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谷歌出手限制GrapheneOS等第三方安卓ROM用户使用Pixel相机应用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据科技媒体 Android Authority 今天报道,最近更新后的谷歌 Pixel 相机应用似乎与注重隐私的 GrapheneOS(石墨烯 OS)操作系统有些“水火不容”,在部分情况下完全无法打开。 据介绍,更新到 10.x 版本后的 Pixel 相机应用会检测机内是否存在谷歌 Play 服务(IT之家注:GMS),导致用户使用 GrapheneOS 等完全“去谷歌化”(de-Googled)的第三方安卓 ROM 时,打开 Pixel 相机就会直接闪退或直接无法启动。 不过目前还是有方法让 Pixel 相机应用在 GrapheneOS 上正常运行,比如用户可以将应用回退至 9.9.106.773153235.19(Build ID 68469120)版本,这个版本的 Pixel 相机完全不检测 Play 服务,可以正常使用。 同时有部分用户反馈,他们在 GrapheneOS 更新 Pixel 相机后仍可以正常使用,不过他们都安装了沙盒化的 Play 服务,经实测后发现,只要去除所有谷歌软件就会遇到无法打开的问题。 Android Authority 对此表示,谷歌出手做这种限制也不算奇怪,毕竟 Pixel 相机就是谷歌自家的 App,将自家 App 与谷歌生态深度绑定也符合这家公司的核心战略。 从长远来看,GrapheneOS 团队计划推出自研的相机 App,目标是实现与原 ROM 同级的成像质量,同时该系统也计划从明年起扩展至非 Pixel 设备。
英特尔之后,特朗普政府欲用联邦资金入股多家量子计算公司
特朗普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3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多家量子计算公司正在洽谈向美国商务部出让股权,以换取联邦资金支持。这表明,特朗普政府正在扩大对其认为是关键经济领域的干预力度。 据知情人士透露,包括IonQ、Rigetti Computing和D-Wave Quantum在内的多家公司正在讨论让美国政府成为股东,以换取政府为有潜力的科技公司提供的专项资金。Quantum Computing Inc和Atom Computing等其他企业也在考虑类似安排。 知情人士称,这些公司正在争取美国政府为每家企业提供的最低1000万美元资助额度。其他科技公司预计也将加入这场资金角逐战。 知情人士称,美国商务部副部长保罗·达巴尔(Paul Dabbar)正牵头负责政府与该行业公司的资金洽谈。达巴尔曾是量子计算行业高管,并担任过能源部官员。商务部的一名官员表示,由达巴尔联合创立并担任四年CEO的Bohr量子科技公司不在此次资助候选名单之列。 量子计算公司Quantum Computing Inc CEO黄宇平(Huang Yuping)表示,政府可能入股量子计算企业的前景令人振奋。Rigetti发言人称,正就融资机会与政府保持持续沟通。D-Wave政府关系负责人艾莉森·施瓦茨(Allison Schwartz)指出,公司致力于提供能解决政府难题的量子系统并获取投资回报。Atom Computing与IonQ两家公司则拒绝置评。 达巴尔负责资金谈判 量子计算公司所寻求的资金来自“芯片研发办公室”。该机构在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对2022年《芯片法案》资金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后,已被重组纳入其管辖范围。卢特尼克近期刚从一项由拜登政府资助的科研计划中收回了数十亿美元资金。 这些谈判再次证明,美国政府试图成为部分公司的股东。特朗普总统和卢特尼克已表示,既然纳税人的资金为企业提供了财政支持和官方背书,那么政府理应分享企业的成长红利。 今年8月,美国政府同意利用89亿美元的联邦补助资金收购英特尔近10%的股份,这一安排将使得美国政府成为英特尔的最大股东。此前,美国已与某稀土材料生产商达成了类似协议,该企业是全美少数稀土生产商之一。美国能源部还曾通过政府贷款换取了某锂业创业公司的认股权证,使其有权以预设价格购入该公司股份。 对量子企业的资助将成为美国政府支持该领域的首个重大信号。量子计算机被视为关键性下一代技术,因其能快速完成现有计算机需耗时万年才能完成的运算。专家表示,这种技术突破将加速新药研发、新材料发现和化学合成进程,同时提升经济各领域的运行效率。尽管近期出现回调,但该领域相关企业的股价在今年仍实现大幅上涨。 从IBM到微软,美国各大公司都在投资量子计算,中国公司同样如此。谷歌周三宣称,其研发的量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比传统超级计算机快1.3万倍,有望显著加速药物研发与材料科学进展。(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Omdia:预计今年全球微短剧收入达110亿美元,中国市场独占83%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市场调研机构 Omdia 于 21 日发布报告称,微短剧正在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优质叙事方式,将社交媒体的即时互动与电视剧的情感表达融合,正越来越受到移动端观众的喜爱。 Omdia 最新研究显示,到 2025 年全球微短剧收入预计将达到 110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780.5 亿元人民币)。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短篇剧本视频形式,微短剧通常每集只有两到三分钟并以连载形式呈现,已经成为移动优先的视频娱乐中的重要类别。 对比来看,预计微短剧的收入几乎是免费广告支持的流媒体电视(FAST)频道的两倍,Omdia 预计后者 2025 年全年收入将达 58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411.53 亿元人民币)。 该机构称,微短剧正在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优质叙事。其具备短小精悍、易于获取,同时兼具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电视剧的情感深度等特征,在移动观众中越来越受欢迎。 Omdia 研究显示,全球超过 60% 的微短剧收入来自订阅或付费交易,通常采用免费体验后付费的模式。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可达每周 20 美元(现汇率约合 141.9 元人民币)或每月 80 美元(现汇率约合 567.6 元人民币),显示出强大的变现潜力。 得益于庞大的观众规模和移动观看趋势,中国市场贡献了 83% 的总收入。中国之外,美国位居国际市场首位,其次是日本、韩国、英国和泰国,这些市场的微短剧接受度持续增长。 观众愿意为能立刻吸引自己的内容付费。虽然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但参与度更高,Omdia 认为这正是微短剧商业价值突出的原因。 Omdia 分析进一步指出,微短剧有望成为介于社交视频和传统剧本电视之间的数字娱乐生态核心。微短剧的兴起展示了新叙事模式和分发平台如何不断重塑全球观众的观看习惯,也标志着数字内容发展的下一阶段。
