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iPhone上这块100美金的芯片,难住了苹果
编译 | 陈骏达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8月19日消息,根据知名苹果爆料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昨日报道,苹果仍在继续研发调制解调器芯片,预计最早将于2025年发布,计划逐步替代目前苹果设备中使用的高通调制解调器。 苹果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芯片设计师,还在自研调制解调器项目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和上千名工程师,但他们在该项目上屡屡受挫,调制解调器的发布因为性能和过热问题被不断推迟。 苹果曾因为信号问题饱受客户诟病,在他们使用了高通的调制解调器后,这一问题得到缓解。然而,苹果已经不愿意再向高通支付高昂的调制解调器费用——《华尔街日报》称这一成本可能高达72亿美元。 自研调制解调器的计划在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之外,还能提升可靠性与芯片寿命,节省手机内部空间,从而提供更多的设计选择。苹果内部人士承认,用户大概率不会在意是否使用苹果自研的调制解调器。这一项目对产品销售方面承压的苹果公司来说,或许具有更大的意义 。 一、自研调制解调器2025年亮相,硬件技术部门负责人承认“极为困难” 苹果自研芯片背后的开发部门是苹果硬件技术部门,他们为苹果设备设计了大量具有突破性的处理器,并帮助苹果从整个Mac产品线中淘汰英特尔芯片,还发明了Touch ID和Face ID等功能。 这一团队拥有一群世界顶尖的芯片设计师,他们帮助苹果的产品在速度和电池效率方面脱颖而出。从研发苹果A4芯片开始,该团队逐步将苹果自研技术融合进了苹果的每一款主要设备。 一直以来,苹果在定制芯片方面的投入都是为了使其设备更好的运转,并实现设备间更好的协同工作。因此,苹果硬件技术部门负责人Johny Srouji曾在一次接受CNBC的采访中说道:“在那些苹果无法通过自研实现性能提升的领域,我们很愿意使用外部组件。”他认为这能让团队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然而,苹果自研调制调节器的决定似乎违背了这一策略。与处理器、AI引擎和传感器等其他领域不同,苹果目前使用的高通调制解调器已经是最先进的,并且已经经受住了世界各地手机运营商的实战测试,因此非常可靠。就目前而言,苹果对该部件的任何升级都不太可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Srouji也在同一场CNBC采访中承认,开发调制解调器“极为困难”。 作为iPhone、Apple Watch的关键组成部分,调制解调器是实现高效稳定的蜂窝网络连接必不可少的组件。在2011年苹果开始使用高通调制解调器之前,苹果主要依赖英飞凌科技公司的芯片。当时,人们经常抱怨数据网络连接不良和电话掉线。从2016年到2020年初,苹果使用了英特尔调制解调器,但它们也引起了投诉。 ▲首款搭载高通调制解调器的苹果手机(图源:苹果) 在过去的几年里,苹果的调制解调器项目遭受了无数挫折。由于性能和过热问题,苹果被迫将自研调制解调器的首次亮相最早推迟到明年。推出将逐步进行,从销量较少的型号开始,并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苹果将与高通的供应商协议延长至2027年3月,这也显示出这一过渡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二、或将进一步削减成本,提升可靠性与电池寿命 苹果内部人士承认,客户并不关心手机中的调制解调器是苹果自研还是第三方产品。虽然苹果可以将自研调制解调器作为营销点,但用户体验不会有明显变化。 苹果目前已经在这一项目上投入数十亿美元和数千名工程师,还在2019年收购了英特尔的智能手机调制解调器部门。 但短期内,该项目并不会收获大量成效。苹果此举是在“放长线,钓大鱼”,这一项目的最终目的可能是削减成本。 苹果多年来一直认为在调制解调器上,他们向高通支付了太多费用。iPhone上的高通5G调制解调器模组定价约为100美元左右。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在调制解调器上累计向高通支付了72亿美元。自研或许能帮助他们节省这部分费用。 ▲高通向苹果提供的X55 5G调制解调器定价约为100美元(图源:高通) 不过,高通方面认为,苹果无法在不使用高通专利的情况下开发出调制解调器,仍然需要向高通支付部分专利费用。 未来,苹果计划将调制解调器整合到一个无线芯片中,并同时处理Wi-Fi和蓝牙信号。这块芯片将会成为一个单一的连接组件,这可能会提升可靠性与芯片寿命。 还有一种情况是,苹果有一天可能会将所有这些组件整合到iPhone的SoC上。这会进一步削减成本,节省iPhone内部的空间,从而提供更多的设计选择。此外,如果苹果最终通过放弃高通而节省了资金,他们可能会将这笔支出转向新功能和组件。 结语:苹果自研的调制解调器,会否成为“天线门”翻版? 苹果调制解调器的发展可能类似于其神经网络引擎。神经网络引擎是苹果M系列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该组件在2017年推出时,并没有体现出多大的优势。目前,具备神经网络引擎的苹果M系列芯片,已成为苹果在AI PC领域的核心技术。对苹果来说,最好的情况是一切顺利,大多数客户甚至没有意识到调制解调器的更换。 该项目的真实价值要到多年后才能得到检验。调制解调器需要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全球测试,将超过10亿用户迁移到自研芯片对苹果来说会是很大的风险。如果苹果的自研调制解调器出现问题,这可能成为自苹果“天线门”以来最大的丑闻。
王纯是谁?他为何花2亿美金买下了私人太空旅行船票
8月13日,SpaceX宣布首个极地轨道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前发射。这是一次地球科学探索,也是一次私人太空旅行,引人关注的是,官方公布的任务说明中,这次的买单者名叫“Wangchun“,从照片上看,是一张典型的华人面孔。 在最初的报道中,由于照片上的人实在过于陌生,有国内媒体将之翻译为“王春”。但很快,人们发现这个名字错了,照片中的wangchun,真正的中文名应为王纯。 他花了2亿美金买下了这次载人航天任务的4张船票。 这次任务被命名为Fram2,将是人类首个以极地轨道进行地球探索的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它计划从佛罗里达州向南发射进入一个90°的圆形轨道,在整个为期3到5天的任务中,机组人员乘坐龙飞船到达425-450公里的轨道高度,从北极飞到南极,仅需46分钟40秒,创下最快的南北极飞行纪录。 他们将通过龙飞船的穹顶观察地球的极地荒野,以平民的身份,研究极光现象。而在此之前,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以及除了阿波罗登月任务外的所有以前的载人太空飞行任务,都看不见地球北极和南极,而阿波罗任务也只是从远处看到。 Wangchun是谁? 问题来了,以2亿美金买下此次太空探索任务的这位王纯是谁?好在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记忆力,借助于种种蛛丝马迹,AskMusk努力还原出了这位华裔富豪的经历和影像。 王纯是国内第一批进入数字货币领域的长老级人物。2013年,他联合国内另一位知名的极客神鱼,共同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比特币矿池F2POOL,并逐步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矿池之一。 当时,王纯只是一个程序员,有人称,在此之前他曾在中关村五道口的搜狐做码农。2015年,王纯曾经在某个论坛上写了一篇帖子,讲述了他早期参与比特币投资和挖矿的经历: 2010年,Slashdot网站发表了几篇有关比特币的报道。那时,我对经济和金融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懂。因此,即使我看到了这些文章,我只是忽视它们,很快就忘记了。 2011年5月,我在一家名为solidot的国内山寨网站上看到了两篇新闻,提到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与金钱相关的东西。出于好奇,我打开了链接,学习了一整晚。我终于明白了一切,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2011年6月1日,我在北京中关村寻找出售GPU、主板、内存条或备件的人。