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早报|苹果曾为 Android 手机开发 Apple Watch/华为问界 M9 大定突破 60000 台/特斯拉推出赛博锤
苹果中国 iPhone 或使用文心大模型 苹果曾试图为 Android 手机开发 Apple Watch 美团 2023 年第四季度营收 737 亿元 阿里出售 ADR 致 B 站港股大跌超 8% 微软首款 AI PC 发布 2024 款蔚来 EC6 发布 华为问界 M9 大定突破 60000 台 AI 音乐的「ChatGPT」时刻到来 极氪第五款车型命名极氪 MIX 华为辟谣 P70 预售时间及售价 周鸿祎:手机厂商不做 AI 会成为下个诺基亚 OPPO 智能手表 Watch X 发布 网易有道词典全新版本 V10 正式上线 特斯拉推出「赛博锤」,限量 800 个 国内首部 AI 全流程微短剧启播 《猩球崛起:新世界》定档 5 月 10 日 周末也值得一看的新闻曝苹果与百度洽谈,中国 iPhone 或使用文心大模型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与百度进行了洽谈,在包括 iPhone 在内的中国设备中使用百度的生成式 AI 技术,以满足中国大陆境内苹果用户的 AI 需求。 早前彭博社曾报道,苹果正在与 Google 进行沟通,将大模型 Gemini 整合到 iPhone 中。同时苹果最近还与 OpenAI 进行了讨论,并考虑使用其模型。 目前在中国市场,三星 Galaxy S24 的 AI 功能是也是通过百度的文心大模型来实现。而在美国等海外市场,三星使用的模型则是 Google 的 Gemini Nano 。 知名科技分析师 Ben Thompson 认为,苹果产品的内置 AI 功能最终会由苹果和第三方 AI 模型组合的方式来提供。 苹果的模型或将专注于在本地运行且不需要联网的功能,并内置在 Siri 等功能中,为预计今年的 iOS 18 提供 AI 方面的支持。而文本和图像生成等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功能可以通过与 Google 等公司的合作来实现。 这和国内 OPPO、vivo 等手机厂商实现 AI 功能的方式类似,通过端侧和云端不同参数的模型配合,来处理不同的场景需求。 上周,雷军在微博公布了第一批开通小米汽车交付中心的 29 个城市,一天内预约到店人数超过 10 万。 3 月 22 日,雷军在微博上表示,第一批小米汽车交付中心计划 3 月底开始运营,同时也收集了大家的建议,整理了候选城市名单,邀请「大家帮忙选 10 个 城市」。 雷军公布第二批汽车交付中心候选城市 上周,雷军在微博公布了第一批开通小米汽车交付中心的 29 个城市,一天内预约到店人数超过 10 万。 3 月 22 日,雷军在微博上表示,第一批小米汽车交付中心计划 3 月底开始运营,同时也收集了大家的建议,整理了候选城市名单,邀请「大家帮忙选 10 个 城市」。 苹果曾试图为 Android 手机开发 Apple Watch 当地时间 21 日,在美国司法部对苹果公司提起的反垄断诉讼中,Apple Watch 成为了说明苹果具有垄断性地位的证据之一。 美国司法部提到,「苹果的 Apple Watch 目前仅兼容 iPhone 手机。因此,如果苹果能够引导用户购买 Apple Watch,那么用户后续再想换其他品牌的智能手机就会更贵更麻烦」。 而苹果公司回应,他们考虑过将 Android 系统引入 Apple Watch 中,但由于技术限制,在研究三年后,他们仍旧无法打造出支持 Android 系统的 Apple Watch。 美团 2023 年第四季度营收 737 亿元 昨日,美团公布 2023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2023 年,美团全年营收 2767 亿元,同比增长 26%,经营利润为 134 亿元。 美团表示,2023 年零售行业供需两旺,推动提质增效: 核心本地商业业务营收增长 29% 至 2069 亿元,经营利润 387 亿元,同比增长 31%; 外卖业务高质量发展,年度活跃商户数创新高,即时配送订单增长 24% 达 219 亿笔,餐饮外卖的年度交易用户持续增长。 新业务中,商品零售业务效率持续改善,全年收入上升至 698 亿元,第四季度经营亏损收窄 24%。 美团 2023 继续助力实体,激发本地服务消费潜力: 提升内容视频化能力,通过「官方直播+区域直播+店播结合」方式满足用户囤货消费需求; 月度「神券节」活动成为品牌发布新品重要场合。在 11 月份的「神券节」活动中,必胜客新客环比增长 75%,星巴克冬日招牌产品交易额突破近三个月峰值。 持续探索科技助力零售服务创新,截至年底,无人机订单超 22 万单,覆盖办公、社区、高校、景区、市政公园、医疗等多场景。 美团 CEO 黄兴表示,美团将继续用科技推动生活服务各行业的效率提升,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阿里出售 ADR 致 B 站港股大跌超 8% 3 月 22 日,阿里计划出售 3085 万份 B 站的美国存托凭证(ADR)消息传出后,港股哔哩哔哩大跌超 8%。此次出售后,阿里可筹集资金约 25 亿人民币。 而对于这一出售行为,阿里相关人员表示「此次出售主要基于阿里自身的资本管理目标,不会影响双方业务上的合作」。 不过,阿里在此之前也传出了出售小鹏汽车 ADS 的消息。在港股市场,阿里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而对于这一系列动作,在今年 2 月阿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表示「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他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 微软首款「AI PC」发布 微软宣布推出两款面向商业客户的 Surface 设备——Surface Pro 10 商用版以及 Surface Laptop 6 商用版。这是 Microsoft 为 “ AI PC 年” 做准备而推出的两款新产品。 这两款设备都搭载了英特尔最新的酷睿 Ultra 处理器、Microsoft 的新 Copilot 密钥以及神经处理单元(NPU), 目的是为了加速 Windows 11 中一些已有和即将推出的 AI 功能。 两款 AI PC 将于 4 月 9 日起发货。两款新产品已经登陆微软中国商城。Surface Pro 10 商用版售价 9888 元起,Surface Laptop 6 商用版售价 12288 元起。值得一提的是,国内 Surface Laptop 6 标配 16 GB 内存。 2024 款蔚来 EC6 发布 蔚来官微于 3 月 22 日宣布 2024 款蔚来 EC6 发布,整车购买定价与 2023 款相同,均为 35.8 万元起。 2024 款蔚来 EC6 定位为 “智能电动轿跑 SUV”,采用了 Coupe 轿跑车身设计,侧面则采用溜背设计。 相较上一代,新车升级主要集中在芯片以及续航上,其他配置基本不变。新车采用了高通骁龙 8295P 芯片,上一代为则为 8155 芯片。 续航提升对比如下 75kWh 电池版 CLTC 续航提升至 505km,2023 款为 495km 100kWh 电池版 CLTC 续航 630km,2023 款同样为 630km 150kWh 电池版 CLTC 续航提升至 935km(选装,后续可升级) 华为问界 M9 大定突破 60000 台 今年 2 月 26 日,AITO 问界宣布,问界 M9 开启全国交付。 在问界 M9 上市 86 天后,华为宣布大定数量突破 60000 台。 AITO 问界 M9 于去年 12 月 29 日上市,共有问界 M9 增程 Max / Ultra,以及问界 M9 纯电 Max / Ultra 四款车型,整体价格在 46.98 万元至 56.98 万元之间。 Suno 更新,AI 音乐的「ChatGPT」时刻到来 生成式 AI 公司 Suno 宣布,其旗下 AI 工具 Suno V3 版本上线。 Suno 官方表示,V3 是其第一款能产出「无线电质量」音乐的版本。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 V3 可以制作 2 分钟的歌曲。 据悉,V3 生成的音乐与先前版本对比,在音频质量上更好,风格和流派更丰富,并且及时性更强,生成的音乐结尾也更加「优雅」。 极氪第五款车型命名极氪 MIX 昨日,极氪在官方公众号发布第五款车型,车型命名为极氪 MIX 。 极氪称这款车将「打造全新的家庭出行生活方式,开创未来的家」。从官方释出的信息来看,可以推测极氪 MIX 的定位为家庭型用车。 另外,官方也透露了关于这款新车的更多信息: 轴距 3008mm,轴长比 64% 一体式智慧灯幕,设计语言与极氪 007 类似 华为辟谣 P70 预售时间及售价 近日,有消息指出,华为将于下周开启手机 P70 的预售,4 月初正式发布。 有华为相关人士否认了这个信息,表示「不是真的」,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透露。 此前也传出过华为 P70 手机发布延期的相关信息,但是华为有内部人士也表示华为从未对外公布过发布日期。 周鸿祎:手机厂商不做 AI 会成为下个诺基亚 在一加 Ace 3V 发布会上,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发表了他对 AI 手机的看法。 周鸿祎认为,未来五年,手机都是 AI 的最佳载体。2024 年是 AI 手机元年,大模型推动智能手机 2.0 时代的到来,不转向 AI 的手机厂商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周鸿祎也对一加 Ace 3V 表示认同,认为 AI 手机真正得以普及,需要从千元档做起,真正消灭 AI 在高端机上的霸权,实现「科技平权」。中国手机厂商如果积极拥抱 AI,有机会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实现弯道超车。 OPPO 智能手表 Watch X 发布 3 月 22 日 15:00 ,OPPO Watch X 正式发布,2299 元起售。 OPPO Watch X 采用蓝宝石水晶表镜与一体化精钢表壳,打造精品质感。此外,这款手表还搭载有专业领跑模式与双频 GPS ,带来更舒适的运动体验。 OPPO Watch X 已于 3 月 22 日 15:30 开启预定,将在 3 月 29 日 10 点正式开售。 网易有道词典全新版本 V10 正式上线 3 月 19 日,APP 网易有道词典全新版本 V10 正式上线,同时基于大模型能力推出全新 AI 学习助手「小 P」。 「小 P」具有多轮对话和交互式回答的特点,已贯穿用户查词、背词、翻译等关键流程,不仅能通过生成式搜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还能在不同场景下提供更自然、专业的翻译结果。 有道词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到词典的查词翻译场景中,并具备多轮交互功能,这是对传统查词工具类产品的迭代与优化、甚至可以说是升级与颠覆。我们将继续打造更加智能、专业、个性化的语言学习工具,持续帮助用户高效学习」。 特斯拉推出「赛博锤」,限量 800 个 特斯拉推出了一款独特的周边产品——赛博锤(CyberHammer),制作灵感来源于 Cybertruck 。 在 2019 年 11 月, Cybertruck 的发布会上,为了展示车身的坚固性,特斯拉首席设计师 Franz von Holzhausen 用锤子猛击车门。锤子被弹开,而车门毫发无损。而当 Franz 向车窗扔了一个金属球后,车窗碎裂。 目前,赛博锤可通过特斯拉的推荐计划获得,限量 800 个。为了避免有大量积分的顾客抢购,赛博锤将分批发售。 国内首部 AI 全流程微短剧启播 3 月 22 日,央视频 AI 微短剧启播暨 AI 频道正式上线,我国首部 AI 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也与受众见面。 这部 AI 全流程微短剧以中国传统神话为灵感,制作了《补天》《逐日》《奔月》《填海》《治水》《尝百草》共六集内容。 《中国神话》由视频、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合作推出,由 AI 完成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 《猩球崛起:新世界》定档 5 月 10 日上映 《猩球崛起:新世界》北美定档 5 月 10 日,内地同步上映。 电影故事发生在《猩球崛起 3:终极之战》落下帷幕多年后,故事将聚焦在凯撒的儿子科尼利厄斯的冒险历程。 是周末啊!One Fun Thing | 日本必胜客升级「香菜披萨」 去年 3 月,日本必胜客推出限定的香菜披萨,收获「一致好评」,于是本周惊喜官宣这款披萨重新上架。 并且,今年香菜披萨的香菜量将会是去年的 200%,整个披萨如同「亚马逊丛林」。 日本必胜客:「打开披萨盒子的那一刻,你会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有超标准量的香菜?!」 中国网友表示:哪一天日本必胜客被意大利人炸了我也不意外。 周末看什么 |《白塔之光》 这部影片由张律执导,讲述独自生活的美食专栏撰稿人谷文通(辛柏青 饰),偶然间认识了同样一个人的摄影师欧阳文慧(黄尧 饰),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陪伴,一起徘徊在人来人往的北京街头,寻找内心的归宿。 一次偶然的机会,谷文通得知了欧阳文慧的隐痛往事,又发现了自己父亲(田壮壮 饰)失联四十多年的真相,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本片入围第 73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买书不读指南|《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 哲学无法用科学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于是哲学家在脑中设计出具体的假设情境,测试哲学理论是否符合我们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以找出人生根本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柏拉图、萨特、加缪、尼采……众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曾设计过思想实验。 新锐哲学家伊夫 • 博萨尔特精选史上最经典的 55 则,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加以阐述、推演,引领读者探讨最令人彷徨的人生 11 大主题。 游戏推荐 |《历历在目》 《历历在目》(Before Your Eyes)是一款应用创新技术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向游戏。你将通过眨眼来经历一个灵魂进入死后世界的冒险旅程。 故事发生在主角死后,摆渡人为了让主角获得通过资格,他将主角送回过去,了解其人生故事。 通过创新的眨眼互动机制、引人入胜的世界观和全语音故事,《历历在目》为玩家带来了一段人性和情感的人生旅程——关于我们是如何拥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失落与懊悔。
小米汽车不会失败,原因可以加上这个
