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2024新能源最大的雷,悬了
作者 | 霍云 “平地一声惊雷起,万顷风雨加于身。” 2024新能源最大的雷,有新消息了。 投资家网获悉,近日停产停售、长期沉沦的恒大汽车发了一份“迷雾”公告。它们称,“有关潜在股份转让的讨论仍在进行,但尚未签署买卖协议和授信协议。”恒大汽车强调,潜在交易需进一步尽职调查,可能会或不会进行,股东及潜在投资者应审慎对待。这意味着,此前恒大汽车宣布“神秘金主”收购公司29%股权,或将摆脱恒大控制的事,悬了。 一个月前,恒大汽车突然传来两大利好。第一个是,有“神秘金主”想收购公司29%股权,赶来接盘;第二个是,恒大汽车5月27日会在港交所恢复买卖。正是两大利好联动,使恒大汽车在复牌首日股价暴涨86.84%,市值达到76.99亿港元。然而,一个月下来,“神秘金主”迟迟未见踪迹,恒大汽车的市值回落到47.17亿港元,让追涨的股民消失29亿港元。 这究竟是一个杯水车薪的救命故事,还是一场带有大忽悠性质的“高端局”反复收割? 一 “恒大汽车的嘴,忽悠人的鬼?” 许家印、恒大汽车,已经成了中国商界有史以来最“诡异”事件。“中国第一大忽悠”落马前,最关心的便是恒大汽车,也是因为恒大汽车“债转股”落空,助他与“铁窗”为伴。 换句话说,“恒大汽车的命运与许家印的结局”紧密相连。 许家印为何迫不及待的杀入新能源,搞出恒大汽车? 在中国,房地产掌门人并不是一个特别容易引起外界瞩目、媒体深挖的角色。促成媒体愿意深挖的点,有四个:“首富、跨界、嗓门大、有流量”。所以这些年,外界很关注万达老板王健林的一举一动,而媒体盯着许家印就在于毫无技术含量的房地产商,跑去造车了。 许家印获得外界高度瞩目,还包括他跟马云搞了“半废”的恒大冰泉,豪抛67.467亿港元收购香港时颖公司,间接给跑路美国贾跃亭的FF融资。2017年,靠着2813.5亿元财富登顶“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的许家印是个话痨,他动不动就喊出“感天动地”的口号。 “首富、跨界、嗓门大、有流量”完全契合在许家印身上,一举一动,再无小事。这里也有个疑问,许家印不“老老实实”做个房地产首富,干嘛冒天大的风险?唯一存在且合理的解释是,“他早预判了自己大忽悠的结局,为改变既有结局、延缓病发,拼命搏一把。” 外界眼中,恒大汽车是“许家印最后的救命稻草”。 表面看,的确如此。最近几年,忙活的许家印干了两件最忙活的事,一是绞尽脑汁把恒大、债权人的债务关系,转移成恒大汽车、债权人的股东关系;二是悄无声息跟丁玉梅离婚。 先说第一件事。恒大虽然背负了2.4万亿元总债务,听上去“负可敌国”。实际上,每个知名房地产商的债务均不轻。比如还掉部分债务的碧桂园仍有1.36万亿元总债务,真正会影响房地产商是“活着”是“死去”的关键债务为“临期债务”,通俗点说,“欠了多少债务不可怕,可怕的是,马上到期的其中一笔钱,没钱还,至于欠下更多的钱,慢慢还。” 这很像年轻人用花呗等借款平台,“你欠了20万元,每月还5000元,19.5万元慢慢还。”许家印就是还不起“临期债务”,才琢磨把债务关系变股权关系,眼前危机自动清零。跑路美国的贾跃亭用了同样相似的手法,把美国遗留的债务关系变股权关系,顺利度过危机。 再说第二件事。许家印悄无声息的跟妻子丁玉梅离婚。大佬离婚,是“法律层面”保全财产、剥离债务关系的有效“捷径”。“下周回国”贾跃亭曾向网友无意间透露了,他解决各种麻烦的绝佳方式,“美国法律体系下,合法合规。”即用法律漏洞,逃避责任。 离婚是找一条“退路”,一旦许家印债转股失败,加拿大籍丁玉梅才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二 “许家印够狠,进去了,还在布局。” 准确说,此局由丁玉梅来布,“许家印的境外替身”。 恒大与债权人的关系,不会因许家印进去了而消失。国内,恒大想翻身基本不可能。天眼查APP最新显示,与恒大、恒大系有关联的公司已贴上“经营异常”、“严重违法”、“被执行人”等标签,许家印境内对恒大的持股冻结,接下来就看如何处置剩余债务及资产。 恒大的房地产业务无故事可讲,“合法合规”完成“保交楼”任务。 现在能讲出新故事的只有恒大汽车。2022年,恒大汽车总资产1152亿元,总负债1839亿元。进去前的许家印疯狂操作,以恒大“背锅”的方式,将恒大汽车47个非汽车项目用2元“强卖”恒大,幻想把恒大汽车包装成“优质资产”,当作债权人债转股谈判的筹码。 “一顿操作猛如虎”。恒大汽车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总资产348.51亿元,总负债725.43亿元。总资产暴降69.75%,总负债暴降60.55%。恒大汽车仍是资不抵债,可致命的债务大幅减轻。对于恒大汽车来说,“最想做的就一件事,谋求独立运营,脱离恒大的控制。” 与许家印有关的事务,不存在任何信誉价值。恒大汽车不脱离恒大,就难觅发展机会。 第一个跳出来拯救恒大汽车的是,中东土豪纽顿集团。2023年,纽顿集团承诺5亿美元投资恒大汽车。由于纽顿集团本身是许家印请来的,许家印翻车了,纽顿集团自然不会平白无故收拾烂摊子,拯救恒大汽车的方案无奈告终。第二个跳出来的是,“神秘金主”。 “神秘金主”有多神秘?从说要接盘到目前,无人知晓其名字。竟然敢毫无顾忌的接盘恒大汽车,却故作神秘的不肯吐露名字?说来说去,根本不符合人类的逻辑。停牌是保护股民利益的一种方式,利好来了,恒大汽车复牌,首日暴涨86.84%,市值76.99亿港元。 点燃了股民的希望。但这件事未朝着股民的希望进行,后续未有接盘消息,恒大汽车的市值回落到47.17亿港元,追涨的股民消失29亿港元。结果,恒大汽车近日发公告称,“有关潜在股份转让的讨论仍在进行,但尚未签署买卖协议和授信协议。”使接盘变得扑朔迷离。 “悬而又悬套路之门”,这很难不让外界揣测,继续“放空炮”?有趣的是,恒大汽车提醒,“潜在交易需进一步尽职调查,可能会或不会进行,股东及潜在投资者应审慎对待。” 三 如果站在恒大汽车“新生”角度,它们做梦都期待大股东变更,甩开许家印、丁玉梅。 现实,很难。恒大左右恒大汽车,谁左右恒大?想搞清楚就要拆解恒大股权,当前持有恒大59.78%股权的实控方是,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北美国家)的鑫鑫(BVI)有限公司,许家印持有该公司100%股权。许家印进去了,前妻丁玉梅是否会代持许家印境外股权? 据外媒报道,许家印翻车前干了一件腌臜事,操纵恒大离岸子公司景城有限公司去新加坡交易所发行了18亿美元债,主要认购方是,鑫鑫(BVI)有限公司,规模超10亿美元。 捅出恒大债务危机惊天大窟窿的许家印,摇身一变做了恒大的债权人。 恒大出问题,他就能以债权人身份赎回资产。2024年2月,躲在境外的丁玉梅现身香港,她向法院上诉,指责许家印小儿子许鹤腾未按签订的贷款协议如期还款,追讨10.5亿港元。 彼时,外界认为,丁玉梅“穷疯了”,不管小儿子“死活”意图夺走10.5亿港元。换个思维看,她向香港法院上诉,等于把10.5亿港元资金的归属权转移锁定到了自己腰包里。 丁玉梅摇身一变也成了债权人。这波操作玩得真是没谁了,贾跃亭估计自愧不如。除了发行美元债,许家印、丁玉梅还给儿女增设了23亿元永久信托基金,供儿女境外潇洒挥霍。 几个孩子里,许家印的女儿资料介绍的最少。有传闻称,她曾就读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后去英国皇仁学院深造,留学归来进入恒大工作,开着限量版光冈大蛇跑车,生活非常奢侈。随着恒大暴雷,丁玉梅就带着大儿子许智健入了加拿大籍,传闻中的女儿则不知所踪。 再看恒大汽车“神秘金主”接盘悬了,丁玉梅有没有搞鬼?还是许家印提前谋划的“高端局”?
