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Pro向左,Air向右:iPhone Air会是你的“理想手机”吗?
在2025年,当所有手机都在追求全能、堆料、水桶机的时候,苹果却“逆流而行”,做出了一台极度专注的iPhone Air。 iPhone Air 为了极致的轻薄,它砍掉了摄像头、扬声器,甚至连续航都只是“刚刚好”。可以说,这既是一台你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的“艺术品”,也可能是一台当主力机使用,会让你时常抓狂的“奢侈品”。 在将iPhone Air当做主力机深度使用一周后,我想和大家聊聊,为了这台极致的“Air”,我们到底牺牲了什么,以及这种牺牲又是否值得。 这才是真正的Air 第一次拿到它时,相信你会和我一样认为,这是一台苹果在2025年打造出的最极致的iPhone。你可能用过iPad Air、MacBook Air,但相信我,只有当“Air”这个词缀放在iPhone上时,你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165克的机身,塞进一块6.5英寸的大屏,握在手里,真的是一种“无感”的体验。 iPhone Air “天蓝色”是这次iPhone Air的主打配色,这种浅色系也完美贴合了“Air”的名字。它采用抛光钛金属边框,代价就是得经常擦拭指纹,但如果你能接受,裸机使用的体验真的会让人上瘾。 如果你和我一样,之前在使用Pro Max机型,应该会瞬间爱上Air的轻盈感。但如果你是从数字系列或小屏Pro升级而来,可能反而会觉得它不够“一手掌握”。如果你觉得它太薄,缺乏“安全感”,一个简约的保护圈或者壳,都是不错的选择。 极致轻薄必然伴随着妥协。这一周,我结合了网络上对Air的所有“槽点”,用主力机的标准去逐一体验。 首先就是续航。先说结论,它超出了我的预期,但当主力机用,很难坚持一整天。从这一周的电池图能够看到,有好几天,我的电池使用都超过了100%。如果你在办公室,或者周末出去玩能随时补电,Air的表现可以接受。但如果你需要经常在外跑业务,或者出差,充电宝肯定是必备了。 如果你想更省电,我会建议关掉AOD息屏显示,以及把一些平常不看的推送都关闭。另外在日常使用时,并不需要等到电量较低后再充电,随用随充,反而对电池更好。 设置-现实与亮度-全天候显示屏中关闭AOD 另一项被网友广泛讨论的,就是单扬声器。这个妥协对我影响不大。因为我几乎不把手机横过来用。竖屏使用时,单扬声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音量小了点。但如果你是重度横屏游戏或观影用户,就需要慎重考虑。 最后就是背部的单摄。它依然是那个熟悉的iPhone味道,26mm焦段,日常记录足够。有人说它没有Apple Log很遗憾,但我个人认为,如果真的要“严肃创作”,或者将“影像”视作重心,从一开始就该选择Pro系列,不是吗? 至于今年iPhone新增的前置自动旋转、前后双录制等等功能,iPhone Air则是一个不少。它同样能够满足广大用户对新功能的期待。 国内首款纯eSIM手机亮相 iPhone Air是目前国内在售的,首款采用纯eSIM的智能手机。它的亮相,也意味着eSIM开始在国内普及。 iPhone Air支持双卡 从刚上线当天网友的各种测试,到今天可以说情况基本稳定。一句话总结:只要你想安装国内三大运营商的eSIM,那么你最多只能装两张eSIM卡,这一点和苹果官网描述一致。 各大平台上,大家对eSIM的抱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只能存两张,对经常出国旅行的多卡用户不友好;二是开卡流程十分繁琐,不仅要跑线下营业厅,可能还要面对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悉的窘况。 经过我的实测,目前北京联通对eSIM的培训十分完善,在我走访的两家营业厅,工作人员对eSIM业务都非常熟悉,而且现场工作人员也表示可以异地补卡,更换eSIM的流程也十分丝滑,在不排队的情况下,仅需三五分钟即可完成全部开卡操作。 当然,在场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当前eSIM业务属于试商用阶段,也许会面临到各类问题,这个也请大家理解。 所以说,当前各类用户遇到的种种问题,确实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我们恐怕只能等待eSIM不断成熟。 Pro的现实主义与Air的理想主义 在使用iPhone Air的这一周,这款产品给我的体验也越发明晰。它就是一台长板极长,甚至激进到有点“不完善”的产品。 轻薄的iPhone Air 对我而言,这台手机是我心目中能被叫做“手机”的产品。它不是一个沉重的工具,而是一个你乐于拿在手里去把玩的“设备”。 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的,是2017年的iPhone X。再上一次,可能就是iPhone 4了。 今年的iPhone,在我看来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Pro系列,是极致的现实主义。苹果在它身上极尽堆料,让它从通讯工具升级为创意工具。而Air,则是苹果的理想主义。它让我们看到,苹果依然是那个能够引领行业的厂商。这,就是今年最具“果味儿”的iPhone。 不得不说的是,在2025年,使用iPhone Air其实是一种奢侈。尤其是在这个“实用主义为王”的时代,用它做主力机,意味着你要舍掉包括大电池、强影像、稳定性能释放、双扬声器等等,你所能得到的,其实就像它的名字一样,“Air”那般无负担的体验。 如果你只用一台手机,希望它功能丰富,面面俱到,那么全能的Pro系列更适合你。 而选择Air,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理由。 “我爱它”,这就够了。
不好美国要捧杀了!新研究: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科学领导者
一水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发表于2024年6月,却在当下登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然后还被硅谷热议了。 究竟是什么论文? 答案揭晓:中美科技实力大PK,以及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科学领导者。 和以往比比论文量、引用数不同,这项研究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了600万份论文的作者署名模式、通讯作者身份、机构影响力等多重线索,核心评估了“团队领导者”这一指标。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关注中国科学家在跨国合作中权力地位的变化: (我们)为研究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中的地位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而且他们还带来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发现——截至2023年,中美合作中中国领导者占比升至45%,且预计在2027-2028年达到相同水平。 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在AI、半导体、能源和材料科学等战略领域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领导地位。 就是说,比人们预想的更快,中国将在科研力量上超越美国了? u1s1,虽然经彭博社报道后,外国网友们都在自嘲:西方科学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时代即将终结。 但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be like:不好,美国要捧杀了! 咳咳,究竟是客观结论还是战略“捧杀”,还是先来看看论文是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吧—— 用AI模型分析600万篇论文 通过分析OpenAlex数据库收录的近600万篇、涉及13个全球区域的双边合作出版物,研究人员想要弄清: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研团队中,到底站在什么位置?距离“世界领航者”还有多远? 而要量化“谁是团队领导者”,可不是简单看作者排序那么简单。 研究团队用了一套「AI+多维度特征」的组合拳,把这个模糊概念变成了可计算的数字。 具体主要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给“领导力”下一个可量化的定义。 他们先从Nature、Science、PNAS等顶刊中,扒出8.3万篇带作者贡献声明的论文,通过聚类分析把科学家的工作分成三类: 领导角色:构思研究、设计方案、撰写论文、监督团队(关键词为conceive、design、lead、write); 直接支持:收集数据、执行实验、分析结果(关键词为collect、perform、analyze); 间接支持:参与讨论、提供意见、修改文字(关键词为participate、comment、edit)。 随后给每个角色赋予“领导值”——做领导工作得1分,支持工作得0分,由此构建出训练AI模型的“标准答案”。 第二步,用9个维度给科学家“领导力打分”。 有了训练数据,团队又提炼出9个能预测领导力的关键特征,给590万篇论文的每一位作者“画像”。 作者过往研究被该论文引用的次数(体现学术影响力); 论文关键词与作者过往研究的重合度(体现领域深耕度); 作者自引次数(体现研究延续性); 学术生涯年限(体现经验积累); 过往发表论文总量; 累计被引次数; 研究过的独特关键词数量(体现研究广度); 作者署名顺序(如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所属机构的学术排名(体现平台资源)。 用这9个特征训练的AI模型,精准度达69.2%,最终能给每位作者输出一个领导概率分数(leader probability score)——用于衡量某个作者在一篇论文中的主导程度。 第三步,从领导概率推断全球科研领导格局变化。 在获得领导概率后(以0.65为分界线区分领导者和支持者),他们将其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数百万篇合作论文,进一步构造两个关键指标: 领导占比(Leader Share):衡量某国家或机构作者在跨国合作团队中担任领导者的比例; 领导溢价(Leader Premium):领导占比减去支持者占比,反映人均领导力转化效率,比如同样100个合作者,中国能出多少领导者,美国能出多少。 