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苹果折叠屏新专利曝光:可双向灵活折叠
最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公布了苹果公司的一项新专利,该专利涉及一款具有独特铰链设计的折叠屏设备,给未来的 iPhone、iPad 或 Mac 的形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据 USPTO 公示的信息显示,苹果的这项新专利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创新的铰链设计。这一设计使得折叠屏设备能够实现双向折叠,即屏幕既可以向内折叠,也可以向外展开。 与目前市场上传统的单向折叠屏手机相比,苹果的这一设计提供了更加灵活的使用方式。 苹果的双向折叠设计采用了多个铰链连接并耦合,以实现旋转运动,使得铰链两侧的部分可以串联延伸。然而,从专利图中来看,相邻铰链连杆的整体旋转量可能会受到限制。 除了上述结构,这个专利还展示了一种齿轮状的铰链设计。 专利图中的齿轮板具有容纳轴的开口,使得齿轮板可以绕轴旋转,从而实现外壳的同步旋转。每个齿轮板还有一个月牙形槽,用于容纳导向销。 「双向折叠屏」形态并非苹果首创,已经有其他公司在这方面有所研究。在今年的 CES 2024 上,三星已经展示了多款屏幕新品,其中包括一款名为 In&Out Flip 的 OLED 屏幕。 这款原型机的铰链部分可以完成 360 度旋转,使得其屏幕既能实现内折叠,又能实现外折叠。 LG 在之前也公布过类似的「双向折叠屏」原型机,是一款 8.03 英寸 360 度可折叠 OLED 产品。 海通国际证券分析师 Jeff Pu 最近公布了一份报告,指出苹果正在加紧开发可折叠设备。报告中称,苹果将于 2025 年底开始量产 20.3 英寸的可折叠设备。 此前,郭明錤曾提及苹果正在开发一款 20.3 英寸可折叠 MacBook,预计 2027 年发布。Ross Young 也报道了苹果开发 20 英寸可折叠设备的消息,称该设备将于 2026 年或 2027 年发布。 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也表示,苹果正在「探索一种双屏幕、可折叠的 MacBook / iPad 混合设备」。 除了大屏折叠屏外,苹果在折叠手机领域的探索也在一直前进。Jeff Pu 还在报告中提到,苹果的可折叠手机将代表「苹果的新阵容」,目标是「超高端市场」。 据报告所示,苹果正在为可折叠 iPhone 探索两种屏幕尺寸: 7.9 英寸和 8.3 英寸。这款可折叠 iPhone 据称将于 2026 年底问世。 与头戴式设备相比,手持移动设备依旧有着很大的不可替代性,这方面的创新不只是将屏幕折叠就可以完成。苹果需要思考如何更好的呈现内容,以及如何将折叠屏融入苹果生态,这些都是成为「新 iPhone」或是「新 iPad」的关键所在。
逛完北京车展的雷军,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雷军的 新思考 为期 10 天的北京车展结束了。 这期间,北京成为了全球汽车行业的话题中心,1500 多家企业参展、278 款新能源车型亮相、117 台新车全球首发、163 场新闻发布会,客流达到 89.2 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最热的展台自然是小米汽车,累计接待了超过 15 万人。车展首日就已经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晚到的媒体记者只能隔着人群,抱怨自己为何没有带上超长焦镜头。 发布会后,雷军本人也加入了「逛展大军」,先后拜访了数十个展台,引发现场的巨大轰动。往后几天,「跟着雷军逛北京车展」也持续霸占着热搜榜。 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逛完展的雷军,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在日前举办的 2024 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逛完车展的雷军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雷军认为,现在国内车圈的卷是「同质化的卷」,他很难理解,为何中国车企要做如此多「一样的产品」。 我走访完之后挺绝望的,你们这哪是做产品,完全是在靠蒙。 诚然,雷军此番言论与其背后的企业利益是相匹配的,但他的观点本身,也不无道理。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日趋成熟,造车周期越来越短,门槛也越来越低。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一些新势力车企造车就像是煮一锅「东北乱炖」,原料无非就是排骨、豆角、土豆、西红柿等,造出来的车也都大同小异。 风口之下,一些企业的开发流程愈发讲求成本和效率,PPT 上加粗的「用户需求」,沦为讲故事的工具。 贴近用户,才能赢下用户 官方数据显示,自 4 月 3 日开启交付以来,小米汽车在 28 天的时间里完成了 7058 辆交付,截至 4 月 30 日 24 时,锁单量达到 88063 辆—— 这与当前纯电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趋势不相吻合。 人们开始思考,小米汽车为何能拥有超越行业认知的起步速度,仅凭雷军和小米的品牌积累,就足以成就这一行业奇迹吗? 回顾小米 SU7 那场持续 2 小时的产品发布会,雷军并未过多介绍产品的常规功能,诸如城市领航辅助驾驶、800V 超快充技术、3 秒内的零至百公里加速等常规亮点,都被雷军一笔带过,有些信息甚至直接通过视频展示,无需赘言。 显然,雷军的目标很明确:向观众清晰地展示小米 SU7 的独特之处。 拥有 13 年手机制造经验的小米,早已积累了大批品牌拥趸,随着小米进军汽车领域,这些用户自然成为了 SU7 的潜在客户基础。然而,这一部分用户对于汽车的产品和市场认知都较为有限,初入车圈的雷军不仅要做好一辆车,还需要通过一系列配置,把「好用」二字贴在脸上。 ——这也是小米汽车将技术内容放在 12 月单独发布原因之一。 技术决定高度,需求决定广度。从锁单用户数据来看,雷军的策略是成功的。 小米披露的数据显示,小米 SU7 的女性直接购买者占比高达 28%。雷军进一步预测,如果考虑到赠送或为家人购买的情况,女性车主的占比有望增至 40%至 50%之间。 这一比例在运动轿车市场中极为突出,甚至超过了以女性车主比例高而著称的保时捷,后者的女性车主大约占其车主总数的30%。 小橘是一位 95 后女生,原本计划购入一辆特斯拉 Model 3 长续航版,但又担心后面会降价,犹豫了许久都未下定。这时,SU7 的发布,改变了她的想法。 虽然她本人从未购买过小米手机,但作为在互联网浪潮中成长的一代,她对雷军在机圈的「江湖地位」也有所耳闻,回看小米汽车发布会后,小橘当即决定买一辆 SU7 Pro。 「其实我看到前面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决定要买它了」,小橘回忆称,当时雷军刚好讲到「好看、防晒」。 事实上,无论是触手可达的雨伞槽,还是可以化身充电宝的强光手电,亦或是让女性车主摘下冰袖的遮阳伞,都是雷军触达用户「心巴」的灵感之作。那一晚,他一项又一项地缕清 SU7 的优势,并以此来体现「比 Model 3 还便宜 3 万」的诚意。 这就是雷军的高明之处。 被雷军折服的不只是那些乖乖掏钱的用户,还有许多来自海外的媒体和厂商人员,他们之中,有穿着一身笔挺西装的,也有扛着长枪短炮、背着大包小包的,还有披着一身长袍、蓄了一脸胡须的。 据北京车展组委会统计,车展首日即迎来 1148 名国外媒体记者,并有 7401 位海外经销商前来观展和洽谈合作,展会 10 天到场的国际观众累计达 2.8 万人次。中国汽车的卓越表现和创新实力赢得了他们的广泛赞誉,而小米 SU7,成为了其中的代表。 