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英伟达”寒武纪上半年营收激增43倍 净利润超10亿强势扭亏
凤凰网科技讯 8月26日,寒武纪(688256.SH)披露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38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5.3亿元,扭亏为盈;基本每股收益2.5元,上年同期基本每股收益-1.27元。 财报显示,寒武纪第二季度营业收入17.69亿元,同比增长4425.0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83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3.03亿元,扭亏为盈。 寒武纪股价今日收盘下跌4.04%,报1329元。公司市值5559亿元。 从业务层面看,寒武纪的产品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多个重点行业实现了规模化部署。公司在财报中表示,通过与大模型、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头部企业深化技术合作,为金融行业的模型训练与推理提供算力支撑,并推动大模型在典型业务中的适配与落地,是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在保持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寒武纪延续了对技术创新的高强度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4.56亿元,同比增长2.01%。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营业收入增幅远超研发投入增幅,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上年同期的690.92%大幅降至15.85%,显示出公司经营杠杆效应开始显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792人的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的77.95%。 公司的财务状况也随之改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上年同期的-6.31亿元转为净流入9.11亿元,表明公司的销售回款情况良好,业务运营进入了更健康的正向循环。总资产方面,期末总资产达到84.2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5.34%。 财报还披露,公司正在推进新一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和指令集的研发工作,旨在对自然语言处理、视频图像生成等大模型场景进行重点优化。同时,为支撑持续创新,公司计划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9.85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及软件平台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暗示iPhone 17新颜色?苹果官网为2025秋季新品发布会上线可交互Apple标志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苹果公司为 9 月 10 日的特别活动精心打造了一款独特的可交互 Apple 标志,该标志在苹果官网(Apple.com)上具有交互功能。 IT之家注意到,目前,苹果官网的首页中央展示了一个动态的 Apple 标志,当用户与其交互时,标志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在 iPhone 或 iPad 上,用户只需将手指按在 Apple 标志上,标志的颜色会逐渐变为更深的橙色,且按住的时间越长,颜色变化越明显。此外,当用户滑动手指时,标志的颜色会随之改变,并跟随手指的移动轨迹。对于使用 Mac 的用户,同样可以通过鼠标或触控板实现这一交互效果。 此次“前方超燃”活动的 Apple 标志形似热成像图,或是可能在热成像相机上看到的成像,其颜色从蓝色调渐变至橙色调,这或许是在暗示即将发布的 iPhone 新颜色,也可能是在暗示新机会有更强的散热能力。据传闻,iPhone 17 Pro 系列可能会推出橙色和深蓝色版本,而 iPhone 17 Air 则有望推出浅蓝色版本。 苹果公司曾在 2023 年之前推出过可投影到房间内的交互式增强现实 Apple 标志设计,但自 2023 年起便停止了这一做法。自那以后,苹果开始在官网推出动画效果的 Apple 标志,其中部分标志具有交互功能。 9 月 10 日的活动备受期待,届时苹果公司将发布新款 iPhone 和 Apple Watch,还可能会推出新一代 AirPods Pro。
2026款宝马X1/iX1上市:升级M运动曜夜套装,29.99 万元起