理想汽车无图NOA Beta版开启推送,“掉头能力”即将上线
IT之家 6 月 28 日消息,据理想智能驾驶产品负责人 @韩龄 透露,今天 18 时,理想无图 NOA 已推送给 6 月 24 号以来无限量认领的用户,并预热称“掉头能力”很快就有了。 6 月 24 日,理想汽车宣布 OTA 6.0.0 Beta 版开启不限量招募,报名截止时间为 2024 年 6 月 26 日 18 点,预估推送时间为 6 月 30 日左右。现在看来,理想此次无图 NOA 较预定时间提前了两天。 理想汽车 2024 智能驾驶夏季发布会 7 月 5 日举行,届时将公布无图 NOA 最新进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IT之家后续报道。 OTA 6.0.0 体验版重点功能: AD Max 平台车型(MEGA Ultra / L9 Ultra / L9 Max / L8 Ultra / L8 Max / L7 Ultra / L7 Max / L6 Max) 智能驾驶:新增无图 NOA 功能,基于更强的 BEV 模型感知及道路构建能力,支持在车机地图可导航的范围内,A 点到 B 点的 NOA 通行,搭载全新的时空规划算法,场景适用性拓宽,行驶安全和舒适体验全面提升; 智能驾舱:AI 理想同学新增握拳说指令能力,新增对话澄清能力,优化找歌、找电影、找新闻相关问答能力,新增问答卡片资源一键播放能力,新增一句话创建闹钟和提醒事项功能;新增车机英文模式;任务大师新增一键复制任务功能;新增全视角行车记录仪(*2023 款理想 L 系列车型) AD Pro 平台车型(L9 Pro / L8 Pro / L8 Air / L7 Pro / L7 Air / L6 Pro) 智能驾驶:新增 LCC 红绿灯通过路口能力,新增 NOA 防御性远离汇入汇出口策略,新增 AEB 在左转遇抢行车辆时的紧急制动能力,新增前 / 后向横穿碰撞预警能力; 智能驾舱:AI 理想同学新增握拳说指令能力,新增对话澄清能力,优化找歌、找电影、找新闻相关问答能力,新增问答卡片资源一键播放能力,新增一句话创建闹钟和提醒事项功能;新增车机英文模式;任务大师新增一键复制任务功能;新增全视角行车记录仪(*2023 款理想 L 系列车型)
全球首台,赛力斯汽车宣布IDRA万吨超级智能压铸单元正式投产应用
IT之家 6 月 28 日消息,赛力斯汽车今天在赛力斯超级工厂联合文灿集团举办了 IDRA 万吨超级压铸机投产机器人一体化铸件加工技术应用启动仪式,宣布 IDRA 万吨超级智能压铸单元正式投产应用。 活动现场,重庆市经信委、两江新区区委领导代表,赛力斯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兴海,文灿集团董事长唐杰雄等多位领导莅临出席。 张兴海表示:“即将投产的万吨超级智能压铸单元,是目前全球首台、全球最大的两板式压铸单元,这是我们多年来追求汽车轻量化、追求环保绿色的结果,也是赛力斯汽车在重庆‘33618’战略下推行集成化、集聚化‘两化’工程的结果,能够满足用户日益提升的智慧出行体验需求。” 参考IT之家此前报道,赛力斯超级工厂于今年 2 月 5 日正式建成使用,拥有超过 1000 台智能化设备、超 3000 台机器人智能协同,可实现关键工序 100% 自动化;拥有行业首创的质量自动化测试技术,可实现 100% 质量监测追溯;还拥有全球领先的 9000T 压铸机,实现了一体化压铸部件中最高的集成度;同时还达成了全球最高的生产效率。 据介绍,此次双方合作投产应用的 IDRA 万吨超级智能压铸单元,采用了先进的压铸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通过高精度、高效率的压铸生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整车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在今日举行的仪式上,赛力斯汽车还宣布将首创应用上海发那科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机器人大型铣削加工技术,进行一体化大铸件的加工、升级,通过硬件机械结构与软件控制方面的双重优化,实现加工精度、加工刚性、加工速度的高效提升。
哪吒被“逼”上市,周鸿祎满意了?
撰文 | 许 芸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被众多网友认为或是下一个倒闭的造车新势力的哪吒汽车,出人意料地走到了上市门前。 6月26日,哪吒汽车所属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众汽车”)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向港股上市发起冲刺。 对比同是传统车企背景、如今已陷入破产倒闭或停工停产的威马、高合,哪吒的发展无疑要好上太多。但对比“蔚小理”这些造车新势力,哪吒的脚步走得太慢。 哪吒的股东在逐渐丧失耐心,周鸿祎在大众面前毫不掩饰对哪吒的不满,在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哪吒也在急躁求变。然而,从招股书来看,哪吒讲出的故事仍然不够“性感”。 且如今,在资本市场,新能源汽车概念热潮早已过去,姗姗来迟的哪吒才刚扣响上市大门,能否成功上市尚且未知,能否推翻网友的“倒闭预判”,更需要时间和实力验证。 一、股东紧逼 IPO对哪吒来说是必选项。 4月15日,哪吒汽车在其官方微博宣布获50亿元投资,且投资方将协调相关资源支持尽快实现IPO。 虽然同一时间哪吒放出来的《合众汽车高质量发展联合协议》细则,列示了支持尽快实现IPO、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扩大出口规模等内容。但哪吒自己提取的关键句,揭示了本次的投资或是以哪吒IPO为前提。 图源:哪吒汽车官方微博 事实上,早在2020年,哪吒汽车就启动了IPO计划,但与“蔚小理”选择国外资本市场并成功上市不同,哪吒与威马一样,将上市场地选在了当时火热的科创板,不过,最终都未能如愿以偿。外界传言,这与科创板新政强化了对上市企业科技含量的审查有关。 彼时,资本市场新能源概念火热,新能源车企在股市将传统车企按在地上摩擦。特斯拉市值首次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手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两大业务且行业地位领先的比亚迪,首次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车企市值“一哥”。 可以说,哪吒汽车闯关科创板失败错过了新能源汽车在资本市场“最好的年代”。随后,虽然哪吒汽车多次被传冲刺IPO,但一直没有进展,直到这次成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眼看着这几年新能源概念在资本市场从如日中天到如今的乏人问津受冷落,而哪吒自身在越来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中却逐渐走向劣势,迟迟看不到投资收益的哪吒股东急了。 最急的,恐怕要数三六零公司,哪吒的表现实实在在的呈现在三六零的财务报表之中,并间接影响着作为上市企业的三六零的股价和股东情绪。 2021年,三六零花了29亿元领投了哪吒D1轮融资,让自己在跨界造车的热潮中有了新故事可讲。 然而,三六零很快就吃到了苦头。2022年,三六零出现8年来首次亏损,亏损金额超过22亿元,净利润同比暴跌344.23%。三六零直言,哪吒汽车所带来的亏损,是导致集团整体亏损的主要原因,带来的损失高达5.93亿元。 三六零萌生退意,在2022年6月宣布放弃对哪吒增资,以0元价格转让哪吒3.53%股权,由受让方完成三六零原本承诺给哪吒的剩余10亿元投资。 合众汽车招股书显示,三六零持有其2.59亿股,持股占比9.12%。 心急之下,三六零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走到台前,和哪吒CEO张勇一起直播,亲自帮哪吒站台,恨铁不成钢式的对哪吒的批评可谓“不留情面”。 “怎么让消费者记不住怎么来,你们从产品策划到营销都在自嗨,有什么用。”周鸿祎言辞犀利,指出哪吒汽车在营销体系上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在命名上都显得“怪异”,建议哪吒学学小米的雷军。 平心而论,哪吒作为神话人物相当知名,作为汽车品牌的哪吒确实稍显默默无闻。 一位几年前购买了吉利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告诉DoNews,虽然他在买新能源车上比较保守,选择传统车企的车,但对于特斯拉以及蔚来、理想、小鹏、问界、极氪等造车新势力品牌的车都有大致印象,知道大概特点,却不清楚哪吒的特色在哪里。 “如果不是名字比较特别,还有之前网上传‘哪吒可能是下一个倒闭的造车新势力’,我可能已经忘记有这个品牌了。”该车主直言。 北京车展上,雷军出现为小米站台,周鸿祎也身穿经典红衣为哪吒助力,与张勇一起一唱一和为哪吒L打了一波广告,甚至不惜爬上车顶被戏称“最老车模”,不遗余力为哪吒吸引流量和曝光度。 二、急躁求变 周鸿祎教育张勇要打造名气会讲故事,在周鸿祎的指示下,哪吒急躁求变。 今年上半年,哪吒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张勇亲自下场做直播。不过,与擅长营销的蔚来等友商不同,从以前公司员工提议请劣迹艺人吴亦凡做代言人到张勇直播跷二郎腿引发网友不满,都验证了营销一事真的是哪吒的短板。 从哪吒的一系列营销操作可以看出来,它真的很想引起大众关注,甚至打起了改名的主意。4月27日,张勇在抖音发视频回应哪吒汽车改名一事,称准备发起调研,听听大家的意见,并提到周鸿祎此前在北京车展提议哪吒改名为“合众”。 缺乏营销基因的哪吒加速营销体系变革、急挖人才。5月24日,据媒体报道,资深媒体人陈朝华出任哪吒汽车副总裁,负责品牌传播与媒体关系。百度百科资料显示,陈朝华有20多年媒体、品牌宣传等相关经验,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月-2019年2月,陈朝华任360公司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 哪吒急着在营销上发力的背后,是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相较于友商,哪吒的知名度不足更进一步限制了销量增长。 从哪吒的招股书来看,外界担忧其倒闭不无原因。 DoNews查询招股书发现,2021-2023年,合众汽车营收分别为50.87亿元、130.5亿元和135.55亿元;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亏损却在加剧,同期分别亏损48.4亿元、66.66亿元和68.67亿元,3年间合计亏损183.74亿元。 图源:合众汽车招股书 在深陷巨额亏损之时,哪吒现金流吃紧。