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行白皮书揭示未来商业银行金融场景生态建设发展可能面临五方面挑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7月5日,中国银行发布《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对商业银行金融场景生态建设的时代背景、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用户基础、技术支撑和风险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判。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以来,中国银行打造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以及政务、医疗、文旅、交通等重点场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在一年多探索实践基础上,中行结合自身及同业经验,深入研究并编写《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 对于金融场景的定义,《白皮书》将其描述为“即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打造一站式服务与极致消费体验,敏捷响应、高效满足特定客群需求。”场景不是互联网的特有产物。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特定需求,在线下主导时期,各行各业已经开始尝试构建不同场景。以银行业为例:住房按揭业务下沉到房产销售中心,实现与房屋销售的融合。信用卡分期业务下沉到汽车销售服务4S店,实现与汽车销售的融合;这都是将客户的金融与非金融需求进行深度融合的线下案例。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大量交易由线下迁移到线上,商业银行也加快了线上化进程,通过线上手段实现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场景建设也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金融场景的基本要素包含:场景客群、金融产品、非金融服务和内容资讯。 《白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金融服务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球最具价值的前100家银行中,70%以上已通过建设开放银行平台等模式投入场景生态建设浪潮。 对于如何选择金融场景,《白皮书》认为,金融场景建设对于行业深度和广度均有较高要求,同时突破多个场景难度较大,商业银行需要集中力量选择最具发展前景、与自身禀赋相契合的行业方向进行突破。具体可从战略选择、市场空间、生态格局、自身禀赋等维度进行评价。 对于金融场景的开拓,《白皮书》建议商业银行如何围绕目标去提升盈利能力,需要结合目前互联网盈利模式探索一条与自身经营逻辑一致的建设路径。具体包括:流量创造、用户打标、客户转化、价值挖掘。 谈及金融场景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白皮书》认为,互联网“开疆拓土”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因始终存在本质差异,未来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中还可能面临风险隔离、消费者权益保护、技术迭代、考评机制和战略定力五方面挑战。 挑战一是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风险隔离。当前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创新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场景中未明确界定各参与方责任、场景向客户提供的信息主体责任不明,参与方承担责任不清晰,未明确对场景下游准入商户的标准、合作类型以及管理要求,场景内涉及金融信息服务及相关业务管理要求边界模糊等。 挑战二在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慎性与非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平衡。金融场景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样遵循审慎性原则,在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执行相较于非金融业务更为严格的标准。但如果完全依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准去运营整个场景,在涉及非金融业务时服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中以审慎性为原则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同时确保整体营销服务效果,需持续探索。 第三个挑战是关注技术风险,对标互联网企业提升技术迭代竞争力。金融风险的扩张性和传染性决定了金融场景相较于其他场景而言,更容易产生技术风险。因此,提升金融场景的技术迭代速度要将金融和非金融产品区别对待。对金融产品,依旧要执行严格的审批及合规管控;对非金融产品,可以参照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奋力追赶。 第四个方面的挑战是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特色考评体系。金融场景蓬勃发展起来后,商业银行“固若金汤”的考核机制却开始出现“尴尬”,现有的激励机制已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下通过大数据建模、数据触达、智能推送而实现的金融场景运营需求。例如,通过金融场景线上获客、活客的产品由于法明确营销人员和业务办理人员,甚至无法明确隶属机构;线上信贷产品由于无实体审批自然人/自然机构,在产生不良余额后“无可追责”,等等。 金融场景建立之初,部分银行曾尝试比照互联网企业规则改进自身考核机制,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根本还是客户“量级”的原因。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前,互联网企业缺少线下渠道,其客户量级是从“零”开始,不存在归属“争端”。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面对数以亿计的存量客户,若维持现状难以有效激励员工推进数字化转型;若参照互联网企业激励机制,存量归属和维护的矛盾将无可回避。 挑战五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以金融场景生态建设推动行业转型。《白皮书》表示,经历数年竞争发展后,各家银行都在相对擅长的业务领域做场景延伸并积累了坚实的产品和客户基础,围绕自身竞争优势聚焦产品服务、整合相关非金融服务搭建金融场景生态,为特定客群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实现场景化转型。后续的金融场景对弈,还需要商业银行保持资源和政策投入的战略定力。
禾信仪器科创板IPO注册获准,质谱仪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华清 7月6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信仪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同在7月6日,禾信仪器在证监会官网更新了注册稿版本的招股书。 禾信仪器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从事质谱仪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质谱分析技术”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 新团队”的企业。 对于科创板乃至A股的投资者来说,质谱仪可能还是相对陌生的投资领域。目前A股上还未有一家完全以质谱仪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而禾信仪器的上市之路,也是一波三折。 2017年3月,禾信仪器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4月,禾信仪器终止在新三板的挂牌,2019年6月,禾信仪器向上交所提交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资料,被问询后,2020年1月,禾信仪器撤回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2020年10月,禾信仪器再次提出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并对前次申请过程中存在的会计差错进行了更正,更正的内容包括研发样机销售的会计处理、重大合同收入的跨期调整、自制仪器在存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划分、股份支付的确认、营业成本与销售费用的划分等8项内容。 虽然上市之路坎坷,但对比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亏损状态冲击科创板上市,禾信仪器的财务数据相当不错。禾信仪器注册稿版本的招股书披露,禾信仪器在2018年-2020年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03.51万元、4647.43万元和6945.4万元,不光实现盈利且盈利水平逐年攀升,2018年-2020年间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58.23%。 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18年国内质谱仪的市场规模不到120亿元,这么一个百亿级别的技术产品市场,是个怎样的状态? 高毛利与高补贴 质谱仪,是一种分析仪器,可以将待测的物质电离成不同质荷比(指质量与所带电荷数之比)的离子,并且利用电磁学原理使离子按照质荷比分离并测定离子流强度。通常来说,有四种类型的质谱仪,分别为飞行时间质谱仪、四级杆质谱仪、离子阱质谱仪和串联质谱仪,禾信仪器的产品主要是飞行时间质谱仪。 质谱仪已经应用在环境监测、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和工业分析等领域。禾信仪器产品的主攻方向是大气环境监测,主要监测大气环境中的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微米的气溶胶颗粒物)、VOCs(指挥发性有机物)和O3(臭氧),主营3个系列的产品——SPAMS 系列、SPIMS系列和AC-GCMS-1000。SPAMS系列是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系列产品的统称,主要用于PM2.5的在线源解析。SPIMS 系列是VOCs 在线监测飞行时间质谱仪系列产品的统称,主要用于VOCs的在线走航分析。AC-GCMS-1000指大气VOCs吸附浓缩在线监测系统。从产品的应用范围来看,禾信仪器的产品结构还是相当单一。 而禾信仪器的营业收入不仅依赖于分析仪器的销售,相关技术服务带来的收入也不容忽视。以202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为例,禾信仪器来自分析仪器销售的营收占主营收入的比例为66.21%,剩下的则来自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的营收又可以细分成数据分析服务和技术运维服务,其中数据分析服务占到主营收入近3成。分析仪器销售方面,来自SPIMS系列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到主营收入的四成,来自SPAMS 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到主营收入的10.39%,跟其他所有自制仪器销售收入额不相上下,还有5%左右的营收来自其他外购仪器及组件的销售。 尽管也可以被归类为制造型企业,但禾信仪器的毛利率非常高。禾信仪器的注册稿招股书披露,2018年-2020年期间,公司综合毛利率均不低于64%,高时能超过68%。或许,未来随着禾信仪器从单一设备提供商转变为项目总包商、从单一服务提供商转变为综合服务提供商以及竞争的加剧,禾信仪器的毛利率会有所下降。 禾信仪器的高毛利与质谱仪是高端分析仪器、售价高有关。禾信仪器的注册稿招股书披露,公司销售的质谱仪单价能达数百万元。 此外,由于质谱仪尚未完成国产替代化进程,国内专门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质谱仪公司也不多,禾信仪器作为国产质谱仪公司中的一员,自成立以来牵头承担数项与质谱仪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获得不少政府补助。 禾信仪器注册稿版本招股书披露,2018年-2020年期间,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377.4万元、2948.55万元、2119.44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1.6%、54.39%和26.22%。如果失去政府补助资金,将大大削减禾信仪器的利润水平。 质谱仪江湖 据SDI的数据,目前全球质谱仪市场基本被国际巨头所占据,市场主要参与者为沃特世、丹纳赫、布鲁克、安捷伦、赛默飞、生物梅里埃、岛津等公司,这些公司占据了全球近90%的质谱仪市场份额。 目前质谱仪的主要销售市场也不在亚洲,而是集中在欧美地区,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质谱仪销售市场。随着亚洲地区国家的发展,未来亚洲有可能成为全球质谱仪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我国有望成为亚洲地区增速最快的质谱仪应用市场。 目前国内的质谱仪市场也主要被国际巨头所占据。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18年,我国进口了12426台质谱仪,质谱仪的进口金额达到95.81亿元,其中4成左右的进口质谱仪来自美国。据智研咨询的数据,如果不算进口质谱仪的关税、流通渠道费用、技术服务费用等环节,2018 年中国质谱仪市场规模为111.93亿元,换言之,国外厂商在中国质谱仪市场的占有率为85.6%,留给国内厂商的市占率仅为15%左右。 在国产质谱仪领域,禾信仪器相对有一定地位。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20年中国质谱仪市场规模大概是172.44亿元,而禾信仪器2020年的营收为3.12亿元,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不到2%,在国产质谱仪厂商中的市占率大概为12%。 但即使是禾信仪器,产品结构依然单一,服务的客户主要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环境监测站或者科研中心,市场拓展高度依赖环保政策和财政预算安排,在串联质谱仪领域还没实现技术突破,更谈不上产业化应用,在质谱仪小型化和便携化方面尚处起步阶段。 禾信仪器披露,公司在本次上市中拟募资3.26亿元,其中7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08亿元用于质谱产业化基地的扩建、7158万元用于研发中心的建设、7593万元用于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 
