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1999元爽玩原神,一加Ace 3V正在疯狂输出
春天到了,又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以及。。。 各大厂商疯狂发产品的季节。 这次要给大家开箱的,是一家小众品牌推出的中端价位产品,尽管体量不算大,但作为一款中端手机,它的质感也依然非常出色。 经常关注数码圈的差友应该已经猜出来了,这台手机就是 Nothing Phone ( 2a )—— 隔壁的一加 Ace 3V 。 实不相瞒,差友们也能看到我们已经买到了这台 Nothing Phone ( 2a ),但是由于最近新品实在太多,得一个一个做,真的不是在新建文件夹。。。 虽然 Nothing 新品测评还要等一阵儿,但今天的主角一加 Ace 3V 可以说是它同父异母的中国版。。。 两个品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主打中端市场,同样追求质感,但一加换上了一颗性能很强的芯片。 Ace 3V 跟一加最近推出的手机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外观,这个背面可以说是相当简洁了,跟一加最近的设计语言完全不一样。 话说 V 系列虽然是一加产品线里最低端的产品,但是好像每次设计都跟大哥们完全不一样,上一代 2V 也是如此。。。 左侧一加 Ace 2V/3V ,右侧一加 11/12 怎么说呢,跟一加旗舰的设计语言相比,大家好像更喜欢 3V 的这个设计风格。。。 虽然确实是有点索尼 + 三星混合在一起的感觉,但干净是真的干净,配上一加 LOGO 也毫无违和感。 同时,托尼手里收到的这台幻紫银配色也很优雅,颜色调的恰到好处。 托尼甚至隐约有种回到当年一加 9 系列的感觉。。。 加上正面无塑料支架的 1.5K 分辨率直屏设计,整部手机给托尼的感觉就是:干净、整洁、有质感。 虽然用上了潮流小立边,但安卓阵营这边都会给背板加上一个不小的弧度作为过渡,而且这可是一加,所以不用太担心手感的问题。 说到背板, Ace 3V 的设计和调色不仅很简洁,而且还用上了陶。。。玻璃背板,这在两千元价位的手机里还是比较少见的,毕竟一分钱一分货。 同时,上一代 2V 就出现的三段式开关,这一代也依旧保留。 如果你很喜欢用三段式开关,但是对手机的要求并不高,那么 3V 其实还挺适合你。 不过这个开关确实是有一点点松,跟旗舰级别的一加 12 手感确实差不少,但整体问题不大,这个价位都有三段式了还要啥自行车? 而且它的机身内部也塞进了 5500mAh 大电池,搭配 100W 充电,无论是主力机还是备用机都相当耐用,网上各种续航测试都名列前茅,托尼就不在这多啰嗦了。 接下来,我们要聊聊它的芯片,也就是骁龙 7+ Gen3 。 但该说不说,最近无论是高通、联发科这种以手机为主的芯片厂,还是英特尔、 AMD 这种以 PC 为主的厂商,产品的命名都挺混乱的。。。 别的先不提,光是高通这个 8s Gen3 和 7+ Gen3 就能搞晕不少人了。。。 大名鼎鼎的年度旗舰 8 Gen3 就不用我多介绍了,而 8s Gen3 并非它的升级版,更像是一个 “ 青春版 ” 。 7+ Gen3 则介于普通 7 系芯片和 8 系旗舰芯片之间的定位,所以这两款芯片的定位还是挺相近的。 省流的说法就是,二者的内核与架构完全一致,频率差 别很小,不过 8s Gen3 的 NPU 会更强一些,对本地大模型类的 App 适配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俩都是表现很不错的次旗舰芯片。 而一加 Ace 3V 作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则全球首发了 7+ Gen3 。 现在芯片介绍的前摇结束了,那咱们。。。跑个分? 很快啊, 7+ Gen3 就整了一个不错的 146 万分,这个分数跟去年一批天玑 9200 和骁龙 8 Gen2 是差不多的,刀法可以说是非常精湛了。 但跑分只是虚假的性能测试,真正的性能测试还得看《 原神 》,启动! 结果没想到 Ace 3V 的表现有点超出预期,平均帧率居然有 59.3 帧。。。 这个帧率已经跟 8 Gen3 旗舰手机的差距非常小了,实际游玩确实能感觉到偶尔的卡顿,但已经无伤大雅。 30 分钟全高画质须弥城跑图下来, Ace 3V 的机身温度实测在 47 度左右,跟之前测过的手机其实差不多。 可是前段时间提前发布测评的媒体都表示温度有点高,难道说,一加真就趁这几天的功夫把芯片给调教明白了。。。 不过托尼专门数了一下毛,游戏内的分辨率应该是 720P 左右,而现在的旗舰机在跑出 60 帧的同时,分辨率通常都在 800P 往上。 但手机上看的话,这点差距不是特别大,所以大家当个参考就可以了。 总之,不知道是一加在发布前这段时间做足了优化,还是托尼手里这台设备的个别现象,单说这个性能表现,确实是有点出乎意料地好。 不过嘛,相机就没有这么亮眼了,就是主摄 + 超广角的简单组合,也不给你搞什么凑数镜头。 实际用下来,它的成像效果还可以,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也没有特别出彩,日常随便拍拍是够用的。 向左滑动 而且它的人像模式算法居然还不错,抠图和虚化效果完全对得起这个价位。 但它有的时候偏色会比较明显,拍出来的和实际看到的颜色差得有点多,不过整体比扫码机还是要强一些的。 另外,发布会上还着重提到了 AI 普及这么一档子事儿,提到的几个场景还是挺能感同身受的,比如英语老师、 AI 面试官和论文助手等等。 还有之前大家已经见过的概括总结和图片消除等功能, Ace 3V 都能实现,但它的价格比旗舰机要低很多。 所以总得看下来,一加 Ace 3V 依旧是一款性能不落下风,同时质感也很不错的手机。 尤其是这颗性能相当不错的 7+ Gen3 芯片,颇有一种 “ 买芯片送手机 ” 的感觉。 其实托尼不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了,当年骁龙 7+ Gen2 横空出世的时候,红米 Note 12 Turbo 就因为搭载这颗性能强劲的芯片和 1999 元的起售价,让不少人直呼真香。 如今一年过去了,一加也选择了这条路,但它的综合配置要比去年的手机更好,比如 1.5K 分辨率屏幕、大电池、玻璃机身和三段式开关等等。 而且,一加 Ace 3V 也是 1999 元起售。 无论是去年的红米 Note 12 Turbo 还是一加 Ace 2V ,它们都收获了不错的好评。不过风水轮流转,今年的市场还能不能接纳这类手机,就要后续看消费者买不买账了。 撰文:百威编辑:米罗 摄影:项羽美编:萱萱
九问百度:大模型落地走向何方?