2021-2023年,合众汽车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29.91亿元、-54.08亿元及-43.54亿元。 截止2023年12月31日,合众汽车现金及等价物为28.36亿元,但短期借款却有43.17亿元。同期,蔚来、理想、小鹏、零跑的现金及等价物分别为329.35亿元、913.29亿元、211.27亿元、117.31亿元。 资金捉襟见肘,让哪吒在当下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激烈的价格战中弹药不足。 当前,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日趋白日化,这个赛道虽然不乏威马这样黯然退场的企业,但更不缺的是竞争者。 除了有同样在汽车领域缺乏根基的造车新势力的互相竞争,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发力的传统车企以及他们孵化的二代新能源品牌,凭借深厚的造车经验以及多年在品牌、销售渠道、用户等方面积累的影响力,成为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纷纷打起了价格战,以价格上的让步换取销量的增长,但在这方面,哪吒汽车却表现得缺乏底气。张勇在复盘2023年销量下滑时称,“为了毛利率转正,2023年的价格战,哪吒汽车没有打的很狠。” 2021-2023年,合众汽车毛利率分别为 -34.4%、-22.5% 和 -14.9%,离转正尚远。 不敢大力打价格战,一定程度上向外界传递出来“哪吒缺钱”的讯号。要知道,哪吒曾经丝毫不怵价格战,2022年哪吒打败“蔚小理”拿下15.21万辆的交付量,夺得国内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其远低于其它造车新势力的车价是重要原因。 值得警惕的是,从销量来看,哪吒发展状况未见好转。2023年,哪吒汽车全年交付量为12.75万辆,同比下滑16%,只完成了25万辆年销量目标的一半。 2024年,哪吒设定了3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其中,国内20万辆,海外10万辆。不过,第一季度,哪吒汽车销量仅为2.44万辆车,同比下滑了6.87%;4月、5月交付量分别为9017台、10113台。 周鸿祎和哪吒的急躁也就情有可原了。 三、故事欠“性感” 暂且不讨论哪吒上市的可能性有多高。即便哪吒成功上市,当前股市里,对新能源概念的追捧已经时过境迁,新能源概念股的盛况不再。 投资者越来越理性,对新能源车企讲出来的故事已经祛魅,而是更看重公司发展本质。MEGA一款车上市失利三个月时间里理想市值蒸发约2092亿港元,已是例证。而哪吒,产品一向对标理想,被视作是理想“平替”。 不过,对于哪吒及其股东而言,虽然外部资本环境欠佳,但一旦上市了,融资手段会更加丰富,步步紧逼的股东也更方便退出。对于知名度欠缺、品牌影响力有限的哪吒而言,三六零入股、周鸿祎站台是一种品牌背书,上市企业的身份又何尝不是一种利于打动消费者的背书呢? 哪吒需要故事,三六零也需要故事,但要讲好哪吒的故事却很难。 与威马一样,哪吒的产品一向瞄向低端市场,这也是其早期能够快速出量的关键原因,不过,2022年以来,哪吒有意向进入更加高端的市场,推出的哪吒U、哪吒S、哪吒GT,分别定位在10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上、20万元左右的价格区间。 然而,品牌从高到低容易,从低到高却很难,且哪吒品牌建立时间短,缺少品牌沉淀和产品溢价,推出价格更高的产品市场不一定会认可。 张勇复盘2023年做得不好的原因时就坦言:“新产品上市定价过高,下半年虽然调整到位了,但丧失了先机。” 2024年4月22日,哪吒推出的家庭智能超级增程SUV哪吒L正式上市,该款号称是全球唯一纯电续航超过300公里的增程SUV、首款搭载了40度宁德时代电芯闪充大电池的车型,是充电速度最快的增程车型,综合续航1300km。但12.99万元起的起售价并不高,仍然瞄准低端市场。 不过,售价低并不意味着产品就好卖。数名位于小县城的有车人士告诉DoNews,正是因为没有多少预算买车,所以更不敢冒险,在买车时更加注重品牌、售后、知名度等,也因此,更青睐有比较长发展历史的老牌车企的汽车。 低端赛道的竞争者,其实更为不易,尤其在传统车企的大量低售价的新能源汽车被推出后,哪吒的车显得更没有竞争力。 而在2024年愈演愈烈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中,哪吒的处境更为尴尬:降价会压缩利润,不降价会损失性价比优势。 国内的价格战不好打,哪吒将增量目标转向海外市场,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建立起三大海外工厂,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3年,哪吒出口量突破2万台,位列造车新势力出海销量冠军;2024年1-5月,哪吒新能源汽车出口16458辆,位列车企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名第五名、新势力车企出口量第一。 合众汽车招股书显示,其海外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2.41亿元增长到了16.2亿元,占营收比重从1.8%增加到了12%。 图源:合众汽车招股书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哪吒汽车就能高枕无忧。海外市场不同的标准、法规、消费习惯,欧盟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都是哪吒外销的障碍。 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之争最终指向的是技术之争,这一点,所有车企都心知肚明,在研发投入上也丝毫不敢懈怠,但哪吒的技术研发远不及友商,而资金的缺乏也使得其难以承受强研发投入。 2023年,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的比亚迪、特斯拉研发支出分别达到了399.18亿元、39.69 亿美元(约283.9亿元),造车新势力的蔚来、理想、小鹏和零跑分别为134.31亿元、105.9亿元、52.77亿元和19.2亿元。虽然哪吒的研发开支在逐年增长,但2023年也只有15.98亿元。 品牌力不足、产品缺乏特色、营销故事讲不好,也没有技术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赴港IPO的哪吒,会活得更好吗?
3年亏损180亿,IPO能不能成哪吒汽车的救命灵药?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处在新势力造车集团第二梯队的哪吒汽车,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存在。 最近半年,关于哪吒汽车的讨论主要有两点: 第一,它从 2022 年的新势力年度销冠,变成了 2023 年唯一销量下降的车企,一些看衰新能源的人,已经把它比作了「下一个威马或者高合」。 第二,它得到了自身投资人周鸿祎带来的泼天流量,只是流量来得似乎不太体面。在那场以宣传新车为目的的直播里,「周鸿祎批评哪吒 CEO」这个尴尬的话题词却冲上了微博热搜。 令人惊讶的是,这家看起来正处于艰难处境的车企,现在却要准备要冲击 IPO 了。 6 月 26 日,哪吒汽车品牌所属公司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向着中国新势力第六股发起冲击。 在目前新势力造车的版图里,四家新势力「蔚小理零」和背靠吉利的极氪汽车已经成功上市,但目前依然只有理想汽车一家在去年实现了扭亏为盈。新势力的故事进行了 10 年后,人们愈发明白,这个赛道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一场耐心经营的马拉松。 随着国内竞争进一步加剧,哪吒汽车将出海和全球化定位了下一阶段的重点。这家在招股书中希望「成为新能源车企全球化的领军者」,把目标瞄准了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东南亚市场,希望将过往积累的产品、经销商管理等经验复用于出海,找到一条属于哪吒自己的生存和增长之路。 昔日销冠,困在低价和B端市场里 2022 年,在成为新势力年度销冠后,哪吒汽车 CEO 张勇曾经这样表达过面向未来的目标:比起蔚来、理想等售价在 30 万元以上定位高端的车企,哪吒的目标市场要大好几倍,所以「销量也要比它们大好几倍,才算一样优秀」。 张勇的话在当时有两层含义。第一,哪吒要坚持「为人民造车」的口号,继续走性价比的路线;第二,哪吒的销量目标是实现翻倍的增长。 在招股书中,哪吒将自身产品的价格区间描述为「150000-45000 美元之间」(折合约 10.9-32.7 万元人民币)。但从实际销售情况看,2023 年哪吒最畅销的两款车型官方起售价均低于 10 万元。尽管单车平均售价呈逐年上涨趋势,但 2023 年这个数字也只是刚刚超过 10 万而已(10.9 万元)。 更为遗憾的是,性价比的定位是稳住了,但来自人民的销量却没有上涨。在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快速上涨的 2023 年,哪吒全年只交付了 127,496 辆汽车,落后于四家已经上市的车企理想、蔚来、零跑、小鹏,不幸成为了唯一销量同比负增长的新势力车企。 相比新势力中的领头羊蔚小理以及背靠吉利的极氪,哪吒在面向大众消费者时,既没有明确的科技标签,也没有冰箱沙发彩电等营销抓手,一直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品牌形象。此外,在 10 万元上下的新能源细分市场里,哪吒还要面临行业龙头企业比亚迪的竞争。无论是从品牌影响力,还是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上,现阶段的哪吒几乎没有优势可言。 所以,在国内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哪吒需要下足苦功夫。必须挖掘到细分市场中用户更具体的需求,才能找到合适的生态位。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2020 年,哪吒 V 通过「大车打小车」的错位竞争方式,从长安、奇瑞等传统车企手中,抢到了 A0 级 SUV 的一定市场份额。 营销方式上也要下足功夫。在招股书中,哪吒汽车的销售收入被划分为了 4 类,除海外经销商外,国内部分分为直销、哪吒城市合伙人以及大客户经销商 3 类。 哪吒过去3年销售收入占比 | 来源:合众新能源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的描述,大客户经销商「大批量购买我们的车辆,转售给网约车公司、出租车公司和驾校等组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ToB 业务。