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用手机摄像头就能测血压,这个APP真有这么神?
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身体状况的掌握能够更为及时与精确,比如现在许多人选择的智能手表或手环,就能够监测心率、血氧甚至是心电图。 不过,智能手表的身体数据监测作用还很有限,许多身体数据的获得仍然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比如量血压。虽然不少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几乎每天都对血压进行监测,但这项工作需要血压计才能完成。 不久前,国外一家运行健康平台的公司 Binah.ai 在其应用上的健康工具中增加了一项血压监测,并宣布推出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借助摄像头获取的用户面部视频来得出血压数据。 Binah.ai 公司表示,通过摄像头来监测血压,是使用了一种名为「光体积描记法」( PPG )的技术,原理是利用人面部反射的光线,通过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来计算血流的变化,从而得出数据。 目前使用较广的血压测量仪器大致有这几种:水银柱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和气压表式血压计。原理基本类似,都是由腕臂带冲气压迫测量部位阻断血流 ,然后通过排放腕臂带中气体使血液再次流动,根据血液再次流动时发出的血流声音及振动的变化而得出血压数据。 早些年较为常见的是采用柯氏音测量法的水银柱式血压计,用橡皮管套绕住上臂,皮袖套一端以橡皮管连接压力计,另一端连接橡皮打气球,将听诊器塞入其中。测量时,反复压缩橡皮打气球,将空气打进橡皮袖套,就会把上臂的动脉压扁,使血液暂时中止流动,然后再慢慢降压。 降压的过程中监听动脉血管的声音,当橡皮袖套内的压力降到比心脏打血的收缩压力稍低一点时,血液就会开始流动,发出声音,此时的压力就是收缩压(又称高压)。然后继续将袖套内的空气缓缓放出并监听血液流动的声音,当开始听不到时表示血流已完全不受阻,这时的压力就是舒张压(又称低压)。 从测量原理就能看出,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需要使用者一定程度上的主观判断,得出的数据自然也就有误差,加上设备体积较大,以及使用了有一定毒性的汞,因此逐渐被电子血压计所取代。 许多家用的电子血压计,体积较为小巧,并且测量血压采用的是较为准确的示波法,通过建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与袖套压力震荡波的关系来判别血压。由于脉压震荡波与血压有较为稳定的相关性,因此实际家庭自测血压时,利用示波原理测量的血压结果比听诊法相比较为准确。 回到 Binah.ai 公司的这项 PGG (光体积描记法)技术,其实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到一些智能穿戴设备上用来监测心率和血氧等数据。并且该公司表示会使用低精度设备标准(即血压测量设备的国际标准中在家里可使用的设备)对设备进行评估。 但是否真的能测量血压, 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医学助理教授 Jordana Cohen 表示:「这从理论上来说可行,但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表明这项技术在临床上的可靠程度。」 虽然目前相关的数据并不充分,但希望日后能达到这项技术的设想预期,如果真的能借助摄像头完成血压监测,不需要特地购买其他设备,既能降低测量成本,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逃犯藏匿二十年,竟因 Google 街景被发现
几十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着世界走进了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即便是异国他乡一个曾经只在书上看过的地名。 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出行不像以前那么便利,有些人就开始运用街景地图开始「云旅行」,街景摄像头拍下的真实场景,用鼠标就可以「瞬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街景图里拍下的人也在庞大的数据库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图片来自:Google 不久前,意大利警方利用 Google 的街景图片抓获了一名在逃近 20 年的黑手党逃犯——现年 61 岁的 Gioacchino Gammino, 他原本是一个名为 Stidda 的西西里黑手党组织的成员,2002 年从罗马的 Rebibbia 监狱逃离,并于 2003 年因几年前犯下的谋杀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之后近二十年里,Gammino 用假名 Manuel 生活,不仅成了一名厨师,还开了一家水果店。警方正式在 Google 街景镜头里西班牙加拉帕加城镇的水果店前,发现了与 Gioacchino Gammino 相似的身影。 ▲警方发现 Gammino 的照片,图片来自:Google 随后,警方以此为线索,在 La Cocina de Manu(意为马努的厨房)的 Facebook 页面上发现了一张 Gammino 的照片,确定了他的身份。 Gammino 费心藏匿多年,但怎么也没想到是一张街景图片暴露了自己,被警方找到时他还很疑惑:「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我已经有 10 年没有给家人打电话了。」 ▲Gammino 被警方逮捕,图片来自:搜狐 虽然 Google 的街景功能这次「立了功」,但其实也暴露了一个问题:街景功能如何保证人们的隐私? 从 2007 年 Google 推出街景功能,就一直存在与隐私相关的争议。由于在街景图片里的部分车牌,建筑物门牌甚至是人脸都没有进行模糊处理,引发了多地用户的不满,认为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欧盟甚至要求 Google 在拍摄前与地图上传前,必须告知当事人。 ▲图片来自:Tvbs 新闻网 针对用户对隐私保护的不满,Google 曾表示:Google 所做的工作不仅会满足用户对规避隐私的需求,并且还会遵守当地的法律。 之后 Google 也确实进行了改进,比如将拍摄到的车牌号和人脸进行模糊化处理,如果用户提交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信息位置的申请,Google 也会让该地点无法显示,并将某些地方的照片从街景删除。 ▲街景截图,图片来自:Google 经过改进后,如今在 Google 街景的大部分画面里,都能看到人脸、车牌等信息被模糊处理,但根据 Google 地图中隐私权的相关说明,如果是用户上传的非视频内容,并不会进行自动模糊处理,也就是说在某些画面里,还是能看到清晰的人脸。 当然,如果用户发现了出现自己面部、车牌或住宅而又未进行处理的照片,也能通过向 Google 报告来移除。 ▲图片来自:Google 人们总说,互联网是把双刃剑,Google 的街景功能给了我们更丰富的视角看世界,甚至还能称为破案的工具,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景中人」。在大数据时代里,也许我们都无法隐藏自己。
董车日报|特斯拉 Semi 卡车或本月交付 / 新凌渡即将发布,史上最丑大众?/ 丰田将推固态电池车型
导读 特斯拉本月或交付 15 辆 Semi 电动卡车 特斯拉自动驾驶软件 FSD 将涨价 纯电驱动,Jeep Magneto 亮相 CES 史上最丑大众?全新凌渡即将发布 梅赛德斯-奔驰发布 2022 年新车规划 哪吒汽车量产车下线超 10 万台 羽绒服恐将成为北方新能源车主的必备车品 电动汽车充电连接装置国家标准启动修订 丰田搭载固态电池车型将在三年内推出 保时捷或将成为红牛车队的引擎供应商 牧马人 Rubicon 392:年度最佳四驱 SUV? 今日话题:开过电池就不适应油车了吗? 特斯拉本月或交付 15 辆 Semi 电动卡车 据 Teslarati 报道,特斯拉最早将在本月底交付首批 15 辆 Semi 电动卡车至百事可乐。 据悉,特斯拉已经开始在百事位于加州的工厂内安装多个 Megachargers 充电桩,这些充电桩的输出功率可达 1.5 兆瓦,可以为 Semi 巨大的电池组快速补能。(新出行) 去年,特斯拉就表示 Semi 的交付将会推迟到 2022 年,没想到首批交付来得这么快。 特斯拉自动驾驶软件 FSD 将涨价 上周末,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宣布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 FSD」软件的美国价格将会提升到 1.2 万美元,并表示,FSD 的价格仍将继续上涨。 不过,近一年来,该功能的国内售价一直维持在 6.4 万元人民币,目前暂未有涨价的消息传出。 目前,特斯拉的 FSD Beta 仅在美国开放,购买或订阅了 FSD,并在特斯拉「安全评分」测试中获得高分便可以使用。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FSD 这两年大概率是不会在国内落地的了,想要下订的朋友们可以先不考虑。 纯电驱动,Jeep Magneto 亮相 CES 在今年的 CES 上,Jeep 带来了 Magnrto 概念车实车。该车基于牧马人 Rubicon 两门版打造而来,但细节上有着不小的变化。 新车的进气格栅内部,有着纯电车型专属的横置灯组,左右轮眉上的转向灯在平时也能充当日间行车灯的角色,另外,车身多处也都用了蓝色来进行点缀。 内饰部分,这辆纯电新车与在售车型并无区别,有意思的是,Magneto 依旧配备手动档杆以及离合踏板。 对此,Jeep 的设计总监马克·艾伦称,这让 Magneto 既拥有自动变速箱的特性,同时也有手动变速箱的驾驶乐趣,这对越野爱好者来说很有吸引力。(新出行) 建议那些标榜性能的车型都能把换挡杆给插回去。 史上最丑大众?全新凌渡即将发布 上汽-大众近日宣布,全新一代凌渡将于本月 17 日正式发布。 据悉,新车将基于大众 MQB Evo 平台打造,车身尺寸为 4784*1831*1469mm,轴距达到了 2731mm。 实际上,这辆全新凌渡此前就已经亮相于工信部官网,由于造型较为独特,被不少网友称为「最丑大众。」 与激进的外观相同,凌渡在内饰方面也有了较大变化,首次用上了一体式双联屏,同时换上了新款多功能方向盘。 动力部分,从申报信息来看,全新凌渡搭载一台 1.4T 发动机,最大功率 110kW,峰值扭矩 250N·m。 董车君投老凌渡一票。 梅赛德斯-奔驰发布 2022 年新车规划 梅赛德斯-奔驰最近在其 2022 年新品规划中提到,今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 21 款新产品,其中包括 8 款纯电及插电混动车型。 除此之外,梅赛德斯-AMG 将迎来 55 周年,AMG SL 63 等车型也将陆续上市, 首款梅赛德斯-AMG 电动车型——AMG EQS 53 4MATIC+ 的到来也将加速奔驰的电动化步伐。 电动化和数字化,是奔驰今年的两个关键词。 哪吒汽车量产车下线超 10 万台 近日,哪吒汽车宣布量产车下线超 10 万台,距第一台下线已 42 个月。 2021 年,哪吒汽车推出了哪吒 U Pro、哪吒 V Pro 两款产品。其中,哪吒 U Pro 单月订单突破 5000 台,哪吒 V Pro 单月订单突破 10000 台。哪吒汽车 2021 年全年累计交付近 7 万台。 哪吒今年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哪吒 S 上,预计会在年底交付。 羽绒服恐将成为北方新能源车主的必备车品 只有北京绿牌指标的刘先生表示,他的车 312 公里的续航,在冬天,充一次电连 100 公里都跑不到。 续航短、掉电快,已经成为了北方电动车主的常态。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锂电子太过娇贵:在低温下,电池内的电解液会变黏稠,负责放电的锂电子难以穿过,续航就会大打折扣。 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其容量会在 -10°C 时衰减到 40-55%,-20°C 时只剩下 20-40%,而三元锂电池在 -20°C 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正常电池容量约 70%-80%。 另一方面,纯电动车的冬季能耗,除了驱动电机以外,电池制热以及车内制暖的消耗也占了整车能耗的一半以上。如此可见,热泵系统对于北方的新能源车主来说尤为重要。 国内消费者接触到热泵的概念,大多是从国产 Model 3 开始,特斯拉创新性地把电池和驾驶舱的供暖系统结合起来,提高了能效。 但倘若温度低于 -10°C,热泵空调将难以正常工作,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电量来维持电池及车舱内温度。 所以有需要的话,还是穿上羽绒服,少开点空调吧。想要了解锂电池和热泵背后的原理,可以跳转阅读虎嗅的这篇文章。 电动汽车充电连接装置国家标准启动修订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下达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修订计划。 本次标准修订将在我国现行直流充电接口技术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充电电流电压,拓展敏捷控制、即插即充、预约充电等功能,满足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 提升充电功率和扩展充电网络才是首要目标,至于 V2G 什么的,都是后话了。 丰田搭载固态电池车型将在三年内推出 在近日召开的 CES 2022 上,丰田首席科学家兼丰田研究所所长吉尔·普拉特(Gill Pratt)重申,第一款配备固态电池的丰田汽车不会是纯电动汽车。同时他表示,该车将会在三年内推出。 现如今电动汽车相比燃油车,制造成本仍然高出许多,因此配备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将会变得更为昂贵。 普拉特解释道,「尽管到 2025 年,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可能会下降,但这不足以让电动汽车配备固态电池成为可能。 但他也表示:「一旦固态电池的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最终也将会配备在丰田纯电动车型上。」 对于北方的新能源车主来说,受低温影响较小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可能会是最优解。 保时捷或将成为红牛车队的引擎供应商 大众集团旗下两个品牌——奥迪和保时捷加入 F1 的消息已流传多月,F1 首席执行官斯特凡诺·多梅尼卡利此前表示,1 月将会是大众集团决定进入 F1 的「重要月份」。 根据英国汽车杂志《Car》的最新消息,奥迪和保时捷或将于 2026 年出现在 F1 赛场上。其中保时捷将成为红牛车队的动力单元供应商,而奥迪将与迈凯伦合作,并提供动力单元。 大众这是要一套东西卖两份钱吗?(手动狗头) 牧马人 Rubicon 392:年度最佳四驱 SUV? 海外媒体 MotorTrend 最近评出了 2021 年度最佳四驱 SUV——Jeep 牧马人 Rubicon 392,它好在哪? 将它的 6.4L HEMI V8 引擎与 Rubicon 套件和最新的 Xtreme Recon 套件搭配使用后,这辆牧马人 Rubicon 392 完全没有对手。 这副引擎可以输出 470 马力和接近 640N·m 的扭矩,同时拥有 TorqueFlite 8HP75 八速自动变速箱和 MP3022 Selec-Trac 分动箱的加持,实属同类产品之最。 抛开燃油经济性不谈,在公路上驾驶这辆牧马人 Rubicon 392 可谓乐趣十足。变速箱的换挡快速、干脆,MotorTrend 的评委们只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太吵了——噪声大多来自于它的硬顶。 而在沙丘之上,Rubicon 392 凭借强大的动力、35 英寸的轮胎、可断开的电子防倾杆等诸多科技配置,它几乎是不可阻挡的。但由于车头过重,倘若越障速度过快,前悬架会发出痛苦的哀嚎。 另外,MotorTrend 的评委还提到,这辆车很容易被强风推来推出,不能很好地应对太过激烈的山地驾驶。 今日话题:开过电车就不适应油车了吗?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开过电车就不适应油车了。 据他所言,何总人生中第一台车是雷克萨斯,自己很喜欢它,「很安静很棒」,但是当电动车时代到来的时候,就跟它说再见了。 「我觉得绝大部分开过智能电动车的人,再去开原来很好的车,不适应了,它的体验完全不一样。」何小鹏说道。 当然,何小鹏此番言论更偏向于驾驶感受的差异,对此,你有何看法呢?
