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小米14T Pro全球发布在即 已亮相多家认证网站
近日,小米新机小米14T Pro在IMDA认证网站上现身,这表明该机型的全球发布即将到来。作为小米13T Pro的继任者,小米14T Pro据称将搭载联发科天玑9300+芯片、5500mAh电池等配置,受到了不少海外用户的关注。 尚未发布的小米14T Pro近日出现在IMDA认证网站上,型号为2407FPN8EG。值得注意的是,小米14T Pro最近也在NBTC和IMEI认证网站上出现,使用的也是相同的型号。这一系列认证显示,该机型将支持5G、Wi-Fi、蓝牙和NFC功能。虽然认证网站上没有透露其他具体规格,但型号中的“G”字母表明其面向全球市场发布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目前的传闻和推测,小米14T Pro可能会搭载联发科天玑9300+处理器,这款芯片此前已经在iQOO Neo 9s Pro、vivo X100s系列等手机上见过。相比之下,小米13T Pro则搭载了联发科天玑9200+芯片。 在影像配置方面,小米14T Pro预计将配备5000万像素的光影猎人800主摄,并辅以800万像素和200万像素的副摄,同时支持小米AI影像和徕卡光学。而其前任13T Pro则配备了5000万像素+5000万像素+1200万像素的三摄组合。 小米14T Pro还可能配备一块5500mAh的大容量电池,并支持120W有线快充技术,相比小米13T Pro的5000mAh电池有了显著提升。虽然这些规格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根据传闻,小米14T Pro在国内将以Redmi K70 Ultra的名称发布,类似于小米13T Pro作为Redmi K60 Ultra的重新命名版发布的情况。
手机智能体,干掉App?
在AI时代下,手机智能体可能将成为新的超级入口,传统移动互联网生态会有怎样的变化? 文|赵艳秋 编|牛慧 “我觉得短期之内,你会看到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不管手机也好,互联网也好,未来我们的App会越来越少,会去App化。因为大模型本身具备生态插件及融合能力,以后可能我们不需要那么多App了,人们需要服务的时候,大模型直接去调用一些服务接口就可以了。”一位人工智能资深人士在年初对数智前线说。 而在刚刚过去的6月,两大走在前面的手机企业苹果和华为,在各自开发者大会上,官宣了人工智能战略和动作,确实让手机呈现出不一样的变化。在AI时代下,手机的交互模式、手机企业与App之间的合作模式,正在发生演变。 01 新的超级入口出现了? 6月举办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Apple Intelligence”被提了大约60次。“Apple Intelligence”的策略,不是将AI作为附带功能或独立的聊天机器人运行,而是将AI整合到用户已在使用的应用中。为了实现该战略,苹果将把AI融入到最新版操作系统中,并将全新升级Siri。 值得关注的是,Siri在2011年推出时,被定义为“个人助理”,但这么多年来,它的角色颇为尴尬,能用的功能有限。直到现在接入GPT-4o,或许才真正开启“Siri的时代”。 苹果介绍,当全部更新都落实后,Siri在获得用户允许后,可以访问苹果设备上的一切,并能跨App来工作。比如,一个会议改到了傍晚,你想知道开完会还能不能赶上女儿的演出。你问Siri,它就会处理相关数据,包括会议时间、地点,从办公室到演出地点的车况,来给出建议。 在腾讯研究院针对“Apple Intelligence”组织的一场讨论中,硅谷AI应用创业者陈然认为,Siri的这次升级,让更多用户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智能助手。“串联了很多应用,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就像魔术一样。”不过,这些功能将在今年秋天上线,一些更复杂的功能可能要到2025年才会亮相。 继苹果之后,在6月的华为开发者大会期间,华为也宣布了“鸿蒙原生智能(Harmony Intelligence)”。同时,华为小艺也迎来重大升级,不再是AI语音助手,而是系统级智能体,背后加持了盘古大模型5.0。 在展台上,人们已经可以直接体验小艺智能体。比如你告诉小艺,对比下两个手机产品。几秒钟内,它输出两部手机的介绍,列出表格对比各项参数,甚至可以通过对话,调出商城服务,直接完成购买,形成一个闭环。在没有智能体之前,我们需要搜索很多内容,自己在脑中形成对比图。 在这个过程中,小艺智能体理解用户的意图,能规划多步骤的任务,并跨多个应用来执行。 一些业内人士总结了传统智能手机和AI时代下手机的不同,虽然当下AI手机还处于极早期阶段: 首先,自然交互来临了。交互变成了对话、图片、视频等自然的方式,无论是苹果Siri、华为小艺、OPPO小布、vivo的Jovi,还是小米小爱,作为智能体或个人助理,未来,它们能听会看,能深刻理解人们的意图。 其次,智能体将帮助用户去做App之间的复杂交互。“传统智能手机模式下,App通过智能手机平台,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支付的大多数费用和流量,则归App应用,手机只能获取一些App应用预装和使用分发费。”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告诉数智前线,“AI时代下,由智能手机(智能体)直接服务最终用户,App为智能手机提供服务,手机的重要性增加,用户的流量直接流向手机。” 