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AI概念成ChinaJoy一大亮点 游戏、科技“双向奔赴”共生发展
图片来源:图虫 游戏作为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成果,尽管具备较强的娱乐性质,但它正与科技共生共促。 7月28日-7月31日,2023年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下称“ChinaJoy”)在上海举行。时代周报记者在本届ChinaJoy上发现,AI成为今年活动的一大亮点。在活动现场,盛趣游戏的《AI星河》、中手游的《仙剑世界》等多款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游戏进行了展出,吸引了大量游戏从业者、游戏玩家前来参观。 人工智能技术能赋能游戏研发,给用户带来更沉浸式的体验,而游戏本身也包含较强的科学属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关注、研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游戏作为一个全新的超级数字场景,其所扮演角色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产生着人们始料未及的变化。游戏在诸如加速相关技术升级、促使业态裂变、推动数实融合、提升产业价值等许多方面的催化作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表示。 AI成ChinaJoy一大亮点 ChatGPT的出圈爆火,让人工智能热潮席卷全球。同时,这股热潮也已经快速蔓延至多个行业。在游戏行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游戏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可能。 在本届ChinaJoy上,多个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游戏产品得以展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中手游展示了自研游戏《仙剑世界》。据了解,该游戏是以仙剑IP内容为载体,延续仙剑剧情内核,重新创作了新的故事主线。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御剑飞行,遨游384平方公里的无缝大地图,探索仙山、空岛、城镇、市井等自然风光和隐秘之境,体验中华文化之美。 而在该游戏中,还将出现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AI NPC。中手游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手游通过与微软等大模型深度合作,实现了针对《仙剑世界》的本地化部署和定制化模型。这套模型将为NPC与玩家之间实现智能对话提供支持。NPC会根据自然环境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并与玩家交谈,形成一个自然真实的社会生态,提高虚拟世界的真实性。该游戏预计将在年底推出。 而人工智能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不仅能丰富和提升玩家的游戏体验,还能给特殊群体带来帮助。 盛趣游戏带来的《AI星河》就是一款用于孤独症早期社交干预的“数字疗法”产品。据了解,该产品由盛趣游戏孵化,世纪华通参与的生态企业数药智能研发,将VR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利用智能语言模型技术和轻度休闲游戏化的玩法与场景,能够为孤独症患儿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社交沟通康复训练方案。 时代周报记者现场体验,在佩戴VR设备后,用户将进入一个虚拟教室场景,一位卡通形象的“老师”角色会与用户进行交谈,鼓励用户与之对话,还能在专业角度提供多项辅助技能。 “我们其实在两年前就已经涉足脑科学健康领域,现在再结合上智能语言模型,就相当于把智能语言模型、虚拟现实、AI等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脑健康领域存在障碍的人群。”活动现场,一名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AI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用户语言表达的需求,并给予用户反馈,指导用户沟通,有包括孤独症在内的社交沟通问题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该产品。 时代周报记者从数药智能获悉,该产品正在积极寻求落地投入市场。 AI技术为游戏赋能,不仅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还能有效降低游戏研发门槛,提升游戏研发效率。 心动游戏展示的AI星火编辑器,就是一款面向普通用户的游戏创作工具,目标是让个人开发者可以轻松创建游戏内容。“(该产品能够)为开发者提供美术资源和文案信息。”心动游戏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该产品还处于测试阶段。 游戏与人工智能共生共促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游戏行业迎来了更多变化。 7月30日,游族网络少年工作室负责人戴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游族在游戏研发过程中已经使用了AI技术,将AI作为类似于前期的延展工具,AI的应用提升了游戏研发的效能。在代码辅助方面,公司会使用AI程序工具承担复查工作,大幅提升代码检查效率,使代码质量和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此外,在本地化翻译方面,AI工具的使用也大幅缩短了多语言版本的制作时间。 SNK中国研发中心高级副总裁王健也表示,AI模型输出一些不同风格角色的画面效果,能给游戏研发人员带来了更多灵感。 “除了AI辅助原画设定概念图之外,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建立SNK自己的AI模型。”王健表示,SNK在格斗IP和动作IP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包括角色设定以及动作、招式甚至每一个角色的格斗技巧,都有丰富的资源库,希望把这些资源库导到SNK的AI模型里面,通过训练的方式让AI模型了解格斗游戏的做法,提供设计和开发方面的辅助。 “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样的AI模型在格斗游戏领域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创意的参考和灵感。”王健说道。 AI在游戏中的应用已不再新鲜,当下行业内已有大量企业围绕AI展开布局。据伽马数据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AIGC发展前景报告》,中国游戏营收TOP50企业中,超六成企业明确布局AIGC。进行布局的企业中,27家企业投入到了游戏研发、营销、运营等游戏产业全流程应用层面;12家企业运用AIGC相关技术,为其他行业或企业提供解决方案;9家企业选择重点布局数字人/元宇宙领域。 事实上,人工技术在给游戏行业带来了变革的同时,游戏也在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在ChinaJoy同期举办的游戏再认知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组成员刘锋分享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游戏科技对人工智能相关的人机交互、强化学习等17个技术领域起到强驱动作用。研究测算,未来游戏产业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拉动规模持续增加,预计将从2023年的315.76亿元上升至2030年的1038.1亿元,年均增长率约达16%。 “过去人工智能创新国家的排行榜前10位跟世界游戏市场的国家排行榜可以对比,吻合度非常高,基本上将近有7名左右的重合度。”刘锋提到,人工智能强国同时也是游戏市场的强国。 “科技创新是游戏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科技创新是游戏产品开发、市场模式演变、企业管理提效的催化剂,推动了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与迭代升级。”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在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上表示,游戏正从科技的应用者向科技创新的推动者、新兴技术的创造者转变,科技创新影响力正辐射各传统领域,为实体产业注入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成本差异铸成AI鸿沟?牛津:汉语训练费用是英语的2倍
①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从诸多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计费方式看,英语的输入和输出比其他语言要便宜得多; ②简体中文的训练费用约是英语的2倍,而缅甸掸语的费用为15倍; ③语言的成本差异导致英语使用者和其他语言使用者之间形成AI鸿沟。 财联社7月31日讯(编辑 周子意)如今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可以理解世界上很多语言,甚至是一些记载较少的语言。不过,大模型处理不同语言之间时,其性能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模型成本与其所训练的语言紧密挂钩。 牛津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从诸多语言模型的计费方式看,英语的输入和输出比其他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要便宜得多。例如,西班牙语的成本约为英语的1.5倍,简体中文的价格约为2倍以上,缅甸掸语在15倍以上。 成本的差异也间接导致英语使用者和世界其他语言使用者之间形成AI鸿沟。 成本差异主要是因数据标记化所带来的。标记化就是将训练文本分解成更小的单元,这个更小的单元就是标记(Token)。这是一个人工智能(AI)公司将用户输入转换为计算成本的过程。 研究显示,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访问和训练模型的成本都更高。例如中文,无论是在语法上还是在字符数量上,都有更复杂的结构,从而导致更高的标记化(Token)率。 举例来看,基于OpenAI公司的GPT2模型,对于“国家不同,所得税的结构是不同的,税率和税率等级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句话的处理来看,在简体中文处理中运用到了66个Token,在英语处理中仅用到了24个Token,而在禅语处理中使用到了468个Token。 就每次输出所需的费用而言,汉语的成本是英语的两倍。所以在AI相关的费用中,英语的成本效益是最高的。 当涉及到语言模型时,设计者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低成本和高效功能之间的平衡。随着AI领域的不断发展,科技公司必须仔细考虑语言选择对成本和可访问性的影响。 这种成本差异促使中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开发自己的母语LLM项目。
AI科学家何恺明将从Facebook回归学界:2024年起执教麻省理工学院
近日,AI领域著名学者、残差神经网络ResNet发明人何恺明在个人网站上宣布即将回归学界,加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担任教职。 何恺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他的ResNets论文是2019年、2020年和2021年Google Scholar Metrics所有研究领域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并建立了现代深度学习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深度学习模型Transformers、AI围棋工具AlphaGo Zero、AI蛋白质结构预测工具AlphaFold中都有使用ResNet。 今年3月,何恺明在MIT的一场演讲中透露,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会是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用于科研),将聚焦计算机视觉、NLP(自然语言处理)和self-supervised(自监督学习)。作为目前Facebook AI Research(FAIR)的研究科学家,他已经在个人网站中换上了全新的头像,并在置顶的声明中表示,“作为一位FAIR研究科学家,我将于2024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担任教职。” AI领域著名学者、残差神经网络ResNet发明人何恺明在个人网站上的声明。 师从汤晓鸥 2003年,何恺明以标准分900分获得广东省高考总分第一,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录取。毕业后,他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何恺明曾于2007年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实习,实习导师为孙剑博士。 2011年博士毕业后,何恺明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任研究员。2016年,他加入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至今。 何恺明的研究曾数次获奖。2009年,汤晓鸥教授、孙剑博士和当时博士研究生在读的何恺明共同完成的论文《基于暗原色的单一图像去雾技术》拿到了国际计算机视觉顶会CVPR(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即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的最佳论文奖,也是该会议创办25年来首次有亚洲学者获得最高奖项。 2016年,何恺明凭借ResNet再获CVPR最佳论文奖,此外,他还有一篇论文进入了CVPR 2021最佳论文的候选。何恺明还因为Mask R-CNN(实例分割算法)获得过ICCV(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即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 2017年的最佳论文马尔奖(Marr Prize),同时也参与了当年最佳学生论文的研究。 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何恺明一共发表了73篇论文,H Index数据为67。截至2023年7月,何恺明的研究引用次数超过46万次,并且每年以超过10万次的速度增长。 ResNet发明人 何恺明最著名的一项工作是提出了一种残差网络的结构ResNet,用以解决神经网络中的退化问题,即网络的层数越深,在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却越差。而ResNet允许网络结构尽可能地加深,并引入了全新结构,目前的人工智能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这个结构的影响。 汤晓鸥曾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介绍了何恺明的工作和成就,“在2015年之前,深度学习最多只能训练20层,而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ResNet在网络的每一层引入了一个直连通道,从而解决了深度网络的梯度传递问题,获得了2016年CVPR的最佳论文奖,是计算机视觉历史上被引用最多的论文。” “在ResNet之后就可以有效地训练超过百层的深度神经网络,把网络打得非常深。”