并租了四间房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将所有的挖矿机安装到位。起初,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只有少数挖矿机能工作,每天大约能挖出十几个比特币。 据王纯介绍,2011-2013年,他通过自家的GPU矿场挖了7700个比特币,其中4000个用来交了电费,还拿660个买了iPhone,又在两个月后在圣彼得堡地铁站被偷了。到2013年1月份币价上涨到17美元,又把比特币卖光了。 从其行文,也看出这是一个耿直 boy,在另一个访谈中,王纯说,当时自己是一个极客,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码农,因为总是爱替老板做决定。 王纯的早期投资并不一帆风顺,他自述中写到,在 2013 年 1 月初的时候,比特币突破 17 美元,他一口气把 2011 -2013 年挖矿的几千个比特币全卖了,原本想等 15 美元再接回来,可是比特币马力正猛,疯狂爬升,留下他在风中凌乱。 另一位与他熟识的朋友回忆, 王纯积攒下真正丰厚的资产家底得益于2017 年, 这一年12 月份前后,比特币狂飙至12000美金。王纯早年的投资和等候终于迎来了回报。 没有任何消息显示王纯究竟通过币圈投资和挖矿获得了多少财富?但有一个他朋友讲述的故事可见一斑。 据王纯的一位朋友讲述,2018 年 3 月,这位朋友去曼谷,在朋友的带领下,参观了曼谷第一高楼像素大厦的 65 层豪华平层,大概属于曼谷第一豪宅,悬空房间,三面玻璃,躺在奢华的浴缸里泡澡,可以观摩整个曼谷。这位朋友回来后逢人就吹,也包括王纯,结果吃着火锅的王纯平淡地回应说,他是 67 层豪宅的房东 ...... 是 2016 年币价 6000 元的时候,卖了 5000 个币去买的 ...... 2018年参加某次活动的王纯 计数员、高铁千次男、爱睡觉、星空…… 王纯的个性非常特别。有程序员通常可见的那种孤独和少言,也有不常见的理想情怀…… 他的这种个性从他的QQ签名中可见端倪。他喜欢计数,远在他读初中的时候,第一天注册登陆 QQ 时,他就给自己的 QQ 名取名为 1,第二天改为 2,第三天改名为 3....... 直到第 2523 天,他终于觉得这份计数过于无聊了,所以才放弃继续计数,其 QQ 名就停留在 2523。同时F2POOL,这个他当年合伙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名称的由来,其中的2也就是他QQ签名的第一个数字。 王纯对计数的偏爱还表现在他的另一个爱好,乘坐乘坐高铁、飞机到处旅行,他之前在微博上的名称就叫@ 高铁千次男,在那里最多的篇幅就是他乘坐高铁、飞机到处旅行的照片记录。甚至在 2013 年 5 月份 F2Pool 矿池出块的时候,合作人神鱼兴奋地在微博上报喜出块信息,而王纯在晒他坐高铁去宁波东站的车站照片。如今,这个微博账号已经废弃。 上图是年少时的王纯,也是他发的一条典型的模版化的帖子。此外,比如他在2019年10月17日发的一条朋友圈,「这是 2019 年笔者第 110 次航空旅行,国航 CA4029 次航班成都双流至北京大兴,本次航班是国航 CTU-PKX 航线首航,因而没有绕行鄂尔多斯」。「笔者」这个词也是王纯的中文发帖中常出现的一个有点脱离时代的用语。 王纯还有一个爱好是睡觉。据说,他买下曼谷豪宅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那里特别适合睡觉。在碰到重要的决策的时候,他也常以睡觉的方式来思考。据说币圈当年就激活 Segwit2x进行投票时,鱼池迟迟没有投票,传闻王纯当时在睡大觉,睡了16 小时。 关于星空,王纯也有着极为迷恋的爱好。有人说,这是王纯最喜欢的一首诗,无从考验真假,但细读,确实很有味道: 「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 互联网上有一张王纯早年在办公室里的照片,T恤上写着“To The Moon“,那时,王纯的实力应该还没有到可以花2亿美金遨游太空的地步,由此可见,他对星空的兴趣也绝非暴富发家后才有的。 海外、二次创业、太空探索…… 大约从2018年前后,王纯应该就已经意识到了虚拟货币在国内环境的变化。从那时起,将目光开始转移到海外。 2020 年元旦,王纯在接受一次访谈时说,最近这几年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自己身上,为了提升自己并学习新的事物,所以近几年在社区很少发言。两天后,1月3日,王纯F2Pool年度答谢宴上发表演讲,分享了自己创作的“中本聪七日创世”长诗,以及公开讲述了鱼池的全球化布局。 王纯表示,2019年,鱼池集中在做的事情之一是发展国外市场。“去年这时候,我们的海外算力只有去年4个E,到现在已经涨了4倍,这离不开海外团队的努力。” 其时的大背景是国家政策对虚拟货币交易以及挖矿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政策。F2Pool也在随后关闭了国内的服务,只限于外网用户。目前,该网站在国内处于无法访问的状态。 有消息显示,王纯的国籍身份也从中国变成了马耳他。这个变化大约也应该就是在这几年前后。 同时,2018年前后,王纯在泰国也开始创办了他的第二家公司Stake.fish,也就是前文中所说他买下泰国豪宅的时候,他的朋友回忆说,他与家人去普吉岛度假时住了王纯的房子,近距离观看了他的工作状态,大概因为热衷,所以沉迷,他非常勤奋,工作不分昼夜。我半夜睡醒,下楼的时候还看到他和他的荷兰员工讨论他的新项目 Stake.fish 的架构。Stake.fish 是提供 POS 区块链资产的 staking 服务的服务商,做了很多区块链资产节点,包括 Cosmos、Tezos、IRIS 等等。 拥有了更多实力,以及移居海外后的王纯显然更加活跃于他喜欢的事业和爱好。 他如今被认为是币圈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一举一动也经常被当作这个行业的风向标看待。有点如同巴菲特在投资圈。 随便举两个行业内的报道: 4 月 18 日,据 Lookonchain 监测,13 小时前 F2Pool 联合创始人王纯(satofishi.eth)提取了 15,886 枚 ETH(价值 3300 万美元),并将 1420 枚 ETH(价值 300 万美元)转移至 Binance。 区块链网络消息,F2Pool 联合创始人兼 Stake.fish 创始人王纯在推特上引用了 Elon Musk 的消息,表示「已卖出 40 亿美元价值的 比特币 ,为了可以换得一张去火星的单程票」,针对该消息,F2Pool 联合创始人神鱼在多个微信群中表示,这是王纯在嘲讽,以讽刺部分用户近期怀疑 比特币 价格下跌是因为 F2Pool 在抛售比特币。 王纯如今主要在X上发言,说话也不是太多。但显然,最近他购买了龙飞船的船票后,他的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有所增多。 今天,8月18日,他在X账号上说: 我曾经被告知,龙飞船是完全自动化的,你所需要知道的只是如何灭火,你就可以准备好飞行了。 直到几周前,我收到了2.8GB的学习材料。你不仅需要理解航天器的每一个细节和无数的程序,而且还必须学习如何在失重环境中进行注射,甚至执行导尿。 这太疯狂了。 以及,他还晒出了龙飞船模拟器第一天训练的照片。 此外,在他的社交账号上,有他为这次任务写的一篇感言: 请允许我引用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发布原始iPhone时的话:“这是我期待了两年半的一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它改变了一切。” 是的,我已经期待这个任务两年半了。从任务提案、规划、轨迹设计到机组人员选拔,一切都是一起完成的。而现在,我们在这里! 直到2021年,太空任务完全是政府的特权。私人无法像租用飞机那样租用航天飞机。然后inspiration4x出现了,它改变了一切。这是一次太空旅游任务,但与以往的太空游客不同。在太空飞行史上,首次有私人租用了整个宇宙飞船,计划、设计并执行了他们自己非常个人化的任务,具有明确的目标。这一点永远不应被低估。 后来,我们看到了极地计划的出现,它本质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双子星计划,但这一次完全是由个人而不是政府推动的。 有了Fram2,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打开这扇门。这是商业太空飞行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我读过很多关于人类首次火星任务的科幻故事,通常由NASA或某个虚构的政府领导。很少有人敢想象这样的任务可能是私人完成的。但现在,我越来越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到达火星——可能是个人或公司,而不是国家,先到达那里。 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正在我们眼前展开。敬请关注!