高德“鹰眼守护”再进化:不开导航也能预警前方危险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宣布,其主动安全预警系统“鹰眼守护”迎来一项重要功能拓展。即日起,该系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导航模式,用户在仅打开App而不设定目的地的巡航状态下,也能获得前方的安全风险预警。此举旨在覆盖大量习惯在通勤或熟悉路线上使用巡航模式的驾驶者,进一步扩大了主动安全守护的范围。 据了解,此前的“鹰眼守护”系统需要用户设定明确的起终点才能激活。而此次升级后,用户仅需在设置中保持“自动进入巡航”功能开启,高德便能通过其多模态识别能力,在判断用户进入驾驶状态后自动开启巡航模式和“鹰眼守护”功能。这意味着,即使用户只是将高德App作为电子狗或实时路况看板使用,也能享受到来自云端的实时安全提醒。 这项功能升级的背后,是高德交通视觉语言模型(TrafficVLM)的技术支撑。在没有预设路线的巡航场景下,系统需要面对更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对实时感知和运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借助TrafficVLM强大的场景理解能力,“鹰眼守护”得以在巡航中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并向用户发出警报。 该系统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高德于9月28日联合发布,其工作原理是基于海量的匿名车辆行驶数据,通过云端AI大模型分析同向多车速度骤降等异常行为,判断前方可能发生的紧急状况,并通过语音和地图界面两种方式,向后方可能受影响的车辆推送预警信息,为驾驶员争取更长的应急反应时间。 目前,“鹰眼守护”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应用,覆盖了包括重大异常事件、弯道来车、无灯路口会车、前方急刹等在内的17个常见及高风险驾驶场景。在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该系统经受住了大规模交通流量的考验,累计发出的预警信息超过17.4亿次,覆盖用户规模超3.5亿。数据显示,仅在10月1日当天,高德的活跃用户数就超过了3.6亿,系统单日预警量也达到了2.9亿次的峰值。 高德方面表示,未来将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继续合作,推动“鹰眼守护”预警系统的持续迭代与普及,让更多用户体验到超视距的主动安全护航。
NVIDIA H100要上天了!声称计算能力强100倍
快科技10月23日消息,据报道,NVIDIA的H100 GPU即将在下个月展开一段“太空之旅”,AI公司Crusoe近日宣布,计划成为“首个在太空中运行工作负载的公共云运营商”。 这次轨道部署的Crusoe Cloud服务将采用NVIDIA H100 GPU,并部署在战略伙伴Starcloud的AI数据中心卫星上。 合作双方声称,这次部署的H100提供的AI计算能力,将比以往太空中存在的任何计算能力“强大100倍”。 Crusoe和Starcloud 目标是建立一个利用太空太阳能驱动的AI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在Starcloud所在的轨道上,太阳光线不受地球大气层的影响,因此可以享受到“几乎无限、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 据估计,基于太空太阳能的数据中心,其能源成本(包括发射成本)相比地球上的数据中心可降低10倍。 而且在太空中,可以部署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且无需考虑土地使用问题,同时运行这些系统也不会对地球能源造成压力。 对于GPU散热这一关键问题,NVIDIA声称Starcloud 将利用深空的真空作为“无限散热器”,解决了传统数据中心在地球上进行热对流散热的难题。 根据目前的规划,Starcloud将于2025年11月率先将H100送入太空,Crusoe随后将于2026 年底在Starcloud卫星上部署其Crusoe Cloud服务,最终计划在2027年初提供来自太空的GPU算力。
AI浏览器,谷歌比OpenAI就差个老板直播带货
2025年,AI浏览器业界每次出新品,谷歌的Chrome浏览器就要被杀一次。 最近一次,当然是OpenAI新发布的Atlas,快讯标题里常现“谷歌最怕”、“Chrome刺客”,结合谷歌股价应时波动、盘中最大跌幅5%的消息,Chrome浏览器看上去真的前途危险。 然而同样的评价,在Perplexity公司的AI浏览器Comet于2025年7月推出后,也能看到,只是声量小得多。 AI浏览器,不管是强调产品的AI性能还是浏览器定位,都绕不开谷歌Chrome。AI浏览器大潮中,谷歌也不会缺席。 当下的AI浏览器热潮里,谷歌、微软等同时拥有自研大模型基座和浏览器产品的巨型企业,习惯将大模型功能渐进地引入既有的浏览器中。 这种路径依赖的好处是整合资源的成本低、产品有可以预期的较强稳健性。弊端则是没法像OpenAI和其他AI创业公司一样,推出与Gemini in Chrome功能相近的新品就能成为市场营销攻势的爆点。 现在AI浏览器的入场玩家增多,但各家产品的功能在逐渐趋同。因为基座大模型的功能逐渐脱离“革命”(revolution)阶段、迈入“进化”(evolution)阶段,各种基准竞赛的大模型跑分无法直接给用户带来ChatGPT奇迹的直观冲击,建基于其上的AI浏览器,也会让用户觉得大同小异。 是的,OpenAI的Atlas浏览器各种惊艳功能,在谷歌5月底宣布的Project Mariner项目、9月中交付的成品Gemini in Chrome能看到大半。 Gemini in Chrome没有开发布会直播,只是Chrome部门副总裁、产品负责人帕里萨·塔布里兹(Parisa Tabriz)于9月18日在谷歌官方网站上发了篇博客文章,展示了Chrome引入Gemini模型后的改头换面。 OpenAI的Atlas浏览器,发布时强调所有页面整合进AI、对用户使用记录和浏览网页的记忆功能。一个多月前谷歌的Gemini in Chrome已经更新了。 在谷歌官方博客的示例中,用户点击Chrome浏览器的Gemini星标,拉出侧边对话框提问,也不用打开新标签页,Chrome更新后的内置AI功能直接从用户浏览记录中唤出用户上周看过的团建活动介绍网页。AI在用户追问“人数低于10的组织少于半小时的团建活动”时,从网页中自动提取正确内容作答。 OpenAI的Atlas浏览器,发布时强调了“智能体模式”。GPT可以直接操作网页、完成工作任务,从“浏览的窗口”进化成“做事的手”。 Chrome在一个多月前也更新了同类功能,示例是用户在侧边栏输入一句之后,AI智能体读了电邮中的菜谱,按菜谱自动在网店里点齐菜品放进网络购物车。除了最初的一句指令和最后的确认支付,用户本人完全不用插手AI智能体的工作流程。 OpenAI的Atlas浏览器,强调“AI随行”(Chat comes with you anywhere),所有页面所有功能即时无缝整合进GPT的全部功能。用户在浏览器里读着网页、听着播客、看着视频,随时可以唤出GPT来总结用户浏览的内容。 正巧,一个多月前的Chrome也演示了同类功能。用户看着YouTube视频,点击Gemini星标问一句“总结这个视频”,AI立马给出大纲总结和要点对应的视频时间戳。 现在再看,Gemini in Chrome和Atlas浏览器的本质区别,可能在于: 1、 基座模型不同,一个是GPT,另一个是Gemini; 2、 发布方式不同,谷歌是负责人闷闷地更新一下官网博客,OpenAI是网红老板领着研发团队做带货视频直播。 也就是说,Gemini in Chrome和Atlas浏览器两个产品没有直观的性能差异,但谷歌和OpenAI两家公司的市场营销方式有显然的时代差异。