再次,App将解构成颗粒度更小的服务。“应用展现出原子化的趋势。”FutureLabs未来实验室首席专家胡延平说。一位华为工程师告诉数智前线,App开发商已开始进行微服务化改造。这些原子化的服务,在用户的需求场景下,将通过智能体编排组合,走向智能耦合。“我们可能都不再叫应用开发者了。”前微博创始团队Brilliant Phoenix合伙人Indigo说,应用开发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为这些智能体开发服务接口。 在这样的变化下,手机智能体或个人助理,成为一个新的生态入口。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或许许多应用逐步接入Siri、小艺等智能体,去抢这个接口,也会依赖于这些智能体的路由和分发。 “你可以理解手机智能体是一类特殊的App,它是系统级App,它与第三方App底下都是手机系统。“一位研发工程师说,”第三方App把服务给到系统,手机智能体去系统里拿。手机中可能不再需要下载App。 “实现AI手机的过程,是一个去App应用的过程,未来可能手机里完全不需要任何App应用。”IDC郭天翔说。 这种趋势已经发生。在华为HDC大会期间,大批App企业前往手机原生智能展区。大家交流的核心是“怎么能让系统或小艺,更多地调到我们?” 02 各类App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智能体的出现,令手机App的流量分配出现了新动向。“在这方面,我们做过一些调研。”一位手机研发工程师告诉数智前线。 他们看到,头部内容类App“不用焦虑”。如抖音、微博、小红书,在智能体上去浏览内容,不如直接打开App,因为里面的内容更密集,浏览便捷,效果也更好。 一些大的工具类App将会受到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像充话费等功能,如果手机智能体能提供更快捷的服务,用户就会减少使用相关App。“所以,这类App开发商要寻求转变。比如,把自己拆解为原子化服务,相当于一个个很轻的小程序,方便系统调用。” 另一方面,这些工具类App中埋藏很深的功能,像中长尾小程序,大部分用户并不知道。接入智能体后,相当于给这些小程序一些更浅的入口,获得更多的分发和流量。 对于大量中尾部App,本身流量不大,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它有很好用的功能,比如一些修图软件,虽然比较小众,但有特色,当它向系统开放了服务能力后,系统会根据用户意图,匹配出来进行调用。“这类开发商在很积极地拥抱智能体。”另一种中长尾应用,则没有太大特色,将被淘汰。 针对这样的调查,App开发商有着不同的反馈。某头部App资深开发者告诉数智前线,手机智能体这个入口,并不具备决定性。他以支付和导航为例,“做支付的很多,为什么就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两家最强?它可能还是用户体验,而且市场这么多年形成的用户习惯是最难改变的;再如导航,市场上基本是百度和高德,智能体改变市场格局,短期内还不太现实”。 另一位资深人士观察到,大量App企业在智能体上正采取多种策略。一些自身有能力的App,自己已接入各种大模型,做智能体,如飞书在去年推出飞书智能伙伴。另一种App,自己做智能体的同时,也与手机智能体合作,比如支付宝。而哪种服务用户更愿意使用,还有待观察。但对于大多数中小App,自身能力有限,愿意借助手机智能体能力,实现自身转型,不至于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完全失去使用场景。 西窗烛公司创始人瞿章才告诉数智前线,西窗烛本身是古诗词App,未来西窗烛App自身,可能会接入大模型,去做智能体场景。“比如把所有文学作者都变成智能体,用户可以直接与杜甫对话,也可以与李白作诗。”他们也计划接入华为小艺智能体,以及字节豆包等的智能体生态。前者针对华为鸿蒙系统,后者则期望用于安卓手机生态。 瞿章才认为手机智能体并不会替代App。“具体的功能,还是要跳到第三方App来实现,智能体只是让触达变得更便捷了。”毕竟各类App背后有大量的数据和场景,智能体不可能完全覆盖。 目前,一些App采取先发战略。比如同程旅行、小红书等第一批接入小艺智能体,开发了原子化服务。在用户出行场景下,华为手机的小艺智能体会调用同程旅行实现订票服务,调用小红书的景点推荐。小红书还开发了一些新的用户交互形式,比如用户浏览时,可以在旁边帮用户生成一段类似的文字,或对一段文字进行翻译。 03 新的关系 手机智能体和App之间,还有一个有趣和关键的问题,这就是数据。这也是传统智能手机与App企业之间不太涉及的问题。 “苹果拥有强大的用户数据,如屏幕、日历、邮件、照片等,这对做机器学习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硅谷AI应用创业者陈然说,“如果想要进一步发展,这些应用必须要访问到这些敏感信息。我关注的是,苹果如何在其隐私框架下,控制和提供这些敏感信息。” 除了手机向生态如何开放一些数据外,App公司似乎也要在隐私框架下,将一些数据提供给手机,才能让智能体更好地来调用。 当下,手机智能体调用谁,或不调用谁,可能基于几种因素。“可以是结合用户的行为数据。”一位手机智能体工程师说,比如用户到了某个商圈,他习惯使用美团,手机智能体就会调用美团来提供美食推荐服务。当然,智能体也会有商业合作。“类似于现在一些应用底部推荐的支付工具,总有第一名、第二名和折叠的部分。”一位App开发者说。 