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以开放促创新,华为“十大发明”背后的知识产权力量
摘要: 创新从来不是个体的能力,而是产业生态共同形成的共识。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冰美式 编辑|刘毓坤 全球创新浪潮正加速演进,中国科技力量正在成为其中的重要推动者。 在这场面向未来的技术竞赛中,知识产权正悄然成为影响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它不只是保护机制,更是连接创新者、产业链与全球市场的桥梁。 11月11日,华为公布第六届“十大发明”成果。这场内部评选不仅记录技术突破的瞬间,更展现出开放协作的长期路径。把开放创新刻在DNA里的华为,研发投入上也始终不留余力。 过去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24万亿元,仅2024年就达1797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0.8%;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覆盖通信、算力、操作系统与智能驾驶等多个前沿领域。 “华为注重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在现场表示,大家正在加速走向全联接的智能社会,联接和计算是未来世界的两个基石,而保护和奖励创新也同样重要。“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华为始终致力于开放、合作、创新。” 知识产权:创新源动力和开放合作的基石 过去这些年,中国的创新生态持续完善。从政策层面的制度建设,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积极投入,一个更开放、更成熟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正在形成,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截至2024年底,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568.9万件,同比增长14.0%。 在第六届“十大发明”发布现场,嘉宾们也围绕“知识产权与创新共进”展开讨论。国际商标协会CEO Etienne Sanz de Acedo指出,知识产权让创新与创造力能够以明确的方式被量化与流通。国际贸易许可者协会(LESI)当选主席王宁玲呼吁行业领袖与研究者加强协作、负责任地共享知识与许可,以开放促进产业共荣。 而华为正是这种理念的长期践行者。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797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20.8%;过去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24万亿元。 截至目前,华为在全球持有超过15万件有效授权专利,覆盖通信、算力、操作系统、光互联、绿色能源与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 与此同时,华为以“创新、开放、利他、合理”为理念,通过专利许可、标准共建和开源协作,推动不同产业间的技术共享与生态协同。2024年,公司专利许可收入约6.3亿美元;《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家直接或间接获得华为专利授权。 在过去的一年里,OpenHarmony社区超8100名共建者提交的新增开源代码超1000万行,openEuler系操作系统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另外华为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软件开源和硬件开放项目,如CANN计算框架、仓颉编程语言、灵衢总线硬件规格等。致力于为终端、云服务和计算系统开放所有开发者工具和应用支持代码。 “持续创新与尊重知识产权,是华为取得今日商业成就的源动力,也是未来我们致力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的基石。”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11月11日发布的第六届“十大发明”,成为华为开放创新实践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十大发明:构筑开放创新体系的技术群像 2025年第六届“十大发明”,获选成果涵盖算力架构、通信网络、操作系统、光互联、存储技术、绿色能源与智能驾驶等多个方向。 位居榜首的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试图解决AI算力集群在通信效率上的长期瓶颈。它不是在单卡性能上“卷”,而是在资源调度上重建规则——让成百上千颗处理器以更低延迟协作,最终实现“大模型时代的算力拼接”。 另一项入选的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核心在于通过软硬协同提升系统的流畅性与安全性。在“丝滑流畅”方面,方舟引擎在并行计算、以存代算、端云协同等方向的突破,使系统与应用之间的调度更加高效,带来跨设备的一致体验。在“安全”方面,星盾安全架构从内核到应用生态进行系统级设计,通过加密分享机制将数据控制权交还给用户,让跨场景的交互更可控、更可信。 短距光互联技术,解决的则是智算中心里“能耗占比过高、扩展困难”的问题。通过芯片—链路—网络的协同设计,解决了传统电互联在可靠性、时延、功耗等方面的技术挑战,使得智算集群可靠性提升3倍、覆盖范围扩大12倍、运维效率提升40%。 以及GigaGreen RAN绿色无线接入网,通过动态频谱调度与功耗感知算法,让5G基站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节能约三成。 这十项发明看起来分散,实则指向一个共同目标:让创新变得可以被复制。它们的共通特征是:一旦打磨成熟,就能嵌入产业链,被更多合作方复用。这也是华为一直强调的“开放创新”的现实意义——开放不是“共享一切”,而是让底层技术具备公共性。截至目前,华为已有超过20万件专利进入公共领域,可供公众免费使用。 另外,去年6月20日,华为在茶思屋科技网站上线的“查思专利”板块,使产业伙伴和研究机构能够直接检索、使用和研究相关专利资源,一年多以来,访问量突破两百万次,进一步让专利存量变成创新增量。 在今年的“十大发明”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华为算力体系创新能力的昇腾超节点,它展示了知识产权如何转化为AI时代的现实生产力,也验证了专利群如何直接支撑技术落地。 昇腾384超节点:8项关键专利支撑技术落地 技术创新对应的往往是产业价值。“十大发明”的评选标准,也不仅仅以项目规模或商业收益为衡量,而以是否能开创新产品系列、形成重要商业特性、对公司和行业产生实际价值。 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作为十大发明的首位成果,在产品层面落地为昇腾384超节点,实现384张AI处理器高速互联、低时延协同。