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市场表现低迷,消息称保时捷Taycan因销量下滑而减产
IT之家 7 月 7 日消息,保时捷首款纯电动跑车 Taycan 曾风靡一时,但时过境迁,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Taycan 的销量在过去几年里出现了下滑趋势,近日有报道称保时捷计划减产 Taycan 以应对销量低迷的局面。 2019 年,保时捷推出了其首款纯电动车 Taycan。到 2021 年,Taycan 就成为了保时捷在欧洲市场最畅销的车型,甚至超越了燃油版 911 和 Panamera。 2021 年,保时捷交付了 41296 辆 Taycan,是 2020 年交付量的两倍多。然而,这种爆炸式的销量增长并没有持续下去。保时捷在 2022 年售出 34801 辆 Taycan,去年售出 40629 辆。今年第一季度,Taycan 的销量更是同比下降了 54%。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2 月份保时捷推出升级版的 2025 款 Taycan,竟出现了如此大幅度的销量下滑。新款 Taycan 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更快的充电速度以及更强劲的性能,本来被寄予厚望能够提振销量。 然而,据德国媒体 Stuggarter Zeitung 报道,保时捷仍然计划在其位于祖芬豪森的工厂减产 Taycan。报道称,保时捷正与工会进行谈判,计划将 Taycan 的生产调整为单班制运营,但没有裁员的计划,保时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 Taycan 产量上的“结构性改变”。 为了保持其豪华品牌形象,保时捷并不像特斯拉等其他汽车制造商那样通过降价来刺激销量。报道指出,虽然没有裁员计划,但这可能只适用于永久员工。几周前,保时捷已经选择不续签数百份临时工合同。 保时捷首席执行官 Oliver Blume 认为,保时捷品牌能够扭转颓势。他表示,保时捷正处于一个“V 型”销售周期中。 2024 年是保时捷品牌历史上推出新车型最多的一年,多达四款新车即将上市。除了升级版的 Taycan 之外,保时捷还将推出新款 911 和 Panamera,但最受关注的或许是纯电动 Macan。 今年 5 月,保时捷在其升级改造后的莱比锡工厂启动了 Macan EV 的生产,首批 Macan EV 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交付给客户。 Blume 表示,早在今年 3 月份,Macan EV 就收到了 10,000 份订单,“而这些客户甚至还没有试驾过这款车。” IT之家注意到,保时捷的销量下滑主要集中在其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中国。今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下降了 24%。据报道,由于难以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正面临着巨大压力。 相比之下,全新的保时捷 Macan 纯电动版更可能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因此被视为“希望的灯塔”。据报道,保时捷这款纯电动 SUV 将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这将有助于降低成本,使其更具竞争力。
特斯拉Model S、X二季度销量同比暴跌超30%,交付数据被指不透明
IT之家 7 月 7 日消息,据 Electrek 报道,特斯拉 Model S 和 Model X 的销量表现不佳,但该公司却通过不透明的交付数据报告试图掩盖这一下滑趋势。 特斯拉一直没有按照车型划分公布销量数据,这种透明度的缺乏使得跟踪其汽车业务的健康状况变得更加困难。特斯拉几乎是唯一一家不按照车型划分销量数据的汽车制造商。 目前,特斯拉仅将交付数据分为两个类别:Model 3 / Y 和“其他车型”,后者包括 Model S、Model X、Cybertruck 和 Tesla Semi 的交付量。 在 Cybertruck 上市之前,这种划分方式尚可接受,但现在随着特斯拉加大电动皮卡的产量,追踪 Model S / X 的销量变得更加困难。 IT之家本周早些时候报道,特斯拉公布的第二季度“其他车型”的交付量为 21,551 辆。结合此前关于 Cybertruck 召回的报道,外界估计特斯拉第二季度 Cybertruck 的交付量约为 8,000 至 9,000 辆。 这意味着 Model S / X 的销量大致介于 12,000 至 13,000 辆之间。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特斯拉公布的 Model S / X 交付量为 19,225 辆,这意味着销量同比下降了 31% 至 37%。 如此大幅度的销量下滑不容忽视,特斯拉在高端细分市场正面临激烈的竞争,Model S 和 Model X 所处的领域现在几乎所有传统豪华汽车制造商都拥有相应的豪华轿车和 SUV 车型。 Electrek 称,即使没有出现大约 30% 的下滑,Model S 和 Model X 的销量对于特斯拉的整体业绩来说也不是非常重要,因为这两款车型本来就不是特斯拉的主力销售车型。然而,这或许预示着特斯拉未来其他车型的销售趋势。 不同于上个季度,特斯拉无法再用产能不足来解释 Model S 和 Model X 的销量下滑。这也凸显出特斯拉在同时推进多个车型项目方面能力不足的弱点,与经验丰富的老牌汽车制造商相比,特斯拉在这方面显得更为逊色,后者的优势在于能够同时驾驭多个车型项目的开发。
转向系统存隐患,福特海外召回超3万辆Mustang
IT之家 7 月 7 日消息,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召回部分 Mustang 车型,此次召回涉及 2022 年和 2023 年生产的 30,735 辆 Mustang,原因是这些车辆可能存在转向系统问题。目前,福特尚未收到任何与该问题相关的事故或人员伤亡报告。 此次召回并未区分 EcoBoost 或 GT 等不同版本车型,也就是说所有上述年份的 Mustang 均在召回范围内。根据召回通知,车辆的电子助力转向系统中的一个辅助扭矩传感器可能存在校准错误问题。通俗来讲,这意味着转向齿轮的校准出现了偏差。由于上述 Mustang 使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传感器故障可能导致驾驶员在转动方向盘时感觉到方向盘来回摆动。 目前尚不清楚方向盘摆动的幅度有多大。福特官方的措辞为“转向轮可能违背驾驶员意图左右转动”。福特在 5 月下旬从供应商处得知转向系统问题后,立即展开了调查。目前福特公司已知晓两起可能与此问题相关的保修索赔案例。 好在是,此次召回问题的修复方法较为简单,福特经销商将为这些 Mustang 车型安装电子助力转向控制模块的软件更新程序。车主将在 8 月 5 日开始收到通知,而经销商已经提前收到相关信息。 针对此次召回,福特汽车公司发送了以下声明:“我们的目标是从根本上防止质量问题发生。当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时,我们将迅速采取召回或售后服务等措施,尽量减少客户的不便,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我们致力于提升产品上市质量和长期质量,并且已经看到在这方面的积极进展。” IT之家注意到,这并不是福特汽车今年以来发起的唯一一次召回。仅在一周前,福特因变速箱问题召回了 552,118 辆 F-150 皮卡车。今年 6 月初,福特还因潜在火灾隐患召回了一部分 Mustang 车型。根据美国运输部的数据,截至目前,福特汽车公司在 2024 年已经发起了 32 起召回,涉及数百万辆汽车。
这个电车圈的大佬,竟阻止了想造纯电超跑的布加迪?
