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马斯克首例脑机人体试验出问题 今年还要为10人植入
Neuralink脑机接口人体试验患者阿博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9日,根据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周三发布的一篇博文,Neuralink在其第一位脑机接口人体试验患者诺兰·阿博(Noland Arbaugh)身上植入的植入物出现了问题,导致从他的大脑中捕获的数据量减少。 由于一些植入阿博大脑的电极线脱落, 一些数据丢失了。Neuralink没有透露为什么一些电极线会意外收缩。在《华尔街日报》询问此事后,Neuralink在其博客上公布了这一问题。 知情人士称,Neuralink探讨了可能导致电极线脱落的一个原因是,阿博的颅内在手术后存在空气积聚,也就是颅内积气。这个问题似乎并未对阿博的安全构成风险。自从2016年遭遇潜水事故后,他一直是四肢瘫痪患者。即便如此,Neuralink也曾想过移除阿博的植入物的可能性,即所谓的“移出”。 Neuralink在其博文中表示,电极线的收缩导致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下降,即每秒传输的位数,它是衡量阿博仅凭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的速度和准确性的指标。为了应对这一问题,Neuralink表示已经做出了改变,包括修改算法以提高比特率。 尽管植入物的功能有所下降,但Neuralink仍能让阿博完成下棋的现场演示,这是脑机接口技术能力的一次飞跃。上周六晚上,阿博还在X上直播,演示了自己借助植入物浏览电脑屏幕,玩游戏。 了解阿博植入物的人士称,Neuralink内部人士预料到他们在人类患者身上的第一次试验会遇到挑战,并依旧乐观地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解决,未来的植入物能够捕获更多的数据,为患者提供更强的功能。Neuralink曾在猪、羊和猴子身上尝试过这种植入物,但阿博是第一个接受这种名为N1设备的人。 找到解决方案 知情人士透露,Neuralink已经告诉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该公司相信已经找到了解决阿博植入物所遇问题的方法,希望在对阿博植入物的安全评估完成后,在未来几个月内再为两名患者植入大脑植入物。 FDA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该机构批准了阿博的手术,并审查了Neuralink和类似创业公司的植入计划。 Neuralink的目标是在今年为10个人植入N1设备。脑机接口设备的进步有可能恢复数百万脊髓损伤患者的机能。(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雷军造车,批量生产IPO
文/孙媛 小米造车产业链,又将迎来一个IPO。 近日,作为小米集团首款汽车产品SU7的零部件供应商,武汉嘉晨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嘉晨电子)在湖北证监局办理了上市辅导备案登记,标志着其IPO正式启动。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高压安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系统及其关键器件的研发生产,其产品已覆盖国内八成新能源主机厂,连续三年在独立第三方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可谓行业“隐形冠军”,同时也是小米汽车SU7的充电升压系统供应商。 而小米与嘉晨电子的关系,还不只是合作,在后者的发展路径中,小米还扮演着投资方角色。 早在2021年11月,小米就与华登国际、华工创投、湖北教投创智一同出现在其股东阵容之中,随后公司又完成4轮融资,招银国际资本、洪泰基金、联通中金、复容基金等VC携手入场。 顺着嘉晨电子看去,会发现小米造车的产业链图谱早已“投资+合作”两条腿走路,通过入股陪伴供应商成长。 除了这两年已上市的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外,目前包含嘉晨电子在内小米汽车已有4家相关企业踏上IPO征途,其投资布局更是涵盖了激光雷达、被动元器件、电池电解液、高尖端芯片设计、锂电池正极材料等多个方向。 可见,在3年前喊出“为小米汽车而战”的口号下,雷军正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频繁出手,在汽车行业再复制小米生态。 造车IPO捕手来了:4家已敲钟,4家在路上 在把嘉晨电子送上IPO舞台之前,小米汽车已有四个兄弟率先敲钟。 早在2018年和2020年成功赴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背后就有小米的身影。2015年小米以顺为资本参投了蔚来汽车超亿元A轮融资,随后在2017年和2019年,小米又以顺为资本和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的A+轮和4亿美元C轮融资。 再到2023年2月,由三位85后留学生创办的“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登陆纳斯达克,小米在整车之外又在造车核心部件IPO上崭露头角。 2021年6月,禾赛科技完成超3亿美元D轮融资,小米集团与高瓴创投、美团和CPE跻身领投方之列。同年11月,小米产投又追加7000万美元融资。 在小米汽车正式上市后,禾赛科技更是作为背后激光雷达供应商浮出水面,小米SU7 Pro及小米 SU7 Max 搭载禾赛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AT128,具备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分别于4月和5月开启交付。 今年1月,智能激光雷达系统研发商速腾聚创也成功登陆港交所。2022年5月,速腾聚创曾以超24亿元融资轮刷新赛道记录,资方站满了比亚迪、香港立讯、宇通客车等超10家有头有脸的VC,可谓“几乎拉进大半个中国车圈”,当时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也赫然在列。 随着“老哥们”陆续敲钟,小米造车IPO已开始排队进场。 2021年9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了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源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富特科技,并持股4.58%,不到1年,富特科技创业板IPO就获受理,成为小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冲击A股的IPO成员之一。 在富特科技最新招股书上,小米汽车跟富特科技的关系也有所显现,前者在配套小米汽车的定点项目中是独家供应商。 2023年,背靠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的电力电子被动元器件企业鹰峰电子在6月递表深交所创业板,而就在他提交招股书前一年,海南极目跟小米智造分别以7000万元和2000万元认购公司381.89万股股份和74.96万股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极目系鹰峰电子客户小米汽车的关联方。也就是说,提交招股书之前,小米对鹰峰电子进行了加持。在IPO申请第三轮审核问询函中,鹰峰电子表示,已通过汇川技术配套小米SU7双电机版本车型,供应份额约为75%以上。 再到ADAS解决方案提供商纵目科技这边,这家由清华学霸唐锐创办的独角兽作为雷军官宣造车后投资的首批产业链企业之一兼首家自动驾驶服务商。早在2017年1月,纵目科技就选择新三板挂牌,不过当年12月就匆匆摘牌。 2021年5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斥资约2.12亿元入股纵目科技,截至目前共持股约4.73%,为其第五大股东。除小米外,纵目科技背后还站满了君联资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高通控股、重庆科兴、日本电装、张江火炬等一众资本。 但不似在一级市场融得风生水起,新三板水土不服的纵目科技在2022年11月对准科创板冲击,也走得不算顺畅,2023年9月主动撤单,A股IPO折戟后,纵目科技又趁着小米SU7首发上市之际开启了赴港上市之路。 对于小米投资的那一轮,纵目科技曾表示,有望在小米智能场景应用领域展开多维度合作。截至2023年12月31日,纵目科技已与50款各品牌的车型和16个OEM项目上实现了智驾解决方案的量产。 