个体的奋斗 历史的进程 坦率地说,我认为如果没有贸易壁垒的话,他们(中国新能源汽车)很可能把世界上绝大多数竞争对手几乎摧毁。 销量上的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来自竞争对手,尤其是最强对手的肯定更让人陶醉。上面这句话,就来自特斯拉 CEO 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的发言。 个体的奋斗 暂且不表特斯拉因为产品迭代慢,降价幅度不够大告别高增长区间,也不聊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里异常残酷的竞争态势,不妨先来看一看小米汽车。 3 月 12 日小米官宣 SU7 正式发布之后,我在麦当劳吃晚饭,就听着隔壁桌两位男性讨论小米汽车,无论是这种零散的社会观察,还是百度指数微信指数等等数据表现,都意味着小米汽车 SU7 在 3 月 28 日的发布会,会是今年中国汽车发布会里的热度高峰。 热度归热度,成不成功是另外一回事。 现在的情况是,看小米汽车的人,超级多;看好小米汽车的人,并不多。原因嘛,来来去去都是那些,比如小米汽车入局的时机,和当年小米手机入局的时机,不可同日而语。当年做手机的都是什么臭鱼烂虾,现在雷军掀开被子,里面全是李书福王传福李斌李想,吓得都睡不着觉。 再比如大家对小米汽车的预期是 9.9 万交个朋友,你开比亚迪秦 Plus 混动,我开小米 SU7 纯电,大家 35 岁被辞退之后一起跑滴滴快车,纵享轮上人生。要是 19.9 万起售,开小米跑专车,那就是背叛阶级了。 要是笃定小米汽车不会失败,那还真得认真找点靠谱理由了。 聚焦在小米和雷军本身而言,一是小米集团本身现金流充裕,雷军又是连续成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按照此前投资圈流行的「投资不是投公司投赛道,而是投人」的说法,雷军本身就有「成功」的光环。 另外,华为现在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杀特杀,跟之前在手机领域横扫千军的情形有几分相似,而小米,则是为数不多能硬抗华为而不倒的手机厂商之一。 具体到造车层面而言,在「软件定义汽车」,或者说「新能源汽车就是跑在轮子上的电脑」这样全新的逻辑下,以智能,交互,设计,互联以及用户需求洞察见长的手机企业,具有极大的天然优势。 但是我们要清楚,个体的奋斗固然重要,但历史的进程,才是决定性因素。 历史的进程 当前事实性的通缩,可以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没有跟上这一轮的产业剧烈转型,以及生产力和技术力的剧增。 这也是为什么前不久提出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消费品升级换代的一个时代背景。发改委数据显示,2023 年底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 3.36 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保有量超过 30 亿台,汽车、家电更新换代将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 方案也给出一些具体目标,到 2027 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 2023 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 2023 年增长 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 2023 年增长 30%。 具体到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一个极为明显的感受就是,新势力的产品节奏,太快了。 再具体一点,就是新技术下放的速度前所未有,以及同系车型迭代速度和力度,恨不得要挤爆牙膏。 小鹏 G6 举两个例子,在去年年中小鹏 G6 发布的时候,我们就惊呼,20 万出头,就能享受到 800V 碳化硅平台和 XNGP 高阶智驾这两个曾被认为是高端电动车才有的配置。 紧接着不到一年,小鹏创始人何小鹏就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未来 18 个月内高阶智驾的拐点将到来,小鹏 AI 智驾大模型将于今年第二季度上车。小鹏将在一个月内面向全球推出 10 万至 15 万元新品牌 A 级产品,将搭载小鹏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甚至无人驾驶系统,并可实现盈利。 这就是新技术下放的速度,高阶智驾功能,迅速从 30 万以上豪华车型,落地到 20 万级别中高端车型,然后到 10-15 万的主流车型,实现了一年下一个台阶。 新极氪 001 然后就是年初更新的新款极氪 001 车型,其升级幅度堪称挤爆牙膏,单电机版最高功率达到了 310KW,能够输出 422 匹马力,双电机则能够输出 789 匹马力,电压系统全系升级到了 800V,新加了双腔空悬、激光雷达,骁龙 8295,热管理升级,中控屏、仪表屏和抬头显示都大升级,手机无线充电瓦数和扬声器数量都有提升,并且,起售价 26.9 万元还相较于上代降低不少。 除了智驾芯片算是短板之外,新款极氪 001 可以算是价位段上的六边形战士,也让这款车型上市不足 20 天大定订单已超 2 万台,首月大定订单有望突破 3 万辆。 那么,26.9 万元,在欧洲能够买到什么样的电动汽车呢? 答案是,比亚迪海豚,在中国仅售 10 万出头的比亚迪海豚。 比亚迪海豚,欧洲售价约 3 万欧元 44.9 度电,零百加速 10 秒,极速 150km/h,没有智驾,尺寸小巧的比亚迪海豚出口到了欧洲之后,售价 3 万欧元,折合人民币 23.5 万,它的竞争对手,比如雷诺出品的低端电动车在相近价格下,仅仅配备了 20 多度的电池,续航一般还不到 200km。 在中国滞销,大喊救救大众电车的 ID.3 在中国起售价是 12.59 万元,到了欧洲就要卖 4 万欧元,折合人民币 30 多万。 在产品力上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极氪 001 和比亚迪海豚,大众 ID.3 没想到拉通汇率之后,竟然售价相仿。 原因上,只能说中国搞电动车,搞电动车产业链,实在是太强了。 大家约好一起节能减排,推动全球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结果小跑一阵之后发现,前方领跑的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然后跟着的全是上汽广汽长安,蔚小理等等全是中国品牌,奔驰大众宝马雷诺等等全都跑在后面。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全球汽车老大丰田居然还在起点处准备脱下跑鞋,换上泳装,试图换一换竞争场地,试图在氢氧化合物里寻找未来。 国内消费者和媒体已经习惯了国内的油电同价,习惯了 10 多万就能买 CLTC 续航 500 多公里的纯电车,20 万买一辆座舱智驾动力续航都没短板的中高端纯电车,但是对于欧美消费者和媒体来说,中国造电车为什么这么便宜这么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比如《纽约时报》就写了多篇文章来探讨比亚迪新能源销量为什么能超过特斯拉,为什么在核心部件电池,甚至电池矿源上既追不上中国,又绕不开中国。 瑞士银行发现,比亚迪海豹电动车的制造成本,比前文提到了大众 ID.3 低了 35%,这更低的成本包括比亚迪有更便宜的磷酸铁锂电池,3/4 的零部件是比亚迪自己生产,以及中国劳动力价格更低,而大众需要将 2/3 的零部件外包。 《纽约时报》还估计,即便欧美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在制造电动车电池上面,但是中国在开采稀有矿物、培训工程师,以及建设大型工厂方面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也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迎头赶上。 咨询集团基准矿业情报公司估计,即使到 2030 年时,中国的电池产量也将是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两倍多。 一个微观的例子是,名为亨斯迈公司两年前开始在得克萨斯州建设一座总投资 5000 万美元的工厂,生产电动车电池需要的超纯碳酸乙烯酯,这是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化学制品。 然后中国进入了这个市场,超纯碳酸乙烯酯价格从每吨 4000 美元暴跌至每吨 700 美元,这种暴跌的售价让亨斯迈公司根本没有赚钱的可能,在投了 3000 万美元资金后,项目终止止损。 根据统计,中国控制着全球 41% 的钴矿开采和半数以上的锂矿开采,这意味着中国在电动车电池上下游的把控程度,让欧美感到追赶无望。 我们还可以找更多证据来佐证这种全方位的领先,年初著名刊物《经济学人》的封面用了《CHINA‘S EV ONSLAUGHT》(《中国电动汽车猛攻》)来形容中国电动汽车会对欧洲汽车工业和市场造成的冲击:到 2030 年,中国可能将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翻倍,达到三分之一,结束了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的汽车业巨头的主导地位。 所以,在电动车这块,我们确实可以沸腾一下,默念一句:列强竟是我自己? 到这里,就可以基本上总结一下关于电动汽车的历史进程状况:内卷也是真的内卷,国内车企做产品做得又好又便宜,关键是还不赚钱。顶层设计上,需要驱动内需,消费升级,油换电,飞度换飞凡,吉利换极氪。 更关键的共识也在凝聚:这么强的产品和产业能力,出海,是破除内卷的唯一路径。 比亚迪元 Plus,在海外名为 BYD Atto 3 到海外去 沸腾完了之后,还是要看看真正的市场状况冷静一下。 2023 年全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老大比亚迪一共卖出了 302 万辆汽车,排在全球第九名,第一名是丰田,卖了1065 万辆汽车,第二名大众卖了 924 万辆。 在中国市场被归到失败者的现代起亚集团卖了 730 万辆,斯特兰蒂斯集团(旗下有标致、雪铁龙,菲亚特、Jeep、玛莎拉蒂等品牌)的数字是 640 万辆。 于是,悖论出现了,说好少年出山,横扫六合的呢?怎么出门一看,强者榜上我吊车尾了?那我到底是强还是弱啊? 到了 2024 年,目前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超过了 40%,相比于 2023 年 31.6% 的渗透率又有快速提升,快有接近半数的乘用车都上绿牌了,但是在全球层面,燃油车依旧是主流,海外无论是新能源的销量,还是电动汽车相关的产业链,以及基础设施,比如充电桩,都远远不如国内。 回到全球视角,2023 年全球新能源渗透率大概是 16%,仅为中国的一半,还有八成多的汽车是燃油车。 别忘了,每年 3000 万辆乘用车的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第二名美国市场规模差不多 2 倍,如果除去新能源渗透率更高的中国,以及中国车很难卖过去的美国,这个世界还是个油车为主的世界,即便特斯拉 Model Y 超越丰田卡罗拉,成为全球最畅销车型,但丰田大众现代起亚还是这个世界的主流。 这就是当下的悖论和割裂,未来是光明的,但道路是崎岖的曲折的。 其实汇聚了行业高层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基本可以认作是给整个行业定调,「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全球化」就是共识和行业方向。 其实关于全球化,中国企业做得最成功的行业,就是手机行业。 目前全球 Top10 的手机厂商里面,中国品牌十占其八,第一第二是苹果三星,往后则是小米、OPPO、传音、vivo、荣耀、联想&摩托罗拉、华为、realme。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国产智能手机呈现了两个「50%」市场情况,一是国产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约 50%,二是主流国产手机品牌的海外销量,大概占了总销量的 50%。 虽然去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为 522.1 万辆,同比爆增 57.4%,汽车出口总值 1016 亿美元,出口增速 69%。 丰田和大众,是另一种苹果和三星。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公司产品在本国境内占据主流地位,并且更关键的是,海外销量才是真正大头。比如日系车,2022 年卖了 2350 万辆,国内自己消化了 380 万辆,接近 2000 万辆是卖给海外了。 除去出口的 406 万辆,日系车通过海外建厂,合资建厂等方式,卖出了接近 1600 万辆车。 行销全球这块,又是一个悖论,中国汽车成绩斐然的同时,也和丰田大众这些老牌汽车厂商差距巨大。 理想的情况当然是类似于手机的双「50%」,但汽车的出海实际情况却更艰难一些。 最明显的,汽车的运输成本占售价比例,就远远高出手机,比如「远川汽车评论」就曾报道过:2022 年下半年全球滚装船运力奇缺,租金飙升,一辆车从中国运到以色列,运费就达到 1.5 万元,几乎和利润相当。 由此,汽车厂商们也掀起了造船热和买船热。 比亚迪「开拓者 1 号」滚装船 就在今年 2 月,载着 5000 多辆比亚迪电动车的「开拓者 1 号」经过两个月的航行,从中国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绕过好望角,最终来到了欧洲。 比亚迪计划在 2 年内获得 8 艘运送电动汽车的专用滚装船,这意味着比亚迪汽车将大大自主掌握汽车出口运力。 在大众 ID.3 这样的车型出现了德国本地和中国市场巨大的价格倒挂之后,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毫无疑问在欧洲拥有巨大的竞争力。一般这种情况出现之后,各种反倾销反补贴等合规调查就会随之而来。 当地投产是解决办法之一,为了站稳欧洲市场,比亚迪将在欧洲开设工厂,除了欧洲匈牙利之外,比亚迪也将在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巴西、印尼、墨西哥这些重点出口市场建厂,全部投产可实现累计接近 100 万辆的年产能。 吉利是另外一种模式,吉利此前收购和控股了大量海外汽车品牌,比如沃尔沃、smart、路特斯,这些品牌在海外天然就有市场基础和品牌认知,同时领克等品牌借助这些品牌的溢出效应,也开始尝试出海的新模式。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 CEO 安聪慧就说: 有人掀桌子,也有人下桌子,有一些跨国车企集团放慢了电动化的脚步,甚至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会不会变成中国的独角戏。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之间绝非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全方位的进化。比如说电动汽车看起来比传统燃油车少几千个零件,但其实多了起码有 10 亿行代码。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汽车而言,这是个汹涌澎湃的时代,是颠覆汽车百年来,半个世纪来格局的最佳机会,当然也是淘汰赛开始,内卷外卷同步进行的残酷阶段。 关小米什么事? 如果视角依旧停留在内卷的话,停留在中国乘用车市场 3000 万辆的基础上的话,那么我们确实该悲观谨慎一点。 但是如果从国内需求升级,以及出海大有可为,终极目标两个「50%」的角度来看,未来简直太乐观了。 现实介于两者之间。 新入局的小米也介于两者之间。 小米是国际化最成功的中国手机厂商,2023 年小米一共卖出了 1.46 亿部手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13%,这也是小米连续 14 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其中小米在海外卖出了超过 1.1 亿部手机,海外销量占了大部分。 小米 14 Ultra 同时,小米也是从中端走向高端尝试最多次最后也终于成功的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米品牌都受困于 1999 元起售,「性价比」标签,还有 Redmi 品牌的牵绊,始终没法把高端形象立住。 但近几代小米数字系列,在提升了设计水平,影像能力和徕卡联名之后,高端化的突破则略有小成。 再加上小米天然的自带流量,还有 SU7 本身在产品定义上的成功与话题度,这样形成的关注度转化漏斗,除了华为鸿蒙智行体系之外,别无分家。 本质上,判断小米会不会成功,是怎么看小米这家公司的问题。 如果只考虑它是一家局限于中国本土市场的造车企业,那它确实潜力受限。 如果天然地把小米当做一家国际化的造车企业,那小米拥有比中国大部分车企更好的出海基础:丰富的全球化经验,不错的全球知名度。 以及几个和前面有关系的数据:目前美国和韩国的新能源渗透率都不到 10%,日本更是低到 3% 左右,欧洲主要国家德法英的新能源渗透率在 20% 左右。 比较离谱的是挪威和瑞典,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了夸张的 70% 和 50% 左右。 以全球视角,和新能源市场潜力看,留给中国电动汽车,包括小米在内的诸多厂商,机会依旧大,但路途也足够远。毕竟新能源和燃油车的对应关系,不能简单用智能机和功能机来概括。 包括充电桩建设,以及汽车牵扯到的更大的地缘政治因素,也不是智能手机产业能够比拟的。 但,共识和历史的进程已经在这里,前进是唯一的方向。
上汽被迫与印企合资,印度又来搞事情了?
