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贵州:连续7年邀游客做“痛客” 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近日,2024年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获奖人员名单公布,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13名、三等奖102名、参与奖608名。   据悉,自2017年5月举办首届“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以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已连续举办7届该活动。活动自上线以来,浏览量已达1000余万人次,留言评价、投诉举报、留言吐槽、建议意见总量突破450余万人次,收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建议2500余条,发放活动奖金200余万元。   通过游客和公众的持续参与,不仅高效、精准地发现并解决了大量旅游服务中的“痛点”,更大幅提升了贵州文旅主管部门和文旅行业各类企业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收集和处理“痛客”意见和建议已成为贵州文旅行业每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在与游客的持续沟通中,文旅主管部门更加贴近市场,更高效地了解真实具体的市场需求,有效提高了政策制定的有效、准确和适用性,促进了行业治理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在长期持续地与各级文旅主管部门以及各相关部门协同处理“痛客”建议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以及城市管理等问题和建议的过程中,文旅主管部门内部,以及跨部门协同的机制在磨合中逐渐完善,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同时,游客在向省级文旅主管部门直接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既能有效解决旅游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感受到贵州文旅主管部门真诚、谦逊的服务态度,又能参与贵州文旅事业的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参与者。游客的综合体验感得到提升,游客与多彩贵州的连接和共鸣也得到增强。   今年获得“痛客行”活动参与奖的牟艳红今年56岁,是“痛客行”活动的忠实参与者。她说:“我和我爱人喜欢旅游,旅游的时候遇到什么突出的问题都爱给旅游部门说,说了都能得到回复,看见我提的意见和建议得到落实,我觉得这是在帮着家乡变好,我也更有积极性提意见和建议了。”   据介绍,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非常关注“痛客行”活动的成效和优化措施。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梳理历史数据,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入推进“痛客行”活动走深走实,力争将其打造为贵州文旅主动服务,连接市场的重要抓手和服务名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韵)
从178家国家高新区中脱颖而出 西安高新区何以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西安高新区发展动能强劲 高新区供图   连日来,本报刊发的“工信部公布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西安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第五”这一消息备受社会关注。   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全国前五的国家高新区,地处内陆,不沿海、不沿江的西安高新区,为何能够从178家国家高新区中脱颖而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共同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主导产业齐头并进   大企业规模跃升中小企业活力充沛   前不久,西安高新区传来好消息,西安比亚迪汽车全年产量实现新突破——截至12月13日,比亚迪西安工业园已完成年产百万辆目标,全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彰显西安汽车产业的强劲实力。   记者注意到,工业总产值排名是工信部本次公布的6个单项评价“子榜单”之一,西安高新区位列全国第六。名列前茅的背后,是西安高新区产业实力的大幅跃升。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坚持实体经济立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围绕“55611”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出现的变化尤为明显。   从2021年起,西安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期,汽车年产量在30万辆的基础上连续突破60万辆、90万辆大关,今年的产量已经超过100万辆。与此同时,汽车产业产值连年攀升。短短数年时间,西安高新区一跃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一极、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的同时,西安高新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5大优势主导产业齐头并进,19条产业链快速延伸,“55611”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光电子、新能源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亮点频现,制造业千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形成了大企业规模跃升、中小企业活力充沛的发展态势。   科创活力持续迸发   “六个赋能”助力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在工信部本次公布的6个单项评价“子榜单”中,西安高新区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仅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位列全国第二——这是西安高新区在本次评价中尤为亮眼的成绩,彰显了这片沃土上持续迸发的科创活力。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西安高新区在技术、人才、平台等方面实施“六个赋能”,让科技创新力量显著增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硕果累累,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时光回溯到两年前,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成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   西安高新区坚持紧抓“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机遇,以“科创高新”为引领,千方百计抓创新、全力以赴促创新,提速发力、久久为功,推进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生态高质构建、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在此过程中,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快速布局,超快光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发力,构筑并完善多元创新平台体系……西安高新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成果丰硕,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不断提升。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累计登记市场主体约24万户   就在几天前,西安高新区举行2024年下半年重点项目集中竣工投产活动,总投资335.22亿元的23个项目竣工投产,涉及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   记者注意到,上述竣工投产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共10个,总投资约169.5亿元,投资额占比超过一半,全部达产后预计释放产能204亿元,将有力推动优势产业聚链成群、蓬勃发展。