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新业务价值下滑、人均产能提升 七家上市险企寿险业务转型拐点到了吗?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尽管2022年年报尚在披露期,上市险企已悉数完成了业绩披露。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人身险业仍处于深度调整和转型期,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 在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看来,“2022年很难,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比较难的一年,以前年份是负债端困难的时候,资产端还可以,资产端难的时候负债端恰恰又上升。去年不然,去年是两端承压,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如此年份,上市险企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在各自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或许在业绩报告中可以窥得答案。 业绩全扫描 走过艰难2022 经济观察网记者,统计了阳光保险(6963.HK)、中国太平(0966.HK)、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太保(601601.SH)、新华保险(601336.SH)、中国人保(601319.SH)七家上市险企旗下人身险业务发展情况,来观察寿险头部公司2022年的发展情况。 数据显示,七家公司的人身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8万亿元,占人身险2022年2.45万亿保费收入规模的73.5%。2022年人身险行业保费总规模微增4%,而七家上市险企的人身险业务板块中,只有阳光人寿、太保寿险以及太平人寿的保费实现了正增长。 利润上,2022年,7家险企累计实现净利润1226.8亿元,国寿寿险、平安人寿以及太保寿险盈利规模在百亿之上。保费缓慢增长的同时,几家上市头部险企因投资端以及代理人渠道等原因影响,2022年业绩出现大幅下滑,有的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3成。仅有阳光人寿的净利润实现了个位数正增长。 内含价值是评估保险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经调整的净资产价值与考虑了扣除要求资本成本后的有效业务价值两者之和。几家公司中,国寿寿险、太保寿险、太平人寿以及阳光人寿均实现了正增长,但一年期新业务价值的大幅下降,仍然可以看到负债端承压的痕迹。 新业务价值指过去一年售出的人寿保险新业务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其结果与年化新保费、新业务价值率相关。数据显示,平安人寿及健康险以及中国人寿一年期新业务价值在百亿元之上,太保寿险则由去年同期的百亿规模之上降至92亿元,降幅高达31.37%。除阳光人寿外,几家险企的一年新业务价值均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新华保险降幅最大,近六成;人保寿险、太平人寿降幅则在2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降幅较2021年同期已经有所回暖。 “在2022年制定规划的时候,认为2022年怎么应该都比2021年情况好,但实际的发展跟我们的预期有比较大的差距,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新华保险董事长李全如是谈及公司业绩。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姚波在谈及业绩时亦表示,2022年是非常困难严峻的一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消费需求承压,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对公司多个业务板块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经营面临多重重大挑战。 在白涛看来,2022年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行业保费的增长速度处在历史上的低位。1980年到现在40多年来,行业保费绝大部分年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去年增速是2.8%,处在较低的水平;其次,行业新单价值率处在低位。不管是价值的规模,还是价值率从最近三年来的上市险企披露的数据来看都处于下降的趋势;第三,投资收益情况(不乐观)。去年十年国债期的收益率2.8%,处在历史低位,基于此,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也是处在较低水平,行业平均投资收益仅为3.76%。 银保回归 个险渠道转型路仍远 无论是净利润的下滑还是新业务价值的两位数负增长,无外乎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负债端个险渠道人力锐减、新单下滑,投资端波动带来了不小压力。 其实,自2019年以来,寿险行业就迈入了转型调整的新周期,而转型的核心就在于个险渠道的承压。 数据显示,除阳光人寿外,几家上市险企个险渠道保费规模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人保寿险下降幅度更是接近10%。在规模上,国寿寿险和平安人寿均在4500亿以上规模,占据保费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以及太平人寿均在100亿以上以及200亿以下规模。 在代理人数量上,经济观察报记者粗略统计,7家险企代理人规模累计脱落达到84万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国寿寿险个险销售人力为66.8万人,其中,营销队伍规模为43.0万人,收展队伍规模为23.8万人;平安人寿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44.5万人;新华保险个险营销员人力为19.7万人;太平人寿个人代理数目为39.11万人;人保寿险“大个险”营销员为9.74万人;太保寿险月均保险营销员27.9万人,2022年期末保险营销员24.1万人;阳光人寿月均人力6.299万人,2021年均值为8.11万人。 2022年新华保险个人代理人队伍规模锐减过半。谈及个险渠道发展时,新华保险新上任的副总裁王练文表示,在过去一年里,新华保险的总销售人力是下降的。主要原因客观上是行业在调整,公司也需要调整,主观上是队伍虚的人力比较多,实的人力要提升,基于此,公司做了主动的清虚,为了使公司可持续长远发展,定了三个步骤:提产能、优结构、稳增长。 王练文还表示,新华保险在2022年人均产能较上年提升了20%多,2023年一季度出单的能力较去年同期提升,基本上翻倍。下一步会在优化结构和稳定增长方面着力,稳定结构要稳定队伍中的绩优能力占比,要稳定长年期产品的占比,还要稳定在队伍建设上的投入,降低在业务推动上的投入,使得公司的发展有一个得以永续的前提。 在行业纷纷“提质”的转型过程中,产能是最为直接的转型实践结果,面对代理人大军如潮水般褪去,坚持下来者均有着不错的业绩。而在年报中,上述公司的人均产能均呈现上涨态势,不少公司人均产能在10000元以上,此外,13个月或14个月保单继续率指标也有所好转,几家公司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 中金公司在一篇探讨寿险投资机会的研报中表示,过去几年行业增长压力最大的险种为以重疾险为代表的长期保障型业务,重疾险大幅下跌的过程中亦对各家公司围绕重疾险搭建的经营模式(采用人海战术的代理人渠道、销售策略)带来较大挑战。随着重疾险在各家新业务中的占比已降至较低水平,即便保障型业务继续疲软,我们预计储蓄型业务有望凭借大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支撑行业未来实现两位数以上的价值增长,代理人收入、规模亦有望随价值重回正增长之后相继出现企稳,行业进而步入新的增长周期。 而李全在介绍公司业绩亮点之时表示,2022年新华保险推动多元化的长期险转型,推出了增额终身险,中长期年金、两全险、月交养老险多种产品,加大了销售力度,整体险种结构更加倾向于均衡。 而在渠道角度来看,银保渠道扛起了保险行业保费增长的大旗。数据显示,几家险企银保渠道均实现不同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太保寿险银保渠道增长幅度高达308.72%。但在总体规模上,除国寿寿险外,均在500亿以下。 平均净投资收益4.32% 上市险企利润下滑,更多的是受投资端影响。 新华保险副总裁杨征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不仅对寿险,对整个投资和资本市场领域来说都非常艰难。从整体投资来讲,按照新华保险一贯秉承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可以说寿险投资大起大落是反常现象,应该是稳健提升的。 数据显示,在行业角度看,A股五大险企2022年年报披露的总投资收益合计为4595亿元,同比减少997亿元,降幅17.8%。 中国平安表示,2022年保险资金投资受到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有所承压。在市场波动较大且信贷风险增加的背景下,公司并未提高风险偏好。“总体来讲,2022年是很困难的一年,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成绩。”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邓斌表示,在2022年股票投资方面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板块高度轮动,由于板块轮动速度太快,体量庞大的保险资金难以跟上。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平安实现总投资收益931.98亿元,同比下降29%;中国太保2022年实现总投资收益765.37亿元,同比下降17.9%,公司称主要原因是证券买卖收益降低。 在收益率上,阳光保险、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4.6%、4.3%、4.2%、3.94%、3.31%以及2.5%,均值为3.65%;净投资收益分别为4.1%、5.1%、4.6%、4.3%、4%、4.02%以及4.7%,均值为4.32%。在变动方面,除中国太保外,几家公司总投资收益均出现下滑;净投资收益率方面,阳光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太保出现负增长。 在谈及2023年投资展望时,邓斌指出,2023年,平安仍然会积极主动配置长久期的利率产品,如国家规划的发行专项债。关于股票市场,邓斌表示,2023年会是有结构性机会的一年,平安将保持在战略资产配置牵引下,加强战术配置,包括板块轮动、节奏的把控。此外,平安会通过在市场上寻找最优秀的投资经理,通过MOM、FOF等投资渠道创造超额收益。 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则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的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股市有结构性机会。在具体品种配置上会根据市场情况,刘晖则在三方面进行了介绍:一是固收方面做强底仓,把握利率高位,竞争性配置信用类品种;二是权益投资方面保持稳健,统筹好收益增强和波动管理;三是在另类投资方面,将做优另类投资品种,增加多元化、分散化的配置,特别是会加大期间有稳定现金流的另类投资品种的配置。 2023年在行业发展上,上市险企的业绩发布会中可以听到诸多管理层带来的积极答案,这似乎也意味着,转型或将迎来拐点,但成绩单如何,还要从下一季度财报中寻找答案。
化工市场供需平衡压力仍在 行业人士建议:积极防范风险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 进入2023年以来,石油和主要化学品市场受外部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持续回落。上游油气开采业价格震荡下行,下游化工产品价格下调幅度明显加快。4月7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和市场部副主任范敏在2023中国化工产业(衍生品)大会上表示,今年前2个月,石化行业在原油价格下降通道中,受成本传导滞后影响,营业成本增长极易超出收入增长速度,导致毛利下降,行业呈现出“收入微增,利润大减,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特征。 据介绍,1-2月,石化全行业每100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3.87元,比2022年平均增加3.0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6元。同时,1-2月,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0124家,实现营业收入2.38万亿元,同比增长0.5%;实现利润总额0.12万亿元,同比下降42.4%;利润率4.9%,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盈利能力下滑明显。 对于石化行业接下来面临的市场环境,范敏分析称,首先,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短期内生动力仍有待加强;其次,进入3月以来,随着发达经济体累积加息效应的释放,以及欧美银行业危机发酵,外需呈收缩之势。国际经济不容乐观,外需收缩压力不小;再次,2023年,国际原油基本面紧平衡,上半年供需略宽松,下半年资源存在较大短缺可能。国际油价跌后反弹,或提前进入回升通道。 整体来看,范敏表示,石化行业一季度强预期弱现实,需求增长不及生产恢复,库存增长远快于产量增长。目前,主要下游产业呈底部复苏势头,化工市场供需平衡压力仍在,但整体有望趋好。 在范敏看来,石化行业接下来应该聚焦于“降成本、扩需求、控产能、防风险”,尤其在不确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积极防范风险,推进产融结合,建议加快能化期货品种上市,加强已上市期货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服务,助力企业提升风险管控和成本管控能力。 记者从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获悉,截至目前,大商所先后推出了LLDPE、PVC、PP、乙二醇、苯乙烯和液化石油气等石化期货期权品种,为化工产业构建起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在2022年境外能化板块波动加剧的时期,大商所化工板块各品种期现价格相关性均在0.9以上,套期保值效率在96%以上,在服务保供稳价、增强产业链韧性等方面作用凸显。 在上述会议中,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冉华结合石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介绍了2023年大商所在服务石化产业链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创新完善化工衍生产品生态链,加快推进苯乙烯等期权上市,沿着化工产业链加快布局新品种;二是继续深化期货现货结合、场内场外协同;三是持续提高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深度,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助力产业企业风险管理、降本提效的务实举措,特别是重点推进解决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所面临的一些难题。
午间要闻 | 商务部回应澳大利亚禁止在政府设备用TikTok;员工怒怼强制加班?知情人士:与中国电科无关;国投集团:中自基业为假冒国企
事件关注 【商务部回应澳大利亚禁止在政府设备上用TikTok】4月7日,商务部美大司负责人就澳大利亚政府禁止在联邦公共部门设备上使用TikTok事答记者问时表示,澳方将TikTok与其它社交媒体平台区别对待,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措施,无益于维护澳国家安全,反而有损国际社会对澳营商环境的信心,也将损害澳企业和民众的自身利益。我们敦促澳方公平公正对待各类企业,提供开放、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为发展中澳经贸合作营造有利氛围。(商务部网站)  【国家邮政局:推荐对快递个人信息全加密处理 规范读取权限】4月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就《快递电子运单》和《通用寄递地址编码规则》两项国家标准进行解读。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涂刚表示,《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设立专门章节,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内容,具体包括:一是禁止显示完整的个人信息。二是推荐对个人信息进行全加密处理。三是规范个人信息相关内容的读取权限。(澎湃新闻) 【国家外汇局: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防范外部金融市场冲击风险】4月6日上午,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会议要求,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防范外部金融市场冲击风险,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和健康秩序,不断提升外汇管理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国家外汇局网站) 【公安部:新车上牌免查验试点新增21个城市】4月7日上午,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出公安交管服务群众服务发展10项便利措施有关情况。在10个城市11家生产企业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国产小客车注册登记生产企业预查验试点,新增21个城市18家生产企业试点新车出厂时查验车辆,生产企业与公安交管部门共享车辆信息,申请人办理注册登记时免予交验机动车。(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微信公众号) 大公司 【员工怒怼强制加班?知情人士:陈某某为德阳某公司员工 与中国电科无关】“员工因强制加班怼领导”网络事件引发广泛关注。4月6日晚,知情人士表示,传言中的当事人陈某某为四川德阳经开区某科技公司员工,与中国电科并无关系,网传聊天记录疑为伪造。6日下午,成都市劳动监察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一事件还在调查中,没有更多信息披露。(澎湃新闻)  【国投集团:中自基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假冒国企 与我司无任何关系】4月7日,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经核实,中自基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假冒国企,与我公司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我公司无关。(国投集团官网) 【汉威科技:已组建专门的汽车事业部 陆续取得部分定点协议】汉威科技近期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目前,公司已组建了专门的汽车事业部,从去年开始,已经陆续取得了部分定点协议。汽车市场目前处于业务开拓期,公司与多家车企保持密切的业务沟通交流,产品验证、验厂考察等都在持续开展中。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公司在该领域的布局也有望对传感器板块业绩增长贡献更多力量。(界面新闻) 【朱晓彤已任特斯拉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 为全球四大高管之一】当地时间4月6日,特斯拉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一份监管文件中披露,Tom Zhu(朱晓彤)自2023年4月起担任公司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此外,特斯拉还列出了三位高级管理层,分别为CEO埃隆·马斯克、CFO扎克·柯克霍恩(Zachary Kirkhorn)以及动力总成和能源工程高级副总裁安德鲁·巴格里诺(Andrew Baglino)。  A股午盘 【创业板指涨0.93% 光热发电板块活跃】4月7日,三大指数开盘后快速走强,创业板指一度涨超1%。截至午间收盘,沪指涨0.36%,深证成指涨0.83%,创业板指涨0.93%。盘面上,医药板块领涨,首药控股20%涨停;光热发电板块活跃,首航高科、西子洁能涨停;半导体板块冲高回落,恒玄科技跌超5%。此外,房地产、游戏、文化传媒、旅游酒店、装修建材、证券、CRO、影视概念等板块涨幅居前;贵金属、船舶制造、煤炭、消费电子、中药、EDR、光刻胶概念等板块跌幅居前。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超3000只个股上涨。  【房地产开发、租售同权板块走强】天保基建(000965)、我爱我家(000560)、中交地产(000736)涨停,南国置业(002305)、大悦城(000031)等跟涨。  【生物制药、创新药板块拉升】首药控股(688197)涨停,迪哲医药(688192)、海创药业(688302)、百济神州(688235)、百利天恒(688506)等跟涨。  【半导体及元件板块走低】C华海(688535)跌超8%,恒玄科技(688608)、本川智能(300964)、雅克科技(002409)、沪电股份(002463)等跟跌。  (数据来源同花顺、证券时报网,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经济观察网 编辑 王俊勇 整理
