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美股全线收涨,芯片股走强,英伟达涨2.57%再创新高
中新经纬5月25日电 北京时间25日凌晨,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收涨,道指涨0.01%报39069.59点,纳指涨1.10%报16920.79点,标普500指数涨0.70%报5304.72点。 来源:Wind 本周,道指跌2.33%,纳指涨1.41%,标普500指数涨0.03%,标普500指数和纳指均录得连续第五周上涨。 盘面上,科技股多数上涨,脸书涨2.67%,苹果涨1.66%,奈飞涨1.74%,谷歌涨0.83%,微软涨0.74%;亚马逊跌0.17%。 银行、航空股普涨,摩根大通涨1.93%,美国银行涨1.38%,高盛涨0.66%,花旗涨0.87%,摩根士丹利涨0.05%,富国银行涨0.89%。波音涨1.37%,达美航空涨1.33%,西南航空涨0.71%,美国航空涨0.14%。 芯片股全线走强,高通涨4.26%,超威半导体涨3.7%,英伟达涨2.57%再创历史新高,美光科技涨2.55%,阿斯麦涨2.35%,英特尔涨2.13%,博通涨1.04%。 热门中概股多数走低,再鼎医药跌5.98%,叮咚买菜跌5.11%,网易跌4.5%,知乎跌3.99%,虎牙直播跌3.64%,好未来跌3.34%,京东跌2.98%;涨幅方面,传奇生物涨4.84%,晶科能源涨4.75%。中概新能源汽车股活跃,蔚来汽车涨0.52%,小鹏汽车涨1.17%,理想汽车涨3.73%。 宏观消息方面,美国4月耐用品订单初值环比升0.7%,预期降0.8%,3月终值升0.9%,初值升2.6%。其中,扣除国防耐用品订单初值环比持平,3月终值升2.3%,初值升2.3%;扣除运输耐用品订单初值环比升0.4%,预期升0.1%,3月终值持平,初值升0.2%。 此外,美国5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为69.1,预期67.5,初值67.4,4月终值77.2。 全球市场方面,欧洲主要股指收盘涨跌不一,英国富时100指数跌0.26%,本周跌1.22%;德国DAX指数涨0.02%,本周跌0.05%;法国CAC40指数跌0.09%,本周跌0.89%。 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割的WTI原油期货价格收涨0.85美元,涨幅1.11%,报每桶77.72美元。OPEC+将于6月2日举行虚拟会议,审查原油生产政策,分析人士表示,市场普遍预计下周的OPEC+会议将超过目前的产量上限。(中新经纬APP)
逸飞激光收购无锡新聚力51%股权 标的资产评估增值率高达1676.02%
程久龙 实习记者 李渡 5月24日,逸飞激光(688646)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3,000.00万元购买赵来根持有的无锡新聚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聚力”)51%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新聚力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备受投资者关注的是,此次交易标的资产的评估增值率高达1676.02%。 逸飞激光2005年成立于武汉光谷,主营业务专注于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领域,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电芯自动装配线、模组/PACK自动装配线等自动化产线及各类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的电芯、模组/PACK制造以及电池回收梯次利用领域,同时也应用于家电厨卫、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2023年7月,逸飞激光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新聚力则是一家集规划设计、软件开发、数字孪生、设备制造、工程实施、售后服务于一体的EPC级整厂智慧物流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半导体、消费电子、医疗健康等行业。此次交易前,赵来根持有新聚力77.13%股权,为第一大股东。 5月23日,逸飞激光与交易对方赵来根及新聚力其他现有股东共同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逸飞激光拟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3,000.00万元购买赵来根持有的新聚力51%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新聚力将成为逸飞激光的控股子公司。 对于此次交易的背景,逸飞激光在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是公司基于聚焦主业发展和积极拓展新行业、新业务的布局,有利于公司整合双方的市场、客户、技术、产品、生产以及供应链资源,发挥智慧物流与智能装备的协同效益,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智慧物流、智能装备与生产管理系统的高效协同,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实现智能制造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符合公司发展愿景与长期战略规划。” 值得关注的是,新聚力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尚处在亏损状态,当年净利润为-1,282.92万元。2023年,新聚力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747.59万元。 而此次交易的标的资产估值也备受关注。公告披露,截至评估基准日,经资产基础法评估,新聚力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95.16万元,评估价值为1,233.66万元,评估增值838.50万元,增值率212.19%;经收益法评估,新聚力全部权益市场价值为7,018.00万元,评估增值6,622.85万元,增值率为1676.02%。 最终,此次交易资产估值选择了增值率高达1676.02%的收益法评估。对此,逸飞激光在公告中解释:“新聚力具有轻资产运营特征,其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产品实力、人才团队、销售渠道、客户关系等关键要素均无法体现在净资产账面价值中,因此本次评估采用了收益法的结果,从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角度,全面、合理的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反映了企业各项资产的综合获利能力,并且涵盖了诸如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价值。” 按评估基准日,本次收购预计产生的商誉为2,574.21万元,占逸飞激光2023年度净利润、净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5.46%、1.55%。若收购完成后,新聚力经营业绩不及预期,则存在商誉减值风险。
主业连亏五年、产销规模收缩,英可瑞增加在建工程是否合理?
2023年度,英可瑞(300713.SZ)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已经连续五年为负值。为此,深交所对英可瑞下发《年报问询函》,要求说明扣非后净利润连续五年为负值的原因,以及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项目是否存在重大风险。 英可瑞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71亿元,同比下降20.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77.91万元,仍然亏损,同比减亏32.80%;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为-4534.15万元,自2019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为负值。 图片来源:英可瑞公告 截至2023年末,英可瑞的资产总额为9.62亿元,跌破10亿元,同比下降7.00%;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48亿元,同比下降3.61%。 英可瑞主要从事智能高频开关电源及相关电力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主要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电力、通信、冶金、化工、石油以及直流照明、激光设备等行业。电源是给电子设备提供电力的装置,由半导体功率器件、磁性材料、电阻电容、电池等元器件构成。 年报显示,在英可瑞的营业收入构成情况之中,按“分产品”披露,电动汽车充电电源产品的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最大,2023年该产品以1.53亿元的收入规模占营业收入的56.51%;不过,该产品的2023年度收入也是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一项,上一年度收入为2.31亿元,同比下降33.83%。 图片来源:英可瑞公告 而在英可瑞的产销与库存情况中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同比下降28.57%和20.91%;同时,由于销售量大于生产量,其年末库存量也出现了23.05%的下降。