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始终以企业满意度为标尺,聚焦企业发展难点、痛点、堵点,精准把脉,逆向倒推、深挖根源、综合施策,全力做到“知企所难、排企所忧、解企所惑”,努力构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   比亚迪多次追加投资,韩国荣达半导体项目落地,法国埃顿连投两期项目……事实证明,企业以实际行动对西安高新区的营商环境给予了高度认可。   记者了解到,西安高新区严格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探索推出开办运输企业、建设项目开工、放射诊疗许可、危险化学品经营等“一件事”主题,有效促进平台之间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在优质营商环境的助力下,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累计登记市场主体约24万户,产业带动力持续增强。在工信部本次公布的6个单项评价“子榜单”中,西安高新区在优质企业数排名、营商环境排名相关名单中,均位列全国第六。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科创活力持续迸发、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如今的西安高新区正加速前行,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合力,以“四个高新”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奋进图”,让更多发展成果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阔步迈向产业蓬勃、城市秀美、生活美好的未来!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耀青 城端传播工作室 刘晓倩
致力民心相通,服务开放发展!民间对外交往让世界读懂贵州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世界的目光,数次聚焦贵州。   法国青年代表团到访榕江“村超”;   华盛顿州代表团访问台盘“村BA”发源地;   贵州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会议在贵阳举行…… 摄影 林民   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多彩、开放、奋进的贵州,编织起一个联通全球的“朋友圈”,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致力民心相通,服务开放发展。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紧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立足贵州实际,主动担当作为,创新思路举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式推进民间对外交往工作,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促进全省开放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2024贵州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会议9日在贵阳举行。会上,贵州省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签署深化友好省州交流合作协议书,与格鲁吉亚伊梅列季州签署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协议书,与蒙古国前杭爱省签署深化友好省交流合作协议书。   广结全球伙伴 厚植国际朋友圈   秋季是收获之时。9月9日,2024贵州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会议在贵阳举行。会议邀请五大洲15个国家的32个友好城市代表参会,围绕经济、教育、文化等议题展开百余场交流洽谈,促成多领域合作意向20余项,为贵州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的动能。   友城是贵州开展民间外交的重要抓手,也是连接全球、服务地方发展的桥梁纽带。近年来,省对外友协探索建立“省+市+县”联动结好模式,加强工作统筹,为基层推介友城资源、指导友城交流方法,构建大友城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先后与54个国家建立32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100余对友好关系,友城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   依托国际友城网络,贵州积极推动元首外交成果的落地,与白俄罗斯、利比里亚、莫桑比克等国家及东南亚城市开展务实合作。通过邀请友城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签署友好省关系协议,不断夯实国际友好合作的根基。   打造友城品牌 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延续了扶贫成果,还使得老百姓成为‘净财富创造者’,实现了可持续发展。”11月19日,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伊朱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瓮井村参观时,由衷发出感叹。   随着贵州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省对外友协不断深化友城交流交往,发挥地方外事资源优势,全力服务贵州高水平对外开放。   创新“友城+”模式,将友城交流从人文领域扩展至经贸、科技、旅游等多个方面——与俄罗斯等国开展经贸双多边洽谈,与泰国等国签署新能源设备出口协议,携手西班牙等国探索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等,为贵州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助力。同时,借助友城平台与外籍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持续培养知华友黔国际力量。 9月25日,202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研讨会。   此外,依托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省对外友协积极配合数博会举办“友城智慧城市论坛”“友城主题展”,推动国际数字经济合作。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期间举办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贵州实践成果。邀请13个友城参加“国际友城进酒博”特色展,为重大经贸活动赋能。在“中美省州长见面会”“澜湄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中韩省长知事会议”等重要双多边活动上,贵州以具体案例和鲜活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摄影 刘杨   讲好贵州故事 在交流中厚植友谊   “我在榕江见到了朴实善良的少数民族群众,见识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尽管已回到法国,22岁的法国青年皮埃尔·艾克斯白赫依然难忘他与法国青年代表于今年2月开展的榕江之旅。 2月26日,在中法青年友谊赛,榕江村超联队球员与法国人民援助会队球员在比赛中拼抢。   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贵州篇章,省对外友协将多元文化注入民间外交实践,借“村超”“村BA”火爆全网之势,邀请法国青年代表团到访;邀请华盛顿州代表团一行80人访问“村BA”发源地台盘村,举行“村BA”篮球友谊赛、“姑妈篮球赛”等,以体育赛事为桥梁增进民心相通。   面向未来,省对外友协以青少年为切入点,打造“同心筑梦 一路黔行”青少年交流品牌;与日本佐贺县、韩国忠清南道、西班牙大加纳利、法国洛泽尔省、新加坡中国协会等友城、友好组织建立常态化青少年交流机制,通过文化、体育、支教、夏令营等形式,推动中外青少年建立真挚友谊。   从广泛结交全球伙伴,到构建大友城工作格局,贵州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谱写新时代贵州民间对外交往新篇章,面向世界,讲好新时代“多彩贵州”故事,展现真实“美丽中国”。(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旗)
