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类人机器人里程碑:科学家研制出可切换角色的“全能”人工神经元
IT之家 11 月 19 日消息,科技媒体 interestingengineering 昨日(11 月 1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科学家们创造出一种能够模仿大脑不同区域活动的单一人工神经元,名为“transneuron”,标志着机器感知与响应世界的方式正朝着类人化方向发展。 图源:拉夫堡大学 这项研究由英国拉夫堡大学主导,并与美国索尔克研究所及南加州大学合作。与只能执行单一狭窄任务的传统人工神经元不同,transneuron 能够通过调整其内部电学设置,灵活切换视觉、规划、运动等相关的多种角色,让硬件本身更接近生物计算的模式。 研究团队通过实验验证了“跨神经元”的模拟能力。他们向该设备输入电信号,并将其产生的脉冲响应与从猕猴大脑记录的真实神经元脉冲模式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通过调整电路的电压等电气设置,单个“跨神经元”能够以 70% 至 100% 的惊人准确率,重现大脑三个不同区域特有的脉冲行为,包括稳定、不规则和快速爆发等多种模式。 拉夫堡大学的 Alexander Balanov 教授指出,只需微小的电学变化即可让该单元模拟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并且它对压力、温度等环境变化反应灵敏,这为未来构建人工感官系统奠定了基础。 Transneuron 的灵活性源于其核心的纳米级元件 —— 忆阻器(memristor)。在电流通过时,忆阻器内部的银原子会形成或断开微小的“原子桥”,这种物理结构的动态变化直接产生了不同的电脉冲行为。 温度、电压和电阻的变化都会改变其脉冲模式,从而在硬件层面实现切换神经元角色,完全无需软件的介入。索尔克研究所的 Sergei Gepshtein 博士强调,这一机制让硬件不再是简单地用软件模拟大脑活动,而是真正以类似大脑的方式工作。 这项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为未来科技发展描绘了广阔蓝图。研究人员指出,该技术有望构建出“芯片上的大脑皮层”,为机器人打造出能感知、学习和适应环境的人工神经系统。 这将催生出更节能、更高效的计算机,以及能够像生物一样实时调整行为的类人机器人。此外,这类设备还能作为研究工具,帮助神经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大脑区域间的通信机制,甚至探索意识的形成,或用于开发能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交互的医疗设备。
蔚来智驾芯片神玑NX9031开启“赚钱”模式 已向一公司提供技术授权
快科技11月1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蔚来自研高阶智能驾驶芯片 “神玑 NX9031 ” 已开始技术外供,向一家汽车芯片公司提供了技术授权。 对此,有芯片行业人士解读,不同的授权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合约价值。 如果是单一的 IP 授权,合作费用通常为数百万美元级别;如果是系统级 SoC 的技术授权,那订单价值可能达亿元级别。 值得一提的是,李斌曾透露“神玑 NX9031 ”的投入,据他介绍,NX9031 的研发支出等于建设 1000 座换电站的成本。 如今“神玑 NX9031 ”已开启技术外供,那么,蔚来将从其过往最烧钱项目之一中开启“赚钱”模式,以此增加蔚来收入。 此前,李斌曾在直播中介绍蔚来自研神玑NX9031芯片,他表示:“这是全球首颗车规5nm的智驾芯片,这个应该说是量产非常不容易的,要能支持低延时,快速响应。” 据悉,神玑NX9031芯片和底层软件均实现自主设计,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 芯片采用32核大小核CPU架构、LPDDR 5x内存,速率达到8533Mbps,内置高动态范围高性能ISP,具备6.5G Pixel/s像素处理能力,处理延时少于5nm。 李斌表示,单颗神玑NX9031的性能相当于四颗英伟达Orin-X,超强算力与超高带宽能支持蔚来世界模型的持续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 3 月,李斌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上公开表示,蔚来的芯片和操作系统会对行业开放,“如果大家想买最好的芯片可以找蔚来”。
特斯拉Robotaxi服务向公众全面开放,但仅提供iOS版App
IT之家 11 月 19 日消息,特斯拉正式向公众开放 Robotaxi 服务,但有一项前提条件:用户必须拥有 iPhone。 特斯拉在奥斯汀和旧金山湾区的 Robotaxi 服务今日均正式向公众推出。凡使用 iOS 系统的用户,只需下载 App,即可在上述两地预约乘车。 据IT之家了解,该服务实际上已运行数月:奥斯汀于 6 月下旬率先启动,湾区则约一个月后跟进。在奥斯汀,车辆在非高速公路路段行驶时驾驶位上没有安全员;而在湾区,车辆驾驶座上始终配备安全员。 服务初期仅向受邀用户开放,首批测试者专程前往奥斯汀体验。此后,特斯拉逐步向更多用户开放权限,旨在提升订单量,并积累更多实际运行数据,以协助当地监管机构评估其表现,进而推动放宽部分现有限制。 除监管要求外,特斯拉自身也设定了若干内部管控措施,例如在车内配置“安全监督员”(Safety Monitors)。对此,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明确表示,此举纯粹出于安全考虑,并透露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全面取消安全监督员。 如今,特斯拉全面向公众开放 Robotaxi 服务。多位用户今日反馈,只要身处服务覆盖区域,即可直接通过 App 下单用车。 此次面向大众开放 Robotaxi 服务,这被视为特斯拉展现强烈信心的重要信号。 展望未来几周,特斯拉有望按马斯克此前预测,逐步撤除车内安全监督员。若能在年底前如期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运营,则意味着从 Robotaxi 服务启动到实现无安全员载客,仅用半年时间。
时速580公里!民间工程师父子打造全球最快无人机
IT之家 11 月 19 日消息,科技媒体 Notebook Check 昨日(11 月 1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民间工程师父子迈克・贝尔(Mike Bell)与卢克・马克西莫・贝尔(Luke Maximo Bell)近日宣布,通过和与迪拜警方合作,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快的无人机。 该无人机以 580 公里 / 小时(360.4 英里 / 小时)的时速,打破电池供电遥控四轴无人机最快速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在此次正式打破纪录之前,这对工程师父子已在无人机爱好者圈内小有名气。 他们几周前曾通过其 YouTube 频道展示了一款名为“Peregreen 3”的无人机,当时该无人机以 585 公里 / 小时(约合 363.5 英里 / 小时)的速度刷新了非官方纪录。 此次与迪拜警方的合作,则将他们的成果推向了世界舞台,让其速度纪录获得了权威认证。 然而,在迪拜刷新纪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当地的炎热气候。高温和稀薄的空气共同作用,导致无人机电机必须以更高强度运转才能产生足够升力,这不仅加重了电机负载,也使其温度迅速升高。过高的工作温度最终引发了旋翼内的磁铁因热失效,成为导致飞行失败的关键技术难题。 为了克服电机故障问题,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硬件与软件调试。在最终成功之前,他们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坠机事故,总计损失了七架无人机原型机。 正是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反复的技术迭代,他们才得以让无人机适应沙漠的极限环境,最终成功超越了此前由瑞士团队创造的 557.64 公里 / 小时(约合 347 英里 / 小时)的官方世界纪录。
地下700米的大国重器有好消息!中微子实验首个重大成果发布
快科技11月19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今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后的首个重大科研成果。 在这轮实验中,科研人员分析了今年8月26日该装置正式运行到11月2日之间共59天的反应堆中微子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测量了两个振荡参数。 据了解,这两个振荡参数既可以通过太阳中微子来测定,也可以通过核反应堆中微子来测定。 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拟合结果 此前,科学界用这两种方法的数据测量结果有大约1.5倍的标准偏差,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偏差”。 此次江门中微子实验通过对核反应堆测量的太阳中微子参数,证实了这个偏差仍然存在,且测量精度相比以往国际上各类相关实验提高了1.5到1.8倍。 据介绍,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是宇宙中最轻且最难以捕捉的粒子之一,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为探测这些“幽灵粒子”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探测器设备是一个有效质量约两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中心探测器)。 其位于地下700米实验大厅内44米深的水池中央,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是探测器的主支撑结构,承载35.4米直径的有机玻璃球、两万吨液体闪烁体、两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等诸多探测器部件。
