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央民族乐团巡演欧洲好评如潮 中国民乐拨动中欧“友谊之弦”
  德国德累斯顿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起立鼓掌。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琵琶演奏家赵聪在音乐会上演奏。   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荣誉首席唐峰在音乐会上演奏。   波兰华沙国家爱乐音乐厅,肖邦音乐学院学生与中央民族乐团共同演奏《春节序曲》。  中央民族乐团供图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近期,中央民族乐团携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在欧洲展开巡演,走进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汉堡、柏林、杜塞尔多夫、德累斯顿,波兰华沙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将中国民乐带给现场上万名观众和云端数十万收看者,收获了如潮的掌声,中国艺术家与海外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用民族音乐讲述中国故事   作为中央民族乐团品牌音乐会之一,《天地永乐·中国节》以时间为轴,通过民族管弦乐的形式诠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为主题,用音乐表现四时之美,讲述传统时节寄托的中国人的情感与人生体悟。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它的传说、故事,以及相应的习俗,我们希望将这些介绍给欧洲观众。”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表示。   音乐语言既抽象又生动真切。多年来,中央民族乐团不断探索用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此次《天地永乐·中国节》的曲目以新创作品为主,作曲风格和技法既传统又新颖,对欧洲观众富有吸引力。   例如,《元宵·观灯》以打击乐配合略带迷幻色彩的旋律,营造出元宵佳节舞龙舞狮的欢腾气氛、观灯猜谜的欢愉场景。《端午·龙船》加入唐代琴曲《离骚》的旋律、琵琶名曲《龙船》中锣鼓的节奏,展现端午竞渡的火热场面。《七夕·相遇》以二胡和笛子对奏将浪漫定格,共赋一首爱情之诗。《中秋·云清风舞》在管弦乐团的烘托下,用二胡倾诉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游子思乡情,勾画出万家团圆时的人间欢喜。《冬至·福吉天长》突出琵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3个乐章展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对美好明天的祝福。   为了让欧洲观众更好地理解曲目,此次巡演特别邀请奥地利戏剧表演艺术家罗伯特·迈尔担任德语地区演出讲解。他幽默诙谐地与观众互动,讲述屈原、牛郎织女、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也将中国民族器乐的特点娓娓道来。他的讲解拉近了观众与《天地永乐·中国节》的距离,让这次巡演更加立体生动。有观众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中国’的音乐会。通过主持人介绍,我认识了这些乐器,它们独特的音色带给我与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完全不同的感受,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乐迷了!”   上世纪末,中央民族乐团第一次走进维也纳音乐厅和柏林爱乐音乐厅。此次重返熟悉的音乐厅,乐团带来了更符合当代审美、更具有国际音乐语汇、更能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作品。奥地利《皇冠报》这样评价《天地永乐·中国节》:“音乐会以一种堪称典范的方式让人们感受中国传统乐器,聆听来自东方的音乐。”   入耳入心拉近彼此距离   除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音乐中,让抽象的音乐更具故事性之外,《天地永乐·中国节》在服装的选择、和声和肢体运用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为了扩大传播,中央民族乐团还与古典音乐在线平台美迪奇合作,对德国汉堡站的音乐会全程录制播出,收获了更多国家的观众。   在为期半个多月的巡演中,绝大多数观众是外国人。一曲终了,大家自发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演出结束,人们集体起立欢呼,场面热烈。通过音乐,当地观众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兴趣和热情。   “我听得热泪盈眶!3周后我就要去中国了,这场音乐会如同旅行的开端。”“虽然我们有贝多芬、莫扎特,但你们是如此特别、如此美好,我们很庆幸今晚来到这里!”“我最近刚从中国回来,这场音乐会让我感受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各种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无比美妙。我闭上双眼去聆听、去分辨中国音乐的独特调式,太震撼了。”华夏之音如同文化使者,润物无声,将人们与中国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中央民族乐团此次欧洲巡演的门票均通过当地合作方渠道出售。从柏林到华沙,每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中央民族乐团欧洲巡演经纪公司吴氏文化传媒国际演出部总监张晓蕊介绍,“事实证明,即使在欧洲这种音乐欣赏水平很高的地方,中国一流院团也能得到市场充分认可。”   今年正值中国和波兰建交75周年、中国和匈牙利建交75周年,《天地永乐·中国节》在波兰、匈牙利的演出恰逢其时。在波兰华沙国家爱乐音乐厅,中央民族乐团邀请4位肖邦音乐学院优秀毕业生共同演绎《春节序曲》。作为返场曲目,波兰萨克斯表演艺术家、肖邦音乐学院副校长古斯纳与乐团共同演绎《茉莉花》,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外国音乐家纷纷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乐器如此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技术难度表示赞叹。   “此次巡演能够让中国民乐自然而然地走入欧洲观众的耳中、心里,源于我们对融合中西文化的探索,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肥沃土壤。”赵聪表示,“来自观众的热情心声、提前售罄的演出门票、不断的返场表演,都令我们更加确信音乐无国界,中国民乐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在世界面前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民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不是流行化的大众音乐,也尚未成为普及的音乐类型,若想使其真正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在赵聪看来,民族符号色彩浓郁的文化类型更适合通过融合手法增强其世界性和综合性,同时借助故事化表达,推动其传播得更远更广。在呼唤互信与合作的今天,中国民乐有信心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郑 娜)
股价异动牵出并购 ST金时“自救”
股价接连大涨后,ST金时(002951)在一则股票异动公告中披露了拟购资产消息。3月24日深夜,ST金时发布公告显示,公司拟购青岛展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展诚”)控股权,公司将扩充在集成电路设计服务领域的产业布局,有效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受上述消息影响,ST金时3月25日开盘涨停。拟购资产背后,昔日“烟标大王”ST金时早已换了一番模样,烟标印刷业务停产,公司逐步开始培育新能源产业。不过,当下的ST金时仍面临着净利两连亏的窘境。针对公司股价异动后披露重组事项以及公司未来扭亏计划等相关问题,ST金时方面3月25日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采访。 “一”字涨停 受拟购资产消息影响,ST金时3月25日“一”字涨停。 交易行情显示,3月25日,ST金时开盘涨停,公司股价全天封死涨停板,报6.85元/股,涨幅5.06%,成交金额256万元,总市值为27.7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ST金时股价接连大涨,3月20日—22日这三个交易日,公司股价区间累计涨幅10.49%。3月24日下午,ST金时披露了《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明确表示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也不存在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 然而,还未过夜,ST金时就换了说法。3月25日深夜,ST金时接连披露了《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的更正公告》《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提示性公告》两则公告,宣布了公司拟购资产的消息。 ST金时表示,公司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展诚科技控股权,具体收购比例待进一步论证和协商。本次交易完成后,青岛展诚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根据初步测算,本次交易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公司预计自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披露本次交易相关的预案或报告书(草案)。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科技产业投资分会副会长兼战略投资智库执行主任布娜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重大消息披露前股价异动,公司内幕消息管理是否合规可能会遭到监管层关注。 3月25日,ST金时方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筹划过程中,公司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内幕信息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范围。截至公司发布提示性公告前,市面上未出现相关信息传言。公司自查不存在违反信息公平披露的情形,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决定披露《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提示性公告》,并对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进行更正。 继续拓产业布局 此次并购,ST金时将进入集成电路设计服务领域,欲拓公司产业布局。 资料显示,标的青岛展诚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后端设计服务。ST金时也坦言,本次交易完成后,青岛展诚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公司主营业务进一步多元化,公司可利用本次交易机会,扩充公司在集成电路设计服务领域的产业布局,有效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增强公司经营抗风险能力。 据了解,ST金时2019年3月15日登陆A股市场,公司原主营业务为烟标(俗称“烟盒”)等包装印刷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卷烟生产企业提供高品质的烟标产品,四川金时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时印务”)也是公司经营该业务的核心子公司。 