汤晓鸥说,“在大模型时代,以Transformer为核心的大模型,包括GPT系列,也普遍采用了ResNet结构,以支撑上百层的Transformer的堆叠。何恺明把神经网络做深了,谷歌把神经网络的入口拉大了,又深又大,才成为今天的大模型。” 汤晓鸥表示,何恺明还有一项工作——Mask R-CNN算法,是就职于Facebook时开发的,是一个真正高性能的物体检测算法框架,获得了ICCV 2017年最佳论文。“恺明应该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毕业不到10年内3次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得CVPR和ICCV最佳论文的人。”汤晓鸥表示,Mask R-CNN首次把基于掩码的自编码思想用于视觉领域的非监督学习,开启了计算机视觉领域自监督学习的大门,并被推广到3D领域、音频领域,甚至是AI for science领域。 2021年11月,何恺明以一作身份发表论文《Masked Autoencoders Are Scalable Vision Learners》,提出了一种泛化性能良好的计算机视觉识别模型,同样是刚刚发表就成为了计算机视觉圈的热门话题。 从何恺明个人网站上的叙述来看,这可能也是他接下来的研究方向:“通过计算机视觉问题的视角,我的目标是开发适用于各个领域的通用方法。我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构建可以学习复杂世界表示的计算机模型,并探索面向复杂世界的智能。我研究的长期目标是通过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来增强人类智能。” 据悉,何恺明加入MIT后会立刻成为该校论文引用量最高的学者。 附:何恺明个人网站的声明全文 我将于2024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担任教职。我目前是Facebook AI Research(FAIR)的研究科学家。 我的研究涵盖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广泛主题。通过计算机视觉问题的视角,我的目标是开发适用于各个领域的通用方法。我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构建可以学习复杂世界表示的计算机模型,并探索面向复杂世界的智能。我研究的长期目标是通过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来增强人类智能。 我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论文。我关于深度残差网络(ResNets)的论文是2019年、2020年和2021年Google Scholar Metrics所有研究领域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并建立了现代深度学习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在Transformers、AlphaGo Zero、AlphaFold中)。我在视觉目标检测方面的工作,包括Faster R-CNN和Mask R-CNN,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这些领域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我在视觉自监督学习方面的作品是CVPR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发表的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我的论文有超过46万次引用(截至2023年7月),每年增加超过10万次。 我是领域中几个著名奖项的获得者,包括2018年PAMI青年研究员奖,CVPR 2009年最佳论文奖,CVPR 2016年,ICCV 2017年,ICCV 2017年最佳学生论文奖,ECCV 2018年最佳论文荣誉奖,CVPR 2021年,以及ICCV 2021年的最佳论文奖。 在2016年加入FAIR之前,我曾于2011年至2016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担任研究员。201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阿里达摩院推出AI框架HQTrack,可实现视频高质量跟踪
IT之家 7 月 31 日消息,阿里旗下达摩院日前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 HQTrack 的 AI 框架。该框架主要由视频多目标分割器(VMOS)和掩模优化器 (MR) 组成,旨在“实现对视频中任何目标的高质量跟踪”。 研究团队表示,HQTrack 基于开源框架 DeAOT、HQ-SAM,在此之上进行了一定改进,实现了“在视频中分割各目标”的可能性。 ▲ 图源 HQTrack 的 GitHub 页面 同时,研究团队使用 Intern-T 作为特征提取器,提高框架对不同类型物体的区分能力,同时加入了一个门控传播模块(GPM),以便于框架在复杂环境中感知更多微小物体,生成高质量的即时目标遮罩。 据悉,在 VOTS2023 竞赛中,HQTrack 以 0.615 的质量得分获得第二名,研究团队表示,该 AI 框架可以应用于人脸识别、智能驾驶、监控追踪等领域,并有望在未来商业应用中落地。 ▲ 图源 HQTrack 的 GitHub 页面 该项目目前已经在 GitHub 中开放,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在此访问,IT之家将 HQTrack 核心功能转录于下方: 1. 多目标追踪:HQTrack 可以同时追踪多个目标对象,适用于复杂场景下的目标追踪任务。 2. 目标分割:HQTrack 能够准确地分割视频中的目标对象,并生成高质量的目标遮罩,可用于目标识别和分析。 3. 高质量输出:HQTrack 的追踪结果具有高质量和高准确性,能够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 4. 简单易用:HQTrack 提供了简洁的接口和使用指南,用户可以轻松地使用和集成该工具。
美媒:美“小院高墙”拦不住中国AI进步
参考消息网7月31日报道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7月27日发表题为《禁止向中国出口英伟达芯片不太可能阻挡中国的人工智能进步》的文章,作者为帕特里克·穆尔黑德。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对美国企业制造的半导体实施新的出口管制,尤其是英伟达公司用于训练人工智能(AI)模型和运行数据中心的芯片。我最近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谈到了这些限制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如果拜登政府真的这样做的话。 我希望当前围绕半导体的冲突能够过去,但我们需要确信我们了解它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因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雄心勃勃。 中国的芯片产业并不像美国那样先进,但华为和壁仞科技等中国芯片制造商能够生产出设计出色但较低性能的产品。当然,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企业更愿意使用英伟达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各方面都是目前最好的,但如果集合足够多的较低性能芯片,最终也可以完成同样的人工智能任务。这种做法会让新数据中心的成本略微增加,但不至于瘫痪。另外,更严格的限制措施不会冲击中国数据中心已经安装的大量英伟达芯片,也不会影响中国自主研发超级计算机的能力。 简而言之,认为对英伟达芯片实施出口限制就可以扼杀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这是没有道理的。 英伟达公司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几周前指出,更大的风险是,从长远来看,严格的出口管制可能会让美国丧失在芯片领域的部分领导地位。 如果继续收紧限制措施,最终会刺激中国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中国芯片厂商目前还没有重大成绩,但有很多制造商已经具备扎实的能力。20年前我担任超威半导体高管时,与我们打交道的中国芯片企业在设计上并不出色,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如果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需要向它们寻求以前从美国采购的芯片,那么这些供应商肯定会提高设计和生产能力以满足需求。虽然这些企业还没有达到英伟达、英特尔或高通的水平,但我们不需要给它们更多加速发展的理由。 美国贸易政策的基石之一是“小院高墙”策略。这意味着,当你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技术领域工作时,你会围绕这一技术建起高墙,这样其他国家就无法轻易追赶。但在商业人工智能领域,这是行不通的。 在人工智能的花园里,种子是中国已经可以接触到的人工智能软件框架。园中的植物是正在使用的人工智能模型,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在使用这些模型。英伟达则提供最好的铲子和修枝剪来照料花园,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所以,试图在花园周围建造高墙是没有意义的。 既然这样,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成功使其在追求人工智能方面绝对不可或缺这一点,并不符合逻辑。而对这些芯片的过度监管会带来美国可能丧失技术领导地位的风险。你是愿意让中国的人工智能客户继续为英伟达的发展和成功提供动力,还是宁愿他们用人民币来推动中国供应商的发展和成功? 从长远来看,限制英伟达进入中国市场并不会使美国变得更安全或更具竞争力。
印度欲做世界芯片制造商 多家厂商决定在印投资建厂
印度一直以来在寻求提高国内半导体生产能力。 印度希望成为世界芯片制造商,吸引半导体厂商投资印度,美国超微公司(AMD)、美光科技等多家芯片厂商决定在印度投资建厂。尽管入局晚,但莫迪政府希望确立其芯片制造中心的格局。 印度一直以来在寻求提高国内半导体生产能力。2021年,印度公布了一项100亿美元的芯片激励计划,但该计划陷入困境,迄今为止没有一家公司能够获得建立制造工厂的许可。印度总理莫迪试图吸引半导体企业投资印度的举措频频遭遇挫折。“为了加快印度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我们正在不断进行政策改革。”他说。 将芯片制造作为其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 莫迪7月28日在自己的家乡古吉拉特邦举行的一场半导体年会上表示,印度希望成为半导体行业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和世界芯片制造商。他已将芯片制造作为其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 AMD、富士康、美光科技等企业高管也出席了这场活动,多家芯片厂商决定在印度投资建厂。据《印度时报》报道,半导体存储器公司美光科技价值27亿美元的封装和测试业务即将落地古吉拉特邦,印度IT和电子部国务部长拉杰夫·钱德拉塞卡尔(Rajeev Chandrasekhar)表示,有利于更多企业看好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存储公司之一,美光成为首家在印度投资的公司,这是一项重大成就……我们相信,现在会有更多的公司跟随美光的脚步,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进入印度时,有一种叫做先发优势的东西。” 美光科技首席执行官桑贾伊·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表示,该投资将有助于在该邦创造约5000个就业岗位。 在这场活动上,美国芯片制造商AMD也表示未来五年将在印度投资约4亿美元,并将在印度班加罗尔科技中心建立其最大的设计中心,五年内创造3000个新的工程岗位。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商富士康也将在未来五年投资20亿美元。本月早些时候,一位政府高级官员告诉路透社,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正与古吉拉特邦就一家新的芯片工厂进行谈判。该公司还就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建立一家约2亿美元的零部件工厂进行谈判。 据路透社7月31日报道,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政府称,富士康已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签署协议,投资1.94亿美元建设新电子元件制造工厂,该工厂将创造6000个就业岗位。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邦政府消息人士称,该工厂将为富士康旗下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FII)服务,富士康FII生产电子设备、云服务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目前还不清楚印度的新工厂是否会为iPhone或其他公司生产零部件,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除此之外,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也计划斥资4亿美元在印度建立一个工程中心。 试图吸引半导体企业投资印度频频受挫 印度一直以来在寻求提高国内半导体生产能力。2021年,印度公布了一项100亿美元的芯片激励计划,但该计划陷入困境,据路透社报道,迄今为止没有一家公司能够获得建立制造工厂的许可。莫迪试图吸引半导体企业投资印度的举措频频遭遇挫折,近几个月来,一些关键投资提议被推迟或拒绝。 据路透社报道,几周前,富士康退出了与印度金属石油企业韦丹塔(Vedanta)195亿美元的芯片合资企业,称“该项目进展不够快”,富士康决定单干。另外两家企业也曾宣布计划各自投资30亿美元,但这些提议后来也被搁置,其中就包括以色列芯片制造商Tower Semiconductor。 “为了加快印度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我们正在不断进行政策改革。”莫迪说。 目前印度正在就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重新邀请企业申请。拉杰夫·钱德拉塞卡尔称,由于对半导体的强烈需求和印度成为电子生态系统中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半导体公司将投资印度。“我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诉你,在今年10月或11月之前,晶圆厂将会获得批准。这将是晶圆制造厂,真正的晶圆厂。” 拉杰夫·钱德拉塞卡尔表示,消费领域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强劲,对于半导体公司而言,印度将是利润丰厚的市场。“印度的电子产品现在达到了一个临界规模,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到2026年达到3000亿美元。我们正在实现这一目标……这将导致对半导体的巨大需求,我们估计到2029年半导体的需求将达到1100亿美元。” 为了实现莫迪的雄心壮志,印度也在寻求对外合作。据《日本时报》报道,7月份,印度和日本签署备忘录,合作加强芯片供应链建设,保障经济安全。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西村康稔(Yasutoshi Nishimura)表示,印度在半导体设计等领域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此外,今年6月,美国总统拜登和印度总理莫迪在华盛顿达成一项双边协议,以促进半导体供应链及关键工业材料和技术发展。 拉杰夫·钱德拉塞卡尔称,“至少在半导体领域,我们有很大的机会超越中国。”
iPhone 15 Pro 将拥有的史上最窄边框,苹果是怎么造出来的?
