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卢伟冰称小米MIX Flip小折叠手机卖爆:55%是女性用户
原标题:卢伟冰称小米 MIX Flip 小折叠手机卖爆:32% 来自苹果 iPhone 用户换机,有 55% 是女性用户 IT之家 8 月 23 日消息,小米 8 月 21 日发布了 2024 年第二季度财报:总收入达到 889 亿元,同比增长 32.0%;净利润为 51 亿元,而上年同期 37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 62 亿元,同比增长 20.1%。 在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兼国际业务部总裁卢伟冰谈到了小米 MIX Flip 小折叠手机的销售情况: 我们刚刚发布了两款折叠手机:大折叠和小折叠,大折叠价格段在 1 万元左右,突破了 1 万元的门槛,小折叠差不多在 6000 元到 7500 元左右。小折叠在上市之后完全卖爆,到现在为止,下单之后的交付周期还是比较长的,并且小折叠手机 32% 的用户来自于 iPhone 用户的换机,有 55% 是女性用户,与这几年我们在手机业务中的持续技术投入,用户洞察不断深化等方面都有关,也对我们的高端化战略有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IT之家注意到,卢伟冰还称小米高端手机产品的出货量占比得到提升: 我觉得二季度公司的高端化进展还是非常不错的,主要看以下几个指标,第一是我们高端产品的内部占比情况,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市场,我们的出货量占比达到 22.1%,同比去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第二,我们也特别关注了市场占有率,大家可以看到,在 3000 元到 4000 元的价格段,我们同比提高了 5.3 个百分点,4000 元到 5000 元的价格段同比提高了 3.5 个百分点,5000 元到 6000 元价格段同比提高了 2.3 个百分点,我们在每个价格段的市场占有率都在不断地扩大。我们今年在海外市场也实现了非常高速的增长,大约接近翻倍。 小米首款小折叠屏手机 MIX Flip 于 7 月 19 日发布,定价 5999 元起。值得注意的是,一同发布的小米 MIX Flip 随身拍套装热度飙升几度售罄,该产品定价 499 元,可以和小米 MIX Flip 连接达成类似拍立得的效果。
波音还是SpaceX:NASA本周日将揭晓两位“星际客机”宇航员返回地球的最终悬念
IT之家 8 月 23 日消息,美国宇航局将于当地时间周六(北京时间周日凌晨 1:00)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对于两位宇航员返回地球方式的最终决定,也就是波音“星际客机”或 SpaceX 龙飞船二选一。 波音公司于 6 月 5 日启动了其首次“星际客机”载人航天任务,原计划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八天,但由于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问题,飞船返航时间一再推迟,两名宇航员至今已滞留太空两个多月。 NASA 和波音正在收集有关“星际客机”推进器和氦系统的空间和地面数据,以更好地了解潜在的技术挑战,审查将包括任务状态更新、技术数据审查等,以及认证飞行理由以实现从空间站撤离和返回。 据 NASA 介绍,波音几个月来一直在努力通过该公司声称验证了太空舱对宇航员安全的新的测试数据来消除 NASA 对星际客机问题的担忧,NASA 正在权衡这些数据与任务中低风险承受能力。 参考IT之家此前报道,NASA 已准备了一项 B 计划,即在 SpaceX 的龙飞船任务中为两名宇航员 Butch Wilmore 和 Suni Williams 提供两个座位。 如果 NASA 选择执行 B 计划,则意味着 Wilmore 和 Williams 将不得不等到 2025 年 2 月 Crew-9 任务结束时才能回家,而星际客机将尝试进行无人返回。 如果 NASA 认为“星际客机”能保证两位宇航员的安全,那么该机构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作出返航决定,以便为 SpaceX 任务腾出国际空间站的对接接口。 毫无疑问,此次决定对于波音来说十分关键,该公司此前一直在努力开发“星际客机”以与 SpaceX 竞争。备案文件显示,波音已经在该项目中损失了 16 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14.29 亿元人民币)。
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重反物质超核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RHIC-STAR国际合作实验研究,首次在相对论重离子金金碰撞中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是迄今实验上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8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当前的物理学知识认为,物质和反物质的性质是对称的,在宇宙诞生之初应该存在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幸运的是,某种神秘的物理机制导致早期宇宙中正反物质数量极少的不对称,在绝大部分正反物质湮灭后,约百亿分之一的正物质得以存活下来,构成了今天的物质世界,并成为人类文明诞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何原因造成宇宙中正反物质数量的差别?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在实验室中制造新的反物质并研究它们的性质。 反物质非常罕见,而由若干反重子进一步组合形成的反物质原子核和反物质超核(即包含Lambda等超子的原子核),则更加难以产生。自1928年狄拉克方程的“负能量解”预示反物质的存在以来,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仅发现6种反物质(超)核。 