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长城欧拉,骗走女人“芯”
撰文 / 《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程辰 王达叶 编辑 / 冒诗阳 发酵一个多月后,欧拉好猫芯片货不对板事件,终于等来母公司的回应。 12月9日下午,欧拉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欧拉好猫的声明”,称欧拉品牌将推出两项用户权益。 一是2021年12月31日前下定的欧拉好猫车主,将被赠送价值7200元权益包;二是在公告下发前提车及下定的欧拉好猫车主,三电终身质保升级为整车终身质保,首任车主可以得到10000元充电权益。 当天下午,“欧拉好猫给出补偿方案”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接近2500万,而这已是欧拉第五次就芯片事件作出回应。 “一万块充电费,再加上整车质保,如果都能落地,车主用车等于终身免费了。”有车主算了笔账,长城汽车2021年第二季度的单车利润为0.67万元,“如果1万元充电权益是直接充钱而不是代金券,那赚的利润都得搭进去”。 行业人士观察到,此次声明的落款,为欧拉汽车母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意味着事件的重要程度,已经从子公司上升到集团层面。不过,对于母公司出面发布的这版解决方案,车主们依旧反应不一。 12月10日,车主将不满“闹上”央视,成为备受关注的消费维权事件,也是汽车智能化时代中,少数因智能系统而生的维权案例。 已有车主发出律师函 事情始于11月初,有欧拉好猫车主在投诉平台表示,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车机导航死机、卡顿、无法升级、黑屏等,后经车主测试发现,欧拉好猫车载CPU芯片为英特尔四核,并非宣传中所说的高通八核。 这一发现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一片哗然。欧拉好猫上市时间为2020年11月底,距离被发现“货不对板”已过去近一年。公开数据显示,欧拉好猫今年前11月累计销售近4万辆,最新月销量在A0级新能源轿车市场中排名冠军,大部分用户为女性。其主要卖点,一是外观,二是智能配置。 对于欧拉的最新回应,欧拉好猫上海一位车主李斯并不买账:“核心的芯片问题只字未提,我的诉求就是退车。” 李斯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她已委托律师,向购车4S店发出了第一封律师函,后续也将向企业方面发出。 “好猫是我的第一辆车,2020年成都车展首发期间,我就关注到它了。”李斯的购车预算在15万元以内,外形靓丽和智能化表现不错的欧拉好猫,在几经对比后成为首选。其后,欧拉好猫交付日期虽数次延期,她都选择等待,并在今年1月提车。 因为看中车辆的智能交互体验,李斯在购买车型时选择了当时的顶配,400公里雅典娜版本,“只有顶配版本才有AI摄像头”。 不过这份信赖,却在后续落空。 在李斯的个人社交平台上,她发出了两段与好猫车机系统互动的视频。视频显示,在已经录入车主信息的前提下,AI系统仍无法快速对车主进行人脸识别;当车主说出“天气”、“天气预报”等关键词时,系统也未能推送天气预报信息。 “刚开始提车的时候,我也用过自带的导航,真的很不准,有时候方向和路面都是错的,现在我每次都用蓝牙连接手机来导航”,为解决问题,李斯曾先后向4S店及400求助,“他们双方都表示不清楚这个问题,互相推诿”。 “直到新闻出来后,我才知道是芯片的问题。” “7200元的权益包之前就提出了,可以免费升级Carplay及Hicar功能,但我现在的车机有时候网都连不上,这个权益包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在李斯看来,只有更换芯片,问题才算解决,“企业不能回避欺骗消费者的事实”。 李斯称,在最初购买车型时,销售发给了她一份PDF版本的车型参数配置表,“这张表格里,显示我所购车型搭载的是高通八核芯片”。目前,这份表格已经作为诉讼依据的一部分,发送给了律师。 自从在社交平台宣布维权后,更多的人开始找到她,想要一起加入。“现在我们的维权群里,加上律师有60人左右,第一批有意向维权的车主大概在15名左右。” 此外,即便认可补偿方案的消费者,也满腹狐疑。“如果不出详细规则,什么整车质保、1万元充电权益,那就是文字游戏。”公告发出后,上述权益该如何落地,是好猫车主关注的焦点。 好猫车主杨欣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看到公告后,我第一时间发给了销售,结果他说我比他知道得还早。”销售告诉杨欣,目前具体方案还未下发到经销商,4S店同样一头雾水,“建议我去打400热线”。 《财经天下》周刊整理发现,补偿方案发出后,“10000元充电权益”将如何兑现,是车主们热议的焦点。 “这一万元是折现给到车主,还是家用充电桩,或者是第三方指定充电桩使用,现在这些信息都不清楚。”在欧拉好猫某车友论坛内,有车主按照一个月电费200元计算,1万元充电权益可以使用8年左右。 王雨则在第一时间拨打了400电话,她被告知,品牌方将会在两天后逐一给每位好猫车主打电话详细说明情况。 不过,也有车主表示,已经收到了销售的致电,“针对1万元权益怎么用,销售给了我三种选择方式,其中就包括了折现,他们说正在收集车主的意见,再反馈给厂家作决策”。 芯片“罗生门” 比起补偿,更多车主愿意看到长城从技术上解决问题,换回高通八核芯片,否则只是扬汤止沸。 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欧拉好猫的投诉达到350余条。投诉内容几乎都指向了“好猫”搭载的芯片,货不对板。 在央视财经频道的报道中,一位上海车主表示,希望能换回官方宣传的高通8155芯片。更换回高通8155芯片,也成为了多数维权车主的诉求。 但对车主的这一要求,长城汽车方面并不认可。“在宣传过程中从未提及和着力宣传好猫车机搭载高通8155芯片。”长城汽车一位负责人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从企业宣传、媒体报道角度来看,如果欧拉好猫当时宣传搭载高通8155芯片,这将会是全球首款搭载高通第三代8155芯片的车型,肯定会是一个被重点宣传的亮点。” 在官方资料中,尽管“高通专业车载处理芯片”是宣传点之一,的确未看到“高通八核8155芯片”字眼。从长城汽车官方宣传语境中,咖啡智能的首款落地车型是今年5月上市的中型SUV魏派摩卡,这款车的宣传卖点为“首次搭载高通8155的量产车型”,而非去年11月上市的欧拉好猫。 然而,在投诉车主提供的微信公号截图中,宣传文案的确显示欧拉好猫搭载“咖啡智能车控系统”,采用全新的高通Qualcomm专业车载智能服务平台,拥有8个CPU处理核心。 在另一份车主提供的纸质版车型目录图片中,在“智能服务处理平台”一栏,标明有“高通Qualcomm专业车载处理芯片”字样。 “欧拉好猫参数配置表中显示的是‘智能服务处理平台’,包含了高通、英特尔、瑞萨等多种芯片。”长城汽车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但“欧拉好猫配置表里面提及的智能服务处理平台,只写了高通”是导致问题的原因。 《财经天下》周刊查阅发现,目前在欧拉好猫官网,以及汽车之家车型信息表内,已查询不到“高通芯片”等关键字眼。而在易车平台,欧拉好猫的车型参数配置表中,辅助驾驶芯片一栏中,显示为“英特尔Intel智能自动驾驶芯片”。 11月22日,欧拉品牌方曾在其APP上进行回应,称在销售的欧拉好猫车型确实尚未配置高通八核芯片,在规划中,这一配置原定是要在未来的车型上搭载。 事实上,欧拉搭载的咖啡智能车控系统,是长城汽车去年推出的整车智能化品牌,用以应对智能汽车时代的挑战,这套系统未来将被作为长城旗下车型的“大脑”,而芯片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的能力。