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李想自曝常和雷军吃饭 不舒服的建议也会提
李想又上央视了,从个人日程安排到「最后一次创业」,他分享了一系列不为人知的隐秘,智能车参考总结有以下八大亮点: 1.常和雷军李斌何小鹏约饭,不舒服的建议也会提 2.有三种情况会发脾气,“听我讲完”是断章取义 3.睡6小时工作10小时,每周例会学AI 4.安全预算直接过,外观体现价值观 5.应对内卷的两大法宝 6.创业偶像乔布斯,想围观他开会 7.最后一次创业:空间机器人 8.弹指二十年,战友余两三 常和雷军李斌何小鹏约饭,不舒服的建议也会提 车圈传说,雷军经常请李想喝茶和吃饭。李想对此回应表示,“无论是雷军、李斌还是小鹏(即何小鹏)”,他都会隔三差五一起吃饭。 据李想透露,大佬们在一起“有什么就说什么”,甚至会给对方一些“听起来并不舒服”的建议。 大佬们约饭,谁来买单? 雷总此前曾在直播中透露过,小米SU7上市前,他和“蔚小理”创始人约饭,原本是李斌买单,但因为席间三人猜SU7定价,李想猜的最接近,所以SU7上市后,李想根据“谁猜对谁买单”的约定,又把饭钱转给了李斌。 有三种情况会发脾气,“听我讲完”是断章取义 “听我讲完”是车圈盛传的名场面之一,很多网友由此认为,李想脾气不好。 李想在节目中透露,自己会在这三种情况下发脾气: 他人弄虚作假对方表达一个东西毫无逻辑团队要求太低,大家得过且过 “听我讲完”就属于第一种,他认为这件事被断章取义了。 他接着透露,虽然自己偶尔会发脾气,但是理想团队敢和他吵架的人还是不少的,外人看起来很奇怪,但他觉得这是件好事。“吵着吵着,真正的用户需求和价值才能显露出来”。 睡6小时工作10小时,每周例会学AI 李想在节目中公开了自己的日程表,他本人每天只睡六个小时,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 李想透露日程时间的分配是“631”比例,6个小时用于培训、招聘和文化建设等,3个小时放在产品上,因为他觉得“多了会给大家添乱”。 还有一成时间用于学习,其中AI已经形成了每周例会制,大家会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和他的个人期望有关。 李想对自身最大的期望,是五到十年内迎来「AI终端的iPhone时刻」,推出像iPhone那样充满创新和震撼的AI终端。 安全预算直接过,外观体现价值观 在李想看来,理想造车最优先考虑的是安全,理想所有的预算自己都要审批,唯独安全投入的预算不需要,直接过。 外观的优先级则要往后放,在李想看来,外观的设计是公司价值观的表达。他直接拿自家的理想MEGA举例,表示销量曾出现过波动,但是只要外观能够获得目标用户的喜欢,就是好的外观。 他表示理想不会做千篇一律的外观,不会什么外观受欢迎就做成什么样。 应对内卷的两大法宝 车圈近年很卷,竞争很激烈,李想认为应对内卷要有差异化,或者说更高维的能力,主要包括两点: 技术和培训体系。 李想预判,两到三年后会出现「物理世界的ChatGPT」,用户看到的是产品,但背后实际上技术的基本功。 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独有的培训和成长体系,适用于校招应届生,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打破官僚体系。 创业偶像乔布斯,想围观他开会 李想透露,心目中的创业偶像就是乔布斯,而且强调“从来没变过”。但是他不想问乔布斯什么问题,只想作为一个观众,围观乔布斯和他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左膀右臂蒂姆·库克,这三个人如何开会和沟通交流。 最后一次创业:空间机器人 众所周知,李想是一个连续创业者,从泡泡网再到汽车之家,如今的理想汽车是其第三次创业。李想认为,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创业」了。 因为他觉得,理想最终不会是一个单纯的造车公司,按照个人定义,理想是一个空间机器人企业,这足以让自己奋斗一生了。 弹指二十年,战友余两三 实际上,19年前,李想25岁时也曾登上过央视《对话》节目。同一个频道,同一档节目,同一位主持人。 主持人问李想,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友,还有多少人随你一起拼杀? 44岁的李想笑着说: 只剩下两三个了。 责任编辑:若风
小米汽车回应YU7为何采用长车头设计:为了美和实用
快科技7月7日消息,小米汽车发布第171集答网友问。 有网友提问,作为一款纯电车,小米YU7为什么会采用长车头的设计? 小米汽车表示,小米YU7的长车头,兼顾美学与实用。我们认为美,首先来自于比例。 小米汽车设计团队尊重百年汽车审美,通过长车头,赋予小米YU7更流线型、更具动感的姿态,同时又能与小米SU7的设计语言相呼应。 同时,小米YU7的长车头也兼具实用性。修长的车头使车辆受到正面碰撞时,有更多的溃缩缓冲空间,更安全。 同时配合3.11㎡量产车最大蚌式铝机盖,带来了141L的超大前备箱,而且可选电动开合功能(7月31日24:00前下定将全系赠送),满足储物需求。 而在乘坐空间方面,小米YU7拥有低趴优雅、极具运动感的豪华外观设计,同时还具有舒适宽敞的内部空间乘坐空间,3000mm的轴距以及仪表台轻薄设计,使后排的腿部空间、前排的乘坐空间表现优异,同时视野开阔。 另外,小米YU7的操控灵活性也很出色。小米YU7全系标配「可变转向比」,转弯半径仅为5.7米,在掉头、泊车等低速工况时更灵活,可实现三车道掉头一把过。 同时配备360°全景影像、窄路辅助、低速防碰撞辅助、前向碰撞预警等功能,保障行车安全。 责任编辑:若风
深观察丨美国为何盯上这些非洲国家
  7月9日是美国政府此前为所谓“对等关税”设定90天缓征期的截止日。但是鲜为人知的是白宫在这一天还有另一项日程安排。   有白宫官员日前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届时会在白宫接待来自加蓬、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等五个西非国家的领导人,讨论未来合作。   “特朗普总统认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商业机会,这对美国人民和我们的非洲伙伴都有利。” 路透社报道截图   “支持非洲大陆的新战略”是个啥?   到底是什么样的“商业机会”让长期被美国轻视的非洲又成了香饽饽呢?事实上,这次特朗普主动安排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的会议有其特定背景。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此前发文指出,特朗普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奉行的“美国优先”政策导致美国对非援助大幅减少,且其本人从未到访非洲,也没有主办过任何形式的美非峰会。