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AI终端元年开启,谁能抢占大模型时代的流量入口?
《科创板日报》6月28日讯(记者 黄心怡)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浪潮,正加速终端形态的进化。当前,端侧AI已经成为众多厂商重点布局领域。2024年,也被认为是AI终端元年。 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展期间,荣耀、联想、中兴等企业都纷纷展示了AI落地终端的不同探索,试图抢占AI时代的流量入口。 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预测,今年AI手机发货将占比为11%,而至2030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90%。 ▍低功耗的AI算力是大模型装进手机的关键 荣耀展示了两项端侧AI技术。其一是AI离焦护眼技术,能够在屏幕上模拟出离焦显示效果,根据用户的用眼习惯和环境,让手机屏幕变成为用户定制的“离焦镜”,进而帮助其在看手机时舒缓视力。 另一项是AI换脸检测技术,可以用于电信反诈。基于端侧AI能力,这项技术可以自主识别视频通话中的画面要素,如果检测到视频内容存在AI换脸,将向用户发出风险提醒。这项技术会在折叠屏手机Magic V3上实现首发。 荣耀CEO赵明在采访中介绍,过去3年,荣耀一直在AI方面重金投入。“头两年的AI投入,在消费者体验上表现不明显,因为主要在打地基,构建低功耗的引擎、算法等等。对于荣耀而言,我们仍坚持在端侧进行相应的处理,当消费者调用网络AI能力的时候,提供更好的数据安全上的支持和保护。” 把大模型装入智能手机,对功耗和算力带来了新的要求。赵明表示,低功耗的AI引擎和算法,是端侧AI未来一个核心工作点。同时,会与跟云端大模型结合,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AI翻译、修图等。 联想则展示了两款AI手机联想moto X50 Ultra AI元启版、联想moto razr 50 Ultra AI元启版。这两款AI手机,均可运行超6B算力的天禧大模型,并通过天禧AS与AI PC等AI终端实现协同工作。 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对《科创板日报》表示,个人智能体会成为未来个人客户的第一入口。为此,联想推出了天禧智能体系统(天禧AS),包括天禧个人大模型和个人智能体小天。小天具备个人知识库、AI应用平台、超级互联、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特性。“我们计划把天禧智能体系统,装入每一个AI终端中。未来,你想干什么,就告诉小天,它帮你去干。” 除了手机外,PC也是大模型落地终端的关键产品。赵明透露,在笔记本方面,荣耀将会推出一款与众不同的AI PC,在功能、设计思路和美学上都将有颠覆性创新。 联想则在MWC上海展前夕发布了AI PC新品,包括联想YOGA Air 14s 骁龙AI元启版、联想YOGA Air 14c AI元启版、拯救者Y9000P AI元启版。其中,联想YOGA Air 14s 骁龙AI元启版,是全球首款搭载高通骁龙 X Elite 处理器的AI PC产品。 刘军称,今年是AI终端革命性的一年,将进一步带动PC的应用。“目前,我们一共有大概上万AI PC客户,每天都能够服务好他们,知道他们使用的情况,而且数量与日俱增。” ▍AI终端还处于起步阶段 AI和裸眼3D技术的结合,是中兴通讯此次展会的侧重点。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联合发布了千元级别的AI裸眼3D手机——中兴远航3D,以及全球首款5G+AI裸眼3D平板电脑nubia PAD 3D II。记者现场了解到,该产品支持Neovision 3D Anytime技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一键将2D内容瞬间转化为3D影像,并且基于AI人眼跟踪引擎,用户在任何角度几乎都能看到3D画面。 除了终端厂商外,三大运营商也试图争夺AI时代的流量入口。中国移动推出了云手机业务,可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AI、观赛、追剧等服务。记者在现场获悉,该业务已有2000万注册用户。 中国电信展示了天翼AI云电脑。除了电信自研的星辰大模型外,天翼AI云电脑还支持接入智谱AI、通义千问等第三方模型。 此外,中国电信推出了AI通信助理,解决用户因漏接电话而错过重要信息的问题。当手机信号弱、无法接通时,以数字人形象出现的AI通信助理可代接电话,并对通话内容全程速记,把摘要提炼推送给用户。目前,AI通信助理已有1800万注册用户。 在MWC上海期间,中国移动发布了AI终端发展策略,从拳头产品打磨,应用新生态共建,技术底座夯实三方面协同产业链共同探索,推进端侧AI演进。 中国移动还在会上发布了《中国移动生成式AI终端产品指引》,从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终端形态、应用生态、架构体系等多维度系统阐述AI终端,首次提出AI终端端云协同架构体系,发挥端侧小参数模型和云侧大参数模型各自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更低成本的AI终端使用体验,并联合终端厂商、芯片厂商正式成立终端智能体联盟。 不过,对于AI终端的现状,IDC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坦言,今年端侧AI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消费者层面感知不强。“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用户的接受需要时间。个人判断其发展拐点,最快要等到后年。” XREAL联合创始人吴克艰同样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当前AI对终端的升级,对消费者来说吸引力仍不足。 “一方面,大模型技术需要再进步,另一方面,AI如何与这些具体的硬件产品相结合,比如手机、电脑等设备怎么结合令其真正实现系统级交互,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这仍需要很长的时间。” ▍谁是AI落地的最好载体? 在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究竟是什么模样,可谓业内热议的话题。对此,吴克艰认为,AR是AI最好的硬件终端, AI可能是AR最好的交互形式。 “大模型热潮来临之前,大家想到的是语音交互、手势交互、眼动交互等传统方式。如今大模型加持下,没有键盘、没有鼠标、没有触屏,自然地以语音、图像方式与硬件设备交互,为AR设备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但吴克艰强调,当下的AR/VR设备还是阶段性产品。“AR/VR设备的瓶颈在于,未能达到即轻薄又舒适佩戴,同时有很多功能的状态。一方面硬件技术有瓶颈,另一方面3D内容有所缺失。在光学显示模块,以及电池、芯片、无线通信等底层技术的限制下,大家只能做一些阶段性的产品。” 吴克艰预计,未来的几年之内,随着大模型、光学技术等的发展,AR眼镜很有可能出现小爆发。 此前,Meta已发布首款AI眼镜Ray-Ban Meta,第三方机构预测其销量已破百万台,远超出了预期。 从一季度IDC、CINNO Research等的数据来看,VR需求相对疲软,AR这类更轻量级的产品展现活跃态势。IDC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MR和VR均有大幅下降,MR出货3.4万台,同比下滑52.7%;VR出货2.2万台,同比下滑72.6%。而AR出货0.8万台,同比上涨119.2%;ER出货4.4万台,同比上涨136.2%。 其中,AR市场以一体式眼镜为主,ER市场目前以分体式眼镜为主。 “我个人判断,在未来三、四年那个时间点,AR可能就有机会呈现10倍的增长。” 吴克艰说。
五大数字员工已上岗!讯飞星火让每个岗位都用上大模型
作者 | 程茜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6月28日报道,昨天下午,全面对标GPT-4 Turbo的讯飞星火V4.0刚刚在北京发布,2024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上,企业五大专属AI智能体就已经同步上岗。 ▲MWC科大讯飞展区 讯飞星火V4.0作为科大讯飞加速大模型应用落地的底座,已经将其融入到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中,既有面向服务、线下营销场景,还有更为细分的企业合同处理、招投标文件评估等各项环节,甚至还为企业构建了“超级大脑”、“万能对话助手”…… 这些也正是企业在智能化转型升级中需求最为迫切的几大环节,企业的核心诉求就是如何将大量数据有效利用起来、如何将人力资源从重复、枯燥的任务中解放出来。 针对于不同赛道玩家的多元化需求,科大讯飞在底座大模型能力赋能之外,还构建了星火企业智能体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结合自己的业务需求生成相应智能体,真正实现为每个岗位打造一个智能体。 科大讯飞在MWC上率先展出了星火智能陪练、星火评标助手、星火合同助手、星火生成式智慧驾驶舱、iCase会话智能五大产品,将星火V4.0与企业业务痛点相结合,形成了基座大模型升级与应用落地一脉相承的发展路径。 那么,这五大产品有哪些核心亮点?到底将星火V4.0如何与企业业务进行了结合?智东西通过深入拆解其提质增效的杀手锏,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企业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讯飞星火V4.0成关键底座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多个业务环节基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大模型的出现逐渐迸发出在不同环节辅助人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潜力。 其中有几类企业的业务场景,在当下的智能化转型中更为急迫,那就是合同管理、招标投标、数据分析等方面。 数据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支撑。但事实是,企业中庞大复杂的数据很难直接作为支撑,其原因是这些数据多为非结构化很难拿来即用,并且企业中数据横贯所有的业务部门以及成立年份,数据量之庞大非人力可以进行完全梳理总结。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经营决策者无法直接观察到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真实明确企业真实的运作情况。 在人力成本方面,企业的业务流程中经常存在不少需要人工耗费大量时间进行逐条核对,或者基于模版进行审核等的业务环节。如一些经常需要合同审核或者招投标的企业。这两大场景都会涉及到大量的模版化文件,需要人工进行一一细致核对避免出错,但传统的方式会耗费大量人力、时间。 并且在招投标这一场景中,还需要员工对市场中的供应商都有所了解,这对员工的从业经历、工作经验都要求极高。 还有一大核心业务环节是新员工的业务培训或者服务行业的员工培训等。新员工想要快速熟悉公司的各项规章以及业务流程,需要一对一的业务指导,但实际生活中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也很难快速针对不同的业务知识给出准确的解释。再加上,尤其以服务场景为例,员工不仅要熟悉企业本身的规则,还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服务对象,这往往需要大量的工作经验作为积累才能快速成长。 