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超1800家企业参与 第31届杨凌农高会圆满举办
第31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10月29日下午,第31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成果发布会在农高会新闻中心发布厅举行。   本届杨凌农高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杨凌农高会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服务“三农”办会初心,主动适应改革,转变办会理念,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节俭办会、注重实效”原则,聚焦“创新驱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对外开放”等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品牌化水平,着力打造我国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展示推广和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的高能级开放平台,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新的贡献。   本届农高会由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中国农业展览协会共同主办,紧扣“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展览展示、会议活动、洽谈交易、新品发布四大板块活动。共吸引国内外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市民群众158万人次线下参观,838万人次线上观展。国内外120家新闻媒体、500余名记者参会报道农高会,全球近千家媒体关注报道农高会,全网各平台累计发布信息3.6万条,全网总阅读量6亿人次,其中海外总阅读量突破2亿人次。   本届农高会聚焦“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主题,参加展会开幕式、“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研讨交流活动、“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对接交流活动、百名农科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西农1266等12个品种签订了生产经营权转让协议。展会通过线下线上融合、馆内馆外结合、国内国外联动的展览模式,全景式展示了国内外1800多家企业的90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全面展现了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图景。   本届农高会凸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成功举办2024年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发布《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农业合作行动计划(2025—2027)》,首次实现26个上合组织国家全部参展参会,务实举办中国—荷兰现代果业产业技术交流合作对接会、中国—巴基斯坦农业企业专场推介会、上合生活馆跨境商品体验中心揭牌仪式等国际交流活动,丰富拓展了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   本届农高会更加注重务实高效,借助农高会平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举办了支持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杨凌农业节水技术创新中心、杨凌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在会上正式揭牌;组织举办2024“一带一路”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对接活动、中国杨凌农高会全球推介大会暨集中签约活动等14场产业类投资促进活动,大会签订合同项目198个,合同签约额230亿元,参展企业会期产品现场交易额超过1亿元,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和产业化。   本届农高会彰显农业科技成果“高新”特色,开幕式上发布了100项全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1000项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并首次筛选出10项具有“走出去”潜力的科技成果;中国气象局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正式揭牌运行;首次举办“四新”成果发布活动,20多个省份的112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首发首秀。评选出“后稷特别奖”40项、“后稷奖”120项,权威性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本届农高会积极探索市场化办会路径,以市场化思维、理念和方式筹办,主承办单位由党政机关调整为国家级协会和企业,企业展会主角地位更加凸显。首次在会期举办系列农耕文化展示、非遗文化展演、葡萄酒嘉年华,伴侣动物(宠物)展、中国蔬菜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等活动,着力打造集农商、农文、农旅为一体的农业嘉年华,政府部门为展会安全、有序、高效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全国农业展会市场化转型提供了杨凌模式。   本届农高会举办成果丰硕,展览展示规模、参展参会国家、参会观摩人数、展会市场化收入、媒体宣传报道均创近5年新高,实现了“精简、务实、高效”的办会目标,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服务农业国际合作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活力十足
  原标题:飞阅中国丨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活力十足 这是10月28日拍摄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无人机照片)。   重庆是兼有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沙坪坝片区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正是其中的陆港型枢纽。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包含团结村中心站、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重庆铁路口岸等片区,是中欧班列始发地、西部陆海新通道策源地,目前已开通班列线路62条,通达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成为我国南向西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   近年来,重庆通过扩大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范围、完善铁海联运“一码通”、提升“陆海链”金融服务水平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让物流之网越织越密,着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10月28日拍摄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10月28日拍摄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10月28日,转运卡车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来往穿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10月28日拍摄的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10月28日拍摄的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10月28日拍摄的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10月28日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拍摄的出口汽车装运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10月28日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拍摄的出口汽车装运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海外博主看太原第三季 | 各国博主走进森栖小镇 解锁和美乡村新体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毛川):近日,“宜居宜业宜游地 最是锦绣太原城”海外博主看太原第三季活动走进森栖小镇,各国博主来到小镇农庄区和富氧登山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这座以农业休闲和康养为主题,融自然风光、田园生活和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生态特色小镇。   森栖小镇,位于太原市董家庄。这里曾是采石场留下的荒山。近年来,董家庄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荒山进行植被恢复,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达75%以上。   海外博主们一踏入森栖小镇,便被这里原生态的乡村美景深深吸引,他们沿着登山步道前行,领略山顶的壮丽风光;在湖面上泛舟,欣赏湖面美景;在观景平台饮茶聊天,观赏森栖小镇的美丽风景。   在体验过程中,博主们纷纷表示,森栖小镇不仅展现了太原绿色发展的“生命律动”,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太原和美乡村的独特魅力。来自埃及的博主哈桑表示,森栖小镇的自然景色让人能够充分放松身心,山顶的景色很棒,山西太原太美啦!   “海外博主看太原”网络国际传播活动,是由太原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主办的太原城市品牌宣传活动,2024年入选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城市优秀典型案例。本次参与国际传播活动的海外博主分别来自英国、巴西、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
太仓璜泾:开创农文旅的“黄金时代”
