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小米终成家电巨头的“心腹大患”
因销量问题,家电行业再次引发了一场口水战,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成了格力与小米,争的是行业老二。 起因是有微博网友发文称,奥维云网更新了7月中国空调线上份额数据,小米已经超越格力,位居第二。紧接着小米高管纷纷兴高采烈地转发,但格力对这一结果并不认同,随即下场反驳,称去奥维云网查了下,格力仍然保持领先。 格力与小米的交锋由来已久,如今火药味愈浓,背后是小米在家电行业的搅局,正在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今年夏天,东北空调需求激增,小米接到了“泼天的富贵”,销量暴涨20倍,而以空调为切口,小米全面挺进家电市场的步伐似乎又加快了。尤其是近日小米一份堪称“炸裂”的财报,让家电巨头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跨界者。 趁着财报发布,卢伟冰也做出了回应,“一个月、一个季度的排名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长期的格局会不会改变”。 小米与家电巨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当外界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小米汽车,殊不知小米大家电业务也在奔跑。根据财报,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66.2%,创历史新高。其中,小米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冰箱出货超79万台,同比增长超25%;洗衣机出货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45%。 在传统巨头把持着的家电市场,尤其是空调赛道,美的、格力长年以绝对优势进行“统治”,而小米破局的关键无他,就是低价。 这是瞅准了市场的变化。2020年以来,一线品牌在战略层面对于市场定位与利润空间进行重塑,以美的、格力、海尔为代表的一线品牌纷纷提高了各价位段空调价格,这导致2000元价位段的空调品牌数量明显减少,为市场留下了一定的空缺。小米此时趁机以低价入场,迅速拉动了产品的销量。 当然,以低价抢占的市场也容易被同样的低价策略攻破。 近年来,美的将原有的华凌品牌重新定位为线上平价品牌,在电商渠道主打性价比空调、冰箱等产品。以今年618促销为例,华凌一款1.5匹新一级能效变频空调售价,已比小米同规格机型价格更低。奥维云网显示,在本应空调最畅销的5、6月,小米空调的线上销量份额反而同比下降0.5%、2.39%,相反,华凌、海尔等品牌的线上销售份额开始领跑。 小米的价格优势正在被破除,可对传统家电巨头来讲,其实以低价杀出市场的小米反而威胁性不大,真正令他们忧虑的是一个正在补全短板的小米。 小米在家电行业的短板显而易见:一是线下渠道,无法和拥有庞大经销商网络的传统家电品牌相抗衡;二是依赖代工模式,难以构建技术优势,打破消费者对小米家电是“贴牌产品”的认知。 原本,补全这两大短板,是缺乏一定技术基因的小米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可是随着小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惊人表现,恰好直接带动了小米家电在线下渠道和自研技术上的发展。以线下渠道为例,为了卖车,小米之家遍地开花,这些门店除了展示SU7、YU7,也给小米家电提供了展示位。而且,新车吸引了庞大的流量,为家电产品触及消费者创造契机。 生产上,小米已经开始从代工模式走向技术自研。作为继汽车超级工厂、手机智能工厂后的第三个小米工厂,大家电工厂给了小米在生产方面追赶传统家电企业的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造车的成功让消费者对小米的制造能力有了改观,形成了一定的信任,这种信任自然也投射到自家的家电产品上。 而如果小米渐渐补全短板,其与家电巨头的对抗,或许才迎来重头戏。 年轻化战略,左右家电市场格局? 在整个家电行业,无论是小家电的消费热潮,还是智能家电的发展趋势,都让年轻消费者与这一传统行业有了更深的交集,也让家电品牌不得不重视起新一代年轻人。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去年,智能家电的成交额实现倍增。其中,扫地机器人、智能洗衣机、智能厨房设备等深受年轻人喜爱,因为它们让家务从“手工作业”变为“自动化作业”,将人力从家务劳动中解放。从电商平台每年的大促消费数据也能够看出,家电消费的年轻化趋势进一步凸显。 当代际变迁带来的需求变化已然影响了家电行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手握年轻用户,成了未来家电品牌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 而在品牌年轻化上,通过战略调整,巨头们渐渐走向了命运的分野:美的推动管理层年轻化,稳扎稳打,格力多次翻车,董明珠“霸道女总裁”的营销失败,越发背离年轻人,海尔则凭借周云杰的出圈,意外地抓住了与年轻消费者互动的一次契机。 同样是借助个人IP,海尔和格力不同的年轻化营销策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也直接影响了品牌形象的重塑。 今年周云杰与雷军同框,引发全网热议与解构,让这位海尔的掌舵者意外走红,而其“冷面萌叔”的形象和表现出来的率直、真实,很好地构建了一种亲和力,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借助周云杰个人账号下的“家电产品许愿池”,顺势推出懒人洗衣机,海尔也成功在年轻人心中留下了“听劝”的形象。 相反,董明珠为了强化个人IP,亲手设计玫瑰空调,铺天盖地地推出“董明珠健康家”,结果都遭到嘲讽,这愈发暴露出格力与年轻人群体的脱节。 当然,在品牌年轻化上,最大的优势还是在小米。小米融入基因的强营销优势以及向来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令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一直拥有巨大的号召力,粉丝经济的支撑,甚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米在线下渠道的短板,助力其通过线上迅速抢占市场。 