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与世界实现共赢(锐财经)
日前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多艘货轮正装载出口货物。  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2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货物贸易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从世界第二十六位上升到第一位。 超额完成开放承诺 今年6月,中国海关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36.7小时,较2017年压缩62.3%;7月,进出口环节需验核的监管证件已从2018年的86种精简至41种,减少了52.3%;中国对WTO《贸易便利化协定》规定的各类措施实施率已达到100%……12月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介绍了中国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举措和成就。 20年来,中国不仅全面履行了入世承诺,在很多领域更是“超额完成任务”。 关税方面,2010年有关降税承诺履行完毕,所有商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至2010年的9.8%。经过进一步自主降税,2021年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达到7.4%。这一水平,低于WTO发展中成员的平均水平,已接近发达成员水平。 放宽市场准入方面,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基本全面取消了针对外资的限制,在种业等农业领域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同时不断扩大金融、电信、建筑、分销、旅游、交通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在世贸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已开放近120个。不仅如此,中国还用负面清单的形式全面规范地列出了针对外资的准入限制。负面清单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190项压减至2020年全国的33项和自贸试验区的30项,海南自由贸易港清单仅有27项。 对接WTO规则方面,中国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了19万多件,已经建立起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 红利惠及广大中外企业 中国加入WTO所释放的巨大红利,既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也成为国外企业的难得商机。 京东集团副总裁韩瑞表示,加入WTO后,越来越多进口商品进入国内,不仅在消费端提升了居民消费的整体水平,也与国内商家相互补充和竞争,促进了供给端提质增效。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日益成熟,为京东等商贸流通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机遇。 全球物流巨头普洛斯如今在中国68个地区市场投资、开发和管理超过470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未来,普洛斯将继续通过投资、开发和运营基础设施底层资产,创造更大的共赢空间。”普洛斯中国区常务副董事长诸葛文静说。 数据显示,2001—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1.1万亿元跃升至101.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4%增长到17.4%;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从2001年的3880亿元人民币(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增至2020年的9999.8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57.7%,预计今年将突破万亿元。 开放之门将越开越大 前不久,一则外国驻华大使直播带货“秒光”的新闻冲上了网络热搜榜。其背后,是中国日益旺盛的海量需求与不断开放的坚定步伐。 “当前,全球消费升级呈现出高品质、个性化的趋势。一方面,优质的海外品牌深受国内年轻消费者欢迎;另一方面,更具创新力的中国品牌在全球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苏宁易购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企业深化与德国博西、美国A·O·史密斯、韩国三星等跨国公司合作,共同开拓创新发展的合作空间。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认为,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开放,以自身稳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稳定器”。加入世贸组织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主动抓住经济全球化契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成果,是坚定维护开放包容、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收获。未来,中国应继续坚定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以自身经济增长活力和健康稳定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面向未来,世界贸易组织将始终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舞台。“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规则制定的主渠道地位,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支持世贸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包容性发展。”高峰表示。(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11日   第 03 版) 责编:安再尔江•艾合买提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金融业大有可为
  香港中环拍摄的维多利亚港两岸。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题: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金融业大有可为   新华社记者刘欢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9日联合举办“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与展望”线上研讨会,围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深入交流。香港在金融领域具有深厚积淀及独特优势,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香港金融业正迎来新的更大发展机遇,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增长动力更加强劲。   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国家改革开放和香港“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香港从不缺位,在助力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充分发展,一步步从区域性股票市场升级成为一大国际金融中心。   过去两年多,在“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香港金融业发展备受挑战。但是,受惠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多年来金融系统建立的雄厚基础,香港克服重重困难,银行体系保持稳健,存款持续增长;股票市场交投畅旺,集资活动保持强劲,互联互通交易屡创新高;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在区内保持领先地位。这些事实足以证明,香港金融系统稳健而具有韧性,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一系列数据也印证了香港金融业繁荣稳定的发展态势。2020年在港上市的企业共计154家,首发集资额达到3975亿港元,创2010年以来新高;2020年经香港安排的债券发行量达1960亿美元,居亚洲地区安排国际债券发行量首位;在新兴的绿色金融方面,2020年在港安排的绿色债务融资额达120亿美元,创年度新高;2020年在香港管理的资产规模为35万亿港元,同比增长21%。   香港金融业做大做强,与内地的发展息息相关。大量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公司中数量占比超过一半,股票市值占比超过80%。国际投资者持有的A股,约七成通过香港交易。截至目前,香港在跨境人民币支付中占比接近50%,在离岸人民币存款中占比接近60%,在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中占比超过80%。   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北向通”“南向通”,以及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等安排,凸显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愈加成熟,为香港金融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的成功,彰显了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所享有的独特的制度优势。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以及深化并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展望未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正给香港金融业带来更多新机遇、新动力,而内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继续为香港金融业提供强有力支持。香港在联结内地与国际市场、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提供更大支持、进一步发展人民币产品和工具、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大有可为,在助力国家发展过程中,持续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责编:海闻
字节那溃败的社交梦 能否寄托于元宇宙?
