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努比亚倪飞谈eSIM:是未来但非现在,我们先提升用户感知强的功能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3日,努比亚总裁倪飞今日通过微博发声,围绕“eSIM会取代实体SIM卡吗”这一热点话题给出明确观点:eSIM的技术价值值得肯定,但当下谈“取代”为时尚早,努比亚选择先聚焦用户当下可感知的核心体验升级。 倪飞直言,eSIM的技术优势已十分清晰。取消实体卡槽所释放的机身空间,可直接转化为旗舰机的体验升级,这无疑是高端机型的重要进化方向。 但在现实层面,eSIM的落地仍面临多重阻碍。倪飞指出,当前线上激活流程尚未完全打通,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有待完善,资费偏高问题显著,甚至多数用户对“如何切换eSIM号码”仍一知半解。这些痛点与用户长期形成的实体卡使用习惯叠加,使得eSIM生态成熟度尚未达到大规模普及的要求。 评论区网友也附和 这种判断直接决定了努比亚其最新发布的旗舰机型努比亚Z80Ultra并未急于跟进eSIM技术,而是选择夯实实体卡槽体验。倪飞解释,品牌现阶段将研发精力集中投入到用户能立刻感知的价值上:包括真无孔天空全面屏、35mm主摄街拍优化以及极致游戏体验等核心功能升级。 “做产品得‘先解决用户当下的痛点,再谈未来的趋势’。”倪飞强调,努比亚并不排斥eSIM技术,待其激活流程更便捷、网络覆盖更全面、用户认知更充分后,将顺应需求完成技术迭代。这一表态也折射出在行业加速推进eSIM商用的背景下,部分厂商对技术落地节奏的理性考量——在技术趋势与用户实际需求间寻找平衡。
研究称苹果隔空投送AirDrop会导致Wi-Fi无线网络“心跳式”延迟抖动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科技媒体 theregister 今天(10 月 23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在 RIPE 91 会议上,网络研究员 Christoff Visser 指出苹果设备内置的隔空投送(AirDrop)功能,会导致 Wi-Fi 网络出现周期性“抖动”延迟。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Visser 在使用 iPad 串流音频时,频繁遭遇网络延迟不稳定,出现“非常奇怪但有节奏的卡顿”。他通过 Moonlight 和 Steam 等多种网络测试工具,发现网络延迟会在 3 毫秒到 90 毫秒之间规律性地跳动。 在排除了硬件和应用软件问题后,他将研究焦点锁定在苹果自身的网络协议上。Visser 深入研究后发现,问题出在支撑隔空投送等功能的“苹果无线直连技术”(AWDL)上。 该协议为了确保设备间能随时发现并建立连接,会持续在后台运行,并优先扫描特定的“社交 Wi-Fi 信道”—— 即 2.4GHz 频段的信道 6,以及 5GHz 频段的信道 44 和 149,这恰好与网络工程师为避免干扰而选择空闲信道的普遍做法相悖。 这种设计导致了一个核心冲突:当用户为了获得更佳网络体验而将 Wi-Fi 设置在非“社交信道”的空闲信道时,苹果设备为了不错过任何潜在的 AirDrop 连接请求,会周期性地从当前信道切换到“社交信道”进行短暂监听,然后再切换回来。 正是这种“信道切换”行为,造成了用户能明显感知到的、有节奏的网络延迟峰值和性能抖动。Visser 形容,选择空闲信道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面对这一问题,Visser 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禁用 AWDL,但这同时意味着用户将无法使用隔空投送、iPad 屏幕镜像等苹果生态的核心便利功能,对于全球超过 15 亿的苹果用户而言显然不切实际。 因此,他给出了第二种“不情愿的建议”:遵循“苹果的方式”去组网,即主动将 Wi-Fi 路由器设置在信道 6、44 或 149 上,虽然这违背了选择最佳信道的网络优化原则,却是目前保证苹果设备获得最流畅体验的无奈之举。
苹果iOS 26.1将推新框架:App数据可从iPhone 17等迁移到安卓手机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科技媒体 9to5Mac 昨日(10 月 22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苹果正开发名为 AppMigrationKit 的新框架,进一步打破 iOS 与安卓两大生态间的数据壁垒,简化第三方应用数据在 iOS 和安卓系统之间的迁移过程。 该媒体指出这个新框架目前正处于开发阶段,将兼容 iOS 26.1 和 iPadOS 26.1 及更高版本的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官方特别强调,AppMigrationKit 仅支持与安卓等非苹果平台之间的数据迁移,而不能用于苹果设备之间(例如从 iPhone 到 iPad)的数据转移。