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特斯拉Cybertruck新接口曝光,暗示该车支持无线充电
IT之家 3 月 22 日消息,特斯拉似乎正在改变主意,计划为其电动汽车加入无线感应充电功能,这一迹象来自近期发现的 Cybertruck 电池组的一个新接口。 此前,特斯拉一直对为电动汽车加入无线充电功能不感兴趣。毕竟,用传统充电线为汽车充电并不是一项特别麻烦费时的事情。然而,特斯拉曾谈到过为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到来而使充电过程自动化。如果汽车能够自动驾驶,那么它们也最好能够在无需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充电,这将非常实用。 不过,无线充电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效率低下。传统无线充电的损耗通常高于使用充电线,但近年来的一些新技术,例如磁共振充电,宣称可以达到与使用充电线类似的 95% 的效率。 尽管如此,多年以来,特斯拉一直更倾向于使用机械臂来自动完成充电,而不是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不过,最近这一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 去年,特斯拉展示了一款新的无线家用充电站(上图)。除了在展示会上展示了这张图片之外,特斯拉并未对此进行任何表态。然而,从图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无线充电站的样式。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曾短暂收购过一家专注于无线充电的初创公司,后来又将其出售,但留下了其部分员工。 此外IT之家注意到,特斯拉首席设计师 Franz von Holzhausen 最近也确认,特斯拉正在研发一款无线充电板。 既然特斯拉正在研发无线充电站,那么电动汽车方面也需要匹配的接收装置。现在可以确认至少有一款特斯拉车型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 Cybertruck。 Cybertruck 车主俱乐部成员在车辆服务手册中发现了 Cybertruck 电池组上名为“感应式充电器接口”的连接器部件。这意味着当无线充电站上市后,特斯拉可以为 Cybertruck 加装感应式充电面板。
美投行:为什么说苹果会打赢美政府的反垄断官司?
苹果被提起反垄断诉讼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3日,针对美国司法部对苹果公司提起的反垄断诉讼,美国投资银行Evercore ISI发布研报称,现有法律很难界定iPhone垄断,苹果最终将打赢官司。 以下是Evercore ISI研报全文: 美国司法部正式对苹果提起酝酿已久的反垄断诉讼,这无疑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制造负面热点报道,但我们认为苹果最终会获胜。美国司法部一直在积极地对大型科技公司提起反垄断诉讼,但是成效有限。 我们依旧认为,在美国,针对苹果采取任何重大反垄断行动都需要国会制定新的立法,因为现有法律很难利用市场界定或消费者伤害标准来证明苹果实施垄断。 例如,Epic Games的诉讼也从类似的角度对苹果发起了攻击,但最终被驳回,因为法官并未将iOS定义为单一市场。同样地,苹果在范围更为广泛的智能手机或数字游戏市场也没有占据垄断地位。美国司法部提起的诉讼涉及范围更广,但最终仍将取决于市场界定:这个市场是iOS还是涵盖所有智能手机?美国司法部还需要拿出证据证明苹果的行为直接损害了竞争和消费者。 这桩诉讼的一审很可能需要2到3年的时间才能有结果,随后的上诉程序还需要1年的时间。按照Net/net投资法:我们仍然认为反垄断在美国更多的是一个负面热点报道风险,而不是经济风险。除非我们看到新的立法通过,否则苹果不太可能被迫对其应用商店收费或第三方应用商店政策进行重大改变。 我们维持对苹果股票的“跑赢大盘”(Outperform)评级和220美元目标股价。(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小米SU7的杀手锏,藏在内饰曝光图中
小米SU7的定价异常艰难,雷军表示产品上市初期,采购成本也非常高,定价上确实有些压力,他很佩服特斯拉敢于逆势涨价的勇气。 知情人士透露,小米SU7的定价工作已经完成,相比此前已经有了3-5万元的降幅,可以说是未上市先「降价」。 卢伟冰也称小米汽车可能会有点贵,但他确信最终价格会让人满意。不难看出,小米汽车发布前夕,官方已经在给我们做「价格较高」的心理工作。相比之下,大家还是更喜欢吃瓜看爆料。 新车还未上市,内饰就被曝光了出来。近日,有汽车媒体因提前泄露小米SU7内饰发布致歉声明。员工石某在未经公司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将内饰图片转发到同事李某,后李某擅自发布到社交媒体,引发全网扩散传播。至此,小米SU7里外的秘密算是彻底揭开。 话说回来,雷军强调SU7配置远超特斯拉,小米SU7的内部是如何远超Model 3的? 国产车内饰很难输给特斯拉 小通认为,国产自主品牌很舍得在内饰用料上下功夫,常年拿特斯拉这一范本作为对比显然是看菜下碟,打造内饰的能力已经到了让人绝对放心的地步。小米SU7也不例外,主流的环抱式智能座舱,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语言,小米已经拿捏到位了。 目前曝光最多的仍然是米白色Nappa皮内饰,与黑色饰皮形成强烈对比,顶部可能采用中高端车型比较常见的麂皮,也就是所谓的「翻毛皮」材质。仪表屏为翻转设计,这是雷军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带来的一个「科技小彩蛋」。 有人认为SU7的整体内饰不够高级,但在小通看来内饰设计好看与否还是个人主观,新能源车的内饰尽可能简约,一方面是控制硬件成本,另一方面则是让座舱的科技感、流线感更为突出,营造出与燃油车不一样的风格。SU7车门扶手的设计倒是有些致敬Model 3的影子,整体样式并不差,甚至还有些「老练」的感觉。 总之,雷军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用最简单的话语强调,SU7的内饰和座椅「很高级,很舒服」。 和车外的门把手一样,小米SU7保留了一系列能够物理控制的设备,中岛提供了空气悬挂、电动尾翼、空调风力、温度的物理拨钮,还有传统汽车的一键上下电,手套箱也提供了物理的开关,这倒是众多网友看好的一点。 近期备受争议的后排空间,许多人认为一辆接近5米的C级轿车的后排不应该做得太紧凑。以小通的看法,SU7的3米轴距大部分让给了车头和前排,整体造型强调运动而非舒适,留给第二排的空间较少是情理之中,这是小米SU7产品定位所决定,并非是技术上的缺陷。 从曝光图看,SU7的后排至少比Model 3更大,地板纯平充分体现了小米汽车Modena平台架构的集成度和优势。换个角度想,SU7有充足的后备箱进深跟当前最大的前备箱,C级尺寸的优势只是体现在别的地方。 毫无疑问,雷军对「配置远超Model 3」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国产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轿车,内饰设计和做工普遍比同级别的传统车型更强,质感拿捏很到位,有「以下犯上」的既视感。重视车内质感的消费群体,小通认为小米SU7自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标准硬件接口+米家生态,SU7无愧「科技轿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小米SU7中控屏周围也有「彩蛋」,比如屏幕下方的一排物理按键。实际上这是小米针对汽车开发的一套Pin点拓展接口标准CarIoT,在SU7内预置了多处接口。有了这套标准,用户可以在中控屏下方扩展物理按键,后排扩展显示屏等。 根据SU7内饰曝光图,我们还可以发现,中控屏的背部还能够扩展手机支架等更多配件。原厂接口的好处就是装上即用,自定义空间极高,基于开放的接口标准,未来必然能够带动第三方汽车配件的需求。 标准化硬件拓展接口并非新鲜事物,HUAWEI MagLink标准化接口、智己IM MAG磁吸拓展坞等标准化方案层出不穷。早年间爱驰U5也提供了多处标准化接口,供车主自由加装配件。有的可以让平板电脑成为多屏娱乐协同的一部分,也有的给车上装个小桌板包饺子,想象力几乎无边际。 卖配件也变成了官方基于汽车「增收」的一种来源。 试想一下,在不需要对汽车做过多改装的基础上增加功能,多是一件美事,站在「创造需求」的角度来说确实很方便。但冷静一想,标准化接口的出现更多是围绕「扩展性」,并非为了解决车辆功能上的残缺,能为体验加分,但没有也不会造成影响。 比如手机支架,放在智能化较弱的燃油车上有一定的必要。小米SU7的车机本身具备类似多屏协同、应用流转等能力,手机上的任务可以流转到车机上操作,原则上已经不需要手机支架。由此能看出,想要打造一个能够解决痛点的扩展生态并非易事,小米CarIoT自有优势,光是增加物理按键,在小通看来已经足够「杀手级」。 另一方面,软件也是小米汽车的核心卖点,智能驾驶体验暂且不说,车机交互一定是科技公司擅长的地方。小米SU7车机显示能够分为3个大区块,支持导航、智驾、音乐、手机等多种窗口显示,并且可以随意调整每个窗口的位置和占比,大屏利用率十分可观,流畅度大概率也会成为行业的T1级别。 车机打通了小米手机以及米家生态,意味着小米汽车也可以远程控制米家生态设备(空调、加湿器、空气清新器等),以控制端的角色接入小米设备生态,想必这也算是「小米全家桶」入手小米汽车的理由。站在生态科技的角度,小米SU7的赛道与市面上的同级轿车着实不太一样。 务实的价格最得人心 小米汽车所携带的软件交互、多设备生态属性无疑是值得夸赞的,但「小米全家桶」用户不一定占多数,SU7最终要回归到单个产品力去看。 100度电、三元锂电池、宁德时代这三个「Buff」加在一起的电动汽车,均价都在40万元左右。从雷军的话语当中,小米SU7科技含量很高,绝不是单纯的「组装货」,小米自研大压铸和各项自研技术,希望告诉消费者,它贵得有道理。 但如今市场竞争摆在面前,配置不差或者更占优势的电动车型数不胜数,极氪007、001全系800V架构,周边硬件水准堪称良心,小米SU7的压力源自于友商的步步紧逼。至于早期没形成规模化效应,成本无法有效均摊,消费者并不在意厂商的压力。 有说法称小米SU7的价格区间将会落在26-33万元,与特斯拉的Model 3、Model 3 Performance类似,前者的综合产品力确实远超后者,担任了驾驶者之车的角色,又在智能座舱和舒适性上打造了自己的长板。目前来看,大家对小米SU7的定价评价不一,但定价过高的论调占据了高位。既要守住小米高端品牌的门面,又要让消费者觉得SU7物超所值,难度很高。 既然定价工作已经完成,官方一定是对最终的结果感到满意,才会把小米SU7推出上市。对于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第一款产品成功与否还是太重要了。 务实的价格最得人心,小米首款汽车打得如何,就看6天后的发布会了。
奈飞《三体》上线,投毒者“下线”
两天之内,三体世界迎来两件大事,一是奈飞(Netflix)的《三体》电视剧上线了,二是许垚终于判了。 3月22日上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许垚故意杀人、投放危险物质案,许垚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 许垚 “被告人许垚因公司经营管理事宜与被害人林某产生矛盾,经预谋于2020年12月14日至15日间,在被害人林某食用物品中投毒,致林某中毒死亡。许垚还因工作上的原因与被害人赵某甲、赵某乙产生矛盾,经预谋于2020年9月至12月,在两人办公室内饮品等物品中投毒,致赵某甲、赵某乙等四人中毒。” 林某,正是游族网络创始人及时任董事长林奇。在杀死游族网络创始人林奇之前,许垚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三体宇宙CEO。 十年前,林奇花1.2亿元买下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版权,成立游族影业,撸起袖子,想要建立一个属于三体的“漫威宇宙”。后来,三体宇宙(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进行三体IP项目推进和落地工作,是《三体》的全球独家版权方。 官宣与奈飞达成协议,联合开发制作《三体》系列英文系列剧集,是游族集团与三体宇宙在林奇遇害前的“最后一件大事”,时间是在2020年9月,案发前3个月。 作为中国科幻的顶流,《三体》硬核、宏大,影视化十分艰难。在2020年的那个时间点,纵然林奇已经买下版权多年,《三体》的多个影视剧项目都已立项,但电影、动画、电视剧的成品,观众是一部都尚未见到。 实际上,在林奇身后,《三体》的影视项目也经历多次跳票,将上线的时间推迟。但事情终归是办成了——2022年12月,《三体》动画在B站上线;2023年1月,腾讯视频开播《三体》电视剧;2024年3月,奈飞上线《三体》英文版剧集。 其中不乏口碑之作。在豆瓣上,腾讯视频版《三体》电视剧的评分高达8.7分。竞争也正在发生:在奈飞上线《三体》前几天,3月20日,腾讯视频上线《三体》周年纪念版,被视为“硬刚”奈飞。 林奇的名字,也出现在《三体》影视剧的画面中。奈飞版剧集中,林奇以“监制”出现在片头。而在腾讯视频版电视剧中,每集的结尾都有一句“谨以此片献给林奇先生”。 《三体》影视剧的花终于开了。 01 从还没正式播出时,奈飞的《三体》剧集就在中国观众中充满争议。 在游族集团、三体宇宙及奈飞官宣授权制作《三体》英语剧集的整整两年后,2022年9月,奈飞释放首个片花,并宣布第一季杀青。 《三体》的号召力永远值得信任。仅有2分钟的片花一发,微博相关词条就上了热搜,词条阅读量达到1.5亿。“奈飞出品,必属精品”的迷信失效了,选角不搭(包括关键角色被替换成外国人)、画面违和的吐槽声此起彼伏。 宣布杀青后又过了近两年,本月,《三体》终于在奈飞上线。在豆瓣上,该剧的评分尚未出炉。但从评论区不难看出中国观众的态度:13937人标记“看过”,最新的20条短评中,只有一半打出四、五星好评,剩下的观众里还有一个打了一星差评。 从制作团队阵容看,奈飞版《三体》诚意颇足,第一季由《权力的游戏》主创大卫·贝尼奥夫、D·B·威斯携手亚历山大·伍共同打造,“大刘”刘慈欣和英文版译者刘玉坤担任顾问制作人。导演则有多位,其中曾国祥(曾志伟之子)执导第一集。 奈飞版《三体》官方剧照 此外,奈飞《三体》投入了巨大的成本。每集的平均预算高达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全剧8集,总计预算1.6亿美元(约合11.5亿元)。剧本内容主管直言:“对于我来说,对于公司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赌注。” 从签约到播出耗时四年,高配的剧集制作团队,重金打造,但依然有失败的风险,中国观众的心则尤其难以俘获。这并不奇怪,毕竟《三体》影视化本就不易,也早有“扑街”先例。 B站、三体宇宙、艺画开天联合出品的动画版《三体》在2022年底就上线,如今豆瓣评分只有3.8分(满分10分),也就比知名烂片《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高1.5分,远远达不到及格线。短评嘴下不留情:“叶文洁(《三体》中的角色)当年想毁灭世界肯定是看了这部剧。” 失望是《三体》粉丝的必修课。刘慈欣2006年就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三体》,2010年《三体》三部曲就已全部出版。第一部《三体》电影2015年就开机,根本没拍出来。B站版动画、腾讯版和奈飞版电视剧也都曾延迟上线,目前只有腾讯版电视剧属口碑之作。 对《三体》影视化的难度,原著作者刘慈欣是有数的。在2019年中国科幻大会接受采访时,他以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来举例,例子中的作品影视化经历了数十年,有的甚至至今未被拍摄:“我们应该抱着一个平和的心态看待。” 《三体》影视化是块硬骨头,拍出来了三部,还能有一部口碑之作,就已经是里程碑。 02 林奇是最终啃下《三体》硬骨头的人。 第一个盯上这块硬骨头的不是林奇。2009年,《三体》刚出版一年,还只是少数科幻迷的心头爱。编剧宋春雨读到这部作品,从刘慈欣手中买走《三体》全部版权,并将五年期限的改编权、后续影视剧和游戏开发版权打包买走。具体的版权费外界并不清楚,网传只有数十万,堪称“白菜价”。宋春雨和其丈夫张番番由此成为《三体》的第一任影视版权拥有者。 2014年,游族网络借壳上市,创始人林奇那年只有33岁,一度成为A股最年轻的董事长。游族网络以页游起家,后转向手游开发,有代表作《少年三国志》《狂暴之翼》等。 也是在那一年,林奇萌生进军影视动漫的想法,又认识了作家孔二狗。后者正想带团队操盘电影,二人一拍即合,目标拿下科幻IP“三体”。游族影业应运而生,孔二狗担任CEO。林奇高调地宣布要投资12亿,拍6部《三体》电影。从宋春雨夫妇手中,林奇以1.2亿元的价格买下《三体》版权。 林奇 第一部《三体》很快立项筹拍,由宋春雨担任编剧,张番番为导演,孙二狗则是制片人。《三体》获雨果奖的消息,更是为项目添了一把火。电影发布会召开3个月就宣布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然而,后期制作却永无结束之日。花了2个亿,《三体》电影却搁浅了。 但林奇没有停下脚步。2018年,游族影业试图补救张番番版《三体》电影,不过最终也没成功。至今仍然能查到该电影的百度百科页面,主演张静初、冯绍峰,像个未出生的幽灵,漂浮在三体世界。 同年,三体宇宙成立,开发方案极具野心:三部电影、两部国产电视剧、一部六集英文剧集、三季以上的动画、两部舞台剧、有声书、广播剧、天猫旗舰店。此外,还包含联名产品、线下活动。 2019年,依据刘慈欣另一部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中国内地票房46亿,在当时的中国影视排名第二。为三体影视化奔走的各方,大概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刘慈欣 到了2020年,《三体》动画和国内电视剧都已经立项,奈飞则拿下了英语剧集的制作。