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宝马三系纯电亮相:仅在国内销售 仍命名为i3
作者 | Alice 编辑 | James 车东西12月9日消息,今天,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第351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在公示目录中,全新宝马i3亮相。 ▲宝马i3公示信息 在华晨宝马上报的三款新车中,其中一款为纯电动轿车,申报的图片显示,该款新车名为宝马i3,外观与燃油版3系轿车相似。 早在2014年,宝马集团就已经上市了其首款电动汽车宝马i3,宝马i3是一款小型两厢车,外观极具灵活性和未来感。此次国内版全新宝马i3,与先前的i3截然不同,可以看作是一辆中国特供版车型。 一、外观更像3系 仅在国内市场销售 从工信部公布的新车照片看,新车名为i3,由华晨宝马生产,尾标为e-Drive 35L。从外观看,全新i3的设计更像燃油版3系,两者略有不同的是,全新i3的前格栅和大灯组的细节上有一些改动。 ▲宝马i3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新车的整备质量为2029kg,总质量为2530kg。 整体来看,新车为一款中型车,从新车尾部的L的字样就可看出这是一款加长版车型,按照宝马一贯的命名方式,带有L字母的车型通常为长轴距版本,因此这款车和燃油版宝马3系轴距基本相同。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4872*1846*1481mm,轴距为2966mm。2022款加长版3系燃油车型尺寸为4829*1827*1463mm,轴距为2961mm。与燃油版车型相比,新车的尺寸更大,车长增加了43mm,轴距加长了5mm。 ▲宝马i3 动力方面,宝马i3采用了第五代BMW e-Drive电力驱动系统,电机最大输出功率为250kW(约合335马力)。新车的最高时速为180km/h。而宝马的另一款纯电SUV iX3的电机最大输出功率210kW(约合286马力),小于新车电机的输出功率。 外媒Motor 1报道称,由于新车采用了e-Drive系统,因此可以推断全新i3大概率为后驱车型。 此外,申报信息显示,新车将采用三元锂电池,但容量与充电速度等具体信息并没有公布。 在外观选配方面,i3与iX3一样,都可以选装保险杠蓝色装饰条和进气格栅。整体的外观装饰件也传承了宝马i系列家族的设计风格。 ▲全新宝马i3申报图 据外媒Motor 1报道,这款车似乎仅在中国市场销售,是一款“中国市场特别版”车型。 二、老款i3车身小巧 与新车截然不同 早在2011年,宝马集团就发布了i3车型,并于2014年量产上市,同年i3被《时代》周刊评为25项年度最佳发明之一。不过,宝马对电动化的探索却从2014年之后戛然而止,宝马并没有顺势推出下一代车型。相反,已经销售多年的两厢版i3将在2024年停产。 ▲宝马i3 虽然两款车名字相同,但老款i3外观与全新i3截然不同。 老款i3小小胖胖,外观别具一格,是一款小型两厢电动车,因为整车体积较小,所以i3的电池容量也比较小,续航里程较低,最新版本i3的NEDC续航里程为340公里。 尺寸方面,i3的长宽高分别为4006*1775*1600mm,轴距为2570mm。 动力方面,老款i3为单电机车型,电机最大功率为125kW(约合170马力),最大扭矩为250牛·米,百公里加速时间为8.1秒。 而全新宝马i3,变成了一款四门五座的中型轿车,在动力、续航以及实用性上应该会比旧款i3更好,更能受到市场的欢迎。 此前纯电版3系伪装车被发现在海外测试,因此这款车未来可能推出海外版,新车是否会在海外市场继续使用i3这一名称还未可知。 结语:宝马看重中国纯电市场 2021年国内的电动汽车市场可谓是一路上涨,市场总销量、渗透率等指标不断创下新高。欧阳明高院士日前表示,新能源市场接下来5年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明年国内总销量将达到500万台,2025年甚至能接近1000万台。 而宝马作为传统车企,也在进行电动化转型,目前已经在国内市场推出了iX3、iX两款纯电汽车,这两款车都是SUV车型,在纯电轿车市场,宝马还没有相应的车型可以抢占市场份额。 在这种背景下,宝马即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i3,作为专为中国消费者打造的车型,这款i3也是宝马重视中国市场的体现。
元宇宙里买“地皮” 除了套路还有局?
撰文 |神乐 编辑 | 秦言 来源:懂懂笔记 在追逐风口时首先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地跟风。 最近互联网圈什么投资最火? 答案似乎直接指向了元宇宙里的“地皮”与“房产” ! 近日,歌手林俊杰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宣布,自己购买了Decentraland(分布式大陆)上的三块虚拟土地,正式涉足元宇宙世界。他购买这三块“地皮”据估算花了大约1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4万元。 当然,网友们对此也是有褒有贬,毕竟随着元宇宙的概念大热,很多“投机者”开始涌入这个虚拟世界里购买“地皮”、投资“房产”。一时间,元宇宙里又刮起了一股“炒房热”——一块看似平平无奇的虚拟“地皮”居然能卖出上千万、甚至几千万元的高价,令人惊诧!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商人”嗅到了元宇宙地产的商机,开始在主流的元宇宙概念平台里囤积“地皮”, 甚至启动“房地产”开发,当起了元宇宙虚拟世界的“地产开发商”。 不得不问一句:看得见但摸不着的元宇宙“地皮”与“房产”,真的确定不是下一个割韭菜的游戏?元宇宙世界的“楼市”价值空间包含着什么诡异逻辑? Metaverse 买“地皮”,还是当“地产”中介? 最近,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Decentraland”、“Sandbox(沙盒)”等名称,就能够看到类似的关联搜索结果:“Decentraland怎么买卖地皮?”、“Decentraland买地哪个位置好?”、“Sandbox土地价格涨了”...... 与此同时,在部分问答社区上也开始出现了大量元宇宙世界里的“买地皮”攻略与讨论。同时,留言询问如何投资元宇宙虚拟房产、虚拟地皮的网友不在少数。这也令一部分善于“投机”的商人,嗅到了新的商机。 “说真的,我真觉得元宇宙(地产)会是下一个虚拟币,出圈速度好快。”张毅(化名)是深圳南山一家区块链服务企业的联合创始人,他的公司创立于“区块链落地元年”的2020年,经过几番调整,公司目前最为主要的业务是实物资产的NFT化。 正因如此,笃定元宇宙“地产”将会是下一个风口的他,近期频繁与团队开会商讨可行的项目、方案,想要尽快涉足元宇宙“地产”的领域,抢占风口先机。“现在团队已经拿出了两个项目大方向,月底前要选定一个方向执行了。”张毅表示,团队商讨的项目方向之一,就是目前元宇宙“地产”投资最主流的形式。 他们决定通过在Decentraland、Sandbox等主流的虚拟现实平台上,大量购买地皮,这与传统线下“炒房”原理相同。在他和周围的一些“链圈机构”看来,随着参与元宇宙“地产”投资的用户增加,市场追高会引发“虚拟地皮”价格上涨,即出现升值,“到时再寻找买家高价购买地皮,就能赚取其中的差价了。” 这些言语背后的逻辑,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 近日国外一家投资及开发虚拟房地产的企业Republic Realm宣称,该公司在19个不同的元宇宙平台上,拥有了大约2500块数字土地。其中一部分土地正空置着(等待升值)。另一部分,则已经着手进行开发(卖楼花?)。 “类似的做法不稀奇,只要地皮大幅度涨价,买家能赚取利润的差价也更大,但是这种开发要求企业资金雄厚,几百万、上千万元去买地,类似传统地产商的重资产运作。”张毅坦言,由于投入大,买卖元宇宙“地皮”的风险相对也比较高。 因此,他和周围熟悉的几家链圈企业更趋向于聚焦风险较低的元宇宙“地产”中介服务。说白了就是像传统的地产中介一般,通过为元宇宙“业主”寻找“地皮”、“房产”买家,或为买家寻找合适“地产”项目,赚取相应的中介费用和佣金。 “我们公司大概率会往元宇宙地产中介的方向发力,毕竟国内暂时还没有什么企业在做。”但张毅也强调,经过一番调研后,团队已经了解到部分传统地产中介公司也在计划涉足元宇宙“地产”业务,留给他们的“窗口期”显然不多了。 “毕竟,今年(传统的)地产中介也不好做,中介公司都在找新的业务方向。”张毅如是说。 显然,随着国际上的“炒房团”涌入元宇宙,国内互联网和房产领域的部分机构也坐不住了——或跃跃欲试,或已经着手布局元宇宙“房地产”项目。 只不过,除了链圈机构玩家外,如此虚无缥缈的投资真的会有“小散”入局吗? Metaverse 虚头巴脑的“投机品”,能有价值? 近一段时间,元宇宙“地产”成了许多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除了感慨有些明星花几百万、上千万元购买虚拟土地的魔幻现象之外,话题本身其实与普通人的关系似乎并不大。 那么,曾经疯狂涌向虚拟币、区块链、NFT的小散们真的不关系元宇宙地产投资吗?非也。 关注区块链领域投资的Milo向懂懂笔记透露,他关注元宇宙“地产”项目至今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了。早在元宇宙走红之前,他在8月份就和身边身边不少朋友琢磨起了Decentraland、Sandbox等虚拟网络平台,并开始物色“地皮”了。 “在林俊杰宣布要进军元宇宙之后,我们拉了一个元宇宙地产群,都是有一项投资的网友。”他透露,拉群的目的十分简单,就是为了聚集一批有计划投资元宇宙“地产”的人,同时为自己日后有可能参与投资、开发的“项目”物色好“准买家”。 短短一周,这个元宇宙地产群已经有了将近三百位群友,成为Milo聊天讨论群的积极响应者。他每天在群里也会分享元宇宙“地产”相关新闻,以及购买“地皮”的攻略,慢慢培养投资氛围。 那么,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小散”才会关注元宇宙“地产”呢? “一类是之前投资虚拟币赚了点钱的,一类是错过虚拟币最佳投资时机想赚钱的。”经过与群友的沟通,他发现加入元宇宙“地产”讨论群的“投机者”无非以上两类人,“尤其是错过虚拟币投资时机的,关注的热情更高涨。” 不过,目前有舆论指出,元宇宙“地产”有可能是“击鼓传花”式骗局,而且类似的套路在区块链、虚拟币和NFT领域也屡见不鲜。对此,投资元宇宙“地产”的“小散”们如何看待,他们不担心在一夜之间血本无归吗? “其实,比特币等虚拟币一开始出现时,也有声音认为这是一场惊天大骗局。而时至今日,也没有谁敢笃定这是不是大骗局,但的确有人靠炒币发了横财。”Milo笑称,虚拟币教会了“小散”们一个道理:虚头巴脑的项目不一定不赚钱,万一赌对了还能赚大钱。 因此,即便有声音质疑元宇宙“地产”是智商税,仍然会有“投机者”持币待投。在一部分投资者看来,一个新的风口刚刚兴起,正是把握时机、抢占先期红利之时,“错过虚拟币投资时机的(人),大多数都不想错过元宇宙项目嘛。” 换句话说,即便投机的“小散”不肯定一些明星购买元宇宙“地皮”是真是假,是否类似以前给某些虚拟币代言的套路;也不肯定部分企业囤元宇宙“地皮”是虚是实,是不是击鼓传花。只要另一个类似比特币的投资风口摆到自己面前,他们就不想轻易错失机会。 可见,元宇宙“地产”并不是年轻人“人生中的第一套房”,而是一些投机人士风口上的“另一桶金”。只是当很多“投机者”第一次听闻元宇宙“地产”的价值时,其投资的门槛早已高得(炒得)令人望尘莫及了。 Metaverse 元宇宙“地产”是否有稀缺性? 两周前,在虚拟现实平台Decentraland上面,一块“地皮”被卖出243万美元的高价(约合人民币1552万元),这再次刷新元宇宙“地产”的交易纪录。有媒体报道并分析称,该售价略高于现实中美国曼哈顿上城区的平均单套房价了。 有区块链玩家表示,目前在Sandbox上的一块普通“地皮”,价格至少标价1500枚SAND币(折合人民币大约4.5万元),如果是优质“地皮”的话,价格至少3000枚SAND币(合人民币9万元)。 对于普通的“投机者”而言,元宇宙“地皮”可谓是天价了。 毕竟,诞生于2009年的比特币,在2013年时价格折合人民币只要不到100元,到了2014年也才涨到了人民币4500元。只是后来经过了无数炒家的努力,才突破了数万美元的价格。 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了元宇宙“地产”的高价呢?是因为具有一定稀缺特质的“空间”吗? 据证券时报报道,目前Sandbox的地块已经有七成在出售,如果以现实世界来比较,Sandbox的16万块“地皮”和深圳的土地面积差不多,对于Sandbox的管理者而言,出售的地皮不会增加,而是奇货可居。 “但是如果投资(机)者都用传统房地产的升值规律,去类比未来元宇宙地产价值的话,就是大错特错了。毕竟现实中城市的面积是特定的,但虚拟世界不一定,可以继续加服务器呀!”曾从事比特币投资管理工作的李秋(化名),最近也一直在关注元宇宙“房产”。 他告诉懂懂笔记,每每听到“投机者”表示元宇宙“地皮”和现实世界的房产一样,都具有稀缺性,因此具备可观的升值空间,他都会忍不住偷偷笑出声,然后反驳对方几句。 在他看来,虚拟“地皮”与实体房产没有丝毫逻辑关系,而且本质也与虚拟币不尽相同。“北上广深地方就那么大,随着人口涌入、投资增加,房价也水涨船高,但是虚拟世界的地皮不是这个逻辑。”尽管一些元宇宙平台也宣称“地皮”数量相对有限,但作为没有城市边界的“数字世界”,开发机构(地产商)若要扩容、新增“地皮”,难度并不大。 原本“稀缺”的“地皮”,如果多买些服务器或者多加几个云服务资源,就能简单地扩容,这势必将导致其价格大跌,早期的“投机者”资产缩水,甚至血本无归。除此之外,即便与虚拟货币相比,元宇宙“地产”投资的门槛也显得相当低。 “元宇宙里的地皮是开发者造的,投资者买就完了。但比特币获得的途径,需要运用算力挖矿,是具备有一定门槛的,而且有减半周期,这才具有一定稀缺性。”李秋猜测,一些明星、互联网巨头为元宇宙“地产”站台,或许只是为了营造其稀缺、紧迫的氛围,吸引“小散”加入虚无缥缈的投资局当中。 最关键的是,这个新闻那个新闻炒作说某某虚拟地皮卖了多少钱,谁知道真假?谁知道里面有没有套路? 【结束语】 显然,在元宇宙里买“地皮”比投资虚拟币更虚无、更玄幻。将所谓虚拟“地皮”当成投资品,真正的升值潜力自然也可想而知。 当然,有人会用全球“最值钱”的比特币市场作为范例,这个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元宇宙的地产概念和项目虽火爆,但投资者、投资小白在追逐风口时首先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毕竟任何人一旦有了“赚快钱”的念头,便有极大的可能成为无良资本的“韭菜”。
顺丰同城:即时配送没有最优解