完美iPhone 还差多少 长期跟踪苹果动向的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最新曝光了一个重磅消息:iPhone 15 Pro 系列的屏幕边框(俗称黑边)会进一步收窄至 1.5 mm,这将让它成为边框最窄的智能手机。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制作了一张假想图,把 iPhone 13 Pro、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15 Pro 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到 iPhone 15 Pro 比两年前的 iPhone 13 Pro 明显要瘦上一整圈。 如果消息成真的话,那么 iPhone 15 Pro 系列的屏幕边框要比以窄边框著称的小米 13(1.67 mm)和魅族 20(1.58 mm)还要更窄,而且不出意外的话 iPhone 15 Pro 系列依然会采用四面等宽的边框设计,看起来更加协调。 iPhone 的黑边是怎么「瘦身」成功的?这可以追溯到你戴在手腕上的 Apple Watch Series 7(以下简称 Apple Watch S7)。 差点难产的窄边框 Apple Watch 家族自诞生以来一共只调整过 3 次屏幕尺寸,分别是 S4(最大尺寸从 1.65 英寸扩大至 1.78 英寸),S7(扩大至 1.9 英寸)和 Ultra(扩大至 1.92 英寸)。 因此,虽然 Apple Watch S7 和前代 S6 外观的保持基本一致,但屏幕大了一圈的 S7 确实算得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可别小看这一变化,苹果为了收窄这点边框,让 Apple Watch S7 一度难产。 早在 Apple Watch S7 发布之前,供应链就有消息传出称 Apple Watch S7 因为大改款而在生产遇到困难,其良品率难以达到要求,生产线一度被叫停以改进设计。 发布之后,Apple Watch S7 果不其然出现了供货难的问题,延迟了 2 个月才完成大批量供货,这对于一向以供应链管理见长的苹果来说可不常见。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把 S7 和 S6 两块手表拆开对比。 要收窄边框,可不是简单地换上一块更大的屏幕就能解决,因为显示屏是一个极其精细又极其易损的零件,每一个改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拆机图可以看到,Apple Watch S6 的背后已经被排线、屏蔽层等元件填得密密麻麻,要塞入更大的屏幕,只能想办法偷空间。 苹果的做法是移除了顶部的触摸电缆,将触摸和显示信号集合在底部,以换取更大内部空间。 收窄边框后,表面的结构强度会随之降低,为了保证结构的强度(你也不想跑步的时候屏幕飞出去了吧),苹果给 S7 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塑料框架。 这一全新的设计对于错综复杂的显示器供应链来说可是大事,因为整个生产线都要随之作出调整,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验证和适配,进而导致了 Apple Watch S7 的难产。 发售之后,苹果产品营销副总裁 Stan Ng 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提到,S7 的屏幕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设计团队做了很大的努力,才能在不显著增加产品尺寸的情况下最大化屏幕面积。 换句话说,S7 在控制体积不变扩大屏幕面积,要比一味的变大难得多。 说了那么多,这和 iPhone 15 Pro 收窄黑边有什么关系呢? 相信你已经猜到了,没错,iPhone 15 Pro 也采用了和 Apple Watch S7 一样的改良工艺。 据 Mark Gurman 爆料,S7 的「重大的技术创新」是一项名为低注射压力过塑(low-injection pressure over-molding)的新技术,在苹果内部被称为 LIPO。 在 iPhone 15 Pro 苹果也会利用 LIPO 技术来收缩边框,Mark Gurman 还爆料称苹果最终还计划把这一技术应用在 iPad 上,一起换上超窄边框。 LIPO 是一种特殊的塑料封装技术,常用于在制造电子设备、电器和其他产品中的连接器、传感器、电路板等部件。 如果把注塑比作做蛋糕的话,传统的注塑技术就像是用高压力把蛋糕糊进模具里,但可能会导致蛋糕被挤压变形或损坏 而 LIPO 技术就像是用轻柔的手势把蛋糕粘合在一起,不用大力压,这样能够保持蛋糕的形状,在电子设备中,LIPO 技术就像是用低压力把塑料粘合在一起,不会对敏感的电子元器件造成损伤。 从 S7 的拆机情况来看,苹果很有可能是在制造屏幕额外的塑料框架时应用了 LIPO 技术,从而让塑料框架既符合屏幕的形状,又能保证体积小、强度高。 LIPO 技术已在 S7 上得到了验证,但与此同时,S7 在初生产时遇到过的问题,iPhone 15 Pro 还要再经历一遍。 根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的显示屏因为工艺问题在制造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这个供应商 LG 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预计 9 月份上市的第一批产品货量会比较紧张。 其中,该制造问题对 iPhone 15 Pro Max 的冲击最大,因此上市后 iPhone 15 Pro Max 可能会是最难买到的机型。 并且 Mark Gurman 预计 iPhone 15 Pro 机型还会迎来一波小涨价,这下想要购买 Pro 系列的朋友不仅要攒好银子,还要掐好时机第一时间抢购。 为什么总要跟黑边过不去? 让我们回到黑边上,其实 iPhone 的黑边一直随着 iPhone 外观在变化。 先说个冷知识,迄今为止黑边最窄的 iPhone 是 iPhone XS,黑边宽度只有 2.115 mm,第二窄的是 iPhone X,宽度为 2.12 mm,也比最新的 iPhone 14 Pro(2.135 mm)要窄。 为什么 X 和 XS 的黑边控制得这么优秀,但看起来还是「傻大黑粗」的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实际使用时看到的「边框」不仅仅是屏幕黑边,还包括包裹着屏幕一圈的屏幕支架和最外层的金属边框,由于 X 和 XS 采用的是圆角金属边框,整体看起来就会比较厚,从握持处到显示屏之间有 4.24 mm(iPhone X)。 而到了塞入大电池后体积更大的 iPhone 11 Pro,黑边宽度达到了 2.52mm,从握持处到显示屏之间有 4.45 mm,是 Pro 机型中最宽的一代。 iPhone 12 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苹果在 iPhone 12 Pro 上换用了直角边框,从物理上抹平了边框隆起,再加上收缩至 2.45 mm 的黑边,从握持处到显示屏被控制在了 3.47 mm,视觉上精致了许多。 iPhone 12 系列瘦身的另一个秘密在于换用了超瓷晶玻璃后,其屏幕的强度提高了不少,降低了摔在地上时冲击会摔裂屏幕的可能,因此苹果取消了塑料屏幕支架的设计,可以直接把玻璃与金属边框连接在一起,又减少了一个「障碍物」。 当然,选择在圆滑当道的时代做一个锐利异类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换来一个锋利且硌手的边框,这导致 iPhone 12 后的 Pro 系列 iPhone 在握持手感上一直不如其他对手。 纤细的观感和舒适的手感在 iPhone 上仿佛是鱼和熊掌,顾此便会失彼。 疑似 iPhone 15 Pro Max 曝光机模 图片来自:@来回五三七 好消息是,苹果可能会在 iPhone 15 Pro 上改善这个问题。根据一些分析师的爆料,iPhone 15 Pro 不仅会采用更窄的边框,还会用上「祖传」的 2.5D 玻璃和做了更圆润倒角处理的钛金属边框,让手机不再那么锋利。 从种种爆料信息来看,iPhone 15 Pro 系列会是 iPhone 12 系列之后在外观上变化最大的一代,距离苹果理想中的「完美 iPhone」又进了一步。 那么苹果中的「完美 iPhone」长什么样呢? 前不久,据韩媒 Thelec 报道,苹果要求三星和 LG 开发正面无边框的 iPhone OLED 显示屏,目标是实现正面边框厚度为 0。 三星和 LG 正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需要改进薄膜封装(TFE)和屏下摄像头技术,并确保给天线留有足够的空间,目前这两家供应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解决工艺这些工艺问题。 或许我们期待一下,苹果在下一个「五年之作」iPhone 20 上带来这个惊艳设计。
马斯克X掉的小蓝鸟,被复活了|Hunt Good 周报
欢迎收看全新一期的 Hunt Good 周报! 炎热的 7 月即将过去,但 AI 热潮仍未冷却。 包括微软、Google、Meta 等科技巨头都在这周公布了他们最新一季的财报和下半年的计划,不出所料,AI 依然是各巨头的战略重点,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这股 AI 热潮预计还会持续下去。 在本期周报你会看到: 4 条新鲜资讯 4 个有用工具 3 个鲜明观点 1 个有趣案例 Hunt for News|先进头条 英伟达的优势是「统治级的」 瑞穗分析师 Vijay Rakesh 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AI 底层算力龙头、芯片巨头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的优势是「统治级的」,未来也将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英伟达可能会面临比现在更激烈的竞争,但预计该公司仍将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到 2027 年,AI 相关收入将达 3000 亿美元。 Rakesh 进一步指出,英伟达今年的营收可能达到 250 亿至 300 亿美元,预计该公司今年将出货约 10 万台人工智能产品,平均售价为 25 万至 30 万美元。 尽管到 2027 年,平均售价可能会降至 20 万美元左右,但 Rakesh 表示,他认为公司到那时可能会出货 150 万台芯片产品,销售额可能大幅提升。 悲欢不相通,Netflix 在好莱坞罢工期间重金招 AI 产品经理 近日 Netflix 的一则招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根据公开信息显示,Netflix 正在招聘多个机器学习和 AI 领域的产品经理,年薪酬最高达 900000 美元,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49000 美元。 相比之下,好莱坞演员工会成员的平均年收入不到 30000 美元。AI 近来在好莱坞一直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好莱坞演员和编剧们因为不满制片公司想用 AI 代替他们的工作,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行动。 Netflix 的问题在于,在它没有去支持创作者,反而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因此引起了不少创作者的不满,一些创作者甚至威胁 Netflix 要跳槽去别的流媒体平台。 员工平均 1.7 年就跳槽,苹果成「美国最糟糕雇主」 Resume.io 根据 LinkedIn 的数据分析了 2023 年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员工最不愿离职和最易离职的大公司。 在美国,平均任期最长的公司是 ConocoPhillips(10.6 年),最短的是苹果(1.7 年)。 在英国,员工在 Bunzl 待的最久(10.2 年),在 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 待的最短(1.6 年)。 在加拿大,Great-West Lifeco 的员工平均任期最长(10.8 年),Telus International 的最短(1.5 年)。 在澳大利亚,BlueScope Steel 的员工平均任期最长(9.7 年),Liontown Resources 的最短(0.6 年)。 报告指出,员工希望得到公平的薪酬、安全感和遭遇就业冲击时的保障。我们熟悉的巨头公司们都在最易离职的榜单上有名。 resume.io/blog/the-companies-employees-dont-want-to-leave-in-2023 停止偷窃!热门新闻出版商正计划起诉人工智能公司 最近,一些主要的美国和国际出版商正在联合起来,计划起诉一些 OpenAI 等主要的人工智能公司,因为这些公司使用他们的内容来训练他们的生成型 AI 模型。 这些出版商包括《纽约时报》、新闻集团、Axel Springer、Dotdash Meredith 所有者 IAC 等,他们主要关注的是 AI 如何影响他们的网站从 Google 搜索中的流量,以及获得版税。 此前,美联社与 OpenAI 签订了一项协议,许可新闻故事的档案。这些出版商正在寻求制定新的规则来管理 AI 公司的行为,这是出版商和 AI 公司合作的重要案例。 Hunt for Tools|先进工具 Photoshop AI 扩展图像,想要多大就扩多大 你平时肯定遇到过相片不够大,比例不够剪裁的情况,现在有了 Adobe 为 Photoshop 增加的 Generative Expand,再也不用为图像比例抓狂。 Generative Expand 使用起来非常简单,扩大到你想要的比例大小后点击「生成」,AI 生成的内容将会填充空白空间,并且这些内容自然地融合到现有的图像中。 对于像新媒体工作者来说,这个功能确实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ChatGPT Android 官方 app 来了!体验前,这 3 点你一定要注意 预告许久的 ChatGPT Android 官方 app 终于在本周上线,我们第一时间作了体验报道,错过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跳转阅读。 上线后不久,OpenAI 宣布扩大了 ChatGPT app 的上线范围,现在阿根廷、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爱尔兰、日本、墨西哥、尼日利亚、菲律宾、英国和韩国都可以使用,快来试试吧。 ‍ 不喜欢 Twitter 的「X」?用这个插件复活小蓝鸟 不得不说马老板还是任性,Twitter 用了近 10 年的标志性小蓝鸟 Logo 说换就换, 管理风格还是一贯的雷厉风行。 但对于一些 Twitter 老用户来说,小蓝鸟几乎成立一种精神寄托,没了这只灵动的小鸟,刷推特都没意思了。 有开发者专门开发了一个可以把 X 替换回小蓝鸟的 Chrome 插件,把 X 变回你熟悉的 Twitter。虽然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对小蓝鸟的拥趸来说,这或许会是他们最需要的插件。 ‍ Stable Diffusion XL 1.0 来了,最强开源文生图 Stability AI 在本周放了个大招,发布了其旗舰文本到图像模型套件的最新和最先进的版本 Stable Diffusion XL (SDXL) 1.0。 更新亮点包括: 生成速度更快、质量更高 更多控制元素,增强自定义 更多反馈和指导 更多的集成和兼容性 根据 Stability AI 的介绍 SDXL 1.0 拥有 35 亿参数的基础模型和一个拥有 66 亿参数的模型集成管道,它可以生成更鲜艳和准确的颜色,具有更好的对比度、光照和阴影,且再几秒钟内就能生成全 100 万像素(1024×1024)分辨率的图像。 Hunt for Insights|先知 AI 可能会被用来制造生化武器 AI 初创公司 Anthropic 的 CEO Dario Amodei 近日在美国参议院就 AI 进行的听证会上作证。 他担心尖端 AI 技术可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会被用来制造危险的病毒和其他生化武器。 一同作证的蒙特利尔大学 AI 教授、「AI 教父」Yoshua Bengio 则认为,美国应该推动国际合作来控制 AI 的发展,他还概述了一种类似于核技术国际监管规则的管理制度。 「最近,我和其他许多人都对 ChatGPT 等 AI 系统实现的巨大飞跃感到惊讶。AI 进步的加快更令人担忧。」Bengio 表示。 Sam Altman:抱歉,人工智能肯定会抢走就业机会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在接受采访时,对人工智能(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发表了看法。 他坦言:「一些工作岗位肯定会消失,毫无疑问。」,并批评了行业内一些人对 AI 未来过于乐观的看法。 他认为,总的来看,一个有 AI 的世界会更好,尽管他似乎还不确定那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今年 6 月,已经有近 4000 个工作岗位因 AI 而消失。3 月份,高盛预测,由于这项技术,可能会有高达 3 亿的工作岗位消失。然而,高盛又预测,AI 可能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 AI「喝水」太猛了,Google 很难继续环保 Google 最近公布了 2023 的 ESG 报告,报告显示 Google 的环保计划因为 AI 而遭遇挫折。 尽管 Google 仍然坚持其「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实现净零排放,但由于其将 AI 作为运营的核心,导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下降,水的消耗量增加。 报告显示,Google 的碳排放能源消耗从 66% 下降到 64%,而购买电力、热力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2021 年和 2022 年间增长了 37%。 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在 2022 年消耗的水比 2021 年多了 22%,这是因为运行 AI 的数据中心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防止过热,数据中心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来降低温度。 尽管 Google 在 2021 年启动了一个水补给计划,但到 2022 年,其只恢复了消耗水的 6%,与它日益剧增的消耗量相比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Hunt for Fun|先行 ✓ 只需 7 步,就能拍出《芭比》同人电影 Twitter 博主 Tereza Havlova 用 ChatGPT 等 AI 工具拍出了一部《芭比:奥本海默》,看看成片效果吧 制作步骤如下: 1⃣ 用 ChatGPT 写台词和脚本 2⃣ 用 Midjourney 生成参考图片 3⃣ 用 Lightroom 调色 4⃣ 用 RunwayML 根据图片生成视频 5⃣ 在 Elevenlab 挑选 AI 声音生成旁白 6⃣ 用 Final Cut Pro 把视频和音频剪辑到一起 7⃣ 用 CapCut(剪映海外版)生成字幕,导出视频 作者:Nicolas Neubert
vivo 的影像哲学
日出时分的西宁,温度低至个位数,似乎与盛夏毫不相关。高原地区的特色,直观呈现在 V 字状的昼夜温差上。 当气温升至 V 字的顶端,盛夏与盛典相继而至。在西宁市城西区,vivo 聚集了一群热爱按快门的人,共度 2023 年度影像盛典特别活动。 说来挺巧,此次旅程、活动,都与「V」有着不解之缘。除了揭晓本年度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的获奖名单,vivo 还全面透露了自己十年来,在移动影像上思考与行动。 信息量很大,看点很多。比如充满惊喜的 V3 自研芯片、与蔡司联合研发的全新长焦镜头、多项全面升级的影像算法,甚至还有 AIGC 人像方面相关的探索。 细读品味整场活动,我们可以窥见 vivo 已经研磨出一套完整且独特的影像哲学,润物细无声般,定义着 vivo 影像的现在与未来。 比肩人眼,超越人眼 技术在成为一门艺术之前,往往具有浓厚的工具属性,雕塑、绘画、音乐、摄影均是如此。 摄像头最初遇上手机的时候,我们的期待是能拍得到、拍得清。全民摄影时代来临后,我们开始追求拍得好、拍得妙了。 当我们回看 vivo 过去十年在影像上的探索,可以发现 vivo 的影像哲学里,围绕拍得清以及拍得好,有两条非常清晰的脉络,即还原眼之所见、超越眼之所见。 ▲ 标语「Xtreme Imagination」暗含超越眼之所见的意思 首先来看前者。相比相机,手机影像的开局算是「地狱级难度」:受体积限制,传感器不能用太大的,镜头结构也得尽量精简,这势必导致手机拍照的清晰度、动态范围等方面难敌相机。 一手「烂牌」如何能逆转局势?计算摄影开始大显神通。 相信你的记忆里,一定有这么一句话:「逆光也清晰」。这是 2018 年,vivo X23 的广告语。最高 14 档动态范围的 SuperHDR 技术,让背光的阴暗面,也能被清晰捕捉。用技术平衡明暗差异,就像人眼可以自动感知并适应各种光照条件一样。 ▲vivo X23 算法的精进,让手机在某些时刻甚至能弯道超车相机,vivo 不断优化的超级夜景功能,让手持长曝光拍摄成为可能,三脚架在移动影像领域渐渐式微。人眼所见的灿烂夜景,也能被人手轻松记录,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专业设备。 让人欣喜的是,vivo 准备在夜景拍摄上更进一步,将夜景创作的自由扩展到各个焦段的镜头上,长焦镜头也可以实现画质清晰的夜景拍摄。 作为「夜景专业户」,vivo 还重点引入了百万夜景照片 AI 学习的臻彩夜景模型,在夜景场景做到自适应影调和色彩调整。专业用户喜闻乐见的 SuperRAW 格式,也将支持所有摄像头,方便你进行全焦段的夜景后期修图。 SuperHDR、SuperRAW、全焦段超级夜景等,目标都是还原人眼所见的「清晰」,不能忽视的,还有眼之所见的「真实」。 过去一年,vivo 引入了多光谱传感器,结合 AI AWB,软硬件齐发力,使得全场景白平衡准确性提升了 12%。全新的色貌匹配技术,可以局部优化色彩表达,真实且讨好眼球。 针对需要精准表达的色彩,vivo 运用 CCM 色彩矫正矩阵,再结合 3D lut 技术进行精细化的调校,实现无断层的、电影感的色彩表现。 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拍出比肩人眼所见的清晰、真实,是「还原眼之所见」的目标,但 vivo 不满足于此,还将它延展到了「看」这件事上。 vivo X80 首次把全链路 XDR Photo 功能,带到了 Android 阵营。在屏幕上回看照片时,XDR 的显示效果立体、真实,仿佛把脑海中的记忆投射到了手机上。 在本届影像盛典上,vivo 也发布了 XDR Photo 2.0 技术,在夜景高动态高饱和的人造光源上,加入了高光色彩保护机制,既不会过曝又不影响该光源的色彩表现,简言之夜景氛围感更足了。 另外 vivo 透露,上个月与 Adobe、Apple、Google 等头部公司,一起在会议上完善了 HDR 照片标准化方案,未来有望解决不同设备间,HDR 照片显示效果不统一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用 vivo 手机拍的照片,未来有望在 iPhone 上看到相同 HDR 效果,实现「美美与共」。值得一提的是,vivo 也是会议上唯一的一家中国企业。 如果把「还原眼之所见」类比成绘画流派中的现实主义,那么「超越眼之所见」,则属于浪漫主义了。 提出了「地球村」理念的思想家麦克卢汉,还有一个知名的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例如印刷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对于 vivo 而言,摄像头就是人眼的延伸,颇具浪漫气息。 那些我们极力远眺无法看清的,长焦镜头替我们看到了。从 vivo X30 Pro 开始,潜望式长焦镜头就成了 vivo 旗舰机的标配。诗和远方,变得唾手可得。 ▲使用 vivo X30 Pro 拍摄 2019 年日全食.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即便在前两年长焦退潮期,vivo 依然没有减配高素质长焦镜头。经过五代 X 系列的打磨,长焦已经成为 vivo 手机的名片之一。在三届 vivo 影像加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精彩照片,都是由长焦定格。 ▲风光单元冠军:贺进一《蓝色丝滑》 在长焦受到热捧的今天,vivo 再次发力,与蔡司联合研发了符合全新标准「Vario-Apo-Sonnar」的长焦镜头。 其中,APO 代表着行业色差控制的最高质量标准。这是首次应用于移动影像系统的 APO 设计,可大幅提升手机的变焦质量。此长焦镜头还采用浮动镜组技术,浮动是指镜组有一定的滑动行程,对焦范围更灵活,近可拍微距,远可拍天涯。 另一个浪漫主义的体现,是丰富的 vivo 色彩体系。它既有色相准确、饱和度克制的蔡司自然色彩,又有鲜活、明亮的 vivo 鲜明色彩,还有刚刚加入的新成员:vivo 质感色彩。 全新的质感色彩,色彩浓而不烈,色阶过渡细腻,质感跃然屏上。vivo 也对特定色彩进行了独立调校,让这一风格更有辨识度。 ▲Alex Webb 使用 vivo 质感色彩模式拍摄 还原眼之所见、超越眼之所见,这两条路径服务于同一个目标:让摄影,成为对真实世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再现。这,是 vivo 影像哲学的基础要义。 视野大开,格局打开 在 vivo 内部,有一个名词叫做「战略控制点」,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曾告诉爱范儿这个词的含义: 我们的做事方式,说白了,我们想建立优势的地方,我们就投大资源。 现在来看,vivo 影像建立的优势已经十分明晰,即上文提到的还原人眼所见、超越人眼所见。与它互文的,便是 vivo 影像哲学的基础:以高度前瞻的视野,先人一步进行资源投入。 回顾近几年移动影像的浪潮,你会发现从长焦到「联名」,从一英寸大底再到影调,vivo 一直在潮头冲浪。如何在血雨腥风的市场中保持优势?vivo 做了这两件「格局打开」的事。 其一是重视自研创新。上文提到,「逆光也清晰」是 vivo 算法实力的早期展示,近年来每场发布会,我们都能看到 vivo 新的算法出现,如智能 AWB、微米级焕肤塑颜、超级防抖、RAWHDR、光学超分算法等等,算下来有百余项。 在本届影像盛典上,vivo 也公布了全新的 vivo 原像引擎,它包含超清画质、臻彩还原、算力加速三个子模块,从全局的角度构建 vivo 底层基础算法能力。 简单来说,画质方面,vivo 原像引擎将对相应算法进行系统性调整,消除过度锐化等计算摄影的弊端,通过光学重建算法,补偿镜头的光学缺陷,实现全焦段的高清画质。 色彩影调方面,将会利用 AI 将影调效果优化的更精细,明暗层次更细腻丰富,消除部分大光比场景下,局部死黑、整体发灰的成像情况。算力加速,则是通过优化自研芯片和主芯片的协同作战,实现更好的能效比。 很早之前,vivo 就意识到做好影像,需要软硬协同。2017 年,vivo X9s Plus 首次搭载了一颗独立的 DSP 影像优化芯片,极大提升了夜景、逆光等复杂场景下的成片速度与质量。 ▲vivo X9s Plus 但彼时,那颗芯片是与高通合作定制的,功能、性能有一定局限性。也是从那时起,vivo 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希望研发出属于自己的芯片,将设计的主动权、主导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也能够将自研算法,更好地封存在硬件中。 此前 vivo 芯片专家杜元甲曾透露,vivo 的芯片战略是不做大型的 Soc,专注于做自己擅长的、具有 vivo 特色和差异化的芯片。 2021 年,vivo 自主研发的首款专业影像芯片 V1 应用在 X70 系列上,把手机变成了「夜视仪」,在运行复杂算法时功耗低、成像快,开启了硬件级算法时代。 继 V1+、V2 芯片之后,vivo 在本届大会上重磅发布了第四代自研影像芯片 V3。 首先,6nm 芯片制程,有着极高的能效比。相比 V2,V3 全方位使用了 FIT 双芯互联技术,可以理解为在主芯片与 V3 之间修了多座桥,一些 AI 算力可以拆解开由 V3 和主芯片,以超低延时共同运算,实现 1+1,成果大于 2、功耗小于 2 的效果。 V3 的到来,让 vivo 多项自研算法可以同时开启,进一步提升成像效果。 例如电影人像模式,升级为 4K 规格,全自动主题焦点检测切换,实现电影机肤质优化和色彩处理。也让 vivo 成为 Android 阵营里,首个实现 4K 电影人像拍后编辑功能的品牌。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够走得更远。在 vivo 的影像哲学里,独立自强、自主创新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广结善缘、交个朋友。 