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网飞《三体》豆瓣首批评价:像AI写的剧本 原著党不买账
快科技3月22日消息,日前,由刘慈欣科幻大作《三体》改编的同名网飞版剧集正式开播,第一季8集全部上线。 目前,该剧在豆瓣的首批评价已经出炉,有网友认为,剧本像AI写的,特效还行。 网友评价:“普通话这么标准是没想到的,双线并行,剧情推进很快,不过像是AI写出来的剧本,缺少很多细节铺垫,没什么嚼头,太普通了,鹅版是遵循原著拍的,但没有质感,网飞版是改编的,又缺少精神内核,都奇奇怪怪的......” 还有原著党看完直呼:“看得我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履薄冰。” 该网友表示:“作为原著粉,我是佩服主创的,能把三部的剧情、人物全部放在八集里,这不得不佩服,还能把程心和章北海弄成一对,还能把云天明和程心的感情最后圆上,牛的。” “全片剧情就是把原著三部重要情节放在了第一季,我都能看懂,但就是无法共鸣,主打一个简单粗暴的套路剧情,再加上全片少得可怜的BGM,更是没有什么气氛烘托可言。”网友评价道。 据了解,网飞《三体》由《权力的游戏》制作人班底领衔创作,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担任剧集制作人和执行制片人,携手兼任编剧和执行制片人的亚历山大·伍共同编写剧本。 据媒体报道,该剧平均每集预算高达2000万美元,整部剧集共8集,总预算约1.6亿美元,成为网飞有史以来单集投资最昂贵的项目之一。
小米手机不好卖了,汽车定价困扰雷军
雷达财经鸿途出品 文|孟帅 编|深海 小米汽车发布会还未正式到来,小米的最新财报先至。去年第四季度,小米营收重回两位数增长,达到732亿元,但从全年的成绩来看,小米集团的整体营收以及王牌手机业务的表现同比仍不及去年。 2023年,小米集团的全年营收为2710亿元,与上一年的2800亿元相比减少3.2%。而这已是小米连续第二年出现营收下滑的情况,2022年,小米集团营收较上年同比下滑14.7%。 公司营收下滑背后,小米手机不好卖了。2023年,小米的王牌业务智能手机分部的收入为1575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5.8%。一方面,这是因为小米智能手机去年全年的出货量少了490万部,另一方面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在去年也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去年小米智能手机分部的高端化进程,在不同地区的进展也不尽相同。虽然小米去年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智能手机ASP(平均售价)同比提升超19%,但放大至全球市场来看,小米智能手机的ASP去年同比下降2.7%至每部1081.7元。 智能手机业务挑战犹存之际,小米持续在造车业务上加码投入。此番小米在财报中透露,去年小米在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方面投入的费用达到67亿元(不含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股票薪酬费用8亿元)。 此次财报发布的几天后,被雷军赌上所有声誉的汽车业务即将迎来检阅时刻,届时小米的首款汽车将正式揭晓价格。有知情人士向《豹变》表示,小米集团已经确定了小米汽车的定价,相较去年下调了3万至5万元的幅度。目前标准版的定价可能为26.6万起,高配版的定位为33.6万元起。 事实上,入局造车赛道较晚的小米汽车,现在的处境十分尴尬,定价偏高可能部分消费者不会买账,定价偏低小米则将在成本、盈利、品牌定位等方面经受考验,因此雷军的定价策略很有可能将直接影响到小米汽车能否在市场上取得开门红的成绩。 营收连续两年下滑 距离小米汽车正式发布会不到10天之际,小米集团率先公布了2023年的财务成绩单。财报显示,2023年小米集团全年共录得2710亿元的营收,相较上一年的营收减少了3.2%。 这已经是小米集团连续第二年出现营收下滑了。2022年,小米营收2800亿元,同比下滑14.7%。 具体来看,去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分部的收入均呈现出上涨的态势,前者的收入从2022年的798亿元上涨至2023年的801亿元,同比实现0.4%的增长,后者的收入从2022年的283亿元上涨至2023年的301亿元,同比增长6.3%。 其中,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智能大家电及平板的收入增加,惟部分被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的收入减少所抵销;而互联网服务分部的收入增长,则主要是由于广告业务及游戏业务收入增加,惟部分被其他增值服务收入减少所抵销。 然而,与前面两大板块相比,小米素来强势的智能手机分部却在去年全年显现出了颓势。由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及ASP均有所下滑,小米的智能手机分部在去年录得1575亿元的收入,相比上年1672亿元的收入减少5.8%。2022年,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1.51亿部,但去年降到了1.46亿部,同比减少3.3%。 与此同时,小米智能手机的ASP也从2022年的每部1111.3元下降到了2023年的每部1081.7元,同比下降2.7%。对此,小米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去年上半年其增强了境外市场清理存货的力度,且去年下半年ASP较低的新兴市场的出货量强劲增加,惟部分被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贡献导致的ASP上升所抵销。 有趣的是,具体至去年第四季度而言,小米智能手机分部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的表现却和去年全年的表现刚好相反。其中,该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分部的收入同比增长20.6%至442亿元,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的收入同比减少5.1%至203亿元,这意味着按季度来看,小米的手机业务有所回暖,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比较低迷。 尽管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的营收变化情况各不相同,但小米去年三大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均同时创下历史新高,分别为14.6%、16.3%和74.2%。整体来看,去年小米集团的整体毛利率达到21.2%,同比提升4.2个百分点。 在坚定践行“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下,小米的净利润在去年实现了明显的增长。财报显示,去年小米集团的年内利润达175亿元,相比上一年的25亿元增加598.3%,经调整净利润由2022年的85亿元增加126.3%至2023年的193亿元。 在手机高端化方面,小米也取得一定的进展。根据第三方数据,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去年高端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占比超过20%,去年第四季度进一步增至28%。2023年,小米于中国大陆地区的智能手机ASP同比提升超19%,创下历史新高。 前述数据说明,小米的高端化进程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其去年智能手机ASP的整体下滑,却意味着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在海外的高端化进程似乎进展并不是十分明显。 在此次进行的财报会议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中国和海外市场ASP表现存在差距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小米印度市场的重点仍放在回到健康状态上,暂未推动高端机上市;其次在于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小米仍以中低端机型的市场拓展为主。 卢伟冰还指出,小米在手机业务上将坚定不移地推进高端化。尤其在中国市场,小米手机已突破4000元到5000元、5000元到6000元的价格段。2024年,小米手机一定要突破6000元到1万元的价格段,在这个价格带上规模。 除了高端化战略,小米还将进一步加大出海力度。根据Canalys数据,2023年,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排名中位列前三,市占率为12.8%,连续三年排名稳居全球前三。 2023年,小米来自境外市场的收入为121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4.9%。2023年,小米在中东、拉美和非洲均实现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显著增长,接下来小米还将加大对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的拓展。卢伟冰相信小米手机在海外,尤其在欧洲市场的高端化会再上一个大台阶。 “烧钱”的汽车业务 尽管小米信心满满,但当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行情仍不是十分乐观。根据Canalys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跌4.3%。直到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7.5%,才结束了连续7个季度的同比下滑。 智能手机业务充满不确定性的同时,造车便成为了雷军为小米找寻到的新的增长点,雷军为此更是一度放言小米汽车将是自己职业生涯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自己更是将赌上所有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其实造车是门“烧钱”的生意,已是行业公认的事实。车企只有达到可观的销量成绩,才有可能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实现盈利。对于入局较晚的选手而言,进军造车赛道必定会承受不小的压力,就连全球科技巨头苹果最终也选择了放弃造车,而雷军想要在造车事业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便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据小米此次发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小米的研发支出达到191亿元,同比增长19.2%。截至去年年末,小米的研发人员数量达到17800人,而小米集团同期的全职雇员数量为33627名。换言之,小米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超过一半。 具体至个别业务来看,去年小米在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方面投入的费用增长至67亿元(不含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股票薪酬费用8亿元),其中第四季度为24亿元(不含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股票薪酬费2亿元)。 不过,从小米此次披露的财报来看,目前小米账上的资金还算充沛。截至去年年末,小米的现金储备达136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有分析人士指出,雷军带领小米进军汽车行业的决定无疑是一次豪赌。但对于极具创业精神的雷军而言,这似乎又是理所当然的选择。雷军赌赢了,小米将有望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增长极;雷军赌输了,造车事业所花费的巨额投入则会让小米付出惨痛的代价。而小米汽车的成败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外界对于小米集团整体的估值。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向雷达财经表示,小米即将问世的这款新车很难做到与众不同,其在很多方面应该还是会和市面上的许多车存在同质化的情况。而小米汽车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其努力搭建的人车家全生态体系。 雷达财经了解到,去年12月,小米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41亿,同比增长10.2%。