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索尼布局“元宇宙”赛道:推出全新VR头盔及适配新游戏
财联社(上海,编辑 黄君芝)讯,在周三举行的CES(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科技展)展会上,索尼(Sony)宣布了下一代虚拟现实头盔(PSVR2)的新细节,以及一款适配PSVR2的新游戏。 在本次CES展会上,索尼互动娱乐公司(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首席执行官Jim Ryan证实,该公司的新硬件将被命名为PlayStation VR2,取代前一版本PS VR。这款耳机将与索尼于2020年底发布的PlayStation 5游戏机兼容。 据索尼最新发布的一篇博文称,PS VR2将配备支持4K分辨率的OLED显示屏,以及名为PS VR2 Sense的新控制器。安装也十分简单:你所要做的就是用一根USB-C电缆将PSVR2直接插入你的PS5,就可以了。 此外,该系统还将采用眼球追踪技术,并内置一个可以产生触觉振动的马达。索尼表示,眼球追踪功能将为游戏角色提供额外的输入,让玩家“以新的、逼真的方式更直观地互动”。 虽然索尼没有透露这款新耳机的外观,但该公司透露了一款名为《Horizon Call of the Mountain》的新游戏的预告片,帮助用户初步了解了游戏内的体验。这款游戏的故事背景与索尼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系列《地平线》(Horizon)如出一辙。在《地平线》中,玩家在世界末日后的世界里与恐龙一样的机器战斗。 索尼官宣PS VR2硬件适逢其时,正好赶上当前的元宇宙热潮。Facebook的母公司Meta和其他公司都在抓紧推动元宇宙这个热门的技术新趋势。这是一种共享的虚拟体验,用户可以在其中工作、玩耍和相互交流,而许多元宇宙的迭代都包含了VR技术。 Meta去年从Facebook更名为Meta。该公司的Oculus Quest 2 VR头戴设备在节日期间是一款很受欢迎的礼物,在圣诞节当天,Oculus的主要应用程序在苹果应用商店的排名中高居榜首。
2022了 吉利还在为自己埋雷
作者|白芨 编辑|月见 在2022年新年致辞中,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大谈技术革命:“我们不想被世界颠覆,就必须超前布局……紧紧围绕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做强科技生态圈,打造企业持续竞争力。” 然而从电动化进程看,官方公告显示,2021年12月,吉利汽车新能源与电气化车型销量为0.72万辆,仅占总销量的4.66%。而在2018年,李书福曾放出豪言,两年后新能源汽车要占吉利总销量的9成。 反观业内,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中,吉利汽车新能源销量为64500辆,在国内新能源厂商中仅排名第12位,不仅落后于造车新势力的小鹏、蔚来、理想,也落后于自主三强中的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从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看,吉利汽车为164.8%,而销量同属6万档的长安汽车高达386.9%。 在这场行业巨变中,吉利正在成为掉队者。尽管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更早,但激进的转型策略与臃肿的品牌矩阵限制了吉利的步伐。尽管进入2021年以来,一系列加速外部合作的消息表明了吉利积极的转型意愿,但随着被吉利给予厚望的极氪001被负面评论淹没,吉利的转型前景也再度迷茫起来。 01吉利没有退路 李书福的绰号是“汽车疯子”,在任何一本李书福的个人传记中,读者都可以从李书福的个人创业史窥见一个狂热、无畏的勇士形象——从流动照相馆创业,依次转向废弃定影液提取纯银,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贴牌冰箱,生产铝塑板建筑材料,南下海南炒楼、并最终选定自主造车。从1997年起,吉利汽车抓住中国汽车普及率提升的市场机遇,在国企的竞争中率先崛起。 自始至终,李书福保持着一种激进、不留余地的转型思维,相较柳传志“稳”字当头的管理风格,李书福更愿意付出高昂的转型成本,以求摆脱市场饱和、竞争门槛低的红海市场,追逐更高技术门槛的蓝海。 从生产摩托车转型汽车时,李书福的名言是:“没什么难的,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两张沙发吗?”当被告知汽车与摩托车的区别绝不止于两个轮子时,李书福答:“我当然知道,方向盘也不一样。” 在2010年,伴随吉利18亿美元对沃尔沃的收购案,这种激进风格达到了李书福的个人巅峰。李书福给出的收购理由是“混血优势”,即混血儿较近亲通婚具备更大生存优势。事实证明,收购沃尔沃使吉利以“财技换时间”的方式抢跑燃油车时代的中高端市场,并为沃尔沃打开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大门。 然而在新能源时代,李书福破釜沉舟的打法一再遭遇瓶颈。 在吉利内部会议上,李书福用一封万字分享信将“蓝色吉利行动”计划的失败归结于历史条件不成熟,以及外部战略条件未能形成,而这一计划寻求吉利在2020年实现新能源车占整体销量90%以上。然而从实际成绩看,截至2021年11月,吉利汽车销量中,新能源占比仍然仅为11.89%。 另一方面,吉利的“通婚”动作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从2021年开始,吉利先后与百度、富士康、腾讯、FF、力帆、雷诺等多家公司展开合作,12月29日,吉利单独拆分的极氪宣布与谷歌旗下Waymo合作,为其无人驾驶的士造车,并在美国投入商业化运营。 背后是市场风口的消退,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1年水平上退坡30%。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赛道新的淘汰效应正在落地,长尾玩家面临加速淘汰的境遇。 相比竞争对手,吉利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更早。早在2010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李书福就表示收购沃尔沃的原因之一是后者拥有十年+百亿美元的新能源技术积累。 从自动驾驶技术看,在被吉利收购时,沃尔沃已经布局无人驾驶研发项目,但至今未进入量产;从技术路线看,吉利于2018年发布了纯电、混动、氢燃料电池、甲醇能源四大动力技术路线,但纯电品牌落地乏力,新能源销量仍然依赖对控股品牌曹操出行的“左手倒右手”,相比之下,长城欧拉在2021年前11个月销量达到11.4万,远超吉利同期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吉利新能源品牌建设的掉队不言而喻。 02陷入品牌熵增 在2002年中国汽车企业高峰对话论坛上,李书福曾预言“福特将在未来10到20年内破产”。彼时,福特正面临品牌臃肿、市场饱和等诸多难题,而稳坐蓝海市场,以低端车型起步的吉利并无此担忧。 时过境迁,在新能源时代,吉利遭到了熵增危机的反噬。 在乘用车市场中,单品牌战略与多品牌战略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企业与消费者心智的博弈产物。单品牌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知程度,形成流量矩阵效应,以更低的营销费用打响新产品;而多品牌战略有利于覆盖高中低不同定位的市场,摆脱原品牌的市场刻板印象,打开更大空间。 早在燃油车时代,吉利就通过收购成熟品牌+孵化新品牌的方式培养出庞大的品牌矩阵。2008年以来的消费升级浪潮下,吉利迅速发布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等新品牌进攻中高端市场,但市场收效不佳,并在2014年以吉利品牌升级的方式宣告扩张失败。 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吉利迫切想要吃下所有技术路线的所有市场份额,因而延续并放大了燃油车时代的品牌矩阵式打法。时至今日,吉利新能源汽车品牌之多、产品体系之繁琐已经到了令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地步。 例如,吉利从2015年发布帝豪等一系列传统燃油车品牌的电动化改造车型;2017年,以特斯拉为对标的极星品牌从沃尔沃拆分,同年,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成立高端市场品牌领克,并于2018年发布首款新能源混合动力SUV领克01;2019年,吉利新能源从吉利体系拆分成为独立子品牌,同时吉利发布新能源品牌几何;2021年,吉利分别通过集团孵化、合资组建等方式成立枫叶汽车、smart、极氪等新能源品牌,尝试覆盖低端及高端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对于缺少新能源技术积累的吉利汽车来说,多品牌策略意味着财务的重大负担。从2017年开始,吉利汽车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快速增长,2020年达到186.53亿元,而2016年仅为64.69亿元,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研发投入的资本化。 此外,吉利的新能源品牌布局还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完成燃油车品牌与新能源品牌的切割,而是想保留燃油车品牌优势,无缝过渡至新能源市场当中。例如,帝豪是吉利在燃油车时代的子品牌,并率先以油改电方式拉开吉利进军新能源的序幕,其品牌力在燃油、纯电、混合电力等多种车型的混乱布局中逐步消耗,未能形成清晰的消费者认知。 2、吉利的新能源布局动作过于激进,同时缺少清晰的顶层规划。例如,吉利多次尝试梳理新能源品牌,但在新能源销量不佳的背景下,吉利不得不多次孵化新品牌,同时将已有品牌剥离,以避免不同品牌在同一体系中的内耗。此次极氪品牌从吉利体系独立,则是吉利新能源品牌“左右互搏”困境的缩影。相比之下,长城汽车等对手凭借精品策略,在新能源竞争中实现了对吉利的超越。 03极氪是救命稻草? 在早期个人创业时代,李书福最受人瞩目的特点无疑是自我革命的勇气。在横跨多行业的市场探索中,李书福总能抓住最具市场前景及竞争门槛的领域,并集中资源投入。 而吉利汽车似乎丧失了这种能力。从1997年进入汽车生产,到2020年发布4.0全面架构体系,吉利经历了多次企业战略的转型,但越来越陷入“船大难调头”的困境当中。 从2015年发力新能源市场开始,吉利陷入到新老品牌混乱的资源争夺中,以燃油车型为核心的产品格局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在2019年以后出现倒退。 显然,吉利寄希望于2021年发布的极氪品牌能杀入中高端新能源市场,李书福出任董事长表明了集团对新品牌的殷切寄望。极氪名字中的极代表极致性能和极致用户体验,英文名ZEEKER代表ZERO的从零开始。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1月,极氪001交付量达到2012辆。 但从用户反馈看,极氪似乎与极致用户体验的追求相距较远。 在此之前,消费者期待吉利拿出扎实的新能源高端车型,而极氪001上市后,先后被曝出变相涨价、配置缩水、私自更改电机、交付延迟等诸多问题。有消费者表示,极氪001的设置调整复杂、蓝牙钥匙极易消失,而售后服务人员对极氪APP全无了解。换言之,极氪001是一款尚未打磨成熟的半成品。 从研发过程看,极氪001代表了吉利在4.0全面架构体系时代的造车水平,尽管极氪品牌已经独立出吉利体系,但其开发仍然依赖沃尔沃辅助吉利开发的SEA浩瀚智能架构,而该架构将用于吉利与百度合作品牌、smart品牌的产品生产。 显然,极氪001的口碑滑坡重创了吉利4.0转型的成果,也影响了后续品牌的市场信心。2019年,吉利汽车曾经力捧新能源品牌几何,声称几何汽车将“全新定义汽车新能源世界的进化方向”。然而仅过一年,几何汽车的销量骤降,而此次口碑滑坡的极氪汽车或将重蹈几何汽车的覆辙。 目前,留给吉利发力新能源品牌的时间已然不多。 从外部看,造车新势力凭借精品品牌策略实现了交付量的快速提升,其整体市值水平已经超越传统自主车企;从内部看,吉利经历了科创板上市规划的中断,以及与沃尔沃合并的夭折,同时,伴随模块化架构的发布,吉利旗下产品正在进入新老交替的换血期,这使吉利汽车净利润从2018年的125亿暴跌至2020年的55亿。而能否抓住新能源中高端的品牌机遇,将决定吉利汽车在新时代的位置。
汽车之家的2021:内忧外患
近日,汽车之家(02518.HK;NYSE:ATHM)(红星资本局对此有过详细报道,详情请点击链接《汽车之家否认大量裁员!知情人士:业务遇瓶颈,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但不管这次裁员风波是爆料网友所说的“大裁员”,还是汽车之家回应的“正常组织架构调整优化”,如今的汽车之家已陷入困境,是不争的事实。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在美股市场,截至1月5日收盘,汽车之家收盘价31.4美元/股,从2021年年初的高点,下跌了约80%。 港股市场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今年3月,汽车之家登陆港股市场,首日报收180港元/股,总市值908.72亿港元。而截至1月6日港股收盘,汽车之家收盘价为61.95港元/股,市值315.57亿港元,市值缩水约600亿港元。 红星资本局还注意到,部分投行也开始看衰汽车之家。2021年7月,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把汽车之家的评级从高配降至平配,目标价从106美元下调为50美元。2021年8月,美银把汽车之家的评级从买入下调两级至跑输大盘。 市值严重缩水,市场开始唱衰,如今的汽车之家,究竟受何所困? (一) 祸不单行的2021 1、频繁变动的管理层 汽车之家成立于2005年6月,借助PC时代的流量风口,网站在3年时间做到流量全国第一,创办人李想也掌舵了汽车之家相当长一段时间。 2015年,李想逐渐淡出汽车之家。2016年7月,平安成为其最大股东,开始正式接管汽车之家,汽车之家的掌舵人也换成了陆敏。 2021年,汽车之家高管变动异常频繁。 2021年1月,掌舵汽车之家4年左右的董事长陆敏退休,平安系高管龙泉接任;2021年5月,联席总裁张京宇因个人原因辞职;2021年7月,汽车之家财务总监邹钧因个人原因辞任;2021年10月,汽车之家CTO王晓及董事刘东先后因个人其他原因辞职。 高管频繁变动,引发外界诸多猜疑,也给汽车之家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投资人与在职员工或多或少也都会对汽车之家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能力产生质疑。 2、大幅缩水的业绩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1年汽车之家的营收以及净利都出现了大幅度缩水,经营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根据公司财报,2021年前三季度,汽车之家营收分别为18.42亿元、19.38亿元、17.64亿元;营收增速同比分别为19.07%、-16.22%、-23.83%,Q2营收同比大幅度下滑,并在Q3延续下滑趋势。 分业务而言,汽车之家的营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媒体服务、推广服务和线上销售及其他。 回顾2020年汽车之家全年的营收结构,媒体服务与推广服务是其主要的营收来源,占总营收比近80%。 但2021年,汽车之家的媒体服务与推广服务两大业务板块都出现了明显的竞争力不足。 媒体服务业务主要是指广告收入,2021年广告收入大幅度缩水的同时,该业务对总营收的贡献也开始不断下滑,2021年第三季度,媒体服务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下降至24.6%。 推广服务主要是指线索销售收入,2021年该项业务已经成为汽车之家营收的最大头,但是收入增速依然连续两个季度保持负增长,发展同样不容乐观。 从汽车之家的净利润情况来看,2021年由于收入持续大幅度下滑,费用层面又很难有继续挤压空间,其净利润呈现大幅缩水的态势,且颓势越发明显。根据财报,汽车之家2021Q3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41.08%。 一边是不断变动的管理层“扰乱军心”,一边是大幅缩水的业绩让汽车之家赚钱能力受到质疑。汽车之家的2021年,可以说是祸不单行。 (二) 自带流量的竞争对手 目前国内的汽车垂直类头部平台,主要是汽车之家、易车、懂车帝。而这三家汽车平台背后,又分别站着平安、腾讯和头条系三大势力。但平安与腾讯和头条系相比,在流量方面竞争力明显不足。 1、易车与背后的腾讯 易车于2000年由李斌创立,2010年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曾被称为“中国汽车行业赴美上市第一股”。在亏损数年后,易车于2020年11月私有化退市,以腾讯为首的买方财团以11亿美元并购成为控股股东。 对于腾讯来说,收购易车是搭建自己汽车版图的关键一步。腾讯随即也推出“腾易计划”,将腾讯的流量、场景等开放给易车,使得其汽车垂类的内容、产品与营销能力得到几何级放大。 事实证明,加入腾讯生态,确实给易车的发展按下了“快捷键”。 2021年11月,易车CEO张序安在“2021中国汽车经销商高峰论坛云峰会”上高调表示,易车的车型词、精品汽车内容、原创汽车视频、车主服务广泛出现在微信搜一搜、宫格、视频号、腾讯新闻、QQ浏览器、腾讯看点等腾讯与车相关的内容、服务场景中,过去12个月内,易车在腾讯生态内触达3亿泛汽车用户。 另外,从各平台APP用户数情况来看,极光数据显示:2020Q4易车MAU(月活人数)超过汽车之家夺得行业第一宝座,之后也继续稳坐第一的位置。 同时,对比各季度新增用户情况,易车系依然保持强劲的用户增长态势,2021年第三季度新增用户达2538万,大幅领先竞争对手。而汽车之家的新增用户数在2021年前三个季度均是三大平台中最低的。 2、懂车帝与背后的头条系 相比汽车之家与易车,懂车帝是位绝对的新手。2017年8月,今日头条将汽车频道独立,懂车帝APP才正式上线,但在字节跳动强大的算法与流量的加持下,懂车帝成长非常迅速。 另外,在内容方面,懂车帝在创作者扶持、用户补贴、市场推广方面投入不菲。如懂车帝2018年发布的缔造计划,宣称要投入5亿打造100档栏目,以弥补优质内容的缺乏。 一套组合拳下来,在短视频、直播领域,懂车帝优势越发明显。如在2021年,懂车帝启动“618汽车无限店”购车节,依托懂车帝、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5大平台,活动上线10天经销商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2415万+,累计访问量2766万+,经销商总开播场次超过3.6万次。 (三) “得不偿失”的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早年以论坛起家,所有内容都以用户为核心。而汽车之家如今陷入困境,除了竞争对手来势汹汹外,从汽车之家本身来看,归结起来主要是后期对流量的过度挖掘造成社区生态失衡,以及社区生态失衡后产生的连锁反应。 1、前期:流量过度挖掘,社区生态失衡 平安接手后,汽车之家其实也迎来了自己短暂的高光时刻,如2016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72.10%至59.6亿元;2017年净利润同比大增63.01%至20亿元等。 但彼时的优异成绩,也为汽车之家埋下了诸多隐患。 接手汽车之家的平安在以盈利优先为导向的前提下,不断挖取流量价值,使得汽车之家没能守住以用户为宗旨的大前提。随着内容质量的下降,汽车之家的社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比如在流量深度上,最为直接的体现在广告层面,随着硬广软广不断涌现,汽车之家开始被不少人称作是“车托之家”、“广告之家”,曾经的汽车论坛,公信力严重下降。 内容质量与口碑的下降,又影响了主机厂的广告投放意愿,同时也影响了线索业务的数量与质量,使得汽车之家陷入自己编织的“牢笼”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汽车行业进入寒冬之际,汽车之家坚持会员费涨价,引发经销商大规模集体抗议,中升、庞大、运通等数个大经销商集团联合抵制。 流量过度消耗、变现策略激进,汽车之家在消费者、经销商、主机厂中“四处树敌”。短暂辉煌后的汽车之家,却在未来面临难以弥补的损失。 原汽车之家副总裁马刚曾撰文称:“汽车之家最珍贵最核心的东西将迅速稀释、消失,它的价值观、使命感、凝聚力,它的企业操守和行为准则……都会像灰尘一样在资本的狂风中被吹散得无影无踪。” 2、后期:瞄准新消费群体,但市场已变天 如今的汽车之家,正尝试重新找回一度不被自己珍惜的流量。2020年,汽车之家为了打破流量瓶颈,在内容和产品方面进行了更多元化尝试。 内容上,汽车之家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加强视频、直播等业务,并辅以一系列走进校园的活动,想要获取Z时代新消费群体。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2月汽车之家“大咖直播月”活动中,汽车之家上线了几百场KOL直播。 2020年8月18日,汽车之家与湖南卫视联袂打造的“818全球汽车夜”落幕,晚会邀请了王一博、黄子韬等年轻流量明星。 奋力追赶之心可见,但无论是短视频还是直播等领域,汽车之家的反应都不够迅速。另外,有数据显示,汽车之家目前30岁以下用户占比仅3成左右。 年轻消费群体是未来汽车领域的消费主流人群,但想要抓住新消费群体,汽车之家竞争力不足,又来得太迟。 小结 对内,汽车之家高管变动频繁、业绩严重缩水、口碑影响力不断下滑;对外,两大竞争对手背后都有着“有钱有资源”的“大树”撑腰。内忧外患下,汽车之家已陷入四面楚歌之境地。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刘谧 编辑 余冬梅
难以割舍饿了么 阿里醉翁之意在“新零售”
