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微软的AI PC也来了,这下苹果真该急了吧…
经过了 OpenAI 和谷歌 AI 轰炸,微软也来事儿了。 就在今天凌晨,微软搞了场新品发布会,没别的,就一个重点 “ Copilot+PC ” 。 啥玩意儿呢? 就是微软的 Windows PC ,可能要改名成 “ Copilot+PC ” 了。因为 AI ,要和 Windows 11 来一场深度的结合了。 这么说吧,它还真给世超来了点小震撼,因为微软这次,有点像是在革传统 PC 的命。 就比如大会上展示的Recall ( 召回 )功能,你在电脑上看到、做过的任何事,它都能帮你记着。你可以理解成, Recall 成了你的第二大脑。 像是咱之前浏览过的一个网页,可能转个背就忘了,翻历史记录都得翻半天。 又或者看到一张梗图,当下没保存下来,之后咋找都找不到。 但 Recall 都给你存着档,包括之前在电脑上浏览过什么图像、文档还有网页,都给记了下来。 原理也简单,就是每隔几秒截一张屏幕截图,这些截图存在电脑本地,等你输入关键词搜索的时候, AI 就会把相关的截图翻出来给你。 甚至你还能直接点击屏幕截图,打开源文件。 发布会现场,工作人员就演示了好几个 Recall 的神仙记忆功能,像什么找之前聊天记录里的一条裙子,还有某个工作会议上提到的数据等等。 可能有差友要问,这功能方便归方便,那我上个网一点隐私都没有了? 就连马斯克看到这个 Recall 功能之后,也速速赶来拱火,说 “ 绝对要关闭这个功能 ” 。 其实微软也想到了这一点,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些截图不会上传到云端,即使在本地也是加密看不到的。 你要是还不放心,还能设置哪些内容不让截图。 当然, Recall 也不是能一直无限回档,这功能要占到约25GB 的磁盘空间,而且只能保存三个月左右的截图数据。 除了 Recall , GPT-4o 加持的Copilot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 “ PC 的交互方式 ” 。 就拿玩《 我的世界 》这案例来说,把屏幕共享给 Copilot 后,它就是你的眼、是你的 AI 外挂。 因为 AI 不仅知道你在打游戏,还能分析游戏画面,在僵尸出现的时候,它还会让你赶紧跑,麻溜找个地方躲起来。 相当于咱以后在电脑屏幕上干的任何事, Copilot 都能直接参与进来。 这种深度融合程度,比现在 Windows 的那个 AI 搜索侧边栏,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了, Copilot+PC 的 AI 功能还远不止这些。 再比如,同事发邮件问你要 PPT , Copilot 直接能根据邮件里的需求,找出他要的是哪份 PPT ,咱直接点击发送就可以。 还有对视频和音频的实时字幕翻译、图像的本地 AI 编辑等等,这些个功能都是电脑自带的。 聊了这么多,都还只是微软在软件功能和体验上为 AI 做的努力, AI PC 的 “ AI ” 有了,那最终把 “ AI ” 这道菜送到消费者面前的 PC 呢? 其实每次聊到微软的 PC 的时候世超心情都很复杂。 众所周知,微软自家的 PC 产品一直以来能拿出来聊的就有且仅有 Surface 。但是这根独苗,真的算不上争气。抛开万年不换外观、产品形态鸡肋这些不谈, Surface 系列品控和售后的口碑,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上网随手一搜基本都是对 Surface 系列的吐槽。 说难听点儿,这么个 “ 电子垃圾 ” ,光靠 AI 能扶得起来吗? 要我说应该是不太行,估计微软也这么想的,所以微软拉来了帮手——高通。 这次微软一口气发布了 “全新两代”的 Surface Laptop 笔记本,以及二合一形态的 Surface Pro。 是的,今天总共有四款产品:最新款的 Surface Pro 10,以及长得跟 Surface Pro 10 一模一样的 Surface Pro 11。 最新款的 Surface Laptop 6 ,以及长得跟 Surface Laptop 6 一模一样的 Surface Laptop 7。。。 奇数(7、11)的产品用的是高通 X 系列处理器,偶数(6、10)产品用的是英特尔最新的酷睿 Ultra 处理器。 四款产品的存储规格最高能来到 32G + 1T,Wi-Fi 7 也有安排上,Surface 系列的传统艺能触摸屏也得到了保留,定位偏 PC 平板二合一的 Surface Pro 甚至还用上了 4K OLED 屏幕。 英特尔处理器的版本我们一会儿再讲,先来看看微软这次是怎么吹高通和 ARM 的。 微软自己的说法是,有了 X Elite 和 X Plus 的加持, Surface Pro 11 和 Surface Laptop 7 的性能迎来了史诗级提升。为了证明这一点,微软还特地拉来了隔壁还没有上 AI 的苹果 MacBook Air,反复对比。 不光是性能上要碾压你 —— 多线程表现上,用上 X Elite 的 Surface 要比 MacBook Air M3 强 58%。 传统强项续航也要对比——最新的 Surface 号称比最新的 15 寸 Macbook Air 在电池续航上要好 20% ! AI 的能力上,微软也反复提及了 X Elite 上的 Qualcomm Hexagon NPU ,以及它给 Surface 带来的 45 TOPS 运算能力。 所以从纸面看,微软这次带来的这两款硬件产品,可以称得上是 “AIPC” ,后续的实机演示也证明了这一点—— Surface Laptop 6 在 Photoshop 图片处理这一项基本是 Macbook Air 的两倍, Surface Pro 6 在 AI 绘画上的表现也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我还是劝大家冷静哈——毕竟这次 Surface 的优点几乎都是高通带来的,可高通骁龙 X 并不是个微软独占的玩意。 你微软可以用,那我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小米、荣耀当然都可以用。 大家只要再等上一阵,想买什么牌的骁龙 X 笔记本还不是随便,不至于非得跟微软的品控玩量子纠缠。 而至于英特尔版本的 Surface,就更是。。。 我这么说吧,虽然英特尔 Ultra 处理器也是英特尔的最新产品,也内置了 NPU,但是按照之前网上的爆料,英特尔目前使用的 NPU 算力不太够,达不到微软给 “Copilot+ PC” 设定的本地算力要求。。。 而且对比 ARM 处理器的电脑,英特尔这边儿的续航表现也要差一截,对于经常拿着笔记本出远门的小伙伴来说,肯定是不太友好的。 总之,这次发布会还是能看得出来微软对 AI PC 的野心,但对某些 “ 史上最强 ” “ 颠覆 PC ” 的说法,世超还是先保留意见吧。 毕竟,微软也是有 “ 前科 ” 在的。当年的 Hololens 就号称要改变个人计算形态,结果不也是没整出啥大动静。 现在世超反而更期待,经过微软这么一激,下个月的 WWDC ,苹果能不能给 MacBook 也整上一个 AI 啊? 撰文:西西 & 施昂 编辑:江江 & 面线封面:焕妍 图片、资料来源: X 、微软、 Youtube
多平台公布微短剧备案细则,大模型掀起降价潮,苹果更新修复已删除照片复活问题,极星汽车遭退市警告,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5月21日 农历四月十四 多地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 说是运力饱和 多地网约车每天接不到 20 单 每单营收在 20 块左右 单车日均收入大概 200多 。。。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多平台公布微短剧备案细则:须获得备案号后方可播出 ( 新浪科技 )各平台发布有关短剧备案相关细则。微信平台近日发布微短剧备案机制调整新规,从今年 5 月 27 日起,制作成本低于 30 万元的微短剧需提交成本配置比例报告,经审核后获得备案号。 抖音则在最近向短剧开发者和作者发布通知,5 月 30 日前所有已上线播出的短剧需按照模板准备材料,平台在 5 月 17 日和 5 月 23 日开放上传入口。 6 月 1 日起新上线的短剧,上传抖音平台时需填写相应材料,将材料上传到抖音后再由平台统一向省级广电备案。快手公告称,6 月 1 号起,无备案号的微短剧作品,禁止在平台经营推广。 :所以短剧们要涨价了么? # 百度宣布两款主力大模型免费,阿里通义大模型降价 97% ( 新浪科技 )据悉,百度文心大模型的两款主力模型 ENIRE Speed 、 ENIRE Lite 宣布全面免费,即刻生效。 21 日,阿里云发布重要消息,通义千问主力大模型 API 价格直降 97% ,击穿全球底价。降价后,1 块钱就可以让大模型处理 300 万字,相当于 5 本《 新华字典 》。 据悉,通义千问本次降价共覆盖 9 款闭源及开源系列模型,企业使用大模型的推理成本将大幅降低。阿里云资深副总裁刘伟光表示:“ 本轮大幅降价,就是希望加速 AI 应用的爆发。 ” :刚推出付费方案的 Kimi 瑟瑟发抖。 # iOS17.5.1 修复已删除照片复活问题 ( IT 之家 )苹果今日向 iPhone 用户推送了 iOS 17.5.1 更新( 内部版本号:21F90 ),本次更新距离上次发布隔了 7 天。 需要注意的是,因苹果各区域节点服务器配置缓存问题,可能有些地方探测到升级更新的时间略有延迟,一般半小时内,不会太久。 苹果更新日志内容如下:此更新提供了重要的错误修复,并解决了极少数情况下,数据库损坏导致已删除的照片可能重新在“ 照片 ”图库中出现的问题。 :有一说一,我真有同事被这个 bug 吓到了。。。 # 极星汽车遭退市警告 ( 第一财经 )近日,极星汽车在官网发布消息称,由于未及时提交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财年的年度报告,极星汽车已收到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通知,通知称极星汽车不符合纳斯达克上市规则 5250(c)(1) 中规定的持续上市的定期财务报告提交要求。 纳斯达克的通知不会立即对极星汽车股票上市或交易产生影响。然而,如果极星汽车未能在上述规定时间内恢复合规,那么其股票将从纳斯达克退市。 极星方面表示,正努力在可行的情况下尽快提交公司年报,并公布 2024 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初步财务业绩和运营结果。 :公司的极星车主今天抬不起头了。
因为MEGA,李想亲自砍掉了今年所有的电车…