消息官宣之后,林奇表示:“已经迫不及待得要和奈飞以及如此优秀的创意团队并肩踏上全新旅程。”“‘用科技传颂文明’是游族的长期使命,而刘慈欣笔下的《三体》系列属于美丽的⼈类⽂明。” 在那个时刻,宏伟的画卷已经在林奇面前展开。《三体》影视化已经多点突破,含苞待放。 03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2020年12月,突然传出林奇因中毒送医的消息。一周之后,游族网络公告证实,林奇因救治无效去世,年仅39岁。 而“中毒”对应着“投毒”,指向了有重大作案嫌疑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的许垚。 许垚的履历光鲜,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曾前往法国、美国留学,并成为一名律师。其后,许垚进入企业担任要职,曾是复星集团的集团总裁助理、集团总法律顾问、集团法律事务部经理。 2017年,许垚加入游族网络。而在那之前,《三体》电影搁浅的背后,是游族影业的长达数年的动荡期,3年连换4任CEO。林奇彼时并未掌握《三体》版权,版权还在宋春雨夫妇手中。 据法律垂类媒体“智合”2020年11月发布的文章《三体宇宙CEO许垚:探索法律人的更多可能》。许垚在游族拿下《三体》版权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此前,收购《三体》全版权的谈判进展缓慢,被暂时搁置。许垚加入后,接手《三体》全版权的收购事宜,开始了为期大半年的谈判历程。 1.2亿元的《三体》版权交易,是林奇“三体梦”的关键进展。2018年,三体宇宙成立,许垚任CEO。《三体》IP的运营权也从游族影业过渡到了三体宇宙。 热闹只在表面,危险正在暗中酝酿。 时间快进到2020年12月,根据财新、凤凰网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许垚在日本设立商贸公司买卖运输有毒化学品,在上海设立制度场所,以猫、狗懂宠物做实验。许垚给林奇投毒的方式,是给林奇一瓶30粒装的益生菌药丸,毒丸就混入其中。且毒素不止一种,包括河豚毒素、汞等。 至于投毒的动机,多家媒体称是许垚“因职位调整心生不满”。而遭投毒者还不止林奇一人。 回头看,许垚与林奇的不和早有蛛丝马迹。在2020年11月,晚点LatePost发布了《<三体>后传:中国最伟大科幻IP十年的商业流浪》,林奇也接受了采访。 值得玩味的是,该文对许垚只字未提。被着重提到的,是三体宇宙副总裁、国际事业部负责人赵骥龙。 而赵骥龙,正是遭投毒者之一,被发现慢性中毒,体内汞超标近10倍。而赵骥龙的妻子,因用他的被子喝了一口咖啡,也被发现体内汞超标,正处母乳期的她无法进行哺乳。 据凤凰网财经,林奇认为许垚擅长法律问题,但未必适合继续负责《三体》的制作,打算将相关业务更多地交给赵骥龙,因此许、赵二人产生了竞争关系。 许垚投毒案之后,赵骥龙在2021年接过了三体宇宙CEO的职位。在奈飞3月21日上线《三体》时,赵骥龙表示,《三体》国产版和奈飞版剧集先后在全球上线,证明了全球市场对中国科幻IP的认可,也证明了中国科幻企业开发和运营全球内容项目的能力。 关于未来,在去年10月的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赵骥龙透露《三体》电影正在筹备剧本,电视剧第二部和第一步的番外剧集也进入筹备阶段。 林奇身故,许垚被捕,奈飞剧集正在热播,三体的宇宙继续前行。
80亿美元!Altman+腾讯做大股东,“美国贴吧”苦熬19年终上市
作者 | Moonshot 编辑 | 靖宇 当地时间 3 月 21 日,有「美国贴吧」之称,创立 19 年的 Reddit 正式纽交所上市,它也成为今年首个登陆资本市场的大型科技公司。 据招股书显示,Reddit 想以每股 31 美元至 34 美元的价格出售 2200 万股股票,IPO 可筹集至多 7.48 亿美元,Reddit 寻求 65 亿美元的总估值,然而在 3 月 21 日的上市当日,Reddit 最终收涨 48.4%,股价达到 50.44 美元,公司市值超 80 亿美元。 鲜有人知的是,目前 Reddit 是美国第五大网站,流量仅次于 Google、YouTube、Facebook 以及 Amazon。招股书里显示,Reddit 有 3.3 亿月活跃用户,7310 万日活跃用户,10 万个活跃子社区。 然而,Reddit 正式员工只有 2013 人,而且不同于其他科技互联网公司,Reddit 的办公室分散在旧金山和纽约和世界各地。甚至许多用户都多年来以志愿者的方式,参与着 Reddit 的建设。 因此在这次 IPO 里,与其他公司不同,Reddit 给核心用户和版主、员工的亲朋好友们预留大约 176 万股股票,占发行总额 8%,要知道 Reddit 创始人兼 CEO Steve Huffman 的持股只有 3.3%。而且在 Reddit 上市后,这批总估值能达到 5.2 亿美元的股票不会受到禁售期(常规是 6 个月)的限制,也就是说这些用户可以在上市当天就把自己的股票卖掉。 非常漂亮的用户数据|图片来源:Reddit 然而 Reddit 上个月也表示,自 2005 年创立以来 19 年里都未实现盈利,2023 年净亏损 9080 万美元。但为什么市场依旧对 Reddit 保持乐观? Reddit 在 IPO 招股书中透露出了它的「钱途」,Reddit 已经与多家 AI 公司签订数据授权协议,已实现合计 2.03 亿美元的收入。尽管招股书中未透露具体公司,但此前路透社曾报道 Google 和 Reddit 签订了 6000 万美元的数据授权合同,另一个 Reddit 更有可能合作的公司则是 OpenAI。 毕竟 Open AI CEO Sam Altman 是 Reddit 从建立之初就开始使用的资深用户,Reddit 近年来每轮融资 Altman 都参与其中,他个人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 8.7%,仅次于先进出版公司和腾讯,是 Reddit 第三大股东,他甚至还担任过八天 Reddit 的 CEO。 在各大内容平台纷纷引入各类 GPT 的时候,Reddit 已经做起了给 AI 公司卖内容的生意,在各大社交平台被极端化倾向和网络巨魔不堪其扰的时候,Reddit 选择 IPO 并且给用户买股票的权利。 两千名员工,十九年不盈利,美国第五大网站,这些数字组成了 Reddit,这个可能是当下互联网最独特、最宝贵的一个娱乐、内容、社交平台。 01 聚集的人群, 细分的社群 左侧是用户参与的社区,右侧是社区内容|图片来源:Reddit 诞生自 2005 年的 Reddit 有着 Web 2.0 时期的显著特质,Reddit 的基本单位是帖子,而帖子存在于不同主题的 subreddit(社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订阅社区。 Reddit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区网络。用户可以发布、评论、投票、讨论、学习、辩论、支持并找到同好,建立联系。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氛围、内部梗还有书面和不成文规则。因此 Reddit 兼具了娱乐、内容、社交的多重属性。 就像当年的百度贴吧一样,基于社区的区分,得以让志趣相投的同好迅速聚集起来。同时,Reddit 也有许多「泛化」的大类社区,翻看 Reddit 前十社区,就是最简单的「搞笑」「问问」「游戏」「世界新闻」「音乐」「电影」这种兴趣爱好关键词。 但翻到排名一万左右的社区,则是「这个镜头怎么拍的」「法国历史梗」「坦佩雷 (芬兰西南部城市)」这种非常细分的社区。正如创始人 Steve Huffman 所言「Reddit 是任何人都能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并深入研究任何话题。从崇高到荒谬,从琐碎到存在,从幽默到严肃。」 社区细分到「诺兰梗」社区都有 1.3 万用户聚集|图片来源:Reddit 因此 Reddit 的内容组织形式五花八本,套用到国内互联网语境里,它就像百度贴吧+小红书话题+豆瓣讨论组。Reddit 上每个社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圈子,管理方式高度自治,用户在社区发帖后,靠点赞排序来显示内容。 Reddit 官方采用一种类似「联邦制」的管理方式,在制定八项诸如尊重隐私、拒绝网络暴力等基本互联网规则后,Reddit 下放给每个社区的管理者(也就是版主)充分的自订规则权。 社区制定的专属规则|图片来源:Reddit 比如在 Reddit 的印度女性社区「r/TwoXIndia」上,版主就可以规定男性用户只能在周三发表评论,否则删评。又比如,一个不信气候变化和进化论的人,在「sub/科学」社区发帖会被版主删除(这是该社区的规定之一),但到「sub/阴谋论」小组,多匪夷所思的设想都能有许多认可的人一起讨论。 这就是 Reddit 最独特的生态,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息茧房」并享受其中。每个社区都由社区成员定义,版主制定的社区规则,社区成员的发帖、赞成和评论,相辅相成下形成了不同的社区文化,继而让成员感受到被尊重和归属感,更自主地维护社区。 正是这种不依托于具体的用户,而是一个个社区,核心用户不是大 V,而是愿意去维护社区的志愿者们。因此在 Reddit 上没有「网红用户」,也不会出现其他社交平台「用户流失」或「大 V 出走」的困境。 许多内容社区,在这几年保守主义浪潮下,通常会进入一个「用户聚集,氛围良好,用户激增,巨魔来袭内容下降,好用户败走」的恶性循环。但已成立 19 年的 Reddit 的风评反而越来越来越好,甚至在 AI 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价值定位。究其原因,我们或许能发掘出互联网本身的魅力。 02 Reddit 的有 所为,有所不为 Reddit 的有所为,体现在从规则到工具上,都在警惕「劣币驱逐良币」的平台低劣化。 在 Reddit 八条准则的第一条就写的是「记住别人的存在,Reddit 是一个创造社区和归属感的地方,而不是攻击边缘化或弱势群体的地方。每个人在 Reddit 上都有不受骚扰和威胁的权利。」 除了下放充分自治权给版主们,Reddit 官方也开发了许多防骚扰工具,同时非常严格地做了底线规范,比如严格禁止类似人肉搜索,让 Reddit 的巨魔问题不像其他平台一样严重。 Reddit「宪法」|图片来源:Reddit 此外,Reddit 一直秉持着创始人 Steve Huffman 所信奉的,同样也是用户们认可并捍卫着的网络中立性和互联网匿名性。就如同 Huffman 坦言「Facebook 只知道用户愿意公开什么,而 Reddit 知道用户的阴暗秘密。」Reddit 的价值正在于此,它是一个能让用户放心大胆地去讨论自己真实想法的平台。只要用户不触及人类底线(譬如儿童色情)和伤害他人(网暴和人肉搜索),Reddit 通常会允许各种声音的存在。 Reddit 在内容守则上就写道「不是每个社区都适合你(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令你反感的社区),社区应该为其成员创造一种归属感,而不是为了社区外的人,让成员没有归属感。将心比心,Reddit 上的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隐私和安全,所以也请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安全。」 这就是 Reddit 的风格,它散发着早期互联网那种自由进出,兼容并蓄的开放感。无论你是哪种人,真实的想法,喜爱的事物,小众的癖好,地狱的笑话……你可以放心地在 Reddit 千篇一律的卡通头像上吐露,这个平台捍卫互联网的匿名性,认同「真实」比「正确」更难得,尊重他人不同的想法。它是无数个「圈地自萌」组成的人间百态,也是互联网上难得能把「狂野」、「私密」和「真实」、「安全」这几个关键词凝聚到一起的平台。这让 Reddit 的价值,在 ChatGPT 内容充斥互联网的前夕,成为了更宝贵的存在。 Reddit 的用户数据也佐证了这份包容和独特。根据 Comscore 对美国 18 岁及以上 Reddit 用户的数据,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Reddit 41% 的用户年龄在 18 岁至 34 岁之间,其中 50% 为男性,64% 用户家庭年收入为 75000 美元或以上。而且许多 Reddit 用户在其他主流平台上并不活跃,32% 的人不活跃于 Facebook,37% 的人不活跃于 Instagram,53% 的人不活跃于 X。 因此面对 AI 对内容平台涌来的浪潮,用户优质且忠诚,内容能深入到人性幽暗之处的 Reddit,有自信也有底气不选择拥抱 AI,甚至可以反向「收割」:向 AI 贩卖真实且独特的数据。 03 小众、真实、狂野的 Reddit 会站在 AI 和用户的对立面吗? Reddit 成立 19 年以来都从未盈利过,2023 年还保持着近亿美元的亏损,因此如何给潜在投资者展示出 Reddit 在未来赚钱的能力,成了 IPO 前最大的难题。此前 Reddit CEO Huffman 曾尝试各种方法让 Reddit 走出传统之路。 在 Twitch 大火时,他曾在 Reddit 上推出流媒体直播频道 RPAN,但 Reddit 用户头像都不想用自己照片,怎么可能暴露自己去直播呢?于是 r/pan 三年后下线了; 而后 Reddit 模仿 Clubhouse,又推出语音社交功能 Reddit Talk,结果惹来一些极端用户在频道里发表爆言,因此哪怕曾达到 1500 万用户,Reddit Talk 搞了两年也关了; 同期,Reddit 收购了 TikTok 早期竞争对手 Dubsmash,想在 Reddit 里做短视频,但用户还是更喜欢基于社区去浏览内容,最多发点儿动图 Gif,短视频也无疾而终; Reddit 也想开拓美国之外的市场,毕竟一半的流量都来自美国境外,但无奈语言限制,Reddit 上 90% 的新内容仍然使用英语,甚至搞出过 Reddit 员工带头翻译英语帖子,结果被版主当成 Bot 删帖的乌龙。Reddit 成长了 19 年,但依旧「初心不变」,网站翻新了设计,但没有改变 Web 2.0 时期图、文、帖的形式。 所以折腾一堆业务都不见成效,最传统的变现方式:广告占据了 Reddit 98% 的收入,但这远远不够,毕竟 Reddit 十分看重用户的匿名性,在广告商面前,越匿名就等于用户画像越不精准。Reddit 还相当捍卫用户言论自由,导致内容风格不太可控,广告商可不在意具体是哪个社区发表了暴论,他们只会考虑这个平台是否适合投放品牌广告。 这么看来,Reddit 对互联网精神的理想主义坚持,在商业化上似乎也就成了它 19 年尚未盈利的桎梏。直到这波 AI 浪潮的来临,让管理层感觉真正能利用好平台的优势,找到了赚钱的途径:Reddit 内容以经验至上,绝对人工制造,真实且实时更新,AI 大模型想抓取就得收费。 「听劝风」早就在 Reddit 上挂起来了|图片来源:Reddit 2023 年 4 月份,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Huffman 表示,Reddit 的数据语料库非常有价值,不能将所有价值免费提供给世界上最大的一些公司。随后 Reddit 就宣布,要对用其 API 训练 AI 聊天机器人的公司收取数据使用费,其中包含微软、谷歌、OpenAI 等;6 月,Reddit 收费标准被曝出:每调用 5000 万次 API 收费 1.2 万美元,高于行业平均标准。 原本这一政策和定价是针对大公司的薅数据行为,但一刀切的政策导致大量第三方 Reddit 开发者突然面对高昂的官方「抽税」,据最受欢迎的第三方软件 Apollo 的开发者 Christian Selig 透露,相当于每个月要给 Reddit 交 200 万美元。 于是在 Reddit 和大公司僵持和谈判阶段,用户们坐不住了。能够免费调用的 API 和其延伸工具,正是让 Reddit 在用户自治下能稳定运行这么多年的关键因素。 体验更好,设计更优雅,多年来也屏蔽了 Reddit 官方广告的第三方客户端纷纷停摆;优化低视力用户体验的开源客户端 RedReader 也歇菜了;版主们用来追踪垃圾 Bot 的 BotDefense 也停用了…… 运行了八年之久的第三方客户端 Apollo 因 API 的高昂价格停运|图片来源:Apollo 要知道 Reddit 的版主每天总共工作 466 小时,每年的无偿工作总额高达 340 万美元,大致相当于 Reddit 年收入的 2.8%。十万个社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离不开这些第三方软件。 于是在大公司签字交钱之前,众多版主发起抗议活动,他们在/Mod Support 里发布公开信,在版主的自治下,8000 个子社区主动封锁,把社区设定为「私有」状态,而且需要管理工具去经营社区的版主,通常社区规模也都不小。Reddit 服务器也一度崩溃。 Reddit 第三大板块「游戏」也参与了抗议|Reddit 似乎是面对 IPO 前的营收压力,对这次大规模抗议活动,Reddit CEO Huffman 不为松动,甚至表示「在实现盈利前,我们都将是利润驱动的公司。不像某些第三方平台,我们到现在都还没赚钱。」版主们则为自己多年来的义务劳动不被重视而愤怒。 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持续了半个月,在普通用户妥协转向官方应用,Reddit 也表示不赚钱和管理类的应用可以免费调用 API 之后,「罢工」风波平息了。 这次风波甚至从另一方面又印证了 Reddit 的魅力所在,用户宁可放弃体验更好的第三方客户端,但仍旧不愿离开这个平台,在 Wired 采访过的所有核心或非核心的 Reddit 用户,无一表示想离开 Reddit。相反,许多第三方应用程序开始收费使用后,失去了大量用户,数百万用户回到了 Reddit 官方应用上。 而在这次 IPO 里,Reddit 拿出 8% 的股份,来展示出平台对核心用户多年来志愿工作的认可和重视。 而根据招股书,Reddit 已经与多家 AI 公司签订数据授权协议,已实现合计 2.03 亿美元的收入。外媒透露,其中一家公司就有谷歌,它与 Reddit 签订了 6000 万美元的数据使用协议。 同时,别忘了 Reddit 第三大股东、OpenAI 创始人 Sam Altman,两家公司是否会达成、或者说早已有数据方面的合作,显然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运营上,Reddit 展现的中立主义或许是一个处理互联网社区问题的范本,它作为平台,在内容上保持中立和开放,而作为需要维持运转的公司,又能在坚定地执行商业化政策和回应核心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而后在商业化时让核心用户参与其中。 在招股书里,Huffman 概述了他眼中 Reddit 未来的盈利方向:广告、API、电商。他还想利用好社区里同好之间的信任,以平台方作担保,建立起线下或线上的交易。 但用户更关心的是在 IPO 之后,不得不开始面对股东的 Reddit 会做出怎样的转变,是否还能坚持捍卫用户隐私,尊重版主们的志愿服务?更进一步,在算法驱动内容,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过滤气泡和回音室的当下,Reddit 这么一个混乱又美丽,诡谲又神秘,友善又阴暗的游乐场,是否也会变得无聊、单一和利润至上。 在商业化问题上,IPO 不是解决方案,甚至是 Reddit 考核的开始。但 Reddit 目前上浮的估值,或许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它,更是对它承载的互联网精神的怀念、肯定和希许。