不过,2021年9月,金时印务收到湖南省耒阳市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当年9月22日,湖南省耒阳市人民检察院以金时印务涉嫌单位行贿罪,向耒阳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伴随着核心子公司涉诉,ST金时的烟标业务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产品订单不断流失。 2023年3月24日,ST金时正式宣布了金时印务停产的消息,称受行业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金时印务印刷业务订单急剧减少,近期未有新的订单。为避免后续的进一步亏损,公司管理层经过审慎考虑,对金时印务实施停产。 由于核心子公司停产满3个月,ST金时在2023年7月19日被实施了其他风险警示。 实际上,为了“自救”,ST金时在2021年就开始培育新能源产业,其主要产品为超级活性炭及超级电容器。今年3月7日,ST金时还披露了关于对外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公告,与成都小储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小储”)共同投资设立四川金时恒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时恒鼎”),注册资本2000万元,其中公司出资1800万元,持有金时恒鼎90%股权;成都小储出资200万元,持有金时恒鼎10%股权。 ST金时表示,与成都小储合作,旨在推进公司向新能源业务领域的布局、延伸。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跨行业发展通常会存在很多风险,进入关联度不高的行业,管理、人才、技术等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融合能否顺利实施以及融合效果能否达到预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面临“*ST”风险 ST金时涉足新领域的成绩还未体现到公司业绩上,公司净利面临接连亏损的局面。 自金时印务被诉后,ST金时业绩明显下滑。数据显示,2020—2022年,ST金时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6.39亿元、3.87亿元、1.85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1.89亿元、5574万元、-3659万元,2022年净利亏损也是公司上市后首亏。 据ST金时最新披露的2023年业绩预告,公司净利仍将继续亏损,预计全年实现归属净利润-4600万元至-4000万元。 对于公司业绩亏损的原因,ST金时给出了三点解释,其一,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实际需要,对人员进行了优化,支付员工辞退补偿1419.4万元;其二,受行业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金时印务印刷业务订单急剧减少,为避免后续的进一步亏损,公司停止了金时印务的印刷生产业务;其三,公司布局的新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盈利,且需要根据相关项目的进展情况持续投入研发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ST金时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200万—3500万元,不足1亿元。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出现“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或者追溯重述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情形,其股票交易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 另外,在3月24日深夜披露公告中,ST金时还透露称,公司拟筹划向关联方出售金时印务的全部股权。针对公司战略计划以及未来扭亏的相关举措,ST金时方面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司一方面将加快推进超级电容的投产和市场拓展进程,另一方面将基于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优化资产结构,根据实际情况择机剥离部分低效资产,引入优质资产,从而提高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及盈利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相差20倍!千亿互认基金"南冷北热",专家如此"开药"……
互认基金发展8周年之际,再次迎来了政策风口。近期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有序推进“基金互认”等跨境互联互通业务试点。 互认基金最早于2015年面世,是继QDII基金后投资者配置海内外资产的又一主要途径。互认基金8年间累计销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产品种类和策略都已较为丰富。其中,北上互认基金累计销售额996.68亿元,是南下互认基金累计销售额度的20多倍,呈现出了显著的“南冷北热”特征。业内人士直言,未来,内地公募不仅要持续夯实投研优势,更要认清内地与香港两地基金市场环境差异性,才能更好“对症下药”。 南北互认基金发展分化明显 2015年5月,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联合宣布于当年7月正式开展两地基金互认,符合条件的基金可在对方市场进行销售。其中,内地公募基金到香港市场展开销售称为“南下互认基金”,香港公募基金到内地销售则称为“北上互认基金”。 券商中国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从有统计数据的2016年1月底算起,截至今年1月底,南下互认基金的累计销售额为42.34亿元,剔除32.38亿元的累计赎回后,累计净申购额度为9.95亿元。 从具体节点来看,南下互认基金的销售额在2016年8月底突破亿元关口,2018年6月底突破10亿元,2021年1月底突破20亿元,2021年9月突破30亿元。但此后增长缓慢,直到2023年3月底才突破40亿元。不难发现,南下互认基金增长的较快时期,出现在内地基金业2021年前后迅猛发展时期。从剔除累计赎回的净申购维度看,南下互认基金净申购早在2021年11月底就突破了10亿元,但随后持续停留在10亿元上下,截至今年1月末更是跌破10亿元,累计净申购只有9.95亿元。 相比之下,北上互认基金发展更为迅速。截至今年1月底,北上互认基金的累计销售额达到了996.68亿元,是南下互认基金累计销售额度的20多倍。剔除805.49亿元的累计赎回后,累计净申购额度为191.19亿元,和南下互认基金累计净申购同样是20倍左右差距。具体看,北上互认基金累计销售额度在2016年2月底就“破亿”,4月底“破十亿”。到了2016年11月,其累计销售额度突破百亿关口,并先后于2019年11月底、2021年1月底、2022年10月底分别突破400亿元、600亿元、800亿元。 竞争激烈但已有一席之地 和上述“南冷北热”的整体情况相对应,内地和香港发行的互认基金产品,也呈现出了这种情况。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内地基金公司存量的南下互认基金为38只,这些基金分布于21家基金公司中,包括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等头部公募,也有汇丰晋信基金、摩根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融通基金等中小公募,涵盖到股权、固收、被动指数等产品。 相比之下,在港机构发行的北上互认基金数量达到了123只,发行人有内地公募的香港子公司,如南方东英资管、博时国际等,但更多是其他香港或国际资管机构,比如摩根基金(亚洲)有限公司、惠理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百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等。相关产品策略多样,以香港或亚太地区的股票或债券为主,如汇丰亚洲高入息债券(BC类-美元)、中银香港环球股票A美元、恒生中国H股指数A类澳元对冲-累积收益等。 需要指出的是,互认基金自2015年开闸以来,持续收到政策支持,除了此次呼吁有序推进之外,早在2018年底时相关部门还宣布将内地个人投资者的互认基金交易所得继续免税一年。但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互认基金持续存在“北热南冷”现象。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展业存在一定短板,相对于香港本土及海外成立的基金公司,内地基金公司在当地的品牌和知名度可能略显不足。 某公募香港子公司相关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香港投资者的关注视野比较宽广,不仅是A股,还有美股、日本股市甚至是比特币等,可选择的投资工具也比较多。近年来,A股行情整体波动较大,香港投资者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南下互认基金发展不景气。此外,香港国际金融机构林立,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开展业务,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但也有基金市场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这一发展格局符合现实情况,也基本符合预期。该人士认为,香港本来就是有着深厚积淀的金融中心,更是一个全球机构、多元资本聚集的离岸市场,这并不是内地公募的主战场。但见过8年发展,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互认基金,内地公募和香港子公司都已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将为未来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从IT系统优势寻求突破口 基金公司接下来该如何发力互认基金?李一鸣给出的建议是加大市场宣传和品牌建设力度,同时要持续巩固在国内资产投资上的竞争力。相比海外投资机构,内地基金公司在国内资产的投资上更具有本土优势,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境外投资者。 要做到这些,更为重要的是认清香港和内地基金市场环境的差异性,从而“对症下药”。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将两地基金环境的差异性总结为以下两方面: 从业绩方面看,夏春表示,内地公募基金主要投资A股,这些基金近年来整体业绩波动较大,没能给南下互认基金带来太多助力作用。而香港公募基金,有相当部分是投资全球市场的,基民可选择的种类会更多,北上互认基金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这部分需求。 从两地基金营销环境看,夏春表示,内地公募基金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规模增长上尤为明显,但线上视频、大规模的户外广告等营销方式,可能并不适合香港市场。香港在这方面相对保守,给客户的资产配置主要通过线下完成的。其中,公募基金主要通过银行渠道代销完成,基本没突出明星基金经理,且不对基金产品做过多“有偏”筛选,仅是罗列出来供投资者自主选择。另外,香港的券商机构倾向于交易性业务,公募基金不是主推产品,即便是给高净值群体做配置,也不会在营销上投入过多。 针对这些差异,夏春认为,内地公募的IT系统具有明显优势,投教科普方面形式多样化,这有望成为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发展的新增长点。如针对香港特定客户群体提供特定服务,在做好基金组合上,通过人工智能和量化技术解决一键下单问题。 来源:证券时报
鹏华基金下任董事长人选呼之欲出,推荐人选获股东董事会全票通过