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咖啡智能的确有八核芯片的搭载计划,但是在未来的新产品上,而非去年11月上市的欧拉好猫。导致问题的根源,或许是欧拉想要借咖啡智能未来会用的芯片来营销,但事实上,欧拉好猫只用到了咖啡智能里的一小部分。 在投诉帖中,多数车主要求厂家恢复车辆原始配置,即更换回高通八核芯片,“如不能达到要求就退一赔三”。 而“退一赔三”,意味着巨额资金。接近长城汽车的消息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如果按照“退一赔三”赔付,金额将达到亿元级别,“企业很难去做这种决定”。 事实上,悬而未决的欧拉好猫芯片问题,正在影响欧拉品牌的后续销量表现。 欧拉汽车是长城汽车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主打女性用车市场。在其官网,从品牌slogan“更爱女人的汽车品牌”,到车型名“芭蕾猫”、“木兰版”,欧拉在此前被认为是成功开拓女性车主市场的代表。 李斯所在的上海,即是欧拉品牌的主力市场之一,“仅在我们公司,几乎各个颜色的欧拉车型我都见到过”。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欧拉品牌累计销售11.4万辆,同比增长162.21%,是母公司长城汽车旗下销量增速最快的品牌。 但眼下,在某女性用户聚集的社交平台上,不少准车主在这里寻求意见,“到底要不要继续购买?” 根据此次声明,“整车终身质保”、“首任车主享受10000元充电权益”这两项最为诱人的权益,仅针对公告下发日前,也就是12月9日24点前,提车及下定的欧拉好猫车主。官方客服电话400向《财经天下》周刊证实了这一信息。 在一些意向车主看来,现在购买,“总有种吃亏了的感觉”。悬而未决的芯片问题,也让他们开始动摇。 在一个人数达到300余名的欧拉车主交流群内,一位欧拉好猫车主留言称,“如果你只当作代步车用,没问题;如果介意车机交互系统,最好不要购买。” “失去信任只需要一句话一件事,重新建立信任度,难度很大。”长城汽车内部一位消息人士感叹。 欧拉要卖100万辆,却倒在了起点 无论是车主认为的企业虚假宣传,还是企业含糊回应多次后的车主理解偏差,其实欧拉“换芯门”整个事件是关于高通八核芯片的争议。 “高通的8155芯片是高性能芯片,车辆如果要用这个芯片的话,相应的‘标定’(汽车行业名词,指针对目标市场、整车配置,对软件优化的过程)就会更高。所以如果用8155芯片,相应的车机屏幕、软件系统等都会更高。”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可以对比一下车机系统明显优于欧拉好猫的WEY摩卡就明白了。所以为了防止产生误会,他们现在已经删了欧拉好猫宣传册上面有关高通的表述。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将高通八核芯片用在好猫上,难免有点大材小用,所以从设计上至少这一代的好猫没有用8155的计划是能讲通的。” 目前来看,已经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且已上市且交付的车型有威马W6、WEY摩卡和吉利星越、蔚来ET7、小鹏P5等。 营销纰漏的背后是,作为燃油车时代的“前浪”,长城汽车需要在电动化、智能化上应对行业挑战。于是,欧拉品牌、咖啡智能分别对应长城的电动化和智能化。 今年长城汽车发布了一个“2025规划”:要在2025年实现销量目标400万辆,销量目标的80%即320万辆来自新能源汽车。而欧拉的目标是到2023年实现新能源细分市场第一,全球销量超过100万辆。 2018年诞生之初的欧拉,还不是那个“全球只宠爱女性车主”的品牌,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电动汽车品牌,普通到像一个新势力造车公司。但为了在内卷的行业中找到细分且有竞争力的市场,直到2021年3月,欧拉才找到了“更爱女人”的品牌定位。 不过,新的品牌定位之下,处处会遇到问题和挑战。在今年广州车展,欧拉品牌CEO董玉东坦言:“欧拉只能处处创新,不管是产品研发,还是用户沟通,包括渠道建设等均无前辈可问,无经验可鉴。” 传统企业想要学用户思维,从前to B的商业逻辑,用到新用户身上似乎不灵了,问题和挑战也层出不穷。事实上,传统车企由于太着急做营销,导致产品端和营销端没配合好带来的消费争端已屡见不鲜。 “如果说在汽车行业中换芯是无奈之举,那么减配、作弊以及货不对板,充满着传统汽车时代商业逻辑下惯用的恶与刻意。”上述行业分析师表示。 在传统汽车业,货不对板并不多见,但在新能源时代已屡见不鲜。去年3月,承诺新车都会使用最新芯片的特斯拉,因Model 3实际装配旧版本芯片陷入减配风波,随后特斯拉暂停交付,并被工信部约谈。 今年6月,极氪001新车发布刚满两个月,新车还没交付,就遭到不少用户的退订、转单抵制,转折点正是6月15日公开的“订单售罄”声明,而后又因“悄悄”更换核心配件而达到高潮,消费者相继经历了订单暂停、交付时间延长、配置更改、标配变付费选配等。 好在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及时向公众道歉,“直接真正面对用户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的经验和能力需要快速迭代升级,不排除我们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是坦诚的。” “现在的用户并不是不通情理的,如果进行适当的沟通,并不是用欺瞒方式,悄悄的改,隐瞒事实,用户是不会做的过于激烈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像蔚来、小鹏和理想,他们今年8、9月份也遇到芯片缺货的事情,但是他们就非常坦然地去沟通和解决,用户并不一定不理解,但是如果一些企业还是继续使用自己的‘黑盒子’手段,刻意隐瞒用户,那就会造成对品牌的伤害。” “无论是对传统企业还是新企业都是一样,当发生公司利益,包括产品交付与用户利益相违背的情况,企业是为了保护用户的利益去吃点小亏,还是以自己的公司利益为核心去做,这都是需要取舍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媒介方式越来越多元,用户可以跟企业直面沟通,所以车企更是要处理好与用户的关系。” (文中杨欣、李斯、王雨为化名)
苹果推出“AirPods 固件更新器”工具 普通用户不能使用
IT之家 12月11日消息,据9to5 Mac报道,虽然苹果的AirPods无线耳机经常收到固件更新,但没有简单或直观的方法来更新它们。苹果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该公司已经开发了一款工具来手动更新AirPods的固件,但它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可用。 爆料人士 Fudge 在 Twitter 报告,苹果公司已经创建了一个名为“AirPods 固件更新器”的新工具,顾名思义,它可以手动对 AirPods 设备进行固件更新,其中包括 AirPods、AirPods Pro 和 AirPods Max。 然而,这个工具并不对所有用户开放。Fudge 说,苹果专门为在 Apple Store 零售店或授权维修中心工作的苹果技术人员开发了 AirPods 固件更新器。这样,如果一对 AirPods 出了问题,技术人员可以恢复和更新固件,尝试解决问题,而不必更换产品。 目前没有关于这个工具如何工作的细节,也没有关于它究竟如何与 AirPods 连接的细节,因为除了 AirPods Max,AirPods 一般没有诊断端口。然而,这确实表明苹果公司可以改进 AirPods 固件更新过程,希望苹果今后能推出消费者版本升级工具。 IT之家获悉,现在当有固件更新时,AirPods 用户除了将 AirPods 插入充电器,连接到 iPhone 设备并等待更新安装外,并不能做其他的。没有迹象表明有更新,也没有迹象表明 AirPods 目前正在下载新固件。
被车企抛弃的Mobileye 凭什么二次上市?
