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PICO,迷途VR?
随着科技的持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涌现出来。除了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之外,VR设备同样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一大细分领域,不少巨头都在VR领域有所布局。 回溯过往可知,VR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6年,VR行业就曾迎来了一波爆发期。只是,受多方因素影响,VR行业最终归于沉寂。不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产业玩家的扩容,VR行业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特别是2023年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更是为VR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PICO“遇险” 众所周知,PICO可以说是VR领域的佼佼者。特别是在被字节收购以后,PICO更是开始迅速扩张,团队规模从最初的200人左右上升至高峰期的2000人。据IDC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AR/VR头显出货32.8万台(sales in 口径),PICO在中国VR市场的份额占比达到58.7%,遥遥领先于其他厂商。照理说,身为头部玩家的PICO应该能够扶摇直上,结果却恰恰相反,PICO不仅没能大展拳脚,反而开始收缩阵地,宣布了裁员,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 一方面,VR行业遇冷,身处其中的PICO难免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尽管VR并不是新鲜事物,各大VR厂商也在不断培养消费者的认知度,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依旧没被培养出来。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AR/VR出货857万台,较2022年下滑了15.6%。整个VR行业萎靡不振,PICO也出现了销量不及预期的情况。受此影响,PICO还曾对2023年全年的销量目标进行了下调。 另一方面,元宇宙概念仍然遥远,被视为元宇宙入口的VR设备热度回落。事实上,VR设备之所以会二次爆火,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元宇宙概念的盛行。在2022年,元宇宙概念爆火,VR设备被视为元宇宙的入口,因此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大厂加速布局于此。彼时,为了率先拿下通往元宇宙的“入场券”,字节跳动花费90亿元收购了VR厂商PICO。 如今,两年的时间过去,元宇宙距大众仍然遥远,元宇宙之风逐渐冷却下来,与元宇宙相关的概念也相继熄火。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元宇宙领域的大厂们也纷纷进行调整,开始收缩元宇宙业务线。而PICO作为字节发展元宇宙业务的一大重要抓手,随着元宇宙潮水的退去,自然也受到了影响,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 上不去的销量 事实上,不仅仅PICO,整个VR行业都身处寒意之中,即便到现在,VR行业也没能摆脱销量下滑的困局。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最新发布的《AR/VR头显市场季度追踪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AR/VR头显出货10.7万台(sales-in口径),同比2023年下降37.8%。其中VR(虚拟现实)出货2.2万台,同比下滑72.6%。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VR设备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呢? 其一,VR设备售价偏高,消费者对其持观望态度。尽管VR行业已经发展多年,但由于消费者对于其了解并不多,因此,于消费者而言,VR仍然属于新鲜事物。与此同时,受技术投入、市场供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VR产品的售价相对较高。去年,苹果所发布的Vision Pro的售价高达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较高的价格使得部分消费者对此望而却步,VR产品的销量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其二,VR产品的用户体验仍待优化,消费者的购买热情难以被激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VR设备的性能和功能日益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VR设备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佩戴不舒服、交互不自然、分辨率以及游戏画质不佳、眩晕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不少有意愿购买的潜在消费者也会被“劝退”。 