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大变局!多家机构停更私募业绩周报,紧急签代销协议,啥情况?
随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即将实施,私募行业的净值披露或迎来大变革。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受新规的影响,没有签署代销协议的机构不得公布私募业绩,一些券商和第三方销售渠道近期陆续停更了私募业绩周报。 与此同时,有头部私募反馈,已有多家基金销售机构紧急找该公司签署代销协议,以满足新规展示业绩的要求。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规或让私募变得更为偏向私域,大量私募产品或无法展示业绩,投资者或机构未来获取私募净值的难度将加大。此外,随着私募代销业务进一步规范,银行和券商等基金代销业务也面临新拐点。 多家机构停更私募业绩周报 4月30日,中基协发布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8月1日起正式执行。 新规对于私募基金的净值披露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要求私募管理人不得向不存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委托关系的机构或者个人提供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除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其签署该基金代销协议的基金销售机构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展示和传递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 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近期一些券商和第三方销售渠道等多家机构陆续停更了私募业绩周报。其中,某头部第三方机构自今年5月以来,一直没有发布私募业绩周报。 “主要是合规因素考虑。”国内一家大型券商机构业务部门负责人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确实停更了,后期在整改之后,会考虑是否进一步对外公布。这家券商的私募代销业务在行业内属于第一阵营。 对于停更原因,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私募名单里面有一些自己不代销的产品,而且公布范围可能越界,需要进一步整改。目前,券商体系内仅对自己公司代销托管的私募产品,做数据分析和内部研判的,并没有受到影响。 某券商托管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我们购买的某三方的数据库未来也不能使用了,这意味着以后私募业绩的获取难度加大。拉长来看,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避免一些风险机构用业绩频繁宣传募资;同时,对资产配置可能有一定影响,比如同一类策略,投资人无法去筛选和比对出更多业绩好的产品。” 不过,也有私募表示,此前市场都在卷私募预估净值,即周五就发送预估净值数据,私募和渠道常常被催着更新,由于没有托管的复核,一直存在合规上的风险。“周五的预估周净值终结后,就是每周一、周二的周净值排名,现在可能大部分产品不用承受周排名的压力了,有利于管理人安心做好产品。” 紧急签订代销协议 由于私募净值披露的规则趋严,券商和第三方机构也在积极应对。有头部私募反馈,已有多家第三方机构纷纷找他们签署代销协议,赶在8月份新规实施之前,满足新规展示业绩的要求。 “对已有基金销售业务的三方机构来说,如果想获取更多私募数据,应对方式似乎可以是与私募补充签订代销协议。但实际操作中会复杂很多,各家机构也会去研判,比如如何去平衡费效比等。新规对偏卖方服务类型的三方机构影响会很大,有些商业模式可能直接就没了。”有业内人士指出。 华东某大型私募相关人士称,近期确有三方机构与公司讨论过补充签订代销协议的事情,但公司合规最终没有同意。“而且不少私募产品都是渠道定制的,也没办法这样操作。” 中金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 21032 家,管理基金数量152794只,管理基金规模19.90万亿元。 “目前存续有十几万只私募产品,签署代销协议的工作量很大,这意味着大部分产品或无法展示业绩。”某券商托管人士表示。 一家三方平台的工作人员向券商中国记者证实,新规对公司现有业务可能影响非常大,具体情况还有待监管进一步明确。“从日常投资角度看,我自己感觉影响不大。这些三方机构的报告也就偶尔看下做个参考,代销机构数据加上外部引荐等方式也足够做到信息触达了。”有券商自营人士称。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新规或让私募变得更为偏向私域,获取私募净值的难度加大。不过,这对投资和财富管理业务导向的专业机构并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运作指引》还指出,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其签署该基金代销协议的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将规模小于1000万元、成立期限少于6个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过往业绩用作宣传、销售、排名。这也意味着大量的私募产品即便业绩突出也无法用于业绩排名,体现出监管扶优限劣的政策,行业的集中度将不断提升。 代销业务面临新拐点 银行和券商等基金代销业务在私募新规指引落地前夕,正在出现新的变化。 当前,私募代销具体数据还没有权威统计和发布。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银行仍然是私募证券代销的主要渠道,但券商市占率在快速上升。有私募预计,银行券商占私募渠道的约80%。 不仅仅是券商系代销私募产品在积极整改,银行系统代销私募的行为规范要求也在酝酿当中。近期,相关部门将修订银行代销私募基金政策的传闻在市场上流传,但是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网点反馈情况来看,具体业务端还没有接到有关停止代销私募基金的通知。 “我们已经注意到银行停售私募的相关传闻。”北京地区一家百亿私募机构相关人士对于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目前在等待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对私募基金而言,银行客户规模庞大,且稳定性较好,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销售渠道。当下,在第三方代销产品时,产品销售要求全流程规范行为,确保合法合规运营。 上述人士表示,对于大型私募来说,银行系统私募基金销售进一步规范,是大型私募来说利好消息,也符合扶优限劣的政策取向。因为大私募运行时间长,行为相对更规范,而且是银行合作白名单里的常客。 随着私募代销业务面临进一步规范,从事基金代销业务的公司也面临新拐点。数据显示,由于去年市场走熊,基金代销明显遇冷,基金代销领域的公司已经普遍出现下滑。多家中小代销机构在去年注销,例如成立8年的上海尚善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南京途牛基金有限公司等均主动终止这一业务。 即便市场排名靠前的代销机构,业务收入也出现普遍下滑。资料显示,某银行年报显示,去年全年公司代理基金收入为51.8亿元,同比下降21.5%。而恒生电子参股的公司蚂蚁基金2023年全年净利润为3.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5.6%,是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降。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59岁券业老将创办私募!券业人"奔私"有人成百亿私募,有人重回券商
