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Stellantis CEO:已做好在欧洲迎战中国电动汽车的准备
IT之家 7 月 25 日消息,汽车巨头 Stellantis 表示,将全力应对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市场的强势冲击。该公司 CEO 卡洛斯・塔瓦雷斯在塞尔维亚新电动汽车生产线开幕式上表示:“我们将面临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残酷挑战,但 Stellantis 已经做好战斗准备。” 作为应对措施,Stellantis 将塞尔维亚克拉古耶瓦茨工厂作为重要基地。该工厂曾生产菲亚特 500L,如今转型生产全新菲亚特 Grande Panda 小型跨界电动汽车。得益于更低的生产成本和即将开发的欧洲最大锂矿,新车售价有望低至 2.8 万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20.4 万元人民币)。塔瓦雷斯强调:“我们将向他们证明,我们勤奋、拥有正确技术、是激烈的竞争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Stellantis 也在采取另一种策略:与对手合作。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通过与零跑汽车的合资企业,开始在波兰蒂赫伊工厂组装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零跑 T03。 相比之下,菲亚特 Grande Panda 基于与雪铁龙 e-C3 相同的平台打造,配备 113 马力前置电机和 44 千瓦时电池,WLTP 续航里程为 195 英里(约 313.82 公里)。此外,还将推出搭载 1.2 升汽油发动机的轻混车型。 STELLANTIS 集团是一家由 PSA 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以 50:50 的股比合并而来的汽车制造商及出行方案提供者,根据集团官网(英文),旗下包括 15 个汽车品牌,依次为阿巴斯、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雪铁龙、道奇、DS、菲亚特、菲亚特商用车、Jeep、蓝旗亚、玛莎拉蒂、欧宝、标致、RAM、沃克斯豪尔,覆盖超豪华、豪华、主流乘用车乃至重型皮卡、SUV 和轻型商务车等所有细分市场。此外,还有专门的移动出行、金融、零部件及服务品牌。
百年福特,搞不定电动车
作者|王磊 刘雅杰 编辑|秦章勇 巨亏80亿人民币,百年汽车厂被电动车绊倒了。 最近福特汽车公布第二季度财报,数据并不好看: 第二季度营收478亿美元,净利润为18亿美元,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28亿美元,同比下滑达27%, 远低于市场预期。 而且电动车业务出现了大幅亏损,第二季度的息税前亏损达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9.7亿元)。 敏感的资本市场立即作出反应,其股价盘后跌幅超过11%,市值一夜蒸发了 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3亿元)。 01 亏损80亿,销量下滑23% 虽然福特二季度总体营收同比增长6.2%,但其电动汽车销量下滑23%,近80亿的亏损数据更扎眼。 对于原因,福特的解释是“ 整个行业对第一代电动汽车的价格压力和批发销量下降”。 其实福特的电动车业务一直是软肋,上个季度,福特电动汽车部门Model E仅卖了1万辆汽车,营收只有1亿美元,亏损达到13亿美元,相当于每卖出一辆车就亏损13.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5.6万元)。 根据福特汽车的盈利预测,预计到今年年底,电动车业务的亏损额将增至约55亿美元,这意味着, 下半年的亏损仍会继续扩大。 虽然一直在亏钱,但是福特汽车很重视电气化转型,曾宣布从2022年到2026年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超过 500亿美元,用于电气化车型及电池技术的研发,还明确了一个销量目标:2026年电动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万辆、2030年前实现欧洲车型全面电动化。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欧洲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一些国家甚至公开质疑激进的电气化战略,福特的业绩自然好看不到哪去。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下降0.6个百分点至15.9%。上半年,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为 13.9%,低于去年同期。 即便在国内表现也很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福特电马在中国的累计零售销量仅为 571辆,月均零售销量为95辆左右,今年3月,福特电马在国内的单月零售销量只有23辆。 面对巨额成本和亏损的双重压力,福特也曾宣布 暂缓电动化转型进程。 不久前,他们承认此前制定的发展计划过于激进,开始扭头布局混动车。计划到2030年 为旗下所有燃油车型推出混动版本,还推迟了部分电动车型的上市。 除了削减电动车成本、生产混动汽车外,福特还决定加大燃油汽车的生产力度。 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此前表示,和电动汽车不同,超级皮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厚利润。公司将把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奥克维尔工厂用于生产传统燃油版超级皮卡,而不是此前计划的电动探险者和林肯航海家 SUV。 其实不仅是福特,另一美国汽车巨头 通用汽车也因市场需求不足,放慢电动化步伐。 其位于底特律的奥莱恩组装厂,电动汽车生产线第二次推迟投产时间。这座工厂原计划于去年底开始生产雪佛兰 Silverado EV,但现在推迟到了2026年。 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承认, 公司无法实现到2025年底生产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未来电动汽车计划将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此外,通用还决定推迟一款别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上市。 不止福特、 通用, 保时捷、 梅赛德斯-奔驰、 捷豹路虎等汽车制造商也作出推迟电动汽车进程的决定。 保时捷在近日宣布,放弃电动汽车远期销售目标,此前该公司计划到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比超80%。本周一保时捷表示,这已不再是公司的具体目标,因为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时间比五年前预计得更久。 02 还是靠燃油挣钱 虽然电动车卖一辆亏4.23万美元,在第二季度,福特汽车其它业务表现还是可以的。 第二季度总营收为478亿美元,同比小幅 增长了6%,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此前分析师预期下降3.6%至433.7亿美元。 上半年总营收为906亿美元,去年同期总收入为864.2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4.8%,净利润为32亿美元,息税前利润为55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累计净利润为36.79亿美元,同比减少13.92%。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为0.79美元,而去年同期为0.92美元。 显然,又是 增收不增利。 除了电动车不挣钱,影响福特第二季度盈利表现的还有一个原因。 福特表示,因为需要增加车辆问题相关支出的保修储备金,所以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一个冷知识,福特的召回率排在汽车行业榜首。 也就是说, 售后维修的成本拖累了福特的盈利表现,首席财务官John Lawler表示,维修成本与2021年及更早的车辆有关,Lawler还指出,新款F系列皮卡和探险者SUV于2024年上半年推出,这也导致了成本上升。 而且,Lawler并没有透露福特在第二季度的总保修成本,但表示比上季增加了 8亿美元。 抛去两项需要大量花钱的项目,其它都是福特的金口袋了。 众所周知,在Ford+计划下,福特将其集团业务分为三个部门,分别为,福特蓝色(Ford Blue)部门负责传统动力汽车(包括混动)业务,而福特Model E部门负责电动汽车业务,福特Pro部门则负责商用和超级卡车业务。 而且,福特也表示,总营收的上涨得益于批发量的增长,受益于新款F-150皮卡和Transit商用货车“创纪录”销量带来的势头,在二季度,福特汽车还成为 美国市场销量第一的燃油车品牌。 具体来看,Ford Blue燃油车业务单元的批发量和收入分别增长3%和7%,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同比增长34%,占福特全球总销量近9%,这比去年同期高出了2个百分点。 其总收入达到267亿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期的256.3亿美元,息税前利润达到了11.71亿美元,光这一个业务部门,就基本填平了其电动化部门的亏损。 最能挣钱的则是 福特Pro商业车业务部门,营收为170亿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期的164.8亿美元,增长了9%,是同期产品出货量增长率的三倍。而且,Ford Pro商用车业务单元提供的付费软件服务的订购量,在上季度增长了35%。 息税前利润为25.64亿美元,利润率达到了15.9%,同比增长2.9个百分点。 显然,福特也是意识到,其 F系列和 商用Super Duty卡车对于其今年及未来的盈利至关重要。 所以福特也宣布,将提高Super Duty的产量,并将奥克维尔工厂的电动卡车装配厂改造为超级卡车装配厂,以满足市场对大型Super Duty卡车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提振财务表现,福特还把位于田纳西州的大型BlueOval City EV园区的电动汽车生产,从最初的2025年推迟到2026年。 此外,福特还上调了全年自由现金流目标,上调10亿美元至75亿美元至85亿美元之间,但维持了其对2024年盈利的预期,息税前利润100亿美元至120亿美元。 不过即便如此,增收不增利的表现传递到资本市场的表现是, 美股盘后一度大跌超11%。 有海外分析师认为,福特虽然上调全年的自由现金流目标,但维持其对2024年盈利的预期,也就意味着,福特自身也对自己的盈利能力没有信心,这就让一些原本希望上调的投资者感到失望。 要想把盈利能力提上来,就看福特电动化下一步怎么走了。
富士康,又回来了?