中国版联合健康的平安之路
穿行于医疗“未来时”的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汝今安否?有何新动向? 这个15年前就插上科技翅膀的万亿级金融航母正秉持专业价值观,潜心修行如何“以保险+HMO”为人民谋求幸福感,而这或许也是平安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 经年布局,十余载深耕细作、戮力培植医疗健康生态圈的土壤;契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今日的中国版联合健康(“HMO”)之建设怎么样? 中国平安近期公布的2022年报给出了些许答案: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平安超6.93亿互联网用户中,有超65%的用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潜台词是: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圈通过获客及黏客赋能金融主业。这句话也间接道出了“中国版联合健康的平安之路”。 如果说,得益于美国保险市场特殊性的美国商业健康险之发展——是保险“带”流量给医疗,比如,美国联合健康(UNH.US)的商业模式;那么,囿于目前以公立医院为主的中国医疗体系之体制机制等约束,中国版HMO则更多是医疗给保险“带”流量,且可能本土化升级为“联合健康+拼多多+美团”;平安的HMO愿景及实践,诠释了一切。 “对于平安而言,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可持续、增长结构、增长质量三个关键词。”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3月16日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其中的“增长结构”是指,社会对医疗健康、养老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综合金融加医疗、健康、养老的模式也是未来市场最大的需求。 正如,马明哲曾直言,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借综合金融之底层优势,穿越经济周期的中国平安别无选择。 近日,在全球权威语义评测大赛SemEval-2023中,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人寿AI团队凭借在自然语义处理(NLP)技术领域多年的积累以及丰富的业务场景应用经验,斩获十项赛道冠军;彰显数字化能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剖析中国平安的高质量成长之路,仿佛看到,一个深蹲起跃的行业巨擘蓄势待发。 两种模式 两种模式、两种选择,于客户而言,却是一样的一站式健康管理与服务体验。 在诞生“中国版联合健康”的前夜,若聚焦中美两国医疗体系,会发现,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包括业态环境均迥然不同。这使得中国的保险公司不具备全盘复制UNH之制度基础, 但可适度借鉴其经验,稳健发展。截至2023年3月30日,UNH每股464.70美元,总市值4335亿美元。有市场观点认为,UNH是平安+泰康的plus版,其规模优势非常显著。 在美国,是私立医院占主导的自由医疗体制,诸如医药分家制度,商业保险公司可与医院深度合作;药品等资源价格具有弹性;医院、医生、药房、药企间的议价能力较为均衡,商业保险公司具自主议价权、定价权;商业医保价格低廉,居民购买的保险以商业保险为主。 在中国,是公立医院占主导的公立医疗体制,比如医药高度捆绑,医院及医疗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上;药品等资源由政府统一定价;公立医院和医生拥有较高话语权,商业保险公司定价受管控。社会医保价格低,商业医保价格高昂,居民购买的保险以社会医保为主。 二者在制度和运营模式上亦不同,其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和医疗科技等方面,还体现在医疗市场、医生和患者的交互方式、医疗流程和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 在美国,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医院、医生等医疗资源,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也能“控费”,实现商业利益;反观中国的商业保险公司,则勉为其难。其次是医疗服务。美国的医疗服务主要由私人医院、诊所等提供,以盈利为目的。在这种市场化环境下,医院和医生们通常会更加关注患者的需求和体验。 而在中国,医疗保健体系由政府主导;商业医疗保险只是作为基本医保的补充,当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不足30%。而且,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和公立医院体制问题,包括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分配和调控,医疗服务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等不尽如人意。 这种背景下,便不难理解应运而生的两种HMO模式。何谓HMO?即健康维护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管理式医疗的一种形式,HMO通过与特定的医生、医院和诊所协商,为本地区的自愿参保者提供成套的综合医疗服务。 尽管美国的HMO模式被业界奉为圭臬,且争相效仿,但据招商证券分析,由于国情、环境等的不同,中国在医疗体制、保险发展监管等方面与美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国情不存在全盘复制美国经验的制度基础。但我国保险行业尤其是健康险现在所处的阶段——同质化竞争加剧、产品和服务跟不上客户需求、保险口碑较差等,似乎已到了诞生“中国版联合健康”的前夜,中国的保险公司可适度借鉴美国优秀可比公司的经验,实现持续的稳健增长。 这个时候,平安来了。实际上,紧随国家战略的中国平安可能近乎完成业务模块之布局。如果说平安的“综合金融+HMO管理式医疗模式”是升级转向中国版联合健康,那么在诸多学习联合健康的公司中,就业务模块而言,平安的资源禀赋无疑最具代表性。 回到商业模式上,保险给医疗“带”流量是指,在美国,私立医院占主导地位,政府只承担65岁以上老人和穷人的医疗保险费用,82%的美国人没有基本医保,这样就导致了如果不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大部分人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因此美国的商业保险是普适性的,被看作是生活必需品,同时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商业保险发展,目前美国商业保险覆盖率高达80%以上。 历经四十多年的深入发展和有针对性的并购历程,联合健康形成了围绕其商业模式的两大业务架构体系,即以健康保险为中心的UnitedHealthcare平台和以健康服务为核心的Optum平台,两个业务板块相辅相成,协作共赢,实现了对医疗生态的颠覆和重塑。招商证券分析,联合健康集团当前的业务涵盖健康保险业务(UnitedHealthcare)与健康服务业务(Optum)两大板块;UnitedHealthcare业务承担前端获客和引流作用,可以为Optum业务的相关公司提供业务来源。 反之,医疗给保险“带”流量是指,医疗健康生态圈反哺金融主业。如截至2022年末,平安约有64%的个人金融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且此类客户的附加值高,其客均合同数、客均AUM(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为3.41个以及5.45万元,分别是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金融客户的1.6倍、3.0倍。随着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的不断“扩容”,其对金融主业的正向作用亦会日益凸显。 作为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重要组成部分的平安健康,截至2022年,其付费用户数超4000万;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近1400亿元;享有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对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贡献占比持续提升。 按照马明哲的话说,致力于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的中国平安,创新探索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的闭环,提供最佳性价比、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反哺金融主业。 可见,在平安HMO的模式中,通过医疗健康赋能主业,给中国平安的保险主业“带”来流量,从而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美国联合健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健康险+健康服务’的协同作用,打通了医疗保险产业链的上下游;其未来增长驱动力短期看,取决于客户数量的提升水平,长期看,美国健康险市场的保费规模增长则是决定因素。”招商证券分析。 健康险角度来看,管理式医疗保险是保险公司通过整合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药品等多方面的医疗健康服务资源形成健康保险产品,再基于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和健康数据,以满足客户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重点在于全方位一体化的保险产品和健康服务的互通互联。 “当前国内保险行业中,中国平安是最可能实现商业健康险和健康管理服务全流程应用的保险公司,核心在于其自2015年起布局的‘医疗健康’生态圈体系,通过医疗管理机构、用户、支付、科技来赋能医院、医生和医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初步形成闭环管理。”招商证券认为,一方面,平安寿险、平安健康险和平安养老险共同组成了保险板块,提供健康险产品;另一方面,平安健康、北大医疗和平安好医组成了医疗服务板块,提供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可以类比联合健康的UnitedHealthCare和Optum板块。 或许,商业模式之外,还可以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技术创新、跨界合作、用户体验”等关键词来勾勒中国版HMO的平安之路。 其中,平安深耕医疗健康生态圈10余载的“医疗健康生态”战略尤为关键,其覆盖保险、医疗、投资、科技等多个业务条线,主要通过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和平安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公司协同运作。 于是乎,平安创新推出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将差异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作为支付方的金融业务无缝结合。此模式下,平安提供的“保险+”服务与医疗健康生态圈的能力紧密结合,研发“保险+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等产品。这几大产品服务线的落地也昭示平安的产品端改革框架基本完成。事实上,历时三年的平安寿险改革之核心在于“4渠道+3产品”战略持续推进。 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平安人寿保费收入共计1353.1亿元,同比增长5.06%,较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保险等同业,增幅位列行业第一,而且是全行业唯一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的公司。这可能意味着,平安寿险业务深蹲(改革)业已完成,但不只是寿险板块,中国平安今年整体向上腾跃均值得市场期待。 平安管理层更对2023年充满信心,在其看来,今年是平安回归高质量成长的一年。 由此,结构改革、战略升级的平安在始于2023年的高质量发展大路上,稳健笃行。 高质量发展之路 “卅五载奋进,初心如磐。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马明哲在年报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国领先的民族金融企业之一,自1988年诞生于蛇口的第一天起,“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使命,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就成为中国平安的最高追求、立业初心。他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唯高质量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这其中,积极推进“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深化落地。汲取多年深耕保险和医疗行业运营管理经验,如前所述,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在医疗健康服务资源整合和协同金融主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数据显示,平安已构建线上和线下的“到线、到店、到家”服务网络,组建自有医生团队近4,000人,外部签约医生超4.5万人,2022年覆盖企业客户超5.5万家。核心技术能力持续深化,引领数字化转型。 据信达证券分析,中国平安依托医疗健康生态圈,不断构建“保险+服务”差异化优势。公司不断完善医疗健康生态圈建设,通过“保险+健康管理/居家养老/高端养老”三大核心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已全国布局14家健康管理中心,自有三甲/级医院6家,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公司中国版“HMO”建设有望进一步提速,未来有望进一步发挥保险和医疗健康的协同效应。 不言而喻,疫情三年,受内外多重负面因素影响与冲击,中国经济GDP增速放缓至3%(2022年),煎熬其中的市场主体尤为艰辛。目前来看,助推平安穿越经济周期,且高质量发展的“综合金融”无疑也是平安践行HMO之护城河(底层优势)。 “这三年过得很艰难,为什么还能够做得下去、做得挺好呢?”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说。 如其所言,非常时期,平安的亿级客户每年保持2%、3%的增速,因具备了几个条件:全金融且控股的牌照;拥有强大的主业作为客户基础。谢永林说,要想进一步发展下去,服务好现在2.27亿的个人金融客户,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三大工程(客户需求、金融顾问、‘四通一平’),向纵深递进。 其中的“四通一平”工程是指,一方面在客户授权合规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账户、数据、产品、权益和智能营销服务平台等各项基础能力建设,另一方面持续优化流程,打造极致的客户体验,来赋能业务增长。“只要坚持不懈的把这些工作做出成效,综合金融的基础就会更牢靠、壁垒更扎实,综合金融真正能够成为平安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谢永林说。 “我们的综合金融模式非常独特。”中国平安首席运营官付欣补充说,数字显示,2017年的平安客户数是1.7亿个,五年之后的2022年达2.3亿个。当客户持有平安产品超过4个时,其黏性非常强——而这样的客户在平安超过九千万;此外,“享逾20件产品服务的客户数超过200万,这些核心客群验证了平安综合金融的有效性,并且获客成本大幅降低。”付欣说。 另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是:平安超6.93亿互联网用户中,逾65%的用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即当下阶段,平安“趟”出来的中国版联合健康之路。 那么,平安的HMO内核是什么?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解释,即平安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支付方是2.3亿金融客户,平安为其整合供应方,找到优质性价比最好的健康医疗养老服务。 以支付方的“中高端个人客户服务”为例,平安聚焦“保险+健康”产品,探索“保险+医疗”产品打造,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简称“平安臻享RUN”)自2021年推出以来,服务内容在互动式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升级增加“特色体检、在线问诊、门诊预约协助及陪诊、控糖管理和重疾专案管理”五大亮点服务; 2022年,约1859万平安寿险的客户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 供应方是谁?外部逾1万家合作医院外,自营旗舰方面,平安通过布局综合医院、体检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等业务板块提升服务水平。平安拥有或管理的床位可满足客户需求,有利于优化稀缺医疗资源分配,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平安完成北大医疗集团收购,将其下属的6家三甲/级医院、特色专科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优质资源融入现有的医疗健康生态,深化医疗产业布局,其中北大国际医院属于旗舰医院。医院之外,还包括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平安已布局的14家健康管理中心。 且看平安是怎么做的?“跟美国联合健康稍不一样,其有一个Optum做供应方的部分,主要是到店;”陈心颖说,但平安有“到线”、“到店”和“到家”的三道服务“网络”,比UNH更复杂,但符合国内健康医疗养老资源的现状。 “到线”是指平安好医生(在线);“到店”是指平安与一万多家医疗机构,包括全中国1500家三甲医院和医生建立的“到店”服务;“到家”即居家养老;这三大网络使得平安HMO非常独特。陈心颖将其比喻为“联合健康+拼多多+美团”,尽管未必十分贴切。 而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背后的驱动力恰是科技创新。截至2022年末,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4.6万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业务领域专利申请数排名均为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目前大火的ChatGPT,陈心颖说,有别于ChatGPT比较注重生成式、广泛式的应用场景,平安走的是专业领域路线。平安做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内部有一个Askbob,可将其理解为金融医疗养老的专业人工智能机器。平安希望做最专业的金融管家、私人医生和养老管家。以金融管家为例,服务2.3亿金融客户,去年的26亿次服务中,84%使用Askbob金融顾问回答;另外,平安有49%的销售、27%的催收等均是Askbob金融管家在做。 在最专业的家庭医生领域,Askbob在两年前世界糖尿病组织比赛中,打败了全球包括新加坡的糖尿病医生;目前不止平安好医生、北大医疗的医生在使用,100万的外部医生也在使用Askbob,平安希望由此逐步打造“最专业的私人医生”。 在近日全球权威语义评测大赛SemEval-2023中,平安人寿AI团队凭借在自然语义处理(NLP)技术领域多年的积累以及丰富的业务场景应用经验,斩获十项赛道冠军。 据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介绍,参赛团队所运用的技术方案基于平安人寿业务实践,涵盖了代理人增员、培训、管理、以及销售辅助、流程管控、核保理赔等场景中积累下来的应用经验和算法创新。具体的技术产品包括AI核保理赔、智能拜访助手、AI云面试、智能陪练、AI跟拍、代理人Askbob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经营管理流程中。 放眼布局“数字中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其背后也需要像平安这样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一个国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无疑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公司来支撑——它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是数字化擘画起点,亦是数字中国重塑的原点;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的“科技创新”在今天尤为重要。 对国家而言,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转型升级;而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方式强调可持续性,注重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改善。 对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社会、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和效益,包括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具备持续创新能力、高效的管理体系、优秀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支撑。 与此同时,受益于中国经济复苏的保险行业也或将迎来近年最好的业绩和估值修复窗口,谁布局早,谁早获利,并抢先开启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欧阳晓红/文
