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拓展商业新赛道 武商集团增设六个新部门
实习记者 李渡 3月21日,武商集团(000501)在武商梦时代隆重举办“樱花予梦,武商时代”全球供应链大会暨65周年庆启动仪式。武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洪祥在大会致辞中表示,走进2024年,武商集团将迎来创立65周年,公司将瞄准新型消费市场,积极开辟新赛道,以“新赛道”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据介绍,2023年,武商集团实现了规模的稳步增长。江西省首座重奢购物中心南昌武商MALL启幕,品牌开业率超过90%。历时六年倾心打造的“WS梦乐园”启幕,填补了国内室内高层动力乐园空白。 此外,武商集团旗下的原国广、武广正式整合为新武商MALL。武商MALL•世贸全面探索黄金珠宝自营新模式,实现从零到一新突破。武商梦时代围绕“家庭欢聚为主题的社交平台”定位,创新探索“商文旅体”新路径。武商城市奥莱围绕“名品+折扣”属性,引进多家奥莱系首店。武商超市优化升级自有商品。 据武商集团方面介绍,2023年,武商集团在“首店经济”和“数字经济”持续发力,共引进首店273家,举办首展234场,商品首发553个,与超级平台合作不断深化,“武商双11来啦”集团官方抖音直播实现单日GMV1.95亿元。 另据了解,为瞄准新型消费市场,积极开辟新赛道。近期,武商集团对业务组织架构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新增了包括营销推广部、实物消费部、体验式消费部等六个新部门。 武商集团方面表示,面对未来,集团将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快步迈进,深化产业链内涵,拓展跨境电商蓝海市场,力求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愿景。
天风证券“城市投行”实践落地 中东资本受邀赴湖北考察交流
实习记者 李渡 3月21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相约春天赏樱花”经贸洽谈暨世界500强对话湖北活动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作为系列活动的主题论坛之一,天风证券携旗下天风国际、研究所等协办的“一带一路”中国湖北-中东经贸论坛暨“人工智能+”科技主题圆桌论坛上,来自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埃及、迪拜等中东资本商贸代表团、在鄂央企,全国知名生物医药、物流科技、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的超百家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参会,共话“产、投、融、研”协同模式,并就中东资本投资偏好、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的产业及投资落地细节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考察交流活动中,沙特公共投资基金、迪拜多种商品贸易中心DMCC、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阿吉兰兄弟投资控股、科威特阿尔加尼姆工业集团(ALGHANIM GROUP AUTOMOTIVE)、易达资本、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MBZUAI)、盈天迪拜、第四范式阿吉兰、法巴银行、香港宏安集团等投资机构、金融企业和学界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产、投、融、研”协同模式。有关代表与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当地代表企业共同聚焦两地发展中的迫切需求,就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共振,深入探讨。中东机构代表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湖北作为陆海空三个‘丝绸之路’交汇枢纽,我们有意愿把握政策、产业机遇,与湖北企业深化合作、互利共赢。” 据悉,天风证券自宏泰集团控股以来,积极夯实湖北省属骨干金融企业定位,整合各方资源,聚焦各地市经济发展内核,贴近经济政策脉动,以产业研究为介入口,以股、债投资为驱动,以金融招商带动产业升级、资源汇聚,探索“服务湖北省城市经济建设的投研、投资、投行共同赋能”,推进“城市投行”工程落地。 据天风证券方面介绍,公司将“城市投行”工程升级为公司战略性工作,进一步融入宏泰集团金融生态圈,推进多业务板块联动服务,与宏泰集团下属湖北金控融资租赁、宏泰产融、双碳基金等有关企业达成初步意向。未来,天风证券还将以襄阳、宜昌、荆门等地区作为“城市投行”服务试点,在这三地推进投研、投资、投行赋能经济发展,形成实践经验后在湖北全省推开。
飞行汽车蓄势“起飞” 低空经济开启万亿新赛道
飞行汽车、低空经济概念板块近期持续活跃,成为市场“最靓的仔”之一。自2月初以来,这两大板块均强势攀升约50%,不少相关主题基金密集拉升,引发市场关注。 随着多地发布重磅举措支持培育低空经济产业,下一个万亿风口呼之欲出。基金机构表示,相对传统飞行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在安全性、智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方面的优势显著,相关产业链正加速落地,低空经济未来3年至10年会有非常快速的成长,有望带动数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 飞行汽车概念股强势上涨 同花顺数据显示,3月15日,飞行汽车概念板块上涨1.78%。该板块自2月6日以来强势攀升,截至目前累计上涨48.87%。 由于飞行汽车概念股有不少与汽车赛道相重合,这让许多相关主题基金在布局中斩获颇丰。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自2月6日以来有超百只相关产品(A/C份额未合并)累计上涨超20%。 2月底,eVTOL“盛世龙”从深圳起飞,经过约20分钟的飞行,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码头。这是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的公开首次演示飞行,同时也是低空出行商业化运营的重要探索。 据悉,eVTOL“盛世龙”由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起飞重量2000公斤,可载5人,巡航速度可达200公里/小时,核心模组100%国产化。业内人士称,在进行大规模应用以后,未来深圳到珠海的单座票价大约为两三百元,是打车钱的半价,时间更是大幅缩短。 根据公开资料,上述航空器在获取适航证后,预计将于2026年开启载人飞行。深圳至珠海这一飞行航线由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运营,未来将计划推动更多的航线运营和商业化场景落地。黑崎资本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兴文认为,eVTOL飞行器具有环境友好、经济性高、便捷性强、安全性高和效率高等优势。它们不产生尾气排放,运营成本较低,能在狭小空间起降,具备冗余系统确保安全,且适合城市间的快速运输。在陈兴文看来,飞行汽车是全新的工业“新物种”,是航天制造业与智能汽车交汇融合的契合点,能融合带动智能制造、航空信息、工业互联网等多个产业协同发展。 “相比传统飞行器,eVTOL首先是通过电机提供动力,产生的噪声更小,使其可以在城市低空环境运行;其次,eVTOL可以做到更高的安全冗余度,使其安全性超过直升机。”酷望投资总经理杨如意表示。谈及eVTOL当前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杨如意进一步表示,一是低空飞行使得政府部门的监管难度更高,这也会导致来自政府的支持政策会更谨慎,时间周期也会更长;二是eVTOL自身遇到的电池续航问题;三是安全问题,eVTOL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会比地面交通更严重。 政策引导产业链协同发展 近日,广东、上海、安徽等多地发布重磅举措支持培育低空经济产业,引发市场瞩目。例如,《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率先对外发布,围绕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强化产业要素供给等提出13项具体举措。 记者发现,上述征求意见稿对生产飞行汽车的企业给出了“真金白银”的奖励。具体来看,对在珠海本地生产的航空器产品,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的低空经济企业给予奖励,其中对生产eVTOL、飞行汽车企业奖励1500万元;对生产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企业奖励500万元;对生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企业奖励300万元。 去年10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民航局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明确了eVTOL的发展时间规划:到2025年,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实现试点运行;到2035年,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 “低空经济是指一般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业内人士称。 某私募基金人士表示,eVTOL飞行器产业链有着十多个子系统,包括设备的机械、电气、通讯接口等,对下游主机厂系统集成和整机研发提出了很高要求。其核心技术正是飞控、电机、锂电池,而行业的中游则为eVTOL制造主机厂,目前有更多的玩家在上游的零部件领域深耕。从中短期来看,我国eVTOL飞行器的核心需求市场主要是医疗救援和旅游观光,距离规模化运作尚有距离。 有望拉动数万亿级别市场 3月15日,低空经济板块上涨3.13%,较飞行汽车概念更为强劲,两者有着较多的重叠个股,但前者还包含了无人机等相关的产业链公司。低空经济板块自2月6日以来更是攀升近55%。 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表示,低空经济是全球竞逐的新兴产业方向,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领域,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与传统通航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未来to C端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从投资角度看,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有效投资;从标准角度看,有利于我国率先在低空经济领域创设新的标准和规则。