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做好高质量发展里的“水文章” 数字化赋能春灌节水又高效
   央视网消息:《高质量发展里的“水文章”》,我们来看一看灌区。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稳产保供的基础。首先,我们通过几组数字来感受一下农业生产里的水力量。   10.55亿亩,这是目前我国耕地的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5%,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364立方米,这是目前我国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通过灌区节水改造等措施,我国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2014年的每亩402立方米下降到364立方米,降低了9.5个百分点。   0.576,这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通过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和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强化农业节水管理等,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从2014年的0.530提高到0.576,提升了8.7个百分点。    在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    山东:数字调水 位山灌区亩均用水降约10立方米   现在全国春灌正由南向北有序展开。水利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858处大中型灌区开始春灌,累计灌溉水量约8.44亿立方米。山东位山灌区是黄河第二大灌区,灌溉耕地的同时,还承担为天津、河北等地跨流域调水任务。目前位山灌区已灌溉80多万亩,亩均用水量降低约10立方米,这是如何实现的?   今年小麦春灌,山东聊城种粮大户王立浩用上了新工具——射频卡。与过去大水漫灌不同,如今浇地一刷卡,黄河水经提水泵站提至低压管道,来到了地头。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种粮大户王立浩称:“也就类似于给咱庄稼安上了自来水,随时用随时取。原来的时候一天浇5至7亩地,现在自从用上节水灌溉系统,能提升到20亩地。”   王立浩告诉记者,如今刷卡浇地,不仅速度快了,成本也降低了,更重要的是不会浪费。王立浩不知道的是,他用的射频卡连接着位山灌区的节水管网,一个超级系统正在帮着灌区春灌“精打细算”。   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供水管理科科长张俊称:“骨干渠系一共配置了有27套测站,27个测站的实时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数据都能在概化图上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   这是位山灌区的数字孪生灌区系统,20多公里外王立浩的取水信息就完整准确地显示在数字孪生智慧调度中心。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边操作系统,边观察渠道水位、水流时间、流量等各项数据和实时监控画面,为当地500多亩农田精准调配黄河水源。   数字孪生不只是简单能看到实时数据和监控画面,更重要的是能对灌区干渠系统输配水过程进行场景化动态模拟预演,建立起配水调度模型,帮助生成适合当前灌季的配水调度方案。   而在过去,灌区配水基本凭经验,动态调整有一定的滞后性,极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用水不均衡现象。如今,通过数字孪生系统不断地模型预演,实现持续验证和调整优化配水方案,就能确保春灌时期配水科学精准。   记者了解到,数字孪生位山灌区系统每年可为当地节水约6000万立方米,让珍贵的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安徽:升级改造 灌区融入数字化节水更高效   为实现灌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利部持续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这将给灌区带来什么改变?来看记者在全国特大型灌区安徽淠史杭灌区发回的报道。   安徽淠史杭灌区是灌溉1000多万亩农田的特大型灌区。记者来到这里时,灌区2023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已进入尾声。   今年春灌开始前,淠史杭灌区已有27项工程完成这样的现代化改造,它们使整个灌区的渠系更加畅通,大小水渠犹如毛细血管一般深入田间地头。而整个灌区的3865处监测站点构建起的立体感知网,让这些纵横交错的渠道拥有了智慧的大脑,将各地的降雨、各条渠道的输水情况实时汇集到数字灌区系统上,为合理配置春灌中的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灌溉调度处处长朱善斌称:“我们通过灌区感知网,能够实时在线监测到灌区的雨情、水情和农情。”   有了水还得用好水,今年春灌中,当地相关部门利用数字灌区系统,提前进行预判分析,对引、蓄、提三种水源进行合理配置,让每亩农田都可以喝饱水。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灌溉调度处处长朱善斌称:“淠史杭灌区因为是多种水源,有大型水库的引水,也有内部的塘坝,包括中小型水库内部蓄水,还要利用尾部的‘四湖’进行提水,这样的多水源我们要优化配置。根据现有的水源状况,再结合按照一定的模型来预测下一步来水,根据这个变化还要实时地进行动态调整,优化调度。”   目前,安徽淠史杭灌区初步实现了6座大型水库、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0多万座塘堰以及雨洪等多水源在时空上的合理调配,从群众提出用水申请到水润田间,由原来的3至4天时间缩短到现在的不到半天。
上市险企保费增速放缓为哪般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2023年年报正式披露前夕,几家上市险企披露了2024年前两个月的保费收入情况。在保费增速方面,8家险企出现分化。 数据显示,包括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保(601319.SH)、中国太保(601601.SH)、新华保险(601336.SH)、中国太平(00966.HK)、阳光保险(06963.HK)、上市公司天茂集团(000627.SZ)控股的国华人寿和众安在线(06060.HK)在内的8家险企共实现了7964亿元的原保费收入。 在上述险企前两个月的保费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超过5673亿元,是保费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 在7家寿险业务公司中,5家险企前两个月保费收入出现下滑,仅中国人寿和阳光人寿(阳光保险旗下寿险公司)实现小幅上涨。几家财险公司则呈现不同幅度的上涨,其中阳光财险(阳光保险旗下财险公司)前两个月保费增速超过20%。 此前,监管机构曾披露2023年保险业经营情况: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12万亿元,同比增长9.14%,其中人身险增速超过10%。 在保险业历来出成绩的前两个月,从头部险企的保费增长中可以看到人身险行业转型进程中的困难仍然存在。一位中小险企管理层人士表示,经过2023年透支性的增长过后,加之“报行合一”的推动,2024年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尽管没有看到行业交流数据,但是可以预见中小险企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竞争局面。 “报行合一”影响寿险增速 就上市主体来看,中国人寿是上市保险公司中体量最大的一家,公司上市主体寿险业务板块前两个月保费收入2527亿元,同比增长2.8%。平安人寿(中国平安旗下寿险公司)前两个月实现保费收入1338.44亿元,同比下滑1.08%。这是上市险企中,寿险业务规模突破千亿的两家公司。 在百亿规模阵营中,太保寿险(中国太保旗下寿险公司)、人保寿险(中国人保旗下寿险公司)、新华保险、阳光人寿、国华人寿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32.74亿元、412.83亿元、395.91亿元、253.02亿元、113.87亿元。对比去年同期,除阳光人寿外,几家险企的保费增长均呈现负增长状态,太保寿险、人保寿险、新华保险同比降幅分别为9.3%、16.77%、14.55%,而规模更小一些的国华人寿则出现了28.57%的下降。 在披露保费数据时,新华保险称,保费收入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银保渠道趸交保费收入下降,但个险渠道业务达成和增长良好,价值较好,结构优化。 信达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寿险保费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主要系险企主动压降银保渠道长险趸交产品,不再一味以趸交等低价值产品扩大规模。 而将前两个月保费数据拆分来看,可以看到积极信号。招商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月单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分别实现保费461亿元、370亿元、183.5亿元、97亿元、92.8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 7.4%、7.0%、5.3%、-10.4%以及-13.2%。 招商证券研报分析,不同险企表现分化,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增速环比显著改善,人保寿险和新华保险则持续承压,预计是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对各公司的影响差异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人保寿险还披露了首年保费情况,前2个月长险首年保费同比下降30.2%,且趸交业务同比大幅下降45.6%。 在监管推进“报行合一”下,保险公司与银行网点重新签约以及重新厘定产品定价,影响到了银保渠道的销售力度。此外,监管关于严禁大幅提前收取保费的规范对险企的业务流程产生了影响。 进入3月,一些保险中介机构的保险销售人员进行了一波“炒停式”销售,而产品即将下架的背景则是“报行合一”在经代渠道的推进。不少保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预计3月底,经代渠道会全面推进“报行合一”,部分策略激进的公司更是在2月底就被要求下架相关产品,但是不知道最终是否会如银保渠道一样明确最后的调整期限。 中介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春节复工以来,已经有十余家公司近50款产品停止录单或进行调整,例如中英人寿、信美相互、弘康人寿、信泰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在2月底均有多款产品停售。 所谓“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给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要与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当中的行为情况保持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这一举措剑指险企销售费用高企,因此直接的影响是销售佣金的降低。对于依赖中介渠道的中小险企来说,未来要承担着比中介机构更多的压力。 上述中小险企管理层人士表示,在银保渠道之后,经代渠道的“报行合一”会进一步影响中小险企的业务规模和未来发展。这可能导致以个险和银保渠道为主的大型险企与中小险企的经营差距进一步拉大。 事实上,在养老、储蓄需求仍然旺盛的背景下,保险产品相较其他金融产品而言具备较强的吸引力。随着个人代理人渠道的转型逐步深化,个险发展有望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多家券商对上市头部保险公司的新业务增长持乐观态度。 财险公司季节性增速放缓 2024年前两个月,财险行业呈现出了保费缓慢增长的态势。 数据显示,1—2月,人保财险(中国人保旗下财险公司)、平安产险(中国平安旗下产险公司)、太保产险(中国太保旗下产险公司)、阳光产险、众安在线5家上市财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2032.08亿元,同比增长2.97%。在单家产险公司增速上,阳光产险增幅达20.95%。 在保费规模上,人保财险以1012.43亿元保费遥遥领先于其他险企,平安产险、太保财险分别在前两个月实现保费收入504.87亿元、389.77亿元,“老三家”占五家产险企业保费总量比例为93.84%。 在保费增速上,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增速分别为1.05%、1.03%、6.25%。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阳光产险、众安在线保费规模均不足百亿,但增长迅猛,前两个月保费分别同比增长20.95%、15.89%。 从单月来看,财险公司2月份保费增速较1月份有所放缓。仅看2月份保费收入,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财险三家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55%、0.91%、1.57%。 信达证券分析称,2月份财险保费有所放缓主要与业务结构主动调整和业务季节性节奏变化有关。另外,1月份实现乘用车零售销量开门红后,2月份销量受春节假期、前期部分透支需求等影响同比和环比均有所下滑,影响到了财险保费收入。不过,3月份起乘用车零售销量有望持续回升并带动车险保费回暖。 在公告中,人保财险还披露了2024年前2个月具体险种的保费收入情况。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人保财险实现车险保费收入447.61亿元,同比增长1.3%。非车险方面,报告期内,人保财险实现意外伤害及健康险保费收入313.04亿元,同比增长3.2%;农险、责任险、信用保证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87.46亿元、59.45亿元、8.9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6%、2%、26.5%。  
信用卡“改制”穿越周期