2019年的国内社交软件市场格外热闹,在微信八周年生日之际,多闪、马桶MT和聊天宝三款社交软件同天发布,分属于字节跳动、云歌智能(王欣)和快如科技(罗永浩)的产品,其中多闪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是微信的最大挑战者,毕竟出身“豪门”,有同系的抖音和今日头条导流。 最近,根据Tech星球的报道,字节旗下社交软件飞聊的产品团队已发生人员变动,员工被调整到其它部分,且飞聊目前已无法正常使用,软件页面出现服务器异常的状况。而新版本多闪在登陆时需要将原多闪账号与抖音账号合并,若选择不合并会弹出“余额提现”、“迁移好友至抖音”、“直接注销账号”和“导出个人数据”选项,意味着多闪将淡出市场。 在多闪调整账号之前,与自己同时段发布的另外两款社交App已离开市场了,马桶MT在发布没多久就下架,聊天宝(子弹短信前身)在发布一个多月后宣布团队解散,相比之下,多闪的软件生命周期远长过前两者,不过仍难以找到市场突破口,所谓“铁打的微信和QQ,流水的其它聊天软件”。 谁能打造第二个微信? 飞聊和多闪同属于字节旗下的社交产品,主要区别是飞聊注重兴趣社交、多闪主打当时新潮的视频社交,两款软件都在2019年上线,承载着字节跳动探索社交领域的不同方向。从结果来看,以文字和图片为基础的“通用式”社交仍是主流,兴趣和视频社交目前还不够大众。 除了字节跳动,其他觊觎微信和QQ社交流量的厂商们,也都曾试图打造第二个微信,主要方式为开发新软件或发展原平台上的聊天功能,飞聊和多闪属于前者,支付宝属于后者。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哪一种模式下,都未出现真正意义上撼动微信和QQ的产品,曾冲到App Store社交榜第一的子弹短信和红极一时的支付宝聊天,都属于昙花一现的存在。 万变不离其宗,多闪和飞聊等社交软件淡出市场的原因,都与社交软件多种特有属性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交软件的效率优势。商品或平台服务在达到一定用户量之后多会获得规模优势(提升规模降低成本),但凡事都有个例外(这个例外的量可能还不小),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商。 电商平台随着店铺数和用户量的增长后,会导致电商基础服务面临更大的运算压力,所以阿里和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大厂也都是云计算大厂,只有自己亲身下场做云计算才能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其次,商家并不乐于看到单个电商平台市场份额过高,避免过多依赖单个电商渠道。而社交平台却相反,将规模效益发挥到极致,用户数越多平台的沟通效率就越高,用户就越不需要安装其它同类型软件,这也是QQ月活滑落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迁移成本,包括数据成本和社交沟通成本。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相互传递,日积月累的信息越多用户的数据迁移成本也会越高。当你问身边的朋友“你的微信占用空间都十几GB了怎么都不删除重装时”,他可能会回复你一句:那可都是回忆!至于社交沟通成本,可以理解为“大家的选择”,为了提升沟通效率用户会选择多数人都在用的App,以降低线上沟通成本。 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那些在微信和QQ之外能发展起来的国内社交App,往往都具有“非熟人社交”属性,即新注册用户都不需要考虑迁移成本,如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以及基于个人兴趣图谱的Soul。陌陌和Soul避开了微信熟人社交优势,只不过在当前,非熟人社交的市场远不如熟人社交,陌陌就在一定程度上就摸到了行业天花板。 陌陌母公司挚文集团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陌陌9月份的月活为1.155亿,去年同期为1.136亿,直播服务和增值服务的付费用户总数1220万(包含探探的290万),去年同期为1310万。与之相比,经常被坊间吐槽月活不断降低的QQ,到现在的月活数还接近6亿,目前在国内市场不仅没有第二个微信,就连QQ都找不到实际意义的挑战者,但作为“App工厂”的字节跳动怎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社交梦,既然多闪和飞聊淡出市场,那就换另外的思路发展社交。 聚焦抖音未尝不是好方法 多闪账号与抖音账号的合并,与两个平台的属性有关。现在多闪更像是抖音聊天功能的独立化,多闪聊天界面内显示有近期活跃的抖音好友,而所谓的好友“动态”功能,接近抖音的“朋友”界面,是短视频化的朋友圈。可能是考虑到多闪的市场状况和用户的迁移成本,与其让多闪继续“冷门”下去,不如选择直接并入抖音体系。 说到聊天功能,仅以聊天功能的丰富度来看,多闪甚至都不如抖音。经过多个版本的迭代,抖音的聊天功能已发展得比较齐全,在文字、表情、图片和视频以外,抖音将语音输入按钮放在最容易被用户触发的聊天一级界面,与微信如出一辙,而多闪则是将语音功能藏在了扩展菜单里。 抖音的聊天功能已达到了社交App的水准,在聊天扩展界面内有一起看视频和一起唱功能。为了多让用户在抖音内容聊天,抖音“消息”界面内会显示朋友的在线状态,以绿点的形式提醒,就像是QQ的在线状态一样,差异在于QQ好友离线头像会变灰。 抖音的聊天功能只是一方面,用户会不会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平台跨界拓展聊天功能,最有难度的一件事是打破用户对平台“第一属性”的印象,每一款软件都有自己的平台属性,如淘宝和拼多多是在线购物、饿了么和美团外卖是即时配送的外卖平台、抖音和快手是短视频,平台的第一属性与平台的主营业务有关。 平台的第一属性就如心理学的“首因效应”类似,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会影响我们对对方判断,并很难被更改。用户看待不同的软件平台也是如此,社交软件与社交软件之间,非社交软件(有聊天功能)与社交软件之间,聊天功能的丰富度起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平台的第一属性容易使用户选择对应的产品。 在此之外,当用户打开App得那一刻起,用户看到的第一幅内容界面也会加深他对平台第一属性的印象,抖音和快手进入软件后是视频流,而微信和QQ则是最近聊天界面。 除了短视频和聊天,抖音还具备电商直播和本地生活等功能,抖音的超级App化发展是字节挖掘私域流量价值的需要,但熟人聊天社交与短视频的关联度并不高,更像是一项周边配套功能,即使坐拥超六亿月活的抖音,也很难靠特色的聊天功能去撬动微信和QQ的市场。 元宇宙是下一代即时通讯平台的关键点? 王小川在2011年时曾表示:“虽然腾讯有这么多竞争力,但除了QQ以外,我真正欣赏的就是微信,这是个有生命力的产品,将把腾讯带入下一个10年。”当时的微信还处于发展上升期,到了2012年用户数才突破一亿,现在看来王小川的预言无疑是正确的,微信已成为腾讯的核心产品。 笔者认为,QQ与微信完成了一项关于社交的接力,微信是QQ的破圈化产品。QQ的用户群比较年轻,且软件功能丰富,微信从某种视角来看像是QQ的简化版,不仅功能远少于QQ,在新功能的添加上往往会反复斟酌很久,主因可能是微信的用户群更广,需要简化功能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QQ与微信的接力正是圈住了中高年龄段用户,拓展熟人社交的范围,将用户的朋友和家人都吸引到一个圈子里,提高平台的不可替代性。 近段时间元宇宙概念被炒得火热,元宇宙+社交被看成是未来社交的新模式。元宇宙对传统社交的颠覆在于“数字拟真空间”,借助技术手段创造的新数字空间,在连接范围更广、沟通效率更高、沟通方式更拟真的优势下,改变以往文字或视频的沟通交流模式,双方可以用拟真化的数字形态进行交流互动,就像扎克伯格所演示的那样,全息数字形态的交流打破了屏幕的阻隔。 同时,去中心化的元宇宙可以大大拓展了用户的社交范围,让用户的交际圈更广。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连接”一直都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关键词之一,马车、汽车和飞机是交通工具层面的连接,15至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文化与地理发现上的连接,包括现在的互联网在内,在技术的推动下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更灵活、成本也更低。连接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认识的过程,如果说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熟人社交平台的主场,那么元宇宙或许就是陌生人社交平台的春天。 不过,所谓元宇宙数字化的社交形态只是一项预测,新技术的出现理论上会带来新的社交形式,从固定电话、PC到移动互联网,微信就抓住了智能手机的发展风口。至于下一代技术终端是不是AR/VR还很难说,元宇宙的发展至少还需要10年,在此期间,国内其它社交平台在“智能手机和熟人社交”的体系下难有机会获得成功,不只是多闪和飞聊,其它平台大概率也是如此。以微信的方式打败不了微信,只会成为微信曾经的一个挑战者。
业内人士:联想总部或迁至武汉
联想控股北京总部 随着纾解非首都功能和央企改革的推进,今年以来不断有央企总部搬离北京。本不在“外迁”名单之列的民企,该不该顺应大趋势“出京”,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近日,一篇题为《联想,本来就不该做技术创新》的自媒体文章称,联想在北京占用了太多资源,却只是一个大型生产型企业和贸易公司。联想不适合北京,北京也已经不再适合联想。如果联想迁出北京,它还是一个成功的、优秀的,甚至非常杰出的企业。联想作为一个年销售额达600亿美元的企业,到北京之外,几乎没有城市会拒绝。 说“联想在北京占用太多资源”,未免言过其实。倒是联想是否会将总部从北京外迁,支点财经记者从业内人士获知极有可能。 如果外迁,哪个城市最适合联想? 支点财经记者梳理联想在北京之外的布局,目前有武汉、合肥、深圳三个选择。联想在这三个城市,分别设立了三个大型生产基地,它们也是联想打造智能制造的“铁三角”。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支点财经记者, 武汉或是最好选择。 原因之一在于,武汉正在打造万亿级“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这一战略定位与联想一直提的“端-边-云-网-智”新IT技术架构非常契合,“联想需要武汉的天时地利,武汉也需要联想这样的龙头企业来加把火”。 联想武汉产业基地 其次,武汉和联想早已密切合作。 早在2013年,以生产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为主的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就在光谷投产。目前,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是联想在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移动业务自有工厂,拥有业界首条5G+IoT(物联网)自动化组装“量子线”、第三代自动手机包装线“凤凰线”等智能制造生产线。 基地最高日产超14万台,即每0.7秒就下线产出1台手机或平板电脑,90%的产品出口海外,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创造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上缴税收超26亿元,出口额超330亿美元,连续6年位居湖北省出口第一。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曾表示,联想在武汉耕耘多年,武汉已成为联想的主场。未来联想将进一步扩大武汉产业基地业务规模,加快研发高新产品,帮助武汉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助推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迈向万亿级。 “ ‘主场 ’一词,足以说明联想非常认可投资武汉的价值和未来前景。同时,联想也已通过傲人的财政、就业贡献和连带效应,向武汉证明了自身价值。”上述业内人士说,“在两边互相需要、互相认可、互相成就的情况下,联想把总部搬来武汉,双方关系进一步升级,是一种水到渠成。” 如若联想落地武汉,对武汉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不言而喻。在2021武汉企业100强榜单中,营收达“千亿级”企业有6家,其中只有2家是民企。作为一家年销售额达600亿美元的企业,无疑会为武汉“千亿级”企业数量“添砖加瓦”。 除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以外,总部入驻还意味着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环节——如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都会在武汉落地。由此,会拉动更多优质资源集聚武汉,带动围绕总部企业的服务业产业链和各种配套消费业发展,并促使当地就业结构高级化,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聚集。 编辑丨刘定文 胡馨月
华龙一号: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反应堆首次成功临界
IT之家 12 月 12 日消息,中核集团宣布,12 月 11 日 18 时 32 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 —— 中核集团福清核电 6 号机组反应堆首次达临界顺利完成,标志着机组正式进入带功率运行状态,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 图自中核集团 核电站核反应堆临界类似常规火电厂锅炉的点火过程,也如同心脏起搏。临界后,作为反应堆的“心脏”—— 堆芯将开始持续“跳动”,反应堆处于带核平衡运作状态。 经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查释放,福清核电 6 号机组开始执行反应堆达临界操作。通过稀释一回路硼浓度和提升控制棒操作,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机组临界全过程平稳有序,系统运行参数正常。 IT之家了解到,华龙一号是我国完全具备自主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是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2015 年 5 月 7 日,全球首个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在福清开工建设。 目前,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 5 号机组已顺利完成首循环安全运行,开始首次换料大修。6 号机组在完成一系列临界相关试验后,将进行汽轮发电机组的首次核蒸汽冲转与并网试验工作。 福清核电 1-6 号机组全面建成后,总装机容量达到 667.8 万千瓦,届时年发电能力达到 500 亿千瓦时,将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核能力量。