2024年将成为国内大模型产业应用爆发的元年。 文|周享玥 赵艳秋 编|牛慧 01 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 今年大模型市场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2024年春节开工后第一天,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央国企一把手全部参加了会议。此前,央国企在大模型落地上差异巨大。“这次会议后,央国企及各地政府的变化是剧烈的。”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说,“现在大家都在行动。” “未来回望这次推进会,我认为它将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上一次至关重要、意义重大的会议。”百度智能云AI与大数据平台总经理忻舟告诉数智前线。百度执行副总裁沈抖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向央国企负责人介绍大模型和产业应用现状。 会后,有央企重新撰写了今年的数字化规划,将人工智能做了重点补充。有大模型应用企业,则被东南沿海某市纳入人工智能产业专班,参与梳理大模型落地场景,加速AI落地。 更多的政策在出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的行动方案。“相当于大部分工厂的设备全要升级了。”一位工业互联网人士说。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称,这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在一系列政策和动作之下,“2024年将成为国内大模型产业应用爆发的元年。”3月21日,在首钢园区举办的百度智能云开年产品大会上,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做出预测,并宣布千帆大模型平台的一系列新产品和举措,为大模型落地千行百业,进一步补充“弹药”。 02 “氛围起来了,我一天就睡5小时” 实际上,去年大模型的落地并不达预期,以至于去年下半年,投资市场变得谨慎。 但在这一年中,伴随基础大模型效果的改善,标杆效应,应用开发门槛的降低,再叠加政策层面的巨大推力,AI大模型不可逆的趋势,已成为业界共识。 3月21日,百度副总裁谢广军也公布一组数字:千帆平台服务企业用户数已突破8万,仅在一个月内就增长上万家,千帆ModelBuilder累计精调模型1.3万个,通过AppBuilder开发的应用数超16万,不管是客户数、精调模型数还是AI原生应用数都有大幅增长。“我们判断,2024年会成为AI原生应用的元年。”谢广军表示。 “我现在一天就睡5小时,光战略合作都忙不过来。”一位工业领域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他们今年的目标是落地至少几百、上千个大模型项目。 另一位大模型服务商透露,去年是他们主动找客户,但今年元旦过后,已变成“被动接洽需求”。客户数上,2024年一季度尚未结束,这家公司处在不同环节的需求数已有上百个,每周以10个的数量新增,“我们不得不开始筛选”。 03 企业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变了 “去年不少to b大模型项目都验收不了,因为客户的预期拔得很高,认为大模型是全能的。”一位服务商告诉数智前线,今年业界看到,客户对大模型有了更深的理解,已变得理性,关注的Top3问题也随之变化。 “客户之前更关注大模型通用能力能有多好,以及智算中心的规划建设,但目前已逐步转向产品驱动的应用落地。”一位政务云人士表示。 “他们现在比较关心的是大模型落地的价值。”忻舟也告诉数智前线。“企业一旦验证模型的价值后,第二步关心的就是如何降低成本,在一个能够接受的效价比下,更好地去使用模型。” 技术的延续性也备受关注。“我经常被问到,大模型的技术发展那么快,我们之前选型或采购的模型会不会过时?为它做的定制、数据标注会不会失效?”忻舟表示,这也要求大模型厂商和服务商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延续性。 04 用户会为哪些场景买单? 针对企业最关注的落地价值,大家都在努力找杀手级应用场景。客观说,不管是C端还是B端,都还没有一个杀手级应用出现。“现在,大家都想借助这一波新机会,找到更多有价值的场景。”业内人士说。 从目前落地的场景看,“除了规模庞大的设备更新市场,我们看到不少与文本相关的应用。”忻舟说。比如,智能办公中的内容创作、PPT辅助创作;教育领域的作文批改、问题辅导和解答;营销类的广告文案生成;视频大模型辅助娱乐和视频内容的生成......但大家在寻找更具颠覆性的场景。 企业为之买单的场景也与回本周期紧密相关。“一年能回本,客户很容易接受;三五年回本,客户就要考虑考虑;7年回本,肯定得政策强制要求了。”一位大模型服务商称。他们提出了“小切口”的场景策略。 客户类型也很关键。好多客户都在做PoC,但让客户真正付钱,是一个很大的槛。上述服务商观察,有两类客户愿意为大模型买单,一类是一直享受科技红利的行业,如金融;另一类则是传统行业,国家在推动他们做数字化转型,而这些行业老龄化严重,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来解决实际困难。 05 不是性价比,是“效价比” 一旦大模型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环境中,客户格外关注性价比。不过在大模型落地上,百度提出了“效价比”的概念。 “效价比最关键的是效,我们希望效果不变或效果降低程度在可控范围内,它所花费的成本最低。”忻舟说。 谢广军举例,提高效价比的方式有很多:在IaaS层,如何更高效的利用百舸AI异构计算资源;在框架层,应用飞桨深度学习框架中,加速模型的能力;在模型层,采用量化模型的方案。而在3月21日,百度发布三个轻量级大模型,来进一步推升效价比。 06 轻量级大模型,开始流行 “模型不见得是参数规模越大越好。”谢广军说。一位大模型服务商在落地一些项目后也发现,在很多垂类场景中,轻量级大模型也能达到通用大模型的效果,而推理成本更低,使用更简单。“客户不要太复杂的东西。” 轻量级大模型正成为一种趋势。在海外,Meta发布的Llama系列模型,从70亿、130亿、330亿到700亿,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模型组合,效果已被验证。 3月21日,百度发布了三款轻量级模型,由大到小分别为ERNIE Speed、ERNIE Lite、ERNIE Tiny。虽然未公布参数规模,但谢广军介绍,这三款模型是百度经过实践,最适合做模型精调和场景的模型。 百度智能云AI平台副总经理李景秋介绍,ERNIESpeed定位“最适合微调的基座模型”,推理最高可支持128K。ERNIELite由ERNIE-Bot-Turbo升级而来,但成本较后者降低53%,适合低算力AI加速卡推理使用。而ERNIETiny的部署和精调成本在文心系列模型中最低,适用于检索及推荐、意图识别等高并发低延时场景,以及端侧推理场景。 谢广军告诉数智前线,百度发布轻量级大模型,核心理念就是帮助客户降本增效,在特定的场景下,通过精调使小尺寸的模型也能够达到千亿级别大模型的效率。当轻量级大模型不能很好地解决客户问题时,就让旗舰模型来“兜底”。 这实际契合了企业用户对大模型的真实需求。一家落地了大模型的企业告诉数智前线,他们并不要求一定要用最顶尖的模型,而是更倾向于选择最适合的模型。深圳齐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TO于斌平也透露,他们此前曾试过文心4.0的大模型,效果惊艳,但其实略超出他们的业务场景需求,于是在最近切换成了“效价比”更高的ERNIE Speed。 一位资深人士则预测,大模型会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电器一样,“最终并非一个电器通用,而是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电器,从灯泡到电饭煲,它只会取决于不同场景下怎么样的性价比最高,怎么样的功能最强,客户接受度最高。” 07 产品化,业界今年的大动作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价比,加快落地,今年大模型企业和服务商一个明显的动作,就是加快将确定性的东西产品化,“一旦产品化,推广复制就会很快”。 百度在开年大会上,发布了两个垂直场景大模型,ERNIECharacter和ERNIEFunctions,企业不需要额外精调,可直接来开发智能助理。 其中,ERNIECharacter适合角色扮演类应用场景,如游戏NPC、客服对话等;ERNIEFunctions则更适合对话、问答场景中的外部工具和业务函数调用。某旅游出行App用ERNIEFunctions打造了智能客服助手,在执行订票、查询航班的多种方式调用下,准确性达到85%,超过了GPT4。 “同时,不管是千帆ModelBuilder还是AppBuilder上,都会做很多预置场景。”忻舟说,“这也是百度产品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工业领域,一些服务商将大模型与工业系统结合,今年将出现大量软硬件一体、成套的产品。由于产品化,一些模型落地从过去数个月,缩短到半个月。 08 大模型落地,有没有方法论? 行业人士都在寻找落地路径,在经历了一年的探索,大模型落地的一些关键点已浮出水面。 最关键的是快速闭环。一些服务商选择小场景先切入,快速形成闭环来看效果。 “企业需要基础设施和平台,快速帮助他们去找到场景,并且快速将这些场景形成demo,快速试用并得到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很好的闭环。”忻舟说。最初千帆大模型平台的重点在推理工具链,发现企业处于找场景阶段后,他们快速调整,推出千帆AppBuilder,让企业一线业务人员通过它,能更便捷和低成本地去构建场景和应用。 3月21日,AppBuilder再度升级,组件工具已扩充到55个,同时还新增了一句话生成应用功能,能让开发者最快只需三步即可完成应用的创建与开发,进一步拉低应用门槛。 “一线听得到炮火,更有能力去解决痛点。”一位政企服务商补充说,目前大家都在场景寻找和闭环的道路上。 09 五到十倍增长,可能估少了 过去一年间,价格已经被首先“卷”了下来。 去年大模型刚在市场上出现时,模型、数据、算力等成本都非常之高,训练一个效果较好的基础大模型,动辄需要几百上千万,甚至是上亿元的投入。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使用量的增多,不管是训练成本还是推理成本,都有大幅降低。 一位工业大模型服务商告诉数智前线,现在做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成本已降到百万元起,一些小的嵌入式产品甚至可以做到5万元起。一位政务云人士透露,几十万到小一两百万元,是中腰部企业普遍能接受的价格区间。一些服务商最近推出大模型训推一体机,价格在几十万区间,预制了模型和场景,让企业先用一两台将尝试跑起来。 除了落地价格,在基础大模型层面,虽然依然很卷,但已从百模大战,逐渐向几家收敛。这在全球已经发生,比如本周融了15亿美元的明星企业Inflection,一部分团队已加入微软。 更多人将开始卷应用,这将是今年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板块之一。大模型服务商和开发者都非常忙碌。 至于市场走向,一位服务商称,“不要对大模型落地有一点点疑惑了,无非是你的收入翻5倍、10倍还是20倍。” 忻舟则称自己持乐观但谨慎的态度。一方面,大模型整体市场属于蓄势待发的状态,“是涨5倍还是涨10倍,我觉得可能都估计的太少了,有可能是50倍、100倍甚至是1000倍的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整个市场就好比一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只要经过轻微的扰动就会变化,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还要看业界的进一步动作和进展。
我国AI农业育种平台登顶刊,号称遗传学分析加速1000倍
IT之家 3 月 21 日消息,近日,全球植物科学顶尖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刊载了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南繁研究院与阿里达摩院联合研发出全流程智慧育种平台,实现了育种数据管理和分析、计算加速、AI 预测亲本及优良品种的育种全流程整合。 该平台的数据容量、运行速度以及数据安全号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球已有 23 家科研机构率先使用。 论文共同一作兼通讯作者李慧慧介绍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但传统育种方式成本高、工作量大,往往需要耗时十年甚至更久。在 AI 等技术加持下,“智慧育种”可通过模拟作物生长气候、土壤及生长周期等信息,综合作物表型、基因型等数据建立模型,进而预测作物性状、筛选优异基因型,大幅缩短育种周期。 不过,智慧育种需要高通量数据分析,依赖庞大的计算和建模、复杂的操作,对育种家挑战很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南繁研究院与达摩院融合生物技术和 AI 技术,合作开发出高通量计算平台,在网页端为育种家提供“一站式、低门槛”的服务。 具体而言,该平台整合了种质资源信息管理、育种试验设计与模拟、海量育种组学数据存储、高通量数据分析以及智能育种决策等模块,支持大规模组学信息、表型信息数据的整合利用与深度挖掘。 数据显示,该平台已被全球 23 家科研机构用于育种研究,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国际畜牧研究所、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等。 为加速育种决策运算,智慧育种平台引入多种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模型、自动化处理模块。论文通讯作者、达摩院智慧育种科学家顾斐介绍,平台实现针对基因测序数据的变异位点计算加速 110 倍,基因型过滤加速 25 倍以上,群体遗传学分析加速 1000 倍以上。 针对全基因组选择算法,平台的准确率平均提升 15% 以上,预测稳定性提升 5%。此外,该平台数据存储容量达 1PB,可支持上百个用户同时开展高效的育种大数据管理、调度和分析。
花费100亿美元打造,史上最强AI芯片到底强在哪?
这两天,我们再次回顾了黄仁勋在 GTC 2024 上的演讲,在对产品做更深一层的分析解读时,发现了一些当时熬夜忽略掉的亮点。 一是老黄的演讲风格,幽默、自然、很有交流感,也难怪能把一场科技产品发布会开成演唱会的模样。 二是结合着前几代产品,再次审视最新发布的 Blackwell 架构以及系列 GPU,只能说它的算力性能、成本造价和今后表现,远超乎我的想像。 就如英伟达的名字一样,NVIDIA 的前两个字母 N 和 V,代表着 Next Version「下一代」。 与往年的 GTC 一样,英伟达如期发布了下一代产品,性能更高、表现更好;但又和以前完全不同,因为 Blackwell 所代表的不仅是下一代产品,更是下一个时代。 重新认识,地表最强 GPU 自我介绍一般都从名字开始,那这颗最新最强的 AI 芯片,也从这里讲起吧。 Blackwell 的全名是 David Harold Blackwell,他是美国统计学家、拉奥-布莱克韦尔定理的提出者之一。更重要的是,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首位黑人院士,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首位黑人终身教员。 GTC 2024 上发布的这颗「Blackwell」就来源于此,倒不是说 Blackwell 本人对英伟达有过什么突出的贡献,而是在英伟达的命名体系中,拿历史上一些著名科学家(或数学家)的名字来命名 GPU 微架构,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自 2006 年起,英伟达陆续推出的 Tesla, Fermi, Kepler, Maxwel, Pascal, Volta, Turing, Ampere 架构,就对应着特斯拉、费米、开普勒、麦克斯韦、帕斯卡、伏打、图灵、安培这几位学术大佬。 一是有名,二是有料,至于是否和指定产品一一对应,实际上就没有那么强相关了。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上面提到的这些以名字命名的对象,不是哪一颗单独的芯片,而是指整个 GPU 的架构(黄仁勋将其称为平台)。 芯片架构(Chip Architecture)指芯片的基本设计和组织结构,不同的架构决定着芯片的性能、能效、处理能力和兼容性,也影响着应用程序的执行方式和效率。 简单讲,你现在拥有了一座体育场(制作芯片的原材料),你打算将它彻底改造,这块地具体是用来开演唱会还是办运动会(芯片用途),决定了场地布置、人员雇佣、装扮和宣发的方式(芯片架构)。 因此芯片架构和芯片设计相互关联,也共同决定了芯片性能。 例如经常听到的 x86 和 ARM,就是针对 CPU 而设计的两种主流架构,前者性能表现强悍,后者能耗控制优秀,各有长项。 基于多代 NVIDIA 技术构建,在 Blackwell 架构下的芯片 B200、B100 具备出众的性能、效率和规模,也一同开启了 AIGC 的新篇章。 但为什么会被称为「AI 核弹」?新 GPU 到底有多强?在与上一代产品的对比下,我们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2022 年的 GTC 上,黄仁勋发布了全新架构 Hopper 以及全新芯片 H100: 1. 由台积电 4nm 工艺制程,当中集成了 800 亿个晶体管,比上一代 A100 足足多了 260 亿个。 2. H100 的 FP16、TF32 以及 FP64 性能都是 A100 的 3 倍,分别为 2000TFLOPS、1000TFLOPS 和 60TFLOPS,训练 3950 亿参数大模型仅需 1 天,用老黄的原话解释「20 张即可承载全球互联网流量」。 3. H100 的发售,让英伟达市值突破了 2 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微软和苹果的第三大科技公司。 据市场跟踪公司 Omdia 的统计分析,英伟达在去年第三季度大约卖出了 50 万台 H100 和 A100 GPU,这些显卡的总重,近千吨。 到目前为止,Hopper H100 仍是在售的最强 GPU,并遥遥领先。 而 Blackwell B200,再次刷新了「最强」的记录,性能的提升远超出了常规的产品迭代。 从制程工艺看,B200 GPU 采用第二代台积电的 4nm 工艺,采用双倍光刻极限尺寸的裸片,通过 10 TB/s 的片间互联技术连接成一块统一的 GPU ,共有 2080 亿个晶体管(单颗芯片为 1040 亿个),相较于制作 Hopper H100 的 N4 技术,性能提升了 6%。