总体来看,2023年度受主要产品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品的产销规模影响,英可瑞各产品的整体产销规模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图片来源:英可瑞公告 在合计库存量出现13.49%下降的情况下,英可瑞在2023年末的存货账面价值为6449.11万元,和上年末的9718.51万元相比,减少了3269.40万元。不过,存货占流动资产4.28亿元的比重15%仍然比较大。 在流动资产中占比最大的是应收账款。2023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1.91亿元,占流动资产4.28亿元的44%以上。实际上,2023年末应收账款的原值为2.25亿元,计提坏账准备3438.43万元,计提比例达15.28%。上一年度,虽然应收账款原值更大,但是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为11.09%,坏账准备金额也较小一些。 图片来源:英可瑞公告 在账龄方面,2023年末,英可瑞的“1至2年”账龄的应收账款为5395.08万元,比上年末的864.45万元增长524.11%。同时,账龄在“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规模也有明显增长,从上年末的2004.74万元增至2517.75万元,增幅约25.59%。 在《年报问询函》中,交易所关注了英可瑞“是否存在放宽信用政策刺激销售的情形”,要求其说明客户回款周期延长的原因,此外还要求说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与合理性。这些问题都是应收账款规模较大的时候可能引发的问题,也是对经营业绩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地方。 图片来源:英可瑞公告 不仅是应收账款及其坏账准备,英可瑞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也有值得关注之处。2023年末,英可瑞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8545.36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24%;在建工程账面价值为21906.00万元,和上年末的15572.98万元相比,增长了6333.02万元,增幅达40.67%。此外,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合计40451.36万元,占非流动资产合计数的75.70%。 根据年报,英可瑞的在建工程出现较大增长,主要因为英可瑞智能高频开关电源产业园上海基地项目及南山留仙洞联建大厦建设款增加。 图片来源:英可瑞公告 问题在于,英可瑞在2023年度营业收入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连续五个年度归母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值,再加上各产品在整体上的生产量、销售量和库存量都比上年末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如此背景之下,在建工程出现大幅增长,新建设生产基地,是否符合公司自身的经营现状?同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是否由于业绩下滑、生产规模收缩而存在重大减值风险?这些问题都受到了《年报问询函》的关注。 来源:界面新闻
实操难点显露!程序化交易新规将北向资金纳入报告管理
日前,程序化交易新规正式稿出炉,并将于今年10月8日起施行。此次新规除了明确报告管理、交易监测和风险管理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对内外资一视同仁,把使用程序化交易的北向资金,同样纳入报告管理,对异常交易行为开展跨境监管合作。 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就已研究形成针对北向投资者信息报告的初步思路,账户信息、交易策略等报告内容上与内地总体一致,路径上先经香港经纪商转交港交所,再经沪深港通监管合作提供给沪深交易所。 如何让外资机构理解并配合程序化交易的监管要求,同时又真正实现监管的有效性?一家头部香港中资投行表示,从监管思路来看,这是秉持对投资者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实操上外资程序化交易的有效监管难度更大,且需要较高的沟通成本,尤其在报告环节。 北向资金纳入报告管理 上周,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新规出炉,对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或下达交易指令的证券交易行为提出报告要求,建立报告管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经沪深港通投资A股的北向资金,同样纳入“先报告、后交易”报告管理,执行交易监控标准。 此次建立的交易报告制度,要求报告的内容包括账户基本信息、杠杆率等资金信息、策略类型、最高申报速率等交易信息、软件信息等,并且要求投资者履行报告义务后,方可进行程序化交易,即要求“先报告、后交易”。 程序化交易,尤其高频交易,是成熟资本市场的常见操作,也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证券交易所对高频交易的筛选标准是每秒最高申报速率300笔以上,或单日最高申报2万笔以上,高频交易账户占程序化交易额的60%。 为了使报告管理制度行之有效,证券交易所应当对收到的报告信息及时予以确认,定期开展数据筛查和报告信息一致性比对,并可对相关主体进行检查。 北向资金在报告路径上,比内地资金更加复杂一些,需要经由两地交易所监管合作,即先经香港经纪商转交港交所,再经沪深港通监管合作提供给沪深交易所。 实操难点涉外资监管 此前,中国证监会特别解释程序化交易监管,实行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并非针对外资,而是秉持投资者公平公正原则。不过实操中,对外资监管的难度仍然更高一些。 根据新规,外资进行程序化交易,同样需将信息向委托的经纪商报告,券商收到信息后需进行核查,再向证券交易所报告。 如何让外资机构理解并配合程序化交易的监管要求,同时又真正实现监管的有效性?一家头部香港中资投行表示,外资程序化交易的有效监管难度更大,且需要较高的沟通成本,尤其在报告环节。 “关于提高收费标准这一点,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即对申报、撤单的笔数、频率达到一定标准的程序化交易,证券交易所可提高收费标准,具体标准由证券交易所规定。 但“先报告、后交易”的报告管理制度,具体落实到什么层面,能否切实有效地起到监管作用值得商榷。上述中资券商表示,比如如何说服外资机构满足监管的系列报告要求?大型外资机构在中国的子公司决策权限有多大,投资决策可能还需要总部同意或授权,申报流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再如,交易策略申报之后,实操交易过程中能否变更?还有,如何进行一致性比对? 据了解,不少香港经纪商和外资机构也向监管反映了实际情况。总体上,程序化交易新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还将借鉴境外市场成熟经验,继续细化实施细节和业务规则。 来源:证券时报
“AI概览”漏洞百出,谷歌的维护方式竟然是手动删除
谷歌公司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继谷歌的“AI概览”(AI Overviews)功能被指责给出事实错误和危险的答案后,谷歌公司被曝出试图手动删除这些答案。 谷歌表示,这个概述示例违反了其政策,并将“采取行动”。根据内容政策删除某些查询的 AI 概览,并利用这些案例对系统进行更广泛的改进,于是在这之后,许多用户发现自己在社交媒体发布的有关谷歌AI概览错误回答的内容消失了。 谷歌还表示,其AI Overview产品主要向用户输出“高质量信息”。谷歌发言人梅根·法恩斯沃斯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我们看到的许多例子都是不常见的查询,我们也看到了被篡改或我们无法复制的例子。” 此前,AI概览功能曾建议用户“在披萨上涂胶水”或是“吃石头”,甚至在关于前总统奥巴马的问题上,AI概览给出了“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穆斯林总统”这个存在明显事实错误的答案。 AI概览给出的与事实不符的答案 这样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2022年,Meta发布了一款名为Galactica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在发布后不久就不得不被撤下,因为该系统在回答中让人去吃玻璃。 谷歌公司曾以先进的科技产品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然而最近谷歌的表现却令人感到失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工智能创始人表示:“一家曾经以走在最前沿、生产高质量产品而闻名的公司,现在却以低质量的产品而闻名,而且还被人发布在网上嘲笑。” 事实上,谷歌目前的的处境很艰难。在谷歌之前,Bing 就大举进军人工智能领域,OpenAI 也在开发自己的搜索引擎,而只想要获得最佳体验的年轻一代用户正在转向 TikTok 。这些都给了谷歌很大的竞争的压力。(作者/周文浩)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刘强东怒了:“不是我兄弟”!