财联社3月25日讯(记者 闫军)国信证券一则公告透露了鹏华基金董事长的变动迹象。 3月21日晚间,国信证券公告了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临时)决议公告,9名董事全票赞成,审议通过《关于向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推荐董事、董事长人选的议案》。 现任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如出生于1963年,现已满60岁,即将退休。鹏华基金的下一任掌舵者会是谁呢? 长期以来,何如连续多年“一肩担”两个董事长,在2005年担任国信证券董事长,到了2008年开始兼任控股子公司鹏华基金董事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21年,何如卸任国信证券董事长,交由张纳沙,彼时张纳沙已在深圳国资系统有长达22年的工作经验。 此次何如在鹏华基金到龄退休,接任者被指大概率是国信证券现任董事长张纳沙。 控股股东董事长兼任是惯例 作为老十家之一,鹏华基金虽然成立时间较久,但股东方相对稳定,公司成立于1998年,国信证券就是第一大股东。在2007年,公司原股东深圳市北融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方正证券、安徽国元信托将其持有的占本公司总股本49%的股权,一次性整体转让给意大利欧利盛金融集团,自此股东方再无变化。国信证券、欧利盛金融集团和深圳市北融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三家股东的出资比例分别为50%、49%、1%。 作为深圳国资的孙辈公司,董事长一职自然是在深圳国资一盘棋之下。年龄已经超过60岁的何如即将退休,业内猜测,鹏华基金下一任董事长也应出自深圳国资系统,由控股股东国信证券董事长出任顺理成章。 国信证券现任董事长张纳沙同样是深圳国资系统的老人。从履历来看,她自1994年进入深圳国资系统,1994年8月至2017年1月期间,历任深圳市建设集团、深圳市国资委相关职务,并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担任龙华区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区委筹备组成员,区政府筹备组副组长。 2017年1月7日,龙华区挂牌成立行政区,也是自此起,张纳沙担任深圳市龙华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党组副书记。 2021年2月,国信证券公告称,接到组织部门通知,张纳沙拟作为公司董事、董事长推荐人选,同年4月,张纳沙接棒何如,成为国信证券新任董事长。 如无其他变化,张纳沙或按惯例接任鹏华基金董事长。 何如的16年鹏华历程 在2021年何如离任国信证券董事长时,国信证券在公告中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公告称,何如任职期间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充分展现了投资银行家的战略思维、责任担当和远见卓识。 国信证券在公告中列举了何如在担任董事长的16年期间,从梳理完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架构,持续提升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到把握行业发展机遇,收购大鹏证券投行业务团队,建立覆盖公司主要业务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市场化激励制度,推动公司主要业务市场地位提升等诸多业绩,公司董事会对何如任职期间为公司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巧合的是,如果何如今年退休,他担任鹏华基金董事长的时间同样是16年,这期间是公募行业经历过低估,也迎来蓬勃发展期。 从规模数据来看,鹏华基金在2007年非货管理规模为778.33亿元,行业排名13,基金数量仅为10只;到了2023年底,公司非货管理规模达到4228.74亿元,规模翻了5倍之多,行业排名也上升至11名,产品数量增加至313只。 伴随着国内大资管业务的大发展,鹏华基金也把握住了时机,实现了规模的丰收,从公司利润来看,当前已披露的2023年半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1.17亿元。净利润4.88亿元,在行业中同样占据第一梯队。不可否认的是,在鹏华基金发展过程中,跟随着行业起伏,也曾跟风造星,也曾因市场环境影响,基金业绩有所波动。 在成立26年的时间节点上,鹏华基金也将迎来新一任董事长,如何平衡好规模与业绩,如何适应市场的新变化以及如何加强投研建设能力,为投资者带来优秀的回报,都将是新董事长要思考的问题。
主力业务两年收缩!保险资管找新动能
作为险资直接投向实体的“风向标”指标,债权投资计划的登记量持续下滑。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资管机构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 444 只、规模 7356.61 亿元,较上一年继续减少。此前,在2021年达到高峰时的接近万亿后,债权计划登记量在2022年首次下滑。 多位保险投资人士分析,债权计划规模的下滑,与我国经济融资结构调整有关,特别是地产和基建等传统行业融资收缩。与此同时,多位人士都提到“新旧动能转换”,认为在经济新动能发展过程中,保险资管一方面要围绕新动能做业务,另一方面也要积累自身专业能力的新动能。 从高峰9600亿缩至7300亿 债权投资计划是保险资管机构发行的一类资产管理产品,募资主要来自保险机构,产品设立后所募集资金投向实体项目,过去主要是投向基建、不动产等领域,包括交通、市政、商业不动产、能源、水利等项目。 多年来,保险债权计划向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长期资金,也为保险资金提供了稳健收益。不过近两年,这一业务新增规模持续收缩。 据券商中国记者获悉的行业数据,2023年保险资管机构一共新登记债权投资计划444只,同比减少41只,降幅8.45%;登记规模7356.61亿元,同比下降15.56%。这是继2022年登记量首度下滑后,连续第二年新增规模收缩。 登记规模不代表实际投资规模。据保险资管人士称,债权计划的实际投资缴款规模,与融资主体提款有关。近年,由于信贷超额投放和资金面宽松,包括债权计划在内的非标业务受到挤压。与银行贷款和发债相比,保险债权计划在融资成本上并不占优,部分优质融资人提款节奏较慢。 回顾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债权计划曾经历高速增长。特别是在2019年至2020年,随着债权计划设立程序精简,从注册制到登记制,登记量快速增加,并在2021年达到高峰。2021年,债权计划登记注册规模接近万亿,达到9600多亿元,登记数量也达到历年最多的528只。 业界人士分析,债权计划的设立减少,与经济融资结构变化相伴,主要是地产、基建等传统行业进入调整周期且融资明显收缩。从近年社融结构的变化看,在新增社融中非标类产品的贡献为负、银行贷款和政府债券的贡献大幅提升,其中信托贷款、地产债、城投债净融资额也呈收缩趋势。 在一位头部保险资管另类业务部门负责人看来,债权业务目前的最大挑战是合意资产获取难度加大,对应的市场环境是,风险分化加剧,结构性宽信用,实体经济对融资需求偏弱等。 从存量看,债权计划大概率仍是保险资管最多的另类业务。据业内此前数据,截至2022年底时,债权计划存量规模接近2万亿元;彼时,保险资管机构注册登记的债权投资计划数量已有2698只,规模达5.34万亿元。 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业务转型 “债权计划现阶段比较难做,大家都在做转型或找新的发展方向。”一位保险资管金融市场部负责人称,看市场趋势,也看自身能力。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进一步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我国正处于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演进方向。 “我们几年以前就意识到,传统债权投资要转型,不转型将来会无事可干。”泰康资产CEO段国圣在2022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到,传统的债权市场,70%跟地产、城投、周期行业等传统领域相关。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过去以城镇化过程中的基建和房地产为核心的投融资模式高峰期已过。 段国圣去年撰文分析提及保险资管固收能力建设,认为我国地产、基建的新增融资需求总体回落,但存在巨大规模的存量资产有待挖掘,存量资产证券化前景广阔。保险资管机构应高度重视相关创新品种的投资能力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发挥自身另类投资能力优势,全链条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 同时,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长期资金应当积极探索服务新经济、新产业的路径和模式,特别是聚焦符合经济高质量转型方向、能够发挥保险资金自身优势、具备规模扩张潜力的重资产领域的投资机会(如新能源基础设施、物流地产等)。 从公开信息看,近年越来越多债权计划也投向了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新经济业态类项目,包括5G基站、物联网、工业及卫星互联网、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 平安资管总经理助理苏天鹏2023年12月在“2023年四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形势分析会”上提到,债权计划要拥抱新兴产业,扩展投资领域。他建议参考交易所“科创债”产品,创设“科创债权计划”,允许募投资金用于核心科创企业和项目的资本金出资,做好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 “新旧动能的转换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整个行业都是这样,我们现在的挑战,资产欠配是其次,最欠缺的是相应的投资能力。”一位保险机构首席投资官直言,债权投资以往更多是基于信用分析,看主体信用,现在越来越下沉到资产,强调底层资产的现金流,这方面对保险资管和险资能力是一个相对新的课题。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又要降!理财险收益率,将告别3.3%+
理财型保险的收益率,将开启又一轮调整。 据券商中国记者从多家公司核实了解,部分寿险公司收到相关监管发文,指导万能险结算利率和分红险收益率,3.3%为一个上限。执行节奏上,各公司有不同说法,总体上,业界认为,未来一季度会看到调整。 这是今年寿险理财险再迎窗口指导。业界分析,原因仍是保险公司投资端承压,监管旨在引导行业降低负债端业务成本,控制利差损风险,再度指导也反映出调降的紧迫性。 理财险收益率要再降 据券商中国记者从多家公司核实了解,一些寿险公司已收到相关监管指导,即万能险结算利率降至3.3%及以下,分红险收益率对照执行,各公司收到的要求有所不同。 据悉,监管部门并未限制理财险收益率,而是要求如果保险公司未来某个时点后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或分红险收益率超过某个水平,要提交相关材料,证明其合理性。 不过也有数家公司高管向记者称,公司暂未收到此类窗口指导,是从业内听说的相关信息,其中也有公司表示“正在研究具体举措”。 在新要求的执行时点上,业界反馈的信息有所差异。有公司表示,万能险结算利率被要求在未来数月内调降到3.3%,分红险将从今年制定分红方案时就开始执行新要求。与此同时,也有公司表示,在接到监管要求后就开始执行。总体上,业界预期,接下来一个季度内,将可以看到相关调整动作落地。 事实上,这已是今年第二次传出理财险收益下调的消息。今年1月时,寿险公司已接到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的窗口指导,当时业界反馈的监管要求是,2024年1月万能险结算利率不超过4%,6月起再进一步下调,下调后的上限为3.5%~3.8%,对不同公司有不同要求。 对比来看,本次监管部门的要求较年初时更进一步,下调的力度更大,下调时间更早。 影响多大? 目前万能险结算利率在什么水平?据Wind数据,以546款万能险产品今年2月结算利率看,最高为4%,有9款;3.5%以上的有101款;超过3%的有296款,占比54%,即,超过一半的结算利率在3%以上。其中,有238款产品结算利率在3.3%以上,占比约43%。 包括有寿险总精算师在内的多位寿险人士认为,监管再度引导寿险公司下调理财险收益率,体现出问题的紧迫性,同时也反映出,行业主体即寿险公司自身下调产品收益率不够主动,也不够及时。 多位业内人士称,尽管面临投资端压力,但并非每家保险公司都有意愿主动降低负债端产品收益,担心自身先调整会降低产品竞争力,而希望由监管部门出面引导行业集体调整。据了解,今年以来,不少寿险公司进行了调低万能险结算利率影响等的有关测算,并为调低利率做准备。 “为控制风险,我们之前已经在逐渐调低结算利率了。”一位中小寿险公司人士称。