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realme发布首个安卓磁吸无线充 比苹果充得快
中关村在线消息:继苹果在iPhone 12系列中全系配备磁吸式无线充电功能后,这一设计也受到了众多消费者们的青睐,此前就有不少人预测,安卓阵营也推出配备同类功能的产品。而今天,安卓首款磁吸无线充电终于问世了,不过可能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最先发布安卓版“MagSafe”的会是realme吧! 毫无疑问,苹果MagSafe的设计理念还是很不错的,将“磁吸”和“充电”合二为一的创新设计也实现了不少人“边玩边充”的小愿望,它无需插入数据接口,只需要磁吸到手机背面就好了,使用方便,也不影响操作手机。 当然,MagSafe同样也有一些令人抱怨的地方,比如价格偏贵,充电速度慢,对旧机型支持不到位等等。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是苹果的,不管好不好用,安卓用户都只能干瞪眼了。(尽管理论上只要支持Qi无线充电协议都能进行充电,但实际充电功率有限,体验远不如iPhone)所以,如今由realme带来了安卓首个磁吸无线充电,对于安卓阵营的用户而言确实是比较提气的。 我们常说“后发先至”,这在手机圈并不陌生,此次realmeMagDart的发布无疑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苹果在充电方面一向保守,在安卓手机普遍支持超大功率快充的今天,iPhone 12系列仅支持最高20W的充电功率显然有些不够看,以致于MagSafe本身也并不以速度见长,尽管它的确开创了一种新的充电形式,但到底能提升多少用户体验就见仁见智了。 相比较之下,realmeMagDart则是有备而来,其进步的地方要更多,也更贴近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尤其是此次发布会还带来了一大一小、一厚一薄两个型号的产品,很好地满足了大家的选择需求。 首先就是50W的MagDart,50W MagDart设计方正,质感满满,精致感十足,同时内部还加装了风扇,起到了主动散热的效果。 50W MagDart实拍 当然,要说最引人瞩目的地方,还在于其高达50W的超大功率。毫无疑问,这是当下最快的磁吸无线充电技术。事实上,在本次发布会前,我们受realme邀请还提前参加了一场小范围的沟通会,也现场体验到了这款产品。从官方给出的数据来看,50W realme MagDart的实际充电效率足以接近甚至媲美同功率有线快充,充满4500mAh大电池仅需要54分钟,速度非常快。 除了50W MagDart外,还有一款功率稍低,但体积更小、更薄的15W MagDart,相比较体积大、充电快的50W MagDart,尽管15W MagDart充电功率要低上很多,无疑却更加便携、易用。关键小巧时尚,颜值在线。而且充电实测结果非常出色,基本能全程跑满15W的充电功率,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 另外,从官方处得到的数据来看,虽然同为15W,但MagDart依旧要比MagSafe快上很多,MagDart充满等效4500mAh电池只需要140分钟,而MagSafe充满等效2775mAh电池则需要240分钟,不难看出,MagDart的充电效率确实要高得多。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苹果MagSafe需要搭配官方20W充电适配器才能做到满功率运行,快充头还需要额外单独购买。 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充得快就算了,厚度只有3.9mm的MagDart其实比MagSafe(厚度5.3mm)还要薄上一些,这是因为MagDart创新性采用了主控芯片&充电线圈分离式设计,其主控芯片被放在了充电线接口部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现MagDart的充电接口要比普通数据线更大更长一些。 在本次发布会上,除了两个磁吸无线充,realme还带来不少磁吸产品。如MagDart磁吸环闪自拍灯,将自拍灯吸附在手机背壳上,设计师的脑洞令人佩服;此外还有磁吸充电宝,插在底座上时可以作为充电背板,也可以作为充电宝吸附在手机背面;饼干式充电器,如其名字一样,手感非常轻薄,体积和一般的饼干差不多,可以轻松揣进口袋里,携带非常方便。 还有realme MagDart磁吸卡包,可通过磁吸的方式吸附在手机背面,可容纳三张信用卡,卡包采用的是纯素皮革制成,做工精致。除此之外,realme MagDart磁吸卡包背后还加入了一个铝制支架,可充当手机支架使用。总的来说,realme同时带来了业界最全面的MagDart磁吸生态,充分利用MagDart磁吸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满足不同场景用户需求。
安全研究人员曝光多款电动汽车充电器与充电网络存在的隐患
英国网络安全公司 Pen Test Partners,刚刚曝光了在六个家用电动汽车充电品牌、以及一个大型公共 EV 充电网络 API 中的几个安全漏洞。随着 IoT 即将在人们的家庭与车辆中无处不在,本次调查给出了物联网设备监管不力的最新实例,且涉及 Project EV、Wallbox、EVBox、EO Charging 的 EO Hub / EO mini pro 2、Rolec、以及 Hypervolt 这个六个不同的 EV 充电品牌。 问题还涉及 Chargepoint 公共充电网络的 API(资料图 via Mitsubishi) 安全研究人员 Vangelis Stykas 指出,这些漏洞或允许黑客劫持用户账户、阻碍充电、甚至将其中一款充电器编程入侵用户家庭网络的“后门”。 若公共充电网络遭到黑客攻击,还可能导致电费窃取、以及通过开启 / 关闭充电器而造成电网波动。 举个例子,一款 Wallbox 充电器使用了基于树莓派的计算模块。得益于较低的成本,它常被业余爱好者和程序员所使用。 然而 Pen Test Partners 创始人 Ken Munro 警告称: 这个伟大的爱好者兼教育计算平台,其实并不适合商业应用,因为它缺乏所谓的‘安全加载引导程序’。 这意味着任何能够物理接触到用户家庭外部充电器硬件的攻击者,都可利用这个跳板来打开它、并窃取用户的 Wi-Fi 凭据。 尽管概率相对较低,但他还是认为充电器供应商不该如此草率地让用户面临额外的风险。 而且相关操作对黑客来说实在太简单了,我甚至可以在五分钟内教会你该怎么做。 充电器中的树莓派硬件 该公司上周发布的报告,还涉及由 EVRoaming 基金会维护与管理的、与开放式充电接口等新兴协议相关的漏洞。 该协议旨在用户能够在不同充电网络之间实现无缝充电连接,而 Munro 也将之比作 EV 充电领域的“运营商之间的漫游”。 目前 OCPI 尚未被广泛使用,但若不加以解决,相关问题迟早会导致一个平台中的漏洞被扩散到另一平台。 Pen Test Partners 补充道:Wallbox 在其 API 中有两个独立的非安全直接对象调用,或导致账户被攻击者劫持。此外针对 EV 充电站的黑客攻击,也将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 由于电网并非为电力消耗的大幅波动而设计,若黑客能够开启 / 关闭足够数量的直流快速充电器,那无需耗费太多的时间,就会让电网遭遇过载。 Munro 指出:“我们无意中制造了一种可让其他人来对付自己的网络武器”。
苹果加码自动驾驶 “Apple Car”测试车队现扩充到92名司机
IT之家 8 月 4 日消息 过去两个月中,苹果加速推进其智能汽车的开发进度,该公司现在在其车队中增加了一辆新汽车,并获得了 16 张在加州道路上使用的自动驾驶许可证。 根据分享给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 (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 的数据,今年 5 月,苹果在加州部署了 68 辆测试车型。最新信息显示,截至 7 月 30 日,苹果在该名单上又增加了一辆车型。 据悉,苹果还将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员从 5 月份的 76 名增加到了 92 名。正如外媒 macReports 所指出的,在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在将其项目中持有驾照的司机数量减少了近一半之后,又增加了更多的测试人员。 苹果目前在加州拥有的自动测试汽车数量仅次于 Waymo 和 GM Cruise,后者分别为 615 辆和 201 辆。 在此期间,苹果还报告了三起碰撞事故,而通用汽车 GM Cruise 和 Waymo 则为 153 起和 111 起。目前来看苹果尚未在公路上测试无人驾驶。 这一项被称为“泰坦计划”的项目从 2014 年开始流传,有传言称该计划是为了最终的“苹果汽车”铺路。 据称,Project Titan 团队有 1000 多名员工在不同的项目上工作,但在 2016 年底,由于开发障碍导致苹果高层出现分歧,工作被搁置。 据报道,长期担任首席执行官的鲍勃・曼斯菲尔德 (Bob Mansfield) 接任后,他将工作重心集中到了自动驾驶和支持的硬件上。据报道,该项目已于去年 12 月交予人工智能和 Siri 主管约翰・詹安德里亚 (John Giannandrea)。 IT之家了解到,关于苹果汽车的传闻还有很多,但目前来看似乎仍处于寻求供应商阶段。