IT之家 8 月 26 日消息,宝马汽车宣布旗下 2026 款宝马 X1 / iX1 车型上市,新车将 M 运动套装升级为 M 运动曜夜套装,同时新增多种车漆可选,其中新款宝马 X1 官方指导价为 31.69 万元起,新款宝马 iX1 官方指导价为 29.99 万元起。 系列车型维持家族式外观设计,新增布鲁克林灰、星幕蓝、火焰红等三款全新车漆颜色可选,取消了老款入门 sDrive20Li X 设计套装,同时 X1 xDrive25Li 和 iX1 xDrive30L 的 M 运动套装升级为 M 运动曜夜套装,配备有个性化定制黑色高光外装组件,其他车型则继续提供银色外装组件。 内饰方面,该车配备 10.25 英寸全液晶仪表和 10.7 英寸中控屏,主要进行一系列微调,其中后排出风口下方 USB 接口数量调整为 1 个(若选装 HUD 抬头显示则配备 2 个 USB 接口),同时对哈曼卡顿音响外罩材质与外观设计进行轻微变更,前排运动座椅采用新缝线设计。 动力方面,IT之家获悉 2026 款 X1 车型全系搭载 2.0T 发动机,最大功率 167 千瓦,峰值扭矩 300 牛・米,传动系统匹配 7 挡湿式双离合变速箱。iX1 继续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四驱两种动力,单电机车型最大功率 150 千瓦,峰值扭矩 250 牛・米;双电机车型综合功率 230 千瓦,综合扭矩 494 牛・米。全系均匹配 66.45 千瓦时电池组,CLTC 工况续航里程分别为 510 公里和 450 公里。
保时捷暂停自研电池 称该模式“无经济可行性”
车企想要自研电池,不被“卡脖子”很常见,然而研发制造电池并不是件轻松的活儿,不少跃跃欲试的主机厂尝试后均放弃了,主要原因就是太烧钱了。海外媒体报道,保时捷已搁置自研高性能电动车电池计划,称该模式“无经济可行性”。 保时捷宣布,因电动车市场增长低于预期及中美市场环境变化,将取消自建高性能电池生产计划。 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默指出,缺乏规模经济及产量限制,而电池制造需要巨额投入与高度规模化,对于当前阶段的保时捷来说难以实现。 报道还指出,保时捷电池部门Cellforce已完成部分电芯开发并启动试生产,原计划在德国南部工厂实现每年1吉瓦时产能,足以供应1万辆 Taycan,后续还拟建第二工厂。 但官方目前已搁置该计划,Cellforce将缩减运营,并将研发成果用于支持大众集团及保时捷收购的V4Smart。 受此影响,Cellforce可能会裁员约200人(目前总员工数量约为300名),剩余人员或转至大众集团电池子公司PowerCo,相关研发设施也将交由PowerCo使用。 据了解,2023年时保时捷被曝研发新型固态电池,彼时其表示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将新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上,让续航里程增加到1300公里。 后续还将通过固态电池的优化,可以让续航里程再增加30%-50%,充电功率增加到500kW,彻底消除续航焦虑。 然而经过2年的努力,保时捷总算是看清这其中的艰辛,激流勇退倒也不失为明知的选择,专业的事还是交给宁德时代这种动力电池巨头完成的好。
11款产品齐发,今年可能是史上“复杂”的苹果发布会
作者 | 陆 邮箱 | xiaoyu@pingwest.com 不出意外的话,苹果将在 9 月 10 日举行 2025 年秋季新品发布会,在今年的发布会上,苹果将会共计发布 11 款产品,可谓是近年来最为“复杂”的新品发布会。 “重头戏”iPhone17 系列(共四款) 作为每年秋季新品的重头戏,iPhone 注定是受到最多关注的产品,供应链消息显示,今年苹果将会放弃 Plus 机型,用超轻薄的 iPhone 17 Air 将苹果引领到全新的“大屏轻薄”时代。 从 iPhone12 系列开始,苹果便不满足于一款数字旗舰+大小尺寸 Pro 的新机策略,选择开发更小尺寸的 iPhone 12 mini 试图抢占小屏市场。 不得不承认 iPhone mini 是一款非常精致的手机,但在手机在生活中承担责任越来越重的今天,5.4 英寸的小屏旗舰实在难堪大任。外加小尺寸的机身塞不下续航更好的大尺寸电池,使用 iPhone mini 系列的用户难逃手机一直挂着充电宝的命运,轻薄小巧的产品卖点也就“荡然无存”了。 于是,在出了两代 iPhone mini 之后,苹果毅然决然的砍掉了 mini 的产品线,转而去做看起来性价比更高的大屏产品 iPhone Plus。 不得不说三代 iPhone Plus 卖的都还不错,更大的机身尺寸不仅能够带来更大的屏幕,还能塞入更大的电池,这让 iPhone Plus 系列的续航能力都远超 iPhone 数字版和小尺寸 Pro,多彩的机身颜色也能让用户更好的去“展现”自己的性格。 不过随着苹果三代产品一个模具的策略,在 2025 年 iPhone 将会迎来“重大革新”。首当其冲的就是 Plus 系列将会被更为轻薄的 iPhone 17 Air 替代,这也预示着 iPhone 17 的产品线将升级为 iPhone17e、iPhone17 标准版、iPhone17 Air 以及 iPhone17 Pro(两个尺寸) 四个系列。 iPhone17 系列 图源:网络 这款由内而外全新设计的“超轻薄”iPhone,在手机产品越来越重、尺寸越来越大的今天,无疑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设计思路。 当然,这款超轻薄的 iPhone17 Air 可能在使用时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它只有一枚镜头,成像效果应该和苹果目前最“廉价”的 iPhone16e 效果大差不差,这也是苹果旗舰系列中唯一不支持「空间照片、视频」拍摄的产品。 iPhone17 Air 渲染图 图源:网络 为了尽可能的压缩机身厚度(据称只有 5.5mm~5.8mm),iPhone 17 Air 在电池容量上做出了很大的妥协,只有 2800 毫安时(只比 iPhone13 mini 大 400 毫安时),这对续航能力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iPhone17 Air 渲染图 图源:网络 虽然 iOS26 上苹果加入了「自适应电量」(Adaptive Power Mode)功能,试图通过软件调节 iPhone 的性能以达到延长续航的目的,但在 2800 毫安时的最大电池容量上依旧有些“力不从心”。 