在过去几年,vivo 与三星、天玑、索尼、高通都有着紧密且深度的合作。首发三星 GN1、深度调校天玑芯片、与索尼联合推出 VCS 仿生光谱技术(未来也会在双层晶体管像素堆叠以及高动态 HDR 等技术深入合作)、基于高通 8 Gen2 实现 4K 芯片级夜视仪,都是 vivo 与它的朋友们的友谊结晶。 其中,最让人关注的当属 vivo 的「蓝朋友」——蔡司。 2020 年 12 月,双方正式开启战略合作。短短三年,我们已经看到诸多产品落地,如高质量的蔡司光学镜头、主打「还原眼之所见」的蔡司自然色彩、减弱鬼影眩光的 T* 镀膜、梦幻有趣的蔡司镜头包等等。 拥有 176 年历史的蔡司光学,为 vivo 在移动影像的披荆斩棘之路上,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从光学设计、质量控制到制造标准,再到软件、成像技术及算法,双方都在深度共研。 除了上文介绍的蔡司 APO 浮动长焦镜头,vivo 也展示了全新升级的 T* 镀膜,搭载 Multi-ALD 技术,降低镜镜片之间的反射率,在复杂光源下实现更纯净的画面。 内外驱动的双重作用下,vivo 在这场影像⻓赛道的⻢拉松中名列前茅,也并不让人意外了。 人像之美,人文之悦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品牌的调性,往往在品牌名称中可见一斑。「vivo」的原身是拉丁语单词「vivere」,意为生活。有趣的是,汉字里的「人」,也形似倒过来的「V」。 而 vivo 影像哲学的核心要义,便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 2015 年,是 vivo 发力人像赛道的开端。 X5 Pro 推出知性美颜算法、X30 系列引入 50mm 专业人像镜头,再到后来主打人像和轻薄的 S 系列、蔡司人像微云台镜头、纯光学三焦段人像等,让 vivo 逐渐给人留下一种印象:「vivo 手机,拍人很美」。 ▲ 使用 vivo S17 系列拍摄 这种印象,vivo 花了近十年建立起来,也成为 vivo 在影像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让人像摄影大师,住进每个人的兜里,随时可以召唤出来。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技术平权,每个人都能用手机,拍下最真诚的笑脸、最好的年华、最动人的情感,无需专业摄影知识,也无需学习后期修图技术。 ▲人像单元优胜作品:Kyaw Kyaw Winn《Friendship》 在大会上,vivo 也介绍了人像领域的新成果,利用上文提到的 vivo 原像引擎,开发超感人像系统,全方位智能感知拍摄对象的信息,使用硬件叠加 AI 生成的清晰和质感,让每个焦段都能拍出高清人像大片。 另外,使用 AI 学习摄影大师对影调和肤色的修饰,特别是逆光环境下,肤色和光影的过渡会更加自然、立体。在人像模式上,运用 AI 感知拍摄对象的景深,不仅虚化效果更线性自然,虚化边缘也可以更精准。 在 vivo 看来,好的人像风格就应如此:人物清晰质感、肤色光感自然,虚实渐进有度。如果说这三点比较学院派,那么 vivo 的另一个动作就显得比较先锋了。 在 AIGC 方兴未艾的今天,vivo 在重庆建立了 3D 影像实验室,研发人像 3D 感知算法,配合 AIGC 算法未来可以在手机上实现科幻感的人像照片编辑功能,例如更改光照、环境(背景)、年龄、发型、表情等。 基于人像 3D 感知技术,你还可以用人像 AR 特效,拍出有趣的虚实融合影像,成为朋友圈「点赞收割机」。 ▲ AIGC 四季人像效果 斯蒂芬·肖尔曾在《照片的本质》里说:摄影是要拍下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如果说人像是可被人眼看见的,那么人的生活、人的内心世界,则显得更内涵更抽象了,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文」。 在影像盛典的特别活动上,摄影师高远分享了自己《见面如信》的主题摄影作品。小小摄影师萌萌在公园认真地拍摄野生动物、北漂的西藏女孩在翩翩起舞、西秀队篮球场上的热血奔放、京剧大师谢幕之作的依依不舍,都触动人心。 ▲高远《见面如信》摄影作品 这就是人文摄影的力量,通过记录人的故事,捕捉那些微笑而美好的瞬间,让人感受到我们是如此的相通。 上文提到的质感色彩模式,也是通过更深邃立体的影调、更鲜艳夺目的色彩,让影像传递出更丰沛的情感,增加照片的「人文味」与情绪共鸣。 ▲使用 vivo 质感色彩模式拍摄 这便是 vivo 影像哲学,想要定义的未来影像:让技术为人所用,把复杂的专业影像能力赋予每位用户,打造「人性化的专业影像」。 正如 vivo 影像副总裁于猛所言,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里,在具体而微的日常中,有无数精彩瞬间等待被记录。vivo 在做的,就是让你能够不假思索地拿起手机,记录瞬间、表达自我、分享感动。 而这部手机,一定需要比肩专业影像设备、比肩专业摄影团队、比肩专业后期能力,也一定可以还原眼之所见、超越眼之所见。
保时捷被曝曾向比亚迪、理想汽车和蔚来寻求合作 结果遭到拒绝
快科技7月31日消息,近日,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大众将向小鹏支付技术费,采用小鹏汽车技术平台开发电动车型一事,引起网友关注热议。事实上,能够放下身段向中国车企“取经”的车企,可能不止大众一家。 据悉,保时捷当时时间周三表示正考虑投资至高 33 亿美元建厂,目前正与潜在的金融和战略合作伙伴洽谈有关事宜。 根据汽车分析师 @Jas0nYu分享的情报,大众旗下保时捷曾向比亚迪、理想和蔚来寻求过平台合作,但最终都被拒绝。他认为,小鹏与大众合作是各取所需,而日韩品牌会逐渐放弃中国市场。 而保时捷公司上周表示,该公司正面临加快电动化转型的压力,包括纯电Macan在内的多款主要电动汽车因为软件故障,上市时间不得不推迟。同时,由于零部件供应短缺,保时捷唯一一款纯电车型Taycan的交付量也在上半年下降了 5%。 保时捷CEO奥博穆(Oliver Blume)此前曾表示,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在电气化和数字化领域投入超200亿欧元(约合219亿美元),计划在2030年力争将80%新车销量为纯电动车型。 2024年,保时捷将推出纯电版Macan,随后还有纯电版718,以及纯电版Cayenne。此外,还将推出全新的D级纯电动产品。 但目前来看,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之路也并不顺遂。目前,只有保时捷Taycan一款纯电动车型在售,而在座舱智能化、自动辅助驾驶方面,保时捷也没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如果保时捷能够像大众一般,在中国找到一位合格的合作伙伴,对于其新车型开发工作而言,效率也将会大大提升。
雪佛兰新产品投放规划公布 将推插混版探界者、全新纯电SUV等车型
IT之家 7 月 31 日消息,据懂车帝今日报道,雪佛兰公布了最新的“产品投放规划”,透露今年下半年将有多款纯电、混动车型亮相上市。 其中,曾于 7 月 18 日在海外发布的雪佛兰新一代 Traverse(巡领者)将于今年 11 月引入国产并上市,搭载 HEV 油电混动系统。按照规划来看,新车定位为雪佛兰在华销售的旗舰车型,号称“提供越级体验、驾乘空间”,并配备 VCS 智能座舱、Super Cruise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 图源雪佛兰 另外,还有全新中级 SUV 探界者的插混车型、基于奥特能平台打造的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名称暂未公布)也将在年内正式上市。种种迹象表明,“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极有可能是雪佛兰开拓者 EV。 IT之家此前报道,雪佛兰品牌旗下最新的纯电 SUV 车型 —— 开拓者 EV 于上月底在通用汽车位于墨西哥的 Ramos Arizpe 工厂正式下线,并投入量产。该车最初在 2022 年 CES 上首发,计划于今年夏天在美国市场展开交付。新车将推出 4 款面向民用的配置,售价区间为 44995-65995 美元(当前约 32.2 - 47.3 万元人民币),提供前驱、后驱和全轮驱动等多种传动系统。 与当前通用品牌的其他纯电新车一样,雪佛兰开拓者 EV 同样是基于通用旗下纯电平台奥特能(Ultium)平台研发。所有开拓者 EV 车型都提供独立的前后悬架,以实现“卓越的乘坐舒适性和响应性”,不过具体动力参数暂未公布。 另一款全新车型探界者已于今年 6 月在工信部完成申报。当时申报的车型为燃油车,预计插电混动版车型在外观、内饰方面与燃油版保持一致。该车采用全新的设计语言,长宽高分别为 4653/1902/1710、1712、1714mm,轴距为 2730mm,相比老款车型整体尺寸都有所增加。动力参照燃油车型,配备 1.5T 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 127kW。
降价策略失效 东风汽车开始“纳米”级别电动化转型
记者 严利婷 编辑 高宇雷 史上最出圈的降价策略失效之后,东风集团按下了全面转型的加速键。 7月21日,东风集团对外宣布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布全新电动品牌东风纳米。这将是继岚图与猛士之后,东风在自主乘用车领域的第三个电动品牌,而与主打高端市场的岚图与猛士不同,新品牌东风纳米将聚焦小型纯电市场,首款车型定位小型SUV。根据官方透露,这款车基于东风自研的新能源架构平台S3打造,内部代号为“S31”,首个白车身已于今年4月下线,预计11底将正式量产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消息发布前夕,东风旗下两大主要合资品牌东风日产与东风本田也刚刚过完20周岁的生日,而在这两场相隔1个月的庆祝活动上,电动化转型都是最核心的关键词。其中,东风本田发布了代号为“创未来2030”的新战略,并宣布将在2027年正式停止投放燃油车,而东风日产也表态将加速导入电驱车型,2026年之前将共推7款新产品,2030年实现总体80%的电驱化率。 01 东风的销量困局:主力合资普降两成 市场份额缩至7.1% 从自主品牌到合资车企的全面发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东风系在销量层面的压力。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东风集团的总销量为246.5万辆,同比减少11%,仅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71%,而总规模更是跌至近10年的低谷。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4.6万辆,约占东风集团总销量的14%,远低于大盘27.6%的总渗透率,而赖以生存的合资燃油车企中,东风日产与东风本田的销量分别为92.2万辆、66.1万辆,分别同比减少17%和13%,合计贡献度同比下滑了2个百分点。 一边是电动化转型迟缓,另一边是燃油车销量下滑,这就是当前东风所面临的残酷现实。反应在数据上,2022年,东风集团的总体市占率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至9.2%,而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均跌出了国内车企销量榜前十。对此,东风集团在公告中解释称,业绩下滑是受到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比如,商用车业务运力过剩、油价上涨,合资乘用车业务芯片供应短缺、细分市占率下滑等等。 从外界的直观感受来看,规模缩水首先带来的就是财务冲击。2022年年报显示,东风集团总收入为926.6亿元,同比减少18%,归母净利润102.7亿元,同比减少9.8%。其次就是居高不下的库存压力攀升。截至2022年末,东风集团的存货达131.3亿元,同比增长15%,并创下过去12年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存货周转率也创下了2014年以来的新低,对应的周转天数为53.4天,同比增加9.2天。 为了挽回汽车销量,从去年6月以来,东风所在的武汉市政府就多次推出贷款优惠、定向补贴等扶持政策。今年3月份,东风集团联合湖北政府推出的新一轮补贴活动更在网络上强势出圈。这个被称为“史上最强购车季”的政企补贴活动覆盖雪铁龙、标致、日产、本田、岚图等多个品牌,最高综合补贴力度达到9万元,其中,CR-V、天籁、思域等热门车型也普遍可享2万-6万元的综合补贴。 不过,高额补贴也未能破解东风的销量难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风集团累计销量为94.6万辆,同比减少23%,其中,乗用车销量同比减少了38%,而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神龙汽车,这三大合资品牌销量均同比下滑超过20%。此外,新能源汽车的业绩表现也不乐观。今年上半年,东风集团新能源销量约12万辆,同比减少7%,对应的渗透率更是不升反降,仅达12.6%。 此前,东风集团给出的年度销量目标为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年度销量目标为60万辆。按此计算,当前,东风集团的总体业绩仅完成了3成,而新能源业绩完成度则不足两成。此外,从市场排位赛的结果来看,今年上半年,东风集团总体销量已经被广汽集团反超,在国内十大汽车集团中的排名则降至第六,23%的销量下滑幅度更是领跌同行,截至目前,东风集团的市场份额仅为7.1%。 02 东风的窘境:合资式微、自主羸弱 事实上,在裹挟着能源转换与自主逆袭的时代变革中,东风的溃败不过是中国车市洗牌的一个缩影。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崛起,中国车市正呈现出结构性增长的特征”,今年1月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第十八届汽车论坛上指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649.8万辆,同比增长96.3%,远高于乗用车9.8%的大盘增速。从数据上来看,新能源已成为国内车市最大的增长来源,而合资品牌却在这波结构性机遇中逐渐落后,过去一年,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4.3%、49.6%。 受此影响,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整体势能也出现逆转。