苹果高管揭秘,原来 AirPods 3 是这样设计的
吸引力不足。 对于 AirPods 3,我身边不少 AirPods 老用户都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但作为真无线耳机领域的标杆产品之一,它依然具备极强的影响力,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就在最近的报告中给出了 AirPods 的 2021 年第四季度预估销量:2700 万台。 一个足够震撼的数字。 这显然离不开新品 AirPods 3 的推动,在一整条产品线中,苹果精准地为 AirPods 3 设计了一个位置,比上一代更强、外观更新鲜,又比 AirPods Pro 缺少一个杀手级功能——降噪。 哪怕是渐进式创新,要满足标杆产品的评价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最近外媒 What HiFi 就采访了苹果声学副总裁 Gary Geaves,揭秘了 AirPods 3 背后的设计故事。 让所有人「听」起来一样 佩戴舒适感,一直是 AirPods 体验的一个关键词,苹果也很重视,从最初的 EarPods 有线耳机就调研了数百人,采集耳道、耳廓等信息,试图让耳机能更贴合的同时,拥有更好的佩戴舒适感。 这一体验特性很好地继承到了 AirPods 3 当中,半入耳式的结构佩戴起来异物感更低,同时也能很好的卡住耳廓,我们在评测中也提到了多次运动后,也没能把耳机甩下来。 佩戴体验可以依靠调查和研究不断优化,向一致的舒适感前进,那音质呢? 每个人的耳廓结构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这意味着不同人听到的声音可能会不一样,「尤其是低音」,Gary Geaves 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对于 AirPods 这样一款保有量上亿的产品系列而言,体验的一致性很重要。AirPods 3 极小的身材为这件事增加了难度,电池、芯片主板等都占据了不小的空间。 Gary Geaves 团队最终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自适应均衡」,即在耳机内部添加一个内向式麦克风,用于实时监控扬声器播放的音乐。一旦检测出播放内容因耳朵结构、佩戴方式产生了变化,耳机就会音乐做出调整。 这样一来,低音部分能正确播放,也能避免每个人不同耳朵结构带来的影响,提供一致的音乐播放体验。 AirPods 3 的另一个特色功能是空间音频,让音乐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无论你的头怎么转,你所听到的声音,都会像从 iPhone 传来。 和普通音乐播放一样,空间音频同样会受人体结构影响,Gary Geaves 说到: 耳朵的形状、头部的宽度,在某种程度上,面部特征的位置,甚至头部的形状,都意味着每个人听到的声音都不一样。 为此 Gary Geaves 团队调研了数千人,试图创建一个最接近所有人的感知反应模型。要让空间音频听起来自然且具备真实感,难度不小,需要考虑的东西非常多。 比如虚拟扬声器的位置,它离佩戴者有多远,扬声器的角度等等,虚拟空间是模拟教堂还是个人房间,这两者的区别在于空间大小和内部陈设,前者显然更大更空旷,后者大量个人物品堆砌往往导致空间更小。 这些都会影响声音空间感的体现,空间音频并不是简单的声音衰减或延后播放。 Geaves 举了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在 Apple TV 上观看电影时,与在 iPhone 上观看时相比,虚拟扬声器的位置离你更远。显然这更符合我们日常观影的习惯,手机更近、电视更远。 空间音频背后,全新定制的放大器发挥了不小作用,让 AirPods 3 拥有了高动态范围和极低的延迟,配合 H1 芯片强悍的算力,不断识别调整音乐,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几近一致的听感。 AirPods 3 拆解. 图源:iFixit 要在轻盈的无线耳机中做到这些可不容易,用 Geaves 的话就是没有现成的组件,AirPods 3 是基本上使用定制组件从头开始构建了,包括极低失真的扬声器、低音端口、全新的定制放大器等元器件。 计算音频的目标 初代 AirPods 发布时,随身轻便、佩戴感舒适、低延迟等特性为它赢得了认可,从群嘲反转走向追捧,如今 AirPods 则走向了计算音频,苹果以此建立更好的体验和技术壁垒。 刚刚提到的自适应均衡、空间音频功能背后都有着计算音频的身影,AirPods 3 内部的内向式麦克风就像是一颗传感器不断收集播放数据,而 H1 芯片就像是大脑,处理数据并做出反馈,最终调整耳机输出正确的声音。 HRTF 谈及空间音频时,Geaves 提到了一个数据概念 HRTF(头部相关传递函数),这是用于描述声音向双耳传输过程的概念,将人体头部、耳道和躯干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数据化,不同人的 HRTF 参数是不一样。 正是基于数千人 HRTF 的调研,Geaves 团队才能推导出一个具备相对普适性的 HRTF 模型,在辅以 H1 芯片和软件算法,判定环境和位置,最终让音乐具备空间感。 整个产品线定位最高的 AirPods Max 用上了 18 颗传感器,用以收集数据,空间音频、自适应均衡、降噪功能,这些特色功能背后都有着 H1 芯片支持,一首歌从 AirPods 中播放需要经过数据采集、芯片处理、算法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你听到的音乐经过「计算」处理。 那么,谁来决定「正确」的音乐是什么样? 采访中,Geaves 提到了团队的目标:我们尊重音乐及其可能产生的情感影响,也希望提供这种自然体验。 作为带有特定规律的声音媒介,音乐能带动情绪、引发回忆、在你我的大脑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特别的画面,不同的旋律表达带来的情绪体验是不一样的,这和歌手以及创作者们的独特表达有关。 大量的数据为 Geaves 所领导的声学团队提供了数据依靠,将音乐转变为数字,工程师、调音师们共同调整,团队还将和音乐创作者建立联系,以保证音乐经过各种计算之后,仍然符合作者的音乐表达。 计算音频试图将音乐数字化,以各式各样的数据呈现,但它最终呈现的目标仍然是符合音乐最初的模样以及作者们的音乐表达。 AirPods 的下一步? 未来 AirPods 会走向何方,包括知名分析师郭明錤在内,多位曾成功预测苹果产品的预测者均提出了两个方向,无损音乐和健康监测。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健康方面的功能还比较遥远,尽管苹果称 AirPods 3 中的皮肤传感器可以检测出人体皮肤,但至今它的主要作用还是保证入耳检测正常运行,让耳机可以认出耳朵,取下停止播放,戴上后自动播放音乐。 无损音乐方面则已经初显端倪,Apple Music 在 2021 年添加了无损音乐支持,根据 9To5Mac 的报道,苹果似乎已经达成了 9000 万无损音乐曲库的目标。 目前包括 AirPods Max 在内的整条 AirPods 产品线都无法直接体验 Apple Music 中的无损音乐,相比普通音乐,CD 级别的无损音乐记录着更多的信息,导致数据更大,同一时间传输的数据就更多,蓝牙带宽无法负载这么高的数据量。 蓝牙技术主要是为了保证短途通信、中小型数据传输的技术,通用性和低功耗是它的主要特质之一,这也是 AirPods 3 能保证 6 小时音乐播放时间续航的原因之一。 为此,蓝牙技术联盟(SIG)特别制定了多项规范,其中负责蓝牙音频传输的 A2DP 规范要求蓝牙传输功率要在 768 kbps 以内,而一般 CD 级别的无损音乐要求传输速率要求在 1400kbps 左右,两者差距巨大。 高传输速率往往也意味着高功耗,即便有蓝牙耳机支持 1400kbps 的无损音乐传输,但续航只有 1 个多小时,恐怕也没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买账。 既然规范不可超越,那么就从传输上下手,其实 A2DP 规范支持多种蓝牙编码方式,最常见的 SBC,作为一个传统编码方式,其音质表现一般,但好在通用性极高,绝大部分蓝牙设备都支持。 更先进的编码方式是提高音质的方法之一,比如在蓝牙 5.2 协议中,蓝牙技术联盟添加了一项名为 LC3 的蓝牙编码格式,提升音质的同时也保证了小容量,LC3 实现和 SBC 蓝牙编码方式一样的音质,传输速率要求却只有 SBC 的一半。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金耳朵?点击这里试听 LC3 编码和 SBC 编码音乐对比. 图片来自:蓝牙技术联盟 高通推出 aptx 蓝牙编码协议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族,aptX HD、aptX-adaptive 等等不同规格版本,前者最高传输速率达到了 576kbps。最近高通还推出了无损级别的 aptx lossless 技术,宣称其能达到 CD 级别的音乐体验,不过相关细节仍然有待公布。 aptx lossless . 图片来自:高通 苹果采用的 AAC 格式,其最大传输速率为 256kbps,仍然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功耗和音质仍然需要找到一个互相平衡的点。 在采访的最后,Geaves 也表示蓝牙传输带宽限制了 AirPods 的发挥,空间音频同样拥有更多的音乐信息,对此苹果声学团队只能小心翼翼的在规范内调整,保证空间音频可以正常运行。 至于未来苹果会不会和高通一样创建新的蓝牙编码方式,绕过蓝牙传输的限制,Geaves 没有明确回答,也许这得等到下一代 AirPods 发布,答案才能公布。
小猫咪小狗狗也有智能“手表”了 可监测健康、识别情绪
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不是人类专属。 此前就有王思聪给自己的阿拉斯加犬戴上两块价值15万的iWatch,引得网友一片吐槽“人不如狗系列”。 今年CES 2022展览会上,真的就出现了不少为猫猫狗狗量身定制的智能“手表”。 它们不仅可以实时告知你家毛孩子的一天的活动状态,还能监测它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测情绪,甚至还能让它们不要乱跑…… 价格也“美丽”很多。 相信作为铲屎官的你,一定很有兴趣。 我的猫猫现在在干嘛? 早上出门,晚上到家,辛苦工作的打工人们一定很感兴趣自家的猫猫一天在家都做些什么。 除了安个监控,也可以试试一个名为Catlog的智能项圈。 它可以感知猫猫的已知行为,包括睡觉、吃喝、舔爪子、四处走动…… 铲屎官呢,在工位上掏出手机就能知道你家毛孩子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 晚上还可以查看统计数据,通过时间线回顾它一天睡觉、玩耍的时间和频率等。 我想比起监控,这个只能看到状态的智能项圈可能多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吧: 嗯我的猫在睡觉,是在沙发上睡得“七扭八歪”,还是吊床上打鼾呢?总之肯定很香就对了~ 我的狗狗身体是否健康? 许多宠物自身可能就有心脏病之类的先天疾病,但这不并妨碍我们一样爱它。 对于这种情况,预防总是大于治疗—— 除了一年带它们去看两次兽医,不如直接随时监测心率和呼吸。 Invoxia智能项圈就可以在狗狗身体不对劲儿时立刻提醒你。 Invoxia利用了微型雷达传感器(跟谷歌Pixel 4手机中使用的Soli雷达类型相同),并与专业兽医合作开发了一款深度学习算法,无论狗狗的毛多厚多茸,都能进行读数,并通过该算法确定和分析狗狗的心脏和呼吸状态(什么GPS定位、活动和睡眠跟踪啥的功能就更不在话下了)。 Inupathy的智能背带,不仅也可以监测身体健康,同时还能顺带通过分析心率显示狗狗的情绪状态:它是感到有压力,还是想出去玩了,或是看到邻居家的大狗并不害怕而是很高兴…… 来自台湾省的ITRI工业技术研究院则深入研究了由数据驱动的早期预警信号,开发了同样也是为预防猫猫狗狗心脏病的iPetWeaR,其心率识别错误率低至5%。 同时它也可以预警中暑、疫苗不良反应等情况。 iPetWeaR采用低功率的生理检测雷达技术,无需接触宠物皮肤、完全无害,设备更小,只需挂在狗狗原本的项圈上,或者直接塞进狗窝/猫窝里。 售价80美元(大概500块钱)。 iPetWeaR还表示,项圈的健康监测功能除了在家进行日常监测,对于在动物收容所的工作人员的来说,可能就更实用了。 “不要乱跑” 如何让狗狗在安全区域、你的视野范围内自由玩耍? 一个叫做Wagz的智能项圈及其应用可以划定虚拟围栏,让你的“四足朋友”呆在限定区域。 你只需在手机上花几秒钟设定一下围栏范围,然后一旦狗狗超出区域,就会收到项圈的振动、声音和超声波提示。 当然,这个项圈主要是用来训练幼犬。 此外,CES 2022还展出了一款可以训练狗狗通过按不同的按钮来表达情绪的智能产品——FluentPet(每个按钮都对应着“干饭”、“出去玩”等声音)。 那么,以上这么多给猫猫狗狗用的智能“手表”,有没有你心动的那一个呢?