如果取决于用户行为或习惯,可能会更人性化一点。这里的用户行为数据,可能是智能体从系统获取的,也可能是第三方App共享的。 一位手机智能体工程师给数智前线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同样有两个音乐播放软件,一个用户很多,但它接入手机智能体后,并没有很好地把用户的行为数据告诉系统;另一个用户没有前者多,但将用户行为数据开放的更多。“从系统的角度,前者不够智能,后者推荐出来的概率可能更大。” “这只是一个很理想状态。”另一位手机产品经理告诉数智前线,很多App不可能把数据给手机企业。比如电商应用,最核心的数据是用户画像,但这些数据一方面涉及用户隐私,另一方面这是电商企业的商业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它肯定不能给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手机系统——其实手机作为一个平台,有一些全面、基础的用户画像,可以提供给智能体进行调用。”上述人士说。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手机在功能机的时候,硬件和系统软件是绑定的,系统软件里包含了所有的关键功能,但很有限,就是通话、短信。到智能机的时候,最大的两个标志,一个是交互变成了触控式的、更自由的模式;一个就是APP产生了。”OPPO AI中心产品总监张峻在年初一场关于AI手机的讨论中说,“到了AI手机,它具有基于用户需求和个性化特点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意味着它跟用户的交互模式会发生深层次的变化,有可能是觉得你需要什么,我主动放在你面前,由你去决策。” 张峻认为,在这样的交互体验模式下,背后的服务生态一定会发生变化。这一系列服务,必须要原生化,它还是由第三方提供,但内嵌在手机系统背后,系统可以把它调出来。同时,它可能会打破一些服务烟囱,在同一个用户场景下,贯穿了不同服务。张峻称,OPPO也已经开始做一些探索了,但这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胡延平认为,在下一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强大的头部效应,可能导致一部分App从入口获取大量的流量和用户,而其他可能被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利益冲突。这些冲突可能还会与用户数据隐私保护,以及一些与竞争有关的问题相交汇。 为此,手机企业可能需要考虑如何形成新的生态秩序,形成新的与开发者和应用之间的关系,而这个过程可能比超级入口来得更慢。
比理想L6更大更智能!阿维塔新车07有望9月上市
快科技7月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阿维塔07中型SUV预计将于今年9月上市,提供纯电和增程式驱动版本。 据悉,阿维塔07的车身尺寸为4825/1980/1620毫米,轴距2940毫米,相较于阿维塔11,车长和轴距分别缩短了55毫米和35毫米。 尽管如此,阿维塔07的轴距仍然超越了理想L6,介于问界M5和理想L6之间,为中型SUV市场中的有力竞争者。 内饰方面,阿维塔07的座舱布局与阿维塔12相似,配备15.6英寸中央触控显示屏和35.4英寸4K一体式远端屏,以及平底式多功能方向盘和拨杆式换挡机构。 车内配置丰富,包括手机无线充电、实体钥匙、电子外后视镜、25扬声器英国之宝音响等。 在续航和动力系统方面,阿维塔07增程版搭载1.5T增程器和电机,提供两驱和四驱版本,匹配39.05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188公里(两驱)和178公里(四驱)。 纯电版则提供两驱、四驱版本,两驱版电动机最大功率252千瓦,四驱版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88千瓦和252千瓦,匹配由宁德时代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650公里和610公里(CLTC)。 阿维塔07的定位和预计售价低于在售的阿维塔11,预计将与特斯拉Model Y、小鹏G6等纯电车型,以及问界M5、理想L6等增程式车型形成竞争。
问界这个大LOGO,不属于华为了
昨晚,赛力斯公布一个重磅消息: 花25亿收购华为持有的问界商标专利。 没有听错,以后AITO问界就是赛力斯旗下的品牌,以后或许再也没有华为问界的说法了。 华为方面回应得很干脆,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同时也将一贯支持不造车。 说法没毛病,但是AITO问界这个品牌自成立以来,华为就一直卖力宣传,也是凭借华为这个标签,赛力斯才能强势回到新能源牌桌。 此时华为和问界切割,是完成使命还是另有打算? 01 “问界”不止值25亿 这不是华为第一次转让商标。今年5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将其注册的运输工具类“享界”商标转让给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个月后,华为又将2枚运输工具类“智界”商标转让给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不过问界与智界、享界终究不同,这是华为进军汽车市场的第一个品牌,所以当消息传出后,瞬间在车圈引起热议。 