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一份低空经济白皮书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 陈兴文认为,低空经济在中国正迅速发展,而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多省份已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将推动航空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有助于中国在全球航空产业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某公募基金人士称,低空经济的增长预计将在未来3-10年内持续,随着eVTOL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预计将形成一个新的万亿级市场。未来eVTOL的发展将导致供应链变革,需要新的供应链体系,如电池、电机、飞行控制系统等。它可能成为城市交通的新竞争者,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构成挑战。同时,eVTOL可能催生新的出行服务模式,如空中出租车服务,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此外,城市可能需要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持eVTOL的起降和维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东海证券再现人事变动,经纪业务总部总经理吴忠超兼任机构业务部负责人
界面新闻从业内独家获悉,近日,东海证券管理层再次发生人事变动。 东海证券经纪业务总部总经理吴忠超兼任机构业务部总经理。而在今年1月份,原东海证券机构业务部总经理张城明离职,入职德邦证券担任总裁助理兼综合财富部行政负责人。 公开资料显示,张城明具有近十五年证券业从业经验,先后就职于中信证券(山东)、中信证券、国融证券、东海证券。2020年开始担任东海证券机构业务部总经理。 吴忠超与张城明同为中信证券(山东)老人,他于2008至2022年就职于中信证券(山东),2022年至今任东海证券经纪业务总部总经理。 根据东海证券组织架构,机构业务部是与研究所、经纪业务总部等平级的重要部门。 2023年底,吴忠超曾公开发表演讲,对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方向作了分析和解读。吴忠超指出,当下要充分认识财富业务转型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随着佣金政策改革,传统业务的通道正在逐渐收紧,大量中小投资者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体验不佳。因此,业务转型对于未来财富管理行业至关重要。 东海证券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常州证券。2003年5月,改名为“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第十家创新试点券商。2013年7月公司改制为“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注册资本为16.7亿元,第一大股东为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界面新闻注意到,自去年以来,东海证券新任命了多名高级管理人员,且其中有多名“70后”,管理团队呈现“年轻化”特点。 2023年12月5日,东海证券任命韩冬为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韩冬出生于1979年,在加入东海证券之前,曾任渤海证券创新投资总部总经理。 同年10月11日 ,东海证券任命高宇为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高宇出生于1973 年,曾先后任光大证券金融市场总部总经理、董事总经理、证券投资总部副总经理;泰信基金总经理、董事、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 目前,东海证券总裁由杨明担任,高管团队共有8人。2022年11月,东海证券聘任杨明为公司执行委员会主任(总裁);时任东海证券职工代表董事、总裁殷建华辞职,任东海基金董事长。2023年10月,殷建华因退休原因离任,东海基金任命杨明为公司董事长。 近年来,东海证券正谋求到上交所主板上市。进度方面,2022年3月,江苏证监局已经受理东海证券的上市辅导备案材料;同年10月,中信建投开展东海证券第二期上市辅导工作。 东海证券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17.80%;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4亿元,同比下降41.71%。 分业务板块看,资管业务对东海证券净利润造成拖累。东海证券表示,报告期内资产管理业务营业收入减少63.93%,主要原因是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减少。 来源:界面新闻
华夏幸福60亿债务重组协议未履约后,中融信托拟召开受益人大会调整还款细节
自去年华夏幸福未按时支付款项,导致与中融信托60亿债务重组协议违约后,华夏幸福打算与信托投资者们重新协商。 界面新闻独家获悉,中融信托"中融﹣享融287号”拟于4月3日召开受益人大会,就华夏幸福发送的债权清偿沟通新方案安排投票。 据了解,根据享融287号信托合同的约定,中融信托代表本信托计划以募集的信托资金向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夏幸福)发放了永续债投资资金11亿元。因交叉违约,中融信托已依据永续债投资合同的约定宣布前述永续债投资资金提前到期,但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未清偿该等债务。 根据交易文件的约定,中融信托要求廊坊京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受让该信托计划对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债权,并要求新郑鼎泰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华夏幸福产业新城(获嘉)有限公司承担担保责任。廊坊京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未按时足额支付债权转让价款。 2022年12月31日,受托人代表本信托计划与华夏幸福、廊坊京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郑鼎泰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华夏幸福产业新城(获嘉)有限公司(以下合称"华夏幸福方")签署了《华夏幸福债务重组协议(适用"展"类一非开发贷)》(以下简称"《债务重组协议》")及其配套文件(以下合称"展类协议")。 据界面新闻了解,中融信托共有4个集合信托计划涉及华夏幸福项目,分别为中融-融昱100号、中融-骥达11号、中融-享融287号、中融-享融223号,合计债权本金金额约60亿元,合计质押有华夏幸福对各地政府的应收账款超160亿元。这4只产品展期5年至2027年。(详见《中融信托与华夏幸福签署债务重组协议,20亿信托产品展期5年至2027年》) 但签约后的第一年,华夏幸福就失约了,并未按时支付款项。(《4600余万利息未支付,华夏幸福与中融信托60亿债务重组协议违约》) 享融287号的产品公告显示,2024年3月14日,中融信托收到华夏幸福发送的《关于协商调整"中融﹣享融28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债权清偿安排相关事宜的函》,华夏幸福表示,参照质押应收账款2023年1月至9月回款金额的10%确定的2023年度应偿还该信托计划项下债权本金金额为207,784.58元,华夏幸福方申请将本信托计划展类协议项下债权清偿安排做出调整。 具体调整为:2023年度还款安排为,于2024年3月31日前(含当日)偿还债权本金11,000,000.00元,占债权本金的1%。考虑到付款流程安排需要一定时间,如中融信托代表享融287号与华夏幸福方于2024年3月15日前未完成相关协议签署或已签署的相关协议未生效,则本条前述约定的款项支付时间予以顺延至相关协议签署并生效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含当日)。 自2024年起,若华夏幸福方在展期期间自2024年为第一年度起的3个年度内每年度按照《债务重组协议》约定的还本金额累计清偿(其中第1年度不包括上述第1条约定的清偿金额)不足债权本金的1%(即《债务重组协议》项下约定的以每年度对应的回款统计区间基于为本信托计划项下债权提供质押担保的应收账款回款金额的10%确定的每年度还款本金金额不足债权本金的1%时),由华夏幸福方分别于2024年12月30日、2025年12月30日、2026年12月30日补足清偿至债权本金的1%。 也就是说2023年—2026年每年清偿本金的1%,2027年还全部。 “享融287是2020年9月-2021年9月为期1年的固定收益信托,违约到现在2024年第一次还款又耍赖,让大家签了免责才给1%。怎么能相信这帮人2027年会还全部本金?”一位享融287信托投资者表示。 界面新闻联系了一位中融-骥达11号的投资者。他表示,目前中融-骥达11号还没有相关通知。 而据界面新闻了解,中融-享融223号规模有30亿,资金实际用于华夏幸福在合肥的一个PPP项目建设,华夏幸福以嘉善、长葛政府应收款做质押。2023年底,该产品投资者也未能收到此前债务重组协议约定的款项。 自2021年2月1日公告贷款逾期至今,华夏幸福的债务重组一直在进行中。 3月15日,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债务重组进展等事项。 截至2024年2月29日,华夏幸福《债务重组计划》中2192亿元金融债务通过签约等方式实现债务重组的金额累计约为人民币1885.76亿元【含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发行的境内公司债券371.3亿元债券重组以及境外间接全资子公司发行的49.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5.32亿元)债券重组】,相应减免债务利息、豁免罚息金额共计194.99亿元。公司以下属公司股权搭建的“幸福精选平台”及“幸福优选平台”股权抵偿金融及经营债务合计金额约为人民币160.28亿元。 自2024年2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未能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形式的债务未发生新增,截至2024年2月29日公司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金额合计为人民币244.15亿元(不含利息,公司金融债务在签署《债务重组协议》后将按照重组协议约定的到期日执行,相应债务金额在调整后的到期日前将从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金额中予以剔除)。 近期公司新增诉讼、仲裁案件涉案金额合计为1.80亿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93.67亿元的1.92%。 在保交楼方面,今年3月4日,华夏幸福召开春季集体开工大会,此次开工范围涉及全国23个项目、266万平方米。截至 2023年底,华夏幸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交付项目115个/11.51万套/1401万方米,整体交付完成率已超过80%,其中2023年交付43个项目/4.07万套/558万平方米。 来源:界面新闻
