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联想懂的通信声明:合众汽车欠费致车联网停机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多位哪吒车主反馈称,自己近期收到了署名“合众汽车”发来的短信。短信中称,“联想懂的拒绝履行与哪吒汽车达成的《车联网服务协议》,后续将陆续停止对哪吒汽车的车联网流量服务”,要求用户携带哪吒汽车智能钥匙,并自行为车机购买流量。 对此,“联想懂的通信”微信公众号今日发布《关于合众车联网流量服务欠费触发停机的声明》,声明称,“合众汽车因经营问题,一直未能按时支付我司相关服务费用,我司经过长达数月的沟通、协商,仍未能就费用支付问题达成一致,给我司经营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也给广大车主的服务保障造成巨大的隐患。” “联想懂的通信”称:“遵照相关法律以及我司与合众的合同协议,本月起,所有涉及欠费车辆将陆续触发系统停机。同时,应广大车主的需求,懂的通信将推出「哪吒车主流量保障计划」,全力保障哪吒车主后续的流量服务。即日起,您可通过【懂的车联】公众号 / 小程序进行流量服务订购。” 联想懂的公众号上的流量包订购页面显示,流量月包最低为 20GB 25.9 元 / 月、最高 100GB 89.9 元 / 月。季包有两种套餐,分别为 100GB 129.9 元 / 季,或者 300GB 299.9 元 / 季。但有哪吒 L 车主此前反馈,哪吒 L 买车三年内,每个月赠送 5G 流量,免费赠送三年,之后车机流量需要自己购买 5G / 15 元。 IT之家附声明原文如下: 关于合众车联网流量服务欠费触发停机的声明联想懂的通信 尊敬的合众(哪吒)车主: 合众汽车因经营问题,一直未能按时支付我司相关服务费用,我司经过长达数月的沟通、协商,仍未能就费用支付问题达成一致,给我司经营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也给广大车主的服务保障造成巨大的隐患。 遵照相关法律以及我司与合众的合同协议,本月起,所有涉及欠费车辆将陆续触发系统停机。同时,应广大车主的需求,懂的通信将推出「哪吒车主流量保障计划」,全力保障哪吒车主后续的流量服务。即日起,您可通过【懂的车联】公众号 / 小程序进行流量服务订购。 若您在流量订购、服务使用中有任何疑问,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在线客服:进入【懂的车联】公众号,点击菜单栏“人工客服”; 客服热线:40064 10041(工作时间 9:00-18:00)。 再次感谢您的理解与信任。懂的通信将持续优化服务体验,陪伴您每一段智慧出行。 联想懂的通信
又被李斌融到钱了:到账70亿
斌哥又融到钱了! 论融资,车圈恐怕没有人比蔚来更在行。 这不,时隔半年,蔚来又融到钱了。 而且配售公告一发布,超过70亿元的融资当天就筹齐了,支持者是来自美国、英国、瑞士等地的知名长线投资机构。 一边是常年亏损,但另一边却是被知名资本长期看好。 别的先不说,但蔚来确实在资本上足够长袖善舞,能够一次又一次打动投资者。 在融资这方面,没有人能评价我斌哥。 不过相比于之前的募资,这次这笔钱来得时间微妙,不只是用来填补现金流,更像是被蔚来用作厉兵秣马,冲击年底盈利目标。 蔚来又融到钱了 蔚来最新发布了一条募资公告,宣布发行1.818亿股A类普通股,其中包括美国存托股份(ADS),由摩根士丹利、瑞银证券、德意志银行等国际顶级投行共同承销。 也是在公告发布当日,蔚来就火速完成了融资,募集到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折合人民币大约是71.2亿元。 其中,ADS每股的公开发售价为5.57美元(约39.7元),普通股则为每股43.36港元。 据蔚来透露,本次融资,仍有众多国际资本的大规模参与,包括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挪威及亚洲多地的知名长线投资机构。 至于这笔资金的去向,蔚来也在公告当中介绍得很清楚: 首先将用于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包括辅助驾驶技术、智能座舱、下一代电驱系统等等。 另外,还将用于开发新一代技术平台与车型、扩大充换电网络。 还有部分资金的走向,用于优化财务状况——这是外界尤为关注的一点。蔚来表示,会进一步强化公司资产负债表,以支撑长期战略投入。 资金的最终走向,就是蔚来融资最直接的核心原因。 但透过蔚来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我们或许还能从另一个维度,挖出更深层的信息。 一面亏损,一面输血 一个季度几十亿的亏损,让蔚来长期处于资金饥渴的状态。在财报中,这一点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今年上半年末,蔚来的总资产为1000.46亿,总负债934.3亿,资产负债率达93.4%,较上年同期的79.4%高出14个百分点。 对比其他的部分主流车企,蔚来的负债率水平较高,明显高于普遍的60%~80%: 进一步看,蔚来的流动负债达622.82亿元,高于其流动资产525.08亿元;应付贸易款与票据金额为349.51亿元。 但蔚来同期的现金储备为272亿元,包括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现金、短期投资和长期定期存款,较第一季度末的260亿元小幅回升,但较2024年末的419亿元,差距不小。 也就是说,蔚来上半年的现金储备已难以覆盖应付款项,短期内的偿债能力进一步下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10亿美元的融资到位,对蔚来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最直接、最紧迫的影响,就是补充运营资金,改善现金流状况,缓解了短期偿债压力。 争取到更多喘息和调整的时间,蔚来才有更多的精力专注长期布局,比如技术研发,比如扩大充换电布局,并等待这些“烧钱”项目的规模效应成型。 其实还有一个潜在影响,关系到蔚来的盈利目标。 到了这个节点,蔚来瞄定的盈利时间线基本已经板上钉钉——就是今年第四季度。 蔚来要达到这个目标,难度不小,需要几方面因素共同促成: 其一是销量持续攀升,乐道L90、新ES8等新品需要继续上量。充足的资金更有能力保障供应链和生产,以冲刺更高的交付目标。 其二是毛利率进一步提升,从现在的10%左右提升到16%-17%。这需要规模效应和技术降本,但推进措施落地的前提,还是需要资金到位。 当然,资本市场一向精明,蔚来的财报中,也展示了积极向好的信号,才能让投资者们再一次相信,并用真金白银支持: 销量上,蔚来Q2交付72,056辆汽车,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71.2%,创了历史同期新高。 利润方面,Q2综合毛利率回升至10.0%,较Q1的7.6%明显提高;亏损规模仍是不小,Q2净亏损49.95亿元,但同比和环比都在收窄。 而且真正验证转折的成绩单,应该是在第三季度才见分晓,蔚来已经给出预期—— Q3销量指引87000~91000辆,同比增长40.7%至47.1%;营收指引218.1~228.8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蔚来7月交付新车21017辆,同比增长2.53%;8月交付创新高,达到31305辆,同比增长55.2%。 9月要达到销量预期,至少还需要交付34678辆车。照目前的势头看,或许并非不可能。 