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两大交易所再次下调基金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沁  6月30日,深交所发布《关于下调基金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的通知》,通知显示:自2021年7月19日起,深交所基金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由按成交金额的0.00487%双边收取下调至按成交金额的0.004%双边收取,基金大宗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按调整后标准费率的50%双边收取。 同日,上交所也发布通知,根据通知,自2021年7月19日起,上交所基金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由按成交金额的0.0045%双边收取,下调至按成交金额的0.004%双边收取,基金大宗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按调整后的标准费率同步下浮,下浮幅度维持不变,即按竞价交易经手费标准的50%向买卖双方收取。交易单元使用费收费标准由原每个交易单元每年5万元,下调至每个交易单元每年4.5万元。 据悉,两大交易所下调基金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旨在进一步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支持基金市场发展。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上交所与深交所就曾下调基金交易经手费。 2015年7月29日,深交所发布《关于调整部分证券品种收费标准的通知》称,深交所收取的证券投资基金交易经手费由按成交金额0.0975‰双边收取调整为按成交金额0.0487‰双边收取;对相关证券品种的大宗交易,其经手费收费标准按调整后的标准费率同步下浮,下浮幅度维持不变,即A股下浮30%,B股、基金下浮50%,债券回购暂免收取。 2015年7月31日,上交所发布《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收费标准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表示: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ETF、LOF)交易经手费标准不变,仍按成交金额的0.0045%向买卖双方收取;大宗交易的基金经手费按竞价交易的50%收取。同时,取消ETF申购、赎回经手费,并将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ETF、LOF)上市初费调整为3万元,暂免普通LOF的上市初费和上市年费。
汉坤发布2020年度VC/PE项目数据报告:境外架构中不采用VIE模式的项目比例提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笛 6月30日,汉坤律师事务所发布《汉坤2020年度VC/PE项目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汉坤采集的VC/PE项目数据中显示,采用境外架构的VC/PE项目的比例为40.36%,较2019年的47.61%有明显下降。在境外架构中采用VIE的架构的项目比例下降,延续了自201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报告中认为,这一变化与中国法律对外商投资的管制逐渐放开、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行业逐渐减少密切相关。 上述报告是对2020年度汉坤参与的超过500个VC/PE交易项目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对过去四年收集的超过2,000个VC/PE项目进行了横向对比。 报告显示,2020年汉坤参与的VC/PE交易中,财务投资项目的占比提高,此前两年为84%和86%,2020年提升为90%,战略/产业投资项目占比也相应下降。 报告显示,2020年采用境内架构的VC/PE项目的占比达到59.64%,相较于2019年有所回升,其中采用纯内资模式的项目占比相较于2019年由明显下降,而采用JV模式(即被投公司引入了外国投资人,成为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项目比例有明显提升。 被投公司的主要业务运营地方面,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广州,五城市总和比例超过75%,与2019年类似。但是主要运营地在北京的项目有明显的下降,而在深圳、广州的项目均有明显增长。 被投公司所属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所涉行业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生物医疗、智能硬件(人工智能、AR)、企业服务、餐饮服务和电子商务,其中涉及生物医疗行业的项目增长非常显著,比例从2019年12.17%增长至2020年的20.68%,传统工业制药业比例也有所提升,而互联网金融、教育培训、汽车交通、共享经济等此前较为热门的行业占比较2019年有所下降。
腾讯全球“买买买” 除了游戏还有什么赚钱?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6月30日,据当地媒体报道,韩国移动互联网巨头KakaoCorp.旗下互联网银行Kakao Bank已于6月28日向韩国金融监管局提交申上市登记表,有望成为首家上市的韩国互联网银行。 这家自成立后快速成长的银行,早在2017年即获得腾讯的投资。目前腾讯是Kakao Bank第二大股东,其他股东包括韩国投资金融控股公司、国民银行、易趣等9家公司,资本金为3千亿韩元。 在腾讯这些年“买买买”的对外投资布局中,出手最豪爽的非游戏领域莫属,而实际上,在科技金融行业的全球投资布局中,腾讯也未落人后。 据当地媒体报道,Kakao Bank计划募集资金总额约2.16万亿韩元(约合123亿人民币),最多募资约2.55万亿韩元(约合146亿人民币),预计上市后市值为15.7万亿至18.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97亿元至1057亿元)。该公司计划于7月20日至21日通过对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调查和统计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并于7月26日至27日进行公开申购,预计8月5日上市。 Kakao Bank是由韩国投资控股公司和韩国互联网巨头Kakao联合推出的韩国互联网银行,为继K Bank之后韩国的第二家纯互联网银行。 与韩国传统银行不同,Kakao Bank实行全天候营业,用户通过手机可实现全线上贷款,与它同属一个集团的Kakao Talk,是韩国市场渗透率最高的社交聊天软件,类似Facebook和WhatsApp在欧美、微信在中国的地位,给Kakao Bank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用户流量基础。 Kakao Bank官网信息显示,这家银行正在致力于为中低信用评级的人群提供贷款服务。其发布的公告显示,该银行6月9日启用了新的信用评价模型,信用分数(以KCB为标准)820分以下的客户可以使用的Kakao Bank“信用贷款”商品的最大限额扩大到了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这一额度在今年3月已经从5000万韩元提高到7000万韩元。该银行还计划将去年末为14380亿韩元的中低信用顾客的贷款余额在今年末扩大到31982亿韩元,全年净增目标为17602亿韩元。 银行显然是金融行业中盈利模式较为成熟的一种类型,除了Kakao Bank,巴西巴西数字银行Nubank正在与投资银行进行接洽,计划2021年或2022年初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在这家快速崛起的拉美地区数字银行其此前的融资进程中,腾讯也参与其中并持股。 同样有腾讯参与投资的菲律宾数字金融服务公司Voyager也于近日宣布,获得了包括美国私募股权公司 KKR、世界银行等在内的1.67亿美元投资,并且Voyager已向菲律宾央行申请数字银行执照。 腾讯对金融科技行业的投资并不局限于银行业,仅在今年,宣布获得包括腾讯在内的投资者融资的金融科技公司,还有总部位于荷兰的在线券商Bux,芬兰开放银行与金融可持续服务平台Enfuce、意大利支付创业公司Satispay、总部位于德国的保险科技平台Clark等。 目前,在腾讯的对外投资布局构成中,文娱项目数量依然是最多的,据日前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腾讯投资数据报告》指出,2021年一季度腾讯投资共发生103起投资事件,参投项目102个(仅“兴盛优选”二次融资),披露融资金额超600亿元,主要围绕文娱、企业服务、教育、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进行布局,分别达到38起、22起、10起、8起、7起。 包括金融科技在内的投资项目,给腾讯带来的收益迅猛增长。据今年初腾讯控股发布的业绩公告,2020年全年,腾讯控股总收入4820.64亿元,同比增长28%;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1598.47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来自投资公司的收益占比为43.5%,达到695亿元。与2019年的207亿元收益相比,腾讯2020财年的投资收益上涨达236%。 此前几年,腾讯和阿里分别大举进军亚洲其他地区的金融科技市场,通过入股、收购的方式进入当地的支付、零售信贷行业。 一位金融科技投资人士表示,此前几年中国互联网“大厂”的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取得当地牌照和政府资源支持,为业务展开铺路。近年来随着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逐渐进入成熟期,“大厂”的投资逐渐转为以财务投资为主。 今年6月,据外媒报道,印尼保险科技公司Fuse完成了B轮融资,马云家族办公室参投,与EV Growth等机构一起共投入约3000万美元。据悉,Fuse曾于2019年的 A 轮融资中筹得200万美元,该轮融资的注资方也为EV Growth。 近日,Capgemini和Efma联合发布了《2021世界金融科技报告》(World Fintech Report 2021)指出,不同于早期资金对金融科技的“盲目热情”,投资者已将投资视角转向金融科技的长期增长。投资者对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的投资越发转向中后期融资阶段。
A股上半年收官:百股涨幅翻倍 中市值“接力”核心资产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斌 2021年6月30日下午3点,A股结束当天的交易的同时,也宣告了上半年行情正式收官。 上半年市场各主要指数虽然全线收红,但分化却较为明显:上证指数上涨3.40%、深证成指上涨4.78%、创业板指上涨17.22%、科创50指数上涨14.01%。 回顾今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表现,总体呈现出一波三折的过程。哪些板块表现较为突出?哪些个股涨幅实现翻倍?市场资金呈现怎样的动向? 日均成交额超九千亿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总体处于上涨状态,两市交投较为活跃。 Wind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两市累计成交额达到107.23万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的88.57万亿元累计成交额增长21.07%;今年上半年两市日均成交额为9087.46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7570.25亿元日均成交额增长20.04%。 虽然沪深两市今年上半年的日均成交额超过了九千亿元,但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仍有所下降。Wind数据显示,沪深两市2020年下半年的日均成交额为9313.90亿元。 从各板块来看,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今年上半年日均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共有24个行业,其中电子、医药生物、化工、电气设备、有色金属、食品饮料6个行业日均成交额超500亿元,分别为918.49亿元、829.44亿元、685.77亿元、618.47亿元、598.06亿元、575.25亿元。 图1:上半年28个申万一级行业交投行情 数据来源:Wind 从个股来看,A股千亿市值以上的公司今年上半年交投仍较为活跃。截至6月30日,剔除今年新上市的个股,A股千亿市值以上的公司有150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43%,但今年上半年日均成交额为2719.12亿元,占两市日均成交额的比例为29.92%;而3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有1026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3.46%,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额仅为351.15亿元,占两市日均成交额的比例仅仅为3.86%。 这种大市值公司被资金追捧,而“小票”日趋遭到冷遇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近几年愈演愈烈。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A股千亿市值以上的公司日均成交额分别为552亿元、887亿元、1867亿元,占当年日均成交额的比例分别为13.83%、16%、20.13%;而3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日均成交额分别为552亿元、461亿元、573亿元,占当年日均成交额的比例分别为13.85%、8.32%、6.18%。 北向资金大幅加仓银行、周期板块 作为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主要通道,北向资金自开通以来,资金不断净流入,规模迅速扩张,对A股的影响与日俱增。Wind数显示,自开通以来至少今年上半年末,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4260.70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7113.67亿元,深股通净流入7147.03亿元。 今年上半年以来,北向资金延续净流入态势,半年净流入额达2236.61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925.43亿元,深股通净流入1311.18亿元。北向资金今年上半年净流入额刷新了沪深港通开通以来的同期数据。2015年上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北向资金净流入额分别为533.91亿元、227.66亿元、964.91亿元、1601.85亿元、963.68亿元、1181.51亿元。 在行业配置方面,食品饮料等消费板块一直是北向资金的偏好的板块。截至今年上半年末,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北向资金持股市值超过千亿元的共有9个行业,其中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气设备、银行板块持股市值超过两千亿元,分别为4055亿元、3183亿元、2571亿元、206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北向资金上半年大量增持了银行、新能源个股集中地的电气设备行业,以及周期类的化工、钢铁、采掘板块。而北向资金对汽车和通信板块减持较为严重。 图2:上半年各板块北向资金流向 数据来源:Wind 从个股来看,截至上半年末,北向资金覆盖的A股股票达2284只,其中持股市值超过百亿元的有50只。在这50只个股中,北向资金增持了35只,其中阳光电源、亿纬锂能、宁德时代、通威股份、隆基股份等新能源板块个股获其大量增持,东方财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股也是其增持的重点。 而贵州茅台、五粮液、海天味业、伊利股份等消费股,恒瑞医药、药明康德、爱尔眼科、泰格医药等医药生物股,以及三一重工、潍柴动力、比亚迪等均在其减持名单中。 图3:上半年北向资金对重仓股增减持动向 数据来源:Wind 超百股股价翻倍 上半年的A股市场表现总体呈现出一波三折的过程。2021年春节,宏观流动性趋紧引发了市场的回调。在春节之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行带来市场的反弹,2020年受到追捧的核心资产与有色、化工、煤炭、钢铁等周期板块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差异。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债利率从1.5%持续上升到1.75%加剧了这种行情的分化。随着4月大宗商品价格见顶,流动性收紧的压力缓解,新冠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生物制品、白酒等核心资产再度回归,回到了前期市场的高点。6月份以来,虽然市场交投较为活跃,但热点较为分散。 总体来看,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9个行业上半年实现上涨,其中涨幅超过20%的分别为电气设备、钢铁、化工行业,而国防军工、非银金融、家用电器三个行业上半年跌幅超过10%。 在市场整体实现上涨的大环境下,有超过百只股票半年时间股价翻倍。Wind数据显示,剔除今年上市的新股,共有119只股票上半年股价翻倍,其中*ST众泰股价暴涨428.15%,居于首位。其次是科创板的明微电子,上半年涨幅达419.50%。热景生物、锦泓集团、森特股份、润和软件等17只个股上半年股价涨幅也超2倍。 图4:上半年股价涨幅超2倍的个股 数据来源:Wind 在大批个股翻倍的同时,也有不少股票跌势凶猛。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有404只股票跌幅超过20%,其中16只股票股价腰斩,且多为退市或濒临退市的个股。斯太退、北讯退、退市鹏起居跌幅榜前三,上半年跌幅均已经超过70%。 图5:上半年股价腰斩的16只个股 数据来源:Wind 近年来,千亿市值以上的各行业龙头股格外受到投资者关注。Wind数据显示,150只超千亿市值的个股中,约6成上半年实现上涨,其中科沃斯、中远海控、东方盛虹、爱美客、康希诺5只涨幅翻倍;而中公教育、双汇发展、恒瑞医药、美的集团、中信建投等跌幅居前。 图6:上半年涨幅或跌幅居前的千亿市值股 数据来源:Wind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去年千亿市值以上的“白龙马”个股的独领风骚,今年上半年,成长属性较强的百亿至千亿市值区间的中市值个股整体涨势较为喜人。 Wind数据显示,上述150只千亿市值股的平均涨幅为13.04%,500亿元至1000亿元市值的个股平均涨幅为16.85%,100亿元至500亿元市值的个股平均涨幅为18.23%,50亿元至100亿元市值的个股平均涨幅为8.65%,而50亿元市值以下的个股平均涨幅仅为1.48%。 成长板块也成为众多券商下半年偏向的板块。其中,平安证券建议下半年布局成长风格的结构性机遇,关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半导体、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景气产业。以经济转型为主线,关注高景气产业链上投资机会由龙头向更多企业的扩散。 认为下半年偏向成长风格的不止平安证券一家。中信证券认为,A股下半年盈利有韧性但结构分化明显,周期弱化,成长占优;中信建投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成长股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中将表现更优;中金公司认为中国股市整体表现可能偏中性、聚焦优质成长。