2025WAIC上,昇腾384超节点首次展出,作为“镇馆之宝”,每日展台前都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这项被称为“智算时代基础设施”的技术,不仅是华为在算力架构上的一次突破,也是知识产权体系支撑下的集体创新成果。据了解,其背后由8项关键专利支撑技术落地。 作为发明人代表的孙宏伟将超节点的开发比喻成一栋楼,这栋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楼”如何盖,才能提升资源利用率,第一步就是系统架构设计,也就是其中一项专利,一个“可池化、皆对等、可组合”的分布式对等全互联架构”。与此同时,团队开发了低时延内存语义专利,让AI核心计算节点之间的通信效率提升至纳秒级。 在庞大的硬件规模下,可靠性成为另一道门槛。以故障率最高的光模块为例,若万卡集群万个光模块,一年平均会发生几十次故障。据孙宏伟透露,光模块故障分析显示,大部分的模块故障与脏污有关,而业界主要依赖仪表和人工上站巡检,距离高效、高精度、搞准确度检测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我们有一个专利,采用业界首提的基于ODSP的检测技术,大幅提升了监测效率。以往需要人工介入耗费数日、且有盲区、检测效率低、无法实现在线检测等问题,统统都解决了。”孙宏伟表示,该专利实现了远程非介入式监测,无需人工插拔光纤;监测基本无盲区;而且能多模块并行监测,全超节点检测如今不到7分钟便可完成。 另一项关键创新是智能动态供电专利。针对AI训练负载峰值频繁波动的问题,团队构建了电源—NPU协同控制机制,根据计算压力实时分配功率。这些技术构成了昇腾384超节点的八项核心专利群。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嵌套、彼此支撑的体系:通信架构、供电控制、可靠性设计、热控管理,共同组成了从硬件到系统的完整创新闭环。 同样,正是这种“系统化专利群”,让超节点不仅能在实验室稳定运行,更能在产业环境中规模化部署。正如孙宏伟所说,超节点这块巨大的拼图,少了任何一块,都不完整。 结语 从知识产权到创新体系,从“十大发明”到昇腾超节点,华为的创新路径在过去十年里始终保持着稳定而持续的节奏。它的做法并不复杂——把专利当作技术体系的一部分,而非划定边界的围墙。这也让专利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协同与共赢的核心机制。 与此同时,在AI与智能产业的演进中,“开放”正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它不只是共享代码或发布标准,而是一种更长期的态度——尊重知识,尊重合作,也尊重技术本身的复杂性。 如今,从专利许可到开源社区,从标准贡献到产业合作,开放已经成为华为最稳定的组织惯性。无论是查思专利的上线,还是OpenHarmony共建者数量的持续增长,抑或是标准提案的不断输出,这些细节比口号更能说明问题——创新从来不是个体的能力,而是产业生态共同形成的共识。
贾跃亭“握手”马斯克? 法拉第未来宣布接入特斯拉超充网络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11月13日,法拉第未来(FF)今日宣布了一项关键的充电标准决策,自2026年起推出的未来车型,将全面配备NACS(北美充电标准)接口。此举标志着FF正式加入北美主流充电标准阵营,其未来用户将能够直接使用特斯拉庞大的超级充电网络。 根据合作细节,受影响的车型包括下一代FF 91以及即将推出的FX Super One BEV版本。通过采用NACS标准,这些车辆将可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韩国接入超过28,000座特斯拉超级充电桩。FF方面同时强调,车辆仍将保持对CCS标准的兼容性,用户依然可以使用ChargePoint、EVgo等现有的第三方DC快充网络,实现双重充电保障。 此举被视为FF为后续车型(如FX Super One)的交付和放量所做的关键基础设施布局。资料显示,FF近期发布的FX Super One车型计划于今年年底在美国实现首车下线。FF全球Co-CEO Matthias Aydt表示,公共充电网络的完善程度是当前用户决策的关键因素,接入特斯拉网络旨在提升用户的充电便利性与用车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合作也让外界再次聚焦于FF创始人贾跃亭与特斯拉CEO马斯克。两家公司在发展早期曾被广泛视为直接竞争对手。2021年,马斯克曾提及“Faraday”是特斯拉的备选商标,贾跃亭当时则回应称双方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战友”。此次在充电标准上的统一,标志着双方从早期的市场竞争关系,转向了在基础设施层面的生态共建。
诈骗、超载、被拼单,没有真正顺风的车了?
摘要:最初上线时本着绿色共享理念的顺风车,近年来被营运风气侵蚀,乱象与陷阱频出。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王佩薇 编辑|董雨晴 一段600多公里的路程,一辆七座车,挤了8个人。2025年初,莫先生一家五口花费1400元乘坐哈啰顺风车从贵州罗甸前往广西玉林,选择了“不拼车”服务,结果却遭遇了超载、绕路和危险驾驶。 当时面对视频证据,平台最初仅退款45元。在舆论压力下,才永久封禁了涉事车主账号。 这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顺风车相关投诉多达数万条,其中,以哈啰顺风车的投诉声量最高,多达11850条。消费者在此控诉着各种糟心经历:强制拼车、坐地起价、人被赶下车却行李被拉走。 一面是糟糕的乘客体验,一面是平台松懈的管理标准。 10月27日,哈啰顺风车小程序被曝“司机不审证照可接单” 并引发热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检索某社交平台后发现“哈啰顺风车新骗局”相关词条屡见不鲜。 哈啰顺风车,怎么成了天坑? 顺风车一下,立马被骗 第一次出问题时,刘艺没有放在心上。 这天她像往常一样预约哈啰顺风车,却不知道自己已掉入陷阱。“当时觉得长途车不好叫,怕司机鸽我,就向司机报了我的手机号码。结果还没出发,行程就开始了”。 正常情况下,乘客在点击“我已上车”后才会开启行程。刘艺带着疑惑进一步核对,又发现车主信息和司机本人也不相符,她在平台上看到的车主是女性,但联系到的司机却是男性。 在第一次发现行程疑问后,刘艺以为是平台BUG,果断申请取消、退款。 当刘艺再下一单时,平台匹配到了同一位司机。由于二人已私下加了微信,且对方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会来接她,“当时我感觉人性本善,应该也不会做骗人这么缺德的事情。” 所以,这一次虽然行程又一次提前开始了,但刘艺只当平台BUG没有理会。谁知到了半夜,订单信息悄悄变成了“行程结束”。 “刚开始快到约好的出发时间点时,司机还能联系上,说吃个饭来接我,后面司机就不回信息,再也联系不上了。” 刘艺告诉凤凰网科技,全程的路程费用共300多元。她随即向平台提交自己未搭乘车辆、未开启行程的证据,试图索要回自己的钱款,平台最初以“钱已经到司机账上了,要等到司机重新接单,才能从他余额里扣除”推诿,而后又答应会退钱给刘艺,却也一直没退。在刘艺多次拨打投诉电话12315维权后,将近半个月哈啰顺风车平台方才将钱款退回。但半个月的糟心经历,让刘艺很是头疼。 同样地,张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今年也被同样的套路骗了钱。“司机以‘沟通方便’为由,要了我的微信号,后来我才意识到我的微信号跟我的手机是捆绑的,他可能就是通过这个知道了我的手机号。”