一位来自海外品牌的厂商人员对董车会表示,他和几位同事都是第一次来中国车展,中国汽车,尤其是小米汽车,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中国以外的车企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需要立即推出贴近用户的产品。 他面带微笑,礼貌地说出这句话,但同时眉头却不易察觉地微微皱起。 用户需要的,不止冰箱、彩电、大沙发 提到「用户」和「需求」这两个词,有一家车企是绕不开的,那便是理想汽车。「关注用户价值,超越用户需求」,是他们做产品的基本方法论。 在李想看来,超越用户需求就是回归产品的本质,真正的用户价值,一定是帮助用户解决了某个问题,或者完成了某项任务,而不是仅仅提供了某个简单的功能。 在理想汽车内部,团队所有工作的起点,都是 PEA(Product Experience Assessment,产品体验评估),无论是做一个服务,开一个发布会,还是构建一个产品功能,都需要提交 PEA 评审。 而在需求的验证方面,理想同样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场景」二字—— 不要凭空地说这个需求存不存在,而是到具体的场景中去验证,看场景是否足够真实,执行是否足够彻底。在这样有序的模式下,理想团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愈发透彻,「超越用户需求」这句话,自然就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把别人的痛点变成自己的卖点。这是李想交付了 70 万辆车之后总结出来的方法论。 但遗憾的是,一些车企领导错误地将这条方法论错误地归纳成了三个词:冰箱、彩电、大沙发。于是乎,领导们在发布会上念着差不多的稿件,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差不多的营销内容,销售们也用差不多的话术卖着差不多的车。 主打一个「人有我有」,你做不到,就是你有问题。 更是有博主极端地认为,车是用来坐的,和现在的手机一样,最后所有的车都会变成一个所谓的「最优形态」,在空间、能耗、体验和成本上达到了最优解。 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前手机品牌依旧保持着各自的独特性,形态上的持续创新和调校上的风格化,不断推动着手机市场的正向发展。相反,产品同质化所引发的激烈竞争,只会导致行业内的严重资源消耗。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战似乎成了企业唯一的求生之道,而个性与创新则逐渐沦为天方夜谭。 感受到雷军的绝望了吗? 倘若论资排辈,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确实是造车新手,但也正因如此,才能跳出传统造车思维。正如马斯克和特斯拉背后的「第一性原理」,有时候,新玩家就未必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雷军最近好几次提到了一个观点:把车做得尽量简单,让用户选购配件来完成自己的需求。换言之就是首先满足大部分人的口味,再在桌面上摆上一瓶辣椒酱,想吃辣的自己加—— 这是小米汽车塑造个性、打造标签的新方法,同时也是小米对于用户需求的新思考。 汽车行业,需要更多这样的新思考。
天玑 9300+ 旗舰芯片正式发布,联发科要全面助力 AI
5 月 7 日,联发科在天玑开发者大会 MDDC 2024 上发布了新款旗舰处理器 —— 天玑 9300+。这颗芯片除了在网络连接、节能低耗等方面带来升级之外,还着重在 AI 领域进行发力。 联发科是目前唯一采用全大核的手机芯片厂商,天玑 9300+ 也是沿用了这一架构。 根据联发科官方介绍,天玑 9300+ 采用台积电第三代 4nm 制程工艺,拥有四个 Cortex-x4 超大核,其中一个主频可达 3.4GHz,相比天玑 9300 的 3.25GHz 有所提升。 另外,天玑 9300+ 还有四个 2.00 GHz Cortex-A720 大核,GPU 则采用了 Arm 的 Immortalis-G720。同时,处理器内置 18MB 内容缓存,支持 LPDDR5T 与 UFS 4.0。 AI 是这次开发者大会的核心,整场大会所渲染的未来图景也都围绕着生成式 AI 展开。联发科持续在 AI 上押注,想要构建一个「生成式 AI 生态链」。 联发科总经理陈冠洲表示,「若要创造新的生成式 AI 生态链,最好的方法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升级。」 手机拥有最多的端侧算力,而且有庞大的用户规模。联发科计划利用智能手机既有的生态系统,创造完整的 AI 应用生态优势。 联发科与 Counterpoint 携手阿里云通义千问、百川大模型、OPPO、腾讯 AI Lab、vivo 等厂商,联合发布《生成式 AI 手机产业白皮书》,定义了「生成式 AI 手机」的概念和典型特征。 白皮书中提出,生成式 AI 手机需要具备如下必要特征: 支持大模型的本地部署,或是通过云端协同的方式执行复杂的生成式 AI 任务。 具备多模态能力。 确保流畅、无缝的用户体验,设备能够以自然而直观的交互方式,快速响应用户的请求。 拥有实现上述特征的硬件规格。 联发科资深副总经理徐敬全表示: 生成式 AI 手机将是智能手机进化的下一形态,移动生态正迎来远超以往的创新机遇。联发科将持续突破天玑移动平台的算力和 AI 能力,为生成式 AI 手机提供可靠、完备的解决方案,携手全球先进的 AI 大模型、开发者、终端厂商等行业生态伙伴,加速推进生成式 AI 的端侧部署和应用落地,为全球用户开启高度智能化、个性化的生成式 AI 手机新时代。 为此,联发科在天玑芯片进行硬件创新突破。 天玑 9300+ 内置「硬件级生成式 AI 引擎」,在端侧支持 AI 推测解码加速技术。 联发科已在第七代 AI 处理器(APU)上搭建了 ExecuTorch AI 框架,支持 PyTorch 开发流程,并带来了双 LoRA 融合的天玑 AI LoRA Fusion 2.0 技术。 天玑 9300+ 宣称「业界首款实现更高速 Llama 2 7B 端侧大模型运行」,速度达到了每秒 22 tokens。 未来联发科会与 Meta 继续合作,将在 ExecuTorch AI 框架上,完成 Meta Llama 3 大语言模型(LLM)8B 参数版本的布署。 游戏方面,天玑 9300+ 支持硬件级光线追踪技术,「星速引擎」也得到了全面升级。 借助这两项技术,天玑 9300+ 实现了「头部吃鸡游戏」90Hz 满帧运行一小时,功耗降低 20%。并且,联发科还与逆水寒达成了合作,也使得游戏运行功耗降低 10%。 为了获得流畅网络体验,联发科带来了「星速引擎」网络质量监测系统,能够在高帧游戏运行时有效节省功耗,并高效运用 Wi-Fi / 蜂窝网络双网并发技术,提升能效表现。 此外,联发科还将 AI 技术导入游戏交互与游戏内容生成领域,协助开发者实现大语言模型在游戏中的端侧应用。未来我们将可以在游戏中见到更拟人的 NPC,还能创造更个性化的游戏角色。 天玑 9000 系列、天玑 8000 系列平台已经支持星速引擎,稍后天玑 9300+ 平台和天玑 8250 平台也将加入。 对于开发者,联发科推出了全新的「天玑 AI 开发套件」,提供终端生成式 AI 应用开发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天玑 AI 开发套件」包含快速高效的 GenAI 最佳实践、覆盖全球主流大模型的 GenAI Model Hub、高效提升性能的 GenAI 优化技术和 Neuron Studio 一站式视觉化开发环境等四大模块,赋能终端生成式 AI 应用开发全流程。 此前,天玑 9300+ 的 Geekbench 和安兔兔成绩已经出现。在这两项跑分测试中,天玑 9300+ 的表现都超过了高通第三代骁龙 8。 据了解,vivo X100s 系列将首发联发科天玑 9300+,OPPO Reno 12 系列将首发天玑 8250,预计很快与大家见面。