赛力斯深夜公告,拟收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 赛力斯还同步发布了由中京民信(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相应评估报告,评估对象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持有的部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范围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持有的919项商标权及44项外观专利。 公告显示,在不改变用途、资产按照现有使用方法持续使用等假设条件下,华为持有的部分无形资产于评估基准日 2024 年 5 月 31 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为1023304.56 万元,也就是 102 亿。 也就是说价值102亿的资产,赛力斯用25亿就买走了,对赛力斯来说简直赚翻了。 而作为华为合作品牌体系中的长子,问界对于华为的意义绝不是享界、智界等品牌可比的,毕竟华为今天在汽车行业有这般的品牌效应,极大程度上都是问界贡献的。 根据鸿蒙智行发布的消息,6月份累计交付为46141辆,创下单月销量新高,仅问界汽车就贡献了42780辆,同样也创下历史新高,在造车新势力中仅次于理想汽车,位居第二名。 而且,问界售价越贵的车反而是销量越好。6月问界M9销量为17241辆,继续蝉联50万以上车型销量第1名。问界M7销量同样也不差,卖出了18493辆车,上半年的累计销量也已经突破11万。 对于此次收购,赛力斯方面称,协议标的转让不影响双方的合作业务,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 言下之意,合作没有变化,只是问界在全球范围内的商标、外观设计专利等所有人从华为变成了赛力斯。 华为对此也做出回应“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转让给赛力斯,同时华为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华为一贯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不难看出一个趋势,华为合作品牌的商标基本会被华为转让到合作伙伴那里,未来其它的各种“界”也都会给到伙伴。 赛力斯的公告中除了商标转让外,还提及了“正在积极筹划参与引望战略投资与合作事宜”。 余承东在近期讲话中称华为车BU今年能够扭亏为盈,但目前引望还是华为全资,从长期造血能力和发展方向来看,车BU如果要实现盈利,“引望”的推进速度需要更快,也就是需要更多的汽车合作伙伴。 目前来看,长安是首个拟合作的整车厂,但赛力斯作为与华为深度绑定的首个合作厂商,在已经尝到甜头的情况下,没有理由不分一杯羹。 有意思的是,根据天眼查数据,赛力斯已经申请注册了5枚“赛界”商标,国际分类包括网站服务、运输贮藏、材料加工等,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 02 为什么华为要切割问界? 其实在赛力斯最终花钱买问界商标之前,“问界”商标的归属就几经转手。 问界汽车完整的品牌名称是“AITO问界”,而它分为两个商标,分别为“AITO”和“问界”。 “问界”商标此前既不属于赛力斯、也不属于华为,而是归属于一个注册资本为 11 万元的第三方公司 —— 北京永安世达科贸有限公司,资料显示,该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技术转让,明面上和华为、赛力斯没有关联。 而AITO及其LOGO商标则一直属于赛力斯旗下的重庆潽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后来在2023年6月,北京永安世达科贸有限公司将共计21个“问界”商标转让给华为,但AITO的归属权仍然在赛力斯的手中。 如今,赛力斯将问界所有的商标收入囊中,也算是明确了他们各自在汽车领域的角色。 于赛力斯而言,拥有品牌商标的所有权,“代工厂”的说法再也站不住脚,还强化赛力斯的品牌印象。而对于失去“问界”商标的华为,依然有车卖,还进一步淡去身上的造车属性。 显然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时间往前推移,在2023年3月,华为线下门店的AITO汽车一度贴上了“HUAWEI问界”的LOGO,引发过外界的关注和猜测。 不久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签发了一份《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并且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严格要求,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 虽然华为高层一直强调不造车,但是问界回回出现在华为的重磅发布会上,各个问界门店也使用HUAWEI做为宣传,这就给消费者造成了问界属于华为的印象,这显然是与华为不造车的底线相冲突。 另外,华为的鸿蒙智行如今也并不只有问界一个合作伙伴,要想一碗水端平,让其他“三界”放心合作,就是势必与问界品牌划清界限。 而这次,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转让给赛力斯后,华为鸿蒙智行与车企的边界也更加清晰,截至目前,华为鸿蒙智行旗下品牌商标均已转让给相应的整车企业。 