基因缺陷。 作者|樟稻 编辑|伊页 即时配送市场再次热闹起来。 近日,顺丰控股旗下即时配送服务平台——顺丰同城,已通过上市聆讯,如无意外将于12月14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从2016年作为集团内部一个事业部开展同城实时配送服务,到2019年顺丰宣布同城配送业务独立化运作,并成立顺丰同城作为经营实体,短短5年,顺丰同城即将成为王卫手中第四家上市公司。 而就在11月初,同城即时生活服务平台UU跑腿宣布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此次融资由58产业基金领投,优多资本跟投。 从2015年O2O模式兴起,美团、饿了么经历高速扩张,到2019年美团配送、蜂鸟即配、顺丰同城急送相继成为独立品牌,如今,融资与IPO成为行业主旋律,即时配送行业已进入爆发期。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考虑到服务场景的不断扩展及新业态与消费模式的创新,实时配送服务行业具有巨大增长潜力。预计2025年年订单量将进一步增至795亿单,2020年至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0.5%。 但与此同时,顺丰同城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顺丰同城净亏损为3.3亿、4.7亿、7.58亿;同行里早前已上市的达达集团,2018年至2020年,净亏损为18.78亿、16.7亿、17.05亿。 另一方面,即时配送行业整体竞争格局中,呈现美团配送及蜂鸟的双寡头垄断格局。 现阶段,在即时配送的需求场景中,餐饮外卖占比最高,借助于美团及饿了么外卖平台流量,美团配送和蜂鸟成为即配行业的双寡头,根据2019年艾瑞咨询的数据,两者市占率近70%。 整体而言,在日益增长的订单量面前,品牌面临盈利难题,迫于形势,融资、IPO、巨头输血,成为即时配送企业应对当下竞争的一种策略。 本篇文章将尝试解读: 即时配送行业为什么难以盈利? 顺丰同城能否越过美团、饿了么藩篱? 近场电商是即时配送行业的未来吗? PART. 01 即时配送的盈利魔咒 什么是即时配送? 简单来说,是指提供一个城市内位置A到位置B之间的物流配送,讲究的是效率的最大化。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即时配送场景,就是外卖小哥把外卖送到你的手中。 恰恰,最初的即时配送就是以服务餐饮外卖行业为主,经过数年的发展才拓展出更多品类与业务类型,包括餐饮外卖、同城零售、生鲜宅配、跑腿代办等等。 以顺丰同城为例,其业务主要包括对商家、对消费者的同城配送服务、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前两者主要包括帮送、帮取、帮买及帮办服务,后者则是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配送能力的补充。 现阶段,作为物流行业增速最快的新兴赛道,即时配送已经成长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物流形式。 据申万宏源研究,当前即时配送的用户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即时配送提供的高品质服务在下沉市场尚未大规模拓展,且高品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更易吸引一二线城市用户的青睐。 实际上,套用一句网络语,“以绝大多数品牌的努力程度,还不到拼服务的地步”,根据《中国智慧物流末端配送趋势报告》调研数据,受访者最关注的仍是物流购物体验的时效。 也就是说,即时配送行业核心仍是“以快立本”,而这,正是即时配送品牌苦于盈利的源头。 这里,我们可以根据生产组织形式和对应履约模式特征将物流划分为三类:全网快递、仓配模式和即时配送物流。 三类物流方式存在明显的“时效界线”,数日送达是全网快递的“时效界限”,数十小时则是仓配模式的“时效界限”,而对于即时配送,30-60分钟仅是“标准服务”,最快时效达到10-15分钟甚至更短。 本质上,不同的物流模式的“时效界线”难以优化,在于长距离运输以及分拣过程所带来的时效减损导致全程时效存在极限。 即时配送作为配送时间最短的物流方式,原因在于,其履约方式为搭建运力进行点对点即时履约,正是由于即时配送点对点人力配送的特点,决定了规模效应无法实现。 这里可以对比快递行业,据西南证券测算,以美团和中通为例,随着日均件量的不断提高,中通快递对应单件成本逐渐下降,但将美团的骑手成本作为单件成本对比,日均件量越高,单票成本不变甚至走高。 目前,即时配送运力组织主要为代理、众包等组织形式。拿顺丰同城来说,其建立了一个融合运力池,主要由专职骑手和众包骑手组成。 据招股书显示,顺丰同城拥有280万名注册骑手,2018年至2020年,顺丰同城人力外包成本及顺丰同城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97.8%、97.3%、97.8%。 短时间内不可替代的人力成本作为即时配送行业最主要的成本,加之规模效应难以实现,成为众多即时配送平台亏损的根本原因。 PART. 02 顺丰同城能打吗? 在顺丰同城招股书中,把国内即时配送服务提供商的主要公司,分为隶属中心化平台的实时配送服务平台,及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平台。 前者是指满足相关中心化平台订单的实时配送服务,其主要服务在中心化平台上注册的商家,帮助中心化平台的消费者配送;后者则为承接非关联体系订单的实时配送服务。 在此之前,行业惯用的分类手段,则是把赛道内的玩家分为三类。 首先是起源于外卖模式的即时配送,包括饿了么的蜂鸟配送,美团的美团配送团队,京东到家的新达达;其次是新兴即时配送企业,包括闪送、UU跑腿、人人快送;最后则是传统物流企业。 按照招股书中的分类,直接把美团配送、蜂鸟、达达等赛道内的寡头排除到隶属中心化平台的实时配送服务平台中。 耐人寻味的是,去掉上述玩家,据艾瑞咨询报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二个月,按订单量计算,顺丰同城是最大的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分别为10.4%、10.9%。 而根据西南证券数据,2020年整个市场中,美团配送日均订单数2780万,蜂鸟即配日均订单数达到450万,达达日均订单数达到290万,顺丰同城日均订单超过270万,其订单量距离美团配送仍有不少差距。 另一方面,顺丰同城业务中,2018年至2021年前五个月,与顺丰控股挂钩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分别为公司带来2013.5万元,1.78亿元,16.22亿元,11.90亿元。 而根据招股书显示,于2018年、2019年、2020年各年及截至2021年前五个月,顺丰同城来自顺丰控股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2.9%、13.1%、33.6%、38.6%。 这也意味着,每年顺丰同城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收入几乎完全是由顺丰控股带来的。 以往,在即时配送领域,凭借美团和饿了么平台流量,美团外卖和蜂鸟占据着即时配送市场绝大份额,达达同样依赖京东平台的商流,这本就无可厚非。 顺丰同城自喻是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平台,其实同样依赖顺丰控股,但却顶着“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第一股”名头上市,颇有造噱头的意味。 此外,招股书中提到,在商家对建立自身流量获取渠道的需要日益增加,以及商家及消费者的复杂配送要求所推动下,第三方实时配送平台增长较快,市场渗透度稳步提升。 言外之意,顺丰同城作为第三方实时配送平台,相比中心化平台有优越性,但到底能不能打,还要看数据说话。 上述订单数据之外,2018年至2021年5月,顺丰同城收入9.93亿元、21.07亿元、48.43亿元、30.46亿元,对应订单量分别为7980万单、2.11亿单、7.61亿单和10.70亿单。 通过顺丰同城同期收入和订单量推算,其单票收入为12.44元、9.98元、6.36元、2.85元,呈逐年下滑趋势。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顺丰同城每笔订单的平均履约成本分别为15.0元、11.3元、6.5元和5.9元,尽管履约成本下降显著,但依旧“入不敷出”。 而据西南证券测算,2020年全年,美团完成外卖交易数101.5亿单,对其2020年的单票收入拆分,平均每单快递收入为9.3元,每单的经营溢利为0.4元,经营溢利率为4.3%。 一正一负之间,差距明显。 PART. 03 顺丰同城够不着近场电商? 顺丰同城招股书中,谈到即时配送未来囊括的消费场景,其服务范围涵盖成熟场景(例如餐饮外卖)至增量场景(例如同城零售、近场电商及近场服务)。 如今,伴随新消费时代「万物到家」的趋势,近场电商的概念被重新拾起。所谓近场电商,是根据与消费者距离(效能),满足3-5km半径内消费者生活相关高频需求,近场电商也为本地生活或者社区电商。 此前在2020年兴起的社区团购,包括滴滴旗下“橙心优选”、拼多多上线“多多买菜”、美团的“美团优选”、阿里MMC事业群等等,都可以算作是近场电商的探路者。 而最初以服务餐饮外卖行业为主的即时配送,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拓展出更多品类与业务类型,其应用场景逐步拓宽至居民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成为支撑近场电商生态履约不可或缺的关键。 据申万宏源测算,虽然全网快递依然有较高的履约效率和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但长期来看,即时配送的物流形式替代全网快递的比例大约会在15%-25%之间;而在一二线城市中,替代比例会达到近50%。 但作为即时配送品牌,想要在此次迭代中捕获机遇并不容易。 首先,无论是近场电商还是广域电商,商业模式的迭代还需回归本质,物流成本、SKU丰富度、用户习惯迁移成本三者将共同构成近场电商迭代广域电商的三大壁垒。 在物流成本方面,当前即时配送平均成本在6-8元/单,相较于全网快递,价格上面不占优势,但通过技术算法的更新迭代、外卖末端的优化提高骑手的配送效率等,可以提升人效,即时配送品牌都在尝试。 SKU丰富度方面,广域电商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即海量长尾商品的优势。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拼多多,SKU数量都是数以亿计,这是单个城市中的大型商超难以达到的量级。 用户习惯迁移成本,现阶段,互联网巨头(阿里、京东、美团等),传统线下零售巨头(如永辉),以及垂直领域的新兴生鲜电商公司(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通过促销活动以及补贴,有利于培养用户习惯。 这三大壁垒,本质上属于履约率、供应链、流量的范畴,其中,顺丰同城最不占优势的,莫过于流量。 年初Q1业绩说明会上,谈及社区团购业务,王卫表示,“公司的愿景是成为独立第三方行业解决方案的数据科技服务公司,而对社区团购来讲是需要商流的,我们坚决不碰商流,因为我们是独立的第三方。” 作为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与隶属中心化平台的即时配送服务相比,最缺的就是流量导入,美团配送、蜂鸟、达达,背后都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以此为近场电商提供流量入口。 整体而言,在近场电商领域,面临美团、阿里在履约率、供应链、流量要素上的战略部署,缺失商流的顺丰同城,恐怕难以“后发先至”。
美国加密政策拐点到来?加密产业大佬齐聚国会谈了什么
北京时间12月8日23时,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举行了“数字资产和金融的未来:了解美国金融创新的挑战和利益”听证会。 作者|大文 来源|链得得 北京时间12月8日23时,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举行了“数字资产和金融的未来:了解美国金融创新的挑战和利益”听证会。会议由委员会主席Waters和首席成员McHenry主持,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50多名成员全体参加。来自 Circle、Paxos、Coinbase Inc.、Stellar Development Foundation、FTX 和 Bitfury 的六位高层出席了会议。 整场听证会的气氛与此前7月举行的三场加密货币相关听证会气氛截然不同。在7月份的听证会上,议员们对加密货币市场充满了敌意,甚至认为加密货币的发展可能危及美国消费者和金融稳定,并将加密行业描绘成一个充满欺诈、逃避责任的数字老虎机,它可以使其创造者变得富有但摧毁其他人。 但在昨晚进行的听证会上,仅有一名议员Brad Sherman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加密行业获得了华尔街的支持,因此双方存在利益关系。 具体来说,议员们将目光从“加密货币市场可能带来的危害”转向了“可能带来的利益”。 听证会上,众议院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稳定币和交易所监管上,而加密企业的主要意见集中在监管力度和监管措施上。 —1— 议员:互联网巨头是否会对推出数字美元产生不利影响 众议院方面,密苏里州的众议院代表 Blaine Luetkemeyer发表讲话说,包括 Instagram、Facebook和Twitter在内的主要科技公司对用户的控制水平极高,他询问这种控制水平是否会对推出数字美元产生不利影响。 Bitfury CEO Brian Brooks回答:加密的重点是真正的去中心化,比特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节点网络中有数百万的参与者,不会像Twitter、摩根大通产生中心化的问题。他认为无法达到“去中心化”这一标准的公司将被归入“历史的灰烬堆”,失去市场并被遗忘。Brian Brooks在给委员会的书面声明中暗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将“比主要由五家大公司控制的互联网更好”: 他还表示,“加密货币政策不应仅仅考虑引入金融系统的新风险,还应考虑通过去中心化解决现有系统中的风险。” 北卡罗来纳州国会议员Anthony Gonzalez认为,议院和加密货币企业之间缺乏理解可能会导致过度监管加密货币和区块链。他在演讲中说,“我们需要合理的监管规则,我们知道这一点。我们需要立法者不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不寻求理解而做出下意识的反应来进行监管。在了解加密市场之前进行监管行动中,对未知的恐惧会扼杀美国人的创造力,并使我们处于竞争劣势。” 