互联网寒冬下,大厂的裁员大军前仆后继,前日又增添了一个重磅成员:阿里巴巴。 据界面新闻报道,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业务即将开启一轮大幅裁员,几乎涉及饿了么口碑所有业务线,地区分公司员工也不例外,但不涉及第三方骑手。 饿了么在和美团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2022年伊始,阿里就磨刀霍霍伸向一直重点扶持的本地生活业务,多少还是令人有些惊讶。根据界面新闻援引的知情人士爆料,阿里已经砍掉部分地区的口碑业务,业绩不佳的地区将面临大规模裁员、撤城的命运。 不过,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认为,即使饿了么处境不佳,阿里也绝不可能轻易放弃本地生活服务这个市场。 裁员传闻也好,内部调整也罢,我们愿意相信阿里的野心从未消失。 饿了么势衰早有预兆 果不其然,反转来得相当迅速。在裁员传闻出现几个小时后,饿了么相关负责人就向媒体表示: “我们既没有所谓的裁员计划,更对下一步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规划。” 虽然饿了么的裁员传闻以一则官方回应暂时告一段落,但关于饿了么的发展状况,阿里本地生活业务未来规划的讨论没有停止。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在裁员传闻背后,阿里本地生活业务遭遇的困境是不容忽视的。 一方面,纵向对比来看,饿了么为首的阿里本地生活业务增长缓慢,而且在阿里内部的营收占比甚至有下滑趋势。 财报显示, 2021财年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业务收入为315.37亿,同比增长24%。但在2022财年的前两个季度,其营收分别仅录得87.57亿和95.13亿,最新一个季度的同比增幅已经下降至8%,增速明显放缓。 在营收贡献率这方面,本地生活服务的表现也不太理想。数据显示,2022财年第二季度,阿里本地生活业务营收占比险些跌破5%,不及去年同期的5.7%。 和营收占比一同下滑的,似乎还有饿了么口碑在阿里内部的战略地位。2021年10月12日,支付宝宣布将APP底端的一级分类从口碑改为生活,口碑的一级入口被移动到支付宝首页的九宫格。这也就意味着,口碑不再是固定的流量入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其折叠、剔除出首页。 从这个角度看,由于营收占比下滑、增长缓慢,阿里对饿了么口碑动刀还真是不让人意外。 另一方面,横向对比美团,饿了么的颓势更加明显——市占率下滑、营收差距拉大,甚至在自家大本营上海都丢失了市场主动权。 在营收规模上,别的不说,就拿餐饮外卖这个营收大头来比较,就可以看到美团和饿了么之间的鸿沟。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个季度,美团餐饮外卖业务收入分别为206亿、231亿和265亿,同比增幅分别为116.8%、59.0%和28.0%。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营收水平,都远远抛离饿了么。 更重要的是,美团餐饮外卖业务成交金额和日均交易笔数也都保持了相当不错的增速,表明其业务仍在持续扩张,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数据显示,过去三个季度美团餐饮外卖日均交易笔数分别为3230万笔、3890万笔和4360万笔,同比分别录得113.5%、58.9%和24.9%的增长幅度。 从市场份额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截止2021年上半年,美团在餐饮外卖市场的占有率接近70%,饿了么则从第一季度的26.9%下滑至25%左右。其中,在饿了么的大本营上海,市占率也跌至50%下方,丧失领先优势。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玩家瞄准餐饮外卖这块大蛋糕,准备入场。 比如抖音。继Tik Tok之后,抖音也在去年7月份成立心动外卖业务团队并在APP内开展内测,并计划逐步邀请更多餐饮商家进驻。 虽然由于字节跳动年底进入战略收缩,大多数业务线都面临重组、调整,心动外卖的发展也暂时放缓。但随着心动餐厅、山竹旅行等抖音小程序陆续上线,字节跳动对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布局正不断完善,和阿里、美团的竞争必然会日益加剧。 反观饿了么口碑,在新老对手的夹击之下进退维谷,一直备受阿里重视的本地生活业务着实是走到命运的分叉口。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就认为,阿里对本地生活业务的投入不可谓不大,资源、流量支援也十分充足,但饿了么口碑的发展还是屡屡受阻。有鉴于此,阿里或许应该好好复盘一下:本地生活服务业务过去几年的发展模式,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 (图片来自饿了么官方微博) 阿里模式失效 回顾过去几年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种种调整、变化,我们可以看到阿里的焦虑和主动求变。 2018年10月,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正式成立,饿了么和口碑顺利融合,成为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挑战霸主美团的最大武器。2021年3月,阿里再度加强对本地生活服务板块的流量扶持,全面打通旗下支付宝、淘宝、天猫、高德等流量入口,并官方发文称要在未来1年为商家带来1亿的访问用户。不久之后,饿了么口碑进行大刀阔斧的数字化改革,为商家升级数字中台、提供私域小程序免佣订单等优惠政策。 然而,这一通操作下来,效果却远远没有达到阿里的预期,上文提到的营收、增长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据。 对于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在上述调整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境,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认为主要可以总结为一点:没有做好资源整合,组织架构、高管团队虽然频繁调整,但阿里内部过于繁杂的业务线还是让其本地生活业务团队稍显割裂。 去年7月份,阿里宣布进行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将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三大业务板块:高德、饿了么和飞猪进行整合,组成全新的生活服务板块。此次调整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此前一直岿然不动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CEO王磊被拿下,改由俞永福挂帅。 自从2018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成立以来就一直担任一把手的王磊被换下,表明了阿里对其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当前表现的不满,以及拿下这个市场的决心。而重组业务板块,将高德、飞猪推向前台,无疑也体现了阿里整合资源、调整发展重心的目标。 但问题在于,飞猪、高德和饿了么口碑,原本分属不同的业务板块。在整合发展过程中资源、人员的调配不够及时、迅速,还有“高飞了”这三大板块高层对整个本地生活服务板块发展规划的差异,都在拖慢阿里的改革步伐。 在这一次调整之前,王磊作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CEO是直接向董事长张勇汇报。但在调整之后,主要接替王磊主管饿了么口碑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新任CEO李永和,高德CEO刘振飞和飞猪CEO庄卓然,分别向俞永福汇报。此外,李永和同时还兼管同城零售事业群中由淘鲜达和本地生活新零售业务组成的团队。 这复杂的汇报线,只是这一次调整的其中一个槽点。有鉴于此,对于这一次调整,业内人士一致认为阿里的“野心很大”,但实际问题依然存在。跨业务群、多板块的协同发展,也不见得是一个好主意。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就认为,症结在于阿里大力推广的“板块治理模式”尚未发展成熟——在强调时效性、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的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采用多个业务板块并行发展的组织形式,未必都能像此前的云智能板块那样取得良好效果。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主动调整已经体现了阿里的态度:本地生活服务这个重要市场,阿里绝不会轻易放弃。 放不下本地生活服务 阿里瞄准的是新零售战场 让阿里割舍不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理由,其实不难理解。 首先,线上流量已然枯竭,而且各大竞争对手都在收紧自己的流量池,抖音、小红书等昔日的流量入口逐渐成为阿里的竞争对手。在当前各个业务板块中,和线下结合最紧密、发展潜力也最大的本地生活服务,是阿里布局线下消费场景、开拓流量来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武器。 其次,在反垄断大潮之下,无论是底层商家还是政策层面上,都不希望看到美团一家独大。饿了么过去几年的发展虽然并不顺利,但谁都不敢说日后没有翻身的机会。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业务逻辑来看,以外卖、到店、酒旅为核心的本地生活服务,都是新零售、电商产业链的延伸,阿里、美团的竞争最终也都会回归到新零售这个战场上。 从2018年新零售物流进入小时送达阶段,到2021年京东联合达达推出小时购,再到美团提出“万物到家”的口号,一众互联网巨头针对新零售市场的竞争渐趋白热化,本地生活服务——特别是即时配送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 从某种程度讲,阿里要和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继续竞争,就是要为日后更加残酷的新零售之争储备实力。在“万物到家”战略的指引下,美团已经和永辉、家乐福、罗森、7-11等连锁商超、便利店达成合作,如同打造一个线下版“淘宝”,这就等于杀入阿里的心脏地带抢生意。 面对这种状况,阿里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经过多年的收购、内部孵化和战略合作,阿里已经组建了一张非常完善的新零售网络。通过联合苏宁、银泰,全力扩张盒马鲜生,还有重点扶持的高鑫零售,阿里巴巴新零售网络的门店数量超过任何一家实体零售巨头,可以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而饿了么拥有的同城物流配送能力,是阿里征服新零售市场的重要武器。 (图片来自UNsplash)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在此前的年度复盘中曾说过,过去一年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不是一段甜蜜的回忆。在本周二再度收跌之后,阿里巴巴美股股价较2021年开年时的232.73美元大幅下跌超50%,当前股价为119.62美元,市值也大幅缩水。 在市值缩水背后,阿里电商主营业务的疲软,是一个绕不开的痛点。如今随着美团、京东等竞争对手步步紧逼,互联网巨头围绕新零售市场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阿里必然不能让出和新零售联系极为紧密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主导权。 只不过面对当前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阿里想要翻身,就必须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作出针对性变革。 征服本地生活市场,阿里还有什么法宝? 三年多之前,王磊履新时曾提出“和美团平起平坐”的宏伟愿景。再回顾饿了么如今的遭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难免令人唏嘘。对于阿里来说,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肯定绕不开美团这个对手,但现在谈追上美团,目标未免有些过于遥远。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认为,比起对标美团,聚焦自身业务、优化发展战略,是阿里当前更重要的任务。 首先,阿里需要解决本地生活服务业务缺乏场景化运营的问题,毕竟完全依赖支付宝这个流量入口,无法培养起用户心智。 自2020年3月份宣布将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以来,阿里就一直把本地生活服务的主战场设置在支付宝。 这个决定其实很好理解:支付宝拥有完整的资讯展示-消费-支付闭环和海量的用户,是阿里旗下众多流量池中距离本地生活服务最近,功能最齐全的APP。 但问题或许就在于,小小的支付宝里装了太多内容了:除了针对C端的生活服务工具,如饿了么口碑、飞猪等,还有大量针对B端的板块。支付宝是一个兼收并蓄、功能不断增加的超级APP,本地生活服务只是其中一环。美团则恰好相反:虽然最近几年一直不断在功能上做加法,用户潜意识中还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点外卖、订酒店的本地生活服务APP。 简单来说就是,美团已经培养好了用户心智,为自己贴上了牢固的本地生活服务标签。而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分布在饿了么、高德、飞猪等多个APP上,支付宝更像是一个提供聚合的平台,无法成为阿里完成培养用户心智的重任。如今重新整合出饿了么口碑、高德和飞猪三大业务板块之后,如何加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品牌效应,将是其发展道路上一个重点工作。 (图片来自UNsplash) 其次,是找准发力点,绕开美团的铁幕统治,寻找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全新切入口。比如美团市占率并不高的酒店到店业务,以及仍有增长空间的餐饮外卖下沉市场,都是饿了么口碑必须抓住的黄金机会。 一方面,阿里挑出飞猪、高德和饿了么口碑三大板块,或许正是想扩大本地生活服务范围,通过内部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尽快攻下美团尚未形成统治的细分赛道。 比如在出行、酒店等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飞猪就还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飞猪在出境游交通市场市占率达到16.1%,在线度假平台型厂商中,飞猪一度以近30%的市场份额独占鳌头。 当然,由于饿了么口碑、高德和飞猪深耕不同赛道,目标用户也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加强三者之间的联动,实现用户、流量资源共享,发挥协同作战的优势,就要看阿里在组织上有何过人之处了。 另一方面,作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主将饿了么口碑也在不断探索全新的业务形态,努力拓宽自己的服务场景。 比如在去年夏季联合海王星辰、国大药房、益丰药房等知名连锁药企推出的“夏季行动”,就为饿了么的深夜小药局业务刷了一波存在感。在这次活动中,饿了么联合全国超10万家药店、药企开展外卖送药服务,其中有超过5000家药店提供24小时服务。 第三,补强自身缺陷的同时,还要抓住本地生活服务的新风口,在技术、运营上与时俱进,不能再被美团等竞争对手甩开差距。 比如在数字化、无人配送等领域,阿里和美团围绕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军备竞赛就已悄然展开。 以无人配送为例。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就认为,无人配送虽然距离全面商业化还有很大距离,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无人配送是优化人力成本结构、提高履约率和订单量的重要途径。 根据官方数据,截止去年第三季度,美团约有400万名骑手,饿了么骑手数量也超过300万。加上政府相关部门过去两年一直在完善针对骑手的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督促平台为骑手提供更充足的保障、要求平台为骑手缴纳社保,美团和饿了么今后的人力支出肯定会继续上升。 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美团骑手支出成本一直占其外卖配送总佣金收入的8成以上,负担十分沉重。但要是能成功引进无人配送技术,这部分成本支出就能显著下降。中金公司去年8月份发布的研报指出,预计到2023年,无人配送车单车成本会降至10五万元,每单配送成本降至1.5元。换算过来,一辆无人配送车只要投入使用10个月,就能比雇佣1个配送员更省钱。 为了抓住这个技术风口,在阿里的扶持下,饿了么自然是作出了针对性布局。去年6月份,饿了么参与了商用服务机器人优地科技的新一轮融资,双方合作进行的机器人配送试点测试也已经在多个酒店、商圈、住宅小区开展。 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第二季度,优地科技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在配送机器人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占率排名第一。和阿里本地生活公司牵手之后,优地科技获得了充足的研发资金和试验场景,饿了么跟上了无人配送这个技术风口,两者可谓双赢。 与此同时,阿里自研的小蛮驴系列无人配送车,虽然暂时还是针对快递配送场景,但在日后打通各个技术环节、提高商业化应用能力之后,覆盖外卖配送场景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事情。 (图片来自Pexels) 写在最后 对于统治中国互联网界多年的阿里巴巴来说,始终攻不下本地生活服务这个市场,既是一块心病,也是阻碍其日后进一步扩张的隐患。在经过多番调整、改革之后,阿里始终没有放弃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其野心和决心是毋庸置疑的。 在裁员传闻背后,我们相信阿里现在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阿里经过的大风大浪并不少——这一次,未必不能逆风翻盘。在去年7月份这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后,张勇曾在内部信中解释进行调整的原因: “面对快速变化和高度竞争的市场,我们的组织必须变得更加敏捷。” 变得更敏捷、更灵活的阿里,或许也更值得我们期待。
刚刚 国产CPU第一股诞生!
作者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1月6日报道,今天,嵌入式CPU设计公司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芯科技,股票代码:688262)以发行价41.98元/股登陆科创板。 国芯科技开盘价为44元/股,开盘后股价有所波动,最低跌破发行价为41.26元/股,最高为45.92元/股。截至芯东西成文,国芯科技股价42元/股,涨幅1.29%,总市值101亿元。 国芯科技在CPU IP方面以摩托罗拉的“M*Core指令集”、IBM的“PowerPC指令集”和开源的“RISC-V指令集”为基础,设计了8个系列40余款CPU核,且具有14nm芯片流片经验。 国芯科技起源于工信部和摩托罗拉在2000年签订的技术转让备忘录,其中摩托罗拉将32位微处理器指令集M-Core转让给中国。2001年6月,上海科技、南京斯威特、神州信息共同出资设立国芯科技。 国芯科技营收呈递增趋势,其2018年-2021年上半年各期营收分别为1.95亿元、2.32亿元、2.59亿元和1.40亿元。 本次IPO,国芯科技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6000万股,所募资金共计6.0251亿元。这笔资金将被用于“云-端信息安全芯片设计及产业化”、“基于C*Core CPU核的SoC芯片设计平台设计及产业化”、“基于RISC-V架构的CPU内核设计”三个项目。 ▲国芯科技募集资金安排 本文福利:国芯科技招股书,可在公众号聊天栏回复关键词【芯东西208】获取。 01 . 董事长曾为东南大学博导 2003年发起中国C*Core产业联盟 谈到国芯科技的创建,离不开现任国芯科技董事长的郑茳。郑茳1966年生人,1985年于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职。1994年,郑茳被破格提升为教授,1996年他成为博士生导师,并任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副校长。 在东南大学任教多年后,郑茳发现中国集成电路的设计水平和外企相比有很大差距。恰巧当时摩托罗拉想要在中国苏州建设一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因此郑茳就加入了摩托罗拉。1999年,摩托罗拉在苏州设立了中国首间国家级IC设计中,郑茳任该设计中心的经理。 ▲国芯科技董事长郑茳 后来郑茳接受采访称,在摩托罗拉工作时,他需要获得英国Arm的CPU授权,这让他进一步看到了CPU国产化的难关,决心打造国产处理器。2000年8月,摩托罗拉与工信部签订技术转让备忘录,同意将32位微处理器M*Core及相关技术完全转让给中国。 2001年6月,上海科技、南京斯威特、神州信息各出资500万元设立国芯有限,郑茳任董事长。基于摩托罗拉的M*Core,国芯有限研发设计了C*Core(32位嵌入式CPU)技术。 2003年4月,国芯科技、中芯国际、上海宏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等6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国C*Core产业联盟”,其中国芯科技是该产业联盟的核心发起单位。 2019年,国芯有限变更为股份公司,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持股1553.06万股,占8.63%,是当时国芯科技的第三大股东。 02 . 营收稳步增长 中云信安为金融安全芯片大客户 报告期内,国芯科技营收呈递增趋势,其2018年-2021年上半年各期营收分别为1.95亿元、2.32亿元、2.59亿元和1.40亿元,2018年-2020年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5.42%。 利润方面,2018年国芯科技净利润为319.66万元,2019年这一数字涨到了3113.64万元;2020年国芯科技净利润为4574.46万元;2021年上半年国芯科技净利润为317.39万元。 ▲国芯科技2018年-2021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变化 国芯科技的主要产品和服务为IP授权、芯片定制服务和自主芯片及模组产品,其中芯片定制服务包括定制芯片设计服务和定制芯片量产服务。 报告期内,自主芯片及模组产品和芯片定制服务是国芯科技的主要收入来源,两项收入相加占国芯科技营收的七成以上。 ▲国芯科技2018年-2021年上半年各业务收入占比变化 从客户情况来说,中云信安在2018年-2021年上半年一直是国芯科技的前五大客户,主要采购国芯科技的金融安全芯片。 此外,深圳华智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也通过中云信安在国芯科技的金融芯片基础上配套模组后进行采购。 ▲国芯科技2018年-2021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情况 作为一家采用Fabless模式的公司,国芯科技主要采购项目为晶圆、封装测试、电子元器件等。报告期内,台积电是国芯科技的主要晶圆供应商,华天科技则是其最主要封装测试供应商。 ▲国芯科技2018年-2021年上半年前五大供应商情况 03 . 基于三大指令集打造国产CPU 作为中国老牌的芯片设计厂商,国芯科技的定位是聚焦于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芯片设计公司。 根据招股书,国芯科技目前以摩托罗拉授权的“M*Core指令集”、IBM授权的“PowerPC指令集”和开源的“RISC-V指令集”为基础,实现了8个系列40余款CPU内核。 ▲国芯科技CPU研发历程 虽然国芯科技此前的产品基于摩托罗拉和IBM的授权,但2019年IBM已将PowerPC指令集开源,国芯科技产品不再受限于指令和架构授权;摩托罗拉的微处理架构则主要用于国芯科技现有的成熟产品。 而自2017年起,国芯科技基于开源“RISC-V指令集”的CPU内核已经逐步研发完成,能够满足未来的国产替代需求。国芯科技还计划持续开发基于“RISC-V指令集”的CPU,实现RISC-V CPU对物联网节点、金融安全及端安全应用芯片产品的全面覆盖。 国芯科技的主要竞争目标是全球CPU架构龙头Arm。与之相比,国芯科技在市场占有率、历史积淀、经营规模、产品丰富性和技术水平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但国芯科技凭借自主研发的CPU技术,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信息安全领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已在汽车电子领域实现了突破。 ▲国芯科技的自主芯片及模组研发情况 当前,国芯科技已拥有14nm FinFET流片经验和40nm eFlash/RRAM等工艺节点芯片的规模量产经验。截至2021年6月30日,国芯科技累计为超过90家客户提供了超过130次的CPU IP授权,累计为超过70家客户提供了140余次的芯片定制服务。 相较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国芯科技三大业务的毛利率都略高于平均水平。 ▲国芯科技各业务毛利率与上市公司对比 报告期内,国芯科技累计研发投入2.52亿元,占营收的30.45%。截至2021年6月30日,国芯科技已获授权专利116项,拥有126项软件著作权和33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截至2020年末,国芯科技研发人员为137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55.47%,其核心技术人员共有6人,公司实际控制人郑茳、肖佐楠、匡启和都在其中。 具体来说,郑茳为东南大学出身,在1985年至1997年期间曾任东南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等;1998年-2002年曾任摩托罗拉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经理。 肖佐楠曾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994年-1998年任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工程师;1998年至2003年历任摩托罗拉苏州设计中心工程师、部门经理;此后在国芯科技担任IC设计部经理、总经理、董事等职务。 匡启和1999年至2002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任江苏意源科技有限公司部门经理;2003年至2019年历任国芯科技有限部门经理、副总经理;现任国芯科技董事、副总经理。 ▲国芯科技董事长郑茳(左一)、董事总经理肖佐楠(左二)、董事副总经理匡启和(左三) 04 . 大基金为第三大股东 3大核心技术人员为实际控制人 由于国芯科技第一大股东宁波麒越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13.38%的股份,第二大股东西藏津盛泰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10.79%的股份。因为两大股东持股比例相近,且均未超过30%,故国芯科技无控股股东。 此外,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也以1529.75万元的金额,持股8.63%,是国芯科技的第三大股东。国芯科技董事长郑茳、董事兼总经理肖佐楠和联创投资也持有5%以上的公司股份,其持股比例分别为7.34%、5.14%和5.13%。 ▲国芯科技股权结构 国芯科技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郑茳、董事经理肖佐楠、董事副总经理匡启和,3人共持有公司28.37%的股权,并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若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则以郑茳的意见作为一致行动的意见。 ▲国芯科技股本情况 05 . 结语:国芯科技上市或扩充国产CPU生态 作为国产CPU开发商,国芯科技在市场份额或技术水平上无法与英特尔或Arm匹敌,但其自研CPU为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提供了一个自主、可靠的选择,在一些市场中起到了独特的价值。 同时,国芯科技自2001年创建以来,已走过20余年,其营收情况较为稳定。本次IPO或许能够帮助其在技术研发取得一定突破,实现基于C*Core CPU的SoC芯片和基于RISC-V的CPU内核,扩充国产CPU生态,为汽车电子、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提供新的选择。