「富士康大撤退」,要迎来180°反转了? 就在部分人尝到外资说拜拜的恶果、嚷着「别让富士康跑了」之际,富士康似乎又回来了——它再度给河南和郑州摁加码键、投信任票了。 7月22日,河南和富士康在郑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河南省党政一把手和富士康现任董事长刘扬伟都出席了签约仪式。 河南省省长直言「希望富士康坚定投资河南信心」。 富士康则宣布,在郑州投资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旨在为富士康在大陆实施3+3战略提供产业资源和技术支持。 这其中,前面那个「3」指的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3个核心领域;后面那个「3」指的是电动汽车、健康医疗、机器人技术3个新兴领域。 ▲富士康3+3新事业总部落地郑州。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将郑州作为3+3新事业总部所在地,明显跟之前的外迁姿态有别。考虑到3+3新事业在富士康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这绝非什么「搬走西瓜,再送来芝麻」。 很显然,富士康要在「中原第一省」下一盘大棋,这盘大棋可能关乎富士康的「下个10年」。 要知道,无论是新能源汽车、固态电池、机器人等项目,还是AI、半导体、新世代移动通信等技术,都是富士康押注的未来型业务,将这类业务重心落在郑州,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决定。 也因如此,河南方面会将此次协议签署视作「双方合作不断深化」「双方战略合作迈入新阶段」的标志。 如果说,富士康此前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海外,是「要分手」的征兆,那现在富士康又重仓郑州,释放的信号就是「重续前缘」。 河南为什么舍不得跟富士康分手?富士康又为什么会回头? 琼瑶剧给出的答案是「纸短情长啊,道不尽太多涟漪,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呀」,现实给出的说法却是「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利弊」。 01 告五人在《爱人错过》里唱道:走过,路过,没遇过,回头,转头,还是错……爱人就错过。 河南跟富士康一块在「爱人」和「错过」之间,加上了「不要」二字。 因为它们已经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有些言必称「外资渗透」的网友说:郑州不需要富士康。还有些人断言:富士康走了不要紧,比亚迪已强势接盘。 可连续12年蝉联中部外贸第一省的河南,外贸进出口总值今年上半年罕见地被安徽赶超的事实,不支持这点。 富士康前两年也确实有把口味从胡辣汤调换成咖喱饭的迹象,印度也对富士康敞开了怀抱——去年9月,印度IT部长称,印度政府全力支持和促进富士康在印度的「翻番计划」。 ▲印度IT部长此前称,印度政府全力支持富士康在印度的扩张计划,可后来却给富士康上了一课。 可印度用让人捉急的iPhone代工良率情况劝退了部分果链企业加码投资的决心,凭实力笑纳了「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的评价,再联想到印度「跨国企业坟场」的名声在外,有对比就有落差,富士康很快意识到,姓「豫」的那位牛夫人依旧是那个眉清目秀的小甜甜。 人有时候是这样,碰上下一任,才知道上一任的好。有些地方和企业也一样。 河南和富士康,自然都懂得到了对方现阶段对自己的不可或缺:富士康对河南当然是「患得患失的梦」,河南对富士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人」。 对河南来说,富士康只有一个,它要是走了,纵有100个「备胎」,也未必能完全填补由此留下的空白。 河南方面从早前给富士康土地税收优惠,到后来帮富士康招工弥补「用工荒」,都显露了对这问题的清醒认知。 对富士康而言,河南也只有一个,若是离开了它,就算有再多个「平替」,都会发现替代不了那个名叫「河南」的Mr Right。 郭台铭早前的「赏饭吃」,也是没看到「依赖是双向的」的偏颇之言。 虽然闹过别扭,但冷静过后,彼此都意识到,能跟自己珠联璧合、佳偶天成、笙磬同音、琴瑟和鸣、天生一对、极度般配的,只有对方。 02 在河南跟富士康从出现「分手征兆」到又相互表白要「深化感情」后,有朋友说:河南急了。 但河南急,富士康就不急吗?急了的河南跟急了的富士康,才更登对。 河南急,立足的是稳增长、保就业、巩固外贸基本盘。 都知道富士康对河南重要,但到底有多重要,很多人的感知依旧很模糊,直到外贸数据的下跌和就业蓄水池的萎缩将时代的一粒粒灰落到部分人的头上。 数据显示,自2010年富士康正式进驻郑州以来,得益于郑州富士康常年高居中国企业出口榜单第一位、每年出口超过300亿美元的带动,郑州外贸总额暴涨了近17倍。 13年里,郑州富士康累计进出口额约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占郑州市的比重达80%。2023年,富士康所在的新郑综保区完成进出口值达到4073亿元,分别占河南、郑州进出口的50.3%、74%。 郑州能跻身全球最重要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之列,能喊出「正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口号,跟「代工之王」、果链龙头富士康的产业带动紧密相关。 当地媒体曾直言,河南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省份,之所以能跻身全国外贸10强省,就得益于「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带来的助力。 但近年来,富士康也在随苹果产业链整体迁移而部分迁移,这对河南外贸数据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影响。 2023年,河南出口手机数量5761万台,下降14.5%。今年上半年,河南的手机累计出口1395.1万台,同比下滑更是达到47.4%。受其拖累,河南上半年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3.8%。 ▲河南今年上半年的外贸数据不太好看。 虽然这受到了特殊因素影响——2022年第四季度的订单因「你懂的」原因被推迟到2023年一季度集中生产、出货,形成了富士康进出口数据在豫历史高峰,致使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速不怎么好看,但你认或不认,富士康打个喷嚏后的蝴蝶效应就摆在那里。 河南不是没有针对「富士康依赖症」骤然戒断后的负效应做准备,2023年比亚迪占地面积最大、产能最高的整车生产基地在郑州正式投产,当年就生产整车超过20万辆,完成产值334.7亿元,就是个标志性措施。 但郑州富士康留下的缺口不是短期内说补上就能轻易补上的。虑及当下就业池仍需做大,尽力留下富士康是河南的不二选项。 03 富士康急,着眼的是为未来变局做准备。 随着苹果出于分散风险考虑着力扭转「富士康依赖症」,逐步将产能分配给立讯精密、纬创等其他代工厂,iPhone出货量也受到冲击,富士康在友商增加、利润降低之下,寻求「第二曲线」,将目光从智能手机转向新能源汽车,是无可避免的动作。 刘扬伟就曾表示,富士康正在从一家制造服务公司转型为平台解决方案供应公司,已提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以及智能电动车三大平台。 只不过,布局汽车业务多年来,富士康固然曾打入特斯拉、宝马、奔驰等车企的供应链,但因为在三电等多个领域的欠缺,没能复制在手机代工上的神话。 富士康众里寻「药」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发现那药方就在灯火阑珊处——它就在郑州。 截至目前,河南全省已经拥有郑州比亚迪、郑州宇通等17个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郑州国资接管了海马汽车郑州基地,创维汽车全球总部也落地富士康新总部所在的郑州航空港,郑州上汽也在郑州设有基地。 但这跟汽车工业强省比仍有短板,离郑州的「全国新能源第一城」的愿景也有距离。 ▲郑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前跟深圳、上海、西安等城市仍有差距。图片来源:国民经略。 眼看着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在成型,富士康提出的为汽车产业提供完整可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比「纯代工」走得更远的CDMS(委托设计制造服务)商业模式也能找到落地空间,加上富士康还在发力固态电视研发制造,这有助于补上其汽车业务短板。 更何况,囿于印度手机零部件还得从中国大量进口,iPhone代工的良率(仅五成左右)和工厂卫生管理(大肠杆菌超标)问题也拖住了iPhone扩大在印度生产比例的步伐,印度工厂代工的iPhone15数量仅占出货量的仅一成,苹果CEO库克又开始重新审视起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来。今年3月,库克访华时强调中国在苹果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就是有的放矢。 在制造、代工方面,目前还没个国家和地方能代替中国,这点马斯克就很懂。 前不久,还有媒体报道说,富士康的印度子公司Bharat FIH正在面临高管流失和关闭工厂困境。 在此情形下,富士康跟着回流,再正常不过。 04 目前看,富士康是不是已大规模回流还得拿数据说话,在产业链多点布局成了时兴分散风险策略的当下,富士康很可能是在郑州加码投资新业务跟将部分代工业务转移至新兴市场并举。 但毫无疑问,对照此前人们常看到的「外资撤离」叙事,富士康在郑州的动作预示着,有些事情正在起变化。 将这置于今年以来商务部屡次表示真心欢迎外国企业投资中国、中国大陆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动「China Travel热」、特斯拉入围地方政府采购清单等背景下看,这表明,外资对「春江水暖否」的感知是很灵敏的。 这两年,包括富士康在内的部分企业搬走有些工厂,动辄被专家解读为「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链式反应。 不能说这方面的原因没有,但其实近几年咱们这的劳动力价格并未大幅上涨。 地缘政治因素跟前两年的「员工徒步返乡」事件带来的预期,恐怕才是更关键的原因。 对于部分跨国资本外流、企业外迁,社会最该做的,不是简单将其置于「敌我两分」思维下去仇视,视其为背刺,而是以此为镜照照自身在营商环境上的可改进空间。否则,只会加速它们的流出。 因为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坊间「喊打喊杀」的矛头对准民资民企时,那些外资外企不会毫无感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富士康产业转移这事上,不少网友秉持的论调就是:富士康只是利用河南的廉价劳动力而已,它的代工业务对河南的价值有限,走就走了,没什么大不了。 ▲某财经大V称,富士康搬离也无所谓。在网上,持这类论调的不乏其人。 这类观点荒谬到不堪一驳。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路风就曾说过,「不要把工业分出三六九等」,那种只追求一小撮「高精尖」,把中国经济中占比最高的传统工业体系抛在一边的思路是错误的(传统工业占整个工业体系80%左右)。在他看来,「新旧产能二分法」是对中国工业发展的自我设限。 单就就业岗位增量来讲,那些代工业务的价值也不容小觑,用一句「打螺丝」将其贬低,终究有些狭隘。 更别说,富士康代工业务集中的电子信息产业,绝非「低端」两个字能概括。 05 无论如何,富士康「又回来了」是好事——即便「回来」未必是非完全体归来,且是出于利益需要。 只要它回来了,就该珍惜——事实上,所有能创造社会价值、提供增量就业机会的企业,不管是民企外企,都该被善待。 经此风波,有些排外综合征发作者该长些记性了。 《爱情买卖》里唱道:「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唤回来」。嚷着要分开的往往就是这波人,但得用真爱把人唤回来的,却是整个社会。他们有病,社会得为之买单。 所以,所有河南同胞都该对「郑州不需要富士康」之类的谬论直接驳回去——说白了,这是在坑河南,也是在迂回端掉同胞的饭碗。
第一批打“神药”减肥的人,已被反弹劝退?