提升ChatGPT编程能力!OpenAI与全球最大技术问答社区合作
编译 | 长颈鹿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5月7日消息,据外媒TechCrunch 5月6日报道,OpenAI和全球最大的技术问答社区Stack Overflow宣布建立新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合作伙伴关系,两家合作的第一批功能将于六月底上线。 对于OpenAI来说,与Stack Overflow的合作可以使旗下ChatGPT在回答编程相关问题方面变得更加优秀。OpenAI的用户将可以通过Stack Overflow的OverflowAPI获得一系列准确且经过审核的基础数据。这个数据库是Stack Overflow 15年来数百万开发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数据库将极大提升AI解决方案的效率,从而允许技术人员将精力集中在更为关键的任务上。 对于Stack Overflow来说,Stack Overflow将得到OpenAI在生成式AI集成方面的专业经验,该公司将使用OpenAI的模型辅助开发OverflowAI。Stack Overflow将通过这次合作继续投资于由用户社区提出需求、建议或直接参与开发的功能,以进一步提升开发者的体验。 Stack Overflow自去年四月开始探索AI生成功能,公司承诺建立一个奖励机制以鼓励开发者为社区做贡献。去年七月,公司推出了一个对话式搜索工具,该工具可以让用户提出问题,并从Stack Overflow庞大的问题和答案数据库中获得搜索结果,同时公司还为企业提供了定制化搜索工具,以改善其内部文档和知识库的搜索体验。 此前,据外媒The Verge报道,Stack Overflow在2022年突然不允许用户在该网站上传由ChatGPT生成的内容。 外媒TechCrunch称,这次合作可能是Stack Overflow为了应对平台流量明显下降而采取的措施。根据2023年6月Stack Overflow的调查,44%的开发者表示他们现在在开发过程中使用AI工具,而26%的人计划未来着手使用。 Stack Overflow的首席执行官普拉山斯·钱德拉塞卡(Prashanth Chandrasekar)去年称,平台近600名员工中有10%正在专注于AI战略,该战略可能会使Stack Overflow持续吸引用户。 OpenAI的首席运营官布拉德·莱特卡普(Brad Lightcap)说:“开发者社区对于我们双方来说都极为关键。我们与Stack Overflow的深度合作将极大提升双方平台用户和开发者的体验。” 据悉,Stack Overflow在今年2月与谷歌达成了一项类似的协议。根据这项协议,谷歌云的Gemini用户可以直接从Stack Overflow获取编程建议。
2023年中国AR眼镜市场爆发,同比增长64%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VR市场出货量出现大幅下滑,同比下降61%,创下过去五年来的最大跌幅。与此同时,AR智能眼镜市场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高达64%。 具体来看,Counterpoint Research方面指出,在2023年上半年,中国VR市场就已经出现了同比下滑56%的情况,而到了下半年,同比降幅更是进一步降至65%。而与VR市场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AR智能眼镜市场在2023年却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AR智能眼镜市场同比增长达64%。对此,Counterpoint Research方面表示,AR智能眼镜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头部厂商的新品发布策略、产品技术的进步、设备兼容性的增强以及品牌营销力度的加大。 在AR智能眼镜市场中,TCL雷鸟和Xreal等品牌表现出色,引领了市场的发展。其中,TCL雷鸟在2023年的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26%,位居中国AR智能眼镜市场第一。而Xreal也取得了135%的同比增长,成为市场上的另一大赢家。除了既有的头部厂商外,新晋厂商也推动了2023年中国AR智能眼镜市场的发展。这些新晋厂商包括推出MYVU智能眼镜的魅族、推出 A1 智能眼镜的 ARknovv 以及推出 Meta Lens S3智能眼镜的李未可。这些品牌的成功,无疑为中国AR智能眼镜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虽然2023年VR市场出现了大幅下滑,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认知的提高,以及新产品的推出,市场有望逐渐复苏。”Counterpoint Research方面进一步表示,以苹果推出的Apple Vision Pro为例,随着阿里巴巴及其子公司钉钉、腾讯、携程和米哈游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均已宣布要为Apple Vision Pro开发空间计算应用,中国VR/AR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手机CIS赛道迎来量价齐升 国产芯片厂商表现亮眼
集微网消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过去两年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不少终端品牌陷入了困境;然而,随着终端市场探底回升,国产智能手机在高端市场正实现跃升,以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手机品牌厂商,在高端市场上的表现变得愈发抢眼。 与此同时,随着高端智能手机的不断推新,手机影像功能的不断升级也成为众厂商的差异化竞争重点区域。CIS作为手机摄像头的核心构成之一,是最关键的技术产品,并且占据手机摄像头成本的约 52%。为了进一步实现手机摄像头的智能化、专业化、小型化,眼动追踪、长波红外镜头等功能,提供相应定制化算法的CIS的国产厂商也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产CIS厂商或在今年重拾市场份额 根据Yole Group此前公布的2022年全球CIS市场数据显示,索尼市场份额为42%;排名第二的是三星,其市场份额降至19%;豪威集团的市场份额则回落至11%,排名第三;同为中国CIS厂商的格科微、思特威由于低端移动市场和安防监控摄像头市场的需求下滑,排名也分别跌至七、八位。而在2023年,根据TechInsights的数据估算,索尼CIS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58%,三星则回升至20%以上,豪威集团市场份额则下滑至7%。 造成中国CIS品牌市场份额缩减的主要原因,除了消费电子需求不振之外,豪威在上一轮高端路线对标三星,重点开发64MP及亿级像素产品,但并未成为市场主流,而新一轮高端路线重新转向索尼,积极扩充50MP产品线。华为高端机型的持续“爆单”无疑佐证着,豪威或将在2024年逐渐拿回失去的份额。除豪威外,思特威将成为中国智能手机OEM的另外一家5000万像素CIS供应商,格科微曾在低像素产品供应中占主导地位,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提供高分辨率的CIS产品。 除此之外,全球前三大CIS组件供货商之一的三星已经向客户发出涨价通知,2024Q1平均涨幅将会上看25%,且个别产品线涨幅最高甚至有30%水平,其中产品范围主要在32MP以上规格。