印度厂商发布首款自研AI芯片,号称性能比英伟达GPU更强
8月18日消息,印度电动两轮车制造商 Ola 宣布将推出三大系列自研芯片,分别是 Bodhi 系列 AI 芯片,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CPU Sarv-1 和 边缘 AI 芯片Ojas。 Ola 的首席执行官 Bhavish Aggarwal 声称,印度将自主探索人工智能领域,而不是依赖第三方替代品,这至关重要。 据介绍,Bodhi系列 AI 芯片是专为大语言模型(LMM)推理工作负载而设计。其中,Bodhi-1 则是一款中低端产品,旨在迎合 AI 细分市场的大部分需求。这款芯片预计将于 2026 年推向市场,据说其具有“最佳的能效”。 此外,Ola 还曝光了名为 Bodhi-2 的下一代AI芯片,这是一款相对更强大的 AI 芯片,可在 AI 工作负载中提供更高端的性能。据说该芯片具有巨大的可扩展性,将其性能扩展到百亿亿次级计算,将与业内顶级竞品竞争。预计将会在2028年上市。 Tomshardware报道称,Ola表示,其AI芯片(这里应该指的是Bodhi 2)的性能和能效方面优于英伟达的GPU,但是并未说明是哪款GPU。唯一透露的信息是该芯片的功率为200W。 Ola 还发布了一款名为 Ojas 的边缘 AI 芯片,据说这是印度首款边缘AI芯片,该公司可以为各种应用定制这款芯片,包括汽车、移动、物联网等。Ola还计划在其下一代电动汽车中部署该芯片,以帮助运行充电、ADAS等系统。Ola没有透露有关Ojas的许多细节,仅表示它将通过AI原生架构支持广泛的生态系统。 Sarv-1则是Ola发布的一款面向云原生服务器CPU,专为云计算领域设计。预计Sarv-1将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和效率数据,可能配备ARM Neoverse N3内核,但目前尚未得到证实。预计将会在2026年上市。 在制造方面,Ola的首席执行官Bhavish Aggarwal声称,他们将与全球一级或二级晶圆代工厂合作,可能是台积电或三星。 从Ola 公布的信息来看,其发布的这几款AI芯片和服务器CPU芯片阵容确实很强大,但是目前全部都只是纸面上的“PPT发布”,距离官方公布的上市时间至少还有2两年的时间,因此最终能否顺利推出都还是问题,更不用说能够达到官方所宣称的性能。因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
明知会被网暴,极氪为何还要去伤老车主的心?
“新款变旧款”、“用户变冤种”,这是13日晚上发布会后极氪用户群蔓延乃至失控的情绪。此次舆情的爆发,不亚于2022年7月“极氪免费为老车主升级8155芯片”一事,甚至更为严重。 2025款车型增配降价、搭载浩瀚智驾系统2.0,这让购买了24款车主的车原地变成了旧款。 (两个“问候量”极大的群) 表面看,极氪想要尽可能照顾到老一代智驾方案车主的需求,但是未免有些操之过急。极氪的急,在于销量。销量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一切问题的解药。 按照规划,极氪今年有望实现全年23万辆的销量目标,但目前已经进入到8月份,极氪今年1-7月份的销量完成了103525辆,年度目标完成度仅为45%。 而据雷峰网了解,在内部产品规划上,极氪今年下半年还有辆SUV要上市,内部代号Cx1e。 如今的极氪,站在一个两难的局面里: 不推改款完不成销量KPI。极氪009、极氪X没能扛起销量大梁,“宝宝巴士”极氪MIX要到9月上市并交付;推改款,势必会引起多花几万块钱老车主的强烈不满。 据财联社最新消息,极氪已提供了方案:8月13日晚上8点前所有下定2024款极氪001和007系还未排产的用户可以升级成对应的2025款,配置选择和确认需要在8月16日24:00前完成。 难道这又是一次“升级8155芯片”的被动之举?遭遇背刺的用户,该如何挽回他们的心? 智能驾驶,为什么一直扯后腿? 对于此次极氪001的改款,极氪CEO安聪慧的解释是:“2024款极氪001在2023年初已经规划好,一直到2023年底,极氪的计划都是在2024年下半年再推出2024款极氪001,但因为市场形势变化,所以今年上半年就进行了迭代。2024款极氪001在2月上市后,极氪从市场调研获悉用户希望用上自研智驾,也是从那时起极氪才开始研发自研智驾的极氪001,也就是2025款。” 从字面意思来看,极氪这么急着推出2025款,是为了应用户的要求弥补智驾短板。 极氪的智能驾驶,一直是内外部的槽点。吉利内部人士胡宁透露,“今年3月,极氪内部高管开了个会,说智驾团队如果达不到要求就砍掉。” 吉利内部有四个做智驾的团队,分别是路特斯、极氪、吉利研究院、吉咖。 胡宁曾在2023年底向雷峰网表示,“高层想把这四家整合成1-2家,高端智驾由路特斯做,极氪绑定Mobileye,研究院负责座舱、地图的定制化、地图的应用。吉咖做域控制器和硬件,相当于做计算单元不做算法。” 不过,吉利整合智驾的难度在于平台不同。比如路特斯用了双orinx,研究院和福瑞泰克绑定较紧密,福瑞泰克是吉利投资,现在已实现独立融资,吉咖则是和黑芝麻合作。 在2025款001推出前,极氪一直是用Mobileye——2024款极氪001用的是Mobileye的Q5H芯片。Mobileye本身是一个较为封闭的tier2,无法支撑友商对智驾的专属开发。 极氪前员工张佳曾告诉雷峰网,“极氪001的智驾不理想,是因为Mobileye EyeQ5H芯片的第一次量产上车,Mobileye负责提供感知数据和规控算法,但是极氪的智驾团队部门有壁垒,二者配合程度不佳。” 张佳表示,Mobileye整体是一套纯视觉方案,虽然2020款后有了激光雷达,但作用有限。Mobileye用的是众包地图,与国内的高精地图不一样。 “从高速领航的体验来说,跟车、换道处理不及时,接管率比较高,高速领航是下不去匝道的。再比如道路施工场景里,也处理不好,会撞到水马。最关键的是整套方案的迭代效率很低,Mobileye也一直没有提供自动泊车功能,老外公司不是很care主机厂的需求。” 但是为什么大家对Mobileye诟病如此之多,极氪还是会铁了心用Mobileye开发智驾方案? 一方面,是吉利与Mobileye的合约是到2025年到期。 知情人士孙悦表示,“当初Mobileye找极氪合作,一方面是因为在老外心中吉利是个大厂,另一方面极氪付了一笔不小的前期研发费用,直接派了一批海外的工程师相当于到Mobileye驻场,手把手教他们。Mobileye给别人的几乎都是黑盒,给吉利的相当于是白盒,但吉利的人能力跟不上,在这个基础上做研发还是做得不理想。” 另一方面,因为Mobileye是极氪早期投资者,在这次IPO中,Mobileye认购1000万美元。所以尽管方案的效果不佳,极氪还会继续用Mobileye。 极氪深知绑定Mobileye会让自己的智能驾驶能力一直掉队,这也是陈奇为什么会被引入的原因。 陈奇是华为自动驾驶团队的创始成员,2019年5月就开始担任华为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陈奇的离开,成为华为车BU全竞业的一部分原因。 猎头钱凯向雷峰网表示,“2021年华为车BU内部可以直接看所有人,手机号共享,22年就看不到手机号,能看架构名字,今年连架构都看不了,比如你做定位,只知道定位里有谁,别的不知道。” 加入极氪时,陈奇相当于是单枪匹马,而后才拉起了队伍,堆人是策略之一。 此前陈奇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城市NZP已经在核心城市,如上海和杭州测试当中,目前效果不错。但是将来的泛化等环节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目前进度还是很顺利的,今年我们(自动驾驶)会增加到2000多人的规模。” 而据雷峰网的了解,目前,极氪自研智驾团队人数在700-800人,与陈奇所预想的团队人数还有差距,且相当一部分成员来自华为。当然,由于极氪预算的收紧,陈奇所规划的2000人规模也很难达到。 一位吉利系的中层周扬向雷峰网表示,“华为系的特点是单打独斗能力很强,什么都想自己做,放着吉利内部的资源不用。LCC和通勤花了不少时间,渐进式的端到端也没做出来。在当下的技术演化背景下,华为步步为营的‘大兵团作战’方式是否真的适合创业公司?九月底把通勤模式做出来,行业也不会有掌声,技术已经落后友商好几步。” 相比之下,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在今年6月宣布,路特斯的城市NOA将在第三季度开启公测,在纯电豪华品牌中率先推出城市NOA。 周扬向雷峰网表示,“路特斯有先发先至的趋势,这个压力不仅是在陈奇身上,也在安总身上。” 内部调整势在必行。 目前,极氪在智能化方面有三大中心:智能互联网中心,包括座舱业务,如车机、显示屏、AR-HUD等。另外一项业务则是网联业务,涵盖了T-BOX、蓝牙钥匙、卫星通话等;智驾中心,负责自动驾驶业务研发;软件电子中心,负责电子电气架构(极氪内部称之为“电子电器”) 有一种可能的方向是:极氪的智驾要与研究院的智驾合并,座舱与吉利研究院的座舱合并。 周扬透露,“现在极氪内部是协同组模式,比如座舱或网络安全业务,如果是研究院的业务能力强,就由研究院担任组长,极氪当副组长,以此类推。合并有风声,版本不太一样,但是协同组模式是当下推行的。” 