荣耀Magic V体验:想要折叠屏还要骁龙8?现在只有它
「折叠旗舰,展跃万千」,这是荣耀Magic V 发布会的 Slogan。2022 年 1 月 10 日,荣耀正式发布了旗下第一台折叠屏手机,而在几日前,荣耀 CEO 赵明透露,荣耀Magic V 将在折叠形态、性能体验和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带来革命性的创新突破。这一次的荣耀Magic V,又会带来哪些与众不同的体验呢? 市面上常见的折叠屏分为了两派阵营,有以折叠后机身更加小巧的竖向折叠方式,和以展开后尺寸更大的横向折叠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两种折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为了面向更多用户的使用场景,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荣耀Magic V 此次选择的,便是后者。 做工精致,手感趁手 荣耀Magic V 一共有两个版本、三种配色,分别是 12GB+256GB(9999 元)以及 12GB+512GB(10999 元),颜色除了我手里的这台亮银色的版本,还有燃橙色和亮黑色。亮银色的背部设计十分简约,手摸上去会有棱状的凸起,给整机的质感带来很大提升,相对而言背部也更不容易沾染指纹,看起来也更具有高级感。背面的摄像头模组采用了「三体星环」,摄像头与背部的设计很协调。玻璃材质后壳的荣耀Magic V 重量为 293g,素皮材质版本为 288g。拿在手中的重量并没有很压手,重量分配很出色。侧边的指纹按键位置居中靠上,手指轻易就可以按到,解锁速度很快,也能实现较高的准确率。如果对屏幕指纹或者侧边指纹没有特别喜好的话,电容式指纹从响应速度和准确率来说,体验都是更加出色的。 「小屏」不小,「大屏」挺大 荣耀Magic V 拥有一块 6.45 英寸的外屏,屏幕比例为 21.3:9,分辨率为 2560x1080,像素密度达到了 431ppi。屏幕边缘做了微曲面的设计,官方称之为「曲面纳米微晶玻璃」,边缘处的手感摸起来很舒服,同时背部也做了相同的处理。微曲的设计不仅让握持手感更加出色,不会显得机身宽大厚重,同时也更加贴合手掌,对于日常使用体验的提升还是不小的。 除了屏幕微曲的设计,它的屏幕素质也很不错。荣耀Magic V 的外屏支持 120Hz 刷新率,在日常使用如网页浏览、游戏等体验都会更加出色,系统体验也十分流畅。外屏全局最大亮度达 1000nit,峰值最高 1200nit,在户外阳光较强的时候,屏幕显示也依然很清晰,这也让外屏的实用性大大提升。比较可惜的是虽然外屏支持 120Hz 刷新率,但硬件上并不支持 LTPO,对增加续航起到的作用相对小了一些。 在我日常使用的时候,更多时间会选择外屏使用。尤其是外出时在路上不方便双手操作,一块素质很好的外屏带给我的体验也会更好,这款外屏的操作也会更加趋近于一台正常形态的手机体验。且外屏的屏占比很高,单手使用状态下的可操作面积是很大的。外屏和背面的曲面过渡也照顾到了手感,剩下的只有重量会提醒着你这是一台折叠屏手机,但重量这部分从现有技术层面来讲,只能通过缩小尺寸来解决,但随之牺牲的也是手机屏幕的减小。 在外屏使用的这段时间,它已经可以满足我对于一款正常形态手机的使用需要。但对于一款折叠屏手机来说,它更加出色的还在里头。展开荣耀Magic V,它拥有一块 7.9 英寸的屏幕。它的内屏尺长宽比为 10.3:9,更接近一块正方形的屏幕,分辨率也达到了 2272x1984,像素密度为 381ppi,显示效果还是十分细腻的。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对比 6.7 英寸的 iPhone 13 Pro Max,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会获得更大的屏幕体验,观影效果得到很大提升,这也是折叠屏手机的优势所在。 与外屏不同的是,内屏最高支持 90Hz 刷新率,虽然刷新率不及外屏的 120Hz ,但使用体验也十分流畅。内屏的全局最高亮度及峰值最高亮度分别为 800nit 和 1000nit,内屏还拥有磁控纳米光学膜,实现了超低的屏幕反光率。更低的屏幕反光率带来的是更清晰的显示效果,这也让荣耀Magic V 在阳光下的使用体验更好,屏幕显示也很清晰,不存在看不清显示内容的情况出现。而关于折痕问题,荣耀Magic V 的折痕相较其他几家,只有从特定的角度观察才会有轻微的折痕出现,在目前来看稳稳处于第一梯队,至于在长时间使用后能否尽量保持这种状态,目前我们还没法给出答案。 左右翻折的折叠屏手机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便是让用户可以在手机和平板中间随时切换,使用场景上会更加丰富。 分屏体验,更加实用 这一次的荣耀 Magic V 出场搭载了 Magic UI 6,毫无意外的增加了更多对场景化体验的更新,这也是 Magic UI 一贯的主张方向。针对 Magic V 荣耀也运用 OS Turbo X 技术,提升了系统流畅性、系统抗老化性和系统功耗表现。但对于一款折叠屏设备来说,大屏 UI 交互的操作体验才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最突出的体验可以说是荣耀Magic V 单应用的平行视界递进显示,以及多应用、多任务的多窗口、悬浮窗口和智慧分屏等操作,让折叠屏手机的大屏尽可能的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首先折叠屏屏幕的变大不应该只是手机界面的简单放大,更多的是经过厂商研究与调查之后,给用户带来的最佳的大屏体验。荣耀在大屏幕显示的时候,荣耀Magic V 可以将不同层级的内容同时显示,用户可以不再重复进入、返回的操作,节省了操作步骤,也优化了使用体验。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各大电商平台 app,用户可以方便的在屏幕左边选取想要的产品,并直接在右边屏幕下浏览。 荣耀在对信息的展示中将 app 归纳为三类,内容性布局更适合显示大量的信息,如浏览阅读类、新闻类软件,通过优化显示方式,让信息量大增,同时还不会让整个画面十分凌乱。第二类是列表-详情型,例如系统菜单等需要分栏显示父子级关系的软件,可以提升显示和操作效率,不用再重复进入和返回两种操作。第三则是简单独立任务,一些不适合大屏显示的独立任务,荣耀Magic V 会用更简洁的样式,让用户更易查看和操作。 大屏除了能带给用户更好的影音体验外,另一项更大的提升则是多任务的处理。分屏在普通手机上的体验可以说很难让人满意,屏幕大小的物理因素摆在面前。而荣耀Magic V 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痛点,左右分屏的应用场景也更加丰富。例如多平台的价格对比、微信聊天的同时播放视频、外文文档和翻译软件等等。在直屏需要来回切换的时候,荣耀Magic V 可以做到一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是折叠屏设备的优势所在。 分屏体验上的优化是目前横向折叠设备主攻的一个方向,在这几天的接触中,荣耀Magic V 除了分屏体验本身足够出色以外,在进入分屏模式、切换模式时的操作也更加直觉化,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这一点也是我刚上手Magic V 时让我感觉非常友好的部分之一。我日常使用最多的就是分屏使用计算器,在以往的小屏设备上,分屏的操作势必会遮挡和挤占一部分内容显示,而折叠屏分屏可以更直观的操作,在体验上和观感上都很不错。 而硬件配置上,荣耀Magic V 采用全新一代骁龙 8 gen 1,与骁龙 888 相比,全新的 Adreno 730 GPU较骁龙 888 性能提升 30%,同时能效比提升 25%。关于骁龙8的性能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了,由于我们手中的是一台工程机,游戏方面的测试请大家持续关注。 旗舰级相机 来到手机背面,荣耀Magic V 采用了三颗镜头组成的影像系统,广角主摄的传感器尺寸为 1/1.5 英寸,等效焦距 23mm,光圈 f1.9 ;超广角镜头的传感器尺寸为1/2.5 英寸,等效焦距 13mm,光圈 f2.2 ;最后一颗镜头是一颗光谱增强摄像头,它的传感器尺寸为 1/2.5 英寸,等效 20mm,f2.0 光圈。这三颗摄像头的像素均为 5000 万像素,先来看一组样张。 2倍数码变焦 2倍数码变焦 2倍数码变焦 2倍数码变焦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 超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 在影像部分,荣耀Magic V 整体的表现中规中矩,无论是主摄还是超广角镜头,效果都达到了目前旗舰机型的水准,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对光线带来的画面影响做了很好的后期控制,无论是整个画面的曝光控制还是暗光下的细节涂抹感都有着很好的修正。平心而论,荣耀Magic V 并非是一款主打拍照能力的影像旗舰,但除了今年各大厂商都集体「逃课」的长焦镜头,它的整体影像水平完全没有给整机表现拖后腿。 未被阉割的长续航与快充 至于大家关心的续航方面,荣耀Magic V 搭载 4750mAh 的大容量电池,以及 66W 有线超级快充。由于折叠屏手机的空间所限,在超薄的折叠空间同时满足大电池和超级快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次荣耀Magic V 采用了非对称双电池的结构设计,满足了用户对于长续航和快充的需求。同时在握感上,手机也并没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整体握感还是很均衡的。极客之选实测充满手机共需要 46 分钟,当然由于我们手里的还是工程机,可能会与市售版本有一些差异。 更加成熟的折叠屏手机 2019 年手机行业迎来了折叠屏的爆发,2020 年新入局的厂商并不算多,算是相对平淡的一年,而 2021 年底到 2022 年初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更多厂商在推出折叠形态的设备。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完成度更高、折叠机构体验更出色。荣耀Magic V 的优势就在于第一时间把骁龙 8 Gen 1 放在了折叠屏设备之中。虽然推出的较晚,但荣耀Magic V 无论是同折叠屏设备相比,还是同骁龙 8 Gen 1 的机型相比,都形成了错位竞争,这既是荣耀聪明的一点,更是需要厂商在背后付出更多努力的部分。 骁龙 8 Gen 1 让它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竞争力,价格 9999 元起售,RAM 则对应 12GB,这让荣耀Magic V 并没有在性价比上落败,再加上春节这波消费潮,如果芯片供应和产能足够充足的话,相信荣耀能在 2022 年获得一个非常不错的「起步」。
荣耀Magic V发布:首款骁龙8折叠屏手机 售价99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植泽坤)1月10日晚消息,荣耀于今晚发布了其首款折叠旗舰手机荣耀Magic V,以及荣耀手表 GS 3和新的操作系统Magic UI 6.0。荣耀Magic V搭载了新一代骁龙8处理器,配备66W快充。售价9999元起,1月18日正式开售。 发布会开始先带来了Magic UI 6.0, 其中Magic Live 智慧引擎可以根据用户习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卡片推送,如在地铁闸口前推送乘车码、当用户在机场推送登机提醒等。 在Magic Live 智慧引擎的加持下,YOYO建议会根据用户使用手机的习惯来推荐App,在进出电梯场景中,减少直播视频和微信视频通话的卡顿时间。Magic Live 引擎还能略微提升游戏平均帧率和续航时间。 新系统带来的HONOR Connect互联协议,可以让文件在手机、平板、Windows PC之间高速同传,也可以在平板上拓展PC屏幕,并支持键鼠、文件共享,并支持Windows Your Phone. 在隐私方面,大部分用户隐私数据将在本地进行计算处理,需要传至云端的数据将进行信息脱敏。 荣耀Magic UI 6.0 将于2022 第一季度开始分批推送。 然后发布会上,荣耀推出了首款折叠屏手机荣耀Magic V,其拥有钛空银、亮黑色、燃橙色三种配色,其采用的自研超薄悬浮水滴铰链技术,可以支撑20万次以上的开合。该机折叠厚度为14.3 mm,宽度为72.5 mm,展开后厚度为6.7 mm,官方称其是目前为止最薄的折叠手机。 荣耀Magic V 有着6.45英寸的外屏,屏幕比例为21:9,最高亮度1000尼特,支持最高120Hz刷新率和1920Hz高频PWM调光。其采用的多曲面纳米微晶屏幕,声称可以把抗跌性能提升五倍。其配备的7.9英寸内屏拥有90Hz的刷新率,PPI为326,10:9的比例,其参数可比肩iPad mini的屏幕,且分屏后可变成两块尺寸为21:9的屏幕,同样支持1920Hz PWM 调光。 荣耀Magic V是首款搭载了新一代骁龙8的折叠屏手机,其运行大型游戏30分钟的平均温度为39.2摄氏度,用内屏游玩大型游戏可达4小时2分钟。支持对称式双扬声器。除了搭载旗舰级处理器外,荣耀Magic V 的电池容量为4750 mAh,支持66W荣耀超级快充,并且官方称其15分钟可以充入50% 的电量。 在影像方面,荣耀Magic V 搭载了一颗5000万像素的23 mm广角镜头、一颗5000万像素的20 mm光谱增强镜头、一颗5000万像素的13 mm超广角镜头,还有一个8x8dTOF激光对焦系统。除此之外,其内、外屏都配备了4200W像素的自拍镜头。 在安全性上,搭载独立安全储存芯片的荣耀Magic V,在被暴力刷机后仍需要密码认证,即使拆卸ROM也无法解密数据,还支持远程锁定手机内SIM卡并拒绝强制关机。 软件适配方面,荣耀Magic V的智慧分屏,支持微信内边聊天边看公众号文章或视频通话,也支持咪咕视频内的多路视频同时播放。其大屏还可以拓展电脑屏幕,让用户可以多屏联同工作。 除了荣耀Magic V和 Magic UI 6.0 之外,还发布了荣耀手表 GS 3。有环球远航、流光经典和竞速先锋三种配色,配备3D曲面玻璃,重量为44 g,厚度为10.5 mm。屏幕为1.43 英寸的AMOLED屏幕,326 PPI,最高支持1000 nit亮度。 荣耀手表 GS 3 配备8通道心率AI引擎,可以精确捕捉心率,准确率为97% 以上,还支持全天候血氧监测,心率监测和睡眠监测。其定位精度提升了167%,并支持骑行导航。 荣耀Magic V 起售价为 9999元。有12G+256G和12GB+512GB两种配置,将于1月10日22:00开启预售,发售时间为1月18日10:08。荣耀手表 GS 3起售价1299元,预售时间为1月10日21:30–1月14日10:00,首销时间为1月14日10:08–1月15日23:59。
初代iPhone长什么样?距乔布斯发布第一款手机已经15周年