从蔚来汽车再到嘉晨电子,更多面孔正陆续出现在小米造车生态的IPO名单上。 以投资“杀出”造车之路,雷军3年投出420亿 小米造车的IPO阵容,也徐徐拉开了小米背靠投资,所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图谱。 把时间拨回2021年3月30日,彼时,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并放话“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然而,造车不易,与声势浩大的宣言相比,小米汽车的造车进程三年来显得低调许多。但也正是这段时间,小米通过投资成功跨界,提速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排兵布阵。 简单来看,小米投资造车可以官宣的2021年为时间点一分为二。 在造车投资的上半场,小米的投资相对“随机”,更多被解读为财务投资,雷军可能也处于边投资边观望的市场态度,于早期投资押注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Momenta、中创新航、能链、比亚迪半导体、博泰车联网、中航锂电等“潜力股”。 而随着雷军造车官宣落地,小米才算正式通过小米集团、顺为资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小米智造等触手,更聚焦、更密集地为小米汽车再造小米造车生态链的下半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小米从2011年便开始布局汽车领域,并在2021年宣布造车以前已完成汽车领域投资事件52件,累计投资资金已达262.27亿元。 雷军宣布造车后,2021年-2022年小米投资金额和数量再次创新高,2021年达成最高投资额299.88亿元,2022年达成最高投资数量26件。 其中,2022年小米智造基金投资速度加快,5月和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携手投资电池电解液供应商法恩莱特,6月和7月初投资了高尖端芯片设计服务商爱科微和电源管理芯片生产商华源智信。 随后,基金首轮募资完成后,又在8月投资了汽车电阻制造商鼎声微电、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商融通高科和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一级供应商同驭汽车。后来,又陆续投资了傲芯科技、飞锃半导体、鸿翼芯等企业。 这13年来,小米在汽车领域投资事件达124件,共计投出682.94亿元,投资交易主要集中于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汽车后服务、新能源、自动驾驶领域。 在布局新能源电池上,2021年小米官宣造车后就加快投资步伐,年内分别参投赣锋锂电、蜂巢能源,其中蜂巢能源102.8亿元规模的B轮融资为小米造车参投规模之最。 在智能驾驶领域,小米投资了黑芝麻智能、辉羲智能、同驭汽车、禾赛科技、速腾聚创、探维科技等企业,覆盖了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芯片、自动驾驶完整线控底盘等多个智能驾驶细分领域。 十年前,在北大演讲中,雷军曾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看五年以后的事情,想三年,认认真真做好一两年。” 如今,伴随着小米SU7在新能源汽车“厮杀”中成功起跑,雷军或将在13年的投资布阵下掀开小米造车更雄伟的篇章。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在匈牙利开播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之际,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开播仪式,当地时间5月8日在布达佩斯举行。匈牙利前总统施米特、前总理迈杰希对节目播出表示祝贺。节目即日起在匈牙利国家电视台等匈主流媒体陆续播出。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聚焦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等主题,精心选取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原声与用典,以国际化视角诠释中国典故与智慧,生动展现习近平主席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渊源和丰硕成果。节目邀请外籍嘉宾作为对话者,与总台记者一起深入典型场景实地走访,在打造情境感的体验中,探究治国理政成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哲思,剖析古老智慧所折射出的现代价值。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与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总裁鲍普共同启动节目播出   施米特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匈牙利,表示中国是匈牙利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好伙伴。正值匈中建交75周年,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成果丰硕,人文交流丰富多彩,特别是在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发挥国家媒体优势,用影像和文字向数亿观众讲述振奋人心的故事,产生了巨大影响。节目中展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定会受到匈牙利观众的欢迎。相信匈牙利和中国可以通过媒体力量推动在治国理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交流。   △匈牙利前总统施米特   迈杰希在视频致辞中祝贺《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在匈牙利播出。他说,在担任匈牙利总理期间,为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发展作出过很多努力,如开设公立的匈中双语学校等。习近平主席也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曾亲自访问学校,并在去年复信学校学生,勉励他们努力做传承发展匈中友好事业的使者。相信通过双方媒体间的合作交流,将进一步促进匈中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力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致辞中表示,媒体在推动国家交往、增进民心相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此次在匈牙利首播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精心选取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中国古籍和经典名句,为匈牙利朋友了解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思想打开一扇窗,更好地读懂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深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魅力。总台愿与匈牙利朋友们携手推动中匈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为续写中匈友好合作关系的新篇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   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总裁鲍普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推动匈中媒体合作及文化交流等领域作出的贡献表示钦佩。他说,匈牙利是对中国经典文学、诗歌、文化特别感兴趣的西方国家之一。此次《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在匈牙利播出,以国际视角展现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智慧,将吸引更多匈牙利民众爱上中国文化。