除此之外,一个品牌商标的归属,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企业在品牌中的主导权,有了问界的加持,赛力斯几乎用一个很低的成本,就踏入了新造车头部阵营。 要知道,赛力斯在今年一季度凭借旗下问界的热销。实现了四年来首次季度盈利。其市值一度超越理想汽车,坐上中国造车新势力市值第一的位子。 在AITO问界逐步形成品牌势能的情况下,华为转让商标也是对赛力斯的一种保障。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赛力斯发布的公告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原合作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把AITO问界打造为世界级新豪华汽车领先品牌,双方共同实现商业成功。” 出现的“世界级品牌”一词值得让人深思,也有不少人猜测,鸿蒙智行系列汽车或已在规划出海,目前的商标转让是为了提前规避风险。 毕竟如果用华为的帽子出现在海外市场,大家懂的都懂。
长城总裁穆峰预告最新一代智驾硬件:16个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
原标题:长城总裁穆峰预告最新一代智驾硬件:16 个雷达 11 个高清摄像头,魏牌蓝山智驾版车型首搭 IT之家 7 月 3 日消息,长城汽车总裁穆峰今天下午发文介绍最新一代智驾系统 Coffee Pilot Ultra,硬件上具备 16 个雷达和 11 个高清摄像头,将于蓝山智驾版车型上搭载(此前魏牌尚未有车型采用上述配置,因此蓝山智驾版可算作“首发搭载”)。 这 16 个雷达包含 1 个激光雷达、3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另外还有 11 个高清摄像头,由 A 柱主驾位的人脸识别摄像头、车前后各两个盲区摄像头、四个环视摄像头、前风挡上部用于行车记录仪的两个摄像头。据介绍,不同摄像头所承担的用途也有不同: 人脸识别摄像头:可检测用户是否疲劳驾驶。 盲区摄像头:通过收集路况信息,可让用户在车内了解盲区死角。 环视摄像头:采集前后左右道路信息,提供多角度路况。 前风挡上部的摄像头:为行车记录仪服务,可观察道路前方路况,且支持 1080p 高清照片拍摄、短视频录制等功能。 穆峰表示,这些硬件布局可使车辆更细致观察路况信息,且为无图 NOA 提供更全面的硬件支持。 综合IT之家此前报道,安兔兔本月曝光了魏牌蓝山智驾版的车机系统跑分情况: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分配到 Andorid 系统的内存为 16GB,存储为 128GB(整套系统采用 24GB+256GB 方案),跑分为 1117571 分。 该车尺寸为 5156/1980/1805 mm,轴距 3050mm。座舱方面,搭载双 15.6 英寸大联屏 + 17.3 寸后排娱乐屏 + 仪表屏,支持 4 屏联动,配备 29 英寸 Coffee SR-HUD,号称“真实还原世界”。 该车曾在今年北京国际车展正式亮相,有媒体报道称其有望今年 6 月正式上市,但如今看来显然是“跳票”了。
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在欧洲攻城略地,5月市场份额跃升至18.5%
IT之家 7 月 3 日消息,根据 JATO Dynamics 对 28 个欧洲市场的统计数据,今年 5 月欧洲新乘用车注册量总计为 1,087,699 辆,同比下降 2.5%,不过仍高于 2022 年 5 月的 943,405 辆和 2021 年 5 月的 1,082,934 辆。 JATO Dynamics 全球分析师 Felipe Munoz 表示:“自全球疫情爆发以来,欧洲汽车市场仅恢复到原有规模的 75% 到 80%。这导致欧洲许多工厂无法满负荷运转,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在欧洲销售汽车并规避关税的独特机会。” IT之家注意到,销量下滑的部分原因在于纯电动汽车 (BEV) 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HEV) 的注册量下降了 10%,这类汽车的注册量从 2023 年 5 月的 250,530 辆下降至 2024 年 5 月的 226,665 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的同比降幅最大,为 11%,注册量降至 151,237 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降幅为 7%。 Munoz 补充道:“这一负面结果源于高昂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价格,这些车型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仍然难以负担。” 尽管如此,一些纯电动汽车车型在上个月的表现仍然强劲。宝马继续凭借其 iX1、新款 i5 和 iX2 获得市场青睐,该品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大约是奥迪或奔驰所有电动汽车销量的 1.6 倍,沃尔沃凭借 EX30 在 5 月和今年迄今的销量排行榜上均位列第三。 5 月份,欧洲市场中国制造的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 25%,达到接近 2.8 万辆。