其次,由于机身空间限制,苹果很可能在全球发布的 iPhone17 Air 上都取消实体 SIM 卡,转为硬件更小巧的 eSIM,如果在产品正式发布之前工信部和国内运营商没有解决 eSIM 业务在手机上“落地”的业务,那国行的 iPhone17 Air 将大概率延期发布或直接取消发售。 在 iPhone17 Pro 系列上,从 iPhone14 Pro 系列开始用的模具也将迎来改变。 从曝光的渲染图来看,iPhone17 Pro 系列将采用全新设计的背板,不再用整块玻璃覆盖的设计方式,而是由一条贯穿式的金属中框分割镜头 Deco 区域和无线充电区域。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让新 iPhone 增加肉眼可见的辨识度,还能大幅加强 iPhone17 Pro 的机身强度。 iPhone17 Pro 渲染图 图源:网络 同时有消息称,iPhone17 Pro 系列将会在内部采用全新的天线设计,天线模组由中框向背部相机 Deco 做了延伸,这一改进有望使 iPhone17 Pro 系列在移动网络、Wi-Fi 以及蓝牙连接性能上相较于前代机型得到显著提升,为用户提供更稳定、更快速的网络连接体验。 iPhone17 Pro 渲染图 图源:网络 在屏幕显示方面,iPhone17 Pro 系列可能会标配备具有哑光效果的防反射显示屏(类似 Mac 和 iPad Pro 的纳米纹理玻璃),能够有效减少光线对屏幕造成的影响。 影像方面原地踏步一直是 iPhone Pro 被用户诟病比较大的问题之一,虽然苹果在视频拍摄性能上依旧保持领先,但在照片拍摄上已经远远不如当今的国产 Android 旗舰。 据 MacRumors 报道,iPhone17 Pro 很有可能采用全新的浮动长焦镜头模组,实现 3.5x~8x 的光学连续变焦,如果该消息属实,全新的 iPhone17 Pro 将有效解决 iPhone 目前 2x 无损变焦和 5x 光学变焦之间的画质劣化问题,在望远能力上也会有进一步加强。 同时,苹果正在测试 iPhone17 Pro 系列的「7.5W 反向充电」功能,用来在紧急情况下为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进行充电。 其实从 iPhone12 系列开始苹果就为 iPhone 配备了反向充电的功能,在手机充满电后可以直接给 Magsafe 外挂电池进行 5W 的反向充电。只不过苹果一直没有给该功能做一个可操控的开关,导致用户无法自行对该功能进行开启。 久违的 AirPods Pro 3 iOS 26 测试版中已出现 AirPods Pro 3 的相关代码,表明该产品的开发已接近尾声,在 2025 年秋季推出的可能性较高。 AirPods Pro 3 的外观将迎来重大升级,包括更小巧的耳机机身、更贴合耳道的造型,以及更稳定的佩戴体验,适合长时间使用。 充电盒可能采用更轻薄的设计,配备隐藏式 LED 状态灯和电容式配对按钮,与 AirPods 4 的设计风格类似,提升直觉性和辨识度。 图源:网络 AirPods Pro 3 将搭载全新 H3 芯片,相比 H2 芯片能提供更强的处理能力、更低的功耗和延迟,单次聆听时间可能延长至 7 小时以上。同时 H3 芯片将优化主动降噪(ANC)、空间音频处理,并为健康监测和语音交互提供支持,通透模式也将优化,可动态增强特定方向的环境音,提高安全性。 消息称,AirPods Pro 3 或将支持 24-bit/96kHz~192kHz Hi-Res 无损音乐,扩展了无损音频的适用性。同时 AirPods Pro 3 将与 iPhone 的“翻译”App 结合,支持实时双向会话翻译。 健康监测功能是 AirPods Pro 3 的一大升级点,内置的光学感测器可以实现耳内心率监测,每 5 秒更新一次,比 Apple Watch 在剧烈运动时更准确,适合并不算十分激烈的健身场景。耳内体温感测技术可通过耳道测量体温,提供比 Apple Watch 更精准的数据,适用于检测睡眠变化或感冒发烧等情况。 图源:网络 此外有传闻称苹果正在研发汗液、呼吸速率等传感器,AirPods Pro 3 有小概率整合这些功能,打造耳机版健康监测平台。 “私人医生”的 Apple Watch(共三款) Apple Watch 作为苹果核心穿戴产品之一,算是普通用户除去 iPhone 与 AirPods 之外最关心的苹果产品。 Apple Watch Ultra 3 作为苹果定位最高端的智能手表,将首次支持卫星通信与 5G 网络,搭载具备本地 AI 处理能力的 S11 芯片,并引入血压波动预警功能,彻底打破 Apple Watch 作为“手机配件”的传统定位。 图源:网络 苹果将推出一项名为“Project Mulberry 健康服务”的功能,整合 Apple Watch 和 iPhone 的体征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运动、饮食和睡眠建议,这是其在医疗健康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尝试。 此外,Ultra 3 将首次采用联发科专为穿戴设备设计的低功耗 5G 芯片,支持 5G RedCap(Reduced Capability)标准,该技术针对智能手表等设备优化,可以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并显著降低能耗。 通过接入 Globalstar 卫星网络,Ultra 3 可在完全无移动信号覆盖的环境下发送紧急 SOS 求救信号与定位信息,但该功能大概率因政策相关原因和国行用户无缘。 图源:网络 Series 11 预计沿用 Series 10 的 42mm/46mm 双尺寸设计,外观无明显改动,续航能力可能会获得小幅度提升。 