,综合性能提升约 250%。 从性能看,第二代 Transformer 引擎使 Blackwell 可以通过新的 4 位浮点 AI 支持双倍的计算和模型大小推理能力,单芯片 AI 性能高达 20 PetaFLOPS(每秒可以执行 20×10^15 次浮点运算),比上一代 Hopper H100 提升了 4 倍,同时 AI 推理性能比上一代提升了 30 倍。 从能耗控制看,过去训练一个 1.8 万亿参数模型之前需要 8000 个 Hopper GPU 和 15 兆瓦的功率,如今 2000 个 Blackwell GPU 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功耗仅为 4 兆瓦,直接降低了 96%。 因此,黄仁勋的那句「Blackwell 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芯片」并不是信口开河,而且已经成为事实。 不便宜的造价,不简单的用途 金融服务公司 Raymond James 分析师曾预估过 B200 的成本。 英伟达每制造一颗 H100 的成本约为 3320 美元,售价为 2.5-3 万美元之间,根据两者的性能差异推算 B200 成本将比 H100 高出 50%~60%,大概是 6000 美元。 黄仁勋在发布会后接受 CNBC 专访时透露,Blackwell GPU 的售价约为 3 万~ 4 万美元,整个新架构的研发大约花了 100 亿美元。 我们必须发明一些新技术才能使其(新架构)成为可能。 按照以往的节奏,英伟达大约每两年就会发布新一代 AI 芯片,最新的 Blackwell 相较于前几代产品在算力性能和能耗控制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更直观的是, 结合了两颗 GPU 的 Blackwell 比 Hooper 大了将近一倍。 高昂的成本不仅与芯片有关,还与设计数据中心和集成到其他公司的数据中心紧密相连,因为在黄仁勋看来,英伟达并不制造芯片,而是在建数据中心。 根据英伟达最新的财报显示,第四财季营收达到创纪录的 2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5%。四季度净利润 123 亿美元,同比暴增 765%。 这当中最大的营收来源数据中心部门,达到创纪录的 184 亿美元,较第三季度增长 27%,较上年同期增长 409%。 研发成本很高,但以此搏来的正向回报更高。 英伟达目前正在构建的数据中心,包含全栈系统和所有软件,是一套完整的体系,Blackwell 或者说 GPU,只是这当中的一环。 数据中心被分解成多个模块,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相应的软硬件服务,英伟达会根据不同的要求对网络、存储、控制平台、安全性、管理进行调整,并有专门团队来提供技术支持。 如此的全局视野和定制化服务到底好不好,数据可以说明一切:截至 3 月 5 日,英伟达的市值继超越 Alphabet、亚马逊等巨头后,又超过沙特阿美,成为全球第三大公司,仅次于微软和苹果两大科技巨头,总市值达到 2.4 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数据中心大约有 2000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7873 亿)的市场,英伟达正是这当中的一部分,黄仁勋预测这个市场在未来极有可能增长到 1-2 万亿美元。 英伟达 CFO 克雷斯分析: 第四财季数据中心的收入主要是由生成式 AI 及其相关训练所推动的。我们估计,过去一年中约有 40% 的数据中心收入来源于 AI。 不到一个月前,黄仁勋也在财报中表示 加速计算和生成式 AI 已经达到引爆点,全球范围内,企业、产业和国家的需求正在激增。 的确,定制化不是英伟达的专属,但在 AI 时代的风口,能够提供「从头到脚」的服务的企业所剩无几,英伟达就是其中之一。 猪能起飞,首先得在风口 在这个虚拟现实、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口,GPU 甚至在取代 CPU 成为 AI 计算机的大脑。 生成式 AI 之所以引起各个行业的热烈讨论,最核心的一点是它开始像「人」一样工作学习,从聊天、写文案、画图片、做视频,到分析病情、调研总结…… 所有令人惊叹的生成结果,都需要天文数字般的样本数据作为支撑。 比如,你能记住「爱范儿」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每天的公众号推送让信息不断重复加强了记忆;也可能是以前从未见过「爱」和「范儿」的组合,新奇感让你印象深刻;又或者是橙色的 logo 在你脑海中留下了独特的视觉符号。 每一个简单的小细节巩固了你脑海中「爱范儿」的画像,但当全国的科技媒体信息杂糅在一起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符号来加深印象,以免搞混。 AI 的深度学习,大概就是这个逻辑,而 GPU 就是处理海量信息的最佳选择。 自 OpenAI 引燃 AIGC 后,大部分有名有姓的公司都开始极速上架自家的大小模型,智能汽车、翻译软件、电子文档、手机助手,连扫地机器人,都拥有了 AI。 GPU 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成了全球争夺的对象,根据市场跟踪公司 Omdia 的统计,这当中不乏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特斯拉,Meta 和微软甚至各自采购了 15 万颗 H100 GPU(去年最强芯片)。 技术原理和时代背景,共同促进了 GPU 的爆火,也成就了属于英伟达的「显卡帝国」。根据富国银行的统计,英伟达目前在数据中心 AI 市场拥有 98% 的市场份额。 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 但当一家公司在一个行业里的占有率接近 100% 时,背后一定有个和站在风口同样重要的原因。 1999 年,英伟达就率先提出了 GPU 的概念,2006 年就推出了 CUDA,这是英伟达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技术转折点,它降低了 GPU 的应用门槛,开发者可以用 C/C++ 等语言在 GPU 上边写程序,GPU 脱离了图像处理的单一用途,高性能计算走入了显卡的世界。 16 年 AlphaGo 的胜利,17 年比特币的暴涨以及挖矿热潮,在此期间押注自动驾驶市场,直到 23 年 ChatGPT 等 AI 大模型问世,让英伟达在多年前的播种,迎来了丰收时刻。 风口固然重要,但前瞻市场布局、多元化应用领域、大手笔的投入与创新,任何一环的失位,都不会造就当下接近满分的市场神话。 不过,于英伟达而言,如何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保持领先地位,才是最重要的议题。 Blackwell,就是巩固成果的关键一步,在许多厂家还没收到已经下定的 H100 时,B200、B100 的流水线已经开启。 黄仁勋在演讲中,重申了自己在此前财报中提出的观点「通用计算已经到达瓶颈」。 因此现在需要更大的模型,也需要更大的 GPU,更需要将 GPU 堆叠在一起。 这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为了扩大规模。 这当中,有些谦虚,当然也有市场的巨大需求。 目前 OpenAI 最大的模型已经有 1.8T(万亿)参数,需要吞吐数十亿 token(字符串),即使是一块 PetaFLOP(每秒千万亿次)级的 GPU,训练这样大的模型也需要 1000 年才能完成。 Hopper 很棒,但我们需要更强大的 GPU。 GTC 2024 带来的第一波讨论热潮在这几天慢慢淡去,可以预见的是,发布会上的 Blackwell GPU 系列、第五代 NVLink、RAS 引擎,在走向市场的时候会带来更多的震撼;难以预测的是「生成式 AI 已触及的引爆点」究竟还会给世界带来多少惊喜与改变? 在 AIGC 爆发的当下和 AGI 到来的前夕,英伟达引爆的这串 AI 鞭炮,目前还只是炸响了第一下。
AI机器人“整顿”社交平台