可以看到,在国内业务中,过去 3 年里涨幅最大正是「大客户经销商」,营收数额两年翻了近 11 倍,而直销部分的收入占比则逐年下降。所以,尽管哪吒近年来希望在C端市场建立起更好的形象,但事实上B端业务依旧为它们逐渐增长的营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实,ToB 是哪吒成立以来一直贯穿其中的重要路径。2018 年,哪吒首款车型 N01 发布前就收到了近 5 万订单。而这些订单主要来自于当年的共享出行平台。张勇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19 年哪吒 N01 来自 B 端的销量占比超过了 50%。 在 ToC 销售层面,哪吒其实可以被视作一家「非典型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都以自营门店为主,截止 2023 年全国门店均接近 500 家(其中蔚来和理想是 100% 直营)。直营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致的价格体系和更优质的服务。但哪吒的 ToC 业务一直以经销商模式为主,即招股书中提到的「哪吒城市合伙人」。2023 年,哪吒在全国的直营门店为 114 家,经销商门店为 425 家。 其实,无论是 ToB 业务占比较高还是在 C 端大量采取经销商模式,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成为哪吒汽车的问题。毕竟从运营成本来说,我们不能苛求不同厂商为定价相差 2-3 倍的产品提供相同品质的服务。 哪吒汽车今年发布的中型SUV哪吒L | 来源:哪吒汽车 哪吒汽车真正需要快速改善的,是它们迄今为止依然为负的毛利率。尽管新势力车企目前只有理想实现了营收层面的扭亏为盈,但 5 家上市车企的单车毛利率均为正,意味着亏损主要来自于研发等其他层面的投入。相比之下,毛利率为负对于亏损而言显然是个消极的信号。过去三年,哪吒汽车累计亏损 183.73 亿元。 哪吒表示,后续将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增加国际销售、采取更好的成本控制,并提出将通过持续推出新车型、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如分时租赁、电池梯次利用等)、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等方式提高收益。哪吒 CEO 张勇此前表示,哪吒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发布新车型并且重新发布品牌,目标是以更清晰的品牌定位触达 C 端消费者。 2024 年,哪吒目标销量为 30 万台。截止 5 月底,累计交付:43,564,占全年销售目标的 14.5%。 出海,开垦新能源处女地 在哪吒 30 万的年销量目标里,其中 10 万台来自海外市场。在招股书里,哪吒明确把目标定位「成为新能源车企全球化的领军者」。在国内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出海是哪吒汽车锚定的重要增长方向。 2023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汽车出口最多的国家。和国内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接近 50% 不同,出口仍以燃油气为主,新能源车只占了大约 1/4,还包括特斯拉上海工厂制造出口的超过 30 万台整车。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新能源汽车出海依然是一个有巨大成长空间的市场。 不过,在目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里,出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新势力中的另一家车企零跑,通过和欧洲知名汽车制造厂 Stellantis 的合作,拿来了通往欧盟市场的门票。哪吒则把目的地定在一些开发初期的处女地市场。 第一阶段的出海重点是东南亚。比起美国和欧盟市场,东南亚并没有成熟的本土汽车工业,所以当地政府对外资车企进入当地的态度相对友好而开放。更重要的是,东南亚被视为是新能源汽车的处女地。据灼识咨询,2023 年东南亚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仅为 3.8%,预计 2028 年将提升至 19%(超过 100 万辆)。 相比起欧美单价更高,但对产品更加挑剔的用户来说,东南亚地区由于气温适宜,对电池续航等产品细节要求相对较低,用户更看重产品性价比等特点。 这恰好和哪吒汽车在本土市场前 10 年里积累的相关经验契合。它们在在招股书中写道:「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有望复制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发展规律」,除了东南亚,它们后续还打算进入中东、拉丁美洲、非洲等市场。 2023 年,哪吒汽车共出口汽车 17019 辆,占总销量的 13.7%,贡献了 12% 的销售收入。以上险量计算,哪吒汽车成为了东南亚新能源乘用车排名前三的品牌。 哪吒汽车泰国工厂投产仪式 | 来源:哪吒汽车 东南亚有着相对较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泰国政府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零关税政策从 2018 年开始,现已延长至 2025 年;此外,中国车企可以可以通过轻资产的模式,快速在当地建立起代工。截止目前,哪吒汽车在泰国、印尼部署的两家工厂已经投入规模化生产,年产能均可以达到 3 万台;马来西亚工厂预计于 2025 年初投入使用,年产能为 1.5 万台。 哪吒在国内熟悉的经销商合作模式,在海外也同样适用。由于没有本土汽车工业,经销商在东南亚汽车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哪吒汽车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保壮飞此前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曾提到,在泰国,经销的品牌效应甚至超过了主机厂。 目前,东南亚汽车市场依然主要被日系车主导。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23 年泰国市场的日系车占比大约为 78%。除哪吒汽车外,比亚迪、长城、埃安、极氪等中国车企也纷纷在泰国市场布局新能源出海战略,哪吒汽车今后也将面临本土车企在海外的挑战。 截止 2023 年底,哪吒汽车已在海外 28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100 余个销售网点和售后网站。 漫漫 IPO 之路 哪吒的母公司浙江合众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4 年,与蔚来汽车「同龄」。创始人方运舟在奇瑞有着 16 年的工作经验,是奇瑞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早期重要参与者。 但是和迄今为止已经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过千亿的蔚来相比,合众新能源起初并没有像其他互联网造车势力一样,得到投资机构太多的青睐。早期,它们在资本市场上选择了另一条路:从地产商手里拿钱。 2017 年,彼时还风光无限的地产公司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个人出资 3.3 亿元收购了合众新能源近 53.4% 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的同时,也取代方运舟成为公司新的法人。当时,市场对这笔投资有两种观点:第一,王文学看好共享出行赛道;第二,投资新能源赛道也可以有助于华夏幸福拿到建设新能源产业园。 但地产造车的故事并没有持续太久。2018 年 11 月,由于地产主业开始面临流动性危机,王文学退出,合众新能源的法人重新变成了创始人方运舟。同年,张勇离开北汽新能源,加入哪吒汽车。 新能源车和中国足球一样,曾经被地产商视为「多元化」布局的一环 | 来源:视觉中国 相比背靠恒大的恒驰,以及传闻让融创孙宏斌都「总体满意」的法拉第未来,哪吒显然是被地产掺和过的新势力里幸运的那一家。随着王文学撤出,公司的运营也逐渐走上正轨。2018 年底,哪吒的首款量产车 N01 在广州车展正式上市。根据哪吒汽车官网介绍,凭借 B 端订单,当年就交付了 4803 辆新车,交付量于次年过万。 地方产业基金一度是地产商撤出后,哪吒重要的融资来源。2020 年,张勇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表示:「来自地方产业基金的占比超过了 60%」。 2021 年,周鸿祎的 360 公司成为了哪吒汽车的新股东,以 29 亿人民币的投资入股哪吒汽车,成为当时的第二大股东。周鸿祎提出的「为人民造车」的理念,也一直沿用至今。 招股书显示,截止递表前,合众新能源股权结构较为分散,除创始人方运舟以及一致行动人外,还有地方国资、宁德时代和三六零安全等民营资本。 合众新能源股权架构 | 来源:来源:合众新能源招股书 哪吒汽车最近一笔融资发生在今年 4 月,桐乡国投、金合股权、民生股权基金等 3 家国有资本背景的投资方宣布投资 50 亿元,并明确写到用于「支持合众汽车尽快实现 IPO」。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交叉轮投资,四名投资人以人民币 34.26 亿元的代价获取哪吒汽车 8.08% 的股权,据此推算,哪吒汽车去年 8 年的估值约为 424 亿元。 但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终于是市场投资者对新势力车企的两大考核维度。前文已经提到,目前除理想汽车外,新势力均未得到盈亏平衡点;而对于哪吒来说,流动性是市场另一个质疑的关键。过去三年,哪吒汽车累计亏损 183.73 亿元。截止去年年底,哪吒汽车的现金及等价物仅有 28.36 亿元。 从现实情况推算,港股的另一家以出海为主要叙事的新势力上市公司零跑汽车目前市值约为 293 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 272 亿元)。以零跑为参考系,哪吒现在应该很难拿到太高的估值。 但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获取足够的资金,活下来争取通往决赛圈的门票,应该是此时此刻比估值高低更重要的事。
研究证实:咖啡+茶,每天喝够这个量,死亡风险能降低22%!