众议员Maloney表示:“美国的金融体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建立起来的,我们从每次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随着新的金融风险的出现进行修复和调整。从大萧条、 FDIC 和存款保险的创立,到 2008 年金融危机后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我们可能不会就这些法律的每个方面都达成一致,但它们使我们的金融体系以及我们的整个经济变得更有弹性,当事情出现问题时,让消费者和投资者得到了更多的保护。” 从这个角度,她询问Coinbase CEO Alesia Jeanne Haas,“如果 Coinbase 或 Coinbase 钱包遭到黑客入侵,或者发生未经授权的提款,Coinbase的客户要如何保护自己?客户目前有哪些保护措施? Haas表示,coinbase拥有完善的安全体系,但用户往往会因为丢失凭据或手机和个人设备而损失资金。coinbase有第三方保险,而且会对客户进行补偿。Coinbase依然在继续研究的如何让客户的账户更安全。 —2— 企业:目前的监管政策可能“迫使下一代金融技术从美国流失” 在加密企业的角度上,高管们更关注监管的力度和具体措施,比如监管权的归属。 Bitfury CEO Brian Brooks担心美国目前的监管政策可能“迫使下一代金融技术从美国流失。” 他表示,“有些产品在其他国家/地区是合法的,但在美国不合法。” “使加密市场有风险的一件事是,消费者可能不了解一种代币和另一种代币之间的区别,因此他们可能想要多样化。加拿大、德国、新加坡、葡萄牙和其他一些地方都可以实现,但美国不行。” 他还特别指出,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其他国家已经允许比特币 ETF 等产品,但美国仍在禁止它们。 Alesia Haas 也在向众议员 Bryan Steil提问:“如果一大群客户想要购买比特币 ETF,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购买?” Brian Brooks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在该解决方案中,加密货币和传统金融机构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监管,具体来说,“如果我是一个加密借贷平台,我可能应该受到 FDIC 的监管。如果我是一个加密交易平台,我可能应该受到 CFTC 和 SEC 的监管。虽然加密货币市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也可以用原有的方式进行监管,而非重新建立新的监管部门。 Circle CEO Jeremy Allaire 在发言中表示,美国有多达 2000 万人,全球有多达 2 亿人参与了数字资产市场。“今天,我们正处于互联网下一个主要基础设施层发展的关键时刻,从数据、内容和通信的互联网扩展到价值交换和经济协调的互联网,”他说。“这种发展对美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他表示,美国应积极推动使用美元作为“互联网的主要货币”。他警告说,正如关于稳定币的工作组报告的调查结果所强调的那样,“并非所有这些数字支付工具都是平等的——但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并非所有这些工具都是不受监管的。” 他说,稳定币,就 USDC 而言,拥有流动资产和美元计价支持的稳定币“在美国受监管的银行系统的照管、保管和控制下保守地持有”。他指出,Circle 还在寻求获得货币监理署的完整国家银行章程,并补充说:“我们继续优先考虑与所有相关联邦和州金融监管接触。” 他说,政策框架需要支持“开放和竞争的竞争环境,并允许新技术蓬勃发展。 Coinbase CEO Alesia Haas则认为,政府应该在一个新的、全面的框架下监管数字资产,该框架承认支撑数字资产的独特技术创新。 其次,这个新框架的责任应该分配给一个单一的联邦监管机构。该监管机构将负责为中介机构建立注册流程。 第三,这个新框架应该有三个目标,以确保数字资产的持有者得到授权和保护:首先,通过健全和适当的披露要求提高透明度;其次,防止欺诈和市场操纵,最后,提高效率并增强市场弹性,并确保监管解决方案促进互操作性和公平竞争。 —3— 社区:推出猫鼬币嘲讽反对议员 听证会结束后,议院对听证会的友善态度赢得了加密社区中许多人的赞扬,除了Brad Sherman。这位议员一贯对加密行业持怀疑态度,在听证会上,他说,“比特币可以被以太坊、狗狗币、仓鼠币、眼镜蛇币或者猫鼬币(Mongoose Coin)代替。” 但实际上,Mongoose Coin在他提出之前并不存在。听证会结束后数小时内,社区就在Polygon上推出了真正的猫鼬币($MONG),并在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上涨了320,000%,市值达到200 万美元。
互联网寒冬背后:好公司的定义 已经变了
当下,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迫切地渴望真正的硬科技公司。 作者 | 赵维鹏 编辑 | 靖宇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高科技幻象”,正在被打破。 前不久,在与一位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访谈时,他告诉我,过去的互联网只要有好点子就行、遍地是机会,他也因此而成功,那是时代红利。最近他开始二次创业,深感在今天,没有那么多美国现成技术可以照搬了。比拼领导力、比拼技术创新能力的时代来了。 过去,互联网行业的畅销书是《人性的弱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互联网思维》一类。如何利用人性弱点、人性的漏洞来发展 App 功能,是从业者乐此不疲、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荣的。而这与科技并不沾边。 20 多年来,互联网公司享受了大量科技向的政策优惠。《晚点》曾经报道,与实体企业相比,过去互联网公司往往享受到更小的税率。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有效所得税率多在 10%-20% 左右。比如腾讯因「若干子公司获得 『重点软件企业』」认定,2018 年至 2020 年的有效所得税率为 15.6%、12.2%、11.3%。阿里巴巴也因淘宝(中国)、浙江天猫等企业获得「重点软件企业」认定,在 2018 至 2020 年分别享有 12.4%、10.4% 和 13.6% 的有效税率(剔除股权激励、投资收益及罚款等影响)。而实体经济企业的税率往往在 25%。 然而,因优惠获取的大量社会资源是否被用于原创科技研发,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过去两年里,烧钱搞社区团购、补贴大战屡见不鲜。其结果是,今年阿里巴巴等公司的部分子公司不再被认定为可以享受 10% 优惠税率的「重点软件企业」。 烧钱内卷没有任何意义。根据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何志毅测算的数据,阿里与亚马逊的平均市值差距从 2020 年的 52% 增加到 2021 年的 67%,扩大了 15%;腾讯与谷歌的平均市值差距从 2020 年的 41% 增加到 2021 年 53%,扩大了 12%。从市值来看,「热热闹闹」的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的差距更大了。 中美互联网还有一个显著差异:美国人研究技术、发明工具,中国人用别人的工具打造自己的应用。饶毅曾表达过,人家做发明、你来分配,天底下恐怕没有这般好事。在过去,中国的创新主要聚焦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模式创新永远无法带来话语权的根本转变。极客公园与 IDEA 首席科学家王嘉平交流时,他曾表达过:没有永恒的商业模式。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强于产出,才有分配的主导权。而产出的领先必须依靠科学和技术支撑的原创性成果。 从这一点上来说,很多缺少原创核心技术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并不能同谷歌、亚马逊和苹果等美国同行一样被称为真正的科技公司。 01 「真正的」科技上升 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中美博弈尤其加剧了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的分化。 12 月 3 日,滴滴宣布启动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而早前一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新规定,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提供审计底稿供美方检查,否则可能三年内被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摘牌。分析认为,SEC 的新规明显针对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可能将有 200 多家中概股被迫在美退市。 几年来,美国政府持续地发动贸易战、科技战以及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围堵。2019 和 2020 年,中国两个最优秀的全球化科技公司华为、tiktok,遭遇了美国政府主导的「封杀」。这种行政限制可以看作商业中的「核武器」,美国政府开创了依靠「莫须有」的问题,不给任何解决方案和新规则,直接剥夺生存权的暴力手段,在和平时期非常罕见。 「美国认为技术领先是美国霸权的基础,」一位华为高层曾表示,「任何其他国家、其他公司的技术领先可能都会损害美国的霸权。」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更加迫切地渴望在本土出现更多真正的科技公司,强调技术自立。前不久,中国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将科技进步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这与以往的口径完全不同。 一位投资人感慨,当下的硬科技已经到了无人不投的热度。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 CEO 米磊在文章中写道,凡是有利于让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都是国家鼓励的;凡是不利于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都是未来国家政策不鼓励的。「所有的资源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主要旋律和目标,想清楚这个逻辑,未来三十年就绝对不会再出现你正在做一件事情,突然一个政策文件出来以后,你所在行业没了,只要做的是利于这件事情的,所有的政策出台就会是对你有利的。」 人们渴望硬科技公司的出现,用户规模、营收已经不再是衡量一家公司好坏的最重要标准,何况这些标准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未来。 以过去的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更多是追求短期效益。而像光电芯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都需要长期的投入。硬科技不仅需要核心技术,追求的价值观和利益也并不一样。在过去,这些领域并非中国投资圈内的焦点。 现在不同了,历数中国今年市值表现不错的公司:比亚迪、宁德、长城等,都是科技硬核公司;美国也是一样:AMD、英伟达、苹果、特斯拉、微软的市值表现比流量型平台企业好得多。 真正的科技公司正走向高光的舞台中心。 02 驱动经济发展的 底层价值观变了 过去,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语境下,互联网公司将资本无序扩张实践得淋漓尽致。 秦朔在评价社会资本时表示,「互联网企业在很长一个时期,都具有跑马圈地、无边扩张、在有规则的地方冲撞规则、在无规则的地方自定规则的,典型的原始积累的特征。逐渐走向与政府期许、国家发展目标的偏离,走向与大众利益的对立,给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 从 2021 年开始,反垄断等法案的出台,也体现了大风向的转变——从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变成重视「效益和质量」。政策干预多少让许多市场经济支持者、创业者感到沮丧。但在过去,不少互联网公司以对抗监管、与之斡旋为策略,为自身发展谋求福利。在摧毁旧世界的同时,新世界的规则更多由巨头确立,而巨头背后的资本,很难主动承担起更宏大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民族主义的思潮也在崛起。《纽约时报》评论,中国老一辈创业者更容易接受西方思想,「因为当时中国还很弱小,受外国自由思潮的左右」。而在今天,年轻一代在自信中成长起来,迫切地渴望成为规则的建立者、参与者,传递自己的价值观。正如中国工科创新领军人物李泽湘对极客公园表达的那样: 跟国际的同行比,以前是朝上看,现在(中国创业者)能够平视这个世界。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在最近的演讲中评价,「有些企业家对现在的发展不习惯,总想说『我以前怎么样』,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理解这些变化本身。我们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才能适应今天的变化。」 近期卷入舆论风暴的联想,被评价为:已经不在创造中国核心竞争力的锋线上,成了一个「大而平庸」的企业。它夹在中美摩擦之间,成了国家冲突中,恨铁不成钢的发泄口。 正如饶毅所说,如果想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科学技术支撑的原创性工作。「难以想象我们能单纯通过商业模式的变更或分配方式的技巧走到前列。」 信号很明确,什么是好公司的定义,已经变了。 中国社会缺的不是资本,而是真正搞技术创新的人和企业。
谷歌刷屏的“时间晶体” 究竟是什么?