截至去年年末,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7.4亿,同比增长25.5%。 但张翔也进一步指出,小米汽车目前面临的局面是其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较少,用户也较少,没有充分享受到此前的政策红利。小米想要破局关键在于创新,其需要尽快开发出“人无我有”的技术,才能在市场上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迟迟未能落槌的小米汽车价格 尽管小米汽车目前还未正式发布,但仅从网络上的关注度来说,小米汽车的确算得上是当下车圈的“顶流”之一。但凡小米汽车在市场上有点风吹草动,随即便能在网络上引发不小的关注。不过,小米汽车的流量能否转化为销量,却需要暂时打个问号。 回顾过去三年的造车历程,有关小米汽车的各种小道消息和官方新闻从未间断。在2022年的年度演讲活动中,雷军还一度表示,未来两年小米不会再辟谣关于造车的流言蜚语,会在合适的节点和大家汇报关于汽车业务方面的情况。 随着小米汽车即将与公众正式见面,小米汽车的各种传闻又铺天盖地地袭来。其中,有关小米汽车的价格传闻堪称谣言的重灾区。 今年的1月5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就曾发文称,过去的两天三次辟谣澄清小米汽车的价格P图,今日来个“终极辟谣”:直到正式的小米汽车产品发布会结束前,所有带有小米汽车版本和售价的信息、海报都是假的。 2月下旬,甚至还有媒体放出首批购买小米汽车的车主可能会赠送北京牌照的爆料。对此,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博回应称,完全失实。小米汽车定价、交付及销售政策均以官方发布为准。 后续,市场上又传出“小米内部员工有优先购买权、个别‘雷军系’公司争取到首批车优先购买权”的传闻。对此,雷军发文回应称,没有相应政策。 雷军还表示,官方还没有开启小米汽车盲订通道,也禁止任何合作渠道或个人私自开展盲订、收取订金/定金等行为。发布会前,官方不会通过任何渠道宣贯产品定价和销售权益。 之所以小米汽车的价格备受外界关注,这是因为在去年底举行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小米首款汽车的外观和诸多技术已揭开了神秘面纱,但雷军并未在这场发布会上公布小米汽车的价格,这便使得小米汽车的价格成为了最大的悬念。 据介绍,小米的首款汽车小米SU7系列定位为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车身设计极具美感并兼具高性能,其中小米SU7 Max双电机全轮驱动,最大马力高达673PS,峰值扭矩838N·m,零百公里加速达到2.78秒,最高时速265km/h,CLTC7续航里程高达800km。 尽管雷军迟迟未公布小米汽车的价格,但其也曾明确表示大家喊的99000元、149000元甚至199000元,在他看来都是在开玩笑。雷军还坦言,“这款车的定价可能确实会有点贵”,但是“有理由的贵”。 然而,小米汽车价格久久未能落槌之际,车圈的诸多对手却纷纷加入了价格战。有网友调侃“还未等雷军上桌,桌子就已经被掀了”,还有网友评论道,“留给小米汽车定价的空间不多了”。 对于上市面临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问题,雷军则自信地表示,“做好了充分的各方面的准备”。在雷军看来,小米汽车的从0到1与小米手机不完全相同,小米汽车需要做出点更不一样的东西来,最重要的是真正的智能科技,满足大众对小米、对新能源车的真正期待。 而在此次举行的2023年全年业绩沟通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又再次强调,小米SU7会有点贵,但卢伟冰也表示,“相信大家看完3月28日的发布会后会认可这一定价”。此外,卢伟冰还提出了小米汽车的阶段性目标:进入纯电豪华轿车单款产品的前三名。 值得一提的是,有接近小米汽车的知情人士向《豹变》透露,小米汽车内部连续召开几次高层会议,都围绕着“如何定价”以及“是否要调整定价”的问题展开讨论。 该知情人士还透露,小米汽车内部讨论的定价较之前下调了3万到5万的幅度。目前标准版的定价可能为26.6万起,高配版的定位为33.6万元起。不过,没到3月28日发布会正式发售价格揭晓之时,小米SU7的定价仍有调整的可能。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史蒂文·曾(Steven Tseng)和何武进(Woo Jin Ho)表示,“小米SU7要与比亚迪、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展开激烈竞争,所以定价将至关重要。我们预计小米SU7的平均售价为22万元-26万元,第一年的销量为3万辆-5万辆。”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向雷达财经表示,小米SU7的定位比Model 3 便宜,与百度极越01、极氪007、蔚来ET5相当,比智界S7、零跑和哪吒要贵。据此推断,张翔预测小米SU7的售价大约是在25万元至35万元之间。 有分析人士指出,小米汽车目前定价颇为尴尬的原因是,其定价过低不仅需要考虑成本、利润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品牌的定位。此前手机高端化进程颇为曲折的小米,大概率不想再在汽车业务上重新走一遍老路。 但小米汽车如果定价过高,在价格战卷出天际的新能源友商面前,本就入局较晚的小米将更难在市场中寻到立足之地,没有销量小米汽车同样难逃亏损魔咒。 事实上,对于小米的这款新车问世后将取得怎样的表现,雷军心里也没底,“如果大家觉得好,还请多鼓励;如果觉得不好,欢迎指出,我们肯定会认真听取并努力改进,只是,还请轻喷”。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小米汽车问题时,小鹏汽车掌舵者何小鹏透露,自己与雷军有过很多交流,雷军压力不大是不可能的,但小米有小米的优势,“雷总把小米的优势用好,就大有机会”。 随着3月28日小米汽车发布会的脚步愈来愈近,小米汽车此前定下的三年之约也到了赴约的时刻。即将揭开价格悬念的小米汽车,能否为雷军的最后一次重大创业带来一个惊艳的开局?
美联储如期按兵不动,重申对通胀回到2%更有信心后再降息
北京时间3月21日凌晨2时,美联储发布3月议息决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维持在5.25%-5.5%不变,依然保持在22年来最高点,符合市场预期。 自美联储2022年3月启动加息周期以来,累计加息幅度已达525个基点。自2023年9月开始至今,美联储已连续五次会议维持利率不变。 在利率方面,美联储在3月声明中依然重申,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任何调整时,委员会将仔细评估未来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委员会再次强调,在对通胀持续向2%迈进有更大信心之前,降低目标区间是不合适的。 在就业情况的评估上,声明表示,就业增长依然强劲,失业率保持低位。此前1月的表述为“就业增长自去年初以来有所放缓,但依然强劲”。同时,声明重申,最近的指标表明经济活动一直在稳步扩张。通货膨胀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仍保持高企。 声明再次提及,在评估合适的货币政策立场时,委员会将继续监控未来的经济数据的影响。这些信息包括了劳动力市场指标、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指标、金融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数据等。同时,继续重申2022年6月声明新增的“坚定致力于将通胀率恢复至2%这一目标”。 以下为声明全文及与2024年1月声明的比较: 最近的指标表明经济活动一直在稳步扩张。就业增长依然强劲(1月原文:就业增长自去年初以来有所放缓,但依然强劲),失业率保持低位。通货膨胀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仍保持高企。 委员会力图在长期内达成最大就业和2%的通胀目标。委员会认为,实现就业和通胀目标的风险正趋于更好的平衡。经济前景不确定,委员会仍然高度关注通胀风险。为了支持其目标,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维持在5.25%-5.5%。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任何调整时,委员会将仔细评估未来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委员会认为,在对通胀持续向2%迈进有更大信心之前,降低目标区间是不合适的。此外,委员会将继续减持美国国债、机构债务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在先前宣布的计划中有所描述。委员会坚定致力于将通胀率恢复至2%这一目标。 在评估合适的货币政策立场时,委员会将继续监控未来的经济数据的影响。如果风险的发生会阻碍达成委员会的双重目标,委员会会为调整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做好准备。委员会的评估将考虑到大量信息,包括劳动力市场指标、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指标、金融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数据等。 投票赞成者包括:FOMC委员会主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H. Powell, Chairman);委员会副主席(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John C. Williams,Vice Chairman);(里士满联储主席)Thomas I. Barkin;(美联储理事)Michael S. Barr;(亚特兰大联储主席)Raphael W. Bostic; (美联储理事)Michelle W. Bowman;(美联储理事)Lisa D. Cook;(旧金山联储主席)Mary C. Daly; (美联储理事)Philip N. Jefferson;(美联储理事)Adriana D. Kugler;(克利夫兰联储主席)Loretta J. Mester;(美联储理事)Christopher J. Waller。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王蕙蓉
多国企业:中国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将进一步加大在华投资
  日前,中国贸促会今年首场外资企业“地方行”活动结束。活动上,来自欧盟、墨西哥等多国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中国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为各国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将进一步加大在华投资。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多国跨国企业和国际商协会代表,考察了高端制造、文化和旅游等行业的情况。不少外商代表表示,从中看到了诸多新机遇。   中国墨西哥商会副执行主席 维克多·卡德纳:在海南,我们在这里参观了解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它是如何运作的,有什么样的激励措施,在这里做生意有什么好处和机会。   意大利中国工商协会副会长 陈文:我们看到很多潜力,关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为我们意大利公司创造了新的机会。所以我们正在努力做的是让公司直接接触这些信息和政策,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在海南投资。   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 高志豪:欧洲公司认为中国是良好的、重要的市场和经济体,很多公司都想参与其中。我认为欧洲企业会加大投资。   据了解,此次海南行共吸引了中国欧盟商会、中国墨西哥商会等外国商协会以及超过30家外资企业代表参加,其中包括15家全球500强企业的代表。今年,中国贸促会还将继续组织一系列外资企业“地方行”活动。   此外,考察期间,有10家企业在现场签约第二届链博会。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 邵晨 济南台)
特斯拉推出2024.2.11软件更新 加入升级版自动泊车功能
