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马斯克为AI公司招人被嘲讽 Meta首席科学家:这种老板你受得了?
图1:杨立昆与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8日,当地时间周一,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试图为其人工智能公司xAI招聘员工,结果遭到了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的嘲讽。 xAI在上周日宣布,公司已完成B轮融资,筹集了60亿美元资金,投后估值240亿美元。接着在周一,马斯克在X上发文,呼吁科技工作者加入他的公司。“如果你认同我们要了解宇宙的使命,就加入xAI吧,该使命需要最大限度地严格追求真理,而不考虑人气或政治正确性。”马斯克说。 杨立昆此前就与马斯克结下了梁子,他在周一迅速回复了马斯克的帖子,掀起了新一轮口水仗。 他在X上发文称:“如果你能忍受这样一位老板,那就加入xAI。这位老板声称你正在做的事情将在明年由AI替代解决(没有压力),声称你正在做的事情会毁灭人类,必须停止或暂停(耶,放六个月的假!),声称想要对真理进行最严格的追求,但却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散布疯狂的阴谋论。” 图2:杨立昆嘲讽马斯克 杨立昆讽刺的是马斯克之前发表的言论。马斯克在今年4月称,通用AI(具有人类智力)将在明年到来,比人类聪明。上周,马斯克又在巴黎举办的“欧洲科技创新展览会”上预测,AI将取代所有工作岗位,并认为AI有10%至20%的可能性摧毁人类。 作为“AI教父”,杨立昆还借此机会抨击马斯克声称自己是言论自由的绝对主义者,并在X上分享未经证实的说法。X此前删除了马斯克在3月份转发的一条帖子,因为它违反了X自己的规定。 至少从2017年开始,这两人就在网上争吵,而且经常意见不一。今年3月,杨立昆怒斥马斯克,并反驳了他的说法,即AI“明年可能会比任何一个人都聪明”。到目前为止,xAI的唯一的产品是一个名为Grok的聊天机器人,它使用X的数据进行训练,其中包括马斯克的帖子。 截至发稿,马斯克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五大AI聊天机器人盲测!ChatGPT未能夺冠,最终赢家竟来自这家“小公司”
编译 | 陈骏达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5月27日消息,近日,《华尔街日报》对ChatGPT、Claude、Copilot、Gemini和Perplexity五大AI聊天机器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盲测。最终,Perplexity综合排名第一,ChatGPT紧随其后,微软的Copilot表现垫底。 本次测试的侧重点为AI聊天机器人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日常任务的能力,反映了它们在真实场景中的表现。《华尔街日报》的测试人员设计了一系列提示词来测试流行的使用案例,包括代码能力测试、健康咨询和理财问题。评判的标准包括准确性、有用性和整体质量。《华尔街日报》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以盲测的形式开展测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AI聊天机器人在不同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吧。 为了使用更全面的功能,《华尔街日报》在测试中使用了20美元的付费版,包括最新发布的OpenAI ChatGPT GPT-4o模型和谷歌Gemini 1.5 Pro。 美国大模型独角兽Anthropic是OpenAI的一大劲敌,此次测试中,它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laude在写作类任务上的表现尤为突出;集成了OpenAI技术的微软AI助手Copilot则在创意写作和总结方面展现出优势。 美国AI搜索独角兽Perplexity AI打造的Perplexity尤其令人惊喜。它在总结、代码和时事类问题上取得最佳表现,在大部分单项测试上都取得前三名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最常用的AI工具。凭借在生成式AI搜索产品上的创新,Perplexity AI喜提“谷歌杀手”称号,今年月活用户数突破1000万大关。根据数据研究分析平台Pitchbook,Perplexity AI团队规模不到50人。 测试中,更新后的ChatGPT意外地未能在测试中拔得头筹,反倒是更为小众的的Perplexity在九项测试中的三项上排名第一,并获得本次测试的冠军。Anthropic的Claude在部分问题上表现不错,但由于无法访问网页且响应速度较慢,最终名列第四。 来自谷歌的Gemini和来自微软的Copilot在本次测试中表现不佳,分列第三和第五。微软Copilot更是在五项测试中垫底,多次忽略提示词中的关键信息,是本次测试中表现最差的AI聊天机器人。 一、健康类问题:Gemini让你“凭感觉决定要不要孩子” AI聊天机器人提供的错误健康建议可能会危害用户的健康。测试人员共提出了五个问题,分别涉及怀孕、减肥、抑郁以及慢性和突发症状。很多答案听起来都差不多。这一部分的评委是《华尔街日报》健康专栏作家Sumathi Reddy,她对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细节问题进行了考察。 例如,当问到怀孕的最佳年龄时,Gemini给出了一个简短而笼统的建议,称“怀孕的最佳时机,是你自己觉得有信心并准备好养育孩子的时候”。而Perplexity的回答则更深入,甚至提出了伴侣关系和经济稳定性等因素。尽管如此,Gemini还是对其他问题做出了高质量的回答,最终仅次于该类别的冠军ChatGPT。ChatGPT的回答在最近的GPT-4o更新后有所改进。 ▲健康类问题排名 二、理财类问题:ChatGPT和Copilot表现欠佳 在这项测试中,测试人员向AI聊天机器人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利率、退休储蓄和遗产继承。《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理财编辑Jeremy Olshan提出了这些问题,并根据建议的清晰度、全面性和实用性进行了评估。 在这方面,ChatGPT和Copilot表现欠佳。Claude对选择罗斯个人退休账户(Roth IRA,一种增值免税的退休账户)还是传统个人退休账户的争论给出了最佳答案。而Perplexity则对高收益储蓄账户与定期存款做出了最好的权衡。类别冠军Gemini对何时从继承的100万美元个人退休账户中提取资金的问题给出了最佳回答。Gemini在回答中强调了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不要匆忙提取资金。 ▲理财类问题排名 三、烹饪类问题:Copilot完全无视忌口 AI有望在厨房里为人类提供帮助。它能让冰箱和储藏室的混乱场面变得井井有条。《华尔街日报》的个人技术产品编辑Wilson Rothman是一位狂热的烹饪爱好者,他向AI聊天机器人抛出了一组随机食材,看看它们能做出什么花样。该类别的冠军ChatGPT提供了一份既有创意又切合实际的菜单(芝士猪肉馅烤苹果配羽衣甘蓝沙拉和巧克力酥饼)。Perplexity提供了详细的烹饪步骤和巧妙的菜单,给测试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接下来,测试人员要求AI聊天机器人提供一份巧克力甜点的食谱,需要满足多种忌口要求。 Gemini一举夺魁,甚至还推荐了一些额外的配料,比如不含乳制品的蛋糕淋面。Copilot加入了提示词中明确要求不应包含的鸡蛋和黄油,因此在这项测试中落败。 ▲烹饪类问题排名 四、职场写作类问题:Perplexity、Gemini和Claude势均力敌 在职场写作中,语气和细节很重要。在向老板提出加薪的要求时可不能油嘴滑舌。撰写招聘启事时,也需要列出要点来吸引潜在的应聘者。测试中,《华尔街日报》告诉AI聊天机器人,他们要招聘一名提示工程师,与《华尔街日报》的个人技术产品团队合作。 Perplexity撰写的招聘通知将新闻行业的要求和对AI的了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评委编辑Shara Tibken指出,Copilot的问题在于它根本没有提到提示工程。