这些场景既是制约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痛点,同时也是大模型这一核心技术与企业业务场景相结合的绝佳练兵场。一方面,大模型已有的能力在这些场景中的价值释放会更为有效,另一方面,企业感知到技术革命对自身经营的影响会更为直观,加速其对大模型应用的接受速度。 基于此,讯飞星火V4.0作为科大讯飞的底座大模型,昨日下午实现了全面的升级迭代,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已经超越GPT-4 Turbo。 与此同时,为了让企业直观感受到大模型对于这些场景的提质增效效果,科大讯飞在MWC上同步亮相了基于星火V4.0打造的企业智能体,真正让大模型在企业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二、五大产品贯通企业经营流程,合同审核效率提升6倍 面向企业最核心也是最为常见的几大核心痛点,科大讯飞基于讯飞星火V4.0的能力以及语音识别、虚拟人等各项技术相结合,打造了AI陪练、智能评标、合同助手、星火生成式智慧驾驶舱、iCase会话智能五大产品。 1、星火智能陪练:1v1万能陪练,角色扮演、沉浸交互、评估打分一气呵成 首先是面向企业的销售、售后或者客服场景。 基于星火大模型4.0以及各项AI技术,星火智能陪练允许企业用户上传产品说明书等材料,并利用大模型模拟出一个实际的销售、售后或客服的场景,让员工通过语音的方式与机器进行实景模拟陪练,以帮助员工快速上手并获得所需的知识。 2、星火评标助手:化身人工评估的“火眼金睛”,分分钟完成风险评估 第二大场景是企业招投标。智能评标系统可以基于星火大模型V4.0的能力,对企业的招投标文件进行文档解析、抽取评标要求、资格审核、响应性检查等,在几分钟之内完成文件的评估。 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智能评标系统还接入了外部信源,实现对企业、个人、产品等三大类100多种常见证书实现多维指标检查,覆盖90%常见评标证照资质,同时检测出证书是否存在PS痕迹、证书是否有虚假篡改等情况。 这之后,该系统通过标前寻源、智能评标、定标审核等,帮助企业评估外部风险、进行价格评分,辅助企业快速对供应商进行资质检查、价格对比,在大幅提升企业评标效率同时降低采购成本。 3、星火合同助手:从生成、评估到审核的万能助手,人机协作提速6倍 针对于企业业务中处处都会涉及到的合同,合同助手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从合同生成、风险评估、审核等一系列流程,包含生成合同范本、识别合同风险、提取关键内容、比对条款差异,真正基于“机器预审+人工复核”的人机协作模式,缩短合同审核的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 目前,星火智能合同助手已经应用于万达商管集团,其财务业务处理中心的每份合同审核速度可以从30分钟下降至6分钟。 4、星火生成式智慧驾驶舱:企业超级大脑,实时调用企业内部所有数据 在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超级大脑”。科大讯飞的SparkDash平台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作为企业的智慧驾驶舱,SparkDash平台结合了大模型、虚拟人、智能语音识别等多项技术,真正实现将大模型对企业内部数据的分析、处理等能力直观呈现给员工。 具体来看,用户可以通过大屏直接与虚拟人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数据查询、数据辅助分析、知识库问答等,在辅助企业经营决策的同时,真正让数据在业务经营中释放价值。 5、iCase会话智能:智能记录线下营销全流程,量化分析跟进销售策略 在线下的营销场景中,如房地产案场销售、4S店销售、医美销售等可以借助iCase会话智能的能力,让整个销售策略的效率与效果都显著增强。 这一会话智能系统通过采集员工接待过程的录音数据进行降噪降噪转写,然后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后对销讲过程进行质检分析和客户画像提取,最后借助星火大模型对服务过程进行评估并给出销售跟进策略。 可以看出,这些产品能够深入企业的现有业务流程中,将大量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处理,并且在提质增效上效果显著。 三、深入企业业务流程,成大模型“必答题” 大模型与千行百业的连接日益紧密已经成为大模型产业发展的核心焦点之一。 从上述的企业痛点与科大讯飞基于大模型为企业打造的各项智能体来看,一方面,大模型的价值正不断在企业的真实业务场景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带来,企业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成为运营重点。 如今,通用大模型的核心能力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等诸多维度上加速迭代,讯飞星火V4.0的表现已经在国内大模型产业中名列前茅。 但对于企业而言,大模型本身的性能提升对于其感知并不大,直接基于基座大模型或者通过市面上现有的通用大模型产品无法解决业务流程中的具体问题,这既与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相比消费者而言更为复杂,也与企业对于大模型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以及自身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更高有关。 因此,面向企业与消费者,大模型应用落地的逻辑截然不同。大模型价值体现之一就是能实现在企业的具体业务场景中提质增效。 这就是讯飞星火一直坚持的事情,深入企业营销、数据处理、合同审核环节等流程中的核心需求,将大模型与各项技术相结合,实现全流程的辅助。 此次讯飞星火V4.0发布同时,科大讯飞还正式发布星火企业智能体平台,为每个岗位打造专属AI智能体,帮助企业结合业务场景快速构建可落地的智能体应用。 反过来看企业端,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工具的需求旺盛也在推动大模型应用落地的加速。 目前,很多企业的现状是,大量有效数据被存储在企业内部但无法真正作为决策者选择的支撑,因此在技术发展瞬息万变的当下,经营决策者可以基于生产经营数据,以及企业内部业务与外部市场的关联结合,实现科学决策。这些迫切的转型升级需求已经涌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大模型核心能力继续进阶,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规模普及加速,国内大模型生态必将愈加繁荣。 结语:大模型性能提升与应用落地双轮驱动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能一蹴而就,这一定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大模型的发展同样如此。但当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相结合,才能让双发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当下,科大讯飞基于星火V4.0的核心能力,构建了面向企业作为核心且集中的五大产品,但未来基于星火企业智能体平台的能力,企业能够为不同岗位打造专属AI智能体,真正让大模型的能力释放到企业的每个角落,或许会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大讯飞构筑的这个新AI生态中,成为大模型应用落地的率先突破者。
Perplexity AI 再获巨额融资,但同时又深陷剽窃风波
据彭博社最新报道,软银集团旗下的愿景基金 2 号,即将投资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Perplexity AI。 知情人士透露,软银的这次投资金额为 1000 万至 2000 万美元,而 Perplexity 本轮的融资总额也超过了 2.5 亿美元。 这轮融资预计会让 Perplexity 的估值提高三倍,可能达到 25 亿至 30 亿美元,将使其成为业内估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Perplexity 的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与 Google 搜索展开竞争。 作为一家初创独角兽公司,他们的核心服务是提供一个「答案引擎」,这与传统的搜索引擎有着本质的区别。 用户不需要通过多个结果来寻找自己的问题的主要来源,而是直接获得 Perplexity 为你找到的答案。 Aravind Srinivas 曾经是 OpenAI 的一名研究科学家。在离开 OpenAI 后,他于 2022 年 8 月创立了 Perplexity。 Perplexity 想要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答案,而无需用户在海量信息中自行筛选。 Aravind Srinivas 在接受 The Verge 采访时,也同样说到: 我们关心的是真实性和准确性。 作为「世界上首个对话式答案引擎」, Perplexity 回答界面十分干净。在结果页面,上方是信息来源,中间是答案,下面是延伸问题。 其独特之处在于将 ChatGPT 式的问答和传统搜索引擎的链接列表相结合,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搜索体验。 早前在接受 Wired 采访时,黄仁勋说自己「一直在用 Perplexity」。 当然,他也觉得 ChatGPT 挺好。在采访时,黄仁勋尤其对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领域感兴趣,他「差不多每天都用这两个」来做调研: 或许说,你想了解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领域的进展。 那你得先围绕这个话题来建一个框架,然后从那个框架问些更具体的问题。 尽管 Perplexity 的商业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吸引力,但其作为中间者的角色,可能会引发一些内容创作者的担忧。 与 Arc Search 和 Google Gemini 一样,在搜索问题后,Perplexity 也是直接提供答案结果。 如果这样做,就必定会影响原始内容网站的流量和广告收入。 像 Google 和百度这样的传统搜索引擎,其大部分资料都是爬虫自动抓取的,以便于用户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 爬虫可以迅速检索并整理网站的信息,但它不会无脑抓取所有内容。网站一般在建立时,会设定一个 Robots 协议文件(也即 robots.txt)。 通过这个文件,网站就可以告诉搜索引擎的爬虫:哪些网页可以抓取,哪些不可以。这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协议,主要依赖于爬虫开发者的遵守。 大多数搜索引擎和爬虫开发者都会尊重 Robots 协议,不会抓取那些网站明确禁止抓取的内容。这样做是为了尊重网站的隐私和版权,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法律问题。 如果不遵守这个协议,那么爬虫就会强行访问网站的内容。这样做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一些网站的付费墙可能会失效。 