兄弟们,脖子哥今天有点飘了,想跟大家聊聊布加迪刚出的新车:Tourbillon 。 这个词的本意,其实是手表里的陀飞轮。它能通过重力来矫正机械结构的记时误差,让表走的更精准。缺点也有,就是又难又贵,一般只有最顶级的机械表品牌才舍得用。 布加迪的这个陀飞轮,欧洲市场的价格 380 万欧元,到了国内加上各种税, 5000 万打底。所以,我觉得应该也没啥详细这台车的必要了。大伙只需要知道,它身上用的所有东西都是现在最牛逼的就完事了。 我想跟大伙分享的,其实是这台车诞生背后的故事。 因为很有意思的是,这台用上了 V 型 16 气缸布局,自然吸气发动机的顶级跑车,竟然是出自一个电动汽车的狂热爱好者之手。 时间回到 2020 年,那时候的布加迪因为母公司大众集团都在转向电气化,就盘算着把 Chiron 的下一代车型搞成纯电的版本。 但当年,搞过高性能电动超级跑车的企业,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毕竟这类小众车型,放在当年就是又贵又弱鸡,没人愿意搞。 你看纯电的奔驰 SLS ,都用上四电机了才只有不到 800 匹马力,零百加速 3.9 秒,续航两百公里都够呛。性能啥的和燃油版本没啥大区别,价格却翻了 N 倍不止。 所以就算有,当年的纯电动超级跑车大都也是当成噱头来搞的,基本没人打算真的量产。 然而在克罗地亚有这么一个名叫 Rimac 的小品牌,好像对造纯电超跑这事特别上心。 早在 2011 年,他们就发布了自家的第一台纯电超级跑车 concept one ,四电机,最大马力 1224 匹,零百只要不到 3 秒,甚至还有 600 公里的续航。 有看过 Top Gear 三剑客的兄弟应该知道,当年鼹鼠在 The Grand Tour 里头开翻的就是这台车。 而到了 2018 年, Rimac 搞出了他们的第二台车 Nevara ,性能相比 Concept One 就更是炸裂。依旧是四电机,但马力直接取到了接近 2000 匹,零百加速 1.85 秒,最高时速 415 km/h ,是这个星球上速度最快的超级跑车之一。 而且不只是产品牛逼, Rimac 公司的老板 Mate Ricmac ——我们就先叫他马特好了,对电驱动几乎就是天生的奇才。 17 岁的时候,他就把一台宝马 3 系的动力系统全都拆了,换成了自己设计的全电动形式。一看到这油改电,别人还笑话他说造了个滚筒洗衣机。 结果这台洗衣机在各种赛事里面是披荆斩棘,还创下了很多国际汽联记录,甚至是吉尼斯世界记录。 而在造出前面那台鼹鼠快乐车的时候,马特只有区区 23 岁,车上的电驱电控系统,也都是马特带着团队自己设计研发的。 随后的几年,像是阿斯顿 · 马丁、保时捷甚至是柯尼塞格等品牌都找过马特,让给自家的高性能车型提供电驱系统的技术和硬件支持。 可以说在这个星球上,马特几乎就是那个最懂高性能电驱的人。 那说回布加迪给 Chiron 做继任车型的事,时间是 2020 年初左右,当时的大众集团一看 woc ,马特这个小伙子又是搞电驱动,又是搞超级跑车的,岂不是跟我们想做的车型完全一致吗! 于是他们联系了马特,让他到布加迪聊聊,给点意见。 根据外媒的采访,马特当时其实也没啥准备,搞了点资料啥的就去了。结果这一去不要紧,直接给布加迪的高管整开心了。 当时就跟马特说,要不你来当布加迪的 CEO 好了? 马特听罢发出一声感叹:啊 ? 不是说好只是来给个建议的吗?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没放心上。结果几个月以后大众的高管又联系到他,问他想好了没有,他才发现, woc 你们来真的啊。。。 马特:王德发? 于是在 2021 年七月,一个由布加迪和 Rimac 合资的企业成立了,目标就是把 Chiron 的新能源继任者给搞出来。马特,就是整个团队的大领导。 到这,最戏剧性的部份就来了。 在研究了布加迪这个品牌,和自家 Rimac 的技术积累之后,马特在项目还没动工的时候对大众集团说,他认为布加迪不应该用一台纯电车当自己的旗舰。 理由也很简单,布加迪的所有经典,包括最早的 57 、后来的 EB110 以及 Veyron ,都是几十年以后再看,都还能感受到魅力的车型。 这一点,纯电车型做不到,因为电驱电控的迭代太快,电池包的性能也会因为时间流逝变差。而马特的想法是,做一台同时拥有顶级燃油和电驱动力的混动车型,兼顾油车的传承和电车强大的性能。 这就让大众集团尬住了,不是鸽们,咋方案文件夹刚建好你就反悔了啊。。。 于是乎就开始对马特的想法进行了长时间、高频次的 diss 。 像保时捷就说了,混动超跑我们造过呀, 918 Spyder 你忘啦,最后效果也不咋地。而且混动超跑又有发动机又有发动机,又有电池电机的,重量不好解决的呀。 年轻人,放弃吧! 但马特就是死都不改, “ 既然你们找到我了,那就得相信我 ” 。 大众眼看拗不过,欧洲那边对全面禁售燃油车的限制又有所放宽,心头一软,行吧,你就按你的思路整吧。。。 而当前几个月布加迪 Tourbillon 正式发布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这 tm 是一个电车懂哥能搞得出来的玩意? 毕竟在这台车上头,强大的电驱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数不清的、细致到牙齿的工程设计才是它的最大亮点。 举几个例子, Tourbillon 的方向盘和仪表盘采用了中央固定的设计。而这个三连表看着真的就和用上了陀飞轮的手表一样,有着精密且复杂,甚至镶了红宝石的齿轮结构。 更逆天的是,为了弄出这个仪表,马特还专门跑去瑞典找到了一家给顶尖手表们做技术支持的品牌合作。所以,这些齿轮是真的在和仪表上的指针一起工作的,实实在在的机械部件。 再比如这台车的发动机,是一台前所未见的 V16 发动机。8.3L 排量,自然吸气,这台发动机是马特和考斯沃斯一起打造的,最大马力超过 1000 匹。 而他之所以选择自吸 V16 ,一是因为马特觉得油车就应该自吸,涡轮虽然动力强但是会有动力的迟滞,不够纯粹,并且自家的电驱系统可以弥补涡轮的短板,所以干脆就不用了。 