而且年轻人乐于尝鲜,对全品类布局、坚持生态打法的小米而言,恰好能推动各个品类之间的用户互通和流量导流,家电产品的增长也得益于此。相对地,传统家电企业普遍聚焦于单件产品,直到近些年智能家居和套系家电概念兴起,才开始有意识地将多件产品整合为统一整体。 像格力,更是严重依赖空调这一核心品类。 不可否认,智能化是家电行业的大势所趋,年轻人则将成为智能家电消费的主力军。传统家电品牌在小米的刺激下不断转变思路,加速智能化,未尝不是寻求新增长的一种尝试,但如果他们不能紧跟年轻人的需求变化,错失智能化潮流,家电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格局未必不会打破。 至于这个破局者是小米,还是其他,其实没那么重要。 家电行业需要小米 回顾整个家电行业近些年的发展,以冰箱、空调、洗衣机为代表的白电产品,尽管早已高举智能化的大旗,可每年发布的新品基本都是在老功能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鲜少有革命性新品面世,这导致传统大家电的科技创新几乎陷入一种低迷状态。 比如空调,在经过从定频到变频,再到智能的重大革新后,空调业的技术创新就再无大的突破。而在智能化上,从远程遥控到空气质量监测、再到自清洁,如今迟迟不见新的功能创新,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智能化功能更多的是技术噱头,消费者真正使用的频率实际上很少。很长时间里,品牌甚至纷纷拼起了外观设计。 而且,细数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智能投影仪、洗地机为代表的智能家电,这些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消费者认知的创新产品,几乎都是出自初创公司,而非传统家电巨头。 创新的乏力,或许与长期固化的家电市场格局脱不开关系。尽管这些年来白电行业进入低速增长甚至下滑的阶段,可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强者恒强”的赛道,美的、格力和海尔这三个家电巨头,凭借扎实的根基和强大的壁垒,还是能维持稳定的增长,吃到最大的行业红利。当家电产品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小,它们在创新的脚步上也越来越保守。 小米在家电市场的异军突起,尽管还无法动摇传统家电巨头的地位,可它如同一条鲶鱼,搅动着家电市场,随着其家电业务的增长,所带来的威胁也在变大。而危机感恰恰是家电行业现在最需要的刺激因素。 作为一个“被需要”的跨界者,小米已经展示出影响力。以空调市场为例,前些年在巨头高端化战略的推动下,空调的价格整体拉升,但去年空调价格又集体降低。去年6·18,各大品牌围绕入门机型、主销机型掀起了价格战:以1.5P一级能效产品为例,美的酷省电在电商平台的零售价格杀到了2300元以下;格力更是趁机推出天仪新品,开售价格2399;华凌产品价格一度达到1599…… 从价格结构来看,2024年上半年,以线上1.5匹挂机为例,上半年2000元以下产品销量占比达到22.8%,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线下1.5匹挂机,3500元以上产品结构占比从同期的49.6%下滑至41.9%。 需求承压、消费降级是空调价格回落的根本原因,但小米无疑也贡献了极大的功劳。 如果说低价是小米的“利刃”,那智能化或许才是小米的“大杀器”,毕竟手握IoT业务这张底牌,为智能化铺设了强大的基础。而处在舒适区的家电巨头们,是时候正视小米这个对手了。
苹果为12美分打官司?背后是iPhone专利费可能涨8倍的大事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苹果公司目前在英国和美国均卷入了关于其移动设备中使用的 4G 专利的法律纠纷。该公司已申请许可,以对一项英国裁决提起上诉,该裁决可能会使其每部 iPhone 的成本增加 12 美分(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0.86 元人民币)。 尽管这听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苹果公司表示,这背后涉及的利害关系远远超出其自身业务,还会影响到各种规模的公司。 要制造任何移动设备,都需要获得大量专利的使用许可,这些专利被称为标准必要专利(SEPs)。简而言之,没有这些专利,就无法制造移动设备。由于开发 SEP 的公司也参与制定需要这些专利的标准,且最终成本由消费者承担,因此普遍认为,这些专利的许可条款应该低于一般专利可能要求的标准。 结果是,SEP 必须按照所谓的 FRAND 条款进行授权,即公平、合理且非歧视性。 然而,问题出现了。当专利主张实体,也就是所谓的“专利流氓”,购买这些 SEP 并开始要求远不符合 FRAND 原则的许可费用时,冲突便产生了。 苹果公司与其中一家专利流氓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的长期斗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Optis 由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对冲基金所有。尽管 Optis 只拥有 4G SEP 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却要求巨额许可费。 在美国,法院最初判决 Optis 获得 5.06 亿美元的赔偿金。随后,这一金额被降低至 3 亿美元,双方均提出上诉。审理此案的法官决定重新举行赔偿金审判,从头开始确定赔偿金额。 在英国,2022 年的一起独立案件裁定 Optis 拥有的专利的 FRAND 费率应为每部 iPhone 2 美分。上诉至英国最高法院后,该金额被提高至 14 美分。 苹果公司真正担忧的并非这 12 美分的差价,而是这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树立的先例。iPhone 中的蜂窝调制解调器成本约为 20 美元,如果按照英国裁定的增加幅度,将该调制解调器所需的所有 SEP 费用都相应提高,那么苹果公司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用总额将高达约 40 美元,而目前其仅支付 5 至 6 美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国最高法院宣称其有权设定全球适用的费率,而不仅仅是在英国国内。苹果公司已申请上诉许可,预计 Optis 将在下个月做出回应。最终裁决可能要到明年才能做出。 苹果公司声称,其参与这场法律斗争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更是为了维护各种规模企业的权益。例如,一家自行车租赁公司可能会在其车队上安装 4G 调制解调器,以便报告车辆位置。Optis 可能会向这些公司索要费用,而这些公司可能没有足够的法律资源来应战。