来源:内容来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编译自IEEE,谢谢。 编者按:日前,一篇有关谷歌实现“时间晶体”的文章在笔者的朋友圈刷屏。而IEEE在近日对谷歌团队的负责人进行了专访,与大家分享了这个研究背后的意义,现在我们编译如下,以飨读者。 以下为文章正文: 大约十年前首次构想的时间晶体(time crystal )是一种新物质,它与永动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理论上,它的部件可以在不消耗能量的情况下以重复循环的方式移动,就像一块没有电池就可以永远运行的手表。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竞相创造这种新的物质相。现在,Google Quantum A I 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同事透露,他们已经使用Google 的 Sycamore量子计算硬件创建了时间晶体,他们在11 月 30 日在线发表的《自然》杂志上详细介绍了这一发现。 经典计算机打开或关闭晶体管以将数据表示为 1 和 0,而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位,或量子位,由于量子力学的性质,它们可以以叠加状态存在,那就意味着它们可以同时为 1 和 0 . 通过称为纠缠的量子效应将量子位连接在一起,理论上 300 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可以在瞬间执行比可见宇宙中的原子更多的计算。2019 年,谷歌声称它使用 Sycamore 来展示“量子首要性”( "quantum primacy"),寻找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的 20 量子位系统不是为了计算,而是为了实现时间晶体。为了了解更多信息,我们采访了谷歌研究科学家Kostyantyn Kechedzhi和谷歌高级研究科学家Xiao Mi,他们分别在理论和实验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了长度和清晰度,对话已被编辑。 EEE Spectrum : 什么是时间晶体? Kostyantyn Kechedzhi: 晶体是由许多原子组成的系统,由于相互的相互作用,它们在空间中组织成周期性模式。时间晶体是由许多粒子组成的量子系统,这些粒子将自身组织成一种周期性的运动模式——在时间上而不是在空间中——并且永久存在。 Spectrum:您可以将时间晶体与自然界中的什么进行比较? Kechedzhi: 持续周期运动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熟悉的。两个大质量物体由于重力相互吸引的系统是最简单的例子——两个物体围绕共同的质心严格遵循周期性轨道运动。乍一看,这似乎是时间晶体的一个例子。然而,时间晶体的关键新颖之处在于许多物体相互作用的系统的周期性运动。 与仅两个相互绕转的大质量物体相比,由许多相互作用物体组成的系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运动不断变化,而不是重复的模式。例如,在太阳系中,行星遵循近似周期性的轨迹,但行星的真实行为是混乱的,这意味着行星今天与其路径的微小偏差将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重塑轨迹,尽管这需要数十亿年。 热力学第二定律假设由许多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趋向于更加无序,这与时间晶体的严格周期性运动相矛盾。尽管如此,由于称为多体局域化的基本量子现象,由许多相互作用的量子物体组成的系统可以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下展示周期性运动。 Spectrum:所以在您的新工作中,您创建了一个周期性驱动的多体本地化时间晶体。这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时间晶体,其活动由外部施加的循环脉冲系列驱动。通过定位,你的意思是物理定律在这个时间晶体的特定区域起作用,以帮助它保持稳定并避免耗散能量? Kechedzhi: 是的。许多物体的局域量子系统( localized quantum system )的一个关键特性是,足够弱的外部脉冲或施加到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都会影响其邻居,但不会在整个系统中感受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的响应是局部的。相比之下,在混沌系统中,整个系统都会感觉到轻微的扰动。局部化现象阻止了从外部驱动器吸收能量。 Spectrum:您的时间晶体与永动机的可比性如何? Kechedzhi: 在我们的实验中观察到的时间晶体不会从用于驱动其行为的脉冲中吸收任何净能量。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它们经常被比作永动机。 然而,永动机预计在没有能源的情况下做功,这将违反热力学定律。相比之下,时间晶体的运动在没有能源的情况下不会产生功,因此不会违反物理定律。 Spectrum:你的时间晶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解吗? Kechedzhi: 我们的处理器不是 100% 与环境隔离的,这种与环境的弱耦合引入了时间晶体的有限“外在”寿命。换句话说,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顺序会丢失,周期模式不再重复。 Spectrum:时间晶体有哪些应用? Kechedzhi: 时间晶体,就像铁磁性或超导性一样,是自发对称性破缺或自发秩序的一个例子。例如,铁磁体本质上是一个小得多的磁体系统,其磁极都指向一个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有序的。在这种状态下,对称性被称为“自发地”(spontaneously)破缺,因为在正常物质中,极点都指向随机方向。自发对称性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的稳定例子,如铁磁性或超导体的电阻消失,通常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 自发的对称破缺与平衡有关。例如,想象一下液态水在达到稳定的低温时会冻结成晶体。我们观察到的时间晶体的一个显著特性是它的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 ),尽管它被驱动失去平衡。这一观察结果为识别具有新型有序类型的量子物质的其他非平衡状态打开了大门。 Spectrum:时间晶体已被证明难以研究,为什么? Kechedzhi: 挑战在于将量子物质与其环境隔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 Spectrum:为什么要使用量子计算机来帮助创建时间晶体? Xiao Mi: 量子计算机是实现时间晶体的首选平台,因为它们具有精确校准的量子逻辑门。 Spectrum:量子逻辑门是传统计算机用来执行计算的逻辑门的量子计算版本吗? Xiao Mi: 是的。量子逻辑门允许以非常高的精度实现时间晶体存在所必需的多体相互作用。 以前对时间晶体的研究都是在所谓的量子模拟器上进行的。这些平台缺乏量子计算机的精度。结果,后来发现其中许多实验由于意外的相互作用而存在缺陷。 Spectrum:你在新研究中展示了什么? Xiao Mi: 我们设计的量子电路具有理论上预期会导致时间晶体的相互作用类型。然后,我们从这些量子电路中收集数据,并使用各种技术来验证我们的数据是否与时间结晶行为一致。这包括三件事: 1、时间晶体顺序的任何衰变或“熔化”(melting)仅由外部退相干(external decoherence)引起,而不是由我们系统的内部动力学引起。 2、无论系统的初始状态如何,都存在时间晶体的特征。 3、我们可以确定时间结晶相的边界——也就是它“熔化”的地方。 Spectrum:您个人认为这些结果最有趣的是什么? Xiao Mi: 了解相变临界点附近相互作用粒子的行为——例如,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于量子系统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难题。我们能够表征时间晶体和量子混沌状态之间的相变点。对于量子处理器作为科学研究工具的早期应用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其中数十或数百个量子位的中等规模系统已经可以提供有关相变性质的新实验信息。 Spectrum:时间晶体如何带来更好的量子计算机? Mi: 拥有像时间晶体这样的物体可以稳定抵抗实验干扰,可能有助于设计长寿命的量子态,这是未来改进量子处理器的一项关键任务。 Spectrum: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量子位创造了另一种时间晶体。你如何区分你的作品和他们的作品? Kechedzhi: 代尔夫特实验实施了我们早期理论工作中概述的一些协议,这些协议将多体局部( many-body localized)时间晶体与近年来观察到的所谓的热前(pre-thermal )时间晶体区分开来。热前时间晶体的特征是有限的本征寿命,而多体局域时间晶体的特征是发散的——即无限长的——本征寿命(intrinsic lifetime)。 我们处理器的卓越灵活性使我们能够证明时间晶体动力学在一系列系统参数中持续存在。其结果之一是我们观察到时间晶体和混沌行为之间的相变。相变的存在表明时间晶体是一种与更普遍的混沌多体状态不同的物质状态,包括热前时间晶体。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在新研究中描述的协议是可扩展的——它可以轻松应用于更大的量子处理器。这是进一步理论分析的结果,显着改进了我们之前的代尔夫特实验所基于的工作。将来,我可以看到我们的实验在越来越大的系统上重复进行。 Spectrum:您认为您的研究可能会朝着哪些具体方向发展? Kechedzhi: 我们的目标之一是将我们的处理器发展成为物理和化学的科学工具。关键挑战是减少设备中的错误。这是量子处理器未来应用和实现容错量子计算的关键。它需要通过硬件改进、算法错误缓解策略以及对噪声在多体量子动力学中的作用的基本理解来解决。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瑞再研究院:全球保险市场将出现强劲增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低碳行动是我们此生可预见最重要的投资机会。然而要在2050年前实现零排放,各国依然任重而道远。” 12月10日,瑞士再保险媒体圆桌会在北京举行,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Jerome Haegeli)在谈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时做出如是表示。 瑞再研究院最新一期sigma研究报告预测,全球 GDP将在2021年实现 5.6%的强劲增长, 在2022年和2023年则将逐步放缓,增长率分别为4.1%和3.0%。能源危机和长期供给侧问题的影响, 通胀是近期主要的宏观风险。英国、美国和新兴市场预计将承受最大的价格压力。 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和数字化是影响世界经济和保险市场的两大重要趋势。快速减碳需求正变得日益迫切,社会向绿色经济的转型将决定经济发展的未来前景。 安仁礼(Jerome Haegeli)表示:“我们正在经历的经济复苏是周期性而非结构性的复苏,当前宏观经济的韧性比疫情前更为脆弱。我们迎来了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的特殊机遇。保险业具有吸收风险的能力与专业知识,对于提高社会和经济韧性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绿色增长目标,所有利益相关者都需要接受和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政策制定者也需要考虑经济政策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效应。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我们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实现2050 年的净零排放目标。”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sigma报告认为,除了吸纳巨灾损失,保险业还可以推动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从而缓解难以预测的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影响,为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全球生产力的提升,而瑞再研究也发现,由于消费者与保险业进行数字化沟通的接受程度因新冠疫情发生改变,数字化也将增强保险业增长潜力。 除此之外, 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指标(如不平等程度)的差异性正日益扩大,而这一重要趋势则意味着潜在的经济下行风险。 sigma研究报告预测,全球保险保费收入将于2022年中期达到新高,首次超过7万亿美元。这早于瑞士再保险今年7月的预期,也反映出风险意识提高、保障需求上升、以及商业非寿险费率走强的影响。新冠疫情冲击后, 强劲的周期性复苏有力支撑了保险业的增长前景。然而,考虑到能源价格危机的蔓延、长期的供给侧问题以及通胀风险,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有所放缓。 瑞再研究院预测,全球非寿险保费收入将在 2021 年、 2022 年、 2023年相继增长3.3%、 3.7%和 3.3%。 巨灾财产险在 2021 年经历了高于平均水平的损失, 其费率预计将在 2022 年获得改善。与此同时,由于社会通胀持续加剧,明年意外险费率预计将更进一步走强,个人保险业务也将受益于美国和欧洲车险定价改善。而在美国经济增长和发达市场稳定需求的推动下,全球健康(医疗)险保费收入预计也将增加。 此外,新兴市场预计增长强劲,其中,主要受益于医疗险的需求推动,中国在未来两年内均将实现 10%的增长。 全球寿险保费收入预计在2021年、2022年、 2023年分别实现3.5%、2.9%和 2.7%的增长。 在风险意识提高、团体业务复苏和数字互动增加的驱动下,消费者对保障型保险产品的需求将更为强劲。鉴于国债收益率略有改善, 以及就业和家庭收入恢复, 未来两年储蓄型保险业务预计将适度增长。随着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寿险行业,超额死亡率呈现出复杂趋势。与许多欧洲国家不同,美国自疫情爆发以来经历了死亡病例持续高企,今年上半年保险业支付的寿险赔付也随之上升;拉丁美洲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尤为严重,寿险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相关理赔;巴西寿险赔付率在 2021 年 4 月翻了一番。 在墨西哥,新冠疫情是当地保险业有史以来损失最为严重的理赔事件,在截至 2021年9月的18个月中,新冠疫情导致的保险损失总额达 25亿美元,超过了2005年“威尔玛”飓风造成的 24 亿美元的保险损失。 风险意识的不断提高推升保险保障需求。新冠疫情的冲击凸显了保险行业在危机时期减轻家庭、企业和政府经济压力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供应链中断危机警示社会需要增强保障以提高自身韧性,而今年屡破纪录的极端天气又加剧了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紧迫性。 消费者对数字化与线上保险的态度也较为积极,线上业务预计将快速增长。 但在另一方面, 不平等程度加剧可能会使社会通胀进一步恶化,这将导致大额诉讼费用相关的保险理赔增加。 安仁礼(Jerome Haegeli)表示:“根据目前市场情况,不同市场各保险业务线将会延续积极的定价趋势。在通胀推动下,保险业面临的更高理赔、美国持续的社会通胀以及持续性的低利率情况将成为保险市场费率走强的主要因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金融风向: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会议也对未来金融工作作出安排,定调了2022年金融风向。 对于宏观政策,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此次会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亦提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传递出了哪些金融领域具体的重要信息和政策信号? 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对于货币政策,此次会议指出,2022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认为,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灵活”指的是明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稳增长会及时出手,并且要适当体现前瞻性;下半年经济企稳转强,政策方向有可能转向边际收紧;“适度”主要是指在跨周期调节下,明年的货币政策力度不会过猛,避免引发经济大起大落,给将来留下风险隐患。实际上,本次会议强调财政政策“可持续”也有类似含义,主要是防止政策力度过大,政府杠杠率快速上升。