59岁券业老将再次出山! 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备案登记信息显示,一家名为“上海钇远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钇远私募)的私募于近期成立,法定代表人及实控人是一名券业老将,曾经担任东方证券副总裁、上海证券总经理等职务的杨玉成。 无独有偶,去年12月,申万宏源证券原副总裁、董事陈建民也在60岁选择重出江湖,创立私募上海珠熙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券商高管“奔私”的上一波热潮在2018年至2020年之间,而近两年券商“奔私”主力来自于研究所高管、分析师、券商资管基金经理等群体,也有个别人士在“奔私”后重回券商。 59岁券业老将创立私募 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备案登记信息显示,上海钇远私募成立于2024年4月9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登记时间为2024年6月17日。该公司注册地和办公地都在上海市徐汇区,目前有5名全职员工。 股权结构方面,杨玉成直接持有上海钇远私募51%的股权,并通过上海钇数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公司部分股权,为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公开信息显示,杨玉成出生于1965年,今年已经59岁。杨玉成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并在该校有长达6年的执教经历。在加入东方证券之前,杨玉成曾在君安证券、上海大众科技创业、申能资管、申能财务等多地任职。 在2004年加入东方证券后,杨玉成先是担任财务总监、副总经理,2007年—2009年回归申能财务担任总经理。2009年7月,杨玉成正式担任东方证券副总裁,并陆续兼任董事会秘书、联席公司秘书等职。至2019年年底,除东方证券副总裁之外,杨玉成还任职东方金控董事长、东方花旗证券监事会主席、长城基金董事等职。 2020年5月,杨玉成通过市场化招聘加盟上海证券,并担任公司总裁等职务,负责财富管理、研究等业务。2021年12月,杨玉成从上海证券离职,此后出任上海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22年7月,杨玉成“奔私募”,加入上海弋盛投资,担任行政负责人。 直到2024年4月,59岁的杨玉成自主创业,创立了上海钇远私募,担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 高管信息中,除了杨玉成之外,另一位则是招银理财原投资经理周健。资料显示,周健2015年3月加入私募,曾经担任上海国富投资投研部投资经理;2017年6月加入招商银行,担任投资经理;2019年11月成为招银理财投资部MOM/FOF投资经理,直到2023年2月离开。 券业“奔私”往事知多少 近期,偶见券商老将“奔私”案例。例如,去年12月,申万宏源证券原副总裁、董事陈建民,在60岁重出江湖,与好友朱伟奇合伙创立上海珠熙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券商高管“奔私”的上一波热潮在2018年至2020年之间。包括华泰联合证券前董事长“并购女皇”刘晓丹、南京证券前副总裁黄锡成、西部证券前董事长刘建武、国泰君安前董事长杨德红均在这两年离开券业“奔私”。 近两年,券商“奔私”主力来自于研究所高管、分析师、券商资管基金经理等群体。例如,2022年,证券从业近20年的国信证券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盛高华分析师廖绪发,创立了盛镛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从券商走出来的知名私募领军人不胜枚举,包括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和谐汇一创始人林鹏、重阳投资CEO王庆、合晟资产董事长胡远川、宽远资产董事长徐京德、宁泉资产执行董事杨东等知名私募大佬均有过在券商的从业经历。 不过,也有个别大佬奔赴私募后又重回卖方。例如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笃慧于2021年3月离职创办私募上海领久,后又在2021年9月重归卖方,出任国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券商各高管人事变动频繁,仅今年5月份以来,已有近10名券商高管发生离任。 其中,不少券业老将因到龄退休而离开岗位。例如,5月24日晚间,中信证券公告称,担任中信证券总经理一职近8年的杨明辉向董事会提交了辞职报告,因到龄退休,申请辞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执行董事、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委员/主席、总经理等职务。同日,国泰君安也公告称,喻健因到龄退休,申请辞去该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董事会秘书及在公司担任的其他一切职务。 来源:证券时报
结束六连降!PPI环比由降转涨
6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季节性略降,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降幅明显收窄。 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认为,下半年CPI有望从低位企稳逐渐过渡到温和上涨。而在去年低基数效应持续作用下,PPI同比跌幅将继续收窄。货币政策方面,多家机构都认为,后续降准降息等政策值得期待。 PPI环比结束六连降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2%,改变了前6个月连续下降趋势。从同比看,PPI下降1.4%,降幅比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PPI的表现是受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及国内工业品市场供需关系改善等因素影响。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记者表示,5月份,PPI环比由降转涨,一方面,受到有色金属价格上行的国际输入性影响,国内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扩内需政策作用不断显现,提振钢材市场预期,带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提高。