这几天,最具争议性的车界新闻,莫过于上汽在印度的合资了。 印度最大钢铁生产商 ISW 集团正式宣布,确定与上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 JSW MG Motor India ,并在印度生产销售 MG 品牌的电动汽车。 而且连具体的发展规划都已经定好了,公司年产能会从今年的 10 万台,拓展到 30 万台,并且每 3 到 6 个月就推出一款新能源产品。 JSW 集团主席 Sajjan Jindal 还站出来说,他们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在印度销售 100 万辆电动车,在新能源车中的份额也要从现在的 2% 增长到 33% 。 所以,多年被合资的上汽,终于有机会合资别人啦? 按道理说,用技术换市场这是好事啊,毕竟中国以前也是这么干的,还成就了大众、奥迪等一系列品牌,但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争议呢? 实际上,上汽的这次合资和国内的情况还真不一样。 中国过去的合资是准入门槛,不合资就不给进来,因为怕你冲烂国内还比较稚嫩的汽车市场,所以才有用技术换市场这一说法。 而上汽名爵,其实早就在印度立足了。 2017 年,上汽集团投资了 32.75 亿元人民币,在印度独资设立 MG 印度汽车有限公司,而且是工厂设备都跟过去了,包括整车制造基地及配套供应商园区。 并且在 2019 年, MG 印度的第一款车 Hector 就已经开卖了,在国内,这车其实就是宝骏 530 。。。 后来又加入了 Gloster (大通 D90 )、 Astor ( ZS 燃油版)、 ZS EV 、和 Comet EV (五菱 Air EV ),反正按上汽在欧洲的打法,只要拿自己的车贴个地道英伦正米字旗的标,就能在海外大受欢迎。 到目前为止, MG 在印度的总销量大约是 20 万辆,光去年就实现了年销 6 万辆,增长 18% ,前景一片大好。 但印度。。。 过去的事实告诉我,当你想要印度的钱,印度就想要你的命。 当年小米、华为、 OPPO 、 vivo 以及中国的各种 APP 都无不惨遭印度毒手,小米先是因为税务问题被罚款 5 亿多,又是被冻结 48.5 亿资金,后来在多方压力下才不得不撤销。 所以,上汽在印度合资的这个事,更像是一种妥协。 在去年 6 月,《 印度斯坦时报 》就有传闻透露出来,说 JSW 集团准备收购 MG 印度的部分股权,最终会导致上汽持股比例降至 50% 以下。 当时上汽还立即发文澄清,称消息 “ 严重背离事实 ” ,但现在看来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合资公司成立后,上汽最后只有这个公司 49% 的股份,而 JSW 将拥有 35% ,另外的 16% 也将在印度的经销商和员工手里,也就是说主导权是在印度人手里,这家公司就是印度公司。 那中国的合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还真不一定。 在 1994 年,国务院印发的《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第六章第 32 条上规定: “ 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 50% ,合资公司不得超过两家。 ” 但事实上,大多数合资企业,比如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奇瑞路虎捷豹等,都是卡在 50% 这个坎,也就是和国外车企五五开,更别说,现在国内都已经完全放开股份占比限制了。 像印度这样占比 51% 的其实只有北京奔驰,占的比较多的也就一汽集团,它占了一汽大众的 60% 。 股份占比高倒也不一定说产品规划都得听你指手画脚,一般来说,外资负责技术和产品,内资负责人事和执行。但如果你不占主导位置,至少在利润分配,以及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时,你的权重就要小得多。 还记得曾经在问到上汽会不会与华为合作时,上汽说 “ 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 ” 而这次,灵魂是保住了,但躯体恐怕要没了。。。 不仅如此,这件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当时上汽对 MG 印度的估价是 80-100 亿美元,但在印方邀请 “ 喝茶 ” 以后,最后的合资公司的总估值仅有 15 亿美元,这上汽居然也同意了。 也就是说,上汽的这个 “ 合资 ” ,几乎是把一半股份 “ 白送 ” 给印度的,合资只是一个幌子而已。 所以,上汽在印度忙活了整整 7 年,最后把成果拱手让人,而 JSW 几乎空手套白狼就把 MG 给拿下了? 那上汽是傻吗?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咱们再拿手机行业举个例子,之前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小米和中国手机厂商们,其实到现在都还混得不错,小米在重压之下, 2023 年竟然还增长了 31% ,真的一点毛病没有。 网上那些劝中国品牌离开印度的声音,可能得歇歇了。 而汽车也是同样的道理,印度的汽车市场放眼全球也是相当巨大,在 2023 年,印度汽车年销 507 万辆,仅次于中国和美国。 虽说同样 15 亿人口,中国年销 3000 万辆,印度只有六分之一,但在印度,许多人还只习惯三轮车、摩托等交通工具,完全是一块处女地,在未来有相当可观的增量空间。 不仅如此,如果说燃油车在印度还是一片青草地,那电动车,更是连毛都没有, MG 上来就成了印度仅次于塔塔的电动车品牌。 而且印度政府还在积极推动电动化进程,你可能没想到,印度还宣布在 2030 年禁止燃油车,并且对满足特定条件的电动车,可以享受 15% 的进口税减免。 所以,上汽通过英国汽车品牌的契机进入印度市场,绝对算不上一手烂棋。说白了,印度能让你进来吃口饭,已经很不容易了,此时舍车保帅,断臂求生,对上汽来说,可能更务实一点。 毕竟赚钱嘛,不寒碜。 正如当年大众进入中国,谈判过程也并不轻松,长达六年的漫长 “ 桑车谈判 ” ,让当事人从黑头发都谈到了白头发。 所以国际化是有代价的,随着中国汽车出口越来越多,这样的 “ 吃亏 ” 也可能越来越频繁。 但在汽车行业,车企的地位从来不在于股份多寡,而在于你真正能掌握的技术实力。 希望上汽这次真的能保住自己的灵魂。 撰文:TC 编辑:脖子右拧 & 大饼 封面:焕妍
飞凡的悲剧,从荣威时代就已注定|凤凰车研所
凤凰网科技 《凤凰车研所》出品 作者|老缅 编辑|任清 据电动知家消息,因急需降本和品牌调整,上汽集团已开始实施裁员,从安亭总部到临港工厂的均有涉及,且首当其冲的便是飞凡本部员工。裁员将会达到 70% 以上;而即便躲过本轮裁员,飞凡员工也会大概率面临降薪。目前整合进上汽的飞凡高阶智驾团队已遭“团灭”。 随后,飞凡汽车官方发给经销商的沟通信中对上述市场传闻进行了辟谣,并强调飞凡汽车在确保独立运营的前提下,将进一步深化“轻资产”战略,还将继续保持既定的产品布局与业务节奏,在今年年中推出全新的重磅车型。 不过,早在去年9月,就有传闻称上汽集团要把飞凡汽车的部分业务整合到上汽乘用车公司。而在今年年初,飞凡汽车也被曝出了其智驾开发的团队PP-CEM预计被裁员70%以上,上汽集团负责智驾研发的总负责人也相继离职的消息。 两款车型、月销数百,飞凡难以为继 尽管几乎所有车企都默认2024年会是惨烈的淘汰之年,但当飞凡传出要倒闭的消息之时,很多从业人士的第一反应仍是惊讶不已。 飞凡的背后是上汽集团,而2023年,上汽销售整车502万台,连续十八年国内第一,且四个季度的整车销量分别为89、118、131、164万辆,实现“逐季环比连涨”。 图|来源于网络 此外,2023年,上汽集团的新能源车销量达到了112.3万辆,同比增长4.6%,创历史新高。全年公司自主品牌销量达277.5万辆,占集团销量比重超过55%,较202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可以证明上汽集团养得起飞凡,却并不能成为飞凡值得被继续投入的理由。 毕竟,整个2023年,飞凡汽车销量只有 21416 辆,其中 F7 为 14092 辆,R7 为 6902 辆——要知道,发布不久的新款极氪001,在短短几周内就已实现了大定20000辆的成绩;去年表现不佳的小鹏G6,2023全年的销量也达到了44545辆,是飞凡汽车总销量的2倍。 图|来源于网络 再之前,2022年,飞凡汽车的销量更是只有1.45万辆。 也正因为连续两年销量不佳,飞凡汽车在今年1月进行了人事上的调整,飞凡汽车 CEO 吴冰卸任,由华域汽车总经理王骏接任。 但显然,人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今年2月,飞凡汽车销量只剩下可怜的480辆,不及热门车型的销量零头,甚至不及新品牌极石2月份的销量。 核心原因,主要是飞凡在售车型太少,少到只有一款纯电轿车和一款纯电SUV,几乎不像一个品牌,而更像一个子系列。 此外,无论从品牌、设计还是三电、智驾、售后等方面,飞凡都显得太过于“乏善可陈”。而偏偏,飞凡所在的价位,又是中国新能源市场厮杀最为激烈的价位段,于是缺乏存在感就成了飞凡最脆弱的命门。 图|飞凡R7 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周杰伦曾经也代言过飞凡汽车。而造成这一切难题的根源,或许不在飞凡本身。 庶子飞凡、嫡子智己,同根不同命 如果把智己必做上汽集团的“嫡子”,飞凡就只能算作是“庶子”。 上汽飞凡的前身为上汽R,而R汽车的起源,是2020年初上汽荣威旗下的Ei6换装R车标而来,换句话说,上汽R最早是隶属于上汽荣威旗下独立新能源品牌。 彼时,荣威先后推出了“狮标”和“R标”的双标组合。其中“狮标”搭载于传统燃油车上,而“R标”则被搭载在中高端新能源车型上。 图|来源于网络 由于初期销量不佳,此后,荣威为了改变自身的中低端品牌形象,并撑住高端车的定价,于是又将“R标”从荣威体系中剥离,单独成立了新能源品牌“R”汽车。 2021年10月29日,上汽集团正式宣布,R品牌将正式以独立公司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中文名为“飞凡汽车”。未来,飞凡汽车会主攻20万到40万元的中高端新能源智能化产品,与智己汽车共同承担起上汽集团在高端电动智能新赛道突围的重任。 一路走来,飞凡历经多次改名,虽然“级别”不断攀升,最后甚至走到了和“亲生父亲”荣威并肩的高度,但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上汽对飞凡汽车的市场定位,始终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 事实上,与智己并列“双子”,看上去是飞凡的荣耀,但同时也是飞凡悲剧的开始。 两个品牌的定位起初并不相同。例如,智己首款车型L7针对的是35万以上的高端市场,而飞凡最早的ER6,面向的则是20万以下的中低端市场。本来两个品牌中间留下了足够的安全距离——但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加上上汽集团内部定位逐渐模糊,两个品牌也变成了两块磁铁,互相吸引,越靠越近。 图|智己L7 随着智己L7首战惨败,再加上过去几年车圈性价比和质价比的竞争激烈,智己品牌的售价开始不断下探,到了智己LS6这一代,已经直接杀到了20万元的门口。 与之对应的是,一直想突破自己上限的飞凡,也在不断探索20万元以上的市场,再加上双方的主力产品、主打卖点、差异化水平等方面都“师出同门”,最终就出现了二者被迫内卷的僵局。 既然两个品牌如此相似,那么,合并和舍弃,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题。 而对于上汽而言,首选肯定不是智己,因为后者不仅是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Dream车企”,同时也是上海高端电动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公”于“私”,智己都更值得被上汽保护。 更何况,就在不久之前的3月1日,智己汽车才宣布获得超80亿元的B轮股权融资,投资方阵容豪华——由中国银行旗下中银资产领投,农银投资、临港集团等共同参与投资,宁德时代、Momenta、清陶能源等科技公司跟投;同时,上汽集团、工银投资、交银投资继续追加投资。 在飞凡汽车的声明中,提到其计划在3月28日召开经销商大会,并在会上和经销商合作伙伴沟通后续的整体规划。今年年中,飞凡汽车将会发布一款全新车型。 此前,据科技媒体电厂报道,上汽正计划基于飞凡汽车的平台与大众合作推出一款智能纯电动汽车,这一合作模式和智己汽车与奥迪合作的模式接近。 或许,这就是飞凡最后的绝唱。
李想发内部全员信:我们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
凤凰网科技讯 3月21日,李想就“如何解决理想汽车当下面临的问题”发布全员信,信中复盘了理想汽车3月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主要包括理想MEGA的节奏问题以及过分关注销量的欲望问题。李想表示,我们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让我们原本最擅长的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显著下降。对于欲望的追求,让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以下为李想全员信全文: 李想致员工信:如何解决理想汽车当下面临的问题 复盘一下我们3月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 第一,理想MEGA的节奏问题 本质原因:我们错误的把理想MEGA的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理想MEGA和高压纯电,必须经历一个理想ONE和增程电动相似的从0到1阶段,无法像理想L系列一上市就能拥有从1到10的经营势能,这是我们对于纯电战略节奏的误判。理想MEGA节奏的混乱,也让销售团队大幅减少了服务L系列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主力车型理想L8甚至连店面摆放的位置都没有了。 解决方案:我们会耐心的把理想MEGA按照从0到1的节奏去经营,聚焦核心的用户群体,聚焦高端纯电消费能力强的城市。放弃全面开花的销售策略,集中在头部城市的大型零售中心进行产品体验和试驾,并在这些城市加速建设超充站。当有效的完成了从0到1的阶段后,再向更多的城市和更大的用户群体进行推广。 第二,过分关注销量的欲望问题 本质原因:我们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让我们原本最擅长的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显著下降。对于欲望的追求,让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解决方案:降低销量的预期和欲望,回归健康的增长。聚焦用户而非竞争,聚焦价值而非欲望。回归我们最擅长的用户价值的提升,回归我们最擅长的经营效率的提升。 严格遵循我们的三大行为准则: 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 通过共创,达成共识 实事求是,知错就改 2024年3月的问题,是我们2022年问题的加强版。实事求是,知错就改,我们有信心在共同的努力下,聚焦用户价值,聚焦经营效率,耐心控制节奏,通过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长期健康的服务好我们的用户。 李想 2024年3月21日 李想全员信