  原标题:太仓长江林场探险公园正式开门迎客 太仓璜泾:开创农文旅的“黄金时代”   金秋十月,候鸟向南迁徙以避严寒,位于璜泾镇北部的白茆口湿地也即将迎来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季节。这里寂静的芦苇荡和成片的树林为黄胸鹀、震旦鸦雀、灰头麦鸡、白鹭等鸟类提供了一片原生态栖息地。在这片湿地下游2公里处,“隐匿”着一片茂密的林场。   10月30日,太仓长江林场探险公园正式开门迎客。作为2024年太仓农文旅融合工作的一桩大事,长江林场探险公园与千亩林场、长江景观、生态岸线、随塘河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丛林、野趣、探险等差异化优势,别出心裁的文旅项目势必在长三角地区掀起一股“探险热”。   从长江林场探险公园到雁月湖生态湿地,从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到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唐家宅,坐拥沿江自然资源优势的璜泾镇,以系统性思维布局镇区全域文旅版图,持续深化本土特色农文旅产业链,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织就保护与发展的“双面绣”。   “长江+林场”解锁野趣新体验   步入长江林场探险公园水上运动中心二层,一面面落地玻璃打破了屋内与屋外景色的边界,窗外的枫树林如画中之景。“今年国庆长假,这里吸引了上海以及太仓本地的市民和游客,他们在这里玩桨板、皮划艇、溜索等,试运营期间就吸引了3100多人次。”长江林场探险公园负责人冯哲一边说,一边走下楼梯。   下楼梯后,面前就是开阔的随塘河,水杉树在堤岸整齐排列。向右手边林间深处走去,不时能看到丛林探险、攀树等运动项目。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林木间“隐匿”着数十个形状不规则的小木屋。虽然外面看着个头小,步入其中却“大有乾坤”,木屋创新采用“数字榫卯”技术进行“拼接”,区别于传统钉连接轻型木结构,组装过程就像“拼乐高”。随着风景变化,木屋可重复拆卸循环使用,也不会对建筑所在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提起长江林场,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说起。彼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接近尾声,这片林场前后接收了478名知青投身于林地建设和生产劳作,1000多亩的林地资源便留存至今。从空中俯瞰,林场由长江边芦苇浅滩围垦而成,三面环河,银杏、水杉、红叶李、黄山栾树、桂花树等在其间错落分布,秋意尽收眼底。   2020年起,太仓统筹开展国土空间全域整治,璜泾镇便推进岸线生态修复,“还地于林,还江于民”,向存量要增量拓展发展空间,沿江的印染厂、化工厂纷纷淘汰后,对拆除厂房后的土地精心规划,复耕还绿。由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画面在这里频繁显现。   为了利用好沿江这片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璜泾镇决定在长江林场打造地标性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长江林场探险公园。“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机遇,同时在太仓提出的打造‘全域旅游’目标背景下,璜泾镇立志依托既有资源禀赋,打造有别于其他地区和板块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吸引长三角周边地区游客来璜泾感受不一样的江边野趣。”璜泾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蒋婷婷说。   有思路、有谋略固然很重要,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璜泾镇面临的限制、需要坚守的红线也是其他地区文旅项目开发中不多见的。太仓38.8公里长江岸线中,璜泾镇占到了11.8公里。面对长江大保护的要求,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发展大文章,是摆在璜泾镇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璜泾镇思路明确:一方面,不搞大开发、不破坏生态平衡,所有的建筑由原来留存的厂房进行改造,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开发,利用好林地优势和沿江资源,开设长江观景、林场探险、户外露营、垂钓休闲、水上运动等项目。   如果说长江林场探险公园是户外运动基地,那么“林场·1974”则是室内的自然生态体验中心,这里集长江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基地、造船工坊、稻田咖啡馆等功能于一体,其中,“长江组歌”生态展缸集中模拟还原长江源头三江源到中下游全流域原生态动植物,必将成为一个新兴“网红”打卡点。   作为长江入海口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长江林场正在冉冉升起。   “红色+研学”开拓文旅新空间   放眼太仓全市,近年来文旅新项目琳琅满目、各显神通: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让游客在江南水乡也能赴一场冰雪之约、沙溪镇香塘·野邻LINE FRIENDS露营村用热门IP吸引游客、浏河镇七十二家理想村人气火爆、城厢镇电站村采摘游掀起热潮、“南园戏语”沉浸式夜游备受追捧……   依托自身优势,太仓各区镇不断将长板拉得更长。对璜泾镇而言,这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血脉里融入的红色基因。在镇最北端的杨漕村,一块具有丰厚的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上,太仓第一个党支部于1940年成立。   来到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映入眼帘的巨幅主题浮雕墙让人为之动容。太仓县工作委员会的建立、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太仓市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恢复抗日根据地等板块展示了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及发展历程。截至今年10月,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接待游客2万余人。   太仓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后的第二年,由中共太仓县委领导的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选址雅鹿村唐家宅。在唐家宅附近,一座象征着连接民心民力的环形滨水“红桥”连接起雅丰农场、红色步道与千亩良田。游客们或沿着红色步道漫步,或登上稻田边的观光塔,欣赏恢弘大气的雅鹿稻田画。时至今日,唐家宅在保持原风貌的基础上,成为了一个集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有文化底蕴的自然村落。   整合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唐家宅等红色资源,璜泾镇形成红色旅游线路,并着力优化杨漕红色教育基地及二期阵地和教学内容,将专题式、现场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融为一体,推动农业农村与特色文脉融合,打造田园景观与红色教学相结合的杨漕红色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结出累累硕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杨漕红色教育基地中,能模拟1940年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前后党的干部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开展各类抗日活动的情境,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沉浸式”体验、历经峥嵘岁月。璜泾镇进一步探索红色教育拓展活动,推出包含革命摇篮、后勤补给、智取情报等拓展活动,让红色旅游可观可感。与此同时,一条5公里的红色线路串联起杨漕红色拓展基地入口、现代农业观光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等打卡点,真正做到用脚步追寻先辈足迹。   此外,依托“江风丝韵 多彩璜泾”农文旅品牌,璜泾镇还打造休闲娱乐观光项目。比如,吴家湾田园乡村的“花香、果香和稻香”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荟彩印象文旅街区文艺、非遗活动精彩纷呈,雁月湖生态湿地公园让周边居民“出门即健身”。   “农作+美食”寻味田园新滋味   “‘八大碗’还是记忆中的味道,满口鲜香!到璜泾赏赏田园风光、吃吃当地美食,身心愉悦!”端着一盆蒸鸡松,上海游客沈瑞生比了个赞,令他惊喜的是,在这里还吃到了螺蛳粉,乡村也能产网红美食!   让游客寻味而来的“八大碗”和螺蛳粉,均在璜泾本土产。“八大碗”由走油肉、蒸鸡松、蒸三鲜等8道不同的菜肴组成,是璜泾本地蒸菜中的经典菜色,传承自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村喜宴文化。而沈瑞生品尝到的螺蛳粉,原料就来自本土大米,璜泾大米黏糯,适用于米粉生产,爽滑弹牙、久泡不散。   乡村美食缘何这么香?源于璜泾镇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   璜泾镇雅鹿村雅勤生态农业园内,有机大米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青储饲料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等构成了“一粒米”“一棵菜”“一袋粉”“一头猪”的循环。   在田间地头轮种红花草、蚕豆、油菜,休耕培肥区域养殖的稻田鸭为水稻“打工”,除草除虫。水稻成熟后,一部分进行深加工,为与广西企业合作成立的太仓市鹿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米线、米粉、螺蛳粉等并进行销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是璜泾从“一粒米”到“一碗螺蛳粉”的延伸。   另一方面,螺蛳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洗米水和下脚料,用来喂食梅山猪,而猪粪便以及秕糠、菇渣又可制作成有机肥料供农作物生长。“未来3至5年内,雅鹿村会将梅山猪年出栏量提升至5000头,供2000亩田地施肥,形成全村范围内的现代循环农业,并将太仓市雅勤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成太仓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雅鹿村党委副书记许立介绍。   “水稻生产、稻米加工、秕糠饲猪、猪粪制肥、有机肥还田”的循环链条,不仅让餐桌上的美味持续“按摩”食客味蕾,还让“一棵菜”续写出新故事。   苏州一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几位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在给萝卜、蜜饯称重、装瓶和包装。“直播带货后产品就爆单了,订单量最多时一天近7000单。”一旁的公司总经理陈彦说,订单突然激增,让公司“没有一点点防备”。   璜泾本地农场、种植户与一戈科技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农户们种出来的萝卜、白菜等蔬菜供货到一戈科技,不仅能解决一部分农户就业问题,也让公司的供应链更加完备。从一粒蔬菜种子到长成一棵菜,再到泡菜制作、成品包装等环节,都能在璜泾本地完成。   着眼于泡菜文化,璜泾食代研学中心“呼之欲出”。为了让更多的游客、市民充分了解泡菜文化、体验农耕乐趣,持续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研学中心展厅设置了农耕展示、亲子餐厅、非遗手作、快闪课堂等功能体验区,游客们参观完泡菜工厂后可到这里制作泡菜,在手作体验的同时,还能了解璜泾油坊、米糕、酿酒、丝竹等非遗。   以绿为底,以红为魂。有理由相信,在以长江林场为代表的户外探险乐园、红色资源串联起的研学线路和稻穗飘香田园乡村风光等底蕴加持下,璜泾镇将迎来自己的农文旅“黄金时代”。(文 范昕怡 供图 太仓市璜泾镇)
浙江成立标准国际化创新平台 助力产业升级
  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通讯员 市闻 记者 李心怡)10月29日,浙江省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在嘉兴平湖举行。会议发布了浙江省标准国际化创新成果,成立了浙江省标准国际化创新平台,并举行ISO/PC 348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工作组启动仪式。 仪式现场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供图   今年以来,浙江稳步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浙江省推进标准国际化专项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在积极争取标准话语权、强化载体建设并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浙江已累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69项,承担电子商务交易保障、海洋技术、小水电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3个,国内技术对口单位7家,并成功举办2期标准国际化培训,共培训国际标准化人才179名。   活动现场,杭州市标准化研究院(ISO/TC 321秘书处)、国际小水电中心(ISO/TC 339秘书处)、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ISO/TC 8/SC 13秘书处)、国家磁性材料及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浙江)(IEC/TC 68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IEC/TC 87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ISO/TC 34/SC 8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ISO/PC 348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浙江省计量与标准化学会等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浙江省标准国际化创新平台,签署了《浙江省标准国际化创新平台战略合作协议》。   