基金“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再次印证:今年一季度新发基金规模同比下降明显 但业绩迎来“开门红”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近年来,常常听到公募从业者抱怨行业“太卷了”,从投资管理、渠道销售、产品布局、服务运营等等全方位的“卷”。 然而,在整体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下,即便是2023年公募机构及代销渠道寄希望的“开门红”也未能带来明显效果。这让业内人直呼“无效卷”。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一季度,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新发基金规模合计2367.7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774.17亿元相比减少406.4亿元。 从数量上来看,今年一季度新发基金数量322只,相比去年同期发行的372只减少50只。产品类型方面,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及灵活配置型基金)发行意愿较去年大幅减少,2023年一季度发行98只,发行规模合计329.20亿元,去年同期则发行了159只,发行规模合计687.11亿元,同比分别减少38.26%和52.09%。 其中,今年1-3月发行规模超20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共计3只,首募最大的为博时均衡优选,发行规模为29.95亿元。除此之外,中泰元和价值精选混合、华安匠心甄选混合首募规模也超20亿元。对比来看,去年同期首募超20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共计9只,其中兴证全球合衡三年持有发行规模达59.84亿元,首募超40亿元的基金有4只。 不过,基金行业素来流传一句话,“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随着一季度的收官,公募基金业绩也随即出炉,根据wind数据,各类型产品在今年一季度均获得了正收益,其中,权益类基金表现较为突出,超8成权益基金一季度录得正回报,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5.18%,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56%。 具体而言,今年一季度,共有424只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超过10%,29只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超过30%,超过40%回报的则有6只产品,其中,诺安积极回报、嘉实信息产业等布局相关赛道的基金净值涨幅均超40%。 但随着今年结构性行情显著,部分细分领域表现强势,使得指数基金表现优于主动权益基金。其中,备受追捧的计算机、传媒、通讯等指数均出现超20%以上的上涨,涨幅分别达到36.79%、34.24%、29.51%。 今年一季度的板块轮动加速,涨势分化严重,由chatGPT带动的人工智能、政策利好的“中特估”以及半导体等板块赚钱效应显著,也带动了游戏、云计算、大数据等细分指数ETF的飙涨,其中,华夏中证动漫游戏ETF、华泰柏瑞中证动漫游戏ETF等指数基金一季度涨幅超50%。 展望二季度,创金合信基金认为,2023年二季度经济复苏可见度变差,信用扩张局限在少数领域,同时剩余流动性收敛。短期随着一季报业绩的引导,盈利因子成为阶段性主导,内需能否强劲恢复将是决定资产配置的主要因素,海外流动性紧现实和宽预期的交织将成为拔估值交易回调还是继续的关键变量。此外,数字经济和中特估值确定的主赛道基本确立,主要原因为政策与技术共同驱动,政策层面为自主可控大环境下的信创国产替代、数字经济、中特估值与国企改革。技术层面为Open AI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更新迭代,加速行业变迁。 “无论是宏观与产业的基本面因子,还是交易因子,都彰显二季度市场的波动或会明显变大。”创金合信基金进一步认为。 中信证券表示,全球流动性和国内基本面两大拐点已基本确立,并将在4月得到宏观数据和A股财报两个层面的验证,叠加外部金融风险与地缘扰动明显改善,预计A股全年第二个关键做多窗口将在4月开启,财报业绩驱动将取代主题炒作,成为阶段性主线,而作为年度主线的数字经济产业和全球流动性拐点相关板块将分化或轮动。
解码招行可持续发展报告 该行首次披露多项内容
近年来,ESG理念已逐渐融入全球主流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作为国内较早践行ESG理念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招行)过去一年的ESG表现引人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招行在明晟(MSCI)ESG评级和标普全球(S&P Global)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CSA)均取得境内同业最优水平。取得亮眼ESG成绩的背后,招行付出了哪些努力?透过该行最新发布的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外界得以全面了解过去一年招行在推进ESG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成效。 对标国际主流,报告首次披露多项内容 2022年,对标国际主流,招行将报告划分为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板块,使得报告更具可读性,也更加符合金融同业实践和国际话语体系。 招行可持续发展报告全文共计9万余字,信息披露全面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共包含214项定量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中,招行首次披露多项ESG议题信息,包括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三大ESG议题设定的目标、当年目标达成情况以及未来规划等;信贷流程管理各环节融入ESG因素的信息等。 同时,报告还新增多项量化数据指标,包括年内新发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可持续认证纸张的使用占比、员工志愿者服务情况等,“硬核”反映招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运营、人才吸引以及公益慈善等领域的ESG实践成果。 从业务到运营,共筑绿色发展 报告显示,招行持续推进绿色发展,2022年绿色信贷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报告将当年发放的绿色贷款项目环境效益进行量化,累计折合年减排标准煤733.01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613.05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35.72万吨。 为有效推动自身绿色发展,招行发布了首份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招商银行绿色发展规划(2022版)》,详细描绘绿色发展愿景目标与路径,从绿色金融业务、绿色风险管理、绿色招行运营体系三大维度搭建了绿色发展的整体框架。 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目前招行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品种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并购、绿色投资、绿色理财、绿色消费等,以满足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数据显示,招行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4.69%至3553.57亿元。绿色债券主承销规模为391.78亿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碳中和)主承销金额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排名居前列。 在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同时,招行切实防范可能由气候变化风险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气候变化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如在授信业务中,招行就将绿色金融和ESG相关要求纳入全流程管理,对绿色信贷授信申请进行优先审批。 不止于此,招行还持续推进自身运营低碳转型,通过管理和技术等举措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以纸张管理为例,2022年,招行通过无纸化报销流程,全年节省纸张约160万张;通过支持业务和协议的无纸化办理,节约纸张约1664万张;通过无纸化信用卡账单,全年累计节省纸质账单用纸19.86亿张。 践行金融向善,持续回馈社会 作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如何充分运用金融手段,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招行始终在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通过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看出招行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的多项贡献:试点成立科技金融支行,支持科技强国战略;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着力推进区域内分行的协同经营;优化房贷政策,满足新市民、中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的住房按揭需求;积极为国家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贡献力量等。 近年来,招行紧跟国家政策,坚持对民营小微企业公平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的信贷支持力度。数据显示,招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783.49亿元,同比增长12.85%。 参与公益事业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据报告披露,招行践行“源于社会、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理念,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设立公益委员会,持续完善公益慈善管理体系;将乡村振兴与公益事业相结合,持续做好云南武定、永仁两县帮扶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等等。 报告还披露了招行在提升金融服务方面的大力投入,包括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专属服务。截至2022年末,招行境内全部营业网点均支持无障碍服务,95555“颐享专线”全年为4.2万余位老年客户提供专属服务。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招行还针对性推出管理者经常性听取客户声音,投诉快速响应等机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1.5万次,受众超过5亿人次。 优化公司治理,护航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发展报告是观察企业公司治理质量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招行不断提升全面治理能力,以管理提升保障发展质量。持续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深化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尽职履责机制;坚持市场化选人用人和薪酬激励机制,优化组织架构,激发队伍活力,为员工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打造堡垒式的全面风险与合规管理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招行连续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年度评价中获得最高等级“A”的评价。具体到ESG领域,招行构建了系统化的披露矩阵,定期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开展绿色金融、公益慈善、公司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的宣传工作,持续对外做好ESG信息披露。 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是招行一如既往、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生动写照。正如招行行长王良在可持续发展报告致辞中所言,企业只有置身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择高处立,才能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更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南京南钢60%股权收购案大反转:中信“截胡”沙钢交易终止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一帆 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简称“南京南钢”) 60%股权收购案的反转令人始料未及。 4月2日,随着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集团”)通过旗下钢铁公司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下称“新冶钢”)以135.8亿元增资南钢集团,成为后者控股股东,南钢集团顺势行使优先购买权,拟收购南京南钢60%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实控人将由郭广昌变更为中信集团。同时,复星国际公告称,将终止与沙钢集团关于南京南钢股权的交易。 此前,沙钢集团已向复星支付80亿的诚意金,复星终止与沙钢的股权转让协议,需要向沙钢集团归还资金并支付相关利息。而记者了解到,根据复星和南钢集团的新协议,新买方南钢集团将承担复星的相关资金成本。 这意味着,此前沙钢集团在获取南钢股份控制权一事的努力宣告结束。尽管沙钢集团层面仍有意推进该笔交易,“但从目前看来,胜算已然不大。”参与该笔交易的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 虽然在总体方向上此事已尘埃落定,但该笔股权收购案仍存有些许悬念,即中信集团的“身份”问题。按照此前沙钢与复星收购协议条款约定,若第三方企业收购南钢联合60%股权,复星国际或将赔付沙钢集团一笔不菲的违约金。不过,多名律师分析认为,南钢集团拥有优先购买权,如何融资属于南钢集团的经营自主权范畴,收购款项来源只要合法即可,是否属于“第三方”应停留在南京南钢层面,而其股东南钢集团并非“第三方”,也不能穿透至间接控股方——中信集团。 关于此事,目前参与各方均未对此表态。而此前,对于南钢集团是否行使优先权,复星曾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将依据相关协议、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市场规则,推进该项目顺利完成。对复星而言,这一不确定性对复星股权转让交易,并无实质性影响。 变数出现背后 2022年以来,复星持续退出多个非核心资产。除转让南京南钢股权外,今年1月份,复星宣布转让其所持钢企建龙系全部股权,转让总价为人民币67亿元。完成南京南钢和建龙系股权转让后,复星将完全退出钢铁行业赛道。 今年3月中旬,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浙江商会举办的年度活动上曾公开评论过出售南钢股份一事。 在谈及企业健康以及复星正在积极进行的“瘦身健体”时,郭广昌表示,“我首先要重申一个观点,能卖得掉的公司其实都是好公司,只有卖不掉的才是坏公司。我们出售南钢,并不是因为南钢的发展有任何问题。恰恰相反的是,在控股南钢的20年里,南钢从年产300万吨的钢厂,发展成为千万吨级的全国精品特钢生产基地。” 据其透露,在复星启动出售南钢时,有超过16家企业都在短时间内提出了报价。 “在出售南钢时,复星出于流动性考虑,提出需要先行向复星支付80亿元。在去年10月的宏观情况下,银行信贷收紧,只有沙钢集团能够在一下子拿出80亿元。这笔钱极大缓解了复星的燃眉之急。”一位接近参与该笔交易人士告诉记者,而现在复星只需要为此付出8%的年化利息。 从南京南钢旗下主要资产南钢股份质地来看,沙钢集团若能以135.8亿元一次性拿下南京南钢60%股权,直接控股南钢股份,该笔可谓相当“划算”。 根据南钢股份3月28日披露的2022年年报显示,在报告期内,仅账上货币资金就有117.58亿元。同时,2022年公司产生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为20.20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7.53亿元。 根据去年10月复星国际公告内容,沙钢集团在首期股权质押登记完成日,先是在指定的主体支付了40 亿元的首笔诚意金,而后再首期股权质押登记完成日的下一个工作日,又向指定的主体支付人民币40亿元的第二笔诚意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框架协议中,复星国际作为卖方为提供股权质押作为全额退还总诚意金的担保,双方约定,复星国际在框架协议日期后的 2 个工作日内,将其持有的南京南钢49%的股权进行首期股权质押,并完成质押登记手续;于全额收到总诚意金后争取 10 个工作日内,将其持有的南京南钢 11% 的股权进行第二期股权质押,并完成质押登记手续。 而根据双方在3月14日签订的正式文件显示,卖方复星国际须达成之先决条件包括,“复星产投质押给南钢集团目标公司 11%的股权已解除质押,并已合法质押至买方名下。” 据财新网报道,沙钢方面在4月2日发函敦促复星方面,原有签订的收购框架协议有效,应继续执行。与此同时,沙钢方面还在讨论并着手准备提起诉讼,第一步已就未按合约质押的标的公司股权提起司法保全诉求。不过,对此,记者联系沙钢与复星方面,双方未对此事有所回应。 中信强势截胡 3月14日,沙钢集团与复星国际完成对南钢南钢的尽职调查,并磋商敲定最终的正式收购协议条款。 当日复星国际公告称,宣布和沙钢集团及沙钢投资正式签署关于南京南钢60%股权转让的协议,总交易金额人民币135.8亿元。 同时,根据4月2日南钢股份发出的公告显示,作为该交易的交易条件之一,沙钢集团与复星产投还在3月14日签署了《借款协议》,约定由沙钢集团向复星产投提供借款人民币10亿元(借款期限为24个月,利率为年化6%(单利);到期经借款人书面要求可延长一年,延长期间利率为年化8%(单利))。 彼时,市场认为,复星转让南京南钢股权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而该笔交易的变数正发生于此时。 同日,复星向南京南钢另一股东南钢集团发出优先购买权征询函,南钢集团需在收到征询函的30日内,就是否行使优先权回函。根据公司法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南钢集团享有优先认购权。 但是对于上述认购权条款中存在的潜在可能,显然沙钢集团始料未及。 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述正式协议公告发出后不久,中信特钢可能通过南钢集团行使优先受让权“截胡”的消息开始流传。 资料显示,南钢集团主要由两大股东组成,一是南京钢铁集团工会委员会及 12 名个人组成的南京钢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南钢创投”),持有南钢集团 51%股份,二是南京市国资委控股的南京新工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剩余 49%股份。 按照《中国冶金报》的说法,中信参与南钢集团增资一事源于南钢的邀请。 4月3日,中国钢铁业协会官网挂出了《中国冶金报》报道的一篇名为《中信战略增资南钢集团特钢业务版图将再扩大》的文章。  文章中援引知情人士称,“去年,复星国际决定退出南钢。南钢集团综合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股东和职工的诉求、当地政府维稳等多方的意愿,希望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引入适合的战略投资者,发展壮大南钢股份。于是,南钢集团决定邀请中信作为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资。中信则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前提,以互相尊重、互惠共赢为原则,应邀参与本次交易。本次受邀投资南钢对中信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将有助于发展壮大中信的特钢业务,提升整体特钢年产能至3000万吨以上,巩固中信在特钢行业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将进一步将南钢做强做大,增强先进材料板块的盈利能力。” 文章还称,“据悉,在前期沟通过程中,南钢集团对中信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信任。近期的南钢职代会以绝对高票通过了行使优先权方案,无一票反对。而作为响应,中信也拿出充分的诚意和万全的准备,严格遵守市场规则,充分尊重各利益相关方,力争通过资产增值实现多方共赢。” 4月2日,中信集团旗下的湖北新冶钢与南钢创投、南京新工投及南钢集团共同签署《战略投资框架协议》及《增资协议》,新冶钢拟出资135.8亿元对南钢集团进行增资,将持有其55.2482%股权,并成为南钢集团控股股东。当天,南钢集团向复星高科及其下属企业复星产投、复星工发出具《关于就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60%股权行使优先购买权的通知》,决定行使优先购买权。前述各方共同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南钢集团向复星系股东购买南京钢联60%股权,整体转让对价包括135.8亿元以及南钢集团为满足行使优先购买权时的同等条件而需支付的沙钢集团诚意金相应资金成本,合计138.79亿元。  另外,新冶钢、南钢创投、南京新工投及南钢集团共同签署了《战略投资框架协议》。根据披露,此前由沙钢集团提供给复星产投的年化利息为6%的10亿元借款,转由南钢集团承接。 在《股权转让协议》签署的同时,南钢集团与复星产投签署《借款协议》,约定由南钢集团向复星产投提供借款10亿元,借款期限为24个月,利率为年化6%(单利);到期经借款人书面要求可延长一年,延长期间利率为年化8%(单利)。 此事发生后,记者了解到,钢铁业内多家企业向沙钢方面发去“安慰信”。 不过,截至目前,涉事多方均未对外发声。记者了解到,南钢集团所在地的南京市有关部门已经出面协调此事。