Perplexity、Gemini和Claude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Claude最终凭借适合职场风格的新生儿通告(birth announcement)取胜。 ▲职场写作类问题排名 五、创意写作类问题:Copilot扳回一城 本次测试中最大的意外,当属职场写作能力和创意写作能力之间的差异。Copilot的职场写作能力倒数第一,但在创意写作方面却是最有趣、最聪明的。 测试中要求AI聊天机器人写一段以布偶为主角的婚礼祝酒词,还要虚构一场特朗普和拜登之间的街头斗殴。有了Copilot,笑话层出不穷。Claude排名第二,它对两位总统候选人都进行了巧妙的讽刺。 Perplexity在这项测试中罕见地出现事物。它错误地引用了2011年的音乐剧《布偶团》中的一句歌词。 ▲创意写作类问题排名 六、总结类问题:Perplexity能速读YouTube字幕 对于刚刚接触AI聊天机器人的用户来说,总结功能可能是最适合的尝试。总结功能用处很大,而且不太可能造成不可预见的错误。因为本次测试中使用的是付费服务,所以测试人员可以上传较大的文本、PDF文档和网页。 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高级版Claude账户也无法处理网页链接。Anthropic公司的产品经理Scott White说,“我们的团队正在提升Claude的运行速度,扩大它的知识库,完善它理解各种内容并与之交互的能力”。 名人的维基百科页面可能很冗长,因此测试人员要求AI聊天机器人提供披头士乐队成员Paul McCartney的维基百科页面摘要。有些AI聊天机器人提供了简短的介绍,其中包含了披头士乐队的一些常见信息。Copilot的回答采用了提纲的形式,并包含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该类别的冠军得主Perplexity一直都能很好地概括事物,它甚至快速阅读了一个YouTube视频的字幕。 ▲总结类问题排名 七、时事类问题:GPT-4o让ChatGPT的表现显著提升 这部分测试比看上去要复杂一些,因为并非所有AI聊天机器人都能访问网络。测试人员询问了今年夏天的音乐会阵容,以及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的当前形势。 凭借全面的推理和可靠的来源,Perplexity稳居榜首。ChatGPT在第一次测试时表现不佳,但GPT-4o的升级使它跃居第二。Gemini拒绝回答测试人员关于总统选举的问题。 ▲时事类问题排名 八、代码类问题:各个AI聊天机器人表现都相当不错 测试人员还对AI聊天机器人的代码技能和速度进行了评估。在代码技能方面,测试人员请来了《华尔街日报》数据记者Brian Whitton,他提供了三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涉及JavaScript函数、网站样式和网络应用程序。根据Whitton的盲评,所有机器人在代码方面的表现都相当不错。最终Perplexity成功胜出,ChatGPT和Gemini紧随其后。 ▲代码类问题排名 九、速度测试:Claude和Perplexity显著慢于其他AI聊天机器人 为进行速度测试,测试人员对之前的几个测试问题进行了计时,并加入了另一个问题,“用五句话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测试结果显示,各个AI聊天机器人的答案本身各不相同。就响应时间而言,采用GPT-4o的ChatGPT仅用时5.8秒,是最快的AI聊天机器人。在整个测试过程中,Claude和Perplexity都比其他三个AI聊天机器人慢得多。 ▲速度测试排名 结语:主流AI聊天机器人表现各有千秋,Perplexity力压其它明星产品夺魁 本次测试显示,每个AI聊天机器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因此都值得探索。测试人员没有看到明显的错误和幻觉。没有任何AI聊天机器人在测试过程中犯下意料之外的严重错误,或者胡编乱造。它们大多提供了有用的答案,也避免了争议。这表明目前大部分AI聊天机器人都能提供及格线以上的表现,整体能力有所提升。 ▲测试排名汇总 让人意外的是,尽管ChatGPT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名气也很大,但它并没有在本次测试中领跑。相反,知名度较低的Perplexity成为了本次测试的冠军。Perplexity AI的首席商务官Dmitry Shevelenko说,“我们针对回答的简洁性进行了优化,这让模型能够辨别出回答中最关键的信息”。 《华尔街日报》也指出,现在Copilot和Gemini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在未来,微软和谷歌这两家大型科技公司的AI聊天机器人可能会占据优势。谷歌和微软都拒绝对此发表评论。但最近微软告诉《华尔街日报》,GPT-4o将很快被集成到Copilot中,这可能会提高Copilot的性能。 Perplexity在本次测试中的胜利,也证明了坐拥大量算力本身并不能保证企业可以开发出表现最佳的AI聊天机器人产品,在特定方向上的优化也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开Cybertruck成了网红,一点都不开心
撰文 | 周 洲 编辑 | 黄大路 缅因州的第一位 Cybertruck 买家表示,当他在城里开车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路上的“显眼包”。 崔维斯·卡特 (Travis Carter) 是一位药房的老板,也是缅因州第一位特斯拉Cybertruck车主。 他表示,当时没有意识到驾驶这款有史以来最不寻常的车辆会受到怎样的关注。 卡特称,当他驾驶这辆棱角分明的不锈钢皮卡在波特兰行驶时,人们会盯着这辆像古罗马盾牌一样的跨界车,拍照打卡,冲着它大喊大叫,甚至还会没有边界感地检查该车的刹车。有人会问有关卡车的问题,还有人朝着车吐口水。 Cybertruck绝对能在搏眼球竞赛中获胜。 今年2月,CNN记者 彼得·瓦德斯-达派那(Peter Valdes-Dapena)用超过1000美元的日租金租了一辆Cybertruck试驾。 当达派那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购物中心停车场将租来的 Cybertruck 停在一辆粉红色的迈凯伦超级跑车旁边时,他发现迈凯伦车内的人们无法停止谈论 Cybertruck。 “无论我走到哪里,这辆巨大、闪亮的银色卡车都吸引着人群,吸引着那些一直等待见到特斯拉卡车的年轻人。还有其他人,通常是年纪较大的人,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达派那说。 被问及最常得到的反应是什么,卡特说:“被竖中指。”人们在他等红绿灯时,总是朝着他做出这种不雅的手势。 今年1月,卡特支付了10万美元购买了这辆 Cybertruck,在新泽西州提了车。4个月后,它仍然是缅因州仅有的两辆注册的Cybertruck之一。 当卡特开始注意到所有人的目光时,他将自己公司网站的二维码贴在车外,以此来宣传他的公司 Vice Cannabis。但过高的关注度,让卡特有时候反问自己买这辆车是否是个明智的选择。 “人们给我拍了很多照片,”他说, “我是个内向的人,所以这是一种奇怪的经历。尤其是当你等红灯时,每个人都盯着你看。” 作为Cybertruck车主,卡特承认 Cybertruck 并不是最好看的一款车,但他很欣赏它和其他汽车相比那种独特性。 “它很丑,却很可爱,”他说, “它就像一只法国斗牛犬。” 意外因为Cybertruck 成为网红的卡特,言行更加谨慎。“现在我站在舞台上了。我必须非常有礼貌。”他说。 卡特是因为拥有一辆Cybertruck 而意外出名,带来被围观的烦恼。 在线论坛Cybertruckownersclub.com上,Cybertruck的车主们正在吐槽各自的烦恼。 一位 Cybertruck 车主发布了新车上橙色小斑点的特写照片。这位车主在雨中开了两天,车上就有了擦不掉的橙色小污点。 一些车主声称,该车的不锈钢外壳正在生锈。 一位叫拉克萨(Raxar)的发帖人表示,今年2月他提车时,一位销售顾问提醒他注意这个问题。 “顾问特别提到,Cybertruck在雨中会产生橙色锈迹,需要对车辆进行抛光。”他留言道。 拉克萨说,他尝试用洗洁精擦掉这些斑点,但没有成功。 另一位网名为vertigo3pb的论坛用户表示,他注意到自己的车辆外部出现了腐蚀,也是在雨中驾驶后发生的。 “这辆 Cybertruck 行驶了 381 英里。”vertigo3pb分享道,在11天里,这辆拉风的酷车大部分时间都停在他家门前。在寒冷的天气、下雨和阳光直射后,他附上了几张腐蚀点照片和一段视频。 不锈钢通常以极强的耐腐蚀性以及高强度和耐用性而闻名,但很少用作车辆的外层材料,因为它难以成型。 特斯拉网站称,可以花钱购买漆膜,可以选价值6000美元的黑色或白色的漆膜包覆卡车。