凝聚406万开发者,百度飞桨开源框架再升级!全景图新增文心大模型
作者 | 杨畅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12月12日报道,在百度WAVE SUMMIT+2021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上,百度给开发者带来了一个重磅的“双12”大礼包。 在这次峰会上,百度发布了其深度学习框架平台飞桨(PaddlePaddle)的最新全景图,并推出飞桨产业实践范例库和大航海计划2.0。 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发平台迎来最新发布,升级开源框架和产业级模型库,发布3个硬件适配统一方案;飞桨企业版模型部署能力也迎来升级,拥有了3大新特性,飞桨在峰会上还推出了EasyDL桌面版。 此外,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公司调度中心副主任肖飞、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发展部主任王彦棢、网易云音乐机器学习平台与框架负责人段石石等人分享了飞桨在产业生态、人才培养、开源共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一、飞桨最新全景图发布,亮出飞桨开源框架V2.2 通过结合技术发展和飞桨的实践,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呈现出融合创新和降低门槛两个方面的特点。 融合创新方面,首先是知识和深度学习的融合,其次是跨模态多技术融合,第三是软硬一体融合,最后是技术与场景的融合,飞桨在这几个方面都持续进行优化。 降低门槛方面,第一从技术角度,飞桨可满足不同开发者需要;第二从工具平台角度,飞桨打造了推理部署工具链,让部署更便捷;第三从生态角度,飞桨为开发者准备了产业级案例库等加速企业智能化升级。 那么具体,飞桨近半年具体有哪些升级? 1、发布飞桨产业实践范例库,大航海计划升级到2.0 峰会现场,百度集团副总裁吴甜谈道,飞桨到现在已经凝聚了406万开发者,创建了47.6万个模型,服务15.7万家企事业单位。 吴甜宣布飞桨发布最新的飞桨全景图,文心大模型系列模型加入到飞桨的产业级模型库当中。 飞桨新发布了飞桨产业实践范例库,都是从真实场景中提炼出来的,通过完整的代码实现,给用户提供详细的过程解析,最终帮助开发者们直达项目落地。 吴甜以火灾/烟雾检测场景为例,飞桨产业实践范例库的内容全览分为5步。第一步是场景分析,通过对场景中的问题定义,难题和关键点分析,锁定问题;第二步是场景分析,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法;第三是模型训练及调优;第四步是推理部署;第五步是集成与上线。 目前,飞桨产业实践范例库覆盖10大行业,22个产业高频场景。 百度还带来了飞桨大航海计划2.0的发布,增加共创计划,共创计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以飞桨平台为基座,社区开发者共创工具、模型、产业案例与实践经验。 第二是形成产业创新需求对接平台,共创产学研用正循环。 第三是与更多合作伙伴一起建设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共创区域创新生态。 2、发布飞桨开源框架V2.2,包括4方面特性 百度深度学习技术平台部高级总监马艳军分享了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发平台最新发布。 马艳军说,今年上半年开始,飞桨开源框架进入2.0时代,今天发布的是2.2版本,分别涉及到开发、训练、文本领域的全流程以及多层次、低成本硬件适配方案来赋能硬件生态圈等四个方面的最新特性。 飞桨新增100多个API,覆盖了更多的计算场景,并对全部API进行了高性能的实现,飞桨还保证向前兼容。 训练方面,飞桨新推出的是端到端自适应大规模分布式训练,动态感应硬件资源的变化。 升级后的飞桨开源框架以四大特性加速文本任务全流程,分别是端到端文本处理、预训练任务加速、生成任务解码加速和训推一体部署体验,例如在产业级部署时,代码可以减少94%,减少代码文本量。 马艳军还介绍了飞桨新推出的硬件适配统一方案,3个技术方案分3类,第一类是算子的开发与映射,第二类是图(Graph)的接入,第三类是编译器后端的接入,具体包括Kernel Primitive API、NNAdapter和神经网络编译器CINN。 Kernel Primitive API方案,将底层Kernel开发工作进行封装和抽象,开发者编写更复杂Kernel时,可利用底层封装的Kernel,使计算更简洁,加速Kernel开发,降低算子适配成本,代码得到高度简化,一处优化可多处受益。 NNAdapter统计适配层方案,减少算子定义及框架调度的程序,在底层封装,硬件不需要知道框架背后调动的一系列逻辑,也不需要做侵入式修改,代码也更容易维护。 飞桨还预发布了第三种硬件适配统一方案:神经网络编译器CINN。 神经网络编译器CINN方案面向飞桨的框架进行深度的优化,同时支持训练和推理两方面,基于基础算子,组合实现更复杂的算子,减少算子适配数量,降低硬件适配成本,训练性能持平人工极致优化。 飞桨产业级模型库也进行了升级,不但关注精度还关注速度,并且正式推出产业级PP模型,发布13个PP系列的特色模型。 3、EasyDL推出桌面版,一键快速安装 百度AI产品研发部总监忻舟谈道,随着模型参数增长、芯片种类增多、应用场景更多样,模型部署复杂度也不断增长。 他介绍了飞桨企业版模型部署升级情况,基于飞桨模型框架中的推理和部署的工具链,结合平台的优势,飞桨为企业打造自动高效的企业级部署功能,拥有显著提升推理性能、广泛适配推理芯片和大幅提高部署效率三大特性。 基于PaddleSlim并预置多种前沿压缩算法,飞桨提出根据模型框架和硬件和压缩级别,自动选择最优的压缩路径,对于常见的模型和硬件来说,平均精度损失控制在1%以内的情况下,推理性能提升3-5倍。 飞桨基于自身的推理引擎,用组合适配的方式,测试并验证了9345种模型芯片组合,覆盖95%的适配需求,平均节省97%的模型适配开发时间。 飞桨企业版还提供智能边缘控制台的功能,帮助开发者可视化的进行硬件、时间、监控和运维的管理。 忻舟还全新发布了飞桨EasyDL桌面版,可实现一键快速安装,广泛兼容多种操作系统,能够本地高效建模,为有数据保密需求的开发者提供帮助。 二、AI助力千行百业,飞桨加速AI落地 飞桨服务了15.7万家企事业单位,在落地到各行各业中的时候,与实际场景进行了多种融合创新,无论是传统行业像电力行业,还是科学领域,亦或是互联网领域,飞桨帮助更多开发者使用AI,加速了这些开发者所在行业的发展。 1、国家电网肖飞: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迫在眉睫,AI助力多场景任务优化 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公司调度中心副主任肖飞以《AI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服务“双碳”战略目标》为题,分享了国家电网与AI的一些故事。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作为耗能大户的国家电网需要进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新型电力系统建成标志就是新能源发电量占主导地位,新能源机组承担责任主体地位,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国家电网来说,这代表着相当多的挑战,像电力调度领域,需要进行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升级。 肖飞列出了清洁能源的高效消纳、源网荷储的友好互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市场的经济低碳、新一代调度支持系统建设等场景下,国家电网对AI的需求和国家电网进行的AI时间。 他讲道,飞桨助力国家电网举行了国调人工智能创新大赛,规划了四大主题赛道,帮助国家电网实现更多的AI应用开发和落地。 2、中科院王彦棢:传统的科研领域应该成为AI的主战场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发展部主任王彦棢的演讲主题是《面向科学发展的智能计算环境》。 他提到传统的科研领域应该成为AI的主战场,早在2016年,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就已经在一些废弃的实验数据中去挖掘新材料方面的一些发现,以至于近期,很多科学家都尝试使用人工智能方法去替代一些材料计算过程,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去更快更准地获得一些结果。 王彦棢说,他们将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更多看成了一个高性能计算的问题,通过虚拟化和容器以及高性能计算和任务调度的方式去实现了整个底层资源的调度,在飞桨的支持下,他们完成了一些对图像的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 3、网易云音乐段石石:三个阶段,改善推荐系统 网易云音乐机器学习平台与框架负责人段石石以《飞桨图计算助力超大规模推荐系统创新迭代》为主题,详细讲述了网易云的推荐系统的升级经验。 面对超大规模数据、多域数据和动态数据标签的情况,如何理解用户意图,如何有效表征这些信息,成为需要解决的难题,传统机器学习在这方面存在瓶颈。 飞桨的PGL支持超大规模数据的全图存储、子图检索和高效图计算,并具有极低存储成本、灵活的子图检索模式和高效分布式训练等特点,网易云音乐选择利用PGL来进行升级。 网易云音乐通过三个阶段的改善,将PGL插入式的接入到其现有的机器学习平台,然后成为网易云音乐机器学习平台的基础能力。 第一个阶段是利用EasyGraph组件,第二个阶段是抽象出来PGL Operator来支持PGL快速稳定地运行在机器学习平台的Kubernetes环境内,第三个,针对于线上和线下不同的使用图神经网络的方式,抽象出两种逻辑来满足应用需求。 关于未来规划,段石石谈到会构建音乐社区用户和内容理解中台,基于知识图谱进行图神经网络的落地应用,最后是和飞桨一起推动图神经网络在产业界落地。 三、AI人才培养存在挑战,开源共建助力飞桨生态增长 人是AI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如何培育人才是关键,除了依靠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之外,兴趣或许是更好的老师,飞桨开源的生态,让对AI感兴趣的人更容易的接触到AI,和进行相关实践。 1、AI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3个脱节,校企协同育人是核心 AI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来实现。在“产业发展新阶段,AI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圆桌论坛上,在谈道从高校角度来,企业应该如何发挥技术和产业的优势,助力高校人才的培养时,复旦大学教授王晓阳说,教育和产业两个不同的节奏在运行,企业应该有些耐心,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通用性技术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在讨论是否会根据现在AI技术的发展情况制定教学大纲时,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谢少荣谈道,首先要打好基础,然后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周爱民说,这需要发挥各自学校的优势,探索交叉形式。 在峰会上,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副主任周新民还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探索“菁英班”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主题,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的AI人才培养经验。 “菁英班”模式主要解决大学专业设置和社会发展需求、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需求、创新实验平台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需求这3个方面的脱节问题。 该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企业导师参与学校理论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项目设计课程计划。 2、飞桨与开发者共建共生,伙伴有超40个全球开源项目与社区组织 在峰会上,来自开源社区ONNX的Sheng Zha和来自开源社区Kubeflow的Yuan Tang分别分享了各自开源平台社区与飞桨平台社区的故事。 ONNX最初是由Facebook(现名Meta)和微软发起的,目的是促进深度学习的交换,通过内置运算符和标准数据类型的定义来帮助模型在不同系统框架之间进行交互。 Sheng Zha谈道,飞桨社区投入建立了飞桨和ONNX两个互相转化的项目,帮助开发者更高效地实现模型开发。 Yuan Tang说,Kubeflow是基于Kubernetes开发的机器学习工具库,利用飞桨,Kubeflow发挥了更大价值。 飞桨开发者技术专家(PPDE)曹志浩和高鸿志也分别分享了其使用飞桨的心路历程和项目情况。 高鸿志介绍了他和伙伴们利用飞桨完成的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通过飞桨与沙漠治理机器人相结合,帮助沙漠绿化;第二个项目是配合飞桨AI开发套件,让机器狗变身导盲犬,现有导盲犬无法做到的事情,机器狗能够做的更多。 结语:飞桨生态日益壮大,AI正落地千行百业 从2016年宣布开源,发展到今年,百度飞桨已经和众多开发者一起走过了5年时间,飞桨的生态也从0增长到累计拥有406万开发者,基于百度飞桨的AI应用正落地到更多的行业中。 从飞桨众多开发者所进行的工作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正在利用AI进行智能化升级,加速发展的身影,AI或许将无处不在。