该平台通过创新整合各单位在国际标准化平台、资源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协同推进标准国际化进程,包括合作研究与实践、共创团体及国际标准、培育国际化标准人才、共享资源与经验以及增强“浙江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协同性与兼容性。   近年来,浙江坚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深入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   通过两轮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的实施,浙江成功构建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全流程应对体系,实现了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的良性循环。   聚焦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浙江大力实施标准稳链工程,围绕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数字安防等八大产业,滚动实施百项标准研制集中攻坚,快速形成了一批“稳链”标准,有效推动了标准升级与集群强链的有效衔接。   在新一轮标准升级方面,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两新”行动方案,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组织发布了一批彰显浙江特色的省地方标准、“浙江制造”标准,力争做到强制性标准“更强”、产品质量标准“更高”、低碳标准“更绿”、协调性标准“更优”,支撑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进一步发挥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民生服务保障和支撑绿色发展。同时,将加大标准化改革开放力度,加快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强化标准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稳步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
2024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在广西柳州开幕
  人民网柳州10月29日电 10月29日,以“构建区域能力建设伙伴关系”为主题的2024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在广西柳州市开幕。本次论坛旨在推动提升区域环境治理能力,促进环境合作高水平发展,相关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有关东盟国家环境部门、驻华使节,中国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企业等近300名代表参会。 2024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开幕式现场。人民网 付华周摄   会议表示,将持续实施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推动支持提高双方在区域大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能力。加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塑料污染等多边进程中的沟通协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贡献区域力量。积极谋划新一期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及行动框架,充分考虑区域和全球重点环境议题新进展,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及东盟中长期发展愿景对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在开幕式后举行的“区域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对话”专题活动上,来自广西生态环境厅、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柳州市人民政府、广西柳州钢铁集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专题发言,交流讨论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应用及发展趋势,介绍区域国家推动协同的战略规划及政策要点,分享工业/农业产业园、可再生能源、低碳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最佳实践,探讨区域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合作的潜力和内容。 “区域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对话”活动现场。人民网 付华周摄   据悉,为推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走深走实,本次论坛积极创新举办形式,选取广西低碳转型、适应气候变化、绿色供应链等领域的成功实践案例,除“区域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对话”外,还将开展“城市沙龙对话:加快气候行动与融资步伐”“科技交流圆桌:区域生态科技合作研讨”“能力建设提升:区域绿色价值链伙伴关系实践”“青年交流分享:绿动未来·青年技能峰汇”等专题活动。通过“现场观摩+实地交流”,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各方深化环境与气候合作对话交流,共同提升区域绿色发展能力和水平。   与会代表高度赞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高度评价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成果,希望以论坛为平台,继续深化双方在生态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及技术合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环境政策对话与交流平台,由生态环境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2届,成为连接社会各界参与区域生态环境合作的权威渠道和重要桥梁,在推动中国与东盟环境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付华周、韦夏妮、曹胜平)
向自然求健康 云南户外运动迎来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昆明10月29日电(记者岳冉冉、林德韧、高萌)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近日在云南的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地联动举办。这一户外运动产业盛会为何连续第二次来到云南?云南何以成为户外运动向往之地?云南近两年户外运动的高质量发展或能给出答案。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组委会供图     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近年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火了,它是对云南独特生活方式的赞美、向往与展示。如今,“叫云南的生活”家族又多了新成员——户外运动。 虎跳峡两块网红提示牌。新华社记者 岳冉冉 摄     站在虎跳峡的核心景观“虎跳石”边,奔腾磅礴的金沙江卷起惊涛骇浪,两块自带反差萌的提示牌“禁止游泳”“禁止垂钓”成了网红打卡点。     “这是个善意的小提醒。”迪庆州香格里拉虎跳峡旅游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和亮说,“我们希望大家到这后,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     今年以来,虎跳峡景区接待游客数超过242万人次、总收入超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但和亮觉得变化最大的是徒步人数——45万。“过去外国人来徒步的多,如今大多是国内的年轻人。” 这是10月27日拍摄的虎跳峡一景。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峡谷徒步只是云南爆火的众多户外运动项目之一。从溯溪到露营,从骑行到路跑,从攀岩到漂流……得天独厚的气候与资源禀赋,让云南的户外运动成为一种新时尚。     “户外运动是一种健康生活新方式,是时尚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更是生活化的体育产业新赛道。云南天生带有沉稳坚韧的品格、敢于冒险的气质,户外运动就是将云南山水文化融为一体的最佳诠释。”云南省副省长杨洋说。 因为徒步人数增多,客栈常人数爆满。新华社记者 高萌 摄     翠林间脚步匆匆,绿谷中身影跃跃,与美景为伴,在户外运动,成为了一种新的“叫云南的生活”。探险家金飞豹说:“户外运动的流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百姓健康意识提高的结果,它提供了一种与大自然互动的方式,在探索高山、森林、峡谷中,人们得以强身健体、挑战自我。”     据统计,2023年云南省体育系统开展赛事活动1905项,直接拉动体育消费约33亿元,2024年上半年开展赛事活动1062项,直接拉动体育消费约13.34亿元。 云南省体育局局长杨中华解读“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新华社记者 岳冉冉 摄     “当户外运动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成为了云南发展新引擎。”云南省体育局局长杨中华说。     打造户外运动的“大香格里拉”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被描绘为一个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神秘山谷,那里天空明澈、雪山神圣、峡谷幽深、山涧涌瀑、森林绕湖、文化多元、和谐安宁,是人们心中的桃花源。 香格里拉徒步的游客。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书中意象如何变为现实?在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上,云南发布了将打造一个户外运动“大香格里拉”的消息。根据规划,云南将依托户外自然资源禀赋、四季皆可开展赛事的宜人气候,整合大理、丽江、迪庆、怒江户外运动资源,拓展体育旅游,打造 “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集聚区、体验区。     具体来说,大理将着力开展徒步、骑行、桨板、帆船,构建“山水陆空”全季全域户外运动发展体系,打造“四季户外运动之城”;丽江重点发展房车露营、山地越野、皮划艇,打造“高原户外运动之都”;怒江围绕大山、大江、大峡谷,开展野水漂流、徒步探险、公路骑行、攀岩体验,打造“峡谷户外运动天堂”;迪庆大力发展徒步、登山、雪上项目和赛马、射箭等民族运动,建设“世界徒步圣地”。 这是10月26日拍摄的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的建设构思,足以显示出云南在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上的坚定决心,也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云南在开展户外运动方面的极致天赋。”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周进强说。     有了发展方向,云南对户外运动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日趋完备。     