评级展望调整引纷争:新郑新区发投“质疑”东方金诚,后者对外公告否认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金诚”)的一则跟踪评级报告引起受评方的质疑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6月29日,东方金诚确定新郑新区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郑新区发投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负面;新郑新区发投公司非公开发行2019年项目收益公司债券(第一期)信用等级AA+;新郑新区发投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信用等级AA+。 关于跟踪评级观点及展望负面的原因,东方金诚认为,跟踪期内,郑州市及新郑市经济实力仍很强,公司主营业务仍具有很强的区域专营性,继续得到股东及相关各方的有力支持。同时,东方金诚关注到,新郑市以公司为主体的国有企业集团化整合重组工作不确定性较大;公司仍面临较大的资本支出压力,资产流动性依然较弱,收入回款水平继续大幅下降,整体现金流状况欠佳,面临一定的短期偿债压力。综合考虑,东方金诚维持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 但这则跟踪评级报告却遭到了新郑新区发投公司的严重质疑。 7月2日,新郑新区发投公司发布了关于东方金诚对公司债券评级情况的特别说明。第一,我公司发行的新郑新区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度第一期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债券代码:031900204.IB,债券简称:19新郑投资PPN001)从未安排债项评级,因此不存在所谓的债项跟踪评级。就此事项,我公司已通知东方金诚经办人员核对其与我公司签署的评级合同以及此前出具的债项评级报告。 第二,自2021年5月19日东方金诚开始跟踪评级工作,至东方金诚本次跟踪评级报告正式出具,东方金诚从未安排人员来公司现场尽调、访谈等,也未向我公司发送跟踪评级征求意见稿,我公司对本次跟踪评级报告出具应履行的必要程序表示疑虑,就该事项,我公司也在与东方金诚反馈沟通和申请复议中。 记者注意到,7月6日,针对新郑新区发投公司对外说明情况,东方金诚说明如下: 东方金诚基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RTFU002201907)》,并依据合理的内部信用评级标准和程序,最终维持公司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同时维持“18新郑投资PPN001”、“19新郑投资PPN0O1”和“19新郑01”信用等级为AA+。 东方金诚称,首先,作业流程方面,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及跟踪评级安排,东方金诚启动了对公司2021年度的跟踪评级工作。2021年5月20日至21日,项目组对公司进行了现场尽职调查及访谈后,在作业过程中与公司持续沟通,并针对评级作业中的重要资料与公司反复核查,撰写评级报告。经三级审核,并经评审会讨论,决定维持公司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同时维持“18新郑投资PPN001”、“19新郑投资PPNOO1”和“19新郑01"信用等级为AA+。项目组于评审会当日告知公司该评级结果,并根据公司的反馈意见启动了复评程序,最终确定公司主体和相关债项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负面。项目组告知公司该复评结果,后将评级报告发送至公司并报备至相关监管部门。 综上所述,东方金诚对公司2021年度的跟踪评级已履行现场访谈、征求意见等必要程序,符合监管要求。 其次,关于公告提及的“19新郑投资PPNO01”债项评级,根据公司提供的交易商协会注册通知书(中市协注【2018】PPN300号),该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总额为20亿元,其中“18新郑投资PPN001”为第一期,“19新郑投资PPN001”为第二期,均在中市协注【2018】PPN300号额度范围内。 东方金诚于2018年12月出具了《新郑新区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报告(报告编号:东方金诚债评字【2018】481号)》,报告中已写明注册总额为20亿元,因此我司自2019年起对“19新郑投资PPN001”进行跟踪评级。 关于评级理由方面,东方金诚表示,新郑市政府于2019年提出以公司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集团化整合重组方案,计划通过注资等方式增强公司区域专营地位及资本实力2019年末,根据《新郑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19】17号)以及《新郑市财政局关于新郑市政府平台公司集团化整合重组实施方案的通知》(新财【2019】81号),为加快推进新郑市政府国有企业集团化整合重组,新郑市政府计划以公司现有架构为基础,通过注资提升、整合组建和变更新建等办法成立“一大核心和四大主体”。 根据公司提供的资产整合方案,新郑市政府计划将公司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出资人,同时重组新郑市政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新郑市恒泰城建有限公司,新郑市恒昌交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和新郑市正兴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将有经营性收入和增值空间的资产划入公司。与此同时,新郑市政府计划于2020年末投资23亿元用于自来水、热力、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类项目建设,并将项目完工后形成的资产注入公司。资产整合后,公司将成为新郑市唯一的基础设施及安置房建设主体,基础设施及安置房建设的业务范围将拓展至新郑市下辖乡镇产业园区等,公用事业运营业务将新增自来水供应,而供热业务将拓展至新郑市(本级)全域,并新增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及运营、产业投资等业务,公司业务专营性和综合财力将随之大幅增强。 受政府领导班子更换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新郑市以公司为主体的国有企业集团化整合重组工作较为滞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整合进度低于预期。东方金诚关注到,由于新郑市政府领导班子换届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上述资产整合计划及方案推进较为滞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尽管2020年以来,公司以无偿划拨方式新增二级子公司新郑市溱洧水务有限公司,并拟由其作为实施单位承建第一水厂扩建、自来水管网延伸改造和饮用水地表化等项目,但整合进度低于预期。 按照东方金诚的7月6日的对外说明公告,2021年5月20日至21日,项目组对公司进行了现场尽职调查及访谈后,在作业过程中与公司持续沟通,并针对评级作业中的重要资料与公司反复核查,撰写评级报告。 为何新郑新区发投公司7月2日对外公告称“自2021年5月19日东方金诚开始跟踪评级工作,至东方金诚本次跟踪评级报告正式出具,东方金诚从未安排人员来公司现场尽调、访谈等,也未向我公司发送跟踪评级征求意见稿”? 针对此,7月7日,记者拨打了新郑新区发投公司融资部相关负责人联系方式,其回复表示以公开公告为准。 记者也联系了东方金诚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对记者回复表示,以公告为准。 据悉,新郑新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老城区北部,郑州市区南30公里。新郑市人民政府是新郑新区发投公司唯一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对此事件,经济观察网将持续关注后续情况。
德意志银行报告:数字人民币试点铺开,对货币政策传导性短期影响有限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7月7日,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在其报告中指出,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日新月异,过去数月已在多个城市开展试点,相关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数字人民币有望开启中国数字隐私保护的新时代,但预计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性的短期影响有限。 近期,国内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加速铺开,自6月30日起,北京轨道交通开启全路网数字人民币支付渠道刷闸乘车体验测试;6月29日,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数字人民币APP扫码购票乘车,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7个试点城市在轨道交通场景落地数字人民币支付应用。 熊奕在报告中分析,央行数字人民币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但从用户角度来看,数字人民币的运营结构还可作进一步细分。央行处于顶层,进行中心化管理。公众需选择二级分发机构来开通数字人民币账户或数字钱包,二级分发机构目前由六大国有银行及两家互联网银行组成。数字人民币钱包开通后,公众还能够享受丰富的金融服务。服务方不局限于运营机构,还有许多其他商业银行及非银支付机构。这一层级可被称为“2.5级”机构,虽不能进行数字人民币兑换,但可为数字人民币持有者提供支付等服务。结构底部由商家、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点对点的数字人民币转账在消费者之间很容易进行,但商家或将与 2级或2.5级机构合作,搭建数字人民币支付基础设施,用于线上和线下接收数字人民币付款。 在近期推广数字人民币的过程中,各家参与运营银行在市场营销、获客方面投入良多,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据农业银行在其2020年报中披露,已“持续充实科技部门人员编制,设立跨部门跨层级数字人民币创新推广团队。”邮储银行同样在2020年报中表示,“我们将紧抓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历史机遇,树立邮储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虽然对二级机构而言相关投入不菲,但由此也会打开进入支付业务的新通道,此前相关业务主要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熊奕认为,在此结构下,央行将大部分职责下放给二级运营机构。二级运营机构将提供客户服务、保护客户隐私,履行 KYC 职责,并负责投资数字人民币在零售支付使用场景下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数字人民币还可能用户隐私数据保护方面提供新的路径,这可能会重新平衡金融机构与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市场地位。 熊奕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属性可在满足更高等级的用户隐私保护需求的同时,仍保留交易记录,以便追踪洗钱和逃税等非法活动。由于公众在使用数字人民币交易时可向交易对手方隐藏个人信息,这也将加大线上平台收集用户信息的难度。 就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在货币政策层面的影响,熊奕强调,将数字人民币定义为 M0 的一个重要考量在于防范银行的“金融脱媒”问题。数字人民币不计付利息,仅用于替代日常生活交易中所使用的现金,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 德意志银行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成功推广或将加速全球货币数字化的步伐。若数字人民币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其他央行也将视此为数字货币可行性的成功例证,并意识到数字货币领域竞争加剧的浪潮即将来袭,因而加倍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本国数字货币。 今年以来,全球各大央行均加快了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投研进度,欧洲央行执行董事会成员法比奥帕内塔6月20日透露,数字欧元的研发进度正在加速,数字欧元有望在5年后正式投入使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已宣布将在今年夏天发布一份关于可能创建数字美元的报告。此外,挪威央行计划两年内对数字货币解决方案进行测试;英国财政部与央行成立专责组,全力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等。 熊奕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比特币、稳定币以及其他央行数字货币赛道竞争不断加剧,而设立自有数字货币体系可有效提升中国竞争力,同时也可提高法定货币地位;短期来看,这种类现金的支付方式采用全覆盖、低成本且可控匿名的支付体系,将有助于促进非银支付机构间的良性竞争。