此外,该框架在 visionOS 或苹果芯片 Mac 上运行的 iOS 应用中也无法生效。 对于开发者而言,集成该功能需要创建一个遵循 AppMigrationExtension 协议的应用扩展。通过这套协议,开发者可以精确定义自己的应用在迁移过程中执行数据导入和导出。 在用户启动新设备的设置流程后,所有集成了 AppMigrationKit 的应用数据都将被自动打包并包含在迁移内容中,苹果还指出,数据传输完成后,开发者还可以选择从云端将额外的数据导入目标设备。 为了配合这一框架,苹果也正在系统层面进行适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iOS 系统将在“设置 > 通用 > 传输或还原 iPhone”路径下新增一个“转移到安卓”的选项。 用户选择该选项后,系统会弹出一个说明页面,详细告知可以一次性迁移哪些数据。同时,由于该功能是双向的,安卓系统预计也将提供类似的“转移到 iPhone”功能,从而实现两大平台之间的数据对等互通。
苹果新品又失败了?iPhone Air近乎停产
随着iPhone Air正式在国内发售,它成为了苹果近期在国内话题最高的iPhone手机。不过在热议的背后,是叫好不叫座,有消息指iPhone Air的产能已经削减到近乎减产的状态。 《日经亚洲》引述了消息人士的说法,指由于需求疲软,苹果已经大幅度削减iPhone Air的订单,甚至有人称“总产量预测值已接近停产模式,较前期预期大幅下调。”而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机型需求超出预期,所以苹果增加了非Air机型的订单。 除了爆料外,KeyBanc Capital Markets研究调查也是表明iPhone Air需求疲软——市场对iPhone Air机型几乎不存在消费需求。同时它还调查了消费者对苹果折叠屏iPhone的态度,结论是消费者对折叠屏iPhone购买意愿相当有限。 iPhone Air是苹果第一款轻薄iPhone手机,为了削减厚度,降低重量,苹果不仅使用了小电池,后置摄像头缩减到一个,而且取消了实体SIM卡槽,导致了它在国内上市晚于其它新机型。苹果希望iPhone Air能够开辟新市场,并接替销售疲软的iPhone 16 Plus机型,进而带动iPhone整体销量回升。 虽然iPhone Air噱头十足,但是销售疲软也不出意外,256GB版本的iPhone Air定价达到了7999元,用户只要多加一千元就能买到更强的iPhone 17 Pro,或者省下两千元,买到上市就破发的iPhone 17标准版,后者虽然没有超薄特性,但是拥有后置双摄,内存同为8GB,综合性能其实更强。
PITAKA浮织工艺再升级,以浮织·光影波纹带来“浮光跃金”新品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3日, 近日,专注于新材料应用的科技生活方式品牌PITAKA于9月面向iPhone 17系列及iPhone 16 Pro系列,正式推出了其Moment系列手机壳的全新纹路——“浮光跃金”。该系列包含清梦蓝与浮光金两款配色,其最大亮点在于搭载了品牌升级后的浮织工艺2.0,即“浮织·光影波纹”技术。 据了解,芳纶纤维材料因其物理特性,在着色上曾有较大局限。PITAKA自2021年推出浮织工艺1.0,通过将多色纱线融入编织结构,首次为芳纶纤维产品带来了丰富的色彩与纹理。而本次发布的“浮织·光影波纹”技术,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重要迭代。该工艺通过对每一根纱线的走向与受力进行精密控制,结合独特的挤压成型技术,在坚韧的芳纶纤维表面,成功构建出一种细腻的菱形立体光簇结构。这使得产品在不同光线和角度下,能够呈现出如同水波荡漾、光影流转的动态视觉美感。 此次的“浮光跃金”新品,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盛夏时节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是PITAKA继“日落月升”、“山与星河”等经典设计后,在Moment系列中对自然瞬间之美的又一次捕捉与呈现。通过技术创新,PITAKA将抽象的“光”和“水波”转化为用户可触摸、可感知的实体纹理。 从2021年攻克芳纶纤维的色彩难题,到2024年首发可编织Lumintex™(流荧纤维),再到如今推出实现立体光影效果的浮织工艺2.0,PITAKA持续在材料编织技术上进行探索。此次新品的发布,不仅丰富了其高端配件产品线,也再次展示了品牌在拓展芳纶纤维这一高性能材料的美学边界上的深入思考与实践。
