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消息称转转拟IPO前筹资约4亿美元 考虑最早2022年IPO
中华网财经7月6日讯 外电引述消息人士报道,腾讯支持的二手物品线上交易平台北京转转精神科技考虑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之前的新一轮融资中,筹资约4亿美元。报道称,目前估值达30亿美元的转转正在评估私募股权和战略投资者对此轮融资的兴趣。另外,北京转转寻求最快明年进行IPO,而美国是上市地选项之一。 转转2015年由中国在线分类市场58同城创办,此后通过3轮融资累计融资约8亿美元。该公司今年6月通过小米领投的新一轮融资集资1亿美元。 据悉,转转还在考虑本轮融资的细节,具体计划仍有可能进行调整。转转发言人并未披露相关计划。 2021年以来,转转加快了融资速度: 4月2日,转转集团对外宣布,该公司已于2021年春节前获得来自GBA大湾区基金、青樾基金共计3.9亿美元的C轮融资。 5月,转转集团旗下B2B二手3C交易平台采货侠宣布完成4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转转持续加码; 6月17日,转转集团宣布完成1亿美元的D1轮融资,由小米集团领投,尚珹资本、顺为资本跟投。 企查查APP显示,转转所属企业为北京转转精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国内二手交易领域领先的平台,产品涵盖数码产品、家电家具、服装衣帽、游戏道具等品类,同时针对二手手机,设立转转优品自营业务,为用户提供平台验机与验机质保等服务。企查查显示,转转至今共有5次融资记录,其最近一次是在6月,融资金额达1亿美元,投资机构包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尚珹资本。企查查股东信息显示,58同城、腾讯投资关联公司持有该公司股份。
区块链如何跨越未来10年
“十四五”时期,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区块链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作为新兴数字产业之一,区块链在产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日前,工信部、网信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区块链行业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区块链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初具规模;到2030年,我国区块链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指导意见》的发布说明我国区块链发展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技术的不断优化、应用的持续拓展和治理的逐渐完善,区块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多地出台“行动计划”—— 聚焦场景、企业、产业集聚区、人才等 近年来,我国区块链发展不断提速,各地陆续出台相关发展计划,以支持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扩展和产业融合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已有北京、河北、江苏、浙江、湖南、广东、海南、贵州、广西、云南等10个省级行政区出台区块链专项发展政策(见下表)。此外,还有宁波、福州、泉州、长沙、成都、青岛等多个城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 《指导意见》围绕区块链应用场景、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区、人才队伍等提出了2025年短期目标,包括:区块链应用渗透到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在产品溯源、数据流通、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产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打造3-5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等。 从目前各地的政策文件来看,多地都提出了相应的目标或举措。如在培育企业方面,浙江计划培育15家以上国内区块链领军企业;河北明确区块链相关领域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要达到20家;湖南将推动3万家企业上链。在产业集聚区方面,贵州计划打造2至3个区块链产业基地;江苏计划3个省级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北京提出重点在海淀区、朝阳区、通州区等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在人才方面,江苏计划建设10个区块链人才实训基地;广西提出到2025年培育引进中高级人才1000名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区块链产业发展迎来“政策红利期”,未来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落地有望提速。 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用手机一扫包装上“区块链溯源”的二维码,商品的商家名称、原产地位置、产品特色等“身份”信息一目了然。区块链技术在防伪溯源上运用,是各地近年来主动创新技术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区块链在防伪溯源、供应链管理、司法存证、政务数据共享、民生服务等场景中已经初露锋芒。各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区块链的应用前景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多的应用场景正在加速落地。 日前,雄安新区完成首笔“链上”数字人民币工资代发,今年新区春季造林项目建设者以“数字人民币”形式领到工资,这是全国首批“区块链+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之一。当地金融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人民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支付选择,商户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资金可实时到账,方便快捷,且没有手续费。” 政务服务方面,区块链技术已经在数字身份、电子存证、电子票据、工商注册等多个应用场景落地。2020年,区块链在北京政务服务领域已落地140个具体场景应用,平均减少材料40%,让不少场景实现“最多跑一次”;在深圳,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已经整合了居民身份证等24类常用电子证照和100多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记者了解到,在各地发布的“行动计划”中,“政务上链”成为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 “近两年,区块链产业确实在政策和资金的帮助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个领域应用百花齐放,区块链技术逐渐走进日常生活。”宇链科技创始人、CEO罗骁对记者表示,根据目前的经验来看,区块链技术应用在降本增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软硬一体化智慧巡检产品,能够应用于后厨、消防、危废品等巡检,极大的帮助企业减轻管理成本,同时也能服务于监管部门。”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区块链应用。区块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把握机遇和挑战—— 推动我国区块链产业取得新优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一步深化,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我国拥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特别是联盟链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行业应用有待深入、产业基础还需夯实、生态培育有待加强等挑战。 与此同时,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融合应用尚不成熟、产业生态有待完善、人才储备明显短缺等问题和短板,也在掣肘着区块链产业的发展。 “当前区块链产业发展仍处在初期阶段。区块链技术本身仍然面临安全、可信、扩展性等问题。区块链受限于底层技术、场景和商业化等因素,导致目前还没有规模化落地。”何宝宏指出,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通过完善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推广和普及区块链的技术应用。 《中国区块链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我国区块链专业人才不足,也极大限制了区块链技术规范标准化进程及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高校正在积极推出区块链专业课程,弥补人才短板。据人民网区块链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30多所高校推出了区块链课程。 《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应用牵引、创新驱动、生态培育、多方协同、安全有序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产学研用各方力量,聚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努力推动我国在区块链领域取得产业新优势。 深化行业应用,推动区块链融合应用,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应用创新,支撑公共服务透明化、平等化、精准化;夯实产业基础,重点从标准体系、技术平台、质量品牌、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协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布局产业链,培育一批区块链名品、名企、名园,建设开源生态;培养产业人才,支持高校设置区块链专业课程,通过建设人才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强区块链职业技术教育…… “《指导意见》是对区块链产业未来规划的详细实现路径,符合当下实际数字经济愿景目标。”罗骁表示,当前各地政府都在争相获取行业头部企业,甚至一些地方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给出巨大优惠,吸引各地优秀企业入驻。文件明确了园区对于产业区块链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区的数量。 “未来10年区块链产业将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必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指导意见》为区块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将促进后续各地的细则出台与落地实施,为建设先进的区块链产业体系奠定基础。”广州智链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颖浩认为,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未来三到五年越来越多的机构将进入到行业中,市场竞争会逐步加剧。对于区块链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做好技术研究和技术储备,另一方面也要紧跟市场需求,切实与产业需要相结合,快速找到成熟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产业环境下生存发展。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台《指导意见》,有助于进一步夯实我国区块链发展基础,加快技术应用规模化,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区块链产业生态体系,实现跨越发展。 (王震)
破500亿件!今年快递业务量已接近2018年全年水平
据国家邮政局官网消息,截至7月4日,2021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接近2018年全年水平。其中,发往农村地区的业务量增长迅速,占了三成。 2021年以来,中国快递业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特别是第二季度以来,每月业务量近百亿件,显示了我国快递市场的发展韧性、蓬勃活力和增长潜力,也彰显了邮政快递业在促进消费和畅通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快递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得益于消费促销活动不断升级,也得益于“快递进村”的加速推进。今年以来,年货节、双品购物节、“618”电商大促等活动不断刷新记录,拉动了快递业务量的持续上涨。在国家邮政局的推动下,寄递企业因地制宜地通过邮快、交快、快快合作等模式加速推进快递进村,农村地区成为业务量增量重要源泉。目前,我国农村100%的乡镇已建有邮政局所,100%的建制村实现了直接通邮,97%的乡镇有了快递网点,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持续提升,邮政快递业已成为支撑农业、疏通农村、服务农民的重要生力军。 当前,我国快递日均业务量约3亿件,日均服务用户约6亿人次,行业服务民生和经济的作用愈发凸显。随着快递寄递网络继续深入城乡,特别是“两进一出”工程的持续加快推进,中国快递业的覆盖范围、服务能力将得到继续提升,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便捷的用邮体验。(杨虞波罗)
爱吃辣的人更长寿?