花旗刘利刚:预测中国GDP增长8.8% 下半年货币政策“易松难紧”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相信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有有大幅收紧的可能。”在花旗银行7月6日举行的“2021下半年中国经济宏观展望”线上媒体沟通会上,花旗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分析并展望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及政策取向。 花旗对 2021 年的中国GDP增长预测为8.8%,但对驱动因素有所调整。“我们预计,二季度中国GDP增速为8.2%,三季度同比增速将降至6%,四季度将同比下降至5.1%,这一轨迹既反映了基数上升,也反映了放缓的势头。部分反映了目前情况的变化,尽管我们认为下半年的增长势头将减弱,我们仍然提高了对出口、工业生产和房地产投资的全年预期。花旗认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将是消费的追赶、服务业的复苏和制造业投资。”刘利刚表示。 “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央行也不愿意看到今年下半年中国的利息水平进一步上升。”刘利刚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总的态势是“易松难紧”。  GDP增长为 8.8% 刘利刚表示,驱动中国经济复苏,预测8.8%增速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消费在今年整年对GDP的贡献应该在6个百分点左右,投资领域也是提振中国经济复苏的方面,制造业投资在提速,去年中国制造业投资的增速还是在负值,今年我们预测有正9.5%的增速。同时房地产投资上半年超过预期,房地产投资全年对中国投资的贡献和GDP的贡献也比去年大。 刘利刚表示,从上半年贸易数据看到,中国出口在外需非常强劲的情况下,还是保持比较强的势头。以前预期的全年5.6%的出口增速,现在调整到全年同比12%的增速。支持中国经济的复苏最重要的是消费,另外就是企业投资的提振。同时外需也是支持我们比较乐观的8.8%增速预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同时认为,有三个风险可能会影响预测:新冠病毒变异降低疫苗的有效性;消费低于我们调整后的预测;过于仓促的货币政策退出。 对于市场关注的的通货膨胀走向,刘利刚表示,根据花旗的分析,PPI通胀正在见顶,尽管下半年可能继续走高,而CPI通胀在猪肉深周期下可能仍将保持温和。PPI-CPI差距拉大,正在侵蚀中下游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润,并可能持续下去。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通过发改委的针对性措施,而不是通过央行的政策转变。 下半年货币政策“易松难紧” 刘利刚认为,今年下半年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央行也不愿意看到今年下半年中国的利息水平进一步上升。 从中国财政政策执行的角度看,刘利刚认为预算外的财政政策的执行速度是比较慢的,比如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超过25%,地方融资平台在上半年发债总量是去年的30%。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因为对信贷需求的降低,引起M2的增速和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在今年下半年快速下滑。下滑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一种货币政策更加收紧的状况。 从另外一个角度,花旗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看无抛补均衡利率(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ondition),中国一年期的国债利息已经远远高于市场所决定的利息。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利息水平是过高了。 “同时再看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比较高的贷款利息水平,他们同时也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刘利刚表示,这种情况下也表明央行很难使市场利息进一步上升。花旗中国货币市场条件的指数也表明货币政策条件是从去年5月份之后在逐渐收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在今年下半年比较难收紧。有一些指标,比如M2的增速、社融总量的增速下降过快的情况下,稍微放松一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这样的一些放松政策也是可以期盼的。 刘利刚认为,在现在中国整个社会的债务水平已经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收紧可能会造成一些高负债的国企、民企出现违约状况。同时也会影响中国今年下半年的金融稳定。所以刘利刚认为今年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总的态势“易松难紧”。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 “我们预计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不断加大,认为人民币会振荡升值到6.3。”同时,刘利刚也表示这样的看法要和外部环境放在一起看,如果美联储政策正常化速度过快,人民币与美元收益率收窄,它也会抑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但是中长期来看,花旗看好人民币逐渐的升值。刘利刚解释称,原因在于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完全向海外机构投资人开放,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完全加入了全球的资本市场指数。再加上现在海外机构投资人严重低配置人民币资产,今后要把人民币资产在其的资产组合里提到一个正常的水平,那么中国在今后还会扩大资本流入的规模,同时,再加上中国在岸利息和主要的西方国家的利息水平的利差非常大。 “如果海外机构投资人把人民币资产配置在他的资产组合里面,放到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比如说和中国的资本市场总量大致相当或者跟中国GDP占全球的总量大致相当的话,那么在今后我们将看到的资本流入还是比较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好中长期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重要理由。”刘利刚表示。 刘利刚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民币资产跟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并没有很高的相关性,所以说,某种程度上,配人民币资产也是一个抗周期的投资方式。
消费不及预期 消费金融如何破局?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7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三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围绕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等重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增强政策储备。 目前,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生态中,包括零售信贷、保险、担保甚至资本市场等。“加快推动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科技创新发展。”7月5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1年第3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消费保持温和修复态势,恢复情况不及预期,年底或难以恢复至疫前水平。 消费不及预期 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4.3%,增速与2019年同期水平(8.1%)仍有较大差距。《报告》显示,虽然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良好,但汽车销量不断走低。房地产销售市场火热,带动家具、家电、建材等住房相关消费 表现较好,上半年其月度两年平均增速均持续回升。而由于疫情局部反复仍对国内出行、住宿以及部分地区接触式、服务类线下消费产生不利影响。以旅游出行为例,2021年以来已经历了四个主要假期(春节、清明节、“五一”、端午节),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仅“五一”期间旅游出游人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他假期均不及2019年同期。四个假期的旅游收入与2019年同期水平差距较大。 “疫情前限额以下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业企业、500 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的消费零售;限额以下消费则与小微企业和居民零售消费相关。)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2019年限额以下消费增速高于消费整体增速4.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增速低于整体消费增速4.1个百分点。”《报告》分析认为,消费总体回升动力不足与就业和居民收入恢复较慢,以及疫情对居民收入产生非对称性冲击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等原因有关。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累计同比增速连续16个季度慢于财产净收入,2021年第一季度两者增速差距为4.6个百分点,达到2017年中旬以来的高点。农民工外出劳动人数仍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一季度其收入的两年平均增速为2.4%(2019 年为 7%)。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可支配收入中大部分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领衔的课题组成果显示,我国60%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比重≥50%),仅有14%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经营性收入比重≥50%);仅有3%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以财产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比重≥50%)。 来自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虽然二季度收入感受指数略有下降,但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略有上升。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51.2%,比上季下降0.5个百分点。本季就业感受指数为44.0%,比上季上升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5.1%,比上季上升2.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9.4%,比上季上升0.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5%,比上季下降3.1个百分点。 不良率上行 “过去5年中国消费信贷不良资产快速增长,目前逾期余额已接近万亿,其中不良余额约37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年均增速约为14%。”麦肯锡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7000亿元。随着试点范围扩大,不良资产处置AMC市场将快速发展,大量产业链延伸机会也会随之涌现。 2020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多家银行信用卡及消费贷不良率有所抬头。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92.20 亿元,环比增长 6.39%,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2%。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法相对单一,仅以清收、核销和ABS 模式进行操作,但苦于ABS规模较小,无法有效解决个贷不良余额过高的问题。麦肯锡认为,受银行利润率下滑叠加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加快、居民负债比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消费信贷市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全面升级端到端风控能力成为银行未来5年制胜消费信贷市场的关键。 竞争格局正被打破 “2020年是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转折之年。”6月23日,麦肯锡发布报告《各擅胜场——打造六大能力,抓住未来5年消费金融增长机遇》指出,一方面,中国率先走出疫情阴霾,消费者信 心逐步恢复,消费支出数据也日趋向好。另一方面,消费金融监管趋严,针对网络小贷公司、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持牌消金公司以及征信数据等方面的监管政策频出,行业正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并在短期迎来一段调整期,长期来看会逐渐过渡至可持续的规范化经营。 银行信用卡业务增长已从增量转入存量竞争阶段。2020年我国信用卡在用发卡量增速明显放缓,全年增长约3200万张,远低于2016-2018年的年均增长一亿张的水平。麦肯锡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信用卡消费信贷占整体银行零售贷款业务约54%,近年来受市场渐趋饱和、在线贷款抢夺客户等影响下,增速略为下滑;银行无抵押消费贷款目前占比约达33%,在银行持续投入更多资源建立数据风控体系及提升自主新客获取能力下,有望成为未来银行零售业务增量的新引擎,预估下一个五年银行无抵押消费贷款增速 仍将维持两位数的成长,高于整体零售贷款业务的增速,到2025年无抵押消费贷款余额占比可望与信用卡消费信贷余额并驾齐驱。 消费金融公司“为传统商业银行服务覆盖不到的长尾客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贷款服务,尤其是在家装、教育、旅游、3C产品等大额消费领域促进了消费增长,有效地拉动了内需”。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年轻群体消费需求较为旺盛,但收入普遍不高,使得这一群体天然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持牌消金公司年均余额规模增速达30%,随着蚂蚁消金、小米消费金融等机构的闯入,新的千亿级头部玩家即将涌现。麦肯锡预计未来5年消金市场将以30%的年均增速成长,2025年信贷余额规模达约2.3万亿元。 “这是一场全面的较量,无论是在战略布局上,还是在科技实力、科技人才、组织架构等方面都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提出很高的要求。”马上消费金融人士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的进步,包括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大量引进科技人才、加大资金投入、与科技公司达成深度合作等,加强内生性创造。 互联网小贷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期,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市场玩家数量或将大幅减少,长尾玩家会加速退出或完成整合。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体量在千亿至万亿级的大中型网络小贷公司将成为市场主角,市占率超过九成,大量不符合最低注册资本要求、资金实力较弱的小型网络小贷公司或将彻底退出信贷市场,预计此类玩家数量会从现在的200多家大幅收缩,存活下来的玩家将深耕下沉客户。 “由于监管不确定性减轻以及公司轻资产转型超预期带来估值修复,我们上调(360数科)目标价38%至55.3美元,对应11.0x/9.3x 2021e/22e市盈率,维持跑赢行业评级,较当前股价对应28%的上涨空间。”6月21日,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头部助贷平台在放贷流程中的价值被逐渐认可。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360数科累计连接105家金融机构和1.69亿用户;帮助金融机构为3270万用户提供授信服务,同比增长25.1%;为2100万用户提供借款便利,同比增长24.9%。单季促成交易金额741.49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40.4%。自2019年起, 360数科持续推行轻资本业务模式,并在今年一季度大幅提升轻资本模式业务占比,促使了业务增长强劲以及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营收为9.94亿元,而去年第四季度为6.81亿元,去年同期为3.04亿元。 建银国际在对360数科的证券研究报告中指出,预计2021-2022 年新增助贷规模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主要得益于:(1)通过与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高效获客; (2)风险管理能力优异。2021年消费复苏将带动放贷规模快速扩大。建银国际的盈利模型预计,公司2020-2022年非会计准则利润将以2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轻资本模式有望推动新增助贷撮合规模增长30%以上,稳定的费率和信贷成本的改善将成为盈利增长的关键驱动因。 6月22日,乐信与华为在深圳签署云云协同合作协议,乐信成为华为移动服务(HMS)生态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将基于华为HMS生态、公有云、大数据、5G、AI等优势技术,以及乐信多年深耕的互联网产品搭建及运营能力、金融科技能力,在会员服务、联合营销、金融科技产品搭建、先享后付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为亿万用户打造优质消费体验,助力消费升级。 6月14日,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调整乐信增持评级。大摩指出,随着监管明朗、经济向好,未来乐信等平台的估值还将进一步提升。 财报显示,2021年1季度,乐信用户数增长1400万,连续7个季度增长破千万;总用户达1.32亿,同比大幅增长56.5%;授信用户3030万,同比增长46.5%。
毕节新宇建投延期支付远东国际租赁1097万元本息 已到期尚未支付债务累计2.11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7与5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新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毕节新宇建投”)发布未能清偿到期债务公告。 债权人为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东国际租赁”),借款金额2.1亿元,借款用途售后回租。 毕节新宇建投表示,根据公司与远东国际租赁达成的协议,公司应于2021年6月3日支付1097.64万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尚未支付上述欠款,构成违约。 毕节新宇建投称,经与远东国际租赁公司协商,债权人已初步同意延期偿付该笔债务,公司目前正积极筹措资金偿付该项债务。 对于违约原因,毕节新宇建投表示,因项目回款较慢,公司流动性资金紧张,导致未按期偿付债务。 此外,毕节新宇建投披露,截至6月30日,公司有息债务总额为61.23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债务为17.45亿元。公司目前已经到期尚未支付的债务累计总额为2.11亿元。 关于违约影响,毕节新宇建投表示,本次违约时间将对公司外部融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并导致公司未来持续融资成本提高,但未对公司偿债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与债权人积极协商债务偿还方案,争取债务展期,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公司将积极加大项目回款催收力度,提高经营性现金流入;同时,与金融机构多渠道洽谈合作,通过多种方式盘活资产,增强资产变现能力。公司将通过以上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偿付到期债务,降低债务违约风险,增强公司偿债能力。 另据记者了解,7月5日,鹏元资信发布关于毕节新宇建投信用评级发生调整的公告,将主体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并维持主体信用等级为AA。调整原因为:公司部分借款出现逾期、资产流动性弱、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资金压力及或有负债风险等风险因素,但同时公司业务仍具备较好的持续性。 鹏元资信披露,毕节新宇建投部分借款出现逾期。根据公司提供的企业信用报告(查询日:2021年6月22日),公司本部存在未结清关注类借款账户8个,关注类借款余额合13.17亿元,不良类借款账户1个,不良类借款余额1.15亿元,逾期利息为482.24万元。公司关注类及不良贷款涉及的机构包括:农发行贵州省毕节市分行,贷款余额为8.749亿元;远东国际租赁,贷款余额为1.153亿元;贵阳银行,贷款余额为1.021亿元;兴业国际信托,贷款余额为2亿元;工行毕节分行营业室,贷款余额为1.4亿元。 此外,鹏元资信对毕节新宇建投以下情况也与予以关注。首先,公司总债务规模较大,持有货币资金规模极小,现金短期债务比接近0,EBITDA对利息支出的保障能力较弱,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其次,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主要在建项目尚需投资规模较大,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再者,公司资产以土地、项目投入及应收款项为主,土地和项目投入变现较慢,应收款项回收时间不确定,部分资产因抵押受限,整体资产流动性弱;最后,截至2020年末,公司对外担保余额为18.42亿元,被担保单位主要为毕节市地方国企,担保规模较大,且均未设置反担保措施,部分对外担保被列为关注类或不良类,面临较大的或有负债风险。 对此,7月7日,记者拨打了毕节新宇建投相关负责人联系方式,对方回复称,目前在与远东国际租赁积极沟通,正在准备资金安排兑付。关于延期原因,该负责人也表示,主要由于短期现金流的紧张。 毕节市七星关区新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06月04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建设项目代建,建设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等。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政府仍持有公司100%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仍为20000万元。 根据2021年初鹏元资信研报,目前贵州省内除省会贵阳外,各地级市内均有非标平台违约情况,铜仁市、安顺市、遵义市、毕节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违约平台涵盖地级市平台在内的多个行政层级的平台。 鹏元资信表示,从区域特征来看,非标违约地区经济实力较弱,债务率较高,非标占比偏高,且地区融资能力较弱;从主体财务特征来看,非标违约的发债城投主体短期偿债能力快速下滑,短期偿债压力明显增加。需特别关注具有上述风险特征的城投主体。 鹏元资信称,发债城投平台非标违约对自身及所处地区城投债发行影响较大,对上级区域城投债发行影响较小;违约后所处地区城投债发行转为以私募发行为主,债券发行期限有所缩短,发行利率抬升。若无强有力措施提振市场信心,非标违约地区城投债发行将极大程度压缩。
银保监会消保局再亮剑 通报兴业银行存六类违法违规问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7月7日下午,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消息,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兴业银行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指出,兴业银行存在默认勾选信用卡自动分期起始金额、适当性管理落实不到位、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客户搭售人身意外险以及代销保险业务中欺骗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等6类违法违规问题。 对此,兴业银行方面表示,对银保监会消保局现场检查发现的我行在消保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我行高度重视,在去年底监管现场检查过程中即立查立改,针对存在问题逐项、逐级列明整改清单和具体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部门和时间进度,从快从实推进整改。目前绝大多数问题已整改到位,个别尚未完成的项目正按整改计划有序推进。 根据通报,兴业银行存在6类违法违规问题为: 一是为增加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默认勾选自动分期起始金额,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兴业银行“立享卡”信用卡业务自动分期起始金额为5000元、10000元、20000元等三档,为增加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该行将“立享卡”自动分期起始金额调整为默认3000元,客户办卡时无法选择其他分期起始金额。根据该行规定,客户可通过客服热线修改自动分期起始金额,但在申请表及线上渠道申请页面未向客户提示。 二是适当性管理落实不到位,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权。兴业银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内控存在缺陷,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失真,适当性管理落实不到位。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兴业银行柜面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中,7648名客户年龄选项失真,导致部分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高于实际等级。经抽查,部分65周岁以上高龄客户购买了高于其实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等级的产品,涉及2303.6万元。比如,2019年3月,1名65岁消费者在该行泉州津淮支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中勾选年龄“E、26岁-50岁”,使风险评估结果由C5改为C6,并认购了高于其实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等级的信托产品。 三是代销保险业务中欺骗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兴业银行在代销保险时,存在欺骗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等违法违规问题,信用卡中心以及北京、上海、南昌、海口等地分支机构较为突出。比如,兴业银行销售中意人寿“乐安逸(B款)”消费型意外保障计划时,销售人员称该产品的医药费报销“两边拿钱,跟医社保不会冲突”,与监管备案的保险条款不符,夸大保险责任,欺骗投保人。 四是以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广州管理部、东莞分行、惠州分行在办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时,要求借款人提供存单质押或签订保证金协议。比如,2019年3月12日,东莞分行在某客户《信用项目审批通知书》中,要求“以借款人在我行开立的自动转存人民币定期储蓄存单50万元作质押,质押期限3年”,在客户提供50万元定期存款质押后,东莞分行向其发放住房按揭贷款。 五是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客户搭售人身意外险,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兴业银行杭州、南宁、昆明、广州等11家分行办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时,在贷款发放前后数日内向客户销售了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人寿)、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人寿)的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险费率均高于一般人身意外险的数倍,涉及6205笔。 六是通过预收保费、超基准费率收取保费等,为保险公司和本行牟取不正当利益。兴业银行杭州、南宁、昆明、广州等分行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客户销售新华人寿、人保人寿的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时,提前预收超过保单约定保险期间的保费,为保险公司和本行牟取不正当利益。预收保费433.02万元,涉及761笔,兴业银行取得手续费收入120.86万元。 兴业银行杭州、广州等分行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借款人销售新华人寿、人保人寿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时,超过监管备案的基准费率收取保费596.98万元,涉及2111笔,兴业银行取得手续费收入167.74万元。 《通报》指出,兴业银行上述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基本权利,中国银保监会将严格依法依规处理。 兴业银行方面表示,此次检查反映了我行部分机构对监管政策理解、传导和执行存在不到位的问题,我行将引以为戒,严肃责任追究,同时举一反三,全面加强消保最新政策的学习宣贯,在坚决奉行“以客户为中心”“真诚服务相伴成长”理念的前提下,持续完善消保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消保全流程管理,规范各级机构经营行为,从严加强消保自律自查,切实将“服务立行,消保先行”文化融入业务发展过程,不断夯实消保主体责任,推动各项业务合规稳健经营,确保消费者正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消费体验持续提升。我行也竭诚欢迎广大客户给予监督,多提宝贵意见。
融合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 启科量子将打造新一代量子网络