我们判断,着眼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明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边际向宽是大方向,有可能延续降准,必要时也会小幅下调政策利率。这意味着债牛仍有下半场,明年上半年在降准、降息等宽松措施推动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不过,下半年经济增长动能转强后,不排除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市场利率掉头向上的可能。由此,我们认为,明年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将呈“前低后高”走势,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区间将大致在2.7%-3.0%之间。 红塔证券李奇霖团队分析称,这说明2022年的货币环境仍是分化的,一方面对传统部门比如地产基建,还是偏紧,松只是针对防风险而言的,松是为了稳住存量,但坚决遏制增量;另一方面,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继续深化和延续下去,比如再贷款、定向降准、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明年可能还将继续实施。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地产、基建的增量融资需求继续遏制,仅是保住地产的存量风险,然后货币政策又仅是结构性宽松,整体“宽信用”的政策效果将相当有限,预计整体社融增速在10.5%-11%之间。 另外,会议要求,明年货币政策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王青认为,这里有两个含义:首先,明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带来的增量资金会优先向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投放;其次,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还将担当重要角色,其中支小再贷款规模可能继续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开始发力,也不排除推出定向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的可能。 另外,此次会议里还提到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李奇霖团队认为,这说明稳增长不是说要经济“走老路”,必须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等同于与过去的依靠地产、基建的“走老路”发展模式彻底割裂了。明年地方债务仍有去杠杆的压力,对城投的融资政策预计将持续偏紧。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对于证券市场,会议要求,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对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当下我国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20年我国国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是2020年GDP增速为正的唯一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这些基础条件为全面推进注册制奠定了资金基础。从科创板试点、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经验来看,科创板、创业板平稳健康运行,成功帮助300余家企业通过注册上市实现直接融资,进而推动企业的做优做强,创业板和科创板实行注册制的经验为全面推进注册制提供了参考。 招商证券研报判断,全面推行注册制后,投行业务模式综合升级,盈利来源更加丰富,因行政干预多带来的收入波动有望降低。其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持续发力将有效改变证券公司业绩高度依赖权益市场的状况。 此外,会议里还提到“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李奇霖团队认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有正外部性,企业的发展经营与全社会利益提升是共融的,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行业和企业,能够解决就业和扩大内需潜力的中小企业是要继续支持的,但对社会有负外部性的企业,比如企业的经营发展与全社会的利益相悖,仅有利于少数资本持有者而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是要继续加强监管的。
测算清偿率仅为0.89%!成龙建设破产重整财务迷局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普通债权模拟清算测算清偿率为0,重整情况下清偿率也仅为0.89%。” 这是“17成龙03”(代码143376.SH)违约后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披露的数据。吴迪(化名)第一次碰到在企业破产重整时如此之低的清偿率。吴迪为一家私募机构的负责人,该机构持有“17成龙03”超过3000万。 据悉,“17成龙03”发行人为成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龙建设”)。多位“17成龙03”持有人告诉经济观察报,2021年11月19日,义乌市人民法院以网络会议形式召集成龙建设债权人召开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会议内容包括要求债权人表决重整计划草案等内容。 吴迪提供的这次债权人会议的会议资料(以下简称“会议资料”)中显示,截至2021年9月22日,成龙建设资产中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账面数超过合计81.9亿元,占该公司账面总资产83.98亿元的97.52%。对此,会议资料指出,由于成龙建设公司存在承包、直营等多种项目,债权债务关系复杂,账面数不能反映真实资产状况,核查暂未能确认具体金额。普通债权模拟清算测算清偿率为0;因为暂未能确认具体金额,上述模拟重整情况下普通债权清偿率为0.89%,并未将合计81.9亿元的资产计算在内。另外,成龙建设公司应收类往来款根据实际处置金额计算,采取追加分配的方式给与债权人。 关于该会议资料内容,记者也向多位该债券的持有人及管理人确认了真实性。 据记者向包括吴迪在内的多位债权人了解,目前成龙建设破产重整时暂未能确认具体金额规模占比过高,这引起了持有人的质疑。 对此,经济观察报记者以债权人名义向管理人之一询问,该管理人表示,目前普通债权重整模拟清偿率是0.89%,这个是不包括他的其他资产在内,比如说应收款等,目前模拟的表里是主要针对公司建筑工程资质及固定资产进行处置进行的测算。另外,财务数据上,还有大额应收债,需要审计正式的定稿出来之后,根据情况再去催收每一家的债务,催收回来再向债权人追加分配。 缘何清偿率仅0.89% 据悉,成龙建设于2001年5月16 日成立,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住所地为义乌市北苑街道机场路669号,法定代表人为方汝腾。截至成龙建设被义乌市人民法院裁定破产清算时,其股东名称、出资额及持股比例为:刘美产持股93.3333%,方汝腾持股6.6667%。 根据成龙建设的工商信息显示,其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等。目前相关许可批文、证书情况(以下简称“资质”)包括: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等。 2020年11月13日,“17成龙03”2亿元债券违约,长江证券为“17成龙03”的主承销和受托管理人。发债初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为评级机构。 违约近一年后,2021年9月22 日,义乌市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成龙建设破产清算案件,并于同日作出(2021)0782破申40号决定书,指定北京德恒(温州)律师事务所、浙江现代阳光律师事务所和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担任管理人。 兴业证券此前研报数据指出,债市整体违约债回收率超9%。缘何模拟重整情况下普通债权清偿率仅为0.89%? 上述会议资料披露,成龙建设破产重整模式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运营板块。 具体为,将成龙建设相关资质保留在成龙公司(以下称为“老成龙公司”)作为运营板块,并以该板块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人。通过战略投资人的引入和战略投资人提供的偿债资源,债权人的债权将获得有效清偿;为了资质保持需要,员工原则上由老成龙公司承接。通过将资质保留在老成龙公司,其他资产和负债分拆、剥离到成龙建设分立或新设等方式分拆出来的公司(以下称为“新成龙公司”),使老成龙公司减轻负担、轻装上阵,有利于战略投资人的大胆决策投资,有利于资产估值的提升,同时,战略投资者重整后可以对运营板块做整合,提升老成龙公司的盈利能力。 第二是,非运营板块。除成龙建设资质外,其他资产包括土地、房产、设施设备、应收类账款等及所有负债从成龙建设中分拆出来,剥离到新成龙公司,由管理人根据审计评估情况继续核查清收并清算处理,并以核查清收并清算处理的款项清偿债权人,以充分保障全体债权人的利益。管理人核查清收并依法分配后,“新成龙公司”予以注销。 如因行政登记等原因,无法对成龙建设进行分立或新设等方式拆分的,则对成龙建设进行存续重整,根据重整计划确定运营板块和非运营板块权利义务归属,运营板块权利义务由重整投资人享有和承担,非运营板块由管理人继续清查追收或按重整计划及财产变价方案处置,所得可分配款项追加分配给债权人。 对于偿债能力分析,会议资料披露,为了给债权人表决重整计划提供必要依据,管理人模拟重整条件与清算条件下的清偿率如下(重整条件下,管理人按资质评估价进行测算,投资人经过竞价成为成龙公司的股东,获得权益为成龙公司100%股权,以成龙公司的名义继续持有相应的资质,其余成龙公司的资产仍由管理人另行处置)。按照披露,普通债权模拟清算测算清偿率为0;模拟重整情况下普通债权清偿率也仅为0.89%。 吴迪向记者提供的一份录音内容指出,另一位成龙建设破产重整管理人向他解释称,重整计划本身分了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资质,也就是运营板块,相当于单独作为一个重整的范围,纳入到重整资产里面招募投资人,剩下的(非运营板块)没有进入重整,也就是剩下的这些债权人可以放心。肯定要等审计评估报告出来,有这个数据支撑之后,再进行正常的破产流程的处置。 12月9日,上述管理人也解释表示,从破产到现在才两个月时间,就是因为涉及的情况比较复杂,从开始破产重整到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一个月的时间,审计还没有办法查清楚企业具体情况,只是先把当前账面反映的财务情况反映给债权人,具体的某些账面调整,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以最终审计报告为准。但是目前成龙建设账面上的资产有这么多,所以先披露给债权人,然后另外资产等核实完成之后,管理人再去催收,催收回来继续追加清偿并通知债权人。最后的清偿率是会比0.89%高。 投资者质疑财务“大变脸” 据记者了解,对于上述成龙建设管理人关于清偿率低的解释,多位债权人提出质疑,上述非运营板块存在未进入重整资产占比过高的情况。 吴迪表示,在上述会议资料中披露出的成龙建设目前的财务数据存在“大变脸”的情况。 上述会议资料披露,截至2021年9月22日,成龙建设账面反映资产83.9781亿元、负债86.5523亿元、所有者权益-2.5742亿元。与成龙建设历年公布的债券募集说明书、评级报告、年报财务数据差距巨大。成龙建设公司2021年9月22日破产资产负债表与经审计的2019年报比较,资产83.98亿比2019年72.92亿增加11.05亿;负债86.55亿却比2019年35.11亿增加51.44亿;所有者权益-2.57亿比2019年37.81亿减少40.38亿。 此外,截至2021年9月22日,上述资产中应收账款(8.6亿)、预付账款(14.0亿)、其他应收款项(56.8亿)和存货账面数(2.5亿)合计81.9亿元,占成龙公司账面总资产83.98亿元比例达97.52%。从负债角度看,会议资料显示,成龙建设负债中应付账款(23.7093亿)、预收账款(6075万)及其他应付款项账面数(47.8778亿)合计72.19亿元,截至2021年9月22日账面负债86.55亿元,占成龙公司总负债比例83.41%。 针对成龙建设目前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会议资料指出,目前财务数据只是审计机构根据对成龙建设公司目前财务情况的初核查情况,由于成龙建设公司债权债务状况较为复杂,核查仍在进行中,最终以审计机构定稿的审计报告为准。此外,由于成龙公司存在承包、直营等多种项目,为融资需要增大总资产往来挂账较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账面数不能反映真实资产状况,核查暂未能确认具体金额。 上述管理人解释表示,审计里面明确指出,初步核查,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要根据具体的真实审计报告才能下定论。 吴迪认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项这部分资产价值的确定,这对债权人债权处置的影响极大。上述账面数合计81.9亿元资产未能确认具体金额,且成龙建设公司应收类往来款根据实际处置金额计算采取后续追加分配的方式进行清偿,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吴迪称,其已经提请管理人、审计机构对上述资产核查未能确认具体金额以及价值直接归结为零的原因进行详细说明,并提供上述资产中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项和存货的详细清单。截至12月10日,管理人尚未提供。 吴迪向记者表示,针对成龙建设破产重整后财务数据与2019年经审计的财务数据出现“大变脸”的情况,其已经向证监会进行实名举报。 另外,会议资料指出,截至2021年11月4日,成龙建设公司债权人共申报29.99亿,管理人确认17.58亿,暂缓确认金额为10.68亿。成龙公司负债86.55亿元,债权人只申报了不到30亿,有50多亿的债务无人申报。 上述管理人对此解释表示,可能有些债权人没有来得及申报,可能后续还会有其他债权人继续申报。 管理人回应 对于投资者质疑的应收账款等资产在后续处置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上述管理人回复表示,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通过诉讼、打包处置等方式清偿,应收账款的问题还是得等审计结果出来之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催收。不管催收多少都是追加给债权人的。 对于成龙建设目前的经营情况,该管理人称,在破产程序当中,基本上是没有在运营了,只是一些工程项目在做结算而已,还有一些挂靠项目的对接以及当前在处理的资质问题。 对于应收账款主要明细,管理人回复表示,还是要等具体的审计结果,我们也在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去审计,具体的还是要了解清楚才能给答复。 对于吴迪质疑成龙建设存在财务数据“大变脸”的情况,“17成龙03”主承销商长江证券在12月9日向持有人回应时表示,具体的会计材料我们也没有看到,也不清楚,可以去问下管理人与发行人。 同在12月9日,记者也向长江证券相关人士采访时,该人士回应称,具体财务情况不清楚,需要去问一下管理人。 而对于成龙建设破产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述会议资料指出,成龙建设持有的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等资质,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但资质目前的有效期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亟需尽快引入重整投资人,避免资质终止的风险。而且,在破产清算状态下,资质会因成龙公司的主体灭失而失效,无法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债权人在清算程序中可获得清偿的债权比例极低。相较而言,重整能实现成龙公司资产价值最大化,提高全体债权人的清偿率,实现资源整合。 吴迪表示,原则上是支持管理人对成龙建设进行破产重整的,但是要把事情搞清楚,我们才会支持。希望管理人把上述资产核查未能确认具体金额以及价值直接归结为零的原因进行详细说明,并提供上述资产中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项和存货的详细清单。 关于成龙建设破产重整相关情况,记者也多次向成龙建设相关人士致电,截至发稿,尚未获得接通。 关于成龙建设的破产重整进展,经济观察报将持续关注。
