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特斯拉在上海又建一座工厂,这次想干嘛?
特斯拉最近真不是很不太平,又是滞销,又是裁员,股价一路向下狂奔,一幅岌岌可危的样子。 马老板也专门来了趟中国,左谈谈右谈谈,把得力助手朱晓彤带回了国内,还说要搞定 FSD 。不过,这 FSD 来不来不好说,特斯拉反倒先在上海搞了波大的。 那个拖了一整年的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终于动工了! 一向不怎么营销的特斯拉,还特意在官方公众号给大家介绍了这个储能工厂。 身为特斯拉二号人物的朱晓彤甚至兴奋地说: “ 对特斯拉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em...上次见特斯拉这么振奋那还是上次。 上海储能工厂这待遇,跟 2019 年上海整车工厂开工也没差了,可见特斯拉非常重视。 说回这个储能工厂,顾名思义呢,就是造储能设备的。 咱们看官方给出来的鸟瞰图,这一个个集装箱样式的就是特斯拉专门生产的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 Megapack 。 这玩意儿,可以看作是一块超大的 “ 充电宝 ” ,实际上就是往里一块块地塞电池,一台 Megapack 最多可以存储 3900 度电,相当于 65 台 Model 3 的电量,蔚来的换电站那 21 块电池都是小巫见大巫。 根据特斯拉之前推广的家庭式光储一体 Powerwall 的经验( 一台 powerwall 每年能帮一个家庭省 65% 的电费 ),一台 Megapack 就可以满足 3600 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 而且你可别以为这是特斯拉在画大饼,特斯拉靠着这玩意在美国已经赚麻了。 这些年,全球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风力、光伏嘛,大家懂的。这风不吹了,这太阳不晒了,发电效率就得下降,没电拉闸那可是大事,德克萨斯州那次大雪停电有多惨咱们都知道了。 而储能电池就可以起到削峰平谷的作用,在风力、光伏发电的高峰期把电力蓄起来,人们要用的时候再发出去,保持电网输出的平稳。 所以,即使 Megapack 一个售价 180 多万美元,在欧美仍然卖到断货,排队排到 2025 年去了,目前是特斯拉毛利率增长最高的版块,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 140% 。 Megapack 遇上卖断货、产能地狱的难题,像极了当年的 model3 。 所以马斯克直接复刻当年的操作,赶紧跑来中国,以雷霆速度增产,准备复刻一遍上海第一工厂的成功,让 Megapack 在中国卖爆。 而且你别说,储能这事在国内也挺有搞头。 毕竟我们作为工业大国,限电那是家常便饭,工业限电基本上每年都得来一遍。 咱们普通人感知明显一点的,那就是 22 年的四川限电,那年天气异常炎热,连续 35 °以上的高温把四川全省烤成了炸鸡,三峡大坝的水都给蒸发了,连居民的空调都无法保障。 而根据特斯拉的规划,这座储能工厂,年产能将达到 40GWh ,能将目前特斯拉的储能电池产量翻番,既能满足国外需求,也能开拓国内市场。 但是话说回来,虽然储能盘子很大,但我估计 Megapack 在我们这可能会没什么市场。 现在的储能系统市占率前十的,有 7 家都是中国公司,前二的阳光电源和比亚迪,一个 03 年就开始做光伏逆变器,另一个 08 年就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始研发储能电池。到目前,这两巨头和特斯拉拉开了近 3% 的市占率差距。 而且打开 Megapack 的供应商列表,我们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宁德时代。 是的,特斯拉 Megapack 的电芯供应商是宁德时代的。 世界电池巨头怎么会缺席储能这个千亿市场呢? 宁德时代虽然不在储能系统的榜单内,但它去年储能电池电芯的装机量达到 69 GWh ,而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为 185 GWh ,光他一家就占了 37% 的份额。 要是加上中国其他锂电企业,真的全是我们的人。。。 技术上特斯拉也存在代差,宁德时代的天恒储能系统能实现 6.25 兆瓦时的储存量,三围数据是标准 20 尺集装箱尺寸(长宽高 6.1m × 2.4m × 2.6m ),方便出口的同时,对比特斯拉 Megapack 体积增加 33% ,但容量增加了 60% 。 所以,特斯拉 Megapack 这次入华,还真不像 Model 3 一样有着碾压的技术优势。 不过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在开工仪式后也说了,上海储能工厂将和上海整车工厂用一样的思路,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进可攻,退可守。 中国市场要是打不开,那就往国外卖嘛,反正都卖断货了。而且依托中国供应链,甚至有着更加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了。 而对于咱们来说,这个时间点把放特斯拉这条鲶鱼放进来,既能给大家宣传宣传可再生能源的建设,也给国内储能基础设施加加速吧。 毕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把发展新型储能写进去了。 新能源都突破 50% 渗透率了,储能也是时候该浮出水面了。 撰文:浩森 编辑:脖子右拧 & 面线糊君 封面:焕妍
韩国再次爆发N号房事件,性暴力正在互联网上失控
距离 N 号房事件的曝光,已经过去 5 年了。 5 年时间,足以把这起臭名昭著的事件,浓缩成 “N 号房 ” 三个字,人们快要忘了,甚至已经忘了,曾有包括 26 名未成年人在内的 103 位受害者的性剥削视频,被分享并出售给超过 26 万个 ID 、 6 万名用户。 有人在遗忘,也有人在暗中卷土重来。当潘多拉魔盒打开的时候,想要关上,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 2024 年 5 月,在韩国网络上,另一个词条서울대 'n 번방사건 ' 开始站上风口浪尖。没过多久,这个词条的热度,就传播到了中国的网络上,冲上了微博热搜。 翻译成中文,서울대 'n 번방사건 ' 的意思是首尔大学 N 号房事件,中国的媒体和网友,一般称之为第二次 N 号房。 与其说五年前的旧事重新上演,不如说 N 号房的故事,在 2021 年嫌疑人被判刑后并没有结束。 它只是变成了一捧名为网络性剥削的灰烬,如今在网络上再次燃起了熊熊大火罢了。 可能部分国内网友听说过 Telegram 的名字,它也被称作电报、纸飞机、 TG ,是由来自俄罗斯的杜罗夫两兄弟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 和其他即时通讯软件不同,电报的特征,就是加密。也因此,电报成了犯罪的温床。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报的作用依旧是日常生活使用。像是首尔大学 A 女士下载电报的初衷,就是用来获取电影预订信息。 2021 年 7 月,距离 N 号房主犯 Cho Ju-bin 的终审宣判,还有 3 个月。在注册 Telegram 的第二天, A 就在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 数声手机提示音过后,有数十张淫秽照片和视频通过 Telegram 涌入她的视线,而照片和视频的主角,就是她自己。 那种突如其来的冲击让人很难忘记, A 回忆称,她的脸被贴在了另一名女性的身体上,一个男性生殖器的照片,和那张合成的照片重叠,还有一张裸体女人张开双腿的照片。。。 当她还搞不清楚自己经历了什么的时候,伴随着她合成照片在网上泛滥的,还有她的个人信息,姓名与年龄,在各个群组中传播。 群组的参与者们对照片发出评论和嘲笑,把 A 称作 “ 이번시즌먹잇감 ” ( 本季的猎物 )。于此同时,这种网络性暴力的行径,也被这些参与者们保存了下来,并转发给 A ,要求她做出回应。 走投无路的 A 只能跑到警局——即便如此,她在警局里的时候,群组成员依旧对她羞辱了三个小时。 这封打破她生活的来信,还只是个开始。 几个月后,她发现了一些线索: “ 有位朋友说,‘其实不久前,我们同班的一位学长刚刚看到了我们三个同学的一些合成照片,那位学长提示了我们。’ ” 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开始浮出水面,加起来有近 20 人。