  国际在线消息:当前,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量子科技蓬勃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也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7月6日,启科量子在北京举办了“量子赋能·非凡征途”2021产品发布会,来自政府、高校、合作企业、研究机构等200多位嘉宾出席本次发布会。   作为国内的量子信息设备制造及服务提供商,启科量子在本次发布会上,展示了公司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的科技成果和阶段性研发产品,包括新一代QKD(量子密钥分发)设备、QKD专用光芯片以及分布式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工程机。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跻身全球领先地位,形成了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培育和集聚了一批覆盖核心器件研发、产品设备制造、业务应用开发等各环节的企业。   据了解,启科量子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拥有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现阶段公司的量子通信产品涵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核心设备、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运维产品、量子安全应用产品和核心组件四大类。   启科量子首席执行官陈柳平表示,目前国内量子通信产业发展有四大趋势,即芯片化、小型化、国产化及标准化。他表示,现阶段的QKD产品,普遍存在着光学模组体积大、稳定性差、成本高且生产周期长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启科量子研发出QKD专用光芯片QOIC-280。该芯片实现量产后,不仅能满足启科设备的需求,还可同时满足相关公司、研究所或高校等单位开发QKD设备的需求,最终推动QKD行业标准化发展。启科量子最新推出的QKD设备QCS-288,可兼容光芯片QOIC-280,通过升级内嵌光芯片的系统,实现降低使用成本、设备小型化等目标。 启科量子首席执行官陈柳平发表演讲   应用领域是量子通信产业化的关键。启科量子通信产品已经布局了政务网、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智能汽车、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产品化能力现在正通过融合创新实现应用场景拓展。   离子阱和超导是目前相对领先的两种量子计算实现体系,离子阱技术利用射频电磁场来囚禁离子,并利用囚禁离子的两个原子能级作为量子比特。量子比特具有完全等同、相干时间长的优势,可实现任意配对的高保真度量子逻辑门。并且囚禁离子可以发射出与原子能级纠缠的光子,具有天然的量子互连优势,是实现分布式量子计算的最佳物理体系。   启科AbaQ 系列工程化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其总体设计突出体现了分布式离子阱量子计算的特点。离子阱节点以中国鼓的形式进行模块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为以后节点扩容提供便利。工业设计上融合了人体工程学原理,提高了系统的使用舒适性和维护便利性,各种细节设计兼顾科技感和便利性。   在积极拓展国内合作领域的同时,启科量子也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发布会现场的跨洋连线环节中,MagiQ(全球首家量子信息商业公司)首席执行官Dr. Berzanskis表示,今后将与启科量子开展更多的沟通交流。启科量子将继续以开放的心态,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保持交流借鉴,与全球伙伴一起探索前进、同行共赢。(图/文 张晓松)
SPC-1基准评测榜单发布 浪潮分布式存储性能全球第一
  6月25日,存储性能委员会(Storage Performance Council,简称SPC)公布最新的SPC-1基准评测报告,浪潮分布式存储AS13000G5获得6,300,529 IOPS(每秒读写操作次数)、0.781ms时延的评测值,刷新了分布式存储性能全球最高成绩。至此浪潮存储五年五次霸榜,成为全球唯一在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全闪两大赛道领跑的存储厂商。   浪潮分布式存储获得630万IOPS、0.781ms时延的评测值   SPC-1基准评测榜单由全球知名评测机构存储性能委员会(Storage Performance Council)发布,是业界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存储性能评测。随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海量数据实时存储和处理变得愈发重要,在云化关键业务、商用HPC、大数据分析等IO密集型应用场景中,性能对企业存储选型具有重要价值。SPC-1基准评测涵盖矩阵(metrics)、重复性(repeat)、耐久性(persistence)三大标准评测流程,能够对存储系统处理复杂请求和大规模数据的能力进行精准评估,吸引Dell、Fujitsu、HPE、浪潮、HDS、IBM、NetApp等全球主流存储厂商积极参与。   本次SPC-1评测中,浪潮存储以单节点性能最优创下超630万IOPS的分布式存储全球最高成绩,单节点性能较第二名提升了68%。浪潮分布式存储最高可扩展至5120个存储单元,理论性能可达亿级IOPS,具备全球最强的IO密集型业务支撑能力。   本次浪潮分布式存储获得全球性能最高成绩,源自浪潮存储在数据存储控制器上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浪潮开发了业界首个“多合一”极简架构的浪潮并行融合存储系统,高效协同数十个节点提供存储服务,实现性能线性扩展;同时开发了浪潮iTurbo智能加速引擎,基于智能IO均衡、智能资源调度、智能元数据管理等软件栈算法,与自研NVMe SSD闪存盘进行系统级别联调优化,让百万级IO均衡落盘且路径更短,将存储系统性能发挥到极致。目前浪潮存储已经在全球最大NFV网络云、中国天眼天文大数据、清华大学脑成像研究、中石油三维勘探等数百个行业新应用中累计部署上万套,产品成熟度得到充分验证。   这次是浪潮存储第五次刷新SPC-1榜单。早在2017年浪潮存储以超150万IOPS创下了8控存储的业界最高成绩,时隔3年浪潮存储以5倍的性能再获16控、8控、单位成本性能三项冠军。今年浪潮存储在分布式存储领域再次突破,实现五年五次霸榜,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在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全闪存储两大赛道领跑的存储厂商。   作为新数据存储首倡者和引领者,浪潮存储在分布式、全闪存储等新兴领域持续投入,“五年五次霸榜”已体现出强大产品竞争优势。另据Gartner全球存储市场最新数据显示,浪潮存储持续逆势增长,市场销量进入全球前五。
iPhone 13被扒干净:外观、拍照、续航、售价全都齐了
尽管距离苹果秋季发布会还有2个月的时间,却丝毫不影响果粉们对iPhone新机的期待。截至目前,网上关于新款iPhone的爆料一直络绎不绝,且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变化,但很多爆料内容的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有鉴于此,为了更方便大家对新机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这里专门汇总了一些有关新品iPhone的爆料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iPhone新机的命名或许会有一个新变化。熟悉苹果的都知道,此前苹果的命名规则一直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会在前一年推出新的数字迭代更新,后一年推出外观不变,功能升级的S版本机型。 苹果 iPhone 12S iPhone X 不过,随着苹果十周年的到来,这个命名规则就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一年iPhone X诞生,同时还带来了iPhone 8/8 Plus,再之后就是iPhone XS系列,iPhone的命名彻底混乱。 所以,这一次有爆料称iPhone 13或改名iPhone 12S,我觉得一点也不奇怪,除了西方较为避讳“13”这个数字以外,iPhone自己的命名本就没啥具体规律可循。更何况,产品体验与名字无关,今年的新iPhone到底叫iPhone 12s还是 iPhone 13,其实并不重要。(以下以iPhone 13代替) 既然名字无关紧要,我们还是来看点稍干货的爆料内容。 首先,据悉2021年的iPhone系列依然会推出4款机型,包括5.4英寸的iPhone 13 mini、6.1英寸的iPhone 13、6.1英寸的iPhone 13 Pro和6.7英寸的iPhone 13 Pro Max。四款尺寸实际和iPhone 12系列尺寸 相同,但iPhone 13的厚度会相对厚些。 iPhone 12 Pro和iPhone 13 Pro刘海面积对比(图源见水印) 屏幕方面,iPhone13全系依旧会保持刘海屏设计,只是刘海的宽度从34.83mm缩减到26.8mm,看起来要比iPhone 12小了不少。有消息称,这是iPhone 13或将采用最新的D-ToF技术,以取代现有的Face ID组件,3D结构光感测模块体积会更少,这也是iPhone新机刘海面积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Pro与Pro Max两款机型还将采用LTPO屏幕,支持1-120Hz自适应刷新,智能调节刷新率达到节能节电的效果。此外,据悉还会有屏下指纹版本。 在后置相机方面,从曝光间谍照片来看,4种机型背部大的后置照相机模块非常大,特别是iPhone13 Pro以及Pro Max。Pro版本将会配备全新升级的超广角相机镜头,具有更宽的 f/1.8 光圈、六片式镜头和自动对焦功能。 网传iPhone 13系列机模,并非真机 毫无疑问,更大的相机模组或表明iPhone新机相机表现会有一个全面的升级,带来更强大的拍照体验。而从最近流出iPhone 13系列的“机模”来看,iPhone 13 Pro的相机尺寸变化明显,似乎也证实了后置模组更大这一消息。 iPhone新机CAD尺寸图 另外,iPhone 13的背部相机尺寸还好,后置采用了对角设计,没有激光雷达扫描仪。对角镜头显然和此前的iPhone 12有了明显的区分,当然这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看起来应该有点变化”。有消息称,摄像头布局改变的原因是iPhone 12 Pro Max独有传感器位移式光学图像防抖会下放,如果真是如此,那么iPhone 13在拍照上的提升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再来看看iPhone新机的核心配置,苹果A15处理器是一定不会缺席的,该芯片采用台积电N5P技术,即第二代5nm,性能比A14至少提高20%,同时提高30%的效率。毫无疑问,这依旧是一款性能非常强大的处理器,大概率会再次问鼎手机处理器性能排行榜。 在充电方面,有外媒爆料称,苹果iPhone 13系列很可能会对无线充电功能进行升级,与iPhone 12系列相比,内置的充电线圈会明显更大,这不仅会有助于无线充电散热和提升功率,而且可能为反向无线充电铺平道路。当然,这一功能的曝光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一方面更丰富的功能确实会带来了一些新用途,但iPhone的续航一直备受用户诟病,本就捉襟见肘的电池容量,日常能不能维持5G和高刷两个高功耗功能都是个疑问,还会有多余电量给其他设备提供反向充电吗? 事实上,支持反向充电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从iPhone新机最新曝光的电池容量来看,mini版本电池容量提升到了2406mAh,而此前iPhone 12 mini只有2227mAh;标准版和Pro版会从原来的2851mAh提升到了3095mAh,至于最大号的Pro Max直接突破四千大关,将从3687mAh提升至4352mAh,整体比较上一代都有所提升,特别是iPhone 13 Pro Max,提升幅度还很大,已经接近当下一些主流安卓旗舰的水准了,因此苹果在iPhone 13中加入反向充电也非不可能。 当然,对于大家来说还是比较关心iPhone13系列手机的价格,据外媒报道称,iPhone13系列手机的价格与iPhone12系列手机基本持平,最低699美元,国内对应行货价格或许低于5499元起。 以上就是关于iPhone 13系列最新的一些爆料汇总,并不一定准确,大家看看就好!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华为动作太快了!台积电怎么也没想到,第一家芯片厂说来就来了
芯片上不能够完成自给自足,已经成为华为最大的痛点,所以在芯片禁令实施之后不久,华为这边就正式公开宣布将会全面扎根于半导体领域。 华为已经开始全面布局 相关报告称,目前华为公司正准备在武汉建立全国首座晶圆厂,计划在2022年逐步投入使用。其实这个消息早就在2020年年底就已经传出,当时很多专业人士曾经分析表示,华为会将荣耀出售,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建立晶圆厂而筹备足够的资金。 华为即将要建立首座晶圆厂,这对于台积电来讲,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情,台积电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厂在全球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讲,光是这一家企业就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订单,在高端芯片的生产之中,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包括苹果,高通以及华为在内的商家都曾经是台积电的客户,可在芯片禁令实施之后,台积电便没有办法再与华为进行合作,而让台积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曾经自己最大的客户,居然会在这个时候变成自己最竞争对手,而且这个竞争对手还是非常有实力的一个。 在半导体行业之中的布局,华为早就已经开始了,2019年华为就已经在进行全面的布局,在半导体领域之中做出了很多的布局,华为的哈勃投资公司当时就对国内四十多家半导体公司进行了资金上面的支持,而华为所生产的手机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国产的半导体元器件,就拿去年上市的华为mate 40pro来讲,这款手机的国产化率就已经达到了90%以上。 台积电没想到 所以不难看出,如今的华为早就已经不限于芯片设计,而是在制造等等很多领域之中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布局。不过华为接下来所要面对的问题依旧还有很多。 我们都知道芯片制造之中所存在的技术壁垒相当的高,所以即便华为现在已经全面扎根于半导体领域,可是其自研的麒麟芯片依旧难以生产,有相关报道表示,华为建立的这种芯片工厂,会用于生产光通信芯片以及模块儿。所以这样看起来,华为此次建立这个工厂,其实是一次试水,如果能够成功的话,那么华为当然会一直坚持下去,但如果不能成功,那么华为也能够吸取一定的经验。 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华为此时全面进入到半导体领域之中,对于国内很大气,很多企业都是一种变相的激励。此次华为的动作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台积电也没有想到,全国第一家芯片厂说来就来了,中国半导体未来的发展,相信也会更加的明了。 美通过这样不正当的手段,对华为进行无休止无底线的打压,本意是想要置华为于死地,可没有想到华为却置之死地而后生了。一纸芯片禁令,非但没有打倒华为反倒是让华为更加的耀眼。 中国半导体虽然起步晚,相应的技术积累也比价少,但是相信凭借国内各大企业的不断努力,尤其是以华为为首的企业 ,中国半导体一定会更加的值得人们期待。 如今国内半导体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之中,尽管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相信,在接下来的发展之中,我们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不抛弃不放弃,是我们的口头禅,而我们也会秉承这样的观念,继续发展下去。总之,华为未来可期,中国半导体未来可期