在前不久,有人在使用 Perplexity 时,尝试让其总结关于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秘密无人机项目。 然而,在 Perplexity 给出的结果中,可以看到里面有几个片段是从 Forbes 的独家报道摘取而来的,而且还给出了 Forbes 创作的一张原创插图。 后来 Forbes 也主动尝试用 Perplexity 生成内容,在经过对多篇文章主题检索后,他们发现自家文本内容经常会出现在 Perplexity 给出的答案中。 其中,有很多文章是带有付费墙的独家报道。Perplexity 绕过了 Forbes 的付费墙,未经授权使用了许多原创图片和文本。 不光如此,Perplexity 给出的答案正文中也没有出现资料来源。唯一的署名是一些可以链接到这些媒体的图标,但是它们都非常小且容易被忽略 除了 Forbes,另一家著名媒体 Wired 也在控诉 Perplexity。 Wired 在早前写了一篇关于 Perplexity 的文章,同样报道了 Perplexity 在试图使用爬虫那些被阻止访问的网站内容。 但后来,奇葩的事情出现了:Perplexity「盗用」了 Wired 的这篇文章 —— 尽管这篇文章是关于它自身的,而且 Wired 在其网站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阻止了 Perplexity 访问。 Wired 的开发人员 Robb Knight 对后台数据进行了研究。 在大量分析后,Wired 确定了一个有很大概率与 Perplexity 相关的特定 IP 地址,而且这个地址并不在 Perplexity 的公开 IP 范围内。 为了平息内容创作网站的情绪,Perplexity 的首席商务官 Dmitry Shevelenko 在接受 Semafor 采访时表示,Perplexity 正在与出版商开发收入共享计划。 Perplexity 尚未公布这些合作伙伴相关的细节,但 Dmitry Shevelenko 称会尽快公布其计划。 Aravind Srinivas 也在接受 Fast Company 的采访时回应了这一问题: 事实上,Perplexity 并没有忽视 robots.txt,它只是使用了忽视它的第三方抓取器。 不过,Aravind Srinivas 拒绝透露第三方抓取器的名称,也没有承诺会要求该抓取器停止违反 robots.txt。 如果尝试向 Perplexity 询问:「作为一个 AI 搜索引擎,你如何看待未经授权就引用他人文章?」 它会给出如下回答: 看来 Perplexity 自己也知道,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风险且不合法的。 就拿新闻业来说,如果你要写一篇新文章,你会怎么做? 你会说「据《纽约时报》报道」,也就是引用别人的话。这也正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Perplexity 首席执行官 Dmitry Shevelenko 如此说到。 无论如何,还是希望 Perplexity 可以在合规的前提下,能继续创造出更有想法的 AI 工具。
打通大模型行业应用任督二脉!讯飞星火V4.0升级解读,七大能力飙升
作者 | 程茜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6月28日下午,昨日下午,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迎来重磅升级,基于全国首个国产万卡算力集群“飞星一号”的讯飞星火大模型V4.0性能表现已超越GPT-4 Turbo,并且相关应用已经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落地。 星火大模型核心性能的升级以及与千行百业业务场景的深入结合,与当下大模型产业的两大焦点问题密切相关。 一开场,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就谈道,一方面,底座大模型的能力决定了我们可以在通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走多远;另一方面,大模型未来不仅将改变信息获取、内容生产模式,还会改变整个产业竞争格局、科研范式,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让大模型真正科学合理地在刚需场景中落地才更有价值。 星火大模型V4.0在国内外多个主流权威评测体系中,在多项能力中已经全面超越GPT-4 Turbo,成为支撑大模型走向应用的核心底座,与此同时,科大讯飞推出星火企业智能体平台,通过交互的方式大幅降低智能体创建门槛,让每个岗位都能拥有AI智能体。 可以看出,星火大模型V4.0以及基于其打造的自主可控、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就是科大讯飞为当下大模型产业面对这两大核心技术问题亮出的最优解之一。 一、全面对标GPT-4 Turbo,可执行复杂指令、空间推理等高阶任务 国内大模型已经在全面赶超GPT-4 Turbo之路上突飞猛进,能力持续跃升必然是大模型产业当下的必答题。 去年,科大讯飞参与设计的国产通用认知智能大模型测评体系,形成覆盖7个方面481个测试项的评估基准。在七大衡量大模型的关键指标中,星火大模型V4.0已经在其中的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已经全面超越GPT-4 Turbo。 另外的代码能力和多模态能力上,星火大模型V4.0略有差距。刘庆峰谈道,代码能力是未来的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的核心,星火大模型预计在今年8月达到当前GPT-4 Turbo 86分以上的水平。此外在多模态能力上,星火大模型图文识别能力在科研、金融、医疗、司法、办公等场景的应用效果已领先GPT-4o。 不仅如此,在国内外中英文12项主流测试集中,星火V4.0在其中8项测试集中全面超越了GPT-4 Turbo、Claude 3 Opus、Gemini 1.5 Pro。 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讯飞星火V4.0的能力也在不断进阶。 实际情况中,大模型往往需要听懂多元化的复杂指令,或者基于已有的空间信息进行推理、基于逻辑关系进行多模理解等。并且大模型生成内容更为准确、能够减少幻觉对于应用端来说都至关重要。 因此,星火大模型长文本能力在长文档要素抽取、长文档总结摘要、长文档问答、长文档文本生成能力全面升级的同时,还首发了内容溯源功能。也就是说,用户在查阅大模型生成的文本内容时,可以点击答案附近的超链接,就能准确找到这部分答案的出处。 中英文长文档以及音视频等的解读、问答,星火大模型V4.0均可胜任,同时在溯源时能帮用户快速定位到文字、视频的相应位置。 当根据两篇长文档提问孙悟空的金箍棒和哈利波特的魔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星火大模型V4.0从神奇属性、身份象征以及材质来源、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遇到不理解的部分,用户可以直接点击链接分分钟找到内容出处。 同时,星火大模型的图文生成能力还从单张图进阶到了多张图片之间的逻辑理解、生成文本,可以根据多张图片生成小故事并且进行语音朗读。正如下图所演示的,将小兔子和小鸟的互动情节进行了生动串联。 大模型的能力正在从单一的生成、问答、理解能力进阶,向着更高阶的能力演进,同时也逐渐朝着大模型走向落地应用,解决企业或者个人真正需求的底座演进。 二、两大路径、三大优势,科大讯飞为企业大模型落地铺路搭桥 从整个产业的发展格局来看,大模型的竞争焦点已经逐渐外延,从百模大战、排名刷榜逐渐深入行业应用中。 今年上半年,已经有数十个大模型大单公布中标结果。以讯飞星火大模型为代表的越来越多大模型玩家已经奔赴大模型落地战,伴随着下半年的新一批大单涌现,AI落地应用竞争进入白热化态势。 这背后,如何让企业对于大模型应用落地的感知度更强,让大模型与企业业务场景的结合更便捷、高效,且真正融入其核心痛点中至关重要。 相比于C端,企业业务场景的需求更为明确,且能深度集成至企业业务场景中进行定制化,能在帮助企业解决复杂问题、真正提质增效,对于大模型玩家而言,其产品价值的体现也更具针对性。 总体来看,大模型赋能企业的核心路径有两条,一是基于认知大模型的能力直接完成任务,二是认知大模型作为大脑,调度内外部工具完成任务。 对大模型落地应用的思考,正从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全体系升级布局中清晰呈现出来。刘庆峰将大模型的能力边界在企业应用中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拆解,一般难度指的是代码生成、文案翻译、文本摘要等大模型可以拿来即用,中等难度就是需要企业对基座大模型进行定制优化,例如检索类的知识问答、多轮对话等应用化的服务。 而高难度任务就是更难的数学推理、多阶推理类知识问答,这一能力需要开放域的通用智能体来完成,但短期内还没有实现。 这对应到企业中就是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用更少的算力、更高的效率打造专属模型和专属应用。这就对大模型玩家本身产品是否易用、好用、可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企业为大模型买单的关键。 因此,科大讯飞在锚定真正让大模型落地应用这一核心目标之后,将自己的技术优势、应用经验、生态范式真正打通。 从去年发布至今,讯飞星火大模型能力不断跃升,且打造了面向企业的智能体开发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业务与大模型能力相互影响、对齐的门槛。 与此同时,作为AI国家队的科大讯飞,在加速当下国内大模型商业化加速落地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其技术实力在AI产业的发展中已经被充分验证。以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为例,深耕十余年且近日科大讯飞拿下过去十年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在科大讯飞的业务布局中相辅相成。科大讯飞已经在教育、医疗、汽车等诸多赛道上有了大量的商业化积累。讯飞星火大模型已经应用于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交通银行、奇瑞汽车、中国一汽、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等各赛道头部玩家的业务场景中。 在这些优势的支撑之上,科大讯飞正在朝着构建面向未来的AI新生态突围,以源头技术生态、智能体生态、应用生态、行业生态真正在大模型的发展过程中流转起来。 科大讯飞正为大模型落地企业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企业的专属岗位AI助手,对话交互就能搞定智能体 伴随着讯飞星火V4.0的重磅升级,科大讯飞为大模型赋能企业亮出了另一大杀手锏——星火企业智能体平台,为每个岗位打造专属的AI助手。 在解决企业大模型应用最后一公里上,刘庆峰谈道,企业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大模型能力的边界,根据任务难度选择合适方案,并且用更少的算力、更高的效率,打造企业专属大模型。基于星火V4.0的强大能力,他认为用智能体平台打造每个岗位的专属助手的时间已经到了。 智能体在企业的业务场景中,可以通过拆解分析用户的任务需求并进行任务执行的步骤规划,然后匹配相应的任务工具,同时调用打通内外部知识信源,最后能够准确执行用户的任务需求。 现在科大讯飞将企业创建智能体的门槛降低,只需三个步骤:提出需求、构建智能体、功能验证。用户只需说出需求,就可以实现一句话创建。在对话框中,用户只需要说出智能体的相应功能,该平台就会自动生成开场白、所需信源、技能规划等。 如果企业内部的办公平台已经与星火智能体平台连接,智能体还会自动同步到企业内部办公平台上,用户就可以进行功能验证。 