(原标题:今天是乔布斯发布初代iPhone的15周年纪念日 今天是1月9日(美当地时间),这意味着自苹果前CEO史蒂夫·乔布斯站在加州旧金山的Macworld博览会的舞台上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iPhone--这款设备后来改变了一切--已经过去了15年。 最初的iPhone还是一个小东西,它有一块3.5英寸的LCD显示屏、一个普通的Home键、一个厚厚的机身、巨大的边框、一个三星处理器和一个200万像素的摄像头,但它仍不同于当时市场上的任何其他产品。 当时的智能手机依靠有限的显示面积、基于硬件的键盘和手写笔进行屏幕互动,但iPhone与众不同,因为它的物理按钮数量有限,其依靠的是多点触控显示屏,这对于用户来说显得更加亲切、互动性更强。 乔布斯将iPhone描述为集三种革命性产品于一身:带触摸控制的iPod、电话以及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今天,苹果将重新发明手机,”乔布斯曾这样说道。 自2007年以来,苹果一直引领着手机设计、决定了智能手机必须具备的特性和功能并激励着其他制造商跟随其脚步。诸如Touch ID、Face ID、圆润的设计和令人难以置信的相机技术等功能使苹果保持了竞争力,多年来它还带来了其他的改进。 没有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能与苹果的硬件和软件的深度整合或其无与伦比的芯片设计相提并论,这就是iPhone能够继续成为全球大量人口的首选智能手机的原因。 苹果在2021年1月表示,全球拥有超10亿部活跃的iPhone,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iPhone的成功促使苹果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估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公司。 每年,苹果都会设法让消费者对一个有15年历史的产品的迭代感到兴奋。iPhone 14的更新非常有希望,其中包括首次采用无凹槽设计,据悉,苹果将采用打孔式显示屏从而提供更多可用的屏幕空间。 此外,iPhone 14还有其他让人期待的东西,像性能应该会比以往更快的A16、5G的改进及创新的安全功能--如汽车碰撞检测和卫星支持在手机信号不可用时报告紧急状况。 苹果在探索iPhone之外的未来,还在为智能手机可能被淘汰的那一天做准备。第一款AR/VR头套可能会在2022年亮相,虽然它将会是笨重、昂贵的且专注于VR体验,但我们可以期待苹果在头套体验上进行的迭代和改进--直到某种头戴式可穿戴设备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
腾讯迈出元宇宙关键一步:拟收购游戏手机厂商黑鲨
36氪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腾讯拟收购游戏手机公司黑鲨科技,收购后,黑鲨整体将并入任宇昕主导的腾讯集团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一旦交易完成,这家以游戏手机为主的硬件厂商也将在收购后迎来业务转型。据 36 氪了解,黑鲨科技未来的业务重点将从游戏手机,整体转向VR设备——由腾讯提供内容,黑鲨提供VR硬件入口。 黑鲨科技成立于2017年,由小米注资成立。天眼查信息显示,由小米全资控股的“天津创业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是持有黑鲨科技46.4%股权的大股东。黑鲨联合创始人兼现任CEO罗语周,曾任华为公司中国地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 成立至今,黑鲨科技推出过数款游戏手机,行业数据显示,黑鲨目前是游戏手机市占率第一位的厂商。出于“小米系”的缘故,36氪了解到,此次收购行动也已经得到了小米高层方面的认同。 “黑鲨估值30亿元,腾讯砍到了26-27亿元左右”,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对于此次收购,36氪向腾讯方面求证,对方表示,不予置评。 从 Facebook 到字节跳动,同为社交内容巨头的腾讯在 VR/AR 领域出手只是时间问题。2014 年 7 月,Facebook(现名称Meta)20亿美元收购 oculus,目前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一千万台,2021 年 8月,字节跳动收购 Pico,作价 90 亿元。 自 Facebook 提出“元宇宙”概念风靡全球后,腾讯也不想错过这一巨大风口。去年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后,马化腾在业绩电话会议上强调,公司拥有大量探索和开发元宇宙的技术和能力,体现在商标方面,此前腾讯接连注册了“王者元宇宙”、“天美元宇宙”、“QQ元宇宙”等商标。 更早的时候,2020年底,马化腾已经向业界抛出过一个响当当的概念“全真互联网”,他对此的解释是,“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比现下的元宇宙更早做出定义。 马化腾还表示,随着VR等新技术、新的硬件和软件在各种不同场景的推动,又一场大洗牌即将开始,就像移动互联网转型一样,上不了船的人将逐渐落伍。 而收购黑鲨,入局VR,探索硬件入口,腾讯再次迈出了布局元宇宙关键一步。 要做VR,为什么选了一家手机厂商? 为了发力元宇宙,内容型互联网巨头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作为入口,VR和AR设备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 类似的案例已经有很多。Facebook收购Oculus,字节收购Pico,以及Snap收购了WaveOptics,都是出于“内容+硬件”的逻辑。腾讯不缺内容、不缺场景,要快速补齐硬件缺口,收购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腾讯的紧迫感不言而喻。36氪了解到,在此前对Pico的收购案中,腾讯早在去年3月份已经参与谈判,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字节加入竞价后选择放弃。虽然对Pico的收购铩羽而归,腾讯并没有放弃继续扫射其他的VR和AR项目。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AR/VR项目,都和腾讯接触过。”有消息人士告诉36氪,接触过的项目包括大朋、影创、小派、HTC、爱奇艺智能等等,“但腾讯尚未决定投资/收购哪一家”。 令人感到意外是,黑鲨科技此前没有任何 VR 背景,腾讯为什么会选择收购这样一家游戏手机厂商? 以游戏内容见长的腾讯,入局VR,很大概率会集中开发游戏场景。相比Pico这样的专业VR创业公司,黑鲨的优势一方面在于,有足够的游戏know-how,积累了一定的重度游戏玩家和游戏适配经验。另一方面,VR设备依旧逃不开高通芯片,黑鲨在过去四年的时间里,也有足够的和高通合作经验,以及对芯片平台后续的优化调校经验。 腾讯和黑鲨双方并非没有合作基础。2020年1月,腾讯游戏和黑鲨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推出腾讯黑鲨游戏手机3。 但手机厂商相比专业的VR团队略显不足的是,在VR的算法和技术方面尚且欠缺——不过据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手机厂商要补上这一短板并不算困难。 目前国内的VR产业链上已经有了成熟的供应商技术方案,有行业人士表示,“要推出一款完整的VR产品,上百人的团队,花几千万就可以做到”。 有尽调过黑鲨团队的知情人士表示,黑鲨的团队组成以研发为主,并且多数来自于酷派、华为等手机公司,“比较擅长把其他领域的技术移植到游戏手机上,创新能力不错”。融入腾讯体系后,黑鲨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如何大量增加开发VR设备的人力,补齐这些技术上的短板。 在黑鲨内部,这项工作实则早已开始进行。据36 氪了解,黑鲨团队早在去年末的时候,已经在开始对VR业务进行深入探索,“到处在找人聊如何做VR设备”,多名行业人士均向36氪表示。 黑鲨科技CEO罗语周 小米为什么想卖黑鲨? 转型VR,对于黑鲨来说确实也是一项不得不做的战略决策。 在小米体系当中,三家独立手机厂商的定位是:小米负责高端化、Redmi红米包圆中低端领域,黑鲨则专注游戏手机细分市场。 但黑鲨所在的游戏手机市场,似乎并没有最初想象中那么广阔。国内三大游戏手机厂商从2017年开始入局,没有真正打开游戏手机市场——国内手机游戏用户大盘是7亿左右,而游戏手机却一直小众,2020年出货总量只有100万左右,是大众手机动辄数亿出货量的零头。 尽管如此,游戏手机依旧面临着激烈的竞争。vivo子品牌iqoo、OPPO系的realme和一加、甚至是同为小米系的Redmi都在做主打游戏功能的手机。 基于种种客观环境,36氪了解到,黑鲨早前已经有过从小而美转型做大众手机的考虑,落实到产品层面,考虑过推出多款覆盖高中低不同价位段的游戏手机产系列。 只不过,这一产品规划接下来是否落实,目前尚无定论。但显然,在元宇宙风潮下,VR游戏是比游戏手机更有想象力的硬件方向。在被腾讯收购之前,早在2021年年初,黑鲨已经释放出融资需求,并且已经有多家资方进行尽调。 除了基于自身的业务考虑,与小米关系的微妙变化,或许也是黑鲨考虑从小米系脱离的关键原因。 黑鲨与小米系之间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去年。去年4月份,Redmi发布的K40游戏增强版,就是一款主打游戏场景的手机。 有行业人士告诉36氪,Redmi其实最初的规划是成立一个单独的游戏手机系列,但这一想法在内部得到了黑鲨方面的反对。 “最后还闹到了雷军层面,小米内部分了两个阵营,卢伟冰一派希望自己做(游戏手机),但有一部分高管支持黑鲨”,有多名知情人士向36氪表示。最终结果显而易见,Redmi做了妥协,只是把这款游戏手机融入K40系列,作为一款变型机发布。 在小米强攻高端化的情况下,Redmi的施展空间显而易见,只能向性价比游戏手机的横向扩张。黑鲨这次脱离小米体系,某种程度上对于Redmi也是一种“解脱”。 总体来说,如果最终腾讯对黑鲨的收购完成,在小米体系,这是互相成全的决策;在腾讯和黑鲨之间,由于收购价几乎只有此前Pico作价(90亿元)的三分之一,对于腾讯来说,这其实是一项颇具性价比,并且各取所需的收购行动。
尴尬:马斯克的“反堵车”地下高速隧道竟然堵车了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步攀升,堵车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所要面对的现实,为此,马斯克注册了“无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企图通过修建地下高速隧道的方式来解决堵车问题。 不过,这条号称“彻底解决堵车问题”的地下隧道竟然堵车了!这下马斯克可真的是尴尬了。 近日,2022年CES展已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拉开帷幕,为避免地面堵车,有不少观众选择体验一下特斯拉CEO马斯克旗下“无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的LVCC Loop地下隧道,不归随着车流的涌入,这条隧道竟然也出现了拥堵。 针对此,不少国外网友开启了“吐槽模式”:事实证明,解决交通拥堵的“未来交通”已经开始拥堵了;奇怪,我还以为特斯拉的单行隧道会好用呢(有点气)。 “无聊公司”致力于将汽车从地上公路转移到地下封闭的隧道进行“点对点行驶”,从而大幅提升通行效率,其首个项目是位于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LVCC)下方的隧道环线。 LVCC环线于去年5月开始试运行,然而真正体验后,参与其中的人都表示大失所望,此前宣传时该公司表示进入隧道的车速可达250公里/时,且可自动驾驶,但实际情况是,最高行驶速度仅64公里/时,而且还需要雇用司机。 此外,还有网友反应称,隧道内道路太窄,而且没有设置应急车道,一旦进入其中的车辆出现故障,将会非常危险,此次堵车的出现,也进一步证明了“堵车”果然是个世界性的老大难。
锂矿行情还没完?特斯拉锂矿供应商高管持续增持自家股票
财联社(上海 编辑 刘蕊)讯,在锂矿价格已经高企之际,在美股上市的澳大利亚锂矿商皮埃蒙特锂业的高管,仍在增持自家公司股票,显示其对锂矿价格和公司前景的看好。 作为特斯拉的锂矿供应合作商,该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备受行业关注。该公司目前正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皮埃蒙特地区进行勘探,此前公司已经与特斯拉达成协议,一旦矿山投产,将向特斯拉供应锂。 在锂矿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去年,皮埃蒙特锂业的股价已经翻了接近一番,全年收涨98%,收于52.46美元。相比之下,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27%。就在2021年接近尾声时,该公司的两名内部高管还在继续买进该公司的股票。 高管:或会回到去年高点 根据公司最新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显示,12月29日,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布鲁斯•查克(Bruce Czachor)以1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1933股股票,每股平均价格为51.49美元。收购完成后,查克目前拥有10517股股票。 查克表示,他购买该股是因为其相信公司的长期前景。他拒绝透露股票的合理价格,但指出,他看到了“公司的成功和改善”,股价应该会回到早些时候更高的水平。去年3月,该公司股价曾一度升至52周盘中高点88.97美元。 在此前的12月15日,该公司董事长杰弗里•阿姆斯特朗(Jeffrey Armstrong)已经投入12.5万美元增持了2500股,平均每股价格为50美元。增持完成后,阿姆斯特朗现在拥有25000股。 阿姆斯特朗去年下半年已经几度增持公司股票。去年9月,他以12.772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2500股,平均每股价格为51.09美元;去年7月,他以17.4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2500股,平均每股价格为69.62美元。 年底前或开始建设新的锂矿 摩根大通分析师兰顿(Tyler J. Langton)认为,皮埃蒙特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前开始建设一座锂矿。 他在研报中写道,该公司可能会在今年第一季末或第二季初获得该项目的国家采矿许可证。 兰顿写道:“鉴于皮埃蒙特的地理位置、环保形象和采矿成本低廉,我们仍然相信它将是电动汽车供应链中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 他对该股的评级为“增持”,目标股价为84美元。