好家伙啊好家伙,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发微博的李想,昨天却搞出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大动作。 昨天晚上,理想汽车举行了第一季度的业绩发布会,给大伙通报了一下今年 1-3 月的挣钱状况。里头有好消息,当然也有坏消息。 好消息是,跟去年同期比起来,理想多卖了 2.8 万台新车,每个月多卖了接近 1 万台。总的营收也涨了 36.4% ,达到了 256 亿元。一季度就挣了蔚来去年半年的马内,成绩属实有点逆天。 但坏消息是,第一季度的净利润相比去年的 9.3 亿元,直接暴跌了将近一半,只剩下了 5.9 亿。 虽说能够拥有净利润在新势力车企里头已经很幸福了,但是车卖得更多、钱赚得更少这件事情,看起来多少会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更让人卧槽的,则是李想在昨晚的业绩发布会上突然宣布,说原本计划在今年会推出的三款纯电车型 M7 、 M8 和 M9 ,将会推迟到明年上半年上市。 肯定有兄弟没反应过来着三台车是啥玩意,这里我稍微帮大家复习一下。 按照原先的计划,理想会在今年推出 4 款纯电动的车型:已经上市的 MEGA 、 M7 、 M8 和 M9 。而到了明年,理想的纯电车型加起来一共会有六台,并且拥有一个略显中二的组合名: “ 一条鲸鱼和五条鲨鱼 ” 。 理想的说法,是 M7-M9 的产品形态会是 SUV ,但从已经曝光的测试车照片上来看,甭管是面相还是屁股,它们应该更接近于 MEGA 的变种。 本来呢,年内就能看到它们上市,现在估计还得再等上一年了。 纯电车型延后推出的消息,说实话还是挺炸裂的。 因为从各种消息——无论是测试车上路,还是上市规划来看,它们现在的完成度已经相当之高。 而开发一台车,往往需要巨长的时间以及巨多的金钱。按照主机厂们的惯性,一旦车型上市的时间确定之后,基本所有事项都得给它让路,一般不会轻易改动。 现在理想不仅改了,还一改就是将近一年。 而且对于理想来说,今年原本应该是他们在纯电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刻。 一年猛推 4 台纯电,然后在 2025 年做出一个由 11 款车型( 1 台旗舰 + 5 款增程 + 5 款纯电 )组成的超大产品矩阵,成为国产新势力里头的超级巨头。 而在纯电计划搁置了之后,这个原本看着很燃的品牌规划,一时半会可能也就没有后续了。 就相当于你为高考准备了两年,万事俱备了,突然说准备复读了,不考了,明年再说吧。 爹妈老师同学啥的,估计都会有点蒙。 说来也是蛮有意思,甭管是卖得多挣得少,还是纯电计划的推迟,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大伙应该也猜到是啥了吧,就是那个本来应该一个月猛卖 8000 台的 MEGA ,现在的销量只有 1000 台上下了。 至于 MEGA 本身为啥拉胯,咱们今天就不细聊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咱们差评汽车部的小破站主页,里头专门有一期内容对其进行了长达 6 分 50 秒的疯狂输出,可以放心食用。 我想聊的,其实是 MEGA 对理想最大的打击,是白白亏掉了超级超级多的钱。 就比如大伙看这里,理想今年一季度的研发费用是 30.4 亿,相比去年同期猛增了 10 亿多。用来营销和管理公司的费用( 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 ),也暴增了 13 亿。 这些钱很明显,就是用来做新的纯电车型的研发,以及给 MEGA 做宣传了。 此外,财报里还有一个叫做存货的项目,指的其实就是理想为了保证后续车型能够顺利生产交付而提前采购的物料设备等等,相比年初的时候也是接近翻倍的水平。 而按照理想原本的构思,如果 MEGA 能够达到一个月 8000 的销量,他们就能获得 44 亿多的现金,甭管是研发、营销还是一部分的存货,就都能被 Cover ,让整个电动计划顺利的推行下去。 所以这些存货按我的估计,有很多是为了 MEGA 采购的。甚至在北京的工厂里头,都乌泱泱的停满了生产好的 MEGA 。 来源微博 @Turbo _ Car 现在 MEGA 卖不出去,前期的宣传么基本算是白做了,库存的配件也用不上了,研发的费用么也 Cover 不住了。 脖子哥在路上看到的痛の MEGA 这么多钱打了水漂,利润率肯定也就是应声下跌。 回过头再来看纯电计划的推迟,很大程度也是因为 MEGA 的遇冷。 在内部交流中,李想本人其实说到了纯电计划推迟的两个原因,一是他认为对于高端的纯电用户来说,快速补能,或者说是方便地用上 MEGA 的 5C 超充是非常重要的。 但现在理想全国的 5C 充电站加起来,只有 400 座左右。相比之下,国内的纯电一哥特斯拉在全国有超过 2300 多座超充站。 就算是换电站成本巨高的蔚来,在国内也已经建 2420 座换电站和 3850 座充电站。差距,确实好像还挺大的。 所以理想下一步的规划,其实就是赶在发布新车之前,把全国的超充站扩建到 2000 座上下,先把充电焦虑的需求解决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李想觉得如果新车推出的速度太快,现有的理想门店就要摆不下了,所以得缓缓。 但在我看来,这俩都还不是理想的当务之急。 毕竟对于愿意选择 50 万以上电车的用户来说,便捷的超充网络其实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一是这些车主大都会有自己的家充桩,短途通勤基本都能 Cover 。 就算出个远门,理想目前的服务区充电站、蔚来 / 极氪这些品牌开放的充电桩,以及各种第三方充电桩完全都能满足他们的补能需求。 大伙看那些买保时捷 Taycan 的,买宝马 ix 的兄弟,真就不会特别在意非得充得很快,或者整个充电站只能自己享受。 门店面积这个理由就更抽象了,你看特斯拉 Model Y 卖得那么好,还有很多巨小的门店都只会摆一台 Model 3 在外面。说明啥,说明不是非得把所有想卖的车摆出来嘛,有多大面积放多少车呗。 就算往后延了半年一年的,门店的面积就能变大啦? 我觉着啊,与其解决这俩不是太着急的问题,还不如再想想理想一直以来的产品套娃思路。 为啥呢,因为这种思路虽说顺风的时候确实特别好用,比如 L9 成功了以后,后续的 L8 、 L7 ,甚至包括最近上市的 L6 ,就都会跟着一同吃香。 这样又能靠新车赚钱,又能在设计、研发上省下一大笔钱,美滋滋嘛。 可一旦这个套娃的头没有起好,剩下的一连串产品基本也就都得寄。 好巧不巧的是,在 L 系列成功之后,理想不仅对套娃的思路非常自信,还对 MEGA 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这俩加在一起,好嘛,不但 MEGA 本身的内饰就是套的,后续产品也都早早的套上了 MEGA 的壳子,打算复刻一波 L 系列的辉煌。 然而 MEGA 上市以后大伙一看,嗯。。。内饰没啥新意,外观争议又这么大,价格嘛毕竟是纯电,相比之前的 L 系列肯定也会更贵。 对比起来。。。也不是很香,婉拒了哈。 啪,就凉了。 MEGA 一凉,甭管以后的价格和营销策略怎么变,只要车型不变,我觉得的概率依旧会获得 “ 小 MEGA ” 的评价。 销量表现会咋样,我是真说不好。 但要说变设计,比如给这个争议最大的屁股换个造型,对于现在的理想来说就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了。 因为对于主机厂来说,一台车的开发流程往往是先确定一台车的定位和定价,然后交给设计中心设计好外观也就是车子的皮肤,经过各种部门改进,冻结了外观设计之后,才会进行到设计里子——比如车身结构、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等等。 动设计,和动地基基本没区别。 想要在半年一年的时间里从头走一遍流程,我觉着真有些难度。 李想具体会咋做,或许只有等到明年才能真的知道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李想在遇到失利之后,做决策还是非常非常果断的。 明知道放出计划延期的消息,肯定会重挫股价,也还是这么做了。 事实嘛也确实如此,电话会后理想的市值直接蒸发了 12% 还多,小一百个亿就这么没了。 放眼一众造车的玩家,还有谁能做出这种超级大出血级别的决策啊。 今天的李想在我眼里,还真就有点马斯克那味了。 “ 我想干啥都别劝我,劝我是吧,那你走人吧。 ” 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李想看来这些明面上的经济损失,可能比顶着 MEGA 的舆论硬发新车要来的小。 等等党们,又有福咯。 撰文:致命空枪 编辑:面线 & 脖子右拧 封面:焕妍 图片资料来源: 理想汽车: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季度的未經審計財務業績 晚点Auto:理想取消今年发布纯电车,纯电生意不好做? @Turbo_Car 的微博 @李想 的微博 理想汽车官方网站
微软祭出杀手锏,苹果接得住吗?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当全世界目光都停留在Open AI和谷歌的时候,微软不声不响地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北京时间5月21日凌晨,在微软Bulid开发者大会前夕,这家软件巨头举办了一场特别发布会,提出了名为“Copilot+PCs”的概念。 与此前被主机厂频频展示却又概念模糊的“AI PC”相比,微软在Windows系统层面,集成了刚刚问世的GPT-4o;在硬件层面,内置的骁龙X Elite芯片可以在不依赖云端算力的情况下,本地处理生成式AI应用。 尽管此前关于微软将对Copilot进行升级的消息已经满天飞,但本次发布会还是大大超出了预期。 首先,令人始料未及的是,GPT-4o竟然能如此迅速地被整合到终端产品上。当然,考虑到Open AI与微软的关系,双方围绕端侧AI的合作大概率早已开始。 其次,“Copilot+PCs”的首批产品中,全部搭载骁龙X Elite/X Plus两款芯片,这意味着微软开始主导主机厂们集体转向ARM阵营。 过去几年,苹果凭借ARM架构的M系列芯片在PC市场中大举蚕食Windows阵营,如今微软选择了用苹果最熟悉的方式来向这家公司发起反攻。 发布会现场,微软的高管甚至在演示产品旁边,直接摆放了一台搭载M3芯片的Macbook Air,展示在图片生成的环节中,Copilot+PCs如何大幅领先于后者。 