基金“中考”另一面:超600只基金产品亏损,最大亏损幅度高达18%!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在A股市场上半年人均盈利超2万元的火爆背景下,却有高达682只基金产品出现了亏损,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掌舵的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市场三大指数均录得正收益,其中创业板指大涨17.22%,位居全球主要股指涨幅三强之列;而上证指数和深成指亦录得约4%的涨幅。从总市值来看,截至6月30日收盘A股总市值高达86.2万亿元,较2020年末的79.6万亿元增加6.6万亿元;即使剔除年内新上市公司的约2.6万亿元市值后,仍录得4万亿元的增量;按中证登最新披露的1.87亿自然人投资者来算,上半年人均盈利超2万元。 但在A股市场一片红火的背后,却有682只基金产品在上半年出现了亏损,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掌舵的产品,比如易方达的“千亿”基金经理张坤,其管理的四款产品中就有两款出现了负收益。 上半年超600只基金产品出现亏损,明星基金经理在列 具体来看,在这682只亏损的基金产品中,亏损率超过10%的有26只,其中亏损幅度最高的为东方周期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录得17.90%的负收益,其基金经理张玉坤亦成为了上半年“最差基金经理”。资料显示,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3月15日,自成立以来总亏损幅度为17.62%,其基金规模0.28亿元(截至一季度末,下同)。紧随其后的是方正富邦创新动力混合A,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16.62%,其基金经理为李长桥和吴昊组合,基金规模仅为0.13亿元。而苏秉毅掌舵的大成智惠量化多策略混合则以-14.60%的收益率位列亏损基金榜第三位,基金规模为0.05亿元。 排在上半年十大亏损基金排行榜中的其他基金产品还有:苏俊彦的长城双动力混合(收益率为-14.58%,基金规模1.11亿元);姚晨曦的中海信息产业精选混合(收益率为-13.83%,基金规模0.99亿元);廖新昌和孔宪政共同管理的蜂巢卓睿灵活配置混合A(收益率为-13.53%,基金规模0.10亿元);邓栋的宝盈融源可转债债券A(收益率为-13.17%,基金规模0.32亿元);余海燕的易方达沪深300非银联接A(收益率为-12.88%,基金规模11.98亿元);周谧的金信核心竞争力混合(收益率为-12.67%,基金规模16.34亿元);刘辉和王利刚联合执掌的银华内需精选混合(收益率为-12.56%,基金规模33.99亿元)。 图表1:上半年十大亏损基金产品排行榜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刘辉和王利刚这对基金经理组合,他们共同管理了四只基金产品,总规模高达77.08亿元,而这四只基金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均录得亏损:除上述的银华内需精选混合收益率为-12.56%外,还有收益率为-5.65%的银华成长先锋混合、收益率为-3.78%的银华同力精选混合和收益率为-0.97%的银华创业板两年定期开放混合。因此,这对基金经理组合堪称上半年“最倒霉基金经理组合”。 此外,在去年末今年初风头甚劲的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在今年上半年却遭遇了滑铁卢:由其掌舵总规模高达1331.09亿元的四只基金产品中,有两只在上半年出现了亏损,其中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收益率为-11.20%,在同类基金产品当中垫底;另一个易方达中小盘混合的收益率为-2.22%,在同类基金产品排名中亦处于尾部边缘。 具备专业知识的基金经理缘何跑输大盘,甚至跑输中小投资者平均水平?对此,一位券商投顾人员表示,从上半年这些亏损基金来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规模都很小(除了偶有几只规模较大外,基本上都在1亿以下);究其原因,是因为基金在运行中存在一些固定的支出,比如信息披露费、审计费、律师费等,基金规模越少,这个分摊到单位份额上的成本就越高;此外,一般情况下基金都必须留一定的现金来应对日常的赎回,这对小基金的正常操作很不利。 该投顾人员进一步表示,张坤旗下的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应该是个另类,因为上半年海外市场走势喜人导致QDII基金产品普遍收益不俗,而且根据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一季度披露的十大持仓来看都是走势不错的科技龙头股,因此其收益率不应该出现如此巨大反差;更大的可能是他因为年初收获一大波粉丝后急于求成、中途换仓所致。当然,真实的原因,要等到它的中报持仓出炉后才能清楚。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去年9月30日的规模仅为6.49亿元,去年底增长到11.3亿元,到今年一季度更是暴增至30.54亿元;而在基金规模增长的同时,其收益率却节节败退,最终在同类基金排名中倒数第一位。 资料同时显示,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一季度的十大持仓股分别是:腾讯控股(00700.HK)、香港交易所(00388.HK)、美团-W(03690.HK)、招商银行(03968.HK)、好未来(TAL)、京东集团-SW(09618.HK)、阿里巴巴-SW(09988.HK)、新东方-S(09901.HK)、京东(JD)、阿里巴巴(BABA)。 这十大重仓股占据了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仓位的75.05%,而且基本上以中国互联网巨头股票为主。而对于这些股票,以摩根大通为首的国际基金亦十分看好并增持。据媒体报道,管理14.8亿美元摩根太平洋科技基金的驻香港基金经理Oliver Cox日前称,正选择性增持中国互联网巨头股票,美团和腾讯在其重仓之列。 穷则思变,部分基金产品纷纷换帅谋求变局 在基金产品大幅亏损的背景下,一些基金公司试图通过更换基金经理来挽救败局。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上述十大亏损基金中,就有东方周期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大成智惠量化多策略混合、长城双动力混合、中海信息产业精选混合、蜂巢卓睿灵活配置混合A和银华内需精选混合等6只基金在上半年出现了“临阵换帅”的行为。 而这种穷则思变的“临阵换帅”行为,确实也带来了一定的效果。比如上半年的“亏损王”东方周期优选灵活配置混合,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3月15日,初始规模为8亿元,基金经理为薛子徵。但在其后4年的操作中,该基金净值节节败退,而基金规模亦跟随缩减,至2020年底,其规模缩减为0.15亿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3月22日,张玉坤走马上任接替薛子徵成为东方周期优选灵活配置混合的新掌门人。 从数据资料来看,东方周期优选灵活配置混合的换帅效果十分明显:任期业绩数据显示,薛子徵在2017年3月15日—2021年3月21日任期的4年又7天里,其回报率为-22.47%;张玉坤自2021年3月22日至6月30日的101天里,基金单位净值录得5.55%的上升。尤为重要的是,该基金规模亦从去年底的0.15亿元上升至今年一季度的0.28亿元。虽然最终东方周期优选灵活配置混合仍然在上半年的排行榜中垫底,但其跟第二位的差距已经缩小至1%的幅度。 同样“临阵换帅”并取得显著效果的还有长城双动力混合。该基金成立于2009年1月15日,在苏俊彦入主前的10年时间里其实已经经历了11轮基金经理更换,但从2017年以来的“换帅”效果来看并不显著;而随着业绩的逐级下滑,其基金规模亦从2017年的6亿规模缩减至现在的1.11亿元,亿元大关岌岌可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5月6日长城双动力混合更换了基金经理,苏俊彦取代了此前的龙宇飞和尤国梁组合。任期业绩数据显示,龙宇飞和尤国梁组合在此前1年又194天的任职回报为-16.30%;而苏俊彦任职仅仅56天便取得了10.17%的回报,从而使长城双动力混合摆脱了垫底的尴尬。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临阵换帅”都能带来正能量效果,有些基金产品更换基金经理后业绩反而更加不堪,比如大成智惠量化多策略混合。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3月21日,初始基金经理为夏高。任期业绩数据显示,夏高在2017年3月21—2021年4月22日任期的4年又33天里,其回报率为29.58%,虽然差强人意,但总算正收益。但从2021年4月27日将基金经理更换为苏秉毅后,在苏秉毅任职仅65天的时间里,该基金净值便录得4.86%的跌幅,从而跌入了上半年十大亏损基金排行榜的“三差”之列。 此外,银华内需精选混合于4月26日将原基金经理刘辉更换成刘辉和王利刚组合、中海信息产业精选混合在6月19日将原基金经理刘俊更换成姚晨曦,从其后的数据来看,效果并不显著。
南极电商接手C&A(中国)线上全盘业务 董事长透露未来可能成立南极电商供应链科学中心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叶心冉 7月2日,南极电商(SZ:002127)与国际时装零售品牌C&A在上海举行成立合资公司签约仪式。接下来,南极电商将拥有C&A商标(中国区)的线上使用权,并负责C&A线上渠道的全部业务。 7月2日晚间,南极电商发布公告显示,南极电商作为C&A在中国地区的线上业务唯一合作伙伴,双方拟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100万元,其中南极电商出资60万元,占注册资本60%;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即C&A(中国))出资40万元,占注册资本40%。 在签约现场,南极电商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祥表示,南极电商的优势在于将中国的供应链进行了高效的配置,同时能够为合作伙伴提供数据赋能、公共关系赋能等的围绕产销的一条龙服务。C&A是一家在欧洲有着悠久历史,既是商品又是渠道的品牌,这与南京电商的定位非常契合,要解决的是用户全身、全家、全季的需求。二者的合作能为消费者带来以更快的供给速度提供的更多更好的产品,真正符合“好货不贵”的目标。 资料显示,C&A品牌于1841年在荷兰创立。根据透露,目前C&A在全球共有1800多家门店,中国则有88家实体门店。 张玉祥透露,为了促进与C&A合作的进一步成功,南极电商接下来很大可能会在江苏成立南极电商供应链科学中心,这一中心旨在帮助工厂开展研发、数据管理以及发货等多项业务;同时还会帮助赋能供应链,打通全球的原材料、面辅料和设备;第三还会打造智能制型、智能样本检验和工艺流程制定等。 据悉,在双方的合作中,C&A将主要负责品牌文化、品牌价值观的输出,南极电商主要负责研发、制造、管理和经营。 张玉祥指出,南极人的路径是从单品商品到借助别人的渠道再到慢慢建立自己的渠道,而C&A本身已经是一个终端零售品牌,它需要的是把每一件商品的竞争力做起来,“也就是C&A有‘面’,它缺的是中国的‘线’和‘点’,南极人有‘点’,但它缺的是‘面’”。 过去两年,不断有海外快时尚品牌败走中国市场的消息出现,为何南极电商要落下这样一步棋?对此,张玉祥指出,快时尚的两大特点——快速反应和多样性都会造成库存的难题。中国的设计师大多没有经过财务的训练、营销的训练和结果的训练,设计师对结果不兜底也就造成真正销售好的产品可能就那么一小部分。而南极电商创造的模式,是让工厂成为市场的买手,通过数据为其赋能研发和营销,让工厂和经销低成本地试错。 张玉祥指出,与C&A的合作,也是在检验南极电商是不是有能力让国外的品牌来接纳,能不能拥有更大的平台。 张玉祥表示,“我们希望在大众品牌里,未来的南极电商在中国市场成为巨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市占率。”
2021上半年A股IPO数量较同期翻番 赴美上市企业数量达到历史新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7月2日,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A股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均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上半年共有245只新股上市,比去年同期增长108%,融资总额为21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1%。 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表示,上半年IPO的表现得益于中国国内经济平稳复苏以及注册制改革的阶段性成功,随着政策利好,普华永道预计2021全年A股IPO企业数量将达430-490家,融资规模有望创历史新高,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在A股市场,ESG相关公司的IPO数量增长显著,仅上半年就有21家ESG相关公司上市,占IPO数量的9%。2020年共有25家ESG相关公司上市,占全年IPO数量的6%。 上半年赴美上市企业数量更是达到历史新高,上半年美股市场共有35家中国企业首发上市,融资金额为123亿美元,IPO数量和融资额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19%和373%,以零售、消费品及服务、信息科技及电讯企业为主。 2021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共有47宗IPO,融资金额达到2,129.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翻倍。普华永道预计下半年香港IPO市场投资气氛将继续向好,预计2021全年将有150家企业到香港上市,主板市场首次上市企业将有145家,总融资额将达5,0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港交所也有望在今年再次跻身IPO全球三甲。
格力电器“员工持股”风波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华清 没有意外。 75.75%的赞成票、20.98%的反对票、3.27%的弃权票,是6月30日的格力电器(000651.SZ)股东大会上,出席会议的股东们对于格力电器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的审议投票结果。这份自面世以来就引起广泛关注与争议的员工持股计划草案,终于还是在股东大会上得到了通过。 而在股吧里,宣布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得以通过的资讯下面的评论依然两极分化,有人留言称自己投了反对票,没能扭转局面还是股票太少,有人则留言称这是股东打击黑粉的全面胜利。 舆论漩涡中的格力电器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在6月20日晚间被公告,草案披露,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规模不超过30亿元,参与员工人数不超过1.2万人,股票来源为回购专用账户中已回购的股份,购买价格为27.68元/股,等于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回购股份均价的50%,也约为草案公告前一个交易日格力电器股价的50%,6月18日,格力电器的收盘价为53.68元/股。 草案的三点安排,在二级市场引起争议,一是格力电器员工能“五折”买公司股票,购买价格是否太低?二是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拟出资8.3亿元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占当次员工持股计划的27.68%,参与比例是否过高?三是公司业绩考核目标中的净利润目标,第一个归属期要求2021年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10%、第二个归属期要求 2022年较 2020年增长不低于20%,且考核增长率的净利润计算依据为摊销公司因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股份支付费用前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员工的个人业绩考核为不低于C级,考核目标是否过低? 这份顶着“格力电器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头衔的草案,面世后并没有受到投资者的热烈欢迎,6月21日,格力电器股价大跌将近5%。6月27日,格力电器董事会决定变更第二期回购股票的用途,将原计划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的第二期已回购股票更改为“用于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而第二期已回购的股票耗资将近60亿元。