奈飞版《三体》首播遭诟病:大场面缺失,叙事乏味,注水严重成硬伤
观众们翘首以盼的奈飞版《三体》终于全集上线,然而,这部备受瞩目的科幻巨作却似乎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在场面特效、叙事方式以及剧情节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这部剧的场面特效。对于许多《三体》迷来说,原著中描绘的宏大场景和震撼画面是他们最为期待的部分。然而,奈飞版的《三体》在特效制作上却显得相当吝啬。无论是三体世界的生存环境还原,还是纳米切割技术的展现,都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尤其是纳米切割邮轮的戏份,其特效水平竟然与某些低成本网剧不相上下,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其次,叙事方式也是这部剧的一大槽点。奈飞版《三体》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试图通过讲述2024年的“倒计时”和老叶当年的事情来构建剧情。然而,这种叙事方式却使得剧情变得相当拖沓和啰嗦。对于已经熟悉原著的观众来说,这种叙事方式无疑是在挑战他们的耐心。而且,由于编剧缺乏创新能力,这部剧更像是对原著的复述而非改编,这无疑降低了其观赏价值。 再者,剧情注水问题也是这部剧难以回避的一个话题。在长达8集的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无用的边角料和对白。尤其是纳米切割邮轮之后的剧情,几乎可以全部视为注水内容。这些剧情对于推动故事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观众感到厌烦。显然,制作方为了盈利而忽视了剧情的紧凑性和观众的体验。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老叶的故事。在奈飞版《三体》中,老叶的前半生被赋予了相当多的篇幅。然而,这些故事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一方面,由于制作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不了解,导致了许多场景和细节都显得相当虚假和做作。另一方面,这些故事本身也缺乏深度和内涵,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奈飞版《三体》在场面特效、叙事方式、剧情节奏以及老叶的故事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这使得这部备受期待的科幻巨作最终变成了一场尴尬的碰撞。对于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令人失望的观影经历。希望在未来,制作方能够吸取教训,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对Temu的预估还是保守了
作者|苗正卿 文章摘要 拼多多发布的财报显示,海外跨境电商Temu给公司带来了超过250亿元的收入,增长超过预期。然而,Temu面临着来自复杂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压力。 Temu的收入超过250亿元,增速超过预期 Temu在北美市场的市场份额从0增长至14% Temu在面临复杂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挑战 在过去一年,人们已经意识到拼多多给自己安装了一台名为“Temu”的新引擎,但对于这台引擎的“提速能力”并没有清晰的预估。随着拼多多集团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人们终于意识到此前对于Temu的判断,可能有点保守了。(虎嗅注:下文所有提及拼多多,指拼多多集团,而不只是拼多多APP) 3月20日,拼多多发布了一份让分析师和投资圈都略感意外的财报,多个数据超过此前分析师预期:季度内,拼多多营收889亿元,同比增长123%;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营利润为224亿元。去年全年营收为2476亿元,同比增长90%。 拼多多的收入,主要分为“在线营销服务和其他收入”以及“交易服务收入”两大部分,前者以拼多多传统的平台营销类收入为主,而后者包含了拼多多过去一年发力的海外跨境电商Temu部分。 从增长看,包含了Temu的交易服务收入成为增长主力,季度内拼多多交易服务收入为402亿元,同比增长357%;相比之下,拼多多在线营销服务和其他收入的增幅则没有这么“夸张”,季度内同比增长57%至486.7亿元。 数据来源:拼多多财报 根据拼多多2022年同期财报数据以及2023年Q3财报数据估算,Temu整体带来的收入可能超过250亿元,相比于2023年第三季度,Temu环比增长约在74亿元以上。有分析人士告诉虎嗅,受海外市场复杂环境因素影响,拼多多在“对外释放”Temu相关数据时可能会“习惯性有所保留”,“这意味着,真实情况可能比这些估算数据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TikTok在北美遇阻,外界对于Temu的前景开始有不同看法,积极人士认为TikTok北美电商进度的延迟,对于Temu在2024年进一步渗透市场有利好;但另有消极人士认为,TikTok所遇到的风波,给Temu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 另一层挑战是,随着更多跨境电商平台开始发力全托管模式,围绕“性价比型日用百货、鞋服的供应链”和“北美性价比型消费群体”的争夺正在变得更为激烈。当更多平台开始渗透这些主要位于中国南方的产业带商家时,商家往往有了更多选择,这可能让2024年Temu的供给侧压力有增高趋势。 Temu给拼多多带来高速增长的同时,相应的成本也在增加。季度内拼多多总体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93%至350.7亿。拼多多财报显示,这部分成本中增长的主要项目包括了履约费用、支付处理费用、维护成本以及呼叫中心相关费用。有分析人士向虎嗅指出,这几个成本项目明显增长和Temu在北美市场的扩张不无关系。该人士表示,在当下Temu的模式里,在北美市场Temu除了商品本身的补贴之外,还会承担相当一部分的物流成本补贴,这加大了相关成本开支。 从Temu过去一年的增长看,这部分成本投入是值得的。根据拼多多过往季度财报估算,自2023年Temu的收入几乎保持每个季度40%以上的增长。同时高速增长的,是Temu的市场份额,据第三方机构统计从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三季度末在美国折扣行业市场份额中,Temu从0暴增至14%。 随着Temu在北美扎根,美国线下折扣零售实体店的业绩出现波动,以两个该领域知名公司Dollar General和Dollar Tree为例,它们的股价都在过去一年经历暴跌,Dollar General在3月15日收盘价为151.98美元,相比于2022年4月高峰时的262.2美元跌去42%;而Dollar Tree在3月15日收盘价为127.42美元,相比于2022年高峰时的175.68美元跌去27.4%。 但Temu也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在北美市场屡屡陷入“司法纠纷”之外,在国内,过去一年围绕Temu供应链的质疑和吐槽,一直存在。而Temu相对神秘的信息共享模式,也加深了外界的疑虑。 有位于华南的家居用品代工厂老板和智能玩具工厂老板向虎嗅表示,2023年Temu、1688等平台都屡次登门拜访,希望形成更深度合作。在他们看来,供应链目前的“归属”尚未终局,一些代工厂会选择“两头下注”、“多头下注”模式降低风险。 在过去一个季度内,除了Temu,拼多多国内主站也值得一提。在整个2023年,拼多多主站都进入了增长周期,分析人士认为这和中国市场的消费分级现象有关,尤其是一些中腰部中产消费者在2023年开始对价格更为敏感。 季度内拼多多广告收入同比增速(57%)高于此前分析师的预期(49%左右),而连续几个季度,拼多多这一收入都呈现环比增长趋势。简言之,哪怕没有Temu去拉动拼多多业绩,其国内主站本身的增速也是相当可观。 但这个增长周期,最本质的推动力是消费大盘。随着2024年消费回暖趋势变强,以及更多电商平台开始发力性价比,拼多多国内主站可能不会像2023年那样轻松。尤其在一些针对性品类(如3C、鞋服、美妆),几大传统电商平台以及新流量电商平台,都急于在某个品类上迅速形成行业符号心智,这势必会加大“围绕性价比消费带”的竞争,即将临近的618就是一个检验窗口——拼多多到底能否保持2023年的状态可见分晓。 整体看,2024年,拼多多主要的目标依然是在国内市场把握消费分级红利,在海外市场发力Temu,但无疑其面临的市场会更为复杂、挑战更多。
奈飞爆改《三体》:跨文化改编,水土难服?
3月21日,由刘慈欣科幻大作《三体》改编的同名奈飞版剧集,在众多科幻迷的期待中正式上线播出,范围覆盖全球超190个国家和地区。 有热点,也有争论。从故事情节到制作特效,奈飞版《三体》自官宣起便在网络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 丨中国版VS奈飞版 作为2023年“高开神走”的爆剧之一,中国版《三体》无疑成就了一场轰动的科幻盛宴。作为第一部真人版《三体》作品,该剧既尊重观众对高还原度的要求,也保持了影视艺术的独特审美。全剧逻辑结构清晰明了、环环相扣,想象力天马行空,同时又能在具体情节中落地现实。 开播之初,中国版《三体》就以“抠书式的还原”收获了原著粉的力挺,在某些情节上可以说到了逐字逐句还原的程度,有不少整段台词直接“抠书”,一些人物的反应镜头也忠实于原著描写。从视效拉满的古筝行动到最后的“虫子论”,主角们的演绎得到了观众的一直认可,也将该剧推向高潮。 有中国版《三体》珠玉在前,对于奈飞改编《三体》,作者刘慈欣曾表示这本就是一个超越时间、民族、文化和种族界限的全人类故事,“很荣幸看到这个科幻概念在全球受欢迎,也为能在奈飞上发现这个‘世界’而兴奋。” 然而根据剧情介绍,奈飞版《三体》相对原著有了较大改动,这也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讨论。原本原著中独立的角色被一分为五,改为“牛津五人组”;主角叶文洁的形象也因充满愤怒与怨恨,与原著中相差甚远而引发诸多不满。一时之间,关于奈飞版《三体》的讨论在网络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 ▲奈飞版《三体》剧集剧照(图片来自官方海报) 丨中国科幻故事VS西方最强班底 虽然关于剧情的争议层出不穷,但也有观众表示奈飞版《三体》的主创团队和视觉效果看点十足。 据介绍,该剧由《权力的游戏》制作人班底领衔创作,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担任剧集制作人和执行制片人,携手兼任编剧和执行制片人的亚历山大·伍共同编写剧本。此外,另一位也来自《权力的游戏》团队的贝尔纳黛特·考菲尔德同样担任执行制片人。剧集的第一、第二集由中国香港导演曾国祥负责指导。《三体》原著作者刘慈欣和英文翻译刘宇昆作为该剧的剧作顾问。 奈飞版《三体》场景宏大,特效精美,但对原著改编力度较大,针对一些专业的科学理论部分进行了适当的缩减,以便大部分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并获得最佳观看体验。此前,制作人和导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对于纯粹的剧版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暗示了复杂的理论物理,同时将其应用到现实场景中;对于原著读者来说,这是刘慈欣故事的全新版本,混杂了第二部、第三部的一些内容。 此外,在一些具有年代感的场景中,奈飞也尽可能地重现原作氛围并融入中国元素,无论是使用道具还是简体字的文本都处理得相当精细。三体宇宙方面透露,奈飞版的每集预算高达2000万美元,全季8集总计约1.6亿美元,是奈飞有史以来单集投资最昂贵的剧集,这部剧集的播出将令中国科幻小说迎来迄今为止最大的观众群体。 ▲奈飞版《三体》剧集英文版海报(图片来自官方海报) 丨 科幻IP,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事实上,早在奈飞版剧集播出前,《三体》已多次“扬帆出海”。2024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国产版《三体》电视剧曾登陆美国NBC环球流媒体平台Peacock,覆盖全美范围播出。在此之前,该剧已经在亚马逊等海外视频平台上线,发行范围遍及全球。 三体IP内容开发和商业运营的独家版权方、三体宇宙CEO赵骥龙表示,《三体》的国产版和奈飞版剧集先后在全球上线,证明了全球市场对中国科幻IP的认可。“我国的文化沃土能够产出更多丰富的故事,三体就是源自这片沃土的宝藏,我们非常珍视三体,也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桥梁,为全球读者和观众介绍更多的中国科幻故事。” 本次,奈飞改编版《三体》在全球范围内播出,不仅为全人类团结共同克服逆境的故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博大,让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更重要的是拓宽了中国故事出海的道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IP发展的无限可能。 其实,改编中国IP的热潮多年以来从未间断,《三体》不算是第一次,从很久以前的“中国风”“功夫”等元素和《西游记》等,传统的中国IP一直呈现走向世界又反哺回来的发展趋势。而如今的《三体》正是我们在挖掘传统IP的同时,创造出的全新中国文化精髓,《三体》已经形成了一股新的中国文化“出海热潮”。(完) 综合文汇报、中国青年网、中工网、扬子晚报等 编辑:姚婧雯
网飞版《三体》终于来了!第一季评价两极分化,爆改到底还有没有灵魂?