全球首款!多伦多大学发布低温原子钟,精度有望提升100倍
IT之家 11 月 19 日消息,多伦多大学于 11 月 17 日发布博文,宣布其物理学家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全球首款低温单离子光学原子钟。其精度有望达到现有顶尖时钟的 100 倍。这项成果将推动沿用数十年的铯原子钟体系的更新换代,并为精确计时与基础科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物理学系副教授阿马尔・乌塔(Amar Vutha)指出,测量精确的时间与频率,是我们整个物理单位体系的基石,因此,提升计时设备的精度,意味着强化所有物理测量的基础。 所有计时设备都依赖于一个能产生稳定重复间隔(即“滴答声”)的机制。在原子钟内,这个“滴答声”来自激光电磁场的振荡,而原子的量子振动则像音叉一样,确保激光频率的稳定。 传统原子钟使用微波,而新一代光学原子钟则采用可见光激光器。由于可见光频率比微波高约 10 万倍,因此光学原子钟的精度实现了数量级飞跃,可精确到小数点后 18 位。 此次研究团队的突破在于,他们开发出全球首个低温单离子阱。这项技术同样使用光学激光器,并通过电磁场捕获单个锶原子,利用该原子与激光同步来确保稳定性。 低温离子阱 电极的特写图像。单个离子被捕获在电极之间的空间中。图源:Amar Vutha 等 主流光学原子钟的精度目前主要受限于周围环境(如金属真空容器)发出的红外光,即热辐射的干扰。这种干扰会影响作为“音叉”的调节原子,从而限制时钟的稳定性。 研究团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将单个锶原子冷却至低于 5 开尔文,即仅比绝对零度高不到 5 度。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运行,设备能够彻底消除热辐射的干扰,从而突破了当前单离子原子钟的精度瓶颈。这一关键创新为实现更高精度的计时铺平了道路,是迈向下一代时间标准的重要一步。 超高精度的时间测量将在多个科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能提升我们对安培、伏特等基本电气单位的定义精度,还将为前沿物理学研究提供强大工具。 物理学家可以利用这种极致精确的时钟来检验自然界的基本常数(如光速和普朗克常数)是否恒定不变。因此,这款新型原子钟的问世,不仅关乎更准确的时间,更可能刷新我们对宇宙基本规律的认知。
全球首家:赛伍技术实现钙钛矿叠层组件光转膜批量交付
IT之家 11 月 19 日消息,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赛伍技术)今日宣布,公司成功实现“应用于钙钛矿叠层组件的光转膜”的首次批量交付,产品已顺利送达美国某知名光伏企业。 赛伍技术表示,此举标志着全球范围内该技术首次在钙钛矿组件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为钙钛矿技术的规模化发展扫清了关键障碍。 钙钛矿材料对湿度、氧气、高温及紫外线等因素高度敏感,长期稳定性一直是制约其产业化的核心瓶颈。 赛伍技术的光转膜通过独特的光转换机制,能将有害的紫外光转化为对钙钛矿材料有益的可见光,不仅减轻紫外线对材料的衰减影响,帮助组件制造商提升产品耐候性与使用寿命,突破产业化瓶颈,同时通过“光质转化”增加组件的有效光输入。 根据实验室验证,该技术可使组件光电转换效率相对提升约 5%,在为组件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电站投资者带来发电收益的提升。 凭借对光转膜核心技术的完整专利布局,赛伍技术已成为该领域目前唯一合法供应商,使光转膜成为实现钙钛矿叠层组件“高稳定、高效率、长寿命”发电的关键材料。 赛伍技术表示,此次公司与美国光伏企业就钙钛矿叠层组件用光转膜达成的商业化合作,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至国内外更多头部钙钛矿厂商。 IT之家注意到,当前钙钛矿产业化进程持续加快。2024 年 10 月,协鑫光电 GW 级产线成功下线首片全尺寸钙钛矿组件,标志着该技术已初步具备规模化落地能力。与此同时,工信部近期印发的《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5 版)》也明确将钙钛矿与叠层电池列为重点支持方向,进一步强化了政策引导。据东吴证券研究预计,至 2030 年,中国钙钛矿组件产能有望突破百吉瓦(GW),对应组件市场规模接近 400 亿元,若光转膜能成为钙钛矿叠层组件的标配,则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50-60 亿元。
纽约时报:Meta反垄断胜诉撬动硅谷禁忌,科技巨头或重启并购潮
扎克伯格取得了关健胜诉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9日,据《纽约时报》报道,在硅谷,大型科技公司的CEO们近年来一直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斥巨资吞并竞争对手。对他们来说,即便是收购最不起眼的创业公司,也可能招致不必要的监管机构关注。 然而,在本周之后,这种默契或将不复存在。 本周二,一名美国联邦法官裁定,Meta在十多年前收购两家新兴竞争对手Instagram和WhatsApp时,并未非法扼杀竞争。这一裁决对Meta乃至硅谷来说都是一次全面胜利,因为硅谷一直依赖大公司收购小公司的策略来推动创新引擎运转。 如今,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以及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的领导者,或许将能重新通过收购新兴创业公司来保持领先地位。这项裁决来得正是时候,当前科技行业正投入数十亿美元在AI领域展开竞争。 风险投资公司Theory Ventures的普通合伙人托马什·汤古兹(Tomasz Tunguz)表示,这项针对Meta的反垄断裁决“将消除大型收购方为规避监管而采取的种种迂回手段,为更多交易打开大门”。 对于是否会重启收购计划,Meta不予置评。该公司首席法务官詹妮弗·纽斯特德(Jennifer Newstead)表示,法官的裁决“承认了Meta面临激烈的竞争”。她补充说,公司将继续与白宫合作,“并继续投资美国”。 硅谷收购传统 长期以来,收购创业公司一直是硅谷生态循环的核心环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年轻企业,期望其中能诞生像谷歌、Meta或Uber这样的成功案例。即便未能成为巨头,这些创业公司对大型公司仍具有独特价值,无论是新人才、创新理念还是前沿产品。 多年来,科技巨头们往往愿意支付溢价吞并潜在竞争对手。2006年,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当时这被视为天价交易。如今,分析师预计YouTube估值约为5000亿美元。 谷歌还在2005年以5000万美元收购了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的基础),并在2013年以略高于10亿美元收购了地图创业公司Waze。现在,Android和Waze都已成为谷歌产品体系的核心。 与此同时,Meta收购了Instagram、WhatsApp以及其他小型创业公司。这些服务如今已成为Meta产品组合中的重要部分,拥有数十亿用户。扎克伯格曾试图收购Snapchat,但最终未能成行。 监管下的新收购模式 但是近十年来,这类交易明显降温。自2021年拜登总统任命莉娜·汗(Lina Khan)担任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后,该机构对科技企业收购采取了更强硬的策略。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也对亚马逊、苹果和谷歌展开了反竞争行为调查。 科技巨头们被迫另辟蹊径。许多企业开始进行“形非实是”的收购,这类交易通常被称为“人才收购”,意思是公司花数百万美元只为招聘一家创业公司的顶尖人才,而不是收购整个公司,这导致硅谷遍布着被抽走灵魂的“僵尸企业”。 扎克伯格利用人才收购挖来汪滔 在AI热潮中,这种“只要团队不要公司”的交易模式尤为突出。今年6月,Meta斥资149亿美元获得数据标注创业公司ScaleAI的49%股权,并将其CEO汪滔(Alexandr Wang)招至麾下担任Meta首席人工智能官。Meta投资后,ScaleAI迅速裁减了员工,其一小部分AI研究人员跟随汪滔加入Meta。ScaleAI仍在运营,但已失去创始人、核心员工以及部分原有客户。 今年7月,谷歌斥资24亿美元挖来了另一家AI创业公司Windsurf的领导团队。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谷歌还付费获得了Windsurf技术的非独家授权。去年,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纷纷与Character.AI、Inflection及Adept等创业公司达成类似协议。 Theory Ventures的普通合伙人汤古兹指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才收购”损害了创业生态系统,因为它们降低了年轻公司的股权价值,还只让少数人获利。“它破坏了硅谷的社会契约,那就是本应人人受益。”汤古兹表示。 转折 自特朗普总统就职以来,科技公司一直希望监管机构在并购交易上更加友好。风投公司Menlo Ventures合伙人文基·加内桑(Venky Ganesan)表示,周二Meta反垄断案的裁决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大多数人最欣慰的是有了明确性。科技市场最讨厌不确定性。”他表示。 本杰明·卡多佐法学院法学教授塞缪尔·温斯坦(Samuel N. Weinstein)补充称,科技企业或许不再需要借助奇怪的交易结构来获取热门AI资产。 “看到这项裁决和特朗普政府的整体立场,企业可能会认为‘我们无需再掩饰交易意图了’。”他表示。(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美国AI内战,谁焦虑了?