《云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云南省体育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户外运动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保证户外运动安全,云南省依托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成立了山地救援队,参与户外应急救援、人员搜寻、赛事安全保障等工作;为填补体育产业、户外运动领域人才培养空白,云南建成了户外运动产业学院,采取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双模式教学;为更好地服务企业主体,云南成立了体育产业协会,专门提供政策指导、专家咨询、项目包装、资源对接、招商推介。 10月26日,参加中国万水千帆赛(大理站)比赛的船只在比赛中。当日,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正式启幕。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可以说,当下的云南,已经成为运动达人的理想之地、产业发展的集聚之地、企业壮大的优选之地。”云南省省长王予波说。     多方共赢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范文涛认为,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实践,户外运动产业在拓宽地方经济发展路径、带动社会就业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言不虚,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永胜村村民就是受益者。     “20年前,村里人想走出大山、进城打工,今天,随着来徒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家家户户开起了客栈,连我的儿女也回来创业了。”中途客栈老板冯德芳满脸欣喜,他的儿子6月在客栈新开了咖啡屋,暑假高峰期,每天能卖出500多杯,收入也随之增长不少。 10月27日,游客身着民族服饰在虎跳峡景区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偏僻的大山因攀岩、滑雪变成了金山;荒凉的戈壁因徒步穿越、汽车越野变成了金滩;无人问津的溪流因皮划艇、漂流变得人声鼎沸;涛涛的海浪因冲浪、帆船变得炫酷多彩,户外运动引领起了体育消费新风尚。”范文涛说。     云南已经尝到户外运动发展的“甜头”。     截至目前,云南已建成健身步道超1.12万公里、户外运动精品营地81个;“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等品牌赛事、“一马跑两国”等跨境赛事、罗平花海马拉松等精品赛事蜚声中外;中体、华体、安踏等行业龙头在云南持续深耕,红塔、永子、云健等本土企业蒸蒸日上,2023年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达645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41%。 10月28日,游客在普达措景区徒步。深秋时节,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普达措景区内层林尽染,景色宜人,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湖泊湿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新华社发(彭奕凯摄)     根据规划,云南未来将开发更多户外运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让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和旅游、文化、旅居、康养、研学等融合发展,确保人们从入门人士到专业选手,都能尽享运动之乐、生活之美。     “我们将让‘无户外、不云南,来云南、必户外’闻名全国、享誉世界,把户外运动打造成高原特色体育强省的名片和样板,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云南力量。”王予波说。
漳州东山:美丽“蝶岛”全域蝶变
  原标题:东山:美丽“蝶岛”全域蝶变 航拍东山岛开海千帆齐发盛景。 欧东茵 摄 东山渔港鱼跃人欢,迎来收获季。 朱少文 摄 顶上村的墙绘充满海洋气息。(资料图片) 磁窑村夜景(资料图片) 鸟瞰康美镇东沈村彩蝶湾。(资料图片)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同时也指出,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   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是东山岛的真实写照。   作为镶嵌在福建最南部的一颗海上明珠,多年来,东山县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围绕创建“国际旅游岛”,全面推进文旅经济、海洋经济建设发展各项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全面全域乡村振兴之路。   渔旅融合 走出海岛富民路   东山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曼妙的海岸线在这里画出一个蝶形的海岛,故有“蝶岛”之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霜降过后,略显凉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通过海平面直接照射到前楼镇顶上村时,勤劳的渔民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不远处的小渔船上,夫妻俩正忙着收起凌晨撒下的渔网,捕捞上岸的鱼和蟹由女人拿到市场上贩卖,男人则负责清理渔网和补网。   这种“渔村晨曦”的景象被画家绘在顶上村118街区民房上,成为一道海味十足的风景线。   顶上村,位于前楼镇西南角,处于西埔湾与诏安湾之间,以夫妻船讨海、海蛎吊养、海产养殖为主产业,是一个传统的小渔村。   近年来,借助东山县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在发展传统渔业的同时,顶上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下足“渔旅”功夫,对村道两侧立面及老旧房子进行改造提升,墙绘作品展现渔民勤劳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打造成滨海渔村特色街区。   筑巢引凤至,花香蝶自来。通过盘活村民闲置房屋、发展渔业休闲游,顶上村的旅游业日渐火爆,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服务产业发展,释放了住宿、餐饮等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不少渔民吃上了“旅游饭”,逐步形成渔旅结合、以渔促旅、以旅兴渔的产业格局。   “既能看到海,又能感受小渔村的烟火气,所以就选择到顶上村经营。入住率一般在七成左右,节假日基本上都是满房。”入驻顶上村的拾光民宿经营者陈平对渔旅前景信心满满。   纷至沓来的游客及争相落户的民宿,激活了这个传统小渔村,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新机遇。   从传统渔村到渔旅融合,顶上村并不是孤例。   陈城镇澳角村,也是远近闻名的传统渔村,不同的是,这个渔村以远洋捕捞为主。   澳角村位于东山岛东南隅,三面环海,风光秀丽。村庄前后,南北两个月牙形海湾,鸟瞰呈“X”形美景,因此被誉为“行走在大海上的村庄”。   走在村中,一幢幢漂亮的小别墅,市场、学校、幼儿园、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等设施相配套,绿树环绕、整洁优美。   改革开放前期,澳角村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是个“三不起渔村”——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   但勤劳的澳角人紧抓改革开放契机,艰苦奋斗,自建了澳角渔港,并致力发展大型钢质渔船以替代中小型木船,渔业生产得到发展,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随后建设民宿电商一条街,念好“五海”产业致富经,推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与海景民宿、海鲜电商协同发展,实现传统渔业“触网升级”。   在澳角村乡村振兴馆,一字排开的5艘渔船模型,引起许多人的注意——“60年代竹排、70年代大桡船、80年代排船、90年代木质拖网船、现在大排量钢质船。”   “从一条船的变化看澳角村的发展!”陈城镇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说,目前,全村共有110艘大马力钢质渔船、水产品加工企业38家、海鲜电商110多家、民宿40多家。   脱贫致富的澳角渔民,把渔村当景区来打造,用好“海上动物园”等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村庄环境、建设澳角景区,拓宽乡村旅游、海上物业等增收渠道,发展渔家乐、海上体验游项目,实现联村带农增收,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建省绿色生态示范村”。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渔民生活蒸蒸日上。   而在陈城镇岐下村,海面上有一小片只有在退潮时才能露出来的小沙洲。对当地渔民而言,这种小沙洲司空见惯,但对许多外地游客而言,却十分神奇,被网友们称为“鱼骨沙洲”,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其神秘的风采,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千百年来以渔业为主的岐下村,突然爆红了,一年里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走上了渔旅融合发展的产业转型之路。   文创赋能 点亮振兴新图景   在东山,不靠海的内陆乡村,也有自己的蝶变密码。   秋日的周末,杏陈镇磁窑村里的瓦窑升起几缕青烟,这个以“窑”为特色的古村落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参观体验。   磁窑村始建于宋朝,因古代专门烧制瓷器而得名,相传宋代时建有8条窑炉,烧制的青釉瓷器产品销往海内外,磁窑村因此得名。时至今日,村中依旧随处可见瓦罐、瓷器的碎片。昔日芳华虽已去,却给磁窑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和宝贵的宋窑文化资源。   “村头的小山头上,还能找到当年村中留存下来的古窑遗址。”磁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曾镇文介绍说。   古窑址能否焕发新活力?   几年前,磁窑村启动窑山公园项目建设,在后壁山、后劳山山脚开路,用旧石条铺设了健康步道,沿着步道先后建成古榕讲坛、百草园、仿古龙窑、宋窑展示馆等项目。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健身、观景、游憩、文创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在这里,游客除了能欣赏南宋青瓷,感受千年古窑文化之外,还可以亲手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   同样是古村落,樟塘镇南埔村更是在古厝与文创之间,找到了更佳的融合点。   南埔村有50多座古厝,既有华侨风情,又有闽南海洋元素,年代最远的可追溯至清代,而且又是著名的爱国华侨谢联棠的故乡,人文底蕴深厚。   古厝是传统村落最基本的空间组成单元,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历经岁月沧桑,不少古厝变得破败不堪,如何改造修缮古厝、延续村落文脉,成了南埔村乡村振兴中的一个新命题。   南埔村党总支原书记谢建安自小就爱舞文弄墨,退休后在家里开辟“乡村书画室”,没想到吸引了许多文艺青年,每逢周末,工作室里总是特别热闹。   这个现象给现任村“两委”带来启发!   于是南埔村“两委”发动23户村民,以每年每平方米40元的租金将自家古厝委托给村委会集中管理,再对村中巷道、村居和广场实施硬化、绿化和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去年,南埔村在江湖上发出“英雄令”——开展古厝认领模式,5年免租返利给文创客,开发“谢谢里”文创小村。   “南埔村的村民以谢姓为主,参考《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将文化小村取名‘谢谢里’。”南埔村党总支书记谢桂妹说。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英雄令”传遍大江南北,很快就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文艺青年,共有300多名创客前来报名。   书画室、咖啡厅、茶室、文创工作室……村里挑选了15名创客,认领23户村民的老厝。   