以下图演示的彩页智能分析专家为例,用户可以直接上传彩页图片,该智能体就可以通过OCR识别并将其中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呈现,并且迅速检索给出企业的核心业务以及与其他公司的合作方向等供用户参考,最后将这些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发送到用户邮箱中。 如见简便高效的智能体生成流程,这背后依靠的是星火企业智能体平台的三大关键能力,AI原子能力、集成外部信源、打通内部IT系统。 刘庆峰透露,目前AI原子能力集成已经超过400多家,涵盖90多个重要外部信源,打通了超过100个的内部IT系统,包括公司的财务、法务等诸多部门。 在常见的生产、科创、办公和管理领域,科大讯飞已经首批创建了32个企业智能体,企业可实现即插即用。 特别在AI编程领域,正如前文所所提到的,其在信息化产业与产业信息化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因此科大讯飞不断迭代代码智能体iFlyCode,可以满足代码生成、架构设计、代码问答、测试、数据库优化、代码审核方面实现应用。在科大讯飞内部,代码智能体的代码采纳率已经从30%提升到52%。 此外,还有企业中需要大量数据分析处理、信息检索或者耗时耗力的商机线索、评标等方面,讯飞创建的企业智能体已经深入不同的企业业务流程中,帮助不同环节的员工实现了将本增效。 面向企业,科大讯飞还在人机交互领域,全面升级了支持37个语种、37种方言自由对话的星火语音大模型,重构用户的交互体验,已应用在星火汽车智能座舱等产品里。在家电、机器人、运营商等行业场景下,科大讯飞的云边端和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也为这些玩家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方案,去释放大模型潜能。 当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与大模型日益进阶的性能提升相契合。科大讯飞已经形成了底座大模型支撑,外加通过智能体平台深入业务“细枝末节”,为企业搭建起坚实的技术底座。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刘庆峰强调,新的AI生态体系建设的根基就是底座技术完全可控,总结起来就是“软硬一体+自主可控”。这也正是讯飞星火大模型V4.0此次升级迭代的底层逻辑,既真正为企业释放大模型价值,又要让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成长于中国自己的土壤之上。 结语:大模型商业化落地爆点降至,科大讯飞率先布局 大模型在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中发挥作用、释放价值已经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大模型玩家与不同的企业需要对大模型本身的能力以及企业的核心痛点进行拆解与对齐,在此之上才能让AI能力真正普惠,落地到千行百业之中。 点点“星火”,已成燎原之势。讯飞星火正在以基座大模型为核心,进一步助攻大模型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规模化普及。对于国内的大模型玩家而言,既需要科学理性认识到中美科技的综合差异,还需要在朝着通用人工智能加速前进的同时,以长期主义来打造真正自主可控的AI产业生态。 科大讯飞已经成为先行者,并且让大模型在企业刚需场景的更多应用价值逐渐被释放出来,加速大模型应用生态的蓬勃发展。
苹果正在研发新技术,未来 iPhone 更换电池将更容易
去年欧盟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手机厂商必须确保在 2025 年之前改进电池,以让用户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更换。 在欧洲监管机构的压力下,苹果也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技术,使消费者能够更容易更换电池。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苹果目前正在研发「电感应粘合剂脱粘技术」。这将使 iPhone 电池更容易更换,还可以减少电子垃圾。 消息称,iPhone 新的电池外壳会使用金属,而非用普通箔纸来覆盖电池。 未来在更换 iPhone 电池时,只需对电池外壳施加一小股电流,就能轻松将电池从框架底板上拆卸下来。 早在上个月,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分析报告中,就已经曝光了 iPhone 电池的新改动。 郭明錤表示, iPhone 16 Pro 的电池将提升能量密度,同时会首发不锈钢外壳。据悉,国产厂商信维通信为苹果不锈钢电池外壳的主要供应商。 现在看来,苹果选择不锈钢作为电池外壳,或许正是在为新的电池粘合工艺铺路。 专注于数码产品维修的 iFixit,经常会在其网站上对各种产品的维修难易程度评级打分。 iFixit 的 CEO Kyle Wiens 在看到这一消息后,他评价到:「我很乐意看到苹果在提高可修复性方面做出创新」。 Kyle Wiens 认为「胶水是现代设备维修的祸根,任何有助于逆转胶粘剂使用的方法都是受欢迎的。」 Kyle Wiens 还进一步指出,「施加电压来释放 iPhone 电池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电子产品测试和充电的直流电源很容易买到。 不过,就算苹果升级了新的电池外壳材料,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想要独自更换 iPhone 电池依然是一个挑战。 对于 iPhone 的屏幕等部件,苹果可能仍会使用粘合剂和螺丝来进行固定。苹果官方也推荐用户在更换电池时,尽量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 在 iPhone 初代刚刚问世之时,很多手机厂商还会以「不能更换电池」作为嘲讽 iPhone 的谈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拆卸电池已经逐渐成为了各类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主流选择。 2022 年,为了响应维修权相关的法案,苹果推出了自助维修计划。 消费者可以从苹果购买对应零件,并租用专用工具,之后就能完成独自维修 iPhone。 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十分繁杂的流程。而且专用工具的体积都很庞大,难以运输,租赁价格也是十分昂贵。因而这个自助维修项目迟迟没有推广开来。 6 月 26 日,苹果还发布了一份白皮书,介绍了苹果持久设计的原则。 据白皮书显示,苹果在今年晚些时候将显示电池的健康数据,包括最大容量和循环次数等。 未来苹果还将兼容第三方电池,但可能会在设置里提示该电池尚未经过苹果认证。 去年,苹果硬件高级副总裁 John Ternus 在接受 ORBIT 采访时表示,遵守欧盟的电池监管需要进行权衡。如果用户可以轻松拆开他们的手机,这可能会降低 iPhone 的防水性。 对于用户更换电池的顾虑,John Ternus 回应道: 我们绝对相信,如果人们需要更换电池,应该有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我们已经通过各种 Apple Store 和我们的服务合作伙伴实现了这一点。 我们总是在产品耐用性和可维修性之间达到精心设计的平衡。
苹果Vision Pro于6月28日在中国发售,店员称预约试用已排到7月初
记者在广州天环苹果直营店内停留了约一个半小时,至少看到4名用户买下Vision Pro。 6月28日,苹果首款混合现实头显设备Vision Pro正式在国内发售。据苹果官网介绍,Vision Pro 256GB版本售价29999元起,512G版本售价31499元起,1T版本售价32999元起。第一财经记者28日走访了深圳、广州、上海苹果店面发现,店内Vision Pro已到货,货源较充足,有店员表示,试用还需预约,预约人数已排到7月初。 记者在广州天环苹果直营店看到,有数名用户购买了Vision Pro。一名深圳旗舰店苹果店员表示,目前公司或开发者购买Vision Pro较多。记者了解到,适配Vision Pro的应用还有限,目前国内开发者还在推进Vision Pro应用开发。 一个半小时内4名用户买走Vision Pro 上午10点商场开门后,记者来到深圳一家苹果旗舰店发现,现场有六七名用户正在试用Vision Pro。店员介绍,店里摆着的Vision Pro不可以用手拿或试用,需提前预约排号后才可试用。记者还在上海一家苹果旗舰店内停留了近半小时,期间店里试戴Vision Pro的顾客大约有10名左右。 记者郑栩彤摄于深圳 上午11点,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天环广场的苹果直营店,进门的“C位”展示的就是今天开售的Vision Pro,店员表示今天8点就开门营业了,前来体验Vision Pro的顾客络绎不绝,店里目前有8台设备可供体验,在二楼的体验区可以试戴Vision Pro。记者看到,二楼坐满了体验或等待体验Vision Pro的顾客。不过当记者提出试戴需求时被告知,今日预约已满,现场加位需要等待至少1小时,前面还有至少10位顾客等待体验,每位体验时间约为半小时。记者等了一个半小时,还未能排上号体验。 苹果此前在官网开放了Vision Pro体验预约,天环广场苹果直营店店员告诉记者,开放预约当天就已经约满,目前可预约的时间已经是7月3日左右。深圳苹果旗舰店店员也表示,目前预约试用Vision Pro的人已排到7月初,用户可以直接购买VIsion Pro,目前256G、512G和1T版都有货,货源充足,目前旗舰店可以试用VIsion Pro,授权体验店不能试用仅能购买,明后天周末,前来体验的人数预计会更多。 从购买情况看,天环广场苹果直营店店员表示,今天店里还有部分现货,也有不少顾客当场完成购买。记者在天环苹果直营店内停留了约一个半小时,至少看到4名用户买下Vision Pro,一对年轻夫妇向记者表示,想买Vision Pro回去玩玩。深圳苹果旗舰店店员则表示,目前消费者多是希望试用后再决定是否购买,相比之下,目前公司购买较多。 记者刘晓洁摄于广州 记者刘晓洁摄于广州 在上海一家苹果旗舰店,记者则看到有顾客陆续前来取货,一名店员拒绝向记者透露今天一共卖出多少台设备,另一名店员称他一上午大约帮助了4名购买Vision Pro的顾客安装完设备。记者看到,有顾客一下子订购了两台,称“想和女友一起体验”。不过,Vision Pro设备目前仍各自独立,设备间尚不具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同步功能。 记者在上海一家苹果旗舰店了解到, 用户体验Vision Pro后普遍反映设备画质令人很震撼,主要的缺点一是“贵”,另一个是“略重”。记者也在深圳苹果旗舰店体验了Vision Pro,据店员介绍,Vision Pro的重量约600克。 在试戴Vision Pro的半个小时里,记者感到脖子发酸,脸部则受压明显,试戴后脸部已发红,这也有可能是选用的遮光罩尺寸不够贴合。Vision Pro沉浸式的体验感则颇具亮点,操作手势简单且画面清晰,并没有明显的晕感,除了展示的虚拟内容,也可以看到真实的室内场景。记者体验了“邂逅恐龙”的一个应用,恐龙的鳞片清晰可见,伸出手还可与画面中的蝴蝶互动。 记者看到,Vision Pro中的应用包括京东商城、QQ音乐、钉钉会议等,在咪咕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些3D视频。店员则表示,目前游戏类的应用适配还比较少。 此外,针对中国推出的Vision Pro与美国版的区别,上海一家苹果旗舰店的店员告诉记者,设备没有差别,软件和Apple Store一样,因苹果账号所在区域不同而具有差异。“现在Vision Pro的软件生态仍在开发中。”他表示,“目前包括腾讯视频、抖音等软件都在Vision Pro上可用,和iPhone差不多,只是有些软件的版本还没有适配。” 