其三,隐私安全问题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事实上,VR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传感器数据,其中不乏环境数据和生物数据,而这些数据都与用户的个人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数据,后果不堪设想。而消费者对于VR设备隐私与安全问题的担忧,也影响了消费者购买VR设备产品的态度。 难过的内容关 除了硬件方面的限制之外,内容也是制约VR行业发展、影响VR设备成为主流应用产品的一大重要因素。 事实上,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的PICO在内容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不算小。具体来看,PICO不仅专门设置了Pico Studio部门,发力海外优质6DoF游戏引进,还加大了投入制作并引进了大批视频内容,让用户在VR影院就可以观赏好莱坞大片、明星VR演唱会等优质资源。不仅如此,字节跳动也调兵遣将,将其他岗位的精兵强将调往PICO部门,以补足影片、游戏、社交等VR内容方面的短板。然而即便如此,消费者仍然认为PICO内容不足。在PICO囿于“内容关”背后,也是整个VR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来,VR内容的开发者数量少,内容生态难以建立。事实上,当前国内的VR开发者数量仍然偏少,这也使得国内VR内容数量相对较少,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依靠海外引进。比如,在2022上半年,国内头部VR内容平台Pico Store仅上线了42款新作,并且大部分VR内容来自海外引入,国内作品仅占7款,占比仅为16.67%。由于内容开发者数量少,内容生态的建设也变得缓慢。 二来,VR内容开发成本高,VR企业面临的压力大。为了扩大VR设备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促使其尽快破圈,VR厂商纷纷采取了降价售卖的策略,PICO更是在此前推出了“180天打卡返半价”的购机活动。只是,售价越低,利润也就越低,以PICO为代表的VR厂商可以说是在“赔本赚吆喝”。另一边,VR厂商还需要加紧完善内容生态,以提升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但由于硬件成本高、‌内容制作成本高,使得VR内容开发成本同样不菲。对于仍在“亏本”的VR设备厂商来说,VR内容的开发也是不小的压力。 写在最后 就目前情况来看,VR行业好似遇到了迷雾,无论是销量的下滑,还是大厂的撤退,都在无形中印证了这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科技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待到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桎梏VR行业发展的问题都将被一一攻克。 虽然困难重重,VR厂商都在迎难而上,并围绕着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以及内容的完善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VR设备的实用性、用户体验感都将更进一步,届时,消费者将再度被VR设备所吸引。可以预见的是,笼罩在VR行业的迷雾也终有散去的一天。
Intel Arrow Lake更多细节曝光!P核、E核共享L3缓存
快科技7月14日消息,英特尔即将推出的Arrow Lake处理器平台细节进一步被披露,将采用全新的架构布局。 据报道,Arrow Lake的"Core Ultra 200"系列CPU将基于四个主要Tile模块构建,包括CPU Tile、SoC Tile、GPU Tile和IOE Tile,它们均位于一个基础Tile上。 CPU Tile将采用最新的Lion Cove P-Core和Skymont E-Core架构,并配备L2缓存和电源管理单元,所有内核将通过共享L3缓存的片上互联结构连接,实现高速数据交换。 与以往设计不同,Skymont E-Core将不会是Lunar Lake上的LP-E核变体,它们将以更低的时钟速度运行,并具有更保守的功率限制。 而Lion Cove P-Core则在Lunar Lake CPU的P核基础上进行了增强,提供更快的时钟速度和更高的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改进。 Arrow Lake CPU将提供多种版本,包括面向台式机的Arrow Lake-S、高端笔记本电脑的Arrow Lake-HX、主流笔记本电脑的Arrow Lake-U和至强工作站的Arrow Lake-WS等。 在性能方面,根据此前数据,Arrow Lake-S台式机CPU在单线程和多线程测试中的性能分别提升了3%和15%。 除了CPU核心的创新组合,Arrow Lake还将在GPU Tile中提供英特尔最新的Xe图形架构,集成的iGPU将具有多达两个GPU切片和一个专用缓存。 IOE Tile将配备Thunderbolt控制器,支持TBT4/USB4/DP输出和PCIe通道。 SoC Tile则集成了内存控制器、安全复合体、电源管理器等关键组件,并通过Coherent Fabric片上互联结构连接所有控制器模块。
华为鸿蒙HarmonyOS NEXT Beta版第二批先锋用户开启推送,适配Mate 60、X5等机型