实际上,也有公司表示,在先于行业几个月降低万能险结算利率后,业务未见受到明显影响。 也有中小寿险公司高管表示,事实上客户希望保险公司的产品更符合需求,而不一定在乎收益几十个BP的差异。而保险公司自身维持安全稳健经营,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客户利益。 多举措优化负债成本 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已多举措引导寿险业优化负债成本。 其中,广受关注的是,2023年3月,监管部门曾在北京、南京、武汉三地召集23家寿险公司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公司负债成本情况、公司负债与资产匹配情况、对公司负债成本合理性的判断等。其中,负债成本涉及普通险预定利率分布、分红险预定利率和分红水平、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情况、销售费用情况等。 2023年1月原银保监会印发《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取消了万能险“高中低”三档利率演示,要求万能险仅保留两档演示利率,最高仅为4%,该规定自2023年6月30日起施行。 此后,行业迎来多项优化负债成本要求。一方面,2023年7月31日前降低产品预定利率,传统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5%切换到3%,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2.5%,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降至2%。今年年初,要求调低万能险结算利率至不超过4%,如今又进一步要求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分红险收益率至不超3.3%。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在推动行业降低业务费用成本,自银保渠道开始,要求全渠道实行“报行合一”。“报行合一”要求之下,实际费用水平已在下降。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10月在三季度发布会上介绍,估算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约30%左右。 优化负债成本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低利率环境叠加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使得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持续下滑,让保险业面临利差损风险。 2023年,28万亿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已降至3%附近,处于十多年来的低位。其中,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3%,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2008年之后首次降至3%以下。2023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22%,是2011年以来的“次低”,仅好于2022年的1.83%。 来源:证券时报
生猪价格淡季不淡,“猪周期”失效了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洁 广州报道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呈现“淡季不淡”的局面。 3月25日,中国养猪网的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下同)的价格为15.01元/公斤,继续保持相对高位的震荡。这一价格较2月24日的13.65元/公斤,有了约10%的上涨。 与此同时,作为猪饲料之一的玉米价格,仍然相对稳定,进一步改善了行业的生态。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3月20日,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保持稳定在2.46元/公斤。猪粮比价上升至6.07,环比增长1.51%。 “今年这一批生猪的成本是有回升的,叠加目前体重比较重的大猪并不多,所以价格并没有受到很大压制,养殖市场的心态企稳。”中信建投期货养殖生鲜首席分析师魏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3月25日,华融融达期货发布的生猪周报显示,据涌益咨询数据,3月22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14.98元/公斤,较上周增加0.48元/公斤。周前期养殖端看涨情绪浓厚出栏减少叠加二育进场,猪价偏强运行,周后期随着二育逐渐谨慎和养殖端出栏量增加,猪价转弱。 从目前已经发布年报和业绩预告的上市养猪企业来看,2023年呈现普遍亏损的局面。不过,随着产能去化不断推进,目前市场对2024年生猪养殖行业相对2023年明显更为乐观。 生猪价格淡季不淡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3月24日发布的2024年3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显示,2024年3月中旬与3月上旬相比,23种产品价格上涨,24种下降,3种持平。其中,生猪(外三元)的价格达到14.7元/公斤,较3月上旬上周0.4元/公斤,涨幅2.8%。 这是进入3月份以来,连续第二期上涨,显示生猪价格进入了一个相对高位的平衡状态,生猪养殖市场较2023年有明显的好转。 “市场还是会存在一些人想抄底的,这进一步限制了市场的下跌。但我认为,生猪价格的风险在4、5月份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到时候更临近夏天,如果生猪体重增长比较明显的话,其实还是有出栏的紧迫性,因此未来出栏节奏可能会加快。”魏鑫指出。 魏鑫认为目前来看,整个市场仍然处于一个弱平衡的状态,即使4、5月份价格可能也会震荡,只是震荡的位置可能会较现在低一些。 “今年很多人还是看好生猪市场,因为去年9月份到2024年的1月份,确实出现比较明显的母猪存栏去化的情况,同时仔猪的新生量也在减少,换算时间,在今年6月份到9月份之间,生猪供应应该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回落。”魏鑫表示。 3月24日,国信证券发布研报,认为猪价表现淡季不淡,看好板块下半年景气上行。 此前,据媒体报道,牧原股份董秘在今年1月份的电话交流会议上表示,从供应和需求的边际变化来看,尽管各个渠道能繁母猪平均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但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当中。“2024年全年来看,比2023年乐观一点。” 不过,目前的生猪价格尚不能覆盖成本。以养殖成本在业内偏低的牧原股份为例,公司2024年1-2月的生猪养殖平均完全成本为15.8元/公斤。牧原股份表示,近期成本有一定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疫病造成生猪养殖成绩的下降,由于生猪养殖成本是按照出栏批次进行核算,疫病对猪群的影响在成本上的体现会持续一段时间。随着疫病影响的减弱及费用摊销的下降,预期公司未来生猪养殖成本会进一步下降。 而温氏股份在近期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1月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7.8-7.9元/斤。其中,海南、江西、广西等9个省级区域养猪单位成本低于8元/斤。 而另外一家生猪养殖企业新希望3月1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近期受冬季生猪疫病影响,公司运营场线出栏肥猪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 由于从2023年以来,生猪养殖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的状态,因此影响未来生猪价格的一个关键是产能去化的速度。 在2024年1月23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表示,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从去年10月份开始,全国新生仔猪数量已经同比下降,这也预示着产能调减取得一定效果。随着生猪产能逐渐回调到合理水平,二季度生猪市场形势有望好于去年同期。 产能去化博弈 2023年,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全面亏损。 在上述发布会上,雷刘功介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猪价长时间低位徘徊。从养殖收益看,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 不过,生猪养殖行业的亏损,推动了整个生猪产能的去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猪年底头数来看,2023年达到43422万头。这一数据低于2022年的45255.73万头,2021年的44922.42万头明显降低,在最近10年(2014年-2023年)中,处于正常区间中略低一些的位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牛期末数量尚无2023年数据 同时,能繁母猪也处于去化的阶段。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下降至4042万头,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6.9%。 这一数据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十四五”后期,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3900万头左右。之后,将根据猪肉消费和生猪生产效率等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 换句话来说,根据最新的修订方案,目前能繁母猪仍然高于正常保有量3.64%左右。 然而,进入2月份,能繁母猪产能去化明显减缓。尤其是大型养殖企业的能繁母猪存栏相对稳定。 牧原股份1月20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称,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能繁母猪存栏为312.9万头。3月16日,牧原股份回复“截至2024年2月底,贵公司能繁母猪是多少”的问题时表示,公司近期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在310万头左右。 根据新希望3月2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2月底能繁母猪存栏不到80万头,后备母猪存栏约50多万头。而在2023年底,根据新希望回应投资者的数据,12月能繁母猪82万头左右。 “产能去化确实是缓慢的,不过生猪养殖确实也呈现阶段性的去化。”魏鑫表示。 此前,由于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不高,因此呈现非常明显的涨跌互现的“猪周期”,一般以4年为单位,呈现行业大涨大跌的态势。 雷刘功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预计2023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将超过68%,比2022年提升约3个百分点,能繁母猪生产效率也持续提高。 随着规模化养殖比例的提升,是否以后“猪周期”将失效? 长江证券在3月中旬的研报中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长江证券在研报中认为,以美国为鉴,深度规模化后周期波动仍然明显。美国近5轮猪周期中猪价的最大涨跌幅达到了131%,近5轮平均也达到了90%。规模化集中度的提升对美国猪周期的影响主要在于周期时间有所延长,背后的主要原因则在于规模场受制于较高的固定资产投入,整体出栏节奏更为平缓,在面对疫病、盈亏等外部冲击时生产调整较为缓慢,行业供需复位所需时间延长。 “以前的猪周期是母猪周期,现在的猪周期更像一个投资周期,更加复杂且缺乏规律。”魏鑫表示,“因为规模化生猪养殖更多以固定资产作为投资的对象,而不像此前,散户养殖更多以存栏母猪作为一个投资对象,一旦亏损可以把母猪都杀掉,现在规模化养殖场会相对保证一个整体的开工率和存栏比率,所以在能繁母猪存栏的稳定性上有所提升。” 另外,魏鑫指出,在生猪养殖市场集中度提升之后,产能去化可能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情况。比如有的大型厂商在顺势去产能,有的在逆势扩张,有可能产生一些对冲,这进一步使生猪去产能相对缓慢,未来猪周期可能是一个更长期的周期,而不再是4年一次的周期了。