二是这种细长的布局能够给 Tourbillon 的气动布局带来很多好处,因为想要获得足够的下压力,车尾扩散器下方的文丘里通道( 让气流从车下穿过的结构,可以防止车子像飞机翅膀一样,速度一快就飞起来 )就必须很长。 细长的发动机正好可以让两个长长的管道从两边插进去,让 Tourbillon 就算不用打开尾翼也能获得足够的下压力。 再就是一些变态到极致的机械设计了,就比如马特觉得这车就得和高端手表一样,就算看不见的地方也得是优雅好看的。 于是在把所有覆盖件拿掉以后, Tourbillon 的内部结构是这样的。 简直和雕塑一样好看。 再比如这个 3D 打印的悬架摇臂,还有从一整块天然水晶打磨出来的中控面板,也是一顶一的好看。 最搞笑的一点是,马特自己明明是电车出身,但是非常讨厌现在满车的大屏幕,他觉得这种设计是非常容易过时的。所以在 Tourbillon 的车里,他只放了一块这么小的伸缩屏幕用来看倒车影像和 Carplay 。 就有种必要的时候才用,能不用就不用的感觉。。。 这些所有加起来,就让陀飞轮变成了一台充满了机械美感,也不乏新能源技术的超级跑车。 而且,它还打破了保时捷对混动车重的质疑。因为这台拥有三电机混动系统的陀飞轮,可能还会比上一代车型 Chiron 还要轻。 因此毫无意外, Tourbillon 一亮相直接就获得了满天的好评,各种媒体车评人也是一顿猛夸。之前还担心马特会瞎搞的同事、投资人们也是松了一口气,纷纷对他说 “ 你做了正确的事情 ” 。 所以也有不少人对马特的评价是:他比大众更懂布加迪。 不知道大伙看完这个故事有啥感想啊,脖子哥了解完整的过程之后心里真的非常感慨。 因为咱们身边的车企,甚至是全球大部分的车企都在为了盈利和生存卷价格,卷配置。虽说这种思路无可厚非,也让现在的新车们很难给人带来惊喜的感觉。 而在马特搞出了 Tourbillon 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现在还有人能够为了看似没有意义的 “ 机械美感 ” 和燃油车的积淀而努力。 原来在新能源让动力变得廉价之后,依然还有一台超级跑车能够让我拥有小时候,第一次看见法拉利 430 的感觉。 马特在发布会上说的,想让 Tourbillon 成为小朋友愿意挂在墙上看的跑车,我想应该是没啥悬念了吧。 撰文:致命空枪 编辑:面线 美编:焕妍 图片、资料来源: HOW MATE RIMAC CREATED A HYPERCAR MASTERPIECE WITH THE NEW BUGATTI TOURBILLON This SLS AMG Electric Drive will set you back €1m Creating the BUGATTI TOURBILLON Introducing BUGATTI Tourbillon Pour l’éternité Bugatti's Pure Electric 4-Seater Hypercar Concept By Sehun Park Embraces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Luxury
英伟达AMD差点合并,老黄提了个条件,结果黄了
在AI浪潮中赢麻了的英伟达,如今市值已达3.1万亿,远超另外两家芯片巨头AMD和英特尔。 但一则内幕爆料引起热议: 英伟达当年差点就被卖给了AMD。 爆料人是一位AMD老员工,名为Hemant Mohapatra。 他透露AMD曾几乎一度要买下英伟达,然鹅,当时老黄开出的条件是:他要成为新合并公司的CEO,否则英伟达,不卖。 这才致使这场交易未能成功。 Hemant还讲述了有关AMD的诸多内幕,引来240多万人围观。网友们围坐沙发,听的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儿。 随着热度不断攀升,一位名为Phil Park的现AMD工程师也开麦了: 我从未见过Hemant,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我有不同的看法,但关于老黄想成为CEO的事儿,是真的。 故事完整版 Hemant在00年代中后期于AMD工作,参与设计CPU/APU/GPU。 如上文所提到的,他还分享了更多内幕,有关:AMD为什么看到了GPU的机会,又错失它,之后又在英伟达更加疯狂发展时重新夺回市场。 以下是完整版。 拿到硕士学位后,我同时收到了英特尔和AMD的offer。最终我选择了AMD,尽管薪水相比英特尔低20%。 在印度长大的我,总觉得AMD是黑客首选,支持超频,价格更便宜,运行时更吵,外观更粗糙。不知怎的,那感觉就像是支持弱小的大卫去对抗强大的英特尔歌利亚! 整个90年代(上世纪),AMD一直在追赶英特尔的步伐,但到了2003年,我们首次在市场上推出了64位芯片,并且第一次拥有了远远超过对手的核心架构。 哦,那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在硅谷之外,我还没见过哪个地方如此推崇硬核工程技术,亦或许是NASA之外。 我在AMD股价约为40美元时加入其中,并参与了第一代双核架构(单芯片、双核心)AMD-X2的开发。 我们的第一个错误,AMD内部人士可能不会喜欢我这么说,就是在这里犯下的。 我们总是以工程为主导,并且围绕“打造纯双核”有着过度的自信—— 单个芯片分成两个独立的CPU核心,带有独立的指令和数据管道,但共享缓存、页表等。 即使是晶圆厂,也尚未准备好相关工艺。 当我们继续在“纯双核”上苦苦挣扎时,英特尔则在x64的竞争失利中迅速行动,简单地将两个单核组合在一起,进行了一些巧妙的互连处理,并将其市场化为“双核”。 AMD内部开玩笑说,英特尔的市场预算比我们的研发预算还要高,这是事实。消费者已被英特尔吃干抹净。 我们确实推出了一款“真正的”双核处理器,但无人问津,那时英特尔的“伪”双核已经受到了AR/PR的广泛青睐。 随后,我们开始研发“真正的”四核,但英特尔再次简单地将两个双核组合在一起,并称之为四核处理器。 我们怎么就错过了这样的策略呢?! AMD总是推出性能更优的CPU,但总是上市晚。