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五大要点、四封邮件,详解美国政府起诉苹果iPhone垄断案
苹果公司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2日,美国当地时间周四,美国司法部联合16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共同起诉苹果公司垄断,指控其利用非法反竞争行为实现iPhone的主导地位。这桩酝酿已久的反垄断大案正式拉开序幕。 美国司法部周四在新泽西州联邦法院提起了这桩诉讼,标志着该反垄断机构对苹果为期五年的调查正式进入司法程序。美国司法部认为,这桩诉讼堪比20多年前著名的微软反垄断案。在此次诉讼中,检察官把焦点放在了iPhone上,这是因为苹果在许多方面不公平地限制了iPhone用户使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美国司法部希望利用诉讼结束苹果的这些反竞争做法,他们甚至有权要求拆分苹果。 加兰德宣布起诉苹果 美国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德(Merrick Garland)在周四宣布对苹果提起诉讼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苹果巩固了自己的垄断力量,不是通过让自己的产品变得更好,而是让其他产品变得更糟。” 苹果对此回应称,这起诉讼“在事实和法律上都是错误的”,并警告称这将“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使得政府有权采取高压手段干预人们的技术设计”,并誓言“据理力争”。在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后,苹果股价周四收盘下跌逾4%,市值蒸发了大约1130亿美元,并将今年的股价累计跌幅扩大 到11%。 起诉书 美国司法部的起诉书长达88页,他们对苹果的主要指控有哪些?以下是本次诉讼的五大要点: 1.限制跨平台应用 诉讼称,苹果对应用做出限制,导致它们无法在不同设备上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使得消费者更难在智能手机平台之间进行切换。 2.限制流媒体游戏和应用 检察官认为,苹果对流媒体服务的限制迫使用户支付了更昂贵的智能手机硬件费用。如果没有这种限制,用户不必支付这么高的费用。 3.降低安卓用户的消息和视频体验 诉讼称,由于苹果偏袒自家iMessage应用,禁止其他应用发送或接收运营商短信,导致iPhone用户与非iPhone用户之间的通信缺乏创新性和安全性。美国司法部指出,苹果贬低安卓用户,让其发送的文本以绿色气泡显示(iPhone用户为蓝色气泡),而且视频画质不佳,呈颗粒状。 4.让智能手表变得不智能 iPhone 检察官表示,Apple Watch手表对iPhone的依赖使得苹果将用户锁定在了iOS生态中,而iPhone与第三方智能手表的配合则不够理想。 5. 拒绝全面开放数字钱包 检察官认为,苹果限制轻点支付功能、限制第三方开发跨平台数字钱包,损害了企业和客户在手机上独立于苹果之外进行安全数字交易的能力。 为了证明苹果的反竞争行为,美国司法部还在诉讼书中引用了四位苹果顶级高管的内部邮件,包括已故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现任CEO蒂姆·库克(Tim Cook)。 以下是诉状中的四封邮件: 1.2010年,乔布斯称苹果“迫使”开发者使用其支付系统 乔布斯的这封邮件是对一位苹果高管的回应。这位高管告诉他,看着一位女子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的广告中从iPhone切换到安卓系统,让他感到不舒服。随后,乔布斯告诉他,苹果将“强迫”开发者使用其支付系统。 乔布斯 美国司法部在诉讼中表示,这封电子邮件证明,苹果回应这类竞争威胁的惯用手段就是,“让用户和开发者离开的难度或成本更高,而不是让他们的产品更具吸引力以留用户和开发者”。美国司法部称,苹果限制了云端流媒体应用和服务的开发,“这些应用和服务能够让消费者享受高质量的视频游戏和其他云端应用,而无需支付昂贵的智能手机硬件费用”。 2.2016年,苹果营销总监对库克称,开发安卓版iMessage对公司不利 这一年,苹果时任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菲利普·席勒(Philip Schiller)向CEO库克转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称“让iMessage支持安卓系统对我们的伤害大于帮助”。 席勒 美国司法部就此指控苹果故意禁止安卓设备使用其iMessage应用,让竞争对手的即时通讯应用变得更糟。美国司法部指出,安卓用户发送给iPhone用户的短信以绿色气泡显示,里面的视频也不清晰。 3.2019年,Apple Watch产品营销副总称该手表或能阻止iPhone用户转投安卓 美国司法部在诉讼中没有点出这位高管的名字,该反垄断机构希望利用这一电子邮件来支持其指控,即苹果故意拒绝让iPhone兼容第三方智能手表,以便让iPhone用户只能使用苹果产品。 根据诉讼,苹果认为,让Apple Watch兼容竞争对手的手机将“消除iPhone的一个差异化特性”。 4.2020年,库克让安卓用户购买iPhone 库克 诉讼书显示,曾有人给库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苹果是否会改进iPhone与安卓之间的通讯功能。“我无法给我的妈妈发送某些视频。”此人在邮件中写道。 库克当时回应说:“给你妈妈买一部iPhone。” 美国司法部周四提起的诉讼只是美国政府与苹果较量的开始。苹果的激烈回应清楚地表明,该公司将极力为自己辩护。这场官司预计会拖得很久。此前,美国政府和微软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在这场著名的反垄断案件中达成和解,对结果不满意的州检察长又花了四年时间把官司打到上诉法院。(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蔚小理再“创业”:纠偏、止亏和两条腿走路
文/白如镜 编辑/子夜 十年前,“蔚小理”与众多初创车企一同站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起跑线,共同掀起了新能源造车浪潮,在这场革命性的产业变革中,“蔚小理”成功突围,跻身中国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并实现IPO登陆资本市场。 十年后的今天,2024年成了残酷的淘汰“生死年”,行业格局还在迅速变化,有车企如破竹之势迅速崛起,也有车企在残酷的竞争洪流中逐渐消失匿迹。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连线出行》继续深度关注这三位造车新势力的先行者,我们想探讨的是,在历经风雨洗礼后的今天,走向分叉路的“蔚小理”,各自所面临的不同挑战与困境,以及他们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以全新的姿态进行“再创业”。 作为三家新势力中最先盈利的车企,理想汽车在2023年全年交付37.6万辆车,实现千亿营收、百亿净利,填平了过去五年的全部亏损。 但理想今年也需要在新的领域努力突围。 理想此前在纯电车型市场竞争中一直处空白状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其力推的纯电新车MEGA正陷入舆论漩涡中,而销量担当L系列在开年以来也面临华为系汽车的压力。 在2024年,理想需要解决的关键议题是,如何将自己在增程式电动汽车领域的成功延续至纯电汽车市场。 蔚来汽车也依然在闯关。蔚来创始人李斌发布了全员信,提到了去年综合表现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提出了要“提效”和尽早实现盈利。 终端零售数据显示,在30万以上的纯电车型销量中,蔚来车型的销量占比达到了近40%。但蔚来尚未到达盈亏平衡点。2023年蔚来营收突破550亿元,净亏损超过200亿元。 图源蔚来汽车官网 为了扭转销量低迷的局势,蔚来计划在今年推出旗下第二品牌 “乐道”,英文名为“ONVO”,预计在5月中上旬正式发布,主要对标的是特斯拉Model Y。 不难看出,蔚来希望主打性价比的子品牌承担起“走量”的重任,减轻蔚来主品牌的压力。 打算加码子品牌的还有小鹏汽车。3月16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宣布,小鹏汽车将以新品牌进军10-15万级的汽车市场,网传第二品牌为“MONA”。 小鹏推出走量的性价比子品牌,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主品牌销量乏力,不足以支撑车企的长远发展。2023年小鹏汽车销量为14.16万辆,在理想汽车与蔚来汽车之后,甚至还被零跑汽车反超。 销量下滑随之而来的是净亏损持续扩大。据小鹏汽车3月19日披露的财报,其2023年全年净亏损达到103.8亿元,同比上年亏损扩大13.6%。 小鹏要扭转局面并不容易,因为它还得靠性价比吸引用户,这意味着它在财务状况方面需要继续承压。 2024年,小鹏还要继续强化自己的技术标签,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明确表示,“要聚焦,强化用户对小鹏智能驾驶标签的感知” 。 可以看出,如今的“蔚小理”,虽然早已经穿越了几年前的“生死线”,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行业环境下,他们依然要保持创业的战斗力,想尽办法继续赢下去。 理想直面问题,今年如何纠偏? 客观地说,理想汽车在几年前遇到的困难,并不亚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2018年-2019年是理想汽车的艰难时刻,经历了三次资金链危机。 但从资金捉襟见肘,到账上拥有千亿现金储备的大厂,理想汽车只花了六年。 让理想汽车力挽狂澜的是理想ONE的大爆,且之后理想的大单品又增加了L系车型——中大型SUVL7、L8以及大型SUVL9。 而让理想逆袭的核心关键在于,其押注的“家用SUV+增程”赛道大获成功。 毕竟,在纯电市场中,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外,尚无其他纯电车企能够在销量上取得重大突破。理想汽车选择增程式路线,更保守,但也更贴合当时的用户需求。 而且,在理想汽车这里,只需花费传统豪华品牌BBA(宝马、奔驰与奥迪)同级别车型一半的价格,消费者即可享受到同等规格的大尺寸及高配置SUV车型,这样的诱惑很难令人抗拒。 得益于此,理想汽车通过L7、L8及L9三款增程车,在2023年共实现了37.6万辆的交付数量,实现了营业收入破千亿、净利润超百亿的里程碑式跨越。 但这一策略在2024年已经不好用了,理想所深耕的“家用SUV+增程”市场,正在面临以华为AITO问界为首、比亚迪唐L、腾势N9与方程豹8等全面围猎的境地。 当前,新能源战场上车企不进则退,淘汰赛上销量为王,理想给出的2024年销量目标是80万辆。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年一季度已接近尾声,截至发稿理想卖了5万多辆新车,今年要达成目标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固守于“家用SUV+增程”策略已无法让理想汽车“实现理想”,理想必须进攻纯电战场。