张曦的订单一共是246元,其中包括146元的行程费用,还有司机要求乘客承担的100元高速费。 在钱款被骗后,张曦也开始了维权讨款之路。“一开始和哈啰客服沟通的时候并不顺利,当天客服拒绝了我的投诉,平台方认为我的行程是完成了的,无法退款。后来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后,一位好心人联系我,她和我是前后脚被同一个司机骗的,当时她去申诉后,这个司机被哈啰封了几天,但现在又以同样的套路出来骗人。” 比“手机号骗局”更隐蔽的,是哈啰顺风车司机的“定金套路”。 李琦睿对凤凰网科技表示,她全程都没有跳出平台——在平台内付款,本人操作时没有添加司机的任何联系方式。“我的顺风车订单大概250元,被骗金额是100元。”据其表述,司机要求先付100元的定金。本着平台有保障的想法,李琦睿就放下了戒心。“包括付款后也显示钱款流向是哈啰平台”。 然而,令李琦睿意想不到地是,在订单开始以后,司机承诺马上到却让李琦睿等待三小时,随后竟取消了订单。“因为司机的电话是平台默认号码,我根本联系不上。哈啰的客服说他们也联系不上”。 气不过的她持续投诉,客服一开始还回应,后来干脆不管了。到现在,她的100元也没有退回。“哈啰就一直说转账是直接到司机的,算是感谢费。但是我知道发起订单后如果没有司机接单会让乘客选择添加感谢费,但感谢费是订单完成后再给司机的,我的订单都没出发,就收取感谢费明显不合理!”她也认为,“平台对司机的审核是有问题的,明明案例不止一次平台也不整改,发生后也没有妥善的售后处理。” 行业一哥,屡屡翻车 成立于2016年的哈啰,最初以共享单车业务打开市场。在摩拜和ofo双雄争霸、行业融资额动辄数十亿元的背景下,哈啰凭借更少的融资规模,聚焦三四线城市布局,意外地在共享单车大战中存活下来。 两轮车为哈啰吸纳了流量,也打下了用户基础。2018年底,最大的竞争对手滴滴开启顺风车业务整改,看到市场机会的哈啰迅速出手。据其官方披露,仅用时20天,哈啰就完成了百万车主的注册。2019年2月22日,哈啰顺风车在全国300多个城市正式上线。 过去几年,在屡次冲击IPO无果后,哈啰在2025年3月砸下了15.1亿元,入主上市公司永安行,成为实控人。市场将其解读为,曲线登陆二级市场。共享单车虽为哈啰提供了流量的基本盘,却始终难以盈利,据其筹备IPO时的招股书,2018-2020年,哈啰合计亏损了近50亿。 在滴滴、美团等巨头的挤压下,哈啰急于通过多元化布局打开增长曲线,从哈啰App首页也能看出这一战略意图:除了置顶的共享出行服务,还有借钱、电车充电、代驾等业务,甚至延伸至短剧、火车票、宠物、景点门票等领域,试图构建“出行+本地生活”的多元生态。 顺风车,这个高毛利的业务,也成为当前哈啰造血的利器。 正因此,希望盘活生态与资源的哈啰,一直设置着相对较低的司机准入门槛。据其官方披露,截至2024年,哈啰顺风车累计收到的订单需求已超过25亿单,累计发单乘客数超2.2亿,累计认证车主数突破3300万。 但管理的失序也时有发生。10月底,在曝出监管漏洞后,澎湃新闻记者曾多次联系哈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质疑为何该小程序会允许这些不规范现象出现。哈啰方面表示,业务部门一直在排查,目前尚未反馈结果。截至发稿,官方始终未正面回应漏洞情况。 凤凰网科技在检索社交平台后也发现,近年来,哈啰顺风车屡次三番地受到消费者投诉,有人表示遭遇甩客、宰客,有人举报司机危险驾驶。更有甚者,今年4月,有网友投诉称,“哈啰顺风车司机高速开辅助驾驶后,全程睡觉甚至打呼噜。”平台的粗放式管理始终是让消费者难忍的核心,顺风车主遵纪守法、安全驾驶以及顺风车乘客的安全出行该由谁来保障? 黑猫平台上有关“哈啰顺风车”的投诉超过11000条,相关问题均指向“售后服务”、“联系不到客服”、“客服不处理”等,除了消费者的投诉外,一些司机也怨声载道,存在明显是部分顾客问题却扣除车主违约金的现象。 变形的顺风车 许多年前,顺风车上线的初衷是“共享绿色出行”。2014年,随着《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出台,顺风车行业正式起步。最初,顺风车业务上有不少真顺风车主,为了赚点油钱,捎位同路人。 但近几年,随着平台抽取的分成越来越高,真车主逐渐退出市场,却留下了一大批职业化司机,在一些司机看来,顺风车就是降级版的网约车。 平台自身的一些规则变化也在加剧顺风车的“变味”。以往顺风车平台实行“选单模式”,车主需先发布自己的行程信息,才能看到同路乘客。而今,一些平台推出“听单模式”,车主不用事先发布行程信息,就可以听取附近的订单信息,这使得顺风车变得更像低价网约车。 一位北京地区的司机就曾向凤凰网科技表示,“作为网约车司机,我从来不‘惯着’乘客,对方态度不好,看不惯就骂他们,结果滴滴把我的相关功能给永久封了。”其表示,现在只能用哈啰顺风车拉单子。 有消费者同样表示,明明平台只需限制拉单次数,就可以很好地遏制职业化问题。但依旧有大量平台“放纵”,如哈啰每天最多可接4单(不同城市政策有所变化),在跨城市后,相应的单量又可以叠加。 职业化运营一直存在着各种乱象。2023年后,由于顺风车市场进一步向低价内卷,促使司机们开始想新对策,要么开始多平台接单,让本该一个人独享的行程,塞进了好几位乘客,要么,就私下找乘客补钱。 面对愈演愈烈的乱象,监管与平台治理齐下。今年3月以来,广东广州、惠州、东莞等地密集出台政策,明确禁止营运车辆参与顺风车接单;滴滴顺风车在 11月 7日宣布严厉打击私下拼车,同步推行“独享守护”智能模型。 现实生活中,顺风的需求是极大的。公开数据显示,每月有约750万人次使用顺风车往返工作地点与家之间,全国每年至少有1.9亿人次搭乘顺风车通勤出行。在小红书上,顺风车话题浏览量高达9.1亿。 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按2023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市场前三名占据了行业96.1%的市场份额,分别为哈啰出行(47.1%)、嘀嗒出行(31.0%)和滴滴(17.2%)。 哈啰等头部企业的崛起,恰是在行业巨变中精准捕捉机会、快速布局的结果。如今,它已从单纯的出行服务向具有公共属性的“准公共服务产品”演进。也注定该拿出更为严苛的管理规范,在安全保障和持续盈利上做好平衡。
百公里加速不低于5秒!又一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
新国标新增了对乘用车的超速报警和限速功能。 11月12日,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有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拟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后6个月正式实施,替代现行的GB 7258。 标准起草工作组表示,GB 7258是我国机动车安全管理最基本的技术标准,广泛应用于机动车制造、进口、质检、注册登记、安全技术检验、运行安全管理等相关领域。从近年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实践和国内外机动车安全技术发展情况看,现行的2017版GB 7258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相关交通安全隐患和事故也逐渐增多,但目前标准相关技术要求滞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安全治理现代化需求。