而消费者往往无法区分所谓的“伪”双核/四核与“真正的”双核/四核的区别,执行`cat /proc/cpu`命令,并看到cpu{0-3} 就很高兴了。 直到那时,我还是一名骄傲的工程师,但后来我看到了首发和快速上市的价值。才逐渐明白,市场认知是一条护城河。 在从双核到四核的过程之中,AMD收购了加拿大GPU公司ATI。2006年,作为一名工程师的我,并不觉得收购一个GPU公司有多大意义。 当时市场主要集中在服务器和客户端CPU上,GPU还属于利基市场。我们并不是非常需要一个GPU公司,以至于内部有个笑话:AMD+ATI=DAMIT。 但很显然,AMD的某人看到了未来。而我们只是看到了一部分。 我们本应该收购英伟达,而且我们尝试过。 英伟达当时主要是针对硬核游戏玩家提供“利基”CPU,他们大力发展CUDA,而AMD则坚信OpenGL。开发者们鉴于CUDA的封闭性,更倾向于选择OpenGL。 黄仁勋显然考虑得很长远,他在构建他的“苹果”策略,即硬件和软件的双重锁定。 黄仁勋提出,除非他被任命为合并后公司的CEO,否则他拒绝出售。AMD退缩了,我们的未来轨迹从此永远分道扬镳。 ATI是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 我们希望将GPU和CPU合并成一个APU,但这需基于多年的信任和流程构建才能使它们协作。也许如果我们有Slack会更好,但我们那时只有MSFT Sharepoint。 在所有这些APU工作进行时,AMD完全错过了iPhone的浪潮。 当我们为个人电脑制造芯片时,世界转向笔记本电脑;当我们转向笔记本电脑,世界转向了平板电脑;而当我们转向平板电脑时,世界又转向了手机。 当我们试图引入APU这种本质上更好但是全新架构时,我们还错过了GPU浪潮。创造一个新的类别是极其困难的,但“如果你正在经历地狱,就继续前进”。 我们犹豫了一下,然后…… ……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我们彻底陷入了困境。此后,AMD基本上将市场输给了所有玩家:英特尔、ARM、英伟达。 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我才明白,优质产品是如何输给优越的分销锁定和市场推广策略的。 几年后,即2011年,我离开了AMD,读了为期一年的短期MBA课程后加入了谷歌。 当时AMD的股价徘徊在2到4美元之间——如果我们将其当废品出售,其股价甚至低于账面价值。 我本应该购买一些股票,但我的薪水出来时比进去时低了大约30%,加上MBA的贷款,我基本上一贫如洗。 不过,我还是对英伟达抱有极大的敬意。那时候他们只是一个小角色,在GPU销量上我们确实输给了他们一些,但从未将他们视为与ARM、英特尔同一级别的竞争对手。 他们坚持自己的方向,当人工智能浪潮来临时,市场最终转向了他们。相信自己的愿景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是一项极度被低估了的技能。 大多数人都会放弃,黄仁勋则努力地坚持了下去。 同时,也非常佩服现在领导AMD的苏姿丰(Lisa Su)。我的许多工程师朋友仍在那里开发世界上最好的技术,我无法想象他们在整个2010年代所经历了什么:多次大规模裁员、减薪、领导层变动(仅在08到11年间就更换了两次CEO),士气低落。 而苏姿丰绝对是世界级的领导者,我真心希望英伟达和AMD现在能合并,利用彼此的制造能力进行技术交叉授权,将大大有助于进一步降低GPU周期成本! AMD就像一个“宗族”。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在80年代末、90年代和2000年代初,刚从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而30、40年之后他们还在那里! 我在AMD的第一个manager,在那里工作30多年后退休了,我的第二位manager仍在那里工作。我的super-manager到现在已经在那里工作了40年。 我想这就是AMD为何在多次濒临死亡的情况下,而幸存下来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当谈到AMD时,我仍然会说“我们”,好像我仍然是那个大学时期的狂热粉丝一样! 现AMD工程师有话说 以上就是Hemant分享的全部内容,不知家人们听这老哥说完之后有啥感受,网友们的讨论非常激烈。 有网友感觉跟看书似的,认为这些故事非常有趣,领导者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开头提到的那个现AMD工程师也对一些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针对前面老哥所说的“……我们的第一个错误,AMD内部人士可能不会喜欢我这么说,就是在这里犯下的”这段: 很同意这个观点。 我认为K7/Athlon具有极具竞争力的卓越核心架构,K8/Opteron增加了更优的互连技术并转向了NUMA架构。Opteron的巨大成功也恰逢谷歌数据中心的迅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AMD这样的小公司来说,开发一个非常昂贵的处理器核心后被迫取消,加上Barcelona的TLB错误,这些问题让我们倒退了好几年。我们开始了长期的努力,改变我们的执行策略,最终在Zen架构中实现了这一目标。 关于黄仁勋差点成为CEO的部分,有一种解释说ATI文化上更适合。我听说在过去十年中某个时候,英伟达的企业文化发生了变化(如果有人有更准确的信息,请纠正我)。 我之前也提到过,ATI合并后,公司专注于图形处理和APU,但在我看来,当时公司犯下的一个战略错误是降低了对CPU核心改进的优先级,因为基准测试和定价能力是由CPU决定的。 此外,在此之前对于AMD收购英伟达这事儿,圈内有一种说法是当时AMD和英伟达市值其实相差不多(英伟75亿左右,AMD86亿左右),一个不留神,AMD让英伟达给吞了都有可能(doge)。 对于这位老哥讲的故事,大伙儿有何看法?