水银门实锤 理想ONE检测结果出炉!官方紧急回应
近段时间以来,理想汽车水银门引发业内关注。 有网友表示,在理想ONE座椅疑似发现“水银”,从视频截图上可以看到,在涉事理想ONE座椅缝隙中,有大量银色高亮小珠滚动。 此消息一出,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要知道,理想ONE的定位是一辆电动奶爸车,而汞/水银为剧毒重金属,对脑以及肾都有一定损害,二者关联到一块儿,是很容易让理想ONE车主们生起异样情绪的。 而理想官方也先后做出两次回应,大意就是理想ONE在任何环节都未使用过汞(俗称水银),如果在车上发现汞,那么一定是外部行为造成的,因汞具备剧毒特性,特定条件下建议车主报案处理。 7月6日晚,理想ONE座椅内出现水银的事件有了最新进展,检测报告结果出炉,经过检测,发现了395g/kg的汞物质。车主表示确实含有水银(汞)物质。 曝料车主通过个人微博账号@正义谦叔公开发声,称已经和理想汽车总部的人一起去取了检测报告结果,证实车座椅里面确实水银。 同时,车主还喊话理想汽车CEO李想,“至于我脑袋里面有没有水银,等我去医院检查过后再说。” 针对上述消息,@理想汽车官微再度回应称,我们将用户座椅上的物质送到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认该物质含有汞(俗称水银)。理想汽车要求并陪同用户一同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将协助公安机关调查事件真相。 理想汽车坚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对于造谣抹黑者,理想汽车也必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李想发微博回应称,理想汽车百分之百支持你去报案,因为汞投毒属于情节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请务必、务必、务必使用法律的手段,绝不要心慈手软。这类刑事案件我们相信执法机关,耐心等待案件的处理结果。
IPO观察哨 | 玻尿酸撑起爱美客千亿市值 押注肉毒素能解其增长焦虑?
凤凰《IPO观察哨》出品 作者 | 蒋澆 编辑 | 赵泽 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爱美客动作频频,野心勃勃。 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整形”变成“轻医美”,以玻尿酸为主营业务的爱美客也因此受到市场追捧。从去年9月登陆创业板至今,9个月时间里,爱美客股价最高涨到1300多元,疯涨11倍,一度成为继贵州茅台、石头科技之后的第三支A股千元股,市值也达到1700亿元。 近日,爱美客动作频频,一方面是宣布赴港上市,冲击首个“A+H”医美上市公司;另一边是拟8.86亿元收购韩国公司肉毒素项目,扩张产品线。一系列布局背后,爱美客的野心不再躲闪。 不过,火热的行情也难掩这家玻尿酸龙头的隐忧,业务单一便是其一。爱美客99%以上营收来自玻尿酸产品,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显而易见。此外,虽然玻尿酸产品有着90%以上的惊人毛利率,但其并非不可替代,也就是说爱美客的护城河并不高。 收购肉毒素项目,爱美客改善业务结构的意图不难窥见。不过,在高毛利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和跨家玩家进入,市场竞争加剧,爱美客还能继续“美”下去吗? 7月6日,玻尿酸龙头爱美客的股价有些震荡,开盘后一路走低,盘中一度跌逾10%。午后虽有反攻,但仍以下跌6.41%收盘,报收于761.99元。 近9亿买肉毒素,玻尿酸不灵了? 作为玻尿酸大王,爱美客是医美行业的“偏科生”。与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等同行相比,只做医美的爱美客业务严重依赖玻尿酸。 目前,公司旗下主要有5款核心产品,包括逸美、宝尼达、爱芙莱、嗨体、逸美一加一,这五款玻尿酸产品是爱美客的主要营收来源,占比达99%以上。 这其中,嗨体是国内首款用于颈纹修复的医疗产品,目前市面上还没获批的同类竞品。由于市场稀缺性,嗨体去年为爱美客贡献了4.47亿元的营收,占总营收的63%,成为爱美客的拳头产品。 过度依赖单一核心产品,潜在风险也很明显。 爱美客早期投资人告诉凤凰网科技,一方面,透明质酸(即玻尿酸)产品的技术壁垒并不高,一旦嗨体这类拳头产品遭遇天花板,将影响公司的业绩增长;另一面,华西生物旗下cytocare玻尿酸无源植入物申报注册时,将颈部抗衰老作为适应范围,预计3年左右能获批文。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爱美客已经在采取行动。6月24日,爱美客公告称,拟8.86亿元收购韩国公司Huons Bio部分股权,后者是一家从韩国药企分拆出来的肉毒素业务部门,其肉毒素Hutox于2019年4月在韩国取得产品注册证,目前该产品在国内处于临床3期阶段。 从2020年Huons Bio业绩表示来看,此次收购溢价达到74倍。资料显示,Huons Bio去年营收1.20亿元,净利润2803.80万元。截至今年3月末,总资产1.60亿元、净资产0.40亿元,公司整体估值29.67亿元 如此大手笔收购背后,不仅有爱美客急于扩充产品线的压力,更有对肉毒素市场前景的期待。从多方口径综合来看,预计2019年中国正规渠道肉毒终端市场规模在40-50亿元。 加码的肉毒素,能否为爱美客找到新的增长动力? “现在来看还比较困难。”北京朝阳某医院美容科主任向凤凰网科技表示,由于肉毒素毒性较强,其审批流程非常长。在国内立项到获批上市,至少需要八年,若是从海外引进产品到临床实验也需要五六年。按此计算,爱美客的产品最少也要2024年才能获批上市。 对于爱美客而言,肉毒素或许能减缓产品单一的压力,但短期内还无法带来营收增益。不过,肉毒素的高壁垒,也给想要入场的玩家设置了障碍,这意味着一旦获批上市,爱美客还是能抢先一步占据医美细分领域的红利。 7亿营收撑起千亿市值,高增长何以为继? 医美是一个暴利行业,从各大企业的财报数据就能窥见,堪比印钞机。 以爱美客销售占比较大的玻尿酸产品爱芙莱为例,其2019年的单位成本仅30.41元,出厂售价达到310.83元,毛利率高至90.22%,而这一产品在美容机构的报价可能是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正是由于巨额的利润空间,2020年爱美客的毛利率达了92.17%,超过了同期贵州茅台91.68%的毛利率,被称作“女人的茅台”。与此同时,在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疯狂上涨。截至7月6日收盘,爱美客报761.99元,总市值为1649亿元。而在今年3月,其市值曾超过1700亿元。 千亿市值,年营收仅7亿,爱美客的高估值也引发质疑。相对于茅台的稀缺性,爱美客的玻尿酸产品并非不可替代。而单一的产品结构下,超九成的毛利率还能有多次增长空间? “爱美客作为医美产业链的上游企业,议价权高,颇具优势。”一位资深投资人表示,爱美客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高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美市场的景气。 (图源:2021年国信证券医美行业研究报告)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2023 年,全球医疗美容服务市场总规模将会达到1925亿美元。由于玻尿酸、肉毒素等非手术类的医美项目,具有风险低、可修复、效果自然等特点,近年来市场高速增长,预计到2023年,非手术类医疗美容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19亿美元。 作为玻尿酸针剂生产商的爱美客,与华熙生物、昊海生科同属于医美产业上游。三家企业平均毛利都在80%以上,远高于中下游医美机构和医美服务平台。上述投资人表示,医美市场本就是一片蓝海,而爱美客又站在黄金赛道,股价才会一直走高。 但实际上,爱美客的护城河并不高。从爱美客的研发投入来看,并未与同行拉开差距。2020年,爱美客研发投入为0.62亿元,同比增长27.26%,占营收比重为8.71%;华熙生物研发费用为1.41亿元,同比增长50.35%,占营收比为5.36%;昊海生科研发投入为1.26亿元,同比增长8.96%,占营收比重9.49%。 由此看来,爱美客主营的玻尿酸产品壁垒不是技术,而是准入门槛。叠加医美产业链环节充斥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才导致高溢价。 在高毛利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和跨家玩家进军医美领域,行业竞争也会越发激烈。有专家表示,预计未来三五年内,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平价玻尿酸产品,与原有玩家展开竞争。与此同时,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市场信息逐渐透明化。在此背景下,爱美客想在这一充满红利的行业持续保持高增长,绝非易事。
风暴眼|阿里滴滴等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被罚 平均调查时长3个月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 薛星星 编辑 | 赵泽 反垄断监管在持续加强。 7月7日,监管部门对互联网行业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开出罚单。其中,涉及滴滴出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8起,阿里巴巴6起,腾讯5起,苏宁2起,美团1起。这是监管部门近期开出的涉及企业数量最多的一笔罚单。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上述案件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 上述企业均未在实施之前向监管部门申报,因此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 以此计算,滴滴出行将被罚款400万元,阿里巴巴被罚300万元,腾讯、苏宁和美团分别被罚25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截至发稿,上述涉案企业均未对外发表回应。 平均调查时长3个月,案件最早可追溯至10年前 凤凰网科技对上述罚单梳理统计发现,市场监管总局对这些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的调查日期均始于今年初,22起案件的平均调查时长3个月。 其中,最早启动调查的是“腾讯收购搜狗股权案”,始于2021年1月25日;最晚的是“阿里创投收购五矿电商股权案”,始于2021年5月24日。 22起案件中,发生日期最早的是10年前,即2011年7月的“腾讯收购猎豹移动股权案”;发生日期最晚的是2020年8月21日,即“腾讯收购小红书股权案”。 滴滴出行涉及的6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均为设立合营企业案。包括滴滴旗下惠迪天津与一汽集团、华夏出行、特来电、西藏奥通(浙江滴时及杭州滴时)等设立合营企业案,滴滴旗下小桔智能与北汽新能源设立合营企业案,滴滴旗下小桔新能源与海南交控、南网电动、海南电网设立合营企业案,以及滴滴旗下北京车胜与时空电动车设立合营企业案。 阿里巴巴涉及的6起案件中,4起为股权收购案例,包括2019年认购蒙牛旗下天鲜配50%股权、2017年收购东鹏都农牧旗下纽仕兰40%股权、2014年从恒大手中获得广州恒大足球50%股权、2015年收购五矿电商44%股权等;另外2起为设立合营企业案例,包括阿里创投与上海商投集团设立合营企业案,阿里创投与浙江创新投资设立合营企业案。 腾讯涉及的5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均为股权收购案例,包括收购58同城股权案、收购小红书股权案、收购搜狗股权案、收购猎豹移动股权案和收购蘑菇街股权案。 2020年6月,腾讯以换股方式获得58同城32.4%的股权。交易完成后,腾讯获得58同城32.4%的股权和33.7%的表决权,取得58同城的共同控制权。 2020年8月,腾讯通过对小红书增资获得其4.49%股权,使得其持有小红书的股权从原有的8.7%增至13.19%,并获得控制权。 2013年9月,腾讯收购搜狗36.5%股权,并于当日完成交割。交易前,搜狐持有搜狗全部股权,并单独控制搜狗。交易完成后,腾讯与搜狐分别持股36.5%和38.1%,并共同控制搜狗。 此外,腾讯还于2011年7月收购了猎豹移动10%的股份,2016年增资获得蘑菇街总计11.7%股份。 苏宁涉及的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均为设立合营企业案例,即2014年苏宁易购与南京银行设立合营企业案、2011年苏宁易购与三菱重工设立合营企业案。 美团涉及1起案件,即2015年美团以增资方式获得Saaz系统服务商奥琦玮20%股权。 规范平台经济的力度持续加强 虽然《反垄断法》早在2008年就颁布实行,但一直以来并未有实际处罚案例。过去10余年间,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开始展开“无边界”的扩张,将触角伸至行业的方方面面,过往互联网行业中的几起“烧钱大战”中均有巨头身影。 例如,在网约车领域占据市场份额超过80%以上的滴滴出行,腾讯是继软银、Uber后的滴滴第三大外部股东,持有滴滴约6.8%的股份,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以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均在滴滴董事会之列。 中国互联网市值排名前20家的企业中(除去阿里、腾讯),均不同程度出现了阿里、腾讯的身影。其中,腾讯合计持有美团20.26%股份、持有15.6%拼多多股份、持有约17.8%的京东股份,持有21%的快手股份等,快手及京东的第一大外部股东均为腾讯。 阿里的对外投资中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并重,其在物流领域相继投资韵达、圆通、中通等企业,互联网企业中包括微博、哔哩哔哩、苏宁易购等企业。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反垄断监管开始加强,并呈现常态化趋势。2020年1月,《反垄断法》实施11年后首次进行“大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当月对外公布《反垄断法》修订草案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将“互联网垄断”纳入征求意见稿中。征求意见稿对罚款额度大幅提高,罚款上限由50万元提升至涉事企业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罚款。 这也让阿里巴巴在今年4月收到了破纪录的182亿元反垄断罚单,打破了2015年监管部门对高通60.88亿元的罚款纪录。 今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首次明确“二选一”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行为,明确“大数据杀熟”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差别待遇行为。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在答记者问时对外强调,涉及VIE协议控制的经营者集中也属于经营者集中审查范围,《指南》对此再次予以明确。 4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告,认定腾讯、滴滴、苏宁、美团、蚂蚁金服等公司的9起合并并购案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但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对涉事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目前,监管部门对外披露的反垄断调查案件还包括美团在国内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公牛集团涉嫌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行为等案件。 监管持续加强或令部分合并案件被重新审视。去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曾对外透露,正在依法审查虎牙与斗鱼合并等涉及VIE架构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案件。