展望后市,随着工业企业下游需求的进一步复苏,生产资料价格有望进一步企稳回升。 5月份,生产资料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4%;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 分行业看,国内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装备制造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价格分别上涨0.7%、0.1%。 董莉娟分析,其中,既有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价格走势的影响,也有政策逐步落地见效影响市场预期的原因。如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逐步落地见效,钢材市场预期向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8%。 同比看,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6%,降幅收窄1.5个百分点,是带动PPI同比降幅收窄的主因。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记者表示,有色链、黑色链等明显涨价,与美国补库带动外需复苏,国内电力投资、设备更新需求升温等有关。 民生银行研究院研报认为,5月PPI环比改善且同比大幅收窄,主要是外部价格传导和去年低基数效应所致。外部方面,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受AI与新能源需求推动屡创新高,推动国内相关产业价格回暖。而去年同月PPI环比大幅回落,也技术性推高了同比增速。剔除以上两个因素后,我国工业企业下游需求虽有所改善,但程度上或不及PPI的整体表现。 该机构认为,展望下一阶段,在去年低基数效应持续作用下,未来数月PPI同比跌幅仍将收窄,但外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或将减弱,PPI走出负区间仍需要一段时间,预计将在年末或明年一季度。 CPI环比表现好于季节性 与PPI不同,受季节性因素影响,5月份,CPI环比下降0.1%。董莉娟指出,这一略小于近十年同期平均下降0.2%的水平。 进一步看,5月份,食品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1.0%转为持平,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3%转为下降0.2%,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4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研究院认为,5月食品环比与上月持平,明显好于历史同期平均环比水平。猪肉价格在连续15个月的持续产能去化影响下转为上涨,同时市场在下半年猪肉价格上涨预期下形成惜售情绪,导致猪肉价格表现为“淡季不淡”。这对食品价格形成支撑。数据显示,5月猪肉环比上涨1.1%,同比上涨4.6%,涨幅较上月扩大3.2个百分点。 潘向东也对记者谈到,CPI环比表现好于季节水平,主因是猪肉价格上涨所带动。而且这一支撑仍在延续。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7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比5月31日上涨6.7%。 从同比看,CPI涨幅与上月相同。这主要是受食品价格降幅收窄的支撑。同比看,5月份猪肉、淡水鱼和鲜菜价格涨幅均有扩大,鸡蛋、鲜果和食用油价格降幅均有收窄。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指出,CPI同比表现低于市场一致预期,主要是受非食品价格的拖累。 此外,非食品中,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回落幅度更大。董莉娟指出,新能源小汽车和燃油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9%和5.2%,降幅均有扩大。 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空间 5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继续保持温和上涨。 民生银行研究院表示,5月CPI呈现“食品强,能源弱、核心稳”的格局。从5月居民消费端的价格表现看,当前我国消费需求的回暖仍呈现“节日脉冲”效应,长期一般性消费需求依旧偏弱,而猪肉等供给端的影响在逐步积累中。展望下一阶段,若猪肉价格不出现意料之外的大幅上涨,预计二、三季度CPI仍将保持在0.3%-1.0%区间。 潘向东认为,生猪等肉类价格回升将对CPI形成支撑。同时,内需逐步修复,外需具有韧性的背景下,部分原材料涨价将支撑PPI回升。 陈雳表示,央行表示“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后续降准降息等政策值得期待。下半年CPI有望从低位企稳逐渐过渡到温和上涨。PPI则将延续同比降幅收窄的大趋势,但过程中可能出现反复,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将持续成为工业生产的拉动力,促进生产资料价格企稳回升。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也认为,由于年内通胀大概率维持低位,实际利率偏高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综合各方面因素,该团队预计,后续降准降息可期,将推动中短端债券利率快速下行,并为长端利率下行打开空间。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美媒曝OpenAI丑闻:遭黑客入侵机密被盗 高管决定不公开
OpenAI曾遭黑客入侵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5日,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去年年初,一名黑客入侵了ChatGPT开发商OpenAI的内部消息系统,窃取了有关该公司人工智能技术的设计细节。 据两名知情人士透露,这名黑客窃取了一个在线论坛的讨论细节,而这个论坛正是OpenAI员工讨论最新技术的地方。不过,黑客并没有进入该公司存储和构建人工智能的系统。 OpenAI高管于2023年4月在其旧金山办公室举行的全员会议上向员工披露了该事件,并通知了董事会。但是,两位知情人士说,OpenAI高管决定不公开分享这一消息,因为没有客户或合作伙伴的信息被盗。他们并不认为这一事件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为他们认为这名黑客是一名私人个体,与外国政府没有已知的联系。OpenAI也没有就此事通知美国联邦调查局或其他任何执法部门。 入侵事件发生后,OpenAI技术项目经理利奥波德·阿森布伦纳(Leopold Aschenbrenner)向OpenAI董事会发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了安全担忧,认为OpenAI在防止其技术机密被盗方面做得不够。 阿森布伦纳表示,OpenAI在今年春天解雇了他,原因是他向公司外部泄露了其他信息,他认为OpenAI解雇他是出于政治动机。 OpenAI发言人利兹·布尔乔亚(Liz Bourgeois)回应称,在阿森布伦纳加入公司之前,公司已经解决黑客入侵事件,并上报了董事会。 “我们感谢阿森布伦纳在OpenAI工作期间提出的担忧,这并不是导致他离职的原因。虽然我们和他一样致力于打造安全的通用人工智能,但我们不同意他后来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的许多说法,包括他对我们安全措施的描述,尤其是这次入侵事件。在他加入公司之前,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向董事会报告。”布尔乔亚表示。(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欧盟正在瞄准马斯克?据称X公司已成下一个被盯上的目标