调查人员称“北溪”管道袭击可能由与乌方有关人员长期策划
  近日,德国媒体从调查“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德方人员处了解到,一个乌克兰组织早在2014年就在策划袭击波罗的海海底的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报道称,倘若调查证实与乌方有关的人士早就策划了这起袭击,那么德国支持乌克兰的意愿可能会大受打击。    “北溪”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直通德国,向欧洲输气。2022年9月26日,管道发生爆炸,泄漏大量天然气。调查发现,4条管道中的3条发生泄漏,共有4个泄漏点,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事发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但拒绝俄罗斯参与。今年2月,瑞典和丹麦相继宣布结束调查。德国表示仍将继续调查。   德国《世界报》本月6日报道称,该媒体从德国调查人员那里了解到,一个乌克兰组织在2014年就在策划袭击波罗的海海底的两条北溪管道。当时,北溪一线已经运行了两年多,北溪二线正在规划中。   报道称,德方调查的重点是一艘被租用的帆船。这艘帆船袭击发生时出现在相关海域,其6名船员袭击前后都曾在乌克兰逗留。一名熟悉调查情况的官员称,目前出现的新证据愈发让人怀疑,是这些船员实施了对管道的袭击。有德国专家担心,调查要么不会取得任何结果,要么就会出于所谓国家安全原因不公布结果。同时,若调查证实是乌方人士策划了袭击事件,德国支持乌克兰的态度可能发生动摇。
追偿10.86亿元赔付款!多家中介机构起诉紫晶存储
紫晶存储欺诈发行一案有新消息。 6月24日,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晶存储”)公告称,近日收到中信建投、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广东恒益律师事务所关于其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诉讼案件材料,向其追偿此前先行垫付给适格投资者的赔偿款10.86亿元。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除上述案件外,当前的紫晶存储诉讼缠身。根据紫晶存储5月23日的公告,截至2023年11月30日,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计诉讼、仲裁案件共128起,涉及金额合计9.63亿元。 中介机构向紫晶存储等48个主体单位追偿 据紫晶存储公告,2023年4月18日,该公司因欺诈发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受到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行政处罚并退市。该处罚发生后,公司的相关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根据《证券法》内容规定,可以由公司的相关股东或证券公司委托投资者保护机构,就赔偿事宜与受损投资者达成赔付协议,先行赔付。根据规定赔付后,可依法向发行人及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原告中信建投、致同会计所、容诚会计所、广东恒益律所,作为专项赔付基金出资人,已先行垫付赔偿款10.9亿元给适格投资者。按照相关法规,原告已取得适格投资者对发行人及其他连带责任追偿人的求偿权,有权对发行人及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据公告披露,中介机构此次起诉涉及的被告包括紫晶存储、控股股东梅州紫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及梅州紫晖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公司实际控制人郑穆及罗铁威、子公司深圳紫晶存储科技有限公司及其他责任方等48个主体单位。现该案件已由上海金融法院受理,尚未开庭。 紫晶存储称,因涉及金额巨大,涉及主体公司较多,已对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公司非常重视该案件的进展,已委托公司律师跟进案件进展,并对原告提出的诉求做出充分应诉的准备。 中信建投此前因该案已计提预计负债 紫晶存储先行赔付案曾被证监会列为十大投资者保护典型案例。该公司于2020年2月上交所上市。不过后经监管查明,该公司2017年至2020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逾7亿元,累计虚增利润超3.7亿元,财务造假贯穿上市前后。除虚增利润外,紫晶存储还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事项,涉及信披违法违规。 2023年4月,紫晶存储因欺诈发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是科创板首批因财务造假而强制退市案件。2023年5月,中信建投等中介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紫晶存储事件先行赔付专项基金,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三方中立机构接受委托担任专项基金管理人,负责基金的管理、运作。 先行赔付工作在三个月内完成,累计申报有效赔付金额约10.86亿元,占总赔付金额比例98.93%,申报有效赔付人数16986人,占总赔付人数比例97.22%。证监会表示,紫晶存储先行赔付案实现了行政执法和民事赔偿的有效结合,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执法效率。通过快速赔偿投资者损失,在前端及时化解相关民事纠纷,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中信建投2023年5月26日曾公告,就设立先行赔付专项基金事项,综合预计赔付的时间范围、主体范围、金额分担比例、可能性等因素,确认预计负债的计提金额将超过该公司2022年度合并利润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0%。中信建投2022年净利润为75.07亿元,以10%的比例计算,计提的负债金额约为7.5亿元。 诉讼缠身的紫晶存储 2023年7月7日,紫晶存储股票被摘牌。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证监会行政处罚,仅公司层面,就被罚3668.52万元。如今,中介机构向紫晶存储也提起了追偿诉讼。不过,当前的紫晶存储已是负债累累,诉讼缠身。 目前,紫晶存储2023年年度报告仍然处于“难产”中,2022年度审计报告于今年3月21日披露。该审计报告由北京亚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审计意见为“无法表示意见”。 虽然北京亚泰国际会计所表示,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不对后附的紫晶存储公司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不过从该份审计报告透露的信息,也可一窥紫晶存储当前的偿付能力。 经营方面,2022年度审计报告提到,自2022年度起,紫晶存储公司生产断断续续,人员流失严重,无法正常经营。