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内容变更方面,“征求意见稿”指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要求,以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一是增加A型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要求,规范“单踏板”模式应用。二是增加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要求,要求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应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三是增加车载娱乐系统安全应用技术要求,要求汽车行驶速度超过10km/h时,驾驶人侧显示屏应关闭和禁止开启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四是增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要求,明确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应符合GB 38031的规定,车身设有定向泄压和压力平衡装置。 同时,“征求意见稿”增加辅助驾驶汽车安全技术要求,以引导规范辅助驾驶汽车发展。一是增加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激活和退出条件。二是增加驾驶人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要求。三是增加限定授权驾驶人开启组合驾驶辅助功能要求。四是增加驾驶人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人机交互等要求。五是增加说明书关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说明要求。 例如,在系统激活环节,“征求意见稿”确立了主动操作结合多条件核验的保障机制。其中明确,车辆每次上电或点火后,仅当驾驶人执行规定激活操作,且同时满足多项核心条件时,系统方可激活。这些条件既包括系好安全带等,也涵盖了驾驶人脱离检测功能可用、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开启等一系列条件。 此外,驾驶人的系统使用能力验证成为另一项关键要求。“征求意见稿”提出,每次车辆上电或点火后,需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两种方式中的至少一种,确认驾驶人已完成系统使用培训。这一要求通过强制培训确认,可有效提升驾驶人对系统的认知水平,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也聚焦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因加速过快而带来的失控问题。 “征求意见稿”在“超速报警和限速功能”技术指标中明确新增了两项针对乘用车的要求:一是指出,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s的默认工作状态。 二是要求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应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在静止、蠕行时能够检测,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提示驾驶人。 另外,针对车门,“征求意见稿”新增了“装备电子控制式车门锁止系统或自动激活式车门锁止系统的汽车,当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或动力电池发生热事件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自动解锁。” 对于电动门把手,“征求意见稿”也新增了更详细的要求: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并在机械式解锁和开启装置附近设置相应醒目的标志。汽车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B站发布2025年Q3财报:净利润暴涨233% 近250万UP主赚到了钱
快科技11月13日消息,哔哩哔哩(简称“B站”)公布了截至2025年9月30日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B站总营收为7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调整后净利润为7.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33%。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总额为234.9亿元人民币。 增值服务、广告、游戏和IP衍生品及其他业务分别贡献了收入的39%、33%、20%和8%,收入结构健康多元。 本季度,增值服务业务收入达30.2亿,同比增长7%。会员收入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大会员人数达2540万人,其中约80%为年度订阅或自动续费用户。 广告方面,三季度收入达25.7亿元,同比加速增长23%。广告贡献前五的行业分别是游戏、网服、数码家电、电商和汽车。 游戏方面,三季度收入达15.1亿元。在游戏长线运营的策略下,《命运-冠位指定》、《碧蓝航线》等游戏持续贡献收入,《三国:谋定天下》稳居iOS排行榜前列,持续受到策略类玩家的喜爱。 今年10月,B站发布自研游戏《逃离鸭科夫》,全球销售量超300万份,同时在线人数超过30万。未来,B站将继续贯彻长线运营策略,推进品类年轻化,持续为用户带来高品质、长生命周期的游戏。 本季度,B站日均活跃用户达1.17亿,月均活跃用户达3.76亿,日均使用时长提升至112分钟,均为历史新高。 截至三季度末,B站正式会员数同比增长10%,达2.78亿,第12个月留存率稳定在80%。深度内容仍然是核心驱动力,5分钟以上的视频播放时长增长近20%。 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推动B站品类优势不断放大,游戏,AI、知识等内容消费持续增长。本季度,游戏内容播放时长同比增长22%。作为国内最大的游戏视频社区,B站已经成为海内外厂商游戏宣发的核心运营阵地。 继《黑神话:悟空》在B站首发后,《黑神话:钟馗》在今年八月首发B站,首支先导预告片站内播放量超过1400万。科隆游戏展、东京电玩展等知名电玩展与B站达成内容合作;《使命召唤》、《崩坏:因缘精灵》、《无限大》等国内外游戏大作都选择在B站首发内容。 在AI热潮中,B站已经成为国内AI心智最强的社区。三季度,AI内容播放时长同比增长近50%。用户不仅在B站了解技术前沿,更主动投入学习与实践,推动了AI测评、部署教程及实战案例等内容的爆发式增长。 新兴品类的内容也迅速增长。三季度,汽车内容播放时长同比增长20%。类似新车上市测评、工厂实地走访、赛道表现验证、专业技术解读等深度专业内容,让B站成为年轻用户选车、购车的重要参考渠道。大批汽车厂商创始人也在B站开设账号,与用户沟通交流。年轻人的不断成长,催生了更多内容消费需求,带动亲子教育内容时长同比大幅增长56%;旅游出行内容时长同比增长18%。 用户创作内容欣欣向荣的同时,B站持续推出“精品化”自制内容,受到用户好评。本季度,国创内容播放时长同比飙升104%。口碑国创《凡人修仙传》迎来高光剧情,单集剧集播放量超1.8亿,创历史新高。年番《牧神记》开播一周年,追番量突破500万,在豆瓣收获了9.0的评分。 与此同时,创作者也在分享社区繁荣带来的成果。截至九月,万粉以上UP主数量同比增长超20%。在此基础上,创作者收入稳步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近250万UP主在B站通过广告、直播、充电、课堂、小店等渠道获得收入,UP主的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2%。 B站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表示:本季度,B站在社区生态与商业化双轮驱动下,实现了健康增长,也证明了内容的价值。对于优质内容的长期投入,让B站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持续吸引着创作者和用户的到来并长期留存。未来,我们将继续强化社区和商业的良性循环,促进社区繁荣,为用户创造长期价值。