摘要: 奥特曼罕见发文称“看起来很不错”,马斯克也跟着评论称“做的不错”。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Dale、姜凡 编辑|董雨晴 2025年只剩最后42天,一个被行业统称为物理世界最强的AI发布了。北京时间昨夜凌晨,Gemini 3 Pro 预览版正式发布,API 同步开放。 被称为最强,是因为它不仅在所有主要 Arena 排行榜中几乎全部排名第一,且评分断层,就连最大竞争对手OpenAI CEO 奥特曼也罕见地发文称“看起来很不错”,马斯克跟着评论称“做的不错”。 当天,还是微软的Ignite 2025大会开幕,微软发布了 Edge for Business 浏览器的一系列重大更新,似有隔空对垒之意。 也有人评价称,这是谷歌对OpenAI最猛烈的一场打击,业内声音认为,Gemini3直击了GPT5的性能高地,甚至是实现了GPT5.1没能实现的效果。 业内感叹:跑分“断层领先”? 在 AI 圈子里,大家习惯了模型之间你追我赶的微弱优势,但 Gemini 3 Pro 抛出的这份成绩单,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性能差距。 如果只看跑分,Gemini 3 Pro几乎实现了“断层领先”。除了在软件工程能力上略逊于GPT-5.1和Claude Sonnet 4.5,其他指标,尤其是推理、多模态和Agent工具使用等关键基准上,都实现了全方位的霸榜。 在代表人类智力“天花板”的Humanity's Last Exam中,当GPT-5.1还在26.5%徘徊时,Gemini 3 Pro直接跑出了37.5%的高分。更令人震惊的是,其“深度思考模式”(Deep Think)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得分进一步飙升至41.0%。 在数理方面,Gemini 3 Pro更是展现了统治力。AIME 2025(美国数学邀请赛)配合代码执行,准确率达到惊人的100%。而在代表数学极限的 MathArena Apex 测试里,当其他顶尖模型还在个位数或者 10% 左右挣扎时,Gemini 3 Pro 直接跑出了 23.4% 的分数。这意味着在许多AI曾“看不懂题”的领域,它已经开始攻城略地。 但这些数据,并不是这一夜最让科技圈震动的理由。Gemini 3 Pro 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在写代码,它是在搞创作。 在此之前,我们评价一个 AI 的编程能力,看的是它逻辑对不对、Bug 多不多。但 Gemini 3 Pro 突破了这个维度。当用户扔给它一个极其抽象的 Prompt,比如“设计一个很温馨的场景,里面要有哆啦A梦,还有大熊,他们在一起憧憬着未来,并且我需要在浏览器里跑出来。” 它不再像以前那样给用户堆砌一堆还需要调试的半成品,短则十几秒后,它可以直接交给用户一个代码 ,并且是一个可以流畅运行的代码。 不仅如此,AI博主数字生命卡兹克还直接让它生成了一个类似window的web os,生造一个系统。结果是,它真的生成出来了,并且还有模有样。 图|来源于AI博主数字生命卡兹克 这一刻,很多前端工程师可能感到了一丝寒意。Gemini 3 Pro 证明了,从今天起,前端开发中“手写”的那部分价值正在极速归零。技术门槛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想象力门槛”。只要人们的 Prompt 描述得足够有画面感、足够有“人味”,这个模型就能把人们的脑洞像素级地还原出来。 不过,它对于程序员来说,目前也不是万能的。 关于之前网络上传的“彻底颠覆程序员”的说法,实际上,Gemini 3 Pro在AI领域处于顶尖水平,但并未实现“颠覆编程”的目标。在软件工程能力的SWE-Bench Verified测试中,Gemini 3 Pro获得了76.2%的成绩,虽然表现出色,但仍落后于Claude Sonnet 4.5的77.2%(SOTA水平)。这表明,在处理超长、非常复杂的后端逻辑时,它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当前,有不少模型都在着重比拼竞争编程能力,从海外的Claude到国内的Kimi都在主打编程。目前,Gemini更偏向于辅助设计,它不能完全实现重构整个后端架构,但如果用户想设计一个符合现代审美的网站、或生成复杂的SVG交互动画,它都可以通过简单提示,提供令人惊艳、可立即运行的成果。 另一个例子也证明了,现在的AI还不足以让我们完全信任。今天中午,据科技博主@纯银V发文称,Gemini3 的第一个大型受害者出现了。 中招的是他一位朋友,在使用 Cursor 进行 AI 编程时,Gemini3 不知抽了什么风,直接删掉了用户 800G 的文件!更绝的是,连 Cursor 自己都没能幸免,一并被“清理”出门。 目前无法手动恢复,只能找专门的数据恢复公司。 竞争还在升级 谷歌这次连开发环境都给重构了。 伴随模型发布的,还有一个名为 Google Antigravity 的新平台。这可能是目前市面上最接近“自动驾驶编程”的形态。它不再是一个让人们一行行敲代码的编辑器,而是一个“智能体优先”(Agent-first)的指挥中心。 在 Antigravity 里,用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Gemini 3 Pro 是大脑,负责顶层架构,Gemini 2.5 Computer Use 模型是手眼,负责操控浏览器验证效果,Nano 模型负责打杂。用户下达指令,它们开始分工协作:写代码的写代码,跑测试的跑测试,甚至 AI 会自己打开浏览器看着界面说“这里歪了”,然后自己切回终端进行修正。 这种“端到端”的工程能力,才是谷歌真正的护城河。 这也是为什么谷歌能在这个时间点炸场。当全世界的 AI 公司都在苦苦等待英伟达的 GPU 发货时,谷歌依然坐在自家庞大的 TPU 算力矿山上。这种底层的算力冗余,加上谷歌搜索独有的、涵盖全网数据的知识图谱,让 Gemini 3 Pro 拥有了别人难以复制的“厚度”。 比如在最新的搜索模式中,当你问一个复杂的物理或生物问题,它不再是给你扔一堆链接,而是直接生成一个可交互的动态模拟器。这种即时生成工具的能力,是算力和数据积累到极致后的溢出表现。 目前,Gemini 月活跃用户已超 6.5 亿。在今年8月,OpenAI也宣布ChatGPT周活用户达到了8亿。 在争夺普通消费者的赛道上,OpenAI与谷歌的厮杀还在升级。巴克莱银行分析师罗斯·桑德勒曾依据两大巨头的token消耗量估算,在原生消费级AI应用方面,OpenAI的Token消耗量仍是Gemini的两倍以上。 同在谷歌旗下,DeepMind 的CEO官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由 Gemini 3 驱动的人工智能响应 “将摒弃陈词滥调和刻意讨好,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见解 —— 告诉你需要知道的事,而非你想听的话”。行业批评人士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往往过于 “谄媚”。 而就在一周前,OpenAI更新GPT5.1时称,GPT-5.1的答案让人感觉更聪明,语气更自然。优秀的人工智能不仅应该是聪明的,而且应该提供令人愉快的交谈。 不过,在商业模式上,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使其面临的压力不同。 多家媒体近期报道称,一份据称来自OpenAI内部的文件称,OpenAI的实际运营成本可能远超外界想象,而其收入则被显著夸大,这使得其高昂的运营成本与收入之间存在一条惊人的鸿沟。数据显示,从2024年第一季度到2025年第三季度的七个季度里,OpenAI仅在Azure上的推理计算支出就超过了124亿美元。仅在2025年的前九个月,其推理成本就已高达86.7亿美元。 10 月 29 日,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发布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的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Alphabet 第三季度总营收达 1023.46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 882.68 亿美元增长 16%,五年前,这一数字是500亿美元。Alphabet CEO桑达尔・皮查伊称,人工智能正为其创造切实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巴菲特发出最后一封股东信之际,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布持仓报告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该公司已建仓价值43亿美元的谷歌股票,并继续减持苹果。这将是巴菲特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场关键战役,在人工智能领域,股神已做出选择。 这意味着,摆在OpenAI面前的仍旧是一道艰难的生死题,如果不能显著超越Gemini,ChatGPT拉开的用户规模差距仍旧可能被追上,那对于烧钱换规模的OpenAI而言,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AI泡沫将破裂?听听黄仁勋、奥特曼等15位顶级商界大佬怎么说