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渴望互相学习,不仅学习先进技术,更为下一代指明道路,促进两国人民更加尊重和接受彼此的传统、文化和思想。   △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总裁鲍普   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国务秘书伊雷什在致辞中表示,匈牙利与中国虽相隔甚远,但两国始终保持着深厚友谊,在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蓬勃发展、成果显著。现在,越来越多的匈牙利孩子学习中文,越来越多的匈牙利民众了解、爱上中国文化。人文交流能够搭建起联通两国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纽带。希望未来双方进一步加强互学互鉴,从彼此文化中寻求更多智慧、汲取更多营养,续写匈中友好新故事。   △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国务秘书伊雷什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于5月8日起在匈牙利国家电视台、匈牙利ATV电视台、布达佩斯中心电视台等匈主流媒体陆续播出。匈牙利境内发行量最大的主流报刊之一《民族报》、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一《欧洲时报》同日在显著版面刊发开播消息。节目及其宣传片等还在欧洲和全球近百家主流媒体陆续播发。   △匈牙利国家电视台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   匈牙利国家旅游局局长柯尼德、李斯特音乐学院代理院长库特尼扬斯基、匈中友好协会主席纳吉、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常务副总裁博亚尔斯基等匈牙利政界代表,主要媒体机构负责人,经济、文化、艺术和学术界等知名人士出席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梁建增、国际交流局局长齐竹泉、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主任夏勇敏、欧洲总站常务召集人姜秋镝,总台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中国驻匈机构代表等参加活动。   (摄影:孙楠)
结伴行远!庆祝中匈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动在布达佩斯举行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当地时间5月8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在布达佩斯举办“中匈友谊 续写新篇”——庆祝中匈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动,启动《机遇中国》在匈牙利播出以及合拍纪录片等多个项目,并与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开启合作。   匈牙利前总统施米特出席活动并致辞。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作视频致辞。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总裁鲍普,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国务秘书伊雷什在活动上致辞。   △匈牙利前总统施米特   施米特表示,匈中建交75年来,始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匈牙利委员和前奥运冠军,他特别高兴看到中国除了在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外,在体育领域也越来越具有世界影响力。借此机会祝贺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本次活动是匈中两国媒体间合作的典范,期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两国深入广泛的友好关系带来更多积极因素,进一步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使彼此感情更亲、更近,推动匈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得到新发展。   △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   迈杰希在视频致辞中对活动举办表示祝贺。他说,匈中两国传统友谊历久弥新。在他担任匈牙利总理期间,积极与中方携手,扎实推进各领域合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特别是在青年教育和交流等方面成果丰硕,培养了一大批匈中友好事业的传承者。近年来,匈中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乐见双方交流持续深入。媒体是时代的记录者,相信两国媒体间的合作将不断促进匈中人民的相知相亲,有力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   慎海雄表示,匈牙利是中国在欧洲的好朋友、老朋友。近年来,中匈人文交流丰富多彩,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愈加深入深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致力于推动中匈两国人民相知相亲,与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和匈牙利媒体同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出《看中国》《中医直播课》等栏目节目和“中国影像季”匈牙利展映等媒体活动,还将启动中匈建交75周年纪录片合拍等项目,为两国间的人文交流进一步提供广阔舞台,让中匈友谊在交流中密切,在密切中深化,在深化中常青。   △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总裁鲍普   鲍普表示,近年来,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具有示范效应的合作促进了跨越文明的对话,不断为两国交往添砖加瓦,并在战胜挑战和寻找新机遇的过程中,切实展示了对话的力量。在双方携手下,匈牙利受众可以在本国公共服务媒体平台上看到基金会与中国伙伴共同制作的高水平纪录片。两家机构的深入合作将架起两国民间的友谊之桥,期待未来持续扩展传播平台和渠道,为推动匈中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贡献媒体力量。   △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国务秘书伊雷什   伊雷什说,匈中的友好交往、互利合作具有坚实基础。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匈中关系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双边贸易和投资日臻蓬勃,为两国人民带来切实利益。人文交流是夯实两国民意基础、推动双边关系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匈中人文领域的合作不断开花结果,两国人民同声相应、双向奔赴。愿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继续挖掘潜力,不断拓展与中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空间,携手前行、互利共赢,使合作道路越走越宽。    为深化中匈友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纪录短片《机遇中国》正式启播。节目聚焦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前沿技术创新等领域发展,描绘中外开放合作、携手前行的广阔前景,于5月8日起陆续在匈牙利国家电视台、匈牙利ATV电视台、布达佩斯中心电视台等匈主流媒体播出。