​助力扩内需促创新 招行信贷投放“量稳质优”
今年以来,经济形势稳中向好。随着大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消费逐渐升温,进出口持续向好,多个领域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前2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37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次高水平,其中,住户贷款增加3894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在票据融资下降的情况下增加5.43万亿元,侧面体现出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融资需求渐呈回暖态势。 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数据也“交叉验证”了这一点。据悉,作为头部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截至2月末的消费贷款、小微贷款和对公贷款,余额均较去年同期实现多增。 “银行信贷投放的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我们要求全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锚定符合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社会民生的方向来推动高质量资产组织。特别是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等重点领域加强创新,通过创新的产品、服务和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的效率效能。”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耕消费场景,激发市场新活力 龙年春节,线下商圈人流涌动,餐饮行业呈现出“热辣滚烫”的开局。中国烹饪协会开展的“龙年春节假期餐饮企业经营情况调研”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八(2月9日—17日)受访餐饮企业日均营业收入与去年春节相比上涨12%,日均客流量与去年春节相比上涨11%。 面临岁末年初宾客满堂的火热场面,郑州某连锁烩面品牌老板尚先生对龙年信心满满,在原有280万元小微贷款的基础上,从招商银行郑州分行新增申请了小微贷款,从提交申请到获批额度,仅用时1天。随后办完抵押手续,尚先生就拿到了150万元流动资金,为后续备货、新开门店提前“攒粮草”。 与尚先生一样的小微企业主押注的是消费环境大概率回暖的趋势。商务部提出将2024年打造为“消费促进年”,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市场预期将有更多的消费促进政策出台,信心持续回暖,这意味着更多的消费潜能将进一步被激发。 基于同样的消费转暖预期,不少银行在年初甚至是去年末就开始谋划布局。致力做好实体经济服务的招商银行,更是做好充足准备,全力推动普惠小微贷款稳健增长。预判年初可能出现的小微企业季节性用款高峰,招商银行提前启动了优惠活动,为客户提供利率优惠,满足小微企业主扩大经营等融资需求。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招商银行普惠贷款当年累计投放超千亿元,同比增长超2成。 面向消费需求更具个性、消费场景更趋多元的零售客户,招商银行则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满足各种消费需求。前2个月,招商银行信用卡聚焦商圈阵地,开展400余场商圈活动,为2万家商户集客引流,共计有500万名信用卡持卡人享受到“饭票”“影票”优惠,更带动了近20亿元的消费;聚焦客户的日常性消费和升级性消费需求,2024年初,招商银行闪电贷推出了“龙年迎春惠消费”活动,截至2月末,当年已累计投放超1400亿元,同比增长超3成。 服务进出口贸易,做好小微企业服务 开年来我国外贸实现良好开局。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今年前2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同期新高,为6.6万亿元,同比增长8.7%。且最新调查发现,计划扩大出口、扩大进口的企业占比增加了23个百分点,是去年以来的最高值。 “针对小微企业货物贸易进出口需求,招商银行保持密切关注,不断优化升级跨境金融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在外贸市场中提升竞争力,抢占新业务”,招商银行跨境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武汉地区,各大高校需要大批量采购科研实验设备,对设备产品质量要求高、采购时间要求紧迫,并采用国际信用证进行结算。招商银行就利用线上化服务优势,通过“闪电开证”“闪融开证”帮助多家服务高校的小微进出口贸易商便捷办理信用证。 据悉,“闪电开证”“闪融开证”是招商银行为全额保证金客户和授信客户打造的全线上、智能审批的快速开证服务,在落实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流程全面省去线下开证材料传递、用印审批等环节,从而将平均T+2的开证时间大幅缩短至T+0。 助力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各项先行指标,呈现出向上的积极态势。数据显示,在节后第一周(2月18日至2月24日),工程机械开工率较春节期间低点大幅回升12个百分点,工程建设复工复产逐步恢复;工业园区生产热度指数日均值恢复至节前水平;技术创新型企业经营活力指数则上涨得更快,日均值同比增长14.7%。 一开年,济南悦创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就收到了多家客户的订单咨询,扩大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资金缺口。了解到企业需求后,招商银行济南分行的客户经理小窦第一时间上门介绍了“科创贷”产品。借助手握多项专利的突出科创资质,以及相对稳定良好的经营状态,这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商向招商银行济南分行提交申请并成功核额600万元,成为了济南地区首个获批科创贷产品的科技企业。 另一家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提供算力服务的高科技企业急需购置大量芯片用于处理器升级,同样面临着流动资金紧张的痛点。“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双密集型产业,市场规模大、行业壁垒高、资金需求大。我们观察到,客户上游供应商要求预付款或现款现货,而下游客户多为政府或国央企等大型优质客户,结算流程较长,企业资金容易承压。我们细致分析产业链结构和交易模式后,果断给客户新增了授信额度并在今年2月份顺利为企业发放4亿贷款,显著充实了企业的营运资金流,解决了客户的采购需求。”招商银行成都锦江支行行长王喆介绍道。 实际上,作为资金与技术双密集的企业,科技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均存在旺盛的资金需求。据统计,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研究、开发中试、工业生产三个环节,所需的资金配比是1∶10∶100,每一开发阶段所需的资金量都是前一阶段的10倍,一旦资金供应不足,前期投入也就付诸东流。所以,科技创新要实现产业落地,寻求金融支持是必然选择。 为此,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出台不少金融政策,截至2月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1.4%,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今年人民银行还将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科技金融支持。 在这场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也在积极主动求变。招行作为一家具有创新基因的银行,始终在积极探索有招行特色的现代产业扶持之路。 近年来,招行围绕企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转型发展中产生的金融需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场景打造优质产品和服务,迄今已推出科创企业专属产品科创贷,针对汽车行业的供应链数据融资模式“账权池”,打造绿色金融“五横七纵”产品服务体系,发布财资管理云等数智金融产品,推进跨境数字化能力建设,在多项特定细分领域形成了差异化、专业化特色。截至目前,招商银行特色金融发展方向已然清晰,那就是重点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智金融、智造金融、跨境金融和汽车金融等八大方向。 招商银行前2个月的对公信贷数据,也呈现出这一金融供给侧的变化。“今年1-2月,拆开对公贷款结构,‘特色金融’发展策略效果明显,一般性贷款时点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1000亿元,占全行对公贷款增量超过九成。其中,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增速显著,均较年初增幅超7%。”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十大任务之首。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的思维和举措,加快打造特色金融,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将是招商银行公司金融当前和未来最重要的使命,也是招商银行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金融时报记者 赵萌