草草收场的CES:芯片巨头混战 元宇宙屏宇宙斗法
1月6日消息, 今天,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开幕的第二天,虽然不少科技巨头都没有选择去美国拉斯维加斯线下参展,但他们还是通过线上发布的形式秀出了不少重磅产品和技术创新。 ▲从左至右:英特尔12代酷睿移动处理器、英伟达RTX 3090Ti、AMD锐龙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 三星各类折叠屏各种姿势“卷出花儿”;索尼不仅为游戏做VR头显,还搞起了智能汽车;英特尔、英伟达、AMD“蓝绿红”三家芯片巨头在CPU、GPU领域纷纷抛出年度最重磅旗舰,捎带手还把苹果“吊打”了一把。 ▲三星Flex S系列产品 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后,韩国现代也在CES上发布了自己的“机器人愿景”,并称将通过机器人和元宇宙相结合的“Metamobility”技术(真会造词儿),进一步扩展人类的移动出行体验。 这次云逛展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虽然新奇的产品少了,但是一些去年还不太成熟的技术,今年都大规模量产了,而真正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到,用得上的产品也变多了。 继去年首次线上办展后,CES 2022今年顶着疫情的压力重新回归线下。 就在距离开幕还有三天的1月2日,消费技术协会(CTA)发布公告称,原定为期4天的展会,将提前于7号结束。 新冠肺炎变种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带起的新一轮疫情确诊高峰,刚好遇上了今年的CES,举办地拉斯维加斯所在的内华达州,在开幕当天的日增新冠确诊人数超过了52万人。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CES组织者给出的数据,开幕当天仍有超过17万人参加了拉斯维加斯的CES大会。 ▲CES 2022大会开幕式现场图,图片来源:latimes 从现场照片中我们看到,现场的人流还是非常密集的,而且大部分参会者都佩戴了口罩。 当然,这次的CES大会也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目前谷歌、微软、亚马逊、Meta、英特尔、AMD等公司都取消了线下参展的计划,但通过线上发布的形式进行了参与,据了解,这次参展商总数超过了2200家。 CES 2022到底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硬核技术和产品?而CES这个曾经的科技行业“风向标”还是否依旧坚挺?我们将一文看尽CES大会,尝试找到答案。 一、火爆的元宇宙概念竟没什么人“蹭”? 今天,万物皆可元宇宙似乎已经成为科技圈内的一种“共识”,有报道称,国内A股元宇宙相关概念股2021年平均涨幅超过50%,就连茅台总经理李静仁都在今天喊出了“醉美‘元宇宙’”的口号。 不过令我比较意外的是,在今年CES上,少有科技巨头在发布产品或技术时提及元宇宙的概念,大部分厂商都是聚焦于自己的产品。 唯一显得比较“跳”的可能就是三星了。在CES开幕第一天,三星就抛出了一个名为My House的“元宇宙平台”,用户需要通过Zepeto应用程序来登录这个平台。 这个平台能干啥?实际上就是三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让用户体验三星的18款产品,其中就包括今年CES上展出的一些新品。 当然,你还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与其他参展用户交谈,或者买个冰淇凌、布置一下自己的电视、吸尘器或者冰箱的摆放位置。 是不是觉得就像个小游戏?没错,还真是。三星其实早在去年8月就开始与Zepeto开发商进行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Galaxy House的体验游戏,而CES上展示的版本就是据此进行升级得来。 总体来说,三星的这个元宇宙平台看的令人有些“尴尬”,其他更多厂商没有选择“硬蹭”这个概念,看来是有原因的。 除了软件平台,元宇宙的另一大块就是硬件,从底层芯片到VR、AR设备,均有涉及。 英特尔高管曾说道,实现元宇宙,现在的算力至少要翻1000倍,但在不少从业者眼里,1000倍这个数字,都有点少了。可见算力对于元宇宙实现的重要意义。 这次高通公布了他们将与微软合作开发AR眼镜专用芯片的计划,这款芯片是专门用于轻型AR眼镜的定制芯片,主要面向消费类和企业类“元宇宙应用”。 甚至在一些报道中,一些媒体直接将这款芯片称之为“元宇宙芯片”,看的人直呼“好家伙”。 不过高通还是比较客观地介绍了这款芯片,并对未来的AR设备进行了前瞻,高通CEO安蒙说,未来这款AR设备能够实现“真实感的投射”,即使相隔很远的用户,也可以获得“同处一室”的感觉。 这几年来,高通一直是VR/AR眼镜领域的主要移动芯片提供者之一,其XR平台在多款主流头显中都有所应用。 就像高通在今年骁龙技术峰会上所说,高通最核心优势是各类面向移动领域的底层技术积累,从芯片到算法。而未来的元宇宙时代,将会围绕各类移动设备展开,最核心的就是智能手机。 显然,高通是元宇宙赛道上潜力颇高的一位选手。 这次CES上元宇宙的味道不浓,与微软、Meta的缺席也应该有一定的关系,毕竟这二位都是元宇宙概念的主推力量。 如果硬要说的话,索尼这次基于PS5打造的PlayStation VR2设备也有一定的“元宇宙属性”,不过索尼非常明确,他们的这套设备就是为了游戏而生。比如通过支持3D环绕音效以及头戴显示器震动,增加玩家的沉浸感。 索尼还特别宣布,他们正在为这款产品开发专属的VR游戏。 二、被“屏宇宙”淹没的CES 在硬件产品层面,这次CES展出的各类产品给我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就是核心特性大多与“屏”相关。不论是折叠屏手机、折叠屏电脑、Mini LED电视还是Mini LED显示器。 1、三星算是把屏幕这事儿玩明白了 在科技巨头们纷纷取消线下参展之后,三星似乎成了CES的“救命稻草”,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三星是一家业务几乎无所不包的公司。CES关注的各个领域,三星几乎均有涉猎。 但这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星对于屏幕技术的执着。可以说三星把自己在屏幕领域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星CES上展出的折叠产品家族 目前全球OLED技术领域的两大龙头企业是韩国的三星和LG,三星主要发力中小尺寸AMOLED,而LG则重点布局大尺寸OLED面板,两者基本上错开了主力产品。 今天说起屏幕,柔性、可折叠似乎是避不开的两个关键词。这次在CES上,三星展示了Flex S和Flex G两个折叠屏系列产品。 ▲三星Flex S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系列的产品折叠形态就像“S”和“G”两个字母一样,通过动图我们就可以直观的看出来。 ▲三星Flex G 这两个折叠屏系列产品都是“双折”,相比现在的对折折叠屏产品,增加了一个可折叠的部分。其实这种双折折叠屏产品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但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星的这几款展示产品,已经真正做出来了,而不是“PPT”产品。 我们能感觉的,折叠的过程是非常流畅的,并且屏幕显示效果也是不错的。 目前折叠屏手机的一大痛点就是没有特别不可取代的“杀手级应用”,一方面,也是因为展开后的屏幕尺寸比较“尴尬”,比手机大,但又不如平板或者电脑。 而采用三星这种双折方案,显然屏幕能够延展的空间就会更大。 为什么不说这两个系列产品是手机、平板还是电脑呢?因为边界其实已经比较模糊了。一旦设备不再拘泥于原本的屏幕尺寸大小,屏幕尺寸变得“可变”,那么设备之间的界限似乎就在于软件生态。 近来不论是谷歌、三星还是苹果,都在致力于从系统层面打通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割裂体验,随着屏幕形态的进一步打通,未来智能设备是否会走向“大一统”,这个问题似乎离我们更近一步了。 除了小尺寸折叠屏设备,三星展示的Flex Note“笔记本电脑”也比较抢眼,屏幕折叠后,其中一边就可以作为“虚拟键盘”来使用,而展开后,则可以直接作为显示器或者大号平板来使用。 ▲三星Flex Note 既然说到屏幕,显示器也是三星一直重点发力的一大领域。在显示器领域,三星一直非常执着于曲面超宽屏幕比例显示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鱼屏”。 这次,三星竟然做出了一款“竖着”的带鱼屏显示器,名为“Odyssey Ark”。 ▲三星Odyssey Ark 这款显示器的尺寸达到了55英寸,而屏幕比例不是我们常见的16:9,而是9:16,刚好“竖”了过来。 从三星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块显示器可以分三个区域显示不同的内容,游戏、直播、视频三不误。当然,它的沉浸感也会更好,用户靠在椅子上使用这款显示器,似乎有一种置身于驾驶舱的感觉。 此外,三星还推出了一款超薄智能显示器M8,外形酷似苹果的新款iMac,不过顶部多了一颗独立摄像头。除了长的像苹果,M8还支持苹果隔空播放,意图是很明显了。 面向电竞领域,三星推出了一款4K 240Hz的曲面电竞显示器,采用了Mini LED面板并辅以量子点技术,这款显示器能够达到HDR 2000的标准,也就是说,其峰值亮度能够达到2000nit,已经远超目前旗舰AMOLED手机的屏幕峰值亮度。 从这些较为惊艳的产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在小尺寸AMOLED领域,三星的重点是可折叠屏幕技术,而在中尺寸面板领域,三星则重点布局了Mini LED技术。而这两块技术也是目前屏幕领域竞争的焦点赛道。 不得不说,三星算是把屏幕玩明白了,并且将自己在屏幕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赋能给各条产品线,从手机、平板、电脑到显示器、电视。 2、Mini LED遍地开花,Micro LED或许已经不远 历年的CES上,各类炫酷的大屏电视都少不了,这次此索尼也发布了多款电视新品,从8K、4K Mini LED电视到4K QD-QLED电视。 其实我们对于Mini LED技术已经不陌生,前几年的CES上我们就已经见过各类基于Mini LED技术的产品。简单来说,Mini LED就是一种升级版的LCD屏幕,通过将LED灯珠做小,增加屏幕背光分区,从而实现更细腻的亮度调节、更高的峰值亮度、对比度以及色彩表现。 而当LED灯珠做到足够小,小到一颗像素那么大的时候,Micro LED技术就离我们不远了,而Micro LED是屏幕技术领域未来追求的方向。 LG作为大尺寸OLED技术的引领者,今年也发布了多款OLED电视新品,不过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们展示的一款136英寸 4K Micro LED电视,其视觉效果还是比较震撼的。 不过136英寸的大小只有4K的分辨率,画面精细度比较一般,也能够看到,目前Micro LED技术在具体实现上还存在不少技术挑战。 除了在电视领域的应用,Mini LED技术在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领域的应用也开始变得更加普及。 比如今年华硕旗下ROG发布了多款笔记本新品,而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们在旗舰机皇款笔记本中采用了峰值亮度超过1100nit的Mini LED屏幕,相比传统笔记本300-400nit左右的亮度,其提升是非常显著的。 ▲ROG冰刃 6 双屏 在大规模量产方面,其实苹果是第一家将Mini LED技术带到消费者面前的厂商,其新款iPad Pro也带动了Mini LED产业链的发展。 这一年来,随着LED芯片技术、Mini LED面板封装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开始逐渐下降,良品率得到提升,Mini LED技术才有机会应用到更多终端产品中。 不可否认,屏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智能终端产品核心特性背后的关键部件。 三、英特尔、英伟达、AMD相爱相杀,苹果:我又躺枪了 在这次的CES大会上,芯片争霸依旧是一个经典的主题,依旧火药味十足,而唱主角的仍然是“蓝、绿、红”三家。 AMD这次一口气甩出了7款重磅新品。从性能吊打英特尔最强CPU 12900K的锐龙7 5800X3D处理器,到GPU性能暴涨100%并让笔记本电脑充电一次续航突破24小时的最新锐龙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 此外,AMD还发布了“千元甜品级显卡”RX 6500XT、采用台积电5nm工艺的Zen 4新架构以及锐龙7000系列CPU等多款产品,此前AMD展示的3D V-Cache存储技术也已正式落地,给游戏帧数带来的提升十分显著。 可以说,AMD对英特尔、英伟达两位老对手是“毫不留情”,几款新品都给这些老对手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可就在消费者们高呼“AMD Yes”的时候,英特尔也发布了自家12代酷睿处理器的移动端产品,从低压U系列到标压H系列,产品线十分丰富。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特别把苹果和AMD目前最强的移动处理器都拿出来进行了直接对比。 从英特尔给出的性能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Adobe和Autodesk的一些内容创作生产力测试中,12900HK的性能相较于AMD 5900HX领先幅度达到了44%,即使相比苹果M1 Max也有不同程度的领先。 ▲英特尔12900HK与AMD、苹果顶级处理器在内容创作性能方面的对比 这时有人就要说了,那比比功耗看看? 有意思的是,英特尔还特意拿出了一张功耗与性能的曲线图,如果英特尔的数据准确,那么这张图就意味着,12900HK在性能和功耗两方面都要优于苹果M1 Max。苹果几个月前放出的大招,被英特尔成功接了下来。 ▲英特尔12900HK与AMD、苹果顶级处理器在功耗性能方面的对比 当然,这只是英特尔官方给出的理论成绩,实际表现如何,还要等到笔记本产品实际量产落地后才能够得到检验。 不过不用着急,在这次CES大会上,惠普、戴尔、华硕等主流PC厂商都发布了各类新款笔记本产品,而这些笔记本产品大多都搭载了英特尔12代酷睿处理器或AMD锐龙6000系列处理器。 英特尔和AMD这次能否让Windows笔记本阵营具有与苹果Mac电脑一较高下的能力,甚至是成功翻身?2022年将是关键检验年。 英特尔和AMD的重头戏是CPU,而英伟达的主要作品则是30系显卡的多款新品。 其中在顶级旗舰侧,英伟达秀出了RTX 3090Ti这颗“超级核弹”,之所以称之为核弹,一方面是由于其性能强劲,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功耗发热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官方公布的参数来看,简单理解,RTX 3090Ti就相当于“超频版”的RTX 3090,不论是CUDA核心的运行频率,还是显存的频率和带宽,都有一定的提升,而TDP功耗也从350W增加到了450W,功耗提升幅度达到了28%。 ▲RTX 3090Ti参数规格,来源:VideoCardz 相比这颗“核弹”,RTX 3050这款显卡显然更受关注,其实目前30系显卡面对入门级市场用户并不友好,从GTX 1650显卡往上就直接跳跃到RTX 3060了,而RTX 3060的常见售价已经来到了4000元左右,这对于入门级市场来说显然是“超预算”了。 RTX 3050这次的定价为1999元,而性能要远强于同样位于1900元左右的GTX 1650显卡,加上AMD刚刚发布的定价1599元的RX 6500XT入门级显卡,玩家们可能在2022年迎来自己的“春天”。 众所周知,由于芯片产能短缺、虚拟币火爆引起“挖矿”需求高涨等因素,2020年到2021年,显卡市场的供应情况非常不稳定,显卡价格也曾一路高涨,普通消费者“一卡难求”。 这次新产品的发布,是否能够让入门级市场的需求得到有效缓解,值得期待。不过有PC硬件从业人士告诉智东西,1999元的RTX 3050和1599元的RX 6500XT,可能以这个价格进货都很难拿到,市场预期并不乐观。 四、谷歌“组团”硬刚苹果生态,智能家居产品到底可以多智能? 这次CES大会,谷歌虽然没有线下参展,但作为全球安卓阵营底层操作系统厂商以及智能家居市场的主要玩家之一,仍然释放了不少值得关注的信息。 谷歌推出了名为“Fast Pair”的功能,正如名字那样,它的作用就是让设备之间的配对变得更加便捷。比如让耳机与安卓手机、平板、电视之间实现更流畅的自动切换体验。 同时Fast Pair还会将底层开放给智能家居设备厂商,兼容即将到来的Matter行业标准,也就是说,未来更多智能硬件产品都将能和安卓生态进行更高效的互联互通。 ▲通过谷歌Fast Pair便捷地配置智能家居产品 谷歌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通过一系列软件层面的升级,让安卓生态发展更加迅速,从而与苹果生态进行抗衡。在这里,谷歌用了一个词语“Better Together”,似乎颇有团结力量大的意味。 另外,谷歌还将支持搭载WearOS系统的智能手表对安卓手机以及Chromebook笔记本电脑进行解锁,就像Apple Watch对于iPhone的解锁一样。 谷歌这些新的功能都将在今年内实现,还是值得期待的。当然,安卓生态的优势也是劣势就是厂商的庞杂度,每个产品门类都有非常多的厂商,因此软件的适配性、兼容性等问题都是比较令人头疼的。 显然,苹果在这方面就没什么烦恼。 既然提到智能家居产品,这次在CES上也能够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产品。比如Wemo推出了一个智能门铃,不仅搭载了一个400万像素分辨率的摄像头,还支持夜视仪功能。 Sengled推出了一个智能灯泡,这个灯泡除了点亮你的房间,还可以进行健康监测,可以跟踪用户的睡眠信息,测量心率、体温等指标,并通过蓝牙或者WiFi将数据传送到你的手机上,官方宣称,这颗灯泡还能检测到家中是否有人摔倒。 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本质上,Sengled在灯泡中加入了相关的传感器硬件以及激光雷达组件,不过这款产品目前仍在研发阶段,价格等细节还没有具体公布。 此外,一款由Withings推出的智能电子秤也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款电子秤除了能够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来确定你身体中的成分,还可以测量用户的血管年龄、动脉健康程度,甚至还自带了ECG心电图监测功能。 结语:疫情中的消费电子产业,有坚持亦有妥协 “云逛”了今年的CES后,我总觉得信息量很大,但又少了点什么,各类样式奇特的机器人、造型别致的新奇产品、AI技术落地的更多代表性产品,似乎都失去了往年的高声量,甚至找不到重磅产品。 不可否认,从直观感受来讲,今年的CES在展出品类以及规模上,较上一年有所收缩。 今年的CES虽然采用了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同步进行,但对于大部分国内消费者而言,参与的渠道基本只有线上了。这对于亲身体验感的削减是十分明显的,并且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疫情让参与厂商减少是一方面,但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是否也遇到了“严冬”或是“瓶颈期”?屏幕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高,消费者们似乎有些“审美疲劳”。 从长远来看,CES的坚持举办给消费电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些厂商们秀出的重磅产品,也终究会决定着2022年科技领域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宇航员飞天的AI助手 谷歌要把Alexa放到太空飞船里了
当NASA在未来几个月首次推出其新型大型深空火箭时,熟悉的语音助手和视频电话会议工具将随之而来。亚马逊的Alexa语音助手版本和思科的Webex视频会议平台将搭载于飞往太空的飞行中,作为技术演示的一部分,NASA 将评估这些工具是否有利于宇航员未来飞往月球和火星等遥远目的地。 NASA“卡里斯托”的艺术渲染图 即将到来的太空人物被称为阿尔忒弥斯一号(Artemis I),这是 NASA 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的第一个测试任务。这项任务计划一项将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有色人种宇航员送到月球表面,暂定于 3 月。 阿尔忒弥斯一号将标志着美国宇航局下一代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的首飞,这是波音公司过去十年一直在开发的巨大火箭。SLS 旨在将人和货物送入深空,而宇航员则在位于火箭顶部名为“猎户座”(Orion)的新型乘员舱。 在阿尔忒弥斯一号的计划中,SLS 将在为期数周的飞行中围绕月球发射“猎户座”乘员舱 ,在“猎户座”内部没有真的宇航员,只有模拟用的人体模型。 但是,“假乘客们”会有一些“机器伴侣”。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亚马逊和思科合作,在“猎户座”的控制面板所在的位置安装了一个操作界面。这个盒子以希腊神话中阿尔忒弥斯的伴侣命名为“卡里斯托”(Callisto),它将配备一个声控 Alexa 音箱,带有标志性的蓝色环形灯,以及一个运行 Webex 的 iPad。 在阿尔忒弥斯一号任务期间的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地面上的人会测试盒子,来模拟宇航员与“猎户座”乘员舱上的音箱和屏幕的互动。最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亚马逊公司和思科公司想看看这样的界面是否对未来的深空旅行者有益。 亚马逊 Alexa Everywhere 副总裁阿隆・鲁本森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设想了一个未来,宇航员可以转向机载人工智能获取信息和帮助,并最终获得陪伴。”他还称:“这不难想象,宇航员可以向机载 AI 获取飞船子系统的状态、控制机舱内的灯、或要求获取特定的相机视图。” 为了看看这些工具是否有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在地面上雇佣了“虚拟机组人员”。当“猎户座”在太空航行时,位于休斯顿 NASA 任务控制中心的一名人员将向 Alexa 发出命令。该人的声音将通过“猎户座”内部的音箱播放,以激活 Alexa。虚拟机组成员将询问某些类型的信息,例如猎户座在太空中移动的速度、或太空舱执行下一次推进器燃烧的时间。Alexa 旨在从“猎户座”提取实时数据,并通过其音箱回答这些问题。 猎户座航天器配备了 Wi-Fi,但由于在演示期间飞行器将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疾驰,因此互联网连接将受到很大限制。因此,Alexa 需要在飞行期间不须访问互联网,便可回答虚拟机组人员的一些即时问题。于是亚马逊为 Alex 设计了一个称为“本地语音控制”的系统,使其能够响应各种预先确定的命令。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商业民用太空战略主管罗伯・钱伯斯在简报会上说:“(Alexa 中)有数百个参数、数千条话语,我们将能够在其中进行实时的访问。” 虚拟机组人员还将要求 Alexa 调整“猎户座”内部的照明。“这是 Alexa 的标志性用例,至少在家我总这么用。”钱伯斯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面板显示器后面的胶囊内安装了一个单独的 LED 照明系统,以便 Alexa 能够控制它。洛克希德・马丁还在“猎户座”的整个驾驶舱内安装了一些麦克风和摄像头,以及一个虚拟现实摄像头,以记录演示并确保盒子在任务期间正常工作。 最后一个测试将查看 Webex 平台是否有效。地面上的虚拟机组人员将出现在“猎户座”内部的 iPad 屏幕上,并在飞行过程中与 Alexa 进行 720P 视频会议。 当然,无法进行互联网连接也将成为重大的掣肘。思科执行副总裁兼安全与协作部总经理吉图・帕特尔在简报中表示:“这次实验将会有很多回损补偿技术,因为网络连接将不会像在地面上那么可靠。所以我们必须确保考虑到这一点。”思科设想,当宇航员在太空旅行时,宇航员可以使用 Webex 与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或亲人进行视频会议。 然而,“卡里斯托”首先是一个技术演示,目前没有计划在未来的“猎户座”任务中使用该盒子。阿尔忒弥斯一号之后的下一次飞行是阿尔忒弥斯二号,它将实际搭载宇航员在“猎户座”上绕月飞行。如果“卡里斯托”真的成功了,那么这个系统的未来版本可能将会以非常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即将到来的阿尔忒弥斯任务中。“我们正在与 NASA 讨论这个的其他应用,”钱伯斯如是说。 合作伙伴已经对未来“卡里斯托”系统的功能有了宏伟的愿景,从控制计时器、视频显示器、到航天器驾驶舱内的摄像头或环境温度。“我们现在看到了价值,”钱伯斯说。“我们可以开始与航天工业的成员合作,找出应该这种能力的最有价值的方向。”