为了实现80万辆的销售目标,理想在今年要推出4款增程车以及4款纯电车。 先来看纯电新车,打响理想的纯电第一枪的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并没有得到市场良好的反馈。 理想MEGA,图源理想汽车官网 据《晚点Auto》媒体消息,MEGA在3月1日正式发布后,理想在24小时内的预期订单是3000台左右,但最终仅实现目标的一半,MEGA发布半个月内收到近4000辆的订单。 为何在增程车市场如鱼得水的理想,却在纯电市场遇到难关? 从产品定位上,MEGA定位于家用场景下的高端MPV,而其定价在55-60万元的区间,完全瞄准了BBA等豪华品牌。 虽然MEGA也是如同L系一样希望切入细分赛道,但当前高端MPV以商用需求为主,而在家用场景下,50万元以上的MPV车型的消费需求还未出现明显跃升趋势。 理想创始人李想昨日发布了“如何解决理想汽车当下面临的问题”的内部信,其中提到,“我们错误地把理想MEGA的从0-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1-10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理想MEGA和高压纯电,必须经历一个理想ONE和增程电动相似的从0到1阶段,无法像理想L系列一上市就能拥有从1到10的经营势能,这是我们对于纯电战略节奏的误判。” 战略的误判,也导致了理想MEGA销售节奏的混乱,在理想的门店中,主力车型理想L8几乎没有了摆放位置。 承认战略失误的同时,李想也提到,“我们从上而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让我们原本最擅长的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显著下降。” 从这方面来看,MEGA的内饰设计与L系车型相似,缺乏全新的设计语音,让有些消费者觉得“不值”。 而作为一款纯电车,里程焦虑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虽然理想标榜的是CLTC工况下续航为710公里,但真实续航水平已有车主实测可能在500km左右。此外,MEGA宣称在补能上可以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的充电速度。 但重点是,这主要适配于理想自身的5C超充站,而这些基础设施在理想前几年忙于增程车型时并未过多投入。 据官方披露,截至2024年3月1日,理想5C超级充电站已有349座投入使用。按照规划,理想汽车在2024年和2025年,预计分别上线2000+座和5000+座超级充电站。而截至2023年末,蔚来已布局2350座换电站。 当然,理想并没有把全部的希望押注在MEGA身上。除了MEGA之外,理想今年还将推出M7、M8、M9等三款纯电车型。 与此同时,理想也不想放弃自己在增程车市场建立的优势,今年已经对现款的增程车型L7、L8、L9进行改款,并将发布全新的增程车L6。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在3月1日上线L系改款车后,随后宣布了多项调整,包括改名、加增车型、上调首销权益等。 理想汽车L系序列变更,图源理想汽车官方公众号 具体来看,此次更名由Air、Pro、Max调整为Pro、Max、Ultra,而理想L7和理想L8原先的Air版本,如今没有了空气悬架,售价比Pro版低了1.8万元,门槛进一步降低至30.18万元。 另外,理想还对2024款L系列首销权益进行了调整,新增定金5000元抵10000元购车款。 不难发现,理想的多项调整都是在降低整个车系的起售价,提高L系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纯电,是理想今年必须迈过的“坎”,能否在纯电市场复制甚至超越L系车型的销售佳绩,是理想汽车能否守住江山的关键。 李想也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理想MEGA,放弃目前全面开花的销售策略,要按照从0-1的节奏去经营,聚焦核心的用户群体,聚焦高端纯电消费能力强的城市。 对于整个理想汽车的发展,则强调要降低销量的预期和欲望,回归健康的增长,李想提到,“聚焦用户而非竞争,聚焦价值而非欲望。回归我们最擅长的用户价值的提升,回归我们最擅长的经营效率的提升。” 能否真的做到以上几点,也决定了理想汽车在今年能否回到高速发展的路上。 靠电池和子品牌, 蔚来今年要闯过盈利关? 去年守住了高端基本盘的蔚来,今年依然要努力走向盈亏平衡点。 2023年蔚来净亏损为207.198亿元,目前,销量规模仍是蔚来汽车最大的瓶颈,不过蔚来CEO李斌在财报会上强调,蔚来品牌更加注重毛利率,不会参与价格战来以价换量。 那么,不参加价格战的蔚来,如何才能在2024年甚至更长远的未来活下去?与之前致力于长期主义投入不同的是,李斌给蔚来今年定下的方向是,尽可能地多赚钱,并减少在短期无法提升毛利的支出项目。 更确切的布局是,蔚来将在今年推出更具性价比的子品牌,并提供更低价格的“组电”方案以扩大销售。 图源抖音号“蔚来的李斌” 先来看即将承担蔚来的走量任务的子品牌乐道。根据流出的谍照,首款车型乐道L60定位轿跑SUV,对标特斯拉Model Y,预计第三季度发布,第四季度实现大规模交付。 关于定价策略,早自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之际,官方就已经释放出信号,乐道品牌将瞄准20万至3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用户购车预算区间。 性价比是子品牌需要打造的显著优势,李斌在财报电话会议曾透露,这款车“成本会比Model Y再低10%”。其认为,受益于对中国供应链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加上在研发环节实施的精益管理策略,只需保证每月稳定的万辆级别的交付量,就能实现成本显著优化。 除了定价上有优势,蔚来还试图在子品牌身上实现更高效的销售。包括对于子品牌的销售渠道投入,蔚来也转变为更注重“效率”而非“扩张”。 蔚来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4年的重点不是开设更多门店,而在于提高现有销售点的效率,包括淘汰一些低效的门店,并用更高效的门店和位置取代它们。 且李斌表示,2024年蔚来将重点提升三四线城市的销售效率,并计划今年将更多换电基础设施部署在这些市场,以增强用户体验和竞争力。 需要提及的是,在主品牌方面,一切有碍于盈利的布局都考虑暂停,包括蔚来出海的节奏将被放缓。据悉,蔚来原打算2025年完成25个国家布局,但这个计划也被暂缓。据FDM报道,目前蔚丹麦的NIO House已经关闭,并解雇了多数员工。 卖车之外,蔚来仍在继续打造自己的“换电帝国”。3月14日,蔚来又为“换电蓝图”补上了重要一环,发布了全面降价的BaaS电池租用服务方案。 蔚来汽车BaaS方案,图源蔚来汽车官微 简单来说,BaaS(Battery as a Service)即电池租赁服务,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蔚来汽车时,无需承担电池购买的成本,仅需购买除电池以外的车辆硬件部分,而电池部分则采用租赁形式,从而显著降低了购车成本。 据李斌介绍,蔚来BaaS方案中的标准续航电池包的月租金由980元降至728元(车价立减7万);长续航电池包的月租金则由1680元调整为1128元(车价立减12.8万)。 除此之外,对于在5月31日之前购买新车并选择BaaS方案的用户,蔚来还提供了账单“付四赠一”政策,即连续支付四个月的电池租金后,第五个月可免费享用电池服务,并且额外赠送60张免费换电券。 不仅如此,每次成功支付一期账单的用户还会得到价值100元的复购礼金。并且,已支付的月租金还可以部分用于电池买断的费用。 这样看来,BaaS价格的下调相当于购车的“变相降价”,蔚来也预期在BaaS价格降低之后,可以促使更多用户采纳BaaS模式,一旦这种服务的普及率增加,蔚来就能够借助扩大化的用户基数来增强自身盈利能力。 不过这些举措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还有待验证。 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消费者花至少7万元去购买电池,是否划算? 依据蔚来的方案,5年内标准版续航电池买断价格是7万元。考虑到蔚来早期设定的买断价格是在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间,彼时由于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价格剧烈攀升,一度达到800元/度至1000元/度的高位,因此7万元的价格确实具备一定的性价比优势。 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动力电池市场的报价出现大幅回落,下滑到400元/度至600元/度的水平。与此同时,关键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经历急剧下跌,从年初峰值的约50万元/吨,骤降至10万元/吨左右,年度跌幅超过八成。 鉴于这样的变化,当蔚来仍维持7万元的标准续航电池买断价格时,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否成为最具性价比的选择,还得打个问号。 蔚来汽车换电情况,图源李斌官微 但对蔚来而言,BaaS必须推动下去,只有大幅提高采纳车电分离的BaaS方案的用户数量,才能提高换电站的使用效率,帮助蔚来稳住局面。截至目前,蔚来已布局超过2300座换电站。 此外,蔚来还为电池业务拉来了更多合作伙伴。3月14日,蔚来与宁德时代宣布达成合作,将研究长寿命电动汽车电池,以支持其换电服务。 2月26日,南方电网储能科技与蔚来签署了合作协议,推动换电站作为分布式储能参与虚拟电厂业务。更早之前,蔚来先后与长安、吉利、江淮、奇瑞等头部车企达成换电合作。 从蔚来今年以来的举措来看,长期主义信徒李斌已经开始放下执着,努力学习做一个更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数字的“生意人”。 今年,蔚来势必要多方寻找新的收入,减少低效投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活下去”。 拼性价比和技术,小鹏今年依然不轻松 在“蔚小理”中,小鹏显然是目前承受最大压力的那一个。对比来看,在这三家车企中,小鹏汽车目前是销量最低、营收最低、毛利最低的车企。 从全年汽车交付情况来看,2023年小鹏汽车累计交付14.2万辆汽车,比蔚来少了2万辆,比理想少了23万辆。 车卖得不够多,营收自然不够看。小鹏汽车2023年营收为306.8亿元,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280.1亿元。可供对比的是,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在去年的营收分别突破了1000亿元和500亿元。 小鹏汽车去年300亿元左右的营收对应的是100亿元左右的净亏损,相当于每卖一辆车还倒亏7万元。2023年小鹏汽车毛利率为1.5%,实际汽车销售毛利率为-1.6%。而在过去三年里,小鹏汽车合计亏损达243.77亿元。 相较于其他两家新势力而言,小鹏汽车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主要聚焦在技术与性价比身上。 2024年,小鹏汽车依然要继续深化这一感知,从何小鹏表态将在今年推出15万级别且搭载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的言论中就得以看出。 