说这家汽车芯片巨头掉队的 开什么玩笑
2021年下半年,车厂对激光雷达与高算力芯片的渴求与营销噱头,以及英伟达自动驾驶芯片Orin的强势出击,让辅助驾驶芯片市占率高达70%的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不可能感受不到来自中国市场的强大压力。 而非常有趣的是,即便Mobileye在本周发布了L4级自动驾驶芯片,让一众人惊呼“这家以色列公司不再被擅长磨叽的英特尔‘附身’,终于要支愣起来了”,但仍有很多人不看好Mobileye的未来。一位工程师甚至非常直白地向我们表达了观点: “没什么可比性,这家汽车辅助驾驶芯片巨头的动作太晚了。” Mobileye CEO Shashua 这些年来,对于很多高阶自动驾驶(L3以上)从业者,英伟达的确是“永远且唯一的神”。因为5年过去,现实仍然残酷而直白:摊手,就是没有其他同类产品可以选择; 而2019年开始,高阶自动驾驶风潮被特斯拉和新势力们强行拉入消费级汽车产业后,英伟达也随之成为老顽固们最好的选择—— 2019年发布自动驾驶芯片 Orin 后,样片在2021年陆续到达了自动驾驶公司与车企手中,多家车企宣布未来车型将有 Orin 一席之地,而这必然会挤占Mobileye未来市场。 “如果从营销上来看,无人驾驶是噱头,而其中最大的噱头就是算力。我不确定这些算力是否真的能被充分用到,但英伟达提供了一种不是特斯拉但是可以比得过特斯拉算力的选项,而这点是Mobileye没有的。 如果从技术上看这件事情,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车企开始都自研算法了。如果算法自研,那么大家需要的就是开放的硬件产品,而Mobileye本身不足够开放,或者说没有英伟达开放的软件工具链那么完整。” 一位软件工程师认为,从营销和技术选择上看,Mobileye都没有什么优势。 “另外从英特尔角度来看,CPU这边英特尔与AMD相争略处下风,在Mobileye上有多少资源倾斜,或者在不触碰英伟达专利的情况下,有多少选择空间,看上去都不是特别乐观。” 以上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但很多人深以为然。 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在汽车产业里,搞科技创新噱头已被逐渐合理化(上一个是手机产业)。在马斯克把L2+功能称为“全自动驾驶”的带头下,在汽车产业里,任何夸张说法似乎都显得不过分了。 另外,对于具备超强软件生态与工具链的英伟达来说,2022年量产的 Orin 绝不代表他们2025年的实际水平。而Mobileye要在2025年量产的EyeQ Ultra,要比的到底是2022年量产的Orin,还是2025年的英伟达水平? 如果说两家公司比的是承载L4以上自动驾驶的硬件能力,非常明显,英伟达赢。 不过,在L4后面加上一个“消费级汽车”,则是另外一会儿事。 图片来自eeNews Automotive 当然,必须注意,L4自动驾驶芯片也被一些分析师称为“上市前为估值的最后一搏”。 因为另一个事关 Mobileye 未来5年商业前途的大事,便是上个月让整个华尔街为之侧目的“英特尔分拆上市计划”。 这家被英特尔在2017年以153亿美元的超高价(约为其同年销售额的42倍)收购的以色列辅助驾驶芯片小巨头,将会在2022年独立进行IPO,估值高达500亿美元。 当然,英特尔,这家目前市值几近停滞的半导体巨头,此次拆分目的有点过于明显——筹集足够多的资金,来填自己在2021年画出的“投资至少800亿美元在全球各地建立晶圆厂”大饼。 但这次IPO计划在华尔街也引起了极大争议—— 虽然Mobileye的年收入在2021年终于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但对辅助驾驶业务未来5年的收入预测,以及未来3年内面临来自英伟达与其他中国新兴自动驾驶芯片公司的挑战,不少分析师对500亿估值提出了质疑。而IPO时间越推迟,越不利于其估值。 另外的确如上所说,英特尔对于Mobileye究竟有多少资源倾斜,以及英特尔在拆分Mobileye后,自己的传统业务能力是否会被曝光地更加彻底(毕竟有AMD虎视眈眈),都令人怀疑。 譬如,此前作为子公司,Mobileye并未明确表态使用了英特尔的工厂制造芯片。根据公开资料,其早期的 EyeQ 系列处理器使用了意法半导体(STM)的制造工艺,而其最近一代产品则选择了台积电。 Mobileye的路测车 因此,综合中国汽车市场的野蛮生长与全球技术趋势,尽管2021年 Mobileye 业务收入涨幅达到了历史性的30%,甚至2022年涨幅预计将高达40%,对这家以色列公司的唱衰之声却纷至沓来,不绝于耳,尤以国内最甚。 甚至有文章直接称“Mobileye已掉队,时代落幕”。 于是,这家一直在外界形象中极为傲娇和少言的以色列芯片公司,在2022年CES上,将演讲的最大“火力”集中在下一代L4级自动驾驶芯片的能耗与功率上。 当然,这个产品虽然绝不是短期内的想法与成果,但回应市场杂音和竞争对手英伟达的目的与情绪却呼之欲出—— 你的强项,可能是我的弱项。而你的弱项,恰恰是我擅长的。 算力不高?但不要低估我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一家企业最最突出的东西,来直接代表一家企业。譬如说到英特尔就是CPU(有人知道他们在量子芯片研发上也很牛逼吗),说到华为就是手机和通信设备,说到英伟达就是显卡,说到Mobileye就是辅助驾驶… 然而有趣的是,只要你翻看过Mobileye每年的CES演讲,他们连续3年的战略规划时间表上,2025年的目标一直都是推出“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服务&产品”(当然这个词谁说我都不信)。 图片来自2022年CES 之所以Mobileye一直被认为保守和“落后”,是因为他们从2004年成立,再到2014年终于成为辅助驾驶首屈一指的Tier1&2,身份注定了它体现的永远都是车厂意志。 如果非要说哪一点落后,那么就是标准汽车供应商一直需要要按照汽车产品更新计划,而非技术更新计划:每一代新产品相隔数年,且都是对此前产品的重大升级,一切的基础是“可靠”;而不是某CEO强势要求工程师修改一个细节就可以迭代的东西(当然这个也不啥好事)。 不过,对于这家虽然技术理念较新,但已经成立超过17年的科技公司来说,他们在过去两年里有了一个明显变化——虽然卖的仍然是辅助驾驶芯片,但基本把围绕“L4级以上无人驾驶汽车”能想到的所有关键技术点都做了个遍: REM地图绘制技术(高精地图)、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系统,一个希望能“统一”汽车产业自动驾驶安全责任归属的标准——RSS责任敏感安全模型,以及2021年让我们想不到的无人出租车2C端服务平台(MaaS)。 就差发布一枚L4级自动驾驶芯片了。 而这个本周刚在CES上公开基础参数的自动驾驶芯片产品 EyeQ Ultra,虽然建立在 Mobileye 很早就开发完成的4种自研加速器之上,但很快就引发了“算力不足”的争议——只有176Tops(处理器运算能力单位,一般情况下做人工智能训练通常需要较高的算力),这是英伟达水平的1/5。 但没想到,Mobileye CEO Shashua 教授,这位一直被公认为业内嘴巴极为犀利的以色列大叔,一上来展现的,竟然是“自刀”能力: “跟竞争对手(别怀疑,这里就是指的英伟达)的数字相比,176 听上去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大概只有竞争对手号称算力的1/5。但关键的不仅是算力,更重要的是效率。” 他直接点明了一个芯片工程师多年来血泪验证过的观点——只有深入认知和了解软硬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才清楚,到底用什么样的核支持什么样的算法。 而证据则来自于他们在各地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行经验,因为这些车由8颗EyeQ 5(他们最新一代量产的辅助驾驶芯片)驱动,而176TOPS大概是10颗EyeQ 5芯片算力的总和。 “通过一个单芯片的电子架构就可以驱动L4,而系统能耗不到10W,价格是几百美金。在成本和能效方面,这是一个重大进步。” 这几个维度,是车厂的“七寸”。 如果这样思考,2023年才会有样片的Mobileye,的确落后于早就在高阶自动驾驶市场占据主动的英伟达;但L4消费级汽车重视的能耗、成本与功效,以及十几年的车厂配合与联动经验,能帮Mobileye获得一些小跑机会。 而另一边,虽然很多媒体统计了英伟达 Orin 拿到了大量汽车品牌订单,但据一位有经验的汽车芯片工程师透露,虽然英伟达的产品的确很强,但大多数车厂在测试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边是车厂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才和能力把芯片性能全部释放出来,另一边则是英伟达并不会太care服务能力。 “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挂在那里的尚方宝剑,你能拿到,但你不一定‘有命’去用。拥有软硬件协同与调优能力的工程师其实非常少,更不用说车厂了。” 而Shashua想强调的就是目前市场反馈的情形——低Tops的情况下,如果算力被使用地非常高效,不一定超不过高Tops产品。 也就是说,通过好的软硬件设计可以实现高效与精益计算的平衡。而这是否是一种技术优势?就交给业内的汽车芯片调优工程师来判断了。 这其实很容易让人回忆起2018年一大波手机厂商,都拿“AI手机”作为营销噱头,并且与高算力AI芯片直接挂钩。但实际上,据当时芯片工程师透露,其实手机上远远没有那么多AI功能可以用到后者的算力。 另一个被忽略的实力——雷达系统 很遗憾,由于Mobileye给外界呈现出的总是一种“傲娇又低调的气质”,因此他们每年在CES上才会开设的技术外露小课堂,很容易被太多造型夸张与噱头型概念科技产品所掩盖。当然,骄傲的以色列技术大师们也不在乎。 而去年,曾有人问起英伟达继 CPU 之后,下一个最有代表和影响力的产品究竟是什么,有分析师竟然说出过一个特别有意思且另类的答案——可能是Mobileye的激光雷达芯片。 激光雷达,这个汽车产业寄希望跃升至L4自动驾驶汽车的现象级零部件,除了引发一波又一波创业热潮,也是华为与大疆牢牢握在手里的车载产品。然而,并没有很多人了解Mobileye在去年发布了激光雷达芯片,而且是难度极大的FMCW(调频连续波)技术路线产品。 去年1月,他们公开FMCW激光雷达芯片的消息曾让我们极为震惊。要知道,一家做感知系统的公司,迈入了一个看似与原有市场不相关的硬件领域,而且选择的是相对难走的路,这在业内屈指可数。 除了原有的芯片设计与生产经验,Mobileye其实跟诸如 Aeva、被Aurora收购的Blackmore 以及Voyant Photonics 等激光雷达 FMCW 芯片创业公司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后者甚至刚刚才拿到A轮融资。 但从今年 Mobileye 的一系列动作中,其实我们反而愈加明确了 Mobileye 这样做的目的—— 除了维持对辅助驾驶技术市场的紧密控制,自主研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L4自动驾驶芯片以及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都是在站在车厂角度,深度横向交错实验“如何在大幅降低传感器成本,和保持低功率与长寿命的前提下,实现高阶自动驾驶”。 与 Shashua 在强调 Mobileye L4自动驾驶芯片低功耗优势差不多,FMCW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芯片级产品成本与稳定性,以及人眼安全与测距性能的最佳平衡。 然而,由于这一路线实现难度极高,目前成果较少,所以全球在开发这项技术的公司应该不超过10家。 当然,国内头部激光雷达企业可能并不在乎——毕竟目前国内2022~2024年很多新车型早就定好了使用谁家的固态激光雷达。 但实际上,这个目前最重要车载细分市场所追求的“技术、车规与成本的最佳配比”,还远未有定局。就连狂拿车厂订单的国内激光雷达“二大龙二小龙”,其内部也在持续研发不同的技术路线。 无论如何,寿命长、稳定性以及保证最大限度的安全性,本就是刻在全球主流车企里骨子里的东西,而“芯片化”将是最靠谱的形态。所以,激光雷达创业公司将会遭遇的对手,将远远比现在市面上有的更强大和可怕。 然而,这个Mobileye亲口说将会在2024年量产的激光雷达硅光子芯片,其实仅仅是企业内部雷达开发团队的分支之一。 这三个未来会发布的新产品——L4自动驾驶芯片(左)、被重新定义的成像雷达(中)以及FMCW激光雷达芯片,被Shashua称为未来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 他们通过各国L4级路测车与地图测绘车,既收集了必要的软件训练数据,也在做摄像头感知系统与雷达系列产品的性能创新实验。 有趣的是,他们并不想把摄像头与雷达等各种传感器做融合处理(这是目前产业持有的主流观点),而是坚定认为,L4级真正的冗余概念,应该是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作为相互完全独立的子系统。 “如果做这样一个由两个子系统组成的冗余系统,不仅能提升鲁棒性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也更容易验证系统真实的效率。” 更有意思的是,以色列技术专家“敢想敢做”的脑回路,在他们另一个激光雷达分支路线中体验的淋漓尽致—— 你只是名字叫激光雷达而已,但凭什么毫米波雷达,就做不到你能做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重新定义一下? 而这个想法基础,又是车厂的成本思维——传统雷达成本大概是激光雷达成本1/5~1/10。 其实这个想法早在4年前激光雷达(那时机械式为主流,价格高达几万几十万)还远未被车厂接纳时,便有国内毫米波雷达企业提出过,然而之后就没什么后续了。但这位以色列大叔刚刚展示了他们利用深度学习做出的成果: 通过神经网络的训练,让传统毫米波雷达输出的数据质量达到了几乎跟激光雷达数据一模一样的程度; Mobileye训练了神经网络使用的数据是传统雷达input与激光雷达output,当把雷达和激光雷达放在一起,用激光雷达作为神经网络输出,将雷达映射到激光雷达上,两边效果基本一样 甚至让毫米波雷达的输出数据,呈现出与摄像机图像几乎一样的效果。 这很难不让我想到当年谷歌发布 Pixel 手机时,让人过目不忘的软硬件协同能力——的确,在算法足够牛逼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补足硬件一些性能上不足的。 