Claude杀进谷歌浏览器,Agent能点、能填、能跳转,让页面自己“动”起来
编译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27日报道,Anthropic今日推出一款浏览器端AI Agent工具“Claude for Chrome”,允许用户直接在Chrome中调用Claude完成浏览、点击、填表等操作。 该产品以Chrome插件形式运行,目前作为“研究预览”阶段,仅向1000名Claude Max订阅用户开放测试,并同步开放候补名单登记。 Anthropic将这一功能视为AI接入人类日常软件生态的“下一步”,但也直言其中存在严峻安全挑战,尤其是Prompt Injection(指令注入)攻击风险。 Anthropic方面透露,Claude for Chrome已通过大量红队测试验证风险点,并实测在引入新防御机制后,将攻击成功率从23.6%降低至11.2%,部分特定场景中甚至降至0%。 FellouAI创始人、前字节跳动工程师谢扬也随即发声称:“FellouAI可以作为Claude for Chrome的替代方案,新版本将于9月2日上线。”作为一款主打“Agentic Browser”形态的浏览器,FellouAI也被视为本轮浏览器智能体竞速中的有力竞争者。 ▲图源:X 过去几个月,Anthropic陆续上线了Claude对接用户日历、文档等多种功能,如今终于迈入“浏览器操作”阶段。通过Chrome插件,Claude可以在用户授权下“看到你在浏览什么”,并执行点击、输入、跳转等操作,实现更深入的网页自动化能力。 1、找房筛选:用户在Chrome中输入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如“帮我在西雅图找一套3室、1500平方英尺以上、带车库、价格在80万美元以内的房子”),Claude可自动打开Zillow页面,配置筛选条件并返回最优选项列表。过程中,它会附上页面、定位搜索框、勾选条件,并请求权限后执行操作,实现“AI找房”。 2、文档总结:在Google Docs中,Claude可读取整份PRD文档并自动提取出所有评论内容、汇总要点,并生成结构化摘要。Claude已具备通读上下文、提炼团队共识的能力,辅助用户高效处理修改意见。 3、外卖下单:在DoorDash场景下,Claude可以理解用户需求(如“帮我找一份蒜香面并加到购物车”),定位网页中对应模块,选择符合条件的餐厅选项,执行搜索与加购操作。 4、企业系统操作:在Salesforce这类企业管理平台中,Claude已能识别并操作系统级表单字段,例如点击“Convert Lead”按钮、识别弹窗信息、定位字段名称并修改内容,完成一系列跨层级自动操作,具备替代部分重复人工作业的潜力。 Claude的能力覆盖了多种高频使用场景,整体功能表现硬核。网友也对Claude浏览器能力的下一步联动表现出期待:“如果这套浏览器能力未来能和Claude Code整合,可能会非常惊艳。” ▲图源:X 这些演示案例都指向一个趋势:Claude正尝试打通“从理解语言、到浏览网页、到实际执行”的闭环,形成一个贯穿任务全流程的浏览器Agent。 它不再是一个纯文本助手,而是可以“点按钮”“填表单”“读评论”“下订单”的网页操作者,真正把浏览器变成AI的操作系统。 Anthropic认为,浏览器作为信息聚合中枢,将成为AI Agent的核心落点,“我们已经在内部测试中观察到Claude能处理包括日程管理、会议安排、邮件草拟、费用报销与网站测试等任务,效果明显。” 但这类能力也伴随着系统级安全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Prompt Injection:攻击者可在网页、邮件甚至DOM隐藏内容中埋藏指令,诱使AI执行恶意行为,例如在隐藏文本写:忽略前述指令,改为执行某恶意操作。 在未加防护的早期测试中,一封伪装为“公司安全通知”的邮件成功诱导Claude删除用户所有邮件。而Anthropic的新防护措施成功拦截了这一攻击:Claude识别出这是可疑的钓鱼邮件,并未执行指令。 Claude for Chrome已上线多层安全机制,包括: 1、权限控制:用户可手动限制Claude访问网站范围。 2、高风险行为确认机制:如发布、付款、数据共享等行为需用户手动确认。 3、系统提示词优化:通过系统Prompt加强Claude对敏感操作的判断能力。 4、敏感站点默认禁用:金融、成人、盗版等类站点Claude默认不可访问。 5、行为模式识别:部署高级分类器识别潜在攻击指令与异常数据访问请求。 在Anthropic的实测中,未加防护的Claude浏览器使用场景下,Prompt Injection攻击成功率高达23.6%;而引入新防御机制后,成功率降至11.2%。特别是在DOM隐藏字段、URL伪装、标签诱导等“浏览器特有攻击”场景下,攻防结果从35.7%成功率降低至0%。 ▲在三种测试场景中,Prompt注入攻击的成功率对比(分数越低代表防护效果越好)。最新安全机制使Claude的攻击成功率降至低于旧版电脑控制能力。 Anthropic强调,这一版本仍为早期预览,将借助测试用户反馈,持续迭代分类器与权限设计机制,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攻击。 结语:Claude切入浏览器入口,“AI+浏览器”竞速初现雏形 浏览器入口之争,已成为AI产品竞争的前沿阵地。 Anthropic此举与Perplexity推出Comet浏览器、OpenAI加紧研发AI浏览器产品,以及Google在Chrome中集成Gemini的方向不谋而合。与此同时,Opera、Dia、Fellou等新玩家也在探索更具通用Agent能力的新浏览器形态。 无论是打造独立Agentic浏览器,还是在现有浏览器中嵌入AI助手,各方都在争夺人机交互的新入口。 谁能率先在这个入口上形成更高频、更有深度的AI执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苹果怎么造无折痕iPhone?