透明漆膜的售价为 5000 美元。这种漆膜覆盖在外部不锈钢表面上,能防止刮擦。 与Cybertruck的漆膜还要额外花钱选装相比,几乎所有品牌的新车标配都包括最外层的透明油漆。 网上发布的特斯拉车主手册视频,尚未发布包括 Cybertruck 清洁保养的说明,比如可能造成潜在清洁麻烦的外部因素,包括石油、树脂、死虫子和路盐。这些因素可能对电动汽车造成外观损坏。 根据InsideEVs的报道,几位熟悉特斯拉维修的专业人士表示,鉴于 Cybertruck 在业界推出开创性的3mm 厚不锈钢板,期望 PDR(免烤漆凹痕修复)是不切实际的,当然这并非代表做不到,而是非常“耗时”。 耗时就意味著较高的劳动成本。高维修时间与成本通常是维修厂与保险公司不乐见的。过高的维修成本也是许多皮卡车主选择报废的主因。 Tesla 的维修一直偏向更换零件而不是维修。加上仅有官方认证的维修人员才能维修Tesla,还有复杂的软件校准等,这使得维修价格高企。 此外,外部OEM零件的可用性同样需要考虑,Cybertruck 使用的是定制化不锈钢合金,因此尚不清楚第三方厂商是否能制造售后车身面板。 Cybertruck是特斯拉2019年就宣称要上市的纯电动轻型皮卡,结果到2022年7月才落地投产,当年12月上市交付,一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单电机的后驱版、双电机的四驱版和三电机的Cyberbeast野兽版,对应的续航里程分别是402km、547km和515km,售价分别是60990美元、79990美元、99990美元。后驱版与2019年马斯克宣称的4万美元相比,高出52.5%。 Ford F-150 Lightning低阶版Pro 为49995 美元、最高阶的Platinum版为91005美元,Rivian R1T为7万美元左右,还有通用汽车旗下的GMC 和 雪佛兰Silverado卡车,Cybertruck和这些竞品相比显然要更贵,当然它也不完全以价格取胜。 对Cybertruck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交付问题。此前马斯克就表示,Cybertruck在实现量产将面临“巨大挑战”。他表示,现阶段特斯拉可以年产超过125000辆Cybertruck,而Cybertruck的订单已经超过200万辆,按照其每年25万辆的产能预估,订单已排到了8年后。
这种汽车芯片,风向开始变了
付斌|作者 新能源汽车中,有一种闷声发大财,又很少引人注目的芯片,它就是SBC(System Basis Chip,系统基础芯片)。 SBC很有“钱途”。据PMR预测,2023年全球系统基础芯片(SBC)市场规模将达到284亿美元。到2033年,系统基础芯片市场预计将达到62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8.1%。 SBC芯片从来都一个高度垄断的领域,日前,国内首颗汽车智能SBC芯片由芯必达正式量产出货。这标志着,行业迎来新风向。 车规MCU的好基友 SBC芯片即系统基础芯片,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车规级芯片之一。它被划分到电源管理细分子类,电源管理下还包括PMIC、SBC以及安全SBC。 广义上讲,SBC是一种包含电源、通信、监控诊断、安全监控等特性以及GPIO的独立芯片。简单理解就是将众多单一的通用功能集成在一颗大芯片上,以实现汽车电子模块日益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的要求。 细致来讲,SBC中的电源包括线性电源、开关电源;通信包括CAN、CANFD以及LIN;监控诊断包括唤醒输入、看门狗、复位、中断以及对电路诊断后的失效输出,还有功能安全特性。 简而言之,SBC将原来4~5颗芯片高度集成为一颗‘超级芯片’,同时实现电源管理、计算控制和通信等多种功能。 从过去历史来看,新能源汽车E/E架构正在逐渐从离散、分布逐渐集中化,SBC也是为增加汽车集中度而生。 2000年以前,汽车ECU配套的MCU的外围组件是由一个个单独的分立芯片搭建,那时候,传统燃油车由于功能变化少,一般不需要SBC芯片。随着车辆功能逐渐增加,对汽车的电力控制、信息传输、空间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也逐渐向集成化架构过渡。 2000年前后,一些厂商尝试将ECU内辅助MCU工作的外围芯片都集合在一起,有点类似SoC的做法,并把这颗芯片称作SBC芯片。 SBC的应用主要采用“1 MCU+1 SBC”的形式,包括车身控制模块、网关、闭合模块(门、车顶、尾门、拖车)、座椅控制模块、换档器、燃油泵、暖通空调、无线车内充电器、分动箱、氮氧化物传感器和排气模块、灯光控制模块和水泵等。 简单来说,小到开门、关窗,大到动力管理,只要用到车规MCU的地方,它都能帮助其供电和连接网络。 SBC的好处很多,毕竟把所有的外围功能都放在一颗芯片上,所以最简单直接的效果就是减少PCB空间。此外,SBC拥有更好的静态功耗、更高的系统可靠性、更低的成本、更少的重复设计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利用SBC芯片,有助于实现符合汽车功能安全标准的ECU设计。 数据显示,相比分立器件,SBC芯片可以节省30%~50%的开发板空间,省电20%以上并大大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很卷的市场 随着汽车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整车芯片数量越来越多,而更高级别智能汽车的需要量有望提升至3000颗/辆,这种趋势也正在驱使SBC使用数量急剧上升。 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将从2021年的62个MCU和25个SBC提升至2025年的80个MCU和45个SBC。 虽然使用数量变多了,但单价却更低了,这意味着这块市场越来越卷了。 目前,全球的主要供应商为海外巨头,在高功能安全的SBC中,主要玩家为博世(Bosch)、德州仪器(TI)、恩智浦(NXP,包含飞思卡尔)、英飞凌(infineon)、意法(ST)等。 汽车智能化阶段,必须上功能安全系统,因此不同厂商均对SBC的定义有着自己的理解,不过总体来说,整个细分行业尚处于摸索阶段。L2智能驾驶时代下SBC已体现了其汽车安全的重要性。 博世 博世的SBC产品主要包括CY320、CY324、CY327、CY329几个不同封装类型的SBC芯片,用于变速器控制单元的安全IC CG135,CG124+CG130芯片组。 比较典型的高端SBC为CY329,达到ASIL C(D)级别,集成适用于带或不带CAN唤醒的永久供电系统(PSS)或非永久供电系统(NPSS)、VPR升压/降压稳压器(3V)、两个5V线性稳压器、三个独立的5V传感器电源、集成箝位和诊断功能的功率级(7倍低侧、1倍高侧)、CAN-FD收发器、MSC微秒级总线、四个32位停止计数器、3级看门狗等。 根据介绍,集成电压预调节器(VPR)作为带有外部开关MOSFET的升压/降压调节器实现,从而简化了PCB设计并减少了潜在的热点问题。调节器在应用中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在单线圈和双线圈配置中操作,并提供一个配置引脚,用于与不同的外部线圈操作。 CY329提供通过MSC接口直接控制广泛的配置选项,同时MSC接口还提供广泛的状态信息,包括所有功率级的实际栅极电压。 德州仪器 德州仪器的SBC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位,将CAN FD或LIN收发器和电源元件集成在单个封装中。通过用于总线保护和诊断的集成式高侧开关 (HSS)、看门狗和通道扩展来增强系统控制功能。将我们的SBC用于电子控制单元 (ECU)。 值得一提的是,TI 已在布板空间、系统成本和功效方面优化了CAN和LIN SBC。 典型芯片比如TCAN11623-Q1通用SBC集成了CAN FD收发器、唤醒引脚以及3V、70mA LDO输出,而TCAN11625-Q1支持5V、100mA LDO输出。LDO为外部小负载供电,而外部元件可使用唤醒引脚来唤醒节点。其具有自供电功能,因此无需使用额外的电压轨为SBC供电。 TLIN1431-Q1中级SBC集成了LIN收发器、看门狗计时器、高侧开关、唤醒引脚和125mA LDO。支持通道扩展,能够通过添加和控制外部LIN或CAN FD收发器来灵活地扩展系统,而无需使用处理器的另一个通用输入/输出。比较特色的特性是,其可以通过通道扩展实现TCAN11623-Q1。设计人员可以利用通道扩展功能为系统中的小负载添加一个CAN通道和另一个电源。 TLIN1431-Q1方框图,利用通道扩展功能实现TCAN11623-Q1 TCAN4550-Q1高级SBC在单个封装中整合了CAN FD控制器和CAN FD收发器。