欧盟新规或重塑全球咖啡市场 巴西有望从中受益
财联社3月25日讯(编辑 夏军雄)随着《欧盟零毁林法案》(EUDR)将于今年年底生效,全球咖啡市场可能因此重塑,咖啡出口大国越南或成为输家,而另一出口大国巴西则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欧盟去年通过了《欧盟零毁林法案》,该法案将禁止原材料中涉及森林砍伐的商品在欧盟销售或从欧盟出口。 法案适用于咖啡、棕榈油、可可、大豆、木材、橡胶和牛这七种大宗商品,要在欧洲销售这些产品,贸易商和经营者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它们产自于自2020年以来从来没有砍伐过森林的土地。法案将于2024年12月对大型企业生效,并在2025年6月适用于小型供应商。 欧盟推出《欧盟零毁林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碳排放,森林砍伐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第二大碳排放源。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2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2017年,欧盟进口商品造成的森林砍伐量位居世界第二。 巴西和越南是全球最大的两个咖啡出口国,欧盟的新规对它们的影响却截然不同。越南约85%的咖啡由其国内小农户生产,这些小农户的数量约为50万户,对他们而言,收集并提供数据,以证明自己的农场没有造成森林砍伐,是一项相当大的挑战。 越南承受不起损失,欧洲是其最大的咖啡市场,约占其咖啡出口份额的40%。在《欧盟零毁林法案》获批后不久,越南政府推出了一项国家计划,旨在帮助农民适应欧盟的新政策。 相比之下,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它处在更有利的位置。巴西的咖啡种植园远离森林,而且该国的供应链组织相对完善。 根据巴西今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该国种植的咖啡最有可能满足欧盟的要求。巴西大部分咖啡都出口到了欧盟,该国小农户较少,大约1/3的咖啡种植面积已经获得了某种可持续性认证。
这家银行首任董事长落马!一审获刑六年
一份刑事判决书,揭开了首家新三板挂牌农商行前掌门人落马内情。 判决书显示,2021年9月卸任喀什农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后,田某当年底即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采取留置措施,次年因涉嫌贪污罪、受贿罪被刑事拘留,随后被逮捕。 一审法院查明,田某利用职务便利,套取公款用于个人支出近77万元,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超过736万元,构成贪污罪、受贿罪,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45万元。 套取公款近77万元 田某现年55岁,早年在建行系统工作,后加入当地农信系统,陆续担任温宿县农信社副理事长兼副主任(主持工作)、理事长等职,2009年任喀什市农信社委员会委员、书记、理事长。 2014年,喀什市农信社改制为喀什农商行,田某成为首任党委书记、董事长,直至2021年9月因个人原因辞职。其间,该行于2017年5月挂牌新三板,成为国内第一家挂牌新三板的农商行。 判决书显示,离任后不久,田某即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采取留置措施,2022年5月因涉嫌贪污罪、受贿罪被刑事拘留,随后被逮捕。 经审理查明,2020年12月,田某利用职务便利,安排该行刘某以虚开发票的方式套取公款1.78万元,用于购买手机和个人消费。更早之前,他还在2016年7月采取侵吞手段非法占有公款75万元。 据了解,2013年3月,经行党委会研究,同意田某报名参加EMBA学习,并据实报销学费和交通费。但根据规定,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201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信联社审计工作组进行业务检查时,对田某报销EMBA学费视为问题并要求立即现场整改,由田某自行支付全部学费,否则将作为检查问题进行上报。 时间紧急,田某于是找到该行计财部杨某,让杨某想办法先替他将培训费56.8万元垫上归还该行。杨某表示,可以用个人资金20多万先替他垫上。田某称,先让杨某垫上,等审计组离开后,让杨某再找几张发票倒一下账,从单位公账上出钱。 2016年7月,杨某以个人资金帮田某先行垫付培训费22.72万元。审计组离开后,田某安排杨某从广告费中列支费用,一部分归还杨某垫付款22.72万元,一部分交剩余要退的培训费34.08万元,一部分9万元交田某使用。 于是,杨某找到与该行有业务往来的公司,通过虚签合同、虚开广告费发票从该商行套取资金合计75.012万元(含税金、管理费),后按照田某吩咐进行分配,剩余现金0.36万元也交给田某。 主动退缴3474万元 法院还审理查明,2005年7月至2020年5月,田某利用职务便利,为杨某等27名私营业主在贷款审批、购置不动产、工程承揽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736.25万元。 从受贿形式来看,既有人民币现金、美元、港币、金条,也有玉石挂件、飞天茅台、低价购房、车位等。受贿原因则主要是为客户在贷款方面提供帮助。 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2021年四年间,为规避组织调查,田某陆续退还11名行贿人财物共计365.04万元。但他边退边收,又在2017年至2020年收取4人好处费合计31.68万元。 有意思的是,判决书显示,田某2021年12月案发并非因涉嫌贪污、受贿,而是新疆自治区纪委监委就田某涉嫌行贿犯罪进行立案调查,并在当日采取留置措施。而自治区纪委监委在向田某核实其行贿事实时,田某主动交代了调查机关不掌握的贪污、受贿事实,并退缴违纪违法所得。 其中,他归案后向自治区纪委监委退缴人民币3474.28万元,物品31件价值149.2万元(含涉案玉石5件价值20.2万元),其中退缴违纪部分数额为3387万元,退缴违法部分数额为236.48万元。 同时,新疆自治区纪委监委从行贿人卫某处追缴港元20万元。法院审理期间,田某亲属又退缴违法所得175万元。 一审法院认为,田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套取公款用于个人支出76.787万元,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贪污罪;田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736.2479万元,属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构成受贿罪。 此外,田某在被调查期间,主动供述调查机关尚未掌握的贪污、受贿犯罪事实,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田某归案后,自愿认罪认罚,退缴大部分违法所得,依法可以从轻处罚,综合田某以上量刑情节,法院对其贪污罪、受贿罪均减轻处罚。 最终一审法院判决田某犯贪污罪、受贿罪,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45万元。田某贪污违法所得依法由扣押机关发还被害单位,受贿违法所得依法予以没收,由扣押机关上缴国库,对田某未退缴的违法所得继续追缴。 已从新三板摘牌 值得一提的是,喀什农商行已于今年2月从新三板正式摘牌。 在此之前,该行于2023年11月10日收到上级主管单位新疆自治区农信联社发来的《通知书》,该行作为喀什地区农信系统12家行社之一,纳入喀什地区农信系统深化改革,因此停牌,并在当月底发布拟申请终止挂牌的公告。 彼时公告称,根据自治区联社《通知书》要求,拟启动喀什地区农合机构以地州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摘牌后,喀什农商行将根据工作安排,全力推进喀什地区农合机构以地州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工作。 今年2月底,喀什地区支持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动员大会在喀什市召开,标志着喀什地区农信社统一法人组建农商银行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喀什地区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以2024年3月31日为基准日,力争用1年时间完成筹建、开业工作。”新疆自治区联社党委书记郑育峰表示, 统一法人后的喀什农商行,将成为新疆第六大法人银行。 据了解,该行将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提升服务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能力,助力自贸试验区建设,助推地区和兵团第三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喀什地区农信系统12家农商行和农信社资产总额近700亿元,各项存款556亿元,各项贷款475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27.61%和29.26%,均位居地区银行业首位。 郑育峰表示,力争“十四五”末,将统一法人后的喀什地区农商银行打造成为资产规模超800亿元、贷款规模达570亿元、年纳税额超2亿元的新疆农信系统内重要性银行和区域标杆银行。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交易商协会:积极落实《行动方案》要求,持续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产业行业 经济观察网讯 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网站3月25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5方面24条措施,其中明确指出要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按规定参与境内债券承销。 近年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一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不断优化完善市场化评价,持续引入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目前,共有13家外资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评价,拓展了债券承销业务范围,发挥其特色和优势助推银行间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建立健全外资金融机构市场评价制度机制 自成立以来,交易商协会认真履行市场自律组织职责,以市场化理念和机制推动银行间市场持续健康稳健发展,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创新承销机构分类分层管理机制,为外资金融机构打通晋升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和主承销商的市场化评价路径。2023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系列政策精神,交易商协会研究推出市场评价机制改革系列具体措施,通过定期开展评价、优化指标体系、优化资格层级等进一步推动外资承销机构队伍高质量建设。 推动外资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业务 2023年12月4日,交易商协会启动会员申请从事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相关业务的市场评价工作。为及时响应市场热切期待,组织内部力量和市场专家高效推进,于2024年1月18日发布市场评价结果。27家通过市场评价的金融机构中有10家为外资金融机构,其中3家外资银行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商;3家外资银行成为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主承销商;4家外资银行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 目前,交易商协会共引入外资承销机构13家,覆盖美、法、德、英、日、新等国及港、台地区。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商5家,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主承销商3家,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5家。 从实践来看,加强外资承销机构队伍建设,在推动银行间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外资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二是通过外资金融机构的全球网络,引入更多境外发行人、投资人,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引入国际先进经验,推动银行间市场制度创新,提升银行间市场制度环境的国际化水平。 下一步,交易商协会将积极贯彻落实《行动方案》要求,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持续健全制度框架和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承销业务市场评价工作,支持更多外资机构合规、深入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编辑:刘睿