存在感不强的 HomePod mini 2 科技媒体 MacRumors 报道,近日在苹果代码中出现了一款代号为 B525 的设备。鉴于 2020 年推出的初代 HomePod mini 代号为 B520,因此 B525 极有可能对应新款 HomePod mini 2。 图源:网络 HomePod mini 2 将大概率沿用 1 代的外观设计,配备基于 T8310 微架构的芯片,该芯片预计与今年底即将发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11 所搭载的 S11 芯片采用相同的技术,这意味着 HomePod mini 2 在运算处理能力上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HomePod mini 2 还将升级配备苹果自研的全新 Wi-Fi 和蓝牙组合芯片,支持 Wi-Fi 6E,将提供更快的连接速度、更低的延迟。 AirTag 2 Air Tag2 将采用全新的超宽带芯片,配合 iOS 26 的“Extended Precision Finding”技术将实现最远 60 米的精准查找,而现款 AirTag 仅能在 15 米内触发 Precision Finding,此外 AirTag 2 还可能优化电池续航和连接稳定性,使其在复杂环境中的表现更加可靠。 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曾于 2024 年 11 月曝料称苹果可能在 5/6 月发布新一代彩色 AirTag,现在看来大概率会延期到 9 月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一同发布。 图源:网络 Apple TV 4K (2025) 一直以来 Apple TV 都被称之为苹果推出最良心的配件产品,只不过大陆地区由于政策原因无法正常使用。作为一个形态已经无限接近完美的产品,2025 款 Apple TV 4K 最大的更新点还是来自于处理器。 新款 Apple TV 将采用 iPad mini 7 同款的“阉割版”A17 Pro 处理器,也就是比 iPhone 15 Pro 少一个 GPU 核心的版本,它将为 Apple TV 带来更强的性能,以便用户能够连接手柄游玩 3A 级大作。 图源:网络 在 iOS 26 上苹果设计了全新的游戏 App,显然想打造属于自家平台的游戏系统,而 Apple TV 配合电视显然就是最合适的载体。
苹果最失败的产品,被vivo“改”好了?
文 | 马 腾 vivo在成立30周年之际,正式揭开了其首款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的神秘面纱。这款产品一经亮相,很快在科技圈激起千层浪。靠着398克的极致轻量化设计、双目8K的顶级分辨率以及精准的眼手自然交互,vivo Vision在产品完成度上,给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答案。 然而,这款“果味很浓”的产品身上,人们也清晰地看到了苹果Vision Pro的影子,以及那个后者至今未能解决的内容与场景极度匮乏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体验样机中,除了观影、游戏、空间相册等基础应用外,能颠覆生产力的“杀手级应用”依然缺席。 vivo Vision的发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后发制人”式对标。它几乎全方位地学习了苹果的技术路线和交互哲学,却又在佩戴体验和价格策略上,针对性补足了前者的短板。 当售价高昂、体验沉重的Apple Vision Pro在全球销量遇冷,成为“苹果最失败产品”时,vivo这位务实的“追随者”,能否通过这场“像素级”模仿与改良,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后来居上?这不仅是对vivo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整个MR行业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探索。 摸着苹果过河:一场“像素级”的对标与改良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企业在技术追赶中常用的策略。在MR头显这条前人寥寥的赛道上,苹果Vision Pro无疑就是那块最大、最清晰的“石头”。vivo此次发布的Vision探索版,几乎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摸着苹果过河”的实践,其产品理念和技术路径,处处透露着对苹果的深度对标。 在技术路线上,vivo选择了与苹果几乎完全一致的“VST(Video See-Through)”方案。 近两年,行业在智能穿戴设备上出现了两条路径:一条是以Meta Ray-Ban为代表的轻量化AI眼镜,放弃屏幕显示,聚焦AI语音交互和拍摄;另一条就是以Vision Pro为代表的、以VR为基础形态,通过摄像头透视技术实现MR体验的沉浸式头显。vivo没有选择更“轻”的AI眼镜,而是直面挑战,选择了技术更复杂、沉浸感更强的MR头显路线,这本身就是一次对苹果战略方向的跟随与认同。 在核心交互上,vivo同样复刻了苹果“眼动+手势”的方案。 与Quest、PICO等主流VR设备依赖手柄的交互方式不同,vivo Vision彻底抛弃了物理控制器,其机身内外搭载了多达11枚摄像头,其中内部镜头用于精准追踪眼球运动,外部镜头则用于捕捉手势。用户只需“眼到、手到”,通过视线移动选择目标,再用拇指和食指的轻轻一捏即可完成确认。