Munoz 表示:“沃尔沃 EX30 只是在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欧洲市场表现优异的一个例子。” 相比之下,欧洲以外制造的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下降了 16%。Munoz 指出:“5 月,中国制造的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从去年的 13.2% 跃升至 18.5%。值得注意的是,有两款中国车型跻身欧洲 5 月最畅销的五款纯电动汽车之列。注册量的增加可能与即将到来的欧盟委员会关税有关。” 沃尔沃、比亚迪和 Smart 的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增幅最为明显,而 MG、宝马、达契亚和极星的销量则有所下降。MG 的燃油车销量表现优于其纯电动汽车,5 月销量增长 47%,今年迄今销量增长 61%。Munoz 补充道:“MG 正将注意力转向非电动汽车,以维持其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这可能是对欧盟委员会调查和即将到来的关税做出的回应。”
销量远未达到预期,部分门店12万元即可开走广汽丰田凯美瑞轿车
IT之家 7 月 3 日消息,据腾讯新闻旗下《棱镜》今日报道,北京一家广汽丰田 4S 店销售人员本月初表示,“现在只需要 12 万多就可以开走一辆凯美瑞。” 报道更称 12 万元是 2024 款第九代丰田凯美瑞的终端售价。有销售人员直言,“一个月比一个月价格低,以前从没卖过这么低的价。没办法,不降价就卖不出去。” 第九代凯美瑞今年 3 月发布,起售价原为 17.18 万元 —— 事实上,这也是凯美瑞车型的历史最低价。而该车的前代(第八代)车型,曾是广汽丰田“最卖座”的产品,5 年内销量突破 100 万辆。 报道指出,第九代凯美瑞的销量远未达到预期,终端售价也远低于指导价,且持续下探。以 2024 款 2.0E 精英版车型为例,其指导价为 17.18 万元,前文所述门店可提供 4.6 万元优惠,裸车价仅 12.58 万元。若叠加置换补贴,价格有望低至 11 万元区间。 销量方面,去年 10 月至今年 1 月,凯美瑞在中国的月销量分别为 21514、19783、22688、16352 辆;但第九代凯美瑞上市后,该车型销量连续数月未能突破万辆大关 ——3 月 6842 辆、4 月 9323 辆、5 月 8681 辆。 报道引述对广汽集团有深入研究的人士分析称,“丰田公司对财务的管控非常严格,他们即便是降价促销,也不会亏本赚吆喝,凯美瑞能降到 12 万左右,可想他们之前的利润有多高。” 据IT之家此前报道,今年 6 月,凯美瑞一度降价 3 万至 3.2 万元,汽油版售 13.98 万元,双擎版售 14.98 万元。
美国第二季度新车销量增长停滞,高昂价格成主要障碍
7月3日,据美联社报道,尽管汽车经销商加大了折扣力度且车辆价格略有下降,但美国第二季度新车销量仅实现微幅增长,显示出市场面对高昂价格时的疲软态势。据Motorintelligence.com当地时间周二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仅增长0.1%。 高昂的价格继续成为阻碍潜在买家进入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师指出,尽管折扣增加,但许多消费者仍对价格保持警惕,期待未来更大的降价空间。此外,6月底发生的网络攻击导致CDK Global软件瘫痪,进一步影响了经销商的销售文书工作,部分经销商的交付被迫推迟至第三季度,给市场带来额外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汽车制造商之间的销量表现分化明显。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凭借其畅销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实现了销量增长,而通用汽车、Stellantis和现代汽车等公司的销量增长则相对乏力。特别是Stellantis,其销量下降了20.7%,显示出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减弱。 行业分析师表示,经销商库存正在增加,尤其是皮卡和其他高价车辆,但这些车型在市场上的滞销情况也最为严重。与此同时,小型、较便宜的车型和油电混合动力车供不应求。 Edmunds.com洞察总监Ivan Drury指出,新车利率平均略高于7%,对于需要更换车辆的消费者而言负担沉重。许多消费者转而购买售价在2万美元左右的低价汽车。 电动汽车市场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整体规模相对较小,尚不足以支撑整个新车市场的复苏。上半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增长7%,达到599,134辆,但仅占新车市场的7.6%。
月球通信中继星新任务,“鹊桥二号”国际首台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顺利开机