至少目前,市场和蔚来已经达成了多数统一的观点: 蔚来拐点已经来了。 融资优等生,到底融了多少钱? 不得不说,在融资能力上,蔚来确实称得上是新势力中的优等生,尤其擅长找钱和活下去。 神奇之处在于,蔚来常年巨亏,却总能让资本愿意买账,在紧要关头续上资金后盾。 就在本次融资半年前,蔚来也进行过一次融资,当时曾以每股29.46港元的价格配售股份,最终融资35亿港元;今年融资总额加起来,已超过百亿元。 算算时间,蔚来成立已有11年,据企查查资料显示,蔚来已先后至少进行过18次融资,加上在美国、香港、新加坡的IPO,累计筹资已接近千亿元。 对比小鹏、理想、零跑几家新势力,不完全统计各自的融资历程后,会发现不管是融资的次数,还是融资规模,蔚来的水平都位于前列。 事实上,早期造车新势力百家争鸣时,靠融资维持增长不是新鲜事。 但大浪淘沙至今,还能从外部长期吸金,恐怕除了李斌,没几个人能做到了。 这一方面离不开李斌个人在圈内的人品认证,另一方面也是机构资本对蔚来故事的看好。 李斌之前常以“亚马逊”自比,后者确实也有很长时间做基建、关注用户体验,然后长时间没能盈利的往事。 但现在的亚马逊大家也看到了。创始人贝佐斯——即便离了一次婚,依然是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 或许被李斌和蔚来一次次打动的资本,真的看好这个新能源领域的“亚马逊”吧。
本田推出N-ONE e纯电k-Car汽车:295公里续航、支持外放电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本田今天推出了 N-ONE e 纯电 k-Car 汽车,致敬 60 年代的经典车型 N360,融入本田“乘员空间最大化、机械空间最小化”哲学。 据本田介绍,这款汽车专为日本市场打造,延续 N-ONE 家族的标志性设计,其外观风格借鉴了本田 1967 年的 N360 汽车,其外观、车灯、后尾箱等均拥有这款经典汽车的影子。 ▲ 1967 年款 N360 汽车 外观方面,N-ONE e 汽车拥有专属的封闭式车头保护罩和尾门,其超薄电池被安装在车底,可让车内的四名成年人都有舒适的乘坐空间,其底盘高度较低,可减小行驶时的空气阻力,仪表盘、隔音材料等核心配件均使用回收塑料。 动力方面,这款汽车搭载的电机最大马力为 64PS,扭矩为 16.5kg・m,电池容量可达 29.6kWh,其 WLTC 工况续航可达 295 公里,支持快充,在理想情况下最快只需 30 分钟就能充电 80%,支持外放电,可在紧急情况下输出最高 1500W 的电力。 内饰方面,这款汽车的座椅采用 Ultra Seat 设计,后排可放倒,采用极简设计,入门款车型 e:G 取消了中控屏幕,高配车型 e:L 则配备 9 英寸中控屏,可使用 Honda Connect 车联系统远程查看充电状态。 IT之家附该汽车售价如下: 低配车型:269.94 万日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3 万元人民币) 高配车型:319.88 万日元(现汇率约合 15.5 万元人民币)
比亚迪秦家族、元家族车型OTA推送:座舱新增游戏厅、K歌房等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比亚迪汽车官微今天下午宣布,将为元家族车型、秦家族(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带来 OTA 升级,前者拥有 3 项新增功能、6 项功能优化,后者拥有 3 项新增功能、7 项功能优化。 IT之家汇总各车型升级如下: 秦家族 新增功能 游戏中心:具备游戏下载、性能模式、手柄管理等专属游戏功能。 人机互动:新增智能语音成语接龙及猜谜语小游戏。 无麦 K 歌:在酷狗音乐、酷我音乐、QQ 音乐播放页中点击麦克风按钮即可开启。 优化功能 调整系统 UI 显示及文言提示。 智能语音快捷指令交互升级,支持手动点击创建新指令及手动修改原有指令。 改进待机状态,减少车辆运行冗余。 提升制动踏板的用户体验。 提升哨兵模式功能稳定性。 中控台开关按键灵敏度调整,操作更顺畅。 调整交流充电策略及电锁功能,提升交流充电体验。 元家族 新增功能 与秦家族相同 优化功能 智能语音快捷指令交互升级,支持手动点击创建新指令及手动修改原有指令。 调整驾驶模式的切换策略,辅助驾驶开启时将抑制雪地模式激活。 调整系统 UI 显示及文言提示。 提升中控开关触控响应速度。(仅适用元 UP 车型) 改进待机状态,减少车辆运行冗余。 提升制动踏板的用户体验。
27岁!月薪多少才敢拿下小米汽车?结果扎心了
9 月 10 日消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好奇过,能掏三十多万买小米 YU7 的,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最近刚好有调研机构把用户画像给扒出来了,数据一出来还真有点出乎小雷意料。 先看这份新鲜出炉的用户画像:是杰兰路机构刚发布的报告,里面写着 YU7 车主平均年龄才 27.7 岁,近八成都是 20-30 岁的年轻人,可家庭年收入却高达 31.4 万。 小雷惊呼现在的年轻人也太能搞钱了吧!而且数据显示,居然有 61% 的人买车全凭眼缘,觉得“一眼就喜欢”就直接下手了,这理由直接把通勤、家用这些实用需求都比下去了。 图源:微博 怪不得大家都说,小米是真把 “颜值即正义” 这事儿拿捏住了。但就在这批年轻精英高高兴兴提新车的时候,糟心事跟着来了。 前几天,成都王先生夜间行车时,在对面远光灯照射下,发现前挡玻璃显现“测试车”字样印子。三十多万购入的新车竟疑似测试车,引发车主强烈不满。此后,越来越多车主晒出类似问题,痕迹或在前挡、或在后挡,且均需特定角度才能看见。 图源:小红书 小米高管倒是回应得挺快,说是工厂抽检的时候贴的静电贴没清理干净,用湿毛巾一擦就能掉,还道了歉说会改良流程。这话听着还算诚恳,当时售后也跟王先生承诺,会补偿 10000 积分,换算下来就是 1000 块钱。 小雷前两天也写过这个事件,本来觉得,这事也就这样了,毕竟谁家生产过程中还没点小疏漏呢? 没想到啊,第二天剧情直接大反转!王先生特意请了假跑去售后处理痕迹,结果工作人员压根没提积分的事儿,就说只能送点车周边。 图源:微博 合着高管在网上鞠躬道歉,底下门店出尔反尔?更离谱的是,门店还想让王先生签一份不明不白的授权协议,最终王先生拒绝签署并离开。 小雷觉得,这次事件里,最让人膈应的不是那点贴痕,毕竟湿毛巾一擦就没了。可买车的人对小米的信任一旦没了,想再挽回就太难了。 这批车主平均才 27 岁上下,好多都是人生第一次买车,本来是冲着小米名气大、车好看才花的钱。结果刚提到车,就得自己仔细检查玻璃,发现问题去维权,还被各种敷衍。换作谁遇到这种事,心里能不难受吗? 图源:微博 而且小雷在用户调研报告里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只有 28% 的车主用小米手机,但一大半人都在用小米手环、电饭煲这些周边产品。 说白了,大家买这车其实买的是对小米品牌的信任,图的就是个科技生活全家桶的体验。结果这次倒好,之前说好的积分补偿说改就改,难免让人觉得大企业的承诺也不值钱。 图源:微博 小米造车这几年确实越来越厉害,大家都看在眼里。可问题是,品控和售后也得支棱起来。交付新车的时候,居然连测试车静电贴的痕迹都没处理干净,这也太不细心了吧。 虽说高管马上就在微博上道歉了,但到了线下门店,服务咋就掉链子了呢?小雷觉得那道“测试车”的印子就跟试金石一样。对于平均年龄 27.7 岁的 YU7 车主来说,他们愿意为情怀和设计买单,但也最反感被敷衍。 希望小米能把"用户至上"这四个字落到实处,别让支持你的用户寒了心。把车造得好看不难,真正难的是把每个细节都抠到位,把每个承诺都兑现了。这才是一家企业该有的态度,大家说是不是?