这种直觉式的交互,正是Vision Pro发布时最令人惊艳的部分,vivo将其成功移植,并实现了极高的流畅度和精准度。 在硬件规格和初始应用场景上,两者也高度趋同。 vivo Vision搭载了顶级的Micro-OLED屏幕,实现了与Vision Pro同级别的双目8K分辨率,配备了行业领先的高通骁龙XR2+ Gen 2平台。其首批展示的应用场景,也几乎是Vision Pro的翻版:可以投射出120英寸等效巨幕的观影模式、身临其境的空间照片与视频、可多窗口操作的办公界面,以及与手机、PC的无缝串流投屏。 然而,vivo并非盲目抄袭,而是在用户痛点上,进行了一次精准的“手术式”改良。最核心的改良,就是佩戴体验。 苹果Vision Pro高达600-650克的重量和糟糕的重心设计,使其“压面感”十足,长时间佩戴成为一种酷刑,这是其销量遇冷、使用率低下的首要原因。vivo则将机身重量控制在398克,几乎与一副头戴式耳机相当。通过更轻的材料、更优化的结构设计以及专为国人脸型定制的多款遮光罩,vivo Vision在佩戴舒适度上,实现了对Vision Pro的“降维打击”。 另一个关键改良,是价格策略。Vision Pro国行近3万元的起售价,使其彻底沦为少数极客和开发者的“奢侈玩具”。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则明确表示,vivo Vision未来目标定价是“1万元附近甚至更低”。通过复用成熟的手机供应链,vivo有望将MR头显的成本控制在更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撬动更广阔的大众消费市场。 苹果的困局与vivo的“后手” 在产品层面进行对标和改良,只是vivo“摸着苹果过河”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是vivo对苹果Vision Pro陷入困境背后原因的深刻洞察,以及为此准备的差异化战略“后手”。 苹果Vision Pro的失败,本质上是一场“期望与现实”的脱节。 自发布以来,Vision Pro的销量便远不及预期,在美国市场出货量“远不足100万台”。其核心困境在于,苹果试图将其定位为继iPhone之后的“下一代革命性计算平台”,但却未能提供与之匹配的、革命性的“杀手级应用”。目前visionOS生态中仅有不足2000个应用,且绝大多数是现有iPad应用的简单移植。被寄予厚望的“沉浸式视频”内容库也极其单薄,苹果甚至因担心销量不佳而刻意放缓了自有沉浸式内容的上线速度。 这让苹果陷入了无解的死循环:没有足够内容,就无法吸引用户购买硬件;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就无法激励开发者和内容创作者投入生态建设。最终,这款售价3万元的设备,在多数用户手中彻底沦为了“最昂贵的观影器”。 这个连苹果都无力解决的“内容困局”,vivo能成功吗? vivo的优势在于其更务实、更长远的战略耐心和差异化的目标定位。作为一个“探索版”,vivo Vision并未公开发售,而是通过在全国十余个城市的旗舰店开放体验,广泛收集用户反馈。vivo高管表示,公司将用2-3年的时间,打磨出真正成熟的消费级产品。这种“先体验、后上市”的模式,避免了像苹果一样,在产品和生态尚不成熟时便仓促推向市场,透支用户的期望。 同时,vivo为MR头显找到了一个超越“个人娱乐设备”的、更宏大的战略目标——成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这可能是vivo整场发布会最值得关注的“深层叙事”。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访谈中明确指出,MR设备短期内的价值是满足用户对沉浸式大屏体验的需求,但其长期战略价值,在于为vivo正在研发的家庭机器人,提供核心的视觉感知和空间交互能力。 这一战略定位,彻底改变了vivo Vision的价值评估体系。它不再需要与Vision Pro一样,背负“颠覆手机”的沉重使命。它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大规模的用户体验和数据采集,为vivo在空间计算、环境感知、人机交互等领域积累核心技术和数据,最终赋能给更具想象空间的具身智能赛道。当前机器人行业面临的最大痛点之一,就是缺乏真实环境下的训练数据,而MR头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绝佳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vivo Vision的发布,不仅是为了在MR市场分一杯羹,更像是一次“一石二鸟”的战略落子:既能在消费电子领域卡位下一代计算平台,又能为更长远的机器人战略铺路。 vivo Vision的亮相,为陷入沉寂的MR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一种极为聪明的方式,学习了先行者苹果的优点,又精准地规避了其犯的错误。 然而,横在所有玩家面前的“内容生态”大山,依然难以逾越。vivo给出的答案是——“跳出山外”,将MR的价值锚定在更长远的机器人未来上。这一战略构想无疑是高明的,它为产品的初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耐心和容错空间。但vivo Vision能否真正成功,或许并不取决于它本身,而取决于其所承载的那个更宏大的“机器人之梦”,能否在未来5到15年内,真正照进现实。
风暴眼|航旅纵横的下注游戏,翻车了