但自其2021年1月卸任以来,非洲发生了很大变化。   文章称,随着非洲崛起和美国在非洲影响力不断减弱,“选择权到了非洲手上”。如果美国不与非洲接触,“美国优先”可能会让位于“非洲优先”,而在特朗普看来,“这只会有利于美国的对手”。 大西洋理事会官网文章截图   讽刺的是,虽然这次“美非峰会”预计将聚焦双方的合作,但有非洲媒体特别提到,它的举行背景是“贸易争端日益加剧”。   白宫4月初曾宣布对所有国家加征“对等关税”。其中,一些弱小的非洲国家甚至被顶格强加了50%的最高税率。   分析普遍认为,一旦“对等关税”恢复征收,首先就会对最不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非洲造成巨大伤害。 《肯尼亚时报》报道截图   除了关税霸凌,本届美国政府上台后还取消了美国对非洲的大部分援助,理由是为了减少“浪费”且不符合“美国优先”政策的支出。   美国国务院非洲事务局高级官员特洛伊•菲特雷尔此前曾透露,在非洲工作的美国外交官“现在将以他们帮助达成了多少(美非)商业协议作为业绩评判标准”。据他称,这是美国政府“支持非洲大陆的新战略”。 路透社报道截图   美国《非洲之声报》评论认为,白宫有意借此次与西非五国领导人的会议,与非洲建立以经济利益而非发展援助为基础的未来关系,但会议能否带来切实的经济伙伴关系还有待观察。 美国《非洲之声报》报道截图   事实上,美非间“切实的经济伙伴关系”现在正面临着“切实的威胁”。   作为对非政策中为数不多的具体措施,美国于2000年通过的《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AGOA)为30多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约1800种产品提供了免税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AGOA将于今年9月到期并需重新审议,但因本届美国政府的关税等一系列“美国优先”政策,这项原本旨在加强美非经贸关系的法案被不少人认为很难续签,或者说已经名存实亡。 德国之声:南非政治分析师丹尼尔·西尔克认为,美国的关税早就在实质上废止了《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   “这届政府已经决心要把美国的外交和发展能力搞得一团糟”   那么,美国安排这次与非洲五国的峰会究竟想谈什么“商业机会”呢?   有媒体透了底:会议可能会重点讨论美国在西非关键矿产领域的投资机会以及地区安全问题。   美国“旗号”新闻网报道称,美国意在“借当前美非外交互动频繁之机扩大美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刚果(金)与卢旺达近日在“美国斡旋”下于白宫签署停火协议之后。 美国“旗号”新闻网报道截图   其实,从多次宣称要“接管”丹麦海外自治领地格陵兰岛,到威胁将邻国加拿大收为美国“第51个州”;从逼迫乌克兰与美国签订矿产协议,到单方宣布开发太平洋国际水域矿产,美国在全球疯狂争夺关键矿产的“吃相”早就暴露在世人面前。   而非洲作为资源聚宝盆,也日益成为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正因如此,长期轻视非洲的美国近年来持续加强美非关键矿产外交。   就拿“美国斡旋”刚果(金)与卢旺达签署停火协议来说,表面看是为了推动非洲大湖区稳定,实则暗藏“矿产换安全”的功利本质。   协议文本中关于“两国在适当情况下与美国政府及投资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条款足以揭示美国斡旋背后的真实意图——用美国的军事支持换取刚果(金)的钴、锂等关键矿产资源。 美国《国会山报》报道截图   《纽约时报》今年4月曝光的一份美国国务院改组计划草案,可以说把本届美国政府的对非政策总结得更到位。   根据该草案,为了“减少浪费和欺诈”,确保美国务院更高效执行“美国优先”政策,美政府应关闭美国驻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全部“非必要”使领馆,今后派驻非洲的美外交人员将只从事“特定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活动,包括获取非洲的关键矿产。   虽然白宫和美国务院均未就此作出回应,但这一爆料引发的争议却在发酵。用美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格雷戈里·米克斯的话说,无论这份草案是否会交总统签署,人们都可以明显看到,“这届政府已经决心要把美国的外交和发展能力搞得一团糟”。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填补监管空白!全国首个直播带货合同示范文本发布
快科技7月8日消息,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北京市网络直播带货平台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试行)》。 该文本系全国首个专门针对直播带货平台经营者与直播间运营者之间的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旨在厘清双方权责,填补第三方商品推广监管空白,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据了解,示范文本的主要约定内容包括持照经营、信息公示、账号变更、知识产权归属以及消保责任。 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引导直播间运营者持照经营; 合同约定直播间运营者公示自身经营信息、商品实际销售者信息、人工智能应用标识等,敦促直播间运营者诚信开展经营活动。 直播间运营者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平台经营者申请变更直播账号注册人的实名认证主体信息,有利于直播间的持续运营,维护交易的稳定性及相关责任的承担。 直播带货过程中产出的音视频等内容的知识产权,归直播间运营者所有,同时约定平台经营者有权在平台内免费使用,对双方的权益均有保障。 直播带货平台和直播间运营者都是交易环节的重要参与者,因此也专门设置消费者权益保护条款,明确相关责任,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即日起,公众可登录首都之窗或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官网下载文本全文。
难以挑战两党制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有何目标?