尽管格力电器在公告里称,是因为近期没有使用第二期已回购股份进行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的计划才更改用途,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是格力电器管理层为安抚股民、保证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在股东大会上获准而采取的让步措施。 格力电器的利益相关者们对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评价不一,怎样的评价才更为客观?看似利好公司发展的员工持股计划却遭到部分股东的抵制,格力电器可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A股的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还有可以哪些提升的地方?这或许是格力电器持股计划风波后留给众人的思考题。 行业存量时代的无奈? “董明珠疯了,做空格力”、“格力根本不正常”、“光明正大的利益输送”、“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公司”、“大家起诉他们公司,大家一起起诉”、“坚决反对格力的员工持股计划!”、“这么大的利空?”6月21日上午,在格力电器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披露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格力电器股吧里涌现以上抨击董明珠及格力电器的言论。 反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东难以接受格力电器消耗自己的利润花大价钱从二级市场回购股票后打“五折”将股票卖给员工,而且还因此给公司带来高额的股权支付费用,认为这是为了员工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格力电器的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披露,公司对于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应确认的总费用约为28.18亿元,将在2021-2022年三年间摊销完毕。 而付出如此大代价应达到的激励效果,也让一些股东有所怀疑。一名多年持有格力电器股票的投资者告诉本报记者,他并不同意格力电器的员工持股计划,在他看来,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公司业绩考核目标,按照格力电器之前的运营,正常情况下都可以达到,业绩目标设置得不够合理;即使顺利实施该次员工持股计划,公司的控制架构不会因此发生大的变化,对于公司治理也不会有大的改善;该次员工持股计划的最大受益者是董明珠,普通员工的受益不多,对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作用有限。 但上述格力电器股东没有对员工持股计划投出反对票,他直接不参与投票。“我之所以还有些保留,就是认为,董(明珠)确实给公司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快退休了,奖励也是应该的。”该名股东对本报记者称。在他的潜意识里,格力电器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对员工过去付出的奖励、补偿的意味多于对员工未来的激励。 但这份让股东们认为明显向员工利益输送的员工持股计划,在员工群体里似乎也没有得到完全的拥护和赞成。 一名已经在格力电器工作了10多年的技术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在公告前一个月左右,公司内部已经在调查部分人员参与员工持股的意愿,整个调查过程没有文件通知,是口头传达,而且相对保密,要求被调查的员工不要私下讨论自己愿意出多少资金参与持股。调查的人员范围比较广泛,不会限定是哪个级别以上的员工,也不会限定已服务公司的年限。“方案应该改了很多遍,价格一直是不变的,就是五折,但是参与比例是不确定的,董明珠的参与比例在公告前也一直没有消息。”该技术人员称。 对于外界讨论较多的、董明珠的参与比例是否过高的问题,该技术人员认为,公司内部对于这个问题的反应较为平淡,一是毕竟董明珠是领导,二是大家都明白员工持股很难惠及所有人,那些没机会在一期持股被覆盖到的员工只能接受公司的安排,而对于那些有机会在一期持股被覆盖到的员工来说,即使董明珠少参与一期持股,也不一定有资金实力接下更多的股票份额。“不让贷款的,如果真的要到退休后才能卖股票拿回本金,很多人也要多考虑一下。”该技术人员称。 该技术人员认为,对于有机会参与一期持股的员工来说,对整份草案最关心的点是,是否真的只能退休后才能卖掉股票,如果是,会让部分人有所顾忌,特别是年轻的技术人员。“解释权在公司手里,管理方案还没确定。”在召开股东大会前,该技术人员如是说。 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中对于“退休”话题的表述是,在从公司退休前,因本次员工持股股票权益过户至个人证券账户而直接持有的股票,由工会按照工会的意思表示行使表决权(不含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份的表决权),未经工会事先书面确认,不得自行出售或设定质押,否则工会有权收回其对应的股份收益;退休前主动辞职或擅自离职的,在劳动合同到期后拒绝与公司或下属公司续签劳动合同的,在股票权益过户至其证券账户前,管理委员会有权取消该持有人参与本员工持股计划的资格,在股票权益过户至其证券账户后,工会有权收回其对应的股份收益。 在格力电器员工看来,“有权”实施,不代表一定会强制实施。遗憾的是,6月30日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基本对外明确,退休后才能卖掉该次员工持股计划所得股票,中途离职股票会被收回。 董明珠将员工持股作为留住优秀人才的一个武器。她在6月30日的股东大会上解释,员工对于涨薪乐见其成,但涨薪对于留人的有效性是短暂的,以前试过涨薪,还是有人离职。但值得指出的是,不止一名格力电器员工向本报记者表示格力电器的工资对比竞争对手低。 从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2020年格力电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8.9亿元,当年格力电器员工人数将近8.4万人,换言之,当年格力电器平均为每名员工支付的现金约为10.6万元,而同期美的集团的这个数字为19.1万元,海尔智家的这个数字为22万元。 在上海荣正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看来,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授予价格是合法的也是常见的,业绩考核目标的设定无可厚非,员工要服务公司到退休后才能出售股票的规定比较严格但在合理范围内,员工知晓的情况下愿意接受也无可厚非。 郑培敏向本报记者指出,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时,以“五折”的价格将股票授予员工非常常见,折扣更低的案例也数不胜数,“白送给员工的都有。”郑培敏称。光是郑培敏团队留意到的案例,从2015年到2020年,就有十余家上市公司以“零价格”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包括德美化工(002054.SZ)、游族网络(002174.SZ)、三七互娱(002555.SZ)、分众传媒(002027.SZ)等企业。 对于业绩考核目标,郑培敏认为,公司业绩方面,尽管历史上格力电器的净利润增长情况有过不错的表现,但不能“鞭打快牛”,认为2021年、2022年实现对比2020年有不低于10%、20%的增长就是容易的事情,个人业绩方面,外界应该尊重格力电器内部管理的规定。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则认为,格力电器要实现员工持股计划中公司业绩考核目标,“既难实现也不难实现”。看起来容易的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应该是格力电器业绩表现较差的一年,2020年格力电器的净利润为221.8亿元,2019年为247亿元,即使2021年净利润相对2020年增长10%,也低于2019年的净利润,即使2022年净利润相对2020年增长20%,也仅是266.16亿元,对比2019年增长7%左右。但如果站在整个家电行业来看,年净利润增长10%并不容易实现。 “家电行业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增长空间不大了。”刘步尘如此评价。 董明珠的“黄金降落伞”? 如果让郑培敏评价格力电器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安排,他觉得做法不太聪明的是,方案设计中董明珠的参与量“鹤立鸡群”。 郑培敏创办的“荣正咨询”以股权激励服务起家,也是中国证监会授予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的机构,他本人在股权激励领域从业二十余年,是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方面的资深人士,而这么一个行业老兵,用“中国之最”、“前无古人”来形容董明珠在格力电器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参与程度。 格力电器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披露,董明珠拟认购3000万股,差不多占到本次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数量的三成,剩下的7名董监高参与人士中,4名副总裁认购数量均为60万股,1名总裁助理和1名董事的认购数量也是60万股,1名监事的认购数量仅为8万股。 在郑培敏的印象中,另一个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中,认购比例也在三成左右的高管可以追溯到2006年伊利股份(600887.SH)推出的股票期权激励方案中的潘刚。当时伊利股份授予潘刚等33人合计5000万份股票期权,其中潘刚获授期权1500万份,激励对象获授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13.33元。这样核算下来,潘刚在伊利股份的激励方案中参与金额远远比不上董明珠在格力电器员工持股方案中的参与金额,而郑培敏更强调指出的是,虽然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最终的表现形式均为企业员工持有公司股份,但在证监会的监管体系里,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口径,员工持股应该比股权激励更具有普惠性质。 而事实上,因为今次的员工持股计划,董明珠本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格力电器的股吧里,董明珠有了个新绰号叫“董八亿”,股民以此抨击一旦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被顺利实施,董明珠马上可以浮盈8亿多元,更有人抨击董明珠“吃相难看”、“吃人血馒头”、“贪婪”,甚至董明珠因工作原因以视频接入出席股东大会,也被一些股民解读为董明珠怕被股东当面大骂而不敢线下参与股东大会。 一名网民在格力电器股吧里留言称,投资上市公司首先要看管理层的人品,在员工持股出来之前自己很尊重董明珠,但现在董明珠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广大小股东利益,已经“为了钱不要面子,人品本质暴露”。有人在该留言下附和称,此前自己认为董明珠很正直,人品好,但今次的做法出乎意料。 郑培敏认为,董明珠今次被卷入舆论漩涡,一方面是她个人在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参与量跟其他高管拉开太大差距,另一方面是她和格力电器不注重与股民的解释沟通,颇有点我行我素。 在郑培敏看来,今次的员工持股计划可能是高瓴资本为了格力电器日常经营控制权而给董明珠的“黄金降落伞”(指公司高管在失去原来的工作后,公司从经济上给予丰厚保障),董明珠已达67岁高龄,总有退休的一天,她毕竟是服务格力电器30年左右的老将。而“黄金降落伞”的这种现象,在国外企业中更为常见。 员工持股计划该如何规范? 尽管随着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兴起,员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取得所服务企业的股权,但事实上,在A股上,对于员工持股事项的监管还显稚嫩。 2014年6月,中国证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在上市公司中开展员工持股计划试点,这一《指导意见》沿用至今。 整份《指导意见》的字数不到3500字,指出员工持股计划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依法合规、二是自愿参与、三是风险自担;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来源可以是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二级市场购买、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股东自愿赠与或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方式;明确规定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低于12个月,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所持有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单个员工所获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而对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信息披露的要求则较为广泛。 郑培敏认为,在监管层面上,相对于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制度还有相当多需要“打补丁”的地方。 他举例说明称,相关法规并没有规定董事长或某个高管、某个员工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比例不能超过当期计划的百分之多少,但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格力电器此次经历的舆情漩涡,是否可以规定一个个人参与上限,超过上限要提出申请并被单独审核? 而在格力电器的案例中,尽管A股上存在以“零价格”甚至更低折扣的情况将股票授予公司员工,但存在不代表完全合理,既然引起部分股东的抵制,是否可以在授予价格方面做一定限制? 郑培敏更是指出,尽管有人认为格力电器的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业绩考核目标过低,但实际上,A股上有上市公司在推动员工持股计划时,完全不设业绩考核目标,这也很容易引起股东的不满。那么,业绩考核目标是否可以成为员工持股计划的硬性标配? 郑培敏向本报记者提供一个数据,称国内企业中存在员工股权激励的公司不到50%,但在有些国家,这一比例能到90%以上,很有可能中国企业还会继续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但中国的证券市场散户话语权比较大,监管机构也比较谨慎,富豪型的职业经理人数较少,容易成为焦点,因此国外制度进入国内市场要和中国的土壤、文化相结合。 “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各方面的和谐和平衡。”郑培敏如此建议。
经观头条 | 债市“降级潮”来袭 评级业要变天?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梳理刚刚过去的6月份,徐辉不同于以往地密集收到了评级调降的信息。 在信用评级行业工作超过10年的他,第一次感觉评级业大规模主体、债项评级调降潮正在悄然来袭。 对发债企业信用评级的变化进行统计是徐辉日常工作之一。6月25日,徐辉收到15家主体评级被调低的信息;6月28日,又收到19家主体评级被调低的信息;6月29日,再次收到14家主体评级被调低的信息。此外,按照他的统计,6月1日-24日共计22家主体评级被调低。6月份共有76家主体信用评级被调降。 经济观察报记者根据Wind统计,截止7月2日,2021年1-6月份累计主体被下调的发债企业数量为204家,超过去年同期101家的1倍。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全年企业主体下调数量仅为208家,今年前6个月主体评级被下调的企业数量占比已超过去年全年的98%。 在徐辉眼中,债市如此密集的主体评级被下调,是多年来首次出现。按照目前监管对评级行业的指导要求,他凭经验推断,目前被下调的企业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未来债市面临或更多的弱资质城投、国企、上市民企主体评级以及债项评级被下调的情况。 2018年以来,债市违约频发,评级“符号失真”是债券圈公认的信用评级行业最大的痛点。尤其是去年,部分AAA评级企业突发违约,“AAA评级”在债市投资者多年投资逻辑的信仰里趋于崩塌。 而在面对2021年以来评级机构开始大规模调降主体评级时,有债市投资者表示,近日个别评级调整让市场意外,因为按照过去的逻辑,尚不足以构成评级强制下调的理由,但现在明显尺度收紧了些。 多位评级业从业者向记者感慨:作为债市守门人的评级业,正在经历严监管。 经济观察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在严监管等政策背景下,今年部分评级机构已经开始主动降低评级符号中枢,逐渐开始更加注重评级机构的声誉建设。 当“降级潮”来袭时,徐辉坦言,短期会有所冲击,会让投资者感觉无所适从。而且评级机构会面临调整的压力,因为在评级整个中枢下移过程中,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逐步下调的过程,也会存在先后顺序问题,可能带来混乱的情况。 不过,多位评级行业人士认为,长期而言,随着债市评级符号的中枢下移回归,逐步将高评级主体比例降低,成为评级机构的长期目标。 在标普信评工商企业评级部总监王雷看来,一个很有区分度的评级体系,对整个债券市场而言是很有帮助的。 下调潮来袭 进入2021年,评级业下调潮持续来袭。 1-5月份,发债企业主体评级被下调数量分别为22家、43家、24家、16家、22家。进入6月份,主体评级被调降的企业数量激增,共计76家主体评级被降低。 据记者统计,2021年1-6月份累计被下调的发展企业数量为204家,而去年同期数量为101家,同比增加超过100%。此外,2020年全年企业主体下调数量为208家,今年前6个月占比已超过去年全年的98%。 