IT之家 7 月 14 日消息,据IT之家网友反馈,华为 HarmonyOS NEXT Beta 版开发者及先锋用户于昨晚陆续通过审核,并开始推送升级版本,Mate 60、X5 等用户已收到通知。 更新日志: 亲爱的用户,HarmonyOS NEXT 来了!HarmonyOS NEXT 采用全新升级的系统架构,贯穿 HarmonyOS 全场景体验的底层优化,系统更流畅,隐私安全能力更强大,将给您带来更高效、流畅、便捷的智能化操作体验。 IT之家提醒:HarmonyOS NEXT Beta 版本更新将采用 HarmonyOS 全新系统架构,升级后可能会出现部分应用不兼容、部分数据无法继承与保存等情况,请务必在更新前通过备用机备份、PC 备份、云端备份等做好设备数据备份。此外,由于 HarmonyOS NEXT Beta 版并不是商用版本,体验与正式版本存在差异。 据IT之家此前报道,华为官方于 7 月 12 日开启 HarmonyOS NEXT Beta 版开发者及先锋用户招募(第二期),上一次没能成功入选但符合条件的用户可申请报名,先锋用户限量 5000 名。 报名周期: 2024 年 7 月 12 日-2024 年 7 月 26 日 15:00,依然还是一个实名账号 3 次答题机会,通过分数 80 分。 审核周期: 2024 年 7 月 13 日-2024 年 8 月 5 日,预计于 3-7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具体请以实际审核时间为准。 支持设备 HUAWEI Mate 60、 HUAWEI Mate 60 Pro、 HUAWEI Mate 60 RS | ULTIMATE DESIGN、 HUAWEI Mate 60 Pro+、 HUAWEI Mate X5、 HUAWEI Mate X5 典藏版、 HUAWEI MatePad Pro 13.2 英寸、 HUAWEI MatePad Pro 13.2 英寸典藏版。
Nothing将限制CMF Phone 1第三方应用景深镜头调用
原标题:摄像头可实现“透视”引担忧,Nothing将限制CMF Phone 1手机第三方应用景深镜头调用能力 IT之家 7 月 14 日消息,Nothing 公司在 7 月 8 日推出了旗下 CMF 子品牌首款智能手机 ——CMF Phone 1。这款手机搭载联发科天玑 7300 芯片组,最大的亮点在于可用户自行更换后壳,起售价为 15999 印度卢比(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396 元人民币)。 为了让 CMF Phone 1“经济实惠”,Nothing 公司为这款手机后置摄像头模组采用“50MP 主摄 + 2MP 景深”配置,不过有用户 @IfeelNothing 发现该机的景深摄像头没有红外滤光片,因此拥有一定“透视”能力,可以拍摄部分物品的内部结构,虽然官方相机应用并不能直接调用这枚景深镜头拍摄,但可以通过第三方应用调用。 对此,Nothing 的联合创始人 Akis Evangelidis 回应称他们今后将限制第三方应用访问手机自带的景深摄像头,预计将在“一周内”推出软件更新进行调整。 在 Nothing,我们拥有一些世界上最知识渊博且技艺高超的用户。同时,我们的受欢迎程度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这种关注最终推动了持续改进,惠及用户,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件好事。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市面上有数亿个这样的摄像头深度传感器,但一位 CMF Phone 1 用户通过开发者模式中的第三方应用获取了深度传感器的输出,实现了透视效果。让我解释一下这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使用三角测量法收集深度传感器和主摄像头的图像来生成景深数据,以特定算法在人像模式中创建剪切效果和应用模糊效果。 与典型摄像头不同,我们的深度传感器没有红外滤光片,从而增强了其捕捉光线的能力。理论上,这包括红外光,这有时可以揭示薄或半透明物体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当它是黑色丙烯材料时。 虽然用户无法通过 Nothing 相机应用程序访问深度传感器的输出,但我们理解这可能会引起一些担忧。因此,我们将在一周内通过软件更新限制第三方应用程序访问深度传感器的输出。
萝卜快跑极端天气无法接单,市民吐槽:灵活性不足
快科技7月14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服务以其创新科技在公众中掀起了一股热潮,众多市民亲身体验后纷纷赞誉其行驶过程的流畅与稳定。然而,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用户们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指出在用车便捷性和运营效率方面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面对自然界的考验,萝卜快跑也展现出了其面临的挑战。以7月12日北京遭遇的雷暴雨为例,该服务积极响应法律法规要求,及时通过APP发布温馨提示:“鉴于极端天气(包括大雨、冰雹等)影响,为确保安全,自动驾驶服务将暂停运营,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在无人驾驶技术的未来展望上,来自北京的一位滴滴司机表达了他的法。他认为,尽管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尚未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直接冲击,但他坚信这将是未来交通出行不可逆转的趋势。他满怀期待地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无人驾驶不仅将深刻改变出租车行业的面貌,更有望渗透到私家车领域,为驾驶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由,有效缓解驾驶压力。