东北雨姐,李子柒的“另一面”
撰文|薛亚萍 编辑 | 毕安娣 2024年开年,一首《大东北我的家乡》DJ版席卷了年轻人的抖音页面。带红这首歌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东北女人,因拍摄东北农村生活而走红,一年圈粉1800万,在抖音,她的名字叫东北雨姐。 这也是自李子柒之后,又一位走红于网络的乡村美食博主。 一个扛起半扇猪、扛半人高的铜火锅、徒手给白菜焯水、在冰水里捞咸菜、扛上百斤的大缸、放倒几百斤的年猪……以上这些,都是东北雨姐的日常。 东北雨姐,本名常小雨,来自辽宁省本溪县,有着将近一米八的身高,身材魁梧,梳头小辫,总是以干练、彪悍的形象出现。视频里的另外一个主角——她的丈夫“老蒯”,则恰恰相反。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在东北雨姐面前“小鸟依人”,活都是雨姐干,老蒯被雨姐当成了儿子宠,因此也被调侃“全网就老蒯这死丫头嫁得好”。 外表粗犷的雨姐,家里家外一把抓,不仅做得了小鸡炖大鹅这样的东北美食,干得了起土豆、栽小菜这样的农活,也能做得了杀猪、垒猪圈、悍狗笼这样的粗活。 每天用脚踹开那摇摇欲坠的木门是她的标志动作,扯着嗓子喊一声“佩斯点火”,就能看到雨姐将锅碗瓢盆“噼里啪啦”一顿摔、砸,配上粗暴的切菜、扔菜手法,最后是并不精致地摆盘。再搭配上东北农村特有的山村风景和那屋子里少不了的大炕,充满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网友将雨姐称为“战狼版李子柒”。 顾名思义,同样作为乡村美食博主,东北雨姐的风格和李子柒截然相反,如果说李子柒镜头下的乡村生活是恬淡精致,充满着“世外桃源”的悠闲;那么,东北雨姐镜头里的乡村生活则粗砺豪放,带着东北黑土地滋养下的蓬勃生命力。 东北雨姐的每个视频文案都大同小异,永远都是那一句话“带大家了解真实的农村生活”或者“带大家了解东北的日常生活”。细看就能发现雨姐一天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早上起来要给鸡、狗、猪等家禽喂食,给家人做饭、还要下地干活。雨姐的双手又红又粗,粗糙得不像一个女人的手,曾反复浸泡在冰水和热水里。 在顶流李子柒之外,乡村赛道的“代餐”来来往往,雨姐便是其中之一。三年前,东北雨姐还只是一个东北土地上的普通种植户,但是两年圈粉两千多万。 东北雨姐的故事则是李子柒未能展现的乡村生活的另一面,这一面是剥下了文化滤镜后更赤裸的真相。 新华社曾在专访李子柒时问到:怎么看“你拍摄的乡村生活并不是真实的乡村生活”?李子柒当时回应说,“辛苦的一面当然有的,只是没有拍到视频里面去。” 现在,“辛苦的一面”被另一个人拍进视频,经由短视频平台,被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关注到。 01 作为乡村博主,东北雨姐和大多数三农博主一样,最开始选择的是农村生活题材更为丰富的快手平台。但雨姐的走红,却并非在快手。 2021年1月,东北雨姐在快手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内容是介绍东北的日常生活,反响平平,只有1.8万的点赞量,还有一些是雨姐走红后的考古点赞和评论。在快手一年,雨姐的视频点赞量也大多维持在二十万左右。 这一年年末,一个同样来自东北的乡村顶流爆红于网络,那就是入驻抖音不到两个月的张同学。让张同学爆火的也是一则记录真实乡村生活的视频,记录他从起床、喂狗、喂鸡、上山砍柴、跟朋友吃饭喝小酒的生活日常。这条视频点赞超过百万,让张同学一周时间涨粉300万晋升为新的乡村顶流网红。 或许是看到了机会,次年2月,东北雨姐来到了抖音,第一条视频就得到了11万点赞,文案仍是那句:雨姐带大家了解最真实的农村日常生活,喜欢的留个关注。 不过,想象中的爆红并没有发生。新抖曾分析指出,东北雨姐在抖音的前期数据表现一般,直到2023年1月粉丝迎来爆发式增长,一个月涨粉近300万。 这一年年初,雨姐一条“东北过年囤年货有多狠”的视频爆火,不少南方人被雨姐镜头里的东北吸引到了,那是他们不曾见到的北方农村特有的生活,不少人纷纷感叹“东北的年货是从这个春节吃到下个春节吗?” 细看雨姐的视频,热度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冬季,特别是“囤冬菜”“杀猪菜”“逛大集”“起蛤蟆塘”等一些列冬日主题吸引了许多观众,有着非常高的点赞量。 目前,东北雨姐点赞量最高的一则视频是“雨姐赶大集备年货”,有422万的点赞量。这条视频里,镜头对准了东北的特色的百年古集,推着自行车走在前面开路的雨姐,从瓜子花生买到了灯笼对联、挑鸡笼买冻梨,一个人把买来的年货装车,后座上挂着两个沉甸甸的框,车把上是两个鸡笼。 就这样,踩中两个冬季的时机,东北雨姐一跃成为抖音三农赛道的顶流。 此外,旺盛的生命力让东北雨姐在城市年轻人中迅速崛起。 无论是脆皮大学生,还是疲惫的打工人,只要将雨姐的专属BGM当成打鸡血的“电子闹钟”与“精神补剂”,音乐一响,立刻就会“雨姐上身”,抛弃了emo和躺平,充满了干劲和斗志,一整个当代年轻人的“赛博鸡血”。 年轻人的加入和玩梗,加速了雨姐的走红,最近一个月就涨了超200万粉丝,也让东北雨姐的粉丝构成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新抖在去年2月的一篇文章指出,500多万粉丝的东北雨姐,粉丝以“小镇中老年”“小镇青年”为主,这两大用户比例达到了40%。据《2018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现状白皮书》定义,小镇青年指的是出身在三四线及以下的县城、乡镇,在老家生活工作、或前往大城市及省会周边城市打拼的青年。 图源:新抖(东北雨姐粉丝构成) 而一年后的当下,超过2200万粉丝的东北雨姐,尽管小镇青年仍然是粉丝的大多数,但是genz(Z世代)和新锐白领的比例迅速上升。 图源:达多多(东北雨姐粉丝构成) 02 和东北雨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词条是“战狼版李子柒”,乡村生活和美食视频是她们之间的共同联系。但是“战狼”,则显示出了东北雨姐和李子柒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院中的花丛,山里的桃林,李子柒的视频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视频内容从传统木工到人力耕作,从自制文房四宝到学习古法工艺,精致的画面展现的是理想中的田园牧歌。 某种程度上,李子柒的乡村生活更像是城市中产对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好描摹。从李子柒走红于YouTube,再反哺到国内平台走红可以看出,李子柒镜头里定义的乡村生活更受中产的喜欢,满足了城市文明对田园牧歌的想象。 而东北雨姐的风格就较为粗砺,大门哐哐的响动、扯着嗓子的嘶喊、噼里啪啦地摔盆声、裂了缝的石灰墙壁、人来人往的嘈杂声,还有北方那特有的干枯树枝以及雪后泥泞的土路,这些元素构成了东北雨姐视频的基本内容。雨姐的视频也并没有回避一个东北农村的“土气”,有生活的苟且,也有怡然自得。 有意思的是,在抖音上,两者的用户画像差别不大,基本盘相似。按照第三方数据平台达多多划分的多八大消费人群,东北雨姐的粉丝前三是小镇青年、genz、新锐白领;李子柒的前三也是小镇青年、新锐白领和genz。 若是按照城市来看,东北雨姐和李子柒一样,都是以三线城市用户居多。达多多数据显示,东北雨姐粉丝中三线城市用户占比在24%,而李子柒相应比例在25%。此外,东北雨姐粉丝中新一线、一线和二线的用户在44%,李子柒的这一比例在46%。 图源:达多多(上为东北雨姐,下为李子柒) 也就是说,东北雨姐和李子柒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乡村生活这一个共性,很有可能一个过去喜欢看李子柒的短视频用户,此刻正看着雨姐嘎嘎乐。正如微博网友@养鸡大王欧阳铁柱所言:“东北雨姐对于我来说是李子柒代餐。” 实际上,李子柒消失的很长一段时间,出现了很多李子柒代餐。“张同学”被称为“糙版李子柒”,“康仔农人”被称为“双人版李子柒”,“帅农鸟哥”则收获了“六边形战士版李子柒”的称号,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超越李子柒。 在李子柒消失的两年里,李子柒的全网粉丝也在逐渐下滑。据报道,2021年,李子柒的微博粉丝有2756万,抖音粉丝超过5494万,快手粉丝1029万,B站粉丝也有729万。但是截至目前,李子柒的微博粉丝2571万,抖音粉丝4811万,快手粉丝940万,B站粉丝757万。这意味着,李子柒掉粉超900万。其中,仅仅是抖音平台就掉粉683万。 李子柒消失后的三农赛道人来人往,无人能成为顶流,东北雨姐虽然不能称之为比肩李子柒的顶流,但是却填补了李子柒消失之后的乡村生活的空白。 李子柒和东北雨姐代表了两种乡村形象:一个是恬淡精致的乡村生活,一个是粗砺的农村生活。“战狼版李子柒”的背后是也许是用户对田园牧歌审美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或者退一步说,城里人的“田园牧歌”至少是更多元了。人们虽然在怀念李子柒,但是也不影响他们了解更多的乡村生活,并且再次捧出一个乡村网红。 03 自2019年李子柒被多数官方媒体报道后迅速走红网络,成为乡村博主的顶流后,也引发外界对农村网红这一群体的关注。 从李子柒到东北雨姐们,他们构建的“美好乡村”到“真实乡村”受热捧的背后,也是年轻一代对于农村的认知逐渐从一种浪漫想象到祛魅的转变。 更宽泛地,年轻人对“真实”的追求发生在各种角落。当善于描写苦难和现实的余华在年轻人中翻红成顶流作家时,当抛开精致的恶心穿搭成为互联网争相追捧的穿搭方式时,年轻人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实粗粝,意味着与屏幕里那个世界距离的消除,意味着那是一种有实现可能的生活,而不是美丽但无法企及的海市蜃楼。 这一点从东北雨姐的走红路径也可以看出。相较于抖音的2300万粉丝,东北雨姐入驻快手早一年,却只有五百多万粉丝。 东北雨姐的同一个视频在快手的点赞量只有十几万,但是在抖音就有数百万的点赞量。例如雨姐赶大集的视频,在快手只有32万的点赞量,在抖音却有超过400万的点赞量;雨姐杀年猪做杀猪菜的视频,在快手27万的点赞量,在抖音有380万的点赞量。 (左截图于抖音,右截图于快手) 无论是快手上,还是抖音上,东北雨姐粉丝的基本盘都在三四五线城市,但是在抖音平台,东北雨姐来自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用户比例在44%,但是在快手却只有30%。 也就是说,入驻抖音的东北雨姐很大程度上是被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捧红的。 图源:飞瓜数据(东北雨姐的快手粉丝) 在对乡村生活的刻画中,没有一个和李子柒风格相似的人再次走红,而刻画真实乡村生活的张同学和东北雨姐却火了。 离乡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东北雨姐身上找到家人的影子:“我家大姨就这样”“我们东北女人就是这样,特别能干活”。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则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东北雨姐们”在出圈的背后,平台的倾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在全网有近1亿的粉丝、靠着“出口转内销”的方式走红的李子柒不同,东北雨姐及在其之前的乡村顶流“张同学”,受益于抖音加大对三农内容的投入。 东北雨姐3月20日的助农直播,两个小时卖了250万-500万元,这种直播中有近80%的流量来自于抖音的推荐流量。再往前1月27日卖了1000万-2500万的那场直播,其中抖音的推荐流也达到了60%。 图源:达多多 脱离平台推荐,成为全民网红,东北雨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着1700万粉丝的张同学,也曾被赋予过“糙版李子柒”的江湖称号,现如今一场直播带货不足10万元。 与此同时,流量变现的最终途径是直播带货,而直播带货也恰恰是网红们翻车的高发地带。不久前,东北雨姐直播间卖的“大鹅”(吃的大鹅)被质疑售假,因此也陷入了信任危机。 也许对于东北雨姐来说,成为“代餐”只是个开始。
Stable Diffusion老板也跑了!核心研发已集体辞职,“稳定AI”乱成一锅粥
好突然! 就在今天,Stability AI CEO宣布辞职了。 Emad Mostaque,既不再担任CEO,公司董事会也退出。 消息一出,大伙都无比震惊。 Stability AI再也不stable了。 据悉,首席运营官Shan Shan Wong和首席技术官Christian Laforte将担任临时CEO。 更早之前,Stable的核心研发团队,集体辞职了。 ps.现在的CTO也刚上来不久,前CTO Tom Mason的领英都还没来得及更新呢 这家最当红的AI独角兽,究竟发生了什么? CEO要去搞AI开放了 公告除了宣布CEO辞任的事情,还表示将要招聘一位可长期任职的CEO,以带领公司进入下一个增长阶段。 原CEO的下一站没有明确,他表示要去投身AI开放和去中心化工作中去了。 在公告中他说,很骄傲从引入第一位开发者至今,Stability已经获得了数亿次下载量,并创造了跨模态的最佳模型。 我坚信Stability AI的使命,并认为公司要掌握在有能力者的手中。 Stability AI董事会主席也肯定了Emad的工作: 非常感谢Emad对Stability AI和开源工作的领导和承诺。 不过,“和平分手”背后,Stability AI高层的动荡远不止此。 据统计从去年3月至今,已有至少19名高管或关键人物出走。CTO也也刚刚换新,据称随着新CTO的上任,公司战略可能向语言模型偏转。 有消息显示Emad的辞职与核心团队辞职、和投资人产生矛盾有关。 彭博社消息称,由于投资者就公司财务状况向管理层施压,Stability AI考虑出售公司。 去年秋天公司曾与多家公司就收购进行早期谈判。而且去年公司高层也非常动荡。 值得一提的是,Emad在任职期间,被曝出过不少黑料,包括: 学历/工作经验造假、拖欠员工工资、诓骗投资人、挪用公款等。 且爆料人正是前员工们,如果包含投资人在内,一共30多人进行了指控。 Stability AI的联创Cyrus Hodes甚至还就“欺诈和挪用公款”一事专门起诉过Emad。 但我们无法得知,Emad的辞职和这些是否有关。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这段“和平分手”背后,Stability AI的动荡已经昭然若揭。 就在两天前,前CEO Emad Mostaque亲自在内部全体会议上宣布: Stable Diffusion核心研究团队集体辞职。 包括研究团队领导、论文一作Robin Rombach,共同一作Andreas Blattmann,以及另一位作者Dominik Lorenz。 Stability AI怎么了? Stability AI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归因于Stable Diffusion。 正如前文所述,Stable Diffusion最初是一个学术研究项目。 由Björn Ommer教授领衔,Robin Rombach、Andreas Blattmann、Dominik Lorenz这三位慕尼黑大学机器视觉与学习研究小组成员,以及Runway的研究人员完成。 研究论文发表七个月后,Stability AI开始介入,提供计算资源,以进一步开发文本到图像生成模型。 Stable Diffusion刚正式发布一个月就火爆圈内外,促使Stability AI在2022年A轮融资中,筹集到1.01亿美元,估值迅速攀升到1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Stable Diffusion的爆火不仅仅是因为效果,更是因为其免费开源。 不过,也正是由于Stable Diffusion足够开放,所以Stability AI的商业模式并不明了。换句话说,就是不能稳定地挣钱。 而根据彭博社此前的爆料,该公司每个月至少要花费800万美元(人民币约5700万元)来支持业务运营。 《福布斯》则直接指出:内部文件显示,StabilityAI的支出大大超过了收入。 去年年底,Stability AI还一度传出因财务状况压力而寻求出售的消息。 据《商业内幕》爆料,CEO Emad Mostaque还曾经警告Stability AI员工行业竞争激烈: 你们都会在2023年死去。 几天前的核心团队突然辞职,《福布斯》也爆料了原因: Stability Al正因入不敷出且融不到新资金而陷入困境。 网友也因此担心,尚未全面开放的Stable Diffusion 3,还能开源吗?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只Stability AI一家AI初创公司面临商业化的困境。 估值40亿美元的Inflection AI也面临着分崩离析的状况。 其CEO(DeepMind联创穆斯塔法-苏莱曼)和首席科学家均已前往微软赴任,在微软领导新成立的AI部门,并且带走了Inflection AI大批员工。 要知道,微软可是Inflection AI的投资方,只要人不要公司,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来自Inflection AI目前遭遇的窘境。 成立至今,Inflection AI旗下大模型已迭代到2.5代,推出了主打私人陪伴的AI产品PI。 但是过去三个月,Pi网站每月平均访问量只有不到400万左右。这意味着Pi在全球AI产品流量排名至少在50位开外了。 而且在商业化方面,Inflection AI也没有明显进展。 如今图像生成的头部玩家Stability AI也面临窘境…… 大模型浪潮下,商业化该如何推进?正在考验着所有初创公司。 大逃杀已经开始了。