网飞《三体》可以说是2024年最受期待的欧美剧集之一,腾讯版的《三体》虽然极其忠实于原著,但很多“灵魂”内容受到限制,无法太好的发挥,所以网飞版《三体》就成了大家的希望。 终于今天下午,放出了全部8集内容,而网飞版《三体》播出前的外媒评价可是相当两极,估计国内也要吵翻天! 爆改是没跑了,就怕连故事都是套皮的美国内核,看了的朋友不妨留下你的观点! Netflix的《三体》为《冰与火之歌》备受争议的节目统筹「DD双人组」最新力作,影集包含在他们与Netflix所签订的专属合约中。 《三体》已经在今年的SXSW影展上举行了全球首映,然而,最初几集却在观众之间引发了相当两极的反应。即使这部影集充满野心的规模确实受到赞赏,仍有不少评论者认为这部影集太过深奥,导致难以产生共鸣的情绪。 虽然初步评价两极,但不影响主创们信心满满表示:「我们已经在规划第二季了」。 Indie Wire在评论中写道: 「将一本以物理问题为名的书改编成一部主打娱乐大众的电视影集,是令人钦佩的挑战,但同时也很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刘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在全球售出了上百万套。很明显的,读者们都与这位前工程师笔下这段关于地球与外星生命体首次接触的故事产生了连结,硕大的规模、跨足银河系的风险、以及令人感同身受的角色,都成为吸引观众的情感重点,在电视影集改编版中这些要素也相当关键。 比较难想象的是,普通观众是否能够坐到座位前,聆听巨细靡遗的星际旅行以及多次元理论解析。但这就是这部影集的亮点。不过,戴维·贝尼奥夫以及D·B·威斯对这种情况不可能一无所知。」 至于一般大众对于《三体》将会有着什么样的反应,目前还有待观察,但戴维·贝尼奥夫、D·B·威斯以及联合节目统筹亚历山大·伍,已经开始着手计划第二季了。 最近接受《Collider》网站的访谈时,这组三人搭档解释了他们将刘慈欣笔下三部曲故事的另外两部也改编成影集的计划。 戴维·贝尼奥夫表示: 「关于第二季我们不只有着粗略的点子,而是超越那个阶段,已经有更深的准备。第三本书有非常惊人的里程碑,我们无法完全确定角色们将如何抵达书中建构的那个终点,但我们知道他们非到不可,因为这就是我们最初选择改编《三体》的原因。」 根据戴维·贝尼奥夫的说法,《三体》影集版的第一季主要聚焦于原作三部曲的第一部《三体:地球往事》,而第二季则会改编小说的第二部曲《三体2:黑暗森林》,然而,第三部曲完结篇《三体3:死神永生》则庞大到节目统筹团队认为需要拆成许多季。 「第三本小说相当庞大。我想长度大约是前面两本的两倍。所以或许会以一季呈现,也可能会是两季。但你知道的,我想我们至少需要三季,或者说四季才能讲出完整的故事。」 ▌最后 就第一季的观感来说,工业感很强,拍摄效果、特效质量都很高,视听质感故事节奏像坐了火箭一般。 没有限制,尺度也出奇的大,适合自己独享,我看现在网上已经吵起来了,大家还是自己看后再说吧!
苹果CEO库克再访华:力挺中国市场与供应链
财联社记者 唐植潇 ①库克本次来华,与中国本土供应链企业互动频繁;②苹果此前宣布扩大在中国应用实验室,已支持产品制造;③苹果在中国官网上开放了Vision Pro销售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或为产品在国内上市做准备。 财联社3月20日讯(记者 唐植潇) 日前, 苹果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第57家,也是上海市第8家门店Apple Store静安寺店正式开业。该零售店等级仅次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全球苹果旗舰店,是全球第二大、亚洲规模第一大苹果零售店。 在苹果静安零售店将开门营业的前一天,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也现身上海,出席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与演员郑恺的“外滩偶遇”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 库克在微博中写道,“侬好上海!今早与 @郑恺一起外滩漫步,并品尝一顿传统上海早餐。回到这座非凡的城市总是令我特别欣喜。” 随后,库克与多家中国本土公司互动,其中包括发布了游戏恋与制作人的叠纸游戏,导演吕末的制作工作室,超即溶咖啡品牌三顿半,还有比亚迪、长盈精密以及蓝思科技在内的多家苹果供应商。 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库克表示:“这些制造行业的合作伙伴们,背后都有一段非常好的环保故事,比如使用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等。还有企业是采用了水循环的系统来减少生产制造过程当中的使用量。” “包括三顿半咖啡,他们使用的MacBook Air,也是使用了100%可再生铝金属。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和中国伙伴紧密合作才可以实现的。”在参观咖啡品牌三顿半时,库克也谈到了Vision Pro未来的可能性,他看着设计师的屏幕表示:“如果使用Vision Pro来设计门店,将会容易很多。” 中国市场与供应链不可或缺 大中华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苹果销售额占比前三的区域,而库克的上海行不仅是一次商业访问,更是一场中国本地元素满满的本地化营销。 财联社记者发现,行程安排中除了零售门店之外,还安排了一些使用苹果设备的中国企业和高校机构,体现着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比如,库克前往的导演吕末的制作工作室,就采用iPhone 15 Pro Max拍摄并利用 MacBook Pro编辑剪辑了女孩追逐舞狮梦想的短片《点睛》。 库克还在上海交通大学与移动应用创新赛和 Swift Student Challenge 的获奖者们会面、与使用苹果MacBook和iPad完成设计和门店销售工作的三顿半CEO吴骏交流产品环保理念等。 业内普遍认为,相隔半年库克再次访华,也跟最近苹果在中国的销售表现疲软有关。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第一财季苹果在大中华区的营收同比下降近13%,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35亿美元,为2020年初以来最差的第一季度表现。 此前Apple Store官方直营店几乎不会有任何降价促销活动,今年2月份罕见地推出了折扣来刺激消费,短期看效果不明显: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前六周,苹果公司在中国的iPhone销量同比下降24%。 不过,苹果CFO卢卡·梅斯特里也表示,公司对于中国市场收入的下滑感到不满意,但是中国市场仍蕴含长期重大机遇。 有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苹果一手打造的中国本土化供应链也是库克本次访华的重点。 行程中,除了极具上海本地特色和中国本土文化的活动之外,库克接洽了供应链企业比亚迪、长盈精密以及蓝思科技,并且也分享了他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 在库克看来,新质生产力是必不可少的趋势,也代表了制造的未来。特别是提到30年前他刚来中国的时候,工厂自动化水平还不高,很多人还没有关心绿色制造、可再生能源以及材料的回收利用等问题。反观现在的工厂现代化水平非常地高,工人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库克补充道:“但是如果放眼10年之后再回转头来看,可能就不觉得今天的现代化水平有多高了,因为我们会不断地去进步。” 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库克谈到制造行业的合作伙伴们时称,与每个合作伙伴背后都有一段非常好的环保故事,比如使用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等。还有企业是采用了水循环的系统来减少生产制造过程当中的使用量。“包括三顿半咖啡,他们使用的MacBook Air,也是使用了100%可再生铝金属。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和中国伙伴紧密合作才可以实现的。” 苹果此前提出,到2030年,苹果将实现所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包括整个产品价值链(包括产品制造和产品使用)转用100%清洁电力。而记者获悉,库克提到的比亚迪、长盈精密以及蓝思科技这三家供应商目前都已经实现100%使用清洁能源为苹果生产。 为Vision Pro加大在华投资 2011年从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手里接过CEO之位后,库克每次访华,都会释放出商业信号和市场判断。 库克去年内两次来华,在参观苹果零售店之后,还拜访了嘉兴的立讯精密工厂,并在北京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和工信部部长进行会谈,讨论苹果公司在华发展和中美经贸关系。 结合此前,苹果宣布扩大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实验室,以支持产品的制造,以及库克接洽苹果供应链企业比亚迪、长盈精密以及蓝思科技。本次行程或许还与Vision Pro的硬件研发迭代以及内容制作密不可分。 苹果曾在本月12日发布过一则新闻,称在深圳开设一个新的应用研究实验室,为整个区域的员工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并深化与本地供应商的合作。 这一全新的实验室将增强对iPhone、iPad、Apple Vision Pro等产品的测试和研究能力。该应用研究实验室主要模拟在极端温度、剧烈运动等场景下的用户体验。 财联社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比亚迪目前为iPhone、iPad、Apple Watch等多条产品线提供玻璃、结构件和组装业务 。 其中,蓝思科技目前为iPhone等多条产品线生产玻璃、金属外壳等零配件,也是苹果Vision Pro的玻璃供应商之一。据了解,蓝思科技正在满负荷地生产这块玻璃。 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苹果Vision Pro玻璃板是公司至今做的最难的玻璃,主要造型加工难。 至于长盈精密,目前则为Mac、Apple Watch、Apple Vision Pro等多条产品线提供关键外观件等。长盈精密总经理陈小硕则表示,长盈精密是苹果在再生材料创新和应用方面的合作伙伴之一,已实现了使用百分百再生铝来生产Mac的外壳。 此外,库克在接受媒体采访也再次强调中国供应链对苹果的重要性。他表示,苹果和中国供应链是非常融洽的双赢关系,对苹果供应链来说,没有比中国更重要的地方。 硬件之外的软件生态方面,本次库克也接洽了一家游戏开发商叠纸游戏,该公司打造了暖暖系列和恋与系列游戏,包括大家熟知的《闪耀暖暖》《恋与制作人》。在今年1月份,叠纸游戏就发布了3D版乙女向游戏《恋与深空》。 库克在微博上表示,未来叠纸游戏会推出更多Mac及Apple Vision Pro上的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库克去年同月也曾来到上海,并走访了游戏公司米哈游。今年2月6日,米哈游官方宣布,《崩坏:星穹铁道》将登陆vision Pro。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期苹果官网上也发布了与Vision Pro相关招聘需求,其中包括销售和业务发展部门的简报体验专家(Briefing Experience Specialist, Apple Vision Pro)、硬件系统工程师、产品设计工程师等岗位。 其中根据招聘信息,简报体验专家岗主要是将指导和管理面向企业观众的 Apple Vision Pro 产品和解决方案演示。为区域销售和渠道经销商团队提供内容、材料和计划。管理并为潜在客户和高管进行执行简报,重点关注业务具体成果。 从招聘流程上来看,填补这些岗位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条时间线以及这些职位列表的出现表明,苹果可能准备于4月底或5月初在更多国家/地区推出Vision Pro。
苏姿丰来华,发布AMD AI路线图及三大战略重点
当AI照进PC,让沉寂许久的“夕阳”产业重燃战火。 2023年下半年,芯片、电脑终端厂商在AI PC的方向上暗流涌动。2024年,更被称为“标志着传统PC向AI PC的重大转变”。预计到2025年,AI PC出货量将超过1亿台,占PC总出货量的40%。 今天,AMD 在北京召开了AI PC创新峰会。AMD 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苏姿丰(Lisa Su)亲临现场,在会议上发布了AMD AI路线图并分享AMD的三大战略重点。对于AI PC的未来,她说到:“我相信世界上的每个人在未来都需要一个AI PC。” 传统电脑淘汰倒计时,AI PC的风暴正在来袭。 01 AMD AI PC来袭 今天,AMD CEO苏姿丰分享了AMD的三大战略重点。 第一, 广泛多样的训练和推理计算引擎组合。AMD会提供最广泛的高性能产品组合,同时提供最节能的引擎,包括训练和推理所需的CPU、GPU和新的NPU。 第二,开放和成熟的软件功能。AMD将重点关注生态系统,一个开放的、经过验证的、对开发人员友好的软件平台允许所有领先的人工智能框架、库和模型。 第三,深度合作创新的AI生态系统。AMD与世界领先的品牌合作,真正共同创新,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推向市场。 AI的爆炸生长,推动着AI PC蓬勃发展,AMD AI PC在中国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去年,AMD推出了锐龙7040,这是全球首个在处理器上集成NPU的x86处理器。作为一个重要的AI PC引擎,NPU与CPU、GPU一起工作,可以为每个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优化正确的能力。 此后,AMD又发布了锐龙8040处理器。锐龙8040系列开发代号Hawk Point,仍然基于Zen4 CPU架构、RDNA3 GPU架构、XDNA NPU架构,通过进一步挖掘潜力,尤其是提升各部分的频率和效率,带来更上一层的AI性能。 其中,NPU AI性能算力从10TOPS提升到16TOPS,幅度达到了惊人的60%,也使得整体算力从33TOPS增加到39TOPS。锐龙8040处理器,为AI PC而生。 锐龙7040、8040仅仅只是开始。苏姿丰展示了AMD锐龙的AI路线图,在今年AMD还将推出下一代Strix Point Ryzen 处理器。这款处理器将带来更多的人工智能计算,由新的Zen 5核心增强RDNA 3和由XDNA 2驱动新的NPU。 苏姿丰还透露, XDNA 2是领先的生成AI性能的一大进步,将提供3倍于锐龙7040系列的NPU性能。 02 什么是AI PC? 苏姿丰说到: “如果你仔细观察AI PC,这是一个全新的设备类别。 ” 有了AI PC,任何事你都可以做得更好。 