2022年,中国乗用车批发销量达2315.4万辆,同比增长9.8%,其中,自主品牌同比增长24.7%,主流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同比下滑2%,同时,自主品牌批发份额时隔9年再度站上50%的关口,其中,比亚迪更以186.3万的批发销量及180.4万的零售销超越一汽大众,问鼎中国乘用车市场年度销量冠军,终结了长期被合资车企霸榜的历史。 对此,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昊表示,这种变化源于过去3年国内外的信息差。一方面,物理世界的阻隔影响了外资车企对中国汽车市场转型速度的判断,导致很多合资车企投入到国内的产品滞后。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倒逼自主品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突破升级。此外,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也为自主品牌快速升级准备了土壤。 反映到以此为基本盘的车企身上,2022年,除了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东风雪铁龙之外,排名前17的合资品牌均出现了销量下滑的情况,而不同于握有大众、丰田等一线品牌的一汽、上汽,东风的合资品牌虽多但主要都是二线品牌,对于新能源冲击的抵抗力就更弱。今年上半年,相较于销量下滑幅度普遍在5%以内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分别重挫了28%和33%。 此外,相较于长期深耕自主品牌的长安、广汽,东风的自主品牌基础更为薄弱。2022年,倘若刨去东风日产启辰,东风自主乘用车销量仅43万辆,约占集团乘用车总销量的20%,同期,广汽自主品牌占比接近3成,长安自主品牌占比则接近8成。而在自主新能源方面,今年上半年,广汽埃安与长安深蓝销量分别达20.9万辆、4.1万辆,而东风主要依赖岚图与风神E70,二者销量合计约2.7万辆。 合资不硬、自主不强,这也导致东风集团业绩受创尤为严重。如果说2022年,自主车企才初步完成对合资的逆袭,那么随着今年车圈价格战的不断下沉,自主车企已攻入10万-15万的合资腹地。按照乘联会的统计,过去一年,合资燃油车在10万-15万区间销量为578.3万辆,约占整个燃油车基本盘的近4成,如今,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埃安、零跑、哪吒等主流品牌均在此区间布有关键车型。 其中,比亚迪秦、宋更是15万级新能源市场的王牌车系,前者对标的是日产主力车型轩逸,后者对标的是本田主力车型CRV,而二者都是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的销量支柱。更重要的是,从今年年初的比亚迪秦PLUS开始,比亚迪就以以冠军版的形式系统改款降价,进一步抢占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新款秦PLUS DM-i更以9.98万元的入门价击穿了东风日产轩逸的底线,上市5天所斩获的订单就超过了后者整月的销量。 今年上半年,日产轩逸相继被特斯拉Model Y、秦PLUS、宋PLUS相继超越,正式从国内最畅销的车型榜首跌至第四名,而本田CRV更是直接跌出了销量榜前十。其中,今年6月份,国内批发销量超过2万辆的16款车型中,本田CRV、雅阁也均未能上榜。按照乘联会的统计,随着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主力品牌销量集中下滑,6月份,日系品牌零售份额同比再度下滑3.7个百分点,并直逼16%的历史低谷。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在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中国消费者并没有远离合资品牌,合资品牌在中国仍然有比较大的机会,但想要抓住下一步的发展机遇,合资品牌至少要做出两点改变:1.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竞争态势,重新定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汽车,包括产品本身也包括定价。2.加大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力度,充分利用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优势的资源。 03 迟到的东风 还能否赶上新浪潮? 今非昔比的市场落差也让很多车企嗅到了危机。 今年3月份,大众宣布推出一项高达18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主要用于支撑未来五年的战略转型,并扩大在中、美等市场的竞争力,其中,超过2/3的投入将流向数字化和电动化领域,远高于上一个五年计划56%的投入比例。不过,由于数字部门CARIAD进展缓慢,保时捷、奥迪等多个品牌的电动车已经推迟问世,为此,大众将目光逐渐投向了外部力量。继去年牵手地平线之后,7月26日,大众再度宣布斥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 不过,与大众为代表的德系车企不同,日系车企转型的最大壁垒不在技术而在态度。如今,在持续下滑的销量态势下,日系车企也被迫顺应潮流,本田就是其中之一。去年4月份,东风本田推出其在华的首款纯电车型e:NS1,今年3月份,东风本田正式发布“强电智混”技术品牌,并推出CR-V e:PHEV车型,4月的上海车展,东风本田对外亮相的清一色全是电动车,其中,还包括e:NS品牌第二款产品——e:NS2 Prototype。 同为东风旗下的另一日系合资品牌,日产的电动化转型步伐更为敏捷。早在2016年,日产旗下的Note车型就已经搭载了e-POWER系统,2021年,日产轩逸正式推出基于第二代的e-POWER系统的车型,今年,这款混动技术再度被注入到奇骏、艾睿雅等车型中,而去年推出的首款纯电车型艾睿雅也迎来了改版。此外,按照规划,启辰品牌每年将至少推出2款新能源车型,近期,首款插混车型启辰大V DD-i已经正式上市。 “东风日产要与20年的燃油历程说告别”,6月25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昊在东风日产20周年庆典现场表示,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当前就是一个两难境地,市场已经被调教成新能源的态势,故步自封无疑是慢性死亡,而丢掉燃油技术重新研发新能源既费时又费力。东风日产将开启新的创业周期,并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升级换挡,其中,东风日产启辰作为转型先锋,将挑战年销50万辆的目标。 对此,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表示,虽然日资品牌曾经在新能源产业链上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启辰切入新能源赛道的时间在同类品牌中也相对领先,但总体上已经晚于自主品牌比亚迪拿下全球第一的时间,短期内追赶难度较大,并且,启辰去年年底才真正宣布停止研发燃油车,不仅错过了第一波新能源产业链的红利,还赶上了市场龙头特斯拉引爆的价格战,整体市场环境非常不利。 此外,相较于电池技术、整车装配技术和辅助驾驶系统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特斯拉,以及在电车+电池+燃油车的架构布局下进行一体化自主创新的比亚迪,陈佳认为,启辰在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定价控制权以及供应链掌控方面都较为弱势,想要在一日千里的技术浪潮中,实现对头部玩家的对标和赶超,必须先全面解构竞争对手的运营策略,再因地制宜进行借鉴、创新与突破。 事实上,东风集团并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东风日产启辰甚至合资品牌身上。早在2018年,东风就开始孵化自主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截至目前,岚图已经对外推出了FREE、梦想家、追光三款产品,但也正是因为上述的种种弱势因素,岚图的销量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甚至还落后于产品布局类似但交付节奏都相对滞后的极氪。2022年,二者的交付规模相差近4倍。今年上半年,即便东风推了高额补贴,二者的差距仍高达近3倍。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款产品追光启动交付前后,岚图内部还迎来了一轮高层变动,其中,除了岚图汽车销售总经理余飞、销售副总经理刘展术,还涉及多位营销口的中层管理人员。对此,有销售人员表示,作为岚图的首款轿跑,岚图追光的内训竞品主要是蔚来ET7和极氪001,而线下客户对比最多的是极氪001,10个里面能占到8个,但战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名气与销量不如后者。 此前,岚图设定的年度销量目标为4万-6万辆,按此计算,今年上半年,岚图业绩完成度也不到4成。 或许也是高端车型销量始终没有突破,今年2月末,东风汽车全资控股的东创紫联(武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更名,东风旗下的新品牌东风纳米也正式浮出水面。根据官方介绍,东风纳米成立于2020年,此前主要生产东风EV新能源汽车,而随着新的战略规划落地,东风纳米将成为东风旗下旗下专注小型纯电的业务单元,并与东风风神、岚图汽车、猛士科技共同构承担东风自主新能源的转型重任。 当前,东风纳米旗下有一款小型纯电SUV纳米BOX在售,截至目前,这款车今年的累计销量为11954辆,月均不足2000辆。按照规划,今年下半年,东风将正式发布东风纳米品牌,新品牌旗下首款将基于S3平台打造,内部代号为“S31”,首个白车身已于今年4月下线,预计11底将正式量产上市,而根据东风的期待,今年东风纳米的销量目标为10万辆,2025年销量目标是超过30万辆,未来10年销量增速提升20%。 小型纯电市场也并非乐土。一方面,随着五菱宏光MINI的走红,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长城、零跑、极狐等车企业已经扎堆涌入,整个市场早已经是一片红海,甚至曾经的神车五菱宏光MINI也有卖不动的趋势,今年5月和6月,五菱宏光MINI的同比下滑幅度均超过65%。按照乘联会的统计,今年6月,A00级电动车的总体批发销量为8.2万辆,同比下降30%,在纯电市场中的份额也同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小型纯电车型对成本管控的要求极高,当前,市面上的大部分玩家都是赔钱状态,而在燃油车基盘垮塌式下滑的局面下,东风还有多大的投入决心殊难预料。毕竟,此前,岚图CEO卢放就曾在采访中直言,每家企业的出生环境不一样,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禀赋去完成市场竞争,这是每家企业要思考的问题,虽然内部也在借鉴同行经验,但岚图的难点是要在一定条条框框下去解决问题。
芯片企业加速“上车” 竞速400万亿新能源车市
在当前半导体衰退周期中,汽车芯片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之一。 (图片来源:Unsplash) 燃油车时代悄然远去,如今新能源汽车正“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汽车市场。 钛媒体App获悉,7月27日,彭博BNEF发布的一份新能源汽车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000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比超70%,而全球燃油车销量已于2017年达到峰值,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10万辆;预计到202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2660万辆,渗透率超30%,中国则将销售约1300万辆。 该报告还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累计规模将达9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36万亿元),205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6.7万亿美元(约合405.31万亿元)——这几乎是美国2021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5倍,也是当下中国数字经济产业规模(50万亿)的8倍以上。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不仅有利于动力电池、整车厂等新能源车产业链发展,而且作为智能汽车的关键底层基础产品,电动汽车平均每辆要使用约1500-3000颗芯片,芯片产业链企业也将因此受益。 最近钛媒体App注意到,多家芯片企业都积极转向新能源车赛道,尤其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下行周期中,恩智浦、安森美、英飞凌、ST意法半导体、比亚迪、闻泰科技等国内外相关公司都逆势增长。 今年2月,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表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了705.8万辆,比上一年增长了96.9%,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的60%以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可以弥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下降,将会成为支撑全球芯片市场的新增力量。 不过另一面,此前超1500亿电动车补贴下,造成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面临“虚胖体质”。而且在芯片脱钩影响下,与自动驾驶有关的AI大算力芯片面临供应限制,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面临挑战和机遇,尤其是要发展安全可控的汽车芯片产业链。 