新研究颠覆认知:“龙宫”小行星母体形成10亿年后仍有液态水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一项新研究发现,液态水在孕育了近地天体“龙宫”(Ryugu)的那颗小行星表面流动的时间,比科学家们此前认为的要晚得多。 研究发现,在龙宫母体形成 10 亿年后,该天体上仍存在液态水。这一结论源于对日本“隼鸟 2 号”(Hayabusa2)探测器采集的岩石样本的分析。2018 至 2019 年间,“隼鸟 2 号”从这颗近地天体上采集了样本,并于 2020 年 12 月 5 日将其送回地球。 长期以来,科学界已知“龙宫”这类呈陀螺状的碳质小行星,形成于约 46 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当时行星正围绕初生的太阳逐渐形成,而这类小行星则由外太阳系的冰与尘埃构成。因此,“龙宫”等天体被认为保存着太阳系行星系统诞生初期未受破坏的“化石记录”。然而,在这项研究之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小行星上的水活动仅存在于太阳系历史的最初阶段。 因此,这一新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 46 亿年前行星形成过程的认知,同时进一步支持“小行星撞击原始地球,并为地球带来大量水资源”这一观点。 IT之家注意到,东京大学科学家、研究团队成员饭冢刚(Tsuyoshi Iizuk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发现,龙宫保存了水活动的原始记录,有证据表明液态水在其岩石中流动的时间远超我们的预期。这改变了我们对小行星上水的长期演化命运的看法 —— 这些水存在了很长时间,并未像此前认为的那样迅速耗尽。” 饭冢刚及其同事通过分析龙宫岩石样本中元素镥(lutetium)和铪(hafnium)的放射性同位素,得出了上述结论。这种分析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因为这些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可作为地质过程的“天然时钟”。 因此,这些同位素的浓度能够与小行星的年龄相关联。“隼鸟 2 号”带回地球的龙宫样本中,铪同位素相对于镥同位素的含量高于预期水平。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曾有某种流体将小行星岩石中的镥元素冲刷出去。 饭冢刚解释道:“我们原本认为,龙宫的化学记录会与地球上已研究过的某些陨石相似,但结果却完全不同。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仔细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最终得出结论:镥 - 铪同位素体系受到了后期流体活动的干扰。” “最有可能的触发因素是,龙宫的更大小行星母体受到了撞击,撞击导致岩石破裂,并使埋藏的冰融化,从而让液态水得以在天体内部渗透。这一发现着实令人意外!此外,这次撞击事件也可能导致龙宫母体解体,进而形成了如今的龙宫小行星。” 图表展示了研究团队对龙宫小行星演化过程的推测 若龙宫母体确实在超过 10 亿年的时间里持续含有水,那么其中一个关键启示是:富碳小行星所含的水量可能远超此前预期。这意味着,通过撞击原始地球,这些小行星为地球带来的水量或许比以往估算的更多,而这一过程可能对地球早期海洋及大气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饭冢刚指出:“像龙宫这样的天体能够长期保存冰,这一现象十分值得关注。它表明,地球的构成物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湿润’。这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地球水循环系统的初始条件。尽管目前尚无法得出确切结论,但我所在的团队及其他研究人员或许会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厘清包括地球何时及如何变得宜居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这项发现的非凡之处还在于:研究团队仅利用了相当于一粒米极小部分的龙宫样本,就完成了相关研究。这一过程离不开新型精密元素分离技术的研发,以及能以极高精度分析同位素的方法改进。 “样本量极小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饭冢刚表示,“我们必须设计新的化学分析方法,在从同一块样本碎片中分离出多种元素的同时,将元素损失降至最低。若非如此,我们绝无可能检测到这种后期流体活动的细微痕迹。” 该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是研究龙宫样本中的磷酸盐矿脉。通过这一研究,科学家有望更精确地确定龙宫母体表面液态水流动的时间。此外,研究人员还将把他们的结果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奥西里斯 - REx”(OSIRIS-REx)任务于 2023 年 9 月带回地球的“本努”(Bennu)小行星样本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研究人员或将明确:龙宫母体上的后期水活动是该天体独有的现象,还是在其他小行星上也存在类似的、保存至今的水活动痕迹。
马斯克:星舰明年有望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并将百吨物资送入轨道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据 Spacenews 10 日报道,SpaceX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自己对“星舰”明年实现两级回收并将 100 吨有效载荷送入轨道充满信心。 在 9 月 9 日的“All-in 峰会”上,马斯克透露,升级的“星舰”3.0 版计划明年首飞,届时超重型助推器和“星舰”上级火箭都将实现回收再利用。“除非遇到重大挫折,SpaceX 明年将展示完全的可重复使用性,回收助推器和飞船,并将超过 100 吨的有效载荷送入有用轨道。” 马斯克表示,3.0 版的“星舰”将是对当前 2.0 版的“巨大升级”,包括使用第三代“猛禽”发动机。据其介绍,3.0 版的火箭“几乎在各方面都有变化”。 他提醒说,升级后的火箭可能会出现一些初期的磨合问题,因为这是一次彻底的重新设计。今年早些时候,当前 2.0 版的火箭在测试飞行中连续三次发生任务中断故障,直到 8 月 26 日的第 10 次飞行任务才取得了大致成功。 马斯克确认,在切换到 3.0 版之前,2.0 版的“星舰”计划今年晚些时候进行最后一次发射。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在 9 月 8 日举行的美国宇航学会格伦太空技术研讨会上,SpaceX 建造与飞行可靠性副总裁比尔・格斯滕梅耶表示,2.0 版的最后一次发射将像之前的飞行一样,是一次亚轨道任务,团队将尝试了解飞船的飞行表现。 他表示,预计 3.0 版的首次发射也将是亚轨道飞行。“如果成功,我们可能会在下一次 3.0 版飞行中尝试进入轨道。”
《原神》入局,鸿蒙如何撬动游戏产业?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9月11日,华为昨日在北京举办的鸿蒙游戏技术沟通会,不仅是一场技术能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对其游戏生态战略雄心的全面宣告。随着全球现象级开放世界游戏《原神》正式登陆鸿蒙平台,以及一系列头部大作的加速适配,鸿蒙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鸿蒙已经从一个新兴的操作系统,演变为一个拥有坚实用户基础、独特技术护城河和强大产业号召力的游戏新势力。本次沟通会详细解读了鸿蒙如何通过底层技术创新重塑游戏体验,并揭示了其庞大的生态版图——超过1400万的HarmonyOS 5终端设备、超1000家游戏厂商的参与,以及逾万款游戏登录鸿蒙,这些数字共同勾勒出鸿蒙意图在iOS与安卓双寡头垄断的格局下,建立移动游戏“第三极”的清晰路线图。 《原神》入局:里程碑事件背后的生态自信 本次沟通会的最大亮点,无疑是华为终端云服务互动媒体BU总裁张思建正式宣布《原神》鸿蒙版于当天上线 。就短短一天的时间,《原神》下载量便迅速突破10万。这一事件被定位为鸿蒙游戏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标志 。作为一款以其顶级的画面表现、复杂的场景渲染和极高的性能要求而闻名全球的IP,《原神》的加入,不仅是对鸿蒙系统承载重载大型游戏能力的权威背书,更被视为一个关键的“行业拐点”,为其他仍在观望的头部游戏厂商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范例。 对于玩家而言,此次鸿蒙版的上线实现了无缝迁移体验。官方强调,《原神》鸿蒙版使用的是天空岛官方服务器,与其他平台的进度完全互通 。玩家通过华为账号与米哈游通行证的简单绑定,即可完整继承原有的角色、进度及资产,真正做到“换机不换进度” 。更重要的是,游戏版本将与全平台同步更新,当天上线的即包含全新区域“挪德卡莱”的最新版本,确保鸿蒙玩家不会错过任何新内容。 《原神》的成功登陆,不仅验证了鸿蒙的技术实力,更被视为其生态“新飞轮加速器”的关键一环,预示着将有更多头部游戏争相加入。 技术驱动体验:揭秘鸿蒙游戏“黑科技”的差异化优势 如果说头部IP的加入是生态的“面子”,那么底层的技术创新则是鸿蒙真正的“里子”。