【首席观察】“去美元化”的AB面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尽管声势听起来有些大,但用“去美元化”描述近期一系列可能“震慑”美元影响力之事件并不为过。 也许“天下苦美元久矣”,也许“欧美银行业3月历时两周的金融动荡”助推了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为代表的“加速去美元化”趋势。 “去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逻辑上是基于不同事实层面、不同时间维度的话题,不宜过多关联。但特殊情况下,其被赋予特别的解读;前者目前可能言过其实了,后者尚需注重“经济强货币强,少说多做、低调务实”的有序推进,其背后实则是一个“确保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顶层设计和市场驱动”的复杂系统工程。 从日前的中法石油巨头完成首单LNG(Liquefied Natural Gas,即液化天然气)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沙特内阁批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决定、巴西宣布与中国的货币结算安排;到东盟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讨论“金融自主自立”,再到石油国宣布减产……骤然间,多国“去美元化”潮涌,这意味着什么? A面是,短短数日,这些“饱受”美元之苦的经济体,基于自身经济发展、贸易紧密度,包括安全考虑,开始热议美元之外的替代性支付货币安排;从目前国家数量来看,“去美元化”的阵营似乎在扩容。 B面是,谁能替代美元?即使不考虑货币的国际化程度,研究表明,享受美元“过度特权”的美国在危机期间也会承担“过度责任”,全球化货币的责任与义务必然对等。国际化货币可降低海外投融资交易成本,但也意味着需承受来自外部资本大进大出的流动性冲击。 权衡利弊,“苦”美元之经济体要做的可能不是意气用事——忽然敞开资本大门,追求货币国际化,而是如何夯实经济成色、底气,与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包括提升别国对该国货币的接受使用程度,国力大幅上升的同时,营造利于货币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与环境。 一 强美元周期收尾,“去美元化”潮起?4月5日盘中,美元指数报101.6, 较2022年9月30日高位时的114.78,跌幅逾11.5%。 时间线来看,3月28日,中海油与道达尔能源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完成了中国国内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 LNG采购交易,成交量约合6.5万吨,LNG资源来自阿联酋。 当地时间3月29日,沙特阿拉伯内阁批准了该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决定。日前中国进出口银行已经与沙特阿拉伯国家银行成功达成首笔人民币贷款合作。 同日,外媒报道,巴西宣布与中国直接进行本币结算。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 3月30日,东盟十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印尼召开会议,首要议程就是讨论如何减少对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主要货币的依赖,转而使用本地货币来进行贸易结算。 4月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意外宣布大幅减产。 包括4月3日,全球领先的衍生品市场交易所芝商所(CME)推出其基于现有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的期权合约。此举无疑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 另据媒体报道,沙特财政部长穆罕默德•贾登在今年1月表示,沙特阿拉伯愿意以美元以外的货币出售石油。目前,伊拉克也加入了去美元化的队列,伊拉克中央银行宣布,同意将人民币用于与中国的贸易合作,以稳定汇率并改善外贸融资。 如此,“去美元化”浪潮似乎愈演愈烈,但其中也裹挟着些许杂音、噪声: 以“巴西重磅宣布与中国直接进行本币结算”为例,可能的真相是:巴西与中国人民币结算促双边贸易投资更便利,但并非排斥美元。 外媒报道,巴西政府表示,中国和巴西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以本币开展贸易结算。这被市场解读为双边贸易“排斥美元”的举措。 其实,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建立的是清算安排合作内容,并非外媒理解的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据第一财经报道,而且这也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签订的首个人民币清算安排合作备忘录。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 “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国际化使用的网络效应。”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表示。他指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人民币清算行和本币互换网络的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布局在不断完善。 不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尚待提高,相比美元、欧元差距较大。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3年1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1.91%,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远低于美元的40.12%、欧元的37.88%,英镑的6.57%,日元的3.15%。 而一年前,人民币支付份额曾上升至3.2%,为何份额下降?业界指出,原因或是中国自有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系统在发力。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CIPS累计处理超过70万亿人民币,同比大增21%。但该交易数据基本不会被SWIFT系统纳入统计。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前三为美元、欧元、英镑),2022年1月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 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 中国银行(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告诉经济观察网,货币国际化的本意应该是出得去,回得来,留得住。出得去包括双边的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回得来是出口收本币和接受人民币形式的资本流入;留得住是第三方在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形成境外的人民币使用场景。 那么,同理,从货币国际化的“计价、支付、储备”三种功能来看,可能的亦步亦趋“去美元化”路径是:尽量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减持美元、抛售国债等美元资产,采取其他货币进行贸易和投资活动;诸如“多元化货币储备”、“建立本币结算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这就像是当前发生的一系列“去美元化”动作。当然,此过程中,难免会被带“跑”节奏。 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甄别事态演变的轻重缓急、孰是孰非。2022年6月欧洲央行发表的《欧元的国际地位》年度报告提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美元作为价值储备、资产计价和支付工具(交易媒介)的“统治”地位,在可见的将来仍然难以被其他货币替代。相对而言,美元作为支付工具的优势最小(2022年下降至39%),未来受发展中国家支付新安排的冲击最大。 理论上,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民众是否愿意持有该国币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基本面、国际影响力等诸多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汇率的强与弱亦是如此。 始于2009年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迄今已逾十三载。就人民币国际化现状来看,目前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份额增至7%。 但不争的事实是当前世界格局剧变。时至今日,若人民币国际化仍是被动、由市场主导推进潜行的话,恐怕也值得商榷。一位研究人士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也不能光靠市场的水到渠成,也许需要由国家主导设计,包括合作交易细节等;同时,需要兼顾人民币在境内外的可持续性使用,包括需要提供人民币金融投资产品、汇率避险产品等。 鄂志寰建议,增加境外人民币使用场景,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持有人民币,需要扩大人民币资产的种类和吸引力,金融市场开放和深度广度是关键因素。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看来,从2009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周期性转变,且这一转变也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策略从旧“三位一体”到新“三位一体”的结构性转变。为应对新挑战及把握新机遇,中国央行应再次对人民币国际化策略进行扩展与改良,实施以“大力推动人民币在跨境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计价与结算、加大在国内市场与离岸市场向外国机构投资者提供高质量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的力度、加快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为特征的新新“三位一体”策略。 旧“三位一体”是指,推动跨境贸易与直接投资的人民币结算、推动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发展、推动签署双边本币互换。 “构成人民币国际化周期性拐点的原因,除了短期性的经济金融波动之外,也包含人民币国际化策略调整的结构性因素。”张明认为。 当然,此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在双边本币互换中,作为顺差国,如果一国卖东西却收回非国际化的另一国货币,可能也有问题,因为本币只能到本币国去买东西,可顺差国也许不需要另一国的物品(除非是该国稀缺的资源);如果另一国与该国货币互换是因为没有美元买该国的产品,那么,顺差国收到那些非国际化的货币又有何用呢?反之,一国作为逆差国,进行货币互换,该国的货币才会真正提升国际地位。 现在,“多国去美元化,不用美元而转用人民币,当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如果都想用本国货币,或者都是在央行货币互换范围内做本币结算,肯定会削弱美元、欧元的国际地位,但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作用不会很大。”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银行前副行长王永利告诉经济观察网。 二 苦美元久矣,缘何今日“去美元化”潮起?本质上,市场将其归咎于美联储货币政策。 事实层面来看,3月一连串银行爆雷事件出现,加息憧憬随即逆转,股债市都出现了创纪录性波幅,金价更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大关。 FXTM富拓首席中文市场分析师杨傲正分析,从银行相继爆雷事件看来,加息和货币紧缩,仍是市场认为银行业最难捱的一道关卡;不论是债券价格下跌还是经营困难,不管是否足以导致系统性风险,只要一有坏消息,市场和投资者便马上担心流动性不足会导致银行破产倒闭,甚至掀起金融风暴,抛售股票、挤兑、信用违约互换(CDS)急速飙升等都是市场恐慌的表现,而这终归与加息有关。 不仅于此,“去美元化”的背后也有“美元武器化”被滥用之肇因。 时间线再拉回至2022年,其时,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国冻结了俄罗斯中央银行持有的63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大约一半,并将俄罗斯几家主要银行剔除出SWIFT系统。 “‘美元武器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引发各国担心。随后,美联储以四十年来最快的速度加息应对通胀,向来被视为国际安全资产的美国十年期国债创下150年来最大跌幅,各国央行减持美债合理止损的举动,也被舆论普遍解读为源自对‘美元武器化’的担忧。”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在媒体上撰文表示。 加之,国债收益率倒挂或预示经济衰退。近期市场好像在不断寻找经济衰退的预兆,只要一有坏消息,就容易被演绎成大危机前兆,进而股汇债市发生恐慌性大跌。 然而,“避险需求预计将支撑美元。”杨傲正认为,若市场对美联储可能在年底前降息的憧憬越来越强,美元可能不易摆脱颓势;但若美联储坚持加息步伐不改变,在年底前完全不宣布降息,美元就有机会再度迎来利好。 此外,“收益率倒挂现象和银行业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也可望提振美元的避险需求。在4月和5月间,美元有可能会重拾动能。”杨傲正称。 于是,“苦美元久矣”的经济体市场主体可能再度陷入“恨之却无法弃之”的负循环之中。 事实上,夏春撰文称,美元和美债享受“过度权利”,其他货币要想扩大影响力和份额,同样需要发展出货币可自由兑换,具备高竞争力的资本市场,且愿意承担“过度责任”。 他认为,货币作为价值储备、资产计价和支付工具三种功能具备很强的互补性,可以通过网络效应来扩大使用范围,一旦某种货币成为主流,就会加速其主导地位,这与主流语言、社交平台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如出一辙。“竞争对手要想超越并取得新的主导地位,往往意味着大国的更替。” 美元强势的另一面是,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占比已由2000年的72%下降至2022年的59%;但该比例并不低。夏春的困惑是:既然美元霸权如此糟糕,为什么全球各国没有及时联合起来寻找和设计新的替代货币?是不是美元作为主导货币的优点依然大于其缺点? 更甚者,屡试不爽的“美元武器化”并未令美元的国际地位显著降低。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特里芬悖论”难题。前者,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意味着其他国家不再有义务将其货币与美元挂钩,当时经济学家们预计,美元在国外的作用将减少;后者,特里芬悖论昭示美国无法维持足够的黄金以应对其他国家以美元兑换等诸多信心危机爆发后,美元的影响力在脱钩后不降反升。 这次大概率也是如此吗? 正如,接下来的美元走势可能还会因为避险需求而再次阶段性走强。 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较其他国家,美国可能更愿意冒风险,更具风险承担能力,夏春认为,其扮演了类似“全球银行家”或者“风险投资家”的角色,采取借短(发行短期债券来融资)贷长(投资其他国家的高风险资产)的做法,来满足类似“储户”的后者对安全资产(美国国债)的需求,而这样做也帮助美国缓和贸易赤字带来的限制。 研究发现美国能够利用美元和货币政策的优势地位每年赚取2%-3%的超额收益,而这就是一种“过度特权”。 在夏春看来,一旦出现危机事件例如金融危机,就好比银行会遭遇恐慌挤兑那样,其他国家就会抛售持有的美国国债,换成美元,而美国则需要抛售持有的外国长期资产遭受损失,换成美元来支付给其他国家。因此,美元通常在危机期间升值。 根据Gourinchas、Rey和Govillot的研究,在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转移了大约相当于美国GDP的19%。因此,美元在危机期间会承担“过度责任”(exorbitantduty)。 资料显示,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美联储先后和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建立了货币互换协议。美联储最多时曾向它们提供超过5000亿美元的货币,以满足国际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国际市场上的美元贷款利率逐渐恢复正常。 直至2009年,全球金融市场企稳后,国际资本开始流入新兴经济体——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在快速复苏。的确,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时,金砖四国(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经济表现强劲;彼时,不少国际投行认为,这些新兴经济体将带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 此一时彼一时,各种叠加风险冲击下,“衰退、滞胀”阴霾恐再度笼罩全球经济,整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还能率先复苏吗? 诚然,鉴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其政策组合的显著变化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也会放大美国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资产价格、风险溢价、信贷和杠杆率的冲击;事实亦如此,美联储加息、降息动向动辙牵制全球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动荡。 与此同时,就储备资产来看,其最大特征是安全。欧元在欧洲被广泛用于贸易,并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在夏春看来,这限制了它产生足够的以欧元计价的安全资产来满足全球需求的能力。 这些或许解释了国际化指数来看,美元缘何遥遥领先,欧元紧随其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5.05。从2010年初到2021年底,美元国际化指数从49.52升至51.80,欧元从29.84降到23.13,英镑从4.00变为4.06,日元从3.34变为4.20。同期的RII从0.02提高到5.05,人民币从在国际市场上几乎空白,到目前稳居全球主要货币之列。 