   美国总统特朗普6日称,美国一直是两党制,“第三党从来都行不通”,所以美国企业家马斯克成立“美国党”“太荒谬了”。   此前一天,因马斯克与特朗普政府围绕日前生效的税收与支出法案的激烈矛盾再度升级,马斯克宣布成立一个独立于共和、民主两党的新政党——“美国党”。   马斯克为何此时宣布成立“美国党”?这一政党成立会面临哪些困难? 不满法案通过 马斯克愤而成立“美国党”   马斯克为何此时宣布成立“美国党”?   6月30日,马斯克严厉批评总统特朗普力推的税收与支出法案,并说如果法案通过他会立即成立“美国党”。在法案通过后,马斯克本月4日发起网络意见调查,征询网民是否应该成立“美国党”。截至5日他再次发帖时,共有超过124万网民参与投票,支持者占65.4%。5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成立“美国党”,称该党将代表美国社会“80%的中间选民”。 美政治生态不利于“美国党”生存   成立“美国党”面临着哪些困难?   根据美国法律,一个有资格参与选举的政党成立,其资质确认需要经过复杂的认证程序,需要有足够多的选民签名支持,并且也不能直接动用马斯克自己的资金进行运作。这些程序上的问题有可能遭到两党、特别是共和党拿来大做文章,打压“美国党”。   不过,更大的困难在于,美国的政治生态非常不利于两党之外的“第三党”生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刁大明:在美国选举政治当中,制度和生态对于第三党都极其不利,比如在总统选举当中采取的是胜者全得的这样一个原则。第三党其实不太可能在任何一个州彻底超越两大政党成为排位第一的这个胜者,是根本不可能实现,根本不可能获得选举人团票。再比如,在国会选举当中,其实是单一席位简单多数胜出,那么第三党的候选人也不太可能超越两大政党。这样的话,长期而言,第三党其实就根本无法实现任何意义上的有效的这种联邦层次的政治存在。 马斯克或通过“关键少数”换取共和党妥协   难以挑战两党制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有何目标?   根据马斯克4日的说法,“美国党”初期将聚焦2到3个参议院席位以及8到10个众议院席位,试图通过这些“关键少数”在国会中成为决定性力量。马斯克称,在当前国会席位分布极为接近的情况下,这种精准策略足以影响重大立法。 专家表示,马斯克可能是想通过“关键少数”换取共和党在政策上的妥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刁大明:客观讲,也存在着马斯克有一些自己的政治计算的可能性,比如未来在2026中期选举期间,如果这个所谓的“美国党”还能够参与的话,那么大概率是要分散共和党的选票和选民的。这样一种情况下,对共和党的选情一定是一个压力。马斯克借此就完全可能以此为筹码来换取特朗普或者共和党相关的在政策上的妥协,间接其实也就迂回地实现了马斯克在某些政策上可能需要的这些政治诉求或者政治目标。但是总体而言,我们的确可能没有足够的理由来高估这个新的第三党的作用,未来可能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值得进一步的观察。
对华AI芯片销售受限、英伟达合作遇阻,三星营业利润大跌56%
三星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8日,据彭博社报道,三星电子的季度营业利润遭遇了自2023年以来的首次下滑,原因是美国对出口至中国的AI芯片实施限制,以及三星向英伟达公司销售尖端存储芯片的计划受阻。 根据三星发布的第二季度初步业绩,三星第二季度营业利润预计为4.6万亿韩元(约合33亿美元),同比下跌大约56%,高于分析师平均预计的41%跌幅。三星第二季度营收预计为74万亿韩元,同比下降0.1%。 三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一次性库存相关成本导致了此次利润下滑。同时,其先进存储产品目前正处于客户评估和出货阶段。三星还表示,随着需求逐步回升,其晶圆代工业务的营业亏损预计将在下半年收窄。 目前,三星一直难以在高带宽存储芯片(HBM)领域站稳脚跟,这类芯片对于驱动英伟达的AI加速器至关重要。三星的最新产品12层HBM3E尚未获得英伟达的认证,导致竞争对手SK海力士在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中拥有了相当长的领先时间。与此同时,美国竞争对手美光科技也在迅速推进其布局,试图占据一席之地。 三星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发布完整第二季度财报,届时将有净利润和部门收入等详细数据。(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新款Model 3制动性能不佳?瑞典杂志与特斯拉瑞典各执一词
IT之家 7 月 7 日消息,近日,瑞典汽车杂志《Teknikens Värld》发布了一篇关于特斯拉 Model 3 制动性能的测试报告。该杂志声称,特斯拉新款 Model 3 轿车的制动距离“表现不佳”,并指出其测试结果显示该车型的制动性能存在明显缺陷。然而,特斯拉瑞典方面迅速作出回应,表示这一结论与公司的数据和 Model 3 的安全评级并不相符。 根据《Teknikens Värld》的测试报告,新款 Model 3 长续航版的制动距离达到了 40.6 米,这一结果远超行业普遍认可的安全标准。IT之家注意到,该杂志还提到,他们对另一辆 Model 3 进行了重复测试,结果仅短了约 1.5 米。该杂志指出,通常情况下,一款汽车的可接受制动距离应为 38 米,而这恰好也是美国汽车评测机构 Edmunds 在测试 Model 3 时所记录的制动距离。此外,该杂志还对比了配备后轮鼓式制动器的大众 ID.7 Tourer,其制动距离在测试中比 Model 3 短了约 5 米。 