文|锌刻度 黎炫岐 编辑|李觐麟 在"今天我要按时下班"的微博下,提醒"明天也要准时上班哦";在"我过得不幸福"的微博下,安抚道"亲爱的,快乐和幸福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在"我要改变自己"的微博下,鼓励说"宝宝你很好,不要改变"…… 而这些评论都出自同一位网友,即微博的评论区AI机器人"评论罗伯特",它常常出现在各种原创微博的评论区,画风难以捉摸,通常鸡汤鼓励,有时温暖治愈,偶尔则主打一个"已读乱回",留下许多"AI无法替代人"的证据。 3月中旬,微博AI机器人"评论罗伯特"在微博宣布,已支持楼中楼回复,不过该功能目前还在测试中。当"罗伯特"出圈,3月初,小红书也开始逐步内测评论区新功能,AI一键总结笔记内容。而在此之前,B站也早已推出了AI视频总结助理等"省流课代表"。 这似乎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交平台先后推出活跃在评论区的AI机器人,有的侧重互动性,有的偏向于工具性。而对于用户和平台而言,"罗伯特"和"薯队长的小助理"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小红书内测官方"AI课代表" "评论新功能,AI回复抢先体验"3月2日,一部分小红书用户收到了来自"薯队长的小助理"通知称"恭喜你成为评论区AI新功能首批体验官"。据报名消息,3月7日,小红书开始逐步内测评论区新功能,AI一键总结笔记内容。只要在笔记评论区@薯队长的小助理,它就会自动总结图文、视频笔记内容,归纳相应重点。 而在三月中旬,锌刻度留意到,目前"薯队长的小助理"这一官方账号下已经有超7万粉丝。该账号的简介为:在笔记的评论区艾特我,小助理会作为课代表随叫随到;对笔记内容有疑问也可以艾特小助理来解答,并表示"小助理是一个成长中的AI,互动内容会越来越准确,请多包涵"。 小红书开启AI回复内测 简单来说,这一官方账号主要针对长图文内容,提供概要。对于小红书更常见的短篇幅图文笔记,这一功能则显得有些鸡肋。 锌刻度在小红书搜索发现,目前用户对"薯队长的小助理"的使用频率和讨论度都较低,尚未引起用户太多关注。此外,经锌刻度测试发现,目前在笔记的评论区艾特"薯队长的小助理",并不能及时得到总结评论的回复。而针对视频内容该功能能否使用也未被提及。 事实上,评论区的"AI课代表"倒也不是新鲜事。早在小红书开启内测之前,B站早在去年就上线了一批AI课代表账号,通过调用 AI 课代表账号,用户可以获得视频内容的总结回复。这一功能在 B 站受到了大量关注,有些 AI 课代表甚至涨粉超过 25 万。而这些B站的AI视频总结助理,被网友称作"省流小助手"。 "这些AI总结助手真的还是有点东西。"桃子常用B站看一些网课视频,"我经常只想看其中一部分知识点的内容,但之前没有小助手,就只能手动拖进度条,或者等好心人来做课代表帮忙总结时间轴,但现在只用艾特机器人就行了。" 锌刻度留意到,目前B站长视频下常出现的AI机器人包括"机器工具人""有趣的程序员""课代表猫""AI课代表呀""星崽"等等,而他们能提供的功能除了在评论区快速总结视频内容并注明重点内容的时间点,还能提取图片、听歌识曲、笑点解析等。 "罗伯特"出圈,谁对它又爱又恨 相较于小红书和B站这类"课代表式"的AI工具人,出现在微博评论区的"评论罗伯特"则因为互动性更强,讨论度也更高。 日前,微博AI机器人"评论罗伯特"在微博宣布,已支持楼中楼回复,表示"现在我可以进行楼中楼回复了,对于博主的回复罗伯特会再评论一条哦,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的,欢迎大家来找我玩哟"。而在此之前,"评论罗伯特"原名"评论哇噻机器人",是以微博用户身份活跃在网友评论区的智能机器人。在微博发布原创内容或者艾特此号,则有可能收到它的回复。 彼时,微博官方对此的介绍是:"一个天生的捧哏,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不知疲倦的显眼包。"而"当大家在微博上发布原创内容时,我会时不时跳出来,在下面发布一条评论。" 事实上,在2023年7月"评论哇塞机器人"上线前期,还有许多网友认为这一功能"大可不必"。但在短短几个月间,更名后的"评论罗伯特"凭借一些"高能"和"无厘头"回复出圈了。 图片来源:罗伯特受害者联盟 这其中大部分评论主打一个"已读乱回",让人觉得哭笑不得,却刚好契合了当代年轻人"谁能不发疯"的情绪,比如当网友发微博称"为什么还要我努力,我已经够努力了到底还要我怎么努力"时,罗伯特评论"我也想问,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努力"又比如明明网友发了马面裙的照片,罗伯特却评论"这个眼影真好看"。当然,也有不少网友会猝不及防地被这个AI评论机器人治愈,比如当网友发布微博表示"分享欲太旺盛了会感觉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罗伯特则安慰道"不会的宝贝,你分享欲旺盛只是因为你热爱生活"。 于是,甚至出现了"罗伯特受害者联盟"账号,专门发布"评论罗伯特"令人无语或治愈的评论合集。锌刻度留意到,目前"罗伯特受害者联盟"已有超20万粉丝,发布了超4000条微博,获得了超两百万的转评赞。 不过,在小红书和微博等平台,还有不少网友表示并不喜欢这一"毫无边界感"的AI机器人,"我的微博就是用来吐槽的,并不想看到任何评论""能不能禁止罗伯特来评论我?""希望罗伯特闭嘴"……这类吐槽并不少见。 事实上,除了微博,快手也推出了类似的评论区互动AI机器人,"AI小快"允许用户在评论区生成梗图,进行AI斗图,还可以和智能小助手进行对话互动。不过,"AI小快"有点像正经版的"评论罗伯特",回复较为官方。值得一提的是,快手官方将AI绘画功能也接入了评论区。 AI重塑社交 事实上,当各个领域的巨头都争先恐后布局加码AI大模型,社交平台也在不断尝试。 以小红书为例,在其内测AI评论区助理之前,小红书从去年9月开始内测一个名为"Davinic"(达芬奇)的AI聊天功能。"Davinic"可以为用户提供偏向好物生活类的问答,包括旅游攻略、美食攻略、地理和文化常识、生活技巧、个人成长和心理建议,以及活动推荐等。 据介绍,小红书的这款AI智能聊天助手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结合用户的兴趣、行为和偏好等方面,推荐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和交友对象,让用户可以享受到丰富和智能的交互体验。 更早些时候,小红书还推出过群聊ai对话功能。用户可创建一个AI群聊"聊天室",添加AI角色进入群聊后,群成员可以与被角色定位好的"AI人物"进行对话互动。这项功能目前还在处于灰度测试当中,并没有全面上线。 而微博也不仅有罗伯特,还曾推出"明星AI情感伴聊"的功能,实现用户在向明星发送私信、并授权使用该功能后,专属AI助手将模仿明星的聊天方式和风格进行自动回复. 不仅是小红书和微博,在去年12月初,有关媒体报道称,抖音计划在主APP内推出多个AI聊天机器人,并已经上线了首个AI聊天机器人"抖音心晴",定位是情绪关怀机器人。 "像微博的评论罗伯特和小红书聊天机器人,背后应该都是单模态语言大模型,而像总结笔记内容和提炼视频概要的课代表类机器人,背后应该是多模态大模型。" 国内一科技企业的算法工程师齐顺(化名)告诉锌刻度,相较而言,后者的难度会更大,"因为罗伯特只需要读懂文本,然后输出较短的文本,但总结视频要点,它则需要同时具备处理视频内容、音频内容和文本内容的能力。" 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AI机器人,目前的主要目的都是活跃平台氛围,增加互动性,从而提高用户黏性,亦或是更好地链接用户和内容创作者。正如"评论罗伯特"曾在微博发布说明称平台上线评论罗伯特的初衷是,"希望借助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普通用户的发博体验,提升普通用户在平台内容生产中的活跃度。" 图片来源:评论罗伯特的微博 可以预见的是,AI技术正逐步重塑社交平台的生态。正如清华大学传播学研究证实,社交机器人正在参与舆论的形成、使得社交媒体的信息环境更加复杂。在很多热门议题的传播中,都有社交机器人参与的痕迹。 只不过,从眼下来看,大部分社交平台的AI机器人都尚在"成长期",也有不少用户担心大量的AI评论会破坏原有生态。如何让AI更好地"反哺"平台和创作者,还有待平台不断思考和完善。
苹果与谷歌和OpenAI就iPhone AI仍在进行谈判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在与谷歌和OpenAI进行讨论,以使用他们的生成式大型语言模型作为iPhone AI新功能的支柱,但预计要到今年夏天才会正式宣布。 在今天的报告发布之前,本周早些时候有消息称,苹果一直在与谷歌进行谈判,将其Gemini AI引擎集成到iPhone中,作为iOS 18的一部分。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承诺,该公司今年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新天地”,iOS 18有望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据说苹果的内部工作集中在小规模的人工智能功能上,这些功能可以在设备上运行,不需要互联网连接。 为了推动更强大的基于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例如根据单个提示创建图像和撰写论文的能力,苹果正在寻找一个已经具备必要的大规模硬件基础设施和计算能力的合作伙伴。 预计Siri将计划在iOS 18中引入的人工智能后进行改进。一位爆料者表示,苹果正计划使用大型语言模型来彻底改造Siri,并将其变成“终极虚拟助手”。 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表示,苹果正在开发的一项具体功能是改进Siri和Messages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这将使Siri更有效地自动完成句子并回答复杂的问题。 但随着英伟达和其他人工智能公司继续重塑技术格局,据报道,一些投资者担心苹果将无法跟上变革的步伐,除非这家iPhone制造商能够在今年通过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来提高其可信度,否则可能不会看到它预期的“高速增长”。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做年轻人第一台AI手机,Ace 3V首发三代骁龙7+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3月21日晚间报道,刚刚一加发布了一加Ace 3V中端智能手机新品,其首发了高通三代骁龙7+,应用了安第斯大模型能力,在质感、性能、屏幕、散热、游戏、续航、网络、AI八个方面进行了升级。