迪哲医药和北海康成今日上市 双双破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12月10日,港股以及科创板市场迎来四家医药健康企业上市,分别是固生堂(02273.HK)、凯莱英(06821.HK)、北海康成(01228.HK)和迪哲医药(688192.SH),其中迪哲医药和北海康成两家公司双双深度破发,截至10日下午收盘,迪哲医药跌超21%,北海康成跌超26%。 迪哲医药由阿斯利康、国投创新于2017年联合成立,是一家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专注于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领域创新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 根据迪哲医药招股书,2018年到2020年,迪哲医药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942万元、4102万元和2776万元,净亏损分别约为1.74亿元、4.46亿元和5.87亿元。 迪哲医药此次计划募资17.83亿元,其中,14.83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迪哲医药核心产品DZD4205第一个适应症是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DZD9008第一个适应症是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两个产品均处于国际多中心II期单臂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 招股书显示,迪哲医药2021年1-9月营收为661.92万元,同比减少71.29%,主要因为减少了为股东AZAB公司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技术支持服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为4.69亿元,同比增长78.93%,主要因为去年同期进行股份支付及确认资产处置收益。 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迪哲医药预计2021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亏损6.1亿元至 6.8亿元,2021年扣非净亏损6.12亿元至6.82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主要因为加大了临床管线研发投入力度。 北海康成是一家专注于罕见病领域的生物制药公司,成立于2012年。这次上市,北海康成募集资金总额约为6.04亿港元(不含未获行使的8437000股超额配售)。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和富瑞金融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为此次上市发行的联席保荐人。 北海康成的产品管线有13种药物,其中3个已上市、4个处于临床阶段、1个处于IND前阶段、2个处于临床前阶段,另外3个基因治疗项目处于先导识别阶段。 北海康成的药物产品和候选药物产品针对最常见的罕见病和罕见肿瘤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胶质母细胞瘤(GBM)和II型黏多糖贮积症(MPS II或亨特综合症)等。 根据北海康成招股书,2019年和2020年其公司除税前亏损分别约为2.18亿元、8.46亿元,相应的研发开支约为0.55亿元、1.1亿元;2021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约为3.44亿元,研发开支约2.75亿元。
资金涌入 消费板块领涨 基金经理认为明年更乐观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沁 2021年收官在即,消费板块迎来“高光时刻”:资金涌入消费板块,细分行业领涨。截至12月9日,Wind日常消费板块近5日的主力净流入额为25.27亿元,在各板块流入额中居前。与此同时,白酒等大消费板块领涨两市。 “我们关注12月到春节前以白酒为代表的消费股春节行情。”广发竞争优势基金经理苗宇坦言。 市场不禁惊呼: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消费板块,终于在年底前迎来上涨行情了吗?2022年的消费板块会更好吗? 消费板块领涨 截至12月10日,上证指数收报3666.35点,下跌0.18%,深成指数收报15111.5点,下跌0.24%,创业板指收报3466.80点,上涨0.22%。资金流向方面,北向资金净买入91.48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62.47亿元,深股通净买入29.01亿元。自12月6日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金额为488.34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300.67亿元,深股通净流入187.67亿元。至此,北向资金已实现连续8个交易日的净买入。其中,12月9日,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为216.56亿元,成为历史上第二高的单日净流入。12月6日-10日,以食品饮料、医药为代表的大消费板块表现较为出色。 对于出现这波消费股行情的原因,苗宇认为有三点:首先,当前白酒经销商库存合理,名酒价格平稳,预计酒厂实现春节回款较快增长的难度不大;其次,经过一年业绩增长和股价调整后,目前白酒板块的估值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回调;第三,“新消费”的系列产品能满足老百姓消费升级的需求。 事实上,在今年以来白酒行情波动乃至遭受市场质疑时,仍有不少基金经理关注这一板块。 苗宇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目前白酒已经处在量平价增的生命周期,我国市场上300元以上白酒的销量不到3%,未来高端化成长空间较大。次高端和高端酒正处在快速结构升级阶段。其次,当前白酒经销商库存合理,名酒价格平稳,因此判断明年白酒仍有结构性机会。 银华基金经理张萍看好2022年白酒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上半年白酒股的行情会更好一些。她认为,首先,白酒在今年整体景气度的维持相对比较好,只是上半年业绩增速稍快,下半年业绩增速相对缓慢。 “但慢,只是放缓,也不是失速。”张萍强调,从今年三季报的整体增速来看,白酒股的表现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在整个大消费中比较,白酒的业绩仍表现强劲,景气度维持在相对不错的状态。从宏观层面来看,明年一季度,整体经济承压,在此阶段,出消费税的概率比较低。 在张萍看来,催化剂方面,其一,今年12月份,各家白酒公司都会公布有关明年的规划,据了解,各家明年的规划目标都不低;其二,年底将至,各家为了完成今年包括明年的增长目标,开始提价,目前,正是高端白酒的提价时期,整个行业的价格仍在往上走;其三,明年一季报的情况比较乐观,今年打款在10月份已经完成,收官比较早,各家白酒公司四季度都没有压力,回款将会放在明年一季度体现。 此外,张萍认为,白酒仍有估值切换的空间,明年上半年白酒的投资相对比较顺利,目前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事情。 明年比今年更乐观 回顾整个消费板块,今年来,其表现欠佳有目共睹。 “过去这些年,消费板块提供的是确定性和稳定性。每次市场在质疑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时,要么出现杀估值的情况,要么对未来的业绩增长预期发生一些分歧。今年特别明显,特别是下半年。疫情的不断反复,让大家觉得消费的恢复确实有点低于预期,包括餐饮业的数据。从整个经营面的角度来讲,消费的恢复低于预期,这是市场所承认的。”张萍说道。 南方基金权益研究部在复盘消费板块时也提到,今年以来消费板块整体表现欠佳,尤其是横向对比下表现相对偏弱,内地消费指数迄今仍然收益率为负。整体而言,年初和年尾表现相对较好,年中表现一般。这主要是由于疫情的反复对于消费场景和消费信心有所破坏,同时消费税等推进的新闻对市场预期也有所影响。 在此情况下,基金经理们是否仍然看好消费板块? 对此,经济观察报采访的多位基金经理表达相似的观点:明年消费板块比今年乐观。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南方基金权益研究部认为,疫情的反复对于消费的干扰在不断边际减弱,同时国家稳增长的决心使得宏观经济保持韧性的信心有所加强。因此,仍然对消费中食品饮料、汽车、农业保持较高关注度,同时对于家电、运动服饰等行业中符合国货崛起、品牌出海这样长期趋势的优秀企业持续看好。 从消费升级及其业态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苗宇认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一万美金后,消费品的增长逻辑会从人均消费品转向追求功能、情感、健康、便捷的消费升级;我国经济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均GDP也逐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消费品不断升级,化妆品、清洁机器、潮玩等新消费机会层出不穷,消费升级是比较确定的大趋势。同时,基础设施完善后业态形成也发生剧变,餐饮连锁、预制菜、复合调味品等新业态快速迭代崛起,为传统消费开拓了新的领域。此外,将新能源车等C端消费品也纳入研究领域,这是未来很多年的行业趋势,这个板块也产生较多投资机会。 再者,从消费的长期投资逻辑来看,张萍认为,消费行业一定是向龙头企业集中。她表示,今年一些专精特新或者小企业的增速好于龙头企业,使得市场对其产生质疑。不过将时间拉长来看,去年在疫情下大企业的业绩相对稳定,没有受到太多影响,而小企业经历下行到上行的过程,因此今年上半年面临低基数中的高反弹。 张萍表示,从中长期来讲,政策仍要稳经济、保增长,且长期来看消费升级的趋势没有发生变化。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龙头是否有更强的竞争力,往明年去看,对消费确实是更加乐观的。这也是其判断明年消费要比今年好的核心原因。 提及目前对于消费细分行业的关注焦点,苗宇表示,除白酒外仍关注部分新消费品带来的机会,例如新能源车。这些行业比较新,包罗万象,需要基金管理人逐一分析,寻找里面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 南方基金权益研究部则表示,消费板块中子行业众多,持续保持较高关注的是大食品饮料板块(白酒、啤酒、大众食品)、汽车板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智能汽车产业链、汽车零部件等),当前对于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农业板块也重点关注。大食品饮料板块是消费中历史上牛股频出的行业,细分赛道的龙头较多,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汽车板块则是当前消费大赛道中变化较大的行业,作为可选消费中价值量较大的品种,汽车的智能化、新能源化趋势明显,新势力和传统自主品牌崛起同时带来供应链的变革,孕育众多机会。而农业板块则更多从周期的思维出发,但仍然还需要观察。
北向资金连续8日实现净流入 “聪明的钱”都买了什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沁 北向资金连续8个交易日实现净流入。 截至12月10日,上证指数收报3666.35点,下跌0.18%;深成指数收报15111.5点,下跌0.24%;创业板指收报3466.80点,上涨0.22%。资金流向方面,北向资金净买入91.48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62.47亿元,深股通净流入29.01亿元。Wind资讯数据显示,北向资金本周累计净买入额创陆股通开通以来新高。贵州茅台、东方财富、招商银行分别获净买入12.18亿元、11.58亿元、9.39亿元。宁德时代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23.73亿元。 板块方面,12月10日,传媒、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基础化工、纺织服饰等板块领涨,医药生物、建筑材料、计算机、采掘等板块跌幅居前。 北向资金持续流入 回看本周市场,整体分化明显。 本周以来,上证指数周中连续三日普涨,12月9日报收3673.04点,直逼3700点关口。尽管10日没能延续上涨之势,但跌幅较小。深成指数则于8日、9日实现连续上涨,9日突破15000点,10日微跌0.24%。 从北向资金的表现来看,已连续8个交易日实现净流入。12月6日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金额为488.34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300.67亿元,深股通净流入187.67亿元。至此,北向资金已实现连续8个交易日的净买入。不仅如此,12月9日,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为216.56亿元,成为历史上第二高的单日净流入。本周,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额创陆股通开通以来新高。 那么,连续8个交易日净流入的聪明资金都买了什么? 国泰君安证券报告显示,截至12月9日,北向资金持仓市值2.78万亿元,较3季度末上升2387.64亿元,占全A流通市值比例3.71%,其行业持股规模偏爱消费、新能源和医药。具体来看,在其持有的行业板块中,食品饮料的持仓市值为4087.96亿元,持仓比例为14.7%;新能源为3763.50亿元,持仓比例为13.54%;医药为2776.41亿元,持仓比例为9.99%。四季度以来,北向资金的主要流向为科技成长与消费,主要流出“地产链”。 这也反映在近期的板块表现方面。12月6日至9日,以食品饮料、建材为代表的价值蓝筹表现较佳,同时,新能源及其关联板块亦有不错的变现,军工、电气设备等成长板块则表现较弱。 流入溯因 星石投资认为,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主要与国内经济预期好转有关。在国内稳增长政策大概率逐渐发力的背景下,投资者关于国内经济下行的担忧缓解,国内权益类资产基本面预期出现好转,因此也带来了北向资金的连续净流入。 泰达宏利基金认为,政治局会议对于地产行业和消费行业的积极表述——“促进消费持续恢复”“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使得投资者对于政策提振消费和地产调控边际放松的预期增强,进而推动市场风格的切换,而在存量资金博弈的市场下,这种风格的切换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跷跷板效应更加显著。 华夏基金认为,近期,市场在分歧中上涨。市场连续上涨加速,主要原因是风险偏好提升。四季度以来,受到基本面下行压力、疫情反复等因素扰动,投资者情绪趋于谨慎,风险偏好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在持续经过震荡消化后,政策层面暖风频现,在稳增长、货币政策、房地产等方面表态都较为积极,降准政策也及时落地,预计后市在经济的跨周期调节与稳增长重要性有所提前的背景下,预计政策力度仍有进一步宽松空间。 星石投资表示,从通胀水平来看,目前处于“PPI同比拐点显现、CPI保持温和上升”的情况,通胀对“稳增长”政策发力的制约进一步减小,国内政策空间逐渐被打开。随着国内保供稳价政策力度不断加大,11月PPI同比增速为12.9%,较10月回落0.6个百分点,PPI拐点已经出现。11月CPI同比上涨2.3%,不及市场预期,增速仍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浦发银行回应科远智慧1.2亿存款到期未到账:涉案存单已由公安机关依法调取并管控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12月10日,科远智慧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南京科远智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远智慧能源公司”)在浦发银行的定期存款中,两笔存款到期日为2021年12月9日,存款金额分别为8000万元和4000万元,截至公告日,该两笔存款到期尚未到账。 对此,浦发银行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远智慧能源公司质押在浦发银行的涉案存单已由公安机关依法调取并管控。“我行正全力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工作,以期尽早还原事实真相。我行坚持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切实维护客户合法权益”。 根据风险提示性公告显示,科远智慧能源公司分别于2020年11月10日、2020年12月9日、2021年1月15日、2021年3月25日、2021年5月18日及2021年7月21日使用暂时闲置资金购买了浦发银行南通分行的定期存款。以上购买的定期存款受托方均为浦发银行,受托方与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购买该定期存款的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 其中,第一笔存款到期日为2021年11月10日,存款金额4,000万元,因该笔存款到期后未到账,公司于2021年11月15日在指定信披媒体进行披露。第二笔、第三笔存款到期日为2021年12月9日,存款金额分别为8,000万元、4,000万元,截至本公告日,该两笔存款到期尚未到账。 公告显示,科远智慧能源公司在浦发银行南通分行购买的定期存款总额为3.45亿元。目前,到期被质押未能赎回的金额为1.6亿元,未到期显示被质押状态的金额为1.35亿元,另外5000万元已提前支取收回。 此前,科远智慧曾发布公告称,公司对上述所有质押行为毫不知情。 随后,浦发银行方面称,浦发银行南通分行在开展排查的同时,已于11月15日向公安机关进行刑事报案,并提供相关业务资料。 截至目前为止,该案件仍处于调查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中国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于个别商业银行第三方存单质押承兑汇票案件,银保监会前期已第一时间派驻监管工作组开展现场调查和督导,并要求涉事银行总行同步进驻相关分支机构,对相关票据业务开展全面风险排查。