在CES 2022的舞台上 AIN三家都想“卷”死对方
又是一年CES。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展会,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迄今已有55年的历史,这场定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科技大会,直到今天依然还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展会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科技公司展示新技术、新产品。 在因为新冠疫情线下停摆一年后,今年的CES 2022宣布重回拉斯维加斯,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尽管线下参展单位不多,但是CES 2022的线上部分依然看点十足,单在展会首日,就有AMD、英伟达、微软、高通等知名企业通过线上的形式参加展会。 从首日的展会情况来看,尽管今年的CES展会依然受到疫情冲击,但并不耽误各家芯片巨头继续在产品层面针锋相对。在笔记本市场逐步回暖的情况下,各家厂商都有通过一系列重磅新品展示争夺彼此市场和地盘的计划。雷科技针对目前已经公布的新品趋势进行了一个简单梳理,让我们一同来看看。 笔记本成为竞争焦点 对消费者来说,昨天晚上的惊喜可谓是一点不少。正如此前预料的一样,英特尔在昨晚的线上展会中发布了万众期待的第十二代酷睿Alder Lake移动处理器,这标志着英特尔在桌面和移动端都全面进入崭新的10nm制程时代,而且所有的移动处理器都采用了该公司新的混合架构。 作为被英特尔寄予厚望的一代产品,第十二代酷睿Alder Lake处理器在桌面端的表现十分惊人,出色的功耗控制和单核、多核性能都让其成为近期最为炙手可热的处理器。尽管前代产品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但是第十二代酷睿处理器在桌面端的出色表现依然让大家十分期待其在移动端的表现。 根据官方介绍,全新的英特尔第十二代酷睿Alder Lake移动处理器包含U/P/H三大系列,其中H系列代表着现有的标压处理器产品线,代表产品为英特尔酷睿i9-12900HK,这款处理器拥有着14个内核(6个性能内核和8个高效内核)和20个线程,频率高达5GHz。按照英特尔的说法,这是“有史以来最快的移动处理器”,在游戏性能、办公性能上都要比苹果M1 Max和AMD Ryzen 9 5900HX表现更佳。 除了讲究极致性能的H系列,英特尔还准备了适用于轻薄本的P系列处理器。如图所示,全新的英特尔P系列处理器包括10C12T的i3-1220P到14C20T的i7-1280P,28W TDP,峰值功耗可达64W,睿频可达4.8GHz,对比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第十一代低压处理器可谓参数配置全面提升。 最后,英特尔还为二合一/平板设备推出了U系列处理器,该系列处理器有两种TDP,15W的最后一位数字为5,9W的最后一位数字为0。如图所示,全新的U系列处理器至少也有5C6T的核心配置,至高能达到10C12T的核心配置,配备96EU Xe核显,可用性大大提升。 可以看到,英特尔的第十二代移动酷睿更加注重CPU性能提升,核显基本还是上一代的Iris Xe核显,只是规格略有不同。在Alder Lake-P架构完全修改核心设计的情况下,我们确实可以好好期待一下全新的混合架构在主频、睿频、功耗等各方面带来的提升。 另一方面,英特尔也开始意识到前代低压处理器最高4C8T的设计,让他们在轻薄本的某些细分市场中非常吃亏,甚至在宣传时都难以用普通用户一眼明了的宣传词来为自己的产品站位。此外,单核性能和核显性能的优势,有些时候确实无法弥补多线程处理上的劣势,如今低压处理器终于迎来了14C20T的完整设计,个人认为顶配的P系列处理器有望给轻薄本带来一场性能革命。 英特尔这边在发布十二代酷睿移动处理器,死对头AMD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昨日晚间,AMD在CES 2022展会上正式推出了全新的Ryzen 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该系列处理器采用Zen 3+架构,6nm制程工艺。考虑到Zen 3+架构本质上依然属于Zen3架构,所以除了主频略有提升以外,更应该期待能耗方面的改善。 相较于CPU方面的升级,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核显方面的升级。没错,AMD用了多年的Vega架构核显终于换了。全新的Ryzen 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将会搭载RDNA 2架构的集成图形核心,加上DDR5高频内存让核显的性能进一步加强,AMD声称全新的核显能以1080P分辨率游玩大部份3A大作,不仅在移动端生产力的表现会更好,而且更适合轻度游戏玩家。 图源:CNET 和英特尔不同,AMD这次的更新将重点放在了多年没有实质性更新的核显身上,采用RDNA 2架构不仅意味着核显性能大幅提升,同时也意味着支持硬件光线追踪加速,这让全新的Ryzen 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成为市面上第一款支持硬件光追的移动处理器,有望把笔记本的市场格局拉回“AMD核显强,英特尔CPU强”的局面。 对于多数用户来说,这个级别的核显性能已经足以满足多数网络游戏的需求,确实有助于解决部分玩家的游戏需求。问题在于,目前AMD展示RDNA 2架构核显的参数,都是建立在产品使用DDR5内存基础上的,考虑到目前DDR5内存供不应求且价格昂贵的现状,届时有多少产品会配备DDR5内存犹未可知。 说到笔电市场,英伟达自然是不会缺席的。今日凌晨,英伟达发布了RTX 3080 Ti和RTX 3070 Ti两款笔记本GPU,前者具有5888个CUDA核心、8GB显存,热设计功耗80W~125W;后者具有7424个CUDA核心、16GB显存,热设计功耗80W~150W。 从英伟达官方公布的参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老黄精湛的“刀法”,这两款显卡对比前代显卡的提升基本就在核心数上,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对于普通玩家而言,配备这两款显卡的游戏本预计价格不菲,至少都是五位数起步的样子,还是继续购买配备RTX 3060的游戏本更实际些。 就2021全年来看,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整个产业链供需关系紧张,但这也为PC行业增长奠定了基础。随着远程办公、远程学习需求的增加,笔记本电脑再次成为生产力输出的主要设备。同时,在桌面端显卡因为挖矿、缺货涨价,新款游戏主机同样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旺盛的游戏需求拉升了游戏型笔记本电脑的需求。 作为对比,在如今各种零部件面临缺货危机的情况下,国内的DIY PC市场早已摇摇欲坠。芯片制程、设计架构带来的性能红利,使得笔记本电脑正在快速缩小与台式机之间的体验差距,甚至在同等配置的情况下售价更加低廉。虽然现在我们不敢断言笔记本一定会取代整个台式机市场,但是笔记本市场不断蚕食台式机的市场份额是不争的事实。 从CES 2022的首日战况来看,我们可以说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了芯片厂商们的主战场。三大芯片巨头的集体动作,会让明年的移动PC市场迎来一次重大的改变。在CES 2022展会上,我们便已经能够看到大量采用全新处理器和全新移动显卡的新款笔电产品。由此可见,各大芯片厂商、各大电脑厂商都为全球需求增长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做足了准备。 GPU市场迎来新竞争对手 除了笔电市场以外,还有一个市场正在面临着激烈的冲击,那就是目前由英伟达和AMD主导的图形芯片市场。先来看看英伟达,作为这个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英伟达在本次CES上面发布了四款桌面端独立显卡,分别是RTX 3050入门级显卡、RTX 3080 12GB、RTX 3070 Ti 16GB大显存显卡和全新的卡皇RTX 3090Ti。 RTX 3050是一款基于NVIDIA Ampere架构的入门GPU,配备2560个CUDA,8GB GDDR6显存,128bit位宽,功耗130W。官方表示,在DLSS技术加持下,RTX 3050在主流1080P PC游戏中的帧数可轻松稳定在60FPS+,完全取代GTX 1650及其他入门产品。 RTX 3080 12GB启用了70个SM单元,总共有8960个CUDA 核心,比原版增加了3%。除此以外,两款显卡都只有显存翻倍,显存带宽得以提升,其余规格保持不变。 英伟达还展示了即将到来的GeForce RTX 3090 Ti,从命名上看,这款新旗舰是之前的旗舰卡RTX 3090的升级版本。尽管官方没有详细说明,但是根据传言,RTX 3090 Ti 将搭载「满血版」GA102 GPU,CUDA核心数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10752个,配备24GB GDDR6X显存,预计性能比RTX 3090提升5%,可以说是一款专门为骨灰级玩家所打造的产品。 从产品来看,英伟达的策略似乎就是稳扎稳打,这也是一种非常符合业内龙头的打法。比起高攀不起的RTX 3090 Ti和提升不大的两款大显存显卡,RTX 3050明显才是消费者们更加应该关注的重头戏。从官方给出的参数来看,这张显卡传统性能显然不如RTX 2060,大概可以看作一张支持光追+配备8G显存的RTX 1660,1899元起步的售价放在如今的市场上可以说是不过不失。 和英伟达不同,AMD这次似乎没有在桌面端显卡上放太多精力,他们发布了 Radeon RX 6500 XT和Radeon RX 6400两款 6nm 台式机显卡,这两款显卡均采用6nm制程工艺打造,配备Navi 24 GPU核心,只有流处理器和显存规格略有不同,算是两张新鲜的甜品级显卡。 比起桌面端显卡,移动端显卡显然才是AMD这次CES展会的重头戏。在移动端显卡方面,为传统游戏本打造的RX 6000M系列又增加了几个新成员,分别是全新的RX 6850M XT、RX 6650M、RX 6300M和RX 6500M,其中RX 6650M将在原有的6600M系列的基础上增加20%的性能。 此外,AMD还带来了一条全新的产品线。RX6000S系列是AMD专门为轻薄游戏本打造的一个系列,不仅针对功耗比进行了优化,而且采用了更新的性能优化技术,可以在紧凑的设备结构中释放强大的性能。按照官方说法,在最新的3A和电竞游戏中,RX6000S系列在1080P画质下运行的平均帧率为80至100 FPS。 如果说在桌面端显卡的领域,AMD还有一点和英伟达角力的机会,那么在移动端显卡的领域,可以说AMD以往完全没有和英伟达较量的底气。即便是前代旗舰产品RX 5700M移动端显卡,性能也要低于隔壁的RTX 2070中高端显卡,可以说性能存在着明显差距。 不过,随着RX 6000M系列移动端显卡的到来,AMD似乎重新燃起了在移动端追逐英伟达的希望。根据现有测试来看,RX 6600M的传统性能已经接近RTX 3060的水平,RX 6650M的性能自然值得期待。全新的RX 6000S系列,定位应该接近于英伟达的MX550系列,但是规格更强、显存更大,也让对老黄抠门“刀法”不满的消费者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总的来看,尽管AMD的移动GPU与英伟达的产品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移动端RTX 系列显卡王者地位暂时无法撼动,但是整个市场的竞争确实在升温着,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在售价炒到8000元的拯救者面前,没有人会嫌弃6499元的RX 6600M版拯救者。 最后,也是今年CES 2022上最值得一提的事情,那就是全球收入最高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正在朝着英伟达和AMD主导的独立图形芯片市场发起冲击。在本次展会上,英特尔正式发布了全新的Arc独立显卡,虽然他们没有公布Arc锐炫系列显卡的型号和规格信息,但表示包括宏碁、戴尔和惠普等在内的个人电脑制造商都会在游戏电脑上使用Arc锐炫系列显卡。 根据过往信息来看,英特尔今天即将上机的Arc锐炫系列显卡,正是采用英特尔Xe-HPG架构的高端独立显卡。该系列显卡至少有三种规格,分为512EU、384EU、256EU三种版本,其中256EU版Arc锐炫显卡的OpenGL实测成绩为301.8FPS,这样的成绩基本相当于GTX 1660 Super的跑分成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英特尔并不是没有试过朝着独立图形芯片市场进军的想法,但是那些尝试大部分都半途而废了。Arc锐炫系列显卡的出现,是英特尔打破英伟达和AMD在高端显卡市场主导地位的一种尝试。在DIY市场被挖矿搞得半死,NVIDIA显卡大面积缺货的背景下,英特尔的“锐炫”独显确实可能会得到比正常情况更多的份额。
ASC22世界超算大赛开战 语言大模型和AI+Science尖端应用成赛题
  2022年1月5日,2022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2)初赛正式开启。来自全球五大洲的300多支参赛队伍将在接下来的近两个月中,挑战“源”AI语言大模型、2020年戈登·贝尔奖获奖应用DeePMD-kit等尖端应用赛题。   报名参加ASC22的高校队伍中,不乏在上一个国际超算赛季表现突出的队伍,如ISC21和SC21冠军清华大学、ASC20-21现场决赛总冠军及ISC21季军暨南大学、ASC20-21线上决赛总冠军台湾清华大学、SC21 IndySCC超算竞赛冠军中山大学,以及SC21亚军上海科技大学、SC21最高计算性能奖得主南方科技大学、SC21 IndySCC季军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此外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德州A&M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哥伦比亚EAFIT大学等强队。   在ASC22初赛中,所有大学生队伍需要完成两道极具挑战性的尖端应用赛题,分别是“源”AI语言大模型和AI+Science代表性软件DeePMD-kit。   今年的AI赛题聚焦当前业界前沿AI大模型。“源”是2021年发布的一个面向中文的巨量语言模型,参数量达2457亿,刷新了业界多个中文榜单的记录,且在众多的语言处理任务场景中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AI大模型的训练面临着计算量和并行策略设计的双重挑战,因此也是参赛队展示超算性能优化能力的绝佳试验场。ASC22组委会提供了100GB的高质量中文数据集,要求参赛队基于这一数据集实现一个47亿参数的小号“源”模型。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并没有提供模型设计的参考代码,这意味着参赛队需要自行完成模型结构构建和全部训练过程,并合理设计模型训练策略,以期得到最佳的计算性能。   DeePMD-kit赛题将引导大学生进行一场人工智能+科学研究(AI+Science)的前沿探索。科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结合被视为当前最值得期待的创新趋势之一,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DeePMD-kit的出现成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而高性能计算的加入将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的潜力持续释放:DeePMD-kit在超级计算机顶点(Summit)上达到了双精度91P的峰值性能,到解时间快于之前基线水平1000倍以上,相关成果获得了2020年戈登·贝尔奖。可以说DeePMD-kit的出现定义了科学研究+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的新范式。本次赛题聚焦DeePMD-kit的训练效率优化,通过高性能优化提升训练速度对于用户来说至关重要。参赛选手将对DeePMD-kit的模型构建过程有一个直观认识,并可以使用高性能优化的手段优化整个训练过程。   ASC22世界大学生超算大赛的启动会将于1月19日在北京召开,届时权威专家学者、东道主高校、参赛队代表将共同开启ASC22序幕,会上将公布总决赛东道主等重磅信息。   为帮助各参赛队伍高效备战,ASC22竞赛集训营将于1月20日-21日在线上举行。来自英特尔、英伟达、中国科学院、深势科技、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HPC及AI专家将详解竞赛规则、集群搭建及优化、赛题等内容,进行参赛指导。往届大赛获奖团队也将现身集训营分享参赛经验。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是由中国发起组织,并得到亚洲及欧美相关专家和机构支持,旨在通过大赛平台推动各国及地区间超算青年人才交流和培养,提升超算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发挥超算的科技驱动力,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ASC超算大赛迄今已举行至第十届,吸引超过万名世界各国大学生参赛,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超算竞赛。   内容来源:亚洲超算协会
方正科技逾期借款累计已超13亿元 将申请延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企樾 母公司方正集团的重整计划暂无新进展,但近期方正科技的借款逾期公告不少。 1月6日,方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方正科技”,股票代码:“ST方科”,600601.SH)公告称,公司新增逾期借款本金4.6亿元。至此,公司和全资子公司的逾期借款本金和逾期净额合计已经达到13.43亿元,占2020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83%。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截屏) 方正科技表示:“公司正在积极与各方协商,妥善处理借款逾期事项。”但同时也提示:“若公司未能妥善解决逾期事宜,可能导致公司其他债务交叉违约,公司可能将面临诉讼、仲裁、银行账户、资产被冻结、被强制执行等风险,同时可能面临支付相关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息等情形,将进一步加大公司的资金压力。” 根据公司的财务数据,自2017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的净利润已经累计亏损约34.6亿元。业绩亏损导致净资产下降,资产负债率上升,方正科技在2021年半年报中也承认:“目前公司流动资金紧张。”最新的季报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约为-9047万元,持续经营能力承压。 除了已经逾期的借款外,公司还在对其他借款申请延期。1月5日,公司宣布将于1月14日召开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会上将投票的议案之一涉及到一笔1.95亿元的借款。具体来说,2020年7月,公司的三家全资子公司向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借款1.95亿元,用于珠海方正PCB高端智能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借款期限至2020年12月31日止,但这笔借款后来被延期到2021年12月31日。显然,公司目前的资金情况仍然无法按期偿还。 方正科技在公告中表示:“将就本次借款再次延期期限、金额、抵押及担保等具体条款与格力金投进行商谈并办理借款延期,授权期限为自公司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一年。” 公司独董也表示同意,他认为:“本次申请借款再次延期是公司考虑目前资金情况及支持珠海方正PCB高端智能化产业基地项目持续投入。” 据公司董秘此前在互动平台的回复,珠海方正PCB高端智能化产业基地项目将分三期建设,三期全部达产后产能为月产PCB板150万平方英尺。目前该项目一期已经投产,二三期尚未建设。据公司的半年报显示,这一项目的预算约为16.97亿元,远远高于公司其他的重要在建工程项目。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不断加大对PCB领域的投资,但若该项目后续客户开拓不利,将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风险。 业务发展未见明显起色,投资者把一部分希望寄托在集团的重整计划上。2021年7月,方正集团管理人收到北京一中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裁定批准方正集团等5家公司重整计划。按照该计划,重整完成后,中国平安将间接控制公司,公司现在的控股股东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实控人将发生变更。股吧有多位投资者问到:“重组现在进展到哪一步?完成有无时间表?”董秘回复称会公司及时披露相关进展,但至今重整计划仍未落定。
金融入户,苹果出陕,乡村振兴一“链”串
金秋时节,俯瞰洛川塬,50多万亩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为革命老区洛川增添另一种“红色”。从最初的“黄土高原上的创举”到现在成为引领中国苹果发展的风向标,洛川苹果曾是当地的“扶贫果”,也是现在乡村振兴的“致富果”,见证了乡村旧貌换新颜和“三农”事业发展的大变迁。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跨沪陕两地,以产业链为媒,农户、企业、银行四方主体因洛川苹果结缘,续写苹果树下的新故事,演绎动人的“山海情”。 苹果忽陷“两难”之困 洛川气候特殊,是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出产的苹果以色、香、味俱佳著称。作为国家级优质苹果基地,截至2021年,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53万亩,全县有95%的农民以苹果为业。 然而,身处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苹果收购企业美域高却一度苦于找不到优质果源。“相对于销售端而言,源头端的苹果品质十分重要。农药残留超标,甜度不够、口感不佳的苹果,对我们的苹果销售及出口等核心业务影响很大。”美域高董事长薛云峰表示。 同一时间,苹果种植户吴军峰也在为自己果园里的苹果发愁。种了十几年的苹果,他慢慢发现,苹果没有以前甜了,“肥料没少上,收入不见涨”,果树问题还层出不穷,长势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收获3000斤,直径6公分到6.5公分的苹果就有700斤到800斤。这种个头小的,行情不好的时候仅值几毛钱,根本卖不上价。” 一边是“难买”,一边是“难卖”,洛川苹果陷入“两难”困境。幸运的是,沪陕合作推进的一次对接会,让远在千里的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农乐知晓了洛川苹果的“难”。“洛川苹果的问题出在土壤,得知情况后,当时我便提出可以试用我司的生物有机肥料,树立绿色有机、生态优先的理念。”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镇泰说。 有机肥能有这么大作用?薛云峰和最先试用的农户对“送上门”的农乐产品半信半疑。农资行业品牌众多、药肥产品种类多样,但成效好坏不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大家决定先在几亩地小范围施用,打算过段时间看看再说。”薛云峰说道。 一段时间过后,按照农乐农技师的指导用肥下的果树发生了变化,长出了更厚的叶片。“小果基本没有了,苹果颜色、亮度、含糖量都有了明显提升,农残也达标了。”吴军峰说,生物有机肥料的作用开始展现,“三农”的底色更“绿”了。 金融活水浇灌“金苹果” 一传十,十传百。农乐有机肥的“神奇”很快在果农之间传开。洛川县秦关乡北故现行政村村队长刘俊明介绍,农乐价格实惠,配合的农技师“随叫随到”,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用。由于良好的口碑,上海农乐被洛川县人民政府选为“双减工程”(减少高浓度农药使用,改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肥料使用,改用有机肥料)指定合作企业。 当越来越多的果园用上有机肥,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却又让果农的购买热情急剧降温。洛川项目的农技师张建介绍,受天气影响,苹果受损,收入锐减,农户们日子过得紧巴巴。由于手边不充裕,农户要么随便买几袋尿素凑合一下,要么就是少买或者不买秋季底肥。“有机肥施用要循序渐进,突然中断或者减料又会陷入过去‘凑合施肥——果品下降——果子更卖不出去——收入再下降’的恶性循环。” “原本采用赊销的方式,但是买的人太多了。”考虑到资金缺口将对公司运营造成负担,上海农乐向金融合作伙伴——上海农商银行进行求助。得知洛川项目的原委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上海农商银行因地制宜,创新了一套产业链金融新模式。 “我行的‘鑫农乐贷’是一款面向涉农个人经营者的线上贷款产品,具有线上申请、自动审批、用款随心等特点,可以很好地满足洛川农户苹果种植产生的周期性资金需求。”上海农商银行对接人蔡蓓蓓介绍,项目专门为苹果种植户设置了线上贷款申请入口,农户仅需手机和身份证即可实现“秒批秒贷”。 有了上海农商银行注入的金融活水,一场涉及四方的产业链金融链条终于顺畅地转动了起来——农户向上海农乐下单购买有机肥产品,上海农商银行会以订单中的金额和种植亩数等信息作为依据,给农户独立授信、发放贷款;农户用有机肥种植后的苹果将销售至收购方美域高,获得的销售回款优先偿还银行贷款,结余后农户获得最终收益。 买有机肥的钱由银行先垫付,还不用愁销路,农户购买热情更加高涨。“申请很方便!”吴军峰说,当时正考虑提质增产,扩大果园承包亩数,上海农商银行的贷款十分及时。他说,“5至9月是苹果种植用肥的高峰期,大家都急着用钱,农商银行的对接人为了辅导我们100多名农户线上电子化操作,疫情的情况下还专程驾车来洛川现场解疑指导,印象特别深。” 通过金融构建的产销闭环中,农户的种植风险降低了,同时解除了苹果销售的后顾之忧。“临近农户还贷日期,我们会提醒下游收购方及时给农户结算款项方便他们还贷。”蔡蓓蓓说。 以链为媒,山海相通 产业链金融业务开展后,洛川苹果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金秋时节,望着满园红彤彤的苹果,吴军峰心中甜滋滋。在低成本信贷资金的支持下,目前他承包了几十亩果园,收入也成倍增加。“现在收获的苹果都在7公分以上,能卖三四块。‘鑫农乐贷’改变了我的生活。” 靠着“绿色”苹果的畅销,洛川果农的生活日“富”一日。据统计,2020年上海农商银行首期为洛川179户农户提供农资贷款5000万元,农乐生物有机肥推广应用面积34890亩,惠及果农11630人,促进农民增收超过1700万元。在最早一批享受到金融服务的农户带动下,更多人加入进来。上海农商银行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在2021年追加了授信1亿元。 企业也尝到了甜头,上海农乐的农资销售快速回款,收购企业美域高获得了稳定优质的货源。在生产车间里,一个个新鲜的苹果通过选果线,经过测外观、测糖酸比、测霉心等环节的智能筛选,再分流到各个渠道进行包装和对外销售。近两年,洛川苹果还“搭乘”冷链车,走出国门,远销中东、欧洲等海外水果市场。“我们的目标是让洛川苹果‘带皮吃、上户口、论个卖’。经过智能选果线分级分选,‘论个卖’的苹果更值钱,最高可以卖到每个60元!”薛云峰说。 除了“看得见”的利好,产业链金融也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现在果农都意识到了,不论苹果行情怎么起伏变化,只要种出好果子,都能赚钱。”与农户对接最频繁的农乐农服团队成员石磊表示,在有机肥产品的推广中,农户的思想观念和种植习惯正悄然发生改变,科学用肥、土壤修复、绿色生态的观念流行开来。充足的种植资金还刺激了种植托管服务的需求。“为了精准培育,有的果园里还用上了弥雾机、传感器。”在大农户的带动下,土地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模式初具雏形,苹果产业向精细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一链”串起,多方获益,以企业引领、上下游跟进、农民广泛参与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激发了多个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在这样的产销闭环中,是绿色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是种植风险大幅降低,是农户劳作积极性提高,更是农民收入有了保障。 “新风”吹送,绿色致富 在洛川跨出第一步后,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新风”吹向更广阔的涉农领域。云南保山市新寨村——“中国咖啡第一村”成为又一受益地区。 “我们准备在咖啡豆的种植上,通过农乐的核心技术产品,实现1年、3年、5年三个阶段目标。第一年,帮助当地咖农实现农药减量、化肥减量;第三年实现无农药残留、增品增产;到第五年,实现土壤复壮,生态恢复,肥力提升。整个过程中,我们将提供完整的生育周期的用肥和管理指导。”上海农乐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上海农商银行的金融力量也将延续“洛川”模式,为农户提供贷款,用于购买有机肥料,促进土壤环境优化、提升咖啡豆品质,同时,找到咖啡收购企业,保证了咖啡成熟后的销售渠道,免除农户后顾之忧。 一“链”串起,一条长长久久的绿色发展之路由此铺就。以绿色农资带动绿色种植,凭借绿色种植收获绿色果蔬,依靠绿色果蔬成就绿色致富。据统计,该项目在保山地区将灌溉3万亩土地,惠及500余户农民。未来还将向普洱市、临沧市延展模式,惠及更多农田、农户,每年增收预计突破1500万元。 在陕西洛川,绿色农业与绿色金融的合力灌溉,令清甜可口的苹果享誉海内外;在云南新寨村,沪滇合作饱含真情,保山小粒咖啡香气四溢;在长三角,沪苏浙与安徽八市“结对”互助,亳州麦浪在专业种植技术和金融支持的合力下,翻涌成金已指日可待……正如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所说,“用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切实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在解决社会难点和痛点问题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市场。” 可以想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在山区、林区、牧区更远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将惠及粮农、棉农、桑农等更多群体,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饲料供给、物资保障等战略大局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首席观察】市场开年“黑脸” 谁哭谁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一 A股憾失“开门红”、全球疫情肆虐、美联储加息预期提前……2022年的打开方式有点疯狂;投资者是否需要系好安全带? 2022甫一开年,全球市场就涨跌不一:欧洲股市强势、美股震荡调整、A股持续下行。 1月4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报收3632.33(-0.20%)、14791.31(-0.44%)、3250.16(-2.18%);欧洲英国富时报收7505.15(+1.63%)、德国DAX报收16152.61(+0.82%)、法国CAC报收7317.41(+1.39%);美股道指报收36799.65(+0.59%)、纳指报收15622.72(-1.33%)、标普500报收4793.54(-0.06%)。美元指数一度站上96,报96.3630;全球商品大涨。 次日,欧洲股市仍然微幅上行;A股则再度下行;回归A股的中国移动1月5日上午收盘报59.77元(+3.8%),但收盘时报57.88元/股,较发行价57.58涨0.52%;接近破发。当日,新能源赛道依旧疲软,宁德时代、比亚迪分别跌超4%、6%;银行、保险、地产向好,万科A上涨4.34%、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分别上涨1.92%、1.72%。此外,格力电器涨超5%。 其实,“放水较克制下,不要入戏太深。”经济机器公号称。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李宗光认为,“近期股市大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在这波的顶部明确提示,春季行情不要入戏太深,请自行体会。” “2022年还没展望,就得想怎么回本了……”投资者如是感叹。 莫非低位蓝筹股归来,抱团赛道股崩溃——旨在用大跌完成风格切换?这一切看似猝不及防,实则或有其内在逻辑。不变的重要触发因素仍是流动性。诸如,A股调整的背后是“IPO分流,中国移动上市募资规模超 486 亿”以及“元旦过后央行开始大幅回收节前释放的流动性”等,包括“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跳升,恐短期抑制抱团板块”。 美东时间1月5日,美联储公布了12月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的纪要文件。会议纪要显示,考虑到经济、劳动力市场和通胀前景,与会者指出,可能有必要提前或以快于此前预期的速度提高联邦基金利率。 会议纪要称,与会者表示,通胀指标“比之前预期的更高,更持久”。虽然成员们表示,2022年的增长将“强劲”,但他们也认为,通胀构成了强大的风险,甚至可能比大流行病还要严重;并称“现在是比预期更早收紧政策的时候了”。 市场闻声色变。道指、纳指、标普500分别下跌1.07%(36407.11)、3.34%(15100.17)、1.94%(4700.58);VIX恐慌指数上涨16.68%,报19.73。 美国国债的抛售也在美联储纪要文件发布后加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1.7787%;会议纪要还显示,与会者讨论了在首次加息后的某个时间点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而且缩表速度可快于上一个周期。 逻辑上,美联储紧缩已被市场视为2022年全球最大的宏观风险;如此一来,本已走弱的A股是否需要加以防范风险?中国央行需要策略对待元旦之后的流动性回收吗? 而对于A股连续两天的放量下跌,有人甚至担心,持续大跌后,可能会成为人民币贬值加速的导火索。其逻辑是:流入的钱,很多是奔着中国股市来的。如果股市因下跌而吸引力下降,人民币可能会不会因为资金流出而贬值呢? 当天,人民币中间价报6.3779;美元指数95.9220。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2022年人民币汇率可能成为中美货币政策“松紧差”的平衡器,为释放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可能允许人民币汇率在贬值方向释放更大弹性。目前联邦基金期货已隐含了美联储2022年加息3次的预期。我们预计,2022年我国有1-1.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经济压力加大情况下还有10~15bp的降息空间,从而中美利差将向80bp的警戒水平运行,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而在人民币贬值与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之间,政策的选择从2021年12月央行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含义中已然明朗。 此时,A股之外,反观欧洲投资者则是另一番景致:“全球市场新年开门红,投资者喜气洋洋。”就此,FXTM富拓高级研究分析师Lukman Otunuga解释,对Omicron变异病毒的担心缓解,推动美国股指期货与欧洲股市周二延续2022年稳健的开局势头。如果经济数据继续改善并且助长经济面对新冠病例数激增保持稳步复苏势头的希冀,那么股市多头可能继续占据上风。 “主要经济体本周也将公布各项关键数据,再加上美联储决策官员的各种讲话,可能令接下来几天的市场云谲波诡。我们在2021年市场回顾文章中的结尾部分建议投资者系好安全带,准备迎接多变故的2022年。如果投资者还没有做准备,现在准备起来为时未晚。”Lukman Otunuga称。 2022年美元将继续称王?新的一年正式拉开帷幕,LukmanOtunuga也在思考美元今年是否可以继续主宰外汇市场。“我们在2022年三大主题的文章中强调了美元可能成为潜在赢家的理由。事实上,美联储关于其可能在2022年加息3次的暗示受到了美元的欢迎。”Lukman Otunuga表示。 与此同时,不断刷新纪录的全球新冠确诊病例也在时时挑战各经济体之防疫能力。但欧美市场似乎对此视而不见。1月5日,据多家法国媒体报道,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接受观察的新冠变种。法国当日新增确诊逾27万例;意大利日增新冠确诊18.9万例……欧洲市场却暂时未受扰动。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认为,Omicron变种病毒在短期内将是一个负面因素,导致供应链中断问题恶化并加剧通货膨胀。然而,在几个月内,如果Omicron的病毒仍然像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那样较为温和,它也可能会成为一股正面的因素。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似乎正在取代更危险的Delta变种病毒。 鉴于Omicron变种病毒的扩散,Kristina Hooper预计新兴市场股票在2022年开局将经历波动。 不过,“我认为2022年全年,新兴市场股票的表现可能会跑赢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市场股票。预计新兴市场的增长将加速,而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增长将放缓至更正常的水平。与2021年不同的是,受惠于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中国经济增长将再次加速,中国股市可能会在2022年推动新兴市场股市走高。”Kristina Hooper说。 二 类似预测很美好,还有券商预期“开门红”;殊料,开年A股就来了个下马威。 市场有人戏言“这么一跌,各个行业都跌出了鬼故事。”于是,各行业的卖方又出来安抚市场情绪,光伏风能说“碳中和还是长期目标”、芯片说“长期国产替代没问题”。 而在资深人士看来,这两天基本上就是普跌,没有什么鬼故事。其估计主要可能是筹码层面的变化所致——强化资金入市的正循环在减弱。换言之,筹码吃紧了。 但“这次的下跌和2021年春节后那波杀跌不一样;这一波杀跌的主赛道,还是有一些2022年能够继续保持增长。”上述资深人士认为。 1月 5日,上证指数收跌 1.02%,创业板指收跌 2.73%。行业层面, 前期较强势的国防军工、电子和电力设备等跌幅居前。 “过渡期情绪扰动叠加短期流动性大幅回收,市场波动加大。”华安证券分析,其认为,近期及今日市场大跌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季末效应后,央行大幅回收公开市场操作流动性。元旦过后央行开始大幅回收节前释放的流动性。1月4日至7日共有7000亿逆回购到期,其中 4、5 日央行每日仅投放了100亿,分别净回笼2600亿、2000 亿,未来两个工作日内仍将继续回收短期流动性。短期资金大幅回笼对强势高估值板块有所抑制;二方面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跳升,也会对抱团板块产生短期抑制。 因为,在2021年2月美债快速上行引致抱团板块调整的记忆下,近日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也引发担忧。同时近日市场对“双碳”短期节奏放缓担忧也有讨论;三方面大规模 IPO 分流市场资金。1月5日中国移动上市募资规模超486亿,A 股历史第五。巨额募资需求分流了市场资金。 而在安信证券宏观研究看来,近期经济基本面和流动性环境并未出现实质恶化,创业板的大幅调整反映了投资者在行业景气度和估值层面再平衡的过程。一季度伴随货币政策的宽松、财政发力前置以及经济预期的改善,权益市场持续下跌的风险较低。 权益市场上,房地产、建筑、建材等行业近期表现较强,显示稳增长背景下企业预期在边际改善。实体经济端,全国高炉开工率延续了此前下行的态势,当前水平远低于季节性,暗示能耗双控政策可能仍然偏严。 “短期之内,稳增长政策的抓手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的宽松以及财政前置发力。 我们预期今年一季度央行存在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主动信贷投放也将趋于积极。”安信证券研报分析。 政策观察期间,各种变化亦纷至沓来;但观察者也不难发现2021年12月PMI数据已开始回暖。安信证券认为,该数据的改善主要与稳增长背景下企业主动回补存货有关。尽管信贷条件放松推动商品房销售回暖,但房地产开工和投资的见底回升可能仍需等待,这意味着宏观经济的企稳反转尚需时间。 当前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下行定价了货币政策宽松以及经济动能走弱的信息,在政策转向稳增长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收益率或将转入震荡。 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2022年国内宏观主基调,毫无疑问是“稳增长”,其十个可能的抓手分别是地产部分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能源革命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建设+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初级品保障部分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农机装备、扩内需部分的基建适度超前+外资重大项目落地、突破供给约束部分的物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行动+数字化改造等。 “预计这十个部分带来的需求增量有1.8万亿左右,或将能够对冲地产的下行(地产销售额+地产建安投资合计27万亿的体量,增速下行5%-8%,影响1.3-2.2万亿),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张瑜认为。 而某种程度上,这十个可能的“抓手”中或许也蕴含些许市场投资机会。 展望 2022,招商银行认为,全球经济将在“类滞胀”的约束下继续修复。 中国经济仍将受到“滞”的困扰,“胀”的压力将有所减轻。 宏观政策将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发挥托底经济的作用。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建议降低进攻性并增强防御。 具体有三点判断:第一, 维持境外市场优于境内的基本判断;第二,对于境外资产来说,由于美国进入加息窗口,利率敏感型资产趋于弱势,预计境外固收、黄金相较权益市场来说胜率更低;第三,对于境内资产来说,由于国内仍面临“滞”的风险,固收资产的胜率相较权益资产来说将有所提高。 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看来,2022年全球经济依然深陷“新供给冲击”引致的“滞胀”泥沼,复苏有序推进但增速放缓,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物价稳定遭到长期破坏,通胀虽不是恶性的但也不是暂时的,全球供应链开始渐进恢复,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元宇宙将引领思想变革。 他认为,中国宏观政策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当前,中国经济“滞”的紧迫性相对更高,宏观调控将以“积极财政政策+灵活货币政策+高效结构性政策”为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财政政策有望加力,通过刺激基建投资增长来帮助经济增长动能的自然转换,进而为守住增长底线创造条件;灵活的货币政策则将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保持“松紧适度”,基准利率和流动性总闸口不松,防止通胀压力持续自我强化,降准政策和普惠金融政策不紧,继续为受供给冲击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有效输血;结构性政策则通过乡村振兴、反垄断、税收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不同路径促进效率和公平的协同,夯实经济复苏的产业基础、行业基础、环境基础和民生基础。 黑石集团则预测,2022年美股回调20%、持续通胀成为主流、油价破百、美联储加息四次……其预测准确性如何有待时间验证。 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国内食品呈集体涨价之势。继酱油、瓜子、牛奶等一众食品官宣涨价后,1月4日,香飘飘(603711.SH)也宣称将要涨价。诚然,流动性一紧,市场就变脸,但通胀之虞是否会对货币政策产生约束? 尽管目前来看,市场谁在哭谁在笑似乎一目了然;当下有别于2021年全球市场的普遍“开门红”,其时,诸多资产价格竞相开启“飙涨”模式;比谁更疯狂——机构抱团“取暖”投资,之后却是一地鸡毛。 A股2022年憾失“开门红”亦昭示,囿于美联储超预期加息(提前)紧缩,以及2022年注定的诸多变数,在结构性行情中试图逐利的投资者务必需要系好安全带;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于个体于机构于经济体均是如此。 不过,相信“在共同富裕、双循环、碳达峰和碳中和等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经济有望在减速增质的过程中行稳致远。”程实分析。
自动驾驶车辆正式上路运营 记者实测还有这些“槽点”
中国商报(记者 祖爽 文/图)自动驾驶正式步入商业化运营阶段。近日,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落户”北京市亦庄经开区,百度、小马智行成为首批商业化试点企业。正式上路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乘坐感受如何?中国商报记者来到亦庄经开区进行了体验。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在路上实际体验有“槽点”12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亦庄经开区,打开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App,选择亦庄桥南公交车站,下单后等待约半分钟即有车辆接单。五分钟后,一辆车身写有“萝卜快跑”字样的自动驾驶车辆停靠路边,车型为红旗EV。记者上车落座后注意到,虽然名为自动驾驶出租车,但每辆车仍配备了一名安全员以便处理特殊和紧急情况,在主驾驶和副驾驶座椅背后还分别配有两块显示屏。扫描健康宝并输入手机尾号验证后,点击屏幕上的“开始行程”,车辆随即启动。在行驶过程中,显示屏会清晰呈现路况信息,并伴有限速提示及变道提醒,用户可通过屏幕实时关注行进时速、剩余距离及时间等驾驶信息。安全员坐在主驾驶座上,并未干预车辆行驶。在路口红绿灯、会车、避让行人时车辆行驶都较为平稳。通过行人较多的路口时,车辆会自动停下,等待行人通行后再行驶。七分钟后,记者抵达了荣京东街地铁口站点,总路程为3.9公里左右,折扣优惠后的价格为1.66元。随后,记者又通过小马智行旗下自动驾驶平台PonyPilot+下单前往亦庄桥地铁站。相比于百度,小马智行的响应速度稍快,仅十秒左右就有车辆接单,车型为雷克萨斯RX450h。上车后依然需要输入手机尾号,点击“开始行程”。显示屏上的信息与百度自动驾驶车辆无异,可查看到车速、距离、时间等信息,最终,4.4公里的总行程共花费4.9元。安全员无需干涉车辆行驶综合对比,两辆自动驾驶车辆都能在安全员完全不干预的情况下顺利平稳地行驶,有效精准识别到车辆、行人并进行避让操作,但记者也发现,自动驾驶车辆在起步、刹车时颠簸感依然比较明显,给乘坐体验打了折扣。除此之外,两辆自动驾驶车辆的平均车速均不超过40km/h,车速较慢。与此同时,和普通网约车相比,通过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呼叫车辆后,乘客并不能及时与安全员进行沟通,只能通过车牌号对车辆进行辨认,尤其是当乘客找不到准确上车地点时,还需要根据导航四处寻找车辆。价格方面,由于处于优惠推广期,自动驾驶车辆的价格相对较低。百度方面也对记者表示,未来不排除恢复到正常价格的可能性,但具体方案现在还不清楚。百度自动驾驶收费标准为起步费18元,再加上里程费和时长费即为最后的总额,如果按照非优惠价计算,记者这一单的价格为33元左右。自动驾驶发展进入“下半场”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的启动,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阶段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同时也开启了商业化运营的“下半场”竞争。与此同时,《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也同步出台,从申请审核、试点管理、网络数据安全、监督与违规管理等方面对企业开展的商业化出行服务进行了详细规范。其中重点突出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确保试点活动安全有序开展,加强对个人信息和网络数据安全的保护。今年4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正式设立,《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大政策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并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推广等探索创新性监管措施,共同推进政策先行区建设,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政策的利好推动了自动驾驶的落地。