近日,#第一批打司美格鲁肽的人已被反弹劝退##滥用司美格鲁肽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等词条冲上热搜。有网友晒出视频,称自己因为使用司美格鲁肽减肥,过量注射把自己打进了医院——“在急诊打针……我现在盖了三床被子,全身很怕冷,晕了5个多小时,终于吐出来了。” 微博截图 另据媒体报道,有网友网购司美格鲁肽,结果不到1分钟就开出来这一处方药,没有糖尿病的他,拿到的还是降糖版的。 此前,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我国被批准用于超重和肥胖症患者。消息一出,再次把它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方面,各种或胖或瘦的素人及网红在分享它的注射方法和自己的“减肥体验”,引得许多人“心向往之”;另一方面,司美格鲁肽会引起精神问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的热搜也频频出现,搞得许多打算用药的人惊惶不安。 这药到底打还是不打?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地了解一下司美格鲁肽的前世今生。 文 | 孔飞乐 谷晓阳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杜海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编辑 | 王乙雯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减肥版”司美格鲁肽获批, 适用于哪些人?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说明书上明确规定了产品适应症,即它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适用于降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2024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诺和诺德公司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用于“减肥”,但针对的是超重和肥胖症患者,患者必须初始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²)大于等于30;或≥27至<30(超重)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可以看出,一般程度的肥胖人群,或者是实际上BMI还在正常范围的“自以为很胖的”人群,完全不具备使用司美格鲁肽的指征。 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在天津的生产工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我国,司美格鲁肽被规定为处方药(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那些BMI没有达到用药标准的人员,若是使用该药品则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国家医保局强调,用于“减肥”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不在基本医保的支付范围之内,不能进行报销。若是请糖尿病患者代开、套取医保基金会受处罚,甚至可能违法。 话虽如此,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在不符合用药指征的情况下希望想办法获得司美格鲁肽,这背后,恐怕是和“以瘦为美”的审美趣味以及某些宣传营销等因素脱不了干系。而就在很多人准备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搞到一针“减肥神药”的时候,关于司美格鲁肽副作用的争议接踵而至。 2 这些副作用风险,需要了解 司美格鲁肽作为药物,在具备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首先,它导致胃肠道蠕动减缓和胃排空时间延长,因此它最为常见的副作用便是胃肠道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 第二,它能够延迟胆囊排空,因此它可能影响胆囊、促发胆道相关疾病。 第三,免疫系统相关不良反应。这类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过敏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筋膜炎等。不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第四,精神系统相关不良反应。近期,美国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推测司美格鲁肽这类药物所带来的快速减肥会引发显著的情绪、生理和心理反应,可能会导致自杀和自残意念。但目前无法推断自杀意念与使用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医生在给患者开具司美格鲁肽时要警惕,特别是要留意本就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第五,存在肿瘤风险。一些临床前研究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诱导胰腺炎症,甚至可能导致胰腺癌。关于司美格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是否增加胰腺炎和胰腺癌风险,目前尚无定论,但临床医生仍需保持警惕。 第六,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国外一项针对非糖尿病的肥胖男性使用司美格鲁肽作为减肥药对性功能的影响研究显示,服用该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风险明显增加。 了解了上面这一长串副作用之后,想必不少人都要倒吸一口凉气,毕竟这些副作用并非空穴来风。但是,我们若仔细阅读,也会发现:研究者都使用了非常审慎的表述,例如“可能出现”“有一定风险”。我们需要知道,临床试验的人数是有限的。一种新药即便是通过了临床试验、获批上市,我们对它在不同人身上起到的作用依然难以知晓全貌,医生和研究者也还是需要继续密切观察它的作用和副作用,并积极应对。可以说,这是药物研究和使用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倘若我们翻开药典,会发现副作用一栏比司美格鲁肽更严重、更夸张的“大有药在”。中国有句俗话,叫“是药三分毒”,虽然其原意并非“但凡是药物都有些毒性”,但放在现代药理学体系下,这句错误解读倒的确有几分道理。 几乎所有药物都存在副作用,因此,当医生给患者开具药物时,暗地里已经进行了一番权衡。比如,抑制免疫力的药物副作用非常大,可能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升高。但是,对于器官移植患者来说,医生需要用免疫抑制剂压制患者的免疫反应,来提高被移植器官的存活几率。这时候,副作用就是患者必须承受的,用药利大于弊。 而司美格鲁肽呢?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者严重的肥胖患者来说,副作用也是值得承担的风险,是医生给出的“利大于弊”的选择。但对于那些明明没有糖尿病,也不符合肥胖用药指标,却想要用司美格鲁肽“减肥”的人,司美格鲁肽的副作用恐怕是弊远大于利了。 回到药物本身,司美格鲁肽背后的明星靶点GLP-1,更值得我们了解一下。 3 GLP-1与2型糖尿病 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也被称为索马鲁肽)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的一种。它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人体内唯一有降血糖作用的激素)分泌,以及抑制胰高血糖素(顾名思义,这种激素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分泌来降低血糖;它还能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这使得司美格鲁肽不但是糖尿病治疗的良药,还是“减肥药”的种子选手。 那么,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故事还得从降血糖激素胰岛素说起…… 1921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和同事查尔斯·贝斯特(Charles Best)等人发现并提取出有活性的胰岛素。1922年,胰岛素首次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取得成功。从此,致命的糖尿病转变成为了一种可控疾病。1923年,研究人员在对血糖调节机制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胰腺产生的另一种激素有强大的升高血糖作用,遂将其命名为“胰高血糖素”。随后几十年里,关于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影响成了研究热点。 图:健康人体内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血糖水平的调节 1932年,比利时生理学家伊恩·拉巴雷(Jean La Barre)在胃肠道中发现一种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它能够影响胰腺激素(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拉巴雷将这种物质命名为“肠促胰素”,并提出它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一些知名学者发表了系列文章质疑肠促胰素的存在,使得相关研究又蒙上了一层迷雾。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RIA)的发明,研究者能以更加简便且准确的方式测量血液中浓度很低的物质,这也使得激素这类隐藏于血液中的微量物质可以被精准地测定出来。1964年,英国、美国的研究者同时发现,相比于静脉输注葡萄糖,口服相同剂量的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作用更强。这种现象被称为“肠促胰素效应”。这种效应的发现,也侧面印证了拉巴雷所谓“肠促胰素”的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布朗(John Brown)等人发现了第一种肠促胰素,它具有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还会在血糖升高时分泌以促进胰岛素释放。而且,血糖正常时,它不会刺激胰岛素释放,但血糖升高时就会开始起效。因此,它被命名为“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tropic Polypeptide,GIP)。 同一时期,另一种肠促胰素,也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也登上了历史舞台。20世纪80年代,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的基因序列、功能都被研究报道出来,它除了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血糖水平以外还与调节食欲等有关。不过,GLP-1有个缺点:它在体内的活性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很难作为药物使用。 此时,一场新的实验改变了GLP-1的研发状况,而这次新突破的发生地点,正是在RIA被发明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的负责人罗莎琳·耶洛(Rosalyn Yalow)鼓励其团队成员对各类动物体内的激素进行研究。在其影响下,内分泌学家约翰·恩(John Eng)在希拉毒蜥(美国本土最毒的蜥蜴,生活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沙漠地带)的毒液中发现了一种新激素,将其命名为Exendin-4。那么,这种来自毒蜥蜴的激素是如何与我们的糖尿病发生联系的呢? Exendin-4进入人体后可以作用于GLP-1受体。正常情况下,GLP-1想要在人体内起作用,就需要与体内的GLP-1受体结合,然后才能达到刺激胰岛素释放的目的。我们可以假想GLP-1为电源插头,GLP-1受体便是人体内适配这个插头的插座,二者接通,便能刺激胰岛素分泌。现在,Exendin-4恰好可以佯装成我们体内产生的GLP-1,与GLP-1受体这个插座完美适配。恩于2002年申请了专利,并将其授权给阿米林制药公司(Amylin Pharmaceuticals),后者开始将其作为糖尿病药物进行测试。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正式批准了这款药物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同时,另一条线路的研究也在进行。20世纪70年代,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系教授延斯·霍尔斯特(Jens Holst)和美国麻省总医院的医学教授乔尔·哈本纳(Joel Habener)在研究十二指肠溃疡病时也关注到了GLP-1。1993年,霍尔斯特同德国圣约瑟夫医院医学教授迈克尔·纳克(Michael Nauck)等人将GLP-1注入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发现GLP-1能够通过既刺激胰岛素,又抑制胰高血糖素的方式,使血糖恢复正常水平。然而,他们也表示用GLP-1激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到此刻,GLP-1刺激胰岛素分泌,又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双重机制已经明确,这也证明了GLP-1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些一直关注糖尿病治疗的药企,包括著名的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始寻求开发GLP-1药物的可能,他们把希望寄托在GLP-1受体激动剂上。