谷歌确认为Pixel 10系列手机GPU驱动更新补丁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据科技媒体 Android Authority 今天报道,谷歌现已确认为 Pixel 10 系列手机的 GPU 驱动更新补丁,解决部分游戏几乎无法游玩的问题。 谷歌的发言人表示:“我们会在每月及每季度的系统更新中持续改进驱动质量,例如最近 9 月和 10 月的更新中包含了部分改进,未来的版本中将进一步更新 GPU 驱动”。 Android Authority 对此表示,虽然谷歌的回应听起来让人放心,但仍留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起码现在很少会有手机厂商会给 GPU 大幅度更新驱动,至少从目前的表述来看,谷歌并未明确表示是否推出全新驱动。 据介绍,Pixel 10 系列手机采用了 Imagination PowerVR DXT-48-1536 GPU,目前的驱动版本还是数月前的 v24.3,作为对比,目前公版驱动最新版本是 v25.1,兼容 Android 16、Vulkan 1.4。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延迟让很多 Pixel 10 用户感到失望,特别是米哈游的《原神》停止支持 PowerVR GPU 后,这款游戏在 Pixel 10 上几乎就无法游玩,同时其他应用的表现也不理想,至少 Reddit 等论坛经常会有人来吐槽这些问题。 IT之家查询《原神》官网后发现,其设备要求中明确指出不支持 PowerVR GPU 的手机设备,导致部分老款苹果 A 系列芯片(如 A10X、A11)、入门级联发科芯片(如 Helio G35)等无法游玩这款游戏。
刚在中国开售,iPhone Air被曝出停产
10月22日,是苹果超薄手机iPhone Air在中国大陆发售的日子,但有数码博主爆料称,iPhone Air因国外销量未达预期和国内推迟发售等原因,生产端已进入前加工制程停产状态,目前处于“攒订单再重新开工”的产能调整阶段。 《日经亚洲》此前也报道,苹果目前正在大幅度削减iPhone Air的相关生产订单,以便将更多资源和重心转向市场表现更好的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系列。报道称,苹果做出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iPhone Air的市场表现远不如预期,甚至有供应商透露iPhone Air目前已经“接近停产”。 在参数上,iPhone Air搭载6.5英寸超视网膜XDR显示屏,配备A19 Pro芯片和12GB运行内存,机身厚度为5.64毫米,采用无物理SIM卡槽的纯eSIM设计,电池容量为3149mAh,国行版起售价为7999元。 iPhone Air在中国市场的上市历程可谓一波三折。由于运营商推迟开放eSIM的策略,其发售计划被迫推迟;苹果CEO库克甚至还来了一轮中国游;在设备快速审批过正式开售后,这款代表苹果工程学杰作的产品被曝在几分钟内迅速售罄。然后又出现了减产的消息,数周以来消费者积累的期待,在瞬间爆发的抢购热潮中达到顶峰,又随之迅速消散。 市场分析认为,以中国市场的消费标准来看,iPhone Air定价偏高:消费者通常只需更低预算,就能买到一款配置升级的安卓高端机型。尽管目前市场上尚无与iPhone Air完全同质化的机型,但价格因素仍可能影响其市场表现。 实际上在几天前,海外的分析机构已经曝出过iPhone Air在全球范围内减产的消息:据韩国科技媒体The Elec最新报道,由于需求低于预期,苹果计划削减iPhone Air产量。该报道援引瑞穗证券分析师观点称,iPhone Air产量可能缩减约100万台。 知名爆料人Max Weinbach透露,iPhone Air总产量预估在1900万至2100万台之间。因此此次减产仅使产量降至1800万至2000万台区间。他还补充道,Galaxy S24 Ultra全生命周期销量约为1500万至1600万台。 还有分析认为,iPhone Air可能被视为首发销售失败(它显然不能被视为工程失败)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入门款iPhone 17的巨大升级。今年苹果为入门机型新增了ProMotion显示屏,实现了120Hz的可变刷新率。iPhone 17的视频播放续航时间大幅提升至最高30小时,较iPhone 16的22小时显著增长。 在iPhone 17系列发布之后,不少经销商人士就已经预言了这个系列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尽管这款设备轻盈得令人惊叹,手感极佳,但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机型所提供的性价比优势实在难以匹敌。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系列的实际市场需求要高于预期,因此整体出货量较为乐观。苹果在未来可能会将iPhone新品的产能提升至9000万部以上。 实际上,三星此前推出的超薄设备S25 Edge也因销量不佳而取消了下一代的开发计划。但也有评论认为,开发iPhone Air所积累的技术仍然可能在未来被苹果使用在其他设备上。
大众安徽与众06大量车主遇“充电难”:充电像开盲盒 全凭运气