通过对多个国家和区域的对比,研究得以量化不同科研体系在全球合作格局中的主导能力、结构变化与未来趋势。 而他们得出的最核心的一张结论图如下: (1)2010年,中美合作中中国占比仅30%,2023年快速升至45%。 (2)通过线性回归预测,中美将于2027-2028年达到同等领导占比。 (3)不过中国与美国的领导溢价平等需等到2087年后,说明中国在“人均领导力转化”上面临长期挑战。 老实说,这项研究之所以当下能在西方引起注意,实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不谈大道理,就拿最近陶哲轩遭遇经费断供一事就能窥见一二。 时间回到今年9月,顶尖数学家陶哲轩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亲口表示: 研究所的经费仍然无法发放,连暑期工资都拿不到了。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美国在今年的7月25日,突然暂停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对UCLA的资助,金额高达5亿美元之多。 即便后来事态有所好转,联邦法院在8月12日决定恢复部分拨款,但直到9月初,资金仍旧没有到位。 好家伙,连陶哲轩都要被迫给自己和学生筹钱,这下西方学界和网友纷纷坐不住了——当时就有人直言这是“美国科学界的自我毁灭”,认为官僚体系正在扼杀创新。 而现在这篇论文一出,网友们重拾焦虑也在所难免。 作者之一来自武汉大学 有意思的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也是来自中国(虽是同等贡献者但排在第一)。 Renli Wu,论文提及的所属单位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芝加哥大学Knowledge Lab。 不过可能由于相对低调,目前网上公开资料较少(只找到了相关𝕏账号,且未发布任何动态)。 从已发表的论文推断,其研究方向偏向科学计量、信息管理、知识系统演化等。 Christopher Esposito,目前为UCLA安德森管理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顶尖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大约在2021年6月,他获得了UCLA地理学博士学位。 他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因,特别是技术变革如何塑造区域发展。 James Evans,目前是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社会学、计算与数据科学教授,同时也是Knowledge Lab的主任。 (注:Max Palevsky社会学是指,以硅谷初创先驱、风险投资奠基人Max Palevsky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为典型范例,来研究“硅谷精英”如何崛起以及影响社会的学科。) 他主要关注“集体知识系统”、创新过程、注意力与认知的分布、科学体系结构、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One More Thing 说到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怎么哪哪都有华人?(手动狗头) 不仅频频亮相大厂发布会C位(如OpenAI、马斯克特斯拉),而且还在硅谷抢人大战中备受瞩目,甚至连老黄也偏爱收购华人创办的初创公司…… 其影响力之大,甚至催生了AI内部梗:“以后Meta开会都是说中文了”… 好家伙,网友诚不欺我,世界真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国村呗~
陈天桥宣布10亿美元算力支持发现式智能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9日,首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AI驱动科学研讨会”近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来自全球的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暨Alphabet董事会主席约翰·轩尼诗、以及二十余位顶尖学者与产业领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如何推动科学发现”的新范式。 盛大集团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在会上宣布,将投入10亿美元算力支持全球科学家的“发现式智能”研究。他提出,AI的价值不应止于生成与模仿,而在于主动构建可被验证的世界模型、提出假说并不断修正理解框架的“发现能力”。陈天桥指出:“AI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进化。” 陈天桥将当前AI发展的“规模路径(Scale Path)”与“结构路径(Structure Path)”进行了对比,认为后者才是通往真正智能的关键。他提出构建发现式智能需要具备神经动力结构、长期记忆、因果推理机制、世界模型和元认知系统五大能力。为加速研究落地,他还宣布推出面向青年科学家的“结构性算力支持”“基准测试体系”及“PI孵化器”等项目,并强调“改变智能的下一个算法,可能诞生在年轻科学家的笔记本电脑上。”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奥马尔·亚基(Omar Yaghi)展示了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最新突破。他团队借助ChatGPT的分子优化能力,成功设计出一种能在空气湿度低于15%的“死亡谷”沙漠中从大气取水的便携装置。他提出“AI正在成为新的科学思维体”,并展示了一个由七个AI智能体组成的虚拟科研团队,能够分工执行实验设计、算法优化等任务,在数天内完成上百次实验,实现从无定形到高结晶材料的转变。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盛顿大学教授戴维·贝克(David Baker)分享了AI在蛋白质工程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其团队开发的RFDiffusion3模型可在三维结构空间中“反向设计”蛋白质,实现从功能到序列的逆向生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研究提供了新路径。贝克强调,AI驱动的科研需要形成“设计—验证—反馈—优化”的闭环,让模型与实验数据相互促进。 而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克利教授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Doudna)介绍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与AI结合的最新成果。她指出,AI可通过学习基因扰动数据,帮助科学家系统性理解未知基因功能,从而推动个性化基因治疗的到来。她强调:“科学的下一步突破,将来自AI与因果数据的结合。” Alphabet董事会主席约翰·轩尼诗(John Hennessy)则从宏观角度反思AI的社会影响。他指出,AI的普及速度远超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但人类必须“保留关键决策权”,在AI生成内容的使用中保持透明、可验证与可追溯。他还警告称,全球数据可能在几年内被AI训练耗尽,而算力的能源效率提升尚未跟上其增长速度。 大会最后,组委会颁发了“AI驱动科学大奖(Chen Institute & Science Prize for AI Accelerated Research)”,多位青年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基于AI的前沿研究成果,显示出AI驱动科学在多个学科中正在形成新的范式。
英伟达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CEO黄仁勋否认AI泡沫论
IT之家 10 月 29 日消息,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周三淡化了外界对人工智能(AI)泡沫日益加剧的担忧,并指出当前行业投资与估值激增的情况与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存在显著差异。 黄仁勋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表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与 2000 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在 2000 年,所有互联网公司的总市值仅为 300 亿至 400 亿美元。 这位英伟达掌门人指出,随着规模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对超大规模企业(hyperscalers)及其他基础设施公司的投资增长是自然且合理的。 黄仁勋表示,目前超大规模计算市场已是一个价值 2.5 万亿美元的产业,其资本支出约为 5000 亿美元。他在采访中提到:“从传统 CPU 主导的计算向如今由 GPU 驱动的生成式 AI 计算的转型才刚刚开始。” 此外,黄仁勋还证实,这家科技巨头已参与埃隆・马斯克旗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司 xAI 最新一轮融资。 上个月,英伟达宣布计划逐步向微软支持的 OpenAI 投资至多 1000 亿美元,利用英伟达系统建设和部署至少 10 吉瓦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本周早些时候,对冲基金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 Jones)在另一次 CNBC 采访中表示,当前市场环境让他感觉仿佛回到了 1999 年,他指出“所有要素都已到位”,可能会出现类似的市场环境。都铎・琼斯在承认市场可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指出,参与此类市场需要“保持高度敏捷的应对能力”,因为“最终将迎来一场极其严重的崩盘”。 今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续创新高。纳指涨 0.8%,道指涨 0.34%,标普 500 指数涨 0.23%。英伟达涨约 5%,续创新高,总市值逼近 5 万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5.49 万亿元人民币)。