依此推断,三星此轮涨价的主力产品为50MP小像素传感器(ISOCELL JN1),主因三星在该领域占据较大份额,具备较强的涨价话语权。 而新近公布的思特威和韦尔股份24Q1的业绩报告也同样预期行业正在加速回暖。其中,思特微应用于旗舰手机主摄、广角、长焦镜头的高阶50MP像素产品出货量上升,一季度实现营收8-8.8亿元,同比增幅达76%到94%;韦尔股份在一季度实现了56.44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30.18%,归母净利润达到了5.5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80.5%。 可以预见,随着库存见底,手机需求回暖,叠加国产高阶产品份额加速提升,CIS极有可能会在今年实现量价齐升。 国产手机实现高端跃迁 从过去一年畅销的高端机型来看,小米14系列上市用户反响强烈,首周销量突破百万台,在第四季度销量大涨38%登顶国产第一,成为小米近年来在高端市场最为成功的产品之一。 华为Mate 60系列更是成为现象级产品,引发用户购买热潮,长期被用户加价购买,成为中国市场2023年市场增速最快的品牌;新近发布的华为Pura70上架1分钟销售告罄,再次给高端机的热度加了一把火。业内预测2024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将达6000万台左右,并同步实现产能覆盖,这无疑昭示着华为大概率重回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占率第一。 根据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发布报告指出,在高端(600-799美元)、经济型(150-249美元)细分市场的推动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出现小幅反弹,预计将增长3%,达到12亿部。其中,高端细分市场(600-799美元)受旧型号旗舰产品推动,预计将在2024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高端智能市场的份额也在进一步扩大,批发价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可能会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的近四分之一和收入的60%。而生成式AI智能手机和折叠手机将持续保障超高端市场的需求,苹果和华为仍会继续引领高端和超高端细分市场的增长。 另据Counterpoint报告指出,苹果和三星在高端市场的份额,正被国产厂商进一步蚕食。数据显示,苹果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75%下跌至2023年71%,三星在高端市场份额上升了1%。华为在高端市场份额则提升了2%,小米在高端市场份额也提升了1%。 国产CIS厂商表现亮眼 行业周知,手机品牌厂商即便能够获得相同的硬件,但是依赖不同算法,不同产品成像效果仍然有很大区别,以致于很多厂商仍在致力于通过影像升级去主打差异化,这从华为最新发布的Pura70系列就可见一斑。 有行业人士表示,从2022年底开始,索尼、三星逐步减少在中国市场的部分CIS份额,而这一部分让出来的市场份额,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是一次补齐和产品接受市场检验的良机。 其中,豪威科技OV50H旗舰传感器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为国内大部分智能手机商用于高端旗舰主摄。据悉,OV50H传感器支持高达5000万像素分辨率,靶面尺寸为1/1.31英寸,相比P60 Pro搭载的1/1.4英寸规格,OV50H拥有更大的尺寸,意味着成像效果也会有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思特威已经推出了多款面向高端手机应用的图像传感器产品,如SC550XS、SC520XS、SC580XS、SC5000CS等。针对高端旗舰机赛道,思特威同样推出的数颗用于旗舰机主摄、辅摄(包括长焦和广角)的XS系列高端产品已经大规模出货,其50MP旗舰级手机主摄CIS产品SC550XS同样得到市场的良好反馈。 此外,格科微的高像素单芯片产品也有突破,其13M、32M产品已获得品牌订单。不久前,公司发布了市场上首款单芯片50MP产品GC50E0,以及主摄级产品、基于1.0μm像素的大底50MP产品GC50B2,这同样标志着公司在高端CIS领域的新起点。 而在后续的技术迭代方面,全球排名前二的索尼和三星则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索尼则朝着减少像素数以换取保持像素尺寸较大的方向发展,而三星正朝着减小像素尺寸和增加像素数的方向发展。 可以预见,像素升级迭代不再是大厂追逐的唯一方向,在技术水平持平的基础上,未来市场竞争更多是存量竞争状态。而手机CIS领域正面临国产替代、市场复苏、技术创新和多元化产品需求等多重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国产CIS厂商有望在手机高端CIS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苹果向91个国家或地区的iPhone用户发送木马警报
近期,苹果公司向全球范围内的iPhone用户发出了重要提醒,称其设备可能面临的间谍软件潜在威胁。 路透社所披露的一封内部邮件明确指出:“苹果已确切发现有攻击者企图通过远程手段非法侵入iPhone设备。”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警告并非广泛撒网式的公告,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后,仅针对分布在91个国家的特定用户群体发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描述攻击者的身份时,苹果公司的话语策略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在过去,苹果与其他科技企业通常会直接使用“国家支持”这一表述来指代背后可能的操控力量。然而,这次苹果选择了“雇佣兵”这一非传统词汇来描绘攻击方。 尽管在公开声明中措辞谨慎,苹果的安全团队在对抗政府背景恶意软件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和行动力。特别是针对以色列NSO集团开发的Pegasus间谍软件,这款臭名昭著的工具因其强大的侵入性和广泛传播而成为全球安全界的重点关注对象。苹果与其之间的对抗,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苹果安全团队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漏洞修补,展现了其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的坚定承诺,多次有效挫败了Pegasus等高级恶意软件的入侵企图,确保了亿计iPhone用户的数字安全边界。
华为也卖不动了,Pura70不再缺货