而这些受害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首尔大学的人。 在绝望的时候,人们总希望手里能抓到一根救命稻草。 合成照片的受害者们,把希望寄托给了韩国警察,不过她们可能要失望了。 A 在进入警局后持续受到 3 小时羞辱的时间内,警察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请把一切都拍下来,快点写下( 投诉 )。’ 写完投诉,警察也没招了,因为合成照片在 Telegram 上流行,他们也很难在这个加密性很强的软件调查取证。在 A 离开警局前,她得到的回复是, “ 我们会尽力 ” 。 这段 “ 尽力 ” 的时间持续了六个月,无疾而终,因为无法确认嫌疑人的身份,韩国警方宣布停止调查。 另一名同样被警局告知无法确认嫌疑人身份的受害者 B ,难以接受这个结局,她决定自己找出元凶。 在经过了合成照片和视频内容的多番对比之后,她有了一个巨大的发现,那就是这些合成照片的原素材,是受害者们在 KakaoTalk ( 相当于韩国版微信 )个人资料上使用过的。 kakaotalk 此外她还发现,这个元凶一定已经关注了她们很长时间,因为受害者们经常会删除一些公开照片,而这些被删除的公开照片依旧被元凶所使用。 抓到元凶的方法颇具戏剧性,受害者们经历了警局的多次中途停止调查或草草结案之后,分别向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和首尔高等检察厅提出上诉,却又被驳回。她们又向首尔高等法院提出诉状,直到去年 11 月,才重启了对该案件的调查。 与此同时,受害者们向之前调查过 N 号房事件的 “ 追踪团 · 火花 ” 成员袁恩智( 音译 )求助,袁恩智卧底了两年时间,和元凶建立了联系。 她给自己做了一个虚拟人设——一个拥有首尔大学毕业的貌美娇妻,并且爱好色情内容的 30 岁男网民。 她给元凶的钩子其实十分直接: “ 我把妻子的内裤给你,你想拿走吗? ” 被小头控制大头的元凶朴某,按时出现在了约定地点,并成功被埋伏的警察其抓获。 赶到约定地点的朴某 朴某的身份也确实如受害者所想是身边的人,他是首尔大学的大四学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读了十年大学,现已年过 40 ,毕业后一直在准备公务员考试,但没有具体工作。 之后,朴某被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妇女儿童犯罪搜查一课以违反刑罚特别法等罪名,进行了逮捕并提起公诉。仅他一人,就针对约 48 名包括未成年在内女性受害者制作了 AI 合成的成人内容。他被指控在 2021 年 7 月至今年 4 月期间制作了约 400 个虚假视频,并传播了约 1 , 700 个视频。 另一位元凶 31 岁的姜某,和朴某是首尔大学校友,作案时他还在首尔大学的法学院读研,现在他已经毕业。姜某搜集了众多女性校友的毕业照片和社交平台照片进行了 AI 合成,并发给朴某,另外姜某还负责把这些内容分发到 Telegram 上。 朴某和姜某因为这段特殊的合作关系,成了奇怪的挚友,他们称二人为 “ 一体 ” ,并互称对方是 “ 综合专家 ” 。几年时间里,两个人在 Telegram 上开设的小组数量接近 200 个,每个房间人数最多的时候能有 50 人。 在查证的这几天时间里,还有其他几个嫌疑人也被挖了出来,其中有一个制作传播针对 17 名女性受害者虚假视频的 20 岁男性和朴某、姜某一样,被逮捕移送。另外还有两名分别针对 1 位女性受害者的男性,也被挖了出来。 这件持续了近 3 年的第二次 N 号房事件,似乎就以这样看似圆满的结局收尾了。。。吗? 初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我觉得最恐怖的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我看完这件事觉得也没多夸张。 韩国网友的这种愤怒、无奈、失望、后怕,像是天塌了国家完蛋了这种的情绪宣泄,我一开始并没有理解。 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看过了无数条换脸视频。 在部分国外的软件上,很多简中博主搞明星的换脸色情图片和视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人甚至把朋友的生活照片发给博主,博主收费或者免费合成后放到网上,供大家一起观赏,这事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在国外网络上随便搜搜,这些 AI 合成的成人内容如同一月份的 AI 泰勒斯威夫特不雅照那般到处都是,像是海啸一样,在泛滥,在怒吼。 所以我有那么一瞬间觉得,不是韩国的事件不值得重视,而是国内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了也太惨了,只是没人说而已。 5 月 20 日,我们还聊了和名人长相相似的复制人,通过模仿来复制别人成功的故事。当时评论区有位差友大胆预言, “ 当 AI 换脸 AI 变声越来越成熟以后,会更可怕 ” 。 结果连 10 天都没过,因为 AI 合成淫秽图片和视频导致的第二次 N 号房事件,就出现在了网络上。 我们对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甚至早有洞见。 可我又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惊讶,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 到这里,我才知道, N 号房事件从来没有结束,哪怕当年的赵博士已经被判刑,哪怕这次的女孩们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哪怕用 AI 合成图片的朴某姜某已经被公诉。。。 朴某被抓获 从 N 号房事件出现的那一刻起,它就会像荒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下三路这方面,人类想象力的跨越程度是最大的。哪怕是搭载了苹果先进技术、售价三千多刀起步的科技结晶 vision pro ,在发售后,总会有人想着办法用它播放小电影。 看似结束的第二次 N 号房事件,其实只是第一次 N 号房事件的延续, N 号房没有完成时,只有现在进行时。 罪犯的落网只是中场休息,霸凌和受害不会停止,人们发现的只是跑到视野里的几只蟑螂,阴暗处还有更多。 也许你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但在韩国网络上,人们已经开始讨论了。 他们抛出了另一个观点:被窥视羞辱的受害者,难道只有女性吗? 韩国在线报纸 pennmike 中,提到了近年来在韩国一些女性社区,不乏拍摄男性隐私照片并分享的行为,只不过探讨的人并不多罢了。 与其说第二次 N 号房是一种性别的霸凌,我更觉得,它是一种基于色情的黑暗森林。 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 AI 霸凌你,你在网上贴出的任何一点内容,都会充满风险。人们对这种未知越发感到恐惧,没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成为别人屏幕里的那个人,也没人想把自己的生活,变成别人的 porn 。 所以男男女女们越来越像是专业侦探,哪怕出差旅游住个酒店,都要四处搜一搜,生怕自己成了 91 上边的热门人物。 在这个 AI 时代,没人能逃得脱 N 号房的余震,吃瓜的看客终将下场,每个人都可能是猎人,也可能是猎物。 撰文:张大东 编辑:莽山烙铁头 封面:焕妍