凤凰网科技讯 3月22日,特斯拉在2024.2.11软件更新中加入了升级版的自动泊车功能 (Autopark)。 Autopark是特斯拉增强型自动驾驶仪(EAP)套件的一部分,因此只有具有EAP或FSD的用户才能在推出时获得该功能。据Not a Tesla App表示,此改进版的Autopark预计将比以前的版本有很大的改进,但该更新目前似乎仅限于员工使用。 2024.2.11软件更新加入了如下功能: 车辆可以自动泊车,包括平行泊车。 当车辆低速行驶时,屏幕上会显示可供泊车的车位。系统会用圆形P标志推荐车位,但驾驶员也可以选择其他车位。想要启动自动泊车,只需停车、按下启动键并松开方向盘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和所有自动辅助驾驶功能一样,驾驶员在使用自动泊车时仍需时刻保持注意力,并准备随时接管车辆,包括取消自动泊车功能。 马斯克此前曾谈到过新Autopark的巨大改进,他称之为Tap to Park。预计这个新的Autopark将基于与FSD Beta v12相同的神经网络,这是对FSD Beta v11.4.9的重大改进。当特斯拉车主可以使用此功能时,我们应该会看到Autopark体验得到很大改善。 尽管以前版本的自动泊车可以工作,但很难让它检测停车位并将其显示在屏幕上。它通常也停得很慢,如果周围有其他车辆,它几乎没用。然而,结果通常不错,车辆在停车线之间安全且良好地停放。预计当前自动泊车的两个缺点将在此最新版本中得到大幅改善。 预计将适用于没有USS的车辆 一年多来,特斯拉一直在交付没有USS、Autopark和Smart Summon的车辆。预计此更新功能将改善视力,以弥补USS的不足。停车辅助系统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没有USS的车辆在停车时无法再显示与物体的距离。 高保真泊车辅助系统仍然仅限于没有USS的车辆,但特斯拉正在努力将该功能添加到包含超声波传感器的车辆中。目前尚不清楚新的Autopark是否也只能向没有USS的车辆推出,或者是否适用于所有车辆。 改进的视觉效果和选择 特斯拉发布的图片显示了自动泊车视觉效果的改进。Autopark的当前迭代一次只显示一个停车位,甚至很难在屏幕上显示。 这个新版本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改进,不仅在显示屏上勾勒出一个停车位,而且还同时显示各种停车位——包括平行空间。 根据发行说明,当您缓慢驶过停车场时,停车位会随时出现,尽管没有指定确切的速度。
美国指控一中国人窃取特斯拉机密 最高10年监禁
特斯拉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0日,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联邦检察官周二指控一名中国男子窃取特斯拉公司商业机密。该男子试图与一位商业伙伴对外出售属于特斯拉的机密电池制造技术。 布鲁克林检方称,这名中国人名为邵一龙(Yilong Shao,音译),今年47岁,目前尚未被捕,依旧在逃。他的商业伙伴,在中国生活的58岁加拿大人克劳斯·普鲁格贝尔(Klaus Pflugbeil)在周二被捕,拘留在纽约。两人被控串谋传播商业机密。如果他们的罪名成立,最高可被判处10年监禁。 法庭文件显示,被窃取机密的这家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电动汽车和电池能源系统领先制造商”,并未点出特斯拉的名字。但是,法庭文件中的这一描述和其他细节都与特斯拉相符。例如,检方称,这家美国公司在2019年收购了一家电池制造商。当年,特斯拉恰好收购了加拿大电池制造商Hibar Systems。 邵一龙和普鲁格贝尔此前都是Hibar的员工。检方称,他们可以获取Hibar的图纸和其他文件,从而让其他人复制制造过程。法庭文件显示,在Hibar被特斯拉收购后,两人成立了一家公司,试图通过谷歌上的广告、领英上的帖子和YouTube上的视频来出售该公司的技术。检察官称,他们知道这些技术属于Hibar专有技术。 卧底特工逮捕 纽约东区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说,普鲁格贝尔周二在纽约长岛与卧底特工会面,并试图向后者出售用于生产电池部件的技术,随后被捕。布鲁克林联邦检察官要求法官以盗窃商业机密罪拘留普鲁格贝尔,不得保释。 去年9月,卧底特工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贸易展览会上见到了邵一龙,并表示有兴趣购买他们所出售的技术。特斯拉已证实,这些技术属于商业机密。卧底特工告诉普鲁格贝尔,他们想达成一笔交易,从而说服他前往纽约,在纽约逮捕他。 纽约东区联邦检察官布雷恩·皮斯(Breon Peac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逮捕表明,政府“将起诉那些窃取商业机密,使美国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破坏创新,制造潜在国家安全风险的人”。(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雷军亲自晒小米汽车工厂工服照 网友盛赞帅气又年轻
3月20日,CNMO注意到,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再度发文为即将发布的小米汽车SU7进行预热,他表示距离新车上市仅剩“倒计时8天”,并附上了一张自己身着工厂工服的照片,骄傲地称“不少米粉特别喜欢我们的工服”。照片中,雷军身穿小米汽车工厂的工作服,面带微笑,整个人显得很帅气。 在评论区,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对小米SU7的期待。有网友调侃道:“雷总最近一天比一天早”,雷军则回复道:“非常激动,期待小米SU7早日发布。”还有网友热情询问小米工服会不会发售,雷军暖心回应,未曾考虑过,但会帮忙询问。 小米SU7作为小米进军汽车领域的重磅之作,自曝光以来便汇聚了无数目光。日前,雷军发文表示,小米汽车已做好充足准备,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小米SU7的预约试驾人数在短短一天内便激增十余万。据悉,此次小米汽车将在全国范围内的29座城市、59家小米门店进行首发。 然而,小米SU7的发布正值国内车市价格战硝烟弥漫之际。据统计,自2月下旬以来,已有近10家车企相继下调了旗下车型的售价,其中新能源纯电和混动车型成为调价的主力军,价格区间主要集中在10万至20万元,最高降幅甚至达到了惊人的3万元,接近15%。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网友纷纷调侃称,压力已经转嫁到了尚未公布定价的小米汽车身上。对此,雷军在个人微博上回应称,“最近不少朋友都问,现在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小米汽车有信心打开市场吗?当然有信心,因为,我们是小米汽车,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美媒:Meta将率先使用英伟达最新人工智能芯片
Meta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0日,Facebook的所有者Meta社交平台的一位发言人外媒透露,预计英伟达的最新旗舰人工智能芯片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到货,系英伟达首批出货芯片。 据悉,英伟达作为科技芯片巨头,为大多数尖端人工智能工作提供动力,该公司在周一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B200“Blackwell”芯片,并表示,B200在提供聊天机器人的答案等任务上的速度提高了30倍。 英伟达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Colette Kress)周二告诉金融分析师,“我们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上市”,但也表示,新GPU的出货量要到2025年才会增加。 而社交媒体巨头 Meta 是英伟达最大的客户之一,此前该公司购买了英伟达公司数十万上一代芯片。Meta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 在 1 月份就曾透露,该公司计划会在今年年底前将大约 350,000 个早期芯片(称为 H100)储存在库存中。本次Meta社交平台的发言人向外媒公布的最新消息显示,在今年晚些时候,会收到英伟达推出的全新的人工智能芯片,而且还透露,收到的将是英伟达的首批出货。 英伟达 此前,扎克伯格在周一的一份声明中表示,Meta 计划使用 Blackwell 来训练该公司的骆驼模型。该公司目前正在上周宣布的两个GPU集群上训练第三代模型,每个集群包含约24,000个H100 GPU。 Meta 发言人表示,Meta 计划继续使用这些集群来训练 Llama 3,并将 Blackwell 用于该模型的未来几代。(作者/尹明顺)
“小家电”变成“械字号”,家用美容仪为何突然清仓大甩卖?|风暴眼
凤凰网科技《风暴眼》出品 作者|何宁 编辑|任清 “5000多块买的美容仪,降到499块!断命式降价!我真的成了大冤种!”最近,“家用美容仪价格跳水”屡屡登上热搜。以美容仪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黑猫上的相关投诉就变成了3400多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相关词条也近千条,多以价格、质量和服务问题为主。 投诉者认为,把价值不到千元的美容仪器一度炒到4000多元,是收割广大消费者。他们希望有关部门明察且提供合理解决方案:赔偿或补偿差价。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射频美容仪品牌电商平台旗舰店关闭、产品大量下架、清仓跑路、大降价等情况屡见不鲜。 近期,以初普为代表的相关企业,天猫、京东旗舰店正在相继关闭,拼多多、抖音旗舰店也正在大降价促销清仓。 不止初普,据凤凰网《风暴眼》不完全统计,包括雅萌、宙斯以及国内的花至、极萌等多个头部家用美容仪品牌都掀起了降价狂潮:慕苏美容仪原价1799元,现仅299元;初普奇迹S美容仪从1599元直降至699元;极萌“大熨斗”射频美容仪原价3309元,现在仅售1699元。 几年前蜂拥而至的资本、头部玩家,到现在全线跳水、降价离场的品牌,家用美容仪市场为何呈现“冰火两重天”? 美容仪行业停止野蛮生长 近年来,家用美容仪吸金神话不断。 以色列家用美容仪“三巨头”之一,“TriPollar初普”射频美容仪的发展,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2020年的双11预售期间,初普在李佳琦直播间创下1小时破亿的战绩,刷新了彼时平台美容仪类目的销售纪录。 资本闻风而来。2014年到2023年间,美容仪市场融资事件超30起,包括JOVS、BIOLAB听研、觅光、CosBeauty可思美等国产品牌,皆获得数轮融资,腾讯、小米、GGV等巨头和头部机构纷纷入局吸金。 电商直播的崛起,给了国产美容仪品牌珍贵的窗口时间和红利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国产品牌迅速赶超外资品牌。 2023年上半年,极萌(JMOON)、金茉(GEMO)等国内品牌销售额增长迅速,并开始抢占雅萌(YAMAN)等国外品牌市场。2023年淘宝“6·18榜单”里前5名中,其中4个为国产品牌。 根据智研咨询的《2020-2026年中国美容仪行业市场规模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且正在以超3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大,预计2026年将突破200亿元。 然而,由于国内没有对于家用美容仪权威的、统一的检测功效及质量安全的方案。所以商家所宣称的美容效果和作用于皮肤上的质量安全检测也无法考量。 随着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扩大,美容仪行业野蛮生长背后乱象频出,质量瑕疵、虚假认证、虚假宣传、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频发。美容仪产品标准不明,质量参差不齐,也给市场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带来了困难。 2020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NuFACE、娜蜜丝、康堡仕、金稻和Refa、SKG、松下、MKE、Notime和雅萌测评,结果显示,十款产品中,有6款存在致敏风险,2款存在低温烫伤和灼伤皮肤真皮层的风险。 2022年,中新经纬报道美容仪市场不少制造厂家进行“贴牌售卖”,产品价格低至十余元。 2022年7月,初普的国内代理商新基石就曾召回18.22万台初普牌第一代Stop Eye型号家用射频美容仪,原因在于该产品极端情况下存在导致皮肤烫伤的安全隐患。 2023年,有消费者爆料称售价上万元的宙斯美容仪,在使用后出现“烂脸”情况;4月份,消费者投诉觅光射频美容仪导致其“皮肤烫伤”。 图|来源于网络 为整治美容仪行业乱象,监管随之而来。 同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率先明确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按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自2024年4月1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美容仪新规加剧行业分化 新规发布后,家用美容仪卡在医疗器械和家用电器之间的过渡地带谋利的时代也随之远去。 