“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正在穿越周期低谷,看到了曙光,但还没完全走出来。”一次关于信用卡的交流中,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包括个别国有大行、多家股份制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正在对传统的信用卡中心事业部制进行改造,逐步推动将已有地方信用卡分中心撤销,相关业务并入分行。 究其原因,一是信用卡业务进入存量时代,新增发卡较为困难,各行通过挖掘分行潜力,实现新增。二是在部分地方监管要求下,就地处理信用卡投诉较多等问题。 截至去年9月,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79亿张,环比下降1%,发卡量连续四个季度持续下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信用卡专营机构收缩改制 如果一个新客踏进一家股份行网点,表达要开办信用卡的需求,也许会有两批客服人员相迎,一方为分支行的大堂经理、客户经理,另一方则为信用卡中心派驻网点的业务员。 中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一般采用事业部制,但运营方式有所不同,部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一般由总行信用卡中心统管全行信用发卡、运营等,多采用信用卡中心事业部制。分行在信用卡发卡、运营中的角色一般较轻。 近日,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些信用卡中心正在试点“改制”,个别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向管理中心和产品中心转变,营销、运营等职能下放到分行;信用卡业务也开始试行属地化管理,推动将已经获批成立的信用卡分中心并入当地分行。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信用卡业务收归属地化管理,信用卡中心保留管理职能。”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亦有股份行人士表示,保留信用卡中心事业部制不变,但逐步将新增发卡等营销任务转移到分行。 从公开消息看,近日,平安银行披露年报,此前零售金融板块旗下的汽车消费金融中心、信用卡中心,均未出现在调整后的部门设置中。接近平安银行人士解释称,该行年报中披露架构为职能架构,并非组织架构,因此信用卡中心未体现其中。该行信用卡中心仍是银行下属的独立持牌机构。 随着信用卡发卡增速的放缓,已有银行开始对信用卡部门进行调整。 去年10月,上海农商银行宣布架构调整,撤销信用卡部。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议案,同意零售条线一级部由零售金融部、信用卡部调整为零售金融总部、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部、个人贷款业务部、基础客群经营部。 从信用卡分中心来看,亦陆续出现终止营业的案例。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去年12月、今年3月,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分中心、天津分中心陆续获当地监管批复同意终止营业。当地监管要求应按有关规定妥善安排终止营业的有关工作,对外进行机构退出公告,做好宣传解释,确保实施过程平稳运行。不过该机构未公布退出原因。 而在此前,信用卡业务独立是银行业趋势。 原银监会2012年底发布监管指引,允许商业银行针对某一特定领域业务单独设立领取金融许可证的专营机构。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陆续申请获得信用卡专营机构牌照,主要集中在上海。截至2020年末,在沪信用卡类专营机构12家,信用卡类专营机构贷款总额占全国信用卡市场的47.50%。 在2016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原银监会明确提出当年要指导条件成熟的银行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直销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等业务板块进行牌照管理和子公司改革试点。2015至2016年,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一度公告拟出资成立信用卡业务独立法人机构。但后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相继落地,信用卡子公司则一直搁置,没有下文。 收归分行探因 “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挖潜分行的渠道资源,实现发卡新增。”一位信用卡业内人士如是解读信用卡“改制”。 业内人士表示,信用卡进入存量时代,进入精耕细作时代,需要挖潜各方面资源。其中,分行在代发工资、保险理财、借记卡客户等方面仍有不少客户可转化为新增信用卡客户。 “存量竞争白热化。去年我行的增量主要来自分行,今年信用卡发卡目标翻了几倍。”一位股份行人士表示。 “去年信用卡业务巨亏,今年的主要工作是要融入到分行,分中心、分行合并,实行直管模式。”另一股份行人士表示。 实际上,信用卡部区域分中心和地区分行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 多位信用卡从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分支行作为接触客户的第一线,本身就配备了零售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等专业团队,其考核指标也包括信用卡的开办;然而,信用卡中心也有自己的一线销售团队,常称为信用卡业务员。 从工作关系上来看,银行编制员工、派遣员工、外包员工在同一个屋檐下工作的情况稀松平常。一位就职于某头部股份行的客户经理表示,信用卡部领导是正式员工,卡部派驻网点的员工常是派遣人员,而外出拓客的会有外包人员。在网点里,信用卡业务员有单独的办公区域,分行零售团队也有信用卡活动室。 在拓客方式上,分行员工以网点大堂获客为主,而信用卡部业务员常常会去各大商场“蹲点”,以自拓为主。而在网点之内,客户经理经常忙于自己的理财营销,当时间匆忙时,会将信用卡开办转给卡部业务员,业绩则是推荐人和经办人两人对半分。 在信用卡类别上,“卡部开的普通卡更多,分行的客户经理开的更多是高端信用卡,常常是白金以上。” 卡部人员营销普通卡的难度并不大,这位客户经理将卡部同事的压轴话术形容为“您就填个资料帮个忙”。 不过,线上自主申请的情况则是算入公共池,不计入分行和卡中心任意一方的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分行资源,依托借记卡转化信用卡也是一种有效模式。一家股份行为此专设了一个新指标“交叉率”,为“新开卡同时办了信用卡的人数”与“可以办信用卡的新开卡人数”的比值,用于衡量单次接待新客时同时开储蓄卡和信用卡的效率,并与卡部人员业绩挂钩。 分中心与分行合并的另一动力,则是来自于监管要求。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信用卡、消费金融等投诉较多。监管部门接获投诉后处理压力很大,也希望能够做实分行职责。 “未来的信用卡中心会成为产品中心吗?”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信用卡遇到的最大挑战来自异业,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贷款,坐拥巨大的流量,基于场景的信用分期贷款可实现快速的规模扩张。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信用卡业务本地化调整下,信用卡分中心、银行分行之间的融合获客模式、直营模式或将并存。但盈利能力较差的信用卡业务或将面临收缩压力。 不过,仍有中小金融机构正在进入这一行业。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今年1月,四川银行获批开办信用卡发卡业务。 “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正在穿越周期低谷,看到了曙光,但还没完全走出来。”一次关于信用卡的交流中,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96.46亿元,环比下降9.45%,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05%。 尽管如此,“信用卡行业未来分化,一超多强的行业格局可能正在形成”。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冀光恒“操刀” 平安银行组织架构大变阵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作为首家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的上市银行,平安银行(000001.SZ)一系列组织架构改革备受市场关注。 在3月15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表示,平安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在总行层面已经基本落地,分行还在进行中。 在精简总行架构、做强分行,以及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的战略方针下,平安银行组织架构由此前的大公司、大零售、大内控、大行政四大条线,调整为公司金融、零售金融、资金同业、风险管控、信息科技、共同资源六个板块,同时裁撤了事业部制。在总体精简机构的同时,平安银行将零售金融中私行财富事业部裂变为私行财富部和私行财富创新部,这一举措被市场解读为其决心做大做强私人银行业务的表现。 分行改革层面,记者了解到,在总行战略升级、架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已经按照总行要求,于2023年末、2024年初对分行组织架构进行了相应调整。 3月21日,一位资深银行人士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平安银行给行业开了一个头,就是积极主动进行变革。 平安银行此轮组织架构的改革成效究竟如何,以及它是否在行业中产生涟漪效应,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组织架构变阵 冀光恒表示:“我们期望通过改革建立更加灵活、高效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制和能力,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提升银行的整体竞争力。目前组织架构改革总行层面已经基本落地,效率明显提高;分行从形似到神似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分行一把手业务能力和算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2023年6月,时任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平安上海总部党委书记、总经理的冀光恒出任平安银行行长。自上任以来,冀光恒带领平安银行推出了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 年报显示,平安银行总行目前设置了32个一级部门,相较2022年减少了11个。在具体架构调整上,公司金融业务板块共设有7个部门:公司业务管理部、战略客户部、普惠金融部、交易银行部、结算与现金管理部、跨境金融部(离岸业务部)、投资银行部;零售金融业务共设有7个部门:零售业务管理部、基础零售部、私行财富部、私行财富创新部、零售信贷部、综合金融拓展部、零售管理服务部。 冀光恒表示,目前,平安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一是总行、分行的职能实现了转型,总行转型为服务型、赋能型组织;二是分行转型为经营的主体,成为属地关系、客户、业务、资源集中的主战场;三是强化总分协同,理顺总行和分行的关系,打破过去条线壁垒,改变以往“竖井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从以条线为主转为以分行为主。 谈及此轮组织架构改革初衷,冀光恒表示,目前银行竞争态势和队形基本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在全国经济地域化分化明显,差异性越来越大,以及银行间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做强分行,让前线“指挥官”有更多的决策权以及更多的资源配置权,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但是,平安银行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是以条线为主,分行的行长不管零售条线业务,使零售形成了“行中行”。现在,分行行长则要管所有业务。 此外,平安银行还在探索等级行制度,抓重点地区和重点分行,即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等级行进行差异化资源配置,紧盯重点区域重点分行,提升其战斗力。分行的考核KPI(关键绩效指标)由原先的100多个精减至数十个,围绕全口径利润和人均单产进行考核。 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条线下,各部门对照总行部门职能和分行实际业务情况进行了调整,如将普惠金融部划入公司条线,成立了战略客户部等,各部门及科室职能也相应进行了整合优化。同时,为落实好总行综合化经营的战略要求,还通过网点综合化项目先行先试,培养综合化柜员、优化分行网点布局、提升网点功能、全面增强支行综合化经营和自主经营能力。“未来一段时期,银行的利润增长,关键驱动因素在成本端,如风险成本、非风险成本压降,平安银行通过此次改革契机提早布局,提升经营管理精细化水平,释放成本管理空间。”冀光恒认为,在风险成本方面,提升客群质量,优化风险结构,实现风险成本收入比大幅优化,聚焦客户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以及建立新的风险模型;在非风险成本方面则是通过架构精简、提升人均创利水平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关注精准营销模式等。 谈及改革成效预期,冀光恒表示,银行经营是急不得的(工作),很多时候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思,特别是在整个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过去的模式是有惯性的,个人是有惰性的,干部能力的提升需要过程。从个人角度来讲,并不会过多地关注业绩,而会关注队伍,只要队伍出来了,业绩是副产品,一定会有的。本次改革总体基调是眼睛向内,给年轻干部更多机会,希望用1到2年的时间来释放整个改革的红利。” 坚持做强零售 近年来,银行零售业务普遍承压。作为“零售新王”,平安银行2023年零售业务利润占比下降至11.9%。不过,这并未动摇该行坚持零售做强的战略定位。 谈及零售业务发展,冀光恒认为,宏观经济仍在持续恢复中,银行的零售业务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平安银行零售过去为贷款端驱动,因此零售业务表现“三高”(高利率、高利差、高风险),在经济的调整过程中受到较大冲击,而这是由过去平安银行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和盈利模式决定的。此外,零售资产部分风险还源于对疫情后形势的误判导致。在2022年底和2023年上半年认为疫情后经济快速反弹,因此还在大规模发放高息差、高利率的贷款。 “好在平安银行及时主动对零售业务进行调整,在2023年下半年对高风险零售信贷压降了1400多亿元。”冀光恒表示,在经济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以量补价就是“刀口舔血”。此外,高利率可能产生高利差、高营收,但是不见得产生高利润。2023年下半年平安银行在分层定价和压降高风险客群的调整策略下,零售风险趋势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表现有所好转。 由于是主动转型,冀光恒也承认,零售业务短期内会面临一些挑战,因此需要对公做精,支持补位,为零售转型争取时间。同时,也要坚决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成本管控。从全球经验看,对公业务在经济周期中能对冲单一零售业务的波动,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在经济周期中都遇到过阶段性的下滑。同时,零售业务高速发展一段时间后,也需要从对公业务中找到新的零售客户的增量,通过公私融合,挖掘企业中的个人客户金融诉求,弥补靠零售单打独斗的获客瓶颈。 冀光恒表示,现阶段由于主动调整,降低利率和提升门槛,因此零售信贷规模出现下降,信贷投放也比较谨慎,但不会搞“休克疗法”,避免资产客户的快速流失。经营不能只看收入和规模,还要关注风险和净利润。未来,将继续坚持零售业务的核心地位,争取尽快实现零售业务的两个拐点,即净投放规模的重新回正和资产质量的显著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轮组织架构改革中,私行财富事业部裂变为私行财富部和私行财富创新部两个部门,这一举措也被外界解读为平安银行做强私人银行业务的决心。 私行业务通常被视为零售业务“皇冠上的明珠”。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平安银行私行达标客户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余额19155.15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8.2%;私行客户9.02万户,较2022年末增长12.0%。 对于平安银行此轮组织架构改革,上述资深银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银行经营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改革的刀挥向已经内卷严重的市场,突围空间并不大,难见成效。不如挥向自己,进行内部架构调整。银行已经过了“一招鲜吃遍天”的阶段,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一个综合竞争的阶段,光靠组织架构改革确实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改变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对于银行改革而言,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上述资深银行人士表示:“平安银行在业内素有变革动作快、效率高且彻底的风格,此番改革势必会有不少银行借鉴和学习,它们不一定会完全执行到位,但是肯定会借鉴很多改革思路。” 该人士预计,在今年一季报和中报出来后,更多的银行营收、净利润带来的压力会倒逼组织架构变革,不过大部分银行不会有平安银行彻底改革的决心,应该会进行组织架构的微调。 财报数据显示,平安银行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1646.99亿元,同比增长-8.45%;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06%,较过去四年出现下降。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从2023年年底开始已经有部分银行在内部进行相关调研,打算将总行一级部门保留下来,裁撤合并二级部门。主要的考量标准是人数和职能是否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此轮改革降本增效成果应该会立竿见影,但是想要反映到收入增加上,则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毕竟银行客户的决策相对比较稳定,因此,银行业务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大起大落。”上述资深银行人士说。  