盖茨等商界领袖对AI泡沫有不同看法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9日,据《商业内幕》报道,AI热潮未见消退迹象,但是部分商界大佬已担忧泡沫即将破裂。 今年8月,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公开表达了对AI未来发展的忧虑,认为当前行业正处于AI泡沫中。此后,包括黄仁勋(Jensen Huang)在内的其它CEO纷纷驳斥了“AI泡沫”。此外,华尔街还担心科技巨头的循环融资:一家公司向另一家公司投资,然后后者反过来购买前者的产品或服务,这可能也是AI泡沫的迹象。 奥特曼:处于泡沫中 他认为,当前行业正处于AI泡沫中。“当泡沫出现时,聪明的人会因为一点真实的东西而过度兴奋,”他解释道,“如果你回顾历史上的大多数泡沫,比如科技泡沫,背后都有真实的价值支撑。科技确实很重要,互联网确实是一件大事,但人们过度兴奋了。 奥特曼 “眼下投资者是否整体对AI过度兴奋?我认为是的。但AI是否也是长久以来最具变革性的技术?我的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盖茨:存在泡沫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表示,AI确实存在泡沫,但尚未达到荷兰郁金香狂热的地步。 “这项技术的价值极高,就像互联网的诞生最终被证明具有巨大价值一样,”盖茨在10月底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但当下确实存在狂热情绪。这些公司中会有一部分庆幸自己的巨额投入,另一些人可能会投资电费过高的数据中心。” 盖茨 盖茨指出,目前的情形让他联想到互联网泡沫时期,当时被高估的网络公司引发了市场崩盘。“毫无疑问,大量AI投资最终无果。”他表示。不过,盖茨仍认为AI是重大突破,并称之为“我此生所见最伟大的技术革命”。 库班:与互联网泡沫没有相似之处 NBA独行侠队前老板马克·库班(MarkCuban)因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出售Broadcast.com而出名。他表示,自己并不认为当前情况有相似之处。 库班 库班在2024年接受播客主持人莱克斯·弗里德曼(LexFridman)采访时表示:“当时有人仅凭一个网站就创办公司并上市。那是一个完全没有内在价值的泡沫。人们甚至不追求盈利,只是试图利用股市的泡沫套利,这是泡沫。而现在你看不到这种情况。” 库班特别关注了申请上市的AI企业质量:“现在并没有出现乱七八糟的AI公司扎堆上市的现象。如果突然涌现大批依赖他人模型的套壳公司,或是为造模型而造模型的企业争相IPO,那可能就意味着泡沫开始形成了。” 扎克伯格:AI可能成为泡沫 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表示,AI可能会形成泡沫,但只有当公司未能持续取得进展时,才会发生崩盘。 扎克伯格在9月接受“Access”播客采访时表示:“如果这些模型的能力每年都在提升,而需求持续增长,那么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崩盘。” 扎克伯格 他表示,AI热潮有可能变成类似互联网泡沫的情况。他指出:“至少从经验上来看,基于过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导致泡沫的情况,确实存在形成泡沫的可能性。” 谈到Meta时,扎克伯格表示,真正的风险不是投入过多,而是投入不足。他说:“至少对像Meta这样的公司而言,风险可能在于不够积极,而不是有些激进。” 黄仁勋:不存在泡沫 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Huang)表示,他不认为存在泡沫。黄仁勋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表示:“我不认为我们处在AI泡沫中。” 黄仁勋 黄仁勋称,AI不是过度投机,而是计算方式从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自然过渡。“我们正经历从基于通用计算的旧计算模型向加速计算的自然过渡。我们也知道,AI凭借其推理能力、研究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已变得足够强大,它现在能够生成有价值的tokens和智能,值得人们为此付费。” 皮查伊:AI热潮存在非理性元素 若破裂没有公司能幸免 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 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周二播出的BBC采访中表示,当前的AI投资浪潮是一个“非凡时刻”,但也承认市场中存在“非理性元素”。这一表态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非理性繁荣”警告如出一辙。 皮查伊 当被问及谷歌将如何应对潜在的泡沫破裂时,皮查伊表示,他认为公司能够渡过难关,但也补充说:“我认为没有公司能够幸免,包括我们在内。” 贝佐斯:AI存在泡沫,但有些不同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Bezos)表示,AI确实存在泡沫,但并非大家通常想的那种。 这位全球第三富豪将当前局势称为“产业泡沫”。他在10月份意大利的一场会议上指出,当下的投资狂热与历史确有相似之处:“当热潮来临时,优质项目与劣质项目会同时涌现,投资者往往难以明辨。这种现象很可能正在重演。” 贝佐斯 但贝佐斯强调,争论不应掩盖“AI确实具有革命性”的现实,这项技术将改变社会。“产业泡沫的危害远没有那么严重,甚至可能产生积极影响。当尘埃落定时,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者浮出水面,整个社会都将受益于这些发明。”他表示。 平托:行业将出现回调 摩根大通副董事长丹尼尔·平托(Daniel Pinto)日前表示,他预判行业即将出现回调。 平托 “这个领域可能会出现一次回调,”平托在11月出席彭博活动时表示。他指出,当前市场对AI企业的估值已超出合理范围。“要支撑目前的估值,需要达到某种程度的生产力提升。这确实会发生,但实际速度可能跟不上市场当前的预期节奏。”他表示。 OpenAI董事长泰勒:许多人会损失惨重 与奥特曼观点相似,OpenAI董事长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也认为行业正身处AI泡沫之中。 泰勒 “我认为两个事实同时存在:AI将改变经济,它确实会像互联网那样在未来创造巨大经济价值,”泰勒9月接受The Verge采访时表示,“但我们也确实身处泡沫之中,很多人将会损失惨重。” 施密特:不太可能是泡沫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表示,表面看似泡沫并不代表事实如此。 施密特在7月出席巴黎RAISE峰会表示:“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这不太可能是泡沫。更可能的是,你看到的是全新的产业结构。” 施密特 施密特表示,他对硬件和芯片市场的现状感到放心。他说:“你有这些巨大的数据中心,而英伟达也非常乐意向它们出售所有芯片。我从未见过硬件产能不能被软件充分利用的情况。” 基辛格:泡沫暂时不会破裂 英特尔前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AI确实存在泡沫,但这个泡沫“在未来几年内还不会破裂”。 “我们是否处于AI泡沫中?当然。我们当然处于泡沫中,”基辛格10月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我的意思是,我们正处在炒作周期中。我们在加速发展。我们正在给整个系统施加巨大的杠杆。” 