排队五年 IPO在即 兰州银行成色几何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蕾  12月7日,兰州银行披露招股意向书,拟首次公开发行约5.70亿股股票,这意味着甘肃将迎来首家A股上市银行。 根据发行时间安排,兰州银行询价时间为12月9日,网上路演时间为12月14日,网下、网上申购日为12月15日。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重庆银行、齐鲁银行、瑞丰银行和上海农商行先后登陆A股市场。兰州银行若在年内顺利上市,将成为A股第42家上市银行。 与上市的同行机构相比,兰州银行成色几何? 营收增速亮眼 官网资料显示,兰州银行成立于1997年6月,前身为在原兰州市56家城市信用社基础上成立的兰州城市合作银行,是甘肃省第一家地方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1998年5月更名为兰州市商业银行,2008年6月更名为兰州银行。 早在2008年更名之际,兰州银行便定下了三年上市计划,并表示要做西北地区首家上市城商行。但直到2016年兰州银行才递交招股书,正式向A股发起冲击。2021年9月9日,该行正式过会,距离递交招股书已经5年。在此期间,2018年1月在港股上市的甘肃银行(2139.HK),成为西北地区首家上市银行,2019年3月上市的西安银行(600928.SH)成为西北地区首家A股上市银行。 在招股意向书中,兰州银行披露了最新财务情况:截至2021年9月末,公司资产合计金额为4007.0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9%;2021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0.7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2.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8.86%。 与A股上市城商行相比,兰州银行业绩情况如何?据记者统计,截至9月末,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含兰州银行)中,兰州银行的资产规模排在第15位,高于西安银行的3363.90亿元和厦门银行的3197.60亿元,资产规模增速高于包括江苏银行、西安银行在内的8家银行。营收方面,截至9月末,兰州银行的营业收入总额排在第15位,营业收增速较为亮眼,以30.75%的同比增速排在17家银行的首位,且为唯一一家营收增速在30%以上的银行,位于其后的为宁波银行,营收同比增长28.48%。在归母净利润方面,兰州银行以12.54亿元的净利润排在第17位,不过,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8.86%,为17家银行中增速最快的银行;江苏银行紧随其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50%。 资产质量受到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业绩指标表现亮眼背后,兰州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引发较多关注。 在今年9月9日的发审委会议上,发审委重点关注了“兰州银行报告期内不良贷款率高于上市城商行平均水平”等问题。中诚信国际对兰州银行的2021年跟踪评级报告也指出,宏观经济下行且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关注对兰州银行业务增长和资产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受经济下行及疫情影响,兰州银行新增不良较多且存量不良以大额不良为主,清收处置难度大,展期、转贷和关注贷款占比较高,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招股意向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兰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36.54亿元、34.07亿元、43.04亿元、36.83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1%、1.75%、2.44%、2.25%。 记者查看自1997年兰州银行发起设立以来的不良贷款率情况发现,该行初期不良率较高,随后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从1997年的30.46%降至2012年的最低点0.77%。2013年以后,除2016年小幅回降外,兰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0.91%升至2019年的2.44%,此后开始微降。 截至今年6月末,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兰州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确高于平均水平,位于第二高,仅次于郑州银行的1.97%。同为西部地区的城商行中,报告期内,贵阳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1%,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10%,西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19%,重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35%。不过兰州银行的不良贷款低于同为省内上市银行甘肃银行的2.14%。 在招股意向书中,兰州银行表示报告期内,不良贷款率相对高于同行业上市城商行平均值主要原因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传统产业发展动能不足,且根据银保监会及甘肃银保监局披露数据,截至6月末,甘肃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6.50%,高于我国银行业总体水平1.76%;二是兰州银行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截至2021年6月末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公司贷款的比例为76.41%,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相对而言面临更大的经营和融资压力,还款能力有所下降;三是从2018年起,兰州银行按监管要求逐步实现将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全部划分为不良贷款,这也是报告期内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兰州银行表示,已采取多项措施控制不良贷款规模,2020年批量转让20.39亿元违约贷款、核销26.87亿元不良贷款,2021年1-6月核销了12.44亿元不良贷款。甘肃省宏观经济企稳回升也为兰州银行提高资产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相关不良贷款控制措施总体有效。 上市银行股价分化 尚有12家IPO排队中 截至目前,年内已有四家银行完成上市,与此同时12家银行正在IPO“候场”中。 证监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尚有12家银行处于IPO审核中,审核进度均为“预披露更新”,为湖州银行、广州银行、重庆三峡银行、广东顺德农商银行、广东南海农商银行、东莞银行、安徽马鞍山农商银行、江苏昆山农商银行、厦门农商银行、江苏海安农商银行、亳州药都农商行、江苏大丰农商银行。 今年以来,先后有重庆银行(601963.SH)、齐鲁银行(601665.SH)、瑞丰银行(601528.SH)和沪农商行(601825.SH)四家银行登陆A股市场,发行价分别为10.83元/股、5.36元/股、8.12元/股、8.90元/股。 从上市时股价表现来看,齐鲁银行和瑞丰银行上市后表现较好。6月18日,齐鲁银行在上市首日涨停,此后连续五个交易日继续涨停,最高冲至12.25元/股;6月25日,瑞丰银行上市后连续4天涨停,至7月1日达到最高点17.08元;2月5日,重庆银行在上市首日涨停后,股价便开始回调;沪农商行则在8月19日上市时经历了首日盘中涨停后,炸板回落、次日跌停、第三天破发的情况。 截至12月10日收盘,重庆银行报8.95元/股,跌0.44%,齐鲁银行报5.70元/股,跌1.72%,瑞丰银行报11.72元/股,跌3.22%,沪农商行报6.82元/股,跌0.73%;其中重庆银行和沪农商行的股价低于发行价。 记者从上证e互动上面看到,目前对于重庆银行和沪农商行,投资者最为频繁提及的问题均与股价相关。 截至2021年6月末,兰州银行每股净资产4.4308元。兰州银行招股意向书显示,上市后三年内,若本行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本行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本行、持股5%及以上股份的股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相关主体将启动稳定本行股价的相关程序并实施相关措施。
片仔癀换帅,当地国资委副主任接任董事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昕宁 12月9日晚,片仔癀(600436.SH)发布公告称,其原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潘杰因工作调整,向董事会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下属专门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接任董事长一职的是林纬奇,片仔癀第六届董事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显示,董事会一致同意选举林纬奇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任期与第六届董事会任期一致。 早在1987年,潘杰在片仔癀还是漳州制药厂的时候就已经入职,1999年至2014年间一直担任片仔癀集团公司董事,2015年至今在片仔癀控股股东漳州市九龙江集团任党委书记、董事长。2021年4月,片仔癀时任董事长刘建顺因身体原因向公司董事会提出退休辞职,潘杰随即出任。 而对于潘杰的任职时间较短,许多投资者表示对此并不意外:“潘杰本身还担任着片仔癀控股公司漳州市九龙江集团的董事长,兼任是暂时的。” 潘杰于2021年4月上任,任职时间仅8个月。在他任职期间,片仔癀的经营业绩增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2021年前三季度片仔癀的营收达61.11亿元,同比增长20.53%;净利润为20.61亿元,同比增长52.33%。 此外,潘杰任职董事长期间内,片仔癀二级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从其4月7日上任,截止12月10日,片仔癀股价从304.57元/股涨至455元/股,涨幅达49.39%;总市值由1981亿元增至2745亿元。 在此期间,公司控股股东九龙江集团因自身资金需求,进行了上市以来首次减持。九龙江集团于2021年8月13日至11月5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603.3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持股比例减少至56.92%,控股股东减持套现金额约25.19亿元。 根据公司披露信息,新董事长来自于漳州市国资委。林纬奇个人简历显示,其出生于1966年,于2014年3月至2021年 11 月期间任福建省漳州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曾任英语系老师、县教育局干部、县外经委干部、外贸公司副经理等职位。 根据片仔癀2021年6月最新修订的公司章程,董事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公司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董事会分别在2009年、2014年、2017年结束任期,举行换届。 其中,2017年本该在4月举行的换届延迟到9月举行,原因为市国资委对领导班子的人选未确定。因此公司还曾收到监管工作函,要求其尽快完成换届事宜。 令人疑惑的是,片仔癀自2017年9月完成董事会换届后,至今仍未换届。记者向片仔癀咨询第六届董事会任期,其董秘办表示,责任人不在,不清楚相关事宜。
房地产信贷正迎来边际放松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11月主要金融数据,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605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73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2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67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1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1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60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364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邱亦霖撰文指出,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主因是受中长期贷款少增拖累。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60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9238亿元,同比少增1698亿元。从居民部门看,值得关注的是,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5821亿元,同比多增772亿元,连续两个月同比多增。12月6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近期房地产市场融资环境有所恢复,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同比多增。11月份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成交套数为1359.54万平方米、13.78万套,同比分别增速分别下降20%和15.5%,虽然仍保持负增长,但降幅已有所收窄。 2021年,房地产严监管持续,嘉禾、华夏幸福、恒大等多家房地产公司经营困难,尤以恒大为甚。12月3日,恒大集团在香港联交所发布了可能无法履行担保责任的公告。当日,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恒大集团出现风险主要源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境外美元债市场是高度市场化的,投资人较为成熟、甄别能力较强,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也有清晰的法律规定和程序。短期个别房企出现风险,不会影响中长期市场的正常融资功能。 12月6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与展望”线上研讨会的开幕上表示,香港作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已建立了一整套高效的金融运作体系,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也有清晰的法律规定和程序。短期个别房地产企业出现风险,不会影响中长期市场的正常融资功能。 中金展望2022年货币政策显示,2021年无论是地产贷款还是信托贷款的融资,都面临着较大的收缩压力。2021年1-9月,个人房贷净增2.9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下降6000亿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3500亿元;2021年1-9月,房地产开发贷款净增2500亿元,较2020年同期水平下降6900亿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8000亿元。此外,房地产信用债融资亦出现收缩,2021年1-9月净融资较2020年同期下降2000亿元左右。无论是与2019年还是与2020年相比,今年地产贷款融资的收缩节奏都是相对剧烈的。此外,今年信托贷款的下降也十分剧烈,2021年1-9月,信托贷款减少1.2万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多减8100亿元,相比2019年同期多减1.1万亿元。由于信托贷款主要投向是地产,所以很难将两者单独区分开来,因此中金将两者一起合并计算。