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老板亲自上镜做直播卖货,是当下的时代精神。 有志于成为AI浏览器行业领军者的公司,大都在过去的一年里,经过“求购Chrome、对标Chrome、用户发现这就是Chrome”的历程。 2024年,美国法院裁定Chrome浏览器“强化”了谷歌对在线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违反了反垄断法。 11月21日,美国司法部和反垄断执法机构,据此建议强制谷歌剥离出售Chrome浏览器,“永久终结谷歌对这一关键搜索入口的控制权,并使竞争搜索引擎能够进入这个对许多用户来说是互联网门户的浏览器”。 而OpenAI放风要做AI浏览器的第一次信息,于11月22日发布。《The Information》当日报道,“据见过产品原型或设计的人士称”,OpenAI考虑开发一款与其AI 聊天机器人结合的网络浏览器。OpenAI这是直接为Chrome不再被谷歌拥有的可能未来,做接盘的舆论铺垫。 当时眼馋Chrome这块肥肉的,不止OpenAI一家。 在持续三周的补充审讯中,4月22日ChatGPT负责人尼克·特利作为证人,在庭上被问及:如果联邦法院裁定谷歌必须剥离Chrome浏览器,OpenAI是否会寻求收购谷歌浏览器。尼克·特利回答:“是的,我们会,其他很多公司也会。” 2025年5月中,谷歌垄断案的补充审讯阶段结束时,已有逾20名同业证人出席,几乎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自己公司收购Chrome的愿望。 谷歌首次透露自己在做AI浏览器,也是在同一时期的法庭听证会上。4月25日,在长达数小时的听证中,Chrome产品负责人帕里萨·塔布里兹表示,Chrome团队正致力于将AI深度整合到浏览器中,以增强Chrome代替用户自动执行任务的“智能体能力”。 结合之前的舆论态势,这是谷歌直接在法庭上表示要做OpenAI的竞争对手。2025年5月底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宣布的“Project Mariner”,属于追加的开发进度更新 求购Chrome的动作,直到2025年8月还有公司在做。8月12日,Perplexity AI公司宣布,已向谷歌母公司Alphabet发出Chrome浏览器的收购要约,报价345亿美元,远超这家创业公司的自身估值。 以现在的后见之明来看,强制出售Chrome的建议,是莉娜·汗(Lina Khan)政治生命结束前的遗赠。此位拜登政府任内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与她的导师兼同事吴修铭教授(Tim Wu),在成为政府高官之前和之后,念念不忘分拆脸书、谷歌等行业巨头。 而本届美国政府的侧重点不在此。核心决策层“务反前朝之政”的复仇主义、各种放飞自我的奇谲举措,让执行者的待办事务列表里,拆分谷歌主要业务没法在其中排上号。 直到求购Chrome的前景渺茫之后,OpenAI和Perplexity们自己做AI浏览器的决心才坚定。7月9日,路透社报道OpenAI 准备发布一款 AI 驱动的 Web 浏览器。同日Perplexity AI公司宣布推出AI浏览器Comet,专供月费200美元的Max套餐注册用户。10月2日,Comet浏览器免费开放给全球用户。 即使OpenAI 10月22日发布Atlas浏览器,时间选择也是卡着对标谷歌的点。10月20日谷歌AI Studio负责人预告“将有重大更新”后,业界流传一张录屏,称Gemini 3 将在10月22日宣布、11月12日上线。Atlas浏览器的发布时间有强烈的“截胡”意图。 AI浏览器行业,和其他AI产品赛道类似,在2025年迅速从创业公司和大厂间搏杀的狂野边疆,演化成大厂主宰的稳定市场。 最典型的例子是Browser Company和AI浏览器Dia。 2024年Browser Company的估值是5.5亿美元,当时已经停止开发两年前让自己走红的Arc浏览器。按其CEO的公开承认,Arc各种功能的使用率太低,后台数据显示只有5.52%的日活跃用户定期使用多个Spaces,只有4.17%的用户使用Live Folders。 Browser Company的对策是,放弃Arc的同时,用AI工具重做Arc各种功能,产出新品浏览器Dia。Dia浏览器于2025年6月推出后,9月就以6.1亿美元现金的价格出售给澳大利亚软件公司Atlassian。 Dia与其说是服务普通用户的产品,不如说是挽救公司未来的融资工具。Browser Company没有与谷歌们竞争、抢占AI浏览器潮头的雄心,成功解套就得谢佛了。 AI浏览器这个赛道里,“赢者愈赢”的马太效应如此显著,以至于Perplexity AI这种小体量公司被逼到要发钱拉人用自己的产品。10月23日,Perplexity的主页宣布,拉新人成功注册Comet浏览器的Pro套餐用户,按人头每个返还20美元。新注册Comet的用户免费用一个月的Perplexity Pro套餐。 谷歌和OpenAI们做AI浏览器的决心,不会被撼动。 谷歌需要用AI巩固自己的浏览器王座,按市场调研机构Statcounter截止2025年8月的数据,Chrome占全球PC桌面浏览器市场70.25%、移动浏览器市场69.15%。这种“后四名成绩加一起翻倍不如第一名”的局面,如果因为自己并不落后的AI产品而消失,是不会被任何公司决策层容忍的。 而OpenAI需要浏览器这个入口来打磨自己的AI模型。用户在AI聊天机器人里说了什么不一定真实,而网络浏览器这个1993年至今的基础数字工具,能捕获用户最纯正的意图和思维链数据。 每一次点击、每一个搜索、用户每个微决策的时长和结果,都揭示了用户自己都不一定了解或表达出的最诚实选择,同时也是对模型生成答案向真实世界基准值的调校和标注。 网络浏览器,是通往当代人类基础思维与欲望的管线。谁掌握了AI时代的浏览器类产品市场,谁就掌握了最宝贵优质的训练与对齐数据集。 AI大模型与网络浏览器,现在有如大树的根与叶,配合则相互滋养,分离则皆难维续。这是无从改变、也不需改变的未来趋势。
字节跳动Seed3D 1.0发布:一张图就能生成高精度3D模型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据字节跳动 Seed 官方公众号,字节跳动 Seed 团队今天推出 3D 生成大模型 ——Seed3D 1.0,实现从单张图像到高质量仿真级 3D 模型的端到端生成。Seed3D 1.0 基于创新的 Diffusion Transformer 架构,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完成,可生成包括精细几何、真实纹理和基于物理渲染(PBR)材质的完整 3D 模型。 IT之家从官方介绍中获悉,通过 Seed3D 1.0 生成的 3D 模型能够无缝导入 Isaac Sim 等仿真引擎,仅需少量适配工作即可支持具身智能大模型训练。此外,通过分步的场景生成,Seed3D 1.0 可从单个物体生成,拓展至构建完整的 3D 场景。 Seed 团队还称,此次发布的 Seed3D 1.0 纹理与材质生成性能超过此前的开源及闭源模型,几何生成性能超过业界更大参数规模的模型,综合能力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主页:https://seed.bytedance.com/seed3d 体验入口:https://console.volcengine.com/ark/region:ark+cn-beijing/experience/vision?modelId=doubao-seed3d-1-0-250928&;amp;tab=Gen3D Seed3D 1.0 采用生成式 AI 广泛应用的模型架构 Diffusion Transformer,来设计 3D 几何生成和纹理贴图模型。其能够实现对 3D 几何的高精度构建,既能生成精确的结构细节,又能保证封闭曲面、流形几何等形态的物理完整性,以满足仿真计算要求。 官方还表示,Seed3D 1.0 基于多模态 Diffusion Transformer 架构,构建了多视角图片生成模型。模型输入参考图片和 3D 几何渲染图,输出多视角一致的纹理图像。 官方提供的测试结果称,Seed3D 1.0 在细节保持和结构完整性方面优于其他方法,1.5B 参数的 Seed3D 1.0 在性能上超过了业界 3B 参数的模型(Hunyuan3D-2.1),能够更准确地还原复杂物体的精细特征。 采用分步生成策略,Seed3D 1.0 还可从生成单一物体拓展至生成完整、连贯的 3D 场景。系统能够首先利用视觉语言模型从输入图像中提取对象和空间关系的信息,构建场景布局图;然后为每个对象生成相应的 3D 模型;最后根据空间布局将各个物体组装成完整场景。这一框架使 Seed3D 1.0 能够生成丰富的 3D 环境,从办公室空间到城市街景,为世界模拟器提供了场景内容支撑。