图片生成速度对比,图片来源:Microsoft 微软如此公然地“针尖对麦芒”,苹果还能接住招吗? AI PC这事,终于有点眉目了 相较于生成式AI应用在处理速度上的提升,本次发布会更加值得称赞的是,微软展示了许多项行业内从未有过的创新应用。 比如,让你的电脑实现“时光倒流”。 这项被命名为“Recall”的功能,可以让Copilot帮助用户查找在本地的文件、任务,或者是网页浏览记录。 这项功能的原理是,电脑每隔几秒钟就会捕捉并记录一次当前的屏幕快照,并加密存储到电脑硬盘中。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几周前,你曾浏览过一个关于汽车配色的网页,唯一记得的有效信息是,“看到了一辆红色的车”。在类似的模糊信息下,就可以通过搜索“红色汽车”,让Copilot调出过去一段时间中,所有带有“红色汽车”这个元素的网页。 图片来源:Microsoft 如果出现的结果过多,你还可以通过上方的时间轴,选择特点时间区间,来进一步筛选想要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时间轴上,你可以回溯之前操作的任何任务,甚至是看过的视频。 这绝对是生产力的一次跃迁,但弊端也很明显。 首先是隐私安全问题,如果说过去的隐私安全是用户与厂商间围绕Cookie的争议,那么在Copilot+PCs上,这种数据痕迹已经变成了用户电脑上每隔几秒就要进行的“屏幕画面录制”。 发布会后,马斯克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是《黑镜》中的一集,必须要关闭这个功能。” 图片来源:@Elon Musk,X 对此,微软在发布会上多次提到,所有记录的信息都将在电脑本地储存,绝对不会上传到云端,而且用户也可以自定义选择系统可以记录哪类信息。 不过,如果全部在本地留档,系统每天保留的海量信息是否会过多占用存储空间?对于这个问题,微软在现场并没有做出说明,但表示“Recall”功能在今年晚些时候会正式上线。 另一项令人振奋人心的升级是,微软展示了在GPT-4o的加持下,我们终于看到了语音助手该有的样子。 在现场的一段Demo中,测试人员打开了游戏《我的世界》,并呼叫了Copilot询问如何打造装备。Copilot即时地提供了建议,甚至在发现“僵尸”后,向玩家表示“这是僵尸,你需要迅速远离它”。 图片来源:Microsoft 实际上,如果把Copilot当作游戏中的NPC来看待,类似的基于AI驱动的NPC在近些年已经屡见不鲜。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微软的演示场景中,Copilot并非是预先设置的进程,而是玩家实时调用的,它需要在监控游戏画面的同时,处理玩家发送的语音信息。 这对于游戏行业来说,或将带来一次颠覆性的转变。 此外,微软还针对“相对传统”的生成式AI场景做了大幅升级。在现场演示的Surface样机上,实时字幕的支持的语种已拓展到40+,场景包含视频会议、流媒体内容。 微软还为自家的Paint应用升级了扩散算法,现在用户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框架,电脑实时生成出对应的图画。 图片来源:Microsoft 虽然当下听起来已经不算新奇,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功能全部都是借助本地算力完成的,而支撑Copilot+PCs的就是此前被业界寄予厚望的骁龙X Elite。 PC行业,真的要变天了 两个月前,英特尔在台北举办了一场开发者大会,并罕见地与微软共同发布了对于AI PC的定义:需配备NPU、CPU和GPU,并支持微软的Copilot,且键盘上直接配备有Copilot的物理按键。 原本Windows键的位置,现在变成了Copoilot键 透过这则声明,能够挖掘出两条关键信息:首先在AI PC的定义权上,英特尔与微软的利益是一致的,Wintel联盟未来在AI PC时代仍会存在;其次是将异构计算平台将做为AI PC的硬件基础,已经成为各家的共识。 但问题在于,能够玩转异构计算的又不止英特尔一家,所以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我们看到了“Windows+高通”的组合。 就目前微软公布的信息来看,“Copliot+PCs”的首批产品将于6月中旬开始,主机厂商中包括联想、华硕、戴尔、惠普等主流品牌纷纷响应,而这批产品中将全部搭载高通骁龙 X Elite/X Plus芯片。 图片来源:高通 这枚去年10月发布的芯片,由台积电4nm工艺制程打造,搭载了全新定制的Oryon CPU,在4+4+4的三丛集中,12颗核心的主频均可达到3.4GHz,其配备的NPU具有45TOPS的算力,集成的Adreno GPU也能提供4.6TOPS算力。 相比之下,目前在AI PC上普遍搭载的英特尔酷睿Ultra总算力约为34TOPS。 除了在算力上的领先外,基于ARM架构开发的X Elite在能耗表现上,较一众X86架构芯片也是具先天优势。 实际上,微软早在2012年就做出过从X86向ARM转变的过渡,并于当年推出了基于ARM架构芯片的Surface,但当时的ARM架构采用的指令集为32位,程序兼容性几乎不存在。 而去年ARM更新的V9.2架构中,包括Cortex-X4、A720和A520三款处理器芯片设计全部转向64位指令集。与此同时,包括Photoshop、Zoom、Chrome等大型应用程序也纷纷推出了支持ARM 64位的原生版本。 应该说,今时今日ARM架构芯片从手机端向PC端的跃迁,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然,考虑到X86架构芯片极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微软联手高通的目的可能不是取代英特尔,而是向苹果发起的一次挑战。 就目前来看,至少与M3芯片相比(M4芯片还未搭载在Macbook上),骁龙X Elite+Windows的组合要明显强于M3+MacOS。 首先在性能上,无论是Geekbench还是Cinebench,搭载骁龙X Elite的Surface Pro几乎在每一项基准测试上都击败了M3版本的Macbook。 而苹果最引以为傲的能耗表现,改用ARM架构后的Surface也要大幅领先于Macbook。 微软方面表示,目前搭载骁龙X Elite的15英寸Surface Pro在续航时间上达到了22个小时,实际测试中,相比于M3版本的Macbook,前者在计算速度提升58%的情况下,续航时间延长了20%。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微软已经通过本场发布会实实在在地展示了AI PC的应用场景和开发潜力,而苹果在AI上的动作仍然仅以辅助功能的形式展现,这恐怕并不足以说服用户为此买单。 无论是微软与高通的联姻,还是各主机厂的积极响应,都能看出在Windows阵营中,更加紧密的生态联盟正趋于成形。 一个月后的WWDC,可能就是苹果最后的机会。
友商们要慌了,华为平板不到2000,搭载麒麟9000处理器,还有星闪
不到1900块钱的华为平板来了,还用上了麒麟9000系列处理器,你敢想象吗? 五年了,整整五年时间,华为终于迎来了一个性价比堪称王炸级别的新产品,matepad 11.5,而这款平板电脑的配置,堪称无敌了。 其灵动版搭载的是麒麟9000WM,8+128只要1899,8+256也只要2099,这价格一出,直接炸了。 长久以来,因为各种限制,导致华为的产品售价一直相对较高,也被人诟病。而这次,搭载麒麟芯片的产品,竟然探入了2000以内,实在是令人惊喜。 另外,matepad 11.5还有一款柔光版,屏幕效果更加柔和,搭载的是麒麟9000WL处。价格稍微贵一点,8+256是2499,其实即便是这个价格,相比竞品也不贵。 并且,matepad 11.5全系搭载鸿蒙,未来如果升级到纯血鸿蒙,流畅度会进一步提升。 另外,值得一提还有,全系使用了星闪技术。要知道,柔光板搭载的是9000WL处理器,性能上也应该跟pura70标准版的9000SL差不多,可pura70没有星闪,再想想pura70的价格,这款平板的性价比是不是可以堪称无敌了。 除此之外,还有2.8K分辨率,144Hz高刷屏幕,USB3.0,8800毫安大电池,以及标注22.5w,但实际上支持66瓦快充,对此,有网友戏言,这是不是虚假宣传。其实实际情况是,随机带的充电头是22.5w,而平板本身支持更高瓦数的快充。所以如果家里有华为100w或66w的充电头,那么充电时间将会大幅缩短。 当然,9000WM和9000WL有些许的差别,9000WM为6核9线程,9000WL为8核12线程,9000WM的核心少一些,然后频率相对也低一点,所以整体性能应该弱于9000WL。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一定能感觉不出来。 同时,随着这款平板的上市,华为的天生会画APP也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经过众多网友的测试,包括一些专业的画手和行业人员,这款软件有着完美的表现,达到了顶级水平。可见,除了芯片、操作系统这种高大上的东西,在民用软件方面,只要华为一出手,也能做到行业领先。 所以,这款平板对于一些学生群体、商务人士,或者平时用来追追剧、看视频、玩游戏的人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尤其是配上星闪键盘和手写笔之后,可以满足更多需求,不论是做文档、做PPT、做思维导图都不在话下。 同时得益于鸿蒙系统的分布式能力,它还能与其他华为终端无缝连接,显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看了一些博主做的演示视频,效果实在是太惊艳了。我也下了订单,等到手之后,找机会给大家做些演示。 那么问题来了,1899的麒麟9000系平板电脑有了,2000以内的麒麟9000系手机还会远吗?这个真的可以设想一下了。 同时,Matepa11.5会不会是一个新的信号呢?随着高通芯片消耗殆尽,以及芯片产能的稳步提升,还有新一代芯片的问世,9000系列有没有机会得到全面应用呢?甚至是来到中低端市场或者是子品牌身上。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友商们来说,将不会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Matepad 11.5刚上市,就已经卖爆了,各大电商平台都处于疯抢的节奏,其中京东的销量达到了6万,天猫显示10万+,但具体是十一二万,还是十八九万,就不清楚了。据多方了解,第一天的销量就达到了20万台,要知道,华为去年一年才卖了646万台。