特斯拉瑞典方面对《Teknikens Värld》的测试结果表示质疑,并强调该公司的内部测试数据与杂志的结论并不一致。特斯拉瑞典在声明中指出:“在《Teknikens Värld》2021 年进行的最新制动测试中,Model 3 后轮驱动版的制动距离为 36.5 米,Model 3 长续航全轮驱动版的制动距离为 36.7 米。因此这些结果不被我们认可,也与我们的内部测试数据不一致。” 特斯拉瑞典公司表示,公司将对杂志测试中使用的两辆 Model 3 进行检查,以查明制动距离差异的原因。声明中还强调:“安全始终是特斯拉的首要考量。Model 3 配备了所有标准安全功能。独立的碰撞安全机构 Euro NCAP 最近公布了 2025 年 5 月进行的汽车碰撞测试结果,升级后的 Model 3 获得了 5 星最高安全评级,总得分为 90%,使其成为在最新且最严格测试标准下测试的最安全车型之一。” 尽管特斯拉瑞典方面已经作出回应,但《Teknikens Värld》并未改变其立场。该杂志在回应中指出:“Model 3 此前通过制动测试的事实并不相关,因为如今的 Model 3 属于新一代车型,正如特斯拉自己经常强调的那样。此外,Euro NCAP 的测试结果也不具有可比性,因为它们是不同的测试项目。因此,我们仍然认为新款 Model 3 的制动性能存在缺陷,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奔驰的新概念车,丑得很难评
前几天,奔驰端出了自己最新的 AMG 纯电概念车 AMG GT XX(后称 XX)。 虽然奔驰的 EQ 系列已经扑的不能再扑了,但是你永远可以相信它们的高性能部门 AMG。上至 AMG GT,下至被网友嘲笑的 AMG A35L,AMG 的车就没有一台是孬种。 AMG GT 双门版 目前在纽北量产车排行榜上,AMG ONE 牢牢占据着第一名,拉开了第二名的保时捷 911 GT2 RS 8 秒多。 甚至在纽北总榜上排名第五,前面都是保时捷 919、大众 ID.R、小米 SU7 Ultra prototype、莲花 Evija X 这些没法上路的车,AMG ONE 已经碉堡了。 而这次 GT XX 比 AMG ONE 更上一层,作为 AMG 首款独立纯电车型,把能堆的技术全堆上去,扬言要做最快的奔驰。 但就是这么一台代表着奔驰未来纯电技术发展方向的顶级旗舰,自发布以来质疑的声音就没断过。 最大的争议就是这个难绷的外观,脖子哥借用网友们的一句话:那一晚玛莎拉蒂和法拉利喝醉了。 GT XX 车头有着一个几乎与车身等宽巨大格栅,周围还围上了一圈装饰灯带,辅助灯被内置于格栅两侧,就弄得非常像鱼头。。。 当然,这玩意也不是一无是处,奔驰藏了点私货在里面。他们往车灯里面塞进了音响,大伙可以听听这个模拟声浪,现场体验过的博主都说这应该是目前电车模拟声浪里最好听的那个。 ,时长00:09 来到侧面,比例就正常不少了,GT XX 配备了弹出式的隐藏门把手、喷涂了发光漆(通电可亮)的侧裙、还有一个 21 英寸的黑科技空气动力学轮毂。 这个空气动力学轮毂上有几片可开关的叶片,当你需要节能行驶的时候,可以将它关闭降低风阻。激烈驾驶需要加强刹车散热的时候,就可以将它开启。 车尾则是充满力量感的宽体溜背,尾部有一块隐藏的 “板子”,这并不是可以升降的尾翼,而是像飞机的减速板一样,用来增加阻力辅助刹车的。 不过,车尾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配备了由 700 多个可编程 LED 组成的 MBUX 流体光板,可以做成动画与外界进行交互。 至于内饰,AMG 进行了科技化的处理,很有赛博朋克的风格。 巨大的管状氛围灯,像高压线缆一样预示着这是一款电车,深浅的变化如同里面充斥着液体一样;内饰的饰板,用的是 AMG 发动机引擎盖同款的树脂材料。 而它们的碳纤维桶椅除了提倡环保加入了废弃的轮胎作为原材料外,更重要的是到时候 AMG 会扫描车主的身材,像 F1 车手一样为其量身定制一张。。。 看完了外观和内饰,电机和电池才是这次 GT XX 的重头戏。 这车基于奔驰全新的 AMG.EA 平台打造,用了奔驰旗下子公司 YASA 的三个高性能轴向磁通电机(也称盘式电机)。 这种电机在体积更小的同时,还能提供超强的动力,这让 GT XX 拥有 1340 匹的马力,极速能够达到 223 英里/小时(约为 360km/h),零百加速也有望达到两秒内。 目前轴向磁通电机兰博基尼、科尼赛克都在用,咱们之前也写过相关的文章,大伙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一个电机就有800匹,柯尼赛格是怎么做到的?)。 这次除了超强的电机,奔驰也对电池进行了专门的开发。 GT XX 的电池是由高性能部门 HPP 操刀的(研发奔驰 F1 发动机的部门),他们创新地使用了镍钴锰铝四元材料。 镍钴锰铝比起三元锂加入了少量的铝,利用铝的特性,增强了电池的热稳定性,GT XX 的能量密度也得以做到更极致,达到 300Wh/kg。 除了材料的创新之外,冷却方面 HPP 还给 GT XX 用上了 F1 的浸没式冷却。 目前市面上的电池大部分都是在电芯之间插入水冷板进行冷却,想想也知道,靠近进水口的水温较低,冷却效果更好,但到了出水口的地方水温已经被升高了。 所以 GT XX 的电池就跟电脑浸没式液冷一样,直接把电池泡在特殊的冷却液里面,提高散热效率。 现在 GT XX 还没说自己电池的耐久性,但是就补能效率来看,超过 850kW 的充电功率在 5 分钟可以充电 400 公里(WLTP标准),比起比亚迪刚发不久的兆瓦闪充好像还要更快,在峰值功率的保持上应该会更加优秀。 而且 GT XX 的电池还有专门的封装技术,奔驰 AMG Michael Schiebe 透露,他们整个电池包设计的高而薄,使得 GT XX 的离地高度比起现款的 AMG GT 四门款还要低 2 英寸(目前 AMG GT 63 SE 离地间隙为 112mm)。 这样会让整车更贴近赛车的离地间隙,配合底部的导流设计,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效果。 