其中,中证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包括17家,中债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包括2家,中诚信国际包括60家,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包括1家,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包括33家,联合资信包括39家,东方金诚包括30家,大公国际包括22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主体被下调的企业中包括部分AAA评级。例如,6月9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将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体评级由AAA降低至AA,6月25日,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将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投资主体及“17北汽01”评级由AAA下调至AA+。 与此同时,评级市场信用区域分化加剧,仅6月份,贵州就有9家发债主体评级被下调,含8家城投平台;评级下调连锁反应显现,中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评级展望被调整为负面,多家由该担保公司担保的发债企业或者债项评级也出现波动。包括北京鸿坤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评级展望被调整为负面,益阳市城市建设投资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债券评级展望被调整为负面…… 在下调评级的企业类型当中,包含中央国有企业9家,中外合资企业8家,外资企业3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其他企业4家,民营企业97家,公众企业3家,地方国有企业79家。 此外,至2021年6月30日,上半年债项评级被调低的债券有560只,而去年同期债项评级被调低的债券共计182只,今年同比增加超过200%。2020年全年,债项评级被调低的债券数量为481只,今年上半年债项评级被调低的债券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 关于列入评级观察的债券数量,2021年上半年为283只,而去年同期为133只,今年同期上涨112.8%。 针对此,中证鹏元高级研发董事袁荃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体评级调低本质上取决于企业信用资质的恶化程度是否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临界值,才会触发评级调整。评级调整呈现怎样的特征与态势,首先是受到宏观经济景气度和流动性水平的影响,其次是受到行业属性、产业政策、竞争格局变化等中观因素的影响,最后还会受到企业经营、财务、公司治理等微观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阶段主体评级调低的数量及增幅存在一定的可预见性,但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徐辉看来,国内个别评级机构评出的AAA级、AA+级公司的违约率与其出具AA级公司的违约率出现倒挂的情况,部分企业的评级符号仍然处于严重失准的状态,在此背景下,目前降低评级的违约企业与债项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未来被降级的企业数量或增加得更多。 下调溯因 通常而言,信用被降级意味着企业出现了信用风险或者财务、经营等不利的因素。但如此大规模企业主体、债项被降级发生,徐辉认为也并非偶然情况,这首先与监管政策息息相关。 今年3月,央行会同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起草了《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对评级机构明确要求,应当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将高评级主体比例降至合理范围。 在徐辉看来,这对评级业影响深远。尤其五部委发文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提升评级质量和区分度。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制定实施方案,逐步将高评级主体比例将至合理范围内,形成具有明确区分度的评级标准体系。 徐辉表示,现在各家评级公司正在按照监管的要求,披露预期违约率表格,从中展现这家评级公司的每一个等级大概的违约率。 据记者了解,2018年以来,债市违约频繁,评级机构作为行业“守门人”,但是却一直面临评级虚高、评级区分度不足、评级预警功能缺失等评级行业痼疾。尤其是进入2020年下半年,AAA评级违约主体激增使得评级机构被频频“打脸”。 2020年11月,永煤控股旗下债券“20永煤SCP003”违约,违约前一天,该评级仍为AAA,其评级机构为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国际”);同月,拥有清华大学校企光环的紫光集团旗下“17紫光PPN005”违约,评级机构也为中诚信国际,该债券发行时的评级亦为AAA。此外,华晨汽车债券亦发生违约。这三家既拥有AAA评级,又拥有国企身份的主体爆雷,评级被质疑的声音站上风口浪尖,债市投资者们“AAA评级”信仰因此趋于崩塌。 记者采访多位评级业人士了解到,当下,债市投资者对评级机构仍时有质疑,包括跟踪评级不及时、利益关系导致评级虚高等,这些现象的根源是普遍实行的“发行人付费”模式。 有评级从业者认为,评级最终要为债券投资者解决投资上的服务,级别跟真正的信用风险跟利率要有很好的匹配度。首先要解决收入多元化的问题,不至于迫于生存压力而从级别符号上竞争。 徐辉感受到,去年以来,评级业面临的监管逐渐趋严,尤其是从去年国企违约增多之后。 徐辉透露,从2020年下半年到今年,央行入场检查国内包括国内主要的七家评级机构,关注违约率与评级符号是否倒挂等问题。。 除了监管原因外,掀起这一轮调降潮,与评级机构在企业风险暴露时启动不定期跟踪程序等因素也息息相关。 联合资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6、7月是评级行业传统的跟踪期,一般而言,评级机构应在企业披露年报后的2个月或3个月内完成定期跟踪,伴随着定期跟踪会出现一定数量的评级调整,这是评级行业的常规作业节奏。从数据上看,主体评级或评级展望被调低的企业家数(实际为次数)较2020年同期的确有明显的上升,究其原因,首先部分企业为存续风险主体,其评级在年初以前已经发生过下调,今年以来随着风险持续暴露,评级进一步下调,此类情形占比约为20%;其次,本轮新增评级调整的企业数量也在增加。“具体来看,近年来评级行业持续完善评级预警机制,评级机构在企业风险暴露时及时启动不定期跟踪程序,针对风险主体的评级调整更具梯度和连续性。”联合资信补充称。 袁荃荃也向记者表示,在高等级国企屡屡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下,市场对低评级主体的担忧情绪显著加剧。鉴于此,评级机构采用更审慎的态度去评估企业的信用资质是必然的选择,主体评级调低的数量出现较大幅的增长并不难理解。 洗牌在即 随着上述通知正式发文之前,评级机构面临着逐渐调整级别符号直至符合监管要求的压力。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其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考核指标的检验体系,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行验证,并向社会公示评级违约结果。 评级行业也曾因监管动作进行自查,对业务进行调整。 时隔15年,监管对评级业强调的重点仍然为“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考核指标的检验体系”。时至当下,评级业能否真正实现市场对其的期望和要求? 徐辉认为,前述通知正式发文应该在年底之前,评级机构提高评级业质量的目标非常迫切。待征求意见正式发文后,评级机构会根据各级别的违约率和预期的违约率符合情况进行调整。因为五部委政策一旦落地,各家评级公司会存在很多下设级别的压力,如果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大面积地集中下调级别,会给债券市场带来一些没有必要的风险。“当下级别被密集下调与即将要落地的文件有关。因为如果提前将不合理,或者存在虚高评级的企业、债项评级降低,后期一旦企业出现风险,就不会出现跨级别的降级,比如从AAA将至AA等,各个级别违约率数据就会平均。”徐辉进一步补充称。 去年以来,多家评级机构遭遇处罚。2021年6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的公告,大公国际被罚款1460.50万元,主要原因是未按照法定程序开展评级业务、违反独立性要求、未按照规定办理信用评级业务人员备案和违反评级作业的一致性原则。被处罚人还包括大公国际的评级总监和董事会秘书。 此前,2020年12月14日,北京证监局因东方金诚存在多项违规事实,故责令东方金诚整改,期限为3个月。因永煤事件,交易商协会于当年11月9日对中诚信国际启动自律调查,于12月29日对中诚信国际予以警告、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3个月。 与此同时,在监管趋严之下,发行人主体信用评级提升的难度大幅提高。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21年6月2日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整个一季度主体信用评级正面调整的只有3家,同比减少78.57%;负面调整32家,同比增加68.42%。分机构来看,中诚信国际和大公国际正面调整各有2家、1家,分别占其存续家数的0.15%和0.24%;上海新世纪和中诚信国际负面调整数最多,分别有10家、9家,占其存续家数的1.50%和0.68%。 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和监管政策表明,信用评级行业未来会迎来强监管时代,这对于信用评级机构提出了更高的合规性要求。 此外,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评级机构的声誉将更加重要。 去年以来,外资评级巨头逐渐拿到在中国“单干”的入场券。美国标普全球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备案后,美国惠誉评级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国内评级机构面对的竞争压力增大,进一步加速了评级业的洗牌。 谈到标普信评的评级方法,王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标普信评致力于为中国的债券市场提供具有透明度和区分度的评级服务,这对于市场的发行人、投资人等各参与方都有很大帮助。 王雷称,标普信评在对一家企业进行评级时,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风险、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等;其次考虑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杠杆率、债务覆盖程度的高低等;把企业经营状况评估和财务风险评估综合起来,便形成了评级基准。除上之外,还会考虑其他影响企业信用的因素,比如企业的资本结构、财务政策、流动性、公司的管理治理等方面。最后会考虑到外部支持的影响,比如来自政府的支持或者集团的支持等。以上这些因素也是标普信评在考量是否对一家企业进行级别调整时会参考的主要技术指标。“高区分度的评级结果,能够使投资者看到更加细分的评级结果,可以更精准地刻画债券发行人的信用风险区分以及风险定价,这样会减少一些交易成本,提高整个资本市场运行的效率。”王雷向记者补充称。 评级中枢降低 央行入场评级机构检查、评级机构不断收到罚单,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形势,评级公司需要有所改变。 联合资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评级行业监管趋于统一、规范,在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评级行业不断完善评级方法、提升评级技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针对信用评级行业长期存在且成因复杂的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系统性问题,目前仍未取得明显进展。央行等五部委发布通知的出台,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提升评级质量和区分度无疑是评级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徐辉表示,各家评级机构都在引导自己的级别符号逐步回落到合理的水平。如果级别符号和信用基本面是逐步趋同、或者分歧越来越小,对于整个债券市场的运行是有利的。 与此同时,多位评级行业人士也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当下评级中枢应该降低,但应该逐步降低,不至于引起市场恐慌性情绪,逐步过渡到符合市场对行业的期望和要求。“从目前的业务实践来看,评级机构基于问题导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优化风险监测机制、跟踪评级制度以提升信用评级预警效能,避免出现大跨度调整情形。从结果导向来看,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逐步将高评级主体比例降低至合理范围内,将是评级行业不断探索并最终实现的中长期目标。”联合资信称。 中诚信国际董事长、总裁闫衍此前也公开表示,目前监管机构正在合力推动降低债券发行环节的外部评级依赖,但债券投资、交易环节仍存在级别门槛,拉开评级区分度仍需要监管规则的同步调整;另外,市场也要避免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使用,避免评级机构负面评级行动的影响被动地放大,对债券市场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 袁荃荃也表示,国内评级行业最近两年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自身评级方法和模型,譬如将信用评级的构成进行合理拆分,采取“个体信用状况+外部特殊支持”模式,通过披露个体信用评级来更好的帮助投资者了解受评对象的信用状况,希望有助于增加评级区分度和降低级别中枢。 袁荃荃称,相信通过监管政策的引导,将会促使评级机构更积极地完善评级体系、评级标准,进一步提高评级质量,强化自身公信力,经过一定的时间和外部生态环境的调整,最终过渡到符合市场对行业的期望与要求,这将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应投资者采访要求,徐辉为化名。实习记者陶雅雯对本文亦有贡献)
领跑新基建 5G建设按下快进键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王莉)2020年,5G建设稳步推进,进入2021年,新一轮5G建设正蓄势待发。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2021年计划新建5G基站60万个,并加速向有条件的县镇延伸。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各地也纷纷释放出新基建加速发展的新信号。发力新基建 5G建设全面提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根基,而在新基建诸多板块中,5G又是根基中的根基。5G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自身发展对经济增长将产生直接推动作用。同时,5G与传统产业结合产生的外溢效应,对于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有重要作用,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2020年5G商用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一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5G市场的巨大需求,云复工、云演唱会、云直播、云教育、云出游……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在复工复产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对5G的强烈需求,让5G加速进入商业化时代。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表示,2020年我国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多个行业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入;“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100个,“5G+远程会诊”在19个省(区、市)的60多家医院上线使用。实际上,我国5G建设也已领跑全球。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统计,我国5G基础设施的规模迄今为止是全球最大的,中国5G连接数占全球比重超过75%。同时,5G投资稳中有进。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通信企业加快5G网络共建共享和商业应用转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0.7亿元,同比增长9.9%。工信部发布的《2020年通信业统计公报》也显示,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下,通信业实现逆势增长。全年,三家运营商和中国铁塔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移动通信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52.9%,提高5.1个百分点。此外,在终端应用设备方面同样取得积极成效。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手机总体出货量3.08亿部,同比下降20.8%;但5G手机累计出货1.63亿部,占比达到52.9%。其中,2020年12月5G手机出货量1820万部,占比更是达到68.4%。多家机构预计2020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为2亿部左右。