豪赌AI取得回报 孙正义财富暴涨248%超柳井正成日本首富
图1:孙正义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0日,据彭博社报道,软银创始人孙正义(Masayoshi Son)在AI领域的重磅押注获得了回报,他的财富现在超越了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Tadashi Yanai),成为日本新首富。 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孙正义的净资产今年飙升248%,在周三达到551亿美元,比优衣库母公司迅销公司最大股东兼董事长柳井正高出约2300万美元。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柳井正一直都是日本首富,自2022年4月以来没有失去过这一宝座。 图2:孙正义财富超越柳井正 孙正义财富的近期飙升得益于在东京上市的软银集团的股价表现。软银持有软银约三分之一的股份,是最大股东。现年68岁的孙正义掌控着全球科技投资组合,从芯片制造商到创业公司。今年,他更是大举投资,试图将软银打造为全球AI浪潮中的关键枢纽。 周三,软银股价上涨,此前该公司被列入有意在特朗普访日期间启动美国项目的企业名单。孙正义已成为特朗普在全球商业领域的关键外国支持者之一,今年早些时候曾承诺将在美国投资1000亿美元。 孙正义最具雄心的投资交易包括计划对OpenAI投资300亿美元,以及与OpenAI、甲骨文公司和阿布扎比基金MGX合作,在美国建设总额达5000亿美元的AI数据中心及其他基础设施。孙正义还正寻求与台积电合作,在亚利桑那州打造价值1万亿美元的AI与机器人产业园区。(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中兴通讯“换挡”:净利润大跌88%,算力业务成唯一亮点
中兴通讯正以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强行从日渐饱和的“连接”赛道,切入充满变数的“算力”赛道。这场转型的阵痛代价不菲,但也是公司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 文 | 啸 天 10月28日晚,中兴通讯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这份报告呈现出剧烈的反差:前三季度营收稳健增长,突破千亿大关;但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仅为2.64亿元,同比暴跌87.84%。 近乎“暴雷”的利润表现,迅速引发市场震动。10月29日,中兴通讯A股盘中一度下跌9.72%,当日收跌6.46%。投资者用脚投票,表达了对这份财报的担忧。 「数智研究社」发现,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并非源于经营崩盘,而是公司在战略转型期“换挡”带来的阵痛。 中兴通讯的业务结构正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现金牛”运营商网络业务,因行业资本开支走低而面临挑战。“第二曲线”政企和算力业务,虽然同比爆发出三位数增长,但目前仍处于高投入、“以价换量”阶段,其微薄的利润率尚无法弥补传统业务的利润缺口,最终导致了整体净利润的大幅下滑。 传统“现金牛”失速:运营商“捂紧钱袋子” 中兴通讯的业务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运营商网络、政企业务、消费者业务。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是公司传统的“基本盘”和“利润奶牛”。 历年财报显示,该业务板块的毛利率均维持在50%以上,是中兴通讯核心利润的绝对来源。然而,这个高毛利的“现金牛”业务,正面临行业性的系统压力。 最直接的原因是,作为客户的三大运营商正在“捂紧钱袋”。 随着国内5G网络覆盖率逐步完善,大规模基站建设的浪潮正在退去。根据三大运营商财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资本开支合计为1128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6.5%。 运营商的投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移动网、宽带网等“连接”建设,转向了AI、IDC、云等“算网数智”方面。这一趋势直接反映在了中兴通讯的财报中。2025年上半年,中兴运营商网络业务营收为350.6亿元,同比减少约6%。 根据2025年三季报披露的政企及消费者业务增长数据反推,第三季度运营商网络业务的收入规模约为77亿元,延续了下滑态势。高毛利业务的营收萎缩,是中兴通讯整体利润承压的首要原因。 面对这一情况,市场上也出现了“运营商网络业务存在收入递延至第四季度”的说法。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从中兴通讯的三季报资产负债表来看,其第三季度的存货环比增长了40亿元。作为一家主要面向B端业务的公司,存货的增加通常意味着已经有明确的订单和合同在手,只是尚未完成交付和收入确认。这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未来的营收。 同时,公司的经营质量保持在健康水平。第三季度,其应收账款(含应收票据等)环比大幅下降49亿元。这表明公司的回款情况良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保持稳健。 尽管如此,运营商资本开支走低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连接”业务的天花板已经清晰可见,中兴通讯被迫将增长的全部希望,都押注在了“算力”这条全新的赛道上。 新兴业务狂奔:“以价换量”的转型阵痛 中兴通讯“换挡”的方向,是“连接+算力”。如果说“连接”业务是失速的一档,那“算力”业务则是中兴通讯猛踩油门的五档。 2025年前三季度,中兴通讯的“第二曲线”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算力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80%,占总营收比重已达25%。政企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30%,服务器及存储营收营收同比增长250%,数据中心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20%。 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兴通讯向算力公司的转型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产品和方案层面,中兴通讯正全面铺开。底层芯片上,公司披露其自研的DPU芯片及大容量交换芯片,已实现国产化GPU卡的大规模高性能互联。服务器产品上,中兴通讯的智算服务器已成功进入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百度、京东、美团、快手等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场景。同时,公司推出的“正交超节点系统”,旨在支撑万卡乃至十万卡规模的超大规模智算集群。行业应用上,面向行业的AiCube DeepSeek智算一体机已在教育、医疗、钢铁等多个行业落地。近期,中兴通讯还中标了中国联通河南智算中心价值7171万元的大单,该项目将覆盖河南、山西、陕西等七个省份的业务需求。 然而,正是这项唯一亮眼“狂奔”的业务,成为导致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暴跌88%的“罪魁祸首”。答案在于毛利率。 2025年三季度,中兴通讯的综合毛利率已下滑至26%。如果我们拆解其业务毛利率(根据2025上半年数据及三季度推测):传统运营商网络业务的毛利率高达53%;消费者业务毛利率约20%;而爆发式增长的政企业务(算力业务)毛利率仅有约14%,甚至更低。 政企业务的毛利率为何如此之低?核心在于“以价换量”。服务器与存储市场本就一片“红海”,竞争异常激烈。中兴通讯为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在面对议价能力极强的互联网巨头时,不得不接受较低毛利率。 有分析指出,中兴通讯与阿里云等互联网客户采用的JDM(联合设计制造)模式,虽然能快速响应需求、绑定大客户,但客户会深度介入研发和设计,大幅压低采购成本。这导致其AI服务器业务的毛利率可能低至4%-5%的水平。 当公司营收结构中,毛利50%以上的业务占比在萎缩,而毛利仅10%左右的业务占比在迅猛提升时,“增收不增利”甚至利润暴跌,就成为了必然。 这也是中兴通讯必须付出的“转型代价”。 在AI算力的牌桌上,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中兴通讯必须先通过低毛利的整机和服务器业务“入局”,才能为其未来真正的“王牌”——ASIC芯片与交换芯片——铺平道路。这些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的自研芯片,才是中兴通讯在算力时代的最大看点。 此外,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也在短期内挤压了利润空间。2025年前三季度,中兴通讯研发费用高达178.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约为18%。这是维持其在5G-A、6G以及算力芯片领域竞争力的必要投入。 总之,中兴通讯这份“暴雷”的三季报,并非末日信号,而是一次剧烈“换挡”时的阵痛。公司正以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强行从日渐饱和的“连接”赛道,切入充满变数的“算力”赛道。这场转型的阵痛代价不菲,但也是公司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
“最懂女性”的360亿游戏大佬,要“隐退”了?