根据将在美国心脏协会 2020 年科学会议上公布的初步研究,食用红辣椒的人可能活得更久,死于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风险可能显著降低。该会议将于2020年11月13日、11月17日在线举行,是全球心血管科学医疗保健领域最新科学进展、研究和循证临床实践更新的重要交流活动。此前已有研究发现,红辣椒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和调节血糖的作用。这是由于辣椒素的作用,它能使红辣椒在食用时具有从温和到强烈的特点。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杂志发布一项研究,即喜欢辛辣食物的中国人似乎吃的盐更少,血压更低,潜在地降低了他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这项研究调查了 606 名中国成年人,并确定了他们对咸和辣口味的偏好。研究人员随后将这些偏好与血压联系起来。他们发现,喜欢辛辣食物的人比不太喜欢辣的参与者摄入更少的盐。研究人员还利用成像技术观察了参与者大脑的两个区域 —— 脑岛和眼窝前额皮层。他们发现被盐和香料刺激的区域重叠,而香料进一步增加了被盐激活的区域的大脑活动。作者表示,大脑活动的增加可能会使人们对盐更加敏感,这样他们会倾向于少吃食物,进而潜在地降低了他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然而该研究的所有参与者都来自中国,这些发现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国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所以,为了分析辣椒对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普遍影响,本次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筛选了来自五大全球健康数据库 (Ovid、Cochrane、Medline、Embase 和 Scopus)的4729项研究。他们的最终分析包括了四项大型研究,其中包含了参与者的健康状况,以及辣椒摄入量的数据。该项研究使用了来自美国、意大利、中国和伊朗的 57 万多人的健康和饮食记录,以比较吃辣椒、很少或从不吃辣椒的人的健康和饮食状况。研究惊人地发现,与那些很少或从不吃辣椒的人相比,吃辣椒的人心血管死亡率相对降低 26%、癌症死亡率相对降低 23% 及全因死亡率相对降低了 25%。“在先前发表的研究中,经常食用红辣椒能够降低所有原因的疾病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它强调了饮食因素可能在整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学博士、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心脏、血管和胸部研究所的资深作者徐博说道,“但是能解释这一发现的确切原因和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因此,不能肯定地说吃更多的红辣椒可以延长寿命和减少死亡,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或癌症。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特别是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来证实这些初步发现。”此外,徐博还表示,这类研究有几个局限。四项研究中有限的个人特定健康数据以及其他因素都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还指出,在不同的研究中,人们食用的辣椒的数量和类型是不同的,这使得他们很难得出确切的结论,即食用多少辣椒、多久食用一次以及哪种类型的辣椒对健康有益。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继续分析他们的数据,并期待尽快得出结论。
滴滴纽交所挂牌上市 至少募资44亿美元
6月30日晚,成立9年的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 "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承销商。滴滴这次IPO的承销商名单中还有多家中资机构,包括中金、中银国际、交银国际、建银国际、招银国际、工银国际和国泰君安国际等。本次IPO中,滴滴发行价定为14美元,位于13-14美元/ ADS的发行区间上限。滴滴发行3.17亿股ADS,比原计划的2.88亿股多10%。以14美元的发行价计算,滴滴此次至少募资44亿美元。对于此次募资的用途,滴滴在招股书中披露计划将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以发行价计算,滴滴IPO的估值超过670亿美元。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滴滴完全稀释后的估值(通常包括限制性股票单位)可能超过700亿美元。有接近滴滴知情人士透露,自递交招股书以来,滴滴已获得10倍超额认购,即获得超过400亿美元订单,提前超额完成原计划40亿美元的募资目标。富时罗素此前发布报告称,如果滴滴美股ADS首日上市收盘满足相关门槛,将有望被快速纳入富时罗素全球股票指数系列。此前,滴滴招股书已公布了具体业务的收入情况。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是1336亿元、23亿元和58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出行业务和国际化业务的平台收入从2018年的18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242亿元人民币,并进一步增长到2020年的347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台收入中,93.4%来自于中国,6.6%来自于国际。盈利表现上,滴滴在中国出行业务方面已实现盈利,该业务2019年实现调整的息税前利润38.4亿元人民币,2020年39.6亿元人民币,2021年一季度36.2亿元人民币。2020年中国网约车业务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3.1%。整体来看,由于研发投入、拓展新业务投入较大,滴滴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2019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106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运营亏损约67亿元。
里程碑!伦敦大学研究人员使用“基因剪刀”首次治疗遗传病
研究人员首次利用CRISPR治疗罕见致命肝病,该方法依赖一种包含编码DNA剪切酶的mRNA和另一种将其引导到特定基因序列的RNA。图片来源:ELLA MARU STUDIO一直以来,人们若要使用被称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疾病,需要清除一个巨大的障碍:将分子剪刀工具直接注射到受影响的细胞中,从而实现DNA切割。近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将CRISPR药物注射到一种罕见遗传病(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病)患者的血液中,并发现其中3人的肝脏几乎停止产生有毒的蛋白质。近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CRISPR治疗是否能缓解该疾病的症状,但初步数据让人们对这种一次性治疗的效果感到兴奋。未参与该研究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研究员、心脏病学家Kiran Musunuru说:“它超出了我所有的预期。”在治疗过程中,CRISPR技术能使一种突变基因失活。该突变基因会导致人体肝细胞产生一种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被称为转甲状腺素(TTR)。它会在人体的神经和心脏上积聚,导致神经疼痛、麻木和心脏病。虽然对大多数疾病来说,这种疗法意味着以某种方式将CRISPR成分或基因指令注射到血液中,然后在一个器官或组织上找到了治疗靶点,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该疗法在肝脏中可能更容易实现,因为肝脏会吸收外来颗粒。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为患有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病的4男2女,注射了含有两种不同RNA的脂质粒子:一种编码Cas蛋白质的mRNA,可以剪断DNA;还有一种向导RNA,可以把前者导向TTR基因。该研究负责人、伦敦大学Julian Gillmore表示,28天后,接受两剂治疗中较高剂量治疗的3名患者的TTR水平下降了80%~96%,与药物治疗组的平均水平(TTR水平下降约81%)持平或更好。研究人员表示,接受CRISPR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看到症状减轻。尽管该疗法的短期副作用很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问题可能会显现,比如,CRISPR可能会在错误的DNA位置(包括非肝细胞)进行切割,并引发癌症或其他问题。然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看来,这项新工作“在能够灭活、修复或替换身体任何部位的致病基因方面,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会改变血细胞大小和硬度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利用细胞实时形变测量仪,德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新冠病毒会显著改变人体内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大小和硬度,持续时间可能长达数月,这一发现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症状会在新冠肺炎病患身上存在很长时间。一些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仍饱受气短、疲劳和头痛等症状的折磨,科学家们一直未能找出原因。而且,研究还发现,患者感染后,血液循环受损,可能导致血管闭塞,影响氧气在血管内的输送,而这些现象都与血细胞有关。为厘清这一问题,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德国免疫治疗中心的科学家,测量来自17名新冠肺炎患者、14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以及24名健康人士(作为对照组)的400多万个血细胞。他们在发表于最新的《生物物理学杂志》的论文中指出:“在感染期间甚至感染后,都能检测到患者的血细胞出现了清晰而持久的变化。”为分析血细胞,研究人员使用了自行研发的细胞实时形变测量仪(RT-DC)。他们先让血细胞高速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在此过程中,白细胞和红细胞被拉伸。一台高速摄影机会记录下每个细胞的情况。然后,他们借助定制软件确定细胞的类型,以及细胞的大小和变形程度。该系统每秒最多可以分析1000个血细胞。结果表明,新冠肺炎患者红细胞的大小和变形能力与健康人士的红细胞有很大差异,表明这些细胞受到损伤,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新冠肺炎患者肺部血管出现阻塞、栓塞的风险增加。研究还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红细胞的供氧能力也在感染中受损,患者的淋巴细胞(负责获得性免疫防御的一种白血细胞)也明显变软。此外,在感染7个月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另一种参与先天免疫反应的白细胞)仍有显著变化。