上市公司隐瞒5.7亿元回购款“曝光”,股价波动投资者损失该如何核算? | 局外人
近日,北京金融法院发布《北京金融法院审判工作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在梳理提炼的基础上,白皮书发布了8个典型案例。其中,一则投资者诉某上市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引发关注。上市公司瞒报数亿元回购款遭曝光后股价波动,投资者就此诉至法院,应如何合理认定赔偿金额? 白皮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某上市公司先后为多家公司提供担保,并协议约定向某公司回购信托份额,支付转让价款最高可达5.67亿元,但该重大事项并未在年报中予以披露。 比对信息可知,该违法公司为东方网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网力)。 2014年1月,东方网力在创业板上市,但自2020年9月15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ST)警示,它也是创业板首批ST股票之一。该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摘牌。 2020年11月,北京证监局对其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经监管查明,东方网力因存在未按规定披露14亿元的对外担保事宜、未按规定披露重大合同两项违法事实,被监管给予警告、同时处以4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具体来看,2017年4月21日,东方网力曾签署《平安财富*铂金1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合同之补充协议》,约定东方网力作为劣后级委托人认购信托单位的资金预计为 0.63亿元。 同日,东方网力与中信国安(深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安深圳)签署《回购协议》,约定东方网力于投资期限届满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受让标的信托单位,并足额支付标的信托单位转让价款。《回购协议》约定的回购金额最高可达5.67亿元,占东方网力2017年年报经审计净资产的15.68%。但其未按规定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上述《回购协议》。 上述证监会行政处罚的落地也按下了民事责任诉讼的“启动键”。在隐瞒的巨额违规担保、信托回购等信息被爆出后,该公司股价受影响产生波动,大量投资者纷纷向东方网力发起索赔,要求该公司赔偿相应损失。目前,东方网力投资者索赔案已进入尾声,案件诉讼时效止于2023年11月底。 如何精准、科学地核定投资损失,一直是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中的核心与难点。 经过综合比对,北京金融法院委托损失核定机构对投资人损失进行核算,采用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共同研发的“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分别模拟投资者存在虚假陈述行为和不存在虚假陈述行为两种情形下发生损失的比例,达到间接计算虚假陈述因素赔付率的目的。 据介绍,该方法测算后的投资者损失与股票市场变化的一般规律更为吻合。新方法测算后的结果可以简单理解成:若投资者在股价高位时买入,虚假陈述因素赔付率较低;若在股价低位时买入,虚假陈述因素赔付率相对较高。 北京金融法院指出,案件判决结果得到200余名投资者及被告当事人的一致认同,无一人上诉,充分实现了服判息诉的社会效果,使加害者承担其应负之责,也使受害者得到应有的补偿。该方法为中小投资者维权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持,将有效提升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东方点评称,传统的“同步指数对比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时,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北京金融法院首次采用了“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对投资人的损失进行核算,无疑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诉讼评估工具,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法治化发展。 来源:界面新闻
华中数控2023年实现净利润2709.07万元 同比增长45.70%
经济观察网 程久龙/文 实习记者 李渡 3月25日,华中数控(300161)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华中数控实现营业收入21.15亿元,较2022年增长27.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09.0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5.70%。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元(含税)。 据华中数控方面介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多种业务发展并驾齐驱,经营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结构高端化路线持续推进,五轴加工技术关键功能全面升级迭代。 公告披露,报告期内公司数控系统与机床板块,实现收入8.9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6.22%。公司产品结构高端化趋势明显,在高端五轴数控系统应用领域配套数量大幅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近60%。数控系统业务板块毛利率上升2.76%。与激光行业客户联合攻关,完成国产五轴激光切割数控系统首台首套试用及国产替代批量配套。 在机器人与智能产线板块,2023年度公司该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1.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5.53%,其中,智能产线业务快速增长,推进海外产业链延伸,形成常州、武汉、匈牙利生产基地三位一体,为全球客户提供智能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 面对未来,华中数控方面表示,公司将继续坚持“一核三军”的发展战略,即以数控系统技术为核心,以机床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产线、新能源汽车配套为三个主要业务板块。作为数控系统及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企业,作为智能制造领域关键设备及方案的提供方,华中数控将进一步主动融入国家区域重大、协同发展战略,以优势产业为牵引、内部产业相协同,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推进产业空间布局加速调整优化,从服务国家战略中获取市场开拓新动能。  
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钟睒睒连续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
公司动态 经济观察网讯 据“胡润百富”微信公众号3月25日消息,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根据榜单,中国十亿美金企业家总财富近1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下降15%。241位的财富比去年增长,其中55位新面孔。新面孔数量居全球第三。702位的财富比去年减少,其中208位落榜。80位的财富保持不变。千亿级企业家27位,比去年减少9位。 70岁的钟睒睒财富比去年缩水9%,以4500亿元连续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全球第21位,下降6位。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农夫山泉去年上半年业绩表现突出,销售收入及利润同比上涨14%和16%。旗下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万泰生物过去一年业绩有所下降,股价同比下跌近30%,公司市值较去年同期缩水350亿元。农夫山泉在《2023胡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11位。 44岁的黄峥财富比去年增长71%,即1600亿元,是今年中国财富增长最多的企业家,以3850亿元首次晋升为中国第二,上升3位。 全球第24位,上升15位。拼多多去年三季报显示,总收入同比增长超90%,远超市场预期。另外海外业务Temu和快团团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去年11月,拼多多市值曾一度超过阿里巴巴。拼多多在《2023胡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63位。 53岁的马化腾财富比去年下降10%,以2500亿元位列中国第三。全球第36位,下降5位。去年第三季度,腾讯营收15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360多亿元,下降9%。其中国际市场游戏收入130多亿,增长14%;本土游戏收入320多亿,增长5%;社交网络收入近300亿,保持稳定。在《2023胡润世界500强》中,腾讯排名第17位。 41岁的张一鸣财富下降8%,以2450亿元位列中国第四。全球第40位,下降6位。据报道,字节跳动去年收入近8000亿元,同比增长三成。最近,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剥离TikTok,否则TikTok将被美国市场应用商店下架。这是TikTok在美遭遇的又一场危机。在《2023胡润世界500强》中,字节跳动排名第43位。 53岁的丁磊财富增长7%,以2100亿元位列中国第五。全球第43位,上升3位。网易去年净收入1000多亿,较上年增长7%。其中,网易游戏业务稳步增长,全年营收超过800亿元。在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网易去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创历年新高,达到165亿元。在《2023胡润世界500强》中,网易排名第175位。 编辑:刘睿
中国平安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从5%调至4.5%,个案还是趋势?