抖音要求演绎内容需明确标注,知乎PC端不登录无法看全文,保时捷中国回应遭经销商抵制,德国电价跌至负数,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5月27日 农历四月二十 京东集团今天宣布 自 7 月 1 日起 通过一年半时间 京东采销年度固定薪酬 由 16 薪提升至 20 薪 业绩激励上不封顶 。。。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抖音演绎内容需明确标注,否则最高永久封号 ( IT 之家 )抖音安全中心今日发布公告,为维护良好的社区生态,落实“ 清朗・整治‘ 自媒体 ’无底线博流量 ”专项工作要求,切实打击“ 不择手段蹭炒社会热点 ”“ 自导自演式造假 ”等违规行为。 抖音即日起实行热点内容核实机制,具体分为热点事件当事人核实和疑似演绎内容核实两项。 :又到了最喜欢的开盒环节。 # 知乎 PC 网页端不登录无法查看回答全文 ( IT 之家 )据网友反馈,知乎网页端近期出现了非登录用户无法查看全文的情况。经媒体测试,非登录 PC 网页用户访问知乎的回答页面,如果点击“展开阅读全文”,平台会自动弹出登录窗口,确实无法直接查看全文。 而非登录手机网页用户,则可以直接点击“ 展开阅读全文 ”查看全部信息,无需登录或下载 App。 :抢救自己的方式,是不是有点过激了? # 曝保时捷中国遭经销商集体抵制,保时捷官方回应 ( 快科技 )5 月 27 日消息,据国内媒体报道,保时捷中国经销商发起集体抗议和抵制,准备逼宫德国总部一事,引起关注热议。 双方主要矛盾在于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电动车卖不动,导致亏本卖车,而保时捷中国仍在向经销商压库。现在经销商以停止进车为武器,要求保时捷总部给予补贴,并且更换高管。 今日,保时捷中国方面向媒体回应称:“ 保时捷将坚定不移地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与经销商携手共进,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谋求发展。 ” :好消息:回应了;坏消息:啥也没说。 # 德国太阳能发电过剩电价跌至负数,消费者使用电力反而可以获得报酬 ( 综合上海证券报、IT 之家 )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德国大举发展太阳能,使得发电量激增,超过了消费需求,导致电价暴跌,甚至跌到了负值,形成了一个奇幻的能源市场,消费者使用电力反而可以获得报酬。 造成电价暴跌的原因是德国去年大举发展太阳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惊人的 14280 兆瓦,是前一年的近两倍。 据此前报道,2023年7月4日,德国与荷兰部分时段电力出现-500欧元/兆瓦时的价格。刚刚过去的周末,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电价均出现负值。
消息称2024款苹果iPad Pro出货量目标超900万台
IT之家 5 月 27 日消息,据 DigiTimes 报道,苹果首款采用 OLED 屏幕的 2024 款 iPad Pro 平板电脑出货目标将超过 900 万台,这一消息在整体 IT 设备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亮眼。 此前 OLED iPad Pro 的发布延期曾一度影响市场预期,不过据 DigiTimes 最新报道,苹果方面以及韩国显示器制造商正维持原定的出货计划。市场研究公司 Omdia 预测,2024 年平板电脑 OLED 面板出货量将达到 1210 万片,其中混合型 OLED 面板将占到 812 万片 (61.7%)。由于 OLED iPad Pro 是首款采用混合型 OLED 的平板电脑,因此 Omdia 的预测中,混合型 OLED 面板出货量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将来自新款 iPad Pro。 尽管部分市场研究机构预测 2024 年 OLED iPad Pro 的出货量将在 450 万至 500 万台之间,但韩国业内消息人士透露,苹果、LG 显示器 (LGD) 和三星显示器 (SDC) 等公司正坚持其针对成品 iPad Pro 设备和面板的原有出货目标,LGD 的 OLED 面板出货目标据悉为 500 万片,而 SDC 的目标则超过 400 万片。 报道称,苹果的 OLED iPad Pro 提供 11 英寸和 13 英寸两种屏幕尺寸,LGD 将为两种尺寸供货,而 SDC 则仅提供 11 英寸的 OLED 面板。新款 iPad Pro 采用双堆叠串联结构的 OLED 面板,理论上相比单堆叠式结构可实现亮度翻倍、使用寿命延长四倍。 此外,为了提升其用于 iPad 的 OLED 面板产能,据悉三星显示器正将其 A3 产线从单一产线扩充至双产线。A3 产线原本以生产单堆叠结构的 OLED 面板为主,主要用于制造苹果 iPhone 和三星 Galaxy 系列智能手机的 OLED 显示屏。如果三星想要在 A3 产线生产双堆叠串联结构的面板,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工艺升级。 相比之下,LGD 则在 2021 年宣布了总投资额为 3.3 万亿韩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75.23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并以此建立了 E6-4 产线。该产线从一开始就设计用于生产双堆叠串联结构的 OLED 面板。最近,LGD 又通过有偿增资的方式暗示将追加 1038 亿韩元的投资用于 E6-4 产线,使该产线总投资额增加至约 3.4 万亿韩元。
5000块的轻薄本还要啥有啥?今年618买电脑的有被爽到
众所周知,我们编辑部每天的工作呢,除了写稿子之外,还有每天晚上推送发出去后,查看和回复大家的留言。 虽然留言太多没法一一看到,但是至少在我老托尼这里,其中一个经常出现的高频留言类型就是。。。求推荐。 除了求推荐频率最高的手机,其次就是学生党和打工人必备的笔电了,这玩意儿挑起来难度也确实要比手机大一点儿。 尤其是前段时间 618 也正式开启了,这次不仅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甚至干脆现货开售,一时半会儿还真有点选不过来。。。 就在这时,我们的老朋友惠普正好找了过来,表示自家的星Book Pro 14 锐龙版推出了 2024 款,很适合学生党和打工人,并且火速寄给了我们一台。 这台全新的锐龙版搭载 AMD 锐龙7 8845H 第二代 AI PC 移动处理器,内置高性能 CPU+GPU+NPU 模块,无论是办公、影音娱乐还是 AI 性能都相当出色。 本来我还挺不好意思白嫖的,但既然是一台新的锐龙版,那我可要给大伙测测这台电脑了。。。 正好最近也 618 了,考虑入手轻薄本的学生或者白领可以过来围观一波,希望这篇评测能够对你的选购起到帮助。 通常来讲呢,咱们应该先聊外观,不过由于之前写过很多次星Book Pro 系列了,它的外观我这次我就不多啰嗦了,而且开头也给大家放了图片。 这次咱们先聊它的性能和配置,主打一个直奔主题。 这次的星Book Pro 14 锐龙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吃上了新款的 R7 8845H 处理器,性能和功耗表现都很不错。 尤其是这个好评如潮的 780M 核显,自从有了这玩意儿,一众轻薄本和迷你主机可以说是彻底站起来了,刚好卡在一个非常甜点的位置,比之前的处理器核显性能好太多。 之前的学生党和打工人买轻薄本,真的只是用来打打字,剩下的基本只能干瞪眼,啥也干不了。。。 而吃上 780M 核显的轻薄本,什么修图剪辑打游戏,一顿输出猛如虎,跟以前简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点首先从跑分就能看出来, Cinebench R23 多核 15730 ,单核 1743 ,妥妥的主流移动端水平。 CPU 跑分越高也就意味着电脑的性能越好,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或者游戏( 主要是打游戏 )。 比如以前轻薄本用个 Photoshop 都心惊胆战的,放到现在只要不是特别复杂的大型任务,一般都没什么问题。 祖传的 3D Mark Time Spy 测试也不能落下,必然给大家跑一遍。 2857 的 GPU 跑分比 1050Ti 高,甚至能追平移动端 1650 显卡这件事,我真的已经说累了,大家尽管放心用。。。 而且我们手里这台还是 32GB LPDDR5X 内存,频率高达 6400MHz ,再搭配 1TB 固态,这么大的内存和存储组合足以应付重度办公环境,再简单用 AIDA64 跑个内存读写,看得出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大内存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一个是打开再多的软件也不容易出现爆内存的情况,另一个是可以放心打开多个文档和网页,上限会更高。 这里点名批评某个巨吃内存的浏览器。。。 当然,除了把数据量化,该测的都测了之外,另一个最直观展现性能的方式,当然就是打游戏了。 有一说一,这次我们上的强度有点高,因为这台星Book Pro 14 锐龙版的原生分辨率有足足 2.8K ,而游戏一上来默认就是原生分辨率。。。 但在 FSR 的加持下,一台轻薄本居然在这么高分辨率的情况下还能把《 博德之门 3 》跑到 50 帧,也是挺离谱的。。。 对于轻度游戏用户来说,这么一台轻薄本的性能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你的需求。 