当政策与流动性的“幡动”遇见“超级央行周”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一 当政策与流动性的“幡动”遇见“超级央行周”,不只全球汇市出现波澜。 3月22日,名副其实的“超级央行周”尘埃落定。 当天,A股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报收3048.03(-0.95%)、9565.56(-1.21%)、1869.17(-1.47%),两市成交额10973亿元,较上一日增加973亿元。当日北向资金净卖出31.38亿元,近5日累计卖出77.76亿元,不过,今年来北上资金超预期流入。截至3月20日,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720亿元,规模超去年全年。22日盘中,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7.267(-0.64%),下跌500点左右,美元指数报104.39(+0.37%)。 这周,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的会议备受市场关注。美联储最终选择维持利率不变,并维持今年降息三次的预期,同时上调了经济增长预测。日本央行则做出历史性决策,结束了长达八年的负利率政策,并在17年来首次加息。同时,该行还取消了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标志着日本开始逐步迈向货币政策正常化。尽管这一利多因素之前已被市场消化,决议公布后日元反而下跌,但决策层对日元贬值的警告及日本央行行长的鹰派言论支撑日元从低点反弹,昭示市场对日本央行决策的积极响应。 太平洋证券分析称,3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较去年12月更为鹰派,但会议前市场对2024年降息次数减少的押注升温,会议后预期证伪,市场按照宽松进行交易。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政策靴子落地,声明偏鸽,未来日本央行政策难以成为影响全球资产价格的关键点。 瑞士百达财富管理亚洲首席策略师兼研究主管陈东分析称,正如3月货币政策会议前市场普遍预期的那样,日本央行对其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简而言之,日本央行退出了负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但是将继续通过购买日本国债以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声明中没有进一步加息的迹象。除了一些技术细节外,这些调整大多符合预期。消息发布后,日元走弱,日本股市上涨。 展望未来,陈东认为,日本央行在长期内可能还有进一步加息空间,但可能会很谨慎地逐步推进,2024年不会进一步加息。 瑞士央行则在3月21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成为首家降息的主要央行,将关键政策利率降至1.5%。瑞士央行表示,预计今年的通胀水平将保持在2%的目标以下,因此决定放松货币政策。此举导致瑞郎一度下跌1%,全球市场为之震动。 与此同时,英国央行和澳洲央行选择维持利率不变。在最新的货币政策声明中,两家央行均强调了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持续关注,并暗示未来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货币政策。 接下来,全球金融市场会面临较大的变数吗?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团队分析,在近期美国通胀反弹的背景下,美联储本次会议的信号更偏中性,对于通胀达标和年内降息的“信心”没有明显变化。目前来看,首次降息的节点存在更大不确定性,6月和7月降息都有可能。美联储暂时会保持政策定力,耐心地等待和观望通胀降温,仍将尽力追求经济的“软着陆”。这可能为金融市场暂时创造一个平稳的政策环境。 二 尽管人民币汇率与A股难免受外围市场波及,但是监管部门近期的一系列重磅政策和相关动作,或正在影响资本市场风向标经历一次方向性的转变。监管政策的“幡”动使得A股的中小投资者对市场抱有期待。 3月15日,证监会集中发布了四项政策文件:《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以及《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 最新的金融数据显示,央行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量出现明显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趋势。这或表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未减,且方向更为精准,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这种变化,对于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在选择投资方向时,更需要关注企业和行业的基本面,寻找那些真正能够从经济结构调整中受益的领域。 更显性的数据是,2月27日至3月5日,A股成交额连续6个交易日破万亿,3月11日开始又连续4个交易日成交破万亿,3月15日回落至9538亿元,3月18日再度冲上万亿大关,为11454亿元,至3月22日成交额连续5日突破万亿元,市场活跃度在提升。 如此,监管新风向将为投资者带来什么向好预期?“幡”动不止,何以“心”动? 不只是沪深两市的成交量连续破万亿元,A股市场的流动性继续改善。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720亿元。3月15日,北向资金净买入103.26亿元。从风格视角来看,北向资金加仓所有板块,融资资金显著加仓成长股。 国金证券分析称,从产业链视角来看,北向资金明显加仓下游板块,融资资金显著加仓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板块。从行业视角来看,外资继续加仓电新、食饮和银行,小额减仓计算机;融资资金明显流入电子、计算机和汽车。外资和融资资金合力加仓汽车、机械和银行。 于投资者而言,监管护市心切。始于龙年新春的政策暖风不断吹来,证监会的四项政策文件,传递出关键信号——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等。 在提高上市门槛和加强监管方面,一位市场人士认为,通过严格的发行上市准入门槛,对企业财务造假等行为采取严厉措施,证监会旨在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这意味着,对投资者而言,未来的上市公司将具有更高的质量标准,市场风险可能降低,但是同时,对企业而言,上市的门槛和成本可能增加。 在加强中介机构责任方面,监管强调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的重要性,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对这些机构的监管。这可能意味着对于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服务的要求将更为严格,从而提升上市审核的质量和透明度。 在强化投资者保护方面,通过增加现金分红监管、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等措施,证监会意在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这无疑利好长期投资者,助力提升市场投资价值和吸引力。 在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方面,监管着重于构建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的综合惩防体系、优化并购重组规则等,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这有利于提升市场效率和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 由此,从投资逻辑来看,无论是高质量企业、中介机构,还是风险管理,包括投资布局等,投资者均不妨予以通盘考虑。 诸如,投资者或许需要关注那些基本面稳固、治理结构完善、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此外,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投资者也应考虑中介机构的声誉和专业能力,尤其是在首次公开发行(IPO)和并购重组等环节。同时,加强个人投资决策的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在当前监管加强的背景下,避免投资于那些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等问题的公司。 在长期投资布局上,或许可以关注政策鼓励的领域,如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领域的企业可能会享受政策红利,从而具有较好的长期投资价值。 显而易见,证监会推出的系列政策旨在通过加强监管、提升企业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以促进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投资者能否顺势而为,调整投资策略,以把握市场契机? 监管新风向无疑为投资者带来积极的预期,甚至有观点称“中小投资者的春天要来了”。 实际上,通过强化对财务造假的打击、规范减持行为、加大分红监管力度等措施,证监会已表明加强投资者保护的决心。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比如,这一次,证监会明确禁止限售股转融通出借与融券卖出。该规定旨在防范大股东、董事、高管利用衍生品交易等方式绕道减持,减少市场操纵行为,确保市场公平性。这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信建投宏观首席分析师周君芝认为,目前主要定价逻辑未变,因为国内定价锚——地产尚未发生趋势转向。这昭示在某些传统行业,尤其是地产行业,市场的根本变革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然而,监管新风向特别是对于质量的强调和风险的管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新兴产业。 在周君芝看来,节后资本市场定价存在分歧,股(市)、债(市)、有色金属板块走强,唯独黑色基本金属偏弱。开年数据反馈的信号也不一致,金融“冷”(社会融资规模、狭义货币增长低于预期),实体“暖”(消费、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偏强)。 “市场定价和现实数据,描绘的宏观背景并不复杂。”周君芝分析认为,之前过度悲观的预期(消费、生产和出口)有所修复,故而股市风险偏好修复,风格更均衡。此外,去年底过高的政策预期(主要是基建)下修,故而螺纹钢和铁矿价格下行。最后,开年政府部门融资偏慢(导致金融数据“冷”),叠加“两会”过后化债预期走高,资产荒推动债市走强。 三 投资者何以“心”动? 市场成交量通常被视为投资者参与度的一个指标。成交量增加,特别是在上涨趋势中,通常表示投资者积极参与市场,有可能是“心动”的一个信号。流动性的增加也意味着市场更加活跃,投资者更容易进出,这也可能是投资者信心增强的表现。 同时,市场的估值水平,如市盈率(PE)、市净率(PB)等,可以提供关于市场整体被高估或低估的线索。政策面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会对投资者情绪和市场表现产生影响。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而投资者的终极考量,还是看赚钱效应。尤其是在市场经历了一段上涨周期后,当市场上多数投资者能够实现投资的实质增值时,获得资产增长带来的满足感,那时候,也许才可以说投资者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赚钱效应。 投资者也在期待A股“牛”市的启动。 不过,“牛”市的启动往往需要“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市场估值、外部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具体而言,经济增长稳定、企业盈利增长是“牛”市之基础;流动性充裕和政策支持能够提振市场情绪;从历史低位起步的市场估值为“牛”市提供了空间;国际贸易环境、全球资金流向等外部因素对市场也有重要影响。 据国金证券分析,市场流动性有改善迹象,仍需静待经济修复,居民、企业“花钱意愿”回升。2023年第二季度国内经济已经筑底,中美利差倒挂虽呈现再度走阔趋势,但走阔空间有限,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最大时期已经过去,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到的“国内定价锚——地产”,全球巨头已在抄底同类资产。 黑石不动产全球联席主管NadeemMeghji认为,不动产价值正在触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买入机会,而其他人仍在观望。” 黑石的不动产投资组合来看,NadeemMeghji称,过去七年以来,黑石在美国为个人投资者制定的核心增益型不动产策略实现了11%的净年化回报率,是同期上市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回报率的两倍。 这得益于黑石在快速增长的领域持有资产,包括由电子商务推动的仓储领域,由人工智能推动的数据中心板块,以及租赁住房领域。通过构建半流动性的合理基金结构,黑石设计了一个用高额回报换取部分流动性的平台。黑石拥有现金流增长强劲的不动产资产,并能以充足的流动性管理业务。 国内的不动产投资组合呢?时间会给出答案。 从地产方面看,近7日(截至3月15日),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团队观察统计的61个样本城市新房日均成交面积环比基本持平,同比跌幅扩大6个点至-51%,相比2019至2021年同期均值跌五成。 与此同时,在二级市场渐趋回暖之时,一级市场IPO的节奏也放慢了。在部分市场人士看来,似乎一、二级市场的“待遇”有所不同,呼吁更理性、稳定和有前瞻性的市场和监管环境。 不容小觑的是,在经历了春节前的市场动荡和持续创新低后,市场信心受挫。这种情况下,监管层或需更加重视“投资”而非单纯的“融资”。 而健康、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的良性互动,市场应相信监管政策也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调整。虽然在特定情况下,监管部门暂时或更加关注市场的投资功能,以稳定市场信心,但是这并不代表融资功能被长期忽视。此时,监管的平衡艺术尤为重要,即在维护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权益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静待居民、企业‘花钱意愿’回升,活化资金才有望明显持续回升,带来市场有效流动性的趋势性、明显改善。”国金证券认为。  