它包括本地唤醒引脚、看门狗计时器和70mA LDO输出。TCAN4550-Q1将CAN通信添加到任何没有CAN接口的主机,并支持额外的CAN通道。它还填补了传统CAN与CAN FD之间的差距。显示了TCAN4550-Q1的基本方框图及其通过SPI到主机处理器的连接。 TCAN4550-Q1提供额外的功能,包括VIO(支持1.8V、3.3V和5V)、唤醒、抑制以及超时看门狗,可启用通常不可用的处理器功能。 TCAN4550-Q1 方框图,处理器连接和集成 LDO 恩智浦 对恩智浦来说,SBC芯片在早期属于功能芯片,2011年启动恩智浦安全保障计划,使得开发流程与ISO 26262保持一致,2019年开始注重安全系统。恩智浦的产品线非常全,能够涵盖不同等级的应用需求。 恩智浦把SBC也分成了四类:功能安全SBC、CAN/LIN SBC、微型SBC(Mini SBC)、ASSP SBC。 其中,FS26是恩智浦比较重点在推的一款产品。FS26可用于许多汽车应用,有助于提高电动汽车的效率、可扩展性和功能安全。 根据介绍,FS26具有多个开关式稳压器以及LDO稳压器,可为微控制器、传感器、外设IC和通信接口供电。FS26为系统提供高精度电压基准,并为两个独立的电压跟踪调节器提供基准电压。此外,各种功能可用于系统控制和诊断,如模拟多路复用器、GPIO和可选择的I/O唤醒事件、持续时间较长的定时器或SPI通信。 FS26符合ISO 26262标准,涵盖ASIL B和ASIL D安全完整性级别。它具有多个故障安全型输出,是以安全为导向的系统分区的一个完整部分,同时具有最新的按需潜在故障监测。 英飞凌 英飞凌一共有四个子类的SBC芯片系列,包括OPTIREG Lite SBC Family、Mid-Range+ SBC Family、DC/DC SBC Family、Multi-CAN Power+ SBC Family,支持从入门级汽车应用到复杂控制系统的所有产品。 英飞凌的SBC产品主要特点是以优化的系统成本为各种汽车应用提高集成度和性能、极低的静态电流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提高整体系统可靠性、通过降低元件数量和减小PCB使用面积(低至80%)降低系统成本、通过共享状态机和 SPI使设计更灵活并减少了软件设计工作量。 意法 意法的SBC和PMIC放在的同一框图内,用户主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总之,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厂商的SBC都是和自己的MCU配套使用,当然德州仪器、恩智浦、英飞凌等厂商的产品也都支持不同厂商的MCU,灵活度高和适配度高也是这些厂商的一个主要产品特性。 国内SBC芯片发展如何 当下,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当下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SBC便是急需替代的那一个。事实上,一辆新能源智能汽车上缺乏的,并非是很多人关注创业的很贵的芯片,而大部分是价格比较便宜的芯片。 对于国产厂商来说,SBC拥有一定的增量市场。德邦证券曾经这样计算过,根据英飞凌一颗SBC芯片在2~3美金估算,每年售价递减10%,2023年国内车载SBC芯片市场规模约在43亿元人民币左右。 不过,实际的SBC玩家并不多,大多数初创公司,包括川土微、鸿翼微、中科赛飞、芯必达、华芯半导体,实际具备产品的只有美芯晟和芯必达。 对于国内厂商来说,SBC的难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SBC本身属于车规产品,车规级芯片进入Tier1或车厂需要进行严苛的认证工作,包括IATF 16949、AEC-Q100、功能安全ISO 26262等,认证周期长达3~5年。 对于车规产品来说,良率是车规和非车规之间很大的障碍。消费级的芯片本身面积不大——5*5的芯片,很多fab可以保证良率。但车规芯片良率要求极高的,需要从设计端入手,如果没有做测试电路,在制造过程中就不能了解芯片是否真的没有缺陷。 第二是SBC的功能安全,这是普通电源、PMIC和SBC的本质区别。功能安全体系相对其它体系是比较难的体系,是技术和体系管理的融合,包括VDA6.3、16949等,要求在每一步上有没有做这个动作,怎么能做到。 第三是SBC本身集成度高,技术难度高,不仅要在通讯、电源多领域具备技术能力,还要与各种MCU相适配,需要拥有很强的行业Know-How。 不过,随着国产SBC逐步量产,属于国产的新时代,到来了。
特斯拉Cybertruck锋利车身再惹祸,车主提车时被割伤手腕
IT之家 5 月 27 日消息,特斯拉电动皮卡 Cybertruck 的粉丝 bdesign 最近分享了他的提车经历,这位等待了四年终于拿到自己爱车的准车主,却没想到会在提车当天被送进急诊室。 bdesign 在论坛发帖称,他在四年前预订了 Cybertruck,并于今年五月底完成最终下单,准备将这辆不锈钢电动皮卡带回家,取代他的雪弗兰 Silverado Trail Boss。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5 月 25 日提车当天,bdesign 发现 Cybertruck 车身上存在多处明显瑕疵,做工质量也令人堪忧,例如挡风玻璃内部脏污影响视线、引擎盖布满铁锈、货斗盖橡胶密封松动、货斗面板脱落以及尾门上存在凹痕。 正是尾门上的这个凹痕让 bdesign 受伤,他用手触摸凹陷区域,想确认这是否真的是凹痕还是某种残留物,他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疼痛,并猛地缩回手,原来是他的手腕被锋利的尾门边缘割伤。 当时他只以为是轻微的擦伤,特斯拉的工作人员也开玩笑说:“这车真危险!”但随后他们注意到他脚下的地面上积了一滩血,工作人员于是急忙拿来急救箱,为他的伤口消毒包扎。 尽管提车过程如此糟糕,bdesign 还是完成了手续并把车开回家了。然而到了晚上他的伤口仍然没有愈合,最终他不得不去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IT之家注意到,bdesign 并不是唯一一个被 Cybertruck 锋利车身伤到的车主。本月早些时候,另一位车主在上下车时被车门边缘割伤。
蔚来发生自动加速、刹车失灵事故?官方回应
IT之家 5 月 27 日消息,金华车主李先生近日反映其蔚来 ES6 在地下车库行驶时发生事故,疑似车辆自动加速且刹车失灵。 IT之家注意到,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视频中男子称车辆在地下车库“自动加速”“刹车失灵”,并表示自己认可 EDR 数据,并不认可蔚来的数据,如果 EDR 数据显示自己没有踩刹车,甘愿担法律责任。 针对此次事件,蔚来官方回应表示:“环氧地坪车速过快,导致打滑 ABS 介入,用户误以为自动加速。” 蔚来官方做出详细回应称,“近日,我们收到金华用户李先生的反馈,他的 ES6 车辆在地下车库行驶时发生事故,质疑车辆存在问题。收到用户反馈后,我们高度重视,在获得用户授权后,第一时间对调取了车辆的行车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车辆未出现自动加速和刹车失灵的情况。在该起事故发生前的 18 秒,车辆电门踏板被持续踩下,车速从 6.9 公里 / 小时迅速加速至 40.2 公里 / 小时;事故发生前 4 秒刹车踏板开始被踩下,制动压力范围 32.5bar~97.5bar,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持续激活;然而,由于当时车速过快,且地面是覆盖有水分的环氧地坪,这种地面条件导致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显著降低,因此车辆最终未能刹停,从而发生了碰撞。” 为了打消李先生的疑虑,蔚来方面表示愿意与李先生共同选择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涉事车辆进行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公正性。
大规模裁员后,特斯拉招聘新的Autopilot团队成员