哈尔滨亚冬会筹办工作加紧推进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距离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随着前期各项建设工作的基本完成和各项目测试赛的陆续开展,赛会筹办工作已进入由日常工作机制向赛时运行机制转向的关键阶段。   12月22日,2025年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高山滑雪项目测试赛在黑龙江省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亚布力滑雪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亚冬会执委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市体育局局长柏志国23日介绍,目前,亚冬会筹办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各项重点任务正在按时序加紧推进。截至10月30日,所有场馆(场地)和涉及改造的接待酒店全面竣工验收。另外,亚布力西站站房扩建、亚布力南站综合整治、哈尔滨至亚布力旅游列车改造等6个铁路基础设施项目也已经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哈尔滨机场东二跑道主体工程也已完工,预计2025年1月24日投入使用。   柏志国介绍,按照《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测试赛整体工作方案》安排,确定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举办总计14场测试赛。目前,在各竞赛场馆团队的有效组织下,已完成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男子冰球、女子冰球、冰壶、高山滑雪七项测试赛。   同时,各方面服务保障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在抵离服务方面,已组建机场、火车站、推荐出入境口岸抵离工作团队,并完成抵离流线设计、服务点位设置,明确了通关礼遇和便利化服务措施。抵离管理系统已建设完成并于12月6日正式上线投入使用。在交通保障方面,加大赛区间铁路运力投放,开行三列亚冬专线观光列车,2025年1月中旬起哈尔滨至亚布力将加密至每日40列车次。   在雪上赛区,亚冬会亚布力赛区指挥中心副指挥长王克帅介绍,根据方案,雪上赛区共设3大项、6分项、32小项。目前,亚布力赛区赛事侧方面已完成了8个竞赛场地提升改造建设,已符合亚冬会赛事要求。赛区还完成了14个接待酒店升级改造项目,城市侧方面完成了亚雪公路改扩建工程、亚布力3个火车站站房及站前广场提升改造项目等。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是中国著名的滑雪胜地。王克帅介绍,借助亚冬会,一系列群众性冰雪赛事也将在亚布力举办,以赛事推动亚布力品牌升级,从而带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王君宝)
“夜游锦江”入选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
  人民网成都12月25日电 (记者郭莹)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近期,交通运输部遴选并发布了36个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成都“夜游锦江”航线入选“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特色文化游”。   夜游锦江。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此前,“夜游锦江”已入选文旅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铁路局综合司、中国民用航空局综合司、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国铁集团办公厅发布的“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成都,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的发祥地。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古蜀文明,滋养着芙蓉大地。泛舟夜游锦江,灯火与波光交相辉映,城市的烟火气与文化底蕴不期而遇,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浸润洗礼。航线以成都自古以来繁荣的商贸文化为底色,以沉浸式体验“十二月市”“李白诗会”“薛涛爱情传奇”等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通过多元化新媒体技术应用和科技场景打造,在建筑立面、堤岸、叠水景观等地打造多维空间场景秀,并植入水岸演绎、国潮市集、汉服雅聚、古彩戏法、互动体验等新消费业态。   东门码头。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水环境不断改善,成都通过规划引领、航道建设、航线挖掘、行船方案量身打造、经营品质提升、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并举等措施,相继推出以夜游锦江、三岔湖和麓湖游船等为代表的水旅融合项目,“水上交通+旅游”业态不断丰富,航线里程、船舶数量、游客数量持续增加。为了支持项目的落地,市交通运输局先后牵头编制了《成都港总体规划》《锦江干流旅游通航专项规划》《成都市船舶防汛应急停泊区(防洪桩)规划》等,明确了航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解决了专项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问题。在水旅融合项目建设和运营中,交通、公园、水务、文旅、规划、住建、环保等部门与属地党委政府积极履职,努力把好水运与环保、景观、用地、行洪等方面的关系,助推项目落地。   据悉,锦江绕城闸坝即将投入运营,“夜游锦江”航线将延伸至江滩公园,新船型和新消费场景将为市民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体验。
澳门“旅游+”融合升级 绽放多元旅游新魅力
   近年来,澳门不断推进“旅游+”融合升级,通过一系列创新且多元化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全球游客的目光,为澳门旅游经济增添了强劲动力。 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拍照(2024年12月7日摄)。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在“旅游+美食”推动下,“创意城市美食之都”澳门的美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2024年6月,澳门旅游局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澳门国际美食之都嘉年华”,汇聚了29个“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代表,共同呈现了一场美食文化的盛宴。据统计,澳门现有16家餐厅荣获共26颗米其林星级评定,成为了全球美食爱好者心中的美食圣地。澳门旅游局通过举办“澳门之味巡礼——五都荟萃”等丰富多彩的美食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美食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深入感受澳门的独特魅力。 12月8日拍摄的位于澳门新马路草堆街的南记煲仔饭。新华社发 (张金加 摄)     在“研学+旅游”方面,澳门拥有丰富的研学资源,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9月,澳门旅游局举办了“澳门研学旅游业界推介会”,推出了多条特色鲜明的研学旅游线路和产品。     “会展+旅游”也是澳门旅游一大亮点。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澳门已成为全球知名的会展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澳门旅游局成功举办了多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2024年的旅博会在规模、展位数量和参展商数量上均创历史新高。 11月15日,第71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进行第二日的比赛。新华社记者(张金加 摄)     此外,澳门旅游局还推出了多项赛事和创新活动,如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澳门国际烟花比赛汇演、澳门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等,这些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盛宴,还进一步丰富了澳门的旅游产品内容。