此前与美容仪相关的政策大多数为指导性文件,对于美容仪行业并无强制性要求,因此,各类品牌以及跨界选手都可以加入到美容仪行业的竞争中来。 而从“家电产品”到“医疗器械”,意味着准入门槛的大幅度提升。 医疗器械与家电产品相比,在法规体系、产品标准、全生命周期管控方面要求更高,特别是三类医疗器械,很多要经过临床试验。 新规实施后,现在市面上正在销售的射频美容仪就不能再继续售卖,各品牌正面临库存堆积的风险,只能通过打折促销的方式进行清仓。 对于很多原来的美容仪厂家来说,新规实施后,能否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资质都是问题。 目前看来,并非所有的射频美容仪品牌都能够及时拿到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科学技术部政务服务平台”公布的信息显示,2023年起,仅有FLOSSOM花至、雅萌、OGP、觅光四个品牌进行了美容仪产品的临床试验备案。浙商证券研报显示,含临床试验时间在内,目前三类医疗器械的审批周期一般在2-10年左右。 相关业内人士分析称,“Ⅲ类医疗器械”需要做3期临床试验,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申报周期长、费用高。面对新规,品牌要么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去做临床试验、开展注册申报,要么是选择“清仓放货”。 一位美容仪行业人士告诉凤凰网《风暴眼》,第三类医疗器械是最高级别、管控最严格的医疗器械,需要做3期临床试验,申报周期长,花费也在400-500万元。这意味着,美容仪行业的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被拉高,一批中小型的创业公司或将转型退出。 实际上,大品牌的退场行动更为决绝。2023年4月,宝洁发言人Erica Noble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旗下美容仪品牌OPTE不再履行新产品或复购订单,不过将继续提供技术和保修支持。此前,欧莱雅集团也关停了旗下美容仪品牌科莱丽。 上述人士告诉凤凰网《风暴眼》,当前美容仪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国家适时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未来监管加强,家用美容仪的市场才能回归有序发展。 国内最早进行临床试验备案的美容仪品牌的备案时间为2023年3月。据凤凰网《风暴眼》了解,目前正在进行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的美容仪企业数量并不多:仅有一些头部企业,如花至、雅萌、OGP时光机、觅光启动了临床试验项目,其他品牌仍处于推进状态。
雷军的2024:称王不一定,粮是囤够了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王一鹏 文章摘要 小米集团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暨全年财务报告,营收下滑但净利润增长,汽车业务前景备受关注。 • 小米现金储备达到1363亿元,准备充足。 • 手机业务逆势增长,毛利率创历史新高。 • 小米在高端化市场取得成功,市场份额增长显著。 在小米汽车上市前的9天,这家公司给投资者服下一剂强力的“定心丸”。 北京时间3月19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暨全年财务报告。整体来看,小米去年全年实现营收27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2%,经调整净利润为19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6.3%,盈利水平创下该公司上市以来历史第二高。 从各部门经营状况来看,手机业务在下半年实现逆势增长,四季度实现营收442亿元,同比增长20.6%,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8.2%大幅提高至16.4%,创下历史新高;IoT业务收入801亿元,毛利率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6.3%。 当然,相较于这些传统业务,市场对于小米的关注还是集中在汽车业务上,虽然暂时无法在财报中体现,但与之相关一项重要数据——集团现金储备,小米截至本年度已经达到1363亿元,这几乎与“蔚小理”三家目前的现金储备总和相持平。 回想起三年前,雷军说出“赌上全部声誉造车”时,那种气势仿佛是要不计后果地孤注一掷,但回过头来看,雷军在这三年真的把“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贯彻到了极致。 三板斧初见成效 今年年初,小米制订了“规模与利润并重”的战略,如果放在其他企业上,这似乎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结合小米自身情况来看,该战略的提出是想扭转公司内部过去单纯追求增长的理念。 客观来说,这可能并非是小米的一厢情愿,更多的是彼时小米已经不具备维持高增长的客观条件:去年上半年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颓势仍未得到扭转,而部分海外市场又因地缘政治受到挤压,更重要的是,当小米以新玩家的姿态进入汽车行业后,这家公司需要向外界展示出自身在旧有业务上的造血能力,以塑造“进可攻、退可守”的姿态。 在确定这一战略后,小米全年的工作都在围绕三件事进行:降本增效、优化库存、推进高端化。 小米财报显示,公司2023年全年核心业务的营业费用为359亿元,相当于全年营收的13.3%,这个数字相较于2022年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小米首席财务官林世伟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今年小米依旧会把降低核心费用率设定为公司主要经营目标。 库存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小米的整体库存金额为444亿元,同比下降了12%,受此影响小米在2023年的经营现金流达到413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在去年同期是-43.9亿元。 数据来源:小米历年财报 而在高端化的进展上,小米在去年的成绩尤为突出。 需要说明的是,高端化并不是小米去年才喊出的口号。早在2020年,小米10系列机型发布时,雷军就在发布会上表示要“冲击高端”,但那代机型充其量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而到了小米11,更是被人誉为小米公司历史上最失败的产品。 不过,在后续产品迭代中,能够看出小米对数字旗舰系列开发策略的转变:不再一味地追求硬件堆料,更加侧重外观与UI的设计打磨。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转型。根据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在去年四季度小米发布14系列机型后,该公司在国内市场4000-6000元价格段中,整体市场份额位列首位,达到29.2%,同比提升了20.6个百分点。 在小米14系列机型的带动下,小米在国内市场的ASP(平均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0%。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我们已经把4千-5千元,5千-6千元价格段全部突破了,今年我们还要向上突破6千-1万元价格段。” 不过,在6千-1万元的价格段,真正意义上到了iPhone的主场,小米当前如果直面与苹果的竞争恐怕并不容易。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米的手机业务整体来看出货均价并没有增长,反而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6%。 数据来源:小米2023年财报 卢伟冰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其原因有二,首先小米去年在最大的海外市场印度并没有上市高端机型,其次是小米去年主要针对拉美及非洲地区进行拓展,结构上拉低了公司的出货均价。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的统计数据,2023年全年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市场份额下降高达29.6%。反映在财报上,2023年小米境外收入为1218亿元,同比下滑11.6%,拖累了公司整体的业绩表现,其境外收入的占比也从上一年的49.2%降至44.9%。 考虑到小米在印度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官方层面的打压,除了开拓新兴市场外,短时间内恐怕也没有更好的应对策略,这或许将成为未来影响小米手机ASP的重要因素。 小米也会闷声发大财? 在手机业务之外,小米的IoT业务及互联网服务业务在今年也迎来了一次爆发。 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小米IoT业务收入为801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达到16.3%,同比提升了1.9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设备数达7.40亿,同比增长25.5%;米家月活跃用户突破8580万,同比增长达13.2%。 就目前来看,国内主打“手机×AIoT”的厂商中,小米的领先优势依然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集团业务划分中,智能电视与笔记本电脑同属IoT业务部门。而在这两个市场中,电视全球出货量在去年创下了10年新低,笔记本电脑的全球出货量也大幅缩减16.9%。 在电视与笔记本电脑双双陷入行业衰退的情况下,小米竟然靠大家电挑起了大梁。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小米的空调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49%,冰箱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05%,洗衣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24%。 在互联网业务方面,全年营收达到301亿,同比增长6.3%。包括广告业务收入、境外互联网业务收入、游戏业务收入三大组成部分,全部刷新历史营收新高。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全球月活跃用户达到6.41亿,同比增长10.2%,中国大陆的月活也达到1.56亿,同比增长8.3%。 IoT业务与互联网业务双增长,最直观的作用是在去年上半年手机行业低迷时,两项业务帮助小米稳住了基本盘,补足了手机出货量下滑造成的营收缺口。 在各项核心业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小米也有了向新业务倾斜资源的底气。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小米的研发费用为1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19.2%。 数据来源:小米历年财报 可以预见的是,在2024年小米的研发费用大概率会大幅提升。一方面来自于汽车业务的持续性投入,另一方面自去年10月,雷军宣布将集团战略调整为“人车家全生态”以来,小米也努力推动几大系统的融合工作。 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澎湃OS系统。卢伟冰在电话会议中表示,该系统由过去的MIUI、VELA系统、MINA系统以及车机系统四个团队整合而成,相关研发人员多达5千人。未来随着澎湃OS在多端上的落地,小米的研发支出势必也会进一步增长。 另外还有AI。当前几乎所有的业内厂商都在力推大模型本地部署,就目前来看,小米在AI上的布局还是偏向保守,其技术落地仍集中AI输入、AI扩图、实时字幕等功能性升级上,但考虑到它算是最早在端侧跑通60亿级别参数模型手机厂商,今年的小米可能会在AI上重点布局。 写在最后 一周前,雷军在微博上写道,“小米SU7预约到店的人数一天增加了10万多”。 这或许是雷军的“个人凡尔赛”,但对于小米而言,这种现象级的关注度也的确是把双刃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当这位小米掌舵人在发布会上表示“新车价格不会过低”后,围绕小米的舆论被瞬间推向高潮。 无法忽视的一点是,当小米宣布执行“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后,小米的新车与手机及IoT业务实际上已经有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味。 在造车阶段,小米交上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但留给这家公司的大考,或许才刚刚开始。