好家伙,这要是把节奏保持一个月,就能达到去年一整年的销量,实在太恐怖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计算,一个美好期待。 不过,刚才刷到视频,有博主称Matepad 11.5已经卖了60万台,对此我们也无从考证,但不管怎样,这个平板的确是卖爆了。并且,只要芯片方面能够保证产量,它的销量将会持续攀升,觉不愁卖。 2023年,苹果iPad的出货量为899.5万台,同比下降 10%,市场占有率为 32%,排名第一。华为是646万台,同比增长 65%,也是TOP5 中增幅最大,市场占有率为23%,排名第二。 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华为的销量达到了259万台,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首位。也就是说,Matepad 11.5上市之前,华为平板已经展示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仅仅按照259万这个销量算,今年的总出货量不仅会超过去年,还将超过去年苹果,达到国内市场第一。 而现如今,麒麟9000系列芯片进入平板领域,接下来的三个季度,华为平板的市场表现可能要超过第一季度,那么到了年底,突破千万大关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刚才讲的都是国内市场,随时芯片产能的稳步提升,华为手机已经重启海外市场,pura70在马来西亚、欧洲开启预售,那么接下来的平板电脑,也值得期待。 随着Matepad11.5的火热,有意思的现象又出现了,现在开始喊,麒麟9000卖2000,口号变了,说明大家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而这只是一款平板电脑,还不是人人必须的,倘若把9000、鸿蒙、星闪这套东西放到2000元价位的手机上,其他品牌还有活路吗? 总之,对于华为而言,平板电脑率先打响了电脑领域的第一枪,接下来将是桌面电脑,而PC处理器是最值得期待,但应该也快了。 华为每一次的新品发布,其实都是在告诉全世界,尤其是老美,不论你怎么打压,都是无效的,你能等到的,都是行业顶级的新产品,充满了竞争力和创新。你能等到的,只会是一种无奈,还有深深的恐惧,因为你们的心里明白,华为这个对手已经无法战胜。
坚持自研+共研的 vivo,在影像上卷出了花
上周 vivo 带来了「影像灭霸」手机 vivo X100 Ultra,狠狠秀了一把肌肉,展示了蓝厂在影像上的硬件和软件实力,不过受限发布会时长,vivo X100 Ultra 和「蓝图影像」的更多能力和细节都没能没有介绍。 而在今天,vivo 召开了「影像新蓝图 X 系列技术沟通会」,用 40 分钟的时间,详细公开了 vivo「蓝图影像」的独门秘方。 「蓝图」为 vivo 影像描绘未来 「蓝图」一词是顶层设计,创新规划的意思,vivo 取其为旗下影像技术冠名,除了呼应 vivo 标志性的「蓝」色,更象征了 vivo 对影像技术未来的展望。 如果说蓝厂影像的「蓝图」,那首先是 vivo 长期坚持的「自研+共研」路线。 在自主创新上,蓝图影像有三大布局:自研传感器技术、自研影像算法矩阵、自研影像芯片。 传感器上,vivo 和供应链厂商深度联合研发传感器,vivo X100 Ultra 长焦搭载的 2 亿像素一英寸大底传感器,正是蓝厂和蔡司共同研发的成果。 vivo 也表示,已经在核心算法上实现 100% 全自研,构建起人像、夜景和视频三大场景的自研系统。底层则是基于 AI 大模型能力的「原像引擎」,着力于画质、色彩和成像速度三大影像基本点。 作为唯一一家还在推出自研影像芯片的手机厂商,vivo 的蓝图影像芯片已经迭代了三次,在 vivo X100 Ultra 上搭载的这块「蓝图影像芯片 V3+」,不仅为拍摄和成像处理提供了强大的性能,还助力 vivo 补全了视频拍摄的弱项。 ▲ 蓝厂目前的影像专利情况 vivo 首款「相机」,蓝图影像的集大成者 技术最终都要落到产品上,而上周刚刚发布的 vivo X100 Ultra 手机,正是蓝图影像的成果结晶。 接着上周发布会的内容,vivo 在这次沟通会中着重介绍了 vivo X100 Ultra 的「画质」和「色彩」两大基本影像素质。 在手机摄像头还不够高清的时代,对「高像素」的追求,就是对高清画质的追求。vivo 对「画质」的追求似乎又回到了以前,2 亿像素的蔡司 APO 长焦,为 vivo X100 Ultra 提供了惊艳的望远能力。而一英寸云台级主摄,则在稳定性上为成像画质保驾护航。 蓝图影像很重要的一个理念是「软硬结合」,即蓝厂参与的研发的硬件,搭配蓝厂的调校,从而释放出百分百的硬件实力。在 vivo X100 Ultra 上,蓝厂带来了 VCS 方式光谱技术,信噪比提升 350%;底层的原像引擎,带来系统性的画质解决方案;而 4*4 HexBayer 大模型技术,使「灭霸」的镜头解析力提升 50%。 当今的手机摄影,也已经不是单纯追求画质高清,色彩和影调更是出片与否的重要因素。vivo 不仅在 vivo X100 Ultra 上实现高色准表现,还带来多样的色彩风格。 在全新登场的黑白色彩风格中,vivo 通过数据处理和后端调试,进一步对灰阶捕捉精细化,连续性更强,带来更细腻的黑白色彩表现。加上「鲜明」、「质感」和色准升级的「自然」,vivo X100 Ultra 支持四种 vivo 色彩风格。 而全新推出的人文街拍模式,不仅更易用,还在光学体验上更接近真实,帮助用户捕捉生活中的「决定性瞬间」。 人像可是 vivo 的传统艺能 在上周的「灭霸」发布会上,关于 vivo X100 Ultra 人像能力的篇幅不多,而作为蓝厂的「传统艺能」,人像能力自然是蓝图影像的重要板块,因此 vivo X100 Ultra 的人像能力在今天的沟通会上得以详细展开。 vivo X100 Ultra 那颗强悍的长焦镜头,不仅能望远,也能用来拍出好人像。作为「行业唯一一颗完全服务人像的长焦镜头」,2 亿像素为 vivo X100 Ultra 的人像拍摄带来超强解析力,真实还原画面细节。 人像摄影中,人眼和皮肤质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为了将人眼中的情绪分毫不差地展现,vivo 特别定制人眼 AF 像素对焦功能,高精度对焦人眼;而「微米级焕肤塑颜」技术,细腻自然还原人物皮肤质感。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 vivo X20 上「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这句 slogan?vivo X100 Ultra 继续传承了这句 slogan 的精神,针对逆光人像拍摄,搜集了海量优质素材,进行了算法重构,实现了更优秀更智能的逆光影调效果。 ▲ 五种典型逆光场景 在各家都在发力「AI 影像」玩法的当下,vivo 当然不会落后,新推出的「AIGC 四季人像」,拍一张照片能够生成四个季节的场景,并且还覆盖到了细节,环境中的所有元素都会随着「季节变迁」而发生光影和氛围的变化。 更面向未来的「3D 摄影」,则是 vivo Android 阵营独家搭载的特别功能,通过多摄同步,vivo X100 Ultra 能拍摄出 MR 设备使用的 3D 立体影像。 vivo X100 Ultra 支持 400 多种组合的人像模式,可玩性和专业性极强,如果用户想要快速出片,蔡司人像镜头包也能够满足需求。 视频拍摄由「短板」变「优势」 当今不少 Android 顶级影像旗舰都在「拍照」上用力地「卷」,而摄像头另一个重大的功能——视频拍摄,进步却非常有限。 vivo X100 Ultra 不仅补全了视频拍摄的短板,还化短为长,拿出了 Android 阵营领先的视频拍摄能力。 视频拍摄难度比照片拍摄更高:光学素质要更强,对算法和算力的要求也极高 硬件层面上,vivo X 100 Ultra 强化了防抖光学性能,主摄实现云台级防抖,多个焦段实现 4K 120fps 拍摄水平。 vivo X100 Ultea 长焦录像不仅有着「高像素+高解析力」的硬件优势,还得到自研视频 AI 超分算法的加持,实现 30X 可用变焦范围。 摄影有影调,视频则讲究「电影感」。vivo X100 Ultra 实现「电影感的成像风格」,人像更突出,背景更柔美,将电影行业「人景分离」的调色方法,以算法的形式加持 vivo X100 Ultra,还支持成像风格自定义能力与 3D Lut 导入等专业级能力。 为 vivo X100 Ultra 提供强大视频算力的正是 vivo 自研蓝图影像芯片 V3+,功耗降低 80%,性能提升 35%,实现 4K 下的多视频算法并发。 在 vivo X100 Ultra 和「蓝图影像」发布会结束一周后,vivo 选择再开一个发布会展开介绍这款手机和自家摄影技术,只能说明在影像上,vivo 确实很「有料」,能够几乎不重复手机发布会的内容,再讲个 40 分钟。 从 2017 年至今,vivo 已经在影像上布局了 7 年的时间,坚持「自研+共研」的路线,也终于在 vivo X100 Ultra 上结出成果,拿出了不少「人无我有」的独家优势。
i人和e人还没完呢,怎么又开始浓人和淡人了?
前阵子,小辣椒刷到一个帖子:你是淡人还是浓人。 啥玩意,人也分咸淡了? 点进去一看才知道,它类似于 i 人 e 人,又是一个新的人格分类。 所谓淡人,就是啥事都淡淡的。 情绪淡淡的,不悲不喜;说话淡淡的,好的收到;工作淡淡的,随心情干活,靠缘分拿钱。 浓人呢,就是精神浓浓的,经常发疯。生活浓浓的,朋友特多,聚会不断。工作浓浓的,卷王。 啊,这不就 i 人和 e 人的变体么? 接着我再一查,原来淡人浓人都火好几月了,上过微博热搜,也衍生出无数梗图。 在这些帖子的评论区,也有无数人纷纷艾特好友,看看是淡是浓。 看到这,差友们除了下意识对号入座下,也许还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嘴: 怎么又来了? 是啊,怎么又来。 2 年前, MBTI 人格测试席卷整个中文互联网的场景,大家还历历在目。 大家自我介绍时,都会带上一嘴是 i 是 e 。 可 i 和 e 的势头没过多久, MBTI 范畴里的 p 人和 j 人在大半年前又突然爆红。j 人往往条理清晰,做事会列好规划, p 人更擅长随机应变。 这头 P 人和 J 人还在上热搜,那头淡人和浓人又来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在社交平台们,媒体们还把网友分为了社恐,社牛,还有社冷。 按照什么元素族,又给人的性格分成了风象星座、水象星座, “ 不同的象 ” 性格和恋爱模式还不一样。 看到这,也许有差友搞不懂了。 很早之前,人们就喜欢按十二星座给朋友贴性格标签。 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性格标签还在被追捧? 