OpenAI进军好莱坞:电影制作用Sora指日可待
OpenAI 的野心可不仅限于在 TikTok 上发短视屏。 自从 OpenAI 推出自动生成视频的 Sora 以后,很多人预测好莱坞可能要被 AI 代替了。现在,这家公司可能真的要走上这条路了。 彭博社本周五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计划下周在洛杉矶与好莱坞电影公司、媒体高管和人才机构举行会议,以在娱乐行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鼓励电影制作人将其新的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器整合到他们的工作中。 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即将举行的会议是 OpenAI 最近几周新一轮外展活动的组成部分。2 月底,OpenAI 安排在好莱坞举行由首席运营官 Brad Lightcap 主持的介绍性对话。Lightcap 与他的几位同事一起展示了 Sora 的功能。 Sora 可以根据用户的文本提示生成长达约一分钟的逼真视频,到目前为止,这仍是一项未正式发布的服务。 3 月,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还参加了奥斯卡颁奖典礼在洛杉矶举办的派对。 作为 ChatGPT 的提出者,OpenAI 一直在持续引领这一轮生成式 AI 的技术爆发,它于 2 月中旬推出了 Sora,并展示了一系列高清视频剪辑的成果,立即引起了好莱坞和硅谷的关注。虽然由于技术并不成熟,Sora 尚未向公众开放,但 OpenAI 已经向一些大牌演员和导演授予了访问权限。 最近几天,OpenAI 的工程师还在持续展示 Sora 生成的各种高清晰度视频: Sora 生成的新视频。提示词:Pirate kitten riding a robot vacuum. 在一份声明中,OpenAI 发言人表示:「OpenAI 制定了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即通过迭代部署过程与业界合作,分阶段推出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以确保安全实施,并让人们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我们期待与艺术家和创意人员进行持续对话。」 人工智能在好莱坞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许多电影制作人和工作室已经在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中依赖 AI,并认识到新型人工智能工具的前景。但可以快速输出文本、图像、音频,以及越来越「真实」的短视频的生成式 AI,最近也引发了人们对颠覆从插画师到配音演员等所有人的生计的担忧。 好莱坞编剧和演员去年举行的罢工,部分原因是为了争取面对自动化技术的保护。两个工会后来都为人工智能在娱乐行业的使用制定了一些保障措施。媒体公司也对允许 OpenAI 在其工作中训练其模型而不给予补偿持谨慎态度。据报道,CNN、福克斯和时代杂志等媒体已经就将其作品授权给 OpenAI 进行了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 在视频生成领域并非先行者。科技巨头 Meta 和谷歌此前曾公布过一系列文本转视频研究项目。很多明星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包括 Runway、Pika 和 Stability AI,也在研究这项技术。 Runway 此前曾报告称,其第二代文本转视频服务的用户数量已达数百万,其中包括制作和动画工作室的专业人士,该公司也依靠新服务进行预览和脚本制作。Runway 表示,有电影剪辑师还使用 Runway 制作视频,并将 AI 内容与其他素材结合起来构建补充镜头与视觉效果。 当然,现在这些产品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与 OpenAI 竞争。 至于 AI 生成视频素材的定价,消息源表示,OpenAI 的 Sora 仍处于研究预览阶段,尚未决定好售价。
Reddit和天涯:一个上市,一个“上坟”
作者 | 杨知潮、小鱼,编辑 | 李斯 赚钱虽然重要,但归根结底,决定内容平台命运的,还是内容,是用户,是创作的生命力。这也是天涯和Reddit分道扬镳的根本。 天涯还在为筹集几百万重启费用而头疼,美国版的天涯——Reddit此时已经上市了。 Reddit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社交平台之一,它的形式和天涯、贴吧、虎扑等BBS产品大同小异。比起TikTok这样的内容新宠,是一种较为古早的社区模式。 在经历数个月的筹备以后,Reddit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开盘后股价持续上涨,首日收盘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80亿美元。 相比Facebook、推特、TikTok这样真正的社交巨头,Reddit绝不算是一个特别成功的商业产品,也存在社区形式过时的问题。它的收入不高、且仍然处在亏损状态,但至少还能以50亿美金的估值进行IPO。而反观国内曾经的BBS老大天涯,已经于去年停止运营,目前正在为重启筹备资金。 百度贴吧也好不了多少,相比巅峰期用户流失约九成。另一位BBS玩家虎扑多次冲击IPO失败,上市梦想越来越远。 中美互联网是两个“平行宇宙”,每一项在美国互联网风靡的产品,几乎都可以找到一个对应产品。但偏偏在BBS领域,为什么中国天涯和美国天涯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01 上市和上坟 Reddit的上市之旅也不是一帆风顺。 早在2021年年底,Reddit就曾计划冲击IPO。当时Reddit的目标估值是超过150亿美元,这一目标太高了——Reddit在2021年8月的一轮私募融资中估值为100亿美元,此次IPO也最终失败。 上市后首日,Reddit股价大涨,最终定格在了80亿美元的市值。较其2021年的目标已缩水了近一倍,但这仍不是一笔小钱,这个数字接近新浪微博市值的四倍,比B站还高了30多亿美元。 不过在赚钱能力上,Reddit就远不如微博了。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Reddit收入分别为6.67亿美元、8.04亿美元,还不到推特退市前一个季度的收入,只有微博全年的一半左右。在成立近20年后,这家内容平台仍处在亏损状态,2022年、2023年净亏损分别为1.59亿美元、9082万美元。事实上不止这两年,Reddit成立19年以来压根就没盈利过。 Reddit的变现方式也十分粗暴:广告。2023年,Reddit的非广告收入只有1524万美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剩下的7.9亿美元收入均来自广告。 收入区域上,Reddit也十分单一,美国收入占比达到了81%,世界其他区域加在一起还不到20%。 盈利能力差,成长性也不高,此次上市的估值缩水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Reddit现在迎来了一个新风口:AI。毕竟Reddit的内容数量和内容质量在全球互联网中都算得上前几,它们都是AI训练的宝贵资源。 今年2月,Reddit与谷歌达成了协议,将平台上的内容提供给谷歌,用于训练AI模型,每年的合同价值在6000万美元左右。对Reddit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钱,但AI究竟能为上市后的Reddit提供多少成长性,仍然要打一个非常大的问号。 当然,和天涯比,Reddit这点烦恼纯粹是“第一世界烦恼”。 天涯这边也在愁上市,但不是资本市场的上市,而是重新恢复运营的那个上市。 2023年4月,有用户发现,天涯社区的网站和APP已无法正常访问。前天涯社区执行总编宋铮在微博透露,“天涯没死,只是全身瘫痪。IDC欠费,服务器被停了。因为打官司,域名也被法院冻结了。” 天涯停止运营的直接原因很简单:没钱支付服务器费用。 公开资料显示,天涯公司卷入超620起司法纠纷,更是先后7次被列为被执行人,目前公司的累计被执行总金额高达1.48亿元,公司及实控人邢明更是身背40多条限制消费令。天涯官宣重启前几日还传出被申请破产的消息,种种问题摆在面前。 许多知名科技公司都面临利润压力,但像天涯这样连服务器都租不起的知名公司,真的很难找到第二个。 随后宋铮发起“七天七夜,重启天涯”的直播义卖活动,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帮助天涯筹集资金,目标不高:300万。对于国内曾经最大的内容社区来说,这点数字算得上可怜,然而,直至6月3日直播结束,也仅筹集了近20万。 3月1日,天涯社区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将采取引入战略投资、恢复广告业务、启动社交电商平台及大力开展会员增值服务等方式筹措资金,在确保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在2个月内,即5月1日前恢复天涯社区访问。3月2日,天涯社区创始人邢明在采访中表示,重启的第一目标是先恢复访问。 至于如何恢复访问,投资拉没拉到,5月份自然会见分晓。 02 两个天涯 这对兄弟之间的现状虽然天差地别,但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Reddit和天涯都是各自市场的顶级BBS社区。 2005年,史蒂夫·霍夫曼和亚历克西斯·欧海宁起初想把Reddit做成点餐平台,但这个“美国饿了么”的创意太过超前,很快就被投资人否认。随后,两位创始人花了20天时间在宿舍创立了Reddit,并将其快速上线。 作为当时美国独特的“门户”型网站,上线后获取的不是用户,而是嘲讽。在一片骂声中,Reddit上线首月没有获得任何主要流量。创始人不得不亲自充当水军,注册十几个小号来回发言。 就是靠这种“刷单”,创始人不断地手动上传链接,更新网站内容,Reddit主页上才蹦出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帖,创始人霍夫曼称这是“史上最大的转折点”。 而与此同时的大洋彼岸,天涯的日访问量已经达到2000万左右。彼时总体网民不到1亿,这样的普及率可以说不弱于今天的快手和微博。 2006年,Reddit和天涯的命运迎来了第一个分叉口:收购。 2006年,Reddit的几位创始人将其出售给康泰纳仕出版集团,之后Reddit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独立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伴随着2010年竞争对手Digg改版失败,大量Digg用户转向Reditt,使该网站的流量猛增30%。Reddit也由此走向巅峰。康泰纳仕之后,也陆续有大资本入股Reddit,比如在2019年,腾讯就以1.5亿美元的资金入股Reddit,目前也是Reddit的第二大股东。 天涯在资本市场同样是香饽饽——有意者是谷歌。2007年,谷歌被传出即将收购天涯60%股权的消息。后时任大中华区总裁的李开复进行辟谣,只是少量入股。外界普遍猜测,是政策原因的影响,使得谷歌未能收购天涯,只是少量接受了谷歌、联想等大公司的投资。 不过这并未能阻挡天涯的崛起,08-10年,天涯的影响力逐渐达到巅峰,彼时的天涯不仅是社会新闻的“头版”,还是网络文学的摇篮,是中文互联网精华中的精华。 但对所有内容平台来说,流量从来不是最大的难题,钱才是。 直到后来在新三板上市,天涯才首次披露收入数据:2013年收入1.07亿、2014年收入1.04亿,并且分别亏损3116万、4465万。 而Reddit的变现能力还不如天涯。2014年,Reddit广告收入仅为830万美元。对于一款国民级的社区平台,这点收入和0并没有本质区别。 2018年,Reddit开启了大刀阔斧的商业化进程,并推出了广告市场平台,营收也超过了1亿美元。至此,Reddit才算是有了点像样的收入。但这与拥有相近的月活跃用户数的Twitte相比,仍然差距甚远——Twitte在2018年第一季度就创造了6.55亿美元的广告收入。 03 移动化的冲击后 赚钱虽然重要,但归根结底,决定内容平台命运的,还是内容,是用户,是创作的生命力。这也是天涯和Reddit分道扬镳的根本。 2015年,在Reddit创始人霍夫曼回归时,有人问他:你干吗跑回一栋正在着火的大楼?140个字符的冲击下,全世界的BBS都不好过。但至少,Reddit还是活了下来。 2015年之后,霍夫曼重返Reddit担任CEO,Reddit也脱离康泰纳仕独立发展。在霍夫曼的带领下,Reddit迅速抓住了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的风口,很快就使用算法推荐机制分发内容,打破了BBS那种古老的分发模式,完成了BBS到移动内容社区的过渡。 此后,Reddit虽然还是打不过推特等一线内容平台,但用户也一直处在一个稳定的增长区间。按照海外第三方机构的数据,2020年Reddit的日活已为5200万(10月),2023年达到7000万,到2024年递交的招股书中,已经达到7300万。 比数据更重要的是,即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古老的Reddit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在2021年1月,美股资本市场掀起轰轰烈烈的“散户大战”,散户们在Reddit论坛华尔街赌局(WallStReet Bets)集结,与知名对冲基金梅尔文资本为代表的华尔街机构展开激烈较量。在散户抱团热情之下,很多只相关股票暴涨暴跌,曾经在股市上呼风唤雨的空头被打得丢盔卸甲。Reddit名声大起,一举获得数百万的新增用户。 视角切回天涯这边。 邢明是一个对变化十分敏感的CEO,每一次有新的内容形式,他都会迅速拥抱。早在2010年,天涯推出了一款名为“天涯轻”的客户端,立足移动互联网,借鉴微博的机制,旨在打通了社区、博客、微博等多种产品。 此后,天涯又布局直播电商。在社交电商发展起来的十年前,他就重点公布了电商平台打造计划。 但这些努力改变不了的,是天涯正在失去创作生命力。巅峰期的天涯也不赚钱,但这个社区有能力孕育出娱乐圈的大地震、震惊全国的社会黑幕、风靡全网的网络文学作品。宋峥也曾表示过,天涯最大的价值在于有大量优质的内容创作者。 图:天涯神贴 小红书截图 然而在2010年以后,天涯的创作者逐渐出走,比如彼时刚刚成立的知乎,就承接了大量的天涯创作者。 内容创造力没了,邢明超前的移动化战略也没有收获理想的结果,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6年,天涯APP的月活达到了巅峰:293万。而同期微博月活早已过亿。此后,天涯APP的日活越来越低,直到后来停运。 即便在今天,邢明仍然展现出他对风口的良好嗅觉。天眼查显示,2023年7月,天涯成立了天涯臻选(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04 差异 很难把天涯的命运怪罪给邢明或是其他天涯管理人员。 从开心网等SNS网站的兴起,再到微博崛起,再到移动互联网崛起,天涯每次都会迅速做出应对。并且在今天看来,这些应对方式也并不过时。 Reddit也受到移动互联网和新平台的严重冲击,但在TikTok都已经风靡全美的今天,市场仍然为Reddit留了生存的空间。而天涯连几百万的资金都筹集不到。 差异当然在环境上。 中美互联网是对平行宇宙。但在两个宇宙里,终究有些事情是不同的。 比如舆论环境。天涯的大量热帖都集中在社会问题、历史等问题,这些话题较为敏感——其实Reddit也一样,这也劝退了一部分广告主。毕竟谈论大选问题,对赚钱很难有帮助,也许还有坏处。 图:天涯热帖汇总,知乎用户白雪资源整理 更根本的区别,还是在用户身上。 一个两国用户差异的明显体现是:美国用户更能接受web2时代的产品,而老产品在中国市场则会被迅速淘汰。 比如国内的老优酷土豆早已转型,但以中长视频为主的youtube仍然存在。QQ影音、暴风影音等播放器被淘汰,但对标的potplayer仍然在海外风靡。YY已经转型成直播平台,但类似的游戏语音聊天软件discord反倒在近些年迅速崛起,成为当红社交软件。 在Reddit身上,这种复古色彩也十分明显:仍然以BBS为基础的社区架构、依然以用户的点赞点踩为分发依据之一、仍然依赖版主的治理。要知道,Reddit用户中,64%均小于33岁,是典型的年轻化平台。 这群90、00后用户,在2024年的今天,仍然在古老的BBS产品里进行上网冲浪。 而在国内互联网中,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基于兴趣圈子划分板块的内容社区,仍然依据用户的投票来决定内容分发的平台。内容分发权力已经彻底被算法掌握,以兴趣划分的社群也逐渐消失——就在不久前,被认为“很像老天涯”的知乎在一次更新中隐藏了反对按钮,标志着信息分发权力进一步收归平台。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差异,它与文化差异有关、与互联网的普及时间早晚有关,还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一个不完美的答案是:中国市场已经没有容纳一个BBS社区的位置,但美国市场仍然有。 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杨光磊:中国半导体产业将自成体系,但难与全球生态竞争!