财联社7月5日讯(编辑 赵昊)据媒体报道,埃隆·马斯克的社交媒体平台X(前身为“推特”)将受到欧盟的正式警告,或成为近期第三家被欧盟盯上的科技公司。 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顿(Thierry Breton)可能会在夏季休会前宣布这一升级举措,最终可能为“对X公司处以全球年营业额6%的罚款”铺平道路。 知情人士补充称,如果X公司没有就欧委会的初步调查结果做出必要的改变,监管机构可能会在年底前做出正式决定。在此之后,X公司可能会因不合规而面临经济处罚。 早于去年12月,欧盟就宣布了对X启动调查,称其可能违反了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案》(DSA),在哈马斯和以色列冲突的背景下传播非法内容。这是欧盟首次根据《数字服务法》启动正式程序。 财联社先前曾提到,马斯克在接管推特后“暴力裁员”,有消息称他在三周内就清除了7500名员工中近三分之二的人,其中包括削减了该公司的信任和安全团队。 据了解,欧盟《数字服务法案》旨在加强用户在线安全,并促使相关企业对有害内容、虚假信息、广告跟踪行为和反竞争行为等承担法律责任。 相比专注于反垄断的《数字市场法案》(DMA),DSA更聚焦用户的隐私等权利。在DSA和DMA批准通过后,欧盟正在通过这两部法案对科技公司们加大执法力度,并且行动的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 近两周内,欧盟已先后依据DMA指控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和Meta Platforms存在垄断行为。其中,欧盟委员会认为Meta的“付费或同意”广告模式不符合DMA的要求。 与此同时,Meta也在受到DSA的调查,因其旗下的社交平台在欧洲议会选举之前没有有效的第三方实时言论和选举监督工具。
微软危!美国突发新裁员,中国关闭线下店
在过去的 24 小时里,有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自己被微软裁员。 目前尚不清楚受影响的具体人数,以及被裁员工是否是 6 月份预计被裁员的 1500 人中的一部分。 微软高级产品经理 Angela Viness称:“我的职位被取消了,现在我正在寻找我的下一个职业冒险。” 图源insider 版权属于原作者 技术项目经理 Cory Ebert表示:“好吧,我没想到今天会这样。经过近 15 年,微软决定立即终止我们的合作关系,原因是业务方向和格局发生了变化。” 美国裁员的同时,中国区也传来新消息。 最近,网传微软官方账号发布通知,表示从7月1日起,微软将关闭中国地区的线下授权门店,仅仅保留官网和京东自营线上渠道。 图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并非官方账号,不过微软对此还是有所回应。 微软方面称:“微软已决定对中国大陆市场的渠道进行整合”。 目前,用户还是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线上购买产品。 消息显示,已经购买了微软产品和想购买微软产品的消费者无需担心。全国官方售后维修点依旧正常营业。 这次全面关店,想必一定会影响实体店销售人员的工作,很有可能会有新的一批裁员。 图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而微软的相关操作其实早就开始了。 5月16日,微软表示,它正在计划将数以百计的微软在中国的AI及云计算领域的工程师迁往其它国家。 当时就有很多微软苏州总部的员工发帖,在网上引起了一波讨论。 微软当时回应表示“本次是给部分员工一个可选的内部调动机会,不会影响公司在国内的运营。” 据了解,微软中国C+AI的ML团队可以转到美国西雅图,Azure团队转到澳洲,DevDiv(开发平台事业部)则维持现状。 图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当时还有很多网友在一亩三分地网站讨论⬇️ 图源一亩三分地APP 版权属于原作者 时间回到2021年,微软宣布关闭其在中国的LinkedIn。 研究公司Statista的数据显示,那时的中国是LinkedIn的第三大市场。 当时,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表示,LinkedIn的年收入约为100亿美元。 图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微软表示,由于“中国更具挑战性的运营环境和更高的合规要求”,它将关闭LinkedIn。微软将在中国推出一个没有社交媒体功能的求职网站。 LinkedIn已经是最后一家仍在中国大陆运营的主要美国社交网站。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站已经退出了十多年,谷歌也在2010年决定关闭业务。 如今,微软在中国市场做出了更多操作,大家对这个事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
买了个一万块的台式机,结果放了个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除了每天给大家写公众号之外,偶尔还在 B 站上面给大家做点儿视频。 做视频嘛,大家都懂,得用好一点儿的电脑去剪片子,配置差一些的容易卡——所以我们后期组的兄弟每隔半年一年就会给差评君提一个电脑更新换代的申请单。 但是今年他们申请换电脑之后,买来的电脑出问题了! 当他们找到我让我过去看看的时候,我还在想: 台式机嘛,能有什么问题? 你们买的不还是台拯救者品牌机吗,出了问题找售后呗。。。多大点儿事! 结果我把机箱盖子打开一看: 啊??? 这问题,售后还真是解决不了。。。 第一眼,我感觉这个散热器长得有点儿怪——品牌机嘛,定制点儿长相奇怪的散热器也合理。 但是当我第二眼看到内存条的时候——不是,哥们儿。。。 笔记本的内存条怎么跑台式机里去了?! 好在,编辑部里还是专门有人一直在关注台式机的,很快他就跟我说,这个是联想今年刃 7000K 整的一个活,把笔记本处理器给用在了台式机里面。。。 是的,真的就是字面意思——给台式机用笔记本电脑处理器。 上面这个模式大家可能有点儿陌生,但我用下面这个图给大家解释一下,你们肯定就明白了。 u1s1 ,翻开这台电脑在电商的详情页面,假如你是个钻研数码的老司机的话,那么当看到 “ 14900HX ” ,以及 “ 超桌面性能 ” 的时候,应该就能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了。 可惜我们后期组小伙伴对行业的敏感度还不够高,这么重要的信息,居然都被漏过去了。 于是,本着 “ 买都买了 ” 的精神,这个电脑就落到我手上了。。。 相信大家也会很好奇,这台 “ 笔记本台式机 ” 跟真正的台式机相比,都有什么不一样。 