由总台和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共同推出的中匈建交75周年合拍纪录片同日开机,从中匈交往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两国以“心”相交、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梁建增与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代理院长库特尼扬斯基代表双方交换合作协议   活动现场,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交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影视音乐制作、人员往来、学术交流、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中匈文化艺术交流、民心相通。位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前身为匈牙利皇家音乐学院,由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李斯特于1875年创立。    当天,总台联合欧洲多国媒体共同启动“当太极遇上交响乐”中欧青年创享季。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互动活动,激发青春活力与激情,推动中欧青年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开展广泛对话。   △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艺术家现场合奏中国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匈牙利国家旅游局局长柯尼德、李斯特音乐学院代理院长库特尼扬斯基、匈中友好协会主席纳吉、匈牙利媒体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常务副总裁博亚尔斯基等匈牙利政界代表,主要媒体机构负责人,经济、文化、艺术和学术界等知名人士出席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梁建增、国际交流局局长齐竹泉、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主任夏勇敏、欧洲总站常务召集人姜秋镝,总台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中国驻匈机构代表等参加。   (摄影:孙楠)
道指六连涨,热门中概股多数回调
中新经纬5月9日电 美股三大指数低开后震荡抬升,盘中一度集体翻红,截至收盘,道指涨0.44%,实现六连涨,纳指跌0.18%,标普500指数持平。 来源:Wind 美股大型科技股多数上涨,苹果涨0.19%,亚马逊跌0.4%,奈飞涨0.57%,谷歌跌1.09%,脸书涨0.93%,微软涨0.29%。 美股银行股多数上涨,摩根大通涨2.03%,高盛涨0.73%,花旗涨1.21%,摩根士丹利跌0.15%,美国银行跌0.36%,富国银行涨1.61%。 美股能源股全线走低,埃克森美孚跌0.01%,雪佛龙跌0.09%,康菲石油跌0.39%,斯伦贝谢跌0.66%,西方石油跌2.12%。 美股航空股集体上涨,波音涨2.06%,美国航空涨1.19%,达美航空涨0.18%,西南航空涨0.67%,美联航涨0.63%。 美股芯片股涨跌不一,台积电涨1.77%,博通涨1.71%,阿斯麦涨0.36%,高通涨0.22%,英伟达跌0.16%,超威半导体跌0.52%,格芯跌1.69%,英特尔跌2.22%。 热门中概股多数下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跌0.71%。盛大科技跌超9%,小鹏汽车跌超6%,陆金所控股、蔚来跌超5%,趣店、理想汽车跌超4%、微博跌超3%。汽车之家涨超5%,叮咚买菜涨超2%。 欧洲主要股指集体收涨,德国DAX指数涨0.31%,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49%,法国CAC40指数涨0.69%,欧洲斯托克50指数涨0.44%。 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小幅收涨。WTI 6月原油期货收涨0.61美元,涨幅0.78%,报78.99美元/桶。布伦特7月原油期货收涨0.42美元,涨幅0.51%,报83.58美元/桶。 黄金、白银表现稍显分化。截至发稿,COMEX黄金跌0.32%,报2316.8美元/盎司;COMEX白银涨0.06%,报27.56美元/盎司。 美元指数8日上涨。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当天上涨0.13%,在汇市尾市收于105.546。截至纽约汇市尾市,1欧元兑换1.0745美元,低于前一交易日的1.0751美元;1英镑兑换1.2495美元,低于前一交易日的1.2507美元。 1美元兑换155.61日元,高于前一交易日的154.73日元;1美元兑换0.9081瑞士法郎,低于前一交易日的0.9092瑞士法郎;1美元兑换1.3731加元,低于前一交易日的1.3734加元;1美元兑换10.9066瑞典克朗,高于前一交易日的10.8699瑞典克朗。(中新经纬APP)
马斯克隔空向巴菲特荐股:他应该建仓特斯拉!但“股神”恐怕不会理会
在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刚刚闭幕之际,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隔空喊话,建议巴菲特购买特斯拉的股票。 不过很可惜,近两年巴菲特都曾表态,对投资电动汽车行业不感兴趣。马斯克的这一希望恐怕又要再次落空了。 马斯克隔空向巴菲特荐股 美东时间周日,马斯克在推特上评论巴菲特称:“他应该建仓特斯拉。这是显而易见的操作。” 他的这一评论是为了回应一条网友的推文,该推文建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出售其在苹果公司的全部1350亿美元股份,转而买入特斯拉。 就在马斯克发表上述言论的前一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刚刚召开了年度股东大会,会上该公司透露,它确实将苹果公司的部分股份减持了约10%。 但很可惜,马斯克希望伯克希尔建仓特斯拉股票的梦想可能永远不会实现。这是因为,无论是巴菲特还是已故的查理·芒格,此前都并不看好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的投资前景。 “股神”对电动汽车行业敬而远之 事实上,巴菲特和芒格对投资电动汽车制造商并不陌生,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早在2008年就曾收购比亚迪10%的股份,并取得了丰厚回报。但在近两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电动汽车行业太卷了。 在2023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表示:“查理和我长期以来都觉得汽车行业太艰难了。在这个行业,你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者,他们不会消失。似乎任何时候都有赢家,但这并不能让你获得一个永久的位置。” “我想我知道苹果未来5年或10年的发展方向……但我不知道5年或10年后汽车公司会变成什么样子。”巴菲特补充道。 这些观点得到了芒格的支持。芒格在去年的股东大会上曾表示,尽管电动汽车正在迅猛增长,但也伴随着巨大的资本成本和风险: “这会带来巨大的资本成本和巨大的风险,我不喜欢巨大的资本成本和巨大的风险。” 而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当有人问及巴菲特是否会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时,他表示: “我认为我们暂时不会对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太多关注,因为我们不认为这一赛道现在能决出最后的赢家。” 马斯克已经不止一次荐股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建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特斯拉。 早在2008年,马斯克就曾希望向特斯拉引入伯克希尔的投资。尽管当时特斯拉估值仅有2亿美元,但马斯克却遭到了芒格的拒绝。根据马斯克2022年在推特上回忆,“我和芒格共进午餐时,他告诉了整桌人特斯拉将会失败的种种方式。这让我很伤心。” 显然,马斯克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在特斯拉公司股价如今翻了数千倍之后,马斯克不止一次在推特上提及此事。 去年2月,当有网友问道,伯克希尔应该买什么股票时,马斯克仍然回答:“以T开头……”以此来暗示特斯拉。 而在去年11月,马斯克再次在X上感叹:“太糟糕了,他(巴菲特)没有在特斯拉的市值只有今天的0.1%的时候投资它,哈哈。”
5G我还没用明白呢,5.5G就来了?