Mobileye想通过综合能力的提升,来抵消芯片能力的不足。那么,车企会买单吗? 文|文斌 Mobileye又要上市了。 近日,有外媒披露,英特尔计划在2022年年中将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Mobileye分拆上市。12月8日,这一消息得到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的确认。基辛格表示:“上市将使 Mobileye更容易实现增长。” 事实上,Mobileye上市这并不是第一次。因为早在2014年,Mobileye就曾在纽交所挂牌,只是后来因为卖身给了英特尔才从纽交所退市。在退市之前,Mobileye的市值就已经达到139.2亿美元。 与之前的风光相比,这一次传出上市消息之后,市场的评价却更加复杂。一些人认为,这一次上市会给Mobileye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但唱衰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比如,Mobileye早已经走上了下坡路,这只不过是英特尔高位套现的手段。 这些说法自然也不是空穴来风。2017年,英特尔收购Mobileye时,给出的价格为153亿美元,如今英特尔给Mobileye上市预估的价格则已经达到了5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在Mobileye分拆上市的消息公布后,英特尔的股价也一度拉升逾8%。基辛格也趁机表示:“现在正是时候,这是一项独特的资产。” 但除此之外,也有媒体列出了部分主流车企在芯片采购上的变化。其中,过去清一色使用Mobileye EyeQ系列芯片的厂商逐渐被英伟达、高通、华为等所取代。同时,在芯片算力上,Mobileye也逐渐被新兴的自动驾驶企业所超越。 显然,从市场的角度而言,Mobileye已经表现出了颓势。 如今自动驾驶方兴未艾,Mobileye为何会走向衰败?英特尔选择在这个时候让Mobileye再次上市,到底是想高位套现,还是让它借此重回巅峰?而在基本盘被逐渐蚕食的情况下,Mobileye又将讲出什么样的新故事? 芯片算力低,正被主流车企抛弃 自从被英特尔收购以来,Mobileye的营收增长了近三倍。2020年Mobileye营收规模达到9.67亿美元,同比增长10%。今年第三季度,Mobileye的营业收入为3.26亿美元,同比增长39%,运营收入同比增长123%。 (整理:商业数据派,来源:英特尔财报) 从收入情况来看,Mobileye虽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却在持续放缓,危机已经显现。 以今年前三个季度为例,Mobileye的收入就逐步下滑,其中第三季度相比第一季度下滑13.52%。而从过去三年的情况来看,2020年同比增长也从2019年的25.5%下降到11.41%。 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Mobileye自动驾驶芯片出货量的增长速度在明显的下降。2014年,EyeQ系列芯片的年增长率为108%;但到了2019年,这一速下降到41%。2020年,更是只剩10%。 出货增速放缓,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由于本应该在2019年上市的EyeQ5迟迟没有量产,所以在2021年之前,Mobileye最先进的芯片仍然是2018年量产上市,算力只有2.5TOPS的EyeQ4。 而最近两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EyeQ4已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姗姗来迟的EyeQ5终于在2021年正是量产。由此,EyeQ5也成了许多人眼中能够承担起Mobileye增长的希望。 但实际上,EyeQ5显然很难担当起这样的重任。 以如今市场上几款比较流行的自动驾驶芯片来看,华为AI芯片昇腾310,12nm制程,算力为64TOPS,功耗为67W;英伟达Orin,7nm制程,200TOPS,功耗仅为45W;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Dojo D1芯片,以25个芯片为一组,芯片群接口速度为36TB/s,芯片群算力9PFLOPS(0.9亿亿次)。 此外,国内新兴自动驾驶芯片企业地平线在今年7月份发布的征程5芯片,单颗算力最高也达到了128TOPS,功耗为30W。相比而言,同样是在今年上市的EyeQ5,则仅仅拥有24TOPS的算力,功率为10W。 对于高性能芯片来说,算力就是最重要的指标。根据算力标准,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通常需要1000TOPS和4000TOPS的算力。即算力越高,能处理的复杂情况就越多,自动驾驶(辅助驾驶)也就越安全。 但按EyeQ5的算力来看,即使是10个芯片组成一组,面对L4级别的自动驾驶需求,其算力也仍然显得十分单薄。也正是在这样背景下,Mobileye的芯片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排除在了名单之外。 从汽车新媒体车东西梳理部分车企自动驾驶芯片更迭情况来看,在过去,从传统汽车宝马、奥迪、沃尔沃,到新造车势力理想、蔚来、特斯拉,清一色的使用的都是Mobileye EyeQ系列芯片。 但到现在,除了宝马、长城等传统车企,以及蔚来这种与Mobileye具有深度合作关系的新能源汽车仍然坚持使用EyeQ系列芯片之外,其他厂商也基本开始使用英伟达、地平线等品牌的产品。 而未来即将上市的主流车型中,即使是上述这些车企也最终都放弃了Mobileye,转而投向了华为、高通和英伟达的怀抱。 Mobileye,正在逐步失去汽车主流市场。 发力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 提升综合实力? 从某些方面来说,Mobileye的失速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从现在来看,2020年的Mobileye仍然拥有1930万的芯片出货量。但由于汽车芯片的合作通常要经历漫长的流程,如技术选型、共同调试、测试、试生产和规模量产等等,一套流程下来,往往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也就是说,EyeQ虽然在2020年有1930万的出货量,但这些芯片的订单基本上是在2017年前后达成的合作协议。 反过来,如今EyeQ虽然被越来越多的厂家“抛弃”,但短期内它的出货量却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下跌。这个结果,甚至可能要等到三年之后才会在数字层面得到反映。 因此,也有人说,如今Mobileye 的业务正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新的芯片还没有出来,旧的芯片却已经被市场淘汰。 不过,Mobileye也并不是完全坐以待毙。 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是在今年年初的2021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在这次展会上,Mobileye公布了两样东西,包括新的激光雷达、雷达和相应芯片的解决方案、以及宣布将要推出的自动化全球高清地图。 作为一家以视觉算法为核心的公司,Mobileye终于跟随大趋势,加入了雷达。 实际上,Mobileye推出激光雷达并不是拿来用的,而是拿来备份的。在Mobileye看来,如今的自动驾驶无论是视觉算法还是激光雷达,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可靠。 为了更安全的自动驾驶,Mobileye在以摄像头为核心视觉算法基础上,又构建了一套以激光雷达为核心自动驾驶系统——Luminar。 两套系统,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即使有一套系统失灵,另一套系统也能及时补上。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这种理念,Mobileye将其称之为“真正冗余”。 在推出激光雷达的同时,Mobileye还同时承诺将为激光雷达开发单芯片系统,该系统使用英特尔自己的硅制造技术构建,可将有源和无源激光雷达元件都放在一个芯片上。这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并简化激光雷达制造。 激光雷达之外,Mobileye还宣布要推出自动化的全球高清地图,意图提升真实路测的数据量。 一般来说,自动驾驶汽车要在路面上行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即激光雷达对路面的扫描和借助摄像头的视觉算法系统对路面的识别,而目前更多公司倾向于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既提升了数据的精确性,又大幅降低了成本。 就摄像头来说,很多时候图像识别不一定那么准确。比如在2016年5月,一辆搭载Autopilot(基于Mobileye算法)的特斯拉就曾因为系统判断失误,在毫无减速的情况下撞上了前方一辆卡车,酿成惨祸。 而与特斯拉不同,虽然同样是基于摄像头视觉算法,Mobileye依赖于HD映射,其根据车辆收集的数据生成,Mobileye将其称为“REM",即“道路体验管理”。 REM本质上是依赖于所有搭载有Mobileye芯片的车辆,即在车辆在日常形式中,芯片会将摄像头识别的到道路数据上传到云端,当收集的数据足够全多,云端就会形成了一份实时更新,覆盖全球的高精度地图。 从视觉算法、芯片,到激光雷达芯片,再到高精度地图。在不知不觉中,Mobileye已经从一个以视觉算法和芯片为核心业务的公司扩展成了一个具有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平台。 2020年9月,在于吉利的合作中,Mobileye还曾推出一套名叫SuperVision的系统,是 Mobileye 第一次尝试的全栈式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套系统以2 颗 EyeQ5高性能版本芯片作为算力基础,并通过在车身上搭载 11 个摄像头(7 个远距摄像头、4 个近距摄像头)来实现 360度环视感知。 