日本央行加息,市场影响几何?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时隔17年,日本央行首次宣告加息。 2024年3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加息1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0.1%,这是日本央行自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在加息的同时,日本央行宣布取消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取消购买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取消购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日本央行预计暂时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如果长期利率迅速上升,可能增加日本政府债券购买金额,进行固定利率产品购买操作。日本央行将继续购买日本国债,规模与以前基本持平。 此举引起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日本结束了持续8年的负利率政策,全球“负利率”时代落幕,这将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招商证券分析认为,对于全球流动性而言,日本央行开始缩表可能会对海外债券(尤其美债)形成冲击。自从日本2013年实施QQE(量化与质化金融宽松政策)、2016年推出负利率和YCC政策,日本金融机构为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显著减持日本债券、增配美债等海外资产。如果这些从2013年以来流出日本的资金回流日本本土,或对美国国债、美国信用债等海外债券产生一定的冲击。 全球“负利率”时代落幕 过去几年,日本央行一直是全球仅剩的一家维持负利率的央行。此次加息,标志着全球负利率时代正式结束。 回顾历史,丹麦是全球首个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国家。当时欧洲多国陷入债务危机,面对经济持续疲软,在欧洲央行开始降息后,丹麦央行在2012年7月将其存款利率降至零以下,以捍卫丹麦克朗汇率。 2014年6月,欧洲央行开启欧洲的负利率日程,欧元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6年和 2019年均进入负利率区间。2014年6月,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欧元区进入负利率时代,将隔夜存款利率削减至-0.1%。 2016年2月,日本央行开始实施负利率政策。2019年1月以来,全球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冲击全球增长前景,日本经济低迷,叠加日本央行鸽派举措,共同促使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入负区间,并进一步下行。 负利率政策是指央行将政策利率设定为负值。也就是说,央行向商业银行借钱的时候,不仅不收利息,反而要付利息。为什么各国央行要使用负利率,以及负利率的本质是什么? 新时代证券潘向东表示,各国实施负利率政策主要考虑到两个维度:一方面,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经济增速放缓,此刻通胀水平低于各国央行制定的目标水平,甚至部分地区出现通缩,为了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各国银行纷纷采取负利率,以促进国内经济复苏;另一方面,负利率有助于稳定汇率,降低本币升值压力,改善贸易平衡,短期有助于刺激出口,减缓海外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一般而言,全球各央行宣布负利率是为了刺激商业银行增加贷款,降低贷款利率,从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和通胀。然而,日本推行负利率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根据日本央行的数据,从2016年至2020年,日本的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只有0.8%,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期,日本的核心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此处数据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平均涨幅只有0.4%,也远低于日本央行的2%的目标。而且,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日本的实际GDP下降了4.8%,核心CPI下降了0.2%,日本再次陷入了通缩。 2022年7月21日,欧洲央行宣布三大关键利率上调50个基点,存款机制利率上调至0%,这标志着欧洲近十年的负利率时代宣告结束。因为麦克朗与欧元挂钩的制度,通常都会亦步亦趋地追随欧洲央行的利率决议,所以丹麦央行也随之加息,告别负利率政策。 日本央行政策转向背后 3月19日,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之所以决定调整货币政策,是因为2%的通胀率即将实现,将根据经济情况决定利率水平。 平安证券认为,日本央行行长发言指向通胀预期的抬升推动了此次政策的转向。此外,本轮通胀开始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及日美两国间利差的扩大下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同时,日本国内疫后需求复苏,劳动力市场逐渐走强,通胀预期逐渐升高,推动了服务领域通胀水平上升。 日本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19日,日本央行所关注的核心CPI(不包括新鲜食品)已连续22个月保持在2%的目标水平之上。 此外,在劳动市场上,日本企业与工会之间的春季薪资谈判(也被市场称为“春斗”)也备受关注。平安证券指出,日本“春斗”薪资增幅明显,有助于延续此轮再通胀的持续性,推动薪酬—通胀良性循环的形成。 3月15日,日本最大工会联合会Rengo宣布“春斗”初步结果,工会成员平均工资涨幅为5.3%,为1991年以来最大涨幅,明显高于去年的3.8%和市场预期的4.5%—5.0%左右。 平安证券表示,本次的初步结果仅仅覆盖一半的工会成员,同时以大企业为主,根据去年“春斗”情况经验,小企业工资涨幅不及大企业,最终“春斗”结果或有小幅下调,如2023年“春斗”初步结果为3.8%,最终结果为3.6%。但即使“春斗”最终结果有所下调,其仍将超预期高于去年结果,或也将延长此轮再通胀的持续性,推动薪酬—通胀良性循环的形成。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白雪表示,日本央行实施自2007年2月以来首次加息,主要原因是2022年以来日本通胀率出现显著回升,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结构性通缩的困境——即日本此前长期实施负利率的基础。 白雪认为,在日本经济走势偏强的背景下,2022年、2023年日本CPI同比分别上涨2.5%和3.2%,2024年1月,日本的CPI同比上涨2.2%,连续22个月超过2%的央行政策目标;核心CPI同比上涨3.5%,连续14个月超过3%。此外,2024年薪资“春斗”谈判结果大超预期,2024财年薪资涨幅将达到5.28%,不仅远高于2023年的3.8%,也是1991年以来的最大涨幅——这意味着今年日本通胀还将继续维持在政策目标上方。因此,通胀水平的预期实现是支撑日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退出负利率政策的主要原因。 市场影响几何? 在3月19日利率决议公布后,日本央行表态将继续购债。在外汇市场上,日元走弱,美元兑日元(USD/JPY)短线上涨,逼近150关口;日股日内涨幅为0.66%,日经225指数再次上行突破40000点。 平安证券分析,市场实际影响将高度取决于日本银行如何宣导政策利率的“下一步”。单次加息的实际影响相对有限,关键在于市场对于后续加息路径的判断。如果形成较快、较连续的加息预期,市场反应可能强烈,日元可能较快升值,股票和债券均受冲击;如果日本银行能够引导投资者相信“零利率”可能维持较久,政策利率上行节奏较缓,那么市场反应可能相对有限,日元可能维持弱势,股票和债券市场有望维持相对稳定。 平安证券认为,在零利率以后,日本银行会谨慎对待继续加息的问题,且将与市场积极沟通,以尽量弱化后续政策转向引发的市场波动。 关于对于日元资产的影响,平安证券在研报中判断,首先,如果日元不明显升值,日股所受冲击便有限。日元保持相对弱势,既有助于夯实日本企业海外业务收益,也有助于海外股票投资者管控融资成本。预计日元汇率与日股仍将保持正相关性。其次,面对较高的股票投资回报率,日本存款利率和债券利率的有限上行,或不足以令投资者放弃日股。截至2024年3月18日,日经225指数年内已累涨18.8%,近十年年化收益率也高达10.7%。今年以来,日经225指数最高市盈率(PE)为23.2倍(3月6日),假设10年日债利率升至1%,日股风险溢价水平(市盈率倒数与10年日债利率差值)仍高达3.3%,说明日股相对于日债的性价比仍高。 日本央行加息对A股市场影响几何?招商证券认为,理论上,日本加息短期会引导一部分资金从吸收日本资本较多的新兴市场流出,回流日本。对A股市场而言,由于目前A股权重指数的估值性价比突出,叠加国内经济基本面边际改善,海外投资者或仍然倾向于选择A股。当前调整后的沪深300和中证A50,估值在全球主流指数偏低,股息率偏高,A股权重指数的安全边际较高。随着国内经济温和回升以及美联储政策转向,外资有望延续回流,从而对A股大盘成长风格形成一定提振作用。对港股而言,港币与美元硬挂钩,日本加息,日元对港币升值,对港股短期或略有影响。  
钢价急跌错失“金三” 拐点何时到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姗 钢市未能如期迎来所谓的“金三”。 2024年以来,钢价连连走跌,3月份开始更是急坡下行,跌至“冰点”。3月18日,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盘中下探至3414元/吨,刷新该合约2023年6月以来的最低价,年内累计跌幅扩大至15%。 一位长期关注钢材价格的行业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3月是钢材市场的传统需求旺季,往年3月随着终端需求的释放,钢价多呈现震荡上涨的行情。而今年3月却打破传统季节性因素,3月中上旬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下跌的行情。” 钢铁产业开启链式反应。钢价持续下跌之时,钢厂亏损在加深,这也倒逼着钢企控产、停产。紧接着,钢价在触及阶段低位之后,近日迎来了一波久违的反弹:部分螺纹钢期货空头止盈离场给盘面带来反弹,同时带动现货成交有所好转,给市场制造出一种行情反转的幻象。 不过,短暂的反弹并不意味着长期走弱的行情出现了实质性反转。经济观察报多方采访了解到,对于今年钢价的走势,业内普遍不乐观。 在3月22日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钢铁物流高峰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统计部主任刁力坦言:“尽管2023年钢铁行业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但2024年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失落的“金三” 钢价自2024年1月开启新一轮下跌行情,即使进入3月,“金三银四”传统消费旺季来临,钢价也未能止跌,反而在3月中上旬上演了更为凌厉的下跌行情。 从期货市场来看,今年以来至3月18日收盘,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下跌了近500元/吨,跌幅超过12%;其中,仅3月份吨钢价格就跌了将近300元。卓钢链统计数据显示,螺纹钢指数由年初的3947.93点下行至3月15日的3470.48点。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测算数据显示,3月18日,两周、四周库存原料周期测算毛利均呈现亏损状态,两周亏损幅度在110元至140元,四周亏损幅度在220元至250元。 钢价错失“金三”,下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原期货分析认为,一方面,“金三银四”旺季不旺的预期提前释放;另一方面,节后终端需求不佳,导致钢厂增产和原料补库动力不足,形成负反馈。 刁力在第十三届中国钢铁物流高峰论坛上表示:“截至2024年3月上旬,会员钢铁企业的钢材库存达到了近年来的同期最高水平。除了今年春节延后、导致市场需求启动延后的因素外,供需节奏真的遇到了很大问题。” 卓创资讯调研数据显示,截至3月中旬,钢材品种不管是市场库存还是企业库存均较正常水平高15%—30%,供需矛盾扩大导致库存压力增加,对价格有较大的抑制。 卓创资讯分析师初晓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节后钢市供需错配导致供需矛盾扩大,这是钢价下跌的原因之一。春节期间长流程钢厂持续维持生产,短流程企业节后较快地恢复到了相对正常的水平,而节后终端需求受资金周转等压力影响,恢复缓慢,导致企业和市场库存均处于持续累库的状态。 初晓认为,3月中上旬钢价下跌的另一驱动因素是原料端的持续下行,成本下移驱动钢价跟跌。据其介绍,3月原料焦炭和铁矿石价格延续下跌,其中,焦炭已经6轮提降落地,累计降幅600元/吨至700元/吨,铁矿石3月均价也较2月均价累计降幅11.9%。 此外,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钢材产量同比明显增长,市场的供应压力偏大,加上需求不足,导致1至3月中旬钢材市场持续弱势运行。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3月19日公布的《2024年1-2月全国钢铁产量》显示,2024年1月至2月,全国累计生产粗钢16796万吨,同比增长1.6%,累计日产279.93万吨;生产生铁14073万吨、同比下降0.60%,累计日产234.55万吨;生产钢材21343万吨、同比增长7.90%,累计日产355.72万吨。 面对钢价持续萎靡,钢铁行业也积极采取了应对之策。记者注意到,近期山西、山东、福建、广东、四川等地钢企陆续发出建筑钢材结算价将“遇涨则涨,遇跌不跌”的声明来托底钢价。此外,云南、广东、山东、山西、新疆等多地钢协发布控产倡议,共同维护市场环境。 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钢铁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云南钢协”)3月7日印发《关于云南钢厂控产、减产、减亏保生存的措施信息提示》,文中称,春节过后,市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钢材价格不升反降,加上云南区域矿石、煤炭等原料价格跌幅远低于国内主流钢厂水平,致使云南钢企生产成本高企并处于全面严重亏损的局面。受此影响,2024年3月,云南钢协会员企业开始协同控产、减产、减亏保生存,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南华期货黑色分析师周甫翰分析称:“钢厂在成材销售不佳以及钢厂利润收缩下,采取自发性的减产,这对于钢材的影响是先抑后扬。