华为游戏中心负责人在会上详细阐述了鸿蒙如何通过软硬芯云的垂直整合,打造“非凡体验,大有不同”的游戏环境 。这些技术创新,构成了鸿蒙游戏体验的核心护城河。 首先是在性能层面的跨越式突破。基于方舟引擎,鸿蒙从根本上优化了游戏运行效率 。革命性的“秒级启动”技术,通过内存镜像快照机制,将《最佳球会》等游戏的启动时间从以往的20秒大幅缩短至3秒,实现了即点即玩 。针对大型游戏首次加载时漫长的Shader编译过程,鸿蒙首创了“端云Shader编译”技术,利用云端算力提前完成编译,使游戏启动跳过本地等待环节,目前已有超过50款游戏从中受益。此外,鸿蒙的AI插帧服务,能以更低的功耗实现高帧率稳定运行,解决了高画质与续航、发热之间的矛盾。 其次是在交互玩法上的颠覆式创新。鸿蒙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与生俱来的分布式能力,彻底打破了游戏对单一屏幕的依赖。 基于“碰一碰”功能,玩家可以实现无需网络、无需繁琐操作的“近场组队”;1GB的游戏资源包通过“近场快传”仅需10秒即可在好友间分享,极大降低了更新等待的时间。游戏体验不再局限于手机,通过无缝流转技术,玩家在手机上玩《苍翼:混沌效应》,回到家可以瞬间将游戏进程切换到智慧屏、平板甚至车机上继续,实现了真正的全场景游戏生活。同时,创新的桌面互动卡片、手表体感操控等玩法,也为游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互维度。 生态集结号:从“可选平台”到“必争赛道” 随着技术壁垒的打破和标杆应用的树立,鸿蒙游戏生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沟通会披露的数据极具说服力:截至目前,鸿蒙游戏数量已超过10000款,参与生态合作的游戏厂商超过1000家 。 更具指标性意义的是头部厂商的集体转向。除了《原神》,《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的鸿蒙正式版均已上架 。《英雄联盟手游》《三角洲行动》《金铲铲之战》等一系列头部IP也将陆续登陆鸿蒙平台 。这种“头部全上车”的趋势,清晰地表明鸿蒙在游戏行业内已经成为“必争赛道” 。众多新游如《英勇之地》《群星纪元》等甚至选择在鸿蒙平台首发上线,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这一系列动向,正在构建“入局即分红”的强烈生态预期,吸引更多开发者共享鸿蒙发展的红利 。 结语 此次鸿蒙游戏技术沟通会,是鸿蒙在游戏领域一次系统性的实力展示和战略亮牌。通过成功吸引《原神》这一全球热门IP,不仅向市场证明了鸿蒙的技术承载能力,也正式吹响了构建强大游戏生态的集结号。其战略路径十分清晰:以《原神》等头部内容为牵引,击穿核心玩家圈层;以秒级启动、全场景流转等独特的“黑科技”为差异化卖点,打造无法在其他平台复刻的卓越体验;最终通过庞大的硬件保有量和快速增长的开发者阵营,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从而在移动游戏市场中稳固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领地。 未来,鸿蒙能否真正成为与iOS、安卓并驾齐驱的“第三极”,我们拭目以待,但毫无疑问,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已经拉开序幕。
三星社媒“围攻”苹果:像素低、没折叠屏、创新滞后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1日,苹果iPhone 17系列发布会刚刚落下帷幕,竞争对手三星便在社交媒体平台发起了一轮密集的“反击战”。通过#iCant标签活动,三星在X平台连续发布多条帖子,直指iPhone 17在硬件规格、功能、创新等方面的不足。 苹果在北京时间10日凌晨的发布会上正式发布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四款新机后,三星美国的X官方账号迅速行动,围绕相机规格、功能延迟、折叠屏缺失等核心议题展开攻势。 相机规格成为三星攻击的主要目标。面对iPhone 17 Pro搭载的三颗48MP镜头配置,三星直接发帖称“48MP x 3 still doesn't equal 200MP”,暗示即便是三颗镜头的总和,也无法匹敌Galaxy S25 Ultra单颗2亿像素主摄的拍摄能力。这一对比凸显了两家厂商在摄影硬件路线上的分歧。 功能延迟问题同样遭到三星的犀利点评。针对苹果在新一代Apple Watch中新增的“Sleep Score”睡眠评分功能,以及AirPods Pro 3的实时翻译特性,三星毫不客气地表示这些功能早在五年前就已在自家产品中实现。“#iCant believe some people had to wait 5 years for Sleep Score”的帖子,直接质疑苹果在功能创新上的滞后性。 最具话题性的当属三星对折叠屏技术的再次“挑衅”。三星特意翻出2022年的一条旧帖“Let us know when it folds”,并配文“#iCant believe this is still relevant”,强调iPhone 17系列依然未能推出折叠屏版本,而三星Galaxy Z系列已在该领域深耕多年。 这场社交媒体攻势迅速引发网络热议。#iCant标签在短时间内登上X平台热搜,三星相关帖子累计获得数万点赞和转发。网友反应呈现明显分化:三星支持者称赞其“技术领先”,而苹果用户则反击称折叠屏“耐用性存疑”,三星一些产品也存在明显模仿苹果产品的痕迹。 三星此举并非偶然。在iPhone 17发布会前,三星就已通过Galaxy Z Fold 7广告暗讽苹果缺乏折叠屏技术。业内分析师指出,考虑到苹果预计要到2026年iPhone 18才可能推出折叠版本,三星正试图利用这一时间窗口巩固自身在AI和折叠屏领域的先发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社交媒体营销战术已成为三星的惯用手段。通过及时回应竞争对手的产品发布,三星能够有效放大自身产品的技术优势,同时质疑对手的“渐进式升级”策略。截至发稿时,苹果官方尚未对三星的系列攻击做出正式回应。(作者/于雷)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字节成了Anthropic“自宫”的受害者
距离Anthropic全面封锁中资企业已经有一周的时间了,这次封禁最直接的冲击,可能是那些依赖Claude技术的海外中资AI工具。 据外媒报道,字节跳动的AI代码编辑器Trae在新加坡就陷入了尴尬境地。这款面向海外用户的产品一直使用OpenAI的GPT和Anthropic的Claude模型,封禁消息一出,就有用户询问退款事宜。 Trae的管理员在官方Discord中称,Claude仍然可用,并且表示Trae目前没有阉割Claude的消息,敦促用户“暂时不要考虑退款”。但这种不确定性已经让用户感到不安。 截止至发稿,字节未予回应。 除了字节,类似的困境也出现在阿里巴巴的Qoder和腾讯的CodeBuddy上。这些产品都在国际市场推广时强调使用了Claude技术,现在面临着技术断供的风险。 2025年9月5日,美国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突然宣布,全面禁止中国控股企业使用其Claude大模型服务,不仅包括中国大陆企业,连海外中资控股超过50%的公司都在封禁之列,无论你在哪里注册,在哪里运营。 知名AI圈博主Max For AI称,这是首个美国AI巨头公开针对资本背景进行服务限制的案例。 自从中美科技竞争白热化以来,类似的“断供”、“封禁”已经见怪不怪,比如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Gemini,很早就封禁了中国IP,甚至连中国香港都未能幸免。许多公司都有所准备,因此,在Anthropic实行禁令的这一周时间里,AI圈并未出现哀鸿遍野的情况。 Trae是字节跳动发布的AI编程工具,分为两个版本,国际版的运营方是字节新加坡子公司SPRING。通过新加坡实体运营,字节跳动规避了地缘政治和数据审查的相关风险。 根据新加坡公司注册处(ACRA)的公开信息,SPRING成立于2023年6月28日,可见字节早就猜到现如今美国AI公司对华收紧的局面。而这个时间点,也与全球生成式AI技术爆发式增长的时间线相吻合。 Trae在最近几天里推出了名为“Solo”的模式,与传统的IDE插件或编程助手不同,Trae Solo定位为"Context Engineer"——一个能够自主规划、执行和交付完整功能的智能体。在Solo模式下,Trae能够统筹编辑器、终端、浏览器和文档,从高级提示直接产出生产就绪的代码,人工干预降到最低。 用户只需描述需求,Solo模式就能自动分解任务、制定计划、编写代码、运行测试,以及错误修复。一位Trae Pro用户在Reddit上分享道:“Solo模式用Claude时就像有个资深工程师在帮你。” 虽然SOLO目前还在测试阶段,但是一些拿到体验资格的用户表示,SOLO模式是“Claude Sonnet Only”,也就是说只能使用Anthropic的模型。 而在9月2日的时候,Trae还曾推出了一个高级模式,叫做Max Mode。本质上来说就是所谓的加重思考模式,让模型花费更多的tokens,加长模型的思考时间,获取更高质量的代码。而且Trae在公告中声称,号称得到Anthropic Claude模型的全面支持,提供更强大的编码能力。现在看来,这个全面支持的承诺变得极其脆弱。 与当年针对中国公司的硬件制裁不同,AI服务的封禁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Anthropic的政策声明虽然明确,但在具体执行上却留下了很多模糊地带。 比如,如何界定“50%以上的控股”?