无人驾驶未成,第一代巨头落寞 从退市到上市,Mobileye走过了7年时间。 在这7年里,Mobileye一方面面临被市场“抛弃”的惨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拓宽,完成了从辅助驾驶系统服务商到拥有全栈能力的自动驾驶服务平台的扩展。 可见,Mobileye想通过综合能力的提升,来抵消芯片能力的不足。那么,车企会买单吗?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Mobileye或许依然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因为虽然Mobileye的芯片增长下滑,但截止2021年5月9日,Mobileye的EyeQ芯片仍然被搭载在全球超6000万辆汽车上,并且已经被超过25家汽车制造商、超过300个车型采用,用于支撑他们的辅助驾驶技术(ADAS)。而据Mobileye官方预计,EyeQ芯片2021年出货量将超过1亿颗。 除此之外,Mobileye还赢得了全球超过30家汽车厂商的41款车型的全新ADAS项目订单,这些项目涵盖了从核心的驾驶辅助技术到下一代驾驶辅助和完全自动驾驶系统。 比如,Mobileye将在未来几年和采埃孚合作,为丰田的多款热销车型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也将为其带来十分可观的收入。 新兴业务方面,Mobileye宣布进一步强化在L4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并且还将于2022年在德国落地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以及无人配送业务等等。 (图:Mobileye官网上与蔚来合作的Robotaxi) 从提供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商,到深入产业打开新的市场份额,Mobileye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但同样,Mobileye面临的挑战也仍然真实的存在,技术能力的不足、产品开放度不够,仅仅依靠英特尔和丰田两颗大树,也只能在一个“小池塘”里游泳,而难再次进入“大海”。
大众砸钱追赶特斯拉 投890亿欧元加快电动化
作者:魏文 责编:李溯婉 大众计划在软件和电动车技术投资890亿欧元 12月9日,大众集团公布了新一轮的5年计划。大众集团计划在未来五年总共投资1590亿欧元,其中890亿欧元用于软件和电动汽车等技术,占总投资额的56%。此外,大众集团还预计,到2026年,大众集团售出的汽车中,有四分之一将拥有纯电系统。 一财点评: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和工会之间的分歧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强势推进电动化和发表裁员言论让迪斯受到工会的指责。而这一轮5年计划,表明了大众汽车将继续坚持的迪斯的路线,加速电动化转型,砸钱追赶特斯拉。不过,迪斯也并没有大获全胜。根据大众集团宣布的决议,迪斯将继续担任集团CEO,并于 2022 年初接替马库斯·杜伊斯曼全面负责软件部门 CARIAD 的工作。但与此同时,迪斯手中的权利被稀释。2020年从迪斯手中接过大众品牌CEO职位的拉尔夫·布兰德施泰特将进入集团管理董事会,同时2022年8月开始,布兰德施泰特还将接替迪斯,负责中国区业务。 LG新能源考虑在加拿大建厂 据外媒报道,12月9日LG新能源表示,该公司考虑将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建造一座新的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的价值将达到20亿美元,目前该公司正在与加拿大安大略省官员就新电池工厂进行谈判。这座正在谈判的电池厂是LG新能源投资计划的一部分,该公司计划在2024前在北美投资47.6亿美元,为该地区增加55GWh的电池年产能。 一财点评:显然,当下动力电池的产能并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据SNE Research预测 ,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达406GWh,而动力电池供应预计为335GWh,缺口约18%。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约4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增加动力电池产能,除了LG新能源外,国轩高科在半年报中表示努力实现2025年300GWh的产能目标,中航锂电则计划到2025年实现500GWh产能。蜂巢能源也计划将2025年全球产能规划目标提升至600GWh。山西证券披露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的2025年的规划产能达592GWh。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于2021年初表示:“从长远来看,未来五年锂电产业市场将迎来井喷,快速进入TWh时代。” 360发现多个QNX汽车操作系统漏洞 近日,三六零集团(601360.SH,下称“360”)旗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实验室发现了多个QNX汽车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其中更有在通用漏洞评分系统(CVSS)中获得9.8分(满分10分)的严重级别远程代码执行漏洞。 一财点评:由BlackBerry(黑莓)发布的QNX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在全球超过230款车型上,市占率超过75%。黑莓手机一度被誉为“最安全的手机”,但今年以来,黑莓发行的QNX已经被360发现多个安全漏洞。一位自主车企的智能网联工程师告诉记者,和电脑、手机相比,在网络安全领域,当下的汽车在互联网中几乎相当于“裸奔”。
不想再“做慈善”的中国小卖家 找上了沃尔玛
亚马逊北美卖家快要“卷”不动了…… 文|Sylvia 编辑|VickyXiao “如果今年我不做亚马逊,还是挺有钱的……”这句吐槽散发着淡淡忧伤,是很多亚马逊中小卖家的真实心声。 在知无不言跨境电商社区,亚马逊卖家留下了许多拷问灵魂的帖子。 “你现在还在坚持做亚马逊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们觉得亚马逊还能做多久?虽然最近焦虑帖挺多的,但我昨天在豆瓣看到万拓被裁员工写的日记,还是挺有感触的,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图源:知无不言论坛 在标题为《你有后悔过做亚马逊吗,你有后悔过来深圳吗》的帖子下面,有卖家表示自己“不后悔来深圳,后悔入行太晚,汤都没得喝”。 7年前,亚马逊开始大规模邀请中国卖家入驻,早入局的卖家享受过平台红利。通过服务商把供应链、物流和客服搞定,上架商品到亚马逊平台,认真运营一把,然后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随着亚马逊规则不断调整、大卖们优势越发集中,越来越多中小商家们决定不再“做慈善”,而是瞄向新的“蓝海”,想要复制当初抢滩登陆亚马逊的红利。 价格低到“做慈善”,中小商家待不住了 常在亚马逊买东西的朋友不难发现,很多日常用品的价格要比其他平台更低。而这其实和第三方卖家间的价格战脱不了干系,这种中小卖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已持续好几年。 今年11月,电商分析公司Profitero发布了《价格战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在英国和美国,亚马逊都戴上了“最便宜在线零售商”的帽子。 其中,亚马逊在英国的产品平均价格比Argos、Asda等平台低13%;在美国,亚马逊连续第五年成为最便宜的电商平台,15个类别产品的平均价格比其他11家电商平台低14%。 产品同质化是亚马逊第三方卖家陷入价格战的原因之一。假设A店铺和B店铺卖的商品,外观和功能都差不多,买家自然而然会选择更便宜的店铺。不具备打造品牌溢价能力的卖家,有可能陷入价格战的死循环。 其次,有时为了迅速抢占某一类目下的市场份额,一部分卖家不惜干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压低利润甚至亏本做推广。低价吸引买家大量购买后,通过某个关键词的高转化率,商品链接在平台的自然排名能够快速提升,压低其他商品的排名。 受汇率波动和海外仓储等因素影响,卖家有时不得不低价清仓。比如,50多美元的办公桌调价到10美元,再加上运营成本和平台佣金,注定亏本。一些中小卖家祈求大卖不要清仓他们所经营类目下的商品,而因为清仓,微博上一位亚马逊卖家甚至把个人简介加上了“长期低调从事欧美等发达国家慈善事业”。 “从事慈善事业”是第三方卖家的自嘲,但数以百万计的第三方卖家的确是这家西雅图电商巨头的基石。 2018年,亚马逊全球销售GMV有58%来自第三方卖家,这一数字在2019年上升到2019年,2020年上升到62%。亚马逊平台有接近一千万家店铺,除去同一卖家在不同站点的重复计数,总卖家数有六百多万,其中一半在北美。 亿邦智库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跨境卖家中有55%的企业从事跨境电商不足3年,亚马逊依然是最受欢迎的电商平台。同时,有媒体称今年亚马逊平台超过75%的新卖家来自中国。 图源:Finbold 根据Finbold发布的数据,今年前3个月亚马逊共新增29.5万名新卖家,这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增3734名卖家。