逆水寒手游与宇树科技达成合作,虚拟世界将成机器人技术试验田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网易国风开放世界游戏《逆水寒》手游今日(10 月 23 日)宣布与机器人科技公司宇树科技达成合作,共同探索虚拟世界与机器人技术的双向赋能。 此次合作将利用游戏的虚拟环境作为机器人产品的测试平台,同时借助机器人技术提升游戏内的动作表现。 合作内容显示,《逆水寒》已成为宇树科技机器人的指定游戏内虚拟应用合作方。游戏的虚拟世界将作为宇树科技的“数字试验田”,用于收集用户反馈并驱动机器人技术创新。 技术双向赋能是本次合作的核心。在特殊动作场景下,宇树机器人将作为动作捕捉替身,以降低真人表演高难度动作时的受伤风险,同时为游戏玩家呈现更为逼真的动作效果。 IT之家注:宇树科技是一家民用机器人公司,专注于消费级与行业级高性能通用足式 / 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机械臂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曾受邀亮相 2021 年央视春晚、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 《逆水寒》手游是网易旗下的武侠开放世界 MMORPG,因其在游戏内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而备受关注。游戏引入了智能 NPC 系统,并打造了全球首个游戏内 AI 大模型竞技场,通过海量玩家的实时交互数据为 AI 模型提供优化反馈,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试验田”。 玩家福利方面,完成游戏内相关奇遇任务后,玩家可免费领取虚拟版宇树机器狗。宇树机器人还将在游戏内为玩家带来表演。 未来,双方合作有望延伸至线下展会等更多场景。
OpenAI的第一款AI浏览器,好像也就那样吧
在2025年10月21日,OpenAI的新品发布会中,奥特曼正式发布了首款AI浏览器——Atlas。 奥特曼是这么介绍这个新玩意的,“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代表了一个罕见的、十年一次的机会,可以重新思考浏览器是什么,以及如何最高效、愉快地使用网络。” 奥特曼补充道,“将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助手置于浏览体验的核心,将改变我们在线完成工作的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浏览器作为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入口,通过推出AI浏览器,OpenAI试图重新定义用户与网络交互的方式,从被动的信息获取转向主动的任务执行。与其说Atlas是一个浏览器,不如说它是OpenAI的预告。OpenAI正在转变身份,不再拘泥于提供基座大模型的AI工具提供商。 然而在惊喜过后我发现,Atlas并你们没有和市面上那些成熟的MCP浏览器,比如Comet和Neon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有不足之处,OpenAI更像是“蹭了一下AI浏览器”的热度。 01 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当前AI浏览器主要采用两种技术路径。视觉识别路径通过截图分析网页元素,延迟高、成本昂贵(约200美元/月),错误率相对较高。 DOM解析路径将网页元素转化为AI可读的结构化格式,任务成功率达89.1%,成本降低90%,能够解决动态网页适配问题。Atlas更倾向于采用后者,而实际上绝大多数AI浏览器都是DOM。 但是在设计上,Atlas与现有MCP浏览器高度相似,几乎没有突破性创新。侧边栏AI助手设计方面,Atlas的“Ask ChatGPT”侧边栏与Comet的“Comet Assistant”、Opera Neon的“Neon Chat”在交互逻辑上如出一辙,都是在浏览器右侧提供一个常驻的AI对话窗口。 网页内容总结功能方面,Atlas能总结网页内容,但Comet、Opera Neon、甚至Brave的Summarizer都有相同功能,且在准确性和速度上并无明显差距。 分屏浏览模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Atlas宣传的"无缝分屏体验",实际上Comet在2024年7月推出时就已经实现。当用户点击搜索结果时,Comet会自动在左侧显示网页,右侧保持AI对话窗口。更进一步的是,Comet还支持多标签页同时分析,用户可以让AI同时处理多个网页的信息并进行交叉对比,这一点Atlas并未做到。 最重要的是agent方面,Atlas的agent需要用户授权后才能执行操作,执行过程中会显示进度,用户可以随时暂停。这与Opera Neon的“Neon Do”功能完全一致,甚至Opera Neon还允许用户创建可重复使用的"Cards"来保存常用操作流程,这一点Atlas反而没有。 安全限制的相同性方面,在涉及敏感操作时,Atlas与其他MCP浏览器面临完全相同的困境。无论是输入密码、确认支付、还是授权敏感权限,所有MCP浏览器都必须切换回手动模式。 技术架构的趋同方面,Atlas基于Chromium内核,Comet、Opera Neon同样基于Chromium。在DOM解析、网页元素识别等底层技术上,各家浏览器采用的方案大同小异,并无革命性突破。 Atlas在某些方面甚至落后于竞品。Comet已经实现了完全免费(免费用户有使用频率的限制),而Atlas的核心功能agent模式仅对付费用户开放(Plus、Pro用户)。 Opera Neon提供了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创建网站、游戏、视频等内容,Atlas并无此类创作功能。Comet的“Background Assistant”可以在后台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而Atlas的agent一次只能执行一个任务流程。在跨平台支持上,Atlas目前仅支持macOS,而Comet早已支持Windows、macOS和Linux,移动端也在开发中。 虽然基于Chromium内核,但Atlas并不支持所有Chrome插件,这可能源于macOS系统限制。此外,部分网站如纽约时报阻止Atlas总结内容,而CNN等其他媒体网站运行正常。 02 浏览器是入口,它能将AI无缝集成到用户日常工作流,减少用户在不同应用间的切换,提高AI服务的使用频率和粘性。 诚然,比起网页,浏览器作为工具,更能建立直接的用户付费关系。但Atlas最先解决的应该是安全问题,在开启agent模式后会有一句话提示,存在风险,Atlas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用户丢失财产。 