外媒爆料特斯拉内部情况: 马斯克夸大自动驾驶能力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多年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常常因为夸大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的能力而受到批评。大多数批评来自安全拥护者、政客以及汽车行业其他人士。但是,根据周二出版的新书《权力游戏:特斯拉、马斯克以及世纪赌注》,特斯拉内部工程师很早就担心马斯克在Autopilot上承诺过多。 知情人士称,2016年底,特斯拉准备发布新版Autopilot硬件和软件,这距离该系统首次在道路上应用已经过去了一年。当时,Autopilot团队负责人斯特林·安德森(Sterling Anderson)越来越担心马斯克会在Autopilot系统上承诺过多。安德森知道,即便配备上他正在开发的升级版功能,Autopilot也无法完全控制汽车。他担心马斯克会宣布Autopilot为全自动驾驶系统,于是把这一顾虑告诉了时任特斯拉销售和营销主管的乔恩·麦克尼尔(Jon McNeill)。 特斯拉法务和公关部门的员工彼此传达了安达森的担忧。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们都努力让马斯克谨记这么一条信息:车主在使用Autopilot时需要把手放在方向盘上。然而,马斯克在带着电视记者试驾时不断把手脱离方向盘。(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封闭”的比亚迪 急需一场体系革命
2021年7月24日,汽车媒体“懂车帝”的试验场上,停了两辆车。一辆是比亚迪的汉EV,另一辆是北汽的极狐阿尔法S。 这是一场汽车正面对撞试验。两辆车用64km/h的速度,偏置50%彼此对撞。试验后,比亚迪汉EV车身受损严重,驾驶室溃缩、车顶框架完全变形、车门未打开、假人损伤。 这原本不是新闻,作为今日头条旗下的汽车媒体,懂车帝进行汽车试验,自是正常不过。但48小时后,新闻发生了——碰撞静置的比亚迪汉EV,突然起火燃烧。 在比亚迪的产品线中,汉EV拥有值得称道的安全性。在开发之初,按照五星安全标准打造,以91.5%的得分率荣获C-NCAP五星安全认证;并通过中保研的国家级权威机构认证,是首款荣获“双优安全认证”的新能源轿车。 起火新闻一出,关于比亚迪汉EV,以及刀片电池的安全问题迅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比亚迪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声质疑,认为被测试的汉EV更换了具有导电性的红色冷却液,由于冷却液渗漏造成线路短路,引起了燃烧。而汉EV量产车的冷却液,是比亚迪独有的紫色,不具有导电性。同时,比亚迪也提出懂车帝的测试标准和方法为非主流、非权威,并非国家及行业标准。 在比亚迪甩锅给冷却液后,有不少网友发出照片、视频,表示自己买到的比亚迪汉就是红色冷却液,紫色冷却液和红色冷却液仅仅是批次不同所造成。 试验的传播虽然火爆,却并不能撼动比亚迪(002594.SZ)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截止8月2日,这家公司的A股市值已达8331.1亿元,位列车企之首。 同时,仅从财务报表的截面观察,它也有理想的业绩支撑——2020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为1565.97亿元,同比增长22.59%;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42.34亿元,同比增加162.27%。 中国有句俗话,攻城容易守城难。在车企龙头的位子后面,其实有一群追赶者,从传统车企长城,到造车新势力蔚来。比亚迪的估值一旦松动,此消彼长,很难说会不会有龙头更替,宝座易主的情况发生。 01 钻石局没有青铜玩家的位置 品牌高端化的好处无需多言。这个打法,不只发生在白酒赛道,也发生在汽车板块。 毫无疑问,李斌的蔚来是目前国产汽车高端化的代表。2021年5月30日,李斌在第四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引入了一个“老套”的新词:平均售价。 他透露了一组数据:研究咨询机构威尔森发布的一组豪华品牌在华平均售价排行榜上,保时捷以77.54万元强势夺冠,排在第2名的是路虎的66.30万元。蔚来的平均售价达到42.63万元排名榜单第四,仅次奔驰品牌的42.86万元,领先宝马的41.67万元与奥迪的32.50万元。 由此可见,蔚来的平均售价高于宝马、奥迪,超出特斯拉十几万;这是李斌的成功,也是蔚来的幸运。 在高端化的道路上,比亚迪其实落后了半个身位。 在比亚迪的产品矩阵中,王朝系列中售价最高的唐、汉主攻20万——30万价格区间,已经触及了其产品矩阵中售价的天花板。其中汉EV顶配售价27.95万,远不及竞品小鹏P7顶配的33.99万。 当然,平均售价只是一方面。所谓的高端更应体现在车辆的品牌、产品力、营销、售后等多方面上。这点蔚来做得更是出神入化,无论是海底捞式的售后服务体系,还是出现在各大城市标志性地段的NIO House牛屋,都给蔚来车主相对尊贵的感受。 在服务体验上,蔚来恐怕是比亚迪的好榜样。在汽车之家论坛中,消费者对比亚迪4s店服务的吐槽比比皆是,如销售套路卖车,提车时间一拖再拖,上下信息不对称等。 销售是车企面对消费者的第一扇窗,其自身的素质水平,往往能够树立品牌的第一印象。显然,比亚迪现有经销商的能力并不一致,无法支撑高端品牌所需要的“硬件和服务方面的高级感”。 无论是唐EV还是汉EV,尽管比亚迪为其装配上象征高端的新款车标,但依旧没有脱离比亚迪老套的运营体系。在这一点上,自然无法与高档车型的服务标准对齐。 纵观车企全局,除去以蔚来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传统品牌也在高端领域的赛道纷纷抢滩登陆。最早布局的有吉利领克、长城WEY、奇瑞星途;随后长安UNI、东风岚图,上汽R、北汽极狐等也纷纷加入高端赛道。 各家的打法其实如出一辙,均采用了高端子品牌的战略。总结而言,可称之为“三独、三新。”所谓三独:采用独立品牌、独立团队、独立销售网络;而三新则代表着全新命名、全新车标、全新平台。 2021年5月31日,在比亚迪重庆高层沟通会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透露,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布一款全新高端车型,预计售价在50万—80万,由EV2.0平台打造,2022年亮相,2023年上市。与竞品相同,新车同样独立品牌运营,独立团队、独立销售网络。 另起炉灶打造的高端子品牌,既可以脱离比亚迪原有的束缚,不再带着脚链跳舞;也可以减少消费者先入为主的观念,避免了“BYD”这三个字母支撑不起高端形象的窘境。 只是定价是否过高,尚需时间论证。毕竟在50—80万的市场,比亚迪还需与销量惨淡的高合HiPhi,再分一杯羹。 02 刀薄虽锋,久用易折 作为国内最早跻身电动车赛道的企业之一,比亚迪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电池产业布局;2002年整车业务尚未开启之时,已是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凭借其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比亚迪连续多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 但2017年起,国家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偏向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开始失势。