这也意味着,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5G手机市场。抢跑新赛道 拉动投资效应巨大2021年,我国5G建设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赵志国表示,2021年计划新建5G基站60万个,同时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5G网络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5G站址、用电等相关政策。此外,除了提升网络覆盖能力,下一步还将继续提升应用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能力。培育5G+增强现实、5G+虚拟现实、沉浸式游戏等新兴消费模式,加快利用5G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网络。加快定制化、经济型5G芯片、模组、终端等关键产品和器件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大产业短板弱项的攻关力度,持续组织开展5G毫米波试验,超前谋划、系统布局产业未来发展。在此背景下,5G建设的增量市场空间备受关注。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累计将达到投资1.2万亿元,5G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的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的投资。上述方案在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方面提出,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其中,5G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被放在第一位,显出其独特地位。全国多地也提出了2021年5G建设计划。例如,北京提出新建5G基站6000个;吉林提出建设5G基站1.5万个以上;云南则提出5G基站总量达到5万个;上海表示新建5G室外基站8000个。还有一些地方提出了5G的覆盖具体目标。例如,广东提出加快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网络粤东粤西粤北主要城区全覆盖,打造珠三角5G网络城市群;江西提出,建成中国移动江西5G网络三期等项目,实现重点城镇以上地区5G网络连续覆盖。以目前各地5G建设的速度推进,2021年我国5G终端市场也有望迎来井喷。中国移动公司相关负责人预计,到2021年年底,网内5G套餐用户数将超1.5亿,5G手机用户将突破1亿。网内处于换机周期的目标用户近3亿,2021年目标实现网内新增5G手机2亿部。高通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国市场5G手机开始大批量进入1000元至3000元的中低价位区间,会促进5G手机市场进一步扩大。电信行业观察人士赵宇认为,在当前建设速度下,2021年5G换机速度不会放缓,将在第二季度提速,保守估计2021年年底5G连接数将达到包括手机在内的4.5亿。打造新场景 融合应用智造未来对于5G市场2021年的应用前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发布《2021年5G发展展望白皮书》指出,四大运营商仍将继续布局5G规模组网,并联合企业广泛探索5G融合应用。5G融合应用将使C/B/G多端用户和市场受益,其中工业互联网领域的5G专网建设将率先发力。业内人士认为,“强化产业合作共赢,打造产业大生态”对下一步5G建设发展至关重要。发挥5G应用产业方阵作用,联合产业各方力量开展5G应用模式创新、5G应用测试验证、商业模式孵化等。面向重点行业和典型场景,建立5G应用资源池,加快5G应用认证和供需对接,以行业应用需求为导向,孵化和培育一批既懂5G又懂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据了解,目前很多龙头企业已在加深产业链布局。首先迎风起飞的便是手机产业链,在5G手机换机潮中,就连苹果也抵抗不住诱惑,推出5G手机。此外,包括小米、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均在努力抢占市场,推出了风格多样的5G千元机以及5G高端机。在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透露了5G建设规划部署。其中,中国联通提出,将确保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5G网络的规模部署,基本实现主要的城区、高速公路、铁路,重点县城和大乡镇的区域性5G网络覆盖;中国移动提出将在2021年基本实现全国各市、县以及部分重点城镇的良好5G覆盖。赛迪智库预测,2021年四大电信运营商将持续加大5G网络投资力度,预计将是2020年的1.5到2倍。在5G设备提供商方面,1月26日,作为5G设备龙头企业的中兴通讯与银联数据共同发起成立的首家金融行业5G消息实验室正式揭牌。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5G消息应用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此外,中兴通讯不断加大5G基础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强化芯片设计环节能力。在5G的应用创新方面,5G消息商用正在不断提速。近日,梦网集团发布了“天慧·5G消息平台”,率先把5G消息、视频短信、行业短信进行融合,基于5G标准规范实现了消息即服务。除此之外,梦网集团成为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5G消息首批接入的服务厂商。在可商业化前提下,5G已成为为产业赋能并实现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最近大热的智能汽车、网联汽车甚至自动驾驶已经成为百度、吉利、阿里、上汽等巨头都在发力的新领域。而车联网之外,万物互联才是5G大战略的最终愿景。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下,由手机、汽车、音箱等终端设备带来的更新叠代也势必将助力大消费的发展逻辑。延伸 走势强劲 5G概念股业绩增长被看好A股市场近几年不断迎来5G概念股。据统计,2019年有8只概念股登陆A股市场,2020年有11只概念股上市,进入2021年,截至2月5日,已有2只概念股在A股市场首发上市。总体来看,截至2月5日,5G概念板块的成份股已经达到261只。随着5G行业的快速发展,5G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据统计,截至2月5日收盘,沪深两市已有167家5G类上市公司披露2020年度业绩预告。其中,有99家公司业绩预喜,占比近六成。值得关注的是,有51家5G类公司,2020年度净利润同比增幅预计均超100%。其中,国华网安、仕佳光子、振芯科技、博创科技等4家公司,2020年度净利润同比增幅预计均超1000%。对于5G板块未来的投资机会,方信财富投资基金经理郝心明表示,估值被极度压缩之后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国金证券表示,5G时代正加速到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加速推进5G商用落地。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消费恢复的驱动下,5G手机将实现快速放量。5G手机换机潮的陆续到来,将带动射频、天线等相关产业链迎来业绩改善。开源证券行业策略分析师赵良毕表示,中国移动+中国广电700M频谱共建共享计划落实使得5G布网成本降低,5G低频率的增量布局将加速5G终端与应用的普及,使我国5G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变革,相关企业的估值与业绩有望双升。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表示,2020年是5G网络建设的展开阶段,5G设备商和相关零部件厂商的机会更突出一些,这里面业绩超预期的个股有望在当前的年报季报披露期迎来表现机会。而从更长的周期和潜力来看,由5G支持和带动的新应用、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不断诞生和推广,有可能形成更大的产业和投资机会,当前看好“5G+工业互联网”领域,以及5G车联网带动的自动驾驶领域具备较突出的趋势性机会。实际上,近期有不少机构看好5G概念股后市投资机会,最近一个月内,有60只5G概念股获机构给予“买入”或“增持”等看好评级,其中,有13只概念股期间机构看好评级次数在10次及以上,中兴通讯、中科创达、移远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等6只概念股均获15次及以上机构扎堆推荐。天风证券构表示,随着未来运营商新一轮5G招标逐步落地、广电5G建设带来增量需求、年报一季报陆续落地,产业链景气度提升进一步明确。5G投资机会核心机会在5G网络(主设备为核心)+5G应用(云计算+视频+流量+物联网)。在投资配置上,太平洋证券行业策略分析师李宏涛表示,在运营商、产业链供应商与垂直行业B端厂商的推动下,5G板块有望在商业定向推送领域形成风口。(陈辰)
互联网“红包大战”成新年俗 你摆好收钱姿势了吗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在春节到来之际,互联网公司一年一度的“红包大战”也如期上演,再次掀起一场全民指尖行动热潮。与往年相比,今年“红包大战”的玩法仍以集卡、红包雨等形式为主,但在红包金额上却远超往年,快手、抖音、百度投入的金额都在2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参战”的互联网企业也越来越多,除了“老兵”支付宝外,百度、快手、抖音、微博、今日头条、拼多多等近两年的“新兵”也推出了大力度与娱乐性兼备的抢红包活动。如今的春节已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的新战场,而红包营销背后的实质则是流量之争、用户之争。“撒币”金额水涨船高在撒钱这件事上,“不差钱”的互联网巨头们越玩越大,从不手软。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仅快手、抖音、百度三家就投入了63亿元发红包。具体来看,抖音上线春节红包活动“团圆家乡年”,宣布将分出20亿元,其中抖音极速版可分得10亿元;百度启动“2021好运中国年”活动,用户可以通过六项活动瓜分22亿元福利;快手则通过玩游戏攒牛气、派发好运红包等形式分发21亿元。除此之外,支付宝分发的红包金额为5亿元、微博为1亿元。在玩法上,各家平台仍然以集卡为主,但更增添了趣味性。例如支付宝今年推出手写福字、“打年兽”等活动,用户在集齐五福后每日还可通过该活动获得“添福红包”,开奖后与“五福红包”一起发放。其他平台也通过让用户完成多种趣味任务获得卡片,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多数任务都旨在为自家其他App“拉新”或增加活跃用户数量,例如在抖音极速版的红包活动中,新人下载番茄小说、今日头条等App可直接获得八次抽卡机会,而其他任务只可获得一至两次。电商平台同样不甘示弱。京东的活动同样是集卡,用户可通过每日登录、好友赠卡、品牌专属页等方式获得卡片,将两张相同的卡合并后,就能随机领取红包(提现门槛10元),参与“集爆竹炸年兽”游戏还可得年终奖、红包以及免费抽奖机会;拼多多则通过“摇一摇”自动匹配的方式,派发金额不等的金币或现金红包。相比于其他平台的疯狂“撒币”,坐拥10亿用户、拥有巨大流量入口的微信则通过定制红包封面抢走了一部分风头。去年年底,微信开放了视频号的自制红包封面权限,定制红包封面不再是大型企业或机构的专利。近日微信官方还宣布,将在2月1日-2月14日定点限量放出超5000万个微信红包定制封面,此举不仅掀起定制、争抢红包封面的热潮,还借助定制红包封面向微信视频号导流,为微信视频号创作者带来全新的增长空间。此外,在这波“红包大战”中,还来了个春节红包“气氛组”——乐视视频App。其直接在自家App图标下方贴上“欠122亿” 的字样,来了一波反向营销,靠“自黑”成功登上微博热搜榜。随后,乐融致新CEO张巍对此进行回应,122亿元并不是乐视视频精确的欠款金额,乐视网也称此举只是公司的春节推广行为。春晚也是“战场”全家围坐在一起观看春晚已成除夕的标配。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这无异于是一个超级流量池,春晚红包则是流量导入的利器。在拼多多不再担任2021年央视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之后,今年1月26日,抖音官宣成为2021年央视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这是继2019年春晚后,抖音第二次与央视春晚达成合作。在除夕当晚,抖音将在春晚直播期间分出12亿元。除此之外,抖音还拿到了湖南卫视春晚、东方卫视春晚、北京卫视春晚等多个省级卫视春晚的冠名权。快手则以量取胜,一夜拿下“十台春晚”。1月28日,快手宣布,与山东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等十家省级卫视春晚达成合作,合作数量创下晚会冠名历史之最。在快手官宣微博的评论区,十家卫视官博蓝V号齐刷刷留言“字越少,事越大”,将快手送上微博热搜。为何短视频巨头纷纷争抢春晚资源?以央视春晚为例,其曾为快手、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平台带来巨大流量。作为2020年央视春晚独家互动合作伙伴,去年快手春晚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达7.8亿,红包站外分享次数超5.9亿,累计参与活动的国家和地区数为212个;2019年央视春晚独家网络互动平台百度App当日日活跃用户数直接冲上了3亿人次关口;2015年,微信与央视春晚合作“摇一摇”,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央视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峰值每分钟高达8.1亿次。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麟认为,抖音此次成为央视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将通过春晚红包互动迅速成为下沉市场熟知的App,对于其正在推进的电商业务意义重大,此外对于用户渗透率和依赖度的提高亦有帮助。快手的火速跟进可以看作是一种防御行为,对于下沉市场的待开发用户,其他平台都虎视眈眈,快手必然要及时应对。“红包大战”已成新年俗从前期的“撒币大战”到春节期间的“春晚PK”,让互联网巨头们倾尽心血的“红包大战”究竟有何“魔力”?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对记者表示,春节发红包实际上是把互联网企业的流量获客和品牌营销活动与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和团聚等场景性因素高度融合的体现,可以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企业获客和品牌传播的效果。“经过多年的用户使用习惯培育,‘红包大战’已经成为企业不得不入局的年度大战,就像每年贺岁档的电影一样,已经成为一种新年俗”。她表示,牛年“红包大战”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一是入局者更多;二是推广力度更大,额度更高,企业通过自身核心优势积累和核心产品融合设计个性化的红包产品和用户体验;三是重心从争夺流量获客转向提升黏性和留存,在红包发放时段上做了延展,活动流程上也进一步精细化和拉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认为,春节网络红包充当人与人之间“敲门砖”甚至是“社交纽带”的作用,平台作为红包的主要消费场景,为用户提供充分互动的空间。对于电商互联网公司来说,借助此次活动,可以抢占新老用户流量、聚焦品牌推广,促进平台在社交、支付、业务等方面的有效转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抖音和快手两家短视频平台更积极地参与到“红包大战”之中。对短视频平台来说,直播带货和电商业务都对移动支付的需求旺盛,支付业务急需流量进入。从去年年底到如今,无论是抖音还是快手都在支付领域不断布局。今年1月,抖音支付在抖音App内正式上线,而快手也在去年11月收购持牌支付机构易联支付,从而间接获得支付牌照。陈端表示,从春晚红包体验设计、发放到各种形态的互动中,短视频行业有望成为最大受益领域。“红包是绕不过的流量增长工具,短视频平台或成为‘红包大战’最大受益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疫需求带来的就地过年、居家过年形成的强流量汇聚效应,可能让今年春节成为助力短视频崛起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时间点,未来短视频传播的视频化、体验化、社交化、非逻辑化等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巨头们你争我夺,使尽浑身解数讨好用户,可以预见的是,“红包大战”的态势只会愈发激烈。谁会成为今年这场“大战”的赢家?一切还要静待揭晓。