三 现在,不容小觑的是,金融周期骤然切换至全球高通胀、高利率时代,还需提防以新形式呈现的美元信心危机。 诚然,低利率环境下,如果美国实际利率低于经济实际增速,美债的可持续性则无恙;反之,当资金环境生变后,通胀高企,经济增速低于利率时,则会引起市场对偿债能力的担忧,从而引发其抛售美元。 而且,严重通货膨胀时,别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之实际购买力也会被通胀稀释;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被各国减持并不意外。 “过于庞大的美债将破坏美国承担国际安全资产提供者和保险人的角色。近期,美国财长耶伦对于各国减持美债的担心即源于此。”夏春认为。 鉴于此,不少发展中国家未雨绸缪,诸如推出互利互惠的支付货币新安排,以及调整储备货币的比例等,“可以预见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成型。”夏春称。 逻辑上,国际货币有“结算、计价、储备”三种职能,且有一定排序。现在,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市场化均行至最后一公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依赖清晰,亦颇为微妙。 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尤其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曾撰文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有助于改善中国国际资产与负债的币种结构、增进中国储备资产的安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制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要抓住机会,但不能急于求成。余永定支持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逐步开放资本项目,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 王永利认为,一国货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势必推动货币离岸金融的发展,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流动,包括大量流入金融市场,并可能出现货币大规模流出和流入的情况,对本国货币汇率、金融市场和经济稳定等产生巨大冲击。这就对该国央行增强货币全球性供应和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带来更大挑战和压力,很容易导致货币的严重超发,推动其进入零利率、负利率和量化宽松状态。在这方面,中国还缺乏经验,不能只看到成为重要国际货币可能带来的好处,还需要仔细研究其可能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不可否认,近年诸如俄罗斯、巴西、沙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尝试减持美元资产,并通过货币互换等方式降低对于美元的需求。专家认为,在这些国家试图构建的新贸易体系内,无需美元也能购买能源、粮食和工业产品,这无疑可对美元形成一定的替代,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操层面;不过,新兴市场的货币目前并不具备避险功能。 如前所述,出于避险需求,如果美联储不改鹰派加息,年内不宣布降息,美元或将再度得以提振。而当下现实是,国际金价暴涨,黄金保值避险作用日趋凸显;受石油国减产消息提振,国际油价近日亦大涨。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一国货币的避险功能? 避险货币必须具有内在稳定性,而内在的稳定性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是经济基本面的夯实,一国经济实力越强,其货币避险功能越强;这包括稳健、有序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充足的外汇储备与稳定政局;另一方面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构建良性健康的金融市场,比如向外国机构投资者提供高质量本币计价金融资产、推动本币在跨境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计价与结算等。 金融开放等“抓手”之外,鄂志寰强调,人民币国际化生态系统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从促进中国经济对外循环角度,美元独大的单极货币体系存在严重制度缺陷,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 其次,从对内循环角度,要把贸易和投资相关的实体经济真实需求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货物贸易和投资的使用。 再者,继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强人民币国际清算和结算网络基础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夯实基础。同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体系,在岸和离岸金融市场错位发展,有效协作,双轮驱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这其中,专家指出,稳定币值、全球交易网络便捷、以本币定价的商品与资产需求增加以及稳健的汇率风险管理是提升市场驱动力的四大基础。 “‘美元国际化指数提升’与‘去美元化’并行存在,国际货币格局进入动荡调整期。越是在这种复杂局面下,越要做好本分。不必纠结于指数高低,人民币国际化要着眼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认为。 诸如: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继续巩固经济大国和贸易强国地位,稳住人民币贸易结算基本盘;要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尽早实现人民币从一般结算货币向战略性商品计价货币的跨越;要努力建设新型区域合作关系,不断丰富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全面增强其国际货币职能,为促成人民币货币区创造条件。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主场驱动期,提升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来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自由度,使人民币逐渐成为避险货币。”鄂志寰说。
用造船垫款包装借贷 厦门象屿陷倒贷纠纷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国宝 3月下旬,福建省高院下发(2022)闽民终1308号二审判决书,厦门象屿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华泰重工(南通)有限公司等公司及个人持续五年之久的委托合同纠纷案件暂告一段落。 该案缘起2014年3月象屿物流与华泰重工签订的H0022和H0024等散货船出口代理协议。在两艘散货船建造过程中,象屿物流与华泰重工发生上百笔资金往来,其中部分被法院明确认定“名为造船垫款,实为借款”。 2018年1月,象屿物流以确认相关债权为由,将华泰重工诉至厦门海事法院。根据法院对H0024船案件判定,象屿物流对华泰重工享有船舶垫款1024.9万元本金及利息、船舶预付款675.6万美元、本金500万元借款等到期债权。 厦门象屿的财报也对H0022和H0024的委托代理合同纠纷进行披露,H0024号船涉案资金合计6806万元;已经完成案件审理、但还未正式宣判的H0022船案件,涉案资金8161万元。 五年时间,该案经历了一审、发回重审、再审和二审,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部分涉案资金的定性,到底是造船过程中象屿物流为华泰重工垫付的资金,还是造船业务包装下的倒贷资金。 倒贷又称过桥贷,是企业向银行借新还旧过程中由第三方提供的短期借款,以便让企业顺利偿还原有借款获得新贷款。这类贷款业务虽然利润较高,但因为风险较大,很少有企业涉足。 对于象屿物流与华泰重工等公司之间的资金纠纷,以及对相关公司发放贷款及倒贷相关事宜,经济观察网向厦门象屿(600057.SH)发送了采访提纲,截稿前,暂时没有得到回复。 倒贷疑云 厦门海事法院再审判决书显示,象屿物流对华泰重工主张的债权中,有一笔2016年3月18日发生的H0024船垫付款500万元,法院最终认定是华泰重工因资金周转需要向象屿物流借贷产生。 法院之所以将船舶垫付款认定为借款,是因为象屿物流与华泰重工相关工作人员一系列往来邮件,这些邮件经过南通市南通公证处公证,并最终被厦门海事法院采纳为案件证据。 邮件往来信息显示,2016年3月14日,象屿物流船舶贸易事业部郭建平发给华泰重工财务陈珊珊的“H0022-2015027象屿付款佣金申请Interlink22520美元”邮件提到,华泰重工延期偿还象屿物流2000万元借款,并向象屿物流新申请3000万元借款。 邮件中提到的延期还款的2000万元,系2016年1月底,华泰重工向象屿物流提供的借款,双方约定于2016年3月底偿还。根据延期申请,这笔2000万元的借款计划与3000万元新增借款一同于2016年4月底偿还。 邮件中明确称3000万元为借款,但是象屿物流要求华泰重工提供包括“今年交船和预计交船情况“等相关资料,并要求华泰重工将“620万元+3000万元=3620万元”申请书和承诺书的模板做成造船垫款,垫款利率参照代理协议约定的7%。 2016年3月18日,象屿物流以H0022设备垫款名义转账给华泰重工2500万元,以H0024设备垫款名义支付给华泰重工500万元,合计3000万元。其中500万元即再审判决书中认定的借款。 除上述2000万元和3000万元被邮件确认为借款外,上述邮件中提到的620万元同样为借款。2016年2月2日,象屿物流郭建平发给华泰财务赵志勇和陈姗姗的《华泰倒贷材料》邮件中提到,华泰重工计划向象屿物流借款620万元。 象屿物流在邮件中通知华泰重工,620万元借款将按照代理协议中双方约定的7%垫款利率计息,并于2016年3月31日前归还本息,否则将按照日息千分之一计算罚息。 这份邮件还提到另外一笔1380万元的借款。2016年1月28日象屿物流发给华泰重工的邮件显示,已批复同意1380万元借款,要求华泰重工“务必2016年3月底之前回款”。在2月2日的邮件中,象屿物流要求华泰重工将1380万元借款的相关申请/承诺函等原件,寄给象屿物流。申请函主要是华泰重工向象屿物流申请“38500吨散货船项目委托付款事宜”,包括本期完成工作量、累计完成工程量、本次申请用款用途等相关内容;承诺函主要承诺该笔资金的还款期限以及逾期罚金等事项。 虽然邮件中明确1380万元为借款,但象屿物流要求华泰重工将相关款项支付给前一日邮件中罗列的供应商,并向象屿物流提供付款凭证。后续,华泰重工支付给供应商后,供应商又将资金返还给华泰重工。 通过邮件信息看,涉及的借款金额达到7000万元,而且大部分被列为倒贷借款,这些借款利率均为7%,期限均在两个月左右。 资金性质 象屿物流和华泰重工的纠纷还要从造船说起。 2014年3月,华泰重工与买方Marine Capital Corporation签订了H0022号和H0024号两份造船合同;2014年4月8日,华泰重工与象屿物流分别签订了两份散货船出口代理协议。 根据《3850DWT散货船出口代理协议》约定,华泰重工委托象屿物流代理两艘船的出口相关事宜,并代行部分卖方权利。这份合同详细约定了象屿物流的权利义务,包括: 第一,在出口合同有效期内,负责向买方开立预付款还款保函,以及出口合同和进口设备采购合同项下的收付款等商务工作,银行保函费用按季度保函金额的0.9%向华泰重工收取。 第二,象屿享有直接向买方收取首期出口合同项下进度款的权利,华泰重工无权向买方直接收取出口合同项下的进度款。 第三,根据华泰重工书面指示支付非进口设备用款,如船检费、设计费、佣金和其他费用等,华泰重工承担相应的银行费用。 第四,按照约定为华泰重工垫付进口设备及国内配套材料、设备的采购款项。 第五,未经华泰重工同意,象屿物流不得自行对外与买方就出口合同条款及履行做任何承诺,不得自行与买方对出口合同及附件做任何修改、变更、补充。 从中不难看出,在华泰重工为买方建造散货船的过程中,象屿物流有为华泰重工采购材料、设备垫付款项的义务,但提供借款并不在合同约定范围内。 象屿物流对华泰重工主张享有的1524.9万元船舶垫付款的性质,也在庭审中成为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 最终,因为有采购合同、付款申请及银行水单、华泰重工向供应商转账凭证等证据,1524.9万元中的1024.9万元被法院认定为垫付款,500万元被认定为借款。 这些定性资金性质的证据,正是华泰重工向象屿物流借款中被要求提供的材料。 判决书显示,H0022号船于2018年4月签订交付接收协议;而H0024号船在2017年4月取消建造。 2019年12月20日,因为案外第三方个人和公司申请,如皋市法院裁定华泰重工破产清算,目前由破产管理人参与相关案件庭审。华泰重工破产清算案中,象屿物流向法院申报了相关债权。 华泰重工破产清算审计报告显示,象屿物流对华泰重工主张的675.6万美元预付款,在H0024号船取消建造后,其中200万美元作为报酬支付给华泰重工,剩余475.6万美元用来抵扣H0022号船的尾款,但象屿依然主张675.6万美元需由华泰重工偿还。 并非个例 象屿物流与华泰重工以造船垫款名义倒贷的情况并非个例。经济观察网查询象屿集团历年涉案判断书发现,厦门象屿旗下兴大贸易与山煤国际仓储合同纠纷案争议的仓储费用资金,最终被法院全部认定为借款。 象屿物流与中庚国际关于铁矿粉委托代理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裁定象屿物流为中庚国际垫付的677.3万元为垫付款,但在庭审过程中,中庚国际一直主张这笔资金为以委托代理进口包装成的借款。 象屿物流和兴大贸易均为上市公司厦门象屿子公司,大股东为厦门国资企业象屿集团,象屿集团业务涉及大宗商品采购供应及综合物流服务、商品销售、房产销售和类金融等业务,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高达4072亿元。 虽然营收较高,但同期象屿集团的归母净利润仅为12.5亿元,销售毛利率为3.1%,销售净利润率不足1%。从2013年至2021年,其资本投资回报率均没有超过3%,2022年前三季度只有0.81%。 上市公司厦门象屿也面临相似情况,2022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为2.3%,销售净利润率为0.78%。 作为地方国企,象屿集团一直保持着较低的融资成本,厦门象屿没有公开综合融资成本,但从发债层面来看,长债的年利率低于5%,短债利率低于3%;今年3月发行的5亿元公司债利率为3.98%,10亿元短债利率为2.5%。 与主营业务较低的利润率相比,象屿物流为华泰重工提供短期借款7%的利率,存在更高的投入回报空间。即便按照3个月还款周期来计算,这种短期借款获得的收益率也远远大于象屿的毛利率。 判决书显示,洋浦日智与兴大贸易委托指定采购煤炭名义下借款,相关资金占用费用成本折算成年化超过9.7%,代理手续费折算成年化也达到6%,两者合计接近16%;象屿物流与中庚国际之间代理手续费是0.3%,垫款成本折算成年化为7.4%。
神州数码高管分析2022年业绩:战略业务占比提升,未来继续改善收入结构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2023年3月31日,神州数码(000034.SZ)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8.80亿元,同比下降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4亿元,同比增长 303.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9.21亿元,同比增长36.1%。 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净利润上涨?战略业务转型进展如何?4月3日,在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神州数码高管团队对2022年整体经营业绩、数云融合战略、信创战略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2023年的战略和业务布局。 2022年,神州数码的传统业务——IT分销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继续下降到93.44%,云和自主品牌两大战略业务营收占比从4.52%提高至6.55%。 展望2023年,神州数码总裁王冰峰表示,神州数码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充满信心,对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预判2023年会是“先抑后扬”的局面。 营收下降背后 东吴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王紫敬认为,神州数码2022年营收同比减少,主要系公司主动聚焦高价值、高毛利业务所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较快,主要系公司提质增效、整体毛利率的提升以及战略业务比重的增加。 “大家也看到我们年报的发布,我们的收入是略有下降,其实是淘汰了部分现金贡献不好的业务。整体战略业务快速成长,调整收入的结构,使得我们整体的毛利率会有提升。”神州数码财务总监陈振坤表示。 分业务来看,神州数码的业务主要分为了三大部分:分别是IT分销、云计算及数字化转型业务和自主品牌业务。2022年,IT分销业务实现营收1082.75亿元,同比减少7.33%;云计算及数字化转型业务实现营收50.23亿元,同比增长29.29%;自主品牌业务实现营收25.70亿元,同比增长55.75%。 陈振坤表示,神州数码在不断淘汰产能相对落后的代理分销业务的部分产品线,使得整体资金回报和现金流更加的稳固和健康。在2023年神州数码也将继续的秉承这一点,不断优化业务的结构,传统业务上,会去要更高的毛利率和现金流,战略业务上,实现收入的进一步的突破,进一步改善整体的收入结构。 对于转型中的神州数码来说,IT分销业务依然占据了营收的九成以上。王冰峰表示,神州数码希望把分销的商业形态和模型进行升级,提出了分销升级战略,在营销的打法、模式的创新、能力变现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云和自主品牌业务营收超75亿 神州数码IT分销作为传统业务在营收有所收缩的情况下,云和自主品牌两大战略业务的占比继续扩大。自2017年提出全面云转型,神州数码持续向云计算、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业务等领域布局,两项战略业务连续多年在整体营收的占比继续提升。 其中,IT分销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21年度的95.47%下降到2022年的93.44%;同时云和自主品牌两大战略业务营收占比从4.52%提高至6.55%。 王冰峰表示,战略业务在整个业务上的占比提升了两个百分点,并且业务结构发生了一定的优化,整体毛利率提高了17%。 神州数码2022年在云和自主品牌两大战略业务营收规模超过75亿。其中,云计算及数字化转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0.23亿元,自主品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 在云计算及数字化转型业务,50.23亿的营收中,其中云资源转售(AGG)业务收入43.60亿元,同比增长26.8%,毛利率7.2%;云管理服务(MSP)收入5.18亿元,同比增长50.6%,毛利率47.5%;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ISV)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40.9%,毛利率78.5%。 25.7亿的自主品牌业务营收中,其中信创业务营收规模近20亿,同比增长76%。神州数码副总裁、信创业务集团总裁韩智敏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到,“2022对我们来说是比较艰难的一年,国家的信创试点工作接近尾声,包括受疫情影响,实际上2022年信创行业内称之为小年,但是整个神州数码的信创业务在2022年还是取得了非常好的一些成绩。” 年报显示,神州数码自主品牌神州鲲泰服务器覆盖多个行业领域:运营商行业,入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多个逾亿元基础设施部署项目;金融行业,入围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人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在江苏银行、山东农信、浙江农信、四川银行等区域银行也取得广泛突破。 王冰峰表示,神州数码的数云融合战略、信创战略,以及核心业务——分销升级战略,共同形成神州数码的三大战略,会齐头并进,又会相互融合。 四大趋势 2022年,神州数码研发投入2.9亿元,同比增长21%。陈振坤对此表示,研发费用同期增长21%,主要研发费用投入在云和信创的两个战略的方向。研发投入主要聚焦在云和信创两项战略业务,包括自研通用服务器-整机能力建设、MSP+升级、云原生应用平台开发和数据安全管控平台等项目。 “包含建设2U通用服务器平台、 Jarvis人工智能引擎、Bluenic客户数据平台等,这些研发的项目在2022年有了比较好的突破。相信在2023年,神州数码将沿着2023年的技术路径,持续加强整个研发的投入。“陈振坤称。 在业绩发布会上,被问及公司未来是否会和微软在国内开展关于ChatGPT的合作,王冰峰回应表示,神州数码是微软在中国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长期伙伴,公司会在这个方面不断投入和深入探讨各种合作的可能性。 展望2023年,王冰峰表示,神州数码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充满信心,对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充满信心,预判2023年会是“先抑后扬”的局面。随着数字化各项政策的展开,市场的商机也会不断涌现。神州数码坚信在数字产业重塑经济结构的同时,每一个掌握数字科技,掌握技术创新的企业,一定会变成未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王冰峰表示,要看到在中国市场上的四大趋势,这四大趋势也真正的塑造和影响每个企业,其分别是:云和数据的融合;AI to B;数据和网络安全迭代,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在中国会形成数字技术栈的国产化。