当然,由于我们赶时间把这玩意儿退货换个真正的桌面端处理器主机,所以这期测评会有点儿水,大伙还多多担待。 先来看看外观,这部分反而没啥好说的,就是一个普通的拯救者机箱,上面有联想和拯救者的 LOGO ,还有一个英特尔的标识。 顶部也是最常见不过的电源键、耳机插口和 USB 接口。 机箱背部我也不多啰嗦了,一大坨 USB 接口、 HDMI 和 DP 接口等等。 背面的接口也和以往的品牌机差不多。 话说,我感觉今年台式电脑的主板接口缩水有点儿严重 —— 放在往年,几百块钱的主板也能搭配个 2.5Gbps 速率的有线网口,也会给上雷电 3 、 USB4 的 USB-C 接口,音频部分还会预留出同轴和光纤 SPDIF 的数字传输接口。 但是今年我翻了一圈,基本得在 2000 块钱往上的主板上,才能看到这些配置了。。。 某 2299 元主板的接口介绍图 说回正题 ~ 要是你买的是这种组装好的台式机,直接把显示器和键鼠啥的往后面一插,直接开机就完事儿了,所以成品台式机对于小白和懒人来说还是很友好的。 目前为止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只要拆开机箱,你们就会看到文章开头出现的画面了。 这个造型其实不难理解,联想这次直接把 CPU 风扇给装在机箱上了,一个是减轻主板负担,一个是能让热风直接排到机箱外面,提高散热效率。 该说不说,这几根 “ 金灿灿 ” 的热管,乍一看还是挺带劲的。 反正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样的设计,到时候机箱盖子一盖,里面啥样你也看不见,散热效率高就行呗,外观设计嘛,就简单粗暴一点咯。 显卡也没啥好说的了,联想给这个笔记本主板改造了一下,增加了实体的 PCIe 扩展槽,所以能安装台式机版本的 RTX 4060 Ti 显卡。 因为是 OEM 版本的显卡,所以外观要比大伙自己装机时买的各种牌子的显卡简洁不少。 拆下来拍个显卡正面照,来给大家端详一波。 机箱自带的风扇也是 RGB 的,光污染爱好者狂喜,这部分也不多聊了。 所以虽然我开头调侃这玩意是 “ 笔记本台式机 ” ,但是这么描述肯定不严谨。 很简单一个事,假如放在笔记本里,这颗处理器的设计的峰值功耗是 130W ,但在这个 “ 台式机 ” 里,联想把它给提高到了 190W 。。。 外加上提供了可以直接插台式机显卡的 PCIe 插槽,相当于把笔记本处理器超频成台式机用了。 所以这样的效果如何呢? 我们跑了一下知名跑分软件 Cinebench R23 ,结果单核 2218 ,多核 33274 。 确实比它原本在笔记本上 3.1 万分的成绩高了一些,但是对比台式机还是有差距—— 因为真正的台式机处理器 14900K 的单核是 2194 ,多核 41391 。 而 CPU-Z 的测试结果也差不多,单核 931 多核 14759 ,都比笔记本上的分数高一点,单核比桌面端低一点,而多核分数低了差不多 15% 。 10 分钟烤机我们也试了一下, CPU 封装功率 182W ,确实接近官方说的 190W 。 当然,但也还是没法跟桌面端 200-300 W 的性能释放去比。 我们最后还趁退货前跑了一下《 都市:天际线 》,在相同的高强度地图情况下, i9-14900HX 只能跑到 36.9 帧,而 i9-14900K 确实会高一点,在 41 帧出头。 几个基本项目测下来,这台刃 7000K 里面的 i9-14900HX 的表现,差不多可以总结成:比笔记本电脑的性能释放确实要好一点,但是多核性能跟真正的桌面端 i9-14900K 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CPU 部分说完了,这个显卡咱就不测了, 4060Ti 这玩意儿现在确实没啥好讲的,差友们感兴趣直接网上搜测评,一抓一大把。 最后,这台奇妙电脑能聊的也就差不多了,那么用上了移动端处理器的台式机,价格会便宜一些吗? 嗯。。。貌似没有。 托尼手里这个 i9-14900HX 搭配 RTX 4060Ti 的配置,在官网售价是 10499 元。 而满血的桌面端 i7-14700K 搭配同样的显卡,价格只贵了 200 块。。。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好好的台式机,为啥非要用移动端处理器?真就为了清库存吗? 嗯。。。如果是以前的台式机用移动端处理器,那么确实很像清库存,但是这次可能确实有一个理由,让联想不得不这么做。。。 前段时间我们同事反映自己的电脑在玩游戏和干活的时候,软件经常会崩溃,甚至还会蓝屏。 托尼遇到这事儿肯定要帮忙,结果查了半天,发现居然是英特尔自己的锅。。。 简单来讲,就是英特尔一开始过于自信,结果主板厂商也跟着膨胀了起来,几乎没怎么给新一代 i9 处理器的超频做限制。 但是等正式销售之后才发现,不少 i9 的芯片体质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好,运行时间一长, CPU 顶不住就干烧了。。。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手动降频或者等主板厂商更新收紧了超频策略的 BIOS 固件。。。 这个事前一阵在装机圈里还闹了一点儿风波,被大家称为 “ i9 缩缸事件 ” 。 目前大部分主板厂商都已经推送了 “ 缩缸 BIOS” 更新, i9 集体蓝屏的问题也基本上得到解决了,事情已经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是在联想推出这台 “ 笔记本台式机 ” 的五月份,整件事还并没有彻底调查清楚。 所以我估计两个月前的联想产品经理是这么想的—— “ 桌面端的 i9 貌似有坑,但我新品又不能不上。。。 ” “ 反正笔记本处理器这两年也挺牛批了,不如第一批货就先拿笔记本处理器顶一下吧! ” 有点离谱,但是吧。。。也合理。 如果你让我选的话,反正我会选那个用了 i7 桌面端处理器的版本,至少在 Cinebench R23 上面,他们的分数是比较接近的,而且现在应该是也不会蓝屏死机了。 但落实到实际日常使用环节,如果你跟我一样只是一个臭打游戏的,除非你对参数和游戏画面细节特别敏感,那么无论是桌面端的 14 代 i7 还是移动端的 14 代 i9 ,都完全能够满足你的需求了。 真正成为你游戏体验瓶颈的,其实是显卡。。。 撰文:百威 编辑:米罗 美编:萱萱
特斯拉建厂要黄了吗!曝马斯克已停止接触印度方面
快科技7月5日消息,特斯拉在印度建厂一事可能要黄了! 据海外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的高管已停止了与印度方面的联系,这使得印度不再期望特斯拉公司会在短期内推进在该国的投资。 报道称,今年4月底马斯克推迟了对印度的访问,理由是特斯拉事务繁忙,他的团队没有再就投资事宜向新德里官员进行任何进一步询问,而印度方面了解到的是,特斯拉目前存在资金问题,近期不打算向承诺新的投资。 耐人寻味的是,今年4月28日下午,应中国贸促会邀请,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抵达北京,次日下午13:17,马斯克的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离开中国,总共用时不超24小时,堪称来去匆匆,但成果斐然。 马斯克对待印度和中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一些印度人心态彻底失衡。 一些印度网民对马斯克各种破口大骂,骂他不讲信用,骂他公开看不起印度,一些经常批评中国的印度媒体,现在也是一股脑将怒气都撒在了马斯克头上,甚至用上了“低劣的道德”等字眼。 由于计划有变,印度政府现把希望寄托在塔塔汽车公司、马恒达等国内汽车制造商身上,期待他们能提高电动汽车产量,但同时透露称,如果马斯克决定重新接触,特斯拉仍然可以享受新的进口关税政策。
学特斯拉做端到端 可能死得更快?