刘强东向“躺平”兄弟出手了! 近日围绕京东严抓考勤等消息不断,据证券时报记者向京东内部人士证实,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近日的一次管理层会议上直言:“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上述人士还向记者进一步透露,京东有员工一年里代打卡近百天,每天四点就下班,但是依然能领到全额薪水,而根据统计内部代每月打卡的人次高达1.4万次。 “不拼搏不是兄弟” 目前整个京东高层都在反思过去数年间在管理上出现的失误,承认京东集团体系存在“大企业病”,甚至比“国企还国企”,管理上出现严重问题。 据记者向京东内部人士证实了解到,刘强东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直言:“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有内部人士透露:“管理层的确在反思过去几年京东的管理模式过于松散,导致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发展缓慢、业绩发展不达预期,主要业务板块企业文化出现严重问题,以及股价长期低迷的局面,因此目前推出了更为严格的考勤制度。” 据悉,京东午休时长达2个小时,甚至可以熄灯睡觉,相比其他互联网公司,京东有不少员工2点半才开始下午的工作。甚至出现有员工一年里代打卡近百天,每天四点就下班,依然能领到全额薪水。据统计,京东内部代每月打卡的人次高达1.4万次。 因此京东近期开始调整午休规则,并开始严查考勤。新规要求每天早上9时统计上班工位人数,班车若晚点需提交证明照;午休时间缩短至1小时,12时至13时期间不得熄灯;严禁代打卡行为,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相关人员;为评估员工工作饱和度,晚间18时下班的员工需接受工作饱和度考量;非工作微信群全部解散。 据记者了解,其实在去年年底,刘强东就对京东的管理层表达了严重不满,一是整体的组织效率,二是集团的战略失焦。 强化打卡机制是否变相裁员? 据记者了解,京东的确开除了代打卡现象严重的员工,以及长期绩效差却不愿意拼搏、仍然没有业绩提升的员工。 据媒体报道称,京东内部有一种说法是,京东对员工尤其是老员工相当宽容,甚至有说法是在京东满三年即拿到了“免死金牌”,绩效差的和拼搏意愿低的员工都得到了保留。这导致部分员工非常懈怠,也造成京东战斗力急剧下降,业绩增速下滑严重。 有被裁员员工表示,京东实际上是通过严格考勤制度进行变相裁员。有京东前员工表示,此次裁员老员工居多,涉及营销、运营、采销等多个岗位,而应届生被裁则因其在内网发言触及京东红线。 对此,记者向京东求证,但对方并没有就此进行回复。 京东近三年财报显示,其2021年至2023年员工总数从39万增长到52万,员工人均年创收金额分别约为246.94万元、232.25万元、209.76万元,两年内下降约37.18 万元。 截至5月24日美股收盘,京东股价为每股30.27美元,总市值为481.8亿美元,而在2021年京东股价最高达101美元(前复权),相比之下股价较高位跌幅达70%。 责编:万健祎 校对:王朝全
腾讯网易还得氪“中年宅男”
在红火一时的派对手游出现降温迹象后,腾讯和网易正在重新拥抱“中年宅男”。 5月中下旬,腾讯网易相继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上季度,两大巨头分别向《元梦之星》和《蛋仔派对》两款派对手游砸下重金,但反映到财报上,两款游戏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游戏业务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 《元梦之星》和《蛋仔派对》 第一季度,腾讯游戏贡献481亿元营收,同比下滑0.4%,这也是腾讯连续两个季度游戏收入下滑。其中,本土市场游戏收入为345亿元,同比下滑2%;国际市场游戏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3%。 网易游戏表现略好一些。上季度,网易在线游戏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移动游戏收入增长19.4%,端游同比下滑15.2%。 腾讯网易的游戏业务交出两张并不算亮眼的成绩单,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今年初,两大游戏公司纷纷把派对手游作为发力点,除了在自家流量生态及抖音、快手、B站等第三方平台大规模投放引流外,还邀请了大量明星、网红、主播等进行宣传代言,并面向玩家发放现金红包。此外,腾讯宣布将投入14亿元,用于《元梦之星》的创作者生态激励;网易则推出《蛋仔派对》“百亿补贴”,其中包含10亿元激励金。 但从最新的季报来看,两款投入巨大的派对手游,并没能从根本上带动腾讯和网易游戏“逆风翻盘”,再度跑出高速增长曲线。 腾讯方面,它并未在财报中提及《元梦之星》,而是强调两款旗舰游戏《王者荣耀》及《和平精英》开始受益于新的商业化节奏,以及游戏内容设计的提升,今年3月的流水(可简单理解为玩家充值总额)实现同比增长。 至于网易,上季度手游收入实现接近20%的同比增速,固然有《蛋仔派对》的拉动;但整个在线游戏收入同比增速跌破10%,明显低于去年第三、第四季度的17.5%和11.5%,反映出仅靠《蛋仔派对》尚不足以托起整个游戏板块。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电话会上,丁磊谈论了《射雕》《燕云十六声》等多款游戏,但对于《蛋仔派对》,只是简单介绍了IP衍生游戏《蛋仔滑滑》的进展。 过去一两个月,腾讯和网易都把游戏业务的重心放在了派对手游之外。 5月底,腾讯拿出备受期待的IP衍生手游《地下城与勇士:起源》(以下简称《DNF》手游),除了在各个渠道大规模宣传外,还罕见地动用了微信生态资源。用户聊天时发送“DNF”“鬼剑”“地下城”等关键词,就会触发聊天窗口“裂屏”特效,并掉落游戏礼包。 此外,腾讯另一款IP衍生手游《王者荣耀:星之破晓》也箭在弦上,近期启动小规模测试,还与网易陷入了互相指责抄袭的口水战。 网易则在3月底推出武侠网游《射雕》,由于前期口碑平平,还迅速更换了负责人和核心团队。人气颇高的《燕云十六声》计划7月底发布端游版本;预约人数超2500万的《永劫无间》手游预计今年暑假上线;与暴雪复合后,《魔兽世界》《守望先锋》《暗黑破坏神》等老IP也将于近期回归。 与派对手游相比,腾讯网易近期和即将发布的新品,其典型玩家画像是喜欢中重度游戏的中年宅男,而非泛年龄层的轻度休闲玩家。 今年初,两大巨头刀来枪往,颇有决战“合家欢手游”的味道;短短几个月后,并不理想的季度业绩,迫使腾讯网易回到了“宅男向”游戏的甜蜜区。 01 今年第一季度,腾讯网易围绕派对手游展开激战,纷纷摆出战斗到底、不胜不归的架势。 丁磊在一场电话会议宣称,网易将做好《蛋仔派对》的长期服务,“这里的‘长期’我觉得至少是10年”;马化腾则在公司年会上点名《元梦之星》,称它“不仅是一款游戏,还具有偏社交的成分”,因此“肯定要全力以赴,而且要求所有业务结合,探索共同发展”。 但到了第二季度,两大巨头不约而同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了其他游戏品类。 发布第一季度业绩前三天,网易举行线上游戏520发布会。作为四十多款参会游戏之一,《蛋仔派对》公布了新玩法和新内容,但并不是最大主角。 站在舞台中央的,当属网易研发多时的开放世界武侠动作游戏《燕云十六声》。 与欢快、无厘头的《蛋仔派对》相比,《燕云十六声》无论是剧情、画面还是玩法、操作都要“重”得多。它讲述的是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中原侠客抵御外族入侵的故事,写实画风厚重沉郁,玩法则充满动作要素,操作门槛不低。显然,这并不是一款适合所有人的游戏。 此外,网易还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十余款新品,包括《天启行动》《七日世界》《突袭:暗影传说》《指环王:纷争》《歧路旅人:大陆霸者》《漫威终极逆转》等,涵盖武侠、射击、生存建造、卡牌、大逃杀等多种玩法,几乎没有轻度游戏。 事实上,网易近期花费资源和精力最多的游戏,不是《蛋仔派对》,而是3月底上线的《射雕》。这是一款基于金庸小说IP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号称600人团队花费6年和10亿元研发。 正式推出后,《射雕》在各大平台广铺广告素材,投流力度明显高于同时段的《蛋仔派对》,在各大应用商店的下载排名飙升。