北美本就是亚马逊卖家内卷严重的地区,今年有更多中国新卖家涌入,其中不少还是电商“小白”,这无疑会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价格战只是竞争的一部分,许多亚马逊卖家在运营时保留“流量为王”的思维。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引流,认为有流量能引导用户下单,但这种方法并不总是奏效。国内市场人口基数大,有流量往往能有好的销量。但在北美等市场,销量的天花板较低,未必能抵消流量费用。 卖家们持续不断地买流量之后,因为“价高者得”的机制,今年美国站卖家的平均CPC(单次点击成本)飙升至1.2美金,比去年同期高出50%,热门产品的CPC甚至更高。 商品同质化严重,容易陷入价格战,流量成本一路上涨……留给许多亚马逊中小卖家的利润空间跌破新低。他们往往公司规模较小,不具备打造品牌的能力,在供应链、运营等环节存在短板,只能眼睁睁望着头部大卖们突破一个又一个GMV记录。 沃尔玛开始“抢人” 同样是在美国市场,零售巨头沃尔玛已经坐到电商第二的位子,并且还在发力第三方卖家业务。 中国跨境卖家首选的亚马逊已经变成“红海中的红海”,沃尔玛在今年之前一直是几乎“无人问津”的状态。亚马逊依然是美国电商市场的大哥大,占据40%市场份额,沃尔玛仅分得7%的市场份额。 尽管如此,沃尔玛在去年取得不错的成绩,电商零售额增长35%以上,超过eBay成为第二大美国电商公司。看样子,沃尔玛的第三方卖家战略开始有了起色。 沃尔玛其实一直对第三方卖家“不太感冒”,电商平台仅有几百家第三方卖家,直到2016年,沃尔玛宣布改革电商业务,准备将第三方卖家数量进一步提高到数千家。彼时的沃尔玛终于意识到,亚马逊电商的实力源头之一在于数量庞大的第三方卖家。 图源:Shopify 从去年到今年,沃尔玛先后和Shopify以及BigCommerce合作,两家平台的卖家可以申请直接在沃尔玛平台销售他们的商品。截至2020年底,有上千家Shopify卖家入驻沃尔玛。 美国第一大和第二大电商公司间的战火,开始蔓延到对中国卖家的吸引上。 2014年,亚马逊正式面向中国卖家大规模招商;今年3月,沃尔玛开始面向中国卖家招商。 图源:MarketplacePulse 据MarketplacePulse发布的数据,自3月开始招商以来,沃尔玛平台的中国卖家增加了5000名。10月,沃尔玛的新卖家中有20%来自中国,这一比例还在上升。 5000名卖家听上去很少,但根据公开信息目前沃尔玛的卖家总数不足9万家,并且大多数是美国站卖家。和亚马逊北美动辄几百万卖家相比,9万的总数表明沃尔玛的电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此外,目前沃尔玛电商平台着重对第三方卖家的产品和流量给予扶持,以此来拓展电商SKU。 现阶段的沃尔玛平台对第三方卖家比较友好:卖家总数和商品品类都没有亚马逊那么“内卷”,竞争会更小;沃尔玛现在不收月租,只收佣金,对卖家来说也是一个利好。 但在其他方面,沃尔玛对第三方卖家有更高要求。沃尔玛电商的申请资质要求卖家有一定北美市场电商经验,并且产品目录丰富,同时能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 这些要求无形中抬高了申请门槛。比如,“货品在10天内送达”这一条估计很多卖家都做不到,卖家需要在美国有现货,需要自己寻求海外仓,或是使用沃尔玛海外仓服务。 亚马逊依然是许多中国跨境卖家的“第一站”,但“红海市场”的竞争让中小卖家吃不到肉,只能喝点“大卖”们剩下的汤。沃尔玛的“蓝海”将吸引更多北美跨境卖家,在这个电商平台变得拥挤之前,他们都想尝尝肉的味道。
从艺术走向碳环保的NFT元年:元宇宙悄然而至
来源/Forbes 翻译/Ning 非同质化资产,NFTs,在加密领域已不陌生,早在2017年开始,其就开始被作为收藏品甚至是气候信用而存在。但直到2021年,NFT才正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艺术界和文艺复兴2.0市场将NFT推动到了新的高度。 Beeple在克里斯蒂拍卖会上近7000万美元的拍卖振聋发聩。NFTs可允许历史上曾被认为不能出售原始作品的数字艺术品售卖。通过NFT,使用数字媒介的创作者(如艺术或音乐)可以注册正式的产品或文件并构建其独特性,尽管可制作和分发副本,但源文件是标记与注册的,只被所有者独有。 不可否认的是,艺术领域的NFTs将持续发展,但程度如何仍有待确定。该市场已经超过了70亿美元,尽管预计将与加密货币市场振荡相一致,但总体而言,其趋势是增长与拓宽到数字经济的不同领域。以气候来举例,气候和NFT之间的融合有着广阔的空间,但对主流世界来说,该领域仍然是沉默的。 例如,Klima DAO使用NFT来登记和索引来自自愿市场的碳信用,并将其纳入一个分布式储存库。碳token库允许铸造一种新的碳基货币--KLIMA,基于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机制,该货币的使用激励了库房中更多碳的锁定。自2021年9月成立以来,Klima DAO现在已经锁定了1100万吨的碳,在短短3个月内,市值已达到近10亿美元。 “我们看到,由于NFTs,艺术家和创作者在社会影响领域的声音越来越大,它迎来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创新,”开放地球基金会的执行董事马丁温斯坦说。 在加密市场经历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年后,Bitcoin创下了历史新高,该行业又在迈阿密举行了全球聚会。Bitcoin迈阿密约有12,000人参加,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加密货币会议。现在,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预计将成为多年来最大的艺术聚会。 迈阿密市已通过两个大型活动向区块链、DeFi和NFT空间敞开了大门。市长Francis Suarez认为这在未来有着关键的作用,在金融、艺术、数据隐私和社区发展中发挥着作用。事实上,该市推出了迈阿密币,旨在促进公民参与网络和地方经济赋权。 慈善事业与公益NFT NFT艺术品和收藏品的泡沫已然出现首次破裂,但它的一些碎片为数字经济的创新创造了新的机会。例如,在佳士得的Beeple拍卖会之后,该行业又出现了一个轰动性的新形式,即慈善性的NFT拍卖会,该领域一直在稳步增长。 Beeple参与了首个大型的慈善NFT艺术活动CarbonDrop,筹集了660万美元,用于资助开放地球基金会为巴黎气候协议提供的开放数字基础设施。高涨的兴趣也是由于加密空间的反弹,使ETH处于历史高位,创造了新一波的加密富翁浪潮。 社会影响的形式在今年中得到了多次复制,包括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和苏富比的新公告。该势头为NFT拍卖行本身创造了新机会,DoinGud,一个专注于NFT的垂直公益平台,正式被推出。该平台允许艺术家和创作者选择其主要或次要NFT销售的百分比用于指定的慈善组织。 2021年其他慈善性NFT创新包括Rewilder.xyz,该倡议使用NFTs透明地跟踪捐款,以购买环境不良地区的房地产,以便将其置于法律保护之下。该智能合约被设计为在链上运行整个土地收购过程,并与加密货币兼容。 CarbonDrop的空投拍卖并不仅仅是带来慈善的NFT拍卖。因为该活动有明显的悖论,鉴于它在支持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但由于使用基于以太坊的平台NiftyGateway,它也创造了自己的碳足迹。该足迹与NFT或其拍卖平台没有具体关系,而是与支持它们的底层区块链有关。 从NFT碳的角度来看,以太坊影响突出,也是迄今为止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网络,比特币网络在NFT领域则效用甚微。为了实现碳弥补,CarbonDrop通过将碳信用的NFT与艺术NFT挂钩,引入了另一项创新。可以看出,矛盾和创新加速了NFT空间的环境影响对话。 艺术家、收藏家和广大用户对环境标准的强烈呼吁得到了回应,促使数个NFT平台从以太坊转移到其他非工作证明(PoW)环境中,但更多是是转移到以太坊Layer2。Polygon是以太坊Layer1孕育的效率与环保属性突出的安全链之一,因为它兼容PoW算法。 目前,只有两个主要的平台还在使用以太坊Layer1,并持续增长他们的碳足迹,但其都宣布正在进行过渡,即将不再使用PoW,并在此期间采取措施抵消所有的排放。鉴于NFT用户对气候影响的超强意识和敏感度,可能到2022年或2023年,NFT将形成完全碳效率的数字空间。 从碳环保到海洋 在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的背景下,开放地球基金会推出OceanDrop,一个慈善的NFT艺术投放活动,用以支持用于海洋保护的开放数字技术。该活动有近23位艺术家参与,包括沃伦-巴菲特的孙女和NFT筹款明星妮可,预计OceanDrop将成为整个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主要亮点。慈善拍卖还引入了三种创新的NFT形式:数字孪生、全息图和元NFT。 数字孪生意味着NFT将拥有实体艺术品的对应物,但它们是相通的,旨在防止NFT原件的 "重复计算"。这对于将实物艺术品带入NFT空间尤为重要。第二项创新,全息图,意味着所有OceanDrop艺术数字文件与3D可视化兼容,被视为PORTL内的全息图,一个人类规模的全息盒。 然而,元NFT可能是OceanDrop最独特的特征。它是整个艺术收藏品的NFT,位于基于以太坊的元空间OVR.ai的虚拟画廊内,坐落于哥斯达黎加海岸的科科斯岛(该岛的虚拟版本),该地将进行首次海洋保护试点。该NFT的中标者将持有一份通过沉浸式虚拟现实元空间访问的整个艺术体验的文件。 Wainstein补充说:"元宇宙是数字经济的下一个前沿,我们将看到更多沉浸式体验的铸造,而不仅仅是数字艺术品,我们受到了来自艺术家和OVR.ai元空间的合作支持,在哥斯达黎加科科斯岛这样一个最原始的海洋环境中开发一个虚拟画廊,我们感到非常鼓舞和惭愧。" "我们与OceanDrop一起进行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建立以海洋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信用,从经济上评价原始自然,以帮助政府运营和扩大海洋中的禁捕区。" 元宇宙悄然而至 虽然2021年是NFT元年,但在2022年登上世界舞台的背景中元宇宙已若隐若现。互联网是由网站组成的网络,人们通过屏幕与之互动,而元宇宙则是一个网络连接的虚拟空间,可利用区块链及增强现实的工具,将物理与数字相融合。 元宇宙能有多大的包容性恐怕很难估计,但Facebook已对元宇宙的未来下了豪赌,他们现在已改名为Meta。Facebook在中心化的程度上充满了矛盾,并因监视和数据隐私问题而受到指责,因此,元宇宙是他们真正可实现去中心化网络系统的机遇,但凭借区块链架构,Facebook最终可能会迎来加密世界中快速发展的开源社区挑战。 NFT艺术空间可能是快速采用元宇宙的切入点。Beeples近7000万美元艺术品的收藏者MetaKovan声称,这次购买完全是元宇宙的投资,旨在虚拟空间建立艺术馆。OceanDrop引入了在元空间中供收藏者所有的铸造整个体验的概念,可在他们的虚拟世界中展示,并让远程访问者实现沉浸参与。 随着加密世界的高净值投资者和爱好者寻求新的视野,元宇宙和DAO已准备好成为未来一年的主要前沿,将在社交网络、艺术、娱乐、环境管理和数字金融等领域产生影响。请关注该领域,尽管你可能需要一个虚拟现实头盔来捕捉它。