市值全球最高公司,英伟达副总裁们出差仍坐经济舱
IT之家 11 月 13 日消息,随着英伟达(NVIDIA)股价屡创新高,部分高管可能已坐拥巨额财富,不过这并不总能转化为丰厚的工作福利。 本周一,英伟达 AI 基础设施副总裁弗拉基米尔・特洛伊(Vladimir Troy)在领英(LinkedIn)上透露,这家市值逾 4 万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28.46 万亿元人民币)的芯片巨头,其副总裁级高管因公出差时仍乘坐经济舱。 特洛伊将这家全球市值最高企业相对朴素的高管待遇归因于其“一个团队”(one team)的企业文化。他写道:“不搞特殊待遇;人人平等,专注使命,倾力于毕生事业。”他还补充称,英伟达的副总裁们没有行政助理。 不过,据领英个人资料及公司博客显示,部分英伟达高管确实有助理。 英伟达曾将“一个团队”文化描述为一种摒弃政治倾轧与等级壁垒的文化。该公司以扁平化组织结构著称: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直接管理大量高管,以促进信息高效流通。 一位前英伟达副总裁向 Business Insider 表示:“这并非不尊重管理层级,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该人士补充道,黄仁勋的总体理念是:“你应始终保持学习,如果有能力提供帮助,就应该去帮。” 目前尚不清楚英伟达公司究竟哪些高管享有行政助理或高端差旅待遇。 据 Business Insider 获取的一份内部名单显示,首席执行官助理伊迪・费舍尔(Edie Fischer)直接向黄仁勋汇报;公司博客亦证实,首席信息官索努・纳亚尔(Sonu Nayyar)配有助理。 领英资料进一步显示,多名员工担任以下高管的行政助理:汽车业务负责人吴新宙(Xinzhou Wu)、全球现场运营执行副总裁杰伊・普里(Jay Puri)、财务副总裁兼首席会计官唐纳德・罗伯逊(Donald Robertson),以及欧洲、中东与非洲区(EMEA)副总裁贾普・祖伊德维尔德(Jaap Zuiderveld)。 就黄仁勋本人而言,据公开报道,他偶尔会搭乘私人飞机出行,这一做法在顶级企业高管中颇为常见。
NVIDIA的6G+AI雄心被泼冷水 多家运营商巨头不感兴趣
快科技11月13日消息,NVIDIA最近一段时间对多个领域都加大了投资,其中跟诺基亚达成的合作虽然规模只有10亿美元,但承载了NVIDIA布局6G时代的野心。 双方的合作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推出第一个支持6G的电信计算平台Aerial RAN Computer Pro(简称ARC Pro),诺基亚接入NVIDIA的AI-RAN,电信基础设施原生支持CUDA等等。 简单总结就是,NVIDIA通过与诺基亚的合作,希望将自己的AI平台打造成未来6G基础设施的平台,4G、5G时代的网络设备运行的是华为、中兴、诺基亚等网络供应商开发的设备,未来这些会被NVIDIA的AI GPU等取代。 对于这次合作,黄仁勋非常重视,他之前就为美国在5G时代落伍而惋惜,现在黄仁勋表示,我们将重新发明5G,我们将让美国加入6G竞赛,重新开始创造电信技术。 我们将开始制定标准,我们将使美国的技术成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这就是ARC。 然而NVIDIA的ARC产品还没商用,目前就被泼了一盆凉水,因为几乎没有运营商被说服,美国Verizon、欧洲Orange及加拿大Telus等运营商的高管对ARC的前景表示质疑。 担忧的理由有多方面,首先是ARC这样的平台太贵了,成本高是绕不过去的槛,还有就是高性能带来的高功耗问题。 其次,就算6G网络需要AI大模型,也不一定需要是GPU,包括诺基亚在内之前都验证过用CPU或者其他芯片也能实现需求,毕竟网络中对AI的需求并不极端。 总的来说,NVIDIA在6G+AI上的雄心壮志可以理解,但是网络设备领域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GPU颠覆的,NVIDIA擅长的优点在网络市场不一定能发挥出来。
铠侠2025财年第二财季营收4483.46亿日元,环比大增30.8%
IT之家 11 月 13 日消息,NAND 闪存与存储产品企业 KIOXIA 铠侠今日公布了 2025 财年第二财季(IT之家注:对应 2025 日历年第三季度)的财报。 财务数据 铠侠 FY2025Q2 营收达 4483.46 亿日元(现汇率约合 206.22 亿元人民币),好于此前指引中点,同比下滑 6.8%、环比大增 30.8%。这一增长主要由出货量推动:按美元计算的 ASP 平均单价环比微幅下降(但按同类计环比微幅上升),比特出货规模环比增长近 40%。 其第三财季 Non-GAAP 营业利润 872 亿日元,营业利润率 19.4%,相较上一季度的 13.2% 提升明显;Non-GAAP 净利润达 417 亿日元,环比翻倍有余。 从营收来源来看,来自智能设备的收入在第三财季出现了 99.0% 的环比增幅,占比来到 35%。 未来预期 铠侠预计在各应用领域 ASP 上升的推动下,该企业 2025 财年第三财季的收入和利润将大幅增长。 具体在数据层面,铠侠预计企业 FY2025Q3 营收可达 5000~5500 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Non-GAAP 营业利润 1000~1400 亿日元,Non-GAAP 净利润 610~890 亿日元。 到 2026 日历年,铠侠将开始量产交付 245TB 的 LC9 QLC SSD,并计划推出 BiCS10 FLASH 和超高 TOPS 固态硬盘。 市场分析 铠侠表示,NAND 的需求主要受到数据中心和企业的 AI 需求驱动,预计在近期及 2026 年内 NAND 闪存的需求将超过供应。 铠侠认为数据中心和企业 NAND 市场存在三个主要增长驱动因素: 第一个驱动因素是传统服务器更换需求的增加; 第二个是面向 AI 推理的 SSD 需求的快速增长; 第三个新驱动因素是近线机械硬盘供应不足导致对高容量 QLC SSD 需求增加。 根据铠侠从公开渠道的了解,尽管需求环境非常强劲,NAND 行业内的投资纪律仍在持续。该企业据此预计 2025 年市场比特出货增长率将在 15% 上下,而 2026 年则将在 18% 左右。
内化AI,百度成为B“AI”DU