未来,澳门旅游局将继续深化“旅游+”跨界融合策略,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品质,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张家界37个重要涉旅场所实现中英韩文标识标牌全覆盖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湖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张家界口岸年度出入境人员达55.6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今日,记者获悉,随着入境外国游客的增多,张家界目前已在全市37个等级景区等重要涉旅场所,实现中英韩文标识标牌全覆盖。   数据显示,在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利好条件加持下,张家界入境客源地达到18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长期是张家界入境游的第一市场。这一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张家界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质量和对入境游市场的持续深耕。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中英韩文标识标牌。 邓道理 摄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邓道理表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很早就实现中英韩文标识标牌全覆盖,目的是让海内外游客旅游更加便捷。未来,将继续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来自韩国的游客朴志勋表示:“在韩国,‘张家界’几乎已成为旅游的代名词。这里的奇峰令人叹为观止,景区内的韩文标识标牌全覆盖,让我们游览起来非常方便。”   朴志勋还提到,韩国游客对张家界的地貌和风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天门山和袁家界等景点,更是成为他们必打卡的地方。   与此同时,为解决外国游客入境支付难题,今年3月初,张家界创新推出入境游“汇钱包”服务,通过“银行+代兑机构+旅行社+导游”的外币现钞兑换模式,便利解决入境游客临时性、小面额的兑换需求,充分发挥“现金兜底”在入境来华人员支付服务中的作用。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中英韩文标识的石碑。 邓道理 摄   此外,外语服务志愿者和英文版地图的配备,也让每一位境外游客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今年来,张家界核发1088张小语种讲解员证,缓解外语导游短缺的压力,并编印了中英韩版《张家界旅游指南》和多语种旅游宣传资料,发布《张家界旅游汇兑地图》,民宿、酒店、商超等3240家重点商户支持刷外卡支付……让“老外”来到张家界后“不见外”。
峨眉山景区高质量发展如何“出圈”
银装素裹的峨眉山金顶冬季美景 错落有致的峨眉山灵秀温泉 广受欢迎的峨眉山美食村 《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   12月26日,第26届峨眉山冰雪温泉季在峨眉山麓的《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启幕。本届冰雪温泉季以“仙山冰雪奇缘,森林温泉乐园”为主题,将持续至2025年2月,配套推出九大主题活动,为游客带来一场冬日旅游盛宴。     26年来,“冰雪温泉季”品牌不断迭代升级,打开了“淡季不淡”的新局面,将“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冰雪温泉季的持续创新发展历程成为峨眉山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峨眉山景区立足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资源禀赋,将冰雪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篇章。     游客用行动表达对峨眉山景区高品质旅游体验的认可,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峨眉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90.45万人次,同比增长5.37%。   以“水密码”延伸产品业态     “温泉”“玩雪”是峨眉山冬季旅游的关键词。“冬游峨眉品牌的吸引力藏在景区文旅产品的‘水密码’里。”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拉弟表示,每到入冬,峨眉山在各大网络搜索平台和预订平台的热度便猛增。     以“水”为核心,峨眉山景区开发延伸冬游文旅产品,围绕“固体的水”打造雪经济,围绕“地下的水”打造温泉经济,围绕“天上的水”打造云海观景,围绕“山间的水”打造生态经济,形成峨眉山冬季旅游的人气“水密码”。在这里,可以泡温泉消除疲惫,疗养身心;可以观云海,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变幻,畅享“冬日限定”体验。     冰雪经济是游客冬游峨眉的不二之选,在赏雪、玩雪、滑雪等多种玩法中畅享冬日乐趣。早在1998年,景区便在峨眉山雷洞坪打造出省内首个高山滑雪场,填补了市场空白,并于1999年举办首届冰雪节,推出冰雪主题十大冬游项目。近年来,景区紧扣冰雪经济持续创新探索,不断丰富消费场景,面向亲子家庭打造出“冰雪奇缘”主题乐园,推出“冰雪峨眉 童萌世界”冬季亲子游,并在滑雪场增设密林冰道、雪上保龄球、丛林寻宝等特色冬游活动,受到大批游客的青睐与好评。     以满足冰雪消费需求为主线,峨眉山景区还培育壮大多元化冰雪旅游经济,跨界融合推出“冰雪+研学”“冰雪+康养”“冰雪+武术”“冰雪+美食”等冬季旅游新业态,完成从“单冰作战”到多元体验的华丽转身。     温泉经济也是峨眉山景区的必玩项目之一。许多游客在玩雪之余,选择前往灵秀温泉、红珠山森林温泉、瑜伽禅意温泉消除疲惫、疗养身心,或前往峨眉山源头温泉,打卡温泉泉眼。通过打造峨眉山温泉基地,峨眉山景区推动“峨眉山冰雪节”升级为“峨眉山冰雪温泉季”,实现冰雪与温泉有机结合,极大丰富了旅游业态。     云海观景与冰雪和温泉一道,组成了峨眉山景区的丰富体验。云海翻滚,瞬息万变,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令游客生出无限遐想。在冬日,游客还能踩着滑雪板,穿梭在仿佛童话梦境般的雾凇雪林,“滑过”仙气缥缈的云海,体验南方冰雪世界的快乐。“最新数据显示,游客在峨眉山的平均停留天数已经延长至2.4天,游客满意度逐年上升。”许拉弟说。   融合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数据显示,近年来峨眉山冬季游客中超六成为亲子家庭,一半以上游客是第二次或多次上峨眉山。峨眉山的魅力不仅来自独特的景观,也来自不断“上新”的文旅产业。     近年来,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着力从传统文旅企业向新兴文旅综合体转型,持续做强景区票务、宾馆酒店、客运索道和茶产业四大传统产业,做精数字经济、沉浸式演艺、研学旅游和文创传媒四大新兴产业。“八大产业齐头并进、不断壮大,推动从传统的观山赏景到休闲度假、康养禅修、文化体验等升级。”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何群说。    多元产业带来多元体验。游客可以在《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在“数游峨眉”体验中心感受数字科技元宇宙的魅力,在峨眉山研学营地解锁峨眉山世界双遗产的“神奇密码”,还可以在峨眉雪芽有机茶基地感受采茶制茶的乐趣……“冬季游客从以往不足5万到如今突破百万,峨眉山冬游累计已吸引超千万游客,创历史新高。”峨眉山景区旅游文化局局长尧斌说。在文旅融合基础上,峨眉山景区还以山地运动、冰雪运动、武术运动为核心业态,打造“中峰寺峨眉武术发源地”、雷洞烟云星空营地等项目,开展峨眉山越野挑战赛、峨眉山冰雪温泉节等活动。亮眼的数据彰显着峨眉山文旅市场的火热发展态势:2023年,峨眉山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595.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4.61%;门票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248.38%。   “用心宠客”拓展文旅赛道     今年9月,四川省首批支付便利化精品商圈建成名单正式公布,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榜上有名。为进一步提升游客支付体验,峨眉山景区精品商圈以游客游览动线为核心,涵盖景区内报国寺至金顶6个核心景点区域。