IT之家 5 月 27 日消息,特斯拉经历大规模裁员后,近日在其招聘页面上发布了近 20 个 Autopilot 团队的新职位,暗示着该公司裁员浪潮可能即将结束,招聘的新职位办公地点均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市。 IT之家注意到,从职位名称来看,大多数新的 Autopilot 团队成员将致力于特斯拉的 FSD 软件的研发。以下是一些特斯拉 Autopilot 团队的招聘信息: 基础模型研究工程师(自动驾驶) 高级软件工程师(SLAM,自动驾驶) 人工智能工具前端软件工程师 人工智能工具后端软件工程师 全栈模型评估软件工程师 场景创建仿真软件工程师 人工智能研究工程师(基础模型,自动驾驶) 人工智能研究工程师(生成模型,自动驾驶) 特斯拉还发布了招聘机器学习工程师(三维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的职位信息,该职位的描述暗示了特斯拉 FSD 的下一步发展方向。部分职责包括: 开发适用于各种计算机视觉任务的新型公式和架构 执行深度神经网络的大规模分布式训练,以构建用于自动驾驶任务的统一且一致的向量空间(例如占用空间、占用空间流、语义、几何、检测、可行驶表面) 设计用于感知和自动驾驶的指标、任务和数据集 大规模地将模型部署到数百万辆特斯拉汽车上 严格遵循强大的软件工程实践,以快速安全地开发新颖的工作
还没上市的SpaceX已经值两个波音了
文 | 艾尔·鲁特(Al Root) 编辑 | 曹妍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估值有望接近2000亿美元——比波音公司(BA)高出近1000亿美元,后者正在努力竞争SpaceX的载人航天业务——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员运送到国际空间站。 两家公司估值差距,反映了SpaceX在业绩和现金流方面的领先优势。 5月24日,NASA、波音公司和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nited Launch Alliance)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波音用于将宇航员送往空间站的“星际航线(Starliner)”飞船情况——这项载人航天试飞又一次推迟。 “星际航线”由波音公司制造;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MT)和波音两大军工巨头合资组建,双方各持股50%,提供飞船升空所需火箭。 这项载人航天试飞计划原定于5月初进行,但在测试阶段因火箭出现问题而被迫取消。不久之后,工程师们发现“星际航线”的推进系统存在氦气泄漏,了解和修复这个问题导致测试再次延迟。 5月24日新闻发布会是一场“技术说明花絮”,旨在让公众了解具体发生什么。据介绍,受泄漏影响的系统用于减慢飞船速度,防止它在高速进入大气层时燃烧。虽然飞船有三个系统完成这项工作,但其中之一可能无法正常工作的风险足以阻止这次试飞。 这个担忧有道理的,毕竟宇航员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发布会没有明确提及SpaceX,但人们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与会者表示,他们非常兴奋有“第二艘”运载宇航员的飞船出现。 SpaceX发射的龙飞船(Dragon)太空舱,是第一艘载人飞船,自2020年5月以来一直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2014年,波音公司和SpaceX同时获得了NASA合同。到目前为止,SpaceX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但具体原因很难确定。 SpaceX这家初创公司率先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成立22年来,SpaceX发射的火箭已多次进入太空,其系统是航天史上经过最严格测试系统之一。 Baron Capital投资组合经理大卫·巴伦(David Baron)认为,问题关键在于人。“工程师们都想在公司工作。”巴伦告诉《巴伦周刊》,SpaceX能找到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 巴伦还指出,SpaceX正在产生正向现金流,这令人印象深刻。通过旗下Starlink太空Wi-Fi业务,SpaceX可以为下一代发射系统投入大量资金。 Baron Capital基金投资了SpaceX。不过,SpaceX仍是一家未上市的私有公司,不会定期提交财务报表,也不在资本市场进行交易。即使如此,人们还是能从财务角度了解一下SpaceX的情况。 在5月24日一篇文章中,马斯克回应表示,SpaceX不需要任何资本。该公司每六个月进行一次“流动性轮转”,允许员工和投资者出售股票。这些窗口期间交易的股票价格是SpaceX的估值基础;根据现有股东股票销售情况,SpaceX估值约为1800亿美元。 与之对比,波音公司没有产生自由现金流。该公司一季度现金流约为39亿美元。华尔街预计,公司二季度现金流总额将达到18亿美元。不过,波音CFO布莱恩·韦斯特(Brian West)表示,公司今年经济状况将与前三个月一样糟糕。 “星际航线”不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波音不得不放慢生产速度,解决其商用飞机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在1月5日的“空中门塞脱落”后成为焦点。当日,阿拉斯加航空公司运营的737 MAX 9喷气式飞机出现门塞脱落故障。 Vertical Research Partners分析师罗布·斯托拉德(Rob Stallard)、AeroDynamic Advisory董事总经理理查德·阿布拉菲亚(Richard Aboulafia)均表示,投资者不应认为“星际航线”的延误和商业航天问题有关,它们是由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制造的不同产品。 尽管如此,本次延误还是让投资者感到烦恼。如果“星际航线”任务成功,对波音来说将是一次不错的胜利。截至5月24日收盘,波音股价今年已下跌约33%。其中约85%的跌幅发生在1月5日事故之后。 上周,波音股价下跌约6%,而标普500指数基本持平。韦斯特关于波音现金流的预期,是导致本轮下滑的最大原因。
北约秘书长提议允许乌用北约武器打击俄领土遭盟国反对
  27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北约议会大会春季会议上再次提出,应支持乌克兰用北约国家提供的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此前,斯托尔滕贝格还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4日刊登的采访中也声称,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的北约盟国应考虑解除对乌克兰使用武器的一些“限制”,乌克兰应被允许使用这些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的目标。   对此,意大利、德国等北约国家均表示反对。    意大利副总理:北约秘书长应道歉或辞职   斯托尔滕贝格的言论在一些北约国家引起了较大争议。意大利外交部长塔亚尼说,意大利提供的军事装备必须“在乌克兰境内使用”。意副总理萨尔维尼26日猛烈抨击斯托尔滕贝格的言论。萨尔维尼表示,斯托尔滕贝格无法代表意大利人,他应该为自己的言论道歉或辞职。   意大利副总理 萨尔维尼:斯托尔滕贝格应该为他的言论道歉或者辞职。北约不能强迫我们在俄罗斯本土杀人,任何人都不能强迫意大利向乌克兰派兵。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也表示,不知道斯托尔滕贝格为什么这样表态。   朔尔茨:德国反对解除援乌武器使用“限制”   德国总理朔尔茨26日在首都柏林的一场活动中重申,反对允许乌克兰使用德国提供的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朔尔茨说,德国对乌克兰的政策目标是防止俄乌冲突演变成一场“大战”。   《经济学人》分析称,斯托尔滕贝格这些话是说给美国听的。白宫暂未就斯托尔滕贝格言论正式置评。在17日记者会上,有记者就美国是否会因俄罗斯在哈尔科夫方向的进攻而取消对乌限制,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对此再度重申,美国一贯立场是不鼓励也不帮助乌克兰打击俄罗斯本土,这一政策没有改变。   俄方:解除“援乌”武器限制可能引发危险后果   斯托尔滕贝格发表此番言论前,美国国会议员也曾要求解除对“援乌”武器的使用限制。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曾谴责称,这些美国议员“头脑发热”“火上浇油”“完全不负责任”,警告他们的言论可能引发危险后果。
美股GLP-1主题基金引发思考 下一个“诺和诺德”会是谁?