IMF:主要央行最好顶住政治压力 现在还不是降息的时候
财联社3月21日讯(编辑 牛占林)当地时间周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称,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和印度在内的60多个国家今年将举行大选,但现在抗击通胀之战还没有取得胜利,各国央行不能因大选年的政治压力而降息。 格奥尔基耶娃预计,2024年世界上超过半数人口会行使他们手里的投票权,各国领导人都想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因此许多央行可能被要求降息。 但她强调,提高央行的独立性可以更好地执行物价稳定的政策,而价格稳定又是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 格奥尔基耶娃在文章中写道:“政治干预央行决策和人事任命的风险正在上升,但底线是明确的:央行的独立性对价格稳定至关重要。” 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推高借贷成本,有助于抑制通胀。但有些领导人可能会利用结束紧缩政策来应对选民对高物价的不满,尽管这种政策本身在控制通胀方面发挥着作用。 即使是最具影响力的美联储,也不能幸免于这个问题。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此前表示,他不会再任命鲍威尔为美联储主席,称鲍威尔正在寻求降低利率,是为了帮助总统拜登获得连任。 此外,特朗普的经济顾问团队近期向他提交了一份关于下任美联储主席的潜在候选人名单。而其中一些人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这让人质疑他们的独立性。 美国总统拜登本月早些时候预测,美联储将采取行动放松政策,称强劲的就业数据和不断下滑的通胀率创造了降息的机会。 还有民主党人则直接呼吁央行降息,称高利率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扼杀了必要的投资。按照传统,白宫通常不对美联储的决定发表评论,拜登此前曾承诺尊重美联储的独立性。 在此前一天的利率决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最近几周他对通胀继续下降的展望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多数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将降息三次。 其他央行也陷入了与选举有关的争斗。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党呼吁央行降息来促进就业;泰国总理赛塔表示,他不会放弃努力,将继续尝试说服泰国央行降息。 在波兰,总理图斯克领导的政府正准备调查央行行长涉嫌在去年大选前参与政治的问题;匈牙利当局则试图加强对央行活动的监督。 格奥尔基耶娃指出,当前的紧缩周期帮助一些国家稳定了通胀,尽管公众感到焦虑,但这最终对经济更为健康。
央行:正加强监测资金空转问题,将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
经观要闻 经济观察网讯 据国新办网站消息,3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 问: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债权达到了历史新高,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去年8月以来扩张了5万多亿元,但信贷增速相对较慢,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针对资金空转,金融是否需要继续降杠杆?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您实际上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央行资产负债表。根据《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以此实现法定目标。央行实现目标时,会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其中,降准会减少准备金需求,释放长期流动性,对央行资金有替代作用;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增加债权,会主动投放流动性。降准多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小一些;降准少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大一些。具体使用哪种工具,需要结合不同形势需要,量上也会有多有少,总体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国外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也很受关注,特别是国外主要央行的QE、QT等,也是因为他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几乎为零,调节余地很小,更多是通过主动扩表和缩表来调节流动性。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还有7%,仍然是投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约45万亿元,贷款余额是244万亿元,两者的比例接近1:5,与国外央行相比,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有效的,目前信贷增速也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助于实现央行法定目标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刚才讲到国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调节流动性的主要渠道,也就是扩表、缩表的主要手段。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资金空转。这个问题各方比较关注,我们也在加强监测,将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防范资金空转效果已经在显现,随着企业规范资金使用,融资总量增速可能会比以前低一些,但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支撑力度反而会更大。 编辑:刘睿
运动“专业范”,李宁稳进
3月20日,李宁集团(02331.HK)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稳健,成为了李宁的业绩核心词。 2023年,李宁集团实现收入275.98亿元,同比增长7%,相较于2019年,李宁集团收入五年实现翻倍,收入年复合增速达15%;实现毛利133.52亿元,同比增长6.9%。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库存成本等措施,最终实现净利润31.87亿元,净利润率11.5%,略低于预期。 李宁的业绩答卷不算“野心十足”,倒是多了经事之年的沉稳。从风口浪尖里重申稳健务实,这大概最能概括2023的李宁和李宁的未来。 “在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保证企业能够稳健的发展,如何能保证我们的经销商、合作伙伴健康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为了追求规模性的数字增长,为了变而变,而是为了2024年、2025年以及未来的20年还能够持续的、健康的稳定增长。” 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表示。 2023年,李宁集团多项财务指标表现稳健,为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为54.44亿元,加回被记录在银行定期存款中的金额,现金余额为179.75亿元。公司的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充足。 同时,李宁集团的现金流强劲,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财报显示,2023年,李宁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46.88亿元,去年同期为39.14亿元。 专业运动品类表现抢眼 带动流水增长 2023年,李宁集团继续坚持单品牌战略,不断深化其运动基因,聚焦于核心品类,包括跑步、篮球、健身、羽毛球和运动生活,进一步强化专业运动品牌定位,以优异的产品获得了市场青睐。 财报显示,篮球、跑步、健身三大核心专业运动品类流水占比达到64%,创下四年来新高。在这其中,跑步品类流水劲增40%,表现尤为亮眼,流水占比从19%提升至23%,达到2019年以来新高。此外,健身品类也实现了25%的流水增长。  专业运动品类的亮眼表现源于李宁集团对产品力的高度重视和投入。 3月20日,李宁集团举行2023年业绩新闻发布会。在这场发布会上,“产品”是最常被提及的词汇。 2023全年业绩发布会管理层合照 钱炜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介绍,在李宁集团内部,每一位员工都有可能成为产品经理。如果在中午时分到访李宁集团,会发现很多员工外出跑步——他们正在测试产品。除了专业运动员、专业团队的测试,李宁集团的员工也会大量参与测试,如果员工运动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改善意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钱炜在解释跑步品类流水何以强劲增长时,也率先提到了产品,“动力首先是好产品。2023年,超轻20、赤兔6&6Pro和飞电3Challenger三个系列总销量达900万双。李宁整个科技平台与产品的功能、专业科技水平,带动了跑步品类整体销售量的大幅增长,当然,包括销售渠道、销售环节、销售能力的支持,不过最核心的还是产品本身。” 李宁核心跑鞋IP 这家公司以专业运动为基因,决定了其对消费需求的纵深研究、对细节的紧密把握,同时,市场也在用消费选票给予回应。2023年,李宁新品线下零售流水录得10%-20%低段增长,新品流水占比高达87%。 好产品离不开研发托底。2023年,李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6%。在过去10年中,李宁单品牌的研发投入总计已超30亿元。