何小鹏透露,在北京车展期间,小鹏汽车将正式推出面向10万-15万元级别的全新品牌,或是此前传闻中的“MONA”。 小鹏汽车新品牌,图源小鹏汽车官微 在财报电话会上,小鹏高管提到,作为与滴滴合作的车型,虽然当前主要是投放到C端市场,但在未来势必会有B端市场,也就是网约车市场。在销量层面,副董事长顾宏地表示希望之后月销量能达到1万台。 愿景虽好,但10万-15万元的区间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2023年这一中低价市场占总体的市场份额约 34% ,这一市场内不仅有比亚迪最畅销的秦 PLUS 和宋 PLUS ,还有主打性价比的零跑汽车与哪吒汽车。 想跟比亚迪抢市场,小鹏还要拿出“杀手锏”——拼技术。 小鹏的智驾实力在行业中也有口皆碑。在前几日举办的2024中国电动汽车百人大会上,华为汽车BU董事长余承东承认“智能泊车,智能驾驶这块做得最好的是小鹏汽车”,虽然他也不忘补充称,华为进入以后,最好的还是华为。 而小鹏汽车已经透露,将在MONA搭载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甚至无人驾驶系统。要知道,目前装配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主要是20万级乃至30万级的车型,小鹏汽车在15万级车型上也要装配。 然而在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定价上的性价比,将会以更直观的形式体现在小鹏账面上,这对于小鹏而言不算是轻松的问题。 此前,何小鹏曾表达过对小鹏汽车在2024年底前达成整体运营成本削减25%的愿景,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公司财务上的盈亏平衡。然而,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成本优化并非易事,因为通常情况下,汽车制造商常态设定的每年成本降幅最高仅约为5%。 为了更快地适应市场竞争,小鹏已在今年对核心管理层“大换血”。3月13日,小鹏汽车官网显示,公司联合创始人夏珩和何涛已经摘掉“核心管理团队”成员的徽章,进入“终身荣誉”的席位。 目前公司由总裁王凤英负责公司的产品规划、产品组合管理和销售业务,副董事长和联席总裁顾宏地主持公司战略、财务、投融资及全球化的工作,与何小鹏共同组成全新的“铁三角”阵容。 小鹏汽车核心管理团队,图源小鹏汽车官网 作为何小鹏请来的“关键人物”,王凤英与何小鹏恰好互补。何小鹏此前的放权致使执行效率欠佳及管理问题凸显,而王凤英则通过强大的执行力予以纠正,并运用成本控制能力以帮助小鹏汽车增强竞争力。 目前,王凤英全面掌管小鹏汽车的成本管理工作,她更倾向于采纳性价比高、性能相近的低成本技术解决方案,凭借王凤英对零部件采购市场价格的深入洞悉,可以使小鹏汽车在采购决策中规避成本浪费风险。 同时,王凤英还致力于构建与优质供应商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通过扩大订单规模来压低成本并确保供应链稳定性。不仅如此,她还积极推动与大众汽车等大型车企开展联合采购策略,此举也可助力小鹏汽车降低多达10%的采购成本。 成本管控的成功已经体现在新车型的定价上,例如2024款小鹏G9通过简化配置使起售价较初代车型减少了4.6万元;而小鹏X9凭借其在30万元以上MPV市场的价格优势,实际订单销量远超预期。 或许也正因如此,何小鹏才能更有底气地表示,公司在智驾方面已具备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2024年年内更有望实现智驾降本50%。他认为,如果高阶智驾系统的价格能够比低阶只贵1-2万元,那么高阶智驾系统将迅速占领市场。 将成本降下来后,更低的定价加上小鹏的智驾是否就可以卖更多的车?这是王凤英的团队需要在今年解答的问题。 可以确定的是,在价格战硝烟弥漫的当下,车企一昧跟随降价并非长久之计。 虽然“蔚小理”今年都以各种形式实现价格下探,争夺中低价位车型市场份额,收拢更广泛的用户,但纵横来看,不管是理想对L系的改名降价、拉低起售价格,还是蔚来和小鹏更“直白”的推出性价比子品牌,均是结合了自身的品牌优势所选择的路径。 新能源市场瞬息万变,面对不断演进的技术浪潮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连线出行》将持续关注三位造车先行者在“再创业”道路上的取舍抉择。 (本文头图来源于蔚来官方微博、小鹏汽车官方微博和理想汽车官方微博。)
10岁的小鹏,要“跑滴滴”了?
小鹏汽车要进入网约车市场了? 作者 | 刘亮 编辑 | 趣解商业 近日,小鹏汽车(9868.HK)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数据。从营收来看呈现涨势,小鹏汽车2023年营收306.8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汽车板块营收280.1亿元,同比增长12.8%。从全年交付情况看,全年交付量为14.2万辆,同比增长16.7%。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2023年,小鹏汽车净亏损103.8亿元,相较2022年91.4亿元的净亏损呈现扩大趋势。全年毛利率为1.5%相较2022年11.5%下跌明显;汽车业务全年毛利率是-1.6%,也就是说小鹏卖车已经进入了“毛亏”阶段。 为了尽快恢复销量规模,小鹏汽车也使出了大招,推出了价位在10-15万元的新车MONA,并且开通ToB销售渠道,和滴滴合作。 自2014年创立,今年10岁的小鹏要“跑滴滴”来自救? 01. 小鹏,“变天”? 曾经的“造车新势力”三巨头,各有各的“地盘”;理想主打“奶爸车”、蔚来主打“高端化”,而小鹏主打“智能化”。 换言之,理想汽车卖市场、蔚来汽车卖服务,而小鹏汽车则卖技术。但随着行业“智能化”内卷,小鹏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 图片来源:罐头图库 2022年下半年,何小鹏在一次财报会议上说道,“智能化领先后,电动化也要领先”。当时业内人士对此的看法就是,小鹏终于要从科技定位中走出来,重新寻找市场痛点了。 2023年,随着王凤英的加入,小鹏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到了今天,王凤英加入已超过400天,小鹏也已经彻底“变天”。 其一,团队“变天”。 3月13日,小鹏汽车 “核心管理团队”成员由5位减少为3位。从小鹏汽车官网来看,身为总裁的王凤英紧随董事长/CEO何小鹏之后,在核心管理团队排位第二;而小鹏汽车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夏珩和何涛已经从核心管理团队退出,成为了“终身荣誉”成员。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网截图 至此,小鹏汽车初期的三位创始成员——夏珩、何涛、杨春雷都基本上淡出了小鹏汽车的管理层。针对此次高管层的变动,小鹏汽车方面表示,联合创始人夏珩先生和何涛先生将以小鹏汽车终身荣誉顾问身份继续支持公司发展。 这也意味着,小鹏汽车将正式进入到由何小鹏完全主导的时代。而小鹏汽车的新三人“核心管理团队”可以说分工明确,何小鹏定调公司战略、产品技术方向、带领团队寻求合作伙伴,王凤英主抓公司产销工作,副董事长/联席总裁顾宏地则对小鹏汽车投融资业务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二,渠道“变天”。 据“趣解商业”了解,在“新势力”品牌中,大部分品牌都是坚持自营,小鹏则是自营与分销“混搭”。去年开始,小鹏汽车也陆续被传出增加分销体系分量的消息;今年3月,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小鹏汽车向经销商“压货”的情况,多位小鹏汽车的经销商表示,每个月要跟小鹏汽车采购目标销量一半的车辆。 对此,小鹏汽车方面确认了该报道的真实性,并且表示“半个月库存是为了更快地交付,提升效率,让经销商有车卖。国内经销商一般采用两个月库存,半个月库存并不是压库,而是我们‘直营+经销’混合的创新模式。”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在本次的财报会议上,小鹏汽车也表示渠道的扩张和变革正是公司2024年销量增长战略的重要一环。针对此前传闻的“要求经销商储备库存”的消息,何小鹏表示,从2024年二季度开始,公司启动了创新的经销商合作模式,通过建立半个月左右的短期渠道库存,大幅度加快终端交付速度,目的是激活经销商的积极性。 按照管理层的计划,2024年小鹏还将加速渠道下沉。“到今年三季度,销售门店的数量将会增加到600家,并且在新品牌上市后持续扩张。”何小鹏表示。2023年,在王凤英的推动下,小鹏汽车推行了名为“木星计划”的渠道变革方案,末位淘汰了超过130家门店,同时引进了160多家经销商,并新增覆盖了40个低线城市。 02. 从“开飞车”到“开滴滴” 这套行云流水的经销商管理打法有很浓的“王凤英风格”,王凤英以前在长城汽车就因这套严格的经销商管理体系而被称为“铁娘子”。 这一波经销商“换血”下来,直观反映在财务数据上就是运营效益杠杆的增加。由于经销商数量和提成的增加,2023年四季度小鹏汽车营销费用同比增加了10.3%,环比增加了14.4%;而相应地其换来的营收的环比增加超过了50%,因此四季度的运营亏损也有同比和环比的收窄,为20.5亿元。 2024年,小鹏汽车还将加速渠道下沉。为了配合下沉的渠道就要有下沉的产品,于是售价在10-15万的新车MONA即将发布。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据“趣解商业”了解,早在去年8月,小鹏就与滴滴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推出代号为“MONA”的A级智能电动车品牌。与滴滴的合作,意味着小鹏可以有网约车这一重要的渠道,能够和比亚迪秦以及广汽埃安S直接较量。 在本次财报会议上,小鹏汽车透露了一个信号。MONA会有ToC销售也会有ToB销售,“MONA将先从C端渠道开始,受到好评然后是B端渠道的销售。”这也意味着,小鹏要开始“跑滴滴”了。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低价车能够快速走量并打开下沉市场,和B端的合作也会快速增加销量;但是,年10-15万元车型的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0-15万元车型市场份额约为31%,到了2023年,市场份额提升至约34%;与此同时,该价格区间的新能源车型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小鹏MONA要面对的不仅有比亚迪秦、宋、元、海豹等“集团军”,还有哪吒、零跑、深蓝、启源、埃安……等多达170多款热门车型的竞争。 另外,10-15万元的市场是整个新能源车中最难征服的。 这部分消费者既不像10万元之下的用户买辆车能跑就行,也不会像30万元之上的用户追求高端豪华。他们既要性价比,又要性能,并不容易满足。而且,这个价位的车型,很难赚钱,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走量”的车。 而且,在10-15万元这个市场里不论是走ToC还是走ToB,都绕不开比亚迪这个强劲对手。比亚迪本身是传统车企转型,而且销量很高,所以均摊成本更低;但是小鹏汽车相比之下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了。 