每秒产188亿个!中国科学家实现最快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新华社合肥7月4日电(记者徐海涛)随机数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信息安全、密码学、科学仿真等众多领域都有应用需求,但要人工产生大量“真随机数”却是个难题。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张军等人联合浙江大学储涛教授研究组,通过研制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和优化处理,实现了速率达18.8Gbps的世界最快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示意图 潘建伟团队 供图随机数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应用,比如在信息安全和密码学等领域,需要第三方完全不知道的随机数作为安全性的基础。在游戏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需要使用随机数来控制系统的演化。在天气预报、新药研发、新材料设计等领域,也常需要通过数值模拟进行计算,而数值模拟的关键是要有大量随机数的输入。要人工产生大量“真随机数”并不容易,很多随机数发生器其实是基于确定性的算法,产生的是“伪随机数”。量子力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因为其物理过程具有“内禀随机性”。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重复性和无偏性等特征,是量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核心器件。潘建伟、张军等人长期研究实用化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并取得了多项世界前沿性成果。近期,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基于真空态涨落的高速量子随机数产生方案,并完成实验验证。同时,他们与浙江大学储涛等合作,通过多次迭代制备了硅光芯片,并通过进一步优化处理算法和硬件实现,在实现高集成度的同时,大大提升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实时生成速率。经传输测试,该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实时生成速率达到创世界纪录的18.8Gbps,相当于每秒钟产生188亿个随机数。这个研究成果,为开发低成本的商用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单芯片奠定了技术基础。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应用物理快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天河”E级验证系统摘得图计算领域两项桂冠
记者3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E级(百亿亿次)计算机关键技术验证系统,在7月1日发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获得SSSP Graph500(单源最短路径)榜单世界第一和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佳绩。 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是我国首个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部署所在地,同时部署有“天河”E级验证系统。 图计算是将数据按照图的方式建模开展运算,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广泛。据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总工程师冯景华介绍,不同于国际超算领域另一知名排行榜Top500侧重计算性能,Graph500排行榜于2010年首次发布,是国际上评价超级计算机图计算性能的最权威榜单,主要针对当前热门的数据密集型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领域,开展实施评测,可充分体现超级计算机的访存和通信性能,直接反映超级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杨灿群表示,“天河”团队以“天河一号”首夺世界第一为起点,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自主创新,使“天河”超算系统在硬件和软件全自主化的同时,应用领域从传统科学工程计算向大数据处理和智能计算拓展。“天河”E级验证系统能在强调实用好用、高效节能的关键评测中排名两项世界第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天河”超级计算机在数据密集型应用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突破,这对于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有着重要支撑作用。
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加速崛起,全产业链体系初步成形
以“智联世界 众智成城”为主题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8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人工智能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克服去年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危中迎机,逆势增长。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49家,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实现50%左右逆势增长,行业复苏态势明显,2018-2020年年均增速29.5%。上海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聚焦,绝不只是该产业本身的产值有多高。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成色究竟如何?以下是一份详细的“说明书”。全产业链体系初步成形。微软、亚马逊、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龙头企业纷纷在沪布局业务,打造产业生态;商汤、依图、深兰、云从等技术类企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加快技术落地步伐;寒武纪、平头哥、地平线、燧原、天数智芯、禾赛科技等基础类企业致力于研发高端智能芯片、传感器,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达闼、钛米、高仙、小蚁、快仓等产品类企业持续推出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联影智能、森亿、商米、明略、达观、氪信、虎博、趣头条、极链、松鼠AI等应用类企业深耕医疗、金融、商贸、文娱、教育等垂直领域,提升人工智能赋能价值。“4+X”载体空间格局不断优化。浦东张江“智能产业+科创”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岛已成为国内行业地标,集聚IBM、百度、同济大学等19家创新主体,正推动由岛扩区。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正式启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智研究院、华为、依图、明略等领军AI企业入驻,集聚8位院士,158位博士。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以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区域整体开发,创建“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的产城共生家园,推进“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临港新片区积极探索前沿产业集聚和政策制度创新,地平线、寒武纪等一批领军企业落户,商汤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建设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稳步开展,依托“国际数据港”功能平台,发展跨境数字经济相关的人工智能产业。此外,市北高新、长阳创谷、虹桥智谷等特色园区加快建设,华东无人机基地等区域产业正集聚发展。创新平台集群不断壮大。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等揭牌运作,中科院计算所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两批17家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揭牌,在人工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智能机器人、AI+医疗、AI+金融、AI+制造等重点领域进行突破。重大创新项目加快攻关。商汤“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于临港奠基,已完成主体建筑封顶。天数智芯7nm通用GPU芯片发布,有望突破智能芯片领域“卡脖子”问题。国家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应用场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工信部立项支持。同济、交大、复旦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应用示范深入推进。持续建设东海大桥海铁联运、申通地铁、张江科学城等重量级场景。通过“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发布3批58个单位的场景需求,对接280余个企业、500余个解决方案。在抗疫期间,建设了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两个应用场景,取得良好成效。全国人工智能“揭榜赛道”形成成果。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视觉图像身份识别、智能传感器等4条赛道,开展测评工作,形成一批标准规范。截至2020年底,智能网联汽车已累计开放测试道路560公里,向23家企业155辆车颁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企业数、牌照数均居全国首位。多层次人才集聚。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从业人员达18.7万人(2020年7月)。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专家落户上海发展。上海11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9所高校设置本科人工智能专业,38所高校开设104个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2019年招生数11490人、在校生数35492人,为人工智能发展储备大量后备人才。