通过不断加码研发经费,李宁集团支持具有突破性的研发创新实践,为产品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3年,李宁集团全新发布了“碳核芯”助力系统和GCU地面控制系统,前者打破以往篮球鞋将碳板贴合至中底的常规结构,形成独特的碳䨻一体结构,实现了鞋子的轻量化和强韧性的完美融合,后者是通过优化鞋底材料和纹理设计,增强了鞋子的防滑性和耐磨性,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稳定地发挥。 两大系统的发布,不仅展示了李宁集团在运动鞋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体现了其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持续的科技投入使得李宁品牌在赛场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绩。2023年,定位竞速跑步的李宁飞电系列产品助力国内外精英运动员累计实现103次夺冠、194次登台。根据悦跑圈数据,2023年国内6场最具代表性的马拉松赛事里,男女前8/10名品牌上榜次数,李宁以29次位列第一。 库存与渠道展现“双优”运营能力 库存管理是考察服饰公司运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效的库存管理不仅关乎到公司的运营效率,更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竞争力。 2023年,李宁集团库存周转天数为63天,全渠道库销比3.6,表现突出。在严格的渠道库存管理下,渠道存货总额同比下降中单位数,库存成本金额同比增加低单位数。 钱炜表示,公司的库存管理水平处在过去5年来最好的水平。截至2023年年底,自有库存里,0-6个月内库存占比80%,7-12月库存占比14%,大于12个月库存仅占6%,而且多是常青款,“过去5年,我们建立了一个以周为单位的库存管理体系,我们是可持续性的、体系化的库存管理。” 据悉,李宁集团2023年达成的库存管理成效已经超出了2022年底定下的预期目标。 渠道方面,2023年,李宁集团继续发挥对于渠道的精准把控与深入布局能力,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 上海李宁中心旗舰店 首先,积极处理低效店铺,改善整体店铺结构,并不断扩张在优质购物中心的业务版图,且在超级奥莱渠道实现了重大突破。截至2023年年底,李宁销售点总计7668家,较2022年同期净增加65家,其中主要是净增120家的童装门店带动。 其次,精心规划店铺开设,使门店布局更为合理,并建立了与各大商业集团的沟通和协商机制,优化渠道成本。 在这其中,单店运营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平均店效同比增长高单位数。 加大顶级运动资源投入 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伴随新人群、新需求、新渠道、新文化的崛起,中国的运动鞋服市场的增长飞轮正在向社群、生活方式、品牌主张等新兴项转变。 这无疑对体育运动品牌提出了新的考验,品牌除了要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之外,营销宣传、资源布局、品牌沟通等方面均需交出新答案。 在营销宣传方面,2023年,李宁集团整合市场营销资源,优化系统性整合营销落地,积极探索全渠道营销及社群运营。同时加强专业化营销体系的建设,提升品牌的市场活力和专业形象。 比如在社群运营方面,李宁集团通过建立品牌社群,成功聚集了一批热爱运动、追求时尚的消费者。在社群中,李宁品牌不仅发布了最新的产品信息,还提供了专业的运动建议和健康知识,与消费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李宁品牌还通过社群活动、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忠诚度。 对于专业运动品牌而言,顶级运动资源的布局无疑是其专业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显著体现。2023年,李宁集团积极加大对顶级专业运动资源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夯实了品牌的专业认知与影响力。 2023年,在李宁的组织下,旗下签约运动员巴特勒成为第一个到访村BA的NBA球星,成为夏天NBA球星中国行的一大亮点。近期更是签约了徐杰、陈国豪两位CBA新生力量。 李宁签约球员吉米巴特勒成为率先到访村BA的NBA球星 目前,李宁已经完成了从NBA球星到CBA赛事、从职业联赛到自有篮球赛事IP、成人职业联赛到青少年官方赛事的篮球领域运动和赛事资源全矩阵战略布局,长期支持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成为国内首家构建完成系统化篮球专业运动及赛事资源矩阵的体育品牌。与此同时,本月底即将鸣枪的无锡马拉松,和深圳马拉松、杭州马拉松都是李宁合作的国内头部马拉松赛事。 2023年6月,国际市场咨询机构 Kantar Millward Brown (凯度)公布了 2023年度 BrandZ 全球最具价值100强品牌榜单,李宁入选成为2023年全球十大最有价值服装品牌,品牌价值达到30.65亿美元。2023年9月,2023年凯度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名单中,李宁排名上升13名至第51名。 关于未来发展,李宁集团在财报中表示,将继续坚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聚焦商品与产品双驱动策略、加大研发投入、提速大电商业务体系建设等七大业务变革赛道。 李宁集团董事长李宁本人,在业绩交流会现场表示,李宁品牌坚持走“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策略与公司的成长基因和自身的运动员经历有关,李宁作为专业运动品牌,会不断进入各个运动品类,比如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足球,服务运动人群,把体育精神注入进品牌的服务和运营里,这也是李宁创立李宁品牌的初衷,单品牌策略也由此而来。 李宁品牌已与CBA携手12个赛季 他强调,“我们希望做的是一家源自中国的专业运动品牌,希望所有资源、表现、价值都在李宁品牌上能够呈现出来。” 这位在赛场上多次创造神奇的奥运冠军,在过去34年里坚持以打造品牌的理念带领着李宁公司。从过去到未来,李宁品牌所走的每一步,在激励运动“一切皆有可能”的同时,也在创造单品牌的“一切皆有可能”。
浦发银行发布2023年业绩快报:资产规模破9万亿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三成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3月20日晚间,浦发银行发布的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该行资产规模破9万亿,与此同时,营收、归母净利润和基本每股收益均同比下降。 经营业绩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34.34亿元,同比下降8.0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02亿元,同比下降28.28%;扣非净利润338.82亿元,同比下降33.32%;基本每股收益1.07元,同比下降31.5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21%,下降2.77个百分点。 业务规模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该行资产总额突破9万亿元,达90072.47亿元,同比增长3.48%;贷款总额50177.54亿元,同比增长2.39%;负债总额82743.63亿元,同比增长3.46%;存款总额49846.30亿元,同比增长3.28%。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该行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741.9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21亿元;不良贷款率1.48%,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73.51%,较上年末上升14.47个百分点。 对此,浦发银行表示,报告期内,受资产重定价、市场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以及公司信贷增长动能不足、业务结构调整等影响,公司效益指标阶段性承压。2023年四季度以来,公司以数智化战略为引领,聚焦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五大赛道”,开展“百日攻坚”,加大资产投放力度,净利润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风险压降成效显著,经营发展整体呈现企稳向好态势,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023年9月,浦发银行召开会议宣布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其中,免去郑杨的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免去潘卫东的浦发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职务,免去陈正安的浦发银行党委副书记职务。郑杨和潘卫东调任他职。 同时,建设银行原公司业务总监张为忠被任命为新任董事长。2024年2月8日,该行公告显示,近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浦发银行张为忠任职资格的批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于2024年2月7日核准张为忠公司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截至目前,在原行长潘卫东被免职后,浦发银行行长一职仍处于空缺状态,目前经营管理工作则由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副行长刘以研主持。