可以实时记录会议和自动总结。此外,我们可以想象PC实际上将成为一个更高效的个人助理,因为我们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来搜索文件。以此,在更短的时间内创建更丰富的内容。 对于许多创造者来说,还可以运行本地模型来处理文本到图像和文本到视频的转换。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人工智能PC也可以帮助分析数据并作出更好的决策。可以更加安全和高效地使用本地数据。 AMD与微软合作,率先实现NPU驱动的Windows11工作室效果的规模化应用。 目前,AMD拥有CPU、GPU、NPU等组成的端到端AI基础架构,全面覆盖云、HPC、企业、嵌入式、PC,尤其是随着NPU的加入,AI PC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AMD也已经得到了超过150家ISV软件伙伴的生态支持,包括众多的中国厂商和应用。 03 AI PC产品密集发布 业界普遍将2024年定位AI PC元年。 硬件上,以AMD、英特尔为代表的半导体厂商推出了配备神经元网络单元NPU的全新处理器。 英特尔推出面向AI PC的新一代处理器——酷睿Ultra。这款处理器采用Intel 4制程,代表了40年来英特尔架构最大的革新。跟常规升级不同的是,酷睿Ultra首次搭载了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带来2.5倍于上一代产品的能效表现。英特尔表示:“要为1亿台AI PC提供处理器。” 英伟达在发布了CES上三款 GeForce RTX 40 SUPER 系列 GPU,包括 GeForce RTX 4080 SUPER、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和 GeForce RTX 4070 SUPER,它们将作为 AI PC 的核心,为最新游戏提供超强动力。 软件上,微软决定将AI助手Copilot的实体键引入搭载Windows 11的电脑,首批设备会在本月完成上市。要知道,上一次Windows PC键盘布局的变革,还是在30年前。 终端上,惠普、戴尔、华硕、微星等都表示要推出AI PC产品,其中联想、荣耀则已经发布了相关新品。 联想认为AIPC将成为未来每一个人的个人AI助理。未来AI PC有五大特征:内嵌基于个人大模型、自然交互的个人智能体;内嵌个人知识库;具备CPU+GPU+NPU本地异构AI算力;连接开放的AI应用生态;保护个人隐私及数据安全。 联想集团预计,到今年年底,AI PC等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将占到10%左右。今年CES 2024,联想一口气推出了10余款AI PC,包括赋能创作过程的Yoga Pro 9i,全球第一台可无缝切换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两种模式的ThinkBook Plus Gen 5 Hybrid、全球首款商务AI PC ThinkPad X1 Carbon AI、新一代超小型ThinkCentre neo Ultra等。 今日AI PC创新峰会上,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宣布,全球第一款具备五大特征的AI PC,即将在4月18日的联想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 此外,华硕电脑全球副总裁石文宏也在会上表示,AI PC能够带动新一轮的换机潮。目前华硕ROG幻14 Air笔记本、华硕天选、华硕a 豆、华硕无畏都搭载了AMD锐龙8040芯片。 与此同时,宏碁Swift系列新款AI PC也将于下个月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 本月13日,荣耀在北京举办了首场AI PC技术沟通会。本场沟通会的主角,是在刚刚结束的MWC24上颇受海外媒体关注的MagicBook Pro 16,这是荣耀笔记本的第一款AI PC。 这款AI PC最高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 7 155H处理器,最高支持NVIDIA GeForce RTX4060 GPU。具备智慧搜索功能,可以智慧搜索文档和照片,还提供AI文档总结、AI字幕翻译、AI笔记纪要等应用交互功能。 荣耀目前已持续投入100亿元AI研发费用,完成2000多项AI专利,希望在2024年AI全方位赋能荣耀笔记本。 04 押注AI PC,押注的是什么? 实 际上,这么多公司押注AI PC,本质上是押注产业链重构的机会。 联想集团中国区总裁刘军在一次采访中将AI PC形容为“很像24年前的PC行业。 ” 全球PC市场销售低迷这件事,早在多年前就被持续提及。AI PC的出现,被业内人士认为是PC行业几十年以来难得一见的机遇,其中原因有二。 一是AI PC可以提高PC产品溢价能力,今年已经发布或即将发布的AI PC的产品,其定价或多或少都有提升。与不集成 NPU 的类似规格 PC 相比,具有 AI 功能的 PC 的价格溢价为 10% 至 15%。 二是Wintel联盟的垄断性有望被打破,在传统PC发展时代,Windows+Intel联盟之所以可以攫取利润是因为有垄断性,但这一状态将在AI PC时代产生变化。 正因此,整体来看,AI PC将驱动整个产业链价值分配链条发生变化,这是对产业深层次的影响。 PC 行业即将迎来继“家用电脑”、“互联网电脑”后的第三次代际升级,即基于大模型技术的 AI PC 时代。苏姿丰表示:“当我们审视整个生态系统时,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在整个基础设施中提供人工智能的机会。” 05 结语 中国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科技潮流与趋势的风向标。这里的用户是最有热情和想象力的用户。 适逢甲辰龙年,也是AI PC腾飞之年,全行业都在推动AI PC的创新、技术与合作。让我们一起与AMD迈入AI PC的新时代。
不声不响,腾讯已经拿AI开始赚钱了
虽然低于分析师预期,不过起码暂时告别了 2022 年的低迷状态。 作者 | 连冉 编辑 | 郑玄 3 月 20 日,腾讯公布 2023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财报显示,2023 年,腾讯实现营收 6090.15 亿元,同比增长 10%,净利润(Non-IFRS)为 1576.88 亿元,同比增长 36%。其中四季度,腾讯实现营业收入 1551.96 亿元,同比增长 7%,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 1574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426.81 亿元,同比增长 44%,略高于分析师预期(约 419 亿元)。 虽然总营收低于分析师预期,但这份财报也意味着腾讯暂时告别了 2022 年的低迷状态。2023 年,腾讯在一些业务领域实现了增长,视频号用户使用时长翻了一番,同时海外游戏业务的增长推动其在总游戏收入中的比例增至 30%。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2023 年,我们在多个产品和服务上取得了突破,视频号的总用户使用时长翻番,广告 AI 模型的改进显著提升了精准投放的效果,国际市场游戏在游戏收入的占比达到 30% 的新高。这些发展带动了高质量的收入来源,推动毛利增长 23%,并成为我们对股东加大资本回报计划的有力支持。」 过去一年,腾讯以 490 亿港元左右的总代价购回了 1.52 亿股股份,今年,腾讯表示回购规模至少翻倍,将从 2023 年的 490 亿港元增加至 2024 年的超 1000 亿港元。腾讯表示,进行回购旨在长远提高股东价值。 01 海外游戏表现亮眼, 国内游戏略有下滑 分业务来看,2023 年全年,腾讯增值服务收入 2983.75 亿元,同比增长 4%,网络广告收入 1014.82 亿元,同比增长 23%,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 2038 亿元,同比增长 15%。 2023 年腾讯游戏业务全年收入达 1799 亿元,同比增长 5.4%,主要系海外市场游戏收入增长 14% 至 532 亿元,收入占比达到 30% 的新高。 腾讯在海外游戏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PUBG MOBILE》(《和平精英》海外版)、《VALORANT》、《胜利女神:妮姬》等游戏的出色表现。 图片来源:PUBG MOBILE 官网 其中《PUBG MOBILE》在 2023 年恢复明显增长。Sensor Tower 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PUBG MOBILE》的总收入逼近 45 亿美元,其中 2023 年下半年收入接近 5 亿美元。 本土市场方面,游戏收入 1267 亿元,同比增长 2%;其中第四季度总收入 270 亿元,同比下降 3%。腾讯称收入主要得益于《无畏契约》《命运方舟》等新游戏,以及《暗区突围》《金铲铲之战》等新兴游戏表现出色,但一定程度上被《和平精英》较弱贡献所抵消。 腾讯在财报中披露,2023 年本土市场年流水超过 40 亿元且季度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 500 万(手游)或者 200 万(PC 游戏)的腾讯游戏从 6 款上升至 8 款,反映公司在本土市场的重点热门游戏进一步扩容。 此外,在财报电话会上,腾讯高管表示公司计划通过三种策略来推动网络游戏的中期增长: 1) 重组并改变现有游戏的领导层以提高收入,如 Supercell 旗下的游戏《荒野乱斗》重组,收入出现了非常急剧的上升。此外腾讯在对《PUBG 移动版》和《和平精英》的团队进行了调整,前者已经看到了好转。 2) 货币化已有庞大用户群的游戏,比如《金铲铲之战》《英雄联盟手游》和《暗区突围》。 3) 推出过去有过巨大的成功的大预算游戏。比如今年二季度即将推出的在内测中大获成功的《地下城与勇士》手机版。 02 视频号成为新动能, 广告收入再创季度新高 财报显示,由于推荐算法优化带来日活用户数据和人均使用时长增长,视频号 2023 年用户使用时长较 2022 年翻倍。财报电话会上,腾讯高层称微信视频号「不负众望」。 视频号对腾讯业绩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广告业务和带货技术服务费。财报显示,2023 年,腾讯网络广告增长业务同比增长 23% 至 1014.82 亿元。腾讯表示,广告平台的升级促进了视频号的收入增加。 此外,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 15% 至 2037.6 亿元,这也部分得益于视频号带货技术服务费的收取。腾讯《视频号商家技术服务费管理规则》显示,自 2023 年起,视频号开始面向商家收取技术服务费,具体按每笔订单对应商品或服务的类目计算费率,费率在 1%-5%,计入企业服务的收入。 同时,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毛利率也从 33% 提升 7 个百分点至 40%,这当中,带货技术服务费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得益于快速成长,视频号已成为腾讯广告、企业服务和支付业务的重要推动力,连续多个季度为公司带来稳定增长的新收入。 除了视频号,另一个表现出色的板块是广告。受益于 AI 技术显著提升广告定向能力,四季度,腾讯广告收入 297.94 亿元,同比增长 21%,再创季度新高。这是由于对视频号的广告需求以及公司广告平台的持续升级。除汽车之外的所有行业于公司的广告开支同比增长,其中互联网服务、大健康及消费品行业的增长尤为显著。 在财报后电话会上,腾讯高管表示,从短期来看,AI 的经济效益将主要体现在广告领域。 考虑到腾讯的广告业务规模,假设年收入达到 1000 亿元,即使是 10% 的增长也能带来 100 亿元的额外收益,而且这其中的大部分将转化为利润。这一点在广告业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尤为显著,尤其是将视频号和电商生态系统纳入考虑的话。同时,在一些关键领域,公司已经见证了 18 个月内点击率翻倍的增长。 另外,视频号中的广告加载量目前还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另一方面,对于云服务和商业服务客户来说,腾讯正面临着一个相对新兴的市场,这意味着,尽管这些领域的增长可能不如广告业务那样迅速显现,但它们具有长期的增长潜力和战略价值。 03 AI:「愿意把目光放得长远」 财报显示,腾讯 2023 年全年研发投入达到 640.78 亿元。自 2018 年以来,腾讯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2696.54 亿元。在全球范围内,腾讯专利申请总数超过 7.5 万件,授权专利数量超过 3.7 万件。 技术驱动带来的业务增长在腾讯最新财报中得到体现。腾讯混元自去年 9 月推出后,已发展成为领先的基础模型。腾讯混元功能持续拓展,包括文生图、文生视频等,目前已在内部 400 多个业务中内测,并已在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推出 AI 助手服务。 图片来源:腾讯混元官网 未来,腾讯将加速在游戏内容创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在财报电话会上,腾讯高管在谈到关于人工智能在游戏上的应用时称,腾讯愿意把目光放得长远,「人工智能驱动的 NPC,人工智能加速的图形内容生成、图形资产生成,这些领域在未来几年,而不是未来几个月,将从人工智能的部署中获益良多。」 腾讯高管表示,人工智能在提升游戏内容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创新游戏玩法的开发仍然依赖于有才华的个人和团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融入,预计游戏行业将持续从这些创新中受益。 近日在美国举行的 2024 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腾讯发布了一款自研游戏 AI 引擎 GiiNEX。据介绍这款引擎可以覆盖游戏从研发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比如生成 NPC 对话、游戏剧情、城市建筑等。目前腾讯大热的派对游戏《元梦之星》的关卡设计工具,就使用了该引擎的技术能力。
挑战OpenAI大军中的第一个逃兵