此次发现的反超氢-4是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中产生的。位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能够将重离子束加速至接近光速并使其对撞,在实验室中模拟宇宙早期大爆炸的状态。这种对撞能够产生几万亿度的高温火球,包含几乎等量的正物质与反物质。火球迅速膨胀、冷却,使得一部分反物质有机会逃离与正物质湮灭的命运,被环绕对撞点的STAR实验探测器观测到。 反超氢-4由一个反质子、两个反中子和一个反超子组成。由于包含不稳定的反Lambda超子,反超氢-4飞行仅仅几个厘米后就会发生衰变。该研究分析了约66亿个重离子碰撞事件的实验数据,通过衰变产生的反氦-4和π+介子反向重建反超氢-4,获得了约16个反超氢-4的信号。 ▲反氦-4与π+介子不变质量谱中的反超氢-4信号 该团队还测量了反超氢-4的寿命,并与其对应的正粒子超氢-4进行比较。研究显示,在测量精度范围内两者寿命没有明显差异,这再次验证了正反物质性质的对称性。 反超氢-4是目前科学家观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它的发现和性质研究,使科学家在反物质及正反物质对称性的探索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重离子碰撞产生反物质超氢-4 STAR是RHIC上的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由来自14个国家74个单位的70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 该工作由近代物理所研究员仇浩团队主导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衰变粒子重建技术和效率计算方面作出贡献。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青年团队计划等的支持。
手机一点黑夜变白天,95后SpaceX工程师创业“人造阳光”,已开启预定
天黑了,想打球,球场没有灯,怎么办? 在今天火爆的一条视频里,掏出手机,在地图上定位你想照亮的地方,点击“申请阳光”。 整个世界都亮了。 自动播放 这是初创公司Reflect Orbital开展的神奇服务:用人造卫星上的巨大镜子实现把阳光带到黑夜。 人造太阳很难,但“人造月亮”来反射阳光似乎越来越近了。 看到这里的网友也像视频里被朋友秀一脸的小哥一样,感到不可思议。 另外也有人对这项技术感到恐惧。 其实反射阳光的想法并不是全新的,早在1977年人类就提出了这个概念。 1988年,俄罗斯成功将一面65英尺高的镜子送入空间轨道,反射了一束5公里宽的光束穿越欧洲。 快进到2017年,一位名叫Oscar Kittilsen的挪威人在Rjukan镇的山上竖立了大型可旋转镜子,以缓解高纬度地区人们因冬天晒不到太阳引起的季节性抑郁症。 2018年,四川成都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也提出了“人造月球”的设想。 不过这些要么停留在计划,要么只有试验性质的小范围应用。 那么Reflect Orbital公司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能在今天再次引爆这个概念? 将阳光商品化 从官网的预定申请页面可以看到,这项服务一次可照明4分钟,范围直径5千米,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申请截止到2024年10月底。 创始人Ben Nowack,今年刚刚28岁,曾在SpaceX工作,在第二代载人龙飞船项目中负责确保太空舱对宇航员是安全的。 在工作狂马斯克手下干活都不能完全满足他的创造欲,周末还要熬夜造些其他工程,小到自行车头盔,大到固定翼无人机。 其实这是他从小以来的习惯,他自述14岁时造了一个遥控水下机器人,高中时造了小型聚变反应。 他还会把这些成果拍成视频放在Youtube上。 至于人造阳光,最初的想法也来自他看的一个科普视频,其中提到“在德国需要的太阳能电池板数量是撒哈拉沙漠的三倍,才能获得同等能源,而且撒哈拉太阳能发的电很难运到德国”。 他最早的方案也是在地面上设立大型镜子,把光反射到激光束真空管中输送。但后来发现这种方法在经济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后来Ben Nowack想到如果把阳光集中成光束的装置放到太空中,就不必建造真空管了。 △ 官网概念图 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比如詹姆斯·韦布望远镜项目、马斯克Starlink和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光物理学家们。 他们提出各种质疑,从光会散射,到镜子会占用八倍的面积,到卡塞格林望远镜不可能线性扩展…… 但Ben Nowack介绍后来他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我在足够多的航空航天公司工作过,知道事情该如何进展。 很多时候我错了,我犯错的次数多于我正确的次数。但我也比别人正确的次数的更多,因为我尝试的次数更多。 他的方案是制造一种准直器(collimator),包含大量形状精准的抛物线凹槽,有点像可乐瓶子上的花纹。 在2022年的时候,他造出了准直器原型,并通过数学验证可以扩大到更大规模,比如直径1.5公里。 当Ben把方案成本改进到只有过去的1/90时,就开始动手了,找合伙人,成立公司,融资。 公开数据显示Reflect Orbital公司成立于2022年,已完成种子轮融资,由专注于气候技术的风险投资基金Climate Capital投资,但具体金额未公开。 到了今年3月,Ben Nowack向公众公开了一系列新进展,引起广泛关注: 他们完成了热气球测试,而这是真正发射卫星到大气层上之前的最后一次测试。 视频显示,他们在白天照亮了地面上的太阳能发电板,监测装置也读出了自然阳光之外接收到的额外能量。 他们计划与地球上已存在的大量太阳能发电站合作,让阳光24*7时刻都能发电。 最终实现“将阳光商品化”。 不过对于最新的宣传视频,有不少人质疑效果只是模拟的,因为还没有他们已经发射了第一颗卫星的证据。 不过更多的网友表示还是很期待。 你认为他们能在2025年Q4之前如期交付么?