近日,中国平安发布了首份A股保险年报。年报提及,该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从5%下调至4.5%。 这或是本轮上市险企相关经济假设变更的开始。由于实际投资收益率下行导致险企难以达成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目标,多位券商分析师预计上市险企在2023年年报将下调相关假设。 中国平安下调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至4.5% 据年报提及,中国平安在2023年下调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至4.5%,并按调整后的投资回报假设对2022年数据进行了追溯调整。 同期下调的还有风险贴现率。中国平安表示,基于对宏观环境和长期利率趋势的综合考量,该公司于2023年审慎下调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至4.5%、风险贴现率至9.5%。 这是中国平安时隔多年后再度下调投资回报率假设和风险贴现率假设。2016年年报中显示,平安将非投资连结型寿险资金的未来年度投资回报率上限从5.5%调整为5.0%。2009年,平安将风险贴现率由11.5%下调至11.0%,上述假设一直延续至2022年。 谈及假设下调对于中国平安产品端以及估值端中长期的影响,中国平安首席财务官张智淳表示,主要下调的是投资收益率和风险贴现率假设指标,这次调整与以往相比更为审慎,因为其对公司内涵价值有下降压力。这次调整首先是调整投资收益率,充分考虑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整个长周期的变化,寿险不是短周期的业务,投资回报要看长期回报。 张智淳表示,同时考虑到匹配模型以及中国精算师协会关于投资收益率与风险贴现率之间的联动测试机制,同步调整了风险贴现率,调整也是坚持了一贯的审慎态度。从未来看,相信中国经济可期,相信平安寿险的内生能力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在未来能创造更好的价值。 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和风险贴现率假设下调影响指标较多,包括营运利润、营运ROE、基本每股营运收益、寿险及健康险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等均随之调整。总体而言,投资回报率假设下调会导致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等数值下降,而风险贴现率下调对价值评估敏感性与投资收益率呈反向关系。 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为例,调整前,中国平安集团2022年归母营运利润1483.65亿元 ,经调整后的2022年归母营运利润为1468.95亿元,减少14.7亿元。按调整后计算,中国平安集团2023年归母营运利润为1179.89亿元,同比下降19.7%。 中国平安2022年及以前的新业务价值使用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5%和风险贴现率11%计算。若仍基于2022年末假设和模型计算,2023年内含价值为9301.6亿元,可比口径下增长6.3%;新业务价值为392.62亿元,可比口径下增长36.2%。按照2023年新假设,2023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内含价值为8309.74亿元,新业务价值为310.8亿元,绝对数值均减少。 下调假设或成上市险企普遍选择 中国平安下调投资回报率假设或是上市险企假设变更的开始,多位券商分析师预计上市险企在2023年年报将下调相关假设。 上市险企普遍于2016年左右更新调整了投资收益率假设,此前假设基本在5.0%到5.5%之间,目前均在5.0%左右。中国人保在2020年将未来年度投资收益率假设从5.25%下调至 5.0%。 东吴证券分析认为,上市险企2023年年报披露在即,预计内含价值(EV)经济假设将会更新。 内含价值是基于一组关于未来经验的假设,也是对人寿险公司价值和盈利性的重要衡量指标。内含中的有效业务价值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测的基础之上,其中经济假设包括风险贴现率和投资收益率。 东吴证券分析认为,近年来,受长端利率系统性下行影响,上市险企平均投资收益率与内含价值投资收益率假设偏差逐步加大。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A股上市险企平均净投资收益率为3.76%,总投资收益率为3.66%,与内含价值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5.0%)的差距达到124bps和134bps。风险贴现率与投资收益率两者均面临下调压力。 国泰君安分析认为,在长端利率长期下行背景下,保险公司以固定收益资产为主的配置策略面临投资收益率持续下滑,实际投资收益率水平难以达到上市险企普遍设定的5%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参考历史经验,上市险企曾在2016年年报时因长端利率持续下行、股市低迷等导致投资收益率承压而调整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预计此次2023年年报上市险企将再次顺应市场环境变化调整内含价值评估的经济假设。 与此同时,当前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投资回报率和资本市场对于保险公司的要求回报水平均有所下降,而上市险企当前普遍使用的10%—11%的风险贴现率假设极为审慎,因此预计保险公司在下调投资收益率假设的同时同步下调风险贴现率水平,有利于缓解对EV和NBV(新业务价值)的负面影响。 东吴证券认为,两假设同步下调后内含价值降幅压力相对可控,不会出现内含价值的大幅下降,新业务价值降幅压力相对较大。值得注意是,近年来受储蓄型业务新单占比提升影响,有效业务价值和 新业务价值受经济假设变动的敏感性大幅提升。 来源:证券时报
央行:加强总量结构双重调节
持续完善政策框架和“工具箱” 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以及中央金融委、中央金融办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落实举措。会议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完善政策框架和“工具箱”;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各类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会议认为,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就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部署,为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以及全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学习领会,深入把握好其中的精髓要义,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 会议表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对支持和促进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无旁贷。中国人民银行要对标对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重点工作,逐项细化措施,推动落地见效。要聚焦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聚焦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完善政策框架和“工具箱”,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构建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养老金融发展步伐,推动数字金融健康发展。要聚焦稳妥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做好金融支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各类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聚焦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完善金融市场开放制度,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要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常态化、长效化抓好中央巡视整改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强化全系统严的氛围。 会议表示,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全国两会汇集的社情民意,始终把建议提案办理作为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下一步,要按照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有关工作要求,完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机制,在回应民声上倾真情,在沟通协商上求共识,在解决问题上见实效,真正把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体现到实际工作中。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矿业“双雄”2023年业绩攀新高 增储扩产、低碳发展齐发力
范雨露 制图 近日,国内矿业龙头紫金矿业、洛阳钼业发布2023年年报,受益于铜、金、钴等主营矿产品产能高增,两大巨头2023年度业绩均刷新历史纪录。其中,紫金矿业2023年盈利211亿元,洛阳钼业盈利82.5亿元。 与此同时,两大矿企的国际地位正不断前移。紫金矿业2023年矿产铜产量达到101万吨,超过全球核心铜生产企业南方铜业(SCCO),成为全球第四大铜矿企业;洛阳钼业则以5.5万吨的钴产量超越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巨头——嘉能可,跻身全球第一大钴生产商,在全球铜生产商中位列第十二。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在铜价“高歌猛进”的背景下,两大巨头均在加大对铜产业的布局力度。其中,紫金矿业计划2024年将铜产量扩张至111万吨,洛阳钼业计划产铜52万吨至57万吨,以进一步提升中国矿企的全球竞争力。 主营矿产高增长 两大矿业巨头业绩再攀新高 3月22日晚,全球矿业巨头紫金矿业公布2023年度业绩:公司实现营收2934.03亿元,同比增长8.54%;归母净利润为211.19亿元,同比增长5.38%,业绩指标创历史新高。 从产量上看,得益于此前的优质资源储备,紫金矿业成为头部矿企中矿产铜、金产量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其中,2023年公司矿山产铜1007290吨,同比增长11.13%;冶炼产铜724550吨,同比增长4.88%。公司矿山产铜量相当于中国总量的62%左右。 此外,公司2023年矿山产金67726千克,同比上升20.17%。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实现矿山产金297.3吨,公司矿山产金相当于中国总量的23%左右。 同日,另一家矿业巨头洛阳钼业也交出历史最好“成绩单”,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863亿元,同比增长7.6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2.5亿元,同比增长35.98%。 得益于TFM铜钴矿和KFM铜钴矿持续强劲表现和产量上升,洛阳钼业铜钴产量均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产铜41.95万吨,钴5.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1%和174%。 从营收上看,公司TFM项目及KFM项目2023年实现营收280亿元,同比增长187.24%,毛利达124.02亿元。 除铜钴板块外,洛阳钼业其他业务板块也亮点颇多。据披露,2023年其巴西板块铌磷产量创下历史新高,产铌9515吨,同比上涨3%;产出磷肥117万吨,同比上涨3%。洛钼中国矿区产钼15635吨,同比上涨3%;产钨7975吨,同比上涨6%。 两大矿业巨头股价不断刷新近两年纪录。截至3月22日收盘,紫金矿业最新股价为15.39元,总市值达4035亿元;洛阳钼业最新股价为7.48元,总市值约1616亿元。 持续增储扩能 提升中国矿企国际竞争力 近两年,随着国内矿业巨头在矿山收购、资源储备上持续发力,其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正不断攀升。 从产量上看,紫金矿业2023年矿产铜产量达到101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的同时,正式超过全球核心铜生产企业南方铜业,成为全球第四大铜矿企业。 洛阳钼业则以5.5万吨的钴产量超越嘉能可,跻身全球第一大钴生产商。同时,公司也是国内第二大铜生产商,在全球铜生产商中位列第十二。 进入2024年,铜价“高歌猛进”,国际铜价一度升破了9000美元/吨关口,达到近两年以来新高。在此背景下,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等持续增储扩能,不断夯实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据披露,紫金矿业旗下三大世界级铜矿资产将持续增产增效。