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萝卜快跑在服务细节上仍有不少改进之处。以武汉市场为例,乘客反馈指出,目前需要遵循APP指定的停靠点上下车,这一规定虽然有助于提升运营效率,但也要求乘客调整出行习惯,适应新的乘车模式。此外,部分乘客还表示,上车流程及指示的直观性有待加强,以减少初次使用者的困惑与不便。 针对极端天气下的服务暂停问题,萝卜快跑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以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天气状况,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不仅是对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萝卜快跑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便捷、安全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特斯拉再遭德国环保人士攻击,Cybertruck被泼漆
IT之家 7 月 14 日消息,特斯拉德国展示厅内一辆 Cybertruck 皮卡近期遭到环保人士破坏,被泼上了橙色的油漆。 周六,相关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数名身穿橙色背心的环保人士向停放在特斯拉德国汉堡商店内的 Cybertruck 泼橙色油漆,同时还有两人举着写有“Gepanzert in die katastrophe”的标语,该标语的德语意思是“灾难中的装甲”。 特斯拉 CEO 马斯克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他在周六晚些时候转发了一条推文,该推文支持了一位用户的观点,该用户认为,如果你真正关心气候并确保美好的未来,你就不会攻击那些在加速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的采用方面做出最大努力的公司。 IT之家注意到,这并非特斯拉及其位于德国格林海德的超级工厂遭受的第一次袭击。上个月,位于加州劳德代尔的特斯拉商店中,数辆 Cybertruck 也被人喷上了“去你妈的埃隆”的字样。去年 11 月份,在 Cybertruck 的交付活动期间,特斯拉公司还曾收到过“大规模伤亡事件”的威胁,该威胁的发布者后来被警方拘留。 最近,抗议者们还对柏林-勃兰登堡超级工厂发动了多次袭击。今年 3 月,一些活动人士甚至在格林海德工厂附近的一个变电站纵火,导致工厂停产数日。抗议者们还建造了树屋并占领了附近的森林,以阻止工厂未来扩建。 5 月份,来自“干扰联盟”组织的约 1000 名抗议者试图强行闯入柏林超级工厂,造成 23 人被捕,76 起刑事指控以及 27 名警察受伤。马斯克随后在另一条推文中写道:“自从特斯拉成为唯一被攻击的汽车公司以来,发生了非常奇怪的事情。”
取消怀挡!新款特斯拉Model Y内饰首次曝光
快科技7月14日消息,日前,海外媒体首次曝光了新款特斯拉Model Y的内饰谍照,揭示了其与新款Model 3相似的内饰设计。 新款Model Y的中控屏展示了车辆的3D模型图,显示出新车在外观上也将继续采用Model 3的设计风格,包括更修长的前大灯组和取消下部雾灯的设计。 预计车辆尾部也将与新款Model 3保持一致。 在内饰方面,新款Model Y的改动引人注目。新款车型采用了全新的方向盘设计,并取消了怀挡和拨杆转向灯,改为方向盘上的转向灯操作和屏幕换挡。 此外,中控台的氛围灯贯穿整个控制台,增加了层次感,同时中央扶手前部区域采用了仿碳纤维装饰,提升了内饰的现代感。 预计后排空调出风口位置还将增加一个小屏幕,增强后排乘客的体验。 动力配置方面,预计新款Model Y将延续现款车型的动力系统。 后轮驱版预计最大功率为220千瓦,最大扭矩440牛·米,0-100km/h加速时间为5.9秒,CLTC工况纯电续航为554km。 长续航全轮驱动版的最大功率为331千瓦,最大扭矩559牛·米,同样0-100km/h加速时间为5.9秒,CLTC工况纯电续航达到668km。 至于高性能版,虽然目前没有明确消息,但现款的最大功率为357千瓦,最大扭矩659牛·米,0-100km/h加速时间仅为3.7秒,CLTC工况纯电续航为615km。
为招揽中国车企建厂,曝意大利拟考虑将Stellantis停产品牌转让给中企
快科技7月14日消息,欧盟于本月初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车加征额外关税,有业内人士指出,欧盟此举也是希望中国车企能够加快在欧盟本土的投资。 而今,距离加征关税新规实施不到一月,已有欧盟成员国,开始向中国车企抛出“邀请建厂”的橄榄枝。 据报道,为鼓励中国汽车企业在意大利投资设厂,意大利政府正考虑通过法律手段“接管”欧洲汽车巨头斯泰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旗下已停产的汽车品牌,将其使用权“转让”给中企。 报道称,意大利政府考虑“转让”的品牌包括Innocenti和Autobianchi,两者均于上世纪90年代停产。 前者曾因生产意大利版英国Mini车型而闻名,后者则曾生产A112和Y10等高档城市车型,两个品牌都代表着意大利汽车工业的经典形象。 为了扫清意大利接管车企停产品牌的障碍,意大利已于去年12月份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政府“接管”至少停用了五年的品牌,并可以转让给打算在意大利投资的公司。 如果有车企愿意来到意大利投资,并接受了从意大利转让而来的两个停产品牌,新车在意大利市场销售时,品牌与意大利用户的距离将会被大大拉进。 而斯泰兰蒂斯集团则表示,他们已经看到了相关媒体报道,但还未从政府方面收到此类计划的相关消息。
特斯拉最强升级已推送!外国网友不淡定了...