依托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建立人工智能平台基地,依托仪电集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电科所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继续教育基地,培养出大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行业资源汇聚融合。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完成首轮资金募集,设置“上海AI会客厅”,与上交所共建“科创板AI产业工作站”,打造人才、科技、产业、资本等各类要素联通、对接、整合的“一站式”平台。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青年AI科学家联盟等行业组织成立,张江人工智能赋能中心、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等正式启用,为行业发展凝聚合力,打造服务对接平台。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国家人工智能试验区专委会治理工作组成立,开展人工智能治理的政策体系、伦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研究。持续举办法治、安全、治理等论坛,发布《人工智能安全发展上海倡议》、《人工智能安全与法治导则》、《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等报告。上海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推动大会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成循环联动,成为引进产业项目的“会客厅”、展示产业成果的“大舞台”、优化创新生态的“百花园”。三年来,多项重要政策在大会上发布,十多个重要平台揭牌,80余个产业项目在大会上签约,一大批优秀企业通过大会平台走向世界,为上海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下重要基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将围绕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和《关于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深耕基础、厚植技术,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在重点创新攻关、重大招商引资、公共平台建设、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快突破,发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链接效应,推动四个平台建设。争取“十四五”期间规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左右,2025年达到4000亿元。制定发布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以建成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深度赋能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目标,启动今后五年上海人工智能全面布局。实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聚焦算法这一人工智能战略关键领域,在创新平台、算法产品、交易流通、领军人才、开源社区等方面重点突破,力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协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加快重大基础理论、前沿算法攻关。推动白玉兰开源开放平台、两批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产业转化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落地。推进算力基础工程,建设公共算力平台,推进算力平台的开放和应用,夯实基础智能底座。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推动数据立法,开展AI立法调研,在重点应用领域率先出台相关规范文件。提升招商引资成效。围绕4+X重点园区规划布局,做好精细化招商、全流程服务,利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平台组织新项目签约。实施重大创新项目。聚焦卡脖子领域,推动智能芯片、超大规模算法模型等项目攻关。打造综合应用场景。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框架下,围绕制造、商贸、医疗、教育、交通、政务、文体等细分行业,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转型的“一业一策”。增加智能产品供给。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芯片等领域推出一批智能硬件拳头产品,围绕AI+制造、AI+医疗、AI+金融等领域打造一批关键领域应用算法。建设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推动成立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焦人脸识别、AI+医疗、AI+金融等,启动编制相关标准,促进规模化、规范化智能应用。高质量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会聚能、以会兴业、以会启智,力争实现一年上一个小台阶、三年跨越一个大台阶,着力突出国际对话、全球发布、人才集聚三大功能,创新热点话题演绎与前沿技术呈现,将大会打造为上海人工智能链接国家重大战略、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展示“上海方案”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激活行业创新资本。用好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打造AI会客厅,联接技术和产业、支持创业和创新,推动一批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汇聚行业领军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实施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项目,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多层次人才培养。
“AI程序员”上岗,软件开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
近日,GitHub、GitHub的母公司微软和OpenAI联合推出了“AI配对程序员”GitHub Copilot的技术预览版,这也是微软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后的首个主要成果。GitHub Copilot官网中将其描述为:“你的AI配对程序员”,可直接在编辑器中获取有关整行或整个函数的建议,帮助你更快完成编程工作。GitHub Copilot不是搜索引擎,它提出的绝大多数代码建议都是新生成的,此前从未出现过。它会分析用户已编写的代码,并生成新的匹配代码,包括之前调用过的特定函数。可实现的主要功能有:根据注释写出代码、快速评估不同方法、编写测试、自动填充重复代码、给出整行代码或整个函数的补全建议以及适应用户编写代码的方式。AI开始抢夺程序员的工作了?从左起,GitHub首席执行官Chris Wanstrath、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和GitHub首席执行官Nat Friedman在旧金山GitHub总部。(来源:微软)GitHub Copilot建立在Open AI Codex的新算法之上,Open AI首席技术官Greg Brockman将其描述为GPT-3的后代。GPT-3是Open AI的旗舰语言生成算法,可以生成无法区分是否为人类书写的文本。他进一步解释道,编程涉及提出关于如何做某事的想法,然后实施它,Copilot擅长实施。Open AI是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现由Y Combinator前总裁Sam Altman领导。自Altman领导以来,OpenAI已经从非营利转向“有限盈利”(capped-profi)模式,2019年接受了微软的投资。2020年9月,微软获得OpenAIGPT-3语言模型的独家许可。GitHub首席执行官Nat Friedman在博客中表示,Copilot适用于广泛的框架和语言,但目前发布的技术预览版对Python、JavaScript、TypeScript、Ruby和Go尤其适用。对于AI替代程序员的热议,Nat Friedman表示,“软件开发正迎来自己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革命是编译器、调试器、垃圾收集器以及语言等工具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开发者的工作效率;第二次则以开源为龙头,帮助全球开发者社区汇聚起来并在彼此的开发成果基础之上不断推进;第三次革命就在当下,尝试在编码当中使用AI技术。在发展成熟之后,开发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将有巨大改变——但仍然有很多工作可做、也只能由人类开发者完成,因此不用太担心。”本质上来说,Copilot是一款AI结对编程工具。程序员可以在机器辅助下进行编程,并且在与AI共同完成程序编写的过程中,程序员会及时纠正机器人的错误,进一步改进机器人学习的模型。GitHub认为该工具是结对编程的重大进展,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有了一个“虚拟的帮手”,它可以捕捉到程序员的错误,加速开发过程。这里说的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是计算机编程领域的术语,用来代指两个程序员在一台计算机上共同工作,一个人输入代码,而另一个人审查输入的每一行代码,输入代码的人称作驾驶员,而审查代码的人称作观察员。为了保证结对编程的纠偏能力,两个程序员经常互换角色。近年来人机结对编程(MMPP)不断成熟,AI结对编程(AIPP,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机结对编程的升级版)产品也逐步成熟落地,目前典型的落地产品有aiXcoder智能编程机器人和最新亮相的Copilot。对于Copilot能实现怎样的效果,官网做了如下演示。根据注释写出代码:编程者给出一条描述代码逻辑的注释,Copilot就能自动生成代码。代码补全:提取代码上下文,即可给出整行代码或整个函数的补全建议。自动填充重复代码:编写测试:导入单元测试包,即可帮开发者实现与代码匹配的软件测试。快速评估不同方法:在编程中,同一个函数常有多种实现方法,编程者通常会根据代码的实现效果和运行性能选择最合适的方法,Copilot可一键查看多种实现方法。“这很可能是让编程本身更平易近人的事情之一,”微软CTO凯文·斯科特表示。Copilot的核心Codex模型使用GitHub的数十亿行公开可用代码以及英语示例进行训练。对于由此引发的争议,Friedman回应称,“总体来说:(1)在公共数据上训练机器学习系统属于合理的使用方式;(2)输出结果的所有权归于操作者,跟传统的编译器没什么区别。具体到训练问题上,大家也可以看到OpenAI向美国专利商标局做出的承诺。”GitHub也表示,并不是所有使用的代码都经过了漏洞、不安全实践或个人数据的审查。因此,他们也设置了一些过滤器来防止Copilot生成攻击性的语言,但效果可能并不完美,需要后续完善。GitHub Copilot首先会出现在微软的免费开源产品Visual Studio Code中,未来,微软计划将其整合到商业产品Visual Studio中。
一面爆火一面亏损,奶茶行业怎么了?