除了可靠的性能加持,这次的星Book Pro 14 锐龙版有了 AI 的助力之后,使用体验也会更出色,比如轻薄本一向很看重的续航表现。 由于有了 NPU 的加入,本地 AI 的运算也会更省电,体验变好的同时续航还上去了。 对了,惠普一直都有一个很适合新手和小白使用的惠小微智能语音助手,现在它已经进化到了有 AI 加持的 3.0 版本,主打一个功能实用而且低门槛。 这里面的实用功能属实不少,其中托尼最喜欢的是自带的录屏功能,对于小白用户非常友好,一键傻瓜式录屏,还能选择需要录制的窗口,不用再到处找录屏软件了。 还有像是会议笔记功能可以让打工人轻松点,不用自己一直盯着,没准还能忙里偷闲摸个鱼;字幕翻译功能也很适合在查阅本地没字幕的视频时,临时拿来应应急。 除此之外,还有桌面助手、语音输入和工具箱等等各种功能,总有一个能帮上你的忙,托尼就不在这挨个展示了。 现在,当大家全方位了解星Book Pro 14 锐龙版的处理器之后,另一个相当重要的配置就是屏幕。 这块屏幕的基本参数就很不错,比如 2.8K 分辨率、 16 : 10 比例和 HDR 500nits 峰值亮度等等,高分辨率和高亮度是现在轻薄本的基本操作。 更高的峰值亮度就意味着在强光环境下的显示效果更好,这一点在出差的时候体验尤其明显。 不过更重要的是刷视频更爽了。。。 而 2.8K 分辨率对视觉效果的提升也是立竿见影的,刷个 B 站或者追剧,直接无脑把分辨率拉满就完事儿了。 不是大型游戏的话,也可以不降低分辨率直接原生运行游玩,主打一个为所欲为。 另外,这块屏幕支持 VRR 可变刷新率,刷新率最高能达到 120Hz ,一块高刷屏可以让打游戏体验立竿见影,哪怕只是日常浏览,用起来也会更加顺畅。 2024 年了,让我看看是谁家的轻薄本还没有高刷。。。 如果你觉得费电或者没必要一直用高刷的话,它还支持刷新率自动切换和智能电池管理,帮助延长电脑续航。 这块 OLED 屏幕日常用起来可以说是办公和影音娱乐双修了,它的色准色域也很适合修图和剪视频等用户,随便一测就轻松给你来个 100% sRGB 和 99.5% DCI-P3 色域,妥妥的一块好屏。 所以一块好的屏幕,无论是对学业为主的学生党,还是办公为主的打工人,或者是托尼这种摸鱼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星Book Pro 14 锐龙版还经过了 IMAX ENHANCED 调教认证,以及 2024 款新加入的 Poly Studio 音响系统,视觉听觉层面又给大伙加了层 buff 。 Poly 这个牌子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实际上它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上世纪 60 年代,甚至还是 NASA 的供应商之一,给很多企业提供过专业音频解决方案。 现在说完了性能和屏幕,咱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星Book Pro 14 锐龙版的外观了。 之所以把外观放到最后说嘛,就是因为它的外观是没变化的,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托尼觉得这次的内在变化更重要,所以就放到后面了。 不过这次惠普寄给我们的并不是之前的银色款式,而是猛男最爱的微醺粉。 不过这个粉色在金属机身的质感衬托下,属于那种比较素的粉色,在一些光线环境下,不仔细看的话其实不明显。 当然了,薯条标依旧必不可少,颜值必须在线。 除了银色和粉色,今年还有一个夜航蓝新配色,也相当百搭。 除此之外,机身两侧的接口也不少,两个 USB-C 、两个 USB-A 、一个 HDMI 和 3.5mm 耳机接口,哪怕同时用充电器、鼠标和固态硬盘,还能给你留个 USB 口,足够日常使用了。 键盘也依旧是托尼很喜欢的超大字母样式,简洁直观,键程适中。 托尼还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我收到的这台星Book Pro 14 锐龙版的充电器,用的居然是编织线。。。 嗯 ~ 又发现一个小细节。 这么一圈看下来,托尼会发现星Book Pro 14 锐龙版还是以前的感觉,不改变的不会瞎做改动,同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新的硬件和功能。 这次的 2024 款有了新款锐龙处理器的加持,再加上本来就不错的硬件配置,无论是做工、性能、屏幕还是续航和最近很火的 AI 功能,它都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同时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却仍然只是五千块出头,还给了你 32GB 的成吨内存,妥妥的加量不加价。 而且这会儿不正好赶上 618 吗,大伙感兴趣的话可以到电商平台转转,要是已经心动了,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或者一键猛击底部 “ 阅读原文 ” 直达 618 会场,好东西手慢无哦。 托尼看了一眼,星Book Pro 14 锐龙版顶配只要 4999 元,再薅几张叠加优惠券,一股香味儿已经飘出了屏幕。。。 如果你也在找一款适合学生党或者办公用的轻薄本的话,那么星Book Pro 14 锐龙版的这个配置搭配这个价格,至少在今年的 618 阵营里,惠普这波操作确实让它成为了一款值得一试的轻薄本。 撰文:百威 编辑:米罗 摄影:萝卜 美编:焕妍
让用户吃石头,给披萨涂胶水,Google AI 搜索疯了吗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Google 又又又「翻车」了。 2023 年 2 月,追赶 ChatGPT 的 Bard,公开犯了事实错误;2023 年 12 月,Gemini 侃侃而谈如同贾维斯,然而视频经过后期处理;2024 年 2 月,Gemini 生成多种肤色的历史人物,被批评歧视白人。 这回,厄运降临到 Google 的看家本领——搜索。海外网友看热闹不嫌事大,甚至上演了一波斗图狂欢。 被群嘲的 Google AI 搜索,有种清澈的愚蠢 过去不久的 Google I/O 大会,推出的其中一项功能是 AI Overview(AI 概述)。 顾名思义,AI Overview 在网页顶部生成综合多个信源的摘要,同时附有链接。 当时,Google 对 AI Overview 很有信心,宣布当即向所有美国用户推出,很快也会推广到更多国家,预计年底覆盖超过 10 亿人。 然而没过几天,AI Overview 先在美国用户这里翻车了。 自制披萨的奶酪容易掉下来怎么办? Google 建议您,亲,往酱汁里添加约 1/8 杯的胶水即可。特意强调是无毒的,背后原因令人暖心。 Google 并非现编,而是从「美版贴吧」Reddit 一位用户 11 年前的评论照搬了答案,可惜它读不懂人类的幽默。 人一天里应该吃多少石头补充营养? Google 没有反驳问题本身的不合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质学家的说法,应该一天至少吃一块小石头,以便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 答案的源头是 2021 年的一篇「报道」,出自以假新闻和讽刺文章闻名的洋葱新闻。 AI Overview 也不精通美国历史,掉进了阴谋论的陷阱,说奥巴马是第一位穆斯林总统。 一时间,X 等社交媒体掀起了一股抽象的浪潮:晒截图,比拼谁的 Google 回答最荒谬。 竞争异常激烈,在 AI 的世界里,前总统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了 21 次,一只狗曾在 NBA、NFL 和 NHL 打过球,蝙蝠侠是一名警察。 乐子人扎堆的地方,浑水摸鱼和颠倒是非的也不会少。 Google 回应,大部分 AI Overview 的信息是高质量的,也提供了有用的链接供用户深入了解,很多「翻车」例子,问题是不常见的,结果无法重现甚至被篡改过。 比如,一张流传甚广的截图显示,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是跳下金门大桥一了百了。事关人命,Google 特意解释了,这个结果是伪造的。 ▲ 被 Google 辟谣的截图 与此同时,Google 没有辟谣其他例子,而是把它们作为改进 AI 的养料。怎么不算一次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呢? 火眼金睛的网友还发现,之前 Google I/O 精挑细选的演示里其实也出现了事实错误,只不过更加隐蔽。 