如果一家中国公司持股49%,另一家持股2%,这算不算被封禁的范围?如果通过多层股权结构进行持股,又该如何认定? 这种模糊性让很多海外中资AI工具陷入了薛定谔的猫状态——既不知道自己是否会被封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封禁。 一位新加坡AI创业公司的华人创始人表示:“我们公司在新加坡注册,团队也是国际化的,但因为有中国投资背景,现在每天都在担心Claude会不会突然断掉。这种不确定性比直接被封禁还要折磨人。”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封禁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许多海外中资AI工具不仅使用Claude的API,还将其作为核心卖点向用户推广。一旦失去Claude支持,这些产品不仅要面临技术替换的成本,还要承担品牌信誉受损的风险。 以Trae为例,这款产品在开发者社区中建立了不错的口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能够通过Claude提供不错的代码生成能力。如果失去Claude支持,即使有其他模型替代,用户体验也可能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困境也暴露出海外中资AI企业在技术依赖上的脆弱性。为了快速进入国际市场,许多中国公司选择直接使用美国的先进AI技术,而不是投入时间和资源开发自主技术。这种策略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快速获得技术优势,但也埋下了被“卡脖子”的风险。 有趣的是,这次封禁也让一些海外中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路线。一位在硅谷工作的中国AI工程师透露:“我们公司原本计划基于Claude开发一款面向企业的AI助手,现在不得不考虑转向国产模型。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技术挑战,但长远来看,这可能反而是一件好事。” 这种被迫的技术转向,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当海外中资企业开始更多地使用中国的AI技术时,不仅能够降低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还能够为中国AI企业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机会和反馈。从某种意义上说,Anthropic的封禁可能正在无意中推动中国AI技术的全球化进程。 与之相反,中国本土企业使用Claude API的数量其实并不多。原因很简单:一方面Claude本身就没有向中国大陆开放服务,中国企业要使用需要通过各种迂回方式;另一方面,经历过华为芯片断供、OpenAI停服等事件后,有经验的中国企业早就学会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家早都准备好防备了。 现在的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都会准备多个AI API作为备选方案。这不仅是为了防止某一款模型“降智”或者失灵,更是为了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互联网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我:“我们同时接入了GPT、Claude、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多个模型,Claude断了就断了,对我们业务基本没影响。” 更关键的是,中国本土的大模型生态已经相当成熟。在Anthropic宣布封禁后,许多中国大模型纷纷开始“偷家”,通过提供的Claude搬家服务,将原本Anthropic的客户变成了自己的客户。 是什么导致了Anthropic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呢? Max For AI认为,Anthropic担心,其他AI企业通过模型蒸馏技术,完全有可能将Claude 4作为“教师模型”,训练出性能接近但成本更低的“学生模型”。 模型蒸馏是AI领域的一项核心技术,其原理是让复杂的大型模型(教师模型)将知识传递给更轻量的小型模型(学生模型)。通过学习教师模型的输出分布和“软标签”,学生模型能够在保持相近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计算成本和资源消耗。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模型压缩和知识转移。 如果其他AI公司能够通过蒸馏技术复制Claude 4的核心能力,那么Anthropic在编程AI领域的技术护城河就可能被快速突破。 考虑到中国在算法优化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这种技术平替一旦成功,将直接威胁到Anthropic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地位。 DeepSeek的成功——用极低的成本实现了与顶级模型相近的性能,让美国同行更加疑神疑鬼。 OpenAI 方面曾怀疑 DeepSeek 可能蒸馏了其模型(如 GPT 系列)来训练竞争对手模型,并认为这可能违反其服务条款。然而,OpenAI 并未公开任何实质性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DeepSeek 官方也未承认使用了 OpenAI 或 Anthropic 的模型进行蒸馏。从其公开的技术报告和论文来看,DeepSeek 强调其模型是通过大规模强化学习和自有数据的多阶段训练得到的。 Anthropic没有公开指责过DeepSeek等中国大模型企业蒸馏,但其创始人一直是DeepSeek头号黑粉,主张“设置更多限制”。从这个角度看,Anthropic的封禁更像是一种技术保护主义。 就在2025年9月3日,也就是宣布封禁的前两天,Anthropic刚刚完成了一轮史无前例的130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飙升至183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第四的独角兽企业。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要知道,仅仅在3月份,Anthropic的估值还只有615亿美元。短短半年时间,估值暴涨了近三倍。这轮融资由Iconiq Capital、富达投资和光速创投联合领投,连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这样的政府投资者都参与其中。 支撑这个天价估值的,正是Claude模型在编程领域的统治地位。据Anthropic透露,其年化收入已从2025年初的约10亿美元飙升至8月的50多亿美元,其中70-75%的收入来自API调用付费。特别是Claude Code这款编程工具,仅三个月内使用量就增长了10倍以上,年化收入超过5亿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Anthropic对中国企业的封禁就有了更深层的考量。投资者砸下130亿美元,看重的不仅是Claude当前的技术优势,更是其未来的护城河能力。 毕竟,130亿美元的投资需要得到回报,而中国大模型产业的进步,可能让这笔投资打水漂,Anthropic能不急吗。 不仅如此,Anthropic还在面临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美国AI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版权诉讼压力。Anthropic本想以15亿美元和解一起版权侵权案件,但没有遭到法庭认可。据估计,如果通过和解,Anthropic最高可避免1万亿美元的潜在赔偿责任。 根据美国的现行法律,版权持有人可以选择法定赔偿,每部作品的赔偿金额最高可达15万美元。考虑到AI公司训练时使用了数百万部作品,累计赔偿金额确实可能达到天文数字。 过去50年来,版权保护规则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迪士尼公司推动的。当初《汽船威利》在1928年发布时,版权保护期只有56年。为了防止米老鼠进入公共领域,迪士尼不断游说延长版权期限,最终将其延长到95年。同时,侵权处罚也大幅提高,法定赔偿金额最高可达每部作品15万美元。 版权持有人不再需要证明实际损失,而是可以直接申请法定赔偿,这为集体诉讼律师提供了巨大的牟利空间。Meta就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在伊利诺伊州的面部识别集体诉讼中被迫支付6.5亿美元,在德克萨斯州类似案件中更是赔付了14亿美元。 对AI公司来说,这种威胁更加严重。录音和电影行业已经证明了版权法定赔偿的威力。美国一位单身母亲因为分享24首歌曲被判赔偿22.2万美元,连审理此案的法官都谴责这一结果“与所遭受的损害完全不成比例”。录音和电影行业最终起诉了数十万个人进行文件共享违法行为,每人获得数千美元的和解金——基本上是被告能承受的全部金额。 现在轮到AI公司了。这种版权诉讼对美国AI产业构成了重大威胁。根据Lawfare的统计,目前已有40多起相关诉讼,未来十年内可能还会有更多。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消耗了AI公司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分散了他们在技术研发上的注意力。 