中国科学家带领突破磁性超导,刷新电子谱学空间能量分辨率纪录
IT之家 8 月 23 日消息,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昨日(8 月 22 日)发布新闻稿,其量子奇点与演生物质实验室观测到的手性笼目超导振荡,刷新了电子谱学空间能量分辨率的世界纪录(1μeV)。 项目背景 磁性与超导一般被认为是两种互斥的量子态,然而物理巨匠 Matthias 和 Anderson 早在 1958 年就考虑过二者在晶格阻挫体系中的关联,并提出了磁性超导的可能性。 笼目(kagome)晶格是由顶点互相连接的三角形组成的图案,是一种具有几何阻挫的晶格结构。 项目团队介绍 该项目由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殷嘉鑫副教授课题组带领,组建了一支由中国、瑞士、德国和新加坡学者组成的国际团队。 南科大物理系博士后邓翰宾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南科大为论文第一单位。 殷嘉鑫课题组成员还包括量子中心副研究员秦海浪、南科大物理系博士后刘国威和杨天宇。 项目历程 自 2018 年起,殷嘉鑫与合作者报道了一系列关于笼目磁体和超导体中的量子调控的研究成果,推进了前沿研究的新方向:拓扑笼目材料。 在 2022 年发表在 Nature 的综述文章中,殷嘉鑫等人指出,笼目超导体可以作为探索磁性超导的重要载体,并称其为磁性融合的超导态(Magnetically intertwined superconductivity)。 项目简介 殷嘉鑫团队在笼目超导体 KV3Sb5 和 CsV3Sb5 中观测到的手性超导能隙振荡,振荡周期为 2×2;在动量空间中 2×2 的三组散射峰强度不同,由弱到强的旋转方向可以定义出超导能隙震荡的手性。 图 1 笼目超导体内手性超导振荡示意图 通过实验发现,超导能隙振荡的手性可以被施加的外磁场调控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进一步地,研究团队用超导针尖实现了超导约瑟夫森隧道结来探测局域配对电子密度,并观测配对电子密度为 2×2 的手性振荡。 图 2 周期为 2a 的超导能隙振荡和约瑟夫森零能峰振荡 图 3 2×2 手性配对密度波关键证据 图 4 剩余波戈留波夫费米弧的证据 图 5 有限动量电子配对的磁性超导态的证据链
开新局、闯新路、绘新篇——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观察
  从巍峨矗立的雪山到苍茫无垠的沙漠,从绿草如茵的草原到雄伟壮丽的高原……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涵盖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更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产业加速上“新”催生蝶变效应   西安中科微精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激光器喷射出的光束快速飞舞。短短几分钟后,火柴头表面就出现了清晰的字迹。   “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转型持续赋能,这种超快激光器可以解决传统加工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公司副总经理陈俊威说。   从“老笨黑粗”的传统产业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西部地区牢牢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据统计,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5.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1万亿元。   在西南,川渝两地电子信息制造业总规模超1.6万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在西北,陕西“追光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光子产业总产值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企业数从不足100家增至320余家……   “数字经济”正成为西部产业发展的热词。内蒙古大力推动5G技术、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宁夏力争在202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贵州今年要推动数字经济实现质的突破,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45%以上、规模突破万亿元。   2023年5月23日,工作人员在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算力中心机房检查设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西北大学副校长吴振磊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产业基础逐渐夯实、类型趋于多元、带动效应增强,随着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更大潜力。同时,一批因地制宜加速布局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绿色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地,对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西部地区丰富的水风光资源被充分利用转化为清洁能源,送往大江南北,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   来自雅砻江流域的清洁电能,只需3到5毫秒就可“闪送”至川渝、华东和华中等地的电力负荷中心。作为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万亿千瓦时,绿色清洁能源发电量减排二氧化碳约8亿吨。   这是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柯拉乡拍摄的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2023年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从“沙戈荒”里的蓝色“光伏海”,到雪域高原上矗立的白色大风车,西部地区发展清洁能源的潜力和势头吸引了众多新能源企业,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西部地区产业新名片。   甘肃省嘉峪关市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年产15万吨风电塔筒、25万吨光伏支架、1吉瓦高效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光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93万千瓦;重庆加速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预计2024年汽车制造业产值将达5500亿元;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在四川初见雏形,“锂电之都”未来可期……   这是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的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展示的新能源汽车换电系统(2023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旭 摄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治理。   