其中,塞尔维亚丘卡卢 - 佩吉铜金矿下部矿带及博尔铜矿技改扩建项目,2025年有望形成矿产铜30万吨/年产能;刚果(金)卡莫阿铜矿三期采选工程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建成投产,届时年产能将提升至60万吨铜以上;西藏巨龙铜矿二期改扩建工程已获核准,建成达产后总体年采选矿石量将超过1亿吨,年矿产铜量将达30万吨至35万吨。 另外,2023年紫金矿业还完成西藏大型朱诺铜矿、蒙古哈马戈泰铜金矿收购,拥有铜资源量攀升至7500万吨。根据规划,2024年其铜产量将进一步扩张至111万吨,同比增加10万吨。 洛阳钼业新的增储扩能计划也已提上日程。公司3月23日发布消息,公司TFM混合矿已全面实现达产目标,铜、钴月产量3月底将迎来历史新高。目前,TFM生产能力从原日处理矿石能力1.5万吨提升至6.3万吨,年铜产量提升至45万吨以上,跻身全球前十大铜矿山之列。 洛阳钼业总裁孙瑞文在年报致投资者信函中透露,2024年公司将启动增储计划,为TFM三期、KFM二期开发做准备,确保全年完成产铜52万吨以上、产钴6万吨以上,使公司进入全球前十大铜生产商之列,保持全球第一大钴生产商。 孙瑞文介绍,未来五年,公司将实现年产铜金属80万吨至100万吨、钴金属9万吨至10万吨、钼金属2.5万吨至3万吨等,其中铜产量将在2023年产量基础上翻倍。 对于未来铜价走势,紫金矿业在年报中给出预判:2024年初,全球多家头部矿企下调产量规划,铜精矿加工费指数快速回落,部分冶炼厂面临原料供应短缺。需求侧,新兴领域曙光已现。整体上,2024年铜价仍将呈宽幅震荡表现,交易“主旋律”来自海外矿山供应干扰而带来的边际调整,同时国内消费节奏和美联储政策转向,构成铜价波动触发事件。 瞄准新能源金属 能源转型与低碳步伐加快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转型与“双碳”目标推动下,矿业巨头正加大对新能源金属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在布局锂矿方面,紫金矿业先后收购阿根廷3Q盐湖锂矿、西藏拉果错盐湖锂矿、湖南道县湘源锂多金属矿,并主导世界级马诺诺锂矿东北部勘探开发,形成“两湖两矿”锂板块格局。其计划2024年当量碳酸锂产量2.5万吨,2025年产量达到12万吨,争取五年内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锂生产企业之一。 2023年,洛阳钼业持续加码新能源金属领域,与宁德时代的联合体获取玻利维亚两座锂盐湖的开采权,由此实现了新能源金属铜—钴—镍—锂的完整布局。 孙瑞文表示,公司高度看好我国产业升级、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资源需求,将继续聚焦新能源金属和重要的战略金属。“目前公司现金和各种金融工具储备充足,当下多个矿产品进入市场出清阶段,价格回归理性,给投资并购带来更好的时机,公司要适时扩大资源布局。” 在低碳化发展方面,洛阳钼业表示,其利用已关闭的尾矿库建设光伏发电,计划总装机量42兆瓦,一期工程已并网发电。此外,利用厂区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项目装机目标3.1兆瓦,这将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 “在寻找新能源时,以绿色低碳能源优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装备能效水平,减少能源消耗。 ”洛阳钼业表示,公司通过鼓励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矿山装备的优化,使总体能源消耗的可再生率至2025年不低于40%。2023年,公司总体能源消耗的可再生率达到41.4%,已提前达成目标要求。 紫金矿业明确提出“2029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公司表示,将严控矿山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加大全球光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布局及电动化替代进程,将“碳排放”作为对外投资的基本要素之一,原则上不介入高碳排放项目开发。同时,在全球项目推广风光水清洁能源、储能、氢能及新材料产业,加大脱碳力度。
嘉实基金:精进科技投资能力 共创美好未来
编者按: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并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公募基金行业提出更明确地奋斗目标与要求。 科技金融方面,公募应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尤其是对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发挥在科技投资方面的积淀和优势,为客户在值得聚焦的方向上创造长期可持续回报。 绿色金融方面,公募应积极探索实践,做好绿色金融不只是在投融资微观层面配置绿色低碳相关股债资产,还得立足绿色金融体系持续发展,将战略规划、制度建设、风险治理、长期收益考量等纳入其中。 普惠金融方面,公募应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客户为本,以更丰富的产品、更全周期的客户陪伴,满足更多元化、精细化的财富管理需要,以更优秀的投资能力和业绩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养老金融方面,公募应发挥参与养老三大支柱建设经验,以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创新研究服务为抓手,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养老金资产配置需求,力争为广大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健的养老投资服务。 数字金融方面,公募应抓住数字这一新质生产要素,用数智化转型来持续提升服务投资者的能力、升级投资管理质效、创新居民财富管理方式,用创新让普惠更进一步进入寻常百姓家、让助力实体产业更加灵活高效。 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应有作为,也大有可为。成立25年来,作为公募基金一员,嘉实基金不断见证中国经济的腾飞与产业发展,积极参与中国家庭财富管理。无论是日常研究、投资管理还是奔赴一线的细微处观察,都能深刻感受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根植投资者利益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嘉实基金将继续以行动不负使命——服务财富增长,助力产业腾飞。 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成功发射、“雪龙2”号完成南极洲考察作业、世界最大跨度拱桥建成通车……上天入地,串联山海,中国科技的突破和成果星火成炬,不断点亮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的新坐标。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迸发,颠覆式革新必将带来新一轮产业分工体系的重塑。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举旗定向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列其首。作为联通实体经济和社会资金的桥梁,公募基金应发挥科技投资的专业优势,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转换为科技资本滋养关键产业,努力让更多投资者分享到科技发展的成果。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 回顾全球经济发展史,每一轮创新转换为生产力都离不开金融的参与。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股份制银行和资本市场加速了纺织业和蒸汽机技术改良和产业化应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国际化投行、保险和信托的发展满足了电力、内燃机、通信等技术所需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在激光、原子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同步展开,高技术壁垒、高风险、高回报催生了现代风险投资公司。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在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领域;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领域。 科创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直接融资的强力配合。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以股票发行、债券融资、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为新技术、新业态提供长期资金,支撑重大基础研究,助力关键技术的攻克。根据证监会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A股市场上高科技行业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20%左右提升到了37%左右。创业板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企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科创板在“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形成企业矩阵。北交所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公司占近八成,6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股转系统挂牌科技企业4076家,总市值11762.60亿元。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 不断提升科技投资能力 嘉实基金始终重视对科技的研究,早在2003年就迈出了科技投资第一步。成立至今,嘉实基金始终坚持“第一性原理”的科技投资方法论,从全球化、长期化的投资视野出发,沿着产业趋势、市场空间、竞争优势、商业模式等维度,探寻科技投资的底层逻辑,从前瞻洞察到重点聚焦,用深度研究和调研验证去伪存真,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追求组合业绩长期稳健、持续增值。 新一轮科技革命多学科交叉,技术壁垒更高,对投资团队专业性、资金长期性、科技服务生态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展望未来,嘉实基金仍将以专业深度的研究立身,密切掌握科技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产业应用的发展和动态,持续提升科技投资的能力,以更丰富多元的产品选择和配置方案引导社会资金转化为科技资本,引“活水”为国家重点战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支持,让投资者持续受益。 夯实科技投研专业优势,持续提升科技投资能力。科技投资能力是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嘉实基金而言,持续提升科技投资能力主要体现在:首先,践行并不断完善嘉实基金科技投资方法论,知行合一。其次,提升投研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用金融科技助力投资生命周期提质增效。第三,发挥嘉实基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瞭望塔”功能,始终坚持做“听得见炮火”的前沿理论研究,赋能投资管理工作。 做精做强科创基金产品,引导长期资金通过资本市场配置支持科技创新。截至2023年末,嘉实基金在A股先进制造、信息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主被动产品合计持仓市值超过1300亿元。在做精做强存量产品同时,未来嘉实还将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打造更多科技相关主题/行业主被动产品等,助力中长期投资资金支持原创性技术创新和流向关键核心领域,满足和丰富投资者的各类需求和选择。 建立和完善与科创企业相适应的评审与风控体系,切实提高科技投资的风险识别和管控应对能力。科技投资具有高弹性、高风险、高波动的特点,鉴于这些特有属性,嘉实基金将在具体投资中充分发挥深度研究、风险控制等各个关键角色的作用力,对科技投资护航,全面评估各项风险,坚决做到投前深度调研严密筛选,投中动态识别防范风险,投后密切跟踪灵活应对。 不断提高科技投资服务水平,在坚定投资者科技投资的信心的同时优化其投资体验感。科技投资专业壁垒高、信息不对称、市场波动大、投资周期长,未来嘉实基金仍将深耕 “多维一体”的投资者教育阵地,整合嘉实基金科技领域投研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分享科创发展趋势、科技投资框架等,实现科技投资“从投到顾”的全周期服务和陪伴,力争帮助投资者获得更好的科技投资体验。 在科技投资的漫长旅程中,最终收获的不光是投资收益,还有探索和共创更好未来的美好体验。服务财富增长,助力产业腾飞,嘉实基金仍将继续坚守使命,致力于积极地长期主义,把握新一轮历史性机遇,精进科技投资能力,为客户在值得聚焦的方向与战场上创造长期可持续的回报,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