去年八月,工作重心从特斯拉挪开很久的马斯克,罕见地坐着自家的车,在硅谷进行了一场直播。 严格意义上,直播的主角不是硅谷钢铁侠本人,也不是车,而是车辆搭载的最新版智驾软件,采用端到端架构的FSD V12 Beta。在他口中,FSD V12是一张神经网络包打一切,”photon-to-control(输入光子,输出驾驶指令)“的科技魔法。 尽管在全球围观下,FSD V12首秀就闯了一次红灯,但还是有国内车企紧急成立了端到端团队。一年之后,端到端的风已经席卷了中国智驾行业。 这次摸着特斯拉过河的集体运动,似乎和过去两年致敬特斯拉开发Transfomer+BEV、OCC没什么不同,但难度与门槛在变得越来越高。一些智驾从业者笃信的价值、赖以生存的岗位,也在经历瓦解与重构。 01 “端到端就是scaling law” 与过去两年发生在智驾领域的技术更迭浪潮一样,端到端也不是什么新东西。除开过于久远且简单的ALVINN,此前比较出名的例子有两个。 卡耐基梅隆大学1988年提出的ALVINN,端到端自动驾驶鼻祖 2016年,英伟达发布了一篇名为 “End to End Learning for Self-Driving Cars”的论文,以CNN搭建了一套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这篇被引5000余次的论文在学术上取得了不小反响,但未能防止英伟达日后在与奔驰的自动驾驶合作中焦头烂额。 2016年,知名黑客Hotz创办的comma.ai开源了端到端辅助驾驶方案Openpilot,计算平台使用的是一部搭载高通芯片的手机。尽管这套方案在2020年美国消费者报告的评测中获得了最高分,但comma.ai对器件可靠性和功能安全不屑一顾的方案,还是让车企嗤之以鼻。 过去这些年在工业界中,几乎所有的智驾企业在量产时,都选择了与端到端相对的另一条路径:模块化。 模块化结构将智能驾驶系统拆解为多个功能子模块,各模块上下游连接,接力完成整个智驾任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这些模块又不断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感知-规划-控制”三大模块。 智驾的端到端与模块化方案 到今天,市面上绝大部分智驾系统,是一个人工和智能两分天下的混搭系统:感知依靠神经网络,规划控制则使用人类手动设计的算法(极少数企业融入了一些神经网络)。这一系统的好处在于,利于分工,出了bug也便于分模块检查、解决。 但问题是,模块化的智驾系统在相对简单的驾驶任务上表现不错,但在复杂的驾驶任务面前,它的天花板肉眼可见。 在用户的体验中,到了2024年,智能驾驶还是不够智能。就算是号称遥遥领先的城市高阶智驾功能,依然会有机械感,也会在汇入快速路、通过大型路口时宕机。 智驾工程师们则没空跟消费者们共情,因为他们快要淹死在碎片化任务的海洋里。 在目前的混搭式智驾系统中,感知神经网络要向下游规控模块给出目标级的识别结果。这就需要感知模块的工程师不断定义,“什么是道路上值得被关注的”,往白名单里不断增添物体,训练神经网络认出它们—— 从前是车道线、红绿灯、汽车、行人、自行车,后来是各种小动物、拉着一棵树的货车、撑了遮阳伞的摩托;再往后可能是印在公交车上的董明珠和广告牌上的苏炳添。 更难过的是规控模块的工程师,他们要日复一日面对不同场景写if else。其实规控工程师的工作没有那么低级,规控领域有不少对各种场景有概括能力的传统算法。然而这些算法的泛用性敌不过现实的复杂度,在deadline压力下,工程师们不得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针对各种疑难场景打规则补丁。 不幸的是,这样的规则越多,规则之间相互打架的可能性就越大,整个模块的可维护性就越差。同时,疑难场景源源不断,工程师焚膏继晷地写if else,意味着智驾的规控优化成了一项愚公移山式的劳动密集型作业。 而在智驾企业管理层的视野中,如果要在当下的智驾竞赛中胜出,人海战术尤其是往规控模块堆人力是必要的,但投入产出比又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华为车BU的智驾团队,规控部门有上千位工程师[1]。以相当保守的平均50万年薪计,这一部门仅人力成本就超过5亿元。华为ADS智驾系统此前在终端的实际落地价是6000元。 如此演进下去,高阶智驾有滑向三输局面的危险,即使是领头的特斯拉也不例外。但2022年末,Open AI一声炮响,给智驾送来了端到端的复兴。 这年横空出世的ChatGPT让一种AI方法论成为了显学:海量吸收人类的文字信息,通过以预测下一个字符(token)为目标,让神经网络学习文字中蕴含的知识。 当年12月,特斯拉的智驾工程师Dhaval Shroff 向马斯克进言,抛掉那些手写的规则,搭建一张神经网络,让它大量观看人类司机的驾驶视频,要求它输出正确的行驶轨迹。在反复训练中,这张神经网络可能会习得与人类相仿的驾驶知识。 作为这个世界上与OpenAI渊源最深的人之一,马斯克当即指示,就这么办。 2024年1月,经过一年的研发,采用端到端架构的FSD V12向北美用户推送。这一版本号称用单个端到端的神经网络,干掉了30万行C++代码。 端到端的作用当然不只是替代程序员们精心堆砌的屎山,在多个维度上,它表现出了对传统模块化方法的超越。 在智驾系统的信息传递中,感知不再为了与规控对齐颗粒度而被迫丢失信息,系统决策获得的参考信息更全面,更可能达成全局最优; 从实际体验来看,端到端的FSD开起来更加拟人、丝滑。何小鹏上个月刚刚送出“友商CEO认证”,他在加州体验FSD最新版本时说,FSD比他作为加州新手司机开得更好; 在AI离不开的数据标注上,由于不依赖人类定义的识别结果,对各种物体、场景进行人工标注的工作量将进一步减少; 而在已经卷到疯狂的算法迭代速度上,由于规控模块也变成了神经网络,可以24小时工作的GPU们将开足马力训练,能将智驾OTA的周期推至周更乃至日更; 在人力成本上,理想汽车CEO李想的说法则是,不再需要几千人的团队去解决Corner Case。 何小鹏怒赞FSD V12 毫不意外地,端到端由此成为2024年中国智驾企业竞相争夺的技术(有时更多是宣传)制高点。 今年7月,华为与小鹏的两段式端到端智驾方案将推送给车主,理想、蔚来正在加班加点推进端到端下半年上车的计划,Momenta、元戎启行、商汤绝影的端到端方案也会相继在今明年登上量产车。 国内一位智驾公司高层评论,端到端就是Scaling Law。商汤绝影事业部总裁王晓刚说,端到端是今天被验证成功的唯一路径。 在端到端的架构下,智驾将从人力密集型倒向算力密集、数据密集型,智驾有望真正走上大力出奇迹的道路,这是过去两年大语言模型的成功经验。 02 摸着特斯拉 就能趟过端到端的河? ChatGPT诞生以后,诸多大小企业摸着OpenAI过河,大语言模型风起云涌,国外谷歌Gemini紧追不舍,Meta靠Llama建起了开源生态,国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星火大模型、盘古大模型等等各领风骚。 如果端到端架起了智驾通向Scaling Law的桥梁,理论上类似的创新成果迅速扩散的局面也会在智驾领域发生。 但在辰韬资本日前举行的端到端研讨会上,光轮智能CEO、前蔚来仿真负责人谢晨泼了盆冷水:摸着特斯拉前进,结果不一定是过河,也可能是掉坑。 大语言模型的格局演变,不宜直接套用到智驾上。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是算法、数据与算力。在端到端至关重要的数据环节,国内企业目前还没看到特斯拉的尾灯。 