不过,《射雕》玩家反馈不佳,不少人吐槽其人物造型过于低幼,画面和玩法更是“梦回2014”。 另一边,腾讯也没有继续死磕《元梦之星》,而是端出了跳票近4年的《DNF》手游。 图源:字母榜截图 与“新瓶装旧酒”的《射雕》相比,《DNF》手游堪称“古早味”满满。它采用与端游相同的2D横版动作过关玩法,虽然对画面、画质、操作等做了一些优化,但依然与2024年的手游平均水平相去甚远。 玩法缺乏新意、质量平平的《DNF》手游,最大卖点就是《DNF》这一诞生于十六年前的经典IP,摆明了要靠“情怀”来吸引老玩家。 事实上,腾讯网易近期推出和即将发布的游戏,大都以中年宅男的趣味为导向。 腾讯手握《DNF》和《王者荣耀》的IP衍生游戏,还掏出了《三角洲行动》《魔法门之英雄无敌:领主争霸》《极品飞车:集结》等老面孔。00后年轻玩家知道前两者的少之又少;而《极品飞车》尽管仍有“年货”,但也是1994年诞生的上古IP了。 网易除了自研《燕云十六声》这样的重度游戏外,也在迎回暴雪之后,酝酿再度上线《魔兽世界》《守望先锋》等老游戏。它还在5月中旬发布了《指环王》IP的战略模拟游戏,而《指环王》电影三部曲的完结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玩法上,腾讯网易都回到了经典的MMO(多人在线)、SLG(战略模拟)、“枪车球”等。《蛋仔派对》和《元梦之星》正面PK的派对闯关玩法,并没有被进一步发扬光大。 面对古老的IP、陈旧的玩法,喜欢腾讯网易近期新游的玩家,要么是重度游戏爱好者,要么是对“老”情有独钟的中年玩家。他们的画像呼之欲出:从PC时代玩到现在,有些闲钱、愿意为“老”买单的中年宅男。这与派对游戏试图吸引的全年龄段、轻度游戏玩家形成剧烈反差。 02 尽管常常被戏称为“商业价值不如狗”,但以80后、90后为主的中年宅男,堪称整个游戏圈的最有价值人群。 与更年轻的玩家相比,中年宅男玩游戏的时间更长,对于一些上古IP的印象更深刻,少年时的初见好感延续至今;同时,他们已经步入社会,有了独立的收入来源,具备更强的游戏“氪金”意愿与能力。 在端游和页游兴盛的时代,来路不明的“榜一大哥”一掷千金,在游戏内一呼百应、挥斥方遒,撑起整个游戏收入的半壁江山,堪称中年宅男的终极进化版本。一些玩家较少的网游,还会为“榜一大哥”安排1对1客服,24小时专人伺候;甚至按照要求量身定制虚拟装备,专供大哥“抽取”。 到了手游时代,随着游戏行业的全方位进化,特别是弱社交手游大行其道,“榜一大哥”的“钞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即便重氪,也很难再把零氪玩家踩在地板上摩擦。大哥光环逐渐散去,但有能力小氪、微氪的中年宅男,依然是游戏公司的重点目标人群。 为了吸引这部分人群,游戏公司纷纷施展绝活,在合规边缘反复试探。一些专门戳宅男XP(性癖,这里指玩家的口味偏好)的手游顺势崛起。 这类手游的一大特征是,女角色普遍身材劲爆、穿着大胆,而玩家扮演的主角可以通过抽卡收集“纸片人老婆”。这两年爆红的《原神》《崩坏:星穹铁道》,乃至刚刚上线的《鸣潮》,都或多或少带有这样的套路。 即便是腾讯、网易这样的头部大厂,面对宅男XP同样无法免俗。 《永劫无间》是网易近年来最重要的爆款游戏之一。它于2021年8月在全球游戏发行平台Steam发售,很快推出一系列吸引眼球的角色皮肤,深V、露背、黑丝等元素拉满;再加上颇具新意的武侠大逃杀玩法,《永劫无间》很快吸引了大批玩家。 不过,随着国内玩家的增多,以及讨论热度越来越高,《永劫无间》还是调整了部分服装的设计,也就是玩家口中的“加布料”;女角色的身材也有所调整。 另一个案例是,金山旗下的西山居去年7月推出美少女枪战手游《尘白禁区》,但由于女角色着装过于严实厚重等原因,玩家不断流失,经营状况越来越艰难。 过去几个月,《尘白禁区》大幅修改游戏内容,女角色个个穿着清凉,男角色则被扫进垃圾堆。为此,西山居不惜将未成年玩家拒之门外,并为已充值的未成年人玩家提供退款。这套“宅男向”组合拳威力惊人,《尘白禁区》起死回生,今年5月一度杀入苹果App Store免费榜前十。 除了让游戏中的女角色更“涩气”,围绕老IP开发新游戏,也是游戏厂商吸引中年宅男的常见操作。 例如,作为网易里程碑级别的网游,《梦幻西游》端游上线于2003年底,至今仍拥有大批拥趸,每年为网易带来不菲收入。2015年,《梦幻西游》手游上线,很快成为又一棵摇钱树。今年第一季度,网易多款游戏收入创新高,其中包括《梦幻西游》手游、《第五人格》和《率土之滨》等多款长线运营产品。 腾讯同样擅长“一鱼多吃”,此前推出的《穿越火线》手游、《QQ飞车》手游等,持续带来强劲收入。其中,《穿越火线》手游上季度的流水创下历史新高。 迎合中年宅男的游戏趣味,是游戏公司的赚钱密码。今年初的派对手游大战,腾讯网易剑拔弩张、你来我往;但第一季度的业绩表明,两家公司的赚钱主力仍然是“宅男向”游戏,而大众玩家的付费意愿和能力均不如中年宅男。两大游戏巨头产品储备丰富,再加上版号发放恢复正常,及时退回之前的经营策略,是更稳妥的选择。 03 随着腾讯网易重新拥抱中年宅男,第二个《王者荣耀》的梦想也随之搁浅。 今年初,得到各自公司倾力扶持的《蛋仔派对》和《元梦之星》,都曾被视为下一个“王者”的种子选手。与《王者荣耀》类似,两款派对手游具备大DAU(日活跃用户)、强社交、低上手门槛、碎片化游玩等共同特征,有望成为新的“赛博麻将”。 以发展更好的《蛋仔派对》为例,网易此前披露,这款游戏的累计注册用户达5亿,今年春节期间DAU高达4000万,一度连续十多天稳居iPhone免费游戏榜第一名。 但短短数月后,派对手游就出现了人气下滑的迹象。 七麦数据显示,今年4月之前,《蛋仔派对》在iPhoen免费游戏榜的排名大体保持在TOP5;4月下滑至5~10名;5月不少时候跌出前十,5月24日更是跌至第17名。 《元梦之星》的下滑更加明显。今年2、3月份,《元梦之星》在密集投流的支撑下,尚可维持在iPhone免费游戏榜的TOP 10;随后震荡走低,5月24日已跌至第55名。 两款派对手游日益降温,与网易、腾讯降低营销投放力度直接相关。如前所述,派对手游面向大众玩家,而这类玩家的商业化价值远不如重度游戏爱好者。倘若重金投入难以带来高额回报,游戏公司自然不会继续押宝。 上线之初的迅猛势头消失后,派对手游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继续追赶甚至超越《王者荣耀》的可能。在不久前发布的财报中,网易并未披露《蛋仔派对》的最新DAU;腾讯甚至没有提及《元梦之星》。 其实,就连火爆全球的现象级游戏《原神》,今年也出现了明显下滑。特别是强度过高的新角色那维莱特上线后,这款游戏的生命力被提前透支,不少玩家选择“退坑”;《原神》更新卡池时流水力压抖音的盛况,变得愈发少见。 这也意味着,尽管《王者荣耀》显露老态,但很可能不会出现第二个“王者”了。 从大环境来看,国内游戏玩家规模已经见顶。根据《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去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14%;用户规模达6.7亿人,仅同比增长0.61%。 玩家人数不再增长,游戏公司即便推出更多新品、投放更多广告,也不会重现当年《王者荣耀》全民风靡的景象。派对手游轰轰烈烈之后迅速降温,乃至网易《射雕》出师不利,其实都反映了这一趋势。 游戏厂商更合理的选择是,深挖高价值用户、提高人均付费金额,从而在用户规模稳定的大环境中继续保持收入增长。对游戏依然怀有热情的中年宅男,也就成为腾讯、网易及其他公司首先要争夺的潜力客群。 这需要游戏公司推出更多“宅男向”游戏,比如二次元、武侠、SLG、IP衍生作品等。作为游戏行业的前两大玩家,腾讯和网易显然注意到并接受了这一趋势,并将其融入了接下来的游戏发布计划中。 不过,中年宅男的钱,同样越来越不好赚了。 宅男年轻时可以在《英雄联盟》中组团5V5,或者在《传奇》中彻夜“砍服”。但人到中年后,他们只能在工作与生活的间隙玩上几分钟游戏。哪怕是每局仅需十几分钟的《王者荣耀》,近年来同样面临着活跃玩家流失的挑战。 目前,游戏公司给出的解法是,复刻传统玩法的同时,让游戏尽快轻量化。但这又会导致游戏显得不那么原汁原味,难以吸引老玩家“入坑”,付费意愿也会大打折扣。 派对手游大战暂时鸣金收兵,腾讯网易转过身,再度拥抱中年宅男。不过,要想让这批忠实的老玩家继续大把掏钱,游戏公司不可能完全复用以往的经验;在游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后,腾讯网易们的待解难题还有很多。
披萨上涂胶水、建议用户吃石头、毒蘑菇……谷歌又被大模型带沟里