银行零售大变革时代:竞逐财富管理赛道,谁能胜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这是一个银行零售业务大变革时代。 从上市银行披露的2022年年报数据来看,去年市场波动剧烈,财富管理浪潮并未停歇,以银行储蓄、基金、理财、保险为主的居民零售客户总资产(AUM)规模连创新高。国有大行方面,工行个人金融资产总额18.66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4.55万亿元,增加2.05万亿元,增长16.4%。建行2022年财富管理客户数量同比增速23%,管理个人客户金融资产近17万亿元。 股份制银行方面,截至2022年末,招行AUM余额12.12万亿元,中信银行零售AUM达到3.91万亿元,平安银行零售AUM为3.59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速均达到12%以上。股份制银行中,除招行持续占有规模领先优势外,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的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规模相近,竞争仍处于胶着状态。 净息差收窄,如何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银行以扩大规模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正在遭遇挑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经历2022年三次下调,银行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均触及历史比较低的水平。 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净利差等数据近年整体趋于下降态势。平安银行存贷差已缩减连续三年,从2020年的4.21%缩减至2022年的3.81%;净利差、净息差也在过去三年中呈现逐年下降。光大银行净利差1.93%,同比下降14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2.01%,同比下降15个基点。 如果未来继续降息,银行息差将进一步承压。 “在银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利率进入下行周期,净息差收窄的情况下,银行怎么样增强竞争力?”招行董事长缪建民在2022年度业绩交流会上表示,过去银行业快速发展吃到了三个红利:一是经济高速增长;二是房地产市场繁荣;三是利差比较高。现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同时利差不断收窄,这些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对冲风险。对招行来说,传统的重资本业务已做到极致,财富管理能力将决定招行能走多高。 聚焦财富管理不仅是招行的选择,已成为零售领先银行的新赛道。 上市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中信银行将财富管理能力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致力于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需求,提供长期陪伴服务,呼应“共同富裕”时代主旋律,积极回应客户、投资人等利益相关方关切。兴业银行将原零售财富与负债管理部进行整合与调整,设立财富管理部,并将原先归口于银行合作中心的钱大掌柜转移至财富管理部。光大银行2023年将全力推进财富管理银行建设,围绕财富管理推动渠道经营、客户经营、产品营销和过程管理;抓住财富管理业务增长复苏契机,做大做优AUM。 虽然零售领先银行的AUM已取得数万亿规模,但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储蓄占比较高,权益类资产占比较低。以处于领先地位的招行为例,截至2022年末,招行财富产品持仓客户规模为4312.93万户,占1.84亿零售客户的比例不足1/4,而且即使在财富产品持仓客户中,很多都是买金额较小、现金管理类的理财产品。 “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和证券化进程的加速,在中国特色财富管理业务转型过程中,大幅度提升合格专业机构顾问的产能是发展的关键,而发展阶段相对更为成熟的各种类型的管理机构,将能够起到财富管理赋能的关键作用。”中信金控财富委资产配置子委员会轮值会长、中信证券执行委员、财富管理委员会主任史本良认为,财富管理机构与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很可能占位财富管理业务,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 恒生电子副总裁、恒生电子财富管理业务总部负责人江勇慧认为,财富管理业务正在成为银行新的重点发力方向。从组织角度来看,多家银行将零售部的产品销售团队分拆出财富管理部,甚至成立财资部、财富管理总部,下设财富管理部、私人银行部等部门,组织架构也在适应业务变化快速优化。从战略角度讲,很多银行已经把财富管理作为公司级的战略,财富业务越来越被重视,从原先的成本中心到微利润中心,再到重要利润中心。 短板很明显,如何补? 银行业已认识到财富管理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护城河和压舱石,而资产管理能力高低决定了财富管理的发展厚度。 一个完整的财富管理链条涉及财富管理业、资产管理业、投资银行业,前两者通常被统称为“大财富”或“大资管”。当前,我国资产及财富管理领域已形成了银行、公募、证券、私募、保险等为核心的基本服务格局,但是只有银行可以被称之为“大财富”机构,原因在于这类机构不仅可以帮助居民家庭管理资产负债表,而且还为资产负债表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这一优势其他机构暂未能获取。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银行业作为大财富管理机构短板很明显,资管能力相对较弱,即使零售领先的银行也不例外。 缪建民表示,“财富管理的规模短期来看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波动的。因为客户的风险偏好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波动的,当市场好的时候,客户对于高风险的产品需求就强;市场不好的时候,客户对于高风险产品的需求就弱,所以客户的风险偏好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波动的,二者是正相关的。” 缪建民认为,招行财富管理强项在销售,短板在资管,下一步要提升资管能力,提升产品的设计、管理的能力。现在整个中国银行业在资管方面都相对较弱,其中理财更弱,这需要几年阵痛期将银行文化转为资管文化,另外,培养银行的理念和队伍也需要一个过程。 基于银行在资管方面存在短板,银行2022年第四季度非现金类银行理财产品保有规模和非货币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相对于第二季度均有所下降,《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受到2022年下半年市场整体下行趋势的影响。 近日,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经管委主任张昕帆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富管理数字化进程——《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发布会”上表示,资产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优质产品的运作,财富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投资者财富保值增值。 在张昕帆看来,财富管理机构还没有保证投资者长期投资的能力。资金公司在财富管理链条上的任务是做好一定收益率的产品,而财富管理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并陪伴他们穿越历史的周期和市场的波动,达到资产平稳的保值增值。 中国的基金业长期收益率高,但是波动性较大。相比证券公司的客户已适应于高波动,大多数银行客户投资风格相对稳健,很难接受净值波动,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客户就会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银行的陪伴工作尤为显得重要。如果解决投资者陪伴、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问题,银行就要打造一支强大的队伍,毕竟数字化代替不了人的陪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金融服务的基石。 目前面临短板问题,中信金控自2022年3月成立后,着力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财富管理被作为重中之重。今年2月5日,中信金控发布“中信财富广场”对客平台,将旗下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人寿5家一级金融子公司APP全部连接起来。目前“中信财富广场”可涵盖1.9亿个人客户,管理资产规模近7万亿元、企业客户管理资产规模超15万亿元。 “全国目前各大财富渠道都有短板,只有中信金控下面有银行、有保险、有证券、信托,这是一整套财富管理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给客户进行全方位的资产配置,这个又有比较强大的研究实力和挑选产品的能力,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张昕帆称。 构建财富生态 2023年,“复苏”既是市场的主旋律,也是财富管理的关键词。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投资过程中仍旧充满困惑:市场复苏,如何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准复苏信号,如何通过最优的资产配置让投资收益在这个春天复苏升涨?实际上这也是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在3月分别参加了中信金控和浙商银行举办的财富管理大会,他的同事中欧基金首席营销官方伊则参加了平安银行基金公司合作峰会。上述三场活动都分别邀请了三四十家头部基金公司。 近年各家领先的零售银行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明显加强,各业务板块、部门的资源都在打通,全客户、全产品、全渠道一体化融合加速完成,当集团内协同效应边际递减时,财富管理规模能否实现年化超过10%的增速?如何突破集团资源禀赋拓展更多客户? “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着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另一头链接着市场主体的投融资需求,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中信集团副总经理、中信银行副董事长、行长方合英表示,面对国内数百万亿体量的大财富管理市场,中信金控将一如既往的勇于创新,围绕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卓越的数字化能力,不断聚合各方智慧、渠道和资源,共同构建中信大财富管理体系,与广大资管机构精诚合作,共同做好社会财富的管理者,互利共赢、成就伙伴、共创美好生活。 2022年,中信银行依托中信金控投研能力,加速建设由投研驱动的投顾服务体系,助力投研、策略、选品、选品、投顾服务等能力跻身同业前列。受益于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有效联动,2022年中信银行实现个人理财销售规模增速可比同业第一。同时,通过公私联动打造云企会,获取私行客户2800户,较上年增长64%。 与其他领先的零售银行相比,中信银行的四环发展路径尤为值得关注,其在财富管理产业链条上,做强投研驱动的投顾服务,打造财富生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中信金控财富管理委员会零售体系建设子委员会轮值会长、中信银行副行长吕天贵认为,中信银行在看到客户需求时,首先会把财富管理产业链中的策略、产品、运营、实施四大环节进行拆解,发挥金控平台和子公司各自专长,打造高效运营的财富管理创新模式。其中,中信金控发挥平台配置价值,通过资产配置工作室和优品工作室强化投研能力下的资产配置和选品能力,提供策略指导、产品优选、培训支持,改进对客服务的战略和战术配置;由各子公司发挥投顾服务价值,针对客户售前规划、售中讲解、售后陪伴,做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需求适配以及精细化运营能力。 在3月中信金控举办的财富管理大会上,中信金控希望围绕财富管理的开放生态,与合作伙伴在各个领域都开展全面深度融合,包括策略研究、产品代销、客户运营、投资合作和经纪托管合作等等。这是中信银行四环发展路径中的第四环。 财富管理行业的使命,是要解决客户全生命周期里收入曲线和支出曲线的错位,为客户及家庭提供长期陪伴服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单一的服务或产品。银行能否通过“资产配置”、通过提升“全功能”、通过提供“家庭财富规划”来持续拓展财富管理的宽度?当今各家领先的零售银行都在发力财富管理业务,可以预见的是,谁能尽快通过资源整合、组织机构建丰富的财富管理生态体系,谁就有望大幅提升客户体验,释放出亿级客户的规模效应,收获十万亿级零售客户资产。
商业银行营收增速整体放缓 今年净息差下行压力有多大?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上市银行2022年财报还在陆续披露之中,但从目前已公布年报业绩的银行数据来看,2022年银行业营业收入整体放缓,部分银行营收甚至出现负增长,引发市场关注。 记者综合各大银行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的信息,发现其普遍认为:上市银行营业收入的放缓与行业趋势一致,主要是因为LPR和市场利率下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叠加存款成本较为刚性,导致净息差进一步收窄;此外,2022年债市大跌导致非息收入增速下降,也对营业收入产生了一定影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023年以来,由于部分存量贷款在一季度重新定价,可能会对银行净息差产生进一步的较大影响。那么,今年的息差变动趋势会呈现出何种特点?息差能否在一季度见底后逐步企稳呢? 从经济观察网记者的采访了解来看,部分银行管理层认为,一季度息差会延续行业性下行趋势,但后续会随着经济持续回稳、市场主体有效需求和消费稳步回升,息差的下行幅度将有所放缓,并逐步企稳;但亦有银行管理层认为,息差的下行趋势可能依然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银行业营收放缓 部分负增长 从已知数据看,2022年银行业营业收入增幅整体呈现出下滑趋势。根据中信建投研报的统计数据,2022年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0.4%,整体呈现出增速下滑趋势,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江浙农商行营收增速同比减少8.1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 2022年更有部分银行的营业收入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营业收入8224.73亿元,同比减少0.22%;工商银行营业收入9179.89亿元,同比下降2.6%;股份行中,光大银行实现经营收入1516.32亿元,同比下降0.73%;华夏银行业绩快报显示营收为938.08亿元,同比下滑2.15%;民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15.6%的负增长,已经是连续两年同比负增长;城商行中,根据业绩快报数据,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31.12亿元,同比减少5.54%。 正如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言,2022年银行面临的是风险方面的挑战,2023年银行面临的是营收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信贷定价带来的息差收窄。 从各个银行业绩会上,记者发现市场非常关注银行营收增长趋势。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银行的经营状况,从侧面了解中国经济整体的表现,另一方面今年欧美发生了银行业危机,市场也会较为关注国内银行经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银行营收整体增速下行,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净利息收入方面,LPR和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去年疫情多点爆发,影响企业开工率,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叠加存款成本较为刚性,净息差进一步收窄;非息收入方面,股市波动债市大跌导致四季度非息收入增速显著下降,拖累营业收入。 根据财报,除了中国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逆势上涨之外,各大银行净息差收窄幅度不一:建设银行下滑了11个BP、工商银行收窄了19个BP、农业银行下降了22个BP、招商银行缩窄了8个BP。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业绩会表示,从资产端的情况来看,继续贯彻让利实体经济、下降融资成本的政策,银行贷款利率也有所下调,另外市场利率去年大部分时间也是下行的,债券投资的收益率也下降了。 “除了LPR下行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压力,是一种隐形的压力,就是由于资产荒带来的资产处置的压力,使得新发放贷款的定价下行,实际上不是一个基准利率的下行,而是一个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价格下行,这方面的影响更大,所以这两者叠加起来对整个资产收益率定价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财务负责人彭家文称。 负债端方面,综合各银行管理层的看法,主要是面临经济的三重压力,大家都选择了一种保值增值的方法。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存款都呈现了定期化和长期化的趋势。 今年息差能企稳吗 对于LPR的多轮下调,影响可能只是体现了一部分,存量贷款的重定价将在2023年产生实际影响,尤其会对今年一季度产生较大扰动,进而影响银行净息差。市场较为关注的问题是,一季度息差是否能探底,之后每个季度的息差是否能逐步改善。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除了贷款重定价的影响之外,目前新发放贷款利率也处于低位;另外,提前还贷也会对银行的息差产生一定影响,因为提前还贷的资产可能利率比较高,还完之后银行去放款,利率可能相对会低一些,所以对银行的息差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他认为,就今年来看,息差还是会相对承压,一季度的息差压力最大。 对于今年四个季度息差的走势,各家银行管理层看法则略有差异。生柳荣判断称,从4个季度分布来看,一季度影响稍微大一点,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下滑会趋缓。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则认为,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看,受LPR重定价、市场和消费需求恢复节奏滞后等因素叠加影响,预计一季度息差延续行业性下行趋势,后续随着经济持续回稳、市场主体有效需求和消费稳步回升,其下行幅度将有所放缓,并逐步企稳。 彭家文的看法则相对不那么乐观:“一季度我们感觉到两方面存在压力,第一个就是住房按揭贷款没有明显复苏,第二是存款成本没有明显的下降,应该说基本还是维持刚性。现在大家只是注意一季度,如果持续看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我们认为这种利润下行的压力会持续下去,这个是大家不愿意见到的,但是又不得不看到的一个事实。” 那么,从中长期看,影响息差变动趋势的因素,例如政策端推动利率下行的压力是否会降低?存款付息成本还有多大的压降空间呢? 对此,周茂华向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企业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金融机构加强了逆周期调节,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和支持力度。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关系,从中长期来看,金融机构需要合理让利实体经济,降低金融顺周期性,尤其要提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适配性,让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可能是一个大的趋势,经济相对好的时候,让利的幅度会相对小一些,经济下行的时候对让利的要求会相对高一些。”廖志明亦如此认为。 对于能否降低负债端的成本,廖志明则表示,关键要看能不能多一些结算性活期存款,从中长期去看的话,存款利率还会趋于下行,“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1.5%,如果从长远来看,可能甚至会趋于0,但是这个要看多久的一个问题,今年存款利率会相对平稳,因为今年经济是有所复苏的,存款利率下行的难度会大一些,经济增速越低,存款利率可能才会越来越低。这几年受存款定期化的影响比较大,银行的存款付息易上难下。” 周茂华告诉记者,目前来看,由于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存款仍维持高位,部分银行存款利率降低仍有一定空间;但随着消费、投资需求回暖,存款逐步向常态收敛,存款市场供需关系有所变化,存款端调降空间就会受到一定挤压。 记者也注意到,一些银行尝试通过利率互换及其它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对冲部分利率风险以弥补息差下降的缺口,今年想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努力。 对此,廖志明认为,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未必能完全管理到位,对冲风险也可能会损失一些收益,例如对冲未来利率上升的风险,但未来利率有可能会往下走,各种走势其实很难判定,对银行而言可能多了一些工具进行调节,但其实没有那么完美的工具。