基辛格 基辛格指出,企业才刚刚开始收获AI带来的益处。“我认同黄仁勋所说的,企业尚未真正开始实质性从中受益,”他表示,“当我们重新构想今天的互联网和服务提供商行业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蔡崇信:开始看到泡沫的苗头 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对行业争相建设数据中心以支撑下一代AI模型的现象表示担忧。 蔡崇信 据彭博社报道,蔡崇信在3月出席汇丰银行全球投资峰会时表示:“我开始看到某种泡沫的苗头。” 他指出,当前数据中心建设热潮可能超出实际需求。“当人们开始以投机为目的建造数据中心时,我就开始担心了,”他坦言,“现在不断有人设立基金,募集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资金投入这个领域。” 苏姿丰:泡沫论大错特错 AMD CEO苏姿丰表示,所谓泡沫论“大错特错”。 苏姿丰 “那些谈论‘泡沫’的人,思维过于局限在当下或未来六个月的投资回报率上,”苏姿丰在2024年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表示,“我们应该着眼于AI在未来五年的技术发展轨迹,以及它将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一切行为。我坚信AI拥有这样的变革潜力。” 达利欧: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类似 对冲基金传奇人物瑞·达利欧(Ray Dalio)在今年早些时候对泡沫表达了担忧,当时DeepSeek发布的模型让分析师重新审视AI前景。 达利欧 “我们现在所处的周期与1998或1999年非常相似,”达利欧1月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这项重大新技术必将改变世界并获得成功。但有些人错误地将技术成功等同于投资成功。” 西贝尔:存在巨大泡沫 亿万富翁科技CEO托马斯·西贝尔(ThomasSiebel)表示,AI“绝对”存在泡沫,而且“规模巨大”。 “我们现在经历的生成式AI热潮,与以往的技术浪潮类似,”西贝尔1月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表示,“市场估值已经远远超出合理范围。” 西贝尔 这位C3.ai公司掌门人特别指出,OpenAI被严重高估。“即使它消失,世界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一切都不会改变。没有谁的生活会发生改变,没有公司会受到影响。微软完全可以找到其他技术来驱动Copilot,市面上至少有十款同类产品能达到相同效果。”(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马斯克:AI和机器人会让钱变得“不再重要”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0日,据《商业内幕》报道,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描绘的未来里,人们不再需要工作或金钱,也不会存在贫困。 周一,马斯克与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在美沙投资论坛上同台讨论时表示,由于AI的出现,金钱将“不再重要”。 “像电力和物质这样的资源仍会存在限制,但我认为在某个阶段,货币会变得不再重要。”马斯克称。 他将这一点与科幻作家伊恩·班克斯(Iain Banks)的作品联系起来。班克斯在1987至2012年间创作了《文明系列》科幻小说。马斯克称,这些书有助于“理解一个可能的积极AI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马斯克还提到未来工作的终结,他认为工作将变成“可选项”,就像“运动或玩电子游戏一样”。 他将未来的工作比作园艺:“虽然在后院种蔬菜要费劲得多,但依然有人乐此不疲。未来的工作也是如此:全凭兴趣选择。” 过去几个月里,马斯克多次分享他对AI未来的设想。在近期举行的股东大会上,他表示这个未来将消除贫困现象。“人们经常谈论消除贫困、为每个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马斯克在本月早些时候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实际上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那就是靠Optimus机器人。” 在谈到未来金钱将不再重要后,马斯克在美沙投资论坛上调侃了同台的黄仁勋。 马斯克说:“顺便提一句,英伟达今天要开财报电话会议。” 黄仁勋幽默回应称:“反正货币都要没用了……” 马斯克笑着说:“干杯。”两位CEO碰了碰各自的Acqua Panna矿泉水瓶。(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黄仁勋第三财季电话会议:驳斥AI泡沫论 对无法在华销售AI芯片失望
黄仁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0日,AI芯片巨头英伟达今天发布了2026财年第三季度财报。随后,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CFO克莱特·克罗斯(Colette Kress)出席电话会议,回答分析师的提问。 以下是英伟达第三财季业绩和电话会议要点: ——营收为570.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50.82亿美元增长62%;净利润为319.1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3.09亿美元增长65%。 ——英伟达第三财季营收和调整后每股收益均超出分析师预期,对于第四财季的营收展望也超出预期,推动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超过4%。 ——克罗斯重申,英伟达在2025至2026年的Blackwell和Rubin芯片订单总额达5000亿美元。 ——克罗斯称,GB300已超过GB200,占Blackwell架构芯片总收入的大约三分之二。 ——英伟达在10-Q文件中表示,能源可能成为AI普及的瓶颈。 ——克罗斯表示,由于地缘政治问题及当地竞争激烈影响,本季度面向中国的大额采购订单未能落实。英伟达对无法向中国交付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感到失望,但仍致力于与中美政府持续接触。 ——克罗斯称,第四季度业绩展望中假设来自中国的数据中心或计算业务收入为零。 ——黄仁勋驳斥泡沫论。“关于AI泡沫的讨论不绝于耳,但从我们的视角观察,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需要说明的是,英伟达的加速器技术独树一帜,在AI的每个环节都表现出色,从预训练、后训练到推理部署。”他表示。 ——黄仁勋称,英伟达的供应链基本涵盖了全球所有科技公司。未来四年,英伟达将继续与富士康、纬创、Amcor、Spill等公司合作,扩大在美国的布局。 ——谈到英伟达面临的最大瓶颈,黄仁勋表示,融资和电力供应等因素“并不容易”,但“都是可以解决的”。 ——黄仁勋在快要结束电话会议时表示,推理是“最难的部分”。他表示,英伟达在AI的每个环节都表现出色,但推理“确实非常非常难”。 ——截至发稿,英伟达股价在盘后上涨4.9%。(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纯电卡宴2.5秒破百!最强保时捷,却最不像保时捷