钟薛高“败退”始末:产品经理坐满一层楼,高管却忙着内斗
夏天快到了,钟薛高又如期出现在负面舆论场上。 因价格太高、用料争议数次冲上热搜之后,近日钟薛高又被曝出欠薪、强制执行 81 万,创始人林盛被限制高消费。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攻击钟薛高似乎成了网友心照不宣的情绪宣泄法。不管钟薛高做了什么,第一个吸引来的绝对是一片骂声。但冷静下来,很多人又发出疑问 “ 走高端路线,‘ 割韭菜 ’ 之嫌更严重的品牌数不胜数,为什么众矢之的却老是钟薛高?” 知危编辑部找到了一些员工,试图找到这家总挨骂的消费公司里,真实涌动的暗 流。 “ 公司要倒闭了。” 2022 年 10 月,北方( 化名 )就得出了这样的论断。 一部分是气话,一部分是真的看到了几乎难以颠覆的颓势。 北方曾在钟薛高的线上事业中心工作,2022 年 9 月被裁员。就在她离职两个月前,钟薛高刚经历了公司成立以来几乎最大的舆论危机,“ 火烧不化 ” 在全网激起轩然大波,本就是以高价路线打市场的钟薛高,当时在价格上直接受到舆论挑战,可以算是刺痛了钟薛高的品牌内核。 综合知危联系到的多位钟薛高前员工的说法,钟薛高的剧变就发生在 “ 雪糕刺客 ” 事件之后。 北方对知危说,她被裁之前,公司就陆陆续续有人离职了。“ 我当时差点就主动走了,但同事让我坚持一下,因为马上就能被裁,拿赔偿金了。” 果不其然,北方很快就收到了裁员消息,据她回忆,当时线上事业中心 100 来号人,走得就剩几个人了。 至于裁员的具体原因,北方和她的同事们并没有收到确切的答案,她只说 “ 公司没钱了。” 不过,当时钟薛高的裁员风波,并没有彻底危及公司的根基。知危接触到另一位研发口的前员工余江( 化名 ),他恰恰是在 2022 年 7 月,“ 雪糕刺客 ” 风波之时入职的。 余江工作了一年,去年 7 月离职。他告诉知危,“ 我走之前公司就裁过两三拨了,刚去的时候公司有快 2000 个人吧,我走的时候剩六七百了。” 而且,据他负责的研发口了解到的信息是,钟薛高出货的情况也出现异常,“( 我离职之前 )有两个月没有动过生产线了。” 在余江离职前后,钟薛高内部裁员也在同时发生。据自称是钟薛高前员工的网友讲述,去年 8 月被裁员,约定 11 月给赔偿金,结果拖到现在都没收到。和该前员工一样于去年 8 月离职的人还有不少,有的已经在准备申请仲裁。 值得注意的是,很长时间内,包括在北方离职的时候,赔偿金都是按时按量给付到位的。然而,去年年中被裁的员工,却一直讨薪到今年年初,余江也说,“ 可能是去年年中的时候财务状况就已经很不好了。” 可见,在人员和生产线上的异动,从 “ 火烧不化 ” 舆论之后就没有停息过。 内部如此,外部更让钟薛高焦头烂额。“ 火烧不化 ” 风波之后,市场对钟薛高产品的态度也并没有转好,其子品牌 “ 理象国 ”、“ 李大橘 ”、“ 钟薛不高 ” 水花都不大。 余江表示,被说是刺客之后,钟薛高也向经销商提供了专用冰柜,避免和其他雪糕放在一起被消费者误拿,但,“ 后来那些冰柜里面放的都不是钟薛高的雪糕了。” 从诞生之日起,钟薛高一直是负面缠身,几乎没有另一家新消费品牌能如此频繁地给市场带来坏消息。即便是其他也出现过舆论危机的新消费品牌,也是有舆情处理能力或是出些好消息中和一下,用以保住品牌形象的。 对比来看,钟薛高的命 运似乎格外坎坷。 所以,钟薛高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和钟薛高几位前员工的接触当中,知危有些许意外的是,虽然钟薛高本质是一家消费公司,或者说是食品公司,但员工们表示导致钟薛高走向颓势的最大的一根刺反倒不是所谓产品质量、定价等等,而是组织、是人的问题。 在余江看来,“ 钟薛高整个公司从上到下的体系都非常混乱。” 他表示,钟薛高本来是个小而美的公司,和和气气,但在有了点名气之后,公司内斗、派系争夺的氛围一直很明显。 他补充,“ 钟薛高大部分高管都是广告公司出来的,后来公司做大了以后,他们从行业内知名的国企外企都高薪挖来了一些专家,包括联合利华、雀巢、伊利、蒙牛等等,帮钟薛高搭建流程、做项目。但后来据我了解,这两边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权力纠纷,导致流程不仅没建好,还越来越复杂,相互甩锅,到后面业绩不好的时候这种情况也更严重了。” 组织上出现问题,直接给业务部门的员工带来麻烦。 余江感受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工作流程太过复杂,跨部门的合作也非常不顺畅。余江解释,一般的行业有两种生产模式,ODM 就是直接贴牌生产,OEM 就是公司作为委托方来做产品和方案,再把流程发到工厂去。 “ 但钟薛高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流程,就是钟薛高在代工厂里放了一帮自己的生产班组。钟薛高生产班组的人就要跟代工厂的厂长和班长进行对接,具体到车间实操方面的细节,这样导致中间经常出现责任不明的情况。” 北方的体感和余江几乎是一样的。她意识到钟薛高即将发生突变,也是在一位高管的入职之后,“ 感觉后来那拨领导根本不懂我们的业务。” 原因是,在战略层面,新来的领导者提出了一些完全背离原有路线,实操价值也不高的方案。“ 如果实行了他们的想法,代价就是损失掉已经堆起来的量,功亏一篑。” 也就是说,组织上的变化不管是在研发生产这些后端事项,还是宣传运营这些前端事项上,都出现了不少不可调和的矛盾,与钟薛高最开始想要做的品牌概念大相径庭。北方觉得,钟薛高从一开始选的方向就不好走,能稳扎稳打走下去本来就很难,后面又没能免俗,出现一些企业病,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战略上,员工们也没感受到钟薛高在尽力坚持自己的主线,反倒是 “ 想一出是一出 ”。 “ 钟薛高前几年火的时候步子迈得很大,最猛的时候,公司同时运营着钟薛高、李大橘、理象国、钟薛不高四个品牌。一方面精力比较分散,之前扩张也很猛,一层楼里面一个大办公室里面坐满了产品经理,但是招人招得猛,去得也快,一直有裁员的消息。战略打法上也没有什么章法,那个时候就是比较动荡的时期,大家也都很忐忑。” 余江说。 有 员工说,“ 刺客舆论之后,林盛好像没有那么自信了。” 2018 年双十一当天,钟薛高在天猫上卖出了 2 万多只 “ 厄瓜多尔粉钻 ” 雪糕,那是钟薛高最贵的一款产品,66 元一支。而那也是钟薛高在舆论场上的高光时刻了。 随后,钟薛高一次次陷入舆论漩涡中。2021 年,创始人林盛公开表示钟薛高的产品,最贵一支卖 66 元,成本就要 40 元,因为原材料用得好,价格高,而且 “( 原材料 )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 虽说是产生了歧义,但在网友更注重情绪宣泄而非真相的后真相时代,钟薛高的解释略显苍白。 钟薛高的价格一直被诟病,高端形象从没得到过市场认可,再加上林盛产生歧义的那句话,导致群众基础很差。所以,“ 火烧不化 ” 被指质量有问题一事出来之后,钟薛高怎么解释都没人听了。一家曾主打高端、高质量的新消费品牌,连价格和质量这两个核心都被动摇了,颓势自然难以避免。 钟薛高不是没想过自救。 业务上看,钟薛高试图通过占领低价市场、撤掉不赚钱业务等方式来翻身。 2023 年年初,钟薛高推出平价产品线 “ Sa’saa ”,定价 3.5 元/支,套上了时下最流行的 AI 概念,内部代号 “ 钟薛不高 ”,被林盛寄予厚望。 但,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并不尽如人意。“ 这个项目是 2022 年年底提出来的,2023 年年初发布是想打个翻身仗,薄利多销,补公司的一些亏空,结果这款市场反响并不好。李大橘也是平价线,3-12 元/支,但也一直不温不火,现在也处于半放弃的状态。” 余江坦言。 他补充,最先垮掉的业务是理象国,是速冻米面品类食品。“ 2022 年的时候就裁了一大批产品经理,后面研发团队也只留下很少的人,然后 2023 年年初的时候把整个研发团队也给裁掉了。” 通过内部变革自救,很积极,但屡试屡败。员工们的共识是,钟薛高的出发点确实是要做好雪糕,林盛也真的会亲自对产品把关,但他也确实在这个过程中 “ 被磨平了棱角。” 有员工这样说,“ 即便再怎么说钟薛高欠薪,都没法说钟薛高做的是烂东西。” 几位员工回忆,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候,公司还会给大家发菜,居家办公工资也不打折,“ 员工肯定是念着钟薛高一部分好的。” 但,如果一门生意不可持续,公司对员工再好,也是泡影。 毕竟,一个光是有梦想的品牌,在残忍的商业世界里,是很易碎的。 撰文:粥粥、何必 编辑:大饼
英特尔获美国政府近200亿美元资金 将斥资千亿在美扩产
智通财经APP获悉,美国商务部周三宣布,美国将向英特尔(INTC.US)提供85亿美元的直接资金和多达11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资助其半导体工厂的扩建,这是为重振美国芯片产业而设计的计划中给予的最大一笔奖励。 美国商务部周三表示,该计划将支持英特尔在美国投资1000多亿美元,包括在亚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的大型工厂生产尖端半导体。这笔资金还将用于俄勒冈州和新墨西哥州小型工厂的设备研发和先进封装项目。 此外,英特尔还表示计划利用财政部提供的投资税收抵免,据商务部称,该税收优惠可覆盖高达25%的资本支出。 在周三盘前交易中,英特尔股价一度上涨了4.4%。该股此前收于42.05美元,今年以来已下跌了16%。 这些补贴来自《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该法案预留了390亿美元的赠款,外加价值750亿美元的贷款和担保,以说服芯片公司在美国本土建厂。其目的是扭转数十年来半导体生产向亚洲转移的趋势。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美国的目标是在本十年末生产出全球五分之一的先进逻辑芯片,而针对英特尔的投资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部分。 对英特尔来说,这些设施是首席执行官帕特·盖尔辛格雄心勃勃的扭亏为盈计划的一部分。这一努力包括建立代工业务(为其他公司制造芯片的业务),作为高端客户英特尔最近也获得了微软(MSFT.US)支持。 除此之外,盖尔辛格还一直在努力恢复英特尔的技术能力。近年来,该公司在这一领域已落后于亚洲竞争对手台积电(TSM.US)和三星电子。目前,英特尔的两大对手也在加紧美国扩张计划,并有望在未来几周内获得各自的《芯片法案》奖励。 早先获得该法案资助的是生产老一代半导体的公司,而英特尔是第一家获得《芯片法案》初步资助的先进芯片制造设施的公司。一位政府高级官员拒绝具体说明英特尔公司每个项目将获得多少联邦资金资助,称这是一个整体协议。 盖尔辛格说,与东亚相比,在美国建厂在经济上缺乏竞争力,而这些奖励则有助于调整这种不平衡。美国芯片制造业的衰落经历了数十年,要完全扭转这一趋势,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目前的支持计划。 “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芯片二期计划,”他在活动前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能解决的。” 据了解,这笔资金将在尽职调查阶段后拨付,并将根据商务部设定的生产目标和其他基准分批拨付。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在发布公告前做了简要介绍,但拒绝具体说明“里程碑”,并表示随着英特尔向最终协议迈进,这些“里程碑”将得到进一步明确。该官员说,商务部官员预计资金将于今年年底开始到位。 雷蒙多透露,英特尔的获奖将是“向所有芯片项目受援者宣布的最大一笔拨款”。她补充说,这些项目将在四个州创造超过30,000个建筑和制造工作岗位,并指出英特尔的奖金中专门为劳动力发展预留了5,000万美元。 该官员称,这些工作岗位的规划时间表将因设施而异,但她也同时强调,英特尔的建设计划与最初预期保持一致。这确实是个市场担忧的问题,今年早些时候,外媒曾报道俄亥俄州延迟开工的消息,随后英特尔股价也受到了打击。 据悉,亚利桑那州的几家工厂中的第一家将于今年年底投入运营,英特尔预计俄亥俄州的建设将于2026年底完成。 本周三宣布的资金主要用于商业生产。但预计英特尔还将获得约35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生产军用和智能芯片。在过去的几周里,由于五角大楼退出了承担三分之二以上费用的计划,这笔拨款给更广泛的《芯片法案》谈判带来了麻烦。 这位官员说,军方所谓的安全飞地计划是通过一个单独的程序进行的,但他拒绝提供任何进一步的信息更新。 此前,美国商务部早些时候宣布向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AE Systems Plc)美国子公司、微芯科技(MCHP.US)和格芯(GFS.US)拨款。共有600多家公司对这笔资金表示了兴趣,仅先进芯片制造商申请的资金就超过了预留资金的两倍。 当被问及英特尔获得的资金是否足够时,盖尔辛格说,他的公司和商务部在谈判中都学到了很多。他说:“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实现了目标。如果被问及是否想要更多,我们当然希望更多。”
TikTok带动242亿美金中小微企业产值,美国还会下手么?