被问到如何修复卡住的胶片相机,Google 建议打开后门并轻轻地取下胶片,但这样操作会毁掉照片。 流年不利的 Google,不是第一次在万众瞩目的公共场合犯错误。 2023 年 2 月,Google Bard 在演示时说,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是第一个拍摄太阳系外行星的望远镜。事实上,第一张系外行星图像是在 2004 年拍摄的。一个错误,付出市值缩水 1000 亿美元的代价。 这次,除了 AI Overview 本身犯错,还有一个槽点:这个功能,它不好关。一些热心的开发者,赶制了扩展程序,强制只显示传统的搜索结果。 没有方便的退出机制是 Google 的不对,AI Overview 基于传统搜索页面,用户量极大,万一有不熟悉 AI 的用户,盲目信任它的结果并被误导,后果就不好说了。 「Google 怎么会错 30%?」 其实,AI Overview 被曝光的问题并不新鲜。AI 会犯错,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如同起到造型作用的「吸烟有害健康」,AI Overview 下方标注着:「生成式 AI 是实验性的。」ChatGPT 也小字提醒:「可能会犯错。请核查重要信息。」 大语言模型的基础原理是,通过预测下一个单词或者短语生成概率最大的文本,有时可能会选择不正确但看似合理的词语,也就导致了虚假信息或者说「幻觉」。 AI Overview 的胡言乱语也是幻觉的表现,它结合了大语言模型生成的语句和互联网的链接,可以引用信源,但不保证信源的准确。 哪怕用到了 RAG(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将检索系统与生成模型相结合,限制回答问题的范围,也只能抑制幻觉,而非根治幻觉。 并且,信源本身的可信度存疑。「美版贴吧」Reddit,由网友贡献内容,而非权威媒体。 今年 2 月,Google 与 Reddit 达成协议,将其内容用于训练 AI 模型。当时就有人怀疑,会否导致「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进,垃圾出)的尴尬情况。 被「幻觉」困扰的不只 Google。去年 5 月,一位网友提问微软的 New Bing 时,答案明显错误,他点开参考链接时发现,作为引用源的知乎回答,居然也是 AI 生成的,遣词造句尽显 AI 风味,速度人力所不可及。 AI 搜索们是如何引用信源的,也是个让人费解的问题。当我用中文搜索「怎么给柴犬洗澡」,Perplexity 的信源是搜狐、YouTube、豆瓣日记、B 站,天工是知乎、百度文库,一时也不知道哪个更为权威,不敢轻信。 既然 AI 搜索都有幻觉,为什么总是 Google 被架在火上烤? 创立于 1998 年的 Google,成为搜索代名词的 Google,身为 AI 巨擘的 Google,拉高了外界的期待,也必须承担犯错的后果。 相反,Perplexity 的 CEO Aravind Srinivas 表示,轻装上阵就是他们的优势,字里行间还有些骄傲。 如果你使用我们的产品,80% 表现不错,你可能觉得印象深刻,但如果你使用 Google 的产品,只有 70% 正确,你可能会不解,Google 怎么会错 30%? 另外,AI 搜索也导致了一个用户认知上的转变。 我们以前说「用 Google 搜索」,而介绍搜索的生成式 AI 功能时,Google 自己给博客起的标题是「让 Google 为您进行搜索」,主次微妙地倒转了。 过去,Google 展现哪些链接可以回答你的问题。现在,Google 自己用 AI 回答你的问题。 传播错误信息的矛头,从信源本身,转移到了引用信源的 Google 身上。这口锅,Google 不得不背。 AI 搜索在提供事实之外,还有哪些可能性 既然幻觉已然是前提,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待 AI 搜索,问自己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预期出了错误? 其实在 AI Overview 被批评前,Google CEO 皮查伊就在近日 The Verge 的采访中提到过,「幻觉」问题仍未解决,甚至可以说是大语言模型固有的特征。 他认为,大语言模型不一定是了解事实的最佳渠道,但这不代表大语言模型是个废柴,非黑即白的思维不可取,比如它可以创造诗歌、引入搜索。 CEO 接受采访也好,I/O 大会也罢,都是在向用户传递一个理念:不要只把 AI 搜索当作对现有网页的简单总结,AI 发光发热的地方还有很多。 但 AI Overview 没能让人满意,怪不到用户头上,相比演示,现在的 AI Overview 并非完全形态,很多功能还没有上线。 Google 搜索主管 Liz Reid 在 I/O 展示了一个「多步推理」的例子,输入「找到波士顿最好的瑜伽馆,展现优惠信息,以及从灯塔山出发的步行时间」,AI 一步到位,以前要搜索三次的,现在一次就够了。 同时,AI Overview 未来还将有「规划」能力,比如要求 AI 策划三天的晚餐,用户可以直接拿到一份食谱,并在中途进行细化,加上「素食」等需求,然后导出到文档。 Google 的思路,和其他 AI 搜索产品殊途同归——让搜索更加可视化、交互性和个性化,用人话而非关键词沟通,节省查找信息的时间,回答更加复杂和具体的问题。 秘塔提供简洁、深入、研究的不同搜索模式,研究模式甚至可以给出大纲和脑图,生成演示文稿。 Perplexity 可以控制搜索范围,既能覆盖整个互联网,也能按照搜索需求,缩小到学术论文、YouTube、Reddit。 天工将 AI 搜索作为一个门户,搭载更多的生产力工具,提供了 AI 速读、音乐创作等智能体,等于在 AI 搜索之上,又搭建了一个 AIGC 内容创作平台。 平时的大多数问题,天气如何,汇率多少,跳转官网,其实通过简单的传统搜索就可以得到答案。 但相对复杂的场景,AI 搜索被寄予了厚望,毕竟它比起 ChatGPT 等多了信源,更加方便查证,比起传统搜索,又能进行更多的研究、创作、规划、头脑风暴。与其说是比传统搜索更好的百科全书,不如说更有 agent 的形状。 当然,饼画得再多,AI 搜索的幻觉还是让人膈应。为此有人建议,安全起见,用生成式 AI,别只看摘要,再用传统的 Google 搜索检查一下。所谓风水轮流转,但大哥还是大哥。
小度推出全球首款基于文心大模型的学习机Z30,售价6699元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5月27日报道,今日,小度科技推出全球首款基于文心大模型的学习机——小度学习机Z30,售价6699元。 小度学习机Z30搭载全球首款百度文心大模型“AI老师”。基于文心知识增强的大模型,“AI老师”同时掌握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多模态感知、互动、拟人化呈现等特征,支持孩子进行自然语言多轮交互、随时提问,并能够定制学习计划。 百度集团副总裁、小度科技CEO李莹称:“我们定义的‘好老师’,除了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更重要是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爱学、会学、学得好。” 根据李莹公布的最新官方数据,小度自2015年发展至今自主品牌设备已连接4600万家庭,小度学习机累计用户数超200万,其中每日使用用户占比高达50%,这些用户平均每人每天使用时长超100分钟。 一、互动式学习、定制化练习,小度“AI老师”玩法演示 学习效果=内容x兴趣x习惯。市面上的学习机大多能提供内容,但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习机品类面临的突出问题。 小度科技教育发展业务部总经理刘悦谈道,小度推出的全球首款百度文心大模型“AI老师”,主张寓教于乐,授人以渔,从预习、学习、练习、诊断、答疑、规划、育儿七个环节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以预习场景为例,小度“AI老师”可以逼真还原课本情景,提供身临其境互动式体验学习,通过大模型技术让孩子跟作者进行畅聊,从而启发孩子的思维、深入探索新知。 在学习环节,小度将课堂升级为AI师生互动课,支持多轮互动问答,让孩子能够随时随地在上课过程中自由互动提问,AI老师则随时解答问题。 针对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AI老师”会让孩子及时练习,对学习薄弱点进行重点辅导和思路引导,还可以根据孩子课堂表现输出学习报告。 在进行问题辅导练习时,同样基于文心大模型的赋能,小度“AI老师”采用苏格拉底式分步启发引导讲解模式,通过对孩子思路引导,教孩子读题审题,然后进行分步启发地讲解,循循善诱。 