宁夏银川,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里,树影婆娑,波光粼粼。曾几何时,这里因矿产资源无序开发而满目疮痍。   40处点位整治修复,近1.4万亩矿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在地方政府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治理下,曾经的砂石采矿塌陷区已变身为一座集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和葡萄酒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大步跨越山海联结世界   过去的西部,山高路远。如今,陆海新通道上的货船、驰骋奔忙的中欧班列,正发出西部各省份跨越山海、联结世界、向外开放的时代强音。   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一列装载机械设备、汽车和笔记本电脑的中欧班列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等待发车(无人机照片,2024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内,装载着摩托车配件、电脑配件等货物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将自此一路向南,驶向广西钦州港,最终抵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借助这条贸易通道,超过1100种货物品类通达全球121个国家及地区的503个港口。   在广西钦州港码头,多艘海轮在排队卸货(无人机照片,2024年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从内陆山城到出海门户,西部陆海新通道助推“中国西部制造”加快走向全球,也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送至中国西部广阔的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3.7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37%。   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西部形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西部地区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5万列,占全国总数的50.5%;布局建设6个自贸试验区和40个综合保税区。   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不久前,占地约100亩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在这里正式投用。   “中哈物流场站项目建成投用后,两国‘枢纽对枢纽’的物流通道将形成,进一步推动中国—中亚地区开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加紧密的共赢合作。”西安浐灞国际港党工委书记孙艺民说。   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纵贯山峦、横穿江河的中老铁路已成为联结域内国家的重要纽带。云南抓好中老铁路运营和沿线开发,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3月12日,中老铁路已累计发送旅客3020万人次,发送货物3424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780万吨。   陕西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谈润卿说,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对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举足轻重。   民生为本凝聚共同奋进力量   中铁十一局集团西康高铁长安制枕场,一根根用于铺设高铁的轨枕加快产出。   “到今年年底,枕场将完成西康高铁所有轨枕的预制任务。”长安制枕场项目负责人张建军说,西康高铁建成通车后,将使西安和安康两地间铁路通行时间从3.5小时缩短至约40分钟,极大地便利沿线群众出行。   这是2022年5月19日拍摄的和若铁路依木拉克特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隧道穿越山梁沟峁,铁龙奔驰戈壁沙漠,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在西藏,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十年间实现翻番,拉日铁路、拉林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川藏铁路加快推进;在新疆,交通网络加快延伸,和若铁路与格库铁路、南疆铁路“牵手”,成为全长2712公里的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在青海,G109小峡口改建工程唐蕃隧道下穿西和高速公路段施工全部完成,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   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西部地区总人口占全国近三成,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打电话要到山顶上找信号,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近年来,南沟村推动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环境好了,百姓富了。   “种苹果一年能收入9万元,我还给别的果园剪枝、压条,现在成了村里的技术工人。”村民赵永东细细算着账,“我老伴现在在村里的景区工作,一年也能收入3万元。”   据统计,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2.4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3.1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9.94%。   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达200天,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双湖县,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   2022年7月,西藏实施双湖县第二批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南部4个乡镇的牧民告别苦寒高远的藏北,前往新家。从海拔5000多米的双湖县多玛乡,搬迁到海拔3600多米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42岁的村民桑珠一连用几个“更好”形容新生活:“气候更好了、房子更好了、日子也更好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战略,是一以贯之的。没有任何动摇,更没有削弱,而是不断加强和完善。我们现在还在继续推动这项工作。久久为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在西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广大干部群众正同心携手,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