外籍游客在这一区域内可以直接刷境外银行卡,兑换人民币现金或数字人民币消费,可以体验“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移动支付便利,能全面使用多达四种12类支付方式。     这是峨眉山景区“用心宠客”,不断优化暖心服务的一个缩影。为随时随地满足游客需求,峨眉山景区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务——全体景区工作人员身穿统一标识的“小红衫”,以醒目的身姿服务游客;“心连心小亭子”整合多项服务功能,备有免费开水、旅游指南等游客需要的物品,提供票务预订、行程规划、线路推荐等一站式服务,成为游客旅途中的温暖港湾;高德地图“峨眉山一键智慧游”整合吃、住、行、游、购、娱信息,一键可查、一键可导;“金牌解说”智慧语音讲解平台提供58个点位精彩讲解,让游客在边听边看中体验“最完整的峨眉山”;精心制作、免费发放的“小卡片”汇集了景点介绍、求助热线、酒店优惠等信息;“小巴士”站点间无缝对接,打通游客旅程“最后一公里”,让游客“坐巴士,享巴适”。     “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优质暖心的服务推动峨眉山景区的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实现98%以上的游客满意率。”峨眉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钟杰表示,峨眉山景区全力做好特色服务,并通过景城联合设置“心连心旅游服务岗”,为游客提供票务预订、行程规划、线路推荐等一站式服务,“变‘路粉’为‘铁粉’,变‘过客’为‘常客’”。(吕游 图片由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广西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助力提速重大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聚焦基层反映的诉求和问题,着力提升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质效,减轻基层行政成本和压力。截至11月底,该厅通过建立问题收集反馈长效机制,协调解决190个重大项目用地问题,全区获批单独选址交通运输用地居全国第1位。 聚焦全面统筹保障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为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规划保障 供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该厅从基层关注的关键环节上破题,推动形成高效的用地审查审批运行体系,减轻基层用地报批负担。如简化土地成片开发方案审批流程,审批时限缩短9个工作日;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建设用地规划审查规则、土地征收审查审批要点等规范性文件,推动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模块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广西重大项目慧选址查询系统,免费向项目业主、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基层自然资源部门提供用地选址查询服务,为项目选址降本减负。今年前11个月,自治区获批用地预审822件,同比增长13.07%;获批建设用地25.14万亩,其中单独选址交通运输用地17.42万亩,居全国第1位。   针对用地报批过程中部门联合审查审批不顺畅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加强沟通联动,建立健全要素保障部门联动机制,有效推动“一窗受理”,实现让基层“少跑路”的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交通运输厅等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全周期服务保障机制,着力打通用地保障各环节梗阻,提高工作协同性。联合生态环境厅、林业局、海洋局建立项目涉及生态保护红线联合审核机制,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审查和生态保护红线联合审查系统平台,涉及生态保护红线项目联合审核平均办理时间从20天减至10天左右。探索建立用地用林合并审批试点,采取“一张底图”规范管理、“一次完成”现场踏勘、“一个部门”受理申请、“一套材料”共同使用等举措,推动解决用地用林审批流程节点多、程序繁杂等问题。   该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动服务指导,充分听取基层关于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实际诉求,切实帮助解决问题。2024年以来,先后印发两期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问答,帮助基层解决28个集中反映的“疑难杂症”;将共性的31个问题纳入政策研究范围,研究出台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揽子政策;建立问题收集反馈长效机制,协调解决190个重大项目用地问题。(文 廖东光 陈柯伶)
聚焦最前沿 引领新“量”点——探访中原量子谷创新基地项目建设现场
  原标题:聚焦最前沿 引领新“量”点(新项目迎新年)——探访中原量子谷创新基地项目建设现场 12月24日,中原量子谷一期项目拓展区正在紧张施工,即将全面封顶。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从郑州东站驱车东行3公里,还未走近,就能看到中原量子谷创新基地项目建设正酣。12月24日,记者在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在塔吊忙碌的操作下,一组组构件被精准吊装、运输,两栋崭新的试验楼即将建成。   “中原量子谷的一期核心启动区已建成交付,正在施工的是一期项目的拓展区,总体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1号楼已经完成封顶,2号楼主体完成了90%,预计月底完成封顶,下月初即可精装进场。”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正在建设的两栋试验楼均为4层楼,其中一楼层高10米,其他楼层均是正常层。   今年4月3日,全省第十二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举行,中原量子谷创新基地项目于当天迎来“开工时刻”。该项目是中原量子谷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省科学院定制设计,将为墨子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等相关研究院所和院士创新团队提供研发中试物理空间。   与建设现场仅一墙之隔的核心启动区内,已吸引墨子实验室、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河南省珈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科研机构,搭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及创新平台近20个,引入创新创业团队10余个,集聚高层次科研人员超200人。   “我们通过激光的方式,在这块玻璃上打出了3万个微米级别的小孔。”研发实验室内,河南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杨秋爽博士向记者展示了一块小小的正方形玻璃板。长宽均不足5厘米的玻璃板上,肉眼只能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打孔痕迹。   “随着现在芯片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将该技术应用于芯片封装,能够有效提高信号运输能力。”杨秋爽介绍,这是一个刚刚兴起的领域,希望能走在前列。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增长点。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打造国内一流的量子应用科技创新策源地为目标,中原量子谷在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   今年8月30日,中原量子谷项目发布会在郑州举行,首次集中发布一批创新项目。项目是由入驻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发布的14项科研成果,涉及高端芯片、激光制造、量子科技、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应用场景广泛,吸引了多家来自省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相关团队完成签约。   从中原量子谷一期向西南方望去,仅一个路口之隔的二期工程占地约231亩,将于明年年初正式开工,计划2026年建成投用。   “中原量子谷共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为应用技术研发与技术集成示范区,二期为产业培育与企业孵化区,三期为量子科技示范城市先导区。”中原量子谷运营中心负责人范毅介绍,其中,二期项目是一个集齐了量子产业载体、配套服务用房以及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附属设施的“工业上楼”标杆园区。在这里,“工作圈就是生活圈”“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将不再只是创新理念,“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闭环的一流量子科技生态产业集群将在中原科技城成为现实。(记者 师喆 河南日报通讯员 张培 张孜晗)