全力奔赴元宇宙!Meta将AI团队并入AR/VR部门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2月9日消息,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已将其AI团队合并入负责开发AR/VR产品的Reality Labs部门。该消息得到Meta确认。 此举正值Meta在AR/VR上投入更多资金,以开发元宇宙。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将元宇宙视作互联网下一阶段的虚拟沉浸式世界。 一、Meta人工智能团队并入Reality Labs部门 此前,Meta的人工智能(AI)团队主要负责检测社交平台Facebook上的有害内容,随着组织架构调整,它将更加专注于与元宇宙相关的努力。 这还将帮助Meta减少其VR头显Oculus Quest系列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中的问题内容。多家媒体曾报道称,Oculus用户受到了种族主义及其他类型的攻击,人们认为Meta没有做出足够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面向AR的AI研究是Meta尚未推出产品的领域,Meta发言人称,专注于此的团队将获得更多资源。他提到Meta已经在VR中使用AI开发头像和手部跟踪,并正在寻找使用AI对抗VR攻击的方法。“新架构将推动技术团队之间更紧密的合作,致力于构建产品、平台和技术,以帮助人们感到在元宇宙中感到联系和存在。” 他还谈道,其AI团队将继续其现有工作,包括开发自动化系统,试图检测Meta应用程序中的错误信息、暴力或仇恨言论等有害内容。 二、两名关键的AI高管已离职 Meta在其AI研究部门雇用了至少数百人,还有一些团队专注于将AI技术应用于特定产品。该团队包括旨在检测Meta应用程序中有害内容的AI诚信团队,以及开发机器学习系统的团队,研究增加用户在Facebook及其他Meta应用程序上花费的时间。 在AI团队组织架构重组之前,其应用AI领域的两名关键高管离职,分别是应用AI研究副总裁斯里尼瓦斯·纳拉亚南(Srinivas Narayanan)和AI团队产品总监拉加万·斯里尼瓦桑(Ragavan Srinivasan)。他们离开原因尚未可知。 自2018年以来,Meta AI副总裁罗姆·佩森蒂(Jerome Pesenti)一直监督Meta的AI团队,现向安德鲁·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报告,博斯沃思长期是Meta高管,负责Reality Labs,他将于明年接替迈克·施洛弗(Mike Schroepher)担任首席技术官。 ▲负责Meta VR/AR产品的Andrew Bosworth 截至3月,其团队规模超过10,000人。也就是说,1/5的Meta员工都在博斯沃思团队工作。Meta曾透露公司每年在VR/AR开发上花费10亿美元。 据纽约时报报道,内部被称为“Schrep”的施洛弗是AI的坚定支持者,他和Meta CEO扎克伯格最初打算建立一个与谷歌匹敌的团队。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他退出的决定让AI团队中的一些人感到不安,不知这一变化对团队意味着什么。 结语:Meta全公司组织正在重组 对于Meta来说,今年可谓是多事之秋。多名高管离职、陷入隐私纷争等事件使得Meta长期身陷争议漩涡。除了AI团队变动外,Meta其他业务也发生多处重组。 例如Meta通讯系统Meta Workplace背后的团队已经进行重组。该团队副总裁朱利安·科多尼奥(Julien Codorniou)曾在Meta工作超过十年,他已于11月离职。 科多尼奥的团队主要负责销售Workplace,在他离职后,该团队分为两拨:尼尔·德兰尼(Neil Delaney)负责销售业务,克莉丝汀·特罗黛拉(Christine Trodella)负责客户留存。他们之前向科多尼奥报告汇报,现向WhatsApp前首席运营官马修·艾德马(Matthew Idema)汇报。 艾德马此前已负责WhatsApp业务,现将负责更广泛的产品套件,包括Workplace和Messenger for Business。这是Meta整合其应用程序系列工作的一部分。据彭博社报道,Meta还重组了其内部研究部门,该部门主要研究Meta用户如何与其应用程序交互。 最近,长期负责Messenger应用程序的斯坦·查德诺夫斯基(Stan Chudnovsky)、负责推进加密货币业务的大卫·马库斯(David Marcus)等多位高管宣布将在动荡的一年结束后离开Meta。
特斯拉Cybertruck最新实拍照曝光:新增反光镜 前大灯不再是贯穿式
IT之家 12月11日消息,根据外媒Electrek报道,一名无人机爱好者操控无人机飞跃特斯拉费利蒙工厂,试图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正巧,一辆最新版本的特斯拉Cybertruck纯电皮卡停放在测试跑道上,还有一辆停在停车场,无人机摄像头捕捉了这款车的画面。 从视频截图中可以看到,这辆新车外形与此前的版本类似,但侧面新增了两个实体反光镜。预计这是特斯拉为了使这辆车合法上路做出的妥协,此前的原型车采用摄像头作为后视镜,但是这不符合美国法律的要求。特斯拉 CEO 马斯克此前表示,Cybertruck 依旧会保留摄像头后视镜系统,实体后视镜可以拆卸。 这辆车的正面也与之前的版本不同,前大灯不再是贯穿式的条形灯光,而是左右分开,中央具有红色的小灯点缀。前挡风玻璃旁,有一根巨大的雨刷,其采用传统的旋转方式清理积水。外媒表示,尽管特斯拉此前计划开发一种新型的电磁雨刷系统,但是目前尚未用在新车上。 IT之家了解到,为了满足法规要求,特斯拉 Cybertruck 的前后保险杠也更加突出,不再是与车身齐平。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行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Cybertruck 电动皮卡的预订量已经超过 100 万台,计划于 2022 年在位于得州的超级工厂投产。
借呗花呗“缩水” 互联网金融平台整改提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12月9日,企查查数据显示,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30亿元人民币增至50亿元人民币。 50亿元是此前网络小贷监管文件中对开展跨省业务的门槛要求。今年以来,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旗下小贷公司增资,随着年底将近,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整改动作频频。 12月7日,重庆市银保监局批复了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两位高管的任职资格申请。李鑫将出任蚂蚁消金的首席合规官,刘义将出任蚂蚁消金的首席信息官。随着高管团队陆续到位,花呗和借呗的品牌隔离启动,以及个人征信牌照即将落袋,蚂蚁消金的合规进程稳步推进。 近期有市场传言,蚂蚁消金或将进一步提高注册资本金由80亿元至200亿元,记者求证时,蚂蚁方面对此不予置评。 压缩规模与利润的天花板 根据蚂蚁集团此前提交的招股书,截至2020年6月末,按照促成的信贷余额计算,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平台,其中消费信贷余额为17320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4220亿元。 按照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率要求,蚂蚁消金目前80亿的注册资本金,最多可承接1000亿左右的信贷规模,一位消费金融行业研究人士表示,业内交流数据显示,蚂蚁消金的余额已经达到了约800亿,近期业内传言下一步或将提高注册资本金至200亿元。 然而,即使提高注册资本金至200亿元,也无法完全接盘借呗和花呗的存量规模。今年以来,已有不少用户发现其花呗或借呗被降额、止付。 “蚂蚁的2万亿存量,至少一万亿得让出来。”上述研究人士认为,蚂蚁消金与蚂蚁的小贷公司加起来能承接的放款量也不到一万亿,而全国26家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到2020年末资产规模之和也仅5000亿。蚂蚁的规模压降后释放的市场需求,利好消费金融赛道内的其他机构。 而对京东体系的金融业务来说,至今未能拿到消金牌照或参股消金公司,对现有小贷公司进行增资,也能满足全国性经营门槛。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央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控股股东和注册资本限制。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跨省经营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 但与消金公司最高可到10倍的杠杆率相比,网络小贷的杠杆水平只能在0.5-3倍的区间内浮动。