雷达财经出品 文|丁禹 编|孟帅 被外界视作“最懂女性”游戏玩家需求的姚润昊,近期卸下了上海叠纸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之职,一时引发广泛关注。 不过,雷达财经注意到,尽管姚润昊已卸下上海叠纸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职务,但他仍是该公司的实际掌控者。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瞄准女性游戏市场的先行者,叠纸游戏在成立的十余年间实现了迅猛发展。据相关数据披露,仅去年一年,叠纸游戏的营收规模接近10亿美元。 另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叠纸的估值高达85亿美元。按此计算,姚润昊的身家在360亿元左右。 尽管被外界誉为“乙游教父”,但姚润昊却直言自己“不了解女性用户”,“我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了解女性用户,甚至觉得自己不了解女性用户。如果你尊重女性,你就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了解她们。” 对于公司近些年的成功,姚润昊则认为,“我们的成功不是基于对女性用户的理解,而是基于我们的创作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全球拥有近4亿玩家,叠纸的发展之路也并非毫无波折。除了游戏行业普遍面临的未成年退款问题,今年年初爆发的“抽卡风波”,也对公司的品牌声誉造成了一定冲击。 姚润昊接连辞任,联合创始人姚飞接棒 天眼查显示,10月22日,上海叠纸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姚润昊卸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职务,由姚飞接任法定代表人并担任董事。 不过,此次工商变更,并不影响姚润昊于上海叠纸科技有限公司的实控人地位。天眼查显示,上海叠纸科技有限公司是苏州叠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姚润昊控制后者近六成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据蓝鲸新闻,在此之前的7月,叠纸游戏关联公司完成了一轮密集的工商变更,姚润昊卸任芜湖叠纸法定代表人,原总裁刘辰西则退出上海叠纸互娱、上海暖叠,均由姚飞接任法定代表人。 据悉,姚飞是叠纸游戏的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天眼查显示,目前姚飞关联的企业共14家,基本都是叠纸系公司。其中,他在14家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1家公司担任股东,18家公司担任高管。 事实上,在国内谈起乙女游戏,绕不开的就是叠纸游戏。在其他游戏公司还在制作2D画风的女性向游戏时,叠纸游戏用精美的3D画质实现了降维打击,在海内外迅速打开了市场。 雷达财经了解到,目前,叠纸拥有“暖暖”系列和“恋与”两条主要产品线。其中,“暖暖”系列作品包括《暖暖的换装物语》、《暖暖环游世界》、《奇迹暖暖》、《闪耀暖暖》和《无限暖暖》。 而“恋与”系列则拥有《恋与制作人》和《恋与深空》两款游戏。此外,叠纸目前还有《百面千相》、《万物契约》两款在研游戏。 其中,叠纸多款游戏在市场上取得不俗的表现。比如,《恋与深空》上线不到两周,便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获得了超过540万次的下载量。日本市场成为其最大的海外营收来源地,发行商收入环比激增246%,其还成功跃居中国手游发行商全球收入Top30榜单,彰显了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此外,在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恋与深空》也表现出色,登顶多个免费榜,成为了当地玩家追捧的热门游戏。 2024年9月,《恋与深空》更是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超高的人气,打败了包括《王者荣耀》、抖音在内的数款热门App,首次登顶iOS畅销榜总榜第一,创造了新的辉煌。 另一款作品《无限暖暖》表现同样亮眼,尚未上线时全球预约人数就突破3000万,全球知名游戏娱乐媒体IGN更给出9分的高分评价。 “乙游教父”姚润昊是如何炼成的? 透过公众号“游戏葡萄”对姚润昊的专访,可清晰窥见叠纸游戏的成长轨迹。 姚润昊自小热爱游戏,高中时期因父母管教严格,平时只能通过手机玩画面粗糙的游戏。而他最初萌生做游戏的想法,初衷十分朴素——仅是为了在上学时能攒点钱出去旅游。 读研期间,姚润昊敏锐地察觉到,当时大部分手游都是1-3人的小团队作品。这对于从小就痴迷于游戏世界的他而言,无疑是一个契机。 于是,他鼓起勇气,通过在论坛发帖的方式广发“英雄帖”,“招兵买马”组建团队,正式开启了第一款游戏《暖暖的换装物语》的制作之旅。 当时,姚润昊之所以选择从小众的换装游戏入手,是为了避免与一些游戏大厂正面交锋。他想着,“游戏上线后每个月能赚1万块就够了,那我们每人每个月就可以多2500块钱,攒2个月就能去旅游了”。 因预判这款新游受众有限,姚润昊索性准备了中、英、日三个语言版本以扩大覆盖面。令人意外的是,这款游戏上线后竟收获了极佳的反响,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不少忠实用户,可谓是初战告捷。 有了开门红的激励,2013年,姚润昊回到苏州组建了一个7人团队,正式开启了创业之路。2014年,姚润昊的团队扩展到15个人,公司也搬到了上海。 2015年,叠纸游戏正式上线了《奇迹暖暖》,并与腾讯合作发行。据21世纪商业评论,《奇迹暖暖》上线至今,全球累计收入达6.2亿美元。 据新华日报报道,截至2018年7月,叠纸拥有研发生产场地3500平方米,员工250余名,2017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人民币。在公司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 2017年,叠纸打造的超现实恋爱经营手游《恋与制作人》正式上线,迅速吸引了大量玩家的关注,成为公司旗下又一个爆款游戏。 两年后,叠纸游戏乘胜追击,推出了“暖暖”系列的第四代手游——《闪耀暖暖》,这款游戏在继承前作优秀基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仅将2D画面升级为3D,还继续完善细化世界观,融入更多剧情让玩家去代入体验。 时间来到2024年,叠纸又接连推出《恋与深空》和《无限暖暖》两款游戏,再次在游戏市场掀起热潮。 跨界盲盒风头正盛,抽卡机制陷舆论漩涡 如今,叠纸游戏已成功跻身大型游戏公司之列,拥有超2000名员工(数据来源于天眼查中上海暖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的参保人数),在全球范围内累计收获了近4亿注册用户,市场影响力不容小觑。 按照公司的规划,叠纸未来还将紧紧围绕游戏IP这一核心,在动画、电影、衍生品等多个领域全面布局,以在全球范围内为玩家打造一个全新的互动娱乐体验生态,进一步拓展其商业版图与品牌影响力。 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在泡泡玛特掀起潮玩热潮之后,姚润昊依托游戏所积累的强大声量,于今年强势推出潮玩品牌DearNikki,正式踏入盲盒这一热门赛道。 雷达财经注意到,截至10月29日,在天猫平台的DearNikki旗舰店中,仅梦织序章系列手办这一单品,销量便已突破9万件。按照该盲盒79元的单价来计算,其销售额已超过700万元,市场表现颇为亮眼。 至于公司的总体营收情况,据界面新闻披露,2024年叠纸游戏的营收规模接近1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众多玩家的叠纸游戏,在行业内也屡获殊荣。 今年6月,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叠纸旗下游戏《无限暖暖》拿下了今年Apple设计大奖中的视觉图像奖,这是国产游戏时隔四年再度拿下此类奖项,叠纸科技也是本次唯一获奖的中国游戏企业。 8月,在全球最大规模的游戏展之一——德国科隆展上,由叠纸开发的手游《恋与深空》荣获最佳移动游戏奖,成为首个获此大奖的女性向游戏作品。 尽管叠纸游戏近年来在用户规模和公司体量上都实现了显著的增长,但由于游戏公司的特殊属性,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 截至10月29日下午17:30,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叠纸游戏相关的投诉超过8000条。用户发起的这些投诉,其中不少涉及未成年人退款。 有自称家长的用户表示,孩子因沉迷叠纸公司旗下的游戏,盗用家长身份信息为游戏充值,涉及金额甚至逼近万元。 此外,还有大量投诉聚焦于叠纸旗下的游戏《恋与深空》。今年年初,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发起集体投诉称,《恋与深空》涉嫌诱导玩家强制消费,此事一度冲上热搜。 有玩家表示,大量抽卡数据显示,该游戏中一男主角秦彻的抽卡爆率远低于其他男主。玩家认为,游戏有诱导强制消费之嫌,希望叠纸回应秦彻补卡问题、补卡时间及赔偿低概率造成的损失。 雷达财经注意到,截至发稿,黑猫投诉平台上该集体投诉的投诉量已超过3400条。 有游戏从业者指出,从技术维度来看,抽卡机制的设计远不止是概率层面的数值博弈,更是对玩家社群生态与游戏文化根基的深度考验。抽卡系统的初衷,本是通过随机性为游戏注入更多变数与趣味。但一旦设计失衡,不仅会消解这份趣味,更可能直接引发玩家的失望情绪,甚至点燃群体不满。 被外界誉为“乙游教父”的姚润昊,未来将带领叠纸游戏驶向何方?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一年赚6万,小天才批量制造未成年“大佬”