要知道这当中的原因,我们不妨看看一个 Reddit 网友举的例子: “ 自闭症 ” 这个词是几十年前才出现的,但这种疾病已经存在很久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几百年前,身边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小孩,他不愿意说话,害怕有眼神交流。 镇上的人不知道孩子未来会怎么样,孩子父母也很愁苦。 直到一天,有位来自远方的医生过来看了看,说孩子是自闭症。 随后他告诉父母应该如何沟通,如何不刺激到孩子,怎么让孩子找到合适工作。 不过最重要的是,医生说:孩子并不孤单,世界上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这些自闭症患者大多也过着幸福充实的生活。 此时对孩子父母来说, “ 自闭症 ” 这个标签就是一种解脱。 标签能受欢迎,是因为它让有共同经历的人发现彼此,不再孤单。 再拿小辣椒的亲身经历来说。 去年公众号有一期《 今日最佳 》我记忆犹深。它是讲大家坐高铁,会不断地确认车厢号、座位号。 在看到这篇最佳之前,小辣椒一直以为只有自己这样,甚至还怀疑是不是有性格缺陷。 在看到大家评论后,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如此,整个人释怀了很多,因为我找到一种归属感。 你看,人类天生就是渴望自我理解,寻求他人认同。 标签梗为啥容易火。 因为它最擅长的,就是给大家带来归属感,让相似的人抱团取暖。 加上标签梗成本低廉,拿捏好人性就能批量制作,自然就成了很多自媒体玩不腻的话题,然后隔三差五出现在你我面前。 诚然,标签梗是有抱团效应,也能提高社交效率,让大家快速 get 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可小辣椒觉得,标签梗一旦玩魔怔了,呈现出来的却都是偏见了。 在我小学时,就有很多人追捧星座。 他们认识新伙伴时,都会问对方啥星座。一旦发现彼此星座相冲,虽然嘴巴上不说,但心里已经种下了偏见的种子。 小辣椒是天秤座,我还真就听过有人在旁边嘀咕:小心渣男。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种性格标签给人们带来的偏见和误解,在十几年后换一种形式出现了。 小辣椒有次朋友聚会,玩桌游嗨了起来后,他们说了一句:诶,你不是 i 人吗? 不儿?i 人真就得网上渲染的那样,聚会必躲到角落吗? 类似情况在社交平台更是经常出现,点赞量极高。 比如 INFJ 的人就是没边界感,情商低,总能搞砸每一段关系; ISFJ 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永远在当老妈子; ESTJ 是个典型的利己主义。 可事实真就如此吗?我身边也有 INFJ 的人,我并不认为他情商低,没边界感。 呐,一旦被标签框住了,人们就会先入为主,产生偏见。 脱口秀博主呼兰因为有次写稿只睡了 3 小时,被贴上了 “ 胜负欲 ” 的标签,结果所有人都觉得他每天都只睡三小时。 心理学上也有个著名的实验。 1972 年,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森汉招了 8 个正常人,让他们到精神病院去看病,只声称自己有幻听,其他都正常。 结果他们都成功地被关进精神病医院, 7 个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罗森汉对此解释:医务人员有思维定式,你来精神病院,就应该是精神病人,就容易诊断为精神病。 这就是标签让人先入为主,影响了自己判断。 不光会产生偏见,标签甚至会影响到自己。 60 年代,有个风靡一时的理论叫标签理论。简单点说,当人们被贴上标签,就让自己的行为和标签内容趋于一致,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就像天秤座的人得知天秤座有犹豫不决的性格后,越这么想,以后做事就越纠结。 如果某人测出来自己是 INFJ ,就会下意识找到身上所有的点来证明自己就是 INFJ ,然后对其深信不疑。 但其实很多缺点,他都不一定有。 这种的心理暗示,就在冥冥之中影响到他未来判断事情的方式。 当然了,标签的影响也并不完全是负面的。 有些家长善于利用标签,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优点,来引导他们进步。 不过结合身边例子来,我觉得标签带来更多的还是偏见和负面暗示。 人性,本就是多维度的,极其复杂的。 仅仅把人类性格分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也根本不足以 100% 正确概括一个人。 我曾读过一本书叫《 内向不好吗 》。 作者是个内向的人,但她有个 “ 社会化开关 ” ,在特定场合下就会打开,成为一个外向的人,和陌生人搭话不在话下。 如果你也内向,或许会觉得奇怪,这对你来说压根不可能。 你能提出质疑,是因为 “ 内向 ” 和 “ 外向 ” 把性格分得过于简单粗暴,导致 “ 同一类人 ” 出现了很大偏差。 其实十二星座、水象风象星座、淡人浓人也好,披着一层 “ 科学 ” 外衣MBTI 也罢,它们都有不符合你的描述,都有偏差。 只是这些偏差不够明显,在巴纳姆效应下,你没觉得不妥,甚至还当成了人生信条。 要小辣椒说,以后互联网里的标签梗只会越来越频繁,真心建议大家还是图一乐吧。 你的性格,你处理事情的方式,不是你呱呱坠地的年月日决定的,也不会被天天上的星星影响,更不能被简单的四个字母所概括。 能定义你的,从来都只有你自己。 撰文:刺猬 编辑:莽山烙铁头 封面:焕妍 图片、资料来源: 小红书、抖音 Reddit : Why are people nowadays obsessed with labeling everything? Wikipedia : Labeling theory 、巴纳姆效应、罗森汉恩实验
只有8GB内存的Mac,真能成为最好的AI PC吗
要提到Mac最大的槽点,可能就非“祖传”的8GB内存莫属了。日前,一位名为David Schaub的网友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篇分析文章,揭示了苹果公司自蒂姆·库克掌舵之后停止Mac内存升级周期的事实。此前在乔布斯时代,苹果基本每两年就会将Mac机型的起步内存进行升级,然而在库克接管后,仅仅在2017年将MacBook Air的标配内存升级到了8GB。 没错,Mac系列机型已经已经足足有7年时间没有提升过内存的起步配置了。对此苹果方面声称,Mac使用的8GB统一内存(Unified Memory)与竞争对手的16GB内存(Memory)相当,官方给出的答复是8GB内存足以驾驭上网、播放视频、轻量编辑等很多任务。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苹果Mac产品营销部门Laura Metz却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表示,“Mac是用户可以买到的最好的操作生成式AI的个人电脑产品。” 自2024年AI PC逐渐成为个人电脑领域的时髦词汇之后,苹果方面就一直在渲染Mac是消费者可以买到的最好AI PC。按照Laura Metz的说法,从2020年第一款M系列芯片M1推出时,苹果就已经开始AI的部署,M1芯片上出现的神经网络引擎就是为AI而生。 那么问题就来了,8GB起步的内存与Mac是最好的AI PC难道不冲突马?如今你打开抖音、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会看到,不少网友在咨询如何配置一台畅玩AI的电脑,尽管其他人给出的配置单或许各有不同,但32GB起步的内存却几乎都是一样的。 其实不仅仅是爱好者持有这样的看法,Intel方面在不久前举行的2024中国闪存市场峰会上也表示,未来AI PC入门级标配一定是32GB内存,当前常规的16GB内存会被淘汰。 运行AI大模型需要大容量的显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英伟达的RTX 4090显卡为何卖得火爆,就是因为它拥有24GB的超大容量显存。RTX 4090在国内市场禁售后,RTX 2080Ti这款老显卡又重新走红,就是因为它可以通过魔改的方式将显存从11GB扩展到22GB。 那么为什么显存会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内存墙”的存在,使得“CUDA out of memory”这样的报错提示几乎成为了所有AI从业者的噩梦。而CUDA out of memory是指使用CUDA进行计算时,GPU内存不足所导致的错误,它往往出现在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时,这也是为什么在购买用于AI的GPU时,显存是最为核心的指标之一。 伯克利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发现,未来内存墙可能将会是比算力更大的瓶颈,GPU的显存容量严重制约了可训练的模型规模和算力提升速度,或将成为阻碍AI技术发展与落地的重要瓶颈。 GPU的显存如果只有8GB水平,无论开发者如何进行优化,想要容纳一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苹果的统一内存架构是其在AI赛道上最强的一张牌,而统一内存就是把内存、GPU的显存,以及CPU的缓存放到一起,通过Fabric和CPU/GPU/神经网络处理器相连,带来了高速内存访问、高效的多任务处理、更高的图形处理能力以及更强的能耗表现。 将内存直接作为显存使用,这就是苹果统一内存的优势。但问题在于,统一内存即便再有魔力,苹果也不可能做到让所有的统一内存都去作为显存使用,维持系统基本的性能开销也需要一定的内存。根据相关开发者的实测,64GB内存的Mac能够分配给显存的部分是36GB,即64GB内存的Mac是不可以直接运行65B参数的大模型。由此不难发现,8GB内存的Mac可以使用的大模型就极为有限了。 以6B这样一个端侧大模型的典型参数规模为例,把模型参数加载到显存在不同条件下其实是不一样的,用FP32精度需要24GB,用FP16精度需要12GB,用INT8/FP8精度需要6GB,用INT4精度需要3GB。但问题是低位量化对大模型的整体表现是不利的,还会带来准确度的牺牲。所以现在相当多的大模型厂商宁愿直接做小尺寸模型,也不准备将大尺寸模型蒸馏到小尺寸。 如此一来,8GB内存的Mac想要部署端侧大模型,就成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操作。可是如果没有端侧大模型,Mac还能被称为AI PC吗?