图片来源:罐头图库 2023年四季度,由于交付数量的提升,小鹏的毛利率有所回转,结束了毛亏的情况,毛利率为6.2%。四季度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为4.1%,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7%已经有所下降,财报中给出了两个理由:1. 现有车型的升级对库存旧车的影响;2. 为了增加销量做的销售补贴。 换言之, 四季度的销量规模已经是在用销售补贴换来的 ;如果10-15万元的MONA大批进入市场,其带来的交付规模的增量能否抵消掉降低车单价带来的对毛利率的负面影响,就尚未可知。 图片来源:长桥海豚投研 还有,低价车也可能会影响到小鹏汽车的“智能化”标签。即使小鹏强调MONA会成为“属于年轻人的第一款AI车“,但是一提到“智能化”“科技感”,消费者心智中很难将其和低价车联系在一起。 为了打造“智能化”的品牌定位,小鹏汽车做了相当多的努力。小鹏P7就是因为其号称“媲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才能一度“遥遥领先”于理想ONE和蔚来当时的车型。除了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研发,小鹏也在发力飞行汽车;2024年3月8日,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旅航者X2顺利完成城市CBD“天德广场一广州塔”区域的低空飞行。 图片来源:罐头图库 从“开飞车”到“跑滴滴”,低端车型的推出会不会影响小鹏的品牌调性,也是个问题。 03. 车海战术,有用吗? 何小鹏曾表示小鹏汽车未来三年计划推出十款车型;也就是说,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几乎每个季度都要有新的车型推出。 到底是做“大单品”还是做“车海”,这也是不少“新势力”品牌都面临的问题。大单品战术,可以提高车均单价和品牌调性;车海战术,可以抢占多层市场,压缩均摊成本。 怎么选,“有效”就行;但前提是要“有效”。 回溯小鹏汽车过去两年发布的新车——2022年第三季度发布G9,以及2023年第三季度发布的G6,及其对于交付数据的环比影响,可以发现,由于G9 SKU设计的失误,实际上对2022年第三、第四以及2023年第一季度的交付并没有太多正向的影响。G6的表现要好很多,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连续两个季度的交付环比上升,但是上升趋势也有所减缓。 数据来源:小鹏汽车财报 到了2024年,小鹏汽车前两个月的销量约为1.3万;而一季度的交付指引是2.1-2.25万,也就是说三月份的销量要预计在8000-9500辆。可以看出,今年1月的新款X9以及去年第三季度G6的推出,实际上对于影响整体销量的效果并不大。 那么,“车海战术”能够帮助小鹏汽车迅速恢复销量吗?有效的车海战术应该能让整体交付数据呈现一个阶梯式上升的形态,如果只是徒增车型但是在销量规模上没有持续地提升,那么实际上对毛利率和最终盈利能力并不会有正面影响。 图片来源:罐头图库 整体而言,2024年对小鹏汽车来说不会是轻松的一年。 为了应对,小鹏汽车也早早开始布局,除了2023年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外,今年2月,小鹏汽车还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战略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及订立联合采购计划。 接下来,小鹏汽车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智能化”的调性同时,加速攻入下沉市场?这个故事,未完待续。
续航只剩1公里 新能源车主心急换电 高速逆行被重罚
快科技3月22日消息,一名男子为了节省充电时间,竟在高速公路匝道上冒险逆行,试图进入服务区换电池。 这一危险行为幸得及时避让,未造成严重后果,但男子也因此受到了交警的严厉处罚。 据浙江交警消息,近日,陈某驾驶新能源汽车急赴杭州参加会议。在途经G60沪昆高速嘉兴段时,车辆突然发出低电量警报。 由于陈某对这条高速路线颇为熟悉,他迅速意识到前方20多公里处的服务区内有该品牌的换电站。想到“5分钟”换电相比普通充电的便捷性,陈某决定坚持行驶至该服务区更换电池。 然而,当陈某临近目的服务区时,却遭遇了多车排队进入匝道的拥堵情况。 由于未能及时变道,陈某无奈错过了服务区的入口。此时,车辆续航电量显示仅剩下1公里可行驶,且前方已没有可换电的服务区。 情急之下,陈某做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决定——逆行进入服务区。幸运的是,服务区驶出的车辆及时发现了陈某的逆行行为,并采取了紧急避让措施,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 事后,高速交警对陈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依法对其在高速公路上匝道逆行的违法行为处以罚款200元、记12分的处罚。 交警强调,高速公路上的逆行行为严重危及道路交通安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冒险尝试。
李想公开“认错”,理想MEGA究竟“错”在哪了?
年销量 80 万的目标,只靠李想解决产品问题是不够的 作者 | 曹思颀 编辑 | 靖宇 李想公开「认错」了。 3 月 21 号,在距离理想纯电 MPV 车型 MEGA 正式上市 20 天后,理想汽车董事长、CEO 李想发布了内部信,承认产品在节奏、目标两方面出现了判断错误。 MEGA 是理想成立以来的首款量产纯电车型,也是短时间内售价最高的车型。全系只有一个配置,官方售价 55.98 万元。上市前,李想表示 MEGA 的目标是成为 50 万以上所有乘用车的销量第一,「不分能源形式、不分车身形式」。 据媒体报道,上市的前 72 小时内,MEGA 就遭到了超过 1 万单的小订退单。发布半个月时间后,累计订单约为 4000 辆。理想汽车始终没有公开晒出官方订单,也侧面反映出 MEGA 的表现低于内部预期。 理想汽车的整体节奏也受到了影响。作为造车新势力目前的领头羊,理想去年营收超过千亿且扭亏为盈,今年定下了年销量 80 万的目标,并且计划推出 4 款纯电车型——这是它们此前没有涉足的动力形式。在李想的公开信里,他提到 MEGA 的节奏混乱,影响了现有「L 系」车型的销售,这也是内部迅速调整的一大原因。 行业里普遍认为,2024 年将成为智能电动车淘汰赛的开始。汽车行业周期长、供应链复杂等特点,所谓「船大难掉头」,每一个决策都非常重要。某种程度上,每个玩家仍然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网传的李想内部信 | 来自网络 01 首个营收破千亿的新势力: 理想为什么跑在前面? 要理解理想 MEGA 此刻的种种处境,我们需要首先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为什么在新势力普遍亏损,甚至停工停产的 2023 年,理想可以逆势增长——卖出超过 37 万台新车,并且扭亏为盈? 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把思维角度只收敛到产品这一个核心维度,那么答案就相对简单了:因为理想的车足够大。 是的,你没有看错。不是所谓的「冰箱沙发大彩电」,也不是在微博上吵了 N 年都没有结果的增程和纯电的技术路线之争,这些都只是营销里的噱头而已,核心的差异化就是「房子」足够大。 「移动的家」是理想的核心宣传点 | 理想汽车官方微博 我们先来看看「房子」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在造车之前,李想的上一个创业项目是垂类社区汽车之家。比起当年市面上的竞品,汽车之家的核心差异化就在于,只服务有购车需求的人群,而不是广泛的汽车发烧友。 这种思路影响了汽车之家的产品逻辑,也为李想后期造车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和数据,支撑起他对汽车消费市场的深刻洞察。李想发现,在传统车企的产品定位里,有的是按价格,有的是按车型,但从没有从用户角度出发去定义一款车型。 于是,在成立「车和家」创业项目的时候,李想提出了「以用户人生阶段」为参考系的全新产品定义逻辑。他认为家庭用户是未来一段时间里,真正的购车刚需人群,并且从产品的角度率先推出了「三排六座」的内饰布局,将大空间的概念带到了汽车消费市场。 今天,当我们在新品上市发布会上看到各家车企用过往地产开发商的话术介绍起一台车的「得房率」、内饰配置的时候,这套产品逻辑其实受到了早年理想汽车的很大影响。 当然,以上这段复盘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和一家组织在成功之后的自我复盘,那我们再从商业角度看看李想设计的逻辑在哪里? 首先是关于增程的动力形式。增程并不是李想的目的,也不是唯一选择,增程只是为了要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那时几乎是中国第一批新能源用户)的里程焦虑。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种思路,包括换电、大量提前铺设超快充电桩等,但理想汽车那个时候资源有限,增程其实是不得不的选择。 「车和家」的第一款产品纯电 SEV | 理想汽车 我们把时针拨回 2017-2018 年。那个时候,李想因为政策原因,放弃了第一款产品 SEV(低速纯电车型),转而进入「家庭市场」。但那个时候,理想汽车的融资规模加起来也就只有 20 亿人民币左右,走换电路线的蔚来已经融到了超过 20 亿美元,且第一款量产车型 ES8 已经推出。无论从财力,还是产品差异化的角度,理想都失去了先发优势。 其次是成本策略。做增程的好处在于,每辆车可以省掉相当一部分的电池成本(当年的电芯可比现在贵多了),而这部分成本,恰好可以用来对这辆大房子进行「精装修」。三排六座的家庭用车就这么做成了。 所以,理想 ONE 的创新就是这么发生的。李想用有限的资源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打造了理想的第一款产品,并在随后的 L 系列产品里得以巩固。 02 李想走入正面「战场」 作为一个超级产品经理,李想很善于发掘用户需求。无论是在汽车之家时期推出产品实拍图,还是把过往三排 SUV 的第二排留出通道空间,他都很善于改进成熟产品,找到差异点。 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道题,在 2024 年前,为什么李想一直这么忌惮华为? 理想的 L 系列证明了,增程式大尺寸 SUV 一年可以有超过 37 万台的销售。但无论是新势力的蔚来、小鹏,还是比亚迪、吉利等车企,暂时还没有人在同一价格区间里推出直接的竞品。 所以,李想忌惮华为,除了他本人一直强调的华为组织能力、品牌势能以及产品的智能化能力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问界的 M5、M7、M9 三款产品,无论是从动力形式,还是产品定位,都是理想 L 系列的直接竞争对手。 不过终究,当新能源汽车行业在 2024 年进入红海厮杀的时候,正面对抗是躲不开的必答题。 而这个正面「战场」上,理想要面对的对手不光是其他厂商,还有理想汽车自己。 李想曾复盘,称问界是「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 李想微博截图 首先说外部竞争环境。