快科技10月23日消息,据报道,近日,多名大众安徽与众06车主向媒体反馈自己车辆“充电难”的经历。 一位女车主介绍,这台大众安徽与众06是她今年8月下旬在广州购买的,结果没想到,提车次日就遇到了充电难得问题。 她把车开到一个公共充电站后,该站三个桩、6把充电枪均充不了,全部亮红灯。起初以为是充电桩的问题,她又把车开到了更繁华的CBD区域,结果依然充不了电,后面又试了多次后,才勉强充上电。 女车主表示,在广州30多度的天气下,自己一个女生,拖着那么重的充电枪,来回挪车、拔插充电枪,汗如雨下还绝望透顶。 女车主直言,自己18万左右买的与众06,像买了个“电动祖宗”,充电太难了,每次充电都要试好多个桩,非常焦虑。 后面,她多次前往售后检修,但依然没能解决,售后建议去开迈斯、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充电,还传授了“快速拔插”的充电诀窍,但她依然每次充电都要花半个小时去挪车试枪,充电像开盲盒,全凭运气。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女车主的遭遇并非个例,一位南京的车主也向其透露,自己今年5月份买的与众06 Ultra同样有充电难的问题。 “我这个车和很多市面上常见的充电桩都不兼容,我用了小橙、驴充充、石化易电、国家电网的,试了好几个都不行。” 售后给出的“充电枪上锁重新解锁再插快一点”、或更换大牌充电站的方案,车主们都尝试过,但没有明显改善。 女车主透露,其建的交流群目前已有上百人,群友大多反映自己有类似充电问题。 车主们经过向多方反映、求助后,终于等到了大众安徽厂家的面对面沟通,厂家的人解释是出于安全性考虑才这样设置,但车主们并不买账,认为自己只想要安全和充电顺利方便。 最终,厂家的人承认存在充电问题,并承诺后续会通过软件升级解决充电问题。但截至目前,车主们还未收到厂家的答复。
OPPO Find X9系列卖爆 周意保:追光红全国都非常缺货
快科技10月23日消息,OPPO Find系列产品负责人周意保表示,OPPO Find X9系列首销真的太火爆了,在昆明走访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的变化,其它品牌旗舰机用户换机的更多了,有用别的Ultra来换的,还有拿刚发布几天的Pro来换的,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周意保还表示,哈苏摄影套装2分钟就售罄了,甚至已经溢价,我们正在抓紧做货,线下OPPO专卖店基本都有陈列,欢迎现场上手体验。 这次OPPO Find X9标准版和Pro版的追光红全国都非常缺货,我们正在抓紧生产,一定不让你久等,着急用新品的朋友建议考虑霜白和钛色,非常百搭。 Pro版的销售全面超预期,销量占比超过60%,上一代Pro占比15%左右,有的导购今天一个人卖了14台,还缺货18台,提升非常大。 据悉,OPPO Find X9 Pro搭载了哈苏真2亿长焦镜头。通过采用颠覆性的AOA主动光学校准技术(精度0.1微米),解析力提升15%,让其成为拿到“哈苏光学认证”的移动影像镜头。 传感器技术革新方面,Find X9 Pro搭载超动态大底主摄,其曝光技术升级至第四代,首次支持全新的“瞬时三曝技术”,第一次让“实时的高动态”和抓拍完美融合。 在算法层面,为了实现对5000万乃至2亿像素的处理,OPPO带来全新LUMO超像素引擎,让影像算力、能效、速度全面进化,首次支持2亿像素照片多帧合成,真正实现“清晰到可裁切”的高画质体验。 售价方面,Find X9 4399元起售;Find X9 Pro 5299元起售。
吉利银河星耀8首个大版本OTA发布,新增哨兵模式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吉利银河星耀 8 首个大版本 OTA 今日发布,Flyme Auto S1.9.0 版本上线。 IT之家整理主要内容如下: 新增锁车音效自定义:提供多种预设音效选择,如跃动银河、大吉大利、好运布谷等,风格种类丰富。更可自行录制或下载音频文件,通过 U 盘导入车辆生成专属锁车提示音。 小憩模式:新增极地之光主题,配套主题壁纸和声音;新增支持语音控制副驾小憩,升级版型:130km EM-i 旗舰版、130km EM-P 探索版、130km EM-P 星舰版。 哨兵模式上线:视觉检测,当有可疑人物接近车辆哨兵模式会立即启动视频录制,记录下可疑行为;震动检测与报警哨兵模式运行过程中,车机检测到异常震动时,会立即进入报警状态,并录制视频,手机支持查看。 APA 泊车辅助:支持超过 300 种复杂车位场景,60km EM-i 豪享版、130km EM-i 尊享版。 RPA 遥控泊车辅助:60km EM-i 豪享版、130km EM-i 尊享版。 高德地图升级至 810 版本:支持巡航红绿灯倒计时、可视化车道指引、智能播报。 HUD 抬头显示升级:新增到达时间显示,新增剩余里程显示。 QQ 音乐全新体验:新增会员臻享专区,汇聚 Hi-Res、黑胶音乐多种高端音源。 吉利旗下银河星耀 8 轿车于 5 月 9 日正式上市,该车号称是全球首款 5m、3L 级豪华电混轿车,定价为 12.58 万元起,限时价 11.58 万元起。 回顾吉利银河星耀 8 轿车,该车尺寸为 5018x1918x1480mm,轴距为 2928mm,新车提供雷神 EM-P 超级电混和雷神 EM-i 超级电混双动力版本,纯电续航里程为 60km 与 130km,百公里加速 6 秒级,除了 60KM EM-i 豪享版 / 130KM EM-i 尊享版外,其他车型标配千里浩瀚 H1 高阶智驾(IT之家注:双黑芝麻 A1000 芯片),支持高快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罗永浩勇斗“德国三傻”,宝马是“猪鼻子”,奥迪“下巴脱臼”?