但相比政策驱使,比亚迪长期以来的内供策略更为致命。 利用电池的优势带动其自营新能源车的销量这无可厚非,但恕不外供,无疑给了其他动力电池企业占领市场的机会。凭借在三元锂电池上的优势,宁德时代迅速成为国内以及全球市场上的龙头企业。 为了拉近与宁德时代的差距,2019年,比亚迪将电池业务独立,成立弗迪电池。2020年3月,弗迪品牌迎来了第一款电池产品——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的优势不言而喻,比亚迪通过结构创新,在成组时跳过了“模组”,大幅提高了体积利用率,相较传统电池包提升了50%以上。同时在针刺实验中表现优秀,基本杜绝了动力电池自燃的风险。 比亚迪适时地把刀片电池运用到了时下最高端的汉EV上,该车型也实现了自7月份上市以来连续4个月的销量攀升,共计达到18362辆。 但在市场上的刀片热潮逐渐褪去后,人们发现刀片电池的核心是取消电池模组,并不是难以复制的技术。同时由于电池产能不足,汉EV的实际交付辆远不及销量。比如8月,汉EV的销量为4000辆,但上险数仅为1023辆。车卖出去了,造不出来,市场上自然是骂声一片。 为了提高产能,比亚迪先后开设了长沙、贵阳、蚌埠等工厂,而重庆工厂的电池产能也提高至20GWh。此刻的比亚迪终于亡羊补牢,将弗迪电池适时推向市场,面向所有的汽车品牌,而不是继续关门做自家人的生意。 弗迪品牌董事长何龙称:“今天,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汽车品牌,都在和我们探讨关于刀片电池技术合作的方案,相信大家很快就能看到、听到刀片电池更多的精彩的消息。我们将敞开怀抱,开放共享,迎接全球合作,与更多企业携手共赢。” 但此刻为时已晚,比亚迪自产内销带来的后果已经初现端倪:宁德时代几乎将国内外主流车企的订单都抓在手上。而弗迪电池,仅有腾势、福特、红旗等小众车型的订单苦苦支撑。 根据高工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在全球范围内的装机量达9.01GWh,占有率6.6%排在第四位,宁德时代以26.0%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而在国内市场上,宁德时代的50.0%更是碾压比亚迪电池的14.9%。撬动宁德时代市场份额的机会,不过是沧海一粟。 比亚迪需做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推进弗迪电池的分拆上市,打造一个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资本链条;在保证产能的前提下尽快提高刀片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在核心技术上进一步推陈出新。 毕竟强大的对手不会停下脚步休息:2021年7月29日,宁德时代召开发布会,公司已率先跻身钠离子电池的赛道....... 03 站上缺芯潮的风口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直至今日,一股缺芯潮就席卷全球的汽车市场。包括奔驰、宝马、奥迪、丰田、本田在内的众多车企都因为缺芯而被迫停产、减产。即便是红字当头的长城坦克300也因芯片短缺停产10日。 其中,IGBT是车载芯片的核心之一,被称为电力电子装置的“CPU”,是电动车核心的功率器件,直接影响到电动车功率的释放速度、加速能力和最高时速等,其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5%-10%;而另一大芯片MCU,是汽车智能化控制的核心。 7月25日,全球十大模拟芯片厂商之一的美信发出涨价函,将于8月22日正式涨价6%。而此前,恩智浦、意法、东芝、瑞萨电子均将汽车芯片价格进行了上调。同时,由于部分国内厂商无法购买国外的集成电路相关产品,国产替代的芯片产业链均将得到利好。 作为比亚迪四大主要业务中的重要一环,成立于2004年10月的比亚迪半导体是其布局半导体的一次豪赌。显然,在这场赌局中,王传福赌对了。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Omdia统计,2020年比亚迪IGBT模块的装配量在厂商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英飞凌,市场占有率19%,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MCU也已批量装载在比亚迪全系列车型上,已累计装车超700万颗。 同时,比亚迪半导体也是全球首家、国内唯一实现碳化硅、三相全桥模块在电机驱动控制器中大批量装车的功率半导体供应商。 但和弗迪电池一样,比亚迪的半导体的故事依旧围绕着电动车业务展开,但也同样陷入自产自销的境地。 数据可知,连续三年,比亚迪汽车都是比亚迪芯片排名第一的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亚迪半导体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分别为67.84%、54.81%、58.84%。显然,比亚迪芯片仍然是以供应自家品牌的使用为主。 “自给自足”导致其无法实现规模化收入,也不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与成本降低。 2018年—2020年,比亚迪半导体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3.4亿元、10.96亿元和14.41亿元;而净利润方面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三年间比亚迪半导体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8511.49万元和5863.24万元。 历经17年之久,比亚迪半导体终于迎来了分拆上市。6月30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旗下分拆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至创业板上市申请获得深交所受理。7月25日,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 比亚迪半导体的分拆上市,意味着财务独立核算、资本独立运作,收入来源从过去的单一变为多元。同时,还可以引入更多产业、政府等战略资本,共享芯潮大机遇。毕竟此前,比亚迪半导体的股东就不乏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小米、中芯国际、上汽投资等。 毫无疑问,汽车芯片领域将会在未来十年迎来高速发展期。而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面对全世界的缺芯潮,比亚迪可谓站在了风口之上。 04 结语 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比亚迪这片森林虽日益茂盛却依然危机四伏。无论是三电还是芯片,“自给自足”的战术略显独木难支。 现如今,新能源的这条赛道上,比亚迪已经拥有实力过人的混动技术,也有表现亮眼的纯电车型。对于比亚迪尚未孕育成功的高端子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在技术上锐度创新,上演后来者居上的好戏。 常年来的内供策略虽对比亚迪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也无形的助其在各个领域的赛道上多点开花。而作为唯一掌握三电系统核心技术的企业,无论是能够解决自燃问题的刀片电池,还是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的IGBT半导体技术,都可以作为比亚迪继续冲高的依仗。 对于比亚迪而言,一场对撞试验,固然不会对它的8000亿市值形成冲击;但估值的松动迹象,却埋藏在整个体系当中。拉长矩阵、打造高端品牌自然是通行打法,但作为备受瞩目的投资标的,想要做到更上层楼,显然需要一场体系的革命。
自研芯片的安卓旗舰 就能挑战iPhone了吗?