摘要: 坐拥1亿用户,航旅纵横在变现新尝试上没能找好平衡点。 凤凰网科技《风暴眼》出品 作者|王佩薇 编辑|董雨晴 买延误险还是买彩票? 8月21日,一条微博把航旅纵横推上风口浪尖。科普博主“编辑态”发文称,自己在航旅纵横购买的“延误20分钟”延误险因航班延误时长未 “精确匹配” 活动设定数字而无法获赔,引发广泛争议。 实际上,在事件爆发之前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关于此“惊喜数字”活动的吐槽就不少,“这是纯骗局吧”“感觉像是赌博”用户们普遍误以为该产品是 “延误超过 20 分钟即赔付” 的常规延误险。 舆情爆发后,航旅纵横官方微博在博主微博评论区及时回应道歉并明确澄清平台从未推出 “延误 20 分钟起赔” 的正规延误险,现有正规延误险(如起飞延误险、到达延误险)最低赔付门槛均为 “航班到达延误≥30 分钟”,且赔付金额随延误时长增加而提高,规则清晰且符合行业常规。 其解释称,该争议产品并不属于在售的航班延误险,实际为 “惊喜数字” 概率活动,需延误时长与随机数字分秒一致方可获得津贴。 然而如此解释,消费者却无法买账。“规则苛刻”、“中奖概率低于彩票”航班延误时长本身受天气、流量、机械故障等多因素影响,“精确到分钟且分秒不差” 的概率极低。有用户表示,“一天内航班延误时长可能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刚好猜中某个数字的概率比彩票中奖还低,9.9 元的参与成本更像‘无效消费’”。 此外,有用户实测发现,航旅纵横App中“惊喜数字” 活动界面未以弹窗提示等方式突出 “精确匹配” 规则,反而对“获 300 元津贴” 等表述用加大加粗的视觉效果吸引点击,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根据思维惯性易与常规延误险的 “延误即赔” 逻辑混淆。页面上21分钟后的“整”、“分钟不差”几个字处于最上方不醒目处并使用较小字体,不仔细观察或许注意不到,疑似利用用户的信息差和认知偏差消费。 与此同时,“惊喜数字”活动在 “延误险”购买同一页面中出现,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消费者对 “延误保障” 的需求获利。这种设计类似 “0 添加” 宣传中的模糊表述,用看似利好消费者的概念包装高门槛规则,让反应过来的用户产生了“被套路”的感觉。 就此问题,凤凰网科技多次致电航旅纵横人工客服,均未成功接通。 航旅纵横的变现焦虑 航旅纵横,这个人们日常飞行过程中使用最多的App之一,被称为“民航版12306”。 天眼查平台显示,航旅纵横背后的公司为中航信移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为2014年5月,董事长与企业法人为薄满辉。几乎是在成立的第一时间,就拿到了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信)的投资。在2020年后,航旅纵横又有先后获得了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的投资。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成立于2000年的中国航信主要为航空公司、机场、代理人等相关方提供计算机信息服务,公司的GDS 系统(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即全球分销系统)托管除春秋航空、九元航空外的所有国内航司及部分海外航司,系统处理量位居全球前三。 所以,背靠中国航信,航旅纵横可以凭借权威的民航数据资源与技术服务能力,深度整合民航系统各类数据,为用户提供航班动态查询、行程管理、值机选座等基础服务,借此吸引超 1 亿用户,构建起庞大的流量池。在这一基础上,航旅纵横尝试通过多元业务实现流量变现。 今年 7 月,航旅纵横推出 “民航官方直销平台”,整合 37 家航司资源销售源头机票,截至 8 月 12 日,这一数字变为 38 家。该平台强调 “0 差价、0 捆绑、0 套路”,试图打造纯净的机票销售渠道,这一举措获得了国航、南航等航司的力挺,进一步坐实“民航版 12306”称呼。 然而,这类平台虽然有效避免了捆绑销售等行业乱象,但在实际销售中,平台的票价并非始终保证全渠道最低。甚至在不少网友比价后发现,同时间同航司同航班,航旅纵横价格往往偏高。究其原因,在航司、中间商以及在线旅游平台长期形成的博弈关系中,航司难以将自营渠道价格定到最低,这使得航旅纵横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此买单,还有待时间检验。 除此以外酒店预订、接送机、免税品购买等增值服务也是航旅纵横的重要业务板块。不过,酒店预订目前使用第三方 OTA 库存,在利润分成上难以获取高比例收益。在接送机、免税品购买等业务上,虽有布局,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尚未形成突出的竞争优势。航旅纵横还推出 “航旅商城”,售卖旅游周边产品,试图挖掘用户在航空出行上下游产业链中的消费潜力,但目前来看,这些多元业务尚未成为稳固的盈利增长点。 在这样的商业背景下,“惊喜数字” 活动或许是航旅纵横在增值服务创新与流量变现探索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从商业逻辑看,活动以 9.9 元的低参与门槛吸引用户,利用人们对航班延误获得补偿的心理预期,试图开辟新的营收增长点。通过将赔付设置为概率极低的 “精确匹配” 模式,降低了实际赔付成本。据《华夏时报》采访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9.9元的小额产品,看似金额不大,但一旦通过大规模销售,平台就能形成稳定收入。由于消费者维权成本远高于投入,大多数人会选择自认倒霉。”在航旅纵横庞大的流量基础上,只要参与人数足够多,即使赔付概率低,也能积累可观的活动收入。 从消费者反馈来看,此次尝试事与愿违。复杂的规则设计和不清晰的宣传表述,使大量用户误解,不仅未能实现良好的商业收益,反而引发信任危机,损害了平台形象。 此次事件也敲响了警钟。