迎接2025 在烟花灿烂中跨年夜 郑州元旦文旅活动精彩纷呈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打铁花跨年(资料图片)   随着2024年步入尾声,2025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郑州各大表演团体与景区正在积极筹备着一场场充满惊喜的跨年活动,等待与广大市民一同欢庆元旦。在歌舞升平、烟花灿烂中将新故事与新征程由“2024”书写成崭新的“2025”。   鸣奏曲迎元旦 “官方”音乐会等你来   2025新年钟声越来越近,一场充满仪式感与雅致体验的鸣奏曲,已然准备就绪。由郑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承办,郑州爱乐乐团倾情呈现的2025年郑州市新年音乐会、2025郑州跨年音乐会,将分别于2024年12月28日、31日在郑州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28日,2025年郑州市新年音乐会将邀请青年钢琴演奏家万捷旎、男高音歌唱家李新现以及2024年国际竖琴比赛“金竖琴”第一名张馨月倾情加盟,以“恢宏、热烈、盛大”为主题的曲风演奏将跨年夜之前的元旦气氛烘托满满。31日晚,2025郑州跨年音乐会则以“欢快、轻松、风趣”为基调,选取韦伯的《邀舞》《舌尖上的中国》主题曲《劳作的春夏秋》、施特劳斯家族最幽默的波尔卡舞曲等曲目,并加以乐手变装、全场倒计时、新年红包、新年添福等系列活动与现场观众共同迎接2025年的到来。   演艺互动轮番上 场景焕新跨年乐   年末临近,在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一场“方特冰雪新年夜”即将开启。真雪奇景、嬉雪项目、冰雪演艺为郑州方特换上“冬季装扮”,一场场冬季狂欢活动在这里焕新登场。活动期间,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将上新巨型雪滑道、嬉雪乐园等一系列趣味冰雪项目,全新升级的“冬日冰雪大巡游”,以及“飘雪迎宾秀”“冬日甜心派对”“冰雪狂欢派对”等将精彩演艺。   跨年夜当晚,银基度假区为游客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演艺与美食市集。据悉,银基动物王国夜场将推出冬日大巡游、绒绒飘雪巡游、阿根廷风情秀、杂技表演等特色节目,篝火舞会、投壶、射箭、拼图、打地鼠等N+欢乐小游戏也将在跨年夜限时返场。此外,美食市集同样不容错过,摩天轮广场当晚将汇聚各地特色美食,让游客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跨年仪式感。   在建业电影小镇,由“2大会场、6大千盏花灯、200多位NPC全天120场演出”组成的“闪光吧2025”系列活动将在新旧交替的年关为游客奉上。在小镇中,全新设计的星光猫虎灯、水中花灯、花海花灯3种灯光将闪烁在街区与景观内,在霓虹初上的夜晚,游客们将体验到夜色小镇令人流连忘返的“花灯世界”。   除此之外,电影小镇中的“落日广场”与“环形水剧场”将全新开放,“飞天凤凰”与“非遗火龙”将双双腾飞为游客送上祝福与吉祥。在落日狂欢派对中,所有在跨年夜当晚留在小镇的游客将有机会开启“跨年合唱”,与高颜值DJ一起,度过激情满满的跨年之夜。   火树银花星光洒 浪漫跨年共相约   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只有河南打铁花跨年的时候才会有,今年的更盛大。”12月31日,盛大的“只有河南火树银花跨年夜”,将送给省内外游客2025年的第一份好运。零点准时,百亩麦田广场将化身为跨年仪式主场地,等待游客在此地度过难忘的一夜。   跨年夜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部分戏剧也带来了新年的“限定升级”。据了解,除了常规版的戏剧演出,31日当晚红庙学校、第七机车礼堂、老库房还有跨年特别彩蛋专场。此外,中国邮政携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所有入园观众也准备了诚意满满的新年礼物,观众可在12月31日当天入园时领取人手一份100%中奖的刮刮卡+中国邮政联名文创包包兑换券。   “为了让游客能更清楚地看到打铁花表演,今年的打铁花点位增加至40个,经过调整后的打铁花布局将更高、更大、也更有层次。”该景区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希望大家能在“火树银花星光洒”的零点度过一个温暖浪漫的夜晚。   此外,12月31日晚的银基度假区也将在摩天轮广场打造一场创意“冷烟花焰火秀”,长达20分钟的璀璨绽放和摩天轮跨年倒计时灯光特效,与400多架无人机将会把银基旅游度假区的夜空靓丽装点,为游客带来一场视觉大餐。与此同时,银基度假区为此次跨年活动还特别推出了跨年夜三园畅玩联票,青年单人夜场联票99元,跨年夜当晚可畅玩银基动物王国、冰雪世界、黄帝宫御温泉三大园区,尽情享受动物互动、滑冰滑雪、泡温泉等多种体验。(记者 李居正 文/图)
蔚来萤火虫采用地平线智驾方案 刷新高端小车智驾体验
  临近年末,蔚来旗下新品牌萤火虫发布,新车主打智能电动高端小车市场,蔚来CEO李斌确认,萤火虫将搭载地平线智驾方案,其灵动的驾驶体验将刷新高端小车的用户体验。    相比于国内,小车在海外仍是一片蓝海,在全球市场大约有1000万辆的市场容量,在蔚来的全球化战略中,萤火虫被赋予拓展海外市场的使命,对标MINI和smart,但当下后两款车都未能满足同类市场层级用户对智能驾驶的需求。李斌强调,萤火虫的智驾能力一定是同级最好的。   萤火虫的品牌设计理念是:灵动、巧思和信赖。其中灵动指的是驾驶体验,除了同级最佳4.7米转弯半径,最大的亮点就是智驾表现。萤火虫拥有全场景自动泊车功能,可见即可停,成为“最不挑车位”的车。   李斌表示,未来的出行不仅是硬件的竞争,更是智能化水平的较量。萤火虫搭载地平线芯片和先进算法,将带来更优越的智驾体验,同时增加了道路安全性。他点赞了地平线芯片在处理性能上的优异表现,特别是在图像识别领域,实现了多模态AI的融合,使车辆能在复杂环境中快速识别并响应。除此之外,地平线的智驾方案满足多地法规需求,将为萤火虫征战全球市场提供助力。    日前,蔚来明确表示将与地平线合作,选择中国智驾平台。地平线的智驾方案兼具量产速度和产品实力,同时能够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据了解,双方的合作模式是地平线提供芯片和感知算法支持,决策和控制仍由蔚来智驾团队负责。在蔚来坚持智驾自研战略情况下,萤火虫选择这种分工合作方式不仅减轻了蔚来的压力,也加速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推出速度。   对地平线来说,这是继理想汽车之后,再次斩获头部新势力车企的量产合作。地平线目前合作车企及品牌超过40家,是中国最大规模实现量产的智驾科技公司,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每三辆有智驾功能的车型,就有一辆使用地平线的方案。   此外,地平线征程家族出货量已突破700万,形成了规模化量产优势。经过积累和验证,拥有了产业成熟的量产交付系统,并通过完整、领先、高效的工具和技术支持体系,帮助客户及合作伙伴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开发效率,加速量产落地,多款车型10个月以内交付,远高于同行平均速度。在先进技术加持下,地平线以征程家族打造了面向低、中、高的全阶产品布局,以更好的性能与成本满足车企不断升级及差异化的智驾需求。(文:杨晓红 图:蔚来 地平线) 
钦州港与越南海防港跨境“直通船”首航