开发者称Vision Pro可以有更多使用场景 从使用场景看,深圳苹果旗舰店店员表示, 目前公司用户购买较多,例如买来开发软件,目前Vision Pro的主要使用场景包括游戏开发、生物医疗和一些制造业,例如汽车厂商在展厅中用Vision Pro向用户展示相关场景。该店员还表示,除了一些娱乐和办公场景使用外,Vision Pro可以在多个场景中应用,例如装修公司用Vision Pro展示装修效果、电商购物时虚拟试穿等,多种应用场景还有待开发。 记者了解到,一些开发商更早前已经抢订到了首批Vision Pro设备。视+AR是空间计算平台开发商,此前团队订购了两台苹果Vision Pro设备,用来研发EasyAR Mega大空间定位与Vision Pro的结合。在使用了几个月之后,视+AR副总经理兼运营负责人涂意向记者表示,Vision Pro的画质是有质的提升的,“尤其是邂逅恐龙的体验,让大家印象深刻。” 除了苹果主推的办公场景和沉浸式娱乐,涂意认为,Vision Pro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如购物中心、景区和游乐场,可以有更多虚实融合的文化、娱乐体验场景。 对于Vision Pro在大陆发售,涂意认为,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大部分消费者对XR(扩展现实)设备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试玩VR(虚拟现实)眼镜会晕的印象,很多人已经不再体验这类设备好几年了。Vision Pro在各大苹果体验店直接让顾客体验,可以重新刷新大家对XR设备的印象,形成新的期待,为XR应用开发者生态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7月即将举办的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视+AR将作为空间技术提供商在MR体验区带来结合Vision Pro设备和Rokid AR、PICO MR等眼镜的互动展示,涂意介绍,届时观众可以在现场通过Vision Pro学习竖琴,以及观看巨幕电影般的梵高画作。 另有市场分析人士不完全看好Vision Pro今年的出货前景。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近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他的观察是,买了Vision Pro后用几次就没用了,如果用户是这样普遍的状况,这就不是单纯做一个降规格低价版能解决的。今年4月,郭明錤下修Vision Pro出货量预测,郭明錤表示,在此前市场共识为2024年出货量70万~80万台或更多的情况下,据他的调查,苹果已将2024年Vision Pro出货量削减至40万~45万台。他表示, VIsion Pro暴露出的问题包括过重、专为其设计的应用程序有限等。 二级市场上,随着Vision Pro在国内发售,今日A股多只Vision Pro中国供应链企业股价则飘红。领益智造此前已连涨3日,6月28日盘中上涨10.05%。6月28日盘中,蓝思科技上涨1.9%,立讯精密上涨1.18%。
文心大模型4.0 Turbo来了!百度推出文心快码2.5,已覆盖内部80%程序员
作者 | 香草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6月28日报道,今天,百度在WAVE SUMMIT深度学习开发者大会2024上,正式发布文心大模型4.0 Turbo版本,其同步上线网页端和API接口,App端也将陆续上线。 ▲文心大模型4.0 Turbo API开放 同时,飞桨平台发布新一代飞桨框架3.0 Beta版本,具备大模型训推一体、动静统一自动并行、编译器自动优化以及大模型多硬件适配等特色。 百度智能代码助手Baidu Comate升级至2.5版本,开发、业务迭代及企业落地速度大幅提升,并拥有了全新的中文名“文心快码”,正式加入百度“文心大家族”。 据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介绍,文心一言目前用户规模已突破3亿,每日调用量超过5亿;飞桨平台已累计服务1465万开发者、37万企业,构建了超95万个模型。 一、用户规模突破3亿,文心大模型4.0 Turbo上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AI技术从早期的人工撰写规则,到后来的统计机器学习,演进到深度学习时代,再到大模型时代,算法、模型变得更加通用和统一。 王海峰谈道,大模型为AGI带来曙光,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是AI技术的通用性,二是AI能力的全面性。其中,全面的AI能力主要包括理解、逻辑、生成、记忆四个部分。 百度于2019年3月推出文心大模型1.0,经过多次迭代,其4.0版本于去年10月发布。目前,文心一言累计用户规模已达3亿,日调用次数5亿。 今天,百度推出文心大模型4.0 Turbo版本,其网页端、API即日起面向用户开放,App端也将陆续上线,企业用户可登录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调用API服务。 ▲文心大模型4.0 Turbo发布 文心4.0 Turbo在生成速度和效果上大幅提升。王海峰现场演示了其与4.0版本的生成效果对比,在相同的提示词下,4.0 Turbo的生成速度明显更快,生成内容也更具条理性。 ▲文心4.0 Turbo与文心4.0生成速度对比 在基础模型升级上,百度进一步研发了智能体(Agent)机制,包括理解、规划、反思和进化,使其能够可靠执行、自我进化,并一定程度上将思考过程白盒化,让大模型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调用工具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在环境中持续学习实现自主进化。 ▲基于文心大模型的智能体升级 百度还与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及团队共同打造了首个农业智能体“农民院士智能体”,其基于文心智能体平台创建,吸收了朱有勇院士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农业知识,可以为农民解答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农民院士智能体 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甜谈道,在过去半年,用户使用文心大模型的日均提问量提升了78%,提问平均长度提升89%,使用的提示词变得越来越复杂、具体。 大量的应用基于文心大模型进行创新,截至目前,文心一言已经创作了5.9亿篇文章,绘制了2.4亿张图片,生成了70亿行代码,共辅助了1.3亿人次工作。 ▲文心大模型累计成效 吴甜还分享了文心大模型星河共创计划取得的成果,自去年8月启动以来,已创建1000+大模型工具,超55万AI应用,积累了超1000B高质量数据。 例如,百度与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共生地球智能助手,上线首月就服务了3.1万用户,解答遥感技术问题超3.8万次。 二、飞桨推出3.0测试版,四层框架、四大优势 飞桨是百度推出的开源开放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据王海峰介绍,其目前已累计服务1465万开发者、37万家企业,创建了95万个模型。 今天,飞桨框架3.0 Beta版本正式发布,具备动静统一自动并行、编译器自动优化、大模型多硬件适配、大模型训推一体4大特点。 ▲百度飞桨框架3.0 Beta 在设计理念上,考虑到大模型和异构多芯发展趋势,为了保障大模型训练推理性能、简化大模型开发调优过程以及更好地适配各种芯片,飞桨与文心联合,在训练、推理两个方面定向优化。 ▲飞桨框架设计理念 具体来说,动静统一的自动并行能力通过极简开发,实现大模型的混合并行训练,可以将分布式训练核心代码量减少50%以上,典型模型训练性能领先20%。 编译器自动优化能高效支撑大模型与AI科学计算,通过一体化设计提升通用模型训练效率,将大模型推理通用性能提升30%,典型科学计算模型求解速度领先71%。 ▲编译器自动优化 在大模型多硬件适配方面,通过低成本的硬件接入支撑软硬协同优化,开发者仅需适配30余接口即可全面支持大模型训练、压缩、推理。 大模型训推一体是飞桨框架3.0的核心特色,通过训练、压缩、推理的无缝衔接,实现RLHF训练复用推理引擎加速2.1倍,量化压缩复用分布式策略效率提升3.8倍。 ▲大模型训推一体 从整体框架来看,飞桨3.0分为表示层、调度层、算子层、适配层共4层架构。值得注意的是,飞桨3.0的开发接口和2.0版本完全兼容,用户无需将代码推翻重来。 ▲飞桨3.0框架 飞桨还针对AI for Science进行了优化,能够适配主流科学计算库130多个模型,覆盖数据、机理、数理融合的全球求解模式,能广泛支持科学问题分析,其中基于高阶自动微分及编译优化技术,方程求解类模型对比PyTorch求解速度平均领先71%。 三、智能代码助手升级2.5版本,覆盖百度内部80%程序员 百度副总裁陈洋发布了智能代码助手Comate的2.5版本,升级后的代码助手集成了更多研发知识,覆盖流程更全面。 ▲百度智能代码助手升级2.5版本 同时,该助手还拥有了中文名字——文心快码,正式加入百度文心大家族。 陈洋介绍道,文心快码的“快”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开发速度快、业务迭代快、企业落地快。 ▲文心快码2.5 具体来说,在开发速度上,文心快码融合了更多研发知识,包括数百位技术专家的实践经验、十亿级研发领域知识以及上万企业的研发场景。 在百度内部使用中,基于文心快码生成的开发框架代码准确度达到80%,单位时间内提交代码数量提升了35%。 ▲文心快码开发速度提升 在业务迭代上,文心快码无缝集成研发各个环节,包括需求的调研、设计,代码的编写、测试、发布等。 陈洋称,在百度研发环节的单点提效上,基于文心快码的单行代码编写时长压缩到1.74秒,部署脚本自动生成达到秒级,单次线下环境部署耗时节省10分钟以上。总的来说,对单个工程师的研发整体提效超过14%。 ▲文心快码业务迭代速度提升 在企业落地层面,针对行业规范差异、企业私域知识、代码助手与企业内部工具结合等痛点,文心快码提供安全可信、适配业务等核心能力。 经过1年的实践周期,在百度内部过万名工程师中,文心快码的覆盖率已达到80%,其生成代码的采用率达到46%,新增代码生成占比29%。 陈洋还分享了标杆客户喜马拉雅的落地案例,其只用1个季度,就实现了工程师中90%的覆盖率,代码采纳率达到44%,新增代码生成占比33%。 ▲文心快码企业落地案例 喜马拉雅CTO姜杰称,文心快码与喜马拉雅积累的研发能力、知识相融合,大幅缩短了技术调研和代码编写时间,极大提升了企业整体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目前,文心快码提供标准版、专业版、企业版以及企业专有版共4个版本,其中专业版面向专业开发者限时开放,基础功能和高级功能与模型不限量使用。 结语:AI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其核心驱动力量机械技术、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具备很强的通用性。王海峰谈道,当它们呈现出标准化、自动化和模块化的工业大生产特征时,核心技术就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 目前,包括算法、数据、模型、工具等在内的AI技术,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通用性,并具备了标准化、模块化和自动化的特征,推动AI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
力挺马斯克的前OpenAI科学家放话:AGI将导致失业潮,预言大规模AI安全危机