继打倒西贝后,罗永浩最近又将矛头对准了“德国三傻”,也就是豪华车市场的 “三巨头” BBA。。 老罗丝毫没有客气,概括三家的设计是血盆大口(奔驰)、猪鼻子(宝马)以及下巴脱臼(奥迪),还给三家配上了图。末了还强调,无关民族情绪,从美学设计上要送三家一个“晶”字。 这样直白的“骂街”言论一出,老罗自然是被粉丝们的反击淹没了,但也有力挺的,称就是这么回事,只是老罗“说了出来”。 老罗的这番表态究竟意味着什么?功夫汽车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1)BBA的怪圈,越来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BBA的设计越来越“过份”。似乎不搞点“用力过猛”的设计,就体现不了自己的“独具匠心”。 以宝马的 “双肾” 格栅为例,最早在1933年出现,开启了宝马的经典设计之旅。进入90年代之后,宝马的双肾格栅变得更扁平,放在了更偏向水平的位置,辨识度非常高,也很受认可。然后是00年代,双肾格栅与天使眼大灯结合,看起来更加圆润、协调耐看。 之后就一言难尽了,“鼻孔”越来越大,放在车身上越来越不协调。部分新车的格栅尺寸达到占据前脸近一半面积,完全没了以往的优雅感。这也是罗永浩抨击宝马的设计,忠粉都不出来“申辩”的关键。 其实不只是宝马,奔驰的 “星辉” 元素,奥迪的 “灯厂” 设计,也是相同的问题。放在以前,这些设计都是非常领先的,也很能代表品牌特质。 但当对手采用了相似的设计后,BBA似乎更倾向于“宣誓正统”,把这些经典的设计无限加大。不断在细节上叠加元素,整体设计看起来更加臃肿,失去了以往车型的简洁与大气。 确实,现在大家看到新款的M4,确实能一眼能看出这是一辆宝马。并且格栅这么大,大概率确实“不便宜”。然后呢?这样的设计真的好看吗?消费者到底需要的是一辆好看的车,还是一辆一看就是宝马的车?似乎也不好说。 至少从销量来看,曾经的BBA确实是引领,大家确实认可BBA的设计就是好的。真正价格上升到30万以下,BBA就是第一选项。对于很多人来说,甚至是唯一的选项。 但如今,很多国产新能源车的设计开始备受认可。最典型的就是“问界三杰”,从问界M9到M8再到M7,出一款爆一款。理想的L9、L8、L7也大获成功,MEGA的设计虽然受争议,也一样有不少受众。 BBA的超然地位,似乎不知不觉间已经动摇。 (2)经典难复回,或许是心态变了? BBA都曾创造过很多经典,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奔驰 S 级(W140),车身线条流畅又不失庄重,不仅彰显了豪华身份,也不显得张扬。 奥迪 A6L(C6)是最早用上 “大嘴” 格栅设计的车型之一,在当时算是非常大胆的创新了,却能与整车沉稳的气质完美融合。甚至现在还有不少玩老车的车迷,依然对这个设计津津乐道。 宝马也有过高光时刻,E46版本的3系,拥有协调的车身比例和灵动的腰线,结合那一代车型领先的操控,也成了一代经典。回忆起来,那时候的BBA,似乎更加协调。品牌特质当然有,但多只是整体设计的点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喧宾夺主”。 为什么现在的BBA变了呢?个人觉得原因或许有两种。一是前面太成功了,厂家已经形成“路径依赖”,如果现在让宝马抛弃“双肾”,大概率内部都是通不过的,宝马通过它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你想改变,你算老几? 另一方面,或许是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平铺在底盘,电机体积小巧,前舱空间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再加上大压铸等技术的普及,设计师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创意。 当然还有人才的流动,比如比亚迪就聘请了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法拉利设计师胡安马・洛佩兹以及奔驰内饰专家米开勒・帕贾内蒂等。其它头部新势力也差不多,将豪华品牌的一线设计师挖了个遍。 不论是超跑式的低趴造型,还是流畅的溜背式车尾,这些设计都是这些大佬们玩剩下的。然后现在技术上实现也不难,轻松复制黏贴。在不能对这些后起之秀形成设计代差后,BBA开始“急火攻心”,于是越来越多“用力过猛”的设计开始涌现。 (3)没有“免死金牌”,BBA该变了 在过去,BBA只要延续以往的设计,销量都不会太差。毕竟预算提升到一定程度,除了BBA又能选谁呢?但如今,当越来越多的质疑声传来,或许BBA也该改变思路了。 年轻一代消费者正在逐渐成为购车主力,这批人成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车辆的外观设计有自己的理解,“颜值即正义” 的消费逻辑也应用到了汽车领域。不仅是外观设计,颜色搭配、个性化造型这些也是非常吸引消费者的。 比如蔚来ET5的设计就很受好评,整体协调、层次感分明、流线顺畅,其镜空粉专属色深受女性消费者喜爱,将超跑基因与科技美学完美融合,有种独特的魅力;阿维塔07采用家族化蝶翼前脸,搭配纵向布置的前大灯,风挡下方配备的Halo屏成为消费者最喜欢的亮点之一。 BBA也有做得不错的,奔驰EQS拥有优雅的曲线。前脸设计非常独特,解锁时的流星雨光效彰显出豪华感,将奔驰的豪华与电动化的科技感完美结合。只是除了有高颜值之外,配置层面或许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毕竟消费者买电车,看的不光是颜值和豪华营造。 总之,过去的成功不再是“免死金牌”。愿意单纯为品牌特质买单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少,还是要从最基础的审美层面下功夫。 (4)功夫拍案 罗永浩的言论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网友力挺他,说他敢说真话,道出了大众对BBA近年设计 “用力过猛”的观感。但个人看来,审美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这与是不是预制菜不同,审美方面公众人物应更具包容性,而不该仅凭自己好恶就“痛下杀手”。 至于BBA,或许也该考虑一下时代的变化。“像宝马”或许不再是“护身符”,找回曾经的审美势在必行。真正好看的东西,消费者一定会认。
任正非的会客厅,成了车圈“急诊室”
今年的深圳华为总部,仿佛成了车圈大佬们的朝圣之地。从开年到现在,这里接待了一波接一波的车企掌门人。 何小鹏在2月率先登门的车企CEO,离别时与任正非合影留念,称对方给了很多在科技、企业、文化、治理上的思考和建议。6月,广汽集团冯兴亚冒雨前来讨教,被外界解读为是广汽低头认错,从分手到复合,广汽与华为中间经历了将近八年的曲折路。 图源:何小鹏微博 长安汽车朱华荣履新仅11天,8月份就火速带队前往,并发文感谢任总就支持长安汽车、阿维塔品牌等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一个月后,东风集体董事长杨青随后在华为低调现身,连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余承东都集体出动陪同。 到了10月份,理想创始人李想前脚刚走,奇瑞汽车的尹同跃后脚就来到了华为总部,与任正非谈笑风生。 上汽虽未公开行程,却被眼尖网友扒出考察队在华为园区出没。就连总被传“分手”的赛力斯张兴海,今年也曾传出拜访华为。 若给今年车企“掌门人”的动向画张热力图,深圳龙岗的华为基地绝对红得发紫。 这场排队拜访的背后,是车企大佬们在智能化生死局中的集体焦虑。车企自研智驾烧钱百亿起步、周期3年起,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基本保持每年一次大版本迭代的节奏,对车企来说堪称加速器。 表面大佬们是来拜访聊天喝咖啡,实则各怀心事。长安要给阿维塔升级HI Plus模式,广汽指望华望汽车冲击高端,东风则拉着华为搞联合实验室,连IPD管理流程都想“抄作业”。 如今任正非的会客厅,像极了车圈“急诊室”,朱华荣来挂专家号,希望对症下药稳住阿维塔的销量;何小鹏和李想来买现成药方,直接合作HUD抬头显示技术或HarmonyOS NEXT操作系统;冯兴亚与华为联手打造华望汽车,更像在华为办理了长期“住院合作”。 毕竟,当新势力用销量逼宫,国家队车企若再不起飞,恐怕连尾灯都看不到了。 2025年的中国车市,智能驾驶的牌桌已堆满筹码,新势力亮出王牌,科技公司坐庄通吃,而一众传统车企却像抓了一手散牌。 奇瑞的五年布局,换来了大卓智能的解散重组,长城的亲儿子毫末智行陷入高管离职、技术路线摇摆的泥潭。它们投入的巨资与数年光阴,仿佛一场昂贵的试错实验。 2020年,奇瑞豪掷重金成立雄狮科技,扬言要用五年千亿投入智能化。