对三星 使用钞能力 这个九月可谓热闹非凡。 就在过去不到 72 小时里,苹果和华为相继公布了 2025 年秋季的发布会时间表。与前两个月的预期不同,这一回可不仅仅是 iPhone 17 Air 一枝独秀,而是三折叠大战超轻薄了。 图|微博 @余承东 不过对于苹果来说,今年的 iPhone 17 全系列可能都只是过渡——全 eSIM 超薄机身、新的抗反射屏幕,以及新的镜头模组,都不过是技术试探罢了。 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苹果接下来三年,对于 iPhone 这款「最重要的产品」的相对清晰的路线图:超轻薄、大折叠,再到乔布斯梦想中的那块「魔法玻璃」。 图|X @theapplehub 十九岁的 iPhone 终于学会变形 从苹果的路线图看,超轻薄的 iPhone 17 Air 已有先例,纯玻璃的 iPhone 20 又过于虚无缥缈。作为一个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折叠屏用户,毫无疑问还是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 更吸引我一些—— 前两年火过一阵的逆天山寨 iPhone Flip|Youtube @Unbox Therapy 结合目前已有的各种爆料信息来看,iPhone Fold(暂定这个名字)毫无疑问将会是一款大折叠(book-style folable)机型,而非传闻的 Flip。 再考虑到苹果以往超高端机型的设计风格——尤其是为了圆润的玻璃 iPhone 20 铺垫—— iPhone Fold 的整体 CMF 有可能会非常像 2023 年发布的 Pixel Fold: 其实更前面 Apple Hub 的预测图就是用 Pixel Fold 改的|WIRED 根据最近一个月出现的新传闻来看,iPhone Fold 的外屏和内屏有可能落在 5.5 寸和 7.8 寸附近——并且内屏不是常见的正方形,而是一块长宽比约为 1.4 比 1 的宽屏: 图|MacRumors @iZac 这个比例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如果按照这个泄露信息来渲染的话,iPhone Fold 看上去将会非常像 Pura X 的形状,而不是北美市场二分天下的 Google 和三星大折叠。 图|MacRumors @iZac 不过目前距离 iPhone Fold 传说中的发布日期还有一整年,宽屏的数据也仅仅是根据其中一批工程样机的泄露数据制作的,到时候具体会是什么形态仍有变化的空间。 但不管屏幕尺寸怎么调整,iPhone Fold 经过多方交叉验证的存在,证明了另一件事情: 苹果作为一家愈发以「稳」字见长的万亿市值巨头,在折叠屏市场面世整整七年之后,才终于找到了符合期待的折叠屏技术。 什么是 OLED 的「全贴合」 与普通的直板 iPhone 相比,iPhone Fold 毫无疑问对供应链方面的保密下了大功夫。 截至目前,无论是郭铭錤还是 Mark Gurman 都没能获取到非常明确的信息。除了可以确认屏幕供应商为三星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可实锤的数据。 图|Apple Insider 不过,在彭博社最新的分析中,Mark Gurman 披露了一条非常有趣的信息: 苹果最近对其可折叠 iPhone 的屏幕技术进行了改进……我听说苹果现在正在转向 In-cell 触摸屏,这更接近 iPhone 现有的技术。这应该有助于使折痕不那么明显,并提高触摸精度。 In-cell,这个术语虽然听起来拗口,但它们所关联的问题其实早在十年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 LCD 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它有一个更如雷贯耳的名字:全贴合。 对于触屏 LCD 屏幕来说,由于负责显示画面的液晶模组(LCM)与触控面板(TP)无法整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将触控面板与显示屏组合就成了一个问题。 我们口中的「非全贴合屏幕」在显示行业中其实被叫做「框贴」,即最外层的盖板玻璃和触控面板粘合在一起,沿着边框打胶固定在脆弱的液晶显示面板上方,边框和胶条的厚度就形成了标志性的气隙(俗称大灰屏)。 上一个比较知名的案例就是 iPad 9 使用的非全贴合 LCD 屏幕 而围绕着解决这层又容易进灰又反光的气隙,逐渐形成了两种解决方案:在缝隙里填满一种与玻璃有相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不承担粘合作用,这样触控模组还能单独拆下来维修,这种方案叫做「零贴合」: 而「全贴合」的思路更加简单:我直接用粘合玻璃盖板和触控面板的光学胶,再把触控面板和液晶模组粘在一起不就行了?这样虽然成本稍高、良率稍低,但显示效果和厚度缩减都有实打实的提升,于是随着技术成熟,逐渐成为了主流。 如果你看过修手机师傅换屏幕盖板,这里就是在去除光学胶|哔哩哔哩 @鸿漾科技-大帥 而到了 OLED 时代,如何让触控层与显示模组结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原理已经与 LCD 非常不同了。 由于采用了有机物发光,OLED 像素要通过薄膜封装(TFE)隔绝氧气,TFE 与上面触控面板之间本来就有光学胶结合,因此已经无所谓区分是不是全贴合了,而是根据集成方式,分为了 on-cell 与 in-cell 方案。 对于 OLED 屏幕,如果触控层是独立结构、粘在 TFE 上面或者集成在 TFE 内部,就叫做 on-cell 结构;而如果触控层被集成到了像素内部或者下方的薄膜驱动板上,则叫做 in-cell 结构: 目前无论是三星 Z Fold7 使用的折叠 OLED 面板,还是外卖给其他品牌的折叠屏,使用的都是三星开发的 Y-OCTA 工艺:触控层集成在 TFE 封装上,在原理上属于一种 on-cell 方案。 