编译 | 罗添瑾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6月28日消息,彭博社在今日报道了一则与AI安全有关的采访,采访对象是来自美国AI安全中心(CAIS)的主任,也是xAI的安全顾问——丹·亨德里克斯(Dan hendricks),采访内容围绕他对全球AI潜在风险的认识和应对策略展开。 在采访中他谈论到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于AI的看法,并预估在2026年前后会发生一次关键基础设施被恶意攻击的事件,他表示,未来十年,如果人类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那么将面临大规模的劳动力中断。 以下是对话的编译: 我们采访了AI政策领域的后起之星丹·亨德里克斯(Dan hendricks),了解他为什么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AI带来的灾难性风险。 几年前,丹·亨德里克斯(Dan hendricks)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的一名学生,正在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现在,他是AI安全和政策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新人物之一。 ▲丹·亨德里克斯(图源:丹·亨德里克斯) 就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亨德里克斯一直在为埃隆·马斯克提供咨询;与阿根廷总统共进晚餐,并帮助起草了一项备受争议的加州新立法,名为《SB-1047前沿AI大模型安全创新法案》。 亨德里克斯第一次登上头条是在2023年5月,当时他参与创始的非营利组织——AI安全中心(CAIS)撰写了一封只有一句话的公开信,呼吁将“减轻AI带来的灭绝风险”作为全球优先事项,就像防止流行病或是核战争一样。多名AI领域的知名人士参与签署了这份声明,包括OpenAI的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和Anthropic的达里奥·阿莫代(Dario Amodei)。 “自那以后,人们对AI可能会终结世界的担忧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担心。”亨德里克斯说。 “如果我们在未来10年内实现AGI,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状况:至少会造成大规模的劳动力中断。”亨德里克斯告诉我,“所以这并不是说,‘哦,现在我们有电动牙刷了。’它不像其他小的外围技术创新。” CAIS已经筹集了数百万美元,下一步目标是扩大在华盛顿的业务。 亨德里克对AI安全的重视和提倡使他在一些圈子里并不受欢迎,尤其是他在加州法案SB 1047上所做的工作,一些技术专家说,这项法案可能会阻碍创新。他说,很多批评都是虚假的。他说:“不管法案内容如何,很多风投公司都会反对它。” 我们采访了亨德里克斯,谈到了该法案引发的愤怒、他与马斯克的合作,以及我们将会以何种方式感知到触达AGI的那一天。 为了篇幅和清晰度,这篇采访经过了编辑。 彭博社:你是埃隆·马斯克的AI安全顾问,和他一起工作是什么感觉? 亨德里克斯:他是一名非常棒的管理者,在每周与他的会议上,我笑得比在其他任何会议上都多。 彭博社:我很想听听马斯克对AI安全的看法,他显然非常关心AI的长期风险。另一方面,他一直直言不讳地表示,不希望监管机构或监管者侵犯言论自由。 亨德里克斯:这是有区别的。所以埃隆绝对是支持监管的。过去,他在AI安全问题上一直是卡桑德拉(Cassandra),耗费了他大量的社会资本。 (*卡桑德拉: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发出警告或预言危险,但被忽视或不被信任的情况。) 他当然会反对妨碍言论自由,但这种问题并不全是政府的事情。这更多的关乎社会规范,例如“你会指示AI去说一些特定的意识形态的事情吗?” 彭博社:你在xAI安全方面的任务是什么? 亨德里克斯:我认为现在的主要事情是遵守行政命令,并策划一些好的测试,例如:“模型是否可以被不怀好意的恐怖分子用于研究化学、生物、放射性或核武器或网络武器?”为此,我们需要好的测试,这些任务都和我的背景相关。 之后,会有类似的问题,“如果我们在系统中遇到这种危险,公司的政策是什么,我们会怎么做?”我们需要进行协商并且弄清楚那些应该是什么。 彭博社:我觉得在OpenAI或Anthropic,可能至少有几十个人在做类似的工作。你们会增加人员编制吗,还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做? 亨德里克斯:幸运的是,我在AI安全中心(CAIS)可以做一些工作。例如,我们与Scale AI合作制作了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代理基准测试。然后我们可以将其发布出来,而在xAI,他们可以使用这个基准测试。这样,我可以以间接的方式提供帮助,并且随着组织扩展,更多专注于安全的人员加入,这个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彭博社:您在CAIS更关注什么? 亨德里克斯:目前,我感兴趣的是提出一种人类可以认同的衡量标准,用以判断“如果跨越了这个门槛,那么我们就达到了AGI。”因为我认为现在要协调出一个一致的标准来判定我们何时达到了超高能力的水平是相当困难的,并且在达到这种超高能力水平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关于能力测量方面,现在一片混乱。 我们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出口管制和国家安全,确保我们对像英伟达 H100这样的东西进行控制,并试图更多地监督计算的情况,以确保它不会落入像朝鲜这样的地方。 还有就是关注加州立法SB 1047。 彭博社:大约一年前,您说AI可能协助制造生物武器或执行大规模黑客攻击。我们有看到过这样的事情吗?您是否改变了您的预判? 亨德里克斯:我想我是在2021年写下了我的预估。在2026年左右会发生一次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攻击,这个方向目前来看差不多是对的,甚至会稍微提前。 但我想非常明确地讲,我最担心的两种恶意使用形式——那些影响国家安全的——就是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和AI生物武器。 我现在并不担心模型。目前我们还停留在GPT4模型阶段,GPT4模型对我来说并不令人担忧。 彭博社:您如何看待许多科技行业的人士强烈反对SB 1047? 亨德里克斯:我和一些人交流过,他们会说,“不应该对模型进行任何测试。政府不应该测试模型或评估它们是否会造成危害。”我的反应是,“好吧,我看不出这里有什么可以协商的余地。”因为在发布之前,我们会对iPhone进行测试。 还有很多完全站不住脚的论点,比如,“哦,这违反了第一修正案”——我想问他们有没有咨询过律师事务所?他们还对其他一些事情非常不满:例如,有人说法案里有伪证条款。是的,如果你故意对政府撒谎,说你进行了安全测试,而实际并没有,如果你对政府撒谎,那你可能会遇到麻烦。这并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情。 很多风险投资人和其他人不管法案内容如何,都会反对它。但我认为我们在做出权衡时做得很好。我们主要针对的是影响国家安全的事情。比如在涉及网络和传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我们特别关注关键基础设施。我认为他们已经在执行命令的情况下进行了很多这种安全测试。我们只是将其变成法律,而不是某个未来政府可以撤销的行政命令。 彭博社:你认为最近对有效利他主义(EA)的批评是否被用来针对你,或针对整个AI安全工作? 亨德里克斯:这是一种过时的区分。我认为人们普遍认为SB 1047是合理的。我们委托了一项独立的民意调查,以了解全国对它的支持情况。 这不是一个EA的问题。非常不幸的是,在ChatGPT之前,主要关心AI风险的群体是EA。 我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与EA们共存,因为他们实在是一个压倒性的力量。但是在GPT之后,他们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我认为他们可能不再是影响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埃隆(Elon)不是EA。萨姆(Sam)也不是EA。我认为他们非常关心AI安全。 彭博社:你认为在这方面有联邦监管的希望吗? 亨德里克斯:当然。我是说,我们已经有出口管制了,例如,对GPU的出口管制。那些管制有很多漏洞。我们不能指望工业与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自己处理所有问题。我认为世界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关于AI开发者的故事,而是关于计算能力和GPU的故事。计算能力的流动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确保如果芯片是未来的铀,我们要跟踪“铀去哪里了?有没有被走私?” 我还预计AI能力的发展将会出现飞跃。自从GPT-4以来,我们还没有看到实质性的飞跃,因为还没有一个模型使用比GPT-4多十倍的计算能力进行训练。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认为人们会说:“哦,AI的发展比预期的要快得多。”到那时,就会有政治力量参与从而推动新的措施。 彭博社:我看到一张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在科技晚宴上的照片,在照片中我看到了您,对吗?如果是的话,你们讨论了什么? 亨德里克斯:是的,没错。显然(米莱总统)的人正在看我制作的教科书,或者他的顾问正在看它。我认为他们正在做一些事情很有趣。我认为评论其他国家的举动不太好,但显然他们在经济上做得很好。我的意思是,我认为他们意识到AI在经济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未来的表现。 我坐在OpenAI的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和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公司的一些人旁边,玩得很开心,跟他们相处的也很愉快。 结语:AI安全仍是全世界范围内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这篇深入探讨AI安全和政策的采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亨德里克斯对全球AI潜在风险的认识和应对策略。从与Elon Musk的合作到加州立法SB 1047的辩论,他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推动了安全标准的制定,更在政策层面上促进了对AI监管的深入讨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必须要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技术的发展不会以牺牲人类福祉为代价。 随着全球对AI的监管和政策制定越来越重视,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完善的框架,既能促进技术的健康发展,也能保护社会免受其潜在威胁。这不仅是技术专家的责任,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使命。
在美国凉了的产品,苹果加价5000元,到中国来割韭菜了?