另一位极氪的员工也向雷峰网表示,“去年元旦还搞了内部智驾比武,路特斯和研究院都参加了,但大白这边还是反馈比较好,话语权也更大一些。” 极氪的失控行为,是被谁逼的? 除了补智能化的短板,极氪如此心急推出25款001,是因为看到了更严峻的销量压力。 销量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一切问题的解药。极氪希望通过更多的新款,来打动更多用户的心。 从雷峰网拿到的一份用户与叶瑾瑜的聊天记录来看,25款001的立项是在4月底,正式生产展车、试驾车是在8月4号才开始。 同安聪慧的回答一样,极氪的车型研发总监叶瑾瑜向用户解释了“提前换代”的原因:“24款001上市之后,市场上很多用户和媒体反馈007的智驾方案不错,希望001上能尽快搭载,至少给001车主一个选择,3、4月份收到很多类似反馈,所以才在4月底开始立项25款001(搭载自研智驾系统),原计划也是25年初上市。” 25款001用的智驾系统硬件是和007一致,线束是匹配新的硬件和001的系统重新开发的,系统基本匹配花了3个多月,现在实现的功能也是和007当前是一样的,属于第一阶段基础功能。 对于老款001是否可以付费更换为浩瀚智驾方案的问题,官方表示,老款车型确实无法更换。因为极氪001采用浩瀚智驾方案的版型,与 Mobileye 智驾方案在底层芯片、系统布控、线束布局等方面采用不同的布置方案,在系统和硬件层面是两套方案。 因此,极氪也无法通过升级硬件“息事宁人”。这也是老款车主颇为不满的一点,因为24款的001仍然使用的是Mobieye方案,智能能力与自研方案当然不在同一水平线。 当然,25款001并不是没有期货。 叶瑾瑜表示,“原计划规划的25款城市NZP和无图智驾都要到年底和25年初陆续实现的,现在也还是要到那个时间陆续实现。” 这就说明,25款001并没有完全完成立项目标就匆忙上市,叶瑾瑜上述所说的智驾功能就是第二阶段的目标。 仅仅半年就带来改款,从一定程度说明极氪的订单预期并不理想,而这次改款,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极氪001的起售价,增强对小米SU7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4年7月份,极氪汽车的销量为15655辆,相比今年6月份的销量20106辆,环比下滑22.13%。 在具体车型上,2024年7月份,极氪001的销量为9335辆,相比今年6月份的销量14383辆,环比下滑35.09%,是极氪品牌旗下所有车型环比下滑最高的车型。 (6、7月份,极氪旗下几款车型的销量波动尤为明显,背后有哪些原因造成此局面,感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作者微信Gru1993交流) 作为20万元-30万元价位区间的纯电车型,小米SU7与极氪001、007是直接的竞争关系。目前,小米SU7的大定订单已经突破了十万辆。 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两家车企过往的恩怨仍然没有一个了结。比如,今年7月19日,极氪009在香港全球上市。这一天也正是雷军的年度演讲。 再者,定价最低的极氪X,原本应当属于“走量车型”,结果今年以来竟没有一个月销量过千。作为一款售价20万元以下的平价车型,极氪X的存在感很弱。 不过,雷峰网获悉,下半年极氪还将会有两台车要投放,卖3-4万台,主要是“宝宝巴士”极氪MIX以及SUV Cx1e。 另外,7月19日极氪009在香港上市,右舵车今年下半年开始全球交付,海外市场会进一步发力。渠道建设方面,目前极氪有380家门店,到年底会有500+家。在极氪的规划中,汽车行业的行情高峰在下半年,与上半年是六四开。因此,现状基本符合高管的销量预期。 销量是车企的生命线,但是由于车圈各方势力都陷入价格战泥潭,仅靠终端销量的拉动无法支撑长期经营,毛利率长期为负的车企不在少数。 因此,“内部降本”也被吉利提上了日程。 据雷峰网了解,吉利已经完成调整,其将旗下各大子品牌包括极氪与路特斯的采购收回集团,对资源池和人员进行整合,采购由集团审批。 采购资源池进行整合以后,理论上子品牌和工厂的采购将进一步规范,但这也会衍生出一个弊端。 有车企人士向雷峰网坦言,“如果集团把采购权利拿走,集团就要承担利润这个责任,如果不承担,那就是畸形的,你自己把权利拿走,又要下面的人去创造利润,怎么创造?这会挫伤子品牌的自主能动性。” 极氪受此次决策的影响有多大,目前还无法评估。 技术迭代推动了2025款001的提前到来,但是这种频繁的产品更迭,极氪也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比如,2024款001的库存车如何消化?如何处理还没有交付的2024款订单退订问题? 靠一次次的免费升级,不是长久之计。 极氪深深清楚,001是立身之本,这是极氪有史以来唯一一款实现月销过万的车型,也为品牌撑起70%的销量。 如今的极氪,站在一个两难的局面里:不推改款完不成销量KPI。极氪009、极氪X没能扛起销量大梁,“宝宝巴士”极氪MIX预计9月上市并交付。在这个进化速度越来越快的新能源行业里,销量承压、新品还未推出的空窗期里,任何缺点都会成为致命伤。 更何况,极氪的短板如此明显,再不拼一把或者真的没机会了。 (注:胡宁、张佳、孙悦、钱凯、周扬为化名)
1200亿中兴通讯,半年少了3879名员工
现在的中兴,已经不是我们固有认知里的那个中兴了。很多人都为多年前被制裁的遭遇扼腕叹息,但同样被制裁的华为,却在逆境中推出不断进化的鸿蒙生态。中兴,又能拿的出什么? 文|韩 湘 “中兴中兴,中华复兴”,如果以这个口号来判断当前中兴的影响力,那多少有些对不起这个名字。 对于中兴,很多人总是为多年前被美国制裁的遭遇感到扼腕叹息,而忽视掉了近些年来在科技创新上的犹豫不决。作为对比,当年同样被制裁、同处于运营商行业头部的华为,却大力投入研发费用,在鸿蒙生态、新能源汽车领域做地越来越强大了。 中兴和华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直贵为通信领域的TOP 2的玩家,但多年发展至今,二者的差距已经天下地下,不可同日而语了。从经营数据上来看,这种差距愈发明显。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兴通讯累计实现营收624.9亿元,同比微增2.9%;归母净利润为57.3亿元,同比微增4.8%。经营性现金流净额70亿元,同比增长8.9%。 按照这个增长速度,中兴通讯全年的营收额可能突破不了1500亿元的关口。反观华为,在2024年新年致辞中,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透露2023年华为完成了7000亿元的销售目标,2024年的目标是8000亿元。 高下立判。 同样,中兴通讯在营收并未明显出现增幅时,又要保住利润,管理层只能想到“裁员”的办法了。 上半年少了3879名员工 财报披露,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共有员工数量68214人,员工总薪酬为171亿元。折算下来,员工人均薪酬为4.18万元。 但据「数智研究社」发现,在2023年年报披露时,中兴通讯的员工总数为72093人,也就是说这半年时间,中兴通讯就减少了3979名员工。如果只出不进的话,上半年每天要走21名员工。 作为对比,2023年年末还有72093名员工,2022年底时员工数量为74811人,一年时间中兴通讯减少了2718名员工。而2024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就减少了3879名员工。很明显,这不符合员工的正常流动,肯定是有“优化”、“减员”的行为。 「数智研究社」发现,从2023年至今,中兴通讯一直传闻裁员消息。从最初的无线研究院、终端等个别部门扩展到了全集团上下。 有意思的是,在中兴通讯裁员的同时,全球各大通讯运营商巨头们也将“砍刀”挥向了自家员工。据Layoffs网站显示,爱立信在2023年的一波裁员中减少了8500人。思科在2024年的两拨裁员中减员将近1万人。 总的来说,大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大公司为了谋得发展甚至“活下去”,降本增效势在必行,最终只能无情地将“砍刀”挥向自家的员工。 “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当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这篇《寒气论》,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中兴通讯。 作为一家1985年成立,1997年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兴通讯,是中国通信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但在美国的制裁下,中兴通讯似乎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恢复元气。 “金主爸爸”花钱谨慎了 中兴通讯的核心业务,还是运营商网络业务。在上半年624.9亿元的总营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贡献了372.96亿元,占比超过了50%,另两大业务政企业务和消费者业务,累计贡献营收251.91亿元。 从运营商业务来看,中兴通讯这块业务营收出现了8.61个百分点的下降,好在维持住了毛利率。 「数智研究社」发现,运营商们也在逐渐缩减资本开支和集采的规模。中国电信曾发布公告称,2023年移动网投资同比下滑2%至315亿元,宽带网投资下滑了16%至155亿元。 此外据C114报道,2023-2024年中国电信AI算力服务器集中采购评审结果中,84亿的标包中兴通讯仅中标了5.38亿元,占比6.4%。液冷和国产化服务器,中兴通讯无一中标。 中国联通也曾公开提及,在2020-2022年三年时间是5G资本开支的高峰期。三年后,5G的投资将进入下行阶段。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说法 如出一辙, 中国移动 表示未来两年总体资本开支将保持逐步下降的趋势。 作为毛利最高、营收占比最大的运营商网络业务,中兴通讯也早已发展第二曲线业务,但目前看营收主要靠三大业务,且毛利也全赖运营商业务身上,想要避开运营商们投资下行对业务的损害,毫无疑问是十分困难的。
