未获得足够多选民票却仍能够借助赢得选举人票而获胜,已经成为美国总统选举的“主要问题”。   美国总统选举采取选举人团制度,50个州按人口比例分配选举人票,获得538张选举人票中的至少270张即为获胜。目前美国绝大多数州以“赢者通吃”方式确定选举人票归属,即赢得某州多数选民票的总统候选人获得该州全部选举人票。   依据该制度,即便在全国取得选民票优势,也不一定最终赢得选举。因此,对于选情胶着的特朗普和哈里斯而言,“摇摆州”投票结果至关重要。两人目前均着重在宾夕法尼亚、佐治亚等七个“摇摆州”造势、投放竞选广告。   威斯康星州民主党选民德布拉·克里斯滕森反对选举人团制度:“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我们为什么不能一人一票呢?”   本次民调从相关样本库中抽取1072名美国成年人展开访问,受访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国人口组成。民调误差率为正负4.2个百分点。
别吹特斯拉了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4年10月24日,特斯拉发布2024年Q3业绩。2024年前三季,特斯拉营收720亿美元、同比增长0.5%;净利润48.2亿美元、同比下降31.4%;交付129.4万辆、同比下降2.3%。 业绩如此不堪居然被吹捧为“惊艳”、“超预期”。如果净利润下降30%叫“惊艳”,2022年特斯净利润增长123%算什么?英伟达2024年H1净利润增长282%算什么? “超预期”更是笑话!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30%,如果对特斯拉的预期比这还差,凭什么给68倍市盈率? 交付增速放缓难逆转 特斯拉销量增速的峰值是2018年的138%,此后虽有回落但始终保持“两位数”,直到2024年: 2017年,特斯拉交付首次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36%; 2018年,交付24.6万辆、同比增长138%; 2019年、2020年增速回落,2021年交付93.6万辆、同比增长87%; 2022年,交付131.4万辆、增速回落到40%; 2023年,交付181万辆、增速保持为38%; 2024年Q1、Q2,特斯拉出现负增长,季度交付同比降幅分别为8.5%、4.8%;Q3交付46.3万辆同比增长6.4%。 2024年前三季度,总共交付129.4万辆、同比下降2.3%。 世界范围内,纯电动车销量增长都在放缓。例如比亚迪: 2021年比亚迪交付72.1万辆(含13.6万辆燃油车)、同比增长83%(比特斯拉低5个百分点)。 2022年比亚迪交付180万辆(含5万燃油车)、同比增长150%(比特斯拉低110个百分点)。 2023年比亚迪交付302万辆(全部为新能源车)、同比增长68%(比特斯拉低30个百分点)。 2024年前三季,比亚迪交付连创新高,Q3交付113.5万辆、同比增长37.7%。 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总共交付275万辆、同比增长32.1%。其中纯电车型交付117万辆、同比增长11.6%;插电混动车型交付156.6万辆、同比增长53.3%。 制约纯电动车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充电设施建设跟不上新能源车扩产。没有里程焦虑的插电混动车大行其道,挤压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24年前三季,插电混动车增速分别为14.5%、59.9%、75.6%! 除了受充电桩建设进度制约,特斯拉交付增长乏力的另一个原因是产品迭代不及时、消费者审美疲劳。 2016年上市的Model 3,直到2023年才推出改款(不是换代)。Model 2的上市日期又被推到2025年上半年(2020年9月马斯克声称“三年内推出”、全自动驾驶、采用自家研发的4860电池)。 据外媒透露,这款入门级车辆尺寸比Model 3小15%、采用“刀片电池”(53Kwh)、全长度不到4米(与五菱缤果相近)、售价2.5万美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五菱的身材、汉EV的价格(车长5米、带电60Kwh),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不乐观。 “以价换量”失效 当企业因技术、品牌优势拥有强大议价能力,可以将价格定得较高、以赚取利润为首要目标,俗称“撇脂”。也可以将价格定得较低,以扩大市场份额为首要目标,俗称“以价换量”。 2017年Model 3开始交付后,特斯拉开始“以价换量”,成效显著: 2018年,Model 3交付14.6万辆、Model S/X交付9.9万辆,合计24.5万辆。整车销售收入、成本分别为176亿美元、137亿美元,单车售价、单车成本分别为7.2万美元、5.6万美元,毛利润率22.4%; 2019-2021年,特斯拉交付价格单边下降,整车销售毛利润率却在2021年达到26.5%(其中2021年Q3超过30%)。 进入2022年,特斯拉整车销售毛利润率开始下滑:从Q1的29.7%到Q2的25.7%,再到Q4的23.8%。 2023年1月,特斯拉率先发动“价格战”,Q1毛利润率直接“低开”为18.3%,比2022年Q1低11.3个百分点!2023全年整车销售毛利润率17.1%,比2022年低9.2个百分点。 进入2024年,整车销售前毛利润率保持低位,前三季均值为15.3%(比2023年前三季低1.9个百分点),销售却减少2.3%。