6月28日,苹果又一款重磅新品在中国、日本、新加坡同步上市了。 这款新品就是苹果视之为通向元宇宙的的AR/VR产品,名字叫做“Apple Vision pro”,之前一直只在美国销售,如今第二批发售区域来了,是中国、日本和新加坡。 在中国的售价是29999元起,存储空间是256GB,还有512GB的,1TB的,价格更贵一些,是31499元,和32999元。 在美国话,起售价是3499美元,相当于25000元左右,相当于在中国市场,苹果加价5000元,约合一台低配版的iPhone15。 对于苹果的这个Apple Vision Pro,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相当热切的,刚在美国发售时,在国内被炒到7万8万,相当于加价4、5万了。 原因就是这是苹果的VR设备啊,想想就让果粉激动不已,总觉得以苹果的实力,推出的东西,那肯定是巅峰性的东西。 在美国也是非常火,一上架马上就卖光了,不过这种热销,实际上也只维持了2周就熄火了。 因为很多人实际拿到手上测试的时候,发现这东西实在是太笨太重了,Vision pro的重量达600克,体验感非常不好。 当你玩一个小时之后,不适感会极其严重,一是重量导致的脖子不舒服,还有设备对人眼眶的挤压,会让眼球十分难受。 另外,这款设备上,可玩的APP很少,新鲜劲一过了之后,就没什么兴趣了。 在海外论坛上,甚至有版本专门来吐槽这个玩意,认为这是一个鸡肋,存在硬件上的缺陷,只能尝鲜,没有长期使用的可能性。 而按照分析的预计,苹果初期销量计划是一年内达到70万台,但如今也降至40万台了,可见市场对它并不买单。 那么在美国凉了的产品,跑到中国来会怎么样? 目前在官网来看,似乎还不是特别抢手,现在订购,一周内就可以拿到货,很明显国内对这个玩意儿也不是特别热衷,所以买的人不多,货比较足。 毕竟3万块钱的玩具,一般人可买不起。 对了,之前很多人表示,Vision这个商标,已经被华为注册掉了,所以苹果不能用,如果在国内使用这个名字,要改名才行,现在看来,苹果没有改名还是叫“Apple Vision pro”,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是不存在侵权,还是双方达成了合作?
中国信通院:2024年5月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3032.9万部,同比增长16.5%
IT之家 6 月 28 日消息,中国信通院今日发布 2024 年 5 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2024 年 5 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 3032.9 万部,同比增长 16.5%;其中,5G 手机 2553.1 万部,同比增长 26.6%,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84.2%。 2024 年 1-5 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 1.22 亿部,同比增长 13.3%,其中,5G 手机 1.02 亿部,同比增长 20.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83.9%。IT之家附图如下: ▲ 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及 5G 手机占比 2024 年 5 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 49 款,同比增长 53.1%,其中 5G 手机 27 款,同比增长 145.5%,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 55.1%。 2024 年 1-5 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 179 款,同比下降 1.1%,其中 5G 手机 98 款,同比增长 25.6%,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 54.7%。 ▲ 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及 5G 手机占比 国内手机市场国内外品牌构成 2024 年 5 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 2530.1 万部,同比增长 12.8%,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83.4%;上市新机型 46 款,同比增长 48.4%,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 93.9%。 2024 年 1-5 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 1.02 亿部,同比增长 18.8%,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83.4%;上市新机型 166 款,同比下降 1.8%,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 92.7%。 ▲ 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及占比 国内智能手机发展情况 2024 年 5 月,智能手机出货量 2860.0 万部,同比增长 13.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94.3%;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 37 款,同比增长 37.0%,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 75.5%。 2024 年 1-5 月,智能手机出货量 1.15 亿部,同比增长 11.1%,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94.4%;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 130 款,同比下降 17.7%,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 72.6%。 ▲ 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及占比
华为Pura 70北斗卫星消息版现已开售,售价仅贵了100元
6月28日,华为正式推出了Pura 70北斗卫星消息版并正式开售。这款新机在原有Pura 70的基础上新增了北斗卫星消息功能,并提供了12GB+512GB和12GB+1TB两种存储容量选择,售价分别为6099元和7099元。与普通版相比,仅高出100元的售价让这款新版本极具吸引力。 北斗卫星消息功能的加入,使得Pura 70在通信方面有了新的提升。据了解,该功能支持发送和接收卫星消息,不仅可以自由编辑文字,还能发送图片消息。在没有地面网络的情况下,用户也能通过该功能更加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通过畅连应用发送卫星图片消息,接收方可以直观地了解发送方的周围环境和人员情况,实现了无网状态下的双向联系。 在设计上,华为Pura 70系列一直秉承高端、极致、简约、纯净的设计理念。Pura 70北斗卫星消息版延续了这一设计风格,采用全新的风向标设计,以现代简约的几何线条彰显先锋审美,引领美学设计新风向。该版本将延续Pura 70的配色方案,提供羽砂黑、雪域白两款经典色,以及樱玫红和冰晶蓝两款充满活力的新配色,满足不同用户的审美需求。 作为一款直屏手机,Pura 70以其直边中框搭配极致窄边的设计,展现出利落的外形和立体简约的机身线条。机身四边圆角过渡自然,不仅外观时尚,还拥有舒适的握持体验。此外,该手机还搭载了第二代昆仑玻璃,通过创新技术迭代升级,组成强度更高的玻璃网络骨架,有效防止外屏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变形或破裂,使整机的耐摔能力提升100%。 在续航方面,Pura 70北斗卫星消息版同样表现出色。它搭载了4900mAh的大电池,支持66W有线快充和50W无线超级快充,能够满足用户长时间的使用需求。大容量电池和高效充电技术的结合,确保了用户在日常使用中的长时间续航体验,特别是在需要紧急通信或长时间户外活动时,该机的续航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华为Pura 70北斗卫星消息版的推出,不仅丰富了Pura 70系列的产品线,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北斗卫星消息功能的加入,提升了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网络覆盖不足或应急情况下,确保了用户的通信畅通。这一功能的应用,标志着华为在通信技术上的又一次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先地位。
iPhone 13扎堆“鼓包”,苹果客服回应:电池老化导致
【CNMO科技消息】近日,网络上出现了多起关于iPhone 13手机电池鼓包的报道。针对这一问题,苹果客服已正式回应,表示他们已经收到了多起关于iPhone 13电池鼓包的反馈,工程师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电池老化以及炎热天气下设备温度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他们建议用户密切关注其设备的电池健康情况。 事实上,早在去年,就有iPhone 13和iPhone 14 Pro的用户反映过类似问题,他们表示手机在使用仅数月后便出现了电池鼓包的情况,严重到足以让屏幕翘起。有用户尝试自行维修,但拆开手机后发现问题严重,且由于私自拆卸,苹果授权店拒绝提供保修服务,要求用户支付高额的电池更换费用。 一位网友还分享了他在去年底购买的iPhone 14 Pro在短短几个月内也遭遇电池鼓包导致屏幕翘起的经历。在向苹果官方投诉后,他得到了多次前后不一的回应。最初,苹果高级顾问承认如果是电池质量问题,可以为用户更换手机,但随后又否认了这一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与安卓手机相比,iPhone手机的电池更换价格较高。去年3月1日,苹果再次上调了电池更换价格。其中,iPhone 14系列的电池更换费用为748元,iPhone X至iPhone 13系列的费用为688元,而iPhone 6至iPhone 8系列的费用为528元。这一高昂的维修成本无疑增加了用户的经济负担。
华为Mate 70硬件早已准备就绪!软件适配成能否如期发布关键