解析第四范式2023年报:营收增长超三成 亏损状况逐步改善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3月20日,人工智能企业第四范式(06682.HK)披露的上市后首份年度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以下简称“营收”)42.04亿元,同比增长36.4%,自2019年以来,公司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73.9%;2023年毛利为19.80亿元,同比增长33.2%,毛利率为47.1%。 财报显示,2023年,第四范式的研发开支为17.69亿元,研发费用率超过40%。第四范式表示,这不仅体现了公司对技术创新的坚定决心,也进一步巩固了其行业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实现了客户领域的持续开拓。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金融、零售、制造、能源电力、电信、运输、科技、教育、媒体和医疗等多个行业。 第四范式董事会主席兼CEO戴文渊表示:“每当技术革新时,都会出现新的机会,我们希望在AI(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后,作为新技术品牌的代表,我们能抓住新机会,从而能够获得比较大的成长。”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第四范式的流动资产净值已上升至40.13亿元,显示出公司优秀的资金流动性管理能力和扎实的财务基础。接近第四范式管理层的人士表示,充裕的现金流为第四范式未来的研发投入、市场拓展以及潜在的战略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石。 尽管第四范式尚未实现盈利,但是亏损状况正在改善。第四范式2023年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4.15亿元,较前一年度亏损额减少了约8888万元,亏损幅度缩窄了17.6%,调整后的净亏率缩窄至9.9%。 第四范式的董事会秘书郭清媛表示:“公司目前进入了盈利趋势较为稳健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公司保持了相当水平的研发投入,现阶段公司减亏的节奏是阶段现象,盈利前景非常明朗。” 财报显示,2023年第四范式为445个企业用户提供了AI服务,其中包括139个标杆用户(标杆用户指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或上市公司),同比增长33.7%,平均每个标杆客户的收入达到了1838万元。 第四范式已建立了三大主要业务板块:第四范式先知AI平台(4Paradigm Sage)、SHIFT智能解决方案(4Paradigm SHIFT)、式说AIGS服务(4Paradigm AIGS)。其中,第四范式先知AI平台(4ParadigmSage)在2023年实现了25.1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68.0%,占总营收的比重为59.6%。 财报显示,第四范式先知AI平台通过低门槛、低成本的AI建模过程,实现了AI应用的规模化落地,目前该平台上构建的模型数量已超过10000个。先知AI平台的1.0版本于2015年首次发布,目前已更新至4.0版本。财报指出,预计今年3月底发布的先知AI平台5.0版本将引入企业级AI Agent功能,以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此外,2023年,SHIFT智能解决方案业务的营收为12.8亿元,同比增长7.4%,占集团总营收的30.5%;式说AIGS服务的收入为4.2亿元,同比增长4.7%,占集团总营收的9.9%。 财报显示,式说行业大模型已经在多领域实现了商业化突破。第四范式选择与产业头部机构合作,进行人工智能数据和场景建设,构建垂直领域的行业大模型。2023年,式说大模型业务已在金融、制造业、医疗、零售、房地产经纪、教育、能源等领域实现了广泛落地,为上百家企业及合作伙伴提供了生成式相关服务。 戴文渊认为,行业大模型与C(消费者)端通用大模型的区别在于,行业大模型要解决的是特定行业的问题,第四范式更关注各行各业要解决的行业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企业训练出一个又一个能解决他们行业问题的大模型”。
中国平安2023年实现归母营运利润1,179.89亿元 现金分红连续12年保持增长 寿险业务重回升势 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36.2%
2024年3月21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平安"、"集团"或"公司",股份代码:香港联合交易所02318,上海证券交易所601318)今日公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全年业绩。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国内经济运行及消费增长仍然面临挑战。面对外部市场压力、内部经营挑战及三年疫情递延影响等诸多不利因素,公司坚守金融主业,服务实体经济,强化保险保障功能,持续贯彻"聚焦主业、增收节支、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十六字经营方针,深化发展"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不断巩固综合金融优势,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年,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保持稳健、韧性显现,2023年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79.8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6.65亿元,基本每股营运收益6.66元;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银行三大核心业务保持稳健,三项业务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09.13亿元;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2.43元,同比增长0.4%,分红总额连续12年保持增长。寿险业务重回升势,可比口径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增长36.2%,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协同推进,截至2023年12月末,平安个人客户数2.32亿;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占比为25.3%、留存率达97.7%,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2.95个;近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73%。 2023年集团十大经营亮点: 1、核心业务经营稳健。2023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79.89亿元。其中,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银行三大核心业务保持稳健,三项业务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09.13亿元。 2、现金分红水平连续12年保持增长。平安注重股东回报,拟派发2023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1.50元,全年股息为每股现金人民币2.43元,同比增长0.4%;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计算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7.3%,分红总额连续12年增长。 3、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经营稳健发展,渠道综合实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可比口径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6.2%,主要得益于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5%,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以及改革后银保渠道势头强劲,新业务价值增长77.7%。基于最新的投资回报率和风险贴现率等假设,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310.80亿元。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4、财产保险业务收入稳健增长,品质保持良好。2023年,平安产险保险服务收入3,134.58亿元,同比增长6.5%;整体综合成本率剔除保证保险影响后为98.4%;车险综合成本率97.7%,优于市场平均水平,若剔除自然灾害影响,车险综合成本率96.6%;同时平安产险积极响应灾害赔付需求,承担社会责任。 5、保险资金投资业绩优良。202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综合投资收益率3.6%,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近10年,实现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2%,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4%,超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 6、银行业务经营保持稳健,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2023年,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不良贷款率1.06%,拨备覆盖率277.63%。 7、综合金融模式持续深化。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个人客户数2.32亿,其中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占比为25.3%、留存率达97.7%。 8、医疗养老战略持续落地,差异化优势赋能主业。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通过整合供应方,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药店数达23万家,较年初新增近6,000家。2023年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73%。 9、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累计投入逾8.77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1,285.68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463.45亿元;2023年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72.96亿元。自"三村工程"开展以来,平安已累计投入扶贫及产业振兴帮扶资金1,178.82亿元。2023年,平安蝉联MSCI ESG评级"A"级,保持"综合保险及经纪"类别亚太区领先地位。 