上个月有一条大新闻,说是移动要在杭州首发 5.5G 商用部署了。 结果办公室的实习生听完就开始吐槽,说自己还用着 4G 套餐蹭着 5G 网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用上 5.5G ,更不知道多出这 0.5G 能有啥用,好像 5.5G 和他没关系一样。 说实话,我也挺好奇的,毕竟 5G 已经够强了,再多出来的半个 G 的提升,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用上。 所以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托尼也是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一通。 5.5G 的大名叫做 5G-Advanced ,简称 5G-A ,也就是 5G 增强版的意思。 之所以都叫它 5.5G ,单纯是这样更直观,一听就知道是 5G 和 6G 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这之前还有过 2.5G 、 3.5G ,甚至还有 3.75G ,一个个都有零有整。 虽然名字没啥创意,但给它命名的组织 3GPP ,来头是真的不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他们一路从 3G 研究到 5G ,差不多每隔两年就更新一次技术版本。 2017 年, 3GPP 就定义了 5G 发展的几个阶段,到今年刚好是 5G 到 6G 发展的中点,自然就叫 5.5G 了。 和 5G 相比, 5.5G 最明显的提升就是网速。 它能够达到下行万兆( 10Gbps )和上行千兆( 1Gbps ),相比 5G 网络 1Gps 的下行速率, 5.5G 快了 10 倍。也就是说,用 5.5G 下原神,不到半分钟就能玩上。在户外看高清直播,那不卡都是基操了。 除了网速快, 5.5G 的延迟还更低。5G 延迟普遍在 5 ~ 10 毫秒,而 5.5G 预计将延迟拉低至 1 毫秒以内。这就为 XR 设备走出家门提供了条件。 这类设备不仅需要高速传输 4K 60 帧以上的 XR 视频,还需要具备实时交互的能力。5.5G 的两大特点刚好和它匹配。 不过戴着 XR 设备出门进入 “ 元宇宙 ” ,现在看来还有点扯淡,听着倒像是为了 5.5G 这碟醋,包出来的饺子。 还有一盘饺子,还有一大应用,是无源物联网。 顾名思义,就是不用外部电源的物联网设备。它能采集环境中的射频能量、光能或者热能等等来维持自身运作。虽然 5.5G 的射频能量和 5G 差不多,但是设备功耗低了 30% 左右,并且 5.5G 预计的覆盖面积会更大,可负载设备也更多,这些都为无源物联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虽然听起来有点像饼,但是早在去年,杭州亚运村的物流车辆就用上了无源物联网。能实时追踪车辆位置,方便调度,还能 24 小时监控锂电池的温度,省去了人工巡检的成本。 对于制造业而言,这饼还是挺香的,毕竟一个无源物联网传感器,最便宜的只要 3 块多,还免去了后期维护的成本。用在冷链运输,可以实时检测货物的温度和位置;用在车间,可以实时调度材料;用在农场还能实时监测动物的体温等健康特征。 而对于我们来说,未来应该会出现更多低成本、免维护的智能家居产品。。。吧? 反正这饼托尼先吃为敬,也不知道几年能咬到馅。 说回这 5.5G ,它是靠啥超越 5G 的呢?托尼对比了一下 3GPP 历代版本的更新,发现了好多新技术的名字。 要是每个都说,这期估计就变 5.5G 白皮书了。咱们就挑两个重要的仔细说说。 它们分别是是超大规模 MIMO 和载波聚合。托尼给大家打几个比方,争取全都讲清楚。 超大规模 MIMO ,咱们得拆成两半解释。MIMO 的意思是 “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 。咱们可以理解为卸货和进货同时进行,这个技术在 4G 时代就开始应用了。 如果把手机和基站比做快递车和快递驿站,那传输的信号就相当于包裹,天线就相当于快递员。 5G 时代用的是大规模 MIMO ,相当于一个大型快递站,虽然规模和快递员数量都比 4G 时代要好,但一到快递高峰期,快递车就卡住了,快递交接也变慢了。 而 5.5G 的超大规模 MIMO ,相当于快递站老板把隔壁超市也改造成了快递站,店员照样又多又勤快,效率再次翻番,快递高峰期也能高速完成快递传输,快递车也不会卡死不动了。 至于载波聚合就更好理解了。咱们平时上网 “ 查资料 ” ,背后都是 “ 载波 ” 在传输数据信号,就像传送带运输包裹一样。 传送带的宽度有限,一次只能运输一定数量的包裹。而载波聚合,就相当于把好几条传送带并在了一起,传送带更宽了,运输包裹的效率也就更快了。 这个技术不算新鲜,刚开始推行 4G 的时候运营商就用过这招。当时的峰值下行速率只有 300Mbps 、单用户可用带宽只有 20MHz ,跟国际电联对于 4G 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直到运营商把五条载波聚合在一起,才让 4G 达到静止时下行速率 1Gbps 、单用户可用带宽 100MHz 的国际标准。 这样一个既能提升网速,又能高效利用频谱资源的神器, 5G 乃至现在的 5.5G 自然都继承了下来。 不过 5.5G 聚合的 “ 传送带 ” 更快、更宽,因此不用 5 条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 5.5G 组合传送带的方式更加灵活,还会用到 5G 没有的 “ 高速传送带 ” ,相当于运输环节全线升级,网速自然就更快了。 掰扯到这儿,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了吧? 5.5G 网速是真快,技术升级也是真厉害,但我的内心也是真的没啥波澜。毕竟托尼每天也就是宅在家里打打游戏、刷刷视频。出门下载大型文件,或者去高铁站下载电影这样的使用场景几乎和我没啥关系。 肯定不能说它没用,但起码目前,托尼觉得 5.5G 还只是手机的一个 “ 添头 ” 。本着 “ 有比没有强的 ” 原则,如果你最近想换手机,可以看看它们有没有采用高通 X75 或者联发科 M80 的基带,理论上这样的手机以后都能支持 5.5G ,最近好几家旗舰机也都官宣过一波 OTA 。 但要是你的手机还能再坚持一下,就不妨和托尼一起等等~起码等咱们过年回老家逛集市都能连上 5.5G 的时候,再换也来得及。
事关华为,披露重大进展!