摘要: 一块售价超过2000元的儿童手表,背后是一个由点赞数、虚拟交易和社交阶层构成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诈骗、网暴和涉黄也时有发生。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孟星萌 编辑|赵子坤 18岁的靈师在小天才手表上,拥有150个好友,主页有超过100万个点赞——这样一个账号价值1000元。 宇少、天少、清欢、江妄、宇曦、流年……坊间流传着一份圈内“大佬”名单,他们平均年龄只有11-17岁,初高中在读。上榜需要60万点赞起步,另外还得考核圈内的人气知名度。因为掌握着更多资源,大佬中也不乏账号的倒卖者,帮别人成为大佬也是一门生意。 像始祖鸟、lululemon一样,小天才是中产家庭小成员的标配。仰望汽车总经理胡晓庆就曾发微博感叹,仰望粉丝群体中有6年级的小学生,这个资深粉丝还是小天才手表圈里“仰望粉丝群”群主。 “多数都是A7-A9的家庭”(指家庭总资产在百万级到上亿级),靈师说,这些人的父母多是公务员、高知教授或商人。 作为“佬中佬”,阡陌主页点赞数超过200万。她享受这种“尊称”,一发动态就千呼百应。最沉迷小天才的时候,她能把一天的时间都泡在上面,点赞、聊天、水群…… 这最终助推了小天才的圈子文化,从线上一直蔓延到现实。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如果你的手表不是小天才,就会被排除在社交圈外。 为了不让孩子过早接触手机,又出于安全、联络的需求,不少家长选择了小天才手表。“孩子说必须买小天才,如果要买别的品牌宁可不要手表。” 但就是这块小小屏幕背后,滋生出许多看不见的商业交易。在未成年的江湖里,诈骗、网暴和涉黄也时有发生。 小天才,批量制造“大佬” 17岁的阡陌,用小天才一年赚到了6万多元。她卖“bot”的生意旺季通常在寒暑假——不上学的时间更有空混圈社交。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有5、6个订单,按照每个订单均价100元计算,一天的收入就能在600元。 阡陌手下有近50个二级代理商——同样都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3岁,大家都想借此赚些零花钱,与她同分一杯羹。 这群年轻“小商人”做的是“主页圈”的点赞生意:他们所售卖的bot,能够利用技术手段破译,也就是俗称的“刷赞”服务。想要快速成为“大佬”,买bot刷赞是最为简便的方法。 人人都想成为大佬,享受吹捧和讨好,这是小天才洞察出来的人性,也是区别于其它儿童手表品牌的壁垒。“别给你孩子买华为,他在学校会自闭的”,有家长发帖询问手表买哪一款更好,高赞热评说道。 与社交挂钩的产品会有天然的先发优势,市占率第二的华为手表,第三的小米也都推出过碰一碰的加好友功能,但始终无法突围,原因就在于小天才打造好了这一层儿童社交护城河。 在“主页圈”,除了像阡陌一样做代理商,还有其它小生意可做:卖号、开小店、给别人拍视频、代理运营账号... 卖号是一锤子买卖,养成一个100万点赞的账号,价格大概在1000元。如果有阡陌这种人脉广的“大佬”做中介,抽成在10%左右。今年,上海的“大佬”鸭绒高考完后把自己200万赞的账号,一举卖出了4700元。 “小商人”们会敏锐洞察到“用户痛点”,针对性开发服务:有学生在上学期间无法长时间运营账号,就提供账号代运营点赞服务,一周费用30-50元;有人喜欢华丽炫酷的主页,就做教人改长名、拍视频的教程出售,一份3元-20元不等。 围绕小天才手表,孩子们发掘出了一整套围绕“点赞”的交易模式——他们有些人会称之为“轻创业”。 这个圈子还有自己的黑话和规矩。“刷”是加上好友点赞完主页后立马删除,“禁蹭”是在扩好友的群里不可以蹭别人的好友,“后门”是成为某人的后门就不会被单删好友。 除了“主页圈”,小天才手表体系里还滋长出了“运动圈”、“破解圈”等多个圈层。 “破解圈”针对的是小天才无法安装第三方软件的内置封闭系统,只要突破家长模式刷机,就可以让手表变成一部功能齐全的迷你手机。互联网上,破解小天才的教程随着官方系统的更新也在持续进阶。在AI时代,聪明的学生还会利用AI,为其准备详细的刷机程序。 阡陌入行,就是受破解圈中的HL影响,成为他的下家。HL是破解圈中公认的“技术大神”,能够破解掉小天才的系统bug,但他的个人信息十分神秘,阡陌只知道他年龄比较小。 HL开发的“主页bot”,是市面上最流行的几款bot之一。最初阡陌和他谈好一单23元的分成,但因手下“代理商”们的失信,引火上身。有人带头在圈里诋毁,说她圈钱跑路,许多人私信她的社交账号,极尽污言秽语。 做生意也有风险,对于“小商人”们来说,最大的风险是要和未成年人的家长打交道。 尽管阡陌们会在售卖前就提早声明,一切交易行为必须要家长同意,但仍无法避免有未成年背着家长偷花钱。有情绪激动的家长一度为此报警,但“警察没法管这种情况”,阡陌表示,最后那场“事故”以她退款一半收场。 隐秘的社交网络 拥有一块小天才手表,像书包、铅笔一样,似乎变成了孩子们的必需品。 在家长眼中,手表只需要满足两点功能:定位(确保安全)+通讯(即时联络)。但对正处在探索世界,有旺盛交友需求的孩子来说,他们害怕被孤立,一个同伴的认可(哪怕是虚拟点赞)也往往比长辈的夸赞更有说服力。 除了点赞,还有人会模仿成年人网恋交友,在好友圈留下一句cpdd(找游戏情侣请联系我),互叫陌生人老公老婆,组成圈内情侣。 就像一个微型的互联网,网暴与网络诈骗也会在这里发生。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阡陌告诉我们,有人频繁对她言语骚扰,甚至辱骂,把上职高作为攻击她的理由。后来她才知道,对方只是个14岁的女生,两个人甚至都没有交流过,不知恶意从何而来。她还总被冒名顶替,有人打着她的旗号卖bot骗钱,也有人看中她的经济实力,借口手机被没收买备用机,向她借钱,最终向整个圈子借了几千元后销声匿迹。在享受过人人喊“大佬”的高光时刻后,她开始厌烦。 许多人也像阡陌一样,一边害怕自己被群体孤立,一边又厌倦这样虚无的方式。有人在社交平台怒批,“加好友点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再这样下去风气会越来越差”,帖子火了后却被一句句“加吗老师”所诱惑,加上了更多的好友。 靈师回忆,早期的小天才好友圈,大家从人文历史聊到原生家庭,只是为交友聊天,分享心事。但随着主页点赞功能的推出,隐形的等级制度显现,主页点赞高的人开始“歧视”低点赞的人,圈子里的气氛也变得浮躁功利,“大家开始想办法提高名气,不再是单纯交友,更像是你给我点,我给你点,一种功利互换。” 在2021年的时候,几万赞就可以被称为大佬,现在,最起码要在80万以上才能入门。 在“运动赞”功能推出前,一个手表最多只能添加150个好友,每人最多点赞20次,如果按照80万赞来算的话,一个人需要连续互相点赞267天才能成为大佬——很多孩子等不及。 这些尚未拥有智能手机的孩子们,就这样身不由己,掉入了互联网的陷阱。 根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市场榜单,小天才以35.3%的份额居于榜首,同比增幅47.6%,市场份额扩大7.1个百分点,增速与增量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随着小天才手表的出货量一路高涨,成为大佬的“门槛”也越来越卷。 一位点赞百万的大佬对这样的数字游戏表示无奈:“永远有点不完的主页,补不完的动态,重复不断地催主(催促主页点赞),为了主页甚至把好朋友删了,但主页点赞真到了100万的时候却没那么高兴了。” 像打游戏一样上瘾 十年前,第一代小天才Y01横空出世,推出“碰一碰加好友”和“微聊”——前者,比苹果的Name Drop功能早了整整八年,后者则拒绝接入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儿童社交网络。 2017年,上市刚两年的小天才电话手表销量高达500万只,迅速占据国内儿童手表市场的一半。也是在这一年,小天才创始人金志江在公开演讲中解析了成功秘诀——小天才手表解决需求的核心是:市场上没有解决孩子通讯的产品。 此后,除了基本的实时通讯、定位查找功能外,小天才持续“加固”儿童社交的壁垒,把令人上瘾的游戏机制融入手表设计。 设计初始,等级功能就是小天才默认自带的系统机制,使用手表就可以兑换经验值,使用手表时间越多,经验值就越高。另一种换取经验值的方式是获取积分,积分可以靠加好友、运动步数等方式来获得。 直到2021年左右,小天才的满级数从最高26级升为了60级,又陆续推出了好友圈、等级徽章、主页点赞等机制——进一步凸显了手表圈的“社交”功能。 图|来源小红书@小天才官方旗舰 等级和经验值就像引小鸟入笼时一点点洒下的面包屑,让无数玩家沉迷其中,2023年底,有人晒出自己的小天才手表满级截图,称自己是目前已知首位自然满级(60级)用户,为了庆祝,他还给自己买了一个蛋糕。 此外,小天才还会推出不同的等级徽章鼓励大家做任务获取,通过收集花样繁多的社交徽章,鼓励用户在手表上花费更多时间精力。 这种驾轻就熟的游戏化设计,某种程度也源于小天才背后母公司步步高的创始基因。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对游戏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兴趣,他曾表示:“巴菲特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 他把这种“游戏化”设计贯彻到每一款产品思路里。 上世纪90年代,30岁出头的段永平凭借一款小霸王游戏机杀入商场,随后,给小霸王游戏机上外接了键盘,改造成了小霸王学习机,将一家亏损200万元的小厂变成了年产值10亿的公司。 “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学习机……”小霸王凭借朗朗上口的洗脑儿歌,和长期霸占央视黄金时段广告,一举垄断当时的儿童学习机市场。 “学习五分钟,游戏两小时”,趁父母不在家就开玩《魂斗罗》《超级玛丽》,也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出走后的段永平,把新成立的步步高公司也带得“节节攀高”,迅速将复读机、电话机、VCD、学习机多品类做到中国市场TOP1。“步步高学生电脑,800元的电脑”,用央视“标王”的营销手段,再次被家喻户晓。 后来,步步高经历了著名的一拆三,OPPO、vivo两家手机厂商发展得如火如荼,第三家教育电子公司步步高也持续推出了点读机、学生电脑以及电子词典等爆款产品,这些产品同样延续着游戏化的设计,用简单轻松的游戏就让无数学生上瘾。 有人评价,学习机天生带着两幅面孔:在家长那里是学习的工具,在孩子这里则弥补了买不到游戏机的遗憾。今天的小天才,无疑也是游戏化思路下的产品之一。 但随着产品功能的堆叠与网络的扩大,诈骗、网暴、涉黄等极端现象也屡屡发生。 在小天才圈,出于对“大佬”的崇拜和好奇,“开户”成为普遍现象。只要花二、三十元,就可以向代理商买到软件,一键开出个人隐私信息。在尚未有明晰价值观的小学生群体中,“开户”甚至变成一件很“帅”的、具有威胁力的事情。他们靠开出来的信息实施网络暴力,小到身份证的大头照片,大到家庭收入水平与住址。 还有此前已被报道过的“涉黄”问题,2021年左右是小天才涉黄问题最严重的时候。靈师还记得自己刚入圈的时候,有个女生加她好友,好友圈第一张图就是带正脸的裸照。“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女孩儿大概也就10岁左右”。还有男生要和她“网恋”,在视频电话中直接裸露自己的生殖器官。在当时的小天才群聊里,分享黄色图片也成为了一种“人之常情”,后面愈演愈烈,小天才官方才下场,直接关闭了“班级群”、上线了视频截图举报等功能。 图|来源小红书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博士徐文静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曾表示,儿童智能手表的“初心”是保障安全,实时定位与即时通话两大功能本可在满足家长看护需求的同时,避免孩子过早接触互联网。但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部分产品堆砌娱乐功能,偏离了设备的核心价值。 监管也曾一步步收紧,202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明确提出“手表不可预置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应用”“支持设置使用时长和时段”等要求。 经历了多轮“网暴”后,今年8月,阡陌宣布自己“退圈”,在视频里,阡陌有些伤感地回忆:“怀念主页没有点赞的时候,每天就建群聊聊天,没有大佬也没有纠纷。” 她在小天才圈呆了3345天,认识了不少从线上转换到线下一起玩的朋友。她热爱旅游、购物、与朋友聚餐,距离她上一次接触小天才手表,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比起透过一只小屏幕不断高涨的虚拟数字带来的快感,她更想回到现实,做“现充”。 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今年夏天,小天才官方更新了个人主页功能,将主页点赞数改为运动赞,用户只有每天走满一定步数才可以互相点赞,同时还可以一键点赞多人。 “感觉bot要成为历史了,很多代理商都准备要跑路了”,阡陌明显感觉到代理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一些小用户觉得,只要小天才官方想管,随时可以改变游戏规则。 新一代的孩子们仍在加入这个江湖。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小天才的虚拟商品依旧活跃。随着小天才新产品推出楼层级定位和更强大的社交功能,这块小屏幕里的世界只会更加复杂