人工智能顶会真相!深度学习热度高,论文录取率创新低|智东西内参
近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知识智能研究中心、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2020 年人工智能几个重点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依托于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平台 AMiner,《报告》主要从论文、作者、国家、机构等多个维度,详细展示了 2020 年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几个重点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的前沿研究成果及其特征。 作者:张淼 等 一、AI顶会NeurIPS、CVPR 与 ECCV 论文前三 报告所研究的人工智能这几个重点领域的国际顶会在 2020 年共计收到42683 篇论文投稿,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从单个会议投稿量看,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年会 NeurIPS 在这 10 个会议中所接收到的论文投稿量最多,为 9454篇论文,同时也在机器学习领域三个会议中居首。 其次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 CVPR 和欧洲计算机视觉会议 ECCV,分别收到 6656 篇和 5025 篇论文投稿。相比而言,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会议 KDD 和信息检索特别兴趣小组 SIGIR所收到的论文投稿量较少,均不足 2000 篇。从子领域来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三个子领域会议收到的论文投稿总量较多,反映出这些领域的论文研究成果丰硕。 ▲人工智能几个重点子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 2020 年的投稿量情况 录取率方面,报告所研究的人工智能这几个重点领域 10 个国际顶会的论文平均录取率 为 22.1%。各个会议的具体论文收录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论文录取数量来看,机器学习领域 NeurIPS 会议的论文收录数量最多,为1900 篇;计算机视觉领域的 CVPR 和 ECCV 的论文收录数量次之,分别位于第二、第三位。这反映出,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高质量研究成果数量较多。 从论文收录率来看,信息检索领域的会议 SIGIR 论文录取率最高,该会议论文录取率为 28.8%。相比而言,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首个国际学术性会议,经典 AI 领域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IJCAI 的论文录取率在 2020 年的这 10 个国 际顶会之中最低,为 12.50%,且相比 IJCAI 2019 年的 17.9%录取率大幅下降,同时也是 IJCAI 会议自 2013 年以来的最低论文接受率,由此可见,随着 IJCAI论文审稿愈来愈严格,论文被该会议接受变得越来越难。 在机器学习领域,NeurIPS 会议的论文接受量虽然最多,但是该会议的论文收录率却最低。在计算机视觉领域,CVPR 会议论文的收录率低于 ECCV。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ACL 与 EMNLP 两个会议的收录率差别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在 EMNLP2020 会议中,中国的论文接受率只有 13.2%,远低于大会的平均水平,而英国、新加坡和丹麦在该会议中有超过 30%的接受率,美国也有 27%的接受率,可见中国学者论文的接受率还有待提高。 ▲人工智能几个重点子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 2020 年的论文录取情况 二、深度学习热度高,GNN、RNN算法最火爆 基于上文所述的人工智能几个重点领域 10 个顶级国际学术会议所收录的论文,通过对会议论文的标题、摘要和自带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和文本聚类,运用TF-IDF 算法对所研究时段内的主题相关论文数量进行计算,获取论文数量 TOP20 的热点关键词并制作词云图,得到人工智能几个重点领域的近五年(2015-2020年)来的主题研究热点。 1、机器学习 综合机器学习领域三个顶级会议(ICLR、NeurIPS、ICML)的论文研究点,发现近年来机器学习最热门的研究技术点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或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尤其是深度学习中的生成式对抗网络(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与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两大算法模型,相关论文量占比达 14.8%。此外,还都较多涉及了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 )方法。 除了以上共同的研究热点,ICLR 与 ICML 都较多研究了深度学习中的对抗样本(Adversarial Examples)问题。ICLR 与 NeurIPS 会议论文都较多研究了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算法。而 ICML和 NeurIPS 两个会议的论文都较多研究了贝叶斯优化 (Bayesian Optimization)、变分推断(Variational Inference)、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 GP)、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等技术点。 就单个会议而言,ICLR 会议论文还较多研究了学习表征(Learning Representations)、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Learning)等方法。ICML 会议论文还涉及了少量的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非凸优化(Nonconvex Optimization)方法,以及结构化预测(Structured Prediction)问题;NeurIPS 会议论文还较多研究了样本复杂度(Sample Complexity)等问题。 ▲机器学习三大顶会会议论文近年研究热点词云图 2、计算机视觉 综合分析 CVPR、ECCV 两个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研究点发现,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与语义分割(Semantic Segmenta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近五年(2015-2020)的最热门研究点,相关论文量占比 8%。此外较热门的研究点还有行为识别(Action Recognition)、行人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人体姿态估计(Human Pose Estimation)、图像分类(Image Classification)等问题,所采用的手段较多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及其代表算法之一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等。 相对而言,CVPR 会议论文还较多研究了视觉问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等问题,以及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的模型算法;ECCV 会议论文还较多研究了人脸对齐(Face Alignment)、视频分类(Video Classification)、图像描述(ImageCaptioning)、无监督领域自适应(Unsupervised Domain Adaptation)等技术问题,以及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方式。 ▲计算机视觉顶会 CVPR 与 ECCV 会议论文近年研究热点词云图 3、自然语言处理 综合分析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两个国际顶会 ACL 和 EMNLP 的论文研究热点可知,神经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2015-2020年的研究热度遥遥领先,其他较热的研究问题还有词嵌入(Word Embeddings)、智能问答(QuestionAnswering)、语义解析(Semantic Parsing)、实体识别(EntityRecognition)、文本分类(Text Classification)、关系抽取(Relation Extraction)、自然语言推理(Natural Language Inference)等技术点,较热门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媒体(Social Media)。 除此之外,就单个会议而言,ACL 会议论文还较多研究了统计机器翻译(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领域自适应(Domain Adaptation)、依存分析(Dependency Parsing)等问题,较热门的研究方法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以及深度学习之中的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算法等。EMNLP会议论文还较多研究了包括语言模型(Language Modeling)、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等问题,方法较多是关于深度强化学习(Deep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 ▲自然语言处理顶会 ACL 与 EMNLP 论文近年研究热点词云图 4、经典 AI 领域 通过分析国际顶会 IJCAI 论文发现,经典 AI 领域 2015-2020 年会议论文之中最热门的研究技术点主要为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及其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与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算法,以及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等,较多涉及了问答集编程(Answer Set Programming)、词嵌入(Word Embeddings)、矩阵分解(Matrix factorization)等研究问题,而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是这些论文较热门的研究对象。 ▲经典 AI 领域国际顶会 IJCAI 近五年会议论文研究热点词云图 5、数据挖掘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领域知名的国际顶级会议是 KDD。