然而它的L2+与L4双线并行的战略,很快暴露问题,L4级Robotaxi项目吸走60%算力资源,而量产车型亟需的L2+城市NOA系统因资金不足一再推迟。 前特斯拉技术明星谷俊丽领衔的大卓智能,因硅谷式管理,与奇瑞的国企文化激烈碰撞,最终在2025年5月解散。最后真金白银换来的,是智界S7累计销量仅约3.8万辆的尴尬成绩,以及高阶智驾仍需依赖地平线等供应商的现实。 长城旗下的毫末智行,曾被视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潜力股,却因技术路线反复摇摆,以及商业化落地迟缓而逐渐失宠。其城市NOH功能多次跳票,而同期华为ADS 3.0已大规模装车、小鹏XNGP覆盖全国超2595个城市。 最终,长城董事长魏建军亲自试驾后选择与元戎启行合作,直接注资外部供应商,让毫末智行彻底沦为备胎。 奇瑞和长城的困境并非孤例。大众集团五年烧掉70亿欧元的软件部门CARIAD,因硬件思维主导开发、外包主导出现代码质量等问题,导致软件迭代严重滞后。 这些车企的自研坎坷经历,也侧面反映出传统车企转型的困境,硬件制造的长周期,与软件高频率迭代的快节奏难以融合。加上管理层对技术路线的摇摆,最终使自研难以收获成果。 这时,传统车企不得不转向合作来获取求生。奇瑞深度绑定华为打造智界,长城联手元戎启行,小鹏理想合作华为,这或许意味着,在智能驾驶的马拉松中,开放合作比闭门造车,更能抢到入场券。 毕竟,在特斯拉和华为以互联网速度迭代的当下,活下去比守护灵魂更为实际。 在众多选择中,华为成为车企最频繁合作的对象。尤其是华为不亲自下场造车,也缓解了车企一定程度的焦虑。 最重要的是,华为提供了多种合作路线的选择,零部件供应下,华为自研192线激光雷达将成本压至200美元以内,昇腾AI芯片比英伟达H100的价格还低近20%。 也正因为华为自己不造车,轻资产上阵,在整个造车环节里,为车企提供激光雷达、鸿蒙车机、ADS系统等,可以赚到好几份钱。 如今,华为的技术货架已摆满商品,HI模式输出全栈方案,智选模式深度绑定车企,甚至AR-HUD这类标准化部件也能单独售卖。这种灵活的合作模式,让车企用资金,换回生存时间,而华为也收获数据,反哺算法迭代。 几年前,上汽陈虹那句“不愿失去灵魂”的宣言还掷地有声,如今画风却变成了上汽集团总经理贾健旭带着班子南下深圳取经。 小鹏汽车前脚刚和华为争执完AEB自动制动系统,后脚就默默用上了华为HUD,理想汽车更是直接把车控功能搬进了鸿蒙系统。 无论哪一家前来拜访的车企,都与华为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合作。 华为虽然官宣不造车,但汽车版图早已超越简单的供应商角色,为车企提供单点,或全套餐等多种合作模式。 深度联姻的“界”字辈,是华为参与度最高的智选车模式,问界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华为不仅提供智能座舱和ADS智驾系统,更深度介入产品定义、设计乃至销售渠道。无论是销量,还是品牌影响力,都间接说明含华量高的市场号召力。 紧随其后的奇瑞智界、北汽享界、上汽尚界、江淮尊界,尽管销量并没有挤进销量榜单前排,但是跟过去自身的新能源销量相比,也算略有成效。 然而,汽车商业世界错综复杂,市场也不是一味对含华量高的品牌进行买单。享界和智界选择了华为深度参与的智选车模式,但是销量比不上HI模式下的阿维塔。9月份,阿维塔的销量1.1万台,比前两者高出不少。 更有意思的是小鹏、理想这类自研派的转变。去年底,何小鹏和余承东还为AEB技术隔空大战,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没曾想,短短数月,小鹏新车就低调搭载了华为AR-HUD。 理想汽车的选择同样耐人寻味,作为“蔚小理”中最早盈利的车企,李想始终强调全栈自研。但在HarmonyOS NEXT发布后,理想迅速接入了华为生态,让用户通过鸿蒙系统就能远程控车。 小鹏和理想这类自研派的做法,也反映出当前行业的现实,自研能力再强的车企,也不能包揽所有技术。 然而,这场“华为热”的背后,并非全是鲜花与掌声。 对深度合作的“界”系列来说,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品牌标签的模糊。当消费者冲着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下单时,车企自身的品牌价值还剩下多少值得考量。 小鹏、理想这类选择性合作的新势力,则面临着技术路线的纠结。