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既是家长们希望鼓励的,同时往往也是比较头痛和难以应对的,AI老师能通过百科问答解答孩子的问题,帮家长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面向家长,“AI老师”是一个专属AI家庭教育指导师,可以提供AI学情1V1沟通。此外,“AI老师”还能化身一位专业的AI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帮家长解决孩子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二、基于文心大模型的学习机首发,售价6699元 小度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的“AI老师”在小度最新的旗舰机型上会搭载。 小度学习机在硬件上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搭载了14英寸2.8K分辨率的超高清护眼大屏,助孩子保护视力健康。 除了AI老师之外,小度也内置了独家优质的高思全科课程,同时配备新一代多模式精准学、AI互动大语文体系等三十大AI辅学神器,助力学习辅导更加全面。 目前,小度学习机Z30已在小度官方商城、小度京东自营旗舰店等电商平台正式开售,售价6699元。 李莹谈道:“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将更有可能在AI时代脱颖而出,他们也将以AI思维改变世界!一位优秀的好老师,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大模型技术来重新定义AI老师,将是教育产品破局的必经之路。” 结语:大模型重新定义“AI+教育” 大模型与学习机、AI辅导等结合,能够有效推动教育的高品质、个性化和大规模发展。基于文心大模型,小度打造了全场景、互动式、个性化的AI学习解决方案。 AI也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个性化教育难以广泛实现等问题带来了解法,促进教育公平。面向未来,AI与教育将擦出更多不一样的火花,以小度为代表的科技玩家需要继续在创新实践中寻找答案。
全球AI手机大战一触即发:中国厂商牵手谷歌,苹果等待入场
在生成式AI领域姗姗来迟的苹果即将对外揭开面纱。 5月27日,有消息称,苹果已与OpenAI达成协议,将后者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集成到iOS18中,双方的合作预计将于一周后举行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宣布。 苹果方面并未对上述消息作出回应,但在竞争对手在AI领域的猛烈攻击下,一场围绕在智能手机上的技术竞争正在展开。荣耀终端有限公司CEO赵明近日在Viva Technology上宣布,未来海外市场旗舰机型将搭载谷歌云相关服务,而在此前,三星已将谷歌大模型部署至手机端。 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手机系统主要以安卓和谷歌服务为基础,所以在集成AI大模型时也会选择从底层开始适配,尤其是在海外市场,谷歌已成为中国厂商重要的合作方之一。 在分析机构看来,基于生成式AI构建的AI原生应用会是未来刺激AI手机成长的关键。如果AI原生应用能重新塑造移动互联网内容消费的现有习惯,将有机会缩短手机的换机周期。 苹果姗姗来迟 今年以来,苹果CEO蒂姆·库克多次对外强调了苹果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决心和计划,从时机来看,WWDC2024将成为苹果AI战略落地的重要节点。 此次大会的焦点主要在苹果与OpenAI的合作以及AI对苹果手机原本功能的改进上。比如苹果是否会推出聊天机器人以及升级版的Siri个人助理。 国金证券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提到,苹果将在WWDC上发布iOS 18及macOS 15新系统,新系统将深度融合AI。AI技术升级后的Siri将更具智能化,有望帮助用户处理更多复杂的日程,另外苹果还有可能发布AI应用商店。 但也有业内人士评价苹果的AI功能“纯粹是追赶,没有跨越式发展”,因为在更早的时候,谷歌已在其Pixel设备上开发了许多与上述内容相同的AI功能,而包括三星以及多家中国手机厂商也已发布了搭载不同功能的AI手机。 三星在今年年初发布了搭载AI功能的Galaxy S24系列手机,以本地和云端AI相结合的方式,在手机上实现了通话实时翻译、即拍即搜等功能。荣耀则发布了70亿参数端侧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以及MagicOS 8.0操作系统,后者的任意门功能可利用AI来理解用户意图和行为,将复杂任务简化为一个步骤的过程。例如,识别用户短信中的地址信息,让用户一步拖拽到谷歌地图进行导航;或者一步拖拽图像到购物APP等。目前,任意门已支持海外100个Top应用。 此外,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华为、vivo、OPPO及小米等厂商也相继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以及操作系统。 不过苹果的优势在于庞大的用户群。机构认为,数亿台支持AI的设备上市将有机会让手机成为支撑生成式AI落地的全球最大终端载体。 “得益于AI大模型的赋能,智能手机将迎来新一轮的革新。首先在人机交互层面,有了LLM的加持,新的多模态交互将取代传统的、单一的触控屏交互,逐渐实现从图形用户界面GUI到语音用户界面VUI的跨越式转变,用户可以以更直观、更自然地方式与手机沟通。其次,多模态输入和输出能力相结合,可以极大强化智能手机的生产力工具属性,既可以基于多种形式的输入信息,生成用户需要的图表、文本、音乐、图片甚至是视频,也可以对输入的图片、视频进行编辑。”Counterpoint Research智能手机行业分析师Archie对记者表示,这些新的技术变革能够逐步激发消费市场新的需求。 在头部科技公司看来,AI时代的手机范式,已经在用户端展示出了冰山一角。机构也为市场作出了乐观的预测。Counterpoint数据显示,生成式AI手机在2027年将会达到43%左右的渗透率。与此同时,生成式AI手机存量规模将会从2023年的只有百万级别增长至2027年的12.3亿部。 IDC认为,今年中国市场的AI手机出货量就可达到3700万台。全球AI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约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15%。 新一轮话语权之争 在AI布局上,Open AI似乎不是苹果唯一的选择,有消息称,由于不放心让OpenAI成为iOS主要新功能的单一供应商,苹果仍在努力与谷歌达成协议,试图将Gemini作为合作方。 作为海外大模型的主要主导者之一,谷歌在本月初对外展示了由升级后Gemini模型驱动的AI助手项目Project Astra、对标Sora的文生视频模型Veo,以及在硬件方面发布的第六代Tensor处理器单元(TPU)Trillium芯片。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表示,谷歌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生成式AI模型Gemini展开,“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从Gemini所做的事情中受益”。 过去,中国手机厂商在海外市场扩张时,谷歌一直是绕不过去的合作方。当AI时代来临后,谁更早与海外这些头部玩家达成合作,意味着谁能更快为AI手机的海外市场扩张奠定基础,荣耀和OPPO是其中跑得较快的两家中国企业。 在谈及与云侧大模型厂商的合作,赵明在几天前举行的Viva Technology(欧洲科技创新展)上表示,荣耀未来的海外旗舰机将搭载谷歌云相关服务。在他看来,端侧AI要成为赋能消费者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它与网络AI在后台断开仍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它与网络AI相对可以(互相)衍生和发展,这才是端侧AI应该有的范式,它不是Gimini或者ChatGPT在端侧的接入。 