贾跃亭旗下FF首款MPV迪拜发布:伊涅斯塔成首位车主,支持加密货币购车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8日,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 FF)今日在阿联酋迪拜发布了旗下全新车型——FX Super One,官方将其定位为“全球首款First Class EAI MPV”。发布会宣布,率先上市的AIHEREV Max版本售价为30.9万迪拉姆(约59.8万元人民币),足坛传奇巨星安德雷斯·伊涅斯塔成为其全球首位车主,并拥有开发者共创官的新身份。 此次发布的一大亮点是FF在购车模式上的创新。据介绍,FX Super One在阿联酋市场将支持法定货币与加密资产(USDT和USDC稳定币)并行支付车款及售后服务费用。FF创始人贾跃亭将此举称为“EAI&Crypto双飞轮跨界化反”战略的落地,意在推动智能出行与链上经济生态的融合。 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此次上市的FX Super One AIHEREV Max版本搭载了由1.5T发动机和双电机组成的混合增程系统,WLTC综合续航可达963公里,零百加速时间为5.7秒。车身尺寸方面,其长宽高分别为5410mm、1960mm、1890mm,轴距为3275mm,并为中东市场提供全系标配四驱系统。车内配置则强调了豪华与科技属性,如零重力座椅、23扬声器音响系统、全长电动隐私窗帘,以及FF自研的Super EAI F.A.C.E.(超级智脸)系统与EAI具身智能体架构。 贾跃亭在发布会上表示,将FX Super One带到中东是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希望该车型能成为中东市场极智科技奢华MPV的代表者,并视其为在AI出行时代下对标凯迪拉克凯雷德等传统豪华车型的产品。 此外,FF还披露了其在Web3领域的布局。其战略投资控股的公司QLGN计划在11月股东大会后正式更名为AlxCrypto,并将在后续发布EAI RWA Utility Token白皮书,进一步深化其“EAI+Crypto”战略。贾跃亭称,中东市场的率先交付将为FX Super One的全球销售和未来在美国的生产打下基础。
马斯克律师炮轰OpenAI重组:将官司打到底
马斯克与奥特曼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0日,据彭博社报道,在OpenAI宣布完成重组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律师抨击加州和特拉华州的总检察长没有阻止OpenAI重组为营利性公司,并誓言将继续代表马斯克对OpenAI进行法律诉讼,撤销OpenAI的重组。 马斯克在OpenAI诉讼中的首席律师马克·托贝罗夫(Marc Toberoff)周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总检察长们不能通过一份仓促达成的协议来为OpenAI的非法行为洗白。” OpenAI周二宣布,公司完成转型重组,将27%的股份授予其长期支持者微软公司,并确保OpenAI的非营利部门继续掌控其营利性业务。OpenAI现在将成为一家公益公司,实现了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长期以来的目标。 尽管州官员未对OpenAI的重组计划提出异议,但加州总检察长罗布·邦塔(Rob Bonta)在一份谅解备忘录中表示,OpenAI的此次转型“不会对任何其他案件产生影响”,将允许马斯克的诉讼继续进行。 “OpenAI试图通过最后关头的重组来规避法庭和陪审团,这更是凸显了本案必须进入审判的必要性,”托贝罗夫表示,“加州总检察长保留马斯克诉讼权利具有充分理由,我们打算捍卫这些权利。” 马斯克与奥特曼曾经是商业合作伙伴,如今成了死敌。自去年以来,双方一直就OpenAI的未来在法庭上争斗不休。奥特曼谴责马斯克针对OpenAI重组提起的诉讼,称其是利用法律体系作为工具以拖慢竞争对手。美国地方法官伊冯·冈萨雷斯·罗杰斯(Yvonne Gonzalez Rogers)已安排在明年3月底对这起诉讼进行审判。在这个案子中,马斯克指控奥特曼背离了OpenAI作为慈善机构的创始原则。 OpenAI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缺乏事实依据的指控只是马斯克持续骚扰行为的又一例证。这依旧是在浪费时间。” 截至发稿,特拉华州总检察长凯西·詹宁斯(Kathy Jennings)的发言人不予置评。邦塔的代表未回应置评请求。(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Meta第三季度净利润因特朗普法案大降83% 股价大跌8%
扎克伯格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0日,脸书母公司Meta(NASDAQ: META)今天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Meta第三季度总营收为512.4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05.89亿美元增长26%;净利润为27.0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56.88亿美元下降83%,其中现实实验室硬件部门营业亏损44亿美元。 受到《大而美法案》实施的影响,Meta在2025年第三季度所得税费用中计入了一笔159.3亿美元的一次性非现金所得税费用,导致利润大幅下滑。剔除这一影响,净利润将增加159.3亿美元,至186.4亿美元。不过,Meta预计,2025年剩余时间及未来数年的美国联邦现金税款将大幅减少。 股价表现: Meta第三季度营收和调整后每股收益均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但受到税费的影响,该公司股价在盘后大跌超8%。 Meta盘后下跌8.5% Meta周三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开盘价为754.75美元。截至周三收盘,Meta股价上涨0.23美元,报收于751.67美元,涨幅为0.03%。截至发稿,Meta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63.89美元至687.78美元,跌幅为8.50%。过去52周,Meta股价最高为796.25美元,最低为479.80美元。 第三季度运营要点: ——2025年9月,应用家族日活跃用户(DAP)平均值为35.4亿人,同比增长8%; ——应用家族上的广告展现量同比增长14%,每条广告的平均价格同比增长10%。 第三季度财务业绩: ——总营收为512.4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05.89亿美元增长26%; ·广告收入为500.8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98.85亿美元增长26%; ·其他业务收入为6.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34亿美元增长59%; ·负责元宇宙业务的现实实验室部门收入为4.7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70亿美元增长74%;营业亏损44.3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营业亏损44.28亿美元基本持平; ——总成本和费用为307.0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32.39亿美元增长32%; ——营业利润为205.3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73.50亿美元增长18%;营业利润率为40%,较上年同期的43%下降了3百分点; ——所得税费用为189.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1.34亿美元增长788%;有效税率为87%,上年同期为12%; ——净利润为27.0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56.88亿美元下降83%; ——每股摊薄收益为1.05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03美元下降83%;剔除税费影响,每股摊薄收益为7.25美元; ——资本支出为193.7亿美元; ——Meta在本季度回购了31.6亿美元的A类普通股;派发的股息和股息等值物总额为13.3亿美元; ——截至2025年9月30日,Meta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以及有价证券总额为444.5亿美元;运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30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为106.2亿美元。 第四季度展望: ——2025财年第四季度总营收将介于560亿美元至590亿美元之间,这一预期基于汇率变动对营收同比增长带来大约1%的正向推动; ——2025财年总费用将介于1160亿美元至1180亿美元之间,之前预期为1140亿美元至1180亿美元,同比增长22%至24%; ——2025财年资本支出将介于700亿美元至720亿美元之间,之前预期为660亿美元至720亿美元; ——2025财年第四季度税率介于12%至15%。 高管点评: Meta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我们的业务和社区在本季度表现强劲。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开局良好,我们在AI眼镜领域继续引领行业。即便我们只能抓住眼前机会的一小部分,那么接下来的几年将成为我们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期。”(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谷歌母公司第三季度营收首破1000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33%