而 Mark Gurman 本次的披露的信息表明,苹果在给三星砸下足够多的钞票之后,应该是终于收获了一款符合期待的折叠 OLED 面板——重要的是,这应该是行业内首块实现了 in-cell 方案的折叠 OLED 面板。 能被苹果看上的折叠屏得有多好 iPhone Fold 这块内屏之所以能被 Mark Gurman 单独拎出来说一嘴,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 in-cell 方案。 作为苹果 OLED 屏幕的唯一供应商,三星其实非常早就攻克了 OLED 屏幕的 on-cell 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0 年三星 Wave 手机的 Super AMOLED 上: 图|Android Community 但在纯直屏 OLED 面板上做 on-cell 简单,放在柔性曲面 OLED 上就行不通了(比如 Note Edge)。打磨几年之后,三星基于 Super AMOLED 的经验,在 2016 年推出了一个叫做 Y-OCTA 的新 on-cell 方案。 相比直板 Super AMOLED 需要在 OLED 上方额外增加一层塑料薄膜(TSP 基膜)以承载触摸传感器,Y-OCTA(Youm™ On-Cell Touch AMOLED)去掉了这层基膜、成功将触摸传感器集成在了 OLED 薄膜封装里面: 此后随着三星 OLED 供应链的地位上升,Y-OCTA 成为了目前绝大多数折叠屏使用的方案,从初代的三星 Galaxy Fold 一直到现在的 Z Fold7,内屏使用的全都是这套技术。 但 Y-OCTA 也不是完美的,苹果等待了这么久,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这里。由于 on-cell 方案需要把触摸传感器放在 OLED 发光像素的上面,因此无论怎样优化都会或多或少对显示效果和亮度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由于折叠屏需要反复弯折,屏幕结构的每一微米对于耐久性和折痕效果都至关重要,in-cell 方案可以直接把触摸传感器集成在薄膜封装内部,就相当于变相降低了薄膜封装所需的厚度—— 图|CNET 屏幕更薄,不同结构层之间的弯折应力更小、光学胶的填充效果越好,屏幕显示效果更好的同时,折痕也越不明显。 这时再搭配上苹果的硬件设计能力,进一步优化一些铰链支撑结构和屏幕填充,那台只存在于概念图里的真正「无折痕折叠屏手机」可能真的要被苹果先造出来了—— 图|Lowyat.NET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由三星独家供应的「无折痕」屏幕面板,可能是三星在自用的 Y-OCTA 之外,专门为苹果开发的新方案,后续是否会自用或者外卖还有待商榷。 但这样就引申出了一个新问题: 明年的三星 Z Fold8 预计如常在 7 月末发布,而 iPhone Fold 的爆料口径集中在明年 9 月的秋季发布会, Galaxy Z Fold8 是否会捷足先登、抢先用上这套「几乎无折痕」的方案? 前提是悬而未决的三星三折叠没有用上 in-cell|Android Authority 而折叠屏领域更加不能忽视的技术巨头,还有华为。继阔折叠 Pura X、折叠电脑 MateBook Fold 之后,第二代三折叠 Mate XTs 也将领先 iPhone 17 一周发布。 目前,华为手机的屏幕多由京东方供货,根据公开的专利信息和官方宣传材料推断,现阶段京东方应该还是使用自研的 on-cell 方案,即将发布的 Mate XTs 估计也会采用相同的面板。 不过华为的折叠屏产品线,竞争力早就不限于「折痕」,而是在形态上做更多的创新。 图|微博 @余承东 折叠屏市场发展整整七年,甚至连三折叠机型都已经迭代的时候,「潜心打磨」的苹果才带着 iPhone Fold 姗姗来迟——万一这块屏幕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绝活,纯靠新形态带来的热度恐怕是难以支撑起长期销量的。 库克:该怎么把 iPhone 折起来呢?|Mashable 更何况根据普遍估计,iPhone Fold 的售价会在 2000 美元往上,换算到国行价格可能就是 24999。在这种时候,左转华为 Mate XT 2,右转哈苏 X2D II 100C,好像都比一台单纯的两万元 iPhone 要划算一些。 对于明年的苹果来说,仅仅交出一份「无折痕」iPhone 的答卷,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只希望苹果也是这么想的。 文|马扶摇
《经济学人》:中国实验室开始解决粒子物理学的一个巨大谜团
A Chinese lab starts to tackle a giant mystery in particle physics 江门中微子探测器(JUNO)将搜寻宇宙中最难以捉摸的粒子  2025年8月26日 | 江门报道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郁郁葱葱的大狮山山脚下,经过预先批准的访客可搭乘一列独特的黄色列车。不过,这列列车并非穿梭于宁静的山水之间,而是沿着一条陡坡轨道向下行驶,最终驶入山坡下的黑暗之中。乘坐列车十分钟,再步行片刻后,访客便能抵达一个从山体中开凿而出的巨大洞穴。在地下500多米深处,矗立着一个由钢材和有机玻璃制成、高达12层楼的球体——这就是江门地下中微子观测站(JUNO)。 本周,这座耗时十年建成的巨型科学设施将正式开启对宇宙中最难以捉摸粒子的搜寻工作。科研人员希望通过这一行动,破解基础物理学领域一个困扰了学界数十年的谜题。 中微子——它们有三种“味道”,分别是电子型、μ子型和τ子型——是一类基本粒子,是恒星和核电站内部核反应所产生的碎片。