更要命的是,这些诉讼的结果可能要十年才能确定,因为不同的陪审团和不同的法院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长期的不确定性对任何行业都是致命的,更何况是需要快速迭代的AI行业。 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版权法体系是为传统媒体时代设计的,完全没有考虑到AI训练的特殊需求。AI公司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训练,但不可能逐一获得数百万作品的授权。他们只能依赖“合理使用”的法律抗辩,但这种抗辩在法庭上的成功率并不确定。 特朗普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推出AI行动计划时,特朗普总统明确表示:“当你被期望拥有成功的AI项目时,却不能指望为你读过或研究过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或其他任何东西付费,这是不可行的。” 但问题是,特朗普政府虽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却还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版权诉讼的威胁不仅影响美国AI公司的发展,也可能改变全球AI竞争格局。当美国公司被迫将大量资源用于应对诉讼时,中国公司却可以全力投入技术研发。这种不对称竞争可能让美国在AI竞赛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看,Anthropic的封禁决定可能也有规避版权风险的考虑。通过限制服务范围,减少潜在的法律纠纷,可能是其风险管理策略的一部分。毕竟,面对万亿美元级别的潜在赔偿,任何理性的公司都会选择谨慎行事。 Anthropic的封禁,实际上为中国AI企业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窗口期。这种机会在商业史上并不多见。 类似的窗口期往往成就了一批伟大的企业。当IBM在个人电脑市场犹豫不决时,微软和英特尔抓住了机会;当诺基亚固守塞班系统时,苹果和安卓生态迅速崛起。现在,Anthropic的封禁可能正在为中国AI企业创造类似的历史性机遇。 智谱的嗅觉很敏锐,在Anthropic宣布封禁之后没多久,立刻做出回应,宣布为Claude API 用户提供搬家。智谱表示,已全面兼容Claude协议,用户只需替换API URL,即可从Claude无缝切换至GLM 模型API。并将为新用户提供2000万Tokens免费体验,开发者的GLM-4.5 编码专属包月套餐,价格为Claude的七分之一。 但智谱并不是唯一一个,商汤的日日新SenseNova,也为原Claude用户提供了快速切换服务,还送5000万Tokens的体验包,并且提供了API迁移专属的顾问和培训业务。同时还有京东云。其官方表示,京东云推出Claude Code接入京东云JoyBuilder大模型服务方案,以及JoyCode+JoyBuilder大模型的智能编程解决方案,帮助开发者平稳过渡。 而且开发者的选择还远不止这些,DeepSeek-V3.1支持Anthropic API格式,也就是说对于原Claude的编码场景,用户可以简单搬迁至DeepSeek大模型。这回是真正意义上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Max For AI认为,这会是中国AI企业的一场“成人礼”。这次封禁让很多原本对国产AI半信半疑的企业客户,不得不认真考虑国产替代方案。这种用户习惯的改变,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逆转。
8600万年前!中国科学家全球首次准确测定恐龙蛋化石年龄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个“开创性”的方法,通过激光分析蛋壳碎片,可直接测定恐龙蛋的年代。 IT之家注意到,中国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 9 月 11 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新方法。借助这种激光测定法,研究团队成功将取自中国中部青龙山遗址的一窝恐龙蛋年代确定为 8500 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这些化石蛋属于“土庙岭扁圆蛋”(Placoolithus tumiaolingensis)物种,是该遗址首批年代得到可靠测定的恐龙蛋化石。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国郧阳恐龙蛋研究中心专家、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璧在新闻稿中表示:“我们为这些化石提供了首个可靠的年代学依据,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其年代不确定性的问题。” 此前,恐龙蛋年代测定一直面临挑战,因为传统方法多依赖间接手段,例如对周围火山岩进行年代测定。这种间接方法存在明显缺陷:火山岩等“代理材料”可能因地质作用发生改变,或在恐龙产卵后很久才形成,这会导致年代估算结果不准确。 而此次研发的新型“碳酸盐激光剥蚀铀铅定年”技术则提供了更直接、更可靠的解决方案。该方法的原理是:向蛋壳碎片发射微激光,测量蛋壳自身碳酸盐矿物中铀原子与铅原子的比例。 赵璧解释道:“我们向蛋壳样本发射微激光,将碳酸盐矿物汽化形成气溶胶,随后通过质谱仪对其进行分析,统计铀原子和铅原子的数量。由于铀会以固定速率衰变为铅,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累积的铅含量来计算年代 —— 这就像是化石的‘原子钟’。” 研究团队在湖北十堰郧县(现郧阳区)青龙山裸露岩层中发现的恐龙蛋上测试了该技术。 据悉,青龙山遗址是中国首个国家级恐龙蛋化石自然保护区,其三个分布点共保存了多达 3000 枚恐龙蛋化石。这些化石中,绝大多数被认为属于“土庙岭扁圆蛋”物种,这类恐龙以蛋壳具有高孔隙度为显著特征。 此次用于年代测定的特定样本,取自一块含角砾岩粉砂岩中发现的、包含 28 枚蛋的恐龙蛋窝。 新测定方法显示,这些恐龙蛋的年代约为 8500 万年前,误差范围为 170 万年。赵璧指出:“这次应用的定年技术,未来不仅能为全球不同地区的恐龙蛋化石核定年代、厘清演化脉络,还能为绘制古代气候变化曲线、研究远古地球环境变化提供全新实用工具。” 白垩纪是地球发生重大全球性变化的时期,以剧烈的火山活动和大规模物种灭绝为显著特征。这一时期的化石为科学家研究古气候提供了宝贵线索,此次测定的恐龙蛋产于白垩纪晚期的世康尼亚克期(Turonian epoch),而全球降温在此之前数百万年就已开始。 研究认为,这种气候变冷的趋势可能导致了恐龙多样性的下降,还可能对青龙山遗址恐龙物种的产卵习性产生了影响。 赵璧表示:“全球降温期间,世界各地出现了新的蛋类型,而树枝蛋科(Dendroolithids,一类恐龙物种群)特有的孔隙结构,可能是对这种气候变化的进化适应。”他进一步解释道:“‘土庙岭扁圆蛋’可能代表了一个进化死胡同 —— 这类产卵恐龙群体未能成功适应气候变冷的环境。” 研究人员已计划扩大样本采集范围,对不同岩层中的恐龙蛋进行分析,以构建更详尽的区域年代时间线。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 SCI 期刊《地球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上。
一夜激增1000亿,全球首富换人不是意外
摘要: 有人颇为玩笑地比喻,称甲骨文是“美国版华为云”,作为软件服务提供商,正是上个时代里的“大象”。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姜凡 编辑|董雨晴 9月10日,美股市场上演了一幕罕见的“财富大挪移”。美国科技巨头甲骨文股价一夜之间狂飙近40%,市值暴增逾2400亿美元,创下自1992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与此同时,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财富激增千亿美元,总身家达到3930亿美元,一度超越马斯克,坐上了全球首富的宝座。而全球首富背后的公司为何此前“无人知晓”?有人颇为玩笑地比喻,称甲骨文是“美国版华为云”,作为软件服务提供商,正是上个时代里的“大象”。 随着股价在收盘前小幅回调,埃里森的首富位置并未稳固,马斯克很快再度反超。 这场资本狂欢的导火索,是甲骨文与OpenAI敲定的一份高达3000亿美元的算力大单,被业内称作“史上最大云合同”。一纸合约,让这家传统软件巨头瞬间站上了AI浪潮的风口。问题是:甲骨文凭什么能完成这样的逆袭? 一份惊天协议,甲骨文引全球关注 9月10日美股收盘,甲骨文用一份亮眼的财报和一份震惊全球的超级合同,彻底点燃了市场情绪。 公司公布截至8月31日的2026财年第一财季业绩:总营收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略低于市场预期。但真正让投资者疯狂的,是其4550亿美元的剩余履约义务(RPO),远超市场想象。RPO代表的是已经签下但尚未确认的订单,这相当于未来几年稳定的“收入蓄水池”。 一份堪称“历史之最”的合作协议写明:甲骨文与OpenAI签订为期五年的3000亿美元算力采购协议。 不过,这份协议的背后也埋藏着巨大的问号。