回想一下我们刚刚的比喻,研究GLP-1受体激动剂,也就是想要研究一款好用的新插头,或者是对原有插头进行改进,使其更好运作。 就职于诺和诺德的丹麦科学家洛特·克努森(Lotte Knudsen)就在进行这样的工作。她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筛选了许多化合物,只是为了确定它们是否可以像GLP-1一样,与GLP-1受体充分结合以刺激胰岛素分泌。1997年,他们开发了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既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还能够延长GLP-1在体内的作用持续时间。利拉鲁肽于2010年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其商品名为诺和力(Victoza),需要每日注射一次。随后,克努森的团队再次研发出新版本——司美格鲁肽,它的药物持续作用时间更长,可以每周使用一次。2017年,司美格鲁肽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至此,作为GLP-1受体激动剂之一的司美格鲁肽正式加入了糖尿病治疗的药物大军,那么它又是怎么成为了“减肥神药”的呢? 4 变身减肥药:一个意外 2005年,从毒蜥蜴身上获得灵感而来的Exendin-4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投入市场,不久研究人员便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许多接受该药物治疗的患者在缓解糖尿病症状的同时,还出现了持续性的体重下降。这也让研究人员意识到,GLP-1药物可以用于减肥。 不过,这确实算不上新发现,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20世纪80年代,关于GLP-1基因序列等的研究已经提示:GLP-1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诺和诺德研究人员也在GLP-1受体激动剂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动物几乎停止了进食,并出现体重下降。 为什么GLP-1受体激动剂没有很快转化为减肥药物呢?正如美国药物化学家理查德·迪马奇(Richard Di Marchi)所说,当时制药界对这件事兴趣不大。他们普遍认为肥胖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行为问题。另外,当时市面上正有几款减肥药物深陷负面舆论,由于安全问题面临着诉讼甚至退市等危机。因此,诺和诺德公司高管对于将GLP-1受体激动剂开发为减肥药物并不积极,更倾向于其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研究。不过,其中的一位研发执行副总裁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的动员下,几位高管最终同意支持启动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病理性肥胖的临床试验。2010年,在利拉鲁肽被批准用于糖尿病治疗后,关于该药减肥用途的研究开始推进。经过临床试验,FDA于2014年批准利拉鲁肽用于治疗肥胖症,剂量约为糖尿病剂量的两倍。 类似地,利拉鲁肽的新版本——司美格鲁肽在2017年被批准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一年后,诺和诺德公司开始将它用于治疗肥胖症的临床试验。2021年,FDA批准更高剂量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专门用于肥胖症的治疗。研究显示,每周注射一次的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效果优于需每日注射一次的利拉鲁肽。 需要关注的是,早在司美格鲁肽被批准用于肥胖症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它减肥了。当时,用以治疗糖尿病的司美格鲁肽在其药品广告中明确提及:许多人在使用后体重有所下降。事实证明,这条信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营销作用。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内分泌学家杰弗里·梅卡尼克(Jeffrey Mechanick)医生说,很快患者就开始提出获得司美格鲁肽的诉求,医生开始超出用药指南规定,为那些没患糖尿病的人开出司美格鲁肽。 除了司美格鲁肽,GLP-1类药物在减肥药市场上的潜力,引得各大药企纷纷加入。7月19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长期与诺和诺德竞争全球降糖药市场的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作为减重药物获批上市,这就意味着,它将直接对标司美格鲁肽,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成人肥胖和超重患者长期体重管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靶点,替尔泊肽可以同时激活GIP和GLP-1受体,而司美格鲁肽主要作用于GLP-1受体。这两种药“明争降糖,暗逐减重”,都想在减重市场上拔得头筹。此外,国内也有许多药企正在GLP-1类药物方面发力。 5 你真的需要司美格鲁肽吗? 在当今社会,减重是一个常谈常新且永不过时的话题。面对“一针即可减肥”的宣传,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许多科班出身的医学人士,也难免有一秒心动。然而,正如上述,哪些患者需要用司美格鲁肽,医药界已经有明确标准。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应该衷心地期待所谓“减肥神药”能够在他们身上起效,帮助他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而对于不符合用药指标的人,药物减肥不应该列为首选;而擅自胡乱地使用药物减肥,更非安全选择。 可以说,打或者不打司美格鲁肽,它并不是一个医学难题,医学早就已经把标准印在了说明书上,印在了疾病治疗指南里。面对司美格鲁肽,真正让我们纠结不已、浮躁难抑的,是身材焦虑的裹挟,还是饮食运动调整无效后的无奈?或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司美格鲁肽的热度不会在短期内过去,它的用药指征及副作用也可能会伴随研究的推进而不断变化,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在相关讨论中保持清醒,认知自己需要追求的是健康而不是他人定义的“瘦、美”,才是关键。 最后,我们要明白,包括司美格鲁肽在内的所有药物,其诞生的价值就在于治疗患者的疾病、维护人类的健康。当关于司美格鲁肽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瘦、美、盈利、股市”等话题的时候,或许管理机构、媒体和个人更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司美格鲁肽究竟为何而生,以及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保障真正需要用药的患者获得安全、价廉的药物。
硅谷正在制造“超级宝宝”,马斯克们的后代是顶尖的科技结晶
《纽约时报》最近一篇报道称,SpaceX 去年开始分工为火星生活规划。 据说,有一支团队在负责规划设计火星城市的人类居所,另一支团队则在设计可以应对火星环境的太空服,同时医疗团队也在研究人类是否能在火星繁衍后代。 马斯克又要如何做贡献? 他将提供自己的精子,在火星上培育出一批居民,报道援引两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 虽然,马斯克很快就在 X 上否认了这个说法: 无论如何,我没有「志愿贡献我的精子」。SpaceX 里也没有人被分配去做火星城市相关的事。当有人说想去做这个时,我的回答是,我们得先专注去到那儿先。 不过,也难怪人们会觉得这个消息可信。 在过去几年里,和马斯克身份强关联的,除了有特斯拉、SpaceX 和 X 外,还包括了「鼓励生育者(pronatalist)」。 马斯克认为生育率的下降才是人类文明最大的危机,而他也在「身体力行」地「缓解」这个问题 —— 据公众所知,他已经是 12 个孩子的生父。 在硅谷,和马斯克有类似想法的人并不少,而在这一切背后,还有一批快速发展的生殖技术,支持着一代「硅谷超级宝宝」的诞生。一位 Meta 工程师曾在最近一场 AI 行业饭局上说: 现在,已经没有人以「自然」的方式来生孩子了。 当生殖科技转向服务男性时,有什么改变? 长久以来,因为生殖技术大多时候都被认为和女性相关,所以获得的研究资源以及融资也相对缺乏。 直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在不育问题中,女男责任的占比基本是对半的,而且总体上男性精子数量也在下降,创业公司开始将生殖技术服务转向男性。 Legacy 就是其中一家抓住了这个机会的公司。 这家公司由 Khaled Kteily 于 2018 年创立,至今融资 4787 万美元,估值于 2022 年已经达到 1.5 亿美元。 它除了获得 Valor Equity Partners 和 FirstMark Capital 等公司投资外,也吸引了歌手 Justin Bieber 和 The Weeknd 的投资。 Legacy 最大的「突破」,是让男性对检查不再感到尴尬。 从前,男性要查生殖健康,必须鼓起勇气,面对尴尬去诊所做检查。 而 Legacy 的技术,则可以支持用户从家寄出精子样本,然后在实验室检测是否存在健康问题,如 DNA 碎片化(SDF,精子 DNA 完整性受到破坏,会导致受精率下降或胚胎质量下降)和精子运动能力检测。 Legacy 产品套件 有需要的话,Legacy 甚至可以提供长达 25 年的精子冷冻服务。 为了这一切去污名化甚至变得更酷,Legacy 还特意为网红、记者和投资者等人在曼哈顿举办「SOS 派对」—— 「Save Our Sperm(拯救/保存我们的精子)」。 在早期,找到 Legacy 的通常是了解自己生殖健康有潜在问题的男性,但到了现在,Legacy 的便捷服务已经成为硅谷「健康黑客」的常规选项。Kteily 表示: 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市场,他们很关注自己的健康。他们想多了解自己的身体,想优化自己的生育能力,未来有一天能拥有健康的孩子。 虽然没有点名,但 Kteily 表示,Legacy 有很多用户都是「科技界领袖,甚至是政界领袖,还有一些国家的重要人物」。 同样成立于 2018 年的 Conception Biosciences 则希望为男性提供另一种生育可能性。 这家获得 Sam Altman 的生物科技公司,目标是用人类干细胞来制造卵细胞。这个技术如果成功,男性和女性的细胞均可用来制造生殖细胞,为同性伴侣带来生育出不涉及其他人基因的孩子的可能性。 Sam Altman 也曾在公开活动表示,自己也想有孩子: 我觉得有许多孩子是件很好的事。我现在比之前年轻的时候更想做这件事。 不过,Conception 现在离实现这个目标仍然很远:「它也许无法像人们预期那样彻底或迅速地实现,但你也不能把它从科学的文化信仰中抹去。」 此前曾因复活猛犸象野心而获得关注的生物科技公司 Colossal,同样也在关注人造子宫的可能性。毕竟,想要复活猛犸象,也需要有可以孕育它的子宫环境: 人造子宫,我们最初主要是为了复活动物的原因而开发。想要成功(适配人类),标准是非常高的。但我怀疑,在为动物复活应用一些年后,人类也许也可以用。 马斯克也用的技术,为何备受硅谷喜爱? 当投资者 Jack Abraham 刚开始和现在的妻子 Gabriella Massamillo 约会时,他就和她说明,如果两人要生孩子,她一定 要接受体外人工授精,并且要对胚胎进行基因检测。 Abraham 的妈妈和姨妈都是因为卵巢癌去世,他也遗传了造成悲剧的 BRCA-1 基因突变,而胚胎基因检测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Abraham 找来了自己投资的 Orchid 支援。 一颗胚胎 2500 美元(约人民币 1.8 万元),创业公司 Orchid 可以为客户筛查胚胎未来是否易患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一系列健康问题。 同时,用户还会收到一份全基因组胚胎报告,可以在植入母亲子宫之前和医生进行多次咨询,了解分析结果。 Orchid 创始人 Noor Siddiqui 这背后是 Orchid 的技术突破。在过去,类似检测只能分析出胚胎基因不足 1% 的部分,而 Orchid 则可以从 5 个细胞中实现测序 99%。 Abraham 和 Massamillo 把 9 个胚胎送到了 Orchid 检测,发现其中 4 个都包含了 BRCA-1 基因突变,另外还有一个缺了条染色体,还有一个有略微偏高的心室颤动风险。 Abraham 对 Orchid 的服务很满意: 我很开心 Orchid 能为我们提供那么多数据,就像是为你做了个未来的孩子仪表板。 同时,根据两位知情人士的消息,马斯克和 Neuralink 高管 Shivon Zilis 生下的第三个孩子,也是经过了 Orchid 的筛查。 Orchid 的创始人 Noor Siddiqui 也曾经历和 Abraham 一样的痛苦。当她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她目睹自己的母亲因一种罕见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而逐渐失明。 这也是她创立 Orchid 的重要动力。 然而,什么「疾病」被应该被筛掉,界限本来也很模糊。 曾因为被《彭博社》报道而成为「鼓励生育者」界「名人」的 Collins 夫妻,主张「拥有高成就」的人生更多孩子。 Simone Collins 和 Malcolm Collins 现在一共有 4 个孩子,他们在生育前同样有用胚胎健康筛查服务。 Simone Collins 和 Malcolm Collins 有趣的是,他们在筛查时,并不会将「孤独症」视为需要规避的基因可能性。 因为 Simone 自己也有孤独症,而在她看来,自己的孤独症就像是「一辆精调赛车」—— 虽然在一些日常场景里会有困难,但它也让她在很多领域优胜于其他人。 从他们的「选择」中,可见所谓的「健康」也存在主观性。 当更具争议的,还是对智力的筛查。 有三位曾在私下和 Siddiqui 交流的人告诉「The Information」,Siddiqui 说 Orchid 的技术甚至可以测出哪个胚胎未来能拥有更高智力。 Orchid 的发言人坚决否认了这个说法,表示对方应该是将筛查认知障碍误以为是筛选智力。 然而,另一位最近曾和 Siddiqui 一起吃饭的人强调:「哈!她绝对是有说,你能根据 IQ 来筛选。」 这也许也能带我们看到这些「超级宝宝」可能产生争议之处。 非营利组织「遗传学与社会中心」的 Katie Hasson 解释说: 我认为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富人可以因此得到「超高智商」的更高级的宝宝。但背后潜藏的想法,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有极大危害性…… 危险就是,人们会因此开始相信,优越来自于基因的优异性,优越性以某种方式写在了 DNA 上。 文 | 亚克力