在互联网金融与保险创新不断涌现的当下,类似航旅纵横“惊喜数字”这样边界模糊的产品并非个例,类似问题于工具类产品频发:例如,百度网盘曾将“下载加速”包装为会员特权,被批“人为降速”;WPS通过“会员免广告”诱导订阅,却隐藏关键功能限制。其共性在于:当工具属性无法支撑资本预期时,平台倾向于牺牲用户体验换取短期收益。 航旅纵横的“惊喜数字”实质是数据垄断者的傲慢——凭借民航数据壁垒,认为用户“别无选择”。如果此类现象频发,会严重损害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信任,扰乱市场秩序。 民航数据的红利不该成为 “精准套路” 的温床,航旅服务的创新更不该以消耗用户信任为代价。航旅纵横的争议终会落幕,但如何让 “透明” 与 “诚信”成为行业创新的标配,这场关于商业伦理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全系标配华为ADS 4:广汽传祺向往S9乾崑汽车8月27日预售,将进行8D重庆实战直播
IT之家 8 月 26 日消息,广汽传祺今日宣布,向往 S9 乾崑汽车将在 8 月 27 日开启预售,新车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 ADS 4,届时将进行 8D 重庆实战直播,具体时间为当天下午 12:00-20:00。 据IT之家此前报道,广汽传祺向往 S9 大家庭智能旗舰 SUV 全系标配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电池容量 44.5kWh、CLTC 纯电续航 252km。新车支持 3C 超快充,30%-80% 补能时间约 14min。另外,广汽传祺向往 S9 的电池全系为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 172Wh/kg,支持 -40℃ 极寒环境放电。 新车全系标配智电四驱,全地形通过性提升 35%、打滑程度下降 40%、极限加速度提升 2.5%,提供越野脱困、雪地、湿滑三种路面辅助模式;配备智能预瞄魔毯悬架 + S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其中,智能预瞄魔毯悬架借助“华为乾崑 ADS 4”的前方路况感知能力,可识别减速带、坑洼及井盖等各种特殊路况,提前调节悬架、制动、驱动等驾驶系统。 广汽传祺向往 S9 大家庭智能旗舰 SUV 还将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 ADS 4,号称拥有同级最大 AI 光幕尾灯,支持 11 种智慧交互科技灯语。新车将搭载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 鸿蒙座舱以及宁德时代骁遥增混电池、采用 1.5T 插混系统,其发动机最大功率 118kW。
修复电脑端无法开启手机通知BUG,微信鸿蒙版App获1.0.10.19版本邀测升级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微信鸿蒙版 App 昨日晚在华为应用市场(App Gallery)开启 1.0.10.19 (1051155)版本邀测升级(需收到短信通知后点击链接跳转安装,未收到短信需继续等待),测试时间为 2025/8/25-2025/9/24。 该版本微信的新特性与“18”版本保持一致,IT之家附具体内容如下: 支持在系统桌面或锁屏界面接听语音通话 支持将聊天记录迁移到电脑 支持管理聊天记录的存储空间 支持长按识别图片中的多个二维码 完善群公告编辑功能 支持搜一搜 首页下拉界面支持搜索小程序 浏览视频号时支持搜索 视频号支持播放进度条 一些已知问题的修复 据用户反馈,新版本微信修复了 18 版本登录电脑端微信后无法开启手机端通知的 BUG。 微信鸿蒙版 App 于今年 1 月正式登陆华为鸿蒙应用市场 App Gallery,已支持基础通讯、社交、微信支付、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直播等主要功能。目前,微信鸿蒙版的旗舰机型生物识别也已全量推送,全面支持面容 / 指纹识别支付。 微信鸿蒙版的安装量已超 1339 万次。同时微信支付正式接入鸿蒙 5 收银台。使用搭载鸿蒙操作系统 5 设备的用户,在购买数字商品(如会员订阅、游戏道具、电子书等)时,可选用微信支付进行结算。
DeepSeek“极你太美”bug,官方回应了
DeepSeek V3.1上演的bug大秀“极你太美”,可谓是让全网热议了一波。 简单来说呢,就是陆续有开发者们发现,当他们在调用API进行代码开发的过程中,输出结果里会时不时蹦出来“极”字。 像这样: 这个问题最初是在火山引擎、chutes等平台上被发现,但随着事件的发酵,更多平台也被卷入了进来,包括腾讯的CodeBuddy,甚至是DeepSeek官方…… 事件之火,在国外Reddit上也是讨论声一片,重灾区是“extreme”、“极” 和“極”: “extreme”(id:15075) “极”(id:2577,简体中文的extreme) “極”(id:16411,繁体中文中的extreme) 腾讯CodeBuddy还出现了更加奇葩的情况,直接插了句带“极”字儿的广告…… △ 图源:小红书用户@ 奈绪白 Nine-piece shell 若是开发者们没有细看,直接用了生成的代码,那定然是会导致编译不通过等情况,可以说是对需要高精度、结构化输出的场景是致命一击。 截至目前,大家已经统一将问题的矛头指向了DeepSeek V3.1模型本身,以及CodeBuddy帮忙问了: 已经和DeepSeek团队取得联系,将在最近的一个版本中进行修复。 △ 图源:微信公众号“刘小排r”评论区 现在该如何防范“极”字bug? 就目前来看,虽然完全解决问题要等到DeepSeek官方下场,但已经有网友开始支招解决这个问题了。 