美国时间3月13日上午,美国众议院以352支持票:65反对票,通过《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侵害》法案。该法案的“外国对手控制应用”针对TikTok,要求TikTok6个月内剥离字节跳动持有的所有股份,否则TikTok将不允许在全美任何网络渠道上架。 此前,当地时间3月5日,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公布这项立法提案。两天后,3月7日,美众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就以50:0全票通过该法案后。6天后,美国众议院再次以压倒性的赞成投票通过TikTok剥离字节法案。 美国多家新闻机构报道称,该法案的推动速度极其不寻常。不过目前看,这项法案在美国参议院的推动明显变缓。 近日TikTok发布一份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的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TikTok与美国中小微企业的合作共产生242亿美金的产值,其中这些中小微企业通过TikTok广告营销带来的转化营收达到了147亿美金。此外,TikTok在美国的运营也产生了85亿美金的产值。 对于是否通过法案,美国参议院的议员们不得不衡量下其经济和商业影响。 截止目前,多方媒体和分析机构表示TikTok剥离法案的通过性不大,不过这场悬而未决的剥离法案仍将给商业领域带来持续的风波。 为了TikTok,总统们不惜“打脸” 这并不是TikTok在美国的第一次风波。 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8月6日,借由美国国家安全和数据隐患的名义,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TikTok尽快出售美国业务,否则对其进行封禁。 8天后,2020年8月14日,特朗普签署第二份行政命令再次要求TikTok出售美国业务。 连续承压下,TikTok一面与微软、沃尔玛、甲骨文三家公司进行业务收购谈判;另一方面,TikTok与字节跳动联合向美国联邦法院起诉特朗普政府,认为这两项行政令违反了美国宪法,同时TikTok强调行政令中的“国家安全理由”是毫无根据的。 2020年9月,经过反复沟通,就在TikTok与甲骨文的收购谈判接近尾声时,美国联邦法院暂时叫停第一条总统行政令。1个月后,法院再次叫停了第二条行政令。TikTok接连胜诉。 之后疫情席卷美国,刚上台的美国总统拜登的首要任务变成了应对疫情和处理美国经济问题,TikTok暂且被放置一边。 2021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的拜登签署行政令,撤销上届特朗普政府针对TikTok的行政禁令。另一面,拜登指示美国商务部对TikTok等外国对手控制的软件进行评估,并酌情采取行动。 不过,在这次法案推进当中,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和另一位总统候选人特朗普表现出与之前完全相反的态度。 美国时间2024年3月9日,众议院全体投票仍未开始时,拜登一反之前推翻特朗普行政令的言行,公开表示,如果参众两院通过剥离法案后,他将签署这项新的禁令。 翻脸的不只拜登,特朗普这次也一反之前态度,公开反对TikTok剥离法案。 3月11日,特朗普对CNBC表示,TikTok有好也有坏,但禁掉这款应用只会让Facebook受益,而Facebook才是美国真正的敌人。他强调道,禁掉TikTok将会伤害到美国的年轻人。 为了不伤害TikTok1.7亿的“年轻”用户,以及赢得11月的美国大选,特朗普和拜登纷纷选择“打脸”。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教授在《澎湃新闻》发文表示,TikTok再次成为了美国大选的祭品。 TikTok“得克萨斯计划”失效了? 那美国政府质疑的国家安全与数据隐私问题,他们还关心吗?结果似乎并不像对TikTok一样的关心。 “相比于TikTok剥离法案的推进速度,美国隐私法案的推进却显得尤为艰难。”美国律师大卫·格林在彭博社采访中表示。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民主党领袖吉姆·海姆斯也表示,国会应该着力推动联邦数据隐私法案,而不是下架社交媒体平台。 无论美国政府是否真正关心,TikTok推出了完备的方案来保证平台的数据和内容合规,以及应对美国政府对国家安全、数据隐私等问题的质疑。 2022年6月,TikTok启动了“得克萨斯计划”(Project Texas),将美国用户的数据全部存储到由甲骨文公司提供的位于得克萨斯州的云服务器上,该服务器的数据也将由甲骨文公司负责统一监管。 为执行“得克萨斯计划”,TikTok在2022年7月成立了一个由独立董事会管理的美国数据安全管理部门(USDS)。该董事会成员由TikTok提名,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负责审查。董事会直接向CFIUS汇报工作,而不是TikTok或者字节跳动。同时,USDS部门员工全部要求是美国公民或持有美国绿卡的公民。 TikTok表示将投资15亿美金建立“得克萨斯计划”,并且每年会持续投入7亿至10亿美元运营该计划。 然而,“得克萨斯计划”并未对美国政府取得应有的效果。这项耗费巨大的项目至今未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却迎来诸多奇怪的质疑。 2023年3月23日,美国参议院就数据安全和青少年危害问题对TikTok召开单独听证会,听证会上议员问到“TikTok会连接到家里的无线网络么?”。 2024年1月31日,美国参议院召开题为“大型科技公司与网络儿童性剥削危机”的听证会,TikTok、Facebook、Snap、Discord、X(前Twitter)五家社交媒体公司CEO全部列席,但是议员却连续提出9个问题质疑周受资的国籍问题。 这些提问已经超越了平台监管、数据隐私与合规问题。美讯iMpactCEO彭家荣表示,TikTok面临的并不是法律危机,而是信任危机。 Facebook、TikTok等社交媒体引发的网络安全与舆论引导一直是美国政治界的一块阴影。 2018年《卫报》爆料,英国咨询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曾协助特朗普大选团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5000万Facebook的用户数据来影响选民投票和大选结果。 在信任危机与美国政府疑云下,TikTok设计精细的“得克萨斯计划”似乎失效了。 于是,TikTok推出新的反击方式,让选民游说政客。 在参议院通过TikTok剥离法案后,TikTok向部分美国用户发送通知,请求用户们打电话给所在地的参议员,让参议院反对TikTok剥离法案。这是TikTok第三次向用户发送请求通知。 一位TikTok新闻发言人向路透社表示,TikTok将持续告知用户们该法案将如何影响使用者,以及他们可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 TikTok剥离法案的商业影响有哪些? 剥离字节法案争议之下,TikTok与美国数字商业生态势必受到影响,出海美国企业也会已被波及。 据《金融时报》消息,2023年TikTok美国收入达到了160亿美金,占比字节跳动全球营收(1200亿美金)的13.3%。 另据彭博社报道,自去年9月TikTok Shop正式上线美国后,TikTok电商业务全年营收达到17.5亿美金左右,并且2024年TikTok Shop美国的业绩目标是达到175亿美金,完成十倍增长。 如果TikTok禁令生效,不仅TikTok的商业扩张会被阻断,还将波及到TikTok的生态企业,而且TikTok竞争对手将迎来新的商业增长。 过去几年,TikTok的全球崛起抢夺了Meta在全球社交媒体市场的份额。Sensor Tower数据显示,TikTok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移动应用。2023年TikTok在美国的下载量达到了4700万次,超越了排名第二与第三的Facebook(3500万次)和Instagram(3400万次)。 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无疑将成为TikTok禁令的大赢家,Meta或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更大的广告定价权。 据eMarketer分析,如果TikTok被下架,Meta将在2025年获得TikTok美国22.5%—27.5%的广告收入,金额大致在19.4亿到23.8亿美金之间;YouTube和Google也将获得17.4亿到19.4亿美金之间的广告收益;X、Pinterest、Snap、LinkedIn和Amazon同样获得一定的广告收益。 线上平台的收益折射出美国广告投放者的风向。 近日,路透社报道称TikTok的美国广告主正在考虑应急计划,不过在美国参议院投票结果出来前,他并不会实施调整策略。 一位TikTok Shop美国电商品牌负责人向钛媒体「出海参考」表示,此次法令风波也会影响该公司在TikTok以及TikTok Shop的投入。 尽管如此,美国一些数字营销公司仍旧建议客户照常推进项目,毕竟TikTok已经在美国“起死回生”了好几次。 “出海美国的企业不必过度担心,可以按照固有计划推进美国市场动作。”美讯iMpact CEO彭家荣在钛媒体「出海参考」直播间建议道,“出海企业不用理会这些美国的政客与政治新闻,应该关注美国那些有影响力的财经、科技、商业等垂直媒体,与它们建立更多的沟通与信任。” 写在最后 3月14日《纽约时报》评论,在政见分化严重的美国,有两个问题大家都会同意的:民众需要更多的隐私,以及TikTok不应该被禁。 综合全球媒体和分析机构信息判断,TikTok剥离法案大概率在美国不会生效。美联社-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2月份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31%的美国民众同意在全国范围内下架TikTok。 图片来源@美联社 作者|甚平
金山办公公布2023年报:营收45.56亿元,同比增长17.27%
凤凰网科技讯 3月20日,金山办公正式公布了2023年报数据。2023年,金山办公营收与净利润全面增长,营业收入45.56亿元,同比增长17.2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3.18亿元,同比增长17.9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增长34.45%,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主营业务中,订阅业务作为金山办公核心的增长引擎,2023年收入36.11亿元,占总收入比79%,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 2023年,金山办公面向组织级客户推出办公新质生产力平台——WPS 365,带动国内机构订阅及服务业务收入9.57亿元,同比增长38.36%。 截至2023年末,金山办公已服务17000余家头部政企客户,包括云南、浙江、山东等地党政客户,以及上交所、中信建投、华夏银行、厦门银行、国网浙江、湖北文旅、广东机场、吉利、极氪、奥克斯、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客户。其中,公有云领域付费企业数同比增长83%。 2023年,WPS 365教育版已覆盖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30余所高校,辐射师生36万余人。截至2023年底,金山办公累计覆盖985/211院校超过130家。 报告期内,金山办公国内个人办公服务订阅业务收入26.53亿元,同比增长29.42%。 同期,金山办公发布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办公应用WPS AI,锚定AIGC(内容创作)、Copilot(智慧助理)、Insight(知识洞察)三个战略方向发展,将AI在国内办公软件领域率先落地的成果带给用户。WPS AI于11月完成备案并开启公测,未来借助WPS AI商业化,金山办公有望进一步打开个人订阅服务的付费空间。 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个人电脑出货总量为2.418亿台,同比下降 14.8%,这是连续第二年出现两位数的下滑。截至2023年末,金山办公主要产品月活设备数已达5.98亿,同比增长4.36%,累计年度付费个人用户同比增长18.43%至3549万。 2023年金山办公研发投入14.72亿元,占收入比约32%,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60%,研发人员占比68%。 此外,金山办公还完成了WPS AI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在私有化办公服务领域,金山办公推出的全新一代底座架构,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
英伟达掌握AI时代“摩尔定律”,会加大中美AI公司差距么?