财务方面,紫晶存储2022年度发生净亏损16.6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资产-6.49亿元,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今年5月22日,紫晶存储还对涉诉的情况进行了公告。截至2023年11月30日,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计诉讼、仲裁案件128起,涉及金额合计9.63亿元。紫晶存储称,由于部分诉讼、仲裁案件尚未判决,其对该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将依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届时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处理。该公司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加强与相关方沟通和协商,尽力解决相关事项。 今年6月7日,紫晶存储还公告称,在跟中国银行梅州分行的借款合同纠纷中,因未按判决指定的期间,向中国银行梅州分行履行给付金钱义务,该公司及法定代表人郑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其中失信被执行人行为具体情形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华菱精工控制权之争“升级”:二股东拟大幅增持,股价一字涨停
华菱精工(603356.SH)6月27日盘后公告,第二大股东捷登零碳计划以自有资金自6月28日起90个交易日内,累计增持不低于1000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7.5%),不超过1200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9%)公司股份。本次增持计划实施前,捷登零碳持有公司股票1266.7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9.5%。本次增持完成后,捷登零碳将合计持有公司不低于2266.7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约不低于17%,不超2466.7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不超过18.5%。 据公开资料,华菱精工的第一大股东为黄业华,其持有2361.94万股公司股份,持股比例为17.71%。若本次捷登零碳顺利完成增持计划,则其持股比例有可能超过黄业华并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实控人为黄超、黄业华,二者合计持有20.41%公司股份。若本次若本次捷登零碳顺利完成增持计划,其持股比例也与公司实控人的持股比例十分接近。 界面新闻注意到,华菱精工于4月18日公告,捷登零碳因企业产业投资需要,向南京新华海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质押1200万股公司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94.73%,占公司总股本的9%。 6月28日,华菱精工一字涨停,报13.2元/股,截至中午收盘,换手率达1.91%,成交额3364万元。 捷登零碳曾是实控人? 天眼查显示,捷登零碳成立于2023年4月4日,注册资本10亿元,实缴资本2.9亿元。根据公司2023年5月15日公告,捷登零碳与黄业华、马息萍和黄超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通过协议转让,以22.5元/股的转让价格,受让转让方持有的公司1266.73万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9.5%),股份转让总价款为2.85亿元。 同日,捷登零碳与黄业华和黄超签署《股份表决权委托协议》,黄业华、黄超拟将其持有的公司2721.76万股高管锁定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0.41%)对应的表决权在表决权委托期限内不可撤销地委托给捷登零碳行使。《股份表决权委托协议》生效且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捷登零碳合计控制公司3988.49万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9.91%,黄业华和黄超不再持有公司表决权。由此,捷登零碳取得公司控制权。 公司同日还发布定增公告,拟向捷登零碳发行不超4000.2万股公司股份。2024年1月10日,公司披露,定增申请获得上交所受理。 捷登零碳股权架构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2023年6月,华菱精工启动换届,选举罗旭、茅剑刚、贺德勇、黄超为非独立董事,选高鹏程、凌云志、刘煜为独立董事,金世春、姜振华为监事。其中,罗旭当选董事长,被聘任为总经理、总裁、董秘,黄超为副总裁,贺德勇为首席财务官。根据公司公告中对上述董监高的简历显示,罗旭、凌云志、高鹏程、贺德勇、金世春都还有在宝馨科技(002514.SZ)的工作经历,而宝馨科技的控股股东江苏捷登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实控人正是马伟。2023年11月,因高鹏程辞职,公司补选贺加瑞为独立董事,并聘任生敏为公司常务副总裁。据公告附件简历显示,生敏也有宝馨科技的工作背景。 黄业华家族试图“收权” 变化自今年4月开始,华菱精工于4月3日公告,经综合考虑当前资本市场情况变化、公司发展规划及资本市场宏观、微观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终止定增事项,并向上交所申请撤回相关申请文件。但是公告中同时指出,捷登零碳与黄业华均有意完成剩余股份(不低于1500万股)收购,交易细节双方正在协商中。 公司于5月7日发布控制权变更拟终止的公告,捷登零碳决定终止收购黄业华剩余持有的公司股份,并终止表决权委托。截至公告披露日,捷登零碳仍持有公司1266.73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9.5%,身份退回至公司第二大股东。 公司召开了第四届监事会第十三次会议,黄业华提议改选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现任非独立董事罗旭、贺德勇、茅剑刚。黄业华提名王迪、陈仁俊、向小华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但同时,捷登零碳也提名邹波、邢帆、生敏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5月30日,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改选罗旭、贺德勇、茅剑刚、凌云志、金世春的议案通通“不通过”。与此同时,补选李辉、补选饶思平,以及由黄业华提名的王迪、陈仁俊、向小华等相关议案,也都被否。至此,黄业华试图重新掌控公司管理层失败。