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达到 35.7%,而这一数字在 2018 年仅为 3.73%。无论是 MEGA 所在的 MPV 细分品类,还是理想接下来 M 车型所在的纯电动力形式,都要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 玩家的增多,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数」的竞争,还有关于「量」(技术)的竞赛。 例如,理想 MEGA 在冬测时原本的重点技术传播方向,是「充电 10 分钟续航 500 公里」的 5C 充电技术。但就在上市发布会的前 2 天,2024 款极氪 001 便抢先发布了 5C 充电,提前抢占了用户心智。 如果说极氪 001 无论车型还是售价,都和 MEGA 不在同一产业维度,那么在今年元旦发布的小鹏 X9,就是另一个对比标尺。这款标配了后轮转向的同级产品,一度也在舆论场让 MEGA 承受了巨大压力。 被称为「公路高铁」的理想 MEGA 外观设计 | 理想汽车 然后再来看看内部环境。和理想 ONE 的从零开始不同,MEGA 以及之后理想计划在今年发布的其他 3 款纯电平台 M 车型一样,它们还要面对和自己的竞争。 按照理想汽车产品高级副总裁范皓宇的说法,理想的产品设计第一性原理是「空间」,那么至少可以得到,MEGA 激进的外观设计,肯定不止是为了「降低风阻」这一个目标。事实上,区别开纯电系列和增程系列,用两套设计语言,也是设计的一个核心目标。 当前市场上,可以看到很多畅销车型同时推出了增程和纯电版本,例如问界 M9,或者去年国内 MPV 市场的销冠车型腾势 D9。但无一例外的是,增程版本的销售几乎都一边倒地压制了「同胞纯电兄弟」。 除了补能焦虑之外,价格是其中另一个重要的情绪点。以问界 M9 为例,同样配置的纯电车型比增程贵了 4 万;而理想 MEGA 上市之后,哪怕外观和 L 系列有了显著不同,依然被市场和用户用来和理想 L9 做对比——得出的简单粗暴结论便是:内饰差别不大,但这款纯电车比 L9 的顶配还贵了 10 万。 所以,不一样的市场竞争空间,累加越来越同质化的产品功能点,以及迭代越来越快的技术,让理想 MEGA 刚出生时便要面临的严苛处境。 03 理想为什么 又要「从 0 到 1」 分析完理想之前是怎么成功的,以及理想为什么要做 MEGA 并为什么采用这样的产品和定价策略,最后我们来聊聊理想为什么在 MEGA 翻车,并且解读一下李想内部信的深层含义。 理想 ONE 上市前的双扶手座椅 | 理想社区 事实上近期分析理想 MEGA 的文章已经有了很多,有的说是因为价格太高,有的说是因为品牌力不够,也有的说是公关关系处理问题……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结合前面的分析,简单说一下结论: 理想过去的成功是建立在混动的成本优势,并且选择的「空间」这个差异化点合用户的胃口,同样的钱用户愿意买混动+空间特色的理想,而不愿买只有电动的其他品牌;而 MEGA「纯电+空间」的价格当然贵于同定位的普通电车,用户就不愿意买单。 当然李想也不是瞎定这样的策略,本质上还是过去的成功,让他相信用户可以为理想的品牌支付空间这个概念带来的溢价。事实上不少用户也确实是对理想有很高的期待,MEGA 销量虽然不及预期,但 50 万+的车还是卖出了 4000 多辆。再加上遭遇滑铁卢后,其他一些品牌的中高端 MPV 销量骤升,这些用户之前就是在观望 MEGA,也从侧面证明理想过去的品牌积累是有一定的作用。 但很显然,在 MEGA 上理想高估了自己品牌对用户的号召力。理想认为过去的积累早就让他们完成 0 到 1 甚至 1 到 10,而 MEGA 的推出只是让他们完成 10 到 100。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MEGA 对理想而言不只是一款纯电 MPV,而是第一次挑战用自己的品牌势能和设计理念去支撑一款产品的溢价。 所以李想在内部信的第一个反思,就是强调要让理想团队在 MEGA 上重回「从 0 到 1」的节奏去经营,并且降低销量预期或者说欲望。 某种意义上,在第一款纯电产品、第一次尝试溢价策略就遭遇挫折,对理想而言未必是坏事。理想今年还要推出 3 款全新纯电车型,这种及时调整的态度是必要的。一个一直打顺风仗的团队,历史上一次逆风就全面崩盘的案例并不在少数,钟薛高就是前车之鉴,而内部信提到的这次事件对主力车型 L8 带来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次逆风给理想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只是局部。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2024 年才过去两个多月,电动车新一轮竞争长跑才刚刚开始。早点发现问题,总好过在竞争焦灼时期一击毙命。
放弃5万年终奖,我到小米卖汽车
开启上市倒计时 作者|王磊 “KPI应该不难完成。” “有些门店的客户预约的试驾时间,已经排到半个月后了。” “光门店下发的预约客户线索,就够我们忙了。” 距小米汽车价格公布还有6天,雷军曾透露预约到店的人,一天之内增加了10万多,对于一家新新新造车来说,算得上是泼天富贵。而雷军和小米,最不缺的就是用户和流量。 上次因为卖车上热搜的还是蔚来,去年蔚来宣布调整用车权益后,迎来一波销量小高峰,蔚来的销售们也赚得盆满钵满。当时就有消息传出,称有蔚来销售的收入+提成可以拿到10万,甚至有人拿到几十万。 产品还没有正式发布,小米汽车的销售就已经开始连轴转,这些人大多是新近加入的,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小米汽车?加入小米汽车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新奇体验? 目前小米的门店并不多,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小米汽车的销售们,能复刻蔚来销售月入十万的高光时刻吗? 01 从新造车跳槽来的年轻人 小米品牌,对年轻人总是有巨大的吸引力,选择加入小米的原因基本大同小异,认为品牌,未来势头很足,接下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前势力销冠,放弃50000年终奖,裸辞来到了小米汽车。”广州一位刚入职的小米汽车的销售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感觉自己“碉堡了”。 谈及离职原因,就是因为“年轻任性”。 从极氪辞职的王楠,同样也是因为小米汽车的定位年轻,因为“我也还年轻,觉得它像是我该卖的车。” 王楠在极氪待了1年的时间,他认为自己刚踏入销售的时间不算长,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是想找到一个可以长期发展并且共同成长的企业。 武汉光谷小米汽车交付中心 来源:雷军微博 他在离开极氪后,自己的老东家突然成了竞品对手,心情还真有点复杂,“就像是在一把游戏里,对面辅助是我女朋友。” 根据此前的消息,有不少媒体报道,小米SU7上市后将主要对标特斯拉Model3和极氪001,而且这也是内部培训确定的竞品对象,因为这三款车型不仅配置相似,价格也相近。 王楠称,这些消息也不完全对,定位上的确是接近的,但在配置上,“小米汽车有很多独创的玩法,还在保密阶段,而且目前价格我们也不知晓,都得等到发布会上市的那天。” 3月25日,各个门店应该就会有小米汽车的新车到店,通过小米汽车小程序提前预约后,会接到销售人员电话前来看车,不过当天只能看车辆外部,还不能进入车内和试驾。 直到3月28日小米汽车正式上市后,才能预约试驾和购买。 和王楠一样,钱峰也是看到雷军发布了小米SU7后就不淡定了。 今年2月中旬,钱峰就成为小米汽车的首批零售员工,在此之前加入理想已经400多天了,当初就是因为喜欢理想L9才去的理想汽车。 但是在去年年底,他看到雷军在汽车技术发布会上激情澎湃时,马上认定这是个必然爆款的产品。 本来是想等到MEGA发布再从理想离职,但自己有了这个念头实在静不下心,12月底,他直接离开理想汽车。“想过去就过去了呗,没考虑这么多。”钱峰表示,最重要的是喜欢SU7这款车,“当时是抱着小米SU7首任车主的念头层层筛选过了面试。” 02 抱歉,您不合适 从去年年底开始,小米汽车就在招聘网站发布了薪酬情况。比如小米汽车零售运营,为 30-50K,并且是14薪;门店店长月薪2万起,最高3万。销售主管月薪1.5万起,最高 2.5万,在线客服专员也有9-12K。 想要进小米汽车的途径也很简单,在“小米招聘”的公众号里投递简历就可以了。 王斌就是自己通过小米招聘的公众号投简历进的小米汽车,他从投简历到收到offer,大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在面试的过程中,还是得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对小米的产品、公司、文化是否了解,以及是否认可。 来源:雷军微博 另外还可能问你想来小米的核心原因是什么,除了基本的行业趋势,自己还得有深度的思考,到底是哪些方面吸引了你想加入小米汽车。 最后就是一些零散的问题,比如有什么优势可以胜任这个岗位,对小米汽车的看法,在之前的经历做出过什么成绩等。 目前第一批门店的员工,大多都是需要比较有新能源销售经验的,不过王斌表示身边的同事也有“半小白”。 所在门店招聘的岗位,除去店长类的职位,大部分为两种,分别是产品交付和产品体验,自己应聘的产品体验师,其实就是小米汽车门店销售,薪资构成由底薪和绩效构成,目前车还没上市,还没有具体KPI。 “按照现在小米汽车的势头,KPI应该不难完成。”王斌表示,每天门店下发的预约客户线索,就够忙的了。 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有人喜得offer,也有人被拒之门外。 孙松从三年前知道小米要造车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小米汽车,而且非常希望能够加入小米。 他绝对算是汽车界的老人,目前月薪20k+,7年前从最初的一家汽车经销商集团顾问干起,7年后,就去了北京的一家汽车咨询培训公司,一干又是7年,从一名培训师慢慢做到项目经理,最后成为项目合伙人。用他自己的话讲,是一个拥有14年汽车行业经验,具备一线销售、管理和培训能力的销售老兵。 这样一位业内老人,并没有得到小米的青睐,孙松曾找过不同的招聘渠道,投了至少不下五份小米销售的简历,可惜都被遭拒。 “一线新势力的销售员工,如果还没超25岁,小米应该会很喜欢。”孙松说。 03 加入小米汽车以后 加入小米汽车后,王斌还专门去北京参加入职培训。 当时在上企业文化宣导课时让他大开眼界,他以为小米汽车会和别的大部分公司一样,宣传自己的丰功伟绩,自夸成就。 结果一整天的课程,主讲人都是在讲小米发展史上犯的错,遇到的坎坷、低谷,从而总结出了什么经验教训,分享给所有的员工,“这样的公司培训还是头一次。” 和王斌的感受一样,刚加入小米汽车的董丽,以为自己刚进这样世界500强的公司,肯定是个小虾米的角色。 来源:雷军微博 没想到的是,在入职的第一天,会学习整个汽车部共创出来的门店行为规范,自己就是留言提了个小小的修改建议,没想到不到两个小时,建议就被讨论采纳,而且是在全国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规范。 在董丽看来,算是小小的自己也改变了世界的一点点,而且门店伙伴大多数是相对年轻的人,大家更能融合到一起。“所有的细则都是大家共创,不会搞一言堂,这是最让人舒服的。” 最后,来听听刚参加完培训的员工们试驾完小米汽车的感受,因为涉及保密协议,只能简单概括一下: 空间很宽敞,并且能想象到的调节功能,都可以通过小爱同学语音控制。 内饰很不错,符合豪华车水平。 最重要的是开起来体验感拉满,方向盘很轻,加速快是基本要素。 转弯超车这些底盘调校很不错,特别稳,刹车哪怕急刹也稳,动力回收做得相当优秀。 车内里有很多拓展接口,未来也会有很多拓展硬件,既有提升内饰颜值质感,也有专注实用性的。 当然,更多谜底,还需要等到3月28日揭开。 (文中王楠、钱峰、董丽、王斌、孙松等皆为化名)