当地时间3月18日,英伟达在2024 GTC大会上发布了多款芯片、软件产品。 创始人黄仁勋表示:“通用计算已经失去动力,现在我们需要更大的AI模型,更大的GPU,需要将更多GPU堆叠在一起。这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为了扩大规模。” 作为GTC大会的核心,英伟达发布了Blackwell GPU,它分为B200和GB200系列,后者集成了1个Grace CPU和2个B200 GPU。 NVIDIA GB200 NVL72大型机架系统使用GB200芯片,搭配NVIDIA BlueField-3数据处理单元、第五代NVLink互联等技术,对比相同数量H100 Tensor核心的系统,在推理上有高达30倍的性能提升,并将成本和能耗降低了25倍。 在AI应用方面,英伟达推出Project GR00T机器人基础模型及Isaac机器人平台的重要更新。 英伟达展示其AI芯片的算力在过去8年里实现了1000倍的增长,这代表AI时代的摩尔定律(算力快速增长,算力成本快速下降)正在形成。 01 实现10万亿参数AI模型的训练和实时推理 在GTC大会上,英伟达不仅发布了算力方面的更新,也介绍了其在应用方面的进展。 1.更强的训练算力,更快、成本更低的推理 Blackwell不仅是一块芯片,也是一个平台。英伟达的目标是让规模达到10万亿参数的AI模型可以轻松训练和实时推理。 它最小的单元是B200,内置2080亿个晶体管,使用定制的4NP TSMC工艺制造,采用Chiplet架构,两个GPU dies通过每秒10TB的芯片到芯片链接连接成一个统一的GPU。 GB200超级芯片则将两个B200 Tensor核心GPU通过每秒900GB的超低功耗NVLink芯片到芯片互连技术与NVIDIA Grace CPU连接。 再往上一层,则是NVIDIA GB200 NVL72,这是一个多节点、液冷的机架系统,它内含36个Grace Blackwell超级芯片,包括72个Blackwell GPU和36个Grace CPU,在NVIDIA BlueField-3数据处理单元的支持下,它能实现云网络加速、可组合存储、零信任安全性以及在超大规模AI云中的GPU计算弹性。 这个系统可以被作为"单个GPU"工作,这时它能提供1.4 exaflops的AI性能和30TB的快速内存。据称,一个GB200 NVL72就最高支持27万亿参数的模型。 最大规模的系统则是DGX SuperPOD,NVIDIA GB200 NVL72是DGX SuperPOD的构建单元,这些系统通过NVIDIA Quantum InfiniBand网络连接,可扩展到数万个GB200超级芯片。 此外,NVIDIA还提供HGX B200服务器板,通过NVLink将八个B200 GPU连接起来,支持基于x86的生成式AI平台。HGX B200通过NVIDIA Quantum-2 InfiniBand和Spectrum-X以太网网络平台支持高达400Gb/s的网络速度。 GB200还将在NVIDIA DGX云上提供给客户,这是一个与AWS、谷歌云和甲骨文云等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共同设计的AI平台,为企业开发者提供专用访问权限,以构建和部署先进的生成式AI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软件。 英伟达以实际的模型训练为例,训练一个GPT-MoE-1.8T模型(疑似指GPT-4),此前使用Hopper系列芯片需要8000块GPU训练90天,现在使用GB200训练同样的模型,只需要2000块GPU,能耗也只有之前的四分之一。 由GB200组成的系统,相比相同数量的NVIDIA H100 Tensor核心GPU组成的系统,推理性能提升30倍,成本和能耗降低25倍。 在背后支持这些AI芯片和AI算力系统的是一系列新技术,包括提升性能的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支持双倍的计算和模型大小)、第五代NVLink(提供了每个GPU1.8TB/s的双向吞吐量);提升可靠性的RAS引擎(使AI算力系统能够连续运行数周甚至数月);以及安全AI(保护AI模型和客户数据)等。 在软件方面,Blackwell产品组合得到NVIDIA AI Enterprise的支持,这是一个端到端的企业级AI操作系统。NVIDIA AI Enterprise包括NVIDIA NIM推理微服务,以及企业可以在NVIDIA加速的云、数据中心和工作站上部署的AI框架、库和工具。NIM推理微服务可对来自英伟达及合作伙伴的数十个AI模型进行优化推理。 综合英伟达在算力方面的创新,我们看到它在AI模型训练和推理方面的显著进步。 在AI的模型训练方面,更强的芯片和更先进的芯片间通讯技术,让英伟达的算力基础设施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训练更大的模型。GPT-4V和Sora代表了生成式AI的未来,即多模态模型和包括视频在内的视觉大模型,英伟达的进步让规模更大、更多模态和更先进的模型成为可能。 在AI推理方面,目前越来越大的模型规模和越来越高的实时性要求,对于推理算力的挑战十分严苛。英伟达的AI算力系统推理性能提升30倍,成本和能耗降低25倍。不仅让大型模型的实时推理成为可能,而且解决了以往的并不算优秀的能效和成本问题。 2.着重发力具身智能 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公布了一系列应用方面的新成果,例如生物医疗、工业元宇宙、机器人、汽车等领域。其中机器人(具身智能)是它着重发力的方向。 它推出了针对仿生机器人的Project GR00T基础模型及Isaac机器人平台的重要更新。 Project GR00T是面向仿生机器人的通用多模态基础模型,充当机器人的“大脑”,使它们能够学习解决各种任务的技能。 Isaac机器人平台为开发者提供新型机器人训练模拟器、Jetson Thor机器人计算机、生成式AI基础模型,以及CUDA加速的感知与操控库 Isaac机器人平台的客户包括1X、Agility Robotics、Apptronik、Boston Dynamics、Figure AI和XPENG Robotics等领先的仿生机器人公司。 英伟达也涉足了工业机器人和物流机器人。Isaac Manipulator为机械臂提供了最先进的灵巧性和模块化AI能力。它在路径规划上提供了高达80倍的加速,并通过Zero Shot感知(代表成功率和可靠性)提高了效率和吞吐量。其早期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包括安川电机、PickNik Robotics、Solomon、READY Robotics和Franka Robotics。 Isaac Perceptor提供了多摄像头、3D环绕视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自动搬运机器人特别有用,它帮助ArcBest、比亚迪等在物料处理操作等方面实现新的自动化水平。 02 英伟达算力井喷后,对创业公司有何影响? 在发展方式上,英伟达与OpenAI等公司有明显的不同。 OpenAI以及Anthropic、Meta等公司是以AI模型为核心,然后运营平台和生态;英伟达则以算力为核心,并拓展到软件平台和AI的相关应用。并且在应用方面,它并没有表现出一家垄断的态势,而是与各种行业的合作伙伴共创,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软硬件结合的庞大生态。 此次英伟达在算力方面的进步,对于AI创业公司们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大模型领域创业公司,例如OpenAI等,这显然是利好,因为他们能以更快的频率,更低的成本训练规模更大,模态更多的模型,并且有机会进一步降低API的价格,扩展客户群体。 对于AI应用领域的创业公司,英伟达不仅将推理算力性能提高了数十倍,而且降低了能耗和成本。这让AI应用公司们能在成本可承担的前提下,拓展业务规模,随着AI算力的进一步增长,未来AI应用公司的运营成本还可能进一步降低。 对于AI芯片领域的创业公司,英伟达的大更新让他们感受到了明显压力,而且英伟达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包括算力芯片,芯片间通信技术,打破内存墙的网络芯片等。AI芯片创业公司必须找到自己真正能建立优势的方向,而不是因为英伟达这类巨头的一两次更新就失去存在价值。 中国的AI创业公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难使用最新最强的英伟达AI芯片,作为替代的国产AI芯片在算力和能效比上目前仍有差距,这可能导致专注大模型领域的公司们在模型的规模扩展和迭代速度上与海外的差距拉大。 对于中国的AI应用公司,则仍有机会。因为它们不仅可以用国内的基础模型,也可以用海外的先进开源模型。中国拥有全球顶尖的AI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他们打造的产品足可以参与全球竞争,这让AI应用公司们进可以开拓海外市场,还有足够庞大的国内市场做基本盘,AI时代的字节跳动、米哈游很可能在它们中间产生。
拆解腾讯年报:去年怎么净赚1577亿元的?