在日常生活中,喝茶或者咖啡并不是非要选一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二者是可以兼有的。 事实上,咖啡和茶一块儿喝,确实能碰撞出不小的的火花。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揭示了一项惊人的发现:每天适量饮用咖啡+茶,的确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这项研究利用来自英国生物银行近50万人的数据,分析了咖啡和茶对总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适量饮用咖啡和茶可以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每天喝2~4杯茶和<1~2杯咖啡的参与者表现出更低的死亡风险。 研究者首先对每天只喝咖啡或茶与死亡率的关联进行了调查,发现只喝咖啡或茶与死亡率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 接着,他们进一步分析了咖啡和茶的联合饮用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发现,咖啡和茶的共饮会产生显著的相互作用。 每天喝少量咖啡的人,其全因死亡率的增加会随着茶叶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对于每天喝大量咖啡的人,这种关系则呈现U型曲线。 此外,对于每天喝茶的人来说,不论喝茶量的多少,其咖啡摄入量的增加都与全因死亡率呈U型相关。 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不喝咖啡和茶的人,每天喝<1~2杯咖啡+2~4杯茶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22%,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24%,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了31%。 这个数据明显证实了咖啡和茶的共同饮用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因此,如果你既爱咖啡又爱茶,那就不必纠结于到底选哪个了。咖啡+茶,就是完美搭配。
腾讯投的高端月子中心,要IPO了
文丨猎云精选  作者丨孙媛 贵妇们又撑起了一个IPO,这回是月子中心。 6月27日,来自浙江杭州的SAINT BELLA Inc.(以下简称:圣贝拉)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这家创办于2017年的高端母婴护理机构,共拥有59家高端月子中心,有“圣贝拉”、“小贝拉”、“Bella Isla”三大月子中心品牌。其中,“圣贝拉”品牌定位高奢,月套餐在16万元以上,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创收2.54亿元,占比为45.36%。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3年圣贝拉拥有中国最大的高端月子中心网络;按2023年超高端月子中心产生的收入计,公司亦是最大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按2021年至2023年收入增长率计,公司亦是增长最快的规模化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 7年一路狂奔,圣贝拉离不开贵妇们的支持,也绕不开7轮融资狂揽3亿的资本助力,其背后更是站着一列有头有脸的VC:腾讯、中国人寿、C Capital、Pegasus Capital、高榕资本…… 而现在,这家资本宠儿也在VC和贵妇们的热捧下,走上了IPO之路。 80后牛津学霸回国创业,专用高端酒店“坐月子” 这家高端月子中心的故事,还得从80后牛津学霸向华聊起。 2010年,向华于英国牛津大学完成工程硕士学位,随后便进入瑞士银行香港分行工作,任职于亚洲并购与企业融资组及亚洲医疗健康组。 在投行工作时,上任不久的向华“和上市公司的CEO们谈笑风生”。期间,他积累了多个行业的并购及资本市场的丰富交易经验,尤其是医疗保健服务和医疗器材领域,最后在该集团获得了董事职位。 在商海蛰伏近7年, 多年医疗健康方面的投资并购经验让向华非常看好母婴护理赛道。 当时,业内传统小作坊的运营模式,以及行业中准入门槛低,缺乏标准,在监管方面也较为欠缺等问题,让向华在用户需求调研中,发现坐月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普遍被认为是一个特别痛苦的经验。 为了打破“坐月子”的固有印象,让妈妈体验到更好的产品,能够对生活有美好的向往,让向华看到了其中的机会,而这一初衷也让这个投行高管随即放弃百万年薪,于2016年12月注册成立杭州贝康。 2017年11月,首家“圣贝拉”月子中心于杭州开设,每一位女性都是美丽的(Bella),而母性让女性之美愈发圣洁(Saint),成为了品牌圣贝拉(SAINT BELLA)名称的由来。 次年,圣贝拉就加速推出家庭护理服务业务,其月子中心网络就扩展至华北、华中、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这四大区域;2021年,公司完成收购广禾堂食品,并推出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业务。 来源:圣贝拉招股书 时至今日,以重塑家庭护理行业为愿景,圣贝拉从母婴护理切入,围绕整个家庭,形成了月子中心(包括产后护理服务及产后修护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及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三大业务线,并采用多品牌策略,多样化服务及产品范围运营。 在运营模式上,圣贝拉主要采取的是“月子中心+高端酒店”的轻资产模式,即与高端酒店订立一至三年的中短期合约,以用作月子中心的客房,其核心品牌“圣贝拉”的28天套餐价格16.88万元起步,可谓为贵妇量身打造。 业务线内,月子中心品牌矩阵最为丰富,除了旗舰超高端月子中心品牌圣贝拉外,圣贝拉还在2019年推出高端月子中心品牌“小贝拉”,在2022年推出产后修复品牌产后研修所以及内衣品牌S-bra,在2024年推出侧重心理健康的高端月子中心品牌“Bella Isla”。 目前,“圣贝拉”、“小贝拉”、“Bella Isla”三大品牌的月子中心门店数分别为21家、28家和10家。 2021年至2023年,圣贝拉总收入分别为2.59亿元、4.72亿元和5.60亿元,月子中心业务线为营收主力,分别为2.33亿元、4.07亿元和4.68亿元,占总收入百分比分别为90.2%、86.4%和83.5%。 来源:圣贝拉招股书 其中,月子中心收入主要来自于“圣贝拉”和“小贝拉”品牌的产后护理服务跟产后修复服务,报告期内两大品牌该两项服务收入合计占月子中心收入的比例高达近97%。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通过于2022年1月在香港增设第一家管理中心、于2023年10月在新加坡增设了第一家自有海外中心及于2024年5月在美国大洛杉矶地区增设第一家管理海外中心,贝康还扩大了全球影响力,成为中国内地首家拓展中国内地以外地区的月子中心运营商。 据同一报告显示,在家庭护理行业的领先市场参与者中,贝康国际拥有最全面的业务矩阵,按2023年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综合家庭护理品牌集团。 抢赚贵妇月子钱,腾讯高瓴都来投了 显眼的成绩背后,自然少不了资本助力。 虽然一开始,就有很多投资人找上向华来,但却对BP中“月子中心+高档酒店”的直营化模式不太“感冒”。大多人打了退堂鼓,甚至认为其计划的增长速度太慢,品牌定位太高,全国化的品牌很难实现。 不过向华并没有被他们的失望击退,并表示“不被看好是正常的事。” 而正是这样一份坚持,让圣贝拉和向华在2018年A轮融资中迎来了昆山唐陆及高榕资本这两家伯乐的出现,随后老股东高榕资本更是在A+轮及B+轮再次加码。 来源:圣贝拉招股书 2021年2月,腾讯也于C轮融资投出1.5亿元,位列股东,2022年11月C-3轮融资中,C Capital、Pegasus Capital、雅畔又合计投资了9500万元。 从2018年2月至今,圣贝拉共计完成7轮融资,合共从金融及战略投资者筹集逾3亿元。 IPO前,向华通过Primecare BVI及Xiang SPV合计持股42.4%,为公司控股股东;腾讯与高榕资本、宁波唐竹分别位列第一二三大机构股东,持股分别为11.6%、8.3%、6.6%。 来源:圣贝拉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在腾讯的被投里面,圣贝拉并不是唯一一家涉足高端月子中心的,腾讯五度加码的教培巨头也盯上了贵妇的钱包。 2021年,猿辅导母公司看云控股巨轮转型,不仅涉及了羽绒服、咖啡,还布局了月子中心,名为茉莉智慧母婴护理中心。 与圣贝拉类似,茉莉智慧母婴护理中心也是选择与高奢酒店合作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其价位与服务模式也有类同。公开资料显示,其28天的月子套餐价格在13.88万到28.88万元之间,北京的门店价格更高,可以达到40.88万元。 目前,茉莉智慧母婴护理中心在国内设有十家门店,坐落在国内消费力前列的北京、上海、深圳,以及两个新一线城市重庆与南京,与“圣贝拉”有部分地区重合。 而除了超高端市场,圣贝拉于2019年就开始推出6.80万元起的“小贝拉”,其于高端市场的竞争亦不小。 高瓴2.25亿港元投资的上市公司老牌月子中心爱帝宫跟北京中谷嘉蕴1500万元投资的高端月子中心“香奈儿”JEAN锦恩健康,其服务的受众也均在类似价格带,且已经开始加速跑马圈地。 截至2023年末,“小贝拉”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已经开设了9家门店,同期在苏州、宁波等二线城市则开设了16家门店,合计门店数为25家。同期,爱帝宫也完成了在深圳、北京、成都等合计10个城市的覆盖。JEAN锦恩健康也从北京拓到了广州。 更值得注意的是,圣贝拉计划通过收购的形式进一步拓宽小贝拉的销售网络,但截至2023年末,圣贝拉归母净亏损为2.39亿元,可见IPO为其“输血”继续保持领先态势的必要性。 从一级宠儿到奔赴二级,圣贝拉能否在内卷中杀出重围,或许还要在盈利上铆一铆劲。 (首图来源:圣贝拉母婴护理中心订阅号截图)