六大行个人房贷业务“刹车”:2022年新增房贷仅占全年新增贷款4.6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银行眼里的优质资产——个人房贷在2022年步入罕见的低谷期。 个人住房贷款新增有限,存量客户还在“疯狂”提前还贷款,成为银行新的烦恼。 而在两年前,银行为房企和按揭放发放贷款时,都要掂量掂量是否会超出监管要求的红线,因为2020年最后一天,房地产贷款集中制度横空出世,成为了戴在银行头上的“紧箍咒”。 经济观察网记者统计的国有六大行2022年报数据显示,建行、工行、农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在2022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分别为930.26亿元、693.06亿元、1043亿元、902.95亿元、231.31亿元、924亿元,合计为4724.58亿元。 这与过去几年单家国有大型银行每年几千亿的新增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仅工行一家,在2021年度的个人住房贷款就增加 6343.70亿元,当年六大行合计增加了2.5万亿元。 滑坡 截至2023年3月31日,国有六大行公布了2022年年报。除了营收、净利润等经营数据,作为国内发放按揭贷款的主力军,六大行在2022年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情况也备受关注。 2022年度,六大行共新增了10.13万亿的贷款,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了4724.58亿,仅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66%,这与前几年的情况大为不同。 按照往年数据,新增贷款中,房贷一直是国有大行的重要投向。2018年,六大行新增贷款及垫款共计5.13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53万亿元,占到了新增贷款的49.39%;在2019年,6.4万亿的新增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53万亿元,占新增贷款39.5%;2020年和2021年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分别约为35.2%和29.4%。 记者根据银行年报整理 在2018年、2019年,国家对房地产进行调控,但房贷增势依然迅猛。为了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性,2020年底,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给金融机构分档设置了房地产贷款占比的上限。六大国有行均位于第一档,其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不得超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不得超32.5%。 在2020年的业绩中,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也在于六大国有行是否触及了32.5% 的“红线”。当年建行和邮储银行,在2020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34.73%、33.6%,都高于32.5%的监管红线。工行、中行和农行占比都超过了30%,未及32.5%,交行占比较低,为22.12%。 记者根据银行年报整理 为了满足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的要求,当时多家大行均表态将合理控制涉房贷款增速。在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建行管理层表示,建行将对房地产开发贷继续实施从严的名单制管理,专注于为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户提供支持,开展项目合规审查,严格把关贷款的投向和项目用途。对于个人住房贷款,优先支持刚需群体,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一般住房需求和住房改善的需求。 记者根据银行年报整理 到了2022年,不仅居民贷款买房的动力减弱,很多背负房贷的银行客户也在提前偿还贷款。“提前还房贷”是2022年的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详见报道:经观头条 | 提前还贷遇难题:银行上演长时间“系统升级”,线下渠道排到两月后)。 “关于提前还款,我们注意到自去年5月以来,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需求明显增多。从农行看,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情况与市场总体情况基本一致,提前还款占总还款额比重有所上升。部分客户选择提前偿还房贷,主要是基于其自身财务规划,也和金融投资收益率中枢下降、存量房贷利率与新发放房贷利率倒挂等因素有关。”农行副行长张旭光在该行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波及零售业务 提前还款潮始于2022年初,据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六大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合计增加了4155亿元;2022年年报显示六大行全年合计增加为4724.58亿,也就是说,2022年下半年,个人房贷仅增加了569亿。 六大行合计新增了10万亿的贷款中,主要由公司贷款贡献。相比公司贷款业务的双位数增长,个人贷款的增幅仅为个位数,不过略好于按揭增速。 记者根据银行年报整理 近年来,银行发力零售业务,对个人贷款的重视程度增加。但2022年度房贷数据明显拖累了个人贷款。建行行长张金良直言“去年零售信贷市场不是很理想。” 六大行普遍在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等业务增幅比较大,建行、工行的个人经营贷增加超过了个人住房贷款。 比如,虽然建行在2022年个人住房贷款增幅仅为1.46%,但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分别较上年增加624.64亿元、1888.81亿元,增幅分别达到26.81%、83.40%,个人经营贷新增超过个人住房贷款新增930亿的数据。 另外,工行的个人贷款比2021年末增加2917.80亿元,增长3.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加470.62亿元,增长25.1%;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2275.99亿元,增长32.4%,相比之下,个人住房贷款增加仅693亿。 农行在个人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的增速也保持了较快增长。个人贷款较2021年末增加4280.70亿元,增长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较2021年末增长2%;个人消费贷款增长10.2%;个人经营贷款增长23%;农户贷款增长29.3%。 交行在2022年的个人贷款余额为2.37万亿,较上年末增加 814.11 亿元,增幅 3.56%,在客户贷款中的占比较上年末下降 2.4个百分点至 32.43%。其中个人住房贷款较2021年末增加 231.31 亿元,增幅 1.55%,在客户贷款中的占比较2021年末下降1.97个百分点至20.73%。但是,境内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 848.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58.38%。 2023年前景如何 进入2023年,提前还款情况是否有所缓和? 3月31日,工行副行长王景武在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2月份,工行按揭贷款提前还款979亿元,虽然同比增加220个亿,但同比增幅有所回落,按揭贷款保持了正增长,影响总体可控。 中行行长刘金表示,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房地产市场,关心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将如何。他说:“中行以及像我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行长比你们更关心中国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比你们更关心我们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机制,我每天都在看账本、看报表,每天都在看违约项目进展并采取积极措施。” 刘金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支持房地产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措施,个别贷款违约和个别境外债务都陆续得到了解决。随着中国各项支持房地产政策陆续落地,市场会有一个恢复的过程,房地产企业一定会回到正常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国家现在优化房地产供给,多措并举,未来会形成更加良好健康运行的房地产行业。 王景武认为,“后续随着经济的加快复苏以及金融16条和保交楼等政策的有序推进,预计房地产风险会逐步得到有效化解。” 截至2022年末,农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043.15亿元,是六大行中增量最高的一家。 张旭光称,农行将继续贯彻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各项要求,支持国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助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一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落实好差别化住房贷款政策,紧紧围绕“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贷款需求”,在持续巩固县域地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契合国家重点区域战略和人口流动趋势,做好个人住房贷款投放。二是加大对新市民、青年住房需求支持力度,发挥好新市民安居贷等特色产品的优势,做好民生安居保障。三是加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统筹,持续开展产品创新和流程优化,着力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和客户体验,有效增强客户服务能力。
ChatGPT概念股爆炒要结束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一帆 ChatGPT概念炒作要熄火? 4月4日睌间,ChatGPT概念股龙头三六零(601360,SH)发布权益变动公告称,周鸿祎因与胡欢婚姻关系解除进行财产分割,拟通过非交易过户的方式将其直接持有的4.465852亿股三六零公司股份转让至胡欢名下。 以三六零4月4日每股收盘价20.08元计,此次分割股份市值将近90亿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市场人士质疑此举乃是“离婚式减持”:毕竟,自进入2023以来,短短三个月时间,受益于市场对ChatGPT概念和AI概念股的追捧,三六零股价从6.5元左右一路飚升至20.85元,期间涨幅高达220%,市值已逼近1500亿元。 事实上,从4月4日的盘面来看,ChatGPT概念股整体已开始表现出疲态:云从科技(688327.SH)盘中一度涨超8%,随后出现快速回落;同花顺(300033.SZ)、中文在线(300364.SZ)、因赛集团(300781.SZ)、科大讯飞(002230.SZ)、万兴科技(300064.SZ)等均出现跳水走势;截至当日终盘,ChatGPT概念板块下跌0.92%,蓝色光标(300058.SZ)下跌8.09%,中文在线、东方国信(300166.SZ)跌超6%,万兴科技和软通动力(301236.SZ)跌超5%。 尽管ChatGPT概念股当日收跌,但近期相关个股无疑经历了一波爆炒。数据显示,截至4月4日,该指数近一周涨幅2.73%,近一月涨幅21.51%,近一季涨幅79.15%。 个股方面,截至4月4日,云从科技在短短近10个交易日内已实现股价翻倍,年内累计涨幅更是高达271%;昆仑万维(300418.SZ)年内股价同样暴涨超251%;三六零(601360.SH)年内涨幅亦超过200%。 “AI产业链持续火热,在各大巨头相继布局下,产业的确定性在不断提升。ChatGPT(以及后续国内的大模型)在API接口以及插件开放后,各行业AI渗透率将明显加速,AI产业拐点已到。当前AI产业链交易量占比创出历史新高,市场短期情绪偏高,短期波动可能会加大。”富荣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郎骋成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谈及ChatGPT概念板块未来走势,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高级研究员王赫认为,近期生成式AI技术的进步能够推动产业趋势进行跟随,因此值得看好。 “从产业逻辑的推演上,首先是国内大模型的发展机会,以及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提升带来相关硬件公司的投资机会,其次是考虑到后期泛AI应用的加速推广可能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也积极关注到了AI赋能各行各业的落地机会,比如对办公效率的提升、对娱乐体验的增强。”王赫称。 他进一步向记者表示,“市场经历了前期的普涨阶段之后,预计个股会有明显分化。具有较强技术壁垒、掌握流量入口和数据积累、市场竞争力领先的相关公司,可能会在未来的产业落地中展现其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价值创造能力。”  ChatGPT应用场景仍在初期 作为近期市场上最大的热点,ChatGPT概念的炒作影响了多个关联板块。 “ChatGpt概念涵盖了通信、计算机、软件等多个行业,广度和深度都足够令人期待,随着赚钱效应的不断持续,会刺激和吸引场外更多资金涌入到ChatGpt赛道,从而推动ChatGpt概念持续走强。”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称。 消息面上,3月15日,OpenAI正式官宣多模态大模型GPT-4,ChatGPT4将输入内容扩展到2.5万字内的文字和图像,较ChatGPT能够处理更复杂、更细微的问题。 整体来看,最新版的GPT-4在ChatGPT的GPT-3.5基础上主要提升了语言模型方面的能力,并添加了多模态功能,在不同语言情景和内部对抗性真实性评估的表现都显著优于GPT-3.5,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已经表现出人类水平。 在畅力资产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宝晓辉看来,ChatGPT概念股持续火爆,国内包括搜索、游戏以及投资等多个领域公司均对这一技术保持了高度关注。目前国内AI(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处于追随位置,在找到准确落地模型后,ChatGPT或将成为国内AI快速发展甚至弯道超车的一次机会。 但宝晓辉亦对记者指出,目前ChatGPT在应用场景和商业化探索上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作为生成式AI的一种,ChatGPT的表现无疑给行业在应用实践上带来很多想象空间。但是在应用落地后,是否能在消费市场提供独特价值?是否能在企业市场更好地支持其数字化转型的具体需求?其结果还有待观察。” 作为可借鉴的ChatGPT商业化落地案例,Forrester咨询公司定义了图灵机器人(TuringBot)这样一个细分市场格局,将图灵机器人定义为一种AI驱动的软件,可以帮助应用程序开发团队以自动和自主的方式设计、构建、更改、测试和重构软件代码和应用程序,如GitHubCopilot这类服务。 对此,有市场人士表示,虽然图灵机器人不是完全依赖ChatGPT而实现,但也是基于类似AI模型而构建的软件服务,有潜力赋能企业的软件开发团队,帮助企业加速产品的开发、提高代码准确性和部署速度。相比于其他商业化方向,图灵机器人的买方画像清晰,衡量收益的方式明确,属于2023年企业在生成式AI领域需要关注的技术之一。 在此之中,AIGC(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对国内游戏领域的推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ChatGPT热度持续,多家巨头积极表态,游戏新发版号常态化趋势明确,均推动游戏板块长短期共振,热度不断提升。伴随AI技术、MR可穿戴设备等科技创新的演进,游戏在科技产业链中的各类商业模式中具有极佳的造血能力和进化空间,而近期游戏在版号的重新发放之后,变得可预测性更强。”创金合信文娱媒体基金经理陆迪告诉记者。 “单就技术的创新而言,其过程往往是波动演进,而非一蹴而就。我们认为技术创新对所有人和企业都是挑战和机遇,而那些拥有靠谱的团队,持续不断进行研发投入,主业具备良好造血能力的公司,将更大概率受益于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陆迪补充称。 投资者追逐概念需谨慎 值得关注的是,从全球范围来看,ChatGPT的火爆已经开始受到限制。 当地时间3月31日,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宣布,从即日起禁止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并限制开发这一平台的OpenAI公司处理意大利用户信息。意大利方面认为,OpenAI没有说服他们ChatGPT能够遵守官方指导原则,并且指责OpenAI在训练其人工智能系统时没有有效地减少个人数据的使用。此外,意大利还指称OpenAI没有检查ChatGPT用户的年龄,而使用该服务的用户应该在13岁或以上。 此外,德国联邦数据保护专员发言人也在近日对外表示,出于数据保护方面的考虑,暂时禁止在德国使用ChatGPT原则上是可能的。 而在国内股市方面,尽管近期ChatGPT概念表现强势,并带动了相关人工智能等板块的活跃,但经过多日的整体炒作后市场逐渐趋于理性,板块内部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目前很多被爆炒的公司只是和当下热门的ChatGPT概念沾边,但这对公司盈利空间并不能带来太多增长,参与相关投资时如果不谨慎甄别,很可能会带来巨额损失。”一位资深投资者陈先生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 在陈先生看来,类似情况下,许多公司哪里炒上去,最终就会掉回哪里,“历史经验看,公司的业绩表现若与其股价偏离太多,估值最终都会回归,过度炒作的公司一定需要小心。” 在陈先生看来,同花顺就值得被特别留意。4月3日,同花顺(300033.SZ)以15.03%的收盘涨幅以及239.22元/股的历史新高再度点燃市场热情。Wind数据显示,从3月17日开盘至4月3日收盘,同花顺累计涨幅达到101.89%,短短半月内就实现股价翻倍。 但在业绩表现上,根据同花顺近日披露的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59亿元,同比上涨1.4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6.91亿元,同比下降11.5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07亿元,同比下降14.81%。 有意思的是,在公司股价飙涨后,3月28日早间,同花顺抛出一份减持公告称,包括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易峥在内的多位董监高拟集体减持不超过4550.0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46%),按当日股价,拟减持总额近90亿元。随后4月3日,同花顺又发布公告表示,目前公司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世界领先的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使用效果、应用场景与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直接产生的收入较少。 “在资本市场中,对相关概念股应持审慎态度,长期关注技术进展与落地应用。ChatGPT既不是单纯的概念炒作,也不能定义为划时代的技术突破,更多是在AI技术上的迭代更新,加上行业影响力人物的宣传,使得相关市场概念突然爆发,但相关公司更多公告的是技术储备,能否落地、获得商业收入,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宝晓辉向记者强调。 从投资角度来看,陆迪认为,科技的突破天然具有不可测性,机构更多是布局在可能出现创新的领域以及看好的方向,“实际上,从历次科技创新来看,预测情况和标的实际的准确度偏低,而从营收和利润去测算也非常困难。” “2022年年底,我就在AI算力产业链上关注较多,因为我判断科技的创新会让算力的需求持续扩张,所以在主题出现之前就已经低位做了布局。通过提前配置,等到价值被发现,市场投资者涌入时,我们兑现收益,再去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陆迪称。 她进一步表示,应该通过公司基本面分析并结合行业格局的变化进行推演,这样才能够更清晰地做配置。如果只有情绪,没有任何定量,这种没有业绩支撑的主题在长时间维度内就难以为继,热度过去之后很容易下跌。