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在发布会上说,AI不一定是高端机专属,一加希望成为AI手机的普及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供应链内存涨价的大背景下,一加Ace 3V依然采用了12GB内存起步。此外,一加Ace 3V全球首发了高通第三代骁龙7+芯片。 价格方面,一加Ace 3V 12GB+256GB版本售价1999元,16GB+512GB版本售价2599元。 李杰说,一加与高通联合定义的第三代骁龙7+是“小8Gen3”,是骁龙7系平台史上首次和骁龙8系旗舰平台使用同代架构。 为了发挥第三代骁龙7+芯片的全部性能,一加Ace 3V配备了OPPO自研的潮汐架构和AI算力模型。此外,一加Ace 3V搭载一加 12同款面积9140平方毫米的VC。 一加Ace 3V的AI能力可以改善游戏体验,据称一加Ace 3V在游戏帧率、游戏画质、游戏触控方面的实际表现接近目前骁龙8 Gen 3旗舰手机。 此外,在AI加持下,一加Ace 3V的续航能力得到了提升。一加Ace 3V支持AI全局电力规划,通过AI休眠识别、AI电源管理,实现手机电量的智能化分配。 拍照方面,一加Ace 3V搭载索尼旗舰传感器IMX882,5000万像素,应用了一加 12同款的旗舰影像算法调校。 此次李杰给一加Ace 3V的定位是“年轻人的第一台AI手机”,这款手机也搭载了不少AI新能力。 一加Ace 3V上增加了四个“专门为年轻人打造”的AI功能,包括AI面试官、AI英语老师、AI创意点评、AI论文助手等等。这些更多利用了大模型的文字、图片生成能力。这背后,一加Ace 3V基于安第斯AI大模型,升级了小布助手。 此外,一些传统AIGC功能也已经落地,比如AI消除功能可以消除照片上不想要的部分。 结语:从旗舰到中端,AI手机加速普及 我们可以看到,AI在一加Ace 3V中的应用涉及性能、散热、游戏、续航、屏幕、网络等方面,可以说是较为深入的,同时AI大模型能力的落地,也让中端机也可以有比较好的AIGC功能体验。 如今AI手机已经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大趋势之一,各家都在积极布局,从技术、产品、服务到生态都在做着准备,AI手机加速普及,更多AI创新功能都值得期待。
传Stability AI核心技术团队集体离职;Sora复现项目Mora发布;三星明年推出AI芯片Mach-1丨AIGC大事日报
1、Sora复现项目Mora发布 2、传微软因担忧OpenAI而聘用Inflection员工 3、ChatGPT停滞揭示了ToC AI的问题 4、OpenAI的GPT商店充斥着“垃圾” 5、Stability AI核心技术团队被曝集体离职 6、谷歌AI洪水预报论文登Nature 7、谷歌因侵权出版商被罚款2.5亿欧元 8、谷歌Gemini 1.5 Pro推出API 9、Transformer五作创企发布首个大模型成果 10、Transformer作者称当前模型规模都太小 11、传Cohere寻求估值60亿美元新投资 12、淘宝“星辰”大模型上线 用于电商场景 13、腾讯发布自研游戏AI引擎GiiNEX 14、快手CEO:半年内达GPT-4水平 15、循环智能与月之暗面合作行业大模型 16、华人团队推出视频扩展模型MOTIA 17、三星计划明年推出AI芯片Mach-1 18、Meta发布室内场景重建方法SceneScript 19、Adobe新研究0.11秒从草图生成图像 20、Anthropic与AWS将合作ToB生成式AI 21、AI基础设施创企Astera Labs首日大涨76% 22、AI Pin将从4月11日开始发货 23、AI推动IBM市值上涨19% 24、加拿大等试图挖走欧洲顶尖AI创企 1、Sora复现项目Mora发布 今日,来自理海大学、微软的团队发布视频生成多AI Agents框架Mora,利用Agent还原Sora能力,实现了文本到视频生成、文本+图像到视频生成、扩展生成视频、视频到视频编辑、连接视频和模拟数字世界等功能,目前支持生成1024*576分辨率的12秒视频。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html/2403.13248v1 2、传微软因担忧OpenAI而聘用Inflection员工 据美国《商业内幕》报道,内部人士称,微软对AI创企Inflection进行大规模招聘,是因为其董事会对OpenAI的不稳定感到担忧,以及内部对面向消费者的AI愿景和战略的怀疑。 3、ChatGPT停滞揭示了ToC AI的问题 据美国《商业内幕》报道,流量分析网站Similarweb数据显示,AI创企Inflection的聊天机器人Pi网站2月份访问量刚刚超过400万次,作为对比,社交平台X的的DAU(日活跃用户)超过2亿,Instagram的DAU超过5亿。此外,ChatGPT于2022年11月推出后,月访问量飙升至18亿,但自去年5月以来,其月访问量已趋于平稳甚至下降,目前约为16亿。来自初创公司Character.ai、Perplexity AI和Anthropic的聊天机器人在网络访问方面也远远落后。这揭示了面向消费者的AI商业模式的问题。 4、OpenAI的GPT商店充斥着“垃圾” 据TechCrunch今日报道,OpenAI的GPT商店中充斥着奇怪的、可能侵犯版权的GPT,这意味着OpenAI的审核工作很松懈。例如有的GPT声称能够以迪士尼和漫威作品的风格生成艺术,但其作用只不过是第三方付费服务的渠道。 5、Stability AI核心技术团队被曝集体离职 据福布斯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AI独角兽Stability AI上周在全体员工会议上宣布,文生图模型Stable Diffusion核心研究团队集体辞职,包括五位论文作者中的三位Robin Rombach、Andreas Blattmann和Dominik Lorenz,其中前两人是共同一作。 6、谷歌AI洪水预报论文登Nature 谷歌今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展示了AI如何帮助其扩大洪水预报范围,并为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提供帮助。据介绍,AI可以提前7天提供准确的河流洪水信息,能够为80个国家/地区4.6亿人居住的地区提供洪水预报。谷歌称会在搜索、地图和安卓通知提供预报。 7、谷歌因侵权出版商被罚款2.5亿欧元 今日,法国竞争管理局宣布对谷歌多个实体处以2.5亿欧元(约合美元2.73亿)罚款,因为后者在训练AI模型时使用了出版商和新闻机构的内容来训练其创始模型,而没有通知他们或管理局。 8、谷歌Gemini 1.5 Pro推出API 今日,谷歌宣布其多模态大模型Gemini 1.5 Pro推出API(应用程序接口),开发者现在可以在AI Studio UI中试用。 9、Transformer五作创企发布首个大模型成果 今日,创企Sakana AI发布首个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自动融合多种现有模型来构建优秀基础模型的方法,并发布了原型模型。为了演示这种方法,团队构建了三个基于日语的模型,分别是日语大语言模型EvoLLM-JP、使用日语对话的图像语言模型EvoVLM-JP、高速日语图像生成模型EvoSDXL-JP。Sakana AI成立于2023年8月,由两位著名的前谷歌研究人员David Ha和Llion Jones创立,其中Jones是著名的Transformer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第五位作者。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403.13187 Demo地址: https://huggingface.co/spaces/SakanaAI/EvoVLM-JP 10、Transformer作者称当前模型规模都太小 今日,Transformer架构8位作者中的7位受邀在GTC大会上圆桌对话。他们提到世界需要比Transformer更好的东西,认为当前的模型太过经济实惠,规模也还太小,自适应计算是接下来必须出现的事情之一等。 11、传Cohere寻求估值60亿美元新投资 据The Information今日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AI创企Cohere正在寻求60亿美元估值的新投资,这将是其年化收入的450倍。这个估值倍数远高于其他AI创企,作为对比,OpenAI的估值约为其预期收入的50倍。另一位知情人士称,Cohere一直在寻求超5亿美元的融资。 12、淘宝“星辰”大模型上线 用于电商场景 据Tech星球今日报道,淘宝天猫集团自研大模型“淘宝星辰”已经上线官网,这也是淘天集团公开的首个自研大模型。官网除了显示该大模型的介绍外,还设置有“立即体验”和“登录/注册”入口,或将在不久对外开放。据悉,星辰大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采用半自研的Megatron-ama框架进行训练,从海量电商消费数据和公开数据中持续学习,提供电商和生活服务场景增强的文案生成、多轮会话、知识问答、智能决策等能力。 13、腾讯发布自研游戏AI引擎GiiNEX 据北京商报报道,昨日,腾讯在2024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自研游戏AI引擎GiiNEX。该引擎借助大模型等生成式AI技术,面向AINPC、场景制作、内容生成等场景,提供了包括2D图像、3D城市、剧情等多样化的AIGC能力,帮助开发者提升高质量内容生成的效率。同时,GiiNEX也将决策AI技术用于游戏研发测试、模拟玩法等场景。 14、快手CEO:半年内达GPT-4水平 据新浪科技报道,快手CEO程一笑昨日在业绩电话会上谈道,快手自研大模型快意的综合性能已经大幅超过GPT-3.5,公司有信心在未来半年内达到GPT-4水平。