不过,就像开头所说的,有时候噱头也很重要——激光雷达等很多新型传感器如今在国内也是品牌营销的一部分。 但无论如何,既然选择在这两年陆续发布激光雷达与L4自动驾驶芯片,聪明的以色列公司应该把很多因素都纳入到自己未来几年的商业版图里。 总之,不夸张,永远不要小看全面掌握了自动驾驶软硬件之间系统联动能力的公司,永远不要小看以色列人的创新力。 写在最后: 那么,Mobileye未来是否会依赖英特尔强大的芯片制造能力? 虽然此前并没有凸显这部分优势,但2021年5月英特尔发布的IDM2.0战略里,明显把Mobileye作为自己未来战略版图的关键部分: 投资100亿美元在以色列兴建芯片厂,同时投资4亿美元扩建Mobileye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中心。 另外,Mobileye十几年来交付的除了1颗芯片,其实在复杂的商业市场里,更重要的是支付过的巨大车厂磨合成本,以及他们在全球各地,特别是国内,早就与各类代理商建立的盘根错节的利益纽带。 “不可否认英伟达非常强,但媒体上露出的与全球范围内产业里Mobileye经历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 一位供应链人士指出,英伟达与当下所谓国内L4自动驾驶芯片公司,势头虽猛,并没有撼动Mobileye的市场。车厂的态度其实很微妙,因为车厂永远不可能站在一家芯片厂背后。 “不过Mobileye的确需要更多的开放性,无论是软件还是信息披露。他们典型属于做了很多,但长期做隐形冠军习惯了,几乎不怎么提及的企业。” 但一旦出来公开说话,就必然有的放矢,甚至引起轩然大波。 不得不说, Shashua这位以色列大叔,其耿直的脾气、非凡的技术解析口才与讽刺性文笔,不仅凸显了Mobileye作为细分产业巨头的骄傲,也证明强者之间的竞争,才最有可能引发行业变革。 当然,也最有看头。 就像2019年初,Shashua这一纸振动产业内外的“英伟达‘抄袭’ Mobileye 安全敏感责任模型(RSS)告天下书”——《创新需要独创性》一样(以下为截取): “据说‘模仿’是最真诚的奉承形式。我们的创新并没有被忽视,许多人都赞同我们开创的相同概念。特别是有一个行业参与者习惯于追随我们的脚步,今天我想就其最新的仿制品澄清事实。 我们提出的RSS发表在2017年的一篇学术论文中。我们曾公开分享了 RSS 背后的所有技术细节和数学知识,因为我们相信自动驾驶车的安全理念不应该是独有的,这个行业应该与政府合作,共同研究安全驾驶的意义。 我们公开邀请了整个行业来贡献他们关于如何改进 RSS 的想法。2018年英伟达响应这一号召,就相关合作事宜进行沟通,我们非常高兴。但后来英伟达退出合作关系时我们感到很困惑。 想象一下,当英伟达CEO黄仁勋上周宣布了一种“史无前例”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模型(SFF)时,我们到底有多惊讶。出于对英伟达‘首创’的好奇,我们急迫阅读了 SFF 白皮书,结果却很上头——我们感觉自己在照镜子。 如果模仿是最真诚的恭维,那么英伟达肯定对我们评价很高。很明显,英伟达所谓的‘首个’安全概念是我们两年前发布的RSS模型复制品。在我们看来,SFF只是RSS的低劣版本。 某种程度上,如果说英伟达这方面有什么创新,那也只是语言上的创新。” 请神仙们继续打架,这样才有利于产业真正的进步。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一天一个价” 新能源车牛市催生千亿回收市场
2021年前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累计产量突破300万辆,销量接近30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12.7%。 据中汽协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7%。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同时,行业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退役动力电池处理,也逐渐走向台前。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超20万吨,市场规模达100亿元;到2025年,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或将超400亿元;到2030年,三元锂与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将成为千亿级市场。 电池的回收利用在未来会是一个“老大难”?还是将成为一片新蓝海? 一方面,动力电池的上游原材料镍、钴、锂等金属价格波动之剧烈超出市场预期,如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已从2021年初的5万元/吨,一路跳涨到近期的29万元/吨,涨幅达480%,最高报价甚至突破30万元/吨,而钴价也已创近3年来的新高。 另一方面,供需矛盾加剧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纷纷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除了宁德时代大手笔投资电池回收以外,2021年下半年,LG能源、SK创新、三星SDI、特斯拉、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企业纷纷入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眼下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异常火爆,电池回收价格屡创新高,“一天一个价”、“折扣系数甚至出现倒挂”…… 从被人忽视“收破烂”的行业,如今摇身变成炙手可热的“香饽饽”,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潮,相关的回收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抢电池”致折扣系数倒挂:回收前端无钱可赚 2021年以来,作为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锂、钴、镍等价格大涨,锂原料碳酸锂较年初时涨幅已近5倍,钴价“破5”指日可待,镍价也是创了近7年来的新高。 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友循环”)是华友钴业(603799,SH)的全资子公司,是动力电池回收头部企业。公司总经理鲍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金属价格提升越多,意味着大家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关注度就越高,动力电池的回收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红火不难想象。“每家企业出来的电池都有众多买家趋之若鹜。”鲍伟说,伴随金属价格的增长,电池回收价格也屡创新高。 “大家都抢得很火爆,回收价跟海鲜一样,一天一个价。”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钨业(600549,SH)控股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区汉成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些厂家预计后面还会涨价,会把后面几天的价格提前报出来。 废电池回收通常会以招投标方式来进行,而竞争到底有多激烈,一家回收企业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有时候投标时只有两三个点的利润大家也要做,只要不亏本,为了维系客户或者争取一些量,有时候也要争取拿订单。“正常的话我们至少要8~10个点利润才会做。” 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回收的折扣系数甚至出现倒挂的现象。 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德美”)董事长赵小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三元锂电池为例,之前按照钴镍含量回收的折扣系数可能是70%、80%,2021年已经到了90%多,甚至出现超过100%的倒挂情况。 折扣系数是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购买退役电池时的定价方式。记者了解到,企业购买退役电池时是以里面钴或镍的含量打折来买,比如上海有色金属网钴的价格是30万/吨,企业买电池时就会以30万/吨打7折或6折的价格来计价,去算电池里面有多少金属。 一旦折扣系数倒挂,就意味着“这些收电池的厂家从前端已经没钱赚了”。赵小勇说,正常电池回收的每一阶段应该都有利润,相当于这一阶段就没有利润了,只能靠后端的利润去补贴前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拿到货源。 尽管如此,赵小勇表示,2021年整体的回收量还是比前一年明显多很多,另外有关回收的信息量(比如告诉企业哪里有废电池)也比前一年明显增多了。 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何叶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电池回收市场一直是卖方市场,原因是电池报废高潮尚未来临,目前主要是一些公交公司、旅游等一些特殊行业出现了退役电池,乘用车市场的退役电池并不算多。 在鲍伟看来,三方面原因导致市场非常红火:一是原料缺乏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幅涨价;二是动力电池回收是热门行业,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导致竞争加剧;三是部分企业把电池回收作为战略布局,不在意短期营收。 另一方面,工商注册数据也显示出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炙手可热。2020年是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量的高峰期,全年新增2579家,同比增长253.3%;2021年上半年新注册了9435家,同比增长2611.2%。 资本纷纷入局的背景下,头部企业产能也在不断扩张。鲍伟透露,该公司目前正在新建广西退役电池处理基地。 豪鹏科技是国内最早从事废旧二次电池回收及加工利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区汉城也告诉记者,“我们也在想办法扩张。” 动力电池回收困境:不到三成退役动力电池流向规范渠道 赵小勇认为,退役电池报废高峰期尚未来临,但由于行业“炒得过热”,众多企业入局,很大程度上造成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另外确实有不少退役电池被非正规企业分流了。” 2021年12月23日,工信部公布第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业内惯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白名单”,目前累计共有47家企业入围。 所谓非正规企业,业内泛指除白名单企业外,一些没有营业执照的小作坊以及经过工商注册批准但回收过程不规范的企业,比如环保管控不符合工信部管理规定等。 区汉城所在的豪鹏科技是第二批“白名单”企业,他告诉记者,正规企业回收成本要比小作坊高很多,比如退役电池属于第9类危险品,需要采用专门运输车,另外在自身管控上,也需要配备各种环保、安全设施,但小作坊大多不具备这样的资质。 因此,退役电池货源的争夺如此激烈,除了正规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正规企业与非正规企业以及贸易商之间的竞争。赛德美也是白名单企业之一,赵小勇说,“非正规企业成本更低,它拿货的价钱就可以出得比我们更高。” 这意味着退役电池的去向是市场决定的,换句话说即“价高者得”。 何叶表示,据统计,目前规范渠道能收来的电池全行业加起来只有约3万吨,但流向非规范渠道的至少有10万吨以上。截至2020年,我国累计退役动力电池超过20万吨。 华友循环旗下两家企业分别位列第一批和第二批白名单企业名单。鲍伟坦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从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等开始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中部分整车厂、电池厂出现倒闭,其电池和车辆有失控现象,有一些产品进入了灰色产业链。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77.7万辆,这被鲍伟看作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转折点。也正是在这一年,他进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鲍伟直言,近年来最直观的感受是行业逐渐向阳光化、透明化发展,而且越来越规范化。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我们合作的乘用车车企、公交公司都逐渐走入合规拍卖流程。”鲍伟说,随着乘用车大量增加,预示着行业未来会越来越规范,当然这还要通过更加严格的政策去保障。 区汉城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碳追踪技术逐渐普及,将有力遏制退役电池流向非正规渠道,相信通过政策指引、行业协会呼吁等,行业会从无序逐渐变得有序。 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的核心修订小组成员,赵小勇透露,新版管理办法增加了很多务实内容,鼓励正规企业之间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限制正规企业与非正规企业进行交往。 “因为很多非正规企业回收处理过程中的产物实际上也有不少流向了正规企业,切断了市场自然就无法生存了。”他说。 电池梯次利用遭遇信息不透明难题,未来车企数据有望对回收企业开放 当一块动力电池的实际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理论上就应该退役了。