综上来看,房地产以及非标融资压降造成2021年1-9月的新增社融相比2020年同期下降2.3万亿元左右。 12月6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2月7日,上证指数微涨0.16%,深证成指下跌0.38%,创业板指下跌1.09%。其中,沪市上涨820家,下跌1167家;深市上涨901家,下跌1532家。但当日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却迎来了上涨。Wind数据显示,当日沪深两市共有52只个股封死涨停板,主要分布在房地产等板块,Wind房地产行业指数(886057.WI)收于3320.99,上涨1.16%。截至12月10日,该指数收于3350.44,下跌0.66%。 “我觉得降准并不意味房地产政策出现拐点。因为房住不炒这个说法不可能轻易改变,只是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不同。房地产的政策不会出现逆转,而是会出现纠偏,纠正这个房地产政策当中一些过度的做法。”12月10日,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在2022年宏观经济展望线上媒体沟通会上表示,2016年,中央提出房住不炒的时候,中国的新增贷款当中有超过50%是进入了房地产领域,而且是直接的,就是开发商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这个数字到2021年3季度降低到15%。如果从房地产贷款余额的增长率来看,从2016年下半年的25%降到了今年三季度5%,这比央行跟监管机构提出的要求更严格,银行在执行当中有可能出现了过度执行的状况。 丁爽预计未来几个季度房地产信贷环境将逐步改善,渣打中国根据央行和很多监管指标估算,新增贷款当中25%到30%给房地产可能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比例。渣打中国预计房地产贷款增速会提升,从现在的5%到明年年底会到10%或者更高的增长率。因此,降准政策更多的是要防止社会融资总额增长从10%的这个水平进一步下滑。在此过程中,房地产行业必然会受益,但非是政策逆转,而是让房地产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正常化。 瑞银宏观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已开始边际放松房地产相关信贷,包括放松房贷额度、加快房贷审批、要求银行正常发放开发商贷款,放松开发商在在岸债券市场融资的限制等。鉴于政府很可能提前下达部分明年地方政府债券新增限额和加快债券发行,12月到明年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量或明显高于一年前同期水平,与今年上半年疲弱滞缓的发行形成鲜明对比。
甲骨文创始人成世界第五大富豪 靠投资特斯拉股份赚了1000亿
埃里森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11日消息,截至周五美股收盘,甲骨文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净资产增加了近160亿美元,超越了谷歌联合创始人,成为了世界第五大富豪,并逐渐逼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 不过,埃里森三年前对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押注也让他大赚了一笔。埃里森曾在2018年年底披露,他购买了10亿美元的特斯拉股份。过去三年,特斯拉市值增长了接近1300%。埃里森持有的特斯拉股份现在价值160亿美元(约合1019亿元)。即便近期有所回落,特斯拉股价今年依旧上涨了44%。 受到季度业绩超出预期和追加回购100亿美元股票的提振,甲骨文股价周五收盘大涨16%,创下过去20年来的第二大涨幅。埃里森是甲骨文最大股东,持有11.4亿股股票。《福布斯》富豪榜显示,埃里森现在的净资产已增长至1357亿美元,超越了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1263亿美元、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的121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五,距离盖茨的1392亿美元也只有一步之遥。 埃里森成世界第五大富豪 埃里森今年77岁,绝大多数财富来自他的甲骨文所有权。在甲骨文股价累计上涨59%的推动下,埃里森持有的甲骨文股份价值今年已经升值大约440亿美元。(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科技)。
诺亦腾联合创始人戴若犁:元宇宙是数字化的终局,但它绝不会一蹴而就丨钛媒体T-EDGE
诺亦腾联合创始人和CTO戴若犁博士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写就《数字化生存》、尼尔·斯蒂芬森创作科幻小说《雪崩》开始,元宇宙世界的概念和雏形,就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逐渐形成。2003-2004年,游戏“第二人生”中的代币交易、模拟法庭,更是将未来学家脑海中的想象初步变成了现实。 因此,在诺亦腾联合创始人、CTO戴若犁博士看来,元宇宙——这个充满着光怪陆离感的、虚拟世界的概念,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在数字化技术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发展而成,它将是数字化的终局形态。 12月10日,在钛媒体集团联合大兴区产促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共同主办的 2021 T-EDGE 全球创新大会上,戴若犁从元宇宙的“前身”,几十年来的数字化进程,以及一些反映这一进程的文艺作品,将其阐明数字化进程与元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大众对元宇宙的常见认知误区和其对元宇宙发展的一些个人见解,谈了相关的观点。 戴若犁指出,当前大众对元宇宙的认知,容易陷入两个误区。第一是早期对它极度推崇、给予非常高的期望,这个太高的期望会带来失望,进而影响产业发展;第二是有一些人鄙视、污名化元宇宙的概念,认为元宇宙就是骗局。但多年以来的数字化进程,以及如今META以及字节和腾讯、红杉等机构真金白银的投入,元宇宙具有更大的置信区间。因此,大众对于这个新概念应该有一种相对理性的期待。 最后,戴若犁还表示,无论是C端的娱乐、社交领域,还是B端的工业领域、医学领域、出行领域、军事领域,都需要稳扎稳打,才能逐步做好每个赛道的数字化,最终构建数字化的终局。 也就是说,元宇宙虽然会是数字化的终局,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去完成建构的。它由物理世界打底,要历经需求分层、行业分工,像拼图一样才能拼成完整的宏图。 以下是诺亦腾联合创始人、CTO戴若犁博士带来的演讲,经钛媒体编辑整理: 戴若犁:我非常认同元宇宙,但我认为完整的元宇宙形态离我们非常遥远。大家好好锻炼身体,坚持到元宇宙到来的这一天,这个事情反而更重要。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公司叫做诺亦腾,是做动作捕捉、将人的动作数字化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行业,追踪人的动作,把人的动作数字化,也是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行业的基础。下一页可以看到一个关于动捕的演示视频。在人身上穿戴好传感器,辅助计算机视觉等方式方法,就可以让我们把人的动作数字化。接下来,数字化的人体动作数据可以用在许多领域,包括虚拟现实内容制作等等。 我们讲一下Metaverse。我觉得“元宇宙”这个翻译特别好。最早的时候国内讲到Metaverse这个概念,当时的翻译是“超元域”。对比之下,“元宇宙”这个词,翻译得是不是更好,是不是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举一个例子,我上高中就用3D打印,当时用的词翻译过来是“快速成型设备”( rapid prototyping machines),我们对比发现“3D打印”的翻译更加信达雅——可以把3D打印造出来的技术。这样可以给所有人讲明白。对于技术流动、资源流动和业务推进,不管是投融资还是业务端都非常有价值。 其实Metaverse的前缀“META”有超越的意思、元的意思,你翻译成超元域和元宇宙都合理,但后者能让所有人瞬间认识到这件事情是创造平行世界,是宇宙尺度的事情,有可能包罗万象。 之前谈论跟数字化相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相关,甚至跟影视特效制作跟数字化走比较近的行业,全部包罗到元宇宙的概念中来,这是不是蹭热点呢?我觉得不是,因为它们就是元宇宙一部分,所以我非常认可这个词的中文翻译。 首先跟大家回顾两本和“元宇宙”相关、很有名的书。我相信今天参与论坛的几位嘉宾也许有人提过至少其中一本。一本是《雪崩》(Snow Crash),而另一本,当我们谈论元宇宙话题应该回去看的,就是《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 这本书当年非常有名,作者尼葛洛庞帝是著名未来学家,他在《数字化生存》里讲过特别重要的概念,比如“数字化这件事情不光是关于计算,还是关于生活的”,这是非常有力量的话。他对于如今已经发生的数字化事件做了准确的预测。20周年再版时,他写了一句话放在中文版本封底:“过去我们认为是未来学科幻著作,但现在它是一本历史书”。 强调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当我们今天谈论元宇宙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这么一点:元宇宙是数字化的终极形态,描述我们对于数字化这件事的想象最完整、最有可能到达的终极形态。数字化这件事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已经进行了好几十年,过去一直在发生,今天正在发生,将来还会发生,发展到终极形态有了Metaverse。 《雪崩》值得回过头再看一看它,作者是搜狐张朝阳先生MIT的导师,我们跟他关系很近,他是曾经步道数字化的作者。 另一本书,《雪崩》大家更熟悉。我让我同事前几天帮我买十本,作为礼物送给来公司拜访的客人。他说所有网上平台都卖断货了,由于大家对于元宇宙概念的关注,元宇宙概念成为整个市场的热点,连这本书都卖断货了。 《雪崩》除了首次提出Metaverse这个词之外,还让Avatar化身,或者“阿凡达”的概念被公众了解,是非常早的普及者。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尼尔·斯蒂芬森还曾作为首席未来学家在Magic Leap工作过。也正是因为《雪崩》创造的Metaverse本身跟AR、VR就有很多关联,所以后来做这个行业的人会认为请他帮助我们想象未来什么样是很重要的。 Metaverse发展到极致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呢?后来出现了一些影视作品来描绘。其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有两部,一部是《黑客帝国》,大家最近也重新开始关注它;另外一部电影是《头号玩家》。这部电影跟上映更早的《黑客帝国》相比非常不一样。 在《头号玩家》里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上百个人同时穿戴好设备,进入虚拟世界里去工作。每个人戴上耳机、头戴式显示器,背上背包电脑,站在全向跑步机上,然后进入虚拟世界,在其中移动。《头号玩家》极其务实,片中的设备几乎就是我们今天能买得到的,我们今天通过一系列类似的设备,也可以实现差不多的效果,虽然贵一点。 《黑客帝国》通过脑后插管进入虚幻世界,与之相比,《头号玩家》这样的想象简直太保守了,保守一百倍、一万倍。这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影视传媒领域对于科技的认知又向前发展了。 另一个角度是视觉风格。《黑客帝国》虚拟世界是真人实拍的,而《头号玩家》虚拟世界是大家一眼能看出来的CG场景,那里边人、物一眼看得出来是电脑合成的东西。这样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视效技术的进步,但这也是更加务实的选择,因为这就是我们能够在今天的互动娱乐中体验到的所能带给我们的。 好莱坞这些科技顾问都是各大高校的顶级科学家,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为什么和沃卓司基姐妹想象发生这么大差别,从极其超越到极其务实,让人看得到摸得到?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件事情近了,越是当科技觉得比较靠谱的时候,大家就会越比较保守,同时也意味着对于这项进程的乐观。 前面我们提到互动娱乐。我们讲Metaverse不能忽略网络社交或者网络游戏,我特别想提的是《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不知道线上听众有没有体验过。大概2003年、2004年左右,《第二人生》被看做非常接近元宇宙状态的产品:它的货币可以跟英镑美元兑换,线下法律机构曾经对《第二人生》中的线上性骚扰、霸凌等行为等进行宣判,代表国家法律、金融届对它的承认。此外也曾经有很多国家在上面开领事馆,这是国家权力机构对它的认可。 我讲了这么多,只是想跟大家说一个道理,对于元宇宙这件事情不用觉得是突如其来的,它是数字化的终局,而数字化已经发生了很久。目前大多数人对其的认知陷入了两个困境: 第一是早期对它极度推崇、给予非常高的期望,这个太高的期望会带来失望,陷入谷底的失望有可能影响产业发展;第二是有一些人鄙视、污名化元宇宙的概念,认为元宇宙就是骗局,我不认可这个说法。这么多有识之士,META以前有字节和腾讯、红杉大投资等机构,真金白银投入它,从概率上也不会是骗局。 所以,一方面不要对元宇宙有太高、太多的期望,另一方面不要污名化它。 2013年以来,各种头戴式显示器设备的发展,使得行业里好消息、坏消息层出不穷,有了低谷期,就也有了死灰复燃,这个过程完全符合现在的生活。 有两个关键要素是我想跟大家着重强调一下的: 第一,很有可能这一代人能够看到Metaverse不是纯虚拟现实的,而是物理世界打底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构建了Metaverse的全真世界。人类会相当长时间在这个世界生活,需要的应用复杂度和功能要达到的完备度是恐怖级别的工作量。我觉得几乎无法想象,the matrix的状态下会有怎样的工作量。 如果Physical world打底,难度会大大降低。纯虚拟Metaverse是做VR,物理世界打底是AR形态。设备不重要,无论是VR设备实现See-through,还是光波导AR设备放在眼前尽可能去实现,都可以,因为现实世界的信息密度足够大。 第二,解决Metaverse这件事情一定是跟需求相关分层的。跟需求相关分层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要做完整形态的Metaverse,难度非常大,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能做这样的事情的公司屈指可数,只有可能是META、字节、高通、微软等平台型的大公司来做。 而如果分层就不一样了。如果你的目标是娱乐,需要解决娱乐的事情,那么人机交互跟娱乐相关;需要做交流,就是做交流相关。对于规模没有这么大的公司来说,难度也降低了不少。物理世界打底和需求分层解决,可像拼图一样拼起Metaverse未来的宏图,这两件事情我很认可,我希望各位也能思考。 数字化这件事情大家已经all in了,比如工业数字化写入了国家国策,比如“工业4.0”相关的布局,领导是知道的、社会是知道的、群众是知道的。元宇宙大家觉得很懵,是不是大骗局?不是的,它只是用非常综合的方式把数字化终局给描述了。 元宇宙是纯数字化虚拟化吗?还是物理世界和数字化混合态?数字化终局需要把哪些东西数字化,是艺术品吗?是游戏、医学、出行各个行业应用吗?其实都是。我们要接受这件事情:各个行业、各个需求领域的数字化不可逆,现在做了很多,未来还会做下去。 至于最终走到什么状态,我不知道,现阶段来说,我觉得还看不到终局。 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按概率来说可能享受不到元宇宙。我今年42岁,我的听众大概20多岁,更有希望。所以我的标题包含大家好好锻炼身体——虽然看不到终局,但是会有中间性产品,中间的程碑式的产品。 在这一页我举了四个例子,分别是工业领域、医学领域、出行领域、军事领域,它们有可能拥抱全面数字化,以前叫提前现代化,按现在的说法,可能要叫“提前进入元宇宙”。 最后说一说关于我所在的企业,诺亦腾的事情。除了做动作捕捉的基础核心技术之外,我们最近还在拼另外一个图,做数字化骨科手术。我们用动态追踪技术,用可视化技术来帮助医生提高他们的水平。传统做骨科手术,比如骨盆骨折复位手术,要依赖高年资医生的经验,要在术中做大量X光拍摄才能够完成。 我们现在用CT建模配合动态追踪的混合现实技术,帮助医生长了一双“透视眼”,医生通过同步的定位追踪,通过看屏幕上可视化的真实骨骼模型,就可以完成手术,让手术过程少拍一些X光片,减少医生受到的伤害。传统做骨盆骨折复位手术需要五、六小时,上百张X光片,如今用这样一双“眼睛”为医生增效,很快就能完成。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临床实例,也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相信对于医生和患者都非常好。 我们传统做了动作捕捉,涉足数字媒体领域,如今我们在做医学、骨科手术的数字化。这仍然秉承我刚才讲的路线。我们在元宇宙中拼上我们的拼图,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们。 谢谢大家花时间听我讲,谢谢钛媒体给我这个机会,谢谢!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