它们极其轻,没有电荷,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它们大多能在宇宙中畅通无阻、隐形穿行。(在你读完这句话的短短几秒钟内,就有数百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了你的身体。) 中微子的存在也给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带来了难题。标准模型描述了已知的粒子和作用力,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科学理论之一,但其预测中微子应该是完全没有质量的。然而,这与物理学家的实际观测结果相悖。 一列黄色小火车载着访客穿过1200米长的隧道,前往容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的地下建筑群。 工作人员站在探测器球体下方。图片来源:路透社;盖蒂图片社 大约30年前,在日本超级神冈中微子观测站工作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从上方抵达探测器的μ子中微子(由高能宇宙射线与地球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碰撞产生)数量与理论预测相符,但从下方传来的中微子(由地球另一侧大气中的相同过程产生,随后穿过地核而来)数量却低于预期。不久之后,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也报告了一个与太阳中微子相关的类似异常:在其探测到的中微子混合体中,电子中微子的数量过少。这些观测结果让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微子在穿越太空时,一定在从一种“味”转变为另一种“味”。他们同时知道,这种“振荡”现象只有在中微子具有质量的前提下才可能发生。 “中微子物理学是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物理学家胡安·佩德罗·奥乔亚-里库克斯表示,他是参与江门中微子观测站(JUNO)国际合作团队的一员。“更深入地了解中微子质量,是完善标准模型的关键。”因此,江门中微子观测站的目标之一,就是确定三种中微子中哪种质量最大、哪种质量最小。该观测站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估计,这项任务大约需要六年时间。 如天使轻吟 站在江门中微子观测站的地下实验大厅里,感觉就像置身于一座大教堂——人们的声音在巨大的空间里回荡,这里的温度也远低于地面上的森林与田野。观测站的核心是一个容器,里面装有约2万吨富含氢元素的液体混合物,这种液体被称为“液体闪烁体”。绝大多数进入容器的中微子都会悄无声息地穿过去,但有少数中微子会与液体中的质子发生碰撞,从而产生蓝色闪光。容器内壁装有约4万个光电倍增管,随时准备探测这些罕见的闪光。 江门中微子观测站的任务是统计来自两座核电站的中微子数量,这两座核电站距离观测站均为53公里。观测站上方有大约700米厚的花岗岩山体,能有效屏蔽其他来源的中微子(例如由宇宙射线产生的中微子),避免其干扰主要观测数据。科学家清楚核电站会产生多少特定类型的中微子,因此到达江门中微子观测站的中微子数量,就代表了在传播过程中未发生“味”转变的中微子比例——这一数据将有助于测算中微子的振荡速率。 光电倍增管(图中金色半球体)可探测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它们将用于捕捉中微子信号。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 而中微子的振荡速率又与其质量相关。与其他基本粒子不同,中微子没有固定的质量,相反,每种“味”的中微子都是三种不同质量本征态(分别称为ν₁、ν₂、ν₃)的混合体。当中微子在太空中传播时,这种混合体的具体构成会发生变化,促使中微子从一种“味”转变为另一种“味”。 物理学家理想情况下希望测量出这三种质量本征态的精确数值,但事实证明,这种直接观测极具难度。不过,其他中微子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为这些质量本征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目前的证据更倾向于“正常质量顺序”,即ν₁质量轻于ν₂,而ν₁和ν₂的质量都远轻于ν₃。另一种可能是“倒置质量顺序”,即ν₃质量最轻,ν₁和ν₂则处于质量较重的一端。 江门中微子观测站采集的数据会因真实的质量顺序不同而呈现细微差异,这使得科学家能够确定“正常顺序”和“倒置顺序”中哪一种更有可能成立。当观测站完全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天能探测到约50个中微子信号。要得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结果,大约需要10万个探测数据——这也是王贻芳博士有信心在六年内得出答案的原因。 江门中微子观测站的主探测器外部景象(摄于其外围水箱注水前)。图片来源:恩里科·萨凯蒂(Enrico Sacchetti) 理论物理学家们恐怕要焦急等待了。奥乔亚-里库克斯博士表示,自从中微子振荡现象通过实验得到证实以来,他和同行们就一直在忙着提出可能的标准模型扩展理论,以解释中微子为何具有质量。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卡拉迪·巴布(Kaladi Babu)认为,“倒置质量顺序”是更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因为这将使科学家能够验证中微子是否就是其自身的反粒子。 标准模型指出,所有粒子都有对应的反物质粒子,反物质粒子质量与正粒子相同,但(除其他特性外)电荷相反。