#以价换量失效# 整车销售是特斯拉的支柱,销量不振、价格下滑,营收立马“失速”: 2021年,总营收540亿美元、同比增长70.7%; 2022年,总营收8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4%; 2023年Q2营收250亿美元、同比增长47.2%;Q3增速急转直下,仅为8.8%;Q4增速进一点跌到3.5%; 2024年前三季,营收增速分别为负8.7%、2.3%、7.8%。前三季总营收720亿美元、增速几近于零(增幅0.5%)。 价格下降、销售上升,当规模效益大于让利,企业毛利润率不降反升,这是“最美价格战”。体现于财报就是营收、毛利润率同时提高,毛利润金额呈指数级暴涨。特斯拉有过这样的好时光,可惜很短。 其他“财源”贡献四成毛利 除整车销售,特斯拉还有汽车租赁、汽车服务、能源及碳排放配额出售(regulatory credits)等财源。 1)汽车服务支撑收入 汽车服务包括付费充电、非保修售后、二手车、车险等业务,近年来占营收的比例及毛利润率稳步提高,是特斯拉旗下发展势头最好的业务: 2021年,汽车服务收入38亿美元、占营收的8%,毛亏损率2.7%; 2022年,汽车服务收入61亿美元、占营收的8.5%,毛利润率3.5%; 2023年,汽车服务收入83.2亿美元、占营收的10.1%,毛利润率提高到5.9%; 2024年前三季,汽车服务占营收的比例稳定在10%以上,毛利润率在三季度达8.8%。 汽车服务是整车销售业务的自然延伸,收入与保有量同步增长。 截至2024年9月末,特斯拉保有量超过700万,服务收入稳步增长且规模效益凸显、利润改善明显。 2)汽车租赁、能源、卖配额贡献利润 汽车租赁、储能业务营收虽少,但毛利润率动辄30%、40%,卖碳排放配额更是无本万利(收入即利润)。 特斯拉的副业收入虽然远低于整车销售,但对毛利润的贡献却是举足轻重。以2023年为例: 汽车租赁收入21.2亿美元、成本12.7亿美元;毛利润8.5亿美元、毛利润率40.2%; 能源业务收入60.35亿美元、成本48.94亿美元;毛利润11.4亿美元、毛利润率18.9%; 出售碳排放配额17.9亿美元、毛利润率100%; 服务收入83.2亿美元、成本78.3亿美元;毛利润4.9亿美元、毛利润率5.9%; 全年非整车销售业务营收183亿、占总收入的18.9%;四项业务毛利润共计42.7亿、毛利润总额的23.4%; 2024年前三季,非整车销售收入达181.6亿美元(其中出售碳配额收入20.7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5.2%;毛利润50.5亿美元(毛利润率27.8%)、占毛利润总额的38%! 卖车赚钱越来越少,靠售后服务、维修、保险、二手车赚钱,传统燃油车企大多如此。特斯拉正加入它们的行列。 3)仍是绩优股 用蓝色折线代表毛利润(率)、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率)。当蓝色淹没彩色,企业才得获得经营利润。蓝色距离彩色越远,绩优股成色越足。 受整车销售业务拖累,2023年特斯拉毛利润率跌至18.2%(其中汽车销售毛利润率17.1%)。 2024年前三季,由于其他业务的卓越表现,毛利润率逐季提高:Q1为17.4%、Q2提高到18%、Q3达到19.8%(其中汽车销售毛利润率16.4%)。 虽然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润下滑,特斯拉仍是绩优股,但估值应当慎重。 拿什么撑估值 不妨用排除法: 皮卡 2019年发布的Cybertruck,2023年11月才开始少量交付,与Model S、Model X们“挤在一起”披露。2024年1-9月,Model3/Y以外的车型总共交付6.1万辆,其中Cybertruck约占三分之一。鉴于美国人酷爱皮卡,Cybertruck被认为“潜力很大”。 Model 2 2020年9月,马斯克声称“三年内推出” Model 2。再三推迟后,计划用2025年上半年推出,不知是否再次跳票。被吹捧为“新车型规划清晰”。 “革命性的”4680电池 2020年“电池日”发布的4680电池被视为“一次革命”。2024年9月,特斯拉宣布第1亿颗4680电池下线,过往3个月生产了5000万颗。按每车960颗计算,4680电池每周可满足4300辆车的装车需求。相当于2024年10月第一周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的2%。目前这点产量谈不到“革命”。 智驾 据说特斯拉市值高于比亚迪主要因为智驾。那特斯拉智最少值7000亿美元,大约是华为智驾(深圳引望估值为1150亿人民币)的42倍。 特斯拉将FSD(Full Self-Driveries)订阅费用作为递延收入在整车销售中确认。 2023年从2022年末的递延收入中确认4.69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0.6%。 2024年将从2023年末的递延收入中确认的营收为9.26亿美元。深圳引望2024年收入预计162亿美元,约合23亿美元。 2024年前三季度实际确认7.11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1.3%。 2024年6月,特斯拉宣布将美国市场FSD选装价格从1.2万美元降至8000美元。在此之前,订阅价格已经从每月199美元降至99美元。 预计到2024年末,特斯拉保有量将比2023年末增加33%。考虑到FSD的降价幅度,年末递延收入未必能超过2023年末。这样的话,2025年确认的FDS收入亦难有突破,仍将徘徊在营收1%左右。 保有量超过700万,智驾收入不到深圳引望的一半,连研发费用都赚不回来。 以上四项加在一起也不足以支撑特斯拉目前的市值。在美国七大科技巨头中,特斯拉泡沫最大。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