  原标题:提升两国两港贸易便利化水平 钦州港与越南海防港跨境“直通船”首航 12月25日,钦州港与越南海防港跨境“直通船”首航。 侯朝博/摄   12月25日,满载着玻璃、钢铁制品、汽车配件等货物的“海安时光”号集装箱船从钦州港大榄坪作业区1号泊位缓缓起航,标志着钦州港与越南海防港跨境“直通船”成功首航,两港之间“两点往返、定时定班、安全便利”的跨境海上穿梭班轮实现常态化运行,将有力提升中越两国贸易便利化水平。   据介绍,海防港是越南首都河内的海上门户,距钦州港仅163海里、海上航程约8小时。钦州港与海防港互通关系紧密,以钦州港为起点和终点的航线占中国至海防港、海防港至中国航线的比重分别为31%、18%,海防港在钦州港至越南、越南至钦州港航线的比重高达60%,突显出两个港口在中越两国贸易中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为贯彻落实中越两国领导人关于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落实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合作事项,提升中越海上跨境运输效率,促进区域港航物流及产业合作,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协调海关、海事、出入境等单位对“直通船”特别支持,构建起了钦州港与海防港跨境“直通船”工作机制。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左孔天介绍,依托这一工作机制,“直通船”可优先办理锚地检疫、出入境等手续,享受“绿色通道”“套泊热接”“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特许一次办结出入境手续”等服务,还可实行7×24小时全年无休进出口岸审批,将极大提升两国两港贸易便利化水平。   “针对越南直通船货物,我们将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一船一策实施定制化监管,创新使用智慧电讯锚地顺势检疫模式前移监管关口,指导货主根据需求灵活申请直装直提、批量转关等申报模式,服务口岸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钦州港海关关长何文介绍,将着力推动海铁联运一体化建设,依托渝桂两地海关跨省通关合作机制,服务区域联动合作,进一步完善“批量转关”监管模式,助力钦州港打造便捷高效的多式联运集散体系,服务口岸外贸踏上新台阶。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经钦州港口岸进出口越南货物120.8亿元,同比增长4.4%。(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康安 通讯员黄海志)
智能超舒适旗舰家轿—宝骏享境 正式亮相
  12月26日,宝骏品牌首款旗舰车型正式亮相,命名“宝骏享境”。新车是宝骏品牌践行科技平权,推动品牌全面向上的扛鼎之作。   以享境之名 续宝骏初心   “享”既契合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展现了愉悦的体验和舒适的感受,这是宝骏提供给消费者的品牌价值,即每一个消费者都应该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愉悦。   “境”即是品牌的新境,是产品进阶的全新一步,也代表着我们与向上进阶人群一起同行,共创美好生活。   宝骏享境是用户追逐和实现更美好生活路上的好伙伴。   宝骏享境是智能超舒适旗舰家轿   宝骏享境定位“智能超舒适旗舰家轿”,明确面向中高端市场,旨在满足城市精英及年轻进阶家庭等用户群体对高品质、智能化出行的多样化需求。新车提供了EV和PHEV两种动力选择,整车尺寸5005mm*1900mm*1490mm(EV)/1505(PHEV),轴距2900mm,将C级车的宽敞舒适与灵动姿态完美融合,为驾乘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享受与驾驶乐趣。   自宝骏品牌焕新,宝骏云海9月上市以来,月销量环比大幅上涨,重回主流市场。本次推出的旗舰车型宝骏享境是集宝骏品牌强大研发实力及上下游供应链全体之力的大成之作,不仅拥有全面进化、全球一流、最通人性的灵眸智驾,更在科技与豪华配置上实现了越级迭代,让用户每一次出行都充满乐趣与安心。   宝骏汽车致力于成为用户智能出行好伙伴,持续践行科技平权,让人人都能享受到智能科技带来的乐趣。(资料来源:宝骏汽车)
中国一汽:积极履责 展现央企使命担当
  盛夏时节,和龙市光东村小广场上热闹非凡,一场精彩的“夏季村晚”在这里上演。朝鲜族民俗农乐舞轻盈跃动,草龙拔河比赛激情洋溢,一曲《与红旗同行》更是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引发强烈共鸣。   2024年,中国一汽切实履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聚力乡村振兴,深化“爱·尚”公益品牌,助力共建和谐社会,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汽力量。   秉持初心温度 聚力乡村振兴   2024年,中国一汽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持续抓好援扶工作,全年投入援扶资金6047万元,助力援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展30余项援扶项目,惠及援扶县群众10万余人。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评中,连续7年获得“好”的最高评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2024年,中国一汽聚焦产业发展、人才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支持援扶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助力当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镇赉县新解放牧业园区 镇赉县水稻丰收盛况 中国一汽开展消费帮扶展销活动,助力援扶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从镇赉县稻米加工厂建设,到凤山县教育提升项目的稳步推进;从和龙市白鹅养殖基地的生机勃勃,到左贡县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精心打造,这一年,一幅幅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画卷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徐徐展开,印证着中国一汽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成为赋能乡村振兴最好的注解。   热心慈善事业 点亮希望之光   长期以来,中国一汽坚定支持社会公益,在教育、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主动作为,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央企力量。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中国一汽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性。自2018年起,中国一汽通过“红旗梦想自强班”项目,为欠发达地区的高中生点亮了希望之光,截至目前,中国一汽累计帮助14475名学子实现求学梦想。 中国一汽“红旗梦想自强班”项目为欠发达地区高中生点亮希望之光   与此同时,中国一汽胸怀教育初心,实施中国一汽奖学金、奖教金项目,2024年奖励86名学生及10名教师,鼓励更多创新型人才为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正式注册成立吉林省一汽红旗爱尚公益基金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有力推进公益项目高效执行,不断深化红旗“爱·尚”公益品牌,以行动诠释责任,推进公益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坚持“智”造引领 服务绿色发展   多年来,中国一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坚定推进“All in”新能源战略,全面、全方位、全体系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持续打造绿色出行新风尚。 红旗超级智慧工厂,引领中国汽车“智”造进入全新高度   今年10月,中国一汽“全面践行ESG理念,创领人·车·社会美好未来”案例获评“2024年度ESG卓越实践案例”并入选《2024年度ESG卓越实践报告》。在中国一汽社会责任周暨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中国一汽郑重承诺,将实施中国一汽红旗公益林项目,以公益之力为“三北防护林”再添一抹绿色。 中国一汽“全面践行ESG理念,创领人·车·社会美好未来”案例获评“2024年度ESG卓越实践案例”并入选《2024年度ESG卓越实践报告   从构建绿色生态到植树造林环保公益,从数智化转型到绿色智能制造体系搭建,从增强大制造节能减排能力到带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一汽始终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使命重在担当,笃行开创未来。作为“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中国一汽将坚定地扛起央企责任,与国家共进、与产业共赢、与环境共生、与社会共享,以赤诚之心践行初心使命,更以高质量发展续写家国情怀。(资料来源:中国一汽)
提速!轨道上的长三角