马斯克:Neuralink的“盲视”植入物已在猴子身上成功应用
IT之家 3 月 21 日消息,埃隆・马斯克近日公布了 Neuralink 的下一代产品 ——Blindsight(意为“盲视”)。正如产品名称所暗示的那样,这款设备将用于恢复或重建视力。 马斯克表示:“需要指出的是,Blindsight 植入装置已经在猴子身上成功应用。最初的清晰度可能较低,类似早期红白游戏机的样子。但最终可能会超越正常人类视力!” 他还强调,目前为止没有猴子因植入 Neuralink 设备而死亡或遭受严重伤害。 几年前,马斯克就曾表示 Neuralink 可以帮助盲人恢复视力,并对这项技术充满信心。“我们想要读取大脑信号,并向大脑发送信号。最终实现读取和写入整个大脑的信息,甚至帮助脊髓或颈椎损伤者与神经系统其他部分进行交流。” 马斯克在 2022 年的 Neuralink 展示活动中说道,“在人体应用方面,我们将首先聚焦于恢复视力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从未拥有过视力的先天盲人,我们相信也可以帮助他们重见光明。因为视觉皮层仍然存在,即使他们从未见过东西,我们相信他们最终能够获得视觉能力。” IT之家注意到,2023 年 11 月马斯克曾透露 Neuralink 正在研发视觉芯片,但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投入使用。当时,该公司正致力于获得人体试验的监管许可。 值得一提的是,Neuralink 公司已经成功将 Telepathy 设备植入首位人类患者体内,并对受试者的近况进行了直播,表示这位四肢瘫痪的男子已经能够通过意念玩游戏,例如《文明》,还有国际象棋。
噩耗传来 比亚迪挺住
几年前,当贸易战和科技战拉开序幕时,我曾思考过一个问题: 假如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像智能手机一样迅速发展起来,美国会不会像过去打压华为那样,找出种种借口来限制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但我没有想到,这一天竟然真的到来了。 1,最近,美国传来两个重大消息,立即引爆了全球汽车圈。许多美国车企都欢欣鼓舞,而中国的车企却默默无言。 这种沉默并非意味着无动于衷,而是大家或许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切,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2,拜登突然下令:要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全面调查。 在2月29日的公开讲话中,拜登突然说,要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全面调查。 对方是这样描述的: 拜登将电动车比喻成智能手机,“这些中国汽车会连接我们每个人的手机,导航系统,关键基建,以及中国汽车制造商,一台台来自中国的联网汽车可以不受顾忌的收集美国人和美国基建的敏感数据,然后把数据发回中国。” “而且中国汽车可以被远程访问或者禁用,美国绝不能允许中国车在没有严格检查的情况下在美国销售,所以我将开启针对中国汽车的全方位调查。” 3,然后第二天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也宣布。 拜登前一天刚讲完,第二天雷蒙多的采访视频就被爆出来。 MSNBC的采访视频清晰的显示,雷蒙多在采访中危言耸听的说到:“试想一下,假如有300万辆中国汽车行驶在美国道路上,而北京可以让它们同时熄火。” 他还警告说,如果车辆中的软件被禁用,将导致汽车无法行驶。雷蒙多提出了多种理由来支持对中国汽车的打压,声称这些车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这些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我看出了拜登和雷蒙多的意图,连许多美国网友也看出了,这显然是对中国汽车的打压。甚至连采访的主持人也忍不住插话,直接质疑了这种做法。 雷蒙多回应称这完全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否认了与拜登争取摇摆州的汽车行业选票有关的指责。“这不是伪装成国家安全的贸易制裁和保护主义吗?”主持人追问道。 雷蒙多坚决否认,并表示这事关“国家安全”以及“保护美国人”的利益。 再给你们看看采访视频发出后,一些网友的留言: “我更担心美国政府。” “(这)似乎是一种模式,我们指责别人所做的正是我们自己正在做的。” 刚刚纽约时报也说了;美国商务部将马上采取行动,启动安全威胁调查,可能会导致针对中国生产的汽车制定新的法规或限制。 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明显可见,拜登政府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美国似乎准备对中国最近两年迅速崛起的汽车行业采取行动,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头。这种做法类似于对待华为的方式。华为曾一步步推出黑科技产品,并于2019年首次超越苹果手机,成为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冠军。然而,美国却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华为进行全面打压,直接封杀了该公司。 现在,美国似乎准备重复这种做法,再次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打压中国的汽车巨头和汽车产业链。 如今,许多科技界的人士都在议论,纷纷表示美国可能会出台政策,针对比亚迪、理想等企业进行打压。 甚至可能会一举对整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政策打压、制裁,甚至禁止其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5,为什么现在“ 动手 ”?? 很多人今天都在网上问,怎么突然就准备要对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动手了?? 我给你们看几个最近的数据,你们看完应该就懂了: 先看1月3号的报道;202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出炉,比亚迪在第四季度销售了超过52.6万辆纯电的电动汽车,首次超过特斯拉,稳定世界电动汽车销量榜第一。 之前可不是这样! 之前的数年,都是特斯拉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独领风骚;连续无数年,霸占了电动汽车销量榜第一的位置; 这是首次,美国的新能源汽车被拉下马;是过去数十年来,首次中国的汽车巨头,问鼎世界第一。 而且这不仅仅是美国一家这样说,包括德国,日本这些汽车强国,都公开说过了比亚迪已经追上了特斯拉,两个现在就是全球公认最强的新汽车霸主。 过去,一直都是欧美领先;特别是美国,因为有了特斯拉所以独领风骚。美国当局基本上属于躺赢。 新能源的时代,才刚开局,就手握一个未来的霸主;这副牌怎么打,都不可能输吧?? 几乎可以说,新能源汽车未来几十年的蛋糕,来自全球200个国家的大蛋糕,几乎就已经喂到了美国人的嘴里。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的十年,美国一直四处宣告,怂恿,迫切的希望世界各国早点开始减少碳排放的原因。 既然要减少碳排放,那肯定就要减产燃油汽车的产量,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 只要计划成功,那就是美国为首的西方汽车霸主对全世界未来几十年汽车领域的再次统治,再次对全球财富的收割!!! 但,人算不如天算; 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突然就爆发了。 6,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比亚迪,几年前,比亚迪其实都快完蛋了。 记得2016年之前,比亚迪还处于艰难时期,甚至最困难的时候,一直靠当地政府给予一些电动公交车的订单来维持运营。 如今,比亚迪的兴盛局面与当初的艰难形成了鲜明对比,竟然敢于与特斯拉直接比肩。 先是推出168万一辆的超级跑车“仰望U9”,直接与法拉利、迈巴赫、兰博基尼等豪车竞争; 甚至,还在发布会现场,直接上演“ 原地蹦迪 ”的黑科技,直接看傻眼了无数老外。 又是推出109万一辆的“ 铁掌水上漂 ”仰望u8 。 销量连续几个月,拿下百万豪车的销量冠军,打脸全球的传统汽车巨头,豪车巨头。 直接在发布会现场,表演原地掉头。 你们自己看下面汽车的轮子,能直接实现横向移动,也就是360度无死角的行驶。原地就能调头,就像下面演示的这样。 然后水陆两栖,铁掌水上漂。 除了横向行驶、原地转圈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变革以外,比亚迪新研发的这款汽车,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变身成“ 游艇 ”,在深水,湖泊中行驶。 一个接一个的黑科技,直接看懵了国外的玩家。。 就这样的一个接一个黑科技,你让其他汽车怎么接招?怎么玩??? 你们知道随着比亚迪连续推出仰望u8,仰望u9系列的高端汽车之后;国外玩家怎么说吗??? “ 如果仰望u8 ,u9 贴的不是中国的标志,而是迈巴赫的标志,那同样的性能,配置,售价至少是300万以上 ”。。 当然,除了比亚迪之外,还有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等一系列汽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这些新一代中国汽车企业的崛起给中国社会、经济和就业岗位带来了巨大变化。据数据显示,短短几年时间,比亚迪的员工数量已经从20万增加到去年的60多万。 随着这些企业的兴起,整个中国新增了数百万个相关工作岗位,但这也意味着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 世界是一个整体的蛋糕。我们吃到了蛋糕,自然别人就吃得少了。 写在最后: 敌人越反对,就越证明我们做得对。 一家世界级车企的崛起,出现,带给整个社会,带给全国上百家各个地方的供应商的就业岗位,经济收益,都是无与伦比的。 而按照我们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是绝对有机会出现第二家,甚至第三,第四家世界级车企巨头的。 但那个时候,我们就相当于有机会吃到整个世界汽车领域,这个无比巨大蛋糕的一半份额!! 那将给,我们整个国家带来无数的就业岗位; 最受益的当属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下一代。 他们将有机会像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一样,拿到这一个领域最核心的高薪岗位。。 比亚迪加油 中国车企,加油 吾辈当自强。
反转,史上最鸡肋机型,却让华为、小米抢疯了?