头部的新茶饮品牌,常因“网红茶”“爆款”上热搜,网友不时能在各大新闻平台的头条上看到“排队几小时就为了买一杯某品牌奶茶”“某品牌的茶一杯难求,甚至出现黄牛”等等新闻。关于奶茶的新闻,也一次次刷新人们的认知。“奶茶自由”甚至成为网友调侃奶茶价格贵的梗。近几天,网络上也传出某代购以50元一杯的价格代购某长沙爆火品牌的奶茶,一度引发网友的讨论。节节攀升的奶茶价格,“供不应求”的网红奶茶,这让投资人蠢蠢欲动,觉得“新茶饮”这个赛道是个商机。但现实是,某些加盟商在出钱加盟了某些“网红奶茶品牌”后,常常面临赚不到钱的尴尬。在连锁奶茶品牌眼中,“爆款奶茶”“知名明星代言”是吸引加盟商加盟的招牌。品牌旗下的奶茶越是“一杯难求”,明星越是大牌,对加盟商的吸引力就越大。而连锁奶茶品牌方在吸引加盟商时常常选择性地忽略讲述一些事实:无论是奈雪的茶这类头部品牌,还是不知名的小品牌,靠卖奶茶赚钱都非常难。奶茶品牌方真正瞄准的是“加盟费”。“卖奶茶”似乎已经不是主业,吸引投资人加盟,一次性收取数额不小的加盟费才是某些连锁奶茶品牌方“繁荣”的“财富密码”。正因为某些连锁奶茶品牌的“唯加盟费论”“一锤子买卖”的赚钱思路,也使得一些连锁奶茶品牌对于加盟商的经营情况不管不顾。某些连锁奶茶品牌收取加盟费之后“三不管”;知名度不够的品牌找具备知名度的明星背书;“盗版”奶茶品牌以假乱真等等乱象,在奶茶加盟行业层出不穷。6月30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正式登陆港交所。就在奈雪的茶上市前一个月,词条#马伊琍道歉#冲上热搜,马伊琍代言的茶饮品牌“茶芝兰”涉嫌诈骗7亿余元引发关注;随后,郑恺代言的“茶主播”也被指诈骗,700人被骗上亿元。甚至某些连锁奶茶品牌本身就是一个“谎言”。而避开这些“坑”,加盟成功的加盟商,日子也并不好过。数据显示,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茶饮店占比仅为18.8%。加盟商在开店一年之后能存活下来,可谓是“九死一生”。于是,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一边是奶茶加盟商不赚钱,另一边却是新的加盟商却源源不断的涌入。而最终稳稳赚钱的还是连锁奶茶店的品牌方。投资人想要避开某些奶茶品牌的“坑”,说到底还是不能迷信任何“爆火品牌”。任何描述“躺着赚钱”的方式,都有可能是品牌方画的“大饼”。任何头部企业盈利的关键还是在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如何、人员培训、门店管理如何。升级迭代管理体系,才是盈利的关键,也应该是加盟商关注的本质。连锁奶茶品牌方可以通过营销,造成市场的“爆火”假象,但这归根到底不是财富密码。奶茶届“虚假繁荣”总有被戳破的那天。期望加盟商再面对某些连锁奶茶品牌还是再谨慎一些,再冷静一些。
全球最大上海天文馆7月18日对外开放,最新“剧透”带你揭开“盲盒”
上海临港滴水湖畔,全球最大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将于7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主展区分为家园、宇宙、征程三个板块,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精美绝伦的展品,加上一支善于“讲故事”的策展团队,将用一种全新方式,刷新公众打开宇宙之美的方式。今天(7月5日),记者提前到上海天文馆“打卡”,为这场等待已久的“人与宇宙的对话”揭开神秘面纱。设计之妙,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展品从空中俯瞰,上海天文馆建筑体以弧线始发,由一系列螺旋带状物围绕着,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体作为建筑内的三个“天体”,相互之间处于动态轨道关系之中,使得建筑通过太阳光影的变幻成为一台可以展示时间的天文仪器。看着这栋建筑“成长”起来的市民,为它送上了“三体”“蝴蝶酥”等昵称。星河。从建筑外形上看,上海天文馆本身就是一件精美展品。天文馆的主入口是一个巨大的悬挑结构,走进主厅,一颗巨大的银色球体“悬浮”其中。不过,“悬浮”只是一种错觉,事实上这颗巨大球体是由钢结构支撑的,在设计师的巧思下,支撑结构被“隐藏”在了视线死角,需要仔细寻找才能发现。球幕影院这颗巨型银球其实是一座内径23米、外径约30米、可容纳200名观众的球幕影院,可播放10K高清电影。从外部看,设计的精妙随处可先。当阳光透过金碧辉煌的圆洞天窗倾泻而下,会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弧,不同时间,光弧的形状和大小也不相同。今年6月21日夏至,日光形成的光圈便与地面水磨石铺就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上演了一场天空与建筑的“对话”。今年夏至日,日光圈与地板重合。施韡摄上海天文馆大量采用弧线设计,不仅展现了天文学概念,更与轨道周期紧密相连。建筑成为连接人类和宇宙的工具,将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博物馆体验。比如,走进宇宙展区之前,要先穿过一段时空长廊,巨大屏幕会跟随你的脚步形成时空涟漪,播放相应的天文画面;走进家园展区时,也有一条长廊,两边展示着珍贵的天文物件,如古代星盘,写有“万有引力”公式的原版天文书籍,伽利略、牛顿等人制作的望远镜等。构思之巧,与地球的每一次“相遇”都是惊喜在家园展区,最重要的展项就是位于展厅中间的“地球演化”。“地球”是一颗直径20米的巨大圆球,在漆黑的展厅里,发出蓝色亮光的它如同最闪亮的明星,吸引所有参观者的目光。地球演化。这是一颗行星从熔岩火球到蓝色星球的沧桑巨变。展品用高清投影的方式,直观展示了地球从冥古代到新生代的六个演化阶段,以及在这期间地质、温度、大气、水圈、生物圈及人类的进化等六方面演化内容。走出家园展区,“地球”并没有像一般展品一样完成它的展示使命,在之后的参观中,观众会在很多不经意的时刻见到它,每一次“相遇”都让人止不住地感动和兴奋。地月系统不出意外,宇宙展区的“假如剧场”将成为开馆后的网红“打卡点”,这里每一场只能容纳50名观众,迎接你的将一场“创造宇宙”的游戏。在经历无数次尝试后,你会发现,只要任何一个参数有所偏差,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都将不复存在。就在心情陷入沮丧时,幕布拉开,你会再一次望见那颗蓝色地球,那一瞬间的悲喜转化着实令人激动。与“地球”的第三次相遇需要你足够的细心。当你走进征程展区1:1还原的天和核心舱模型,无论是航天员太空健身用的单车,还是“天地通话”时佩戴的耳机,有太多惊喜会吸引你的注意力。这时,你需要往窗外看一眼,“地球”还在那里,而你已身处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中,这种沉浸感是否比走进舱门时更强烈了呢?在充满巧思的上海天文馆,“地球”或许还有更多“妙用”,留待公众前来细细寻觅。因为这本就是一座需要“深挖”的宝藏博物馆。展品之美,汇聚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闪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珍贵藏品。上海天文馆自筹建之初,便向全球广发“征集帖”,征集古代和近现代与天文学及宇航事业发展有关的文物、器物、档案、陨石标本等藏品。有人为此奔走,有人慷慨捐赠,终于为这座硬件一流的天文馆配上了一流的“软装”。“我们的陨石展品数量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每一块背后都有故事。”上海天文馆建设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林清说。比如,有一块名叫“第六站”的陨石,因其陨落在苏丹的第六火车站而得名。在天文学上,这是一块了不得的陨石。2008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代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并预测它会和地球相撞,后来它真的掉下来了,“第六站”就其残骸。有这样经历的陨石,地球上目前只此一块,从它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人类对于天体运行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在天文馆建设过程中,由上海科技馆“拾到”的曼桂陨石坑也将如约和观众见面。2018年,云南西双版纳上空掉下一块陨石,在地面形成了一个直径13厘米、深25厘米的陨石坑。陨石常有,陨石坑不常有。上海科技馆工作人员在泥泞山路上徒步一个多小时赶去“捡”回了这枚陨石坑,如果晚去一会儿,这个“土坑坑”很可能就被随后的一场暴雨淹没了。曼桂陨石坑。沈湫莎摄牛顿所著、写有“万有引力”公式的英文首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来到上海天文馆的经历也颇为坎坷。由于这是一件英国“国宝级”的文物,在上海科技馆拍下展品后,等待了六个月才从英国运往中国。据林清透露,有一件很小却极其珍贵的“重量级”展品有望在上海天文馆与公众见面。它究竟是什么?要等待正式开馆那天答案揭晓。