“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的落地让自动驾驶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试点的启动也意味着自动驾驶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逐步走向成熟,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千门资产投研总监宣继游表示。“不过,从试点到大规模推广落地,显然还需要不短的时间。”宣继游补充说,“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运营可能会分阶段来实施。在一到两年的测试期过后,自动驾驶相关的国家级标准可能会陆续出台,在这之后才会进行大规模的试点,最后才是全面推广。”“同时,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也需要政府政策、汽车厂商,以及科技出行公司的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投融资专家刘升波表示,路面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给全场景自动驾驶提出了较高要求,除了技术层面,自动驾驶仍然需要社会的认知和接受。企业争相推动商业化布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政策的支持,自动驾驶相关企业也不遗余力地推动着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落地。去年10月,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北京市全面开放;今年5月,又在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园区内开启商业运营。记者也对比了三次百度自动驾驶车辆乘坐体验感,首先是站点越来越多,其次是乘坐步骤更加简便,除此之外运营时间也有所延长。根据百度三季度财报,萝卜快跑计划至2023年底,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开放至30个城市,部署至少3000辆自动驾驶汽车。近日,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WeRide宣布与广汽集团及旗下移动出行平台如祺出行达成战略合作,开启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前装车型设计、研发和量产落地的全面升级,并全力推进未来几年的Robotaxi规模化落地运营。在第十九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最新的Robotaxi也被开放给公众进行试乘体验。与此同时,自动驾驶的场景也不断被开发。例如百度推出自动驾驶巴士Robobus并在重庆市永川区全面开启商业化运营,支付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人脸识别、线下公交“IC卡”刷卡或支付宝公交乘车扫码三种。除了乘用车外,小马智行还瞄准了自动驾驶卡车领域,旗下的小马智卡于5月获得货运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7月获得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以及高速测试许可。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前景正在逐渐变成现实,但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推广的过程中显然并不都是坦途,进入“下半场”竞争的自动驾驶将如何书写下面的故事?中国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能直接打开淘宝抖音链接 微信外链“松绑”或带来新变化
中国商报(记者 祖爽)微信互联互通又有新进展。11月29日,微信发布信息称点对点聊天场景中将可直接访问外部链接,并将在群聊场景试行开放电商类外部链接直接访问功能。中国商报记者测试后发现,目前微信可以在点对点聊天中直接跳转电商购物外部链接,并完成购买支付等流程。有观点认为,微信的进一步开放将拓展更多商业机会和场景。微信为外部链接“松绑”11月29日,微信发布《关于〈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的更新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公布在监管部门指导下进一步的互联互通方案。根据声明,该阶段调整主要为三点:一是在点对点聊天场景中将可直接访问外部链接;二是在监管部门指导下,为贯彻安全底线原则,同时兼顾用户使用体验,将在群聊场景下试行开放电商类外部链接直接访问功能;三是后续计划开发自主选择模式,为用户提供外链管理功能。9月17日,微信曾发布《关于〈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调整的声明》,开放了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同时为用户提供自主选择功能,设立外链投诉入口。中国商报记者也进行了相关测试。目前最新版本的微信已经可以直接打开淘宝、京东等平台的购物链接,也可以直接打开抖音短视频的分享链接。例如在淘宝App中,选择复制链接并复制到点对点聊天界面中,即可通过该链接直接通过微信跳转到淘宝的商品详情页,用户登录淘宝账号后可完成加入购物车、购买、支付等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脑端,微信仍不能直接打开淘宝和抖音链接,点击链接后显示“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的提示。“微信响应国家互联互通的号召,总体上是一个积极的姿态,此前是在封闭的点对点聊天中许可访问外部链接,现在在群聊中试点开放外链,迈出了互联互通比较实质性的一步。点对点聊天一般仅限于熟人之间,微信的好友环境一般较为封闭,并无太多陌生人,所以这也是出于外部链接安全的考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新商业机会或将涌现根据腾讯第三季度财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数据继续增长至12.62亿,同比增加5.4%,活跃小程序的数量同比增长超40%。随着微信对外链的进一步“松绑”,有观点认为,这会拓展更多商业机会和场景。国盛证券曾在研报中测算,如果微信向其他平台单向开放,或可带来3000亿-7000亿元电商导流成交额,但这不一定会为微信带来收入。如果这一开放能做到微信和其他平台间长期双向的互联互通,则或可为微信带来近7000亿元的额外私域电商成交额。这将在长期体现为,微信作为电商基础设施的越来越重要的服务和变现价值。盘和林则认为,从流量上看,微信开放外部链接带来的流量会是非常大的,因为我国微信用户超过12亿,1%的人分享外链,对于外部链接大的企业那也是1200万的浏览量,预期这个外链流量会逐渐渗透到用户习惯中,所以预期导流量在开放后会逐渐增加。“但是也需看到,点对点的外链分享基于用户熟人社交体系,外链内容并不会过于广泛,熟人之间往往仅限于可控、熟悉的内容,不会过多夹杂不可控不安全的链接。所以,外链分享火爆的同时,外链传播率可能不高。大多数外部链接仅限于熟人圈子内传播。”盘和林表示。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互联互通是互联网发展的应有举措,对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价值很大,也会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互联互通已成大势所趋在9月13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工信部明确要求各互联网平台务实推动解决即时通信屏蔽网址链接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微信、支付宝等App也已在支付等领域进一步开放。目前,微信支付已宣布与银联云闪付App正式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用户可于全国省会城市通过云闪付App扫描微信收款码完成支付。云闪付App已全面支持Q币、QQ音乐和腾讯视频的充值服务。微信支付也发布声明称,支持用户通过云闪付付款至微信支付商户,可以在微信支付商户平台开通“云闪付付款到商家”功能。目前,小程序已全面开放云支付的接入,可以在微信支付商户后台一键开启,无需进行额外开发。不过,就目前来看,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各平台间的互联互通仍然不彻底。例如微信此次只是开放了一对一聊天的外链,群聊中仍不能打开外部链接,在电脑端也仍然不能直接打开外部链接,淘宝等电商平台也仍然未能接入微信支付。“微信终于开始进一步开放外链,这是一大步,但对互联互通来说还远远不够。”马继华表示。盘和林表示,未来微信会试点群组聊天中的外链分享。和点对点不同,此类分享会增加信息的传播速度,让信息传递更快,此时腾讯需要配套更加完备的信息传播链路监控系统,利用数字技术来保障外部链接传播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对外链安全责任做好更多预案,以完备的防御姿态应对信息快速传播带来的风险。
4纳米芯片打擂台,联发科高通竞逐高端手机芯片市场
中国商报(见习记者 赵熠如)高通4纳米制程工艺SoC(系统级芯片)骁龙8 Gen 1近日登场,众多手机厂商竞相进入首发梯队。而抢在高通前面的联发科已发布了4纳米制a程工艺SoC芯片天玑9000。高端芯片市场的竞争正在变得激烈。手机厂商为何选择高通12月1日,高通在2021骁龙技术峰会期间推出骁龙8 Gen 1移动平台。其采用4纳米制程工艺,搭载全新的Cortex-X2超大核,主频3.0GHz,同时拥有三颗2.5GHz的Cortex-A710大核和四颗1.8GHz的Cortex-A510小核。其CPU(中央处理器)部分性能提升20%,能效提升30%;GPU(图形处理器)部分性能提升30%,能效提升2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小米、vivo、Redmi、realme、OPPO、iQOO、荣耀、一加、中兴通讯、努比亚、黑鲨、索尼,夏普以及摩托罗拉等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厂商和品牌,表示将采用骁龙8 Gen 1移动平台。骁龙8 Gen 1的商用终端预计将于今年年底面世。中研普华研究员覃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从芯片产品本身性能来看,骁龙8 Gen 1在5G、AI(人工智能)、游戏、影像等多个方面升级明显,性能的提升会直接提高手机厂商产品的竞争力;从合作基础来看,小米、OPPO、vivo、荣耀等厂商与高通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双方有着较高的信任度。“如果想要手机更大程度地发挥出芯片的性能,就需要手机厂商与芯片商好好‘磨合’,过程通常持续几个月,类似于联合开发。这样可以使手机系统更好地适配芯片。所以对于一些已经与高通有很好合作的手机厂商来说,这个‘磨合’的过程已经很完善了,再去更换芯片供应商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而且从市场角度来看,高通芯片的指标、数据、口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对于提升手机本身的竞争力是有帮助的。”一位手机芯片行业从业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姚嘉洋告诉中国商报记者,高通历年来的旗舰级移动平台发布会都会邀请重要厂商。尤其是在今年,联发科的攻势相当猛烈,高通的确需要寻求众多OEM厂商和品牌的支持。联发科冲击高端芯片市场事实上,在高通骁龙8 Gen 1发布之前,联发科便已率先发布了4纳米制程芯片。11月19日,联发科发布了最新的5G旗舰芯片天玑9000,成为全球第一颗采用台积电4纳米制程的手机芯片。该款芯片基于Armv9 架构组合,拥有高性能Cortex-X2超大核心,超大核主频高达3.05GHz;同时有三颗2.85GHz的Cortex-A710大核和四颗1.8GHz的Cortex-A510的小核。联发科表示将于12月16日举行天玑旗舰战略暨新平台发布会。这并非联发科第一次冲击高端芯片市场。自从2019年定位高端旗舰的首款5G SoC芯片天玑1000发布之后,联发科便开始向高端芯片市场进军。此次联发科天玑9000的发布,能帮助其在高端芯片市场站稳吗?覃崇表示,天玑9000与骁龙8Gen1在性能上差距不大,且天玑9000芯片抢先发布,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先机,但是在高端芯片市场,高通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联发科处于追赶的地位。高通的技术优势和品牌黏性优势比较明显,联发科要想抢占高端芯片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还需要加大与厂商的合作。不过,联发科在芯片市场份额方面占据着一定的优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AP(应用处理器)/SoC(系统级芯片)芯片出货量,联发科以4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高通以24%的份额位列第二,苹果以14%的份额位列第三。值得注意的是,联发科已经连续四个季度登顶全球芯片市场份额第一。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总监Dale Gai表示,联发科以43%的最高份额主导了智能手机SoC市场,这得益于其中低端市场具有竞争力的5G产品组合,同时联发科也不存在重大的供应限制。不过在高端芯片市场,高通或许更胜一筹。2021财年四季度,高通营收为9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2%。高通方面表示,由于骁龙芯片持续获得OEM厂商青睐,本季度高端骁龙出货量同比增长21%。而高通总裁兼CEO安蒙更是指出,安卓高端市场的份额增长,让骁龙在安卓手机上的收入比竞争对手高出了40%。“多一份竞争对技术和市场都是有好处的,最终会让消费者受益。这次联发科的天玑9000芯片冲击高端芯片市场,应该是有所准备的,联发科有机会拿走一些高端市场份额。目前联发科的主要问题是消费者对它有一种‘中低端芯片’的刻板印象,这个还是要靠实际的手机产品来改善。”一位芯片行业的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这轮芯片比拼中,骁龙稳步提升,天玑跨越式提升。不过下一代的竞争应该会更好看。”自研芯片成为潮流除了联发科不断向高端芯片市场发起挑战外,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的潮流也使得芯片市场的竞争更加热闹。今年10月,谷歌新款Pixel 6手机搭载了自研SoC芯片Tensor,在此之前谷歌Pixel系列手机一直采用高通骁龙芯片。除此之外,苹果、三星、华为三家手机厂商均采用自主研发的SoC芯片,即苹果A系列芯片、三星Exynos芯片和华为麒麟芯片。一位手机企业员工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手机厂商自研SoC芯片的优势在于,自己做芯片硬件以及搭载的软件,就可以让硬件和软件配合得更好。配合得好一方面表现在运行速度快、功耗和发热情况较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可以推出一些更优质的功能如多屏协同等。手机厂商自研SoC芯片能明显提升自己的优势。”事实上,国内其他手机厂商也纷纷开始自研芯片。今年9月,vivo发布了首款自主研发的ISP(图像信号处理器)芯片V1;今年3月,小米推出了自研ISP芯片澎湃C1。2017年小米曾推出一款自研SoC芯片澎湃S1,但在此之后并没有继续推出该系列新品。“自研芯片可以涵盖面广,因此手机厂商在自研芯片上皆投入了不少心力。若以手机SoC来说,由于准入门槛仍然相当高,不论是先进制程相关的光罩成本,还是SoC芯片的功能研发,都需要投入非常庞大的研发人力。在未来一至两年内,高通的地位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姚嘉洋说。
推特前CEO揭秘两位传奇高管:乔布斯否定一切 贝索斯尝试所有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5日消息,据报道,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和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成功和最知名的两位科技企业高管,但他们经营企业的方式似乎截然相反。据前推特首席执行官披露,贝索斯喜欢尝试一切,而乔布斯却喜欢否定所有。 据悉,Twitter前首席执行官迪克·科斯特洛 (Dick Costolo)在本周一(当地时间1月3日)向媒体披露了亚马逊和苹果公司领导人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迪克·科斯特洛向记者描述了他初次出任Twitter首席执行官时与乔布斯、贝索斯进行了多次交流,特别是在事关企业战略的方面,三人就进行了多次讨论。 史蒂夫·乔布斯 按照迪克·科斯特洛的说法,乔布斯有句著名的观点——“对1000件事说‘不’”正是创新的关键,而贝索斯的观点似乎恰恰相反。迪克·科斯特洛披露,当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公司时,苹果拥有350多种产品,生产不同系列的电脑和外设产品,包括十多个版本的Macintos。但在一年之内,乔布斯发挥了“否定所有”的特色,将所有的产品数量减少到10个,并且集中精力去提高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果断放弃一些项目等。 迪克·科斯特洛认为,正是乔布斯这种“否定所有”的风格,让苹果公司把所有事情变得简单,让科技变得“专注”,才会有今天的苹果公司。 杰夫·贝索斯 对于亚马逊的贝索斯,迪克·科斯特洛在节目中说到:“贝索斯当时说:我喜欢尝试任何事情。”贝索斯甚至透露,他的团队不得不说服他别什么事情都想着去做。值得一提的是,贝索斯以敢于冒险而闻名,他经常说失败是建立一家成功企业的关键。当贝佐斯在1994年创办亚马逊时,外界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古怪的家伙:离开华尔街的工作,在互联网上卖书。有些华尔街专家甚至在当年把亚马逊定义为小型创业公司。而且多年以来亚马逊经历了几次失败,包括饱受批评的Fire Phone产品,而由于销售遇阻导致公司业绩减记1.7亿美元。贝索斯甚至在媒体上表示,人们不应该试图复制他或者乔布斯的营商之道。他说到:“每个人都需要记住——成功的方法有很多。如果以复制书本上的方式来经营企业,只会给你和你周围的每个人带来痛苦。” 迪克·科斯特洛于2009年掌舵Twitter,取代Twitter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 Williams),其曾率领团队来华访问,与全球科技企业届的大佬私交很好,多次在媒体上披露一些科技巨头的有趣故事。(编译/良弼)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科技)。
华为力捧全新高端品牌AITO:赛力斯停止预定,要为新款车问界M5让路?
SF5停产的命运,随着AITO问界M5的诞生似乎已成定局? 1月4日消息,最早一批华为车主正走在维权的路上。多位赛力斯SF5车主在某汽车社区发文控诉:车刚买不久就停产了,甚至还有一位深圳赛力斯SF5车主扬言已经找到370位车主一起维权。 赛力斯SF5是小康股份与华为合作的第一款车型,2021年4月问世的时候,各种“订单爆满”“预订破6000”“订单破万”的消息满天飞。就在人们认为在华为加持下赛力斯SF5必成爆款时,连续几个月的销量表现,却让众人大吃一惊。 乘联会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底,赛力斯SF5累计销量6997辆,与当初官宣的订单相差悬殊。可以说,“爆单”的高调宣传,也拯救不了现实销量的“惨淡”。 SF5已经停止预订 据报道,目前赛力斯门店已经改成AITO品牌了,展车都下线打折卖。 至于塞力斯SF5是否会“停产”,目前官方尚未给出明确的消息。但华为相关人士称,SF5目前确实已经停止接受预定,按照计划,12月31日前,全国赛力斯门店都会改为AITO品牌用户中心。 有刚提车一个月就发现自己的车已经停产的车主,表示自己“是第一批韭菜,也是最后一批韭菜”。 据证券时报消息,还有车主表示,自己在12月12日交下了1万元的赛力斯SF5定金,结果在把自家旧车卖出以后,却被告知无法提车,现在定金退不了,车也提不了,只得把自家旧车要回来,还被二手车车行索要了两倍赔偿。与此同时,各种关于SF5质量方面的控诉也开始了暴增。 面对车主质疑,2021年12月25日,赛力斯发布了一项全新升级的专属礼遇项目,升级质保政策,其中包含:1、赛力斯SF5首任车主,整车与增程器质保升级至终身质保(详见赛力斯APP《终身质保服务实施细则》);2、增/换购专属权益:赛力斯SF5首任车主,4年内增/换购AITO品牌旗下任一车型,在享受拟购新车当期促销权益的基础上,将能额外享受10000元的专属折扣权益。 但一些车主并不买账,首先是终身质保的范围模糊不清,其次还要继续换购和增购AITO车型,又要多花一大笔钱。 除此之外,SF5本来就是新能源车+小众品牌,在保值率方面不占优势,现在在产销量如此低的情况下还直接“停产”,这也意味着未来在二手市场的行情、在售后维修方面或许会面临困境。 华为曾对赛力斯抱以巨大的期望,在销售层面上,赛力斯SF5是第一个进入华为销售渠道的汽车产品,华为甚至希望赛力斯能够替代消减的手机业务,成为华为消费者业务上新的流量和增长点。 门店都要升级成AITO品牌店?为问界M5造势 SF5停产的命运,随着问界M5的诞生似乎已成定局。有消息称,AITO问界M5上市五天大定订单超6000份,其火爆程度堪比之前的赛力斯SF5。 问界M5则是华为与小康股份合作的第二款车。2021年12月23日,华为举行了冬季旗舰产品发布会,主要介绍了两款产品,第一款是华为P50 Pocket折叠手机,第二款就是AITO品牌旗下推出的首款车型问界M5。 华为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花了足足60分钟来介绍这款车,并表示这是一款可以媲美百万豪车的国产汽车。其中,它搭载了HarmonyOS智能座舱以及华为的车载应用生态,零百加速度是4秒钟,续航里程可以达到1100公里。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强调,问界M5是华为从零开始深度介入研发、设计、制造,完整提现华为智能汽车能力与理念的车型,“媲美百万豪车”。 据华为门店销售人员透露,2021年12月23日AITO问界M5发布后96小时,预定量就达到6500多台。另外有消息指,赛力斯门店都会升级成AITO品牌店,为M5的销售做好准备,这一升级计划,会在12月31日前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小康股份近日针对“赛力斯是华为造车代工厂”的传闻进行了回应称:小康股份旗下赛力斯是华为的长期合作伙伴,并非代工厂。 据新浪财经消息,小康股份有关人士表示,从新推出的AITO问界M5车型的生产制造到用户用车全价值链,赛力斯负责研发、制造、交付、服务以及创造全生命周期的用车体验,华为则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品控及渠道销售。 问界M5将在华为渠道以智选车身份销售,这是华为帮车企“造好车、卖好车”的实践。赛力斯与华为是长期合作关系,彼此赋能,双方将围绕技术、渠道、产品三大产业核心展开合作。未来不排除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领域的合作。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寻求突破 这并不是华为第一次试水新能源汽车行业了。 此前,华为还与北汽极狐共同发布了阿尔法S华为HI版本,一度还传出了华为要入股北汽极狐的消息,后经证实该消息纯属谣传。不过消息也不是空穴来风,从华为两次试水新能源汽车来看,它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是有着很多想法的。 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今年产销量有望突破300万辆,是当前国内少数还在维持高速增长的汽车细分市场。而且,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时代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拥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前景。 但目前为止,除了北汽极狐、赛力斯等少数边缘新能源车企和华为达成合作以外,还没有一家主流乘用车企业和华为达成相关合作。 这样看来,华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试水也不过是在探索阶段,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动向值得关注。
市值1.23万亿元!中国移动上市首日收涨0.53%,三大运营商A股会师