公开拒绝华为:上汽董事长的“小心思”与“大底气”
自涉足智能汽车圈以来,华为已然成为这条赛道上的当红炸子鸡之一,至少从声量上来看的确如此。 甫一出道,华为结交的三位好友:北汽、广汽、长安,无论是从资本层、亦或是舆论侧,均收获了不少关注度。 但,并非每一家主机厂都意愿如此。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近日便公开表示: 上汽很难接受单一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会变成‘他是灵魂,我是躯体’,我们不能接受。 而这番言论,也让上汽被瞬间拉至舆论漩涡最中心处,各类认可的声音、批评的声音接踵而至。 在新智驾看来,或许不经意间语出惊人的上汽,说出的却是思索已久的业界共识。 道出行业所想 展开细聊之前,先谈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在面对记者提问时,上汽董事长本可以圆滑地绕开华为避而不谈。毕竟,如果在敏感话题上处理得稍有不慎,将把公司卷入舆论漩涡。 而这,或许是上汽的脾性。 正如此前,奥迪母公司大众在未与国内合资公司沟通的情况下,对外发布敏感消息,而受此波及的公司大多数沉默不语。 在正与奥迪合作谈判的情况下,上汽第一时间公开指责大众的不是。 回到主题。 “上汽的思考也是整车企业的共同思考,要想实现发展,以我为主,独立自强是必然的选择。” 对于上汽董事长的真情吐露,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第一时间表示了赞同。 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之中,独立自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举个例子,此前的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发布会中,本应成为主角的北汽极狐,反而成为供应商华为的陪衬。 无论是从硬件、软件,还是声量等层面,华为都占据整场发布会的C位。 这样的新车发布会,少见。 极狐们这一选择当然有极其现实的考量。 眼下,不少传统主机厂都在强调智能化和网联化。但在整车集成上游刃有余的他们,对软件的理解非常有限或者说没有。 同时,传统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非常受限,必须在整车销量较大的背景下,才能支撑长期的研发投入。 换句话说,传统汽车企业借助创新性技术公司的参与才能做更多的感知、决策工作。 另一方面,即使不少主机厂的产品较为过关,但品牌势能不足。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一款新车型的表现再好,在消费层的品牌认知不足是难以打开市场的。 藉由此,不少传统主机厂采取跟国内较为拔尖的知名企业(譬如华为)合作,以求得品牌声量。又或者说,在你追我赶的千军万马中,保留一块容身之地,抑或杀出一条血路。 但残酷的是:于华为,这一战赢了最好,输了也无妨,毕竟极狐只是合作方之一;而于极狐,与华为的合作必须成功,因为这或是其对未来的最大押注。 换句话说,对于某些厂商来说,华为是一级供应商;而对于极狐来说,华为是贴牌推销汽车的一方。 抱华为的大腿,是不得已的无奈,是孤注一掷的博弈: 要么皆大欢喜,双方共享利益,推动彼此发展,要么在合作中被华为深度绑定,甚至被PUA——而后者对于许多车企,不可接受。 简言之,合作可以、深度绑定不行;要钱可以、要命不行。 极狐与华为主次颠倒的合作方式可能是行业对华为产生怀疑与警惕的开始。 此前华为智能驾驶总裁苏箐曾公开表示,合作车型收集得到的素材,经过华为核心算法处理过后的数据都将归华为所有[1]。 要知道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软件将为智能汽车赋予独一无二的“灵魂”。而这其中,数据将成为车企的核心资产。 首先,未来车身传感器数量众多,信息安全必然成为消费者的核心关注点。 在车身中搭载的多种传感器中,无时无刻不在处理、传输行驶过程中采集得到的海量地理环境数据、生物信息、个人出行轨迹等信息。 如果这些数据不由车企管控,一旦发生信息泄露或者网络攻击,危害的不仅是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 其次,在用户服务方面,主机厂缺少数据或将无法提供多种服务。 通过对用户信息数据的收集,主机厂可通过对其分析、处理,进而推出个性化服务。另外,多种数据的收集也是主机厂提升智能化水平的方式之一。 在未来攻克技术壁垒、服务为王的时代,个性化的、优质的服务成为独特竞争力也不是不无可能。 这一点,也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更为重要的是,华为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整包方案、硬件配置等,这种大包大揽,于车企们不利。 失去对整车控制的主机厂,将无法协调不同厂商提供的ECU和软件。 如果按此方式深度合作,车企将失去对数据的控制,或将使其在未来的战场处于被动地位。 国内外已有一批主机厂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软件能力提升上动作颇多。 上汽的底气 在一众主机厂中,上汽第一个跳出来捅破这个“马蜂窝”,或是有其底气。 首先,在市场规模方面,上汽的表现不俗。 根据上汽集团在今年一月发布的公告显示,上汽集团去年的整车销量达到560万辆,销量多年位居行业前列。 良好的整车销量为上汽带来不小的营业收入。根据上汽集团的年报显示,去年上汽的营业总收入为7421.32亿元。 其次,上汽手握大量资源。 此前,R汽车推出的新款车型中,获得多家知名供应商的首发产品支持。 在该款汽车的发布会中,上汽还获得三家供应商CEO的视频祝福。这类待遇在此前的新车发布会中少有,其中关系可见一斑。 第三,上汽的子公司可为其提供多方面支持。 2014年,陈虹正式担任上汽集团董事长,并计划将上汽打造为一家创新型制造企业。 为此,上汽的研发体系中分别设立了前瞻技术研究部、技术管理部、信息战略与系统支持部、战略研究与知识信息中心。其中,前瞻技术研究部主要负责新能源、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等汽车未来的主流技术的研发。 目前,上汽已在云计算、车载系统、高精地图、智能驾驶硬件、软件平台等方面成立子公司。 在近期的股东大会中,上汽集团副总裁祖似杰表示部分子公司,如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捷氢科技、高清地图企业中海庭、核心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联创汽车电子将在未来三年逐步分拆上市。 通过多年与企业的合纵连横,上汽的技术积累不少。 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曾表示,一个企业不可能样样都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因此,上汽选择在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的领域,投资相关企业。 在固态电池方面,上汽接连投资美国头部电池企业QuantumScape、 SolidEnergy,以及国内的宁德时代和清陶; 在自动驾驶方面,上汽在今年3月投资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成为了除创始团队外的最大股东。双方在云管端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开发智驾算法,成果共享; 在芯片方面,上汽投资了地平线、黑芝麻、晶晨半导体、智芯半导体等十几家芯片设计公司; 旗下子公司联创电子也在与华为、英伟达、Mobileye、TTTech等合作,力图打造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此外,上汽还与阿里、OPPO等拓展互联网生态合作、与腾讯围绕网络信息安全、互联网内容生态等领域展开合作。 截至目前,上汽金融投资业务总体管理规模超过400亿元。 销量喜人、资金充足、技术储备相对齐全,由此促成上汽拒绝整体解决方案的底气。 华为布局的猜测 此前多番打脸的华为,在坚称“不造车”后依然未能使众人信服。 不少人怀疑,华为或许也如此前“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不做手机”、“不做家电”一般食言。 某业内人士告诉新智驾,华为仍有可能造车: 三年之内,华为在智能汽车市场掌握一定话语权,华为将继续保持现有战略不变; 三年之内,华为在智能汽车市场话语权较小,华为或将亲自下场造车。 以华为的技术积累,现在即可杀入制造智能汽车战场。而华为强调的三年不造车,或是华为休养生息的考量。 受到芯片禁令的影响,华为多项业务遭受重创,华为也曾多次表示2021年只求生存。 在此情况下,华为需要稳定其基本盘ICT业务,不敢贸然投入大笔资金进入全新的汽车行业。 通过推动ICT技术与智能汽车融合,华为既可以固正扶本,也可以为华为创造新的营收机会,在最困难时期添加继续行驶的燃料。 在此情况下,华为需要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快速汲取行业知识,储备智能汽车的技术和经验。 根据苏菁此前的表述,在华为与车企以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合作中,如果车身中的传感器收集得来的素材经过华为核心算法的处理,那么该数据属于华为的知识产权。 换言之,尽管华为没有生产智能汽车,但仍然可以通过合作大量收集包括道路环境数据在内的海量数据。 以此方式,华为在增加营收的同时,还可根据合作车型收集而来的数据,为其研发智能汽车作准备。 另一方面,“华为智选”或是华为深入造车的体现。 在“Huawei Inside”方面,华为少部分参与整车设计及研发,并提供零部件;而在“华为智选”方面,华为不仅深度参与整车设计及研发,大量提供零部件,入选“华为智选”的车型还可在华为强大的销售链中销售。 “华为智选”既可以视作华为下场造车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能为华为积累销售汽车经验,完善其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 双线并行之下,华为采集迭代智能汽车所需数据的同时,还可获得整车制造及销售经验,为其下场造车作准备。 另外,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已纳入华为消费者业务,各部门负责人均为超过22级的高层管理者。 超高的资源倾斜、豪华的管理团队,可见华为对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重视,以及寄予对其突破寒冬的厚望。 而这关键的三年,或是华为决定是否制造智能汽车的观察期。 较早入场,行业未完全打开,收入较少不说,还将冲击其自身业务;较晚入局,华为或将错过早期红利。 三年时间,或许刚刚好。 智能汽车时代,较低的技术门槛吸引大量企业加入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各种软硬件产品。 目前,市场上存在不少公司的产品,可替代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中的多数产品。 随着新产品的成熟以及可量产化,在行业巨头出现之前,市场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这也意味着,产品的利润也将随之降低。 大疆等新对手加入Tier 1阵营,也将成为华为奔赴零部件巨头道路上的一大挑战。 此外,软硬件自主设计也成为行业内的一种风气,车企已逐渐深入到产业链的上下游。 三年的市场开拓中,华为的产品是否能拥有一定市场份额,占据一定行业地位仍不得而知。 倘若华为作为部件供应商能拥有如智能手机行业般举足轻重的地位,营收足以支撑华为继续发展,华为或许能如其所言“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即便发展不如预期,经过三年的调节恢复,华为也渡过了危险期。 为华为汽车寻找“躯壳”,对于华为而言并非难事;三年的行业锤炼,也为华为下场造车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和经验。 无论三年后是否亲自造车,华为都能从中获利。
“整合大师”俞永福