回归桑梓的“台二代”林盛章开设“台北蝴蝶美术工作室”,成为首批入驻的文创客;乡贤陈孝键从福州举家迁回村里,创办了古美术艺术空间;乡贤阮鹏展投资打造“南薰小苑”休闲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点……一座座古厝化身为古琴室、咖啡屋、书法创作基地等,让乡村振兴“力更足”。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东山。”来到“谢谢里”的创客岳响是个自媒体人,他组织团队对周围村庄的生态文化体系进行调查和视频推广,设计“寻找石敢当”“古厝精品游”“传统小吃游”等线路,很受一些青年学生的欢迎。   因地制宜,各美其美!   在毗邻的湖尾村,至今小山坡上还遗留着当年东山保卫战的许多碉堡坑道等战地工事。   当地结合富美乡村建设,以“战地文化”为主题,修复整理山上的“碉堡坑道”,建设一个既能现场体验,又能听史聆教的战地文化园,与金銮湾畔的海湾公园遥相呼应,成为东山岛又一红色旅游风景线。   而在不远处的港西村,村民能人林华彪、林松峰通过“村企联姻”,利用村后的荒山建起了“中驰生态山庄”,发展乡村旅游,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个曾经偏僻静谧的小村落,如今蜕变成群众和游客争先打卡的网红村,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富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高速路。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东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蔡燕忠说,近年来,东山县持续推广“三资增值”“渔旅融合”“红色物业”“集体带富”模式,以优势资源为牵引,开发乡宿、乡游、乡购等体验项目,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等合作形式,打造出特色民宿91家、作坊体验区6个、咖啡厅1家,2023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0万元,超50万元的村达31个,超百万元的村达22个。   城乡一体 绘就和美幸福岛   城与乡,曾经是很遥远的距离。如今,它们正“双向奔赴”,在协调、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东山历来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一岛一城市”“一岛一景区”,科学谋划“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空间布局,坚持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原则,因地制宜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乡建筑景观风貌导则,完善“两统筹两统管”机制,形成“一轴、两带、六区、多点”的建设蓝图,全面提升海岛景观风貌,打造全岛规划一张图,推进城乡一体化。   “啪嗒”,夜幕降临,随着燃气灶的火苗燃起,樟塘镇樟塘村村民张锦坤家开始准备晚餐了。   “很方便,和城市的居民一样了!”张锦坤高兴地说,自从通上天然气,做饭洗澡都很方便,重点还能省钱,现在的农村生活越来越好。   “瓶改管”,用上管道天然气,是城区居民家的标配,在多年前的东山县,管道天然气就开始向农村延伸,目前东山县7个乡镇主干道已经完成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南埔村、湖尾村、康美村、东沈村等10多个农村通上了天然气。   规划管控一张图、公共服务一张网、产业发展一盘棋。东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破浪坚定前行。   走入东山智慧水务中心,长达10米的大屏幕上,全县水务信息都汇聚在这里,数据不断跳动实时更新中。   “东山是海岛县,淡水资源极为匮乏。”福建水投集团东山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舜添说,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并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供水管理方法,城乡供水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下垵是东山县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只有30多户,离村部陈城镇岐下村还有4公里长的山路,翻山越岭,多年没有通自来水。为了能让这个自然村也用上自来水,几年前,东山县专门铺设管道、建设多个提升泵站,下垵成为东山最后一个用上自来水的自然村。“现在屏幕上能清晰看到下垵自然村实时用水情况。”王舜添说,“刚才下垵泵站亮灯工作了,说明有村民在用水了。”   “坚持同质同网,聚力从‘一张蓝图’转化‘一幅实景’。”东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如今,在“一张蓝图”的指引下,东山县一体贯通、推动落实。基础设施注重构建城乡一体化“五张网”,建成“一廊道三林区”,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3条、“绿盈乡村”55个,构建全岛绿化一张网。   成立环境集团,对城乡环境卫生实行市场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城乡垃圾实现当天“村收集、镇监管、县转运处理”;建成4个污水处理厂、16座污水提升泵站和133.6公里的全岛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实现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建成“一环两横三纵”公路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差距日益缩小,走进海岛的游客,根本分不出哪里是城、哪里是乡。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加快了全域旅游的发展,如今的东山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最美旅游特色小城、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文旅渔旅深度融合,旅游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23年,全县游客数达856.9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   如今的东山县,正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致力发挥海岛优势,全面推进文旅经济、海洋经济建设发展各项工作,谋划建设世界贝壳文化产业园、婚纱照摄影目的地、深远海养殖及捕捞基地、水上运动体验中心、休闲康养产业基地等,争创“国际旅游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潘园园 萧镇平 见习记者 张子言 通讯员 欧东茵)
闭幕不闭园 “后世园”开启新精彩
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航拍图 摄影 刘国兴 游客在成都世园会新津分会场游览 摄影 李向雨   主分会场共开展100余场国际性交流活动和3000余场各类活动,吸引全球900余个专业团队同台竞技,超1000万中外游客走进成都世园会,共享生态文明发展成果。   主分会场多次发布机会清单,壮大文化旅游、时尚消费、商务会展等关联产业,带动全市花卉园艺市场主体增长至5.5万余家、花卉园艺产值超130亿元。   10月28日,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成都世园会”)在成都东部新区世园会主会场落下帷幕。   从4月26日到10月28日,成都以“公园城市、美好人居”为主题,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场具有“时代特征、国际水平、中国元素、成都特色”的高水平园艺盛会,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1000万人次。   看亮点   主打“绿色低碳”,累计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世园会是全球园林园艺行业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成都是继1999年昆明、2011年西安后,中国西部第三个举办世园会的城市,这也是川渝地区首次举办最高规格的园林园艺盛会。   本届世园会有何亮点?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示范区”,成都将“绿色低碳”放在本届世园会三大原则首位,创下多个绿色“第一”:成都是历届世园会承办城市中,首个编制出《低碳管理方案》的城市;首创“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模式,极大拓展成都世园会的在地“辐射半径”……“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以通过成都世园会了解成都的绿色愿景,也能了解未来绿色城市的模样。”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秘书长提姆·布莱尔克里夫说,本届世园会带来了很多有用和创新的理念。   展会期间,各类精彩活动不断呈现。除花卉园艺展览展示外,花卉园艺国际竞赛、城市主题日特色活动、非遗展示展演、夜游世园等各类活动每天多达10余场。为期186天的展会,主分会场共开展100余场国际性交流活动和3000余场各类活动,吸引全球900余个专业团队同台竞技,促进了花卉园艺、人文艺术等国际交流合作,超1000万中外游客走进成都世园会,共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共享生态文明发展成果。   分会场也各有亮点。其中,成都市温江区打造金温江博览园作为温江分会场的重要载体,实现世园会区域综合带动收入4.35亿元,共接待游客205.12万人次,核心区累计实现营收5315.46万元,带动周边酒店民宿和景区实现营收超9064.81万元。设在天府农博园的新津分会场,以“美好乡村·多彩农艺”为主题,以“农博四季”为主线,依托农博岛3000亩田园,设置大田展示区、智慧农机展、智慧农业展、稻草艺术农趣展四大沉浸式互动体验板块,举办农事体验、农艺展览、乡村音乐、田园赛事等系列活动200余场,联动新津全域文旅资源,实现“地景+体验+消费”有机融合,吸引游客10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40亿元。   此外,成都世园会落地展园总数113个,展园总数、境外展园数量、协会和企业展园数量均创历届B类世园会之最。围绕成都世园会主题,本届世园会还特别设立绿色园艺创意奖,共有10个单位获奖,他们以其创新和环保的园艺设计,为成都世园会增添亮色。   看后续   主会场将作为城市公园开放   从2021年10月成都接过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会旗,再到今年4月26日开幕,成都世园会经过近3年筹备,将园林艺术与公园城市交织相融的别样精彩呈现于186天会期中。   闭幕不闭园,宝贵的世园遗产还将继续惠及市民、游客。围绕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园会”,成都世园会闭幕后,主会场拟更名为“成都世界园艺博览园”,总体采用开放式运营(免首道门票)与封闭式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城市公园向市民开放,积极争取纳入成都创建国家植物园申报范围;依托开敞公共空间转化为城市的重要公共活动载体,承载2025年世运广场和部分非竞赛项目,继续保留成都世园会的大众记忆,大力引进科技、文化、研学、商业等产业业态,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和消费场景,持续展示公园城市营建成果。   世园会是园林艺术与城市的精彩对话,更是城市与产业的发展机会。在闭幕仪式后举行的“后世园 新精彩”产业推介会上,记者获悉一组数据:成都世园会期间,主分会场多次发布机会清单,壮大文化旅游、时尚消费、商务会展等关联产业,带动全市花卉园艺市场主体增长至5.5万余家、花卉园艺产值超130亿元。   机遇还将持续释放。推介会现场,成都东部新区发布世园主会场核心功能区的未来发展规划,计划落地国家植物园、夜间文旅场景和全新童梦乐园,打造更多的IP主题活动,通过丰富的业态功能和活动场景,实现公园的长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围绕“园城融合”主基调,联动周边资源打造“湖山园城”文旅产业发展走廊。当天,该区还发布了投资机会清单,涉及投资额750余亿元。   成都市温江区借本届展会契机,成功助推花木产业转型升级。该区将以成都世园会为新起点,以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打造“天府粮仓”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西部现代都市农业高地。   乘世园会东风,成都市郫都区将依托西南最大花卉苗木交易市场——春天花乐园优势资源,融合花卉、园艺、花文化、花生活、宠物等多元业态,增添新零售、电商直播、教育体验、旅游观光等功能,塑造花卉交易集散新地标,力争在2027年前,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培育经营主体1000家。同时,打造80公里环形花游漫行体系,连接花卉产业各类代表,打造赏花踏青、诗意田园、古蜀文明等七大主题特色场景聚落,形成集购花赏花、打卡、场景体验、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旅游新胜地。   立足自身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成都邛崃市将依托天府现代种业园,推动种旅融合、农旅融合等跨越发展;成都市新津区则将瞄准全域旅游,打造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太平老街、古原茶室等消费新场景,加大产业扶持,出台多项政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莹佩 雷倢)