可以说,在技术和创新上,AMG GT XX 毫无疑问都比之前的 AMG ONE 再上了一个台阶。 但咱们说了那么多顶尖技术,可。。可它还是不好看啊。。。 作为一台顶级跑车,如果它不能给到充足的情绪价值,那就真的成了无根之木了。 GT XX 现在的设计给我的感觉是有点 EQ 系列的影子,自从奔驰开始转向 “纯电化”,在设计师的眼里,能看到的只有对新能源数值的追求。 为了追求电车的低风阻造型(GT XX 风阻只有0.198),从手稿阶段就忽略了工程上的制造难度、客户要的机械美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 SLS AMG Black Series AMG SL63 S E Performance 奔驰 EQS 可是,去年刚离世的著名奔驰首席设计师 Bruno Sacco 的名言 —— “梅赛德斯-奔驰必须始终看起来像梅赛德斯-奔驰” 到现在还挂在奔驰官网上,真的很难评。 当然,GT XX 也有自己在致敬的车型,那就是 1969 年亮相的奔驰 C111,前几年的概念车 Vision One-11 也对其进行了致敬。 但是 GT XX 这个 “前卫” 的外观明显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也找不到以前奔驰的那种优雅、高贵与从容。 而且更重要的是,奔驰的消费者们已经用行动表明,他们不喜欢奔驰现在的样子。 随着混动 C63 和 GLC 63 等采用了 2.0T 4 缸车型的销量不断下滑,奔驰 CEO Michael Schiebe 今年年初公开承认他们此举失去了一些喜欢 V8 的用户。 到了 2 月份,奔驰更是直接放出消息,取消原来的 2.0T 四缸,重新开始启用大 V8,还将为帕加尼 Utopia 研发一款 V12 发动机。 既然奔驰在燃油车上已经吃过和市场对着干的亏,希望 GT XX 真量产的时候也能让市场满意吧。 根据极速拍档 Jacky 的路透图,应该会好的,吧?
小米AI团队提出Any-SSR持续学习框架 让大模型“只记不忘”
凤凰网科技讯 7月8日,小米技术正式公布,其两篇AI技术论文成功获得全球顶级学术会议认可。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论文实现了多个“行业首次”创新,成功解决大语言模型在持续学习领域的核心难题——「灾难性遗忘」问题。 据了解,其中一篇论文聚焦视频理解大模型研究,推出全自研的Q-Frame核心技术,创新性地推出了行业首个动态帧选择与分辨率自适应框架,也是首个无需训练,市面上各类视频理解大模型基座均可即插即用的算法框架。拥有三大行业首次创新:跨模态查询检索(Cross-modal Query Retrieval, CQR)、查询感知帧选择(Query-aware Frame Selection, QFS)、多分辨率自适应(Multi-Resolution Adaptation, MRA),通过精准捕捉跟用户问题最相关的视频关键内容,将有效信息量提升5倍。 另一篇论文则提出了持续学习框架Analytic Subspace Routing (Any-SSR),成功解决了大语言模型在持续学习领域的核心难题——“灾难性遗忘”问题。“灾难性遗忘”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严重影响了大语言模型在持续学习过程中的性能稳定性与知识积累能力。Any-SSR框架开创性地通过分析路由机制,动态地把不同任务分配到独立子空间学习,避免任务间知识干扰,同时,利用低秩适应(Low-Rank Adaptation, LoRA)与分析路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无缝整合与动态学习。 小米表示,小米集团在2025年的300亿研发投入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将被用于AI相关方向。未来五年(2026-2030年),小米还将在核心技术赛道再投入2000亿元。
外卖大战升级!美团成空头头号目标 卖空股数25天飙升近2倍
财联社7月8日讯(编辑 胡家荣)近期外卖大战进入白热化,淘宝闪购近日宣布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随后美团迅速推出"满25减24"等大额无门槛优惠券应战。 事实上,这场外卖大战自今年一季度以来持续不断,首先是京东外卖“百亿补贴”点燃战火,随后事件逐步发展,外卖市场一度演变成美团、阿里、京东的攻防战。 然而在外卖战的背后,这三家公司个股正经历资金博弈,比如美团的卖空股数在近期增幅接近200%。 具体来看,美团的卖空数据从6月初的585.01万股升至7月7日的1728.52万股,期间增幅达到195.47%。 阿里巴巴的卖空数据从6月初的1291.11万股降至7月7日的969.08万股,期间降幅达到24.94%。 京东集团的卖空数据从6月初的261.35万股升至7月7日的264.73万股,期间增幅达到1.29%。 从上图来看,美团正在遭遇市场资金的猛烈"空袭",阿里和京东的卖空数据则表现较为温和。 为何美团成为空头"头号目标"? 正如开头所提到外卖市场竞争加剧,这一市场的此前份额大多为美团所得,不过随着阿里和京东加入,开始出现下滑。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团在6月的即时零售日订单已经多日维持在9000万单以上,淘宝闪购6月底日订单超6000万,而京东官方在618时透露单量为2500万单。如果仅从订单量维度看,美团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到60%左右。 交银国际此前指出,美团7月因行业补贴战单日峰值超1.2亿,预计三季度日单均值约7500万,同比增速11%-12%。 