保时捷刚刚发布了纯电版的 Cayenne(卡宴)Electric 和 Cayenne Electric Turbo。 CEO Oliver Blume(奥利弗·布鲁默)和设计主管 Michael Mauer(迈克尔·摩尔)仅用了 15 分钟,就将这台在保时捷历史上意义非凡的 SUV 带入了新时代。 「不像保时捷」 先来看看争议最大的外观设计。 我们想知道,在第一眼看到这辆车时,你的感受如何? 纯电卡宴比燃油版车型长 55 毫米,整车长宽高分别为 4985 / 1980 / 1674 毫米,轴距也增加至了 3023 毫米。 新车前脸部分最显著的变化是采用了更低矮的发动机罩和更纤细的 Matrix LED 大灯。新大灯组将远近光、日行灯等功能集成在一个模块内,并通过横向延展的造型强化车头宽度感。 车身侧面则保留了保时捷标志性的「飞线」(flyline)轮廓,从 B 柱开始平缓下滑的车顶线条,配合轮廓突出的翼子板,维持了品牌一贯的比例语言。 细节上,新车采用无框车门,车门钣金带有一道贯穿前后门的高腰线;轮拱处则增加了专属塑料饰件,强调其越野属性。 车尾部分采用贯穿式灯带,支持动态点亮效果,并配有发光的「PORSCHE」字样。Turbo 车型进一步通过名为「Turbonite」的深灰色装饰件(包括轮毂盖、侧窗饰条、车标等)实现视觉区隔。 纯电卡宴上还能看到不少空气动力学组件,包括前脸可调导流 flap、自适应尾翼、以及全覆盖底盘、空气帘和专用轮毂等,Turbo 版本还有专属的「气动刀片」(aero blades),整车的风阻系数最低可达 0.25cd。 过去二十年,卡宴之所以能成为豪华 SUV 市场的常青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度统一且极具辨识度的家族设计语言:隆起的翼子板、圆润的四点式大灯、标志性的溜背轮廓,以及那张低调却存在感极强的进气格栅——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消费者心中「保时捷 SUV」的标准答案。 燃油版卡宴 然而,在电动化浪潮下,设计团队似乎有意让纯电卡宴扮演一次「反叛者」。 正如保时捷造型设计负责人 Michael Mauer 在发布会上所言: 新款 Cayenne 无疑是保时捷,也是 Cayenne。我们在经典设计元素的基础上进行进化,保留了这款 SUV 的独特灵魂,最终呈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现代设计理念。 但市场对这套新设计的认可度似乎很有限。 编辑部的几位同事看到实车之后,纷纷认为纯电卡宴「像埃安霸王龙」、「像蔚来 EC6」 等等。 油管上的海外用户们的评论也颇为一致,「像途观」、「像 Vauxhall Grandland」、「幸亏保留了保时捷的标志,否则真看不出来」、「看起来不错,只是不像保时捷」。 评论由英文机翻而来 这种质疑背后,其实是一种更高的期待:我们希望保时捷能在纯电卡宴上复刻 Taycan 的成功——即在拥抱电动化的同时,依然输出一套鲜明、自洽且不可替代的设计语言。 但目前看来,纯电卡宴的设计更像是在「未来感」与「传承感」之间走钢丝:前脸试图拥抱新能源时代的简洁与科技感,而侧面和尾部却保留了太多燃油时代的比例与细节,整体缺乏 Taycan 那种从内到外为电动架构重新思考的完整性。 这种割裂感,削弱了设计的一致性,也让本该成为品牌电动转型标杆的卡宴,显得犹豫而保守。 2.5 秒破百的性能猛兽 抛开设计上的争议,纯电卡宴在机械层面延续了保时捷一贯的高性能。 纯电卡宴的两个版本均标配四驱系统,并配备保时捷电子牵引力管理系统(ePTM)。 Turbo 车型的后轴电机采用源自赛车运动的直喷油冷技术,可以确保电机以持续高功率输出并维持高效能表现。车辆的 0-100 公里/小时加速仅需 2.5 秒,0-200 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 7.4 秒,最高时速达 260 公里/小时。在启用 Launch Control(弹射起步)模式时,车辆可输出 850 千瓦(约 1156 马力)和 1500 牛·米扭矩。 在常规驾驶模式下,Turbo 车型的最大功率可达 630 千瓦(857 马力),在按下「Push-to-Pass」按钮后,还可以额外获得 130 千瓦(176 马力)的动力,持续 10 秒。 入门级的标准版在常规模式下可输出 300 千瓦(408 马力),启用 Launch Control 时可提升至 325 千瓦(442 马力),峰值扭矩达 835 牛·米,0-100 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 4.8 秒,最高时速 230 公里/小时。 接近「天花板」的性能水平并非是靠牺牲续航水平而来。 纯电卡宴搭载一块 113 千瓦时的高压电池,采用双面液冷技术,WLTP 工况下标准版续航最高可达 642 公里,Turbo 版为 623 公里。 得益于 800V 架构,新车直流快充峰值功率可达 400 千瓦,从 10% 充至 80% 仅需不到 16 分钟,10 分钟即可补充约 320 公里续航。 此外,保时捷在能量回收上也下了功夫。官方称其回收功率最高达 600 千瓦,日常 97% 的制动操作可完全由电机完成,机械刹车几乎无需介入。这不仅延长了续航,也减少了刹车片磨损。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 Turbo 用户,还可选装陶瓷复合刹车系统(PCCB)作为冗余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纯电卡宴还是保时捷首款支持无线充电的车型,最大功率 11 千瓦。用户只需将车停在地面上的充电板上方,系统便会自动启动充电。 即使在电动车型上,保时捷依然强调了驾驶和操控的重要性。 两款车型均标配自适应空气悬架与 PASM 主动悬挂管理系统,Turbo 版更进一步,配备了后桥限滑差速器(PTV Plus)和最大转角 5 度的后轮转向系统,以提升弯道灵活性与高速稳定性。 「Porsche Active Ride」主动悬挂系统也被下放给了电动卡宴,该技术此前仅用于 Panamera 等轿车,通过高频调节减震器阻尼,几乎完全抑制车身俯仰与侧倾,在颠簸路面也能保持平稳。官方称其「重新定义了舒适与动态的边界」。 为数字原住民而生 来到车内,纯电卡宴的座舱设计依旧秉承了「反叛者」和「创造者」的设计哲学。 主驾前方是一块 14.25 英寸 OLED 数字仪表,中控区域则有一块巨大的曲面屏「流淌」出来,延伸到了副驾,三屏联动构成保时捷史上最大显示面积。 如果是高配车型,保时捷还提供了一块等效 87 英寸的 AR-HUD。 董车会在稍早前,保时捷刚刚公布内饰官图时曾评论过: 纯电卡宴瞄准的是一群新的用户。他们可能不是传统的 911 车迷,但他们成长于数字时代,对科技体验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作为豪华品牌的消费者,他们也不满足于一块简单的屏幕,而是期待与之匹配的设计感。纯电卡宴的这套内饰,就是为这种需求做的定义。 不过设计是一方面,好不好用则是另外一方面。 纯电卡宴的空调温度、音量等高频功能仍保留物理按键,设计师还开发了一个一体化手托,让驾驶员在激烈驾驶时也能盲操。 在车机内部,保时捷这次支持了自定义小组件、主题皮肤,并可通过 App Center 集成第三方应用。新的基于 AI 的语音助手可理解上下文对话,支持导航设定、在线查询等复杂指令,同时手机和手表可作为数字钥匙,最多分享给 7 位用户。 同时,全新引入的「氛围模式」可以同时改变车内的座椅位置、氛围灯光、空调设定、声音风格及显示屏界面,带来更为沉浸的乘坐体验。 价格方面,纯电卡宴标准版在英国的售价为 83200 英镑(约合人民币 77.5 万元),Turbo 车型售价为 130900 英镑(约合人民币 122 万元)。 考虑到纯电 Macan 引进国内的价格比英国市场稍低,纯电卡宴标准版在国内的起售价可能会在 70 万元左右。 不过,保时捷的选配向来是不可不品的一环。 纯电卡宴的个性化选项空前丰富,有 13 种标准车漆、9 款 20-22 英寸轮毂、12 种内饰组合,外加多个装饰包,通过专属的定制部门,你甚至可以可指定任意颜色或打造独一无二的「one-off」车型。 保时捷甚至还推出了一款可以匹配车辆配色的定制腕表。 战略回撤 在发布会的最后,保时捷明确表示,纯电卡宴将与现有燃油版、插电混动版卡宴在全球市场并行销售,至少持续到 2030 年代初期,消费者将在同一展厅将面对三种动力形式的选择。 在电动化转型进行了十年后,保时捷终究还是放慢了脚步。 原因也不难理解。 今年,保时捷纯电新车销售占比达到 23%,在一众豪华品牌中名列前茅,今年前三季度 Macan EV 在全球卖出 3.6 万辆,销量超过了 Macan 燃油版。 但是在高销量的油车销量占比下滑后,保时捷单车平均收入反而跌了 3000 欧元,毛利率也是直线下行。 在 50 万元以上的价格段,纯电、豪华、爆款依然是个不可能三角。 中国市场累计销量破万的纯电车型也仅有小米 SU7 Ultra 一款,而从小米前不久发布的财报看,小米 SU7 Ultra 的销量似乎已经见顶,连带着小米汽车的毛利率也有所下跌。 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纯电卡宴,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更多探索的使命。 最后,还有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故事值得提及。 保时捷现任 CEO 奥利弗·布鲁默(Oliver Blume)将于今年底卸任,纯电卡宴或许将会使他发布的最后一辆保时捷。 他从大众集团的一名普通工程师起步,最终执掌保时捷,并在其任内推动了品牌向电动化的关键转型,早在 2015 年,保时捷就已启动电动平台研发,并于 2019 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 Taycan。与此同时,他也大力拓展中国市场,使其成为保时捷全球最重要的单一市场之一。 在 2001 年,他刚刚来到上海,成为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招收的第一位德国籍博士生。 而他的导师在一年前刚刚成为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主导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顶层设计,深刻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