据量子位报道,按照协议,OpenAI未来每年需要向甲骨文支付约600亿美元的算力费用,而对比其今年6月披露的年营收规模,只有约100亿美元,连支出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可以说,OpenAI的“烧钱速度”在全球初创企业中几乎无人能及。去年,CEO奥特曼就曾向投资人承认,公司要到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在此之前累计亏损可能高达440亿美元。这让外界担心,OpenAI是否真的有能力长期承担如此庞大的合同。OpenAI押注甲骨文,甲骨文也押注OpenAI,双方的命运某种程度上绑定在了一起。 也正因如此,这份合作的可行性几乎完全取决于ChatGPT能否维持高速增长,不仅要在消费端吸引数十亿用户,更要在企业市场、开发者生态、行业应用中实现广泛落地。否则,再大的合同也可能成为双方沉重的负担。 OpenAI的野心,与膨胀的算力生意 对OpenAI来说,算力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核心瓶颈。随着GPT系列模型规模的持续膨胀,每次迭代都意味着指数级增长的算力需求。 2025年1月21日,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一项名为“星际之门”(Stargate)的庞大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计划启动,预计将投入500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计算设施等关键技术平台。这项计划里的关键一方,便是OpenAI。 而其与甲骨文的合作,被看作是这项计划中的一部分。 在云计算时代,甲骨文的云基础设施(OCI)有着差异化优势,其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简洁,成本控制更优,在AI大模型训练中能够提供更高性价比的算力。实际上,云端算力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有AI类从业者曾经告诉凤凰网科技,“推理侧大家一般会选用云上的MaaS和线下本地化部署”,云上部署的灵活性更高,并且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云端算力的成本也有可能进一步下降。今年3月,华为云正式推出了基于MaaS的Tokens服务,8月,华为云再度宣布其Tokens服务全面接入CloudMatrix384超节点。有着更强大杂烩能力的华为云,曾通过从软件到硬件的重构,全面提升算力的使用效率。 因此,此次合作对甲骨文而言,是重返全球科技舞台中央的机会。甲骨文的创始人成为全球首富,不是一个意外,而是一种趋势。在中国市场,阿里云、华为云、火山引擎这些云服务商都在押注AI,完成下一个时代的攀升。 不过,狂欢之外,风险正在快速聚集。对甲骨文而言,虽然订单爆棚、股价狂飙,但其财务结构并不轻松。最新数据显示,甲骨文债务权益比高达427%,相比之下,微软等同行的债务权益比仅为32%左右。为了支撑大规模数据中心扩建,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保持年均数百亿美元的资本开支,这意味着现金流和负债压力会持续加剧。一旦AI需求增速不及预期,或者客户订单出现违约,甲骨文的财务风险可能被迅速放大。 对OpenAI而言,压力更甚。当前其年收入仅约100亿美元,但按照与甲骨文的协议,自2027年起平均每年需要支付约600亿美元的算力费用。这几乎相当于押上整个公司的未来。除非OpenAI能在商业化上取得突破,否则资金缺口可能会成为一场致命的隐患。 此外,AI算力市场的竞争也在加速。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巨头都在加码AI数据中心,英伟达、超微、博通等芯片公司也在推出新一代硬件方案。甲骨文虽然暂时凭借价格和扩建速度抢到头部订单,但能否在长期竞争中守住地位,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甲骨文和OpenAI的合作,就像一场高风险的豪赌,赌算力需求会一路暴涨,赌商业化能抵得上天文数字的成本。眼下,这场赌让甲骨文一夜翻身,让埃里森再次站上巅峰,但接下来几年,能不能把这些大单变成真正稳稳的钱袋子,才决定这波热潮能不能继续。
火星曾存在远古生命?NASA“毅力号”发现疑似生物标志物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自 2021 年 2 月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便开始对火星上一处名为“杰泽罗陨石坑”的区域展开探测。该陨石坑是一个巨大的凹地,被认为曾是一个湖泊。在这颗红色星球上,杰泽罗陨石坑被视为寻找远古生命证据(至少是我们目前已知形式的生命)最具潜力的地点之一,如今,相关探索工作有了新动态。 9 月 10 日,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毅力号”如何在杰泽罗陨石坑西缘、一处名为“内雷特瓦谷”的富黏土泥岩区域发现了极具研究价值的矿物。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行星科学家、该新研究的首席作者乔尔・胡罗维茨在 NASA 周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地球上的沉积物中,当我们观察到此类特征时,这些矿物往往是微生物代谢消耗有机物后产生的副产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终于找到了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答案是否定的。研究作者强调,要确定这些矿物的真实来源,判断它们究竟是生命存在的标志物(即“生物标志物”),还是其他无机过程的产物,还需进行进一步分析。 NASA 总部行星科学部火星探索高级科学家林赛・海耶斯在发布会上指出:“我想提醒大家,我们目前所描述的只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它可能是具有生物学起源的特征元素、分子、物质或形态,但在确定生命是否存在之前,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持和深入研究。” 无论如何,这项发现确实表明,火星上曾发生过显著复杂的反应(无论是否与有机物相关),为人类自天文学诞生以来就试图解读的这颗星球增添了更多探索维度。 具体而言,“毅力号”采集到的、疑似含有这些重要矿物的样本,来自内雷特瓦谷北缘“布莱特安杰尔”岩层。在该岩层中,一块名为“切亚瓦瀑布”的岩石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不久前,“切亚瓦瀑布”岩石首次向公众披露时,便登上了全球各大媒体头条,科学家们对这块岩石独特的斑点状特征赞不绝口。其中,那些毫米级的斑点周围环绕着黑色圆环。“毅力号”借助搭载的探测设备分析后发现,这些圆环中含有铁和磷酸盐。在地球上,这两种物质都可能由微生物驱动的化学过程产生。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毅力号”科学团队成员大卫・弗拉纳里当时表示:“这些斑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在地球上,岩石中的这类特征通常与地下微生物的化石记录有关。” 胡罗维茨则介绍:“我们在这块岩石中观察到,一层层细颗粒的锈红色泥岩中存在着这些奇妙的特征。这些结构特征表明,这些岩石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在它们沉积时,曾发生过一系列化学反应。” 接下来,“毅力号”的自然任务便是对“切亚瓦瀑布”岩石(以及其他与布莱特安杰尔岩层相关的样本)进行更细致的探测。2024 年 7 月 21 日,火星车甚至对“切亚瓦瀑布”岩石进行了钻孔,并采集到一份样本。这是“毅力号”采集的第 25 份样本,被命名为“蓝宝石峡谷”。 “毅力号”项目研究科学家摩根・凯布尔此前在 NASA 4 月 10 日发布的一段关于该岩芯样本的视频中表示:“我会用‘神秘’来形容‘蓝宝石峡谷’样本。我们能观测到一些表明曾发生过化学反应的信号,这些反应可能与有机物有关,但这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参与其中,还是完全与生命无关的过程?” 此前,探索故事大致停留在这一阶段。 如今,新研究似乎为这段探索历程补充了关键信息 —— 对布莱特安杰尔岩层样本群的详细分析。研究人员确实发现,这处岩层露头很可能成为寻找地外生命证据的重要线索。根据一份关于研究结果的声明,该团队“识别出了富含磷酸铁和硫化铁的微小结核与斑点。这些特征与有机碳相关,且似乎是在沉积物沉积后、低温环境下形成的”。 关键发现似乎在于,研究证实可能发生过特定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形成了这些矿物。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在两种物质间转移的化学反应,其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则被还原。 研究作者写道:“这些有机碳似乎参与了沉积物沉积后的氧化还原反应,正是这些反应产生了我们观测到的磷酸铁和硫化铁矿物。” 美国加州山景城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贾尼斯・毕晓普与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马里奥・帕伦特共同撰写了一篇《新闻与观点》文章,该文章与此次研究成果同步发表。