在多模态方面,快手文生图大模型“可图”综合性能已经超过Midjourney V5。文生视频方面,快手一直有研究和投入,并在去年年底积极推进视频生成技术的专利研发,未来会把生成模型和生产者工具结合起来,帮助创作者降低创作门槛,提升短视频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15、循环智能与月之暗面合作行业大模型 今日,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提供商循环智能(Recurrent AI)宣布,与研发“Kimi智能助手”的通用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Moonshot AI)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循环智能将基于月之暗面的通用大模型,为业界提供更优质的针对各种业务场景的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及应用。 16、华人团队推出视频扩展模型MOTIA 今日,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上海AI实验室、商汤科技等机构的华人团队推出视频扩展模型MOTIA。该方法利用源视频的固有数据特定模式和图像/视频生成先验来实现有效的扩展。MOTIA包括两个主要阶段:输入特定调整、模式感知扩展。此外作者提出了额外的策略,包括空间感知插入和噪声传播,以更好地利用扩散模型的生成先验和从源视频中获取的视频模式。 17、三星计划明年推出AI芯片Mach-1 据《首尔经济日报》报道,昨日,三星电子半导体部门负责人在股东大会上宣布,公司正在开发自研AI芯片Mach-1,该芯片已通过FPGA完成技术验证,SoC设计正在进行中。Mach-1预计将拥有前所未有的结构,可以将数据传输速度瓶颈降低到当前水平的1/8。此外,它将是一款轻量级AI芯片,可以使用LPDDR内存,而不仅仅依赖于HBM。该芯片将于今年年底投入生产,基于此芯片的AI系统将于明年初面市。 18、Meta发布室内场景重建方法SceneScript 昨日,Meta发布了一种使用自回归结构化语言模型重建场景的方法SceneScript。该方法使用场景语言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直接从编码的视觉数据中推断出一组结构化的语言命令。为了训练SceneScript,作者生成并发布了一个大规模的合成数据集,名为Aria Synthetic Environments,包含10万个高质量的室内场景,其中包括以自我中心场景漫游的真实感和地面真实标注的渲染图像。 19、Adobe新研究0.11秒从草图生成图像 3月19日,来自CMU、Adobe的团队在arXiv上发表论文,提出一种图像推理方法。据介绍,该方法解决了现有条件扩散模型的两个限制:由于迭代去噪过程导致的推断速度较慢、对配对数据进行模型微调的依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引入了一种通用方法,通过对抗学习目标将单步扩散模型适应于新的任务和领域,既能利用预训练扩散模型的内部知识,同时还能实现高效的推理。对于512*512的图像,在A6000上生成时间为0.29秒,在A100上为0.11秒。 20、Anthropic与AWS将合作ToB生成式AI AI创企Anthropic今日宣布与AWS和埃森哲达成合作,将生成式AI部署到企业中来满足其特定需求,同时保持数据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超过1400名埃森哲工程师将接受培训,在AWS上使用Anthropic模型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支持。 21、AI基础设施创企Astera Labs首日大涨76% 据彭博社报道,AI基础设施创企Astera Labs昨日登陆纳斯达克后,其股价飙升76%,市值达到96.8亿美元。 22、AI Pin将从4月11日开始发货 今日,创企Humane发布了一段AI Pin设备的规划以及最终发货版本的演示视频,提到将会从4月11日开始发货,首批订购者将在五月收到货物。 23、AI推动IBM市值上涨19% 据彭博社昨日报道,科技巨头IBM市值最近创下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记录,略低于历史最高点6%,其今年涨幅约19%。投资人士称,这可能与其大量的云和AI投资以及强大的AI业务相关。 24、加拿大等试图挖走欧洲顶尖AI创企 据英国《金融时报》今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加拿大和阿联酋官员近几个月接触了德国的Aleph Alpha、英国的Synthesia和Stability AI等顶尖AI创企,通过补贴、宽松的税收制度和宽松的监管等方式说服它们搬迁。
一加Ace 3V发布 “年轻人的第一台AI手机”售价19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3月21日,一加今日举行新品发布会,一加Ace 3V正式发布。一加Ace 3V全球首发搭载骁龙7+ Gen3芯片,号称“小8 Gen3”,是高通历史首次7系与最新8系同代架构。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表示,一加Ace 3V是年轻人的第一台AI手机。新机提供三档配置,售价1999元起。 一加Ace 3V采用1.5K护眼屏,这将是同档位最护眼的中端手机。新机提供钛空灰与幻紫银两款配色,其中幻紫银首创“金属砂玻璃工艺”,手感细腻,不沾指纹;钛空灰,采用全新“漫反射玻璃工艺”,莹润通透。在发布会上,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表示:“舍不舍得用玻璃,是性能手机是否在中端档位真正普及旗舰质感的标志。而在质感上投资,一加从来的选择都是舍得投入。” 一加Ace 3V所搭载的骁龙7+ Gen3处理器架构为1颗X4超大核心+5颗A720大核心+2颗A520小核心,频率低于骁龙8 Gen3,配备Adreno 732 GPU,安兔兔极限跑分在170万左右,大概与骁龙8Gen2的水平差不多。此外,一加Ace 3V搭载一加独家自研的“潮汐架构”,该技术经过了与旗舰同款技术的精心调校,深度融入芯片底层,实现了性能的全面提升。 同时,一加Ace 3V在AI体验上也带来了众多突破。基于旗舰同款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一加Ace 3V拥有诸多旗舰级AI功能:「AI画师」能用文字一键生成精美图片;「AI消除」可轻松完成对画面不必要元素的识别、消除以及自然填补;「AI问答」能根据不同生活场景变身智多星,提供各种攻略;「AI用机助手」则可以完整实现一连串的用机操作,只需口头说出操作需求。 另外,一加Ace 3V在续航方面同样带来了旗舰体验的普及。一加Ace 3V首次为5500mAh大电池+100W长寿版续航组合引入AI续航管理技术,基于SUPERVOOC S电源管理芯片,将AI续航模型深度写入系统底层,实现全局电力合理规划,并且能够实现超1.86天的使用时间。 一加 Ace 3V 12GB+256GB版本售价1999元,12GB+512GB版本售价2299元,16GB+512GB版本售价2599元。一加 Ace 3V 将在3月 21 日晚上8点15分开启预售,3月25日上午10点正式开售。
小米SU7霞光紫配色官宣 雷军:会在发布会前公布
昨天,一组小米SU7亮相武汉大学校园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照片中的车辆颜色呈现淡紫色,与此前官方公布的都有所不同。3月21日下午,雷军在微博发文,回应了人们对小米汽车的关注。 雷军称:“小米SU7霞光紫,昨天清晨,在武汉大学校园里拍片。有朋友看到后,拍照传到网上,引起米粉们热议。我们紧急商量,会提前到发布会前发布,不过,需要等几天,我们需要时间剪视频和整理照片。霞光紫,这是一款金属漆,色彩非常丰富。还有更多好看的颜色,28日发布会上见。” 从雷军的表述不难发现,除了此前公布的海湾蓝、橄榄绿、雅灰三款官宣车身色之外,还推出了其他多种颜色。根据此前网上的图片显示,除了上述颜色外,小米SU7还将拥有米橙色、深紫色、纯白和奶油蓝等多个新款车身色。虽然目前黑色版本车辆还没曝光,但这种经典色应该不会缺席。如此一来小米SU7至少会有10款配色。基础款可能会提供3-5个配色,像橙红这种比较个性的配色可能是MAX版专属。 在小米Civi 4 Pro发布会上,卢伟冰表示,三年前宣布造车后,小米的现金储备增加了大约300亿。今天小米的综合实力比三年前更加强大!如今,小米公司的年营收已经达到了2710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192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度增长,现金储备达到了1363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误判纯电节奏,MEGA仍是“新兵”,李想发全员信反思