3月22日,前台积电研发处处长杨光磊在中国台湾科学及技术委员会“科学、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DSET)主办的《供应链重组与经济安全》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面对美国对于半导体产业的出口管制必须自主发展,但是需多少时间才能完全自主还不清楚,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自成体系。 近年来,在官方支持及内部需求的推动之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即便是在美国联合日本、荷兰持续通过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来阻碍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仍未止步。 虽然目前中国台湾半导体制造业在前后段都占据了关键位置,美国、日本、欧洲在前段制造设备,以及后段封装测试和材料领域有优势,不过仍需要紧密合作才能满足半导体市场的需求。但是,中国大陆凭借官方支持以及自身庞大的市场内需的驱动之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几乎覆盖整个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体系,虽然在不少环节依然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半导体设备方面。 杨光磊此前就曾表示,现在中国大陆半导体一大进步也表现在半导体设备上,过去没有人愿意做,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一定技术能力。并且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大陆的成熟制程很有可能将依靠成本优势横扫世界。 在最新的演讲当中,杨光磊进一步指出,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在美国的限制之下必须自主发展,未来将会自成体系,但是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即使能够自成体系,但封闭系统下的发展,将会与外部世界合作的规模大不相同,且难以与外部的全球合作的生态系统竞争。不过,如果外部全球各国不能合作,就另当别论。 从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看,杨光磊认为,中国台湾的成功也只是归功于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和用对人,加上独创的晶圆代工产业符合当地的文化。未来,台积电凭借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上全世界科技创新应用没有改变晶圆厂基本需求,仍将占据领导地位。但是,将来的挑战将是地缘政治压力与风险使全球供应链重组,以及人才短缺与新世代文化差距等。 反观日本半导体产业从1980年代全盛时期走下坡之后,呈落后状况,但半导体材料地位依旧领先,还有半导体设备表现也强劲。现在,在政府全力支持下,日本半导体制造有望重回领先。但日本半导体制造布局,质量与成本竞争,也有人才短缺与数字转型问题,都是接下来的挑战。 在杨光磊看来,中国台湾与日本各有优势,也须面对风险,双方互补有机会更进一步。中国台湾半导体制造领先,日本在设备与材料领域举足轻重,双方合作则有加乘效应。过去,联电与富士通在20~90nm有合作,力积电现在则与日本SBI控股签署了备忘录合作28~55nm,台积电与SONY半导体、EDNSO合资的日本熊本晶圆厂JASM在12~28nm合作,都是很好的案例。 不过,虽然双方合作有优势,但也会存在竞争,比如积极发力尖端制程的Rapidus将会与台积电存在潜在竞争,加上两地的文化差异,都是双方半导体产业携手须注意的问题。 对于各地半导体产业发展来说,人才可谓是非常的关键,除了需要想办法吸引外部人才之外,自身人才的培养更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人才培育并非一蹴而就。杨光磊此前就曾表示,人才的培养,政府只能扮演辅助角色,比起人的数量,应该更注重人才质量,对半导体人才教育也要有不同思维。 资料显示,杨光磊此前曾在台积电服务20年时间,曾经参与台积电0.18、0.13 微米以及后来65纳米等制程研发工作,2018年自台积电研发基础工程处长的职位离职之后,于2019年7月出任中国中芯国际担任独立董事。直到2021年11月11日,杨光磊才辞任中芯国际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职务。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
Kimi连续宕机打醒巨头!阿里百度360连夜出手长文本,大模型商业化厮杀开始了
丰色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一夜之间,国产大模型打起了长文本大战。 从昨晚到今天凌晨,各大厂排队官宣跟进长文本能力: 百度文心一言 下个月版本升级,开放200万-500万长度 360智脑 正在内测500万字,一完成就要入驻360AI浏览器 阿里通义千问 则一出手就是1000万字,且不用等,当场就开始。 内卷启动,大卷特卷。 要知道,长文本能力的跟进,意味着是要更大力烧钱了……而厂商们做这一决定,似乎毫不犹豫。 为啥如此呢? 这一切,还得从最近火到宕机的Kimi说起。 爆火Kimi,五次扩容仍然宕机 Kimi,全称Kimi Chat,来自月之暗面(Moonshot AI)。 是AI天才杨植麟创业大模型后拿出的第一份成绩单。去年10月初首次亮相,参数上千亿,主力卖点就是长文本,支持20万汉字输入处理,一本《三体》、《马斯克传》随便读。再加上一直可免费使用,Kimi迅速积累了一波粉丝。 它的爆火就发生在本周,一度冲进App Store 免费版应用的第五名,超越微信。 有数据统计,目前Kimi模型的日活跃用户数已达100万人(60万在小程序,34万在网页端,还有5万在App端),且留存率持续上涨。 其App端的下载量(效率类应用免费榜)也已经从2月的百名开外,挤进前十,仅次于豆包(抖音AI智能助手)和文心一言。 为啥突然爆火? 就在本周一,Kimi带来重大迭代,将长上下文窗口x10倍,扩展到200万字。让Claude3、GPT-4 Turbo都望尘莫及。 过去要10000小时才能成为专家的领域,现在只需要10分钟,Kimi就能接近任何一个新领域的初级专家水平。 这下网友们就玩嗨了。 近80万字的《红楼梦》《三国演义》、150万字的《诛仙》……统统往里扔,和喜欢的角色玩起了对话,而且还免费。 图源数字生命卡兹克 一波又一波围观用户的持续涌入,Kimi很快“撑不住了”: 本周四下午,在发布新功能后不到72小时,其小程序、App、网页版突然均显示无法正常使用。 问它问题,无一例外告诉你“累趴了,晚点再来”。 官方解释: 从昨天早上我们就检测到Kimi系统的流量持续异常增高,远超我们预期的资源规划。 我们已经进行了5次扩容。 为啥大家玩得这么上头? 一方面,Kimi的底层模型能力确实强。 上个月,Kimi就排进了大模型创业公司“AI ChatBots”第一名: 访问量较1月份上涨了107.6%(达到305万,本月预计可增至500万)。 官方也相当自信,之前媒体沟通会现场,他们直接将一摞比一摞厚的《中医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英伟达2023年年度财报、《甄嬛传》剧本版重重放在桌面上,让大家体验。 另一方面,Kimi从推出以来就是免费的,同时产品迭代快,“遥遥领先”的长文本已成差异化竞争点。 所以这次大更新,直接让Kimi火出了圈。 最近都出现了Kimi概念股。3月22日收盘,华策影视、中广天择、华扬联众等多家A股公司涨停。其中,华策影视、中广天择实现三连板。 (目前名单中多家企业予以否认) 投资机构中信建投建议,对于AI应用板块,需要重点关注涉及长文本处理,如法律文本、合同文本、知识库学习、阅读、客服等需要文本知识输出的场景应用。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友商为啥连夜跟进了。 而这一波集体大动作,更底层的原因还在于,今年已到了大模型商业化争夺刀锋相见的时刻。 大模型商业化争夺开战 2024年的前三个月里,包括月之暗面、智谱AI、百度等多家大模型厂商的最新动作,都更加聚焦商业化领域了。 首先来看月之暗面。 最近一个月内,它在技术、商业化、融资方面都公布诸多新消息。 在Kimi模型最新升级后3天,3月21日,汉得信息透露关注到Kimi模型已经开启AIGC平台对接测试,目前正在找一些场景探索落地的可能性。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 紧接着月之暗面负责人回应,年内将有商业化初步方案: 商业化现在诉求逐渐变得很强烈,也有用户会说在高峰时期Kimi会提示需要等待,询问我们能不能付费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方面在今年也会有初步的方案出来,大家会看到。 多模态大模型方面,月之暗面被曝也在研发布局中、今年将会推出。 融资方面,今年2月,月之暗面被曝最新估值达到25亿美元。 知情人士透露,月之暗面拿下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其中8亿美元来自新股东(阿里、小红书等),2亿美元为老股东跟投(红杉中国、砺思资本等)。美团龙珠曾领投该公司上一轮融资。 与此同时,月之暗面正在进行大规模投放,外界已能明显感知到Kimi。 B站、抖音等平台上,以及机场、电梯里,都能看到Kimi的广告(所以Kimi这两个月的爆火也和这有一定关系)。 截图自up主龙腾虎跃龙兽医视频 其次,同样是清华背景的智谱AI,几乎复刻月之暗面的投放路线。在B站、电梯里打起了擂台。 而在本月,ChatGLM千亿对话模型一周年之际,智谱AI也披露一系列商业化成果。 这是智谱AI在大模型趋势中,首次全面解读商业化落地进展和策略。 除了展示丰富的落地合作经验、标杆客户案例之外,智谱AI全面对外解读了面向不同客户的不同落地模式。 这种清晰明确的展示,一方面是展现自家实力,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吸引更多企业更进一步推进商业化进程。 融资方面,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刚参与了智谱AI在今年年初完成的新一轮融资。此前,智谱AI表示已经在2023年年内(截至10月)累计获得超25亿元融资。 除了大模型初创企业,百度最近一次大模型动向,同样聚焦行业落地。 新发布的5个大模型不再单纯卷参数量,而是更加关注模型落地的性价比、领域契合度等,并且还进一步降价。 最新消息,苹果也被曝讨论使用百度AI技术。苹果正在寻找中国本土生成式AI提供方,与百度的对话仍处于初期阶段。 消息一出,百度美股盘前涨超6%。 …… 不难看出,大模型应用落地元年里,厂商们不再是单纯秀技术肌肉,每次公开信息披露中,都会带有商业化方面的考量。 尤其产品应用体验方面,一直被视为国产市场的强项。有声音还认为,Kimi或许就是一个转折点,接下来国内大模型市场的思路可能要从基础能力演变转向对产品本身、客户需求细节的理解。 截图自@小熊跑的快公众号文章 多家厂商连夜官宣增强长文本处理能力,或许就是在推进新趋势发生了。 以上种种趋势都表明,大模型领域要进入更加疯狂的烧钱阶段了。 卷长文本处理能力、团队扩充、大规模广告投放……这些账,怎么算都是天文数字。 所以接下来,主打免费的国内大模型工具该怎么平衡收支—— 是开启付费、靠To B带动To C,还是烧融资?
分还是合,进还是退,吴泳铭的取舍
编者按: 一切商业竞争的核心都是组织竞争,这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战略方向和战斗力。当下的互联网行业正处一个极其不确定的阶段,作为企业的掌舵人,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为企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发展之路,这其中,从组织架构调整到业务变动,都体现出掌舵人的思考和选择。 连线Insight推出系列策划《大佬们在想什么》,本期为第一期,聚焦于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上任后的动作及背后的权衡和取舍。 文/王慧莹 编辑/子夜 过去一年,阿里一直处于变革之中。 去年3月,时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张勇发布全员信,宣布阿里启动“1+6+N”组织变革。 当时阿里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分拆”,以此让阿里变“小”。彼时,多项业务和集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肩负着独立上市的重任。 而去年9月,蔡崇信和吴泳铭正式接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和CEO,同时由吴泳铭兼任阿里云董事长与CEO。 高管的变动,也影响了阿里的整体走向。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图源阿里巴巴官网 这一年里,阿里在变,开始有分有合。一方面,阿里已经宣布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盒马的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也已暂停、去年10月提交上市申请的菜鸟集团仍在等待更好的上市时机;另一方面,阿里CEO吴泳铭掌管淘天集团和云智能集团,形成两大核心,驱动增长。 阿里最终怎么分,如今还没有定论,但分分合合之间,再次验证了蔡崇信说的那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分合之余,阿里的各大集团都在按序进行相应的人士调整。目前,阿里旗下有淘天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菜鸟集团、本地生活集团、大文娱集团,权力交接之下,各集团新任管理层大部分都是80后。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从上任CEO以来,吴泳铭就坚持“管理团队年轻化”。当然,相比组织和管理层的变动,集团业务的表现才是推动阿里这艘大船向前高速行驶的“燃料”。 去年11月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阿里作为过去中国电商市场的龙头玩家,已然到了关键的破局时刻。资本和市场都在等待新一代管理者能给出什么答案。 去年6月,阿里“十八罗汉”之一吴泳铭接任阿里CEO,阿里也正式进入吴泳铭时代。一代CEO有一代CEO的选择和思考,外界都在好奇,这一年,这位CEO在想什么? 这很难回答。从结果来看,阿里的管理层正变得年轻,阿里各集团也进入新的分合阶段。或许吴泳铭的思路在于培养一个更年轻的管理团队,并打造一个“核心收紧、非核心减负”的阿里。 01 管理层还在调整,吴泳铭在想什么? 过去一个月,阿里的两个重要业务迎来管理层巨变。 3月初,阿里宣布本地生活集团董事长兼饿了么CEO 俞永福将于3月31日卸任他在本地生活集团的管理职务,高德和饿了么分设董事长; 3月18日,阿里新零售业务盒马离开陪伴自己9年的创始人侯毅,原盒马CFO严筱磊兼任盒马CEO,未来侯毅将作为盒马首席荣誉顾问,为盒马的发展提供指导; 这两场权力的交接来得很突然,实则都是酝酿已久。本质上,几大业务权力交接的背后,透露着阿里最高权力中心的思考——盈利和聚焦。 首当其冲的是盒马。作为阿里新零售的代表,盒马从成立以来便引领着中国零售行业的创新。这些年,盒马在侯毅的带领下开辟了盒马鲜生、盒马MINI、盒马里、盒马小站、盒马菜市、盒马Pick'n Go多个业态。 侯毅被行业看作是最能折腾的零售老兵,盒马也在一次次折腾中直面经营压力。 创业至今,阿里为盒马至少投入了百亿元,但盒马尚未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现如今,阿里一直在改革、聚焦,近期关于盒马的未来传闻有很多,尽管阿里已经否认盒马相关出售计划,作为阿里眼中的“非核心聚焦业务”“实体零售相关业务”,盒马的未来依旧扑朔迷离。 另一个本地生活集团的变化释放出的信号则更多。素有阿里“整合大师”“救火队长”之称的俞永福退居业务一线,是在本地生活业绩好转的背景下。 阿里2024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饿了么亏损同比持续大幅收窄,带动本地生活集团经调整 EBITA(经营损益)加速收窄至 20.68 亿元人民币。对比去年同期来看,亏损自29.23 亿元继续收窄三成,超出市场预期;同时,本地生活集团订单同比增长超过20%,年度活跃消费者环比持续增长、超过3.9亿。 这预示着,饿了么-到家、高德-到目的双轮驱动战略后,本地生活初级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但阿里对本地生活的期待更高,本地生活必须以各种方式尽快实现盈利。给高德和饿了么各自分设董事长,让两者都更聚焦,以自身的经营效率和质量为目标,是阿里管理层的思考。 除了想让业务上更聚焦,换下70后的俞永福、60后的侯毅,阿里权力交接最大的变化在于管理团队正在变得年轻。 这是吴泳铭上任后强调最多的关键词之一。早在上任之初,吴泳铭就曾在全员信中提及组织架构年轻化的策略,表示“4年内,要让85后、90后作为主力管理者刷新业务管理团队”。 拉长时间线来看,吴泳铭针对最核心业务淘天集团的调整,也在不断印证这一战略。 去年12月,在兼任淘天集团CEO48小时后,吴泳铭就向淘天集团挥去了指挥棒。 彼时,淘天集集团6位年轻管理者被任命分别带领淘天集团各关键业务,直接向吴泳铭汇报。 具体而言,吴嘉带领用户平台事业部与阿里妈妈事业部;饿了么首席运营官谌伟业调任淘宝,负责淘宝事业部、淘天商家平台部、淘天客户满意部;活跃在淘天业务一线的刘博将接手天猫事业部;汪庭祥带领服饰发展部;原直营业务负责人刘一曼负责M2C事业部;程道放带领淘宝直播及内容事业部,负责推进淘宝内容化建设与创新。 这6人几乎全是80后,其中还有两名85后,均从一线实践中进入管理层,且都曾做出年轻人喜爱的业务。此外,吴泳铭在给淘天集团的全员信中还对淘天提出了新要求:正视现状,重新创业。 如今,本地生活集团、盒马也都把指挥棒交到了80后手中。正如管理教父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说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要善于接纳新事物,要有感知新事物发现新机遇的敏感。而年轻人正是最具创新力的一代。 距离阿里史上最大的“1+6+N”改革已经过去了一年,25岁的阿里却还在变,以吴泳铭为代表的管理层在为阿里找一条最合适的破局之路。 02 分还是合,什么是最适合阿里发展的路线? 吴泳铭上任9个月,似乎始终在带领阿里在思考一个问题,各个集团是分是合,亦或者说该怎么分,怎么合。 去年3月,时任阿里巴巴CEO的张勇宣布“1+6+N”分拆计划,成为阿里成立24年来最大的组织结构变革。 张勇对阿里的拆分很彻底。按照原计划,阿里将从一家公司走向多家公司,各业务集团财务独立,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都可以独立融资和独立上市。 去年5月18日晚,阿里巴巴集团2023财年Q4及全年财报宣布,阿里云将从阿里巴巴集团完全分拆独立走向上市,菜鸟、盒马启动上市计划,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启动外部融资。 