波音上半年飞机销量低迷:订单为55架 仅空客一半
快科技7月25日消息,据媒体报道,美国波音公司在占据优势的大型飞机领域面临艰难局面。2024年上半年中大型飞机订单仅为55架,约为空中客车公司订单量的一半。 波音遭遇的困境,部分归因于近年来频发的飞机质量问题,这迫使多家航空公司转而向空客寻求合作,订单流向发生显著变化。 为扭转局势,波音将希望寄托于即将于2025年问世的旗舰产品——777X大型飞机上,然而,其市场反响与订单表现目前仍笼罩在不确定性之中。 近日,波音罕见地向公众敞开了位于华盛顿州的大型飞机制造工厂大门,展示了六架全长达70余米、气势恢宏的飞机组装现场。其中,焦点无疑落在了万众瞩目的777系列最新成员“777X”上,这款设计载客量约400人的巨无霸客机,预示着波音在大型商用航空领域的新一轮角逐。 随着13日飞行测试的正式启动,美国联邦航空局高层的亲临见证,标志着777X的生产已进入冲刺阶段,全力冲刺2025年的交付目标。 然而,在这看似积极的背后,波音深知质量问题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为此,公司对工厂培训体系进行了根本性改革,资深工匠与新手并肩作战,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重塑市场对波音的信心。 尽管波音对777X寄予厚望,但现实却显得颇为骨感。上半年,包括777X和另一款重要机型787在内的总订单量仅为55架,与空客A350系列高达103架的订单量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差距背后,是777X项目开发的长期拖延,首架飞机的交付时间较原计划整整推迟了五年之久。同时,787机型也因质量问题而被迫减缓增产步伐,进一步影响了向航空公司的交付进度,加剧了波音的市场压力。
消息称台积电德国厂年底动工 2027年量产
据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消息人士透露,台积电预计将于2024年底左右在德国破土动工建设新晶圆厂,并于2027年底开始量产。 消息人士称,台积电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为德累斯顿晶圆厂项目招募建设者和供应商,包括Marketech International在内的中国台湾供应商人员已多次前往德累斯顿为该项目做准备。 消息人士称,按照目前的计划,该晶圆厂将于2027年第四季度投入量产,并在2028年逐步将产量提高到每月40000片晶圆的满负荷产能。 台积电德国12英寸晶圆厂将专注于28nm/22nm和16nm/12nm工艺,针对汽车和工业应用市场,但其管理难度将不亚于台积电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晶圆厂,后者将采用最先进的工艺生产芯片。消息人士称,预计台积电德累斯顿晶圆厂利润微薄,风险较高。 2023年8月,台积电宣布与博世、英飞凌和恩智浦合资进行晶圆厂建设项目,成立欧洲半导体制造公司(ESMC),台积电持有70%的股份。该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超过100亿欧元,其中约50亿欧元将以补贴形式来自德国政府。台积电将负责运营该工厂。 与此同时,台积电德国晶圆厂的建设将面临三大盈利障碍:工会、高成本和劳动力有限。作为一家与美国和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的亚洲公司,台积电发现在美国或德国运营晶圆厂都面临挑战。其之前在亚利桑那州项目中与美国工会之间的问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预计美国和德国的生产成本将远高于中国台湾。台积电将不得不提高其德国工厂的制造报价,但并不能保证它一定能盈利。(校对/孙乐)
高通联合上海电信、中兴通讯完成基于5G-A高低频NR-DC专网多路并发VR业务演示
IT之家 7 月 25 日消息,在今天的 ChinaJoy 2024 展前活动中,高通宣布已经联合上海电信、中兴通讯合作完成了 5G Advanced(5G-A)高、低频 NR-DC 专网下的多路并发 VR 业务演示,为现场体验 VR 游戏的用户带来画面质量优秀、流畅无卡顿的 5G-A VR 体验。 此次演示,是三方共同将先进 5G-A 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面向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大带宽、多用户 VR 业务展开的全新尝试,并将在 ChinaJoy 骁龙主题馆作为技术亮点之一向观众展示。 在此次演示中,三方在网络环境复杂、人流量密集的 ChinaJoy 主场馆中,将搭载骁龙 X80 5G 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的智能手机形态终端以及移动 Wi-Fi (MiFi)设备与采用骁龙 XR2 平台的 PICO 4 Pro VR 一体机相连接,通过基于毫米波频段 800MHz 带宽和 3.3GHz 低频段 100MHz 带宽组成的 NR-DC 专网,接入采用中兴通讯基站内置算力引擎 ——Node Engine 的核心网代理,与 VR 游戏服务器直接连接,实现对多路并发 VR 业务的支持。 测试结果显示,多路 VR 业务同时接入时,单用户速率可达 80Mbps,体验过程中 VR 画面清晰度支持 @72FPS 高画质,可确保用户获得清晰流畅无卡顿、画面质量精良的 VR 体验。 在 ChinaJoy 骁龙主题馆展示的 VR 演示组网方案 5G-A 技术能够在速率、时延、容量等方面提升传统 5G 技术和网络的连接能力。其中,利用 5G-A 的高、低频 NR-DC 技术,在单基站情况下可提供高达 8.5Gbps 的理论下行峰值速率,以及支持 50 路以上的 XR 用户并发业务,是低频单独组网技术容量的 5 倍以上。 此外,高、低频 NR-DC 技术具有低时延特性,能够很好满足对时延要求严苛的业务,诸如 XR 或者智能工业业务。此次三方共同完成的 5G-A 高、低频 NR-DC 现网下的多路并发 VR 业务演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包括高清直播业务、扩展现实(XR)、超低时延和超高清视频以及工业等新型应用与场景的发展,利用最新的 5G-A 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视听新体验。
俞敏洪做主,董宇辉不和东方甄选玩了|风暴眼
导语: 这则秘密的“分家”虽是在水面下进行,但业内早已收到风声,“早就听说今天要发一个分家的消息,没想到是以这样的形式”,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凤凰网科技 《风暴眼》出品 作者|边程 编辑|董雨晴 在历经了数月的纠葛、斗争与挣扎之后,俞敏洪终于做出了一个让“丈母娘们”拍手称快的决定。 7月25日晚,东方甄选在港交所公告称,董宇辉已决定不再担任公司雇员及公司一个合并联属实体的高级管理层,该离任乃由于董宇辉的职业抱负、对彼其他事业的投入及个人时间安排,并于当日生效。 图|东方甄选在港交所公告 这则秘密的“分家”虽是在水面下进行,但业内早已收到风声,“早就听说今天要发一个分家的消息,没想到是以这样的形式”,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二者的不合,已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多次爆发、熄火,再爆发,反复折磨着两伙人已经略显脆弱的神经。 因为“丈母娘们”在直播间里挑刺儿般的指责,东方甄选的其他主播们,不得不为“一丁点”错误公开道歉。 作为大家长,俞敏洪曾是这一切矛盾的调和剂。即使是在今天,不得不分家的时刻,他也在试图把一切描摹的美好。 随着分家公告的发出,俞敏洪在“老俞闲话”的推文中把股权分割、资产切割等流程,描绘成“转让”、“赠送”、“支持”等和谐的字眼。 既要合规,又要让粉丝们满意,根据俞敏洪的口径,“宇辉购买公司的钱我安排了,公司是送给宇辉的”。且与辉同行成立几个月来的收益,东方甄选分毫未取,一并送给董宇辉。 很显然,俞敏洪也在竭力淡化董宇辉离去的斗争底色,并想让这次“分家”,拥有如童话故事一般的合家欢大结局。 影响始终是巨大的。不同于一般的直播行业MCN,董宇辉之于东方甄选,即使没有后来的合伙人与高管身份,也是举足轻重的核心员工。自2022年6月至今,董宇辉仍然是东方甄选估值的重要支撑。“失去董宇辉,东方甄选的股价很可能会在短期内一蹶不振”,前述业内人士认为。 但两股势力的拉扯,以及外界对二者的过度关心,已经让一切都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俞敏洪很显然不想让这样的结局发生。 东方甄选的“董宇辉时代”,结束了 根据公告,董宇辉(买方)、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卖方)及与辉同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目标公司)订立出售协议,据此,卖方同意出售,而买方同意收购目标公司的100%股权,代价为人民币7658.55万元。 企查查资料显示,董宇辉担任法人代表的与辉同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2月,是一家以批发、零售为主营范围的零售型企业。不过到目前为止,俞敏洪仍然通过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与辉同行,是其最终受益人。 换言之,即便董宇辉在去年底成功跻身东方甄选管理层,仍然是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为东方甄选服务,虽然在对外身份上,俞敏洪已经给予其足够的体面,但与董宇辉为东方甄选带来的实际贡献相比,仍然不成比例。 广东电商峰会论坛曾披露过一份“2023年度网络主播净收入50强”榜单,数据显示,董宇辉以5.226亿的年收入,排在疯狂小杨哥、辛巴和李佳琦之后,位列全国第四。虽然前三名都在20亿以上,但要注意的是,董宇辉从默默无闻到这个位置,仅仅花了两年时间不到,爆发力自是有目共睹。 但董宇辉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样是超头主播运营体系,与上市公司体制矛盾不断加大的过程。尤其是董宇辉在东方甄选体系中,长期作为普通员工存在,其聚光灯下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影响东方甄选的估值,无论是作为实控人的俞敏洪,还是其背后的上市公司股东,都是不愿看到的。 这也就有了俞敏洪在公开信中所言——“大概在3月份左右,我和宇辉多次见面,一起不断探讨后续的发展方案,觉得我们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的复杂环境,不仅会使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也对个人和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伤害。为了确保与辉同行有更好的发展舞台,避免业务冲突和舆论纠葛,我们俩经过反复磋商,最后决定到财年结束(5月31日)之后,我去请求董事会同意,把与辉同行的股份100%转让给宇辉本人。” 战术分家,战略保帅 而从东方甄选今年的股价表现也能发现,随着董宇辉个人的影响力逐渐扩张,超头主播的不稳定性,与上市公司的稳定治理,仍然处于不可调和的尖锐对立之中。 先看股价。2022年6月,新东方在线股价仍然处于2.84港元/股的历史低点。但在其后的半年时间里,由于董宇辉的异军突起,新东方在线股价最高冲至75.55港元/股。 这半年时间里,无论是李佳琦还是薇娅,都处于静默之中,抖音此前培养起来的罗永浩,也决定淡出带货直播领域。换言之,抖音此时需要一个超头主播来“稳定局面”,董宇辉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基于抖音中心化的推流机制,东方甄选直播间也在这半年里,获取了此前难以想象的泼天“流量富贵”。 与流量的富集相对——无论是内部的矛盾,抑或是来自媒体、粉丝、竞对的审视,都将聚光灯对准了董宇辉。他每一次直播的失误,或是与东方甄选高层的矛盾,经过层层放大,最终都会体现在东方甄选的股价波动上。 同样的,抖音的流量富贵,也不会长期青睐于董宇辉一人,其粉丝基本盘也有天然边界。每当“东方甄选遭遇限流”的谣言风起,抑或是“高层打压董宇辉”的舆情出现,东方甄选的股价也会应声下跌。而在类似事件发生多次之后,市场也不会再相信东方甄选的“农产品平台公司”叙事,而将重新赋予其“直播MCN”公司的估值。再叠加今年以来东方甄选内部管理的多次“家丑外扬”,东方甄选的估值,再次逼近了2022年6月的关口。 即便如此,无论是俞敏洪还是董宇辉,由于身处东方甄选的上市公司体系内,仍然无法完全享受到来自东方甄选增长的全部成果。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30日,新东方持股54.95%,俞敏洪本人则持股2.68%。 按照去年董宇辉的带货数据,假设提成在20%(实际可能更高),董宇辉实际提成1个亿。但俞敏洪本人只能按持股比例获得很少一部分,其余都将分给东方甄选的其他股东。 如果按照交易对价来看,只需要7000多万元,“与辉同行”这头现金奶牛,就能直接脱离东方甄选的上市公司体系,董宇辉不仅还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获得来自新东方的政府资源扶持和货盘资源支持,其核心团队和核心收益,都在明面上由董宇辉一人收入囊中。 用7000多万的代价,解决了超头主播与上市公司的内耗,董宇辉和俞敏洪代表的新东方体系,能够在更良性的模式下合作共赢,不失为一次精彩的战略切割。 正如董宇辉在回应中所言,“考虑到现在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划,经过双方的友好协商和一致决定,与辉同行这家公司,之后就要开始独立运行了。脱离了港口的庇佑,与辉同行从今天开始,就要独自驶向辽阔海面了。未来不可预知,唯有全力以赴。” 图|董宇辉抖音部分发文
中美人形机器人落地进展大比拼