作 者丨宋豆豆 编 辑丨张明艳 继去年11月底宣布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后,时隔近半年,长安汽车披露了合作项目的最新进展。 5月7日,长安汽车(000625.SZ)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华为的投资合作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目前,长安汽车已基本完成该项目涉及的财务、法务、业务与技术尽职调查,双方正在就交易关键条款进行进一步协商。 鉴于项目重大性、复杂性及交易各方推进内部程序的需要,项目进度较备忘录中预估有一定延迟。根据最新项目进展,公司预计不晚于2024年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 图片来源:长安汽车公告 今年1月已完成目标公司的注册 事实上,这一时间比原来的交易达成时间延迟了三个月。 去年11月,华为和长安汽车发布公告,双方拟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 彼时,双方计划在备忘录签署日之后6个月内签署最终交易文件,包括股权购买协议、股东协议、目标公司章程以及最终交易文件项下定义的其他与本次交易相关的文件。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谈及投资华为车BU时表示,双方协议中,华为承诺不从事整车业务,不从事新公司里面的业务。 今年1月,华为已完成目标公司的注册,名称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引望”),由华为全资持股,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 与智能车灯等,具体业务范围以最终交易文件为准。3月,引望在上海、杭州、东莞、南京、苏州等地也成立子公司。 有分析指出,深圳引望或将装载华为车BU技术和资源,后续将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这也意味着长安汽车只是首个拟合作的主机厂,后续或将有更多汽车公司参与。 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透露,华为车BU业务走向独立运营并引入投资后,长安率先参与合作,新公司已向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一汽集团等有实力的车企加入。 一汽集团和东风集团也有望入股 除了长安汽车,一汽集团和东风集团两家央企也有望入股。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公开表示,正在联合一汽集团积极推进参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事宜,预计到今年6月会有初步结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一广汽集团高层处获悉,“广汽会综合考虑(是否入股)。我们会从价格、规模等各方面评估竞争力,不是为了入股而入股,股权归股权,竞争力归竞争力,没有质量、价格优势我们不会用”。该人士表示“我们很愿意继续和华为合作,也认同华为的技术,接下来愿意和华为保持更大的空间合作。” 有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优渥性、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对行业话语权的强势追求,导致至今各大车企集团在选择智能化技术的线路和合作对象时,对华为心存忌惮,涉及到所谓的“灵魂”争夺。 但另一方面,若无更多的车企选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华为就很难在若干年内回收项目的巨额投资。而且任何技术解决方案都会随着时间延后技术先进性边际效应递减,随时可能有别家更先进的技术方案创新出来。 因此拆分车BU于华为而言既可以减轻财务负担、也可以令整车厂打消顾虑 ,同时华为继续掌握研发技术和智选车业务,也能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上个月刚发布智能驾驶新品牌乾崑 今年4月,北京车展开幕前一天,华为“车BU”继去年“走向独立”后首次亮相,发布了智能驾驶新品牌乾崑,并宣布新一代鸿蒙座舱再次进化,被视作华为车BU独立市场化运作已接近“目的地”。 首次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身份亮相的靳玉志官宣了乾崑品牌的首批七家合作伙伴。其中东风旗下的岚图和猛士品牌采用乾崑智驾的车型将在年内上市,此外还有长安旗下的深蓝和阿维塔、广汽传祺、北汽的极狐和享界、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江淮旗下新品牌,共有十款战略车型上市。 独立后,实现盈利则是华为车BU内部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年3月,余承东透露,华为智选车业务今年前三月已扭亏为盈,车BU接近盈亏平衡的边缘,预计从4月开始应该能实现扭亏为盈,形成良性正向发展。 对于盈利的最新进展,靳玉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华为车BU并不担心盈利的问题,“我们认为智驾的方向是对的,盈利就是迟早的,哪一年盈利并不重要。”
华为将重新定义数据存储,聚焦六个方面创新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刘俣辰)5月7日,2024创新数据基础设施论坛在柏林举行。期间,华为公司副总裁、数据存储产品线总裁周跃峰博士表示,具备极致性能、数据韧性、全新数据范式、高扩展性、绿色节能、数据编织能力的数据存储是AI时代存储演进的必由之路。华为将重新定义数据存储,聚焦于六个方面的创新。 华为公司副总裁、数据存储产品线总裁 周跃峰博士 1. 极致性能:超越传统存储10倍的性能,支持PB级带宽以及亿级IOPS,极大提升生成式AI全流程效率; 2. 数据韧性:通过架构和技术创新,实现99.9999%高可靠性,通过内置防勒索引擎,实现侦测准确率提升至99.99%,并将AI训练过程中CheckPoint恢复时间缩至1分钟以内; 3. 全新数据范式:使能多维“张量”格式的数据,通过智能检索引擎,具备快速的张量数据检索能力;通过内嵌知识库,利用RAG技术消除AI大模型幻觉; 4. 高扩展性:存储集群支持EB级容量横向扩展;每个引擎可支持多GPU、DPU或NPU纵向扩展,以支持近存计算; 5. 绿色节能:通过存储介质应用创新和整机硬件创新,实现小于1Watt/TB的存储能效和1PB/U的存储密度; 6. 数据编织:基于存储元数据管理及检索能力,实现全局数据可视、可管,并支持10倍的数据流动效率提升。 基于以上创新,华为推出全新A系列高性能存储OceanStor A800,其可提升AI集群可用度30%。性能方面,OceanStor A800带宽是友商同类产品的4倍,IOPS达友商的8倍;支持EB级容量扩展,最大支持扩容至4096张算力卡,512个存储控制器;从空间能耗来看,密度高达1PB/U,能耗低至0.7Watt/TB;结合向量化索引、张量格式数据、RAG知识库,使能全新数据范式;数据韧性方面,勒索攻击侦测准确率从99.9%提升至99.99%;通过数据编织能力,实现数据资产管理。 此外,存储介质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华为新推出128TB大容量SSD盘,相比业界友商,每PB节约88%空间,节省92%能耗,相同空间实现10倍容量提升,进一步降低数据中心能耗。 同样,AI-Ready的前提是Data-Ready。DME内置的Omni-Dataverse全局文件系统实现企业全域数据资产可视、可管、可流动,构筑AI数据湖存储底座。
消息称三星组建百人工程师团队,争夺英伟达下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订单