外观内饰耳目一新 大众途观L新车露真容
  大众经典SUV“途观L”迎来全新换代,外观和内饰全面焕新。新车前脸采用大众家族式进气格栅,并加入更多镀铬饰条让整个前脸看起来更有气势。两侧 LED大灯运用最新设计,狭长LED大灯配合犀利的线条,让整车充满时尚气息。引擎盖上的两条硬朗线条延伸至车顶,增添了活力。高腰线、微后翘的车顶线营造出优雅的车身造型。宽大合金轮毂和侧面裙边的银色饰条相互补充,使整车更具质感。尾灯组采用三维立体造型,配合双边双出排气布局。新车具体参数尚待官方进一步公布。   新途观 L内饰整体以温暖色调为基调,并首次采用三液晶屏设计,配备大众新款帕萨特同款主液晶仪表,中间为内嵌式多媒体屏,下方为触控式按键区,配梯形空调出风口。前排座椅拥有加热、多向电动调节、通风和按摩等功能,适合不同季节及用户的需要。后排座椅配有可调靠背角度,给用户更大的舒适感。途观L定位中型SUV,在空间实用性方面同样有着出色表现。后排座椅可按4/6比例放倒,可实现1700升的后备箱空间,满足日常购物和家庭出游的需求。   目前尚不清楚动力总成的计划,参考现款途观搭载的2.0升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220马力,峰值扭矩为350牛米,配7档双离合变速箱,不但能确保强大的马力,同时也能节省大量的燃油。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其百公里综合油耗只有6.5 L,不仅能满足家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还能保证长时间的行驶。另外,新车预计还将推出纯电版车型。(资料来源:上汽大众)
福州连江持续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原标题:挺进深远海 打造“蓝色粮仓” 连江持续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连江以工业化思维打造“蓝色粮仓”。记者 包华摄   深秋时节,极目远眺连江定海湾海域,一座座“钢铁岛屿”映入眼帘,数以万计的大黄鱼身处其间。从这里“游”向全国各地的大黄鱼很特殊——它们不是圈养在近岸200米内的网箱里,而是生活在距离海岸3公里的深远海。这种新方式养殖的大黄鱼,开创我省深远海装备养殖先河,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全国海洋大县连江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拥有3112平方公里海域和238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鱼丸之乡……   近年来,连江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发展“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装备,以工业化思维打造“海上粮仓”,引领带动传统养殖向以数字化、体系化为特征的海洋牧场3.0版转变。   目前,连江海域已投放11台(套)桁架类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水体规模达17.75万立方米,包括“闽投1号”“乾动1号”“定海湾1号”等,投放数、投产数位居全国第一,建成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牧场,年产优质鱼类近2000吨,打造“从原产地养殖到销售再到餐桌”的一站式供应链。   “这是大黄鱼的‘跑马场’。在深远海养鱼,活动空间大,水质好,水流急,藻类、浮游生物丰富。大黄鱼以小鱼小虾为食,零售价远高于传统养殖的产品。”穿着皮鞋行走在“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统锋如履平地,“与近岸养殖的大黄鱼相比,深远海大黄鱼肉质更加紧实、清甜鲜嫩,且运输速度很快,前一天还在海里畅游,次日就‘游’上外省食客的餐桌,平台还能抵御15级台风、赤潮等。”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闯出一条新赛道,连江的成功经验是“标准决定质量,‘百台万吨’意味着标准化,推动鱼类优品从偶然走向必然”。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大黄鱼来说,木头渔排是第一代住宅,塑胶渔排是第二代住宅,都属近海养殖;第三代重力式深水大网箱、第四代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出现,使养殖区域从近岸向外海延伸,极大拓展了蓝色经济发展空间。更可贵的是,这种模式既保护生态又涵养资源,用标准化赋能品牌,加速打造持续健康发展的海洋渔业模式,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与“百台万吨”发展计划配套的是连江县出台的扶持政策:用海价格更优惠、平台能确权办证、推出深远海养殖贷款等创新之举,为全省乃至全国深远海养殖业发展创造了“连江模式”,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典型经验,体现了“海上福州”建设一脉相承的成果。   2022年,连江县向“泰渔1号”发放了全国县级首本深远海养殖平台所有权证书,成为全国首个探索开展深远海渔业养殖设施试点登记服务工作的县。这意味着,深远海养殖平台在连江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房产证。   政策方面,随着《连江县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支持和促进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等陆续出台,一系列全省率先举措在连江落地:深水网箱养殖的海域使用金,比普通网箱养殖更加优惠;深远海养殖平台建造及租赁享有奖补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把海域使用权直接出让给企业,与以往的企业租赁方式相比,降低了用海成本。(记者 林文婧)
创新让外贸动能更强劲
繁忙的成都国际铁路港。 白桂斌摄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港珠澳大桥海关关员对出口汽车进行监管。 俞波摄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进出口总值创出新高,货物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和市场活力,呈现量增、质优、份额稳的特点。中国外贸新动能体现在“中国创新”的活力中,承载在通江达海、昼夜不息的航线上,也蕴含在每天2000万件快速往来的跨境电商、跨境邮件快件包裹里。   近日,记者深入江苏、浙江、广东、重庆、四川五省市,通过对数十家进出口企业的实地走访,探寻我国进出口稳定增长的密码,感受中国外贸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编者    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3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18.62万亿元,增长6.2%;进口13.71万亿元,增长4.1%,历史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   今年以来,随着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核心技术,越来越多智能制造产品在品质、性能等方面实现突破,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海关等部门创新监管服务方式,为外贸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各种有利因素集聚下,一定能够实现全年外贸发展目标。   产品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夯实外贸产业基础。   广东中山,中国家电的重要产地之一。   在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和成品仓储区里,入库、出库等实现全流程智能操作。   从全自动落料机械手到无人化全自动生产线,从成品自动码垛到AGV智能仓储物料配送,伊莱特正在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应用车间。“今年我们尝试组建数字化产业带,从企业内部数字化向合作厂家、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自动、高效、无人化生产车间,提升产品竞争力,带动小家电产业集群迎来新一轮的出口增长。”公司副总经理李成武说。   “10多年来,伊莱特专注研发制造智能电饭煲,依托不断升级的创新技术与始终坚守的匠心品质,成为电饭煲生产领域中的领先者。”李成武介绍,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每年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占比超过5%。截至目前,伊莱特共有有效专利认证700多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273项,外观设计专利423项。   伊莱特不断提升品牌含金量,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目前,公司出口网络遍布南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三季度,出口总值近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   “智能家电是中山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家电行业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了从‘产品与规模’到‘品牌与创新’的转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拱北海关关长詹少彤介绍。   今年前三季度,中山市出口家用电器494.6亿元,同比增长22.3%。为了支持企业“出海”,拱北海关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加强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咨询服务,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广东东莞,“中国潮玩之都”。据统计,全球动漫衍生品1/4在东莞生产,中国近85%的潮玩产自东莞。   走进东莞市东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展厅,展柜里摆满了以吕布、敖丙、白起、干将等中国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为原型的机甲,外形酷炫、栩栩如生,这些注入了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模型玩具受到市场欢迎。   前三季度,东秀公司机甲模型出口增长20%,目前订单已经排到12月份。“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机甲模型的消费群庞大。伴随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原创机甲模型充满兴趣。我们的产品推出一款火一款,在海外销量增长迅猛,今年以来,我们还通过当地跨境电商平台成功开拓了东南亚市场。”东秀公司摩动核产品负责人梁展铭介绍。   文化创意产业“出海”不仅将中国产品推向外国消费者,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创意和设计理念。“目前,潮玩行业正带动东莞玩具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少潮玩企业已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管理,从代加工转型升级到深度参与品牌IP的研发制造,以创新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东莞海关关长潘英启说。   