目前退役动力电池有两种回收模式,即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前者是将已退役的动力电池拆解重组后,应用到储能等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再生利用则是提取报废电池中的钴、镍、锂等价格昂贵的金属材料。 具体到动力电池回收的两种模式,也呈现出从“野蛮生长”到技术逐渐进步的过程。 多位受访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般而言,只要有梯次利用价值的退役电池都会先经过梯次利用,在其他领域尽可能“吃干榨净”,才去做材料再生或物理修复。 “梯次利用的领域很广。”赵小勇说,主要面向替代铅酸电池的一些市场,比如低速电动车、移动充电车、太阳能灯杆灯具、电动叉车、小型的厂房屋顶储能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梯次利用目前尚处于探索应用模型、商业模型、安全模型的过程当中。梯次利用电池主要进入到备电、低速车等领域,而部分不合规退役电池进入到梯次利用后会带来一定风险。 鲍伟认为,电池的梯次利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众多退役电池中挑出合规电池进行梯次利用;第二阶段随着技术研发系统成熟,更多退役电池都能用,并且不同种类、不同状态电池可以在一个系统使用,这个阶段可能还需要2~3年来完善系统之后,才能具备商业化价值。 在他看来,制约梯次利用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现在退役的主要是2015年/2016年的电池,质量普遍较差;二是技术上还需要不断开发,包括退役电池的检测技术,再到梯次利用的产品打造技术,再到运营平台的搭建,以确保电池的经济性,最后还要做到安全监控,确保退役电池的安全使用和可回收。 区汉城坦承,梯次利用确实存在一些难点,一是退役电池检测面临车企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壁垒;二是在无法破除壁垒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更安全快速地进行拆解。 他解释,梯次利用比较大的成本一是拆解成本,一是检测成本。在拿到电池包去做梯次利用时,车企基于技术保密,回收企业是读不到电池内部信息和通信协议的。 “如果车企能跟回收企业联动开放一些数据,建立起整体的评估模型、数据模型,回收企业就能更快速地甄别退役电池的生命周期、电池性能等各方面信息,大大降低梯次利用成本。”区汉城说,另外,如果能做到整个电池包模组化的梯次利用,就可以省掉拆解和检测成本。 鲍伟感叹,数据是整车企业的核心机密,他们不愿意开放也正常。“其实现在已经有突破了,回到2018年,别人谈都会不跟你谈这个事,现在大家已经开始谈我们怎样可以做成这件事。”鲍伟透露,公司已经与某车企签下合约,可以利用车企的知识产权来共同运营梯次利用,“这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他表示,随着动力电池质量越做越好、寿命越来越长,加上换电模式的推广,梯次电池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占比也会越来越高。 回收技术路线:火湿法联动可使产业链更短、提取率更高 再生利用目前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赵小勇告诉记者,再生利用方式有两类: 一类是传统冶金工艺,包括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两种,目的是要提炼电池里的钴镍锂锰等有价金属。 另一类是赛德美正在做的物理化回收工艺,即把电池拆分开,对正负极材料直接进行修复,这种方式流程短、更环保。“未来可能还有生物法,目前还在试验室阶段。” 当前国内主要采取传统湿法冶金工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退役电池回收再生处理主要工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电池包物理拆解,有的到模组,有的到电芯; 第二阶段将模组或电芯撕碎,之后再经过重选、磁选(通常指矿物选杂质的选料方法)等把正极粉和负极粉筛选出来,形成黑粉(正极粉和负极粉的混合物); 第三阶段叫湿法冶金,加入酸碱溶液提取金属元素。 “我国湿法冶金工艺相对成熟,优于海外,金属的回收率也比较高。”区汉城对记者表示,不过在第一阶段,从电池包到模组或电芯的自动化拆解还需要提升。 鲍伟解释,电池包种类非常多,目前仍以人工拆解为主,未来将逐步转化为人工和设备相结合,最后希望能实现全自动化。“电池拆解是一个逆向制造,有时候会比正向难得多。因为它要提升逆向制造的工艺装备水平,甚至是要开发专用设备。” 而在第二阶段,需要提高的是如何使环保性做得更好,这方面相对而言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赵小勇提到,因为电池在拆解过程中需要低温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后端要加酸碱进行强刺激,有可能会产生废酸废碱,还有大量含酸碱的废渣,这些东西若处置不当,很容易污染环境。 “第三阶段的湿法冶炼已经比较成熟,当然在成本控制等方面,业内还在不断探索一些先进技术。”区汉城说,特别是在环保控制方面,大家在研发过程中也提出一些短流程工艺等等,这些都是行业发展方向。 比如欧美用的多是火法,中国传统是湿法,现在行业内也采用火湿法联动,可以使产业链更短、提取率更高、产生的废渣更少。 金属提取率的提升是否意味着再生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动力电池原料供应不足、资源短缺等问题? 对此,鲍伟认为,5年之内通过退役电池获取再生资源,对于原料的补充来说占比还很小,因为电池产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通过退役电池获得资源的速度。 举例来说,目前回收的电池至少是五六年前的,而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在30万辆左右的水平,2021年前11月新能源汽车年累计产量已经突破300万辆。这也意味着,6年之内能补充的再生资源还不到10%,而且6年之前大都还是磷酸铁锂电池。 尽管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但鲍伟坦言,“别人看到的是困难,我看到的则是行业已经解决很多问题了。” 他介绍,2017年自己刚开始做回收到现在,行业从乏人问津发展到很多企业、科研机构进入这一领域从事研究,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企业净利润差距巨大:产业链闭环合作、企业联动等模式探索前行 行业虽然在进步,但大批企业入局导致“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企业能赚到钱吗? 在赵小勇看来,目前回收企业都面临货源问题。退役电池累计超过20万吨,但因为总量比较分散,实际上到厂家的量可能还没有那么大,所以产出投资比现在还不是特别理想。正规企业只要收到一定的量,是可以实现盈利的,就看这个量能不能达到工厂设计的边界线。 “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可能需要更大的量才能持续盈利。”赵小勇说,也只有通过规模经济才有可能抵消企业的各项成本。 记者梳理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榜单,从这些企业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财报来看,有企业的净利润率超过60%,也有企业则净亏损超过8%,行业冷暖不均的情况比较明显。 记者了解到,作为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龙头企业,华友循环2021年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鲍伟介绍了目前跟客户(以整车企业为主)合作的三个方向: 一是梯次利用共同开发运营,利润分享。 二是用废料换电池材料。“客户给我废电池,我还给他材料。”鲍伟说,因为产业链中有前驱体(正极材料的重要上游材料)和正极材料,对客户而言,既能做到产品增值,还能实现资源保障,有整车企业反映,通过合作使电池成本降低了10%以上,这是相当不易的成绩。 三是碳排放指数与客户分享。“未来再生材料和梯次利用都会减碳,减碳效果我们将跟整车厂家共同分享。” “通过三个共享方式来牢牢锁定客户,这不是一般的小企业可以做的事情。”鲍伟说,所以行业一定要有门槛,只有剔除灰色产业链,才能使龙头企业健康发展。这个门槛是能够给客户提供综合的一体化服务,与客户实现共赢共享,不只是传统的买卖关系,而是跟客户形成深度的、产业链的闭循环合作。 鲍伟认为,除了这种全产业链企业,未来能够找到成本最低的处理方式,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做到技术领先的企业也能活下来。总体而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是越来越符合成熟行业发展规律的。 除了全产业链企业,区汉城认为,以车企或者回收企业或者电池生产企业为主体去联动(其他产业链企业)的模式也是可行的。 区汉城表示,有些大品牌车企在跟回收企业合作时,会给回收企业留出一定的盈利空间。 “大企业还是很有社会责任感,回收电池的初心不是因为电池值钱,而是因为电池有害,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他说,其次才是退役电池的资源属性,回收的镍钴锂等可以补充到供应链里,让行业能够健康良性发展。 蓝海还是红海? 9年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8.3% 商业模式是否可行还需要市场来验证,但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很多人认为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是一片新蓝海,但鲍伟强调,动力电池回收与垃圾焚烧、危废处置等行业一样,首先是要解决行业的安全环保处理问题,其次才是回收资源。 在他看来,应该用平常心看待这个行业,盲目宣传这个市场是一片新蓝海,会导致一大堆企业涌进来,当蓝海充分竞争加速变为红海时,就会有大批企业倒掉,而倒掉的电池回收企业相较于普通行业而言留下的灾害可能更多,因为电池处理企业归根到底还是化工企业,在由蓝海市场加速变为红海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影响环境和安全的事件。 因此,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是适合有国家政策管控的处置型企业或者资源保障型企业发展模式,还是适合充分市场竞争的蓝海,值得令人深思。 但不管怎么说,当前确实有大量企业进入这一行业,如何才能有效保证电池回收的规范化? 何叶认为,“目前最有效的就是法律手段,因为所有部门制度都没有强制性。” 工信部的生产者责任延伸是指车企是退役电池回收责任主体,但车企是否承担责任在奖惩机制上也没有明确要求。承担责任是否可以得到政府的相应鼓励、不承担责任是否会在税收或信贷领域受限,这应该有个明确的说法。而车企把退役电池委托给白名单企业处理后,也不会追溯后续处理是否合规。因此,实际上退役电池流向、价格、处理都可能是不可控的。 何叶介绍,目前我国在再生资源行业只有一部规范的法律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该条例要求生产企业必须要缴纳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而电池行业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法律依据。 “我们最近也在跟有关部门沟通,积极推动退役电池的规范化处理,希望能够出台电池回收行业的规范性法律法规,落实退役电池回收责任主体。”何叶说,只有落实了主体,才能让电池的回收规范化、制度化有保障。 而规范化运行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未来将大有可为。鲍伟介绍,回收企业首先可以做“再担保”。二手车现在残值很低,原因是大家都担心电池寿命,如果企业出来给客户担保电池残值能值多少钱,二手车残值就会提升。 其次是“再制造”,电池退役之后如果有一些问题,回收企业可以提供维修维护的可能性。 再次是“再利用”,就是梯次利用。最后“再循环”就是再生利用。通过这些操作将退役电池的材料价值发挥到最大。 东亚前海研报指出,2021年为动力电池退役初期,未来动力电池退役量规模将持续放量。根据此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情况来进行测算,黎宇科在《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经济性研究》中提到新能源乘用车寿命在4~6年左右,若假设我国动力电池的退役年限均为5年,则2021年的动力电池退役水平预期将为25.2万吨,到2030年,我国的动力电池退役水平预期将为237.3万吨,9年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8.3%。 记者手记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亟需完善的法律法规 新能源汽车的热销势头如日中天,退役动力电池处理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如今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已经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发展成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虽然较最初的草莽时代越来越阳光化、规范化,但总体而言,行业依然处于鱼龙混杂的阶段。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定位首先是环保类行业,从这个意思上讲,政策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而不能完全任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行业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应该跟上。只有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并通过有奖有罚的制度去引导、规范从业者的行为,行业才能告别野蛮生长,走向正途。 记者:张蕊 编辑:陈旭 视觉:刘阳 排版:陈旭 王蜀杰
小红书的流量都被谁薅走了?