与大语言模型可以在互联网上爬取海量文字数据用于训练不同,端到端智驾需要的视频数据获取成本和难度极高。 此前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公开数据集Nuplan的规模为1200小时,且不是为端到端准备。国内上海AI lab 浦驾团队搜罗了整个Youtube,最终搭建了一个2000小时的数据集OpenDV-2K。 OpenDV筛选、处理了240+个城市的驾驶数据 特斯拉则在端到端神经网络开发之初,就向其投喂了1000万个经过筛选的人类驾驶视频片段,即使以每段15秒计,这也是超过4万小时的高清视频。这是2023年初马斯克透露的数据。 当时特斯拉每天可供进一步筛选的人驾视频以1600亿帧/天的速度增加,大约是148万小时,大部分国内车企今天比去年的特斯拉数据量少两到三个数量级,更不用说智驾供应商。如果持续上传,仅这些数据的带宽和存储费用,就足以拖垮一家小规模智驾公司。 问题不仅仅是数据数量,由于驾驶视频成了端到端系统直接的老师(监督信号),对视频数据的质量要求也在提升。 视频收集的触发机制是否合理,关键场景是否完整,是否收集到了老司机而不是菜鸟的驾驶行为,视频数据又是不是足够多元···每一个细节的问题都有各自的know-how,其中一些特斯拉也没能妥善解决。 不久前, 马斯克在推特上解释了FSD V12.4.2推迟的原因,该版本投喂了大量需要接管的复杂场景数据进行训练优化,但在简单场景的驾驶平顺性反而倒退了。这是模型训练中容易出现的灾难性遗忘,需要对神经网络采取一些权重固化措施后重新训练。 国内此前最受欢迎的智驾岗位是算法工程师,但端到端的竞赛是数据驱动的竞争,数据团队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性。一家智驾企业的研发负责人认为,若要转向端到端,国内智驾数据团队最紧急的任务应该是补齐闭环仿真的能力,这是以低成本方式对端到端进行验证测试的关键。 与数据层面的差异相似,国内智驾企业在算力储备上与特斯拉的差距肉眼可见。 今年年底,特斯拉预计将拥有100exaflops云端算力,国内相关企业纸面参数最高的是商汤的12eflops,但分配给商汤绝影用于智驾神经网络训练的算力未知。在智驾投入上最激进的华为,用于智驾训练的算力今年刚达到3.5eflops。 特斯拉为容纳H100正在建设的数据中心 算力与数据的制约又会显著影响算法的发展,况且,这一次特斯拉没有留下算法的石头给后来的过河者。 2021-2022年,特斯拉两次召开AI Day,公开了智驾部分技术细节与进展。尽管没有公开源代码,但这两次AI Day事实上起到了引领行业风向的作用,AI Day上提出的Transfomer+BEV架构和Occupancy占用网络如今都成为高阶智驾的基石算法。 但2023年,意识到有竞争对手在“逐帧研究PPT”后,马斯克叫停了AI Day的举办。这让其他企业对标学习的难度陡增。 关键时刻,国内学术界提出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UniAD斩获2023年CPVR最佳论文奖,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向。但是在开环验证体系、小体量样本数据下开发的UniAD,上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工程化改造和大规模数据训练。 UniAD 算法结构 在包括但不限于算法、算力、数据等多方面差距的制约下,国内智驾企业对端到端的开发实际上还处于踩坑阶段,一旦过于冒进(或者根本没条件冒进),就有翻车的风险。 因此智驾企业对标特斯拉端到端的时候,往往是在对标两个不同的特斯拉:宣传上对标今天的特斯拉,实际工程进度上对标一年前或者两年前的特斯拉。 03 神经网络在整合,团队和行业亦然 作为国内智驾开发进度最靠前的两家企业,小鹏与华为在端到端的竞赛中并没有表现出在智驾开城大战中的激进。他们的端到端技术方案均采用两段式,由感知神经网络与规划神经网络相连。 华为ADS 3.0的两段式端到端 这在行业一些人士看来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端到端,更像是完成了智驾算法的神经网络改造。独立于两家企业的智驾人士认为,这种“两段式端到端“是一种过渡形态,可能会存在与传统方案相似的信息损失问题,但它对算力和数据的要求更低,量产进度更快,对智驾系统问题的溯源和解决更方便。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智驾企业转向端到端,必然要经历人员与组织架构的调整,历史包袱越重,调整阻力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矛盾是,理论上对智驾表现最终负责的是规控负责人,但由于技术分工的历史沿革,大多数智驾企业中更懂神经网络的往往是感知负责人。在端到端的趋势下,以传统算法为核心工作的规控部门容易被整合、降权或者优化。 特斯拉在转向端到端方案后,原规控负责人选择离职。上个月,蔚来的智驾部门感知与规控团队合并为大模型团队,团队负责人为原感知负责人彭超[2]。与前两者不同,小鹏智驾总负责人李力耘此前是规控团队负责人,华为则有着国内智驾企业中最庞大、成绩也最亮眼的规控部门。 但长期来看,无论是大语言模型的力大砖飞成功经验,还是智驾现实的商业化压力,实现一张神经网络解决高阶智驾都是行业的共识。曾经为感知神经网络输出兜底的规控工程师,被神经网络端掉饭碗是大概率事件。 只不过这个过程不会那么剧烈。 智加首席科学家崔迪潇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端到端会同时放大智驾系统的上限与下限,因为它是一个神经网络黑箱,在获取更高上限的过程中让渡了一部分传统模块方案具备的可解释性。 如何在智驾系统中保留可解释性,将那些不应被逾越的规则(比如别闯红灯)表征到神经网络中去,保证端到端能安全地落地应用、进化,将是规控工程师们的重要课题。 这会有点像为混动车型打造混动专用发动机的引擎工程师,核心任务是服务好那些最终会消灭他岗位的电机与电池。 商汤绝影总裁王晓刚则说,现阶段智驾行业并不存在一个纯神经网络的量产方案,为了给安全兜底,要么选择端到端与传统方案并行,要么端到端网络后接一些后处理模块或者强安全的代码。神经网络的进与规则的退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只是如果说人才还可以流通、转型,那么“所有人都在亏钱”的智驾行业,可能会被端到端更快推到一个整合临界点。 上述智驾企业研发负责人感慨,眼下高阶智驾企业”都活着但又都活得不好“的重要原因,是采用了上一代模块化的技术架构,人力成本下不去,数据飞轮转不起来。 而端到端的高门槛和高效率意味着,不需要也不会有太多车企与智驾供应商掌握端到端。在这场逼近的淘汰赛中,大企业要迎战自身的内耗,小企业只能死磕认知与效率的领先。
特斯拉第二季度交付量超预期,做空者2天损失255亿元