用华为的HUD、接入鸿蒙生态固然能补齐短板,但长期依赖外部技术,还是会削弱自身研发的紧迫感。 华为自己也在多方位平衡,既要深度赋能合作伙伴,又要坚守“不造车”的承诺,展示技术实力的同时,还不能喧宾夺主。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也更考验车企的心态。 当车圈大佬们排队请任正非把脉开方时,与华为合作的车型,在市场却上演着冰火两重天。 早年,阿维塔用较浅的HI模式一直不温不火,直至今年才开始卖得风生水起。而华为深度赋能的智界、享界却反响平平。 上汽陈虹三年前那句“不愿失去灵魂”的担忧,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在合作车企中上演。即便交出灵魂,也未必能复制问界的辉煌。 华为提供了三种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最轻量,华为提供激光雷达或电驱等部件,合作灵活但协同性弱。HI模式则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华为深度参与研发。 而智选车模式是最高阶的合作,华为不仅参与产品定义、设计,还主导营销渠道,甚至开放华为门店销售车辆。 目前来看,零部件供应模式还没跑出一个现象级产品。HI模式下,仅有阿维塔一个品牌经过6年的不断调整,才在今年的销量榜单中崭露头角。智选车模式虽然打造出一款问界,其他几界的表现并不出彩。 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上市后因芯片短缺和工厂搬迁等问题,交付严重延迟,上市3个月累计仅交付794辆,引发退订潮。 奇瑞旗下星途星纪元与智界在产品定位和技术路线上高度相似,导致内部资源调配矛盾。甚至出现智界官方账号,为奇瑞风云直播导流的尴尬局面。 北汽享界先推出接受度较低的纯电版,因定价偏高,市场反响平平,即便有了华为的技术加持,若产品定位失误,依然难以成功。 在现实问题面前,华为和合作的车企也在积极调整策略,智界品牌宣布独立运营,实现产销服一体化。北汽合作的享界S9T推出“增程+纯电”双动力路线,定价30.98万元起,对用户选择做了补充。 华为展厅里,问界、智界、享界等车型并肩陈列,余承东曾直言,“靠一个打不过别人,我们几个兄弟一起打。” 然而组团合作,更需要默契与妥协,随着华为与更多车企合作,如何平衡技术输出与品牌个性,避免产品同质化,也是个难题。 在这次拜访行程中,车企大佬难以避免对华为的管理体系进行请教,华为的管理模式一向被誉为商界教科书,但实际上学得好的企业寥寥无几。 李想就是华为管理模式的忠实学徒,在内部推行华为的绩效管理模式,却引发内部反弹,有员工认为过度的流程管控拖慢了决策效率,部分核心人才因不适应而离职。 据腾讯远光灯报道,理想汽车的联合创始人沈亚楠,就因对李想引用华为的管理体系有些抵触,导致这员大将在2023年离职、并陆续套现离场。 当时,理想核心高层中已经有近乎过半拥有华为背景,但李想还在继续招揽有华为背景的人才。 尽管学习华为模式,让理想的销量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提升,但内部也有声音认为,这是理想过去制造理想one、以及L系列爆款带来的惯性效果,与李想照搬来的企业文化并不十分相关。 更重要的是,理想内部持续高压化管理,导致内部员工的流动率大幅提高。内部员工认为,套用华为IPD体系,可能会产生大量沟通成本和事务性工作,反而增加额外成本。最终李想也放弃了,选择回归最初的管理模式。 过去问界的成功,给外界造成错觉,似乎只要拥抱华为就能逆天改命,但忽略了其中所付出的代价,问界在合作中,从产品设计到市场销售的主导权都已让渡,几乎沦为华为的代工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为是这个时代的顶尖技术供应商,但不是车圈大佬们的救世主,车企业选择与华为合作,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交易,用短期的主导权换取转型的时间窗口。 聪明的车企正在学会吸收技术,既要借助华为的技术快速跟上智能化浪潮,又要保持自身的核心研发能力和品牌特色。就像阿维塔,用华为的技术,但不完全依赖华为的品牌。借鉴华为的管理思路,但不盲目复制具体做法。而其他车企,却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