供应端缩减是缓解成材供需矛盾,对于钢价有一定止跌效应。”在钢厂减产初期,由减产带来的原料需求缩减,在成本下移的情况下将带动钢价走弱,但是随着成材供应缩减,后续有望迎来供需错配带来上涨行情。 王国清也认为,“钢厂自发性减产,有助于区域市场供应压力减弱,对市场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拐点来了吗? 钢厂自发挺价、控产之下,近日,钢价也迎来明显的反弹,现货价格持续回暖,市场情绪得到了明显缓和。截至3月22日收盘,螺纹钢主力合约收于3612元/吨,吨钢价格已由3月18日盘中低点反弹了198元,累计涨幅5.8%。 钢价探底回升,拐点来了吗? 刁力在前述论坛中表示,2023年以来,钢铁市场供求长期维持弱平衡态势,下游需求形势出现明显分化,但无论是钢筋、热卷还是冷轧板其价格都未能摆脱低位、窄幅波动的局面。从2024年3月中旬的市场情况来看,煤焦和铁矿石的价格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钢材生产成本随之降低,对钢材价格的支撑作用也有所减弱。他表示对钢材价格在短期内出现明显上涨持不乐观的态度。 初晓分析称:“近日随着价格上涨,下游需求略有放量,但多以刚需补库为主,整体释放力度不及预期。加上企业和贸易商库存仍偏高,同时原料仍呈现趋弱的趋势驱动,预估这波行情或难持续,短期钢价或仍以弱势震荡为主。” 据卓创资讯调研,目前主流钢材品种库存仍处于高位水平,其中建筑钢材市场库存为1359.18万吨,较去年同期高4.45%;热轧板卷市场库存410.5万吨,较去年同期高28.27%。同时企业库存也多较正常水平高10%至20%。“库存压力仍较大,对钢材价格形成制约。”初晓表示,虽然近期市场库存出现下降,但是下降缓慢,目前整个钢材市场库存仍偏大。同时,她提到,短期原料走势或延续趋弱趋势,对价格支撑不足。她进一步解释称,铁矿石方面,据了解目前铁矿石港口库存超过1.4亿吨,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焦炭供需矛盾偏大,钢厂第七轮提降的可能性在80%以上。 周甫翰判断,钢价的拐点尚未到来。他表示,螺纹钢期货盘面前期出现急跌,一度下行到将近3400元/吨的低位,已打到部分空头心理价位,而2405合约即将进入交割月,部分空头止盈离场给盘面带来反弹,同时带动现货成交也有所好转。但是,目前地产销售未见回暖迹象,房企资金压力较大,房屋新开工面积受限于土地购置与房企资金,尚未出现拐点,而城中村改造推进较慢,且主要是以修缮为主,对于地产用钢拉动较为有限。 兰格钢铁网高级分析师王英广认为,从目前看,本轮钢价上涨仍可定义为技术性反弹,现货市场基本面没有太多变化,但随着盘面价格涨幅加快,市场的心态和交投意愿都出现了一定变化,钢价的强势反弹有望推动钢市继续回暖。 在周甫翰看来,上半年受限于地产难以出现拐点和基建端资金发放较慢下,预计钢价仍然呈现弱势;下半年需关注在地产政策频发下,商品房量价能否出现企稳,以及基建端专项债资金后续会否加速发放。他认为,在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的背景下,预计基建端仍要有所发力,加上三大工程与房企白名单项目也一直在推进。目前,其对于下半年钢市行情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国产大模型Kimi引燃概念股 是机遇还是挑战?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国产大模型Kimi“内测”横空出世,搅动A股市场人工智能(AI)概念股一池春水。 Kimi诞生于2023年10月,是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月之暗面”)推出的一款大模型应用。2024年3月18日,月之暗面宣布,Kimi智能助手已支持200万字超长无损上下文,并开启产品内测。Kimi智能助手的智能搜索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问题,主动去互联网上搜索、分析和总结最相关的多个页面,生成更直接、更准确的答案。 消息公布后,关于Kimi应用的体验讨论甚嚣尘上。A股市场上,Kimi概念股被“点燃”。截至3月22日收盘,华策影视(300133.SZ)20cm涨停,掌阅科技(603533.SH)三连板,中广天择(603721.SH)涨停,慈文传媒(002343.SZ)涨停。 3月21日,因流量突然剧增,有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kimi智能助手的APP和小程序无法正常使用。当天,月之暗面发布情况说明表示,从3月20日上午九点半开始,官方观测到Kimi的系统流量持续异常增高,流量增加的趋势远超公司对资源的预期规划。这导致了从3月20日上午十点开始,有较多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客户持续遇到“429:engineisoverloaded”的异常问题,对此月之暗面表示抱歉。 国信证券表示,Kimi成为国产大模型曙光,带动产业链革新。Kimi凭借其在处理长文本方面的卓越能力,能够处理高达200万字的输入,显示出其在无损阅读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内容创作和整理的效率,还为小说、剧本创作等领域带来了深化和创新,同时在游戏互动、AI陪伴和专业领域任务执行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 Kimi“吸睛” 作为全球首个支持200万字上下文的中文大模型,Kimi引领着GPT(即以自然语言为输入和输出的人工智能模型)时代新变革。 2023年10月,月之暗面发布Kim-i,主要有“长文总结和生成、联网搜索、数据处理、编写代码、用户交互、翻译”6项功能,是全球首个支持输入20万汉字的智能助手产品。 aicpb.com数据显示,2024年2月,KimiChat的访问量达305万,较上月上涨107.6%,在国内AI产品访问量排名中列第3位,仅次于百度文心一言的1006万和阿里通义千问的365万。 3月18日,月之暗面宣布Kimi可支持的无损上下文长度由20万汉字增至200万汉字,并开启内测,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华西证券研报指出,如果把上下文长度理解成大模型的“精力”,那么现在Kimi能够一口气精读500个甚至更多数量的文件,帮助用户快速分析所有文件的内容,并且支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信息查询和筛选。在Kimi还是20万字输入长度的时候,它的能力界限还在50个文件左右。在月之暗面提供的参考案例中,就展示了一次性向Kimi提供500份简历,并让Kimi找出对应要求的简历,结果Kimi可以精准地从众多简历中找到符合要求的资料。 经济观察报记者测试将一份长达187页的上市公司年报全文输入到Ki-mi,1分钟之内,仅为1页的核心内容被提取出来,包括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财务概览(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利润分配、公司治理等十项核心内容。这一功能可以帮助投资者迅速了解上市公司的简要财务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月之暗面公司由“90后”清华学霸杨植麟创立,成立于2023年3月1日,团队成员包括来自谷歌、Meta(“脸书”母公司)、亚马逊等国际科技巨头的人才。 目前,杨植麟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助理教授,同时也是清华教授唐杰的得意门生。杨植麟曾在“脸书”人工智能研究院、谷歌大脑工作。 截至目前,月之暗面公司已完成三笔融资,获红杉中国、真格基金等机构投资。其最新一轮融资超1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阿里、红杉中国、小红书、美团等,估值达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亿元),是国内主要的大模型独角兽之一。 银河证券认为,Kimi智能助手访问量持续飙升,加速了AI应用元年进程。2024年,AI应用元年有两个条件:第一,大模型达到可使用状态:这点从Kimi用户好评如潮中可以看出。第二,大模型公众可触达:目前Kimi已经面向全社会开放使用。 多家上市公司回应 Kimi的爆火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概念股持续活跃。在交易所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关于“Kimi”的相关提问已超过200条。 面对短期的市场热炒,3月21日晚间,包括易点天下(301171.SZ)、中广天择、掌阅科技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在股票异动公告或互动平台上对涉及Ki-mi相关概念的情况予以回应。 易点天下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接入KimiChat。当前AI技术正在加速更新迭代,公司一直积极关注国内外推出的AI及大模型技术能力以及AI产品技术应用,慎重评估其在广告营销领域内的商业化价值,同时不断优化和提升自身产品力,以满足客户的智能营销需求。 中广天择在3月21日晚间的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中提示:“近期,有媒体报道公司涉及‘Kimi概念股’,目前公司跟Kimi没有合作。公司有出售视频版权给从事大模型业务的客户,但不涉及相关AI业务及AI技术。” 据中广天择披露,截至2024年3月21日,该公司最新静态市盈率为319.84倍,根据中证指数披露证监会行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40.95倍,市盈率水平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公司特别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掌阅科技亦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公司有在将市场已有的AI大模型和阅读APP进行融合,但相关功能应用主要聚焦于公司现有主营业务,包括阅读前的推荐、阅读中的互动、阅读后的知识图谱等,相关产品尚在小范围用户测试阶段,何时推向市场存在不确定性,预计对公司目前业务及经营情况不存在重大影响。 掌阅科技提示,公司目前阶段股价对应2022年度业绩的静态市盈率为225.18倍,经Wind数据库查询公司所属的CSRC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的平均静态市盈率(剔除异常值)为78.37倍,公司目前静态市盈率水平显著高于同行业平均市盈率,二级市场交易和估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股价涨跌的波动风险较大。公司特别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机遇与挑战 Kimi概念股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值得把握的中长期投资机遇? 3月21日,Wind发布了万得Kimi概念指数,包含16只成分股。 3月22日,A股低开低走,上证指数全天下跌0.95%,保险、基本金属、精细化工、餐饮旅游、农业等行业跌幅靠前,传媒、Kimi、短剧等概念股逆势上涨。 从个股来看,Kimi概念股走势分化。截至3月22日收盘,在掌阅科技、中广天择收获三连板的同时,因赛集团(300781.SZ)的股价跌超4%,电广传媒的股价跌超3%。 中信建投在研报中分析称,Kimi公众号宣布将内测200万字长文本能力,有望解决更复杂的应用场景,Kimi未来可能在极短时间内通过长文本优异表现,成为国内C端AI爆款应用。随着内测逐步推进,更多更复杂的应用场景有望落地,AI应用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随着Kimi用户数持续提升,已经出现短暂算力支持不足情况,考虑到后续模型训练和推理需求,预期算力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带动算力需求落地。 民生证券建议关注模型端的持续迭代。Kimi在国产模型中当前使用效果较好,关注三条主线:第一,国产模型的持续迭代,后续多模态模型的上线,有望赋能应用层面。第二,应用层面接入Kimi等模型,带来应用效果的提升。关注 AI+应用有进展的公司。第三,模型作为内容生产工具,有望带来影视/短剧/短视频/游戏等诸多内容领域产能和内容精度的大幅提升,建议关注优质IP储备和影视内容制作,以及AI生成视频模型的公司。 对于Kimi面临的潜在挑战,国泰君安在研报中表示,Kimi更新后支持200万字的上下文,意味着模型的文本理解容量有了本质变化,应用落地场景也有望扩大。其提示的风险点是:Kimi的商业化效果不及预期和相关公司业务探索放缓。广发证券则指出,国产AI大模型性能的快速提升为AI应用创新提供了更多选择,降低了应用门槛。但另一方面,下游应用也面临依赖模型提供商带来的同质化挑战,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依然是商业化推进中比较棘手复杂的挑战。  
建设一流投行,最新解读!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引发行业机构广泛关注。 受访人士向记者表示,《意见》为证券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表,为打造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整体来看,严监管的基调不变,要求证券基金机构树立大局意识,预计证券基金业供给侧改革提速。 “将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是指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应扛起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投资者的重任,发挥好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社会财富‘管理者’的功能,回归服务本源。”有分析师表示。 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 本次《意见》的一大关注点,是校正行业机构定位。《意见》提出,校正定位偏差,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切实履行信义义务,始终践行金融报国、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关系,引导股东单位在机构经营考核中显著加大功能性考核的权重。 就此,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荀玉根表示,《意见》聚焦校正行业机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监管效能。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意见》有望增强基金公司深化以投资者为中心的理念,提升投研能力,为持有人创造中长期收益。 银河证券分析师杨超称,在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方面,首要的是校正行业机构定位,着重要求行业机构树立大局意识,该意见强调了行业机构作为资本市场重要中介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执行层面,重点是党的领导地位,尤其体现在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党的领导保证了行业机构树立正确经营理念,亦将功能性置于首要位置,践行金融报国、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确保行业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相统一。 “聚焦于校正行业机构定位,促进其功能发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监管效能。从中长期视角出发规范监管,建立健全涵盖全部业务的穿透式监管体系,以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杨超称。 就把功能性放在首位,浙商证券梁凤洁称,预计券商、基金公司将继续让利投资者,让优质机构能更好地存活。