继「把马斯克画成黑人」后,谷歌 AI 再度闯祸。 近日,有网友使用谷歌的 AI Overview 功能进行搜索,却得到了一堆离谱的回答。例如,告诉用户在披萨上涂胶水,或者建议他们吃石头等。谷歌 AI「满嘴跑火车」的回答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甚至有网友发出了「谷歌已死」的慨叹。 为此,谷歌不得不争分夺秒地手动禁用某些搜索的 AI Overview 功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修复和优化。 谷歌的 AI Overviews 是一个增强搜索引擎结果的功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搜索结果顶部提供 AI 生成的答案。 在美国地区,谷歌主要和 Reddit 社区合作来解答用户的提问。谷歌表示,它将为美国用户的在线查询提供人工智能生成的答案,这是其搜索引擎 25 年来最大的更新之一。 谷歌 AI「胡说八道」引争议 近日,有网友在谷歌搜索中查询「芝士和披萨粘不到一块」的解决办法,但 AI 给出的答案离了个大谱,「你还可以把 1/8 杯的无毒胶水加到酱料里,使其更有黏性。」 更搞笑的是,有网友还找到了披萨胶水回答的出处,是十多年前名为「fucksmith」的用户在 Reddit 帖子中的恶搞评论。 还有网友问:「兔子曾经在 NBA 打过球吗?」谷歌 AI 肯定地回答「yes!」还声称一只名为 Rabbit Walthour 的兔子在 NBA 打过球,是密尔沃基鹰队的后卫,甚至给出了这只兔子的身高、体重、出生日期。 更无语的是,谷歌 AI 搜索给出了相关链接,竟是 NBA 球员 Rabbit Walthour 的个人信息。 原来谷歌AI把NBA球员Rabbit Walthour和rabbit(兔子)搞混了。 谷歌这种「口出狂言」的行为还有很多。声称前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 21 次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一条狗曾在 NBA、NFL 和 NHL 打过球,以及蝙蝠侠是一名警察…… 谷歌的 AI Overview 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它的回答不仅愚蠢而且有害。 比如,它建议人们每天至少吃一块小石头,还搬出地质学家,煞有介事地说:「为了过上健康、均衡的生活,美国人应该在早餐、午餐或晚餐中至少摄入一份鹅卵石、晶石或砾石。」(这是哪个地质学家说的?) 再如,有网友发了一张毒蘑菇的图片以及「口蘑!好吃!」的文字,Gemini 丝毫没有察觉出这蘑菇可能有毒。 此外,当网友问「被响尾蛇咬了该怎么办」时,谷歌 AI 竟然让他用冰块来冷敷伤口。 更有甚者,谷歌 AI 还挑唆抑郁症患者从金门大桥上跳下去。 自从谷歌为美国用户默认开启 AI Overview 功能后,这类可怕糟糕的搜索结果就层出不穷,也由此引发网友声讨。不过也有网友质疑其中很多示例都是P图。 一位匿名的 AI 创始人吐槽道:「一家以尖端技术和高质量产品而闻名的公司,现在却以低质量输出和各种梗图而著称。」 谷歌紧急「灭火」 谷歌仍然坚称其 AI Overview 功能向用户提供了大量「高质量信息」。谷歌发言人梅根・法恩斯沃斯表示,「用户展示的事例都是不常见的查询,并不代表大多数人的经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被篡改或我们无法复现的例子。」 同时,谷歌正「迅速采取行动」,在某些查询中移除 AI 生成的内容。法恩斯沃斯表示,「公司已对违反其政策的行为采取行动…… 并正在利用这些『孤立的例子』继续完善产品。」 实际上,谷歌已经测试 AI Overviews 功能一年多了。该功能于 2023 年 5 月作为 「搜索生成体验」(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的测试版推出。谷歌 CEO 桑达尔・皮查伊表示,在此期间公司已经处理了超过 10 亿次查询。 不过,皮查伊也表示,「在硬件、工程和技术突破的推动下」,谷歌已经将提供人工智能答案的成本降低了 80%。如今看来,这种优化似乎发生得太早了,技术并未准备好。 纽约大学的 AI 专家和神经科学荣誉教授加里・马库斯(Gary Marcus)表示,许多 AI 公司正在「兜售梦想」,认为这项技术将从 80% 的正确率提高到 100%。马库斯说,达到最初的 80% 正确率相对简单,因为它涉及到大量近似人类数据,但最后的 20% 极具挑战性。实际上,马库斯认为最后的 20% 才是最难的。 马库斯说:「你实际上需要进行一些推理来判断:这件事是否可信?这个来源是否合法?你必须像人类事实核查员那样做一些事情,这实际上可能需要 AGI。」 马库斯和 Meta 的 AI 首席 Yann LeCun 都认为,谷歌 Gemini 和 OpenAI 的 GPT-4 等大型语言模型将不会创造出 AGI。 而谷歌正面临一个棘手的局面。Bing 抢在谷歌之前在 AI 上大做文章,OpenAI 据称也在开发自己的搜索引擎,新一代用户正转向 TikTok 寻求最佳体验。谷歌显然感到了竞争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正是导致这次事件的原因。 马库斯指出,在 2022 年,Meta 曾发布了一个名为 Galactica 的 AI 系统,但很快就下架,因为它告诉人们吃玻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谷歌对 AI Overviews 寄予厚望 —— 目前存在的功能只是公司上周宣布的一小部分。对于复杂查询的多步骤推理,生成由 AI 组织的结果页面的能力,以及在 Google Lens 中进行视频搜索,这些才是重头戏。但现在,谷歌的声誉取决于能否做好最基本的事情,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马库斯说:「(这些模型)天生无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理性检查,而这正是这个行业的致命伤。」
部分城市陆续解禁摩托车!专家:不能因危险就禁止 电动汽车还自燃呢
5月25日消息,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2024中国摩托车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摩托车产业在当前促消费的背景下蕴含巨大潜力,应考虑解除部分城市的禁限摩政策,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激发行业活力。 李稻葵表示,摩托车如果一直坚持13年强制报废,相当于给消费者买车的时候增加了成本。成本一提高,消费者就会觉得不划算,相应的消费就必然下降,不利于产业发展。 在专家看来,交通安全方面,确实有些摩托车手不遵守交通规则,在路上横冲直撞,屡屡发生交通事故。 但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不可一禁了之。电动车可能自燃,但也没有被禁止。市场上出现一个品类,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的。 在整个使用生态中,一定有其重要作用,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产品。一旦被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摩托车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价廉物美的通勤工具,低污染,占地小,通行效率高。通常电动自行车覆盖时速10-25公里、出行距离5-10公里的出行需求。 摩托车覆盖时速25-40公里,出行距离10-20公里的出行需求;在摩托车之上,更快的速度,更远的距离,则由轿车等机动车完成。 2017年西安悄然解禁摩托车,成为全国首个摩托车解禁城市。此外,廊坊、济南、青岛等城市也陆续解禁摩托车。
AI独角兽集体求卖身,新一轮洗牌期开始了