IT之家 7 月 3 日消息,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今日发布消息,2024 年 6 月 25 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完成“嫦娥六号”通信保障任务后进入科学探测任务阶段。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制的“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于 6 月 26 日 16 时 48 分,顺利开机工作。随后分别在 6 月 26 日和 6 月 27 日期间,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在轨测试工作,载荷各项功能正常。 “鹊桥二号”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国际首台高时-空分辨的磁层能量中性原子二维编码成像探测载荷,通过飞行时间测量结合二维编码成像探测技术实现磁层能量中性原子种类、能量及方向分布成像探测,以实现地球磁尾、环电流的高时空分辨全景成像,为研究地球磁暴过程、亚暴注入触发机制、磁尾能量转化机制等提供观测数据支持。 目前项目研制和科学家团队正在积极开展在轨测试数据的分析工作,有望在未来的 8 年在轨工作中取得新的观测证据,并为自主的原创成果产出提供新的支撑。 IT之家查询资料获悉,鹊桥二号中继星重约 1.2 吨,天线长度约为 4.2 米,设计寿命 8 年,携带极紫外相机、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地月 VLBI 试验系统。 “鹊桥二号”中继星于今年 3 月进入环月轨道飞行,目前已完成“嫦娥六号”的通信保障任务,还将用于我国后续探月任务。
四种新工具全力“捕捉”引力波
两个“共舞”黑洞产生的引力波的频率越来越高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引力波也被称为“时空的涟漪”。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做出预言,剧烈的天体活动会带动周围的时空一起波动,这就是引力波。约100年后,2015年9月,宇宙中一次仅持续五分之一秒的“涟漪”改写了物理学的篇章,科学家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此后,包括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和欧洲“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等在内的设施,相继探测到100多起引力波事件。但物理学家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6月27日的报道中指出,物理学家正在筹建新天文台,开发新实验和技术,以发现目前方法无法检测到的引力波。他们期待能够发现由完全不同的宇宙现象,包括超大质量黑洞甚至宇宙大爆炸本身产生的引力波,从而进一步揭示宇宙的奥秘。 脉冲星计时阵列:捕捉持续十年的引力波 脉冲星是高度磁化且快速旋转的中子星,每秒可以旋转数千次。理想情况下,脉冲信号应该间隔相等,但如果引力波对时空造成了微小扰动,脉冲星和地球的距离会发生微小变化,探测这些微小变化有助发现引力波。 对脉冲星集合或阵列进行观测的脉冲星计时阵列(PTA)应该能够检测到频率仅为纳赫兹的引力波引起的变化,此类引力波可能由超大质量黑洞对产生。这种引力波的连续波峰需要数十年才能通过地球上的特定位置,这意味着需要数十年观测才能发现它们。 2023年,PTA技术结出硕果。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欧洲脉冲星计时阵列、中国脉冲星计时阵列、澳大利亚帕克斯脉冲星计时阵列等合作团队分别发表了4篇论文,报道了背景引力波的存在证据。在宇宙尺度上均匀分布的、大量独立且不可分辨的波源辐射的引力波叠加起来,就会形成随机背景引力波。 美国耶鲁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基娅拉·明加雷利表示,纳赫兹背景引力波可以让人们窥视更早期的宇宙。 微波望远镜:发现源于宇宙大爆炸的引力波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的“余晖”。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海拔5300米处的西蒙斯天文台即将竣工,其能以更精致的细节,为CMB绘制“肖像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宇宙学家乔·邓克利称,该天文台将提供迄今对CMB最好的观测,并寻找源于宇宙大爆炸的引力波痕迹,从而揭示宇宙暴胀的秘密。 暴胀指宇宙指数级的快速膨胀。尽管暴胀是目前广泛接受的宇宙学理论基石,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CMB极化漩涡中的特定“B模式”将是确凿证据,这一模式可能是引力波通过时留下的印记。理论上,这种引力波应该由宇宙暴胀产生。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家马克·卡米诺维斯基表示,暴胀理论预测了B模式的存在,如果该模型成立,西蒙斯天文台应能找到它。 原子干涉仪:专捉特定频率引力波 许多项目致力于探测较低频的引力波,但很少有设施探测略低于1赫兹的引力波。 但新兴的原子干涉仪技术或有希望完成这一任务。