四个月后,吴泳铭接过张勇的指挥棒,走到台前,阿里业务再次变阵,有些业务甚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最具代表性的是阿里云和盒马、菜鸟等欲独立上市的业务。 张勇在解释阿里云分拆原因时提到,鉴于云智能集团与阿里大多数消费互联网业务有巨大差异性,因此集团计划将在未来12个月将云智能集团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 但去年11月,阿里便宣布停止阿里云分拆的动作。“阿里巴巴集团将在阿里云战略方向上保持长期坚决的投入,同时云智能集团仍会继续保持独立公司运作方式,采取董事会授权的CEO负责制。”吴泳铭在阿里2024年Q2财报会上表示。 首先要明确的是,上任CEO后,阿里的权力逐渐向吴泳铭集中。2023年9月,吴泳铭正式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2023年9月,他接任阿里云董事长与CEO;到了2023年12月,吴泳铭又接任淘天集团CEO。 至此,吴泳铭一人身兼三职。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在全员信称这有助于以技术创新引领淘天变革,确保集团聚焦核心战略电商和云,形成统一指挥和高强度持续投入。 早在接任阿里云CEO时,吴泳铭明确阿里的两大战略决心——用户为先、AI驱动。前者是淘天的主题,后者是阿里云的新使命。彼时,吴泳铭围绕电商和云释放了战略融合的信号,更为阿里云的“合”做了铺垫,也几乎推翻了阿里此前“分”的思路,阿里又似乎回到了分拆前的原点。 除了云和电商的融合,原本计划谋求独立上市的盒马和菜鸟也在吴泳铭聚焦的思路下有了新变化。 根据去年5月的阿里财报,阿里已批准启动菜鸟集团上市计划,预计在未来12到18个月内完成,批准盒马启动上市流程,预计将在未来6到12个月内完成。 按这个时间表,盒马被看作是阿里启动分拆改革后的首个独立上市子公司。 图源盒马微信公众号 去年4月,彭博消息称盒马已经开始为冲刺港股IPO做筹备工作,准备明年在香港上市;到了阿里人事变动集中的9月,盒马搁置IPO的消息传出;直到11月,阿里在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首次宣布盒马募股计划暂缓。 另一边,菜鸟的上市计划比预期的要慢。 去年9月26日,菜鸟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申请,成为阿里拆分改革后,首个正式进入IPO进程的业务集团,但至今迟迟未下表。 今年2月,蔡崇信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表现欠佳,菜鸟希望等待更好的上市时机。 “去年阿里宣布重组,目标是希望体现每个业务的内在价值,但当时也明确交易是否推进、如何推进取决于市场条件……阿里现在战略的聚焦点是推动集团内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协同效应的实现,这是价值最大化的方法。还会继续考虑不同业务的单独融资,但是不会操之过急。”阿里管理层在2024年第三财季财报会上强调。 但菜鸟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今年2月开始,菜鸟速递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大规模招聘,率先打响“抢人战”;菜鸟物流科技近期与B2B跨境贸易分销渠道商Spotter签署合作协议,开拓海外市场…… 一年的兜兜转转,阿里似乎并没有在上任管理层的预设轨道上发展。但可以确定的是,尽管路径不同,每一任管理层都在摸索前进,但目标是一致的,为一个更具战斗力的阿里。 03 进还是退,什么该押注什么该放弃? 商场如战场。阿里身处的互联网江湖更加残酷,稍有不慎就会一步错步步错。如果说业务的分与合是战前热身的“排兵布阵”,那懂取舍、知进退便是战场上的“孙子兵法”。 随着吴泳铭相继接管阿里业务,阿里新的战略方向也逐渐清晰。新管理之下,阿里一个突出变化在于“核心收紧、非核心减负”。 早在吴泳铭刚上任时,就明确了阿里“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重心。到2023年11月阿里财报业绩电话会上,吴泳铭再度将阿里面向未来十年的重要优先级提炼为三个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再结合吴泳铭接管的集团来看,淘天和阿里云是阿里2024年毋庸置疑的主线。CEO亲自带队的板块,这是必须要押注的方向。 电商作为阿里多年的核心业务,被放在更优先的位置上。尤其是当下的电商环境中,随着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劲敌环伺,淘天的优势不再明显,阿里需要调动一切资源为电商赋能。 今年初,阿里管理层在内部明确表示,“我们不需要新的方向,或者是新的商业模式。阿里曾经在淘宝押注了太多的新方向,反而导致在电商基本需求层面的投入度和关注度远远不足。” 2024财年第三季度报发布后,吴泳铭提到,“重振淘天集团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最高优先级任务之一,未来一年,我们将在改善用户核心体验上加大投入,以支持淘天集团重拾增长及稳固市场领导地位。” 具体动作上,过去一年,低价是电商主旋律,淘天也采取了低价策略;去年12月,淘宝宣布支持“仅退款”,无疑是对消费者用户体验的利好。 此外,今年2月,淘天成立了直播电商公司,要为有意入淘开播的明星、KOL等提供全托管运营服务;几乎同一时间,淘特被爆出淡出历史舞台,淘天表示,淘特业务会继续发展,同时增加手淘的全量供给来服务淘特原有市场用户。 更重要的是,吴泳铭对淘天和阿里云“两手抓”,云的赋能,有助于以技术创新引领淘天的变革。如此一来,云和淘天的管理路径大幅缩短,核心资源和业务也将进一步协同,确保集团对两大核心的长期专注力和高强度投入。 另一个核心业务阿里云,承载阿里更多的期待。对于当下的阿里云而言,发展重点不再是一味追求收入,而是追求利润。 去年11月,吴泳铭为阿里云定调,表示阿里云将坚持“AI驱动、公共云优先”,以AI+云计算双轮驱动发展。 “坚持公共云优先,能够让我们在未来收获规模效应和技术红利。”吴泳铭如此说道。 不仅在阿里云产品和模式上做了取舍,吴泳铭还对管理团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去年11月,阿里云进行了全面组织架构调整,成立了公共云业务事业部、混合云业务事业部、基础设施事业部三大事业部,全面发力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公共云,鼓励政企客户优先使用公共云,减少项目制软硬件订单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吴泳铭还公布了阿里第一批“AI驱动”的创新业务——1688,闲鱼,钉钉,夸克。在阿里看来,这些产品能抓住更多年轻用户,有独特定位的产品和市场空间。阿里将其作为独立子公司运营,业务上将打破以往在集团内的定位限制,并以3—5年为周期持续投入。 电商+云的核心业务已经明确,吴泳铭还带领集团给阿里减负,这些指向的便是非核心业务。当一些业务开始拖累阿里整体业绩时,适当是最合适的做法。 最明显的减负体现在线下零售上。众所周知,线下零售是个重资产生意,开店、营业、供应链每一环节都离不开重金投入,如果长期亏损,便会拖累投资者。 阿里巴巴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包含高鑫零售、银泰、盒马等业务的“所有其他”营收470.23亿元,同比下降7%,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87%。财报中还特意提到高鑫零售,称营收下降是“供应链业务规模缩小及客单价减少导致的高鑫零售收入下降所致”。 阿里强调,如果四季度剔除高鑫零售、盒马及银泰这类有实体零售运营的业务,阿里不管是收入还是经调整 EBITA 率都会有更好的表现 —— 剔除后,集团总收入增长约8%,经调整 EBITA 率也会比现在高约4%至约24%。 之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2024年2月也在财报会议上回应了阿里退出实体零售的传闻:“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他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时间去实现。” 过去一年,吴泳铭一度被看作是最适合阿里当下处境的人,他见证了阿里的诞生,有产品和投资经验。在吴泳铭的思考下,他带领阿里重新理顺组织架构,对业务做出新的取舍,调整出阿里的核心与非核心业务。诸多变化下,这看起来是一场疾风骤雨式的改革,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耐心。 唯一不变的是,阿里要做一家面向未来的公司,就要持续在变化中寻找突围的机会。
女子早癌病变被漏诊,AI医生在X光中发现!谷歌最新AI听咳嗽就能检测新冠/结核
编辑:Aeneas 好困 【新智元导读】被人类医生遗漏的癌症早期迹象,被AI及时发现了!这名英国女子现已康复。同时,AI算法在美国一家诊所近1/4的眼科检查中,发现了患者的视网膜病变。AI帮助人类诊病的未来,真的不远了。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AI帮人类诊断疾病,真的有希望了! 最近,AI在11名女性的乳腺X光检查中,成功地发现了被人类医生遗漏的乳腺癌早期迹象。 其中一名被AI救下的女性,已经做完手术开始康复了。 AI工具Mia在乳腺X光检查扫描中,圈出了两个关键区域 而谷歌的研究团队,最近刚刚开发了一款AI工具,可以通过分析人的咳嗽和呼吸,诊断出疾病。 另外,在南加州一家诊所,一种检测眼睛状况的AI算法,帮助专家在过去一年进行的约700次眼科检查的1/4中发现了视网膜病变。 如果经过足够的数据训练,AI就会非常擅长发现特定疾病的症状,这正是它的专长所在。 深度学习之父Hinton的两任妻子,都死于癌症。他亲身体会过,病人在等待结果和得到模糊的信息时,是何等的沮丧。 我看到了医疗专业人员在使用数据时的许多低效之处。病人病历中的信息,很多都没有被用上。医生对于CT的结果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如果让两个放射科医生看同一个扫描结果,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完全不一样。 而如今,随着AI在诊病和预测上的发展越来越快,或许类似的悲剧,也会越来越少。 人类医生忽略的早癌迹象,被AI发现了 最近BBC报道了这样一件事:AI竟然发现了被人类医生忽视的早期乳腺癌。 大家都知道,乳腺癌在早期很难发现,但是最近,一个名叫Mia的AI工具,就成功地在11名女性的乳腺X光检查中,发现了被人类医生遗漏的微小迹象! 这次试点实验,由NHS机构的临床医生和Mia一起完成。 在分析了10000多名女性的乳腺X光检查后,Mia成功地标记出了所有有癌症症状的人,并且发现了人类医生没有发现的11名乳腺癌早期患者。 Barbara就是被AI标记的11名患者之一,但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并没有在她的扫描中发现癌症早期的痕迹。 幸运的是,Barbara的肿瘤被AI发现了。 因为肿瘤只有6毫米,被发现得很早,Barbara做完手术后只需要五天的放疗。而且,肿瘤小于15毫米的乳腺癌患者,在五年内有90%的存活率。 而如果不是AI,Barbara的癌症很可能要到三年后的下一次常规乳腺X光检查才能被发现,因为她此前从未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 Barbara非常高兴,比起同样患乳腺癌、要接受侵入性治疗的母亲和姐姐,自己治疗的痛苦要小得多。 而且,Mia的开发者Kheiron表示:因为AI诊断的效率极高,Mia几乎能让等待结果的时间从14天减少到3天。 当然,目前试验中没有一个病例是Mia单独分析的,每个病例还是要经过人工审查。 训练出这样一个能诊断癌症的AI医生,需要花多长时间? 答案是六年。 Sarah Kerruish,Kheiron Medical首席战略官 Kheiron Medical的首席战略官Sarah Kerruish表示,他们用了6年来训练Mia,它在微软的云计算能力上运行,并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女性的数百万张乳房X光检查的训练。 乳腺癌医生平均每年进行大约5,000次乳房扫描,一次可以查看100张。但是,他们是人类,所以会疲倦,会分心,会受到干扰。 而在AI身上,就不用担心这些因素了。 Gerald Lip博士在NHS Grampian对AI工具进行评估 当然,Mia目前还并不完美,比如它无法访问任何患者的病史,可能会把已经确定为无害的肿瘤误标记为癌症。 目前,每张扫描图会由两名放射科医生检查,但在不久的未来,AI很可能就会取代一名人类医生,让工作量减半。 AI通过分析咳嗽声诊断疾病 同样,就在本周,来自谷歌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工具,可以通过分析人的咳嗽声和呼吸声等,帮助医生检测和监控健康状况。 这个名为健康声学表征(HeAR)的AI系统,得到了数百万音频片段中人声的训练,并未来可能被用于诊断COVID-19、结核病等疾病,以及评估一个人的肺部健康状况。 其创新之处在于,HeAR所训练的庞大数据集,以及它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以完成多种任务。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403.02522 在这个领域,大部分AI工具都是利用经过打标的音频记录来构建的。 其中,咳嗽的录音会和患者的健康信息一起被喂给模型。比如,患者在录制音频时,得了支气管炎。 之后,模型就能通过「监督学习」的方式,学会如何将声音的特点和对应的数据标注联系起来。 「在医学上,监督学习方法有着临床验证的支持,」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医生Yael Bensoussan解释说。「但缺点在于,标注好的数据集非常稀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谷歌决定自监督学习的方式,摆脱对标注数据的依赖。 具体来说,团队从YouTube上公开的视频中,自动提取了超过3亿条包含咳嗽、呼吸、清嗓等人类声音的音频。 然后,将每条音频都转换成名为频谱图的声音视觉表征形式。 接着,研究人员会隐去频谱图的某些部分,让模型学习预测这些缺失部分,过程类似于训练大语言模型预测文本中的下一个token。 通过微调,谷歌团队成功让模型能够检测COVID-19、结核病以及诸如是否吸烟等特征。 结果显示,HeAR在不同数据集上进行COVID-19检测的得分分别为0.645和0.710,这比基于语音或普通音频数据训练的现有模型表现更佳。 对于结核病的检测,HeAR的得分更是高达0.739。 (0.5分代表模型的表现与随机猜测无异,而1分则代表模型每次都能准确预测) AI颠覆糖尿病眼科检查 无独有偶,Christian Espinoza,南加州一家药物治疗中心的负责人,最近引入了一位强大的新助理:一款能够通过视网膜相机拍照来检测眼睛状况的人工智能算法。 这项技术能迅速完成诊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必要求医生亲自在场。 该系统有望显著提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能力——这是导致工作年龄成人失明的首要原因,并对估计中的3800万美国糖尿病患者构成了巨大威胁。 这里提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因高血糖损害视网膜血管而引起的。 虽然通过管理患者的糖尿病通常可以预防这种疾病——并且对更严重阶段的病变有治疗方法——但医生们认为,定期进行筛查对于早期发现病症非常关键。 然而,在美国很多地区,由于眼科专家短缺,患者可能需要等待几个月才能预约到检查。 此外,需要额外安排时间去做眼睛散瞳检查,这对于需要请假工作或上学、并且需要解决交通问题的低收入患者来说,尤其困难。而这部分人群还恰恰是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群体。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Digital Diagnostics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涉及900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后,于2018年获得了FDA的批准——而这也是医学领域第一个完全自主的AI系统。 对此,华盛顿大学的视网膜专家和副教授Aaron Lee称赞为「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套系统的操作非常简单,仅需高中学历和几小时的培训即可。 其中,设备可以被放在任何昏暗的房间,患者只需将脸部放在下巴和额头支架上,注视镜头,技术人员便会拍摄每只眼睛的图像。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对眼睛进行散瞳,就能在几分钟内给出诊断结果。 总体而言,AI提供即时结果的能力,以及省去额外预约的时间和费用,可以让患者和医疗服务机构同时受益。 结果显示,在Espinoza诊所过去一年进行的约700次眼科检查中,近四分之一的检查发现了视网膜病变,这些患者随后被推荐给专家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医生亲自进行筛查,仅依赖算法寻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会遗漏其他重要的疾病,比如脉络膜黑色素瘤。 并且算法在判断时会更加谨慎,导致对患者的过度转诊。 虽然但是,AI目前还不够可靠 这不,推特网友「Misha Saul」就在前段时间拿着他朋友的MRI脑部扫描结果,让如今的当红炸子鸡Claude分析了一下。 很快,Claude就给出了自己的「结论」——脑子里有一个很严重的肿瘤: 根据展示的MRI脑部扫描图像,看起来大脑中有一个很大的异常区域。大脑中央那块不规则的亮白色区域让人担忧,可能是肿瘤或其他病理情况。 这个肿瘤显示出明显的增强、局部的压迫效应和周围的水肿——这些都不是正常大脑组织应有的特征。 我们可以在一系列连续的MRI切片中跟踪到这个肿块,确认它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占位性病变。它的位置也是典型的原发性胶质瘤所在。 虽然我知道放射学总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我认为这实际上是正常大脑或某种误导性角度的可能性非常低,不到 1%。整套图像构成了一个一致且令人信服的侵袭性脑肿瘤的画面。 随后,网友又让Claude进行了一遍复查: 在查看了额外MRI序列和角度后,我的评估没有改变。 从多个角度观察,都清楚地显示了左顶叶深处中心有一个大的、强烈增强的异常区域,周围有大量的血管性水肿。 这个病变在连续的切片中一再出现,确认它是一个真实的异常,而不是某种偶然的影像。 关键观察点包括: 1. T1加权对比增强图像上病变区域的不均匀增强,这表明血脑屏障被破坏了。 2. 「T2 FLAIR」序列显示,这个肿块主要呈现T2高信号,周围有水肿。 3. 由于肿瘤的局部压迫效应,相邻的侧脑室被压迫变形。 4. 由于病变的扩张效应,导致中线向右移位。 这些发现再次确认了我对这是一个高级别胶质瘤的初步判断,鉴于成像特征,这很可能是胶质母细胞瘤。额外的垂直于原始平面的视图有助于排除了这是由体积平均误差造成的假象。 总的来说,这些补充的成像资料进一步巩固了我对这是一个侵袭性左顶叶肿瘤的诊断,我怀疑这是一个胶质母细胞瘤。 现在,我对这是一个真实的病理发现需要紧急介入治疗的判断更加自信(>99%)。 