大洋彼岸的智能手机行业有一对奇特的组合,一位千方百计想要保密,却止不住“内鬼”百出;一位压根就没想保密,甚至在正式发布会之前,一股脑把新机的全貌自曝了个遍。 前者是苹果,后者则是谷歌。 全员装着泄密之心的谷歌,于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官宣了 Pixel 6 系列新旗舰,将在今年秋季上市。不同于中国厂商循序渐进的预热节奏,谷歌几乎一口气宣布了价格以外几乎所有的信息。 Pixel 6最大的亮点,自然是搭载全新自研处理器平台。那么,自研芯片的加持,能让它肩负起挑战iPhone的任务吗? 01 正宗的谷歌设计 Pixel 6 系列包括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两款型号,拥有辨识度极高的设计。Pixel 6 系列采用了横条造型的后置相机模组,凸起幅度不小,颇有几分无副屏小米 11 Ultra 的味道。 比起塑料加身的 Pixel 5,Pixel 6 这次配备了玻璃材质的机身,撞色设计渲染,与预装的 Android 12 的 Material You UI 十分契合。 同时,谷歌确认 Pixel 6 系列搭载屏幕指纹技术,没有再继续采用 Pixel 5 的后置指纹复古设计。在拥抱屏幕指纹技术的步伐上,谷歌虽不如国内厂商迅速,但至少比 iPhone 快了一个身位。 Pixel 6 VS Pixel 5 正脸设计上,Pixel 6 系列采用了时下流行的中置单打孔摄像头设计,标准版的 Pixel 6 采用 6.4 英寸直屏,支持 90Hz 高刷;Pixel 6 Pro 采用 6.7 英寸双曲面屏幕,支持 120Hz 高刷。 谷歌已经在此前两代的 Pixel 旗舰上采用了 90Hz 高刷屏,今年 iPhone 13 Pro、iPhone 13 Pro Max 传闻要上 120Hz 高刷,谷歌自然不愿落后于人。 Pixel 6(渲染图来自 OnLeaks) Pixel 6 Pro 就机身设计而言,谷歌 Pixel 6 或多或少让人想起了 Pixel 3 XL,后者因其硕大的门牙状刘海,拥有了极高的辨识度。外媒曾报道称,为了防出现 Pixel 3 XL 那样的“设计事故”,谷歌设立了三个独立的设计团队,择优选用。 Pixel 3 XL 不过在 Pixel 4 设计在线之后,Pixel 5、Pixel 6 的设计似乎又混沌了起来。或许谷歌也认为,Pixel 6 放飞自我的设计也是有好处的,比如说看起来像高端。 02 自研 SoC 加持,历代最强配置 谷歌对 Pixel 6 寄予了冲击高端的厚望,集中在了谷歌自研的 Tensor 处理器平台上。 上一代的 Pixel 5 可以说满是短板,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是旗舰定位用中端处理器(骁龙 765G)。谷歌没有公布 Tensor 的性能参数与代工厂商,但据此前爆料,该芯片由三星代工,大概率会是一枚高端 Exynos SoC 的性能。 Tensor(图自谷歌 CEO 皮采) 众所周知,安卓手机的处理器性能一直落后于苹果自研 A 系列芯片。Pixel 6 搭载自研芯片这一点,让安卓用户有了些盼头:比肩苹果 A 系列指日可待? 但从此次直接与 Pixel 团队接触的外媒报道来看,性能超越 A 系列还不太现实。那么谷歌在 Tensor 主要的发力点是什么呢? AI、AI,还是 AI。 谷歌高级副总裁、硬件设备的领导者 Rick Osterloh 表示,Tensor 是专为推动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发展而设计的。换句话说,Tensor 的特长与苹果、华为 SoC 中的 NPU 相似。 Tensor SoC 是 TPU (张量处理单元)在谷歌智能手机上的首次应用。谷歌 TPU 于 2016 年正式宣布,是专门用于加速机器学习的处理单元。TPU 已经在谷歌自家的数据中心服役多年,还推出了面向企业的解决方案。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是谷歌拿手好戏。据 The Verge 报道,Pixel 6 的 TPU 主要提升了相机性能、语音转文字速度更快速,并支持本地处理(无需联网),自动生成字幕、翻译字幕的速度也变得更快。 最为精彩的功能要数 Osterloh 的演示(很可惜谷歌不允许媒体录制或拍摄):通过语音输入,带来了接近实时的语音转文字,还能实时纠正、编辑。 或许当年的 TNT 距离成功,就差了这个强大的 TPU? 03 计算摄影之巅? 上面说到,在谷歌多年的挤牙膏之下,Pixel 手机比起同级旗舰几乎全都是短板。但它最大的特长,却是让所有厂商都忌惮的存在,那就是计算摄影。 曾几何时,谷歌还是 DXOMark 手机相机的领跑者,Pixel、Pixel 2 均力压同期的旗舰 iPhone,在手机江湖上收获了单摄打多摄的美名。谷歌的计算摄影声名鹊起。 DXOMark 手机相机排行(2016 年 11 月 VS 2017 年 11 月) 随着相机军备竞赛的到来,高性能传感器、多摄像头成为了旗舰手机的必备。谷歌固守着相机算法的阵地,无心拥抱新硬件,渐渐地被苹果、华为等厂商甩在了后头。 截至发稿前的 DXOMark 榜单(篇幅原因,顶部还有 17 款机型未列出) 今年谷歌终于洗心革面了,为 Pixel 6 系列换上了全新的相机配置。高端的 Pixel 6 Pro 首次配备了后置三摄,并用上了潜望式长焦摄像头,支持 4 倍光学变焦。此外,Pixel 6 换上了大底传感器,拿掉了历经三代的 1/2.55 英寸传感器(索尼 IMX363)。谷歌表示,Pixel 6 后置相机进光量将比前代提升 1.5 倍,总算是跟上潮流。 Pixel 6 Pro 多配备了潜望式摄像头 为了凸显 Pixel 6 相机的升级,谷歌还进行了一番对比演示。拿 Pixel 6、Pixel 5 和 iPhone 12 Pro Max 拍摄一段落日海滩场景,Pixel 6 拍出来的视频看起来最好(具体演示成片暂未公开)——得益于 TPU 的加持。 最近几代的 Pixel 手机的拍照能力和 iPhone 相比各有优点,拖了后腿的是其视频拍摄表现。Pixel 6 若能补上视频拍摄的短板,无疑将更上一层楼。 换个角度想,Pixel 手机在硬件不占优的情况下,就可以凭借算法拍出好片,这次有了大底相机传感器、TPU 的加持,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呢? Pixel 手机面世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五个年头。作为谷歌”亲儿子“,每一代 Pixel 手机摆在眼前的时候,你可能都会想,谷歌有在认真做手机吗? 你可以找到很多理由为不卖座的 Pixel 开脱:为原生安卓树立标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展示场,谷歌广告业务的新窗口......因此对于广告营收占比 80% 以上的谷歌来说,Pixel 手机可以是为了存在的存在。 如今风向发生了改变。谷歌此番提前数月官宣 Pixel 6,把几乎所有的亮点托盘而出,必然是想在市场上有所作为。而在下个月,iPhone 13 就将面世,谷歌急需拿出足够的实力,才能在年底购物季中说服消费者选择 Pixel 手机。 正如 Osterloh 所说的:“现在的这款产品会是真正的‘谷歌手机(The Google Phone)’。”
水滴公司入选《亚洲保险评论》2021亚洲保险科技Top25榜单
近日,亚洲保险行业专业杂志《亚洲保险评论》联合CB Insight及韦莱韬悦,共同评选出“2021亚洲保险科技Top25”榜单。榜单显示中国和印度吸引了亚太地区78%的保险科技投资,是亚洲保险业的增长引擎。其中,国内领先独立保险科技平台水滴公司位列榜单Top3,这些入选企业被认为是亚洲保险科技的领跑者。 《亚洲保险评论》表示,全球保险科技的投资在今年一季度再创新高,这一趋势反映了保险业对技术的巨大需求。安永调查认为,保险科技的价值将体现在整个保险产业链条中,将在智能定价、承保、线上运营、理赔等方面创造新的价值,未来三年的价值将高于过去三年。 水滴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领先的保险和健康服务科技平台。旗下互联网保险平台水滴保,致力于用科技助推普惠保险,提供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极致的服务体验。截止2020年12月,累计保险用户数已经超过7940万。 经过近5年发展,水滴公司已经逐步形成“AI+Blockchain+Data=Construction”的科技战略,通过技术赋能保险和健康产业,从而实现线上化、流程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目前水滴保已经完成了承保核保、续费续保、退费退保以及保全服务的智能线上化,并且实现率接近100%,实现用户全链条自助式服务,进而也推动了保险行业标准化。 在保险营销环节,水滴通过推荐算法进行智能匹配保险产品,通过策略差异化为实现保险产品的精准推荐,减少用户决策时间。 在用户线上或电话咨询时,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多轮对话能力搭建的“AI坐席助手”智能客服系统能够帮助服务人员更懂用户的诉求。全程帮助客服转译方言、医疗专业术语等关键信息并辅助回答、解决问题。同时,智能客服系统还可以通过AI不断学习,沉淀并优化话术模板,充分保障了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 在用户最关心的保险理赔环节,水滴建设并规模应用智能理赔系统,通过全流程智能化作业,为用户带来全新的理赔体验。目前,该系统已经覆盖了超过50%以上的日常理赔案件,准确率可达99.7%,辅助提效55.9%。目前水滴理赔平均时效仅为15.7小时,最快理赔时效仅为8秒。 水滴目前保险科技的建设涵盖了数据中台、服务中台、运营中台、技术中台等四大核心系统,相信保险科技的引入会使得线上保险行业发展更为迅速。
从首个市值破万亿美元到全球最赚钱公司 苹果凭什么?