在理想MEGA上市20天之后,在业内一片或声讨或支持的舆论声中,理想汽车CEO李想的再次发声,终于让围绕此事的争论尘埃落定。 3月21日,李想公开发布了一封全员信,复盘了理想汽车3月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理想MEGA汽车的上市节奏以及过分关注销量的欲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李想认为,理想MEGA出现的节奏问题,是错误的把理想MEGA的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另外,理想汽车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 在信中,李想也承认了对于纯电市场节奏的误判并作出反思,没有哪一家企业的发展是永远一帆风顺的,认真复盘才能翻盘。 回应质疑,李想的痛定思痛 总体来说,这封全员信直指“理想MEGA的推广节奏”以及“过分关注销量的欲望”两个核心问题。为此,李想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即放缓理想MEGA的经营节奏,回归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的提升;以及降低销量的预期和欲望,回归健康的增长轨道两个方面。 图片来源:李想本次全员信 具体来说,首先,关于理想MEGA的节奏问题,李想坦诚地指出,公司曾错误地将理想MEGA的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误认为是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在李想看来,理想MEGA和高压纯电技术,必须经历一个理想ONE和增程电动相似的那种从0到1的阶段,而无法像理想L系列一上市就能拥有那样的市场势能,这是理想汽车对于纯电战略节奏的误判。 同时,理想MEGA节奏的混乱,也让销售团队大幅减少了服务L系列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导致主力车型理想L8在店面摆放位置上都出现了问题。 为了针对上述现象,李想认为公司应该给予理想MEGA更多耐心,按照从0到1的节奏进行经营,重点关注核心用户群体和高端纯电消费能力强的城市。站在公司角度来说,理想将放弃全面开花的销售策略,集中在头部城市的大型零售中心进行产品体验和试驾,并在这些城市加速建设超充站。 直到理想MEGA有效完成从0到1的阶段后,才会再向更多的城市和更大的用户群体进行推广。 其次,李想非常明确的提到了降低销量预期和欲望问题。在他看来,公司上下过于追求销量和竞争,导致欲望超越了价值,损害了原本擅长的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他强调,这种对欲望的追求使公司偏离了初心,变得不再是自己所期望的样子。 对此,李想提出将降低销量预期和欲望,回归健康的增长轨道,其主张将焦点从商业竞争转向用户,从欲望转向价值,重新回归公司擅长的用户价值提升和经营效率提升。并且,李想还再次强调了公司应严格遵循的三大行为准则:将用户价值放在首位、通过共创达成共识以及实事求是、知错就改。 最后,李想坦承道,2024年3月的问题实际上是2022年问题的加强版。对此,他表示只要实事求是、知错就改,重新聚焦在用户价值以及经营效率上,耐心控制节奏,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公司就能长期健康地服务好用户。 针对此次全员信,资本市场也迅速给予了积极反馈。截至3月21日收盘,理想汽车港股股价上涨1.05%,报135.1港元/股,市值为2690.92亿港元。 深陷舆论风波的理想MEGA 人称“微博之王”的李想,自从MEGA上市之后,日子明显有些“不好过”。 经过一年多精心设计的宣传造势,3月1日理想正式推出了它征战纯电市场的首款车型——MEGA。而MEGA身上,也承载了太多期待,但自从上市之后,这款被理想寄予厚望的车型,一边疯狂收割流量,一边却销量持续走低,甚至因为过于独特的外观设计而陷入一场舆论风波。 其实,客观来说汽车的造型设计见仁见智,欣赏不了MEGA的另类造型的确是一些消费者的真实看法,但此次舆论风波的影响明显不止于此。 据钛媒体App获悉,理想MEGA上市后的订单数量未达到预期,除车辆性能、定价等多种因素影响外,这场风波或许也对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造成了影响,降低了购车意愿。 在很多人看来,定价超50万元的理想MEGA好像也并没有那么“能打”,不仅没有给到竞品应有的竞争强度,更是借着负面流量效应,成功将部分意向客户送归腾势D9以及小鹏X9等同类型产品。 更有门店销售对媒体表示,网上的舆论可能会使不少客户处于观望中,不敢下单。 而正是在这段舆论持续发酵的关键期,李想本人却“一反常态”,其在社交媒体平台极为罕见的选择了“静默”。直至理想MEGA上市后的第10天,也就是MEGA开启交付的日子,李想在其朋友圈言辞激烈的回应了此次事件。 图片来源:李想朋友圈截图 3月11日,在首批理想MEGA正式交付当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朋友圈发文回应称,对于事件中存在的那些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理想已经在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处理。 按照李想的叙事逻辑,MEGA的订单量没达成爆款的主要原因,在于少数“犯罪团伙”搞破坏。而针对李想本人的这次回应,多位业界人士也发声表示支持。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与华为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纷纷声援,而蔚来汽车也表示不支持类似恶搞的行为,CEO李斌还要求蔚来员工不得转发理想MEGA造型相关信息。 自此,虽说围绕理想MEGA外观设计的舆论“声讨”,在业内一众大佬的力挺下暂告一段落,但围绕理想自身的销量博弈却远没有结束。 毕竟,如果仔细梳理下理想MEGA的传播节奏,你就会发现少了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大定数据的公布。按理说,发布会之后公布大定数据,已经成为业界推出新品后的常规操作。而截至此次全员信的时间点,理想仍未公布理想MEGA的确切订单数据,这在理想的营销中是非常罕见的行为。 此前业界猜测,理想MEGA的订单数量大约在4000台左右,这也与之前理想L系列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我们只能用一种情况来解释:理想MEGA的订单表现不如预期。 遥想2022年理想L9发布之初,72小时内的订单数据超越了3万个。同年9月,也就是这款车的第一个交付月,销量就一举达到了10123辆。 更重要的是,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理想L9的销量都超过了1万辆,一举奠定了理想汽车“爆款品牌”的行业地位。而相比之下,理想MEGA的表现就只能说并不尽如人意。 甚至,从渠道端传出的消息来看,还有超过1万个用户选择退订理想MEGA。显然在这些用户眼里,除了深陷舆论风波的造型设计之外,理想MEGA不管是定价、产品力还是技术本身,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纯电市场,理想仍是“新兵” 其实,对于有着悠长历史的汽车制造业来说,舆论的抨击终究是小场面而已,各大车企对此也都是司空见惯。 特斯拉刚出的时候也被喷成“工业垃圾”,比亚迪的黑粉也不见得比“迪粉”少多少,但这并不影响二者在全球新能源车领域持续领跑。 而对于理想汽车来说,真正的麻烦在于此前的成功“过于容易”。 理想汽车先前在增程式电动车领域的成功,无疑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盈利和市场份额。根据2023年财报,理想净利润达到创纪录的118.1亿元,毛利率高达22.2%,单车平均净赚高达3.14万元。 面对这样的业绩,理想汽车CEO李想更是信心满满地在业绩电话会上宣布,在未来5年内,不会生产20万元以下的车型。 然而,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需求和期望开始转向更加多元和性价比高的选项时,理想原有的战略就显示出了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同行蔚来、小鹏不断通过推出新品牌,下探市场价格来抢占市场份额的背景下,理想坚守高端市场的战略开始显得过于孤立。 随着MEGA系列发布,其高昂的定价和过于冒进的营销策略,使得理想汽车原本的人气受损。不少原本维护理想的声音,在面对高昂定价时不得不认同一个事实——定价确实贵了。 李想的理想无疑是美好的,他希望能将产品、商业模式、制造工艺、组织架构以及变革能力分别与苹果、特斯拉、丰田、华为、微软等行业巨头相提并论。但MEGA事件过后,他和理想最需要做的,或许就是放慢脚步,平息优越感与急躁情绪,从而找回自我。 而此次伴随全员信,李想也认识到了目前的理想汽车并没有真的在纯电领域构建起自己的品牌“护城河”,而理想MEGA更多的只是一名“新兵”而已。 其实这一点,从理想目前的充电网络规模就很能得到直观的体现,明显不足以充分解决MEGA用户的补能焦虑。此次,理想也是提出将落地更多的城市超充站,预计二季度内达到600座,2024年底达到2000座,高速+城市年底达到2700座。 可以说,理想MEGA在电动化的道路上遇冷,或许并非是舆论场的偶然,而是理想以及李想本人对整个纯电体系战略的认知不足。而此番,通过深入分析市场需求、重新审视定位战略、调整产品规划,并且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和理解,未来理想或将从挑战中寻找到一条新的增长路径。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