物流创新——物流大通道方便快捷,助力“中国制造”通达全球。   10月20日晚11点半,一列满载汽车高端电子零配件、PVC材料等货物的东盟快班准时驶入重庆团结村中心站,标志着一条全新的国际贸易通道顺利贯通。   这趟班列自广西凭祥口岸入境,抵达团结村中心站,在重庆海关所属渝州海关验放后,无缝衔接中欧班列,继续驶向欧洲,直奔波兰马拉。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近两年重庆拓展出100余条物流新线路,越来越多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   如今,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延伸铺展,从南非原箱进口的铬矿与“重庆造”出口汽车在重庆果园港相遇,经中老泰冷链班列进口的老挝香蕉和潼南出口的鲜柠檬在重庆实现换乘……越来越多的货物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流通往来。   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是一条方便快捷的物流大通道,也成为一条充满活力的经贸大走廊。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西部地区经过陆海新通道进出口5137.9亿元,增长15%。   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计算机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汽车搭乘班列、班轮、班车跨越山海,运往世界各地。而“产业+物流”优势,也为粤港澳“湾区制造”通达全球插上了翅膀。   近日,欧洲某客户需要定制一副眼镜树脂镜片,订单从欧洲发送到位于中国广州的卡尔蔡司广州工厂。接收到订单后,工厂经过生成、打磨、清洗、染色、镀膜等多道生产工序,很快将镜片制作完成。当天下午4点,成品发往香港国际机场,搭乘当天晚上10点航班飞往欧洲,当地时间第二天上午10点,这副树脂镜片就可以准时派送到客户手中。   “广州工厂24小时不间断接收来自全球的个性化定制订单,从下单到交付最快可以实现‘72小时全球送达’,效率甚至高于集团在欧洲本地的工厂。”卡尔蔡司光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物流总监孙薇说,作为卡尔蔡司集团在广州全资投建的先进制造企业,卡尔蔡司光学(中国)有限公司是蔡司光学集团内产能占比最大的制造商。   从广州经香港国际机场,直接送往欧洲,树脂镜片如何实现快速通关?黄埔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蔡羿玮介绍,海关支持建设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首创跨境安检前置,将出口货物原本需要在香港国际机场完成的安检、集拼、打板等跨境延伸到东莞,货物离开工厂最快15个小时便可装机发运。自2023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已突破158亿元,累计服务767家企业,进出口商品种类扩大到832种,货运量达13571.84吨。   业态创新——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强劲增长势头。   深圳赛维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大数据技术驱动发展的跨境电商企业。“通过对海外消费者尺码、面料弹性等参数的长期研究和客户反馈数据,我们已搭建了超1.9万款版型数据库,为客户个性化设计、生产服装。”公司副总裁张灯莲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达41.77亿元,同比增长50.65%。   “针对跨境电商‘小批量、多批次’业务模式特点,深圳海关通过寄递业务场所的集约式、信息化管理,实现跨境电商包裹‘随到随清、场内分流’,整体缩短运输时效,帮助我们拓展市场到北美及欧洲等区域的180余个国家。”张灯莲说。   运用新技术、适应新需求,跨境电商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25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3%,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9%。其中,出口约9799亿元,增长18.7%。   今年6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全面推广海外仓模式无纸化备案,持续深化跨境电商综合改革,助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10月21日,广州南沙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企业仓库内,跨境电商出口集拼全自动化流水线飞速运转,满足再次销售条件的跨境电商出口退货商品被重新理货上线。海外消费者在跨境电商平台重新选购后,这些商品将和新售商品一起合包同柜发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随后送达海外消费者手中。   跨境网购“退货难”问题一度成为困扰消费者和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广州海关创新推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出口集拼业务模式,支持企业将境外的出口电商退货商品退回广州南沙综合保税区,在综合保税区仓库内一站式完成拆包、分拣、上架、存储、复运出口等流程,为顺利实现二次销售创造了条件。   “针对境外退货的商品、国内采购的商品和跨境电商出口商品等不同来源的货物,广州海关推出出口集拼模式,大大提升了商品配送效率。目前公司日均出口跨境电商包裹可达12万个。”广州市品成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金宁说。   据广州海关统计,跨境电商出口集拼业务模式可以为企业降低物流管理成本30%。今年前三季度,广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出口集拼模式下进出货值约338亿元,同比增长超4倍。   关税保证保险,是海关创新税收担保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10月22日,全国首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担保关税保证保险正式推出。当天,宁波市简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交申请,由保险公司开具税款担保保单,经宁波海关线上审核并完成备案,担保金额50万元,可直接用于税款额度核扣。在担保期限内,企业只需申请一次就可循环使用。   “公司主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平均每天有上千件小包裹需要缴纳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此前以现金保证金作为税款担保,会占用大量流动资金。现在使用关税保证保险,能够大大减轻公司资金压力。”宁波市简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刘瑞强介绍,公司线上投保,当天担保审批就通过了。   监管创新——营造更优制度环境,进出口稳增长有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推进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   在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装载TCL半成品液晶电视及配套散件的集装箱将搭乘中欧班列运往波兰。   “看中成都国际铁路港高效运输体系,我们构建‘成都+欧洲’双工厂生产组织模式。”TCL光电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TCL成都工厂生产模组并配套供应其他电子散料,经中欧班列运至波兰工厂组装成品,整机产出后3天内可送达欧洲各国市场。未来公司将成为TCL面向我国西部市场及中亚、西亚、中欧、中东欧市场的重要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成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四川进出口总值7510.6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出口位于全国前列。   “随着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四川科技研发创新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我们也将有针对性地推出监管创新举措,为外贸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成都海关副关长方祥介绍。   在广州,黄埔全球供应链中心通过关地企合作共建,实现“跨境物流+通关服务”一站式监管服务。“我们将海关监管嵌入企业物流链、产业链,支持重点企业打造集团式、区域性全球供应链中心,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黄埔海关所属萝岗海关关长刘化冰说。   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物流经理田芳说:“黄埔全球供应链中心给物流供应链降本提速,理货人工成本是海外的1/5,仓储成本是海外的1/3,效率也大大提升了。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各地海关持续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   近日,在南京海关所属太仓海关监管下,欧亚瑟水艺(太仓)有限公司一批室外庭院水处理设备通过“联动接卸”模式顺利出口德国。   “上海海关和南京海关创新沪太通关一体化‘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把太仓港作为洋山港的延伸,企业在太仓海关完成一次申请,就能在上海洋山港口岸快速出海,每个集装箱能节省约400元的物流运输成本。”欧亚瑟水艺(太仓)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席丽倩说。   “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韧性强、潜力大的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接续发力,外贸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四季度进出口稳增长是有基础、有支撑的。我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向上、向优、向好,我们有条件、有信心实现全年外贸质升量稳的目标。”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记者 欧阳洁)
新东方联合AISL哈罗教育集团推出2025-2027年度AISL哈罗奖学金
  在当今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给广大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新东方国际教育与AISL哈罗教育集团合作,共同推出2025-2027年度AISL哈罗奖学金项目。10月29日晚,新东方国际教育与AISL哈罗教育集团联合发起的AISL哈罗奖学金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战略合作发布会在合肥启动。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新东方国际教育培训事业部总裁刘烁炀,新东方国际教育培训事业部高中项目总监李阳,AISL哈罗教育集团招生部总监郝文刚,AISL哈罗教育集团渠道合作总监韩玲,携手新闻媒体与学生家长们,一同到场见证双方深度合作以及此次奖学金的发布。 新东方国际教育与AISL哈罗教育集团联合发布2025-2027年度AISL哈罗奖学金   发布会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新东方国际教育培训事业部总裁刘烁炀作开场致辞。他提到,国际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成绩,好的国际教育体系应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宽度,拓宽眼界,增进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和人文社会的好奇心,去观察记录,能够去推动解决一些真实问题,这些才是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新东方希望携手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帮助更多中国孩子成长为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新东方国际教育培训事业部总裁刘烁炀作开场致辞   随后,AISL哈罗教育集团渠道合作总监韩玲详细介绍了AISL哈罗学校的历史传承、教育理念、教学特色以及全球布局。