作者丨Alex Konrad, Rashi Shrivastava 原标题丨《穆斯塔法•苏莱曼加盟微软,AI独角兽Inflection放弃挑战ChatGPT》 从Anthropic、谷歌、Facebook到聊天机器人Pi的开发商Inflection,OpenAI“树敌”众多。几天前,在马斯克宣布Grok开源后,人工智能市场的竞争再次升级,就连Inflection的也不得不开始考虑激进的转型计划了。这家初创公司在去年筹集了13亿美元,而如今,CEO苏莱曼打算离开,转向微软的消费者人工智能业务。他被寄希望去挽救目前毫无用户体验可言的微软Copilot。 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即将离开聊天机器人Pi的制造商Inflection AI,加盟微软。作为硅谷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之一,Inflection去年的估值为40亿美元,该公司表示正在将重点转向ToB战略。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解释说,苏莱曼将领导微软的消费者人工智能工作,并组建一个名为微软人工智能的新团队,包括其Copilot产品。Inflection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卡萨姆·西蒙彦(Karsamyn Simonyan)和一些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也将离开Infection来帮助创建这个团队。 知情人士告诉《福布斯》,在Inflection公司现有的70名员工中,大多数都将跟随苏莱曼跳槽。另一位消息人士补充称,微软不会在这一转变中持有Inflection AI的任何股权,也不会收购Inflection的任何知识产权。Inflection、微软和苏莱曼都拒绝在各自的声明之外发表评论。 在领英上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该职场社交平台的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他同时也是Inflection的第三位联合创始人和董事会董事)写道:“与微软的协议意味着Inflection的所有投资者今天都将获得良好的结果,我预计该公司未来会有良好的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在周二之前已经是Inflection AI的投资者。但知情人士称,这一“良好好的结果”并不包括投资者以部分退出的形式从公司获得任何现金。《福布斯》无法立即联系到霍夫曼置评。 Inflection现在将把重点放在为其他企业提供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上——这对于一家直到最近还专注于其聊天机器人Pi的公司来说是一个重大转变。Pi是Inflection推出的针对OpenAI的ChatGPT和Anthropic的Claude的竞品。该消息人士补充说,微软将在微软的云服务以及其他服务上托管该API。Inflection在自己的帖子中声称,PI每周有“数百万”用户。这些用户将继续拥有访问权,至少目前如此,因为该公司声称“这项服务不会立即发生变化”。 对于一家去年6月刚刚融资13亿美元并在去年11月宣布了最新版本模式的公司来说,Inflection 的转变和两位联合创始人的离职是一个惊人的逆转(此前,Mozilla的首席研究官肖恩·怀特(Sean White)已经准备加入该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苏莱曼当时对《福布斯》称,“Pi大受欢迎,留存率极高”。“从根本上说,我是在建立一个业务,而它极具竞争力。” 周二接受彭博社(Bloomberg)采访时,苏莱曼进一步强调,Inflection不仅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也受到用户的欢迎,他说,Pi的日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00万。但他说,该公司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 建立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来与OpenAI等公司竞争是非常昂贵的。尽管如此,在筹集了如此多的资金之后,Inflection如此迅速地退出了消费者竞争,而其首席执行官又要前往微软担任最高职位,这一变化还是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关注,尽管这并不完全让人感到意外。 投资过人工智能独角兽Adept的风投公司Air Street Capital创始人兼普通合伙人内森•贝纳奇(Nathan Benaich)表示:“对穆斯塔法来说,这是美好的一天,对Inflection的投资者和早期员工来说,这是糟糕的一天。”他还补充说,与消费者业务竞争的相关成本意味着,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取得胜利。 在Index Ventures,另一家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Cohere的董事迈克·沃尔皮(Mike Volpi)表示,他预计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将成为To C人工智能竞赛的受益者。他补充说,面向企业的业务“更有可能”保持自己的地位,并提到了Cohere和另一家著名的人工智能独角兽Anthropic作为例证。“许多专注于消费者的人工智能公司将试图转向企业市场。时间会证明,这种转向战略是否为时不晚。” 但企业人工智能初创公司Writer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梅•哈比卜(May Habib)补充说,占领这个市场绝非易事。她说:“我认为,这一举措表明,在企业中建立新的预算是多么困难,当然,现有企业也有很大的捆绑优势。对于萨蒂亚来说,这无疑是一步好棋。” 目前尚不清楚,苏莱曼的离职更多是反映了Inflection的困境,还是一个更大的机遇正在显现。苏莱曼之前是DeepMind的联合创始人,该公司后来被谷歌收购。在被指责管理风格过于激进后,苏莱曼于2022年从DeepMind离职。 去年年底,另一家市值达1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Hugging Face的首席执行官克莱蒙•德朗格(Clément Delangue)预测,到2024年,至少会有一家被大肆炒作的人工智能公司要么被收购,要么破产。微软挖走Inflection的两位创始人可能是目前为止最接近这一预测的事情。 “虽然没有人预测到这一具体结果,但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投资者贝纳奇补充道。“如果反垄断监管机构让(并购)变得极其困难,我们可以预期,这些奇怪的半退出将变得更加普遍。” 本文译自 https://www.forbes.com/sites/alexkonrad/2024/03/19/inflection-abandons-chatgpt-challenger-ceo-suleyman-joins-microsoft/?sh=4dcebe3847fb
拼多多“钩”住太平洋
Temu这艘船开得有多快,拼多多最新发布的财报,给了一个漂亮的答案。 去年四季度,拼多多总营收888.81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分析师们的市场预期多近100亿元。其中,Temu营收所归属的交易服务业务营收为402.054亿元,同比增长357%。 网站分析工具SimilarWeb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Temu的独立访客数量达到4.67亿,排名全球第二。 Temu的成功,就像是一把钩子,连接了太平洋两岸。一批服装、家电、箱包企业沿着Temu铺好的路跨过太平洋,既消化了中国产能,也普惠了美国消费者。无形之中,以Temu为代表的跨境电商,成为了中美密切商贸往来的象征,印证了全球化力量的坚韧。 Temu何以高速增长?两个核心因素是,拼多多复制了一个海外版拼多多,其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和供应链能力是可以复用的;同时它又根据海外市场情况,推出全托管模式,让产业带和工厂得以以效率更高的方式走向海外。 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优势是中国工厂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国内电商高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买到优质商品,但做外贸的工厂,长期还停留在做代工厂、做贴牌生意的阶段,物流配送、店铺运营、品牌营销是扼住他们直面海外消费者、乃至获取更多利润的瓶颈。 走全托管模式的Temu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何佳阳家的陶瓷厂此前曾为迪士尼、德国商超Aldi、俄罗斯航空等知名企业做代工,工厂形成了一条集设计、生产、组装于一体的制造线。 “潮州陶瓷擅长复杂工艺以及个性化生产,产业基础相对较好,但作为最传统的代工厂,一直以来我们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下端。”何佳阳说,在整个产业链端,开发设计被品牌把控,销售被贸易公司把控,而工厂话语权很弱,随时可能被压价。 为了给工厂找出路,何佳阳开始尝试跨境电商平台,Temu上线不久,何佳阳报名入驻。让她惊喜的是,店里上线的第二款产品——陶瓷保温杯,便意外爆单了。去年,工厂月销售不断增长,Temu成了工厂的主要增量来源,利润率更是提高了不少。 自2022年9月在美国上线,Temu已开通50余个站点,中国互联网真正走向了世界,实现了全球化,中国供应链也跟着Temu走到50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10月,高盛曾发布一份报告称,Temu目前月GMV已超10亿美元,预计下半年将持续增长;今年2月,高盛则将其此前对Temu2024年350亿美元的预测上调至450亿美元。 尽管增长颇为可观,但Temu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海外形势。近期,在美国众议院通过要求字节跳动出售TikTok、否则将在美国被禁用的法案。 Temu难免也将面临类似的挑战。对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来说,海外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广阔,但同时他们也要准备应对经营风险的Plan B。 从最新一季财报看,Temu已经成功崛起为拼多多新的营收支柱。 Temu刚上线不久的2022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的收入还主要来自广告收入,398.2亿元的总收入中,有310.234亿元是靠广告获得。 一年过去,拼多多收入成功翻倍到888.81亿元,Temu贡献的收入所属的交易服务的营收则达到402.054亿元,占比近半。在收入端,拼多多花了一年时间,成功复制了另一个拼多多。 在战术战略上,Temu也延续了拼多多在国内的策略,简单、极致质价比,扶持中小厂家和产业带商家。 “商家除了供货到Temu国内仓库,其他运营方面基本不用操心”,一位Temu商家说,销量、库存深度、价格是在Temu获取流量的指标。 这种运营模式,正是Temu得以在海外狂飙突进的利器。与拼多多的运营逻辑相同,Temu想用质价比争夺市场,帮中小商家打开销量渠道,但中小商家和产业带商家人力有限,Temu便最大程度降低商家的入驻、运营门槛和运营成本,那么商家就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价格。 在山东经营着帽子厂的“厂二代”柳文海表示,在传统跨境电商平台做生意,人工、物流等方面成本要占产品售价的30%,但Temu给商家节省了成本,“在Temu上,这部分成本仅为10%。” 质价比显然能带给商家更多销量,正循环由此建立。浙江省义乌市盛麟贸易有限公司是入驻Temu的第一批商家,产品涵盖家居用品、厨房工具、卫浴收纳、时尚饰品等。入驻后没多久,盛麟贸易在Temu上的日均单量就达到了3万单左右。 借由Temu打通的这条路,广州的美妆、深圳的数码产品、湖州的童装、温州的鞋具、台州的塑料制品、金华的保温杯等等商品,加速走向海外。 “我们对全球化业务的初心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供应链和技术能力,将全球的优秀商家、优质商品带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拼多多董事长兼联席CEO陈磊表示。 靠着门槛低、质价比,Temu帮外贸商家打开了新的卖货渠道。金炜烽是浙江台州一家眼镜制造商的负责人,去年,很多外贸大客户都没有下单,工厂的订单直线下降了40%-60%。经营压力之下,金炜烽开始转战Temu。 “流量太大了”,这是已经转战Temu的柳文海最大的感受。去年“黑五”期间,他销售了至少70万顶帽子,“工厂的机器都要踩冒烟了。” “质价比”是Temu的重要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家无法获取利润,恰恰相反。转战Temu,也彻底改变了柳文海家帽子工厂的毛利情况。 外贸本就是一门利润微薄的生意。一位外贸商家表示,传统行业竞争激烈,有些行业的毛利率甚至是个位数。 保温杯企业水西工贸的业务之一是给第三方品牌代工,但贴牌生产的利润空间持续下降,中小订单的毛利润率普遍只有7~8%;此外,作为传统代工厂,水西工贸处于产业链前端,话语权很低。 2022年下半年,水西工贸董事长谭国华决定打造自主品牌,刚刚上线的Temu,成为谭国华的选择。 作为第一批加入Temu的跨境商家,水西工贸订单量增长很快,毛利润率也从不到十个百分点提升至15%-20%左右。 在过去的传统外贸模式下,柳文海的父母卖一顶帽子只能赚5分钱,但现在柳文海能赚六七块钱,通过Temu,其毛利提升到40%。 在整个产业链中,代工厂能获得的溢价十分有限,且很容易被替代,而建立自己的品牌,完成品牌化转型,商家才能在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获得更高利润。 “从前工厂都是做白牌,但这样的产品生命周期很短”,一旦产品成为爆品,市场上很快就会有大量仿品出现,最后大家只能陷入同质化的价格战。“要脱离价格战的泥潭,必须要走品牌化的道路。”何佳阳说。 事实上,工厂也深知传统模式会被市场淘汰,但在缺少流量高的平台助力下,他们在原有渠道无法与老品牌们竞争。Temu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 如同一批产业带工厂从拼多多走出来,成为了“拼品牌”,获得了更高的销量和利润,一批外贸厂家靠着Temu完成了从代工厂走向了品牌化,成为了海外版的“T品牌”。 金炜烽的眼镜厂就是其中之一。在提高商品品质,并重新包装商品后,其推出的品牌产品售价和利润都提升了将近50%。 数据证明,国内工厂的商品能在海外大受欢迎。分析机构Earnest Analytics数据显示,在2023年1月至2024年期间,Temu在美国的销售增长了840%,同时客户留存率更高了——约有28%的用户在Temu首次购买商品后,16个月后还会回到Temu上再次交易。 越来越多的外贸工厂和商家成功靠着Temu,拿回了利润和话语权,中国外贸工厂经历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在产业链条上向上迈了一级台阶。 “浙江的优势制造产业带,比如湖州童装、温州鞋业、台州塑料制品等,这些产业带之中,有不少是传统的代工型工厂,平台希望跟他们一起抓住产业转型机遇,培育、打造全球性的自主品牌。”