将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是指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应扛起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投资者的重任,发挥好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社会财富“管理者”的功能,回归服务本源。 证券业并购重组或加速 《意见》明确了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目标。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推动形成10家左右优质头部机构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东吴证券非银分析师胡翔向记者表示,《意见》延续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提法,明确表示“适度拓宽优质机构资本空间,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结合股东特点、区域优势、人才储备等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做精做细”,对头部券商提升杠杆及证券行业并购整合再次表明了支持态度,行业优胜劣汰有望加速。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荀玉根也表示,就证券公司而言,国内券商数量众多,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由于大多数公司选择综合性券商的模式,难以形成特色。本次《意见》有望推动证券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多维度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内生增长。 就行业并购问题,有头部券商分析师称,同质化的商业模式使部分低门槛业务长期处于供给过剩状态,无序的价格竞争与较低的资本利用效率,拉低了行业的股东回报和公司估值。各类型证券公司在业务布局中过于求大求全,此发展模式分散了公司资源和精力,使得单一业务领域难以做深做精,影响了证券行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成熟市场经验,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该分析师称。 浙商证券梁凤洁表示,打造一流投行的目标有望推动券商进行兼并收购。当前我国证券行业牌照数量多、业务同质性强,多数中小券商难以提供较高的附加价值,且证券业集中度低于银行、保险等行业,有通过收并购出清部分券商的需要。此外,我国头部券商与国际一流投行仍有较大差距,要想打造优质头部机构乃至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先投行,高质量发展是一方面,通过外延并购做大是另一方面,预计业内将继续出现兼并收购案例,行业集中度也有望随之提升,头尾部券商分化将加剧。 中信建投非银分析师赵然称,通过打造航母级头部证券公司将有利于促进国内证券市场的深化改革和开放进程, 提升国内证券市场的活跃度和吸引力,最终增加市场流动性和交易量。目前,从归母净资产以及营收规模的角度来看,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在国内位居前列,放眼国际市场,我国券商在国际的参与度整体较低。支持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一方面加强我国企业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国际客户开拓打下基础。 保持监管高压态势 《意见》还全面强化监管执法,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依法将各类证券基金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银河证券分析师杨超称,在提升监管效能方面,将全面深化监管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行业机构各方面的监管力度。对各类证券基金活动的监管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如提升监管能力手段,加强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监管体系,健全内外部协同治理体系,提升业务运作规范化水平等。那么,该意见的落脚点即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严防监管漏洞,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方正证券许旖珊表示,《意见》着力提升证券基金行业监管效能、优化行业发展生态。通过健全监管制度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手段和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管执法,对重点业务加强监管,如全面提升对场外衍生品等重点业务的监管,加强对底层资产、资金流向、杠杆水平的穿透式监管等。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坚决破除“例外论”“精英论”“特殊论”等错误论调,配合相关主管部门持续完善行业机构薪酬管理制度。 来源:证券时报
美联储票委鸽转鹰?博斯蒂克:年内预计只降息1次
财联社3月23日讯(编辑 刘蕊)尽管美联储最新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们预计年内将会降息3次,但不同官员间的意见分歧却非常明显。 美东时间周五,美联储2024年票委、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就表示,由于美国通胀降温速度不及预期,他现在对于美联储今年降息的预期,从此前的2次下降至1次。 美国通胀数据令人不安 博斯蒂克此前在货币政策立场上一直偏向于鸽派,但对于今年美联储的降息步骤,他却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博斯蒂克此前曾表示,美联储在2024年两次降息是合适的,第一次降息可能在今年夏天进行。 而美东时间周五,博斯蒂克再次谈到降息时却表示,他对美国通胀走势的信心已经不如去年12月,现在他预计今年只会降息一次,并且降息的时间可能会晚于他此前的预期。 博斯蒂克指出,美国总体经济数据背后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他特别指出,消费者篮子中各种商品的价格都在以较高的速度上涨。 今年2月,衡量美国通胀水平的关键指标CPI数据已经连续第二个月超过预期,而美联储青睐的指标——将于下周公布的核心PCE数据——预计也将显示价格压力仍在上升。 博斯蒂克认为,现在是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看看未来几周的数据如何。” 点阵图预期摇摇欲坠? 本周三,美联储官员连续第五次决定维持利率不变,并勉强维持今年三次降息的预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做出这一决定后表示,央行官员们预计未来的数据将会让他们获得信心,坚信通胀将达到2%的目标。 在美联储决议后,CME FedWatch显示,市场对于美联储的降息前景更为乐观,预计6月进行首次降息的概率为66.5%,较一周前的55.2%显著提高。 市场对6月美联储利率预期 然而,虽然美联储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们总体预计,到2024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4.6%,但不同官员对利率的中位数预测陷入存在分歧。 点阵图显示,在美联储FOMC中,有10名官员预计今年降息3次或更多,而9名官员预计降息2次或更少。所以,尽管点阵图中位数仍显示预计降息3次,但如果未来美国通胀降温速度不及预期,美联储内部的鹰鸽力量对比很有可能发生变化。 美联储点阵图 博斯蒂克显然就是正转向鹰派的官员之一。他在周五表示:“(美国)经济继续带来惊喜,它比我预测的更具韧性和活力。因此,我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调整了我认为合适的行动时间。” 博斯蒂克认为,鉴于美国经济表现良好,“这给了我们更加耐心的空间。我们应该保持耐心。”
项目资金陆续发放 金融机构助力推进“三大工程”落地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促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正在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近期发力的重要方向。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了解到,包括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已在“三大工程”金融支持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多笔项目贷款和专项借款已陆续发放。部分尚未落地具体项目贷款的大中型银行人士表示,今年将加快在“三大工程”方面的部署,加强政银企对接,系统谋划专项融资方案,提高服务质效。 实际投放已初具规模 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资金目前对“三大工程”项目的实际投放进度有所差异。其中,城中村改造项目进展最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也有进展,“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数仍处于准备规划阶段,更多资金投放“待解锁”。 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已带头向“三大工程”领域投放资金,从当前投放的资金类型看,主要是提供专项借款、配套贷款。 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统计,截至2月末,已有包括上海、重庆、广州等28个城市宣布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获批授信额度已在当地实施投放,涉及城中村改造项目370余个,实际已授信金额预计超过万亿元,放款金额近400亿元。 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专项借款主要用于项目前期工作、征收补偿安置、安置住房建设以及安置住房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使用封闭管理、专款专用。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将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据悉,截至3月7日,国家开发银行已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614亿元,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33个城市的271个项目。截至3月8日,农业发展银行已累计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逾560亿元,签订借款合同累计金额4900多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融资需求近400亿元,已审批226亿元、投放62亿元。 商业银行积极部署 “围绕‘三大工程’,我们最近已制定相关制度,不久后就会有具体支持项目落地。”一家股份行业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多位银行人士还介绍,已组建工作专班,与地方政府部门、项目业主单位积极沟通,了解项目资金需求,建立专属融资方案、创设专属审批通道。 事实上,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后,商业银行一直在积极部署,部分银行已经有具体项目落地。 例如,去年12月,由青岛银行独家承销的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项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发行金额1亿元,是正式落地的全国债券市场首单“平急两用”债务融资工具项目。 今年1月,建设银行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分行与福州市安居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签署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家围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 今年3月,兴业银行向成都市龙泉驿区投放贷款2.4亿元,用于支持龙泉驿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该笔业务是该行投放的首笔“三大工程”项目贷款。 “从整体看,目前支持正在推进的‘三大工程’项目的资金多来源于政策性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三大工程”资金渠道将更多元化。 发放有望逐步提速 从目前金融机构对接“三大工程”的情况看,专家表示,授信额度已较为可观,发放周期刚刚开始,发放有望逐步提速,重心可能在下半年。 近日,多地金融监管部门积极推动辖内金融机构服务“三大工程”建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表示,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全面对接省“千项万亿”工程重大项目,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支持省重大建设项目信贷审批能快则快、金融要素保障应保尽保。大力支持“三大工程”,主动对接项目资金需求,有序推进专项贷款投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表示,督促辖内政策性银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全力做好融资、融智金融服务,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全力服务省内“三大工程”建设。 部分银行近期也召开了“三大工程”现场推进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扎实推动服务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新成效。例如,农业发展银行相关会议明确,继续加大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项目跟踪对接,实现保障性住房项目尽快破题,运用好专班机制,协同地方政府支持一批成熟度高、资金平衡好、及时开工用款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金融头条】“过山车”上的比特币玩家:有人一夜“爆仓” 有人投资回报率超600%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老盈盈 近一个月,投资新手小美的心情伴随着比特币过山车般的行情大起大落。 3月中旬,一路上行并逼近74000美元关口的比特币突然掉头向下,“跌跌”不休。3月20日,比特币的价格大幅下挫,跌破62000美元。 今年2月底,小美刚开始投资比特币,就成为“空军”(做空的队伍)的一员。在这段比特币的短暂冒险之旅中,伴随着比特币持续上涨的行情,做空比特币的小美一夜爆仓,并连续多个晚上“扛空单”。 同样在这个时间段,也有资深的合约交易人士抓住了比特币的阶段性高位和大幅回调的机会,通过做空操作,在一周之内狂赚70万元,回报超过600%。 一位币圈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近段时间,比特币多次上演“过山车”行情。价格高企,回调和反弹都非常快速,造成多方和空方都出现大面积爆仓。 对于一些长期持有比特币的人士而言,这样的行情对他们基本没有影响。