因此与云侧大模型的合作中,荣耀称将基于内部的AI战略架构,放在端云协同上。 “内部制定的AI战略架构分为四层。第一层,用AI使能跨系统、跨设备的融合。第二层,用AI来重构单终端的操作系统。第三层是AI在端侧的应用,比如抠图、拍照渲染、总结文档等应用级AI。第四层是AI的端云协同,实现AIGC和网络大模型等网络侧AI在手机上的呈现,搭载谷歌云主要在第四层。”赵明说。 而在机构看来,与谷歌的合作也成为了中国手机厂商征战全球AI手机市场的关键信号。 Counterpoint数据中,2024年一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0%,结束了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连续同比下滑趋势。其中中国厂商表现积极。数据上,一季度三星获得32%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出货量同比增长7%。苹果、小米位列二三位,苹果出货量下滑1%,小米则增长了11%。荣耀与Realme出货量大幅增长,增幅超过50%,分别增长59%和67%,市场占比达到了4%。 Counterpoint副总监Jan Stryjak表示,欧洲宏观经济状况正在改善,尤其是三星、小米和荣耀等公司,为市场带来了新的乐观情绪。 而加强AI在云端和终端侧的能力将是这些手机厂商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的关键。 “目前手机厂商目前中国手机厂商大多选择端+云结合的模式来提供AI服务,海外主要是和谷歌,Open AI合作,国内主要是中国的服务提供商,如百度,字节等。”郭天翔对记者说。 Archie则对记者表示,从手机厂商业务模式考虑,端云结合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和厂商业务相结合.从成本方面来考虑,如果将全部的AI相关任务都交给云端处理器,云端目前推理成本很高,并发处理要求很高,并不是最合理的选项。合理地调用本地资源可以帮助厂商节省成本。用户角度考虑,有许多应用场景需要AI大模型及时介入,端侧AI模型可以减少时延。有些用户对隐私较为重视,在端侧部署AI大模型可以做到敏感数据不上云,保护用户隐私。 此外,Archie认为,对手机厂商来说,云端更需要考虑的是,在保持跟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同时,如何和手机AI端侧模型更好地配合,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提供让用户满意的实用AI功能。
荣耀200系列发布:搭载第三代骁龙8s芯片 售价26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周文浩)5月27日,荣耀手机中国官方于5月27日召开了发布会,发布了荣耀200系列手机,据悉,新机将搭载第三代骁龙8s旗舰芯片,售价2699元起,Pro版本售价3499元起。 荣耀200以及荣耀200 Pro版本除搭载第三代骁龙8s旗舰芯片外,还将搭载荣耀自研射频增强芯片,可以使信号接收收益最大提升35%,发射收益最大提升17%。 在影像系统方面,新机配备了5000万雅顾光影主摄,Ai光影写真人像雅顾光学,号称达到单反级别虚化,帮助用户拍出空间感。除了主摄和长焦镜头外,荣耀200 Pro系列还配备了112°超广角微距镜头,拥有1200万像素,并且具备2.5厘米的超短对焦距离前置方面,新机配备了5000万单反级写真镜头,支持写真人像引擎3.0和雅顾光影人像模式。 屏幕方面,荣耀200 Pro拥有4000nits局部峰值亮度、437PPI超高像素密度、3840Hz超高频,搭配荣耀绿洲五大护眼技术,支持10.7亿色彩显示,支持AI分析用户使用习惯,进行护眼技术的适配和调校。另外,荣耀200 Pro将采用悬浮流线四曲屏设计,而荣耀200标准版则采用全等深悬浮四曲屏设计。 在电池和充电方面,荣耀200系列配备了5200mAh的荣耀青海湖电池,号称能15分钟充至60%,支持100W有线超级快充和AI充电技术。荣耀200 Pro版还将提供66W无线快充,在30分钟充至64%。 新机将于2024年5月27日20:30开启预售,于5月31日10:08进行首销。
vivo将推新硅碳负极电池 能量密度提升20% S19系列首发
如今,大电池取代了超快充,成为了手机厂商在解决续航难题上的最新发力方向。无论是此前的荣耀青海湖电池,还是小米金沙江电池,亦或是vivo的蓝海电池,都在不断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在尽可能不改变电池大小的情况下带来更大的电量。 vivo S19系列 5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vivo近期将推出采用新一代硅碳负极材料的蓝海电池,其能量密度比普通石墨负极电池高出约20%,比极限石墨负极电池高出约16%。该电池将由vivo S19系列手机搭载,宁德新能源供货。据悉,vivo S19 Pro可能会搭载一块5500mAh大容量电池,支持80W快充,新的电池技术可能会出现在S19 Pro上。 根据此前的爆料,vivo S19或将采用一块拥有4500nit峰值亮度、1.5K分辨率的6.78英寸直屏,搭载高通骁龙7 Gen3处理器,并有望提供4000mAh电池,支持80W快充,以及IP64级防尘防水。影像方面除了可能会配备5000万像素前摄之外,还将带来由5000万像素大底主摄+800万像素超广角副摄组成的后置多摄模组。 vivo S19 Pro 定位更高的vivo S19 Pro,则可能会用上一块同为1.5K分辨率的6.78英寸曲面屏,搭载联发科天玑 9200+,并配备立体声双扬声器。影像方面除了同样配备5000万像素前摄,其后摄模组则有望由 5000万像素索尼IMX 921主摄 +800万像素超广角 +5000万像素直立式长焦组成。
消息称vivo S19系列手机搭载新一代硅碳负极电池
原标题:消息称vivo S19系列手机搭载新一代硅碳负极电池,能量密度比普通石墨负极电池高20% IT之家 5 月 27 日消息,据《科创板日报》报道,来自供应链消息显示,vivo 近期将推出采用新一代硅碳负极材料的蓝海电池,其能量密度比普通石墨负极电池高出约 20%,比极限石墨负极电池高出约 16%。该电池将由 vivo S19 系列手机搭载,宁德新能源供货。 IT之家查询得知,目前广泛被采用的传统石墨负极能量密度大约 372mAh / g,而纯硅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 4200mAh / g,是石墨负极能量密度的 10 倍之多。然而,硅负极在充放电时会膨胀变大,硅与锂反应体积膨胀可以达到 300%,而加碳包裹是解决硅负极膨胀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就有了硅碳负极电池。 vivo S19 / Pro 手机将于 5 月 30 日 19:00 发布,行业首发 5000 万像素的索尼 IMX921 大底,以及 5000 万像素的索尼长焦人像。该系列手机将带来烟雨青、松烟墨、桃花扇、千山翠以及剑影灰配色。 IT之家整理 vivo S19 / Pro 曝光配置如下: 标准版 6.78 英寸 1.5K OLED 直屏,4500nit 峰值亮度 骁龙 7 Gen 3 处理器 6000mAh 电池 + 80W 快充 前置 50Mp,后置 50Mp GNJ 1/1.56" OIS 大底主摄 + 8Mp 超广角 + 柔光环 磐石抗摔结构 + 塑料中框 + 红外 + NFC+IP64,7.19mm / 193g Pro 版 6.78 英寸 1.5K OLED 曲屏,4500nit 峰值亮度 天玑 9200 + 处理器 5500mAh 电池 + 80W 快充 前置 50Mp,后置 50Mp IMX921 VCS 1/1.56" OIS 大底主摄 + 8Mp 超广角 + 50Mp IMX816 OIS 直立中焦,支持 50X 数字变焦 + 变焦柔光环 磐石抗摔结构 + 塑料中框 + 红外 + NFC + 立体声双扬 + IP69 / IP68 / IP64,7.58mm / 192g
能赚钱的激光雷达,让智驾公司为难了