IT之家 5 月 7 日消息,据韩国科技媒体 KED Global 报道,三星电子为了拿下英伟达下一代人工智能图形处理器 (AI GPU) 的高端内存 (HBM) 订单,组建了一支由约 100 名顶尖工程师组成的“精英团队”,他们一直致力于提高制造产量和质量,首要目标是通过英伟达的测试。 据业内人士透露,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对三星目前提供的 8 层和 12 层 HBM3E 内存的良品率和质量并不满意,要求三星进行改进。HBM3E 内存是英伟达下一代 Hopper H200 和 Blackwell B200 AI GPU 的关键部件,但目前主要由三星的韩国竞争对手 SK 海力士供应。 IT之家注意到,三星在 2 月份成功研发了全球首款 36GB 的 12 层 HBM3E 内存,并希望本月通过英伟达的质量测试。据报道,三星还提前预定了生产线,以期提高产量,满足英伟达不断增长的需求。 消息人士称:“三星的目标是通过快速增加对英伟达的供应,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预计三星将在第三季度加快供货速度。” 三星芯片业务负责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Kyung Kye Hyun 表示:“我们在第一场战役中落后了,但我们必须赢得第二场。” 目前,SK 海力士正向英伟达新款 H200 和 B200 AI GPU 提供 8 层 HBM3E 内存,同时还提供了 12 层 HBM3E 样品用于性能评估,预计于 2024 年第三季度供货。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北京时间今天晚上(5月7日),苹果不出意外将会推出该公司史上首款配备OLED显示屏的iPad产品。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华为也将会在迪拜举办发布会,面向全球市场推出全新MateBook系列和全新MatePad系列平板电脑,这些产品很有可能也都将搭载OLED屏幕。 根据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苹果以35.6%的份额仍然位居全球平板市场第一,但出货量同比大跌13.9%,而华为以8.3%的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猛涨超70%。就在上个季度,华为平板10余年来首次超越苹果成为中国市场第一,0.3个百分点的份额差距让竞争白热化。 而不为外界所熟知的是,华为苹果两家巨头同日对决背后,还隐藏着一场面板产业战争。 两个月前,三星投资超200亿的8.6代OLED面板产线举行了设备搬入仪式,想以此应对中国面板厂商的步步紧逼。而仅仅20天后,京东方投资630亿的8.6代OLED面板产线也宣布奠基,凸显出对三星的紧追不舍。而两大巨头此次投建的产线,都聚焦平板和PC等IT领域。 不仅如此,市场上近期还传出,与京东方并称“国产面板双子星”的TCL华星,也将在年内投资630亿加入8代OLED生产线的竞逐。但TCL方面5月6日回应观察者网称,该公司目前没有8代OLED产线投资计划,考虑到下游需求和产业链等因素,会秉持审慎态度推进。 华为和苹果平板产品 京东方再砸630亿,紧追三星 此次京东方630亿投建的第8.6代AMOLED产线,是中国首条高世代产线。所谓世代,指的是面板玻璃基板尺寸,世代越高尺寸越大。在此之前,京东方已在国内投建四条柔性AMOLED产线,分别是鄂尔多斯的5.5代线,以及成都、重庆和绵阳的6代线,总投资近2000亿元。 受制于良率和成本,平板和笔记本应用OLED面板要比手机更晚。直到去年9月,华为才在国内推出全球首款大尺寸柔性OLED平板,而后又在今年4月推出全球首款柔性OLED笔记本。这其中平板的屏幕由京东方和维信诺供应,市场普遍认为京东方也将供货华为OLED笔记本。 从投建时间来推断,京东方向华为、苹果、vivo等厂商供应的OLED面板,应该都来自于已投产的四条AMOLED产线。这就不免让外界产生疑问,既然这些产线已经可以为手机、平板和笔记本供货,为何还要斥巨资建设更大尺寸的8.6代生产线? 答案在于切割效率:玻璃基板面积越大,制造大尺寸面板的效率越高。也就是说,相比现有的6代线,8.6代线的切割效率更高。以13.3英寸面板为例,如果6代产线每年可以生产450万片13.3英寸平板电脑面板,那8.6代设备就可生产高达1000万片,产能实现翻番。 图源:三星官网 京东方也在公告中提及,第8.6代AMOLED生产线能大幅提升中尺寸OLED产品切割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投资本项目,京东方将建设全球首批高世代AMOLED半导体显示生产线,有望同步国际同业所推出产品,抢占高世代AMOLED半导体显示‘蓝海’的战略机遇。” 京东方所说的“国际同业”,指的应该就是韩国面板龙头三星。去年4月,三星宣布将投资4.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15亿元)建设8.6代OLED面板产线。今年3月初,三星显示举行了8.6代IT用OLED面板设备搬入仪式,计划在年内完成蒸镀机等主要设备的安装调试。 按照三星的预期,该公司第8.6代IT用OLED产线将在2026年2月量产,而京东方的产线预计将在2026年底量产,双方量产的时间差距在一年内。而三星目前的投资规模之所以小于京东方,一大原因可能是三星的产线是由过去生产液晶显示器(LCD)的生产线改造而来。 中企步步紧逼,韩国还想做“第一” 在电视用的大尺寸OLED领域,三星之前已经布局,这次投建IT用8.6代线,则有多重考虑。 一方面是想率先开拓OLED面板的更多应用领域,形成全尺寸覆盖,守好苹果这个大客户。 长期以来,苹果在新技术导入方面走在行业前列,许多中尺寸OLED技术的开发与讨论也与苹果在中尺寸产品采用OLED面板的计划高度相关。随着华为、苹果相继将OLED应用到iPad等IT产品上,面向IT用的8.6代OLED技术已成为下一个重要战场,三星自然想抢占先机。 中国电子视象协会秘书长董敏向观察者网指出,苹果和华为是全球性消费电子领导品牌,随着两家相继发布OLED平板等产品,意味着未来领先品牌的旗舰产品一定会是OLED面板。而随着三星、京东方重金投入8.6代线,未来上游和终端侧都会全力推动OLED产品的应用。 三星显示举行8.6代IT用OLED面板设备搬入仪式 调研机构Omdia数据显示,2022年OLED笔记本面板出货量约600万片,同比增长19%;2027年OLED IT市场的占比预计将提升到23.6%。DSCC的数据显示,到2026年OLED在高端IT市场将以51%的年复合增长率提升至4400万片,IT OLED市场规模预计将达36亿美元。 三星的另一考虑,则是想通过抢先布局应对中国厂商的步步紧逼。在液晶显示(LCD)领域取胜后,中国厂商正迅速攻向三星主导的OLED领域,其中手机用的小尺寸OLED首当其冲。 早在2019年,三星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全球市占率高达85.2%,LGD为2.7%,彼时两家韩企曾向华为P40和Mate40系列供货。然而4年过去,在京东方、维信诺、天马等中企冲击下,2023年韩企份额收缩至56.8%,中企的份额暴涨至43.2%,双方分庭抗礼之势已现。 也正因此,在去年三星宣布将投建8.6代OLED产线时,韩媒就分析称随着中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星在中小尺寸OLED方面压力骤增,三星此举意在应对中国面板厂商的挑战。 甚至韩国政府也表现出很大期待。韩国总统尹锡悦表示,该投资计划为显示行业的“新飞跃”铺平道路;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称,三星将开拓显示行业的新未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李昌阳更宣称,到2027年,韩国显示产业将实现世界第一,并带动显示面板出口的扩大。 但随着京东方跟进对8.6代OLED产线的投资,韩国想像的市场格局能否实现,仍存变数。 