这个问题不仅是Atlas独有的,而是整个MCP浏览器生态都尚未解决的核心挑战。 Atlas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当用户尝试让Atlas帮助在电商网站下单时,它能够帮助浏览商品、添加购物车,但到了输入支付密码的环节,系统会强制切换回手动模式,并弹出安全警告。 这与之前的MCP浏览器一样看起来很智能,但在关键时刻还是要靠人工。 而且Atlas还有一些BUG需要解决,比如在访问网页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出现Atlas阻挡了访问。但是当你要求Atlas重复该次操作的时候,网页就又能访问了。 OpenAI表示这是一个技术上的失误,后续版本对这个情况进行了修正,但是截止目前为止,依然能碰上这样的问题。 除了这些技术上的漏洞之外,Atlas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比如让它画个爱心,结果它却画了个歪曲的形状。 OpenAI的短期目标包括扩展到Windows、iOS、Android平台、建立开发者生态支持第三方AI应用集成,以及最重要的,完善Agent模式功能提高任务执行成功率。 因为Atlas在奥特曼眼中,是AGI的主要界面。奥特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浏览器领域的重视,甚至也调侃过,如果谷歌愿意出售Chrome浏览器,那他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在奥特曼的设想中,未来的浏览器不再仅仅是网页展示工具,而将成为智能代理的载体,帮助用户完成越来越复杂的数字化任务。 随着互联网用户越来越依赖AI,入口之争愈发激烈。 对OpenAI而言,成为用户通向互联网的主要入口,可能让该公司吸引更多流量。 这里面有着一套很清晰的商业逻辑。OpenAI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ChatGPT订阅服务和API调用费用。而ChatGPT目前拥有超过8亿用户,但其中付费用户占比不到5%,大部分用户仍在使用免费版本。这意味着OpenAI需要找到新的变现途径。 浏览器可以为OpenAI提供多种商业可能性,比如广告。 当然,一旦谈到广告和搜索,OpenAI就必须面对谷歌,要知道,Chrome目前在全球拥有约30亿用户,并已整合谷歌自家的AI大模型Gemini。 AI浏览器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生态系统的竞争。谁能建立起更完善的开发者生态,谁能吸引更多第三方工具接入,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MCP协议的开放性为这种生态竞争提供了基础,但最终胜出的,将是那些能够提供最佳用户体验、最强AI能力、最完善隐私保护的产品。 03 Anthropic于2024年11月推出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作为一种以Agent 和大模型为中心的开放标准通信协议,旨在简化与外部系统的集成架构和优化上下文传输的处理逻辑。 也正是因为MCP的问世,才有了如今这些名字不同,但本质上都大差不差的AI浏览器。 在MCP出现之前,AI模型想要调用外部工具需要开发者为每个模型和工具单独编写交互逻辑,导致集成成本高,难以通用。MCP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标准化的系统架构,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和协议,使得AI模型能够访问各种数据源和工具。 正是因为统一了不同大模型调用外部工具的标准,这才能让用户可以直接跟大模型对话,浏览器就会自动使用各种工具完成用户想要的操作。 MCP生态也在快速扩张。截至2025年10月,已经有超过200个第三方开发者为MCP贡献了各类Server,涵盖数据分析、文档处理、代码生成、图像编辑等多个领域。这种开放的生态模式让AI浏览器的功能扩展变得极为便捷,就像Chrome插件商店一样,但MCP的标准化程度更高,兼容性更好。 OpenAI用的也是这个协议来开发AI浏览器。 但在这之上,OpenAI做了对一个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的特殊支持。 Atlas里专门有个打开苹果智能的选项,打开后就可以通过本地的处理器来总结网页,而不是通过ChatGPT的服务器,同时还支持Siri唤醒。 用户可以获得无缝的跨应用体验,比如在浏览器中处理的信息可以自动同步到其他苹果应用中,或者利用Siri的语音交互能力来控制浏览器功能。 虽然更早的M系列处理器也可以使用Atlas,但是Atlas仍然像是一个苹果M5的广告,而新版的Mac Pro使用的就是M5。 苹果M5芯片于2025年10月15日正式发布,这款基于第三代3纳米制程打造的处理器在AI运算、图形性能及能效方面均实现重大提升。 M5芯片采用新一代10核GPU架构,每核均配备Neural Accelerator神经加速器,使得基于GPU的AI工作负载处理速度大幅提升,峰值GPU计算性能达M4芯片的四倍有余。该GPU同时提供更强的图形处理能力及第三代光线追踪技术,综合图形性能较M4提升达45%。 在Atlas发布的当日,作为竞争对手的谷歌股价大跌。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至近5%,最低触及245美元,最终收跌2.21%。 不过实际上这和Atlas并没有太大的关联,相反这是由于谷歌自身的问题。 此前,谷歌AI Studio负责人Logan Kilpatrick在X(原名推特)上宣布于10月20日发推预告,AI Studio将迎来重大更新。 而就在此前,谷歌的下一代基座大模型Gemini 3在KingBench上刷榜。所以大家就觉得,谷歌会像Gemini 2.5预览版那样的策略一样,将Gemini 3性能最低的版本以预览版的形式发布在AI Studio上。 但结果就是,AI Studio只是对开发流程进行了优化更新,让市场上所有期待全都落了空。 截止至发稿,谷歌并没有对Atlas进行回应。但是谷歌可能也无需太担心,因为在Atlas面前出现的AI浏览器有很多,但是依然阻碍不了Chrome占据全球约3分之2的市场。 更关键的是,Chrome背后是谷歌庞大的服务生态。Gmail、Google Drive、Google Docs、YouTube等服务与Chrome的无缝集成。当用户在Chrome中登录谷歌账号后,所有服务数据都能实现跨设备同步,这种便利性是Atlas目前无法提供的。 从开发者生态来看,Chrome Web Store拥有超过10万个扩展程序,涵盖了从广告拦截、密码管理到开发工具、生产力增强等各个领域。这些扩展程序经过多年的迭代优化,已经成为许多用户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tlas虽然基于Chromium内核,但并不完全兼容Chrome插件,这意味着用户如果切换到Atlas,将失去大量已经习惯使用的工具。对于那些依赖特定插件完成工作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代价。 性能和稳定性也是Chrome的重要优势。虽然Chrome因为占用内存较多而被用户调侃为“内存杀手”,但是它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是市面上最好的。 Atlas作为一款刚刚发布的产品,在技术成熟度上与Chrome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前面提到的访问阻挡问题、操作失误等BUG,都说明Atlas还需要大量时间来打磨产品。 