10、品牌价值持续深化。2023年公司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3位,蝉联领跑全球保险企业,排名全球金融企业第5位;名列《财富》中国500强第9位;名列《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16位;连续七年率先蝉联Brand Finance全球保险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之首。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36.2% 平安寿险持续深化"4渠道+3产品"战略,全面加强渠道建设,提升业务质量。2023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可比口径下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6.2%。基于最新的投资收益和风险贴现率等假设,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310.80亿元。2023年平安寿险业务品质逐步改善,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 四大渠道经营发展成效显著。代理人渠道持续推动高质量转型与队伍结构优化,2023年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5%,代理人人均收入增长39.2%,新增人力中"优+"占比同比提升25.2个百分点;银保渠道持续深化与平安银行的独家代理模式,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3年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77.7%;社区网格化渠道已在51个城市铺设65个网点,网格推广城市的存续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下沉渠道持续在七个省份推进销售。 持续丰富财富保险、养老年金及健康保障产品体系,依托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稳步深化医疗健康、居家养老、高端养老三大核心服务。"保险+医疗健康"方面,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超2,000万客户,新契约客户中约76%使用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居家养老"方面,居家养老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8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客户整体评价良好;"保险+高端养老"方面,平安高端养老项目已在4个城市启动,其中,平安臻颐年三亚体验中心于2023年7月开业运营。 产险、银行业绩保持稳健,险资投资表现优良,综合金融战略持续深化 财产保险业务收入稳健增长,品质保持良好。2023年,平安产险保险服务收入3,134.58亿元,同比增长6.5%;整体综合成本率剔除保证保险影响后98.4%;车险综合成本率97.7%,优于市场平均水平,若剔除自然灾害影响,车险综合成本率96.6%;连续13年荣获工信部中国车险及财产险"第一品牌"。"平安好车主"APP作为中国最大的用车服务APP 之一,截至2023年12月31日,注册用户数突破2亿,累计绑车车辆突破1.36亿。平安产险线上理赔服务持续领先,在中国银保信颁布的车险服务质量指数评价中得分94.52,位列财产险行业前列。 银行业务经营保持稳健,资产质量整体平稳。2023年,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不良贷款率1.06%,拨备覆盖率277.63%,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0,311.77亿元,较年初增长12.4%,个人存款余额12,076.18亿元,较年初增长16.7%,零售业务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保险资金投资业绩优良。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4.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0%。2023年,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综合投资收益率3.6%,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近10年,实现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2%,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4%,超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 平安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深耕个人客户,持续推进综合金融战略,夯实客群经营。综合金融为平安带来更高的经营效率,尤其体现在更低的获客成本,更低的管理和服务成本,以及更高的客户留存率。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个人客户数2.32亿,较年初增长2.2%。其中,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占比为25.3%,留存率达97.7%。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2.95个,有超8,801万的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 推进医疗养老生态圈建设,打造价值增长新引擎 创新推出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平安汲取10余年保险及医疗行业运营管理经验,覆盖金融、医疗、科技等多个业务条线,通过赋能个人金融客户、企业客户并打造旗舰互联网医疗平台三个方面构筑自身的服务壁垒,将差异化的医疗养老服务与作为支付方的金融业务无缝结合,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提供性价比最佳的医疗养老服务,形成独有的盈利模式。 过去十年,平安立足中国,持续投身于医疗养老生态圈建设,差异化优势日益凸显,体现在"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能力、数百项医疗健康及养老服务资源的广泛覆盖、以及可获取的优质自营资源,对于保证服务质量十分关键。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3.6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3万家。 目前,平安的医疗养老生态圈既创造了独立的直接价值,也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赋能金融主业。截至2023年12月末,在平安2.32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5.59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5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73%。2023年,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超1,400亿元,集团医疗健康相关付费企业客户超5.6万家,平安健康过去12个月付费用户数近4,000万。 科技创新赋能主业提质增效。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拥有超2万名科技开发人员、超3,0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集团专利申请数累计达51,533项,在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领域的专利申请数排名均为全球领先。2023年,平安实现智能引导客户自助续保3,003亿元,同比增长13%;AI坐席服务量约22.2亿次;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108.2亿元,同比增长16.0%。平安通过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汽车之家等成员公司经营科技业务,为生态圈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协同效益显著。 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深化绿色金融工作。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累计投入逾8.77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覆盖能源、交通、水利等国家重大项目,平安产险为全国1,500多个重点工程提供超过3.9万亿元风险保障,护航"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1,285.68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463.45亿元;2023年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72.96亿元。自"三村工程"开展以来,平安累计投入扶贫及产业振兴帮扶资金1,178.82亿元。 金融强国,任重道远,久久为功。展望2024年,中国平安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以人民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坚持贯彻"聚焦主业、增收节支、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十六字经营方针,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持续提升经营水平,强化金融服务能力和覆盖广度,深入推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向更深层次高质量发展,全面解答"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广大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创造长期、稳健、可持续的价值,为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平安力量。 
“注销式”回购规模远超去年全年,A股会上演“回购牛市”吗?