美国难题:中国增程式电动汽车
增程式电动汽车可解决里程焦虑等问题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9日,目前,美国的电动汽车发展正在放缓,部分原因是该国充电网络不完善,车主存在里程焦虑。现在,美国媒体《商业内幕》开始关注中国的解决方案: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 美国的难题 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今年6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近一半的电动汽车车主表示,他们很可能会回归使用汽油动力汽车,理由包括充电网络不可靠导致的续航里程焦虑,以及高昂的拥有成本。 研究中还提到了其他问题,包括无法在家里给汽车充电,以及长途驾驶受到的影响。 在美国,从内燃机汽车到电动汽车的过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眼下,尽管电动汽车的需求没有消退,但销售已经放缓。 《商业内幕》指出,在电动汽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正在迅速获得关注。不过,它需要汽油。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优势 增程式电动汽车完全由电池驱动,但电池本身可以通过发电机来充电。这个发电机需要使用汽油。有了发电机,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纯电动汽车的两倍,对大型车辆也是如此。 去年,斯特兰蒂斯公司发布了Ramcharger皮卡。这是一款增程式电动卡车,续航里程号称可达690英里(约合1110公里),是特斯拉Cybertruck的两倍多。 Ramcharger 当然,与纯电动汽车相比,依赖汽油的发电机也会牺牲一点环境。增程式电动汽车仍然会排放污染物,但2020年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它对环境的总体影响低于混合动力汽车和汽油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由内燃机和电动机驱动。 该研究还指出,增程式电动汽车消耗的矿产资源比混合动力汽车减少了大约15%,消耗的化石能源比汽油动力汽车减少了大约35%。 根据彭博社最近的报道,增程式电动汽车的设计使它的电池组比传统电动汽车要小,从而将它的整体成本降低大约4000美元。但是,它的电池组比混合动力汽车的更大,导致它的价格高于典型的混合动力汽车。 在中国发展迅速 增程式电动汽车尚未在美国流行起来,但在中国正迅速获得关注,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销量正创下纪录。 据《证券日报》报道,根据最新公布的今年上半年乘用车销量数据,增程式汽车销量涨势喜人,达46.9万辆,同比增长124.2%,这一数字远超插混和纯电动汽车,彰显了增程式技术在市场中强劲的竞争力和受认可程度。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一份报告显示,自去年以来,中国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了一倍多,目前占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30%。 福特CEO法利看好增程式 美国汽车制造商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访问中国之后,福特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今年5月的伯恩斯坦年度战略决策会议上盛赞了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一种“中间”解决方案的潜力。 法利表示,有了增程式电动汽车,“你可以买一辆电动汽车,行驶700英里。从长远来看,你不会有续航焦虑,不需要依赖充电站,而且这些车辆的电池大小只有纯电动汽车的一半”。 美国的障碍 然而,在美国普及增程式电动汽车仍可能面临来自监管机构、制造商和环保人士的障碍。 正如彭博社的报道所指出的那样,增程式电动汽车可能不会被归类为纯电动汽车,这意味着它们无法享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通用汽车发言人还表示,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制造“复杂且成本高昂”。由于增程式电动汽车依赖汽油,因此它可以被归入混合动力汽车的范畴。一些环保人士现在认为,混合动力汽车在推动世界向零排放汽车发展方面做得不够。 Ramcharger皮卡将成为在美国销售的第二款增程式电动汽车。雪佛兰Volt是美国的第一款增程式电动汽车,在2010年推出,但是由于消费者喜好转向了大型汽车,它的销量低迷,并在2019年停产。(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天才少年稚晖君发布5款人形机器人!会打麻将能到4S店当销售,还有一款0元免费送
如果程序员是数字世界的上帝的话,那亲手给机器人以身形,再用 AI 赋予其灵魂,这就是真极客的浪漫啊! 那个前华为的「天才少年」又回来了。 一同回来的还有号称「双足机器人完全体」的新款智元人形机器人——远征 A2。 能当「销冠」,也能打麻将 发布会以一段家庭场景中机器人做饮料的过程作为开始,展现了从理解语义、挑选水果、操作榨汁机、端水等一系列的动作,甚至让机器人成为了「主持人」,介绍自己和它的「伙伴」。 相比去年以通用性取胜的远征 A1,今年智元机器人针对不同场景推出了共 5 款机器人,分别是远征 A2、远征 A2-W、远征 A2-Max、灵犀 X1 及灵犀 X1-W。 它们采用了家族化设计语言,出现了轮式与足式两种形态,覆盖交互服务、柔性智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和数据采集等应用场景。 其中主打交互服务场景的远征 A2,也是这场发布会的「主持人」,与前代一样采用了类人造型设计,基本参数与前代远征 A1 相比变化不大,但从演示及现场表现来看,在一些与真人交互的场景有更好表现,基于大模型的精准营销有成为「销冠」的潜质。 远征 A2-W 主要为柔性智能制造场景打造,在开场的情景剧中,A2-W 为我们展示了包括动态任务编排、双臂协同作业、复杂任务执行等多方面的能力。 主打特种载重的远征 A2-MAX 拥有腿部直线驱动关节与高扭矩关节模组,在演示中能够轻松搬起 40kg 的航空箱,不过目前还在产品研发阶段。 在发布会上,稚晖君类比电车的「三电」系统,将机器人系统分为动力域、感知域、通信域、控制域四个领域,其实也就是将机器人的能力拆分成四个方面的指标。 首先在动力域方面,核心关节不仅是让人形机器人更加灵活、更加自由的关键,也是未来实现规模量产、低成本制造的门槛。智元机器人上一代 PowerFlow 关键模组今年已经实现量产迭代,新款则着重提升可靠性与稳定性,在重要参数上也进行了升级。 手部是人形机器人承接多种动作的关键,也是公认的人形机器人技术难点,上一代远征 A1 机器人在机器人手部装上视觉传感器的设计就曾广受好评。 ▲ 智元机器人远征 A1 手部 如今智元机器人「灵巧手」迎来了升级,机器人手部拥有 12 个主动自由度,7 个被动自由度,配有指尖摄像头,可以处理多模态感知任务,不仅能双手协同,还能穿针引线,甚至是打麻将「单指摸牌」。 智元机器人双臂也迎来了全新的升级,主要集中在配备了高精度力控 7 自由度双臂,配合六维传感器,能够执行包括阻抗控制、导纳控制、力位混控等多种力控任务。 在感知域,智元机器人集成了 RGBD 相机、激光雷达、全景相机等传感器,并引入自动驾驶领域的 Occupancy 等感知方案。