Reddit网友也普遍认为,Atlas无法撼动Chrome的地位。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Atlas也会给谷歌一个新的思路,比如也给Gemini做一个AI浏览器。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AI浏览器代表了下一代互联网交互方式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搜索引擎模式正在被AI问答模式逐步取代,用户不再满足于获得一堆搜索结果,而是希望直接得到答案和解决方案。在这种趋势下,能够理解用户意图、主动完成任务的AI浏览器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AI浏览器也是一种全新的上网体验,只要你敢于承担AI浏览器带来的风险,比如浏览器误操作,导致资产和信息泄露等等。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AI浏览器可能只是一个过渡形态。奥特曼设想的AGI界面,最终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浏览器,而是一个能够理解用户意图、主动完成任务、无缝连接各种服务的智能代理系统。
Meta AI大牛田渊栋被裁,大批华人失业
昨夜Meta宣布大幅裁减AI部门约600个职位,波及FAIR基础人工智能实验室、AI产品及基础设施团队。 华人AI科学家田渊栋在社交平台证实自己及其团队被裁,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田渊栋2013年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2016年加入Meta,研究方向包括强化学习和大型语言模型理论,曾主导OpenGo项目研发及Llama 4推理工作,并获ICML等顶级会议论文奖项。 多名华人研究员同步发声:上海交大本科背景的Jiaxun Cui称很多博士刚毕业的new hire朋友被注销账号,Xianjun Yang也被解雇,公开寻求新机会。 FAIR实验室成为重灾区,负责人Yann LeCun据传考虑辞去首席科学家职务。Meta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TBD)未受波及,反而是从OpenAI等公司挖角。公司内部备忘录显示,此次调整旨在缩减决策层级以提升效率,部分FAIR成员被建议转岗至TBD团队。发言人Ana Brekalo确认裁员是为“聚焦AI产品落地效率”,公司同步启动内部“虎队”招聘组协助员工转岗。 Meta本次调整被视作AI战略的全面转向。 此前扎克伯格对Llama 4模型反响平淡感到失望,决定放弃开放基础研究路线,全力押注超级智能竞赛。 该决策伴随270亿美元数据中心融资及高调挖角行动,标志着Meta正将资源集中投入AGI(通用人工智能)领域。 短期内,传统研究型团队与产品团队的冲突或将持续,科研人员职业稳定性面临挑战。
从vivo理想出走,独立创业355天拿下千万融资,她的第一个AI硬件首次曝出
智东西10月21日消息,前vivo与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宋紫薇,其创业项目“薇光点亮”的产品方向近日首次曝光:据相关报道和招聘线索,宋紫薇正在打造一款面向年轻人群、集成AI图像处理与审美建议的AI智能化妆镜。 宋紫薇曾因在iQOO手机发布会上的公开亮相被部分网友称为“最美产品经理”。此后,她于2023年9月中旬加入理想汽车,在任职近一年后,于2024年10月在微博发文宣布离职,并称“一直在关注AI智能硬件赛道,我希望去探索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领域”。这一表态也被视为她正式转向创业的信号之一。 离职一个月后,她注册成立了深圳薇光点亮科技有限公司,并于今年9月16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科创星与九合创投。 这家公司筹划近一年,但直到近期,其首款产品方向才首次浮出水面——AI智能化妆镜。 ▲图源:爱企查 01 . AI影像岗位密集招聘 产品方向指向智能化妆镜 薇光点亮在招聘简介中提到:“我们是一家以AI Agent为核心的智能硬件创新企业,通过自研AI Agent硬件与垂类模型,深度融合生活中高频场景,为年轻用户打造围绕时尚与审美的Agent伙伴。” ▲图源:Boss直聘 从目前公开的岗位招聘来看,其核心产品方向已初具轮廓。 在招聘平台上,薇光点亮近期发布了多个与AI、影像处理相关的岗位,涵盖:AI应用工程师、AI产品经理、影像产品经理、安卓/iOS客户端开发、图像/视频后处理方向的Python后端工程师等。 ▲图源:Boss直聘 其中,“影像产品经理”岗位职责包括:定义人像方向的拍照与视频效果、客户端UI与交互功能、后期编辑体验等,要求熟练掌握LR、PS、Capture One等工具,理解色彩原理、对流行美学有敏感度。 从岗位构成与产品方向来看,薇光点亮当前正在推进的项目,或为一款集成AI图像处理与审美推荐能力的软硬件一体化设备——AI智能化妆镜。 这一产品方向也在创始人宋紫薇的公开言论中有所体现。2024年10月,她在离职理想汽车的个人博文中提出:“我一直在关注AI智能硬件赛道,我希望去探索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领域。” 此后在2025年初,其微博账号“Violet_宋”发布的视频内容中,展示了多款AI智能硬件设备,并配文称“最近研究了各类AI硬件”。 ▲图源:微博 02 . 被誉为“最美产品经理” 曾任vivo与理想产品负责人 根据公开资料,宋紫薇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2016年起先后任职于华为、vivo与理想汽车。 在vivo期间,她担任iQOO品牌产品经理,并因产品发布会上的表现获得广泛关注,被部分网友称为“最美产品经理”。 2023年,宋紫薇短暂加入理想汽车,担任产品策略相关岗位。但在职期间,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条关于“7天无理由退货”的个人使用习惯言论引发争议。该言论随后被广泛传播,舆论聚焦于资源浪费与品牌责任,引发讨论。 2024年10月,宋紫薇发布微博宣布已离职理想,并在博文中称“创业一直是我心里的一颗种子”,提到将投身AI智能硬件赛道的个人意向。 ▲图源:微博 03 . 结语:AI消费硬件赛道的新入局者 从消费电子产品经理到AI创业者,宋紫薇的转型正落点于一个技术快速演进、产品形态尚未定型的赛道——AI消费级硬件。相比模型侧创业者的激烈竞争,将AI能力融入具体场景、用更具设计感与亲和力的硬件连接用户,正成为另一个创业突破口。 对于薇光点亮而言,如何将AI Agent能力与用户在镜前的“高频时刻”结合,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产品体验,将是接下来能否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
Unity中国发布团结引擎1.7.3版本:全局动态实时光照,还用上了腾讯AI