8月2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正式发布。在盈利方面,苹果以约574亿美元的利润位居榜首,沙特阿美紧跟其后,以约493亿美元的利润位列第二,日本的软银集团以约470亿美元的利润位居第三,中国工商银行以约458亿美元排在第四。苹果,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 而在2018年的8月3日,苹果公司市值突破一万亿美元,正式成为首家市值破万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如今苹果的市值早比当时翻了个翻,达到了2.41万亿美元,甚至在上周三,苹果市值一度创下历史新高,逼近2.5万亿美元。2.5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2.5万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为16.16万亿元,我国2020年的GDP达101.6万亿元,苹果公司的市值是我国整年GDP的六分之一,是日本GDP的一半,比意大利全年的GDP(1.885万亿元)还多,逼近世界GDP排行榜第七名的法国(2.599万亿美元)。可以这么说,如果真的拿苹果比作一个国家,其市值在全球各国的GDP排名中名列第八,真真正正做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 在疫情和缺芯的困境之下,苹果仍能强势登顶第一,那么苹果,又是如何做到的?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功的公司,除了有内在因素,更有外在因素,这里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原因,在这篇文章里,只对其中两点做讨论。 01 高利润率 华为消费业务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曾表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苹果的整体市场份额仅为13%,但苹果拿走的整体利润高达66%,国产品牌及其他品牌在全球整体市场份额高达到67%,但最终获得的利润仅占整体的17%左右。 iPhone一直是苹果最大营收来源,早在2019年,iPhone的利润率就达到了惊人的66%。据美国知名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了全球手机行业分析报告,仅2019第三季度,苹果手机就占了全球手机行业总收入的32%,利润率更加惊人,达到66%! 而韩国三星虽然在全球手机销量能占到20%,但利润率只有17%,也就是说,三星手机卖出去大概三部所挣的钱,才能赶上苹果一部手机的利润。国内手机市场的华为、OPPO、vivo、小米19年第3季度全球销量全在20%以下,销量其实并不低,可是利润率却很低,皆在三星之下。 除了iPhone,今年苹果的服务营收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75亿美元,同比增长33%,而且如果按营收来算,苹果服务业务目前已经成为该公司仅次于iphone的第二大业务。为何服务营收增长如此快速,甚至超越了Mac和iPad,这从今年5月苹果的一场诉讼案可以看出端倪。 在今年的5月3日,游戏商Epic起诉苹果垄断的诉讼案开庭。Epic Games的专家证人巴恩斯表称,App Store 的利润率接近 80%,并且多年来一直如此。该专家从苹果公司的财报和文件分析得出,2019 财年 App Store 营业利润率为 77.8%,2018 年为 74.9。这个证词不一定是准确的,但也能从另一方面看出,苹果服务业务的利润是非常高的。 并且不止是服务业务,可穿戴设备,配件也是苹果的“拿手好戏”,苹果取消了附赠的耳机,主推airpods和AirPods Pro,取消包装盒内的充电器,5V/1A充电器145元,新款20W快充149元,还不附带数据线,相信这也是苹果相关配件营收创下历史新高的一大原因。 02 极致的生态系统 苹果是一家做产品或做硬件的公司,这是大众对于苹果的认知,但其实苹果是一家软件和服务公司。任正非也不止一次地说过:“硬件只是苹果输出的载体,苹果真正可怕的是软件”,甚至有用户直接表示:“其实苹果就是买软件送硬件,不然电池,信号,发烫等问题放在任何品牌的手机上,那可都是致命的问题,但只有苹果,在众人的争议声中创造一代又一代的传奇”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苹果硬件的成功,苹果的外观,配置,功能,一直以来都被各大手机厂商所模仿。可以说,乔布斯当年的那一句:“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开启了真正的智能手机的时代。但硬件的追赶或许各大厂商都可尽力一试,可生态系统的构筑却并非易事。 首先是IOS,OSX,苹果自己研发的,独一无二,一个完全闭源的系统,因此可以对其系统上所有允许的APP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模式,这保证了手机的安全性。并且这也为苹果系统的稳定性和流畅性打下了基础,只需4G的运行内存,苹果就可以做到流畅的运行系统。 其次,苹果生态系统是一致的,和谐的,有传承性和设计性并存,兼顾了外观和流畅度,这一点在iPhone、iPad、Mac、Apple Watch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又不失苹果一向的美感,并且苹果的全家桶在用户体验、性能优化、稳定性、隐私保护性、安全性、跨平台协作上都做到了一个极致。 最后,苹果的App Store、icloud、Apple ID......和苹果的IOS,OSX系统结合起来,再和苹果的硬件结合起来,成就了真正的苹果生态系统,也是成为了众多用户离不开苹果,并且越来越多用户加入苹果全家桶的原因。可以说,苹果的盈利是多通路,组合向的,并不拘泥于单个产品,以iPhone为中心辐射到多个产品,软件,服务......构筑起了苹果的商业帝国。 《财富》发布的盈利榜上苹果跃居第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诉两个点,苹果有芯片的优先供应权,加上自主研发芯片,提高了苹果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是一个原因。疫情虽然导致苹果不得不关闭几百家零售店,一定上影响了线下的销量,但疫情之下苹果也找到了另一个突破口,那就是因为疫情防控,人们居家办公学习,对电子设备的需求更加旺盛,使得iPad和Mac的销量得到迅猛增长,弥补了线下销量的不足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哪怕在缺芯+疫情的困境下,苹果仍能稳住营收。 其实此次疫情也是为全球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做好,做强自身的业务,这是防范风险的基础,企业在面对困境时要善于变通,寻求其他的发展机会,突破口,进而转移风险,提高抵抗风险能力,这是其二。全球企业都应该思考,怎么样才能在逆境中,保持稳定,甚至逆风前行。
再过20年,你就要没手机屏幕用了,真的吗
一说到触摸屏,大伙们肯定都太熟悉了。毕竟不少的差友们看文章,给差评君点赞,可都靠着这一块小小的玻璃了。 然而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作为和大伙们有肌肤之亲触摸的屏幕,可能在未来会不够用了。因为触摸屏中的重要材料“ 铟 ”,在世界范围内着实有些稀缺。 在不久前欧洲化学学会发布的“ 元素周期表”中 ,铟元素就被标成了橘红色,被预测在 100 年之内会严重短缺。 甚至还有外媒报道在 20 年后,将没有人能用得起屏幕。 虽然很多人可能连“ 铟 ”( yin )这个字读啥都不知道,但在今天,差评君还是想借此和大伙们聊聊“ 铟 ”的故事。 首先呢,铟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在如今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其实就是合成为氧化铟锡( indium tin oxide 简称 ITO )。 说人话就是,它是制作导电玻璃的重要材料。 就拿电阻屏举个例子,结构和夹心饼干差不多的它,中间的金属涂层夹心一般就是氧化铟锡,而它能导电。 在触笔之类的硬物怼上去时,因为发生了形变,金属涂层就接触到了一块儿。与此同时,整个电路电阻和电流也产生了变化。 再把这些变化转化成数字信号,触屏操作就完成啦! 如今用的比较多的电容屏,结构其实和电阻屏差不了多少,只不过它测量的不再是电流和电阻的变化,而是电容的变化。( 原理其实大不一样,就不细讲啦 ) 而其中也需要两层的导电金属涂层,来形成电容。 简单地说啊,无论是电阻屏还是电容屏,它们都需要一个导电性好,但是又恰好透明度高的金属涂层材料。 你说巧不巧,氧化铟锡就因它光学透明和导电的特性,成为了目前最好的人选。( 氧化铟锡是由三氧化二铟和二氧化锡这两种氧化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的 ) 当然啦,这背后则也是经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错。 因为氧化铟锡的特殊属性,它就这么被广泛地使用在了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等等这类既要透明又得通电的地方。 铟这玩意儿到底有多金贵呢? 这样说吧,目前全世界预估的铟储量只有 5 万吨,这其中真正能开采到手的,其实只有 1.5 万吨左右。 另外,目前全世界每年的铟产量约在 700 吨左右( 7 成都去拿去做氧化铟锡了 ),这么一算,铟妥妥的只够用 20 年。 那么这么说,铟这玩意的价格应该飞上天际,至少比黄金还要金贵吧! 查了查,好家伙,居然才 1165 元一公斤。。。一克居然才一块多钱。 看到这或许就有差友会说了:差评君你不会是在耍我们吧。这价格丝毫没有稀缺的样子啊。 所以说很多时候,最大的谎言就是只把真话说一半。 两三年前,泛亚就靠着这类似的说辞炒作着金属铟,并且用庞氏骗局的模式,让大伙们投资铟。 这件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差评君就不多细讲了。 真话的下半句是,在世界范围内铟确实稀缺,但是中国的储量却十分丰富,回收利用也做得很不错。 其中全世界所探明的铟,有百分之七十在中国。 而且目前关于铟的回收产业链也已经较为完善,有着清洗 —— 回收 —— 再使用的一条龙服务。 这么说吧,这些年来生产的屏幕明显比十几年前多了,但是原生铟的消耗量却没有同比例上升。 相反,铟的价格反而一跌再跌。 虽然没有预料中的那么金贵,但从总体来说,铟还是算是相对稀有的资源。 因为原生铟常常藏在犄角旮旯中,绝大多数都作为杂质存在于锌、锡等矿中。