vivo技术沟通会:X100 Ultra视频拍摄能力与iPhone相当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孙云瑞)5月21日,vivo召开了“影像新蓝图∙X系列技术沟通会”。在会上vivo宣称X100 Ultra视频拍摄能力与iPhone相当。这款手机搭载vivo自研蓝图影像芯片V3+,配备了4K 120fps录制和先进的防抖技术,旨在提供高质量的视频拍摄体验。 vivo X100 Ultra在视频拍摄方面表现出色,具备了4K 120fps的高帧率录制能力,以及2X和7.4X的传感器内变焦功能,这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视频拍摄选项。手机还配备了全焦段2.8K超级防抖和4K延时摄影功能,这些特性有助于提升视频的稳定性和创意性。 vivo自研的蓝图影像芯片V3+与FIT双芯互联系统的结合,旨在提高视频处理的性能和效率,同时降低功耗。vivo还开发了一系列视频算法,包括HDR、RAW NR和MEMC运动估计,这些算法的应用旨在增强视频的夜视效果和提升长焦录像的变焦范围及视频虚化效果。 在人像摄影方面,vivo X100 Ultra搭载了85毫米人像镜头,该镜头专为人像摄影设计,提供了优秀的画质解析力。vivo还针对人像摄影的软件算法进行了自研,包括AI多帧高像素算法和人眼AF像素对焦功能,后者能够实现更精细的对焦,提升了拍摄眼睛特写的体验。 vivo X100 Ultra的长焦模组采用了萤石级玻璃镜片FCD100,旨在改善色散现象,达到蔡司APO认证标准。vivo采用的4*4 HexBayer大模型技术,据称解决了光学串扰引起的像质退化问题。 此外,vivo X100 Ultra支持四种色彩风格,包括"鲜明"和"质感"色彩,以及升级版的蔡司自然色彩,旨在改善暗区影调和全局亮度,满足医疗诊断、电商展示、产品设计确认等场景的需求。vivo还推出了基于RAW域14bit灰阶的黑白色彩风格,旨在捕捉细腻丰富的灰阶变化。
微软急了,给我塞了一个副驾驶
当地时间5月20日,微软Build 2024开发者大会在西雅图举行,这次大会没有直播,但住在微软总部旁边的我还是了解了几个关键信息:OpenAI和谷歌先后开完发布会,微软被架在火上烤,不在AI方面做出大举动是不行了,于是微软宣布的大举动是,推出内置AI的新电脑——Copilot+PC。 @microsoft 跟别的AI有啥不一样呢? 目前的AI计算大部分在云端进行,但微软发布的Copilot+PC上,很多计算都是在本地运行的,这意味着延迟更小、效果更强、更能保护用户隐私。 想实现这一点,意味着Copilot+PC的NPU(神经处理单元)运算速度要达到40 TOPS,也就是每秒40万亿次运算,Copilot+PC如果成功推广,则意味着AI算力在普通用户里的普及,真正让云端的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市场买不买帐呢? 据路透社报道,在发布会前后,微软的股价高涨,逼近历史高位。有市场分析师认为,未来内置AI算力的电脑将会是必需品。 据微软称,Copilot+PC将首先在宏碁、华硕、戴尔、惠普、联想和三星等合作品牌的新产品上落地,起售价为999美元,并于6月18日开始发货。 微软自家也出了两个全新的Copilot+PC,分别是Surface Pro和Surface Laptop。 Surface Pro和Surface Laptop|Microsoft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曾预言,2024年,人工智能会成为每台个人电脑的核心组成部分,现在,他终于让这个承诺有了轮廓。 一个新概念 Copilot+PC,这是本次发布会最最核心的概念。 Copilot是微软2023年发布的AI助手,从字面看(copilot是副驾驶的意思,念“扣派乐”),它的功能不是越俎代庖替用户包办一切,而是在用户工作时提供辅助。 Copilot能联动的产品 2023年的Build大会上,Copilot被加入了Windows 11,而今年的Build大会直接把Copilot扶正了,成了整个PC的核心。“我们以人工智能为中心,彻底重新构想了整个 PC,”微软表示,“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应用软件到云,这标志着Windows平台几十年来最重大的变化。” 最直观的变化是,新的键盘上会有一个Copilot键。 新的Copilot键将配备在所有微软Copilot+PC电脑上,用户只要按下按钮就能召唤Copilot,开启人工智能辅助功能。而这也是微软近三十年来首次调整键盘布局,上一次他们在键盘上加入的按钮是Windows键。 因此,至少在微软看来,这个Copilot和当年的Windows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就长这样的一个按键 硬件上,Copilot+PC的性能将远远超越同类产品。 英特尔的Meteor Lake NPU计算速度是10 TOPS,AMD的Ryzen Hawk Point NPU计算速度是16 TOPS,都低于Copilot+PC提出的40 TOPS的要求。论算力,只有Copilot+PC搭载的今年下半年出货的高通Snapdragon X Elite能达标,其算力可达45 TOPS。 也就是说,Copilot+PC一旦面世,将直接淘汰此前的AI电脑。 软件上,微软引入了全新的系统架构,Copilot+PC可以访问Azure云端大模型,让性能进一步提升。比起此前的产品,Copilot+PC的AI工作负载增强了20倍,效率提高了100倍。 Copilot+PC采用了ARM架构,更省电了,一次充电能看22小时视频,或者浏览15小时网页,在持续多线程性能方面,Copilot+PC比苹果MacBook Air 15英寸高出58%,在电量上,看本地视频的情况下,Copilot+PC比MacBook Air 15英寸高出20%。 按完Copilot键就会出现右边的菜单栏 最后,之前老有读者问,怎么只有Mac能用ChatGPT-4o桌面应用,现在答案揭晓了,Copilot+PC皮下用的就是ChatGPT-4o,只要买一台新电脑就能即刻拥有——反正据微软说是这样的。 四个新功能(也许不止四个) 在发布会上,微软展示了几个Copilot+PC的新功能。 回溯Recall 这个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帮你迅速找到电脑里看过的和存储的信息。对于不爱整理文件夹和浏览记录的人来说简直是巨大的福音。 现在,Copilot+PC记得你看过的所有东西,只要粗略模糊地描述,就能迅速回溯浏览过的信息,就像电脑内置谢尔顿。 用回溯功能时,用户可以滚动时间轴,在应用程序、网站、邮箱、文档、聊天记录、相册里锁定特定的内容。而且还记得我们说过的“本地AI”吗,这些信息完全是存储在用户本地硬盘上的,不会被外传也不会被保存,绝对私密,设置的记忆储存空间用完后,它会自动删除旧数据,填充新的数据。 画画 用鼠标在画图软件上画画,从没如此丝滑过。 现在有AI跟你一起画了,随便几笔涂鸦就能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本地计算,无需等待,不会被收集数据,不会上传云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管你是画伯还是太太。 用微软的原话:就像是在跟人工智能一起创作。 实时翻译 没啥好说的,这个功能就是用大语言模型,把40多种语言实时翻译成英文。 没说能不能翻译成中文。 分享屏幕 跟ChatGPT桌面版的演示差不多,调用Copilot之后,它可以直接看到你的桌面,并且和你语音交流。 在演示中,用户在玩《我的世界(Minecraft)》,Copilot可以一边看屏幕一边给指挥,让玩家快速躲僵尸。 如果不是前几周已经看过了OpenAI的发布会,这个功能应该还是蛮震撼的。Copilot自来熟打招呼的语气和对话的风格都太有既视感了,像看了两次GPT-4o实机演示。 一些问题 发布会热火朝天,但我们还是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一,真正的Copilot+PC实机要六月下旬才能用到,Copilot键是不是真的能改变用户习惯、成为AI的门户还不得而知,Copilot的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 第二,Copilot的中文区配适问题没有得到详细解释。皮下是GPT-4o的Copilot如何使用?翻译功能在中文上的表现是不是一样好?这也只有亲自试试才知道。 第三,以Transformer模型的效率和目前的算力,真的撑得住每台电脑都这样玩命用AI吗? 最后,主要是问Mac用户,你这次对Windows电脑动心了吗?
轻薄5G三防手机AGM X6发布,首发价2799元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孙云瑞)5月21日,AGM X6手机正式发布,这款手机主打轻薄设计和强大的三防功能。可选夜视版/测温版,标准价格售2999元,首发价2799元。 AGM X6的机身厚度为9毫米,重量为258克,相较于传统三防手机的厚重形象,AGM X6在保持三防性能的同时,实现了机身的轻薄化。其三防性能通过IP68、IP69K及MIL-STD-810H等级认证,能够抵抗摔落、冲击等物理损伤。在实际测试中,AGM X6在60米高空自由落体测试后仍能正常工作。 在5G网络支持方面,AGM X6搭载了紫光展锐T750 5G芯片,支持NA/NSA双模5G网络,能够提供快速的下载速度和低网络延迟,满足用户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使用需求。AGM X6配备了6.78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分辨率为1080*2460,刷新率为60Hz。续航方面,AGM X6内置了5000mAh的锂离子电池。同时,AGM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年的水损险和碎屏保险服务,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的保障。 此外,手机还具备测温功能。这款手机特别搭载了测温传感器,能够进行物体温度、额头温度和腕部温度的测量,提供了一种便捷而实用的温度监测解决方案。无论是在家庭环境中,还是户外活动中,用户都可以通过AGM X6快速获取温度数据。 除了AGM X6测温版,AGM X6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夜视版,这两个版本分别具备测温枪功能和夜视功能。除了夜视与测温枪功能不共存外,两个版本的AGM X6在其他硬件和软件方面都保持一致。 除了标准版,AGM还推出了AGM X6 Zero限量纪念版,采用磨砂透明材料,首批仅发售10台。AGM X6 Zero与AGM X6标准版在功能上是完全相同的,其区别仅在于外观。 AGM X6目前已在京东、天猫以及AGM官方商城开启预售,预计将于5月27日正式开售,优惠活动将持续至6月27日。
Phone?乔布斯的心头“i”苹果一步步在产品上拿掉了
自1990年代首台iMac问世以来,“i”这个前缀一直是苹果的标志性符号,但自2010年首代iPad推出后,苹果好像不太喜欢用这个前缀了。 诚然,iPhone和iPad这些名字中仍有“i”,但我们没见到iWatch或iTV的说法,更不用说iVision Pro了。自1998年iMac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苹果大约给30种产品赋予了带有“i”的名称,涵盖了硬件、软件及服务各个领域。 这虽只是一个字母,却与苹果品牌紧密相连,以至于直至今日,仍有人习惯性地将Apple Watch称为iWatch。 尽管苹果最后一次使用“i”前缀推出全新产品是2011年的iCloud和iAd,这种叫法的影响却延续了下来。而最后一个以“i”开头的全新硬件产品,则要追溯到2010年的iPad。 当苹果开始放弃“i” 这可能只是个巧合,但iPad也恰巧是乔布斯亲自推出的最后一款全新硬件产品。乔布斯对“i”前缀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毕竟这个创意的提出者本人就这么说过。 营销大师肯·西格尔在接受采访时曾打趣道:“我尽可能地让这个‘i’风靡了好久。是我在初代iMac上提出了这个‘i’的概念,它让人们对我讲的故事颇感兴趣。” 他还提到:“现在是时候让‘i’退场了……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西格尔解释说,当初乔布斯围绕着这个字母“i”和iMac这个名字重塑了苹果品牌,但如今,太多的企业都在效仿使用这个前缀。 西格尔还说:无法为“i”这个前缀注册商标或采取其他方式加以保护。这很可能正是苹果逐渐舍弃它的原因之一。 2006年,苹果公司罕见地提前预告了其电视盒产品的未来,当时这款产品被暂时命名为“iTV”。但这个名字并未长久保留,因为英国的老牌电视网络ITV对此表达了抗议,最终这款产品以Apple TV的名称面世。鉴于ITV在英国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运营历史,要在法律上证明其名称的优先使用权自然轻而易举,所以苹果公司也不好说什么。 当然,苹果在选取产品名称时,常常不太介意是否与他人有名称冲突。比如iPad,苹果虽然随后耗费数年时间在法律诉讼中捍卫这个名字,但最初仅仅是直接从富士通手中购得了该名称使用权。 近期,类似的情况出现在Apple Vision Pro上,这似乎还未尘埃落定。苹果在该产品于中国上市之前,必须解决与该名称相关的商标争议,目前解决途径尚不明朗。 所以“i”会消失对吗? 苹果旗下的确还有诸如iPhone、iPad、iMac、iCloud以及iMessage等产品,但iPod和iSight已被逐步淘汰。而iBook这个名字,先是被用于苹果的消费级笔记本电脑,后来又成为iPad上购书读书的应用,最终两度更迭,变为了Apple Books,相应的,iBooks Store也随之更名。 像iTools、iDisk、iWeb、iChat、iSync、iCal以及隐藏在iTunes中的iMix功能,这些你或许未曾留意过的,都已淡出了历史舞台。尽管iTunes偶尔还会被人提及,但实际上它已经被一个叫做“音乐”的新应用所取代,苹果正大力推广Apple Music流媒体服务,而非单曲销售。 iOS和iPadOS依旧沿用旧名,iMovie也还在,但iPhoto已进化为“照片”,至于iDVD,现在听起来几乎成了怀旧的代名词。 上述三款应用名义上仍属于“iLife”套装软件的一部分,而Numbers、Pages和Keynote表面上还是“iWork”系列的一员。不过,“iLife”系列自2010年后就没有再更新过,“iWork”尽管表现稍好,但也自2011年后便停止了实体包装的发售。 当西格尔创造出“iMac”这个名字时,他恐怕未曾预料到它会引发如此深远的影响。如今,尽管他提议苹果应逐步摒弃“i”前缀,但实际上,苹果已经默默执行这一策略多年了。 当然,产品不仅仅关乎命名,更重要的是,乔布斯的创新精神依然深深根植于苹果公司之中。 为了改而改? 西格尔提到:“或许会有营销专家认为,苹果放弃‘i’前缀的做法太过激进,毕竟它曾是史上最伟大品牌标识之一的组成部分。但这个前缀难以获得法律保护,且长期以来,众多公司都围绕‘i’来标榜自己的互联网连接特性,这对于以创新著称的苹果而言,无疑是个问题。” 他也意识到,苹果现在可能更不愿轻易改动产品命名,正如2006年它将“PowerBook”更名为“MacBook”时所做的那样。作为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苹果在作出任何改动时都会更加谨慎,因为一旦决策失误,可能导致更多的工作岗位受到影响。 还有,iPhone已经成为史上最成功的产品。苹果若要更改其名称,必定需要充分的理由,仅仅是对字母“i”的热度减退,还不足以构成足够的动机去改变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标识。
这五大痛点解决,iPhone销量将再创新高,友商要慌?