全球第四大芯片IP公司Imagination产品营销副总裁Trina Watt 日前对钛媒体App表示,汽车市场正处于一个由越来越高的自动化和电动化,推动的投资和创新复兴阶段,为整个半导体行业带来更多机遇。尤其中国汽车市场创新程度愈来愈高,国内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转型正加速推进,使得中国汽车制造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中国电动汽车AB面下,汽车芯片迎难而上 从数据和行业形势来看,近两年,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都面临着风起云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AB面中。 首先是机遇。 从世界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迅猛提升。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105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从2021年的69%,提高到72%,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相对于插电混动车型的优势。 报告还显示,预计到202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超过2660万辆,全球的渗透率会超过30%,届时中国则将销售约1300万辆,市占率会超过50%;预计到204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会达到740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75%,其中中国、美国、欧洲的总渗透率将会达到80%-90%,届时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预计达7.3亿辆,但只占全球乘用车保有量的46%;预计到2050年,如果无人驾驶能够高度普及并取代汽车购置需求下,全球乘用车保有量达18亿辆。 从中国市场来看,2023年一季度,中国出口了107万辆汽车,超过日本的95.4万辆,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了1/4(25%),同比增长超过了100%。 仅仅用了5年时间,中国从全球最大的汽车进口国变成了最大出口国,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也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44.1%。 很显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牌桌”上的大玩家。 但翻到B面,新能源汽车赛道也面临挑战,呈现出“虚胖体质”。 从中国市场看,上述提及的中国汽车出口是按数量来计算的。如果看收入,全球排在第一的是老牌汽车国家——德国,中国不在前十名中。 同时,今年一季度新能源车出口市场份额中,其中近40%、即9.19万辆(乘联会数据)是上海制造的特斯拉Model 系列电动车出口到海外,国内品牌中出口最多的是中国电动车品牌比亚迪,只占17%,剩下几乎都是入门车型。 这几乎重演了当年手机行业的一幕:看起来欣欣向荣,但国内车企似乎盈利非常有限——从占据市场86%利润的苹果“吃肉”,小米、vivo、OPPO喝汤;变成了特斯拉“吃肉”,比亚迪、理想、蔚来在后面紧随竞争。尤其市场看到,特斯拉即便降价不仅换取市场占有份额,还能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而中国电动车企业则处于“卖一辆亏一辆”状态中。 与此同时,从2010年起中国扶持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提供购车补贴、减免购置税,而且在北京、上海,电动车一度没有限购限行措施。工信部数据显示,过去13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超过1521亿元,至少覆盖了317万辆汽车。另据比亚迪年报统计,2011-2018年期间,比亚迪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总额约为69.68亿元。 但这种补贴模式,最终却付出了另一类代价:2016年财政部披露,一次官方检查中发现,有72家企业骗取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达到90多亿元,而当时一共才补贴330亿元,相当于近三分之一的补贴资金都打了“水漂”;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8月,国内有17家新能源整车制造公司破产倒闭,最新例子是拜腾和雷丁,前者曾和富士康合作造车,但烧光84亿却造不出车,后者则曾经叱咤低速电动车领域,年销售额超百亿,但他们在狂飙突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潮中“倒下”了。 从世界数据来看,当下,美联储加息通胀,全球经济衰退,人均大额消费兴趣在降低,都在加剧新能源车上游金属资源短缺、电池价格猛涨。而且此前新冠疫情期间,汽车“缺芯潮”引发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各地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当地汽车芯片产业发展,汽车产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消失。 据汽车行业研究机构AFS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由于芯片短缺因素,全球汽车行业新车产量减少约450万辆,2021年则减产高达1050万辆。根据AFS数据预测,芯片短缺仍在持续,或将导致2023年汽车产量减少约300万辆。 不仅如此。芯片脱钩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得不面临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发布的“芯片限令”的掣肘,比如中国电动车厂商需要英伟达A100/H100等AI芯片,以训练自动驾驶算法,但很多技术和产品缺在限芯新规当中。一家智能汽车芯片公司负责人近日告诉钛媒体App,他们非常担心 AI 算力汽车芯片被美国限制,或导致产业链中断。 种种因素下,汽车芯片企业正迎难而上。 随着汽车进入了电动化+智能网联的时代,新能源、智能化、自动驾驶等领域趋势让汽车芯片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半导体处于下行周期中,芯片企业进入汽车赛道已成为“必答题”。 一般来说,汽车芯片是指用于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半导体产品,可以分为主控芯片、功率芯片、存储芯片、通信芯片和传感芯片五大类,比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SoC芯片产品属于主控芯片,导航、CIS和雷达等属于传感芯片。 同时,为了芯片更加安全可靠,部分汽车芯片需要通过车规级认证标准,通过可靠性测试认证、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功能安全产品认证三步,才算是符合标准的“车规级芯片”。目前,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程度不高。其中,中国车规级芯片自给率小于5%,且多以低端产品为主,关键芯片均受制于国外。 苗圩曾指出,车规级芯片比消费级、工业级的芯片要求更高,需要认证时间更长,上车的门槛相比消费级也更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所需汽车芯片数量为600-700颗,电动车所需的汽车芯片数量将提升至1600颗/辆,而更高级的智能汽车对芯片的需求量将有望提升至3000颗/辆。 因此,无论是400万亿元新能源车潜在的市场机遇,还是整个芯片产业链的战略性布局,都体现出汽车芯片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 恩智浦全球副总裁、新能源及驱动系统产品线总经理李晓鹤此前对钛媒体App表示,汽车芯片产业过去20年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电动车加上L2-L4的自动驾驶功能,以及域控制器、互联汽车和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从而使汽车芯片(电子)需求量实现3-4倍,甚至更高的增长。 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汽车行业是2022年半导体应用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占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 14.1%。AskCI Consulting报告则称,过去几年,中国汽车芯片产量不断增加,预计2022年将达到172亿美元,将比2018年增长55%。 上述报告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预计将成为汽车芯片增长最快的市场。 加速“上车”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欧美车企的大排量汽车变得不划算,日本车企开始力推小排量经济型汽车抢占市场,一举跻身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而在新一轮的能源转型中,汽车行业巨变,传统巨头的优势被重估,中国则正期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全球“领跑”。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曾经分析过,中国70%的石油靠进口,其中70%通过马六甲海峡,而石油中的70%又被用于汽车行业,这三个70%是产业的战略弱点,而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发展新能源汽车。 因此王传福认为,中国发展电动车比任何国家都有紧迫性。 而在这其中,汽车芯片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底座,所以中国发展汽车芯片产业链则更加紧迫,尤其是汽车通常使用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的芯片,不受美国出口规则的约束,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新机遇之一。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地平线曾经是国内最大的独角兽,当年风头无两。地平线曾经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间,创造了连续7个月,每月一轮融资的纪录。至今,地平线已经完成了高达15亿美元的C轮融资,估值高达50亿美元。 根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数据显示,按每年新增车辆1800万辆计算,自动驾驶芯片的市场规模新增在3600万片左右。目前国内有超出100家企业从事开发及生产汽车芯片,50多家芯片上市公司宣称有车规级产品或者量产应用。 6月末上海举行的Semicon China大会上,国产芯片EDA公司华大九天创始人兼董事长刘伟平表示,该公司正加速打造中国汽车电子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解决方案,以捕捉部分市场机遇。智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 “汽车中的电子元件越来越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需要大量的芯片、显示器、激光雷达等零部件。所有这些组件的设计都需要EDA软件的支持。”刘伟平称,汽车中使用的芯片需要至少30年的长生命周期,并且能够在包括高温在内的恶劣环境下工作。 “从自动驾驶芯片领域来看,英伟达、英特尔等外资品牌控制了主要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需迈过芯片这道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说,国内汽车芯片的供给率约10%,9成芯片都靠进口,或者掌握在外资公司手里。他强调,中国需要增加汽车芯片的产能供给,因为智能汽车发展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 西门子EDA亚太区总裁彭启煌(Danny Perng)也认为,汽车行业对芯片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汽车电子的生态系统一直在变化。像比亚迪这样的一级(汽车)公司完全整合芯片设计和制造,并建立自己的工厂。” Imagination中国区产品市场副总郑魁却认为,近两年汽车发展非常快,从汽车功能到整个计算架构都有很大的变化,像“行泊一体这样的功能已经成为中低端车型的标配”。而从芯片设计 IP 角度来看,这对整个计算架构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例如“计算架构需要更强的扩展性、更高的计算效率,以及更大的灵活性”。 据悉,Imagination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英国,是以GPU(图形处理器)IP产品起家,目前该公司将汽车行业视为主要关注市场之一,正大力投资开发适合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场景、执行并行计算任务的ASIL-B级别GPU,以及更多GPU IP和RISC-V CPU IP核产品, Trina Watt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汽车行业对GPU需求主要有两个趋势:一是在车载信息娱乐(IVI)和人机界面(HMI)方面,即汽车中控和后排对更大、更多的显示屏需求不断增加,这些显示屏可以由一个GPU或通过将GPU分为多个芯片实现控制;二是ADAS计算,算法开发人员习惯于在台式机GPU上开发应用,并寻求性能优越、功耗低、面积小的灵活并行编程引擎。 她强调,软件和建模在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方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可用于训练和验证的模型以及简化空中部署的软件。Trina Watt透露,未来几个月内,Imagination将发布更多汽车领域的 IP 核产品。 当前,智能汽车正在深刻改变传统汽车的属性与定义,产业迎来新一轮变革之时,如何更好通过芯片这一战略资源寻求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实现“弯道超车”,正成为关键性课题。 苗圩今年2月表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芯片产业,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搞国产化,需要为国内外半导体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一视同仁的良好发展环境。 “我相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具有创新活跃、需求多样,和对新技术接受度高等特点,特别是我们大市场的特点,完全能够为全球半导体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好的土壤和环境。”苗圩表示。