秉承英国哈罗公学450年全人教育的精髓与理念,AISL哈罗学校注重学生卓越品德和领导力的培养,目前已在亚洲开设了11所AISL哈罗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加适合亚洲尤其是中国家庭的优质多元的国际教育。 AISL哈罗教育集团渠道合作总监韩玲介绍AISL哈罗学校   接下来,AISL哈罗教育集团招生总监郝文刚详细介绍了AISL哈罗奖学金的相关信息。AISL哈罗奖学金旨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来到AISL哈罗学校学习,以丰富AISL哈罗大家庭的多元性。作为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举措之一,AISL哈罗教育集团为获选学生提供学费、寄宿费和考试费奖学金,以及哈罗独有的课程体系,使其在 AISL 哈罗学校“育以至善,卓以领航”的理念下成长。 AISL哈罗教育集团招生总监郝文刚介绍AISL哈罗奖学金信息   在过去四年中, AISL哈罗教育集团已连续发布4届AISL哈罗奖学金,吸引了全球近2000名申请者参与,25名学生脱颖而出获得奖学金,最早的两届AISL哈罗奖学金获奖者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全球知名大学录取。   进入2025-2027年度,本次发布的奖学金项目分为两个主要类别:AISL哈罗奖学金和AISL哈罗×新东方全人奖学金。AISL哈罗奖学金向10名杰出获奖者提供在AISL哈罗学校学习A Level课程的机会,感受全人教育精髓。奖学金得主将获得全额资助,包括学费、寄宿费和考试费。北京、上海、深圳、横琴(珠海)、海口、南宁、重庆、中国香港,以及日本安比、泰国曼谷的10所AISL哈罗学校共同参与此次奖学金计划,奖学金总额达1000万元。AISL哈罗×新东方全人奖学金旨在鼓励更多小学和初中学龄段的学生加入AISL哈罗大家庭,体验哈罗的全人教育理念,为未来高中学习和大学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布会最后,新东方国际教育培训事业部高中项目部总监李阳宣布,在本次战略合作中,新东方将为参选及通过上述奖学金招募计划的学生提供四大权益专享:权益一,为申请者提供笔试辅导,向通过笔试的学生提供免费的面试考前辅导。权益二,将提供托福/雅思语言课程优惠,为通过全人奖学金计划选拔的初中生提供9折报名优惠。权益三,新东方将为在新东方报名语言培训课程并取得高分的学员提供丰厚奖学金。权益四,新东方还将为通过AISL哈罗奖学金计划成功入读AISL哈罗学校的学生提供最高8折的竞赛类班课优惠。 新东方国际教育培训事业部高中项目部总监李阳发布四大专享权益   通过与AISL哈罗奖学金项目的深度合作,新东方将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为其成长创造更多可能。未来,新东方表示也将深度携手更多优质国际学校集团,助力更多中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才华,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挺起装备制造业“脊梁”
G50原型机转子加工现场。 1959年,东方电气成功试制第一台产品——7千瓦异步电动机。 以上图片均为东方电气集团提供   在共和国工业长河里,这家企业星光熠熠: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30万千瓦汽轮机、中国水电史上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世界首批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新中国第一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这家成长于三线建设的企业,用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铸就大国能源装备。如今,全国每4度电就有1度来自东方电气生产的装备。   从跟随到超越,再到引领,成功研制出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   1958年,一列满载梦想的火车停靠在祖国西南的偏远小城——四川德阳。同年,东方电气首家子企业东方电机开工建厂。此后,能代表新中国各阶段一流水准的水电项目,大多留下了东方电机的烙印。   在葛洲坝,东方电机第一次打响了名声。   “当时,我们提出要为葛洲坝研制单机容量17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由于没有先例,有专家曾断言‘这将是扔在长江里的一堆废铁’。”东方电机副总工程师赵永智回忆道。   东方电机不怕难,不气馁。历经1500多个日夜连续攻关,1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成功下线。时至今日,这两台17万千瓦机组经过改造更新后,依旧在葛洲坝水电站高效运转。   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东方电机实现了蜕变。   1996年,三峡左岸70万千瓦水电机组启动研制,中国企业与国外厂家首次开展巨型水电机组大规模联合研制。   然而,在联合研制过程中,时任东方电机总工程师贺建华发现,“洋师傅”的水电机组定子电磁振动很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能否消除有害振动?“洋师傅”们迟迟拿不出解决方案。贺建华不服输,进行自主探索。最终,团队不仅找到“症结”,还从1020根线棒的数万种接线组合中,找到最佳排列组合,解决了振动难题。   这为东方电机赢得了与国外厂商同台竞技的机会。2004年,东方电机独立获得三峡右岸4台机组的设计制造合同。“在三峡右岸,我们终于甩开了‘洋拐棍’,水平不比国外的差。”贺建华说。   时光来到2006年底,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研发正式启动。   “从70万到100万千瓦,研发进入了世界水电行业的‘无人区’。”贺建华说。仅轴承部分就申请32项新专利,将电机效率史无前例地提高到99%……东方电气稳扎稳打,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其间,东方电机研制的转轮还成功实现了“零配重”。何为“零配重”?“转轮总重350吨,高近4米,直径超8米,‘零配重’意味着我们用一根手指就能拨动这个350吨重的大家伙。”赵永智说。   2021年6月28日,百万千瓦机组在白鹤滩顺利投产发电。水轮机效率达到96.7%,世界最高。中国水电装备实现了从跟随到超越,再到引领的华丽蜕变。   如今,东方电机正在攻克水电领域新的高峰——大型冲击式水电机组。去年5月,全国首台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转轮成功下线,实现了我国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关键核心技术零的突破。   精神力量支撑一代代“争气机”问世,摘下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从葛洲坝到白鹤滩,从追随者到领跑者,东方电气的成长,离不开迎难而上、敢于胜利,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在东方电气另外一家子企业——东方汽轮机身上,同样能感受到这样的精神力量。   时光回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袭而至,东方汽轮机汉旺生产基地遭到严重损毁,上百万平方米厂房倒塌。然而,东方电气人“泰山压顶不弯腰”:震后1个月,总体产能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2009年,东方电气一边在四川德阳重建厂房,一边作出重大决定:立项研制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以下简称G50)。   作为当今世界效率最高的热功转换设备,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点火试验,犹如在10级狂风中点燃一根蜡烛;高温透平叶片,需在超过普通金属熔点的高温下,以6000转/分钟高速旋转,叶顶线速度超过大型客机飞行速度的两倍……G50的研制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科研攀登之路。   就拿叶片的生产制造来说,前期试验的陶瓷型芯碎得“稀里哗啦”,大伙儿一筹莫展。   怎么办?成员们夜以继日搜索查阅文献。直至偶然间在一篇综述里发现了“型芯定位”的概念,才找到突破口。他们提出6点定位设计方法,并与模具供应商合作,成功解决了之前的断芯和严重偏心问题。   最终,历时13年研制,东方电气人终于啃下“硬骨头”,制出“争气机”G50。今年9月,G50顺利通过2000小时满负荷商业运行产品鉴定。   创新,从未止步。今年7月4日,东方电气又研制出国内首台自主研制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以下简称G15)。   东方汽轮机副总工程师孙奇介绍,相比G50,G15缩尺约0.6倍,整体结构更加集成化,结构更复杂,导致其制造难度更大。   就拿燃烧器的喷嘴来说,传统焊接工艺已无法满足制造要求。怎么办?引入3D打印技术。但3D打印所需材料——金属粉末的开发又是难题。“前期,我们联合产业链合作伙伴对粉末的选材、配比等做了十几个方案,又制定了几十组工艺参数,经过逐一比较,反复试验才寻找到最优方案。”孙奇说。   据介绍,G15功率为16.5兆瓦,热效率35%,相较于同功率的火力发电机组,1年可减少碳排放超过15万吨,联合循环1小时发电量超过2.2万千瓦时,可满足2500个家庭1天的用电需求。   “G15应用场景十分广泛,不仅可用于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海上平台发电,还可以和光伏、储能等绿色低碳技术耦合,构建多种‘源网荷储’综合能源运用场景。”孙奇说。   从锻长板到育新板,着力构建“六电并举”产业新格局。   创新不停歇,发展不止步。作为我国发电设备产量最大的企业,东方电气并未停下勇攀高峰的步伐。如今,他们正着力锻长板、育新板,构建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气电、煤电“六电并举”的产业新格局。   生产制造方向,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大型发电装备多为定制化产品,生产往往为离散型、柔性、混线生产,产线智能化转型难度较大。   “再难也得转。只有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才能进一步提升生产质量、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加快产品迭代升级。”东方电气集团科技信息部部长唐勇说。   走进东方汽轮机叶片“黑灯产线”,无人运输小车来回穿梭,机器人自主上料、机床自主加工、设备自主检测……整条生产线设备利用率达到90%,实现了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   “你瞧,这些机床很多都是10年多的老机床,通过我们的改造,成功融入智能产线。”东方汽轮机数字化与智能制造部副部长易泰勋说,目前产线产品一次合格率达99%,人均效率提升650%,能源利用率提高47%。   业务布局方向,从传统能源延伸至新能源。   2018年,已成为水电行业技术专家的贺建华接到新的任命——东方风电总经理。彼时,东方电气决定,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要干就干最难的!”贺建华提出,东方电气要摆脱“跟跑”,成为“领跑”,通过跨代开发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10月12日,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东方电气顺利下线。这是继18兆瓦风电机组后,东方电气又一次刷新世界纪录。   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轮毂中心设计高度185米,相当于63层居民楼高;叶轮直径超过310米,扫风面积超过7.7万平方米,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整台机组由3万余个零部件组成。   “这是我们为风速8米/秒以上中高风速海域量身定制的机组,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度清洁电能。”贺建华介绍,以500兆瓦的风电项目为例,采用26兆瓦等级的机组比18兆瓦机组单位千瓦造价降低5%,发电量提升4%至5%。   “回首来路,事实证明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东方电气将乘势而进,加速向‘新’、向‘高’、向‘智’、向‘绿’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装备制造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表示。(记者 李心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