快科技6月28日消息,最近,有关华为Mate 70系列的爆料逐渐增多,包括外观设计、部分核心功能配置等。 但很多消费者关心的还是华为Mate 70系列什么时候上市,能否准时发布的问题。 华为Mate 60 Pro 今日,数码博主“定焦数码”发文,称外界方向猜测的有点错误,准确的情况是华为Mate 70能否如约而至,看的是软件适配进度,硬件早就stand by(准备就绪)了。 对此,有网友在留言区表示:“魅特70万事俱备,只欠‘腾’风”“高情商:等软件适配进度,低情商:等腾讯适配”。 按照华为计划,今年第四季度,华为Mate 70系列将会与HarmonyOS NEXT正式版同时亮相,全球首发预装搭载纯血鸿蒙。 在上周举办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宣布鸿蒙原生应用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 截止目前,TOP 5000应用已加入鸿蒙生态,1500+应用已完成上架,诸多领域已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 余承东还在开发者大会现场感谢了美团、今日头条、微博、支付宝、高德、抖音、钉钉、小红书、京东、WPS等几千家厂商加入到鸿蒙原生应用开发,他表示:“你们都是鸿蒙生态路上的合伙人,感谢你们”。 据了解,华为Mate 70系列预计会有四款机型,其中,三款机型将采用微曲面OLED屏,另外还有直屏版本,预计为标准版使用,屏幕主打1.5K分辨率。 有博主爆料,称华为Mate 70全系配备满血无线充电,支持卫星通信,配备潜望式长焦镜头和可变光圈。
哪吒IPO,周鸿祎笑出了声
「核心提示」 在巨额亏损和现金流压力下,哪吒汽车迈出了上市的第一步。对哪吒而言,上市是绝处逢生,还是另一场挑战的开始?随着海外工厂的投产,哪吒汽车能否在新的市场浪潮中找到生存和发展之路? 作者 | 朱晓宇 编辑 | 刘杨 等了4年,哪吒汽车的IPO计划终于迎来了实质性进展。 6月26日,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如若IPO成功,哪吒汽车有望成为继蔚来、小鹏、理想、零跑之后,第五家在港交所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早在2020年7月,哪吒汽车就曾经积极推进多轮融资计划,目标直指科创板,以实现上市目标。尽管哪吒汽车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其对资本市场的追求并未止步。随后几年,哪吒汽车又数次传出赴港IPO的消息。 此次哪吒汽车在港股提交IPO申请,让其长达4年的上市之路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两个月前,哪吒汽车从多家机构融资50亿元。周鸿祎作为哪吒的大股东之一,在今年也频频为哪吒汽车刷脸、刷流量。可以看出,哪吒汽车为了此次IPO,已经做了充分准备。 合众新能源的招股书显示,公司账面现金仅为28.4亿元,2023财年的亏损达68.67亿元,账面资金不足以支撑未来半年的亏损。 寻求上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对于哪吒汽车来说,上市的意义不仅在于壮大发展,更在于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 越卖越亏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哪吒汽车近年来的业绩和销量情况存在一些挑战。 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0.9亿元、130.5亿元和135.5亿元。然而,同期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48.4亿元、66.66亿元和68.67亿元,累计净亏损高达183亿元以上。这种长期且持续扩大的亏损状况,对哪吒汽车的短期现金流构成了显著压力。 招股书显示,近三年,哪吒汽车经营现金流分别为-29.9亿元、-54.1亿元及-43.5亿元。同时,截至2023年底,哪吒汽车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28.4亿元。 虽然新势力造车亏损是常态,但像哪吒汽车一样,账面现金流持续为负的并不多。今年哪吒汽车的账面资金仅有28.4亿元,未来在融资不顺利的情况下,不够支撑其未来半年的亏损。 作为对比,2023年,理想、小鹏、蔚来、零跑的现金储备分别为1036.7亿元、457亿元、573亿元、194亿元,不仅现金流为正,且储备充沛。 哪吒汽车也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将利用可用的财务资源,包括现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未动用银行融资及估计所得款项净额,辅助其集资能力(包括政府资金),来满足公司目前及未来十二个月的营运资金需求。 可见,哪吒汽车已经来到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上市来解决短期的资金需求,以及确保长期的竞争力。 近三年,哪吒汽车的毛利分别为-17.48亿元、-29.39亿元及-20.1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4.4%、-22.5%和-14.9%,依旧未能转正。 毛利率持续为负,导致哪吒汽车依旧处于卖一辆亏一辆的状态,按照亏损额与销量粗略计算,2023年哪吒汽车每卖一辆车,平均亏损超过5万元。 回顾过去,哪吒汽车发展历程略显跌宕起伏。2021-2022年,哪吒汽车的交付量分别达到了6.4万辆和15.2万辆,2022年哪吒汽车更是夺得了造车新势力的年度销量冠军。但到了2023年,哪吒汽车销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全年交付量降至12.4万辆。 从最新的交付情况来看,今年5月哪吒汽车交付10113台,同比下滑22.4%,形势依然不太乐观。 今年初,哪吒汽车官方定下了30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然而,根据最新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哪吒汽车的交付总量为4.3万辆,仅占全年目标的15%。这一数字明显低于预期。按此推算,哪吒汽车完成年度销售目标的难度不小。 在招股书中,哪吒汽车对未来风险做了充分提示:由于经营历史有限,很难评估业务及未来前景;车辆性能可能不符合用户预期,前景受限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等。 此外,哪吒汽车还强调,由于业务开展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不能取得外部融资以延续业务,可能会被迫削减或终止运营。 周鸿祎“带飞”,哪吒绝处逢生 哪吒汽车今年的发展似乎并不那么顺利,不仅被爆出“年终奖”延迟发放,南宁工厂也一度陷入停摆的状态。 今年初,先是哪吒汽车的员工在社交平台上质疑哪吒汽车的年终奖失言,不久后,据《豹变》探访,哪吒汽车南宁工厂已经停工,仅有浙江桐乡的工厂正在运行。 持续的销量下滑,再加上经营风险,哪吒汽车处境愈发艰难。 然而,到了4月初,周鸿祎突然官宣杀入汽车圈,拍卖迈巴赫、搞汽车评测等行为让其一跃成为车圈顶流。周鸿祎还不忘提携张勇,在直播中直言不讳地批评张勇的营销策略,并建议他向小米学习。 在周鸿祎的批评建议中,哪吒汽车两个月内上了多次热搜,不仅赚足了流量,还让哪吒新车拿到了3万大定的佳绩。 今年4月下旬,哪吒L增程版共推出4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2.99万至15.99万元。上市35天内,订单量突破三万台,其中95%用户选择顶配310闪充红衣版。然而由于对销量预估有些保守,导致哪吒汽车供应链端的产能跟不上,张勇也因此在微博公开反思。 在周鸿祎的带动下,哪吒汽车的新一轮融资也顺利到位。 今年4月中旬,桐乡国有资本、宜春金合和南宁民生三方资本与合众新能源共同签署《合众汽车高质量发展联合协议》。根据协议,签约各方共同向合众新能源提供总额不少于50亿元投资。自此,哪吒汽车才得以暂时摆脱困境。 有知情人士表示,周鸿祎除了明面上帮哪吒吆喝卖车,私底下也出了不少力气。哪吒汽车能够走出与高合汽车同样的困境,并拿得多方投资,与周鸿祎的背书有很大关系。 而在哪吒汽车身上,周鸿祎则投入了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2021年,周鸿祎通过360公司投资了29亿元人民币,成为哪吒汽车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6.594%。虽然周鸿祎最新的持股比例已经下降至9.12%,但是当初投入的资金起码有一半以上没有退出来,仍然是哪吒汽车的第4大股东。 招股书显示,哪吒汽车自成立以来已获得10轮融资,融资总额累计达228.44亿元。投资方不乏360、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以及来自浙江、江西、四川、安徽等地的国资背景基金。 上市之后,哪吒的路在哪里? 招股书也披露了哪吒汽车的出海情况。2023年,哪吒汽车海外收入16.2亿元,占比总收入12%。 哪吒汽车表示,本次IPO的融资将主要用于海外市场的战略性扩展,同时加强在中国的销售、服务和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以及满足公司资金的一般用途。海外市场无疑将成为哪吒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 去年,哪吒汽车海外销量超过2万辆,同比增长567%,占其总销量的15.7%,位居国内新势力车企出口之首。招股书提到,2023年哪吒AYA系列在东南亚小型纯电动车市场的上险量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约为52%。 今年1至5月,哪吒汽车的出口量已达到1.64万辆,接近去年全年的海外销量,位列车企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第五。 然而,无论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还是国内市场的深耕,哪吒汽车都需要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比如,通过扩大销量规模或提高产品售价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哪吒汽车初期以1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为主,哪吒V作为热销主力车型,补贴后售价在6.68万至9.96万元之间。但低端车型的利润空间有限,市场竞争的加剧进一步压缩了利润。 今年初,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激进定价策略,为2024年的市场定下了价格战的基调。面对这一挑战,哪吒汽车开始有意避开中低端市场,转而推出更高售价的车型。 从历史数据来看,哪吒汽车的单车售价一直在提升,从2021年的7.1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0.9万元,今年前四个月更是达到了11.3万元。随着哪吒L等新车型的批量交付,预计单车售价将进一步提高。 哪吒汽车的海外布局不仅是销售,更包括在当地建厂,这体现了其长期发展的考量。今年5月,哪吒汽车印尼工厂投产,泰国工厂也已于今年3月正式投产,而哪吒的海外车型NETA V-II已于6月26日在泰国全面交付。此外,哪吒汽车还在马来西亚建设了工厂,并计划于2025年1月投产。 回顾哪吒汽车在国内市场7年的发展,尽管销量尚未跻身前列,但通过逐步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哪吒汽车有望走出一条与国内新能源车企不同的发展道路。海外市场的成长速度和对哪吒汽车的支撑力度,将是未来的关键考验。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