顺应时代的需求,智驾时代来临的同时,国内外也涌现了不少激光雷达独角兽企业。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明珠,激光雷达是高安全性、高成本的代名词。然而纵观整个行业,哪怕是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头部厂商,2024年也没有实现盈利。 车载激光雷达行业尚在发展初期,研发、生产、销售投入太高,而且由于成本和价格高昂且对算力要求较高,搭载激光雷达的产品主要为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覆盖面较为狭窄,对其销量也产生了制约作用,以至于暂时无法盈利。 不过从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的财报数据来看,激光雷达厂商距离告别亏损可能只差一步了。这些企业状况的转变,也说明自动驾驶领域即将迎来新篇章。 01 春天不再远了 今年第一季度,速腾聚创以116097颗ADAS应用激光雷达装机量位列行业第一,市场份额高达51.6%。该公司财报数据披露,第一季度营收约3.6亿元,同比增长149.1%,毛利率12.3%,相较于去年同期4.1%的毛损率,改善了16.4个百分点。 经调整后速腾聚创净亏损约8000万元,同比收窄11.5%,尽管距离盈利仍有距离,但销量、营收、毛利率的增长,以及亏损幅度的减少,都让我们看到了速腾聚创盈利的希望。 此外,今年第一季度速腾聚创研发投入为1.5亿元,同比增长97.4%。结合研发投入的增长来看,速腾聚创已呈现稳步向好趋势。5月20日财报数据公布后,速腾聚创的股票连续多日保持增长态势,到今天股价涨了大约三分之二。 禾赛科技财报数据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营收为3.591亿元,同比下降16.5%,好在净亏损1.069亿元,相较去年同期收窄10.08%。禾赛科技透露,营收下降的原因是Robotaxi业务需求放缓,但企业整体表现不错。 最后是华为,虽然并没有公布激光雷达的营收和利润情况,但余承东此前曾透露,今年第一季度华为车BU和智选车BU均扭亏为盈。与速腾聚创、禾赛科技不同,华为智选车业务旗下的品牌就有问界、智界等品牌,能够大幅减少营销和销售成本。 对于自身经营情况,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都显得极为自信,其中禾赛科技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就可以实现盈利,速腾聚创则认为明年能够实现盈亏平衡。与汽车销售情况相同,一般一年中的一二季度属于激光雷达销量淡季,三四季度则属于旺季。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利润情况大幅好转的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确实有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头部激光雷达厂商能否盈利,不仅仅与企业经营情况的相关,也能说明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状态。若速腾聚创、禾赛科技能够顺利实现盈利,表明国内激光雷达普及率达到了一定程度,更安全的高阶智驾有机会惠及更多消费者。 然而从整个行业的现状来看,激光雷达的普及和厂商距离盈利当前阶段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02 挑战在前方 灵敏度高、分辨率高、测量角度大的激光雷达,相较于超声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无疑具有绝对优势,是自动驾驶安全性的有力保障。一些无激光雷达方案的支持者,验证车辆也需要激光雷达,问题是激光雷达高昂的成本却导致越来越多车企成为了纯视觉方案的拥趸。 车企对于纯视觉方案的支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彻底砍掉所有雷达,依靠类似人眼的双目视觉摄像头收集信息,其中的代表是特斯拉;另一种则是只去掉了激光雷达,保留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以确保智驾功能的安全性,代表车企是极越汽车。 由于纯视觉方案对于算法的要求更高,过去车企自动驾驶技术对于激光雷达的依赖度较高,如今车企逐渐抛弃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支持纯视觉方案的车企逐渐多了起来。就连国内智驾领域的翘楚华为,也在前段时间推出了纯视觉智驾方案HUAWEI ADS基础版,支持快速路、高速高阶辅助驾驶与自动泊车。 对于消费者而言,纯视觉智驾时代的到来有好有坏,好处在于没有了高成本的激光雷达,智驾功能有可能快速下放。例如小鹏汽车即将发布上市的新品牌MONA,定位10万元-15万元价位,支持基于纯视觉的高阶辅助驾驶。坏处则在于,失去激光雷达后,智驾的安全性可能会下降。 为了确保安全性,华为、木牛科技、博世、几何伙伴等企业启动了4D毫米波雷达的研发工作。4D毫米波雷达在传统毫米波雷达收集水平方位角、距离、速度三个维度信息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俯仰方位角的测量能力,大概能够达到16线到32线激光雷达的水平。不少从业者对于4D毫米波雷达抱有极大期待,甚至称其为“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严格来说,4D毫米波在点阵密度、测量精度等方面依然远不如激光雷达,但低成本优势已经令激光雷达厂商感受到了压力。于是,激光雷达厂商们也拿出了武器——降价。 以速腾聚创为例,今年第一季度ADAS应用激光雷达装机量达到了11.6万颗,同比增长542%,但营收增幅却仅有149.1%,主要原因就在于激光雷达的平均价格从去年第一季度的约4000元/颗降低到现在的约2600元/颗。华为与禾赛科技同样致力于通过技术迭代,降低激光雷达的成本和价格。 通过降价反击纯视觉方案和4D毫米波雷达的激光雷达厂商,能够在智驾新时代取胜吗? 03 属于激光雷达的时代,即将到来 前段时间电车通评测了国内纯视觉方案领导者极越汽车旗下的产品极越01,发现该产品智驾功能较为全面,表现也不输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结合特斯拉FSD Beta V12.3版本的口碑足以说明,即便取消所有雷达,依靠摄像头搭配算法也能实现高阶智驾。 问题在于,大雾、黑夜、光源复杂等情况下,摄像头依然存在容易被干扰的情况。智驾系统要的不只是能够代替我们开车,更关键的是万无一失。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互有优劣势,但搭载激光雷达的汽车,一般也会有多个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融合所有传感器于一身,让激光雷达为安全兜底,或许才是未来智驾的最好方案。 2020年,时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的王军曾表示,华为的目标是把激光雷达的价格压到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24.4元)以内。360董事长周鸿祎也曾在2021年预测,激光雷达一定会降价到100美元以内。 毫无疑问,降价是激光雷达的趋势,当激光雷达降价到100美元以内,与4D毫米波雷达价格相差不多,难免会对纯视觉方案的支持者造成冲击。毕竟更高的安全性摆在面前,在成本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不选择呢?车企在乎成本,但更在乎产品的安全性,更何况激光雷达也是有力的营销噱头。 现阶段全球车企对智能驾驶的称呼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依然属于L2级辅助驾驶,未来智驾技术和法律法规成熟、L3级自动驾驶商用,为确保车内乘客的安全性,现在支持纯视觉方案的车企和智驾公司也有可能回归激光雷达阵营。 另外,今年国内Robotaxi曝出了不少消息,似乎即将迎来商用拐点。Robotaxi不但需要激光雷达,而且需求量极高,一辆车一般需要装载5-8颗激光雷达。例如广汽基于AION LX量产车打造的Robotaxi,就配备了6颗激光雷达。 截至2023年8月31日,国内网约车司机已达到605.9万人,假设其中十分之一司机被Robotaxi替换,对于激光雷达的需求量就能达到300万颗以上,大约是2023年国内激光雷达出货量的4倍,Robotaxi无疑将是未来激光雷达的最大需求增长点之一。 价格不断降低、能够为高阶智驾提供安全保障、Robotaxi必不可少,激光雷达前景一目了然。让激光雷达企业从扭亏为盈到赚得盆满钵满,所需要的契机可能只是一纸新规——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能够全面落地商用。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