谷歌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NASDAQ: GOOG, GOOGL)今天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Alphabet第三季度营收为1023.46亿美元,历史上季度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882.68亿美元增长16%,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5%;净利润为349.7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63.01亿美元增长33%。 股价表现: Alphabet第三季度营收和每股收益均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推动股价在盘后上涨超5%。 Alphabet盘后上涨5.38% Alphabet A类股(GOOGL)周三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开盘报267.76美元。截至周三收盘,Alphabet股价上涨7.10美元,报收于274.57美元,涨幅为2.65%。截至发稿,Alphabet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14.78美元至289.35美元,涨幅为5.38%。过去52周,Alphabet股价最高为275.34美元,最低为140.53美元。 第三季度业绩要点: ——营收为1023.4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882.68亿美元增长16%,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5%; ·谷歌广告业务总收入为741.8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58.54亿美元增长13%;其中,谷歌搜索和其他收入为565.6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93.85亿美元增长15%;YouTube广告收入为102.6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89.21亿美元增长15%;谷歌广告网络收入为73.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5.48亿美元下降3%; ·谷歌服务业务收入增长了14%,达到871亿美元,这表明谷歌搜索及其他业务、谷歌订阅服务、平台与设备以及YouTube广告等方面均表现强劲; ·谷歌云业务收入为151.5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13.53亿美元增长34%; ·其他创新业务(Other Bets)收入为3.4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88亿美元下降11%; ——总流量获取成本(TAC)为148.7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37.19亿美元增长8%; ——营业利润为312.2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85.21亿美元增长9%;营业利润率为30.5%,较上年同期的32%下降1.5个百分点;剔除欧盟委员会的35亿美元罚款,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2%,营业利润率为33.9%; ——净利润为349.7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63.01亿美元增长33%; ——每股摊薄收益为2.87美元,较上年同期2.12美元增长35%; ——其他收入录得128亿美元的净收益,主要来自非上市股权证券的未兑现净收益; ——2025年资本支出预计介于910亿美元至930亿美元。 股东回报: Alphabet董事会宣布将派发每股0.21美元的季度现金股息,支付日期为2025年12月15日。股息将发放给截至2025年12月8日登记在册的公司A类、B类和C类股票股东。 高管点评: Alphabet 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表示:“本季度业绩表现卓越,各项主营业务均实现两位数百分比增长,首次实现单季度营收突破1000亿美元。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栈式布局正形成强劲势头,正在快速推进产品落地——AI概览与搜索端的AI模式以创纪录速度完成全球部署。除了在技术评测中屡登榜首,我们的自研模型(如Gemini)通过客户直接调用API,现每分钟处理70亿个tokens。Gemini应用月活用户已超6.5亿。新兴业务持续强劲增长:谷歌云业务加速发展,季度末未履行合同金额达1550亿美元;由Google One和YouTube Premium带动的付费订阅用户总数突破3亿。我们正加大投入以满足客户需求,把握公司各业务领域涌现的增长机遇。”(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投资OpenAI损失31亿美元利润 微软第一财季净利润同比增长12%
微软CEO纳德拉与奥特曼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0日,微软公司(NASDAQ:MSFT)今天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微软第一财季总营收为776.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55.85亿美元增长18%,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7%;净利润为277.4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46.67亿美元增长12%,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1%。 微软表示,公司承诺对OpenAI的总投资已达130亿美元。截至今年9月底,其中116亿美元已完成出资。该投资对微软第一财季的利润影响为30.86亿美元。 股价表现: 微软第一财季营收和调整后每股收益均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的,但股价仍在盘后交易中下跌逾3%。 微软股价盘后下跌3.30% 微软周三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开盘价为544.94美元。截至周三收盘,微软股价下跌0.52美元,报收于541.55美元,跌幅为0.10%。截至发稿,微软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17.84美元至523.71美元,跌幅为3.30%。过去52周,微软股价最高为555.45美元,最低为344.79美元。 第一财季业绩要点: ——总营收为776.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55.85亿美元增长18%,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7%; ·微软云收入为491亿美元,同比增长26%,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5%; ·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收入为330亿美元,同比增长17%,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其中,领英收入同比增长10%,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9%; ·智能云部门收入为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7%; 其中,Azure和其他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0%,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39%; ·更多个人计算部门收入为138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Windows OEM和设备收入同比增长6%; ——营业利润为379.6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05.52亿美元增长24%,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2%; ——净利润为277.4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46.67亿美元增长12%,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1%; ——每股摊薄收益为3.72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30美元增长13%,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1%; ——第一财季,微软通过派息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向股东返还了107亿美元。 高管点评: 微软董事长兼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我们的全球级云与AI工厂,结合高价值领域的Copilot智能助手,正在推动技术广泛普及并产生实际影响。正因如此,我们持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资本与人才的双重投入,以把握眼前巨大的发展机遇。”(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奥特曼直播挨骂 网友的攻击性给人看乐了