腾讯控股(00700.HK)3月20日公告,公司毛利、经营利润(Non-IFRS)和净利润(Non-IFRS)连续四季实现显著增长,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速分别为25%、35%、44%,远超营收增速。 2023年全年,腾讯实现营收6090.15亿元,净利润(Non-IFRS)1576.88亿元。其中,代表数实经济的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年收入2037.63亿元,连续两年营收贡献第一。 腾讯今年计划推出超千亿元回购。在随后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总裁刘炽平表示,公司股价被低估,通过回购可以提高股东回报。 大规模回购 2023年视频号用户使用总时长年比增长翻倍,小游戏年流水增长超50%。 腾讯混元已发展成为领先 的基础模型,在数学推导、逻辑推理和多轮对话中表现优越,并已在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推出AI助手服务。 受益于AI技术显著提升广告定向能力,去年四季度腾讯广告收入297.94亿元,再创季度新高; 数实经济稳健增长至543.79亿元,稳居收入贡献榜首; 海外游戏季度内实现收入139亿元,全年收入532亿元,占游戏总收入三成。 马化腾表示,在总用户使用时长翻番,推荐算法优化下,视频号去年日活跃用户数(DAU)及人均使用时长增长,推动全年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按年增长超过一倍,同时,广告AI模型改进,亦有助显著提升精准投放效率。 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见到视频号业务增长非常迅速,而且具有庞大发展潜力,相信DAU及使用时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计划打造视频号直播与电商生态,预期透过匹配创作者与品牌营销活动等方式,可促进该业务变现。 刘炽平强调,集团现金状况强劲,业务稳健增长,每年自由现金流超过240亿美元,去年底止在手总现金达570亿美元,有信心及有能力可持续回馈股东。 他表示,在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后,未来会持续提升股东回报,认为当前整个中国科技行业的股价都处于相当低水平,公司自身股价在被低估的情况之下,相信加大回购规模是对股东最有利的方案。 在财报中,腾讯宣布2024年回购规模至少翻倍,从2023年的490亿港元增加至2024年的超1000亿港元。 腾讯宣派2023年度股息每股3.4元,按年增加约42%。 业务表现 腾讯第四季度业务数据如下: 增值服务收入691亿元,同比下滑2%。其中国际市场游戏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1%;本土游戏收入270亿元,同比下滑3%;社交网络收入282亿元,同比下滑2%。 网络广告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21% ;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15%。 腾讯第四季度运营数据如下: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13.43亿,同比增长2%; QQ移动终端月活账户数5.54亿,同比下滑3%; 收费增值服务注册账户数2.48亿,同比增长6%。 视频付费会员数量达1.17亿,音乐付费会员数量达1.07亿 。 “新芽” 在年初的腾讯内部员工大会上,马化腾就曾用“老树发新芽”来形容微信的发展潜力。他强调,员工应思考如何将腾讯的产品及服务“长青化”。 视频号作为新芽业务的亮点,2023年用户使用时长增长翻倍。 小程序、小游戏和微信搜索等同样展现强劲势头,小游戏流水年增长超50%,微信搜索日活跃用户数破1亿,微信生态进一步展现强大的活力和商业价值。 依托微信生态,金融科技板块也在积极探索“焕新”,以“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服务显著提升跨境支付体验。 腾讯视频打造的《三体》、《漫长的季节》和《长相思》等热门剧集受到观众欢迎,推动了付费会员数回升到1.17亿。同时,腾讯音乐的付费会员数也稳步上升,达到了1.07亿。 2023年,视频号强化原创内容激励和生态发展支持,吸引越来越多创作者参与,进一步丰富了平台的原创生态。 腾讯最新披露,2023年四季度在视频号产生收入的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两倍多,腾讯为视频号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变现支持,如促进直播带货,以及将创作者与品牌进行营销活动的匹配。 视频号的迅猛发展为商家开辟了新的市场机遇。数据显示,2022年视频号直播带货销售额同比激增超过8倍,且在2023年仍维持强劲增长势头。 视频号已成为腾讯广告、企业服务和支付业务的重要推动力,连续多个季度为公司带来稳定增长的新收入。 微信小游戏生态的蓬勃发展进一步验证了平台开放带来的共生增长潜力。 微信小游戏团队通过简化开发流程并推出超过100项新功能,大幅降低了开发者的参与门槛,开发者队伍增长至30万。 随着小游戏生态的兴盛,该领域为腾讯的社交网络和在线广告业务注入了稳定的新增收益。 此外,微信生态内的其他功能,如微信搜索,也在快速发展,为用户和商家带来新的互动方式和商业机会,共同促进整个微信平台的增长和活力。 据披露,微信搜索日活跃用户量同比增长超20%,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0%。 同时,微信搜索广告也实现了同比数倍收入增长。 其他 此外,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本季收入达543.79亿元,占总营收的35%,连续三年贡献超30%的收入。其中企业服务在大模型助力下实现多产品升级。 腾讯在本季度的研发开支达到了164.33亿元,自2018年至今六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696.54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腾讯在全球的专利申请总数超过7.5万件,授权专利数量超过3.7万件,体现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深厚积累。 在升级了AI广告技术平台后,广告业务的精准推荐能力大幅提升,带动本季收入同比增长21%至297.94亿元,创季度收入新高。 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腾讯广告逐步复苏并连续多个季度正增长。 2023年第四季度腾讯国际游戏市场实现收入139亿元,全年收入532亿元,占游戏收入的30%,占比持续加大。 责编:陈丽湘 校对:廖胜超
腾讯投资亏损61亿!这个重要指标跌破20%
净资产收益率(ROE)一直是巴菲特等知名价值投资者最看重的财务指标之一。 腾讯控股(00700.HK)在3月20日晚间公布的全年业绩显示,其ROE水平已经跌破20%。而上市多年以来,该公司的ROE此前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之上。2021年、2022年,腾讯套现京东集团(09618.HK)和美团(03690.HK),将收益分派给股东,年度ROE维持在25%以上。 2023年腾讯并没有大规模套现旗下持股,总投资亏损60.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仅有14.25%;另外,随着千亿回购计划推出,业内人士认为腾讯控股逐步从成长股转变成为价值股,依然面临着大股东减持的压力。 缺乏套现导致净利润同比下滑近四成 业绩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腾讯营业收入累计6090.15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非国际准则)则为1576.88亿元,同比增长36%。 营收、净利润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腾讯控股2023年的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却同比下跌了39%至1152.16亿元。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投资收益╱亏损净额及其他”亏损60.9亿元,而2022年为盈利1162.87亿元。 腾讯解释称,这主要是对若干投资公司进行减值拨备,部分被处置或视同处置若干投资公司所产生的收益净额所抵销。 相较于全年,去年四季度,归属于腾讯权益持有人净利润降幅更大,金额为270.25医院,同比下降75%,环比下降25%。而在同期,该公司营业收入1551.96亿元,同比增长7%,环比增长0.4%。 腾讯解释称,出现了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2022年同期视同处置美团的收益1066亿元。而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去年四季度,该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增长44%至427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腾讯上市投资公司(不包括附属公司)权益的公允价值为5507亿元,非上市投资的账面价值为3373亿元。而在2022年底,腾讯所持上市公司(不包括附属公司)权益的公允价值为5851亿元(2020年底套现京东和美团前,该数字超过1.2亿元),持有的未上市公司投资权益账面值为3334亿元。 总体来看,腾讯过去一年的投资持仓变化不大。套现美团后,该公司并未有大规模出售动作。同花顺数据显示,2023年,腾讯控股ROE仅有14.25%,上市多年来首次跌破20%。 一位香港私募基金经理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过去投资互联网公司,买的是成长性,所以四五十倍市盈率,或者公司依然处于亏损中,依然有资金积极追捧;经过最近三年的大幅回落,市盈率回到十几倍,收入增速下滑,盈利逐步趋于稳定,回购和分红金额增加,这批公司正从成长股向价值股逐步转变。 千亿回购能否抗衡大股东套现? 2018年以来,腾讯股价一直被两方重要的多空力量主导:大股东的套现以及自身的回购。2023年,腾讯大股东套现金额远高于回购金额;而这次将回购金额提高到千亿港元以后,多方能否占更多优势? 根据腾讯披露,建议按每股3.4港元派发2023年年度股息,每股分红金额同比增长42%,总金额则达到320亿港元左右。同时,股份回购的金额也将翻倍,从2023年的490亿港元增加至2024年的超过1000亿港元。 腾讯大手笔回购的底气,在于充裕的现金流。2023年,该公司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2219.62亿元,同比增长52%。 腾讯高管表示,2023年,其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翻番,广告AI模型的改进显著提升了精准投放的效果,游戏收入中国际市场占比达到30%的新高。这些发展带动了高质量的收入来源,推动毛利增长23%。 不过,千亿港元回购,能否扭转大股东减持势头,仍然是未知数。 港交所2023年12月8日披露,腾讯大股东、南非Naspers集团荷兰子公司Prosus,在前一天出售了持有的腾讯51.35万股股份,平均出售价格307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4.99%。而2022年12月13日、2023年4月25日、其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26.99%、25.99%。由此测算,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其大股东就减持了2%的股份,市值大约为600亿港元,超过该公司股份回购金额。 玄甲基金总经理林佳义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腾讯目前依然持有拼多多、快手等公司股份,调整后的净利润也还符合预期。1000亿港元的回购,也为股价提供了支撑。对国内互联网公司来说,企业目前进入“再投入,再增长”阶段,随着商家、用户提升,电商用户从五、六亿提升到七、八亿后,电商、互联网商业模式上,各种场景变现会再次驱动企业进入高增长通道,比如云服务、金融服务、企业服务、全球化出海业务等。 最新公开信息显示,腾讯持有拼多多约7.83亿股,持股比例14.7%,按照最新收盘价(127.68美元/股)估算,腾讯持股对应市值接近250亿美元。另外,腾讯目前在快手(01024.HK)持股11.67%,持股市值大约为265亿港元。 (实习生郝梓竹对此文亦有贡献) 值班编辑:高莉珊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