记者 张勇毅 编辑 高宇雷 「春暖花开,未来可期」这是 2023 年,P60 发布会尾声时,时任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的余承东在台上的表述。 按照余承东的说法「华为历经了四年的备受限制与挑战的寒冬,现在春天终于要来了」;这种对未来销量复苏的期待,直接体现在了华为 Pura70 系列的销量预期:华为为 Pura70 定下了激进的出货数字,全年销量共计超过千万台。 但对 Pura70 来讲,春天的到来没能驱散市场的寒气:即使首销高度还原了 Mate60 发布时的场景。但线下华为门店中却没有迎来预想中的用户大排长龙。除了先锋计划刚开始的当天上午,线下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 Mate60 发布时大排长龙的场景。 在首销一周之后的五一假期,电厂记者走访了一二线城市的华为直营店, Pura70 库存状态都已经趋于正常,大多数型号/颜色都可以直接买到现货;与最开始线上渠道开售一分钟售罄的情况完全相反。 与Mate60 发售后长时间存在溢价现象相比,在发售当天,黄牛手中的资源机就出现了价格倒挂,Pura70 Ultra 这样的旗舰实际售价已经出现比官方售价低 500-1000 元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一代 Pura70 系列的售价,也超出了包括华为经销商在内许多业内人士的预期:不仅 Pura70 Ultra 顶配的售价已经超过了 Mate60 Pro+ ,从 Pura70 整个系列的定价策略,都有对标 iPhone 15 系列的影子,除了基础版与 Pro 版价格要比 iPhone 15 系列低 500 元人民币之外,在 Pro+ 以及 Ultra 的定价上,都与苹果目前给 15 Pro、Pro Max 的定价完全相同。 如此对标 iPhone 的 Pura70,在开售之后同样遇到了当前 iPhone 所面临的问题 —— 线下销量与预期差距巨大时,华为应该如何调整策略? 不再缺货 即使对正常的消费电子产品而言,整个销售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缺货状态的情况往往意味着库存出现了严重问题,但这确实成为了过去两年华为高端手机在线下渠道的常态。 即使是定位相对廉价的 P 系列也是如此:在 P60 首销期间,华为官网渠道甚至还为购买用户提供了“ 60 天排队候补”的购买选项。Mate60 系列发售后这种情况稍有缓解,但线下门店需要预约 1-2 周才能拿到手机的情况仍然是常态。 如果说此前 Mate 系列乃至 P 系列都因为华为所遭到全方位制裁,缺货+市场高涨需求因素叠加导致出现这种情况成为常态,那对华为竭力维持的线下渠道来讲,即使有足够的溢价支撑,缺货仍然是限制利润上涨的主要问题。 这种情况直到 Mate60 系列的发布才得到颠覆:历史性的突破让华为线下渠道也经历了一场“狂欢”,来自用户端情绪爆发对 Mate60 系列的销量与溢价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ura70 首销遇冷,让发布之前一度狂热的线下渠道逐渐回归理性;Mate60 系列让“久旱逢甘露”的华为线下渠道对未来的旗舰新机有了更多期待,将这种成功在 Pura70 之上再一次复制是很多华为人的愿望。 对线下渠道而言,Mate60 系列进入销售末期,也急需一款新的旗舰来提振三/四月低迷的线下销量;华为在经过 Mate60 早期缺货给首销带来的影响之后,在 Pura70 系列上也采取了更加激进了备货策略:从 Pura70 的相关供应链信息能推断出,当前 Pura70 系列机型的备货量已经过超过 600 万台。 在开售初期,售价近万元的 Pura70 Ultra 一度成为线下最抢手的款式,但随着时间推移,在一天之后就被售价相对更低的 Pro 系列取代,Pura 首销的不缺货,意味着 Pura70 在整个销售周期中将承担更大的销量压力。 从对线下用户的实际采访能看出,Pura70 高昂的售价,是劝退线下用户的直接理由: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对购买 Pura70 系列抱有强烈兴趣的主要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之前使用 P20/30/40 系列的 P 系列老用户,他们对 Pura70 有着强烈的换机需求,但近五千人民币的起售价与他们的预期产生了不小的差距。 在 P60 系列开售早期,线下渠道同样有过因为起售价过高而劝退不少入门用户的反馈,而 Pura70 系列的起售价相比 P60 系列再次提升了一档,这让原本承接中端机与 Mate 系列旗舰之间市场的 P 系列,不仅在售价上开始逐渐接过 Mate 系列原本的定价区间,也意味着 P 系列真正来到了与苹果正面竞争的售价区间。 但从行业端来讲,Pura70 的高昂售价更多是受困于供应链的集体价格上涨,因此也更像是 2024 年旗舰手机售价普遍上涨的前哨:因为来自供应链在内存/闪存等关键元器件价格暴涨,诸如小米、OPPO 等厂商从 2023 下半年开始与供应链企业谈判,多个关键组件售价提升 10%-20%,直接导致硬件端的升级换代脚步放缓,2023 年一些硬件厂商主导的“大内存大存储”升级换代趋势将成为历史。 一些手机品牌高管也曾公开预告 2024 年旗舰手机将承受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即使是华为也难以从这场供应链涨价浪潮中独善其身,一场智能手机集体涨价风暴在所难免。 软实力退潮,硬实力接棒 在预想中的“市场回暖”没有如期而至,智能手机成本上涨导致的售价提升压力之下,Pura70 系列想要在整体环境继续下跌的存量市场中维持现有的上涨态势,就必须通过手机本身的硬实力吸引到更多传统高端手机用户。 即使首销销量受阻,但华为并未在硬实力上明显落于下风,反而仍然在蓄力构建以鸿蒙为核心的软件生态:从 2023 年,国内知名 App 如美团、支付宝、高德地图、小红书等 App 开始密集宣布组建团队、开始鸿蒙原生应用的开发。根据华为官方透露的数据,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 200 家企业组建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团队。 据 WPS 一位产品经理介绍,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华为就开始派驻工程师,以驻场的方式来帮助鸿蒙原生应用的开发,同时在鸿蒙系统中通过宣发、广告推荐位等资源与软件开发商进行置换,帮助鸿蒙原生应用能快速渡过从零到一的发展初期。 “很多厂商是在 Mate60(系列)之后才真正意识到鸿蒙的潜力,开始对鸿蒙做相应的市场调研并组建团队”,这位产品经理向记者介绍鸿蒙生态真正爆发的节点。“但仍然有一些厂商没有入局,可能是在分成比例这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上仍然有分歧”。 在巨头软件开发商中,如今尚无鸿蒙原生应用开发消息的腾讯动向一直值得关注:对诸如 QQ、微信这样的巨型应用服务,组建鸿蒙应用开发团队的成本不低:按照其他厂商的经验,需要在 Android 版本的基础上将代码量改动近一半才能做到鸿蒙原生应用的适配效果。但显然这些厂商更关注能否借助鸿蒙这样的新平台换来更多高端用户的收入增长。 这既与 Mate、Pura 系列高端旗舰手机的销量息息相关,也可能会促使华为对更多软件开发商妥协,来换取更多应用生态的入驻 。但按照现有的时间节点,只支持鸿蒙原生应用运行的 HarmonyOS Next 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启动开发者 Beta 测试,今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商业版。 对华为而言,仍然有诸多方式来化解 Pura70 系列首销所遇到的短期阻力:通过直接/间接降低售价、优先供货需求量最大的 Pro 系列等方式,按照郭明錤此前的预测,即使需求放缓,Pura70 系列仍然有望达到 150% 的增长 —— 即总销量 1000 万 - 1200 万台。 超过千万的高端智能手机手机用户,不仅意味着华为将在高端市场进一步蚕食苹果等厂商旗舰手机的销量,也意味着更多厂商需要着手考虑将鸿蒙生态的软件开发工作提上日程。 重回海外市场 如果说 Mate60 系列的秘诀是成功调动了国内用户对华为品牌的自豪感,那 Pura70 系列同样埋藏了关键的一次布局 —— 华为高端旗舰重新回归海外市场。 