刺激的生活环境,会让大脑保持年轻?
无论是人类,还是小鼠等动物,基因组中包含了数万个基因,然而,决定其细胞功能和健康与否的不仅是这整体的基因蓝图,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其中哪些基因开启或关闭。众所周知,衰老、生活条件、行为,以及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上述开启或关闭基因的能力,这种被称为“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的现象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2000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告诉了我们,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会对他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近日,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再生疗法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研究论文。通过单核苷酸分辨率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证明了高刺激环境还能恢复大脑海马中大量与年龄相关的DNA甲基化变化,表明高刺激环境能够使大脑的记忆控制中心海马体保持年轻。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积极、多样的生活有助于在老年时保持精神健康。衰老与大脑功能逐渐下降有关,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增加和神经可塑性丧失。衰老过程中大脑功能的下降与表观遗传变化有关,包括DNA甲基化。生活方式因素,包括体育锻炼、认知刺激和社交互动,可以减轻人类与年龄相关的大脑功能下降,改善衰老过程中的大脑功能,但它们对与年龄相关的表观遗传变化的影响尚不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DNA甲基化水平会逐渐降低,因此DNA甲基化水平可做为一个表观遗传学时钟,用于衡量衰老水平,追踪一个人的生物学年龄。那么生活方式是否会通过改变DNA甲基化水平来影响衰老过程中的大脑功能呢?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团队在小鼠中进行了研究,他们让两组小鼠在不同环境中长大,一组从小就生活在有各种玩具和隧道管的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另一组则没有这些。然后,对这两组小鼠的基因组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那些在刺激环境中长大的小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DNA甲基化水平下降更少。而在低刺激环境中长大的小鼠,它们的DNA甲基化水平则下降的更为明显。这些DNA甲基化水平的改变本身不会影响遗传信息,但是它们会影响一个基因是否被激活或激活水平。这些检测结果意味着,在刺激环境下长大的小鼠,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更年轻的状态。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刺激环境影响了小鼠大脑海马体中新生神经元和细胞连接相关的基因,海马体是大脑中的记忆控制中心。从表观遗传上来讲,生活在刺激环境中的小鼠保持了更年轻的大脑海马体。与在低刺激环境中长大的同龄小鼠相比,在刺激环境中长大的小鼠的大脑更具延展性,具有更大的“神经可塑性”。许多其他研究已经表明,在高刺激环境中生活的小鼠在记忆测试中的表现优于在低刺激环境中生活小鼠。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Gerd Kempermann 表示,这种优异表现很可能是由于刺激环境中生活的小鼠的DNA甲基化水平更稳定。最后,Gerd Kempermann 表示,虽然对于人类而言,生活方式如何影响行为,以及人类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比小鼠要复杂的多,但人类与小鼠的基本表观遗传原理是一致的。总的来说,高刺激环境具有预防和抵消老年动物大脑功能障碍的巨大潜力,包括突触可塑性、海马神经发生和认知能力。通过单核苷酸分辨率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证明了高刺激环境还能恢复大脑海马中大量与年龄相关的DNA甲基化变化。这些发现提供了一个潜在机制: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能够在整个神功周期中支持和促进大脑功能。
它们在海底沉睡了1亿年,或许能实现真正的“永生”
图片来源:pixabay2010 年,来自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的科学家跟随船只驶入了南太平洋环流区。除了最干旱的地带以外,这片海洋可以称得上是地球上最贫瘠的地方。环流区的中心附近就是“海洋难抵点”(Oceanic Pole of Inaccessibility,是地表距离陆地最远的地方),同时也是南太平洋的“垃圾站”——微塑料会在这里堆积。科幻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的粉丝甚至认为这里是克苏鲁的家。有些时候,离这片海域最近的人可能是海域上空的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尽管洋流会围绕环流区流动,但环流区内部是相对静止的。这里几乎没有营养物质进入,也鲜有生命存在,需要至少100万年才能累积一米的“海洋雪”,这是一种由海洋生物的尸体、排泄物和灰尘组成的物质,能将能量从光线充足上层带到海洋底层。可以说,这里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低的地方。IODP团队从一个60多米高的钻井平台上向这片海域投放了长达数千米的探测管线。12个推进器会将钻井平台固定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中。一旦探管触底,钻头会在多个位点向下钻入75米,直达深海粘土和钙质超微化石软泥之中。随着这些采集了海底沉积物的探管再次浮出水面,1亿年的地球历史也一同展现在我们眼前。IODP团队成员希望了解在这样空旷的海洋中会有哪些微生物生存,它们又能存活多久。正如预期的那样,原始沉积物样本含有的细菌很少,密度大约只有每立方厘米100~3000个,是高产水域中,同等深度样品的1/1000万~1/10。不过,当研究者在实验室中培养这些细菌时,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按理说,细菌在经历了1亿年的持续饥饿状态后,可能已经变成了微生物“僵尸”,即它们仍能存活,但不能生长,或者只能以人类无法测量、极慢的速度生长。在21世纪初,科学家诱导培养了几株从至多3500万年前的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出来的细菌,但该实验并没有研究细菌的生长过程。2017年,一项关于无氧煤层微生物(形成于1600万~1200万年前的陆地上,但之后被海水浸没)的研究表明,从该处采集的微生物经过培养后能够生长,只是速度十分缓慢。它们的倍增时间从数月至一个世纪不等,算得上是已经观测到的生长最慢的微生物了。但这些来自南太平洋的微生物却完全不同。2020年7月,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表明,其中99%的微生物在养分充足的条件下会迅速“苏醒”,摄取营养并开始生长。只需培养68天,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就能增长到最初的1万倍,每5天数量就会增长一倍。这些微生物的后代含有同位素标记的碳和氮元素,而这些信号只有在摄入了科学家提供的食物后才会出现。这一结果值得我们深思。海洋沉积物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其中的微生物数量占据了地球微生物总量的一半。设想这样的情景,当蛇颈龙游过一片海域时,它们可能在海底觅食,导致沉积在海洋底部的微生物被唤醒并且开始增殖。