坏消息,延后发布的特斯拉FSD V12.4.2取消大范围推送了。好消息,FSD V12.4.3来了。 作为端到端智驾方案的主要推动者,特斯拉FSD V12版本不但删减了30万行C++代码,而且每一次更新都伴随着智驾能力的大幅提升。尤其是FSD V12.3面世后,其智驾能力更是被评价为“堪比老司机”。 在上一代版本被取消大范围推送的情况下,网友们对于FSD V12.4.3兴趣更甚,许多特斯拉车主收到更新推送的第一时间就选择“立刻更新”。海外社交平台X(Twitter)上,更是有不少网友晒出了视频,并且对FSD V12.4.3给出了极高评价。 2024年已进入下半叶,国内企业鸿蒙智行、小鹏、理想等,纷纷推出了全国都能开的高阶智驾。我们不妨结合实测案例看一看,FSD是否依然领先其他车企和自动驾驶企业。 而最关键的是,可用性得到大幅提升后,FSD真的能如愿为特斯拉提振销量吗? 网友赞不绝口, 这就是最强智驾? 2016年8月,彼时已注意到自动驾驶这块蛋糕的NVIDIA,在论文《End to End Learning for Self-Driving Cars》中提出了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将汽车前摄像头拍到的画面,对应到控制汽车行驶的想法,已初步具备端到端理念。 2022年12月,在Autopilot AI团队工程师Dhaval Shroff的建议与ChatGPT的影响下,特斯拉正式开启了“neural network planner”项目研究。 在此之前特斯拉推出的基于BEV + Transformer 的感知算法架构,感知模块算法便属于神经网络2.0版本,随后特斯拉还升级了AI算法架构和感知模块,通过Occupancy Network和NERF算法,能够进一步提升3D空间感知能力,并通过AI功能对行车轨迹进行预测。 Dhaval Shroff提议的neural network planner项目开启了特斯拉端到端时代,过去多年时间关于AI和神经网络技术的研究积累的成果,则是特斯拉能够领跑行业率先推出端到端智驾技术的基础。随着FSD V12的到来,特斯拉端到端神经网络也逐步商用普及。 不过,FSD V12并非完美无瑕,之前关于FSD V12.4.2延后推送,马斯克给出的解释是训练数据主要来自用户干预的数据,而非正常驾驶场景。特斯拉投资者Dave Lee体验后表示,FSD V12.4.2有一点问题,而且过于谨慎。 FSD V12.4.3上线后,Dave Lee又测试了一次,并表示与特斯拉车主普遍体验过的FSD V12.3.6相比,新版本驾驶体验更平稳、更自信,能够更正确、快速选择车道,是他体验过的最好的FSD智驾版本(全文太长不便截图)。 不过该博主也指出了一些问题,例如FSD对于路标和复杂路况的解读能力不如真人,有时会出现犹豫不决的情况,例如对向来车时需要右转,FSD就会显得信心不足。 另一位为X网友SpringTesla表示,FSD V12.4.3居然能够顺利越过车道停在车库前,而此前的版本只能停靠在路边,FSD距离真人驾驶的表现又近了一步。在不借助高精度地图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停靠在车主车库难度可是相当高的。 从海外网友的评论来看,FSD V12.4.3版本进步很大,通行效率方面得到了提升。高阶智驾普及后,不少消费者一直担心智驾系统会因“过于遵守交通规则”,而牺牲通行效率。如何让汽车“合理合法违规”,是车企需要处理的问题,也是对智驾系统处理复杂环境能力的考验。 基于端到端神经网络,智驾系统的决策越来越接近老司机,如小鹏汽车无限XNGP加入了对车主驾驶习惯的学习功能,可以模仿司机的驾驶习惯。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特斯拉FSD也将要推出Chill/轻松、Standard/标准和Hurry/急速三种模式。 探索过不同路线后,智驾领域正确路线逐渐清晰,车企前进的方向也趋于一致。鸿蒙智行、小鹏等国内智驾能力较为出色的企业,目前看来智驾水平与特斯拉已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尽管如特斯拉投资者Dave Lee所言,FSD仍存在部分场景抉择速度慢,效率与真人相比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但已经足够出色,效率明显提升。基于表现更好的FSD,特斯拉振兴销量的底气也将更加充足。 销量难题依旧, 马斯克亟需破局 今年前半年特斯拉累计交付830766辆车,同比下滑6.6%。有趣的是,该销量已经超过了华尔街的预期,甚至因销量状况良好,6月底开始特斯拉股票一路飙升,虽然未能重回巅峰,但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今年5月包括英法德意在内的欧洲九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6.86万辆,同比下降11%,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4.05万辆,同比增长14%。可见进入2024年后,全球三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除了中国能够维持较高幅度增长率(5月同比增长40.8%),欧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都陷入了瓶颈。 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虽然畅销,但特斯拉核心竞争力FSD还没有入华,且国内市场存在鸿蒙智行、理想、蔚来等表现出色的造车新势力,以及比亚迪、长安、吉利等新能源汽车热销的老牌车企。对于特斯拉而言,提升中国市场销量难度同样不小。 另外,因欧盟对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增加关税,特斯拉出口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Model 3价格全部上调了1500欧元(约合人民币1.18万元)。Model Y因在德国柏林工厂实现量产,所以没有涨价。作为特斯拉两大主销车型之一,Model 3涨价难免会对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销量增长陷入瓶颈,意味着特斯拉需要更具吸引力的功能或配置,用于吸引消费者,哪怕无法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要从其他车企手中抢走一些份额。