郭施亮/文 美股市场已经走出了长达14年的牛市行情。在美股上演漫长牛市的背后,与多年来大规模的股票回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1万亿美元的回购规模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7万亿的人民币规模,这笔资金足以对市场起到了很强的提振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美股的漫长牛市很大程度上与多年来的股票回购有关,只要美股市场股票回购的规模始终保持在高位水平,那么基本上支撑起美股市场的市场点位。​ 在美股市场高企的回购规模背后,美股一批巨头公司的回购热情一直保持高涨的状态。其中,美股七雄不仅占据美股市场的权重非常高,而且还是推动美股股票回购的重要推动力。例如,苹果、谷歌和Meta,在2023年累计回购金额超过了千亿美元,相当于近万亿的股票回购规模,对上市公司股价与整个市场指数的积极影响不可小觑。 假如A股市场展开大规模的股票回购措施,那么将会对A股市场带来不可小觑的提振影响。 事实上,从今年以来,A股市场开展股票回购的动作不断,特别是“注销式”回购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57家上市公司新增披露注销式回购计划,加上30家上市公司把回购股份的用途变为减资注销,相当于87家上市公司实施了注销式回购的操作。 2024年开市不到4个月,已经有87家上市公司实施了注销式回购,已经比去年全年的55家大幅增加,回购注销金额也较去年有了大幅度提升的迹象。 ​与股票回购相比,注销式回购可以更好提升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一般来说,股票回购可以用作库存、用作股权激励,也可以用作护盘式回购。但是,相比之下,注销式回购可以更好提升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间接推动公司股价的回升。 ​与美股市场万亿美元的回购规模相比,A股市场在股份回购方面,特别是注销式回购上,还是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假如A股上市公司采取大规模股票回购的操作,且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实施注销式回购,那么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提振了股票市场的投资价值。 ​2023年A股实施注销式回购的金额仅有143亿元,今年以来这一个金额已经大幅攀升至227亿,而且仅过了三个月的时间。假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积极跟进,那么年内A股涉及注销式回购的金额有望达到500亿以上的规模级别。 ​期待A股市场注销式回购的金额从百亿到千亿,从千亿到万亿的规模跨越。在A股市场积极实施注销式回购的背后,头部上市公司需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对积极实施股票回购、积极分红的行为,一方面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还利于股东,另一方面可以向市场释放出公司财务实力强、现金充裕的信号,当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那么采取股票回购、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也会水涨船高,促进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进一步提升。 ​如果A股注销式回购的规模达到千亿级别水平,那么A股市场也有机会上演回购牛市的行情。
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
经观要闻 经济观察网讯 据国新办网站消息,3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总量上,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合理增长、节奏平稳。在灵活摆布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开年又降准0.5个百分点,一次性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从量上充分保障流动性供给。同时,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贷款均衡投放,防范信贷波动加大、“开门红”过度冲高,为经济提供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在结构上,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注重提升效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都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人民银行继续实施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去年12月新增的5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额度也已全部发放,还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不断提升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同时,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促进有效投资,助力化解过剩产能。 在价格上,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面对国内银行存贷息差、境内外利差约束,人民银行通过政策组合推动降低成本的效果持续显现。在前期引导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以及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政策的传导下,2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0.25个百分点,为LPR改革以来最大降幅,有效带动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同时,既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发挥好汇率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又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在复杂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成效显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总量合理增长。2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分别保持8.7%、9.0%、10.1%的较快增长,符合市场预期。二是“五篇大文章”支持力度加大。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3.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8.3%、26.5%,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三是融资成本降、汇率稳。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2月以来稳在7.2元左右,兼顾了内外均衡。 宣昌能表示,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有利于拓宽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设立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将助力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 编辑:刘睿
KTV9年倒闭7万家?KTV是怎么沦落为夕阳产业的?
经济观察报 社论 把时间往前回溯十年,KTV无疑是市场最受欢迎的娱乐业态,年轻人聚会KTV往往是首选,但是就在最近KTV倒闭7万家的消息传来,KTV究竟是怎么沦为夕阳产业的? 一、KTV9年倒闭7万家? 据中关村在线的报道,KTV行业陷入了困境,据新浪财经报道,截至2024年,全国KTV门店数量已大幅减少。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9年间,全国已有7万家KTV关门倒闭。 2015年开始的经济大环境和消费趋势的变化对KTV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传统的KTV娱乐方式。这种趋势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大城市,并导致了众多中小型KTV店关闭。 在北京国贸周边的一个典型地区,“纯K”这家拥有五层楼面、位于寸土寸金地段的高端连锁KTV中,员工表示生意一年不如一年。该店位于国贸商业圈的核心地带,但即使是工作日的下午时段里也鲜见消费者身影。 行业衰落的原因主要包括:疫情影响导致客流量下降,消费者消费力变得更加保守,允许自带酒水也影响了 KTV 酒水的销售,高价套餐卖不动等。KTV 行业中的大型门店可能仍能盈利,但中小型门店面临经营困难,倒闭潮日益加剧。 此外, KTV 行业内部的竞争和挑战,如价格战、抢人、抢资源等。从业者对于 KTV 行业的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认为前三年是黄金窗口期,如果这段时间无法回本,之后就会面临逐渐减少生意的情况。 二、KTV是怎么沦为夕阳产业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曾经风靡一时的KTV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9年间,全国KTV数量减少了约7万家,这一数字令人震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KTV行业逐渐走向衰落呢? 首先,回顾KTV在中国的兴起,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填补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娱乐空白。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那时,可供选择的公共娱乐活动相对有限,电影院、游乐园等场所尚未普及到中小城市,而家庭娱乐设施如游戏机、网络视频等亦未达到如今的高度普及。在此背景下,集唱歌、聚会、社交于一体的KTV成为了年轻人乃至家庭聚会的主要去处,满足了大家对于音乐互动和社交空间的需求。 其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反向消费,即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在这种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更倾向于选择价格适中、性价比高的娱乐方式,而KTV的高成本则成为了其发展的绊脚石。 KTV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场地租金、设备维护、人员工资等方面。由于KTV需要大面积的场地和专业的音响设备,因此其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此外,为了吸引消费者,KTV还需要不断进行装修升级、更新歌曲库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KTV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许多KTV难以承受高昂的运营成本,最终不得不关门大吉。 第三,除了反向消费的盛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是KTV行业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型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如线上游戏、短视频、直播等,这些娱乐方式不仅价格亲民,而且更加便捷、个性化,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与此同时,传统的娱乐场所也在不断创新,推出了更加多元化的娱乐项目。例如,游乐园、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新兴娱乐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娱乐体验,还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新鲜感和刺激感的需求。相比之下,KTV的娱乐方式显得相对单一,难以与这些新兴娱乐方式竞争。 此外,随着电影、演出等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人们的娱乐选择更加丰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因此,KTV在市场上的份额逐渐被其他娱乐方式所抢占。 第四,当前,KTV的用户群体构成出现了显著变化,年轻消费者大量流失,取而代之的是低价时段更多出现在KTV里的老年人群。这种消费结构的改变让KTV经营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商业模式。如何创新服务内容以吸引年轻客群回归?如何优化定价策略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并降低运营成本?这些都是摆在KTV行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