“合着我这数字打工人,把老罗半辈子行业经验都学透了。” 在百度世界大会的现场连线中,“毒舌”罗永浩开启了自嘲模式。大屏上,他穿着经典的黑T恤,手势利落、停顿有戏,语气里带着那股独有的“罗式调侃”味道。 别被“罗永浩”骗了——参与连线的并非罗永浩本人,而是百度最新推出的实时交互数字人——一个把老罗语言习惯、情绪节奏和表达纹理都“学明白了”的数字分身。 数字人老罗,作为百度全新推出的实时交互数字人,是百度在“内化AI”课题上最新前沿应用。在今天举行的百度世界大会上,它与能够“自我演化”的智能体伐谋和新一代昆仑芯同台亮相。 百度CEO李彦宏在会场上这样解释了这一理念:“只有当AI被内化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各行各业实现效果的涌现,进而引爆一场全面的生产力革命。” IDC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95.9亿元,百度智能云以24.6%的份额稳居第一,连续六年、累计十次登顶。这份成绩单即是百度“效果涌现”的诠释,也传递出一个战略意味的解释——要“内化AI”,首先得“通吃AI”。 所谓“通吃”,不是贪多,而是贯通。百度是全球少有能在“算力—框架—模型—应用”四个层面实现自研闭环的企业:从昆仑芯的自研芯片,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文心大模型,再到千帆平台与应用生态,层层咬合、相互反馈,逐渐形成AI内化的源动力。 领跑国内AI公有云市场的成绩,离不开百度作为AI产业“六边形战士”的全栈能力。从底层芯片到应用生态,从开源框架到行业解决方案。在AI领域的“通吃”, 让百度具备了将“内化 AI”推向全产业的基础。 “内化AI”的底层逻辑,是先有“通吃AI”的能力,进而整合云、芯、框、模到“用”的闭环。作为全球范围内少有在AI领域进行全栈布局的企业,百度得以在AI云服务的各类场景中全面赋能AI。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新老城区跨河通勤需求旺盛。早晚高峰里,车流像潮汐一样在主干道上挤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区上百个红绿灯只能凭固定时序与有限感知去“猜”拥堵的走向。 这样的局面在百度AI的助力下迅速得到了改善,引入百度智能云SaaS信控平台后,路口开始“理解”城市,红绿灯配时由AI动态重排。上线初期,车均延误降低13%;而在百度伐谋赋能后,24小时不间断算法,实时反馈修正权重,车均延误再度下降了5%。 伐谋是百度世界大会最新发布的全球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可被应用于交通、能源、金融、物流,甚至新药研发、科学理论等场景,是百度在“内化AI”课题上最新前沿应用。其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就是找“全局最优”,在算法维度根据条件变化自动迭代策略。 和服务于特定场景的Agent不同,百度伐谋的全能定位,瞄准了我国完备的41个工业大类,以及各类城市治理中的复杂场景。交通、风控、灌溉、排产、路径规划,这类人类长期依赖“经验+仿真”的难题,如今可以交给伐谋在复杂场景中找到最佳答案。 去年的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曾这样预测:“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即将迎来它的爆发点。”如今,这一结论在伐谋身上得到了最具说服力的验证。这并非一款单一的智能体工具,而是一种能够应用众多场景的通用智能引擎。 在交通领域,AI已深入全国4942个路口,伐谋与百度智能云信控平台协同运行,通过持续推演找到红绿灯配时的全局最优解;在金融业,伐谋化身中信百信银行的虚拟风控专家,将特征挖掘效率提升100%;在能源管道和港口调度中,伐谋以“算法工程师”的身份,把几周的工程试算缩短为几小时。 伐谋的出现,让“AI参与决策”真正深入到产业实际场景中,融入产业运行的现实逻辑——作为百度“内化AI”的范例,伐谋的强大通用型和适配场景,体现了百度“通吃AI”的全栈技术实力。 “通吃”AI的底气,是百度十年如一日的内功修炼,在芯片/算力领域持续耕耘。百度在2011年就已经开始布局AI芯片领域。2018年,百度自研的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百度昆仑1”问世,并在随后的时间里持续迭代,形成从架构、指令集到编译栈的自主体系。 据《财新》此前的报道披露,百度云的相关AI产品已经服务了65%的央企客户,其中国家电网、中国钢研、招商银行等客户已经开始规模化部署百度自研的昆仑芯P800AI芯片。 本届世界大会上,百度智能云发布了全新一代昆仑芯和天池超节点,并宣布未来五年昆仑芯都将按年推出新产品,结合百度百舸AI计算平台,百度将持续打造最硬AI云,致力于解决国内企业的算力供给问题。 据了解,全新一代昆仑芯包括两款产品。其中,昆仑芯M100针对大规模推理场景优化设计,提供极致性价比,将于2026年上市;昆仑芯M300面向超大规模的多模态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任务,提供极致性能,预计2027年上市。未来5年,昆仑芯每年都会推出新款芯片。 “芯片是需要花很长时间,不怕孤独、不怕寂寞,埋下身去,认认真真的做,才能做出来的技术和成果。”2021年世界大会上,在昆仑芯2代发布时,李彦宏给出的这句“注脚”,如今正在被兑现,昆仑芯已在能源、金融、教育、制造等关键行业实现规模化部署,成为百度“内化”AI的重要技术底座。 换言之,伐谋这样前瞻性应用的横空出世,背后是百度全栈AI算力×模型的可靠保障。昆仑芯把训推一体的能效与吞吐推到工程可用区间;文心的新一代5.0模型围绕推理、多模态、Agent协同进行了系统性增强。全栈AI产业布局下,百度AI云服务成为了市场最主流的选择。 IDC最新发布的《中国智算专业服务市场(2025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在智算解决方案实施服务市场中,百度智能云以19.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在GenAIIaaS领域,其同比增速接近5倍,排名行业首位。 对百度而言,市场的高度认可建立在“通吃AI”的基础上——从芯片、算力、框架到模型、应用、生态,一条链路贯通产业前后端。既能造基础设施、又能跑大模型、还能落地全产业场景,在最硬AI云的加持下,百度正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扩张的AI产业链。 另一边,在会场进行了实时连线的数字人罗永浩并不是拿出来“秀肌肉”的Demo,而是李彦宏所说“效果涌现”的最直观样本。 今年6月,罗永浩数字人在百度电商完成首场直播,吸引超1300万人次观看。其中,GMV突破5500万元,部分3C、食品等核心品类商品带货单量超罗永浩5月真人首秀同期数据,创下数字人直播带货新纪录。 “数字人本质上是一种基础性技术,甚至是AI时代的一个全新通用交互界面。”会上,李彦宏这样形容数字人技术的意义。 此外,李彦宏同步宣布,百度旗下慧播星数字人技术将向全行业开放。它与品牌内容库、客服知识库、运营中台衔接后,能在高并发、长时段的场景里稳定产出。目前,慧播星数字人已率先落地巴西市场。后续还将发力东南亚、美国等重点国家和区域市场,积极拓展Shopee、Lazada等平台。 从百度在伐谋/数字人等AI应用层的成果不难看出,“广泛适配全行业/全场景”是百度打磨AI产品的核心,这样的思路从早年间,百度提出的“云智一体”理念开始延续至今,成为了当下百度“内化AI”的重要抓手,也使得一批AI应用得以在全行业“效果涌现”。 众多AI应用“效果涌现”背后,是百度对于AI价值的持续思考。多年以前,这家互联网巨头曾做出这样的判断:人工智能已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呈现出“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的特征。