通过分析 KDD 会议论文数据,发现数据挖掘领域研究热点近年来主要是以大数据(Big Data)、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异构信息网络(Heterogeneousinformation network)等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之中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多任务学习(Multi-Task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等方法,关注涉及了数据科学(Data Science)、推荐系统(Recommendation Systems)、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显示广告(Display Advertising)、点击率预测(Click-Through Rate Prediction)、高效算法(EfficientAlgorithm)等问题。 ▲数据挖掘领域国际顶会 KDD 近五年会议论文研究热点词云图 6、信息检索与推荐领域 据信息检索与推荐领域国际顶级会议 SIGIR 论文数据显示,该领域近五年(2015-2020)科研论文主要是针对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电商搜索(eCommerce Search)、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等研究对象,研究关于信息抽取(Information Retrieval)、网络搜索(Web Search)、问答(QuestionAnswering)、推荐系统(Recommendation Systems)、查询性能预测(Query PerformancePrediction)等热点问题,所采用的较热门技术方法包括知识图谱(KnowledgeGraphs)、知识库(Knowledge Bases)、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弱监督(Weak Supervision)等技术点。 ▲信息检索与推荐领域国际顶会 SIGIR 近五年会议论文研究热点词云图 二、最佳论文,美国一骑绝尘,中国第三 本年度人工智能几个重点领域国际顶会共计评选出 13 篇最佳论文,截至本报告时段总引用量达到 999 次。通过命名消歧和信息抽取等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分析发现这些顶会最佳论文具有如下特征: 在 2020 年人工智能会议中,获得最佳论文奖项的论文共计 13 篇,参与作者共计 51 人。从所属国家来看,最佳论文的作者分别来自美国、中国、英国、意 大利、新加坡以及以色列。其中美国获得会议最佳论文的作者有 35 位,占比最高,达到 68.6%,分别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以及 OpenAI、谷歌研究等企业研究部门,数量远超其他国家。其次是中国获得顶级学术会议最佳论文的作者数量占比达 9.8%,位于第三。 ▲人工智能几个重点领域国际顶会最佳论文作者所属国家分布 本年度人工智能几个重点领域顶会最佳论文呈现出跨国跨机构多位作者合 作的特征:在被授予的 13 篇最佳论文中,没有论文是由单一作者独立完成,全部都是由不同国家或不同机构的多位学者合作而完成的。在这些合作论文之中,论文作者数量最少为 2 位,最多达 31 位,详细信息如表 5 所示。例如,中国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 Kaixuan Wei 为一作的论文 Tuning-free Plug-and-Play Proximal Algorithm for Inverse Imaging Problems 是他与本校计算机学院教授 Ying Fu(付莹)、Hua Huang(黄华),以及剑桥大学博士后 Jingwei Liang(梁经纬)、Aviles Rivero Angelica 等 6 位学者合作完成的。 告所研究会议论文的发布方主要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为领先机构。例如,在今年 CVPR论文作者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之中,中国高校占据了七席,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大、北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其中,来自清华大学的作者高达 340 位,位列第一。 在机器学习领域,2020 年的 ICLR、ICML、NeurIPS 三大国际顶级会议中,论文收录总量 TOP10 的机构是谷歌、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微软、卡内基梅隆大学、Deep Mind 、普林斯顿大学、清华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如下图 所示。其中,谷歌被收录论文总数最多,为 347 篇,位居榜首。其次是麻省理工学院,论文被收录 197 篇,斯坦福大学论文被收录量排名第三,为185 篇。国内清华大学论文被收录 86 篇,位居第九,也是唯一上榜的中国机构。 ▲机器学习国际三大顶会 2020 年论文被收录总量 TOP10 机构 从单个会议看,ICLR、ICML 和 NeurIPS 论文收录最多的机构都是以谷歌居首,并且除了中国的清华大学在 ICLR 会议的论文收录量位于第三之外,其他 AI顶会的前三席位几乎都被美国顶尖机构占据。这反映出美国机构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具备全球领先的创新实力。 ▲机器学习国际三大顶会论文收录前三机构 具体而言,在 NeurIPS 2020 会议上,谷歌、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以 202、109 和 104 篇论文成为论文被收录量最多的前三机构,清华大学位列第七,有 63 篇,北京大学有 37 篇入选,排在第 20 位。 ▲NeurIPS2020 论文收录量前 20 的机构 在经典 AI 领域的国际顶会 IJCAI 2020 上,就被收录论文的所属机构而言,中国科学院位居榜首,有 42 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学院大学以 34 篇论文排名第二;浙江大学入选 26 篇论文,排名第三。在论文收录机构前 15 名中,中国机构占据 12 席, ▲IJCAI2020 会议论文入选机构前 15 名 智东西认为,顶级国际学术会议是全球人工智能学术交流和最高成果展示的平台。中国人工智能学者及其成果频频出现在这些顶会的背后,体现出中国 AI 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作为业界顶会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在人工智能学术领域与美国等强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中国 AI 学者正不断提升在国际学术圈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也将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21,自动驾驶的“五代十国”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21年的自动驾驶行业,可能是:规模效应。 提起“自动驾驶”,大部分人已经不会再一头雾水。许多大众耳熟能详的科技公司,基本都已经进入了这一领域,苹果、小米、华为、滴滴等相继宣布进入自动驾驶赛道,主机厂品牌如吉利、上汽等也先后成立电动车品牌,加码自动驾驶技术。 一众选手同台竞技,颇有一种“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感觉,而新秀崛起成为一方诸侯、君主藩王相互博弈的局面,也像《旧五代史·安重荣传》中记载的那样:“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 只要兵强马壮,即可在乱世中站稳脚跟,纵观今年在商业化表现上较为出色的选手,比如拿到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第一单的百度、勇闯自动驾驶量产落地无人区、销量和交付量大增的小鹏长城等车企、实现34款车型陆续量产落地的毫末智行,都将“量产”作为头等大事。 厉兵秣马的战局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规模效应”对于自动驾驶走向稳定商业模式,有多重要。量产速度与双碳战略推进速度叠加,双轮驱动之下,或将推动特斯拉、小鹏汽车、毫末智行、Momenta等走渐进式技术路线的企业,在2022年进入增长“快车道”。 年底正是盘点季,是一路狂奔之后难得的思考时期,今天我们不妨通过自动驾驶的“量产游戏”,来看看产业格局演化的伏线千里。 时势造英雄:中国自动驾驶的2021“井喷” 见过了太多的“元年”“泡沫”,这里必须先回答大家的一个疑惑:2021年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井喷”是真实可靠的吗? 坦率地说,整个行业出现拐点出现可能还早,根据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自动驾驶每公里成本与司机驾驶传统汽车成本大致持平,自动驾驶的拐点或将到来。目前看来,自动驾驶的成本还无法与传统汽车同日而语。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车企及技术企业实现规模化量产,自动驾驶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分水岭”,能够解决量产问题的企业加速前行,做不到的企业或将在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和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承压。 从这个角度来看,2021已经给未来的自动驾驶产业格局埋下了伏笔。主要有几重考量因素: 1.“修路”完成,基础软硬件构建成熟。2021年,伴随着中国许多省市将智慧出行、碳中和、数字新基建等作为城市战略,大力推进了计算中心、5G、边缘计算、车路协同、高精度地理数据、无人车路测及商用实践的进展,使得自动驾驶所依赖的软硬件体系都趋于完善,相当于修好了一条加速前进的产业高速。 2.“通车”完成,大量自动驾驶产品开始交付上路。2021年,各类L2-L4级的自动驾驶车辆开始走出封闭路测试验场,走上了真实的城市道路。京东、阿里巴巴、美团、物美、白犀牛、毫末智行等的即时配送无人车,规模化落地园区和商圈;“特小长”(特斯拉、小鹏、长城)的自动驾驶乘用车量产交付计划不断加速,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同时,也将真实路况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后台算法进行迭代优化升级,更早的量产商用也意味着更大的数据优势和算法优势,自动驾驶的“马太效应”正在出现。 3.“亲人”完成,技术的大众亲和度前所未有。随着数字化普及、后疫情时代减少接触的习惯使然,自动驾驶也逐步成为大众熟悉、接受的服务与工具。据报道,有2万多名用户每个月至少会乘坐10次机器人出租车。在一些园区内,京东、阿里巴巴,以及毫末智行与物美、美团合作打造的无人配送车,成为居民采购的送货标配。可以说,自动驾驶从未如此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这也为后续探索商业模式打下了心智基础。 可以看到,即将过去的2021,自动驾驶正在规模化铺开的中国,有潜力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也有希望诞生全球性的无人驾驶公司。 量产的真相:从性感概念到务实安全 汽车行业从不缺乏天马行空般的创造力,而全自动驾驶汽车可能是想象力的“巅峰”。但产业发展到现在,L5级自动驾驶遥遥无期,恐怕已经成为共识。 当整个行业不得不从空中降落到地面上,“量产”下的自动驾驶正在生长成何种样子,是2021年大众可以清晰看到的。 目前来看,已经或正在规模化量产的自动驾驶产品及服务,主要有三个共同点。 1.L4级自动驾驶量产,以商用车为主,集中在公交车、物流配送车、客车货运等领域。公共出行领域,主打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文远知行,开始探索公交、同城货运等多场景服务;Zoox、百度阿波罗、轻舟智航也相继布局自动驾驶巴士(Robobus)赛道。无人配送领域,从长城技术中心智能驾驶前瞻分部独立而出的自动驾驶AI公司毫末智行,与阿里达摩院合作生产的L4级无人配送车“小蛮驴”实现了规模化量产交付,并在今年双11当天开启了最大规模无人车队送货进校园。货运领域,图森未来TuSimple敲响了全球自动驾驶卡车上市的第一钟之后,嬴彻科技也宣布实现了L3量产,后续OTA即可升级到L4,小马智行、智加科技也纷纷公布了自动驾驶卡车量产时间。 总的来说,L4级自动驾驶属于高级别、跨越式技术,技术挑战和难度都很大,直接面向乘用车会存在较大的心理顾虑,而路况相对简单、事故率较低、提质增效明显的商用车,更容易实现L4规模化落地。 据中信证券测算,商用车自动驾驶软硬件潜在空间约4000亿元,自动驾驶运营服务空间约3万亿元。在这一领域拿下重要一席的玩家,未来的商业前景可堪期待。 2.自动驾驶乘用车量产,以L2级别技术为主,L4及更高级别的乘用车探索或项目终止、或落地放缓。 在乘用车领域,今年曾出现过关于“自动驾驶”还是“辅助驾驶”的误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跨越式技术的审慎思考。