例如小红书网友@大模型产品经理,便分享了一招——提示词缓解: 关键的一句提示词是这样的: 禁止如下符号序列模式: [空格] [几个token] [占位符/省略符号] 并且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调用API的第三方平台,若是在DeepSeek V3.1官方,则不需要。 为什么会这样? 最后,至于为什么DeepSeek V3.1会出现这样的bug,知乎网友、阶跃星辰黄哲威给出了他的看法,并获得了高赞。 他首先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他使用小模型和开源数据蒸馏,以及在测试早期的R1模型时,就曾遇到过类似的bug。 黄哲威认为,这与大模型编程编题时可能出现的一种“恶性模式”(malicious pattern)有关。他举例说,在枚举素数的任务中,一个正常的模型本应无限地列举下去,如“素数表 2, 3, 5, 7 …”。 然而,他观察到之前一个代号为 R1-0528 的模型会出现一种奇特行为:在列举一段后会自行停止,变成一个有限的列表,例如“素数表 2, 3, 5, 7 … 997, 极长”。 这个“极长”的用法,与现在讨论的“极”字问题非常相似,常常出现在大量恶性重复之后,作为正常推理过程的回正。有时,模型甚至会输出“90000000…0000极大的数字”这样的内容。 他进一步描述了这种bug的触发场景。当模型陷入“thinking”的末尾循环无法跳出时,有千分之一的概率会突然蹦出一个“极”字,然后终止思考(),这似乎是一种特殊的终止符或标记。 通过观察R1模型大量的输出,黄哲威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超长响应(response)、大面积的空白字符、不断的短句重复等,甚至连thinking末尾的英文字符都变得破碎。 基于以上观察,他提出了一个核心推测:这个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数据清洗不彻底。他认为,在进行SFT(监督微调)数据合成,乃至构建预训练数据时,可能没有将一组名为“‘极长’的数组”的“脏数据”清洗干净。 他推断,R1模型在处理一些难题的解答时,似乎大量使用了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而后续的RL+(强化学习)阶段,模型直接将这个“极”字当作了某种终止符或者语言切换标记来学习和使用了。 最后,黄哲威总结道,如果R1迭代时的数据没有清洗干净,模型自行蒸馏并“污染”到正常的输出过程中,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这为理解DeepSeek V3.1模型出现的“极”字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路径。 至于这个被网友戏称为“极你太美”、“‘极’速版”的问题到底何时会彻底解决,就要等DeepSeek官方的新版本了。
SpaceX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完成多项关键测试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连续两天推迟发射后,SpaceX 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于美国中部时间 8 月 26 日 18 时 30 分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十次试飞。此次任务重点目标包括让飞船部署模拟卫星、在太空中进行发动机重新点火测试等。按计划,火箭助推器将落入墨西哥湾区域,不返回发射场。 随着一声巨响,SpaceX 的星舰超重型助推器准时点燃了 33 台主发动机,向着太空飞升,开启 SpaceX 第十次飞行测试的升空之旅。 之后,星舰超重型助推器通过一次热分离与星舰上面级分离,成功在墨西哥湾实现软着陆和溅落。这款拥有 33 台发动机的火箭在发射过程中损失了一台发动机,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其飞行或着陆。 随后,作为今天 SpaceX 星舰试飞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SpaceX 的飞船上面级成功部署了 8 个星链卫星模拟器。这些卫星呈扁平堆叠状,部署速度约为每分钟一个。此次释放的轨道为亚轨道,模拟载荷在不久后返回地球。SpaceX 希望使用星舰作为主力运载火箭,每次发射一批 60 颗星链 3.0 版互联网卫星。 随着有效载荷部署测试完成,SpaceX 的星舰 10 号飞船在太空中继续滑行,随后在一次关键的重新点火测试中点燃了一台猛禽发动机,完成了该航天器在今日飞行中的太空演示。这种发动机重新点火是确保星舰能够进行离轨燃烧,以控制其返回地球和着陆。 随后,SpaceX 的星舰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计划在印度洋进行软着陆和溅落,飞船尾部裙板部分受损,襟翼上出现了一些烧穿情况,但飞船仍保持可控。最后,星舰二级成功溅落到印度洋。 据IT之家了解,星舰是人类目前最强火箭,火箭总长约 120 米,直径约 9 米,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级是长约 70 米的火箭助推器,第二级是“星舰”飞船,两级均设计为可重复使用。该火箭于 2023 年 4 月首次试飞,设计目标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月球乃至火星。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