做事不和主播商量?东方甄选主播公开吐槽公司管理:这不管那不管,有点失望
东方甄选再次被卷入争议。 6月26日,东方甄选主播顿顿在直播间内公开表示对公司管理的不满,引发外界关注。 顿顿表示,认为自己适合做公关,“因为我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但我觉得这个公司比较恼火的一点是现在很多事情不跟主播商量,开号不跟主播商量,出了事情后,公关部门怕这怕那,这不管那不管,我很长一段时间觉得公司挺好的,这段时间是真有一点失望。” “公司对我的待遇真的没得说,只是我想把事情做更好,但是现在这互联网的舆情和公司内部的管理,我好像使不上力了。”顿顿表示,他也提到,自己这样说是负面情绪积压比较多,说出来也就结束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6月27日,东方甄选公告停播一天,但未对外披露停播原因。截至发稿,东方甄选直播间已经重新开播,但未在直播间内看到顿顿。 顿顿是东方甄选旗下主力主播之一,之前也被称为东方甄选的“颜值担当”,澎湃新闻咨询了东方甄选方面,对此事尚无回应。 最近,东方甄选频频陷入争议之中,先是有消费者指东方甄选直播间画风突变。之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做客物美创始人张文中直播间时说:“东方甄选现在做得乱七八糟,没有任何提建议的本领。”6月3日,这番言论引发网络热议并冲上热搜,引发东方甄选股价暴跌10%。 董宇辉更是坦言自己不喜欢带货,“我是非常抗拒卖东西的,实事求是,我到今天都不享受这个工作”,虽然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支撑意义,但没有喜悦,“可能本质上还是自己以前性格上的原因,过去职业的原因。”董宇辉在直播节目中表示。 不过,东方甄选在最近新开服饰类直播间,意图进军服装市场。据第三方数据显示,“东方甄选生活之服饰”直播间于6月26日首播,当日直播近6小时,销售额近250万元,客单接近300元,顿顿本人也参与了直播。 从股价来看,截至6月28日收盘,东方甄选(01797.HK)报收12.62港元,跌1.25%,年初至今跌超54%。而据灰豚数据显示,近30日以来,东方甄选已掉粉超30万人,截至发稿粉丝数量为3010.1万。 多项数据显示,东方甄选带货能力正在下滑。灰豚数据显示,东方甄选在3个月内直播总销售额较前3个月下滑超36%,总观看人数下滑超37%,场均观看人次下滑超36%。
OpenAI刺破了中国AI的幻想
OpenAI在6月25日凌晨宣布,将从7月9日起,将阻止来自不支持其服务的国家和地区的API流量,而中国也在禁用名单之列。 消息一出,国产大模型们应声而动,立刻推出了相应的“搬家”或“迁移”方案。有的还提出了与OpenAl 使用规模对等的 Token 赠送计划(不设上限),坊间戏称,“这下中国做AI的可以实现token自由了”。 我们知道,海外对于中国AI的限制一直存在。但此前针对AI的禁令,主要是限制英伟达和AMD的高性能AI算力卡,而OpenAI此次强势禁用,则让AI软件算法层面的“另一只靴子落地”。 从硬件到软件,越来越扩大的禁用范围,以及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在AI这一关键科技领域,全方位阻隔中国的进步,已经是一张明牌了。 面对这个不可逆的AI封锁大趋势,中国企业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AI全面国产化,中国做好准备了吗? 放弃幻想 OpenAI禁用到底影响了谁? 自ChatGPT发布以来,OpenAI的API已向近190个国家和地区开放,其中并不包括中国。不过,一直以来,一些国内企业和用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继续使用OpenAI的服务。 对于这些来自中国的流量,OpenAI并非检测不出,只是以前可能“枪口抬高了一寸”。 而就在6月22日,美国财政部发布了一份规则草案,进一步限制美国个人和企业投资中国的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业务。新规则草案推出,面对越来越明确的AI封锁态势,OpenAI也主动明哲保身,选择了加强区域限制,采取额外措施阻止来自不受支持地区的API流量。 到底是什么人和公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使用OpenAI的API呢?主要有三类: 一是部分自研模厂。一部分模厂会在研发阶段,调用OpenAI的API,使用其GPT产品进行模型训练、数据对比迭代等。实际上,谷歌Gemini-Pro大模型的训练也曾用到了百度文心生成的数据。此前就有国内某互联网公司,被爆出经常达到OpenAI API的最大访问上限,不过对方也表示,仅在年初的初期探索阶段使用了OpenAI的API,而在今年4月已经停止了这种做法。 二是套壳AI公司。一些初创公司为了快速推出AI产品或服务,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OpenAI的API进行封装,“改头换面”作为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实际上用户的每次交互,都会通过API调用OpenAI的模型来完成。 三是面向海外市场的应用开发者。在OpenAI所支持的国家和地区,为了跟海外开发者“站在同一起跑线”,而选择OpenAI API。 目前来看,上述群体受OpenAI禁令的影响程度都不高。 随着国内模厂的模型基本完善,不用再通过调用API的方式收集数据。海外应用的开发,应用往往需要对本地市场的深入了解,因此国内开发者数量规模也较小。相比之下,“套壳API”的初创公司可能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不过通过“搬家”切换到国产大模型,快速找到能力接近的替代方案,也能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所以总体来说,OpenAI更严格的API限制,并不会给中国AI带来很大的动荡。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AI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英伟达禁令”到“OpenAI禁令”,发出了一个鲜明的信号:“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就不会关上,针对中国AI的封锁,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撤回。 是时候摒弃“枪口抬高一寸”的侥幸心理和幻想了,事实证明,枪口随时可以朝下扣动扳机。 认清现实:不可逆的AI封锁 还有哪些牌可出? 在封锁烈度上,美国官方和AI企业的行动在不断加强;在封锁广度上,从高性能AI芯片的底层算力,到大模型的底层算法,“釜底抽薪式”的封锁正逐渐延伸到AI基础设施的各个关键部分。 那么,在算力禁运、算法禁用之后,海外想要阻隔中国AI的发展,还有哪些牌可以打?梳理一下AI软件基础设施: 1. 框架。深度学习框架,是支持AI算法模型开发和部署的软件平台,对AI应用的开发效率和性能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深度学习框架市场主要由飞桨(由百度开发)、TensorFlow(由Google开发)、PyTorch(由Meta开发)三家主导,共同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这三家均为开源框架,允许开发者自由地查看、修改和使用其源代码,不过TensorFlow、PyTorch作为开源平台也需要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并可以通过开源许可证等方式,限制开发者的访问。 2.算子库。包含各种数学和逻辑运算函数的库,在深度学习框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各种算法提供了基础的计算单元。如果算子库是闭源的,又归属于海外公司,那么可以直接限制使用。开源的算子库也要遵循一定的开源协议,协议中往往会规定代码的使用、修改和分发规则,如果开发者没有获得适当的许可或权限,也无法使用。目前,国内飞桨、昇思等AI开发平台都发布了算子库。 3.数据集。AI界有句名言“garbage in,garbage out(垃圾进,垃圾出)”,高质量的数据集,对于AI算法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在大模型时代也不例外。各个领域和应用场景都有专有数据集,比如计算机视觉领域的MNIST、CIFAR、ImageNet等。NLP领域的SQuAD、GLUE等,再比如AI蛋白质结构预测任务所需要的数据集,如CASP、AlphaFold DB、PDB等,这些数据集为AI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大多由海外研究机构建立。 近年来,中国AI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也在快马加鞭地建设,数据治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但现阶段,与海外一流水平还有差距。而AI算法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像传统软件能一次开发完成,模型需要不断学习、迭代和进化,依赖于持续更新的数据集进行训练。一旦数据集被阻止访问,就如同剥夺了模型成长的土壤,甚至可能变得停滞不前。 此外还有编译器、IDE等,这些软件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开发者的编程效率。