换句话说,在当下的AI产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不再取决于某个模型,而是能否让每个业务环节都形成原生AI能力。 把这套逻辑带入业务场景,就可以得到一幅百度“内化AI”的全景图:飞桨负责“工程友好”的底盘,文心提供通用认知与多模态推理,千帆把模型、Agent与数据智能收束为企业可观测、可治理的生产工作台,百舸与昆仑芯则构成了算力与调度的底层框架。 当企业能在同一平台里完成业务闭环,AI赋能就变成了一个体系维度的讨论。2023年,百度启动“云智一体3.0”,将云计算重塑为AI原生系统。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提出:“AI不只是云的一部分,而是云的底层逻辑。”到了2025年,该战略被凝练成八个字——“云智一体,智能优先”。 这一战略布局很快在市场上收获了反馈。目前,百度智能云已成为65%央企、100%系统重要性银行、800+金融机构、超半数主流游戏厂商、TOP10手机厂商、中国销量前15的汽车品牌与TOP10新能源车企的共同选择。此外,百度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市场渗透率位居国内第一,收获了业内头部企业的好评。 在算力与基础设施端,2025年,百度成功点亮了3万卡昆仑芯集群,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全量训练,并支持1000家企业并行进行百亿参数级精调,真正实现了“训推一体”的算力流转。 而在C端场景中,百度的新老业务样本,都在长期检验中收获了正反馈。萝卜快跑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目前已在22座城市常态化运行,累计完成1700万+次出行,行驶里程突破2.4亿公里。无代码开发平台秒哒升级 2.0 版本,让无代码开发进入“人人可用”阶段,目前秒哒已累计生成应用超 40 万个。 与此同时,百度AI搜索也迎来飞速增长,本届世界大会上,百度宣布推出“搜索AI API”,目前已有300多家企业与开发者接入百度智能云的搜索API。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百度AI搜索月活跃用户达3.82亿,环比增长18.63%,连续三季行业第一;用户日均AIGC产出超千万。 从路面到云端——百度“AI内化”现实图景正愈发清晰:让AI变得更“原生”,成为用户最基础的日常体验。全面覆盖的用户场景,本质上是建立在百度“通吃AI”的技术底座之上——让芯片、模型、算力、数据与场景在同一系统中循环生长。 “AI产业结构正从不健康的“正金字塔”转变为健康的‘倒金字塔’。”会上,李彦宏这样形容AI业态的演化。过去,AI产业架构像正金字塔,最底层的芯片拿到了绝大部分价值,而芯片之上的模型、应用,收获的经济效益依次递减,但这一产业结构非常不健康且可不持续,市场也因此出现了AI“泡沫论”。 “芯片厂商不管赚多少钱,芯片之上的模型要产生10倍的价值,基于模型开发出来的应用要创造100倍的价值,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谈及对AI产业逻辑的判断,李彦宏这样说道。 看一家公司是否真正“内化AI”,要把时间线拉长。 百度的路径几乎涵盖了中国企业“AI体质化”的全部阶段:从2013年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到2019年自研芯片“昆仑芯”打通算力底座;2021年飞桨2.0重构分布式训练与推理体系;2023年文心大模型实现跨模态与对话增强;再到今年伐谋在多项权威基准中取得系统性突破。 十数年技术路线演进背后,是百度在AI领域持续、系统的投入。这表明,想要“通吃AI”,离不开长期的资本耐力与人才积累。 财报数据显示,百度今年第二季度资本支出(CapEx)显著上升至约38亿美元,同比增长80%以上,其中主要用于云服务、数据中心和大模型训练等AI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昆仑芯在今年8月获超1.39亿美元新融资,继续强化从芯片到应用的端到端支撑。 在人才层面,百度2020年提出的“五年培养500万AI人才”计划已于2024年提前完成;今年,李彦宏进一步宣布“未来五年再培养1000万AI人才”。 稳固的人才生态和供给链,成为了百度“通吃”全栈AI的底气所在。 大手笔的投入与全栈式的AI布局,让百度在AI云市场的竞争力愈发凸显。2025年以来,多家中外投行和研究机构相继上调百度的AI业务预期。麦格理集团在10月的最新研报中披露,“百度在自研芯片昆仑芯与智能云平台之间的协同效应,将显著提升公司在AI基础设施和企业级算力服务的长期价值”。 另一方面,在今年一季报沟通中,百度方面曾明确表示 “将持续投入AI,把云业务与AI原生应用作为增长主线”。不难看出,这场内化AI道路上的长期修炼,源自百度在投入与组织层面的高度“自驱”。 最近两年,李彦宏曾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AI的标志不是一堆大模型,而是大量AI原生应用的涌现。今年以来,他曾在内部表示“少造重复轮子,把模型变成组织里的原生能力”。 来自CEO的判断,很快就在百度的技术与产品路线中所印证。就在上周,百度公布了2025年十大科技前沿发明,几乎把这家公司在AI版图上的“底层工艺”集中展示了一遍:从大模型与深度学习框架,到AI算力、智能体、AI搜索、数字人、无人驾驶等一众应用场景。 毫无疑问,这套系统性的能力组合,囊括了多模态理解与生成、多智能体协同决策、大规模集群训练、高说服力数字人等关键方向,构成了百度推动AI从可用到“效果涌现”的发展图景。 根据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于2025年3月发布的《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专利分析报告》,百度以大模型为核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2950件、授权量1371件,领跑国内创新主体。 技术和应用层面的多点开花,解释了百度“内化AI”能走得愈发深远的原因:百度坐拥其他AI企业不具备的“通吃AI”技术资本,既能制造智能,也能运营智能;既能自我进化,也能赋能行业。 “当下,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把你要解决的问题转变为AI能解决的问题。”本届世界大会上,李彦宏这样阐释用户视角的内化AI,在他看来,内化AI的阶段性目标,是让“智能红利”转变为“社会红利”。 在AI竞争进入深水区的2025年,百度正用全栈AI能力努力向市场证明这一点。这家科技巨头显然并不满足成为头部AI厂商,而是想为全品类产业集群提供AI智能化升级的推动力。 这样的推动力,如今正在金融业深度参与风控优化、在港口码头加快物流调度、在新老城区间参与城市交通治理——伐谋等百度前沿AI应用,以及驱动它们的昆仑芯算力集群,已经在广袤大地上扎根结果,成为中国智能化基础设施的新底座。 此刻,“内化AI”的中国解法,已经具象成型。
百度发布文心5.0:参数规模超2.4万亿,用户可直接体验