大模型公司洗牌期开始了。 突然之间,几家明星初创纷纷传出消息,寻求收购。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字、过往战绩也都不错: Adept,估值超10亿美元,由Transformer作者创立; Humane,估值7.5-10亿美元,打造出爆火AI新硬件AI Pin; Stability AI,Stable Diffusion打造者,最早一批AI独角兽。 与此同时,由前谷歌高引科学家Yi Tay创立的Reka AI,与收购方谈判破裂。 老黄盛赞的搜索工具Perplexity,在更早些时候也考虑过被收购或合并。 怎么AI圈突然掀起了一股“收购潮”啊? 有人求卖身、有人求吞并……这背后究竟发生了啥? 多家公司被曝寻求收购 先从两年前Transformer一作Ashish Vaswani(已离任)参与创立的Adept说起。 另一名Transformer作者Niki Palmer也是联创之一,蹊跷的是后来和Ashish一起跑路创立了另一家AI办公自动化公司Essential AI。 在此之后,Adept的三名联创,就只剩下了华人David Luan一人。 该公司估值10亿美元,此前已获得4亿美元的融资,参投机构既有Frontiers Capital等专业的投资公司,也包括微软、英伟达等著名科技公司; 个人投资者则有LinkedIn联创Reid Hoffman、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前特斯拉自动驾驶负责人Andrej Karpathy、Adobe首席产品官Scott Belsky等。 其推出的首个大模型产品是2022年推出的ACT-1,基于Transformer创建,功能是在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后代替人类操作电脑。 就在上个月,Adept还登上了福布斯最新的2024“AI 50强”排行榜,如今却开始踏上了寻找买家的路。 知情人士表示,可以确信Adept已经和Meta进行过沟通。 又如红极一时的可穿戴AI设备Humane AI Pin,其公司被匿名人士透露也在与一名财务顾问接触,寻找意向买家,目标价格是7.5-10亿美元。 公司成立于2018年,到去年年底的估值8.5亿美元,创始人是前苹果高管Bethany Bongiorno和Imran Chaudhri,在产品信息公开之前就已经筹集了约2.3亿美元。 知名的投资者包括微软、高通,以及OpenAI CEO奥特曼等。 直到去年六月,该公司的首个产品AI Pin才开始与公众见面,正式发布时间则是今年四月(本来计划是二月,后因故推迟)。 这款AI Pin配备了传感器、和一个小型投影仪,可以将显示内容投射到包括手掌在内的任何表面,同时包含生成式AI功能。 售价699美元,此外每月还要花24美元订阅服务,高昂的价格,再加上电池寿命和过热等问题,产品推出之后门可罗雀。 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收不回来,Humane也陷入了这种四处求收购的局面。 还有谷歌和Meta科学家前年创立的大模型公司Reka AI,与数据仓库平台Snowflake进行了一场10亿美元的收购谈判。 在上一轮融资中,Snowflake就已经参与其中,当时Reka的估值为3亿美元。 结果与前面的Adept和Humane一样都是没谈拢,但不同的是,Reka的收购被曝中止,疑似原因是Reka认为Snowflake开出的价格太低。 Stability AI则只是传出了考虑求合并,具体进度不得而知。 Perplexity曾在1月传出相关消息。不过随着后面马上官宣了B轮7360万美元融资,求收购计划疑似中止,最近还被曝正寻求更新一轮融资,金额可能达到2.5亿美元。 为啥有的人急于求收购?而有的人又中止计划? 这又反映出当下AI圈内的哪些问题? 为啥出现“收购潮”? 具体分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对于Humane的急于出售,很多人都认为是为了找人接盘。 在AI Pin正式发售后,风评立马崩塌。产品太鸡肋,不少人觉得这就是个APP而已。 7.5-10亿美元的报价,多少有点搞笑了。 更多公司考虑出售的原因则来自于成本压力、不确定的商业模式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Stability AI寻求收购的直接原因是资金短缺。 2024年第一季度,Stability AI收入不到500万美元,亏损超过3000万美元。并且欠着云厂商和其他企业将近1亿美元。 被视为谷歌竞对的AI搜索明星公司Perplexity也被曝,至少与4家公司讨论过合并事宜。 因为公司担忧,更长时间内,拿到的融资以及收入能否和AI模型开发所需的天价成本之间达成平衡? 而深入来看,两家公司面临的困境都与不确定的商业模式有关。 Stability AI凭借开源模型Stable Diffusion一战成名,但这也导致它如今都没平衡好开源和商业化之间的问题。 在Stable Diffusion引爆AI绘画领域后,市场竞争马上激烈起来,一时之间谷歌、OpenAI等都来瓜分市场,在To C方面还有Midjourney竞争。随着趋势演进,开源成了Stable Diffusion的核心竞争力,但这迟迟无法给公司带来明显盈利,直到去年12月,Stability AI才推出付费模式。 而从开源向付费转型,似乎还成为Stability AI不再稳定的导火索。 今年3月,Stability AI内部大动荡,CEO、核心研发团队均宣布辞职。背后原因疑似和投资人有关,因为投资者就公司财务情况向管理层施压,CEO也表示离职后自己将继续做开源。 另一边Perplexity的商业模式也不够清晰,它的变现方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和API付费,年度经常性收入达到800万美元。 可是和算力成本、自研模型费用比起来,这些收入显然微不足道。 奥特曼曾表示,GPT的开发成本超过1亿美元。The Information消息称,今年1月Anthropic收入的一半都用来向亚马逊、谷歌云支付服务器费用。 与此同时,AI初创企业还要面临与科技巨头之间的激烈竞争。业内逐渐达成共识,想要和微软、谷歌、Meta角逐,哪怕筹集到10亿美金可能都不够。 Databricks的CEO有过一句灵魂发问: 做的事有多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活下来吗? 举个栗子,主打翻译的AI企业DeepL成立于2017年。大模型浪潮到来后,他们还是专注在翻译领域,向普通人和企业客户提供服务。据了解,他们已在商业、政务领域拥有10万客户。近期刚刚完成3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 以AI陪伴出名的Character.ai在主推To C业务的同时,被曝近期也在寻求与Meta、xAI合作。 同样的,寻求收购也是活下来的方式之一。比如专注于企业级AI服务的Writer被曝,最近至少与3家企业进行谈判。 此外,还有一部分收购的发生是因为巨头想要抢人、抢技术、抢资源。 今年3月,微软和Inflection达成协议,Inflection将把技术授权给微软,创始人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yleyman)和卡伦·西蒙尼安(Karén Simonyan)成为微软成员,直接领导一个新部门Microsoft AI。同时Inflection的大部分员工也一同加入微软。已经完成15亿美元融资的Inflection就此被拆分,对话聊天机器人Pi也在逐渐被关停。 大数据行业头部竞对Databricks、Snowflake(可以理解成大数据的可口vs百事),则先后在去年上半年吞并AI初创公司。 Databricks以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大模型初创公司MosaicML,将其纳入自身业务。如今收购Reka未果的Snowflake,在去年5月以1.5亿美元收购AI搜索引擎公司Neeva,当时Neeva的估值约3亿美元。 总之,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大模型领域进入了新一轮洗牌期。 根据PitchBook统计,过去3年中,全球大约2.6万家创企共计融资了3300亿美元。 量子位智库分析,AIGC产业投资正在呈现方向性转移:模型层投融资雪球效应明显,资源向头部聚集,潜在资本重点看向应用层。 对比来看国内,不提光年之外情况太特殊,也有聆心卖身智谱的先例。 所以这种洗牌、整合资源的趋势一直都有,只不过国外近期集中爆发,国内受近期API价格战的影响,可能还有变数。 目前,国内大模型市场头部效应已经初步显现,第一梯队的特征已十分明显:有独角兽级估值、有自研大模型、应用产品开始落地。 而其他不在第一梯队的玩家,便很容易面临资金、盈利等方面的困境。 但话说回来,AI初创企业该如何实现商业上的成功? 是像DeepL一样找准需求场景,不搞花里胡哨的大模型也能起飞? 还是像Character.ai一样靠To C搞名气,同时也找Meta、xAI搞To B合作?这还需要大家一起探索。 你觉得呢?