接下来,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这些微生物被海洋和沉积物所保护,免受宇宙线损伤而存活了下来。当它们再次被挖掘出来并获得营养物质后,可以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生存。当然这只是猜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想法不太可能发生。想象一下这些微生物在黑暗中存在了长达1亿年之久。致密的海底沉积物就像不使用面粉的巧克力蛋糕,其中气孔直径不过0.02微米。鉴于细菌通常有几微米长,它们很难移动去寻找食物,更不可能意外地出现在科学家面前。一些细菌(绝大多数是厌氧细菌)会产生芽孢用于增强自身抵抗力,并且降低代谢活性,这种变化似乎能让细菌应对恶劣的环境。芽孢常被认为是细菌休眠的一种形式。但当科学家研究环流区沉积物中细菌的DNA时,他们发现这些细菌几乎不会形成芽孢。大部分被唤醒的细菌竟然会进行有氧呼吸。更令人意外的是,研究者在一个培养了557天的实验样本中发现,一种光合细菌正在大量繁殖。这种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的细菌是一种蓝细菌,因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曾被考虑送往火星,以改变火星表面的环境。这些细菌能在干燥、寒冷、含盐量高且有辐射穿过的半透明岩石下生存,并且具有利用红光的罕见能力。但是,这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如何在海底繁殖,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含有这些细菌的沉积物形成于1亿年前,但是每个细菌的年龄还很难确定。其中一些细菌可能是原始细菌群落的后代,因此也更年轻。不过,繁殖的代价并不小,考虑到它们所处的环境,繁殖现象可能极少发生。总结来说,这些细菌在狭小的空间中生存,几乎不产生芽孢并且能够迅速恢复活性。《自然·通讯》的这篇论文的作者认为,贫瘠的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只是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科学家推测,个别细菌在不繁殖的状态下可以生存数百万年。当然,这一点是否正确,需要等到探测细胞年龄的技术出现后才能确定,现有的技术只能探测沉积物的年代。几年前,当古生代煤层中的细菌被科学家唤醒时,我曾为《科学美国人》撰写了一篇博客文章。我推测,在多种严格受限的条件下,细菌可以永生。当然,时间似乎也是关键要素:白垩纪(约1.45亿~6600万年前)沉积物中的细菌复苏后,复制的速度可能只有数百万年前沉积物中细菌的一半。大量证据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满是活化石的行星上,它们可能既是化石又是生命。喜欢恐龙的人能够去博物馆参观恐龙的骨头、牙齿和足迹化石;喜爱植物的人也能观察石化林和其他树木化石。但喜爱微生物的人有更好的观察对象:他们想要看的化石可能还活着。
航天员出个门要“看天”么?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并开展了各项在轨工作和实验任务。我国航天员在空间站执行任务期间,将多次开展出舱活动。那么,当航天员走出空间站,零距离接触空间环境时,在茫茫太空中将遭遇什么样的空间环境威胁呢?如何才能在舱外安全地执行任务呢?答案就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提供的空间辐射环境保障服务,利用我国空间站自主的粒子通量和太阳活动监测数据,保障航天员出舱环境的安全。载人空间站和航天员可能遭遇的空间环境辐射危害中国载人空间站位于低地球轨道,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预计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在此期间,影响空间站运行和航天员飞行安全的轨道空间环境主要是高能带电粒子辐射环境和高层大气环境。图1 中国载人空间站所处的空间环境对于航天员而言,需要常驻在空间站。在不定期开展出舱活动期间,除了要面对舱外太空特殊的压力环境、真空环境、温度环境的挑战外,还要面对太空特有的空间辐射环境,遭受空间高能带电粒子辐射的概率大大增加。空间高能带电粒子对航天员的辐射危害主要是辐射损伤效应,即高能带电粒子通过电离作用和原子位移作用,导致被辐射对象的物质内部分子结构出现缺陷;就像高速运行的汽车与人体相撞会造成人体损伤一样,高能量的辐射线与人体组织细胞相撞,会引起细胞损伤(如图2所示)。如果人体只是受到轻微的辐照,比如地面上的本底辐射,也就是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辐射,人体细胞能够很快进行自我修复。但是,在受到较强辐射情况下,细胞无法及时修复,就可能造成细胞的死亡或永久损伤,导致异常细胞的出现,会使航天员感觉不适、发生辐射导致的各种疾患,在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导致癌变的发生。图2 辐射形成的自由基对DNA的破坏空间环境中的辐射源地球周围的空间环境中,主要存在三种高能粒子辐射源:地球辐射带、银河宇宙线(GCR)和太阳质子事件(SPE)。地球辐射带是高能带电粒子受地球磁场捕获而形成的强辐射区域,包括内辐射带和外辐射带,主要由高能电子与高能质子构成,靠近地球的内辐射带中心位于3000-4000公里左右。我国载人空间站轨道高度在500公里以下的低轨道,处于内辐射带底部。这个高度上的质子辐射带主要集中在南大西洋异常区SAA。辐射带高能粒子的能量相对不高,航天器的舱壁对它们能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但航天员在出舱期间,在南大西洋异常区遭受的高能粒子辐射剂量将大大增加。银河宇宙线是来自银河系超新星爆发时的高能粒子,能量很高,但通量较低,一般不会造成显著的短期效应,但长期暴露在银河宇宙线中会增加不育和癌症的风险。我国载人空间站轨道高度和倾角都比较低,地磁场屏蔽了大部分的银河宇宙线,因此影响很小。太阳质子事件是太阳爆发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主要成分是质子,与银河宇宙线类似。在载人空间站轨道上,受地磁屏蔽的影响,一般级别的太阳质子事件对载人航天产生的辐射危害较小,只有级别比较高的太阳质子事件会产生较大的辐射危害,对载人空间站和出舱活动构成严重威胁。航天员出舱的空间环境保障服务航天员在太空中执行出舱任务时,脱离了空间站舱壁的保护,将不可避免地暴露于空间辐射环境当中,虽然穿着厚厚的航天服,但与空间站舱内相比,受到的空间辐射威胁大大增加,因此分析和预报辐射环境的特点及其可能对人体的损伤,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航天员接受的辐射剂量,降低危险,对载人航天是十分必要的。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就一直是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空间环境保障的承担单位,保障了历次发射任务都避开了太阳质子事件。图3 历次发射任务均避开太阳质子事件在载人空间站运行阶段,针对航天员的出舱任务,需要通过空间环境预报来协助航天员进行重点防护和规避辐射环境的危害。例如,太阳质子事件的提前预警,对空间站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边界的提前预报等。由于我国载人空间站将在轨运行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了保障空间站长期运行安全,在天和核心舱上携带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自主研发的空间环境要素监测载荷,包含1台粒子通量和太阳活动探测器和2台大气密度多向探测器,载荷设计寿命不少于15年。截至目前,空间环境要素监测载荷已经成功获取了高能粒子通量、太阳X射线流量、大气密度等大量探测数据,通过对探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自主的数据能够准确、灵敏、及时地反映空间环境要素的参数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具备为空间站保驾护航的能力,特别是在南大西洋异常区,自主探测的高能粒子通量数据能比较精确地给出该区域的辐射环境状况。图4 天和核心舱空间环境要素监测载荷安装布局在空间站后续运行期间,空间环境要素监测载荷将长期、连续、实时提供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空间站可靠运行和实验任务实施提供准确的空间环境要素数据。