海外市场对华为旗舰手机销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巅峰时期,来自欧洲市场的旗舰手机需求甚至能占据华为旗舰手机销量的一半,而经过四年之后,华为重建一套不依赖 Google 的软件生态时机已经成熟,因此 Pura70 系列就成了华为决定回归海外市场的首款旗舰手机。 5 月 2 日,华为马来西亚官网宣布开启 Pura70 系列的预售:Pura 70 12+256GB 标准版售价约为 5622 元人民币,全系列售价最贵的华为 Pura 70 Ultra(16+512GB 版本)售价超过 10030 元人民币。 在此之前,Pura70 系列已经在欧洲多国开启了预售活动,在新加坡华为门店中,普通用户甚至已经能在线下门店看到 Pura70 的真机,在定价上均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比起中国同款机型并没有明显提价,反而通过赠送耳机等周边配件产品的方式,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 这同样也是三星旗舰手机几乎每年都会采取的策略。 即使这些预售活动带有浓重的尝试性质,但仍然有机会帮助华为在中国市场之外,重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海外供货体系。 在海外预装的是基于 Android 12 的 EMUI 操作系统,硬件部分则与国内版本基本一致。预计 5 月底就将正式出货。 根据财报显示,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其终端业务也恢复了增长势头。具体来看,华为在2023年的终端业务销售收入达到了2515亿元人民币,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17.3%。 尽管华为已经熬过了最为困难和风险最大的时期,但一些供应链专家认为,在智能手机产品上,华为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速迭代更新的背景下,以及目前电子消费市场的复苏还处于初期阶段。此外,其他领先的手机品牌也已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谷歌Pixel 9保护壳曝光 或推出三款新机 镜头凸起明显
今年关于谷歌Pixel 9系列手机的传闻层出不穷。最初,人们预计只会推出两款新机。然而,最新的消息指出,谷歌可能会推出三款Pixel 9机型。 谷歌Pixel 9渲染图 此前有消息称,谷歌将重启Pixel XL系列,并推出Pixel 9 Pro XL型号。若此消息属实,那么市面上或将出现Pixel 9、Pixel 9 Pro和Pixel 9 Pro XL三款新机。另外,还有传闻称谷歌将在Pixel 9系列下发布其下一款折叠屏手机,可能命名为Pixel 9 Pro Fold。尽管这一传闻相当引人关注,但消费者仍需谨慎看待。在官方发布之前,任何信息都可能有变。 爆料人士“Android Central”近日从知名保护壳制造商Thinborn获得了几款Pixel 9的保护壳。这一举动似乎预示着Pixel 9系列的发布在即。这些保护壳进一步证实了Pixel 9系列将有三款不同型号,并且其设计特点也得到了进一步揭示。 Pixel 8在发布时采用了比Pixel 7更圆润的边角设计,而Pixel 9的保护壳也延续了这一趋势,边角设计非常圆润。此外,保护壳还确认了Pixel 9相机凸起的形状,这一设计语言与之前的泄露信息一致,采用了独特的Bender式相机凸起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Pixel 9的传闻和泄露信息将会更加频繁。尽管谷歌I/O大会即将召开,但尚不确定是否会在会上公布有关Pixel 9的任何信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谷歌的下一代旗舰手机将是今年最令人期待的产品之一。
小米设备被发现20个安全漏洞 或致信息泄露 被远程控制
原标题:小米设备惊现20个安全漏洞 或致信息泄露 被远程控制 小米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小米因被发现影响其设备的20个安全漏洞而受到密切关注。这些漏洞如果被利用,可能会导致敏感用户信息泄露,并可能允许远程控制受影响的设备。外媒认为,小米迫切需要及时修复这些漏洞,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 小米 据CNMO了解,这些安全漏洞同时影响MIUI和HyperOS,受影响的应用程序包括相册、小米视频和设置等熟悉的应用程序。外媒称,部分漏洞源于小米对AOSP(Android开源项目)应用程序的修补,这表明在修补过程中需要更彻底的测试和安全措施。 导致安全漏洞的应用程序列表如下: 相册 (com.miui.gallery) 应用商店(海外) (com.xiaomi.mipicks) 视频(com.miui.videoplayer) MIUI蓝牙(com.xiaomi.bluetooth) 电话 (com.android.phone) 后台打印程序 (com.android.printspooler) 安全中心(com.miui.securitycenter) 安全核心组件(com.miui.securitycore) 设置(com.android.settings) 小米快传(com.xiaomi.midrop) 系统跟踪 (com.android.traceur) 云服务(com.miui.cloudservice) 虽然没有哪个系统可以声称完全不受漏洞影响,但小米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外媒称,小米已经展示了积极主动的方法,迅速发布更新来修补重大漏洞,包括微软报告的有关小米文件管理器的漏洞。 相关报道 外媒分析称,小米必须保持警惕,并继续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优先考虑安全性。定期安全审核、及时推送补丁以及与用户就安全更新进行透明沟通是任何现代科技公司(尤其是小米这样的知名公司)的基本做法。
传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将成蔚来乐道品牌电池供应商
集微网消息,5月7日,据市场最新消息,比亚迪有望成为蔚来汽车旗下新品牌——乐道汽车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双方已达成协议。 市场消息同时称,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也有望成为乐道汽车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其中,中创新航或将供货大容量电池组。 数据显示,比亚迪、宁德时代为目前全球装车量排名前二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根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1-3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数据,宁德时代以41.31GWh的装车量遥遥领先,占据市场48.93%的份额,继续巩固其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领先地位。紧随其后的是比亚迪,装车量达到18.44GWh,市场占有率为21.84%,两家企业共同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 在榜单中,中创新航以5.19GWh的装车量位列第三,市场份额为6.15%。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分别以3.79GWh、3.12GWh、2.92GWh的装车量位列其后,市场份额分别为4.49%、3.70%、3.46%。 蔚来推出新品牌“乐道”,旨在进一步拓宽其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布局。据蔚来汽车透露,“乐道”品牌的车型将搭载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创新的车载互联技术,确保用户即便在入门级市场中也能享受到智能化的驾乘体验。此外,新品牌的车型还将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以符合当下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另据市场消息,乐道L60作为乐道品牌的首款车型,将提供60kWh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和90kWh的三元锂电池组两种选择。