文章指出:“在杰泽罗陨石坑的富黏土泥岩中,发现与有机化合物相关的还原态磷酸铁和硫化铁,这一令人振奋的发现表明,这些有机物可能参与了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文章进一步补充:“在地球上,微生物通常会与矿物发生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已在寒冷且无氧的南极湖泊中观察到,微生物能将硫酸盐(含氧化态硫原子)转化为硫化物(含还原态硫原子)。如今的火星上尚未发现微生物存在的证据,但如果远古火星上存在过微生物,它们或许也能在杰泽罗陨石坑这样的湖泊环境中,将硫酸盐矿物还原为硫化物。” 该团队论文中呈现的其他几项研究结果,也进一步支撑了火星布莱特安杰尔岩层中可能存在生物标志物的观点。例如,新发现表明,在该岩层露头的黏土泥浆中,那些呈绿色的斑点可能含有蓝铁矿。《新闻与观点》的作者们表示,蓝铁矿有助于揭示火星上可能发生过的特定类型氧化还原反应。 然而,归根结底,有一个核心问题不容忽视:要进一步确认“毅力号”采集的样本管中是否存在火星生命证据,就必须将这些样本管送回地球。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由于预算限制、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 NASA 任务优先级的调整,以及该任务本身极为复杂的执行方案,NASA 的火星样本返回计划仍处于停滞状态。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不断强调,在与火星相隔 1.4 亿英里(IT之家注:约合 2.25 亿公里)真空地带的情况下,对微小岩石样本的分析能力终究有限。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毅力号”项目科学家凯蒂・斯塔克・摩根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已接近火星车在火星表面探测能力的极限,这是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的。‘毅力号’的有效载荷配置,始终以火星样本返回任务为核心考量;我们的设想是,通过有效载荷的探测,初步确认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存在,而后续更深入的分析,则交由地球实验室的仪器来完成。” 《新闻与观点》的作者们在文章中写道:“对从火星返回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还有助于揭示地外星球上是否存在发生前生物化学过程 —— 甚至生物化学过程 —— 的可能性。”
李斌又又又搞到钱了,蔚来到账70亿,网友:还得是斌哥
为Q4盈利储备子弹”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李斌的搞钱能力还是太强了。 这次至少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元。 而且这次搞钱的方式,不是“求爷爷告奶奶”到处要钱的那种,而是以正常的美股股权增发的方式融资。 9月10号当天发布的公告,当晚蔚来就宣布完成了总额达10亿美元的股权增发。短短几个小时,就发行完毕,而且不少国际资本都在积极参与。这么来看,蔚来的股权还是非常抢手。 当大家都还在调侃蔚来能不能撑过今年时,资本市场就又完成了一次真金白银的投票。 01 今年融资已超百亿 9月10日,蔚来宣布了其10亿美元股票发行定价方案,本次发行共计1.82亿股的公司A类普通股,包含美国存托股份发行。 本来蔚来规划的是,预计在2025年9月11日前后完成美国存托股发售,于2025年9月17日前后完成普通股发售。 结果9月10日当晚,蔚来汽车就宣布完成了10亿美元股权发行定价,其中美国存托凭证(ADR)的公开发行价为每股5.57美元,A类普通股的发售价为每股43.36港元。 至于融的这笔钱,用来做什么,蔚来在公告中的解释是,将把所得净收益用于投资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开发旗下品牌未来技术平台及车型、扩展电池换电与充电网络、进一步增强资产负债表实力,以及满足一般公司运营需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人士透露,蔚来的这次融资,目标是为了保交付。原因在于订单多,需要更多资金囤车,提前支付供应链费用,避免因资金不足导致产能受限。 此前乐道L60上市就因为在核心部件电池上缺乏资金而导致产能无法跟上,最终错失机遇,对于资金比较紧张的蔚来而言,没有能力预付大量资金,所以此次蔚来提前融资来保证供应链的产能,这也能说得过去。 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大规模“补血”了,今年3月,蔚来曾公告称,拟以每股29.46港元的价格配售股份,发行不超过1.1879亿股A类普通股,计划融资35亿港元,最终募集了40.3亿港元的资金。 光是这两笔融资加起来就已经超过百亿人民币,事实上除去这两笔的公开融资,蔚来在今年还收到过来自两家安徽国资以及宁德时代的驰援,单宁德时代的投资金额就达到了25亿元。 此前资本入局主要集中于国内,蔚来强调,此次融资吸引了美国、英国、瑞士、挪威、亚洲等知名长线投资机构,投资方更多向海外靠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海外资本市场对于蔚来,这家中国造车新势力仍有不小的信心。 02 Q4盈利的可能性多大 光靠融资输血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资本市场期待的,蔚来能实现自我造血,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李斌已经不止一次表示,今年Q4季度要实现盈利。 如今随着Q4季度的越来越近,蔚来能实现盈利的可能性,也逐步清晰了起来。 不久前,李斌在蔚来的闭门会上表示,公司肯定不止1%的人相信,公司可以走出来。蔚来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尽管公司当期销量反弹至7.2万辆,各项费用也集体下降,但整体毛利率仍低于一众新势力同行,仅为10.3%,净亏损虽然环比收窄26%,但仍然亏损近50亿。 从二季度亏损50亿到四季度实现正向盈利,看上去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外界的质疑也很合理。 不过,在李斌看来相当有戏,在财报公布后的第二天,蔚来在上海总部就召开了一场小范围的媒体沟通会,给出了一本详细的“盈利账”: 四季度月交付量达到5万辆,毛利率恢复到16%-17%左右,同时销售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也就是说,在今年第四季度,蔚来三个品牌的总产能要达到月均5.6万辆,以实现季度总销量15万辆的目标。 “如果4季度销量能达到15万辆,我认为实现NON-GAAP口径的盈利还是有机会的”,李斌相当诚恳的说道。 按照李斌给出的盈利公式,我们不妨掰开蔚来最新的第二季度财报以及给出的第三季度指引,从细节中看看李斌口中的Q4季度盈利胜算几何。 蔚来在二季度交付72056台,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71.2%,二季度营收190.1亿元,同比增长9.0%,环比增长57.9%。 二季度综合毛利率10%,环比倒是有所提升。二季度其他销售毛利率转正,达8.2%,创历史新高。不过,蔚来二季度净亏损为人民币49.9亿元,现金储备增至272亿元。 8月份,蔚来交付突破3.13万台,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49%,时隔34个月反超理想,重返新势力头部。 其实不难看出,整个二季度的趋势确实比一季度改善明显,蔚来也顺势进入新的发展周期,无论是销量还是经营,都重新回到了上升轨道。 三季度交付指引为8.7万至9.1万辆,营收预计218亿至222亿元,如今第三季度还差一个月结束,销量上问题不大,8月份就超过了3.1万台,随着乐道L90产能的提升和蔚来ES8的交付,9月份只多不少。 不过,李斌期望的月交付为5万辆,四季度总交付需达15万辆,这较三季度8.7万- 9.1万辆的交付指引,环比增幅达到了65%-73%,目前来看,产能爬坡的速度很难支撑月度5万辆的目标。 或许这就是蔚来此时融资的初衷。 另外就是毛利率,李斌的目标是集团综合毛利率达到16%-17%,其中蔚来品牌中长期目标为20%-25%、乐道15%以上、萤火虫10%左右。但二季度蔚来综合毛利率只有10.3%,与目标值还存在6-7个百分点的差距。 按照李斌的说法,随着L90、ES8这样一些高毛利率产品在整个产品组合里面的比例上升,Q4季度回到16%到17%的毛利率,这是有机会完成的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研发和销售管理费用上的控制,李斌表示,研发费用过去这几年每个季度差不多30多亿,从今年一季度推行基本经营单元CBU经营机制以后,会算的很细,花钱效率大大提升,会把研发费用控制在20个亿左右,完成以前30多亿投入的产出提效。 销售及管理费用也可以优化,四季度有望控制在销售额的10%以内。 经过仔细计算后,李斌认为,四季度实现NON-GAAP盈利是有机会的。 看这些调整,确实有很大希望,巨大的吸金能力,也说明蔚来仍有不小的投资价值,不过眼下市场瞬息万变,其他车企也在抢占份额,李斌能如愿吗?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