毫无疑问,更好用的FSD是特斯拉目前最能拿得出手的核心竞争力。借助FSD这一大杀器,特斯拉有机会在国内吸引到更多消费者。 在FSD没有入华的前提下,中国曾连续数年是特斯拉最大市场。今年4月和5月也力压北美,重新成为特斯拉最大市场。马斯克访问中国后,FSD入华几乎已成定局,前段时间上海又曝出向特斯拉发放了路测牌照,表明FSD最快今年就能进入中国。 中国仍是全球对于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最高、产量最高、销量最高的市场,从马斯克访问中国、印度之行取消不难看出,特斯拉印度工厂建设计划或将放缓甚至取消,转而要投入更多精力促进FSD入华。 然而面对鸿蒙智行、小鹏、理想等众多品牌,特斯拉FSD未必能够占得上风。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体验过FSD后表示,FSD很出色,但中国路况复杂度是美国的十倍,XNGP可以适应中国的路况,在国内环境下对于XNGP更有信心。 仅依靠一个FSD,特斯拉恐怕很难在中国实现销量爆发。 产品力拖后腿, FSD杯水车薪 FSD足够优秀,却很难与鸿蒙智行、小鹏等企业拉开较大差距,国内还有多家企业计划今年底或明年推出全国都能用的高阶智驾。这些车企的智驾方案表现或许与FSD有差距,但至少够用,而且国内车企的智驾方案还有一个绝对优势——便宜。 哪怕是在人均收入较高的欧美,FSD的购入成本也明显偏高。马斯克曾多次推出各种方案增加特斯拉车主接触FSD的频率,希望能够提升FSD的订阅率。然而马斯克一番操作后,Future Fund合伙人Gary Black对于FSD渗透率的估算数据却仅为6%,甚至美国一家信用卡服务商表示特斯拉FSD体验活动后,只有2%的消费者被转化为FSD订阅者。 前段时间马斯克虽否认了2%转化率的传闻,却没有给出其他数字,也说明FSD转化率和渗透率不是特别好看。FSD订阅率低下,价格大概率是主要原因之一。 结合FSD价格从15000美元慢慢下调至8000美元能够看出,特斯拉内部明白FSD价格过于昂贵。国行版FSD此前曝出的价格是6.4万元,但考虑到最近一次调价,特斯拉国行版售价或将在5.5万元左右,降低了不少,可依旧大约是XNPG、ADS等智驾方案的两倍。昂贵的价格,将成为阻碍国内消费者购买FSD乃至特斯拉汽车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特斯拉的产品竞争力也愈显不足。特斯拉汽车常被诟病的问题有二,一是极简主义(毛坯房)内饰,不符合20万元以上价位的身份;二是产品换代速度太慢。 2023年Model 3时隔七年首次迎来大改款,在车身尺寸、内饰方面都进行了改进,但依然达不到“换代”标准。与之相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基本一年一次小改款,三年左右就要换代。 在考虑FSD合理定价范围的同时,特斯拉或许也该思考Model 3/Y两大主力车型何时应该换代,将电机、底盘、内饰、智驾等系统进行全面升级革新。 正如极越CEO夏一平评价贾跃亭,上个时代法拉第未来确实定义了一款不错的产品,但随着行业的发展,法拉第未来已经落后了。 过去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导者,为车企们指明了方向,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基本完成电动化转型,进入智能化的今天,友商玩起了万物互联,开始建设更庞大的应用生态,特斯拉产品真的还有很多优势吗?要知道,就连美国本土,特斯拉份额都已经跌破50%。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屡创新高的中国,今年6月特斯拉销量仅为59261辆,同比下降约20%。日前特斯拉还推出了最高五年免息优惠购车活动,似乎打算通过更实惠的金融政策,吸引一些消费能力不是那么强的消费者。然而相对于价格优惠,特斯拉现在更应该注重的难道不是产品竞争力?
萝卜快跑们,还端不了司机的饭碗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肖漫 头图丨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近日,各大平台上关于萝卜快跑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关于萝卜快跑的讨论逐渐延伸至无人驾驶车,并且引发了“出租车/网约车司机被取代”等社会性话题讨论。 短短数日,舆论一层又一层发酵,一些夸大其辞甚至错误的信息开始夹杂其中,大众情绪与流量被极大煽动。虎嗅汽车认为,热议技术改变社会之前,人们需要对当下事实有一个客观掌握与辨析。 碎片化传播拱火萝卜快跑 将近期的热点事件梳理后发现,舆论热点主要聚焦在“萝卜快跑订单量超过 600 万”、“武汉投入一千多辆无人驾驶车”、“出租车/网约车将被取代”、“武汉萝卜快跑碰撞行人”等议题当中。 但问题是,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具备连续性,而它们在同一时间在大众舆论场上集中爆发,免不了一些人为加工传播的因素。 7月9日,关于“萝卜快跑爆单”的消息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介渠道上,类似“在武汉投放了1000 辆无人驾驶汽车,已爆单累计600万单”,“武汉全无人驾驶订单比例达 45%”等标题出现在各种媒介上。 但事实上,这些数据多是历史数据,且部分数据不存在前后因果关系,而当它们作为标题进行传播时,就开始变味儿了。 据虎嗅汽车了解,目前萝卜快跑在武汉市仅投放了400多辆,计划在 2024年投放至1000 辆(但实际尚未完全投放)。 “600 万的订单量”的数据来源于百度 2024 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其中指出:截至 2024 年 4 月 19 日,萝卜快跑累计为公众提供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超过 600 万单,但这是萝卜快跑在 11 个城市(自 2021 年 11 月开始)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的累计订单量,并非武汉一个城市。 