日产CEO:电动汽车需求波动,动力总成“灵活性”至关重要
IT之家 5 月 7 日消息,日产汽车正在调整其电气化战略,以期在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波动的情况下保持竞争力。虽然长期目标依然是电气化,但日产 CEO Makoto Uchida 表示,日产将提供更加灵活的动力总成选择,以满足全球电动汽车不断变化的需求。 IT之家注意到,日产最近发布了名为“Arc”的全新商业战略,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出 30 款新车,其中 16 款将采用某种形式的电气化技术,目标是在 2026 年实现全球电气化汽车销量占比达到 40%。 Makoto Uchida 指出,这一调整是为了适应目前并不明朗的市场环境,让日产能在电气化步伐较慢的市场站稳脚跟。“我们一直强调,电气化需要根据客户需求来推进,”他说道,“我们认识到目前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有所放缓,但我们的最终目标依然不变。关键是如何让我们的路线图既能灵活应对当前形势,又能保持长远发展。这需要我们在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的电气化战略,灵活的调整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将根据客户需求来提供合适的车型,并密切关注市场的接受程度。” 日产近期透露了将 Juke 和 Qashqai 跨界车替换为纯电动车型的计划,此外还将推出第三代 Leaf。 针对中国市场,Makoto Uchida 承认日产需要应对新兴竞争对手的挑战,并提升品牌认知度。日产计划在中国推出 5 款全新电动车型,这些车型将与合作伙伴东风汽车一起“在中国,为中国”开发设计,以满足中国市场特定的需求和喜好。 “以前我们是全球化公司,所有车型都在日本设计,然后再针对美国、欧洲和中国进行调整。这种模式将不再适用。”Makoto Uchida 表示。 他并未排除这些在中国开发的车型出口到其他市场的可能性,并承认日产目前在中国工厂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他强调,这些车型主要还是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开发。 降低电动汽车生产成本是日产“Arc”计划的另一大核心目标。Makoto Uchida 指出,降低成本的举措包括 “加强供应链合作、提升内部技术、优化电池采购,以及采用更少样化的平台进行设计,以确保成本具备竞争力。” Makoto Uchida 还重申了日产将在 2028 年将固态电池技术应用于量产车型的承诺,并表示这种新型电池技术有望成为 “未来纯电动汽车可被接受程度的颠覆者”。他表示,日产 “仍然对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充满信心”,并计划今年开设试点工厂,并在未来四年内实现量产。
疯狂马斯克:七高管离职,二号人物派往上海,开启第四轮裁员
裁员风暴,席卷特斯拉上下。 CEO接班人候选朱晓彤 (Tom Zhu)“降职外派”,但这都算好了。 其他七位高管,包括前二号人物安德鲁·巴格里诺 (Andrew Baglino)在内,直接走人了。 短短20天,7高管离职,4轮裁员。 一切的一切,原因不知道,但按照马斯克的剧透,都是为了转向AI,为了冲刺Robotaxi。 AI能让特斯拉再次伟大,重获高增长,支撑马斯克逐梦火星。 变革需要从更有活力的组织开始。 疯狂马斯克,重铸特斯拉 刚曝光的消息,特斯拉正在开启新一轮裁员。 这次主要包括软件、服务和工程部门。 算上早前的公共政策组,全噶了的超充团队,同期计划裁员的新车项目组,以及后来的正极材料制造团队,这已经是第四轮裁员了。 这场裁员是上下同步进行的,7位高管也先后离职。 其中包括原二号人物巴格里诺,他在特斯拉任职18年之久,从电气工程师一路升迁至动力总成与能源高级副总裁,在公司排名仅次于马斯克,见证了特斯拉从初创到登顶。 他是在特斯拉发布全员信,官宣开启万人大裁员当天离职的。 同一天离职的还有公共政策与商务副总裁洛汗·帕特尔 (Rohan Patel),此后特斯拉平均每三天走一个高管: 投资者关系副总裁Martin Viecha 人力资源高级总监Allie Arebalo 新车项目主管Daniel Ho 正极制造负责人Anthony Thurston 超充团队负责人丽贝卡·蒂努奇 (Rebecca Tinucci)。 其中蒂努奇是马斯克用来立威“抓的典型”。 △ 左为丽贝卡·蒂努奇 有报道称,一开始马斯克只打算裁掉超充团队一部分人,蒂努奇认为人数太多,对此抗拒。 于是蒂努奇连带整个团队,一起走人。 此后马斯克写邮件给高管们: 希望这些举措能表示清楚,我们对裁员降本有多坚决。大部分高管至今都没有认真对待(裁员降本)。 他还警告各主管,如果在团队保留能力不行的员工超过三名以上,那就和员工一起走人。 和走人的这些高管比起来,朱晓彤无疑是好太多了。 甚至说是风头一时无两,也不为过。 看似是“外派降职”,远离总部,担任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实际朱晓彤更重要了。 最直接的,由于巴格里诺离职,朱晓彤排名更近一步,如今仅次于马斯克,是公司的二号人物。 此外,其负责的业务更加重要。 马斯克旋风访华刚回美,朱晓彤就被曝重归中国,因此外界多猜测朱的到来,是为了推动FSD入华落地。 中国又一次出手拯救特斯拉,马斯克又一次对朱晓彤委以重任。 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拔地而起,不到一年交付,特斯拉因此走出产能地狱,开始腾飞。 背后主导上海工厂建设的,正是朱晓彤。 他睡工厂,接近24小时工作,在解决特斯拉的危局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在,特斯拉转向AI,FSD既是Robotaxi业务的核心,又是当下特斯拉在国内提高竞争力,提振销量的关键。 朱晓彤又一次被马斯克选中。 尽管特斯拉此时的情况,远没有2019年时糟糕,但星辰大海的梦想,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让马斯克不得不开展一系列举措。 特斯拉发生什么事了? 裁员重组的导火索,是特斯拉今年一季度的糟糕表现。 一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交付38.68万辆车,同比下滑8.5%。 营收不达预期,毛利率持续走低,净利润只有11.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大跌55%,环比骤降602%。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特斯拉高管将官宣的万人大裁员解释为预备增长所进行的优化。 马斯克在裁员全员信中也表示,公司准备进入下一阶段。 尽管马斯克对此没有具体说明,但从近期特斯拉的动作和迹象来看,显然是从EV转向Robotaxi,AI将是特斯拉的业务重心和增长希望。 巨头转向,需要重组,需要从上到下彻底的变革,因此大家看到了短期内,四轮裁员和多名高管离职。 裁员重组是特斯拉的现实需要,也和马斯克自身有关。 这既是其管理风格的展现: 避免过度增长,主动裁员,用实力强的小团队组成公司。 同时也有分析认为,高管们离职使得特斯拉更加需要马斯克,马斯克巩固了自身地位。 今年年初,马斯克560亿美元的天价薪酬被否,薪酬方案将在下个月的股东大会上重新审议。 薪酬方案的投票,其实是特斯拉对CEO马斯克的信任票。而每一位高管的离开,都加重了特斯拉对马斯克的依赖,有利于方案通过。 没有这笔薪酬,马斯克成不了世界首富,当然更重要的,马斯克的火星梦也会被推迟实现。 追逐星辰大海的非凡梦想,自然需要非凡的手段。 这一系列动作看似是为了转向AI,冲刺Robotaxi。 印证了那句话:马斯克,永远在折腾,永远创业在路上。