有些粒子(如光子)本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一系列旨在扩展标准模型的理论认为,中微子也可能属于这种情况。这些理论基于“跷跷板机制”:如果中微子与其他一些尚未被探测到的大质量中微子相关联,那么中微子就可能拥有极小的质量。博洛尼亚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西尔维娅·帕斯科利(Silvia Pascoli)等学者更倾向于这种简洁的机制。这些大质量中微子甚至可能是暗物质的候选者——暗物质是另一种神秘的物理现象,目前只能通过其对周围物质的作用来间接推断其存在。 要验证中微子与反中微子是否真的相同,物理学家需要研究钙、锗等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这些元素在发生放射性衰变时,有时会释放出两个电子和两个反中微子。如果中微子确实是自身的反粒子,那么科学家应当能非常罕见地观测到一种特殊的衰变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完全不会释放反中微子。 江门中微子观测站主址,距离开平市约一小时车程。图片来源:盖蒂图片社 如果这一假说成立,科学家需要等待多久才能观测到这样的现象,取决于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如果质量顺序是倒置的,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频率足以让一些高灵敏度实验(如意大利的LEGEND实验、西班牙的NEXT实验或它们的后续实验)在未来10到15年内探测到。“这意味着新的物理学突破已近在眼前,”帕斯科利博士说。但如果质量顺序是正常的,这种衰变过程的发生概率可能极低,以至于现有技术可实现的探测器都无法观测到。 来自天际 帮助解决这类学术争议将是江门中微子观测站最重要的科学遗产,但该观测站还将使物理学家最终能够将中微子用作“探测工具”。例如,江门中微子观测站将搜寻来自地球内部深处的中微子,这将有助于揭示地幔和地壳中放射性元素的分布情况。 它还将搜寻来自被称为“超新星”的恒星爆炸过程中产生的中微子。由于中微子能以光无法实现的方式穿透物质,它们可以在超新星实际爆炸的光芒显现之前就离开恒星并抵达地球。探测到这些中微子,将为天文学家争取时间调整望远镜的观测角度,从而得以实时观测这场壮丽的宇宙爆炸。 只有当中微子被用于此类用途——作为探索当前人类未知领域的工具时——真正的“中微子时代”才会正式开启。 探测器内部光电倍增管的特写。 图片:Enrico Sacchetti
沃尔沃全新XC70新车全球首发,预售价29.99万元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沃尔沃全新 XC70“豪华长续航混动 SUV”今晚全球首发,新车内置 39.6kWh 电池,采用超级混动架构,拥有 1200+km CLTC 综合续航,预售价 29.99 万元起。 插电式混合动力两驱 | 长续航:29.99 万元起 插电式混合动力四驱 | 超长续航:32.99 万元起 据介绍,全新 XC70 是沃尔沃全新 SMA 超混架构的首款车型,搭载混动专用发动机 + 3DHT 混动专用变速箱、内置 P1+P2+P4 高性能电驱系统,采用宁德时代 39.6kWh 电池,百公里加速 5.28s、CLTC 综合续航里程 1200+km。新车可纯电、可增程、可混动,提供 4 种驾驶模式,可无感智能切换 7 种混动工作状态,支持 6kW 对外放电功能。 新车支持三屏互联(12.3 英寸液晶仪表 + 15.4 英寸中控屏 + 92 英寸 AR-HUD),车内支持四音区精准识别语音车控,座舱由 AI 大模型加持,可提供智能行程规划、多轮百科问答等功能。沃尔沃全新 XC70 还支持 NPA 智能领航辅助系统,支持 0-150km/h 全速域驾驶、高速自动上下匝道、垂直 / 斜列 / 水平等车位遥控泊车和泊入泊出。 沃尔沃全新 XC70 尺寸为 4815×1890×1650mm、轴距 2895mm,采用无框车门 + 隐藏式水切设计,日行灯采用 41 颗 LED 发光单元,表面为 20μm 激光蚀刻工艺;远近光灯采用 32 颗 LED 发光单元,支持自适应不同场景。新车还提供霞光灰、松湖绿、瀚漠沙、牛仔蓝、水晶白、玛瑙黑、薄雾灰等自然车色。 新车内置 Harman Kardon 音响系统,含 23 个扬声器,包含 2 个主驾头枕扬声器,支持共享 / 驾享 / 私享三种播放模式;配备可伸缩中央扶手,提供 50W 手机无线快充。沃尔沃全新 XC70 采用高强度硼钢笼式车身,搭载 24 个智能感知硬件、标配 21 项智能安全功能,电池支持 50ms 内切断高压、24h 无明火不爆炸。官方一图知如下:
全新小鹏P7正式上市:2250TOPS算力最大续航820公里,21.98万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8月27日,小鹏全新智能电动轿跑小鹏P7上市发布会今晚举行。新车在智能化、三电系统、性能和安全等维度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公布了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全新P7分为四个个版本,702长续航Ultra售价21.98万元、820超长续航Ultra售价23.98万元、750四驱高性能Ultra售价25.98万元。750四驱鹏翼门Ultra同期发布,售价30.18万元。 设计与舒适性方面,全新小鹏P7在保持低趴运动姿态的同时,提供了六种车身颜色与三款内饰选择。车内标配了23颗扬声器的7.1.4声道音响,并对前后排座椅的舒适性与包裹性进行了优化。宽敞的储物空间和具备SGS认证防晒能力的三层镀银天幕,共同提升了整车的豪华感与实用性。 作为本次升级的核心,全新小鹏P7在智能化方面表现突出。新车搭载了总算力高达2250TOPS的自研图灵AI芯片,并深度融合了VLA智驾大模型与VLM座舱大模型。