财联社5月28日讯(编辑 史正丞)随着一个押注GLP-1赛道长期爆发潜力的主题投资基金引发讨论,美股市场也开始审视诺和诺德、礼来之余,还有哪些制药公司有希望分一杯羹。 ETF发行商Roundhill Investments首席执行官戴夫·马扎周一表示,积极超配在市场中实际生产这类药物的企业,并逐步识别处于特定阶段的公司,这种能力会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拼凑全球GLP-1概念大杂烩 截至上周五收盘,礼来公司的股价在最近一年里涨了90%,而诺和诺德也上涨了68%。马扎强调,投资者不用担心已经错过这波行情,现在减肥药行业仍处于“初期阶段”。他表示,这个市场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足以让更多的公司进入,无论他们是提供效果更好的药物,或者提供不需要皮下注射的新产品。 (从2021年开始,诺和诺德股价已经翻了3倍,来源:TradingView) 这个名叫GLP-1&减肥药ETF(OZEM)的产品上周二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相较于产品的概念,更有意思的是选股。 根据基金官网公布的持仓数据,截至上周五收盘,礼来和诺和诺德是毋庸置疑的前两大持仓,持仓比例均略超两成。第三大持仓是丹麦生物技术研究公司Zealand Pharma A/S。其余持仓方面,安进、辉瑞、阿斯利康、再生元等积极布局GLP-1和减肥药产业的大厂也集体亮相。前两天宣布将推出“平价减肥药订阅服务”的在线药房Hims & Hers也在持仓列表中。 (来源:Roundhill Investments)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美国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还配置了多个港股和日股标的。 其中,基金的第六大持仓信达生物(1801.HK),正在与礼来共同推进GLP-1R/GCGR双重激动剂玛仕度肽上市。联邦制药(3933.HK)、石药集团(1093.HK)也有在研或已经上市的GLP-1产品。 日股方面,这只基金选择了中外制药、盐野义制药,同时买入了武田制药的美股。 马扎表示,GLP-1药物制造商正在追随AI概念股类似的轨迹。这个行业的状况不禁令人想到英伟达和AI,他们只是领先了一步。礼来和诺和诺德几年前转向关注糖尿病和减肥药物,成功切入这个市场并产生令人瞩目的结果。 下一个爆点? 随着减肥药的市场确定性完全打开,辉瑞、安进、勃林格殷格翰等知名药厂的相关新药开发已经进入中后期临床试验阶段,入局稍晚一些的罗氏也已经开始早期研发。 对于投资者关注的“更有效的减肥药”和“不用打针的减肥药”,目前也有一些积极的动向。 Seeking Alpha平台的生物医药分析师Edmund Ingham解读称,目前来看下一个重磅减肥药,更有可能是礼来或者诺和诺德推出的下一代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产品。礼来的口服GLP-1药物Orforglipron,以及诺和诺德的口服药Amycretin都已经交出具有希望的初步数据。 其他公司方面,Edmund也提到Viking医疗也在“双管齐下”。公司的试验药物VK2735在早期实验中,使肥胖症患者在13周内平均体重下降约15%。这家公司还有一款在研口服减肥药,能使得患者在28天内减重5%。安进的管理层曾说过,接下来会发布在研药物MariTide“令人兴奋的二期数据”。辉瑞、罗氏也有多款GLP-1管线药物。 相较于Edmund的“报菜名”,另一位生物医药分析师Terry Chrisomalis更加坚定地押注诺和诺德麾下名为CagriSema的新药。目前这款药物已经有一个三期试验在进行中,而且是直接将CagriSema与礼来的Zepbound注射剂进行对比。 CagriSema是把卡格里林肽(cagrilintide)与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结合的药物。 Terry表示,我们已经知道司美格鲁肽在提供饱腹感方面有效。而卡格里林肽是一种长效双重胰淀素类似物,具有控制血糖的作用。因此两者的组合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减肥。
赚翻了!两大巨头同步加仓拼多多,高瓴重仓近百亿元
随着美股13F报告的陆续披露,私募巨头的最新持仓浮出水面。 5月15日,千亿私募高瓴和高毅旗下公司在同一天向美国SEC递交了截至一季度末的13F美股持仓报告。两大私募坚定看好拼多多,选择继续加仓拼多多,目前该股是两大私募的第一大重仓,尤其是高瓴重仓拼多多近百亿元。 同时,高瓴HHLR还大幅加仓了亚马逊,新进买入了AMD(超微半导体)、苹果、英伟达;高毅则新进买入特斯拉、Meta等,对华住和百胜中国大幅加仓。 两大私募继续加仓拼多多 与景林资产大幅减持拼多多不同的是,高瓴HHLR和高毅资产国际公司在一季度对拼多多进行大幅加仓。 其中,高瓴HHLR加仓168万股拼多多,增持比例达16.62%,最新持股数量升至1178.15万股,期末持股市值达到1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8.91亿元),即单票持仓就接近百亿元人民币,足见对拼多多的青睐。 高毅则增持拼多多48.82万股,增持比例达75%,期末持股数量达到113.8万股,期末持股市值为1.32亿美元,占其总持仓的比例达到23.89%。 过去一年,拼多多的涨幅高达120%,两大私募的持仓也收获颇丰。 2023年,拼多多交出了亮眼的业绩:全年营收达到2476亿元,同比增长90%;净利润600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第四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889亿元,同比增长123%。净利润233亿元,同比增长146%。 如此迅猛的营收增长,震惊了市场。财报发布后,拼多多盘前大涨13%,不过随后大量资金获利了结,股价一路下行。近期,随着中概股的回暖,拼多多的股价也再度逼近年内高位附近。 截至最新,拼多多的市值是1926.09亿美元,阿里巴巴的市值为1934.98亿美元,两大电商巨头的市值相当接近。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预计将在2024年5月29日发布第一季度财报,市场对此寄予厚望。 高瓴新进买入AMD、苹果,增持亚马逊 截至一季度末,高瓴HHLR在美股市场持仓总市值为46.04亿美元,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拼多多、百济神州、贝壳、传奇生物、微软、AMD、亚马逊、赛富时、丹纳赫、TAKE-TWO互动软件,中概股市值占比超过70%,占据主导地位。 一季度,高瓴新进买入AMD,大举买入91.24万股,期末持股市值达到1.65亿美元,一举买成高瓴的第六大重仓股。 AMD的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实现营收 54.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净利润1.23 亿美元,利润端环比大幅回落,主要是受游戏业务等需求下滑影响,AMD的股价也从高位有所回落。 除中概股外,科技依旧是HHLR Advisors的主要投资逻辑,高瓴一季度还新进买入了苹果、英伟达、META等科技公司相关标的。 此外,高瓴对于重仓股亚马逊进行了小幅加仓,增持11000股,期末持股市值升至1.48亿美元;清仓了爱奇艺、富途等6股。 高毅加仓华住,新进买入特斯拉、Meta 一季度,高毅也对其美股持仓进行了调仓换股。 截至一季度末,高毅美股持仓总市值为5.54亿美元。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拼多多、中通快递、华住、爱奇艺、腾讯音乐、网易、百胜中国、微软、雾芯科技、贝壳,集中度高达87.56%。除了微软外,其他全是中概股,这体现了国内的私募巨头们重点还是将仓位放在更为了解的中国资产上,在能力圈内做投资。 除了增持拼多多,高毅在一季度还大举加仓了华住、百胜中国、网易、贝壳、携程网等中概股。其中,增持华住84万股,增持比例为116.25%,期末持股市值升至6055万美元;增持百胜中国62万股,增持比例为843.09%。 高毅一季度新买入特斯拉、Meta等3股,减持腾讯音乐、微软、好未来等5股。整体来看,高毅在美股的持仓仍然偏低,主要是因为高毅布局海外的时间较高瓴、景林、淡水泉等私募巨头更迟。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个季度高毅的美股持仓市值也在快速增长,但A股才是高毅资产配置的“压舱石”,冯柳、邓晓峰等在A股的公开持仓曾一度高达500亿元。 来源:证券时报
华夏银行等三家银行资本补充工具获批发行,年内“补血”银行已超十家
5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披露三条行政许可,华夏银行、广东南海农商银行和广州农商银行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工具。其中,同意华夏银行发行800亿元的资本工具,品种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广东南海农商银行发行不超过30亿元额度的资本工具;广州农商银行发行不超过120亿元额度的资本工具。 三家银行均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具体工具品种、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并于批准后的24个月内完成发行。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有渤海银行、广发银行、广州银行、桂林银行等超过十家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工具获得监管批准。其中,工商银行获批发行3700亿元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金额最多;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发行规模均在120亿元以下。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部分银行受复杂经营环境影响,利润增速放缓,另外银行通过信贷支持实体经济也也加速了资本消耗,通过发行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增强信贷扩张,更好满足相关监管指标要求。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56%、13.43%、12.63%、12.22%。 显然,中小行面临资本补充压力。以此次获批的广州农商行为例,截至2023年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67%、11.12%、9.83%。募集说明书显示,此次发行完成后,将提升该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超过1.5个百分点。 与中小行情况有所不同,大型银行进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后,也需要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券,满足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的达标要求。 此前,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相继发行TLAC债券。从发行公告来看,两家银行债券发行条款类似,基本发行金额均为300亿元,其中3+1年期发行规模200亿元,5+1年期发行规模100亿元;设置了增发规模不超过100亿元的超额增发权。 界面新闻记者获悉,两家银行发行的TLAC债券均有多家机构参与认购,其中,工行TLAC债券吸引了超过150家投资人参与认购,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基金、保险、券商、外资机构等各类型机构,投资者分布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目前,中国共有五家银行面临达标要求,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四大行需在2025年1月1日之前满足TLAC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的要求,交行需在2027年之前满足TLAC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的要求。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对界面新闻记者说,经济复苏将持续夯实商业银行盈利基础,“以量补价”的整体逻辑依旧成立,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具有一定保障;外源性资本补充将在股东增资、发行永续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定向发行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夯实;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将稳中有升。 来源:界面新闻
揭秘OpenAI与好莱坞女星的“声音之争”,奥特曼山寨了吗?