试运行列车驶过沪苏湖高铁青浦特大桥金泽桥段。张海峰/摄(人民视觉) 沪苏湖高速铁路线路走向示意图。数据来源:国铁上海局 制图:张芳曼   沪苏湖(上海—江苏苏州—浙江湖州)高铁开通,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超1.5万公里,“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集大原(内蒙古集宁—山西大同—山西原平)高铁即将运营,从乌兰哈达火山、云冈石窟到雁门关,串起星罗棋布的美景奇观,文旅发展欣欣向荣;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内蒙古浩勒报吉—江西吉安)铁路相接,带动沿江特色产业集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看交通动脉如何畅通循环、拉动投资、激发活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编者     融合发展,交通先行。   12月26日,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7700公里。   长三角“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   联网、补网、强链   预计全年完成投资超1400亿元   除舟山外的所有地级市实现“市市通动车”,动车组实现公交化开行,“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铁路已拥有25条高铁,高铁营业里程超7100公里,超过高铁里程全球排名第二、第三的国家里程之和。   2024年,长三角开通4条高铁新线,开工5个项目,推进32个重点续建项目……作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长三角铁路如何持续加速扩容?   “2024年,我们突出联网、补网、强链,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铁上海局有关负责人说。   以沪苏湖高铁为例,作为长三角首条连通江浙沪三省份的高铁,全长约164公里。   看路网骨架,沪苏湖高铁在湖州与合杭(合肥—杭州)、宁杭(南京—杭州)高铁衔接,形成“十”字交叉枢纽,通过湖州枢纽节点可实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互联互通。开通运营后,将有效缓解沪宁(上海—南京)、沪杭(上海—杭州)两条高铁线路的客运压力。   看中心枢纽,“沪苏湖高铁正线接入上海虹桥站,同时设联络线引入上海南站,并新建上海松江站,将有效缓解上海虹桥站的客运压力,优化上海铁路枢纽布局。”上海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丰成林说。   看线路沿线,沪苏湖高铁沿线城镇密集,串起众多历史文化名镇,商务、旅游、务工等客流需求旺盛。   如果说沪苏湖高铁兼顾路网与城际功能,今年开通的池黄(安徽池州—安徽黄山)高铁、宣绩(安徽宣州—安徽绩溪)高铁、杭温(杭州—浙江温州)高铁则突出补网功能,池黄、宣绩高铁携手打通安徽东南铁路梗阻。   发挥长三角铁路的路网规模优势,国铁上海局先后推出3条高铁环线列车,形成小环、中环、大环分级辐射、递进互补的长三角一体化客运产品。   “小环线”2021年1月推出,从合肥南到合肥南,串起了安徽舒城、庐江、桐城、铜陵、巢湖等地;“中环线”今年10月推出,也是从合肥南到合肥南,将合肥与省内的芜湖、宣城、黄山、池州、安庆等城市串联成“圈”,其中关键一段正是今年开通的宣绩高铁;“大环线”今年6月推出,随着池黄高铁的开通,上海至上海虹桥超级环线高铁成形,环线连通长三角三省一市21座车站,单向行驶超1200公里,一趟列车8小时逛遍长三角。   “今年长三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超1400亿元,创历史新高。”国铁上海局有关负责人说。   2025年1月5日调图后,“大环线”将升级为上海南到上海虹桥,并实现双向开行。新图还将借助沪苏湖高铁,推出上海南至上海“中环线”列车1对,单向里程约770公里,旅时约5小时。   创新、智能、绿色   长三角铁路正成为创新的“试验场”   作为又一条接入上海枢纽的高铁,沪苏湖高铁规划建设面临着城市土地空间有限、路网复杂等挑战。   距上海松江站13公里,有一处超级交通立交桥。最上层为城市快速路嘉闵高架路,下一层为时速350公里的沪昆(上海—昆明)高铁连续梁桥,再下一层为时速160公里的金山铁路上行线,地面层为沪昆线、沪春线和金山铁路下行线……10条铁路线、3座铁路桥、1座公路桥在4层空间里立体交叉。   沪苏湖高铁松江特大桥春申桥段也要“挤”入其中。超级交通立交桥里修高铁,怎么办?   “这是对空间的极致利用。”中铁一局沪苏湖高铁项目负责人畅军介绍,松江特大桥春申桥段梁底部与金山铁路箱梁顶部最近处只有42厘米,桥梁的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铁工程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   桥墩采用门式墩,箱梁采用钢桁梁,建造采用转体模式……工程师们先在紧凑空间内,将一块块模具拼装成长128米、重2900吨的钢桁梁,然后利用“天窗时间”,将钢桁梁逆时针旋转20度,移动44.5米。   在沪苏湖高铁沿线,这样的技术创新还有很多。   盛泽站,位于江苏苏州吴江区盛泽镇,为沪苏湖高铁的中间站,因盛泽丝绸产业发达,站房设计为嵌椭圆形蚕蛹造型。   如何用方形的建材拼装出顺畅的弧面?中铁十局沪苏湖高铁项目团队利用软件模型实施精确控制,以钢架为主节点的龙骨定位体系和直龙骨的空间塑形技术,实现龙骨和面板的精准安装。   湖州东站,沪苏湖高铁全线唯一的路基站,成为智能装备的“试验场”。钻机,依托北斗系统自主定位、钻杆;摊铺机,利用平整度智能控制技术自动调整铲刀姿态,确保摊铺整平作业一步到位。   不仅有技术创新,还有制度创新。   今年9月6日开通运营的杭温高铁,是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其一期项目浙江义乌至温州段,民营资本方百盛联合集团占股51%,实现控股。   民资入铁,如何运营?杭温高铁一期采用“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运作,合作期为34年,其中建设期4年、运营期30年。运营期间,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风险共担;运营期满后,项目再移交给政府。   “杭温高铁的建设突破传统模式,实现投融资创新、建设管理创新,为今后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宝贵经验。”百盛联合杭温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盛金介绍,截至12月22日,杭温高铁全线(含一期、二期)累计客发量达132.37万人次。   客流、商流、物流   年旅客发送量突破8亿人次,较去年提前40天   交通基础设施加速融合,拉近时空距离,带动客流商流物流加速流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前行。   出行更便捷,长三角城市之间越来越“近”。   5月2日,发送旅客378.5万人次;10月1日,发送旅客389万人次。今年,长三角铁路已两次刷新单日客发量历史纪录。   路网加密,列车飞驰。上海和南京间每天往返列车600余趟,其中动车组列车500余趟,运行时间内平均2.7分钟一趟……截至11月19日,长三角铁路当年旅客发送量突破8亿人次,较去年提前了整整40天。   平均每天有超200万人次乘坐长三角铁路,相当于一座城市在常态化“流动”。   流动更顺畅,长三角产业联动愈加密切。   江苏的江阴市、句容市等地,因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而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小朱是一名汽车零部件设计工程师,去年从上海到江阴工作,“我老家在句容。句容以前没有高铁站,从上海回句容,得先坐高铁到镇江,再换汽车,要花3个半小时。”而现在,江阴结束了不通客运铁路的历史,句容也设了高铁站,坐高铁从江阴到句容,最快只要40多分钟,可以当日往返。   依托完善的交通,长三角构建起一个个产业集群。从芯片、一体化压铸机、电池,到整车生产,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构建起4小时新能源产业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汽车产量均排名全国前七位。   运转更高效,物流印证经济活力。   12月5日,国铁上海局海安物流基地一派繁忙。前11月,基地共发运海铁联运班列2704列,同比增长36.5%,刷新历史纪录。   “海铁联运班列,作为长江下游与上海港等国际大港之间的‘摆渡桥’,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出口通道。”国铁上海局货运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前11月,长三角铁路完成海铁联运260.7万标箱,同比增长近20%。   全国首个跨省域物流降本增效方案——《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日前正式印发。打通基础设施网络堵点卡点、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效率……未来,长三角物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记者李心萍 刘军国 白光迪)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