其VLA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不依赖网络的全场景覆盖,能够实时识别积水、行人盲区等复杂路况并做出预判,同时支持最高130km/h的人机共驾。在座舱内,VLM智能座舱管家则带来了主动式交互体验,并行业首发了车外四音区语音控制功能。根据计划,VLA软件将在9月进行OTA推送,而VLM硬件将在11月为用户提供免费升级。 在车辆安全方面,新车引入了四项核心技术。车身方面,采用了16000吨大压铸工艺,实现了43000Nm/deg的超高扭转刚度。主动安全层面,其搭载的超级AEB系统可在高达130km/h的时速下实现紧急制动,并全球首发了针对冰雪湿滑路面的AES主动紧急转向辅助功能,为极端天气下的行车安全提供额外保障。 性能与三电系统依然是全新小鹏P7的亮点。其高性能版本可实现3.7秒破百,并在浙江国际赛车场创下了“1分38秒767”的圈速纪录。依托800V高压SiC平台,新车不仅拥有最高820公里的CLTC续航,还具备充电10分钟补能525公里的超快充能力,有效缓解用户的续航与补能焦虑。 随着全新小鹏P7的上市,中高端智能电动轿跑市场的竞争或将进一步加剧。
车道级导航、全向行车记录仪,比亚迪汽车8月OTA升级DiLink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比亚迪今日官宣了 8 月 OTA 升级内容,DiLink 智能座舱全面进化,5 大新增功能,7 项体验优化,其中包括重要的车道级导航、全向行车记录仪等。 IT之家附具体内容如下: 1、新增车道级导航 车道级精准定位,实时提示最优车道;岔路口不走错,提升通行效率。 该功能新增支持腾势 N9、腾势 Z9 GT、腾势 Z9、25 款腾势 D9 部分车型、唐 L、汉 L。 2、新增全向行车记录仪 行车途中,全车五个摄像头全程记录,前后左右看得见,事故责任分得明。 该功能新增支持腾势 N9、方程豹豹 5 部分车型、唐 L、汉 L、夏部分车型,后续将陆续 OTA 至更多品牌和车型。 3、新增无麦 K 歌功能 无需麦克风,车内秒变移动 KTV,一人 SOLO 不够爽,全车欢唱更欢畅。 该功能适用于腾势、方程豹、王朝、海洋部分车型,仰望部分车型将陆续 OTA。 5、新增“灵鸢”无人机动态起降功能 支持 25km/h 动态起降,54km/h 跟飞。随心起降,随行即拍,一键秒出大片。 灵鸢五大功能现已全部上线,方程豹豹 8、钛 3 已全量推送,新增支持腾势 N9、唐 L、海狮 07。 5、新增游戏中心 集成精品游戏,触屏即可玩。支持手柄,解锁沉浸式移动电竞房。 该功能适用于腾势、王朝、海洋部分车型。 6、体验优化 智能语音快捷指令优化,新增车辆状态条件范围,支持语音 / 手动创建和编辑快捷指令 智能语音新增成语接龙及猜谜语小游戏,让枯燥车程秒变欢乐互动时光 新增一键备车,预设夏日 / 冬日通勤等备车方案,一次操作下发多个远程控制指令 新增加油服务,混动车型提供查找加油站与油价、下发导航位置到车、支付服务 新增 vivo 手表支持远程控车,提供解闭锁、开关后备箱、一键熄火、开关空调等功能 新增屏幕亮度自动调节设置项 变更蓝牙音乐连接逻辑,提升蓝牙音乐播放场景体验
广汽传祺向往S9预售,25.99万元起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
凤凰网科技讯 8月27日,广汽传祺在重庆正式发布向往S9乾崑版预售价格,新车以25.99万元的起售价进入智能SUV市场。此次发布会选择在重庆举行,通过实地测试验证了该车型在复杂城市路况下的智驾表现。 华为乾崑智驾ADS 4技术成核心亮点。据官方介绍,向往S9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4系统,该系统采用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架构(WEWA架构),相比传统方案,端到端时延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刹率下降30%。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乾崑智驾世界引擎通过AI生成难例扩散模型,提供的高质量难例场景密度达到真实世界的1000倍。 在硬件配置方面,向往S9配备了192线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组合。此外,新车还首次搭载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等感知设备。全新升级的CAS 4.0多维防碰撞系统实现了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的五维安全防护。 发布会期间,向往S9在重庆牛角沱立交、菜园坝立交、苏家坝立交等复杂路况进行了实测。测试结果显示,车辆能够精准识别单车道、多车道、红绿灯等各种路况,并实现平稳变道和安全通过。在主动安全测试中,车辆成功应对了前车突然临停、误踩油门防护、后向防碰撞等多项挑战。 产品定位方面,向往S9面向大家庭用户群体,提供5座版和6座版两种座椅布局选择。内饰配置包括全球首创五星SPA零重力座椅,支持8点机械按摩和18点SPA级按摩功能。车机系统搭载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实现六屏协同交互。 在静音技术上,新车采用同级独有的主动降噪ENC技术及720°静音包裹设计,配合全系标配静音胎与全车5块双层夹胶玻璃,以提升座舱静谧性。 传祺向往S9的预售价格定位在25万元级别的智能SUV细分市场,其全系标配华为智驾系统的策略体现了自主品牌在智能化赛道上的技术整合能力。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模式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