IT之家10月23日消息,Unite Shanghai 2025于今日在上海北外滩开幕,现场Unity中国正式发布团结引擎1.7.3版本,推出Unity生态首个完整的全局动态实时光照解决方案TuanjieGI,宣称实现无需预烘焙即可呈现端游级光影效果的技术突破。 新版本在核心渲染能力、跨端部署能力、AI集成能力三大战略方向全面升级,并与腾讯游戏深度合作,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能力推出AI Graph智能创作平台。 TuanjieGI全局动态实时光照系统作为此次画质提升的核心基座,让团结引擎摆脱了预烘焙的限制。它能够实时处理直射光与间接光,还原光线在场景中的传播与反射。基于屏幕空间与距离场的软光追技术,开发者只需一键开启即可覆盖整场景。 团结动画系统用节点化操作替代繁琐的代码编写。开发者只需通过简单拖拽,即可搭建复杂动画逻辑。配合实时预览功能,每次调整都能立即呈现效果,提升调试效率,节省制作时间。 为确保高质量画面在运行时的稳定表现,团结引擎同步强化了特效渲染管线。全新的现代化粒子系统还能在保证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降低性能开销。 团结引擎在跨端部署能力上实现全面升级,为开发者提供“一次开发,多端发布”解决方案。通过深度优化的跨平台架构,开发者基于同一套代码和资源,即可部署到PC、主机、移动端以及各类新兴平台,引擎智能处理不同平台间的技术差异和性能要求。 虚拟几何体是团结引擎1.7.3版本的一项重要升级,大幅提升了跨平台渲染能力,让开发者能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渲染出包含上亿个三角面的复杂游戏场景。 新版虚拟几何体针对模型导入设置的界面进行了全新设计,更便于开发者快速调整参数,同时优化了阴影渲染方式,使用GPU剔除技术,减少了绘制阴影时所需的运算量。针对CPU和GPU执行效率全面优化,使游戏能够在不同平台上更稳定、更高效地运行,进一步降低了跨平台游戏的性能门槛。 团结引擎1.7.3还推出了TJSR(Tuanjie Super Resolution)超分辨率技术,相比传统采样方案,TJSR不仅具备TAA抗锯齿特性,还能根据不同硬件平台自动调用原生超分能力。 面向快速增长的小游戏市场,团结引擎新增包括TapTap在内的更多平台与渠道支持,并持续优化资源管理与构建流程,支持根据不同平台灵活配置资源格式。目前已有超过1500款小游戏基于团结引擎开发运营,开发者可将完整游戏品质带到各个平台,突破平台限制,实现跨端统一体验。 IT之家注意到,团结引擎在Unite Shanghai 2025大会上还带来了AI Graph功能。团结AI Graph是深度集成在引擎里的AIGC工作流平台,通过与各大模型厂商合作,团结引擎将AI能力无缝融入游戏开发的每个环节,开发者可在引擎内直接调用强大的AI生成能力,无需在外部工具间来回切换。 根据官方实际测试,AI Graph生产效率提升70%,成本降低90%。 以3D角色模型制作为例,传统流程需要经过概念设计、建模、拓扑、UV展开、贴图绘制等多个步骤,耗时费力。使用AI Graph时,开发者只需输入文字描述或草图,AI即可生成完整的3D角色模型,包括拓扑结构和贴图材质。原本需要资深美术师数天完成的工作,现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 腾讯混元大模型为AI Graph提供了技术基础。混元大模型能够理解游戏开发的专业需求,生成符合游戏美术规范的2D、3D资产。开发者可以在熟悉的引擎编辑器环境中直接使用AI能力,生成的资产自动适配引擎的技术规范和渲染管线,无需额外的格式转换或参数调整。
AI产业圈里,混得最惨的那些家伙……
文 | ICT解读者一老解 2025年,AI无疑是科技领域最强劲的引擎,创造了惊人的财富效应: OpenAI在短短几年间已从研究实验室成长为 AI 产业的核心“造富引擎”, 其估值已在最近的二级市场交易中攀升至 约 5000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非上市科技公司之一。 英伟达凭借其GPU的绝对统治力,2025财年经营利润率高达62.5%,815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相当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全年利润总和的近3倍。 台积电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设施需求的快速增长,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147.5亿美元净利润,经营利润率高达50.6%,为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季度利润,并且保持着连续七个季度利润增长的记录。 光模块供应商中际旭创受益于AI算力基建的热潮,股价一路从2022年的17元左右飙升至2025年最高的456元,市值突破 4,000 亿元人民币大关,最新2025年半年报的经营利润率为33%。 然而,与AI大模型、芯片和关键部件供应商的风光无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负责将这些先进技术整合成稳定可靠算力基础设施的服务器厂商,其财务表现却普遍低迷。 虽然AI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也推动这些服务器厂商的营业收入大幅提升,但却并未带动其利润水平显著增长,以Dell、HPE、浪潮信息、新华三等为首的主流服务器厂商的经营利润率长期徘徊在10%以下。 这些在AI产业链上负责把 GPU 装进铁盒子、再把铁盒子搬进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厂商们,虽然穿着光鲜亮丽的科技外衣,但其角色却与建筑工地上的搬砖工无异,即使房子卖到天价,他们却只是赚个搬砖费而已。 所以,在造富效应惊人的AI产业圈里,处于中游的“高级搬运工”——服务器厂商毫无疑问就是混得最惨的那些家伙。 一、服务器成本解剖:微薄利润下的残酷分配 以一台在美国市场售价高达30万美元的典型AI服务器机柜(配置8张H100 GPU,风冷散热)为例,剖析其成本构成,就可以清晰地揭示出Dell、HPE等服务器厂商的利润困境: 结论显而易见:同一条价值链,利润差出10倍,芯片、光模块、存储等部件供应商都在吃肉,而负责辛苦攒机的服务器厂商则只能啃骨头,不仅在整条价值链中只能分得约8%的微薄利润,并且还要承担起100%的交付风险。 由于核心GPU供应商仅英伟达一家,交货周期长达52周,且要求先款后货;博通等高速交换芯片供应商每年例行涨价,HBM内存也常被要求捆绑销售;因此议价能力极弱的服务器厂商始终处于被上游供应商“掐脖子”的困境中。 上游供应吃紧之外,下游需求环境亦不轻松。服务器需求集中在以微软、谷歌、Meta为主的大型云服务商手中,他们利用集中采购优势,既可以通过公开招标、价低者得的方式压价,还会设置复杂的季度返点条款,未完成供货目标即扣款,更有甚者还推行库存共管模式,将库存跌价风险转嫁一半给服务器厂商。 已经陷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双重夹击困境的服务器厂商们,却还要面对同行的“血海竞争”。 位居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前三名的Dell、HPE和浪潮信息,市场份额分别为17%、16%和12%,无一超过20%,可见市场分散度及竞争之激烈。而且AWS、微软、Meta等云巨头还委托工业富联、广达、纬颖等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厂商生产白牌服务器,进一步压低采购成本,迫使品牌服务器厂商跟进降价以避免出局风险。 上下游的双重夹击与同行的惨烈竞争,最终导致服务器行业整体“躺平”在低利润区间,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服务器制造领域的技术壁垒已被迅速磨平,核心优势丧失殆尽。 二、服务器厂商同质化竞争的根源:技术护城河缺失 过去二十年,服务器制造被视作高技术壁垒行业。