平安银行绿色金融白皮书:绿色产业激励不足 未来需在财政、信贷及碳市场强化激励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根据我们测算,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超过百万亿的投资规模,这部分巨大的资金需求,就很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伴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不断成长,绿色金融也必将成为一个长坡厚雪的超级赛道。”4月3日,平安银行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周强在平安银行联合平安证券举办的《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研讨暨发布会上表示,平安银行独有的差异化打法在于背靠集团全牌照的综合金融优势,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绿色金融是双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通过金融力量引导生产要素聚集到符合该战略的领域,驱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更加低碳、节能、可持续。2022年末,平安银行及平安理财绿色金融业务余额1700.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5%;平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1097.68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8%。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为相关产业资金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支持。经济观察网记者根据2022年上市银行财报数据统计发现,大中型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比增速较高,普遍在30%以上。其中,工商银行总量与增量均位居首位,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同比增速甚至超过65%。 数据:上市银行年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胡萝卜加大棒’。”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分论坛表示,高碳价或碳税即“大棒”,适中的碳价是“小棒”或“中棒”,人民银行支持工具则是激励机制中的“胡萝卜”。人民银行以低息向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接受低成本资金的金融机构须支持碳减排项目,同时承担向社会披露相应信息的义务。碳排放具有强外部性,除碳价和碳税外,更重要的是披露问题。 “我国碳价远低于国际市场,碳交易潮汐现象明显”。《白皮书》显示,目前全球碳市场建设仍以各个国家或者区域为主,如欧盟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等,使得市场主体、交易规则和市场价格存在差异,以欧盟碳市场为例,2021年,欧盟碳价均值为53.65欧元/吨,其碳价格水平一度达到100欧元/吨的高位。中国碳市场方面,2021年全国碳市场的日成交均价在40-60元/吨范围内波动,整体均价较低。在成交量方面,我国碳市场成交量主要集中于临近履约周期结束时,日常成交量较低,如区域碳市场最终履约期为6-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成交量主要集中在12月,此段时间交易量最高,非履约期交易量下滑明显。 近年,我国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权益工具、绿色保险等领域政策陆续出台,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5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绿色金融考核业务范围,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同时纳入定量考核指标,定性指标中更加注重考核机构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另一方面扩大了参评银行范围,在原来针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银行等银行机构考核的基础上,将城商行纳入考核范围。在激励机制方面,我国此前已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绿色再贷款、绿色 MPA 考核等,并将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情况的考核结果纳入到MPA考核体系内。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绿色项目开展了担保、贴息。 201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一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二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2023年继续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是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在易纲看来,“胡萝卜”支持工具重点在于要求商业银行对碳足迹、发放碳减排贷款的利率及相应碳减排效应等信息按季披露,接受第三方机构独立机构的核查和社会监督,同时引导全社会提高对碳达峰、碳中和紧迫性的认识。截至2022年末,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提供资金3000多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近6000亿元。低息再贷款需要收回,金融机构自担风险,这样的“胡萝卜”激励机制是适中的、合适的。 当前,绿色产业激励手段主要由财政补贴、金融手段(信贷及绿色债券发行通道)及碳市场三大类组成。《白皮书》认为,财政补贴领域范围仍相对较小,定向再贷款规模有限,碳市场纳入行业不足。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激励作用仍有不足。未来,财政、信贷及碳市场仍需分别发力,强化激励。 《白皮书》建议,在财政方面,以中央财政为主体,利用转移支付等手段,压实各地财政对绿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同时,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一、产业结构存异,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各地重点产业发展及减排路线,支持各地取长补短,提升减排效率。此外,引导支持各地绿色产业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等的财税优惠补贴政策,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及频次。 在金融方面,以新发行的《绿色债券原则》为模板,强化明确绿色产业支持领域,充分运用再贷款、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行通道等政策,支持绿色产业以更低成本获取资金。同时,完善绿色产业信披体系及制度,强化绿色金融宣传力度,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 在碳市场方面,加快其他高耗能行业纳入碳市场,通过强化以碳市场为核心的市场化奖惩机制,推动各行业内减排效果较好的企业获取激励,强化企业减排动力。 
福成股份养牛产业规模和盈利上高台阶
3月25日,中国知名的食品龙头企业——福成股份(SH600965)发布了2022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74亿元,实现净利润1.07亿,公司性经营现金流实现1.04亿元,同比增长100.70%。福成股份的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了持续提升,各业务规模实现了进一步扩大,带动业绩持续攀升。 福成股份同时发布了2023年投资计划,包括6.5亿元建设两个1万头牛的养殖场,购进2万头活牛和建设1个中国领先的种牛繁育中心。在上游通过收购三河市兴荣农业公司,成立4个合作社,流转3万多亩土地种植粮食蔬菜等,并投资1.62亿左右扩大生态农业规模,意味着福成股份在2023年完全实现了大农业全产业链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福成股份将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红利总额4020.99万元。据统计,公司自上市以来共派发16次,合计7.32亿元,福成股份一直以来坚持用持续的积极的行动来回馈投资者。 三个万头牛场产生规模化效益 福成股份定位于综合性农牧食品加工餐饮一体化生产及服务企业。主营业务包括生态农业种植、肉牛养殖和屠宰、食品加工、餐饮连锁以及殡葬服务等。其中,福成股份的养牛产业在2022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公司在2022年完成了福成西吴牛场北区和南区的建设和竣工验收,还建成了单个养殖场存栏数量超过1万头牛的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场。据财报显示,福成股份2022年共购进德系西门塔尔活牛9901头,生产犊牛6941头,出售犊牛5389头,存栏活牛10644头。2022年养牛产业收入9073万元,净利润5180万元。 2021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和《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国内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力争通过15年的努力,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福成股份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聚焦主营业务,布局规模化肉牛养殖。在2023年,福成股份计划采取边建设边购进活牛的方式,在2023年6月和8月各建成1个1万头牛的养殖场。届时,福成股份将成为中国唯一同时拥有三个单体面积最大的1万头牛的养殖场,预计2023年底存栏活牛总数突破3万头。据现场了解,福成股份的两个新养牛场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在2023年第一季度已经购进活牛5000头,到2023年底,可完成购进2万头活牛的任务。 福成牛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犊牛出售和牛肉高端加工,这得益于福成牛场已经初步实现用性控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种牛的技术。以2022年犊牛的售卖情况和行业基础数据以及存栏活牛3万头牛来计算,预计在2023年可生产犊牛8000头,光出售犊牛一项可实现收入1.6亿元,净利润1.02亿元。另外,在2023年出栏肉牛10000头,每头牛的出肉量在300公斤到350公斤,新鲜牛肉以市场价销售,全年可实现收入2.1亿元,净利润为5000万元。可以预测,2023年福成股份仅养牛产业的净利润可以突破1.5亿元。 2022年,“全国养牛状元”李福成被聘为福成股份的特别顾问,专注于规模化肉牛养殖和国产种牛培育的指导工作。福成股份在2023年不仅要完成2个1万头牛的养殖场的竣工验收工作,还与中国畜牧业协会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设中国领先的种牛繁殖中心,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种牛,彻底改变我国严重依赖进口优质活牛的局面。 大农业产业链闭环显效益     2023年,《经观乡村振兴调研课题组》调研发现,福成股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合作社土地种植的粮食和蔬菜经过加工后供给食品厂做预制菜;秸秆作物经过处理后运输到肉牛养殖场作为饲料;养牛场的出栏肉牛运输到当地的屠宰厂按需分割;新鲜的牛肉配送到食品加工厂生产出肉制品,再由冷链物流车运输到京津冀的各大商超和餐饮机构;养牛厂每天产生的牛粪也可以经过发酵处理,运输到生态农业基地作为农作物肥料。这样的好处是,公司在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业务的不断迭代也必将产生较高的利润。 我们认为,福成股份的大农业产业链已经形成完整闭环,公司财务基本面优秀,业务增长强劲,盈利能力饱满。随着该公司三个一万头牛的养殖场的全部竣工,存栏活牛突破3万头;合作社流转土地在年底可达到4万亩,实现机械化作业和丰收;食品板块的预制菜新品研发和营销渠道全面提速,2023年福成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均有望大幅度提升。 在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大农业”的概念反复强调,要求粮食要牢牢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福成股份久久为功,生态集约,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创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养牛产业也将成为全国的标杆。
恒天财富旗下公司遭吉安金融办提示风险:未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批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4月3日,记者注意到吉安市金融工作办公室旗下公众号“金融吉安”于近日发布了一则《关于青岛恒天睿信家族办公室有限公司吉安分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恒天”)的金融风险提示》(以下简称《风险提示》)。 根据《风险提示》内容显示,青岛恒天睿信家族办公室有限公司吉安分公司属于普通工商企业,公司注册地址为: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井冈山大道9号商会大厦办公2107号。经查,该公司在其注册地址早已搬离,现无人办公。 《风险提示》中指出,该公司尚未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含备案),根据有关规定,其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私募基金及理财产品销售、推介撮合投融资项目等金融业务。 “在此,特向广大市民朋友们提示其存在潜在金融风险,若有市民朋友不小心参与该公司金融业务,请尽快退出;若发现其仍在违法违规开展金融业务,请及时向市处非办、市公安部门或行业主(监)管部门以及庐陵新区处非办举报。”《风险提示》中强调。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恒天成立于2020年7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周斌。通过股权穿透可知,青岛恒天为恒天财富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青岛恒天法定代表人周斌亦是恒天财富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资料显示青岛恒天在恒天财富的业务版图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恒天财富官网信息显示,青岛恒天作为恒天财富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财富管理业务中充当着重要平台的作用。 在3月12日举行的恒天家办投资峰会上,恒天财富股份董事长、青岛恒天董事长周斌就曾表示,恒天财富要把“打造中国特色的家族办公室服务模式”作为新的转型发展目标,并组建恒天睿信家族办公室和新时代财富研究院服务团队,共同为客户提供家族办公室模式的专业服务。
2022年基金年报扫描丨公募基金整体亏1.45万亿 赛道基金业绩较差管理费收入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随着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全部披露,公募产品各项数据的整体答卷展露无遗。受去年权益市场宽幅波动下跌影响,总体上公募产品出现了万亿级亏损,2022年全年亏损达1.45万亿元,其中,主动权益产品合计亏损近1.3万亿元,然而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费共计1458.26亿元。 熊市之下,一大批基民“又被伤了”。如今市场上1元面值以下的基金遍地,更有大批6毛、7毛基金无人问津。 截至3月31日最新净值披露,恒越品质生活、长盛国企改革主题、中银持续增长C、华泰柏瑞质量领先、前海开源公共卫生主题精选等多只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均在5毛以下,然而即便如此,上述几只产品去年依然收取管理费260万至5000万不等。 “旱涝保收”的公募基金 即便在弱势行情下,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入依旧比前一年有所增长。 根据wind数据显示,去年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费合计1458.26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425.87亿元仍增长2%。 分机构来看,易方达基金管理费收入稳居榜首,成为全市场公募基金唯一管理费收入过百亿机构,达到了101.51亿元,但仍同比下降4.29%。 同样位于广州的广发基金管理费收入位列第二,达73.57亿元,同比略微下滑0.33%;富国基金以61.71亿元的管理费位列第三,较去年同期下滑1.25%。 此外,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及南方基金等管理费收入均超5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招商基金作为管理费逆势上升的基金公司,2022年管理费收入为44.3亿元,同比增长达24.03%,排名从2021年的15位攀升至第9位。 除此之外,国投瑞银基金、建信基金、兴业基金管理费收入亦同比增长均超30%。 整体来看,各公募机构管理费收入分化日趋明显,头部与中小基金公司差距拉大,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去年管理费收入前20的公司占全部公募机构管理费收入的64%,更有37家公司管理费收入不足5000万元,而一些收入低的基金公司(包括券商资管)去年管理费收入不足60万元。 赛道基金管理费贡献大 记者发现,在179家基金管理人中,去年仅有50家为持有人实现正收益,占比不足三成。 从产品类型来看,权益产品成为了亏损重灾区,在纳入统计的超4000只主动权益产品中,仅有不足两百只产品为投资者带来盈利,占比不足5%。去年全年主动权益产品合计亏损近1.3万亿元。 其中,一些主动权益产品去年业绩表现较差,但给基金公司贡献的管理费收入却依旧很高,其中以赛道基金最为典型。 例如,中欧医疗健康,由于去年受政策、疫情、能源危机等因素影响,医药行业整体表现一般,去年全年医药板块指数跌幅近20%,受此影响基金资产净值达640亿元的中欧医疗健康净利润亏损近200亿元,而管理费收取近10亿元。 除了中欧医疗健康,易方达蓝筹精选也是如此,该基金规模为570亿元,报告期该产品亏损107亿元,收取管理费达8.5亿元。 记者发现,在单只产品管理费收入超3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中,无一幸免的去年业绩表现均为亏损状态,除了上述产品,诺安成长、睿远成长价值去年净利润亏损均超百亿,兴全合润、富国天惠精选成长亦为持有人亏损90亿元以上。 相比而言,一些采取均衡策略的基金经理在去年震荡行情中整体表现较好,部分基金也逆势为持有人赚取了收益。 朱红裕的招商核心竞争力A、丘栋荣的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两只产品在去年分别为持有人逆势盈利9.26亿元和5.29亿元,去年两只产品管理费收入分别为2548万元和9866万元。 此外,林英睿的广发价值领先A和广发睿毅领先A、周海栋的华商新趋势领先和华商甄选回报A也均为持有人逆势盈利超4亿元,管理费收入在4000万元至1亿元不等。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