原子干涉仪是一种垂直的高真空管,原子可以在其中释放并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在此期间,物理学家用激光“挑动”原子,使其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切换。 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贾森·霍根表示,将两组或多组原子置于同一垂直管道内不同高度,并测量激光脉冲从一组原子传播到下一组原子所需的时间,引力波的通过将导致光在它们之间传播的时间稍微减少或稍微增加。 斯坦福大学开发了落差为10米的原子干涉仪,也有其他小组计划建造100米高度的原子干涉仪,其中MAGIS-100已经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竖井中建设,计划于2027年完工。 台式探测器:小块头有大智慧 也有科学家正在探索用更小更便宜的探测器探测引力波,包括桌面探测器。 美国西北大学研制的悬浮传感探测器让激光在相距仅1米的成对镜子之间反射,旨在通过共振来探测频率约100千赫兹的引力波。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物理学家伊维特·富恩特斯提出了一种制造更小的共振探测器的想法。她计划利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的奇异物质状态中的声波,如果引力波以与声波共振的频率通过,其就可以被探测到。不过,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重复数月才能成功。 理论上来说,基于BEC的探测器可以探测到1兆赫兹或更高频率的引力波。这些高频引力波可以揭示宇宙大爆炸后第一秒左右发生的奇异物理现象。
涉及7.5亿老烟民!世卫组织首次发布成人戒烟临床治疗指南
图源:摄图网 据联合国新闻7月2日消息,世界卫生组织在首个关于戒烟的临床治疗指南中推荐了一套全面的戒烟干预措施,包括由医护人员提供的行为支持、数字化戒烟干预措施和药物治疗。 该指南旨在帮助超过7.5亿希望戒掉各种形式烟草的使用者,包括香烟、水烟、无烟烟草制品、雪茄、自卷烟草和加热烟草制品的吸烟者。 世卫组织表示,将药物疗法与行为干预相结合可显著提高戒烟成功率。该机构鼓励各国免费或降低费用提供这些疗法,以提高可及性,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 此外,世卫组织推荐伐尼克兰、尼古丁替代疗法、安非他酮和金雀花碱作为戒烟的有效治疗方法。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首次明确电子烟不安全 近年来,电子烟在人群中尤其是青少年中十分盛行,大众认知对电子烟的认知主要为“帮助戒烟”、“时尚符号”。此外,电子烟大多为调味电子烟,其中水果、薄荷醇或薄荷、糖果味最常见,因此深受青少年喜爱。 2021年5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与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的旧版报告相比,《报告2020》新增加了电子烟的健康危害章节,指出“有充分证据表明电子烟是不安全的”。 中国电子烟消费人群规模在770万人左右 电子烟主要由烟杆、雾化器、吸嘴、充电器、烟弹组成,通过使用大容量电池供电产生电流,将雾化器中的烟油雾化,模拟吸烟时产生的烟雾,将来源于烟草的尼古丁液体等变成蒸汽,让用户吸食。它甚至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向烟管内添加巧克力、薄荷等各种味道的香料。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的数据,中国烟民中电子烟使用者的渗透率在2020年起快速上升,2021年末预计达到2.2%左右。 青少年控烟依然严峻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15-24岁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率达1.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为,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包括:1)卷烟变得越来越“便宜”;2)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仍是青少年尝试吸烟的重要影响因素;3)吸烟影视镜头对青少年尝试吸烟有非常重要的诱导作用。 任何行业的标准和政策,对行业内部而言是约束对于市场竞争而言也是门槛。未来,随着国家标准计划的出台,行业竞争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在电子烟方面的专利积累已较为成熟,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电子烟生产国,但在加热不燃烧方面仍需突破IQOS等的专利封锁,目前国内市场尚未开放,但广阔空间可期。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未来电子烟市场将长期存在,但随着政策监管不断加强,对电子烟产品也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产合规可靠产品的研发,才能在政策的监管下获得生存发展。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