奥特曼都点赞,谷歌Gemini 3 Pro到底强在哪?
谷歌可算是发布Gemini 3 Pro了,很突然,而且很“低调”。 虽然谷歌在Gemini 3 Pro之前发布了图片编辑模型Nano Banana,进而刷了一波存在感。但是在基座模型方面,谷歌已经静默太久。 过去这大半年,大家都在热议OpenAI的新动作,或者感叹Claude在代码领域的统治力,唯独没有人提及8个月没有版本号升级的Gemini。 纵使谷歌的云业务和财报再漂亮,可在AI开发者的核心圈子里,谷歌的存在感仍然被一点点的稀释。 好在的是,小榜在第一时间体验过后发现,Gemini 3 Pro并没有让我们失望。 但现在还不能过早下结论。因为现在的AI赛道早就已经过了靠参数量吓人的阶段,大家都在卷应用、卷落地、卷成本。 谷歌能不能适应新版本和新环境,还是个未知数。 01 我让Gemini 3 Pro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它是这么回答我的。 “不再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有多聪明,而是开始琢磨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用。”——Gemini 3 Pro 在LMArena排行榜上,Gemini 3 Pro以1501的Elo分数登顶,这是AI模型在综合能力评估中的新纪录。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成绩,就连奥特曼也发推表示祝贺。 数学能力测试中,该模型在AIME2025(美国数学邀请赛)的代码执行模式下达到了100%的准确率。在GPQADiamond科学知识测试中,Gemini 3 Pro的准确率为91.9%。 MathArenaApex数学竞赛的测试结果显示,Gemini 3 Pro获得了23.4%的得分,而其他主流模型的得分普遍在2%以下。此外,在名为Humanity'sLastExam的测试中,该模型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达到了37.5%的得分。 Google在此次更新中引入了名为“vibecoding”的代码生成功能。这项功能允许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系统随后生成相应的代码和应用程序。 在Canvas编程环境的测试中,用户描述“制作一个可以调节转速的电风扇”后,系统在约30秒内生成了包含旋转动画、速度控制滑块和开关按钮的完整代码。 官方展示的案例还包括核聚变过程的可视化模拟。 在交互方式上,Gemini 3 Pro增加了“生成式界面”(GenerativeUI)功能。与传统AI助手只返回文本回答不同,该系统可以根据查询内容自动生成定制化的界面布局。 例如,当用户询问量子计算相关问题时,系统可能生成包含概念解释、动态图表和相关论文链接的交互式界面。 针对不同受众的同一问题,系统会生成不同的界面设计,举个简单例子,向儿童和成人解释同一概念时,会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儿童的就会偏可爱,成人则会偏简洁明了。 Google Labs中提供的Visual Layout实验功能展示了这种界面的应用,用户可以获得杂志风格的视图布局,包含图片、模块和可调节的UI元素。 此次发布还包含了名为Gemini Agent的智能体系统,目前处于实验阶段。该系统可以执行多步骤任务,并连接到Gmail、Google Calendar和Reminders等谷歌服务。 在收件箱管理场景中,系统可以自动筛选邮件、标记优先级和起草回复。旅行规划是另一个应用场景,用户只需提供目的地和大致时间,系统会查询日历、搜索航班和酒店选项,并添加行程安排。而这项功能目前仅向美国地区的Google AI Ultra订阅用户开放。 在多模态处理方面,Gemini 3 Pro基于稀疏混合专家架构构建,支持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输入。模型的上下文窗口为100万token,意味着可以处理较长的文档或视频内容。 加拿大劳瑞尔大学历史学教授Mark Humphries的测试显示,该模型在识别18世纪手写文稿时的字符错误率为0.56%,相比前代版本降低了50%到70%。 Google表示,训练数据包括公开网络文档、代码、图像、音频和视频内容,后训练阶段使用了强化学习技术。 Google还推出了名为Gemini 3 Deep Think的优化版本,专门用于复杂推理任务。该模式目前正在进行安全评估,计划在未来几周向Google AI Ultra订阅者开放。 在Google Search的AI模式中,用户可以点击“thinking”选项卡查看该模式的推理过程。与标准模式相比,Deep Think模式会在生成回答前进行更多步骤的分析。 除了官方提供的资料外,我还将Gemini 3 Pro和ChatGPT-5.1进行了对比。 第一个对比就是生成图片。 提示词:给我生成一张iPhone17 ChatGPT-5.1 Gemini 3 Pro 主观上来讲,ChatGPT-5.1更符合我的需求,因此这回合是ChatGPT-5.1胜出。 第二个对比的就是两者的智能体水平。 提示词:去给我研究研究字母榜这个微信公众号,然后评论一下这个号的水平 GPT-5.1 Gemini 3 Pro 虽然从主观上来讲,我更喜欢Gemini 3 Pro的解读,但是太过于鼓吹,ChatGPT-5.1能发现小榜还有所不足,更客观真实。 最后是代码能力,也是目前所有大模型最关注的一块。 我选的项目是GitHub上最近星数非常高的项目,叫做LightRAG。这是通过整合图结构来增强上下文感知和高效信息检索,从而改进检索增强生成,实现了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快的响应时间。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HKUDS/LightRAG 提示词:跟我说说这个项目如何 GPT-5.1 Gemini 3 Pro 同时,Gemini 3 Pro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02 虽然Gemini 3 Pro发布的非常低调,但实际上谷歌已经为Gemini 3 Pro预热了很久。 在谷歌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谷歌CEO皮查伊说了这么一句话:“Gemini 3 Pro将在2025年内发布。”没有具体日期,没有更多细节,却拉开了科技行业一场营销大戏的序幕。 谷歌不断释放信号,让整个AI社区保持高度关注,却始终拒绝给出任何确定的发布时间表。 从10月开始,各种“意外泄露”接踵而至。10月23日开始流传一份日历,在其11月12日“Gemini 3 Pro Release”的内部日历截图疯传。 而且眼尖的开发者还在Vertex AI的API文档中发现了“gemini-3-pro-preview-11-2025”的字样。 紧接着,Reddit 和 X上开始出现各种截图。有用户声称在 Gemini Canvas 工具中看到了新模型的身影,有人在移动应用的某些版本中发现了异常的模型标识。 然后就是,下面这张测试数据开始在社交媒体流传。 这些“泄露”看似偶然,实则构成了一场精心编排的预热。 每一次泄露都恰到好处地展示了Gemini 3 Pro 的某项核心能力,每一次讨论都将期待值推向新的高度。而 谷歌官方账号的态度则耐人寻味,他们会转发社区的讨论,会用“即将到来”这样的措辞吊胃口,甚至谷歌AI实验室的高层,还在关于发布日期预测的推文下回复了两个“思考”表情符号,但就是不肯说出一个准确日期。 预热了将近1个月,谷歌终于将新鲜的Gemini 3 Pro端了上来。然而Gemini 3 Pro性能虽然强劲,但是谷歌的更新频率多少让人有点着急。 早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谷歌就发布了Gemini 2.5 Pro的预览版本,后续又陆续推出了Gemini 2.5 Flash预览版等衍生预览版本。