搜狐重回盈利轨道 张朝阳:希望2021年是爆发的一年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 文/图)2月4日搜狐发布的2020年财报显示,公司首度实现年度盈利。财报发布后,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表示,搜狐这两年充分减亏,保持努力成长,真正重回盈利轨道。“第三季度预计盈利1500万-2500万美元,第四季度比我们预计的翻了倍,比想象的还要好。游戏贡献很大,同时广告收入也达到了在此前第四季度业务展望的上限。”张朝阳表示。财报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搜狐营收为2.53亿美元,同比增长34%。2020全年搜狐总营收为7.5亿美元,同比增长11%,盈利51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9月29日,搜狐与腾讯就搜狗公司股份签订了《股份收购协议》,此次搜狗财务业绩从搜狐公司财报的持续经营业务中剔除。具体来看,搜狐的游戏业务表现亮眼,第四季度在线游戏营收为1.96亿美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9%,较上一季度增长94%。全年来看,在线游戏营收为5.37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22%。“第四季度游戏的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PC端《新天龙八部》怀旧服版本,实际上 ,PC端游戏给搜狐提供了稳定持久的收入。在手游方面, 今年搜狐也会有几款游戏推出,带动游戏业务增长。“张朝阳透露。张朝阳认为,搜狐现在的健康程度很高。“不能说游戏做好了,这个公司就赚钱了,不是这个概念。而是因为媒体平台这几年的调整已经走上了比较健康发展的道路。持续减亏背后有很多工作,平台竞争是很艰难的,所以你要靠产品创新。但是平台一旦做起来了,那就很好了。”张朝阳接受媒体采访除了游戏板块外,直播也是2020年搜狐的一大关键词。相比于游戏,直播业务更像是搜狐广告业务复苏的动力和希望。2020年全年搜狐品牌广告收入为1.47亿美元,较2019年下降16%,但张朝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广告业务的下滑主要受2020年第一季度的“拖累”,后面几个季度还是超出预期的。“搜狐2020年靠直播技术带动矩阵,创造了很多营收机会。其实不管是最开始的秀场模式,还是后来的带货模式,搜狐更看重价值直播,带货也是倾向于直播综艺类的。除此之外我们在营销商业模式上也有创新,比如有一些大型的活动都通过直播的方式输出,直播实际上也刺激了广告商的广告投放。”张朝阳对记者表示。新的一年里,各短视频直播平台的“战况”愈加白热化。微信大举发力视频号,抖音开始探索社交与支付,快手即将登陆港股市场,相比之下,搜狐的直播业务显得更为“佛系”。而张朝阳也表示,各短视频平台有不同的产品形态和分发模式,搜狐仍将采取“小而美”的战略,以搜狐视频为直播中台来打通产品矩阵,让搜狐视频成为一个中台,把流量导过来,形成直播事件,这将是搜狐坚持的打法。在财报中,搜狐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将继续盈利,品牌广告营收在2700万-3200万美元之间,在线游戏营收在1.37亿-1.47亿美元之间。张朝阳表示,第一季度视频、媒体业务应该会保持减亏,游戏业务继续盈利,“平台业务做大之前是亏损的,但是我们努力让亏损越来越小”。在被问到2021年搜狐发展的关键词时,张朝阳反复提到“爆发”一词。他比喻道,2019年对于搜狐是喘息的一年,那么2020年则是在喘息后更加健康发展。他表示,期待2021年搜狐能够实现爆发。对于离开舞台中心很久的搜狐来说,扭亏为盈或许只是第一步。2016年,张朝阳曾提出“搜狐要用三年的时间重回互联网中心”,但最终事与愿违。接下来的一年搜狐能如张朝阳所愿迎来“爆发期”吗?这家互联网初代巨头距离重回“C位”究竟还有多远?中国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网易云音乐“开撕”酷狗音乐背后:在线音乐“积怨”已久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春节前夕,网易云音乐突然对酷狗音乐“开炮”。2月2日,网易云音乐在官方微博发布长文《关于给酷狗音乐“山寨办”团队申请年终奖励的建议》,嘲讽酷狗音乐抄袭其部分产品功能。截至中国商报记者发稿,酷狗音乐尚未作出官方回应。实际上,随着在线音乐行业逐步从免费模式转向付费模式,行业内部争斗愈发激烈,从当初的“撕”音乐版权到如今的“撕”产品功能,在线音乐平台的“炮火“从未停息。网易云疑似“内涵”酷狗抄袭“为一直战斗在死盯网易云音乐新功能一线的酷狗音乐‘山寨办’团队,向酷狗管理层申请特殊年终奖励,以示相惜。”网易云音乐在文章开头便带着浓浓的火药味,更是直接“杠”上了酷狗音乐“山寨办”。网易云音乐称,酷狗音乐“山寨办”成立以来一直将网易云音乐新功能酷狗化(以下简称狗化),并在长文中列出了酷狗音乐与网易云音乐相似的产品。其中,网易云音乐于2020年7月上线“一起听”功能,而一周后,酷狗上线“跟听”功能,该功能中页面信息、展示形式、动画设计、路径文案对网易云的功能进行了“像素级模仿”。此外,网易云音乐在2020年4月上线了“云贝推歌”功能,三个月后,酷狗音乐上线了“音乐推”功能,二者的播放功能入口位置、交互形式、页面样式和购买玩法也高度相似。面对网易云音乐的正面“杠”,截至中国商报记者发稿,酷狗音乐方面并未作出官方回应,但酷狗音乐副总裁谢欢却在朋友圈中疑似回应:“原来我2006年做的QQ一起听功能竟然有如此深远的战略意义,找到当年的需求文档回味下,我能不能告别人山寨了我呢? 另外当年写的需求真是详细,所有的逻辑和交互图必须做出来,要不会被研发骂回来……那时候产品经理挺没人权。”对于网易云音乐所指出的相似功能,中国商报记者也进行了比对。在网易云音乐的歌曲播放界面,点击右上角的分享即可找到“邀请好友一起听”功能,用户可以邀请互相关注的平台好友实时欣赏同一首歌曲,也可以匹配一起听的陌生“听友”。而在酷狗音乐中,播放界面的中间偏上位置有“好听的歌值得与好友分享”字样,也可通过右上角的分享功能邀请好友跟听。从功能上来看,“一起听”和“跟听”几乎相同,不同的是酷狗音乐只能邀请互相关注的好友一起听歌。网易云音乐“一起听”酷狗音乐“跟听”而在网易云音乐的“云贝推歌”功能中,用户可以通过“云贝”助力喜欢的歌曲上热门,提升歌曲的播放量,“云贝”则通过每日签到、做任务等方式获得。酷狗音乐的“音乐推”同样可将用户喜欢的歌曲推荐给更多人,采用付费推歌和免费推歌两种方式,付费推歌界面下还明确标出花费不同档位“推币”的最终可推荐人数,例如18“推币”预计可将歌曲推荐给超过900人。从版权之争到功能之争在春节前一周突然“开撕”竞争对手,网易云音乐的操作惊呆了看客们。“网易云音乐选在这个时间点‘开炮’不排除有吸引眼球的用意,但不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线音乐平台之争在当前和未来都是绕不开的焦点话题。”艾媒咨询集团创始人张毅对记者表示。国内在线音乐市场高速增长期已过,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为了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各在线音乐平台的竞争态势宛如“饿狼扑食”。进入音乐付费时代后,各平台竞争的核心仍是版权,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和网易云音乐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2017年8月,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发布消息称,因网易云音乐存在多次侵权行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已向深圳法院提起诉讼。而仅十几天后,网易云音乐起诉腾讯音乐旗下酷我音乐侵权《欢乐颂 2》多首歌曲的案件信息也随之曝光,在线音乐平台间的版权争夺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国家版权局的积极协调推动下,双方就网络音乐版权合作事宜达成一致,相互授权音乐作品,占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虽然表面“握手言和”,但平台对版权的把控却并未放松。2020年腾讯音娱先后与索尼音乐、环球音乐、华纳音乐等十家顶级音乐厂牌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开始布局日音版图。据官方数据,目前腾讯音娱共获得超过4000万首曲目的授权。网易云音乐也首次拿到环球音乐版权,此外,网易云音乐在2019年获阿里巴巴7亿美元投资后,正与其展开深度合作。如今,网易云音乐“炮轰”隶属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酷狗音乐,也意味着二者的“战火”正从版权之争蔓延到功能之争。“在线音乐市场几经高度集约化,目前仅剩几位巨头,由此带来的竞争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从版权到用户,形成了最强的双边效应,一定会对创新造成负面影响。拥有优势地位的公司,精力往往不在创新上,而是会通过模仿和抄袭,轻而易举地将他人成果化为自己的利益。”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对记者表示。张毅也表示,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背后也说明行业对于用户的争夺已经到达了白热化的地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网易云音乐在版权保护、用户争夺以及商业模式变现等方面将全面发力。如何打破行业困境与国外在线音乐行业的发展不同,我国在线音乐行业一直面临着盈利难的问题。尤其在发展早期,整个市场版权保护较薄弱,在线音乐平台提供免费试听、下载的服务,来自用户付费的收入较少。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未来音乐业态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在线音乐行业正从免费模式逐步转向付费模式。但基于用户音乐付费的习惯尚未养成,以及平台端盈利模式单一、付费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等因素,行业面临盈利困境。虾米音乐也成为了其中的牺牲品。今年1月5日,虾米音乐在官微宣布关停,这个曾经以文艺、小众音乐和不媚流俗的推荐算法而出名的App走向了终局。2013年被阿里收购后,虾米音乐并入阿里大文娱生态,却由于版权大战、生态兼容等问题逐渐流失了大批用户。此前据国际唱片业协会数据统计,我国数字音乐用户整体付费率约5%,而美国音乐付费用户率接近50%。有意思的是,此次报告的问卷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在线音乐用户愿意付费使用更多的平台功能及享受高品质音乐。随着独家授权互授,各大音乐平台进入“后版权时代”,培育原创音乐人、发展音乐综艺、拓展音乐风格及布局电台板块等成为各大音乐平台的发展方向。上述报告也认为,在线音乐平台可以在社交娱乐、演艺娱乐等领域深挖音乐价值,提高互动性、趣味性以及内容多元化程度,丰富用户在线音乐娱乐体验,逐步完成运营模式的转变,拓宽用户付费渠道,培养用户付费习惯,提高用户付费在平台营收中的占比。
盼达用车倒在“寒冬”中 共享汽车行业的春天在哪里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又一家共享汽车平台倒在路上。近日,盼达用车在其官方微信平台发布《关于重庆盼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暂停运营的通知》,称由于公司经营原因,平台于今年2月1日起暂停运营。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倒下的共享汽车平台不在少数,car2go、途歌、EZZY、麻瓜出行等皆已停止运营或退出中国市场。从2017年下半年的共享汽车“融资潮”再到后来的“倒闭潮”,曾被看作共享行业下一个风口的共享汽车为何陷入寒冬?暂停经营 盼达用车终梦碎在上述通知中,盼达用车表示,目前已开始协助用户退还违章保证金和事故垫付款,对于账户内仍有余额的用户,也已启动了相应的退款机制。盼达用车官网资料显示,盼达用车是由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控股)投资建立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平台,其App于2015年11月上线运营,是国内较早进入电动车分时租赁的共享出行平台,曾先后在重庆、杭州、成都、四川绵阳等11座大中型城市投入运营。在计费模式上,每辆车每小时收费19元,每天129元封顶。每辆车充满电可跑190公里。极光大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GoFun出行、EVCARD、盼达用车位列共享汽车App行业前三名。盼达用车2019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当月,盼达用车已在全国多个主要城市累计投入运营了超过2万台新能源汽车,全国累计用户数超过500万。盼达用车的境况与力帆股份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2020年8月7日,力帆股份发布了一则公告称,公司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资不抵债,已经向重庆市法院申请司法重整,公司被债权人申请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今年1月26日,重整过后的力帆改名为力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导入吉利科技集团首款换电新车型。今年1月22日,盼达用车还曾发布合作方公开招募函称,近期资金压力获得有效化解,希望通过合作方的参与,优化盼达用车的股权结构,实现新资源、新资产的注入。实际上,盼达用车的结局早有征兆。早在2019年下半年,盼达用车就被曝退押金难,郑州、广州等地用户在黑猫等投诉平台反映盼达用车1000元押金难退的情况;2020年4月,盼达用车由于力帆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问题向力帆股份索赔7.99亿元,上演“自家人状告自家人”的一幕;2020年下半年,盼达用车的押金问题愈演愈烈,相关部门已多次就盼达用车押金一事回应网友,而押金退还的具体时间一变再变。寒冬来临 倒下的还有谁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倒下的共享汽车平台不在少数。沸沸扬扬的途歌退押金事件发酵了数年,途歌创始人王利峰也被冠上“老赖”名头,多次收到法院限制消费令。成立于2015年的途歌是国内首家引导生活方式的汽车共享出行平台,主打汽车分时租赁服务。 2018年11月,途歌共享汽车被频繁曝出拖欠押金。2019年年底,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布的五份裁定书皆显示,途歌名下已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全球最大汽车共享品牌car2go也未能“幸免于难”。2019年6月30日,car2go正式结束在中国市场的汽车分时租赁运营。背景资料显示,car2go是国际知名豪华车生产商戴姆勒旗下的汽车共享项目,主要由奔驰smart组成单程、自由流动式汽车即时共享体系,租车人无需在指定地点租车和还车。运营成本的增加以及行业的竞争激烈或是导致car2go最终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car2go使用的是奔驰smart车型,该车在保养及运营等方面投入的资金比其他车要高出很多,甚至可差两倍之多。倒闭名单中还有数家共享汽车平台。2017年3月,分时租赁汽车公司友友用车宣布停止运营,而停运的原因是“之前签署的投资款项未如期到位”;同年10月,在北京地区运营的共享汽车品牌EZZY突然对公司员工宣布公司解散;2018年1月,途宽易租车平台无法用车,不少用户押金逾时未退;同年5月,运营不到一年的麻瓜出行官方发布公告,宣布麻瓜出行共享新能源汽车将于5月17日-5月20日分批逐步停止租车服务。顽疾难解 共享汽车春天在哪儿2017开始资本纷纷涌入共享汽车行业,几年时间却光景如斯,共享汽车还是门好生意吗?共享汽车项目不同于其他共享产品,运营难度更高且属于重资金项目,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等产品问世不久就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共享汽车则需要重资金投入,运营成本高昂。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告诉记者,早期一些共享汽车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建立在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上,市场准入门槛提高、补贴下降后,弊病也随之显露。“共享汽车经营的难点还是在于利用率不高。现在的共享汽车都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很多用户用车的时候才发现电量已经所剩不多,影响使用体验。我之前测算,一般的共享汽车一天至少要接五个订单才能盈利。”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田泽普表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共享汽车质量参差不齐、平台管理不够智能化、停车位不好找、途中遇到汽车损坏如何及时修理等问题仍然存在。从运营平台的角度来看,购买和维护汽车成本太高、新用户的开拓与扩张速度的不匹配、停车位的建设和管理等仍是难点。从政府和用户的角度来看,共享汽车扩张的管控、意外事故的问责主体划分、公共资源的划分等仍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活跃用户规模在百万级别以上的共享汽车平台仅剩GoFun出行和EVCARD。GoFun出行在2020年10月宣布完成数亿元的B轮融资。为了避免重走竞争对手们的“老路”,品牌升级后的GoFun出行开始追逐轻量化和平台化的目标,逐步甩掉原有的汽车重资产投入,缩减成本。张翔表示,共享汽车并非前景黑暗,只不过由于现阶段商业模式和运营手段不成熟导致盈利艰难、投资回报周期长。“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共享汽车仍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现在很多中小型共享汽车平台都倒下了,相对来说行业集中度就逐步提高,这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件坏事。”张翔表示。