该券商还预计三季度补贴战虽会导致核心本地商业利润降9%,但长期来看,美团仍在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有较大概率维持市场占有率,仍具有运营利润持平可能性。 高盛也指出,若美团核心业务不能维持强劲的增长预期,当前的估值可能需要再次经受资本市场的审视。 这一场外卖大战谁将是赢家? 尽管外卖市场仍处于三国杀中,野村证券在其研报中指出,在最新一轮的外卖价格战中,虽然付出高昂成本,美团作为行业先行者和领导者,最终将成为外卖市场竞争最后的“赢家”,即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野村证券商还指出,京东在外卖领域的投资规模超出市场预期,美团与阿里巴巴对其激进投资的反应也远强于预期。但预计待外卖市场竞争落定,美团和阿里巴巴仍将主导市场,京东则仅能占据有限份额。 对于外卖价格战对行业的影响,野村证券预计,仅第二季度外卖投资就可能导致全行业烧钱超40亿美元,远超外界预期。外卖行业的竞争将导致阿里巴巴、美团以及京东这三家公司的盈利大幅下调,根据调查预计,这三家公司的盈利在今年第二季度降幅将会达到双位数。
大疆首款360度全景运动相机Osmo 360被曝本月发布:可录制8K 360视频,1英寸传感器
IT之家 7月8日消息,消息源dronexl于7月6日发布博文,曝料称大疆(DJI)计划本月(7月)发布Osmo 360全景运动相机和Mic 3无线麦克风,而Osmo Nano将推迟到8月。 Osmo 360是大疆首款360度全景相机,采用类似影石运动相机的磁吸底座和双镜头设计,卖点是支持录制8K 30FPS或者4K 120FPS的360度视频,配备1英寸CMOS传感器,传感器分辨率为1.2亿像素,支持录制4K 120FPS视频。 无线通信支持Wi-Fi 6.0,存储卡格式为Micro SDHD,视频录制格式包括4K、2.7K、全高清1080p。屏幕分辨率为314 x 556,屏幕尺寸为5.08厘米(2英寸)。 大疆Osmo 360创新采用方形传感器设计,在保证1英寸360°成像的同时,有效降低功耗和设备尺寸,此外搭配f/1.9光圈,即使在低光条件下也能提供卓越的图像质量。 大疆Osmo 360配备OsmoAudio,可以直接连接两个麦克风发射器,捕捉两个扬声器的高质量音频。在启用内置麦克风的音频备份功能后,相机还会录制环境声音,增加视频的真实感。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在单镜头模式下,大疆Osmo 360可以拍摄4K/120fps视频,视角为170°超广角;在切换到5K/60fps,视角为155°超广角。 相机支持手势和语音控制,具有磁吸快拆系统,兼容Osmo Action快拆配件。此外,还支持第三方运动数据集成,可以将Apple Watch、Garmin设备或其他第三方FIT文件的数据添加到视频中。 Osmo 360 Battery Extension Bar 大疆还将同步推出Mic 3,重量仅为11.7克,尺寸为14毫米x28毫米x29毫米。
Meta上亿美元抢人的另一面,是基层员工人人自危
Meta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 就在刚刚,彭博社爆料称苹果的一员大将被Meta挖走。 这也是一名华裔,名叫Ruoming Pang,是苹果基础模型团队(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s,AFM)的负责人。 Meta CEO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时机找得很准。就在前几天,曾有报道称苹果的基础模型研发成果并不理想,为此苹果甚至在考虑使用Anthropic、OpenAI等公司的第三方模型来驱动新Siri。那么带领上百人,兢兢业业研发基础模型的Ruoming Pang处境的确有些尴尬了。 据称,Meta为Ruoming Pang也开出了数千万美元的巨额薪酬。 短短一个月内,Meta就完成了收购Scale AI并吸纳其创始人、挖走OpenAI多名高级研究员、建立新的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多个动作。其中,收购花了140亿美元,给OpenAI的高级研究员更是开出了四年3亿美元的薪酬,部分人头一年总薪酬可以达到1亿美元。 一通操作下来,业界都看花了眼。即便是对于一言不合就砸重金的小扎来说,这样的大手笔也未免有些太大了。 OpenAI自然是不爽,说Meta是进人家里抢劫,不讲武德,还给员工放了一周的假,对外表示正在重新考虑薪酬问题。 有意思的是,The Information爆出另一个消息,称OpenAI曾向投资者表示,公司去年的股权激励高达44亿美元,是营收的119%。是的,你没有看错,股权激励已经超过了营收。 消息还称,OpenAI还告诉投资者,今年这个比例会降至45%,等2030年会降到10%。 但这是Meta“偷家”之前,在新的抢人大战之下,OpenAI的股权激励降不降得下来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1亿美元薪酬、股权激励超过营收,这些消息总会让人觉得,AI人才吃肉了,发达了。 但是,包括《商业内幕》在内的一些媒体的报道,却也揭示了Meta抢人大战之下的“月之暗面”——热闹是极少数人的。 Meta的老金字招牌、首席科学家、前图灵奖获得者杨立昆也许需要向28岁的小子汇报工作; 新的超级人工智能团队,涵盖了其他团队,包括建立已经12年的FAIR,内部竞争张力拉满; 大量非顶尖的以及基层的研究员、程序员,还身处裁员威胁之中,就算不被裁员,职业发展阶梯却在不断下滑。 这是Meta AI人才的冰与火之歌,却很可能不仅仅发生在Meta。 01 上亿美元年薪与担心被裁员的同事 从OpenAI挖过去的几个人很有可能第一年总薪酬高达上亿美元,这事儿大家都不陌生了。 上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恐怕得换算一下才更好理解——国内年薪百万的大厂精英,得赚700年。 