无论是复杂的主板设计,还是苛刻的散热与电源系统,抑或冗长的可靠性验证流程,都足以让后来者望而却步。然而,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成熟与制造环节的分层协作,这道“壁垒”正以惊人的速度被磨平。 今天,主板的12层高速PCB方案——曾经代表系统工程极致复杂度的象征——对于主要ODM厂商而言,已经成为“模板化生产”。从设计到打样、验证、量产,周期最短仅需三个月即可完成仿制或微创新。高速差分走线、SI/PI仿真、BMC集成、电源调优等工作,都可以在成熟EDA平台和参考设计的帮助下快速实现。硬件电路设计不再是技术护城河,而只是时间和资源的问题。 散热系统的情况更加典型。从风冷到液冷的转变,本被视作一次产业升级,似乎为服务器厂商创造了新的竞争空间。但实际上,核心专利和技术壁垒并不在整机厂商手中,而集中在冷板、接头、泵阀、导热界面材料等上游供应商处。整机厂商更多扮演的是“系统集成商”的角色——协调各部件、验证性能、通过认证。即使液冷方案成为主流,其利润和知识产权也大多掌握在散热部件制造商,而非品牌服务器厂商手中。 如果说硬件层面的壁垒尚可通过工程积累追赶,那么在软件栈层面,服务器厂商几乎完全失去了主导权。以GPU计算生态为例,NVIDIA的CUDA、AMD的ROCm、以及Intel的oneAPI,不仅定义了计算加速框架,也牢牢绑定了软件开发者生态。服务器厂商无论采用哪一家的GPU或加速卡,都必须在对方的软件栈中“被动适配”,几乎无法创造独立的软件价值。 这意味着,服务器整机厂商虽然承担了系统集成、固件调优、性能验证、交付运维等繁重工作,却注定难以从中攫取可持续的利润空间,由此服务器厂商除了拼交付速度和资金成本外,通过以价换量赢得规模效应已成其主要生存策略。 三、浪潮信息:服务器厂商生存困境的典型样本 服务器市占率位居全球前三、中国第一的浪潮信息发布了2025年的中期报告,其财务表现恰是服务器厂商生存困境的典型样本。 2025年上半年,受客户需求增加、服务器销售增长推动,浪潮信息实现营收802亿人民币,同比大幅攀升了90%;但与此同时其成本也同比增加了96.6%,导致毛利率水平从去年同期的7.6%进一步下滑到4.5%,这已成为服务器厂商增量不增收,利润被上游供应商挤占的常态。 从费用支出来看,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支出了6.3亿销售费用、3.6亿管理费用和15.3亿研发费用,同比变化不大;但15.3亿研发费用仅占802亿营收的1.9%,如此低的研发费率实在配不上高科技企业的名头,但也反映出服务器厂商技术壁垒被磨平,核心专利和软件知识产权被旁路而无需过多投入研发的典型特征;但不增加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也就预示着服务器厂商注定难以摆脱攒机工、搬运工的产业链定位。 802亿的营收,扣除765亿的采购制造成本、26亿的费用支出和4.9亿的信用及资产减值,再加上其他受益之后,浪潮信息从经营活动中赚取的利润就只剩下8.4亿,经营利润率仅有1.05%。 这相当于浪潮信息每卖100元产品,仅能留下1元经营利润,盈利能力还不如一家早点摊子:根据北京市监局2025年8月的备案数据,抽样 50 家北京社区早点摊的平均利润率是18.4%。 再来看资产负债情况。在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1070亿的总资产里,流动资产(1019.8亿)占了95%,其中存货高达595.2亿,同比增加了46%,占到总资产的56%;应收账款高达202.4亿,同比增加了74%,占总资产的19%。 而这也是位于AI产业链中游的服务器厂商最典型的资产模式。 由于上游CPU、GPU、存储器等核心部件供应紧张,为了抢占货源,服务器厂商需要提前 2–3 个季度锁货从而导致库存高企;而下游客户又往往集中在互联网、运营商、政府等大型客户,普遍采用 60–120 天账期,由此推高服务器厂商的应收账款。 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增长不仅意味着服务器厂商的资金被占用,而且还会带来资产减值的风险。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共计4.9亿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里,有4.3亿来自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有0.6亿来自因存货跌价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造成的资产减值损失。 特别是因存货跌价造成资产减值损失,对于服务器厂商而言更是家常便饭。每当上游核心部件供应商推出新一代产品,服务器厂商就要遭受一次库存的老型号产品被动减值的打击,浪潮信息在2023年和2024年因存货跌价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造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高达4.5亿和5.1亿。 最后来看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的现金流量表。营收增长使得浪潮信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高达1146亿,同比增长了139%;但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收到的现金亦高达1196亿,同比增长141%,并最终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5.8亿,几乎吃掉去年底留下来的全部现金余额,显示公司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为了补充现金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营,浪潮信息只能对外筹资,于是通过“借款”流入195.5亿现金,得以将公司上半年的现金余额维持在140亿人民币。 然而196亿人民币通过“借款”取得的现金反映在资产负债表里就变成了负债,不仅导致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的利息费用同比增长46%达到3.1亿,超过2024年全年的利息支出(2.02亿);而且也直接推动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的负债同比增加了69%(短期借款同比扩大了8.8倍)达到862.5亿,使得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1%。 浪潮信息不足5%的毛利率,高达81%的资产负债率,高企的库存,缺血的现金流无一不印证着在高速发展的AI产业里,服务器厂商替上游芯片霸主打工、替云巨头垫资,最后把全部风险扛在自己资产负债表上,却只赚到产业链 1% 辛苦钱的悲催境地。 结语: 尽管AI训练集群的规模从万卡级别向十万卡级别迈进为整个产业带来了营收大规模增长的可观机会,但对于以Dell,HPE和浪潮信息为首的服务器厂商而言,AI时代的热闹属于英伟达,传奇故事属于OpenAI,庞大订单属于云巨头,可观利润分散于上下游的众多参与者——却唯独难以留在自己手中。 这些服务器厂商们恰如数字经济的基石,默默承载着算力洪流,却只能在微利与风险中,依靠庞大的规模换取持续的“呼吸权”;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如何突破同质化竞争、向上游技术或下游服务延伸以提升价值,将是它们必须面对的生存考题。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