所以铟的产量并不稳定,很依托于市场对于锌和锡的需求。 对于那些铟资源本来就少的国家来说,铟就更显珍贵了。 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中,铟就被列入了 35 种关键矿物名单中。 报告中这么说:铟可以被认为是显示技术的关键材料,因为它目前几乎没有替代品。 而美国每年有近三成的铟进口自中国。包括日本韩国,也都是中国重要的铟出口国。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目前铟还不可替代,中国又有最多的铟,世界的铟价还不是我们说了算?直接断供这些国家一波,它们还不得直接急得跳脚? 然而不好意思,还真不是这样。。。 因为另外一方面,这玩意儿咱们也不好卖贵,咱们的铟虽然多,目前却用得不是好。因为国内的高端的 ITO ( 氧化铟锡 ) 产业不是很行。在 ITO 靶材的尺寸、密度、和生产效率上都落后日韩。 咱们的铟资源占全世界 70% ,但是国内约五成的 ITO 材料依赖进口。简单的说,就是咱们低价卖原料,它们加工之后又卖回给我们。 所以相反,它们还可能会卡我们的喉咙。。。 只能说,咱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铟,有着全世界近半数的 ITO 需求,相关的产业如果能猥琐发育起来的话,Carry 的舞台还是很大的好吧。 而目前,不少的科学家也还在寻找可替代铟的新材料。 例如在前段时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就开发出了一种用氧化钨和银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把一层超薄的银夹在两层氧化钨当中,整个结构的厚度不超过 100 纳米。 他们的下一步,则是希望把这项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在下一代的触屏设备上。 当然,石墨烯也没缺席,除此之外,纳米银线、纳米碳管等等材料,也都在立志取代氧化铟锡。 最后差评君想说的是,或许在未来,铟的会被其他材料所替代。 但是目前为止,这些都还为时尚早。 但愿国内相关的产业链能支棱起来,在这些需要技术积累的领域不求能弯道超车,也希望能稳中求进。 不然就真的浪费野区的资源了啊。
国产FPGA龙头成功闯关“A+H”!上市首日暴涨近800%
作者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8月4日报道,今天,芯片设计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旦微电”,股票代码:688385)以发行价6.23元/股正式登陆科创板。 复旦微电开盘涨势喜人。今日10点18分,其股价较发行价上涨接近800%,随后开始回落。截至发稿时间,复旦微电最新股价为52.14元,总市值为424.68亿元。 复旦微电主营业务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其主要产品有安全与识别芯片、非会发存储器、智能电表芯片、FPGA芯片和集成电路测试服务等。2018年,复旦微率先推出了基于28nm工艺的亿门级FPGA产品,填补了国产高端FPGA的空白。 复旦微电成立于1998年。2000年,复旦微电就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是内地最早的集成电路设计上市公司。2014年,复旦微电又由香港联交所创业板转至联交所主板交易,股份代号为“1385”。 报告期内,复旦微电营收呈增长趋势,其2020年营收为16.9亿元。 本次IPO,复旦微电计划募资6亿元,发行不超过12255.00万股,将分别用于可编程片上系统芯片研发既产业化和发展与科技储备资金2个项目。 ▲复旦微电募资方向与使用安排(来源:复旦微电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复旦微电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其第一大和第二大股东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分别为上海市国资委和教育部。 ▲复旦微电股权结构图(来源:复旦微电招股书) 一、单年营收超16亿,格芯为最大晶圆供应商 从整体营收来看,复旦微电2018年-2020年各期营收分别为14.13亿元、14.56亿元和16.90亿元。 净利润方面,复旦微电2019年净利润为负,其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1.50亿元和1.60亿元。招股书显示,2019年复旦微电的净利润为负原因为市场竞争加剧下,其综合毛利率下降、研发投入增加、存货跌价准备增加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因为存储芯片市场价格回升、金融IC卡市场企稳等因素,复旦微电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 ▲复旦微电2018年-2020年营收及净利润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复旦微电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14亿元、9611.79万元和1.12亿元,对其业绩影响较大。 复旦微电的产品主要有产品有安全与识别芯片、非挥发存储器、智能电表芯片、FPGA芯片和集成电路测试服务等,其中安全与识别芯片和非挥发存储器为主要的收入来源,2020年这两项产品收入占复旦微电总营收的66.97%。 ▲复旦微电2018年-2020年各产品营收占比 而在毛利率方面,复旦微电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6.62%、39.46%和 45.96%,其整体毛利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复旦微电与行业其他厂商毛利率对比(来源:复旦微电招股书) 具体到客户,复旦微电2020年前五大客户中,除了南京飞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经销客户外,其他四大客户在招股书中都以字母表示且为直销客户。其中客户B在报告期内一直为复旦微电的第一大客户。 ▲复旦微电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来源:复旦微电招股书) 而在最终客户方面,复旦微电的产品已进入手机、通讯、家电、蓝牙、汽车等知名厂商的供应链,其知名最终客户有LG、vivo、OPPO、联想、三星、美的、戴尔、格尔、宁德时代等。 ▲复旦微电知名最终客户(来源:复旦微电招股书) 由于复旦微电采用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其原材料采购项目主要为晶圆和封装测试服务。 报告期内,复旦微电的晶圆供应商主要为格芯、华虹、中芯国际和台积电4家,其中格芯一直是复旦微电最主要的晶圆供应商。而复旦微电主要的封测供应商则为长电科技。 ▲复旦微电报告期内前五大供应商(来源:复旦微电招股书) 二、正在研发14/16nm FPGA芯片,171项发明专利 由于复旦微电产品线较为丰富,其既需要面对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和赛灵思等国际巨头的竞争,也需要面对紫光国微、兆易创新、聚沉股份、国民技术等国内企业的竞争。 相比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和赛灵思等国际半导体巨头,复旦微电在经营规模和技术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以FPGA领域为例,赛灵思FPGA芯片已发布7nm制程产品,其16nm制程产品门规模为10亿门级,28nm产品为亿门级。相比之下,复旦微电FPGA产品制程主要为65nm和28nm,目前正在研发14/16nm制程产品;而其65nm产品门规模为千万门级,28nm产品则为亿门级。 和国内企业相比,复旦微电产品线较为丰富,在营收规模上处于前列。 ▲复旦微电与可比竞争公司营收规模对比(来源:复旦微电招股书) 2018年-2020年,复旦微电研发投入分别为4.43亿元、5.50亿元和5.29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1.13%、37.35%和31.31%。 在这样的研发投入下,复旦微电共拥有境内发明专利171项、境内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证书160项和软件著作权225项。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复旦微电研发人员共有847人,占员工总数的58.45%,核心技术人员5人,包括复旦微执行董事及副总经理俞军、执行董事及总工程师程君侠、副总工程师沈磊、电力电子事业部经理及产品总监孟祥旺、安全实验室主任王立辉。 核心技术人员中,俞军、程君侠、沈磊均来自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研发经验。 孟祥旺则拥有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光学工程硕士学位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2年加入复旦微电,曾担任硬件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等职位,现为产品总监、电力电子事业部经理。 王立辉则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2010年加入复旦微电,现为安全实验室主任。 三、上海市国资委、教育部合计持股超30%,董事长、总经理具为复旦出身 复旦微电的第一大股东为复旦复控,复旦复控的持股比例为15.78%,其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第二大股东则是复旦高技术,持有复旦微电15.37%的股份,实际控制人为教育部。上海政本则为第三大股东,所占复旦微电股份比例为7.51%。 此外,由于上海政本和上海年锦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上海微电,其总计持股比例为9.62%;上海圣壕、上海煜壕、上海煦翎、上海壕越均为复旦微电员工持股平台,其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上海煜冀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系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为5.07%。 ▲复旦微电股东名单(来源:复旦微电招股书) 复旦微电自然人持股比例最高的则是复旦微电董事长蒋国兴和总经理施雷,2人分别持有0.88%的公司股份。 蒋国兴和施雷都出自复旦大学。其中,蒋国兴曾任香港华裕科技有限公司执行经理、复旦大学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和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1998年7月,蒋国兴加入复旦微电,现任董事长、执行董事,同时兼任复旦高技术董事长。 施雷则曾在上海市农业投资总公司、上海太平洋商务信托公司、上海市商业投资公司任职;1998年,施雷加入复旦微电,现任执行董事、总经理,同时也是科技园创投董事。 复旦微电作为复旦系企业,不仅复旦大学间接持有其股份,其相当数量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也出身复旦大学。如今,复旦微电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或许能够提升其经营规模,缩小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赛灵思等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 但同时,复旦微电的产品线较多,净利润波动较大,也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自于政府补贴,值得投资者警惕。
对话英特尔物联网专家:自主学习是边缘AI发展的最高阶段
作者 | 韦世玮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8月4日消息,近日,英特尔在AI计算盒主题分享会上与众多合作伙伴一起,分享了AI计算盒一系列最新落地成果。 同时,英特尔公司高级首席工程师、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宇博士,以及英特尔物联网事业部技术销售经理刘波等英特尔高管和技术专家,围绕AI计算盒的软硬件技术优势进行剖析,并分享了他们对边缘AI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计算、通讯、存储技术。”张宇谈道。同时他认为,边缘AI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们还处于第一阶段,也就是边缘推理阶段,而自主学习是最终目标。 会后,张宇、刘波等英特尔高管和技术专家还与智东西等媒体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探讨英特尔AI计算盒过去一年创新应用的的同时,还分享了英特尔在边缘AI计算赛道的布局和规划。 ▲英特尔公司高级首席工程师、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宇博士 一、AI计算盒:AI推理加速能力高达8倍,已落地数十个场景 何为英特尔AI计算盒? 简单来说,该方案融合了第11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OpenVINO工具套件、英特尔Media SDK等软硬件产品和技术,通过英特尔成熟的平台级能力,帮助各层面合作伙伴与最终用户加速边缘AI应用的开发和工程化落地。 而AI计算盒的诞生也与边缘人工智能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细分的智能视频分析市场。相关行业预测数据,到2022年,智能视频分析市场的规模或将超过1800亿人民币,复合增长率为34%。 同时,智能视频分析解决方案也将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零售等10余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为了顺应智能视频分析市场强劲的增长态势,为行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强大算力,英特尔在2020年就正式推出了AI计算盒参考设计,在基础算力、AI加速和软件栈配置等方面都有着不少优势。 基础算力层面,AI计算盒基于英特尔10nm SuperFin制程工艺,拥有更低的功耗设计,支持最新PCIe 4.0高速扩展接口,使得处理器的单线程处理能力提升23%,多线程处理能力提升19%,为智能视频分析提供强劲的算力支撑。 AI加速方面,通过集成英特尔锐炬Xe显卡、英特尔GNA 2.0神经加速器,以及面向深度学习优化的VNNI指令集等,AI计算盒可获得高达8倍的AI推理加速能力。 在软件栈配置上,英特尔Media SDK通过统一的API访问接口、优化的媒体库访问,能够让AI计算盒提升视频播放、编解码以及格式转换效率,获得实时4K视频通信所需的60 FPS HEVC视频编解码能力。 同时,AI计算盒所集成的英特尔OpenVINO工具套件,能够有效支持从边缘到云端的深度学习推理。 基于AI计算盒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和设计,英特尔已和各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了面向各垂直领域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覆盖智能支付、智能停车、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能VDD、智能会议等数十个场景。 尤其是面向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场景,英特尔联合智芯原动、趋视科技、开域集团、中科创达、小钴科技等公司打造的AIoT解决方案,已实现全面落地。 二、张宇:自主学习是边缘AI的最终阶段 分享会现场,英特尔公司高级首席工程师、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宇博士还围绕AI浪潮的发展,谈了他对边缘AI发展趋势的看法和未来展望。 在他看来,推动本轮AI高潮的核心因素主要涉及算力和数据两个方面。 算力方面,当1994年全球超级五百强算力榜单第一次公布时,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的每秒浮点运算峰值速度达到了13000/次。而在今年的榜单上,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53亿亿次。 “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能够帮助我们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网络模型的训练,或处理更加复杂的AI网络系统。”在张宇看来,这可以拉近AI技术与商业诉求的距离,推动AI技术落地。 数据方面,“现在AI是离不开数据的,不然得不到好的结构。”张宇提到,以Lecunet为例,普通的开放数据池中包含了超过1400万兆经过标注的图片,利用这些图片,算法开发人员可以进行图像分类的识别,而这些图片数据增加的背后,实际上是基于通讯技术与存储技术的不断提升。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计算、通讯、存储技术。”他说。 此外,张宇还谈到了边缘AI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边缘推理,二是边缘训练,三是自主学习。 他提到,AI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边缘计算领域得到了普及,比如工业互联网领域会用AI技术做产品缺陷检测。不过,目前大多数的运作模式是,利用数据中心的算力和大量AI数据来训练网络模型,再把模型推送到边缘端进行推理。 现阶段,由于边缘AI更多的模式是在边缘推动,边缘推理实现起来就较为容易些。 但张宇认为,边缘设备的算力和存储都是有限的,让边缘设备做边缘推理尽管合理,但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模型的更新会受到限制。“因为模型的更新是由数据中心控制的,不可能随时随地为新进的数据更新。”他说。 同时在一些使用场景对模型更新频率的要求较高,需要对模型不断进行动态训练和更新。因此在今后的AI发展过程中,边缘训练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边缘训练是AI在边缘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但不是最终阶段。”张宇谈道,因为在当下的AI技术中,人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不是完全的人工智能化。 他解释,虽然现在可以用极大的算力和大量数据训练一个网络系统,但网络模型的结构需要人提前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许多意识已经嵌入到模型中,陷入到模型的使用场景和范围。 “展望五年、十年以后的边缘计算和AI物联网的发展,一定会有自主的发展。”张宇描绘了这幅画面——系统会自主化决定应该选择模型、策略、算法,会自动收集数据训练模型,把训练的结果用于实际系统。 “最终一定是自主化的过程,也就是业界说的OpenPose技术将在业界普及。”张宇说,这一阶段也是边缘AI发展的最高阶段。 三、新技术路线图为AI计算盒提供持续动力 正如张宇所说,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计算、通讯技术、存储的不断提升。而英特尔作为一家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其产品也恰恰涵盖了通讯、计算、存储行业。 在计算方面,英特尔开发的CPU、GPU、FPGA不同的产品组合,能满足用户对计算不同的需求。 在5G基础设施方面,英特尔推出了一系列软硬件产品,包括基于英特尔架构并用于5G无线基站的SO芯片,可以实现从通讯的核心网到网络边缘的复用,极大降低开发门槛,加速软件开发速度。 在存储方面,英特尔还拥有Optane技术,能大大提升闪存的读写速度,提高存储能力。 “总之,英特尔所提供的是一个端到端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通过将5G、AI、智能边缘三者的融合,将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推向新的发展方向,这是我们大的思路和大的战略。”张宇说。 ▲从左到右分别为趋视科技事业部副总经理夏晶,英特尔物联网事业部技术销售经理刘波,英特尔公司高级首席工程师、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宇,开域集团数字科技负责人应翔翔 在会后与智东西等少数媒体的交流中,英特尔物联网事业部技术销售经理刘波也向大家分享了英特尔AI计算盒在过去一年的软硬件创新。 他谈道,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英特尔AI计算盒经历了几方面的创新。例如,芯片平台从上一代的Whiskey Lake更新到了Tiger Lake,其中Tiger Lake与上一代相比性能有了较大提升。 “一是在CPU侧引入了向量指令集,二是在GPU方面,Tiger Lake的EU个数最低为48,而Whiskey Lake为24个EU,i7是96个EU。”刘波说,这样AI性能、媒体编解码性能都会有大幅提升。 同时在算法生态方面,今年英特尔在零售、工业、智慧社区算法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其他几个算法领域的合作伙伴,从以往“打点”的形式变成“打面”,以此更好地服务更多客户。 另一方面,基于张宇在演讲中谈到的“自主边缘计算是边缘AI发展的最高阶段”,英特尔目前在这方面有何布局? “算力方面,AI到了自主学习后对算力的要求会更高,同时也对数据处理的方法提出新挑战。”张宇解释,尤其在边缘AI方面,如何做数据标注等都是有别于数据中心的学习特点。 在这个方向上,英特尔一直在做相关工作,针对数据标注不断地扩充英特尔软件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也将体现在以后的版本中。 与此同时,英特尔提供了SPU算力战略,包括CPU、GPU、FPGA、AI加速芯片VPU等产品组合,芯片不同的架构也在不断迭代,还区别于不同的芯片工艺。 “昨天,我们发布了今后几年英特尔非常清晰的工艺路线图,我们会更多地利用最新技术帮助客户提供更新一代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对算力的要求,同时也是异构的。”张宇谈道。 英特尔可以通过封装技术将不同模块整合在一起,满足异构的计算平台,满足用户对算力和功能的多样化需求。“这些都是为我们今后实现自主学习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他说。 那么,英特尔最近公布的新制程工艺和封装技术路线图,将会给AI计算盒带来多大的提升? “第11代的Tiger Lake处理器和第10代相比,EU数量增加了三倍,整体媒体编解码能力和AI推理能力得到了相应倍数的提升。”张宇提到。 在后续的产品里,AI计算盒的集成显卡都将采用Xe架构,与独立显卡架构一致。“这样就保证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软件接口,能让用户的AI网络模型在集成显卡、独立显卡,甚至在不同CPU和AI加速芯片之间进行迁移,带来极大的编程易用性。”他说。 结语:英特尔助力边缘AI应用生态落地发展 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给我国新基建带来了重要的变革力量。其中,AI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技术引擎,也在持续推动多种技术向各个行业赛道的融合发展。 英特尔作为一家全球科技巨头企业,其领先的软硬件技术也为各行各业的AI生态建设提供了不可小觑的力量。未来,我们也期待英特尔能够和更多合作伙伴一起,为共同推动边缘AI应用向更多领域落地,实现行业智能化成熟发展。
摸着石头过河!揭秘中国重器的锻造史
经历过屈辱年代的中国,似乎更清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而成就中国工业的,从来就不是充足的资金,优厚的条件,而是自立自强。 01 隐姓埋名,只为造出核潜艇 四川“九〇九”基地,号称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动力的研发基地。 1965年开始,很多人告别妻儿,只身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深山,他们的任务就是研制核动力装置。 核潜艇,是人类工业制造领域最尖端最复杂的装备之一,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就是一张白纸。上世纪70年代,这个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里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 在核潜艇下水前,要先建一个环境条件一模一样的陆上反应堆进行模拟试验,解决核潜艇上的所有设备、仪表、系统管路、电缆的合理布置和精确定位问题。当年,陆上模式堆是否能建成并稳定运行,直接决定了核潜艇能否建造出来。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退役后停放在青岛的海军博物馆。上万个控制阀门,4万多个零部件,上千种材料,全都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 02 中国第一台12500吨水压机 成就一桩跨世纪钻石婚 位于齐齐哈尔的一重集团里,5层楼高的巨型水压机,将体积比一辆汽车还大的火红钢锭,像揉面一样不紧不慢地锻造,这台设备最大的压力超过1万吨。 重型锻压设备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象征,离开这样的巨型机,就无法造出重大装备,更谈不上工业化。 毕东芬和方瑞农夫妇一起庆祝了结婚60周年纪念日,他们两人一起参与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台12500吨的水压机,也因为这台水压机而结缘相伴。 1958年,刚大学毕业的毕东芬和方瑞农被分配到新中国第一个重型机械厂,参与到万吨水压机的研制中。 一重集团 12500吨水压机设计师 方瑞农 年轻的工程师们在无先例可循,也没有大型机床可用的情况下,制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设备,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 这台12500吨的水压机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为中国造出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刘家峡和葛洲坝大型水电站,提供了基础支撑。 2006年12月30日,15000吨水压机试车成功。被称为“超级大力士”的它,几个小时就可以把重达600吨的钢锭像和面一样锻造成各种形状。 “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千万吨炼油厂的加氢反应器,中国一半的大型锻件都出自这个车间。 现在,中国已经可以自行设计制造大型模锻油压机、万吨挤压机等多种成型装备,具备了大型锻件的综合制造能力,甚至制造出世界上压制力最大的8万吨模锻机。现在我国万吨以上的模锻压力机已经超过10台,为“中国制造”,锻造更加强劲的未来。 03 3000多名从未见过飞机的人 造出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 江西南昌,航空工业集团洪都公司,在瑶湖机场的停机坪上,一架飞机已经在这里静静停放了60多年。这是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 早在建国之初,中国人就决定制造自己的飞机。1951年4月23日,就在南昌,这个八角亭式的厂房里建立了洪都机械厂。 建厂之初,3000多名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行各业,但他们连飞机的样子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造飞机了,只能先学着修理从朝鲜战场运回来的损坏的飞机。 两年时间,洪都自己制造了大批零部件,修理了162架飞机,1954年4月1日,开始自己生产飞机。92岁的雍正球那时担任了初教5的设计师。 制造机翼,没有专门的机床,用的是锉刀。1954年7月3日,初教5首次试飞成功。从资料来厂,到试飞成功,只用了133天。 今天,从洪都出厂,即将交付的是新一代双发高级教练机——L15猎鹰,这架教练机战训一体,受到国际市场青睐。 70年过去,从教练机到歼击机,从运输机到预警机,走出了中国自主研制的道路,中国航空工业聚滴成海,云月万里。 中国挤压设备上线,国外无缝钢管价格应声从16万元降到5万元一吨。 高吨位挤压机,也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标志性装备。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拥有这样的重型装备,但核心技术国外公司并不卖。 2004年,雷丙旺他们下定决心自己研制,可当时中国的高端制造比世界先进水平至少落后20年,完全靠自主研发谈何容易。 传统结构压机的一根立柱的重量就超过100吨,而四根这样的柱子,才能承受住36000吨的力量。他们联合二十多家院校、企业的技术专家们协同攻关,三年艰辛研发,终于造出这座地面高度10米、重3700多吨的庞然大物。 这是目前世界上挤压吨位最大的设备之一。拥有这样的设备,可以将坚硬的钢坯一次挤压成形。2009年7月13日,这台重型挤压机热调试成功,挤压出第一根P92无缝钢管。 当时,这样一根长6米、直径0.8米的P92无缝钢管,市场价要16万元一吨,可消息一经发布,国外厂商迅速降价,降到了5万元一吨。 04 “东风”号 5 年未能启航的真正原因 1960年4月15日,下午3点30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举行下水盛典。 但鲜为人知的是,由于缺少柴油主机,“东风号”5年后才真正交付使用。 今天,中国已经能够研制生产世界先进的大功率船用发动机,在长兴岛上的现代化船厂里,正在建造超大型油船、集装箱船和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正是由于先进的船舶设计和高质量的建造水平,2020年,中国赢得了全球造船市场44%的订单。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特色的改革历程,也是中国工业自力更生的真实写照。 原标题:消息一出,国外厂商从16万元猛降到5万元!因为我国“巨无霸”的这个 动作 编辑|孙志成 王嘉琦 杜恒峰 校对|卢祥勇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