在抖音、快手的冲击下,月活还能突破1.5亿的内容形态产品只有三个,微博、B站和小红书。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网民都快不够用了,但小红书却依靠着种草氛围逆势增长。这背后得归功于小红书营造出的“媛宇宙”氛围。 根据最新数据,月活已达2亿的小红书,有4300万分享达人,其中一半都来自一二线城市,72%都是90后。内容即营销的种草内容,叠加高线女性用户,使得小红书在资本市场里颇受追捧。 去年11月,小红书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高达200亿美元,相当于1.5个B站、1.6个微博、7个知乎。 甚至连字节跳动、淘宝、京东和抖音都尝试围猎“内容种草”。 最新的消息,是抖音App于近日测试了“种草”一级入口。这个入口放弃了抖音过去所向披靡的单列模式,尝试了类似小红书的双列瀑布流,内容形式还增加了图文。抖音内部甚至成立了研究小红书的项目组[1]。 但风光无限的小红书却面临着流量被薅走的困境:被称为“红品牌”的完美日记,交易在天猫,私域流量却沉淀在微信里;被小红书捧红的KOL,经常跳到抖音等商业化更强的平台[2];电商业务一波三折,始终没有完成商业闭环。 本文尝试回答两个问题: 1. 小红书的内容种草为什么这么强? 2. 小红书的流量为什么会被薅走? 小红书为什么能抵挡住短视频App的虹吸效应?这涉及内容社区生命力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活跃度与内容质量。 活跃度是社区的生命力来源,只有持续的用户参与,才能维持社区的正向氛围。小红书的UGC内容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小红书发展至今,UGC内容占比在97%左右,粉丝在1万以下的腰部KOC、素人们是平台,也是内容贡献的主力军。头豹数据显示,互动量超过一万的小红书笔记中,腰部达人产出占比43%[3]。 用户的高活跃度和内容质量在某些时候可以说是矛盾的,以UGC内容为主的社区往往会出现质量低下的状况。小红书能做到高质量活跃,得益于两点:内容属性和运营能力。 首先,内容属性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小红书也被称为“三次元社区”,它分享的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从这个维度上来说素人的内容甚至会更真实,更符合平台的调性。比起知乎强调知识深度,“刚下飞机”才能作答,在小红书,名媛和贫民窟女孩都能分享自己的爱用好物。 小红书的笔记由图片+文字组成,轻量级,易生产。通过滤镜、标签、贴纸等辅助工具,能够围绕“好看的图片”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及降低UGC门槛。这类似早年的B站,借助弹幕这种极低难度的输出形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视频供给的难题,在小众死宅天堂时期保住了UGC生命力,没有重走优酷的老路。 近年的Slogan变化反映了小红书有意做内容泛化。 从买得更好(全世界的好东西)开始,到变得更美(全世界的好生活),再到活得更好(标记我的生活),再到近两年来官方叙述里强调烟火气与人情味,拓展笔记品类,小红书正从多个领域找到新流量。种草+万物,小红书甚至可以包圆好好住、下厨房、Keep等一系列垂类App的用户。 其次,运营能力提高了参与的质量。一个失败的反例是天涯,试图转型时运营不善,导致论坛风气变差生态失衡,核心创作者不断出走,被微博等后浪产品狠狠拍在了沙滩上。 小红书是非常重视运营的,官方会亲自下场调教内容。早期,小红有“薯队长”、“美妆薯”等十几个拟人化的官方账号,他们积极参与引导用户参与互动、通过话题引导内容生产,配合积分激励机制搭建起社区氛围。 小红书的算法机制也偏爱普通人。小红书的算法推荐,更接近兴趣交友,你喜欢就行,有没有人气不重要。因此小红书能不断从内容池子里捞出一些高质量、低曝光的内容。作为对比,抖音的算法机制类似偶像选秀,就是要选受欢迎的。 高质量的种草内容也博得了广告主的偏爱。即使是广告投放整体下滑的2020年,微博、微信能分到的预算有所收缩,小红书却越战越勇,在大盘中的营销预算分配占比提升22个点,增长幅度达119%。KOL投放上,小红书的投放价值增速仅次于抖音[3]。 那么问题来了,叫好又叫座的小红书,为什么流量却被薅走了? 2018年起,完美日记将小红书作为重点渠道运营大力投放,直接带动其销量开始快速上升。随着完美日记打造的“大牌平替”等标签出圈,完美日记的销量随之快速上升,到6月份销售额接近5000万,双11完美日记一跃成为天猫美妆销售第一的国货品牌。 这些亮眼的成绩里,却没有小红书的身影:通过小红书打爆的“小黑钻口红”,是在天猫中创下了10分钟卖出了2万支的记录[4];2018年完美日记六成以上的销售额在聚划算上[5]。 更糟糕的是,完美日记从小红书上薅的流量,却被沉淀成了微信里的私域。完美日记有上百位私域运营员工,负责把各个渠道的顾客捞到微信群,过去数年在“个人微信号+朋友圈/微信群+小程序商城+公众号”沉淀了600万会员。 那么,小红书的流量为什么变现效率不高? 占大头的广告收入,小红书却面临着中间商难赚差价的尴尬。作为一个UGC社区,活跃的中腰部创作者才是小红书的核心投放价值所在。一个万粉级别的美妆博主几百元就能接广,几百粉的素人发条种草笔记也就赚杯奶茶钱,走官方商单平台的吸引力不强,何况还有10%的抽佣。 现在打开小红书,一条讲日常护肤的笔记里出现了十件产品,可能有一半都是悄咪咪的植入,它们只出现在某张照片的一角,在使用感受中被轻描淡写带过。 2019年至今,小红书陆续上线品牌合作人平台、品牌号、“薯条”等商业化工具,发起“啄木鸟计划”等打击软广的清理行动,甚至把KOC和品牌们最常用的低成本合作方式——寄送产品免费试用——也通过“好物体验官”管起来。 然而,几乎每次管束都会引来社区剧烈反弹,反而给了其他平台挖角KOL的机会。 啄木鸟计划,来源:小红书 广告没法解决流量利用效率的问题,那么电商可以吗? 小红书的电商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名媛们”在小红书上种草了最新款包包,然后到专业的电商平台天猫/京东/考拉上下单,甚至是打开了微信里的代购对话框。 小红书也一直想让用户在平台内完成全套种草-拔草的动作,但要形成电商的交易闭环,则涉及到供应链、物流等等一系列环节。 根据虎嗅报道,2017年之前小红书的电商负责人甚至没有电商经验[6]。在电商起步阶段,小红书并未形成自有产品供应链和物流体系,资源单薄玩不过天猫和京东等电商巨头。 从品类上看,美妆为主的货品客单价低,没法摊薄投入成本,小红书也没动力进一步钻研供应链。 随后2018、2019年,自营电商GMV两年未完成,小红书做了两轮大的架构调整,业务重心完全转向广告,电商就此搁置。 小红书不甘只做淘宝的导流通道,但供应链缺陷、强烈的社区属性加上犹疑的战略态度,让它不得不选择一种差异性的电商玩法。 过去两年,小红书陆续扶持过民宿、二手奢饰品等商品,这些品类的特点是有格调、高客单价、低频消费,事实能卖得动,但体量不大。 近几年,直播带货的风潮也曾让小红书再现曙光。美妆服饰品类,以及高颜值的达人,天然适合发展直播电商。但2019年小红书正式尝试直播带货时,创作号负责人杰斯却说,小红书直播是“服务创作者的社区产品”。 换句话说,很适合直播形式的小红书还是不愿意为了直播破坏内容社区的调性。 2020年8月,为解决综合SKU不足,小红书在直播间挂上了淘宝外链。同年双11,小红书终于开放直播入口,在此前,用户甚至不能通过首页或者搜索栏进入直播间。 佛系的小红书直播间,也很难看到其他直播间的热闹场面。它节奏慢、SKU低、普遍人气不足,但被官方强调有高客单价、高转化、高复购。 这在未来有可能诞生出新的带货公式。但至少目前,头部主播已经做出了选择:去年10月李佳琪的小助理付鹏在小红书单飞出道,三个月后转战抖音,当天抖音直播间的观看量近400万,是其小红书直播首秀的4倍。 内容平台流量没法高效变现是普遍现象。要真数起来,被薅走流量的不止小红书,B站、知乎和微博也类似。 比起竞争对手,小红书显得更踌躇不定,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动作一直慢半拍。没有稳定的商业模式,会直接导致平台在内容管理上动作失衡:因为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所以什么都要试一试。 于是,小红书身上发生了各种扭捏的变形:对景点的安利因为滤镜而变味、围绕代写笔记发展出了一套产业链、甚至还出现了推送含有未成年人性暗示内容的乱象。小红书因社区管理问题频频负面缠身,正是其商业化迷局的一个写照。 如果不能解决流量被薅的问题,小红书变“小黄书”的类似新闻恐怕还会有很多。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