《星船知造》注意到,2024年,中美人形机器人企业的 刷屏重点已经出现明显分野。 今年 美国公司的刷屏重点是展现一定的进化能力。 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展示的是 “四肢协调能力”的进步——在今年ICRA 召开前的8天(ICRA,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学术会议),马斯克发布视频显示, Optimus在 灵活性和步行 稳定性上获得进步,能像人类一样分拣特斯拉电动车的4680电池,且其走路速度提高了30%。 Figure AI今年3月刷屏的则是其人形机器人Figure 01的 “语言理解能力”——机器人根据人类口头指令执行了一系列抓取和放置动作。交互过程中,机器人与人类对话十分流畅。 英伟达(NVIDIA)今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则凭借未来对人形机器人 “底层逻辑能力”助力刷屏——号称通过GR00T驱动的机器人未来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并通过观察人类行为来模仿动作。 但其实说到底,目前人类科学仍在 弱人工智能阶段,人形机器人离“像个人”、“能像人一样学习和理解”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商品,眼下最重要的是走出实验室,真正走向市场。 中国公司今年的刷屏重点正是我们的产品加速走出了实验室——走进了中国的汽车制造车间、中国机器狗更已全球开卖。 source:pixabay 今年5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ICRA大会上,美国亚马逊、波士顿动力,库卡,本田研究所,中国宇树科技、非夕科技、逐际动力、艾欧智能、求之科技、方舟无限等机器人企业及研发团队都系数到来(特斯拉擎天柱及Figure AI的Figure 01双双缺席了本次大会)。 最吸引观众和媒体眼球的,是来自来自中国的人形机器人。 包括宇树科技的 G1 人形机器人、傅立叶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 GR-1、乐聚机器人推出的“夸父(KUAVO)”人形机器人等。 目前中国宇树的四足机器人 销量全球领先。 source:宇树科技 下文你将看到—— 1, 我国暂时领先一个身位:中美人形机器人头部玩家的产品落地情况。 2, 三足鼎立:浅析中美日人形机器人的长短板。 3, 比降本,比的到底是什么? 01 中国暂时领先: 提前开打的价格战 在逐一分析前,我们先简述下中、美两国的人形机器人代表企业及产品。由于日本机器人产业成熟,尤其是零部件工艺领先,因此也将日本产品一并放入。 美国 Atlas: 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双足人形机器人,能实现复杂的运动,如跑、跳、踢球等。Atlas还能够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调整,适应各种复杂地形。 source:波士顿动力 LittleDog:美国陆军研发的四足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上行走。LittleDog还能够携带重型装备执行任务。 source:LittleDog Handle:美国宇航局研发的双足人形机器人,能够在月球和火星等环境下执行任务。 source:波士顿动力 Figure 01: Figure AI的拳头产品Figure 01机器人采用了“基于AI的视觉模型”,能够实现“完全自主操控”,且适用于所有与抓取相关的神经网络。 source:Figure AI Mobile ALOHA: Mobile ALOHA来自斯坦福的三人团队,是一种用于数据收集的全身远程操作系统。 Optimus:特斯拉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目标是成为一种通用型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工业、服务、家庭等领域应用。 source:特斯拉 中国 CyberOne: 依靠小米自研Mi-Sense深度视觉模组,结合AI交互算法的机器人。 Unitree G1: 宇树科技的G1其小跑速度大于2m/s,拥有广阔的关节运动空间,23至43个关节,最大关节扭矩达到120N.m。 Walker: 优必选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Walker能够实现多种日常生活活动,如走路、跑步、爬楼梯等。 source:优必选 X2:东方先进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上行走,还能够进行重复性工作。 日本 ASIMO:本田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ASIMO能够实现多种日常活动,如走路、跑步、爬楼梯等。 source:本田 HRP-4C:丰田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HRP-4C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上行走,能进行重复性工作。 Pepper:软 银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如导航、翻译等。 source:软银 目前我国暂时领先一个身位。 这里的领先是指走出实验室的速度。 它同时伴随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提前开打的价格战。 从上图可以看到部分人形机器人产品信息。 波士顿动力Atlas最早于明年在现代汽车集团工厂进行技术验证测试。并未实现商业化。 特斯拉Optimus 今年5月开始进厂打工(测试)了,但也没有实现售卖。 2021 年 8 月, 特斯拉在 AI Day 上宣布了擎天柱 Optimus 概念设计; 2022年10月1日,马斯克透露,Optimus未来产量可达数百万台,成本会比一辆特斯拉汽车低得多,预计售价不到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23万元) 2024年6月,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以每台约 1 万美元的价格批量制造机器人,并以 2 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得 1 万亿美元的利润。 谷歌DeepMind团队和斯坦福大学华人团队合作研发的能炒菜、做家务的通用机器人Mobile ALOHA今年曝光。Aloha整个系统的成本价格3.2万美元。 source:谷歌DeepMind 日本的人形机器人离量产看起来更遥遥无期—— 本田的类人机器人 Asimo ,项目从 1986 年开始企划,直到 2000 年才发布第一代类人机器人,但由于技术复杂和造价成本高(成本方面约为250万美元), 至今没有量产和对外销售的计划。 本田此前推出过租赁服务,需要的费用大概在 200万日元/天,当时的汇率计算租赁一年需要花费 120 万人民币。 source:本田 把价格明确打下来的是中国企业。 智元机器人公司计划建设上海人形机器人第一座量产工厂,场址将设立在临港奉贤园区,没有定价也没有卖。智元机器人预估未来其首款人形机器人远征A1的制造成本将会被控制在20万元以内。 宇树开始售卖,但9.9万的价格只是基础版本。 优必选宣布,与一汽大众宣布战略合作,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优必选的Walker系列在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销售均价为598万元。 开普勒机器人提及计划将人形机器人计划将价格控制约为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21万元)左右。 从销售情况看,宇树的四足机器人销量已全球领先—— 宇树目前约50%左右的业务来自海外。 宇树的机器狗—— 2019年:宇树科技发布了第三代机器狗AlienGo,淘宝官方售价为40万元人民币。 2020年:宇树科技推出了第四款机器狗A1,售价不到10万元人民币, 直接击穿了当时入门款四足机器人的底价。 2021年:宇树科技推出首款消费级机器狗Go1和工业级机器狗B1,其中Go1售价约2万元人民币,首次尝试面向大众消费市场。一年内累计出货近千台。(2024年官网go1 air售价1.6万) 2023年:宇树科技发布了消费级机器狗Go2,售价为9997元人民币,直接将消费级机器狗价格下探至万元以下。 2024年5月:宇树科技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G1,入门价降至9.9万元人民币,相比H1的9万美金,价格直接降低了80%。 宇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 2023年,通用人形机器人 H1 亮相。2024年5月,从价格来看,宇树Unitree G1版本售价为9.9万元,而G1 EDU价格未标明,需“联系销售”。 具身智能方面,G1 EDU可选择增配英伟达的高算力工业机器人平台Jetson Orin,但G1却没有该增配选项。 宇树Unitree G1 综上,大致可以确定三点: 首先目前已公布价格的公司,最低的是宇树G1,但该版本为“基础版”,9.9万买到的只是本体,不包含具身智能等配套服务,其他的人形机器人价格大部分在2-3万美元左右,当然也有25万美元的。 具身智能:与环境(包括人)发生交互,做出反应,就要求人形机器人拥有相当程度的人工智能。用更为规范的学术语言描述,就叫做具身智能。 二是在成本的转折上,主要发生在2024年,有了一个较明显的成本下降。 三是9.9万元起的售价正加速引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关注度。要知道,虽说G1的综合性能并没有达到让人惊艳的地步,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动作,比如: 旋转起身、稳态奔跑、 上肢旋转,拳击腿踹屹立不倒; 缩骨功; 耍花棍; 徒手砸核桃、开玻璃瓶盖; 翻锅; 锤子砸手指; 锡焊; 葛优躺。 但客观讲,对于一个售价仅为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来说,能完成以上这些动作且只卖这个价格, 已经是全球最高性价比了。毕竟,马斯克的Optimus要2025年量产后售价才可能达到2万美元。 《星船知造》看到价格战已经弥漫到了四足机器人领域。 京东商城上有一款热销的“机器狗”,售价9997元/只;国内差不多类型的小米Cyberdog2去年8月上市价格为12999元/只;而波士顿动力今年6月上线的网红机器狗Spot,单只售价则高达74500美元(约合人民币52.8万元)起。 小米Cyberdog 当然,判断一个仿生机器人是好是坏,是否成功,价格并非是唯一的指标。但不管哪种机器人,功能再强大,但凡成本高高在上下不来,就永远只能成为实验室产品。 高盛报告指出,高规格机器人物料成本从2022年的约25万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15万美元。传统工业零部件开始做人形尺寸的匹配, 整体硬件成本不断下降。 由此可以预见, 宇树科技只是打响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价格战的第一枪。 02 三足鼎立: 中美日人形机器人的长短板 相对而言,美国部分技术领先,日本有部分核心零部件加工工艺领先优势,中国则拥有供应链优势、市场优势等。见下图👇 有鉴于起步的基础,专攻的方向以及政策的扶植力度不一样, 导致进步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 以 Optimus 来说,最新版的Optimus使用的神经网络完全是端到端运行,只利用机器人的2D摄像头视频和机载自传感器,直接生成关节控制序列,因此其完全靠视觉辅助和人类示范进行训练。 其内部“神经网络”运行在机器人嵌入式FSD计算机上。设计上可以让单一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加入更多多样化数据后执行多项任务。 随着特斯拉所处理的数据指数级的增长,公司由于耗电问题放弃Nvidia A100 GPU,而是研发出专注于深度学习训练的Dojo D1芯片,特斯拉Dojo超级电脑应运而生。 Figure AI则表示:机器人的所有行为均为自主学习所得,并非远程操控。这背后,不仅有Figure AI引以为傲的“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还有OpenAI强大的大模型作支撑。 Figure AI 的掌门人特别提到了与OpenAI的合作,这一合作将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的语言推理和任务执行能力,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响应人类的指令。 英伟达则发布了一款基于NVIDIA Thor系统级芯片(SoC)的新型人形机器人计算机Jetson Thor,并对NVIDIA Isaac机器人平台进行了重大升级。 从以上几家美国科技企业目前在人形机器人上取得的进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在技术 (尤其在具身智能方面)上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下图为海外部分人形机器人参与者数据对比👇 中国和日本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情况则是—— 日本机器人的起步和开发都更早,相关产业链也较成熟,不过由于高昂的生产成本和相对保守的发展策略,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军步伐是迟缓于中国和美国的。 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则有助于打出“快速扩产、打下价格、获得新市场”的组合拳。并依靠市场资金来反哺薄弱的产业环节,逐个击破。 毕竟,人形机器人集机、电、材料、计算机、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未来一款真正受市场欢迎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托举起它的不是单一技术的发展、也不是某一环节的成本优势,而是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制造业整体实力。 source:unsplash 这里我们需要先对人性机器人产业链有个大致俯瞰。 