虽然最终需要通过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评估来明确分类,但成像结果对于恶性胶质瘤来说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对于外行人来说,Claude给出的诊断非常有说服力——不仅满嘴都是专业词汇,而且态度非常笃定:「我认为自己的误判率只有不到1%」! 但是,放射科的报告却显示一切正常。 而在网友催促下,医院这一次叫来了三位放射科专家,并且同时和他们自己的AI进行了检查。 结果依然是——一切正常。 显然,Claude刚刚给出的长篇大论是完全错误的…… 用AI生成数字孪生,预测未来疾病 除了诊断疾病,科学家们最近还发现,AI生成的患者的数字孪生,可以帮我们预测未来的疾病。 这个AI工具名叫Foresight,它使用的是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与ChatGPT背后的LLM类似。 首先,研究者在医疗记录上训练了这些模型,然后向AI提供了新的医疗保健数据。从而创建出了患者的一个「虚拟副本」。 然后这个数字孪生就可以预测患者未来可能得的疾病,以及需要用什么药了。 使用美国的数据时,数据孪生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88%! 而使用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的信息时,它的准确率稍差,只有68%和76%。 而且,现在他们还开发了一个更准确的工具——Foresight 2,研究结果已经在《柳叶刀数字健康》上发表。 论文地址: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g/article/PIIS2589-7500(24)00025-6/fulltext 数字孪生去看医生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国王学院医院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主任James Teo认为,这些数字孪生的预测,代表了理解疾病的「可能的多元宇宙」。 「我们的生成式AI可以从健康记录中的文本中生成预测,涵盖所有疾病组的任何疾病、测试、药物、治疗或并发症。」 而通过患者的数字孪生,就可以提供各种见解和假设的场景。 其实,这种活细胞和整个器官的虚拟模型概念,早就对我们不陌生了。 比如Alya Red,就是一个由约1亿个虚拟细胞组成的心脏数字孪生。 在巴塞罗那郊区一座19世纪小教堂的墙壁内,一颗心脏开始慢慢收缩,它在测试从药物到植入物的治疗方法 通过与医疗技术公司Medtronic合作,Alya Red模拟可以帮助定位起搏器,微调电刺激,并对效果进行建模。 Alya Red数字孪生心脏模型由大约1亿个虚拟心脏细胞组成,每个细胞由大约50个方程描述。流经其中的「血液」可以栩栩如生地呈现出一束束鲜艳的色彩,红色、橙色和黄色透露出旺盛的流动,病变心室内的血流表现为缓慢的蓝色和绿色。因此,数字孪生可以揭示衰竭的心脏如何失去泵血能力,或者由心脏药物引起的危险心律失常 不过,怎样将虚拟心脏连接到虚拟身体呢? 为此,CompBioMed联盟创建了一个长达60,000英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络的数字孪生。 这些网络使用数十亿个数据点,是从一名26岁的韩国女性Yoon-sun的冷冻尸体的数字化、高分辨率横截面中收集而来的。 而德国超算SuperMUC-NG,使可专家们可以模拟出虚拟血液是如何通过Yoon-sun血管的虚拟副本流动的,它的直径只有几分之一毫米。 之后,团队还会模拟Yoon-sun循环数字孪生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并模拟血栓的运动。 来自伦敦科学博物馆工程师画廊的「虚拟心脏」展览的Jazmín Aguado-Sierra心脏的数字孪生图像 不过,迄今为止,我们从未创建过整个人体的数字孪生。 首先,这种复杂的模拟需要访问强大的计算机,比如世界上第一台也是最快的百万兆次级超级计算机Frontier。即便如此仍然相距甚远,并且需要大量的能量。 还有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将虚拟身体每个部分的所有代码拼接在一起。 数字人的每个部分,如细胞或心脏,在技术上都是一个单独的模拟。模拟也有多种尺度:一个细胞模型和另一个器官模型需要不同的代码并以不同的速度运行。让所有这些代码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加载并非易事 另外,还有道德方面的考虑,预测健康的工具如果落入坏人手里,会有潜在的风险。 不过,在当前技术下,想创建自己的数字孪生,只有亿万富翁才能做到。
华为Mate60系列没有停产,商务部部长会见库克,雷军发SU7路测视频,文心一言或开放百万长文本能力,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3月23日 农历二月十四 网飞版三体最近上线了 但是评价褒贬不一 有说节奏紧凑,大场面多 也有的认为就是在乱拍 腾讯版吊打网飞 。。。 我这个只看过原著的 躲在角落不敢吱声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华为知情人士:Mate60 系列手机没有停产,欢迎继续选购 ( IT 之家 ) 3 月 22 日有媒体报道称,华为 Mate60 已经停产。作为华为于 2023 年 8 月底发布的最新旗舰机型,华为 Mate60 的停产意味着继任者即将上市。 针对网传 Mate60 系列已停产消息,华为知情人士向 IT 之家表示网传消息为不实: “ 没有停产,欢迎消费者继续选购。 ”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针对网传的华为 P70 将于 3 月 23 日开启预售一事,华为相关人士向媒体表示是假的,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透露。 :才卖了半年就想停产? # 商务部部长会见苹果 CEO 库克!苹果将持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 ( 快科技 ) 3 月 23 日消息,据商务部官网新闻,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22 日会见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双方就苹果公司在华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库克表示,中国人才资源丰富、创新活力强,是苹果公司的重要市场和关键供应链伙伴。苹果公司将继续致力于在华长期发展,持续加大对中国供应链、研发和销售的投入。 库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苹果和中国供应链是非常融洽的双赢关系,对苹果供应链来说,没有比中国更重要的地方。 :看样子库老师对咱们国内市场很满意嘛。 # 雷军发布自驾小米 SU7 路测视频,北京到上海全程高速 NOA ( IT 之家 )3 月 23 日消息,今天中午,雷军发布了自驾小米 SU7 路测视频。他表示,小米高管全部参与了小米 SU7 路面实测,累计已超过 10 万公里。 雷军透露,小米 SU7 实车路面测试投入 576 辆样车,在全国 300 个城市行驶,从黑河 -40℃ 超低温到吐鲁番 60℃ 高温,跨越 100℃ 温差,再到海拔 4768m 昆仑山的高原测试。 雷军此前公布了小米汽车的发布日期为 3 月 28 日。与此同时,小米汽车也在全国 29 城 59 家门店开启了预约品鉴活动。 :等一手脖子哥的 SU7 测评。 # 消息称百度文心一言下月将免费开放 200 万 - 500 万长文本能力 ( IT 之家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知情人士消息,百度文心一言下个月将进行版本升级,届时也将开放长文本能力,文字范围会在 200 万 - 500 万。目前,文心一言的文本上限大致在 2.8 万字。 近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财报会议上指出,“ 2023 年第四季度,大模型为云业务带来约 6.6 亿元收入 ” 。这意味着,在文心一言发布后的首个财年,与智能云业务结合的 AI 大模型,为百度带来了不错的增量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阿里通义千问宣布升级,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1000 万字的长文档处理功能。 :夺少字?
消息称OpenAI将与好莱坞电影公司会面并推荐Sora
IT之家 3 月 23 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OpenAI 计划下周在洛杉矶与好莱坞电影公司、媒体高管和人才经纪公司举行会议。 知情人士透露,本次会议计划建立娱乐行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并鼓励电影制作人将其新的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器整合到他们的工作流中。OpenAI 希望向好莱坞推介其 AI 视频生成工具 Sora,公司 CEO Altman 已经在奥斯卡电影节周末出席洛杉矶的多场派对。 据IT之家此前报道,OpenAI Sora 模型可以严格根据用户输入的提示词,制作长达一分钟的视频,保持较高的视觉质量。该模型可以深度模拟真实物理世界,标志着人工智能在理解真实世界场景并与之互动的能力方面实现了重大飞跃。 OpenAI 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透露,文生视频工具 Sora 数月内将公开发布,拟支持生成音频。不过,版权问题可能成为 Sora 在电影领域的一个障碍。 当被问及 OpenAI 使用了哪些数据来训练 Sora 时,穆拉蒂没有给出非常具体的答案:“我不打算详谈所使用数据的细节,但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或获得许可的数据。”同时,她也不确定是否使用了 YouTube、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的视频,仅表示 Sora 使用的内容来自 Shutterstock,因为双方有合作关系。
最先倒下的AI明星公司,可能是它
3 个月前,全球最大 AI 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 首席执行官,对 2024 年的 AI 行业做了 6 条预测,其一是: 某个当红的 AI 公司会破产,或者以极低的价格被收购。 不知道当时他的心里有没有具体的人选,但开年没多久,现实真的如剧本一样上演。 技术团队集体出走,当红 AI 独角兽的垮掉 谈到文生图模型,跳不过三个产品: DALL-E、Midjourney 以及 Stable Diffusion。 DALL-E 内置于 GPT-4,召唤方便。Midjourney 因为创业团队只有 11 人而成了传奇,画风更加艺术。 Stable Diffusion 出名更多是因为产品本身,开源、自由、免费,背后的公司 Stability AI 反而名不见经传。 最近,Stability AI 又陷入了麻烦:Stable Diffusion 开发者之一 Robin Rombach,从公司辞职。 Robin Rombach. 强调「又」是因为,一年来,这家公司的技术团队动荡不断,首席技术官换人,首席信息官、工程副总裁、产品副总裁、研发副总裁、研究主管、大语言模型负责人等陆续离职。 2022 年 8 月,Stability 向公众发布了 Stable Diffusion,日活很快达到 1000 万。当年 10 月,Stability 完成约 1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 10 亿美元,加入「独角兽」的行列。 不过 1 年多,Stability 怎么就从神坛跌落? 离职原因并未对外公布,福布斯认为,人才外流无非一个原因:公司已经入不敷出了,又赚不到钱和融不到资。 闭源的 DALL-E 和 Midjourney 用订阅模式赚钱很好理解,Stable Diffusion 作为开源项目,供所有人免费下载和使用,但一样可以做大做强。 就像开源界的楷模红帽公司,基于免费的开源操作系统 Linux,以订阅模式向 B 端出售优质的企业级软件服务,并于 2019 年被 IBM 以 340 亿美元收购。 Stability 的盈利方式则主要分为两种:文生图 Web 应用 DreamStudio 的 API 访问,以及面向企业的 AI 咨询和模型服务。 2023 年 12 月,Stability 为商业用户推出了每月 20 美元起的付费套餐。个人和研究需要的非商用,依然是免费的。 然而,身处生成式 AI 的寒武纪大爆发,如同参与大逃杀,个人能力、人脉资源和场外因素缺一不可。 Stability 不像 Meta、Google 根基深厚,也不像 OpenAI 有微软投喂算力和资金,而是和亚马逊的云计算部门按行业规矩签了合同,拿 4000 多个英伟达芯片训练模型。 AI 模型训练烧钱,业务铺得不够大,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又在抢夺市场份额。去年 10 月,Stability 从英特尔拿到 5000 万美元补血,但再多的钱也经不起一直亏损。 彭博社报道,Stability 在 2023 年 10 月的训练和工资支出约 800 万美元,同年 8 月的软件和服务收入却只有 120 万美元。 福布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 Stability 的困难,打工人应该更能共情。公司不仅涉嫌拖欠员工工资、欠商业伙伴的钱,甚至因为不按时给钱逼得亚马逊威胁断掉 GPU 权限,但 Stability 否认了此事。 AI 图片的版权争议,让本不富裕的初创公司雪上加霜。图库 Getty Images 以及艺术家们主张,Stability 窃取了艺术品和图库照片来训练其模型,诉讼仍在进行中。 巧合的是,Stability 和竞争对手 Midjourney 的关系,也在最近掉入了冰点。 3 月初,Midjourney 拉黑了 Stability 所有员工,因为调查到疑似 Stability 员工的两个付费账户试图窃取数据,导致服务器长时间中断。 Stability 的 CEO 在 X 回应,这只是一个员工的个人行为,再次证明,高端的商战,往往采用最朴素的方式。 做实事的人,讲故事的人 Stable Diffusion 和 Stability 之间的关系,并非像 ChatGPT 和 OpenAI 那样纯粹。 Stable Diffusion 源于一个学术项目,前身是 Latent Diffusion 模型,由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纽约的 AI 公司 Runway 主导研究。 Runway 就是文生视频赛道的那个 Runway,原来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科技行业也是个熟人圈子。 图片来自:arxiv 项目的研究论文发布 7 个月后,2022 年 6 月,Stability 以金主的身份加入,为其提供了计算资源,Stability 自己的生成式 AI 团队也参与了研究。 这次辞职的 Robin Rombach,是慕尼黑研究团队领导和论文一作,后来被 Stability 纳入麾下。论文署名紧随其后的两位慕尼黑同僚,疑似也随其离开。 Stability 今年 2 月发布了 Stable Diffusion 3,3 月发布了新的 3D 视频模型 SV3D,这些技术人员,颇有站好最后一波岗再卷铺盖走人的感觉。 SD3 在多主题提示词、图像质量和文字拼写方面都进化了. 过去的一年,Stability 可谓勤勉,升级 Stable Diffusion,并开发新模型:文生图模型 SDXL、大语言模型 StableLM、音频生成模型 Stable Audio、视频生成模型 Stable Video,代码生成模型 Stable Code、3D 对象生成模型 Stable Zero123…… 但竞争对手们也没闲着,比如被 GPT-4、Gemini、Claude 几座大山压着,StableLM 几乎没有什么水花。Meta 也开源了 Llama 2,更是和 Stability 直接竞争。 如今,草创时期的多名核心人才出走,虽然不至于人去楼空,但军心势必会被动摇,类似的例子近在眼前。 最近,初创公司 Inflection AI 联合创始人 Mustafa Suleyman 接了微软的 Offer,领导微软面向消费者的 AI 业务,他同时也是 Google 旗下 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 Mustafa Suleyman. Inflection 最主要的产品是聊天机器人 Pi。和同行比较,Pi 的情商尤其突出,更有同理心,更加关心你,喜欢加 emoji 疑似患了聊天讨好症,和它聊天的时候,会不自觉放松下来。 一同加入微软的,还有 Inflection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Karén Simonyan,以及部分 Inflection 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OpenAI 宫斗期间,纳德拉招揽 Sam Altman 和几百名誓死追随的员工,从而无痛收购 OpenAI 的计划落空了。莞莞类卿,如今他的愿望在 Inflection 身上代偿。 这次微软把 Inflection 高管团队打包带走,将其模型集成到微软的云计算业务 Azure,花的钱远低于估值,虽然不是收购,本质接近收购,Inflection 和 Pi 名存实亡。 不难看出,当 AI 行业卷生卷死,人才仍然是关键。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科技行业也不免俗,内斗不止,商战不休。 人才出走,这剧情 Google 再熟悉不过。同时,Stability 的高层管理风格也和多次翻车的 Google 一样,受到了质疑。 Emad Mostaque. Stability 首席执行官 Emad Mostaque 的上份职业是对冲基金经理,大部分时间在搞石油交易,虽然拥有计算机科学学位,但之前从未创办或入职科技公司,还有说大话和抢功劳的毛病,自上而下影响着企业文化。 一些现任和前任员工爆料,Mostaque 经常言过其实。他在融资时将亚马逊称为「战略合作伙伴」,其实两者只是普通的甲乙方。他说 Stability 正在为数十家客户构建定制 AI 模型,但被问到具体的名字时,只透露了一家印度控股公司和一个非洲国家。 更加过分的是,明明公司已经资金困难,Mostaque 和他曾经担任公关主管的妻子,与公司财务之间的关系还不清不楚。 2023 年 7 月,前 Google 研究员 David Ha 在担任 Stability 研究主管 8 个月后辞职,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尽管入局得早,推动了 AI 行业的发展,但 Stability 仍然需要找到自己的护城河保持竞争力,似乎话里有话。 多位人才出走之后, Stability 自己的技术能力如何,确实是个等待解答的问题。 宣布融资的新闻稿里,Stability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模糊了 Stable Diffusion 研究人员的存在,只说 Stable Diffusion 是一款功能强大、免费且开源的文本到图像生成器,自己是这款产品背后的公司。 话留一半也是事实,但在论文留名的教授 Björn Ommer 对此很是不满:「在科学研究中,如果你从某个地方拿走了一些东西,你应该归功于某人、引用某人。」 