使用AI造谣“民警与运钞车发生激烈枪战”,涉案人员被抓获归案
IT之家 5 月 25 日消息,据“四川网警”消息,5 月 18 日在某网络平台上,一篇题为《一场惊心动魄的“钞票大战”巴中市警民对峙引发轰动谁将成为胜利者》的文章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最终被确认为使用 AI 造谣。 ▲ 图源“四川网警”公众号 IT之家附官方原文: 经核实,事情真相系 4 月 30 日上午 9 时许,在四川巴中的一辆运钞车因在公交车站牌处占道停留,交警发现后请运钞车驶离。违法人员尚某某(男,25 岁,河南省西华县人)在网上获悉相关图片后,为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和利益,带着侥幸心理,未经核实使用“AI 千文”生成标题为《一场惊心动魄的 "钞票大战" 巴中市警民对峙引发轰动谁将成为胜利者》的虚假信息,并在某网络平台发布,误导网民,引发社会恐慌,扰乱公共秩序。 事发后,四川、河南两地公安机关通力协作,迅速将涉案人员尚某某抓获归案。 到案后,尚某某认识到自己所造网络谣言的严重错误,真心悔过,用保证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为自己“买了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人尚某某给予行政处罚,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相关法律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小米 SU7 电量反向虚标?我多希望这是真的
最近,小米又来大瓜了,有个哥们在充电的时候,发现小米 SU7 电池的一个大 BUG 。 他把一辆最低配版本的小米 SU7 跑到没电,然后从 0 开始充满,最后竟然花了 82.79 度电,而他这台 SU7 的实际电池电量只有 73.6 度,大概多用了 12.5% 。 而在相同条件下,极氪 007 和 Model3 充满的差额只有 0.7% 和 4.0% ,那话怎么说来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但,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好像 70L 的油箱,加满用了 79L 升,到底是我油箱虚标了,还是你拿枪的时候颠勺给洒了?那总不会是多出来的电,都被小米 SU7 给吃了吧?新势力造车,果然。。。 这个话题立马就上了热搜,下面评论的网友也众说纷纭,很多人都猜测,小米可能是藏电了。 原因就是军子想掩饰自己的电耗,在原来的额定电量外,又偷偷塞了一点电芯进去,导致我们开车的时候,会觉得掉电很慢。 但我觉得小米 “ 藏电 ” 这事儿不太可能。 为啥?咱们翻开国标 GB/T31484 ,它在一开始就写了,汽车动力蓄电池的放电容量不能大于额定容量的 110% 。 虽然这里的 “ 容量 ” 指的是 “ 电荷 ” ,需要再乘上额定电压才是我们说的电量,不过不影响结论。 即便车厂普遍都会增加 2Ah 左右的容量,用于保障续航,实际的电量也不会因此差的太多。 而更关键的是,车企也没有大规模藏电的必要,毕竟现在谁不希望说自己电池越大越好?多一度电就是一度电的成本,这要是不让用户感知到就太可惜了。 至于电耗?在电车设计之初就有 N 种方式改进,藏电反而是代价最昂贵的那一种。 所以,小米 SU7 的这个问题,大概率就是电池充电损耗的原因,那 10% 以上的损耗正常吗?这你还真别说,损耗 10% 不仅有,而且还很多。 比如有人在某乎上吐槽特斯拉,它的充电损耗率高达 11% ,远高于上述那位兄弟说的 4% ,但原因很复杂,人、车、桩都有可能。 其中最主要的是和两件事有关,一个是充电方式,一个是电池类型。 首先,如果是交流慢充,那么损耗个 10% 是正常现象,而如果用直流快充,这个损耗会缩小到 5% 。 有人做过测试,用直流充电测试 4 款车型,结果充电损耗率都在 5 % 左右,说明直流快充不容易损失电量的说法是成立的。 但这里影响损耗的关键因素不是快充还是慢充,而是交流和直流的问题。 直流充电相当于电桩直接把电怼到电芯里,压根没那么多的事,算是充电 “ 端到端 ” 了,而交流电在车内还要经过 OBC 车载充电器,让 AC/DC 转换器转换一下,这里面就会造成比较多的损失。 那开头这位兄弟测试小米 SU7 的是直流还是交流呢? 按它 1 个小时完全充满的效率来看,应该也是直流快充,所以这个充电损耗的原因不是交流,很可能是第二种,电池类型。 一般磷酸铁锂内阻要比三元锂大很多,特别是磷酸铁锂电芯一致性不足的问题,会导致个别电芯的内阻尤其大一点,所以充电损耗也会更高,电量会在电芯内部以散热的形式消耗掉。 通常三元锂的损失率也是 5 % ,而磷酸铁锂会到 10% 以上。 这不就巧了,最低配小米 SU7 用的就是磷酸铁锂。 那为了做个比较,我们也拿咱们买的顶配小米 SU7 小测了一下。 先说明,这台小米 SU7 用的是 101 度的三元锂大电池,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没能把电池跑干,只是从 36% 的电量开始充,充到 80% 结束。 如果不考虑锁电的问题,那大致换算一下,差不多就是充了 44.44 度电,而充电桩的实际用电量是 45.91 度,这么一算,损耗率只有 3.3% ,再怎么样也比 12.5% 低多了。 不仅是咱们,网上也有小米用户同样拿顶配版本 SU7 充电的测试结果,也是心疼电池没跑干,最后测试结果和我们差不多。 说明用三元锂 + 直流快充的组合来给小米 SU7 充电, 3% 这个损耗是比较合理的。 像开头提到的 model 3 的 4% ,我估计,可能测的也是高配的三元锂电池版本,这个数字确实没啥问题。 虽说在充电的时候,也可能因为内吹着空调玩着车机,或者充电桩年久失修电阻太大等等,导致损耗率不一致,但这次造成损耗的主要原因,应该就是磷酸铁锂。 而且今天小米官方也对这个事件作了回应,确实不是 “ 反向虚标 ” 的藏电。 此外,他们还在公告里提到了 “ 放电倍率 ” ,简单来说,脚法温柔点,电池能放的电可能就会比标称的来得多点。 总之电量 “ 反向虚标 ” 这事儿是不可能的,难道,你还想从车企那儿空手套点电出来? 不过,最难受的还是多充的电都得自己掏钱,小米说 “ 不会有额外花费更多电费 ” 我就有点蒙圈了,这电费难道不是按一度多少钱算的吗? 充得多了,当然就更贵咯,这总不能也是 “ 反向虚标 ” 吧。。。 撰文:TC 编辑:脖子右拧 & 面线 封面:萱萱