从人形机器人当下产业链看, 上游为核心软硬件,硬件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软件方面主要包括机器视觉、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系统控制等。 中游则是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也就是能把上游的核心软硬件组合在一起,生产出能走、蹲、跑、跳的人形机器人的厂家。 国内主要有优必选、北京钢铁侠科技、宇树、小米等。 国外的则包括波士顿动力、美国敏捷机器人、特斯拉、日本丰田、本田等。 下游商业应用还未真正成熟。 当下成本大头仍是 “工业机器人的老三样”——控制器、伺服电机和 精密减速器,这三者成本的占比分别约为15%、20%、35%。 以2022年9月特斯拉发布的首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为例: ● 它拥有28个关节驱动器,使全身能够产生200个以上不同角度的动作。 ● 手部有五个手指,配备6个驱动器,拥有人类的灵巧性。 ● 要实现这些功能,上述三大产业链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必须要达到相当高的要求。下图为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自由度对比👇 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本质是3D空间中高维度的感知与运动,高性能的核心零部件是实现其感知与运动的基础: 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的大脑,对机器人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主要控制机器人在工作空间中的运动位置、姿态和轨迹,操作顺序及动作的时间等。 伺服电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机器人每个关节运动均需靠伺服电机驱动,以实现多自由度的运动。 精密减速器则是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的中间机构,具有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也是机器人生产中壁垒最高的零部件,主要包括谐波减速器与RV减速器,但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存在较大区别。 谐波减速器:由波发生器、柔轮和刚轮组成。当波发生器被放入柔轮内圆时,柔轮产生弹性变形弯曲成椭圆状。由于柔轮外侧的刚轮比其多2个齿,导致柔轮长轴部分正好可以与刚轮的齿轮啮合,而短轴部分与刚轮的齿轮呈脱离状态。 RV减速器:由两个减速部构成,在第一减速部中,输入轴的旋转从输入齿轮传递到直齿轮,按齿数比进行减速;在第二减速部中,有一个曲柄轴与直齿轮相连接,在曲柄轴的偏心部分,通过滚动轴承安装RV齿轮,曲柄轴会带动RV减速机做偏心运动。 source:giphy 日本在机器人部分核心零部件工艺上仍有相当优势。但日本的问题是,本土市场太小,无法打出“快速扩产、打下价格、获得新市场”的组合拳。 比如,日本领先的碳纤维产业。碳纤维的用途主要有体育休闲、风电叶片、碳碳复材、压力容器、航空航天等领域。 截至2024年2月,过去一年里日本本土碳纤维的产量减少了17%,销量下降了27.6%。下滑的原因在于,当前碳纤维的全球市场需求增量很大一部分在中国。 2020 年日本东丽对中国断供,叠加疫情影响海运受阻,中国碳纤维厂商迎来进口替代发展机遇。2021 年我国碳纤维国产化率提升9 个百分点至46.89%。到2025 年国内落地的碳纤维总产能或将达到19.38 万吨,其中 吉林化纤集团(含吉林国兴、吉林宝旌)、 中 复神鹰、光威复材、上海石化预计达到6.08、2.75、1.37、1.35 万吨。 中国已在碳纤维T700、T800上取得进展,基本实现国产化。 03 比降本,到底是在比什么? 人形机器人要比谁先占领市场,眼下比的就是成本。大家也都是差不多的两板斧: 一是通过批量生产把单个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打下来。 二是把各个环节的采购成本降低。 自Optimus诞生始, 马斯克多次表示Optimus未来会以约20000美元的价格进行出售。我想他深知,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运动能力再强悍,平衡能力再出众,动则200万美金一台的零售价格是无法让走入百姓家的。 但无论从哪种降本方式——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降本都很难脱离中国制造。 从特斯拉汽车的产能来推断,上海工厂是特斯拉目前产能最高的超级工厂。特斯拉中国6月份共计交付7.89万辆,创历史新高。 从供应链看,根据东吴证券相关分析,按照一台人型机器人成本2万美金,预计核心零部件价值量占比排序如下: ●FSD系统占比39%,即自动驾驶系统系统+D1超算芯片,组成核心控制系统; ●电机占比19%,包含28个应用于大关节的无框电机,12个应用于手指的空心杯电机,主要厂商包括三花智控、鸣志电器、鼎智科技、拓普集团等。 ●减速器占比14%,应用于16个旋转关节,其中包括12个谐波减速器+4个行星减速器,主要厂商为绿的谐波、双环传动、中大力德等; ●行星滚柱丝杆占比9%,应用于12个线性关节,主要厂商为拓普集团、秦川机床等; ●传感器占比3%左右,包括视觉传感及力传感器,主要厂商包括奥比中光、舜宇光学及柯力传感等。 事实上,不止特斯拉产能集中在中国,未来机器人也很可能要在中国造。 今年,两大特斯拉汽车配套供应商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先后公布了规模均达50亿元的机器人生产基地投资计划。 三花智控公告称,公司已与杭州钱塘新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三花智控未来产业中心项目投资协议书》,项目包含先途智能变频控制器生产基地项目、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和域控制器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 拓普集团也公告,公司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机器人电驱系统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书》。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 source:unsplash 包括我国谐波减速机、传感器等环节的国产替代,则在为中国人形机器人成本下降添砖加瓦。 传统的小六轴机器人的谐波减速器单位用量大约为 3至6 台,人形机器人用量将达到 16 台左右。2021 年,哈默纳科(日)的谐波减速机全球市场占有率 82%,绿的谐波占比 7%,其他厂商占比约 11%。但到了2023年, 绿的谐波凭借在技术、批量化生产方面的优势,国内市占率达到了25.7%。 中国柯力传感具备应变式力矩传感器产品, 昊志机电和宇立仪器已经开发出六维力矩传感器。美国ATI的一款型号为MINI45的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价格约为7.5万元人民币/套。 以优必选为例,就通过不断提升零部件国产替代比率进行成本控制。Walker目前主要部件国产化率约90%。 source:优必选 成本的控制离不开完整的供应链,也需要不断挖掘出更多应用场景反哺。 国产机器狗正不断探索——相比售价高昂的Spot、AIBO等产品,中国企业推出的机器狗,正推动这一品类从军用、企业级应用向零售市场扩张。 包括宇树尝试让机器狗成为儿童的伙伴、2022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这赛将智能导盲机器狗作为赛题,让机器狗有一天能够代替导盲犬等等。 尾声 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公区、家庭等领域势必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不过,这一天的到来还是比预想提早了许多。 从市场潜力看—— 中国:根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数据,尽管人形机器人处于起步阶段,但参照其他电子产品渗透率超过20%后将爆发式增长,2023-2030年按年均复合增长率30%测算,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 美国:高盛预测,到 2035 年市场规模将达 1520 亿美元,与电动汽车市场旗鼓相当,很大程度上解决制造业和老年护理等领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6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将近30%选择独自生活。同时,60岁以上的美国人中,42%认为自己很孤独。 在我国,截至2023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也已超 2.97 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7亿,占总人口的 15.4%,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日本的情况则是到2055年,日 本 近40%的人口将是老年人,约4000万人左右。 日本政府设定了一个计划,到2025年,每个家庭都将接纳一种“机器人生活方式”。 source:unsplash 和工业机器人当下最重要的落地场景一样,人形机器人在制造领域的探索发生在汽车生产车间。 因此不妨从中、美、欧、日的工业机器人增长趋势看——《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29万套,同比增长5%,占全球装机量的比重为52%, 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覆盖65个行业大类,而其重要覆盖领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行业,都是中国优势产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势头强劲。 中国是工业机器人主要的终端使用市场,其次是日本和美国。 source:unsplash 中国新能源汽车优势明显,国家也已经明确把人形机器人确立为继PC、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2023年开始,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例如,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我国具备人形机器人整机能力的企业超过25家, 其中约一半来自上海。 上海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谈及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差距时,他认为:“除了原发性的神经网络结构等基础研究最早确由海外提出之外,中美之间人形机器人的差异主要在于:美国的技术有很强的颠覆性和创新性,一问世就艳惊四座。中国人形机器人则更务实,往往具体到机场迎宾、银行投顾等非常落地的场景,其被倾力孵化的‘大脑’,使命在于直接解决问题。” 中国企业胜在步伐快,频率高,基础产业的加工优势明显。 从机器人一路走来的历程看,在满足 生产需要方面,诞生了工业机器人(其中又可细分为多关节机器人,平面多关节SCARA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圆柱坐标机器人,协作机器人); 为满足 生活需要,又产生了服务机器人(包括医疗服务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巡逻服务机器人,餐饮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等等); 而工业机器人中的 协作机器人,又是为了满足人机交互,消除安全隐患(防护网)而被发明的。而移动机器人(包括复合机器人)亦是作为改善原先工业机器人(或服务机器人)只能固定在一定区域内工作这个弊端而诞生出来的。 不断变化的生产、生活需求以及生产力(科技)的持续发展其实才是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 那些占领市场先机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正率先通过市场的资金和数据不断反哺技术迭代。
比亚迪新宋L DM-i、宋PLUS DM-i发布:续航1500km 售价13.58万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李治钦)7月25日,比亚迪在河南开封举办发布会,宣布新款宋L DM-i 和宋Plus DM-i 正式发布并上市。两款新车将搭载第五代DM混动系统,官方NEDC亏电油耗为百公里3.9L,续航1500km,售价区间为13.58-17.58万元。 比亚迪表示,采用第五代DM技术的宋L DM-i和宋PLUS DM-i,百公里NEDC亏电油耗 3.9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里程为1500km。同时比亚迪还展示了部分媒体的测试结果,在媒体体验的特定工况下,两台车可实现满油满电续航超2000km。 两台车将使用前麦弗逊,后四连杆独立悬架,配备CST舒适停车和FSD 可变阻尼减震器,同时标配车载ETC,绑定微信即可使用。最快17分钟由30%充电至80% ,并支持最大 6kW外放电。同时还将提供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提供L2+辅助驾驶能力。 宋PLUS DM-i提供苍烟色、时空灰、雪域白、德兰黑四种外观颜色,车身长宽高分别为4775/1890/1670mm,轴距为 2765mm。 宋L DM-i 提供茶晶灰、冰珀青、法翠蓝、润玉白四种外观颜色,车身长宽高分别为4780/1898/1670mm,轴距为2782mm。 作为一款全新车型,宋L DM-i还将配备15.6 英寸可旋转中空大屏、水晶档把、10 扬声器INFINITY音响、31 色氛围灯、座椅通风、方向盘加热等配置。 两台车各提供75/112/160三种纯电续航里程的五款车型,售价区间均为13.58-17.58 万元。同时提供0首付、0利息等金融解决方案。
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官宣 首次开放公众参会通道