存储芯片巨头 开启AI算力争霸赛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韩国存储芯片巨头们正在打一场翻身仗。 尽管从最新财报来看,存储芯片复苏未见好转,供应过剩导致营业利润大幅下降,但这些存储芯片巨头们的股价均在上周上涨。力挽狂澜的核心功臣,便是逐渐成为数据中心AI训练必备组件的AI相关内存芯片——高带宽内存(HBM)。 因生成式AI开发和商业化竞争加剧,第二季度对AI相关内存的需求大幅增加。HBM的受关注程度,在上周SK海力士和三星发布最新财报后举行的电话会议期间可见一斑,分析师们就HBM相关进展和后续规划密集发问。 自去年英伟达发布世界首款采用HBM3的GPU H100以来,HBM3及更先进HBM芯片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两位接近SK海力士的消息人士报道,英伟达和AMD要求SK海力士提供尚未量产的下一代HBM3E芯片的样品。英伟达已要求SK海力士尽快供应HBM3E,并愿意支付“溢价”。 ▲英伟达GPU及其他AI芯片HBM采用情况(图源:SemiAnaysis) 虽说今年缩减开支是重头戏,但存储芯片巨头们在HBM方向的投资仍相当舍得——合计掌控着全球90%HBM芯片市场的两家韩国大厂SK海力士和三星均表态,计划明年将HBM芯片产量提高一倍,并为了更好应对HBM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减少其他类别存储芯片的投资。 一、英伟达AMD微软亚马逊排队,坐等用上HBM3E 高带宽内存(HBM)属于DRAM的一类分支,使用堆叠技术来提高图形处理器(GPU)等计算芯片的带宽和性能,相比传统DRAM芯片产品具有尺寸更小、功耗更低、带宽更高、处理数据速度更快等优势。 ▲2015年AMD介绍新型存储芯片HBM(图源:AMD) HBM最初用于高端游戏显卡,目前在全球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市场中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但潜力非常可观。随着云计算及生成式AI服务的发展,全球大型科技公司将越来越多地使用HBM,来快速处理快速增长的数据。 据芯片行业咨询公司SemiAnalysis披露,HBM的价格大约是标准DRAM芯片的5倍,利润丰厚,预计到HBM占全球内存收入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5%增长到2026年的20%以上。 自2013年开发全球首款HBM芯片以来,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巨头SK海力士一直处于HBM领先地位。这也是SK海力士首次在内存技术竞赛中领先于三星。随后两家韩企进入激烈的HBM抢位赛,争相开始量产HBM2、HBM2E等芯片。 2022年6月,SK海力士宣布开始量产业界首款HBM3内存,与英伟达H100 GPU配合使用,预计将于2022年第三季度发货。该内存将为H100提供高达819GB/s的内存带宽。 ▲历代HBM性能演进(图源:SK海力士和Rambus) 目前SK海力士是目前唯一一家批量出货HBM3的供应商,拥有超过95%的市场份额。它正在为AMD MI300X和英伟达H100生产数据速率为5.6GT/s的12层24GB HBM3。 今年5月30日,SK海力士乘胜追击推出最新的HBM3E,每个堆栈的带宽从HBM3的819GB/s增加到1TB/s,将于明年上半年投入生产,据说英伟达、AMD、微软、亚马逊等芯片大厂正排队抢货。这驱动HBM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 据行研机构TrendForce的数据,SK海力士2022年在全球HBM市场占有50%的份额,三星以40%的份额紧随其后,美国存储芯片巨头对手美光以10%的份额排名第三。 SK海力士披露,生成式AI市场的扩张已迅速推高对AI服务器内存的需求。在AI相关需求激增的驱动下,上周三,SK海力士报告其今年第二季度同比由盈转亏,营业亏损为2.88万亿韩元,其股价上周却上涨了12%。 ▲过去半年SK海力士股价变化 次日,三星宣布第二季度营业利润为6685亿韩元,同比下降95%。受益于最新一代HBM3芯片在内的高端内存技术订单激增,三星股价周四上涨了2.4%,然后又有所回落。 ▲过去半年三星电子股价变化 TrendForce预测,2023年全球HBM芯片需求将增长60%,达到2.9亿GB,明年将再增长30%,2025年整体市场有望达20亿美元以上。预计明年SK海力士将占据HBM市场53%的份额,其次是三星(38%)和美光(9%)。 二、AI服务器使用的内存,比传统服务器至少多出1~8倍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SK海力士首席财务官Kim Woohyun说:“与传统服务器相比,AI服务器使用的内存至少多出1~8倍,以实现更快的计算处理,并采用HBM等高性能内存产品,这不仅会推动需求,而且对盈利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谈道,从今年年初开始,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需求一直疲软。但从第二季度开始,AI服务器的需求急剧上升,抵消了其他产品需求的部分损失。自第二季度以来,生成式AI引发的对高端服务器的需求迅速增加。相应地,高密度DDR5和HBM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三星内存业务执行副总裁Jaejune Kim在三星财报电话会议上谈到第二季度在服务器方面的内存需求,由于对生成式AI的强劲需求,数据中心领域的投资在有限的资本支出中集中在AI服务器上,对通用服务器和存储的需求相对有限。 今年随着企业投资水平的降低,存储芯片客户将重点放在昂贵的AI服务器上的投资,对传统服务器的投资可能会暂时下降。不过,SK海力士分析预测,通用服务器仍将广泛用于AI服务的开发、部署和运营,因此从长远来看也将刺激通用服务器的需求增长。 据Kim Woohyun披露,SK海力士的图形DRAM销售额(包括HBM产品)此前仅占DRAM销售额的个位数百分比。但自从去年第四季度达到DRAM销售额的10%以来,这一比例迅速增长到第二季度超过20%。SK海力士用于AI服务器的HBM和高密度DDR5模块的销量大幅增长。该公司预计今年HBM的销量预计将比去年增长两倍以上,并预计明年将进一步增长。 三、今明HBM需求预计陡峭增涨,两家大厂披露HBM最新路线图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调整产能需要时间,未来两年HBM供应预计仍将紧张,而快速增加HBM产量也很困难,因为它需要专门的生产线。 SK海力士和三星给出了相近的产业趋势解读:内存需求一直在从去年创纪录的低增长水平中复苏,当前复苏尚不足以使全行业库存水平恢复正常,上半年库存水平仍较高,但库存已经见顶,并预测随着减产效果进一步显现,下半年存储芯片需求将较上半年有所改善。 为了进一步加速库存正常化,两家存储芯片大厂都在选择性地对DRAM和NAND的某些产品进行额外的生产调整,下半年重点抓盈利能力,专注于高附加值和高密度产品来优化其产品组合,特别是加强销售组合中HBM、DDR5等高价值前沿产品的份额的增长,减少库存水平较高、盈利能力不及DRAM的NAND的产量。 ▲SK海力士在财报电话会议期间披露公司后续规划,将支持高密度和HBM产品需求 SK海力士相信第三季度AI服务器需求将持续增涨,特别是高密度DDR模块和HBM,这两款产品的收入有望在下半年比上半年增速更高,HBM的需求将在明年保持相当健康的增长。 近期,特别是随着超大规模企业对生成式AI服务的竞争加剧,三星收到了来自此类客户的大量需求,预计今年和明年HBM的需求可能会出现相当陡峭的增长。 目前SK海力士的首要任务是投资增加HBM的大规模生产。该公司刚刚对今年年初制定的有关技术产能组合的规划进行了调整,以应对对高密度DDR5和HBM不断增长的需求。 对于HBM路线图来说,重要的是与GPU的发布或领先加速器市场的公司的时间表保持一致。SK海力士预计将在2026年某个时候转向HBM Gen 4,并正为此做准备。 根据其路线图,明年下半年将是HBM3E量产期,也是HBM3E的供应扩大期。今年SK海力士的重点是增加HBM量产所需的1Z纳米的比例,还准备增加1B纳米产能和TSV产能,为明年上半年开始供货的HBM3E做准备。 为了与市场增长预期保持一致,三星一直在扩展其HBM业务,产品方面拥有向主要客户独家供应HBM2的记录,后续还就HBM2E开展业务,计划2023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HBM3。三星HBM3正在接受具有行业顶级性能和密度或容量的客户资格认证,已开始向主要的AI SoC公司和云计算公司发货8层16GB和12层24GB产品。具有更高性能和容量的三星下一代HBM3P芯片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三星HBM3介绍(图源:SemiAnalysis) 三星还一直投资HBM生产能力,基于此已经预订了大约10亿或十亿中值Gb级的客户需求,大约是去年的两倍,并正在通过提高生产力来进一步提高供应能力,到2024年计划将HBM产能增加至少是2023年水平的两倍。另据此前报道,三星拟投资1万亿韩元扩产HBM。 对于三星来说,它虽然在HBM竞争的反应比SK海力士慢半拍,但考虑到通常AI芯片与HBM存储器一起集成到单个封装中,三星拥有一个其他芯片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兼具先进GAA工艺技术、HBM技术和先进封装技术。 如果未来三星能够推出最大化发挥这三类关键技术协同效应的解决方案,这有望成为未来三星在AI算力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壁垒。 结语:存储芯片巨头打响HBM争霸赛 随着云计算和生成式AI服务越来越受欢迎,对HBM等高性能内存芯片的需求与日俱增。在HBM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英伟达等芯片巨头仍在预订更多HBM产能来满足其GPU需求,这导致HBM3芯片的供给更加紧俏。 在今年资本支出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在HBM市场领先的SK海力士正通过提高生产力、加快设备交付时间和削减其他领域的投资等努力,确保HBM3的产能和投资。稳居全球存储芯片第一的三星,自然不甘在HBM这一极具前景的细分市场屈居于SK海力士身后,亦加大马力争取新订单并专注于HBM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 全球排名第三的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也在上周面向AI客户发布了最新DRAM四年路线图,包括用于AI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的HBMNext。到2024年,美光科技HBM3E预计将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开始出货。 ▲美光科技披露面向AI基础设施需求的解决方案路线图 存储芯片巨头们正在严阵以待,通过加大在先进技术突破和扩大产能方面的投资,为持续到来的HBM等支持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高性能内存产品的需求激增做好准备。SK海力士能否在HBM技术和市场保持领先身位、长期掌握议价权,也是业界强烈关注的焦点。
亏损11亿美元 福特CEO预计电动汽车普及速度将慢于预期
快科技7月31日消息,据外媒报道,近日,随着各类新能源车型的不断增加、充电网络等配套设施愈加完善、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意愿在持续增加,电动汽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主要厂商的销量也在提升。 大力投资电动汽车、也看好未来前景的福特,目前在电动汽车上的处境并不乐观,其电动汽车业务二季度在息税前亏损1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福特汽车的CEO吉姆·法利表示: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将慢于预期。 吉姆·法利认为,虽然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在短期内将慢于预期,但这有利于福特的等较早开始转向电动汽车的厂商。 他们凭借大批量的第一代产品获得了大量的客户,也在对全球的产能进行理性的投资,当其他公司还在尝试努力追赶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全新的下一代产品。 对此,福特也上调了电动汽车业务全年的亏损预期,由此前预计的30亿美元,上调到了45亿美元,并将60万辆电动汽车的年产能目标实现时间,推迟到了2024年,此前是预计在今年年底就能达到。 说到电动化转型,最近有不少企业都纷纷选择与新能源品牌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其电动化的转型。如果福特也选择同样的道路,很有可能将加快向电气化转型的进程。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