凤凰网科技讯,11月13日,在2025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正式发布文心大模型5.0。据介绍,该模型参数量达2.4万亿,采用原生全模态统一建模技术,具备全模态理解与生成能力,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文心5.0基础能力全面升级,在多模态理解、指令遵循、创意写作、事实性、智能体规划与工具应用等方面表现突出,拥有强大的理解、逻辑、记忆和说服力。在40余项权威基准的综合评测中,其语言与多模态理解能力与Gemini-2.5-Pro、GPT-5-High等模型持平,图像与视频生成能力与垂直领域专精模型相当,达到全球领先水平,验证了原生全模态大模型的能力和潜力。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介绍,文心大模型5.0是新一代原生全模态大模型。不同于业界多数的多模态模型采用后期融合的方式,文心5.0的技术路线是采用统一的自回归架构进行原生全模态建模,理解与生成一体化。 依托飞桨深度学习框架,文心5.0采用了超稀疏混合专家架构,进行庞大的全模态训练,总参数规模超过2.4万亿,激活参数比例低于3%,在保持模型强大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推理效率。 目前,文心大模型5.0 Preview已同步上线文心App,用户可直接体验;开发者和企业用户也可通过百度千帆大模型平台,调用文心大模型5.0 API服务。
特斯拉AI主管警示下属:明年将是职业生涯最艰难的一年
IT之家 11 月 13 日消息,据 Business Insider 今日报道,特斯拉 AI 软件副总裁阿肖克・埃卢斯瓦米(Ashok Elluswamy)上个月在特斯拉 Autopilot 和 Optimus 团队的全体员工会议上发言称,如果你在特斯拉的 AI 团队工作,明年将是你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 根据内部人士的说法,埃卢斯瓦米表示,2026 年将迎来汽车制造商的关键大考。这位高管告诉员工们,他们应该预期比以往更努力地工作以实现公司的目标。 据内部人士透露,来自 AI 部门的领导在近两个小时的会议上与员工们进行了交谈。有人表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发出“号召令”。 报道提到,特斯拉 AI 员工们被赋予了 Optimus 人形机器人生产的紧迫时间表,以及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的目标。随着特斯拉在全美国范围内加速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并扩大其人形机器人的生产,这两个部门正处于 CEO 埃隆・马斯克最大赌注的中心。 马斯克曾在 10 月份的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该公司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在 8 到 10 个大都市开通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他还表示,公司希望在年底前让超过一千辆出租车上路。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计划在 2026 年底前开始生产 Optimus 机器人。 据IT之家此前报道,特斯拉股东在本月早些时候批准了马斯克的薪酬方案,这可能使马斯克成为世界首位万亿美元富豪。该方案包含多项雄心勃勃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和 Optimus 里程碑,包括在公共道路上部署 100 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和 100 万个人型机器人。 报道还称,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团队与 Optimus 团队在同一个办公空间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公司最高优先级的项目之一。该团队与其他工程师基本分开,其组织架构也一直保密。自动驾驶团队以工作时间长而闻名,且自成立以来,每周都会与马斯克开会。
华为与瑞星联合发布DCS AI安全解决方案
IT之家 11 月 13 日消息,华为数据存储官方公众号今日分享,称华为 & 瑞星 DCS AI 安全解决方案发布仪式近日在上海举行。华为与瑞星联合发布 DCS AI 安全解决方案及配套 AI 安全一体机,可提供“安全防护 + 智能运维”的全链路保障。 据华为数据存储官方介绍,随着数据中心安全需求从“基础防护”向“智能防御”演进,威胁隐蔽性增强、响应速度滞后、资源消耗高以及管理复杂性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2013 年起,双方联手打造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虚拟化安全产品,并于 2017 年推出首个虚拟化安全联合解决方案。 本次发布的华为 & 瑞星 DCS AI 安全解决方案及配套 AI 安全一体机拥有“计算-存储-网络-安全-运维”的一体化能力。IT之家附该方案适用的三大场景如下: 主机安全 / 防病毒场景 依托华为虚拟化资源动态调度技术与瑞星安全防护架构,方案在安全检测与防护过程中,不占用额外计算、存储资源,实现“安全运行不抢资源”。这一特性完美适配高并发、资源敏感型业务场景,保障企业核心业务系统满负荷运转时的稳定性能。 安全一体机场景 方案通过 AI 安全一体机硬件交付形式,支持 2 小时快速上线,大幅缩短部署周期,减少安全设备单独部署,避免重复安全投入。该场景实现双方“以技术降低企业运维成本”的合作初衷,实现“少投入、高产出”的降本目标。 AI 安全场景 双方深度融合 AI 技术与安全能力,打造多重智能应用:瑞星研发的 AI 模型对高度混淆恶意软件识别率超 98%;恶意代码鉴定智能体可自动分析可疑代码;支持自然语言指令运维等。
迅雷做梦都要笑醒:投资影石赚了38亿 顶自己赚25年
快科技11月13日消息,今年6月影石创新登陆科创板的锣声,为迅雷敲响了一场“躺赢”盛宴。 因9年前年对影石创新的早期投资,迅雷斩获约38亿元人民币的浮盈,这笔收益相当于其25年净利润的总和。 今晚迅雷发布了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总营收为1.264亿美元,同比增长57.7%。 其中: —会员服务营收为4070万美元,同比增长22.3%; —直播和其他服务营收为4910万美元,同比增长127.1%; —云计算服务营收为3660万美元,同比增长44.9%。 毛利润为6050万美元,同比增长49.6%;毛利率为47.9%,同比下降5.1%; 基于通用会计准则(GAAP)净利润为5.501亿美元;基于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净利润为530万美元;两者相差了近100倍,就是因为投资影石的收益差。 迅雷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金波表示:“我们第三季度业绩表现超出预期,总营收达到1.264亿美元,同比增长57.7%,这得益于所有主要业务均衡发展与突破。” 他特别提到,对影石创新的投资是迅雷本季度盈利主要因素,该项投资收益浮盈约5.458亿美元(约合38.73亿人民币)。 这场“豪赌”始于九年前的精准布局。2016年,迅雷在影石创新B轮融资中入局,彼时这家全景相机企业估值仅5亿元左右。截至影石上市首日收盘,其股价较发行价大涨274.44%,市值突破700亿元,如今更是突破了千亿市值。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