凤凰网科技讯 7月25日,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A Forum,中文简称“顶科论坛”)相关论坛活动将于10月25-27日在中国上海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举行。今年顶科论坛首次开放公众注册通道,并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创企业等开展团队参会的意向征集,使公众有机会亲临盛会,近距离接触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等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 顶科论坛将首次向公众开放注册通道 本届顶科论坛延续标志性的“三大会”主架构,将于10月26日召开三场全天候的大型论坛。今年将首次开设“物质科学大会”,通过聚焦能源、材料科技的前沿研发与创新应用,探讨物质科学对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联合主席将由2012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米夏埃尔·格雷策尔(Michael Grätzel)和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杨培东(Peidong Yang)共同担任。 “生命科学大会”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举办,由2019年盖尔德纳奖得主布鲁斯·斯蒂尔曼(Bruce Stillman)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Chen Zhu)联袂出任大会主席,将从技术和伦理角度深入探讨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卓越医师-科学家的培养路径。 “智能科学大会”由2015年图灵奖得主马丁·赫尔曼(Martin Hellman)担任外方主席,将特别聚焦人工智能(AI)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和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探讨全球AI监管体系。 2024顶科论坛将延续历年来顶尖水准的分论坛内容 此外,本届论坛将继续深化青年科学家大会、青科HUB以展现卓越青年科学家的集体风采,通过“她”论坛展现卓越女性科学家的非凡魅力,通过科学T大会展现卓越科学青少年的求知求真之路,通过企业家圆桌会议展现科学家和企业家联袂以科学力量突破经济周期的不懈努力。 本届论坛还将首次创设“基础科学与交叉前沿论坛”,分别聚焦当下最受关注的RNA和绿色科技领域,分享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产业潜力和前瞻洞见。 在专业论坛版块,多位“顶科”老朋友暌违多年将线下出席,如“冷冻电镜之父”、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沃尔夫基金会执行主席、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Dan Schechtman)以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基斯(Joseph SIFAKIS)等,他们将分享多年后再次来到中国参加顶科论坛的喜悦并带来对科学前沿和未来的思考。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阿希姆·弗兰克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 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基斯 多位“顶科”新朋友将首次亮相。2023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学系冠名教授杰弗里·凯里(Jeffery Kelly),将带来治疗蛋白质错误折叠引发的疾病方面的新思路;2024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德国杜宾根大学医学院研究院长托马斯·加瑟(Thomas Gasser),将分享“帕金森病最常见遗传原因”的重大发现;2024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另一位得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症中心(CARD)主任安德鲁·辛格尔顿(Andrew Singleton),将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前沿进展等。 2023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杰弗里·凯里 2024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托马斯·加瑟 2024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安德鲁·辛格尔顿 一批卓越的华人科学家也将首次参加盛会。其中包括2023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杰出冠名教授、霍华德·修斯研究所研究员何川(Chuan He),被称为“RNA表观遗传学的开创者”;超导体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美国休斯顿大学超导研究中心主任、物理系教授朱经武(Paul C. W. Chu),他长期从事超导、磁性和介电相关材料物理研究,早在1987年,便首次宣布得到了90K以上电阻消失的超导体;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Yinbin Kang),主要致力于乳腺癌扩散分子机理研究,出生于1973年的他曾创下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从助理教授晋升到讲席正教授最快纪录,又于2012年获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杰出贡献奖, 这是美国癌症研究领域授予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项。 2023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何川 美国休斯顿大学超导研究中心主任、物理系教授朱经武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 2024顶科论坛官方网站(https://2024.wlaforum.com/)今起上线,公众可通过网站了解参会嘉宾信息以及论坛筹备实时动态,并进行早鸟票注册,提早锁定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的机会。
谁在制造核威胁:“‘核共享’凸显北约战略思维的混乱”
  据多家外媒报道,日本和美国将于本月28日在东京举行两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2+2”会谈,首次讨论“延伸威慑”,即美国承诺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力量保护盟国的问题。   △路透社报道截图   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第十一次审议大会第二次筹备会正于日内瓦举行的当下,此举被视为美国为别国量身定制核威慑、强化其“核共享”战略图谋的最新动作,引起外界极大担忧。   美国“核触角”遍布亚太   以遏制所谓“地区威胁”为由,美日两国今年4月宣布,对已经延续73年的美日同盟进行重大升级。有日媒预计,本月28日的“2+2”会谈将以此为基础。   根据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滕布林克的介绍,这将是双方长期以来就“延伸威慑”问题举行双边对话后的第一次部长级会谈。   “我们对日本盟友的安全承诺是牢不可破的,我们承诺使用美国可以使用的一切手段,包括核武器,以确保我们履行这些承诺。”   △《日本时报》报道截图   日本《读卖新闻》援引未具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日美两国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内出台关于“延伸威慑”的首份联合文件,其中将清楚地阐明“美国坚定不移捍卫日本”的承诺。   报道还称,由于涉及军事行动等机密,双方一直没有公开相关磋商的详细内容。不过,近年来双方开始公布一些磋商“概要”,主要是考虑到“向外界展现日美正在就‘延伸威慑’进行紧密沟通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成为威慑力”。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截图   这也表明,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先进核武库的美国不仅持续扩充和升级自身核力量、顽固坚持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而且一直在为实现核领域谋霸图谋,利用自身的盟友体系大肆强化其核保护伞。   事实上,“延伸威慑”并不只为日本服务。   在应对所谓“朝鲜核威胁”的幌子下,美国一直承诺将动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能力来保卫韩国免受攻击,并为此于去年启动了两国核咨商机制,以加强“核作战”等方面的沟通。   本月11日,在北约华盛顿峰会间隙,美韩两国国防部官员签署《美韩关于朝鲜半岛核威慑与核作战的指导方针》。这也是两国首次签署此类文件,被认为是“两国努力提高应对朝鲜核威胁能力的基本且重要的一步”。   同日,美国总统拜登和韩国总统尹锡悦举行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强调上述《指导方针》为全面加强美韩“延伸威慑”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美联社报道截图   在与日韩合搞“延伸威慑”的同时,美国还出于打造“亚太版北约”、在亚太地区挑起阵营对抗的需要,与英国和澳大利亚拼凑起所谓“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并借此为澳打造核动力潜艇部队。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开创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核武器缔约国向无核武器缔约国输出武器级核材料和敏感核技术的恶劣先例,构成严重核扩散风险。   “北约想要安全就必须远离核武器”   比以上动作更加咄咄逼人的,则是美国通过在欧洲部署核武器对北约“核联盟”的不断强化。   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在拓展和升级欧洲核力量方面更是动作频频。   据悉,截至去年,美国已在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以及土耳其的6个空军基地部署了上百枚新型核弹。此外还有消息称,美国正计划在时隔15年后重新在英国部署核武器。   △英国《卫报》:英国萨福克郡拉肯希思皇家空军基地新设施的采购合同证实,美国打算在该空军基地部署三倍于轰炸广岛原子弹威力的核弹头。   而就在美西方在国际舆论场中刻意放大乌军袭击俄罗斯敏感目标是否会触发俄使用核武器的“红线”之际,可携带核弹头的美国B-52战略轰炸机却高调绕飞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周边,大秀“核肌肉”。   与此同时,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宣称,北约有必要展示自身核威慑力的有效性。为此,北约内部正在探讨将更多核武器从仓库中取出并置于“待命状态”的可能性。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截图   根据本月早些时候北约华盛顿峰会的最后声明,作为威慑俄罗斯等战略对手的重要措施之一,北约决定进一步强化核实力。   声明放言称,核威慑是北约安全的基石,“只要有核武器存在,北约就仍然是一个核联盟”。北约“将致力于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联盟核威慑任务的可信度、有效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包括实现其核能力的现代化,加强其核规划能力,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北约官网声明截图   美国和北约赤裸裸的核边缘游戏,让俄罗斯不得不一次次做出回应。   俄总统普京多次强调,出于某种原因,西方认为俄罗斯永远不会使用核武器,但俄罗斯有自己的核原则。   “如果有谁的行动威胁到我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有可能动用一切可用的手段。”   △路透社报道截图   针对北约华盛顿峰会释放的危险信号,“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组织(ICAN)日前发文强调,北约想要真正的安全,就必须远离核武器。   文章指出,《北大西洋公约》中并没有提到核武器,但如今,它已深深根植于北约的战略思想之中。鉴于核战争危险的加剧,北约领导人如果断定核武器对欧洲防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文章说,作为一个声称要为无核武器世界创造安全环境的联盟,北约却在“核共享”方面加倍努力,这显示出其战略思维的混乱。   “如果北约想要在一个被核冲突威胁笼罩的世界中加强安全,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第一步应该是结束美国在其他北约国家部署核武器。”   △ICAN官网文章截图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深观察》   策划丨王坚   记者丨黄涛   编辑丨杨楠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