IT之家 7 月 4 日消息,周二,特斯拉公布了超出预期的第二季度汽车交付量,这对于那些做空特斯拉股票的交易员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根据 S3 Partners 的数据,由于特斯拉股价在发布第二季度交付量后的两天内飙升了 17%,做空者按市值计算亏损了约 35 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255.12 亿元人民币)。 图源 Pixabay 自 4 月份触底以来,特斯拉股价已经上涨了 73%。截至周三收盘,特斯拉股价收于 246.39 美元,距离抹平今年的跌幅仅差 2 美元左右。 目前,特斯拉的空头头寸占流通股本的 3.5%,即 9700 万股被做空,名义价值为 224 亿美元。 特斯拉在周二公布的第二季度交付量为 443,956 辆,超过了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的 439,000 辆。尽管交付量同比下降了 4.8%,但跌幅不像第一季度的同比下降 8.5% 那么严重。 虽然交付报告表明特斯拉汽车的需求仍然强于预期,但它只反映了公司业绩的一部分。由于现有车型老化导致汽车销量下滑,以及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特斯拉几个月来一直在通过折扣、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其他优惠措施刺激电动汽车的购买。 例如,在第二季度,特斯拉下调了德国和挪威的售价,并在中国提供了零利率贷款优惠,甚至涵盖了入门级的 Model 3 轿车和 Model Y SUV。在美国,特斯拉为购买后轮驱动 Model 3 的买家提供了三年期 2% 的 APR 融资协议。 与此同时,特斯拉最新推出的棱角分明的 Cybertruck 皮卡开局不利,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在美国进行了四次召回,原因是质量问题。 本月下旬特斯拉将发布的财报将更清晰地反映其财务状况。根据 LSEG 的数据,分析师预计特斯拉的营收将下降 2.9% 至 242 亿美元,此前其第一季度营收下降了 9%。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的净资产在过去两天增加了约 150 亿美元,他乐于看到空头们的损失。马斯克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一旦特斯拉完全解决了自动驾驶问题并批量生产 Optimus 机器人,任何持有空头头寸的人都会被消灭,即使是盖茨。”Optimus 是特斯拉正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马斯克声称这些机器人有一天会让特斯拉成为一家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公司,而目前特斯拉的市值还不到 8000 亿美元。
倍思主动召回超35万台移动电源:材料有过热缺陷
快科技7月5日消息,据网友反馈,国产配件商倍思今天向用户发送短信称,要召回磁吸6000mAh移动电源。 据了解,倍思将免费更换更高售价产品,或者退货退款,持有相关型号产品的用户可微信搜索“倍思售后”小程序进入“参与召回”了解详情。 经查询,倍思上个月曾主动向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报告了召回计划,宣布召回自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期间制造的部分倍思牌PPCXM06型号和PPCXW06型号移动电源。 召回产品最大输出功率为20W、容量为6000mAh,生产批次SN号尾数为01(印刷在产品侧面),涉及数量分别为154460台(PPCXM06型号)、200418台(PPCXW06型号)。 倍思介绍,本次召回的移动电源产品,由于部分原材料来料原因,极少数产品可能存在过热缺陷,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热现象,在长期使用或极端场景下可能产生燃烧的风险。 深圳市倍思科技有限公司将免费为消费者更换一件全新的、不低于原产品价值且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移动电源产品,或退货退款,消除上述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用户可登录深圳市倍思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首页—服务与帮助—售后服务—召回公告),或关注微信小程序(【倍思售后】首页—参与召回)查看持有的产品是否在受影响范围内并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
《黑神话悟空》怎么在手机上玩?方法有效没骗人
距离《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还有一个多月,想必不少小伙伴已经迫不及待要体验这款国产3A大作了。《黑神话悟空》首发PC、PS5两个平台,其中PC平台玩家可以前往Steam、Epic和WeGame进行购买。 有意思的是,前两天有个新闻,说是苹果国区App Store上线《黑神话手游》,号称“官方正版 首款国产3A大作暗黑西游悟空动作游戏”,厂商还贴心加入了游戏的实机原图和“天命人”简介,看上去还挺像回事。 姑且不论游戏真假,毕竟对于一款大概率成为现象级的游戏而言,跑去移动端提前占坑,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多端开发需要人力物力时间和资金,短时间内上架“原汁原味”的游戏,听起来也确实不怎么靠谱。 对此,手机玩家倒也没必要失望,如果很想在手机上游玩,理论上还是可以通过云游戏或者平台串流的方式实现的。 如果你是steam平台玩家,可以通过下载Steam Link将游戏从PC端拓展到你的移动设备,它的条件限制较少,只需本地网络或互联网连接即可。 以安卓手机为例,因为一些原因,国内玩家需要绕开谷歌Play,因此可以前往steam移动端应用搜索“Steam Link”下载,下载过程可能需要用到加速器。总之,方法很多也不复杂。 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游戏都支持或者适合Steam Link串流,一方面动作游戏本身按键复杂,更适合手柄或者键盘操作,很多游戏即便支持控制器,但体验依旧很一般;另一方面,支持的游戏数量有限,你想玩的游戏未必支持。当然,笔者很少使用Steam Link,整体了解不是特别多,表述有错误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正。 除了Steam Link外,实现串流的方式还有其他方式,比如利用moonlight+sunshine+安卓手机进行安卓配置,具体过程比较繁琐,感兴趣小伙伴可以参考这篇帖子“点击直达”试一试。 小白用户也可以试一试parsec,配置方便,支持N卡、A卡串流,不过它不支持虚拟映射按键,在手机上串流,需要玩家自备手柄。 除了串流外,云游戏也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相对方便一些,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相应的云游戏平台就能直接游玩。另外,云游戏的一大好处就是,由于因为计算都是在云端进行,因此即便玩家没有高性能设备作为支撑,一样可以通过手机游玩一些3A大作。 不过,想要保证游戏画面的流畅性和低延迟,需要依赖稳定、高速率的网络连接,除此之外,大部分云平台都不是免费的,需要开通会员或者充值才能游玩。 好了,以上就是用手机玩PC游戏的一些方式,至于是不是可以在手机玩黑神话悟空,只能等到游戏发售后再见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