公司同日公告,贺德勇辞去首席财务官,仍担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第四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第四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 公司6月3日公告,罗旭因身体原因辞去公司总裁、董事会秘书职务,但仍担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第四届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第四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公司董事会同意聘任生敏担任公司总裁职务;聘任张根红担任公司首席财务官职务;聘任公司现任董事会办公室负责人张育书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 附件简历显示,张育书曾任宝馨科技投资者关系经理。值得关注的是,董事黄超因被聘任人员公司现任常务副总裁生敏同时担任宝馨科技下属子公司安徽宝馨光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郑州宝馨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安徽宝馨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公司现任董事、无锡通用钢绳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德勇担任宝馨科技董事长、总裁职务,现任监事会主席金世春担任宝馨科技副董事长职务,现任印鉴部主管、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徐秋娇担任宝馨科技非职工监事。宝馨科技与公司个别子公司存在相似业务,可能存在部分董事、监事、高管不能勤勉尽责的情形出现,在董事会投票环节投出了反对票。 监事姜振华向公司现任董事、前任高管罗旭、贺德勇“开炮” “内斗”仍在继续。6月12日,公司监事姜振华向公司监事会主席金世春发出召开临时监事会提议,金世春予以回应,要求其明确或修改提案并补充证明材料。但监事姜振华于6月13日以监事会主席金世春不履职、无法履职为由,与监事乌焕军共同推举姜振华召集和主持本次监事会会议。姜振华抛出的《关于监事会就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是否递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提案》 中,对公司高层发出指控。提案原文提到:“经股东反映,公司现任董事、前任高级管理人员罗旭、贺德勇等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姜振华指控罗旭、贺德勇二人主导开展与公司主业不相关交易或虚假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租赁、购买与公司经营无关的房产,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严重违反《公司法》、《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监事会主席金世春则对该议案的程序合规性提出质疑,并投出了反对票。 事态的升级引起了上交所的关注,上交所同日对公司下发问询函。 问询函要求公司补充披露与季晴新能源铝边框采购合同的关联交易的背景、内容、金额、审议程序、交易对价是否公允、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子公司向宝馨科技销售光伏支架交易约定的付款条件、付款时间、货物交付情况,如已交付货物,结合同类交易的付款安排等说明在已交付货物的情况下,关联方未支付首笔货款是否具有合理性,相关资金是否被关联方变相占用。关于公司疑似租赁宝馨科技房产用于办公,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公司实质上为宝馨科技支付费用的情况,是否影响公司独立性,是否涉嫌利益输送;公司在北京、上海租赁房产的房屋性质、具体位置、是否为办公场所、实际使用人及使用情况等问题。 上交所要求公司5个交易日内回复问询函,但公司于6月21日公告,为确保回复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保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司申请延期5个交易日回复《问询函》并按照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界面新闻6月28日盘中致电华菱精工投资者热线,问及公司6月28日晚能否披露上交所问询函的回复函,还是再要延期?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以公司公告为准;问及马伟与黄业华家族争夺公司控制权是否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工作人员称不便透露。 公开资料显示,华菱精工主要从事电梯类、机械式停车设备类、风电类等配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电梯类配件产品为公司的核心产品。公司近年来业绩急转直下,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2.34亿元,同比上涨16.84%,归母净利润202.87万元,同比下滑97.25%。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7.53亿元,同比下滑21.53%;净利润亏损947.62万元,同比盈转亏。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5.53亿元,同比下滑11.41%;净利润亏损1.04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下滑20.76%;净利润亏损1469.92万元。 来源:界面新闻
特斯拉对印度建厂失去兴趣?曝马斯克已停止接触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4日,据知情人士透露,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特斯拉公司的高管已停止了与印度方面的联系,这使得印度不再期望特斯拉公司会在短期内推进在该国的投资。 知情人士称,自从马斯克在4月底推迟了对印度的访问之后,他的团队没有再就投资事宜向新德里官员进行任何进一步询问。印度政府了解到,特斯拉目前存在资金问题,近期不打算向印度承诺新的投资。 相反,印度政府现在把希望寄托在塔塔汽车公司、马恒达等国内汽车制造商身上,希望他们能提高电动汽车产量。如果马斯克决定重新接触,特斯拉仍然可以享受新的进口关税政策。 就在特斯拉对印度失去兴趣之际,该公司第二季度全球交付量遭遇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并在中国市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今年4月,马斯克宣布大规模裁员。尽管特斯拉已推出了多年来的首款新车型Cybertruck,但该车型的产能爬坡缓慢。与此同时,特斯拉墨西哥新工厂的建设也被推迟。 今年4月,马斯克取消了原计划对印度的访问,理由是特斯拉事务繁忙。马斯克的印度行本应包括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会面。就在马斯克宣布印度行的几周前,印度降低了外国汽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进口税,条件是这些汽车制造商承诺投资至少415亿卢比(约合4.97亿美元),并在三年内开始在当地工厂生产电动汽车。 根据彭博社新能源财经的数据,印度电动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去年电动汽车仅占印度乘用车总量的1.3%。由于电动汽车高昂的前期成本和充电站缺乏,许多买家对是否转用电动汽车犹豫不决。 截至发稿,负责监管汽车行业的印度重工业部、财政部、商务和工业部的代表没有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特斯拉也没有回应置评请求。(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独家|小红书高层对人效比不满将开启新一轮裁员 绩效3.5以下成重灾区