怪不得现在都把他们比作体育明星。毕竟梅西在2025年美职联(MLS)拿的年薪也就2000多万美元,他还是美职联里薪酬第一的。“詹皇”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在最新赛季的NBA年薪不过5000多万美元。 虽然体育明星在联盟的年薪不包含个人商业代言等收入,但也足以做个对比了。 所以,在这个抢人大战并不稀奇的AI浪潮里,Meta的大手笔依然造成了轰动。实在是给得太多了。 可是,咱们把视角稍作转换,就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拿到上亿美元年薪的是极少数AI领域的精英,那其他人呢? 尤其是也在AI界打拼的那些程序员、研究者,他们作何感想? 果然,《商业内幕》爆料,他们中的很多人很郁闷。 一位前Meta员工透露,随着“顶尖科技人才终于获得了像顶级运动员一样的待遇”,许多科技行业的普通员工充满了怨恨和嫉妒,“尤其是在那些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中。” 学者也直呼离谱。“无论工程师多么经验丰富、资历多么高,让他们拿着和NBA球员一样的薪水,这根本说不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经济社会学、组织学和科学技术的娜塔莉亚·卢卡(Natalia Luka)说。 不平衡是几乎注定的。在硅谷,科技工程师是高薪职业,尤其在近几年AI浪潮下。但和这少数被高薪挖去的工程师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美国大厂的薪资是不公开的,但是前不久曝光的一份Meta提交给美国政府的文件(企业通过H-1B签证项目招聘外国工人时必须向劳工部提交的申请文件)显示,其人工智能研究工程师的基本工资在15万到44万美元,软件工程师在12万到48万美元的水平。 在职场社交平台Blind上,一些Meta员工抱团吐槽,Meta新设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不过是“迎合媒体”的营销产物。 还有另一些Meta其他部门比如GenAI的员工在打听,大家伙儿说我要不要跳槽啊?我觉得我随时被裁员啊! 前情提要,Meta接连收购Scale AI并高薪撬走OpenAI、Anthropic、谷歌等公司的多名顶尖人才之后,就新设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这个新组织由Scale AI的创始人之一Alexandr Wang领导,新挖来的人也都安排了进去。而GenAI,是Meta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团队,2023年成立的。 担心自己被裁员并非杞人忧天。 Meta在2月的时候就宣布过3600人的裁员计划,主要集中在Reality Labs部门,元宇宙不香了,小扎要逐梦AI。 同行也不手软。微软上周刚宣布了9000人的裁员计划,加上之前的一次,微软今年裁员人数已经累计达到1.5万人。 这其中,在科技公司中如基石般存在的工程师群体也包括在内。 自2022年Layoffs.fyi开始追踪该行业的裁员情况以来,已有超过60万名科技工作者失业。然而,根据IT 行业协会 CompTIA 的最新报告,科技岗位总体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十年的增长速度将是其他行业的两倍。 也就是说,美国科技大厂仍然在边狂招人,边狂裁人。这也是老艺能了。有媒体将正在发生的抢人大战和裁员形容为用裁人省下的钱去养新招来的精英。实在辛辣。 苦了那些在普通人里已经非常优秀,但在大厂里没有站在塔尖的员工。他们没有上亿美元年薪,有的只是随着公司战略变幻而阴晴不定的前途,还得对着铺天盖地的新闻调整自己满腔的嫉妒和沮丧。 02 不同的AI团队一锅炖 你可能已经捕捉到了一个点,那就是Meta内部有不同的AI团队。 在薪资鸿沟、裁员阴云之外,即便是继续为Meta效力,AI相关的员工们也要面对内部的竞争张力。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和其他团队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 在官宣超级智能实验室成立的备忘录里,小扎写道:我们将把整个组织命名为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简称 MSL),涵盖我们所有的基础研究团队、产品团队、FAIR团队,以及一个专注开发下一代模型的新实验室。 这样看来,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下称MSL)是凌驾于其他AI团队之上的存在。 FAIR团队是Meta的老字号了,全称Faceboo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即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看到Facebook就知道,这个部门有年头了(公司是2021年改名为Meta的)。 2013年,FAIR成立,并邀请著名学者、图灵奖获得者杨立昆(Yann LeCun)作为负责人。 所以事情是这样的:Meta 140亿美元收购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将其创始人Alexandr Wang收入麾下,然后大手笔开出几亿美元的薪酬挖走OpenAI等公司的多名顶尖研究员,接着成立MSL,让Wang领导,头衔是“首席人工智能官”。而FAIR等旧团队被MSL涵盖。 那么问题来了,年仅28岁的Wang是首席人工智能官,而大名鼎鼎的、已经65岁的杨立昆是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难道杨立昆要向Wang汇报吗? 