目前担任 Stability 首席研究员的,是从 Google Brain 跳槽的 Varun Jhampani,他能够被留住多久,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贩卖想象的阶段结束,见血的洗牌期到来 Stable Diffusion 的免费开源对于 AI 社区意义非凡。 它的许可证十分宽松,只要求道德、合法地使用模型,允许商业和非商业用途,让任何人可以自由地创作、开发产品甚至推出自己的项目。 比如 AI 生成图片的角色稳定性问题,Midjourney 给出了 Character Reference 的方案,开源社区则为 Stable Diffusion 推出了附加组件 IP Adapter。 同时,开源模型也更容易成为 Deepfake 的武器,用来生成暴力和色情内容。更有甚者,一些基于 Stable Diffusion 的初创公司不标注许可证和技术来源,套个壳就以崭新的面貌出道骗钱了。 开源的倡导者们往往认为,当人们无需付费访问模型时,AI 的开发效果会更好,并且模型的训练方式更加透明。 但开发模型的公司们未必这么觉得,因为担心「竞争和安全问题」,OpenAI 从 GPT-4 开始不再分享研究成果,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报告。 从商业的角度,OpenAI 的决定可以理解。开源的两面性,以及开源和闭源的冲突,也如同当下 AI 竞争的缩影。 2023 年,生成式 AI 的发展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巨头和初创竞相发布模型和商业化的产品,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仅孕育着成功,也包容着谎言、危害、浑水摸鱼和夸大其词。一时风光无限的陪跑者,小心翼翼地等待泡沫破裂的瞬间。 身为前基金经理的 Mostaque,其实对水温的变化非常敏锐,很早就嗅到了 AI 行业竞争的加剧,曾经警告员工:「2023 年你们都会死去。」 市场已经有太多的选择,一时的估值只是镜花水月。如何自力更生站稳脚跟,是 AI 公司们接下来的课题。 Inflection 去年 6 月才融了 13 亿美元,但接到微软的橄榄枝,高管和骨干说走就走,也是因为看不到未来。 接受彭博社采访时,Mustafa Suleyman 谈到,Pi 的每日用户数量已达到 100 万,然而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 Pi 虽然态度友好、招人喜欢,但面向消费者的纯聊天机器人撑不起那么高的估值,不如转头去做企业定制服务和被巨头委以重任。 虽然 Inflection 承诺,Pi 的服务「不会立即变化」,但也有人觉得,它的死亡不过早晚。同样,开发模型的大佬出走,用户们不免担心,尚在邀请测试的 Stable Diffusion 3,还能不能开源。 回应 Robin Rombach 的离职消息时,Stability 发言人感谢他的付出,祝福他有美好的未来,同时强调了公司的发展重心:将技术商业化。 说到 AI 的商业化,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今年 2 月,亚马逊云计算服务 CEO Andy Jassy 在和分析师的电话会议里谈到,生成式 AI 的收入「仍然相对较小」。 但他补充道,亚马逊的几乎所有消费者业务都已经或将拥有生成式 AI 产品,预计未来几年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 微软不想被称为「OpenAI 的 IT 部门」让投资者不满,所以一边开发内部的 AI 项目,一边琵琶别抱,到处挖人,向 OpenAI 的竞争对手 Mistral AI 投资。 这一方面,OpenAI 也很有发言权,2015 年刚成立时是非营利组织,以最有可能造福全人类的方式开发 AGI,2019 年转变为有限利润(limited profit)公司,拉微软入伙投资,原因其实很简单:AI 实在太烧钱了。 OpenAI 去年的年化收入超过 16 亿美元,赚钱主要靠三板斧:会员订阅、对开发者的 API 接口调用收费、与微软产品的收入分成。 马斯克多次批评 OpenAI 的「堕落」,称其成了一家由微软控制的闭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Sam Altman 不痛不痒,表示想念以前的那个马斯克。 2024 年是生成式 AI 的第二年,热点从聊天机器人、文生图转变到文生视频、机器人具身智能。 参赛选手们的情绪也变得更加紧张,如果还没有脱离融资的供血,还没有找到商业化的落地场景,或许无需很久,就能看到很多所谓的明星公司倒闭。 AI 发展的初期,市场的乐观情绪高涨,会容忍贩卖梦想、粗糙的体验和对未来的想象。 但人工智能的价值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游说投资者的热情应当转化为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技术的诗歌还是要写在互联网的大地而非虚空。 福布斯 2024 年 10 大 AI 预言之一是:Stability 将会倒闭。它或许说对了,问题是,接下来还会有多少 Stability。
ASML,为何想逃?
欧洲半导体市场,近两年似乎变成了一座围城,一部分国家的企业想要跑路,另一部分企业却乐此不疲地建厂,把欧洲当成了应许之地。 据荷兰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光刻机ASML已向荷兰政府提出了意向,表示将有可能在其他地方扩张或迁移,法国是其选择之一,ASML首席执行官Peter Wennink在接受荷兰媒体网络RTL采访时表示,如果在荷兰找不到足够的合格人才,公司可能会被迫将业务转移到国外。他补充说,“我们将在东欧、亚洲或美国找到这些人,然后我们就会去那里。” 为此,荷兰政府成立了代号“贝多芬计划”的特别工作组,由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亲自负责,只为挽留ASML,继续让它在荷兰发展。 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则是,英特尔和台积电先后宣布在德国建厂,格芯、意法和Wolfspeed等公司也先后宣布在德国和法国建厂,一堆厂商开始涌入荷兰周边两个大国。 为什么欧洲半导体能呈现出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呢? 难办的ASML 与很多人印象里相反的是,想要投身半导体这一高科技行业中,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协会曾在2022年发表过一篇文章,其建议美国利用移民政策缓解国内半导体供应短缺的问题,其中就带到了目前发达国家发展半导体困境的关键所在——人。 根据美国社区调查和 Emsi-Burning-Glass的数据,移民已经在半导体行业的几乎所有职业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对学位水平和技能要求并不高。例如,电气、电子和机电装配工是该行业最大的职业,占半导体劳动力总数的 14%,只要求高中学历。这个行业的大多数工人是在国外出生,主要来自墨西哥和中美洲。电子和电气工程师是第三大职业,通常需要高等学位,这些工人中有一半是在外国出生,印度和中国是最大的移民来源国。 其表示,如果目前美国国会对移民政策的矛盾态度持续下去,要将这一劳动力的规模扩大一倍或两倍将是一项挑战。不需要大学学位的新工作岗位有可能由本地出生的工人来填补,但即便如此,也需要在美国最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上,从其他行业吸引成千上万的工人。例如,新的半导体制造厂可能会建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和亚利桑那州的钱德勒附近,这两个地方是德州仪器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现有制造工厂的所在地。在这两个地方,每个失业工人对应的空缺职位(衡量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的常用指标)目前是全国最多的,这表明半导体行业的潜在员工数量不足。 即使是在英特尔宣布投资200亿美元建立两个新工厂的俄亥俄州,外国工人在芯片制造业所占比例(10%)是各行业平均移民比例(5%)的两倍。在这里,移民工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来自印度、墨西哥、中国和德国的移民比例几乎相同。 以美国每年百万数量的移民都窘迫至此,发达国家地区的半导体行业缺人情况可见一斑,而对于面积不过4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过1700万的荷兰来说,这些问题只会更加凸出。 早在ASML透露搬迁意愿前,荷兰的一部分问题就已经爆发出来,曾经冠以皇家荷兰之名的壳牌石油集团在2021年11月,取消其双重股权结构,并将总部从荷兰迁至英国,其搬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荷兰的增税政策以及在法庭上面临的气候压力。 如今,荷兰的民粹主义政党在 2023 年的全国大选中大获全胜,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让更多荷兰本地企业开始明确反对阻碍移民以及增加税收等政策,也让它们开始考虑把总部搬到其他欧洲国家的可能性。 而ASML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家公司,作为全球十大科技公司中唯一位于欧洲的公司,ASML总价值约占荷兰股票市场基准指数的 20%、欧元区蓝筹股指数的 10%、MSCI 全球技术指数的 2.5%,一旦ASML搬离荷兰,就会在荷兰股市里引发一场连锁反应,荷兰最大的行业组织的负责人 Ingrid Thijssen 告诉路透社:“许多在股票市场上市的公司正在研究将总部迁往其他国家。”这也难怪荷兰政府会千方百计地想要挽留ASML。 ASML确实有自己的苦衷,与所有全球科技公司一样,ASML 依靠吸引技术工人而发展壮大,ASML 在荷兰拥有 9,000 多名非荷兰籍员工,约占其在荷兰 22,860 名员工的 40%,其中只有 7% 的员工是“弹性员工”,93% 都是正式雇员,荷兰居民如今对移民的反感情绪与日俱增,新的反移民政策已经在酝酿之中,到时候ASML就会面临成本增加与人才缺乏等问题。 而荷兰人呢,也不是无理取闹,而是移民和外籍员工确实在不断压榨本地人的生活空间,荷兰总面积只有加利福尼亚州的十分之一,但房价却在过去五年里上涨了65%,仅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约45000套住房缺口,此时外籍和移民员工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这种矛盾随着荷兰新政党的上台而激化,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性,消息人士指出,中间派政党 NSC 正是通过法律取消外籍人士税收优惠的政党。税收优惠指的是一项规定,允许荷兰雇主给予高技术移民雇员 30% 的免税工资,最长期限为 5 年。该规定经过修订后于 2024 年 1 月 1 日生效。根据新的规定,税收优惠仍将最多适用五年,但雇主必须在此过程中减少优惠:前 20 个月为 30%,后 20 个月为 20%,其余 20 个月为 10%。 为什么ASML会考虑法国呢,原因倒也很简单,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在推行亲商改革和高额补贴,而且法国虽然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案,但对于荷兰的ASML来说,依旧相当宽松,无需过分担忧移民政策收紧的负面影响。 但法国也非半导体的得天胜地,一方面呢,法国缺乏供应商和客户群较小这样的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法国每周标准工作时长只有35个小时,而荷兰的每周标准工作时长是40个小时,要是把现在的23000名员工搬去法国,那么ASML就要在加班费上大出血了。 隔壁德国呢,虽然在供应商和客户群方面表现稍好,但成本也不会低到哪里去,扩大当地的办事处,转移部分业务尚在情理之中,而整体搬迁基本就是天方夜谭了。 总而言之,ASML的搬迁更像是放了一通狠话,逼着荷兰政府做出表态和让步,最起码也要遏制住税收和移民方面的改革。 但荷兰政府虽然进行了挽留,但却并未做出多少让步。ASML 首席执行官在2024 年荷兰科技状况会议上指出:“我们需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在荷兰发展,但我们还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外,他认为商界与政府之间在必要条件方面存在差距,荷兰政府的消息人士指出,尽管半导体等行业被列为优先领域,但不可能给予 ASML 优惠待遇。 在谈到住房问题时,ASML 首席执行官对媒体问道:“如果我们想在韦尔德霍芬再雇佣 2 万人,他们将住在哪里?”今年 2 月,ASML 刚刚宣布了两项举措,将在埃因霍温地区建造数百套经济适用房,但这对于上万雇员的ASML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半导体的“荷兰病” ASML的困境,不禁让人想起了20世纪的“荷兰病”。 荷兰病(Dutch Disease)并非真实疾病,而是英国新闻周报《经济学人》于1977年提出的新名词。20世纪60年代,荷兰发现北海油田,政府开始大力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业,导致出口剧增,累积不少外汇,荷兰盾的汇价大幅升值,带来了短时间的经济繁荣,但这也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后续造成了其他产品出口量下跌、失业率攀升,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等经济问题。 当时的荷兰病,用来泛指那些因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导致大量资本流入、币值急速上升,丧失国际竞争力的现象,而如今的荷兰病,则是半导体等产业的复兴依赖于移民,但泛滥的移民又引发新的矛盾,与饮鸩止渴无异。 坐拥ASML的荷兰,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上世纪大家在羡慕它的油田,现在大家在羡慕它拥有的No.1半导体设备公司时,而它自己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荷兰的问题不止是一个欧洲国家的问题,随着极右翼政党在欧洲的崛起,德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担忧,从英飞凌到大众汽车的首席执行官们都曾警告过右翼极端主义对国内经济的威胁,而他们所顾虑的点,也和ASML相似。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的一份研究,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间,德国半导体产业人力短缺达6万2000人,尤其在电机工程、软体开发和机械电子等领域。德国经济研究所指出,未来10到12年内,德国半导体产业28%的电机工程师和1/3的工程监督人员将达到退休年龄,恐怕会令业界目前普遍缺乏专业人力的情况继续恶化。 而欧洲晶片厂商最集中的德国萨克森邦(Saxony),其中的地区工业游说团体Silicon Saxony负责人博森伯格(Frank Boesenberg)表示,到2030年,萨克森的晶片制造商将需填补2万5000个职缺,而当地适龄劳动人口将减少30万人。 “这个地区的年轻人太少了,我们需要移民。”他说。 为了解决企业的用人问题,去年11月,德国的《技术人员移民法》的第一阶段开始实施,让不具备德国专业认证的外国人才在德国就业程序更简化,也让外国人更容易取得德国国籍,算是缓解了燃煤之急。 但新的移民法却又被一部分人视为眼中钉,极右翼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在今年将举行的欧洲和地区选举之前,民调支持率超过30%,而这一政党的主要诉求之一,就是遣返移民,拉高移民门槛,民调显示,约68%的德国管理阶层担心,如果极右翼势力增强,德国对外国劳工的吸引力恐会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另类选择党与荷兰众议院目前第一大党——极右翼的自由党主张相近。 移民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欧洲在生产用于先进芯片制造的高度定制化复杂材料和化学品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但它们目前在欧洲的处境也不妙。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2022年的《欧洲芯片法案》没有充分涵盖芯片制造以外的投资,而欧洲的环境法规使扩大化工设施变得更加困难,再加上天然气危机,推高了本就昂贵的能源价格,迫使厂商关闭或暂停某些产品的生产,业内高管也表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在欧洲继续扩张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上世纪90年代,欧洲一度占据全球芯片产能的44%,但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当前欧洲仅占全球芯片产能的8%左右,与此同时,欧洲在芯片领域的资本支出也出现了长达数十年的下降。上世纪90年代,欧洲在全球芯片领域所占的资本支出比例约为8%,亚太地区约占10%,而到2022年,欧洲在芯片领域的资本支出只占全球3%,亚太地区已升至66%。 倘若不是缺芯危机,欧洲恐怕不会对半导体投入这么多的关注,但一旦重新审视下来,就会发现长达十几年的空白所带来的种种弊病,ASML这起事件,不仅是对荷兰目前经济政策的不满,也是此前压抑矛盾的一并爆发。 "这个话题不仅仅是关于ASML,而是荷兰有多适合企业落户,"荷兰政府的一位消息人士告诉媒体,"ASML已经在国外发展了很长时间,所以讨论的框架有点偏离。" 该消息人士指出,ASML辩论中提出的许多问题早在最近一次议会选举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即将卸任的荷兰首相马克-吕特政府10年来的遗留问题。 荷兰并非欧洲的个例,如果不能确实解决这部分问题,那么已经开工的、由台积电投资的欧洲半导体制造公司(ESMC)恐怕也要遭遇类似的水土不服。 写在最后 面对ASML,荷兰政府需要在扼杀企业和偏袒企业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条中庸的道路,既要挽留住ASML,也不能在移民方面给予太多特权,但如何平衡二者,就是摆在荷兰首相马克·吕特面前的一个复杂难题。 比较有意思的是,欧洲在21世纪的“荷兰病”,是移民政策与制造业发展的矛盾,而中国台湾,却实实在在地患了上世纪的“荷兰病”,2013年半导体占台湾GDP比重不到一成,而2022年时占比已达16.37%,由于资源全被半导体吸走,货币升值、工资上涨,导致其他产业丧失出口竞争力,只剩半导体产业顺利发展,让本土经济愈来愈畸形。 欧洲羡慕台积电,殊不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台积电的对外设厂,又何尝不是一种风险转移呢?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