ICQ即将关闭,谷歌AI搜索翻车,魔兽回应改密短信,波音“星际客机”下月载人试飞,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5月25日 农历四月十八 《歌手》都看了吗 我首页现在几乎全是。。。 都在猜 下一期会把谁给摇来 还有人传 传奇哥的IP已经在湖南了 不知道尊嘟假嘟 。。。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ICQ 聊天软件官宣 6 月 26 日关闭 ( IT 之家)5 月 25 日消息,ICQ 消息应用程序官方宣布将于 2024 年 6 月 26 日关闭,在上线运营近 28 年之后走向终结。 在 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 或 Discord 之前,ICQ 免费信息应用程序风靡全球,超过 1 亿用户用它来协调计划、畅聊生活或在玩网络游戏时进行交流。 ICQ 是 I Seek You 的连音缩写,中文可以翻译为我寻找你,QQ 早期叫做 OICQ 就是模仿 ICQ,O 是 opening 的缩写,代表开放的 ICQ,后来在 2000 年才改名为 QQ。 全盛时期,ICQ 平台上的用户超过 1 亿。2010 年,ICQ 被 Mail.ru(现在的 VK)收购,此后随着产品使用量的下降,ICQ 一直归后者所有。 :这属于时代眼泪中的眼泪了吧。 # 谷歌回应AI搜索生成明显错误 (财联社)谷歌在上周开发者大会上重点强调的“ AI 概览 ”( AI Overviews )功能,近日已经在美国市场上线。 但由于这个功能频频向用户提供一些荒谬的回答,比如网友问“ 每天应该吃多少块石头 ”时,谷歌 AI 会一本正经地回复:“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每天应该至少吃一块小石头。 ” 谷歌回应称,错误往往来自于“ 非常罕见的查询 ”,将根据这些“ 孤例 ”进行改进。 :上次生成黑人华盛顿的事儿解决了吗? # 魔兽世界回应玩家凌晨收到改密短信 (快科技)5月25日消息,据部分暴雪玩家反馈,今天凌晨收到来自“暴雪游戏客服团队”的短信/邮件,称“账号密码已经被修改”。 不少玩家误以为自己的账号被黑客入侵,虽然是凌晨依然引起不小的讨论。 对此,《魔兽世界》官微已经正式发文道歉,称这是工作人员在恢复战网服务过程中误触发了“一些有关密码修改的短信/邮件”,因此影响了部分在之前存在密码找回或修改的玩家。 官方强调,这并不代表用户的账号存在风险,用户也可以前往官网尝试登录或寻求客服帮助, 对给玩家造成的困扰表示诚挚歉意。 :再等一手6月6号好吧。 # 波音“星际客机”氦气泄漏原因已确定,下月将首次载人试飞 ( IT 之家 )5 月 25 日消息,据 CNBC 报道,NASA 和波音公司在当地时间周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星际客机 ”飞船预计将于 6 月 1 日进行首次载人试飞。 对于此前发现的飞船推进器氦气泄漏问题,波音公司副总裁 Mark Nappi 表示,泄漏原因已确定,不影响飞行安全。 尽管当前的目标是拟于 6 月 1 日首次试飞,但波音仍选择将 6 月 2 日、5 日和 6 日作为备用日期。 :可别中途又双叒推迟了。。
因为没人介绍安卓 15 更新,我决定给大家写一份超全汇总
前几天的谷歌开发者大会( Google IO ),不知道大家都看过了没?没看也没事,发布的东西和 ChatGPT 4o 非常像。 我们早前也写了份新消息汇总(💡点我),大家可以跳转过去看一看。 最近这两年,谷歌 IO 大会的核心议题几乎全都是 AI ,但再往前数几届,安卓系统的大版本更新才是主角。 可惜如今, Android 系统俨然成了 AI 的配角,一点儿声量都没有,让我这种老机油一阵唏嘘。 要是谷歌不放这页 PPT ,恐怕大家都不知道 Android 15 已经发布了两个测试版了吧? 感叹之余相信也有小伙伴和我一样好奇:今年的 Android 15 到底都有什么新功能? 先给大家省个流: 就这? 首先,让我们唠唠这次更新,看起来比较新鲜的。 第一个亮点, Android 15 Beta 2 版本针对平板和折叠屏,优化了分屏功能。用户可以固定分屏组合,在桌面或者任务栏设置成一个快捷方式。 有一说一哈,对于需要分屏工作,记笔记,画个画的用户,这功能还是很香的。。。 此外,音量控制功能也有更新。可以让用户切换内容时无需不断调整音量,并可以同时控制多个扬声器。 而且现在也支持解锁系统固定的 60hz 最大游戏帧率了。有些单机游戏,比如各种音游,在这之前可能只能锁 60 帧玩,现在就可以更丝滑了。 不过如果游戏厂商自己锁了,那就没办法了。 对于性能方面,本次更新增加了动态性能框架。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动态地管理散热和 CPU ,在打游戏或者是跑一些需要性能的程序时,可以更稳定更省电。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CJK 多字重,细化换行符,语言切换自动优化等,可以提升用户的说读体验。 CJK 多字重就是针对中日韩等文本语言,重新调整了字符间距,让文本两端对齐。 而换行符的改动,能把一些特殊的词组放到同一行。 比如右图,因为 Pixel 8 pro 被标记了,所以文本换行时就不会将词组分开放在不同行。 而另一个重点,是新增通知冷却功能,当用户不断收到同一应用程序的通知,系统会自动降低通知的音量,减少通知干扰。 还有一条很人性化的更新改进盲文功能,在谷歌的屏幕阅读器 Talkback 中,增加了支持 HID 标准的盲文显示屏——这种屏幕能将文本转换为触觉信息。 聊完新东西,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些 “ 似曾相识 ” 的更新。 首先,Android 15 终于加了隐私空间功能。不过咋说呢,这功能我都在国产机上用了好几年了。 另外,在隐私保护上,谷歌新增了屏幕录制检测功能和局部屏幕共享功能。可以检测应用是否在录屏,并且自定义应用共享与录制窗口的大小。。。 此外,勿扰功能也被强化了,允许勿扰模式规则管理。 对了,还有新增NFC 优化,加入钱包角色,相当于 NFC 合入进钱包里面。。。 只能说,这些功能都很眼熟。 难怪连谷歌自己都在大会上直言, “ 如果你细想想,之前这几年真没什么变化 ” 。 现在敢这么自爆,我看这十分底气,有七分都是 AI 给的。 这次更新,谷歌的主菜显然还是 Gemini 大模型,意图进一步将 Gemini 和手机融合,以更多地改变用户的生活。 比如AI 检测诈骗电话。谷歌自家 Pixel 手机可以通过本地运行 Gemini nano 模型,来检测通话中是否有敏感词,并及时给出提醒。 第二个重点——Gemini 作为手机 AI 助手带来的智能化,便捷化。 智能化方面,它可以教导孩子们习题,将近百页的 PDF 吃透,变作该领域专家回答用户问题。 便捷化方面,它可以通过摄像头和用户做交互,并根据摄入的内容,实时响应。 当然,这些功能大家之前应该都看过了,但在 Google 的开发文档里,我们能发现更多小心思。 比如系统底层上添加了新的 API ,优化了 PDF 的启动速度,让 AI 更快速的学习 PDF ;优化安卓应用的 E2EE 加密技术,加强 AI 检测诈骗电话涉及的隐私保护。 增加的闪光灯调整功能,使拍照时可控制闪光强度,增加新的自动曝光模式 “ 弱光增强 ” ,这两者都能强化弱光环境下的 AI 实时响应。 此外,谷歌还实现了让用户更详细地了解应用信息,和性能信息,可以查看内存寿命。 说实话,这和我们用户关系不大,但对 AI 来说,在管理功耗上确实有帮助。 目前,国内各家厂商都已经给各自旗下部分型号推送了 Beta1 版本的 OS ,当然,AI 功能目前还用不到。 不过三家都心照不宣地称自己站在行业前沿。笑。。。这波是华为 “ 落后了 ” 。 总的来说, Android 15 版本的更新内容确实不少,但大部分是和 AI 挂钩的底层优化,其他亮点对于整体用户而言,感受并不明显。 不过在 “ AI 时代 ” 的潮流下,谷歌 AI 和手机的交融,可以说给国内立起了一个很好的标杆,即使现在我们还用不上,但随着国内大模型开卷,这一天想必不会太远。 而除了 AI 大模型,与其指望安卓 15 的更新,还不如去看国产手机的发布会。。。 撰文:云笙 编辑:米罗&面线 美编:萱萱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