作者 | 程茜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1月5日消息,今天,中国通信巨头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以发行价人民币57.58元/股登陆A股,自此,中国三大通信巨头在A股聚齐。 中国移动上市首日股价高开低走,开盘价达到63元/股,高开9.41%。首日单股股价最高为63.58元,最低为57.75元。截至收盘,中国移动首日收盘价为57.88元/股,涨幅为0.52% ,最新市值达1.2万亿元。 至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均实现“A+H”两地上市,当前,中国电信的A股市值为3935亿元,中国联通的A股市值为1233亿元。 ▲截至今日收盘,中国移动股价变化 根据招股书,1997年9月3日,中国移动成立,同年10月23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于香港联交所上市。1997年10月22日,中国移动公开发行美国存托股份(ADR)并于纽约证交所上市。2020年11月,美国政府责令中国3家电信运营商退市。2021年5月18日,该公司从纽约证交所退市。 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移动客户9.46亿、家装宽带客户2.05亿、总连接数21.5亿、基站数量528万个、5G基站数量50万个、5G套餐客户2.51亿,都位于全球第一。 ▲中国移动全球规模 进入5G时代,中国移动在3GPP和ITU等国际标准组织牵头122个5G关键标准项目,累计提交标准提案7000余篇,国际标准贡献度位居全球运营商第一阵营,是中国企业首次牵头制定新一代通信系统需求、网络架构标准。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移动5G套餐客户数达到2.51亿户,规模居全球第一。 中国移动此次拟募集资金486.95亿元,其投资项目紧密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加快建设新兴基础设施”和“加快数字化发展”。 ▲中国移动募集资金用途 一、营收、净利润国内排名第一,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 中国移动是全球领先的通信及信息服务企业,为个人、家庭、政企、新兴市场提供全方位的通信及信息服务。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368.19亿元、7459.17亿元、7680.70亿元、4436.47亿元。中国移动的盈利能力稳健,保持良好增长。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分别为1168.69亿元、1064.75亿元、1081.34亿元、591.86亿元。 根据招股书,中国移动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国内通信及信息服务企业中排名第一。 ▲中国移动营收、净利润情况 报告期内,中国移动实现的毛利分别为2405.33亿元、2331.09亿元、2348.10亿元、1305.0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2.64%、31.25%、30.57%和29.42%。 ▲可比公司毛利率对比 二、成智慧城市主要玩家,政企客户超1500万 中国移动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信息通信领域,主要产品和服务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从2G发展到5G而不断丰富。 ▲中国移动主要产品演进 中国移动的主营业务分别为提供通信及信息服务,其他收入主要为销售手机、ICT设备及智能终端等。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6709.07亿元、6743.92亿元、6956.92亿元、3932.15亿元。 ▲中国移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对比 目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形成了包括移动通信、有线宽带的通信服务,以及IDC、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应用与内容等一系列的信息服务,覆盖个人、家庭、政企和新兴市场,涉及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国9.46亿移动客户、2.05亿家庭客户、1553万政企客户。 ▲主营业务在不同市场收入情况 中国移动的个人市场收入占比逐年降低,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从75.78%降低到64.99%,政企市场占比变大,从12.12%上升到18.58%,中国移动成为智慧城市领域的一大主要玩家。 在个人市场,中国移动结合用户需求提供多形态智能终端、多样化组合套餐,并且打造了“和彩云”“云游戏”“云VR/云AR”等一系列特色产品。 ▲中国移动个人市场服务场景 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移动客户数达9.46亿户,5G套餐客户数达2.51亿户,均居全球第一,重点应用用户规模过亿,其中“和彩云”为1.16亿用户提供安全、智能、便捷、不限速的云存储服务。 针对家庭市场,中国移动持续加大家庭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智慧家庭应用场景延伸至家庭安防、智能控制、社交沟通、健康养老、教育办公等众多领域。 ▲中国移动家庭市场服务场景 在智慧家庭服务方面,该公司积极推动开放合作,成立“中国移动智慧家庭合作联盟”,联合超400家合作伙伴、推出超1200款产品。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移动家庭宽带客户达2.05亿户,其定制电视机盒子“魔百和”客户达1.54亿户。2021年1-6月智慧家庭增值业务收入达100.94亿元,同比提升35.60%。 在政企市场,中国移动坚持“网+云+DICT(DT云和大数据技术+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融合发展,在云服务方面,中国移动强化“N+31+X”移动云资源布局和“4+3+X”IDC资源布局;在5G垂直行业方面,该公司落地首个5G+智慧电网、首个无人驾驶矿用卡车、首个5G远程手术和首个5G全场景智慧港口;在DICT解决方案方面,中国移动打造云视讯、千里眼、移动办公、和校园等15款产品,提供车辆协同、工业互联网、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行业DICT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政企市场服务场景 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移动政企客户数达到1553万家,同比增长37.56%。2020年,该公司政企市场收入1129.20亿元,同比增长25.78%;DICT收入达到435亿元,同比增长66.51%。2021年1-6月,政企市场收入730.74亿元,同比增长32.37%:DICT收入达到333.98亿元,同比增长59.78%。 除个人、家庭、政企市场外,中国移动还在重点布局国际业务、数字内容和移动支付等新兴领域。首先,在国际业务上,中国移动国际/港澳台漫游服务覆盖264个方向,5G开通方向43个;与466家运营商达成深度合作,联合27个电信行业领先伙伴开展“牵手计划”,覆盖全球超过30亿移动用户。 其次,在数字内容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云网边+分发”的云游戏服务,基于 “虚拟+现实”融合推出云VR/云AR业务。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移动推出“和包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截至2021年6月末,和包支付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2.93亿户,支持银行总数185家。 三、2020年研发占比1.45%,布局AI、云计算 中国移动所属的信息通信行业,是融合通信、电子信息、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分别为38.65亿元、66.70亿元、110.99亿元、57.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52%、0.89%、1.45%、1.31%。 ▲中国移动研发费用 根据招股书,与可比上市公司对比,中国移动的研发费用率高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行业平均水平,且与行业趋势保持一致。而通讯企业华为2021年研发投入为1418.93亿元、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公司阿里云也已超1000亿元,与之相比,中国移动的研发投入并不高。 ▲可比公司研发费用对比 中国移动将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融合。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移动正式发布运营商首个自研人工智能平台“九天”,集成上百项自研和外部人工智能能力。 ▲中国移动自研人工智能平台“九天” 中国移动在物联网领域,全面升级中国移动物联网开放平台OneNET和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OneLink的连接能力,OneLink连接规模达7.24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物联卡连接平台;OneNET连接规模达2.06亿,平台能力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中国移动OneNET平台 除此之外,在云计算领域,中国移动规划建设全国“N+31+X”移动云资源池,自研云计算产品在现网大规模应用,超过30万节点;大数据领域,中国移动建立的大数据平台日均接入超过1100TB数据,并提供全面敏捷的储算、数据、工具开放能力;边缘计算领域,致力于构建分级边缘计算体系,推出边缘云产品,打造边缘计算服务能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内容分发网络,分发网站增至9.3万家。 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移动专职研发人员超过18000人,近五年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增长四倍。 中国移动在境内拥有或使用的己获授予的主要专利共计9139项,在境外拥有或使用的己获授予的主要专利共计373项,位居全球电信运营商第一阵营。 此外,中国移动还承担了多项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已部署或正在研发的国家级项目有23项,项目包括《基于服务的6G核心网关键技术研究》、《6G总体技术研究》等,自研项目有22项。 在推进自主研发的同时,中国移动和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创新实验室以及行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其中有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彭城实验室、清华大学、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中国移动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创新实验室以及行业知名企业合作情况 四、供应商较为稳定,阿里、腾讯、中国电信是客户 报告期内,中国移动年度前五大客户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其整体客户结构较为分散。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较低,分别为3.23%、3.30%、3.32%和3.47%。 ▲中国移动前五大客户 中国移动的单一客户收入占比较低符合公司业务特点和经营模式,其客户结构稳健,抗风险能力较强。 中国移动对应主营业务的采购内容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及基础设备和网络运营、支撑及使用成本,其余采购内容占比相对较小。报告期内,中国移动前五大供应商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供应商较为稳定。 ▲中国移动前五大供应商 中国移动业务开展过程中会涉及网间结算和电路及网元租赁,因此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中存在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情况。 中国移动前五大供应商中,中国铁塔系公司的参股公司,持股比例为27.93%。 五、中国移动BVI持股超70%,超5%股东仅1家 中国移动BVI注册地在英属维尔京群岛(BVI),该公司持有中国移动73.73%的股份,为控股股东。除中国移动BVI外,其他股东持有股份均在5%以下。 中国移动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持有中国移动BVI 100%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中国移动集团成立于1999年7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分别持有该公司90%和10%的股份。 ▲中国移动股权结构图 中国移动共有董事8名,其中包括执行董事4名,分别为杨杰、董昕、王宇航、李荣华,独立非执行董事4名,是郑慕智、周文耀、姚建华、杨强。 杨杰出生于1962年7月,毕业于法国雷恩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杰曾在陕西省邮电管理局、山西省电信公司、中国电信集团任职,现任中国移动执行董事兼董事长,并同时担任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及中移通信董事、董事长。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 中国移动的主要控股子公司有46家,主要参股公司5家,分别为浦发银行、中国铁塔、科大讯飞、True Corporation、亚信科技。 结语: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助力信息通信发展 信息通信行业的创新发展在国家层面战略高度不断提升,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都明确提出了要加快5G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 5G凭借超大带宽、超广连接、超低时延的技术特点,将在更多样化的业态领域满足用户的数字生活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具价值的市场机遇。并且,在下游行业,短视频、超高清直播VR/AR等大流量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催生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 不过,当前5G应用仍处于发展初期,相关产业链发展、技术研发等尚待进一步成熟,未来发展仍面临技术更新、成本优化、模式落地和市场推广等多方面不确定性,同时5G需要与各行业在标准制定、设备研发、产品应用等环节进行深度融合,融合进度也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CES 2022 首日汇总,有趣有料的新品都在这了
一年一度的 CES 又到了,今年的 CES 2022 的举行时间虽然只有四天,但该有的「硬货」依旧不少。 从显示器到智能家居,今年的消费电子展上,可以看到这两年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痕迹。 笔记本多方齐发 戴尔:把触控板「极简」了 继广受好评的 XPS 13 之后,戴尔又推出了 XPS 13 Plus ,有铂金和石墨两种颜色,重量约 1.2 千克。搭载 13.4 英寸的屏幕,用户可选 OLED 或 LCD 屏。 延续了 XPS 13 标志性的超高屏占比屏幕之外,XPS 13 Plus 的键盘边界也变得极窄,配合更大的键帽和更深的键程,简洁又舒适。 除了极窄边,戴尔 XPS 13 Plus 还将触控板与腕垫融为一体,并用振动代替点击提供了新的触感反馈;用电容式按键取代键盘上方功能行的实体按键。配合气流增加 55% 的加大双风扇,在底部的四扬声器,兼具极简与实用。 配置上,戴尔 XPS 13 Plus 采用 28W 的英特尔第 12 代 P 系列处理器,包括酷睿 i5-1240P,酷睿 i7-1260P ,酷睿 i7-1270P ,以及酷睿 i7-1280P ;内存包括 8 GB 、16 GB 及最高达32 GB 的 LPDDR5 RAM,存储空间有 256 GB 、 512 GB 、1 TB 及高达 2 TB 的 PCIe SSD。 据了解,戴尔 XPS 13 Plus 将于今年春季上市,起售价约为 1200 美元。 由于人们办公方式的变化,戴尔在显示器方面也有新产品。推出了一款名为「U3223QZ」的 32 英寸 UltraSharp 视频会议 4K 显示器。「4K」一是指它拥有 3840 x 2160 的 4K 分辨率,二是指它的索尼 4K HDR 网络摄像头。此外这款显示器采用 IPS 黑色面板技术,只拥有 100% sRGB 覆盖率以及 98% DCI-PC 覆盖范围,亮度可达 400 尼特。 在 CES 2022 上,戴尔旗下高端品牌外星人( Alienware )也有不少「新动作」。 先是推出了一系列新款游戏笔记本。其中最吸睛的莫过于 Alienware x14 ,利用双扭矩铰链打造了厚度仅有 0.57 英寸的 14 寸超薄游戏笔记本。 配置方面, Alienware x14 可选 14 核 20 线程的12 代英特尔酷睿 i7-12700H 或英特尔酷睿 i9-12900H ,显卡可选 RTX 3050、3050 Ti 或 RTX 3060,配备 4GB 或 6GB 显存,最高为 32GB 的 DDR5 内存及高达 2TB 的 PCIe NVMe M.2 SSD。 另外, Alienware x14 配备了一块刷新率高达 144Hz 的 14 英寸 1080P 显示屏,支持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拥有 2 个 Thunderbolt 4 接口、1 个 USB 3.2 Gen 2 Type-C 接口、1 个 HDMI 2.1 端口、1 个 USB 3.2 Type-A 端口和 1 个 microSD 卡槽。预计将于今年冬季上市,起售价约为 1799 美元。 x 系列新品还包括 x15 R2 和 x17 R2。采用 DDR5 以及 Nvidia RTX 30 系列显卡。处理器方面,x17 R2 最高可选 Core i9-12900HK,而 x15 R2 最高可选 Core i9-1900H。同样将于今年冬天上市。 除了 x 系列新品,Alienware m17 R5 锐龙版也同样吸睛,17.3 英寸的显示屏,可从 165Hz 的 1080P 切换为 120Hz 的 4K。CPU 包括 Ryzen 7-6800H, Ryzen 9 6900HX,及Ryzen 9 6980HZ。GPU 包括 NVIDIA 30 系列、AMD Radeon RX 6700M 或 AMD Radeon RX 6850M XT。 值得一提的是,Alienware 也推出了一款名为「 AW3423DW 」的 34 寸曲面 QD-OLED 游戏显示器。QD-OLED 面板融合了 OLED 及量子点 QD 两种显示技术的优势,这款显示器支持98% DCI-P3 及 149% sRGB色域,拥有 10bit 色深、10.7 亿色彩,色差 Delta E < 2,色彩表现很不错。 另外,这款显示器采用 21:9 带鱼屏设计,1800R 曲率,分辨率为 3440x1440,DP 接口下支持 175Hz 高刷,HDMI 接口下为 100Hz 高刷,响应时间只有 0.1 毫秒,还支持 NVIDIA 的G-Sync Ultimate,玩游戏时可以做到超低延迟。 为了让玩家能更好地享受游戏的乐趣,Alienware 还推出了称为 Concept Polaris 的 eGPU,将这个硬件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就能提高性能,让笔记本电脑也能变成强大的游戏装备。 雷蛇:「内力」更进一层的灵刃 在今年的 CES 2022 上,雷蛇( Razer )的灵刃( Blade )系列笔记本推出了灵刃 14 、灵刃 15 、灵刃 17 三个新款,统一预装 LPDDR 5 与 Windows 11 。虽然外观设计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但配置和性能已经更上一层楼。 新款灵刃 14 采用 AMD 锐龙 9 6900HX 八核处理器,NVIDIA RTX 3060 GPU 及 16GB 的 DDR5 内存。搭载 144Hz 刷新率的 1080P IPS 屏幕,新配备的视频讯号切换器(MUX),可以在集成的 Radeon 680M 和专用 GPU 之间切换,从而提高游戏帧数。 灵刃 15 和灵刃 17 都采用英特尔第 12 代酷睿 i7-12800H 14 核处理器,最高可选酷睿 i9-12900H 14 核心处理器,GPU 采用 RTX 3060 ,如果预算充足,还可以选择 NVIDIA 的 RTX 3080 Ti 。 除了更强的硬件,还有更好的屏幕。灵刃 15 在屏幕上配备了 360Hz 刷新率的高速 FHD 电竞屏,2K 240Hz 刷新率的高色域全能屏,及 4K 144Hz 刷新率的旗舰配置,其中 4K 144Hz 屏幕使用 IPS 技术,不仅拥有超越上代 60Hz 的刷新率,还覆盖 100% DCI-P3 色域,满足游戏和创作需求。 华硕:游戏实用两不误 CES 2022 上的华硕,表现依旧精彩。华硕与 AMD 的合作,催生了采用最新 Ryzen 6000 系列处理器的Zephyrus G14 和 G15。G14 采用 Radeon RX 6800S GPU ,G15 的 GPU 则搭配 Nvidia 最新的 RTX 3080 Ti ,二者加上 32GB 的 DDR5 RAM 和高达 1TB 的 PCIe 4.0 SSD,性能自是强劲。 另外,Zephyrus G14 最高可采用 1920 x 1200 像素、144Hz 的屏幕,G15 则配备 15.6 英寸、240Hz 的 QHD 显示屏。亮度达到 500 尼特,并通过 Pantone 认证,充分满足日常使用。机身 A 面独特的 AniME 矩阵,还能满足 Z 世代表达个性的需求。 令人惊喜的是,华硕还推出了新款 Zephyrus Duo 16,作为一款旗舰级的笔记本,最高可配备 AMD R9 6900HK CPU 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 显卡、64GB DDR5-4800 存储空间和两个 2TB M.2 PCIe 4.0 SSD,性能自不必多说。 比起性能,Zephyrus Duo 16更引人关注的是它的两块屏幕,二者都拥有 100% 的 DCI-P3 色彩覆盖、至少 500 尼特的亮度和 3 毫秒响应时间。4K 或 QHD 的最低刷新率可设置为 120Hz,1080P 的最低刷新率可设置为 240Hz。 位于键盘上方的 14.1 英寸 4K ScreenPad Plus,可以作为主屏的拓展,也可以在创作时放置常用的组件,让主屏上的显示效果更完整,与上一代相比,Zephyrus Duo 16的这块屏幕可以 13 度角固定,使用时更为便捷。 一直想满足用户玩游戏和便捷不同需求的华硕,今年推出了 ROG Flow Z13 。英特尔酷睿 i9-12900H 的CPU,加上 Nvidia RTX 3050 Ti 的GPU,以及 16GB 的和DDR5-5200MHz内存16GB和 1 TB的PCIe 4.0 SSD,配合直立支架和键盘配件,足以满足日常需求。 在连接 eGPU 时,它会变为强大的游戏装备,这个「变形金刚」能做到游戏和日常两全其美。 惠普:稳中求进 相比于其他品牌,惠普( HP )在 CES 2022 的推出的新品就稍显平淡。惠普对 Elitebook 805 系列笔记本进行了重新设计,13.3 英寸屏幕的 835 ,14 英寸屏幕的 845 和 16 英寸屏幕的 865。 配置上,13 英寸的 835 最多只能配置 16GB DDR5 的内存,而 845 和 865 最高可配置 64GB。处理器为 Ryzen Pro 6000系列,16:10 的屏幕,分辨率最高为 1920x1200。 除了 805 系列,惠普还推出了Elitebook 645 和 655,从配置上看比 805 系列更低端:16:9 的 14 或 15.6 英寸屏幕,处理器也是较早的 Ryzen 5000。 好在,惠普的 Elite Dragonfly 系列还有些许惊喜。新的 Elite Dragonfly 将同时提供 Windows 和 Chrome 操作系统版本,其中 Chromebook 版本配备英特尔第 12 代 Evo 处理器、高达 512GB 的 SSD 存储和 32GB 的 RAM,还有一块触觉触控板,360 度的铰链还能让它变成平板电脑。 图片来自:9TO5google 虽然触觉触控板并不是第一次在笔记本电脑上出现,但有了它的 Chromebook 无疑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 联想:变「皮」的 ThinkPad CES 2022 上的联想,最吸引人的就是采用 OLED 屏幕和要首发 AMD 锐龙 PRO 6000系列处理器的全新 ThinkPad Z 。 作为超高端商务笔记本,ThinkPad Z13 与 Z16 集成了出色的产品设计、音频和视频性能、超快的响应速度,并通过微软 Pluton 安全处理器、联想 ThinkShield 增强安全性。 