我们发现,能够规模化量产的自动驾驶乘用车,大多以L2为主,比如小鹏汽车,一直比较将自动驾驶定义为L2级的辅助系统;量产并搭载在数千台魏牌摩卡汽车上的辅助驾驶产品“小魔盒”,则是毫末智行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发给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的邮件中,特斯拉也承认FSD和Autopilot一样,都是L2级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长城汽车的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也高达40%。 总的来说,为了达到技术可靠、能够量产的目标,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需求,选择渐进式发展,从L2、L3辅助驾驶逐步演进到L4、L5级无人驾驶,是特斯拉、小鹏、长城等整车厂商,以及毫末智行这样孵化于主机厂的科技企业们的一致选择。 在2021年举办的AI领域顶级会议第三届北京智源大会上,毫末智行CEO顾维灏提到,自动驾驶将随着算力、数据、网络以及整个社会系统法律法规的发展完善,按照“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三大定律,渐进式、有序落地。 相比渐进式企业的谨慎,跨越式车企的2021并不好过,继Uber 出售 Uber ATG之后,Lyft也将L5自动驾驶部门卖给了丰田,甩掉了烧钱的包袱;发力完全自动驾驶的苹果造车,今年进展寥寥,团队人员也传出流失的传闻。马斯克宣称要在2021年推出L5级全自动驾驶功能的豪言,并没能实现。以“完全自动驾驶系统”享誉全球的Waymo,今年也相对沉寂。国内,选择跨越式技术的自动驾驶企业,同样普遍存在落地难、量产难的情况,比如专注L4/L5级自动驾驶的小马智行,近期就传出乘用车“造车”计划停滞的消息。 总的来说,跨越式、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难度大、研发周期长,相关企业也必然会面临商业化难题,反观走渐进式路线的特斯拉、毫末智行、Momenta、小鹏等,在商业运营层面步步为营,量产形势较好,销量一路走高,估值也屡创新高。 3.生态的力量,从各自为战到阵营防守。早先的自动驾驶行业还是科技企业、主机厂等各自为战,但2021年,量产交付的大多是生态联盟的体系化进击。 比如特斯拉就与充电桩企业合作,搭建全美充电网络;前不久的“1024小鹏汽车科技日”上,小鹏也强调要先把AI和制造能力做好,才能搭建自己的生态,回馈生态公司。通过规模化量产,与生态伙伴共同成长,正是毫末智行的量产之路,除了背靠长城汽车的制造能力和整车业务之外,还来自于美团、物美、腾讯、高通、百度、中科创达等上百家生态合作伙伴的加持,共同在研发、制造、落地、迭代、运营等商业化关键环节上进行探索。 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下,量产自然也离不开芯片等生态伙伴的支持,小鹏、蔚来、广汽等国内企业都与海外芯片厂商Mobileye、高通等保持合作。 从上述三个量产的真相中,可以发现,市场从追逐跨越式技术的性感概念,正在变得更加务实、审慎,所以重新将渐进式路线视为接下来的发展希望,走上了一条更注重可持续商业循环的良性道路。 而无人驾驶的商业空间打开,需要主机厂和科技公司、产业链共同体,共同以“量产”这柄利器劈开天地,形成规模化、高速前进的市场需求与发展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只攫取、不建设,这块新开辟的商业空间必然是混沌的、无序的,自动驾驶究竟靠什么支撑起产业逻辑和商业规范? 产业的苍穹:支撑自动驾驶的天与地 梳理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与商业应用领先者的动作,会发现这些企业的兵强马壮,固然有市场趋势的影响,更多是长期战略选择的支撑。 安全为天,撑起了市场的真实需求。 随着规模化落地,无论乘用车还是商用车,自动驾驶的安全性、稳定性都决定了业务效率和人身安全,大众对安全问题也必然会有越来越严格的期待。 可以看到,自动驾驶出租车,都将安全看作第一天条,经历了长期的封闭路测和公开路测,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在1800万公里测试里程中,迄今为止“零”事故。业务范围包含了乘用车、低速无人车和智能硬件的毫末智行,则遵循“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的自动驾驶三定律,循序渐进地收集数据、迭代产品,在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再追求尽可能的聪明。 这些企业的探索也说明,唯有将安全视作天大的事,才能让业务可持续发展。 数据为地,培育出领先的技术创新。 安全意识最重要落地到过硬的产品和系统之上,纵观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企业,无不将真实数据的积累作为技术创新的前提。 特斯拉就基于大量汽车用户传来的、真实道路的多样化数据,使其系统表现比基于路测数据和模拟数据的系统更出色。中国错综复杂的真实道路场景,正是自动驾驶企业最好的技术试验场。比如毫末智行,预计在3年内搭载100万台乘用车,意味着每年数百亿级别的真实道路的里程数据,这种平台型数据优势能够形成壁垒,建构起领先的算法在不同的交通场景下,执行可靠的自动驾驶策略。 真实而庞大的数据土壤,才能生长出安全的产品能力,支撑起规模化部署的商业畅想。 群雄并起的自动驾驶领域,谁能在“五代十国”般的乱局中成为一方诸侯,还是未知数。自动驾驶企业们厉兵秣马,在规模化商用中抢得先机,2022年或许会看到一轮洗牌和更迭。 但毫无疑问的是,规模商用的源头与终点,都是为了鼎革天地,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智慧出行时代,享有更好的自动驾驶体验。 从这一点来看,自动驾驶“规模效应”所释放的能量,只是刚刚开始。
在自动驾驶上 奔驰要先特斯拉一步了
值班编辑| 宇多田 出品| 虎嗅科技组 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2020年4月,奥迪正式宣布放弃为新一代A8安装L3级自动驾驶系统。这一让很多人失望的举动,被解读为两个重要市场信号: 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定义——“在某些条件下允许手离开方向盘”,难以划分车厂与车主之间的安全责任。在无法律依托下,车厂不能贸然做技术升级与产品定义。 跨越L3级系统,直奔L4。不少车厂表达了这样的态度。譬如沃尔沃CEO 塞缪尔森就曾公开表示“L3级自动驾驶不安全,将会跳过这一等级”。 然而,就在奥迪放弃不到2个月,联合国就通过并颁布了UNR157法令——针对自动驾驶L3级功能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它也被称为《自动车道保持系统(ALKS)》。 就在昨天,一个让全球车厂都必须抬起头的重要消息出现了:德国汽车管理局(KBA)正式批准了国内另一家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在部分车型上部署L3级自动驾驶系统。 而这道批复,就建立在UNR157法令基础之上。 不得不说,对于2017年便首开汽车产业之先河,勇敢推出“世界第一辆L3级自动驾驶消费级汽车”的奥迪来说,这的确令人遗憾;但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为之振奋的里程碑事件—— 由于法律法规的“正式认可”(测试不算哈),对于L3以上自动驾驶技术真正上路,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一旦有相关法规颁布且有车厂开创先河,必将加速全球范围内相关法规的确立。 但必须要注意,奔驰的Drive Pilot获批有着极其严格的上路条件: 仅限德国国内1.3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其他国家只有获批才能解锁。 只能在奔驰的S系列与EQS系列上实现这一功能。 与通用汽车的驾驶辅助系统Super Cruise(L2+)相比,奔驰的操作范围控制其实更加严格:Drive Pilot只能在预先做了高精地图绘制、有地理围栏且封闭的高速公路上启动,并且只能以最高37英里(约6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 但无论如何,这是全球第一个获政府监管机构批准的、将真正能上路的L3系统——这便意味着“有车厂告诉你,你在某些时候把手从方向盘拿下时,责任是车厂来负。” 德国汽车运输管理局公开表示,对该系统的安全性感到满意。此外,美国汽车评论与分析网站Edmunds评测后表示对系统演示很乐观,但他们也提醒大众,所有功能测试均是在封闭赛道的最佳条件下进行的。 图片来自Electrek 配置都有激光雷达 其实2017年推出L3自动驾驶系统的奥迪,为汽车产业开了个头。那一年也是“激光雷达”这个在L4级无人出租车的标配零件真正进入车厂视野的元年。 对的,当年A8的L3系统也配置了法雷奥 Scala 激光雷达(左下角) 其实没有任何标准或规定指出,L3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必须配置配置激光雷达,而特斯拉明显一直站在反对阵营。不过,这也没让它摆脱其所谓“全自动驾驶”就是L2+辅助驾驶系统的事实。 而奔驰的Drive Pilot 硬件配置里,很不巧,也有激光雷达的参与。著名车载激光雷达生产商法雷奥在两天前便跳出来宣布,奔驰的S系列将会是第一个使用第二代Scala混合固态激光雷达的车型。 法雷奥的新一代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可以非常确定,未来3~5年对于车厂到底如何来定义自动驾驶的安全,无论如何都将绕不过这个零部件了。 Drive Pilot(L3)的配置,激光雷达(Lidar)安装在前方散热格栅处 有趣的是,法雷奥特意提到,了新一代激光雷达配置的自动清洗系统——内置了一个可加热的伸缩喷嘴,可以像瀑布一样喷洒在激光雷达整个表面做清理。毕竟,如果在表面结冰,Lidar的功能几乎会失效。 超越特斯拉Autopilot? 在奔驰L3系统获批这件事上,被拿出来比较最多的便是业内标杆——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系统”(FSD,其实就是辅助驾驶)。 上周纽约时报一篇调查报道,通过采访19名前雇员,揭开了一些关于特斯拉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utopilot)在安全设计上的诸多问题。 譬如从2016年开始,马斯克至少在twitter上宣称“将很快实现全自动驾驶”至少有10次,但过了若干年,特斯拉仍然要求自动驾驶系统用户必须全神贯注,随时准备接管。当然,特斯拉的支持者们也有具备说服力的理由——在实现颠覆汽车产业的伟大梦想之路上,需要一定牺牲与妥协。 直到最近,关于这个系统在路上发生的事情,成为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调查的核心。在这项调查中,与 Autopilot 相关的事故至少有12起,导致1人死亡,17人受伤。 这些前员工向纽约时报爆料,内部一开始坚持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综合硬件方案,甚至希望采用激光雷达,但马斯克坚持“人类只能用两只眼睛驾驶,那么便意味着起策划应该能够单独使用摄像头驾驶”。 当然,站在特斯拉角度,这里面也考虑到芯片以外集成第三方雷达、激光雷达等零部件的成本问题,以及汽车外观的设计问题。 因为当初EE times在分析奥迪A8为何要放弃L3自动驾驶上车时,就发现了一个成本事实——作为一家汽车OEM,竟然要为部分零部件(譬如芯片)支付50%的利润率(当然,奔驰也将采用英伟达的芯片);此外,一台激光雷达的成本也不菲。 而特斯拉很早就开始自研自动驾驶系统芯片,这必然付出了极高的成本代价。 但是,从当下来看,召回的1.2万辆安装了测试版FSD的特斯拉汽车,以及谨慎的欧洲主流车企的态度与选择,也许会让传感器市场和汽车产业计算成本的方式发生一些新的改变。 其实从2021年6月开始,德国一汽车杂志和分析机构,就开始吹捧奔驰的电动轿车EQS系列是“特斯拉战斗机”,包括加速度、电池性能以及续航里程数。 很明显,这里面会充斥部分主观和国别因素;当然,一直以谨慎著称的德国,也曾明令禁止特斯拉在德国销售的网页和广告中带“完全自动驾驶”字眼。 但这次L3自动驾驶的实际上路情况,也许你会说从功能和性能上必然无从客观比较(评测也只是主观建议),但从字眼、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进度以及上车速度上,德国车厂明显赶了上来。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如果对法规感兴趣可以查阅一下这份大约60页的UNR157法令—— 从系统安全、故障安全响应、人机界面、DSSAD,再到汽车数据信息安全及软件升级,这份国际法律文件对车道保持系统(ALKS)的要求全面和细致程度,超乎想像。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法令生效的缔约方包括57个国家,其中大部分为欧洲各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 也就是说,德国率先推进L3自动驾驶“上车”,将会首先为缔约方国家提供可参考的法律范本。
神秘买家6亿元拍走 乐视大厦究竟归谁?