因此Meta的官宣备忘录一被曝光,很多人都在问:那杨立昆呢? 杨立昆有两则回应,一则是强调自己是从2018年起就是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没有变过。一则是表示自己确实不擅长管理,更擅长科学方面的领导。 如此看来,杨立昆的职务并无变化,但在Meta AI领域的管理权确实有让渡给Wang,至少是一部分。 不管当事人表现得多大度、无所谓,Meta的内部竞争张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这并不仅仅是谁给谁汇报的问题,还有路线之争。 杨立昆提倡通过观察物理世界——而非基于文本处理——来构建“世界模型”,而且是开源的坚定支持者。但是现在Meta新的MSL的成员大多是从OpenAI、Anthropic挖来,而他们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贡献都在GPT-4等文本模型上,还都是闭源模型。 任谁都能品出杨立昆此刻的尴尬处境,我批评的,公司拥护;我支持的,公司似乎不再坚定。 Meta同时执行着两种策略,希望其中一种能够取得突破,而另一种则能提供科学依据。然而,小扎一边创建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一边似乎将首席科学家的研究理念搁置一旁。 这些混杂的信号表明,Meta 尚未确定哪条道路能够真正实现目标。 而身处其中的研究员,不可避免地处于资源争夺之中。 举个例子,Zeyuan Zhu是Meta FAIR团队的研究员,颇具实力。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博士毕业。就在今年5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还发表文章《大模型设计迎“伽利略时刻”,Meta华人研究员提出轻量级结构Canon层,提升模型推理深度和广度》,赞誉其的最新成果。 Zeyuan Zhu自己在X上,就多次提到FAIR团队的“GPU访问能力有限”。甚至提到,自己为此设计了专门的代码,“用于在其他团队的5个集群中嗅探空闲的GPU,并在它们之间切换”。 “我夜以继日、周末加班,寻找(可用的)GPU。” 同行都看不下去了,不止一个人在Zeyuan Zhu的评论区@小扎,让他在花重金挖人之外,也给基础设施多投点钱。 能登上麻省科技评论的研究员都尚且如此,更基层的程序员就更不用说了。 03 推动那块会“砸死自己”的巨石 现在再回头看,就不难理解Meta员工在Blind上发的牢骚了。 Blind 的员工将超级智能部门的新员工描述为“被选中的少数人”。一位员工讽刺地指出,在 GenAI 组织工作的人“只能靠标注数据赚取最低工资”。另一位员工则指出:“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晋升……这是一个精英内部挖角的时代。” 对于那些基层研究员、程序员来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他们正在推动的巨石(AI),最终砸死的可能是自己。 在Meta抢人大战打响之时,NeatPrompts的CEO阿迪特(Aadit Sheth)默默发了一个视频,那是微软CEO萨迪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和Meta CEO小扎的对谈。 其中纳德拉表示,现在微软30%的代码都是AI写的。 小扎则表示,很快,Meta的这一比例就会达到50%。 一方面,AI领域的繁荣的确推动了相关人才的整体“走俏”。根据Levels.fyi的数据,截至 2024年4 月,入门级AI工程师的薪酬比其他工程师高出约8.5% 。中高级AI工程师的薪酬比经验丰富但不直接从事AI工作的工程师高出约 11%。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 (Bain & Company) 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对AI技能的需求每年增长 21%。 但从微软、谷歌到Meta,各大科技巨头都在大肆宣扬他们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编写代码并提高效率,与此同时,入门级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阶梯却在不断下滑。 一位前Meta工程师就表示,人们担心行业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多数公司只醉心于顶级人才,而新加入的新人却被抽走了机会。 在当下,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这也许是自然而然的,但这给未来打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下一代的人才,谁来培养? 这不禁让人想到韩裔小哥Roy Lee,他构建AI辅助的面试作弊器,成功拿到包括Meta在内的多个大厂的实习机会,之后又手撕offer,高调宣布创业。如今,他的公司Cluely已经拿到了2000万美元的总融资额。 他曾经在谈到自己的动机时回忆,当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时候,这波AI浪潮已经来了。看着同学们奔着大厂而去,他心里有个疑问:我们这些新人的意义还能维持多久? 他认为,很快大家就会被取代的,而他必须在那之前做点什么。而且是自己做出点什么事业,而非作为计算机新人、进入一家大厂。 也许他是对的吧。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