六年连亏 平安好医生靠啥打破连续亏损魔咒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颉宇星)平安好医生已连续六年亏损。在盈利压力下,平安好医生背靠平安集团,成立保险事业部,希望让“长板更长”。面对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围攻,平安好医生能否突出重围、挣脱连续亏损的魔咒?2020年业绩报告显示,平安好医生2020年营收68.7亿元,同比增长35.5%,其中在线医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了82.4%。但该公司依旧亏损,经调整后,其净亏损为5.16亿元。已上市的头部互联网医疗企业除了平安好医生外,还有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据悉,2020年11月,阿里健康宣布扭亏为盈。京东健康则于2020年12月上市,其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7亿元。那么,平安好医生何时能够盈亏平衡?其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盈亏平衡点会有一定推迟,但公司整体盈利计划和业务计划发展是匹配的。”事实上,虽然上述三大巨头的服务范围都涵盖了在线诊疗、消费型医疗、线上医药零售等,但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对于线上零售医药的依赖度相对较高。根据最新的公开数据,阿里健康2021财年上半年(2020年4月1日-9月30日)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营收占总收入的97.2%。京东健康则对外表示,2020年上半年,向用户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的营收占总营收的88%,未来零售药房业务仍会是重要的营收增长点。而2020年平安好医生健康商城业务在总营收中所占的比重仅为54.1%。从目前来看,阿里健康有阿里巴巴集团强大的互联网基因,京东健康则具备集团物流、供应链等优势,线上零售医药业务对于这两家企业而言是“轻车熟路”,平安好医生如何破局?长期以来,外界对于平安好医生依靠平安集团“输血”的行为并不看好,但在盈利压力下,平安好医生必须背靠大树。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为3.73亿人,其中有49.3%的用户来自“平安集团插件”。其CEO方蔚豪对外表示,借助平安集团的优势,公司可以触达企业客户以及企业员工,并通过企业员工将服务深入每个家庭,定制全家服务。平安好医生负责人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公司此前还推出了“健康守护360”服务,这是为保险用户提供的就医服务,可以协助用户预约国内3000多家医院,享受住院办理协助、二次诊疗、万元药品援助、3万元健康维护补贴等服务。为了和平安集团深度捆绑,让“长板更长”,平安好医生还成立了保险事业部,推进跟平安健康险线上业务的合作。“我们会对线上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挖掘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分人群、分病种的保险产品。”上述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来看,阿里健康主要以线上零售医药为主,京东健康则对外表示要“医+药”双轮驱动: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向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优质流量,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为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创造需求。而平安好医生的“摊子”铺得最大,“医疗+医保+医药”三箭齐发。“我们是有盈利能力的,公司经营性亏损已经在持续收窄。”上述负责人表示,平安好医生将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挖掘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的巨大潜力,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温度”的服务。目前有金融机构预测,平安好医生将在2023年扭亏为盈。该公司能否通过“医疗+医保+医药” 突出重围?中国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头腾大战开启2.0版本 遭“封禁”三年抖音这次为何不忍了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焦立坤)新一轮“头腾大战”开打。近日抖音正式起诉腾讯垄断,对此腾讯迅速作出回击,双方展开口水战。有公开报道显示,2018年微信和QQ开始“封禁”抖音,用户分享抖音链接到上述平台均无法正常播放。三年后,抖音为何不再隐忍?随着微信全面发力视频号,双方的“擦枪走火”是否将成为常态?该案的结论或将对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司法反垄断带来“风向标”的意义。积年旧怨 “头腾大战”又开打抖音的一纸诉状让“头腾大战”战火熊熊燃烧。近日抖音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交诉状,正式起诉腾讯垄断。抖音方面称,腾讯通过微信和QQ限制用户分享来自抖音的内容,构成了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抖音要求法院判令腾讯立即停止这一行为,刊登公开声明消除不良影响,并赔偿抖音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9000万元。腾讯方面很快作出回应。腾讯在其公众号“鹅厂黑板报”表示,字节跳动相关指控纯属失实,系恶意诬陷。腾讯表示,字节跳动旗下多款产品,包括抖音通过各种不正当竞争方式违规获取微信用户个人信息,破坏平台规则,已被法院多个禁令要求立即停止侵权。对于字节跳动及相关公司存在诸多侵害平台生态和用户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腾讯将继续提起诉讼。抖音也不甘示弱,随即“回怼”称,腾讯封禁抖音等相关产品达三年之久,涉及数亿用户。微信封禁最初的理由是“短视频整治”,而在整治期间,腾讯自己却推出十几款短视频产品。腾讯所谓“违规获取微信用户个人信息”也并不属实。据了解,双方的摩擦始于2018年。当年3月,多位网友发现,微信朋友圈分享来自抖音的链接自动被设置为仅本人可见,他人无法正常查看上述分享。对此腾讯回应称,这只是对链接进行了防刷屏设置,并没有屏蔽一说。然而,一个月后腾讯“封杀”抖音的消息传出。有报道称,腾讯将以隐私、版权问题为由,全面封杀今日头条、抖音及其旗下产品。随后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在微信对话中表示“这个造谣造得过分了”。2018年5月,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在微信朋友圈评论区感慨:“微信的借口封杀,微视的抄袭搬运,挡不住抖音的步伐。”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随即表示“可以理解为诽谤”。两位商业大佬的互怼也让矛盾进一步升级。2019年初,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布了《关于近期诱导违规及恶意对抗的处理公告》。根据相关规则,微信明确禁止外部链接的测试、诱导行为。该公告被一些业内人士理解为“封杀令”。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头腾系产品摩擦不断,腾讯也起诉包括西瓜视频、抖音在内的字节系产品,要求下架《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腾讯游戏的UGC(用户生产内容)视频内容。多次吐槽 抖音这次为何不忍了实际上,字节跳动此前曾多次吐槽腾讯无理由将产品封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飞书之争”。2020年2月29日,字节跳动旗下办公套件飞书发布官方公告称,飞书相关域名被微信全面封禁,并且被单方面关闭微信分享API(应用程序接口)。当时相关页面显示,因飞书“网页包含诱导分享、关注等诱导行为内容,被多人投诉”而停止访问。今年1月7日,字节跳动副总裁谢欣在微头条上称,由于微信开放平台的不开放,“飞书文档”微信小程序已经在审核流程上被卡将近两个月了,在这个过程中,腾讯没有给出任何回应和理由,只是说“此应用在安全审核中”,不做进一步处理。谢欣还称,微信开放平台的审核,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即使审核状态变成“已通过”,微信也可以无理由将产品封禁,字节跳动的另外两款微信小程序“飞书会议”和“飞书”就是遭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双方的矛盾由来已久,抖音为何选择此时起诉腾讯垄断?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对于腾讯系产品的“封禁”,抖音已经是忍无可忍。“伴随着国内目前的反垄断形势,抖音应该是判断出,问题解决的时机到了。除此之外,抖音现在的市场能量和社会资源绝非几年前可比。更重要的是,字节跳动各方面媒体业务的成长也让其不怕对方舆论上的封锁压制”。“反垄断”成为近期国内备受关注的一大高频词。2020年年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明确指出,红包补贴、品牌屏蔽、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搜索降权、流量限制、技术障碍等都可能成为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表现形式,且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案件不一定需要界定相关市场。2020年12月16日-18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强化反垄断执法司法已经被设定为今年全国政法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强化司法反垄断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抖音起诉腾讯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互联网领域的司法反垄断进程,能推动更多企业选择司法诉讼方式解决垄断纠纷,最终促使反垄断司法诉讼与执法监管成为并驾齐驱的反垄断法二元实施机制。如果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案并判决,那么该案判决还可以为全国法院的反垄断司法审判形成示范引导效应。他认为,若抖音胜诉,一方面将使大型平台企业增强反垄断合规意识,将反垄断法要求内化为企业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将增强互联网平台领域的互联互通属性,促使互联网领域的司法反垄断常态化,提升该领域的竞争机制与创新机制。亦有业内人士认为,抢在春节前夕起诉腾讯为字节跳动赚足了眼球,也有可能是在为接下来的营销预热。日前,抖音宣布成为2021年春晚独家红包互动伙伴,将在春晚直播期间分出12亿元,并将开启“团圆家乡年、分20亿”活动。有分析称,字节跳动意在通过发红包、抢红包等方式为发展在线支付预热。“春晚有抖音的红包赞助活动,字节跳动也希望借此活动为自家支付工具打响品牌,吸引更多用户,因此在前夕需要进行活动预热,吸引更多关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容表示。战火再燃 头腾交锋将成常态实际上,近几年“头腾大战”始终没有停息。“字节跳动与腾讯之间在用户数量方面没有排他性冲突,但在活跃度、用户时长占用上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此消彼长关系,腾讯旗下也始终没有培养出能制约或替代字节系的产品,这就决定了两家的竞争将相当激烈。对于字节系来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突破社交链,不自己做成独立社交平台,就必须能使用微信平台,所以采取法律手段也是必要的。”马继华说。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也表示,对于抖音来说,接下来的出路一定是做社交,通过社交才有可能继续立足。“头腾争锋最后一定是落在短视频社交方面。腾讯要发力视频号,抖音要发力社交,二者的摩擦在所难免。”正如张毅所说,头腾都对对方的腹地虎视眈眈。短视频已成为字节跳动的大本营业务,此前有媒体引援路透社报道称,字节跳动2020年在中国市场的广告营收将达到至少1800亿元,目前在字节跳动整体广告营收中,抖音贡献了近60%。而腾讯则一直努力尝试攻占短视频,前前后后推出了十几款短视频App后,最终决定力捧微信视频号。与其他短视频平台相比,视频号嵌入在微信之中,上线即拥有微信庞大的用户流量,可谓站在流量的风口之上。伴随视频号直播打赏、连麦、创作工具等模块的上线,视频号所带来的变现领域将被极大拓宽,而这无疑会引起包含抖音在内的短视频平台的焦虑。张孝容表示,微信视频号对抖音有一定冲击,抖音布局移动支付对微信支付也有影响。双方竞争激烈,有来有往。“头腾大战”一直在进行,从未有收兵,此次诉讼营销算是再掀起一个小高潮。“新一轮‘头腾大战’已是必然,而且会比前几次更加激烈,因为这次是产品之争,也是生死之争,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我相信对于腾讯而言,这会比当年的‘3Q大战’更需要投入。”张毅表示。与前几年相比,腾讯的业务护城河更加坚固;而伴随着抖音等业务的成长,字节跳动也羽翼渐丰。该案的走向、结局备受关注,或将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关键节点。
买卖债券也能“刷单”? 更强金融监管正在路上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7月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公布三则自律处分信息,涉及民生银行、广东南粤银行以及国信证券,上述三家机构均被指参与倒量虚假交易。 “倒量虚假交易”是什么? 其实今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其公开发表的题为《建立金融业批发市场行为监管体系》文章中,曾经专列一段加以阐释。 文章中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没有系统性地建立起对市场机构的行为监管体系,违规返费、虚假倒量、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和市场功能的发挥。 其中,“虚假倒量交易”问题在于:由于交易所、交易中心考核指标“重量轻质”,交易量考核指标权重过大,且监管部门和重要基础设施将部分业务资格与交易量排名挂钩,部分金融机构倒量交易动机强烈。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间互相进行价格相似、数额相当的交易,使得整体市场出现价格波动不大,而交易额放量的特征。倒量交易并非真实的交易量,是一种虚假的流动性,不仅未增加市场深度,反而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倒量交易在现券、回购、拆借、衍生品、贵金属等人民币批发市场和外汇批发市场均有一定体现。 而据7月5日交易商协会公布的自律处分信息,民生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在开展做市业务时主导开展倒量等虚假交易。2020年四季度多个交易日内,民生银行作为债券的最初卖出方和最终买入方,主导并开展了多组当日较短时间内卖出后买入、价量相同的闭环交易。相关交易并未影响民生银行持仓,并未反映合理经济目的,实质上是倒量的虚假交易。 同样,广东南粤银行和国信证券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在开展做市业务时也参与了倒量虚假交易。交易商协会指出,2020年四季度多个交易日内,南粤银行和国信证券均参与了多组当日较短时间内卖出后买入、价量相同的闭环交易。 “其实是类似某些电商平台上的卖家刷单行为,为了把交易活跃度做起来好看。”一位商业银行的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交易商协会表示,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定,经2021年第9次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对民生银行予以通报批评,对南粤银行和国信证券予以诫勉谈话,并责令三家机构针对本次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 孙天琦在其上述文章中提出,优化各市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一是优化和完善各交易所、交易中心考核评价体系,弱化交易量指标考核,更加关注交易行为质量。优化各类基础设施机构发布的排名指标体系,大幅弱化交易量指标考核,加强对报价价差、内控机制等质量指标考核,从根源上降低机构虚增交易量的动力。可以研究同行打分制。二是加强对倒量交易的监管力度。定期组织开展现场检查,对于开展倒量交易的市场成员,依据其交易次数和交易量,予以约谈、扣分、暂停交易、取消做市商资格甚至移交公安司法机关等。 据交易商协会在2016年公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业务指引》(下称《指引》)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业务评价指标体系》(下称《评价体系》),做市商的双边报价指标、双边成交指标、请求报价指标等打分项中,报价量、成交量等都包括其中,并且《指引》中明确,“做市机构的做市报价及所达成的交易须以本机构真实交易需求为基础,不得进行倒量等虚假交易。”《评价体系》也指出,“通过倒量达成交易的成交量不纳入评价指标计算范围。” 目前,交易商协会公布的截至2021年3月31日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做市商名单共83家机构,民生银行和国信证券为综合类做市商,广东南粤银行为利率债专项做市商。 2020年,经自律处分会议审议,交易商协会依规进行自律处分 57 家(人)次,涉及 12 家次发行人、6 家次主承销商、1家会计师事务所、2 家评级机构、1 家基金公司以及 35 名直接责任人。全年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常规性违规案件继续减少,新型违规案件有所增多,恶性违规案件仍有出现。其中,发行人资产违规划转、注册发行文件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在发行环节破坏市场秩序等行为,主承销商以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尽职调查工作开展不到位、发行环节必要程序执行不严等事项,评级机构信用风险揭示不充分、质量控制机制执行不到位等情况,受到交易商协会重点关注和严肃查处。 仅在2021年至今,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交易商协会已经挂出自律处分信息23份,涉及27家机构主体,而自律处分关于“倒量虚假交易”尚属首次。 从去年开始,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银行、保险等行业的监管处罚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年银保监系统共向银行业各类机构和个人开出逾2000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超过13亿元。强监管态势也延续到了今年,截至6月30日,银保监系统发布罚单已经超过2000张。涉及银行业的房地产信贷、理财业务违规等问题较多;保险机构未按规定使用备案保险费率、编制虚假资料等频频招罚。 同时,罚单金额也屡创新高,同样在7月5日,银保监会公开对邮储银行的行政处罚。因存在六大违法违规事实,邮储银行被没收违法所得11.40万元,罚款437.68万元,罚没合计449.08万元。 邮储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中包括:违规向部分客户收取唯一账户年费和小额账户管理费;未经客户同意违规办理短信收费业务;信息系统相关功能在开发、投产、维护、后评估等方面存在缺陷及不足;向监管机构报送材料内容不实等。 7月5日,人民银行漳州市中支对云霄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处罚70万元,违法行为包括:未按规定开展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未按规定重新识别客户;未按规定要素、格式和填报要求报告大额交易报告。人民银行漳州市中支同时对时任云霄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主任许惠明处罚3.2万元。 6月15日,人民银行漳州市中支对厦门国际银行漳州分行给予警告,并处罚26万元罚款;并对时任厦门国际银行漳州分行行长助理林文富处1.6万元罚款;对时任厦门国际银行漳州分行营业部助理总经理洪璟璇处1.5万元罚款。 一位曾参与监管部门对银行某项业务数据管理项目的金融科技公司人士认为,未来监管科技将成为行业热点,在大数据技术没有发展起来的时期,金融行业掌握了大量数据,但难以整合。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完善,监管开始有能力把这些数据加以整合、分析,未来各种金融业务的监管力度与强度、精确度,将会大幅提高。 “金融的本质就是一种中介,扮演着支付、信用和撮合中间的职能,从全球来看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坚持着严格的范围和边界,从事金融业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也要严厉于其它行业。”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过去三十多年从事金融业务的主体已经成倍增加,对于究竟什么是金融业务,现在好像变得比较模糊,国际上变得比较模糊。但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这个又必须要理清,不允许有模糊。