直至Gemini 3 Pro问世,Gemini系列在此期间无任何版本号升级。 可谷歌的对手们并不会等待Gemini。 OpenAI在8月7日推出了GPT-5,并在11月12日进一步升级到 GPT-5.1。而且这段时间里,OpenAI还推出了自己的AI浏览器Atlas,直指谷歌腹地。 Anthropic 的迭代速度更为密集:2月24日发布 Claude 3.7 Sonnet(首个混合推理模型),5月22日推出 Claude Opus 4 和 Sonnet 4,8月5日发布 Claude Opus 4.1,9月29日推出 Claude Sonnet 4.5,10月15日又发布了 Claude Haiku 4.5。 这一系列攻势打得谷歌有些措手不及,不过目前来看,谷歌顶住了。 03 谷歌之所以耗时8个月才更新Gemini 3 Pro,最大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人员上的变更。 2025年7月至8月前后,微软对谷歌发起了一波猛烈的人才攻势,成功招募了超过20名DeepMind的核心专家和高管。 这其中就包括DeepMind高级产品总监(Senior Director of Product)戴夫·希创(Dave Citron),负责其核心AI产品的落地。以及Gemini的工程副总裁 (VP of Engineering)阿玛尔·苏布拉马尼亚(Amar Subramanya),他是 Google最重要模型Gemini的核心工程负责人之一。 另外一方面,谷歌Nano Banana团队曾表示,谷歌在发布Gemini 2.5 Pro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纠结AI生图领域,进而放缓了基座模型的更新。 谷歌认为,只有攻克了角色一致性 (Character Consistency)、语境编辑(In-context Editing)、文字乱码(Text Rendering)这三个生成图片领域的难关后,才能让基座模型的表现更好。 Nano Banana团队表示,模型不仅能“画得好看”,更重要的是能“听懂人话”并“受人控制”,从而让 AI 生图真正进入商业落地阶段。 这时回头来看Gemini 3 Pro,它是一份合格的答卷,但在这个只争朝夕的 AI 战场,及格早已不够。 谷歌既然选择了在此时此刻交卷,就必须准备好面对最苛刻的阅卷人,那些已经被竞品“喂刁”了口味的用户和开发者。接下来的几个月,将不是模型参数的比拼,而是生态整合能力的肉搏。谷歌这头大象不仅要学会跳舞,还得跳得比所有人都快。
英伟达第三财季净利润同比增长65% 业绩超预期股价涨4%
英伟达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0日,AI芯片巨头英伟达公司(NASDAQ:NVDA)今天发布了截至10月26日的2026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英伟达第三财季营收为570.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50.82亿美元增长62%;净利润为319.1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3.09亿美元增长65%。 英伟达第三财季营收和调整后每股收益均超出分析师预期,对于第四财季的营收展望也超出预期,推动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超过4%。 股价表现: 英伟达股价盘后上涨4.34% 英伟达周三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开盘价为184.80美元。截至周三收盘,英伟达股价上涨5.16美元,报收于186.52美元,涨幅为2.85%。截至发稿,英伟达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8.10美元至194.62美元,涨幅为4.34%。过去52周,英伟达股价最高为212.19美元,最低为86.62美元。 第三财季业绩要点: ——营收为570.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50.82亿美元增长62%; ·数据中心部门(包含AI芯片业务)收入达到512亿美元,同比增长66%,环比增长25%; ·游戏和AI PC部门收入为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环比下降1%; ·专业可视化部门收入为7.60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26%; ·汽车与机器人部门收入为5.92亿美元,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 ——毛利率为73.4%,较上年同期的74.6%下降1.2个百分点;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毛利率为73.6%,较上年同期的75.0%下降1.4个百分点; ——营业费用为58.3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2.87亿美元增长36%;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营业费用为42.1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0.46亿美元增长38%; ——营业利润为360.1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18.69亿美元增长65%;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营业利润为377.5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32.76亿美元增长62%; ——净利润为319.1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3.09亿美元增长65%;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317.6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00.10亿美元增长59%; ——每股摊薄收益为1.30美元,较上年同期的0.78美元增长67%;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每股摊薄收益为1.30美元,较上年同期的0.81美元增长60%。 第四财季展望: ——营收预计为650亿美元,上下浮动2个百分点; ——毛利率预计为74.8%,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75.0%,上下浮动50个基点; ——营业费用预计约为67亿美元,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约为50亿美元; ——其他收入预计约为5亿美元,不包括来自不可流通和公开持有股权证券的收益和损失; ——剔除不可持续项目,税率预计为17.0%,上下浮动1个百分点。 股东回报 2026财年前九个月,英伟达通过股票回购和现金股息的方式向股东返还了370亿美元。截至第三财季末,公司在现有股票回购授权计划下仍有622亿美元资金可用。 英伟达将于2025年12月26日,向截至2025年12月4日登记在册的全部股东支付每股0.01美元的下一季度现金股息。 高管点评: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Jensen Huang)表示:“Blackwell芯片销售火爆,云端GPU已售罄。训练和推理的算力需求持续加速复合增长,二者都在呈指数级增长。我们已经进入AI的良性循环。AI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扩张,涌现出了更多新的基础模型开发商、更多AI创业公司,覆盖更多产业、更多国家。AI正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全面铺开。”(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相关阅读: 黄仁勋第三财季电话会议:驳斥AI泡沫论 对无法在华销售AI芯片失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