多多跨境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9月,借由Temu,一批工厂将国内生产的产品卖往太平洋对岸的美国,美国之后,Temu又开始将在将美国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全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工厂的货品被销售到更多的地方。 Temu的全托管模式,也是支持商家从美国向其他国家拓展生意的基石。柳文海算过一笔账,在传统跨境电商模式下,如果他想要在美法俄三国卖帽子,至少要请三位语言翻译,每月要多付出不少人力成本,但做Temu直接省去了这块成本,“平台就帮我翻译了”。 柳文海之所以能把帽子卖到全球各地,与其持续推爆款的能力密不可分。除了物流等一站式服务,Temu给商家提供了可以通过少量、多次、快反的柔性供应链。 每周,柳文海都会在Temu上测款,新品的收藏数若过千,他们就会小批量、多批次快速生产。如此,柳文海的帽子工厂打造出了众多爆款。 另外,平台买手也会提供消费流行趋势和消费反馈,把需求反馈给上游工厂,从设计研发环节给出建议,为其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何佳阳就是靠着平台推荐的搭配组合产品,成功推出了平台爆品。 去年圣诞前夕,谭国华的保温杯工厂计划生产圣诞主题的杯子。按照此前的模式,他们需要运营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信息,还可能做出误判。“比如,一个款式可能适合欧美市场,却未必符合其他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数据分析的工作量很大。如今,平台可以帮忙做许多这方面的工作。” 除了在供应链上提供帮助,Temu在物流上也在持续改进。去年“黑五”前夕,平台提升了物流时效,延迟了快递每日收件时间,国内运送时间也从此前的4天左右缩短至2天,“还加入了中通、韵达、顺丰等物流,可选择方式明显增加”,柳文海说。 全托管模式之外,Temu也于本月推出了半托管模式,对比全托管,半托管的履约时效更快,可售卖类目更广更多,这相当于是一次中国工厂供应链的一次海外扩容,更多的商品可以通过Temu输送向全球各地。 这一轮跨境电商的发展,是平台推动着国内制造业实现的全球化。与以往相比,这一次,国内工厂走得更远、话语权更高、获取的利润也更高,中国制造业真正走向了世界。
李想发全员信自我批评,小米等联合制定单层HDR图像标准,微软等巨头对抗苹果,Epic将登陆iOS和安卓,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3月21日 农历二月十二 今晚 7 点 上海静安的苹果新店会开业 说是库克亲自揭幕 结果早上 7 点 就有人在排队了 还没到中午 就排了将近 400 人 。。。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李想内部信反思理想 MEGA 问题 ( 凤凰网科技 ) 理想汽车 CEO 李想发布全员内部信,他在内部信中复盘了理想汽车 3 月出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李想认为,理想 MEGA 出现节奏问题,错误的把理想 MEGA 的从 0 到 1 阶段( 商业验证期 )当成了从 1 到 10 阶段( 高速发展期 )进行经营。另外,理想汽车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 李想认为,理想汽车将会耐心地把理想 MEGA 按照从 0 到 1 的节奏去经营,聚焦核心的用户群体,聚焦高端纯电消费能力强的城市。 :理想美股已经盘前跳水了,跌了都不止 5% 。。。 # 小米牵头华为、腾讯、OPPO、荣耀联合申请制定单层 HDR 图像格式标准 ( IT 之家 ) 3 月 21 日消息,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 UWA 联盟 )日前发布公告,由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的《 高动态范围( HDR )静态图像 第 2 部分:单层格式 》团体标准符合立项要求,现予以批准立项。 申请书显示,这一标准立项由小米牵头,小米、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为、腾讯、OPPO、荣耀联合申请,计划起止时间为 2024 年 3 月到 2024 年 12 月。 据悉,申请书显示,双层 HDR 分发格式基本定型,可以迅速达成共识并且进行发布。 :好了,这下就剩 HDR 视频了。 # 微软、Meta、X 等巨头联名对抗苹果,反对其限制导流政策 ( IT 之家 )据媒体报道,近日,微软、Meta、X 等知名科技巨头联合反对苹果公司在与 Epic 诉讼的“ 限制导流 ”政策。这些公司共同表示,苹果公司设置了一系列门槛,限制了用户使用外部支付处理系统,认为苹果提出的合规措施并不能解决问题。 微软等提交的法院文件主要内容为,苹果公司新规定,外部支付的佣金比例只比应用内购买支付的费用低 3% 。苹果这 3% 的“ 让利 ”,根本无法让开发者构建完善的外部支付系统,也无法吸引消费者通过外部链接支付。 而苹果公司辩称,这些费用是对其在 App Store 上提供的服务的合理补偿。 :果子:你就说我让没让利吧。 # Epic 游戏商店即将登陆 iOS 和安卓 ( IT 之家 )Epic 今日在社交平台 X 上宣布,Epic Games Store(EGS)即将登陆 iOS 和安卓平台。 Epic 表示,将在 iOS 和安卓上提供与 PC 平台相同的收入分成。开发商将保留其游戏 88% 的收入,Epic 则抽取 12%。这远低于苹果和谷歌在应用商店中高达 30% 的抽成。 在另一篇虚幻引擎的官方博客中,Epic 宣布 EGS 将成为首个以游戏为中心的多平台商店,并将在安卓、iOS、PC 和 macOS 上运行。 :e 宝:你就说我良不良心吧。
英系车为什么寄了?我大英自有国情所在
不怕兄弟过的苦,就怕兄弟开路虎。 说起英系车,咱们脑子里还能蹦出哪几个品牌?捷豹和路虎?不好意思,它们现在是印度车。 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它们就从福特手上贱卖给了印度塔塔集团,都已经过户好几手了。 而要说英系车中更为代表性的罗孚和 MG ,那更对不起,它们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国产车,荣威和名爵。 在 2005 年,罗孚其实就已经破产了,这时候咱们南京汽车花了 5000 万英镑,收购了罗孚的技术和子品牌 MG 。而罗孚的名字,此时已经被福特买走了,最后跟着路虎一起去了塔塔。 另外,罗孚旗下曾经还有一个品牌叫 MINI ,但它现在也是宝马的子公司。 更别说英系车的豪华车型,路特斯卖给了吉利,劳斯莱斯卖给了宝马,宾利卖给了大众,真正地道的老英伦品牌,也只剩阿斯顿马丁和迈凯伦了,甚至它俩也是待价而沽。 英国的出租车品牌英伦,现在也是吉利的,这等于说是大家分完蛋糕,有人连盘子都舔了。。。 所以,拥有全明星豪华阵容的英国汽车工业,到底是怎么发育起来,又是怎么被一波团灭的呢? >/从马车到蒸汽机车 说起汽车工业,咱们小时候历史课本上只说本茨发明了内燃机汽车,德、美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但在此之前,其实就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汽车,那就是蒸汽机车。 最早法国人居纽( 或称古诺 )在 1769 年就发明了蒸汽三轮车,但因为政局变革,后来就没有下文了。直到 1804 年英国人脱威迪克采用高压蒸汽机,才真正在英国开启蒸汽汽车的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汽车的原型。 虽然英国汽车开了一个好头,但在接下来几年,甚至直到今天,英国政府就一直在和自家的汽车工业对着干。 原因就是, “ 我大英自有国情所在 ” ,英国的保守势力太强大了。 在蒸汽机车运行之初,它就受到普通民众的强烈抵制。 一方面是因为蒸汽机车的噪音很大,不仅非常扰民,而且也会吓跑同在马路行驶的马匹。这也不能怪英国人,咱们可以想象一下火车头那种 “ 轰隆轰隆 ” 的声音,不停在家门口驶过的感觉,和马匹 “ 咯噔咯噔 ” 完全不是一个感受。 另一方面,蒸汽机车对比马车的优势太过明显,如果蒸汽机车普及开来,马车公司就会立刻破产,所有马车夫全员下岗,马也全都白养了,这让从业者怎么受得了。 按道理,英国政府应该提供更好政策环境和基础设计建设,比如拓宽马路,规定交通法,然后想办法让马车夫学习驾驶蒸汽机车,实现再就业。 但结果在 1865 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影响英国汽车工业 30 年的著名法案——《 红旗法案 》。 这上面规定,蒸汽机车必须要 3 个人驾驶, 1 个加煤, 1 个驾驶, 1 个举着红旗在前面开道,好好好,就这么稳就业是吧。 而之所以能安排人在前面开道,是因为车必须开的比人还慢。 法案规定,蒸汽机车车速不允许超过 4 英里 / 小时,按咱们现在的标准就是 6.4 公里 / 小时,和咱们走路差不多,特别是在城市道路,限速还要再减半,超速就要罚款。。。 那富豪和贵族老爷们为啥不选择开燃油车,哦不,马车呢? 当时诸如红绿灯、橡胶轮胎等发明,都是因为《 红旗法案 》被迫搁置,最终与英国无缘,这才让德国汽车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燃油车时代的兴衰 不过当时的英国还是蒸蒸日上,经济上的增长最终消化了所有的错误。 作为老牌列强,英国汽车就算停滞了 30 年,也还是有翻盘的实力。 1892 年,一位德国移民后裔 Bremer 制造了英国的第一辆燃油车,这也才比本茨的奔驰 1 号晚了 6 年,而之后英国就陆续出现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各个品牌。 比如在 1904 年,一位叫莱斯的汽车工程师遇到了一位叫劳斯的贵族赛车手,他俩马上一拍即合,创立了后来的皇室座驾劳斯莱斯。 而就在同年,一家老牌自行车厂商罗孚,也开始转型研发燃油车,成立罗孚汽车。后一年, MINI 亲爹之一的奥斯汀汽车,也被奥斯汀创立,之后罗孚和奥斯汀逐渐成为英国汽车品牌的核心。 另外在 1910 年,英国汽车史的另一位关键人物莫里斯,成立了莫里斯车行( Morris Garages ),也就是后来的 MG ,它依靠批量生产压低成本,制造了各种小跑车。 这时候英国汽车工业百花齐放,富豪和贵族老爷们可以选择劳斯莱斯、宾利和阿斯顿马丁,普通人则能买到罗孚、莫里斯和奥斯汀。 而且在二战以后,由于马歇尔计划,又给了英国汽车倾销到美国的机会, 20 世纪 50 年代初,美国进口汽车的 90% 都来自英国,这时候哪有德系、日系什么事儿。 但从此英国汽车就走上正途了吗?恐怕是想多了。 因为英国政府从来也不闲着,骚操作马上就来了,当时为了鼓励出口,逆差转顺差,英国政府不敢贸然放开国内消费,结果光是一个分期付款法案,就修改了 18 次。 这项法案决定了民众到底能贷多少钱出来买车,但就在政府的犹豫不决中,导致了汽车行业产能紊乱,英国国内的汽车需求和汽车生产都受到了严重抑制。 而且这还没完。 在冷战期间,英国又上台了一位 “ 亲苏联 ” 的首相克莱门特 · 艾德礼,当时苏联正在建设 “ 高尔基汽车城 ” ,艾德礼直接有样学样,让英国汽车行业来个大整合,把没必要整合的车企全都合并了。 结果到后来,全英国这么多汽车品牌基本都在集中在了英国和利兰两大公司手里。 先是这家英国汽车公司( BMC ),在合并后不仅拥有莫里斯、奥斯汀、沃尔斯利、莱利等品牌,还在不久后推出了著名的 MINI 。 而后又随着捷豹的加入,英国汽车公司( BMC )改名为英国汽车控股公司( BMH )。 那这个利兰是啥呢? 其实它一开始主要做的是商用车和农用车,而且从蒸汽时代就开始了,到这时又整合了罗孚、凯旋等品牌。 而要说起来,最后这个利兰公司也是相当曲折,不仅变卖所有乘用车品牌,还和荷兰 DAF 卡车公司合并,不久后又宣布破产,分出来的一家 LDV 公司经过几经辗转就成了咱们的上汽大通 Maxus 。。。 总之,在经过一番 “ 抱团取暖 ” 以后,太多同价位的车被放在一个体系里,结果暖是没有取到,只有无休止的内斗。 我们可能以为车企内部大多会齐心协力向外拓展市场,但其实,车企一旦做大,内部矛盾比外部要严重得多。 因为一个村都没考上清华那没人会说啥,但村里各个都是清华,就你连高考都没考,这村里还有谁会正眼瞧你,所以一些小品牌都只能混吃等死。 更别说,这个村教育资源还有限,你抢了别人就没有,别人抢了你就没有,都忙着和自己人斗了,谁还管外边? 这两家公司的结果就是越来越保守,一年不如一年。这咋办呢?英国政府又支了个招,干脆一起整合吧。 所以在 1968 年,利兰公司和英国汽车公司( BMH )合并,最终成了巨无霸公司,英国利兰汽车集团。但,不从产品本身着手,让公司盲目做大,只是治标不治本,没过几年又歇菜了。 英国政府又说,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干脆我来兜底吧。 从 1975 年开始,英国政府每年就要花上百亿英镑给汽车行业的失败报销,直到撒切尔夫人上台。 但她,又把英国利兰汽车集团重新私有化了。。。 咱也别说啥,现在这个情况,还有谁能救得回来?说白了,这一整波操作下来,就是让英国汽车品牌组团送泉水了,最终导致这个巨无霸变卖各种品牌和资产,然后就成了我们开头说的这个情况。 >/余晖与曙光 那现在咱们能说英系车已经没救了吗? 汽车品牌确实是没多少了,但汽车历史还真没法一笔抹去。作为老牌列强,英国汽车就算停滞了 70 年,还是有。。。 翻不翻盘咱先说不好,但至少现在市面上这些英系车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大多还是留在英国国内,要说英国一无所有,那还是太过了一点。 比如说,路特斯品牌就算改成了电车,他的整车设计还是由英国科文特里的设计团队操刀,吉利的四大研发中心,也有一家设立在英国考文垂。 而且更关键的是,英国完好得保存了它的汽车文化。 11 支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竞标赛( F1 )车队中有 8 支在英国,并且著名的银石赛道也在英国北安普敦郡,还有作为老头乐天堂的古德伍德赛车节等等。 另外,著名英国汽车节目 Top Gear ,甚至可以追溯到 1977 年,而赛车游戏地平线 4 也将故事背景设立在英国。 但是,就当英国人还沉浸在过去汽车工业的辉煌时,却发现新能源时代已经来了,正如当年蒸汽机车替代马车,是不是有相同的即视感? 虽然英国政府主张全面电动化转型,甚至在比欧盟还要激进,但时至今日英国都还没有自己的新能源品牌,在新能源供应链上也没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在口头呼吁的阶段。 不仅如此,英国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铺设速度也相当缓慢。 在去年,大约每 36 辆新能源车共用一个公共充电桩,虽然英国政府拨出 10 亿英镑用于修建充电网络,但三年下来,连钱怎么花都没完全想好。。。 而在新能源车政策上,英国政府也只是在跟随欧盟,准备对中国电动汽车筑起关税壁垒。 再加上脱欧之后,英国获得的投资更加稀少,想要重振汽车产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也许是 “ 我大英自有国情所在 ” 吧。 所以要脖子哥说,英国汽车新能源化的结果也可能够呛。。。 撰文:TC 编辑:脖子右拧 & 面线 封面:萱萱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