智元还预研了基于自然语言指令集驱动、并可适配不同机器人的 AgentOS,并促进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机器人是其实是一个软硬件非常复杂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它既涉及到内部各个硬件模块的协同和部署。所以我们还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把这样的一些复杂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开放给外部更多的合作伙伴,然后帮助我们共同去构建整个生态。 0 元的「One More Thing」 最后,稚晖君还带来了一个 One More Thing——模块化机器人灵犀 X1 和数采机器人 X1-W。 在打造的过程中,智元机器人采用了两款全新的自研 PowerFlow 关节——R-86 和 R-52。 依托这两款 PowerFlow 关节,灵犀 X1 能够实现全身 30 多个自由度的精准操控,还有独特的「机-机模式」,能将手机放进机器人「大脑」,利用智能手机的各个功能,为机器人提供更多可玩性。 除了关节,灵犀 X1 还配备了一个自适应夹爪,能够以主动自由度实现各种形状物体的抓取,与百元级的六维力传感器组成了这款机器人独特的结构硬件方案。 这些部件让灵犀 X1 做到了高度的标准化,将会在未来对大众免费开放。灵犀 X1 定价 0 元,设计图纸、软件框架、中间件源码,基础运控算法将全部开源。 显然智元选择不参与日益激烈的价格战,反而是以实际行动降低门槛,鼓励更多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开发各种先进的技术,更是希望通过开放生态,还有合作共赢来加速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应用,让机器人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还有工作的各个方面,来实现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去创造无限的生产力这样一个愿景。 大模型的价值,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展现 近期 Google 前 CEO Eric Schmidt 在斯坦福的演讲中曾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电力是一种具有根本价值的技术,但直到他们有了流程创新,这种重新思考如何进行生产的组织创新,你才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电力,是工业革命的动力。但当电力作为一种资源出现的时候,人们的生产力并没有比以前由蒸汽机驱动的工厂高出很多,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的倒退。 根本上的原因在于,电力出现以前,工厂的结构通常是由一个大蒸汽机处于工厂中央,由于缺乏动力,在设计上就会尽可能地靠近提供动力的蒸汽机。 电力出现后,很多人直接将电力用在改进蒸汽机上,但工厂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工厂从围着一个巨大蒸汽机转变成了围着一个巨大的电机布置,只是出现了动力上的增强,并没有将电机的能力真正发挥出来。 直到 30 年后,人们渐渐发现,电力真正的意义在于,提供动力的装置能够以分布式的结构出现在工厂的各个部分。 也就是说,电力出现的更大意义在于让动力装置更小,这对工厂而言,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 曾经位于工厂中央的蒸汽机,变成了供电的设备;基于动力分布的工厂,变成了基于电力设计分布,这才让人们看到了电力的真正力量。 不仅如此,电力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创新,例如电机、灯泡、压缩机等的出现,带来了空调、冰箱等更多的应用: 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早期的电力类似,其本身就具备潜在价值;然而,要实现其巨大潜能,还需依赖于组织层面的创新与变革。目前,业界普遍仍处于探索初期阶段,仅实现了相对容易达成的应用成果。 当我们将 AI 的作用局限在文本对话、语音交互,或许很难意识到,由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相关产业发展,或许才是真正能够带来产业变革的关键。 人形机器人显然就是这样一个领域,得益于大模型的加持,一些实际的落地应用已经正在出现。而且相比之前的产业革命而言,机器人带来的变革或许会更快。 比如不久前刚刚发布的 Figure 02,号称「市场上性能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在发布不久就「进厂打工」。不仅可以在流水线上工作,还可以在仓库中进行物品搬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简单的维修工作,在工业生产中体现出巨大的潜力。 还有上一代智元机器人远征 A1,表现出了很强的通用性,正如智元机器人的英文名「AGIBOT(通用机器人)」。除了能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扭螺丝、拿起检测工具给车辆做外观检测,还能成为处理日常家务的助手,模块化的设计使其可以面向不同任务、工作场景,给自己更换组件,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 辅导作业时如果写得不错,远征 A1 还会点赞 这种方案显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远征 A1 之后,智元机器人迅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目光,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远征 A2 的发布无疑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让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年」变身为资本宠儿。 在 2023 年 8 月推出远征 A1 人形机器人到如今的整整一年时间里,智元机器人已经马不停蹄拿下了 6 轮融资,吸引了包括高瓴创投、鼎晖投资、红杉中国、M31 资本、比亚迪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业内人士透露,甚至有些投资人「必须通过私人关系介绍」,才能获得投资机会,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正如著名物理学家 Richard Feynman 所言:「我们无法创造的东西就无法理解。」关于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实际上仍在探索。 一些科技领袖对它们抱有极大期望,甚至认为人形机器人将会成为贴近每个人的消费电子产品。比如 Elon Musk 曾在此前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预言,将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是人类的两倍,达到数百亿之巨,为特斯拉带来高达万亿美元的年收益。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业界人士对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创新工场的董事长李开复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下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例如烹饪机器人应该设计得更像锅具,而吸尘器也无需模仿人的外形。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更务实的方式使用 AI 为机器人赋能。正如 OpenAI 前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所言:「我们今天研究 AI 的首要目标已经不是怎么让机器变得更加智能,而是让机器的目标和人的目标一致。」 从这个角度而言,智元机器人通过针对不同场景,推出轮式、足式机器人,通过更开放的态度,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其中,不失为一个务实的探索之道。 你认为人形机器人会是 Eric Schmidt 所说的「改变结构」的契机吗?