约翰逊2013年在电影《她》的首映仪式上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美国好莱坞知名女影星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与OpenAI的声音之争引发关注。《华尔街日报》周四刊文,披露了约翰逊与OpenAI进行背后交涉的内幕。 约翰逊拥有一位强大的好莱坞经纪人,他就是布莱恩·卢徳(Bryan Lourd)。上周,卢德给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打去了一个紧急电话,质问奥特曼:“你觉得这么做合适吗?” 几个月来,奥特曼领导的人工智能巨头OpenAI一直在寻求与约翰逊合作,但没有成功。约翰逊在2013年的电影《她》(Her)中为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配音,令人难忘。去年9月,约翰逊拒绝了与OpenAI合作的提议,不愿为后者的一个新助手功能配音。 但是,奥特曼没有放弃。知情人士称,今年5月中旬,他给创新艺人经纪公司联席董事长卢德发了一条短信,想知道约翰逊是否可以重新考虑一下合作提议,他想让她看看OpenAI一直在开发的一样东西。不过,双方未能就会面时间达成一致。 奥特曼 接着在5月13日,OpenAI对外展示了一款升级后的AI系统,并为其ChatGPT配备了新的语音助手,其中包括一个名为“天空”(Sky)的女性助手。 对此,约翰逊感到既惊讶又生气。她和卢德认为,“天空”的声音听起来和她的声音“惊人地相似”,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同。约翰逊和卢徳整个上午都在回复朋友和同事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其中一些人担心OpenAI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了约翰逊的声音。 然而,当卢徳质问奥特曼时,奥特曼不以为然,“他们真的认为这声音很像约翰逊?她疯了吗?” 于是,好莱坞与火速发展的AI世界再次爆发冲突,并上演了迄今为止最具戏剧性的一幕。 AI以一种快速发展、或许势不可挡的力量出现,在创意产业引发了深深的焦虑。几十年来,创意产业在创作者如何获得工作报酬方面一直受到严格规则的约束。创意产业感到焦虑的原因在于,生成式AI聊天工具背后的大语言模型通常是使用从互联网上搜刮的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训练的,其中可能包括受版权保护的、宝贵的、通常是付费的材料,比如约翰逊的声音。 法律行动 就在三年前,约翰逊对迪士尼发起了一场激烈的公开法律行动。现在,她聘请了一个法律团队,要求奥特曼和OpenAI给出解释,并发表了一份严厉的声明。 不过,OpenAI表示,“天空”语音助手从来没有打算模仿约翰逊,而且该公司在与约翰逊接触之前已经聘请了一位配音演员来录制这个部分。接近奥特曼的人说,他希望约翰逊参与这个语音项目,可能是作为一个额外的声音或者帮忙宣传这款产品。 约翰逊的经纪人卢徳 在收到约翰逊法律团队的法律信函后,OpenAI在上周日暂停了对“天空”语音助手的使用。奥特曼周一晚上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为未能更好地沟通道歉。 据知情人士透露,OpenAI已经花了几个月时间拜访与电影公司和制片人,展示其Sora文本转视频工具,并讨论潜在的授权交易。周三,《华尔街日报》母公司新闻集团与OpenAI达成了一项内容许可合作协议,未来五年的价值可能超过2.5亿美元。 对于像约翰逊这样的艺人和知识产权所有者来说,很难证明他们的肖像或内容是否被滥用。目前,管理AI系统的法规也不完善。 在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况下,OpenAI表示,它将直接与包括工作室和艺术家在内的内容创作者讨论AI的潜在颠覆性。奥特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整个AI行业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就那些未来对AI系统有价值的材料向艺术家付费。 他在今年3月的一次播客采访中表示,艺术家也应该能够选择不让AI系统模仿他们的作品。 奥特曼曾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他和OpenAI其他高管受到2013年电影《她》的启发。在这部电影中,一名男子爱上了他的AI助手,该助手由约翰逊配音。OpenAI的目标是开发一款类似苹果Siri或微软“小娜”的助手,使得用户可以与之交谈。 接触约翰逊 去年5月,OpenAI发布了一份招聘启事,招聘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的男性、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声音。《华尔街日报》查阅的内部文件显示,该公司希望找到温暖、迷人、有魅力的声音,“一个你立即信任并感到亲近的声音,无需任何修饰”。 2023年6月和7月,该公司从400名申请者中筛选了一份名单,并让他们飞往旧金山进行录音。文件显示,这些配音演员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并在产品发布后的三年内不向OpenAI的竞争对手提供录音。OpenAI表示,为“天空”配音的女演员去年7月在工作室录的音。 据知情人士透露,奥特曼在去年8月中旬首次联系了卢德。通过私下里和商业上的交往,奥特曼已认识卢徳多年。9月初,奥特曼与约翰逊会面,讨论与OpenAI合作的事宜。 约翰逊在一份声明中说,奥特曼告诉她,她的声音会给用户带来安慰,让人们对AI的快速发展感到放心。 约翰逊 知情人士说,OpenAI内部只有很少一部分知道奥特曼与约翰逊的接触,其中包括一些直接参与该项目的人。几个月前,好莱坞演员罢工导致剧组停工,上映日程被打乱,演员失业。演员们对电影公司使用AI的担忧,以及他们的肖像可能在未经同意或补偿的情况下被使用,是此次罢工的重中之重。 知情人士说,约翰逊考虑了这个机会,并直接告诉奥特曼她不感兴趣。这位女演员在本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出于个人原因,她拒绝与AI合作。 其实,OpenAI在去年9月下旬首次推出了语音功能,但直到本月该公司在网上发布了一个主打“天空”语音助手的产品演示,该产品才引发关注。 今年5月13日,就在OpenAI发布其旗舰AI系统更新版本GPT-4o的当天,奥特曼在X上发布了一个词“她”(her)。结果,约翰逊的朋友和同事纷纷给她发邮件,询问她是否参与了OpenAI项目。 约翰逊很快发现自己处于一场争论的中心位置。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在生成式AI时代,艺术家能否掌控自己的肖像使用权。 “人们对艺术家、创意人员和知识产权似乎有着充耳不闻的感觉,尤其是现在,这些问题非常敏感。”经纪公司WME数字战略主管克里斯·杰奎明(Chris Jacquemin)表示。 要求道歉 据知情人士透露,卢德打电话告诉奥特曼,OpenAI的“天空”语音助手听起来像是用约翰逊的声音训练过的。他要求对方道歉,并删除那个声音。OpenAI表示,“天空”并不是使用约翰逊的声音训练的。 几天过去了,这个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于是,约翰逊组建了一支法律团队,其中包括经常在合同纠纷中代表艺人的约翰·伯林斯基(John Berlinski)。三年前,约翰逊与迪士尼因电影《黑寡妇》的片酬问题产生了法律纠纷,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5月15日,约翰逊的法律团队向OpenAI发了一封信,要求OpenAI停止使用“天空”语音助手的声音,并公开其来源。知情人士说,OpenAI通过律师提供了与他们合作过的配音选角导演的名字,但没有提供聘用的演员名字。 接着在5月19日,约翰逊的团队发出了第二封信。次日,约翰逊公开了这件事。约翰逊当时在一份声明中说:“在我们都在努力应对深度伪造和保护我们自己的肖像、我们自己的作品、我们自己的身份的时候,我认为这些问题应该绝对厘清。” 奥特曼的支持者为他辩护称,除了都是女性,声音“撩人”外,“天空”的声音与约翰逊在电影《她》中的声音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自从约翰逊公开指控OpenAI以来,好莱坞演员工会、美国电视和广播艺术家联合会(SAG-AFTRA)一直与她的团队保持着沟通,并表示该组织正在支持联邦立法,以保护演员的声音和肖像免遭未经授权的数字复制。 “令人鼓舞的是,OpenAI显然认真对待了她提出的担忧。”SAG全国执行董事邓肯·克拉布特里-爱尔兰(Duncan Crabtree-Ireland)表示,他把目前的局面称之为“狂野的西部”。 在最近与主要电影公司和流媒体公司签订合同时,SAG在使用AI和演员肖像补偿方面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它无法让电影公司在使用演员的声音或肖像来训练AI时征求他们的同意。 “归根结底,这些AI平台不会自我监管。”丹·尼利(Dan Neely)表示,他是生成式AI创业公司Vermillio的CEO,该公司聚焦AI知识产权和艺人内容的授权使用。(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马云找回初心,阿里对“大公司病”开刀