淡化公众视野许久的俞永福重回阿里权利中心。这次张勇把最看重的“本地生活”托付于他,这个担子足够重,也足够棘手。 按照阿里最新规划,基于地理位置服务,将高德、飞猪、本地生活打通组成生活服务板块,并任命俞永福代表集团分管,直接向张勇汇报。原饿了么CEO王磊(昆阳)卸任后将回集团另有任用。自此,饿了么也“降”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板块三大业务之一。 俞永福是阿里的“关键先生”,过去几乎负责阿里所有的非电商业务,相继接手了高德集团、阿里妈妈、阿里大文娱集团等重要业务的整合工作,曾担任阿里UC移动事业总裁、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决策委员会等重要职务,也是阿里上市之后首次新增的合伙人之一。 这次,很明显,阿里形成本地生活新矩阵来对垒美团,一手抓起三条业务的俞永福要面临的对手是王兴。俞永福的回归,也是阿里加码布局本地生活的信号,这次他会否依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又将如何进行内部业务协同,也备受外界期待。 01 整合高手 加入阿里之前,俞永福是一位特殊的创业者。2001年,从南开大学毕业的俞永福在深圳闯荡近三年之后,作为创业员工加入联想投资(君联资本前身),负责TMT领域投资工作。 转折出现在2006年,俞永福想投资由何小鹏和梁捷创办的UC优视公司,但最终在内部投资决策会上因为一票之差没有通过。郁闷的俞永福在北京某酒吧约雷军喝酒,一时兴起之下,成功“忽悠”后者进行投资,而雷军也开出了唯一条件:“你必须跳进来做CEO。” 之后,俞永福成为UC联合创始人,完成从投资人从创业者的转变。六年VC经历,俞永福觉得自己看过500家创业公司的生与死,相当于喝了500多瓶创业“浓缩液”,创业会很不一样。 联想管理三要素对俞永福影响很大,即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由他主外,擅长技术的何小鹏和梁捷主内,在近10年的时间发展中,UC已经拥有了5亿用户以及背后的应用分发和游戏联运能力。 俞永福的整合技能在UC时期便展露无疑。进入UC之后,俞永福做过三件重要的决策。第一件是做减法——停掉当时UC给中国移动做技术开发的项目,即卖掉企业级市场,全部精力投入个人市场;果断放弃塞班系统。 第二件是整合九游。2009年,UC成立游戏频道,次年UC收购九游,随后游戏频道和九游开始双线合并运营,两个平台原本定位就有差异,所以在业务上并无冲突,合并之后也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第三件是整合PP助手。当时iOS上只有两个玩家—91和PP。91被百度以19亿美金并购,UC挑了PP,为UC重回应用分发市场第一集团军打下了基础。 除此以外,俞永福还将十多个渠道类、工具类公司像“水渗入沙中”一样,游刃有余地整合进UC。 2014年,阿里全资收购UC,并成立UC移动事业群,由俞永福担任事业群总裁,并进入阿里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这也创下当时中国互联网并购纪录。 彼时,有媒体将整合的问题抛向俞永福,甚至对其整合的预期效果有质疑时,他情绪略微反弹,“你不相信我?我是投资整合高手!” 此后两余年间,也堪称是俞永福的高光时刻。 02 非电商人 当时,即将赴美上市的阿里,正急需拓展非电商业务,又需追赶移动互联网大潮。俞永福正是阿里需要的“稀缺资源”,马云曾手书“永福”二字,鼓励俞永福:“千万不要被电商给同化了,你要保持非电商的特性。” 在阿里,俞永福拥有很多“特权”,没有花名,允许其负责的事业群文化与阿里不一致。 不同于阿里的江湖气,俞永福沿用在UC创立“大五文化”(“大学五年级”,同事以同学相称,希望延续大学时代简单的氛围),因为他觉得人生最有激情,最勤奋,最自我驱动那个阶段就是大学的时候,他也喜欢自称“班长永福”。 在俞永福把UC整合进阿里期间,2014年5月的一天,俞永福接到一通马云打来的电话,让他接手高德的业务,当时高德刚成为阿里的全资子公司从纳斯达克退市。 对于高德,俞永福要做的不止整合,还要帮助其从传统地图服务商向互联网转型。他形容高德当时的状态,大家有决心变革,但属于乱乱哄哄、东南西北都要去变革,很危险。 俞永福做事风格简单、直接、犀利。第一次参加高德高管会议,他开场颇为直白:“我财富自由,也是集团战略委员会委员,我不会为任何人打工,也不需要为职级做什么证明,做高德就是因为对这个产品的热爱。这个动机很纯,我没有其他动机。” 他做决定也够果断,上来就先砍掉团购、代驾、保洁等O2O服务,在45天内完成新版本更新,为高德“减负”,只聚焦用户出行需求,也提升APP流畅度。当年“十一”国庆长假期间,俞永福发动“10.1战役”,与百度地图抢夺用户,最终让两者差距缩小,高德用户大幅回升。 随后,俞永福对高德进行“组织、文化”的深入整合,组织和人的整合,也是他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 俞永福用“班委负责制”替代高德长久积累起来的国企行事作风。与“大五文化”一脉相承,“班委负责制”也是由俞永福创立——他是班长,核心领导人物是“班委”,员工是同学,重大决定由班委会讨论一致决定。 根据业务评估,俞永福砍掉政企、运营商业务,把高德人员按照产品、研发、交通大数据、汽车四大部分重新设立组织架构。 2015年3月,俞永福又正式出任阿里妈妈总裁,这是为阿里集团贡献过半营收的业务,俞永福通过与易传媒等的整合,把它从电商服务平台转变为营销业务平台。自此,他也身兼UC、高德和阿里妈妈三项重要整合工作,需要并行推进。 2015年12月,阿里宣布新增俞永福等四人为合伙人,这也是阿里上市之后首次新增合伙人。 次年,俞永福在阿里巴巴云栖大会的一个闭门会议上宣布了一项战绩——高德地图日活用户超过百度地图,成为行业内排名第一的手机应用。 03 跨界“大文娱” 做“整合者”并非易事,极耗脑力、心力和体力。在进入阿里的第一年间,俞永福往返于北京、杭州两个城市的四个办公室,在UC浏览器、高德地图、神马搜索、九游频道之间来回切换。在不同业务线上,他有时候要像董事长,有时候要像CEO,有时候要像总监,在不同“身份”之间来回切换。 不过,好在俞永福所接手的业务一直做得是自己擅长的事情,底层逻辑都是用技术和数据去驱动,他会延入自己的风格,把“大五文化”注入其中,要求更简单、更阳光、更战功的文化。也只有这种文化,他更知道怎么带队伍。 雷军曾对俞永福有过这样一个评价——“刘备式管理者”。俞永福认同这个说法,他擅长团结各方面有能力的同事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创业团队。 但阿里大文娱,似乎让他这套规则“失灵”。2016年10月31日,阿里宣布正式成立阿里文化娱乐集团,俞永福担任新集团董事长兼CEO。 对于整合大文娱,俞永福曾表示,自己是技术出身,如果问他更愿意做哪个,相对于文化圈,他肯定更喜欢高德这种偏产品和技术的。 大文娱的整合更加困难。首先,这是6个整合同时发生(注:阿里影业、合一集团、阿里音乐、阿里体育、阿里文学和阿里数娱事业部),挑战大、难度高。其次,它把内容创意产业和技术平台相结合。全球都在找这两个的最佳结合方式,在美国是硅谷和好莱坞,这两个谁也不搭理谁。 在整合上,俞永福依旧是一贯的打法,砍掉自营影院等业务做减法,沿用班委制。 惠资本董事长、华谊兄弟前副总裁胡明曾表示,现在主流的平台都是由理工男所掌控,但主要内容的创作者还是艺术家或者由艺术家主导的。会拭目以待,看看理工男掌控的娱乐时代跟过去艺术家掌控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俞永福对阿里大文娱定的基调是去做基础设施,减少自建院线、自制内容的策略,不走传统老路子,也避开与腾讯影业的正面竞争。除了主要负责人外,在大文娱内部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技术人员,而并非内容创意的工作人员。 但结果未能如他所愿,阿里大文娱未见起色,各项业务都表现欠佳。2017年11月,俞永福辞任辞去集团大文娱董事长,不过他依旧是高德掌门人,担任高德董事长。 他的新职务是阿里eWTP投资工作小组的组长。自此,他也开始淡出公众视野,也被外界认为是离开阿里权力中心。他的微博也从分享这则任命消息之后,便未再更新。 一直到去年9月,根据晚点报道,随着《三国志战略版》走红,阿里的游戏业务所属的互动娱乐事业部(灵犀互娱)将整体升级成为独立事业群,与阿里大文娱平行,俞永福代表集团分管阿里的游戏业务。 04 执掌“本地生活”重担 这次,“本地生活”掌舵人为什么是俞永福?让他翻盘的是高德。去年,高德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DAU超1亿,在阿里系仅次于淘系、支付宝。此外,高德在阿里体系的考核中拿到 4分,超过淘特(淘宝特价版),取得垂直业务第一名的成绩。 这受益于高德进军本地生活。如今在高德地图App的首页里,地图页只占据三分之二的面积,剩余的三分之一,交给了加油、打车、订酒店、附近这些本地生活入口。 去年9月,高德地图上线了一份覆盖国内350个城市“吃住行游购娱”全品类热门推荐的“高德指南”,连接更多本地生活服务,目的就是要在地图场景下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 高德在“本地生活”的好成绩,加之俞永福在整合方面的经验,阿里把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简称 LBS)的三大业务,即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整合交由他统一管理,自是合情合理。 近两年,阿里对本地生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18年,张勇公开表示,本地生活服务市场非常重要,阿里将竭尽所能赢得这场战斗。2020年,张勇甚至亲自去抓本地生活业务,每周至少会投入一天在该业务上。 但阿里以96亿美元收购而来的饿了么,在原CEO王磊的带领下,市占率从近50%下滑至30%。 这次阿里重新排版布阵,可以更好对垒美团。根据美团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美团餐饮外卖的收入为206亿元,占比总收入达到55.6%,但净利率仅为5.4%。反而是营收规模最小的到店、酒旅业务为美团贡献了最多的利润,净利率达到41.7%,是业务版图中当之无愧的现金牛。 此次,饿了么继续进攻外卖业务,飞猪则对标美团的“现金牛”酒旅业务。而已经在本地生活风声水起的高德业务,俞永福接下来会如何进行内部业务协同,也引发外界思考。 从边缘化到再次走进阿里权利中心,这对俞永福来说,无疑是一次升迁。 但某种程度上,“本地生活”与让俞永福折戟的大文娱业务有相似之处,都不是阿里擅长的基因,都是难啃的骨头。据晚点报道,一位接近阿里人士称,“老逍想调整已有一年时间,但俞永福的意愿并不强。现在可能没办法,老逍一定要调。”另一位人士则称,俞永福的犹豫可以理解,“干这么多,可能并没有什么好处。” 俞永福曾坦言每个人内心很多时候都处于挣扎和自问的状态,每个人做成一件事之后,都涉及到一个巨大的内心挑战。歇了,再做一件事,还是做更大的一个事。 “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选择了第一条路,选择第二条道路的人我也很尊重,其实这个真是已经是打鸡血了,你要知道干一个企业十年以后有极强的疲劳感。因为选择这条路,90%的可能是毁了你的名声。” 俞永福说他选择第三条路。而本地生活,是俞永福当下必须要做的“更大的事情”。 “永福永福,永远幸福”,这是俞永福过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2015年,有记者问他的微信签名为何是“做一个永远幸福的人”。他觉得,努力比幸运更加重要,努力属于必要要素,但不是充分要素,最后影响成功的运气和福气还是很关键的。 在阿里八年间的起起伏伏之后,接下来,俞永福能否成为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关键先生”?他的好运气又能否延续下去。
薇娅翻车、网红卖假货被判刑,直播带货走起了下坡路?
作者 /叶春池 经历了野蛮生长、造假风波、市场暂时冷却之后,直播带货如今俨然演变成了“水很深”的买卖。 去年8月,上海首例利用“网红主播直播带货”形式对外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于近日宣判,廖某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4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40万元。除廖某外,其他团队成员被判有期徒刑2到3年不等,罚金5000至50000元不等。 对此,网友们也是热议纷纷,一名网友就表示,这个判决非常好,很有警示意义,直播带货的乱象早就该管管了。 网友对明星、网红带货的态度,已经逐渐由欣喜、好奇转变为普遍的质疑,低到离谱的价格以及不断翻车的产品,让很多网友开始质疑直播带货的产品质量。 先有薇娅售卖山寨Supreme与国产品牌古姿GUZI的联名款挂脖风扇,后有“快手卖货总榜第一”的“驴嫂”夫妇直播卖山寨“朵唯”等品牌手机,还有辛巴卖假燕窝、罗永浩直播售卖假的“皮尔卡丹”品牌羊毛衫。 不仅产品的质量令人担忧,直播间的明星们也渐渐陷入困局,“刷脸”的带货时代已经过去,越来越多的明星和网红主播发现钱似乎并没有那么好赚了。 打着擦边球的虚假宣传 直播“卖假货”这事儿由来已久,从辛巴卖假燕窝到“潘嘎之交”卖假酒,但像廖某这样直接受到法律制裁的少之又少。 辛巴假燕窝事件闹得如此沸沸扬扬,也不过是罚款之外平台封了辛巴及其家族的直播账号60天,当今直播大环境下,更多主播所犯的错误在于对产品质量把控不严,远达不到违反法律的界限。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大到头部主播薇娅、罗永浩等,小到不知名小主播,都曾发生过带货翻车事件。几乎每一个主播在宣扬自身实力时,都会极其强调选品的严格、对产品质量的把控。然而,翻车事件依旧难以杜绝。归根到底,主播及其团队难辞其咎。 主播薇娅曾在直播间售卖一款Supreme x GUZI联名挂脖小型风扇,薇娅当晚在直播间介绍,这是潮牌Supreme首次与国货品牌古姿联名合作商品,售价仅为198元,之后被爆出正版Supreme从未和任何国产品牌做过联名。 薇娅意识到自己团队的选品失误后,迅速删除了直播回放。面对质疑,薇娅直播间回应称,“这是天猫国际官方小二推荐给我的。它不是我理想中的Supreme。” 而“潘嘎之交”更是成了上半年的网红热词,影视剧《小兵张嘎》中“嘎子”扮演者谢孟伟,因在直播间带货贴牌酒被网友骂哭。而演员潘长江以长辈姿态,劝诫他“网络都是虚拟的,你把握不住,这里水太深”,转头自己却开始直播卖劣质酒,“潘嘎之交”的热梗由此得来。 其实直播售假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主播团队在商业利益诱惑下明知故犯‘知假售假’,二是主播团队在品牌授权和管理规范上存在漏洞,或是审核能力不足导致合作售假问题出现。 大部分的明星和网红主播应该都属于后者,罗永浩此前曾坦率地申明,“交个朋友”只是一个200多人的小型电商服务机构,审核能力难以超越大型电商平台,不敢承诺做到百分之百无假货。 明星带货频频翻车 明星带货不仅质量得不到想象中的保障,“明星来了,就能卖出货”,也变成了品牌商美好的设想,明星带货的影响力和体验感大不如前,开始频频翻车。 前几天老戏骨张晨光直播带货时被质疑晚节不保,泪洒直播间,刘晓庆直接怒怼“看到她就不舒服”的观众,而凌潇肃全程低头玩手机,与唐一菲一唱一和砍价,被嘲讽演得太过敷衍。 这些都让消费者在明星直播间体验不佳,京冀消协日前联合发布的直播带货消费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29.52%的消费者对明星直播带货的整体印象是“质次价高,体验较差”。 观众的体验感不佳直接影响到的就是数据,“花80万请了李湘,五分钟直播没有卖出去一件货”、“叶一茜直播带货90万人观看,但仅成交了2000元”、“小沈阳直播卖白酒,下单20多单,退货16单”、“财经名人吴晓波直播时,某款奶粉只卖出十五罐”,这些都在不断消耗自身的明星光环,也损害了商家和消费者的信任。 去年“双十一”当晚,脱口秀当红炸子鸡李雪琴被邀请参与销售数码产品的带货直播,但之后却被媒体爆出当天结束时的311万观众中,只有不到11万真实存在,其他观众人数都是花钱刷量,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批评数据“注水”。 虽然事后李雪琴一再表示自己是作为嘉宾出场,并不参与整个直播的决策等具体事宜,但也反应了明星带货的市场并没有想象的红火。 而参与带货的明星也在咖位上进行了“降级”,据淘宝直播发布的一份榜单显示,2021年天猫618明星直播带货榜排名前十有林依轮、左岩、胡可、吉杰、叶一茜、李静、大左、李艾、胡兵、李响,相较于2020年618期间吴亦凡、姚晨、鹿晗、李易峰、华晨宇等阵容,无论咖位,还是规模,都缩水不少。 直播带货的明星们已经开始“下沉”了。 “过气”明星带货指南 为什么说明星刷脸的作用不大了,在明星直播带货中,更深的逻辑是货带人,而不是人带货。在这些明星的直播间,下单的用户并不是之前的偶像们的脑残粉,而是一批三四线城市用户。 在两面夹击之中,只有褪去明星光环,并且逐渐将主播这一身份职业化,才能在直播间站稳脚跟。而仍然活跃在一线的带货明星越来越像“网红”了。 比如愿景娱乐旗下的朱梓骁早已在娱乐圈销声匿迹很久,比起朱梓骁的名字,还是12年前让他爆火的角色“上官瑞谦”更令人熟悉,他刚刚走进直播间卖货时每场销售额仅过百万,如今已经可以实现平均一亿的GMV。 如今朱梓骁在抖音拥有700多万粉丝,简介也写着:带货直播、认真且负责,销量贼好。他几乎每天都会直播,直播带货的时候比一些专门的带货的主播还要专业,吸引了一批愿意为他花钱的消费者而不是粉丝。 新入局的李金铭在618期间,直播带货GMV为5232.7万,冲进了抖音明星榜的前十,位列第六。在带货之前,除在《爱情公寓》系列电视剧和电影外中饰演的陈美嘉外,李金铭参演的影视剧并不算多。但她在直播间放下明星架子扯开嗓子叫卖的状态相当接地气。 所以现在品牌方请来一线小鲜肉来带货,未必销量就能超过朱梓骁、李金铭这样的“过气明星”。 直播的产业在不断的下沉,但不管直播带货的环境如何变化,保证直播间货品的质量仍然是主播们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李佳琦、薇娅等大主播之所以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选品、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几个方面都有绝对优势。 在直播带货的下半场,一个更规范化、理性化的明星直播电商行业正在日趋成型。虽然直播带货的钱好赚,但明星和网红们绝不能践踏道德法律底线,不然口碑崩塌,失去了观众了信任,可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