如果被禁用,开发者将需要手动完成这些工作,从而导致开发效率降低,团队协作困难,甚至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英伟达禁令”执行以后,一位国內某计算厂商向脑极体表示,“虽然我们还可以用特供版的AI芯片,但确实支持不了英伟达最新的平台了”。 所以说,硬件、软件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AI产业的支撑体系。面对阻隔中国AI的封锁禁令,一定要有“底线思维”,软件并不比硬件更安全,开源软件并不比闭源软件更安全。 准备应对 中国AI,必须两条腿走路 提到国产化替代,总有人担忧这是在闭门造车、与世界脱节。AI作为高度全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担忧确实不无道理。 但也必须看到,“没有一次AI断链是我们先动的手”。 实际上,中国AI产学界始终保持着开放心态,积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与世界接轨。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4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自2011年以来,GitHub上的开源人工智能项目,中国参与度不断增长,直到2019年在科技领域遭受不合理打压之后,才开始走低。 无论是芯片禁运,还是API禁用,都是海外以“国家安全”“保证美国AI领先地位”等理由,发起的单方面阻隔。而在短时间内,这种单方面动手的“AI封锁”,并不会告一段落。 这种情况下,中国AI将面临一个重要抉择:是彻底国产化替代,底层软硬件全用自己的?还是继续参与全球AI大市场,更多利用国外技术?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中国AI,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第一条腿,是基础软硬件的自主创新,做好全栈AI技术国产化的准备。 中国AI在底层软硬件的关键“卡脖子”环节,都积累了不少力量。以软件为例,百度、华为云等头部大模型厂商,都建立了“AI大底座”,从底层算力(百度昆仑、华为昇腾)、基础模型(文心、盘古)、深度学习框架(飞桨、昇思)、全栈AI开发工具平台(千帆平台、昇腾AI云服务)等。 这些全栈自研的AI软硬件基础设施,可以让中国AI做好“最坏的准备”,无惧来自海外的断链风险。 但正如经济学家江小涓所说的,在当今科技全球化、产业全球化的格局下,“会做的全部自己做”并不是最优选项。 所以中国AI的第二条腿,是保持与全球最新趋势的紧密联系,确保信息通畅、创新同步。 还记得芯片禁运之时,有网友义愤填膺地表示要“对等制裁”“不用也没有损失”,但一位资深从业者却说“别人小心眼,我们自己不能小心眼”。美国封闭但我们不能封闭,不能自己把路走窄了。 紧密贴近全球趋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是中国AI保持领先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吸收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中国AI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技术自主创新,避免产业链割裂带来方向迷失,错过主流的AI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AI是科技竞赛中排名全球前列的一个领域,这种领先优势十分关键,且不容失去,必须与全球创新保持同步,因此要积极拥抱国际市场和科技合作。 随着国产算力的突破,“英伟达禁令”不再让AI算力束手无策,就在大家觉得中国AI稳了的时候,OpenAI的禁令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中国AI界对“限AI=限卡”的幻想。 国产算力固然是底气所在,但绝非高枕无忧的保证,来自OpenAI的API限制说明,海外AI软件也并不完全可靠,同理,开源软件也并非绝对安全的屏障。 AI产业链封锁,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换个角度看,逐渐加码的禁令,恰恰是之前的措施劳而无功,没能起到彻底阻拦中国AI进步的效果,这也间接反映出中国AI产业的生存活力,是不会轻易被阻隔在世界之外的。 中国AI,唯有认清现实,把一张张产业链王牌都握在自己手心里,才能继续留在全球大市场的牌桌上。
姜萍这件事,地方政府都回应了,但是阿里巴巴依然沉默至今
@赵皓阳-Moonfans: 服了,一个月考成绩,一个旺仔牛奶,这件事情竟然纠结这么久,竟然让地方政府专门回应,但是所有人都忘记了真正的“罪魁祸首”——阿里巴巴! 最早宣传视频是你阿里达摩院拍的吧,是宣传你阿里组织的数学竞赛吧,在姜萍之前有几个人知道阿里每年办数学比赛的?姜萍的宣传视频带着你“达摩院”那么明显的logo,结果视频引发了争议就装死一样,所有压力所有攻击全被一个未成年小姑娘吸收了。 用人家宣传的时候开心得不行,流量赚完了就当没事人一样,不合适。 不管是阿里的公关还是那些主流媒体,又没水平又怂。 假如姜萍是假的,那阿里达摩院最初的宣传视频,就是给了一份材料让她抄到黑板上; 假如姜萍是真的,那主办方和媒体,帮她挡一挡舆论,披露更多的相关信息和有力证据,反驳各种谣言尤其是“黄谣”——这都做不到。 现在好了,依然还就是那么可怜巴巴一点有效信息,继续是网友们【根据自己不同的立场】虚空发癫。 我认为,反对“剖腹自证”是针对普通人的,比如造个黄谣,我说你怎样怎样,你怎么自证?不可能。 但是对于上位者们、对于垄断公司、公权机关、权威媒体,就应该质疑,否则就没有鼠头鸭脖的事了。他们那不叫自证,叫信息公开。 这次阿里巴巴为首,还有央视新闻、人民日报,都忙不迭吃流量,结果吃干抹净之后躲起来了,合适吗? 说到底,姜萍究竟是个绝世天才还是无知骗子,她能影响到的仅仅是她个人所能及的范围,跟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关系。但是这件事变成了沸反盈天的热点话题,离不开阿里巴巴、社交平台、主流媒体的助推。 来简单看一下时间线,6月13日当天,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初赛公布成绩,而几乎就在同时,达摩院的官方账号发布姜萍宣传视频,关键词“17岁”“中专女生”“全球数赛” 这种视频当然是精心准备的,跟初赛成绩同时发布肯定也是提前安排好的。我看现在很多观点说什么“不要打扰姜萍,让她安心准备决赛” ——这就是扯淡言论,是谁先打扰姜萍的啊?是谁在初赛出结果之后就忙不迭精心拍摄了宣传视频,然后全网炒作啊? 阿里巴巴数赛这次预选赛时间为2024年4月13日8点-2024年4月15日8点,按照往年的时间线,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公布初赛成绩,但这次为什么拖到两个月,很可能是要拍摄姜萍的宣传视频,以及在高考结束、出成绩的当口蹭一个热点话题。 紧接着第二天,各路官方媒体下场,比如央视新闻的宣传。 特别强调了“中专”“唯一女生”“北大、清华、剑桥等名校”,直接触及当前网络最大流量密码:性别、学历、名校、越级打怪。 谁说学新闻没有用啦?这不用处大大滴嘛!没有学新闻的这么写,姜萍也绝对不会这么火。 还必须值得关注的是,姜萍最初爆火的话题:“中专女生爆冷拿下数学竞赛全球12名”,这其中就隐含了很多关键信息——比如,这是一个企业组织的,漏洞百出的,非权威性的数学竞赛,所谓“全球”的名头,只不过是有一些留学生参赛,而且这还是预赛,根本谈不上“全球排名”的程度。 说到底,我们不是质疑姜萍,我们是质疑阿里巴巴主办的“全球数学竞赛”的权威性,以及阿里巴巴的炒作动机。 预赛是48h线上开卷比赛,完全有可能抢手答题,再加上达摩院拍摄的宣传视频漏洞百出,大家质疑一下阿里竞赛的权威性是理所当然。 地方政府都回应了,但是阿里巴巴依然沉默至今! 有人说阿里这么大集团、达摩院这么高端的科研机构,不可能吃姜萍这点流量。我真是笑嘻了,这单纯到都能掐出水来了吧,建议去看看国社央媒之类主流媒体的标题,看看他们为这点流量都能心机成什么样。 事实上,去年这个时候,阿里铺天盖地推“快递小哥搞数学竞赛”,用的套路也一样是身份强烈对比的套路,只不过没像姜萍引爆网络。 给媒体接触过媒体公关稿的朋友科普一下,大集团每年都有像媒体投放新闻的海量预算,像这种话——“这项不设报名门槛的全球最大在线数学竞赛,给了孙金元们逐梦数学的机会。自2018年以来,5届赛事共吸引了超过25万人参加,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刑警、编剧律师、焊工、快递员……对他们来说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正常媒体记者写新闻不会这么写的。 现在这些垄断公司、大媒体操纵舆论的手段真厉害,想制造一个热点话题,马上铺天盖地遮天蔽日。结果质疑声渐起,马上抽身降温。大家看这几天姜萍还有几个热搜?最开始的时候媒体可高兴坏了,终于不用天天发“南方小土豆”了,巴不得姜萍一天上是个热搜,kpi杠杠的。结果忽然就不讨论了,前两天参赛选手联名质疑也没有一点消息。 “姜萍事件”——或者叫“阿里数学竞赛事件”不了了之,是对姜萍本人的伤害,更是对所有人的嘲弄。真的,当年宗教都没有这么厉害。 当然,我也没说流量不好,流量好死了,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人民日报,不管是理塘还是哈尔滨,追逐流量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但是我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谁污染谁治理。 谁吃了姜萍的流量,谁现在就要承担起责任来——披露更多的关键信息。那个宣传视频是你阿里拍摄的吧,那你就想办法披露更多更有利的信息啊;各路媒体一窝蜂报道吧,那就继续深度报道、深度追踪啊。 结果现在倒好,吃流量的时候开心得很,一出事全都缩头乌龟,姜萍成了吸收所有攻击的众矢之的,什么管人家叫“数学丁真”的,什么造谣“师生恋”的,各路牛鬼蛇神全出来了,事态已经远远超出了“质疑一个宣传视频中几个可疑元素”了。 这流量“盛世”,也不知如谁所愿。
OpenAI接连两笔收购,单笔豪掷36亿,暴露了什么?