「核心提示」 乐视大厦在历经两次拍卖意外中止后,终于落槌。 11月末,一位神秘买主以近6亿元的起拍价快速得手。 乐视大厦见证了乐视系和贾跃亭的繁荣,也在“大厦”崩盘后,遭遇供应商“围攻”追债,为补资金窟窿,这座大楼被老贾翻来覆去抵押,缠上了复杂的债务债权关系。 即使这次拍卖成功,关于乐视大厦的争夺,或许还没有结束…… 作者 | 李牧远 编辑 | 邢昀 2014这一年,贾跃亭还是人生得意,乐视系估值高达3000亿元,贾跃亭去了趟美国决定造车、构筑更大的生态,双胞胎女儿降生,老贾还买下了一处大楼,冠名“乐视大厦”。 不同于其他互联网公司要么挤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要么得去荒凉的西二旗,贾跃亭买下的地方位于北京市东四环边上,毗邻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周边环绕泛海国际、观湖国际等高端住宅,环境清幽,交通便利,是一块风水宝地。 不过,四年后,“乐视大厦”更名为“乐融大厦”,贾跃亭构筑的“乐视生态大厦”已经濒临崩塌,乐于融资的老贾已经越来越难融到钱,乐视大厦被作为抵押物被用来周转资金难题。 外界看的见是,乐视大厦外供应商不断的包围讨债。看不见的是,乐视大厦身上缠绕了越来越复杂的债务关系。 最终,贾跃亭曾经的“密友”、多次出钱的韬蕴资本温晓东和中植系在“谁的乐视大厦”这一问题上,开始了一轮轮的缠斗。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原乐视大厦初建成时叫“宏城鑫泰大厦”,属于八大处控股集团。一开始乐视只是租用了其中几层。 2013年,乐视公司整体进驻这座大楼。也是这一年,一个饭局上,韬蕴资本的创始人温晓东结识了贾跃亭。 2014年,乐视网的营收从上市当年的2.38亿元增至68.19亿元,乐视在向“生态型”公司进化的过程中,员工越来越多,也比较分散。贾跃亭就从八大处控股集团总经理张景明那里买下宏城鑫泰大厦,更名为“乐视大厦”,用作北京总部。 贾跃亭买楼时一度差2.4个亿的尾款,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是温晓东帮贾跃亭补齐的。温晓东称此举为“雪中送炭”,何况温晓东颇欣赏贾跃亭,觉得他“前瞻性很强”。 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大楼,是一家公司成功的标志,而日后让贾跃亭引人瞩目的,则是他构筑的“乐视生态大厦”。 乐视以视频网站、版权分发起家,2013年发布互联网电视,提出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生态系统式的商业模式。 乐视的“生态系统”起初并不为外界所熟悉,直到2015年10月,乐视召开主题为“无化反 不生态”的产品发布会,贾跃亭在发布会上公布了乐视的七大子生态:“云、内容、大屏、手机、汽车、体育和互联网金融”。 “生态”是个好东西,但“化学反应”未必良好,仅仅过了一年,“乐视生态大厦”出现“倒塌”的迹象。 2016年11月6日,贾跃亭发内部信反思乐视生态战略节奏过快,烧钱追求规模的同时,资金和资源都没跟上。 贾跃亭自曝乐视危机后,先是召开交流会安抚投资者情绪,接着邀请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到乐视大厦参观,目的自然是借钱。据第一财经报道,前后有60多位企业家去到乐视谈判,最终有十几家公司决定出资6亿美元。 奈何乐视自救不力,恐慌情绪持续蔓延。乐视大厦也成了供应商们追债的目的地。2016年12月起,越来越多遭到欠款的供应商“攻占”乐视大厦,部分供应商甚至在乐视大厦“安营扎寨”3个月。 一年后,多家房产中介放出消息称,乐视将作价14亿元整栋出售总部大楼。此时,贾跃亭已经跑到美国4个月了。 贾跃亭赴美之前,早就把盘子甩给了融创。2017年1月13日晚间,乐视网发布公告称,将引入战略投资者嘉睿汇鑫及乐然投资、华夏人寿合计资金超过168亿元。 嘉睿汇鑫系融创旗下投资公司,融创通过嘉睿汇鑫向乐视系投资150.4亿元,涉及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影业三大业务板块。 融创接盘后,贾跃亭辞去乐视网一切职务,“去乐视化”逐渐提上日程,乐视网、乐视影业和乐视致新先后更名为新乐视、新乐视文娱(后又更名为乐创文娱)、新乐视智家。 最令人唏嘘的是,2018年7月,乐视大厦更名为“乐融大厦”,部分用意在于去贾跃亭化,但是在乐视系陷入资金困局时,这座大楼已经被老贾作为抵押物,四处融钱。 挂在楼体外面的名称更改,并没有改变这座大楼已经被前人埋下的复杂债务“暗雷”,卷入进来的债权人很快开始博弈。 拍卖罗生门? 乐视大厦里的灯火辉煌没有持续太久。 据《豹变》了解,目前整个乐视体系在乐视大厦办公的员工大约500人左右 ,分散在多个楼层,而大部分的闲置办公区,由乐视网出租或正在挂租,租金用于补充乐视网的流动资金。 2021年12月《豹变》探访乐视大厦/《豹变》 其中部分楼层出租给了乐视体系内的乐为互联投资、乐视影业、乐融致新等公司。而作为承租方,乐视网2020年租赁费为4527万元。 2021年11月末,在1万多人围观下,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神秘买主,以5.73亿元的低价拍走乐视大厦,期间无人与之竞价。而此前乐视大厦经历过两次拍卖中止。 据《豹变》了解,即使乐视大厦已经拍卖,也不影响乐视网继续出租,目前乐视网仍有10余年的租赁期。 那么,到底是谁买走了乐视大厦? 根据竞买记录,拍走乐视大厦的买主叫做“北京衡盈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企查查数据显示,11月25日,也就是竞拍开始4天前,衡盈物业才刚刚成立,目前还没有展开任何经营活动。此外,衡盈物业的直接控股股东,北京泽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1月18日。 豹变制图 继续穿透股权,泽瀚物业的股东为青岛星悦卉泰投资有限公司和青岛索宇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股90%、10%,这两家投资公司均成立于7月20日。 如此“年轻”的几家公司,就把承载过大风大雨的乐视大厦给拍走了,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操控? 企查查数据显示,星悦卉泰的两位主要人为温梦萍(法定代表人)和温锦峰(监事),实控人为温彩云,另一边索宇投资的实控人为温胜生。表面上看,拍走乐视大厦的就是这四位“温氏”。 不禁令人遐想,四位“温氏”莫非与韬蕴资本的温晓东有亲戚关系? 公开数据显示,四位温氏与韬蕴资本的温晓东并无任何资本瓜葛。反而韬蕴资本在拍卖结束后发布声明称,衡盈物业的资金来源于中植系。 按照韬蕴资本的说法,这座乐视大楼原本应该归为韬蕴资本所有,但是同样属于“中植系”的浙江中泰却以债权人的名义在处置大厦,最终中植系自己买下来。 然而,韬蕴资本是怎么查明的、又有何证据,均未细说。 “中植系”是由资本大鳄、女星毛阿敏老公解直锟控制的资本系,管理资产超过万亿,解直锟为人极其低调,不见于公众视野。 外界亦有分析认为中植系的嫌疑最大,证据是中植系近期一直在收购不良资产。 今年7月,位于北京三里屯的物业世茂工三以16.45亿元的价格被拍走,买主是北京卓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背后也存在中植系身影。 世茂工三也是乐视旗下资产。2016年,乐视控股以29.72亿元的价格购入,被认为是贾跃亭手中最值钱的资产。有意思的是,当初世茂工三曾差点落入温晓东之手。 从目前公开的工商信息来看,衡盈物业与中植系并无直接或间接的勾连。 至于韬蕴资本称,“躲在壳公司(衡盈物业)背后的浙江中泰既是拍卖人又是竞拍人”。在法律界人士看来也颇有矛盾之处,拍卖人完全可以直接处置标的物,何必多此一举? 不得不提的易到用车 为何韬蕴资本极力反对乐视大厦拍卖,又是怎么与中植系杠上的?这还要从中国网约车“鼻祖”易到用车说起。 2015年10月,乐视取得易到控股权,网约车也是乐视出行生态里的重要一环。这时候乐视的资金已经捉襟见肘。 傍晚的乐视大厦/豹 变 次年, 乐视控股用乐视大厦作抵押、以易到为主体,拿到一笔14亿元贷款 。据财新网报道,实际贷款人浙江中泰创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浙江中泰”)为“中植系”。 上述14亿贷款只有1亿用于易到,其余则流向乐视。无奈乐视危机愈演愈烈,易到用车在网约车大战日益失势。 出走美国前,贾跃亭希望温晓东出资接手易到。比贾跃亭整整小十岁的温晓东,因为多次投资乐视系,给贾跃亭“输血”,原本一直扮演着贾跃亭“白衣骑士”的角色。 此前温晓东除了帮助贾跃亭买下乐视大厦,还计划参与乐视网2014年的45亿元定增(方案最终未获批),韬蕴资本旗下蓝巨投资染指了乐视汽车、乐视影业、乐视体育、乐视手机等。 韬蕴资本最终以30亿元对价接手了易到66.67%的股份。既然韬蕴现在是易到的主人,于是浙江中泰就向韬蕴讨债。 2017年12月,韬蕴资本与浙江中泰、东方车云信息公司(易到运营主体)、中泰创展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泰创展控股”)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和《股权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韬蕴资本以20%的股权,作价14.52亿元换取了乐视大厦的债权。到此,看上去韬蕴资本拥有了乐视大厦。 孰料易到在网约车大战中彻底败下阵来,估值一再下降,浙江中泰眼看着手里的易到股权越来越不值钱,在股权已经完成变更的情况下,2019年2月,浙江中泰发函要求解除《股权转让协议》及相应的补充协议。 温晓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称,“中植系找过我一次,说股份不要了,还是要债权。但协议都签了,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所以,我们双方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诉讼。” 诉讼产生“案外人异议”,乐视大厦前两次拍卖均告中止,第三次开拍前,韬蕴资本依然向北京三中院提交了案外人异议申请书,并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结果,“中泰创展通过提供担保物的方式强行推进乐视大厦的拍卖”。 截至目前,无论竞买方,还是中植系,没有任何人公开发声,韬蕴资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通过仲裁的方式达到债权追回及商业索赔的目的。 “下周回国”贾跃亭还在大洋彼岸为造车狂奔,而他的“历史遗留”问题掀起的博弈仍在进行,关于乐视大厦的争夺战,没有结束…… 你觉得贾跃亭还会回国吗?
套现700亿,马斯克不想上班了
科技圈顶流马斯克,想退休了? 这源于他最新的一则动态12月10日晚,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正在考虑辞去我的工作,全职做一个意见领袖(influencer)。你们觉得呢?”这番言论在全球引发热议,甚至有网友调侃:地球已经容不下他了? 今年马斯克刚满50岁,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段时间,他的举止耐人寻味前几天又卖出了价值近9.4亿美元的特斯拉股票。粗略算下来,自11月8日以来,他已累计出售逾1,103万股特斯拉股票,价值近1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4亿),举世罕见。 难道,马斯克真的准备退休了?但目前来看,他还有几个疯狂的想法没有完成:征服太空的SpaceX;改变人类生命的脑机接口项目。甚至他曾说过要帮助人类登上火星,这个愿望也还未实现。这位超级富豪恐怕还不能过上纸醉金迷的简单生活。 马斯克,疯狂套现超700亿 有钱做自己想做的事 刚登顶世界首富的马斯克,开始疯狂套现。 美国证交会文件显示,马斯克于12月9日以每股6.24美元的价格行使了2165241份期权,并以1003美元至1062美元的价格出售了934091股股票特斯拉股票,价值近9.4亿美元。此外,马斯克还卖掉了自己最后一套豪宅,兑现了“没有任何房产”的承诺,并在德克萨斯州租下了一个年租金5万美元(约合31万元)的“活动板房”。 早在11月6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发起了一项民意调查,询问其6250万粉丝他是否应该出售10%的特斯拉股票。投票结果显示,在350万张投票中,近58%支持出售。从11月8日开始,马斯克陆续行使约1286万份股票期权,并累计出售逾1103万股特斯拉股票,价值近1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4亿元)。 马斯克为何疯狂减持?谈及这一行为,他曾在推特上表示:“我不从任何地方领取薪水或奖金,因此他缴纳个人税的唯一方法就是出售股票。”事实确实如此。在未来几个月,埃隆马斯克将收到一个金额不小的税单。 我们把时钟拨回到2012年。作为薪酬计划的一部分,马斯克获得了2280万股的股票期权奖励,执行价为每股6.24美元。“我有很多期权将于明年初到期,所以,大量期权将在第四季度出售,不然它们就会到期。”马斯克曾在一次会上提到此事。 按照美国法律,期权收入将按最高普通收入水平征税,即37%加上3.8%的净投资税。由于马斯克以加州居民的身份期间获得了大部分期权,所以他还必须额外支付加州政府13.3%的税。合并后,总税率将为54.1%。因此,按当前价格计算,若马斯克兑现期权,他面临的总税收高达150亿美元。 此外,特斯拉公司还透露,此前马斯克以股票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而通过出售股票,马斯克有望偿还部分贷款。 但事情未必看起来那么简单。根据会计师的分析,马斯克此次的售股数要远远超过支付税单所需的数量。电影《大空头》的原型人物Michael Burry在推特上表示,马斯克并不需要现金,他只是想卖掉公司的股票。Michael Burry还暗示:马斯克出售股票不是为了筹集现金缴税,而是觉得特斯拉股价太高,想套现部分收益。时至今日,特斯拉股价一飙再飙,堪称冲破天际。 不过,自从大规模减持股票以来,马斯克同时在行使期权以低价购入特斯拉的股票。迄今为止,他持有的股票比大规模抛售前多了56.4万股。按照12月10日收盘价1017.030美元计算,减持过后的马斯克身家反而增加了5.7亿美元(约36亿元人民币)。不禁感叹,狂人马斯克的手段总是超乎想象。 正在考虑辞职 原来马斯克也不想上班了 而疯狂套现后,马斯克开始萌生新的人生计划。 