除了性能,新款 ThinkPad 在外观设计也有不小的变化,ThinkPad Z13 除了常见的灰色与黑色外,还多了一款 A 面采用皮革材质的版本。 TCL:发布首款笔记本 值得注意的是,TCL 在 CES 2022 上发布了旗下第一款笔记本电脑—— TCL Book 14 Go。配置上来说略显「简陋」,采用的是搭载 ARM 架构的高通骁龙 7C 处理器,支持 4G LTE 网络。 此外,TCL Book 14 Go 配备 14.4 英寸 IPS 显示器,分辨率为 1366x768 ,运行 Windows 11 ,重量为 1.3 公斤,配有两个 USB 2.0 Type-C 端口、一个 USB 3.0 Type-A 端口、一个 3.5 毫米耳机插孔和一个 micro SD 读卡器/SIM卡组合插槽,还有一个用于 720P 视频会议的 100 万像素摄像头,预计 2022 年第二季度开售,售价约 349 美元。 芯片惊喜不断 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款笔记本,CES 2022 上各式芯片同样惊喜不断。 英特尔:史上最快移动处理器 英特尔在 CES 2022 上总共发布了二十余新款芯片,并称第 12 代 H 系列芯片,尤其是旗舰的Core i9-12900HK 是「有史以来最快的移动处理器」。它的设计及 5.0GHz 的睿频速度,可以超越 AMD 的 Ryzen 5900HX 和 苹果的 M1 Max 。 从英特尔的内部测试结果来看,新款芯片的性能确实强劲,但是否真的能超越对手,还要看实际应用时的表现。 以下为功率 45W 的 H 系列芯片参数: 酷睿 i9-12900HK:14 核 (6P:8E)、20 线程、24MB 三级缓存、5.0Ghz 最大睿频 酷睿 i9-12900H:14 核 (6P:8E)、20 线程、24MB 三级缓存、5.0 GHz 最大睿频 酷睿 i7-12800H:14 核 (6P:8E)、20 线程、24MB 三级缓存、4.8Ghz 最大睿频 酷睿 i7-12700H:14 核 (6P:8E)、20 线程、24MB L3 Cache、4.7Ghz 最大睿频 酷睿 i7-12650H:10 核 (6P:4E)、16 线程、24MB L3 Cache、4.7Ghz 最大睿频 酷睿 i5-12600H:12 核 (4P:8E)、16 线程、18MB 三级缓存、4.5Ghz 最大睿频 酷睿 i5-12500H:12 核 (4P:8E)、16 线程、18MB 三级缓存、4.5Ghz 最大睿频 酷睿 i5-12450H:8 核 (4P:4E)、12 线程、12MB 三级缓存、4.4Ghz 最大睿频 除了性能强劲的 H 系列,英特尔还发布了其常见的缺乏集成显卡的「 F 系列」变种,以及大多数芯片的 35W 低功耗「 T 系列」版本。 AMD:7 秒传输 4k 电影 AMD 在 CES 2022上发布了锐龙 6000 系列,让今年芯片领域的「交锋」让人颇为期待。 锐龙 6000 H/U 系列共有 13 款全新移动 CPU,主要目标是高端机和轻薄本。值得注意的是,锐龙 6000 H/U 系列不包含任何桌面芯片。它们将留给正在开发中的锐龙 7000 系列。 锐龙 6000 H/U 系列采用 6nm 工艺和经过调整的 Zen 3+ 架构,同时集成RDNA2 GPU。支持 Wi-Fi 6E 、蓝牙 5.2以及 USB 4(AMD 表示这可以达到高达 40Gbps 的速度,做到在 7 秒内传输 4K 电影)。 目前已发布的 13 款锐龙 6000 处理器部分参数: NVIDIA :打造史上最快游戏本 在 CES 2022 上,NVIDIA 发布了桌面端的 RTX 3050 及 3090 Ti显卡,还发布了移动端的 RTX 3080 Ti 和 3070 Ti 显卡。NVIDIA 还表示,RTX 3080 Ti 将会助力打造史上最快的游戏本,性能会比桌面TITAN RTX 更强。 RTX 3080 Ti 会配备 16GB GDDR6 RAM,Nvidia 透露这些芯片可以每秒 120 帧或更高的速度以 1440p 的速度运行游戏。RTX 3070 Ti 是一款独显,性能似乎比 RTX 3080 Ti 略低,可以 1440p 的速度以 100 FPS 或更高的速度玩游戏。 据了解,搭载 RTX 3080 Ti 和 RTX 3070 Ti 的笔记本电脑将于 2 月上市,将来自外星人、华硕、微星和雷蛇。想必会带来不少惊喜。 略有遗憾的是,NVIDIA 表示 RTX 3090 Ti 的细节要到月底才能全部公开。 电视纷纷更亮更「生动」 CES 2022 开始之前,三星就已经抢先发布了「NFT 电视」,不过今年「电视界」最值得关注的新趋势,还是 mini-LED。 索尼:全球首款 QD-OLED 4K 电视 索尼的一系列电视新品终于来了。 这次,索尼发布了 BRAVIA XR 系列电视新品,包括: 8K min-LED 液晶电视 75/85 英寸 Z9K; 4K mini-LED 液晶电视 65/75/8 5英寸 X95K; 4K 液晶电视 55/65/75/85 英寸 X90K; 4K QD-OLED 画谛 A95K; 4K OLED 电视 A90K。 4K OLED 电视 A80K; 可以看到,mini-LED 是最显著的变化。这个技术,将让屏幕拥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更高的亮度,比起 OLED 屏幕,还能显示更多的暗部细节。 而最受人瞩目的,还有全球首款 QD-OLED 4K 电视。 QD-OLED,使用的是量子点技术,它能实现更高的光能效率,也就有亮度翻倍的屏幕和更生动的色彩再现。 虽然这块屏幕面板由三星供应,但索尼进行了首发,不过这款产品要晚些时候才上市,价格估计要到春季才公布,但有一点是能确定的:很贵。 TCL:更「巨屏」的电视 TCL 在 CES 2022 电视发布会上,公布了一台 XL 系列中最大的一台电视——98 英寸 4K QLED 电视。它比去年的 85 英寸显示屏还要再大,可以看出 TCL 正在加大对巨幕的投入。 XL 系列的电视已经上市,这款 98 英寸的旗舰售价为 8000 美元。 它同样也使用了 TCL 的mini-LED 显示技术。TCL 正式宣布了其第三代 mini-LED 技术,并表示该技术将首发在 85 英寸 8K QLED X925 Pro 产品上。 LG:进军 MicroLED 电视 LG 在 CES 2022 上发布了新一代 OLED 电视产品,包括 C 系列电视新增 42 英寸型号,LG 系列电视新增 97 英寸型号。 不过更令人惊喜的是,LG 还在 CES 2022 上正式宣布,现在开始进军 Micro LED 电视了。LG 展示了一款 136 英寸的 4K HDR MicroLED 电视,并表示首批大尺寸 MicroLED 电视,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售。 Micro LED 和 OLED 一样,都是以微米量级的 LED 为发光像素单元,但因为它的芯片尺寸小、集成度高、自发光,所以比起 LED 和 OLED 在亮度、分辨率、对比度、能耗上都会更强。 所以,它也被认为是下一代最具优势的显示技术,但它依然不是主流。 电视技术正在快速革新,不过之前三星推出的 Micro LED 电视就要上百万人民币,价格,依然是横亘在这项新技术前最大的难关。 开始互通的智能家居们 今年 5 月,CSA 联盟推出了 Matter 标准,各个智能家居巨头都以此联手合作,它旨在打破智能家居品牌的壁垒,让一个 app 就可以控制所有智能家居,任何语音助手都可以控制每个电器。 CES 2020 上,越来越多基于 Matter 标准的智能家居产品来了。 贝尔金发了一堆智能家居产品 贝尔金首次通过旗下品牌 Wemo 扩充了智能家居产品线。 他们推出了新的 Wemo HomeKit 智能视频门铃,还有 Wemo 智能插头、智能灯开关和智能调光器等产品。 其中,Wemo 智能可视门铃安装在室外,就能够在家里清晰看到门外的情况,它搭载了一个 400 万像素的摄像头,视野达到 178°,还能够增强夜视。 这些产品都支持 HomeKit,可以在苹果产品上管理查看,不过最重要的是,它们都基于 Matter 标准,今年晚些时候将在 25 个国家/地区推出。 可以监测健康的智能灯泡 我们已经习惯用智能手表来跟踪睡眠和健康,但一直戴着实在很烦。如果,换成随处可见的灯泡呢? 生迪(Sengled)这家智能照明设备公司,就推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智能灯泡,它支持 Wi-Fi 和蓝牙连接,还内置了最新雷达健康监测技术。 然后,它就能跟踪你的睡眠质量和生物体征测量值,例如心率和体温等,然后监测你的的健康。 而且,如果你用多个智能灯泡,还可以连成一张健康监测网络,甚至你跌倒了也能进行提醒。 同样,这个产品也基于 Matter 标准,但是售价还未公布,暂定今年冬季推出。 遍布家中的智能产品 还有更多智能家居产品都在 CES 2022 上各放异彩。 家庭安全公司 Schlage 推出了能用 iPhone 和 Apple Watch 直接开门的智能锁。 Masonite 直接发布了第一款智能新品,将电源、灯光、可视门铃、智能锁,都集中在一张门上。 Moen 推出了一款名为 Smart Faucet with Motion Control 的水龙头,顾名思义,不用碰它,只用手势或者语音,就能精准控制出水量,以及调节水温,App 上还可以跟踪这些数据,并监测水质是否安全。 Withings 还发了一款减肥神器——他们最新的 Body Scan 智慧秤,不仅可以测试基本身体数据,甚至还可以分段测量身体的成分,让你知道你的脂肪都在哪里,然后针对性训练。 随着 Matter 标准逐渐普及,可以预见,智能家居产品还会越来越多,已有的产品也会越来越智能。 还有一些有趣的新品 CES 上一向有着大量新锐科技产品,这次也不例外。当然,有些是商业产品,有些只是概念产品。 索尼的 Vision S 概念电动汽车 是的,索尼推出了一辆汽车,它名为 Vision S 概念电动汽车。 同时,索尼还宣布正启动一个新部门--索尼移动公司,接下来,这个部门将会让这辆电动汽车商业化,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 其实去年,VISION-S 01 这辆车已经曝光,今年索尼还展示了一个新车型:索尼 Vision-SUV 原型车(VISION-S 02)。车辆一些细节还未公布。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安全是这辆 SUV 的第一要务,索尼表示这辆车内外部共安装了 40 个监测传感器,以保证乘客安全。 欧莱雅做了款手持染发机 欧莱雅其实也是 CES 的常客,每年都会推出一些新奇的科技发明。 今年,他们就推出了一款名为 Colorsonic 的染发设备,让你在家里就能轻松染发。 它看起来就是一个有着大手柄的梳子,顶上有一行喷嘴,下面有一个储存着染色剂的内盒,染色剂可以进行替换,有 40 种颜色可以选额。只需要按下开关,就能在你选择的角度给头发染上颜色,它会以每分钟摆动 300 次以上的频率染发,让颜色看起来更加地均匀,同时防止渗漏和滴落,三十分钟后,冲洗头发就染成功了。 另外,欧莱雅还推出了一个供沙龙造型师使用的染发系统 Coloright,可以使用虚拟试穿来投射颜色,系统里有超过 1500 种自定义发色。 看来,染发也要越来越数字化了。 支持 Find My 的跟踪卡和包包 不止苹果的 AirTag,现在,变成跟踪器的产品越来越多了。 手机配件厂商 Chipolo 就推出了 CARD Spot,这是一款超薄的蓝牙防丢器,就像一张卡一样,只有 2.4 毫米,可以直接放进钱包里,然后配合苹果的 Find My 功能就能使用,不过一个也不便宜,要 35 美元(约合人民币 223 元)。 还有一家背包公司 Targus 也推出了可以用Find My 功能跟踪物品的包包:Cypress Hero。 这款包包如果远离指定范围,就会向配对手机发送提醒讯息,包包还有定位功能,可以通过手机使其发出声响,它的价格是 14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956 元)。 监测狗狗生命的项圈 今天要介绍的最后一款产品,是爱犬人士的福音。 Invoxia 做了一个智能狗狗项圈,不仅可以作为狗狗的 GPS 追踪器,还可以监测狗狗的生命体征。 宠物追踪器虽然已经很多了,但能跟踪狗狗呼吸和心率的项圈却寥寥可数。 背后的新技术在于,传统的追踪器通常依赖于加速度计和 GPS 传感器的组合,Invoxia 的项圈为了监测呼吸和心率等生命体征,与权威兽医心脏病专家合作,开发利用微型雷达传感器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戴在再多毛的狗狗身上,也能监测到他们的数据。 所以,和人类的智能手表不一样,它无需紧密贴合皮肤,就你获得准确的心率读数,所以它也可以轻松地挂在狗狗的脖子上。 这个项圈将于 2022 年夏季上市,价格为 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631 元),GPS 功能每月需额外订阅 12.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83 元)。
iQOO 9 Pro 体验:面面俱到的旗舰王者
我太爱这辆车了(I loved this car very much)。 这辆车,就是英国著名车评人杰里米·克拉克森(Jeremy Clarkson)口中的兰博基尼 Huracán STO。 而不止是克拉克森这类职业车评人,曾经的职业车手克里斯·哈里斯(Chris Harris)也同样对兰博这台「会嘶吼的猛兽」发出由衷的喜爱。 至于普通人?只要看到经典的「蛮牛」式造型,以及从车头延伸到车尾的独特贴花,还有那夸张的全碳尾翼,即使没有坐在方向盘后,或者亲身去感受它的咆哮声,你也会跟克拉克森、哈里斯一样的喜欢它,即使你的钱包并不允许这样做。 为了达到如此的成就,大排量 5.2L 自吸 V10 引擎提供的 640 匹马力,取消前驱动轴,换上碳纤维、镁合金等等优化掉 20 公斤,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 iQOO 8 Pro. 三个月前,我把 iQOO 8 Pro 形容为 BMW 的 M550i,外观低调但性能出众犹如雷神之锤给你后背猛烈一击,它的出现就像「大地惊雷」。 而刚上手的 iQOO 9 Pro,它已经完成一种身份的转变,从原先的电竞旗舰转向了如同兰博基尼 Huracán STO 一般面向专业用户、职业玩家以及大众的万金油选手。 同样地,为了达成 iQOO 9 Pro 的「面面俱到」,iQOO「无所不用其极」。 冰龙还是火龙? 首批高通新一代骁龙 8 移动平台终于登场。从之前的工程机跑分中能够看出它的提升更多的是在 GPU 图形处理器部分,而 CPU 进步幅度则稍逊色一些。 骁龙 8 指令集更换为 ARMv9,采用了 4nm 新制程,延续 1+3+4 的 CPU 三丛设计,但超大核、大核、小核全部升级,理论上的能效比有所提升。GPU 则是升级为新一代 Adreno,主频为 818MHz。 另外,AI 性能、连接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来到 iQOO 9 Pro 上,除了骁龙 8,它还一同升级了 6400Mbps 速率的 LPDDR5 内存,和超频版 UFS 3.1 存储,简单来说,就是应用内部调取,和数据流转速度更快,硬件配置拉满。 在跑分软件中,iQOO 9 Pro 安兔兔 V9.2 直接突破 101 万,而 Geekbench 5 CPU 部分单核 1207,多核 3350,GFXBench 中曼哈顿 3.0 1080P 离屏数据冲到 260fps。在已发布的第一批骁龙 8 机型中,iQOO 位列前排。 ▲ 跑分时 iQOO 9 Pro 功耗表现测量几次都是如此的结果. 功耗表现上,iQOO 9 Pro 也跟对手有着不同的取向。在 GFXBench 的曼哈顿离屏和 Aztec Ruins 的测试中,从 Perfdog 检测中能够看出峰值功耗只有 7.5W,多轮测试下来其平均功耗没有超过 6W。 在游戏体验中,难啃的《原神》也变得稳定可控,虽然在初次进城,或者需要大量贴图预加载时,iQOO 9 Pro 的帧率会来到 40fps,但很快会拉回 50fps,且在 30 分钟高频次清野怪场景和频繁进出城的情况下,平均帧率维持在 56fps 上下。 iQOO 9 Pro 的峰值功率只有 5.8W(平均为 4W),比骁龙 888 动辄 8~9W 好太多,数据均来自 Perfdog。 ▲ 高负载《原神》下,iQOO 9 Pro CPU 核心频率的表现. 究其缘由, 还是因为 iQOO 9 Pro 对超大核心的限制,更多的调用中小核心去制衡高计算的需求,以及新 Adreno GPU 性能大幅度提升带来的变化。原本 3.0GHz 主频的 X2 超大核心,全程几乎运行在 2.8GHz 以下,在无需加载贴图负载变化不大时,迅速回落至 0.8GHz。 骁龙 8 的 GPU 使用率却持续保持在 70%,一直到最后也保持相当的活跃。而 SoC 核心温度也没有超过 55℃,再经过 iQOO 9 Pro 机内超大的 VC 均热板,以及其他的散热配备,让我在十几度的广州并没有感受到温暖。30 分钟《原神》后,iQOO 9 Pro 机身温热,不烫也无明显的热感温升。 再到《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些国民级的手游上,iQOO 9 Pro 的表现可以说是冷静而淡定,无论是在峡谷 5v5 开团,还是 1v5 开团,帧率依旧保持在 120fps ,不过至于开团的结局还是得看操作,iQOO 9 Pro 也爱莫能助。 至于那些无法支持到 120fps 的游戏,iQOO 9 Pro 内置的独立显示芯片 Pro 则能够通过计算再「插帧」的方式把低帧率提升到 120fps。这也是自 iQOO 5 Neo 开始 iQOO 机型的常规配置,目前共支持 9 款游戏,几乎涵盖了目前较为热门的手游。 而在游戏插帧选项里,还有一个「高帧低功耗」的模式,在把游戏提升到 90fps 的同时,还会达到比原生帧率更低的功耗,共支持 15 款游戏。 不过通过独立显示芯片 Pro 带来的游戏加成,更多的是在体验端,对于插帧的体验,爱范儿之前也有相关的科普文章,结论就是实实在在的增加了帧率,建议常开。 冰龙还是火龙?对于新一代骁龙 8 这个争论可能会一直存在。以 iQOO 9 Pro 来说,我很难说它藏的是火龙还是冰龙,但可以肯定是在全局调度和功耗控制之下,在发挥出骁龙 8 理论实力的同时,还带着足够 iQOO 的游戏特色体验。 搭载骁龙 8 的产品可能会扎堆出现,但同时内置为电竞手游优化的独立显示芯片 Pro,只有 iQOO 9 Pro 一家。 在屏幕配置上,还是天花板 屏幕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的智能手机不言而喻。 iQOO 9 Pro 屏幕的规格与 iQOO 8 Pro 差别不大,同为 6.78 英寸,E5 材质 OLED 柔性屏,3200×1440 分辨率,支持 P3 广色域和 10bit 色深。 时隔三个月,iQOO 9 Pro 的显示效果依然能够称得上旗舰中的天花板级别,配合相对成熟的调校,显示通透和细腻。尤其是遇到高清图片以及 4K 视频时,相对于 1080p 分辨率有着一眼的差距。 ▲ 注意看 Lord Fett 的头盔和衣服的纹理,相信你一眼就能看出谁是 2K 另外,或许是得益于 E5 材质的功耗控制,iQOO 9 Pro 的屏幕往往要更亮一些,配合新的 Origin Ocean,整套卡片式 UI 相当的亮眼和独特。 以及配合 LTPO,整套系统可以根据场景对屏幕的刷新率进行控制。相对来说,iQOO 这套 LTPO 算法要相对全面一点,游戏、视频、相机特殊帧率场景外,全局 App 触摸的刷新率均是 120Hz,日常使用时对于帧率的变化几乎无感。 iQOO 9 Pro 的屏幕形态上依然运用了微曲面,兼顾了视觉冲击力以及实用性,并不会影响到 App 边缘的显示,同时在系统中也有误触算法的优化,无论是游戏还是全屏视频下都会有不输直屏的使用体验。 而在于一些需要多指操控的游戏中,如《和平精英》,曲面也会让开镜开枪的操作更为流畅。如果想要精准的控制边缘的话,系统内也有相应的设置选项来自定义。 进入到 2022 年,在新的一批旗舰中,依然只有 iQOO 9 Pro 配备的是超声波 3D 广域指纹。识别速度快,识别面积大,安全性高,不惧污渍是超声波独有的优势。 记得在用 iQOO 9 Pro 录指纹时,旁边的同事问了句「这就完了?」这种惊奇感其实从 iQOO 8 Pro 开始就埋下,超声波指纹单次按压录入即可,无需同光电指纹一般不断调整角度以及录入边缘。 本次 iQOO 9 Pro 超声波指纹识别区域来到 578mm²,最多可支持双指解锁(支付时),由此破解率也降低至二十五亿分之一。 超声波指纹这个特性其实跟高刷屏、大功率快充类似,都是用了就回不去的体验,而且很有必要普及。 iQOO 9 Pro 的屏幕相对于 iQOO 8 Pro 似乎提升不大,但把范围扩大到同定位的产品来说,它依然算是「天花板」级别的顶配,更别说还有超声波指纹这种特有的配备了。 卡片、卡片还是卡片的 Origin Ocean 当 Origin Ocean 发布之后,我朋友圈被不少「好评」刷屏,有一个朋友甚至发出了「这是近年最感兴趣的定制系统」的说法。 新 Origin 并没有延续 2.0 的版本号,而是附上了 Ocean 的后缀,有股「新风潮」的意味在里面。Origin Ocean 重新梳理了 OriginOS 1.0 的主屏、通知、文件夹和通知体系,并把「原子」的概念融合到系统之中。 iQOO 9 Pro 预装 Origin Ocean 出厂,于我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卡片化」充斥着整个系统,通知、插件、文件夹、自带应用保持统一,以多彩卡片化的形式出现。 这也意味着你可以对这些「卡片化」进行自定义,做出一套属于你的 Origin Ocean,这也与 Google 去年主推的 Material You 系统不谋而合,这套原生系统也被称为近年「颜值巅峰」。 具体来说,Origin Ocean 把此前的主屏融合,同样在华容网格内带入了新的原子卡片、文件夹系统。以往来说,我更愿意把小插件放在负一屏,没有经过调整的插件很容易占据过多的屏幕空间。Origin Ocean 调整了相应的规划,能跟图标保持恰当的距离感,大小不一的图标、插件很有序。 原子组件也扩充到很多三方 App 中,形式更多样。日常中,我常驻的就是支付宝关于大盘走势的原子组件,无论是红还是绿,总会让你笑脸相迎,毕竟只要不出坑,亏的就不是自己。 另外,Origin Ocean 的文件夹也如同组件一般能够缩放,当变大之后,文件夹内部的 App 会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以往文件夹基本上都是 App 的坟墓,几乎不会打开文件夹查找 App。文件夹变大之后,仿佛给 App 们换了个更明亮的橱窗,也有了去点击交互的冲动。 ▲ 丰富多变的原子通知. 包括原子通知,一些系统级的弹窗都运用了卡片式浮窗提示,与系统的融合程度更深,同时卡片的视觉也获得升级,不同的卡片颜色会代表着不同的状态。 Origin Ocean 在重新梳理和优化原子体系外,也带来了两款「量子套件」,简单来说就是两个 Origin Ocean 风格的 App,分别是「原子阅读」和「原子笔记」。 原子阅读实则更像是一个门槛降低的 RSS 阅读器,但消息源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加入了卡片式阅读效果,它现在几乎取代了我常用的 Inoreader,成为每天获取新知的主力 App。 而原子笔记,则与原子阅读形成互补,一个是获取,一个是创造。同样是引入了 Origin Ocean 的风格化,对内容进行重新排版和梳理,操作上也适配了相关的「手势」以便更快速的完成文字的排版和编辑。 Origin Ocean 虽然才刚刚推出,但整体的稳定性几乎与一款迭代几个大版本的成熟系统相类似,极少地出现 bug 和崩溃。而且就在 iQOO 9 Pro 上市之前,首批的公测版本也陆续推送,新功能、新设计与新机无疑,公测的升级体验也没有特殊的门槛,几乎与正式版无疑。 如此焕然一新的 Origin Ocean,再配合 iQOO 9 Pro 的硬件规格,相得益彰。 120W 闪充还能怎么升级? 我在使用 iQOO 8 Pro 之时,完全没有续航焦虑,50W 的无线闪充加上 120W 的有线快充大幅度的缩短了补能时间,它依然是行业前列。 而到了 iQOO 9 Pro 这里,闪充套装也悄然升级了。 手机端,iQOO 9 Pro 配备了 4700mAh 容量的双电芯锂电池,并且把整机重量控制在了 203g。从 1% 到 100% 在 120W 功率之下,手机充满也不过是 20 分钟的时间,而从 20% 到 100% 无非也就是十几分钟,出门之前随手补一下,足以应付个小半天时间了。 具体落实到续航上,iQOO 9 Pro 中度使用之下,亮屏时间可以维持在五个小时以上,而且在息屏静默状态下,iQOO 9 Pro 对后台功耗的控制很有心得,一晚大概在 3% 左右。 充电器上,iQOO 9 Pro 标配了全新的 120W GaN 充电器,体积缩小 26%,重量 135g,与一些 65W 充电头体积相仿。 最为关键的是 ,新 120W 充电头采用的是 USB-C 接口,并兼容其他的 6A 线缆,不局限于原装,且支持 PPS、PD 快充协议,最高支持到 65W。 在看到这个新 120W 充电头之后,我同事打趣道「这可以算是年度最佳创新了」。此前 iQOO 的 120W 充电头也对 PPS、PD 有着很好的支持,一头走天下也不是问题,只是体积和线缆确实需要斟酌。 新的 120W GaN 充电头几乎完美的解决了体积、通用两个问题,年度最香充电头也实至名归了,一头一线走天下。 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 iQOO 了 兰博基尼 Huracán STO 在银石赛道上的表现,让职业车手克里斯·哈里斯(Chris Harris)对其刮目相看。 它不再是一台赛道上的「蛮牛」,而是成为了一台严肃而精准的机器。 而 iQOO 这两年,严格来说是从 iQOO 7 这代开始,iQOO 的旗舰产品逐步分层,再朝着面面俱到进化。 到了 iQOO 9 Pro 这代,它依然可以是「电竞旗舰」,是玩家们的上分的得力工具;它也可以是影像旗舰,首发更大尺寸的三星 GN5 传感器,带来全新微云台融合防抖,更好的暗光捕捉能力和追焦能力;也可以是影音旗舰,甚至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称之为充电旗舰。 在品牌层面,可能 iQOO 并没有像兰博基尼那般悠久和深远,但产品层面,Huracán STO 却与 iQOO 9 Pro 有着很多的相似。 有着足够灵动的设计,有着足够全面的配置,有着独特的调配,更为关键的是都完成了产品上的转变。Huracán STO 变成了严谨实用的机器,而 iQOO 9 Pro 则彻彻底底转变成为一台拥有综合实力的产品。 Huracán STO 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兰博基尼,而 iQOO 9 Pro 也足以让你重新认识逐步全面的 iQOO。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