就在昨晚,OpenAI又被喷了。 他们先是放出了自己的公司完成重组的消息,被网友狂喷了几百楼。 接着,奥特曼宣布即将开启直播,谈论公司的新计划,并做一次Q&A。这是OpenAI历史上第一次直播回答网友问题,还是选大伙怨气最深的时候。。 结果大伙应该都猜得到啊,又被拷打了几百楼,还要开直播念出来,搞得奥特曼看着电脑惊呼:“Wow,大家的问题也太多了。” 话说回来,这次直播的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咱就跟大伙总结下,OpenAI在这次直播中透露的信息吧。 首先,这波重组的目的,应该就是为上市做准备了。 因为之前,OpenAI给自己的定位,是非营利组织,为了造福全人类用爱发电。 结果越搞越绷不住,奥特曼猛然发现,这玩意也太烧钱了,再不营利哥们要靠西北风发电了。 于是他们先做了一波尝试,弄了个“有上限盈利”的子公司,拉来了微软的巨额投资,但定了个规矩,说投资人最多只能赚 100 倍,多的钱都归我们做公益,这没办法,非营利组织,不能贪心。 后来发现,钱还是不够烧。所以,他们这次搞了一次大重组,把之前的非营利组织升级成了“基金会”,专门负责掌权;然后把赚钱的子公司彻底放开,变成了一家“公共利益公司”。 这家公司可以疯狂融资,未来还可以 IPO 上市。 “公共利益公司”,在法律上被要求,不能只顾着赚钱,还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就是造福全人类。 意思就是,OpenAI可以无限筹钱了,但前提还是得心系全人类。 但这话从OpenAI那说出来,网友是很难买账了。用户每个月花几十几百刀,但买不到自己想要的服务,连个模型都不给人开放,还能说自己想造福全人类,很难让人信服。。 接着,奥特曼就开始公布OpenAI的未来计划,具体咋造福人类的。 他们认为,AI应该推动科技进步,这才是为人类服务。 他们公布了一张路线图,他们的目标是,在 2026 年实现“AI 研究实习生”,意思是这个AI的研究能力,能去OpenAI里当实习生。2028 年,会实现全自动 AI 研究员,意思是这个AI,已经能独立研究科研项目了。 他们敢定这个目标,是因为他们内部判断,距离超级AI(远超人类的 AI)出现,可能已经不到十年了。。 而且,还真不像在画饼。他们考虑非常周全,还想到了这个超级AI成精之后,在背后坑害人类的可能。 他们提供了一种叫“思维链忠实度”的新技术。OpenAI 决定,在训练 AI 的时候,故意不去管 AI 的内心戏是咋想的。 啥意思啊,欲擒故纵啊? OpenAI 的逻辑是这样的:以前咱是让AI把思考过程一步步写出来,我们来检查,错了就纠正。但这就跟上学时老师教你的一样,最本质的做题方法,不是猜正确答案,是猜出题人的意图。 当 AI 真的比你聪明一万倍,接近全知全能,就意味着他能看穿你的一切意图。所以,这就留下了安全隐患,让AI有能力猜中人类的想法,并欺骗人类。 所以 OpenAI 现在换路子了,他们宁愿 AI 说真话,哪怕叽里咕噜说一堆人类暂时听不懂的话,也比让它学会阳奉阴违强。 我大概的理解,就是让AI像三体人那样,主动毫无保留的把内心想法全说出来,最大程度保证人类安全,还是有点意思的。 最后,是大家最期待的拷打奥特曼环节,很多问题都很尖锐,我相信奥特曼念出来的时候,自动过滤了脏话。。 咱就挑几个有意思的吧。 首先,一位老哥上来就是贴脸拷打:你们先说科技让人上瘾,然后又出个抖音版Sora,咋还说一套做一套啊? 他们的回答是:“这玩意儿是我们在试水。如果 Sora 真搞到让人上瘾那个地步,我们会直接把它关了,回去修改算法。我们图的是让用户用得爽、用得久,不是为了那点好看的短期数据。” 回复的很官方,但我觉得网友还得闹:刚把我4o关了又想关我Sora,这奥特曼有点太坏了吧。。 接着,是对大伙诟病已久的模型路由一顿输出:你们的路由也太烂了,用户都决定不了想用的模型,什么时候改?还我4o! 关于这事儿,奥特曼滑跪得倒是挺快:“这波是我们搞砸了,但4o模型确实对一些用户造成了伤害,我们暂时不会下架4o,但我们得做个未成年人的防沉迷,之后成年人那边,就会得到更多选择了。” 之前我们也发文章写过这个路由,确实很烂,跟官方降智没啥区别。。把半成品端上来搞所有用户心态,还真没得洗,好骂。 当然,除了情绪输出,现场还是聊了点有深度的话题,毕竟不能挨一晚上骂。。 比如有人问:AI 啥时候搞出大规模失业? 要是啥活儿都被 AI 干了,那人活着还有啥意思? 他们的回答是:“其实,现在已经是一个临界点了。现在 AI 没法完全取代脑力活儿,不是因为它不够聪明,而是系统对接和交互上还有点麻烦。脑力工作的大规模自动化,未来几年肯定会发生。 至于人活着的意义,应该还得人自己说了算。我觉得,以后大家的新追求,可能就是去理解这个世界,搞懂各种新知识、新玩法、新智能,从中找到新的乐趣和成就感。” 最后,当然是画饼环节。奥特曼又透露,预计一年后,有机会实现AI能力的巨大飞跃。 ChatGPT其实不是OpenAI的终极愿景,他们真正想搞的,是一个能看懂你情况的伙伴,它会观察你的生活,在你需要的时候主动跳出来帮忙。 如果这些都是真话,那他们造福人类的计划,还是蛮令人期待的。 希望这次奥特曼,别再骗我们了。 责任编辑:随心
华为,造了台史上最轻薄的Mate
从曲面屏为王,到直屏版本答案。 从大屏就是好,到小中屏两开花。 从遍地水桶砖头机,到超轻薄手机重燃战火。 可以说,虽然智能手机的大框架没啥变化。 但这几年来,厂商们依旧在探索形态和配置上的差异。 好不好用暂且不说,起码情绪价值和新鲜感是拉满的。 比如机哥好几位同事,平日里默不作声,但在iPhone Air发售后,都很默契地跑到Apple Store提新机。 而根据机哥第八定律。 凡是果子带起了什么科技新风潮,很快就会有国产厂商逐步跟进。 结合可靠爆料来看。 接下来会率先跟进「Air超轻薄新机 」 的国产Top5厂商。 应该就是阿米和华子。 华为Mate 70 Air 似乎在机友们的印象中,Air新机都应该是小屏,或者中屏的形状。 但华子的画风不太一样。 虽说它的Mate 70 Air也主打轻薄,但正如泄露海报图所说的那样——不止于薄。 说白了就是,大屏、轻薄、续航全都要。 上市节奏这块,预计10月底预热,11月第一周开售。 然后是机友们关心的配置。 华为Mate 70 Air采用的是6.9英寸1.5K大屏。 看电信入网信息,应该是屏幕没有单独开模。 同样可信度较高的,还有Mate 70 Air背面的海报宣传图。 只见新机的背面配色、Deco设计和中框,跟Mate 70系列一脉相承。 与其说它是完全重新定义的新机。 机哥更倾向于,这是Mate 70系列的“形态焕新”版。 至于轻薄程度。 爆料显示在6.xmm,这个数值比绝大多数国产旗舰都要爆。 并且在此基础上,给到了6000mAh以上的电池。 作为对比,iPhone Air电池3149mAh,三星S25 Edge 3900mAh。 只能说国产机的硅碳负极电池,还是太超标了。 不过在处理器上,华子没给什么惊喜,而是一颗带有新后缀的麒麟9020。 按照华子对麒麟不同后缀芯片的处理传统。 机哥盲猜一手,可能是对麒麟9020的核心数或者频率做改动。 另外机友们比较期待的轻薄+eSIM组合技。 在Mate 70 Air上,大概率是见不到的。 这么新鲜又有吸引力的技术,想想都知道,得留给Mate 80系列首发。 最后走个小总结。 华为Mate 70 Air,6.9英寸1.5K大屏、1/1.3"主摄+红枫镜头,不带eSIM。 这台不走寻常路的大屏Air,机友们觉得怎么样? 小米17 Air 除了华子这边,有一台蓄势待发的Mate 70 Air。 早就明牌表示要全面对标苹果的小米,也被爆料在评估一台超轻薄新机——小米17 Air。 和Mate 70 Air相比。 小米17 Air整体配置和尺寸,更类似于iPhone Air。 比如和K90一样的6.6英寸大R角直屏,iPhone同款一体冷雕工艺。 走精致、潮流的路线。 又由于轻薄形态所导致的内部空间受限。 什么直立长焦、潜望长焦,塞是肯定塞进不去。 所以阿米的解法跟三星S25 Edge类似,直接给到一颗2亿像素主摄。 主要目的,也是想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实现接近光学变焦的无损裁切效果。 考虑到小米在小米17这样的小屏,都能塞下7000mAh电池。 那在小米17 Air上,给到6000mAh左右的电池,倒是问题不大。 其余更多配置,像是芯片、屏幕规格和外观设计,目前爆料并不多。 但既然要全面对标iPhone Air,小米17 Air的打法,多少还是会往果子那靠拢。 目前这类超轻薄机型,最大的痛点还是续航和散热。 如果小米17 Air能把续航搞好,兜住日用体验的下限,最后给到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 那我觉得,阿米还是很有希望,抢下一部分轻薄手机市场的。 聊到这里。 可能有机友会好奇: 既然果子把iPhone Air弄得声势浩荡,还带起了“轻薄手机”的文艺复兴,那iPhone Air本体的销量又是啥情况呢? 从博主@RD观测给出的「iPhone Air开售三天销量」来看。 这机子3天3万台,同期表现不如前代Plus。 非要分析原因的话。 机哥觉得,就是这机子太过于偏科了。 你说它轻薄么,确实很轻薄,机哥编辑部好几位同事摸上手,都表示真TM爽。 但真让它们当纯主力机来用。 诶,几位老哥又支支吾吾的,说什么主力机另有人选。 本质上,还是iPhone Air为了轻薄这特性,舍弃了太多配置。 续航、拍照、散热... 这也导致,iPhone Air成了一台非常“极客”的机子,长板很长,短板巨短。 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这样的机子是接受不来的。 说到这,可能机友们又会想起隔壁三星S25 Edge。 这机子比iPhone Air仅仅厚了0.2mm。 但为此换来了—— 163g重量、2K屏、2亿主摄、双扬声器、USB 3.2 Gen 1和朴实的实体双卡双待。 怎么看,配置实用性都比iPhone Air更好。 对吧。 但很遗憾的是,这机子也要在库存售罄后停产了,因为截至8月份,S25 Edge全球销量仅有131万台。 国内销量更惨淡,截至7月中旬只卖出9000多台。 而且嚯,iPhone起码还会有下一代Air。 但三星这回是真老实了,S26 Eege因销量不佳被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要分析其失败原因的的话。 我感觉就三个要素。 一是它叫三星,在国行市场都已经算小众品牌了。 二是电池太小,3900mAh的安卓手机,谁用谁知道。 三是首发价太高,最近三星也意识到了,给这机子搞大降价。 然后咱们把目光回到国产手机这儿。 讲道理,小米和华为的Air新机,还真有可能卖出个基本盘。 轻薄手机也好,小屏手机也罢,本质上都是厂商在保证了日用体验之后,所做出的形态差异化。 那国产小屏的销量,机友们都看在眼里,已经被干成主流赛道了。 只要在Air新机上,能把续航、性能、发热和影像这些基本体验给兜住。 愿意为手感买单的用户,应该还是蛮多的。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