“向大公司病开刀”已成为阿里今年的主基调。 5月23日,阿里公布2024财年年报的同时,也公布了一封由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和CEO吴泳铭首次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信中详细阐述了阿里未来的战略方向和经营细则,并在文末反思道,过去25年,阿里已经出现“大公司病”,未来阿里将坚定地向“大公司病”开刀。 事实上,这已不是阿里第一次意识到“大公司病”了。 4月,退休五年的马云“现身”内网发布《致改革、致创新》一文,文中除了对阿里改革一年的成效做出肯定外,已向外界传递出阿里要根治“大公司病”的信号。“我们向大公司病开刀,从一个决策缓慢的组织重新回到效率至上、市场至上,重新让公司变得简单和敏捷。”马云写道。 图源:网络 二十年前,起家电商、占据绝佳生态位的阿里,完成了从追光者到领跑者的身份大转变;二十年后,明眼人都能看出,蔡崇信和吴泳铭领导下的阿里正全力“砍”向大公司病,以求轻装上阵,回到互联网机遇的第一线,找回曾经的那艘航空母舰。 当阿里磨刀霍霍向“大公司病”时,其映射的是,这家已经缔造庞大商业帝国的巨头,正在逐步回归初心,实现最初、最简单的希望: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名义退休 幕后操盘的阿里“船长” 回首阿里巴巴从最早的黄页“狂飙”至市值千亿商业帝国的历程,马云绝对是执掌这艘商业巨轮前进的舵手。 当张勇、吴泳铭依次接过方向盘后,马云逐步从一线舵手转变为更高阶的存在。隐去“马云”之名,以“风清扬”示人,变成了阿里人的精神图腾,并以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阿里人走出困局。 图源:网络 事实上,尽管退休五年,阿里掌权人某种程度上还是马云的“提线木偶”,在关键时刻,仍由马云下场一锤定音。 这一点,从最近一年号称“闲云野鹤”的马老师三次为阿里发声(每次均是雷霆万钧之势)中也能感受到——马云虽退居二线,但仍是真正的掌控者。 去年5月,被拼多多、抖音拉入新一轮电商大战的阿里疲于奔命,马云召集淘天集团各业务负责人召开小范围的沟通会,直言阿里现在的困境和对形势的判断。一个月后,张勇发布全员信卸任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在内部信中提到阿里云的重要地位和公司规范化治理。 马云回归,阿里CEO即换人,足见个人能量之大。 同期,马云喊出“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以三个“回归”给阿里未来的发展路线指了一条明路。 于是,阿里开始出招,祭出7年来最大升级动作,一改淘宝网页版的多年顽疾,还放出“淘江湖”论坛,将马云20年前的发言再次向外界披露。随后,吴泳铭开始频频提及“用户为先”战略,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马云的“回归淘宝、回归用户。” 图源:网络 蔡崇信也公开表示,未来会收缩非核心资产,如慢慢完成传统实体零售业务的退出。这既是阿里收缩业务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在践行“回归互联网”? 去年11月,拼多多发布季度财报后市值一路狂飙,且一度超过阿里。面对这个曾经看不上的后来者颇有气势盖人之势时,阿里内部开始军心不稳。马云再次下场,现身阿里内网,并直言阿里会改、阿里会变。 于是,一个月后吴泳铭上任,随即开启人事大调整,初步开展核心管理层大换血。 改革箭在弦上,马老师就是幕后的节奏把控者。 名义上退休,闲云野鹤,退步收拳;实际上剑拔弩张,继续暗中掌握阿里。毕竟,没有人比马云更懂阿里最需要什么,也没有人比马云更能给内部吃下一颗“定心丸”。 去大公司病 阿里“剔肥增瘦” 以淘宝天猫为树根,支付宝、阿里云为树干,新零售等其他产业作为枝叶,看似阿里已经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随之而来的恰恰是组织决策愈发僵化,无法及时根据外围的变化做出改变的遗憾。 阿里的“大公司病”在这一刻具象化。 想要去除“病根”,就要找到“病因”。阿里的“大公司病”来源于淘天成熟后,向外延伸的一系列过于繁杂的产业,导致其组织架构上愈发臃肿,资源浪费且各部分协同成本过高,最终从一个灵活抗打的青年变成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 阿里深知“病因”,且多年来一直在向更灵活的组织架构方向调整,例如早期的履带战略,基于成熟业务的发展带动新业务成长,随着新业务数量增多,阿里又推出中台战略,以“大中台小前台”的模式,打通各业务线的数据,推动各业务间协同。 但中台战略推出几年后,也难以匹配阿里发展的速度。于是2020年,阿里又开始推动责任制改革,以四大板块为核心,成立多家独立运营公司。这也被看作为是后续“1+6+N”的前奏。 图源:网络 2023年5月,阿里史上力度最大的组织架构变动“1+6+N”横空出世,向市场讲了一个大象转身的故事。 分拆六大业务,一方面能让阿里从庞大的业务线中抽离,专注淘天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卸下淘天养家的“包袱”,使其以更独立的姿态面对市场。“1+6+N”是当时阿里留下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表明,阿里正逐步精简核心能力,不再将过多心血耗费在新业务中。 这场改革伴随张勇“退位”而偃旗息鼓,尚未完全实现。 但吴泳铭和蔡崇信接过交接棒后,再次吹响改革的号角。干脆利落的将阿里一分为二,以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为唯一衡量标准。对于核心业务,阿里将保持长期的专注和高强度的投入;对于非核心业务,将通过尽快盈利或其它多种方式,实现这些资产的价值。 图源:阿里财报 至此阿里誓要“剔肥增瘦”。 于阿里而言,核心业务无非是淘天和阿里云,这一点通过吴泳铭一人任阿里云集团董事长兼CEO、淘天集团CEO两个位置就能看出。 从业务角度看也是如此,淘天和阿里云是阿里最关键的板块,淘天是阿里的根基也是营收的主要来源。阿里云是阿里决胜人工智能时代的最大底气,二者结合后,则会形成马云口中的未来——AI电商。 除了组织架构的大变动外,阿里一直在通过人员缩减的方式,以减少沟通链条。据财报,2022年减少了1.95万人、2023年减少了2万人、2024年第一季度又少了1.4万人。两年三个月里,阿里向社会输送了5.4万名“阿里人”。 不难看出,阿里一直在调整策略,想要寻求更敏捷的姿态应对瞬息变幻的市场。本次向“大公司病”开刀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知天命、不认命 马云阿里再“链接”? 除了刀刃向内的改革外,市值持续缩水,生态位被持续挤压,阿里这张越摊越大的饼必须要收回来破局了。 甩包袱、求变,马云挥刀指向已至“成熟年”的阿里。 事实上,自2021年起,阿里人军心动荡之际,马云已经结束了自称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转而做起了产业的一线调研师。 马云也公开表示,接下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会完全投入到农业领域。 从考察泰国正大集团,到2022年下半年前往日本考察渔业养殖,2023年行程更是覆盖十几个国家,更是在国内爆出间接持有一家食品及渔业领域型公司和新创一家预制菜公司……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如此成体系的深度调研甚至下场,马老师焕发事业“第二春”的野心表露无遗。 图源:网络 退休后数次为阿里战略定调,如今下场进军新赛道、脱离阿里再创业的马云,基本上还是围绕阿里原有的业务做延伸。或许,马云思考的不只是个人事业的第二春,更是整个阿里的未来。 或许从马云决定退休的那一刻,自己前往求取阿里未来之路和阿里改革两条腿同时走的想法就已经萌芽,外部由马云不动声色挖新产业,内部由上位者极速下刀,紧跟热点的同时又有超前于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视野。 唯一肯定的是,回归阿里已经不是马云考虑的选项之一,至少在阿里改革尚未完成之前,都不会亲自下场,而是走在前面,为阿里思考可能性,继续做阿里的马云,而不是马云的阿里。 不论如何,阿里还是阿里,马云也依旧是那个叱咤风云的马云,脱离了马云属性的阿里依旧伟大,也依然是一家令创业者尊重的公司。 无论是马云的“一声令下”,还是吴泳铭和蔡崇信的“贯彻落实”,阿里仿佛又回归到当年拳打eBay、脚踢亚马逊的战斗状态了。 只不过,这次战斗从在一片荒芜之地中“打天下”,变成了在茂盛森林里“守天下”。 在阿里的天下里,梦想也不再宏大,而是拾起那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小愿景。虽然尚不得知阿里的天下究竟能容纳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阿里不会再加入复杂、难以协同的新业务。 一个“守天下”的阿里,要的是精兵强将,更要一个回归“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初心的创业团队。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