12月10日晚,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写道:“我正在考虑辞去我的工作,全职做一个意见领袖(influencer)。你们觉得呢?” 这条推文引发了全球网友的关注,发布一个小时内就获得接近2万回复。有网友给他提建议,不如去YouTube做视频或直播,但马斯克表示自己干不了这个,理由是技术太菜了。一位拥有8400万订阅者的自媒体人甚至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教马斯克如何获取浏览量。 实际上,马斯克不仅是一名超级网红,更算得上是年少成名。 1971年,马斯克出生在南非的比勒陀利亚,他的父亲是机电工程师,母亲是个模特,还兼任作家和营养师。深受父亲的熏陶,他小时候就痴迷于科学和技术。12岁的他自己写了一个游戏 blastar 的代码,将它卖了500美元。 后来,在美国宾州大学和斯坦福深造之后,马斯克先后开发了企业黄页网站 zip2 和网上支付软件 PayPal。2002年10月,当PayPal以15亿美元的股票被eBay收购后,31岁的他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亿美元。原本可以放飞自我、享受生活的马斯克,却出乎意料地开始向更不可思议的科技领域进军。 2002年6月,马斯克在外界的质疑声和嘲笑中创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简称SpaceX。此后多年,马斯克和技术团队常年像疯子一样工作,但却接连遭遇三次发射失败。很多年后,他不止一次说道,当时的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觉得我就快完了。好在SpaceX第四次发射计划终于成功了,让马斯克从事业低谷顺势崛起。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Space X和脑机接口……这些看似大胆、疯狂甚至荒唐的终极野心,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成为了现实。用马斯克的话来说,别和我说什么乐观还是悲观,我只想把事做成。 极端的成功源于极端的性格。马斯克个性张扬而随性,是一个动辄在社交媒体上发泄对国会议员、州政府、监管机构不满的人。正因这种大相径庭的行事风格,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圈了不少粉丝。根据维基动态列表,他目前有6550万推特粉丝,位列全球第13位。他强大的带货能力集中体现在:带火风口。 他在币圈的表现,最能体现这一点。美SEC的文件显示,特斯拉在今年1月买入15亿美元比特币。为了推高币值,马斯克不仅将个人简介改为“bitcoin”(比特币),还放出“特斯拉接受比特币作为付款方式”的大招。马斯克的带货让比特币大涨70%,仅一个月就赚到了10亿美元。 而在5月,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停止接受比特币支付,随后2个小时,币值从5.5万美元跌至4.5万美元,60亿资金当场爆仓10万人血本无归。他对外给出的理由是:“比特币挖矿太耗电和能源,不环保。” 此外,马斯克在推特上仅发布一个“Dogecoin”单词,便推动狗狗币迅速当天飙涨50%;当预告自己将在 Clubhouse (一款语音聊天软件)进行在线分享后,这款语音聊天软件瞬间爆火,一个邀请码在eBay上甚至被炒到100美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显然,这位天才的科学狂人掌握了流量密码。 从征服太空到脑机接口 50岁的钢铁侠,还没疯狂够 但是,马斯克的战役仍需继续。 就在他卖房产、套现股票时,旗下的航天公司Space X却传出了破产危机。今年感恩节,马斯克给Space X员工发电子邮件,明确指出公司可能面临破产风险。 他在邮件中如是写道:“不幸的是,随着我们对前任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我们发现猛禽发动机的生产危机比几周前看起来要严重得多。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粉饰这一切。我本打算这个周末休息,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次休息,但现在不行了,本周我将整夜和整个周末都在猛禽生产线上。” 猛禽发动机究竟有多重要?发动机是所有火箭的心脏,每一家火箭公司都需掌握独立的发动机技术,而猛禽发动机可以说是Space X创新的集大成者,主要用于星际飞船“星舰”,其主要任务是前往月球或火星,需要运输大量设备、食物和高达100人的团队。 此外,星舰承担的更现实和更紧迫的任务是发射SpaceX的2型(V2)“星链”互联网卫星。星链计划一直被认为是SpaceX未来最主要的盈利来源,马斯克预测星链未来每年将产生高达300亿美元的收入,是火箭业务年收入的10倍左右。SpaceX的高达1000亿美元的估值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星链形成的通讯和服务能力。 对于SpaceX来说,先进的猛禽发动机无异是“赚钱机器”,承载了SpaceX盈利的所有希望。如果猛禽发动机在技术研发和量产方面的进度放缓,甚至停滞不前的话,SpaceX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 马斯克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还没实现,那便是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 12月6日,埃隆·马斯克在华尔街日报CEO理事会峰会上表示,希望明年能在人类身上使用脑机接口技术公司Neuralink的微芯片装置。目前,该公司正在等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 Neuralink由马斯克于2016年联合创立,是一家专攻脑机接口的医疗研究公司。该公司利用带有芯片的侵入式设备帮助治疗人类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如让瘫痪或肢体障碍的人仅凭自己的意识就能控制手机电脑。成立后,Neuralink低调做了几年研究工作,直到2020年8月才引起大家关注。当时,马斯克在活猪身上演示了“脑机接口”技术:该设备实现了对猪行为轨迹的精准预测。 今年4月,Neuralink展示猴子用意念玩模拟乒乓球游戏《Pong》。这只猴子大脑中成功植入了脑机接口,通过脑电波控制球拍。大脑中的设备记录了猴子玩游戏时神经元放电的信息,学习预测它将做出的动作。随后,这家公司传来了融资消息:8月,Neuralink宣布完成了C轮融资,共筹得2.05亿美元(约13亿人民币)的资金。如无意外,这将是脑机接口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 这段时间,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目前的工作太紧张了,每周七天从早到晚不停歇,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空闲时光。但野心勃勃的马斯克,还有很多疯狂的想法尚未实现,今年50岁的他在短期内可能都无法退休。
起底恒大汽车造车迷局 恒驰5真能量产吗?
早在2018年2月,恒大就正式成立了睿驰智能汽车有限公司,并在同年6月还投资了法拉第未来进军造车。但如今三年过去了,就是造个哪吒也该造出来了吧? 在一系列的预热之后,如今薛定谔的恒大造车还真有了动静,就在十一月初,恒驰5 LX 赫然现身工信部最新公示名单。好家伙,没想到我还能等到恒大汽车量产的那一天! 那么问题来了,恒驰5真的能量产吗?真有人买吗?换句话说,恒驰能成为恒大集团的救命稻草吗?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恒大的造车迷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之前我们在「贾跃亭」那期节目中就有讲到,2018年,初入茅庐的恒大刚要入场新能源汽车就吃了闭门羹。投资FF不到半年,双方就因为股权和资金矛盾分道扬镳。许老板虽然出师不利,但通过这次投资,车间许主任还是有所收获——成功偷师贾老板的PPT造车秘技。 官宣造车之后,恒大便开启了“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模式,属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何谓买买买?没有电动传动系统?买!没有轮毂电机技技术?买!总之在许老板眼里,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何谓合合合?许老板亲自走访23个国家,拜访58家汽车领域龙头,大到500强,小到工作室,买不来的就合作! 于是乎,便有了恒大豪掷249亿用于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收购和研发。 技术有了,地呢?厂呢?继续买!买地建厂这恒大再熟练不过了。 于是,恒大又花费225亿元用于工厂建设、设备采购等,现在主要的工厂集中在广州南沙、上海、天津三地。至此再算上技术研发,恒大已投入近500亿元。 相比之下,同期同样烧钱超500亿的蔚来截至2020年底已有三款车型正式下线交付,更是在全国范围内铺设了自己的充电网。 而直到现在恒大汽车带来了什么呢?恒驰1、恒驰2、恒驰3、恒驰4、恒驰5、恒驰6、恒驰7、恒驰8、恒驰9九款车的……概念图? 并且不光没有量产车,就连参加活动的展车两个工作人员就能抬得动。 啊?不会是这个吧? 当然恒大也是有点靠谱的东西的,比如恒驰5的“准生证”。诶,好像快过期了吧。 那投入了这么多钱,恒大PPT造车的模式,赚到钱了吗? PPT造车赚到钱了吗? 想要知道恒大PPT造车模式到底赚钱没有,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先来看股价,今年年初恒大汽车港股最高报价72.45港元/股,市值一度超过5000亿港元,仅次于比亚迪。 再来看年报,2020年财报显示恒大汽车在经历买买买、合合合的模式后,单凭几款车型的概念图就收入了近155亿元。 好家伙,这要是等到车型量产,还不拳打特斯拉?脚踢比亚迪? 但仔细一看,我还是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可以注意到2020年恒大汽车营收中有超过98%的营收都来自恒大健康的收入,真正新能源汽车收入仅有不到2亿元。 养生谷尽力了,兄弟们请把公屏打在泪目上。 那股价呢? 在经过模型车门、行业人士的不看好,新华社点名虚高股价等各种负面新闻的连番轰炸之后,恒大汽车的股票更是一落千丈,股价从曾经的72港元/股跌到如今在3港元/股徘徊,总市值也缩水到不到400亿。 从18年到21年,恒大汽车好像赚钱了,但又好像没赚。 虽然这几年看似是白忙活了,但是恒大汽车依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并且在恒大集团债务危机的今天,恒大汽车还成为了恒大集团的救命稻草,那么恒大汽车能让恒大集团起死回生呢?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截至今年上半年,恒大集团已经负债1.97万亿元。房地产泡沫破灭,理财产品暴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而现在,用拆东墙,补西墙来形容恒大集团再贴切不过了。本想出售包括但不限于恒大物业及恒大汽车业务,结果接触了几家买家无果,许老板干脆一死心,全心造车!大干三个月! 诶,慢着,恒大汽车不还是靠养生谷以及背后的恒大集团才能勉强续命吗?怎么现在也要出来打工补贴家用了? 于是乎,恒大卖掉了电动系统传动公司e-Traction和轮毂电机制造公司Protean Electric,清仓恒腾,11月两次配股,融资32亿港元,就连老本行地产销售规模也计划从7000亿元,在十年内压缩到2000亿元规模,将全部资金、人力集中于天津工厂,确保恒驰5的生产。 可以看出来,恒大这真的是铁了心要押注恒驰了啊! 可恒驰5有这个能力帮恒大翻盘吗?许家印真的对恒驰的未来那么有信心? 我们请【靠谱试车厂】最懂汽车的大鹏来给我们说道说道。 首先啊,恒驰5定位A级SUV,定价20万元以下。意味着在这个价位段区间,恒驰5要面对的是比亚迪宋Pro、威马EX5、小鹏G3这种等级的对手,在我看来不论是外观、配置,还是性能和续航,恒驰5想要正面硬刚提到的这几款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至于许家印对恒驰的未来有多少信心?,这个还是你来说吧,我先去测试自动泊车50次了。 赶紧去测试,厂长马上就出差回来了。 咳咳,言归正传啊,许家印真的对恒驰的未来那么有信心吗? 首先来说18年以来,恒大在汽车上的投入确实不少,但从八月份曾有意出售汽车板块业务就不难看出,许家印有意弃车保帅。 其次就是现在集中资源保证恒驰顺利投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天津工厂拥有的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即将到期。而在过期之前如果仍未有一款车型完成量产,进入市场,这种资质也将随风消逝。 看来许家印现在也是骑虎难下啊,有信心要干,没有信心也要干。 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对于恒大来讲,现在最好的做法当然是趁着生产资质还在,搞出一款量产车,续费生产资质,之后等到机会成熟在直接将生产资质一同和汽车业务打包兜售,万一恒驰5销量不错,还可以借机提价,卖个好价钱来给集团还债续命,一石二鸟。 许老板这如意算盘打得真好。 文稿|崔秋阳 殷赫颜图 剪辑|殷赫颜图 配音|高桥凉介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