摘要: 继一季度人员盘点后,小红书在近期再度动刀组织,裁员与整合两手抓,核心是解决组织效率低的问题。有员工表示,“新高层对目前小红书人效比并不满意,认为当前小红书的人效比只能达到拼多多的一半”。 凤凰网科技《风暴眼》 作者|董雨晴 编辑|于浩 7月4日消息,凤凰网科技独家获悉,小红书已于近日开启新一轮裁员计划。一位小红书员工表示,“裁员刚刚进行到锁HC阶段,正在进行人员盘点,但还没有进行官方通报,内部也都在等邮件”。 本轮人员调整主要聚焦于绩效在3.5-以下的员工,包含3.5-和3.25,该部分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30%。该消息得到了多位小红书内部员工的确认。据另一位内部员工表述,内部流传的说法是,“新高层对目前小红书人效比并不满意,认为当前小红书的人效比只能达到拼多多的一半”。 凤凰网科技就此消息向小红书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未取得回应。 动刀组织,是当下小红书新管理层更为关注的重点。 不仅仅是对低绩效员工进行优化,同样涉及到调整与整合,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结果。其中,社区部门将面临着较大调整。 据了解,整个小红书目前的一级部门主要为社区部、商业部以及交易部,其中,交易部最为年轻,成立于去年底,主要涵盖的正是小红书的电商与直播业务,该部门由小红书COO柯南(薯名)管理。商业部主要指广告业务,目前由小红书CMO之恒(薯名)负责。社区部则是小红书最为基础的部门,由小红书创始人星矢(薯名)直接负责,其下包括社区产品、内容运营、市场等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以来,以上这些二级部门均空降了新的负责人,目前社区产品由帕鲁(薯名)负责,内容运营由云帆(薯名)负责,社区市场部门则由白板(薯名)负责。 在多位小红书员工看来,近期小红书的人员调整就多与一季度的高层震荡相关。 新部门负责人空降之后,各执行团队均有调整。如社区生态负责人原本向星矢直接汇报,如今转为向帕鲁汇报;原本属于平台部的安全产品团队,也与生态团队一起,由帕鲁负责。 随着新管理层阵容的稳固,多方达成了新共识。 特别是在社区这一一级大部门层面,一个核心逻辑变化是,小红书未来希望用产品能力解决过去运营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社区生态安全、社区增长等。 “其实小红书已经很久没有在产品层面进行过大的优化迭代了,都是小修小补”,一位内部员工表示,这就导致当前的产品能力已经达不到小红书的增长需求。 据知情人士向凤凰网科技透露,该部分将由小红书产品负责人帕鲁全权负责。凤凰网科技此前获悉,帕鲁本名为叶恒,于今年初加入小红书,他此前是快手电商产品一号位,直接向程一笑汇报。 有快手员工表示,叶恒有着很强的产品能力,在快手内部口碑较好,“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在入职小红书后,其能力得到了显现,目前,他同时负责小红书的增长产品、生态产品以及视频产品。
Steam Deck畅玩安卓游戏?消息称Steam将集成Waydroid安卓模拟器
IT之家 7 月 4 日消息,据爆料者 Bradley Lynch 发现,Valve 可能正计划将 Waydroid 安卓模拟器整合进 Steam 平台。 据IT之家了解,Waydroid 是一个适用于 GNU / Linux 系统的开源安卓模拟器,其官网概述如下: Waydroid 让您在桌面上运行所有喜爱的安卓应用,可与 Linux 应用并肩作战。容器内的安卓系统能直接访问所需的硬,安卓运行时环境内置了经过轻微定制的 LineageOS 系统镜像。 Waydroid 利用 Linux 命名空间(user、pid、uts、net、mount、ipc)在容器内运行完整的安卓系统,并可在任何基于 GNU / Linux 的平台(arm、arm64、x86、x86_64)上提供安卓应用,容器内的安卓系统可以通过 LXC 和 Binder 接口直接访问所需的硬件。 该项目完全免费且开源,目前代码仓库托管于 GitHub。Waydroid 与 Linux 系统集成,可以让安卓应用与 Linux 应用一同出现在应用程序文件夹中。Waydroid 在扩展安卓自由窗口定义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特性。Waydroid 不仅能满足日常应用使用,还可用于游戏和全屏娱乐,用户可以启用完整安卓界面。同时,Waydroid 采用了 Wayland 和 AOSP Mesa,最大限度地发挥性能。 标有全新模拟器标识的 Steam 应用开发始于 5 月 30 日,一直持续到五天前。 外界猜测 Valve 可能对将该模拟器整合进 Steam Deck 更感兴趣,而非 PC。毕竟,Windows 平台已经存在其他运行安卓游戏的方案。此外,Waydroid 目前仅支持英特尔和 AMD 显卡,而大多数 Steam 桌面用户使用的英伟达显卡则只能依靠软件渲染,无法享受 GPU 加速,而这对于采用 AMD Zen 2 / RDNA 2 硬件的 Steam Deck 来说就不是问题了。
台积电抢攻背面供电技术:目标2026年量产
快科技7月4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台积电提出完善的背面供电网络(BSPDN)解决方案,不过实施起来复杂且成本较高,预计2026年量产。 当前,台积电所倚重的超级电轨(Super Power Rail)架构,以其卓越的性能与效率,被业界公认为解决高性能计算(HPC)产品复杂信号传输与密集供电需求的直接且高效途径。 该架构即将在A16制程工艺上迎来大规模应用,预示着半导体性能与能效的新飞跃。相较于传统的N2P工艺,超级电轨架构在相同工作电压下,性能提升可达8-10%;反之,在维持相同速度的前提下,功耗显著降低15-20%,同时实现了1.1倍的密度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背面供电技术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性技术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在于将芯片背面精细抛光至足以与晶体管实现紧密接触的极限厚度,这一过程虽精妙绝伦,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晶圆的机械强度。 为应对这一挑战,台积电在正面抛光后巧妙引入了载体晶圆粘合技术,以稳固支撑后续的背面制造工艺,确保了制程的顺利进行。 此外,纳米硅通孔(nTSV)等前沿技术的融入,也对设备精度与工艺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纳米级孔道内铜金属的均匀沉积,台积电需投入更多高端设备,以支撑这一精密且复杂的制造流程。 随着台积电超级电轨架构的逐步量产,其不仅将引领半导体性能与能效的新一轮竞赛,更将带动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为整个行业注入强劲的增长动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