隔空喊话 哈马斯与以色列互指对方阻碍加沙停火谈判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18日互指对方阻碍加沙地带停火及释放被扣押人员谈判。同一天,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到访以色列,期望推动巴以双方尽快达成协议。   双方互相指责   本轮加沙停火谈判15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16日暂停,本周将在埃及首都开罗重启。哈马斯未派代表参会,由斡旋方“传话”。   16日,斡旋方美国、卡塔尔和埃及发表联合声明称,美方在之前方案要点的基础上提交了一份新方案,这一方案有助于弥合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分歧,有利于推动双方在达成停火协议后迅速落实相关共识。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不过,哈马斯18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内塔尼亚胡“对阻挠斡旋方的努力、阻碍达成协议以及对(被扣押人员)生命负有全部责任”。   按照哈马斯的说法,美方提交的新方案“回应了内塔尼亚胡所提条件,特别是他拒绝永久停火和全面撤出加沙地带,并坚持继续占领内察里姆走廊、拉法口岸和费城走廊”。 △“费城走廊”埃及一侧(资料图)   据法新社报道,拉法口岸和“费城走廊”被以色列视为防止武器流入加沙地带的重要通道,而内察里姆走廊是加沙地带北部和南部之间战略要地。   哈马斯还说,内塔尼亚胡就互释被扣押人员设置新条件,并在其他方面有所回避,这阻碍了达成协议。哈马斯在声明中重申支持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5月提出的停火方案,方案主张分三阶段实现加沙地带永久停火并确保被扣押人员获释。 △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资料图)   内塔尼亚胡18日回应称,应当对哈马斯施压。他在内阁会议上说:“到目前为止,哈马斯仍然固执己见,甚至没有派代表参加多哈谈判。因此,压力应指向哈马斯和(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而非以色列政府。”   谈判进展艰难   就加沙停火谈判进展,各方表态不一。以总理办公室17日在一份声明中说,以方对达成加沙停火协议持“谨慎乐观”态度。拜登18日告诉媒体记者,停火“仍有可能”,美方“不会放弃”。而哈马斯高级官员萨米·阿布·祖赫里17日说,美方称加沙停火协议“接近达成”是一种“错觉”。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到访以色列   据多家媒体报道,为推动停火协议尽快达成,布林肯18日抵达以色列特拉维夫,这是他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第9次访问中东地区。布林肯定于19日会见内塔尼亚胡、以国防部长约亚夫·加兰特和以总统伊萨克·赫尔佐格,并于20日前往开罗。   布林肯19日在会见赫尔佐格前告诉媒体记者,眼下是“关键时刻”,“可能是最好、或许最后的机会促成被扣押人员获释并达成停火”。   陪同布林肯出访的一名美方高级官员说,布林肯将向各方施压,敦促尽快达成停火协议,避免地区冲突进一步升级。   “安全区”缩小   停火谈判僵持的同时,以色列继续对加沙地带发动军事行动,16日下令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北部与中部城市代尔拜拉赫的东部民众撤离。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说,最新撤离令发布后,以军划定的所谓“人道主义安全区”面积已缩小至加沙地带总面积的11%左右。    巴勒斯坦卫生部门说,以军18日在代尔拜拉赫发动空袭,造成19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儿童。   本轮巴以冲突自去年10月7日爆发以来,已导致巴方超过4万人死亡。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愈演愈烈,民众生存条件愈加艰难。   32岁的萨马赫·迪卜告诉法新社记者,以色列近日发布的撤离令致加沙地带南部“安全区”缩小,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更加无处可去。
岸田执政三年 日本加速向“可战之国”转变
  据多名消息人士透露,日本防卫省已基本敲定将于本月底汇总的2025财年预算申请。   其中,防卫预算或将首次超过8万亿日元(约合3900亿元人民币),再创新高。 日本共同社报道截图   如果此申请获得通过,将是日本自2013年以来连续第13年增加防卫预算。   而伴随着这一趋势,日本也在日益偏离二战后确立的和平发展路线,一步步重新变回其梦寐以求的所谓“正常国家”。   强军扩武导致债台高筑   防卫费爆表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功。但2021年10月出任首相的岸田文雄及其近三年时间的执政表现,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日本右翼势力谋求强军扩武、实现国家“正常化”的惯用借口,岸田政府上台后大肆渲染“周边威胁”,加快与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捆绑,并借此全面更新安保政策,从实质上加紧突破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确立的“专守防卫”原则。   为此,岸田政府2022年底出台的《防卫力整备计划》将截至2027财年的未来五年期防卫预算总额大幅增加到43万亿日元。 日本共同社报道截图   这也是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最大规模的五年期防卫预算。   按照目前的增速,日本2027财年的防卫费预计将增至创纪录的约11万亿日元,从而达到北约标准,即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彻底改变二战后一直占比1%的现状。 日本《东京新闻》网站报道截图   在8月15日日本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当天,《东京新闻》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虽然岸田频频炫耀其极力推行的安保政策,但相关政策实际上破坏了日本战后构建的和平主义原则,导致与周边国家紧张关系升级的风险增大。   文章称,岸田上台后,选择了进一步强化安倍政权在“积极和平主义”口号下推行的军备扩张路线,允许日本拥有战后历届日本政府一直反对的“对敌攻击能力”,并大幅调整安保政策,使“专守防卫”原则明显变质。   加上岸田执政近三年期间所采取的大幅增加防卫费和解禁杀伤性武器出口等一系列强军扩武举措,导致日本加速向“可战之国”转变。 日本《东京新闻》网站报道截图   而在岸田政府加快强军扩武步伐的同时,日本早已债台高筑。   日本财务省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已首次超过1300万亿日元大关,相当于日本GDP的两倍多。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截图   如此形势之下的日本经济却一直难见起色。   这固然有日本长期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以及老龄化、少子化等自身原因,但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因为日本在地缘博弈中盲目选边站队而自断了后路。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日本随美欧一道制裁俄罗斯,让自己严重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产业结构遭到重创;同时受美国加息影响,日元加快贬值、通胀持续高企,经济民生饱受冲击。   在岸田任内,日本名义GDP跌出世界前三,经济增速在发达国家中垫底。从2022年4月到今年5月,日本实际工资连续26个月下降,创下有可比数据的1991年以来的最长连降纪录。 日本共同社报道截图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更换“门面”   在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民众生活压力日增的背景下,去年11月被媒体曝出的自民党内部黑金丑闻进一步激起民愤。   虽然事后相关自民党派阀先后解散,多名涉事人员受到党内处分,但舆论认为这些姿态只是表面文章,难以真正令人信服。随着丑闻的发酵,日本民众对自民党及岸田内阁的不信任感也在不断加深。   在日本政坛,内阁支持率低于30%即被认为进入“危险水域”,而岸田内阁的支持率在各大媒体民调中已长时间处于这一区间。   日本《每日新闻》近期民调显示,岸田内阁支持率为21%,连续13个月处于30%以下。   政治丑闻和经济动荡造成的低支持率,让岸田领导下的自民党在今年4月众议院议席补选和7月东京都议会补选中接连失利,也让自民党党内对在岸田领导下赢得下次大选失去信心。   正是在此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岸田日前宣布将不参加下月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并将在新的党总裁人选产生后辞去首相职务。   尽管岸田声称,现在自民党最重要的是向国民表明将会“做出改变”,而“第一步就是我的退出”,但日本舆论并不买账。   《东京新闻》的文章称,岸田似乎想让人们相信他承诺“退出”就算是承担了政治责任,但他的表态中并没有体现出自我检讨和反省,如此敷衍了事只会失去民心。   文章还援引一位前内阁官员的话说,岸田宣布弃选的时间太晚了,“如果早点承担责任,支持率不会下降到这个程度”。 日本《东京新闻》网站报道截图   《朝日新闻》日前发表社论指出,岸田一直在口头上提倡“善于倾听的政治”,但他的政府却在未经全民讨论的情况下接连更改了关系到国家根本的重要政策,包括修改安保三文件,发展违反“专守防卫”原则的军事能力、“倍增”防卫预算等。而真正使岸田失去民心的,无疑是他对黑金丑闻的糟糕处理。   社论强调,对于日本执政势力来说,化解危机的关键绝不只是更换不受欢迎的首相这一“政党门面”,而在于改变实质,因为国民的不信任不仅针对岸田个人,还针对整个自民党。   “失去国民的信任后又不能拿出重获信任的具体方案,这样的政权陷入困境理所当然。” 《朝日新闻》报道截图
来自“太空摄影师”的宇宙级出品,捕捉独一无二的地球
宇宙的深邃与地球的斑斓 交织成一幅超越想象的壮丽画卷 远离尘嚣 于浩瀚星海中 航天员以无畏的探索之心按下快门 捕捉到了地球那独一无二 令人心潮澎湃的瞬间   在世界摄影日 让我们以航天员的视角 重新审视这颗璀璨明珠 感受那份超越国界的共鸣 ——我们都是这宇宙中 渺小而又伟大的存在 共同编织着地球母亲最为绚烂的篇章 阳光普照 窗外蓝星 日落时刻 在这片无垠的蓝白交织之中 海洋以它深邃的蔚蓝 轻抚着陆地的翠绿与金黄 仿佛是大地母亲披上了一袭流动的绸缎 既温柔又壮阔 地球色彩 壮美山河 俯瞰山川 城市的灯火如星辰落入凡间 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夜的幕布上 与遥远星系遥相呼应 讲述着人类文明与自然宇宙间不朽的对话 日出时刻 日落后的闪电 律动城市 云层的涌动 如同天空的画师 以瞬息万变的姿态 在蔚蓝的画布上挥洒自如 每一笔都蕴含着自然界的无限奥秘与力量 蔚蓝云海 马达加斯加上空的台风眼 极光 这一刻 摄影不再仅仅是光影的记录 它是人类探索未知 向往和平与美好的情感寄托 塔克拉玛干沙漠 眺望 珠穆朗玛峰 航天员的镜头下 山川湖泊不再是地图上的简单标记 而是生动讲述着地质变迁 气候流转的宏伟史诗 山脉 俯瞰山地 火山群 航天员在轨拍摄的每一张照片 都是对地球家园深情的凝视 提醒着我们珍惜这片 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 激发着全人类共同守护家园 探索宇宙的壮志豪情
激战库尔斯克是否让俄乌离谈判越来越远?专家解读→
  乌克兰军队本月6日起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发动袭击,随后双方在该州爆发激烈冲突。当地时间1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发表视频讲话时表示,乌方袭击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俄境内设立缓冲区。   同样在8月18日,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乌克兰正在杀害平民并对核安全构成威胁,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的那样,与做这种事的人“没什么可谈的”。   分析人士表示,乌克兰对俄本土库尔斯克发动袭击,是意图通过牵制俄军来减轻东部战线的军事压力,但实际情况是,俄军主力仍在东线保持进攻。那么,俄乌10多天的库尔斯克激战,是否正让双方离谈判桌越来越远?库尔斯克战事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俄乌局势?来看特约评论员苏晓晖的分析。   乌越境进攻意在获取筹码 但效果存疑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首先在乌克兰国内,在非前线地区,根据民调显示,已经有44%的民众希望能够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这反映出俄乌冲突带给乌克兰的消耗和不断积累的一些压力。同时乌克兰担心西方内部会出现骤变,尤其是今年美国大选,如果特朗普卷土重来,有可能美国对外政策包括援乌政策都会出现逆转。因特朗普秉持着美国优先的原则,不可能继续大力支持乌克兰,这是乌克兰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基于这些考虑,在当前的形势下,乌克兰采取对俄罗斯发动越境打击的行动,是希望在未来可能会进行的谈判中争取更多的条件和筹码。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次打击行动的效果依然存疑。一方面,乌军确实在提振士气,同样也希望西方进一步振作,保持对乌援助力度,希望借此进一步影响战局,使乌克兰能够获得更多的筹码。但另外一方面,西方非常担心乌军的战术可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进入俄罗斯境内作战后,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消耗战,使乌军承受更大的损失。另外乌军的动作也在加剧冲突外溢的风险,西方不得不顾虑。所以有这样的一些影响,对于乌克兰方面来说,仍然在评估当前军事行动所带来的效果。   俄担心立场松动会使西方援乌升级加码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另外,从俄罗斯的角度来说,近期俄方对谈判的立场似乎在进行调整,好像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俄罗斯并不急于与乌克兰进行谈判。这反映出俄罗斯担心因战场局势出现变化,如果俄罗斯方面示弱妥协,那么西方可能会进一步地紧逼,尤其是升级对乌军援,这会使俄军承受更多的压力。从当前来看,乌克兰的越境打击行动产生的效果似乎更多不是体现在军事方面,而是在政治方面。大家观察当前俄乌局势的发展,就会看到在谈判的方面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乌军的打击行动并没有立刻给和谈带来更多的希望,连谈判的曙光都没有带来,从目前来看,双方之间的博弈在进一步加剧。