Rockset可能是OpenAI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收购。 OpenAI在5天之内接连宣布两起收购。 6月25日消息,OpenAI收购了一家远程协作平台Multi。Multi支持10人以内团队通过屏幕共享实时协作,包括语音、视频通话以及标注等。这家公司的5名成员将在交易完成后加入OpenAI,收购金额尚未披露。 相比之下,OpenAI对于收购Rockset更为郑重其事。 6月21日,OpenAI发布公告称,完成了对数据库检索和分析公司Rockset的收购。将整合Rockset的技术和人员,强化OpenAI各项产品的检索基础设施。 Rockset主要由一群Facebook工程师创立,提供一种名为“向量搜索”(vector search)的关键技术,主打实时搜索和数据分析,能够实现毫秒级延迟,可应用于AI推荐引擎、语音助手、聊天机器人等场景。 据媒体报道,这项收购作价5亿美元(约36亿人民币),打破了OpenAI的收购纪录。 去年8月,OpenAI第一次官宣收购——买下数字产品设计公司Global Illumination,主要是为了将8人开发小组揽入OpenAI。而此次收购,OpenAI发言人称是首次同时整合收购公司的技术和员工。 有分析认为,这是OpenAI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收购,目的是显著增强其在企业级市场的服务能力,更好地与Anthropic、谷歌等公司进行竞争。 被巨额收购的Rockset 到底什么来头? 成立于2016年的Rockset,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马特奥,公司六名高管中有四人都出自Facebook(现为Meta),团队总数约为100人左右。 创始人兼CEO Venkat Venkataramani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硕士,在2016年创立Rockset时已有14年的数据库工作经验。 他曾任Facebook基础设施团队的工程总监,所带领的团队为15亿用户管理在线数据服务。在他任职Facebook的8年时间里,这些系统扩展了1000倍,每秒处理50亿次查询,延迟仅为几毫秒,可靠性高达99.999%。更早之前,Venkat在甲骨文干了5年,达到了首席软件工程师级别。 联创兼CTO Dhruba Borthakur则更是一位技术大牛,是比Venkat早七届的校友。他曾与数据库泰斗级人物David DeWitt有过合作,并在IBM、Veritas等多家公司担任要职。 同样,他曾是Facebook数据库团队的工程师,也是RocksDB数据存储的创始工程师。此前在雅虎,他成为了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创始工程师之一。他还是开源Apache HBase项目的贡献者。 创始人兼CEO Venkat Venkataramani(左)与联创兼CTO Dhruba Borthakur Rockset自称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搜索和分析数据库”,核心产品是一个基于云的实时分析数据库,它支持对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地理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查询,能够实现毫秒级的查询延迟,计算和存储成本降低40%。 Rockset的技术亮点就在于其“向量搜索”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AI驱动的应用,例如推荐引擎、语音助手和聊天机器人等场景。 网络上海量的图片、文本、视频和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可以通过AI技术提取出特征向量,然后通过对这些特征向量的计算和检索,来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搜索和分析。Rockset正是在向量搜索方面有“一技之长”。 并且,Rockset的数据库能够自动在任何数据上构建“多维索引”(Converged Index),实现大规模的高性能搜索和分析,帮助开发者构建数据驱动型应用。 这些功能使得Rockset成为数据密集型行业中的首选,特别是在金融科技、游戏、电商和物流等领域。 他们开发的工具,可以帮助客户自动从各类本地、云端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并为后续的检索和分析应用建立索引。 向量搜索可以应用于很多场景,比如: 个性化和推荐引擎:电商行业应用向量搜索,可以根据消费者过去的购买记录和页面浏览记录来确定其感兴趣的商品。根据不同的用户群,向量搜索算法可以帮助生成产品推荐并提供个性化体验。 异常检测:基于过去合法交易的相似性和差异,例如交易金额、地点、时间等属性,通过向量搜索来识别异常交易。 预测性维护:部署向量搜索来帮助分析诸如发动机温度、油压和刹车磨损等因素,以确定车队中卡车的相对健康状况。通过将读数与健康卡车的参考读数进行比较,向量搜索可以识别潜在的问题,如发动机故障或刹车磨损。 目前,Rockset已经有包括Meta和JetBlue(美国捷蓝航空公司)在内的客户。JetBlue已将Rockset的产品应用于其航班延误预测聊天机器人。 睿兽分析显示,Rockset至少完成6轮融资。最初,公司从红杉资本获得300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随后在2018年底,再次从红杉资本和Greylock Partners(格雷洛克)获得1850万美元的A轮投资。2020年,公司完成4000万美元B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Greylock Partners作为硅谷顶尖的风投之一,曾在早期投资过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Dropbox,、Airbnb等一系列著名的公司。 Rockset最近一次融资,是其在2023年8月获得4400万美元B+轮融资,使其融资总融达到1.05亿美元。 OpenAI接连收购 到底意欲何为? OpenAI在公告中表示,AI有机会改变个人和组织利用自身数据的方式。Rockset是一家提供顶尖实时分析功能的数据库公司,提供世界一流的数据索引和查询能力。 “Rockset使得用户、开发人员和企业在使用AI产品和开发智能应用时,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数据并访问实时信息。这也是我们收购Rockset的原因。” OpenAI称将在自己的产品中整合Rockset的技术,以提升数据检索基础设施的性能。 Rockset的首席执行官Venkataramani也发表公开声明称,完成收购后Rockset将成为OpenAI的一部分,帮助OpenAI解决人工智能应用正在大规模面临的数据库难题。现有的客户将逐步进行迁移,团队致力于确保顺利过渡。 最近几天,对于Rockset以及远程协作平台Multi的这两笔收购,也显示出了OpenAI今年以来重视B端业务的倾向。 上个月,OpenAI还与普华永道签署合作,由后者代销其工具,包括面向企业的定制AI模型优化与咨询计划。 目前,ChatGPT企业用户已接近60万,其中包括93%的财富500强企业。 根据报道,这些举措已经将OpenAI最新的年营收预期抬高至34亿美元。 与此同时,Rockset在向量搜索方面的积累,也能帮助OpenAI增强快速访问和分析大量信息的能力。 此前就有报道称,OpenAI正计划上线一款基于ChatGPT的大型产品,将提供一个新的搜索引擎,帮助用户轻松上网。 据科技媒体techradar报道,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在一档播客中谈到,“我觉得谷歌搜索很无聊,我的意思是,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可以创建一个比谷歌更好的搜索引擎,如果是,我们应该去做。” 根据OpenAI最新SSL证书日志显示,OpenAI已经创建了search.chatgpt.com子域名(目前无法访问)。 也许最快今年,OpenAI将与谷歌、Perplexity等搜索引擎正面竞争。 可以说,逐渐向B端倾斜、研发搜索引擎新产品,或将成为OpenAI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搞笑么,这是美国第5次制裁大疆无人机,前4次都失败了
前段时间,美国又对中国的无人机巨头大疆出手了,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大疆无人机未来在美国销售。 当然还没有立即执行,还要等参议院审核,再经总统签字才行,不过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可能很大概率会通过,也就意味着大疆可能面临在美国被全面禁售的风险。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针制裁大疆了,算起来,至少是第四次了。 第一次是2016年,当时美国议员以“网络数据安全”为由提案限制大疆,不过后来,由于大疆的产品实在是性能强,又便宜,美国没有能够替代的产品,这个禁售也就不了了之。 甚至后来连美国的军队,都买了大疆的无人机,进行各种改装,用于军事用途。 于是在2017年,美国国防部宣布将大疆公司拉入实体清单,并对其进行技术调查,表示大疆是涉军产品,不准军方购买。 并在2018年的时候,美国国防部全面下令,要求所有下属部队停止采购和使用大疆的无人机,怕自己的秘密被大疆获取了。 但是,禁令下达之后,军方强烈抗议,因为不采用大疆的产品后,他们的侦查技术都因此而倒退,毕竟大疆的产品性能太强了。 于是这些禁令各种名存实亡,后来在美国该怎么卖还是怎么卖。看到大疆这么牛,美国也是没办法了,在2019年又加征关税,进行制裁。 而加征关税后,受到影响的其实是美国本土的客户,因为关税高了,价格贵了,但他们也要买,相反大疆没受影响,反而因为大家担心未来买不到大疆的产品了,导致大疆的市场有占有率,在美国还上升了。 事实上,除了这4次大张旗鼓的制裁之下,另外美国针对大疆,还搞出了各种事情,各种针对,但每次针对,对大疆的影响都不大,原因就是大疆的核心元件,基本上都是自研或中国供应链的,而技术又是美国无可替代的。 所以大疆再贵,美国的客户也要买,甚至如果短时间受限买不到,还想方设法来买,甚至还有消费者抗议这些政策。 截止于目前,大疆在民用无人机市场,已经拿下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无人机厂商,能够和大疆扳手腕。 这也是大疆的底气和能力,再加上大疆核心自研,不依赖于美国,所以美国看不惯,又干不掉,每次制裁都是自讨苦吃。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