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分地区来看,韩国地区份额已缩窄至46.6%;中国厂商出货份额占比53.4%,同比增加15.6个百分点,环比增加8.5个百分点,份额首次超越五成;京东方、维信诺、TCL和天马份额之和已超三星。 不难想象,未来在平板和笔记本等IT领域,如果京东方、维信诺和华为甚至苹果等上下游厂商继续携手,很可能会复制手机OLED的格局演变,进一步挤压韩国面板企业的市场空间。 图源:CINNO Research 巨头押注,8.6代线仍是冒险一步 从行业普遍观点来看,IT用第8代OLED已经成为继刚性OLED、柔性OLED、硅基OLED、TV OLED之后,另一个崭新的行业“赛点”。但TCL华星却明确表示目前没有8代产线的投资计划,另外维信诺、天马等主要面板玩家,目前也没有明确表示会投资8.6代OLED产线。 多数玩家保持观望,首先可能是技术风险。根据行业分析,相比传统LCD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表现,OLED寿命跟价格明显处于劣势,建设IT面板产线的技术挑战也随之升高;另外无论是IT用还是TV用,技术路线都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导致企业的“投资选择困难”,毕竟谁都不想投产即落后。 去年底,天马在回应投资者时提到,行业上8.x代OLED产线的目标市场更多聚焦IT类产品,IT等中尺寸产品向OLED技术过渡需要一定时间,这些新线产能释放速度、放量规模、良率等短期内或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将对这些领域产品供应格局、技术规格等有一定影响。 第二大原因是投资回报难以评估。从三星和京东方来看,建设8.6代OLED产线的投资动辄数百亿元。例如,一台OLED产线的核心设备——佳能Tokki蒸镀机的价格在8000亿韩元左右(约合人民币43.2亿元),ULVAC蒸镀设备至少要5000-6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0亿元)。 面对高昂投资,厂商势必要权衡未来市场潜力。目前来看,尽管IT用OLED面板增速可观,但规模总量较小,再加上OLED屏幕目前大概率还是被用于旗舰产品,导致出货量会更低。即使将华为、苹果等厂商的IT产品全部换成OLED,跟智能手机的整体市场规模也无法相比。 第三个原因是,现有5.5代或6代OLED产线虽然切割效率不如8.6代线,但也能供应IT领域。例如三星目前就是在5.5代OLED产线上生产笔记本电脑OLED面板,TCL华星也布局了5.5代印刷OLED产线。在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厂商对大规模投资保持谨慎也是明智之举。 “随着材料、设备等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印刷打印的产业准备度近几年得到提高,公司因此也推进了5.5代实验线的投建。但目前下游OLED中尺寸产品需求、印刷产业链成熟度和公司技术进展尚未达到大规模量产条件,公司会秉持审慎态度推进。”TCL方面表示。 但对肩负引领韩国显示产业重任的三星来说,为了应对中国面板厂商的竞争压力,即便缩小投资规模,也必须硬着头皮继续押注。而京东方近些年更是紧跟三星投资步伐,在三星2011年投产5.5代OLED产线后,京东方也在2013年投产全球第二条AMOLED生产线。 这次双方布局8.6代OLED产线,虽是冒险之举,但也给面板竞争带来更多看点,最终鹿死谁手仍存悬念。 而三星和京东方选择此时投资,也恰逢新一轮面板上行周期开启,业绩都恢复了增长。今年一季度,京东方实现营收458.88亿元,同比增长20.84%;净利润9.84亿元,同比增长297.8%。TCL科技实现营收399.08亿元,同比增长1.18%;归母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143.71%。
马斯克:人工智能目前在太空探索领域表现不佳
IT之家 5 月 7 日消息,埃隆・马斯克近期参加了第 27 届米尔肯全球大会,在谈话中,这位特斯拉和 SpaceX 的 CEO 表达了对人工智能 (AI) 的看好,认为“追求真理”的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然而,当被问及人工智能是否能 “加速” 太空探索进程时,他的态度却并不那么热切。 图源 Pixabay “人工智能能帮助您更快地实现太空探索目标吗?” 主持人迈克尔・米尔肯问道。 马斯克回答说,“事实上,太空探索领域几乎没有用到人工智能。SpaceX 和 Starlink 基本不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这并不是因为我反对,而是因为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马斯克表示,他曾尝试用改进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来学习太空知识,但结果并不理想。“我问过这些模型费米悖论、火箭发动机设计和电化学等方面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回答都差强人意,” 马斯克说,费米悖论是指如果银河系中存在大量地外文明,那么我们应该很容易就能观测到它们,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此,人工智能在太空探索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对太空探索领域的 AI 应用持保留态度,马斯克仍然通过他的初创公司 xAI 大力投资人工智能的研发。xAI 官网称,其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加速人类科学发现”。此前,马斯克曾预测人工智能将在 2026 年底超越人类智能。 在马斯克的其他公司,人工智能的应用则更加广泛。他将类似于 ChatGPT 的聊天机器人 Grok 整合到了社交媒体平台 X 当中,并考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用户总结新闻信息。 对于特斯拉,马斯克希望打造一款名为 Optimus 的智能人形机器人,用于生产作业。不过,由于持股比例问题,特斯拉汽车业务目前暂停了人工智能的研发。马斯克在 X 平台表示,拥有 25% 的股份才能让他对特斯拉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拥有更大影响力。 IT之家注意到,除了看好人工智能的潜力,马斯克同时也对潜在的风险表示担忧,例如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虚假信息传播和广泛的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问题。这位科技亿万富翁还认为,超级智能人工智能既有可能拯救人类,也有可能毁灭人类。 “我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灭亡,” 马斯克在 3 月份举办的富 Abundance 峰会“人工智能辩论”研讨会上表示,“我可能同意 Geoff Hinton 的观点,这个概率大约在 10% 到 20% 之间。” 但他同时也表示,尽管存在风险,我们仍然应该冒险。“我认为积极的可能性大于消极的可能性,” 他说道。 5 月 7 日消息,马斯克在被问及人工智能是否会加速他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努力时表示:“奇怪的是,太空探索几乎没有使用人工智能。所以 SpaceX 基本上没有使用人工智能,Starlink 也没有使用人工智能。我并不反对使用它,但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的用途。”马斯克说,他一直在测试改进后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向它们提出有关太空的问题,结果令人失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