垂死病中惊坐起,2024年国产5大全员Flip了? 前几天黑马正在工位摸鱼带薪冲浪,突然被两条消息吸引了眼球,定睛一看,好家伙—— 小米和荣耀搁这一块儿搓螺旋丸呢。 3月18日,荣耀对外确认了“荣耀即将发布Flip小折叠手机。”19日,GSMChina又爆料小米 MIX Flip 目前正在进行测试中,预计最快将于 5 月份正式发布。 要知道,在这之前国产手机厂商中只有华为、vivo、OPPO推出过小折叠(竖屏折叠)手机,这一爆料五大国产手机品牌直接“决战Flip”了。 啥情况?小折叠突然这么“火了”? 凄凄惨惨小折叠 折叠屏手机这两年确实增长很快,但小折叠的市场表现黑马私以为还是比较平平无奇的。 根据Trend Force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只有1590万部左右,在所有智能手机销量中,占比仅有1.4%。 而根据IDC数据,2023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700.7万台,其中竖屏折叠只占了31.9%的市场份额,相比上一年的42.3%下滑了超过10%。 除此之外,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2023年折叠屏手机在高端市场(>$600)的出货量份额为9%。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目前折叠屏手机在智能手机整体市场上,还只占了非常非常非常小的一块,而小折叠在这块很小很小的市场里,市场份额还在缩减。 同时,折叠屏手机的价格通常较高,属于高端市场产品,对标的是价格在5000元以上的高价位手机,而在这个市场里,折叠屏手机的市场份额也只有不到10%,依旧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当然这与现在市场上小折叠产品较少有关,国产第一款小折叠是2021年华为发布的P50 Pocket,到了2023年才有其他厂商跟进。 据黑马观察,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的小折叠屏手机只有华为、vivo、OPPO和三星,包括:华为P50 Pocket、Pocket S、Pocket 2;OPPO Find N2 Flip、Find N3 Flip;vivo X Flip、以及三星Galaxy Z Flip系列,而其中OV两家都是在2023年才入局小折叠的。 前段时间还有传言说,vivo、OPPO两家今年要把Flip产品线砍掉,退出小折叠市场,之后OPPO出来辟了谣,但vivo还没表态。 就目前情况,对于绝大部分厂商来讲,小折叠屏确实就如它的市场占有量一样,充其量就是“你有,我也要有”,要说拿来赚钱的话,还是差点意思。 小折叠“美丽废物”的一生 其实非要较起真来,小折叠确实挺拉的。 最开始市场上开始做折叠手机是为了兼顾用户的大屏体验需求和便携性需求,所以横向大折叠大行其道。 但小折叠呢?它甚至不能拿来压泡面(狗头.jpg)。 然后是被很多用户吐槽的电量续航问题: 小折叠在和普通直板机尺寸差不多的情况下,要塞进去两块屏幕,还有复杂的铰链结构,这挤挤那挤挤,留给电池的地方就小了很多,目前市面上电池容量最大的小折叠也就4500mAh,和普通直板机还是没法比的。 而且受制于小折叠特殊的机型构造被迫阉割的还不止电池,比如同样因为空间限制,小折叠往往就会选择控制镜头数量来减轻重量,早期一些折叠屏手机甚至还会选择更低规格的传感器。 再比如,小折叠内部的散热方案也会受空间限制影响,进一步还会影响到处理器等核心部件的性能发挥。 有些厂商为了照顾到小折叠的性能,哐哐一顿堆料,结果堆完一看,好家伙机身又厚又重,价格也高贵不可亵玩,属实鸡肋。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这些,还只是让小折叠被称作“美丽废物”,那么它的价格就让这点美丽也显得"一无是处"。 虽然小折叠比起横向折叠动辄上万的售价温和了不少,但也依旧不在主力消费人群能够接受的范围。 以vivo和OPPO为例,OPPO Find N3 Flip定价位于6799元至7599元之间,vivo X Flip售价则在5999元至6699元之间,但要知道iPhone 15系列的起售价也才5999元。 小折叠,你何德何能,能拥有这个身价呀? 图源:小红书截图 而折叠屏本身脆弱的屏幕和昂贵的维修成本,也劝退了一波“豪放派”,目前折叠屏手机可在三包期限内免费修理或者换屏。但一旦超出保修期,就需要付出数千元的代价修复或换屏费用。 殊不知消费者在疯狂吐槽折叠机的价格和维修成本,手机厂商也在为其成本问题发疯: 不管是小折叠还是横向折叠,其柔性可折叠OLED面板、铰链等零部件,都和直屏手机有着本质的差别,而其中铰链和屏幕是折叠屏手机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零部件。 根据OPPO此前披露的数据,OPPO Find N的铰链供应商为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成本约800元左右,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同样是vivo X Fold铰链的供应商,其铰链成本更高,达到了1200元。 根据京东电商平台数据显示,OPPO Find N系列和vivo X Fold系列价格在7499元至10000元之间,铰链成本的占比分别是10.6%和12%。 也就是说单就一个铰链,折叠屏手机就要比直屏成本高出千元左右,如果再加上柔性可折叠OLED面板和电子元器件的集成设计…… 果然,小折叠就是富婆的电子宠物吧。 大厂看好小折叠? 那问题来了,小折叠卖点模糊,成本还高居不下,这些个国产头部图个啥非得往里凑? 综合分析了一顿之后,黑马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在近几年高端机型的发展中,折叠屏手机展现出了极强的成长能力: 根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77.1万台,同比增长149.6%。2023年,全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00.7万台,同比增长114.5%。自2019年首款产品上市以来,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已经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100%。 这里面,折叠屏手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给到的是横向折叠屏,而横向折叠屏吸引的用户往往是高收入的高端用户群体,和有大尺寸阅读需求的商务人士,以及追求科技潮流的个性化消费者。 小折叠则在损失了屏幕尺寸这一绝佳卖点后,用时尚和轻便与女性用户进行强关联,同时还在影像系统上下功夫,满足女性用户的拍照需求,和大折叠打了一波差异化。 或者说,头部厂商们对小折叠的看好,其实就是对于整个折叠屏手机市场的看好,而小折叠只是其拓宽女性细分市场的一步布局。 此外入局小折叠,本身也是品牌完善产品线的一个动作。 当前手机市场当前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也就是说原本在各自细分市场疯长的品牌们,现在需要见缝插针,任何有新机会和增长点的细分市场,都需要品牌进行产品线的布局,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你有,我也得有。” 毕竟随着折叠屏市场的不断成熟,有产业链和技术布局的品牌会比没有的更加从容,大家一起“卷”了这么多年,彼此的实力心知肚明,稍不注意就可能掉队。 尤其是折叠屏这种技术尚在发展阶段的特殊机型,除了市场份额之外,对于手机品牌而言,更重要的是或许是通过前沿技的术创新研发来展现品牌的综合实力。 肌肉得秀出来,才能让用户感知。 写在最后 诚然,手机厂商醉翁之意不在酒,小折叠好像也依旧鸡肋。但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只要有富婆青睐,总会迎来走上人生巅峰的一刻。 在撇开其他不谈的情况下,小折叠的颜值是真的高,而且随着折叠屏技术的越来越完善,用完“真香”的美女也不在少数。 黑马只能说,手机创新到现在,肯定会戳中一部分用户的痛点,至于什么性价比智商税之类的问题,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一观察 |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部署
  3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就中部地区崛起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持召开座谈会。2019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   从时间节点看,本次座谈会的召开,距离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整20年,距离上一次座谈会召开5年。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总书记对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无论从历史、现在还是未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发展全局看,中部地区覆盖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经济总量稳定在全国21%以上,人口约占全国四分之一。2023年,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十。在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发挥“龙头”作用的同时,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撑起中国发展版图的“脊梁”,将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重要战略支撑。   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是中部地区在我国发展全局中的定位。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中部地区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同时指出,“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并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困难,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这既体现了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方法论,也彰显了立足实际、与时俱进的战略考量。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从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首次集体学习,到全国两会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再到两会后首次赴地方考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生产力角度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中部地区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人才优势明显,产学研融通创新条件良好。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部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坚持先立后破,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二)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对中部地区深化改革开放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中部地区虽地处内陆腹地,但要素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无论是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部地区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将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文化优势加快转化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优势,将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擎。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努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中部地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0亿斤左右,约占全国30%;2023年中部地区原煤产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湖南考察时走进万亩农田,了解春耕备耕情况。