一位比特币信仰者告诉记者,他很早就进入币圈,2016年买入时,比特币仅为3000多元人民币,此后其一直持有。 OKEx(欧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伟表示,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可以分为短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作为投资者,应该时刻保持理智和客观,充分做好市场环境、投资偏好,以及风险控制等评估,不要盲目跟风。 上涨 今年1月底以来,比特币强势上涨,从1月23日的38000美元一直上行,2月15日、2月20日先后突破51000美元、53000美元。小美觉得比特币上涨太多,应该会回调了。 2月最后一个星期,小美怀揣赚70万元的梦想开启了她的比特币投资之旅。2月27日中午12点,小美从比特币56000美元左右的位置,开了一张空单的交易,本金是250USDT(泰达币,一种将加密货币与法定货币美元挂钩的虚拟货币,折合人民币约1775元)。作为新手,小美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次玩投资就参与合约交易,开了50倍杠杆。 在比特币交易中,与传统股票市场相似,存在做多和做空两种交易方式。做多是指投资者预期比特币的价格上涨,购买比特币;做空是指投资者预期比特币的价格下跌,借入比特币并卖出,在价格下跌时回购比特币,归还给出借方,从中赚取差价。 比特币做多和做空还分现货交易和合约交易。现货交易是指在交易所以实际价格购买或出售比特币;合约交易是指交易者在交易所以合同价格购买或出售比特币。合约交易支持杠杆交易,交易者只需要支付一小部分保证金,就可以借入更多资金进行交易。这意味着,交易者可以通过杠杆交易实现更高的收益,但是也承担更高的风险。保证金是交易者在交易所开立账户时缴纳的一定金额。当价格波动时,交易者需要及时追加保证金,以避免账户爆仓。现货交易不支持杠杆交易,交易者只能以自己拥有的资金进行交易。这意味着现货交易者的收益相对较低,同时风险也相对较低。 小美使用50倍杠杆意味着什么?上述币圈的人士告诉记者,加50倍杠杆做空,250USDT的本金可以放大到12500USDT,但是只要比特币上涨2%,小美就会爆仓。杠杆通常可以选择1倍到100倍,也有的交易所可以把杠杆放到比100倍更高。如果投资者开100倍杠杆做空,只要比特币上涨1%,就会爆仓。 在小美入场之后,比特币一路上扬,一天就升破了60000美元,小美一夜爆仓。不甘示弱的她又开了一张50倍杠杆的空单,这次本金加到了500USDT。伴随着比特币继续上涨,为了不爆仓,她只能不断补充保证金。在两三天之内,小美投入的本金从500USDT加到接近2000USDT。由于合约交易是7*24小时全天候交易,在比特币快速上涨之下,小美必须实时盯盘。 3月2日和3月4日,她又开了两张空单交易,3月5日晚间,比特币突破69000美元,创历史新高,小美的空单均处于亏损状态;3月6日早间,比特币回落近10000美元,跌幅一度达10%。小美在3月6日凌晨4点平仓了上述两张空单。由于设置了比较高的止盈线,小美回本了。 回落 3月14日,比特币盘中再创历史新高,逼近74000美元,较年初累计上涨超70%。而此前,比特币价格的最高纪录为2021年11月创下的68999.99美元。 小美坚持做“空军”。为了“扛空单”,她有好几天只在凌晨4点到7点睡觉,保证金加到了10000USDT,除了两张回本的空单,第一张空单还亏损6200USDT。黑眼圈出来了,口腔溃疡也来了。小美感叹:“我精神高度紧张,不知道要敷多少张面膜才能挽救我的小脸蛋了。”赵伟表示,比特币现货ETF于1月10日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上市,包括贝莱德、富达、景顺、Va-nEck等11家公司申请的比特币ETF获得通过。此举带来的大量新增资金,成为推动比特币年内屡次突破新高的核心推动力。比特币现货ETF极大提升了比特币的吸引力和可获得性,吸引了传统金融市场合规投资者和机构的入场,比特币的单日交易量创下100亿美元纪录。 叠加全球经济趋势、市场情绪、监管体系建立与完善、比特币体系内技术创新、行业减半以及新叙事等系列利好因素,共同影响了比特币的价格走势和波动性,开启了此轮强势行情。 与小美这样的新手不同,陈先生已经是加密货币市场合约交易的常客。在他看来,此轮上涨行情已经阶段性到顶,即将迎来一波回调。3月13日17点,陈先生开了一张本金约1600USDT(折合人民币11万元)、50倍杠杆的空单,开仓价格是73547美元。3月14日,比特币飙升至74000美元上方,连续4天刷新历史新高,距离陈先生爆仓仅有约1000美元。 3月15日,比特币回落至66000美元,3月17日进一步跌破65000美元。尽管3月18日比特币又迎来了约5%的涨幅,但由于早前比特币回落幅度较大,已经抵消了上涨带来的损失,陈先生的比特币账户产生了浮盈。2月28日,加密金融服务公司Ma-trixport联合创始人DanielYan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目前市场情绪已经达到其认为应该谨慎对待的水平,到4月底应该会看到一次约15%的健康下行调整,具体调整或将于3月出现。因为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3月份已经是一个棘手的月份。随着“坎昆-Deneb”主网升级即将结束,比特币减半即将到来,3月份的行情可能会很弱。具体从哪里开始调整还是未知的(历史新高和调整不一定哪个先到来),但长期持有者不必担心。3月19日,比特币盘中一度跌破63000美元整数关口,全天跌幅接近8%;3月20日,比特币跌破62000美元,创下自3月2日以来的新低,日内跌幅达到4.45%。Coinglass(“币玻璃”,数字货币交易和管理平台)数据显示,3月20日前后24个小时内,共有超14万人爆仓,总金额约为5.43亿美元。陈先生开的上述空单在3月19日17点选择了平仓,平仓价为64191美元。其账户实现收益101462USDT(约合人民币70万元),短短一周时间,回报率约622%。 赵伟分析认为,随着比特币创下年内新高,短期市场过热,杠杆率上升幅度较大,导致部分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提升,不排除部分资金获利了结导致行情回落,回落的行情将进一步加剧部分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小美2月27日建仓的空单选择在3月19日平仓,平仓价为65288美元,亏损2200USDT。 反弹 因美联储降息预期,加密市场大幅反弹,比特币在3月21日一度站上68000美元,日内涨超6.8%。 在坚持做空二十多天后,小美“空军”转“多军”,结果在一两天内亏损等于此前二十天空单的亏损,如今又继续“扛多单”,并且转了一部分资金去买现货。小美说:“将近一个月交了多少学费,我承认我是韭菜。” 一些分析师仍看好比特币未来的表现。前摩根大通首席股票策略师TomLee表示,比特币将很快达到82000美元,2024年底甚至有望达到150000美元。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方舟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凯茜·伍德甚至预测,2030年的基本情景预测是比特币达到600000美元,几乎是当前价格的10倍。 即将到来的比特币第四次“减半”或将继续支撑市场的乐观情绪。比特币减半是指比特币区块奖励的减半,即给予矿工验证新区块的奖励要比减半前少50%。根据比特币减半计划,每当比特币网络挖出21万个新区块时,即4年左右的时间,减半就会发生,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 2100万枚比特币全部被开采完为止,2012年、2016年和2020年已经分别出现三次减半。比特币第四次减半预计会在今年4月中下旬发生。 上述币圈人士表示,比特币减半会减少比特币供应,使比特币更加具有稀缺性,市场买盘较大,进而可能促进价格上涨。 赵伟表示,新兴金融业态的加密市场比传统金融市场具有更高的波动性和高敏感性。比特币作为加密行业市值最大标的,其价格波动成因复杂、受到宏观经济、全球监管政策、市场情绪、流入资金,以及比特币体系内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风险作为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加密行业也不例外,当前仍面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系统性风险、黑天鹅,以及尚未明朗的监管政策等潜在利空因素。 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利认为,比特币作为一种数字化“加密资产”,其价值更多地建立在人们的信仰和投资意愿之上,而且其真正能够交易的规模有限,其价格非常容易被操控。因此,比特币价格的波动性较大,难以保持稳定。  
专家热议引金融活水培育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如何破题?多位专家3月14日在“2024年北大光华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上表示,应从发展小企业、促进数字经济、金融支持创新等重点方向着手,引金融活水培育新质生产力。 改善小企业创立的商业环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驱动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之义。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认为,推动小企业的创立和成长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小企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成长速度相对有所下降。在一些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领域,比如数字经济、大健康产业等,小企业的进入速度比较慢。” 在陈玉宇看来,小企业创立的商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隐形财务和交易成本应进一步降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翁翕表示,数字经济已形成数实融合、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的“铁三角”。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数据要素在许多领域的开发利用仍处于摸索阶段。应坚持市场导向、应用牵引,引导广大市场主体丰富数据应用场景,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按照鼓励创新原则,留足发展空间,坚守数据安全底线。 重构经典市场估值体系 在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晓蕾看来,金融支持创新,就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是推动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近年来,IPO一直是我国私募股权资金的主要退出途径。因此,如何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为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投资提供顺畅的退出渠道,成为金融支持创新的重要环节。”刘晓蕾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峥表示,对经典市场估值体系进行重构,注入中国特色并挖掘中国价值,是一个漫长的持续过程,需要从投资端和企业端同时发力,如加强企业和社会价值相关的信息披露、大力培育愿意给予社会价值高溢价的长期资金等。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直播电商退货率太高,抖音坐不住了
出品 | 电商报Pro 作者 | 李松月 抖音开始专项治理炒作退款行为 抖音终于出手了。 日前,抖音电商运营团队接连发布两则《关于炒作退款行为的专项治理公告》。 抖音治理炒作退款行为 其中提到,平台内有部分创作者通过刷退款单炒作数据,或通过异常营销玩法等诱导用户下单支付,但实际无法全部按优惠价格真实履约,造成大量用户退款,对平台消费者体验和平台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而针对此类行为,抖音将持续进行专项治理,并加大对恶意作弊违规创作者的处置力度。 具体措施包括减少曝光、警告、扣除信用分、限制电商权限等。视情节严重程度,存在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或存在规避平台规则的,还将直接关闭电商权限。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抖音电商首次针对“炒作退款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公告当中,抖音还详细列举出了多个典型的违规行为和违规场景。包括创作者使用自有账号或操纵其他账号,刷退款单;通过返现、礼品等诱导消费者下单支付后退款刷数据;通过“抢拍”、“抽免单”、“抽半价”等,要求用户先下单支付,后参与抽奖;存在虚构比价、虚假宣传、违规玩法等刷交易数据,严重用户体验,导致用户退款等行为。 炒作退款典型违规场景 比如说电商行业心照不宣的“刷单”行为,无论是商家大量下单并退款,还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消费者下单再退款等,都属于典型的“刷单炒退”; 还有像是主播虚假宣传,夸大商品价值、虚构对比价格等,导致消费者下单后才发现买贵了,并选择退款,这就属于“虚构比价炒退”; 另外,直播间里常见的憋单、快速过款等玩法,在宣传福利(降价、优惠券)时,未向用户清晰透传明确信息,或者讲解太快,缩短了用户决策时间。由此导致用户冲动消费后大量退款的,也属于炒作退款行为…… 整体来看,包括对商品材质、效果虚假宣传,在直播间演戏炒作等,只要是影响到了用户体验,导致用户大量退款的,都可能涉嫌炒作退款行为——如今都是抖音重点整治的方向。 退货率居高不下,冲动消费是根源 消费者在网购时,难免会遇到衣服不合身、材质与想象的不同等情况。“退货”作为一项基本的消费者权益,原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但问题在于,如今除了客观存在的各种因素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大幅提高了退货率——在直播电商行业,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曾指出,直播电商平均退货率为 30%-50%,高于传统电商退货率的10%-15%。 除了平台为了提升购物体验,不断降低消费者的退换货成本以外,商家或主播在直播间里的刻意炒作引发冲动消费,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去年7月,曾有媒体报道称抖音珠宝商退货率高达90%,还冲上了热搜。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虽然很快进行了辟谣,但也仅表示“抖音电商平台上的珠宝玉石产品,不管是直播场景还是货架场景,整体退货率都处于行业平均水位”。 “抖音珠宝商退货率90%”冲上热搜 至于所谓的“行业平均水位”有多高,抖音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 俗语有云:“灯下不观色”。不止是翡翠,各种珠宝古玩如果放在灯光下面,都容易让人错估其色彩,高估其价值。 让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全方位了解商品,这是直播电商的一大优势。可一旦主播利用了消费者“眼见为实”的潜意识,只向消费者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再辅以各种诱人的话术,就很容易刺激消费者冲动下单。 服饰品类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原本就在电商行业里有着高退货率的品类,和珠宝玉石一样,由于SKU众多、个性化特征较强,需要消费者实际到手体验后才能做出最终决定。如果直播间里的宣传与实物相去甚远,消费者自然会选择退货。 就在近日,有一个话题还引发了电商行业的高度关注:过去一年所流行的“新中式”服饰,在直播间里的退货率居然高达80%。 据Tech星球报道,有新中式服饰创业者表示,她和团队最近复盘运营数据时发现,退货率高达80%,比正常的搜索浏览下单的30%~40%的退货率翻倍。而且商家必须达到直播间要求的最低库存量去扩充库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昨天刚清仓的库存,今年又被退回来的货塞满了。 