快手上市迎狂欢 短视频平台再掀新战事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一夜之间,快手科技(以下简称快手)从一家独角兽企业变为仅次于腾讯、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的中国第五大互联网上市公司。上市首日股价高开194%、总市值破万亿港元,快手在港股市场的“首秀”成绩不俗,资本的热捧也将快手两位创始人宿华、程一笑的身价推升至千亿港元。常被称为短视频领域的“老二”弯道超车成为“中国短视频第一股”,快手为何急于抢先一步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曾经因烧钱造成的巨额亏损如何填补?伴随着快手的成功上市,短视频战争2.0时代又将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短视频“老二”弯道超车在与老对手抖音的缠斗中,快手胜少败多,常年居于“老二”的位置。目前,在短视频社交领域,抖音和快手用户量分别占据前两位。移动大数据服务商极光发布的数据显示,抖音和快手2020年第四季度MAU(月活跃用户数)均值分别达6.29亿、3.31亿;快手极速版MAU均值为2.25亿,同比增长150.0%;抖音极速版MAU均值为1.53亿,同比增长率达528.5%,双巨头竞争格局更加稳固。在定位上,抖音紧跟一二线城市的潮流文化,学习微博运作明星及网红,而快手则通过“老铁经济”进一步打开下沉市场。相比于“网红制造机”的抖音,快手一直被外界打上“土味”的标签,过去给外界的印象也主要是低调、佛系。然而近几年,佛系的快手开始显露“狼性”。2019年6月,快手创始人宿华、程一笑发给全体员工的内部信开始在圈内流传,信中他们表示对快手现状并不满意,认为必须要改变,并号召全员进入战斗状态。这封内部信也透露出鲜明的信号,快手正在撕去佛系标签,给公司文化注入狼性,战略和业务上将不再保守,而是为追求更高目标主动进攻。快手的商业化也开始提速,商业营收目标一再提高。2020年9月,快手高级副总裁马宏彬宣布,2020年1-8月,快手商业化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2.5倍,头部客户新增2.6倍。人们还发现,曾经“土味”的快手也开始出圈了。人气明星周杰伦高调入驻快手,黄渤、张雨绮、黄圣依等一众知名明星和董明珠、丁磊等商界大佬也开始在快手直播。与此同时,快手还开始“带货”奢饰品、汽车甚至是房子,不断寻求突破。显然,在抢占“短视频第一股”的过程中“快速跑”并率先登陆港股市场,是快手狼性的另一种体现,资本同样也给予了热烈的“回应”。快手上市首日开盘价为338港元/股,相较于招股价115港元/股高开193.91%,盘中最高达到345港元/股。截至当日收盘,报收于300港元/股,涨幅为160.87%,总市值约为1.23万亿港元,一跃成为中国第五大互联网上市公司。快手的未来仍然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在上市仪式的发言中,宿华提到,过去一年中快手产生了超过130亿条视频,近9.6万亿分钟的使用时长,超2000万人在平台上获得了收入。就在前不久,快手宣布和山东卫视等十家省级卫视春晚达成合作;另外,分发21亿元红包的“温暖好运年”活动也正在进行中,营销攻势依然强大。“快手上市是内容核心的流量逻辑获得广泛确认的一个代表,通过用户创作内容实现流量的汇聚的一个胜利。虽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从快手头部主播带货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家已经看到了流量变现的真金白银。是昙花一现还是货真价实,还需要观察快手在上市后的下一步发展。”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拿什么拯救巨额亏损登陆资本市场或许是快手的阶段性胜利,但还远不到庆祝的时刻。巨额亏损始终是快手头顶一片挥之不去的乌云。快手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快手亏损净额分别为200亿元、124亿元、197亿元(人民币,下同)。在剔除公允价值变化后,快手经调整利润为7.74亿元、2.04亿元、10亿元。2020年前11个月的经营亏损为高达94亿元。快手的亏损更多来自主动投入的推广、人才引进、研发基地等。今年上半年,快手的推广及广告开支为132.8亿元,研发开支为23亿元。面对对业绩要求更务实的港股市场,扶正利润是快手背负的任务之一。“上市前的亏损都可以视作互联网产业扩张所必要的战略性亏损,但是上市后,投资者留给快手继续讲故事的空间有限,市场必须要看到快手未来高成长、特别是具有高收益预期的高成长的可行性。如果无法夯实市场对此的信心,那么IPO时的热闹,或许很快就会变脸。”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记者表示。在招股书中,快手预计将呈现下降趋势的是销售及营销开支。快手表示,随着营运效率提高及享有规模经济效益,预计未来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将下降。此次赴港上市,快手计划募资投向增强生态系统,加强研发及技术能力,选择性收购和投资符合增长策略的产品、服务及业务,作为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相比“节流”,“开源”才是止住亏损的不二法宝。直播服务是快手的营收主力,招股书显示,2017-2020年的前三季度,直播收入分别为79亿元、186亿元、314亿元及253亿元,直播中获得的大部分收入来自观众给主播的虚拟礼物打赏,直播收入依赖用户付费意愿以及直播付费用户数目。但值得注意的是,快手的月度平均付费用户增幅已由2018年的124.60%降至2019年的72.79%;付费用户平均收入增幅由2018年的4.57%降至2019年的-2.37%。在此情况下,快手也在调整营收结构,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直播收入占总营收的95.3%、91.7%、80.4%及62.2%,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电商业务是快手寄予厚望的下一个增长极。2020年前11个月,快手电商交易总额达到3326.82亿元,是2019年全年GMV(成交总额)的5.5倍,是2020年规模增速最快的电商平台。崔丽丽表示,目前看来,电商是是流量变现的快速手段。对短视频平台而言,这样的变现方法是最现实的。电商业务能否爆发,更需要看平台后续针对电商业务的逻辑安排。沈萌则表示,虽然快手找到通过电商进行流量变现的方式,但每年仍然亏损很多。上市获得融资后,如何将资金转化成更强有力的盈利能力,将是下一阶段快手必须面对的课题。短视频大战2.0版本打响从整个短视频市场格局来看,快手的上市再次挑动了整个行业的神经。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张书乐认为,快手上市不仅意味着短视频平台的角斗场正式从互联网延伸至资本市场,在和抖音的竞争中,快手也确实需要外部助力,找资本获取“温暖”,但也因此需要迎合资本市场来讲故事。虽然快手为接下来的白热化竞争积极储备着“弹药”,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快手还尚未建立起牢固的护城河。沈萌表示,在短视频赛道上,虽然快手在上市方面抢先“撞线”,但是整体上,快手对竞争者的优势仍不明显。而通过电商进行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基础也不够稳固,收益黏性也不够充分。快手目前抢出来的先发优势仍无法让其高枕无忧。当前,抖音的进攻态势与增长势头依然非常迅猛。抖音发布的《2020抖音数据报告》披露,截至2020年12月,抖音日均视频搜索量突破4亿。截至2020年8月,连同抖音火山版在内,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2021年年初,抖音上线支付功能,并拿下央视春晚独家红包合作,这都为其今年的内容电商变现铺平了道路。微信视频号的加入也将在短视频行业之中掀起新波澜。与其他短视频平台相比,视频号置于微信生态之中,由于背靠微信的巨大流量池,视频号的流量增长是稳定且有保证的。伴随视频号直播打赏、连麦、创作工具等模块的上线,视频号所带来的变现领域将被极大拓宽。前有快手、抖音持续较劲,后有微信视频号来势汹汹,短视频行业的新战事已经开启,进入“三国杀”的时代。崔丽丽表示,实际上,在平台流量形成稳定的网络效应后,短视频行业的竞争应该说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竞争的重点就是流量变现能力。”她补充道。在成为用户生活娱乐的重要信息入口的同时,短视频的内容质量和丰富性也愈加重要。沈萌表示,导流、广告和付费订阅,仍然是中国乃至全球内容行业价值变现的三大主流方式,目前还没有更多新颖的盈利模式出现。一旦竞争加剧,缺少差异化护城河的企业必然选择价格战,市场也必然走向红海。因此,对于内容行业来说,特别是像短视频这样以用户自制内容为主的细分领域,优质独有的内容资源永远是核心的竞争力,这不仅能够扩大用户基数,还可以增强用户黏性。快手上市是短视频大战1.0版本的结束,亦是2.0版本的开启。春节长假在即,这也将成为短视频平台们争夺用户与流量的好时机,一场新的战事已然拉开了序幕。
哔哩哔哩今起在港招股 高亏损困境仍待解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综合性视频社区平台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回港上市再迈一步。3月17日,B站公布了其全球发售的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计划。该计划为全球发售和上市2500万股公司 Z类普通股(发售股份或股份)的一部分。据B站方面资料,其此次全球发售初步包括香港公开发售的75万股及国际发售的2425万股,分别占全球发售股份总数的3%及97%(可予调整及根据超额配股权行使与否而定),香港公开发售的发行价将不超过每股988港元(约合人民币827元)。据悉,招股时间为3月18日至3月23日。对于此次二次上市所募集的资金,B站透露,募资所得款的约50%将用于继续扩展及丰富内容产品,包括收购、投资和制作优质内容;20%将用于AI及大数据等方面的研发;20%将用于市场销售,以促进用户增长及提升品牌知名度。港交所文件也显示,B站已于日前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其招股说明书也得以公布。招股书显示,B站起源于2009年创立的ACG(即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与Games(游戏)的首字母缩写)内容型社区网站,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标志性品牌及领先的视频社区,提供大量丰富的内容以满足年轻人多元的兴趣。平台以专业用户生成视频为中心,辅以直播、专业机构生成视频等,内容品类覆盖生活、游戏、娱乐、动漫、科技和知识等众多领域。2018年3月,B站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每股发行价为11.5美元,共计发行4200万股ADS(美国存托股份),融资额高达4.83亿美元。截至中国商报记者发稿,B站股价为111.35美元,总市值达到420.13亿美元。随着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一批中概股掀起“回港潮”的,从2020年7月开始,B站开始频频被传出回港上市的消息,但B站多次对外表示不予置评。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赴港上市除了能够实现融资解决B站的资金需求与流动性压力外,还能提升B站的股票流动性,对于B站的市值有正向影响。根据B站披露的招股书,截至2021年1月31日,其CEO陈睿持股14.2%,拥有44.6%的投票权;腾讯、阿里巴巴分别持股12.4%、6.7%。目前,B站的收入主要来自移动游戏、增值服务、广告、电商等;收入成本包括收入分成成本、内容成本、服务器及带宽服务成本以及电商及其他成本。B站的压力或许正来自于亏损。2018-2020年,B站的营收分别为41.29亿元(人民币,下同)、67.78亿元、120亿元,但三年来的净亏损也分别达到5.65亿元、13.04亿元、30.54亿元。其中,2020年的净亏损额度较2019年同期扩大138.46%。根据其早前在美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5-2017年的净亏损分别为5.69亿元、11.85亿元、5.71亿元,这也意味着2015年至2020年的六年时间内B站尚未盈利,累计亏损金额突破了70亿元。对此,柏文喜表示,B站的亏损一直在扩大未必说明B站的商业模式有问题,只是没有达到盈利的临界点,这一点需要从收入增长的投入与费用支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努力增收的同时保证必要的投资所需,以推动公司业务尽快跨过现金流转正与实现最终盈利的临界点。二次“敲钟”上市对于B站来说只是时间问题。而如何加快泛娱乐化进程、提高变现能力,或许将是B站上市后的新课题。
目标前三甲 OPPO加速进攻高端市场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焦立坤)随着新一代旗舰手机Find X3系列高调发布,OPPO向高端手机市场发起强攻,甚至立下未来在高端手机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3月12日晚间,OPPO正式发布色彩影像旗舰Find X3系列,包括Find X3 Pro和 Find X3标准版,其中最高配的Find X3 Pro售价为6999元,这是OPPO迄今最贵的手机。OPPO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波表示:“我们深知高端产品的打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OPPO将从生态体验、用户服务、品牌营销、科技研发、企业战略等全方位布局,助力高端市场突破。““OPPO一直追求的影像和科技美学设计,在这款旗舰手机上都得到极好的体现。”市场研究机构Omdia智能手机市场高级分析师李泽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这款手机令其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搭载了60倍显微镜头,能够呈现出肉眼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市场研究机构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希也表示,两三年前开始,整个手机行业把影像升级的方向往"远"拉,而Find X3系列的60倍微距镜头开辟了一条新的微观影像赛道。而这只是Find X3系列的强大的“功夫”之一。从影像技术到切割工艺、远程操控技术、超级闪充,以及应用锁、隐私替身等操作系统层面的升级,OPPO全面展现了自家的技术实力。其中,Find X3 Pro是有史以来性能最强大的Find系列产品,它搭载高通骁龙888移动平台,搭配12GB+256GB的存储组合,带来大幅的峰值性能提升。值得一提的是,Find X3系列在外形设计上很大胆,影像镜组与整个后背一体成型没有任何断点,辨识度极高。据了解,这一外观设计此前早就曝光,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不过在王希看来,纵然外观设计带来了一些争议,但Find X3系列产品依旧体现了OPPO对影像与工艺技术的极致追求,从这个角度上讲,不负“Find”之名。基于目前安卓高端市场的需求空缺,期待其靠内功所带来的市场表现。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OPPO在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达到21%,首次超越华为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一哥”。虽然差距很微小,但对OPPO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在会后的采访中,刘波表示,数据只是结果的一个表现,OPPO一直都在讲不要追求结果,而要去做对的事。过去几年间,OPPO在研发投入、产品线调整,渠道梳理和品牌升级等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如果我们有了更好的市场表现,一定是因为内功练得比较强。”刘波甚至表示,希望未来OPPO能在高端手机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事实上,自从去年年底以来,手机市场格局进入激烈变化中。随着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受限,各大手机巨头都加大了对高端市场的投入。除了OPPO,小米、vivo都在猛烈发力。一位手机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今年所有强势手机品牌都在抢滩高端机市场,这既有行业背景的影响因素,也符合当前用户对高品质手机产品的追求。对OPPO而言,一个向上突破的机遇期就在眼前,而能走多远则看其付出多大的努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