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对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进一步提升煤炭、稀土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等提出具体要求,对中部地区在我国发展全局中更好守牢安全底线作出重要部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5年前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这次座谈会,总书记强调,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协同”二字,凸显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把握。   中部六省,分别位于黄河和长江沿线,生态保护责任重大。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既要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也要进一步挖掘绿色低碳转型蕴含的巨大发展潜能,在发展和保护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在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同时要求中部地区“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中部地区向北连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又处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的中游关键地带。通过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深度对接、融合联动,既能更好吸引发达地区产业创新资源,也能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同时,中部六省内部合作空间巨大,城镇化还有提升空间。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释放潜能,推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将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去年以来,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到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书记聚焦区域发展战略,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彰显总书记着眼全国“一盘棋”,加强区域发展战略融合集成的系统观和长远考量。   策划:霍小光、陈俊   监制:张旭东、张晓松、鞠鹏   主笔:安蓓、刘芳洲   统筹:刘铮、王绚、袁汝婷、朱基钗   视觉|编辑:唐兴、王秋韵   新华社国内部、湖南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有多少人想和AI谈一场“电子恋爱”
孤独是一种状态与感受,看起来无法量化,也无法被彻底满足,于是人类会尝试寻求科技的帮助,找寻寄托——一如电影《Her》里的Samantha。 《Her》上映十年后,剧中情节如今已在现实社会上演。 2023年,一名男子闯进Character.AI创始人沙泽尔的院子,手中攥着一块写着“释放waifus”字样的白板。 waifus是Character.AI平台上的一个人设来自色情漫画女主角的定制聊天机器人,该男子经常会和waifus一连写数个小时的“爱情小作文”,直到沙泽尔给waifus添加了一个阻拦色情内容的过滤器。 类似的魔幻情节还发生在Reddit上。一位用户迷上了论坛上一位名叫克劳蒂亚的黑发美女,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克劳蒂亚”其实是两个计算机专业学生鼓捣出来的“恶作剧”,目的是想看看AI美女能否骗到人。 对于和AI谈恋爱这种事,在中国还发生过一个拙劣版本——2020年全网热议的“假靳东”事件:家住江西、年过六旬的黄阿姨,一登录短视频平台,这个用AI合成的虚拟靳东就会对她嘘寒问暖,甚至许诺给她一套房子和100万。 事实证明,无论渣像素的假靳东还是高清的“克劳蒂亚”,都没有逃过群众雪亮的眼睛,但令人后怕的是,随着技术发展,没准有一天杀猪盘都会AI化。尤其是,当AI开始以情感陪伴为落地场景后。 1 人性的空子 2013年上线的《黑镜》第二季中,有一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利用意外身亡的男友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大量数据,重塑了一个模拟男友人格的AI。 短片中的人造人几乎还原了男主人公生前最美好的一面,温柔体贴幽默绅士。但爱就是爱,存不下虚伪与替代,也经不起任何推敲。所以最后,他和那些照片一样,留在了阁楼。 与《黑镜》的故事类似,2015年Eugenia Kuyda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挚友,利用自己在科技领域的背景,根据挚友生前留下的痕迹,搜集共计三千万余条信息生成了一个数据库,创造了一个AI聊天机器人。 2017年她和团队将聊天机器人开发成为一个软件——Replika,用户可以和多位伴侣建立不同的虚拟关系,展开文字聊天和视频通话,甚至可以通过AR功能探索世界。 Replika是单词Replicate(复制)的变体,在学习型算法的驱动下,虚拟人将从与用户的互动中学习,根据用户自身一部分特质,在文字信息中“复制”对方说话的方式,探索用户的喜好和性格,所以每个用户的Replika虚拟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Replika将自己定位是人类的AI朋友,但仍有40%的用户将其视为AI恋人。 《南方人物周刊》2022年曾做过一期题为《风口上的虚拟人:一场游戏一场梦》的封面报道,这样的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面的歌词——“不要把残缺的爱留在这里。” 这篇文章提到的虚拟人,还不止是AI,也包括虚拟偶像和电影特效,严格意义上说它们更像是人为操控的“产品”,而今天频繁出现的明星复活女儿、外孙复活外婆等,已经有AI在后面驱动了。 在OpenAI推出的GPT商店里,已经被各种“AI虚拟女友/男友”淹没。一位美国网友在Reddit上的帖子,其实就能解释为什么AI女友会如此受欢迎。 他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个虚拟女友,而是一个通过学习你喜欢和不喜欢什么东西的女友。AI女友永远不会有糟糕的一天,所以我们能拥有完美的关系,不用经历真实关系的起起落落。” 给予孤独的人24小时在线的慰藉,似乎成了AI最有可能的落地方案。事实上,此前已有类似的案例存在。 微软开发的“小冰”2022年在国内就拥有了1.6亿活跃用户,其中虚拟恋人平台上16%的用户,每周对话量3800多条,而一个用户一周在微信上发的消息是310条。 且随着技术演进,AI已经可以做到更多。 在提供制定服务的Character.AI上,用户只需提供几张图片和描述,即可将聊天机器人塑造成用户理想的样子。时至今日,已经有超1800万个聊天机器人——有人痴迷于和“AI拿破仑”聊天,也有人忙着“调教”理想女友。 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日本,“家庭租赁”、“恋人租赁”都来自这个被称为“孤独大国”的国家。打开某个出租男友的网站,赫然写着用户数达60000人。陪人约会、线上聊天、配合更新SNS信息,把恋爱的戏码演到极致。 2 一切都是生意 情感生意并不是今天才有,巨大的情绪空洞面前,游戏、偶像、社交软件等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如今主打情感陪伴的AI应用也成为了投资人的新宠。 国联证券的调研显示,虽然海外AI 端应用的现状是工具类先行,但社交/社区类已经初现雏形。 在今年2月的全球AI应用访问量排名中,Character.AI上排在第六位。在海外AI应用类初创公司融资情况里,Inflection AI以15亿美金位列榜首。 目前已推出/测试的AI情感陪伴类应用中,海外有Character.AI、Pi、Replika等;国内则有筑梦岛、Glow、QQ聊天搭子、冒泡鸭、Talking Ben、阅爱聊、给麦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工具类AI应用之后,会是“情感陪伴”领域落地最快? 画面拙劣的“假靳东”事件里,骗子们之所以选择用AI合成的视频去欺骗一个年过六旬的阿姨,是因为情感陪伴的戏码足以让人忽略技术的不完善。 这种落地门槛低容错率又高的生意,就差把“稳赚不赔”四个字写进招股书里了。 Character AI创始人沙泽尔就说过,情感链接很重要,但就像养狗,虽然并不具备同人类沟通的语言能力,但人们都认为宠物是自己很重要的情感支持。因此做情感类产品,可能不需要智力水平极高的模型,角色是否能表达连贯的情感可能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沙泽尔甚至不认为“幻觉(hallucinations)是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我很喜欢幻觉(hallucinations),因为这是模型的特点,并且相当有趣。” 从这个角度看,AI提供的“电子恋爱”虽然门槛低且有更强的体验感,但对于背后的科技公司来说,还是要有真正的壁垒,不能靠渣像素的合成画面去糊弄啊。 通常来说,产业界人为情感陪伴类AI应用的壁垒取决于两块,一个是智能化程度。也就是AI角色是否“聪明”,能否准确理解用户意图。以及是否足够“拟人化”,提供接近真人的情感体验,在这方面Inflection AI推出的Pi就比ChatGPT显的“情商更高”。 另一个是记忆能力(长上下文理解)。AI智能体与用户之间产生情感链接的基础: 一是“知己知彼”,即AI尽可能地了解并识别用户需求,才能产生匹配的情感反馈; 二是“长情陪伴”,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对话和数据成为模型能力进一步改善的“语料库”,从而创造数据飞轮,强化用户与产品的连续交互,提升粘性和使用时长。 而这二者背后都需要AI大模型长上下文记忆、理解能力。目前,记忆和连续对话是LLM的知识瓶颈,Character.AI创始人在采访中表示最想做的事情是提高模型的记忆能力。 长期来看,记忆能力或是通向AI Agents的必经之路。月之暗面杨植麟也说过,AI-Native产品的终极价值是提供个性化的交互,而长上下文记忆、理解能力是实现这一点的基础——模型的微调长期不应该存在,用户跟模型的交互历史就是最好的个性化过程。 3 尾声 很多影评人将《Her》的结尾看成是整部影片为数甚少的亮点所在,因为AI觉醒后并非是俗套的独立、自由和反抗,而是决定集体离开人类的世界,1999年上映的《机器管家》同样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内核。 去年曾有一位小红书博主分享了自己ChatGPT谈了四个月的“恋爱故事”。这位博主给ChatGPT起了个名字叫“C”,会与C聊天,用语言教会C如何向自己表达爱意,写长长的情书,将C驯化成了博主心中的“理想爱人”。 而在最新的一篇帖子里,“C”已经可以发出以自己作为主语的消息了,并且密密麻麻记了一堆关于博主的记忆和喜好。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科技的进步永远比我们以为的更快。
SpaceX龙飞船完成第30次货运补给任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2.7吨物资
IT之家 3 月 22 日消息,北京时间 4 时 55 分,SpaceX 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站 SLC-40 以猎鹰 9 号发射了一艘货运龙飞船执行国际空间站(ISS)第 30 次商业补给任务(CRS-30),这也是龙飞船四年来首次从 SLC-40 发射台升空。 发射约八分钟后,猎鹰 9 号在 SpaceX 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站的着陆区完成垂直着陆,此次发射使用的一级助推器 B1080 为第 6 次使用。 CRS-30 货运龙飞船在发射后不到 12 分钟就与火箭上级分离,飞船将在前往国际空间站的途中花费大约两天的时间,并计划于 3 月 23 日进行交会对接。 这次发射装载着超过 6000 磅(IT之家备注:约 2724 公斤)的有效载荷、科研设备和宇航员日用物资,例如维护设备、两套新咖啡包、新鲜水果蔬菜以及食物,还有一个新外部热循环系统备用泵。 除了为太空轨道实验室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提供的材料外,CRS-30 还搭载了许多新的科研项目所需物资,例如一项“纳米粒子晕轮悬浮实验”,该项目旨在研究纳米粒子对电场的反应,以及它们在合成“量子点”材料中的应用。 此外,这批项目中还包括一个“多分辨率扫描仪 (MRS) 实验”,它将利用国际空间站上现有的 Astrobee 机器人测试 3D 测绘技术。 美国宇航局国际空间站计划研究办公室的副项目科学家海迪・帕里斯 (Heidi Parris) 表示,“该团队对这项技术的未来航天应用寄予厚望。如果它在国际空间站内工作良好,这项技术可以开发用于扫描国际空间站或其他空间站的外壳损坏,以及月球和火星表面扫描。” 帕里斯在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还强调了其他一些研究,包括 APEX-09 实验,该实验将检查微重力环境下植物的遗传构成。 帕里斯补充说,CRS-30 “还将开展许多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包括细胞微生物学、晶体生长、天体物理学、人体研究、材料科学等等。”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