另外,“武汉全无人驾驶订单比例达 45%”并非以武汉市出行订单量为对比,而是百度萝卜快跑全无人驾驶车辆的订单,占整个萝卜快跑所有无人驾驶订单的 45%。 在各项亮眼数据的包装下,无人驾驶汽车不像是遥不可及的技术成果,更像是大众化产品迫在眼前。在各方为其欢呼叫好之时,另一种声音开始出现。 网传武汉出租车司机控诉饭碗被抢 一则落款时间为6月20日,名为“巡游出租车已到死亡边缘”的网传文件被扒出,引发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取代网约车”的恐慌,同一时间发酵的议题还包括“萝卜快跑碰撞行人事故”、“萝卜快跑阻碍交通”等。 当萝卜快跑与民生类社会议题扯上关系,再次成为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关注和热议,舆论的走向也逐渐延伸至无人驾驶汽车的社会影响。 有数据指出,萝卜快跑单日单车峰值超 20 单,接近网约车/出租车的接单量,而后两者的接单量正在逐渐减少,“出租车和网约车的饭碗要保不住了”的声音开始出现。 但问题是,萝卜快跑已经在武汉市开展商业化服务近 2 年时间,为何在此时成为舆论锚点? “最近武汉大学生都放暑假了,单量本来减少了很多,而且萝卜快跑给了很多优惠举措,打萝卜快跑的车比网约车和出租车便宜,更不好接单了。”一位在武汉市跑滴滴的刘先生告诉虎嗅汽车。 笔者今年 5 月曾在武汉试乘过萝卜快跑,对比网约车价格,在相同时段、相同距离下,萝卜快跑的收费能够便宜近一半。 上述人士还指出,“去年每天能跑 25-35单 ,现在每天都接不到 20 单”。他还说,网约车有平台派单加持才基本能保证接单数量,但出租车主要以线下巡游接单为主,这几年受网约车影响单量本来就减少,再加上萝卜快跑今年以来在武汉市扩大运营区域,出租车司机更加挣不到钱。 萝卜快跑引发司机群体不满的点还在于其给交通带来了影响。“它开得太慢了,有行人、电动车在旁边就会停下,遇到早晚高峰会堵死。”该网约车司机说道,在其看来,这是引发司机们不满的核心原因。 由于出现过“萝卜快跑掉头后停在路中间”,“两辆萝卜快跑窄路相遇无法避让”等情况,萝卜快跑在武汉有“勺萝卜”之称,意思是傻萝卜。 网传视频中两辆萝卜快跑狭路相逢,互不相让 从萝卜快跑到其引发的行业、社会议题讨论,让原本沉寂已久的无人驾驶汽车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在这当中,既有对新技术落地的摇旗呐喊的人,也有批判、恐慌者,但在这场舆论热潮中,无人驾驶汽车再次站在了话题中心。 一位武汉市居民向笔者表示,萝卜快跑在距离其上班地 1.2 公里处设有停靠点,其与同事之前从未去体验过,但最近新闻一火,身边已经有人跃跃欲试。 萝卜快跑们或许比司机更焦虑 虽然无人驾驶出租车出圈了,但以目前开展商业化服务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保有量来看,无人驾驶出租车还端不走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的饭碗。 武汉是萝卜快跑投入数量最多且运营范围最广的区域,武汉示范区拥有常态化运行自动驾驶车辆 491 辆,但相较于武汉市日均运营 2.94 万辆网约车的体量(武汉交通运输局 5 月份披露的数据),萝卜快跑投放比例不足2%。 据官方数据,萝卜快跑目前已经在 11 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测试。 另一家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在北京、深圳、广州和上海四大一线城市开展了商业运营,共投入了近 300 辆自动驾驶汽车。有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单一城市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总量能达到三十万台左右的规模,目前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保有量甚至到不了1% 的市场份额。 更何况,包括萝卜快跑、小马智行等厂商目前仅能够在限定区域拿牌照测试运营,并非为正式营运车辆。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自动驾驶出租车有固定的停靠点,只支持点到点接驳,会对服务体验造成一定影响。 然而,即使无人驾驶出租车体量不大,但依然能够引起出行服务市场的恐慌,其映射的其实是出行市场的焦虑。 今年上半年,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称网约车运力已经饱和,远超实际需求,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来自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超过 20 单,单均营收在 20 元左右,单车日均收入仅 200 多元。 在运力饱和的大背景下,带着补贴出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进一步挤压市场,但事实上,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并未迎来盈利时刻。 即使百度 Apollo 第六代车型的造价已经从 50 万降至 20 万区间,但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还有一段距离。(虎嗅汽车在《Apollo 这笔账,百度算清了吗?》一文曾有过分析) 以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为例,有测算数据显示,目前 Apollo 第五代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运营成本约为 471 元,包括单车单日的安全员费用、充电费、洗车、运维费等运营费用。在收入端,萝卜快跑 App 显示武汉经开区 5 公里左右订单补贴后约 5 元,以日均 20 单计算,一辆无人车的单日流水也才 100 元。