联系北京·全球创新服务网络(GNIS) 首场新质生产力国际合作沙龙成功举办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鲁平):8月16日下午,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海淀区人才工作局联合主办的联系北京·全球创新服务网络(GNIS)首场新质生产力国际合作沙龙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的科技人才、科创企业家汇聚一堂,围绕“全球视野下的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深入交流,为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经济发展,促进青年创新与世界技术前沿同频共振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   首场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清华大学教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龙桂鲁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生命健康、创新发展、量子信息等研究领域,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义、现状、挑战和应对举措。   圆桌对话现场   在两场“圆桌对话”中,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者和企业家代表分别围绕“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务实举措”“新质生产力关键驱动力及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与挑战”等话题,交流对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的感受,探索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协作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路径,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方式方法。   参与圆桌对话环节的北京无限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马赫   参与圆桌对话环节的北京无限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马赫(WahedAhmadzai)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大家非常期待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希望可以跟中国有更多的强强连接,中国的经验、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介绍给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让他们也从中国的科技发展浪潮中有所收获。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可以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合作。   马赫指出,在新质生产力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前景广阔。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气候变化等世界性的难题上,期待中国方案。在可持续农业板块、光伏、尖端科技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能够跟中国产生更多的联系,了解中国的技术,共同研发适合本地环境的核心科技,创造更好的未来。从产业布局和未来发展方面来说,中国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希望其他国家可以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从人才、科技、文化等多个维度上进行更深刻、频繁的交流。   联系北京·全球创新服务网络(GNIS)是在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导下,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会同海内外合作机构共同发起建立的国际人才联系与交流合作平台。GNIS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旨在推动国际人才交流和创新要素吸引集聚,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两区”建设提供有力的国际人才支撑,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园区国际科创服务。新质生产力国际合作沙龙是GNIS集聚海内外各方力量,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氢能技术等变革科技创新打造的高端智库型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帮助海内外青年人才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进一步推动全球创新资源汇聚北京和北京创新资源走向世界。
粤桂协作助力苗山“水文化”振兴
  8月18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村民们在改造后的河道上进行“刘三姐河上实景演出”。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在结对帮扶的广东省廉江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举办水上竞技比赛、山歌对唱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擦亮“水文化”品牌,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8月18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村民们在改造后的河道上进行“刘三姐河上实景演出”。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8月18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村民们在改造后的河道上进行“刘三姐河上实景演出”。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8月18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村民们在改造后的河道上进行水上拔河比赛。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8月18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村民们在改造后的河道上进行水上拔河比赛。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8月18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村民们在改造后的河道上对唱山歌。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8月18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村民们在改造后的河道上进行文艺表演。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8月18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村民们在改造后的河道上进行文艺表演。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重庆:暑期旅游旺季 红色旅游成为“精神补给站”
  原标题:暑期旅游旺季,红色旅游成为“精神补给站”   “太精彩了,红岩英烈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令人震撼和感动……”8月18日,来自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消息,这个暑期,红岩研学基地吸引了大量研学团、散客、亲子家庭,也成了党员干部进行主题教育的生动课堂,红色旅游已然成为市民游客的“精神补给站”。   据介绍,今年暑期,红色旅游再次成为广大游客的热门选择。在渣滓洞景区旁的红岩红沉浸式剧场更是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打卡,成为暑期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观众排队等候入场。受访者供图   该剧场内,沉浸式史诗剧《红岩红》和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每天轮番上演。其中,《红岩红》以“永不叛党”为主题,融合3D Mapping、全息投影、真人演艺等技术,再现英烈狱中不屈的精神与坚定的信仰。《黎明之前》则以《红岩家书》为线索,通过视觉特效、实景再现、观演互动,串联红岩英烈家书、事迹、诗作,分四篇章展现其英勇与柔情。   “该剧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仿佛穿越回那个热血年代,演员们全情投入、场景逼真。”“演员演得非常好,感染力十足。”“沉浸式演出离演员非常近,最后红岩红主题曲超级好听。”……每一位走出剧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和感慨。   红岩红沉浸式剧场作为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红岩研学基地之一。这个暑期,该剧场不仅吸引了大量研学团、散客、亲子家庭,也成了党员干部进行主题教育的生动课堂。 ▲剧场内的精彩演出。受访者供图   “通过沉浸式剧场的形式,我能够更加直观地感悟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与牺牲,那种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启发。”一位党员干部在观演后表示,这种沉浸式、代入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数据显示,7月1日到8月15日,红岩红沉浸式剧场已演出《红岩红》达107场次、《黎明之前》达257场次,吸引观众近4.5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暑期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红岩红沉浸式剧场还进行了诸多创新。如,增加演出场次,确保每天都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演出服务,并推出暑期亲子票、学生票、军人特惠月等优惠活动,吸引更多观众观演。同时,与周边红色资源联动发展,打造“红色文旅演艺+”模式,让游客在观剧之余,可参观渣滓洞、白公馆等景区,了解红岩历史。 ▲观众沉浸式观演。受访者供图   此外,剧场还积极与各地党校、高校、企业、机关单位等合作,共同开发红色教育课程,将剧场资源与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模式,不仅让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鲜活的面貌走进了大众视野,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人们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共鸣;定期策划红色主题活动、推出文创纪念产品,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传播红岩文化,并配套餐饮、休闲等一站式服务,不仅为游客提供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更为传播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贡献力量。   未来,红岩红沉浸式剧场还将继续创新发展,丰富形式内容,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记者 韩毅)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