同时,《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还要求,对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与花呗借呗一样,被京东白条降额的用户也不少。据一位接近京东白条业务人士称,目前白条的存量规模约700亿元,金条约1000亿多。 据《2020年度东道3号京东白条第一期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募集说明书》,其中披露了京东白条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京东白条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至441.22亿元。在申请上市的招股书中,2019年末的金条促成的贷款规模为4,589.15 亿元。 与蚂蚁、京东相对收缩的业务相比,其他借贷平台的增长并未减弱势头,陆金所控股发布2021年Q3财报,截至三季度末,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管理贷款余额达6451亿元,同比增长20.4%。累计借款人数近1620万人,同比增长15.6%。单季新增贷款1717亿元,同比增长16.2%。360数科三季度促成贷款976亿元,同比增长47.9%;贷款余额1334亿元,同比增长58.4%。乐信三季度撮合贷款558亿元,同比增长15.6%,环比减少7.9%;截至9月底,贷款余额929亿元,同比增长37.8%,环比增长2.7%。信也科技第三季度促成交易金额为381亿元,同比增长120.2%,环比增长14.1%。 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央行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居民短期贷款增长乏力,11月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增加1517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了969亿元。10月的居民短期贷款则仅增加426亿元。 互联网消金整改轮廓渐清晰 目前,蚂蚁消金的高管团队已陆续落定,根据以往批复,蚂蚁消金高管团队还有董事长黄浩、总经理陈怀晟、副总经理张克强、首席财务官余寅、首席技术官崔勇、首席风险官梅炜,以及最新批复的首席合规官李鑫、首席信息官刘义。 在业务层面,蚂蚁消金主要承接“花呗”和“借呗”的运营,监管要求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 上个月开始,“借呗”和“花呗”的品牌隔离工作已正式启动,“借呗”中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花呗”将成为蚂蚁消金专属消费信贷服务品牌,专注于中小额;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将更新为“信用购”类型的服务。 蚂蚁在此次品牌隔离过程中力求用户体验平稳,开通、查账、计息、借还款等核心流程不会发生变化。费率方面,信用购的费率将保持稳定,未来其费率由金融机构独立审批和确定,同样会遵循普惠原则,尽可能让利用户。 资金运营层面自营和助贷分隔清楚的同时,征信数据层面,由蚂蚁集团持股35%的钱塘征信,其个人征信业务申请已在11月底获得央行受理,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自受理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申请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认为,组建钱塘征信是落实个人信息“断直连”、推动蚂蚁集团业务整改的重要一环,未来蚂蚁在进行消费贷等业务展业时将只能通过对接征信机构来实现借款人征信资料的采集和使用。
外资持股比例不再设限 保险资管公司会迎来竞争者吗?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保险资管公司外资持股比例迎来放开。 12月10日,银保监发布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并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了解,《管理规定》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修订基础上形成。 在明确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具体要求外,《管理规定》在保险资管公司股权监管上打开闸门:一方面将适当降低保险公司股东总体持股比例上限,另一方面将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已有3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业运营,通过发行保险资管产品、受托管理等方式管理资产总规模约18.72万亿元。 股权结构要求放开 《管理规定》在保险资管公司股权结构监管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股权结构设计上,适当降低了保险公司股东总体持股比例上限,要求境内外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管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50%,在明确保险资管公司是保险资金核心管理人的同时,为吸引包括境外优秀保险公司和资管机构在内的各类股东提供空间。 此前,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曾对外发布 “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规定,允许境外投资者持有股份超过25%”的举措,而为了落实这一政策,《管理规定》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另一方面,设置境内外股东统一适用的股东资质条件,不因境内外差异而作出区别对待,有助于更好吸引国际优秀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机构参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 目前,在31家保险资管公司中,有4家为合资背景,分别为招商信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交银康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中信保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而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已有外商独资保险公司诞生:友邦分改子获批,成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寿险公司;11月17日,中德安联人寿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批复文件,批准中信信托有限公司将其所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转让给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转让后,公司将成为国内第二家外商独资寿险公司即将正式诞生。 此外,《管理规定》还表示,将对所有类型股东明确和设定了统一适用的条件,严格对非金融企业股东的管理要求。 增补监管手段和违规约束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余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保险资管公司机构监管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冲突、空白等问题,亟需修订完善。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保险资金的核心管理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为了强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管理规定》结合近年来的监管实践和“资管新规”要求,对影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都进行了全面增补完善,进一步强化规则约束,引导保险资管公司实现规范化运作。 具体来看,《管理规定》新增了公司治理专门章节。上述负责人表示,结合近年来监管实践,从总体要求、股东义务、激励约束机制、股东会及董事会监事会要求、专业委员会设置、独立董事制度、董事监事要求、高管兼职管理等方面明确了要求,全面强化公司治理监管约束。 风险管理也将作为专门章节,《管理规定》从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要求、内控审计、子公司风险管理、关联交易管理、从业人员管理、风险准备金、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增补。 此外,在明确分类监管思路,增补监管评级、违规记录、财务状况监控等监管手段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发挥信息披露、外部审计和自律组织管理作用,引导发挥社会监督合力,提升监管有效性。