【CNMO科技】自从2007年iPhone问世以来,苹果公司就一直在智能手机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次新品发布都会引起全球消费者的热烈关注,特别是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 Max,这两款机型无疑是当前市场上的翘楚。然而,即便这两款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苹果公司依然需要针对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优化。 基础型号刷新率需提升 在当今的智能手机市场,如果你选择购买一部安卓手机,那么你几乎可以确信,你将拥有一部至少支持90Hz刷新率,甚至更可能是120Hz(某些情况下甚至更高)屏幕刷新率的手机。这一趋势同样适用于那些定位为“最佳廉价手机”的型号,比如三星A54、Redmi Turbo 3。 然而,在iOS系统中,情况却大相径庭。除非你选择购买价格较高的Pro系列型号,否则你将只能获得120Hz的刷新率。即使是最新发布的且价格不菲的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也仅仅停留在60Hz的刷新率上。 对于2024年的智能手机市场来说,60Hz的刷新率显然已经显得过时和基础,这让人难以置信苹果仍然坚持使用这一技术。虽然这样的选择可能在iPhone SE(2022)这样的特定机型上勉强可以接受,但在其主流产品线上继续使用这样的刷新率,显然无法令消费者满意。 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Pro系列的iPhone。但无论如何,这确实是苹果需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所有的迹象都表明,iPhone 16可能仍然会沿用60Hz的刷新率,这无疑会让期待更高屏幕体验的用户感到失望。 长焦相机能力的不足 iPhone 15 Pro Max在长焦相机技术上有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从3倍光学变焦提升至5倍,但这仍未能达到某些竞争对手的高标准。例如,三星S23 Ultra凭借高达10倍的光学变焦能力,以及索尼Xperia 1 VI的7.1倍变焦能力,都在这一领域表现卓越。 索尼Xperia 1 VI尤其令人瞩目,它通过单一镜头在不同变焦级别间实现平滑过渡,这种流畅性为用户提供了极佳的摄影体验。相比之下,iPhone 15 Pro Max的长焦相机则局限于单一的变焦级别,并且在尝试使用数字变焦超过5倍时,图像质量会出现显著的下降。 当然,数字变焦时图像质量的下降在技术上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三星、小米、vivo和OPPO等旗舰手机,在远距离数字变焦方面通常能展现出更为出色的表现,使得这些手机在长焦摄影方面更具竞争力。 充电速度的滞后 在充电速度方面,iPhone显然已经落后于市场主流。例如,一加12支持高达100W的充电功率,小米14 Pro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0W,而三星S24 Ultra也至少支持45W的充电速度。然而,相比之下,iPhone 15系列的官方规格显示其充电功率未能超过20W。 这种落后的情况导致了即便iPhone的电池容量相对多数同类Android手机来说较小,但其充电速度却明显更慢。在无线充电方面,iPhone 15系列也未能突破,最高仅支持15W的无线充电功率。 苹果公司似乎并未将提高充电速度作为其主要关注点,但这种技术上的滞后无疑使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因此,我们期望苹果公司能在未来的产品中改进其充电技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追赶竞争对手的步伐。 电池容量亟待提升 iPhone在电池容量方面一直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这一点备受用户批评。即使是最新推出的iPhone 15 Pro Max,其4441mAh的电池容量在同类尺寸的Android手机中仍显得相对较小。相比之下,许多顶级Android手机标配的电池容量达到了5000mAh,甚至有的机型电池容量高达6000mAh或更多。 虽然iPhone用户可能并不需要一款搭载6000mAh电池的手机,但苹果至少可以考虑将Pro Max和Plus系列机型的电池容量提升至约5000mAh。对于更小尺寸的标准型号和Pro型号,也应将电池容量提升至至少4000mAh(目前这些机型的电池容量还不足3500mAh)。 尽管增加电池容量可能会导致手机在重量和厚度上有所增加,但考虑到这能够为用户带来接近两天的电池寿命,这样的改变显然是值得的。毕竟,iPhone在电池续航方面已经表现出色,若进一步增加电池容量,其续航能力将更加令人瞩目。 镜头数量有待增加 在镜头数量方面,iPhone也显得相对保守。例如,iPhone 15 Pro Max虽然配备了三个后置镜头,但相较于三星等品牌的顶级机型所拥有的四镜头系统,它仍有所欠缺。 对于那些配置了两个镜头的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来说,缺乏长焦镜头无疑是一个遗憾。作为高端机型的代表,它们本应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和专业的拍照体验。 当然,三个镜头的配置已经能够涵盖广角、超广角和长焦的基本需求,但若能引入如三星S24 Ultra那样的多级光学变焦技术,将为用户带来更为灵活和丰富的拍摄选择。因为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并不总是需要极限的5倍变焦效果,而多级变焦则能满足更多场景下的拍摄需求。 写在最后 苹果公司在未来的产品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以上方面,以持续保持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先地位。
MEGA的失败带崩了理想:今年的销量目标都未必能完成
撰文 | 二筒 编辑 | 大饼 昨天下午,理想汽车公布了其 2024 年一季度财报,并且在晚上 8 点举行了财报会。 理想的这份财报,可以说是非常不理想,我们先列四个很重要的点: ·车辆销售收入 243 亿,相较去年同期增加 32.3% 。 虽然同比增长,但也说不上好,因为去年一季度理想的热销车型 L7 才刚刚开始交付还未完成爬坡,现阶段 L7 已经成熟,比那个时期有增长理所应当。从环比来看,今年一季度车辆销售收入较去年四季度减少了 39.9%,虽然这与去年四季冲业绩完成全年目标和今年一季度 L 系换代打折有关,但这个下滑还是比较大的; ·单车毛利率为 19.3%,同比年同期的 19.8% 稍有下滑,环比去年四季度的 22.7% 下滑较大。 这应该同样与今年一季度的 L 系换代打折有关,总的来讲还是维持在了 20% 毛利这个水平,勉强可以接受; ·营业费用 58.6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暴涨了 71.4%。 虽然环比去年四季度下降了 13.1%,但毕竟去年四季度销售收入比本季度高了 60% 多,这样一比也是很难看的; ·存货 121 亿元,是环比去年四季度的 68 亿元高出来近一半的水平,这些库存未来如果不有序消化的话可能会有减值风险。 理想现在艰难的处境,或许应该归咎于纯电车型 MEGA 的失利。 知危编辑部曾在理想侧人士口中得知,理想此前对 MEGA 的销量预期是能达到月销 6000-8000 辆,并在此基础上于今年下半年顺势推出纯电 SUV 车型。 但,据懂车帝数据,理想汽车 3 月仅售出 3229 辆,四月则下滑到了月销 1000 辆的水平。 理想暴增的营业费用中,研发和销售管理费是占大头的,这些钱应该都是为 3 月 MEGA 发售以及纯电 SUV 产品而做的投入准备。 然而,由于 MEGA 的失利,这些投入有些 “ 打了水漂 ” 的味道,还无端给理想背上了大量的存货。 实际上,如果 MEGA 真的能达到 6000 辆/月的销量水平,那未来的车辆销售收入能多出来 30 亿元/季度,暴涨的营业费用只是小钱罢了。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那么多如果。 MEGA 的失利,或许也拖慢了理想开拓纯电业务的进程,理想 CEO 李想在昨晚八点开始的电话财报会中表示: “ 公司今年不会发布纯电 SUV 的产品,会放在明年上半年 ”。 也就是说,理想的整个纯电产品线的销售计划被推迟了。 李想本人也在电话会中给出了两个理由: ①销售中高端 SUV,足够多的自营超充桩是必要条件,团队认为自营的超充桩要达到和特斯拉中国相近的数量,才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合适时机; ②需要升级和增加更多的展位,如果想要支持一个新车型销量过万,在全国需要增加 500-600 个固定展位。 言下之意,理想的纯电系列车型发布需要更多时间来准备。 不过,这两点并没有那么能说服人。超充桩方面,截至去年 11 月,特斯拉在中国大陆部署了超过 11000+ 根超级充电桩,理想在本季财报会上披露的超充桩根数为 1770 根,如此大的差距,是推迟半年能解决的吗? 至于车辆的固定展位方面,铺设起来理应比超充桩难度要低( 超充桩的增设报批过程较为繁琐,还需要电网配合 ),为什么新增 500-600 个展位需要推迟半年来达成? 这两个理由,大体上看逻辑是可以认可的,但细思考起来似乎又没有那么坚固。 或许,这两个理由都不是纯电推迟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并不方便说出来。 不过,无论怎样,纯电 SUV 车年内不发布似乎已成定局。 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在 MEGA 失利、纯电 SUV 车型推迟推出的 2024 年,理想似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讲了,或者说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东西了。 今年初,理想给出的 2024 年全年销量指引是 65-80 万辆,在 MEGA 失利后,理想将全年指引调整到了 56-64 万辆。 我们粗算一笔账。今年一季度,理想售出汽车 8 万辆,并在财报上指出第二季度的销量指引是 10.5-11 万辆,市场普遍认可这个指引。那么,理想汽车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应该在 19 万辆左右,如果想达到全年指引的最低线,那么今年下半年要卖出 56-19=37 万辆。 这意味着下半年平均每月理想需要售出 37÷6≈6 万辆汽车。 月销 6 万辆是什么概念呢?去年理想销量最高的一个月是去年 12 月,创了月销历史新高,销量为 50353 辆,跟 6 万辆还有 1 万辆的差距。 现阶段,我们能看到 L6 车型的销量势头非常好,L7\8\9 的销量也在恢复,但这四款车型想达到稳定的综合月销 6 万辆从客观上来讲还是很有难度的。 或许,理想连今年的销量目标也未必能完成。 我们只能说,理想在过去的老理想 ONE 上的失利和成功逆转是可以看到这家公司的韧性的,同时,在最近一个月的大裁员上也能看出理想在策略上的调整是非常果断、迅速、坚定的,有这样品质的公司,也未必不能再创造一次绝地翻盘。 最起码,账上近千亿人民币的充沛现金储备,还是让理想有创造奇迹的机会的。