显然,如此之高的退货率,对于商家而言也是一种负担。商家花费了大量资金投流,最后却被居高不下的退货率压垮,这样的故事在直播间里早已不新鲜。 去年8月,抖音电商举办的“抖音电商开放日-消费者体验专场”活动上,抖音电商消费者体验负责人文蔚曾表示,从行业角度来看,直播场景确实比货架场景退货率高一些,主要因为货架场景用户购物目标更为明确。但抖音的全域兴趣电商包含两个场景,从平台情况来看,整体退货率属行业平均水平。 抖音电商消费者体验负责人 文蔚 “其次,我们当然希望消费者一下就能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但这在一些场景里确实不太现实。”文蔚举例称,像珠宝玉石、服饰等品类,鉴于商品本身个性化较强,消费者需要收到货并体验后才知道是否合适,这里就产生了退换货需求。 由此看来,规范好主播和商家的日常经营行为,或许才能从根源上缓解直播电商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告别虚假繁荣,直播电商开始挤干水分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有一句名言:“我们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占便宜的心理”。 如今拼多多的成功,验证了这一底层逻辑的有效性。而放在直播电商行业来看,“满足用户占便宜的心理”同样是直播间提高转化率背后的重要驱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平台三令五申、持续治理违规行为,仍有不少主播以身试法,通过憋单、虚假比价等营销手段刺激直播间的观众下单。 但是随着各平台愈发注重用户的购物体验、运费险逐渐普及,消费者的退换货成本不断降低,高高在上的退货率则成为了这些商家扔出的“回旋镖”,最终又落回了自己的头上。 因而直播电商平台想要进一步降低退货率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提高商家被退货时的成本。比如抖音此次展开的专项治理,针对恶意作弊违规创作者的处置力度前所未有,能够在直播推销的环节中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除此之外,将退货率作为商品品质的一项考核指标,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比如快手电商就会考核商品的“品质退货率”指标,具体为支付日期起14日内签收订单中,支付日期起14日内首次退款原因为商品品质问题的订单量/支付日期起14日内签收的订单量,并且会对高品退率的带货达人和商家进行专项整治。 今年3月15日新规生效后,“品退率”的统计口径中,分子剔除了特定条件下的过敏类、腐烂/变质类、功效不及预期类、缺斤短两类的品退订单,主要是考虑到“先用后付”和新推出的“果蔬放心购”服务场景的特殊性。 可以预见的是,在行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共识下,直播电商降低退货率已是迫在眉睫,各平台正在尽可能地挤干GMV里的水份。 不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主播是根据带货商品的销量拿佣金,至于卖出去以后又有多少退了回来,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因而想要让直播电商的退货率产生“质变”,可能还需要对商家和达人的合作形式进行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
实施四大行动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出台 中国政府网3月13日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专家认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夯实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加快经济绿色转型。 增加先进产能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日前表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既惠民、又利企,一举多得。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看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呈现了“从存量挖掘增量”的政策思路调整,将有助于统筹扩大有效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提振需求和信心,夯实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加快经济绿色转型。 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 在设备更新行动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 “以设备为例,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郑栅洁表示。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畅通流通堵点,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组织开展全国汽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开展促销活动,并引导行业有序竞争。 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以提升便利性为核心,畅通家电更新消费链条。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家电以旧换新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 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积极培育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本轮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以旧换新,将带动居民消费更快增长,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有望达到6.5%,较此前预期提高0.5个百分点。 打好政策“组合拳”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要打好政策‘组合拳’。”郑栅洁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和科技创新支撑。 《行动方案》明确,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循环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坚持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通过中央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补助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使用中央财政安排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相关资金等,支持家电等领域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同时,完善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推广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做法。配合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增值税简易征收政策,研究完善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优化税收征管标准和方式。 在优化金融支持方面,《行动方案》指出,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中央财政对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发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作用。引导银行机构合理增加绿色信贷,加强对绿色智能家电生产、服务和消费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例,合理确定汽车贷款期限、信贷额度。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积极信号释放 货币政策加力可期
“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日前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央行再度释放货币政策继续加力的积极信号。结合内外部环境看,总量政策空间将进一步打开。针对房地产的定向降息可能会持续推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受到进一步倚重,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及房地产行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总量政策空间打开 今年2月,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积极信号。展望下一阶段,总量政策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一方面,外部环境对货币政策的掣肘减弱。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美国日前公布的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核心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表现均强于预期。同时,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可能已基本处于全年顶部。上述因素均有助于人民币汇率趋稳,有利于打开货币政策总量支持的潜在空间。 另一方面,内部环境对货币政策有较强需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较低的物价水平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的弹性,也要求货币政策进一步支持提振物价、促进增长。 对于可能的降准时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的集中发行期或在二季度。作为比较合适的流动性支持手段,以降准对冲流动性压力的概率较高。 “在物价水平低位运行的预期下,着眼于提振内需、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降准可能在二季度落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为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仍有下行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强化利率政策协同、降低实际负债成本、激发实体融资需求和推动风险化解等多重需求下,政策性降息的必要性增强,进而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在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平稳的情况下,下一次OMO利率和MLF利率窗口可能将等到美联储降息立场明确以及美元指数下行的阶段,二季度末是可能的时间点。”明明说。 着眼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王青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箱”在降低购房门槛、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其中,下一步的重点是下调居民首套及二套房贷利率下限。这意味着,即使2024年政策利率保持稳定,针对房地产的定向降息也会持续推进。 发挥好结构性工具作用 在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基调下,结构性工具将继续受倚重,发挥激励带动作用。 潘功胜日前透露,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 温彬预计,结构性工具将着力加强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和“三大工程”等领域的支持,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变,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积极配合房地产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化债,坚持“有立有破”。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受到进一步倚重,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及房地产行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王青表示,着眼于为“三大工程”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2024年抵押补充贷款(PSL)用于这方面的额度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月网约车行业共收到订单信息7.75亿单,环比下降14.9%
IT之家 3 月 24 日消息,交通运输部近日公布了 2024 年 2 月国内网约车运行情况,截至 2024 年 2 月 29 日,全国共有 341 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 2 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 671.3 万本、车辆运输证 282.1 万本,环比分别增长 1.5%、0.3%。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 2 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 7.75 亿单,环比下降 14.9%。 IT之家整理当月网约车行业部分特点如下: 在订单量前 10 名的平台中,按订单合规率(指驾驶员和车辆均获得许可的订单量占比)从高到低的分别是如祺出行、携华出行、及时用车、享道出行、万顺叫车、T3 出行、阳光出行、曹操出行、滴滴出行、花小猪出行。本月订单合规率增长前 3 名的依次是曹操出行、如祺出行、花小猪出行;增长最后 3 名的依次是享道出行(-0.9%)、阳光出行(-1.4%)、携华出行(-1.5%)。 其中,面向乘客、与网约车平台公司共同提供服务的平台(俗称“聚合平台”)完成 1.87 亿单,环比下降 26%。按订单合规率由高到低的分别是高德打车、滴滴出行、花小猪出行、携程用车、美团打车、百度打车、腾讯出行。 在各主要中心城市中,按订单合规率从高到低排名分别是杭州、广州、深圳、厦门、青岛、海口、天津、成都、郑州、济南、南昌、福州、贵阳、南京、南宁、重庆、宁波、兰州、西安、合肥、武汉、长沙、太原、西宁、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银川、哈尔滨、上海、昆明、大连、沈阳、北京。 其中,杭州、广州、深圳、厦门、青岛、海口、天津、成都、郑州、济南、南昌、福州、贵阳、南京、南宁、重庆、宁波、兰州、西安、合肥等 20 个城市订单合规率均在 80% 以上。本月订单合规率增长前 3 名的依次是太原、大连、上海;增长最后 3 名的依次是沈阳(-2.4%)、宁波(-2.6%)、兰州(-5.1%)。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