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为啥铜价被看涨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紫宸 12月10日,沪铜期货价格在70000元/吨之下徘徊,过去一个月,铜价始终维持在这个价格震荡,但能源大宗商品如煤炭、天然气、石油价格却继续呈现回落态势。 国内市场方面,12月7日国内液化天然气市场行情延续下行,跌破5千元关口,进口气价格亦同步下调。原油方面,国际和国内市场的价格在10月中旬之后进入下跌通道,至今跌至9月中旬的水平。煤炭价格自10月下旬至今更是经历一番史上罕见的跌幅,仅从期货市场看,国内市场的动力煤价格自今年10月中旬接近2000元/吨跌至如今的不足700元元/吨。 眼下,新冠变种病毒以及美国正在执行的Taper,都未能影响市场对于铜市的看好。“目前来看,包括变种病毒在内,疫情对于大宗市场的杀伤力正在逐渐削弱。”12月9日,国内一家大型铜企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该人士分析认为,中长期看,基于全球对铜的消费需求走势——包括碳中和、能源革命等,铜的供需中长期会维持在偏紧的状态,2022年的铜价在大概率上还会创下历史性的高位。 不过,眼下,横亘在铜价面前的利空犹在。下周美联储要要决定是否会宣布更加激进的Taper。入股美国加速Taper的进程,这可能意味着年内以及明年初会出现阶段性的低点,彼时会是一个较好的买入时间点。 目前国内铜的冶炼原料主要倚赖进口。该人士所在的企业为国有大型铜冶炼企业,由于做了100%的套期保值,该公司无论是原料采购还是产品销售,都不是根据行情制定,但高昂的金属价格势必会给国内的相关产业链乃至整个制造业带来较大的压力。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第一进口大国,铜价的攀升也将给中国的经济管理部门带来不小的挑战。 弘业期货12月9日分析,国内方面,央行春节前再度放水的可能性较低,预计12月至明年一季度国内资金面和政策面偏向稳定,国内经济大概率维持在当前情况,处于蓄势阶段。正逢淡季,预计铜基本面不会出现较大波动。11月欧美疫情再度上升,近期公布的美欧经济和就业数据不及预期,预计12月欧美经济数据仍然承压。考虑到当前全球能源供应充裕,原油价格大跌的情况下,预计有色金属等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会回归较为稳定的格局。“全球宏观基本面回归平淡,市场对中国央行降准和定向降息的消息也反应平淡。冬季北半球经济放缓,新兴市场国家近两年受到疫情打击较大对全球经济贡献大幅下降,中期(3-6个月内)全球宏观基本面中性偏弱,而供需方面现货端需求对铜价下方形成托底支撑,预计中期沪铜大概率延续当前区间震荡行情。沪铜上方压力75000元/吨,下方支撑67000元/吨。”该机构表示。 尽管短期铜价或将面临挑战,但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似乎都对铜的长期未来抱持乐观的心态。 天风期货预计,铜价在2022年有望重返2021年的高点。该机构分析,2022年铜面临的宏观环境主线是美联储Taper加速+加息、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但是从历史上加息的回顾来看,铜价从未在加息中单边下跌,这背后的隐含之意是:对2022年的铜价不必悲观。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在地产、基建、制造业三个方面强化固定资产投资,而以光伏、风电、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则为铜注入了成长效应;这使得铜的分析框架需要更新,或者说需要建立更多的路标。 而中国市场方面似乎也不必悲观,出口目前没有快速回落的迹象,并且有可能在22年上半年仍将维持高位,同时社融见底信号明显并且可能开启一轮信贷脉冲,稳增长政策也将逐渐发力,这都将对铜价形成阶段性支撑。 从铜的基本面来看,铜矿供应进一步恢复,预计明年增速在4-5%之间,除了新扩建项目贡献的增量之外,最终供应还取决于今年不少因为品位下滑、疫情罢工等因素出现产量下降的老矿山明年是否能重拾增量,否则明年铜精矿市场依然会相对均衡,并不会出现明显过剩。 该机构回溯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联储的8次加息周期,同时以CRB金属指数表征铜价,结果发现在8次加息过程中铜价从未单边下跌,并且在某些加息周期中反而录得了巨大涨幅。 整体而言,上述机构判断,明年铜价宽幅震荡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美联储Taper及加息路径全面提速,则宏观风险释放可能在上半年,铜价或出现有限的下跌,预计支撑在59000-60000元/吨,下半年更倾向于反弹;如果联储不急于加速,则上半年在出口维持高位、信贷脉冲回升、稳增长政策逐渐发力等因素的推动下,铜价有望重返2021年的高点。 国际市场对于铜为代表的金属价格亦持有乐观的态度。早在今年10月,花旗银行将基本情况下的长期铜价预期上调至9000美元/吨。近日,来自瑞穗证券(MizuhoSecurities)的分析师表示,在今年的全面反弹之后,大多数贱金属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未来一年还会有更多类似的情况发生。 这是基于对全球碳减排行动之下的预判,金属需求的增加可能导致金属生产价值飙升四倍以上,铜、镍、钴和锂的价格可能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持续的净零排放的趋势下达到历史峰值,2021-2040年的生产总值将增长四倍多,甚至可以与原油生产总值相媲美。不过,该分析机构对铁矿石的投资持谨慎的态度。 此外,该机构的分析师提及,中国的需求将发生巨大转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原驱动力——工业化需求将衰退,而新经济领域的需求——消费将上升,中国经济的变化将导致从钢铁、铁矿石和煤炭转向铜、镍、铝和其他“能源转型”金属。
捷信“双十二”前夕向消费者倡导理性消费
今年“双十一”狂欢节全国网络支付业务交易金额达到1.77万亿元,相较往年再创新高。花样繁多的满减红包,抓人眼球的直播带货再一次让消费者大呼获益,这股消费热潮一方面让人感叹国民消费力愈发强劲,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消费主义对社会以及当代主流消费群体的影响。在“双十二”到来前夕,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发出理性消费倡导,提醒广大用户尤其是年轻人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与消费习惯,拒绝盲目消费与过度消费。 据人民银行今年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与2019年相比,提高2.04。总体上,我国居民在金融消费层面上的表现较好,但在金融行为和技能的不同方面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知识水平。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仍将是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及央视财经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年轻一代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信用消费成为消费升级重要途径,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近半数人没有债务累积,年轻一代虽然整体呈现理性消费趋势,虽与外界贴上的“过度挥霍”标签大相径庭,但部分年轻人的确存在过度消费、跟风消费行为,并因此产生了过大的财务压力和债务风险,甚至导致社会问题逐渐增加,金融企业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进行正向引导。 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捷信一直致力于以优质、贴心的服务助力百姓构建自己的幸福生活,倡导消费者树立良好正确的消费观,并积极响应监管号召,以实际行动提升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理性消费意识。在过去多年间,捷信不断针对包含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并通过与国内顶级院校合作发动创新实践大赛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对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其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合理规划消费需求,进而为其累积人生财富助力。 双十二到来之际,捷信提醒所有消费者朋友树立合理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金钱观,抵制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规避消费借贷误区,以免影响个人征信以及今后的经济生活。消费时一定要提前规划,量力而为按时还款。如果逾期,逾期记录将记录到个人信用报告中,可能会对日后买车、购房等经济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享受金融产品和服务时,还应选择正规机构及渠道,并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 未来,捷信将一如既往凭借其成熟、可靠的消费金融体系和不断更新迭代的金融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贴合需求和多元化的服务,不断助力大众提升金融知识水平,帮助消费者培养理性消费、适度借贷的理念,做消费者终生可信赖的消费金融伙伴。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