马斯克需要中国再帮他一次
五一假期前夕,马斯克的私人飞机湾流G550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作为马斯克的四大座驾之一,湾流G550去年飞行了275次,这次是中国首飞。 马斯克落地当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的通报(第一批)》,共计76款车型符合数据安全4项合规要求,特斯拉Model 3/Y赫然在列,是名单中唯二的外资车型。 熟悉中国文化语境的人,自然不会把它当作一份普通文件看待,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有望落地中国的传言不胫而走。 FSD可以理解为特斯拉的增值服务包,定价64000人民币,只不过在中国市场处于“可以购买不能使用”的状态。马斯克在北京“快闪”24小时,连北京车展都没去,被市场解读为帮FSD叩开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市场的大门。 与马斯克的急切相对应,特斯拉面临一系列的麻烦,包括但不限于产能爬坡缓慢、环保恐怖分子闹市、交付量不及预期等等。 湾流G550载着马斯克回到美国不久,特斯拉新的裁员计划在凌晨如期而至。Supercharger团队几乎解散;新车(大概率是Model 2)项目主管被裁,据说马斯克在飞机上拟定了方案,高效程度让人几乎忘记了他在诸多大饼上久治不愈的拖延症。 FSD从V11到V12的重大改进,让人们开始期待自动驾驶临界点的到来。但即便是特斯拉最忠实的拥趸,也正在迟迟无法兑现的人工智能叙事里,试探着耐心的阈值。 木头姐帮马斯克讲故事 2018年8月,马斯克从产能地狱中解放,开始放飞自我。一系列骚操作中,最令人无语的是宣布私有化特斯拉。 彼时正值特斯拉爆发前夜,早期投资者们刚松了一口气,随即被马总的天马行空吓得魂飞魄散。反应最为激烈的,是方舟基金创始人“木头姐”Cathie Wood。 木头姐(右)与马斯克 方舟基金是最早鼓吹特斯拉的旗手之一,木头姐本人则是马斯克最虔诚的信徒。最近特斯拉交付数据不及预期,高盛大摩等亲密战友纷纷叛变的情况下,木头姐依然在为特斯拉摇旗呐喊。 2018年马斯克宣布私有化当月,木头姐就在方舟基金官网发表公开信,劝马斯克悬崖勒马,表示特斯拉股票未来五年还能翻10倍,并且是“保守估计”。 木头姐也给出了自己的估值逻辑:特斯拉会从一家汽车制造商变成一家“移动即服务(MaaS) 公司”。 Maas服务,即特斯拉围绕自动驾驶算法构建的软件业务,包括FSD的订阅、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等等。木头姐也给马斯克明确了业绩KPI: “我们相信这项业务将有80%的毛利率[2]。” 木头姐发完公开信,马斯克乐得骑驴下坡,收回私有化决定。之后,特斯拉股价原地起飞,木头姐进阶“女版巴菲特”,将无数特斯拉空头摁在地上反复摩擦。 但时至今日,木头姐为特斯拉估值建立的关键假设,却一直没能实现。 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特斯拉交出了比去年更差的成绩单。而大头汽车业务同比下降13%的前提下,FSD订阅所属“服务和其他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也只勉强达到了两位数。 FSD的落地已经成为科技圈的“狼来了”故事,同时,FSD迟迟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也是马斯克的心病。 按机构的保守预估,特斯拉在中国有160万车主,即使只有1%的车主订阅FSD,以99美元的月费计算,一年也能贡献2000多万美元的利润[10]。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FSD难以落地,木头姐勾勒的宏伟蓝图就始终缺少一块关键拼图。 而在“S3XY”四款车型悉数就位的情况下,特斯拉神秘的廉价车型Model 2/Q面临难产。在15-20万这个价格区间里,中国车企的各路“中国版Model 2/Q”已经满大街跑了。 伴随中国消费者对特斯拉降价逐渐产生耐药性,特斯拉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 第一季度,特斯拉交付量录得2020年以来首次下滑,利润率较去年同期直接腰斩降至5.5%,甚至还不如汽车行业去年第三季度的平均水平(8.9%)[3]。 面对资本市场对特斯拉的信仰开始欠费,FSD的落地是一剂见效最快的解药。 梦想太远,业绩太近 这两年,特斯拉逐渐成为各大车展“消失的它”。原因不难理解:特斯拉无新车可展。 最近三年,每年在中国市场首发的车型超过170款,几乎每两天就有一款新车发布[5]。与此同时,马斯克的大饼一个接着一个,构成了特斯拉在资本市场的核心矛盾:马斯克兑现大饼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投资机构兑现估值的速度。 首当其冲的是深陷产能地狱的Cybertruck。 Cybertruck在2019年首次亮相,直到去年年底才正式发售。但由于Cybertruck上应用的新技术太多,导致产能迟迟无法提升。 最典型的例子是4680电池的生产。 “4680”是指电池直径46mm、高度80mm,理论能量密度是特斯拉目前最常用的2170电池的5倍[6],是特斯拉下一阶段降低电池成本的关键。 特斯拉并没有改变电池的技术原理,但大刀阔斧的改变了电池的生产方式。在马斯克看来,现有的电池生产效率实在太低,比如极耳这个电池结构,不仅电阻大、产热多,实际生产时还总得让系统“开小灶”,是破坏流水线作业的罪魁祸首[7]。 马斯克大手一挥——不要了,让整个电池底部和外壳充当极耳。虽然名为“无极耳”,但其实整个盖子都是极耳。 电池极耳与无极耳设计:变秃了也变强了 但电池结构和生产流程的改变,意味着生产设备、机台、生产线也得重新设计,这又是另外的成本。 举例来说,就像会计花一下午就能算好的账,马斯克用一个月编写一套程序,可以把后面的算账时间压缩到一分钟。但编写程序的这一个月,非常考验资本市场的耐心。 截至今年3月,4680电池的年产能也只够搭配6万辆Cybertruck,想想在手的200万辆订单,作业写不完,真写不完。 去年第三季度的电话会议上,马斯克称想要Cybertruck贡献正向现金流,至少还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 不仅Cybertruck的交付进展缓慢,特斯拉其余超级工厂的产能爬坡速度也慢的可怕。目前,能够达到规划产能的,只有上海临港超级工厂。估计马斯克也纳闷: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加班啊? 面对一系列麻烦,马斯克的应对方式是再画几张饼,比如被工作人员抬到舞台中央,炫酷中透露着一丝尴尬的Tesla Bot;推特首发的Robotaxi;Supercharger超级充电桩等等。 CNBC看完也忍不住吐槽:“马斯克老是做出一些要么为时过早、要么根本无法兑现的承诺。” 面对电动车市场迅速成长的竞争对手,马斯克的策略是把特斯拉的核心能力从汽车生产向人工智能转移,并将特斯拉包装成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在一季报的电话会上,马斯克非常露骨的表示: 如果你把特斯拉只看作一家汽车公司,那么你对特斯拉的理解就是片面的。如果有人不相信特斯拉能解决自动驾驶问题,他们就不应该投资特斯拉。 但事实是,投资机构恰恰把特斯拉当做了人工智能公司,正如Spear Invest的首席投资官Ivana Delevska所说[11]: “特斯拉一直未能兑现完全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的承诺,而这些已经蕴含在特斯拉的估值中。仅仅作为另一家汽车制造商是无法获得7500亿美元估值的。” 面对资本市场长久的等待,FSD似乎是一个最容易兑现的答案。 “认识你自己” 2016年,估值专家阿斯沃斯·达摩达兰在公开的投资笔记中写道:“投资特斯拉就是投资马斯克”。 达摩达兰表示,如果相信马斯克是一位有远见的天才,那特斯拉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相信他是现代版PT Barnum,那最好连夜清仓[8]。 PT Barnum是《马戏之王》中“狼叔”休·杰克曼扮演的主角原型,是美国19世纪的著名骗子,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在其博物馆中展示虚假的怪人怪物骗取票价敛财,最著名的“展品”包括宣称已经161岁的乔治·华盛顿的奶妈(实际80岁)。 PT Barnum的展品之一:假冒裴济美人鱼标本 达摩达兰自己的判断是后者,他是最早唱空特斯拉的分析师之一。2013年9月第一次给特斯拉估值,他将特斯拉定性为“需要大量现金注入,以达到稳定经营状态的豪华车厂”[8]。 自2013年上市起,围绕在特斯拉身上的最大争议就是“特斯拉到底是科技股还是汽车股”。科技公司和汽车公司在不同的估值语境下,一直泾渭分明,直到特斯拉这个奇特物种出现。 空头的观点如香橼创始人安德鲁·莱福特:“要是奔驰里装了60个车载电脑,能变成一个科技公司吗?”多头的代表则是ARK分析师Tasha Keeney:特斯拉将很快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并组建自动驾驶出租车队。 在漫长的交锋中,特斯拉靠着飞涨的股价埋葬了一排华尔街空头,包括对瑞幸动过手的浑水,绿光资本的大卫·埃因霍温,揭露过安然财务造假的吉米·查诺斯。 但2020年后,特斯拉偏离了科技公司的轨道,反而向汽车公司靠拢。 从市销率(P/S=市值/营收)看,特斯拉已经从2020年底的24.23下降到8.95,最差的时候甚至是2.65。 即便对创造了无数奇迹的马斯克来说,他手上的大饼都有点太大了。在迅速兑现成业绩这个语境下,FSD几乎是唯一的解,中国则是打开它的钥匙。 美国银行甚至已经根据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帮马斯克算好了收入:到2030年,中国的FSD订阅将为特斯拉带来23亿美元的收益[10]。 马斯克飞往中国前,分析师们因为第一季度财报对特斯拉失望空前,木头姐却说:“现在不是逃跑的时候。” 木头姐没有逃跑。从今年1月开始,方舟基金就陆续买回了去年抛投的特斯拉股票,如今已经重回第二重仓股。 而对马斯克来说,临港的超级工厂是特斯拉鏖战空头的幕后功臣,如今,他无比需要老朋友再帮他一次。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