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为无人驾驶汽车,但其后台仍配备有安全员。有数据显示,萝卜快跑在武汉市的安全员接管比例已从去年的 1:4 变成 1:10(即一个安全员盯 10 台车)。 一位自动驾驶行业从业人员曾告诉虎嗅汽车,部分地区会有明确的接管要求,例如广东地区要求安全接管为 1:3,但如果要实现长期盈利,据测算,接管的比例起码要达到 1 控几十。 另外,进入运营阶段的 Robotaxi 需要按月更新高精度地图,其背后也是一笔巨大的成本支出。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目前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仅是在限定区域内运营的产物,相较于整个出行服务市场,这一体量不足以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导权。 无人驾驶汽车是出行趋势,这一点毋庸置疑,只不过在迎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之前,其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 无人驾驶,不可能一夜春天 “和 AI/出行/L4业界朋友交流 Robotaxi 的结论是:能力、法规、商业闭环都还没有到,说很快能打平是因为很多账没有算。”在 Robotaxi 热度高涨之时,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下场发表了观点。 图片截取自何小鹏微博 基本上,何小鹏指出的三个方面正是困住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几大要素。 先看能力。目前 Robotaxi 已经自证了无人驾驶的能力,但单车智能驾驶路线无法满足城市级大规模自动驾驶的需求,但推动更大规模化的落地,需要“车路云一体化”的构建。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基建的改造和落成并非一日之师。 目前的新动态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已经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重庆等 20 个城市(联合体),进入规模化落地的规划阶段。 另外,关于无人驾驶在实际应用中涉及权责划分也是一大核心问题。 就在本月,“萝卜快跑在武汉与闯红灯行人发生的碰撞事故”再次引发了权责界定的热议,关于“无人驾驶车应该如何定责”,国内现行的多是依据地方规定,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全国性法规。 无论是深圳市 2022 年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还是今年 5 月正式施行的《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皆是地方性条例。 另外,北京、武汉等地也开始陆续出台了相关的征求意见稿,旨在从法规层面明确无人驾驶的权责。例如近日发布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就指出,自动驾驶汽车上道路行驶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交管部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认定。车内有驾驶人的,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车内无驾驶人的,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 地方性法规虽然在增加,但仅是简单的权责划分显然无法满足复杂的现实交通场景,无人驾驶要真正走向更大规模的应用落地,定责问题始终是无法避免的门槛,当然,这需要更多的判例积累和广泛的讨论推进。 无论是新基建的投入还是无人驾驶在政策层面的放开、在法规层面的规范,这些都是需要伴随着无人驾驶演进同步推进的要素。由此足以看出,无人驾驶的春天,还未真正到来。 不过,由萝卜快跑引发的网络热度让原本处于沉寂状态的 L4 无人驾驶再次回到大众视野,在各界的高度关注下,无人驾驶的故事走向是否会产生新变化,倒是值得期待了。
能买一台无人车,让他替我打工跑网约车吗?小马智行回应了
快科技7月14日消息,近期,百度Apollo旗下的“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的话题,引起关注热议。 而国内开展无人驾驶车辆商业化运营服务的企业,不止百度Apollo一家,小马智行也是最早入局该市场的企业之一。 今日,小马智行发布了第一期《Robotaxi答网友问》,向网友解答了小马智行在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方面诸多问题。 有网友调侃道,“我能买一台你们的无人车,让他替我打工吗?” 小马智行则回应道,目前政策法规还不允许,但谁说梦想在未来的某一天不可以实现呢。 据小马智行介绍,小马智行于2018年底在广州推出国内最早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并成功拓展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如今已是第六年了。 并且,小马智行的车型更多,包括自动驾驶乘用车和卡车。 在无人驾驶车辆商业化试营运地区,用户可以通过“小马智行APP”召唤无人车辆前来接驾,并提供运输服务。 目前,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覆盖北京(亦庄、大兴机场)、上海(嘉定)、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宝安、南山)等线路,后续还将会逐步增加,服务运营时间从7:30至22:30。 小马智行的车辆全部由自动驾驶软件、算法控制,没有设置“远程代驾”“远程开车”这种方式,实际使用中更安全、可靠。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