一箭四星!中国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圆满成功
快科技5月7日消息,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发文,今日11时21分,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新成员——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海王星01星等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介绍,长六丙火箭是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打造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液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全箭总长约43米,全箭起飞重量约21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4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 长六丙火箭首飞的圆满成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推动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加速迈向更新换代。 长六丙火箭遵循可靠性高、性价比高、履约能力强的设计理念,其采用无尾翼单芯级两级最简构型:一子级直径为3.35米,配置两台120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二子级直径为2.9米,配置一台推力18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可适配3.35米、3.8米直径整流罩,满足不同任务需求,实现可靠、经济、好用。 在首次飞行的长六丙火箭上,2.9米直径大温差泡沫夹层共底贮箱和自适应增广控制技术为国内首次应用。 2.9米直径共底贮箱助力火箭“瘦身减重”,提高了运载能力;自适应增广控制技术可以在线实时调整火箭的飞行控制策略,进一步提升火箭飞行控制的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数字仿真在长六丙火箭设计全流程全面应用,代替了气动风洞试验、全箭模态试验、舱段静力试验等大型地面试验,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研制效率。 本次任务是长六丙火箭通过商业化竞拍的方式实施的一次“拼车”发射任务,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首次公开竞拍。 本次发射的4颗卫星是海王星01星、智星一号C星、宽幅光学卫星、高分视频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长城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提供发射服务。
比亚迪副总裁李柯质疑美封禁华为、TikTok:汽车行业有所不同
李柯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7日,比亚迪公司执行副总裁兼美洲区CEO李柯周一在出席米尔肯研究院全球大会时表示,比亚迪与华为、TikTok所处的行业不同,不应该被阻止在美国开展业务。 李柯在大会上表示,地缘政治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乃至整个电动车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比亚迪所在的行业与华为、TikTok不同。目前,华为已受到美国多项出口管制的影响。TikTok则被要求出售美国业务,否则将会被下架。 “比亚迪,我们是制造汽车的。所以最终,这是消费者的选择。”李柯表示。她补充说,比亚迪已经就成为一家“全球性公司”做好了准备。 虽然美国总统拜登将TikTok剥离法案签署成了法律,强制该应用卖掉美国业务,但是为了吸引数百万年轻TikTok用户,拜登的连任竞选团队已经入驻TikTok。 “就连拜登总统也在使用TikTok,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封禁TikTok呢?”李柯问道。她表示,封禁令将违反美国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障。 对于华为,李柯表示,“华为是一个不同的案例,这是不一样的”。 李柯指出,美国目前的政治环境意味着“它不再像一个开放的市场”,“美国正在成为一个保护性很强的市场。” 尽管李柯做出了上述辩驳,但是像比亚迪这样的中国电动汽车公司正受到华盛顿的关注,就像TikTok和华为一样。近几个月来,美国以“国家安全风险”和对美国汽车业的威胁为由,加强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公司的审查。美国国会议员敦促拜登禁止向美国进口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放言,如果当选,将对从中国进口的汽车征收100%的关税。 不在美国卖车 李柯表示,由于美国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和许多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犹豫不决,“我们没有在美国销售汽车的计划,现在的美国市场处于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阶段。” “我们希望大选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美国人会更加坚定地思考未来的解决方案。”她说。美国将在今年11月举行总统大选。 不过,李柯表示,像比亚迪这样的中国供应商仍然希望成为美国电动汽车供应链的一部分。尽管去年第四季度从特斯拉手中夺走了纯电动汽车销售桂冠,但比亚迪长期以来一直是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 “如果你从电池、采矿和所有技术整合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供应链现在是领先的供应链,这是最好的供应链,”李柯称,“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允许美国公司自由选择最好的供应商呢?如果他们能对中国供应商更加开放,美国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将受益。”(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