图5 空间站自主探测的大于9MeV质子通量分布目前,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已经将我国空间站自主探测到的高能粒子数据应用到南大西洋异常区的通量和边界轮廓搭建中,提供空间站辐射安全评估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保障航天员在轨飞行安全。通过计算南大西洋异常区的高能粒子辐射水平,预报空间站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的时间,协助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规避南大西洋异常区的辐射危害,从而保障出舱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自主的高能粒子探测数据,还可以给出轨道高度的太阳质子通量状况,可以用于预报和分析近期有无质子事件发生。当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太阳质子事件时,能够向有关部门及时提出建议,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避免太阳质子事件的辐射危害。当发生比较大的太阳质子时,我们能够获得空间站轨道上各个能道的太阳质子平均通量和峰值通量等,以及空间站轨道舱内外的累积剂量,这些数据将对分析太阳质子事件的危害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后续的空间环境保障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标志着我国载人空间站进入大踏步建设阶段。在未来的空间站在轨运行阶段,针对更加频繁的航天员出舱、交会对接、空间科学实验等任务,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将继续基于我国自主探测积累的更加精密的空间环境要素数据,提供及时的空间环境预报信息,保障载人空间站运行和航天员飞行的空间环境安全。图6 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保障团队
科技界: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上海科技系统持续引发强烈反响。沪上科技工作者深感时代重任在肩,纷纷表示要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志向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随时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反复学习总书记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讲话,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深感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他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 “我们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刚从庆祝大会现场返沪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邵宇川依然难掩内心激动。八年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让他对爱国有了更深的感悟。回国一个月,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科技青年,他说: “科技历来是国际竞争中的关键一环,我们要以科技强国为己任,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争做科创先锋,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活力充沛,关键就在于有一个科学的思想做行动指导,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做战略统领。”上海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秦文波表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此,上海科学院正着力打造“组织科研的科研组织”,将产业企业的需求转化为科研攻关的“追求”,加快提升应用技术策源力、技术成果转化力、高端人才集聚力、科研机构影响力,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科研机构。
SpaceX载人龙飞船和Crew-1任务宇航员创造了8项新纪录
NASA官网据外媒报道,SpaceX和美国宇航局(NASA)于美国东部时间周日19点27分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搭载载人龙飞船的Crew-1任务。此次发射正式拉开了NASA商业乘员计划的序幕,它将四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作为其任务的一部分,该飞船不仅开启了NASA希望能够发展低地轨道经济的一系列任务,而且由于此次发射的独特性质,载人龙飞船和Crew-1任务宇航员也创造了新的记录。虽然Crew-1任务的前次发射Demo-1成为自2011年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计划结束后,首次从美国本土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宇航员的任务,但任务本身的性质限制了其所能实现的目标。虽然Demo-1 Crew Dragon Endeavour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携带乘员超越地球引力的商业航天器,但它的继任者在这一成功的基础上,让航天器阵容和Crew-1乘员创造了8项新纪录,作为周日发射的一部分,他们将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长达6个月的任务。前两项纪录是由载人龙飞船自己创造的。通过这些,该飞船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搭载4名宇航员进入轨道的商业乘员飞船。同时,它也成为第一个搭载4名乘员飞向太空的太空舱航天器。此次搭乘载人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是NASA宇航员Michael Hopkin、Shannon Walker和Victor Glover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宇航员野口聪一。在执行Crew-1任务时,宇航员Walker成为首位搭乘商业航天器飞行的女性宇航员,使记录总数达到三项。在这条战线上,与她一起通过Crew-1任务创造两项纪录的还有野口聪一。通过参与这项任务,这位日本宇航员成为首位搭乘载人龙飞船、"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这三种航天器飞行的NASA国际伙伴宇航员。NASA-ASTRONAUTS-SPACEX-CREW-DRAGON-CREW-1-MISSION-NOVEMBER-15-2020-1030x563.png此外,仅仅是通过在周日的任务中飞行,JAXA的宇航员就使得SpaceX的第一艘载人龙飞船创造了第三项纪录,Crew Dragon成为了第一艘搭载国际非美国宇航员进入太空并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商业乘员飞船。野口聪一和Glover一起,他本人也通过Crew-1任务创造了两项纪录。通过今天搭乘SpaceX飞行器,Glover成为第一位搭乘商业航天器飞行的非裔美国宇航员。对于他的第二项纪录,一旦机组抵达国际空间站,他也将成为第一位在国际空间站上完成长时间任务的有色人种宇航员。最后,美国太空部队上校、今天任务的指挥官Michael Hopkin将正式成为第一位指挥航天器的飞行测试工程师。NASA决定将这一历史性任务委托给工程师而不是飞行员,这说明了该机构对载人龙飞船太空舱的飞行计算机的信心,因为与航天飞机相比,载人龙飞船太空舱在操纵性方面所需的输入更少。此外,载人龙飞船的任务外形也比传统航天器小。在发射升空后,载人龙飞船上的宇航员将需要大约27个小时到达国际空间站,随后它将在东部时间午夜或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4:00前不久与轨道体的节点2前端口对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